•   几回梦到法王家。来去分明路不差。出水珠幢如日月。排空宝盖似云霞。鸳鸯对浴金池水。鹦鹉双衔玉树花。睡美不知谁唤醒。一炉香散夕阳斜。——《西斋净土诗》 Read More
  •   尔时世尊……言:‘汝等谛听……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为微尘,过于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乃下一尘,如是东行,尽是微尘,……是诸世界,若著微尘及不著者、尽以为尘,一尘一劫,我成佛已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 Read More
  •   依净律仪,成妙和合,灵山遗芳型。修行证果,弘法利世,焰续佛灯明。三乘圣贤何济济,南无僧伽耶。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住持正法城。——太虚大师
  •   《佛说无量寿经》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佛说阿弥陀经》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复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阿弥陀佛名号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殊胜微妙、无上功德。所以者何?"阿弥陀"佛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菩萨、声闻、阿罗汉,一切诸经、陀罗尼、神咒、无量行法。是故彼佛名号,即是为无上真实至极大乘之法,即是为无上殊胜清净了义妙行,即是为无上最胜微妙陀罗尼。……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Read More
  •   这是生死书网站大藏经的第八次重大更新,采用了中华佛典宝库2016版的TXT文件包(有更多的经文、使用了现代标点符号、有图片链接代码)。

      本次更新与2014版相比外观界面变化不大,但是底层服务平台Apache、PHP、MySQL(MariaDB),以及网站源程序、模板、组件等都采用了2018.08后更新至2020.08为止最新的技术版本,网站的菜单、分类、文章、长文章分页、模块等全部从头重新制作,经文网址URL更加简短,经文内容中链接了数千枚图片。增加了“在线视频”、“圣典汇编”,以及“五百罗汉图”、“图解系列”、“思维导图”、“佛学大辞典”、“常用经文难字注释” 等文章,还增加了宗教对比研究菜单专栏、并推荐了佛教微信公众号。

      2020.03.30 增加了站内全文检索功能,在首页下方,以及菜单“检索·词典”中可以看到。
    Read More
  • 1
  • 2
  • 3
  • 4
  • 5

三法印

  (出法华玄义)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定其说,即是佛说;若无此三法印印之,即是魔说。如世公文,得印可信,故名三法印。
  [一、无常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法,皆是无常。众生不了,于无常法中执为常想,是故佛说无常,破其执常之倒,是名无常印。
  [二、无我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而有,虚假不实,本无有我。众生不了,于一切法强立主宰,执之为我;是故佛说无我,破其着我之倒,是名无我印。
  [三、涅槃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一切众生不知生死是苦,而更起惑造业,流转三界。是故佛说涅槃之法,令其出离生死之苦,而得寂灭之乐,是名涅槃印。(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出自《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另有四法印之说: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四念处

  (三藏法数)[一、观身不净],身有内外,己身名内身,他人之身名外身。此内外身,皆揽父母遗体而成;从头至足,一一观之,纯是秽物。众生颠倒,执之为净,而生贪着,故令观身不净也。
  [二、观受是苦],领纳名受,有内受、外受;意根受名内受,五根受名外受。一一根有顺受违受,不违不顺受。于顺情之境则生乐受,于违情之境则生苦受,于不违不顺之境则生不苦不乐受。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乐受是行苦。众生颠倒,以苦为乐。故令观受是苦也。
  [三、观心无常],心即第六识也。谓此识心,体性流动,若粗若细,若内若外,念念生灭,皆悉无常。众生颠倒,计以为常,故令观心无常也。
  [四、观法无我],法有善法恶法。人皆约法计我,谓我能行善行恶也。善恶法中,本无有我。若善法是我,恶法应无我;若恶法是我,善法应无我。众生颠倒,妄计有我,故令观法无我也。

一实相印

  又名诸法实相印,四法印之一。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说,小乘法是以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来作印定,大乘法是以“一实相印”来作印定。其实,一实相印概括了三法印,三法印也能贯通一实相印,全都是阐明诸法因缘生,无有自性之理。只是大乘一实相印所说的“缘起性空”,把空的理性说得更加澈底,它说宇宙一切万有,都是非有非空,亦有亦空,众生的佛性如此,一切法的法性亦如此。

  所以它们的不同点是:小乘说诸行无常,大乘于万法为无常之外,还认为它是不曾断灭的;小乘说诸法无我,大乘于真谛说无我之外,还于俗谛说化他;小乘唯以我空而说涅槃寂静,大乘却以我法二空而说涅槃无住。大乘与小乘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契合这“一实相印”的妙用,故辨证大乘的教法,也就以“一实相印”来作印定了。
  ——《佛学常见辞汇》

