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新续藏第 10 册 No. 0259 圆觉经近释

  No. 259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近释卷一

  明二楞庵释通润 述

  体无不遍曰大法。无不备曰方。用无不具曰广。故清凉云。大以旷兼无际。方以正法自持。用则称体而周。具此三义故名圆觉。修多罗此云契经。谓契理契机故。契经中有了义不了义。如来为人天二乘说不了义教。以器小不能担荷大法。故说唯佛一人独得觉性。为菩萨乘说了义教。以根大能担荷大法。故说一切众生皆得作佛。然对机说教虽各不同。而契理契机实无有二。此经直显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名为圆觉。直截分明毫无隐覆。此则契经中了义契经。非不了义契经也。然圆觉二字义匪一途。故下文约十二义以发明。而义始备。如文殊章云。有大陀罗尼名曰圆觉。又云。彼知觉者犹如虚空。此则直指众生心体如如不动了了常知者为圆觉也。普贤章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此指根身器界及界内界外二种无明并种种幻智皆从圆觉妙心流出。此约出生凡圣染净二法名圆觉也。普眼章中显四大六根六尘六识乃至十力四无所畏悉皆清净遍满不动始知众生本来成佛者。此约凡圣染净悉皆具足如来平等圆满觉性根根尘尘周遍法界名圆觉也。金刚藏章一切如来妙圆觉性。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者。此约染净圣凡纤尘不立名圆觉也。弥勒章中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深浅者。此约众生皆证圆觉本无差别。由随染缘而有二障故有六凡。由随净缘而证二空故有四圣。于无差别处而现差别。以显不变随缘如摩尼之现五色为圆觉也。清净慧章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劳虑永断得法界净。此名凡夫随顺觉性等者。此约五性差别不等实无差别。以显随缘不变名圆觉也。威德章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名奢摩他。起变化行名三摩提。随顺寂灭名为禅那。乃至辩音章中单复圆修等者。此约一心三观即空即假即中名圆觉也。净诸业障章直显众生觉性本净。皆由耽着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生爱生憎为障为碍。不能入清净觉。必须断尽四相一切寂灭觉性始圆名圆觉也。普觉章所问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

  发心者。要须事事明了毫无错谬名圆觉也。圆觉章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者。谓具如上种种深义。方得浑身安住圆觉伽蓝。故名圆觉。贤善首章具上众义证此五名。方称无上法王为贤善首。故名圆觉。故知十二菩萨纶贯一经。圆觉二字通该众义。岂可以一知一见便谓尽圆觉哉。故题中既标圆觉又称了义。正显性相双陈理惑并阐。圆融行布两不相妨。始是如来称性至极之深谈耳。

  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

  开元释教目录云。佛陀多罗唐言觉救。北印土罽宾国人也。于东都白马寺译。道诠法师疏云。三藏法师佛陀多罗。于长寿二年龙集癸巳。持梵本至神都。于白马寺译。译者翻梵语而成华言也。其度语笔授证义润文诸德具如别录。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

  智论云。婆伽婆有四义。婆伽云德。婆言有。合名有德。又婆伽云分别。婆名巧。巧分别诸法总相别相故。又婆伽云声。婆云有。以名声普闻故。又婆伽云破。婆云能以。能破淫怒痴故。入者谓性相俱泯体同法界入无入相故。神通大光明藏者即如来藏之异名。是凡圣均禀同赋之体也。破业识之墙垣名曰神通。撤无明之封蔀名曰大光明藏。由不定而定故曰正定。不受而受故曰正受也。又大即是体。光明是相。藏即是用。又大即法身。光时是般若。藏是解脱。问大光明藏人人满足。若如来称入而众生岂出此光明藏乎。答众生未尝出此大光明藏。但为四大所局二障所缠。而神不通光明不大。故不言入。非不入也。故下经云。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宗镜问云。博地凡夫位齐诸佛。云何不具诸佛神通。答非是不具。但是众生不知。如有学人问大安禅师云。如何是诸佛神通。师曰汝从何来。答曰江西来。师曰莫不谩语否。答曰终不谬言。学人再问如何是诸佛神通。师曰果然。斯皆可验并是现前日用不知。故庞居士云。心通法亦通。十八断行踪。但自心无碍。何愁神不通。故知神之不通是自生障碍耳。一切如来皆以此大光明藏庄严此身住持此土。非若众生以藏识庄严此身住持此土也。然此大光明藏元非他物。即是众生所具无垢无染清净觉地。诸佛证之名法性身。以不见有身心二相故寂灭。无高无下故平等。无崖无岸故曰本际。不违不逆故曰随顺。无彼无此故曰不二。由如来证众生之体用众生之用。故能于清净觉地现清净土。与大菩萨同住一处。所谓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也。问法身无相。真土如空。皆是一心。无别依正。云何即谈身土。答只于自心性相分身土名。谓以自身相义名身。即以自心性义名土。又心则诸佛证之为法身。境则诸佛证之为净土。则法身净土皆为所证而智为能证也。诸大乘经在净土说者。如深密经法集经称赞大乘经密严经心印经兴显经大毗卢经入印法门经虚空藏经佛地经等。佛地经云。是薄伽梵住最胜光曜放大光明普照无边世界周圆无际等。论释云。此土受用土摄。说此经佛是受用身。此净土量无边际故。若尔。此地上菩萨所应见闻。何故于此化土中结集流布。论自答云。佛为地上诸菩萨说。令传法者结集流通。又云。说此经时。地前大众见变化身居此秽土为其说法。地上大众见受用身居佛净土为其说法。所闻虽同所见各别。而传法者为令众生闻胜希愿证佛功德。故就胜者所见结集也。然土虽多种不出于三。一法性。二受用。三变化。若开受用为自他即成四土。统唯二种。谓净及秽或性及相。故肇公云。净土秽土盖随众生心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土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随类普应故曰诸也。

  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夫圣人立名多依行德。故各有所表。梵语文殊师利此云妙首。亦云妙德。表根本智。六波罗蜜中智为首德故。此章直示因地法行。用根本智顿断无明。以显清净觉地如如不动。故为问首。普贤表行。由行以成德。故次普贤。知行并进。方便大开。则法眼洞照。故次普眼。法眼既明。惑根已断。而金刚不坏之体回然独露。故次金刚藏。圆顿之根已解唯心。若权教菩萨不知惑断则颟顸佛性。必须详明唯识广辩阶差。故次弥勒。惑相虽明阶差已辨。若不知所证各别。则儱侗真如。故次清净慧。惑相已明。真如已解。若不知观法。犹未能断惑证真。不能随顺得入。其于威德未得自在。故次威德。虽三观详明威德已具。若不详辩三观法轮。法轮无尽。亦未得圆通无碍。故次辩音。观法虽明。若四相不除。业根不净。不能入清净觉。故次净业障。四相已知。业根已净。若五行不明觉心不普。犹隔一尘。故次普觉。五行既明则中根可入。若不详明道场仪式建立三期克心三观。则下根人犹在门外。而觉性不圆。故次圆觉。觉既圆满。必立名以彰其实。故次贤善首。是知一经之义自始至终虽条分缕析。若统会一宗。则以大圆觉为我伽蓝一言已蔽。故十二菩萨为诸菩萨之纲领而为上首。其所入三昧即大光明藏。所住法会即不二境所现净土。以凡圣一源主伴同会。故曰同住如来平等法会也。不思议佛境界经云。尔时世尊语文殊言。汝能了知如来所住平等法否。文殊言。我已了知。佛言。何者是如来所住平等法。文殊云。一切凡夫起贪瞋痴处是如来所住平等法。佛言。云何一切凡夫起贪瞋痴处是如来所住平等法。文殊言。一切凡夫于空无相无愿法中起贪瞋痴。是故一切凡夫起贪瞋痴处即是如来所住平等法。佛言。空岂有法。而言于中有贪瞋痴。文殊言。空是有。贪瞋痴亦是有。佛言。空云何有。贪瞋痴亦云何有。文殊言。空以言说故有。贪瞋痴亦以言说故有。所谓平等法者是指众生清净觉地也。近有解此经大光明藏三昧之相状何似。生灭心是。颠倒心是。一切贪瞋痴烦恼皆是。堂堂释子乃甘心与魔外同流。而反极毁先贤讥诃老宿。噫。佛海渍秽至此极矣。有志者读此宁不痛心疾首乎。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先叙问法威仪。次正请有二。一问如来因地发心。谓如来未成佛时最初因地。发何等心修何等行得生净土成佛果。二问菩萨发心欲求菩提。于大乘中发清净心。云何始得远离诸病。病即后文四病也。若末世众生欲修行者。既知如来因行。又知菩萨发心。依之而行。则远离诸病。不堕邪见矣。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此赞问许说及伫听也。谛听者谓谛审而听勿杂乱也。智论云。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踊跃闻法生欢喜。如是之人乃可说。默然而听者谓泯虑忘缘一心静听也。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此标宗立体也。无上法王佛也。于法自在更无有上故。陀罗尼云总持。谓圆觉体中具足恒沙称性功德故。门者出入义。出者一切染净诸法皆从此中流出故。入者一切染净诸法皆从此中反复故。以不染不污故曰清净。不妄不变故曰真如。在无明而常觉故曰菩提。在生死而常察故曰涅槃。波罗蜜云到彼岸。有六种。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由此六种翻无明生死而为菩提涅槃。教谓教导。授谓传授。圆照清净觉相即圆觉也。无明有四谓生住异灭。毕竟不生名为永断。方成佛道者尘沙诸佛皆以此为因地进而至于极果故。

  ○由文殊请问因地法行。世尊即将自己所证大光明藏。重安名字以谕之。故曰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又自释所以称圆觉者。以能从中流出清净真如(即因地心)菩提涅槃(即果地觉)及波罗蜜。(即因行也)是则依之而发心。藉之而证果。赖之而起行。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于法界。故名圆觉。不独尔也。即佛佛授手祖祖相传亦不出此。故曰教授菩萨。或清净真如菩提涅槃是体大。波罗蜜是相大。教授菩萨是用大。具此三义名圆觉也。然此圆觉生佛皆具。但众生为无明所覆业识所局。故圆而不觉。小乘则心量褊浅。虽觉而不圆。菩萨则非圆非觉。唯如来亦圆亦觉。故称圆觉。如来最初因地所修法行别无他法。皆依此圆照清净觉相起幻智而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所谓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也。故华严偈云。有一大经卷。量等三千界。在于一尘中。一切尘亦然。有一智慧人。净眼悉明见。破尘出经卷。广饶益众生。故知圆满觉性生佛等有。但尘经未剖宝藏犹埋。既不自知枉受贫苦。唯佛一人独得其用。名为圆觉不亦宜乎。

