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回梦到法王家。来去分明路不差。出水珠幢如日月。排空宝盖似云霞。鸳鸯对浴金池水。鹦鹉双衔玉树花。睡美不知谁唤醒。一炉香散夕阳斜。——《西斋净土诗》 Read More
  •   尔时世尊……言:‘汝等谛听……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为微尘,过于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乃下一尘,如是东行,尽是微尘,……是诸世界,若著微尘及不著者、尽以为尘,一尘一劫,我成佛已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 Read More
  •   依净律仪,成妙和合,灵山遗芳型。修行证果,弘法利世,焰续佛灯明。三乘圣贤何济济,南无僧伽耶。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住持正法城。——太虚大师
  •   《佛说无量寿经》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佛说阿弥陀经》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复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阿弥陀佛名号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殊胜微妙、无上功德。所以者何?"阿弥陀"佛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菩萨、声闻、阿罗汉,一切诸经、陀罗尼、神咒、无量行法。是故彼佛名号,即是为无上真实至极大乘之法,即是为无上殊胜清净了义妙行,即是为无上最胜微妙陀罗尼。……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Read More
  •   这是生死书网站大藏经的第八次重大更新,采用了中华佛典宝库2016版的TXT文件包(有更多的经文、使用了现代标点符号、有图片链接代码)。

      本次更新与2014版相比外观界面变化不大,但是底层服务平台Apache、PHP、MySQL(MariaDB),以及网站源程序、模板、组件等都采用了2018.08后更新至2020.08为止最新的技术版本,网站的菜单、分类、文章、长文章分页、模块等全部从头重新制作,经文网址URL更加简短,经文内容中链接了数千枚图片。增加了“在线视频”、“圣典汇编”,以及“五百罗汉图”、“图解系列”、“思维导图”、“佛学大辞典”、“常用经文难字注释” 等文章,还增加了宗教对比研究菜单专栏、并推荐了佛教微信公众号。

      2020.03.30 增加了站内全文检索功能,在首页下方,以及菜单“检索·词典”中可以看到。
    Read More
  • 1
  • 2
  • 3
  • 4
  • 5

三法印

  (出法华玄义)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定其说,即是佛说;若无此三法印印之,即是魔说。如世公文,得印可信,故名三法印。
  [一、无常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法,皆是无常。众生不了,于无常法中执为常想,是故佛说无常,破其执常之倒,是名无常印。
  [二、无我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而有,虚假不实,本无有我。众生不了,于一切法强立主宰,执之为我;是故佛说无我,破其着我之倒,是名无我印。
  [三、涅槃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一切众生不知生死是苦,而更起惑造业,流转三界。是故佛说涅槃之法,令其出离生死之苦,而得寂灭之乐,是名涅槃印。(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出自《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另有四法印之说: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四念处

  (三藏法数)[一、观身不净],身有内外,己身名内身,他人之身名外身。此内外身,皆揽父母遗体而成;从头至足,一一观之,纯是秽物。众生颠倒,执之为净,而生贪着,故令观身不净也。
  [二、观受是苦],领纳名受,有内受、外受;意根受名内受,五根受名外受。一一根有顺受违受,不违不顺受。于顺情之境则生乐受,于违情之境则生苦受,于不违不顺之境则生不苦不乐受。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乐受是行苦。众生颠倒,以苦为乐。故令观受是苦也。
  [三、观心无常],心即第六识也。谓此识心,体性流动,若粗若细,若内若外,念念生灭,皆悉无常。众生颠倒,计以为常,故令观心无常也。
  [四、观法无我],法有善法恶法。人皆约法计我,谓我能行善行恶也。善恶法中,本无有我。若善法是我,恶法应无我;若恶法是我,善法应无我。众生颠倒,妄计有我,故令观法无我也。

一实相印

  又名诸法实相印,四法印之一。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说,小乘法是以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来作印定,大乘法是以“一实相印”来作印定。其实,一实相印概括了三法印,三法印也能贯通一实相印,全都是阐明诸法因缘生,无有自性之理。只是大乘一实相印所说的“缘起性空”,把空的理性说得更加澈底,它说宇宙一切万有,都是非有非空,亦有亦空,众生的佛性如此,一切法的法性亦如此。

  所以它们的不同点是:小乘说诸行无常,大乘于万法为无常之外,还认为它是不曾断灭的;小乘说诸法无我,大乘于真谛说无我之外,还于俗谛说化他;小乘唯以我空而说涅槃寂静,大乘却以我法二空而说涅槃无住。大乘与小乘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契合这“一实相印”的妙用,故辨证大乘的教法,也就以“一实相印”来作印定了。
  ——《佛学常见辞汇》

四依

  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大般涅槃经》卷第六:法者即是法性、义者即是如来常住不变、智者了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了义者了达一切大乘经典。

 

  【依法不依人】依法者,谓依实相等法,修诸波罗蜜行,则能具足清净功德,能至菩提也。不依人者,如涅槃经云:魔王尚能假化作佛,况能不作其余之身?是故虽是凡夫,若所说所行,与实相等法相应,则可依信。虽现佛身相好,若所说所行,违于实相法者,则不应依也。(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出自《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普贤菩萨警众偈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 动画《佛典故事》极乐净土 佛说阿弥陀经
  • 动画《佛典故事》大愿 佛说无量寿经
  • 动画《让我们回归极乐》
  • 动画《金刚萨埵净障修法如意宝珠》
  •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解,音频视频PDF
  • 动画《妙法莲华经》
  • 电影《首楞严演义》
  • 生死与轮回
  • 慈诚罗珠堪布《前世今生:生命的奥秘》
  • 慈诚罗珠堪布:中阴解脱



《华严经浅释》 宣化上人讲解(视频全集)
宣化上人开示(播经机中的2018个MP3文件14.3G,开示全集PDF文档),请见图解系列菜单中的网盘下载。

简介:几个世纪以来,许多文化和个人都表示经历过轮回,那么在这个永恒的谜团后边,有什么科学依据吗?本片通过对杰出的科学家和轮回的研究学者的独家采访,基于大量来自意识研究领域,濒死体验和前世记忆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一次深入并科学地探索了这个谜团。更多播放:

第1集:女子自称死后进入另一个世界
第2集:出生时胎记是前世伤痕
第3集:专家称人的意识和大脑无关
第4集:轮回就是灵魂换一个外壳

更多相关下载:
前世今生 轮回的故事

目 录

《大正藏》第82卷No.2598

  东林语录序

  坤上艮下地中。有山而不可逾者。谦象也。夫处谦而不炫。克己而不挠者。在古不多。居今几希。现隐鹰峰吾卍老和尚。盖其人也。藏昆仑高广于心地黄中。不敢逞险机。却似恐人不逾者。初在东武侍受业老师于海藏并集福。次寓王子峰。三处吐演蕴崇蔟蔟。自后住贺州之大乘摄州之兴禅城州之禅定及鹰峰。四会语录不知几千万言。先是左右数请梓行掉头不诺。或风喻而言有美玉于斯。应待贾而沽之何韬椟而珍藏不许人之求流通耶。则曰。吁咈哉。如彼美玉。待贾而沽之素无不可。若论予分。珉中玉表宜付水火。比古圣之所为而可哉。子莫复言。莫令我受詅痴符之诮。其谦让如是。是以。言者不能强之而至今也。和尚已老虽倦槌拂。客岁之秋。逼于真俗之请。来住此东林。一冬安居举扬宗乘。吐露心声。落落璨璨。既吐不复呑。一任人之收拾。吾今集为两卷。若请流通。又定见却。乃窃付印生疾图灾木。是未韬匮中之昆玉。使其谦光照长夜幽昏。则实吾邦之至宝。而其气如白虹者天也。其精神见于山川者地也。此集两卷分配天地。天也地也。吾荷覆载之德。玉乎珉乎。谁怀真伪之疑。具眼波斯正好着只。
  时
  岁次戊寅元禄十一年仲冬日。筑前州博多东林寺嗣法小师湛堂然焚香拜书