四依

  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大般涅槃经》卷第六:法者即是法性、义者即是如来常住不变、智者了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了义者了达一切大乘经典。

 

  【依法不依人】依法者,谓依实相等法,修诸波罗蜜行,则能具足清净功德,能至菩提也。不依人者,如涅槃经云:魔王尚能假化作佛,况能不作其余之身?是故虽是凡夫,若所说所行,与实相等法相应,则可依信。虽现佛身相好,若所说所行,违于实相法者,则不应依也。(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出自《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普贤菩萨警众偈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 动画《佛典故事》极乐净土 佛说阿弥陀经
  • 动画《佛典故事》大愿 佛说无量寿经
  • 动画《让我们回归极乐》
  • 动画《金刚萨埵净障修法如意宝珠》
  •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解,音频视频PDF
  • 动画《妙法莲华经》
  • 电影《首楞严演义》
  • 生死与轮回
  • 慈诚罗珠堪布《前世今生:生命的奥秘》
  • 慈诚罗珠堪布:中阴解脱



《华严经浅释》 宣化上人讲解(视频全集)
宣化上人开示(播经机中的2018个MP3文件14.3G,开示全集PDF文档),请见图解系列菜单中的网盘下载。

简介:几个世纪以来,许多文化和个人都表示经历过轮回,那么在这个永恒的谜团后边,有什么科学依据吗?本片通过对杰出的科学家和轮回的研究学者的独家采访,基于大量来自意识研究领域,濒死体验和前世记忆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一次深入并科学地探索了这个谜团。更多播放:

第1集:女子自称死后进入另一个世界
第2集:出生时胎记是前世伤痕
第3集:专家称人的意识和大脑无关
第4集:轮回就是灵魂换一个外壳

更多相关下载:
前世今生 轮回的故事

目 录

卍新续藏第 11 册 No. 0268 楞严经集注

No. 268-A 楞严集注序

  皇庆壬子岁。与高昌沙门般若室利。同坐夏天竺灵石山中。每对读译天台止观。次天目中峰本公断崖义公。时来过从。话间多叙。及曾受楞严经旨于关西讲主闻公。亦且为畏吾方音字书翻之矣。时都讲学公。有藏桐洲楞严集注。因室利被
召趋朝。愿必闻
上板印流通。遂挟之北归。已而竟与愿违。逮今兹景良居士。欲刊施是经也。初未定何者为善本。本无颇追忆灵石山中学公授经室利时事。特投书。访求于白莲华院和上玉冈师。师为躬往嘉禾乌镇密印寺。询得故比丘圆具。常执侍于鼎山举师。禀学于自闻熏师。盖业教有源委者遗下手写所科注之经。即与室利挟以北归之本。同专递东来用以依据。乃再条治。微加删定。遂为成书。是知经诰行世。亦若有关乎运数者。然桐洲师去今逾百二十载。其书存于三吴。流于
宸京。卒莫锓梓。乃今始克板行于四明王公居士之家。得盛播于海内。夫岂偶然也哉。谨识其所自。俾揽者信时缘之有在也。