  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此徴无明所起处而自释之也。徴云。大光明藏既是众生本具清净觉地。云何众生遗此光明而转为无明。故释之曰。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故转此大光明藏而成无明不觉。喻如迷人认东为西惑南为北。其实迷者自迷。方实不转。所谓颠倒者。谓遗失清净平等法身。妄认地水火风四缘假合而成者以为身。遗失本妙圆妙清净觉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以为心。而计我计法。此由随顺无明不觉而起相见二分。复迷相见而遍生我法二执。所谓既弃海认沤复认沤为海故名颠倒。喻如目有赤眚遂见空中有华及见真月边有第二月也。空喻真理。目喻正智。狂华喻身。二月喻心。应立量云。身心是有法。本无是宗。因云。无明业识所现故。同喻。如空华二月。既知病目见空华二月是妄。则知净眼见虚空一月是真。下复以二喻合法。故云。空实无华由病目人妄执为有。由妄执故。不唯惑此虚空自性本无华相。亦复迷彼实华所生之处。亦应合云。月实无二捏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真月自性。亦复迷彼二月生处。二喻既明。则知觉性本无身心迷者妄认。由妄认故。非唯惑此圆觉自性。亦复迷彼身心生处矣。今既不知圆觉自性之本无。又不知身心自性所自出。于是计无作有认幻为真。随顺无明起惑造业。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此惑业苦三皆由迷此大光明藏而起。此大光明藏转而为无明业识者如此。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此因上实华二字发起无明本无实体。故有智慧者照之即灭也。若使无明果有实体。则是有根必不可灭。以是依他起性故可迷可觉。而觉体本无生灭也。正如患梦之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不可得。人喻本觉。梦喻不觉。醒喻始觉。因睡而梦睡熟而醒总与本人无干。则知因迷而不觉因悟而始觉总与本觉无预。又如众华灭空。不可说言众华在空实有可灭之处。以空中实无生华处故。则知华起华灭总属目中翳之有无。亦与虚空无预。一切众生因有无明。于无生中妄见有生有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然非觉性实有生死轮转也。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此牒答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也。言汝所问如来本起因地修圆觉者。而圆觉性实无可修。由众生病目妄执空华以为实有。故随华相轮转妄见身心实有生死。如来以智慧觉照彼无明本无。华相即灭。则不随华相轮转。亦不随身心受彼生死。所谓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也。然言无生死者。非若声闻析之使无。非若缘觉推之使无。非若三贤菩萨作种种幻行而灭之使无。直是照见清净觉心身心寂灭本来自无。故不随生死流转。而曰无明永断觉道方成耳。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复恐认贼为子。特显觉体了了常知不落有无方是大彻大悟之真知也。故详示之曰。虽说知是空华即无轮转。必须不存知相方是真知。若存知相犹是幻知非真知也。以彼真知之体犹如虚空不可以有知论。不可以无知论。故起信云离念相者等虚空界。若存知知此如空觉性为有知。即是头上安头。同于凡夫之知。固是空华相矣。若存知知此如空觉性为无知。即是斩头觅活同于土木瓦石之无知。亦是空华相也。故赵州云。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以此知体性自神解。不同妄识仗境托缘作意之知。不同太虚空廓断灭之无知。以圣心无知而无所不知。此即灵知之体性也。永嘉云。若以有知无知为知体即是随顺无明。不名随顺净觉。必须坐断两头有无俱遣方是随顺清净觉性。所以者何。以清净觉性了了常知。不但不曾迷。亦且不曾觉。以是常寂灭相如虚空性常自不动故也。所以不动者。以虚空自性不受生死不堕有无。在如来藏中无起无灭无知无见。以虚空不动遍至一切色非色处。亦如法性不动究竟遍满一切处故。应立量云。觉性是有法。不动为宗。因云非所作故无知见故无起灭故。喻如虚空。所证如此。是名初心成等正觉。是名如来因地法行。楞严谓之发觉初心。起信谓之真如三昧。若菩萨依此圆照清净觉相为因方是正因。否则皆堕邪因矣。若末世众生依此清净觉相而起行得正住持。否则皆堕邪见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了达于无明。知彼如空华即能免流转。又如梦中人醒时不可得。觉者如虚空平等不动转。觉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谓如来本起因地莫不皆以智慧觉性了达无明本无实体犹如空华为发菩提心之始。果能知彼无明是空华相。则不为华相眩目。即免生死流转。亦如患梦之人忽然醒觉。则梦中所现之相皆不可得。是知众生在迷未免流转。若既迷而忽觉。唯一真如回无所有。浑身住于平等性智。岂有流转哉。既无流转。则此觉性究竟圆满遍十方界。是则名为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也。然对梦说醒。对迷说觉。对众生说佛。皆是未觉已前对待之法。若无明灭尽众幻销灭。则成佛作祖亦是钵盂安柄虚空钉橛。以本性圆满本来成佛不待更成。故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庞居士云。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如是则自然应念登科随处及第。何须授记安名乎。菩萨向此着眼则能发菩提心。众生向此进修永不堕于邪见。若不入此门总是旁蹊曲径非直截路。故宗镜问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云何复说后心成佛。答非初非后。不离初后。智论云。不但以初心得。亦不离后心得。所以者何。若但以初心得不以后心者。菩萨初发心时便应是佛。若无初心云何有第二第三心。以初心为根本因缘故。不但以后心得亦不离初心者。以后心不离初心故。若无初心即无后心。以初心集种种无量功德。后心方得具足。故能断烦恼习气成无上道。此即顿悟渐修也。

  ○此章言不满四百。该摄性相二宗之旨。若约性宗。清净觉相属真如门。无明妄认妄执是不觉义。知是空华即无轮转是觉义。因本觉而有不觉。因不觉而有始觉。此二属生灭门。今欲令行人顿悟真如为因地心。故曰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也。

  ○若约相宗。五法三性四大是色蕴是相。六尘缘影是无色四蕴是名。妄认妄执是妄想。知是空华是正智。觉心不动是如如。身心是依他起性。妄认妄执是二种遍计执性。生死是分段变易二种生死。知是空华等是断二执除二死证二空得二果是圆成实性也。

  ○此章要旨。直指众生日用知体为圆觉性。若有分别有妄认妄执即生死因若无分别无妄认妄执即菩提因。故曰。知之一字众祸之门。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因。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前章已显顿悟法门。正恐行人以为知幻便了不必更离。不知前所言遣者即离也。故普贤蹑前知虚空者即空华相及偈中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以发三问。以明既知而必欲远离也。初问言修行者本为断无明得菩提也。若曰知是空华即无轮转。又云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则此圆觉清净境界纤尘不立。则无事修行断证矣。云何而说修圆觉乎。故曰若彼众生等。意谓既能了知无明是幻则身心亦皆是幻矣。既曰是幻。固宜任之。不必起幻智而销幻无明成幻佛可也。云何更欲依圆照清净觉相起种种如幻之智销种种如幻之无明而成如幻之佛果耶。次问不唯不当修。即欲修行亦无可修。以幻智既灭身心亦灭则无有心。其谁修行十波罗蜜。而曰修诸幻以除幻。既知无可修而复修。无可证而求证。何异望石女生儿邀空华结果。岂非枉用功乎。三问若诸众生但恃天真。常居幻化而不离。又不能了知是幻而求离。此则既不能知幻。又不能离幻。云何而得解脱。此三等者。一是不必修。二是无可修。三是恃天真而不用修。愿为此三等人作何方便渐次修习方能永离诸幻。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种种幻化总指五阴四大及十力四无畏等。生者谓本觉心体随无明染缘而生三科七大等。随真如净缘而生十力四无所畏等。故诸染净诸法皆无自体。总是依他。喻如空华翳生华生翳灭华灭而空未尝有生灭。众生幻心随无明染缘生还随真如净缘灭而觉心未尝动。谁谓幻性尽灭则无有心耶。喻如金翅鸟王命终之后骨肉都尽唯有心在也。然所谓依幻说觉者。即是口口谈空心心著有。此即任运而不修者。谓之依幻说觉。谓之依通妄知。是名为幻不名为觉。此依字与皆依圆照清净觉相之依相应。谓不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成佛道。乃依幻而自说为觉。故名幻而不名觉也。故先德云。说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若说固有觉性本来是佛恃天真而不劳修者此亦是幻亦非是觉。若说无佛可成枉功用而不必修此亦是幻亦非是觉。三说字须着眼看。先德云。此事不是说了便休。必须大死一番。离尽诸幻亲见本来。则千圣唤不回头。方是觉心不动。若未曾离幻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未有不随流转者。岂可谓知幻而不当修计断灭而枉修恃天真而不用修哉。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应当二字是极励之语。谓既知是幻应当远离。勿谓知而不必远离也。远离有四重。远离一切幻化境界者即亡尘也。楞严所谓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也。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者即尽根也。所谓闻所闻尽也。远离为幻亦复远离者即空智也。所谓觉所觉空也。离远离幻亦复远离者即灭空也。所谓空所空灭也。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者所谓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也。故先德云。洞山门下无佛法与人。只有一口剑。凡是来者一斩便断。故伊性命不存。见闻都泯。直向父母未生前要与相见。喻如钻火之人两木相因。必火出木尽灰飞烟灭方得了当。木喻发智之心境。火比了心境之妙智。由智发而心境皆空。如火发而两木俱尽也。若木虽空而灰在。犹未了当。故欲其尽灰也。如心境空而智在即智是病故欲其空智也。灰虽尽而烟气犹在有些气息亦是病犹未了当故欲其灭烟气。喻如智虽空而空在空亦是病故欲其灭空也。故学道者如钻火。必至火出木尽灰飞烟灭。方知火性不坏。所谓火传也而不知其尽也。必须幻境幻心幻智幻空悉皆灭尽。方知觉性常存不入断灭。故宗镜云。此清净觉是出世间常住心宝。岂世间无常败坏之法所能坏耶。如贫女室中金藏虽未掘而匪移。若力士额中宝珠任斗没而常在。如雪山筒中万味暂流出而恒存。若大地底下金刚纵穿斫而不坏。谁谓无心不劳修证哉。故复勉之曰。既知是幻即当远离。即此远离便是方便。此外更无方便矣。若能离幻即是觉性。即此离幻便是渐次。此外更无渐次矣。盖知幻是对不知幻而认为实有者开方便。远离是对取着而不舍者开渐次。故前云假说方便也。首楞云。狂心自歇歇即菩提。歇即是离。谁谓知而不必离哉。末世众生依此圆觉而修方能永离诸幻。若知无明窟中有觉性而不离终不成佛道。喻如知矿中有金而不销终不成真金也。

  ○前章重在知字。此章重在离字。二章总为上根说顿悟顿断顿修顿证法。非中下根可能企及。故曰。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非初心可入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普贤汝当知。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华依空而有相。空华若复灭虚空本不动。幻从诸觉生。幻灭觉圆满。觉心不动故。若彼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应远离幻。诸幻悉皆离。如木中生火。木尽火还灭。觉即无渐次。方便亦如是。

  生佛二界皆从清净觉心随缘建立。故祖师云。山河大地由此建立。三昧六通因兹发现。喻如空华。因病目而妄见空中华生。而空体未曾生因。翳消而妄见空中华灭。而空体未尝灭。因无明染缘熏习觉性而生根身器界。故说幻从诸觉生。而觉性未尝生。因真如净缘熏习无明修六度而灭幻化。故说幻灭觉圆满。而觉性未尝灭。以觉性无我随染处染随净处净而实未尝动。故修行者应当远离种种幻化。诸幻悉离而觉性不动。正如木中生火火出木尽木尽火灭而火性不动。故说离幻即觉。若至于觉则实无渐次。以渐次在人不在法故。故曰菩提无渐次渐次取菩提。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近释卷一


卍新续藏第 10 册 No. 0259 圆觉经近释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近释卷二

  明二楞庵释通润 述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即于圆觉不能悟入。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此为顿教菩萨开渐门也。由前二章虽各出手眼悉谈顿法。若是上上根人阶梯不立圣谛不为者尚嫌多口。但根器稍劣者若无阶级不能悟入。普眼法门。此普眼所以乘机发问也。先德云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以眼外无法故。今此菩萨请问修行渐次。使尽大地众生发明此眼。此华严亦名普眼法门也。云何思惟者谓如何用心方知身心是幻。云何住持者谓如何远离方得觉心不动。其未悟者作何方便方得入此普眼门也。若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虽闻如来说此神通大光明三昧。反生迷闷不能悟入。以法大机小不能一肩担荷。固当于无阶梯处强立阶梯无渐次中安立渐次方得悟入耳。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

  此为新学菩萨略通一线。假说方便以明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也。先总标正念为方便之始。欲求者谓生乐欲寻求此觉心也。以此身心皆是觉心所现影像。即今现在有形色者是身有分别者是心。谁是本来清净觉性。如是推求寻觅必欲亲见本来面目。故曰欲求净圆觉心也。若欲如是推求应当正念远离诸幻。言正念者谓不念一切诸法。唯是一心观察必欲知此身心是幻。又必欲远离诸幻。若知而不离是有目无足。若离而不知是有足无目。必须知幻而又离幻。如目足更资方能得入。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此下正陈方便也。奢摩他定学也。起信云。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思惟。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名依奢摩他。坚持禁戒者谓一向绝缘防护根门不令向外奔驰也。安处徒众者必得同心同行之人为伴侣互相砥砺也。宴坐静室者坐以摄身。身住而心得安故。必静室者以离喧嚣功夫易就也。四缘既具则一心一境方堪入观。先当正念观察此身假合无我。宝积经云。此身生时与其父母四大种性一类歌罗逻身。若唯地界无水界者譬如有人握干麨灰终不和合。若唯水界无地界者譬如油水无有坚实即便流散。若唯地水无火界者譬如夏月阴处肉团无日光时即便流转。若唯地水火无风界者则不增长。故一大不成二大三大不成。必四大和合方得成就。故先观察坚碍者为地润湿者为水暖者为火动者为风。现今此身虽见四大和合而各有所归。则此妄身毕竟属于何大。则知四大毕竟无体。但是和合假名为身。实同幻化。如是推求即知此身实无我相。而向之认四大为自身相妄矣。故庵提女了义经云。若能明知地水火风四缘毕竟未曾自得有所和合是为生义。若知地水火风毕竟不自得有所离散是为死义。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次复正念观察此心假合无我也。正由四缘假合而妄有身。复因此身而妄立六根。若离四大必无六根。若离六根亦无四大。故外有四大内有六根和合而成有根之身。名曰根身。首楞严经云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见精映色揽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葡萄朵。净根四尘流逸奔色等。岂非中外合成而有根身乎。既有六根。仍复引生五识攀缘五尘。而意识总采五尘落谢影子。积聚八识田中为种子。名为法尘。而为意识所缘之境。以意识缘法尘似有能缘之相。遂假名能缘者以为心也。下复逆推缘心无体。故曰即此能缘妄心是因六尘而有离尘则无。是因境而有心也。若使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四大六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能缘之心可见。是无境亦无心也。如是推求即知此心亦无有我。而向之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者妄矣。已上发明知幻二字竟。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下复发明即离二字。此中灭字即远离也。只是以智观察是幻。故不妄认妄执脱粘内伏。违其现业销其种习名为灭耳。不是销灭也。若是销灭即堕无色四空所修。意谓既知身心是幻。即当以如幻金刚十种深喻而远离之不令粘着。固当先离幻身次离幻心次离幻境。此即远离垢边垢也。次离灭幻之智。此即远离净边垢也。染净诸幻既尽而非幻不灭者所谓离幻即觉也。良由众生内为意识所使身见所持。故头头妄认生遍计执。必须去尽识情而清净觉体光明始露。喻如磨镜必去尽镜面之垢而镜体光明始得发露。故知众生皆有光明净觉。而不现者若有古镜而不磨也。永嘉云。比来尘镜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折。然则光明觉体之幻垢元非他物。即是妄认四大为身六尘缘影为心而成垢耳。若了四大本空缘影不实。清净觉体不为身见染污。则垢相灭而十方清净矣。此即奢摩他已成之相也。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

