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回梦到法王家。来去分明路不差。出水珠幢如日月。排空宝盖似云霞。鸳鸯对浴金池水。鹦鹉双衔玉树花。睡美不知谁唤醒。一炉香散夕阳斜。——《西斋净土诗》 Read More
  •   尔时世尊……言:‘汝等谛听……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为微尘,过于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乃下一尘,如是东行,尽是微尘,……是诸世界,若著微尘及不著者、尽以为尘,一尘一劫,我成佛已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 Read More
  •   依净律仪,成妙和合,灵山遗芳型。修行证果,弘法利世,焰续佛灯明。三乘圣贤何济济,南无僧伽耶。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住持正法城。——太虚大师
  •   《佛说无量寿经》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佛说阿弥陀经》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复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阿弥陀佛名号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殊胜微妙、无上功德。所以者何?"阿弥陀"佛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菩萨、声闻、阿罗汉,一切诸经、陀罗尼、神咒、无量行法。是故彼佛名号,即是为无上真实至极大乘之法,即是为无上殊胜清净了义妙行,即是为无上最胜微妙陀罗尼。……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Read More
  •   这是生死书网站大藏经的第八次重大更新,采用了中华佛典宝库2016版的TXT文件包(有更多的经文、使用了现代标点符号、有图片链接代码)。

      本次更新与2014版相比外观界面变化不大,但是底层服务平台Apache、PHP、MySQL(MariaDB),以及网站源程序、模板、组件等都采用了2018.08后更新至2020.08为止最新的技术版本,网站的菜单、分类、文章、长文章分页、模块等全部从头重新制作,经文网址URL更加简短,经文内容中链接了数千枚图片。增加了“在线视频”、“圣典汇编”,以及“五百罗汉图”、“图解系列”、“思维导图”、“佛学大辞典”、“常用经文难字注释” 等文章,还增加了宗教对比研究菜单专栏、并推荐了佛教微信公众号。

      2020.03.30 增加了站内全文检索功能,在首页下方,以及菜单“检索·词典”中可以看到。
    Read More
  • 1
  • 2
  • 3
  • 4
  • 5

三法印

  (出法华玄义)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定其说,即是佛说;若无此三法印印之,即是魔说。如世公文,得印可信,故名三法印。
  [一、无常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法,皆是无常。众生不了,于无常法中执为常想,是故佛说无常,破其执常之倒,是名无常印。
  [二、无我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而有,虚假不实,本无有我。众生不了,于一切法强立主宰,执之为我;是故佛说无我,破其着我之倒,是名无我印。
  [三、涅槃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一切众生不知生死是苦,而更起惑造业,流转三界。是故佛说涅槃之法,令其出离生死之苦,而得寂灭之乐,是名涅槃印。(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出自《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另有四法印之说: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四念处

  (三藏法数)[一、观身不净],身有内外,己身名内身,他人之身名外身。此内外身,皆揽父母遗体而成;从头至足,一一观之,纯是秽物。众生颠倒,执之为净,而生贪着,故令观身不净也。
  [二、观受是苦],领纳名受,有内受、外受;意根受名内受,五根受名外受。一一根有顺受违受,不违不顺受。于顺情之境则生乐受,于违情之境则生苦受,于不违不顺之境则生不苦不乐受。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乐受是行苦。众生颠倒,以苦为乐。故令观受是苦也。
  [三、观心无常],心即第六识也。谓此识心,体性流动,若粗若细,若内若外,念念生灭,皆悉无常。众生颠倒,计以为常,故令观心无常也。
  [四、观法无我],法有善法恶法。人皆约法计我,谓我能行善行恶也。善恶法中,本无有我。若善法是我,恶法应无我;若恶法是我,善法应无我。众生颠倒,妄计有我,故令观法无我也。

一实相印

  又名诸法实相印,四法印之一。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说,小乘法是以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来作印定,大乘法是以“一实相印”来作印定。其实,一实相印概括了三法印,三法印也能贯通一实相印,全都是阐明诸法因缘生,无有自性之理。只是大乘一实相印所说的“缘起性空”,把空的理性说得更加澈底,它说宇宙一切万有,都是非有非空,亦有亦空,众生的佛性如此,一切法的法性亦如此。

  所以它们的不同点是:小乘说诸行无常,大乘于万法为无常之外,还认为它是不曾断灭的;小乘说诸法无我,大乘于真谛说无我之外,还于俗谛说化他;小乘唯以我空而说涅槃寂静,大乘却以我法二空而说涅槃无住。大乘与小乘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契合这“一实相印”的妙用,故辨证大乘的教法,也就以“一实相印”来作印定了。
  ——《佛学常见辞汇》