  三年丁丑日南至我庵本无修治毕敬题

No. 268-B 楞严集注后叙

  恭钦。调御世尊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不可思议。原斛饭王。佛成道夜得子。因名庆喜。梵曰阿难。应生眷属。钧佛天伦。为最少弟。随佛出家。恃慈爱憍怜。多闻为尚。怠修无漏。才入初果。以大乘配望。是修假择灭。值波斯匿王父讳广营珍味斋迎世尊兼延清众。阿难以赴别檀。独行乞食。经幻术家。摩登伽女。用金头黄发之党先梵天咒。摄入室席。初梵天先说。外道所行娑毗迦罗。与谈冥谛投灰妄计。及摩登伽。世事邪师。习为幻术。将毁阿难白四。非色非心持肥犯羸之戒体。即八万行中之一戒。经谓。阿难心清净故。而未沦溺。故佛顶放光。化身宣说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啰秘密伽陀微妙咒心。是一切咒中之总要。佛敕文殊。将咒往护。消灭彼恶。提奖阿难及摩登伽。来归佛所。而此咒心。超出万种庄严之域之上。名首楞严王。因修果证。大定威德。摧碾一切惑业。亦名金刚王三昧。法体周遍旷无畔际。亦名大方广。杂绝染污。亦名莲华王。出生善法。亦名佛母陀罗尼。性本明之。七处阴界入。即是本觉菩萨涅槃元清净体。众生迷失常住之理。相续生死。轮环无已。故经曰。不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门不动周圆妙真如性。又曰。五阴本如来藏。禅那行者。当务宗明。此经性本觉体。岂特周圆有情而已。至于山河大地刹土虚空。一砾一尘无不具足。何者。盖是诸佛历劫精严万行果满微妙寂净妙奢摩他觉体。全体起用。化无量身。应微尘国。转大法轮。降制魔外无不顺伏。其修证大乘因果。不持是三摩提。能坐道场。成妙正觉。无有是处。不能称是经咒性体。而说法者。波旬之说也。不然则魔精附人。口说经法。譬劫蒸沙石为饭。终不可得。况持诸咒。皆正修之助。此经咒心。常精持者。圆观行中正助兼进。真如性界。无佛无生。起修行门有戒有定。依教列位。俾其闻见思齐。免生上慢退屈。位次周足莫过璎珞。犹是别权。圆位整备无出此经。初干慧至回向。开四善根。十住陈列灌顶。喻轮王取四海水灌太子顶。表受王职。今于分真。以佛智水。灌菩萨顶。表受法王位。华严初住。便成正觉。十地始明受职。诸文虽各有谓。理归一揆。此经列位五十有七。或干慧地而疑大品四善根而疑俱舍必了贤圣伏断真似借名等义。如大经修八正而见佛性。荆溪戒曰。不识名体同异学释教之大患。仁王十善长别三界苦轮。即与此经三变流叠一十百千六根盈缩功德为齐。复须会论。法华法师功德六根清净宗圆者。非深探经教。岂易言哉。频数徴心辩见之义。闻鼓撞钟绾叠华巾之文。斯皆语虽次第。一于显明极性圆理。暨佛问诸大弟子。悟十八界。入三摩地。各言其得佛加。妙德拣显。大势至以往二十四士。皆为所拣。惟观世音菩萨。恒沙劫前。获见观世音佛。从闻思修。入三摩地。独显圆通当解。憍陈那初闻佛音悟达。观世音亦初从闻而入。匪以藏圆两途剖释。曷明深义。勿谓二十四士各举往因受拣。以同华严行布权门。盖今妙德承佛威光。对诸大士。一一各示圆理。又若经谓五阴本如来藏而为正因。二十四士闻拣。即解是圆宗了因。次于三千威仪八万微细。靡间斯道。已至建立坛所随喜弹指散华皆缘因种也。其长水所注。世推善本。乃判此经。正属终教。兼明顿圆。盖自语相违也。或问此经于五时四教摄属。决当谨对(的属圆教部属方等)其有庆喜性比丘尼等机。于此经前后。获大小益不同。终以圆无生理。为正结益后之微尘刹劫。弘通此经。自有卫获是法。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眷属。昼夜随侍。若魔来侵入三摩提善人者。当以宝杵殒碎其首。犹如微尘。解释此经。疏记者众。四明南湖我庵无法师。聚诸家注校之。取桐洲集解之本为赡。实私加治略。并序。太原信檀王氏元明居士。启诚敬施净贿锓梓。用广流通。经中且言。桦皮纸素书写。置之一身一家。尚获甚深善益。比今注刊。二志殊难同语。兹滥随后叙述。所谓飞尘乎岳。挟涓于海者也。

  至元丙子秋宝云□□比丘子文焚香拜书

No. 268-C 楞严集注叙

  黄面老子云。若有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悉皆消殒。五祖演和上云。若有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筑着磕着。是皆慈悲之故落草之谈。四明景良居士王元明。因阅楞严。自谓于徴心辩见处。知心无徴。了见非辩。重刊兹板。流布是经。虽则锦上添华。亦是眼中着屑。千岩更说个什么。经有经师。论有论师。争怪得老僧。

  伏龙山元长敬题

No. 268-D 楞严集注序

  真玉无瑕。非假砻砺之勤。不能显其美。良金无矿。非假炉锤之劳。不能彰其精。至教无文。非假注释之广。不能臻其奥。一心无相。非假研究之深。不能极其妙。既得宝玉兼金之精美。必遂致贵。然后济贫乏而无竭。乃为全德也。既得教旨契心之奥妙。必即致圣。然后开利凡蒙而无余。乃为全道也。今焉四明王公元明居士。内明一心。外严众行。乐得楞严真教之集传。遂捐己资。镂梓以寿后世。务俾揽者惑易辩。而求易获。庶几同圆种智。其愿乃已。呜呼释尊与阿难徴辩。开士二十五之述圆通。胜会俨然。曾何有今昔之少间耶。宜加信无怠焉。

  至元三年岁次丁丑九月九日镇江路金山禅寺住持沙门释契了拜首书

No. 268-E 大佛顶首楞严经释题

  宋北峰沙门 宗印 述

  北峰四世孙 本无略录

  天台智者国师。凡释诸经。首题须约五重玄义。此楞严经。以人法为名。常住真心为体。圆通妙定为宗。反妄归真为用。上妙醍醐为教相。

  初释名者。题云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二十字。吴兴说题云。初十九字是别名。二经字是通名。

