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回梦到法王家。来去分明路不差。出水珠幢如日月。排空宝盖似云霞。鸳鸯对浴金池水。鹦鹉双衔玉树花。睡美不知谁唤醒。一炉香散夕阳斜。——《西斋净土诗》 Read More
  •   尔时世尊……言:‘汝等谛听……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为微尘,过于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乃下一尘,如是东行,尽是微尘,……是诸世界,若著微尘及不著者、尽以为尘,一尘一劫,我成佛已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 Read More
  •   依净律仪,成妙和合,灵山遗芳型。修行证果,弘法利世,焰续佛灯明。三乘圣贤何济济,南无僧伽耶。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住持正法城。——太虚大师
  •   《佛说无量寿经》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佛说阿弥陀经》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复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阿弥陀佛名号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殊胜微妙、无上功德。所以者何?"阿弥陀"佛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菩萨、声闻、阿罗汉,一切诸经、陀罗尼、神咒、无量行法。是故彼佛名号,即是为无上真实至极大乘之法,即是为无上殊胜清净了义妙行,即是为无上最胜微妙陀罗尼。……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Read More
  •   这是生死书网站大藏经的第八次重大更新,采用了中华佛典宝库2016版的TXT文件包(有更多的经文、使用了现代标点符号、有图片链接代码)。

      本次更新与2014版相比外观界面变化不大,但是底层服务平台Apache、PHP、MySQL(MariaDB),以及网站源程序、模板、组件等都采用了2018.08后更新至2020.08为止最新的技术版本,网站的菜单、分类、文章、长文章分页、模块等全部从头重新制作,经文网址URL更加简短,经文内容中链接了数千枚图片。增加了“在线视频”、“圣典汇编”,以及“五百罗汉图”、“图解系列”、“思维导图”、“佛学大辞典”、“常用经文难字注释” 等文章,还增加了宗教对比研究菜单专栏、并推荐了佛教微信公众号。

      2020.03.30 增加了站内全文检索功能,在首页下方,以及菜单“检索·词典”中可以看到。
    Read More
  • 1
  • 2
  • 3
  • 4
  • 5

三法印

  (出法华玄义)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定其说,即是佛说;若无此三法印印之,即是魔说。如世公文,得印可信,故名三法印。
  [一、无常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法,皆是无常。众生不了,于无常法中执为常想,是故佛说无常,破其执常之倒,是名无常印。
  [二、无我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而有,虚假不实,本无有我。众生不了,于一切法强立主宰,执之为我;是故佛说无我,破其着我之倒,是名无我印。
  [三、涅槃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一切众生不知生死是苦,而更起惑造业,流转三界。是故佛说涅槃之法,令其出离生死之苦,而得寂灭之乐,是名涅槃印。(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出自《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另有四法印之说: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四念处

  (三藏法数)[一、观身不净],身有内外,己身名内身,他人之身名外身。此内外身,皆揽父母遗体而成;从头至足,一一观之,纯是秽物。众生颠倒,执之为净,而生贪着,故令观身不净也。
  [二、观受是苦],领纳名受,有内受、外受;意根受名内受,五根受名外受。一一根有顺受违受,不违不顺受。于顺情之境则生乐受,于违情之境则生苦受,于不违不顺之境则生不苦不乐受。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乐受是行苦。众生颠倒,以苦为乐。故令观受是苦也。
  [三、观心无常],心即第六识也。谓此识心,体性流动,若粗若细,若内若外,念念生灭,皆悉无常。众生颠倒,计以为常,故令观心无常也。
  [四、观法无我],法有善法恶法。人皆约法计我,谓我能行善行恶也。善恶法中,本无有我。若善法是我,恶法应无我;若恶法是我,善法应无我。众生颠倒,妄计有我,故令观法无我也。

一实相印

  又名诸法实相印,四法印之一。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说,小乘法是以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来作印定,大乘法是以“一实相印”来作印定。其实,一实相印概括了三法印,三法印也能贯通一实相印,全都是阐明诸法因缘生,无有自性之理。只是大乘一实相印所说的“缘起性空”,把空的理性说得更加澈底,它说宇宙一切万有,都是非有非空,亦有亦空,众生的佛性如此,一切法的法性亦如此。

  所以它们的不同点是:小乘说诸行无常,大乘于万法为无常之外,还认为它是不曾断灭的;小乘说诸法无我,大乘于真谛说无我之外,还于俗谛说化他;小乘唯以我空而说涅槃寂静,大乘却以我法二空而说涅槃无住。大乘与小乘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契合这“一实相印”的妙用,故辨证大乘的教法,也就以“一实相印”来作印定了。
  ——《佛学常见辞汇》

四依

  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大般涅槃经》卷第六:法者即是法性、义者即是如来常住不变、智者了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了义者了达一切大乘经典。

 

  【依法不依人】依法者,谓依实相等法,修诸波罗蜜行,则能具足清净功德,能至菩提也。不依人者,如涅槃经云:魔王尚能假化作佛,况能不作其余之身?是故虽是凡夫,若所说所行,与实相等法相应,则可依信。虽现佛身相好,若所说所行,违于实相法者,则不应依也。(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出自《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普贤菩萨警众偈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 动画《佛典故事》极乐净土 佛说阿弥陀经
  • 动画《佛典故事》大愿 佛说无量寿经
  • 动画《让我们回归极乐》
  • 动画《金刚萨埵净障修法如意宝珠》
  •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解,音频视频PDF
  • 动画《妙法莲华经》
  • 电影《首楞严演义》
  • 生死与轮回
  • 慈诚罗珠堪布《前世今生:生命的奥秘》
  • 慈诚罗珠堪布:中阴解脱



《华严经浅释》 宣化上人讲解(视频全集)
宣化上人开示(播经机中的2018个MP3文件14.3G,开示全集PDF文档),请见图解系列菜单中的网盘下载。

简介:几个世纪以来,许多文化和个人都表示经历过轮回,那么在这个永恒的谜团后边,有什么科学依据吗?本片通过对杰出的科学家和轮回的研究学者的独家采访,基于大量来自意识研究领域,濒死体验和前世记忆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一次深入并科学地探索了这个谜团。更多播放:

第1集:女子自称死后进入另一个世界
第2集:出生时胎记是前世伤痕
第3集:专家称人的意识和大脑无关
第4集:轮回就是灵魂换一个外壳

更多相关下载:
前世今生 轮回的故事

目 录

No.2231
莲华胎藏界仪轨解释卷上(依青龙寺本)
  释真兴集
  兹界深广幽致难议。若不运意略。那知其秘义。是以才回愚情之短虑辄寻圣旨之素怀。唯愿三宝令体一真而已。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莲华胎藏菩提幢标帜普通真言藏成就瑜伽卷上