  上卷之目次

  小参
  茶话
  普说
  法语
  小佛事
  记

  下卷之目次

  真赞
  铭
  杂着
  序跋
  文
  偈颂
  附西游草
  附东归草

卍山禅师住东林寺语录上卷
  嗣法门人湛堂编
  小参
  元禄十年龙飞丁丑八月二十六日入院。
  小参。乃曰。山僧今晓在方丈内向壁坐睡。此时同参木上座。见似睡熟。问龟毛侍者曰。昨日入门仰见扁额。题曰瑞凤山。然伽蓝界内如手掌平不见一卷石多。庭际篱边有鹪鹩飞。曾无九苞来仪。未审因甚得此额字。侍者曰。我闻主门神说。曰地中有山周易所谓谦象而愿主上座开基檀越。同以谦为其心。谦光德辉互怀凤兮祥。是以。名于地中山以瑞凤也。上座曰。如扁额字。既得听命。但我老和尚住彼鹰峰。不展辽天逸翮。寓此凤峰岂称瑞世灵羽。现前只见鹪鹩飞。则恐人呼为鹪鹩翁。侍者艴然未答。山僧不觉失笑曰。有是哉上座言也。我到处得一枝安即足矣。实似鹪鹩者也。虽然与么。俊鹰也。瑞凤也。鹪鹩也。三皆虚名须一任人呼。谁较优劣于其间耶。所愿潜顾洞山闲名已谢密慕临济离相离名。非但向上不名道膺。是虽向下何名卍山。不点突于向下。不暖席于向上。坐禅经行转自己。归山河大地。经行坐禅转山河大地。归自己。恁么恁么。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不恁么不恁么。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恁么不恁么毕竟如何。良久曰。桥下每流无械水。窗间时有不归云。久立珍重。
  永平忌拈香。宗祖老梅初托场。东林今日摘遗芳。打开八百鼻功德。拈作一炉心字香。插香曰。祥烟盘结穗云盖。为祝随风覆紫阳。
  重阳。示众。昔李唐文宗皇帝。有诏曰。去年重阳取九月十九日。今年取十三日为重阳。后来苏东坡在南海。时以十一月十五日为重阳。曰菊花开时即重阳古人事不一向。其不拘如此。然山僧不敢欲违世例。今日正当九月九。因缘时节自是重阳。宾主相逢正好相赏。但如臂茱萸囊登高吃酒。出家分上素非所取。纵值渊明来东坡到。誓不可惯惠远开杯中物佛印设猪肉团。何故如是。家法不严峻子孙惰窳多。唯有一偈举唱应时。老步登高不复禁。坐观节物绝追寻。黄金铸出黄花髓。白玉琢成白露心。一色一香幽蝶领。三玄三要候虫吟。忘言得意汾阳句。九日重阳万象森。
  大乘忌拈香。是甚么香。只这是香。放手炉内。烧表联芳。直得酬恩通气息。任教人唤牙郎当。
  开炉示众。东林今朝为众开炉。金佛木佛相对炙手。语笑娓娓锯屑霏霏。屋里真佛听得叱曰。止止莫多言。莫多虑。莫烧却眉毛。二佛唯唯叉手默然。上来佛仪三莫一默。且作么生话会。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可。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毕竟如何。吃茶了也洗茶碗去。
  达磨忌拈香。今朝遗履出嵩阳。腊朔留衣离片冈。将谓栖栖无所住。元来何处不风光。相见了也。色活芳生。霜底菊一炉。多却返魂香。
  结冬立花氏请小参。垂语曰。禾山才打鼓。文殊未举槌。风光隐隐密机将露。实山居士。物见眼卓。插香展礼。通意归位。于是。法筵龙象。倒肉山三次。鸣手磬三通。默然寂然。雁行鹄立。好个第一义。自然现在前。若动唇吻还落二三。然事不一向。此中有个无舌而解语底汉。不妨问话来。知客问。法轮新碾法堂上。转处恰如日历太空。欲度人天无可度。乾坤大地一家风。正与么时。如何是本来面目。师曰。虚空暗点头。进曰。不亘语默。一句作么生。师曰。落地线香香四散。进曰。钦谢三百年来老古佛。师曰。引不着。副寺问。不问第一义。如何是今日事。师曰。莫道明日十六好。进曰。和尚是巡人先犯夜。师曰。老僧被汝[覤-儿+目]破。进曰。法候动止万福。师曰。一起一倒。僧问。人天眼目法中王。洞上真风大举扬。四海九州归一脉。千山万水共流芳。即今宾主交参则不问。如何是至尊灵德。师曰。天不盖地不载。进曰。与么个个润恩去。师曰。领话好。僧问。宿植大因无所廋。四方和德到东丘。灵源皎洁通西北。枝派暗流六十州。这个且置。和尚寻常以般若示人。如何是般若体。师曰。金香炉下铁昆仑。进曰。如何是般若用。师曰。拄杖是木做。进曰。如何保护。师即咄。僧问。新开炉鞴验来宾。妙密钳锤绝等伦。阖国素缁齐踊跃。千钧一发得其人。学人幸逢此会。十二时中如何用心。师曰。见脚下。进曰。和尚大悲更审细。师曰。着衣吃饭只这是。乃曰。心外无法。胸里无物。脚下有地。头上有天。有时。隐影于半间山庵。口呑三世佛。有时。移步于千里海国。身应一时缘。流行坎止任运自然。总是时节所系。全非分别所宣。此中宗旨又作么生。血脉贯通绵密密。自家鼻孔自家穿。记得。石巩藏禅师始过马祖庵前。依射鹿缘领旨。祖印曰。这汉旷劫无明今日顿息。藏当时掷下弓箭投祖。出家常在会下。一日在厨中作务次。祖问曰。作甚么。藏曰。牧牛。祖曰。作么生牧。藏曰。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去。祖曰。子真牧牛。藏便休。是他石巩虽得无明顿息。不敢缓此牧牛。又与我洞上先知有了寻修功勋潜行密用相续不断者。相似一般。此间今冬与众安居。殊举上来公案。将为九旬榜准。牧牛也。了了了时。无可了。功勋也。玄玄玄处又呵玄。未审诸人牧牛如何。纯熟功勋如何。周圆我今有偈。前义重宣。三堕四禁妙不传。行禅在欲火中莲。长时更展牧牛手。头角才生正好鞭。良久曰。大众叱叱。久立珍重。
  禅堂落成日开示。采椽不削。茅茨不剪。缚草为墙。借幕为帐。非敢拟他方法窟从来结构。方堪表此国洞宗最初禅堂。然滥觞之至舫舟。撮土之成丘山。他时异日依此绵蕝。耸七间瓦檐。楼千指云衲。亦不可识也。但古来尽有断薪补床脚。湿烟取暖气。冢间树下随缘过时底淡家风。而今此稿居幸无风雨之侵肌肤。又无雨露之零头上。着衣吃饭优游行坐。是虽一时因缘。实为百世基本。兄弟并坐宜惯霜花枯木众。山僧孤顽窃比药峤牛栏迹。复闻天童古佛净老禅师曾入禅堂。警诫众曰。参禅须身心脱落。只管打睡作甚么。当时永平顿得脱落。即今现前三百指清众。尽是永平儿孙上来因缘。如何用心得不孤负永平。良久曰。暂时不在如同死人。久立兄弟即请打坐。
  冬至小参。曾有一人曰。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又有一人曰。若人识得心。大地只是土。此二尊宿。一唱一和互奏法曲。如是法曲不一而足。是故米山崇仙禅师。示众曰。山河大地被山僧撮来捣罗为末。炼蜜为丸以淡姜汤呑却了。何处更有一丝毫。若道是有。即为谤法。东林昨夜不涉米山捣罗等造作。直捻山河大地。为一粒黑豆。一口平呑。正当此时被人唤为群阴剥尽。又曰有力者负去。今朝起来一屙屙了。黑豆生芽。山河大地依旧。正当此时被人唤为一阳来复。又曰二柱神产出。唯有衲僧一坐具地。不干四序迁谢。无有阴阳交代。然虽恁么时不可失。升辰一句作么生宣(一众着语毕)良久曰。诸人所供一一分明。要听山僧底么。一气不言含有象。万灵何处谢无私。久立珍重。
  佛成道香语。我本师迦文大圣。是尘点劫前古佛世尊。而于二千七百年前。今日今晓明星现时为慈悲故。重示成道曰。奇哉。一切众生与我同时成道。争奈。后来有般痴汉不信如来本根。谩起自己末疑。种电寻枝栽风摘叶曰。即今现前众生界中觅此悟底。少于麟角见此迷底多于牛毛。是以虽非不信如来。又非不怪其语。东林今日不免为他强下注脚。觉体不迁故。同时成道。无古无今。假名有异故。迷悟差别有今有古。然觉体假名本来不二。不二真宗亦无佛祖亦无众生。说甚么迷悟差别。说甚么同时成道。只如恁么道。那里是报佛恩处。菩提有树有灵根。信手拔来解返魂。天上明星炉底火。气烟蓬炼满乾坤。
  腊九夜拈香。记得。二十年前此夜此时。先师老人在大乘堂上二祖牌前。垂语曰。不可得时即安心。各各试下一转语。山僧乃曰。身心脱落脱落身心。老人最后自曰。透也铁壁。银山不透也铁壁银山。即今并成一偈以酬祖恩。般若从来不可得。金刚正体妙难思。身心脱落蛇无足。脱落身心鼠有皮。铁壁银山空索索。银山铁壁峭巍巍。壑舟山泽依然在。夜半一人负走时。
  元正示众。记得。庐山东林西岩慧和尚。元正示众曰。拄杖子适早五更钟动往西天那兰陀寺。贺岁见一新佛出世说新年佛法。听之既久欢喜踊跃。回来山僧面前连举数遍而连声赞叹去。是他西岩听得其拄杖子所举。只自怡悦不敢吐露。直至而今成一段未了底公案。今早此东林藏六室中拄杖子往彼东林问得回来。我今才听忍俊不禁。为众举似。要听取么良久曰。今上皇帝国王大臣。万岁万岁。地天回春。
  禅定老和尚三周忌香语。昔南泉愿禅师为马祖忌日设斋。垂语曰。未审马祖还来应供不。洞山乃出众曰。待有伴即来。泉曰。此子虽后生却堪雕琢。山曰。莫压良为贱。南泉洞山机机相投。心心相照。虽然恁么。似话头未圆。某今日为先师老人忌日设斋。老人三年前今日不曾去。三年后今日又何来。不来不去面目现在。视于羹墙伴于坐卧。目不暂舍心不暂离。说甚么有伴无伴有来无来。记得。老人曾住大乘日。听得是宗静主说某平生。抚几祝曰。何日得东风吹入我门来。某尔时在东武王子峰。梦也未知有其所祝。其年九月频思北游。终诣大乘礼拜老人。老人喜色满面。接遇最厚。一夕入室展拜未讫。老人目击曰。道人相见时如何。某鞠躬曰。珊瑚枝枝撑着月。老人曰还记临济祸事语么。某曰。但莫憎爱洞然明白。老人曰。切莫忘却。某触礼将退。老人召曰。且坐吃茶。吃茶既毕宗门中事委曲开示。恳恳谆谆言犹在耳。试屈指头直至而今。二十一年恰如昨日。心存目想又争忘却。兹值三周忌片心殊耿耿。因举上来因缘。窃拟巴陵三转语。又宣前义告以拙偈。忆昔道人相见时。珊瑚撑着月枝枝。光寒三尺吹毛剑。祸事一言也太奇。令我单单慎触犯。常惧伤手血淋漓。此中空洞莫憎爱。明白身心兀似痴。感应昭昭函盖合。存亡隐隐箭锋支。声音笑猊依然在。满目娟娟多所思。春浅忌辰花未绽。更将甚物报真慈。片香拈出昆仑柱。八百鼻功不隔丝。
  解冬小参乃曰。亲者不问问者不亲。请舒一时新卷叶。莫动旧日桦来唇。纵有二百问二千答。争如一默宗一味真。昔有一老宿。一夏不与师僧说话。有僧自叹曰。我只恁么空过一夏。不敢望和尚说佛法。得闻正因两字也得。老僧闻乃曰。阇黎莫(斯/言)速。若论正因一字也无。道了扣齿曰。适来不合与么道。邻壁有一老宿。闻得曰。好一釜羹被一颗鼠粪污却。雪窦显和尚拈曰。谁家釜里无一两颗。慈受深和尚颂曰。口是祸之门舌是斩身斧。山僧即今与二老宿及二和尚。虽同其途不同其辙。此间一冬为此师僧撒出许多烂黑豆。去不但说与正因两字。缘因了因亦总说了。然今日解冬仔细见来。一粒也无一言也无。诸人将谓满釜煮二三升鼠粪。谁知元来破釜无底。若要好一釜羹问取祖印典座去。大众珍重。