  初释别名

  又二。初大佛顶三字。是秘咒名。二如来等十六字。是显了名。

  ○初大佛顶秘咒名

  有二释。一约应化所说释。以经云佛顶光明摩诃悉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咒。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以此验知。大佛顶正目秘咒。既云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故知佛字。指释迦应身。顶字。含释迦化身。即能说之人。以应化即法。故云无为心佛。具足须云。悉怛多等。首题从略耳。二约诸佛尊戴释。准佛顶陀罗尼经云。有陀罗尼。名如来顶。彼咒且非顶上佛说。从果人所敬为名。况今累言佛顶神咒。又云亦说此咒名如来顶。若然者。顶取尊戴之义。不取无见之相。详考一释。文义俱当。说题前云。非喻是法。亦属于人。以尊戴为顶。则是于法。以化佛为顶。则是于人。法界庵主补注云。经文不云犹如佛顶。云间补遗云。经文不曾用佛顶为喻。吴兴人法立题义诚有准。

  ○二如来等显了名

  此亦二释。一约果人修证。显所契之法。如来即是果人。密因即三德秘藏妙行也。不异万行首楞严定。此定如来已证。是则密因修证四字。上三字属因。证字属果。而此因果皆是能契之法。唯有了义。正当所契之法。二约因人。万行示能契之法。诸菩萨即十方现在未来修学人也。万行者所具之定也。体是中道。摄法无遗。故经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云云)。涅槃云。首楞者一切事竟。严名坚固。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名首楞严。又大论云。首楞严者。秦言健相分别。知诸三昧行相多少深浅。譬如大将知诸兵力多少。菩萨得是三昧诸烦恼等不能破坏。如转轮王主兵将宝所至之处无敢坏者。故亦翻为事究竟也。

  ○二释通名

  即经字也。别名异诸部。通名同众经。梵语修多罗。此翻为契经。经者。训法。训常。依此言说。诠显性相。令物生解。故称为法。一切诸佛皆同此说。故称为常。已上释名。全取吴兴玄义。不用孤山具三为名之说。备如说题。

  释名竟。

  第二辩体者。正依孤山以常住真心为体。此经正宗之首。佛告阿难云。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经文显云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安得不以此为经体耶。应知此经大旨。托阿难缘。正为众生显示因地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文义昭然。故可信受。况常住真心既常且真。显是性体也。若吴兴别以空如来藏为体。谓经之盛谈者。补注曰。当知经文称之以藏。欲推因地觉心故也。此经大旨。正显因地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全为菩萨诸佛所证。此乃如来特立心体为经正体也。辩体竟。

  第三明宗者。孤山疏云。此经以圆通妙定为宗。宗者要也。虽真心本寂。而迷者不觉。故须修如幻三摩提达诸法之元寂。经初阿难请云。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故下如来番番开示。令了真心本然诸法如幻。虽异名别说。只是广演楞严妙定。止诸妄想。此乃达诸法寂然。唯观心性。名为妙定。故以圆通妙定为宗。(文)详夫圆通妙定。盖的取观音耳根圆通。通收一经所明定行。其义甚正。补遗亦曰楞严妙定为宗。阿难乃以三止为请。经之初后。非谈空假。即说中道。此为宗要。法界庵主亦所承用。取孤山之长也。明宗竟。

  第四论用者。孤山疏以反妄归真为用。经云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悉皆销殒。研考经文。并是返妄归真之义。妄即人法二执也。真即二空之理也。语简理备矣。论用竟。

  第五判教相者。分四。

  ○初正说

  孤山疏云。以上妙醍醐为教相。唯被圆机。开权显实与法华无殊。扶律谈常与涅槃不异。又云。如来三十成道。八十示灭。凡五十年说法。于十二年中说阿含。八年说方等。二十二年说般若。八年说法华。最初华严。与鹿苑同时。此经最后垂范。涅槃临终乃说。俱在八年之内。即是第四十九年说此经。第五十年说涅槃也。吴兴云。今经所谈唯一圆教。以明如来藏故。非前藏通。中间永无诸委曲相故。非别教也。长水疏云。诸乘之中一乘所摄。若于五教。此经分齐。正唯终教。兼于顿圆。真际云。会渐归顿即法华后。入灭未期乃涅槃前。今详诸说。虽文义少殊。而判教大途。并是法华之后涅槃之前。一乘圆顿无异论也。俱为正说。