  归命大日佛及经 金刚萨埵仪轨师
  我释秘密深奥义 愿垂加被如理解

  将释斯文三门分别。一显起意。二释题目。三明本文。第一显起意者。夫法界平等犹一味雨。随所禀器浅深门差。今此本经。大日如来为化顿悟补机根性。开秘密门宣说行者。即身成佛教理行果。青龙阿阇梨深搜经旨。制此仪轨谕真言者。妙绝古今。起意如斯欤(问。若为顿悟补机菩萨说此经者。如何经言为愚劣人说总持门耶。答。彼谈法功。能虽有不能受持觉了八万法藏。造作四重五逆之人。入此法门即灭彼罪顿证佛果。今标对扬云大菩萨。故不相违也)。
  第二释题目者。大谓简别。简别小故。大有七义(法大性等如摄论等说。)毗卢遮那翻云日也。即以非喻假为喻也。言成佛者圆满觉义。神变加持谓如来神力所加持故。示现种种未曾有事。犹如幻师。以咒术力加持万草现希有事故云神变加持经也。经者如常。莲花胎藏者。明法体也。以喻显法以名显体。譬如莲花华实鬓蕊一时具足。众所爱乐。此法界体亦复如是。内证实体普门示现花叶鬓蕊一切具足。为众愿乐。如彼莲花。此中含恒沙万德随缘出生。如母产子。故以为喻。名莲花胎藏也。菩提幢标帜者。所期佛果名为菩提。所修印明名幢标帜。如世精舍建幢为标。若人遥见知有道场。行者亦尔。持诵秘密印契真言法幢标帜。智人见之即知此人有大菩提法界道场。故喻为名也。普通真言臧者。简三藏摄。今此法门于三藏中素怛缆摄。其经藏中有显有密。此是密故云真言藏(六度经中名醍醐味。)此中普有诸尊印明。故云普通。密显阿字通一切明也。成就瑜伽者。标法功能为其名号。发心修行菩提涅盘四种之门。总名瑜伽。言瑜伽者。是相应义。因果圆满故名成就。始终相应故名瑜伽也。
  第三明本文者。
  轨云。稽首毗卢(等)解云。新罗不思议释供养法五品云。初一品是序分。次三品是正宗。后一品是流通(云云)今依彼释。此最初有十颂二十行。即当经初序分真言行学处品。经中有四十一颂半八十三行。疏云。就序分中初有二颂。归敬信序(今轨有一颂半。文与经同也)次然初以下。精勤修行序。初中有四。初二句敬主叹德门。次二句依经所现门。次二句成法得益门。次二句契本结说门(轨无此二句。)毗卢遮那唐言如上。开敷净眼者。开悟妙理也。我者文殊也。供养者理事供养也。所资者本尊也。仪轨者印真言也。次第者礼拜发遣也。如彼者指佛也。本心者本不生理也。次欲于此生等八颂半十七行。是精勤修行序也。疏分为六门。今轨文中唯有第六。余四阙也。初四颂八行当第三勤行制戒门。净菩提心者即真言也。次亲于尊所等四颂半九行。当第六一生成佛门。明法者真言也。智者蒙师等者。结前起后也。妙山以下表行者所依处也。妙山者名山也。辅峰者。大山怀里之峰可居安稳也。半岩间者。石壁之中有穴可居也。芰者菱角也。荷者莲叶也经川者常流水不绝也。洲者水中可居也。岸者河侧也。乳木者桑谷等也。吉祥草者黄茅也。练若者有三。一达磨是菩提场也。二檀陀伽是无秽草也。三摩登伽是无諠动处也。今约第三也。悲愍等者。明画曼荼罗之本意也。具净慧力者。明息除妄想之所以也。妄想休息如大虚空。八风不动故云力堪也(已上序分。经有多偈。其义繁广。今依轨文略释如斯)。
  轨云。是夜放逸(等)解云。此下当经第二增益守护清净行品(正宗分之初)经文九方便前有四颂半九行。轨文有一颂二行。疏分为二。初总后别(今略不具)轨文初一颂在总中。后一颂在别中(但文载也)是夜者。受法以前生死长夜也。放逸者随烦恼也。五轮者身五支也。
  轨云。归命十方(等)解云。别释中有十五真言。即是十五门也。皆有偈颂真言(云云)。谓始自作礼方便至于无堪忍明。言十五也。今解。作礼以下乃至发遣总为四章。一者修因得果章(九方便至无堪忍明)二者供养作佛章(惊发地神至百光遍照明)三者持法得利章(遍智印至普世明妃)四者作业回向章(如是上首至利诸有情)第一修因得果者。初九方便及无堪忍。经名增益守护清净行品。疏云。随修性理清净行护戒保身言守护。修必得果言增益(云云)意云。明修行者修因得果故有此品也。此中有二。初九方便明修因。后六真言明得果也。问。修因之中何须九方便。答。略有二义。一云。欲成中胎九尊为果。为表其相方便有九问。何故中胎必有九尊。答。有情根性本有九品。所断惑业亦有九品(上三。中三。下三)转凡成圣断惑证理。为显此义果有九品。(凡位九品竖而可知之。果位九品横而可知之)问。果位九品云何应知。答。大日尊是法界性智。为上上品。宝幢佛是大圆镜智。为上中品。花王佛是平等性智。为上下品。仁胜佛是妙观察智。为中上品。鼓音佛是成所作智。为中中品。普贤是布施门。为中下品。文殊是爱语门。为下上品。观音是利行门。为下中品。弥勒是。同事门。为下下品。约用差别分为九品。非谓其体实有胜劣也。二云。凡修瑜伽总有五位。一资粮位。二加行位。三通达位。四修习位。五究竟位。于此五位摄菩萨地。更有二说。一者以十三住此五中摄(但除初种姓地。如瑜伽说)二者或以七地此五中摄。一种姓地(凡夫位除之)二胜解行地(资粮加行)三净胜意乐地(初地)四行正行地(二地乃至第七地)五决定地(第八地)六决定行地(第九地)七到究竟地(第十及佛地)先十三住文广大故。且不取之。就后七地应知五位。资加二位在于地前胜解行地(除初种姓地。是凡夫故)通修二位在于地上净胜意乐等五地中。其究竟位在于佛果到究竟地之上位也。其胜解行地更有八位。一十信位。二十住位。三十行位。四十回向位(已上资粮道也)。五暖位。六顶位。七忍位。八世第一法位(十回向中第十法界无量回向中分为此四位。名加行道也。)于此八位相加最初发心之位合为九位。然此九位。长途菩萨历劫修行之分齐也。今真言者如神通人疾有所到。一生成佛故废分位为一念观。名九方便密示九位也。
  言作礼方便者。显第一最初发心位。谓有种姓人始遇佛等善友之缘。闻净法界等流正法创发无上菩提心时(发菩提心有四因缘。如金刚界私记出之)此有二类。若渐悟者。如鹫子等法花会中发趣向心。若顿悟者。如八世界尘数众生闻寿量品发心解心。真言门人如后类也。此时未入初僧祇劫。更经多劫到初信心。今言作礼。初归三宝发心之义。犹如世人适向佛等合掌礼拜名为发心。言方便者。所学有则曰方。随法宜修曰便。四方便中进趣方便也(四方便如瑜伽之)是即因名也。言归命者(梵语如常)疏云。众生所重命为最珍。用此宝藏奉献三宝。故云归命(云云)。今所归命有二。初总归命三宝。后别归命所宗(对文可知)。次文明三业礼也。真言者实相智也(下皆准之)。次出罪方便者。显第二十信位(信。精进。念。定。慧。不退。戒。愿。护法。回向)谓初劫之始。十住最初发心住中开出十信。初心难发故分为十(此中有问答。如金刚界之)从初遇缘发心以后。多劫修行到于此位。至此位时。净心始起。深信四谛三宝众善。忏悔前罪。不作后恶。故名信心。故唯识云。云何为信。于实(四谛)德(三宝)能(最善)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云云)。以其净心对治不信。密名出罪。今此位中有十种心。信解既深。是故发露三业众罪。由贪瞋痴造业感报。于三宝等曾不敬养。由此生死流转无期。今对三宝悉皆忏悔。如最胜言。巳作重罪皆消灭。未来之恶更不作也。
  次归依方便者。显第三十住位(发心。治地。修行。生贵。具方便。正心。不退。童真。法王子。灌顶)入此位时修十住行。见佛法僧发菩提心。安住不退故名十住。依有漏定八相成道。渴仰无漏一体三宝。密名归依。故华严云。或处为众生究竟菩萨行。或复现初生出家行学道。或现成正觉。或现入泥洹(云云)言南无者是度我义。法身等三皆悟生死本不生理故云常身。正法能含恒沙功德故名为藏。大心众者菩萨业也。三句明三宝。末句结上也。问。先已发心。何故此初名发心住。答。十度发心无有过失最初犹浅。此位渐深。十地之中十种发心展转转深。故无妨难。问。第一作礼既归三宝。今此亦尔。先后何殊。答。先是恭敬之义。今是随从之义。譬如凡人见高贵人。先以尊重。次以归伏。故先后别也。
  次施身方便者。显第四十行位(欢喜。饶益。无违。无屈。离痴。善见。无著。难得。善法。真实)谓入此位时。修十行观舍财命等。无自他相住真实观。故名十行。舍身等故。密名施身。疏云。此真言门能令解知我身佛身等无差别。故名施身(云云)。言诸垢者。惑业苦等。大海水滴。刹土微尘。可知其数。无始以来所受三业其数难量。今以奉献一切诸佛也。问。以身命等施与他人。虽有损恼为后善因。今此施身唯是观行。无其实事。有何利益。答。一云。诸法唯心。不出心外。心作此行。法自成就。若我心中正作此观。设佛现前割取肝胆。有何所惜。是其意也。一云。今言施者是委付义。用无始来无所依身委付佛界。密名施身也。
  次发菩提心方便者。显第五十回向位(救护众生。不坏。等一切佛。至一切处。无尽功德。随顺诸善根。等随顺众生。真实。无著无缚解脱。等法界无量)谓入此位时。观察行愿回向三种(一大悲。二大智。三涅槃)。照理不住。大悲救物(大悲)行不住有。直趣菩提(大智)于相不住。达事照如(涅槃)故名回向。常见诸佛广兴供养修二利行。密名发心(与最初发心及十住初心其义甚殊。不可疑之)疏云。我身佛身既无别。佛菩提智同我智。令悟此法云发菩提。菩提心者自性清净自觉心也。心者中实义也(云云)胜愿宝者即菩提心。如法花云。衣里系宝珠。即是密令发菩提心义也。生苦等者。凡苦有八。生老病死为四。五爱别离苦。六怨憎会苦。七求不得苦。八五盛阴苦。故云生等。言无知者即是无明。亦名痴也。由无明故起善恶业感好丑报。名所害身。言救摄者拔苦与乐。言归依者断恶修善。言解脱者令趣涅槃。言含识者有情名也。一身之中藏八种识名为有情。故言含识也(已上资粮位了。此位之中多住外门修菩萨行。少分住内也)。