  元禄十一年龙飞戊寅孟春十七日补陀山兴宗寺入院。
  即日小参。乃曰。因缘时节不可思议。去年季秋十七初入此山。然公是主。山僧是宾。今年孟春十七再入此山。山僧是主。然公是宾。宾中有主。然公待我特开斋筵。主中有宾。山僧谢他应其供养。宾主互换。和气可掬。此中来由宣通以偈。补陀请我作开山。凤坞同门不等闲。泉石膏肓邻好睦。烟霞痼疾道情顽。松声吐出观音舌。华雨洗清势至颜。捉败弥陀中位主。长教愿力护禅关。诸人且道。这里是甚么所在。唤作禅关。则弥陀现净土。唤作净土。则山僧据禅关。禅关净土。是同是别。良久曰。一拳一掌皆三昧。总在自家展缩间。大众珍重。
  道雪居士影像供养香语。乃曰。筑前州博多乡瑞凤山东林寺开山卍山遥值本州之夫人立花氏托其臣久世请作其远祖福严寺殿梅岳道雪居士影像赞语。不得饰让。作赞已成。今也令使臣某入寺演礼词。特赐白银。如数领受。国施义重不可轻用。严设斋会供养影像。恭拈一香。说偈庆赞。历历孤明独露身。从来大道自天真。天真而妙红炉雪。一炷烟中一点新。

  茶话
  冬夜茶话。冬至前一夜谓之小至夜。犹如除夕前一夜谓之小年夜。又谚有之曰。冬至在月头。卖被买牛。冬至在月尾。卖牛买被。今冬冬至正在月头。今此兄弟理合卖龟毛织成的之旧破被以买石巩牧得的之水牯牛。还并披来的被牧来的牛。一时卖却以买庐陵精米镇州萝卜赵老茶云门饼洞庭橘郑州梨等物子。特为山僧日间设斋。晚间药石。夜间茶果。一一拔贫个个掉囊。不知山僧将甚报谢。只举家传一则未了公案。以拈以颂。投此涓埃答他海岳。昔日洞山价禅师因请恭首座吃果子次。乃问。有一物。上拄天下拄地。黑似漆。常在动用中。动用中收不得。你道过在甚处。泰曰。过在动用中。师便喝。乃令掇却果卓。洞山怜儿忘丑。不觉舌头落地。当时泰若道此是虫蠹的烂果子请和尚抛向炉边。付丙丁童别拈精的一颗来好。定见洞山欢笑一场和气如春。然在古人之后。议古人之言。则易处古人之位为古人之事则难。山僧即今又且如何。任他有物黑如漆。抛向一边报放参。时节因缘何所作。啜茶吃果打闲谈。然虽恁么。果中皮肉茶中骨。正好留心辨苦甘。兄弟久默。请点茶来。
  除夜茶话。一年三百六十日。已到腊月三十夜。百忙盛闹如拂头燃。世人年年非不知有此时多事。然黄檗所谓预打彻者。云栖所谓看他忙者。世上何曾见一人哉。古来以此腊月三十夜。譬彼生死到来一刹那际。如一刹那际实在呼吸间。诸人若要得免临时苍黄手忙脚乱。请看香严闲禅师说底偈子。百计千方皆为身。不知身是冢中尘。莫言白发无言语。此是黄泉传语人。是就轮王心想之中。设语句来。布置最妙。到于人寿八万岁时。金轮圣王出现于世。七宝具足。千子围绕。富乐自在。无言可喻。而金轮王常时照镜。若见头生白发一茎。顿觉悟无常手拔白盛函。传之太子。让与轮位出家修道。身隐山林。想出家后寿犹应保二三万岁。而一旦舍其世荣。快于脱却枷锁。岂非希有中之希有。红焰堆中之分陀利华乎。今之世人寿不满百。富荣不及轮王奴仆百分之一。而至临终惓惓恋世。万一不能生觉悟心。饮恨而去者至愚之甚。不胜悲伤。但我曾目击贺茂长明发心集中。白发大臣乘车出行。恍愡之际忽觉一人从车后上而触冠巾。问是阿谁。答白发丸。既而心醒无复所见。急揽镜照则其头上生白一茎。因忆着贵人头上不曾饶之古意。乃觉悟无常。辞官厌世。发心修道得了生死。呜呼如大臣者。可谓。轮王流亚。不亦奇特乎。我又曾恐少年人恃未见白发。安然玩时。为和香严偈曰。生死未论老少身。都成次第不同尘。莫言黑发无言语。是亦黄泉传语人。一唱一和。并诫老少。更有圭峰宗密大师开示底语曰。作有义事是惺悟心。作无义事是散乱心。散乱随情转。临终被业牵。惺悟不由情。临终能转业。苦口丁宁如饮甘露。虽然恁么。唤甚么作有义事。惭愧忏悔是为其首。唤甚么作无义事。贪欲名闻是为其首。贪欲名闻所为皆成无义事。惭愧忏悔所为皆成有义事。慎不作无义事。须修有义事。慎不被业牵。须念能转业。说到于此。见座上灯明古佛。灼灼舒光特地照破山僧面皮曰。止止莫乱道。年穷岁尽将迎摩诃吉祥元正。宾主交参笑谈惟宜。因甚徒吐禁忌苦语。令人短气么。于是。山僧不觉吐舌。俄唤龟毛侍者及木上座曰。捧果来点茶来。共众欢话。伏惟珍重。