  ○二义证

  长水疏云。佛说此经。非谓一时顿说。说必前后。集者约类总为一部。若以文义往定。即法华后涅槃前也。经文明指耶输受记持地证经。以义往推。序叹声闻。非约小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法华已前无此显露。声闻入实今经有故。为说圆通。诸小乘者皆叙本时或述今遇。尽证圆妙。法华前无。应知在后。又不唱入灭之期。定涅槃前。二经同部。此经居中。俱醍醐味无所疑矣。(文)此谓楞严经第四。明指罗睺罗母耶输陀罗于法华授记。第五持地菩萨。明叙指于法华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岂非法华后耶。又不唱入灭。岂非在涅槃前。以义往推。应身无量。声闻入实。以证入实。以证圆通。皆非法华前方等般若小乘之事。验是法华后醍醐法味也。孤山吴兴引证俱同。更不再出。

  ○三释疑问

  按因果经说。佛与波斯匿王同日而生。今经第二卷说匿王年六十二。则佛寿亦然。据说法时。合是般若。何云法华涅槃。答当取长水谓此经非一时顿说。盖结集者。约类总为一部。结前归后也。如经阿难疑问七趣中。举琉璃王诛释种姓。琉璃乃匿王之子。王崩嗣位。方诛瞿昙。岂有事之未形。而预致斯问耶。复次经初别序。唯在匿王请斋一事。文备述之。以为此经别序缘由。据匿王当方等般若时已死。禅位与子琉璃。况宝积经又说琉璃王诛释种生陷地狱。则子亦已死。岂可父到法华请斋耶。是知请斋事在方等般若。如何不许昔人判楞严为二酥耶。此义孤山净觉长水诸师。并未说及。今通其义为三。初请斋在昔。二请法在今。三钝杂自分。且请斋在昔者。如匿王没。琉璃王嗣位。诛灭释种。生陷地狱。事定在昔。决无匿王到法华后。今文匿王请如来斋。阿难受别请。无斋乞食。被摩登伽女所摄。事必在昔。如谷响熏闻二记所引事缘。在方等无疑矣。言请法在今者。阿难大权。作楞严经发起。于法华后见楞严机兴。追叙昔事。我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被摩登伽女所摄。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如来为说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悟入圆常。一经文义无非圆顿。此则追叙昔事。发起楞严。定在法华后涅槃前也。若尔。何故楞严经文。连贯生起。都无间杂。不见为追叙昔事。乃成一席之说。与摩登伽女经所叙无别。答此乃经家要戍部类。庠序次第。生起有由。参入昔事。结集在此。考文寻义。不同昔经。但知若说匿王事及阿难被女所摄事。便是法华前事。若说请大悟大。反指法华。便是在法华后也。故知长水云。说必前后。约类结集总成一部。义实如是。直是排之连贯。作一时而会也。言纯杂自分者。方等中摩登伽女经。既说生灭法。自属三藏教。今于法华后。述昔发起。入圆顿经。同法华部。自属醍醐。不可一混。以纯与杂。各有部类故也。问若今楞严同法华者。且释签云。首楞严名本在别圆。通于通教。岂是法华独圆之义耶。答吴兴说题云。记主自说法华已前楞严名义。今经开显。安得类同。问法华正开显。经叹声闻德。只云无复烦恼逮得己利。今文何故乃叹应身无量度脱众生。却成超胜法华耶。答法华会初。列听经众。未闻正说开显。还同昔日声闻。故从昔叹之。此经列众已经法华开显。故叹应身度生等也。

  ○四异见

  又二。

  初判归方等

  神智补注三十一云。如方等陀罗尼经次第在法华前。而经中云。先于灵山已为声闻授记。岂非方等至于涅槃。以此推之。言次第者是前分也。互相指者是后分也。结集者以后分明义。气类若同。向前集之。金光明经是方等后分。故指般若为已广说空。无妨也。若其然者。大佛顶首楞严经云。波斯匿王年六十二。又云是名妙莲华。定性声闻及诸一切。皆获一乘寂灭场地。岂非亦是方等后分经耶。(文)今谓神智此判。有言无旨。既云气类若同向前集之。且楞严小乘作佛。阐提有性岂与方等焦谷败种气类同耶。应身无量。销颠倒想。岂与方等见不思议。自鄙无分。三生六十劫气类同耶。

  二判归般若

  温陵戒环禅师解云。楞严即般若法。中实大乘终极之教。故如来密因菩萨万行所修证法一切毕竟。自此已往无复进修。直造一乘圆妙之道。故法华会上。更无地位之说。纯谈妙法。随根印可。授记作佛而已。盖出与大事。法华至矣尽矣。法华之后便说涅槃。扶律谈常而终焉。良以般若慧学方盛定力未全。溺于多闻。失于正受。于是示楞严大定。资般若深慧。既定慧均学。解行两全。而究竟于一乘之道。尽于是已。此楞严之所以作也。究夫三经大旨。无非大事因缘。而必获般若发明。次由楞严修证。终至法华印可。然后尽诸能事。(文)今谓此说不暇研究。若果般若但慧。次立楞严修定。至于法华印可。则佛说五时尚少一时。祖师不谈亦成疏漏。以楞严小乘皆已证悟。法华动执生疑。因开佛知见。亦成重烦。何不自难。且声闻自行未正。开显成佛。便能应身度生。终无是理也。如是则判在法华已前。诚不可矣。