  次随喜方便者。显第六暖位。谓十回向中第十等法界无量回向中。更开出四善根位名加行道。其最初位名为暖也。唯识等云。初获无漏道火前相故名暖位(云云)。至此位时。初欢喜地。无漏慧日明相现前。自以忻悦。是故亦能随喜佛等所有福业。先圣福业。我所希望。今始获得无漏前相故致随喜。譬如贫人欲得富者所有福德。若有方便而得少分。其心感悦随喜彼福。此亦如是。由此暖位密名随喜。疏云。自无嫉智令无瞋嫉不异实智。故言随喜(云云)。正遍知者十号之中第三名也。大海众者大菩萨也。巧方便者。此有二种。回向方便善巧。拔济方便善巧也。及佛子者声闻等也。群生者即众生也。福业等者等取智业。且六度中。前三为福。后一为智。勤定通二。菩萨所修二利诸行。相分福智其义繁多。顺从忻悦名随喜也。
  次劝请方便者。显第七顶位也。谓此位中以寻思智观所取无。已最极故名为顶。此位菩萨推求诸法名字义理。自性差别。假有实无。以推求义密名劝请。寻思推求诸法名等唯是假立。今名劝请佛转法轮。疏云。真智大悲恒利物。由利物故降法雨令法住。故云劝请(云云)救世者者大菩萨也。又长读文势。谓即如来也。言大圣者诸佛智也。如法花云。譬如大云遍覆世界。即喻诸佛智慧故也。仁王经云。智慧如密云。普洒甘露法。其义可知之。
  次奉请法身方便者。显第八忍位也。谓此位中以如实智观能取无。印忍境识空故名为忍。此菩萨于安立谛非安立谛俱学观察。引发真见二空智。故名奉请法身方便。言奉请者引发之义。言法身者即二空智。非真理(虽初二位亦有此义。然疏劣故。虽后一位复有此义。一刹那故。今此忍位有上中下转胜长时与初后异。故取此义)疏云。法身恒住于本真。以恒住故令至法身(云云)所住处者三界六趣也。众苦者如上释之。无垢处者极喜地也。法界身者初地身也。金刚智体及遍行如名法界也。问。何故不指佛地佛果。答。指亦无失。然先资粮位名顺解脱分。远顺果位解脱分故。此加行位名顺决择分。近顺见道决择分故。欣远之心不如始业。今约邻近但言初地。又若入初地得佛十身中平等身。通达法性离诸邪曲见平等故。指此言果亦无妨难也。
  次回向方便者。显第九世第一法位也。谓此位中发如实智印二取空。以世间道伏烦恼中此位最胜。名世第一。此位菩萨依无间定即入见道。地前加行此位竟。故密名回向。永离流转已归还灭。亦名回向。十回向中最后回向此位终故。遂名回向。疏云。本觉真智体无散。归真本法云回向(云云)众善业者。地前所修福智二利一切善业。言利生者回向大悲。除生死者回向涅槃。至菩提者回向大智(其义如上十回向初略出之)。
  已上以九方便配释地前九位既毕。即五位中资粮加行二位了。三阿僧祇第一劫也。问。上来九位据历劫人。真言行者不经多劫。何烦配释似虚说耶。答。虽真言者不历多劫。或于一生超三劫行。然其行中作此观念。非徒过之。至下详之(上释九方便之所以。虽有二释。正依后释。长可配释之)。
  轨云。为令身心(等)解云。自下广明地上果位。即后三位也。此有二释。一云。此下有六颂及五真言。并显初地所有行相。即此初颂先明行者欲入见道入观行相。菩萨必以法空智观入见道故。文分为四。一者身心清净哀愍等者。是明菩萨入见本意也。疏云。自三业中不净令不生也(云云)。二者心性本净等者。是明菩萨自心本性也。疏云。如心本性自清净也(云云)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凡夫未知自心本净。是故起惑沉沦生死。今此菩萨为舍凡夫。先观自心本性清净。若不观察心本清净。以何为因得无漏果。不可瓦性改成金性。是故观知自心本性为无漏因得圣人果也。三者随身所应等者。是明入定威仪法也。所谓端身正观住对面念也。疏云。以安座者头顶鼻肘皆悉正直。即结跏坐及半坐等也(云云)言所应者。疏云。面向本尊(云云)今谓随宜处。若佛堂僧房。若山中树下。皆随便也(如轨文之初也)。四者分明观等者。是明观察净心体性也。言初字者谓阿字门。以阿字门本不生理为心自性。有生灭法即是杂染。本不生故本性清净。言九重者此言密略。阿字自体本无形相。强观其相作月轮想。今指其相观为九重。非谓阿字实有九重也。问。何故其相观为九重。答。有深意趣。凡夫身中元有肉心名汗栗驮(瑜伽论云。羯逻蓝时。阿赖耶识最初托处。即名肉心云云)。即中实心。筋脉约之以成八分。形如莲花(以纥栗字为莲花种子。盖此意耳)然凡夫时其葩未开。是故先观令彼开敷为八叶莲鬓蕊具足。于此台上观想阿字。从此字出无量光明。其光四散合成光鬘。是名月轮。其轮九重。圆满白净。观念如是。今文隐略也。此中有二问。一问。何故此莲不多不少必有八叶。二问。月轮横竖如何。答初问云。凡夫心处有八瓣肉如合莲形。观彼令开故有八叶(一不斯唱瓣。二不迷乱瓣。三不怖畏办。四不憍慢办。五义具足瓣。六味具足办。七不拙涩瓣。八应时分瓣)又释云。众生必有眼等八识。皆是心体。即以此莲为其实性。故有八叶。深意如斯也。答后问云。言九重者。非如紫宫内外九重。亦非如塔上下有九。其实中台并八叶上各有一轮名九重也。有九月轮合名九重。即是大日四智四摄各别坛场也(具如下之)又问。莲花既心。阿字如何。答。莲花表心真性之体。阿字显心真性之义。凡心有二。一缘虑心。梵云质多。八识为体。二真实心。梵云汗栗驮。真如为体。即胜鬘经说自性清净心也。今此所观是后心也。即观莲花显心自性之真如理。次观阿字显其心性本不生义。是故所观二俱心性。其心实性即真如也。所以行者欲入见道。近观初地遍行真如。远忻佛地大涅槃理为所缘境得入初地。为显此义说此颂文也。
  轨云。次当结三昧耶(等)解云。自下五文明初地行。于一地中更有三心。谓入住出。今此文中显初入心。疏云。入佛三昧是生法身也。三昧者是平等义。亦本誓义。亦除障义。亦警觉义。言平等者。谓佛现证此三昧时。见诸众生三业同佛。禅智亦等。初发心时与地波罗蜜多满时亦毕竟等。是故诚言以告众生。若我所言必不虚者。亦诸众生发此言时亦蒙加持。无尽庄严与如来等。以是因缘作金刚事故名三昧。言本誓者。佛见众生有成佛义。立本誓言。我今方便令诸众生皆至菩提。齐未来际我业不息。若有众生随我本愿发此诚言时。亦令彼事业皆成金刚性。故名三昧耶。言除障者。佛见众生有佛法界。但由无明不自觉知。故发诚言。我今方便为诸众生既除眼瞙。若我誓愿必成就者。令诸众生随我方便。说诚言时。于一生中获无垢眼。障盖都尽。故名三昧。言警觉者。佛见众生在无明睡。于此功德不自觉知。故以诚言感动令悟。亦以警觉诸菩萨等令起深禅窟学师子频申。若有行人说此三昧。我当忆持本誓不违。犹如国王自制法已还自顺行。故名三昧(云云已上四义约佛释之。若约菩萨思准释之。又有余义。至下可出之)所谓净除者。释此第一三昧耶义也。注云以初三昧等者。说此三种三昧耶之所以各有四义。今此注文唯出第一三昧初一义也。一以初三昧故。得同如来秘密三业平等之身。二为自受用故。三为建立大悲胎藏曼荼罗故。四为加持如来眷属故(云云然约入有三。一能入名行。二正入名得。三入已名等流。今此入佛说初二为入。以入已为后四文也)。
  轨云。才结此印(等)解云。是重显此初三昧耶之功能也。疏云。净佛地者。能除烦恼所知障也(私言。余经所言严净佛土也)地度满者。净除诸障。皆以出现佛地功德(大日疏云。身语意密为方便门。自余三业则为如来三密加之。能于此生满地波罗蜜。云云)三法界者。即印真言及意密也。道界者即是果也。合而云成三法之果(云云)。
  轨云。次结法界生(等)解云。第二显初地住心也。疏云。法界生者。是养法之身也(云云)若诸菩萨入初地时超愚夫地生如来家。法界真如即是佛家。证此真如名为生也。是故今名法界生也。说此第二三昧有四义。一以第二三昧故。得同如来加持法界尊特之身。二为成熟法性身诸菩萨故。三为作大日阿阇梨事业故。四为加持莲花眷属故(云云)。
  轨云。如法界自性(等)此结上也。疏云。如法界者。显所观法体。即是人日智体也。观自身者。显行者能观之智也(云云)。
  轨云。为令彼坚固(等)解云。第三显初地得身也。疏云。金刚萨埵是坚固法之身也。令彼坚固者。欲令依法界生修行者坚固其身心也。观自执金刚者。同于金刚萨埵身也(云云)金刚萨埵者。即普贤密号也。若有行者住初地时。其身即同普贤理体。言金刚者。标大智德。言萨埵者。表大悲德。自利利他以为号也(萨埵正云索多。是忍乐修行坚持不舍义也)疏云。伐折罗呾么句痕。谓我自身即同金刚。金刚即是法界自性(是约理译也)成坚固力不可坏故。说为金刚。佛以普眼观诸众生。金刚智体与我无异。是平等义。以诸众生不自觉知故。从无量金刚智门而作种种金刚事业。摧如是障令至实际。是大誓义。如是实际名无垢眼。是除障义。以此师子吼声震动十方佛刹。即是警觉义。故名三昧耶(云云与前四义少异。此亦出别义也)说此第三三昧耶有四义。一以第三三昧耶故。令此身土皆如金刚。与无量持金刚众而自围绕。二为折伏摄受随类众生故。三为执金刚弟子事业故。四为加持金刚眷属故。问。说此三种三昧次第。有何所以。答。疏有四义。一云。世尊前入法界胎藏三昧之时。见诸众生有菩提种等同诸佛。故说入佛三昧耶明。以此得入佛平等戒。即是托圣胎藏义也。尔时佛观一切众生。圣胎具足生在佛家。无尽庄严与如来等。从此定起说法界生。又观众生金刚事业具足成就。从此定起即说金刚萨埵真言。二云。由入佛故。于胎藏中不令夭折。由法界故。初出胎时离诸障碍。由金刚故。能持家业备诸伎艺。三云。以入佛故。加持秘密最中胎藏。以法界故。加持重菩萨眷属。以金刚故。加持种种随类之形。四云。入佛三昧如莲花藏。法界生明如莲敷。金刚萨埵如莲成就。复还为种故。三种名三昧耶(云云此文在上说法界生中。今逐便此间引之)问。今说三种三昧耶义各有四义。三返释之有何所以答最初四义(平等义等)总显。凡释三昧耶义有四所由。第二四义(世尊前入等)别显。依机得益次第说三三昧之所由。第三四义(以初三昧等)重显。依法功能次第说三三昧之所由也(今此记中以三为二。以二为三。随便引之。非无其故)然瑜伽论云。决定义是三昧耶义(云云。亦可为上三三昧耶各一义之)。