  普说
  完戒普说。黄面老子一代所说。结集流传总名为经律论三藏。其文广博层层。在大藏中者可见矣。三藏所诠是戒定惠。谓之三无漏学也。凡佛弟子所修者。戒定慧实法。而其所学者。经律论文言也。如文言纵不得涉猎。如实法不可不研究。故涅槃经中告大众。今以正法付嘱国王大臣乃至四部之众。应当劝励诸学人等令得增上戒定智慧。若有不学是三品法懈怠破戒毁正法者。国王大臣四部之众应当苦治。又言。若于僧中。有破戒者不应以披袈裟因缘。恭敬礼拜。以此佛嘱故。如中华。梁武帝告高僧智藏曰。比见僧尼多未调习。白衣僧正不解律科。以俗法治之。伤于过重。弟子暇日。欲自为白衣僧正。依律立法。此虽是师之事。然佛亦付嘱国王。如此土。推古天皇有诏。责僧曰。夫道人犯法。何以诲俗人。朕闻。以僧入为三宝断欲恚愚。教人化世。以是为宝。若无此功则游民国贼。为世何所益。非佛徒。非法师。不知其所可贵。故自今已后任僧正僧都。应检校僧尼。乃以劝勒僧为僧正。司僧事。并以鞍部德积为僧都。令副司即日命官人阿昙连为鸣。为法头令扱僧。夫官人之司僧事。中华有祠部官。有宣政院事。此土有法头。法头今所谓寺社奉行是也。上从王城武城。下至国主群主。壹是皆以有我辈。无不有此奉行。可谓。不忘灵山付嘱。但奉行人多是不解律科。以俗法治之实如梁武言。故其所治虽合世礼不利法门者。亦不无焉。若夫不学三品法辈。不畏伤于过重。却幸其不解律科。而阳食荤酒阴犯小童。作樗蒲围棋等无义戏。而身住大小寺院。偷安过日。破戒无惭者不论他宗。我宗门中亦往往而有焉。谁有智者得不叹息。不见。梵网戒经中。如来实语者言。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毁犯圣戒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养。亦不得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贼。若入房舍城邑宅中。鬼复扫其脚迹。一切众生眼不欲见犯戒之人。畜生无异。木头无异。又言。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又于楞严会上。诫后来弟子言。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圣言如是。彻骨透髓不可不畏。不可不思。国王大臣若知上来佛制及推古诏制。必命奉行可苦治之。尔时云何得行国王地。得饮国王水哉。信心檀越若知之。则虽一丝一粒不可施与。尔时云何得衣食免饥寒哉。纵然檀信知而施之佛有明诲。曰宁以热铁罗网千重周匝缠身。终不以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一切衣服。宁以此口呑热铁丸及大流猛火。经百千劫。终不以破戒之口食信心檀越百味饮食。呜呼明诲如是而不信佛。不畏鬼。捡无因果。昧却正因。欺奉行檀信不解不知。安然大言误己误人。不亦悲伤乎。庐山东林卍庵颜禅师曰。今后生晚进戒律不持。定慧不习。道德不修。专以博学强辩。摇动流俗。牵之莫返。既至今日。卍庵所谓博学强辩者万中无一。只内抱名利。外现殊胜。专以曲学妄辩。摇动痴人。玷辱法门。牵之莫返。怨哉怨哉。我偶寓此东林。如普州人送贼。虽兼身在其中。心潜伤时弊。耿耿或不寝。今幸大机大心珍敬尊重菩萨大戒。乞传者乞受者僧尼士女五十八员。自然契当重轻戒数。异口同念倾诚祈请。忽忘老懒见义不拒。终启建心地戒坛。亲授与金刚宝戒。乃付正传血脉。是此国洞宗禅戒坛之最初也。夫虽同一菩萨戒及传为禅戒。迥非诸家之所测量。称宗门一大事实有所以也。室内戒坛直从毗卢性海涌现。而授受仪则最是希有难思议者也。
且其护持际如第一快意杀生戒中祖师之斩猫斩蛇斩蚓。是其慈愍护生之出于常情。能了菩萨心地者所为。而如第十毁谤三宝戒中。维摩之毁佛毁法毁僧。是亦信顺三宝之出于常情。非拘持犯轨辙者所为也。乃至中间一一戒中。或有如是类不一而足。肉眼所见虽似不守律仪。法眼所照毫又不违律仪。盖是摄善法益有情之所寓。而自非其具真正见者。争能了如是护持相乎。是故古来我门嗣法人外不许学人分上开坛授戒。为利养故为名闻故。恶求弟子。是戒经中之所制不可不慎。纵虽是嗣法人。其法腊德义未兼备。则又不可容易启建坛仪。时节因缘逼不得已。而后处师位。代佛扬化者。是为得其宗。三学之中以戒为首。定慧次焉。所谓持戒为平地。禅定为屋宅。能生智慧光。次第得明照。定慧力庄严万行为。具足乃至成佛道。悉犹戒为本。宜哉言也。譬如灸病。其初一壮虽是甚热不易堪忍。若言除之灸二三壮。决无是处。法有三学亦复如是。戒如灸有初壮。定慧如二三壮。若不由此序。亦岂得平治烦恼重病乎。受戒不易。持戒最难。如带浮囊。损微尘许不免沉溺。如握茅草。若不紧急必伤其手。如护德瓶。莫存憍慢。如调狂象。莫放铁钩。如是能受持至无受持相。是所谓不取正戒相。亦无邪念心。是名清净戒。诸佛所称赞者。其不尔乎。其尔也。我今老婆心切。不觉叨叨繁絮如是。若有人问我戒是师资相传卢舍那佛受何人戒。只对他道床角粼皴木上座。又问木上座受何人戒又对道。未曾辜负老僧。诸人还信得么。其或未然。且听我偈。圆陀陀地是真空。授受分明无始终。昨夜金乌飞入海。今朝依旧一轮红。久立大众伏惟珍重。

