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新续藏第 21 册 No. 0384 地藏本愿经科注

  No. 384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科注卷之一

  古盐匡庵青莲苾刍灵乘父辑

  委释经题已如上说。

  △次译师。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唐。代名。李氏。有天下之号。以其奋迹晋阳。为陶唐氏故都。故国号唐焉(李渊之祖虎。佐西魏周闵帝。受西魏禅。追封唐国公。虎生昞。昞生渊。皆袭封唐公。遂以立国)。于阗。正云瞿萨怛那。唐言地乳。以王未有嗣。祷毗沙门像。额上剖出婴儿。不饮人乳。神前之地忽然隆起。其状如乳。神童饮吮(徂兖切前上声)。遂至成立。故以名国。又云涣那.于遁.豁且(子余切音疽).屈丹。皆此国之异名也。大集月藏经。世尊付嘱难胜天子千眷属。及散脂大夜叉等毗沙门王。共护于阗国土。故多圣贤继迹。乃译师本生处也。三藏。梵名俱舍。此云藏。如世库藏以积钱财。法之三藏以蕴文义。三名各含一切文理。故名为藏。阿含即定藏。毗尼即戒藏。阿毗昙即慧藏也。沙门正言室摩那拏。此言功劳。谓修道有功而多劳。又言息心。瑞应云。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是也。然诸经译人。皆云法师。今称沙门者。译主之谦德也。实叉难陀。唐翻学喜。时因天后明扬佛日。敬重大乘。以华严旧经处会未备。远闻于阗有斯梵本。发使迎请实叉。与经同来赴洛。重译。

  △三随文演义为三序正流通初品序分分身集会讫较量布施九品正说分地神护法品讫经三品流通分问含笑放光可名发起问答因地长者发心圣女救母理合入正又地神护法见闻利益应属正文唯嘱累一品可曰流通今皆不然其义何居答吾祖智者云分文本是人情人情咸谓序未辩道流通歇末不得论于因果夫三段者不可杜断隔绝序本序于正通正本正于序通通本通于正序各有三义初中后善若其杜绝岂得名善何容序无滋味流通歇末耶今文殊因众集既多故问昔行愿世尊答出畴事正分身集会之弄引那言非序其地神护法见闻利益正流通要事何言犹属正宗盍观大师之言乎众生得道根性不定序中说正亦应无妨流通有正弥是督厉宣行不乖经意今准祖诰岂顺人情释序二初品题。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释品如纶贯后仿此。

  △次序分分二初通序诸经皆有故亦名证信序有此五事人方信故亦名经前序诸经初标故又名经后序集家安立故二尔时十方下别序别在此经故亦名发起序发起正说故证信又二初举五事证信二点三月所为初中四初所闻法体。

  如是。

  大师深悟法华。阐明妙旨。以五重而解首题。以四释而消文句。今经既同醍醐。释文那容薄味。况诸经之首唱。乃法华之极谈。南岳三转读文。天台一念观具。理既一体。文合四番。第后代人情效简。而末世根钝惮烦。今故处中。或三二一。贵在得意。无烦笔墨。如是者。信成就也。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心有净信。能入法海。故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信者。言是事如是。如牛皮已柔。随用可作。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资之道成。故首标之。又如名不异。是曰无非。阿难传佛所说圆经。譬之泻水分瓶无异。文下之理。允当无非。则文如而理是。故言如是。只此如是。莫不皆同。以不思议性识即诸法实相。体离四句。相绝百非。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抑岂我佛迹中经初为然。即本经初。亦复如是。大论云。过去法如。即是未来.现在法如。现在法如。即是过去.未来法如。未来法如。即是过去.现在法如。所以者何。一如无异故。是则地藏菩萨元初发心以来。迨今天宫受嘱。皆以圆如是而自修。亦以圆如是而利它。种熟脱三。时时不废。与我佛本迹之事。莫不皆如.皆是。方名今经开显之如是也。行人能以此圆常正谛。观一念具心。即此具心所起修恶。即是性恶。名恶法界。无法不收。体是三德。复名三谛。称谛而观。照境不异。名如。境观双亡。永绝过非。曰是。如是信之。信成就矣。

  △二能闻之人。

  我闻。

  我闻者。闻成就也。此海阿难自表。亲承有在。永异外道。我以主宰为义。十六见之首。五利使之元。故凡夫.小乘于人法中着我。而阿难为传法菩萨。于法华预授记之俦。传此圆经。合顺二空。何亦言我。须知凡夫人具足见.慢.名字三我。阿难已无见慢随俗名字。以无我无闻。化道则绝。故虽知无我。为传化道。随世假说。如以金钱易铜。买卖之法。人无笑者。闻者。耳根不坏。声在可闻处。作心谛听。因缘和合。故能闻。应言耳闻。以我是闻主。闻是我用。主是假人。用是实法。若解主义。闻义自显。但主是总论缘起。闻乃别从说听。不无少异。此是阿难直提法性。真我心闻。令人直下悟入耳。然真我无我无不我。心闻无闻无不闻。为传化不绝。故云我闻。闻则成就已。

  △三闻持之时。

  一时。

  此应纪岁月。今云一时者。盖两土正朔不同。说经前后有异。故以一时总摄耳。然一者。乃道之统。体天德之纯。形气之元。数之始。易之奇。生天生地。万物以兹。未有不始于一。故伏羲卦爻。仓颉文字。咸起于一。一为字之大母。在上若天盖形。在下若地载形。在中若人负荷形。旹者。变易也。造化密移。人畴觉之。其可见者莫如日。故取日之所之。乃是会意。以天体至大。运用之妙。存乎日也。佛世论时有二。一.迦罗。名短时.实时。示内弟子依时而食。护明相等。二.三摩耶。名长时.假时。外道执时为实。故显时是假。辅行云。诸经既多。乃通言一时。则该乎长短。摄彼精粗。是已。今言觉皇法运将竟。天宫嘉会之时。听者感佛为说。说者应机而谈。说听事讫。总名一时。大要令根熟。六道归一心之时。大师云。若前思后觉。斯二非一。思觉妄断。豁悟之时。今亦然耳。

  △四佛及住处。

  佛在忉利天。

  天台明六即佛。今约究竟即佛。有三。依一切智。有丈六佛。依道种智。有丈六尊特佛。依一切种智。有法身佛。三佛不得一异。非一异而一异。今既开显总秘密藏。同一圆佛。一异俱忘。暂时曰在。久停名住。一往语耳。今准大论。以住释在。住者。四仪之一。佛为能住。忉利天为所住。以住处有二。一境界处。游历之境。为化在俗之流。二.依止处。为统出家之众。今指境界处也。然能住有四。谓天.梵.圣.佛。天住谓六欲。因即施戒善心。梵住从初禅至非想。因即四无量心。圣住三乘人。因即三三昧。佛住首楞严百八三昧等。然必依谛而住。故丈六佛住真谛。合身佛住真中。法身佛住中道。是则吾人于一心中圆修三观。念念不休。时时住于三谛。即观行住。故知能了神解心性。念念菩提果圆。介尔起意。大用现前。无得无依。非取非舍。从真起行。体用相收。以行契真。卷舒一际。自然心心合道。念念冥真矣。忉利天见品题。

  △二点三月所为何故立此科以为母说法句文属证信意含发起通不能收别不可摄故别立之然此句乃如来上升忉利三月安居之宗源正为地藏为母发愿之张本一以遮外道六师之疑谤次以起后世四众之孝思语虽略点意实包罗尔。

  为母说法。

  准观佛三昧海经。是父王白佛。当往忉利天为母说法。佛言。当如轮王行法问讯檀越。按增一阿含经。乃帝释所请。谓诸佛皆上升忉利为母说法。如来亦应为圣母说法。于是如来与千比丘。于安达罗国曲女城边。升忉利天。为母说法。以报生身之恩。梵语摩诃摩耶。唐言大术。或云大幻。长阿含名大化。妙玄云。摩耶是千佛之母。是大权法身上地。岂有凡夫能怀那罗延菩萨耶。故晋译华严。摩耶夫人答善财云。我已成就大愿智幻法门。得此法门。故为卢舍那如来母。于阎浮提迦毗罗城净梵王宫。从右胁生悉达太子。显现不可思议自在神力。此约小乘明父母等。若约圆宗。都如幻现。如佛告月氏天子言。其菩萨者。不念于生。亦无所起。用本愿故。现有所生。天问。菩萨不念所生。亦不往生。云何如来垂念所生之亲。上忉利天。一时三月。如来不为从王后摩耶而由生乎。佛告天子。菩萨不从王后摩耶所生。从智慧度无极生。所以者何。其三十二大人相.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乃至虚空佛眼。神足善权。斯诸功德。悉为不从王后摩耶而生。则从智慧度无极生。此即佛升忉利为圣后所说之法。经有三卷。皆称本之谈。

  △二别序发起当文不关余经故云别文分三段初果因集赞序二是时如来下现相集众序三尔时释迦下问答释疑序若约相生次第由果因集赞故世尊放光而天龙等集由集众之多故佛以众数问文殊文殊怀疑发问如来答出昔事是则问答释疑由现相集众现相集众由果因集赞逆顺生起钩锁相连若秪如此翻覆缘起正同光宅因缘一释未周而约教本迹观心了无趣向矣须知三序序正中四一果因集赞及所集众叙人一现瑞叙理一果因交赞文殊疑念叙行一问答叙教一此因缘释也若约教者此序序正非三藏通别乃是序于圆正耳若约本迹自地藏元初不可说劫前迨至今日天宫受嘱任运各作四一观心可知不复记问法华经王得作四一今经何可拟同答如来金口亲赞地藏智慧神通等皆不可思议大师云妙名不可思议那不许作四一序耶若准妙玄本迹各论十妙正应约本迹各明十不思议但末代乐简故存而不论须知圆经勿作余释今初分二初同来集会。

  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

  尔时者。正如来为圣母说法时也。诸佛既多。难别刹土。故统云十方无量世界。无量者。量不可得。有何等算。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东西南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有二种。一.众生世界。是正报。二.器世界。是依报。孔矣依正数伙不可说也。此是华严阿僧祇品百二十五数中之一。普及名一。尽际名切。不一名诸。尊极名佛。各将一大菩萨为侍。故云及。菩名道。萨名心。自行此道。复能化人。依胜位立胜行。乃圆教大人。故言大菩萨摩诃萨。主与伴俱。因随果集。主不异伴。伴不异主。即主即伴。非异非同。来则俱来。集则共集。故云皆来集会。斯时如帝网珠光。重重无尽。行人一念。冥契其中。则始觉智与本觉智融通一际。无明心与菩提心交互双流。则无边刹海。不隔毫端。十世古今。不离当念。心为总持之主。圆观不可暂离。请各思之。

  △二共申赞叹二初同叹释迦难事。

  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

  释迦。姓也。本起经翻能仁。准长阿含。昔甘蔗(姓也)王听次妃赞。摈四太子至雪山北。自立城居。以德归人。不数年间。郁为强国。父王遣使往召。四子辞过不还。父王三叹。我子释迦。因此命氏。牟尼。字也。本行经翻寂默。以诸释种憍慢多言。及见太子。悉皆默然。王云宜字牟尼。姓从慈悲利物。故不住涅槃。字取智慧冥理。故不住生死。首叹能字。即此意也。五浊恶世。譬如清水。投之尘土。容貌泪然。名之为浊。浊相有五。所谓劫浊(劫浊无别体。约四浊立名).见浊(五利使为体)烦恼浊(五钝使为体).众生浊。(揽见慢果报立名).命浊(连持色心为体)。而此五浊。烦恼.见为根本。从此二浊。成于众生。从众生有连持命。此四经时。谓为劫浊。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名恶世。悲华经寂意菩萨问。今我世尊。何因何缘。处斯不净五浊恶世之中。成阿耨菩提。说三乘法。何缘不取清净世界。远离五浊恶世。佛告寂意菩萨。以本愿故。取净妙国。亦本愿故。取不净土。菩萨成就大悲。取斯弊恶不净土耳。是故我以本愿。处此不净秽恶世界。成阿耨菩提(云云)。大论云。诸佛大悲。彻于骨髓。不以世界好丑。随应度者而教化之。如慈母爱子。子虽没在厕溷。勤求拯拔。不以为恶。故诸佛菩萨赞叹能于五浊恶世。调伏刚强众生。现者。约化仪。本是璎珞长者。现为弊垢之身。乃寝大而施小也。约佛意。本是圆佛。垂为三藏初成之相。乃隐实而施权也。大智慧神通。准大论。谓能降伏外道大论议师及释梵天王。故名大智慧。准贤愚经。降六师已。洴沙王白佛。六师群迷。不自度量。求于世尊。捔试神力。佛现神变。妙难思议。六师穷缩。乃无一术。投水而死。徒类散解。故名大神通力者。佛身功德力。胜于十万白香象宝。是为父母遗体力。若神通功德力。无量无限。如此大慧通力。三乘罔知。人天莫测。名不可思议。以此慧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维摩居士言。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乃至是愚痴。是愚痴报等。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又如象马。?悷(上音龙。下音例。?悷。多恶也)。不调。如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如是刚强难化众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故我佛称调御天人师。苦乐即三藏生灭四谛。以迷真重故。从事受称。然苦.集是一法。分因果成两。道.灭亦然。以二是世间苦因果。二是出世乐因果。故但云苦乐法者。轨持为义。以四谛法非佛.天人.沙门.婆罗门所作。唯是过去无明颠倒心中造作诸行法尔。能出今世六道苦果。天然好恶不同。知者。即鹿苑三转法轮时。示其相云。此是苦。汝应知等。此是小始初成。先施方便。以调伏三乘根性。以四谛调伏声闻。以因缘调伏缘觉。以六度调伏菩萨。谛缘弘誓。皆依四谛。故通言知苦乐法。此是释迦能事。故果因交赞而共叹也。

  △二各遣侍者问讯。

  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侍者。亲近从命承事之人。长阿含称执事。即法华及诸僮仆也。疏云。僮仆者。给侍使人。譬方便知见。皆已具足。和光六道。曲顺万机。即实智之僮仆。以实智主内。故为能遣。权智任外。故为所遣。问讯者问起居。讯所事也。如分身诸佛。各遣侍者问讯曰。少病少恼。气力安乐。及菩萨.声闻众。悉安隐不同。由应五浊恶世故。以病恼气力为问。以佛示同人法也。

  △二现相集众二初现瑞瑞秪是相密报为瑞奇异为相相何所表妙理之赜说之至难人情悠悠不能尊重应须神通发动现于瑞相密表乎理世人以蜘蛛挂则喜事来干鹊噪则行人至小尚有徴大焉无瑞以近表远亦应如是现瑞分二初放光明云二出微妙音表我佛现身说法为地藏形声张本先以神通骇动后以智辩宣扬初又二初总示。

  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

  是时者。感应道交。发迹显本。如来得付嘱之机。大士承拔济之命。今正是时。者优昙华。是时乃现。今既得时。故含笑放光。含。合也。合口停之也。准大论。笑从口出。一切毛孔皆开。故名笑。由口笑。欢喜故。一切毛孔皆开。然佛佛皆有常光.放光之别。常光。佛身四边各一丈光明。生便有此三十二相之一。名丈光相。余界常光无量。释迦佛因众生薄福。不堪其明。故受一丈。今是放光。即表应机设教。破惑除疑。从体起用也。然诸经放已必收。今不见收光之文者。以放光照现在事。收光明将来事。今明地藏现事。故略收光之文。光明玄云。婆颇婆。翻光。郁多摩。翻明。云者。山川之气。天之章也。阴阳聚而为云。逶迤上布。自然成文。内经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故从雨云。象回转变态之形。表如来现身如云。说法如雨。以云出岫无心。散空绝迹。叆叇弥布。甘雨霶?。正显如来无分别智。缘感则现身。机叩则说法。令众生自然菩提芽生。百千万亿。言光云数多。大论云。身光是诸光之本。从本枝流。无量无数。譬如迦罗求罗虫。其身微细。得风转大。光明亦如是。得可度众生。转增无限。故有百千万亿。须知如来之光。本从智心流出。则吾人一念。本具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如是互具百千万亿之心光。与如来智光。无二无别。故得三乘咸会。六道齐开。同此一光。不可思议矣。

  △二别明。

  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云。大吉祥光明云。大福德光明云。大功德光明云。大皈依光明云。大赞叹光明云。

  所谓者。有指之辞。就文指十种光云。约意指众生性德。欲令睹形知意。目击道存。全性起修。即因成果。方见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约今家十乘观法。对释十种光云。令修之得门。见不唐捐也。故四明云。此之十法。虽是智者像代宣扬。若离此十。更无修法。今准其意。以释此文。庶令十法成乘。运归宝所。大圆满光明云为十光之首。流出九光。正对不思议境。居十乘之初。为九乘本。大圆满即如来果德三身与众生一念三千。具足无减。即此之境。无法不备。故曰圆满。法华大车。其在是欤。故以对之。

  ○大慈悲光明云。对第二真正发菩提心者。既观妙境。何用发心。盖此十法。虽俱圆常。圆人复有三根不等。上根唯一法。中根二或七。下根方具十。今中下之根。观境不悟。须加发心。故依妙境发无作四弘誓愿。悯己伤他。上求下化。则如来慈悲。拔苦与乐。即吾人所发菩提之心。不合法华经文。恐太烦故。下并略之。

  ○大智慧光明云。对第三善巧安心止观者。因名止观。果名定慧。即定之慧。名大智慧。大论云。智慧普知。无法不尽。智大则光大。如函大盖亦大。则知果上佛智无量。由因心巧安止观。果因互显。修证相成。故以对之。

  ○大般若光明云。对第四破法遍者。谓三观一心。无惑不破。此正修之以般若。盖众教诸门。并以无生为首。遍破诸惑。复以无生度入诸门。纵横俱破。令识体遍。识体遍是实相般若。入诸门是观照般若。纵横破是文字般若。故以对之。

  ○大三昧光明云。对第五识通塞者。此正以王三昧。照其四谛苦集.十二因缘.六蔽.尘沙.无明之塞。莫不皆成道灭。灭因缘智.六度.一心三观之通。通者护之。塞者破之。无塞不通。名大三昧。三昧与慧冥契。何塞而不通。故以对之。

  ○大吉祥光明云。对第六道品调适者。大师云。吉祥者。义利之词。现益名义。当益名利。大悲空智经云。吉祥者。谓不二智故。今无作道品。一一调停。随宜而入。此以无漏般若。导谛缘度。一切万行到萨婆若。般若导行。是不二智到萨婆若。得义利也。故以对之。

  ○大福德光明云。对第七对治助开者。福德即布施等是助道。无漏般若是正道。正道多障。圆理不开。须修事福助开。涅槃云。众生烦恼非一种。佛说无量对治门。夫不信有对治之人。当知此人未晓正行。故以对之。

  ○大功德光明云。对第八知位次者。谓修行之人免增上慢。盖此光云。睹者皆有灭恶之功。生善之德。不无观智浅深明昧之异。而上慢者。谓己均佛。实未证得。自谓证得。非唯失位。却堕泥犁。若知生佛体同而真。似因果前后不滥。则内勤三观。外加五悔。免增上慢。成大功德。故以对之。

  ○大归依光明云。对第九能安忍者。谓于逆顺。安然不动。䇿进五品。而入六根。以圆观行人。初入外凡。外招名利。内动宿鄣。因兹破败。岂能进道。今见光云示归依之像。即返还自性。依凭三宝。一体光严。安住无生。任运而进。故以对之。

  ○大赞叹光明云。对第十离顺道法爱者。谓莫着十信相似之道。须入初住真实之理。以既修离爱。进入铜轮(十住)。百界分身。一多相即。自然任运流入萨婆若海。则三世如来。莫不赞叹安慰。故以对之。问。十种光云。果觉神通之用。十乘观法。圆初修进之门。以果对因。修证乖矣。答。夫论观法。若其不用果觉为体。则非圆行。若其不以即觉之性为所照境。则非妙境。非极理也。今不许初心与果觉同体。则如来光云与众生何涉。而天龙鬼神乘光普集耶。若知初后不二。方显因果同涂。所谓众生性德之佛。非自非他。非因非果。即是圆常大觉之体。故知果佛圆明之体。是我凡夫本具性德。那言果佛光云。非圆初心之妙用耶。

  △二出微妙音二初结前起后。

  放如是等不可说光明云已。又出种种微妙之音。

  放等结前。又等起后。婆阇尼娑婆林。此云声音。准魔娆乱经。梵名毗楼。翻声音。后译翻洪音(拘楼秦佛弟子之名)。白虎通曰。声者。鸣也。音者。饮也。刚柔清浊和而相饮。精蕰云。音者。声成文也。散而布者。声也。不如是则不能震动。函畜有余而不尽露者。音也。不如是则不能浑成。呼二字而开发收闭备矣。今言诠理之声谓之音。佛所出声。言辞清雅。闻者无厌。听之无足。能为一切作与乐拔苦因缘。莫若闻声之益。即是以慈修口。故有八音。一.极好音。二.柔软音。三.和适音。四.尊慧音。五.不女音。六.不讹音。七.深远音。八.不竭音。种种微妙者。佛先世种善音声因缘故。咽喉中得微妙四大。能出种种妙好远近音声。遍满十方恒沙世界。今光云出音。法尔宣流。绝缘虑心之情见。显无分别之慧通。互相合响曰微。彼此不杂曰妙。此表地藏随类现身。应机说法。境既不一。音亦众多。华严云。诸光明中出妙音。普遍十方一切国。演说佛子诸功德。能入菩提之妙道。正斯之谓也。

  △二正明众音。

  所谓檀波罗蜜音。尸波罗蜜音。羼提波罗蜜音。毗离耶波罗蜜音。禅波罗蜜音。般若波罗蜜音。慈悲音。喜舍音。解脱音。无漏音。智慧音。大智慧音。师子吼音。大师子吼音。云雷音。大云雷音。

  宣说六度等有二意。一.表佛菩萨身。即是法身。从诸法门功德生。二.表佛菩萨说法。不出六度等法门。以大智慧作师子吼。与云震雷润物肃众也。梵语檀那。秦言布施。檀为宝藏。富贵安隐之福田。檀能破苦。得道涅槃之筏喻。利益殊多。故光云首赞。

  ○尸罗翻性善。又翻止得。谓止恶.得善也。若人求大善利。当坚持戒。如惜重宝。如护身命。譬如大地。一切万物之所依住。戒为一切善法住处。故光云宣流。

  ○羼提云忍辱。有生忍.法忍。菩萨行生忍。得无量福德。行法忍。得无量智慧。福德智慧具足。事事得如所愿。以故光音宣流忍度。

  ○毗梨耶云精进。身精进。勤修善法。心精进。勤行善道。盖欲成佛道。凡有二门。一者福德。即施戒忍。二者智慧。即实相般若。入福德门。除一切罪。所愿皆得。入智慧门。不厌生死。不乐涅槃。欲入般若。要因禅定。欲修禅定。必须精进。是故光云弘宣。起人精进度门。

  ○禅那。云思惟修。菩萨行禅时。五波罗蜜和合助成。一一禅中。行大慈悲。拔无量劫中罪。得诸法实相智。故为十方诸佛.大菩萨所念。以故光音宣演。起人禅定之门。

  ○般若翻智慧。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碍。名为智慧。诸菩萨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当学一切法。得一切智慧。所以光音宣此。起众生智慧之根。六度虽通四教。今是开前事理。总成纯圆。理六度也。

  ○慈悲音.喜舍音。此宣四无量心。四教菩萨俱修。能与它乐。名慈心。能拔他苦。名悲心。庆他得乐。名喜心。无憎无爱。名舍心。慈有三种。一.缘众生。观一切众生如父母亲想。二.缘法。见一切法皆从缘生。三者.无缘。不住法相及众生相。悲亦有三。名同于慈。今是如来四无量心故。一一名大。实能与前人与乐拔苦。非假想也。今列二音者。慈悲是佛道根本。喜舍从慈悲上生。故分列之。以见慈悲为要耳。今光音宣说。正开前权小四心。皆成如来无缘实大四无量心。

  ○解脱音。梵名目帝罗。此云解脱。净名疏云。一.真性。二.实慧。三.方便。经云。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思议。若菩萨住此解脱者。能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等。即是三种解脱不思议义。何者。菩萨解脱即是真性。菩萨住此。即是实慧。须弥内芥。即是方便。今光流妙音。正表地藏不思议方便神通妙用。

  ○无漏音。此中应说因缘四谛及三十七道品。今以无漏该之。梵语乌波或萨遮。此翻有。有是何义。谓一切有漏法是。此不约小乘生灭四谛。以苦集为漏因果。道灭为无漏因果。今是圆无漏。则七方便。皆名有漏。以六凡。漏落有边。两教二乘。漏落空边。三教菩萨。漏落二边。今光云宣流真无漏音。会七方便。俱住中道。永不漏落二边也。

  ○智慧音.大智慧音。智以穷微彰号。慧以决择立名。列二音者。智慧音通七方便。如妙玄智妙中。所列二十种智是也。大智慧音是如来权实二智。即法华诸佛智慧甚深无量等。是也。问。上云梵语般若。华言智慧。今复列者。岂不重耶。答。大品既云。欲得道慧.道种慧.一切智.一切种智。当学般若波罗蜜。则般若能生智慧。故以此翻之。如母能生子。即以子名母之意。辅行云。种智般若。自具诸法。能具诸相。则般若。自具实相等三名。而智慧不无因时.权实等二义。故不为重。今光音宣此。正开权小偏智。无非中道如实妙智。大论云。三世十方诸佛。身放大光明。遍照十方。破诸黑暗。心出智慧光明。破众生无明闇冥。正是此意。

  ○师子吼音.大师子吼音。梵语僧伽。翻小师子。梵名僧伽彼。翻师子。是大师子。大论云。如师子王。清净种中生。深山大谷中住(云云)。吼者。颦申也。以口扣地。现大威势。表师子王力。今谓师子音。为三乘说权小法。大师子吼。为别圆说大乘法。总表无畏。新华严云。譬如大师子吼。小师子闻。悉皆勇健。一切禽兽。远避窜伏。佛师子吼。诸菩萨等若闻。赞叹菩提心声。长养法身。妄见众生。惭伏退散。大论云。譬如师子。能令群兽慑伏。是也。今光流衍者。谓欲宣六度等法。必具大智慧。智慧既足。作师子吼。众生蒙润。故以云雷而终之。

  ○云雷音.大云雷音。法华云。譬如大云。遍覆一切。慧云含润。电光晃曜。雷声远震。令众悦豫。其雨普等。率土充洽。云譬应身说十二部。故言慧云。身放大光。口震四辩。如电曜雷声。宣注法雨。皆蒙利润。受益差别。故云雷不同。然皆一地所生。一雨所润。差别即无差别。现相竟。

  △二集众二初结前起后。

  出如是等不可说不可说音已。娑婆世界及他方国土。有无量亿天龙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宫。

  西域记云。索诃世界三千大千国土。为一佛所化摄也。旧曰娑婆。悲华云。何名娑婆。是中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能忍斯恶。故名忍土。又劫初。梵王名忍。依王之名而名其土。故楞伽翻能忍。国土。梵名刹摩。正音掣多罗。此云土田。万境不同。亦名为刹。取庄严差别为名。国。域也。小曰邦。大曰国。古之王者。建国居民。度天地之所合。定阴阳之所和。故言国土。然法身无像。岂假地以居。应物有形。故随国而化。大论明四种天。一.名天(今国王名天子。周称天王)。二.生天(即二十八天是)。三.净天(人中圣人)。四.净生天(欲天诸圣人须陀洹。家家斯陀含。色界中五种阿那含。无色一种阿那含是)。梵名那伽。此云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龙。天类也。故经论中天.龙并举。五分律畜生除龙。能保绥国人。拥护正法故也。鬼神。郑玄云。圣人之精气为神。贤人之精气曰鬼。此亦一往。故尸子云。天神曰灵。地神曰祇。人神曰鬼。鬼者。归也。古以死为归。又畏也.威也。自则虚怯多畏。能令他畏其威。神者。能也。力大者能移山填海。力小者能隐显变化。皆鬼道摄。然他方国土。非我佛化境。何故天龙鬼神亦集。此有二意。一.由地藏分身化人。时时不废此辈。宿世根熟。法尔天性相关。故睹光闻音。同时来集。二.此辈得预法会。应准乘戒四句。天神同来。乘戒俱急之流。龙鬼亦集。乘急戒缓之类。并是轻报泥犁。焉得不求度脱。其数莫穷。故云有无量亿。

  △二正集大众三初天龙等众二一切神众三大鬼王众初分二初别列三界天众二总指八部等众妙玄云天乘位者修十善道任运淳熟通是天因加修禅定进升上界三界天果高下不同修因必深浅异也初中分三初六欲天楞严云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已还名为欲界故俱舍云六受欲交抱执手笑视淫(辅行释曰地居形交忉利以风为事夜摩抱持兜率执手化乐视笑他化但视)然虽取境不同均之未离情欲故通名六欲天也。

  所谓四天王天.忉利天.须?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四天王天。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居须弥山腹。邻于日月。帝释外臣。即四镇王也。释名如后。长阿含云。四天皆有婚嫁。行欲同人(根相到故)。化生小儿在膝上。如五岁小儿(忉利六岁。乃至他化如十岁)。未久。自然宝器感百味。食天甘露浆。食讫。便与诸天等量。其六天身寿之量。应准俱舍颂。欲天俱卢舍。四分一一增(四分之一即半里。初天长半里上五并半里论增)。人间五十年。下天一昼夜。承斯寿五百。上五倍倍增(四天王寿五百。以人间五十年为一日。乃至它化十六千岁。以人间千六百年为一日。彼亦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若布施.持不杀戒.清净小胜.厌患家业.好乐听法.供养善人。生四天王天。

  ○忉利如前。大论云。释迦提婆因提。秦言能天主。人中布施.加持.不盗戒.供养父母。及其所尊。心欲求胜。生三十三天。居须弥山顶。山顶四角有三十二天。已上二天单修上品十善。得生其中。

  ○须?摩天。大论云。夜摩天王名。秦言妙善。以时时唱快乐。受五欲境。知时分故。此由布施。加持。不淫戒。心意柔和。生夜摩天。复由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后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此空居之首天也。

  ○兜率陀天。新云睹史多。大论云。删兜率陀。天王名。秦言妙足。于五欲知止足故。由昔布施.加持.不四口过。好乐多闻。分别好丑。爱乐涅槃。心着功德。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此天是补处菩萨所居。故佛地论名喜足。后身菩萨于中教化。多修喜足故。则三灾不及。约内院说。凡天外院。还受三灾也。

  ○化乐天。大论云。须涅蜜陀。秦言化乐。自化五尘娱乐故。此由布施.深心持戒.多闻.自力生活。生化乐天。

  ○他化自在天。梵名婆舍䟦提。以此天夺他所化而自娱乐故。由昔布施时。清净持戒转深。好乐多闻。自贵情多。不能自苦。从他求乐。它所思惟。勤心方便。化作五欲。夺而自在。故别行疏云。是欲界顶天。假它所作。以成己乐。即魔王也。而垂裕记又云。第六天上。别有魔罗所居天。他化天摄。经论所出不同。已上四天空居。修上品十善。兼坐未到定。得生其中。感通传云。帝释为地居天主。魔王为六欲天主。帝释四王欲行佛法。魔不得制。问。地居二天主住山顶。臣居山腹。空居四天。云何安立。答。准大论。夜摩等诸天七宝地。在虚空中。有风持之令住。乃至净居亦复如是。又业疏曰。第四禅上。云居轻薄。如星散住。不同下天。如云密合。则知下虽空居。必依云假风。而得住持。福业所致耳。

  △二色界天共有十八分为四禅初二三禅各三天四禅有九天离欲粗散未出色笼故名色界坐得禅定故得禅名正报之身是清净色非如欲界垢染色也。

  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摩醯首罗天。

  大论云。欲界心散乱。行者依何地。何方便得。当依色界.无色界诸禅定。于四无量心.八背舍.八胜处.九次第定.十一切处试心。知得柔软。自在如意不。譬如御者试马。曲折随意。然后入阵。故世出世间。以此禅为根本。梵者。净也。无欲染故。十八天皆净无欲。此当其首。偏得梵名。梵众是民。梵辅是臣。梵辅又名梵富楼。此云前益天。在梵天前行。恒思梵天利益。故大梵。即王也。故次第禅门云。佛于仁王说十八梵。亦应有民主之异。准此。后亦例分民臣与王矣。然法苑论诸天贵贱。乃至色界之中。唯局初禅三天。有贵有贱。大梵天是君(云云)。自此已上诸天。受报同等。更无贵贱。据此。则上之三光三净。应是功行论优劣也。大论九云。梵世天者。生处有三种。一.梵众天。诸小梵生处。二.梵辅天。贵梵生处。三.大梵天。中间禅生处。问。离欲是同。何故贵贱异处。答。初禅三种。修下禅。生梵众。修中禅。生梵辅。修上禅。生大梵。慈行亦如是。以第一清净心修上慈。即生大梵。主领大千。而作世主。然通论有万亿梵王。唯此是大千之中。王名尸弃。秦言顶髻。得为大千之主(此约横论)。又初禅。内有觉观。故外有语言。主领下地为便。若摩醯首罗。虽称大静王(灌顶云。字威灵帝)。居色界顶。报胜为主。无统王义。以上二禅。无语言法。是故诸禅。但以报胜为主。非统御也(此约竖论)。若涅槃疏云。娑婆世界主。正是首罗梵王。只领小千而已。乃古师之说。非今家正意。大论云。有人布施持戒。修布施时。其心得乐。若施多。乐亦多。如是思惟。舍五欲。除五盖。入初禅。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亦如是。

  ○二禅三天。少光。光明少故。无量光。光明转增。无限量故。光音(新云极光)。以光当语音故。大论三十三云。如经说。心清净优劣故。光有上中下。诸天心清净。布施持戒。故身有光明。复有人于闇处燃灯。亦供养尊像塔寺。复常修慈心。遍念众生。又修念佛三昧。念诸佛光明神德。复修火一切入。又以智慧光明。教化愚闇邪见众生。以是业因缘故。得心中智慧明。身亦有光。故阿毗昙论云。诸天报身之相。皆无骨肉。亦无大小便利不净。身放光明。无别昼夜。报得五通。形无障碍。故知三天论光。义遍前后。三禅论净。其义亦然。大要随行高下。历位浅深耳。

  ○三禅三天。少净。离喜受乐为净。未及上位为少。无量净。净胜于前。不可量故。遍净。乐受最胜。净周普故。是三禅何故言净。大论云。缘净故净。八色是净法。未被练。不得净。今三四禅法起。来触此八色为作净缘。三四禅等。此是色界极净之色。用此为缘。触八色更净。故言缘净故净。是乐遍身受故。知是三禅中净。止观云。三禅乐如泉石水自中生。梵行之乐。亦复如是。二界中乐。不过三禅。夫求生天以乐为本。故以乐胜名天也。

  ○四禅九天。三是凡天住处。无想外道所居。五是三果居处。凡夫三天。经论出没略异。如仁王云。九梵。三净。三光。三梵。五喜乐天。疏出无云为首。以没福爱。今经与楞严。皆没无云。列福爱为第二。盖译师互有出没耳。福生。以粗重相灭。净福性生。从因彰名也。福爱。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前天。以舍乐为福。今舍心转胜。爱乐此福。与前福生浅深之别。广果。凡夫之果。无胜过故。无想。一期中间。心想不行。故楞严云。从是天中。有二岐路。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名广果天。若于先心。双厌苦乐。身心俱灭。经五百劫者。名无想天。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亡。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大论名净生天。色界有五种阿那含不还是间。即于彼得阿罗汉。梵语首陀婆。秦言净居天。何故名净居天。以四禅有八种。五种是阿那含住处。是净居。三种凡夫圣人共住。以净居天常怜愍众生。常劝请佛说法。故无烦。无见思烦恼所杂。苦乐两机。斗心不交。故无热。机括独行。研交无地。违顺俱违。离热恼故。无烦绝外境。无热绝内心。浅深异耳。善见。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见极明彻故。善现。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形色转胜。善能变化故。色究竟。究竟群机。穷色性性。入无边际。色法最极故。梵名阿迦尼吒。或名阿迦尼沙。此云质碍。究竟。即此天也。摩醯首罗天。大论翻大自在。正云摩诃莫醯伊湿伐罗。八臂三眼。骑白牛。然普门疏云。楼炭称为阿迦尼吒。华严称为色究竟天。是则摩醯首罗。即色究竟天。今别列者。如宝雨经云。复有净居天众。摩醯首罗而为上首。今经别立。尊其主也。或有人以为第六天。而诸经论。多称大自在。是色界顶。释论云。过是八处。有十住菩萨住处。亦名净居。号大自在天王。大千界主。十住经云。大自在天。光明胜一切众生故。世尊涅槃。献供大自在天最胜。故知非第六天也。今谓他化自在。假他所作。为自受用。于境得大自在。摩醯首罗居色界顶。熏禅最胜。于定得大自在。一从势力。魔王自属六天。一从禅定。尊极应居色顶。况波旬常求世尊入灭。而净居每请如来转轮。则自在之名固同。而自在之事永异。非第六天。斯言足徴也。婆沙云。凡生彼者。要是进向那含。身得四禅。发于无漏。起熏禅业。或起一品乃至九品。方乃得生。凡夫无此熏禅业。故不得生。楞严云。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也。

  △三无色天。深厌色笼。修四空定。生四空天。名无色界。以此四天只有四蕴。故得名也。辅行六上云。从第四禅欲入空处。必作方便。灭三种色。一.可见可对色(色尘)。二.不可见可对色(五根四尘)。三.不可见无对色(法入少分。无表色也)。此之三色。并在色界。故灭此三。然但无粗色。非无细色。故妙乐云。无色虽无四大造色。定果所为。皆是墙壁(法华经墙壁。大师喻意识)。三界皆以意识维持。楞严云。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孤山释云。无业果色者。显有定果色也。

  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天。

  乃至者。略辞也。此中应具列四天之名。以简便故。故云乃至。空处天。初离三种色。心缘虚空。既与无色相应。故名虚空定。识处天。舍空缘识。以识为处。正从所缘处受名。故名识处。三.无所有处天。行者厌于识处无边。于是舍之。入无所有处。亦名不用处。修此定时。不用一切内外境界(外境名空。内境名识)。舍此二境。故言不用处。四.非想非非想处天。此定不缘识处。故非想。不缘不用处。故非非想。此第四天。古多异解。今取止观者。以见大师虽未见楞严。凡所释义。与经雅合。彼云识性不动。以灭穷研。则是非想。岂非不缘识处乎。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则是非非想。岂非不缘不用处乎。又云。如存不存。即非想也。若尽不尽。即非非想也。故禅门云。此定中。不见一切相貌。故言非想。若一向无想。如木石无异。云何能知无想。故言非非想。如此释义。天然[淴-心+口]合。若非古佛再来。安能发此妙义。近有以大师不见楞严。错解法华六根。立言弹谤。宁不舌烂口中耶。辅行九上云。若色无色二界相对。则色界名禅。无色界名定。若总以上界望于下欲。则上二界俱名定。地下界为散。上来所释。自四天王至非非想。虽定散有差。而生死无异。宁免三涂之轮转。难逃七趣之升沉。虽用欣厌二门。快睹光云诸瑞。如鹰隼飞。同集天宫也。

  △二总指八部等众。

  一切天众.龙众.鬼神等众。悉来集会。

  此通指此界它方八部之众结其来集也。梵云娑婆。秦言一切。有二种。一名字一切。二实一切。今二种俱收。天龙鬼神假名也。各具五阴。实法也。众之为言多也。古人以公共取义(古众字)。故从乑目。言人所共视也。天之众有五。一.上界天王摩醯首罗等。二.游虚空诸天。日天子等。三.居虚空天。魔王等。四.地居天。主藏天等。五.地下缚啰呬天等。各有无量天男天女诸眷属也。龙众。别行疏云。龙有四种。一.守天宫不落。二.兴云致雨益人。三.地龙决江开渎。四.守转轮王福藏。各有龙子龙孙诸眷属也。鬼神等众。依正法念经。饿鬼大数有三十六种。准摩尼罗亶咒经。列鬼名九十三种。行因不等。受报各别。顺正理明无财.少财.多财。各复有三类。故摭华钞名三品九类。瑜伽论谓内障.外障.无障。各有所统眷属。今言八部者。部类不同。略言八种。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闼婆。五.阿修罗(此言无端正)。六.迦楼罗(此云金翅)。七.紧那罗(此云疑神。以头有角。令人生疑。天帝丝竹之神)。八.摩睺罗伽(此云大腹行。地龙腹行也)。先举天.龙。以其位尊而力大。以鬼神该后六部。见行劣而居卑。所以举此者。我佛垂化。道济百灵。说法利人。慈育万品。出则释天前引。入乃梵王后随。左辅大将。右弼金刚。三乘贤圣归投。八部鬼神翊卫。他方者。见瑞云而似鸟归林。此土者。闻光音而如流赴壑。以今感而并来。由昔缘而普集也。

  △二一切神众。

  复有他方国土及娑婆世界。海神.江神.河神.树神.山神.地神.川泽神.苗稼神.?神.夜神.空神.天神.饮食神.草木神。如是等神。皆来集会。

  此等诸神。各有攸司。或由业以实生。或因化而权示。海.江.河皆水神也。积阴之气为水。上天为雨露。下地为江河。大论云。一切物中。水为最大。以大地上下四边。无不有水。若护世天王。不节量天龙雨。又无消水珠者。则天地漂没。又以水因缘故。世间众生数。非众生数。皆得生长。故水最大。然海为百谷之王。故先举海。海。晦也。主承秽浊。其水黑如晦也。故孙卿子云。不积细流。无以成海。若唯据此四天下。梵名娑竭罗。此云咸海。四洲皆住其中。故博物志云。天地四方。皆海水相通。地在其中。戎蛮夷狄。形类不同。总而言之。谓之四海。其神曰海若。山海经云。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谓水伯。其为兽也。十八尾.八首.人面.八足。庄子云。波臣。大波之神曰阳候。涛之神曰灵胥。

  ○江神。江公也。水流入中。公。共也。又训贡所出珍物。可献贡也。下皆据震旦言之。案水经及荆州记云。江出岷山。其源若瓮口可以滥觞。周官云。杨州。其川三江。汉书地理志注云。岷江为大江。九江为中江。徐陵为北江。盖一源而三目。然其神。诸土难考。此方若屈原.钱镠.霍光等。江神之小者也。

  ○河神。河下也。随地下流而通也。乃水之伯。上应天汉。与江淮济三水为四渎。曰河宗者。四渎之所宗也。案水经注。河源出昆仑之墟。准西域记云。赡部洲之中地者。阿那婆答多池(唐言无热恼)。北面颇胝师子口。流出徙多河。绕池一匝。入东北海。或曰潜流地下。出积石山。即徙多河之流。为中国之河源。统纪用此说。然禹贡广览云。积石山非河源。记施功之处。故曰导河自积石。言自积石起也。又兴起行经序云。昆仑山者。阎浮利地之中心。阿耨大泉。外周围山。山内平地。泉处其中。象口所出者。则黄河是也。故广览云。河出昆仑。黄河西南涵浸(黄河多伏流。西南涵浸是其见处)。余是此说。以总图傍注三字。曰黄河源。以池南金象口流出信度河。入西南海。与西南涵浸合。故应指黄河为河源也。神名宓妃(准长阿含。何缘有诸江河。因日月有热。因热有炙。因炙有汗。因汗成江河)。

  ○树神。树者。植木之总名。僧祇律。佛言。左右有树木与人等者。便为塔庙。是故神祗乐来依止。四分律亦不许斫神树。正法念云。大树夜叉罗刹之所依止。依树受乐。无树则苦。若持戒人。劝不斫伐。命终生欢乐天。与天女欢乐。从天命终。若得人身。安隐巨富。其神也。应推阎浮提是南洲之树王也。

  ○山神。梵语势罗。唐言山。逸雅训产。说文训宣。乃宣气产生万物也。然五岳镇地。支那之书固备七金环山。天竺之典能详。其神随山而名。耆阇崛山神名埤罗。

  ○地神。地。底也。其体底下。载万物也。又言谛者。五土所生。莫不信谛也。其神曰祗(安也。大也)。亦名后土。主阎浮者。神名坚牢也。

  ○川泽神。水之小者。川。穿也。穿地而流也。西征记曰。故秦三川。即指河.洛.伊。水沃出为泽。兖州人曰掌。以水钟聚如手掌也。又训润。润万物者。莫过乎水。其神各随川泽立名。

  ○苗稼神。说文云。生草于田。苍颉云。禾之未秀。精蕴辩曰。禾始生也。从禾半出田上为意耳。旧从草。非。夫害嘉谷者。草也。去之惟恐不亟。从草立类。大害于义。又种曰稼。敛曰穑。举一苗稼百谷通收。此土之神。应指后稷。教民稼穑之祖也。

  ○?神.夜神。?者。正午也。圣人经天。以子午卯酉为定。圣人纬地。以东西南北为定。?与夜相界。朝与暮相界。惟?。大明中天。从囗。指定上下左右。而?之界限自明。后世加聿。义反迂晦其神(见华严)。[企-止+(火*月)]。明入地中。一日之终。目暗何见。赖火月之为功。从人。舍也。从火。小明照室中也。从月。代明也。其光斜映户内。此始夜旹也。地以子夜为正。天玄正色。?乃大亨。夜惟永贞。其天德之周流乎。其神。如善财参婆珊婆演底主夜神等。共有九位。

  ○空神。涅槃云。物体质碍。空性虚通。小乘以明暗为体。大乘以空一显色为体。其神。名舜若多。沇(音兖)疏云。未见诚释。应是主空神。但无粗相之身。亦有微妙之色。故如来光中。映令暂现。

  ○天神。天显也。在上高显也。又坦也。坦然高而远也。五经通义云。天神之大者曰昊天上帝(即耀魄宝。亦曰天皇大帝。亦名太一)。其佐曰五帝(东方青帝。威灵仰。南方赤帝。赤剽怒。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叶天纪。中央黄帝。含枢杻)。

  ○饮食神。饮奄也。以口奄而引咽之也。食。殖也。所以自生殖也。故佛地论云。任持名食。谓能任持色身。长养善法。身依食住。命托食存。其神乃灶君黄帝耳。

  ○草木神。。植物之弱者。易生而根不固。冬则尽死。故但象其茎叶丛生之形。而不着其根。。生气所发也。其德为仁。中直象干。下象果氐深固。上象旁枝分布。凡草木茂大。必有鬼神倚附。然必尊雪山忍草.菩提树神为宗主也。已上所列。皆举总名。其间神数。拟若河沙。何况风火雷电。舟车房舍。衣服什物。桥亭古庙。闾阎丘陵。故总云如是等。莫不快睹光云。欣闻法雨。皆来聚集天宫大会也。

  △三大鬼王众。

  复有他方国土及娑婆世界。诸大鬼王。所谓。恶目鬼王.啖血鬼王.啖精气鬼王.啖胎卵鬼王.行病鬼王.摄毒鬼王.慈心鬼王.福利鬼王.大爱敬鬼王。如是等鬼王。皆来集会。

  婆沙云。有威德者名贵。无威德者名贱。又王者名贵。使者名贱。今言大鬼王。即有威德之贵者。富足充美。衣食自然。身服天衣。口餐天供。形常优纵。䇿乘轻驰。任情游戏。共天何殊。此由前身大行檀故。得受威报。复由前身謟曲不实故。受鬼道也。恶目鬼王。梵云怛罗。此翻目童子也。心之神明。发见于目。窍开于肝。睛出于肾。育神于暗也。然目之美恶。由心之慈忍。此鬼心存刚愎(音辟)。目放恶色。妙臂经云。嗔目视之。乃至破坏身命。是也。

  ○啖血鬼王。正法念名食血鬼。由杀生血食。不施妻子。受此鬼身。以血涂祭。方得食之。如诃利鬼母最小之子。名必利盐迦罗夜叉。以其恶心。常食人血。十轮经云。十三兆药叉。恒啖诸血肉。是也。

  ○啖精气鬼王。梵名毗舍阇。此云啖精气。啖人及五谷之精气。即颠鬼也。月藏经云。地精气。众生精气。正法胜味甘露精气。是也。

  ○啖胎卵鬼王。胎。始也。妇孕三月成胎。形犹未具。从月台声。尔时生气未定。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古有胎教。保之于混沌时也。卵即胞衣。如世鸡卵。黄白未分。正同混沌之时。产生之候。即有无数恶鬼。啖食胎衣。如后。

  ○行病鬼王。行瘟疫之使者。皆东岳府君所遣。如富单那主人间热病是也。文殊宝藏陀罗尼经云。于后佛法灭时。恶法增长。种种诸灾流行于世。恶鬼下降。变为女身。与诸众生。作种种诸杂等病。是也。

  ○摄毒鬼王。如弥栗头䖍伽地。此云善品。主于蛊毒。即蛇毒生。金银毒等。皆能收摄。此即阿须伦王。诸龙毒气。人从求愿。令不干人。故从德立名。

  ○慈心鬼王。如阿罗难陀。梁言欢喜。苏泥怛罗。此云妙目。皆慈心鬼王之流。常以乐事施与。念念爱护众生。故立此嘉称。

  ○福利鬼王。福与祸对。利与损对。此鬼每以利益之事与人。不降灾祸损耗。鬼子母经云。欲从鬼子母求愿者。名浮陀摩尼钵。天上天下鬼。四海内船车。治生财产。皆属其主。摩尼钵与佛。结要受戒。护人财物。故有福利之名。

  ○大爱敬鬼王。爱即爱念。敬乃敬重。如妙臂经云。若有行人修此法者。彼一切天药叉.持明大仙乃至迦楼罗等。若有见者。恭敬礼拜。合掌作言。希有。希有。大慈悲者。愍念一切诸有情等。此善鬼王亦复如是。故有此名。下总结来集如是等者。立名善恶不同。为行慈忍有异。然皆以鬼身而来闻法。止观谓乘急戒缓者。以三涂身见佛闻经。如华严.涅槃。鬼神龙畜。皆预列众。如是因果差降。升沉非一。云何难言。理戒得道。何用事戒。幸于人天受道。何意苦入三涂。正此经列众之指尔。

  △三问答释疑序二初略问答以发起二广问答以发起初又二初问答所集众数三初如来以众数问。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汝观是一切诸佛菩萨及天龙鬼神。此世界他世界。此国土他国土。如是今来集会到忉利天者。汝知数不。

  尔时者。正天龙鬼神毕至之时。既因果?塞。天宫及凡圣交参法会。时众惊疑。谁能发问。故我觉皇悲心愍众。慈眼观机。纵目周览。谁能酬酢。唯此文殊。久彰大智之名。堪对地藏沙劫威神之事。故特告之。梵名文殊师利。此云妙德。以了见三德佛性。不纵不横故。梵名鸠摩罗伽。此云童真。内证真常而无取着。如世童子。心无染爱。即法王子之号也。大论云。文殊师利。十力.四无所畏等悉具。佛事故。住鸠摩罗伽地。什师云。妙德以身游方。莫知其所生。又来补佛处。故言法王子。荆溪问经称。文殊为法王子。其诸菩萨。何人不是法王之子。答有二义。一.于王子中。德推文殊。二.诸经中。文殊为菩萨众首。故云法王子。言汝观者。非轻之也。盖谓非汝文殊智眼。莫能观之。乃喜而亲䁥之称。一切诸佛等。结上正报。此世界等。结上依报。如是等。结指众数。问其能知不耶。

  △二文殊以神力答。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测度。不能得知。

  大论三十三云。文殊菩萨等以二种神通力。果报神通。修得神通。住是中。以福德方便力。光明神足等种种因缘。开度众生。今何云。以我神力千劫测度。不能得知耶。此以众集难知。正显地藏神力难思也。问。天宫虽大。如何能容尔许之众。答。佛与地藏有不思议神力。诸天福业自然之力。譬维摩之丈室。容狮座以何难。正法念经云。譬如一室。然五百灯。光明不相逼迫。诸天手中。置五百天。亦复如是。不窄不妨。又云。彼夜摩天。或一百一千共聚在一莲华䰅同坐。不隘不窄。以善业故。自业力故。智论云。第三遍净天。六十人坐一针头而听法。不相妨碍。诸天业力尚尔。何况如来不思议力。自应仰信也。

  △三世尊以佛眼证。

  佛告文殊师利。吾以佛眼观故。犹不尽数。

  梵语多罗。梁言眼。瑜伽云。屡观众色。观而复舍。故名为眼。是照烛义。楞严云。眼似蒲桃朵。或云如秋泉池。有五种。肉.天.慧.法.佛。大论云。佛眼无事不知。无事不闻。无事不见。一切法中。佛眼常照。今言我以佛眼观故。犹不尽数者。此正抑果扬因。逊己尊彼。弥显地藏所化之众。重重无尽也。佛尚难知。况文殊乎。况余众乎。

  △二点示能度本尊。

  此皆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已度.当度.未度。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

  点出历劫度人无量。度者。法也。亦度脱也。梵语悉地。此翻成就。逸雅云。成。盛也。就。高也。从京从尤。尤高人所就之处。今准礼云。天子孝曰就。就之为言。成也。天子德被天下。泽及万物。始终成就。则其亲获安。今地藏以出世孝道。令人人度生死河。成涅槃道。转凡入圣。为高人登高处。故言成就。已度。已成就。即十方世界不可说诸佛是。当度。当成就。即十方世界不可说诸菩萨是。未度。未成就。即娑婆世界十方国土无量亿天龙鬼神是。所谓种熟脱三。时时不废。机有迟速。度有前后。大论云。譬如摇树取果。熟者前堕。若未熟者。更复后摇。又如捕鱼。前网不尽。后网乃得也。

  △二广问答以发起二初文殊设疑问因地二世尊举因答度人此二章修行要事利生大本楞严云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故创端问此乃紧要关头初二先设词兴问二唯愿下愿说行愿初又二初明己智信。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已过去久修善根。证无碍智。闻佛所言。即当信受。

  假文殊发问者。以诸小菩萨等。怖难未除。不能问佛。惟文殊权谋智鉴。知机知时。能激扬发动成办利益。如大象擗树。使象子得饱。故佛赞文殊云。汝今真是三世佛母。一切如来在修行地。皆曾引导初发信心。以是因缘。十方国土成正觉者。皆以文殊而为其母。然今汝身。以本愿力现菩萨相。此久修善根之证也。无碍智。准佛性论。智有二种相。一者无著。见众生界自性清净。是如理智相。二者无碍。能通达观无边世界。是如量智相。今既观云集之众。故用无碍智。唐奘三藏云。观有不住有。观空不住空。闻名不惑于名。见相不随于相。心不能动。境不能随。动随不乱其真。可谓无碍智慧。盖文殊原是古佛。今为辅扬法化。权现童子之形。故于佛所说地藏度生之事。抑岂仰信谛受。自然通达无碍矣。

  △二举众疑谤。

  小果声闻.天龙八部及未来世诸众生等。虽闻如来诚实之语。必怀疑惑。设使顶受。未免兴谤。

  先举疑谤之机。次显兴谤之意。良由小果惟闻谛缘。慧浅同于牛迹。根狭罔识沧溟。天龙八部。杂类下机。乘戒犹亏并运。大道安冀深知。未来众生。志性不坚。业障纠缠难脱。威神测度奚知。故知三类之人。虽闻如来诚实之语。必怀狐疑惑乱。反道言虽如此。事岂诚然。外仪似顶戴受行。内心必横生弹谤。疑谤重愆。必堕阿毗。故须问明因地之由。阐发行愿之事。方令三类之机。一心而受。则不堕阐提。永阶佛道矣。

  △二愿说行愿。

  唯愿世尊。广说地藏菩萨摩诃萨因地作何行。立何愿。而能成就不思议事。

  因是种义。地表自心。以本具三因。佛性之种。由了因未曾发心。缘因未曾加行。故性.缘.了同名正因。即理性三因也。今问此地藏菩萨创始于因地发心。不审作何行门。立何愿念。得能成就此不思议事。二何字是疑辞。良以四教菩萨。莫不修行发愿。若前三教。偏权行愿。俱属生灭因缘。若以生灭心为本修因。如何圆成果地不生灭性。故愿广说其因。令小果等信受。不兴疑谤也。行.愿如前必双问者。以愿是能引。行是起作。若有愿无行。愿则虚。若有行无愿。行则孤。由有愿故行不孤。由有行故愿不虚。愿行相扶。证果弥速。所以双问也。

  △二世尊举因答度人二初略赞功德二广说行愿初中又二初明大小果位功德三初举喻。

  佛告文殊师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丛林。稻麻竹苇。山石微尘。一物一数。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内。一尘一劫。一劫之内。所积尘数。尽充为劫。

  大论问。云何为三千大千世界。答。杂阿含中分别说。千日千月千阎浮提乃至千大梵天。是名小千世界。名周利(即小千。梵名)。以周利千世界为一。一数至千。名二千中世界。以二千中世界为一。一数至千。名三千大千世界。初千小。二千中。第三名大千。千千重数。故名大千。二过复千。故言三千。合集名百亿日月。乃至百亿大梵天。是名三千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在虚空中。风上水。水上地。地上人。其草木等在于地上。丛。聚也。丛木曰林。稻麻竹苇。喻有二种。一者假以为喻。二者实事为喻。今为假喻。以此四物丛生绸致种类又多。又人常见。易于取信。山石微尘亦然。今于如是多多物中。随拈一物中一数。作一恒河。物既无量。河岂能穷。此约物以数河。河不可尽矣。又于一恒河沙(有本云一恒河满沙)。随取一颗沙。即有一世界。沙既难穷。界岂能尽。此约一河沙以数界。界不可尽矣。又于沙界之内。随有一尘。即名一劫。尘既难知。劫岂可测。此约界尘数劫。劫不可尽矣。今又于一劫内所积尘数。尽将此尘并充为劫。历时既久。积尘自多。约如是多多劫尘以数劫。劫何能数。劫不可思议矣。如是重重喻显。正见地藏大士自发僧那始心以来。若算师。若算师弟子。其数亦如上喻。同以灵心巧手。拟欲算数。终莫能知之也。必举恒河者。以沙多也。又佛生处游行处。弟子眼见故。又四河中恒河最大。人皆以为福德吉河。入中洗者。罪垢悉除。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识知。又诸河名字喜转。恒河世世不转。故以恒河为喻也。问。恒河中沙。为有几许。答。一切算数所不能知。唯佛及法身菩萨能知。梵语劫簸。秦言分别时节。有小劫.中劫.大劫不同。今约大劫言之。

  △二正明。

  地藏菩萨证十地果位已来。千倍多于上喻。何况地藏菩萨在声闻.辟支佛地。

  此文先正喻大乘。二况出小果。但举十地者。略其住.行.向之贤位。唯约圣证较之。此依别教论也。若约圆教。自初住以至等觉。共四十一位。皆真因位。今且从别。一.欢喜地。从此用中道观。破一分无明。显一分三德。此是见道位。又无功用位。百界作佛。八相成道。利益众生。行五百由旬。初入实相无障碍土。初入宝所。故名欢喜。二.离垢。三.发光。四.焰慧。五.难胜。六.现前。七.远行。八.不动。九.善慧。十.法云。各断一品无明。证一分中道(云云)。而地藏菩萨证入如是若别若圆十地果位。迨至今日。其劫数长远。较上界劫所积尘数之劫。又不翅千倍矣。何况历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大乘。又何况在声闻.辟支佛地之小果耶。闻苦集灭道四谛声而证果者。曰声闻。然有权实。实者。如常。权者。准十轮经。地藏菩萨与八十百千那庾多频跋罗菩萨。以神通力。现声闻像。从南方来。礼佛赞叹。约今揆昔。宁不然乎。梵语辟支迦罗。此翻缘觉。观缘悟道。故亦翻独觉。出无佛世。故亦应论权实(云云)。此中不约大小较量。秪显历时长远。如此因地。谁能测度其久近哉。

  △三结显。

  文殊师利。此菩萨威神誓愿不可思议。

  此结降魔制外之威力神通。广度群品之愿心.弘誓。皆非小乘可测。下地能言。故十轮经。佛告好疑问菩萨云。如是大士功德善根。一切世界天人大众皆不能测其量浅深。若如来广说如是大士功德善根。一切世间天人大众。皆生迷闷。或不信受。如是大士成就无量不可思议殊胜功德。善能悟入如来境界。于诸佛法已得自在。为欲成熟一切有情。所在佛国。悉皆止住(云云)。不可思议。大论名不决定。以不能决定其化事。故名不可思议也。

  △二示闻赞供像功德。

  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菩萨名字。或赞叹.或瞻礼.或称名.或供养。乃至彩画刻镂塑漆形像。是人当得百返生于三十三天。永不堕恶道。

  若者。不定之辞。盖行恶者多。行善者少。亦喜遇之言。谓倘若有修善男女。闻地藏菩萨名而修敬者。必当永得福堂矣。此不局在家二众。如十轮称地藏为善男子。则七众三乘。皆可称之。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凡在佛法。孰不遵行。闻菩萨名等。闻名成种。有感乃应。譬洪钟在架。有扣则鸣。释名如纶贯。字乳化也。男有室。女有家。而后生育。从宀(音绵。似屋舍也)。从子。会意也。今借为名字之字古者相语名之质也。周人尚之。以字文矣。然菩萨名字。虽从德立。亦假施设。大品云。般若波罗蜜但有名字。菩萨亦但有名字。是名字不在内外中间。和合故有。不生不灭。但以世间名字故说。故知此名字本来是空。既知空寂。则感应道交。故闻是菩萨名字。或以言词而赞叹。或瞻胜相而礼拜。或专称名字。或䖍修供养。或精施五彩而绘画。或巧斫诸木而雕镂。或假净土而范塑。或借胶漆而饰涂。成其形像而恭敬之。是人于当来世。必得百返生三十三天。永不堕三恶道处。三十三天有二说。准正法念经。忉利翻三十三。此是欲界中地居一天。若于此百返而生。则位卑处狭。奚能显地藏不思议威神誓愿。应准灌顶咒经所列三十三天。始合经文。所谓近际.普观.快见.无结爱.色究竟.净光.普等.爱胜.福爱.极妙.广妙.微妙.守妙.净明.遍净.约净。水应梵。水微梵水行梵.摩诃梵.梵辅禄.梵众妙.化自在.化应声.不憍乐.兜率.陀盐摩罗.忉利.毗沙门.惟睒闻.毗楼勒.提头赖叉。此就欲色二天。自四王而上。至五净居。复从五净居而下。至四天王。中间次第历生。各尽本天之寿。如是百返。极受天乐。修因少而受报多。历时近而享福远。方显地藏神力不可思议。为若此抑。岂生天受福。且能永离恶道。当知圆人如住胎王子。一闻名塑像。即生天离恶。所谓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正今经之旨也。

  △二广说行愿二初明长者求佛相好二示圣女忆母感佛初二初腾昔见佛发愿二示今因位度生初又二初叙远劫佛号。

  文殊师利。是地藏菩萨摩诃萨于过去久远不可说不可说劫前。身为大长者子。时世有佛。号曰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

  此叙最初发心之由。前字可作下句之首。不若为上句之末更妙。大长者。两土年耆德艾之通称。如春秋末。吾邦有郑长者。西国豪族。咸称长者。法华文句具明十德。一姓贵(皇帝之裔。貂插之家)。二位高(辅弼丞相。盐梅阿衡)。三大富(铜陵金谷。丰饶侈靡)。四威猛(严霜隆重。不肃而威)。五智深(胸如武库。权奇超拔)。六年耆(苍苍棱棱。物仪所伏)。七行净(白圭无玷。所行如言)。八礼备(节度痒序。世所式瞻)。九上叹(一人所敬)。十下归(四海所归)。具斯十德。方称长者。子者。尊称也。如此方孔老称子等。非长者所生之子也。师子奋迅。借喻佛名。非实师子。如师子。四足兽中独步无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于九十六种道中。一切降伏无畏。故名人师子。奋。振也。迅。疾也。借譬显法。如世师子。奋迅为二事。一为奋却尘土。二能前走却走捷疾。异于诸兽。此三昧亦尔。一则奋除障定微细无知之惑。二能出入捷疾无间也。具足万行者。大品云。一心具万行是也。一即一切。名具。一切即一。名足。既除障定之惑。出入三昧捷疾。则一中具无量。无量中具一。故知师子奋迅三昧。得能具足万行。若初心行人。揽果成因。如涅槃云。金刚宝藏。具足无减。但有浅深明昧之殊。

  △二正问因发愿二初问得相之因二发度生之愿初又二初长者问佛。

  时长者子。见佛相好。千福庄严。因问彼佛。作何行愿。而得此相。

  见佛等者。乃邂逅途中。见应佛相好。与止观观佛相好发心同。所谓若见如来。父母生身。身相昞着。相好缠络。上求下化。发菩提心是也。揽而可别名相。观之可爱名好。相为大相海。好为小相海。相若无好。则不圆满。好若无相。则不炳着。相.好互严。法身圆显。千福者。以善有漏身口意业。修行六度。成百福德。用百福德。成一相。以为三十二相之业因。辅行云。菩萨修十善。各有五心。谓下.中.上.上上.上中上。初发五心。乃至具足五心。如是百心。名为百福。然福义多途。难可定判。有云。大千盲人治瘥为一福等。凡用三千二百福。修成三十二大人相。故言千福庄严。大论云。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庄严。内有无量佛法功德。故视之无厌。见佛身者。忘世五欲。万事不忆。若见佛身一处。爱乐无厌。不能移观。佛身功德如是。故长者见之。极生欢喜。渴仰情深。因问彼佛。夫此相好。乃佛身报果。果必由因。不审作何行愿。能得此殊妙之相也。

  △二佛示长者。

  时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告长者子。欲证此身。当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

  此示求相之法。此三十二相。即大悲之果报。故须度脱众生。为相好本。此是诸大乘经广明菩萨历劫修行之相。既时长行远。次第隔历。即大乘别教修证之法。涅槃云。四谛因缘。有无量相。非声闻.缘觉所知。故云久远。问。地藏发心既别。今何判教同圆。答。发心本圆。借别为诠。维摩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诸有众生类。形声及威仪。无畏力菩萨。一时能尽现。等。行别心圆。明文在兹。然分圆即别融。别即圆义。非一概也。