四依

  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大般涅槃经》卷第六:法者即是法性、义者即是如来常住不变、智者了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了义者了达一切大乘经典。

 

  【依法不依人】依法者,谓依实相等法,修诸波罗蜜行,则能具足清净功德,能至菩提也。不依人者,如涅槃经云:魔王尚能假化作佛,况能不作其余之身?是故虽是凡夫,若所说所行,与实相等法相应,则可依信。虽现佛身相好,若所说所行,违于实相法者,则不应依也。(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出自《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普贤菩萨警众偈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 动画《佛典故事》极乐净土 佛说阿弥陀经
  • 动画《佛典故事》大愿 佛说无量寿经
  • 动画《让我们回归极乐》
  • 动画《金刚萨埵净障修法如意宝珠》
  •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解,音频视频PDF
  • 动画《妙法莲华经》
  • 电影《首楞严演义》
  • 生死与轮回
  • 慈诚罗珠堪布《前世今生:生命的奥秘》
  • 慈诚罗珠堪布:中阴解脱



《华严经浅释》 宣化上人讲解(视频全集)
宣化上人开示(播经机中的2018个MP3文件14.3G,开示全集PDF文档),请见图解系列菜单中的网盘下载。

简介:几个世纪以来,许多文化和个人都表示经历过轮回,那么在这个永恒的谜团后边,有什么科学依据吗?本片通过对杰出的科学家和轮回的研究学者的独家采访,基于大量来自意识研究领域,濒死体验和前世记忆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一次深入并科学地探索了这个谜团。更多播放:

第1集:女子自称死后进入另一个世界
第2集:出生时胎记是前世伤痕
第3集:专家称人的意识和大脑无关
第4集:轮回就是灵魂换一个外壳

更多相关下载:
前世今生 轮回的故事

目 录

卍新续藏第 15 册 No. 0303 楞严经贯摄

No. 303-A 序

  瞿昙氏。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四十九年。广宣妙谛。窥其义蕴。几于入海算沙。而莲华楞严。尤为教乘至宝。然莲华为佛全身。而楞严为佛之顶。则以此经究竟坚固。始干慧以迄等觉。莫不因顶薰修。直踏毗卢顶上。为大觉最尊胜之法。盖作佛之津梁。而莲华之精要也。开佛知见。舍此蔑由。所以自天台以来。前贤接踵。代有阐发。虽繁简不同。而婆心则一。大约。以贯诸说之统宗。摄群伦而加被。为不失瞿昙氏说经之旨焉。迨别传东来。宗教互诋。宣鉴大师。一见龙潭。烧却青龙疏钞。以为穷诸玄辩。若一毛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大海。于是。才涉言诠。便成剩义。而瞿昙氏密因修证了义菩萨万行同圆非说可说之妙。几有故纸置之者矣。嗟乎。根有利钝。机有迟疾。苟谓单提别传。便可尽废义学。则瞿昙氏才离兜率。便当以双趺公案径示饮光。何为横说竖说频转佛轮。若是其不惮烦。而从上先德。又何以有日处虚空之喻乎。甚矣。弘经功德。度越恒沙。或缁或素。不一其人。大约。亲承莂记。随遇现身。使慧炬常然佛幢不倒。苟非乘夙愿力。讵能措一辞哉。若乃以文人之精思快笔。疏调御之奥谈。以世书之章句段落。分贝多之脉络。喻诸决流源源归海。譬如理机丝丝入扣。辩才无碍。显密全彰。求之今日。则非眼先生其人矣。先生。宿学巨儒。隐居著述。尤䆳五家宗旨。遂辑楞严贯摄一书。篇帙之成。需之二十七年之久。盖用志专勤。欲以一人之精力抉万类于迷津。仁哉其即瞿昙氏之用心乎。篇中。以佛言语。证佛智慧。不即不离。有伦有脊。真乃无所不贯。无所不摄。盖先生于此经。始得会解。继见合辙。又因离公得读正脉。而终取材于竟陵之如说。可谓集众腋以成裘。错五采而施绘矣。至于就简删繁直截贯串剖抉微奥。开卷了然。予小子读而快之。如觏优钵罗华。虽欲不欢喜赞叹。不可得也。遂因先生之命。而为之序。