  私议曰。佛法不思议。唯教相难解。详此楞严一经。说时非一。故致古今判教诸说各异。若准天台一家判摄之式。凡为通别五时。别则显其说法次第。通则彰其教法融通。勿以凡情局见。应知并是如来赴机之相。而于通中。有乎文通。义通如后分华严及方等陀罗尼经之流。乃结集经家收通归别。皆文通也。若义通者。如般若明华严海空。与夫莲华藏海。通至涅槃之后。此于他部明华严义。不必结归本部也。今楞严经前文有次。后分不次。收归方等。似合其宜。如先达所谓一代教中除华严般若法华涅槃部别帙外。凡所说小乘皆收归鹿苑。凡所说大乘皆收归方等。柏庭玄览云。但非四时所摄悉得以方等通收之。此经既不专余四时部类。谓属方等。则无余论也。虽经有定性声闻皆获一乘寂灭场地之言。但曰令汝会中而已。固不与法华授记同日而语。政使出于方等不妨以弹斥意密示与进。况时在其后。说亦无违。(文)此则经之前分正属方等。是故云尔。若经有耶输授记持地证经等文。应是后分经。乃结集家收通归别结归前分。此正通五时中文通之类也。金光明玄记云。以凡判教。有前后分。前分有次。后分不定。后虽不定。须摄归前。(文)此为诚证。非余可拟。因并录存。以俟夫公于取舍者考焉。

  首楞严经释题北峰印法师引用文目孤山(法师讳智圆) 经疏 谷响钞吴兴(法师讳仁岳) 说题 集解 熏闻记法界庵主(法师讳可观) 补注云间 补遗长水(法师讳子璇) 义疏柏庭(法师讳善月) 玄览(私议所引用)

  正经集注桐洲坦法师引用文目兴福(法师讳惟悫) 玄赞资中(法师讳弘沇) 经疏携李(法师讳洪敏) 证真钞真际(法师讳崇节) 删补疏孤山 谷响苕溪(即吴兴) 熏闻长水手鉴(法师讳道欢禀长水璇公之学而着是书)荆公(王丞相讳安石) 经解补遗纂注释要