  此以喻明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故离幻即觉也。清净摩尼宝珠喻清净觉性。五色喻五蕴身心。随方各现者若五方天王之见珠色各各不同。喻五蕴是依他起。痴人见彼摩尼实有五色者喻从依他起性而起遍计执性也。圆觉净性随五业道而各现五蕴身心。正如摩尼随方而现五色。愚夫不达五蕴身心元是净圆觉心循业发现本无实体。乃妄认净圆觉性实有四大为自身相实有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正如愚人妄认摩尼实有五色。故先德云。五蕴山头一段空。同门出入不相逢。无量劫来赁屋住。到头不识主人公。由彼愚痴不了身心是幻是依他起。妄执为实。贪着生爱。不能远离诸幻化相妄有流转。是故我说身心皆是净圆觉心所现幻垢。由对妄认身心未离幻垢者名众生。故对离幻垢者名菩萨。若众生幻垢既尽。则对离幻垢之菩萨亦除。既无幻垢之众生。亦无离幻垢之菩萨矣。是知众生菩萨皆是假名。生死涅槃悉成伪号。故说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而又说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也。若此菩萨幻观已成。则依如来圆觉妙心所现种种幻化影像依他之法悉皆除灭。则不妄执随方所现之色以为实有。尔时即证圆觉妙心。便得无方清净。至此则知无边虚空皆从大觉心中显发。亦如海中一沤。况他物乎。此即三摩钵提已成之相也。

  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此下广明觉性清净不动遍满。以显体大相大用大也。法既解脱则意识寻伺觉观不起法执。转成妙观察智。遍照一切诸法。所谓观察圆明照大千。故曰觉圆明故显心清净也。觉既圆明方显意识分别之心一时清净而一切清净。但言不顿彰故一一渐次以显清净耳。心清净下先明十八界清净也。见尘清净者言心既清净则所见之色不染污也。眼根清净者则能见之根亦不流逸也。眼识清净者则所发之识不起分别也。此明初三界清净也。识清净下谓初三界既清净已则后四三界亦清净也。觉尘该鼻舌身三界故。根清净下显根净而六尘亦净也。六尘清净下显尘净而四大亦净也。四大清净下显四大净而三界亦净也。言二十五有者。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无想五那含。四空四禅定。已上总明世间法清净也。

  ○彼清净下复明出世法清净也。十力者一知处非处力。谓总知一切诸法因缘果报。降无因邪因。知人可度不可度等。二知三世业报力。谓知三世业及顺现受等三报。知所度有障无障等。三知诸禅解脱三昧垢净力。及知依此所得诸果。四知信等五根上中下力。五知种种欲乐。令舍不净增净。六知一乘三乘五乘贪瞋痴种种性欲。知即时异时谁可度不可度等。七知一切道至处。八知宿命。九知死此生彼即天眼智。十知自解脱无疑。总一智而有十种用故分为十。总名力者以能摧怨敌不可屈伏故。

  ○四无所畏者。一正知一切法无畏。谓佛诚言我是一切正智人等。二尽诸漏及习无畏。言我无漏等。三说一切障道法无畏。四说一切出苦道无畏。

  ○四无碍智者。一法无碍。如说地水风火等。二义无碍。如说坚湿暖动等。三词无碍谓得彼方言以说地等。四乐说无碍于三种智中乐说也。

  ○十八不共法者。以力等二乘有分此无分故。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意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随智慧行。十六以智慧知过去通达无碍。十七以智慧知现在通达无碍。十八以智慧知未来通达无碍。

  ○三十七助道品者。助谓资助。助正道故。道即是止观。品即是类。正因类故。亦云菩提分。分亦因义。三十七者。谓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然但以十法为体。谓精进定慧各八念四戒三信二轻安舍思惟各一也。

  ○四念者。一观身五种不净。谓种子住处自相自性究竟。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此对治凡夫四倒也。又观身毕竟空。观受内外空。观心无所有。观法但有名。此对治二乘四倒也。

  ○四正勤者。四念处火若得勤风则无所不烧。故次辨之。以精进为体故总名勤。异外道勤故名正勤。虽是一勤随义分四。一未生之恶遏令不生。二已生之恶断令不续。三未生善令生。四已生善令长。

  ○四神足者。谓欲勤心观。欲谓乐。勤谓无间。心即是定专一境性。观即是慧内自拣择。以勤过散乱。智火微弱。故须定制即所欲自在神即神通。足即是定。由出世法最胜自在。欲等四法能证此故。名为神足。亦名如意足。以欲如心故。

  ○五根者。信进念定慧。此五通生出世间法。前三至此总得名根。

  ○五力者。即前五根增长。魔梵等不能屈伏。故名为力。

  ○七觉者。谓念是所依支。由系念故令诸善法皆不忘失。择法是自体支。觉自相故。精进是出离支。由此势力能到所到故。喜是利益支。由心勇悦身调适故。轻安定舍皆不染污支。能除粗重依定转依故。行舍平等永舍贪忧故。故七皆云觉支也。虽一刹那七法俱起。而随行相各说功能。故有七也。

  ○八正道者。谓正见是分别支。依前所证真实简择。故皆云正。思惟是诲示他支。如其所证方便安立思惟名义发言语故。下三皆是令他信支。语者谓依所证问答决择令他信有见清净故。业是身业进止正行具足令他信有戒清净故。命者如法乞求依圣种住离五邪命。精进是净烦恼障支。由此永离一切结故。念是净随烦恼障支。由不忘失正止举相永不容受沉掉等故。定是能净最胜功德障支。由此引发神通等无量胜功德故。

  ○上之七类次第者。谓闻法已。先当念持。次即勤修。勤故摄心调柔。调柔故信等成根。根增为力。七觉分别。八正正行。总八喻显。法性如地。念处如种子。正勤为种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茎叶增长。开七觉华。结八正果。

  ○八万四千陀罗尼清净者。尘劳既有八万四千。一一对翻皆成净法。故论云。不觉念起见诸境界故说无明。乃至具有过恒河沙妄染之义。对此义故。心性无动即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相义示现。问世出世法二相有殊。如何此经皆云清净。答若约圣凡对治则胜劣悬殊。若约法性观一种总是幻化皆从缘起无自性故。所谓一切法不可得也。谓既见得一切世出世法皆是非相方见实相。亦不见有实相可得名实相清净。实相清净者此人即证平等法方名一身清净。由一身清净则见十方众生圆觉悉皆清净。若十方众生清净名一佛刹清净。一刹清净乃至尘尘刹刹一切时一切处悉皆平等清净不动。此即禅那观已成之相。以显清净觉地本来不染为三世十方根身器界之体以显体大也。此入初地觉通如来尽佛境界时也。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此明初地以至八地所证境界也。由转意识为妙观察智得入初地已。次又转七识为平等性智得入第八不动地。故曰平等不动。以万法即觉性。即万法之不动知觉性之不动故。虚空平等不动则知觉性亦尔。彼知觉者如虚空故。四大平等不动故则知觉性平等亦尔。以是法住法位大人性自常故。此显净觉相大本来不动也。然必至八地断七识俱生我执。则生死涅槃二心永不复起。方名真不动地。

  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此明九地以至等觉所证境界也。以觉性即万法。即觉性遍满无有边际则根尘四大乃至陀罗尼门亦复遍满无有边际也。首楞严云。如一见根遍周法界。耳鼻舌身觉触觉知妙德莹然遍周法界。由无明业识动则有分别。不动即等周法界。如是则五现量识等根一一皆遍法界。如眼见色时色不可得元来等法界。如是则尘含刹土。芥纳须弥。一摄一切。一切摄一。一入一切。一切入一。周遍法界。事事无碍。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大小不坏彼此无杂。如一室中千灯并照。灯随盏异盏盏不同。光随灯通光光涉入。故常别常入。经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所谓一多无碍以显净觉用大本来周遍也。此中清净不动周遍法界。与楞严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之义同。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此从等觉入妙觉境界也。谓始由习此三观证此三大。方得于一切法成等正觉。遂转此第八业识为大圆镜智。则前五识亦转为成所作智。名为圆觉成就。名究竟觉。觉既究竟。方见一切世出世法悉皆平等。故不见有染法可缚。亦不见有净法可脱。不见有生死可厌。亦不见有涅槃可爱。不以持戒而生敬。不以毁禁而生憎。不以久习而生尊重心。不以初学而生轻慢想。以证平等故触目所见者皆是菩提。至此方可说天地同根。万法一体。生死即涅槃。无明即佛性。以觉性究竟圆满遍十方界故。触处皆是自己光明。其体无二不生分别。譬如眼光缘现量境。其光遍满得无憎爱。以平等一相故。此即如来所证妙觉境界也。所谓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盖如此。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菩萨修习此心已得究竟圆满遍十方界者。则身心寂灭物我两融得正住持。方可说不见我为能成就之人觉为所成就之法。由彼转此业识成大圆镜智。以此镜智照见一切根身器界皆悉寂灭平等无二。所谓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故见恒沙国土在妙觉心中乱起乱灭。犹如狂华之在空中乱起乱灭也。复能照见一切众生不即圆觉不离圆觉。无生死法可缚。亦无涅槃法可脱。至此始知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证。故世尊初成正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回视向来欲断生死证涅槃作种种勤劳肯綮之事皆是梦中所现境界。既醒之后则知生死涅槃了不可得。既知是梦则知涅槃不曾起。生死不曾灭涅槃本无来。生死本无去。其所证之法悟时不曾得。迷时不曾失。悟时不曾取。迷时不曾舍。其能证之人亦远离四病。不以作诸幻行而执为能证。不以取静为行而执为能证。不以一切任运而执为能证。不以一切寂灭而执为能证。以此所证圆觉体中纤毫不立。拟心即差。动念即隔。故无所证之法。亦无能证之佛。故楞伽偈云。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亦无佛涅槃。远离觉所觉。而前文亦云。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以一切法性本来平等不坏故。所以云。真如凡圣悉是梦言。佛及众生并为增语。故结示。云若此菩萨依此清净觉心为本修行。一心观察根身器界如幻为修行之具。最后远离诸幻入清净觉为住持之境。此即无渐次中强立渐次无方便中强立方便也。若能如是渐次开示渐次修习渐次取证必不迷闷而不能入矣。至此则初章皆依圆觉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始得明了。起信所谓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而有始觉也如此。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普眼汝当知。一切诸众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属四大。心性归六尘。四大体各离。谁为和合者。如是渐修行。一切悉清净。不动遍法界。无作止任灭。亦无能证者。一切佛世界犹如虚空华。三世悉平等毕竟无来去。初发心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入佛道应如是修习。