  △二发度生之愿。

  文殊师利。时长者子因发愿言。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

  此腾昔长者发愿之辞。我今二句。标度生时。为是罪苦句。明所度机。广设四句。示所发愿。罪苦六道者。法华经云。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入生死险道。相续苦不断。以虽分善恶。均不免生老病死之苦。广设方便。出假要事。止观云。入假因缘。略言有五。一.慈悲心重。二.忆本誓愿。三.智慧猛利。四.善巧方便。五.大精进力。若对今文。一一具足。机既不一。法亦多门。故须广设方便。令四门皆入。解脱言尽令者。如小般若云。若胎卵湿化等。我皆令入无余涅槃。是也。普曜曰。无五趣.五阴.六衰。则是泥洹。正今经之意。而我方成佛道者。楞严云。自未得度。先度众生者。菩萨发心也。止观五。略应释于此。若如此要心。虽在生死烦恼。不能损我智慧。遮障留难。弥助化道矣。

  △二示今因位度生。

  以是于彼佛前。立斯大愿。于今百千万亿那由他不可说劫。尚为菩萨。

  华严经贤首菩萨云。若有菩萨初发心。誓求当证佛菩提。彼之功德无边际。不可称量无与等。何况无量无边劫。具修地度诸功德。十力一切诸如来。悉共称敡不能尽。以此菩萨。闻圆法。起圆信。立圆行。住圆位。以圆功德而自庄严。以圆力用建立众生。初心尚尔。况中后心。故四教义云。所以一家讲经说法。必须委释初心。若贤圣深位。但点章而已。学佛道者。不可不知也。

  △二示圣女忆母感佛分二初腾昔行愿二佛告文殊下结会古今初二初举所行因事二显所发弘愿初又二初举佛号劫寿。

  又于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彼佛寿命四百千万亿阿僧祇劫。

  阿僧祇或阿僧企耶。此云无央数(央。尽也)。地持云。一者。日月昼夜。岁数无量。二者。大劫无量。名阿僧祇。劫义如前。然如此不思议阿僧祇劫。我佛观之。犹如今日。宿命智力。叵思议矣。如昔分和檀王与佛捔智。佛告王曰。海水研墨。斫树为笔。写我所知为经。若海水干尽。树枝了索。吾经不尽。所以尔者。佛有三达之智。来今往古。靡不通焉。是以过去尘点劫事。如观手中庵摩勒果。觉华定自在王。以定立名。维摩云。觉意净妙华。觉即本觉之性。肉团心形似莲华。而有八叶。即表八识心王。每叶各一如来。如来藏经云。佛观一切烦恼心中。有如来结加趺坐。俨然不动。德相具足。此乃天然性德。含生本具。迷之即凡。悟之即圣。彼佛因中。常于三昧观此觉华。佛佛在定。觉性圆显。心华顿开。或于一根入正受。诸根起出说。或于诸根入正受。一根起出说。或一根双出入。或不出入。或一根一尘即出入。即双出入。即不出入。乃至余方亦复如是。若依若正。得大自在。即三昧之王。故号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即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之报身佛也。彼佛寿命等。凡佛必论三身。各诠量寿命。法身非寿非不寿。非量非不量。今既论劫数。则非法身矣。应身数数现生现灭。今既言四百万亿阿僧祇劫。则非应身矣。此约报身。境智相应名寿。智慧为命。以如如智。契如如境。境发智为报。皆冥境为受。境既无量无边。常住不灭。智亦如是。函大盖亦大。所云。我智力如是。久修业所得。慧光照无量。寿命无数劫。此是诠量报身智慧之命。故彼佛寿命如此久远耳。

  △二述圣女因行二初述生前劝母正见二述死后忆母生界初又二初明圣女福厚。

  像法之中。有一婆罗门女。宿福深厚。众所钦敬。行住坐卧。诸天卫护。

  此腾彼佛灭后。像教坚固之时。像者。形像肖似也。韩子云。象者。南方大兽。中国不识。但见图写者。故借义训。为形似也。别作像非。然相沿既久。难可改张。婆罗门。普门疏翻净行。劫初种族山野自闲。故人以净行称之。梵名摩那。此云女。处子也。此句标类。下句叹德。宿福深厚。明往因胜。大论云。果报名为福。略说三种。一.布施福。与悭心相违故。二.持戒福。与恶业相违故。三.修定福。与欲界瞋乱相违故。此圣女宿修三福深厚故。致亲戚宗党家人邻里咸所钦服恭敬。法华云。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是也。抑岂人所钦敬。凡于四威仪中。一切诸天神鬼。无不翊卫拥护。盖福以悲敬为初。悲则哀苦趣之艰辛。思拔济而出离。敬则识佛法之难遇。弘信仰而澄神。是则虽处少秆女品。已具大士愿心。故感诸天卫护耳。

  △二明邪母罪重二初圣女方便劝母。

  其母信邪。常轻三宝。是时圣女。广设方便。劝诱其母。令生正见。

  信者。心之实。五常百行。信则实有是理。不信亡之。彼既信邪。正信亡矣。邪者。邪见。心游理外也。既内执邪见。故外轻三宝。成一阐提。造五无间。纯陀问佛。一阐提者。其义云何。佛言。若有四众。发粗恶言。诽谤正法。言无佛法众。不信因果。不信业报。不亲善友。不随诸佛教诫。名一阐提。盖一阐名信。提名不具。信不具故。名一阐提。信既不具。自然常轻三宝。罪业深厚矣。圣女知母邪行。必沉苦海。于是缱绻左右。殷勤旦暮。广说巧法。劝化诱掖。必令常存正见。信重三宝。以免后苦。盖正见。八正道之首也。

  △二邪母罪重堕苦。

  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

  梵语阿摩。此云女母。暂从劝诱而略信。仍蹈旧习而还邪。恶业既深。信心自阙。不久之间。大命终矣。夫为善生天。为恶入渊。恶业成熟。八识魂神。随业而堕无间。佛说阿鹏阿含云。白衣不信佛语者。便当堕泥犁中。泥犁终不呼人。人自循业发现耳。

  △二述死后忆母生界二初卖宅兴供感空声慰谕二受教念佛梦鬼王指示初又二初为母卖宅兴供。

  时婆罗门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计当随业。必生恶趣。遂卖家宅。广求香华。及诸供具。于先佛塔寺。大兴供养。

  知字乃救母根源。夫善恶相翻。罪福敌对。恶名俯坠。善谓清升。故罪恶之法。不可弗除。福善之功。无宜不造。弘善。示天堂之快乐。惩非。显地狱之苦酸。无奈邪见者。起断灭之见。拨因果之谈。此痴病为其原。以愚痴之人。不识因果。妄起邪见。破善恶法。名断善根。决定当堕阿鼻地狱。今圣女知母在世之时。痴病既重。常轻三宝。计其死后。必随业而生恶趣矣。梵语阿波那伽低。此云恶趣。此明罪母业重。下明救母之法。夫人之有家宅者。所以为安身也。今为救母。何暇惜身。故变卖营资。广求供物。香华申供之首事。表诚之初门。香能辟秽。华具圆因。天人费氏云。人中臭气。上熏于空。诸天清净。无不厌之。但以受佛付嘱。诸天不敢不来。故佛法中。香为佛使。香华既备。肴膳之陈。悬幡盖以飘扬。列珠璎而縇烂。于觉华定王先佛塔寺。兴法界广大供养。塔婆是梵名。乃瘗佛骨之所。寺训为嗣。治事者相嗣续于其内也。亦是摄十方一切众僧。修道境界法耳。

  △二见像默念空示二初见佛兴疑二空声示处初又二初见佛礼敬。

  见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其形像在一寺中。塑画威容。端严毕备。时婆罗门女。瞻礼尊容。倍生敬仰。

  此言诣寺兴供。举头见像。金容晃昱。严显可观。瞻礼之际。敬仰倍恒。须知瞻礼佛像。功德难思。如观佛三昧经云。过去有佛。号宝威德上王如来。时有比丘。与九弟子。往诣佛塔。见一宝像。礼已赞叹。后时命终。悉生东方宝威德上王佛国。大莲华中忽然化生。净修梵行。得念佛三昧海。佛为授记。各得成佛。今东方善德佛是其师。九方无忧德佛等。是九弟子。又空王如来涅槃后。有四比丘。同学佛法。烦恼覆心。不能坚持。多不善业。当堕恶道。空中有声语比丘言。汝等今可入塔观像。与佛在世。等无有异。闻空声已。入塔观像。眉间毫相。即作念言。如来在世。光明色身。与此何异。佛大人相。愿除我罪。由入塔观像。毫相忏悔因缘。后八十亿阿僧祇劫。不堕恶道。常见诸佛。授记成佛。今东方阿閦.南方宝生.西方无量寿.北方微妙声。即四比丘是。以是因缘。行者应当数数观佛。故知圣女兴供观像。罪母生天无疑矣。

  △二私念疑情。

  私自念言。佛名大觉。具一切智。若在世时。我母死后。傥来问佛。必知处所。

  私者。内自怀念。人所不知也。心念佛者。如大梦觉。于一切法。知见无碍。为最第一。名一切智。假若佛犹住世。我母已死。傥来问母生处。升沉高下。男女尊卑。必蒙垂慈指示。有以慰我也。

  △二空声示处二初泣恋闻声二闻声自扑初分三初空声慰谕。

  时婆罗门女。垂泣良久。瞻恋如来。忽闻空中声曰。泣者圣女。勿至悲哀。我今示汝母之去处。

  初叙圣女苦心。无声出涕曰泣。哭之细也。瞻。仰视也。恋。眷慕也。泣久瞻恋不去者。冀佛必示我母生处而度脱也。决定毗尼经。佛告舍利弗。若除如来智慧。更无余乘而得度脱。到于涅槃。能示众生解脱之道。能令众生远离邪道。示现圣道。以是义故。故名如来。今故瞻恋。冀以应我。次述空声慰谕。恰当垂泣瞻恋之际。倏忽之间。空中有声而慰之曰。圣女勿至悲泣而哀恋也。汝既行大孝。倾家兴供。泣恋瞻依。冥冀感通。示母生处。我名大觉。具一切智者。当示尔母去处。何用悲哀不置乎。

  △二问空何神。

  婆罗门女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神德。宽我忧虑。我自失母已来。昼夜忆恋。无处可问。知母生界。

  合掌向空者。感之极。喜之至也。如失物者指之复得。失路者引之再归耳。神。义如题。德者。固有之善。直心为德。性命本来之正。故顺天而为神。皆聪明正直者。宽。广也。舒也。昔由忆母生界。忧虑如物碍膺。今闻空声示处。如物出胸。宽广舒泰也。

  △三空声告示。

  时空中有声。再报女曰。我是汝所瞻礼者。过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见汝忆母倍于常情众生之分。故来告示。

  有声而不现相者。显生而不生也。无相而有声者。示灭而不灭也。忆母倍常。赞其至孝。故感佛告示。然母死而子忆。亦分所当然者。方子在胎。母有十月怀耽之苦。及儿既生。母有三年乳哺之劳。毛诗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䘖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惠。昊天罔极。故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既与父母一体。母既死而不还。子宁不思母之忆我而返忆乎。但圣女之捐家兴供。礼佛求知。藉施福以荐亲。仗佛慈而示处。固非常情所能企及。故佛现空声而告其生界。呜呼。纯孝动天。致诚感佛。观今圣女。其洵然矣。

  △二闻声自扑二初求说母生界。

  婆罗门女闻此声已。举身自扑。支节皆损。左右扶侍。良久方稣。而白空曰。愿佛慈愍。速说我母生界。我今身心。将死不久。

  情发于中。声感于外。举身扑拜。如太山崩。急欲知母生界。何暇顾惜形骸。遂致支体骨节悉损坏。而闷绝矣。左扶侍。左者天道之所起。地道之所止也。近取诸身。象辅手之形。左不得势。因取僻远之义。右手得势而顺。用力为多。复加以口。交相助益之意。盖侍婢原不离左右者。故随即扶起而侍奉也。稣者。死而更生也。黄庭经云。临绝呼之亦复稣。俗作苏。非。此经家叙事。下求说生界。然敦逼速说者。自知形残心苦。将死不久也。

  △二示返舍念佛。

  时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告圣女曰。汝供养毕。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号。即当知母所生去处。

  早返舍者。返。还也。约事。令其速还家舍。约法。舍表五阴。令即还观五阴。则心王智度之母。直下自现。故即云端坐思惟。端坐者。即金刚正坐。或全加或半加也。禅那云。思惟修。意令修念佛三昧。故坐思我名。即知母生处矣。

  △二受教念佛梦鬼王指示二初归舍忆母念佛。

  时婆罗门女寻礼佛已。即归其舍。以忆母故。端坐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经一日一夜。

  寻礼即归。表翻迷为悟之疾也。念是观慧。觉华是心佛。所以观此者。母即心母。佛即心佛。心也.母也.佛也。一而三。三而一者。孰为吾心。孰为佛.母哉。普贤观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故日表圣女之悟。朗照如?。夜表罪母之迷。暝闇如夜。一总表心迷悟之本。罪母信邪。无明覆心。合尘背觉也。圣女兴供。正智入心。合觉背尘也。心本是一。迷悟分岐也。

  △二到狱知母生处问佛不即示生处必令圣女亲到地狱者何也答良由世人为无明所覆不识善恶因果故借圣女目击苦事以警世之愚顽也如阿含正行经佛坐思念人痴故有生死何谓痴本从痴中来今生为人复痴心不解不开不知死所趣向见佛不问见经不读见沙门不承事见父母不敬不念世间苦不知泥犁中拷治剧是名痴故有生死不止于是特假圣女亲到狱中方知恶不可作善不可不作也文分为三初身到狱海二鬼王迎赞三问答狱处初文二初见狱海恶相二念佛力无惧初又二初恶兽飞驰食啖。

  忽见自身。到一海边。其水涌沸。多诸恶兽。尽复铁身。飞走海上。东西驰逐。见诸男子女人百千万数。出没海中。被诸恶兽争取食啖。

  此明定中见冥界之相。自到海边。神从定出。海水涌沸。恶兽飞驰。皆识心似境。循业而发。此由众生事识造罪。致斯苦报。楞伽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溟壑。无有断绝时。得非藏海鼓风起浪。今感业海涌如沸汤。恶兽夜义亦由业感。以生前纵贪瞋痴。具造杀盗淫妄。故至地狱。境界自现。若达境心空。海亦自寂。心境俱寂。事无不照。犹如大海无风。森罗焕然明白。宝积经云。一切法虚妄如梦。以唯念故。故知若达唯心。诸境如幻化矣。

  △二夜叉形异畏视。

  又见夜义。其形各异。或多手多眼。多足多头。口牙外出。利刃如剑。驱诸罪人。使近恶兽。复自搏攫。头足相就。其形万类。不敢久视。

  夜义名疾捷。即地狱鬼。其头如牛马狮象虎豹豺狼。形形各异。或有二手。而至千手者。或有一眼。而至千眼者。头足例之。口牙叉出向外。唇皮倒缩露根。铦利如刃。锋?似剑。法苑云。牛头恶眼。狱卒凶牙是也。驱罪近兽。令其食啖也。搏(伯各切。从甫。与从专不同)。手击也。攫(丘缚切。匡入声。又。厥缚切。义同)。爪持也。扑取也。庄子云。左手攫之。此言夜义等不惟驱罪人近恶兽令啖。复以手击爪持。令罪人头足相就。为团缩之形。然于罪人。戏弄其身。或时令大。或时令小。或按蹙而短。或扯拽令长。掷抛竖倒。顷刻万类。可久视乎。此乃从心变起。无有真实。如正法念经云。阎罗罪人。非是众生。罪人见之。谓是众生。手中执持?然铁钳。彼地狱人。恶业既尽。不复见于阎罗狱卒。如油炷尽。则无有灯。业尽亦尔。不复见于阎罗狱卒。今众生恶业未尽。自然无中妄见也。

  △二念佛力无惧。

  时婆罗门女。以念佛力故。自然无惧。

  以。因也。因念佛之力。虽见众形。自然无惧。盖知诸境由心。心由境现。心既本空。境亦何有。心境既亡。惧自何生。心地观佛告文殊云。譬如丛林蒙密茂盛。师子白象虎狼恶兽潜住其中。毒发害人。迥绝行迹。时有智者。以火烧林。诸大恶兽。无复遗余。心空见灭。亦复如是。又摩诃衍宝严经云。譬如画师。作鬼神像。即自恐惧。如是迦叶。诸凡愚人。自造色声香味细滑之法。轮转生死。不知此法。亦复如是。今圣女了一切法从意生形。因心现相。知心如幻。无有定仪。所见差殊。随心生灭。既知如幻。亦奚畏惧乎。

  △二鬼王迎赞。

  有一鬼王。名曰无毒。稽首来迎。白圣女曰。善哉菩萨。何缘来此。

  毒。害也。世有害人草。名荼莽(冶葛之属)。法之害人者。名三毒。此鬼存心愍物。权现鬼身。心无毒害。彰此嘉名。然前有摄毒。后有恶毒。毒名虽同。用意各别。原其利人。无有异也。礼云。姁之妪之。春夏所以生长也。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莫非天之教也。稽首。以首至地。稽留少顷。鬼王拜迎者。观其形相非凡。威仪出类。谅非负罪而来。必是乘通而至。故言善哉。菩萨。何缘来此。梵名娑度。此翻善哉。乃欢喜王菩萨法门。若行人日日于佛前称念千遍。得心清净。得一切如来称赞。所有诸法皆得成就。详于施食诠次香乳记。

  △三问答狱处二初通问地狱有无二正问我母生界初中二初略问答。

  时婆罗门女问鬼王曰。此是何处。无毒答曰。此是大铁围山西面第一重海。

  先。圣女问是何处者。惊疑之词。以异乎平时之所见也。次。鬼王答。梵语柘迦罗。翻轮山。旧云铁围。围即轮义。准长阿含起世经等。四洲地心。即是须弥山。山外别有八山。乃至其外咸海。广于无际。海外有山。即是大铁围山。依立世阿毗昙论云。大咸海外。有山名曰铁围。入水三百十二由旬。出水亦然。广亦如是。从阎浮提南际。取铁围山。三亿六万六百六十三由旬。从铁围山水际。极西。铁围山水际迳度十二亿二千八百二十五由旬。铁围山水际周回三十六亿八千四百七十五由旬。第一重海。在其中也。或云别有三重业海。余所未详。俟载考。

  △二广问答二初问答地狱有无二问答地狱何在初又三初问答狱事实不。

  圣女问曰。我闻铁围之内。地狱在中。是事实不。无毒答曰。实有地狱。

  初。圣女问。我闻经中说。铁围山内有地狱。实耶。不耶。次。鬼王答。此真实非虚。良由地狱本虚。人自实之耳。如铁城泥犁经。佛诫诸沙门言。我以天眼视天下人。生死好丑。得好道者。得恶道者。人于世间。身作恶。口言恶。心念恶。常好烹杀。祠祀鬼神者。身死当入泥犁中。岂非自实地狱乎。

  △二问答我何到狱。

  圣女问曰。我今云何得到狱所。无毒答曰。若非威神。即须业力。非此二事。终不能到。

  初。圣女惊疑。自念地狱者。拘罪人之狴牢也。吾自揣于心。敬信三宝。一身无罪。何缘我今亦到此狱处耶。次。鬼王答。凡到此者。有二种人。一有威德神通者。或为救度。或为游观。二或有恶业成熟。应受地狱。是故到此。除是两端。终无有能到此者。

  △三问答狱海苦境二初约境疑问。

  圣女又问。此水何缘。而乃涌沸。多诸罪人及以恶兽。

  此述初到海边。所见境界。海水是总问。何缘是疑词。一.疑何缘此水涌沸。二.疑何缘水中多诸罪人。三.疑何缘海边水内多诸恶兽。准首楞严。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水之涌沸。由于慢习。发于相恃。驰流不息。故有腾逸奔波。积波为水。亦由诳习。交欺致有。没溺腾掷。飞坠漂沦。诸事恶兽。由触报招引恶果。故致神识见大铁城.火蛇.火狗.虎狼.师子等是也。

  △二据事直答三初正答。

  无毒答曰。此是阎浮提造恶众生新死之者。经四十九日后。无人继嗣。为作功德。救拔苦难。生时又无善因。当据本业所感地狱。自然先渡此海。

  阎浮提者。长阿含经云。须弥山南。有天下名阎浮提。其土南狭北广。纵广七千由旬。有大树王。名阎浮提。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起世经小异。造恶众生。即具造十恶者。梵语鸠那罗。此云恶人。亦不好人。能灭诸根名死。故涅槃云。死者。舍所受身。有二种。一者。命尽死。有三。一.命尽非是福尽。二.福尽非是命尽。三.福命俱尽。二者。外缘死。亦有三。一.非分自害死。二.横为他死。三.俱死。复有三种死。一.放逸死。二.破戒死。三.坏命根死。四十九日等。准瑜伽论。人死中有身(中有即中阴身。若极善者。即生净土及与天上。极恶即入地狱。皆不经中阴。若善恶不定。即受中阴经冥司也)。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死而复生。如是展转生死。至七七日。决定得生。若有生缘。即不定。释氏要览云。今人亡。每七日必营斋追福。谓之斋七。令中有种子不转生恶趣也。今既经七七之后。毕竟无人继续承嗣为作功德。令其灭恶生善。其谁救拔苦难。此言死者无人为追冥福。必致堕苦。次言死者生时自不修毫善。必致堕苦。以致冥王考校善恶。据定本时所作之业。应堕地狱者。必至地狱矣。那先比丘所问经云。人所作。善恶随人。如形影随身。人死但亡其身。不亡其行。譬如然火夜书。火灭字存。火至复成。今世作行。后世成之。是也。自然者略。无假借勉强之意。阎王责罪人云。罪自由汝。今当受之。正法念云。汝邪见愚痴。痴罥所缚人。今堕此地狱。在于大苦海。故曰自然先渡此海。

  △二指类。

  海东十万由旬。又有一海。其苦倍此。彼海之东。又有一海。其苦复倍。

  前言铁围西面第一重海。已含此二重也。其苦倍倍增者。泥犁经云。咸水泥犁。纵横数千里。水咸水如盐热沸踊跃。水中有鸟。喙如铁生。啄人肌。咬人骨。人不能忍是痛。便度水去。守泥犁鬼言。死恶人。汝何等求索。人言我苦饥渴。鬼即以钩。钩其上下龂(音银。齿根肉)。口皆挓开。复以消铜灌入口中。唇舌咽腹皆燋尽。铜便下去。其人不能复忍。还入沸咸水中。其人平生于世间作恶甚故。求解不得解。随波上下。回澓沉没。其苦倍增。可胜言哉。

  △三结名。

  三业恶因之所招感。共号业海。其处是也。

  三业恶因。即身口意三之十恶业也。由此因故招报狱海。然招者自招。感者自感。兴起行经云。先世自造此缘。要当受之。无可逃避处。此对亦非父作。母作。王作。天作。亦非沙门婆罗门所作。本我自造。今自受之。故佛教众生有二要。一者。作是得是。二者。不作是。不得是。三界五道。罪垢苦恼。不离于作。一切无横。所作罪福。如影随形。如响应声。不失如毛发者也。故此三处。皆号业海。圣女昔所耳闻。今身到其处也。

  △二问答地狱何在。

  圣女又问鬼王无毒曰。地狱何在。无毒答曰。三海之内。是大地狱。其数百千。各各差别。所谓大者具有十八。次有五百。苦毒无量。次有千百。亦无量苦。

  初。圣女问。既言铁围山内。实有地狱。今何唯见业海。不审地狱又在何处。次。鬼王答曰。三海之内。即是大地狱。岂舍此而别有耶。既由众生从藏海鼓风。起三毒波浪。故感地狱。即在三海之内。然考诸经论。地狱以三类摄尽。一热.二寒.三边。八热狱在阎浮洲下。重累而住。受热苦恼。八寒狱在铁围山底。仰向居止。受寒冻苦。边狱有三。山间。水间。旷野。受别业报。此应寒热杂受。今既言大狱十八。又言五百千百。何耶。盖是约定处。如上所明。约不定处。不妨边正同举。寒热杂受。不然。地狱正边。何以别乎。三海等是总标。八寒八热各有十六游增。略则各百三十六。广则数有百千。各各差别者。作业各有轻重。重者遍历。中者不遍。下者复减。经劫亦有长短故也。所谓下。别释。大者十八。有二释。一准问地狱经云。十八王者。即主领十八地狱。是一迦延典泥犁。乃至十八观身典洋铜。则狱名典主。局定十八之数。若观佛三昧海经云。阿鼻地狱。有十八小地狱。小地狱中。各有十八寒冰地狱。黑暗.小热乃至饮铜各有十八。如是阿鼻大地狱中。有此十八地狱。一一狱中。别有十八隔(统纪是鬲。郎的切。鼎属)。始从寒冰。乃至饮铜。总一百四十二隔地狱。今谓彼经以阿鼻为最大。故以各有十八为小。今云大者具有十八。或不对阿毗。故各名大。例如世间诸王。不对天子。各称大王。若对至尊。则称小王矣。经出不同。不须强释。次有五百。亦是定数。而观佛三昧经乃云。五百亿剑林地狱.刺林.铜柱.铁机.铁网。各五百亿。则两经之数迥别。亦不须强会也。苦毒无量者。准泥犁经。佛言。欲知勤苦最不可忍者。独有泥犁。泥犁者。极苦不可具言。如世逆贼。为长吏所捕。将至王前。被三百矛。宁毒痛不。比丘答曰。人被一疮。举身皆痛。何况被三百疮。佛言。泥犁中痛。与矛疮痛。亿亿万倍。尚不如泥犁痛。地狱之中。狱鬼加痛。毒无不至也。千百狱亦无量苦者。较五百狱。其苦稍减。比世间苦。万分不及。苦有无量矣。通问地狱有无竟。

  △二正问我母生界二初圣女问母生趣。

  圣女又问大鬼王曰。我母死来未久。不知魂神当至何趣。

  四分律云。一切诸世界。无有不老死。众生是常法。生生皆归死。我母死虽未久。竟不知魂神今至何趣。祭义曰。气也者。神之盛。魂也者。鬼之盛。道经云。魂者。气之神。魄者。精之神。阳神日魂。阴神月魄。吾教指第八识。法句经云。是身为死物。精神无形法。自作受苦乐。身死神不丧。识神造三界。善不善三处。阴行而默至。所往如响应。故知必随业而趣矣。

  △二鬼王徴其来历二初问答行业二初问二答。

  鬼王问圣女曰。菩萨之母。在生习何行业。圣女答曰。我母邪见。讥毁三宝。设或暂信。旋又不敬。死虽日浅。未知生处。

  行名进趣。业谓造作。即三业构造善恶事也。法句云。随其所造业。罪福有果报。恶业堕地狱。善业生天上。高行生善道。得无漏涅槃。不审菩萨之母。于此三业。作何业耶。圣女答言。我母著于邪见。讥毁三宝。成论云。宁止不行。勿行邪道。身坏命终。堕于恶趣。且又存心不恒。立性无定。偶尔听劝而暂信。忽焉循邪而讥毁。今死虽日浅。计必随业堕苦。故吾急欲求知生处而未能也。

  △二问答姓氏二初问。

  无毒问曰。菩萨之母。姓氏何等。

  姓者。所以系统百世。使不别也。氏者。所以别子孙之所由生也。印土族姓四流。一刹帝利。王种也。二婆罗门。净行也。三吠奢(旧云毗舍)。商贾也。四戌陀罗(旧云首陀)。众人也。前二是贵。后二是贱。今不审菩萨之母何姓何氏。为贱为贵。姓氏明而稽查易。故必问乎姓氏也。

  △二答二初圣女直答姓氏。

  圣女答曰。我父我母俱婆罗门种。父号尸罗善现。母号悦帝利。

  父。甫也。始生己也。母。冒也。含生己也。既俱婆罗门种。自然执邪谤正。西天外道。专执婆罗门种第一最尊。如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云。本初起地上人时。皆是我曹婆罗门种。我曹种最尊。初从口中出。世人从下出。我种是第七梵天子孙。佛反言天下一种。持我曹种与刹利.田家.工师种等。我曹死皆生梵天。佛反持我曹与凡人等。佛言。我经中以施行为本。施行善者。最为大种。其天下尊贵者。皆施行善得。不以种得也。尸罗是梵语。翻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故。善现是华言。梵名须菩提。悦帝利未详。其名号均好。存心各邪。智论云。邪见罪重。故虽持戒。身口业好。皆随邪见。恶心如种。苦种皆作苦味。邪见之人。虽持戒精进。皆成恶法。不如不执而行惠施。何况内执邪见。外行讥毁乎。然鬼王问母姓氏。圣女先举父者。以妇必随夫彰名也。

  △二鬼王委说生天二初正说其由三初愿圣者返本。

  无毒合掌启菩萨曰。愿圣者却返本处。无至忧忆悲恋。

  合掌乃庆慰之仪。返本处者。此非菩萨所应住也。始则为母而来。今既知之。应即退还本所住处。不须忧忆而悲恋也。

  △二明罪女生天。

  悦帝利罪女生天以来。经今三日。云承孝顺之子。为母设供修福。布施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寺。

  鬼王答曰。我初不知何人。若悦帝利罪女。已脱苦生天三日矣。下示生天之由。云承孝顺之子。为设供修福于如来塔寺之故也。善事父母曰孝。百行之先。良心最真切者。吾身非从天降地生。故于亲亲。自不容己。祖师云。父母非我亲。谁是最亲者。顺者。不逆也。曾子云。孝子之养亲也。乐豫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食。故梵网云。孝顺。至道之法。孝经援神契曰。元气混沌。孝在其中。故爱敬之情。蔼然可匊。然皆训乎男子。非教女子也。今圣女始劝母以正信。中兴供而感佛。终承福已生天。可谓能谕母于道。而救母于苦。世出世间事备一身。孝顺之名。允乎遍法界而不磨。流沙劫而不泯也。

  △三示同罪受乐。

  非唯菩萨之母。得脱地狱。应是无间罪人。此日悉得受乐。俱同生讫。

  无间大狱。铁城幽闭。窅窅冥冥。难期恩赦。今因施福。力资己母生天。此际善缘。泽及同人得乐。孝思至矣。福力广矣。洵报母之标榜。诚资冥之样子也。

  △二言毕而退。

  鬼王言毕。合掌而退。

  言毕合掌。敬慕之至。孝之感人深矣。行因事竟。

  △二显所发弘愿。

  婆罗门女寻如梦归。悟此事已。便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像之前。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应设方便。使令解脱。

  寻。仍也.俄也。即史寻复其旧之寻。俄尔仍如梦归也。梦是眠中现境。无明盖也。然眠梦之涂。因心而动。动由内识。境由外熏。今因想母生界。故致感佛现神。然既悟梦感。而道心顿发。故即从本尊像前。便立四弘誓愿。从今日始。尽未来际。应有造罪受苦之人。无论怨亲。广设方便之法。尽令解脱沉沦。此是最初之弘愿。为下正宗之弄引。

  △二结会古今。

  佛告文殊师利。时鬼王无毒者。当今财首菩萨是。婆罗门女者。即地藏菩萨是。

  财乃人所共宝。以无财则贫。古云。甚矣。贫之为病也。但世宝凡俗所贵。招忧致患。唯有法宝。终始获安。净名云。富有七财宝。教授以滋息。七财者。一信.二戒.三多闻.四舍.五慧(此五为宝).六惭.七愧(此二为守财人)。然此七财。以信为首。信故持戒。善由多闻。闻故能舍。舍则生慧。故信为财首。昔以无毒为名。固行十善之道。今彰财首之号。允登十信之阶。若准璎珞。六轮对位。铁轮对十信。铜轮对十住。银轮对十行。金轮对十向。琉璃轮对十地。摩尼轮对等.妙。合尊摩尼为首。是则财首等觉之流欤。何以得知。准观佛三昧经。昔过去有佛。号释迦牟尼。灭度后。有王子名金幢。憍慢邪见。不信佛法。有比丘名定自在。语王子言。世有佛像。极为可爱。可暂入塔。观佛形像。王子即共入塔。见像相好。白言。佛像端严如此。况佛真身。比丘言。汝见像不礼。当合掌称南无佛。王子即合掌称佛。还宫念像。后夜梦见。欢喜舍邪。归依三宝。由入塔称佛善根。命终值九百万亿那由它佛。得甚深念佛三昧。诸佛现前。为其授记。从是已来。经百万阿僧祇劫。不堕恶道。乃至今日。获得甚深首楞严定。昔王子者。今财首菩萨是。佛既言获得甚深首楞严定。非等觉而何耶。昔婆罗门女。由广行孝道。成地藏之身。是故孝行置之而塞乎天地。敷之而横于四海。施之后世。而无朝夕。放之东海而准。西南北方亦复如是。以故上自帝王。下至民庶。贵贱虽殊。行孝一等。如地为万物之所依止。如藏为万人之所受用。故知地藏之名。全是孝顺之目。此由文殊问地藏因地。略举梗概。如此类例。胡能尽说也哉。

  △第二大章正说分为四段初分身集会一品明能化主二业缘业感问狱三品明所化机三如来赞叹利益存亡阎罗赞叹三品明度脱缘四称佛较施两品明成佛因今初先品题。

  分身集会品第二

  △二品文二初地藏来仪二释迦诏告初分二初叙分身地藏。

  尔时。百千万亿不可思.不可议.不可量.不可说无量阿僧祇世界。所有地狱处分身地藏菩萨。俱来集在忉利天宫。

  尔时者。正如来含笑放光。光云出音。天龙鬼神同集之时。盖十方沙界分身地藏。既睹光闻音。即与众偕来。但言不顿彰。故前后别说。非问答已竟方来也。百千万亿。数目也。震旦算经。始自黄帝。数法有十等。亿.兆.京.秭.垓.壤.沟.涧.正.载。风俗通云。千生万。万生亿。亿生兆。兆生京。京生秭。秭生垓。垓生壤。壤生沟。沟生涧。涧生正。正生载。载。地不能载也。今四数并明者。以亿分四等。一.十万为亿。二.百万为亿。三.千万为亿。四.万万为亿。今是第四亿数。乃百千万之亿。如是之数。尚难穷究。况又言百千万亿不可思.议.量说之无量阿僧祇世界中。凡所有地狱之处。一狱一分身。皆来集会。猗欤盛哉。此正显世界难量。愈见地狱之伙。地狱既多。弥彰分身莫测。为下问答之张本。此是大菩萨不思议事。尚非声闻.缘觉所知。况下地凡夫能测识者哉。若广舆所载。唐至德间。有新罗国僧。曰金地藏者。渡海而来。止于直隶池州府。青阳县。九华山。尝取岩间白土。杂饭食之。人以为异。年九十九。忽召徒众告别。坐化函中。后三载开视。颜色如生。?之骨节俱动。亦分身之一也。俱集天宫者。如心地观经云。以身常处于地狱。非不亲近大慈尊。以身常处于轮回。非不亲闻微妙法。以是因缘。诸佛子。系心常念天人师。由是如胡麻来集。?塞忉利天宫。实为夐古未闻奇特事也。

  △二叙业道众机三初率众同来供佛。

  以如来神力故。各以方面。与诸得解脱从业道出者。亦各有千万亿那由他数。共持香华来供养佛。

  上以。训因。下以。训与。因世尊云音普遍神通之力。故各与四方地面所化之众而来集也。解脱有小大之别。据下不退阿耨菩提。并是不思议大解脱耳。持香华供养者。梵语健达。此云香。准戒德香经。有根香.枝香.华香不同。梵语布瑟波。此云华。准大品经。有天华.生华.心华不同。今持供者。期具足菩萨之道。愿成就如来之香。清远潜通。果因一契也。准十轮经。供养有三。一.利益。以四事等。二.敬心。将华表情。三.修行。若有持说。即为供养。皆所以表诚敬也。

  △二因化不退菩提。

  彼诸同来等辈。皆因地藏菩萨教化。永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出供养意。所以持香华供养者。皆因地藏菩萨教化我等。永不退转于阿耨菩提故也。不退转。如后。阿耨等。阿。翻无。耨多罗。翻上。三藐。翻正。三。遍也.等也。菩提。翻觉。孤山曰。极果超因云无上。正则正观中道。等则双照二边。盖果上三智也。悲华经四云。愿我得首楞严三昧。以三昧力故。化作地狱之身。入地狱中。与地狱众生。说微妙法。劝令发菩提心。彼众闻是法已。寻发菩提之心。即便命终。生于人中。随所生处。常得值佛听法。即得不退转地。乾闼婆乃至人非人等。天龙鬼神。乃至畜生饿鬼等众。亦复如是。皆令发菩提心。正地藏所化业道之众。不退转菩提之流也。

  △三至天心喜观佛。

  是诸众等。久远劫来流浪生死。六道受苦。暂无休息。以地藏菩萨广大慈悲。深誓愿故。各获果证。既至忉利。心怀踊跃。瞻仰如来。目不暂舍。

  文分三节。初.明六道流转。以背此觉心也。盖此觉心。是诸佛所证妙道。是众生所迷本源。则凡夫久远劫来。流浪生死者。由不发此心也。其流有四。一见流(三界见).二欲流(欲界诸惑除见及痴).三有流(上二界。诸惑除见及痴).四无明流(三界痴)。梵语阇提阇。此云生死。胜鬘云。生者。新诸根生。死者。故诸根灭。由此风浪。长沦生死。故涅槃云。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谛。是故久流转生死大苦海。准大论。众生有三苦。一身苦。老病死。二心苦。贪瞋痴。三后苦。狱鬼畜。于是三种苦中。求暂休息。胡可得耶。次.因地藏获证。此言六道众生。在昔则万汇沉迷。居三道而流转。在今。则十力超悟。证三身以圆通。是谁之功欤。此皆地藏无缘慈悲无作誓愿之力耳。三.出感佛恩深。既承如来神力。得随地藏偕来。内心深怀踊跃。外仪瞻仰殷勤。瞻者。相好。微妙看视无厌。仰者。智慧深远。景慕有期。大论云。佛坐师子座。现最胜身。光明色像。威德巍巍。以此神力。感动众生。其有信者。皆至阿耨菩提。是以瞻之仰之。不能暂舍也。

  △二释迦诏告二初如来摩顶付嘱二地藏合身领教初二初经家叙通。

  尔时。世尊舒金色臂。摩百千万亿不可思.不可议.不可量.不可说无量阿僧祇世界诸分身地藏菩萨摩诃萨顶。

  如来以一母陀罗臂。一兜罗绵手。遍摩所集无量阿僧祇分身地藏菩萨之顶。乃圣如意通中。转变神力。故一臂能遍摩无量之顶。以慰劳安抚也。大论云。手中德字缦网庄严。当以此手安慰众生。令无所畏。是此谓也。

  △二发言付嘱二初明已所化众二付嘱未调众初又二初总示化门调机。

  而作是言吾以五浊恶世。教化如是刚强众生。令心调伏。舍邪归正。十有一二。尚恶习在。

  此言佛调浊世众机。如贤愚经。散阇调象师言。佛世尊者。二种性生。一者智慧。二者大悲。勤行六事。所谓六波罗蜜。功德智慧。悉具足已。号之为佛。既自能调。亦调众生。故云。我是无上调御师。转正法论。周世界化度无量诸众生。当知由悟心地观。故能调伏刚强众生。即示以四谛。教以三学。以戒调伏其身。以定慧调伏其心。既修三学。自断二惑。辅行云。昔无信钩。致造重罪。如狂象无钩。不可控制。今以惭愧钩。钩无惭心象。故云令心调伏。舍邪归正者。一切法高王经云。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其先悉是辫发梵志。诸漏已尽。无复烦恼。一切心得自在。到第一彼岸(文)。皆舍邪归正。已授记作佛。此明已调伏者十中有七八矣。其有恶习深重。难于调伏者。十中犹有一二焉。如法华初开。五千起去之流。及调达弟子.螺髻梵王等。习者。习气。正使虽断。余习尚在。身虽调伏。心犹未调伏也。

  △二别明分身度脱二初略明。

  吾亦分身千百亿。广设方便。或有利根。闻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劝成就。或有暗钝。久化方归。或有业重。不生敬仰。

  此与地藏分身方便度生形击。故言吾亦等。梵动经云。如来自知生死已尽。所以有身。为欲福度诸天人故。若其无身。则诸天世人无所恃怙。犹如多罗树。断其头者。则不复生。佛亦如是。已断生死。永不复生(文)。今所以分身者。正显如来从法垂应。被大小机。现胜劣身。从一派出。有无量身。摄用归体。不离一性。大论三十云。若依禅定得四无量.背舍.胜处.神通.辩才等诸甚深功德。悉皆具得。随意所为。无不能作。化为种种禽兽之身而不受其法。或时身满虚空。或时身若微尘。或轻如鸿毛。或重若泰山。如是等神通变化力。皆从禅得。此是身轮现通。广设方便。即是意轮鉴机。施无谋巧用。观十界性相。乃以口轮说种种法。令熟者脱。未熟者熟。未种者种。故大论云。释迦牟尼佛。一世界中。常化作种种身。种种方便。以度众生。此总示分身方便。下别明调机难易。根是根性。属于过去。今世根性利钝。总由宿障重轻。若约四生论利钝者。如处胎经。佛告喜见菩萨。如我今日在母胎中。与诸十方神通菩萨。说不退转难有之法。亦以神通入天四生。地狱四生。饿鬼四生。畜生四生。于四生中。胎化二生。尽漏得疾。湿卵二生。尽漏稍迟。化生胎生是利根人。湿生卵生是钝根人。故大论云。诸佛先观知。有人一切方便不可度。或有难度。或易化。或复有迟或有疾。或以光明或神足。种种因缘度众生。是也。若约四洲论利钝者。如天人费氏云。北天一洲。少有佛法。余三天下。佛法大弘。东西天下。少有黠慧。烦恼难化。南方一洲。虽多犯罪。化令从善。心易调伏。是也。准止观。利根是法行机。钝根是信行机。如闻一切众生。本有佛性。当下即信。信即思修。三慧顿成。是利根人。或闻善果。勤劝成就。则是仰信此理。思惟而修之。三慧渐进。是钝根人。大论云。若众生欲作重罪。善教不从。以苦言谏之。虽起瞋恚。后得安隐。此正教钝根者。善根的指菩提心。如身子辈极钝根者。具历五时。顿发三因授记是也。暗钝久化方归。如莎伽陀(此云小路边生)等。业重不敬仰者。如调达等。大论二十六云。如死人种种庄严。转转烂坏。终不可令活。提婆达亦如是。佛日日种种教化。恶心转剧。恶不善法日日转增。乃至作三逆罪。又云。舍卫城中九亿家。三亿家眼见佛。三亿家耳闻有佛。三亿家不见不闻。佛在舍卫二十五年。而此众生不闻不见。何况远者。又如贫老母。无度因缘。不得见佛。若得多信。利益无穷。我佛化门调机尚尔。则知地藏分身非易。故特以己形击。弥显其神力之难思也。

  △二广示二初结前起后此由众机利钝不同信毁不等故我分身度脱是结上文亦由众生各各差别故我分身现男女等是起下文。

  如是等辈众生。各各差别。分身度脱。

  分身度脱者。如处胎经。佛告智积菩萨。我宿命所行。戒德究具。得成佛身。变化自在。无所不入。亦入于金翅鸟。亦入于龙子。亦入于鱼鳖鼋鼍。所化如是。故佛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识耶。弥勒言。举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此识教化。非无识也。故曰。导师出现世。非缘不降神。要度未度者。示现无为城。如来分身。可思议乎哉。

  △二普现色身。

  或现男子身。或现女人身。或现天龙身。或现神鬼身。或现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于人。悉皆度脱。或现天帝身。或现梵王身。或现转轮王身。或现居士身。或现国王身。或现宰辅身。或现官属身。或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乃至声闻.罗汉.辟支佛.菩萨等身。而以化度。非但佛身独现其前。

  此示众机。关佛慈悲。以王三昧力。不动法性。而往应之。如处胎经。佛告诸来会者。吾从无数阿僧祇劫。能大能小。入细无碍。或在天上。劫数教化。或在人中。代彼受苦。或在畜生饿鬼地狱。教化无所不入。此正显如来化身妙用也。初现男子身。男者。丈夫壮而有室也。人生不可无所事事。故取力田为男职分所当为。子者。亲之枝也。子有生义。天开于子。静极而动也。次现天龙。悲华经云。若有众生事摩醯首罗天。我愿化身如摩醯首罗。事八臂者。化为八臂天身。事日月梵天。亦化为日月梵天。而教化之。令住善法。智论云。如菩萨本身。曾为大力毒龙。又龙王名马坚。是大菩萨。以本愿故。生于龙中。次现神鬼身。如秽迹大权神王.大力明王等。如现大鬼伏旷野鬼等。山林川原河池泉井。此现依报度人。如悲华经云。佛因中为救阎浮提人民饥饿。思惟舍身体血肉。中路有山。名水爱护。自投其身。即成肉山。高一由旬。乃至高千由旬(云云)。天帝。如昔为帝释。与罗呵阿修罗战。以慈忍力胜之。昔为梵王。坐?度树下成道。梵名斫迦罗.伐辣底.曷罗阇。此云转轮王。施设足说。金银铜铁轮。应别如其次。逆次能王领。一二三四洲(准处胎经。无数阿僧祇劫。作大梵.帝释.轮王。各三十六返。所度众生无堕二乘.恶趣)。迦罗越翻居士。爱谈名言。清净自居。凡多积财货。居业丰盈。皆受此称。国王。粟散王也。诸侯所封之地曰国。从曰。而加或其中。以明各有分地世守。毋相侵也。王者。三才之主。从〡(音辊。一之转也)贯三。立天地人之道也。如大光明王舍头。月光王舍眼。迦尸王破胸出心。坚意王舍手等。宰。主也。烹也。调和膳羞之名。周礼冢宰。能调和众官。故名宰。辅者。两傍夹车木。朝堂有四辅官。左辅.右弼.前殿.后丞。所以主宰群辟。夹辅王化。如周官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书云。惟兹三公。论道经邦。佛曾作劬嫔大臣。分阎浮提为七分息诤。官者。宦也。公也。属者。官僚部曲也。群辟之职。统于三公。汉魏已来。三师皆开府置寮属也。已上皆未受道者。此下皆受道之机。比丘。名乞士。清净活命故。净名疏翻除馑。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果之馑乏也。尼者。女也。大论云。尼得无量律仪。应次比丘。优婆塞.优婆夷。西域记云。邬波索迦。唐言近事男。邬波斯迦。云近事女。谓亲近承事诸佛法故。阿罗汉。翻杀贼.应供.不生。若阿颰(音䟦)云应真。瑞应云。真人。尽以无生。释罗汉也。声闻等。如前。而以化度句贯上诸文。非但佛身句。反显不一。谓岂止佛身独现众机之前。随其所感。普现色身。宝雨经云。如来成就无量色身。若诸有情。应以如来色身而教化者。如来即能于一刹那(名极少时极少)。或一腊缚(即迦罗。一千六百刹那名一迦罗)。一牟呼栗多(六十迦罗名莫呼律多)。各各于彼有情之所。示现如来色身之相。若应见种种别类有情身相。如来即于一刹那。乃至示现种种别类有情色身之相。正今文之谓。皆是诸佛神智所感也。

  △二付嘱未调众二初敕观累劫度生。

  汝观吾累劫勤苦。度脱如是等难化刚强罪苦众生。

  此佛自言于菩萨地。三大阿僧祇劫。勤苦无量。大经云。我于往昔种种苦行。今得如是无上方便。为汝等故。无量劫中。舍身手足。头目髓脑。疏云。夫身命者。谁所不重。吾轻生忽死。经无量劫。指山指地。骸骨倍多。指海指江。髓脑非喻。况复妻子国城。捐弃无量。如是恩德。但为汝等放逸无惭。系在囹圄(上音陵。领也。下音语。御也。言领囚禁御也)。不得解脱。岂非累劫勤苦。端为度说如是等难化刚强罪苦众生。如央掘魔罗。受邪师教。佛以神力化之。即舍出家。梵王赞云。奇哉。调御天人师.如来。善调央掘魔。譬如毒蛇见咒师。吹气放毒不怖畏。是也。罪苦。大论明二种。杖楚寒热等名身苦。余残名心苦。诸圣人以智慧力。无忧愁嫉妒瞋恚等心苦。有老病饥渴寒热等身苦(舍利弗风热苦。毕陵伽婆蹉眼痛苦。罗婆那䟦提痔病苦)。于身苦中。亦复薄少。如人知负他债。偿之不以为苦。凡夫人不忆负债。故身心俱受现苦。后世复有三涂之苦。故云罪苦众生。

  △二令忆天宫付嘱。

  其有未调伏者。随业报应。若堕恶趣受大苦时。汝当忆念吾在忉利天宫殷勤付嘱。令娑婆世界至弥勒出世已来众生。悉使解脱。永离诸苦。遇佛授记。

  初四句指上业重之辈。随业等。五母子经云。世间人不知有后世生。但言死耳。作善自得福。作恶自得殃。入恶道中。悔无所及。魂神空去。随其施行。业报受苦。如影随形。是也。汝当下。正申付嘱。谓我灭后。此辈堕落受苦时。汝当思忆想念。吾畴昔在忉利天宫。亲蒙世尊殷勤叮咛。付嘱于我。令娑婆世界第十小劫弥勒出世成道已来。中间或曾受化。或未受化。悉使解脱恶道。永离三涂八难之苦。机缘成熟。遇佛授记。自应拳拳服膺。不致失坠也。弥勒。西域记云。梅哩丽耶。唐言慈氏。因过去为王。名昙摩流支(此云法希。亦曰法乐)。慈育国人。自尔至今。常名慈氏。弥勒下生经云。弥勒成道已(准处处经云。弥勒未下若当来下。余有五十亿七千六百万岁)。无量千万亿众生。见世苦恼。皆于佛法中出家。弥勒见诸大众。作是念言。是诸众生。皆于佛法中种诸善根。释迦牟尼佛遣求付我。我今受之。善哉。释迦牟尼佛能善教化如是等百千万亿众生。今至我所。如是三称赞释迦牟尼佛。然后为说四谛。闻者同时得道。时华林园初会说法。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第二会说法。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第三会说法。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故处胎经。佛告弥勒云。汝所三会人。是吾先所化。九十六亿人受吾五戒者。次是三归人。九十二亿者。一称南无佛。皆得成佛道。是也。梵语和伽那。此云授记。圣言说与名授。果与心期曰记。即初住之应记也。此皆我佛于天宫付嘱地藏。以待弥勒出世之人尔。

  △二地藏合身领教二初地藏正领二如来赞喜初分三初叙合身宗本。

  尔时。诸世界分身地藏菩萨共复一形。涕泪哀恋。

  十轮经云。安忍不动。犹如大地。今地藏大士。发愿于尘沙劫前。受嘱于弥勒道后。忍斯浊秽。化度泥犁。其犹地乎。合分身为一形者。一为诸身之本。故合末以宗本。此由地藏行般若时。修神通波罗蜜。受种种如意事。变一身为无数身。无数身还为一身。隐显自在。然亦不着是如意神通。以自性空故。离故。无生故。无有住处内外大小。以禅定力。疾遍诸身。还复亦速。长阿含十二。舍利弗云。神足证者。随三昧心。作无数神力。变一身为无数身。以无数身合为一身。称是神力者。卑陋下劣凡夫所行。非是贤圣之所修习。于诸世间。爱色不爱色。二俱舍已。修平等护。专念不忘。斯乃名曰贤圣神足(文)。小乘尚尔。况大菩萨乎。一月影临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正分身合身之旨。涕泪哀恋有四意。一悲六道造业不悛。二悲众生刚强难化。三悲如来慧日将沉。四悲天宫付嘱事大。故知涕泪哀恋。诚有不得已也。

  △二申化事受旨二初佛引使获通慧。

  白其佛言。我从久远劫来。蒙佛接引。使获不可思议神力。具大智慧。

  此地藏自陈所获通慧。与佛通慧形击。谓吾之通慧。乃久远劫来。蒙佛接济引掖。使我获得。即佛之通慧也。今付末世众生于我。自应如佛接引于我而接引之。令其亦获此通慧。正我分内事。自应仰攀玄根。俯提弱丧者矣。

  △二化身沙界利生二初分身度人。

  我所分身遍满百千万亿恒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万亿身。每一身。度百千万亿人。令归敬三宝。永离生死至涅槃乐。

  此中文含二意。分身沙界。明不思议神力。度人证果。明不思议智慧。神力.智慧。乃分身度人之本也。十轮经略云。此善男子。成就不可思议诸功德法。坚固誓愿。勇猛精进。为欲成就诸有情故。于十方界。或时现作大梵王身。乃至或作地狱狱卒。诸有情身。现作是等无量无数异类之身。为诸有情如应说法。随其所应。安置三乘不退转位(云云)。故大论云。具足神通者。于十方恒沙世界中。一时能变化无量身。供养诸佛听法。说法度众生。是等除佛无能及者。是为末后身菩萨。故能广度多人。归敬三宝。归以返还为义。令其返邪归正。敬以专诚为义。令其去妄归真。三宝乃却恶之前阵。入道之初章。越苦海之舟航。到涅槃之要道。故须归依。永离等。则二种生死俱断。五住烦恼尽亡。三德秘藏同圆证矣。五母子经云。拔其根株。便可得脱。如人不种。但当泥洹。泥洹。快乐是也。

  △二小善获利。

  但于佛法中所为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尘。或毫发许。我渐度脱。使获大利。

  佛法中为善。有胜劣不同。今所为者。善之劣也。一毛甚轻。一渧极少。一沙甚微。一尘极小。毫发许善之更輶矣。然我亦令脱生死。获大利也。贤愚经。佛告阿难。若有众生。于三宝福田中。种少少之善。得无极果。此正会人天之小善。归广大之一乘。即同法华遍开六道。低头举手。弹指散华。本是人天之福。今开即是缘因佛种。使获大利。复何疑哉。

  △三慰世尊勿虑。

  唯愿世尊。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如是三白佛言。唯愿世尊。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

  慰勿虑者。明己能任事也。盖谓一切烦恼。六十二见等。皆是如来之种。即一阐提人。亦不断性善。傥遇法缘。善根复发。一善若起。万恶全消。譬星火烧万顷之薪。七毒丧多人之命。如十轮经云。随所住处。若诸有情。贪瞋痴等。皆猛利故。造作十恶业道。有能志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者。一切烦恼。悉皆消灭。远离十恶。成就十善。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及利益心。此善男子成就如是功德妙定威神之力。勇猛精进。于一食顷。能于无量无数佛土。一一土中。以一食顷。皆能度脱无量无数殑伽沙等所化有情。令离众苦。皆得安乐。随其所应。安置生天涅槃之道。故不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忧虑也。

  △二如来赞喜。

  尔时。佛赞地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吾助汝喜。汝能成就久远劫来发弘誓愿。广度将毕。即证菩提。

  地藏既领嘱慰佛。如来即赞善助喜。双赞善哉者。一以能体佛心。敬承严命。二以分身利物。毫福不遗。所以喜之者。以遂我心。满尔愿也。广度两言。我佛纵许之辞。亦自知其时耳。若普曜经云。不处生死。不住泥洹。便受菩提决(文)。是则地藏久矣证大菩提。何待广度将毕耶。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科注卷之一


卍新续藏第 21 册 No. 0384 地藏本愿经科注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科注卷之二

  古盐匡庵青莲苾刍灵乘父辑

  △大章第二明所化机通论则六道别明惟三涂的指在地狱即是身口意三具造上品十恶以招地狱苦耳文分为三初示业缘差别二示业感差别三示业报差别如次对惑业苦三道为所化之机也今初品题。

  观众生业缘品第三

  △二品文二初圣母启问。

  尔时。佛母摩耶夫人恭敬合掌问地藏菩萨言。圣者。阎浮众生造业差别。所受报应。其事云何。

  圣母因闻众生各各差别。故如来分身度脱。复闻地藏云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故承机发问。然圣母首问者。以如来升天宫。端为圣母。况我佛之母。是应居先也。梵语阿离野。此翻圣者。事无不通谓之圣。孔子对鲁哀公云。所谓圣人者。智通大道。应变不穷。测物之情性者也。今地藏以不思议方便。应变无方。故称圣者。阎浮众生下正申疑词。一切众生随自业转。有上中下差别不同。占察经地藏菩萨云。所观三世果报善恶之相。有一百八十九种。须者自检。

  △二地藏敬答二初通示诸界业缘。

  地藏答言。千万世界乃及国土。或有地狱。或无地狱。或有女人。或无女人。或有佛法。或无佛法。乃至声闻.辟支佛亦复如是。非但地狱罪报一等。

  夫主宾酬唱。如砧磓相扣。今之答问不合何也。此因圣母问词。意不相到。盖世界无边。国土无量。众生无尽。业果无涯。今只问阎浮众生业报差别。无乃太局乎。首答千万世界。意可知矣。有地狱如娑婆等。无地狱如极乐等。阿閦佛国虽有女人。无邪欲想。极乐国土及八阳神咒经.八吉祥经.八佛名号经。各各东方八佛。皆无女人。国中无女人。最为清净。智论云。菩萨观欲种种不净。于诸衰中。女衰最重。火刀雷电霹雳怨家毒蛇之属。犹可暂近。女人悭妒瞋谄妖秽斗诤贪嫉不可亲近故也。有佛法.无佛法者。大论。问。何以贵有佛世界。贱无佛国土。答。佛是庄严世界主。若诸佛不出世。则无三乘涅槃之道。若世有佛。众生得出三界牢狱。众生知有罪福。受三归.五戒.八斋。及出家五众等种种善法。若无佛之国。乃至天人不能修善故也。乃至声闻等超略之词。准悲华经。或有世界。纯诸菩萨。无声闻.缘觉之名。或有声闻.辟支佛乘。或有无佛.菩萨.声闻.缘觉。或五浊弊恶。或清净微妙。或卑陋不净。或严净妙好。或寿命无量。或寿命短促。种种不同。故言乃至等。故知圣母之问。大有不尽者也。

  △二的示阎浮恶趣二初圣母重白。

  摩耶夫人重白菩萨。且愿闻于阎浮罪报所感恶趣。

  且者。粗略不竟之词。谓我非不欲闻诸国土事。我今既闻阎浮众生罪报。且问南洲所感恶趣为何如耳。

  △二地藏载答二初彼此谦恭。

  地藏答言。圣母。唯愿听受。我粗说之。佛母白言。愿圣者说。

  愿听受者。寄圣母以厉众生也。粗说有二。一者。狱名丛杂。苦事丝棼。若欲广明。一劫不尽。二者。说空无相等名柔软语。说地狱等名粗语。愿说者。谓我正愿说此等事。奚俟固谦为也。

  △二答明罪报二初地藏详示二圣母礼退初分二初总示。

  尔时地藏菩萨白圣母言。南阎浮提罪报名号如是。

  如文。

  △二别明二初正答阎浮罪报二重问无间狱名正答中二初别明罪报分五一不孝二亲。

  若有众生。不孝父母。或至杀害。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

  初举所作罪当堕。下示所感报。后仿此。首举不孝父母。见罪之极大极重。盖以父母。犹天地也。恩重经云。人生在世。父母为亲。非父不生。非母不育。故难报。经云。左肩持父。右肩持母。经历千年。便利背上。犹不能报父母之恩。且为子尽孝。天理之常。人伦之本。使子而不孝。则父母不复望于子。夷狄禽兽之不若。安可言人乎。故正法念经云。有四种恩甚为难报。一母.二父.三如来.四说法师。若有供养此四种人。得无量福。现在为人赞叹。未来能得菩提。今既不能供养报恩。已失子职。况敢行大逆。以至杀害乎。噫嘻。父母何人也。杀害何名也。夫杀者诛也。有罪而戮死。法所在也。害者伤也。有怨有必报。情不堪也。今父母何罪.何怨。而至杀害乎。未生怨经。阿阇世王将欲害父。王曰。汝每有疾。吾为焦心。欲以身命。救危代汝。亲之仁恩。唯天为上。汝怀何心。忍为逆恶。夫杀亲者。死入泰山。故经云。不孝之罪。众罪之上。自应堕无间狱中。受苦千万亿劫。求出无期也。

  △二不敬三宝。

  若有众生。出佛身血。毁谤三宝。不敬尊经。亦当堕于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

  出佛身血。如提婆达多推山压佛。金刚力士(即耆阇山神名埤罗)。以金刚杵而遥掷之。碎石迸来伤佛足指。火车来迎。生入地狱。若世人焚烧经像。拟同此罪。毁谤三宝。由无信故。十轮经四云。有刹帝利.旃荼罗王.宰官.居士.长者.沙门.婆罗门等。随恶友行。善根微少。谄曲愚痴。怀聪明慢。于三宝所无淳净心。不见不畏后世恶果。自谓聪敏。于我所说声闻.缘觉及大乘法毁呰诽谤。不听众生受持读诵。下至一颂。如是等人。名为谤毁佛正法者。挑坏无量众生法眼。是人不久便当肢体废缺。结舌不言。受诸苦毒。痛切难忍。命终定生无间大狱。不敬尊经者。如事佛吉凶经云。有人事佛。不敬佛经。持着弊箧衣服不净之中。或着妻子床上不净之处。或持挂壁上。无有座席恭敬之心。与世间凡书无异。阿难请戒律论云。僧尼白衣等读经律论行语。手执翻卷者。依忉利天岁数。犯重突吉罗。傍报二亿岁堕獐鹿中。恒被折脊。苦痛难忍。无记戏言捉经律论。亦招前报。或安经像房堂檐前者。依忉利天岁数。八百岁犯重突吉罗。傍报二亿岁。堕猪狗中。若得人身。一亿岁作客栖屑。不得自在。故云亦当堕于无间地狱等。

  △三侵损淫污。

  若有众生。侵损常住。点污僧尼。或伽蓝内恣行淫欲。或杀或害。如是等辈。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

  常住者。梵语僧祇。此云四方僧物。律钞明四种常住。一.常住常住(谓众僧寺舍树木田园仆畜等。体局当处。不通余界。但得受用。不通分卖。故重言常住)。二.十方常住(僧家供僧常食。体通十方。唯局本处)。此二名僧祇物。三.现前现前(得施之物。唯施此处现前僧)。四.十方现前(亡五众物。未羯磨。从十方僧得罪。已羯磨。望现前僧得罪)。此二名现前僧物。十轮经云。若有四方僧物。资生杂物等。持戒破戒。如是人等。悉不与之。命终已后。皆堕阿鼻地狱。点污僧尼。点与玷同。小黑也。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尼。乃佛姨母之裔。贪欲之人。不知罪福。强行点污。千佛出世。不通忏悔。梵名僧伽蓝。译为众园。僧史略云。为众人园圃。生植之所。佛弟子则生植道芽圣果也。四分云。云何于清净法中。行不净耶。身坏命终。堕三恶道。饿鬼报应经。一鬼问目连言。我常男根疮烂。何罪所致。答言。汝为人时。于塔庙处行淫。今受华报。果在地狱。观此。恶可纵恣乎。或杀害者。或因淫欲致杀身害命。或贪淫欲。杀害生灵。如唐洛州景德寺比丘尼任五娘。死后。其妹每听灵座有呻吟声。因问之。灵曰。我在世。在房非为。好食肉。杀害众生。又将活鱼作鲙。被杀众生索命。受刀剑地狱。身上有折刀七枚。痛入骨髓。望妹将我生前户资变卖。求净土寺宝献大师写金刚经七卷。对佛忏悔。妹依嘱卖物写经。一卷抽去一刀。经圆抽尽。生灵各出善道。五娘亦离地狱。观此可因淫欲而杀害乎。下示报(云云)。

  △四破戒诳人。

  若有众生。伪作沙门。心非沙门。破用常住。欺诳白衣。违背戒律。种种造恶。如是等辈。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

  沙门。准瑜伽论有四。一.胜道沙门。即佛等。二.说道沙门。谓说正法者。三.活道沙门。谓修诸善品者。四.污道沙门。谓诸邪行者。伪者。诡诈也。外现修行之状。内藏瑕秽之情。即污道也。下四句释何以谓伪。以破用常住物等故也。此是律仪戒。大论云。是律仪戒。能令诸恶不得自在。以戒禁约之。毗尼。翻律。律.法也。断割重轻。开遮持犯。非法不定。一切出家人之所依仗。到涅槃之初因缘。故佛告僧护比丘云。持戒最为乐。身不受诸恼。睡眠得安隐。寤则心欢喜。今既违背。则人天路绝。地狱门开。故云当入无间等。然天人费氏云。南方一洲。虽多犯罪。从善易调。佛临涅槃。亲受付嘱。并令守护。不使魔挠。若不守护如是破戒。谁有行我之法教者。虽见毁禁。愍而护之。见有一善。万过不咎。事等忘瑕。不存往失。韦将军。三十二将之中。最多弘护。多有魔子魔女。轻弄比丘。道力微者。并为惑乱。将军凄惶奔赴。应机剪除。以修童真行。护正法故。

  △五偷常住物。

  若有众生。偷窃常住财物谷米饮食衣服。乃至一物不与取者。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

  偷.窃。皆盗也(从㳄古涎字。从皿取鼠垂㳄皿上之意)。谓不与取。灼然不与取名劫。潜盗不与取名盗。物者资生之什物。凡生天地间。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今夫财物。僧之使用者。谷米饮食。僧之活命者。衣服。僧之遮体者。或灼然劫取。或潜行盗取。其罪重矣。观佛三昧经云。盗僧鬘物者。过杀八万四千父母。华聚菩萨云。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不能救。盖以随盗一物。即望十方凡圣。随境无边。还结无边等罪。微细尚可知数。此罪不可测量。故偏重也。下示报。如济龙品。诸龙自念过业。于佛法中。或为俗人。或复听法来往因缘。所有信心舍施种种华果饮食。共诸比丘依次而食。及啖四方众僧华果饮食等。彼业因缘。于地狱中。经无量劫。猛火烧煮。饮洋铜。吞铁丸。从地狱出。堕畜生饿鬼。恶业未尽。生此龙中。常受苦恼。佛告诸龙。此之恶业。与盗佛物。等无差别。乌呼。今之狂澜。滔滔尤甚。其谁能砥柱乎。