No. 268-F 首楞严经指文科节

  大分为三。初序分(二) 起第一卷初如是我闻 止本卷归来佛所初通序(经前六事)二别序(二)初发起远由(二)初夏终演法二王臣营斋二发起近由(四)初独还无供二乞食遭摄三如来慈救四护归佛所二正宗分◎三流通分◎◎二正宗分(六) 起一卷(一六纸)阿难见佛 止十卷(二七二纸)不恋三界初依常住真心以开圆解(二) 起阿难见佛 止四卷(一〇九纸)尚留观听初对庆喜明(破妄显真)以闻圆解(三)初阿难悔请(即请人三止之最初方便)二大众愿闻三如来演说(二)初酬请开示(二)初别破心见(二)初推妄所在(七)(△即七处徴心)初在内二在外三潜根四内外五随合六中间七无著二破妄显真(二)初破妄心显真心(二)初明频倒根本(二)初生死根本二元体清净二示归元正路二破妄见显真见(二)初现瑞所说二破执辨性(二)初略说(二)初定其常情二夺其妄执二广说(三)初明真性常住二明性无生灭(二)初答匿王(二)初开示(二)初明身有变迁二明性无生灭(三)初佛问真性二王答不知三如来开示(观阿之见)二领悟二酬庆喜(二)初现相略明二兴慈广示(二)初兴慈遍告二广明倒源三明广破缘尘(二)(○第二卷)初示缘声非法性二约见性广类通(七)初明见性无还(三)初简示许说二正辨境见(二)初明境可还(二)初示八境(△八还辨见)初明还日轮二暗还黑月三通还户牖四壅还墙宇五缘还分别六顽虚还空七郁?还尘八清明还霁二明该摄二示见无还三指心责迷二明物见两殊三明性非缩断四明体绝是非(二)初研破二途(三)初如来破执二大众茫然三世尊安慰二会通一理五明理无谓计(二)初非外许自然二非内计因缘六破同别妄见(二)初诃诫许宣二推因正说(二)初示因由别明(二)初别业妄见二同分妄见二约法喻广解七显见非离合(二)初破和各疑二破非和合二总破诸法(二)初破四法(二)初总示本真二别破妄执(二)初破五阴初色阴二受阴三想阴四行阴五识阴二破六入初眼入二耳入三鼻入四舌入五身入六意入三破十二处(○第三卷)初眼色处二耳声处三鼻香处四舌味处五身触处六意法处四破十八界初眼色识界二耳声识界三鼻香识界四舌味识界五身触识界六意法识界二破七大初地大二火大三水大四风大五空大六根大七识大二闻法领悟△二对满慈明(从真起妄)以开圆解△二依常住真心以起圆行○ 起四卷阿难及诸大众 止七卷(一八一纸)所作如愿三依正助两行以分圆位○ 起七卷(一八九纸)阿难即从座起 止八卷(二〇九纸)名为邪观四承三法既备问名受持○ 起八卷(二〇九纸)尔时文殊师利 止本卷(二〇九纸)汝当奉持五因释余疑广辨七趣○ 起八卷(二一〇纸)说是语已 止九卷(二三八纸)即魔王说六无问自说预明禅境○ 起九卷(二三八纸)即时如来 止十卷(二七二纸)不恋三界△二闻法领悟(二)初经家叙益(二)初叙获本妙心(四)初悟心广大益二了物咸真益三反顾遗身益四妙获无心益二叙外敬内悦二阿难说偈△二对满慈明(从真起妄)以开圆解(四)(○第四卷)初疑请(二)初述己他未晓二迷性相俱疑(二)初妄想忽生疑二大性俱遍疑二许宣三钦承四正说(二)初答妄想忽生(二)初明众生迷真故起妄(二)初起妄因(二)初起根本无明二起枝末无明二感妄果(二)初别示果相(三)初世界相续(二)初总成空界二别成群有(二)初成四大二成诸相二众生相续(二)初总六入二别四生(二)初别示胎生二总明四类三业果相续(三)初欲贪果二杀贪果三盗贪果二总结元由二明如来证真故无妄(二)初别明妄因妄果其体本真(二)初迷方喻妄因本空二空华喻妄果非有二总显真智真断不重起妄(二)初以金灰喻二以智断合二答大性俱遍(二)初正答前问(二)初约喻略释二约法广释(二)初约体用正宗(二)初约十界显用二约三归示体二责凡小不了二因答前疑(二)初满慈重徴妄因(二)初明妄本无因(演若失头)二示真元无得二庆喜再执缘起(二)初疑情二开示(二)初破疑(二)初寄事推破二合显结归二诫劝(二)初诫虚解二劝修行○二依常住真心以起圆行(二)初观理直入明正行(二)初庆喜叹领述请(二)初经家叙相二庆喜陈辞(二)初叙有解无行(二)初正述二喻显(天王赐屋)二明正请行门二如来宣示行门(二)初发觉初心(二)初正明二义(二)初总述(二)初审观因地发心(△二决定义)二审详烦恼根本二正释(二)初初义(二)初指事喻审观二约法正审观(二)初简浊妄(二)初通释浊义二别示五相二显常用二次义(二)初指事喻审详(解结)二约法正审详(二)初委示颠倒处所(二)初约众生以明世界(二)初释名辨体二简定叠变(二)初简四涉三二流变增数二约世界以历六根(二)初约流变法示二据优劣的简(二)初总标二别简(△六根功德)眼鼻身各八百耳舌意各千二百二正劝详择降伏(二)初劝简略明(二)初劝简根修行(三)初劝简圆通二校量优劣三许为发明二示须简所以二因疑广说(二)初约研破总示(二)初研破执计二总示真妄二约行相别示(二)初从真起妄遂有六根二反妄归真随依一入(二)初明因修获证二明由证起用(二)初举互用况显二明互用所以二决通疑滞(二)初明因果并常(二)初庆喜疑因异果二如来示因本常(二)初结根尘显迷倒(二)初结根尘(罗睺击钟)二斥矫乱二就闻性示因常(二)初破执正明二引睡例显二明解结无二(二)(○第五卷)初正明解结无因二(二)初疑请二开示(二)初现瑞二正说(二)初诸佛同宣(迷结证解只汝六根)二此佛亲说(二)初长行(二)初总标体一二别显本空二偈颂(二)初显此佛亲说(二)初显结解因由(二)初重颂前文二孤起演义(二)初示修行要门二明心外无境二叹法超偏小二印诸佛同宣二兼显六解一亡(二)初约结巾喻迷(二)初结巾总示二约结研定二约解中喻悟(三)初喻六解一亡二喻解结由心三喻解当次第二显示修证△二带理兼修名助行△△二显示修证(五)初阿难请问圆根二如来询诸圣众三诸圣各说证门(五)(△二十五圆通)初观六尘悟道(六)初陈那悟声尘二沙陀悟色尘三香严悟香尘四药王悟味尘五跋陀悟触尘六迦叶悟法尘二观五根悟道(五)初那律观眼二周利观鼻三憍梵观舌四毕陵观身五空生观意三观六识悟道(六)初身子悟眼识二普贤悟耳识三难陀悟鼻识四满慈悟舌识五波离悟身识六目连悟意识四观七大悟道(七)初瑟摩悟火大二持地悟地大三月光悟水大四琉璃悟风大五空藏悟空大六弥勒悟识大七势至悟根大五观耳根悟道(四)(○第六卷)初值佛秉教二依教奉行三行成修证四由证起用(三)初三十二应二十四无畏三四不思议四交光现瑞印可五佛敕文殊简辨(三)初佛敕二受命(二)初叙敬义二正说偈(二)初通明所证理二别简能入门(二)初简诸行非二辨观音是(五)初指当根叹人二叙圆通修证三显彼我同入四述佛意结示五明请加劝修三获益(四)初阿难增道二普会入位三登伽进果四众生发心△二带事兼修名助行(二)初惑重者唯持禁戒(二)初举三学显戒律为基二约四重释持犯损益(四)初淫(二)初宣示损益二嘱诫灭后二杀(二)初宣示损益二嘱诫灭后三盗(二)初宣示损益二嘱诫灭后四妄(二)初宣示损益二嘱诫灭后二习重者更假秘咒(二)(○第七卷)初叙意略明二酬请广说(二)初道场方轨(二)初立坛供养方法二修证行坐诵仪二演说咒辞(三)初阿难述请二如来正说(二)初现化佛说咒二述功德劝持(二)初明(果德由此咒故自行)化他以劝持(二)初备列众义二指广结名二明(因人由此咒故灭恶)生善以劝持(二)初广明生善灭恶二总述佛意结劝三述愿加护○三依正助两行以分圆位(二)初明迷真起妄颠倒类生(二)初众生颠倒二世界颠倒(二)初迷真两立二相涉类生(二)初示成因感果二显十二类生动类欲类趣类假类障类惑类影类痴类为类性类罔类杀类二明反妄归真浅深立位(二)(○第八卷)初明渐次(三)初除其助因(二)初总明四食二别断五辛二刳其正性(二)初以戒刳性二戒净获益三违其现业(二)初明由违证似二明由似证真二示地位(八)初干慧地二十信三十住四十行五十回向(二)初十向正位二四种加行六十地七等觉八妙觉