  康熙己酉五月昆山年家子徐元文顿首拜撰

No. 303-B 序

  夫说法者。无法可说。解经者。借解存经。无法可说。不妨横说竖说也。借解存经。贵在一解众解也。自经流震旦。而楞严后至。解经者固多。解楞严者尤多。然或条分缕拆。曲证旁稽。而反乖于融通浑一。或拘文敷衍数墨循行。而遂流于支离浮蔓。则又不如无解。此达大师所以劝人专读白文也。自解楞严以来。唯天如十家会解。盛行于世。迨一雨法师合辙出。而生面别开。至交光法师正脉出。而奥义阐尽。云栖莲老。搭衣礼拜。阁笔不注。有以也。其后钟伯敬贺中男。又约正脉之旨。而着为如说。颇出新意。了庵居士。乃汇诸家。而以吾儒讲章之法编之。初名贯摄。改名说通。呜呼备矣。予得而卒业。焉见其痛扫科揲之葛藤。独标直捷之妙义。而精神全在承接过脉中使十卷如一卷一卷如一句一句如一字。昔之开卷而欠伸欲睡者。今则愈读而津津有味。若唯恐其速尽也。所谓借解存经。而一解众解者。不其然乎。若夫居士以再来人。弘三教绪。澡身如霜枝雪干。淬品如潭月松风。其深修密炼。在语言文字外者。高徐二先生既言之。予奚赘焉。

  康熙辛亥秋八月
赐进士出身云南道御史奉
差巡视两浙鹾政关中通家世弟熊焯 拜书

No. 303-C 序

  楞严贯摄者。非眼先生。津梁后学而作也。此经之解多矣。何复烦此。曰经者。西方圣人谈道之书也。然圣人之书。原是圣人之言。圣人之所言者。诚与世人不同。而其言之。有伦有脊。为呼为应。一字一句。定有销归。几段几章。自相钩锁。则必与世人之言同。而尤详尽者也。如是。则后世之读经者。必尽晓圣人之言。而后能得圣人之意。尤必如面聆圣人之语而后能会圣人之言。故文人之技。去道远矣而有时妙用其长。震于钟鼓而朗于日月。当亦大觉所为破颜微笑者也。然则古德时贤。纷纶诸解。岂犹有所未足欤。曰其用不同也。夫车舟岐于燕吴。而裘葛分于寒燠。非有优劣存焉。而适宜则固迳庭矣。诸师之解。抉微剖密。各有专长。而或申其义。或未体乎词。求其呼应分明脉络通彻。盖未易数数然矣。先生此编。顾盻生情。宛转会义。盖有出于诸师之外。而补其所不及。通其所未了者。夫修多罗盖亦多矣。而佛顶独为尊胜。不止破显尽致堂室穷幽半满邪正之历历分明。良由房相运笔文字入妙。遂今乾竺奥义白日中天。则先生此编。固调御所嘱累。而清河之功臣也。夫文之载道也固矣。而道未明。亦有二端焉。义学龙象。非曰乏人。而外典之博涉未深。故下笔时有龃龉。求其一一。文从守顺。虚实咸宜。即古德往往有遗议。至于宗门直指自诧。不落言诠。恐一傍语言。便成教相。不屑为青龙疏钞。而翻留心李杜韩欧之业。区区与文士争长。是可怪也。苟谓笔墨在真如之外。彼地水火风。且已兼收者。何故苟谓般若在语言之外。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调御于斯不话堕乎。夫千里之流。一曲偶阏则不贯。一阕之奏。抑扬不尽其致。则曲不成。而况圣人精微之语。宁可卤莽遇之。而托于卓荦。观大意。以免玩物丧志之讥乎。彼诸君子之论。夫固有为言之也。盖古人间出之资。与忘言之教。固有断章取意而有会者矣。固有一字一句而磕着筑著者矣。固有郢书燕说而获大益者矣。不止是也。即以本经言之。固有知见立知句读错断而证入者矣。更以禅宗言之。固有闻挽歌艳诗而桶底脱然者矣。不止是也。以他方世界言之。固有以饮食香台而作佛事者矣。即棒喝犹为钝置。而况语言乎。然以言乎一人之悟殊方之法则可。而欲以投娑婆之机。演大雄之法。举先圣人耳提面命之言。一一令千百年之后之人顺乎耳而浃乎心。饱性海之玹波。睹义天之朗曜。当在此不在彼也。明矣。不佞卒业斯编。不觉忻然。合掌曰。佛顶光明。复烁四天下矣。盖修多罗之义。震旦译云契经。上则契诸佛之理。而下亦必契众生之机故也。经之为义。曰贯曰摄。贯穿所说至道。摄持所化众生故也。先生此编。彷儒者经书讲章之例为之。以必肖必透为则。其理契先佛者。既已择取。诸师之妙解而用之。至于语言如生。?贯?摄。以俯契群机者。向来得未曾有视。紫柴讲录。尤为尽善。当与大圆张尚书金刚义趣广演。并有千秋无疑矣。交光之后。复策奇勋。是可喜也。不佞每讶井络之墟宗风不坠。昭觉大师以比丘身现。内江相国以宰官身现。今先生。又以净名庞老。鼎足其间。皆可云优昙华迦陵音矣。此编行世。六宇同风。人共知。金色头陀。方在鸡足山中。护持佛衣。俟面授补处菩萨。岂知庆喜尊者。亦方于狮子座上。现在结集佛语。不惜更下注脚。慈悲末法众生乎。