  一切众生妄认四大及六尘缘影为身心相。不知身心皆由迷圆觉妙心而成业识。幻出五蕴身心本无实体。若一一观察。则知身相属四大而身本无身。心相归六尘而心本无心。既四大各离则谁为和合而有我耶。如是我执既空则分别法执亦尽。分别法执既尽则根身器界悉皆清净得入初地。复从初地渐断俱生法执入不动地。复从不动而渐入等妙。则觉性圆满周遍法界。至此则所证之法四病俱离。既不见有所证之法。亦不见有能证之人。反观一切佛土犹如空华。一切三世无去来今。此即菩萨渐次所证以至极果也。若初发心求入佛道者当如是修习则永断无明而得入矣。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近释卷二


卍新续藏第 10 册 No. 0259 圆觉经近释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近释卷三

  明二楞庵释通润 述

  于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与诸众生开发蒙昧。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惟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由闻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恐人生疑。此菩萨能以金刚智断人之疑。故乘机发问。所谓剑为不平离宝匣也。善为下领赞如来善说方便。世尊下正陈三疑。一疑众生若是本来成佛则不当有无明。此知不变而不知随缘者执也。二疑若无明本有则不当说本来成佛。何故复说众生本来成佛此知随缘而不知不变者执也。三疑若谓十方异生本来成佛后起无明。则一切如来既已成佛。何时更生一切烦恼。此则生可成佛则佛亦可成生。是凡圣混乱之执也。此个疑团。直是金刚圈栗棘蓬。吞不入吐不出。是为末世众生参禅起疑情之样子。不异黄龙三关语。惜乎世尊无端注破。秘密藏者谓此法门众生共证众生不知。故曰。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具足圣人法圣人不会。此藏未曾开时千难万难。若开时不消弹指顷。要须钥匙在自己手里始得。言了义法门者。谓若开此藏门。一时尽见底蕴。更无藏覆。则既断其疑复尽其悔。盖疑者于诸谛理疑豫为性。能障信心为业。而悔者则悔善悔恶而心不定也。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言决定信者谓决定信得本来是佛不假外求。若大梅云任你非心非佛我自即心即佛之类。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先答第一疑。言如来寂灭性本无始终生灭轮回之事。而有始终生灭等者。皆是业识随六种因缘相续成轮回心。故有轮转耳。世为迁流界为方位。谓一切时一切处皆由此六因流转也。始终者。是种子生现行。以种子为始现行为终。此即当有因也。生灭者。谓现行生种子。以现在现行为生。流入未来作种子为灭。是相续因也。此二种为亲因缘。前后者。谓前念引生后念。即等无间缘。以其在因果中间有相不断等而开导。是相因也。有无者。谓心境相生。有则俱有。无则俱无。即所缘缘。是显示因也。聚散者。谓缘会则聚。缘离则散。即种种业增上缘。如转轮王有胜势用作增上事。是作因也。起止者。谓已上众缘止灭方得生起。是待因也。具前四缘办有漏法。具后一缘办无漏法。今言如来寂灭性本无杂染。由随染缘而成杂染。本无清净由随净缘而成清净。如是染净念念相续循环往复。或取秽而舍净。或舍秽而取净。所以动念息念皆在始终生灭等中轮转。若是舍六因转八识尽二障出二死无轮回性者。则知圆觉自性本来不动。若是六因未尽八识未转二障未除二死未出者。在轮回中辨圆觉性。彼圆觉性虽是寂灭不动。即随染净二缘流转矣。既在轮回。则触处粘着。而说能免轮回者无有是处。下以四喻发明净圆觉心本无流转随八识而有流转。动目能摇湛水者。谓湛水不动因目动而见湛水动。喻妙湛觉性本不动。因无明一动转成业识。而妙湛觉性亦随业识而动也。定眼由回转火者。由因也。火本未曾轮转。因定眼而见火轮回转。喻觉性本无流转。因七识定执为我。随所生所系故见有流转耳。故谭子云。瞰回流者头目自旋。作环舞者宫室皆转。云驶月运者。谓月本不驰。因云驶而见月驰。喻觉性任运而转未尝驰流。因意识驰流奔逸诸境。故见觉性亦驰流耳。舟行岸移者。谓岸本不移。因舟行故见岸移。喻觉性本不迁流。因前五识随境迁移。故见觉性亦迁移耳。由是而知。目动者则见湛水必摇。求其不摇不可得。眼定者则见火轮必转求其不转不可得。云驶则见月必运求其不运不可得。舟行则岸必移求其不移不可得。物尚如此。何况生死轮转八种染污识心曾未有一念清净。而以不清净心观清净觉有不随流转者乎。由随缘不变故说众生本来成佛。由不变随缘故有一切无明生起。汝等不解此义。于无轮转处妄见轮转。于无惑处妄起三惑。三惑谓见思尘沙及根本无明也。三惑有即指三疑者未必。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华。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

  此以喻答第三疑也。翳喻无明。华喻身心。翳生华生。翳灭华灭。若翳灭而更待翳生。华灭而更待华生。斯实狂痴矣。以翳华二法本无种子。故翳灭于眼。不可更待眼中何时更起诸翳。亦如空华既灭于空不应更待空中何时更起狂华也。何以故。空本无华。尚无有起安得有灭。故知生死涅槃皆同翳华之起灭。若以众生圆照清净觉相论。尚无无明身心翳华二相可得。何况既已成佛证此清净觉地者而复生烦恼乎。当知翳华在虚空中可说暂有暂无。若是虚空常恒不动。岂可说为暂有暂无耶。虚空尚不可说暂有暂无。况复如来随顺圆觉而为虚空平等本性。乃可说为暂有暂无而曰何时复起无明烦恼哉。由此一喻显觉性本无修证。

  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此以喻答第二疑也。若谓无明本有不应复说本来成佛者。喻如有人大开炉鞴销矿成金。然矿中之金是矿中自有。非但因销而有也。使其矿尽成金。则金决不重复为矿。经无穷时而金性决不变坏。此金虽是从销而出。然不应言此金非矿中本来自有也。如来圆觉喻如真金在无明矿。必销尽无明而觉性始显。然此觉性元是无明矿中自有非独销无明而有也。若无明矿尽成净觉性。则净觉性决不重起无明。即经无量劫而觉性不坏。虽觉性从销而出。终不应言此觉性非无明矿中本来自有。而曰非本来成佛乎。故曰圣人本是凡夫做。若凡夫不具圣性则永无成佛之期矣。由此一喻显觉性有修有证。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此下直显清净觉性坐断两头纤毫不立也。以转无明故有菩提之号。转生死故有涅槃之称。以是对待法故。若了无明本空。生死本寂。既无所证之相。亦无能证之名。故无成佛不成佛之事。亦无轮回不轮回之说。以此清净觉心离诸名相故也。故宗镜问云。若直了此心是佛。更受八相成道否。答。若了此心即是天真佛。不说成与不成。若说成佛是增语是助语。故曰。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既直示之。复责之曰。且诸声闻亦具自性圆满清净境界。而且隳肢体。黜聪明。断言语。息思想。如是进修但得灰断寂灭解脱。终不能到彼之本来亲证自性所现清净涅槃空寂境界。况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喻如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若是真火则一星可烧大地。况须弥哉。今以轮回心生轮回见欲入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若一念缘起无生。无明顿断。则弹指之顷即得悟入。岂待久乎。是故菩萨欲成佛道先断无始轮回根本。下复责之曰。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因六尘而生妄想缘影。非是真实心体。悉如空华。因此生灭思惟而欲辨不生不灭之境。如邀空华而结空果。但是展转重增妄想。岂可得哉。且此有作思惟。虚而不实妄而不真浮而不深。故多机巧会穿凿会度量。不知修圆觉者正忌许多骨董。唯是痴痴憨憨媒媒晦晦百不可取一无所堪者方可入也。故又责之曰。如是三种分别计度皆是众生曲见非为正问。问云。如来最初赞彼所问是甚深秘密方便。此又责其多诸巧见非为正问何也。答。赞者美其发起。责者泯其知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金刚藏当知。如来寂灭性未曾有终始。若以轮回心思惟即旋复。但至轮回际不能入佛海。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思惟犹幻化。何况诘虚妄。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

  如来寂灭性本无始终生灭。但众生未出轮回。以思惟心辨于佛境。故即随彼思惟亦成轮转。但一入轮回则不能入于佛海。故众生虽是本来成佛。由入无明海故随海中波浪流转。若能永断无明而觉性自显。然不可说无明海中本无清净觉性也。正如销矿成金。此金元是矿中固有。非因销而有也。然虽本有必因去矿而成金。若金体一成则不重为矿。故说佛本是而勤修。惑元无而须断。虽然如是。亦是第二门头方便说法。若约妙觉明心第一义谛本无是事。则生死涅槃俱为幻翳。众生与佛尽是空华。由汝最初动念思惟即是幻化即是轮回根本。何故舍此而更诘其幻化。不亦谬乎。若能了此思惟即是幻化即是轮回根本。然后可求圆觉矣。

  于是弥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于大涅槃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于诸轮回有几种性。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惟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肃清照曜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前四章已为顿教菩萨。广辨惟心以显因地觉心竟。下复为渐教菩萨深究轮回根本广谈唯识以显果地觉也。若知唯心而不达唯识则颟顸佛性。故弥勒乘机发问。推穷五性差别也。先领悟前说。深悟轮回者。领悟始终生灭等皆是轮回相也。分别邪正者。谓以思惟心测度圆觉为邪。以直心而直入圆觉为正。无畏道眼者。恐畏生于疑虑。今疑虑永断故得无畏道眼。生决定信者。谓一信即心即佛更无有疑。则邪说更不能夺。不复更随轮转境界而起种种轮回知见矣。下正请有四。一问轮回根本。不知轮回根本是何等物。二问种种取舍皆是轮回不知轮回有几种性。三问轮回之性各各不同修佛菩提复有几等差别。四问既得菩提回心入轮回中度轮回众当设几种方便。此等皆末世修菩萨行极要切事。故愿不舍大悲阐明斯事。不为轮回心杂扰轮回见染污。则慧目肃清觉心如镜。而光明普照圆悟如来无上正知见矣。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令诸菩萨洁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弥勒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轮回根本何故称为深奥秘密微妙之义。以无明实性即是佛性。若能了达无明实性。即能了达真如佛性。以如来藏即识藏故。不思议熏不思议变非思量所知故。故曰此法甚深奥少有能信者。又曰不退诸菩萨亦复不能知。以菩萨不知。唯如来能知。故曰深奥秘密。而又曰微妙义也。若知此义。则不为幻翳所障。洁清慧目。而永断根本无明。深达诸法实相。即能证入无生法忍矣。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此如来在净土中说秽土法。故直指爱心润生为三界轮回根本。以答第一问也。谓三界一切异生皆由父母妻子深恩重爱坚固胶执而生贪欲。是故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故有轮回。世人不能担荷大事因缘。迷背觉性。虽为男子之身。而无丈夫之志。只为爱根不净。总被欲丝缠缚。生生死死无由出离。故阿难以邪染为缘浚发大教。而仲尼亦云枨也欲焉得刚。故知三界轮回唯一爱根更无他物。

  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复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此答第二问于诸轮回有几种性也。卵因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虽异生种性各各不同。而此四生摄尽三界一切种性。故说一切种性皆以淫欲为因成生死之正性。亦以淫欲为因成生死之正命也。当知三界轮回唯以爱为根本。良以众生从出母胎。即有爱性与之俱生。则有爱性为正因矣。况复更有种种色声香味触等五尘诸可乐境为助因以助发爱性。若火得风其?愈炽。由是而造诸恶业。由是而受诸果报。尘沙劫波莫之遏绝。又不但出胎之后爱性俱生。即初受胎时于父母边亦由贪爱而生耽着。然后动其欲心而有淫欲。故欲因爱生。复因淫欲然后于父母边纳想为胎。即于想中传命。故命因欲有。故知众生爱命依欲本而得成。由彼过去爱欲为能感因。而以现在爱命为所感果。现在既有爱命为果。复对现在五尘诸境。其顺我情者生爱。逆我情者生憎。而起惑着。既于违顺二境起惑着已。复造种种恶业。由此现在惑业苦因。复招未来三途剧报。是则三途业报皆以爱欲为本明矣。既知三途剧报在爱欲。于彼欲境深生厌恶欲求出离。故爱善业而厌恶业。即复舍恶业而修善业。盖恶即淫等。而善即不淫等也。由此善业为欲界人天受生之因。故复现欲界人天受生之果。故首楞严云。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已还名为欲界。又知厌欲界而爱初禅。故复舍欲界而入初禅。厌初禅而爱二禅即复舍初禅而入二禅。厌二禅而爱三禅即复舍二禅而入三禅。厌三禅而爱四禅即复舍三禅而入四禅。至于四禅。即知前三天种种欣厌无非耽着胜乐。总是爱心皆可厌恶。故弃彼爱心而乐于舍。不知乐舍之心居然是爱还滋爱本。由此不动业因便感有为增上善果。故虽入四空无非乐舍。总名伏爱。未尽爱根。皆是轮回不成圣果。故首楞严云。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已熟。故知三界一切种性皆以贪爱为根本也。是故众生欲出三界超生死免轮回者。固当先断欲根除爱渴。透此一关便是出尘罗汉矣。问菩萨不断贪欲入生死中广作佛事。何故必欲学小乘断贪欲除爱渴而求出生死乎。答菩萨入生死度生。皆是以变化身示现世间。如镜华水月。非若众生实以淫欲为因而有此身也。但以大慈悲力大誓愿力现同事摄令彼舍爱。假贪爱而入生死。其实毫无爱根也。若自己有爱自堕生死。安能断人之爱令彼出生死乎。故末世修行者。若能外舍五尘欲境。内除憎爱二心。则永断轮回心得清净。用此清净心勤求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正如出矿之金方堪作器。若是药汞金。入煅则流去。是则尚不能免轮回。欲求开悟安可得哉。