  法语
  示隐之维那
  老僧应请于东林。垂开山统。立日常规约七条。其中一条礼拜三昧也。冬至日出黑豆生芽语。令众下语。隐之寻常口如纺车。此时默然出众。才拜归位。相寻示拈华微笑垂足礼拜二则公案。即礼三拜不容一语。目陈道合宗趣有在。昨夜入室密付已毕。授受证契偈以表信。竖横交互大圆通。摩顶合头印此宗始末默然投五了。转身捉败太虚空。
  示道庵居士
  冢本道庵居士乞上方香饭。来于此凤山中。开午斋一筵。乃以天地为台子。须弥为风炉。昆仑为鼎釜。阴阳为炭火。沸四海五湖。为汤。少室舜林大竹为杓为筅为匙。合二轮围为石转运。碾龙团凤团大月团小月团并森罗万象。为一壶茶。点出于无底大碗中。不但供养此会清众。乃至法界四圣六凡一顿饱满。一味止渴。且道。上来无限殊胜毕竟将甚为证。良久曰。三轮清净无所希望。遍界一道总是心光。
  示镰田宗幽居士
  金刚经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楞严经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祖师。付法偈曰。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镰田宗幽居士。号心转。法号法名共从上二经一偈中安立来者也。居士若能操持其心。常无所住而随境转。转处宗其幽妙则自然不为境移。不为物转。时时转物着着转境。起居动静乃至生死岸头得大自在。其或未然。徒成幽沈流转人。亦不可识也。吁钦。我居士莫忽焉。
  示付戒人菩萨戒口诀
  古德曰。菩萨戒禅门一大事。灵山少林嫡嫡相承。而诸家皆传持焉。独禅家为一大事者。虽同是此戒。及其传为禅戒。直入毗卢性海。单提毗卢心印。戒坛仪则授受样子高出于诸家之所施设。非思议分别之所度量。是其所以称一大事。宜哉。自非入室亲子。不能了知焉。且元朝以来中华禅林。盖似失其仪则等。况于此土乎。唯永平门下失在仪则。得在血脉。血脉相传不绝。如线。是虽似告朔饩羊。实古法所寓不可无因兹正名者。果我先师舟老和尚乘愿力出勤回古道。终得仪则遗法。而重起戒坛。寻血脉坠绪。而张皇幽眇。予受其统至今绵绵者。诸家之所惊怪。而我门之孔幸也。信焉者。知是佛祖命根命脉。不信焉者。认为朱墨合成底一枚古纸耳。耆婆医之见草木。尽是灵药。而常人见为闲草木。释摩男之取瓦砾。无非金宝。而常人取为片瓦砾。今此血脉是佛祖屋里。灵药金宝而见为闲草木。取为片瓦砾者。匪其人也。非其机也。叶县归省禅师曰。宗师血脉或凡或圣。龙树马鸣。天堂地狱。镬汤炉炭。牛头狱卒。森罗万象。日月星辰。他方此土。有情无情。以手画一画曰。俱入此宗此宗门中亦能杀人亦能活人。杀人须得杀人刀。活人须得活人句。是他叶县发明血脉。说得无余。今若有人问山僧作么生是杀人刀活人句。只指血脉顶上一圆相道。秪这是。杀也全机现。活也全机现。都来不出此一圈中。此一圈中。所谓俱入此宗是也。是以。不问淫男淫女。发一念信力则齐付此血脉。令其结缘于此宗门中。又岂不博大殊胜功德聚哉。此宗门中空知空见信为能入。则无机不收。无物不容。梵网经曰。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佛言如是。不可不信。又大灌顶神咒经曰。三十六神护受三归人。二十五神护持五戒人。况此大戒乃佛乃祖天神地祇之同所护念。其谁不珍敬。切莫生轻忽。至祷至祷时元禄十年龙次丁丑。孟冬初八东林开山白卍山老衲行年六十二。呵笔书于藏六室中。
  示如如斋是性居士
  金刚经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金刚正体也。金刚真宗也。此中六喻空一切相无所取着。是所谓心外无法者也。如是真观了如如心。寂然不动。是所谓满目青山者也。然南泉愿禅师曰。唤作如如早是变了也。南泉此语是金刚眼睛也。金刚一槌也。若无此眼缺此一槌以如如观碍却如如。是死如如非活如如也。
  示镰田海忠居士
  佛鉴勤和尚曰。自智者人愚之。自高者人下之。药石哉言也。镰田氏海忠居士数次相见。其言曰。天赋鲁钝此道难进。果如所言则其不自智。不自高者可知。而国人之于居士。无敢一人愚之下之者。亦无他也。夫江海深广众流所归居百谷下。为百谷王。今居士以谦下为心。以海忠为号。盖取义于此。古所谓中心为忠此言至矣。中心者信心也。信心者犹如大海之七旱九潦不增不减。信之有常。有如彼者。昔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两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食竭兵尽矣。君姑待之。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吾亡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呜呼信之至德不亦昭昭乎。祖宗门下三祖鉴智禅师。作信心铭曰。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后来德山仁绘禅师曰。山僧即不然。至道最难须是拣择。若无憎爱。争见明白。二师所说一难一易如鸟之双翼。如车之两轮。若缺一则何以飞运哉。若日常之际二语互用得无乖角。至道至信必进必成。古曰大海若知足。百川须倒流。请莫得小为足而违号之所表。居士其勉焉。
  示长昌院禅尼
  昔龙牙宗密禅师。上堂说偈曰。休把庭花类此身。庭花落后更逢春。此身一往知何处。三界茫茫愁杀人。我今和出并以示之。天礼鬼鞭在此身。此身能待几回春。若观三界了如幻。即是尘尘三昧人。
  示小野玄幽医士
  佛于法华会上。对舍利弗。说听经不信颦蹙毁谤者之罪报。中言。若修医道顺方治病。更增他疾或复致死。若自有病无人救疗。设服良药而复增剧。而今小野玄幽医士听法信解。赞叹无措。是故修医而能得验。自疗疗他无病不瘥。是虽系艺之所精。又无非诚之所感。大凡医之为术。因有病而有用药。病若除则药亦无用。病除而药存。则药却成病。是故不死于病而死于药者亦有焉。法亦如是。因有迷而有要悟。迷若除则悟亦无要。迷除而悟存则悟却成迷。是故不死于迷。而死于悟者亦有焉。如死于病死于迷者。犹似可救。而如死于药死于悟者。无如之何也。杯渡禅师一钵歌曰。无可离无可着。何处更求无病药。药是病。病是药。到头两事须拈却。亦无药亦无病。正是真如灵觉性。出世人莫造作。独行独步空索索。云门禅师曰。药病相治。尽大地是药。那个是自己。三祖禅师曰。不用求真。唯须息见。道悟禅师曰。但尽凡情。别无圣解。是皆除迷而不留悟。除病而不留药之要旨也。若能了此要旨。佛法也得。医法也得。玄幽医士频频求示法语一段。上来所举一佛四祖之所说。是酬其勉也。请玄子鉴焉。
  示湛堂长老
  生闻梵志问佛言。在家出家以何为苦。佛言。在家者以不自在为苦。谓。钱宝谷畜奴婢不增长。因此忧愁。不自在故苦也。出家者以自在故苦。谓随顺贪欲瞋恚愚痴。不守禁戒。因此愁戚故。自在故苦也。又问。二人以何为乐。佛言。在家者以自在为乐。谓。钱宝谷畜奴婢增长。因此欢喜自在故乐。出家者以不自在为乐。谓学道不随贪欲瞋恚行。随戒所制无斗诤怨憎忧苦。有义利故。以不自在为乐也。是阿含经中所说。谆谆慈诲。切须三复。叔世出家多不思如是圣言。往往苦乐颠倒。只以自在为乐。以不自在为苦。虽方袍圆顶。恰不殊于在家身心。是故追从权门势家。而狗苟狐媚。名闻是慕欺瞒善男信女。而鬼叫魔魅。施利是求区区役役枉过一生。不亦悲乎。今我东林新寺。除实山居士。外别无檀信成供养主。以淡薄为家风。以不自在为乐。又幸得公令补我处。公能心我心。而乐我乐。少欲知足不敢望他闹热门头。不亦喜乎。重按佛藏经。昔迦叶佛记我本师释迦如来言。释迦牟尼佛多受供养故。法当疾灭。呜呼如来尚尔。况我辈。每受供养。宜念十方一粒米重如须弥山。若还不了道披毛戴角还之古诫。永平高祖当时为后代儿孙。惜法惜福。而其居不欲占城隍聚落富饶繁华之怜里近郊。其身不欲受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之供养恭敬。急流勇退远隐北越。是以儿孙遍满扶桑国里。直至今日。沐其赐者不知几千万。其示众中曰。先来慈明会中有大丛林小丛林之说。且道。甚么作大丛林。唤甚么作小丛林。若以众之寡多院之大小。为丛林之量。则成戏论。纵使众多而无抱道之人。则是为小丛林。纵院小而有抱道之人。是为大丛林也。犹不以民繁土广为大国。而以有君圣臣贤为大国也。汾阳昭禅师会下止七八众。赵州不满二十众。药山仅有十众。由此而言。则如我辈纵虽单丁住院亦可也。但顾抱道念何如耳。苟存抱道念。如此东林众不多。院不大。然不愧称大丛林。又何羡他峻宇高堂千指围绕哉。南华真人之言曰。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昏。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是内无抱道念故拙也。若有道念充实于内则外无所矜。而其内重于黄金。故外顾一切不及一瓦。当此时也。百发百中无不巧妙。何惮何昏之有乎哉。况见闲名浮利如梦幻空华。何劳把捉。荀子所谓肉腐出虫。鱼枯生蠹。贪利忘身。祸灾乃作。此言最堪为失道念者之鉴戒也。若能护道念回光返照相续不断。则活肉活鱼不腐不枯。何暇出虫生蠹乎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亦此谓也。但贪利贪名而忘道忘身。枉令祸灾百出者。腐败枯朽之甚。非皮下有血底之所为也。上来许多陈烂葛藤一一是公之所谙。虽不及告喻。师资缘重。老婆心切。不得不弄快马鞭影。公其思之。