  轨云。谛观我此身等者。解云。结上也。执金刚者金刚萨埵也。手执金刚杵故名执金刚。亦名金刚手。然或普贤菩萨名金刚手。如理趣经新仁王经也。或普贤之外别有执金刚。如大日经云虚空无垢执金刚。又最胜王经八大曼荼罗经云金刚手菩萨等也。今会释云。执金刚名普通一切金刚菩萨。非唯普贤。故普贤之外亦有执金刚。即如大日经列多类执金刚。又最胜中观音异形名执金刚等也(如最疏也)若金刚萨埵名执金刚。此是普贤。非余金刚。然大日经为二人者。以权与实分为二人。故疏云。以见如是金刚界故名金刚手。以见如是法界故名为普贤(云云)金刚界仪轨以之可会释也。
  轨云。次擐金刚甲(等)解云。此第四显初地菩萨所具智德也。金刚甲者表智体也。擐者具义也。疏云。金刚铠者。为庄严金刚萨埵身故。行人已发金刚誓愿。欲为众生摧诸障故。以牢强精进被金刚甲胄。如六波罗蜜。一一如实相皆如金刚。不可破坏。又一度中皆具五度。故体密致无有间隙。如六到岸。三十七品。十八空。百八三昧。五百总持。皆当如是。以被如是金甲故。旋转六道出生入死。诸惑业苦所不能伤(云云)言被服者具忍辱义。如法花云柔和忍辱为衣等也。又具惭愧义。如花严说。初地菩萨成就惭愧庄严(云云)即以惭愧为衣等故也。言光焰者显智用也。今合释云。甲者即是所被衣服。从此被服出生光焰。具智慧故。心则柔和。亦具惭愧。由心柔和具惭愧故。智有威光能护众生障者归依也。
  轨云。啰字鲜白色(等)解云。此文重显前甲胄义也。本经有颂及㘕字明。今此轨中无其真言。上文类故更不置也(问。若尔如何疏次第云十三甲胄。十四㘕字。答。彼依经文为其次第。今此轨中以同一义唯说观行不说真言。问。何故此观先后再说。答。其例非一。前三三昧各于先后说其观行。今此亦尔。不可为难也)依疏分文。更以为四。一谓啰字等一行明置字之处。此中分三。初一句指字体色相。次二句明严字法用。如彼者指金刚甲也。次一句正明所置之处也。二谓所积等三句明持者所得之益也。三谓一切等二句明出入秽处之时也。四谓赤色等二句明围绕㘕字光焰之相也(云云)言空点严者。啰字本体是尘垢义。若入阿字是离尘义。故以空点严其啰字。转成蓝字智火种子。如明珠者取喻显体。谓㘕字体喻如轮王髻中明珠。鲜白圆净离诸尘垢。今者行者于自顶上观㘕字时。设百千劫所积罪垢皆悉消灭。福德智慧皆得圆满。若有出入触秽之处。以此加持悉得清净。言赤色者显字光色。体虽是白其光赤也。问。字体是白。其光何赤。答。体是白者显离垢义。光是赤者表智火义。譬如白豪放光金色。此亦尔也。焰鬘绕者。四围周匝犹如花鬘。即赫奕义也。
  轨云。次谓降伏魔(等)解云。此第五显初地菩萨所有福德也。疏云。魔者有四魔。烦恼魔·阴魔·天魔·死魔。无能堪忍者。魔鬼等类见此持者。开眼欲见不能见。故名无堪忍也(云云)言明者大慧光明义也。妃者即是三昧义也(具如疏之)问。以何得知此大护明表福德门。答。疏云。大力大护等即是从如意珠轮所生出称机之用(云云)又云。将说大力大护明妃故。住于满一切顾。出广长舌相遍覆一切佛刹。清净法幢高峰观三昧(云云)既如意珠以为其喻。又住于满一切愿定说此明妃。故知此明表福德门也。
  问。若尔何故说降魔事。答。此亦是表福德门义。谓依菩萨福德力故。其天魔等无敢娆乱。譬如有人堪勇富贵。其冠贼等不能劫夺。菩萨亦尔。为魔不恼义云降伏也。注云诸佛平等力等者。显此明妃本誓愿也。大悲力故不住寂灭。现大方便化度群生。言由彼威等者。表其威德。举喻显之。譬如婴儿初生七日不能见于烈日之光。一切魔障不能见是菩萨威德敢映夺之。是则此明加持力也。
  轨云。由才忆念(等)解云。重显此明所有功德也。浅义可知。若深秘释。惑障智障名毗那夜迦恶罗刹等。分别二障既断灭故。名为驰散也。
  巳上释地上果作二释中。此是第一以五个文配初地中所有行相简约释讫。第二释云。依瑜伽等。从凡夫位乃至佛位。总为七地。谓种姓地等。如上出了。初九方便如前释之。密说地前胜解行地之行相也。入佛三昧以下五段。如次密明地上五地之行相也。谓第一入佛三昧耶。秘说净胜意乐地也。若诸菩萨入初地时。超凡夫地生如来家。一障(异生性障)二愚(执着我法愚恶趣离染愚)永断除故。三业清净住菩萨处。入三世平等故。名入佛三昧耶也。净除三业其义亦尔。第二法界生。秘说行正行地(从二地至七地)若诸菩萨入第二地。断邪行障离犯戒失。初地菩萨犹有误犯。此地以去永无毁戒得法界身。名法界生。乃至七地展转转增修行正行。义类均等故合为一。名正行地。今秘密门亦合为一。名法界生也。第三金刚轮。秘说决定地也。若诸菩萨入第八地。堕不虚行决定之中。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实成萨埵转法轮身。今此真言密说其义也。第四擐金刚甲。秘说决定行地也。若诸菩萨入第九地住决定行。成就微妙四无碍智。能遍十方说法利生。犹如勇军具带兵仗被戴甲胄。服仕士卒降伏怨敌无有恐怖。此地菩萨亦复如是。擐四无碍智慧甲胄。遍往十方说微妙法。救护善人谓伏恶类无有怯怖。故今秘密说其义也。第五无能堪忍明。密说到究竟地也。此地佛与菩萨杂立。然今此中选取菩萨除其佛位为下文义。若诸菩萨入第十地。因位究竟。大法智云含众德雨。蔽如虚空。二障粗重充满法身住等觉位。将受诸佛灌顶智水。一切天魔诸障难者。不能观见恐怖驰散。今说其义秘名大护无堪忍明也。若深释者。二障粗重皆悉断。故云毗那夜迦及罗刹驰散也。
  已上入佛三昧以后至无堪忍五段真言。相配地上五地之义简略释了。然先后二释皆是推量。恐之不当佛意圣旨欤。但以火加水。水则涸竭。以水加火。火则消灭。今所欲者以教加教为增光润。有何殃乎。作此两释颇无优劣。冀后览者任意取舍而已。
  轨云。惊发于地神(等)解云。自下大段第二供养作佛章。当经第三供养仪式品。正宗分也经文极略。今以义推。乃至百光遍照皆此品内也。疏云。供养有三。一外供养。谓香花乃至庄严等。二行供养。谓奉行礼拜持戒等。三理供养。谓心住法体无攀缘也。尽心供养本尊领受来世作佛。此品意也(云云)大庄严论第一云。供养有三。一利供养。谓衣服等。二敬供养。谓香花等。三行供养。谓修信戒等(云云)准可释之。今依轨文。此下五位中究竟位。七地中到究竟地上位。即明佛果也。于中有七。一明实报身土相。此即文等也。二真言遍学等之下。明自受用佛身相也。三安立器世界等之下。明他受用佛所变国土也。四最初正觉等之下。明他受用佛道场仪式也。五佉字大空等之下。明变化身相也。六三部四处轮等。明佛果能成之因也。七秘密八印等。明佛因所成之果也。问。就以入佛三昧耶等五段真言配释初地行相。初释何故不经后后九地。今此超越唯说佛地。答。今解。此义有显与密二家之义。依显义者。今此文中标难略易。一切菩萨创入初地极以为难。登后后地非如初地。如有颂云。如竹破初节。余节速能破。得初地真智。诸地疾当成。故今此文唯举初地及与佛地略隐中间。犹如菩萨断三粗重。虽十住中皆断粗重。而其初地八地佛地三位显教故言三位断(此义深奥也)依密义者。大日疏云。然此经宗从初地即得入金刚宝藏(云云)三摩地云。现在证得欢喜地。后十六生成正觉(云云)秘密宗人若得初地不经劫数。唯十六生疾得成佛。何更建立地地修道容预之位。是故今文显其深义。不可狐疑。问。若尔何故大日疏中。说种子牙疱叶华果等八种心配初地等十地次第释十地行。答。其安立宜拟门也。以义通论非决胜理也(可秘可秘。问。若尔云何释金刚界以十段文全配十地。答。义门万差。不可一准。瑜伽等中说菩萨行。或为七地为十三住或为五忍或为十住。随文随义广略虽异。然无增减。今义亦尔。不可为难也)第一明实报身成佛土相。于中更分为五。一明变为净土之相。二明成立土地之相。三明建立道场之相。四明灌顶受职之相。五明坚固不坏之相。今此惊觉地神等者。明第一变为净土之相也。自受用身所变净土无有边际。华严经中说莲花台量十阿僧祇百千三千大千世界者。强以施设也。等觉菩萨将成正觉。往色界顶摩醯首罗智处城时。大宝莲花忽然出现(其量如上)菩萨是时坐其莲花。尔时土地六种振动。天魔退散地神证明。今说此事名惊地神也。变杂秽土成清净地。密名惊发。言地神者。地即是神。持业释名。众生之心名为地。故云又依主释。坚牢地神也(其义易知之)。
  轨云。地神持次第(等)解云。第二明成立土地之相也。谓所变净土必以五大所共成也。空风火水地种子次第成故名持次第。故大日疏云。于瑜伽中。先起半月风轮。以诃字加持之。次起水轮。以嚩字加持之。次起金刚地轮。以阿字加持之(云云此文中且略空火也)轨云。作坛真言(等)解云。第三明建立道场之相也。即以色界大自在宫为其道场。成等正觉变为其宫。密名作坛。乃至所现大莲花王亦复尔也。
  轨云。洒净真言(等)解云。第四明灌顶受职之相也。谓若菩萨坐莲花台入金刚定断二障时。十方诸佛如云集会此五智水灌其心首。菩萨受之方成正觉。如转轮王灌顶之法。今说其事。密名洒净也。然本文中云净治心地及道场地者。说大概义也。一云。若准化身。菩萨初坐菩提座时有地居天。名曰妙地。与天神众洒以香水散以妙花。是名洒净也。然初义本也(西域记云。佛将成觉。地神一出请降天魔。佛言。我以忍力降之。魔云。谁为证乎。佛垂右手指地之时。第二地神出作证明云云。准今印相也)。