  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深浅。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此答第三问修佛菩提几种差别也。一切众生皆以贪欲为根本长养无明。令彼无明发扬挥散引蔓牵枝头头羁绁。故于真如平等无差别处显出五性差别也。皆由二障而现深浅者。谓凡夫对二乘则凡夫障深二乘障浅。二乘对菩萨则二乘障深菩萨障浅。若菩萨对佛则菩萨有障唯佛无障。二障者何。一者理障。亦名所知障。由不达一法界义心不相应。忽然念起障所知理碍佛知见名之为障。即无明也。二者事障。亦名烦恼障。谓以昏烦之法扰乱于心。于事不了起惑造业。生死相续不得自在名之为障。即见思二惑也。五性者何。一谓二障俱在而未除者为最深。名未成佛。亦名异生性。即三界人天六道。虽善恶不同。爱根未断皆在轮回不成圣果。二谓永舍贪欲但断见思。无力兼断理障。直超三界不念众生者。但能悟入二乘小果。犹处门外止宿草庵。未能显然住于菩萨境界。此障比异生为浅。比三贤菩萨为深。是故末世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当先发弘愿以断二障也。三二障俱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者。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依识性相能深信解者入资粮位。复修大乘顺决择分。能渐伏除能取所取引发真见者名加行位。由但住三贤未能入地。此障比二乘为浅。较入地为深。若二障分断即入初地。若二障断尽。即入如来微妙圆觉得住无上圆满菩提。出障圆明得入如来大涅槃海能尽未来化有情类。故唯识云。十种障者。一异生障。谓二障中分别起者。依彼种立异生性故。二乘见道唯断一种名得圣性。菩萨初见道时具断二种名得圣位。二邪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彼所起误犯三业。彼障二地极净尸罗。入二地时便能永断。三闇钝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所闻思修法忘失。彼障三地胜定总持。及彼所发殊胜三慧。入三地时便能永断。四微细烦恼现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第六识俱身见等摄。彼障四地菩提分法。入四地时便能永断。五于下乘般涅槃障。谓所知障俱生一分。令厌生死。乐趣涅槃。同下二乘厌苦欣灭。彼障五地无差别道。入五地时便能永断。六粗相现行障。谓所知障俱生一分。执有染净粗相现行。彼障六地无染净道。入六地时便能永断。七细相现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执有生灭细相现行。彼障七地妙无相道。入七地时便能永断。八无相中作加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无相观不任运起。入第八地便能永断。彼永断故得二自在。九利他不欲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利乐有情不欲勤行。要修己利。彼障九地四无碍解。入九地时便能永断。断此障已得四无碍。十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谓所知障俱生一分。令于诸法不得自在。彼障十地大智法云及所含藏所起事业入十地时便能永断作大神通。此地于法虽得自在。而有余障未名最极。谓有俱生微细所知障。及有任运烦恼障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彼皆顿断入如来地。故曰。分别二障极喜无。六七俱生地地除。第七修道除种现。金刚道后等皆无。难云。一切众生皆证圆觉。云何而有五性差别。答。众生虽同证圆觉性。由彼所遇善知识者。或是大乘。或是小乘。或人天乘。各各不同。彼即以己之所证所得者示人。故闻法者随波熏习。依彼所作因地法行修习。便有顿渐不同。若得值遇大善知识。示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令彼得沾平等甘露法味。即无论大根小根皆成佛果。故知性本是一。因熏习而成五。非本性有五也。五者众生虽求善友值遇邪师。不具正眼心未能识。即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如数论胜论投灰拔发等。勤苦修习。未得正悟。便入外道种性。所谓我眼本正因师故邪。则此过在邪师非众生咎。此等皆依二障深浅遂成五性差别。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此答第四问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方便度生也。故答云。唯以一种大悲为胜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随类现形。若怨若亲行同事摄化令成佛。皆依过去因中清净愿力所持。故能一目等视。不尔。便成爱见大悲矣。故末世众生。起增上胜心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当发大愿。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小乘。以外道见邪小乘量小故。依此愿力勤断二障。以障尽故触目无非解脱。以愿满故对境无非圆觉。如是则三德圆明三身齐证矣。

  尔时世尊欲量宣此义而说偈言。弥勒汝当知。一切诸众生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故堕落于生死。若能断憎爱及与贪瞋痴。不因差别性皆得成佛道。二障永销灭。求师得正悟。随顺菩萨愿。依止大涅槃。十方诸菩萨皆以大悲愿示现入生死。现在修行者及末世众生。勤断诸爱见便归大圆觉。

  一切众生不得解脱者。皆由贪欲系缚生死不得出离。若能断憎爱除三毒。不依五种差别性为因地法行。而依圆照清净觉相。皆得成佛道矣。所以皆成佛者。由彼断二障求正悟发大誓愿。故得依止大涅槃海住佛圆觉。所以必欲发愿者。以十方菩萨皆以大悲愿力断爱见入生死。故现在菩萨当断爱见便得入大圆觉矣。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近释卷三


卍新续藏第 10 册 No. 0259 圆觉经近释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近释卷四

  明二楞庵释通润 述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愿为一切诸来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五性虽明阶差已辨。若认五性以为实。则儱侗真如慧不清净。故乘机发问。以明五性皆循一性而起。由彼伏断修证各各不同故有差别。先领前。不思议事等者。谓染净因果皆由不思议业力熏变。故不可得而见。即世尊寻常亦不易开演故亦不易闻。今蒙世尊循循善诱得闻此法。故身心皆安泰矣。下正请。言我虽知五性差别皆由二障深浅而立。然觉性圆满众生共证本无有二。则凡夫外道二乘菩萨及诸如来所证所得不应有二。云何而有五性差别。若了此义。便能随顺觉性渐次得入矣。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渐次差别者。谓断十种惑证十种如各各差别。故见五性有差别而所证亦有差别也。前章约断惑。此章约证真。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谓圆觉自性非有五性故曰非性性有。由圆觉不守自性循诸性起。诸性起时即随顺圆觉自性而起实无自性。故无众生所取幻化法。亦无菩萨所证寂灭法。若在第二门头世谛论。则能取所取能证所证容有差别。若在第一义谛实相论。实无众生为能取菩萨为能证。何以故。以菩萨众生是对待法皆是幻垢。幻垢既除则一切皆觉。云何复见彼为能取之众生彼为能证之菩萨乎。喻如眼根不见己眼。以彼所证觉性本来平等。故不见有能平等之人也。是知本有觉性生佛圆满实无差别。然而见有差别者。以众生住于昏迷颠倒法中。未能顿灭一切幻化。随其智力浅深渐断渐证。于此妄功用中便显五性差别之名。若证如来身心寂灭平等本际随顺不二之地。尚不见有所寂灭之法。亦不见有能寂灭之人。又何五性差别之有。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着五欲。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所谓妄功用中便显差别者。谓一切众生皆由意识妄想所执之我及七识所执之我。由此二识执我执法。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于五尘境耽着不舍而起五欲。故有三界生死轮回。若遇善友教令开悟不生不灭净圆觉性是寂灭法。复为发明念念生灭者是遍计性。由彼一闻此教。悟知此生尘劳思虑皆是自己狂痴乱想。然未能伏断二执。未能随顺觉性。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名未成佛。亦名异生性。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若修奢摩他断见思二惑永除事障。便能内发寂静轻安。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故曰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劳虑者即尘劳思虑也。由彼断劳虑得净法已。即守此净解。复为自己作障作碍。故于圆满觉性不得自在。故先德云。神光不昧。万古徽猷。入此门来。莫存知解。以存知解是名二乘随顺觉性。以但断我执名相似觉。不曰二乘而曰凡夫者。以法执未除同凡夫故。先德云。得到法身。为法执未忘己见犹存。堕在法身边亦是病。又云。骑驴不见鲈是病。骑驴不肯下亦是病。前病是异生所患。后病是二乘所患也。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此明菩萨见得守净解者是障碍。修习种种殊胜资粮。为有情故勤求解脱。以断解碍不住净境。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门修菩萨行。故于二取所引随眠。未能伏灭。令彼不起二取现行。犹见有能觉者在。故住见觉。即此见觉依然是障。所谓蟭蟟虽脱壳。犹自抱寒枝。故于圆觉不得自在。唯识论云。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真住唯识。此是资粮位中菩萨随顺觉性。由未断法执亦名相似觉。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教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谓三贤位中菩萨虽修三摩提。尚有能照之智及所觉之理。犹存能所未能忘相。所以俱名障碍。故修禅那以断照觉。照觉俱断。能所两忘。得入法性。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分证平等法身。始登初地。故得常觉不住。能照所照同时寂灭。故唯识颂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以初地用金刚智断分别法执。证遍行真如。不取种种戏论相。智与真如平等平等。譬如有人自断其首。以法执已断不见有能断之智。如首已断不见有能断之人。反显地前皆以碍心灭碍。有所伏之惑。有能伏之人。故有照与照者同时寂灭。初地已上断分别法执。证平等性智。非断而断。非证而证。非若地前以碍心灭碍。故不见有所灭之碍及灭碍之智。故曰碍已断灭无灭碍者。何以故。以地前菩萨皆是认化佛所说事六度而修行。未达圆觉体中具足万行。如不见真月但执指为月。至加行位观察名义自性差别。至初地而名义始空。断言语息思想。纯以智慧修六度行不生取着。故起信云。以知法性体无悭贪随顺修行檀波罗蜜等。如见月而不认标指。从是菩萨得真见道入通达位。此名已入地者随顺觉性。由分断法执分证真理名随分觉。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论云。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故见一切烦恼无明诸障碍法同一圆融清净宝觉。由未见本觉时故有得有失。既见本觉则本自无失今亦无得。故法法皆真无非解脱。未觉之时谓有为之法有成有坏无为之法无成无坏。既觉之后即有为是无为即无为是有为。故成法破法皆是涅槃。未觉之先无明智慧定是两法。既觉之后无明实性即是佛性。故智慧愚痴皆名般若。未觉之前邪法正法迥然各异。既觉之后平等本际。故菩萨外道同是菩提。未觉之先无明真如元是两法。既觉之后无明边际即是真如边际。故无异境。未觉之先三学三毒是对待法。既觉之后三毒即是三学。故俱是梵行。未觉之前则有情无情成敌两立。既觉之后则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故众生国土同一法性。未觉之先则苦乐二境宛然差别。既觉之后则苦乐本空。故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未觉之先五性差别。既觉之后五性元同一性三乘即是一乘。故有性三乘与无性阐提皆成佛道。未觉之前缚脱有二。既觉之后则知缚处即解解处即缚。故烦恼即是解脱。未觉之前对境生情。既觉之后则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故以法界海慧照了诸法犹如虚空。故曰。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此名如来随顺净觉。以断生相无明名究竟觉也。已上显示凡夫以至佛果渐断渐证竟。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念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此特举顿悟法门以示行人当修也。居一切时起妄念者。起即是病是狂心是异生。若一切时不起妄念。便超异生入觉性矣。故古德云莫妄想。厌劳虑而息妄心者。息即是病是狂心是钉桩摇橹汉是二乘。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便超二乘入觉性矣。住妄想境加了知而住见觉者。加即是病是狂心是头上安头是三贤菩萨。住妄想而不加了知。超三贤而入觉性矣。于无了知辨真实者。辨即是病是狂心是开口成双橛。地上菩萨也。于无了知不辨真实。便超十地而入觉性矣。若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四病顿除四狂顿歇。歇即菩提。此圆顿根所修法门也。故先德云。才拟心尘劳满眼。若不拟心一一天真一一明妙。彼诸众生若闻此法。而深生信解决定受持永无忘失。而且不生惊恐直下承当者。此即名为随顺觉性。若善财龙女广额屠儿一生圆旷劫之果者是其伦也。故赞之曰。此等众生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佛所种诸善根。曾向河沙诸佛所种善根者方能荷担此事。佛说是人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清净慧当知。圆满菩提性无取亦无证无菩萨众生。觉与未觉时。渐次有差别。众生为解碍。菩萨未离觉。入地永寂灭不住一切相。大觉悉圆满名为遍随顺。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供养恒沙佛功德已圆满。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