  小佛事
  禅堂挂钟版(龟子氏喜舍焉)
  坐禅起止由此钟声。鱼版唱和互成弟兄。选佛场中无事客。心空及第乐清平。
  鸣钟
  第一声上腾有顶。第二声下彻无间。第三声。中震沙界。从此声声壮祖关。祖关礼乐成何事。惺觉群昏不等闲。
  开光

  久野一通居士请取释迦地藏古像各一尊观音古像大小二尊。乃命匠氏新其光趺。持就山门供养恭敬。特乞山僧修开光点眼之佛事。举。世尊因五通仙人问曰。世尊有六通。我有五通。如何是那一通。世尊召曰。五通仙人。五通应诺。世尊曰。那一通你问我即今且道。那一通是甚么通。此通通时。山僧不劳手头。拈龟毛笔。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一点点开。心光。毫光。戒光。定光。慧光。一点点出。直得四圣六凡。蠢动含灵同一眼孔。同一光明。若人未信。听重说偈。不较五通与六通。一通通彻十方空。龟毛点出光明藏。法界总归阿堵中。
  毗沙门开光
  慈威一合北天王。拥护凤山古道场。两颗蒲萄光辘辘。照开福寿海无量。
  道雪居士影像点眼
  福严寺殿梅岳道雪居士之影像装背已成。赞语亦成。立花重根幸以为当山檀越。感喜此影像暂留在此中。恭设供养。特乞山僧修点眼开光之佛事。于是。黑田重种。黑田重敬。立花增弘。及一家同氏之诸子弟同来追崇旧君恩义。稽首列拜于影像前。退坐一面点然倾听。举。长髭旷禅师初参石头。头问。甚么处来。师曰。大瘦岭头来。头曰。大庾岭头一铺。功德成就也未。师曰。成就久矣。只缺点眼。头曰。莫要点眼么。师曰。便请头垂下一足。师便礼拜。头曰。见甚么道理。便礼拜。师曰。如红炉上一点雪。山僧即今拈彼炉上点雪。打开此道雪居士眼光了也。且道。炉雪道雪是同是别。古人曰。直须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所以道雪居士从无相界中。现出此影子。影子即是实相。实相了然居士未曾亡。要见居士么。本是九州一老将。眼睛律律挂寒堂。高标森立孔明柏。永覆后昆成荫凉。
  荐惠明信女
  惠明信女春半掩妆。涉月单九。经日二百三十有余。慈母感梦。维灵有语。不入地狱。不生净土。只如恁么道。作么生他游戏三昧处。本来无苦乐。何处有踪由。灵感不曾昧。招魂笑点头。
  荐卜外居士
  别传卜外居士十二年前今月今日。幻生中得幻死以了。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其时山僧与居士千里相隔互不相知。十二年后今月今日。无死中得无生。以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即今山僧与居士一丝不阻。常时初见。且此会中祖忠上座。居士生前在居士家受居士恩。居士没后投法王家学菩提道。以酬居士。今日特以山僧住在此中。为邂逅幸。预为明年先支忌。严启建斋会一中。恭请现前清净海众。殷重修行圆通忏法更乞山僧举扬宗乘庄严报地为金添黄。举。世尊昔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居士居士切须顾名思义。明破个当局那一着。且见山僧傍观助行。世尊拈华嘉州大像吃黄连。迦叶微笑陕府铁牛满口苦。正法眼藏涅槃妙心镬汤无冷处。实相无相微妙法门昆仑绝缝罅。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泥猪无皮骨。居士信得及么。居士点然。善哉善哉。唯此点然又是真入不二法门。何独待破颜微笑耶。又记。正觉逸公颂此公案曰。教外单传事最奇。兜罗绵手举华时。会中不得鸡峰老。无限清香付与谁。我今为居士次韵和出。居士要听取么。拈华手段甚希奇。教外别传一点时。会里纵无鸡足老。清香莫道付阿谁。是此清香佛祖联芳。珍重居士鼻孔自长。
  荐谛庵立实童女霜幻童子
  梦惊梦破。谛实谛当。廓然无圣。止止吉祥。室虚生白。宇定发光。宝明空海乘般若航。国殇了幻。以儿呼彭。八百形骸何较真常。真常真寂。死而不亡。不亡故寿。谁测寿量。暗中梅萼。隐影余香。御风传信。穿鼻孔长。焄蒿昭气。特地感伤。返魂一炷。用助孤芳。只如山僧恁么道。毕竟将甚为证。心心相照红炉上。片雪飘消尽十方。
  荐雪空宗极居士(因事自杀)
  宗极趣通山水流。风警雪落片云浮。吹毛截断虚空骨。舜若多神笑点头。
  荐含空塔主默知宗说上座
  无声三昧现成时。宗说二通默自知。谁谓转身离塔下。依然隐影侍先师。
  荐一山道超行者
  一山突出。超法超人。四相云尽。现清净身。
  荐唯禅上座
  直指直心是道场。唯禅唯证没商量。松声弹出还乡曲。一阵薰风送午凉。
  荐黑田一贯无法居士
  相见曾评石巩缘。那时亲付牧牛禅。翻身跨背归家去。短笛声沉落日前。
  讣到传闻梠国忧。福城内外感浮沤。无常拂尽劫波石。有力负趋夜壑舟。肇老玄论观水注。傅翁妙偈证桥流。一条贯却去来路。空手把鞭步骑牛。
  预付慈法院元赘妙光大姊举钁
  诸方火葬扫寒灰。这里活埋绝片埃。一钁钁翻心地底。土田变作玉莲台。正与么时。树林水鸟念三宝。感应道交归去来。
  预付无为祖忠上座火
  无为无我祖门忠。正好将身置火中。特地平沈三界影。全机独露十方空。正与么时。酬愿宝池莲一朵。花开见佛霎时风。
  预付彻信道清庵主火
  五阴非有水中月。四大本空眼里华。一念不生如幻火。了然无复片云遮。正与么时。即心即土共清净。到处随缘便是家。
  预付奇峰盛云大姊火
  夏云忽见奇峰变。蓦地风狂雷雨过。洗出青天尘不点。金乌依旧照山河。正与么时。清凉灵焰性空火。炼出无生古佛陀。