  轨云。诸佛慈悲愍(等)解云。第五明坚固不动之相也。谓自受用身所居净土。具足如上威德力故。八风不动三灾不坏。诸佛加持尽未来际无有倾动。故名持地。此中有二。颂文之中先明劝请。真言之中后说持地。文易可知。言佛子者补机菩萨也。求成熟者祈正觉也。言加护者明不坏义也。
  轨云。复告秘密主(等)解云。此下明佛果有七之中。第二明自受用身相。此中有二。初长行。后偈颂。是长行也。由实报身成佛行相最要之事。世尊故复告金刚手。然长行中。广兼后文他受用成佛行相。总含告之。至偈颂文相分自他。对文可知之。言造曼等者。造谓成立义。曼荼罗者元无正翻。义翻云极无比味。无过上味。夫曼荼罗名为聚集。今以如来真实功德集在一处。乃至十世界微尘数差别智印。轮圆辐凑翼辅大日心王。使一切众生普门进趣。故名曼荼罗(超悟云。曼荼罗者此云圆满。又云普集会也)分位等者。明下文中他受用身净土行相。自受用身持受法乐无有辅翼。言标帜者印真言也。优陀那者此云颂也。注云五种三昧耶者。如文可知。其第四云三昧者。明定心者。即意业也。
  轨云。真言遍学(等)解云。此后偈颂别明自受用身成佛相。即是大圆镜智所起常遍色身也。总有十九行引三处文。初真言遍学等七行。引入曼荼罗法品之文。次现前观啰等三行及一句。引供养仪式品之文。次住本尊等八行半。引持诵法则品之文。最后一句总结也。依文分三。初文总明断障得果转依所由。次文别明能断能证智慧行相。后文重明成就佛身能成因缘。就初文中更分为二。初三行半明已成佛具大觉德加护新佛得转依义。后三行半重明古佛慰谕新佛悟平等义。言遍学者。表久成佛正遍知德。照理名通。了事名达。金刚道场名秘密坛。如三世佛成道仪式故云如法。等觉菩萨名为弟子。俱生烦恼种子习气。并所知障现种习气。名一切罪。皆悉断灭故云烧尽。以智名火故云烧也。以业烦恼名为寿命。轮回生死无断绝故。种子已断名不复生。习气永尽名同灰烬。非障有漏劣无漏法皆已弃舍。获得清净大牟尼身。名寿还复。于无间道以正体智断尽二障。名以字烧字。解脱道中由大悲故四智生起。名因字而生。上云字者。即是啰字火大种子。今名智慧。中云字者。即是阿字地大种子。今名业身。下云字者。即是嚩字水大种子。今名大悲。问。阿字为所烧。若其体亡耶。答。不尔。阿字自性为身本体。此身所有烦恼罪业犹如尘垢。埋藏阿字而不显现本不生理。譬如砂矿埋藏真金。今以智慧为能烧火。以业烦恼为所烧薪。晓练自体阿字门故。阿字本性明白显现。如百炼金。其本性者。即是真如佛性理也。故阿字体都无亡失。大日疏云。然既焚竟。岂如二乘断灭灰尽而不复生。此不如是诸垢薪尽更有妙生(云云)即此义也(因论生论。问。何故二乘灰身灭智更不还生。佛入无余亦得还起。答。二乘之人无大悲因。加行心中无有还起利生之愿。既入无余永灰尽竟。诸佛不尔。具大悲故。由因位中先所修习方便般若加行势力。虽入无余有心生起。如其本愿说法利生。如睡眠觉。如灭定起。问。若尔诸有入无余时。其第八识灭不灭耶。答。二乘之人决定永灭。若约诸佛。无余灭义当知此事犹如变化。具如深密瑜伽佛地论等之。此义可秘。非凡所知也)入佛位故转舍有漏杂染八识转得无漏清净八识。名为一切寿乃生等(此中可知转齐转灭义之)十二支者。即是十二真言王也。谓以布子为作身体。暗字布顶。欠暗两耳。恶字布额。糁索两肩。唅心鹤喉。㘕脐路腰。鑁腿嚩足。如次布之。如有漏身以其流转杂染因缘十二有支为其体性。今无漏身以其还灭清净因缘十二支分亦为其体显此义云十二支而作彼器。器者身也(以暗欠等如次相配无明灭等。其义可得之)。
  轨云。如是三昧耶(等)解云。此后重明古佛慰谕新佛觉悟一切平等义也。谓新成佛设作是念。久成诸佛犹胜我欤。未成菩萨既劣我欤。是故古佛慰谕之云。如是菩提无有高下。一切诸佛菩萨二乘乃至凡夫五趣四生。皆悉具足毗卢遮那法身种姓。是故汝证大菩提中。平等平等无有胜劣。若能解了如是平等大菩提时。悟入诸法觉知所化根缘差别。随宜说法断恶修善令得菩提方得自在。我古佛身。既同一切。汝新佛身(真言者也)亦复然也。一切平等故名菩提。今此菩提名三昧耶。慰谕文意大略如斯之。
  轨云。现前观啰(等)解云。此引供养仪式品文也。第二别明能断能证智慧行相也。于中分二。初一行依义明体。后二行一句依用显能。初文之中言啰字者。以啰字义显智自体。智慧自性离垢秽故。光焰者亦明智类。谓别境慧为智自体。以四蕴法为相应体。以五蕴法为眷属体。其光焰鬘者显相应眷属。如日晖者以喻总显。谓智自性如朝日轮。相应眷属如轮外光。念声义者。声者即是啰字之声。真实义者。即无垢义。啰本垢义。今入阿字是无垢义。以入阿字为真实义。后文之中除一切障者。总显断障义。解脱三毒者。别显惑障体。贪欲瞋痴名三毒垢。五见疑慢等名诸障亦尔。此等诸障皆悉永断。非障有漏及劣无漏并皆弃舍。名净心地。所居净土亦随严净。名地亦然。如身体量净土亦尔。
  轨云。住本尊(等)解云。是引持诵法则品文也。第三重明成就佛身能成因缘也。文分为五。初一行明在定作法。次五行明佛地所摄五智因。次一行一句明五智成身功能。次一行一句明具足四种涅槃。后一句总结也。明住定中。言本尊者指已成佛。如过去佛所行之道。我今如是。从彼道来故名如来。由此古佛名为本尊。言瑜伽者。此云相应。师资相应故名瑜伽。疏云。佛身我身与无异故言瑜伽也(云云)五支字者。下云阿等。支者分义。言等引者是定名也。梵云三摩呬多。由前加行平等引故至此定中。故名等引。离散乱等运心想观。身不动摇故云运想。当尔之时成就佛身名同牟尼。言牟尼者是寂默义。今与先佛平等无二故。言即同牟尼尊也。
  轨云。阿字遍金(等)解云。自下明佛地所摄五智因也。言阿字者(此字虽无空点可加呼之)是地大种子。五行之中土。是黄色故云金色。金刚轮者即是地轮也。其形正方四角金刚也。言下体者。在腰以下。即以为座(瑜伽者如上释之)次鑁字者是水大种子。五行之中水是白色。其形正圆。故云素月。言雾聚者是脐轮也。如月在雾者表水相状也。加持脐者表在地上。大悲水者出字义体也。次㘕字者是火大种子。五行之中火是赤色。故云初日。赤中赤故重云彤赤。形三角者表火焰体。本心位者表在水上。智火光者出字义体也。次唅字者是风大种子。风现无色。强施设言如劫灾焰。风中猛盛名为黑风。故喻劫火极黩猛焰。若论其轮。形如半月。白豪际者表在火上。自在力者明风义也。其火水等犹有所碍。唯此风大都无障碍。故名自在。由此三灾风为第一也。次佉等者是空大种子。但云佉时显等空义。加空点时成空大种。故云空点。此虚空轮成一切色。无一定色。如摩尼珠在顶上者表在风上。为大空者出字义体也。今此空轮无有形体。故以圆点强为其形(问。有漏之身五大所成。今成无漏何具五大。答。自受用佛常遍色身。是有为法。何离五大。即以清净五大为身。非如凡夫杂染所成况此五大密表五智。至下可知之)。
  轨云。五字以严身(等)解云。此明五智成身功能也。此文意云。以如上说五大种子严饰身故。威光德力如炬炽然。罪业永灭。自在天魔及诸障者。见其赫奕金刚之身。悉生恐怖皆以降伏也。
  轨云。首中百光(等)解云。此明具足四种涅槃。谓于首中布观暗字名百光王(百光王义至下可知)显自性清净涅槃(是一切法相真如理)于本心位布观阿字。显无生理表有余涅槃(谓即真如出烦恼障)于胸臆中布观娑字(或阿字)显离染着表无余涅槃(谓即真如出生死苦)于两眼中布观啰字。显无垢义表无住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疏云。亦可但想。阿字遍一切处用(云云)此义弥契。显四涅槃也。观身同等者。是结上也。谓具如上佛身德故。则同已成诸佛身也。
  轨云。复念满足句(等)解云。此总文也。上以五字为五大种明成身已。今总明观五字之义圆满成就故。出五字名满足句。满足有二义。一云。上说五字先后次第未一满句。今说五字一般念之。故名满足。(如四念住四合观法也)二云。今以观念此五字义成就佛身一切圆满故名满足也。
  已上从初发心乃至成佛。自受法乐行相既毕。真言行者虽不一座舍凡得佛。观行意趣盖如斯之。问。若非即身一刹那中作此观行更有何益。答。建立劫数据懈怠人。今真言者安立通途三劫行相勤修精进。超越其劫一生成佛或入初地。故大疏云。若秘密释(说百六十心也)超一劫瑜祇行即度一重粗妄执名一僧祇。超二劫行又度一重细妄执名二僧祇。复越一劫更度一重极细妄执得至佛慧。故云三祇劫成佛也。若一生度此三妄执一生成佛。何论时分耶(云云)又云。能于此生满足地度。不复历劫修对治行(云云)。
  问。若尔者。何故三世诸佛唯有历劫成佛行相。不言一佛即身成佛。答。略有二义。一云。此难荒凉。诸佛成道所不亲见。何妨其中有即身佛。如大品云。或有菩萨初发心时。上菩提位得不退转。或有菩萨初发心时。即得菩提便转法轮(云云)二云。所言劫时不相应法。延短促长在行者意。懈怠之人刹那为长。精进之人多劫为短。今真言者由精进力于多劫中为一刹那。由意乐故无有妨难。故摄大乘云。处梦谓经年。觉乃须臾顷。故时虽无量。摄在一刹那。愚修虽少时。怠心疑已久。佛于无量劫。勤勇谓须臾(云云)又大般若云。菩萨不应生久远想。谓佛菩提要经多时乃能证得。便生怖畏。何以故。前际后际劫数长远。皆一刹那心相应故(云云)问。三世诸佛无有一佛不修秘密不行精进。若尔皆应即身成佛。何劳修行多劫成佛。答。今真言门是最秘密。非一切人皆入此门。若入顿成。不入历劫不必兼修。故无诸难。问。若尔亦有不知秘密修菩提行得成佛者。答。地前可有其类。地上法尔自觉。故最胜王经说。初地以上十地菩萨得十种陀罗尼。岂非入秘密门乎。又于第三地成就大法陀罗尼方知秘密。今约初心论其兼否也。