  言圆满觉性本无所证之差别亦无能证之渐次。但在觉与未觉之间而有渐次差别耳。故得法界净而为净解障碍者为二乘。去解碍而存见觉者为三贤。去照觉而证寂灭者为登地。至于觉性圆满无不随顺者为大觉。若于一切处不生心动念者。即名功德圆满。现世即为第二导师。已上虽分顿渐二门。至于随顺净觉实无二致。所谓方便多门随顺之智则一也。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弥勒章明所断惑。清净慧章明所证理。若不明所修观行。无从断惑证真。而威德不得自在。故次明所修观智而威德乘机发问也。觉心光明者。谓障尽而觉心明净也。承佛圆音等者。领前忘心顿证之旨。证心不生虚妄。即名成就一切种智。是不因修习而得善利。况复勤修习者乎。世尊下正请。大城喻圆觉。大城有四门门门可入。喻圆觉有三观观观可通故。一切方便渐次者。问所修之行也。并修行人者。问修观之人也。若知此二种则速得开悟便得游戏大寂灭海矣。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无上妙觉流出十方一切如来。故与诸佛同体平等。复流出一切染净诸法。故又与诸法同体平等。诸修行人虽张万行而求之无非一道。若以方便随顺众生根器利钝烦恼厚薄沉掉不等。则随机设教其数无量。若统摄所归皆能随顺觉性。而差别方便略有三种观行则摄尽无余。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悟谓解悟。以用也。取谓先知得身中有不生灭净圆觉性。因有散乱之习。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用此净觉取静为行销落诸念。故见分别意识烦乱扰动犹如沸鼎。而静慧渐渐发生。则向之妄认色身不住之客及缘影摇动之尘皆悉不起。便能内发寂静轻安。以去昏沉故身轻。去掉举故心安。由寂静故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如净镜之现影像。是人即获无生法忍。如此方便名奢摩他。奢摩他此云止。能止一切劳虑故。此观若成即能断烦恼障证生空理入信心住。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心性根尘即十八界也。皆因无始无明迷真而起。本无自性。悉因幻人化出。良以根本无明背真而起而十八界复因无明而起。故根尘识三为幻所化。而根本无明业识为幻者。故即起幻智以除幻者。复变化种种缘生如幻之法。开导如幻之众生。由起幻行故能内发大悲轻安。由度生情切大悲心胜勇猛精进若无其身。故身心亦轻安也。一切菩萨从此起行者。谓凡修菩萨行者莫不皆从静觉心中起诸幻行渐次增进。如三资粮四加行是也。彼观幻者非同幻故者。言幻者虽是无明。而彼观察其为幻者是智非识故不同幻。以智识不同故也。非同幻观皆是幻故者。若究而言之。不但幻者是幻。即观察幻者之智犹然是幻。以真如体上不但不容立幻者亦且不容立幻智。故始而知幻者生幻化。次以幻智除幻者。终以觉心拂幻智。直至智识俱忘能所灭尽。方得幻相永离得入初地。是名菩萨所修妙圆加行也。如土长苗者。土喻因地觉心。苗喻幻智。谓依净觉而起幻智。从幻智而入觉心。是名称真之行。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三摩钵提此云等至。以等持之中能至圣位故。此观若成。即伏我法二执证相似觉。入三贤四加行位。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不取幻化及静相者。言前止观二法皆不取。直下观察觉心不动。了了常知。不起分别。如文殊章中所云者是也。由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故不取幻化。又了知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故不取静相。终日觉而未尝觉。终日明而未尝明。为无知觉明。以身心是依他起性。无知觉明是圆成实性。故直观觉性者永得超过碍无碍境。所谓坐断两头中间迥出者也。百丈云。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此即如来禅祖师禅也。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者。言既入此门寻常日用无所用心。但是饥来吃饭困来打眠。水边林下长养圣胎。形虽寓于尘域而无一毫世情。所谓神虽世表终日域中。喻如器中之锽声出于外也。锽作鐄大钟也。俗谚云。钟在寺里。声在外边。取无拘碍意。由彼不取二相迥然独出。了知生死涅槃犹如昨梦。故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言寂灭者。不取静故寂。不取幻故灭。由纤尘不立故身心轻安。所谓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也。此寂灭境惟是妙觉真心方能随顺。若存四相则不能随顺矣。故随顺妙觉者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也。自谓我相。他谓人相。言此寂灭境界非有我相人相者所能及。亦非有众生寿命相者所能至也。以地上菩萨断分别我法二执故我人证悟所不能及。断俱生我法二执故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禅那此云静虑。谓即静而虑即虑而静。定慧平等之通称。此观若成即断无明证随分觉。始从初地以至等觉所修者是也。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此上三种观行皆是亲近随顺之方便所谓因地法行也。十方如来依此为因而成正觉。三贤十圣所修一切同异方便亦皆依此三种而修。同方便者谓入地菩萨初得圣性证平等法故。异方便者谓地前菩萨未证圣性在异生性故。若约单修初观者断我执证相似觉。是二乘随顺觉性之方便。修次观者双伏我法二执证相似觉。是三贤菩萨随顺觉性之方便。修第三观者双断我法二执证随分觉。是入地菩萨随顺觉性。若此三观由渐而进。至于等觉后心。以金刚慧顿断生相无明入究竟觉。故曰若得圆证即成圆觉也。善男子下举劣以显胜也。据教中劝一人二人持五戒十戒者得福甚多。况令尔许人成就罗汉辟支具足六通八解永超三界十缠。而乃不如有人暂修圆觉唯一刹那者。岂况长时圆修妙观者哉。故圭峰云。闻五种名胜刹宝布施。说半偈义胜河沙小乘。实由无法不持无机不被者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威德汝当知。无上大觉心本际无二相。随顺诸方便其数即无量。如来总开示便有三种类。寂静奢摩他如镜照诸像。如幻三摩提如苗渐增长。禅那惟寂灭如彼器中锽。三种妙法门皆是觉随顺。十方诸如来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三事圆证故名究竟涅槃。

  此三种观从次而入为渐修。超次而入为顿修。禅那即顿修法门也。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近释卷四


卍新续藏第 10 册 No. 0259 圆觉经近释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近释卷五

  明二楞庵释通润 述

  于是辨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前说三观行相分明。未审诸位菩萨所修。为复一人具三。为复三人各一。为前后。为同时。为依次。为超次。故辨音菩萨乘机发问有几修习也。楞严明二十五圆通。此明二十五种轮。虽方便不同同归圆觉。故曰方便开示令悟实相。

  尔时世尊告辨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辨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轮者运转义。一切菩萨皆运此轮到如来地故。轮者摧碾义。一切菩萨皆运此轮摧惑障碾无明故。初有三轮单修三观。次有二十一轮互修三观。最后一轮圆修三观。合为二十五轮。此二十五轮亦在觉与未觉妄功用中渐次修证。故有差别。下文二十五轮观名悉依圭峰略疏。

  若诸菩萨惟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惟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先明单修三观。一澄浑息用观。以静力断烦恼证涅槃。虽是菩萨其行与二乘无异。名单修奢摩他。二庖丁恣刃观。由达诸法如幻。能以佛力变化种种作用。备行清净妙行。如华严十行品所说。虽行万行而又不失寂灭及静慧相者。名单修三摩钵提。三呈音出碍观。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犹是二乘作用。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是入地菩萨作用。烦恼有二谓界内界外。单断界外者是二乘作用。并断界内者是菩萨作用矣。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已。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世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初七轮以取静为首功而兼幻寂交互成七。以明无假无中无不空也。一运舟兼济观。修定出尘是运舟。发慧化物是兼济。二湛海澄空观。海湛则波涛不动。空澄则水性清明。三首罗三目观。三观俱修犹如三目。四三点齐修观。三点梵书伊字。一人具修三种名齐。非谓同时。五品字单双观。先单修次双修犹品字。故曰单双。六独足双头观。白泽图中有山精。头如鼓有两面前后俱见而独足。双修二观如双头。单修一观如独足。七果落华敷观。谓以静定树结寂灭果如果落。复以幻观度众生如华敷。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静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

  次七轮以幻为首而兼静寂交互成七。以明无空无中无不假也。一先武后文观。如武王伐纣后铸甲兵为农器。二功成退职观。发慧利物名功成。习寂内修名退职。三幻师解术观。先起变化作术法。后归静体是解术。四神龙隐海观。起幻度生如神龙散雨。归体入寂如隐海。五龙树通真观。先起幻后归静寂。如龙树初行幻术广化邪途。后修真乘自阶圣果。六商那示相观。商那和修即优波麹多之师。先以神力示相降伏麹多弟子慢心。后乃入定归寂。七大通宴默观。大通如来先化物后归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此七轮以寂为首次兼静幻交互成七。以明无空无假无不中也。初宝明空海观。寂如宝明。静如空海。二虚空妙用观。寂体如空。幻化如用。三舜若呈神观。舜若空神遇佛光映之暂现。如此先寂次静后幻。四饮光归定观。先证体次起神通后入定。五多宝呈通观。多宝佛先成佛证体。后于塔中发大音声如静幻无碍。六下方腾化观。即地涌众从下方现。七帝青含变观。此宝含诸物像。对即变应。应而还空。如寂体含用应缘起幻而复安静。此二十一轮极显理事无碍。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

  以圆觉慧圆合一切者。是显事事无碍也。若性若相若静若幻乃至折旋俯仰唾骂戏笑皆不离无上妙觉者。所谓一切障碍即究竟觉。是名圆修三观。无非随顺圆觉清净自性也。善男子下总结正因。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求哀忏悔。经三七日。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此结示修观威仪法式及用心方便也。梵行是戒。寂静是定。思惟即正念。观察是慧。忏悔者发露先业也。各安标记者精祈一行也。若自信一门则不须祈卜。若狐疑不决即凭圣力以卜应修。随手取之不宜拣择。故随手取结。依所取结开而示之便知顿渐。莫贪余观。若存一念疑悔则心不专而志不一即不成就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辩音汝当知。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种。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一切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当持此轮随顺勤修习。依佛大悲力不久证涅槃。