  康熙丁未一阳月长至日

  宗人府丞前吏部左侍郎兼国史院学士
东蒙高珩拜撰

No. 303-D 编辑始末

  余庚辰岁。客京师。始阅楞严会解。阅凡再。仅窥其大意而已。丁亥避乱于梁山之金城塞。又得会解读之。稍复通晓。于时窃有愿焉。顾安得淹贯明白。若儒家之讲意者。以广引末学乎。戊子冬。随集仙宗兄。过达州之汉城寨。忽得合辙一卷于断残经帙中。取而诵之。心开神跃。曰此可为讲意资粮矣。而全本亦未见也。己丑。至嘉陵。参离指和尚。云有合辙全本。庚寅。乃求得而卒业焉。则又跃然。叹未曾有。和尚谓余。合辙固善。不如正脉之尤善也。余又求正脉读之。初苦其科揲烦碎。屡阅屡冥。及观其简识取根不用天台止观。种种卓见。高出群疏。相传。莲师初见此本。望北焚香。搭衣礼拜。良有以也。而余之讲意。可以编矣。爰取正脉合辙二书。研味参伍。用经书讲章之例。融会而编之。分章过脉。联络照应。必肖先佛口吻。必透后学心胸。而繁碎科分概从芟去。大约取正脉十之六合辙十之四。而余间有管窥。亦附十之一焉。权舆于辛卯正月。告竣于壬辰九月。书成凡十卷。敬质之离和尚。和尚不以为谬。而令存其草本以待缘而梓焉。顺治庚子。余就养复入都门。此本尚留嘉陵。未之携也。偶于报国寺集得如说一函阅之。书成于钟伯敬贺可上两居士。大约亦本正脉。而参以新裁。往往妙合佛旨。至丁未春。次男如淮。来自嘉陵。乃缄余草本至。宛然故旧重逢。喜可知也。于是。复加较定。而以如说参之。盖前后二十七年。而大愿始毕。可以无憾矣。至于剞劂流布。予未敢必适。同乡高平令白君田生。读而善之。首捐百金。倡刻三卷。而唐谢两君和之。吾儿又卒成之阅。半载而十卷告完。其序则天官少宰高念东先生椽笔。先生今之张无尽也。圣典托名叙以传。不尤幸乎。爰记其始末如此。俾后之览者鉴弘经之不易。而勿加轻亵云尔。

  旹
大清康熙七年戊申秋八月朔旦。白衣戒弟子刘道开。题于燕台之鸿雪堂。

  表忏疏意

  伏以
佛法广大。虽上哲究其津涯。
经义渊微。岂下愚可得而诠注。聊因前人之绪论。薄效编纂之寸长。既勒成书。理宜申
告。仰干
狮座。
俯鉴蚁忱。言念弟子刘道开。蠢蠢凡夫。茫茫业识。幸植善根于宿世。获观
妙典于今生。忆读楞严。起于庚辰之岁。及编直解。乃在辛卯之年。阅两载而始成。尽去揲科之?碎。汇群言而拔粹。务求脉理之贯通。拣识取根。不用天台止观芟繁就简。例同儒氏讲章。开卷了然。初学既便其易晓。循行豁尔。钝士不苦其难知。藏笥箧者有年。待剞劂于缘会。凭仗。

  韦陀之愿力。默牖檀越之信心。信官白良玉。倡刻三卷于前。信官谢述度。助刻两卷于后。余则弟子道开。偕男(信官如汉贡生如淮)随力措办。用襄厥成。计工资参百余金。装善本一函十卷。杀青已峻。稽颡告成。爰卜本月朔日。祗就妙喜庵。延僧设供(云云)伏愿
弘慈灼鉴。
慧力护持。倘不大谬于
圣言。尚求
阴导其流布。俾普天含识。共游一六之门。率土孕灵。同跻圆通之域。弟子道开不胜翘诚悚栗之至。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