  △经文结示五十五位谓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四加行十地等觉若今科初列干慧后开妙觉及三渐次则成六十圣位。○四承三法既备问名受持(二)初文殊问二如来答○五因释余疑广辨七趣(二)初约情想总明(二)初总明二分(二)初情约内分二想为外分二别示趣生二约业报别示(七)初地狱趣(二)初明十习因淫习贪习慢习嗔习诈习诳习怨习见习枉习讼习二明六交报初见报二闻报三嗅报四味报五触报六思报二鬼趣(十)怪鬼魃鬼魅鬼蛊鬼疠鬼饿鬼魇鬼魍魉鬼役使鬼传途鬼三畜生趣(十)枭类咎类狐类毒类蛔类食类服类应类休类循类四人趣类(十)顽类愚类狼类庸类微类柔类劳类文类明类达类五仙趣(十)地行仙飞行仙游行仙空行仙正行仙通行仙道行仙照行仙精行仙绝行仙六天趣(三)初欲界六天二色界十八天(四)(○第九卷)初禅三二禅三三禅三四禅(二)初四根本二五不还三无色界四天七修罗趣(四)鬼畜人天○六无问自说预明禅境(二)初正明发相(五)初色阴(十)身能出碍 拾出蛲蛔 空中闻法 见佛踞台 空成宝色闇室见物 烧斫无碍 遍观诸界 夜见远方 知识迁变二受阴(十)见物生悲 勇智齐佛 渴心沉忆 疑是舍那 生无尽忧生无限喜 起大我慢 轻安自在 拨无因果 爱极发狂三想阴(十)求善巧 求经历 求契合 求辨析 求冥感求静谧 求宿命 求神力 求深空 求永岁四行阴(十)(○第十卷)二无因论 四遍常论 四一分常论 四有边论 不死矫乱十六有相论 八无相论 七俱非论 七断灭论 五现涅槃论五识阴(十)因所因执 能非能执 常非常执 知无知执 生无生执归无归执 贪非贪执 真无真执 定性声闻 定性支佛二更断余疑(二)初总明迷真如妄二别显五阴本因○三流通分(二) 起阿难若复有人 止作礼而去初如来劝流通二经家结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