  顿渐修者。顿修即末后一轮。渐修即二十四轮也。唯除顿觉人者。谓不立阶级及文字法相。如前所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者。则一断永断一证永证。是上上根截法而过。或不藉此而修。或信根不具不肯随顺者亦不依此修。其余三贤十圣一切修菩萨行者皆当依此法轮随顺勤修也。修而复加勤者励之也。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一切如来因地行相。令诸大众得未曾有。睹见调御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我等菩萨深自庆慰。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说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断惑已明。证真已解。观行已了。则圆融行布二门毕具。然作业之根根于四相。若四相不除业根不净。则陀罗尼门不能得入。故净诸业障菩萨乘机发问也。先领悟。不思议事者。初以一法演三。次以三法演为二十一。末以二十一法束为一。然非思量分别所能解。唯证契者方得明了。此即一切菩萨所修因地法行也。今闻此法亲见如来历劫所修勤苦功用不离当念。我等所以深自庆慰。世尊下正请。若此觉心本来清净。则现在诸修行人不劳功用皆可得入。是因何物染污为障为碍令彼行人昏迷闷绝不能得入。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说其所以不能得入之故。而为末世众生作正法眼。指明入路。不令中道迟回迷闷不入也。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咨问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先总明四相。妄想即指六七二识。于无中横计为有故曰执有。四相有二解。一迷世法执。二迷出世法执。初执世法我者。谓取自体为我。计我展转趣于余趣为人。计我盛衰苦乐种种变易相续为众生。计我一报命根不断而住为寿者。此即迷世间法而执我也。由诸众生认此四种颠倒我相以为实体。由执我故。便于己生爱。于他生憎。顺我者爱。逆我者憎。且四大五蕴本无有我。今执为我已是虚妄。今于虚妄我体复起爱憎。则是妄上加妄惑中添惑。由此二妄相依遂兴妄业。既造妄业妄有果报轮转生死。至于厌生死而欣灭道者则妄见涅槃。由此我相不除欣厌未尽。所以不能入清净觉。非是清净觉心拒人而不容入也。但是求入之人不由觉路而入故不能入耳。是故动念者堕于生死故不入。息念者守乎涅槃故不入。且动念者不入固矣。何故息念者亦不得入。良以无明有二一根本。二枝叶。二乘但断枝叶无明。尚有根本无明为己主宰故也。一切众生出母胎时即与无明俱生。故初生时即无慧目。不知四大身心有圆觉性。如生盲人不识乳色。岂知此无明者即是众生生死根本。但修行人不肯命根下手。譬如有人不肯自断其命处处护惜。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而爱之。有逆我者便相违拂以憎之。由此憎爱二心长养根本无明不觉不知。故二乘者虽名息念而无明未断暗长潜滋。以生灭心求不生不灭之果。是掘地觅天乌可得哉。下复详明迷出世法执我也。言不但凡夫小乘在四相中。即三贤十圣未断生相无明已前皆四相中摄。除佛一人四相方尽。故下文以证悟了觉分四相始终唯以一我字贯之。若仲尼意必固我。虽分为四亦总一我之意。但彼约世间我此约出世我故不同耳。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即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人我相易知。法我相难知。故约证悟了觉以显。所谓我相者。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即此证者便是我相。喻如有人百骸调适不知有我。若四肢或弦或缓或摄养乖方。略加针砭艾火则我相便露。现见世人跛跛挈挈一无所能者。胸中夷坦即无我相。一有抱负或文学或智巧或经济或技艺或辨论则磊磈不平。我相立现。是故才有证取而见我为能证涅槃为所证。此即四果圣人断人我而现法我相。所谓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是也。无论才证小果存有所证是我相。即证如来究竟圆觉及清净涅槃。而证相不忘亦是我相。以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故。问。金刚经云。四果圣人皆不作念我得须陀洹果等。何故此中说有我。答。二果三果断欲界我。四果断三界我。故曰无我。而有涅槃可证法我未忘故说有我。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所谓人相者。谓诸众生心悟证者为非。而自谓我能悟证者之非。此即人相也。盖菩萨发心自未得度而急于度人。故见有人不知有我。故释之曰。由前取所证者为我。悟其为非。故不作证心不复认我。不知所悟非我即是人相。此人相者亦即是我。以悟得自己能超过一切证者故也。此即三贤位中行六度行变化诸幻而开幻众者所现我相。所谓虽断解碍犹住见觉是也。不但悟得自己能超行度生超过一切证者为人相。其心乃至圆悟能证如来清净涅槃俱是我相已。若使存有一念悟心。自谓我能备尽证理毫无取证是去证心而存悟。皆名人相。故先德云。纵有妙悟也须吐却。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所言众生相者。谓诸众生了知自己超过前之证悟。而证悟之所不及者。即众生相也。喻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决非是我亦非是彼。所以决非是我者以我是众生则知非我。所以说非彼者以我是众生又非彼之我故。此即地上菩萨证寂灭时所现我相也。非若小乘之独断我执而有证心故曰非我。非若三贤双伏二执而有悟心故曰非彼我。由彼双断分别我法二执。故能了前证者为我相。复了悟者为人相。故能屏其证心。荡其悟迹。不向证悟处垛根。自谓我人不及。但其常觉不住存有所了。即此了心名众生相。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消冰无别有冰知冰消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所谓寿者相者。谓此菩萨觉心圆照已得清净觉相。但存一念觉前所了者为非。未至无得无觉。即此觉者名寿命相。此相最极微细。自人天以至等觉。业相未空业识不转者皆不能见。唯是离念如空心无初相者方能得见。此即根本生相无明也。正如人之命根虽不自见而使色身连持不断。应立量云。寿命相是有法。觉所了是宗。因云一切业智所不见故。同喻如命根。由地上菩萨觉前前非故常觉不住。至于等觉能以清净觉心照见十地常觉不住者皆是尘垢。但存觉所了之觉相。即此觉相亦未离尘。喻如汤之消冰。冰虽消而无别有冰。然而要知冰之所以消者毕竟是汤。以冰与汤是对待法。非本然之水体故也。今以后觉而觉前非。是存我而觉我。上我是能觉。下我是所了之觉亦是对待觉。以未忘觉相。亦非本来清净觉体故。但并除觉相方是圆满菩提清净觉相矣。故文殊章云。知虚空者即空华也。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何以故。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云何当知法不解脱。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微证为自清净。犹末能尽我相根本。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此明四相若存不成圣果也。圣果二存若概论。单断人我执不断法我执证二乘果。双伏我法二执证三贤果。双断分别我法二执。名断人相而证初地果。双断俱生我法二执。名断众生相而证八地果。若断生相无明。名断寿命相证菩提果。若不了四相。虽多劫勤修即有所得。但名有为增上善果。未出三界不成一切圣果。是故虽在如来正法即名末世。良以正法之时有教理行证。像法之时有教理行而无证。末世则有教理而无行证。以彼认一我而为涅槃无实修实证故也。若克定论。唯是十地已上菩萨为圣果。二乘三贤皆是有为法中所收。以有证悟即名成就。正如认贼为子家宝日销。岂有成就之理乎。何故有证悟者终不成就一切圣果。以地前菩萨及二乘小果皆未断法我皆有我爱。既有我爱亦爱涅槃。由彼但伏我爱之根为涅槃相。实未曾断法爱根故。但列三贤不入圣位非真涅槃。既有我爱必有我憎。既有我憎必憎生死。不知即此法爱真生死本。乃不断法爱而别憎生死。是处溷而憎秽。所以不得成就法解脱而名为我也。云何当知有法爱者不得成就法解脱而名我耶。谓彼习菩提者但觉略有所证自谓已得清净。不知爱根潜伏在内。法爱不除。生死未出。故知不得法解脱也。然则以何为验知其有我相而不得法解脱乎。若复有人赞叹彼所得法。彼即生爱心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法。彼即生憎心。则知我相坚固执持。彼之种子则潜伏藏识。彼之现行则游戏诸根。此则种现相生曾无间断。岂非认一切我为涅槃乎。故略疏云。因对外境验得内心。我执犹坚潜藏相续。虽慧军数举魔众频摧。由阿赖城坚难攻主宰。末那常侍防护牢强。意识谋臣经营内外。旁监五识之将。以镇六根之门。由是贼主频通游戏。时时偷号惑我法王。往往侵疆扰我观境。虽外怯般若昼行夜伏。而内挟无明昼夜不断。然则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故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也。

  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有我说法我未断故。众生寿命亦复如是。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是故名为可怜愍者。虽勤精进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不独不成圣果。抑且认病为法难可救疗。是知我相若空则毁誉不动。不见有毁我法者。今闻毁我法者则瞋。赞我法者则喜。此则彼所说者是有我之法非无我法也。以我相未断故。然则我相之粗者尚未能断。况众生之细及寿命之至细者乎。则知一我在而四相皆存。且此四相是众生病根。今以病为法不亦可怜愍哉。是故不除四相即醍醐上味皆成毒药。纵使勤劬精进无非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也。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胜进者心生嫉妒。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又不特以病为法已也。抑且依幻说觉将他作己。由彼不了四相。乃以如来所解者为己解。以如来所行者为己行。所谓依经解义三世佛冤。故华严云。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岂知从门入者不是家珍终不成就哉。或有众生未得菩提自谓已得。未证涅槃而曰已证。见胜进者反生嫉妒。此岂真证真得之人乎。此皆不断我爱自生障碍。是故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也。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瞋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求善知识不堕邪见。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此示以入觉之方也。末世众生希望成佛作祖。不令肯心求悟。唯是记持语言以资谈柄。增长我见者。喻如说食不自饱也。应当闻法之后。以精进心加功用行。降伏烦恼。起大勇猛。单刀直入。未得之果决令得。未断之惑决令断。贪瞋爱慢是根本烦恼之三。谄曲嫉妒是小随烦恼之二。若此根随烦恼对境不生。则此爱根于一切处自然寂灭。是人渐次得成圣果。有何迷闷而不能入乎。然虽如是精勤修习已具正因。又必资藉外缘之力。内外夹持方得成就。故须亲近明眼知识。荡其证悟。去其执情。令其胸中秕糠尘垢纤悉不留。豁虚空洞。则不堕于旁门小径。直入如来正遍知海。若于所求善知识处不能尽心奉事。而别起爱憎拣过拣非。犹是我根不净。亦不能入清净觉。是故欲入净觉必除四相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净业汝当知。一切诸众生皆由执我爱无始妄流转。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爱憎生于心。谄曲存诸念。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若能归悟刹。先去贪瞋痴。法爱不存心。渐次可成就。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此人求善友。终不堕邪见。所求别生心究竟非成就。

  觉城悟刹皆喻法性土。言法爱者对我爱言。我爱是烦恼障二乘所断。法爱是所知障是入地菩萨断。断我爱者成小果。断法爱者成菩提也。且此爱心由我而起。若知我且不有。憎爱何由而生乎。若修行人不存法爱已具正因。更求善友而为外缘指归正道终不堕于邪见中矣。若于所求善知识边别起憎爱。则亦不能入清净觉。以下人不真不得其精故也。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近释第五


卍新续藏第 10 册 No. 0259 圆觉经近释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近释卷六

  明二楞庵释通润 述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虽四相已明病根尽显。若不识正知见人。则不值正法。不知正行。不去正病。不发正心。亦不得究竟成就。觉心未普。此普觉所以乘机发问也。快说禅病者。谓说得禅病极痛快也。禅本无病。由习禅者以病为法不得其门不能得入。故说为病。今一闻之后病根已除。故心意荡然毫无疑滞得大安隐矣。世尊下正请。师者人以模[墓-旲+汜]邪正之所自出。故问求何等善知识为增上缘则不堕邪见。良以师为指南教为绳墨。故古人悟后要须得遇真善知识。深锥痛劄去其所重方是正法。不然便落窠臼。故药山云。才有所重便成窠臼。故问依何等法。且行以成德不可不择其要。故问行何等行。若所依之法有执而不去。则执药成病认病为法。不唯无益而且有损。故问除去何病。发心为入道之初。邪正大小全在最初一步。故问云何发心。若知此五种自眼既明。亦能普觉诸盲入于正道。若己眼不明。是以盲引盲。未有不堕坑堑者。