  △二结显堕苦。

  地藏白言。圣母。若有众生作如是罪。当堕五无间地狱。求暂停苦。一念不得。

  上来五种业。总是十恶上品。故地持经广明十恶之业。必堕地狱.饿鬼.畜生。得生人中。各有二种余业之报。一一恶。各明五报(云云)。故地藏菩萨答圣母言。若阎浮提众生。作上来如是等罪者。皆当堕无间狱。千万劫中。求暂停酸楚之苦。即一念极促之时。胡可得乎。大论引佛言。我世世曾作小虫恶人。渐渐集诸善本。得大智慧。今自致作佛。神力无量。最上最大。一切众生。亦可得尔。云何空受勤苦。而堕小处。自应努力勤修。各求出离也。

  △二重问无间狱名二初圣母问。

  摩耶夫人重白地藏菩萨言。云何名为无间地狱。

  由上文多番说当堕无间地狱。不审无间之名取何义而立耶。

  △二地藏释二初总示诸狱。

  地藏白言。圣母。诸有地狱。在大铁围山之内。其大地狱。有一十八所。次有五百。名号各别。次有千百。名号亦别。

  诸有。通谓凡诸所有。然的指二十五有。因果不忘也。法句经云。所作善恶。皆有因果。经久不忘。二十五有颂。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处。无想五那含。故下云。不问男子女人。乃至罪行。业感悉同受之。故二十五有。凡所造罪。即有地狱。皆在铁围山内。余如前。

  △二别明无间三初正明业报二重示业感三广说不尽初中二初正明二结示初又二初示狱城出名。

  无间狱者。其狱地周匝八万余里。其城纯铁。高一万里。城上火聚。小有空缺。其狱城中诸狱相连。名号各别。独有一狱。名曰无间。

  准问地狱经。阎罗王城之四面。列诸地狱。人命终时。已舍死阴。未及生阴。乘中阴身。入泥犁城(梁言寄条城。又言闭城)。未受罪之间。共聚是处。巧风所吹。随业轻重受大小身。臭风所吹。成就罪人粗丑之形。香风所吹。成就福人微细之体。准此。在城受苦者。皆粗丑之形。生人天者。并微细之体。诸狱相连。即等活等七大狱。及第八无间。名八热地狱。各有眷属等狱。互相连贯也。独有一狱。正示无间。故俱舍论云。以于其中受苦无间。非如余七大捺落迦。受苦非恒。故名无间。故以独有一狱点示之。

  △二明狱相显报二初示相二显报示相中二初示二结初又二初狱火相。

  其狱周匝万八千里。狱墙高一千里。悉是铁为。上火彻下。下火彻上。铁蛇铁狗。吐火驰逐。狱墙之上。东西而走。

  铁名黑金。性刚而冷。表恶人残忍。性刚而心冷。故感报处。悉以铁为。火上下者。起世经云。以不善报故。东方有大火聚出生。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各各如是。从东壁出大火?。直射西壁。到已而住。西壁出火。射北壁。北壁出火。射南壁。从下于上。自上于下。纵横相接。上下交射。故彻下彻上也。铁蛇.铁狗。观佛三昧海云。铁城二隔间。有八万四千铁蟒大蛇。吐毒火中。身满城内。其蛇哮吼。如天震雷。雨大铁丸。四角有四大铜狗。广长四十由旬。眼如掣电。牙如剑树。齿如刀山。舌如铁刺。一切身毛皆然猛火。其烟臭恶。既吐毒火。复争驰相逐于狱墙之上。东西急走。使诸罪人畏避无所。

  △二狱床相。

  狱中有床。遍满万里。一人受罪。自见其身遍卧满床。千万人受罪。亦各自见身满床上。

  如下铁床二结。

  众业所感。获报如是。

  十轮经云。有五逆罪。为最极恶。故心杀父.母.杀阿罗汉.破坏声闻和合僧事.乃至恶心出佛身血。是名五逆。复有四种大罪。同于四逆。犯根本罪。杀辟支佛。是名杀生犯根本罪。淫阿罗汉比丘尼。是名邪淫犯根本罪。若人舍财与佛法僧。主掌此物而辄用之。是名盗犯根本罪。若人倒见。破坏比丘僧。是名破僧犯根本罪。其人既犯逆罪。又犯根本罪。譬如铁丸。虽掷空中。终不暂住。速疾投地。如是五逆。犯四重禁。及二种众生。毁坏正法。诽谤贤圣。如是等十一种人。犯一一罪者。身坏命终。皆堕无间狱中。岂非众业所感。而获报如是耶。

  △二显报三初标。

  又诸罪人。备受众苦。

  长阿含云。其中罪人。举目所见。但见恶色。耳闻恶声。鼻闻臭气。舌尝恶味。身触苦痛。意念恶法。弹指之顷。无不苦时。名无间地狱。故罪人到彼。无不备婴众苦也。

  △二释二初夜叉恶鬼报苦。

  千百夜叉。及以恶鬼。口牙如剑。眼如电光。手复铜爪。拖拽罪人。复有夜叉。执大铁戟。中罪人身。或中口鼻。或中腹背。抛空翻接。或置床上。

  夜叉即鬼。复言恶鬼者。盖比夜叉。恶尤甚焉。泥犁经名兽鬼。五苦章句名阿旁。牛头人手。两脚牛蹄。力壮排山。持钢铁叉。观佛三昧经云。狱卒八头六十四角。角头火然。化成刀轮。在火焰间。满阿鼻城。口牙等明相状之恶。铜爪等明身力之猛。然由业力生此。法善现大德云。心常怀忿毒。好集诸恶业。见他苦生悦。死作琰魔卒。新婆沙问。诸地狱卒。为是有情数。为是非情数耶。答。若以铁锁系缚初生地狱。往琰魔所者。是有情数。若以种种苦具。于地狱中害有情者。非有情数。妙乐云。有情非情。并是共业所感。而为心变。此正楞严所谓触报招引恶果。神识自见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枪槊。驱入无间也。铜爪拖拽。不足以苦罪人。复以铁戟刺身。使受极痛之苦。戟。兵器也。单枝为戈。双枝为戟。戟。格也。旁有枝格也(两边横刃长六寸。中刃长七寸半。横刃接柄处长四寸半。并广寸半)。今言大铁戟。则长大烧赤。非世戟可比。其所中处。痛毒难忍。又将罪人抛掷空中。翻手接之。置于铁床之上。准楞严。由于怨习交嫌发于衔恨。二习相吞。故有投掷擒捉.击射抛撮诸事。循业发现也。

  △二铁鹰蛇报苦。

  复有铁鹰啖罪人目。复有铁蛇。缴罪人颈。百肢节内。悉下长钉。拔舌耕犁。抽肠剉斩。洋铜灌口。热铁缠身。

  鹰。鸷鸟也。一名鷞鸠。泥犁经云。泥犁有鸟。嘴如铁生。啄人头。啖人脑。毒痛不可忍。铁蛇如前。观佛三昧云。此由愚痴众生。毁辱布施。言施无报。劝人藏积。向国王大臣。一切众生。说施无因。亦无果报。故感生此狱。如冥报记。唐曹州城武人方山开。少好游猎。所杀无数。贞观十一年。死经一宿。稣云。初死之时。二人引上一山。登梯至顶。忽有一大白鹰。铁为觜爪。飞来。攫左颊而去。又一黑鹰。攫右肩而去。二人即引南行。至一城。非常险峻。二人扣城。北门即开。城中总是猛火。门侧有数个毒蛇。皆长十余丈。头大如五斗块。口中吐火射人。山开恐惧。唯叩头念佛。门即自闭。乃见官人欲遣受罪。侍者谏曰。未合即死。但恐一入此城。不可得出。未若且放。令修功德。官人放之。须臾即稣。爪迹极深。终身不灭。后舍妻子出家。以宅为佛院。恒以读诵为业。然鹰蛇啖缴。婴苦剧矣。下更众苦竞集。逼切奚堪。肢节悉下长钉者。长阿含云。铁钉地狱。狱卒扑之。偃热铁上。舒卷其身。以钉钉手足。周遍身体。尽五百钉。苦毒号吟。犹不复死。拔舌耕犁。如后。抽肠剉斩。此是抽肠拔肺地狱。所谓长叉拄肋。肝心碓捣。裂胆抽肠。屠身脍肉。剉之斩之。形如齑粉。此皆妄语所致。及余恶业所感。洋铜灌口。如下。热铁缠身。即铁鎞地狱。烧热铁鎞。表里洞彻。缠裹其身。内灌洋铜。外裹热铁。余业未尽。犹不死耳。

  △三结二初生死万千。

  万死千生。业感如是。

  罪人在地狱中。或被恶鬼烧煮斩斫而死。或罪人手生铁爪相掴肉堕而死。或狱卒唱生。或冷风吹活。如是生死千万靡穷。故起世经云。若人身口意选业。作已入于恶道中。经历无数千亿岁。死已须臾还复活。怨仇各各相报对。由此众生更相杀。然其中受苦者。随其作业。各有轻重。经劫数等。其最重处。一日一夜。八万四千生死。经劫无量。作上品五逆十恶者。感此道身。

  △二苦报亿劫。

  动经亿劫。求出无期。此界坏时。寄生他界。他界次坏。转寄他方。他方坏时。展转相寄。此界成后。还复而来。

  动与静对。心体本静。人自动之。起信云。不知真如法一故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此业相初动。渐至起惑。造业受报。字书云。力重为动。凡夫业力甚深。故动成地狱亿劫之寿。起世经云。佛言。如憍萨罗国斛量胡麻。满二十斛。高盛不概。有一丈夫。满百年已。取一胡麻。如是次第满百年已。复取一粒。掷着余处。掷满二十斛胡麻尽已。我说其寿犹未毕尽。如是二十额浮陀寿。为一泥罗浮陀寿。乃至二十波头摩寿。为一中劫。此界下。释疑。谓地狱既在阎浮洲下。劫火坏初禅时。地狱先坏。罪人又藏何处。释曰。火灾起时。罪业未满者。寄他界受之。又疑。它界亦有火起。不审又置何处。又释。傥它界以次而坏。又转寄它方不坏狱中。又所寄处火灾又起。更何所寄。复释。傥它方火灾亦起。仍前展转寄不坏处。复覆难云。若此方世界既成。所寄罪人还来此间不耶。更释。此界既成。自然还来大狱受苦。此据罪未毕者说。若长阿含云。火灾起时。从他狱死。皆生人中。修第二禅。从人中死。皆生光音天。水风二灾亦然。此据罪已毕者说。故大品云。是人毁呰三世诸佛一切智。起破法业因缘故。集无量百千万亿岁。堕大地狱中。从一大地狱至一大地狱。若火劫起时。至他方大地狱中。如是遍十方狱。乃至还来是间大地狱中。从一大地狱至一大地狱。故言动经亿劫。即欲求出。恐恩赦之无期也。

  △二结示。

  无间罪报。其事如是。

  如是二字。情词惨淡。所以结指者。冀人及早畏而修善也。

  △二重示业感二初标举。

  又五事业感。故称无间。

  五无间业。如前。无间八热狱之最下者。依萨婆多部。有八大地狱。一等活。二黑绳。三众合。四叫唤。五大叫唤。六热。七众热。八名无择。亦名无间。一投苦火。永无乐间。既苦无间。何所可择。此八地狱。在阎浮洲下。重累而住。依三法度论。前二有主治。次三少主治。后三无主治。新婆沙问。何故最下大者名无间耶。答。彼处恒受苦受。无喜乐间。故名无间。问。余地狱中岂有歌舞饮食受喜乐异熟间耶。答。余地狱中。虽无异气喜乐。而有等流喜乐。如等活地狱中。有时凉风所吹。血肉还生。有时唱言等活。歘然还活。如是血肉生时。及还活时。暂喜乐间苦受。故不名无间也。

  △二徴释二初徴。

  何等为五。

  △二释分五一时无间。

  一者。日夜受罪。以至劫数。无时间绝。故称无间。

  受苦皆遍。间无暂乐。动转不得。缠缚甚严。东西交过。上下通彻。如是经无量劫。名时无间也。

  △二形无间。

  二者。一人亦满。多人亦满。故称无间。

  观佛三昧经云。复有众生。犯四重禁。虚食信施。诽谤.邪见。不识因果。断学般若。毁十方佛。偷僧祇物。淫泆无道。逼掠净戒尼。姊妹亲戚。造众恶事。此人罪报。经八万四千大劫。复入东方十八隔中。如前受苦。南西北方。亦复如是。身满阿鼻狱。四肢复满十八隔中。地狱不大。此身不小。准正法念。其身长大五百由旬。造四逆人四百由旬。乃至造一逆人一百由旬。一人既尔。多人亦然。各见身形。无间断处。名形无间也。

  △三苦无间。

  三者。罪器叉棒。鹰蛇狼犬。碓磨锯凿。剉斫镬汤。铁网铁绳。铁驴铁马。生革络首。热铁浇身。饥吞铁丸。渴饮铁汁。从年竟劫。数那由它。苦楚相连。更无间断。故称无间。

  此言苦具无物不备。故泥犁翻苦具。楞严云。诈习交诱。发于相调。引起不住。故有杻械枷锁鞭杖檛棒诸事。鹰蛇狼犬。铁驴铁马。此由触报招引。如前如后。碓磨锯凿。此由枉习瞋习所感。碓。即捣碓地狱。立世阿毗昙云。是时狱卒谓其伴言。我今共汝。一弹指顷。舂捣罪人。即捉诸罪人。内热铁艚中。以热铁杵捣碎其身。一弹指顷。当人中五百年寿。磨锯剉斫。俱如后。罪业报应经信相菩萨白佛言。今有受罪众生。为诸狱卒剉斫斩身。从头至足。乃至其顶。斩之已讫。巧风吹活。而复斩之。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坐不信三尊。不孝父母。屠儿魁脍。斩截众生。故获斯罪。镬汤。如后。铁网。狱中有七重铁网。罗覆其上。狱卒取热铁网缠络其身。烧热焦烂铁绳。长阿含云。狱卒捉彼罪人。扑热铁上。以热铁绳拼之使直。以热铁斧。逐绳道斫罪人作百千段。复以铁绳。拼锯锯之。复县热铁绳。交横无数。驱迫罪人。使行绳间。恶风暴起。吹诸铁绳。历络其身。烧皮彻肉。焦骨沸髓。生革络首。长阿含云。狱卒捉罪人。剥取其皮。缠罪人身。着火车上。轮碾热地。周回往反。身体碎烂。皮肉堕落。既以生革络首。复以铁汁浇身。使令疾驰。饥吞铁丸等者。准起世经云。从五叉小地狱出。诣向饥饿地狱中。守狱者即问。汝等何欲。答言。我等饥饿。守狱者即便取地狱众生。扑着炽然热铁地上。令其仰卧。便以铁钳开张其口。用热铁丸。掷着口中。唇口应时烧然。次第烧舌烧腭。乃至经过小肠。向下而出。其丸尚赤。从饥饿地狱出。诣向焦渴地狱中。守狱者问言。汝等今何所须。答言。我今甚渴。即取扑着热铁地上。在猛焰中。仰而卧之。便取铁钳。开张其口。融赤铜汁。灌其口中。唇口即便焦烂。乃至烧肠烧胃。直破小肠。向下而出。由往昔所造若人非人身中一切恶业。于狱中次第而受。毒痛不可忍。泥犁中如是勤苦。经那由他劫。略无丝毫乐间。名苦无间也。

  △四果无间。

  四者。不问男子女人.羌胡夷狄.老幼贵贱.或龙或神.或天或鬼。罪行业感。悉同受之。故称无间。

  老者。年高而衰也。七十曰老。制字根于爱亲。故从孝。转注以匕(古化字)。既忧其衰。又忧其且死。爱日之诚。能自已乎。幼。少而又少也。血气未充。故从力[△/△](于尧切。小也。从两△。小而又小)为意。人生十年曰幼。正父母爱怜时也。贵。尊而位高也。贱。贵之反也。俱从贝者。人所共宝也。贵从中。又从一。在中间。如人负荷形。持中而负贝。人所共尊。故贵而高也。若持戈争贝。人所共憎。故贱而下矣。龙鬼神本属四趣。堕狱无怪。天亦堕者何。大论云。非有想非无想天中。死堕阿鼻地狱中。正法念经云。帝释复观业果于殿中。叫唤大地狱。十八隔处。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业。堕此地狱。具受众苦。故不间乎天也。成论问。生天者。离恶积善。何故报尽。即入三涂。答。凡夫无始已来。恶业无穷。一日贪瞋。尚受千形。况恶既多。暂休结生。报福既尽。昔业时熟。还堕三涂。何所致惑。涅槃云。虽复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终之后。还堕三恶道中。既果报不间。名果无间也。

  △五命无间。

  五者。若堕此狱。从初入时。至百千劫。一日一夜。万死万生。求一念间暂住不得。除非业尽。方得受生。以此连绵。故称无间。

  观佛三昧经云。地狱一日一夜受罪。如阎浮提六十小劫。如是一大劫。此等罪人经八万四千大劫。长阿含经云。久受苦已。从无间出。乃至寒冰地狱。尔乃命终。为重罪行。生恶趣业。故堕无间地狱受苦。不可称计。准楞严。由思报招引恶果结触。则为一日中万死万生。于一切时。无有须臾暂受安乐如弹指顷。故云一念暂住不得。业尽受生者。乃远约之辞。准铁城泥犁经。从第一泥犁出。乃至展转入第八泥犁。复从第八反入第七。乃至第一阿鼻摩泥犁来。遥见铁城。皆欢喜大呼万岁。阎罗即呼罪人。前若非怨。今汝去。当复为人。作子当孝顺。当事长年。当畏帝王禁戒。当承事沙门道人。端心端口端身。得阿罗汉者。诸泥犁道。皆为闭塞。于是从泥犁出。皆生善道。故言业尽受生。既从初以至业尽。生死连绵。故名命无间也。

  △三广说不尽。

  地藏菩萨白圣母言。无间地狱粗说如是。若广说地狱罪器等名及诸苦事。一劫之中。求说不尽。

  何故罪器等事一劫说之不尽。由诸罪人在生恶心遍布。昼夜相续。致堕地狱。循业发现。自然罪器苦事多广难尽也。乌呼。人更泥犁。丑毒万端。各自思惟。亦可为善矣。

  △二圣母礼退。

  摩耶夫人闻已。愁忧合掌。顶礼而退。

  此经家叙圣母闻退。愁罪人受苦靡穷。忧己力救援未逮。合掌表自心不散。顶礼谢地藏能宣。且退本座以潜思。犹冀后缘之载演。

  △二示业感差别先品题。

  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

  品题见纶贯第。阎浮树乃南洲树王。故载考之。以备观觉。长阿含云。所以名阎浮者。下有金山。高三十由旬。由阎浮树故。名为阎浮金树。有五大柧(音姑。木四方为棱。八棱三棱为柧)。四面四柧。上有一柧。果大如摩伽陀国一斛之瓮。摘其果时。汁随流出。色白如乳。味甘如蜜。其东柧果。乾闼婆所食。其南柧者。七国人所食。一.拘楼(此云不正叫)。二.拘罗婆(云叫唤)。三.毗提(云不正体)。四.善毗提(云贤)。五.漫陀(云善贤)。六.婆罗(云牢)。七.婆梨(云胜)。西柧果。海虫所食。北柧果。禽兽所食。上柧果。星宿天所食。观佛三昧云。阎浮提果。无以为譬。其形团圆。满半由旬。婆罗门食。即得仙道。五通具足。寿命一劫。凡夫食之。得四沙门果。三明六通。无不悉备。立世阿毗昙云。此树生在阎浮提地北边。在泥民陀罗河南岸。是树株本正洲中央。从树株中央取东西角并一千由旬。生长具足。形容可爱。枝叶相覆。久住不雕。次第相覆。高百由旬。下本洪直。都无瘤节。五十由旬。方有枝条。树身径刺广五由旬。围十五由旬。枝横出五十由旬。中间亘度一百由旬。周围三百由旬。其果甘美无比。其核如世间阎浮子大。上有鸟兽之形。根悉金沙所覆。春雨不漏。夏则不热。冬无风寒。乾闼婆及药叉神依树而住。然秽树之名。前已略释。今更解之。立世云。一人乘通欲行至阎浮提树。辞佛北行。经过七山。至第七金边山。登山顶。向北耸身远望。惟见黑暗。怖畏而返。佛言。此黑暗色。即阎浮树(此取黑暗为秽)。又其果香气。能染人心发颠狂(此取染污为秽)。长阿含云。何缘月有黑影。以阎浮树影在于月中。故月有影。岂非月宫本自光明。因树故。现黑影。秽树之名。得非取此义乎。准今两处所释。则庶乎其不差矣。故载详出。请证诸贤。

  △次品文二初地藏重述付嘱二当机王问大愿重述中二初大士述事二如来示意初又二初述二慰述中二初昔承佛力分化。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承佛如来威神力故。遍百千万亿世界。分是身形。救拔一切业报众生。若非如来大慈力故。即不能作如是变化。

  圣母才问无间狱竟之时。而地藏复重述者。盖前付嘱事犹未尽。而圣母即问狱报。正针线贯摄。今更复述。俾义理错综。世尊复示性识无定。以致五道轮转。尤见前文业感无间。义意连属。由此二品。钩锁如环。不可杜断。故于业缘之后。业感之前。重述以起下文也。先正述佛力分身。威即四无畏。神即六神通。力即十力。佛十力之智内充。故对外缘无恐。广起神通。化度众生。此是诸佛法。菩萨未得。今亦能分身沙界。皆如来慈力所与。非己之能。故曰我承等。然分身救拔众生。是四摄中同事摄。由菩萨法眼。明见众生根缘。随有同欣之者。即分形散影。普和其光。同彼事业。各使沾益。因是生亲爱心。故能救拔业报。下反显己力难化。如大论云。诸菩萨修苦行事。难办难成故。欲懈怠。佛安慰言。无得疲厌。当勤精进。行是十力。当得无量果报。故言若非如来大慈之力。即不能作如是变化。更移互换曰变。无而歘有名化。此是一切行禅中。无记化化禅。能现八种变化。一.能作小。二.能作大。三.能作轻。四.能作自在。五.能有主。六.能远到。七.能动地。八.随意所作。亦名八自在我。此由菩萨善住和敬之法。与一切犹如水乳。欲生物希有之心。故现大神通力。如化人所作化事。本无有实。故大品云。一切法皆是化。于是法中。有声闻.辟支.菩萨.诸佛法变化。有烦恼法变化。有业因缘法变化。若不生不灭无诳相涅槃。是法非变化。以一切平等故。今言作变化者。依生灭随情说耳。

  △二今蒙佛嘱度生。

  我今又蒙佛付嘱。至阿逸多成佛已来六道众生。遣令度脱。

  今字。与无央数劫叫应。阿逸多。此云无能胜。弥勒之姓。净名疏云。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亲见正文。未可定执。准下生经云。时修梵摩。即与子立字。名曰弥勒。则阿逸多是姓。审矣。

  △二慰。

  唯然。世尊。愿不有虑。

  唯[序-予+售]速之辞。今佛不唤。何须速[序-予+售]。乃西域口辞也。

  △二如来示意二初生性无定二汝既毕是下汝愿度罪初分三初法示。

  尔时。佛告地藏菩萨。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恶习结业。善习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轮转五道。暂无休息。动经尘劫。迷惑障难。

  初句是付嘱本。解脱有二。若云得阿罗汉者。诸泥犁道皆为闭塞。小乘解脱也。若云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大乘解脱也。性识下。释未脱之由。以性识无定故。无定者。无坚住之定性。四自侵经云。学者犹豫。心不专恒。或进或退。故使迷惑。往来不绝。是也。恶习下。释所以。习者。熏习。占察云。众生以无明痴闇熏习因缘。现妄境界(文)。由恶习熏则造杀盗等恶业。则结三途恶果。善习熏。造施戒等善业。则结人天善果。恶因略果。善果略因。长阿含云。彼天眼净。见诸众生。死此生彼。从彼生此。形色好丑。善恶诸果。尊卑贵贱。随所造业。报应因缘。皆悉知之。此人身行恶.口言恶.意念恶。诽谤贤圣。信邪倒见。身败命终。堕三恶道。此人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不谤贤圣。见正信行。身坏命终。生天人中。以天眼净见诸众生随所业缘。往来五道。此示由惑造业。业是心思。身口以心为主。故经云。诸法心为本。诸法心为胜。离心无诸法。唯心身口名。以依心故。善恶业成。结者。惑业相资。如巾挽结。若欲解之。必抽中心。故忠国师云。迷时结性成心。悟时释心成性。得本之言也。为善二句。正明无定。以善恶业皆逐境生。善心生。则种种善法生。恶心生。则种种恶法生。故密严经云。阿赖耶识从无始世来。为戏论熏习。诸业所系。轮回不已。如海因风。起诸识浪。恒生恒灭。不断不常。而诸众生。不自觉知。随于自识。现众境界。盖由真如不守自性。随染净缘。不合而合。故轮转五道也。大论问。经说有五道。云何言六道。答。佛去久远。经法流传五百年后。部别不同。或言五道。于佛经回文说五。或言六道。于佛经回文说六。今言五者。如佛说五苦章句经云。三界五道。生死不绝。凡有五苦。一曰诸天苦。二曰人道苦。三曰畜生苦。四曰饿鬼苦。五曰地狱苦是也。如是五道。如汲井轮辘轳上下。故言轮转。盖善恶业相。无能转者。于亿千万世。随逐不舍。如债主随人。得因缘具足。便与果报。令五道中受生。驶疾于箭。故言暂无休息。动经尘劫。迷惑障难者。迷惑指十使。以十使中。五利使属见。五钝使属思。因此十使。令人起见起思。昏迷惑乱也。障。即三障。难。即八难。由无始时来。流转生死。不能断漏。得出世果。致令十使烦恼。能障四真谛理。复造业障。障出世法。业成招苦。报生八难。经尘劫而难出矣。故正法念云。三界如轮转。业系轮不断。是故舍爱欲。离欲得涅槃。各宜闻此而思修之矣。

  △二喻显。

  如鱼游网。将是长流。脱入暂出。又复遭网。

  鱼譬五道。网譬三界。长流譬业果。脱入等譬生死轮转。鱼乃水族之动物。正喻众生性识无定。群鱼贪食。而遭密网。众生因爱。而入魔网。日明菩萨经云。又如密网。众鱼投之。刳肠俎几。四自侵经云。身若画瓶。内满不净。不知内外身当归尽。常以彩色脂粉庄严。自谓端正。颜貌无双。斯等之人。罗网所缠。莫能观身。故大论云。淫罗弥网。人皆投身。此由业感果。以对苦谛。将是长流。将。随也。是字。指阿赖耶识。以此识中。善恶种子。熏其现行。令造善恶业果。连绵不断。亦如鱼随长流。去而不返。故唯识云。如瀑流水。上下鱼草等物。随流不舍。此识亦尔。与内习气.外触等法。恒相续转(阿赖耶识。无始时来。与作意.触.受.想.思五心所。恒常相应)。此由惑造业。以对集谛。光明文句。亦以水对集。以水体润生。如集能资苦。长流者。一业若成。罪无边际。百千万生。受报不尽也。脱入暂出。从三涂而升出人天。又复遭网。从人天而复堕三涂。故五苦章句云。三恶道者。是为一切众生之家。暂得为天。暂得为人。譬如作客。作客日少。归家日多。学者思之。勉力精进。可得脱苦。正斯谓也。

  △三合明。

  以是等辈。吾当忧念。

  佛言。人身难得。六情难具。口辩难中。才聪难致。寿命难获。明人难遭。直信难有。大心难发。经法难闻。如来难值。世间有树。名优昙钵。但有实。无有华。如来出世。乃有华耳。已得人身。六情完具。口辩才聪。寿命延长。遭值明人。发菩萨心。直信不还。具闻法经。遇如来世。此皆宿行履福德人。从明入明。寻如来迹。累行不止。会于道场。无毁其根。亡失前功。一失道意。动有劫数。故如来忧之念之。盖佛观大地众生。犹同一子。忧其性识无定。重结善恶业果。念其暂出人天。复遭三涂密网。故我殷勤付嘱救护解脱也。

  △二汝愿度罪。

  汝既毕是往愿。累劫重誓。广度罪辈。吾复何虑。

  罪辈。准上文。通指五道。吾所忧念者。端为是辈。汝既毕愿度之。吾复何忧何虑焉。问。诸天清升。精修禅定。七众端肃。恭秉律仪。何亦名罪辈耶。答。天上亦有诸苦。同是轻报泥犁。又人中不学解者。恒迷道法。虽修诸善。不除邪报。故俱舍论云。在家由取五尘。故起斗争。出家由取诸见。故起斗争。成论云。若人持戒。取为清净。名戒取结。即谓所取以为真实。余皆妄语。名见取结。此二是出家人斗争根本。又戒取是出家人缚。诸欲是在家人缚。是则戒取等。唯是世善。招生死果。故名随苦。非真道法。愚人多迷。妄执生罪。准此。罪辈奚辞。故知内教七众。有执俱非。外道六师。无著皆正。若了诸法原空。一真本寂。入平等门。游无为舍。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则罪辈之名。何有于我哉。

  △二当机正问誓愿二初自在问累劫发何愿二天王问何更立誓愿初二初以地藏各发何愿问。

  说是语时。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定自在王。白佛言。世尊。地藏菩萨累劫已来。各发何愿。今蒙世尊殷勤赞叹。唯愿世尊略而说之。

  初叙名定自在王者。此大士。人中之龙。世间有爱。皆远离之。系缚解脱。诸漏已尽。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于定自在。名定自在王。白佛下。正问。适闻世尊。谓地藏菩萨毕是往愿。累劫重誓。不审于累劫中。各发何愿。今蒙世尊于大会中。词不置口而赞叹耶。唯愿下。请说累劫之愿。愿略举之。佛说法有广略二门。今请略说也。

  △二约众生业感发心答二初诫听许说。

  尔时。世尊告定自在王菩萨。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诫以谛听善思者。佛法洪深。愿门广大。唯信力能受。大论云。专视听法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踊跃闻法心悲喜。如是之人应为说。以谛听善思能成三慧也。下许说。一切诸法。本不可说。不生不灭。法如涅槃。今以因缘故。为分别而解说之。

  △二腾昔愿事二初正明昔愿利益二定自在王下结显神力通经初二初述昔誓愿二示今利益述愿中二初小国王所发愿二复于过去下光目女所发愿初分三初述王佛劫号。

  乃往过去无量阿僧祇那由他不可说劫。尔时有佛。号一切智成就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佛寿命六万劫。

  初叙劫久远。尔时下。举佛名号。号古从口从丂(音考)。若加虎。音毫。虎之怒声。又大呼也。号。啕也。今古积讹。殊难改矣。梵名萨婆若多。般舟名萨云。秦言一切智相。以一心中得三智故。既得如实智慧成就。则乘此来成正觉。故名一切智成就如来。应受诸天世人最上供养。名应供。正。名诸法不动不坏。遍。名不为一法二法。以悉知一切法无余不尽。名正遍知。明。谓三明。如后。行者。菩萨从初发意乃至金刚三昧。身业口业清净随意行。名明行足。如先佛所去处。佛亦如是去。第一上升。永不复还。名善逝。解。即是知。知世间众生界一切种烦恼及清净。名世间解。诸法中涅槃无上。众生中佛为无上。以无所断。名无上士。佛能调伏众生。善护根门。长阿含云。善御六触。护持调伏。犹如平地。驾四马车。善调御者。执鞭持控。使不失辙。若云调女人。则不尊重。故名调御丈夫。佛度余道众生少。度人天众生多。故名天人师。一切智慧成就。知众生非众生。数常无常等法。故名佛。具上十号。世所共尊。故名世尊。寿命六万劫。清净国土胜应之佛寿欤。然约时数。劫有四种。一.别劫。二.成劫。三.坏劫。四.大劫。若更舒之。别有六劫。一.别。二.成。三.住。四.坏。五.空。六.大。若更束之。则有三劫。一.小。二.中。三.大。从人寿十岁渐至八万岁。经多时。八万岁又渐减至十岁。为一别劫(对总名别。即增减劫)。小即别劫。中则成坏随一。大则总成与坏。合八十别劫为一大劫。今云六万劫。应例同极乐佛寿长远。不当依此土三劫定判。然唯佛与佛乃能知之耳。

  △二腾昔王愿事二初叙二王友善。

  未出家时。为小国王。与一邻国王为友。同行十善。饶益众生。

  贤愚经云。若听人民。若自己身。出家入道。功德无量。非譬为比。高于须弥。深于巨海。广于虚空。由出家故。毕成佛道。大师明四种出家。一.形心俱不出。二.形出心不出。三.形不出心出(观行出家)。四.形心俱出。能见佛性。出二死家。方真出家。昔王正第四人。故能成佛。㕛者。合志也。志合。则交相助益。故取上下二又。以见协力之意。同行二句。正释㕛道。志同道同也。十善。十恶之反。凡四轮王。俱以十善。化民成俗。以十善。乃生天之本。今小王同行十善。均有普慈之心矣。事佛吉凶经云。十恶怨家。十善厚㕛。安神得道。皆从善生。有能守信。福报自然。从善至善。非神授与。故颁宣法教。示现人民。为作福田。信者得植。后生无忧。如是饶益黎民。不失仁王之化矣。

  △二述二王发愿二初出愿本。

  其邻国内所有人民。多造众恶。二王议计。广设方便。

  人民。国之本也。民。众生也。天地生人之初。其外朴野。其中真纯。人各全一混沌。开天之天。是为天民。开而之人。凡民也已。故曰人民。众恶。即具造十恶业。大与十善反也。事佛吉凶经云。既不烧香然灯礼拜。恒怀狐疑.瞋恚.骂詈.恶口.嫉贤。又不六斋。杀生趣手。不敬佛经。若疾病者。便呼巫师卜问解奏。祠祀邪神。此从宿行恶道中来。现世罪人。死入泥犁。被拷掠治。酷不可言。皆由积恶。其行不善故。二王商议计校。毕竟如何广设方宜便巧之法。救此众恶之民。不失君师之化也哉。

  △二正发愿二初一王自先成佛二一王先度众生原作二科今合释者取文便也。

  一王发愿。早成佛道。当度是辈。令使无余。一王发愿。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乐。得至菩提。我终未愿成佛。

  大论云。成就众生有二种。有先自成功德。然后度众生者。有先成就众生。后自成功德者。正二王发愿之旨。以成佛乃度生根本。能广化道。故愿成佛。故经言。一人出世。多人蒙庆。福乐饶益。佛世尊也。故先自成。方能度是恶辈。皆入灭度。使无遗余。此正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一王作念。自未得度先度众生。方是菩萨发心。岂应先为己耶。如大论云。佛说我以清净天眼。见诸众生。死此生彼。随善恶业。受诸果报。我今应先度脱罪辈。令其得无上涅槃之乐。宁使长在生死。誓终未愿成佛。此正发僧那于始心。终大悲于赴难。故二王发愿。似有不同也。

  △三结二王今古。

  佛告定自在王。一王发愿早成佛者。即一切智成就如来是。一王发愿永度罪苦众生。未愿成佛者。即地藏菩萨是。

  人王发愿成道。如执倦取物。故云法性如大海。不说有是非。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灭。取证如反掌。验此国王。其洵然矣。然尘沙劫事。宛如今日者。乃是佛眼无法不知。无事不见也。

  △二光目女所发愿二初述佛号劫寿。

  复于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名清净莲华目如来。其佛寿命四十劫。

  佛出世者。以今释迦。例同古佛。如因果经云。菩萨功行满足。位登十地。在一生补处。生兜率天。期运将至。当下作佛。即观五事。一.观生熟与未熟。二.观时至与未至。三.观何国处中。四.观何族贵盛。五.观过去因缘。谁为父母。观已。下生。以今揆古。亦犹然耳。清净莲华目。三十二相之一。如宝女问佛。如来有三十二大人之相。前世宿命。行何功德。而致是相。遍布于体。佛云。如来瞳子如绀青色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常以慈目察众人故。如来之眼。如月初生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无粗暴志。心性和顺故。彼佛即以所得之相。以立其名。所谓面如净满月。目若青莲华。盖报佛称为净满。诸恶都尽。众德悉圆。故得天然妙目如清净莲华也。

  △二腾罗汉度生二初叙昔愿事二结会古今叙事中二初罪母堕苦二孝女发愿初又二初举能度罗汉。

  像法之中。有一罗汉。福度众生。

  像法居正末二法之间。乃塔寺坚固之时。以惟修有为福事。乃下文塑画形像之伏案也。罗汉。因名乞士。果成应供。一切法高王经云。四行四得。八富伽罗。应受世间天人供养。合掌恭敬。无上福田。故长阿含。坚固念转轮王告太子云。汝土境所有沙门。履行清贞。功德具足。独到涅槃。仁惠无厌。衣食知足。持钵乞食。以福众生故。言福度众生。

  △二述所遇孝女三初出名。

  因次教化。遇一女人。字曰光目。设食供养。

  如来既已灭度。罗汉次第教人。化恶为善。革凡成圣。字言光目者。准灵枢经。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睛同)。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盖目形类丸。瞳神居中而前。如日月之丽东南而晦西北也。然目能发光者。以藏府之精。皆秉受脾土。脾为诸阴之首。目乃血气之宗。故脾虚。则五藏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今圣女既能孝顺二亲。恭敬三宝。自然有神膏.神水.神光。真气.真血.真精.滋目之液。光发异常。若约法论。目表定。光表慧。因定发慧。慧光注目。立此嘉称也。设食供养。食乃众生之外命。人持饭食施人。有五功德令得道。一.施命。二.施色。三.施力。四.施安。五.施辩。是为五福。若施罗汉。福百倍矣。如那律昔以一饭施辟支佛。遂感九十一劫无贫之报。又得道果。故须供养也。

  △二问愿。

  罗汉问之。欲愿何等。

  佛世应供常仪。食竟必问所愿。如迦叶问贫母言。母今意中所愿何等。世间豪富.转轮圣王.及四天王.释梵诸天。若复欲得须陀洹果。乃至三佛者。悉可得果其愿。是也。

  △三白事二初孝女陈事。

  光目答言。我以母亡之日。资福救拔。未知我母生处何趣。

  亡者。去也。不存也。从入从乚(音隐)。谓入于隐处也。然母亡资福。乃孝子正事。父母生我身。依斯乳哺长大成人。此恩此德。历劫难酬。涅槃经云。知恩者大悲之本。不知恩者甚于畜生。今光目女欲知母托生之处。可谓知恩得本。越度恒情矣。

  △二罗汉入定二初述定中见母。

  罗汉愍之。为入定观。见光目女母堕在恶趣。受极大苦。

  愍其为孝倍常。故为入定观母。见字属上句末。显能观之慧眼。女母乃所观之苦境。此准大师释法华。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偈。擘见字属上科云。明佛有能见眼。六道众生明所见五浊。彼经五字伽陀。尚擘下字属上。况今一连之文。宁不作此读耶。不然即以观见二字为下句首。尤通以智境合明也。极大苦者。无间大地狱也。问。准大论。慧眼不见众生尽灭一异相。不受一切法。慧眼不能度众生。无所分别。故生法眼。今罗汉慧眼了知空寂。如何能见其母受苦耶。答。慧眼知空。谓于境不着。岂如生盲。全无所见耶。故大品云。慧眼菩萨。无法不见。无法不知。无法不识。是为慧眼净。明文可据也。况乃因次教化。已有菩萨出假之意。盖阿罗汉既与别教十行同除四住。自能进断界内尘沙。故四明云。亦有法缘慈悲。随世利物也。

  △二述出定问答二初问行业。

  罗汉问光目言。汝母在生。作何行业。今在恶趣。受极大苦。

  作者。造作。如佛所说。三界五道罪垢苦恼。不离于作。一切无横。非天授与。乃自作而自受也。行以迁流为义。五阴中心所法。因过去无明之惑。起于三业。造作诸法。名为行业。业成报现。故在恶趣。受极大之苦也。

  △二答所习二初述事求救。

  光目答言。我母所习。惟好食啖鱼鳖之肉。所食鱼鳖。多食其子。或炒或煮。恣情食啖。计其命数。千万复倍。尊者慈愍。如何哀救。

  所习。指习性.习气。恶习种子内熏现行。转习于恶矣。下明作业。惟之为言。独也。好者。爱而不释也。女子性柔而滞。有所好。则爱而不释。今光目之母。独好食啖鱼鳖之子。而情有所不能释也。埤雅云。鳖以眼听。穹脊连胁。甲虫也。一名神守(鳖满三百六十。龙为引飞出水。内鳖则不去)。古今注。名河伯从事(会稽陶歇庵放生诗。有从事愁见拘。波臣苦遭荡。之句)。诗云。炰鳖鲜鱼。谓鲜鱼中鲙者也。炰鳖脍鲤。言熟则有炰鳖。腥则有鲙鲤也。光目之母。习好于斯乎。此明杀生。下明食法。惟好鱼鳖之子。炒煮恣食。则令子母俱亡。然母命是一。子之命不知其几几矣。自有家至死。习以为常。所杀母子之命。非可计算。故云千万复倍。此乃博求众命。以资一膳。不惟忍心。亦且损福。东坡云。刀?(音弯。削也)。鱼鳖。以为馐膳。食者甚美。死者甚苦。周颙云。性命之于彼极切。滋味之在我可赊。此皆仁人痛怛之词也。情者。天真感物。发动性之欲也。人欲不可谓之情。气质妄动。则遁天倍情。人常拘检。犹恐放之。傥一纵恣。不可遏绝矣。故傅大士云。独自情。其实离声名。推检四运并无生。荆棘丛林何处生。可谓善制妄情。而循天真也已。尊者下。求慈救。谓我母既业深罪重。受此大苦。今恳尊者慈悲怜愍。毕竟如何哀矜而救拔之。

  △二方便度脱三初念佛塑像。

  罗汉愍之。为作方便。劝光目言。汝可志诚念清净莲华目如来。兼塑画形像。存亡获报。

  念佛塑像。即哀救之法。心所主持曰志。从心从止。像深沉坚定之意。实德曰诚。性命之根。天得之以成天。地得之以成地。人得之而自成。不诚。是为自坏。折却性命之根。崩陷吾天地也。从成。立意直指人真心。复从言者。以散吾之诚。莫如言之漏泄天元。修词立诚。无事不实。发于言行。皆吾诚之运。致一之功也。念清净莲华目如来者。正所以吐邪倒之根。拔贪瞋之本。修念佛之因。证见佛之果。故佛告比丘。我灭度后。若称我名。所获福德无量无边。故教令称本师佛名也。塑画形像。埏土象物曰塑。绘施五彩曰画。如优填王问佛言。若佛灭后。其有众生。作佛形像。当得何福。佛告王曰。若当有人。作佛形像。功德无量。不可称计。世世所生。不堕恶道。天上人中。受福快乐。乃至作大梵王。端正无比。后皆得生无量寿佛国。作大菩萨。最尊第一。当得成佛。入泥洹道。今故劝行二事。令存亡获报也。

  △二画像供礼。

  光目闻已。即舍所爱。寻画佛像而供养之。复恭敬心。悲泣瞻礼。

  画像供养。人所易行。即舍所爱。人所难作。今既舍爱画像。恭敬泣礼。藉佛救母。以道报亲。纯孝之心。照耀千古矣。

  △三夜梦见佛二初孝女见佛告语二罪母托生婢家初又二初女见胜相。

  忽于夜后。梦见佛身。金色晃曜。如须弥山。放大光明。

  夜梦佛身者。杂宝藏经云。佛法宽广。济度无涯。至心求道。无不获果。乃至戏笑。福不唐捐。故孝女舍爱画像。悲泣瞻礼。佛即现身。复放光明。至人应感慈赴物机。色相光明梦慰悲恳。准善见律。梦有四种。一.四大不和梦(见山崩飞空.虎狼贼逐等)。二.先见梦(昼见黑白男女。夜克梦见)。三.天人梦(天人现善恶梦。令人得善恶事)。四.想梦(前身或有福罪障。今现善恶梦)。前二不实。后二真实。今是后二梦也。出生菩提心经云。若有梦见佛形像。诸相具足庄严身。众生见者应欢喜。念当必作调御师。今光目所梦。岂非纯以出世大孝。感格第一义天。致斯瑞应耶。金色等者。大须弥东面。及小须弥七山。纯是黄金。佛身晃曜。亦如彼山。更放光明。色相愈妙矣。

  △二佛告生处。

  而告光目。汝母不久当生汝家。才觉饥寒。即当言说。

  梦佛身放光告母生处。绝奇之事矣。生汝家。慰其生处。即言说。潜示求救也。

  △二罪母托生婢家二初生后求救。

  其后家内婢生一子。未满三日。而乃言说。稽首悲泣。告于光目。生死业缘。果报自受。吾是汝母。久处暗冥。自别汝来。累堕大地狱。蒙汝福力。方得受生。为下贱人。又复短命。寿年十三。更落恶道。汝有何计。令吾脱免。

  文分三节。初述叙生缘。生死下。述诉苦境。蒙汝下。述谢求救。婢子者。奴妇所生之子也。梵名驮索迦。此云奴。说文云。男入罪曰奴。女入罪曰婢。婢。女之卑者。长阿含云。生子堕地能言。故名声王。如今初生有能言者。人皆怖畏。名为可畏。今小儿生三日。即稽首泣告。亦事之变怪也。佛力使之。令不昧宿缘耳。生死二句。情理惨淡。昔贤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业缘十恶之因。果报三涂之处。十地论云。杀得三果。一.异熟果。谓三恶道。二.等流果。谓生人中多病短命。三.增上果。谓感外物皆少光泽。不久住故。树提经云。何物最秽浊。生死最秽浊。何物落地狱。十恶落地狱。自作自受。无代受者。经云。作是得是。皆行所致。无横与者。其事明白。故总伤叹之。久处暗冥者。五苦章句经云。但坐悭贪食。故堕黑绳城。铁围两山间。窈窈何冥冥。神识堕其中。不睹日月精。展转不相见。但闻叫呼声。是也。自别等者。自从也。无常偈云。亲知咸弃舍。任彼绳牵去。将至琰魔王。随业而受报。恶业堕泥犁。造业苦切身。故从一大地狱至一大地狱矣。蒙汝下。先叙福力脱过去罪。后方求救脱将来苦。福力。即称名塑像。脱狱受生。下贱短命。重业轻报。更落恶道。余殃未尽也。梵名萨拘卢楴。此云卖姓。即下贱人。四人出现经云。或有人生卑贱家。及余贫贱家。无有饮食。虽复得食。臭秽难尝。生如此家。彼身口意行恶故也。短命者。世寿有三品。下方六十。中方八十。上方百二十。今下寿犹减。非短命而何。命者。准大集。歌罗逻时。即有三事。一命.二暖.三识。出入息者。名之为命。此识之种。即是命根。依心假立。命为能依。心为所依。今既生下贱。又复短命。更落恶道。三果备集。岂不苦哉。故即求计脱免也。

  △二审问业行二初正问本罪二转徴狱报初又二初以作何行业徴。

  光目闻说。知母无疑。哽咽悲啼。而白婢子。既是我母。合知本罪。作何行业。堕于恶道。

  先叙事既闻上说事实情真。审知是母。无待更疑。故声塞而哽咽。号泣而悲啼也。既是下。徴问既说文训已。已是我母。合知本所造罪矣。载审问者。恐诖讹耳。

  △二以杀骂受报答。

  婢子答言。以杀害.毁骂二业受报。若非蒙福。救拔吾难。以是业故。未合解脱。

  先直答本业受报。惟以杀生.毁骂身口二业。致斯地狱之报。故贤愚经。苏曼女告诸子曰。杀生之罪。当入地狱。受诸苦恼。数千万岁。常为鹿头.兔头.诸禽兽头阿傍狱卒之所猎射。无央数岁。虽思解脱。其何由乎。荀子云。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况毁骂乎。故成论云。若人恶口。种种骂詈。随语受报。故此二业佥报地狱。若非下。反显福救解脱。杀生居众罪之上。毁骂在万恶之先。若非我女蒙罗汉指示。称名塑像福利以救拔吾难。则吾杀骂二业之报。何有解脱之期。

  △二转徴狱报。

  光目问言。地狱罪报。其事云何。婢子答言。罪苦之事。不忍称说。百千岁中。卒白难竟。

  初.光目问。次.婢子答。不忍者。甚言不能出诸口耳。即欲说之。亦不能形容一二。卒。尽也。竟。终也。纵于百千岁中。尽白罪苦之事。恐难终穷也。

  △二孝女发愿二初光目闻苦为母发愿分二初泣向空界陈母苦报又二初愿脱现生报。

  光目闻已啼泪号泣而白空界。愿我之母。永脱地狱。毕十三岁。更无重罪及历恶道。

  号。大哭也。内心痛裂。外哭号啕。哭久吞声。名之为泣。含悲白空界云。愿我故母。永脱地狱。毕此一十三龄之短。销其一十八狱之长。更不载历恶道。受苦无量也。

  △二愿脱后生报。

  十方诸佛。慈哀愍我。听我为母所发广大誓愿。若得我母永离三涂及斯下贱。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

  求十方现命现住河沙世界诸佛者。一.显誓心广大。二.恳现佛慈哀三涂下贱。如心地观云。或有以贪多财。而为恐怖自己财宝。恒求积聚。而不受用。何况能施贫乏众生。于己财宝。深生贪着。于他财宝。欲令损减。以是因缘。命终之后。堕大地狱。受无量苦。如是苦报。名为第一正感之果。从地狱出。受畜生身。身常劳苦。水草不足。经多时中。酬损他财。如是众生。名为第二正感之果。受是罪已。生饿鬼中。因饥渴苦。无量千劫不闻浆水饮食之名。其咽如针。其腹如山。纵得饮食。随变为火。如是苦身。名为第三正感之果。毕是罪已。来生人间。贫穷下贱。为它所使。于诸财宝。所求难得。于一切时。而不自在。如是余报名相似果。与今正合。者字。牒上诸事。谓若得脱我母现身生后之报。我即对佛发广大度生之愿矣。

  △二愿对本佛发我誓心。

  愿我自今日后。对清净莲华目如来像前。却后百千万亿劫中。应有世界。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誓愿救拔。令离地狱.恶趣.畜生.饿鬼等。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觉。

  自今日后。标始心也。盖万里之克离初步而不登。三祇之功非始心而罔就。故旧婆沙云。若离初心。则不成无上道。一切功德。皆在初心。故知此经明地藏发心。前后四番。后却是前。今是最初。故曰自今。对佛像前。所依之主也。千百亿劫。所历之时也。应有世界。括尽依土也。地狱等者。苦众皆度也。如是下。正显度尽众生。然后自成正觉。番番发愿。莫不皆然。故知最初发心功德。亿劫称扬不尽者矣。

  △二空佛感孝赞愿告生二初印证前愿。

  发是愿已。具闻清净莲华目如来而告之曰。光目。汝大慈愍。善能为母发如是大愿。

  具。俱也.足也。备闻其言也。大慈愍。遍缘法界也。善能为母发愿者。赞其发心黠慧。若但为母发心。何善何能。乃以旷济之心。求毕母罪。譬如大水而灭小火。岂有不灭者乎。故赞其既善且能也。

  △二告转后报二初转现为梵志二转后成佛果今二科合释者由文断而意联也。

  吾观汝母。十三岁毕。舍此报已。生为梵志。寿年百岁。过是报后。当生无忧国土。寿命不可计劫。后成佛果。广度人天。数如恒河沙。

  离下贱家。生净行种。易短命子。为长寿仙。此孝女念佛塑像发心之力也。梵志。正翻净裔。是净梵苗裔。承习梵天法。自云从梵天口生。故独取梵名。唯五天竺有。余国即无。长阿含称为婆罗门。一子求佛发心。其母三报俱转。初生下贱。以转前报。次生梵志。以转现报。后成佛果。以转后报。无忧国土。即指极乐。转忧为乐也。盖初生地狱。以烧煮为忧。次生婢家。以下贱为忧。毕十三岁。以更堕恶道为忧。后生梵志。以邪行自大为忧。今诸忧并息。故生无忧国土。彼佛人民寿命无量无边阿僧祇。故云寿命不可计劫。广度人天者。昔为罪母。乃地狱所度之死囚。将作如来。乃人天能化之大觉。发心塑像。功莫与京。故一切法高王经。佛告舍利弗。初发菩提之心菩萨摩诃萨。即发心日。已是一切声闻.缘觉.众生福田。一切众生皆于菩萨中生。菩萨所化。故其所化之众。如恒沙之多也。

  △二结会古今。

  佛告定自在王。尔时罗汉福度光目者。即无尽意菩萨是。光目母者。即解脱菩萨是。光目女者。即地藏菩萨是。

  昔成小果。今作大人。回小向大也。无尽意。广如别行疏明。今准记云。愿.行皆无尽故。皆无作故。得无尽名。皆即法界。皆含一切佛法故。解脱菩萨者。昔堕铁城。备经辛苦。次生婢家。又复短命。后为梵志。终堕邪流。今展转而为不思议大解脱士。佛果可期矣。然光目。由罗汉之指示。女母。因光目而超升。今于我佛垂化将终。上升忉利之候。能所毕至。子母俱来。夐隔沙劫。一会俨然。打鼓弄琵琶。还来共一家。其斯之谓欤。

  △二示今利益二初结指大愿此节似结上文今作下科首者乃结其大愿而指示之正为未来造恶众生归供脱苦之张本立科针线之妙后贤不可不知。

  过去久远劫中。如是慈愍。发恒河沙愿。广度众生。

  发心之始。付嘱之后。劫数长远。胡可筹量。如是慈愍句。略结上来四番。广指恒沙劫愿。妙玄引大经云。若有人问。谁是一切诸善根本。当言慈是。慈若不具佛十力.四无所畏.三十二相者。是声闻慈。若具足者。是如来慈。即大法聚。即大涅槃。慈力弘深。具一切福德庄严。今地藏菩萨以大涅槃心。修于圣行。得无畏地。具二十五王三昧。无方大用。是真梵行。故才言慈愍。功德具足矣。

  △二赞劝归敬二初恶者归敬脱报。

  未来世中。若有男子女人。不行善者行恶者。乃至不信因果者。邪淫.妄语者。两舌.恶口者。毁谤大乘者。如是诸业众生。必堕恶趣。若遇善知识。劝令一弹指间归依地藏菩萨。是诸众生。即得解脱三恶道报。

  文初分列恶众。若遇下。归依转报。善恶二法。意内生成。譬之水火。异途施化。故经言。善业应修。恶行应离。善福追人。如影逐形。不可得离。罪福之事。亦皆如是。勿作狐疑。自堕恶道。罪福分明。谛信不迷。所在长安。佛语至诚。终不欺人。不信因果者。即一阐提。如弊宿婆罗门。常怀异见。言无他世。亦无更生。无善恶报。常为人言。沙门异见。言杀生乃至邪见者。身坏命终。皆入地狱。言不杀生乃至不邪见者。身坏命终。皆生天上。初未曾见死者还来。说所堕处。故我不信有后世。及善恶报。此盖不了业报差殊。故扬拨无因果之谈。乃至者。恶事多端。非一二可概。但不信罪重。故特点出。邪淫者。身三恶端也。非谓干犯外色为邪。但一起心。则淫泆失正。良由世人不知举身不净。妄着妖艳。乖梵天道。障菩提业。为四生因。成三涂果。润业偏重。故圣制居首。妄语者。虚妄不实也。准正法念。妄语恼人。失实功德。常如黑暗。有命同死。语刀自割其舌。胜于炎火毒蛇。命终堕狱。口出脓血等。两舌者。一口说两般话。似有两个舌头。经云。太喜多言语。增贪令他畏。口过自夸诞。两舌第一处。恶口者。粗恶骂詈人等。法句经云。虽为沙门。不摄身口。粗言恶说。多所中伤。众所不爱。智者不惜。身死神去。轮转三涂。自死自生。苦恼无量。诸佛圣贤。所不爱惜。假令身虽无过。不慎口业。亦堕恶道。大论说。一鬼头似猪头。臭虫从口出。身有金色光明。是鬼宿世作比丘。恶言骂詈客。比丘身持净戒。故有光明。口有恶言。故臭虫从口出。故增一云。宁以利剑截割其舌。不以恶言粗语。堕三恶道。毁谤大乘。如前如后。如是诸业众生。是总结不行善等。必堕恶趣。结成罪处。若遇善知识。去明解脱。若者。不定之辞。恶中傥有毫善。或能遇之。不则难遇矣。文句云。或言知祗是识。或言闻名为知。见形为识。今教一弹指顷。归依地藏菩萨。是真善知识。以即得脱三恶报故也。准僧祇律。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依新婆沙。壮士弹指顷。经六十四刹那。然归依祗一弹指。而恶道千生解脱。归依之力。莫可涯量。故劝之也。

  △二志心奉事受福。

  若能志心归敬及瞻礼赞叹。香华.衣服。种种珍宝。或复饮食。如是奉事者。未来百千万亿劫中。常在诸天受胜妙乐。若天福尽。下生人间。犹百千劫常为帝王。能忆宿命因果本末。

  先明供养。初句总标志心等。如文。香华。准密部说。香是能悦怿三昧。以此供养。即得如来无碍之智。华是宝庄严三昧。以此供养。速得如来四八妙相。梵语震越。此翻衣服。衣。依也。所以庇寒暑。遮丑陋也。种种珍宝。故佛地论。有无量七宝之说。饮食。半者蒲善尼。唐言五啖食。谓饭饼麨等。此名正食。自辰至午。随意啖之。过中不得食矣。半者珂但尼。此云五嚼食。谓根茎叶华果等。此名不正食。斋后不食果菜。是也。如是奉事句。结上供养而牒定之。未来下。示福报。正明生天受福。若天下。显有余福。如百缘经。采华人供佛因缘。命终生忉利天。又栴檀香比丘生时。身诸毛孔。出栴檀香。口出优钵华香。此由以栴檀香供养毗婆尸佛塔故。德象天地称帝。仁义所生称王。如此方五帝三王也。忆宿命等。得宿命智。如阿摩?经。佛言。彼以心定。清净无秽。柔软调伏。便能忆识宿命无数若干种事。能忆一生至无数生。劫数成败。死此生彼。名姓种族。饮食好恶。寿命长短。所受苦乐。形色相貌。皆悉忆识(文)。故虽从天下降而为帝王。了了忆识百千劫前。初由瞻礼地藏之因。感生天上之果。最初生天之本。及今为王之末。无不忆识而洞知也。譬如有人。从己村落至他国邑。在于彼处。行住语默。复从彼国至于余国。如是展转。更还本土。不劳心力。尽能忆识所行诸国。从此到彼。从彼到此。行住语默。皆悉忆之。是则地藏威神之力。可思议乎哉。明利益竟。

  △二结显神力通经二初如来结显。

  定自在王。如是地藏菩萨有如此不可思议大威神力。广利众生。汝等诸菩萨。当记是经。广宣流布。

  如是句。结能度人。有如句。显所施用。如此不思议人法之经。可不记之心胸。而广宣流布哉。

  △二当机承命二初慰佛通经。

  定自在王白佛言。世尊。愿不有虑。我等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必能承佛威神。广演是经。于阎浮提。利益众生。

  佛法应流沙界。利益不局阎浮。但南洲之人。性识无定。恶业偏多。故烦佛菩萨等偏向赡部洲也。

  △二白已敬退。

  定自在王菩萨白世尊已。合掌恭敬。作礼而退。

  如文。定自在王问答竟。

  △二天王问何更立誓愿三初天王蹑前疑问分三初经家叙仪。

  尔时。四方天王俱从座起。合掌恭敬。

  拥护四洲地面。防逻恶鬼侵凌。故云四方天王。准世记经。须弥山王四出埵高四万二千由旬。四天大王所居宫殿。有七重宝城。栏楯.罗网.行树.宝铃各有七重。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东方黄金埵。王名提头赖吒。此翻持国。护持国土故。领乾闼婆(此云寻香行。天帝俗乐神)。富单那(此云臭。饿鬼中胜者。主热病)。南方琉璃埵。王名毗留勒叉。此翻增长。令自它善根增长故。领鸠槃荼(此翻瓮形。是厌寐鬼)。薜荔多(此云祖父鬼。饿鬼最劣者)。西方白银埵。王名毗留博叉。此翻杂语。能作种种语故。领毗舍阇(此云啖精气鬼。亦云颠狂鬼)。毒龙(眼毒.声毒.气毒.触毒)。北方水精埵。王名毗沙门。此翻多闻。福德之名闻四方故。领夜叉(此云轻㨗。飞空疾㨗故)。罗刹(此云可畏。亦名暴恶)。四王各有九十一子。皆字因陀罗。有大神力。然此四天。毗沙门为尊。若王念及三方天王。即严驾诣毗沙门天王。于一面立。故北方天王。统领三方。从座而起。钦承法要。渴仰在心。故合掌恭敬也。

  △二天王述疑。

  白佛言。世尊。地藏菩萨于久远劫来。发如是大愿。云何至今犹度未绝。更发广大誓言。

  因闻四番弘誓。蹑前起疑而问也。盖谓大士既于久远劫来。发是大愿。自应度尽众生已。今既不尽。而重发者。为愿力有未至耶。果众生之难度耶。故曰云何。

  △三愿佛为说。

  唯愿世尊。为我等说。

  为我等说者。事有相关也。以我等正护四方。而南洲偏多恶业。彼虽负大士救拔之心。我亦抱护持世界之失。故愿说之。出我等于疑城。慰众生于未来也。

  △二如来为后答释三初赞许。

  佛告四天王。善哉。善哉。吾今为汝及未来现在天人众等。广利益故。说地藏菩萨于娑婆世界阎浮提内。生死道中。慈哀救拔度脱一切罪苦众生方便之事。

  双赞天王者。一以善巧发问。一以善护世间。言娑婆。则包括大千。举阎浮。则偏向南洲也。生死道中者。以六道皆有生老病死。今以生该老。以死摄病。故说前后。以略中间。升沉互换。苦乐相通。生死循环。曾无休息。故地藏菩萨以无缘大慈。救济拯拔罪苦众生者。佛言一切众生。常在长狱。十二重城围之。三重棘篱篱之。六拔刀贼伺之。能于其中得脱出者。甚难甚难。长狱谓三界。十二重城谓十二因缘。三重棘篱谓三毒也。今地藏因是众生。方便度脱。令其解三界空。不习三有。则度脱三界。知十二因缘起灭。能度痴本。则出十二重城。知淫怒痴三垢无缠。意不复着。则拔三重棘篱。晓了六情皆无本末。则离六拔刀贼。此皆大士曲垂方便。度脱之事也。

  △二愿闻。

  四天王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华严解脱月菩萨云。相视咸恭敬。一心悉专仰。如蜂念好蜜。如渴思甘露。今亦如是。故言愿乐欲闻。

  △三正告二初略示重发愿意。

  佛告四天王。地藏菩萨久远劫来。迄至于今。度脱众生。犹未毕愿。慈愍此世罪苦众生。复观未来无量劫中。因蔓不断。以是之故。又发重愿。

  初述前慈愿。次示重发意。慈愍此世等。阿难分别经云。佛恩非不大。罪由众生故。世浊多恶人。还自堕颠倒。自作众罪本。命尽往无择。刀剑解身形。洋铜沃其口。遭逢众厄难。毒痛不可言。若生还为人。下贱贫穷中。故大士慈愍而度脱也。复观未来等。如经云。伤生杌命。其罪莫大。怨对相报。无有断绝。现世不安。数逢灾凶。死入地狱。出离人形。当堕畜生。为人屠割。以肉供人。未有竟时。世世为怨。还相报偿。神同形异。罪深如是。既由业缘展转相因。譬如葛藟(音垒)累于樛(音鸠)木。萦牵不断。蔓。葛属。如葛蔓延。左传云。无使滋蔓。蔓。难图也。今业累系身。直如葛之覃延于中谷。唯见其叶之萋萋。何有断绝哉。此由惑滋业。由业润生。生还造业。业复堕苦。以是之故。复劳地藏大士。又发极重之愿。亦如葛之覃兮。施(音异。移也)。中谷而莫莫也。

  △二广明随机说法二初明大士度脱二劝天王拥护初又二初总示方便。

  如是菩萨于娑婆世界。阎浮提中。百千万亿方便而为教化。

  化光通被。应遍及于娑婆。悲愿弘宣。却偏流于赡部。妙玄云。菩萨三业。无非利物。今但云示身说法。不云意者。用彼二业不差物机。即意之善巧故。今以方便该身意二轮。现通鉴机。下句。正口轮说法也。百千万亿者。期心业用不同。施化方便各别。如大论十七云。法身菩萨。变化无量身。为众生说法。而菩萨心无所分别。如阿修罗琴。常自出声。随意而作。无人惮者。无散心。无摄心。福德报生。故随人意出声。法身菩萨亦如是。无所分别。亦无散心。亦无说法相。是无量福德禅定智慧故。种种法音。随意而出。故十轮赞云。现作种种身。为众生说法。具足施功德。悲愍诸众生。是也。

  △二别明说法二初正明随机说化二结示业感差别夫能说法者有软语苦语之异所施教者有真谛俗谛之殊以由机杂行差致使法殊化别也问此苦业报既非善事宁不直尔说善令习何须称情说苦业耶答善恶因果法须相对若不说其贪等是过何由显施等是善若不宣三涂是苦无由显人天等乐是故须说凡夫罪行令人识知厌离归善若钝根者闻是苦业生厌离时即求世乐因此转心修诸福业若利根者闻此苦业生厌离时即求解脱因此转心能修道观便于惑中得起出因故经说言一切烦恼皆是佛种故知苦业厌离之本起善之缘是故须说若不说此恶业罪行众生不识常行不断虽称情说诸过恶然心外无别业苦以愚未解须定说罪故依俗谛说苦切语而教化之今初。