莲华胎藏界仪轨解释卷上

本云

  宝永四年二月十日夜亥克斗书功了
  同五年闰正月二十二日一交写功了
  广泽末资亮深
  享保八卯年二月九日夜亥时书写了
  同二月十二日午克迄朱点一交毕
  小岛末裔宣真



莲花胎藏界仪轨解释卷中(依青龙寺本)

  释真兴集
  轨云。安立器世(等)解云。明佛果有七中。此第三明他受用身所变国土也。平等性智所起微妙净功德身。名他受用身也。此他受用所变净土大小不定。随住十地所化变故。今此文中说第二地能化佛变须弥山顶建立道场。能化如来坐于千叶莲花故。
  问。以何得知。答。金刚寿命等云。尔时毗卢遮那如来。于色界顶第四禅成等正觉。即下须弥山顶。于金刚宝楼阁等(云云)又梵网云。我今卢遮那方坐莲花台周匝千花上等(云云)初地能化坐百叶台。第二地佛坐千叶台。故知云尔(此义如金刚界私记出之)文中有二。初明所变器界。后明所住道场。然俱舍等成立器界。说风水地不说空火。仪式品中亦复尔也。今此文中具用五大。其义具足次第如文。是轮同金刚者有二义。一云。五轮广狭同等金刚。即是地轮名金刚轮。二云。五轮坚固皆如金刚。疏云。如金刚者如理也(云云)因陀罗者即表名字。世界变现犹如帝网。其界无量名因陀罗。疏云。大因陀罗者理具德义(云云)光焰等者。是明地轮所有威光也。次应念持地者。显坚固义也。他受用土亦是坚牢。八风三灾不动坏故(真言如上)而图众形像者。轨文出其图。为令知五轮各各形相也。严净佛国等二句是交文也。诸佛出于后得智门更还因位方便示现。修菩萨行严净佛土。成就有情奉仕诸佛。今此文意明其事也(至金刚萨埵明可知其由之)然今明变器界之次。便明严净自佛土事。展转亦明奉诸佛事。不尔此文起尽难知。后人可定之。
  轨云。谛观香水海(等)解云。海有二种。外海内海。今总观之。在地轮上。深八万由旬。广内外别也。
  轨云。金刚手持花(等)解云。此明建立花藏世界也。花严经云。此花藏界如须弥山微尘数风轮所持(从下至上凡有十种)其在最上风轮所持香水海中。有大莲花藏世界住在其中。又云。不可说佛刹尘数香水海在花藏界中。如天帝网分布而住。此最中香水海出大莲花王。有世界种住于其上(花藏世界种也。此中有二十重世界种。此娑婆世界当第十三重也)又说世界体云。或以宝花茎为体(云云)言持花者表其花茎。故下文云秘密主菩萨以为其茎处于无尽大海(云云)意云。普贤菩萨为世界性故。花藏界是普贤体。为显此义名持花也。然花严云。普贤身相但依如如不佛国者。无别一国可名其国。譬如真如遍一切故也(然犹是事普贤。非理普贤也)。
  轨云。以妙莲花(等)解云。此明花藏世界体也。无尽海中有二十重大莲花王。是为花藏世界体性。其第十三名娑婆世界。形如虚空。佛名毗卢遮那。虽实报佛离此世界。无别净土。然定形量则是他受用身佛净土。若化身土非此所明也。
  轨云。最初正觉(等)解云。明佛果有七中。此第四明他受用佛道场仪式也。于中有三。一明所住道场。二明能住尊位。三明法会轨则。是即初也。总有十三颂半。初三行一句引入曼荼罗品文。后七颂三句引供养仪式品文。中间二行彼此离引。最后半颂阿阇梨之文也。大文分四。初二颂总明说诸曼荼罗图像。次十颂别明说中台曼荼罗图像。次一颂一句明法成就。最后一句明结界也。于初文中更分为二。初明中胎。后明三重。就初文中。最初正觉指大日尊。等者余尊也(曼荼罗如上出了)密中等者。重重院院名为秘密。故此中胎名密中密。台外图像犹是可秘。何况台中秘之又秘也。大悲等者。大疏云。行者初发一切智心。如父母缘识支种子。初托胎中。渐渐增长。为业巧风之所匠成(乃至)诞时百体备足。始于父母种姓中生。如依真言门学大悲万行净心显现。又此婴童渐具人法。习诸伎艺施行事业。如净心中发起方便修治自地随缘利物。故名大悲胎藏生也(云云有第二义如彼文之)。
  轨云。及无量(等)解云。此后明诸?图也。始从四佛乃至世天。当文可知之。佛菩萨等名为出世。护世天等名为世间也。
  轨云。四方普周(等)解云。此别说中胎图像也。于中有二。一显依报所有之德。二显正报所具之德。初中又二。初显道场形相。后显道场庄严。是即初也。大疏云。先作四方曼荼罗。其界唯用羯磨金刚智印。周匝相连以为其道。安其十字中又作十字金刚印。其上作莲花仰而半敷。令此十字如花之状。其花上又安八叶花(开敷含果实)即五佛四菩萨方位也。当以心想而置九点。即是中台及八叶中各想一点也。此点即是大空之证。此成正觉义也。于此八叶及中台。当作方圆曼荼罗而画本尊像。佛方坛。菩萨圆也。又其台上当想十二字真言王。令其字一一分别置于轮上(云云)言四方者四念住也(身。受。心。法)言一门者四静虑也(初禅第二第三第四禅也。四方各一也)若准十八圆满土。亦可三解脱门(空。无相。无愿)三总为一故云一门。言通道者。闻思修慧也(见佛地经论也)金刚印者生空智也。遍一切故。羯磨金者法空智也。为佛座故。疏云。莲者理离染着也。妙色者理光也(私云。白色云何。又妙是红莲色也)金刚茎者无非理也。八叶者略现大日佛德也(私云。表八圣道。谓正见等)具须药者恒沙性大悲也。众宝者理恒沙德也。无量光者。上佛所放佛菩萨也。众莲者化主所坐也。
  轨云。其上复观(等)解云。此后显道场庄严也。疏云。其上以下四颂显道场庄严也。师子座者。能降伏烦恼义也(私云。显说法决定义也)宝玉者(经作王字)能满众生愿也。大宫殿者金刚法界宫也。宝柱者诸波罗蜜也。幢盖者。幢能降伏。盖能利益。珠鬘者方便度等也。宝衣者离过义。自离过离他过故。香者戒也。花者慧也。云者叆叇也。众宝者四摄也。杂花者四无量也。严地者。生成佛智住持故。缤纷者繁布义。谐韵等者。能出常乐我净声也。音乐者。闻者净耳根也。贤瓶者。所有无非慧也。阏伽者。能洗烦恼垢也(云云。或本涅槃垢。私云。即洗无垢身义也)。
  轨云。宝树王(等)解云。此下显正报所具之德也。疏云。宝树等二颂显能化主德。初句真显能化主。摩尼灯者如阎浮金色等也。三昧者定也。总持者慧也。三昧总持即是地也。彩女者般若智智能养义也。佛波罗者佛部真言也。等者金刚部也。菩提花者莲花部也。菩提所觉。严花能觉也。方便者应机也。众伎者能说也。妙法音者诸尊真言也(云云)供养诸如来者。阿阇梨之秘文也。即结上也。
  轨云。以我功德(等)解云。此一颂明法成就也。疏云。以我等颂显自他法力德也。大疏云。此句是一切真言心也。以功德力故。以如来加持力故。以法界平等力故。以此三缘合故。则能成就不思议业(云云)意云。新佛功德力。古佛加持力。法界平等力故。如上神变不思议道场庄严自然成就。以此庄严回向法界故云供养。然则安住故云而住也(余处云愿成密严界。即此意耳)。
  轨云。结大轮坛印。解云。此一句即属上文同明法成就也。有印真言。如古仪轨。由此印明故。所变十方土成大悲胎藏大曼荼罗处。所谓花藏世界种也。
  轨云。次众色界(等)解云。此明结界也。诸佛净土虽不可限。随其所缘大少不定界其方隅必以宝绳。今用五色为表五佛及与五智。余经中云黄金为绳以界其侧标其胜色也。大疏云。五色线者亦是如来五智。亦是信进念定慧。以此五法贯摄一切教门。故名修多罗(云云)相配五佛色如轨注之(大疏云。亦五行者白黄赤绿黑。即戒信进定慧。如次以之为定。云云。今由与轨均引上文也)。问。何故必以众色界其道耶。答。古仪轨云。染彼众生界。令同法界色(云云)意云。令其界内有缘众生染同五佛法界色故也。
  轨云。观彼中胎(等注文可知。若未达者唯可观阿字之)解云。自下第二明能住尊位也。总有九颂文分为二。初五颂明中胎尊像。后四颂明二重尊位。是即初也。言中胎者。总指八叶台。别指花宝上。净月轮者。总有九重轮。别明最中轮。谓上所说师子座上更观月轮。其月轮中观阿字门。转其阿字成大日尊。永断二障故言清净。远离业苦名离诸垢。现有为身故云妙色。具无漏智名超三界。柔和忍辱名为绡縠。用此修身名严身服。文以惭愧为身衣服。除破裸形离系外道。表大法王故被宝冠。出世俗门故绀发垂。言寂然者无动摇义。三摩地此云等持。即定名也。谓诸如来常住色界第四定故三灾不动。故云寂然三摩地也。言辉焰者即身光也。过众电者举喻显胜。犹如等者又以譬显。谓住定境身光照曜。犹如净镜显现形容。非凡所见故云幽邃(以镜喻定正教所指)为佛法人示欢喜相。为天魔等现忿怒相。故云喜怒。又如来面貌偏非柔软。偏非忿恚。二相含现故云喜怒。白玉等色名为显色。百丈等像名为形色。操持等者说手印相。申垂慧掌仰置右膝名与愿印。又作定印及无畏印故言等也。正受持者明入定相(问。上云寂然等既明定相。何故复重说入定相。答。定有多种。上说等持即显行等四种威仪。在定之义。非初入定相。常住定心也。今言正受有时入定。如无量义处三昧。故无失也)相应身者与定俱身。谓身无动结跏趺坐。手持印契故名相应。具足三明(一宿住。二天眼。三漏尽)故云明了。除诸掉散名心无乱。本体真如故名无相。净法体者即是法界等流身也。言应愿者明本誓也。济群生者显方便也。八曼荼罗者。密明四智与四摄德(四智如常。即四佛也。四摄者。一布施。二爱语。三利行。四同事。即四菩萨也)大疏云。以如来加持故。从佛菩提自证之德现八叶中胎藏之身(云云)。