  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无畏道眼者。谓具五种性。则能辨龙蛇分邪正。决能直进不生怯故。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况复抟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先答第一求何等人也。谓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欲求善知识为师依之而修。要先择正知见人为师。以师如良医善知药忌。师如导师善知通塞。故须先择也。所谓正知见者。谓离凡夫境界心不住色相。离二乘境界心不住空相。既不住色空即是菩萨根器。故虽现尘劳而不染尘劳。如净名云。虽有妻子常修梵行示有眷属常乐远离是也。示有诸过而赞叹梵行者。如净名经云。入诸淫舍示欲之过是也。此皆内秘外现。与人作同事摄。不令众生入不律仪。若求如此正知见人为师。则能与人抽钉拔楔换骨换髓成就菩提。故遇如是正知见人。应当不惜身命尽心供养。如雪山舍身神光断臂之类。此善知识具大作用。能实能权。或时以顺境化人现清净相则慈悲蔼然。或时以逆境接人现贪瞋相则棒喝交驰。所谓或顺或违皆名增上。如慈明之骂。德山之棒。临济之喝。汾阳之肉。志公之鸽。遇贤之酒等。皆逆行也。若遇此境不当便生憍慢不起恭敬。故智度论云。于诸师尊如世尊想。若能开释深义解散众疑于我有益。则尽心恭敬不念余恶。如弊囊盛宝不以囊恶故不取其宝。又如夜行险道弊人执炬不以人恶故不取其照也。纵使现种种过患尚不当生心憍慢。况复祇是抟取财物及有妻子仆从便生憍慢哉。若事善知识不生憍慢。即验此心稳贴不起爱憎平等一相。决能究竟入清净觉。觉华自然发明圆满清净照十方刹。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此答第二依何等法也。此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方是正法。此四病者。即前所修三观及无修无证之圆觉。由执而不化遂转成病。故不起执心即病是药。若起执心即药成病。古德所谓通身是药通身是病也。言作病者是服三摩提药所成也。彼意自谓。此圆觉性必须劬劳肯綮作种种行度诸众生方得成就。不知彼圆觉性本非可作。妙性灵台不受熏炼。岂可修种种行而妄得之乎。此则迷天真而事窍凿。故名作病。言任病者是服圆觉清净本无修证之药所成也。彼意自谓生死本空不必更断。涅槃本寂亦不必求。故不求涅槃不断生死。但是任意而行。信缘而去。随诸法性。逢贪即贪。遇瞋即瞋。逢衣便着。遇食便吃。了无忌惮。不避讥诃。起如是心欲求圆觉。此则恃天真而不修。常居幻化不得解脱。故名任病。疏云。前则驱驰觅佛。此则放纵身心。设令善恶不拘。亦堕无记之性。七贤岂是大道。四皓宁为圣人。尚昧欲天。焉冥觉体。行人至此溺水沉舟。宜自警怀勿沾斯病。止病者是服奢摩他药所成也。彼意自谓永息安心犹如木石。方能对境不生分别。得与一切法性契合寂然平等。欲以止息妄想而求圆觉。不知觉性如水上葫芦按着便转。如日中宝石色无定形。而欲以止契合之乎。起如是心求圆觉者名为止病。言灭病者此服禅那药所成也。止则但止遍计。灭则并灭依他。彼意自谓永灭根本枝叶二种无明。则身尚无所有况世界乎。以彼无明为器界之本。若断其源流则自绝。故欲灭尽无明以求圆觉。不知彼圆觉性不变而能随缘成一切相。头头上彰。法法上显。起如是心欲断尽烦恼求圆觉者名为灭病。所谓生心动念即涉迷倒。谓但有纤毫即是尘也。然则如何除此四病。前不云乎。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等。如是而修方离四病。故古德云。莫动着。动着即头角生。故离四病者则能离念。若能离念则见清净觉性。若于此法作如是观名正知见。若于此法略有沾带即堕四病。即名邪见。故曰般若如大火聚四面不可入。又云般若如清凉池四面皆可入。故知作止任灭亦是药亦是病。前四相约能证。故说证取方现我体悟已超过一切证者等。此四病约所证。故说作种种行欲求圆觉任彼一切欲求圆觉等。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若复远离应断瞋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此答行何等行也。自具佛性为正因。善知识为增上缘。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外缘火不能发。故知供事善知识是第一修行。以善知识难遇如优昙华故也。言尽命者谓不惜身命。身命不惜何况其他。彼善知识若来亲近勿以其近之而生憍慢。若复远离勿以为远之而生瞋恨。近如四祖之访牛头。远如石门之骂浮山。若遇此二境而心不动犹如虚空。非真见自他身心平等无二者不能也。若能如是方得证入。若使近之不逊远之则怨。是斗筲之器非载道之具也。恶足道哉。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此答除去何病也。末世众生精勤修习不成圣果者。由有无始我人憎爱种子为膏肓之疾。致令心不平等。执我执法。不得解脱。若尽憎爱怨亲等观心无有二则诸病皆除。若怨亲既等。于诸法中生死涅槃悉皆平等。则不二法门应念得入矣。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此答发何等心也。尽于虚空一切众生大心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第一心也。于圆觉中无取觉者常心也。除彼我人一切诸相不颠倒心也。若发此四心不堕邪见。是故修圆觉者。最初若无正知见人为导师则缘不具。若无离四病法为正因则因不具。因缘既具。若不尽命事善知识则行不满足。虽尽心事善知识。而我相不尽病根不除不能入觉。四缘既具方得自觉清净。若不发后四心。不能觉人而觉心不普。故必五行具足方得自觉觉他名普觉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普觉汝当知。末世诸众生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见心远二乘者。法中除四病谓作止任灭。亲近无憍慢。远离无瞋恨。见种种境界心当生希有还如佛出世。不犯非律仪戒根永清净。度一切众生究竟入圆觉。无彼我人相。当依正智慧。便得超邪见证觉般涅槃。

  心远二乘是颂求正知见人。法中二句颂求何等法。亲近五句颂事善知识行。不犯下颂发心。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惟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此问道场仪式及加行也。由此一问则下根亦得进修方便。皆得悟入而觉体始圆。故圆觉乘机发问也。云何安居者问建立坛仪也。三观以何为首者问加行也。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斯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若佛现在当正思惟。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悬诸幡华。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过三七日。一向摄念。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

  此先答安居也。住世正法也。灭后像法也。法末末法也。具大乘性者昔具闻熏种性也。信佛秘密大圆觉心而欲修行者。信是修行最初事。若不信便不修。不修便不入。故不信为不善之本。而信根为诸善之首。必信而后可说修行也。故欲修者必选择伽蓝安处徒众。伽蓝此云众园。若有度生缘事不得空闲。则随空闲时分而以正念观察。不立期限。此在普眼章中已说。若无他事及他因缘。即当建立道场克定期限。如古人封纸衾。自誓此生不悟当不开此衾之类。期有上中下。必须安置净居离诸諠杂。若佛在世则不须设像。但当正念真如则触处无非圣境。若佛灭后必须设佛形像。心存目注如对圣容。不令心生散乱。如是三七日内一心礼敬诸佛行忏悔法。若见佛相或见光明则昏掉皆离。故得身心轻安。过三七日当一向摄心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也。已上三期是修奢摩他安置净居法式也。若使安居结夏。当为清净菩萨止住之法。心远二乘。故不安徒众。唯是清净独居。独行独步。至安居日。即于佛前陈情发愿。踞菩萨乘者简小乘也。同入清净实相住持等者。谓与清净菩萨同入清净觉地住持大光明藏。即用此大光明藏为我自己清净伽蓝。故不入众园也。昔赵州扫地次。有僧问曰。既是清净伽蓝为甚么有尘。州曰有一点也。故知一念不起妄识不行。则住清净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以涅槃自性空寂境界。本无处所。不依倚一物。故无所系属。若是八识王所即有系属故。一有系属即有染污。不得平等。以大圆觉为伽蓝。而身心安居平等性智也。今我下出不系徒众之所以。以我所修无上妙觉大事因缘与小乘志愿不同。如水火不同器故不同居也。或修圆觉者。不与万物为侣诸尘作对。独往独来。故不系徒众。此名菩萨示现安居修禅那之法式也。过此三月则任意所往即得事事无碍。问。何故修奢摩禅那者各有安居之式。而修三摩者无安居法耶。答。三摩修万行故不用安居也。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熏成种。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剂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是名三观初首方便。

  次答加行。先总标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者。谓信解行证当始终如一。不当杂用心也。下别答。先别答修静观。静极便觉者。言静至极处觉心自然显发。如普眼章中一身静则觉遍一身。一世界静则觉遍一世界。若觉遍一世界则此一世界有一众生起念皆悉能知。一界既尔百千世界亦然。若修静者始终唯以静观入觉。其余终不可取者恐岐路多而用心不专也。次别答修幻观。依种种门者即六度万行也。前威德章是以行资愿。此章以愿资行。良以有行无愿行必茫然。有愿无行愿唯虚设。必须行愿相资。熏成上求下化之种。而现行自生。不劳余力也。三别答修寂观。数门者谓观察生住异灭分剂头数。是其所灭之无明也。论云。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盖一念中有九十一刹那。一刹那中有生住异灭。如是四威仪中分别生灭之数无不了知。生灭既了。如是乃至百千世界雨滴之数亦皆了知。毫无错谬。如观掌中庵摩罗果。故总结云。是名三观初首方便。然观虽有首。而圆觉实无首。故易称群龙无首。

  若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此明遍修三观。若三观皆成现世即佛。所谓若得圆证即成正觉也。

  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求胜上心。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此为钝根别开互修三观也。此观不得复习彼观者。疏云。有人色相所碍空静之观难成。先观色幻幻即全空静观方成。复有执定实色碍于心识难修幻观。先知其体本无而不妨现相方成假观。复有修中难成绝待。先知假全空而无假。空全假而无空。空假俱无绝诸对待方成寂观。又有人直见心源。方知诸法即性故空。不坏相故假。或从性现故假。无别所现故空。先后绮互。如前中间二十一轮是也。问。何故前云非彼所闻终不可取。此中又云此观不得复习彼观。答。前约别修要当专一。此约互修必须复习。皆对机说法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圆觉汝当知。一切诸众生欲求无上道。先当结三期忏悔无始业。经于三七日然后正思惟。非彼所闻境毕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静。三摩正忆持。禅那明数门。是名三净观。若能勤修习是名佛出世。钝根未成者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诸障若消灭佛境现前。

  正忆念者即不忘所发大愿也。明数门谓分别了知生住异灭分济头数毫无错谬也。

  于是贤善首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及末世众生开悟如是不思议事。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众生修习得何功德。云何使我护持经人。流布此教至于何地。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题目为一经之总纲。故以一部之要义撮聚五名。若证此五种名即名无上法王为贤善之首。故贤善乘机发问也。问有五。一问立名。以有义必有名故。先德云离经一字即同魔说。故问名字何等。二问云何奉持此教守而不失。三问修习此经得何功德。四问护持之法。五问流通之地。

  尔时世尊告贤善首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经教功德名字。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贤善首菩萨奉教欢喜。及谓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方菩萨之所归依。十二部经清净眼目。是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汝当奉持。善男子。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先答名字。是经者正指此一部大经言也。诸佛所说者。以穿破诸佛鼻孔故。如来守护者。诸宝之中法宝为上。如来护念如骊龙之护如意珠故。菩萨归依者。托此立身依此度生故。清净眼目者。是涅槃妙心正法眼藏故。大方广者。谓其体大其德方其用广故。德何以言方。谓大体中具足戒定慧等性德。此不是彼彼不是此。各有定名各有对治故。陀罗尼云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故。了义者。一字不立一义不遗故。秘密王者。近在目前望之不见故。深固幽远无人能到故。决定境界者。森罗万象一法所印故。自证法门物不能转故。已上四名皆显如来藏性不变义。下一名显随缘义也。如来藏自性差别者。以如来藏不守自性随缘而成五性差别故。惟显如来境界者。十二菩萨皆为圆觉故。唯佛如来能尽宣说者。唯如来究竟实相。亦唯如来能尽宣说故。以诸佛智慧甚深无量故。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

  此答至于何地也。谓行人依此五种名字发心修行渐次增进。自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以至佛地。此经亦从发心流布直至佛地。所谓依名证实也。

  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

  此答云何奉持也。此经三根普被顿渐俱收。喻如大海。能运大鲲大鹏。能运小鱼小鰕。江河入之而不辞。沟渎入之而不阻。故细而蚊虻大而修罗悉随其量而得充满。则知此经大小奉持未尝失也。

  善男子。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及一句义。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善男子。若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不惑。当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种诸福慧。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闻此经教。

  此答修习功德也。以大千七宝布施福已无量。然不及闻此经一义者。一是世宝。一是法宝。世宝有尽。法宝无穷。世宝可坏。法宝不坏故。教百河沙众生得四果福已无尽。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半偈者。一是木难火齐。一是如意宝珠故。一是神蛟。一是神龙故。是以不但闻此全经得解了者是恒沙佛所种善根者。即闻五种名而心不惑者。亦从恒河沙诸佛所种善根来者方得此经着耳。法岂易闻哉。

  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

  此答护持经人也。谓末世若依此经而修行者。汝等当以神力冥加护持。勿令魔外动其心而生退屈也。正宗分竟。

  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摧碎金刚尼蓝婆金刚等八万金刚并其眷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后末世一切众生有能持此决定大乘。我当守护如护眼目。乃至道场所修行处。我等金刚自领徒众晨夕守护。令不退转。其家乃至永无灾障疫病消灭。财宝丰足常不乏少。

  此下流通分。先金刚藏神守护流通。火首金刚即乌刍瑟摩。以此经是非幻不灭之体。故金刚藏神守护也。无灾障者断二障故。消疫病者离四病故。财宝丰足者具足一切智宝故。

  尔时大梵王二十八天王并须弥山王护国天王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者。常令安隐心不退转。

  此天王守护流通也。二十八天总指三界二十八天王也。须弥山王别明帝释。护国天王别明四王也。心不退转者无诸魔扰心不恼动故。

  尔时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与十万鬼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人。朝夕侍卫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内。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当使其碎如微尘。

  三鬼王守护也。吉槃茶食人精血其疾如风。统诸鬼神故号为王。故知能持此经者。即恶鬼神俱为护法。况善神乎。修行者唯患道力之不坚。勿患鬼神之不护也。

  佛说此经已。一切菩萨天龙鬼神八部眷属及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五众流通也。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近释卷六(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