  四天王。地藏菩萨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若遇窃盗者。说贫穷苦楚报。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

  先举十恶报。杀.盗.淫。身三恶也。杀生罪重。故先举之。夫人人爱命。物物贪生。蠢动含灵。皆有佛性。杀而食者。即杀诸佛。常在三涂。受无量苦。若得为人。诸根不具。寿命损减。如鬼问目连。我生男女。而皆早死。念之断绝。何罪所致。答言。汝为人时。见儿杀生。助其欢喜。共啖其肉。杀故短命。喜故痛毒。

  ○窃盗者。荀子云。窃货曰盗。钱财玉帛是外所依。幡华僧物是内供养。窃外可忏。盗内难救。常在三涂。受无量苦。若得为人。贫穷困苦。诸天舍离。则外无依怙。内无福德。故致贫穷苦楚。灯指经云。当知贫穷。比于地狱。贫穷苟生。与死无别。辛苦荼毒。世所无偶。经有数千言。广叹贫穷苦楚。

  ○邪淫。如前。梵名摩由逻。此云孔雀。性妒忌。自矜尾。不必匹偶。亦与蛇交。物之淫者也。梵名迦逋。唐言鸽。鸽最喜合。凡鸟皆雄乘雌。此鸟雌乘雄。故孔雀四时有子。鸽逐月有子。梵名斫迦逻婆。此云鸳鸯。匹鸟也。止则相耦。飞则相双。雄雌未尝相离。人得其一。一思而死。故曰鹊好外反。鸳好内思。俗云。雄鸣曰鸳。雌鸣曰鸯。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亲厚斗讼。王法所加。

  若遇恶口者。说眷属斗诤报。若遇毁谤者。说无舌疮口报。

  此示口四报。恶口当一。毁谤摄三。以毁谤时。具妄言等。后生人中。有二余报。常闻恶声。恒有诤讼故也。故报恩经云。佛告阿难。人生世间。祸从口出。当护于口。甚于猛火。猛火炽然。烧世间财。恶口炽然。烧七圣财。一切众生祸从口出。毁身之斧。灭身之祸。正此谓也。

  ○毁谤者。毁辱而诽谤也。大方广总持经云。谤法之人极大重业。堕三恶道。难可出离。以谤他故。七十劫中。受大苦恼。况彼愚人。实无所知。而自贡高。乃至诽谤一四句偈。定堕地狱。永不见佛。得无眼无舌之报。故不可不慎也。

  若遇瞋恚者。说丑陋癃残报。若遇悭吝者。说所求违愿报。若遇饮食无度者。说饥渴咽病报。

  此示意三报分别。善恶所起经云。人于世间。常喜瞋恚。不别善恶。死入太山。数千万岁。出生为人。面目常恶。今见恶色人。皆宿命瞋恚所致。

  ○悭吝者。前经云。人得财产。悭贪不肯布施。不爱视诸家。贫穷者不给与。不供事沙门道士。不与乞儿病人。食饮不敢自饱。衣被不敢自完。人呼守财奴。恒荷惭愧。死堕饿鬼。见水走饮。便化消铜脓血。出生为人。贫穷冻饿。匈不能得。今有贫穷乞人。皆宿世悭贪痴种所致。

  ○饮食。固人生不可阙者。然必有时度。九横经不量食。瑜伽论食过量。皆致横死。故须撙节(无度即痴)。荀子云。偷儒惮事。无廉耻而嗜乎饮食。则可谓恶少者矣。五苦章句云。食无节度。饮酒贪味。是汝重担。不舍担者。后入地狱。据此。则饥渴咽病。犹华报耳。咽喉。咽字。因坚切。咽喉二窍。同出一腕(音管。胃府)。异途施化。喉在前主出。为气息出入之要道。咽在后主吞。为饮食粮运之关津。咽病之咽。于歇切。塞也。即噎膈病。此三焦气化不行。故致气逆胸膈之间。饮食难进咽喉。大宝积云。如咽塞病。即能断命。诚饿鬼之前相也。

  若遇畋猎恣情者。说惊狂丧命报。若遇悖逆父母者。说天地灾杀报。若遇烧山林木者。说狂迷取死报。若遇前后父母恶毒者。说返生鞭挞现受报。若遇网捕生雏者。说骨肉分离报。

  次明杂业报。畋猎始于宓羲氏。因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驱逐禽兽。为田除害。故春搜夏苗。秋狝冬狩。皆称为猎。今惟为利与口体。恣情杀害。故堕三涂。出生人中。得惊狂丧命之报。如堕河落堑。马踏车伤等是也(昔有富长者。生惟一子。娶方七日。为妻采华。堕树而死。长者问故。佛言。昔有一儿。挟弓射雀。傍有三人助喜。此儿乃前世射雀之人。今父母与妻。昔之助喜三人也)。

  ○梵名邬波弟铄。此云父母。[出/子](古悖字)。子逆也。从子从出。不顾父母也。夫孝。本吾所生。仁自此始。是曰顺德。亡本弗爱其亲。谓之逆德。非人道也。既行悖逆。自应遭天诛之灾杀矣(归心录。载齐时相州何君平。母裴氏。少年诞平。后更不孕。父母爱同眼目。年至二十。不听别室。父因使出外。母怜共私。后父还家。共母杀父。埋之后园。天雷霹。父尸出。后霹平身。具题因缘。亲邻告官。闻彻天听。敕杀裴氏。不听收埋。此乃淫母杀父。悖理逆伦。犯上罪之猪狗。故表而出之)。

  ○烧山林木。伤生多矣。梵网云。若佛子以恶心故。放火焚烧山林旷野。一切有生物。不得故烧。但一切世人。心怀惨毒。焚烧山野。或因风放火。恼害一切。故得狂迷取死之报(昔衢州杜司马。初为洛阳尉。城南午桥有民家被火焚煞数人。忽一人踉跄至县门。驰出复入。杜执而询之。首云。某即杀午桥居民者。结伴五人。劫财物数百千。因纵火焚之。时欲脱走。足不能前。晨出南行。有火遮之。因此北走。复有火爇心。驱入县门。自知不免。杜悉捕贼党。送郡杀之)。准三法度论。哭地狱。即焚烧旷野及熏烧穴居众生果报处也。

  ○前后父母。即继父母也。因非己出之子。故以恶毒加之。如大舜。闵损之后母是也。返生鞭挞现受者。毋谓造化回薄。轮运毂转。责报它生。即现生中。或失手致死。受罪公廷。或子情极。返行鞭挞。何可定也。今人不识此理。恣情鞭朴。恐现报之不爽也。

  ○网捕生雏。雏。鸟子也。鸟初生能自啄者曰雏。或网取。或手捕。皆招骨肉分离之报。以人鸟身异。母子情同也(新淦有杨生者。以网捕禽雀为业。一日。有寒雀栖于树上。生装黏竿登枝。枝折而坠。头刺于竿。透其脑出血淋漓而死)。故大小乘。均制其事耳。

  若遇毁谤三宝者。说盲聋喑哑报。若遇轻法慢教者。说永处恶道报。若遇破用常住者。说亿劫轮回地狱报。若遇污梵诬僧者。说永在畜生报。

  此明三宝中报。佛如医王。法如良药。僧如瞻病人。今毁谤者。无信心也。十轮经云。若有刹利旃陀罗于三宝所起于恶心。一切诸佛所不能救。常堕地狱饿鬼畜生。若得为人。盲聋喑哑。乌呼。盲则永不见三宝相矣。聋则永不闻三宝名矣。喑哑则永不能赞三宝德矣。虽生犹死。冥如长夜。故经云。宁吞然炭。无谤三尊也。

  ○轻法慢教者。如坚意经。佛告阿难。我今禅定。怜伤世人不知佛道真正弘深。而以浅伪轻薄之言。欲说嫉心。谤毁道根。或坏道法。轻毁沙门及优婆塞。恶口妄言。当明此人为罪所牵。故胜天子经云。若有法师。流通此经。此地即是如来所行。于彼法师。当生善知识心。尊重之心。犹如佛心。我若住世一劫。若减一劫。说是流通此经法师功德。不能究尽。今既轻法慢教。则其谁救护。永处三恶道中。受千万亿苦恼。欲得人身。如盲龟值浮木孔矣。

  ○破用常住如前。

  ○污梵。如前。诬僧。以无根波罗夷。谤彼比丘。如俱伽离谤身子.目连。行不净行。遂感身生恶疮。堕大莲华地狱。出其大舌。五百钉钉之。五百具犁耕之。则永在畜生。犹狱鬼之余报也。

  若遇汤火斩斫伤生者。说轮回递偿报。若遇破戒犯斋者。说禽兽饥饿报。若遇非理毁用者。说所求阙绝报。若遇吾我贡高者。说卑使下贱报。若遇两舌斗乱者。说无舌百舌报。若遇邪见者。说边地受生报。

  此明杂业报。汤火斩斫。杀生法也。以汤燖毛。用火炙体。或斩其头。或斫其足。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互相吞啖。无有穷已。故曰轮回递偿。

  ○破戒者。若破律仪。粗罪易见。似持戒相。细恶难知。十住毗婆沙。佛告迦叶。有四种破戒比丘。似如持戒。一.有比丘于戒经中。尽能具行。而说有我。二.有诵持经律。守护戒行。于身见中。不动不离。三.有具行十二头陀。而见诸法定有。四.有缘众生行慈心。闻诸行无生相。心则惊怖。是名破戒。似如持戒。犯斋。如佛答舍利弗。非时食者。是破戒人。是犯盗人。与者亦然。非我弟子。是名盗食非法之人。盗与盗受。片盐片酢。皆死堕燋肠地狱。吞热铁丸。从地狱出。生猪狗中。食诸不净。又生恶鸟。人怪其声。乃至饿鬼食粪。人中贫贱。准正法念。受遮吒迦鸟身(恐是斑鸠之梵语。俟载考)。唯饮天雨。仰口而承。不得更饮余水。是故常困饥渴也。

  ○非理毁用。用者器用。或因气自毁。或恶心损人。良由器用。人所必需。耕有犁锄。工有斧凿。家有动用器皿。路有伞盖行具。舟车有篙桨轭轨(上音厄。轼也。下音月。车辕端持衡曲木也)。今忽无端毁之。自感需求阙绝之报矣(昔太仓沙头沈姓者。邻家有网罟车犁之类。必借而阴坏之。一日。子妇归宁。行未一里。忽雷雨大作。一龙入其家。席卷震荡。了无所遗。一家长幼俱死)。

  ○吾我贡高者。吾。我身自谓也。贡(公去声)献也。下献物于上曰贡。必高举而献之。今执我自大者。自高卑彼。如献物状。乃生死之根也。故大宝积云。一切见中。唯有我见。即时能断于智慧命。五苦章句云。自大种姓。贡高骄慢。恃智懱愚。轻邈他人。是汝重担。不舍担者。后入地狱。故其从地狱出。傥得为人。必生卑使下贱之家。荀卿有云。桥泄者。人之殃也(桥泄。嫚也)。于斯验矣。

  ○两舌斗乱者。以曲为直。以直为曲。向彼说此。向此说彼。斗构是非。坏乱纲常。十轮云。有无量种斗讼违诤。互相欺陵。粗恶乖离。诬誷矫乱。生时既以两舌斗乱。它世自感无舌百舌之报。

  ○邪见者。一切违理起者。悉是邪见。今别指者。由此见最恶。能断善根故。中论明二种。一.破世间乐。言无罪福圣贤等。二.破涅槃道。贪著于我。分别有无。均名邪见。故感余报。生于边疆。五苦章句云。边地无义理。父子相咥(音戏。笑声。又音绖。啮也)。汝。家室互相卖。属人为奴婢。恒当给驱使。动静加杖楚。虽得为人形。畜生共同侣。故大乘行人。尚畏边地受生也。然首举杀生。众恶之大本。终结邪见。业流之巨壑故耳。

  △二结示业感差别。

  如是等阎浮提众生。身口意业。恶习结果。百千报应。今粗略说。如是等阎浮提众生业感差别。地藏菩萨百千方便而教化之。

  初句总标能造恶者。身口意业。明业因。恶习句。明习果。百千报应。明报果。身口等者。凡夫造业。乃有多种。有心与身口相称。有身口与心相违者。凡动身口。皆由心使。故三业皆以心为根本也。恶习结果者。准弥勒问经。有三种。一.果报果。生地狱等。二.习气果。出生人中。依杀生。有短命果。乃至依邪见。故痴心增上(萨婆多论云。牛呞比丘。牛中来。以镜自照。淫女中来。目连戏跳。猕猴中来等)。三.增上果。依彼十种不善业道。一切外物。无有气势等百千报应者。准优婆塞戒经。众生造业。有四种报。一.现报(今身作业。今身即受)。二.生报(今身造业。次后身受)。三.后报(今生造业。更二三生已去方受)。四.无报(犹无记等业)。无报复有四种。一.时定。报不定(此于三时决定不改。由业有可转。故报不定)。二.报定。时不定(由业力定。报不可改。然时有可转。故时不定)。三.时报俱定(业定故。时亦定)。四.时报俱不定(由业不决定。故时报俱不定)。又涅槃。明烦恼余报等。如是百千报应。今唯粗略说之耳。如是下。正结差别。由众生作业。有具不具。若先念后作。名作具足。若先不念。直造作者。名作不具足。复有作不具足者。谓作业已。果报不定。复有作已亦具足者。时报俱定。既众生业感差别。故菩萨教化。亦设百千方便。如十轮经。佛告坚净信菩萨云。此善男子。发心以来。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久已能度萨婆若海。但依本愿故。化应十方。而于五浊恶世。化益偏厚。亦依本愿力所熏习。及众生应受化业。故从十一劫来。庄严此世界。成熟众生。是故在斯会中。身相端严。威德殊胜。唯除如来。无能过者。又所起化业。唯除遍吉.观音等诸大菩萨。皆不能及。以是菩萨本誓愿力。速满众生一切所求。能灭众生一切重罪。除诸障碍。现得安隐。又名为善安慰说者。巧演深法。能善开导初学。发意求大乘者。令不怯弱。以如是因缘。众生受化得度。百千方便教化。为若此也。

  △二劝天王拥护。

  是诸众生。先受如是等报。后堕地狱。动经劫数。无有出期。是故汝等护人护国。无令是诸众业迷惑众生。

  初示所护意。何故劝天王拥护。以诸众生。先受上来所说华报。次堕地狱。以受果报故也。优婆塞戒经云。有人不解如是业缘。无量世中。流转生死。虽生非想非非想处。寿八万劫。福尽还堕三恶道。故动经千劫。无出期者。如旧杂譬喻经。昔有六人。为伴造罪。俱堕地狱。佛见之笑。目连问何故笑。佛言。六人堕狱。共在一釜。各欲说本罪。热汤沸涌。各一语便回下。一言。沙者。世间六十亿万岁。泥犁始为一日。何时当竟。二言。那者。无有出期。不知何时得脱。三言。特者。咄咄。我当用治生。不能自制。意夺五家分供养三尊。愚贫无足。今悔何益。四言。涉者。言我治生。亦不致诚。财产属它。为得苦痛。五言。姑者。谁当保我从地狱出。便不犯道禁。得生天乐。六言。陀罗者。是事上头本不为心计。譬如御车失道。折轴车坏。悔无所及(文)。故动经尘劫。无出地狱之期也。是故下。正劝以二字承接。示劝护意。护人等。准光明疏。观心释。护世四天王云。东集.南苦.西道.北灭。四谛理。是四天。观四谛智。为四王。护四谛境。名护国。护心数是护众生。世者。他也。为他说心数。名护他。众生若不照四谛理。见思二惑。侵害心王。毁损境界。心王亡。境国败。心数人民迸散。境智俱为鬼神所恼。能观苦集。控御见思。则国安民宁。能为他说四谛。是护他国土。遮彼见思。使彼安乐。是为观心护世四天王也。若不如是。何能令众生于是业不迷惑耶。央掘云。护真实法。名为护世是也。

  △三天王闻已悲退。

  四天王闻已。涕泪悲叹。合掌而退。

  此由闻上业感差别之相。入心冥契。了本空寂。闻即无闻。是名心闻。故云闻已。其奈众生不了。妄作妄爱。故涕泪也。三际无时。十方非界。六道不知。动有劫数。故悲叹也。于是自心合一。不妄流动。退藏秘密。静待法音。故合掌而退。故知能以力以法。自护护人。称护世四天王也。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科注卷之二


卍新续藏第 21 册 No. 0384 地藏本愿经科注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中科注卷之三

  古盐匡庵青莲苾刍灵乘父辑

  △三示业报差别二初品题。

  地狱名号品第五

  △二品文二初普贤请说。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白地藏菩萨言。仁者。愿为天龙四众。及未来现在一切众生。说娑婆世界及阎浮提罪苦众生所受报处。地狱名号。及恶报等事。使未来世末法众生。知是果报。

  次于业缘业感之后而问地狱业报差别之相。故云尔时。梵名邲(蒲必切。音弼)。输䟦陀。或三曼䟦陀。此云普贤。准悲华经。乃过去无诤念王第五王子。名无所畏。以行胜诸菩萨故。故宝藏佛改字普贤。文句云。伏道之顶。其因周遍。曰普。断道之后。邻于极圣。曰贤。光疏云。真似之位。地地相随。无位不有。如普贤修普贤行满。位邻尊极。此似则高。记云。已证名真。未证名似。普贤等觉。望极名似。故立贤名。此品发起。假普贤者。以见行弥法界。方能悲愿偏弘。以普贤是所信如来藏。又表证出缠法身。正令一切众生达阿鼻依正。全处极圣。自心毗卢身土。不逾下凡一念。方了本源。成其极智。极智返照。不异初心也。然二大士德位相亚。智行相齐。岂不知地狱名与事乎。盖以地藏分身冥界。教化泥犁。当众发明。谁不信受。故特兴问耳。仁者。慈育之尊称。仁为心德之统体。以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函生理。自然恻怛慈爱。与物皆春。故字意从人.从二。二象上天下地。人能克己。浑然与天地一体。廓然太公矣。天表诸佛。地表众生。人心参合其中。直令生佛一体。故言仁者。愿为天龙等。因闻不问男女等。罪行业感。悉同受之。故称无间。后又闻。一切众生。未解脱等。故愿请地藏。为此辈说也。罪苦众生。乃能受报者。所受报处。通则指六道。别唯在地狱。恶报等事。受报时所历之境。略言有九种。若闻法两舌乱他。堕耽耳狗中。闻法心不餮采。堕长耳驴中。悭贪独食。堕饿鬼中。出生为人贫饿。恶食饲人。堕猪㹠蜣螂中。劫夺人物。堕羊中。人生剥皮啖肉。喜盗人物。堕牛马中。出生为人下使。喜作妄语。传人恶。堕地狱。烊铜灌口。拔舌犁耕。喜饮酒醉。堕沸屎泥犁。出为猩猩。为人顽愚。为上鞭下。无所告诉。堕地狱中。出为水牛。贯鼻负重偿殃。者广明之。则有无量。使未来下。明地狱正意。众生所以受苦者。由不知果报耳。夫空无所有。无相无愿。是道之要慧。不可为新学人说。闻无所有。便旷其心。不复修戒。言一切空。当何所作。夫善知识欲教新学。渐语魔事。令护魔因缘。生死罪苦。五道分明。令信罪福。事事了了。乃可语道。故使未来众生知果报耳。

  △二地藏承答三初谦恭许说。

  地藏答言。仁者。我今承佛威神及大士之力。略说地狱名号及罪报恶报之事。

  承佛威神者。教主极圣。仰承固是。言及大士之力者何。普贤是佛嫡子。尊无敌也。行愿力深。故以大士尊称之。传曰。通古今。然辩否。谓之士。士。事也。从十。象事之多。宇宙内皆吾职分之事。从一。一以贯之也。故孔子曰。推一合十为士。今普贤万行亦然。由一而十。乃至由千而万。了万行之一性。度众生于一心。能建立极大之事。故云大士。略说者。谦逊之辞也。

  △二答释狱报二初答地狱名号二答罪报恶事初分二初总示狱处。

  仁者。阎浮提东方有山。号曰铁围。其山黑䆳。无日月光。

  长阿含十九。世记经。地狱品。佛告比丘。此四天下。有八千天下围绕其外。复有大海水周匝围绕八千天下。复有大金刚山。绕大海水。金刚山外。复有第二大金刚山。二山中间。窈窈冥冥。日月神天。有大威力。不能以光照及于彼八大地狱。故云黑䆳。邃。深远也。黑而且䆳。闇之极者矣。故立世阿毗昙论云。世尊说有大地狱。名曰黑闇。各各世界外边悉有。皆无覆盖。此中众生。自举手眼不能见。虽复日月及大威神所有光明。不照彼邑。诸佛出世。大光遍照。因此光明。互得相见。住在两山世界铁围外边。名曰界外(文)。以在阎浮提东。故曰东方有山等也。

  △二别开狱名二初正主地狱。

  有大地狱。号极无间。又有地狱。名大阿鼻。

  无间.阿鼻二大地狱。或合或离。自古难定。准长阿含及观佛三昧经。合为一狱。经自问.答。何名阿鼻地狱。此云无间地狱。此经与楞严为二狱。经云。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纯情即沉入阿鼻狱。此经出不同译师各异。致使二狱离合不同。私谓譬如二姓。共居一宅。一门出入。各有眷属。外人观之。不无同异。同出一门。何妨说一。既是二姓。何妨说二。以二狱同在一处。受罪略同。故使一二不定。阿言无。鼻言遮。或言救。合名无遮.无救。准十轮经。说五逆罪为最极恶。复有四种大罪。同于四逆。犯根本罪(云云)。若人犯一一罪者。身坏命终。皆堕阿鼻地狱。佛告僧护。有九种人。常处阿鼻大地狱中。一.食僧物。二.佛物。三.杀父。四.杀母。五.杀阿罗汉。六.破和合僧。七.破比丘净戒。八.犯净行尼。九.作一阐提。是九种人。恒在地狱。正法念经谓阿鼻地狱苦。千倍过前十大地狱。寿经一劫。又观佛三昧海经云。阿鼻地狱。纵广八千由旬。七重铁城。七层铁网。刀林剑林等。各各七重。各有十八寒冰等狱。是则下之四角.飞刀等。皆阿鼻之眷属也。故立世阿毗昙明更生八地狱竟。第九即明外园隔地狱品。热灰粪屎等皆在其中。则下文以眷属立科。千古定论。后贤不可不知。

  △二眷属等狱二初狱数无限又二初列名。

  复有地狱。名曰四角。复有地狱。名曰飞刀。复有地狱。名曰火箭。复有地狱。名曰夹山。复有地狱。名曰通枪。复有地狱。名曰铁车。复有地狱。名曰铁床。复有地狱。名曰铁牛。复有地狱。名曰铁衣。复有地狱。名曰千刃。复有地狱。名曰铁驴。复有地狱。名曰洋铜。复有地狱。名曰抱柱。复有地狱。名曰流火。复有地狱。名曰耕舌。复有地狱。名曰剉首。复有地狱。名曰烧脚。复有地狱。名曰啖眼。复有地狱。名曰铁丸。复有地狱。名曰诤论。复有地狱。名曰铁鈇。复有地狱。名曰多嗔。

  皆言复有者。乃阿鼻大狱之眷属也。其类甚多。故以二字点之。四角者。正法念处经云。有人实非沙门。自谓沙门。若闻妇女歌舞戏笑庄严具声。不善观察。心生爱染。漏失不净。身坏命终。堕于合大地狱。铁末火处(是合地狱第十六处)。所谓热铁四角地狱。周围铁壁。五百由旬。从上雨火雨铁。一切身分。分散为末。常煮常烧。准立世阿毗昙云。黑绳地狱。一切皆铁。昼夜烧然。是中罪人。狱卒捉持。扑令卧地。随黑绳界。斫以鐇斧(鐇音番广刀斧也)。或为八角。或六角或四棱。复有从项至足。细断如蔗节。昔在人中。自作杀他。斩斫手脚鼻耳。割其背肉等。于中受生也。

  ○飞刀者。即刀轮地狱。观佛三昧海经五云。刀轮地狱者。四面刀山。于众山中积刀如砖。虚空中有八百万亿极大刀轮。随次而下。犹如雨滴。立世所谓剑雨鐇斧等。雨随所著处。身分断绝。头首分离。如斫木札。布散狼藉。昔在人中。行斗战事。与人刀杖。遣令斗战。聚集多人。肆意杀害。由此业根于彼中生。

  ○火箭。准观佛三昧经。即五百亿铁机地狱。有一铁床。纵广正等四百由旬。上安诸䋟(音忌。连针也)䋟间皆有万亿铁弩。铁弩旋头。百亿锋刃。罪人生铁机上。万亿铁䋟。关从下动。铁䋟低昂。无量铁弩。同时皆张。一一铁箭射罪人心。一日一夜。六百亿生死。立世云。世界愚痴众生。为贪欲故。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顺善教。杀害众生。饲(音寺俗作饲)诸奸人。故受此报也。

  ○夹山者。三法度云。众合地狱者。罪众生畏地狱卒。无量百千。走入山间。入已。前后自然生火遮彼。两山自合如磨。血流如河。骨肉烂尽。彼于此间。喜磨众生为首。正法念云。二山坚鞭。铁?火然。两厢作势。一时俱来。拶地狱人。拶已磨之。其身散尽。无物可见。如是磨已。而复还生。复以二山如前拶磨。如是复拶.复磨。无量百千年岁。此由众业所致。

  ○通枪。枪。槊也。又剡木伤盗曰枪。立世云。罪人已度粪屎地狱。见剑叶地狱。心起爱着。如庵罗林。是剑林路。有诸锵刺。七首剃刀。刀剑锋刃。遍布其地。罪人行此林路。备受钻刺等苦。由杀生增上业报。以斗战为首所感。

  ○铁车。楞严云。思报结息。则为火车。案贤愚经。释迦始起慈心。正在此狱。

  ○铁床。准楞严。淫习则有铁床.铜柱。杂藏经云。今身淫泆。死入地狱。卧之铁床。或抱铜柱。狱鬼然火以烧其身。故观佛三昧经云。罪人命终。坐铁床上。如雁王翔。落黑闇处。刀轮上下。斩剉其身。

  ○铁牛。详下。

  ○铁衣。立世云。有时狱卒骂詈怖畏受罪之人。恶人起。起莫动。时无量罪人。大惊竦倚。犹如幡林。是时无数千万赤铁袈裟及赤铁衣。从空来下。罪人叫唤。衣来。衣来。是衣至已。各各缠褁皮肉筋骨。悉燋烂已。铁衣自去。由昔人中鞭打捶挞有命众生。复有出家破戒。受用国土衣服。及以腰绳。以此业报。于中受生。古德云。现见袈裟离体。将来铁褋缠身。盖谓此也。

  ○千刃。准观佛三昧经云。自有众生。不顺师教。兴恶逆心。不知恩养。盗师害师。污师净食。坐师床座。捉师钵盂。骂师谤师。打师.杀师。以诸毒药。持以饮师。若沙门.婆罗门。作诸非法。无有惭愧。剥像破塔。劫法宝物。杀伯叔父母。兄弟姊妹。如是罪人。命终坐于大剑床上。百亿剑刃。刃皆出火。烧刺其身。空中火轮从上而下。直劈其顶。其身碎裂为数千段。

  ○铁驴如下。

  ○洋铜如上。

  ○抱柱。准观佛三昧经云。世间愚痴众生。染爱邪淫。命终生铜柱头。猛火?炽。焚烧其身。惊怖下视。见铁床上。有端正女。若是女人。见端正男。心生爱着。从铜柱上。欲投于地。铜柱贯身。铁网络颈。铁㭰诸虫。唼食其躯。落铁床上。男女俱时六根火起。有铁觜虫从眼而入。从男根出。若污戒者。别有万亿诸小虫辈。如瘭(音标又音漂疽病也)疽虫。虫有十二觜。觜头出火。唼食其躯。此邪淫报。一日一夜。九百亿生死。

  ○流火。三法度论。名大哭地狱。谓大铁山。遍火然。四绝无行处。恶狱卒无慈。瞋恚言。欲何所趣。无事与事。以火烧铁杵。击破其头。彼于此间困苦万民。故生彼中。据首楞严。味报二相中。二者吐气。飞为猛火。焦烂骨髓。是也。

  ○耕舌如后。

  ○剉首。三法度论云。活地狱者。狱卒以利刀斧。解剥剉斩罪众生。如斩剉羊头。皮肉解散。立世云。昔在人中。有命众生。拍破其头。或鱼蛇蜈蚣等。种种等业。受碎头报。

  ○烧脚。立世论。名热灰。罪人从大地狱出。见外热灰。如平坦空地。见相起心。我应往彼。于是罪人往到彼中。脚践热灰。皮肉即烂。譬如蜡块。投猛火中。随其举脚。皮肉还复。或至膝.至脐.至颈。或没不现。昔在人中。取有命众生。置火中.热灰中.热沙中。或邪淫它妇。过世法则。或出家破戒。行住坐卧僧伽蓝中。或蹋践四支提境界。及履支提影。以此业报。于中受生。

  ○啖眼。起世经云。刀叶林小地狱中。以无量诸不善业果报。故有铁觜乌。忽然生出。飞向地狱众生两[骨*专]之上。安立脚已。即以铁㭰啄彼罪人两眼而去。正法念云。罪人入大剑树铁林之中。有铁鹫鸟啄破其眼。而饮其汁。是本与酒恶业果报。

  ○铁丸如前。

  ○铁鈇。长阿含云。出铁丸地狱。慞惶驰走。求自救护。宿对所牵。不觉忽至釿斧地狱。纵广五百由旬。狱卒怒捉罪人。扑热铁上。以热铁釿斧。斫其手足.耳鼻.身体。苦毒辛酸。悲号叫唤。偈云。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应毁者誉。应誉者毁。口为恶业。身受其罪。

  ○诤论。多嗔。虽分二狱。同成一因。诤论起于贪嫉。以贪嫉故遂多瞋恚。由因感果。故生此中。三法度论云。复因恶罪。手自然生铁爪。锋利若刃。形如半月。各各生怨结意。彼曾迫我。我今复逼迫。由此生恚。更相攫(与攫同爪持也)截。如刈竹苇。彼于此间。结恨心死。故生彼中。须知一切诸法。皆是虚诳。众生愚痴。瞋骂加害。乃至夺命。五阴皆空。无我.无人。取相斗诤。横加毒害。起此重罪。故堕三涂。受无量苦。是故菩萨语众生言。汝等莫于根本空中斗诤。人身尚不可得。何况值佛。今既堕地狱。悔恨晚矣。

  △二指广。

  地藏白言。仁者。铁围之内。有如是等地狱。其数无限。

  如是等指上铁围山中诸地狱也。数无限者。一一狱中。各有小狱。不能尽陈也。言有者。以凡夫妄起爱取。取有为境。故有因有果。有苦有乐。故唯识论云。一切如地狱。同见狱卒等。能为逼迫事。皆是罪人恶业心现。并无心外实铜狗铁蛇等事。世间一切事法。亦复如是。

  △二狱名不同二初列名。

  更有叫唤地狱.拔舌地狱.粪尿地狱.铜锁地狱.火象地狱.火狗地狱.火马地狱.火牛地狱.火山地狱.火石地狱.火床地狱.火梁地狱.火鹰地狱.锯牙地狱.剥皮地狱.饮血地狱.烧手地狱.烧脚地狱.倒刺地狱.火屋地狱.铁屋地狱.火狼地狱。

  叫唤。准长阿含。列八热大地狱。第四叫唤。第五大叫唤。各有十六游增。以狱卒捉罪人。掷大镬中。热汤涌沸。又掷大?上。反覆煎熬。故号啕叫唤。而复大号啕叫唤也。而正法念云。黑绳地狱。有处名等唤。彼处恶烧。受苦无间。举在险岸。无量由旬。热炎黑绳。束缚系已。后推堕铁刀热地之上。铁狗啖食一切身分。分分分离。唱声吼唤。据此。叫唤二狱。只在第二黑绳狱中。概是八狱相连。故总说耳。长阿含云。由嗔恚怀毒。造诸恶行。故堕叫唤地狱。由习众邪见。为爱网所牵。造异陋行。堕大叫唤地狱。

  ○拔舌.粪尿如后。

  ○铜锁。观佛三昧云。黑绳地狱者。八百铁锁。八百铁山。竖大铁幢。两头系颈。狱卒罗刹。驱㖑罪人。令负铁山。铁绳上走。不胜落地。堕镬汤中。罗刹驱起。渴急饮铁吞石。一日一夜。经历是苦九十万遍。此由愚痴众生。七众弟子。九十六种梵志等。法说非法。非法说法。或犯轻戒。久不忏悔所致耳。

  ○火象。如僧护前进。见一白象。炽火烧身。佛言。汝见象者。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人。为僧当厨。诸檀越等。将诸供养。向寺施僧。或食后来。檀越白言。大德。日犹故未。可打犍椎。集僧施食。比丘恶口答白衣言。诸比丘等。犹如白象。食不能饱。向食已竟。停留后日。以是因缘。入于地狱。受白象身。火烧受苦。至今不绝。正法念又云。若人作如是心。象若醉时。能多杀人。我则得胜。为令象斗。与酒令饮。堕叫唤狱中。有大象生。身皆?然。一切身分。皆能打触。取彼人已。触破身分。破碎堕落。唱声大唱。故生火象也。

  ○火狗.起世经云。热沸灰河两岸。所有诸狗。身黑紫色。垢腻可畏。啖彼地狱众生身肉。脔脔咬食。三法度论云。火铁然地。驱罪众生熬令熟。熟已。复驱出。为恶狗所食。食肉尽。风吹使生。还复如故。此间养蚕煮炙。故生彼中。

  ○火马.火牛。准正法念。有人若见牸牛草马等淫道。心生分别。此与妇女不异。而行淫欲。以是堕合大地狱。生于团处。见彼牛马。如前忆念人妇女想。欲心炽盛。走向牛马。彼人既近牛马根门。恶业因故。入彼根门。即入其腹。满中热火。彼处受苦。

  ○火山.火石。准起世经。狱名众合。众生生于两山。名为白羊。口食炽然极猛火?。彼等入彼山内。两山相磨相打相揩。如是合磨打揩各讫。还本住处。譬如毗佉㝹。共啰毗佉㝹(此二。是闪电名)。相合相磨相揩相打已。各还本处。又守狱者。以大铁石。炽然猛?。扑彼地狱众生。令其仰卧热铁石上。更取别石。以覆其上。如世间硙。磨已复磨。大磨作粖。复更细磨。重研作尘。唯见脓血流出。空有髓骨尘粖而在。

  ○火床。同前铁床。

  ○火梁地狱中。铁梁铁柱。无非是火。或取罪人悬梁而烧。或以铁梁压身而烧也。

  ○火鹰。同前铁鹰。正法念。名乌丘山。其山?然。?高五千由旬。彼有铁树。树有铁乌。乌身?然。满彼树上。罪人到彼。?乌破其头者。取脑。取眼。取鼻。取颊。取心。取肺。取小大肠者。是众乌食地狱人。分分皆食。罪业力故。食已还生。鹰.乌事同。

  ○锯牙。起世经云。守狱者取彼众生。扑着热铁地上。以铁黑绳。拼度其身。即以铁锯。锯彼身破。破已复破。乃至大破。既锯其体。何必不锯其牙。此由口四恶业所致。

  ○剥皮。立世云。在更生.黑绳二狱中间。有地狱。名大巷。或有罪人。褫皮在地。还割其肉。以积皮上。昔在人中屠脍为业。杀羊猪牛鹿以自活命。或捕鱼鸟等。由此业报。彼中受生。

  ○饮血.准正法念。合地狱第八别处。名为朱诛朱诛。若人偷盗邪行。若羊若驴。以无人女。是故淫之。或在浮图。或近浮图。以是恶业。堕于恶处。常有恶虫朱诛朱诛。啖食其肉。复饮其血。既饮血已。断筋饮髓。或令罪人。自饮其血。如经明妄语地狱十八处。十七名血髓饮。彼处有河。名热血洋水。彼河热沸。以热铜汁.白镴汁和杂其中(长阿含名脓血地狱自然脓血。热沸涌出。罪人驰走。而自食之)。

  ○烧手.烧脚一类之事。八热狱第六烧炙。第七大烧炙。通身俱烧。皮肉燋烂。今从别业。但烧手脚。此由宰杀生灵。断手断足。炮烧煮炙。故堕此狱。

  ○倒刺。楼炭经云。挠捞河纵广二万里。河两边有铁树。立世云。逆刺睒浮梨。一切皆铁。昼夜烧然。树高一由旬。刺长十六寸。狱卒捉罪人臂。牵上刺树。而复牵下。牵上刺向下。牵下刺向上。腹着树。皮肉即尽。背.胁亦尔。受此残害。昔在人中。邪淫妇女。或妇人欺背夫主。复有种种增上业报。于彼中生。

  ○火屋.铁屋二狱同。各从所重名之。火屋。纯铁所成。铁屋。大火所炽。起世经云。时狱卒取彼众生。掷置铁屋室中。炽然大热。逼切难忍。众恼和合。遂大叫唤。彼中更有铁房.铁辇.铁阁.铁楼。其中炭火沸涌盈益。长阿含名烧炙。其事大同。

  ○火狼。楼炭经云。从挠捞河得出。入狼野干。纵广二万里。起世经云。以诸不善业果报。故于彼狱出生狐狼。粗恶可畏。咬彼地狱众生身肉。脚踏口掣。脔脔而食(云云)。

  △二指广。

  如是等地狱。其中各各复有诸小地狱。或一。或二。或三。或四。乃至百千。其中名号。各各不同。

  初句结上众狱。其中下。谓此等狱中。又各自有小地狱。以为眷属。或一二三。或至百千。名号差别。莫可指陈也。

  △二答罪报恶事三初正示恶业感报二别明狱报差别三结显业感苦器初分三初标示业感。

  地藏菩萨告普贤菩萨言。仁者。此中皆是南阎浮提行恶众生。业感如是。

  独指阎浮众生者。以志性无定。习造恶业。感此地狱也。那先比丘经云。如世间火热。不如泥犁中火热。如持小石。着世间火中。至暮不消。取大石。着泥犁火中。即消。亦如有人作恶。死在泥犁中。数千万岁。其人不死。此并由善恶业力。致消与不消。故云业感如是。

  △二释业力大二初正举。

  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

  此释业感之由。止观云。招果为因。亦名为业。十法界业。起自于心。但使有心。诸业具足。力者。堪任力用也。佛言。一切壮。无过心。心是怨家。常欺误人。心取地狱。心取饿鬼。心取畜生。心取人天。作形貌者。皆心所为。其力最多。以须弥之高广。能抵敌之。溟壑之汪洋。能浚深之。圣道之虚通。能障碍之。皆众生业力使然。非甚大而何。山.海二句。举例能障圣道。有漏业能障三乘圣道。无漏业能障佛性中道。光明文句云。三障障佛。第一义天之所舍离。故知业力甚深而广大也。

  △二诫劝。

  是故众生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父子至亲。岐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

  承上能障圣道之故。而诫劝之。人世间中。颇有是念。些小之过。谁为计算。惟无三昧经。佛告阿难。人生世间。所以不得道者。但坐思惟。秽念多故。一念来。一念去。一日一宿。有八亿四千万念。念念不息。一念善者。得善果报。一念恶者。得恶果报。如响应声。如影随形。是故善恶罪福各别。如阎罗王告罪人云。人生在世间时。罪过小且轻。死在地下泥犁。大且重。故涅槃云。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良以纤芥之恶。历劫不亡。毫厘之善。积世长存。福成。则天堂自至。罪积。则地狱斯臻。此乃必然之数。无所容疑。夫父子天性相关。亲之极至者也。然父修善。而子作恶。则父生天。而子堕苦。途路既岐。遭逢难必。纵使偶遇。父安肯以天堂之乐。易子地狱之苦乎。子善.父恶。情理亦然。如赖吒和罗经云。善恶随人。如影随身。人生独生。死亦独死。身作善恶。身独当之。无有代人者。故佛说四自侵经云。不计无常。而反贪爱。言有父母兄弟妻子。中外亲族。老病死来。善恶苦乐独自当之。无有代者。故劝勿以小恶为轻。而故造也。

  △三愿仁听言二初地藏劝听。

  我今承佛威力。略说地狱罪报之事。唯愿仁者暂听是言。

  如文。

  △二普贤释意。

  普贤答言。吾已久知三恶道报。望仁者说。令后世末法一切恶行众生。闻仁者说。使令归佛。

  普贤谓地藏愿我暂听。略说罪报之言。吾岂不知恶道苦事乎。但仁者久化幽关。为地狱教主。对众宣说。人必信之。方能使令归佛耳。无常偈云。有生皆必死。造业苦切身。唯有佛菩提。是真归仗处。劝令归佛。问地藏之正意也。

  △二别明狱报差别二初总示。

  地藏白言。仁者。地狱罪报。其事如是。

  此文可两属。作结上。则指前地狱名号。其事如是。起下。即指或有地狱等。如是如是。今为下文总示。义更较妥。

  △二别明。

  或有地狱。取罪人舌。使牛耕之。或有地狱。取罪人心。夜叉食之。或有地狱。镬汤盛沸。煮罪人身。或有地狱。赤烧铜柱。使罪人抱。或有地狱。使诸火烧。趁及罪人。或有地狱。一向寒冰。或有地狱。无限粪屎。或有地狱。纯飞?鏫。或有地狱。多攒火枪。或有地狱。唯撞胸背。或有地狱。但烧手足。或有地狱。盘缴铁蛇。或有地狱。驱逐铁狗。或有地狱。尽驾铁骡。

  初狱。如八师经云。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谮人无罪。谤毁三尊。死入地狱。狱中鬼神。拔出其舌。以牛犁之。烊铜灌口。求死不得。

  ○取心。夜叉食者。观佛三昧经云。诸罪人。生灰河中诸剑树间。有一罗刹。以叉叉其心出。与夜叉食。以昔时偷盗师长父母罪因缘故。一日一夜。五百亿生死。受苦无量。

  ○镬汤煮身。前经云。镬汤地狱有十八镬。一一镬纵广四十由旬。满中沸铁。五百罗刹。鼓大石炭。烧其铜镬。火?相承。六十日不灭。阎浮提日。满十三万岁。镬沸如星。化成火轮。此由毁佛禁戒。杀生祠祀。为啖肉血。焚烧山野。生燖众生。以火焚烧。生镬汤中。速疾消烂。唯余骨在。铁叉撩出。铁狗食之。呕吐在地。寻复还活。狱卒驱㖑。还令入镬。

  ○赤烧铜柱如前。

  ○火烧趁及罪人。趁(丑慎切。嗔去声)。逐也。从也。起世经云。阿毗大狱。诸众生辈。以不善业果报。经无量时。见狱东门忽开。狱众见闻开门。走向彼处。走已复走。大速疾走。我等今者。决应得脱。如是走时。身诸支节。转复炽然。南西北门。亦复如是。

  ○一向寒冰。楼炭经云。从狼野干出。走入寒冰。纵广二万里。人悉入其中。风四面起。寒冰(长阿含云。二金刚山间。有大风起名曰僧佉)。风吹人肌肤.皮肉.筋骨。入髓中便死。以诸不善业果报。而生其中。

  ○无限粪屎。地狱经云。沸屎狱有十八隔。各八千由旬。十八铁城。一一有十八隔。隔中四壁。百万亿剑树。皆生铁虫。口吐热屎。有情饮屎。此虫唼舌啖心。以前世破八斋戒。及不净恶业故。

  ○纯飞?鏫。观佛三昧经云。罪人落黑暗处。有铁乌。㭰距长利。从山飞来。抓啄罪人。痛急疾走。足下?鏫穿骨彻髓。经五百万亿岁。今言纯飞。则满狱皆是矣。此由兵家结寨。四角藏埋铁?鏫害人。故生此中。

  ○多攒火枪。与通枪同。唯多火耳。

  ○唯撞胸背。准楞严经。触报中历听。则能为撞为击。则此触果。由触因得也。

  ○但烧手足。起世经云。从硙叠小地狱出。诣向斛量五百由旬小地狱中。守狱者。取地狱辈。以热铁斛。遣其量火。烧手烧脚。耳鼻肢节。今从别业别报。故但烧手足。

  ○铁蛇.铁狗如前。

  ○尽驾铁骡。如僧护比丘。见一驴猛火烧身。佛言。实非是驴。迦叶佛时出家人。当厨。分僧饮食。恒自长受二三人分。持律比丘。如法诃责。答言。我当僧厨。甚大劳苦。汝不知恩。状似如驴。但养一身。何不默然。以是入地狱中。驴身受苦。今言尽驾。大约罪人骑铁驴上。火烧其身耳。

  △三结显业感苦器。

  仁者。如是等报。各各狱中。有百千种业道之器。无非是铜是铁。是石是火。此四种物。众业行感。

  如是等报。总指上事。由一切众生。恒生三种不善思惟。思惟五欲。思惟瞋害。思惟欺诳。皆以无明为因。而得生起。身坏命终。堕于恶趣。器者。即众生日用之器皿。今铜.铁.石.火。乃地狱苦具。皆罪人业行所感。非天与人授也。业行虽多。十恶摄尽。三毒为因。七支为缘。施行恶业。构造苦器。还为自身受用。不能避者。故光记云。破戒心成。能造地狱。种种苦具。宿豫严待。无有一物从外而起。故唯识论云。如地狱中。无地狱主。而地狱众生。依自然业。见地狱主。与种种苦。而起心见。此是地狱处。此夜时.昼时。以恶业故。见狗见乌。或见山压。以此文证。善恶熏心。令心易见。实无地狱。然而心外虽无地狱。恶业成时。强自妄见。故决定毗尼云。我说地狱诸苦事。实无恶趣可来往。刀杖鉾槊众苦具。亦无有能造作者。由分别故而见有。无量苦毒通其身。犹如分别诸幻焰。于此分别悉皆空。其斯之谓欤。

  △三结示指广。

  若广说地狱罪报等事。一一狱中。更有百千种苦楚。何况多狱。我今承佛威神。及仁者问。略说如是。若广解说。穷劫不尽。

  罪报百千苦楚。都由一念所成。如正法念云。云何恶业无量种种。皆因于心。相续流转。如河渗流。漂诸众生。令堕恶业果报之地。在于地狱。受极苦恼。此诸众生。云何如是。为心所诳。为爱所诳。故感百千种报。楚毒其身也。何况多狱者。但说阿鼻一狱。便有种种罪报苦事。况多狱乎。我今承佛威神。敬答仁者之问。不过略说如是事耳。若欲广解狱名罪报。及一一苦具。纵穷一劫之寿。亦不能尽。何也。众生业力。不可思议。盖由心业画师。自业画作业果地分。种种异心。别处受苦。有百千亿那由他数怖畏恶事。无有相似。不可譬类。秪由众生。昔时触境生着.起爱。今触境。秽恶.受苦。故苦报.苦事.苦器殊难悉举。明所化机竟。

  △大章第三明度脱缘分二初化主放光赞叹二阎王兴问赞叹宝雨经云云何菩萨能令称叹善男子如月出现能使人间城邑聚落诸刹帝利婆罗门等若男若女悉皆称赞菩萨如是如月出现为一切世间天人阿素洛健达缚等悉皆称赞初又二初世尊赞叹功德二地藏利益存亡今初先品题。

  如来赞叹品第六

  △二品文二初如来叹慈悲事二普广请利益事初二初叙光声称叹。

  尔时。世尊举身放大光明。遍照百千万亿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出大音声。普告诸佛世界一切诸菩萨摩诃萨及天龙鬼神人非人等。听吾今日称扬赞叹地藏菩萨摩诃萨。于十方世界。现大不可思议威神慈悲之力。救护一切罪苦之事。

  上明能化主。及所化机。正毕。世尊乘时赞叹。以明度脱之缘。故言尔时举身放光者。显大地同成智地。会群生咸入无生。如大品。从足下千辐相轮中。放六百万亿光明。足十指.两踝.膝.?.䏶.腰.腹.背.脐.心.胸.肩.臂.指.项.口.齿.鼻孔.眼.耳.毫相.肉髻。各各放六百万亿光明。从是诸光。出大光明。遍照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若众生遇此光者。必得阿耨菩提。今所放光。亦复如是。故云举身放大光明。遍照万亿沙界。大音声。乃三十二相梵声相。新婆沙论云。如来梵声。佛喉藏中。有妙大种。能发悦意和雅梵音。如羯罗频迦鸟。及发深远雷震声。如帝释鼓。大论云。如梵天王五种声。而从口出。一.甚深如雷。二.清彻远闻。闻者悦乐。三.入心敬爱。四.谛了易解。五.听者欲闻无厌。故云出大音声。告诸菩萨者。为流通是经。告天龙等。为拥护是经也。听者。耳之力。人之外诱。接于目为多。然不若耳之入人深。益人多也。何也。视散而听收。古人妙契是理。制字从耳。从壬(古挺字)。从德。耳气一提。则所听者。德心为之主矣。故须收视返听。听吾今日称扬赞叹。现者。起也。虽知诸法无性。佛种却从缘起。众生以此因而感。地藏以此缘而应。大者。其性广博。多所含容。大师子吼大益凡圣也。不可思议者。体相用三。皆叵思议。徒欲言之。言则伤其实。徒欲思之。思则丧其真。何也。既言诸法无性。则无四性计矣。而又佛种从缘。令得四悉檀益。此则用从体起。用还冥理。体藉用彰。体自空寂。即体即用。任运与拔。体用即非体用。与拔即非与拔。此唯圆教悉檀之益。故曰。大不可思议.威神之力。但慈悲之道。救拔为先。菩萨之怀。愍济为用。常应遍游地狱。代其受苦。故云。救护一切罪苦之事。

  △二令方便护经。

  吾灭度后。汝等诸菩萨大士及天龙鬼神等。广作方便。卫护是经。令一切众生证涅槃乐。

  大经谓如来实不毕竟入于涅槃。今言吾灭度后。何也。盖以机薪尽而应火亡。顺波旬而现灭也。方便言广作者。方便乃菩萨二利之器。不可须臾暂离。故维摩云。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谓不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以自调伏而不疲厌。是名有方便慧解。不。则缚矣。劝卫护是经者。以是众生之良药。譬如栴檀。能疗人病。一切众生。莫不愿得。有人大得栴檀香树。束薪卖之。无有买者。此经能令人得道。无不度者。吾般泥洹后。留在世间。无有视者。亦如旃檀束薪卖之。无买者也。故须广作方便。卫护流通。令一切罪苦众生。塞无明源。拔生死根。出三涂之恶道。证三德之寂光。庶不负大士威神慈悲之力。救护罪苦之心也。

  △二普广请利益事二初当机请说。

  说是语已。会中有一菩萨。名曰普广。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今见世尊赞叹地藏菩萨。有如是不可思议大威神德。唯愿世尊为未来世末法众生。宣说地藏菩萨利益人天因果等事。使诸天龙八部及未来世众生顶受佛语。

  文分二节。初经家叙威仪。今见下。述赞请利益。有一菩萨。即承命卫经之人。其名曰普广。从心发智。智弥法界。曰普。以智导行。行满虚空。曰广。心是境体。普广是用。心即法身。普即般若。广即解脱。由此大士。久证三德。广济群生。虽用不离体。而体藉用彰。故从用立名。若广明其事。即同观音十普(云云)。今见下。先述前所叹威德。大论问。诸佛出于三界。不着世间。无有我及我所。视外道.恶人.菩萨.阿罗汉。一等无异。云何赞叹菩萨。答。佛虽无吾我。无有憎爱。于一切法。心无所著。怜愍众生。以大慈悲心。引导一切。故分别善人。而有所赞。亦欲破恶魔所愿。以佛赞叹故。无量众生。爱乐菩萨。恭敬供养。后皆成就佛道。是故诸佛赞叹菩萨。云何赞叹。以地藏菩萨。久远劫来。能观诸法毕竟空。亦能于众生有大慈悲。行生忍。不见众生。行法忍。不着诸法。虽知涅槃是无上实法。而不取证。虽知众生如幻如化。而能起身口意业。可谓志愿弘旷有大悲心。行如是事。甚为希有。今既已见世尊赞叹其不可思议大威神德已。然利益天人。因果等事。更愿垂于未来。故请说之。世尊说法。不出施论.戒论.生天论。正修名因。已得名果。下文章章约人天以明因果。若表别教.三贤.十地。详今家教部。天龙等。能顶受之人。佛语。所顶受之法。领纳于心名受。人身以顶为尊。今云顶受。敬之极。信之深也。佛语不受。何言可受耶。

  △二世尊垂答二初如来正答分三初诫听许说。

  尔时。世尊告普广菩萨及四众等。谛听。谛听。吾当为汝略说地藏菩萨利益人天福德之事。

  诫谛听者。以是不思议威神慈悲事也。福者。天道佑善也。善则顺天。和气日相凑泊。从示。从逼。会其意耳。德者。固有之善也。直心为德。性命本来之正。学问易简之功。洪范陈五福。福寿.富贵.康宁.好德.考终。论语示五德。温.良.恭.俭.让。若吾教中。准四天王经。于六斋日。使者.太子.天王。勤伺众生。施行吉凶。若于此日。净心守斋。归敬礼供地藏菩萨。诸天为遣善神。营卫门户。凶疫众邪。阴谋消灭。夜无恶梦。县官盗贼。水火灾变。终而不害。临其寻终。迎其魂神。上生天上。天上福德。所愿自然。七宝宫殿。在意所之。寿终。下生侯王之家。颜色炜炜。见者心欢。逢佛值法。必得泥洹。斯皆五戒十善。敛情摄欲。六斋使然。五利益人天福德事也。

  △二承旨愿闻。

  普广白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如文。

  △三广明利益二初教主说利益二普广请经名初又二初广说利益之事二总结威神之力益事中复分二初通示闻名等益二别示久病等益初又二初供养得福二讥毁获报得福分四初闻名赞礼福。

  佛告普广菩萨。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地藏菩萨摩诃萨名者。或合掌者.赞叹者.作礼者.恋慕者。是人超越三十劫罪。

  修善者。称善男女。作恶者。称恶男女。如阎罗王诲来罪人云。汝等今去。为人家作子。当念孝顺。报父母恩。曼年盛时。当忍恶为善。笃信三尊。守戒奉道。修诸功德。莫复作恶。还来至此。夫善。人性之天然精粹者也。其发恰好。美若不可胜言。无一不由中出者。故从美。转注以心。示人。天根之学。复从二言者何。言。心声也。出言善。人亦以善应之。人心同处。可以见天心也。今言由闻地藏之名而合掌等。得其善名也。盖大士之名。万行万德庄严。自最初一念救母孝思。便为六道救苦发心根源。已深广无涯际矣。迨今十一大劫已来。若欲分别。穷劫不尽。故合掌等。皆超劫罪。如耆婆揽草。无非药者。普能愈病。一切具足。如如意珠。尽满其愿。合掌。表权.实一体。九界是权。佛界是实。今既开显。生佛一体。此身业供养。或赞相好微妙。或叹功德深洪。此口业供养。稽首着地。五轮俱圆。了性空寂。感应道交。乃三业普供。眷恋系慕。心心无间。或想菩萨之威德。或申自己之悲哀。此意业供养也。是人。点上闻名合掌等者。均能超越三十劫之重罪。此非不思议威神慈悲之力欤。

  △二塑画形像福。

  普广。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彩画形像。或土石胶漆.金银铜铁。作此菩萨。一瞻一礼者。是人百返生于三十三天。永不堕于恶道。假如天福尽故。下生人间。犹为国王。不失大利。

  初修因。彩画等。即法华云。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云云)。彩。色也。用五色縇染百福之相也。土石胶漆者。或以净土范塑为相。或以坚石巧琢为形。准优婆塞戒经。不许用胶(此土有牛皮.鱼肠二胶)。得失意罪。而此经用者。外国用树胶耳(白芨之类)。有言大豆汁(本草黑豆也)可代胶清。若光宅听许用牛皮胶。终是不净之物。后得不净果报。盖以画相无胶。色久脱落。灰布无漆。身不坚牢。此像设之断不可阙者。金银铜铁。价虽贵贱不同。体乃坚刚不异。镕铸为像。永远庄严。修䟦拏。翻金。准大论。出山石沙赤铜中。说文云。金有五色。黄金为长。久埋不变。百陶不轻。阿路巴。翻银。准大论。出烧石中。尔雅。白金谓之银。铜。赤金。银之次也。阿噜力经云。多唎路诃。注云三金。谓金.银.铜。从金从同。色与金相似。而德大有间矣。古文取意制字。示不可以貌取人也。铁。黑金也。从夷。取常铁为意。常铁炼久而得其精纯。虽百炼而不耗。谓之真刚。铁于金品最下。而致用为多。民利不可阙也。已上明造像。准戒经。不净钱。不任造像。可换取如法净钱造像。又不许造半身像。善相不起。堕落生死。作此菩萨。一瞻一礼者。他人以此众物作地藏菩萨胜相。或有善男女等见之。或但瞻而不礼。或有瞻而礼者。此明修因甚少。下明得果极大。是人即作像瞻礼者。皆百返生于三十三天。且永不堕恶道之中。以造像本是天业。故感生天上。造像功德经云。若人临终。发言造像。乃至如麦?(古猛切大麦也)。能除三世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有十一功德。一.世世眼目清洁。二.生处无恶。三.常生贵家。四.身如紫磨金色。五.丰饶珍玩。六.生贤善家。七.生得为王。八.作金轮王。九.生梵天。十.不堕恶道。十一.后生还能敬重三宝。故下即云假如天福等。妙乐云。岂是欲界人天善根。故后贤讲是经者。断不可准正法念经所列忉利之三十三。必依吾所引灌顶咒经者。此千古不磨之定案也。不失大利。通言之。谓虽生人中作王。犹不失作像瞻礼之大利。若深推其意。必以成佛为大利。如经云。如是诸人等。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是也。故妙乐云。今经欲收无始微善。咸趣菩提。若已发心。随有毫善。莫非缘因。今经既同法华。福利自叵思议。

  △三厌女供像福二初厌女身供像转报二厌丑病礼像获福初分二初明供像。

  若有女人。厌女人身。尽心供养地藏菩萨画像及土石胶漆铜铁等像。如是日日不退。常以华香饮食衣服缯彩幢幡钱宝物等供养。

  初二句兴供意。厌女身故。同药师愿中。若有女人。为女百恶之所逼恼。极生厌离。愿舍女身。盖女人因淫业。而致乘爱心而来。陷人之坑阱。积秽之丘陵。超日月经明示五碍。一.不得作梵天王。清净.垢染不同故。二.不得作帝释。少欲。多欲差殊故。三.不得作魔王。刚强.懦弱相异故。四.不得作转轮王。仁慈.嫉妒迥绝故。五.不得作佛身。万德.烦恼各别故。玉耶经中。大彰十恶。一.初生父母不喜。二.举养视无滋味。三.心常畏人。四.父母忧嫁。五.父母生离。六.畏夫喜怒。七.怀产甚难。八.少为父母检录。九.中为夫婿禁制。十.老为儿孙所呵。故女中智者。常生厌离也。尽心下。供养法。苏悉地经。广明供事不同。凡供养门。乃普贤毗首羯磨所作。出虚空库藏法中。依大圆镜智及成所作智而为之也。尽心二字。须玩。下诸供物。皆事。财施也。若不离自心。竭尽为之。则一切法趣事.趣财。是趣不过。则事全是理。财即是法矣。像设如前。如是日日不退。可谓心心坚固。念念精勤。华香.饮食.衣服义如前明。缯彩。即五色彩鞋。缯字有二音。咨登切。音增。与矰同。缯缴以射凫雁。箭有纶者。古诗。未必逢矰缴。是也。慈陵切。音情。帛也。赠神曰缯。今从情声。幢。梵语脱阇资。中翻幢。熏闻引尔雅云。阇谓之台。而言脱者。积土脱落也。今所不取。盖是梵语。但名义集。既以寺塔坛幢联贯而立。则台义非谬。然说文云。幢。旌旗之属。辅行又云。幡者。旌旗之总名。今佛法供具相状似彼。故云幡。则幢幡一类。幡之大者为幢。幢。翳也.容也。施之车盖。童童然以隐蔽形容。则似车之盖。故楚曰帱。关东西曰幢。凡造幡法。切不得安佛菩萨像。及名号等。幡是供具。供于所供。如何复以像名为之。钱宝物等。众生之性命。切己难忘。能舍命财。心无吝惜。内息悭贪。获福无量矣。

  △二转报果三初明转女身。

  是善女人。尽此一报女身。百千万劫。更不生有女人世界。何况复受。

  转报事难。惟在精诚。今既尽心供养。而又日日不退。故毕此一期果报之身。从斯百千万劫。更不生有女人世界。即指西方极乐。一向无有女人。何况复来三界受女身耶。

  △二愿不转女。

  除非慈愿力故。要受女身。度脱众生。

  如摩耶夫人。以大幻愿智法门。永为千佛之母。此以顺爱法门。度众生也。又婆须密多女。说离欲际法门。一切众生随类见我。令得一切三昧。此以逆爱法门。度众生也。并以慈受三昧。誓愿之力。示为女身。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正此意也。

  △三结不受女。

  承斯供养地藏力故及功德力。百千万劫不受女身。

  供养地藏。乃现行精进及功德力。是善习熏起。种现交熏。功业成办。故于百千万劫永不受女人身。

  △二厌丑病礼像获福三初瞻礼。

  复次普广。若有女人。厌是丑陋。多疾病者。但于地藏像前。志心瞻礼。食顷之间。

  丑。臭秽也。陋。鄙恶也。此方黄帝时。有嫫母。齐国有无盐女。梁鸿之妻孟光。皆天下之丑女。而贤慧者也。准业报差别经。以十业故。得丑陋报。一好行忿怒。二好怀嫌恨。三诳惑于它。四恼乱众生。五于父母所无爱敬心。六于贤圣所不生恭敬。七侵夺贤圣资生田业。八于佛塔庙断灭灯明。九见丑陋者毁訾轻贱。十习诸恶行。亦以十业得多病报。一好喜打拍一切众生。二劝他令打。三赞叹打法。四见打欢喜。五恼乱父母。六恼乱贤圣。七见怨病苦。心大欢喜。八见怨病愈。心生不乐。九于怨病所。与非治药。十宿食未消而复更啖。以是二十种业。感此丑病。女身相貌丑陋。为夫君之嫌憎。遭众士之讥呵。身多疾病。致自心之忧苦。招眷属之轻陵。三恶并集。一世多愁。宁不长怀厌弃乎。能感之机。识此之由。但于下明修因。食顷。一饭食时。以少显多。以短形长耳。

  △二转报二初相貌圆满。

  是人千万劫中所受生身。相貌圆满。

  此显暂时瞻礼之功。不可思议。圆则无喎邪之恶相。满则鲜窊曲之丑形。相貌既得圆满。身躯自无疾病。

  △二贵姓受生。

  是丑陋女人。如不厌女身。即百千万亿生中常为王女。乃及王妃。宰辅大姓.大长者女。端正受生。诸相圆满。

  不厌女身。情爱未忘。瞻礼之功。纤毫不爽。故于万亿生中。常为王家之女。如波斯匿之胜鬘。阿阇世之术达矣。王妃。妃。合也。嫔御之贵。次于后者。又天子后宫.嫡庶皆称妃。如末利.韦提希是也。宰辅大姓。乃天子股肱。元勋阿衡。或生刹帝利大姓。或婆罗门大姓。长者女。如须达多之有苏曼。维摩诘之有月上也。端正等。梵名阿波罗提目伽。此言端正。别行疏云。女人端正。七德之初。但端正无相者。或早孤少寡。相禄不佳。今明貌与相相扶。弥显其德。端则招夫宠爱。相则招于禄敬。若爱带慢。何谓为德。爱而敬之。故是相也。今既端正圆满。相弥妙矣。

  △三结成。

  由志心故。瞻礼地藏菩萨。获福如是。

  志心二字。义深意重。贯于前后。勿轻看过。夫人之转报。诚非易事。譬耕夫之忽临帝座。如溷者之俄登天府。平地之福。匪伊所思。今所获福。诚由志心。志者。心之所至也。其丑女以瞻礼而感。地藏以慈力而应。均是心也。若各各性计不忘。则能所条然。凡圣岐矣。安能感应道交。转报获福耶。惟瞻礼之际。了能所之皆空。故感应之时。致假中之叵议。则丑妇与地藏。无二无别。功并由于志心。故增一阿含云。若欲礼佛者。当来及过去。当观空无法。是名礼佛义。勒那三藏七种礼。不可不知。

  △四伎乐赞供福。

  复次。普广。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对菩萨像前。作诸伎乐及歌咏赞叹。香华供养。乃至劝于一人.多人。如是等辈。现在世中。及未来世。常得百千鬼神日夜卫护。不令恶事辄闻其耳。何况亲受诸横。

  文分二节。初能供之机。如是下。所获之福。能者。信善之实。信而不实者。不能为之矣。伎字。说文从女支声。妇人小物乐工也。从人支声。训与也。乐者。天子之要事。可以观风考俗。使民荡秽涤邪。故礼乐不可须臾去身。若礼记云。夔始制乐以赏诸侯。自黄帝咸池以下。代制于乐。不过据此土言之耳。歌咏者。尚书云。诗言志。歌永言。诗序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歌者。乐之声也。直陈其德也。准山海经。帝俊八子。始为歌。若吾教中即梵呗也。寻西方之有呗。犹东国之有赞。赞者从文。以结章。呗者短偈。以流颂。比其事义。名异实同。今既作五声八音之乐矣。及申歌咏赞叹之颂矣。复陈香华供养之物矣。不惟信心自为。更以普劝他作。或一或多。随缘转化。如是之人。自应获福。故即云如是等辈(云云)。然作乐供像。何以得鬼神卫护耶。准礼记曰。礼乐之行乎阴阳。通乎鬼神。汉书云。夫乐者。圣人所以感天地.通鬼神。况乾闼.紧那皆天帝乐神。今既伎乐歌咏于地藏。宁不感帝释。遣干.紧。令人卫护耶。然恶事不闻耳者。又从何致乎。曰。不闻礼云。夫乐。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旋象风雨。今既作乐供像。自感天地清明气象。四时和焉。风雨时焉。安有恶事辄闻于耳。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况今获福。实从信心得来。何况亲身受诸横哉。若准法华。妓乐颂德。开人天业。自应早成佛道矣。