  轨云。次东遍智印(等)解云。下明三重尊位也。轨文相传为十三院。大疏云。第一重上方是佛身众德庄严。下方是佛持明使者。皆名如来部门。右方是如来大悲三昧。能滋荣万善故名莲花部(云云)又云。左方是如来大慧身。能摧破三障故名金刚部(云云)又云。从金刚密印现第一重金刚手等诸内眷属。从大悲万行现第二重摩诃萨埵诸大眷属。从普门方便现第三重一切众生喜见随类之身。若以轮王灌顶方之则。第三重如万国君长。第二重如朝廷百揆。第一重如宗技内弼。中胎如垂拱之君。故花台常智为大曼荼罗王。若自本垂迹。则从中胎一一门各流出第一重种种门。从第一重一一门各流出第二重种种门。从第二重一一门各流出第三重种种门。若从因至果。则第三重之所引摄成就能通第二重。第二重之所引摄成就能通第一重。第一重之所引摄成就能见中胎藏(云云)由此分别三重十三院。于三部中摄者。以上方遍智印下方不动胜三世等为佛部。以右方观自在为莲花部。以左方金刚手为金刚部。总名第一重院。以第三妙吉祥(今言第三是绮互文。正可云第二。从中向外当第三。故密云第三。本经及右仪轨皆云第二。又疏中判为第二也。然图中在第三也)然图中北方地藏尊。南方除盖障。西方虚空藏。及苏悉地眷属。随所住方可三部摄。总为第二重院(然苏悉地会有论之)以释迦院及护世天等亦随住方为三部类。四方大护图中阙之。可在第一重内。二守护门可在四方之内门也。然古轨中判十三会并案三重所摄尊位(云云)不定。又与图中有合不合。皆任意端邪正难辨。深得意者可沙汰耳。
  已上明能住尊位讫。问。如上所明他受用身是第二地能化佛也。其余九地及化佛身行相云何。答。自余九地义准应知。若化身佛身相不定。所居国土净秽不同。非此所明。然必可具金刚萨埵以下明化身行相故。又有释迦院及二乘故。今此界宗总显顿悟瑜伽行者。从初发心乃至成佛具足三身。住正体智自受法乐。出后得智化度有情。因果行相。一莲花上中台八叶。及须蕊中普门示现。子细寻观。无非此由。今举一隅以显万端。一切佛土谁不含藏。持行之者耳可悉之。
  轨云。次应执香(等)解云。明他受用佛道场仪式有三之中。自下第三明法会轨则也。如上所说道场尊位。皆是一会之仪式也。今明其会之轨则也。此中有二。初明请召圣众。后明圣集致礼。初中有三。一净治路。二去垢秽。三请圣众。是第一净治路也。诸佛法会为成证明。庄严法会增加威光。必请诸佛菩萨圣众。现不思议大神变力。显示所为真实不虚。令信众会生希有心。信受归依发心得益。是故先为请诸圣众净治其路。即是变秽为净之义也(古说云。想净虚空道也)。
  轨云。不动明(等)解云。第二去垢秽也。同上净治义。由此明王威德力故。净治之路弥除垢秽。悉令清净辟除魔障。先显分明守护佛身也(注文易知更不释之)。
  轨云。次以印(等)解云。第三请圣众也。若以法花为规模者。多宝分身。妙音普贤上行等类。皆从他方自界来集为作证明。余经之中其事非一。如文可知。两注易知。真言末云钩索等者。亦是召请引入义也。言除障者。又以不动重除障碍也。
  轨云。次示三昧(等)解云。自下第二明圣集致礼也。于中有四。此第一明本誓也。谓请诸圣为作证明。即陈本誓满无上愿。令诸佛等生欢喜故。言本主者大日尊等。言诸明者。自余圣众各以真言为其体性故名为明。疏云。诸明者本尊也(云云)。
  轨云。次执金刚(等)解云。第二明振铃也。于今伽蓝鸣钟集众。盖斯意耳。集会大众仪式如是。然振铃有三义。如金界记之。但彼文中表结愿相。今此文中唯表集众。右执杵抽掷显发智慧之义也。左执铃振摇显惊禅定之义也。发智慧故觉知本誓。出禅定故来仪法座。此义如是也(可有真言。如金刚界之)。
  轨云。所献阏伽(等)解云。第三明奉阏伽也。如文可知(阏伽义如金刚界记之)问。水以净物。云何今言浴无垢身。答。但是主客礼节义也。出净法界成权应身。内虽无垢外现同尘。故浴其身弥增光花。如言乞食讫收衣钵洗足也。次当净等者。非唯澡浴诸如来身。亦净一切佛子等身。禀佛言教作真实子名口所生。简胎生故。以大空性郁勃香水洗涤佛子菩提心中百六十心戏论之垢。故云净也(注文云不动加持者。重明净除垢义。自余注文如文可知之)。
  轨云。次奉花座(等)解云。第四明奉花座也。是亦迎客礼仪而已。即是随顺世俗事也。疏云。阿(入)是除遣。即除盖障义。以此为座毕竟不起一切障故(云云注云加护等者。明辨事也。以不动明示诸尊座也)。
  轨云。佉字大空(等)解云。明佛果有七之中。自下第五明变化身相。即是显示成所作智所起化用也。于中分六。一明作萨埵身。二明大悲无屈。三明所依住法。四明所修事业。五明化作佛身。六明内证功德也。三世诸佛虽得菩提。利有情故不舍因道。是故行者既成佛果。建立方便道场众会。更密示现作萨埵身严净佛土成就有情。如燃灯佛前释迦菩萨等。为能化主号燃灯佛。为所化人称释迦文。实是一人。无别二人。今作金刚萨埵亦尔。行者一人先成佛身。后现萨埵奉仕诸佛化度众生。首楞严经船师譬喻即此意也。疏云。问。此说萨埵其义云何。答。第三品中成萨埵自体。第二品中现转法轮用。故此品中说金刚种云。智者当转作金刚身。言佉字者。佉是空义。上有点是大空。以大空净一切空也(云云)意云。佉字是等空义。加空点成欠字则大空义。是则大勤勇种子也(大勤勇者即毗卢舍那也)先住此字门。然后作金刚萨埵身。意云。先成内证大日尊。后作方便萨埵身。若观诸法一向是空。则堕边见不可改转。今观欠字非空非有大空故证果还因。观非有故证菩提果。观非空故还菩萨道。故住欠字作萨埵身。疏云。金刚种子心鑁字者。何故供养法中上置点。经本傍有二点。共云金刚萨埵种字。答。供养显法自体。经本显法大用。故共无妨。离言说者鑁字义也(云云)总意云。顶观欠字显大空义。身观鑁字显离言义。一切诸法不可言有不可言空。皆离言说。住观时作金刚身也。疏云。何时作金刚身。答。入佛三昧耶前令作五字等身也(云云)今助释云。约初心行者可尔。今此现化。不同彼也。
  轨云。遍身被甲(等)解云。下第二明大悲无屈。此中有三。一被服甲者显被大悲弘誓甲义(真言印如上之)二摧伏魔者明为四魔不动坏义三结大界者明坚固大悲不退转义(各各说文中文可知之)如金界云。次于诸有情。当兴大悲心。无尽生死中。恒被大誓甲。为净佛国土。降伏诸天魔。成最正觉故。被如来甲胄(云云)正此义也。
  轨云。四方四大(等)解云。下第三明所依住法。于中有二。初明四念住。后明四静虑。此即初也。言四方者即四念住。以能修习身不净·受不乐·心无常·法无我为所住。故名为四方。以所观法为所护方。以能观行为能护者。一云。以四正断为四大护。由依念住修正断故。一律仪断。已生恶法为令断故修习正断。二断断。未生恶法为不生故修习正断。三修习断。未生善法为令生故修习正断。四防护断。已生善法为令住故修习正断。此四皆以精进为体。又云。若准涅槃。以四圣谛名为四方。即以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四种行相名四大护也。若浅略释。守护法界道场。四边每方有一执金刚神。住妙高四角四峰。即此四人也。亦可。护国四大天王即持国等密换名也。
  轨云。门门二守(等)解云。此后明住四静虑(初二三四)是得定人入出所由故名为门。以二种力资助静虑。一思择力。二修习力。举此二力名二守护。由此力故。于内心住有所堪能。是故静虑以此二力而为助伴(问。二力是法。何喻人耶。答。余有此例。最胜王经说力庆因举转轮王主兵臣喻。疏释其臣。此二力岂非以法喻于人耶)金刚萨埵心住四定。思择正法修习正行。二种力故现作四门。二守护人后印舒力。密表此义。初印舒进表勤勇义也。一云。以生空慧与法空慧为二守护。与定同转故名守门也。注云如来内门者表定义也。余文易知之。若浅略释。于今精舍安置金刚力士二人。盖斯意耳。如虑支佛本誓愿等也。