  记
  瑞凤山东林寺后记

  筑前州博多乡瑞凤山东林禅寺未详何人之创开于何代。一旦废坏只有空名而存者。又不知几年也。元禄九年祖忠上座告官起废。结构禅宇。再成僧伽蓝处。如其费用尽倾自己衣资。且假檀越实山居士之护念耳。不同夫宋明以百性卖儿贾妇钱造湘宫寺令虞愿吐直言也。古曰。道藉人弘。人必依处。此三者不可不毕备。今已有此处。不可不藉人而弘道。上座兼知予欲赴崎阳。特来请曰。崎阳归程愿见寄锡于新东林。以师为开山祖。以寺属大乘之门末。而起永平正统于我国。是从来之志愿非一朝一夕之心也。其辞气逼人不许饰让。乃以孟秋十七。发鹰峰中秋十五游崎阳。同二十六到东林。未到前数日。上座与檀越谋。同两僧司粉涤前之志愿。告之有司。有司达之国君。国君不忘灵山付嘱。一闻其事有命。称善。然则予今虽暂住于此中。创开山业。垂宗乘统者意。在扬水卒章之四言。而暗顾国君大护法之伟恩者也。于是。前所谓道也人也处也三者粗备。而山有玉则草木润。泉有龙则水不竭。住处有三宝则善根增长之古言亦见验于此也。徒侣辈有窃议者曰。支那近代称名德者云栖莲池大师鼓山永觉禅师也。如云栖曰丛林为众固美事。然须已事已辨而为之。不然或烦劳神志。或耽着世缘。致令未有所得者望洋而终。已有所得者中道而废。予兴复云栖事事皆出势所自迫而后动作曾不强为。而亦所损于己不少。况尽心力而求之乎。如鼓山有一居士。劝师营精舍。师曰。日食一升夜眠七尺。过劳信施何为。士曰。建置精蓝先佛遗制。接引来机菩萨悲愿。何必过为高尚而成自利之局哉。曰。古人道充德立方堪垂手。愚钝如贤而急于接人。有自点耳。况今天下所少者。非精蓝也。为名之囮为利之罥。润后学之贪。夷前修之化。莫此为甚。吾所以疾驰而不敢一顾者。非违前佛之制废百丈之规。盖欲以不接接之也。呜呼二师之言如是亲切。则上座之建此寺。和尚之居此中。非违其所诫乎。抑有说乎。予曰。如上座又非无说。盖二师之所诫。诫为屋宇之贪失真修者也。而上座不尔。虽建寺全非为己。专欲招知识为主令其修法要。回其功德。向大恩旧主别传居士之冥福。以利乐有缘之真俗而已。若二师再来必赞叹无措也。但如予更无说可对汝。实如所责。诗曰。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称其服。予今于建此寺。无有尺寸功。身素无一毫德。而特地来为主人翁。称开山祖。是事不获已而后虽应于此。非但有愧于彼二师。亦不免诗人所风刺也。议者又曰。昔梁武帝建寺度僧而言无功德者。非达磨大师乎。未审今之建寺还有功德耶。予曰。大元世祖问帝师曰。修寺建塔有何功德。帝师曰。福荫大千。达磨与帝师推之挽之。共主车行。无功德时即福荫大千。福荫大千时即无功德。未初分途辙而背驰也。华严大经曰。菩萨观见世间种子所种虽少获果甚多如是知已熙怡微笑而心自誓。又皇明袁中郎作建青门庵疏曰。夫不知有秋之获者见人投种则怪曰。奈何以可食之物弃之淤泥。不知福田之道者亦然。今上座同檀越共知福田之道以菩萨所誓。而自誓焉。从其广大心而观之。则此寺之壮观犹如一粒尼拘陀子大。他后生五丈之质以成大丛林。荫凉九州亦不可识。夫古往今来其祖田舍翁而子孙为天子者亦在焉。予今鲁钝木讷实法中之一田父也。而所愿相继住此寺者皆悉法中之法王而如夫庐山东林慧远去后常总卍庵等诸大禅师前后出现立大法幢演大法义。是予与上座并檀越之同所护念也。檀越既作记述创建之颠末。虽无余蕴。只为感上座愿力及檀越信力。强滴胡饼汁。添些些润色。以传瑞凤之法瑞于不杇。是为后记。元禄十年龙飞丁丑九月谷旦开山老衲撰。
  游补陀山兴宗寺记
  大哉。观世音之为殊胜威神也。巍巍乎荡荡乎我无得而思议焉。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而具十四无畏功德。首三十五圆通。示娑娑教体。现三十二应身。赴人天机感。八万四千母陀罗臂。八万四千烁迦罗眼。无刹不照。无物不接。宜哉。一时受持其名号者。与夫尽形寿供养恭敬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号者。是二人福正等无异。非但是而已。又似胜于受持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所以者何。日本国西海路筑前州八角岛南方有无垢境。曰寺冢里。里中补陀山有一石窟。古来州人称为穴观音。而窟穴竖入三丈余。横广丈余。上高同横。窟之正面磨四方丈余大盘石。雕出西方三尊。中位弥陀。左右观音势至。然不称穴弥陀。而有今称者观音之有缘于娑婆众生非胜于弥陀乎。三尊形模自然奇古。非凡手可及。但年代深远不详何人造之。先是此州府君忠之公羽猎里中。而放俊鹰。其鹰远飞不知所止。乃祈于观音曰。鹰若归来。当营拜殿于窟前无何得鹰。公喜不食前言。即造一宇。此宇一颓废无复营造者。窟穴亦损坏而荆榛塞路。往往参礼者无不痛心酸鼻也。于是在城长圆湛堂然公告诸有司以造修愿。遂蒙官许。先就窟穴完补其缺落处。以添垩填罅隙。除尘土出净石。设须弥座样子于像前。挂双灯笼。乃至华瓶香炉种种庄严无不辨备。次于窟前鼎新拜殿揭圆通二大字为额。盖我先师月舟老人所书也。殿前作石阶一道。便于升降。阶下广平处建一寺。名兴宗。兴宗者古寺。废绝已久。今揭其旧号则虽新寺非新也。自经始至落成其间。里中并近村老少男女日日自来。曳石搬土。区区忘劳。足见其归三宝如子孙趋父祖事。可谓。奇特矣。中岛氏室了月贞因信女。舍奁具等。以辨净财。命洛阳造像氏某。新雕观音瑞像。为寺本尊。相好殊胜光趺严丽。一瞻一礼。人皆称叹。初信女发愿时。有同气同声随喜结缘信心女流十四五人。戮志以至成此功德。譬如帝释因地得四八同志感得天报忉利一处有三十三天也。今又然公于寺右方。将营僧堂一所中安地藏萨埵像以禅诵功德乘菩萨愿轮利乐六趣群萠。最是好心不久当成。盖此像昔所雕造者。行基菩萨。而今所喜舍者。国老辅黑田一贯居士也。予此日应然公招。同明光主人来游此灵地。诣窟朝三尊入寺吃午饭。饭后相伴步于寺前池畔。池水广且深。鸟浮鱼跃。闻人之说此中有莲而能着华。则红幢翠盖隐在日中。又进到大贺氏山亭啜茶。从此回杖再登窟上。放眸四顾。则四面皆山。远送翠青供于窟前。其横峰倒岭层出连亘。而隐显出没于烟云夕辉之际也。有如坐者。有如卧者。有如行者有如住者。一一有名字。面面钟奇秀。而非言之可说尽。非趣之可写出。恍忘立处神魂将飞乃收视降阶入寺就座。座中偶有加藤氏老母长昌院禅尼。此地素属加藤氏采地。予告禅尼曰。昔者须达长者家有一老婆。与佛无缘。佛不能度。纵虽是佛不能度得无缘众生。佛以结缘为重者为此也。此地幸属禅尼家之采地。则禅尼实与此大悲。有大因缘。然虽有缘。若不能信仰则不异无缘。请宜信大悲供大悲如孝事父母。禅尼唯唯。既而夕阳在西相别归东林。则户牖初闭灯火已点。然公令徒透玄出偈一纸。谢予游彼中。一再览了与众同打夜坐。坐了不寝。磨墨于灯下。和其偈曰。八角岛南孤绝处。大悲福海渺无穷。树林水鸟圆音转。雾露云霞妙色浓。天碾青山千朵朵。风香紫竹一丛丛。弥陀势至本同道。都入普门三昧中。因写彼中所见闻及所说话。而繁絮叨叨者。并为补陀略记。盖一时随喜之所感。走笔疾书不顾言之不文也。时元禄十年龙舍丁丑九月十有七日。白卍山老衲书于东林藏六室中。