  △二讥毁报获二初正示二结况示中二初示讥毁相。

  复次。普广。未来世中。若有恶人及恶神.恶鬼。见有善男子.善女人归敬供养赞叹瞻礼地藏菩萨形像。或妄生讥毁。谤无功德及利益事。或露齿笑。或面背非。或劝人共非。或一人非。或多人非。乃至一念生讥毁者。

  初举讥毁之类。次明讥毁之相。梵名鸠那罗。此云恶人。亦云不好人。恶神。大即指波卑夜。正翻云恶。小即指岳渎山川内恶者一流。恶鬼。大指鸠槃荼等。小即指倚草附木。妄作威福之类。夫恶有三种。一曰恶。二曰大恶。三曰恶中恶。此之三类。各有三恶(云云)。见有等。明造毁之端。佛言。清浊异流。明愚异趣。忠佞相仇。邪常嫉正。故着欲之人。不好我无欲之行。于是恶类遂生嫉心。所以嫉之者。恶人恐以彼善。形我之恶也。恶神恐其出界。失我之眷属也。恶鬼恐其斋戒。失我之血肉也。怀私虽异。为恶是同。曾子云。人之好善。福虽未至。去祸远矣。人之为恶。凶虽未至。去福近矣。辩魔书云。见善养育。如雨露之被草木。遇恶剿绝。若鹰鹯之逐鸟雀。人何不努力修善。而甘为恶人.恶神.恶鬼哉。讥者。嘲诮之言。毁者。谤坏之事。讥生忌嫉之心。毁起贪恨之念。故知心为起恶之源。口乃召祸之本。徒谤圣贤。枉压良善。从虚妄以构词。自无端而肆毒。初乃轻言讥激。后遂重语讟诬。自作阐提。拨无因果。宣言此辈。徒窃善名。归供赞礼。实无功德。唐丧资财。何有利益。那知泥木灵像。远有所表。敬诚殷礼。获福无边。轻心毁谤。招罪弥劫。愚痴无知。阻退善根。或露齿而轻笑。或面是而背非。自己非之。复劝人共非。或劝得一人。或再劝多人。而共非之。此言多讥毁恶。乃至一念。言少讥毁恶。那知众罪。皆从此起。譬夫决江之流。滥觞于瓮口。参天之树。发蘖乎毫芒。唇口是弓。心虑如弦。音声如箭。一念如机。长夜空发。徒染身口。顾斯后报。可不慎哉。

  △二显讥毁报二初直堕阿鼻。

  如是之人。贤劫千佛灭度。讥毁之报。尚在阿鼻地狱。受极重罪。

  獧(音喧。轻也)顽成性。估侸(上音颠。下音孺。轻薄也)。为情。不知佛道。正真弘深。而以世间轻薄浅近之言。欲设嫉心。谤毁道根。如是之人。如折翅鸟。不能飞行。当知是辈。于未来世。永不能至人天善处矣。梵名劫簸秦言分别时节。颰陁。秦翻为贤。以多贤人出世。故名贤劫也。此现在贤劫。共有千佛出世。今我释迦。方是第四佛。余有九百六佛。一一出而灭。可谓岁月弥之矣。今言千佛灭度已。而讥毁之报。尚在阿鼻大狱。受极重之罪。终无底止矣。兴起行经云。世人所作行。或作善恶事。此行还归身。终不朽败亡。以谤法之人。极大罪业。堕三恶道。难可出离。可不慎哉。

  △二转生恶道。

  过是劫已。方受饿鬼。又经千劫。复受畜生。又经千劫。方得人身。纵受人身。贫穷下贱。诸根不具。多被恶业来结其心。不久之间。复堕恶道。

  历劫沉沦。永失生天之路。随缘受报。竟无出苦之期。谤无法味。感报枵虚之饿鬼。不识正道。受形旁背之畜生。梵名阇黎哆。云饿鬼。此道遍在诸趣。以謟诳心意。作下品五逆十恶。感此道身。梵名底栗车。云畜生。此道亦遍诸处。以愚痴贪欲。作中品五逆十恶。感此道身。此二道中。经劫长远。方始为人。言方言纵。亦非必定之辞。纵然得复人身。余业犹然未尽。由昔断灭法财。今感贫穷之报。因曩毁敬尊容。此招下贱之身。兼复诸根残阙。以致九结缠心。从冥入冥。随苦至苦。大乘论。坚意菩萨云。诽谤大乘法。决定堕恶道。焚烧甚苦痛。业报罪信尔。若从地狱出。复受余恶报。诸根常缺陋。永不闻法音。设使得闻者。复生于谤法。以谤法因缘。还堕于地狱。噫。可不诫欤。

  △二结况。

  是故普广。讥毁他人供养。尚获此报。何况别生恶见毁灭。

  是故二字。紧承永堕阿鼻。弥劫经生而况出也。善人供养。恶辈讥毁。尚获弥劫之殃。况别生恶见。如弥犁车毁灭佛法。其罪有甚于此矣。故宝雨经云。若诽谤者。是名愚人。堕于恶处。受诸苦恼。又为一切世间天人阿素洛等之所轻贱故。知诽谤之罪。实居众罪之先。

  △二别示久病等益五初久病恶相乃至五斋诵感报初分三初示病中恶相又二初示相。

  复次。普广。若未来世。有男子.女人。久处床枕。求生求死。了不可得。或夜梦恶鬼。乃及家亲。或游险道。或多魇寐。共鬼神游。日月岁深。转复尪瘵。眠中叫苦。惨凄不乐者。

  佛说医经云。人身中。本有四病。一地.二水.三火.四风。智论云。四大为身。常相侵害。一一大中。百一病起。冷病有二百二。水.风起故。热病有二百二。地.火起故。盖由四大难调。六腑更反。以有报身。忽婴疚疾。今乃连年累月。枕卧床席。不能起居。乃杀戮之余殃。致病恼之久迫。求生而势不能生。求死而事难即死。梦恶鬼等。因病迫心。神思瞀乱。夜多恶梦。惊悸重增。唯识论明四梦。一.无明习气。二.善恶先徴。三.四大偏增。四.巡游旧识。今梦恶鬼。恶相先徴也。及见家亲。巡游旧识也。游险道。则四大偏增。鬼神游。乃无明习气也。乌苏慢。此云厌。眠内不祥。伏合人心。论衡曰。卧厌不寤。故曰魇寐。久寐不醒。鬼神共游。绵历岁深。形骸困劣。尪(音汪)弱也。即瘠病之人。瘵(音债)劳瘵。即五劳七伤之类。眠中叫苦等者。以身为苦器。阴是坯瓶。四大浮虚。互相乖反。禀形人世逢秽浊之时。受质伪身。居怖畏之境。幽冥无量鬼神。以及家亲眷属。依房依庙。附岳附丘。凡有含灵。并皆祗响。致使神爽冥昧。识虑昏茫。至于寤寐多有恐怖。所以眠内不安。晨昏叫苦。心中煎迫。动静惨凄。皆病中之苦相也。

  △二释意。

  此皆是业道论对。未定轻重。或难舍寿。或不得愈。男女俗眼。不辩是事。

  此释久病恶相。由业道之冤对耳。故佛告阿阇世王。一切诸法。皆为缘对。世人所为作。各自见其行。行善得善报。行恶得恶报。是故大王。当舍恶从善。今既业缘对至。将非性命无逃。但未定其罪之轻重。岂便判其人之死生。故应死者。或难即时舍寿。未应死者。尚尔淹滞难愈。恐是五音咒诅。或招三世冤优(字汇补音尤。出道藏)魂系阴司。灾生阳世。人间俗陋之眼。焉能辩此业对之事哉。

  △二明修福脱罪二初正示方轨二况显利益初分三初对像读经。

  但当对诸佛菩萨像前。高声转读此经一遍。

  夫人节宣不谨。感于寒热等证。世医药饵。可能疗治。今是恶业报病。须藉法力方祛。盖诸佛心者。慈悲为体。能作医王。善疗众生身心之病。经是法药。菩萨是瞻病之人。故须对像读经。然祇转一遍者。金丹一粒。点铁成金。至理一言。革凡成圣。何俟多转乎。

  △二为病舍物。

  或取病人可爱之物。或衣服宝贝庄园舍宅。对病人前。高声唱言。我某甲等。为是病人。对经像前。舍诸等物。或供养经像。或造佛菩萨形像。或造塔寺。或然油灯。或施常住。

  世人之病有二种。四大是身病。三毒是心病。身病可用药。心病须修福。法句经云。人作善恶。殃福随人。虽更生死。不可得免。故须经福以禳之。可爱物华美而贵重者。今割其爱。断病之根也。衣服着以严身。宝贝蓄而致富。庄园供游玩之观。舍宅安子孙之所。并我受用。不可阙少。此明所舍之物。对病人下。宣唱舍物。对病高唱者。令知代施功德。忆持在心不忘。经云。一切诸物悉皆分散。唯此愿王。不相舍离。是也。梵语那莽。此云某甲。甲是天干之首。第一之数。不妨乙丙行列也。或供下。修福之法。供经像者。法是佛母。佛从法生。三世如来。皆供养法。像是世尊遗容。虽泥木塑刻。见者皆生佛想。与真无异。故供者得福。造佛菩萨形像者。准造像福报经。功德殊多。今略举一二。经云。天下人民。能作佛形像者。世世所生之处。眼目净洁。面貌端正。身体手足。常好柔软。生于天上。亦复净洁。诸天中胜。紫磨金色。端正无比。作菩萨像。功德亦尔。塔寺如前。杂宝藏经云。造立塔寺。命终生忉利天。然油灯者。施灯经。佛告舍利弗。有人于塔庙形像。奉施灯明。乃至以少灯炬。如此福德。唯佛能知。成佛一人。可爱物等。总施招提。供养众僧。此言随行一种。即感胜报。非事事要做也。

  △三脱罪知命。

  如是三白病人。遣令闻知。假令诸识分散。至气尽者。乃至一日.二日.三日.四日至七日已来。但高声白。高声读经。是人命终之后。宿殃重罪。至于五无间罪。永得解脱。所受生处。常知宿命。

  代病舍物。必三白令闻知者。欲令洞闻于心。深知我有如是功德也。假令者。谓藉斯施福。病去身安。何善如之。借使大限难逃。世缘永绝。当诸识分散。气绝之时。亦应七日之中。高声唱施读经。其人必解脱重罪。而超升矣。诸识分散者。处胎经云。尔时世尊将欲示现识所趣向。道识.俗识.有为识.无为识.有漏识.无漏识.华识.果识.报识.无报识.天识.龙识。乃至人非人识。上至二十八天识。下至无救地狱识(文)。此泛指也。若的就一人。应指八个识神为诸识也。气尽者。所谓风先火次。魂神去矣。身虚体冷。形骸萧索也。宗镜问。诸根坏日。识迁离时。舍此故身。别受余质。去来之识。相状云何。答。显识经云。佛告贤护。识之运转。迁灭往来。犹如风大。无色无形。不可显现。而能发动万物。示众形状(云云)。是人下。明转障托生。宿殃重罪。五无间罪。永得解脱。正显施福殊胜。三宝功深。不惟脱罪受生。且能常知宿命。自然深知因果。罪福分明。从明入明。必阶佛果已。

  △二况显利益。

  何况善男子.善女人。自书此经。或教人书。或自塑画菩萨形像。乃至教人塑画。所受果报。必获大利。

  况者。譬拟也。谓代其舍施。获福尚尔。矧自行之。何可比拟。中边分别论明大乘修行。有十。第一是书写。涅槃云。于恶世中。书写经卷。亦劝他人令得书写。具足能解。尽其义味。塑画形像。造像经云。作佛菩萨形像。其福无量。无穷尽时。不可称数。如是四天下江河海水。尚可升量。作佛形像。其福其多。多四天下江河海水。过出十倍。后世所生。常护佛道。作佛形像。死后不复入于地狱.畜生.饿鬼诸恶道中。故所得果报。必获大利也。

  △三结劝修功德。

  是故普广。若见有人读诵是经。乃至一念赞叹是经。或恭敬者。汝须百千方便。劝是等人。勤心莫退。能得未来现在千万亿不可思议功德。

  承上功德。故言是故。对经名读。以未熟故。背本名诵。以文熟故。根有利钝。时有久近耶。是经者。地藏经也。言是者。以全体即是。更无二故。今家六即显是。以全心是经。经外无心。全经是心。心外无经。故曰。是经一念赞叹者。前以一念讥毁供养。尚获弥劫之殃。一念赞叹是经。必感多生之福。恭敬读诵者。获福与赞叹同功。汝须下。佛劝诫普广。应须以百千方便。劝是等读诵赞叹恭敬者。如大方广总持经云。佛灭度后。若有法师。善随乐欲。为人说法。能令菩萨学大乘者。及诸大众。有发一毛欢喜之心。乃至暂下一滴泪者。当知皆是佛之神力。以此证知其读诵赞叹恭敬者。安知非佛神力。故须方便劝之。勤心莫退者。如坚意经。佛告阿难。其有好心善意之人。闻佛明法。一心而听。能。一日可。不能一日。半日可。不能半日。一时可。不能一时。半时可。不能半时。须臾可。其福不可量.不可訾也。汝当广为诸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白衣人民说之。暂听尚尔。况恭敬乎。况赞叹乎。况读诵乎。故劝勤心莫退。能得不可思议功德于现未故也。

  △二梦寐见鬼三初梦见恶境二来遣读经三存亡得益初分三初示相。

  复次。普广。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或梦或寐。见诸鬼神。乃及诸形。或悲或啼。或愁或叹。或恐或怖。

  此中之梦。与前梦不同。前是自身业对。此为远属阴缠。皆实梦也。孙真人云。凡梦皆缘。梦魂役物。其神至于躯体。不能流通。夜则魂梦虚争。将吉以报吉。将凶以报凶。故东莱吕氏云。形接为事。神遇为梦。今乃形接而神遇。故有梦事也。周礼占六而梦。梦之吉.凶.平居.惊愕。思念觉时道之喜悦.恐惧之六梦也。寐者。昧也。目閟神藏也。庄子云。其寐也。魂交是矣。见诸鬼神。此系多生亲属。托梦现形。乃平居正梦也。诸形者。男女老少不同。人鬼面貌不一。悲啼等。即惊愕.恐惧之梦。准医书。乃阴气所乘。故见鬼神。肺气盛。则梦哭泣.飞扬。心气盛。则梦喜笑.恐畏。今是亲属致感。非关阴阳虚实。悲啼愁叹。亲鬼乞怜之状也。

  △二释意。

  此皆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过去父母.男女.弟妹.夫妻眷属。在于恶趣。未得出离。无处希望福力救拔。当告宿世骨肉。使作方便。愿离恶道。

  多生眷属。故现诸形。未接生前。安能念及乎。父母男女。如前。弟。第也。相次第而上也。妹。昧也。犹日始入。历时少。尚昧也。夫妻。匹敌之义也。士庶人曰妻。妻齐也。夫贱。不足以尊称。故齐等言也。在于恶趣等。或沉地府。或坠鬼伦。经历长途。出离寡助。既失望福救之处。乃远告多世之亲。此鬼神无聊之极思有求之苦境也。故知。为过去父母等作福。如饷远人。然正法念经云。若为亡人修福行布施。生鬼道者。鬼容得福。以鬼知悔。前身悭贪。故为施时。彼则欢喜。若生余道。多无得力。今此辈求作方便。愿离恶道。恐是饿鬼之类耶。

  △二来遣读经。

  普广。汝以神力。遣是眷属。令对诸佛菩萨像前。志心自读此经。或请人读。其数三遍。或七遍。

  何故令普广以神力遣眷属读经耶。以世间愚人识恩分者少。生前六亲尚有不顾。况隔数世之亲乎。即有念及者。既未识面。纵形梦寐。想不及此。故来普广以神力冥资。速令忆念。使恭对佛菩萨像前。或自读经。或请人读。其经数至三.七者何。皆阳数也。三乃天地人之数。自一而再重之。三才备矣。一之二。阳生阴也。二生三。阴阳参和也。三生万物。生生无穷矣。七。少阳之数也。此亦二三变体。二得五成七。进得乎九。则为老阳。转狱鬼于阴司。生人天之阳世。故唯取三.七之数。不取六.八者。以阴数坎陷。非超冥之道耳。

  △三存亡得益。

  如是恶道眷属。经声毕是遍数。当得解脱。乃至梦寐之中永不复见。

  解脱者。离恶道也。或生天上人间。或进三乘圣道。亡亲既获超升。自不现形梦寐矣。

  △三下贱求悔三初标能忏人。

  复次。普广。若未来世。有诸下贱等人。或奴或婢。乃至诸不自由之人。觉知宿业。要忏悔者。

  下贱等。辩意经云。五事常生卑贱。为人奴婢。一.憍慢不敬二亲。二.刚强无恪心。三.放逸不礼三尊。四.盗窃以为生业。五.负债逃避不偿。然下贱对尊贵言奴婢。对大家言。各有不同。若以四方言之。北郁单越。无仆使之殊。故无贵贱。余三方有贵贱。以有君臣民庶之别。大家仆使之殊。故有贵贱别类也。总束贵贱。合有六品。一.贵中之贵。谓轮王等。二.贵中之次。谓粟散王等。三.贵中之下。谓百僚等。四.贱中之贱。谓台奴竖子等。五贱中之次。谓仆隶等。六贱中之下。谓姬妾等。粗束如是。细分难尽。诸不自由者。非下贱奴婢之流。乃皂隶门馆之类。月有请受。日藉资生。闻呼唤而来。仰其鼻息。听发遣而去。承其声光。身不自从。非丈夫矣。宿业者。佛告波斯匿王。凡人处世。尊卑贵贱。贫富苦乐。皆由宿行而致斯果。若世之愚顽无觉知者。抑岂甘之。且谓得之。若稍黠慧有觉知者。岂惟哀之。诚欲脱之。若欲离脱。必须忏摩。涤荡悔过?尤。光明云。系属于他。常有怖畏。不得自在。而造诸恶。故须行忏悔也。梵语忏摩。此云悔过。华梵双标也。辅行云。忏悔秪是三善业耳。

  △二释所悔法。

  志心瞻礼地藏菩萨形像。乃至一七日中。念菩萨名。可满万遍。

  一七者。世数。极于七也。如一日念之不应。念之七日。必遂所求。故十轮经云。一日称地藏。功德大名闻。胜俱胝劫中。称余智者德。能解诸众生。一切烦恼缚。故须称名。满万遍者。表祛万恶。集万善也。

  △三结转报益。

  如是等人。尽此报后。千万生中。常生尊贵。更不经三恶道苦。

  此正显地藏大威神力。如佛告辩意。有五事。得为尊贵。众人所敬。一.施惠普广。二.礼敬三宝及众长者。三.忍辱无有瞋恚。四.柔和谦下。五.博闻经戒。今七日称名。岂止千万生中尊贵。不经恶道。即佛果必可期也。

  △四新产获福二初举种类新产。

  复次。普广。若未来世中。阎浮提内。刹利.婆罗门.长者.居士。一切人等及异姓种族。有斯产者。或男或女。

  但举南洲者。北洲产于树下。亦无恶露苦恼。东西二洲。欲事既少。生育应稀。唯有南洲。女人多产多苦。以一切诸众生母。欲生子时。身体遍痛。受大苦恼。数坐数起。不能自安。故特标阎浮人耳。刹利等人。虽贵贱不埒。生时善恶谁知。三十八个七日满足。必须胎产男女。此由宿业因缘。以随阴阳变化。故周易八卦。干阳为父。坤阴为母。生震坎艮之三男。巽离兑之三女。化生万物也。准增一阿含。若当为女。于母左胁。倚脊向腹而住。若当为男。于母右胁。倚腹向脊而住。故知男女皆乘爱而生。以淫欲而正性命也。

  △二示经名利益二初诵经念名。

  七日之中。早与读诵此不思议经典。更为念菩萨名。可满万遍。

  何故早与读经称名耶。准护诸童子咒经。如来初成正觉。有一大梵天王来诣佛所。作礼说偈。言。有夜叉罗刹。常喜啖人胎。能令人无子。伤害于胞胎。男女交会时。使其意迷乱。怀妊不成就。及生时夺胎。皆是诸恶鬼。为其作娆害。我今说彼名。愿佛听我说。第一名弥酬迦。乃至第十五名蓝婆。此十五鬼神。常游行世间为婴孩小儿。作于恐怖。及说恐怖形相(云云)。今故早读本愿经。及与地藏名。则令善神拥卫门户。恶鬼自远遁矣。

  △三脱殃增寿。

  是新生子。或男或女。宿有殃报。便得解脱。安乐易养。寿命增长。若是承福生者。转增安乐及与寿命。

  文分二节。初转宿报宿殃报者。准瑜伽论云。又于胎藏中。或由先业力故。或由母不避不平等力所生。随顺风故。令此胎藏。或发.或毛.或皮.及余支分。变异而生。今既诵经称名。便令新生男女。宿殃之报。尽得解脱也。安乐易养者。胎藏极成满时。其母不堪持此重胎。于第四日。内风便发。生大苦恼。又此胎藏。业报所发生分风起。令头向下。足便向上。胎衣缠褁。而趣产门。其正出时。胎衣遂裂。分之两腋。出产门时。名正生位。生后名触。谓眼触等。但生时有多种不同。或顺生。或逆生。甚有一足先下。谓之踏莲生。母肠同出。谓之盘肠生。此最险恶。命在须臾。今既诵经念名。则安然快乐。生养甚易。寿命增长者。大梵复白佛言。此诸女等。欲求子息保命长寿者。常当系念修行善法。于月八日.十五日。受持八戒。清净洗浴。诵我所说陀罗尼咒者。所生童子。安隐无患。尽其形寿。命不中夭。今既诵经称名。自不为恶鬼娆害。故得寿命增长也。若是下。增现福。承福生者。修行道地经云。人行不纯。或善或恶。至三十八七日。在母腹中。随其本行。自然风起。宿行善者。便有香风。可其身意。柔软无瑕。正其骨节。令其端正。莫不爱敬。又母腹风起。或上或下。转其儿身。而令倒悬。头向产门。其有福者。时心念言。我投浴池。水中游戏。如堕高床华香之处也。恶者反是。今又早为诵经称名。又承宿福而生。故应安乐者。转增安乐。应寿命者。重增寿命矣。

  △五斋诵感报二初标斋日之意。

  复次。普广。若未来世众生。于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日乃至三十日。是诸日等。诸罪结集。定其轻重。

  世之持斋者。有三长斋.月六斋.十斋不同。今先定斋日之数。准文殊菩萨善恶宿曜经。每月一日。梵云钵阇底下(唐言梵王)。是建名日。宜为善业。苦节修行布施等事。并吉。八日.二十三日。是力战日。婆娑善神下。宜力用之事。十四日.二十九日。是勇猛日。药刍神下。二十四日。是凶猛日。噜达啰尼神下。二十八日。是最胜日。钵折底神下(唐云天魔神)。十五日.三十日。是吉相日。必多卢神下(唐云魂灵神)。宜祭先亡。及布施供养父母.尊者.诸天。持斋戒施食。及诸祭祠吉。故取此十日为斋日也。但乃至二字。自古讲者。皆云超略之辞。今日数已至二十九。而又超至三十日。译师不通甚矣。非也。含蓄深意。人不知也。余考乃字古训为难意。而用为语辞之难心之难。不可象也。故象口气逶迤上出。难之又难也。其字。示人以意。今言一日至三十日。如是十日无间。至难至难也。若不信此解。若为通此二字乎。是诸下三句。明是日意。准佛祖统记。引提谓经。明三长斋。佛谓提谓长者曰。四时交代。岁终。三覆以校。一月六奏。诸天帝释.太子.使者。阎罗鬼神。俱用正月.五月.九月.旦日。案行王.民.龙.鬼.鸟.兽。为善恶者。与四王。一月六奏。使无枉错。覆校众生罪福多少。福多者。来司命下阎罗五官。除罪增禄。故使持是三长斋。引四天王经。明六斋。帝释来四王。各治一方。白月八日。遣使者案察众生善恶。十四日。遣太子。十五日。王亲临。黑月三日亦如是。若王亲下。星宿鬼神俱时随从。如遇修行斋戒。诸天相庆。即为注禄增算。引十斋经。明十斋。每月十斋日。持佛菩萨号。乞福灭罪(于六斋日加月旦等四日。如本经)。今国律。令诸州十直日。不得行刑。正据此义。又净度三昧经云。八王日(立春.春分.乃至立冬.冬至)。诸天帝释镇臣三十二人.四镇大王.司命.司禄.五罗大王.八王使者。尽出四布覆行。复值四王。十五日.三十日所奏。案校人民立行善恶。地狱王。亦遣辅臣小王。同时俱出。有罪即记。前斋八王日犯过。福强有救。安隐无他。用福原赦。到后斋日重犯。罪数多者。减寿条名。克死岁月日时。关下地狱。地狱承文书。即遣狱鬼录名。狱鬼无慈。死日未到。强催作恶。令命促尽。福多者。增寿益算。天遣善神。营护其身。移下地狱。拔除罪名。除死定生。后生天上。已上斋法。各出佛经。各宜遵奉。永处福堂。毋得故违。自取殃咎。故详示于此。

  △二释读经之益三初举阎浮罪状。

  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何况恣情杀害.窃盗.邪淫.妄语。百千罪状。

  南洲之人。心识无定。况意根中。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但凡夫之人。起恶念时多。举。即是动。止。即是静。动静之间。念起不一。安般经云。一弹指顷。心有九百六十转。仁王经云。一念有九十刹那。一一刹那中。复有九百生灭。菩萨处胎经云。一弹指顷。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有识。一念善。有无量善果报。一念恶。有无量恶果报。故云举止动念。无不是业。但凡夫造业。凡动身口。皆由心使。若心不善。方能损物。若内有善。方能顺福。虽复损益不同。然三业之本。以心为源。故动念成业。念善是福。念恶成罪。然检点自心。于二六时中。大约罪多于福也。何况纵恣六情。任造三业耶。遗教经云。纵此心者。丧人善事。譬之驽马。极力控制。尚难调伏。若纵其奔逸。损物无疑。杀害.窃盗.邪淫身三恶业。妄语该口四业。如前。百千罪状。即一杀业。有上中下。乃至贪嗔痴。亦有上中下。细举不胜。故总云百千。须知结罪由心。业有轻重。如嗔重则罪重。嗔轻则罪轻。成论云。或以事重。故有定报。或以心重。故有定报。如人以深厚缠毒。杀害虫蚁。重于轻心杀人。若心无嗔。虽杀上境。乃至父母。亦不成逆。故知诸业。例有轻重。虽分轻重。然受报时。纤毫不爽。可恣任其情乎。

  △二示斋日读经。

  能于是十斋日。对佛.菩萨.诸贤圣像前。读是经一遍。东西南北。百由旬内。无诸灾难。当此居家。若长若幼。现在未来。百千岁中。永离恶趣。

  六斋.十斋。增减不同。大论六十五云。六斋日。诸天来观人心。十五日.三十日。上白诸天。又六斋日是恶日。令人凶衰。若有是日受八戒持斋布施听法。是时诸天欢喜。小鬼不得其便。利益行者。故止观取斋日建首。有以也。但持斋法。稍有不同。阐义引祭统云。斋之为言。齐也。齐不齐。以致齐者也。及其将斋也。防其邪物。讫其嗜欲。耳不听乐。今释氏以不过中食为斋。亦取其防邪讫欲。齐不齐之义也。故请观音疏云。斋者。只是中道也。中后不得食者。表中道法界外。更无别法也。故若在释门。缁素皆过午不食为斋。近世通行。白衣唯不茹荤饮酒为斋。故不同也。法句经云。祠祀种祸根。日夜长枝条。唐苦败身本。法斋度世仙。故于六十斋期。应持斋布施。读诵本愿经耳。此正明读经。下明利益。读经中。初明方无灾难。若有一人。果于斋日。每读经一遍。则使四方百由旬境内。并无灾难。地反物为䄏(音幺)。天反时为灾。所谓蠲除䄏灾是也。次明家离恶趣。读经秪一遍耳。何获报之殊胜耶。正显地藏不思议利益事也。然今非无读经者。竟不获报。何也。曰。此有二意。一.方内之人。及居家之属。前生罪恶深重。则是定业难逃。二.诵经者。心或不同。志心者。诵经得力。故能转宿殃。不志心者。诵力既浅。福不胜罪。故难转也。

  △三释现世福利。

  能于十斋日。每转一遍。现世令此居家。无诸横病。衣食丰益。

  横病者。乃疫疠流行。福衰忽染。虽是恶鬼妄作祸福。即系自无善力所招。今既诵经。永绝横病。衣食丰益。最是要事。光明云。依因衣食。诸结恼热。药师云。为衣食故。造诸恶业。今因斋日转经。故感丰饶之报。不惟无业。亦且增福。即使贫无衣食者。亦致丰益之报矣。经之利益。可思议耶。说利益事竟。

  △二总结威神之力二初正结地藏利益。

  是故普广。当知地藏菩萨。有如是等不可说百千万亿大威神力利益之事。

  结如是等一句。显上所明者。乃举其概耳。如地藏十轮及占察善恶二经。广详其事。

  △二别示阎浮有缘二初略示有缘。

  阎浮众生。于此大士。有大因缘。

  因缘。秪是感应异名。大者。皆欲令其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大事因缘也。故大士金口亲云。但于佛法中。所为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尘。我渐度脱。使获大利。大利者。即法华所谓无量珍宝。不求自得。即菩提涅槃也。如是大因缘。非始今日。于无量阿僧祇劫来。于阎浮提。随机化物。种熟脱三。时时不废。譬子堕水火。父母骚扰救之。子有疾病。父母心偏爱之。以南洲众生。罪业偏重故也。故南洲众生。亦独于大士。信心不置。故上下贵贱。缁素男女。无一不从地藏菩萨。求其救拔水火。疗治疾病。譬如磁石吸铁。应感同时。有大因缘。深可省悟。

  △二广明闻益。

  是诸众生。闻菩萨名。见菩萨像。乃至闻是经三字五字。或一偈一句者。现在殊妙安乐。未来之世。百千万生。常得端正。生尊贵家。

  此言闻名见像者。明旋复之功也。原夫生佛同一觉体。觉海之性澄圆。圆澄之觉元妙。不觉无明风动。妄分见觉闻知。局于区宇。隔别成碍。于是见不超色。闻不出声。今旋其妄闻。闻菩萨之名。旋其妄见。见菩萨之像。则令所闻之名。契入真空之境。名亦无名。所见之像。会同法性之身。像何可像。名无名。而真闻了了。像无像。而真见昭昭。如是。则随拈经中或三个字。当下破三惑。消三障。成三智。证三德。显三身。或拈五个字。随处破五住。出五道。立五根。长五力。成五分也。一偈则一门超出。一句则一性圆明。如是二四六八。随行增数。现在则获殊妙安乐。念念与本愿同流。心心共菩萨俱现。未来之世。常得相好。端严清正。在处恒生尊贵之家。如佛告波斯匿王云。仁慈谦顺。敬长爱小。则为贵人。凶恶强梁。憍恣自大。则为贱人。又曰。三界轮转。无有定品。积善仁和。生于豪尊。习恶放恣。便生卑贱。以此观之。人不可作恶。应自修之。世尊说利益竟。

  △二普广请经名二初结显请意。

  尔时。普广菩萨闻佛如来称扬赞叹地藏菩萨已。胡跪合掌。复白佛言。世尊。我久知大士。有如此不可思议神力。及大誓愿力。为未来众生。遣知利益。故问如来。唯然顶受。

  初.经家叙仪。次.陈所请意。胡跪者。音义指归云。不合二胡跪。盖梵世遗种。居五竺间。葱岭之北。诸戎羌□。今经律多翻互跪。以三处翘(渠遥切)耸。故名互跪。即右膝着地也。以右膝有力。跪能久。起止便故。着地令安。若女尼体弱。佛听长跪也。言久知者。则普广亦地藏一流人。自具有不思议神力。及大誓愿力。故能知之。既知而又问者。正冀如来于大会宣扬。令未来众生。知地藏菩萨利益如此。故问之耳。唯然。乃应答无疑之速辞。近指上文。远则照映前文。汝等诸菩萨。当记是经。广宣流布之语。然彼时定自在王。但承命流通。不请经名者。审知地藏神力之事未竟。一也。逆知普广复有请详利益之事。二也。故知主宾酬唱。更互发敡。譬之砧磓相扣。上下相应。故下唯然顶受之语。

  △二正请经名二初请。

  世尊。当何名此经。使我云何流布。

  当何.云何。皆设疑之词。自说经以来。赞叹地藏功德。除佛一人。无能及者。夫名之所以为名。召其实者也。今地藏实德既言不可思议。则不以名而名之矣。故云。当何名此经。名既不立。使我等又依何法门而流布耶。故云。使我云何流布。周礼。泉行曰布。言世间之钱。如泉水之流通而散布也。经之流布。亦如是耳。

  △二答二初答经名。

  佛告普广。此经有三名。一名地藏本愿。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经。

  经名。如纶贯。又解本愿者。心所欲得名愿。视欲为深且专。愿乎外。尽人欲也。惟天理。为性之欲。乃人本心。从原。教人反求其本。欲其可欲之善也。而从页(胡结切)。何也。心求得之。俯首以停思。不。则贪也已矣。痴也已矣。此虽儒释。然地藏之本愿。亦岂外于是乎。无非欲人复还本元觉性。同归秘藏。是大士本时之愿也。本行。即本昔之行。故吾约此。准妙玄本门十妙。以明本地十不思议。文义始畅。方显中间近成种种不思议事。皆迹中之愿行也。本誓力者。梵语僧那。此云弘誓。一云僧那大誓。僧涅自誓。僧那言铠。僧涅言着。名著大铠。正言?那诃。翻甲。?(苏于切)。捺陀。翻被。翻衣。谓被甲衣甲。密部中明三十二甲(云云)。即大品大誓庄严也。梵名娑罗。此云力。阴持入经云。彼力。应以何为义。答。无能坏为力义。有所益为力义。有胆为力义。能得依为力义。今地藏自元初发心以来。不为天魔沮坏。一力也。在所利益众生。二力也。有胆偏化地狱。三力也。能为六道得依。四力也。此地藏本时誓愿之力。故名本誓力经。

  △二结流布。

  缘此菩萨久远劫来。发大重愿。利益众生。是故汝等。依愿流布。

  此显地藏之名。亦从本愿而立。因大愿故。利益众生。是故汝等亦应依其本愿。而流布之。故集家单以本愿立题。深有以也。

  △二普广礼退。

  普广闻已。合掌恭敬。作礼而退。

  恭敬二字。每见讲家置论。使后生末学。不知何所取义乎。今略明制字之原。以见心学之在是也。(古恭字)敬德之容。手容主恭。故指两手交为义。人之平居。散其手。其心放。貌以之惰。敛其手。其心必收。貌以之庄。内外合者也。俗书。不知即此是心。复加以心作恭。是谓心有内外也(古敬字)。主一也。古人聚精会神之学。貌而敬者。强捉于外。其中窃发。将不能自持。口云敬者。其行必惰。空言胡能胜实恶。若何而致力耶。曰。勿忘。勿助长也。从[?/句](己力切。音急。行之亟也)者。教之以勿忘也。缓则无功。裁觉昏沉。速自唤醒。裁觉散乱。速自绝断。久者。教之以勿助长也。急则拘迫。胸中有物碍之。血气弗舒。何以能久。心。吾形之主也。敬者非它。吾心自为主也。何待别借一心。来治此心。虽畏勿畏。虽休勿休。绵绵若存。天德周流。心常活而毋死。悚为起敬。戒为持敬。畏为克敬。肃为严敬。穆为玄敬。钦为圣敬。一敬德之生。孰浅深也。兹惟圣学渊原。观古人之心画。则知其心学矣。何可为文字之学。障性灵。塞悟门。竟不一究心焉。那知字学。诚能豁性灵。开悟门。故略示之。毋谓余好搜冥索隐而炫奇也。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中科注卷之三


卍新续藏第 21 册 No. 0384 地藏本愿经科注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中科注卷之四

  古盐匡庵青莲苾刍灵乘父辑

  △二利益存亡分二初品题。

  利益存亡品第七

  △二品文三初地藏正明二大辩助显三鬼神发心初三初通示众生善退恶增二正示习恶宜为设福三结显修善多少自得初又三初法示。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

  心念指六识。举动是功能。由六七二识和合。浊乱八识主人。八识复令前五识。贪声着色。尝味嗅香。触身软滑。处处夤缘。故曰无非是罪。脱获善利二句。言持心不固。僧护经云。阎浮提人。为性难信。由行善而获利益。自宜进功无间。乃因获利。反退初心。故佛说宝雨经云。菩萨见一切有情。受诸苦恼。虽复成就微少善根。暂时非久。是也。若遇恶缘等。谓四大毒器。有秽斯充。六贼狂主。是境皆着。无复逆流之期。唯有循环之势。沦滞生死。封执有为。诸佛为其敛眉。菩萨于兹泣血。此由执心不定。而致斯恶。故大师云。应知诸身。皆由心造。譬如大地一。能生种种芽。是也(净度三昧经云。罪福相累。重数分明。后当受罪福之报。一一不失。一念受一身。善念受天上人中身。恶念受三恶道身。百念受百身。千念千身。一日一夜种生死根。后当受八亿五十万杂类之身。百年之中。种后世裁。甚为难数。魂神逐种受形。遍三千大千刹土。体骨皮毛遍大千刹土地。间无空处。又处胎经云。吾从无数劫。往来生死道。舍身复受身。不离胞胎法。纯作白狗形。积骨亿须弥。何况杂色狗。其数不可量。故贤愚经云。人身难得。遇恶因缘。则便易失。以恶多善少。一日之中。罪念百千。善念无一)。故知人能伏心为道者。其力最多。其奈阎浮众生。杂虑纷飞。不能固守。善退恶增。是其惯习也欤。

  △二喻显。

  是等辈人。如履泥涂。负于重石。渐困渐重。足步深邃。

  初喻南洲众生。善退恶增。如履淖泥之途。常处生死之界。既深且邃。求出应难也。

  △三事明。

  若得遇知识。替与减负。或全与负。是知识有大力故。复相扶助。劝令牢脚。若达平地。须省恶路。无再经历。

  若得者。含幸不幸二意。谓其人傥有微善。即遇知识。何幸如之。傥无善缘。终不一遇。不幸甚矣。知识有近远。近指父母眷属。为作福事者。远指佛.菩萨等。销灭其罪者。替。代也。负(防父切。音附)。背荷物也。减负.全负。论作福之功。有半有全。使死者减罪。即减负也。罪若全销。即全负也。下释能负意。谓此知识有大力故。增一阿含说。因人五力(信等五力)。佛果十力。准大论。菩萨亦具十力。有是力故。不惟替负。复能扶持相助。劝令坚牢脚跟。傥滑倒泥涂。终难起矣。又复劝其若达平稳之地。应须回省前履之恶路。无再经过涉历也。相扶。喻教十善。牢脚。喻持心无退。平路。譬升出人天。省恶。譬念三涂苦。再经。喻莫更重入苦趣也。

  △二正示习恶宜为设福二初总示。

  世尊。习恶众生。从纤毫间。便至无量。

  此合前举心动念等文。谓何以举心动念。乃至遇恶增益耶。以习恶故。恶习。指种子。习恶。指现行。由有恶习种子。故使习恶现行。是以从纤毫而至无量也。占察经云。求心形状。无一区分而可得者。但以众生无明痴暗熏习因缘。现妄境界。令心念着。于种种法上。妄生种种法想。谓有.谓无。谓彼.谓此。谓是.谓非。谓好.谓恶。乃至妄生无量无边法想。故光明玄云。登难坠易。多缘诸恶身故。记云。良以众生。无始熏习。恶多善少。致令心念。多缘恶身。五乘未驾。先游四趣。登难坠易。谁曰不然。修观行人。于十界心。常当循省。不可不知。止观所以简非心也。

  △二别释二初设福存亡利益二造恶亡人增罪初二初临终说福二死后造善设福分三初示意。

  是诸众生。有如此习。临命终时。父母眷属。宜为设福。以资前路。

  初二句。示修福戒杀意。以众生有如此恶习故。种现交熏。因果相感。若眷属不为设福。凭何以资前路乎。无常偈云。常求诸欲境。不行于善事。死王催伺命。亲属徒相守。诸识皆昏昧。行入险城中。将至琰魔王。随业而受报。胜因生善道。恶业堕泥犁。唯有佛菩提。是真归仗处。故宜设善福。资前路也。

  △二设福。

  或悬幡盖。及然油灯。或转读尊经。或供养佛像及诸圣像。乃至念佛.菩萨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号。历临终人耳根。或闻在本识。

  此中修福有二栽果。一修事福果。悬幡设盖然灯。一敬三宝果。转经供像称名。普广经云。若四辈男女。若临终时。若已过命。于其亡日。造作黄幡。悬着刹上。使获福德。离八难苦。得生十方诸佛净土。幡盖供养。随心所愿。至成菩提。幡随风转。破碎都尽。至成微尘。幡一转时。转轮王位。乃至吹尘。小王之位。其报无量。然灯供养。照诸幽冥。苦痛众生。蒙此光明。得互相见。缘此福德。拔彼众生。悉得休息(文)。有此福利。故为悬幡.然灯也。供像如前。念佛如后。正法念经。夜摩天王为诸天说偈云。若人心念佛。是名善命人。不离念佛故。是为命中命。念法念僧亦然。使是名号得历耳根。纳在八识。终无毁坏。譬之金刚入腹。经久不烂。要必穿肠而出。故须熏闻佛种。所谓法音经耳。功报弥劫。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不其然乎。

  △三得益。

  是诸众生。所造恶业。计其感果。必堕恶趣。缘是眷属。为临终人。修此圣因。如是众罪。悉皆销灭。

  此合前文。遇知识与全负也。死者既多习恶。能无业累牵缠。因不爽果。恶必遭殃。若不修圣福之因。何能免将来之果。毗昙论云。趣者。名到。亦名为道。谓彼善恶业因道。能运到生趣处故。亦可依所造之业。趣彼生处。又归向义。谓所造业。归向于天及地狱也。如大乘同性经。楞伽王白佛。云何众生舍此寿命。受彼寿命。舍此故身。受彼新身。佛言。众生舍此身已。业风力吹。移识将去。自所受业。而受其果。故圭峰大师云。欲验临终受生自在不自在。但验寻常行心自由不自由。二六时中。常当省察。旨哉言乎。是则既造恶业。必堕恶趣。今得免者。缘眷属为修种种圣因。故使如是众罪。如猛风之吹浮云。似大水之灭小火。故知众罪消灭。乃知识大力。全为负之也。

  △二死后造善。

  若能更为身死之后。七七日内。广造众善。能使是诸众生。永离恶趣。得生人天。受胜妙乐。现在眷属。利益无量。

  此合复相扶助等五句文。谓有力知识。不惟为其全负重石。且能扶其达于平地。正指死后为其修福也。梵语末剌諵。此云死。如十二品生死经。人死有十二品(云云)。故法句云。夫身者。众苦之本。患祸之元。吾我缚着。生死不息。皆由身欤。今欲离世苦本。应须为其造善也。七七日。如后。譬夫亢阳如久。必思甘雨之泽。灾疠若多。克待良医之药。病得药以身安。旱沾雨而土润。故得永离恶趣。得生人天。若达平地矣。既生天上。而永处福堂。或在人间。而长享豪富。受胜妙快乐之时。亦须省其恶路。固守此心。无令退失善念。再经恶道也。优婆塞戒经云。为亡追福。施已命终。是人福德。随所施物。任用久近。福德常生。是福追人。如影随形。或有说言。终已便失。是义不然。何以故。物坏不用。二时中失。非命尽失(文)。故得资生人天。受胜妙乐。不惟亡者获乐超升。即现在获益。亦无量矣。

  △二造恶亡人增罪二初法示二喻合法中二初蹑前正劝。

  是故我今对佛世尊及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劝于阎浮提众生。临终之日。慎勿杀害及造恶缘。拜祭鬼神。求诸魍魉。

  此承上临终修福。存亡俱获利益。而劝谕之言。我今者。将利益存亡事一肩担任也。临终日者。四自侵经云。五欲之乐。不可常得。病着床时。扰动不安。死命忽至。身当败坏。安得久乎。慎勿等者。慎。恒谨也。人心有假。修于昭昭。肆于冥冥。惟慎为真心。故从心从真。勿者。禁止也。慎而复禁。断断誓不杀害矣。恶缘。助成杀害事者。拜祭鬼神。拜者。頫伏致敬也。人之拜。诎一身为之。独指其手者。手容主恭。礼之所以为美也。说苑云。祭之为言索也。索也者。尽也。乃孝子所以自尽于亲也。然祭。生于报本之心。心怵何以将之。因以食道馈焉。庶其或歆。一精诚之教也。今是拜祭鬼神魍魉。详乳记(普曜经。迦叶云。自念祠祀来。已历八十年。奉风水火神。日月诸山川。夙夜不懈废。心中无他念。至竟无所获。值佛乃安宁。是也)。

  △二转释所以二初直释。

  何以故。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

  十方譬喻经云。天上天下鬼神。知人寿命罪福。当至未至。不能活人。不能杀人。不能使人富贵贫贱。但欲使人作恶犯杀。因人衰耗。而往乱之。语其祸福。令人设祠祀耳。故知空祭鬼神。无纤毫之刀。利益亡人也。灌顶经亦云。杂物之精。浮游人村。既其无食。作诸变怪。扇动人心。或有魃魅邪师。以倚为福。觅诸福祐。欲得长生。愚痴邪见。杀生祠祀。死入地狱.饿鬼.畜生。无有出时。可不慎之。故但结罪缘。转增深重。故四自侵经云。有事天地水火日月山川诸鬼神者。永无所益。故在周旋生死之里。不能脱出罗网牢狱。诸经广明其事。惜世人不能信也。

  △二复疏二初应报善者反得恶。

  假使来世。或现在生。得获圣分。生人天中。缘是临终。被诸眷属。造是恶因。亦令是命终人。殃累对辩。晚生善处。

  文分二节。初应生善处。二恶牵不生。圣分即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菩萨果分。即法华我等亦应有分。分字同。谓亡者平日自有善因。应得善果之分。及生人天之中。秪缘临终之时。被眷属造杀业因。受杀者索命。必经历冥司对辩。殃累虽清。迟延生处。道世师云。父母丧亡。广杀生命。父亡于斯重苦。母终偏增汤炭。是以宛转三界。绵历六道。四趣易归。万劫难启。痛慈母之幽灵。愍逆子之酬毒。正斯谓矣。可不伤哉。

  △二应受恶者更增业。

  何况临命终人。在生未曾有少善根。各据本业。自受恶趣。何忍眷属更为增业。

  此中况意谓上之有善业而应生善处者。尚被恶业拘牵。晚生善处。况其自无善根。应受恶趣者。今更加杀害。宁不重增恶业耶。譬如抱石沉渊。人更投物压之。求出应难矣。故优婆塞戒经云。若父丧已。堕饿鬼中。子为追福。当知即得。若说杀生祠祀得福。是义不然。何以故。不见世人种伊兰子。生栴檀树。断众生命。而得福德。若欲祀者。当用香华乳酪酥果。为亡追福(文)。故下何忍二字。谓忍心甚矣。增业多矣。

  △二喻合。

  譬如有人。从远地来。绝粮三日。所负担物。强过百斤。忽遇邻人。更附少物。以是之故。转复困重。

  有人。喻阎浮众生。从远地来等。譬自从无始生死旷大劫来。久乏三善根之资粮。腹空力怯可知矣。而所负五阴重担。又强过于百斤。此谓于五阴法中。不知本空。妄计人我。具造十恶。一一互具。如百斤重担。此正合上临命终人自无善根也。忽遇下。合各据本业等文。邻人合眷属。体心者是亲友。不体心者如邻人。更附少物。合临终更加杀害。转优困重。合更增业也。

  △三结显修善多少自得。

  世尊。我观阎浮众生。但能于诸佛教中。乃至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尘。如是利益。悉皆自得。

  此言于佛法所修善事。即毛渧等。亦皆自得也(大悲经云。若有众生于诸佛所。一发信心。如是善根。终不败亡。如人析一毛为百分。取一分毛。沾一滴水。持寄我所。言莫令此水而有增减。如来即受彼寄。置恒河中。如是水滴。不增不减。共大水聚。渐入大海。假使是人。住世一劫。我亦得住一劫。彼人至劫尽时。而来我所。作如是言。我本寄水。今有无耶。如来尔时知彼水滴在大海中。见知住水不增不减。平等如故。持还彼人。阿难。如来有大神通。于受寄人中。最尊最胜。若于佛所寄付如是微细水滴。经于久远而不亏损。细毛喻心意识。恒河喻生死流。一滴水谕一发心微少善根。大海喻如来。所寄人喻清信等。住一劫喻如来受彼寄水。终不亏损。如是阿难。若于佛所。一发信心。善根不失。何况诸余胜妙善根。我说是人。一切悉是趣涅槃果)。

  △二大辩助显三初大辩兴问。

  说是语时。会中有一长者。名曰大辩。是长者久证无生。化度十方。现长者身。合掌恭敬。问地藏菩萨言。大士。是南阎浮提众生。命终之后。小大眷属。为修功德。乃至设斋。造众善因。是命终人。得大利益及解脱不。

  初.经家叙赞。二.长者正问。长者如前。梵语钵底婆。此云辩才。辩。说也。展转无滞。辩别分明。故曰辩才无碍。有四种。一义。二法。三词。四乐说。长者具此四德。故名大辩。辩言大者。一义中演无量义。一法中演无量法。一词中演无量词。尽未来际。乐说此三法门。故立此嘉称。此出名。下赞德。久证无生者。无。训为不。所谓诸法不生。般若不生。不生不生。名大涅槃。如是涅槃。久已证得。地位高广。等觉之流。因欲化度十方。故现长者之身。正问中。是南阎浮提等。因前文广明临终死后。应宜修福。故蹑而问之。功德。指悬幡等。设斋。即饭僧等。善因。布施造像等。命终下。正疑问。命者。帝降之衷。性之天根也。学者要自得之。气禀于天。亦谓之命。清浊厚薄差。而智愚贤不肖攸分矣。天之气数。亦谓之命。凡厥有生。寿夭贫富贵贱。皆前定矣。此皆命之借义也。君有大令曰命。从令从口。会意。君尊如天。万物天所命。万事君所命。故云命。故朱文公云。命。犹令也。此儒宗精妙之义。然未知命之所以然。乃乘前世业因缘。中有托胎之时。八识投入其中。一息随母出入。命根立于此时。是则识托身存。命在其中。故曰色心连持不断为命。若一息不还。色质败坏。则魂神去矣。谓之命终。是则生之也。非天命之而生。终之也。非天夺之而终。乃缘会而生。缘尽而终也。造者。造作。凡诸善事之作。必假身口七支。构造经营。然必由心而起也。得利益解脱者。谓阳上修福。能使死者实得利益。而解脱生死耶。谓不得利益。而不脱生死耶。

  △二地藏垂答二初许说。

  地藏答言。长者。我今为未来现在一切众生。承佛威力。略说是事。

  如文。

  △二答示二初示临终闻名悉脱。

  长者。未来现在诸众生等。临命终日。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一辟支佛名。不问有罪无罪。悉得解脱。

  既言临终得闻。则平时不念可知。既言闻一名等。不及其余。又可知。然其不问有罪无罪。悉得解脱者。何功力之神妙若此耶。良由事急而心专也。如人或就刑戮。或禁狴牢。成被怨贼所追。或为水火所逼。一心求脱斯苦。故于念处即成。其平时念者。或言行不称。或信力轻微。无相续之心。有间断之意。故平日之功反缓。而临终之念速成。如昔国王问那先沙门言。人在世间作恶。至百岁临终时念佛。死后得生佛国。我不信是语。那先言。如持百枚大石置船上。因船故不没。人虽有本恶。一时念佛。不入泥犁中。其小石没者。如人作恶。不知念佛。便入泥犁(文)。岂非事急心专。故功胜平时。如人入阵。不惜身命。名为健人。故知善恶无定。因缘体空。迹有升沉。事分优劣。真金一两。胜百两之叠华。爝火微光。爇万仞之聚草。即观张钟(一名善和。一名馗)。临终之事。便信此经解脱之言。

  △二示终后造福获一二初略明二详示初又二初直明终后获一。

  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众罪。命终之后。眷属小大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

  我佛为俗众说法。必先戒论.施论.生天论。以施.戒乃生天之善因也。无奈一切众生。不了世间所有。一归空无。安隐之时。多事万端。不为身计。已招万罪。殃祸响应。无常对至。缚著相随。不离五阴六衰之狱。故曰不修善因。多造众罪。命终下。为修福利者。悬幡.设盖.然镫。皆是福业。回此福业。资生天上福堂。人间福处。故云福利。圣事者。圣训为正。诵经.供像.念佛等。皆法门正事。能令出世。获三乘圣果。故云圣事。七分获一。得之甚少也。然功不唐捐。生者自得六分矣。故往生经云。亡后作福。死者七分获一。余者属现在者。两经相同也。

  △二反显自修悉得。

  以是之故。未来现在善男女等。闻健自修。分分己获。

  此承上文。反显自修全得利益也。闻健者。谓耳聪强健之时。健者。建也。能有所建为也。此劝人极早为之耳。盖健乃乾德纯阳之精。从人从建。乃法天立志。志立。气自随之。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也。故随愿往生经。普广菩萨白佛言。若善男女。未终之时。逆修生七。然镫悬幡。请僧转经。得福多不。佛言。其福无量。又言父母亲族。命终受苦。为其修福。得福多不。佛言。七分获一。缘前生不信道德故。若以亡者严身之具。屋宅园林。以施三宝。可拔地狱之苦(文)。案夷坚志。载鄂渚王媪作寄库。令仆李大书押事。闻健自修。不可不为。今世人有作生七者。有预寄库者。毋谓痴媪村妪妄想事。而轻之忽之也。

  △二详示二初示亡人望救二劝眷属修斋初分二初罪福未定二审定受报初又二初求救之意。

  无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游神。未知罪福。七七日内。如痴如聋。或在诸司。辩论业果。审定之后。据业受生。未测之间。千万愁苦。何况堕于诸恶趣等。

  梵语萨迦耶萨。此云无常。大论云。一切有为法。尽属因缘。新新生灭。故曰无常。一.相续法坏无常。二.念念生灭无常。宗镜明二种四相。一.约粗果报说。即生老病死。二.约细惑业说。即生住异灭。与大论二无常同。大鬼者。按孝经援神契云。泰山天帝孙主召人魂。(东岳府有太保。追摄生魂鄂元帅。追摄死魂孟元帅。酆都九曲追魂斩鬼韦元帅。故青灵经云。人物之死俱有鬼。如冥报记。载唐校尉冯翊.李山龙。武德中暴亡。心上不冷。家人未殓。七日而苏。自说被冥收录。升王阶。王命升座诵法华经。山龙开经题。同罪千人。承福获免。王命吏放还。有三人谓山龙曰。王放君。可不多少遗我等。吏曰。是前收录君使。一是绳主。以赤绳缚君者。一是棒主。以棒击君头者。一是袋主。以袋吸君气者。见君得还。故乞物耳。云云)。故华严经云。人欲终时。见中阴相。若行恶业者。见阎罗持诸兵杖。囚执将去。故云无常大鬼。正法念云。有于胎中死。有生时命终。有才行便亡。有能走忽卒。故云不期而到。内德论云。百龄易尽。五福难常。命川流而电逝。业地久而天长。是此之谓也。神者。大论云。凡夫人忆想分别。随我心取相。故计有神。即中阴身也。如天人陆玄畅云。人禀七识。识各有神。心识为主。在黑闇中。游行虚空。所谓三涂极迍而杳杳。四流无际而茫茫。故云冥冥游神。罪福。即十恶十善。魂神既未知自己罪福何如。故于七七日内。如痴狂无知。如耳聋无闻。正初死时也。或在下。明死后考较。诸司准道藏。有摄魄追魂。捉生落死。赏善罚恶。察过纠非。岳府显应太保摄魂朱将军。更有勾押推勘判官。管追罪人照证案主者。准净度三昧经。阎罗王下。有五官。一鲜官禁杀。二水官禁盗。三铁官禁淫。四土官禁两舌。五天官禁酒。此皆冥府诸司也。辩论业果善恶。各有三品。造时心境不同。各随所作。得其果报。天无枉滥。平直无二。随其所作。天网治之。故须辩论也。若审定之后。据业受生者。如论云。一切不善。皆是地狱因。此不善之余。生畜生饿鬼中等。按冥祥记。赵泰死。府君令泰作水官都督。知诸狱事。见一城。方二百余里。名为受变形城。地狱考治已毕者。当于此城更受变报。泰入其城。见数百局吏。对校文书。云杀生者。当作蜉蝣。朝生暮死。劫盗者。当作猪羊。受人屠割。淫泆者。作鹤骛獐麋。两舌者。作鸱枭鸺鹠。捍债者。为驴骡牛马。故云据业受生。准正法念经及俱舍论。直是罪人恶业熏心。令心变异。无中妄见。实无阎罗在中。判诸罪人也。但既以业熏。妄见其境。罪人谓实非虚。故于初死之后。未审之前。未测自己罪福多少。千思万虑。愁忧多苦。已不可言。况堕诸恶趣。此苦尤甚也矣。

  △二求救之时。

  是命终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内。念念之间。望诸骨肉眷属。与造福力救拔。

  统纪明七七斋。瑜伽论谓人死。中有身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死而复生。如是展转生死至七七日。决定得生。若有生缘即不定。今寻经旨。极善恶。无中有(中有亦名中阴。极善即生净土。其次生人天。极恶即入地狱。即日死亡。不经中阴)。又引释氏要览云。今人亡。每七日必营斋追福。谓斋七者。令中有种子。不转生恶趣也。今世人于七七日作功德者。正所以慰亡人之望救耳。

  △二审定受报。

  过是日后。随业受报。若是罪人。动经千百岁中无解脱日。若是五无间罪。堕大地狱。千劫万劫。永受众苦。

  随业受报。因果不忘也。法苑云。有形则影现。有声则响应。不见形存而影亡。声续而响乖。善恶相报。理路然矣。幸愿深信不猜来肖。准经。有现报.生报.后报不同。长阿含六。佛言。夫不善行。有不善报。为黑冥行。则有黑冥报。夫行善法。必有善报。行清白行。必有白报。是罪人等。则受黑冥报矣。此乃中下之品。或堕边小之狱。及饿鬼.畜生。展转三涂。故动经千百岁。解脱无日。五无间罪。乃十恶上品。故永无出期。四始经云。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身坏命终。极受苦报。是也。

  △二劝眷属修斋三初示营斋法。

  复次。长者。如是罪业众生命终之后。眷属骨肉为修营斋。资助业道。未斋食竟。及营斋之次。米泔菜叶。不弃于地。乃至诸食未献佛僧。勿得先食。

  初劝营斋。此明奉斋三宝。非指过午为斋。米泔菜叶不弃地者。当盛于器中。斋后施与畜生。准佛说护净经。必须清净手涛米洗菜。亦不得以不净手触净食。未献等。示斋法。大论引经。佛金刚身。不恃仰食。为度众生。现有所啖。其实不食。为佛设食。佛未食者。人不能消。故未献佛僧。勿得先食。护净云。一切贤者施设福会。于先尝啜。此食多作残食。唐作此会。不如不作。何故。诸天不欢。鬼神不喜。此人于先尝者。五百世中。受饿鬼苦。故诫断勿先食也。

  △二明供养力。

  如有违食及不精勤。是命终人了不得力。如精勤护净奉献佛僧。是命终人七分获一。

  初明不如法。次明能如法。精勤护净等经云。诸有设食之处。一切如法作斋饭。不可不慎。自今已后。欲得福者。如法作斋食。可得福德。诸天欢喜。百神庆悦。天神拥护。经不虚言。福报如影响。经文明示如此。惜世人不知信也。

  △三结存亡利。

  是故长者。阎浮众生。若能为其父母乃至眷属。命终之后。设斋供养。志心勤恳。如是之人。存亡获利。

  志心勤恳。即精勤护净之意。唯精。能志心。精者。功夫造极也。从米从青者。初脱粟而黄。犹粗也。米。舂近心。色微若青。此生意所函。天真之至粹者也。如是殷勤恳切。自得存亡获利。大辩助显竟。

  △三鬼神发心。

  说是语时。忉利天宫有千万亿那由他阎浮鬼神。悉发无量菩提之心。

  何故鬼神至此发心。上明祭祀鬼神无益。徒自令人造业。鬼亦有良。宁不愧耻。故发心为护法鬼神耳。问。鬼神自发心。佛与地藏教之发心。答。自它共离皆不可。但是感应道交而论发心耳。

  △三长者礼退。

  大辩长者作礼而退。

  既同在会。退至何处。以问法时。出位前礼。酬唱既竟。礼退归位。即表各各自住三摩地耳。

  △二阎罗兴问赞叹二初品题。

  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

  △二品文二初经家叙二正兴问叙中三初主伴来仪。

  尔时。铁围山内有无量鬼王。与阎罗天子。俱诣忉利。来到佛所。

  阎罗宫城住处已备前文。阎罗。鬼官之总司。无量鬼王俱为所统。王来。臣必随之。主到。伴必卫之故。俱诣忉利。同到佛所。此承世尊之光音。地藏之威神也(准智度论。一切山河树木土地城郭。一切鬼神。皆属四天王管。故皆随从共来)。

  △二列鬼王号。

  所谓恶毒鬼王.多恶鬼王.大诤鬼王.白虎鬼王.血虎鬼王.赤虎鬼王.散殃鬼王.飞身鬼王.电光鬼王.狼牙鬼王.千眼鬼王.啖兽鬼王.负石鬼王.主耗鬼王.主祸鬼王.主食鬼王.主财鬼王.主畜鬼王.主禽鬼王.主兽鬼王.主魅鬼王.主产鬼王.主命鬼王.主疾鬼王.主险鬼王.三目鬼王.四目鬼王.五目鬼王.祁利失王.大祁利失王.祁利叉王.大祁利叉王.阿那吒王.大阿那吒王。

  恶毒乃鬼王之首。故前列之。恶毒即十恶三毒。既恶且毒。立斯秽称。三毒属意。为身口七恶之本。本末兼明。故名恶毒。然此等鬼王。皆是不思议菩萨。大权应化。以恶攻恶。以毒出毒。意令人人了修恶即性恶。会事毒即理毒。故用恶毒。以为化门。即大经毒鼓之喻。亦外书亭毒之意。列子云。生之育之。亭之毒之(亭谓品其形。毒谓成其质)。后人第知毒之为大不善。讵知其为笃义(毒转声为笃)。乃大善也。

  ○多恶者。一念尚具诸恶。增广多有无量。外现忿怒之恶相。内起慈悲之善心。

  ○大诤。诤即斗诤。长阿含。佛告帝释。怨结之生。皆由贪嫉。故使众生等刀杖相加。帝释白言。实尔。贪嫉之生。何由而起。佛言。贪嫉之生。皆由爱憎。故祖师云。但离憎爱。洞然明白。然世人不了五蕴本空。故争咽喉下不急之气。庄子所谓。妇姑勃溪。此由心为毒主。口为祸器。未有诤讼违形。而存大化者。故鬼王以大诤法门化人无诤也。

  ○白虎.血虎.赤虎。虎乃山兽。亦名大虫。猛而有威。慢而多暴。白虎。西方之兽。血虎。口似血盆。赤虎。毛如火赤。鬼头如虎。故各以虎名。

  ○散殃。殃。咎也.祸也。东岳经云。世间众生不信因缘善恶果报。不敬天地。不孝父母。不尊师长。欺负神理。背前面后。口是心非。已被岳府曹官圣众。晨夕考较。纪录罪咎。致令灾祸横生。官司牢狱。累岁经年。不能安泰。家门啾唧。每遇凶衰。盗贼侵欺。希见太平(文)。故致鬼王临其家门。有殃者。祸者之事矣。

  ○飞身。飞行夜叉之类也。

  ○电光。眼光如电闪烁。令见者怕怖。

  ○狼牙。狼大如狗。青色。善逐兽。古之造式者。木用槐瘿枣瘤。而以狼牙为柱。取其灵智。故字从良。此鬼牙尖外向。如狼之牙。按白泽图。丘墓之精。名狼鬼。善与人斗。为桃矢鸱羽射之。化为飘风。脱履捉之。不能化也。

  ○千眼。观音千眼在手。狱卒六十四眼在角。此鬼千眼。不知如何安立。

  ○啖兽。此鬼以兽为食者。然鬼亦兽耳。婆沙明鬼趣形状。多分如人。亦有面似猪。或似余恶禽兽。

  ○负石。即负石担沙。填河塞海之类。

  ○主耗.主祸。二事相因。故太上云。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是也(昔栎阳尉郭鄩。官不得调。奇蹇屯厄。动与物忤。至亲密友。亦渐疏斥。常有二物。状如猿猴。跳踯其旁。出入相随。一夕愁寐。忽来告别。云。吾乃主世虚耗者。君以隐慝获罪。神命随主君厄。今数满当去。可安享矣)。

  ○主食。食乃民生之禄。善者享之。恶者减之。故散弃五谷者。太上恶之。收其华息。世多饥馑。及暴殄天物者。每冻馁而死也。

  ○主财。岳府有主财案主者。浮陀摩尼钵。主护人财物。故有财不施。鬼瞰其傍而妒之。然太上尤禁横取人财者。故其妻子家口。渐至死丧。若不死丧。则有水火盗贼.遗亡器物.疾病口舌诸事。以当妄取之直。财各有所主也。