  筑镇守坛记
  大凡十方寺院。构镇守社于伽蓝界内。祭护法神祇于其中。是古今通义而礼也。今东林筑小石坛一座于寺右边。其坛四面各三尺排四时十二月。以表每月供法祭。特劝请天照大神。白山权现。住吉大神。稻荷明神。八幡大菩萨。香椎宫。志贺神。天满大自在天神。栉田明神。宝满菩萨。彦山三所权现。护法龙天等。设祭于坛上。以敬焉。以拜焉。更说庆赞偈。告祝祷忱曰。立春惭近筑神坛。先节包含和一团。感应灵通光绰绰。聪明正直气桓桓。护僧护法法僧竞。镇国镇家家国安。最祈布金长者福。子孙践武作英坛。夫律中。所谓。出家受戒不拜神祇等者。禁媚凡世鬼神而祈痴福耳。今之所劝请。一一是佛菩萨之垂迹权现。而利益无边。其岂不敬拜而可乎。按华严合论中曰。凡为天地日月五星名山大川五岳四渎河海社稷之神。皆是菩萨所为。非是凡世鬼神力所堪能。故以出缠妙智入俗接生名之为神。亦以慈悲之行处于天地昼夜之中。以为神位。主持世间法则养众生故。以出家法。化初心智未具者。若已智满便为俗士。现同外道。工巧技术智增悲妙便入诸天灵神位中。主持世法。祐护众生。呜呼。枣柏大士之所言。又足为征。谁敢间然。昔者古德约伽蓝神。令其不见僧非。偏以扶持拥护为念。予约此神祇令其赏罚分明专以劝善惩恶为念。虢史嚚曰。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然则后之有事于此坛者当知。谄曲以媚者。粢盛虽备。经咒虽诵。神之不应。昭昭也。药山俨禅师。因僧问曰。如何是道中至宝。师曰莫谄曲。曰。不谄曲时如何。师曰。倾国莫换。盖子罕之不贪为宝意在其中。善哉言也。用以为记。
  立花道雪居士影像记
  昔镇西勇将户次丹后守鉴连。领筑前州立花城。修文武经纬于麟白轩中。勇名闻于四方。养宝满城主高桥绍运之子志气似己者。而为世嫡。乃立花左近将监统虎是也。鉴连值母臼杵氏法名恕荣妙忠之掩妆就木。葬于花谷山神宫寺。而改寺名为养孝院。以为其仁柌。盖妙忠者臼杵越中守鉴速之姊也。天正十三年及攻筑后黑木城。鉴连感病于军中。行年七十三而卒于高良山麓北野村。实其年九月十一日也。绍运亦在军中。护其遗骸而归立花。葬于母墓傍。立法名为道云居士。既而统虎居丧守城。时萨州兵拔宝满城直攻立花。比来萨军所向土崩瓦解诸城皆降。唯此立花孤立不倾。坚壁拒战者垂半月。偶及将军秀吉公之前军西来。萨军恐惧收兵而退。统虎鼓躁出城逐北十余里而归路攻高鸟居城。日中即下矣。恰如齐国七十余城共降独田单守即墨孤城终复其降城。是统虎者古之田单。而立花者今之即墨也。秀吉公感其勇略。状其战功称九州一人者不亦宜乎。未几移封领筑后柳川城。于是。安道雪影像于柳川梅岳寺。修香火于其中。今改梅岳为福严也。大凡物不得两全。福严日日盛而养孝年年衰。然狐之首丘。鸟之巢南。皆恋其本。况于人之为万物灵乎福严虽盛养孝虽衰。维灵顾念必在养孝。养孝之前住智灯。现住雪江。同追慕其所自。而献法供于二灵。致洒扫于二墓。且欲写道雪形像。揭于祠堂。谋之于野田新兵卫一理。一理与竹森松庵医士。相议告之于高畠五郎右卫门久世。盖以久世仕于本州太守夫人立花氏也。夫人乃道雪远孙也。久世属之于柳川家臣户次与左卫门亲兴。亲兴令画手写福严祠堂遗像。见其所写。手握军扇。气呑英雄者指挥相而表智德也。方眼圆顶着五条衣者。忍辱相而表仁德也。腰带短刀傍靠大刀者。威武相而表勇德也。不翅三德具足文武兼备。又能归佛参禅。内空身心。外现僧形。则其于生死岸头得大自在者。不言而可知也。夫人一见其相如此者。同气远感不胜喜慰。命工装背。造箱盛之。寄付养孝院。令其揭祠堂且喜舍白金五百两。为寺之无尽财。永充影像供养之料。可谓。不忘其本。其本立而枝荣叶舒。则敢保夫人之桂子兰孙世世相承愈久愈昌。今雪江又托一理松庵及久世。乞予赞其影像传盛功于不朽。恳到丁宁不得默置。作赞偈一篇。书于影上。又闻其详于立花五郎左卫门重根。别书影像之因缘。永副像轴以镇院门。又闻。院曾秘道雪所寄长刀马鞍。为什物。而今在同门医王寺。且元禄五年季春掘院庭上。得古小钟。同八年孟秋掘道雪基傍。得鑓并镰子。想是道雪故物。而今皆在院。因其物思其人。则古意之所寓。亦不偶然也。此院开辟至今。三百一十有三年而未详开山祖为谁某云。时元禄十年龙次丁丑。杪冬十九日。博多东林开山老衲卍山撰。
  丹凤山瑞石寺记
  丰后泉福寺无著禅师之法嗣。天真嫡和尚游方日。相攸于此筑前州鞍手郡金生村。卓锡于丹凤山中。开一坐具地。创建一宇精蓝。未立寺名。先诣彦山。山中拾得一片小石子之可把玩者。袖之而归于凤山。才及至于门外。俄觉袖里重。乃石子落地屹然人立。其高可三尺许。其重非合五六人力。不可移动。其形似官人头上乌帽子。和尚见之知其神瑞。因名于寺。为瑞石矣。昔投子同禅师。一日指庵前一片石。向雪峰曰。三世诸佛总在里许。今此瑞石不但三世佛在里许。兼彦山三所灵神。又在其中。尔来法运日盛而兴无著真宗。唱虚玄大道。如丹凤翔于青霄。似金龙跃于碧潭。法子法孙甲乙住持。诸方指目为一方望刹也。中及萨州兵蜂起于紫阳。佛宇神宫为兵所侵。此时此寺随世衰废至无住侣。其后悟叟觉和尚一住起废以中兴焉。时本州太守长政公寄付山林四至一十五町之地。令悟叟兴天真旧业。呜呼。丹凤之山草本回古。瑞石之寺祖风施今。实由太守护法之所系也。或曰。彼石之素小而忽大。未审为复神通妙用。为复法尔如然。予曰。是佛德神德之所感。时节因缘之所应。而稽古帝辛之时。有雀生乌在城之隅。大史占曰。以小生大。国家必昌。帝辛骄暴不修善政。殷国遂亡。然则此寺之中废。盖其时住侣恃瑞生骄不修善行。而陷彼帝辛旧辙欤。悟叟之中兴想夫能勤禅诵事佛敬神之所使然也。但雀石虽分情无情之异。其自小之大则为昌为瑞者。古今一同而其至废亡者人之失用心也。非雀石之咎也。寺有无著正传法衣。名曰花车袈裟。为第一法物也。锄烟长老先是董瑞石住。一旦令弟子湛水补法席。退隐于庵中。去秋以来在我座下。共众参堂。禅余数乞作瑞石记。不忍峻拒。直笔其口头底以答其勉云。时元禄十一年龙次戊寅。孟春十二日。书于东林藏六室中。
  东林语录上卷(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