  ○主畜。畜有四生。住有三处。岳府有管胎卵湿化及水族案者。

  ○主禽。主兽皆岳府之神。飞曰禽。羽族之总名。言为人禽制。故名禽。走曰兽。毛虫之总名。言力多难擒。围守可获。故名兽。此诸禽兽。各有鬼王主之。若止观引大集十二时兽者。辅行云。五行中。名十二肖。肖。似也。此十二神似彼故也。准大集。东海琉璃山。有虎.兔.龙。南海玻璃山。有蛇.马.羊。西海白银山。有猴.鸡.犬。北海黄金山。有猪.鼠.牛(所住之窟。经各有名)。一一方各有二罗刹女。供养三神。其窟。皆菩萨住处。一一兽。皆修声闻慈。曾于过去佛所发愿。一兽每一日夜遍阎浮提。余安住修慈。从七月一日。鼠为首。二日牛。乃至十三日。还从鼠起。此即兽王菩萨。故他方恭敬也。

  ○主魅。魅谓魑魅。老精物也。详香乳记。

  ○主产。东岳忏云。结秀成胎。禀两仪之造化。送生保产。乃二圣之纲维。普济普度。九天监生。明素真君。多男多女。九天卫房。圣母元君。又鬼子母姊。名炙匿。亦主人产生。

  ○主命。准经。毗沙门主护四天下人命。岳府有管天下生死案判官。更有保生真人碧霞元君。

  ○主疾。如前。

  ○主险。高山峻岭。大海溟渊。险难之处。身命所系。应死者录之。不应死者护之。此犹险之小处。准大论。地狱有二部。一寒冰。二炎火。皆以身触受罪。此名大黑暗处。危难险道。即鬼所主之处耳。

  ○三目。二目中间竖亚一目。如摩醯状。四目。额上又横开二目。与苍颉同。五目。于上下中。竖生一目也。

  ○祁利失王等。未见翻译。金光明有萨多琦黎。翻大力天。名义集载恶祁尼。此翻火神。然考立世阿毗昙。的是山名。论夜叉品云。时阎浮提中。有两众山。恒河之南。名婆多耆利山。恒河之北。名醯摩䟦多山。一切神住河南者。皆名婆多耆利。在河北山者。皆名醯摩䟦多。婆多耆利领河南一切诸神。醯摩䟦多领河北一切诸神。故名为王(文)。今阎王界既在阎浮之南。而祁利山又在恒河之南。南属离火。故祁尼祁利。而翻大力火神。均属火天也。失字未详。叉具云。叉耶。秦言尽。即大力尽王。统领小王鬼神也。阿那吒。准大经。八臂那吒。乃天中力士。则未可的指。然其名既同。未可知也(那吒即多闻天王之长子)。

  △三承力俱来。

  如是等大鬼王。各各与百千诸小鬼王。尽居阎浮提。各有所执。各有所主。是诸鬼王与阎罗天子。承佛威神及地藏菩萨摩诃萨力。俱诣忉利。在一面?。

  已上三十四位。皆是大鬼王。每一王下。各有眷属小王。数有百千。此非他方之鬼。尽住南洲也。各有执者。执。守法也。取彼有罪。明正典刑。指其事也。天文有执法。代天讨罪。岂得而容私乎。盖言守法之执事也。太上亦云。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是也。言主者。古之制字。这丶即主心之神明。实主我身。居其所不动。而应万物。象天君奠位之形。丶神也。不得形则不显。故配他字乃成形。故从丶。而配王。王。君也。天地万物。咸统于一。王心无丶。身且不能治。何以治天下乎。今诸鬼王。内各有丶。故能主万物也。如取人枷鬼。提点鬼神。追魂斩魄。捉生落死。及各案主者。诸司法录事等。故言各有所执.所主也。是诸下。明来意。幽冥鬼王何能上隮忉利。此承我佛与地藏威神之力也。一面?者。住足名?。人纵而生。?则戴天履地。俨然正直之容。故从大。在地上为意。敬佛尊君。故?而不坐也。

  △二正兴问二初阎罗兴问正叹二鬼王护法助扬初分五初经家提起。

  尔时。阎罗天子胡跪合掌。

  按道明和尚所传十殿冥王。阎罗天子在五殿。统纪云。十王名字。藏典传记可考者六。阎罗。五官(二名。见三长斋引提谓经)。平等(华严感应传。郭神亮为使者。追至平等王所。因诵若人欲了知偈。得放回)。泰山(译经图纪法炬译金贡泰山赎罪经)。初江(夷坚志。郭生梦入冥府。王揖坐。谓曰。我是西门王郎。冥司录我忠孝正直。不害物。得作初江王一纪)。秦广(夷坚志。南剑陈生既死。其弟之女见二鬼导至宫殿。曰秦广王也。王谓女曰。欲救伯可转入师经。女寤。家人来得经。请僧诵千遍。兄梦弟来谢曰。已获生天也)。今唯阎罗一王兴问者。大约第五殿乃正中之位。统摄诸王。故特加天子之名。以帝释天为父王。命阎罗为天子。主摄冥司。所谓地下缚啰呬天是也。

  △二天子述意。

  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与诸鬼王。承佛威神及地藏菩萨摩诃萨力。方得诣此忉利大会。亦是我等获善利故。我今有小疑事。敢问世尊。唯愿世尊慈悲宣说。

  初叙来意。等者。非等余九殿狱王也。准长阿含。小千世界。有一千阎罗王。况三千大千。又况十方沙界之三千大千阎罗乎。然佛出此南洲。此界冥王为正。亦是等。庆幸之语。由阎罗鬼王等。并以业缘感报。三时受苦。如弟子死复生经。吏白王言。大王为奉佛净戒耶。王曰。坐我不奉佛故。追罪来作此狱王。今到天宫。见佛闻法。自然获得增上善利。故下此庆语。我今下。咨请。虽云小疑。障信则大。故须问明。唯愿以大慈悲。为我宣说此旨。作与乐拔苦之因缘也。

  △三许问为说。

  佛告阎罗天子。恣汝所问。吾为汝说。

  恣。纵也。谓凡有所疑。不必隐匿。纵意问来。吾无不为汝说者。如洪钟在架。随扣随鸣。表佛心慈悲无齐限也。

  △四申疑致请三初叙仪。

  是时。阎罗天子瞻礼世尊。及回视地藏菩萨。

  瞻礼。敬佛求法之仪。回视。事有所专也。何以回视之。问法之仪。必对佛而礼。身在中央。则菩萨在傍。故回首视之。

  △二申请二初直叹神通。

  而白佛言。世尊。我观地藏菩萨。在六道中。百千方便而度罪苦众生。不辞疲倦。是大菩萨。有如是不可思议神通之事。

  在六道等。占察经云。依本愿自在力故。权巧现化。影应十方。而于五浊恶世。化益偏厚。巧演说法。能善开导。此皆方便力也。大要现梵天。令除憍慢。化人道。令修施戒。地狱代其受苦。饿鬼令其饱满。修罗调伏恶心。畜生使得智慧。并令俱出苦轮。同到智地。无量劫来。不辞疲倦。此智慧勇猛不思议之神通也。言娄者。人所作也。其上从㞢。其下从又(古右字)。持中。何也。曰。天下万事。皆本于心中者。非他也。人心天然之矩。事来。执吾中而往。贯万若一。无过不及。是谓天则。今地藏以百千方便。现种种神通。皆本中道一心。而应万机之事。度苦众生。并归中道。其为大事因缘可思议乎哉。

  △二转申疑事二初正陈疑本。

  然诸众生。脱获罪报。未久之间。又堕恶道。

  未久云者。如等活地狱。对四天王寿。人间五十年。为上天一日夜。纵经百年。冥司秪得二日。岂非才出即来。深恶其不惮烦也。

  △二覆申疑事。

  世尊。是地藏菩萨。既有如是不可思议神力。云何众生而不依止善道。永取解脱。

  此中问意两关发疑。一谓菩萨既有如是神力。自应令彼依善道而永取解脱矣。二谓六道既受大士之化。亦应久依善道而永取解脱矣。今不然者。为地藏神力不逮欤。为众生心力不及欤。梵语腻地。此云依。维摩经云。十善是菩萨净土。众生能依十善。自然解脱生死。

  △三愿说。

  唯愿世尊。为我解说。

  △五答示显德二初总示难化。

  佛告阎罗天子。南阎浮提众生。其性刚强。难调难伏。

  其性者。习性也。故曰刚强。若是法性。从本柔和。刚者。坚强也。此非中正纯粹之干[伉-几+○](音刚)。乃动于血气之刚暴。譬之恶象驽马。难于调伏也。

  △二别叹方便三初以法直示二以喻释明三以法合显初又二初约地藏方便救拔。

  是大菩萨。于百千劫。头头救拔如是众生。早令解脱。是罪报人。乃至堕大恶趣。菩萨以方便力。拔出根本业缘。而遣悟宿世之事。

  众生性虽刚强。难于调伏。在地藏不舍大慈。而头头救拔。头头。犹言处处。谓千头万头也。如是众生句。正点难调伏者。刚者教之以柔。强者教之以和。难调伏者必令调伏。如王良.造父。善能调伏马性。必令中轨而后已。今于三宝施戒。必令修持。清净戒生。得净解脱。故罪报之轻小者。即与救拔。纵犯上罪。应堕阿鼻大恶趣者。亦以巧方便力。使拔根本业缘。梵名阿浮诃那。此云拔除罪根。须知诸恶。随业受报。而以三毒为本。三毒之中。贪爱为根。如捉布一头。余则尽随。智论云。若不断爱。爱则润生。是故四生。皆由爱起。故成论云。如树根不拔。其树犹生。贪根不拔。苦树常在。故知生死。贪爱为本。若灭贪欲。名第三谛。十轮经云。灭除一切惑障习气。犹如烈日销释轻冰。故无常偈云。明眼无过慧。黑暗不过痴。今根本业缘既拔。自悟宿世之若。譬古镜之重揩。其常光而自现矣。

  △二约众生恶习难脱。

  自是阎浮众生。结恶习重。旋出旋入。劳斯菩萨。久经劫数。而作度脱。

  自者。谓如此方便救拔。自应头头解脱已。今不能者。乃众生自造恶业。以自缚之。非菩萨之咎。结恶习重。紧要之语。生死根元略言三结(身见.戒取.疑)。广说八十八使(云云)。由此结恶。造十习因(淫习.贪.慢.瞋.诈.诳.怨.见.枉.讼习)。受六交报。是以才出三涂。而旋入剧处。致劳地藏。久经尘劫。起无量方便。作度脱因缘。岂非众生恶习牵连。致累化门。久不能扃耶。

  △二以喻释明三初迷入险道。

  譬如有人。迷失本家。讹入险道。其险道中。多诸夜叉。及虎狼师子蚖蛇蝮蝎。如是迷人。在险道中。须臾之间。即遭诸毒。

  文分三节。初.迷本入险。有人。譬恶道众生。因果不忘名有。人者。忍也。能忍五浊之苦也。常寂光土为本家。十恶众生。原是如来之子。三涂苦处。无非常寂之家。以不知真如法一。不觉无明风动。漂流异国。堕落他乡。既忘本处。便迷归路。游行逐境。险道斯臻。文句释法华险难恶道。通譬九界生死因果。故曰分段变易。即果险难。见思五住。即因险难。由此因缘。故言恶道。今据下文生人天中。令受妙乐。秪以三涂为险道。由不依施戒生天之论。致讹堕三恶道中。二.险道多恶。以多诸夜叉等。夜叉。有智有通。飞行捷疾。譬利使邪见。谤无因果。智辩速疾也。正心地观云。心如夜叉。能啖种种功德法。故虎狼等。畜类愚顽。以譬钝使。准俱舍论。憍慢盛故。生于师子虎狼中。瞋恚盛故。生于蚖蛇蝮蝎中。则虎狼师子。应俱譬慢使。今约三毒为身口之本。故以虎喻慢使。如分别善恶经。憍慠常慢人。后生为猛虎故也。狼譬贪使。以狼求食不满不止。故曰贪狼。师子表痴使。由昔持戒虽严。而无净慧。执戒慢人。故堕畜类。因戒力故。得为兽王。无慧即痴。故以譬之。蚖蛇蝮蝎譬瞋使。蚖名守宫。在壁曰蝘蜓。在洲曰蜥蜴。以毒盛故。不触而螫。譬非理瞋。杨子云。蚖其肆矣。蝮。蜪蝝(上音陶。下音延)也。螫手则斩手。螫足则斩足。为害于身也。蝎虎。螫人毒虫。然触则螫。譬执理瞋。不以蜈蚣譬戏论瞋者。以三涂无戏论也。三.在险遭毒。如是迷人。谓迷真重故。不识四谛。以致流落十使险道之中。须臾遭毒者。以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九百生灭。念念减损。无有增长。犹山瀑水。不得停住。亦如朝露。势不久停。故曰遭毒只在须臾。诸毒者。准涅槃。蛇。有四毒。见毒.触毒.啮毒.螫毒。虎狼师子熊罴猫狸鹰鹞之属。诸毒备具。非险道而何哉。

  △二知识指迷。

  有一知识。多解大术。善禁是毒。乃及夜叉诸恶毒等。忽逢迷人。欲进险道。而语之言。咄哉。男子。为何事故。而入此路。有何异术。能制诸毒。

  知识指地藏。所谓唯我一人能为救护。故云一。思益经云。于堕邪道众生。生大悲心。令入正道。不求恩报。故名导师。即知识也。以多解大术。善禁是毒。故名知识。以妙方便。随机开导。广说施戒生天之论。普示谛缘道品之门。智慧弘深名多解。方便巧妙曰大术。善禁毒者。说道品对治集谛之毒。如多贪不净观等(善信经。有神药树。名摩罗陀祗王厌天下万毒。有神蛇。身长一百二十尺。蛇行索食。有黑头虫。身长丈五。与蛇相逢。适举头啮虫。闻药香。屈头欲走。身罗药树。断作两段。头半生得走。尾便臭烂。诸毒闻此蛇臭。众恶毒气悉皆消灭)。忽逢下。明大士指出三涂。莫知遇而遇之。曰忽逢。将入而未入。曰欲进。正与讹入照应。语之者。示其道也。盖昔已化令出苦。无奈志性不定。复造恶业。重入三涂。故忧惊而告语之。咄哉。唤醒之辞。男子。警惕之意。男子名丈夫。大经云。能见佛性。名为丈夫。今既迷佛性。故以男子警知本有。十轮云。如迷方者。所逢示导。是也。何事者。惊问也。此路。指三涂。佛言众生以三恶道为家。故指为此。以此路。二种人到。所谓威神.业力。非此二事。终不能到。故惊问云。为是神通救苦而入。为是造业感报而来耶。有何异术等。审难之辞。谓汝有何等奇异法术。力能制御诸毒耶。异术。表异方便。对治诸恶法门。助显第一义谛。

  △二迷求出路二初迷闻退步求路。

  是迷路人。忽闻是语。方知恶道。即便退步。求出此路。

  忽闻者。闻四谛也。以昔未闻。今忽闻之耳。例同须达初闻佛字。身毛皆竖。忽见光明也。知恶道者。畏苦集也。辅行云。念念恒简是非。设起非心。应以当教是心灭之。非心。即是险道。宝雨经云。谓诸有情安住世间。具足颠倒。坠险恶路。随于非处。我今令彼诸有情等入真实路。由是如来。为诸有情。起于大悲。是也。便退步。止十恶修十善也。求出路。离三涂求人天也。

  △二知识接引告语二初接引。

  是善知识提携接手。引出险道。免诸恶毒。至于好道。令得安乐。

  准涅槃经。具足梵行。自修种种善法。令诸学人。渐远恶法。增长善法。名善知识提携接手。如前复相扶助。提之携之。接手挽之。引出险道。离三涂之苦事。免诸恶毒。断习恶之结使。生人天之好道。得涅槃之安乐也。十轮云。譬如明月。于夜分中。能示一切失道众生平坦正路。随其欲往。皆令得至。此善男子亦复如是。于无明夜。能示一切迷三乘道.驰骋生死旷野众生。三乘正路。随其所应。方便安立。令得出离(文)。据此亦应约九界因果明险道。过五百由旬。到涅槃宝所。方为安隐。今秪约三涂人天敌论者。化五浊迷流之要着也。先以小接。次令入大。方便巧逗。妙化随机。毋谓是经秪生人天也。点逗于此。前后例之。

  △二告语二初正告迷人。

  而语之言。咄哉。迷人。自今已后。勿履是道。此路入者。卒难得出。复损性命。是迷路人亦生感重。

  语言者。劝修善道。咄哉者。重警令寤。以废尽方便之力。才令得免恶道。故重警醒。汝当深念此苦。更不可重造恶业。载入三涂也。所以劝告者。嗟恶慧之邪修。自甘心于险道。遇斯境界。岂可缄言。念彼愚痴。宁容坐视。况世尊悲心付嘱。留大愿而普济迷津。菩萨如教奉行。示同事而化令成佛。如其见迷路而不指正途。慈悲安在。睹沉溺而不思拯接。方便何存。故语之言。此生死路。一入难出。复损害法身慧命。真险处也。迷人亦感重者。曩因不知。讹入生死险处。今忽提醒。重登安乐之乡。如飘流者忽尔还家。沉渊者俄然登岸。岂不深感而极重哉。大论云。应先以眼见道而后行。行时当精勤。精勤行时。常念如导师所教。念已。一心进路。不顺非道。正此谓也。

  △二嘱令转告。

  临别之时。知识又言。若见亲知及诸路人。若男若女。言于此路多诸毒恶。丧失性命。无令是众自取其死。

  临别时。将他化也。令转劝者。冀展转传化。化化不绝也。亲知。禀内道未解脱者。路人。未受道在生死者。男女。表授定慧。言此路者。复以苦集。转教前人以路多恶毒。必失性命。故须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毋自丧失法身慧命也。已上正教转告。下示转告意。言是众。则何异同胞。言取死。则实切吾念。重自取死句。如五苦章句经云。昔阎罗王有弘普之慈。诸堕地狱者。现身问之。汝等何为是间。罪人对曰。我等死时。不知行诸恶。自然追逐。送我来到是间。王曰。自汝所作。今当受之。吾不枉汝(文)。岂非自取死耶。譬如抱石投渊。自沉自坠。飞蛾赴火。自燋自烂。非天与人授也。

  △三以法合显二初合方便救拔二合恶习难脱初又二初直以法合。

  是故地藏菩萨具大慈悲。救拔罪苦众生。生人天中。令受妙乐。是诸罪众。知业道苦。脱得出离。永不载历。

  此承险道之喻。以法合明也。具大慈悲。以同体故言具。与乐即拔苦。拔苦即与乐。故言大。从理具体上起事。造神通而救拔也。生人天等。正显慈悲实用。人天。乃受道之器。故须先生人天。受诸快乐。正合前是善知识提携接手。乃至令得安乐之文。是诸下。明罪众知悔。诸罪众。乃所化之机。知业苦。是亲历之事。故愿脱获出离。永不载历乎此。起世经。阎罗王受洋铜灌口苦后。自发愿言。愿我从今舍身已。更得身时。但于人间受生。如来法中信解。剃除须发。着袈裟衣。既出家已。愿得道证。不复于后世受生(文)。阎王尚尔。况其它乎。故观佛三昧经。诸菩萨诃责饿鬼言。汝于前身无量世时。作无限罪。谤诽不信。堕阿鼻狱。受诸苦恼不可具说。汝今应当发慈悲心。诸饿鬼闻已。称南无佛。寻即命终。生四天处。悔过自责。发菩提心。诸佛心光。不舍是等。摄受是辈。如罗睺罗。教避地狱。如爱眼耳。今地藏亦然。故罪苦众生。发此悔心也。正合咄哉迷人。乃至自取其死之文。

  △二法喻合释二初合迷人入险。

  如迷路人讹入险道。

  合上譬如有人乃至即遭诸毒之文。

  △二合知识指迷二初迷人自出。

  遇善知识。引接令出。永不复入。

  合上有一知识乃至亦生感重之文。

  △二转告他人。

  逢见他人。复劝莫入。自言因是迷故。得解脱竟。更不复入。

  合上临别之时。乃至无令是众自取其死之文。合方便救拔竟。

  △二合恶习难脱二初喻合。

  若载履践。犹尚迷讹。不觉旧曾所落险道。或致失命。如堕恶趣。

  直合上难调难伏。结恶习重。旋出旋入之文。谓既出三涂。已生人天。自应精勤修习。无奈习恶未除。重造恶业。更入三涂。犹尚迷本。讹入险道。竟不觉旧日曾所漏落之险难恶道。或有落险不失命者。以夙微善。出险亦速。或有入险。致失命者。如堕恶趣相似。不惟不拔根本业缘。并迷宿世之事矣。

  △二法合。

  地藏菩萨方便力故。使令解脱。生人天中。旋又载入。若业结重。永处地狱。无解脱时。

  地藏等三句。远合前菩萨以方便力。乃至遣悟宿世之事。近合地藏菩萨具大慈悲。乃至令受妙乐之文。旋又载入句。合前自是众生结恶习重。乃至而作度脱之文。故央掘云。我亦不为负债之人。如申头罗。速往速反。与今文雅合(申头罗者。外国幻人作飞人戏。令空中来去。往反至速)。业结重者。造上品十恶一类。既结此业。宁望解脱乎。盖于无我法中。执有造业。既迷真谛。自违寂理。故云。缚从自缚。解从自解。若于法法求空。自然门门解脱。阎罗正叹竟。

  △二鬼王护助二初恶毒拥护二主命助修初分二初鬼王护世二如来赞喜初又二初叙己行处。

  尔时恶毒鬼王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等诸鬼王。其数无量。在阎浮提。或利益人。或损害人。各各不同。然是业报。使我眷属游行世界。多恶少善。

  恶毒为众鬼王首。故率先陈白。先叙鬼数.住处。数无量者。絓是九州房庙。万国之灵。水府山精。风师雨伯。三千眷属。五百徒党。其为数也。无能量之。若论住处。有正边不同。正处。在阎浮提五百由旬之下。阎罗所统。边处不定。有威德者。住山谷空中海边。皆有宫殿。无威德者。依不净粪秽草木冢墓屏厕故塸。皆无舍宅。并在阎浮提中。或利益下。明鬼行业。准长阿含。佛告比丘。一切男女生时。皆鬼神随逐守护。今人何故有为鬼神所触娆者。有不为鬼神所触娆者。以世人为非法.行邪见.作十恶业。如是百千人。乃有一神护耳。若修善法.见正信.修十善业。如是一人有百千神护。故有为鬼神触娆有不为触娆。故善者利人处多。恶者损人处多。夫论鬼神之法。特喜妖邪冥密之中。或处幽岩。乍依高陇。绝涧深丛之里。荒郊野芿之中。异种音声。特奇形势。摇动凡识。恐怖愚情。假使威光。虚伪怪相。擅作威福。妄行损增。万别千差。所行不等。然是下。明鬼感报。准正法念经。明其因行。乃由贪嫉.邪佞.谄曲.欺诳.积财不施。

  乘是业因。报生鬼道。恶心熏种。殊难悛革。故我之眷属。游行世间。多恶少善。外书云。鬼神者。其祸福发扬之验乎世者也(宜律师问天人陆玄畅云。涪州相思寺古迹。曰。此迦叶佛时。山神罗子明。是佛弟子。生憎破戒者。发愿作恶鬼。啖破戒人。因愿受身。作此山神。所主土地七千余里。年啖万人以上。迦叶教化调伏。受五戒。因不啖人。恐后心变。故佛留迹。又南海循州北山。兴宁县界灵龛寺。多有灵迹。此文殊弟子。为此山神。多造恶业。文殊愍化。遂识宿命。请留迹礼事。得离诸恶。文殊为现。今者是。于贞观三年。山神命终。生兜率天。别有一鬼来居。即旧神亲家。大造诸恶。旧神怜之。请文殊为现小迹。后神又从正法。故大小迹现)。

  △二护人修为二初所历善处。

  过人家庭。或城邑聚落.庄园房舍。或有男子女人。修毛发善事。乃至悬一幡一盖。少香少华。供养佛像及菩萨像。或转读尊经。烧香供养。一句一偈。

  初明鬼神游处。窃原世人。造善于幽。得报于显。世谓阴德。人咸信矣。造恶于显。得报于幽。斯理灼然。宁不信耶。故圣人陈福以劝善。示祸以戒恶。夫殃福盖有其根。不可无因而妄致。善恶当收其报。必非无应而徒已。盖准长阿含二十。佛告比丘。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无有空者(云云)。况有行空诸天。游世众鬼。冥祥记。载普赵泰(字文和。清河贝丘人)。心痛而死。二人引至太山。南入黑门。有绛衣人坐大屋下。以次呼名。问生时所作罪福。汝等实言。此恒遣六部使者。常在人间。疏记善恶。具有条状。不可得虚。故太上云。天地有司过之神。又有三台北斗神君.三尸神.灶神。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故不可不慎也。次明所修善事。无论多少。乃至极小如毛.极细如发之善事。又无论其营建精兰。装塑圣像。乃至悬挂一幡一盖。烧散少香少华。供养佛菩萨像。如赵泰按行地狱。出狱门。见有二人。赍文书来。语狱吏言。有三人。其家为其于塔寺悬幡烧香。救解其罪。可出福舍。俄见三人。自狱而出。已有自然衣服。完整在身。南诣开光大舍。泰亦随入。金玉床上。见一神人。殊好非常。府君恭敬作礼。泰问何人。吏曰。号名世尊。度人之师。有愿令恶道中人皆出听经。时有百万九千人皆出地狱。故大品云。一华散空。乃至毕苦。其福不尽。论云。言至毕苦者。二死尽也。盖言成佛散华之福。犹尚不尽(文)。烧香之福。其例实多。或转读地藏本经及诸大乘经。烧香供养。不论全部全卷。乃至一句一偈。荆溪云。一句一偈。增进菩提。一色一香。永无退转。正此谓也欤哉。

  △二令护恶事。

  我等鬼王。敬礼是人。如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敕诸小鬼。各有大力。及土地分。便令卫护。不令恶事横事。恶病横病。乃至不如意事。近于此舍等处。何况入门。

  我等句。示鬼王敬善。敕诸下。示遣护却恶。问。鬼是恶俦。何能见作毫善。敬礼如三世佛耶。答。所言佛者。修一切善法而得。今男女修诸善事。佛果斯栽。故鬼神敬之。如过去庄严劫之千佛。现在仁贤劫之千佛。未来星宿劫之千佛。一体无二也。抑岂敬礼如佛。现在能却诸恶。以由诸王。即敕小鬼。各有大力者。及土地分者。便令拥卫门户。分内所司之地。云土地分。即今方隅社令是也。恶事横事。如罗云忍辱经云。愿与福违。夜常恶梦。妖怪首尾。飞祸纵横。今既修福。无恶横之事。所生常安。众祸消灭矣。恶病横病者。梵语迦摩罗。此云黄病。又恶垢。亦癞病。珊若婆。此云废风病。一发不起。阿萨阇。此云不可治病。弘明集云。必死之病。虽圣莫蠲。可疗之疾。待医方愈。上皆不治之恶病也。更有瘟灾疫气。相染相侵。或耗家财。或致丧命。如宋司马文宣。颇信佛法。弟丧月余。忽一鬼附其灵座。时南林.灵味二寺僧与鬼言论款曲。鬼云。昔为尊贵。以犯众恶。受此鬼身。去寅年。有四百部鬼。大行疾疠。所应钟灾者。不忤道人耳。而犯横极众。多滥福善。故使我来监察。则横病所触。皆不修善所致。今既修福。身强少病。财福荣尊也。不如意者。家业衰耗。事不谐偶。所处不宁。心常恐怖。今既修福。鬼神卫护。尚不令诸恶近其住处。况纵之使入门耶。

  △二如来赞喜。

  佛赞鬼王。善哉。善哉。汝等及与阎罗。能如是拥护善男女等。吾亦告梵王帝释。令卫护汝。

  何故如来赞喜。盖鬼王率多凶恶。如鬼子母千子。五百在天上娆害诸天。五百在世间娆诸人民。极嫉害恶。令人祠祀烹杀。使入地狱。今诸鬼王与阎罗天子。既能如此拥护修善男女。使无横事恶病及不如意事。不许近舍。可谓善之至矣。故一善其改恶以护世。一善其却横以增禧。故双叹之。吾今亦告语统小千世界之大梵主。摄欲界之桓因。均以天力卫护汝等。转铁床洋铜之现厄。脱幽冥主摄之宿缘。并由护法卫善而致之也。

  △二主命助修二初当机白事二如来发本初分三初主命述意二世尊赞劝三鬼王受命初又二初陈我业缘主命二转释人不会意初复分二初经家叙名。

  说是语时。会中有一鬼王。名曰主命。

  恶毒陈事既竟。主命越班白己事者。何也。夫世人之生也。有命而已矣。其修善者。谓之卫生。其作恶者。谓之戕生。春秋成公篇云。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之以福。不能者败以取祸。今世人不会鬼王护人之意。唯循恶趁毒。可谓自戕生命。逆天甚矣。然命之所重。在生死之间。生也命存。死也命绝。宝雨经云。如因风力。有出入息。能令一切有情活命。然命之生死。如日月之出没。而业之善恶。如形影之追随。故于生死之际。必须修善卫生。主命白事。意在斯乎。然言主者。不过司命存亡。非能与夺人命。令生之死之。狱府主死生案者。是其职事耳。

  △二鬼王陈事二初陈己所主事。

  白佛言。世尊。我本业缘。主阎浮人命。生时死时。我皆主之。

  首举业缘者。以一切众生。随自业转。若造作增上悭贪身语意恶行。往生琰摩界中。感饥渴业。经百千岁。不闻水名。岂能得见。况复得触。此饿鬼之最劣者。若恶中兼布施因。生鬼道中。大有威德。为诸鬼王。虽威德为王。恒为诸天驱役。守门防逻。导从给使。亦系往业。其主命之职。亦循业而为之。故云我本业缘。主南洲人命。其生时死时。乃吾之专司而不能违也。

  △二明人不会意。

  在我本愿。甚欲利益。自是众生不会我意。致令生死俱不得安。

  意者。思量之称。谓我心思量要如此。无奈人不体心。拂戾我意。既触吾心。便不护彼。故令生者死者。俱不得安乐。乃人自取殃祸。非我之过咎也。

  △二转释人不会意二初禁生时杀害二劝死时修善初又二初修善得乐。

  何以故。是阎浮提人初生之时。不问男女。或欲生时。但作善事。增益舍宅。自令土地无量欢喜。拥护子母。得大安乐。利益眷属。

  转释之意在何。夫人托胎。皆乘夙业。修行道地经云。人行不纯。或善或恶。当至人道。父母合会。精不失时。子来应生。其母胎通。无所拘碍。心怀欢喜。父时精下。即失中阴。则入胞胎。故劝此时但作善事。益舍宅之威光。增土地之欢喜。舍。于中舍。息也。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土。吐也。吐生万物也。地。谛也。五土所生。莫不信谛也。准长阿含。初生之人。互相是非。地肤不现。共取粳米食之。其身粗丑。有男女形。互相瞻视。遂生欲想。共在屏处。为不净行。余人呵责。自悔过言。我所为非。即身投地。女人见其投地不起。即便送食。故世间便有不善夫主之名。以送饭与夫。遂名为妻。其后众生遂为淫泆。为自障蔽。遂造屋舍。以此因缘。始有舍名。淫泆转盛。遂成夫妻。有余众生。寿行福尽。从光音天命终。来生此间。在母胎中。因此世间有处胎名。此夫妻舍宇胎产之源也。土地乃护宅护身之主。既欢喜已。自来拥护。令子母均得大安。并利益眷属。利益有二。生时子母无恙。初令合门欢喜。子既增隆福善。后能昌炽门阑。夙行善者。弥增福寿。夙行恶者。亦消其罪也。

  △二作恶受殃二初直示勿杀。

  或已生下。慎勿杀害。取诸鲜味。供给产母。及广聚眷属。饮酒食肉。歌乐弦管。能令子母不得安乐。

  杀害一事。今古同怜。无非体天道好生之心。存人生难得之命。岂可为我口体之养。诞儿之庆。伤生杌命。剖腹刮鳞。违天之仁。干神之怒乎。故云栖大师曰。生子不宜杀生。人无子则悲。有子则喜。不思一切禽兽。亦各爱其子。庆我子生。令他子死。于心安乎。夫婴孩始生。不为积福。而反杀生造业。亦太愚矣。昔周豫学士尝煮鳝。见其鞠身向上。而以首尾就汤。剖之。见腹中有子。乃知鞠身避汤者。以爱子之故。乌呼。虽人畜不同。爱子之心一也。何得庆我母子之生。使彼母子抱苦就终。含悲向尽。既受屠割。复婴煎熬。苦痛难言。彻骨入髓。当此之时。吾之一点仁心蚤殄。彼之无穷怨气长存。欲求不索报于来生。吾未之信也。广聚眷属等。所以庆己子之生也。主命禁勿杀者。所以增子之福寿也。古云。酒是和神之药。肉为充饥之膳。古今同味。今何见鄙。良以肉由杀命。酒能乱神。不食是理。宁可为非。鸯掘经。佛言。一切众生。生死轮转。无非父母兄弟姊妹。犹如伎儿。变易无常。自肉他肉。则是一肉。是故诸佛。悉不食肉。况饮酒断智慧种。食肉断慈悲种。来种尚断。安保现种之不断乎。若遵主命之训。不惟消灾谢过。并能集福延龄。请细思之。毋泥俗习。歌乐如前。弦管丝竹之音。并此亦诫者。盖饮酒食肉乱性而伤慈。歌乐管弦荡情而逸志。既违天地之仁德。大乖主命之慈心。减舍宅之威光。触土地之护意。子母不得安乐。其过也将谁归。

  △二转释其意二初产时恶鬼啖血。

  何以故。是产难时。有无数恶鬼及魍魉精魅。欲食腥血。

  转释之意。谓有恶鬼欲食腥血也。以生时在地之血。恶露臭处。鬼魅来娆。痫邪所中。死尸所触。蛊道颠鬼。各伺犯之。如四交道所堕肉段。乌鸱雕狼各来争之。诸邪妖鬼。欲得儿便。周匝围绕。亦复如是。护净经云。饿鬼常守捕妇女产。藏血不净。以为饮食。分别善恶经偈云。好调娆老小。乞儿与病人。后为臊饿鬼。食产乳恶露。鬼之恶业。殊可怜愍矣。

  △二我令土地荷护三初护令安乐。

  是我早令舍宅土地灵祇荷护子母。使令安乐。而得利益。

  主命自谓。我既主人之命。人之将生。干系在我。故先令土地荷护子母。是使其如背负物。不可失坠一般。故云荷护。醯摩䟦陀。翻舍主。恐是护宅神名。安乐利益者。使安隐而生。听呱声之报。父有添丁之喜。家无断火之忧。固土地之荷护。实主命之遣令。准道藏。人间生男女时。九天玄女。遣天神于空中称唱奉恭。生男。唱奉一千六百声。欲其在家之奉亲。出仕之奉君也。生女。唱恭一千六百声。令其归夫家时。恭敬其公姑与夫也。奉恭欲唱。吉凶只在片时。此之谓也。

  △二不知设福。

  如是之人。见安乐故。便合设福。答诸土地。翻为杀害。集聚眷属。

  初句。点产家男女。既见产育安乐。应思安乐之故。功由土地。便合设福善之业。以酬宅主之恩。今翻杀害生灵。聚集眷属。饮酒食肉。歌乐弦管。触神之怒。失思甚矣。先明万历三十三年。槐亭蔡公(讳承植)守嘉兴。禁谕杀牲祀神。其略曰。鬼神享用。与人间不同。人好酒肉。便以酒肉祀神。譬如蛆虫啖粪。便以粪贡人。岂不得罪于人。盖神明清净。闻人间酒肉污秽。厌恶不暇。岂肯鉴尝。故郊祀者。止用淡酒。承祭者。戒酒戒荤。意可知已。至于饿鬼不能饮水。何能食肉。目连救母事可鉴已。凡祀神明。宜焚香设斋。并诵金刚经一卷。神自鉴纳。阴司极重此经。若仍前杀牲污神。不惟无益。且遭罪谴。余谓蔡明府。真是现宰官身。为万鬼万民说法了也。惜世人不知信奉。自取过咎。奈之何哉。

  △三结示殃损。

  以是之故。犯殃自受。子母俱损。

  犯殃等者。经云。有夜叉罗刹。常喜啖人胎。能令人无子。伤害于胞胎。及生时夺命。为其作娆害。则生子夭殇。乃由人杀害自致。非土地不护也。

  △二劝死时修善二初陈己本意二示人不会初又二初示善恶俱超。

  又阎浮提临命终人。不问善恶。我欲令是命终之人。不落恶道。何况自修善根。增我力故。

  法句经云。命如华果熟。常恐会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古云。生则八识扶持。死则四大离散。迅矣百龄。终归磨灭。巡环三界。运转靡停。故经云。有始有终。既生则灭。谁能禁其不死耶。但临终之时。平时所造善恶之业。其相俱时顿现。随业趣生。法句云。人作善恶。殃福随人。虽更生死。不可得免。然在我本意。不问其生平作善作恶。俱令生于善处。不令落于恶道也者。何况其人原不作恶。自修施戒。彼既善根修成。令我亦增威炽。其感报之时。必生天上人间矣。

  △二明鬼神变恶。

  是阎浮提行善之人。临命终时。亦有百千恶道鬼神。或变作父母。乃至诸眷属。引接亡人。令落恶道。何况本造恶者。

  净度三昧经云。若人造善恶业。生天堕狱。各有迎人。病欲死时。眼自见来迎。应生天上者。天神持天衣伎乐来迎。应生它方者。眼见尊人。为说妙言。若为恶堕地狱者。眼见兵士持刀?矛戟索围绕。所见不同。口不能言。各随所作。各得其果(文)。故知临终之时。实有恶鬼娆乱。即使向行善者。尚难却其播弄。或变作父母兄弟。伯叔姑姨。令心着爱。精神瞀乱。鬼即以似父母等身。引入恶道。何况本造恶者。盖世人将死。天帝行下文书。死期未到。太山鬼神。促令造罪。令落恶道。当知即此辈播弄。更有谁乎。故大论引分别业经。佛告阿难。行恶人好处生。行善人恶处生。阿难曰。是事云何。佛言。恶人今世罪业未熟。宿世善业已熟。故今虽为恶。而生好处。或临死时。善心心数法生。亦生好处。行善人生恶处者。今世善未熟。过去恶已熟。故今虽为善。而生恶处。或临死时。不善心心数法生。亦生恶处。故俱舍云。若人临终。起邪见心。是人以先不善为缘。故堕地狱。是则即使无鬼引接。尚难必其善者决生善处。恶者定生恶处。况本造恶之人。自然引入恶道矣。

  △二示人不会二初亡者神识惛昧。

  世尊。如是阎浮提男子女人。临命终时。神识惛昧。不辩善恶。乃至眼耳更无见闻。

  临终识惛者。人身中识神。或时顿去。或去有先后。唯第八识最后去。亦何有知。涅槃云。如人舍命。受大苦时。宗亲围绕。号哭懊恼。其人惶怖。莫知依救。虽有五情。无所知觉。肢节战动。不能自持。身体虚冷。暖气欲尽。见先所修善恶报相。如日垂没。山陵堆阜。影现东移。理无西逝。众生业果亦复如是。故临终时。诸根黯然。识不能辩。眼耳虽在。何能见闻。

  △二眷属当为修福二初多善缘离恶道苦。

  是诸眷属。当须设大供养。转读尊经。念佛菩萨名号。如是善缘。能令亡者离诸恶道。诸魔鬼神。悉皆退散。

  当须设供者。事之要处也。譬船行险处。急宜着力。稍有错时。人船俱失。良由前阴将绝。中阴身起。中阴有二种。一善业果。二恶业果。因善业故。得善觉观。因恶业故。得恶觉观。随业因缘。向受生处。五戒经云。生死险难。实可惊怖。故须设大供养。转经称名。供言大者。谓倾己资财。竭力营办。然于供养之际。须离谓实之心。若香若华。体是法界。能供所供。性本真空。称量出生。顺性常住。普献三宝。等供十方。虽曰施财。是真法供。故名为大。念佛菩萨。若光明疏云。观心既然。观佛亦尔。故言念佛。此指理观。今但称名也。大品云。若有一人称南无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大论问。云何但空称名字。便得毕苦。其福不尽。答。是曾闻佛功德。能度人老病死苦。若多若少供养。及称佛名字。得无量福(文)。故大悲经云。若能至诚心念佛功德。乃至一华散于空中。于未来世作天梵王。其福不尽。以其不尽。终至涅槃。今既资以供经称名之善缘。自能令亡者离三涂恶道。变形魔鬼。不却而自退散矣。

  △二少善缘除无间罪。

  世尊。一切众生。临命终时。若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或大乘经典一句一偈。我观如是辈人。除五无间杀害之罪。小小恶业。合堕恶趣者。寻即解脱。

  上言设供.读经.称名三种功德。资冥福。离恶道。却鬼神。多福之功也。今但于佛菩萨。秪一名而已。于经典只一句一偈而已。即能除极重五无间罪。一偈。天竺但数字满三十二。即为一偈。号阿耨窣睹婆或输卢迦波。此亦有大因缘。故临终得闻。上品大罪既除。其小小中下恶业。合当堕边小狱者。当下解脱超升。如赫日销霜。宁有余愆。故华严云。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所以于往昔。无数劫受苦。流转生死中。不闻佛名故。问。云何但闻佛名。便得道耶。答。有众生福德淳熟。结使心薄。若闻佛名。即时得道。如新净白毡。易为受色。闻佛名福。功叵量矣。主命述意竟。

  △二世尊赞劝。

  佛告主命鬼王。汝大慈故。能发如是大愿。于生死中护诸众生。若未来世中。有男子女人。至生死时。汝莫退是愿。总令解脱。永得安乐。

  此如来赞劝之文。言大慈则同诸佛之心。发大愿则同菩萨之念。今既以佛心为心。能发如是大愿。即是佛菩萨矣。今故劝汝。凡未来世中男女临生死时。汝莫退救护之愿。不间有罪无罪。大恶小恶。总令解脱三涂。得在人天安乐。真不负我今日之叮咛矣。

  △三鬼王受命二初明已拥护。

  鬼王白佛言。愿不有虑。我毕是形。念念拥护阎浮众生。生时死时。俱得安乐。

  如文。

  △二愿生信受。

  但愿诸众生。于生死时。信受我语。无不解脱。获大利益。

  世记经。佛言一切男子女人。初始生时。皆有鬼神随逐拥护。若其死时。彼守护鬼。摄其精气。其人则死。故主命愿人生时死时。慎勿杀害。应修善缘。大集云。若修慈者。当舍身命时。见十方佛。手摩其顶。蒙手触故。心安快乐。寻得往生清净佛土。故云栖有祭先不宜杀生。以资冥福。夫八珍罗于前。安能起九泉之遗骨。而使之食乎。无益而有害。智者不为也。

  △二如来发本三初发远本。

  尔时。佛告地藏菩萨。是大鬼王主命者。已曾经百千生作大鬼王。于生死中。拥护众生。是大士慈悲愿故。现大鬼身。实非鬼也。

  凡论本迹。本同而迹异。盖从本垂迹。迹不异本。因迹显本。本不离迹。本迹虽殊。不思议一。故举百千劫已前为本。是与佛无二道也。今此鬼身。乃慈悲愿上所现。譬一月在天。影临众水。若执影为真。则失本矣。故曰现大鬼身。实非鬼也。昔生公说法虎丘。有一鬼现身。日来听法。生公谕其托生。鬼答以诗云。做鬼经今五百秋。也无烦恼也无愁。生公劝我为人去。只恐为人不到头。今大鬼王。经百千生。岂非乘愿力来。现鬼身而说法也者。

  △二记劫国。

  却后过一百七十劫。当得成佛。号曰无相如来。劫名安乐。世界名净住。其佛寿命不可计劫。

  当得成佛者。初住百界作佛也。无相者。不但无生住异灭之相。无相亦无。故名无相。然以鬼相而成无相。非顽同太虚。空无一物。无相即相也。以后之无相而观鬼相。非狰狞凶恶。示有诸怖相即无相也。今日之鬼相。即不思议之妙有。它世之无相。即不思议之真空。有即空故。有不可得。空即有故。空不可名。空有既亡。中道不立。若鬼若佛。其名安寄。若相无相。其体奚存。名号既尔。劫界亦然。孰谓鬼神恒受驱使不安乐乎。劫劫本自安乐。孰谓鬼神摄属冥司。不净住乎。界界由来净住。孰谓鬼寿所有日月。秪五百岁乎。佛寿不可计劫。故知以本而验迹。迹还同本。以因而望果。果不异因。发本之意。妙在斯乎。

  △三结度人。

  地藏。是大鬼王。其事如是不可思议。所度天人。亦不可限量。

  其事不可思议者。约本而叹迹也。如阿难救?口经云。其中为于主宰。统领上首之者。皆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慈悲誓愿。分形布影。示现化身在六道中。同类受苦。设于方便。为善知识。成熟利乐一切有情。证大涅槃(文)。是则主命鬼王等及阎罗天子。亦岂实业受生。三时受苦者哉。又复应知一切皆是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若了此意。则于诸圣权实化门。思过半矣。

  △大章第四明成佛因分二初示成佛正行二显成佛助道今初品题。

  称佛名号品第九

  △二品文分三初地藏为说利益二如来许救罪苦三大士正称佛名今初。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今为未来众生。演利益事。于生死中。得大利益。唯愿世尊听我说之。

  大士特说此佛名品者。由前来多番说称念佛菩萨名。不问有罪无罪。悉皆消灭。得生人天。乃至毕苦。今故略出十名。以为杓(音标)鹄。次显多佛。以至沙河也。为未来众生有二意。一体佛天宫付嘱之心。二显己南洲救拔之念。佛慈未艾。我愿无穷。良由过去者已获超沦。现在者今沾至化。唯是未来众生。罔知出要。偏造恶缘。若不垂超脱之方。乃甘与沦胥之苦。如诒厥孙谋。所虑深远。故云为未来众生演利益事。利益有世间.出世间之不同。及藏.通.别.圆之不等。今是出世上利。圆教果益。然言于生死中得大利益者。夫论生死。乃众生大患。如佛说四不可得经。佛言。世有四事。不可以护致。一曰年幼。颜色炜烨。众人爱敬。一旦忽耄。头白齿落。欲使常少不老者。终不可得。二谓身体强健。谓为豪强。疾病卒至。众患难喻。欲免常安无病。终不可得。三谓欲求长寿。五欲永存。非常对至。如风吹云。冀念长生。终不可得。四谓父母兄弟。恩爱荣乐。宿对卒至。如汤消雪。欲求不死。终不可得。古今以来。天地成立。无免四难之患。以斯四苦。佛兴于世(文)。今欲脱此四苦。莫过称佛名号之利益矣。大经云。假使一月常以衣食供养一切众生。不如有人一念念佛所得功德十六分之一。假使锻金为人。车马运载。乃至众宝。各满百数。以用布施。不如发一心向佛。举足一步。所得功德。无量无边(文)。以故东土倡始于远公。西京大盛于善导。吾祖疏观经而论十疑。四明钞妙宗而修大悲。永明万善同归。慈云二门要行。展转沿习。代不乏人。至明万历间。云栖和尚出。德业充符。声名洋益。纯提净土。户晓家传。盖由此法门。能横截恶道。直造本源。是故西天东土。咸称异妙方便。功德不可思议。诚非余行可及。然须谛信不疑。精勤无间。行住坐卧之中。春夏秋冬之内。秽心涤荡。净念联绵。有不脱苦超升者。佛祖皆为诳语矣。故今地藏说此救世妙法。令未来众生。出苦有方也。

  △二如来许救罪苦二初敦逼速说。

  佛告地藏菩萨。汝今欲兴慈悲。救拔一切罪苦六道众生。演不思议事。今正是时。唯当速说。

  初述所说事。谓汝欲救六道众生。起此无缘同体慈悲。诚拔苦之要门。乃利生之妙术。神丹点铁。至理革凡。功德巍巍。诚难思议。汝欲说者。今正是时。如来化缘将熄。灭度靡常。不此申救。更待何时。故敦逼其速说也。

  △二赞慰无忧。

  吾即涅槃。使汝早毕是愿。吾亦无忧现在未来一切众生。

  此示敦逼之意。涅槃。奘三藏翻圆寂。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称寂。肇公云。泥洹尽谛者。岂直结尽而已。则生死永寂灭故。谓之尽矣。然吾即涅槃句。人不忍闻。如游行经。天人等皆叹言。如来灭度。何其驶哉。世尊灭度。何其疾哉。大法沦翳。何其速哉。群生长衰。世间眼灭。譬如大树根拔。枝条摧折。又如斩蛇。宛转回遑。莫知所凑。是时诸天。亦复皆于空中。徘徊骚扰。悲号躄踊。是也。然机薪既尽。孰能留应火之不亡耶。使汝早毕是愿者。亦纵辞也。大士之愿。何能蚤毕。甚言此法之妙。纵吾即入涅槃。纵使汝早毕是愿。吾亦不忧现在未来一切众生矣。何也。有此称名之法。人人可不堕苦。并趣人天修行。终至成佛无疑。能体佛心而达佛意。善继志而述事者。莫过我地藏慈尊矣。故许令速说而赞慰之也。

  △三大士正称佛名二初称名二结益初分二初别出十名自为十一无边身佛乃至第十大通山王佛今初为二初称名二显益下九例此。

  地藏菩萨白佛言。世尊。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号无边身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暂生恭敬。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何况塑画形像。供养赞叹。其人获福无量无边。

  佛佛皆指过去者。自地藏发心已来所值之诸佛也。凡所举佛名。皆后远于前。显己发心。远且久也。有佛出世四字。庆幸之语。观经疏云。若佛出世。方能阐智慧日。识三宝之光明。开甘露门。知十号之妙味。因说生解。于宝适悦。故喻如优昙华。时一现耳。无边身者。三身皆有此意。唯识论云。一自性身。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具无边际真实功德。是一切平等实性。即自性身。亦名法身。此法身之无边也。又云。自受用身。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习无量福德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此报身之无边也。华严云。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应。即应身。一切。即无边。此应身之无边也。故知三身即一。一即三身也。下显益。男子女人。标能闻机。初闻佛名。暂生恭敬者。暂谓历时不久。生谓当下发心。恭谓束身翘仰。敬谓心无异缘。即此一念微解。无非本性佛法。故于暂生恭敬心中。早已成名字佛。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复奚疑哉。然此闻名暂敬。但得理性初开。便能超极重罪。又何况塑画形像而严饰之。陈罗香华而供养之。梵呗功德而赞叹之。其人所获之福。自然量不可测。边莫能穷。唯佛与佛乃能知见耳。

  △二宝性如来。

  又于过去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号宝性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一弹指顷。发心归依。是人于无上道。永不退转。

  恒河沙劫。较前更多矣。宝性者。莲华面经云。诸佛如来。是众生宝。宝有七种。而金宝居首。真谛释金四义。一色无变。二体无染。三转作无碍。四令人富。以譬法身常净我乐四德。乃性宝也。显益中。闻是佛名。一弹指等者。三乘之士。历僧祇劫而功行无成。念佛之门。于弹指顷而位阶不退。异哉奇功也。发心归依。希有经。广较三归功德。云教四天下。及六欲天。得四果。不如三归依功德多。故增一阿含。佛说偈云。诸有归依佛。不堕三恶趣。尽漏处人天。便当至涅槃。此凭自性佛宝。以归宝性。故于无上之道。永不退转。此唯约圆教。才闻佛名。以根利故。或超入十信。即净六根。或顿入初住。开佛知见。故位不退。从初信至七信。见思粗垢。任运先落。见圆真谛理。行不退。在八九十信。入假位中。起四门诸行。断内外尘沙。备俗谛理。念不退。在圆初住去。念念进趣果海。任运流入真源。故智论云。无生忍法。即是阿惟越致地。若约得意为言。名字即佛。横具三不退(云云)。问。才闻宝性佛名。弹指发心归依。何能于无上道。得永不退转耶。答。北齐悟中论。而顿入初住。南岳证法华。而位登十信。其例可识。奚复疑斯。准观经疏引涅槃云。一切众生即是佛。如贫女舍宝。众物具存。力士额珠。圆明顿在。但未遇智者点示其处。日受贫穷之厄。时怀失珠之忧。才闻指示。即知本有。贫女发藏。受用靡穷。力士见珠。欢喜无量。故知众生解后。与佛毫无差忒。永不退转。自应仰信也。

  △三波头摩胜如来。

  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波头摩胜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历于耳根。是人当得千返生于六欲天中。何况志心称念。

  波头摩。亦名钵特摩。此云红莲华。胜者。佛地论云。四莲。以红莲为胜。故央掘云。第一钵昙摩。清净柔软义。尘水所不污。是故稽首礼。显益中。千返生六欲天中者何。以莲华处泥不染。出水恒芬。表闻名者。虽生欲天。实不着粗弊五尘。以解离闻性本空。生天亦寂。以空处即假。权示天身。以度实生着欲之者。闻名尚尔。况志心称念者乎。他日必证波头摩胜矣。佛莲千瓣。表千法明门。故云千返。

  △四师子吼佛。

  又于过去不可说不可说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号师子吼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一念归依。是人得遇无量诸佛摩顶授记。

  长阿含十六。佛告迦叶婆罗门云。所谓师子者。是如来至真等正觉。于大众中。广说法时。自在无畏。故号师子。汝谓如来师子吼时。不勇悍耶。勿造斯观。如来师子吼。勇悍无畏。故云。譬如师子吼。蠕动皆怖畏。如来震法音。降伏诸外道。则佛号师子吼。正取说法之相也。故今一念归依。便得遇无量诸佛。各与摩顶授记。将来必得种智。说法如师子吼。其有闻者。或喜或怖。穴处者隐缩。水居者深入。山藏者潜伏。厩象振锁。狂逸而去。鸟飞空中。高翔而远逝矣。

  △五拘留孙佛。

  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拘留孙佛。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志心瞻礼。或复赞叹。是人于贤劫千佛会中。为大梵王。得授上记。

  拘留孙。梵名也。此云所应断(此约五住二死。断处立名)。又翻作用庄严(此约修因证果为名)。此非贤劫第九。减至六万岁时出世之佛。准万佛名经。有无量七佛之名。若谓下有贤劫之语。应是贤劫首佛。则于上过去之言既妨。复于下恒沙之劫有碍也。显益中。闻佛名属意。是显正因佛性。瞻礼属身。是显缘因佛性。赞叹属口。是显了因佛性。由此三因种缘。故于贤劫千佛会中。皆为大梵天王。修四等心。行业清净。普为三有。请转法轮。故于佛佛之下。亲受上妙之记。即以梵身。成大觉果。法苑曰。今据贤劫一代。分为坏空成住。就此今住劫。有千佛出现。三佛已往。今是第四。依立世阿毗昙论。十一劫是未来。八劫是过去。今释迦佛。当第九劫内成佛。问。此贤劫中。成坏空劫。佛不出世。唯取住劫。此住劫中。未来唯十一小劫。何得顿有九百九十六佛。一时出世耶。答。实如所难。会意稍难。今依二经。略知途路。药王药上经云。佛言。我曾往昔无数劫时。于妙光佛末法之中。出家学道。闻是五十三佛名。心生欢喜。复教它人。令得闻持。展转相教。乃至三千人。异口同音。一心敬礼。即得超越无数亿劫生死之罪。其前千人者。华光佛为首。下至毗舍浮佛。于庄严劫得成为佛。过去千佛是也。此中千佛者。拘留孙佛为首。下至楼至如来。于贤劫中。次第成佛。后千佛者。日光如来为首。下至须弥相佛。于星宿劫中。当得成佛。若依佛名经。过去九十一劫。有佛名毗婆尸如来。过去三十劫。有佛出世。名尸弃如来。即此劫中。复有佛出世。名毗舍浮如来。问。此九十一劫。为大。为小。答。是大劫也。何以得知。依旧婆沙论云。释迦菩萨因地。从毗婆尸佛以来。种相好业。至今第九住劫。以经九十一大劫。故旧俱舍论云。由礼底沙佛。精进力故。即得超九大劫。究竟成佛。故知九劫既大。余九十一劫。宁不是大耶。既是大劫。故千佛出世。无所疑也。又依立世阿毗昙。二十住劫中。过去八劫。已有三佛出世。释迦当现在第九劫出世。即以前九劫。已有四佛出世。未来犹有十一劫。焉知不有多佛出世。准此义意。纵是小劫。多佛出世。亦自无妨。良由众生根有强弱。故感见不同。恐后贤致疑。略示梗概耳。

  △六毗婆尸佛。

  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毗婆尸。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永不堕恶道。常生人天。受胜妙乐。

  毗婆尸。亦名维卫。此云胜观。俱舍论云。三无数劫满。逆次逢胜观。此由释迦于胜观佛。初种相好故。然若以此为过去庄严劫千佛中之后三佛。则拘留孙为贤劫中之首佛。更无疑矣。须知应依前论。不可近指。以毗婆尸佛甚多。安可专指释迦种相初逢之胜观也。显益中。闻是佛名。即不堕三恶道。此非易事。准论。释迦世尊。初阿僧祇。从此常离女身.及四恶趣。准妙玄释签。第三僧祇。始离五障。方乃不堕。常生人天者。如戒疏。初僧祇。得五种功德。一生人天。二生贵家。三男身。四根具。五知宿命。文句云。不生三恶。位不退。不生边地。诸根完具。不受女身。即行不退。常识宿命。即念不退(文)。故知不堕恶道。常生人天。诚非易易者。今圆根最利。故才闻佛名。即解自性。故能顿得。人天胜妙乐者。详长阿含世记经。虽生人天。唯以法喜禅悦为乐。如大庄严论。佛说偈云。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此乃受即不受。无受即受也。

  △七宝胜如来。

  又于过去无量无数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号宝胜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毕竟不堕恶道。常在天上。受胜妙乐。

  梵名啰怛曩毗婆。啰怛曩。翻宝。毗婆。翻胜。宝之胜者。必是何物。华严云。如海中有四珠。一切众宝。皆从之生。若无此四珠。一切宝物。渐就灭尽。诸小龙神。不能得见。唯娑竭罗龙王。密置深宝藏中。此深宝藏。有四种名。一名众宝积聚。二名无尽宝藏。三名远炽然。四名一切庄严聚。此虽宝中之胜。然是世宝。次第以对常乐我净出世之宝。此之四德。唯佛与佛。乃能证得。如娑竭罗龙王。密置宝藏是也。余人未证。如小龙神。不能得见是也。此四德出生不赀。如一切众宝。皆从之生是也。故光明玄云。如世珍宝。凡情所贵。乃则如理究竟可贵之宝。名于凡情可重之宝。故佛号宝胜也。显益。大意如前。光明流水品。十千鱼得闻宝胜之名。尚尽生忉利。况男女闻名。宁有不得胜妙乐者。

  △八宝相佛。

  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宝相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生恭敬心。是人不久得阿罗汉果。

  佛名宝相者。亦约相宝。以譬性宝。华严云。又大海中。有四炽然光明大宝。一名日藏。二名离润。三名火珠。四名究竟无余。若大海无此四宝。四天下金刚围山。乃至非想非非想处。皆悉漂没(即大论所谓消水珠是也)。日藏。表大圆镜智。离润。表妙观察智。火珠。表平等性智。究竟。表成所作智。若如来法海。无此四智饶益众生。三界六道。悉皆漂没。故大师云。无去无来。法性实相。实相尊贵。故名宝相是也。显益中。闻佛名已。生恭敬心。则身不瞻礼。口不赞叹。审矣。而男女辈。不久之间。得阿罗汉果。功德深矣。若约三藏论。如经。日藏光明。能变海水为酪。今谓世第一。十五心见道。十六心入须陀洹果。转贤为圣。正如变水为酪。离润光明。能变海酪为酥。今言见道后。起于修道。断欲界九品思中前六品尽。入斯陀含。正如变酪为酥。火珠光明。能然海酥。以三果断欲界后三品思尽。永不来欲界受生。正如烧然海酥。究竟无余光明。能然海酥永尽无余。以四果断上下五分俱尽。无复余思。永不受后世之生。正如然海酥永尽无余矣。今约藏教以对圆位。则初信至七信。三界见思任运断尽。与藏教第四果阿罗汉齐。故妙玄云。同住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则劣。正斯之谓。今本约圆为正。所以先约三藏小果者。欲开藏教之阿罗汉。成圆佛之阿罗汉果也。

  △九袈裟幢佛。

  又于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号袈裟幢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者。超一百大劫生死之罪。

  此约庄严标相。以彰佛德洪名。心地观云。袈裟。即是如来宝幢之相。着袈裟时。生宝幢想。能灭众罪。生诸福德。犹如良田。能善增长菩萨道故。犹如甲胄。烦恼毒箭不能害故。以如来因修万行。致此果德庄严。故男女闻名。顿超百劫生死之罪。

  △十大通山王佛。

  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大通山王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间是佛名者。是人得遇恒河沙佛。广为说法。必成菩提。

  山王。即须弥山。七金环拱。峙立海中。故特称王。大者。高八万四千由旬。通者。光明四面照映。此喻报身佛也。小般若云。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大师云。此即非果而果。因大故果大。得法五阴。成就法身。故言大如须弥。以譬性色。色大故。般若大。如山大。神亦大。习果既圆。报果亦满。故言大身。则大通是般若因。山王是报身果。四智究竟庄严也。显益中。凡有闻此佛名者。得遇恒河沙佛为说法者。因闻大通之般若。故感诸佛为说般若。令全性以起修。既闻山王之果体。故感诸佛授记。令从因而至果。闻一佛名。而得修性一如。因果成就。佛力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矣。

  △三总指诸佛。

  又于过去有净月佛.山王佛.智胜佛.净名王佛.智成就佛.无上佛.妙声佛.满月佛.月面佛。有如是等不可说佛。

  净月者。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月喻佛身。法身如空。心光皎洁。从真垂应。影现水中。此明三身一体也。

  ○山王。梵名势礼捺啰惹。此云山王。大方等陀罗尼经。华聚菩萨赞佛云。世尊金色如金山。犹如日光照世间。能拔一切诸苦恼。我今稽首大法王。同。

  ○智胜。即一切种智。大品云。萨婆若(秦言一切智相)是声闻.辟支佛智。道种智是菩萨智。一切种智是诸佛智。以一切种类相貌皆知。故于诸智称胜。

  ○净名王。五住二死净尽净。自在故。立此胜称(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东方去此三十二刹。国名普无垢。佛号净名王。释迦于久远阿僧祇劫。为最胜仙。从闻集一切福德三昧。后生彼国。今得成佛)。

  ○智成就。以权实二智悉成就故。

  ○无上者。尊极之号也。有所断者。名有上士。既无所断。名无上矣。如佛说无上处经云。若众生于佛无上处。起信向心者。于天人中得无上果。

  ○妙声。正法念云。山谷旷野。其中多有迦陵频伽。出妙音声。如是美音。若天人紧那罗等。无能及者。唯除如来音声。故曰妙声。

  ○满月。月面二佛。大意相同。如经云。如十五日月。圆满具足。众星中王。最上最胜。佛面清净圆满。亦如月耳。有如是等不可说佛者。不复具出劫数。及闻名利益。故总结之。则知地藏自发心来。迄至今日。其所值如释迦者。各各付嘱度脱。亦如今日天宫。不可得而思议矣。称名竟。

  △二结益二初生时称名益又二初约一多况益。

  世尊。现在未来一切众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号。功德无量。何况多名。

  夫道与俗反。名与实乖。得其趣者。玄会幽理。何以然耶。如俗中祖考。不许述其名字。而法门佛名。称扬获福无量。良以诸佛如来。大慈愍物。降灵在俗。济度为先。有心希仰。无不蒙益。或以口称。或以心念。或以身礼。三业加敬。三毒清凉。渐拔有根。出于界系。有斯大德。称者得福。彼流俗者。与上相违。十轮云。若念一佛。则见一佛。若念多佛。则见多佛。若念小身佛。则见小身佛。若念大身佛。则见大身佛。若念无量身佛。则见无量身佛等。故以一佛。况多名也。

  △二约生死得利。

  是众生等。生时死时。自得大利。终不堕恶道。

  圆澄法师云。六道凡夫。三乘贤圣。性觉宝光。各各圆满。本不名诸佛。亦不名众生。但此心不守自性。随迷悟之缘。作业受苦。名曰众生。修道证真。遂名诸佛。佛愍众生妄想执着。而不证得。犹是称法界性。说念佛门。傥得其门。则等诸佛于一朝。不得其门。则徒修因于旷劫。故凡众生于生死时。果能念佛。或一佛。或多佛。各自得诸大利。终不堕于恶道。但此是大士所值之佛。亲承供养。得诸利益者。然诸经论。唯赞西方阿弥陀佛。接引娑婆。愿力偏重。是以普贤行愿。独指弥陀为至。若人于生死时。果能真诚称念。感应尤多。所谓不动步而归净土。安俟阶梯。非思量而证弥陀。岂存言念。悟迷只在自心。超沉岂由他法。谛信力行。自见功程耳。

  △二临终称名益三初示称名灭罪。

  若有临命终时。家中眷属。乃至一人。为是病人。高声念一佛名。是命终人。除五无间罪。余业报等。悉得销灭。

  乃至一人念一佛名者。此从多人多佛。略至极少也。大悲经云。一称南无佛名者。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尽也。更何疑五无间罪之不销耶。极重逆罪既销。余之中下业报。岂不悉灭哉(除者。去之也。非听除而不销也)。昔大智律师。发愿常生娑婆。作大导师。复见慧布法师云。方土虽净。非吾所愿。由是于净土门。略无归向。见修净业。复生轻谤。后遭重病。神识迷茫。顿觉前非。深自克责。仍览天台十疑论。初心菩萨。未得无生忍。要须常不离佛。又智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譬如婴儿。不得离母。又如弱羽。只可傅枝。自是尽弃平生所学。专寻净土教门。十余年来。未尝暂舍。又唐法照大师。往五台竹林寺。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为众说法。照作礼。问曰。末代凡夫。智识浅劣。佛性心地。无由显现。未审修何法门。最为其要。文殊曰。诸修行门。无如念佛。我因念佛故。得一切种智。又问。当云何念。文殊曰。此世界西。有阿弥陀。愿力难思。汝当系念。令无间断。命终决定往生。说已。为照摩顶而退。慧日法师求黑观音。感现光相。所说略同。故念佛一门。断断不可不信也。

  △二释灭无间疑。

  是五无间罪。虽至极重。动经亿劫。了不得出。承斯临命终时。他人为其称念佛名。于是罪中。亦渐销灭。

  疑云。无间业重。何得一人称一佛名。即得销灭耶。如增一经云。众生三业造恶。临终忆念如来功德者。必离恶道趣。得生天上。正使极恶之人。以念佛故。亦得生天。故知无间罪业虽重。经劫难出。承临终念佛之力。则倒惑不起。法性现前。故能灭也。故华严经云。设闻如来名。及与所说法。不生信解。亦能成种。况今眷属。信心为称佛名。岂有不灭者乎。譬如师子筋为琴弦。一奏。一切余弦悉断。亦如牛羊驴马诸乳。同置一器。若以一滴师子乳投之。悉化为水。今既行菩提心。为其念佛。销灭重罪。何俟致疑。

  △三况自称福罪。

  何况众生自称自念。获福无量。灭无量罪。

  此况结者。正劝人自念为胜。以它人代念。灭罪尚尔。何况自念者哉。故大论二十四问。临终时少许时心。云何能胜终身行力。答。是心虽少。而力猛利。如火如毒虽少。能成大事。是垂死时心。决定猛健。故胜百岁行力。是后心。名大心。以舍身及诸根事急。故念佛时。罪皆成福。如耆婆揽草。无非药者。普能愈病。释摩男所执一切砂砾。皆变为宝。全心满日。无非佛境。所观罪福。即是实相。既纯实相。觅罪福了不可得。复何论有量无量耶。今且顺俗。故言自称自念。获福灭罪。尤胜于前倍倍矣。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中科注卷之四


卍新续藏第 21 册 No. 0384 地藏本愿经科注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下科注卷之五

  古盐匡庵青莲苾刍灵乘父辑

  △二显成佛助道者既称佛名正行已成何须复明布施为助道耶准大论以生死轮转利益之业无过布施所以者何好施之人声誉流布八方信乐无不爱敬处大众中无所畏难死时无悔我以财物植良福田人天中乐涅槃之门我必得之非但开三乐而已乃能开无量佛道之处以六波罗蜜是佛道檀为初门余行皆悉随从如是等布施有无量功德故佛说布施是初助道因缘以人命无常财物如电若人不乞犹尚应与何况乞而不施以是应施作助道因缘故须较量布施之缘助开佛道也初品题。

  较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

  △二品文二初地藏请较施福二如来对众较量初中二初经家叙仪。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承佛威神。从座而起。胡跪合掌。

  如文。

  △二地藏疑请。

  白佛言。世尊。我观业道众生。校量布施。有轻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云何。唯愿世尊为我说之。

  业道者。杀害等罪行。名黑黑业。及不善业。布施等福行。名白白业。及以善业。今于善业中。明施福一事。故云我观等。布施多种。财施.法施.俗施.道施。轻重较量。如纶贯。受福二字。世.出世间最要事。皆由布施而得。大士此问。实为出苦良方。成佛法根也。是事云何句。正疑施因是等。受福何故不同。问。为地藏真不知耶。为众生疑耶。答。实知.不实知。非凡情所测。若准杂藏经。昔有人至波罗提木叉寺。得庵罗树华。其色如金。持入佛塔。见释迦牟尼佛像相好。续念佛功德。心热毛竖。即以华上佛。出问一道人。一华散佛。得几许福。答。如此深事。我不能知。当问读经者。即往问之。曰。我无天眼神通。不能知见果报。可问坐禅六通罗汉。即便往问。阿罗汉即为观之。见其舍身次第。受天上人中福德。乃至八万大劫。福犹不尽。过是。不复能知。即遣化人诣弥勒所。问得几许果报。弥勒言。不能知。正使恒河沙等一生补处菩萨。尚不能知。况我一身。佛有无量功德。福田甚良。种种果报无尽。待我将来成佛。乃能知之。据此。即不实知。谁曰不然。故仰愿世尊为我说之。使后世知布施之福有如是耶。

  △二如来对众较量三初诫听许说。

  尔时佛告地藏菩萨。吾今于忉利天宫。一切众会。说阎浮提布施较量功德轻重。汝当谛听。吾为汝说。

  此正答在问处。以阎浮提人能行布施者。必报生天上。故于天宫众前。说布施功德轻重。当谛听者。夫布施之业。乃众行之源。且财物无常。五家争夺。凡愚吝惜。靡有舍心。遂使妻儿角目。兄弟阋墙。眷属乖离。亲朋隔绝。如是之愆。实由悭贪为本。故须谛实听宣施福也。

  △二因疑愿闻。

  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愿乐欲闻。

  △三正申较量二初正较二结示初二初王臣施福二男女施福初又二初正较多少二结向成佛正较中四初施卑劣根阙福乃至第四施老病产妇福初分二初明施人尊又二初能施主。

  佛告地藏菩萨。南阎浮提。有诸国王.宰辅大臣.大长者.大刹利.大婆罗门等。

  等者。等居士也。大论三十二云。若有人布施及持戒故。生刹利家。若著于智慧经书。而不恼众生。布施持戒故。生婆罗门家。居士者。小人而巨富。此由前施福。今感富贵报也。

  △二所施田。

  若遇最下贫穷。乃至癃残喑哑.聋痴无目。如是种种不完具者。

  此即悲田。尤宜种福。最下贫穷。举人中最卑劣者。此即作恶不施之后身。故大爱道经云。有财不施。世世受贫。以前世或许施贫者。令他欢喜。后悔不与。故招最下贫穷之报。癃残等。癃。罢病。平原传。臣不幸有疲癃之疾。又背凸曰癃。如周公隆其背。又膀胱不利亦曰癃。残。则肢体不全。喑哑。则口不能言。聋。则不闻。痴。则不别。无目。则不睹物。乃人中最可怜者。此由前世见乞者来。面目颦蹙。恶口骂詈。或时鞭扑。或自无信施。见他行施不能随喜。反生毁呰。令他不信。或家中财物妻子共感。多人有分。于中独吝。偏用有过。不肯惠施。障人修福。恶深罪重。故感此报也。经云。要观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因。今生作者是。福报如影响。不可不知也。

  △二显施福胜二初正明能施慈悲。

  是大国王等。欲布施时。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亲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软言慰喻。是国王等。所获福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

  具大慈悲。标施本也。本有与拔名具。向行善施名能。不拣高下名大。须达经云。乃至于一众生。行于慈悲。至?牛顷。此得福多(文)。此能调心。慈悲愍物。随所施为。皆成大善。若视相修福。内粗外细。唯成杂业矣。下心等。显慈悲实处。下心。则降尊贵而就卑劣。含笑。则示喜舍而无吝情。地持云。若施下流。不起轻想。是也。亲手等。忘己富贵。愍人贫贱。而等施之。如佛告须达。应至心施.信心施.随时施.自手施.如法施。软言慰谕含二意。一.使人代施时。以软言慰谕。当为我好施。毋轻慢也。二.自施它施。皆用软言。慰谕前人。所谓惟愿仁者。不生恨心也。处胎经云。供养诸福田。不选必遇圣。行施作福业。不选择高下。此福圣所誉。最尊为第一。故所获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以心平等。无分别故。如维摩居士语善德长者云。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无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曰具足法施。正合今文。

  △二转释所施卑劣。

  何以故。缘是国王等。于是最贫贱辈及不完具者。发大慈心。是故福利有如此报。百千生中。常得七宝具足。何况衣食受用。

  初文。明所施如法。是故下。显得报殊胜。地持云。菩萨自量财物多少。随其所应。而行惠施。见来求者有二种人。一者非是贫下。孤独无所依怙。二者贫苦孤焭下贱。无所依怙。作是念言。若我财多。当令俱足。若财少者。先当周给贫苦下贱无依恃者(文)。此慈心偏缘苦恼众生。乃施门周急之意。是故所得福报。百千生中七宝尊贵者。尚能常得具足。况寻常衣食受用乎。良由能施之人。有智愚之别。所施之境。有悲敬之殊。悲是贫华。敬是三宝。悲是田劣而心胜。敬是田胜而心劣。若取心胜。施佛不如施贫。故像法决疑经云。有诸众生。见他聚集作诸福业。但求名闻。倾家财物以用布施。及见贫苦孤穷。呵骂驱出。不济一毫。名为颠倒作善。不正作福。如此人等。甚可怜愍。用财甚多。获福甚少(文)。今既怜愍之心。生于悲田。自然报施之福。获乎后世矣。

  △二施塔寺圣像福二初明能所施。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萨声闻辟支佛像。躬自营办。供养布施。

  初。能施之人。遇佛塔下。所施之田。塔瘗舍利。寺供圣像。装塑之福。经论广明。今乃遇像兴供。植福敬田。(东晋名臣陶侃。字士行。建旟南海。有渔人每夕见海滨光。因白侃遣寻。俄见金像。凌波趣船。检背铭。乃阿育王所造文殊菩萨像。昔育王既统此洲。学鬼王制狱。酷毒尤甚。文殊现处镬中。火炽水清。生青莲华。王心感悟。即日毁狱。造八万四千塔。建立形像。此其一也。沙门慧远迎供东林阁上。隋末贼发。一老僧辞像。像曰。尔年老。但住。时寇入山索金。僧曰无。乃以火炙。曰。僧受炙死。秽臭伽蓝。何如寺外。贼将出欲煞。曰。行年七十。不负佛教。待正念申颈。可下刀。贼见申颈。即斫。刀反刺心。刃出己背。群贼奔走。至远师墓。时天清朗。忽有云屯黑下布。雷电四绕。霹贼六人。由是贼徒不敢入山。瑞像灵应。一何巍巍)。智论。比丘问佛。孙陀罗难陀出家证果事。佛告比丘。过去毗婆尸佛涅槃后。难陀时为大长者。于辟支佛塔庙中。青黛涂壁。画作辟支佛像。因发愿。世世生尊贵家。身相金色。值佛得道。从是九十一劫。不堕恶道。天上人中。身体端正。有三十相。豪尊富贵。今日与我同生。出家得道(文)。如是供施辟支佛功德。尚尔。况菩萨像乎。况如来像乎。犀因玩月纹生角。象被雷惊华入牙。感应之道。物理如然。傥遇福田。毋庸空过。

  △二显所施福二初三劫受帝释乐。

  是国王等。当得三劫为帝释身。受胜妙乐。

  国王等遇塔寺佛像等供。感生帝释梵王者。如法华。若人于塔庙画像之文。大师约诸尘供养。明天业。故感帝释梵王也。中含。比丘白佛。何因缘。名释提桓因。佛告比丘。本为人时。沙门婆罗门贫穷困苦。施以饮食钱财灯明等。以堪能故。名释提桓因。今既供施佛形像等。则感生无疑。三劫。三小劫也。据因而感。唯佛能知。受胜妙乐。详世记经忉利天品(正法念经云。三十三天。受五欲乐。喻如金轮王所受之乐。比于天乐。十六分中不及其一。云云)。

  △二十劫为大梵王。

  若能以此布施福利。回向法界。是大国王等。于十劫中。常为大梵天王。

  凡修行必回向者。如回声入角。音则大。杯水投海。则不涸。少物上王。得报多。故须回向也。有三意。一.回事向理。元由理具。方有事用。今回此心。向于实际。二.回自向他。昔迷理遍。善严自身。今顺本性。回向众生。三.回因向果。三业毫善。皆成缘了二因。因必显果。同归究竟三德。梵名达磨䭾都。此云法界。今回我修向法界者。如经云。窃惟我所修。施等诸善根。皆依法界流。是诸佛所行。准妙玄。即是十法界。体是三谛。以十数皆依法界。法界外。更无复法。能所合称。故言十法界。回事向理。即真谛空界。十法界皆空故。回自向他。即俗谛假界。十法界皆假故。回因向果。即中谛中界。十法界皆中故。故知此十。皆即法界。摄一切法。清凉所谓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空即假中。无一二三。统该万有。即是一心。故须回向法界也。下明感果大国。王等指能施人。以善修布施。不贪着其事。故施事虽同。而施报有异。由回向与不回向也。十劫为大梵天者。准阿毗昙论。初梵寿半劫。梵福楼天寿一劫。大梵劫半。据法苑云。欲界中寿一劫是小劫。初禅三天寿劫是中劫。二禅已去寿劫是大劫。准此。今之十劫。乃是中劫。展转色天受梵福也。大论云。第一清净心故。生大梵天。中阿含明四梵福。若有信人。能起偷婆(塔也)者。是初受梵天之福。若有补治故寺者。是第二梵福。若有能和合圣众者。是第三梵福。若佛初转法轮。诸天世人劝请者。是第四梵福。比丘白言。梵天之福。竟为多少。佛言。阎浮里地众生所有功德。如是展转行。从四天下至他化自在天之福。不如一梵天之福。故知布施回向。与前迥别矣。若能了三轮本寂。四相原空。无住生心。生心无住。则与般若相应。能具足檀波。故曰。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必成佛无疑也。

  △三施修补经像福二初明修因二显施福初中二初自修补经像。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先佛塔庙。或至经像。毁坏破落。乃能发心修补。

  梵名窣堵波。此云庙。庙者。貌也。仿佛佛菩萨等之形貌也。安塔庙有三意。一表人胜。二令他信。三为报恩。所以宝塔蕴其光明。精舍图其形像。建苦海之舟航。为信根之枝干。睹则发心。见便忘返。益福生善。惟此为先。今毁坏破落者。因年代日远。法教衰替。寺像虽立。敬福罕俦。若不修饰。日就衰羸。故须发心。致诚修补。像法决疑经云。造新不如修故。作福不如避祸。然欲修造。理须如法。造作虽少。得福无量。若不依法。纵多无益。百缘经载一大富长者。生儿端正殊妙。为天人爱敬。渐大见佛。得阿罗汉。此因过去毗婆尸佛舍利塔小毁。有童子入塔。见此破处。和颜悦色。集唤众人。共涂治塔。发愿而去。缘是功德。九十一劫不堕三涂。天上人中。受福无极。今值于我。出家得道。准僧祇律。佛于拘萨罗国游行。时婆罗门耕。见世尊过。持牛杖拄地礼佛。佛见便笑。比丘白佛。何因故笑。佛言。是人今礼二佛。礼我杖下有迦叶佛塔。诸比丘愿见。佛令从婆罗门索地。与之。佛即现出七宝塔。高一由延。广半由延。婆罗门见已。便白佛言。我姓迦叶。是我迦叶土埠。佛于彼处。作迦叶塔。诸比丘白佛。得授泥不。佛言。得授。即说偈言。真金百千担。持用行布施。不如一团泥。敬心治佛塔。时世尊敬过去佛。便自作礼。比丘亦礼。佛言。人等百千金。持用行布施。不如一善心。恭敬礼佛塔(华手经云。若见塔庙毁坏。当加修治。若泥若块。乃至一砖。终不退转无上菩提)。故知修补佛塔经像。功德不可思议也。

  △二劝布施结缘。

  是国王等。或自营办。或劝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结缘。

  国王自修劝人。可谓深知罪福。如佛说自爱经。佛告舍卫国王云。夫为国王。宜有明导。率民以道。请求来福。王曰。诚如佛教。夫不种栽。无缘获其果。故正法念经云。若有众生。识于福田。见有佛塔。风雨所坏。若僧房舍。以福德心。涂饰治补。复教他人令治故塔。命终生白身天。其身鲜白。入珊瑚林。与诸天女。五欲自娱。业尽退还。若生人中。其身鲜白。成论同妙玄云。第四箜篌天。有十住处。五名白身。签云。塔福最多。白为色本。今国王等善业上行。德风下偃。君民同修十善。自他共报千生。故知布施之报。如执倦取物。不爽毫?者也。

  △二显施福二初自他千生为王。

  是国王等。百千生中。常为转轮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为小国王身。

  国王等行施。自合上升。何复报为人王耶。如五道罪福经云。人而豪贵。国王长者。从礼事三宝中来。为人大富。财物无限。从布施中来。故知若不于佛法中修行布施。终不能获斯胜报。今由小王而报转轮圣王。由臣民而转小国王身。位既高深。福亦崇厚矣。妙玄云。皆是散心持戒。兼以慈心劝他为福。故报为人主飞行皇帝。四方归德。神宝自然应也。释签云。夫轮王者。先行七法。一.给施贫乏。二.敬民孝养。三.四时八节以祭四海。四.时修忍辱。五.六.七.除三毒。然后沐浴。受斋发誓。神宝自应。大论云。一切人中。转轮圣王最为第一。小国王者。如粟散布四方。总为金轮所统。故能劝者为大王。所劝者为小王。宿行随身。福报如影响也。

  △二回向尽成佛道。

  更能于塔庙前。发回向心。如是国王。乃及诸人。尽成佛道。以此果报。无量无边。

  捐资修补塔寺。复回向者何。须知上所行者。皆是事施。报感人天。非涅槃因。如达磨大师初到大梁。武帝问曰。朕即位已来。造寺度僧。有何功德。磨曰。实无功德。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磨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准此深意。必须回事向理。方与般若实智相应。故知修补塔寺。复加回向。咸超三有。尽成五智。以回向所感果报。无可测量。靡有边际。回向为大利。盖谓此也。

  △四施老病产妇福二初能所施人。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有诸国王及婆罗门等。见诸老病及生产妇女。

  无常经。佛告诸苾刍。有三种法。于诸世间。是不可爱。是不光泽。是不可念。是不称意。何者为三。谓老.病.死。若老病死世间无者。如来不出于世。为诸众生说所证法。及调伏事。故老病产妇。最是悲田植福处。老则根熟气喘。饮食须人。老而无子。目为独夫。西天邠坻首给。东土文王先哀。以其无归也。病则百骸酸痛。一命丝悬。若无奉事。待毙奚辞。故我佛诲来。看病为第一福田。在世之时。自亦巡僧寮看病。以其可怜也。产妇初行分娩。恶露盈身。若不时施饮食。母子相与俱亡。以其极苦也。故此三类。尤仁人所应动心而周给者也。

  △二所施因果二初修因。

  若一念间。具大慈心。布施医药.饮食.卧具。使令安乐。

  准毗昙论。明时节。合有十二重。第一名刹那。翻为一念。可谓时之最少也。于此具大慈者。约与乐边论。以乐是一切众生所爱重故。然既遇悲田。应生大悲。何言大慈。如大论云。若说慈。则已说悲.喜.舍。又慈是真无量。慈为如王。余如人民。所以者何。先以慈心。欲令众生得乐。见有不得乐者。故生悲心。以慈能具悲。故言大。既言一念。即同体慈也。医药等。民生四事。日用急需。病者非药饵莫疗。身命非饮食不立。卧具衾幞綩綖之类。尤是老病产妇之要物。衣服。该卧具中。如是布施。方使身安心乐故。大论云。若人饥渴。给足饮食。感恩则深。佛说施远行人.远来人.病人.看病人。风寒众难时施。是为时施。病者施药。饥渴与饮食。起少病业因缘。故得两腋下满相。最上味相。好衣服卧具金银珍宝施。故得金色身相.薄皮相。故知如来相业。咸从施得也。

  △二获果。

  如是福利。最不思议。一百劫中。常为净居天主。二百劫中。常为六欲天主。毕竟成佛。永不堕恶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闻苦声。

  布施名福。必得三利。故言福利。最不思议者。军前曰最。乃前军第一人。此言不可思议中。第一不思议也。然萨婆多论云。房舍.卧具.饮食.汤药是世间法。非是离世难得之法(文)。今何云最不思议耶。此由正行施时。一念具大慈心。便是成佛根本。则知生欲色天。先报世乐。毕竟成佛。施福方终。故知最不思议。正应毕竟成佛句。百劫为净居天者。大论云。慈心好修善修福。极遍净天。三界中遍净最为乐。故言极遍净。准此。应在色界三净天中。今为净居天主者。何也。以慈心。是清净心施故。此中百劫。据大劫说。二百劫为六欲天主者。准大论说。众生缘慈。是有漏。但缘欲界。故报生六欲天中。言二百劫。据小劫也。问。欲天频遭劫火。何能永享六天之福乎。答。准长阿含。三灾坏世界。而不坏人。次第修禅。上生色界。欲天既成。又还来。展转受乐矣。问。同一慈心行施。何乃感报迥别耶。答。行施之时。慈有胜不胜。心有净不净。故感欲色两界不同。寿命长短有异。如大论三十三云。未离欲布施。生人中富贵。及六欲天中。若离欲心布施。生梵世天。上乃至广果。若离色心布施。生无色天中。离三界布施。为涅槃故。得声闻道。布施时厌恶愦闹.好乐闲静。得辟支佛。布施时。起大悲心。欲度一切。第一甚深毕竟清净智慧。得成佛道。诸佛法不可思议。随众生应度者。作如是说。然千山势止岳边。万派声消海上。正意在毕竟成佛耳。而于行施未成佛间。永不堕三恶道。常在人天受福。于百千岁中。耳尚不闻苦声。况乎身历恶道(正法念经云。若见病困。余命未尽。施其浆饮。或施其财。以续彼命。命终生深水天。如帝释快乐。从天命终。不堕三途。得受人身。从生至生。不遭病苦。无有恼乱)。

  △二结向成佛分二初结回施报。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中。有诸国王及婆罗门等。能作如是布施。获福无量。更能回向。不问多少。毕竟成佛。何况释梵转轮之报。

  文分二节。初结上施福。更能下。结前回向。能作等。犹言布施不可不作也。如贤愚经。长者须达。共身子捉绳经精舍。身子欣然含笑。达问何笑。曰。汝始于此经地。六欲天中宫殿已成。即借道眼。悉见六天严净宫殿。复更徙绳。身子惨然忧色。问何忧色。曰。汝见此地中蚁子耶(梵名臂?履也)。曰。已见。身子言。汝于过去毗婆尸佛。亦于此地起立精舍。而此蚁子在此中生。乃至七佛已来。汝皆为佛起立精舍。而此蚁子亦在中生。至今九十一劫。受一种身。不得解脱。生死长远。唯福为要。不可不种。此唯人天之福。犹在生死之里。若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尽回向法界众生。则不问施之多少。毕竟成佛矣。何况句。反显也。谓佛果尚能克就。况释梵轮王人天小果有不成就者哉。妙玄四下云。轮王是人主位。释梵是天主位。皆约报果明位。果义既有优劣。修因必有浅深。五道罪福经云。贤者好布施。天神自扶将。施一得万倍。安乐寿命长。今日大布施。其福不可量。皆当得佛道。度脱于十方。果报不可思议矣。

  △二来普劝学。

  是故地藏。普劝众生。当如是学。

  当如是者。诫勉劝进之意。谓必当普劝众生。当依上来布施回向而学之也。如坚意经。佛告阿难。广为说布施。种生死粮。譬如种谷。随种而生。未有不种而获果实。种善得福。福自归身。故来地藏。普劝众生应当如是而学之也。较王臣施福竟。

  △二男女施福三初标佛法中福利。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种少善根。毛发沙尘等许。所受福利。不可为喻。

  何故于佛法中种少福多。大论云。虽有种种福田。佛为第一福田。以无量佛法具足。是故独说植于佛田。佛田能获无量果报。余者虽言无量。而有差降。长阿含。佛告究罗檀头婆罗门。天及世间人。唯佛为最上。欲求大福者。当供养三佛。盖由众生于无始世界中。不知于三宝布施。故皆尽灭。是三宝有无量法。是故施亦不尽。必得涅槃也。故大经云。若于佛法僧。供养一香灯。乃至献一华。生不动国。此即净土常严。不为三灾所动。妙乐云。人天之善。并可开为缘因。今经欲收无始微善。咸趣菩提。若已发心。随有毫善。莫非缘因。今地藏本愿。正开未来毫善得福也。不可喻者。诸佛成就无尽功德。故于中植福。福亦无尽。大论云。佛田清净。拔爱等诸烦恼秽草。净戒为平地。大慈悲为良美。除诸恶邪碱土。三十七品为沟塍。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为垣墙。能出生三乘涅槃果报。植种于此。无上无比田者。其福无尽(文)。故所受福利。不可譬喻也。

  △二较佛法中福利三初施供圣像福二施供大乘福三施修经典福今初又二初直明施福。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形像.菩萨形像.辟支佛形像.转轮王形像。布施供养。得无量福。常在人天。受胜妙乐。

  初标能施人。次明所施田。布施供养修殊胜之因。常在人天受微妙之果。以佛.菩萨等。教人出苦。是众生敬田。轮王虽生死未出。其以十善化世。兼有水土。乃黎氓恩田。故有布施供养。均得无量之福。大论云。财为恶心因缘。常应自舍。何况施得大福。而不布施。悭为凶衰相。为之生忧畏。洗之以施水。则为生福利。故得福无量也。常在人天等。正得福处。何故经文前后。必说人天受乐。准大论。以人中结使薄。厌心易生。天中智慧利。故二处易得道。余道不尔。复次。言天。则摄一切天。言人。则摄一切地上生者。何以故。天上则天大。地上则人大。是故前后举人.天也。一往则在人中天中受乐。究竟指菩提涅槃。觉法寂灭之乐。故光明疏。以人表三十贤位。天表十地圣位。受第一义天之乐。大论云。人修布施者。名闻满十方。智者所爱敬。入众无所畏。命终生天上。久必得涅槃。是也。

  △二回向叵喻。

  若能回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为喻。

  大论云。佛说二种施中。法施为第一。以财施果报有量。法施果报无量。财施欲界报。法施三界报。亦出三界报。若不求名闻财利力势。但为学佛道弘大慈悲心。度众生老病死苦。是名清净法施。若不尔者。为市易法。复次。菩萨知诸法实相。如涅槃不尽。福德入诸法实相故。而亦不尽。故福利不可为喻也。

  △二施供大乘福二初直明施福。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经典。或听闻一偈一句。发殷重心。赞叹恭敬。布施供养。是人获大果报。无量无边。

  遇者。遘也。庆幸之语。以佛法难闻难遇。今此一旦遇之。如饥者之遇王膳。鼓腹而歌。旱苗之遇甘雨。勃然而兴。其乐为何如哉。大乘者。即方等诸经。准起信论有三。一.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二.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三.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既为出世大人所乘。名大乘也。听闻等者。涅槃经云。听法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以开法眼故。世有三人。一.无目。譬凡夫人。常不闻法。二.一目。譬声闻。虽暂听法。其心不住。三.二目。譬菩萨。专心听法。如闻而行。以听法故。得知世间。如是三人。今既闻是章句。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法眼。即使一偈一句。亦复增进菩提。故须发殷勤尊重之心。赞叹人法而恭敬之。布施人法而供养之。故善恭敬经。佛告阿难。若有从他闻一四句偈。或书之竹帛。所有名字。于若干劫。取彼和尚阿阇黎等。荷担肩上。或背负顶戴。常将一切音乐之具。供养是师。尚不能具报师恩。若于和尚所起不敬心。恒说于过。我说愚痴。极受多苦。于当来世。必堕恶道。是故我教汝等。常行恭敬尊重之心。爱重三宝甚深之法。必获无量无边之大果矣。

  △二回向叵喻。

  若能回向法界。其福不可为喻。

  付法藏经云。一切众生。欲出三界生死大海。必假法船方得度脱。法是众生真善知识。作大利益济诸苦恼。所以然者。一切众生。志性无定。随所染习。近善则善。近恶则恶。若近恶友。便造恶业。流转生死。无有边际。若近善友。起诸敬心。听受妙法。必能令离三涂苦恼。由此功德。受最胜乐。如昔婆罗门诣华氏城。炫卖髑髅。诸优婆塞。即以铜箸穿耳。彻过者多价。半彻者少价。不通者不与直。婆罗门问故。答曰。彻者。此人生时听法。智慧高胜。相与多价。半者。虽听经法。未善分别。故与少直。全不通者。都不听法。故不与价。持此全彻髑髅。起塔供养。尚得生天。况能至心听受经法。供养恭敬持经人者。此之福报。实难穷尽。未来必当成无上道。故佛说坚意经。佛告阿难。其有好心善意之人。闻佛明法。一心而听。能一日。可。不能一日。半日可。不能半日。一时可。不能一时。半时可。不能半时。须臾可。其福不可量不可訾也(文)。是故智者。欲得无上安隐快乐。应当至心勤听经法。今既自听大乘经典。复更赞叹恭敬供养大乘人.法。总回向法界。其所得福。当与十方虚空同量。故不可譬喻也。

  △三施修经典福二初自他修福。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塔寺大乘经典。新者布施供养瞻礼赞叹。恭敬合掌。若遇故者。或毁坏者。修补营理。或独发心。或劝多人同共发心。

  大乘经典。即黄卷赤轴宝箧琅函。若新装潢者。则当布施于人供养。令其瞻礼赞叹恭敬合掌。即名法施也。若遇毁损破坏者。即当修治补完。经营料理。昔贤云。或开闭箱箧。虫蠹朽烂。或挽脱漏讹。纸墨破裂。自不修理。不肯流传。未免得罪法宝。有违佛制。若不能修治。不可烧化。如五百问云。戒律不用。流落。可烧不。答。不得。不知有罪烧。舍堕。若知烧有罪。故烧。犯决断。与方便破僧同。亦如烧父母。故目得迦云。诸余叶纸。佛经磨灭。应拭故者。更可书新。明文昭晰。勿蹈重愆。此明自发心修理。下乃劝人同发。若如是为之。即菩萨人矣。

  △二自他获报。

  如是等辈。三十生中。常为诸小国王。檀越之人。常为轮王。还以善法。教化诸小国王。

  受劝者。为小王以附化。能劝者。作轮王而统御。四自侵经云。能施与者。今世后世长得安隐。为生死粮。世世豪富。皆蒙得安。有布施者。边人助喜。得福无量。况其施主手自斟酌。后世所生。福随身报。若影随形。响之应声矣。檀越者。内传云。梵云陀那钵底。译为施主。陀那是施。钵底是主。而云檀越者。本非正译。略去那字。取上陀音。转名为檀。更加越字。意道由行檀舍。自可越度贫穷。妙释虽然。终乖正本。准大论。檀有多名。世间檀(凡夫人施。圣人作有漏心施是)。出世间檀(圣人虽有漏心施。以结使断故为出世)。圣人所称誉檀(出世净檀)。圣人所不称誉檀(即世间檀)。佛菩萨檀(知诸法实相故施)。声闻檀(功德不具足。但得少许分)。其间有净不净(云云)。还以善法教化小国王者。金轮化世。必以同行十善为本。例昔有五王。往来友善。其最大者。字普安王。习菩萨行。余四小王。常习邪行。大王欲度。呼来上殿。七日娱乐。四王告别。大王怜愍。语小王言。各说所乐悦乐之情。一王愿春月树木荣华游戏原野为乐。一王愿常作国王。出入行来为乐。一王愿妇儿端正。极情快意为乐。一王愿父母眷属。常共美食素琴为乐。大王言。此非久乐。四王言。王乐云何。大王言。我乐不生不死。不苦不乐。不饥不渴。不寒不热。存亡自在。此是我乐。四王言。此乐何处。大王言。吾师号佛。近在祗桓。诸王欢喜。同诣佛所。作礼退坐。大王跪白。我等今得为人。闇钝无知。深着世乐。不知罪福。愿为我等说其苦谛。佛为广说八苦。四王闻已。心开意悟。即得须陀洹道。白普安王言。大王真是大权菩萨。化导我等。令得道迹。大王之恩。我本观诸宫殿。心情爱着。不能远离。今睹宫殿。如视秽厕。无可乐者。即舍位付弟。各出家为道。此轮王教化小王之例。详如长阿含。金轮王统化四洲以十善也。

  △三结向法界功德二初指修善事。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

  此皆结上之文。然每言佛法中者。盖奉事余道。不出生死。徒自勤苦。非涅槃因故。福田经。佛告天帝。九十六种道中。佛道最尊。九十六种法中。佛法最真。九十六种僧中。佛僧最政。所以者何。由如来从阿僧祇劫。发愿诚谛。殒命积德。誓为众生。六度四等。众善普备。得慧成满。三界天尊。无能及者。其有众生。发一敬心向如来者。胜获大千世界珍宝施矣。是为最尊无上之道。故教善男女等。必须于佛法中种善根也。准大论。有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一切诸善法。皆从三善根生增长。今言善根因缘。供养之具。所谓华香灯明。及法供养。持戒诵经等。以善心供养。故名为善根。布施非即是福。但能破悭贪。开善法门。善根名为福。故不间毛尘沙渧。并取乎心。心大则大。心小则小。若心冥法界。即福等虚空。如大论。佛与阿难从舍婆提城乞食。时婆罗门王立制。若与佛食与语。当罚金钱五百文。佛与阿难空钵而出。见一老婢。持破瓦器盛臭潘淀(上音番。淅米汁。下音殿。浅水也。犹言米汁不多耳)。出门弃之。见佛空钵。心念欲施。佛知申钵从乞。婢即净心施佛。佛语阿难。此婢因施。十五劫中。天上人间。受福快乐。不堕恶道。后得男身。出家成辟支佛。当时。佛边一婆罗门。即言。汝是净饭王之太子。何故为食而作妄语。佛即出舌。覆面上至发际。而语之言。汝颇见如此舌人。作妄语不。彼即生信心。言。我不解小施报多。佛言。汝颇曾见希有事不。答言。我曾见尼拘陀树。荫覆五百乘车。佛问树种大小。曰。大如芥子三分之一。佛言。谁信汝。彼言实尔。佛言。我见此女。净心施佛。得大果报。亦如此树。因少报多。时婆罗门心开意解。向佛忏悔。佛为说法。得须陀洹果。即大唱声言。一切众人。甘露门开。如何不出。诸人闻已。皆送五百金钱与王。请佛供养。王与群臣。亦归依佛。佛为说法。悉获道果。故经云。可以为施。不限多少。是也。

  △二示回向法二初向理千生受乐。

  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

  初句。通指已上所修善事。虽有上中下别。既回向法界。亦何间于大小。是以百千生中。修因不替。施福常存。资法身而五果皆常。益慧命而四德咸显。上妙法乐。受用靡穷。如杂藏经。目连见一天女。坐一莲华上。纵广百由旬。此华独妙。殊于余者。所欲资生之具。宫殿饮食。随念欲得。尽从华出。进止随身。目连问言。作何善行。受报如此。答言。迦叶佛灭度后。遗零舍利。诸弟子辈。建七宝塔。高广四十里。时我作女人。出见塔佛像。信敬情发。念佛功德。脱头上华。奉献于像。以是因缘故。受报独妙如此。是则华因小善。得报如斯。其修塔寺。回向法界。自应百千生受上妙乐矣。

  △二向已三生受福。

  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

  初二句。翻其不能回向之心。使福果局限有尽。眷属者。天性相爱。更相臣顺也。才言自家。便不能念及它人。胞与之义乖矣。自家眷属者。五苦章句经云。父子.夫妇.兄弟.家室.知识.奴婢。有五因缘。一怨家(父子互相杀害)。二债主(父母财。子散用)。三偿债(子财供给父母)。四本愿(先世发愿善心欢喜)。五真友(先世以道。共相承事)。今凡夫之人。罔识来源。不计无常。而反贪爱。言有父母.兄弟.妻子.中外亲族。疾病忽至。困劣着床。晓语亲族。分取吾痛。皆言不能。疾者乃觉。五种亲戚。谓当益己。当助汝等勤劳治生。随时给足。使身随贪。自缚自侵。忧念九族。妨废善行。坏乱善心。老病死来。善恶苦乐。独自当之。无有代者。未得道者。皆有此念。不能施与守道为德。呜呼。今世人至死之际。犹复弥留而不察者。如来深为怜愍。故特点逗此言。令人回施。故言若为眷属自身。秪得三生受人天福果。福尽还堕。故永嘉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若尽还堕地。招得来生不如意。经说。住相布施。名第三生怨。正此谓也。舍一得万报者。如旧杂譬喻经云。昔舍卫城外。有妇人清信。佛自至门乞食。妇以饭着佛钵中。却行作礼。佛言。种一生十。种十生百。种百生千。种千生万。种万生亿。得见谛道。其夫不信。默于后听佛咒愿。夫曰。言何过甚。施一钵饭。乃得尔福。复见谛道。佛言。汝见尼拘陀树。高几许耶。答。高四五里。岁下数万斛。问。其核大小。答如芥子。佛言。汝语过甚。何有种一芥子。乃高四五里。下数十万子。答。实如是。佛言。地是无知。其报力尚尔。何况人是有情欢喜。以一钵饭上佛其福甚大。夫妇心开意解。即得须陀洹道。此出如来金口。宁不信耶。然以未回法界得果。秪三生与万报耳。

  较竟。

  △二结示。

  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

  此结示因果。总叹不尽。以完地藏较量业道施福之问。故总指王臣男女等所修之因。所得之果。故云。其事如是。无奈世人信者。施不尽力。不信者。全不能行。今举事证之。譬喻经说。昔有二比丘。俱得须陀洹果。一人常行教化乞丐。以用作福。一人但直坐禅自守。不乐作福。语乞者言。何不坐禅。空自勤苦。修福者言。佛常说比丘当行布施。后俱命终。生长者家。作福者为长者子。奴婢承给。衣食自然。快乐无极。坐禅者。生为婢子。在地独坐。饥渴啼哭。俱知宿命。时长者子语婢子言。我本语汝。当布施。不肯用语。是汝自过。何为啼哭。后时俱求出家。皆得阿罗汉。长者子常直端坐。人皆竞送衣食来与。其婢子者。在外乞求。人无与者。常受饥渴。以是因缘。行道之人。不但持戒禅诵。亦当布施作福。大爱道经云。今世灭罪。后世得申。有财不施。世世受贫。故入道必以智慧为本。智慧必以福德为基。譬之鸟备二翼。鲦举万寻。车足两轮。一驰千里。缘了之资成正因。事度之助开佛性。不可不信也。正说竟。

  △大章第三流通二初别流通二总流通初分三初地神护法流通二见闻利益流通三嘱累人天流通流名下注通名不壅欲使正法之水从今以注当圣教筌罤不壅于来世以如来说法秪益现机必假结集流传令群生取为修行方轨如耳提面命证果无遗以见我佛慈隆即世悲臻后劫故须流通也今先护法流通初品题。

  地神护法品第十一

  △二品文二初坚牢叹德二教主述成叹德中二初通明昔遇。

  尔时。坚牢地神白佛言。世尊。我从昔来。瞻视顶礼无量菩萨摩诃萨。皆是大不可思议神通智慧。广度众生。

  尔时者。说四章方竟时也。梵名涅哩锄。此翻坚牢。有二义。一约事。取力能承载发生。资益地味。养育万民。安立群品。二约法。以智度法门。常无改变。常也。能荷山川。乐也。能生万物。净也。地力自在。我也。具此四德。称神(禹贡言底绩者皆地耳。覃怀底绩是也)。以具事.法二义。故名坚牢地神。问。地神男耶。女耶。答。女神也。准长阿含二十。佛告比丘。有四大天神。一地神。二水神。三风神。四火神。昔者地神恶见。言地中无水火风。佛言。地中有水火风。但地大多故。地大得名。次第说法。地神欢喜。佛为说四谛。地神即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白言。我今归依佛法僧。尽形寿不杀。乃至不饮酒。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夷。水火风神亦然。故知是女神也。释题中以坤母配夫主干父。非臆说欤。白佛者。意道弘经必藉地。转法须赖食。地固由我主之。食亦由我生之。若吾不护持。其何以流通哉。故于天宫大会之前。无量地神之内。毅然任护法之重担。故越班而陈白也。先标我从昔来。显已发心。匪朝伊夕。瞻视顶礼等。显所值圣流之多。皆非聊尔之人。大不可思议。神智之褒美。通慧乃度生器具。即三密妙轮。如散脂大将云。我现见不可思议智境。光疏云。若境可以智知。可以口说者。境则非密。不可智知。不可识识。不可名。不可说。是名不可思议密境。今诸菩萨皆以三密广度众生。故皆是大不可思议之通慧也。

  △二别赞今闻二初赞地藏德三初叹誓愿深重。

  是地藏菩萨摩诃萨。于诸菩萨。誓愿深重。世尊。是地藏菩萨。于阎浮提有大因缘。

  总标地藏誓愿。偏与阎浮有缘。皆在下文。

  △二举大士例显。

  如文殊.普贤.观音.弥勒。亦化百千身形。度于六道。其愿尚有毕竟。

  文殊.普贤.弥勒如前。观音如后。准十轮经。除文殊.普贤.观音等诸大菩萨。余皆不及地藏。今地神并谓文殊等悉逊一筹。非谓功德有优劣。正以誓愿有毕竟不毕竟耳。亦化等。如大论云。遍吉菩萨一一毛孔。常出诸佛世界。及诸佛菩萨。遍满十方。以化众生。文殊分身变化。入五道中。或作声闻.缘觉。或作佛身。如首楞严三昧经中说。文殊过去作龙种尊佛。七十二亿。作辟支迦佛(文殊师利般涅槃经。佛告䟦陀罗曰。此文殊师利。有大慈悲。生于此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生时宅化莲华。从母右胁出。身紫金色。堕地能语。宝盖随覆。于佛所出家。住首楞严定。佛涅槃后四百五十岁。当至雪山。为五百仙人宣扬十二部经。化令住不退已。至本生空野泽。尼拘楼陀树下。入首楞严三昧。毛孔出金色光。遍照十方世界。度有缘者。身如紫金山。正长丈六。圆光严显。面各一寻。圆光内五百化佛。一一化佛。有五化菩萨。以为侍者。是文殊师利。有无量神通变现。不可具说。又五台辩聪入京。有老僧附书。使于城北寻勃荷投之。既至广慈河侧。闻小儿呼勃荷。以书投之。急食。忽人立而化。始知老僧为文殊。勃荷乃普贤也。此屠者赵氏。所畜十五年矣。唯食勃荷。故名。寒山.拾得其类也)。观音。如普门品三十二应。及诸传记。所载尤多。弥勒。如傅大士.布袋僧之类。此据近者言耳(慧上菩萨经云。昔拘楼秦佛时。有比丘名无垢。闲居山窟。近有五神仙。有一女人。遇雨入窟。雨晴出去。五仙见之。各言比丘奸秽。无垢闻之。即踊身虚空。五仙投地伏罪。即是慈氏)。以诸大士应现无方。故总云。亦化百千身形等。然其愿念。皆有尽时。非不毕竟也者。

  △三显教化难量。

  是地藏菩萨。教化六道一切众生。所发誓愿劫数。如千百亿恒河沙。

  如前。

  △二护供养人二初塑像供赞得利益二读经供像销横事初分三初修因。

  世尊。我观未来及现在众生。于所住处。于南方清洁之地。以土石竹木。作其龛室。是中能塑画。乃至金银铜铁作地藏形像。烧香供养。瞻礼赞叹。

  真智靡方。不局东西南北。法身无像。岂假铜铁金银。然地乃供像之所。像为起敬之门。被俗之仪。不坏假名谈实相。阐性之法。必由假相悟真容。故依处而作相也。然言于所住处。亦地神据迹之言。若论其本。何所论处。四智无以辩其端。五眼罔能窥其奥。如十轮经。好疑问菩萨白佛言。此善男子。从何而来。所居佛国。去此远近。佛言。如是大士。随所止住诸佛国土。随所安住诸三摩地(云云)。据此。岂局一方一处耶。今言南方作室者。按起世经。当阎浮洲南二铁围山外。有阎摩王宫殿住处。地藏偏现身地狱。作幽冥教主。故就垂形之处。作室于南。即大集会中。从南方世界。现香雨华云而来之意。盖以午为中道。离为南方。为正.为日.为明丽。离中虚故明。像诸法空。则智日当阳。遍照天下。故据迹处作室供像。正令人人出坎陷之幽途。升离明之阳地。以阴主死而阳主生也。清洁地者。准密部诸仪作坛法。必须穿去秽土。取下净土。于空闲幽林。或河边净地。作之方称如法。故今亦云。于清洁地。龛(枯含切)龙窟也。从合。取蛰而坯户之意。静之极也。夫龙为纯阳之精。天道之变化备矣。阳首潜龙乃以不见成德。何哉。正见天道浑浑。无声无臭。龙潜弗潜。混沌穿漏。庶以见现而不现。隐而不隐。会阴阳而一致。泯修性以同源。斯即谛观不别。绝学之法门也。余如文。

  △二得益二初标示十利。

  是人居处。即得十种利益。

  此显人尊处胜。盖既闻地藏菩萨不思议誓愿威神。即能信解。而复作室塑像供养礼赞。初则一念信解。次则兼行六度。既是尊重弟子住处。随所住地。并名吉祥。故每萃休徴。有十种利益也。

  △二徴列十名。

  何等为十。一者.土地丰壤。二者.家宅永安。三者.先亡生天。四者.现存益寿。五者.所求遂意。六者.无水火灾。七者.虚耗辟除。八者.杜绝恶梦。九者.出入神护。十者.多遇圣因。

  初句徴。一者下。列次第相生。则有十利。首相土地。以立其居。次明家宅。以安其身。乃至鬼神护助。以终遇圣因。丰壤者。丰。盛大也。丰则祭当备物。故取豆大而满为丰。从[甡/(廾-一)](孚容切。生意满盈也)盛而又盛也。按禹贡。厥土惟白壤。注云。无块柔土曰壤。白以见其色之纯。壤以见其性之美。周官大司徒。辩十有二壤之物。而知其种。以教稼穑树艺。然辩土宜有二。以色。以性。大概五色好土。皆种艺丰壤。如云。厥土黑坟。厥土赤坟等。故周礼地官注壤赤土。以万物自生则言土。以人所耕艺则曰壤。壤。和绥也。逸雅训瀼。取肥濡之意。世记经云。阎浮提所有国。名曰沃壤丰乐。多出珍宝。林水清净是也(准长阿含阎浮提地南狭北广。纵广七千由旬。人面像此地形)。既得丰壤之土地。则家宅可永安矣。家从宀从乑(众字)。则父子兄弟夫妇同室而和乐矣。宅从宀从乇(托字)。则择吉托处。休徴着而灾眚殄矣。生者既安。福资祖祢(音你)。亦蒙善业。并得生天。先亡尚尔。况作室严像乎。例如金光明云。若有众生。为供养经典故。庄严屋宅。乃至张悬一幡一盖。及以一衣。欲界六天已有自然七宝宫殿。是人命终。即得生彼。各各自然有七天女。共相娱乐。日夜常受不可思议微妙快乐。今亦云然。不惟先亡生天。亦使现在益寿。光明云。阎浮提内药草树木根茎枝叶华果滋茂。美色香味。皆悉具足。众生食已。增长寿.色.力.辩.安。六情诸根。具足通利。是也。既有寿已。而诸事不谐。曷足贵乎。今凡所祈求。莫不遂意。从志曰遂。亦称也。所谓随意所用。受于快乐。种种饮食衣服卧具.宫殿屋宅.树木林苑.河池井泉。悉皆具足。无不遂意是也。遂意在内。灾祥在外。若所谓水火者。民生不可一日阙者也。盖水流湿。润乎万物。故居北方坎位。火就燥。熯乎万物。故居南方离位。水火既济。则万物生成。傥火水不时。则万物焦烂。何况商羊现舞。回禄潜临。则灾祸非浅矣(按白泽图。火之精。名必方。状如鸟。一足。以其名呼之。则去。水之精。名罔象。状如小儿。赤目黑色。大耳长爪。以索缚之。则可得烹之。吉)。内外虽获安宁。又须辟除虚耗。耗。说文云。稻属。吕氏春秋云。饭之美者。玄山之木。南海之耗。是也。若荀子云。多而乱曰耗。则是减损虚耗。董仲舒策云。察天下之息耗。是也(注。息。生也。耗。虚也。俗谓正月十六日为耗磨日。官司不开仓库)。光明云。若此国土。有诸衰耗。种种艰难。以我等力故。令如是种种百千衰耗之事。悉皆灭尽。是也。昼既诸缘顺适。夜须眠梦安祥。今百凡恶梦。如木之根皮。杜塞而不申。如麻之头绪。断绝而不续也。日居月诸。坐享贞吉。昼出夜入。尤望安宁。今修福善。出入神护。光明云。我等四王二十八部诸鬼神等。及无量百千鬼神。以净天眼。过于人眼。常观拥护此阎浮提。是也。已上九种。皆世间利益。第十圣因。乃出世利益。圣。正也。乃出世正圣之修因也。如闻法悟道.修斋.布施.塑像.修塔.补治经像之类。涅槃经云。善知识者。令人渐远恶法。增长善法。本未有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即便有之。未具足者。则得增广。如是圣因。恒多值遇。若不因修供大士。曷克臻此十利乎。

  △三结成。

  世尊。未来世中。及现在众生。若能于所住处方面。作如是供养。得如是利益。

  通结修因得益二文。十轮经云。善男子。假使有人于其弥勒。及妙吉祥。并观自在.普贤之类。而为上首。殑伽沙等诸大菩萨所。于百劫中。至心归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求诸所愿。不如有人。于一食顷。至心归依地藏菩萨。令诸有情所愿满足。如如意宝。亦如伏藏。如是大士。为欲成熟诸有情故。久修坚固大愿大悲。勇猛精进。过诸菩萨。是故汝等应当供养。偈曰。假使百劫中。赞说其功德。犹尚不能尽。故皆当供养。所以供养者。得如是之利益故也。

  △二读经供像销横事。

  复白佛言。世尊。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所住处。有此经典。及菩萨像。是人更能转读经典。供养菩萨。我常日夜以本神力。卫护是人。乃至水火盗贼大横小横。一切恶事。悉皆销灭。

  初明经像住处。次明力护灭恶。此见地神护法之心。与光明会上发愿护经同。彼云。若随是经典所流布处。我当在中。常作宿卫。是也。水火销灭。即上六七八三事。大横。如药师经。九横死。小横。如九横经。一切恶事。如光明所谓。以是经故。恶梦蛊道.五星诸宿.变异灾祸.一切恶事。消灭无余。无量鬼神及诸大士。昼夜精勤。拥护四方。令无灾祸。永离诸苦。应心适意。随其所乐。岂非恶事销而善事萃。灾横灭而祯祥集者乎。世有不信之人。谓是诱进之语。岂不闻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又不闻。出言善。千里之外应之。出言不善。千里之外违之。言行乃君子之枢机。动天地。感鬼神。得不敬且慎乎。

  △二教主述成二初赞德又二初直赞神力。

  佛告坚牢地神。汝大神力。诸神少及。

  大神力。即指下文。诸神。即是同类。如善财参安住地神时。百万地神。各放光明。谓此等地神佥不及尔之神力也。

  △二转释主物。

  何以故。阎浮土地。悉蒙汝护。乃至草木沙石稻麻竹苇谷米宝贝。从地而有。皆因汝力。

  初二句总释。乃至下。别释。光明会上。地神自言。而此大地。深十六万八千由旬。从金刚际。至海地上。悉得众味增长具足。丰壤肥浓。过于今日。草木等。然世界初成之后。草木稻麻等种子。从何而有。准长阿含。有大乱风。从不败世间吹种子来生此国。一根子。二茎子。三节子。四疐(音帝与蒂同。枣李曰疐之)。中子。五子子。是为五子。固因地神威力。亦由众生业感。准业报差别经云。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外恶报。若有众生。于十不善业多修习故。感诸外物。悉不具足(云云)。若修十善业。与上相违。此因众生恶业炽盛。以致地神不护。减损万物。若多修德。增其威力。万物加美。故地神云。是金光明。若广说时。我及眷属。所得功德。倍过于常。增长身力。心进勇锐。世尊。我服甘露无上法味已。阎浮提地丰壤倍常。如此大地。众生所依。悉能增长一切所须之物。令诸众生。随意所用。受于快乐。今故赞云。阎浮土地。乃至宝贝。凡是地所有者。皆因汝力而致之也(贝。海介也。其物甚琐。其质天然有文。背穹而浑。天之阳也。腹平而开。地之阴也。象其腹行。古之民也朴。货贝而宝龟。故制字从贝为母。一听民便。后世始铸泉。泉行而贝废。权归于君矣。然于利民用。德又下衰。造楮以厉民。终莫之能行也)。

  △二述事二初述成称扬利益事。

  又常称扬地藏菩萨利益之事。汝之功德。及以神通。百千倍于常分地神。

  称扬赞叹。乃普贤十愿中第二门。盖一念称扬。万德自具。故诸佛子凡来法会。初见久闻。宣流梵呗。今地神不惟能主阎浮提物。复更赞扬地藏利益之事。则为护法地神。其福业慧业。自然深广。功德神通。亦叵思议。较余地神超过万倍。何也。良由大士威德神通。不可思议。譬之诸天甘露。不问贵贱长幼。若有尝者。无不长生而不死也者。

  △二述成读供拥护事二初男女供像读经。

  若未来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供养菩萨。及转读是经。但依地藏本愿经一事修行者。

  初明人法。但依下。令专修。即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也。梵语腻地。此云依。依。凭也。凭此经功。出离苦海也。涅槃明四依。此即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之指。古语云。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故知众典不及此经。以人有思议.不思议。经有开显.未开显。今专读不思议.开显之经。罪顿消而功速成。何事多求。杂乱心志。此即南岳有相安乐行也。言修行者。谓如说而行。若闻而不行。如说食数宝。何济饥贫。谚云。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寸。是真实训世语耳。

  △二拥护除灾证果二初地神拥护除灾。

  汝以本神力而拥护之。勿令一切灾害及不如意事。辄闻于耳。何况令受。

  来地神拥护者。以此善信。若佛现在。足称四信。今于灭后。可当五品。以读经是第二品。供养乃第四兼行六度品。始由一念信解。以至深信观成。当知五品观行为如佛。故令拥护也。本神力者。约事。指主地为本。约法。指四德为本。由此本故。神力倍余拥护者。如光明坚牢白佛言。说法比丘。坐法座时。我常昼夜卫护不离。隐蔽其形。在法座下。顶戴其足。一切灾害等。所谓我等诸王。及诸鬼神既舍离已。其国当有种种灾异。彗星现怪。流星崩落。五星失度。两日并现。日月薄蚀。恶虹数现。大地震动。暴风恶雨。此灾既起。侵害人民。故云灾害。又云。谷米涌贵。饥馑冻饿。怨贼侵掠。人民多苦。其地无有可爱乐处。此不如意事也。今既供像读经。唯依本愿修行。此等灾害不如意事。尚不辄闻于耳。况眼见身受耶。

  △二诸天拥护证乐二初示拥护人。

  非但汝独护是人故。亦有释梵眷属.诸天眷属。拥护是人。

  初句谓不但汝地神独护。若果如上修为。亦有梵释诸天眷属皆来拥护矣。如四天王白佛言。是人若得闻是经典。能得未来现在种种无量功德。我当隐蔽。不现其身。为听法故。当至所止讲法之处。大梵天王.释提桓因.大辩天神.功德尊天.散脂鬼神。大将军等。二十八部鬼神大将。摩醯首罗。摩尼䟦陀鬼神大将。鬼子母。及五百鬼子。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鬼神诸天。如是等众。为听法故。悉自隐蔽。不现其身。至是人所止讲法之处。金光明.方等圆经。天龙神鬼。拥护若斯。况今开显最上之典。其梵释天等拥护之力。奚俟更言哉。

  △二释拥护意。

  何故得如是圣贤拥护。皆由瞻礼地藏形像。及转读是本愿经故。自然毕竟出离苦海。证涅槃乐。以是之故。得大拥护。

  初句徴。圣谓真正。贤名善直。又主者名圣。眷属名贤。以正直者为天为神耳。皆由下。释。释中三意。初二句。正释意。自然二句。示获益。言苦海者。准长阿含。四大海水咸苦。有三因缘。一.有自然云。遍满虚空。至光音天。周遍降雨。洗濯天宫。涤荡天下。从梵迦夷天宫。乃至八万天下诸山。须弥山王。皆洗濯涤荡。其中秽恶咸苦。诸不净汁。下流入海。合为一味。二.昔有大仙人。禁咒海水。长使咸苦。人不得饮。三.杂众生居。其身长大。或百由旬。至七百由旬。呼噏吐纳。大小便中。故海水咸苦。今指业海。苦有万端。既由礼读。出离无难。言自然。则不加勉强。说毕竟。则到底不虚。是故行者应当至心。若至心者。所求必获。出苦证乐。此正教主天宫付嘱之心。亦地藏幽途化人之念。切在专行。因果不爽如毛发者也。以是二句。结护意如文。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下科注卷之五


卍新续藏第 21 册 No. 0384 地藏本愿经科注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下科注卷之六

  古盐匡庵青莲苾刍灵乘父辑

  △二见闻利益流通谓见地藏之像闻地藏之名无不获大利益例同观音闻名见身心念者皆能灭苦见身致礼即身业机闻名故称即口业机身口由心即意业机机感既成冥显自应如地草木一雨均沾无不获润流通之益功叵量矣初品题。

  见闻利益品第十二

  △二品文分二初释迦现相叹德事二观音请说为流通初分二初顶门放光证事。

  尔时。世尊从顶门上。放百千万亿大毫相光。

  自尔时至告诸大众。皆经家所叙之文。恰于地神护法品后放光者。为证前起后。令诸众生睹相悟心。各各自知一段不思议本有之常光也。从顶二句。总标。梵名乌瑟腻沙。此云佛顶。而言门者。禅秘要经云。人身三分。脐为中原。头为殿堂。顶为天门。故曰顶门。盖头为一身之主。顶乃一首之尊。故大论。阿私仙人云。头中顶相。无能见上。若天若人。无有胜者。表一切种智。超因极果也。门有能通.当体二义。由此地藏妙像嘉名。瞻礼称念。而进于极果者。能通之功也。此顶人人本具。略不假借。则六道与地藏。总是一身。众生与如来。原非两体。当下即是。奚假从门而入。当体之意也。上者。从顶放光。表自极智体上。起此大光明用。其体原一。生佛同具故。而用不一。随机施设故。此即一念三千至理。互具互遍。故有百千万亿大毫相光。即表三德。大即法身。以遍满故。毫相即解脱。外实内空故。光即般若。照了万法故。身大故。毫光亦大。毫空故。大光亦空。光照故。大毫亦照。三一不相离。一三非可混。不并别纵横。生佛同具证。既总标已。下别明之。

  所谓白毫相光.大白毫相光.瑞毫相光.大瑞毫相光.玉毫相光.大玉毫相光.紫毫相光.大紫毫相光.青毫相光.大青毫相光.碧毫相光.大碧毫相光.红毫相光.大红毫相光.绿毫相光.大绿毫相光.金毫相光.大金毫相光.庆云毫相光.大庆云毫相光.千轮毫光.大千轮毫光.宝轮毫光.大宝轮毫光.日轮毫光.大日轮毫光.月轮毫光.大月轮毫光.宫殿毫光.大宫殿毫光.海云毫光.大海云毫光。

  毫相是一。即用之体。光色不同。即体之用。法华文句。以五色譬五道。青譬地狱因果。黄譬饿鬼。赤譬畜生。白譬人天(修罗分属四趣。仍阙黑色)。小色像譬二乘。大色像譬通菩萨。短色像譬别菩萨。长色像譬佛因果。诸文开合随意。正法念。加长短等。此由法华九界同归。三乘咸会。故文句作此引用。今就地藏偏哀六道三涂故。且譬五道。事有专属耳。白毫相光。三十二相之一。梵语叔离。此云白色。西方正色也。白乃本质。居众色之先。白可受彩。起诸光之色。揽而可识曰相。炽然如焰曰光。大轮云。白毫眉间峙。白光逾琉璃。在因行布施时。适可前人意。起自在业因缘。又咨嗟歌诵闲居之德。故有眉间白毫。外具八楞。中空右旋。三十二相功德。增为千倍。乃成额上白毫相。一千毫相功德。增为百倍。乃成一顶骨相。是故如来。最为尊胜。今从极顶放毫相光。全彰不思议事也。言大者。较前尤为胜妙。下仿此。

  ○瑞毫相光。以玉为信曰瑞。又祥瑞也。天以人君有德。将锡之历年。锡之五福。先出此为信。今表六道。乘地藏力。三涂清升。人天成佛。故现此祥瑞之毫光也。

  ○玉毫相光。玉乃天地精英。具温润之德(文赋山有玉而增润)。琢磨可能成器。此表五道。离火宅之燥。增性山之润。出三涂之非器。入四圣之瑚琏也。

  ○紫毫相光。梵名罗差。或勒叉。此云紫色。乃黑赤之间色。以表杂类众生获益。止观云。众生禀益不同。或杂益.不杂益是也。

  ○青毫相光。梵名尼罗。此云青色。东方属木。由水而生。似黑而浅。色则扬矣。以表地狱黑业。由之生气满盈。发菩提树之枝柯矣。

  ○碧毫相光。说文谓石之青美。增韵云。深青色。此表地狱中利根。如调达在狱。乐如三禅。阇王入拍鞠地狱。暂入即出之类。

  ○红毫相光。梵名阿卢那。此云赤色。南方属火。气盛而明。从大火为意。但视红微晦。故特言红。红从糸.从工。乃女工纺绩织纴功力也。此表畜生。由闻名见像。即发心加行。所迷正因。由之而显。同红字之功力矣。

  ○绿毫相光。绿。浏也。泉水上视。浏然绿色。是青黄之间色。总表狱鬼同入法流也。

  ○金毫相光。梵名伊尼延。此云金色。金有五色。黄金为长。久埋不变。百陶不轻。以表饿鬼虽久埋恶趣。而佛性不失。中道藏开。顿离枵虚也。

  ○庆云毫相光。西京杂记云。瑞云。曰庆云。曰景云。云五色曰庆。或曰卿。此表离五住烦恼。显五分法身之祥徴也。

  ○千轮毫光。此下轮光。较散光尤胜。盖表说圆法。被圆根。入圆门。获圆益。故十轮云。轮者。如满月光。清凉无碍。遍诸虚空。照触一切。无障境界。逸雅训纶言。弥纶周匝也。精蕰云。车所由以运转者。以其形圆也。而其妙。尤在中虚矣。言千者。千辐之毂。表六道一念千如。至此显著。圆转无碍也。

  ○宝轮毫光。与上同。此重宝字。如契经云。若刹帝利种。绍灌顶位。于十五日。斋沐升殿。东方忽有金轮宝现。其轮千辐。具足毂辋。舒妙光明。来应王所。定是金轮王。此表五道具圆根者。蒙地藏以法水灌顶。超入圆向金轮。将绍法王之位也。其间或入铁轮。乃至摩尼轮。不可定判。

  ○日轮毫光。现日天子宫殿也。日。实也。光明盛实。表菩萨智光无私照也。大论云。如日天子。怜愍众生。与七宝宫殿俱。绕四天下。从初至终。常不懈息。日光普照。无憎无爱。随其高下深浅悉照。菩萨亦如是。从初发心。为度众生。无有懈息。出于世间。住五神通。处于虚空。放智慧光明。灭邪见戏论。譬如朝露。见日则消。是也。

  ○月轮毫光。现月天子宫殿也。月。缺也。满则缺也。此表大士具智断二德。故能除五道热恼。益四众清凉。然此二轮。正表大士权实二智。照理鉴机也。

  ○宫殿毫光。光现宫殿也。释宫如题。殿。乃堂之高大者。具岧峣高耸之奇。昭轮奂周明之美。表三涂超出人天。显五道同归佛果。故现高显之相也。

  ○海云毫光。以光云遍覆。如海无垠。此表生佛一如。依正不二。染净同源。苦乐无异。如海莫测边涯。如云原无分别。故知情生分别。法法条然。智入一无。事事平等。终于海云。良有以也。

  △二口轮出音叹事。

  于顶门上。放如是等毫相光已。出微妙音。告诸大众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听我今日于忉利天宫。称扬赞叹地藏菩萨于人天中利益等事。不思议事。超圣因事。证十地事。毕竟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事。

  初二句。结前。出微下。正告。如是者。指叹之词。以佛顶毫光。胜妙第一。故指而叹言。有如是耶。然如名不异。是曰无非。则生佛同由实相。是非并契真如。此我佛付嘱之本心。亦大士领命之初意。净秽总入一光。依正同成一色。故经家叙出不思议境。而叹言如是。故知最初放光。表极圣三密。而说法为要。故光从口出。此表六道克就圆因。将趣极果。而证入为要。故光从顶放。光相似同。意各有攸归也。大众是总。天龙等是别。皆所告之机。听我者。不惟事关深远。化涉始终。且又嘱人天于未来。绝不类寻常之小事。必须专心承听。方晓叵量威神。于人天下。结叹四章。利益等事。结名章。以称名读经。人天俱解脱故。不思议事。结体章。然体属理。今何指事。当知始终所依。迷悟并具。即理之事。故独当不思议事。超圣二句。结宗章。宗必因果同成故。不退菩提。结用章。地藏巧施方便。为令成就菩提。若准法华四。一.初句叹教一。设教被机。人天得益故。次句叹理一。并由理具。方有事用故。三.四二句。叹行益行必超因。能证果故。第五句。叹人一。既得毕竟菩提。世出世间。第一人故。皆言事者。与法华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同。盖世出世间。内外善恶。大小圣凡。无一不事事者。但作用不同。譬之琴瑟箜篌。音韵似一。吹弹者异耳。然观结叹文意。似都指后。何也。盖由观音所问之事。与前迥异。特显四章之妙。通贯前后。以后形前。愈彰深致。不可以前劣后优。随文失指也。

  △二观音请说为流通二初当机述请二如来赞许初中二初经家提名叙仪。

  说是语时。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观世音。从座而起。胡跪合掌。

  此见宾主击扬之妙契。师弟敲唱之相应。世尊所以对众而结叹。意启观音乘赞而蹑问。故佛说是语时。观音即起白佛。啐啄同时。斯之谓矣。西音名阿那婆娄吉低输。此云观世音。观是能观之智。以三智照正性。察本末也。世音是所观之境。万像隔别。类音殊唱。菩萨弘慈。俱令脱苦。境智合标。名观世音。(秣罗矩吒国。印度最南海滨。此南大海中。名补陀落迦山。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常住处)。

  △二大士述叹请说三初述前所叹功德又二初述地藏威神。

  白佛言。世尊。是地藏菩萨摩诃萨。具大慈悲。怜愍罪苦众生。于千万亿世界。化千万亿身。所有功德及不思议威神之力。

  世尊欲称扬众事。观音接口便问其由。则知所问所答者。皆不外乎是矣。然必假观音者。以志同道合。均与阎浮提有大因缘也。如赞地藏具大慈悲。乃至不思议神力。此亦观音之实事耳。准悲华经。乃过去无诤念王。第一太子。名曰不眴。受宝海梵志所劝。遂发弘誓。故宝藏佛言。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汝行菩萨道时。已有百千无量亿那由他众生。得离苦恼。汝为菩萨时。已能大作佛事(云云)。以其德业相齐。方能发起。故假大士承机申请也。

  △二述诸佛赞德。

  我闻世尊与十方无量诸佛。异口同音。赞叹地藏菩萨云。正使过去现在未来诸佛。说其功德。犹不能尽。

  诸佛同赞之言。有意无文。其意有二。远则指佛在伽罗帝耶山诸牟尼仙所依处大集会上。广为赞叹。一也。近则指佛在忉利天宫。十方诸佛同集。分身地藏偕临。正当释迦赞地藏众事之时。安知诸佛不同赞乎。二也。何故正使三世诸佛。说其功德犹不尽耶。以地藏行山。高逾须弥。愿海深过溟壑。况智慧神通。皆不思议。奚能称量耶。

  △二述今欲赞益事。

  向者又蒙世尊。普告大众。欲称扬地藏利益等事。

  向者之指。亦有远近。远指赞叹品初之文。近指放光后告众之事。

  △三正请为众扬德。

  唯愿世尊。为现在未来一切众生。称扬地藏不思议事。令天龙八部瞻礼获福。

  此明称扬地藏之意。正为天龙八部。瞻礼获福耳。良由一切众生。妄着我人。隋慢成性。封迷累劫。不识三尊。愚憃㳂流。罕逢十圣。宁知命如风烛。难可驻留。形同石火。岂容长久。况复五浊交侵。四蛇常逼。不礼三宝。难越四流。是故行者常须作意。不得自堕。恐无常忽至。瞻礼无门。譬鼠入角。路穷何趣。故佛偈云。命如风中灯。不知灭时节。今日复明日。不觉死轮至。冥冥从业缘。不知生何道。况瞻礼佛菩萨时。则灭无量生死之罪。而集百千善缘之福。如增一阿含云。礼佛有五功德。一端正。二得妙声。三多饶财。四生处高贵。五生天上。故使人天瞻礼地藏。自然获福矣。

  △二如来赞许四初赞德二初赞娑婆有缘功德。

  佛告观世音菩萨。汝于娑婆世界。有大因缘。若天若龙。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苦众生。闻汝名者。见汝形者。恋慕汝者。赞叹汝者。是诸众生。于无上道。必不退转。常生人天。具受妙乐。因果将熟。遇佛授记。

  初总赞。若天下。别赞。标娑婆有缘。乃机感偏宜。然大士化缘。无刹不现也。大因缘者。谓生起助成。有不思议极大之功。止观云。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如无尽意问云。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以七难二求。答出其事。别行疏云。因缘甚多。略言境智。若就众生。则以善恶两机为因。圣人灵智慈悲为缘。若就圣人。观智慈悲为因。众生机感为缘。此即因圣缘凡。因凡缘圣。大概不出四悉檀(云云)。别赞中。以三双六只之机。及六道罪福之感。以显大因缘也。天.龙。上下一对。男.女。内外一对。神.鬼。幽显一对。略其中间刹帝利.婆罗门.及出家.在家二众.声闻.缘觉.菩萨。故云乃至。然偏举天龙等。以皆有生老病死也。闻名等。即普门品闻名及见身。能灭诸有苦。是恋慕者。以大士威神具大悲施无畏故。令群生眷恋思慕。长阿含云。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是也。恋慕不已。即申赞叹。然威神之力。叹莫能穷。详普门品。是诸下。明效验。既蒙利益。毕竟成佛。虽现身应物。列四八之殊。其说法被机。分十九之异。而大士本意。在阿耨菩提。常生人天等。明其未成佛道之间。毕竟不堕恶趣。人天受乐。修集善因。因圆果熟。遇佛授记。此皆大因缘事也。故大品云。菩萨摩诃萨欲知诸法因缘。当学般若波罗蜜。则虽普度众生。入涅槃界。譬如幻师。度幻弟子。彼此离情绝见矣。

  △二赞听宣地藏功德。

  汝今具大慈悲。怜愍众生。及天龙八部。听吾宣说地藏菩萨不思议利益之事。

  初三句正点能听宣利益事。此应具引别行疏中慈悲普之文。以大士凡见一切苦恼众生。起大慈悲。令菩提芽生。故云。三业致请。蒙脱苦芽。四弘为誓。使沾上乐。即是真身拔苦。应身与乐耳。何言今具耶。秪为怜愍未来众生。得得听宣地藏益事。故点汝今二字也。

  △三诫听。

  汝当谛听。吾今说之。

  △三愿闻。

  观世音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悉如文。

  △四正告二初长行二重颂初分三初别示不思议事文有八段一转天人衰相乃至第八安水陆险道一一称不思议者是大士甚深行处从性流出也今初分二初五衰相现。

  佛告观世音菩萨。未来现在诸世界中。有天人。受天福尽。有五衰相现。或有堕于恶道之者。

  三界诸天。各乘宿业。宿福深厚。增进圣伦。前福薄劣。恶业仍牵。涅槃云。天上虽无大苦恼事。然其身体。柔软细滑。见五相时。极受大苦。如地狱苦。等无差别。如蜜和毒药。初美后苦。准新婆沙论。诸天命终。先有二种五衰相现。一小二大。小五衰者。一.身出恶声。二.身光微昧。三.浴水着身。四.着境不舍。五.身虚眼瞬。大五衰者。一.衣服今秽。二.华冠光萎。三.两腋流汗。四.体生臭气。五.不乐本座。小五相现。若不归依求救。大五衰现。必从天死退下。正法念经云。业尽怀忧恼。舍离诸天女。退时大苦恼。不可得譬喻。故须求救也。或有堕恶道者。随其业力。堕五趣中。如折伏罗汉经云。昔忉利天。有一天寿垂尽。有七种瑞现。光灭.华萎.色变.衣尘.腋汗.身瘦.及离本座。即自思惟。寿终下生鸠夷那竭国。疥癞母猪腹中作豚。即其例也。

  △二见闻转报二初示增天福。

  如是天人。若男若女。当现相时。或见地藏菩萨形像。或闻地藏菩萨名。一瞻一礼。是诸天人。转增天福。受大快乐。永不堕三恶道报。

  初示怖相修因。若男女天等。当小大衰相现时。或见地藏像。及闻大士名。身心并运。瞻礼咸臻。胜福既修。衰相则灭。是诸下。明转报增福。如天帝释。小大衰相忽现。心生怖畏。作是念言。谁能救我。如是衰厄。我当归依。便自了知。除佛世尊。无能救护。寻诣佛所。求哀请救。佛为说法。便得见谛。令彼衰相一时皆灭。欢喜踊跃。作爱语伽陀。大仙应当知。我即于此座。还得天寿命。唯愿尊忆持。今于地藏瞻礼者。转衰增福。亦如是耳(准长阿含云。使彼诸天增益五福。一天寿.二天色.三天名称.四天乐.五天威德)。永不堕恶道者。如前作豚之天。愁苦不知何计。余天语言。唯佛能脱卿之罪。即到佛所。作礼发问。佛言。欲得离豚身。常诵三自归。天即归依。却后七日。下生维耶离。作长者子。始生堕地。亦跪三归。年向七岁。于道边戏。遇身子.目连。儿为作礼。请佛到家。佛为说经。儿及父母亲属。皆得阿惟越致。以此观之。若瞻礼地藏。岂止永不堕恶。亦能顿入圣阶。故知忏悔功力。能致身心俱乐。

  △二况施供利。

  何况见闻菩萨。以诸香华衣服饮食宝贝璎珞布施供养。所获功德.福利。无量无边。

  以上见像闻名。单事瞻礼。增福受乐。不堕恶趣。何况见闻。复申供养乎。故所获功福。无量无边也。如弥勒菩萨所问经论问。云何布施果报。答。布施有一种果。所谓受用果。复有二种果。所谓现在受果。未来受果。复有三种果。即此二种。复加般若。今获功福。正与般若相应。故如虚空无边量也。

  △二转临终恶业二初临终闻名离苦。

  复次。观世音。若未来现在诸世界中。六道众生。临命终时。得闻地藏菩萨名。一声历耳根者。是诸众生。永不历三恶道苦。

  △二眷属塑像转报二初修塑像因。

  何况临命终时。父母眷属。将是命终人舍宅财物宝贝衣服塑画地藏形像。

  △二转现未报二初病人知因。

  或使病人。未终之时。眼耳见闻。知道眷属将舍宅宝贝等为其自身塑画地藏菩萨形像。

  悉如前。

  △二承功报转二初重病寻愈增寿。

  是人若是业报合受重病者。承斯功德。寻即除愈。寿命增益。

  何故须为病人。于地藏处。修供塑像。以能愈病益寿也。止观云。怖畏恶道。人命无常。一息不追。千载长往。幽途绵邈。无有资粮。苦海悠深。船筏安寄。年事稍去。风刀不奢。岂可晏然。坐待酸楚。譬如野干。失耳尾牙。诈眠望脱(云云)。故为修福。当下除殃。抑岂愈病。更益遐龄。譬之服五石者。不止病差。兼得身充也。

  △二命尽灭障生天。

  是人若是业报命尽。应有一切罪障业障。合堕恶趣者。承斯功德。命终之后。即生人天。受胜妙乐。一切罪障。悉皆销灭。

  业报命尽者。乃福命俱尽也。然虽福命俱尽。功福修之不爽。故应有五逆之罪障。十恶之业障。合堕恶趣受苦者。因承卖宅塑像功德。即生人天受乐。并前罪业二障。悉皆消灭无余。如大经。耆婆语阇王言。修一善心。能破百万种恶。如少金刚。能坏须弥。亦如小火。能烧一切。如少毒药。能害众生。小善亦尔。能坏大恶。虽名小善。其实是大。为是义故。应须忏悔。人能为此。则善资冥福矣。

  △三示先亡生界二初述思忆之事。

  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男子女人。或乳哺时。或三岁.五岁.十岁已下。亡失父母。乃至亡失兄弟姊妹。是人年既长大。思忆父母。及诸眷属。不知落在何趣。生何世界。生何天中。

  乳哺时者。婴孩在襁褓也。乳。胸汁肉囊也。儿所饮汁。乃母血所化。儿未生。在身为血。既生。血上升为乳。五道受生经云。儿生三岁。凡饮一百八十斛乳(古三升当今一升)。除其胎中食血分。说文云。哺。咀也。从口。甫声。正母嚼与之时。如易林云。乌雀食谷。张口受哺。逸雅云。小儿气急曰哺。哺。露也。哺而寒露。乳食不消。生此疾也。今大人食多受寒。胸口作餲哺臭。是也。自乳哺至三岁等。虽失亲。前后不同。而无知大小何异。年既长大。而思忆者。乃孝子之良心。有不容己者。梵动经云。我身四大六入。从父母生。乳哺养育。衣食成长。摩扪拥护。然有终其身。而不一思身所从来。鞠育劬劳者。盍思羔羊跪乳。慈乌反哺。雀雏窃谷被鹤捕。子念母忍饥。可以人而不如禽兽乎。今所以思忆者。盖不知眷属落在何趣。升沉莫测也。不知生何世界。中边难定也。不知生何天中。散定罔谙也。故寤寐思之。欲知其趣耳。

  △二示修敬之功三初先亡解脱二具告生界三现获妙报初又二初修胜因。

  是人若能塑画地藏菩萨形像。乃至闻名。一瞻一礼。一日至七日。莫退初心。闻名见形。瞻礼供养。

  莫退初心一悟。是最要之诫。今世之人。择善固执者。吾旦旦慕之而未遇。如营福者。始欲为多。末遂减少。其学道者。初期克进。后乃怠疲。所谓靡不有始。鲜克有终。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故经云。鱼子庵罗华。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诫厥初心莫退。深有以也。

  △二得乐报二初堕恶趣者解脱。

  是人眷属。假因业故。堕恶趣者。计当劫数。承斯男女兄弟姊妹。塑画地藏形像。瞻礼功德。寻即解脱。

  假因业者。假即因成.相续.相待之三假也。以虚妄不实。故名为假。止观云。因成。约外尘内根。相续。但约内根。相待。竖待灭无之无。横待三无为之无心。一切凡夫。未阶圣道。介尔起计。悉皆是见。以有见故。三假苦集。烦恼随从。结业芜蔓。生死浩然。故云堕恶趣中。计当劫数。此言眷属。因业受生也。承斯下。藉福超升。寻即解脱者。由机速应速。利益速也。譬如父母。念子心重。多智之财。具大势力。众子在难。即能拔之。今地藏菩萨慈悲心重。权实智深。圣财充足。神力自在。随其眷属堕恶趣者。当下即解脱矣。

  △二生人天者增因。

  生人天中。受胜妙乐者。即承斯功德。转增圣因。受无量乐。

  古德云。已生善道。增益功勋。未脱苦轮。早生净土。正二文之意。转增圣因。则入三乘之位。受出世之乐矣。如增一阿含。佛告比丘。凡夫之人。不作功德。不得四事供养。复不免三恶道苦。是谓身心俱不乐。作功德阿罗汉。四事供养。无所乏短。复免三恶道苦。是谓身心俱乐。今既增圣因。则身心俱乐矣。

  △二具告生界二初念名菩萨现身。

  是人更能三七日中。一心瞻礼地藏形像。念其名字。满于万遍。当得菩萨现无边身。具告是人眷属生界。

  塑像瞻礼外。竭殷勤一心称名。内勤恭敬。机感倾诚。现身速应。所谓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感应之无差也。问。今有其人矣。累年不蒙寸效。何也。答。须知一心。有事有理。二途无取。胡能感圣。譬如临镜背视。对谷吞声。奚能致影响乎。无边身者。约事。则无边即边。约理。则边即无边。今以礼像称名事一之心。契入如虚空无边理一心内。如空谷答响。明镜现形。故现无边之身。具告所生之界也。

  △二梦神领见眷属。

  或于梦中。菩萨现大神力。亲领是人。于诸世界。见诸眷属。

  上是显机显应。故于称礼之际。现身告知其界。此属冥机冥应。故于梦中相告。即同善见律天人现梦。乃实梦也。然须了知。善恶凡圣之事。无非是梦。初由梦人。不知梦眷属生界。故塑地藏梦像。梦中瞻礼称名。梦里现身告界。故曰。如梦勤加。空名惑绝。回观世间。皆梦中事。唯大觉朗然。称大梦觉耳。

  △三现获妙报。

  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此中修因既胜。感果亦胜。较前迥不同矣。土地鬼神。即主土谷。护人民者。亦有护宅护身者。今皆令永护其身。现得三乐。后得妙记。一.衣食丰益。则长幼安享矣。二.无诸疾苦。则身心调适矣。三.绝诸横事。则居诸宁静矣。此现世人中之报。事犹小耳。至其人毕竟得菩萨摩顶安慰。亲授记莂。则真因克就。妙果斯臻。世出世间。无不成就。威神利益。为若此也。

  △四成度生证果二初述发心度人。

  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发广大慈心。救度一切众生者。欲修无上菩提者。欲出离三界者。

  此是大菩萨心。习行般若波罗蜜故。能发起度人之心。然慈悲本具。昔着我人。故分彼此。今知同体。故发等心。以大慈故。念众生得乐。亦与乐事。以大悲故。愍众生受苦。亦脱苦境。故言救度一切众生。遍缘法界名广。普度群迷曰大。欲修无上菩提者。此明自求佛果。正止观推无作四谛。了己法性。与一切法。无二无别。上求下化。发菩提心也。出离三界者。即圆教初信至七信。见.思先去。长别三界苦轮也。

  △二明修因成愿。

  是诸人等。见地藏形像。及闻名者。至心归依。或以香华衣服.宝贝饮食.供养瞻礼。是善男女等。所愿速成。永无障碍。

  文分三节。初见闻归依。二.或以下。竭诚供养。三.是善下愿事成就。准上文。发菩提心。乃上品悉地事也。如苏悉地经云。能令种种悉地成就。增益福德。乃至成满法王子法。况余世事。故不惟所愿速成。并永无障缘阻碍也。

  △五成欲求愿事二初述所求愿事。

  复次。观世音。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现在未来百千万亿等愿。百千万亿等事。

  愿念在内。事相据外。约世出世间。则有百千万亿。或求现生果遂。或期他世从心。准十轮经云。此善男子。随所在处。若诸有情。或为多闻.净信.净戒.净虑.神通.般若.解脱.妙色声香味触.利养.名闻.功德.华果.树林.床敷舍宅等。是也。

  △二明修因成就二初愿求成就。

  但当归依瞻礼供养赞叹地藏菩萨形像。如是所愿所求。悉皆成就。

  准密部诸仪。皆明三品五品悉地。今准十轮云。或为种种世出世间诸利乐事。于追求时。为诸忧苦之所逼切。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此善男子。功德妙定威神力故。令彼一切皆离忧苦。意愿满足。是也。

  △二梦感摩顶。

  复愿地藏菩萨。具大慈悲。永拥护我。是人于睡梦中。即得菩萨摩顶授记。

  归供合法。求恳如心。故感大士梦中授记。此即适发心与记也。摩顶。示慰于极果。授记。获证于圆因。若非信力坚固。安有如是瑞相。

  △六发现生智慧二初述宿障根钝。

  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善男子.善女人。于大乘经典。深生珍重。发不思议心。欲读欲诵。纵遇明师教视令熟。旋得旋忘。动经年月。不能读诵。是善男子等。有宿业障。未得消除。故于大乘经典。无读诵性。

  男女二众。举受法之机。大乘经典。乃方等之法。帝王之道。载于册。曰典。故五帝之书。曰五典。国之常经也。从册。在六(音几)上。尊崇之意。敬若天然。乃可开吾之天。我佛法中。亦能开吾第一义天也。深生珍重者。以佛法如如意珠。能出生众宝。故珍敬而爱重也。言发不思议心者何。罗云忍辱经云。佛之明法。与俗相背。俗之所珍。道大所贱。故着欲之人。不好我无欲之行(文)。今既珍重发心读诵。则心法一体。其谁能思议其心之深浅哉。此明发心胜。次正明根钝。明师者能备了性相.行位.因果。堪为人中模范者。此千生万劫。殊难遭遇。今幸遇之。而教其阅视经典。令熟读而熟诵之。其奈根性鲁钝。旋得熟之。旋又忘之。经年累月。不能对本而成读。背本而成诵也。下示根钝意。宿业障未消。故于经典无读诵性耳。根钝。如前。宿业障。有多因缘。盖读诵经典。是了因种。由宿不诵习。而了因无种。沩山云。今生空过。来世窒塞。是也。或往昔不能亲近佛法。不敬沙门.婆罗门。障人说法。障人学经。障人读诵。障人书写。乃至沉湎曲糵。失智慧种。故今生纵遇明师教习。不能读诵也。

  △二示修因发慧二初修因又二初对像陈心。

  如是之人。闻地藏菩萨名。见地藏菩萨像。具以本心。恭敬陈白。

  闻名见像。陈白本心者。以地藏之名。从智慧而生。而大士之像。由功德而立。故称名供像。即发慧性。然须恭敬。始能感动。以诚能动物。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况大士乎哉。

  △二求慧方轨三初修敬法。

  更以香华.衣服饮食.一切玩具。供养菩萨。

  假物将意。藉事显心。香取清远潜通。华表圆满悦怿。衣服见寂忍不舍。饮食显慧命常存。玩具彰游戏神通。故借斯仪。表我诚敬也。

  △二服水法。

  以净水一盏。经一日一夜。安菩萨前。然后合掌请服。回首向南。临入口时。至心郑重。

  用净水者。藉缘发慧也。以智者乐水。水有流通涤秽之用。润物滋生之功。今藉以涤宿障。润愚?。滋读性。通慧门也。故神水经云。水在河中为河水。水在井中为井水。水入佛钵为佛水。入腹中为真水。以清治浊。以正治邪。众邪断绝。知水为真。今故用之。一盏。表一道清净。一日夜。表制心一处。目表智明。夜表愚暗也。安菩萨前。求加被进取。合掌请服。表一心佩戴。回首向南。表背坎向离。逸雅云。郑。町(音庭上声)也。其地多平。町町然也。则表冥契平等。大慧者矣。

  △三戒慎法。

  服水既毕。慎五辛.酒.肉.邪淫.妄语。及诸杀害。一七日。或三七日。

  此示助开慧性。故须慎五辛等。楞伽。大慧问。彼诸菩萨等。志求佛道者。酒肉及与葱。饮食为云何。佛答云。一切肉与葱。及诸韭蒜等。种种放逸酒。修行常远离。五辛者。梵网云。大蒜(广韵作胡荽)。茖葱(上音格。山葱也)。慈葱(葱之正名)。兰葱(小蒜)。兴渠(蒠蒺也。即阿魏)。夫荤.辛是二义(荤臭。辛辣)。荤而非辛。阿魏是。辛而非荤。芥姜是。是荤是辛。五辛是也。梵语摩偷。或?唎。皆翻酒。有谷酒.果酒.药酒不同。若俗众。以酒为必用之物。如汉书云。酒者。天之美禄。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在法众。为必诫之物。如大庄严论云。佛说身口意。三业之恶行。唯酒为根本。复堕恶行中。制肉如前。邪淫。诸恶业中。惟淫业为最。邪念一萌。邪缘相凑。种种善愿由此消。种种恶孽由兹起。故森罗铁榜。必以淫为万恶首也。竟不思月下华间。为乐有限。那得知铁床铜柱。受苦无穷。然庸夫俗子。显蹈明行。罔知顾忌。至学士文人。读书讲道。侈谈情种。胡可屈指也。妄。杀害等如前。一七.三七。明诫慎期限。必求转钝为利。去愚成智。一七不发。三七未有不蒙感应。但除狐疑不信。及不致诚者。此克期求感之意也。

  △二发慧。

  是善男子.善女人。于睡梦中。具见地藏菩萨。现无边身。于是人处。授灌顶水。其人梦觉。即获聪明。应是经典。一历耳根。即当永记。更不忘失一句一偈。

  发慧之相。不易卒至。若非精诚致感。何由冥应赴机。言睡梦者。有睡而不梦。有睡而梦者。准迦旃延论云。不染污心眠梦。是谓眠不睡相应。染污心眠梦。是谓睡眠相应。今是染污心眠梦。具见等。表胜身应圆根也。若非深成观行。何能见无边身。故大师云。入观如梦。出观如觉。四明判归似位。或是邻极之似。或是邻真之似。今以观行见无边身。即是邻真之似。表初住八相成道。分身百界等。授灌顶水。即是邻极之似。法水灌顶。绍法王位。此虽因心感果。初必至后。梦中授记。克证无难。容有邻极之似矣。梵名毗洒迦。此云灌顶。以五智如来之水。灌其顶门。如刹帝利浇头王子。必绍大宝之位。此明梦中瑞相。下正明发慧。其人。指上钝根求慧男女。梦觉者。梦是无明颠倒之法。观是觉智悟理之法。于迷能解。故言梦觉。须知佛名。如大梦觉。今观行如佛。义言梦觉。或发似解。或入分真。皆有梦觉之义。即获聪明者。非同世人耳聪目明。如王充之过市成览。杨雄之遇目辄通。乃谓既感梦觉。即父母所生肉耳。彻闻三千大千世界种种音声。即父母所生肉眼。彻见三千大千世界种种之色。深信观成。故发胜慧。正在六根清净位矣。大论云。如经说一切众生。无知佛心者。若佛以神力令知。乃至蜫虫亦能知。今地藏大士。以神力令其人知。安往而不知。故一切经典。历耳根而永记。更不忘失一句一偈。乃转其旋得旋忘之宿障也。问。一佛说之经。动有八万四千之卷。何能尽忆而不忘失乎。答。菩萨与闻持陀罗尼力。故能受。坚忆念陀罗尼力。故不忘。大论云。佛说法雨。从佛口出。除行般若波罗蜜菩萨。更无能受者。今既能受。大士般若之力欤。

  △七转恶相遂求二初述其昼夜恶事。

  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愿。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属分散。或诸横事多来忤身。睡梦之间。多有惊怖。

  衣食不足等。人所最苦者。如王舍城灯指长者(生时指光如灯。故名。由昔以金补塔中泥像一指得之)。其家巨富。如毗沙门。后因群贼劫掠。财物罄尽。妻拏舍弃。僮仆逃失。素亲厚者。反如怨仇。强从乞食。辄遭轻懱。于是叹云。诸贫穷者。行来进止。言说俯仰。尽是?过。贫穷之人。如起尸鬼。如遇死病。难可疗治。贫亦如是。多诸艰难。又复能生饥寒.怨憎.轻躁.遍狭.忧愁.惨毒.嫌责罪负。如是众苦。从贫穷生。呜呼。怪哉。贫有大力。能使所亲舍我极速。故陆机云。亲落落而日稀。友靡靡而愈索。徐文长云。业旷家人弃。门寒结客稀。故于一贫一富之间。交情于是乎见矣。此由宿世之悭贪。致有今生之祸患耳。横事忤身。忤。逆也。违戾也。即法华横罹其殃也。睡梦惊怖。如周礼之觭梦(觭音鸡。奇怪梦)。列子之惧梦也。光明云。恶异众邪蛊道。变怪相续。卧见恶梦。昼则愁忧。文句云。恶梦者。心灵潜密。业现其中。梦见不适意事(文)。故多惊怖也。

  △二修善消灭安乐。

  如是人等。闻地藏名。见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满万遍。是诸不如意事。渐渐消灭。即得安乐。衣食丰益。乃至于睡梦中悉皆安乐。

  至心恭敬。彻到源底也。闻名不惑。于名见相。不著于相。冥契真实中基。方曰至心。若以如是心。念满万遍。则万惑全祛。万德圆显。故凡有不如意事。渐至消灭。即得安隐而快乐也。昔之衣食不足。今反丰饶盈益。乃至睡梦惊恐。亦悉得身心安泰而和乐矣。转祸为祥。捷于桴鼓。诚不思议之事也。

  △八安水陆险道夫人出入行来不离䟦涉艰险陆则登车坐马水则驾艇乘槎未免鱼龙虎豹之患安禁临深履薄之忧若能称地藏之名便可免颠溺之难文分二初述经历恶事。

  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因治生。或因公私。或因生死。或因急事。入山林中。过渡河海。乃及大水。或经险道。

  初标当事之人。次明所历之处。治生者。荀子云。少而理曰治(少谓举其要而有条理。谓之治)。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谓治其资生之事也。公私者。或为公家。或因私营。公。平正也。私。生于自营。然而徇之。则是禽兽逐逐于欲也。从八从厶(古私字)。别而去之。廓然天地万物同体矣。

  △自营也古人洞察心术之微特为不。

  ○不□之形示人以意。

  ○是天道□是地道今也反之非天地正大之情从吾躯壳上起营吾营也去吾去也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或因生死者。或报产生.死亡。不得不入乎其间也。急事者。急难之事。或官府拘拿。或盗贼劫夺。或水火忽来。或冤家偶遇。凡有仓卒急遽患难之事。皆是也。当此之时。必要入乎高山.茂林。必须渡乎浚河.大海。或涉大水之洋。或奉公差遣。或为私营求。不免经过乎险难之道矣。若论私营。即该经商贸易。越海求珍。如贤愚经云。田殖百倍。商估千倍。仕宦万倍。入海吉还。得无量倍。故入乎海也。

  △二示称名利益。

  是人先当念地藏菩萨名万遍。所过土地。鬼神卫护。行住坐卧。永保安乐。乃至逢于虎狼师子。一切毒害。不能损之。

  此显称名之益。是人通指九界。以初地菩萨尚不免虎狼之难。况降斯以下者乎。必万遍者。举极数。见至诚也。故所过土地之处。自得无量大鬼善神拥卫保护。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永保安乐而无虞也。逢虎狼等。十轮云。若诸有情。为诸毒蛇毒虫所螫。或被种种毒药所中。及诸虎狼师子。有能至心称名。一切皆得离诸怖畏。保全身命。此由地藏菩萨。善入诸佛灯炬明定之力。令彼佛土。所有一切众邪蛊毒诸恶虫兽。悉皆消灭。故名不可思议事也。

  △二总说利益无尽。

  佛告观世音菩萨。是地藏菩萨。于阎浮提。有大因缘。若说于诸众生。见闻利益等事。百千劫中。说不能尽。

  此结地藏偏向阎浮之意。十轮云。归敬地藏者。所求皆满足。具足施功德。悲愍诸众生。假使百劫中。赞说其功德。犹尚不能尽。故皆当供养。正同今文。故略明之。共有八种不思议事也。

  △三结劝大士流布。

  是故观世音。汝以神力。流布是经。令娑婆世界众生。百千万劫。永受安乐。

  此二大士。均与南洲有大因缘。故藉以流通。可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则阎浮提六道众生。何患罪障之不消。功福之不萃。自然于百千万劫。永受人天三乘之安乐矣。十轮偈云。地藏真大士。施诸众生乐。救脱三有苦。雨无量种雨。如是无上真经。诚是众生之眼目。暗室之明灯。贫穷之宝藏。病疾之良医。何可不急与流通者哉。长行竟。

  △二重颂何意有偈颂耶龙树毗婆沙云一随国土天竺有散华贯华之说如此间序后铭也二随乐欲有乐散说或乐章句三随生解或于散说得解或于章句得解四随利钝利者一闻即悟钝者载说方悟此顺四悉檀益故有重颂也分三初总颂神力难尽。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吾观地藏威神力。恒河沙劫说难尽。见闻瞻礼一念间。利益人天无量事。

  如来之眼。同于千日。照察古今。同于掌果。故曰吾观等。如佛告天帝释云。是地藏菩萨摩诃萨。有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殊胜功德之所庄严一切世间声闻。独觉所不能测。此大菩萨。如如意珠。雨众财宝。随所希求。皆令满足(云云)。故于见闻瞻礼。暂生一念。其利益人天。有无量事。故于恒沙劫说亦难尽威神之力也矣。

  △二别颂不思议事六长行有八章今略第二第五故唯六章今初颂转衰相。

  若男若女若龙神。报尽应当堕恶道。至心归依大士身。寿命转增除罪障。

  释提桓因问经云。释提桓因及忉利诸天。遣乐神般遮翼问讯世尊。佛报言。使汝帝释及忉利天。寿命延长。快乐无患。所以然者。诸天世人及阿须伦诸众生等。皆贪寿命安乐无患。故今亦云寿命转增。并除罪障耳。

  △二颂示生界。

  少失父母恩爱者。未知魂神在何趣。兄弟姊妹及诸亲。生长以来皆不识。或塑或画大士身。悲恋瞻礼不暂舍。三七日中念其名。菩萨当现无边体。示其眷属所生界。纵堕恶趣寻出离。若能不退是初心。即获摩顶受圣记。

  文有三节。初二行颂思忆事。次三行颂告生界。皆如文三一行颂得现报受记。准首楞严有四种记。谓未发心.适发心.现前.无生。皆与记。今是发心记。此约世谛说也。若净名云。从如生得记。从如灭得记。如无生灭。则知无记。思益。愿不闻记名。大品。受记是戏论。此皆约第一义谛说也。但他经。记善不记恶。记男不记女。今皆记者。同法华之开显也。

  △三颂成度生。

  欲修无上菩提者。乃至出离三界苦。是人既发大悲心。先当瞻礼大士像。一切诸愿速成就。永无业障能遮止。

  诸愿成就如前。无业障遮止者。即别.圆出假位中教化众生。不被尘沙之惑。无漏之业障碍化导也。

  △四颂发现智二初颂宿障根钝。

  有人发心念经典。欲度群迷超彼岸。虽立是愿不思议。旋读旋忘多废失。斯人有业障惑故。于大乘经不能记。

  梵语多罗。秦言岸。大论云。若闻多字。即知一切法。此彼岸不可得。已到波罗蜜之彼岸也。业障惑。即是三道。夫根性有利钝。为行有进怠。今既发心念经。为度群迷。并跻彼岸。是亦精进之流。固非懈怠者。但立愿虽妙。其如根性实钝。乃旋得旋忘。且多废失。此由习因不深。夙业障重。阙多闻诵习之功。故少记忆之性也。

  △二颂修因发慧四初颂修因。

  供养地藏以香华。衣服饮食诸玩具。

  △二颂服水。

  以净水安大士前。一日一夜求服之。

  悉如文。

  △三颂戒慎。

  发殷重心慎五辛。酒肉邪淫及妄语。三七日内勿杀害。至心思念大士名。

  问。五辛虽臭。不损物命。何故食者能障圣道。即堕无间耶。答。性殊秽浊。能生多过。楞严云。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十方天仙。嫌臭远离。饿鬼䑛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故杂阿含云。食五辛人。触秽三宝。死堕粪屎地狱。出作野干猪狗。若得人身。其体腥臭。故天竺沙门觉称云。吾国食肉五辛者。驱出城外。僧镜录云。竺昙猷礼天台石梁。遇圣僧谓曰。汝母怀妊时。行经葱园。胎气犯秽。不可住寺。仙传云。乐子苌举家饮仙酒升天。独从子坠地。天神言。此人茹蒜。故不得往。是故道藏云。诵黄庭经。忌食五辛。道士受法。忌淹秽五辛。今诸师家多忽此事。故载详出之。

  △四颂发慧。

  即于梦中见无边。觉来便得利耳根。应是经教历耳闻。千万生中永不忘。以是大士不思议。能使斯人获此慧。

  初正颂。后结示。此由大士总持深广。能令钝者利。愚者慧。故名不思议事(唐高僧传记隋襄州景空寺有岑阇黎。姓杨。临原人。于寺西伞盖山泉侧。造诵经堂。每诵金光明经。感得四天王来听。后读藏经。皆悉不忘。今岂不然乎)。

  △五颂转恶相二初颂昼夜恶事。

  贫穷众生及疾病。家宅凶衰眷属离。睡梦之中悉不安。求者乖违无称遂。

  如文。

  △二颂修因安乐。

  至心瞻礼地藏像。一切恶事皆消灭。至于梦中尽得安。衣食丰饶神鬼护。

  衣食丰饶。系鬼神所主。如外书说。天平吏主丰。腊判官主俭。今既至心瞻礼地藏圣像。则衣食增益。使俭者丰。阙者饶矣。

  △六颂安水陆二初颂经历恶事。

  欲入山林及渡海。毒恶禽兽及恶人。恶神恶鬼并恶风。一切诸难诸苦恼。

  妙臂经。明蛇毒有一牙.二牙.三牙.四牙不同。遭一.二牙毒。犹可治。若三牙。死多生少。四牙。决死不救。恶人即啸聚绿林之辈。断道抄掠之俦。恶神即岳渎山林一切诸神。擅作威福者。恶鬼即罗刹。食人之鬼。恶风者。请观音云。黑风洄波。仁王般若有六色风。黑赤青天地火也。别行疏云。风以黑怖之甚也。僧护经云。疾风.猛浪.没溺.破坏.饿鬼所啖。险之甚矣。余如文。

  △二颂称名利益。

  但当瞻礼及供养。地藏菩萨大士像。如是山林大海中。应是诸恶皆消灭。

  宝雨经云。云何菩萨如师子吼。譬如师子哮吼之时。恶兽野干各于方处惊骇驰走。一切恶兽无能损坏。是也。应验传云。外国百余人。从师子国泛海向扶南。忽遇恶风。堕鬼国。便欲尽食一舶。众人怖。称观音。中有一小乘沙门。不肯称名。鬼索此沙门。狼狈学称。亦得免难。观音应验既尔。地藏利益亦然。故称名瞻礼。诸恶消灭也。

  △三结颂普告流布三初劝听地藏神力。

  观音至心听吾说。地藏无尽不思议。百千万劫说不周。广宣大士如是力。

  至心如前。所以劝至心听者。事既无尽不可思议。若不冥三谛极致。何能穷边彻底。以尽大士之奥藏耶。无尽即圆三谛。如云即色是空。非色灭空。此圆空无尽也。如云一切诸法因缘果报无尽。乃至悉能含受一切佛法。故名无尽。此圆假无尽也。如云法若尽若不尽。皆是无尽。相即是空。空则无有尽与不尽。故知非尽非无尽。是真无尽义。此圆中无尽也。如此无尽可思议乎哉。故百千万劫。尘说刹说。炽然说。亦不能周悉其事。故我今于天龙大会之中。广为宣扬地藏如是威神之力也。如是二字。亦指三谛。不然何能显地藏种种因缘。莫不即空假中。故号不思议。如是之力耶。

  △二总颂闻瞻利乐。

  地藏名字人若闻。乃至见像瞻礼者。香华衣服饮食奉。供养百千受妙乐。若能以此回法界。毕竟成佛超生死。

  前四句结上闻名瞻像等。必受人天妙乐。后二句结上回向法界。必超生死成佛。以具有四悉檀利益故也。所以尔者。以地藏名字等。作世界分别说。能令人得欢喜之益。若各各为人说名相等。能令人得生善之益。若天人五衰相现。乃至䟦涉险道。称名礼像。转祸为祥。令人得破恶之众。若将上事回向第一义谛。能令人得入理之益。然一一皆回法界者。盖地藏但有名字。名字性空。不住内外中间。但垂影像。像性亦离。等于镜相空华。香华等供。体是因缘。不离中道佛性。百千劫中受妙乐者。受阴空洞。毕竟无能受者。皆回法界之力也。故止观云。若推一法。即洞法界。达边到底。究竟横竖。事理具足。上求下化。备在其中。方称发菩提心。菩提名道。道能通到。横竖彼岸。名发心波罗蜜。故得毕竟成圆教法身之佛。永远超分段变易生死。故须一一向法界也。

  △三结劝音告布。

  是故观音汝当知。普告恒沙诸国土。

  是故者。承上八种事故而言也。谓如此无尽不思议事。非尔观音。莫能知之。莫能告之。故劝当知普告也。言普告。则应通九界。言诸国。则岂局同居。故知地藏法门。包法界而无外。极横竖而向归也者。

  △三嘱累流通上名别者别在此经也此名通者经经嘱累也既属今经虽通仍别矣初品题。

  嘱累人天品第十三

  △二品文为二初化主忧天人嘱累二空藏问瞻礼福利初复二初世尊摩顶付嘱二地藏互跪承旨初又二初呼名大赞功德二初叙举臂摩顶。

  尔时。世尊举金色臂。又摩地藏菩萨摩诃萨顶。

  尔训为即。即是与观音说见闻利益已讫。更将人天嘱累地藏之时(世界)。又大会既闻地神.观音两番流通。欢喜已竟。宜闻嘱累人天生善之时(为人)。又闻上不思议利益之事。已破诸恶法堕苦之缘。时众更欲闻嘱累地藏救拔。则永对治诸恶之时(对治)。又闻上两番不思议事。得道者已竟。更闻嘱累大会之众。无不悟理之时(第一义)。有四悉檀因缘。复申嘱累。故言尔时。举金色臂者。金色本黄。表乎中道。臂有提拔之功。正显提携六道。并归中道一性。故复举之。前摩顶。慰劳度生辛苦。今摩顶。嘱累救拔劳烦。前一手摩无量顶。乃表一多自在。今一臂摩一顶。以表本同一道。则显六道九界。更无二道也。

  △二叹众德叵思。

  而作是言。地藏。地藏。汝之神力。不可思议。汝之慈悲。不可思议。汝之智慧。不可思议。汝之辩才。不可思议。正使十方诸佛赞叹宣说汝之不思议事。千万劫中不能得尽。

  世尊特于人天大会。连呼地藏之名者。诚爱之深。托之重也。如国大王将崩。储君幼稚.顽劣。欲托孤大臣辅弼。必执手频呼爱卿。以子幼而国大。日久而心长。中有满腔说不尽之意。故我佛举臂摩顶。双唤其名也。汝之神力下。佛自赞德。如国王托事。亦先赞老臣之德。今阎浮众生。志性无定。若不假超群之器具。安能救沙界于冥阳。故下所赞众德。不越能化三轮。初句。赞身轮现通。诸圣罔测名为神。八自在我名为力。不可思议者。准大论。有五事不可思议。谓众生多少.业果报.坐禅人力.诸龙力.诸佛力。佛力最不可思议。菩萨入于禅定。生不可思议神通(即如意疾遍神通也)。故一念中。悉到十方诸佛世界。作无量身。一切贤圣不能行.不能到。故不可思议。然身轮现通。必由意轮鉴机而起。意轮即是慈悲与拔。若欲与拔。必须现通。故曰身轮由意。此即地藏大慈大悲。实能一时遍施与拔。故不可思议。然虽内鉴外现。若无智慧辩才。安能赴机说法。故知慧辩正赞口轮。盖身之神通。非智慧不转。故龙树菩萨云。以智慧力故。能转一切诸法。所谓小能作大。大能作小。能以千万无量劫为一日。又能以一日为千万劫。是菩萨世间之主。所欲自在。何愿不满。以是因缘。故菩萨乘神通力。能速疾超越十方世界。得非智慧为神通之本乎。十轮云。智慧深广。犹如大海。辩才无滞。如水激轮。故不可思议。此由大士圆具秘密三轮。故能垂形沙界。我佛赞德。讵曰徒然。正使下。引同诸佛。正。对假说。言假使。则意涉浮泛。言正使。则词彰真实。然地藏大士何能使十方诸佛赞叹耶。如大论云。若有菩萨。具足十地.六波罗蜜.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等无量清净佛法。为众生故。久住生死。不取阿耨菩提。而广度众生。如是菩萨。诸佛赞叹。正今诸佛同声赞叹之意也。然又何故赞说其事。千万劫不能尽耶。亦如论云。菩萨出于三界。变化无央数身。入于生死。教化众生。如是希有事。皆从甚深般若波罗蜜生。正今赞叹不尽之意也。

  △二呼名载嘱人天二初长行二偈颂长行分二初火宅众生勿令堕苦二少善众生勿令退失初又二初正以三界天人付嘱。

  地藏。地藏。记吾今日。在忉利天中。于百千万亿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菩萨.天龙八部大会之中。载以人天诸众生等。未出三界。在火宅中者。付嘱于汝。无令是诸众生堕恶趣中。一日一夜。何况更落五无间及阿鼻地狱。动经千万亿劫。无有出期。

  前呼名。爱语喜声也。今呼名。苦语悲声也。前乃赞德。今为嘱事故尔。记吾等。嘱令勿忘末后之说。如父遗命孝子铭骨勿谖也。大会等者。藉众证明。显是大事。非细故也。此与法华。长者付业。聚会亲族不同。何也。彼教久化之机。至此大功克就。聚众付业。推门落臼。更有何难。此付未调之众。为令佛种不断。似救子于水火。竟不知如何了局。故不同也。言载以者。以。将也。前已将人天付嘱。今重将此众累尔也。未出等者。自我佛入灭之后。洎弥勒道成之前。于其中间。凡在三界五欲火宅中者。今得得交付嘱托于汝。总令是辈。不堕三恶道。乃至一日夜最少之时。况不急救援。令更落无间阿鼻大地狱中。极受苦痛。经千万亿劫。难期出狱之时哉。寄语诸贤。毋负佛恩。早求出苦。急渡生津。勉旃。勉旃。

  △二复明生性无定分形。

  地藏。是南阎浮提众生。志性无定。习恶者多。纵发善心。须臾即退。若遇恶缘。念念增长。以是之故。吾分是形百千亿化度。随其根性而度脱之。

  此文。不过复疏前事。明吾所以付嘱之意。是南阎等。远提业感品中。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等文。近提利益存亡品。地藏所白。我观是阎浮众生等文。以是下。显提佛自分身。潜映地藏化身二段文。此正同付法藏经云。一切众生。志性无定。随所染习。若近恶友。便造恶业。流转生死。无有边际。若近善友。敬心听法。必离三涂。受最胜乐(如华氏国白象。闻法生慈。见杀增害。岂况于人。而不染习)。但善类登山。理为难上。恶如崩坠。实可易行。是以天宫间旷。来踪盖寡。地狱笼樊。往人争凑。故吾分形化度。织此之由耳。

  △二少善众生勿令退失二初种少善拥护勿退。

  地藏。吾今殷勤以天人众付嘱于汝。未来之世。若有天人及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种少善根。一毛一尘.一沙一渧。汝以道力。拥护是人。渐修无上。勿令退失。

  初二句重提前事。然观殷勤二字。不觉泣数行下。夫殷者盛也。勤者劳也。心之委曲也。此以下事上之心。身盛劳而心委曲。孜孜奉以周旋。不敢稍有?弛也者(?音托。弛音始。?落无检局。弛废不尊礼度也。汉武帝纪。?弛之士)。今我佛为未来众生。降尊就卑。屈上凑下。不觉言之至此乎。未来下。示付嘱之意。谓一切众生。同有佛性。阐提虽恶。性善具存。傥于未来之世。其有天人善男女等。不昧原初之念。于佛法无上福田。能下小种。以立善根。不论毛尘沙渧。汝当以权智道力。拥护是等少善之人。渐令修习阿耨菩提。如菩萨本行经云。若有人。能于佛法。少作微善。如毛发许。所生之处。受报弘大。无有穷尽(文)。故知施福由心。岂关施物巨细。故嘱汝拥护。勿令中间有退失也。如处胎经云。盲龟浮木孔。时时犹可值。人一失命根。亿劫复难是。海水深广大。三百三十六。一针投海中。求之尚可得。一失人身命。难得过于是。故知一退其失非细。今愿地藏。当如慈母之育婴孩。必使成立。毋稍懈怠。致令夭亡。是吾今日于忉利大会。将人天众。殷勤嘱汝之苦心也。

  △二念佛经碎狱生天二初随业堕落恶趣。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天若人。随业报应。落在恶趣。

  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故知影形相随。谁能逃避。昔有人。死至阎王所。考厥罪恶。应堕铁城。而人姊子。乃王正妃。劝王念我亲弟。勿治其罪。王嘱其住我宫内。不可外出。被狱吏所捉。其人不觉自诣铁城。王不能救。随业受报。不容丝毫勉强也矣。准业报差别经。堕四恶趣。各有十业(云云)。

  △二神力方便救拔。

  临堕趣中。或至门首。是诸众生。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萨名。一句一偈大乘经典。是诸众生。汝以神力。方便救拔。于是人所。现无边身。为碎地狱。遣令生天。受胜妙乐。

  临堕至门首者。若一到狱。急难得出。故于临入之时。即令念佛免苦。如譬喻经云。昔有国王。弑父自立。有阿罗汉。知王余命。不过七日。命终必堕阿鼻。一劫受苦。寻往化之。教至心称南无佛。七日莫绝。临去重告。慎勿忘此。王便叉手。一心称说。昼夜不废。至七日命终。魂神竟至阿鼻。乘前念佛。知是地狱。即便大声称南无佛。狱中罪人。闻称佛声。一时同称。猛火即灭。皆得解脱。出生人中。后阿罗汉重为说法。得须陀洹。又观佛三昧经云。佛告比丘。我灭度后。若称我名。南无诸佛。所获福德。无量无边(大慈经佛告阿难。南无佛者。此是决定诸佛世尊名号音声。故称言南无诸佛)。增一经云。众生三业造恶。临终忆念如来功德者。必离恶道趣。得生天上。正使极恶之人。以念佛故。亦得生天(文)。一菩萨名者。如文殊.遍吉.观音.势至等。蒙度脱者。不胜枚举矣。一句一偈者。普贤观经云。若诵大乘经。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于一弹指顷。除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生死之罪。冥报记载。王生将堕地狱。忽遇一僧。云是地藏菩萨。教令熟诵若人欲了知偈。可免地狱。少顷。唤至王前。王问有何功德。答云。唯持一偈。王令诵之。声彻地狱。罪人闻声并蒙解脱。即令放回。勉其修善。岂非地藏神力。现身碎狱。生天受乐之验欤。故知念佛菩萨名。及诵经偈。皆得超沦。受胜妙之乐也。

  △二偈颂。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现在未来天人众。吾今殷勤付嘱汝。以大神通方便度。勿令堕在诸恶趣。

  现未天人。性既无定。或造恶业。重落三涂。总藉地藏展大神通。用异方便。必令度脱。毋使流转也。

  △二地藏互跪承旨二初经家叙仪。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胡跪合掌。

  △二大士领命二初安慰世尊。

  白佛言。世尊。唯愿世尊不以为虑。

  皆如文。

  △二度脱众生二初少善解脱生死。

  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脱是人。于生死中。速得解脱。

  现前介尔之心。甚小甚微。故曰一念。佛说四自侵经云。未见群类。苟怀一介。志不转易。假使有人。至心欲度。当谛思计。一心行道。当知无常。假借是身。万物归空。皆非我所。晓知无者。则度天下十方人民。故知千念万念。始乎初念。只此一念。即感地藏慈悲喜护。愍伤万姓萌类之兆。令其于生死速得解脱。更何疑哉。

  △二深修不退道果。

  何况闻诸善事。念念修行。自然于无上道。永不退转。

  此中况意。谓一念甚微之恭敬。尚蒙解脱生死。况乎凡闻诸善。念念无间修行者哉。四自侵经云。道人观察可否之事。内自省身。譬如梦幻。喻如军征。百万之众。恃怙名将。以却怨敌。道人伏心制意。修法奉道。顺行戒禁。身意清白。布恩施德。除弃忿怒.憍奢.诤讼。专精行道。无得无碍。志在轨迹。若将帅众也。先自正心。尔乃身行。身心俱正。则无所失。以无所失。得道绝去。故十轮云。照行善者。犹如朗日。故令自然于无上道。永不退转也。

  △二空藏问瞻礼福利二初述赞问福利二许说示利益初又二初经家提名。

  说是语时。会中有一菩萨。名虚空藏。

  梵语誐誐曩献惹。此云虚空藏。此经始文殊发问。谓非大智。莫识地藏端倪。终空藏收科。以非太虚。安泯大士化迹。乃摄有归空。全假即空意也。而空藏问福利者。乃从空谈有。全空即假意也。空假不二。当体即中。圆融妙行。同归秘藏。故终乎虚空藏也。准虚空藏菩萨经。此娑婆西过八十恒河沙世界。有佛刹。名一切香集依。其中众生。成就五浊。佛名胜华敷藏如来。彼有菩萨。名虚空藏。顶上有如意宝珠。无量释迦毗楞伽宝而为围绕。此珠光明蔽余光明悉灭无余。所有功德。唯除如来。余无及者。准密部。即毗卢如来四亲近菩萨中。宝波罗蜜流出南方宝生部者。是此菩萨也。

  △二当机发问二初因闻叹致请二愿为众略说初又二初述闻神力叵思。

  白佛言。世尊。我自至忉利。闻于如来赞叹地藏菩萨威神势力。不可思议。

  经初光音遍及。空藏即集天宫。故始终备闻如来赞叹地藏之事。势力者。如思益云。我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观经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故言势力。不思议者。此是菩萨甚深行处。虽施为万有。令众生得益。咸获本然。初无实法。如化人现作化事。不过令人得乐。空藏终篇。意在斯也。

  △二因问福利几种。

  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乃及一切天龙。闻此经典及地藏名字。或瞻礼形像。得几种福利。

  准地持。福即布施.持戒.忍辱.依禅.依精进.修行施戒.四无量等。是名福分。盖善名福利。感报恬愉。今既读经闻名。瞻形礼像。必有所得福利。不审有几种耶。须知福利由心。心能造福。心尚叵得。福利奚存。然化门引物悕向。福利为要。况密部中。凡供养门。皆摄入虚空库藏。则福利之事。尤空藏之专司。而应问者也。

  △二愿为众略说。

  唯愿世尊。为未来现在一切众等。略而说之。

  必求略说者。导物生善之要门也。书有作善降祥之训。易明积善余庆之言。若不详陈乎福利。未免阻绝其善门。故愿略说耳。至若严祷祀以徼福鬼神。随因果而悕报冥寞。此利心之邪求。讵可同年而语哉。

  △二许说示利益二初诫听许说。

  佛告虚空藏菩萨。谛听。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说之。

  夫善说法者。无说无示。善听法者。无得无闻。何有分别谛听之异指乎。然若一向冥真。恐成断见。若一向顺有。恐成常见。断常遍邪。违中道远矣。要于拈空非空之际。谈有不有之时。不涉言诠而舌根恒转。无离音响而闻性原空。所谓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乃如来分别之指。空藏谛听之意耳。

  △二分别利益二初见像闻经供赞利益二闻经礼形赞叹利益初又二初总示修因。

  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见地藏形像及闻此经乃至读诵。香华饮食衣服珍宝布施供养。赞叹瞻礼。

  如文。

  △二别列益数。

  得二十八种利益。一者.天龙护念。二者.善果日增。三者.集圣上因。四者.菩提不退。五者.衣食丰足。六者.疾疫不临。七者.离水火灾。八者.无盗贼厄。九者.人见钦敬。十者.神鬼助持。十一者.女转男身。十二者.为王臣女。十三者.端正相好。十四者.多生天上。十五者.或为帝王。十六者.宿智命通。十七者.有求皆从。十八者.眷属欢乐。十九者.诸横消灭。二十者.业道永除。二十一者.去处尽通。二十二者.夜梦安乐。二十三者.先亡离苦。二十四者.宿福受生。二十五者.诸圣赞叹。二十六者.聪明利根。二十七者.饶慈愍心。二十八者.毕竟成佛。

  初句总标。下乃别列。天龙乃造化之权衡。为阴阳之管辖。邦国藉保绥之德。黎民仰覆护之功。今既读经持名瞻礼供养。故感天龙护之.念之。令善果圣因。由之增长。家缘世事。用是克谐。故首举之。示福利之本也。

  ○二.三.四三益。事迹相连。果由因而增进。因藉果而积集。因果相资。自然菩提不退。如十轮经。地藏白佛言。我当济度此四洲渚世尊弟子。一切苾刍及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令其增长觉分。圣谛光明。增长趣入大乘圣道。增长成熟有情大慈大悲。增长五眼灌顶。生天涅槃。如是善果。日日增长。集者。聚集。大论云。值遇经法。修善持戒。布施礼敬等。种涅槃因缘(文)。如是圣上之因。莫不聚集。善果圣因。既日增集。自然道心牢强。誓力勇健。于位行念。自无退转矣。增者。从微至着。以期满足。集者。自少至多。所冀成就。于此两楹之间。菩提不退也。

  ○五.衣食丰足。助道备也。衣以蔽形。食以支命。身安道隆。赖是衣食。此虽小缘。能辨大事。冻馁不安。道法焉在。故十轮云。一切皆得如法所求。衣服.宝贝.医药.床敷.及诸资具。无不备足。

  ○六.疾疫不临。修道之要。病乃退道之缘。能令色力减损。准长阿含。乃他方世界。有鬼神来。此间鬼神。放逸淫乱。不能护人。他方鬼神。侵娆此世间人。挝打捶杖。接其精气。使人心乱。故有疾疫之灾。十轮云。若诸有情。恶鬼所持。成诸病者。有能供养地藏菩萨。一切皆得解脱。无畏。身心安适。故疾疫不临也。

  ○七.离水火灾。病为内障。灾为外障。左传以人火曰火。天火曰灾(篆文川中加一。川与川同。川壅为灾。说文从宀。屋也。火其屋为灾。故从火宀下为意)。今谓潢潦之水。燎原之火。损物伤生。并是天灾。十轮云。若诸有情。为火所焚。为水所溺。有能供养地藏菩萨。一切皆得离诸危难。安隐无损。此不必引大三灾之水火也。

  ○八.无盗贼厄。离宿怨对也。十轮云。若诸有情。为诸怨贼军阵。及余种种诸怖畏事之所缠绕。身心慞惶。惧失身命。有能供养恭敬地藏菩萨。一切皆得离诸怖畏。保全身命。

  ○九.人见钦敬。地持云。菩萨种姓具足。故众所敬重。供养赞叹。言必受行。无所违犯。今既供养地藏菩萨。故致斯福利。

  ○十.神鬼助持。尤末世修道善利。长阿含二十云。若有修行善法。见正信行。修十善业。如是一人。有百千神护。今既供养地藏菩萨。故得神鬼助持。修行无障也。

  ○十一.女转男身。十二.为王臣女。十三.端正相好。皆如前。

  ○十四.多生天上。准辩意经。五事生天(即是五戒)。十轮云。随其所应。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十六.宿智命通。达命元由也。士有百行。智为其首。由读经称名。了因之力也。

  ○十七.有求皆从。十轮云。若诸有情。或为种种世.出世间诸利乐事。于进求时。若能恭敬供养地藏菩萨。意愿满足。

  ○十八.眷属欢乐。此修行外护知识。十轮云。若诸有情。爱乐别离。怨憎合会。有能恭敬供养地藏菩萨。一切皆得爱乐合会。怨憎别离。

  ○十九.诸横消灭。如前。

  ○二十.业道永除。以修读经等无漏之业。故三界有漏业道。一并永除灭矣。

  ○二十一.去处尽通。地持云。人具足故。男相成就。堪为一切功德法器。于一切时。自在游处。一切众生。往来同事。人间旷野。随意无碍。今既修供地藏菩萨。故得行来出入。到处通达也。

  ○二十二.夜梦安乐。如前。已上。皆自身福利。

  ○二十三.先亡离苦。乃上资祖祢也。下明当来福利。

  ○二十四.宿福受生。思益经云。菩萨有四法。得先因力。不失善根。一.见他人阙。不以为过。二.于怒人。常修慈心。三.常说诸法因缘。四.常念菩提。今承持诵供养地藏。宿世之福。或受生天上人间。并享如意福乐也。

  ○二十五.诸圣赞叹。以修胜福。善誉遐流。大论云。菩萨闻甚深不可思议佛法。能定心信乐。不生疑悔。如是菩萨。诸佛所叹。今既信受地藏不思议事。故感诸圣赞叹也。

  ○二十六.聪明利根。如荀子云。目不两视而明。耳不两听而聪。今由一心读经。成法行机。故义理入耳。不俟更闻。经书过目。宁须载读。默识心通。根性越伦也。

  ○二十七.饶慈愍心。此利生之要行。以慈有五利。刀不伤。毒不害。火不烧。水不没。瞋恶见喜。地持云。菩萨以安隐乐饶益众生。非安隐乐。教令除断。是也。

  ○二十八.毕竟成佛。此是究竟利益。汇江河淮济而注之海。同成咸味。镕瓶盘钗钏而入于炉。尽作精金。此我佛付嘱之心。地藏承命之意。所谓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故两文皆以此终焉。

  △二闻经礼形赞叹利益二初总示修因。

  复次。虚空藏菩萨。若现在未来天龙鬼神。闻地藏名。礼地藏形。或闻地藏本愿事行。赞叹瞻礼。

  此中修因。与上似同。何故列作二文。须知上加种种供养。缘了兼修。此但闻礼赞叹。了因独进。以此小异。故别列之。正显闻益尚尔。况思修兼行乎。

  △二别列益数。

  得七种利益。一者.速超圣地。二者.恶业消灭。三者.诸佛护临。四者.菩提不退。五者.增长本力。六者.宿命皆通。七者.毕竟成佛。

  前后之益。俱约圆论。一.速超圣地。即指圆十地之圣种性。以圆人根利智猛。故于住行向位。速得超入圣地也。

  ○二.恶业销灭。恶业对善业论。既闻地藏不思议事。则了修染修恶。全体即是性染性恶。故于五品观行。圆伏五住。进入信位。见思先亡。则分段生死。从斯永离。故知虽举恶业。自得三障圆销。

  ○三.诸佛护临。既在似位。已邻真因。得佛法之气分。感诸佛之护临。临。莅下也。与上帝临汝。意同。从品。众也。从卧。无为也。上之临下。不自用而用人。故能听物之为。而不自为也。今诸佛临下。正如月之临江。固不庸心于其间也。

  ○四.菩提不退。如前。

  ○五.增长本力。即修因外熏。增真如本力。以深行菩萨。具足悲智二增。故弥增本力也。

  ○六.宿命皆通。准诸论说。谓于生处。自性能知过去宿命。及知他心。若诸有情。施他种种大妙饮食。由彼业力。能引此智。如阿摩昼经云。无明永灭。大明法生。闇冥消灭。光曜法生。故能忆宿命无数劫事。

  ○七.毕竟成佛。地持云。菩萨依智故。摄受正福种种巧便。为诸众生。乃至无上菩提。若报。若报因。若报果。一切依福起。福依智起。此二具足。最胜最上。得无上菩提。若福智不具。终不能得。今修读经持名之智。及瞻形礼像之福。故致成佛。此名因摄果。摄自他之利益也。别流通竟。

  △二总流通二初因果圣凡闻赞致叹。

  尔时。十方一切诸来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如来。及大菩萨。天龙八部。闻释迦牟尼佛称扬赞叹地藏菩萨。大威神力。不可思议。叹未曾有。

  十方至八部等。结上云集之众。诸佛菩萨。在光前集。乃发起之根源。天龙八部。在光后集。正发起之众也。闻释迦下。总结上来所叹不思议事。然余人亦有赞叹。今独言释迦者。有二意。一.举主摄伴。如群辟之言。出于王命。皆曰王纶。是也。二.归功化主。如三公谟猷。功成之后。归美天王。是也。余如文。

  △二天主众会供养礼退。

  是时。忉利天雨无量香华。天衣珠璎。供养释迦牟尼佛及地藏菩萨已。一切众会。俱复瞻礼。合掌而退。

  忉利天王独供者。既是檀越。又在其宫。故得专之也。香表因通果海。成就五分法身。华表圆因克果。具足四十一位。天衣从树而生。轻细自然。表证寂灭之忍。珠璎。别行疏云。或众宝璎珞。或众宝珠。今是众宝珠成。故曰珠璎。表得四胜法。大集云。戒定慧陀罗尼以为璎珞。庄严法身。是也。然珠璎在颈。颈是所严。表中道性德。此行称性。如璎珞在颈而能严也。皆言雨者。则是从正空中道第一义天。缤纷而下也。无量者。因果之法。并由一心。了达此心。本具河沙性功德法。有何限量。以此无量诸法。供养释迦。能说之教主。以及地藏。能行之愿王。心有所专。故不言余众。已者。谓能供之物。皆冥实际。所供之主。本住三摩。能所既空。感应斯泯。宾主镕融而一际。财法绝寂而无垠。故云。已也。上是申供。下乃礼退。一切众会。即前所集之众。今将各还本住。俱复瞻仰。重师道而恋恋靡忘。重申礼拜。尊经法而心心无间。合掌。表十界一体。而退。显万类同归。然而不同诸经结皆大欢喜者。以见在会大众。从此重增胜心。效地藏之僧那。救三涂而不了。遵迦文之嘱累。弘是典而弥穷。上同圣母之愁忧。却类天王之悲叹。则闻法之大喜。固内蕴襟怀。而济世之殷忧。已外彰眉宇。经家不叙斯语者。意见乎言之表也。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下科注卷之六(终)

No. 384-A 后䟦

  原夫大士悲愿分形劫量叵测今之九华者太仓之一粟也每购山志未得稽考应迹末由相传是新罗国王太子二十四岁携白犬善听航海而来止九子山石洞有年时有阁老闵公素怀善念每斋百僧必虚一位因请洞僧足数乃乞一袈裟地公许衣遍覆九峰遂尽喜舍其子求出家即道明和尚是公后亦离俗网反礼其子为师故今侍像左道明而右闵公织此故也公里族讳号亦未详世行唐诗选名英华集中有金地藏送童子还家诗其曰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布金沙添瓶涧底休招月煮茗瓯中罢弄华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附刊纸尾公诸同好云

  经赞附

  佛升忉利为报慈亲放光地藏集分身缘感业宣陈广说弘因历劫度沉沦  第一卷

  狱名启问苦楚堪哀如来赞叹福门开鬼主悉皆来佛号奇哉存没离尘埃  第二卷

  地藏请较布施因缘坚牢护法叹功玄闻见利无边嘱累人天世世广流传  第三卷

  陈九陶先生赠言并序附

  匡庵运遐法师颓龄善病日夕注经不休同门全彰法师年富力强游燕甫还遽以微眚示寂辄为全师慨伤深为运师愉快云。

  全彰法师健无比都门往返六千里佛法倾动诸公卿方欲奏加国师礼陡婴微恙遂西归法腊才逾知命耳惜乎楞严说法堂几回欲建仍抛圮匡庵运师系法兄全师却是运师弟全师忽辞运师去运师长病大仙矣长病得毋。侥幸乎又复注经劳不已注经弘愿铭肺肝孜孜深阐而曲体考尽千函大藏经载无疑义与剩理脉脉阴叨佛护持病魔叠叠能强起地藏经今得解之解地藏经世罕此沥心呕血醒时流敷演欺人莫浪恃登坛集众每宣扬恭听伊谁不欢喜一从释迦涅槃后是经今始得知已莫大功德在后头岂仅目前报增纪更兼师长?口遗历久未获寿于梓二帙运师倾钵资齐刊顿贵洛阳纸他年入藏不须忧幸值当今系
圣主寄声恭贺景老人嗣法有此争气子

  寓武原禾人陈镛拜草

No. 384-B 䟦

  宝池真常禅德偶得此科注欢喜踊跃即欲广流布于世不辞鲸浪犬牙之危险顿发崎阳缅赴京洛时沉疴新痊而形气未复原然勇志奋起如此可谓为弘法利生忘躯命矣因属余以训点刑行之事(余)素归地藏菩萨间又读诵此经每憾阙注疏之久也而今幸遇希有胜缘寔所谓如闇得灯如贫得宝喜感交生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只愿早流行之以成常师志而普与众共利于是不暇顾谫陋漫污和点以锓梓云。

  旹
元禄三庚午载十月上旬

  沙门妙幢净慧谨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