  轨云。涂香真言(等)解云。下第四明所修事业。于中有二。一明修供养事。二明称赞圣德。初中分二。初明所供养具。后明能供养行。此即初也。此有五种。大疏云。涂香者是净义。即住无戏论金刚三世无碍智戒。如是戒香。其性本寂。无去无来遍满法界。故名净涂香。我今已用此净戒香遍涂法身故能净香普熏一切。故名涂香(云云)次花鬘者。大疏云。花鬘者。净菩提心树王种子。从慈悲地中滋长茂盛开万德花。以方便故。以实名花。从大慈生(云云)次焚香者。大疏云。烧香是遍法界义。如天树王花香遍布。菩提香亦尔。随一一功德为慧火所焚。解脱风所吹。随悲愿力自在而转普熏一切曰烧香(云云)次饮食者。大疏云。饮食是无上甘露不生不死之味。若服此果德成就无过上味时。即名入证。故说为食(云云)次灯明者。大疏云。所谓灯者是如来光明破暗之义。谓至果地时心障都尽。转无尽慧遍照众生。故说为灯(云云或说加果子等种种珍财说六种。可悉之)然此供具非供他佛。行者萨埵现承事身。还供自身心王如来。故大疏云。是人则解香花等五种三昧义。亦解五种陀罗尼义。以如是等种种法门供具供养心王如来。能令诸尊欢喜所求必获。若以此中意趣返观世谛香花等。自然知彼色香性分所应用处。无量方便触物而生(云云)。
  轨云。虚空藏(等)解云。是后明能供养行也。今此菩萨福德无边。从虚空中流出无量供养云海。供养十方一切诸佛。无有穷尽。是故行者金刚萨埵入此三昧。变为其身作供养事。即十大愿中广修供养之大愿也。大疏云。一切利乐众生事皆从中出。无量法宝自在受用而无穷竭相。名虚空藏(乃至)谓如一花供养时。运心遍一切佛及凡圣。皆供养已即回向一切智智。谓诸受我施者。愿以此力令我得如上愿。如是愿讫。以此真言加之。无不成也(云云)注文易知之。
  轨云。毗卢遮那(等)解云。此第二明称赞圣德也。即十大愿中称赞如来之大愿也。偈文易知之。次有启谢。是阿阇梨之文也。如文可悉之。
  已上从金刚萨埵乃至此文。总密显示化身菩萨地前所修种种行相。然其化身不必如是。今标梗概。见者可详之。
  轨云。尔时薄伽(等)解云。自下第五明作化身佛。于中分三。一总表化身德。二明入地因行。三明成道果德。是即初也。三世诸佛由大悲故现变化身。是一大事。是故世尊观察大众。告秘密主说其因缘也。言法界者。所藏名法。能藏名界。界者藏义。佛身之中含容无边大功德法。故名为藏。或是因义。能生五乘世出世间利乐事故。言标帜者是法界体。即佛身心。显其形相名印真言。以此身心于生死中巡历诸趣。于佛会中建立菩提标帜之幢。令八部等恭敬受教。即是总表大悲意乐也。文相隐密。义趣如斯之。
  轨云。初印佛(等)解云。第二明入地因行也然解释此三昧耶。上约实行菩萨入地行相说了。今明方便菩萨行相。如前二义思准可察。然就初义此文有三。唯约入心·住心·得身而标此文。后二略之。简要之志也。又就后义。此文但据净胜意乐·行正地·及决定地三种而说。后二略之。影而显也。变化身佛亦必修行三僧祇劫。然后成果。问。化身菩萨若经三劫亦行十地。然后成佛。答。化佛如来有其多种。若为二乘及凡夫等所现小身。唯现三劫修行成佛。随所知故。若为地前小菩萨等所现大身。亦示十地修行成佛。顺所乐故。今此据胜故无妨难也。
  轨云。憩伽归(等)解云。自下第三明成道果德。此中文杂有二十五种。第一大慧刀。谓表断障成觉相。若菩萨坐菩提座以金刚智断一切障。然后成觉。是故注云刀喻利智断除为义。言恶见者是五见也(一身见。二边见。三邪见。四见取见。五戒禁取见)六烦恼中以见为利。过余烦恼故喻山峰。颠倒推度故云撩乱。然此五中身见为主。如树根本如人头首。若断身见余惑随灭。即此身见展转便成六十二见。谓于五蕴计我我所。言色是我。我有色。色属我。我住色中。初一我见。后三我所见。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一蕴有四故成二十。依三世分故成六十。加断常二见故成六十二见也(是一义。又有一义。繁故略之)又此五见。初二见通俱生·分别。其后三见唯分别起。以此慧刀金刚利智断如是等诸烦恼故。便得无垢如来法身。此言法身。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法身。非自性身。是则化佛成正觉义也(瑜伽论云。慧刀者。谓能永断一切结故。云云)第二大法螺。谓表果满说法相也。如玄赞云。如俗作乐曲终满位吹大螺吼。今既得果事圆满位为他说法亦复如是。故涅槃说。吹贝知时(云云)注云得满一切善愿者。显佛果圆满义。宣说大法等者。显说法利生义也(瑜伽论云。以一切诸相随好百千俱胝位数福聚。能感如来相好。不摄大法螺相。发大音声遍告无遍世界有情。云云)第三莲花座。谓表化佛生身相也。阿字变成莲花大座。诸佛坐之。从此阿字莲花之中出生诸佛。如母生子。佛还坐之。如子寄母。故名吉祥金刚座也。注文意如此之。第四金刚慧。谓表佛身坚固相也。大疏云。由此金刚印能坏无知之害。一切不能坏(云云)法体坚固故名金刚也。第五如来顶。谓表尊特大人相也。大般若云。如来顶上乌瑟腻沙高显周圆犹如天盖(云云)注说功能如文可知之。第六如来顶相。谓表身量无边相也。大般若云。如来顶相无能见者(云云)与注同也(无边身菩萨事也。可知之)第七毫相藏。谓表宣说中道教相也。大般若云。如来眉间有白毫相。右旋柔软如睹罗绵。鲜白光净逾珂雪等(云云)毫出入光故名藏也。注文意云。光遍十方饶益有情故。云满愿净戒因也。即三种戒中饶益有情戒因也。第八大钵。谓表具足应供德也。即阿罗汉三德之中第三德也(一杀贼。二不生。三应供)大疏云。亦能令一切非器众生皆堪为法器也(云云)注文可察之。第九施无畏。谓表大悲拔苦相也。能除现在怖患之苦。亦能消除未来怖苦。如文可知之。第十与满愿。谓表大慈与乐相也。虽注文中说自愿满。非但尔已。亦满他愿。是与愿义也。第十一悲生眼。谓表成就五眼相也。注云金篦等。大疏云。西方治眼法。以金为箸。两头圆滑。中细如杵。长四五寸。两头涂药。各用一头两眼涂之。今以金篦喻于涅槃。一切众生心自本有佛知见性。但以无智之瞙翳故。诸法实相不得明了。如来善用涅槃金篦除无知瞙开慧眼明。自早开了亦开他眼。犹如明目良医之术(云云)言见如来深密境者。即是解脱涅槃理也。肉眼等者。明五眼用。肉眼等四至果位时总名佛眼。如四大河至大池时总名海水(五用如文。云云)十力如下(云云)第十三如来索。谓表如来信解德也。譬如尊者用以罥索缚刚强者。折伏其恶系随顺者摄受其善。如来亦尔。以信解索。折伏逆者调伏其恶。摄受顺者护念其善。故大疏云。此印能缚一切恶者。亦能坏彼令除诸恶(乃至)示现种种形类具大力势。折伏摄受无量众生。令获佛果。即是大索广普遍同有情界义(云云)注意同之(若准瑜伽。大悲为索)第十三如来心。谓表佛智能生因性。大疏云。即是诸佛之智。此智不从他得。还从佛心生(云云)注如文之。第十四如来脐。谓表佛智所有功能。大疏云。阿没㗚都。此云甘露。言甘露者。智智别名。能除一切众生势恼。令得长寿之身。此甘露味亦从佛心生也(云云)注如文也。第十五如来腰。谓表如来智体相也。注云妙色身者。显化身佛。成圣智者。显智正体也。大疏云。此智印是从如来生也(云云)第十六如来藏。谓表如来智自性也。藏者阴藏。隐密为义。如来马藏(亦喻象王藏)无有不净。离二障垢梵行清净。故标阴藏以显自性也。注意如此之。第十七如来普光。谓表如来智威光也。佛体清洁犹如摩尼故。身具足一寻常光。即是智慧威光力也。然佛光明所照无边。以大慈悲作意力故。促为一寻分别昼夜。令诸众生作诸事业。若起神通大光无际也。注文易知之。第十八如来甲。谓表如来智力用也。譬如武军被戴甲胄入阵战敌无有怯怖。如来亦尔。擐智慧甲出世降魔。曾无所畏能作佛事。注文之意自然察之。第十九如来舌。谓表如来不妄语也。如来舌相常覆面轮。是不妄语如实语相。若作意时普覆十方。岂有妄语耶。立要期无谬故名为实语。说小乘无谬故名为如语说大乘无谬故名不诳语。说授记无谬故名不异语也(此依金刚般若论释之。更有余义。繁故不出之)第二十如来语。谓表如来语业巧用也。如来语门具八音德(一最好。二易了。三调和。四柔软。五不误。六不女。七尊慧。八深远之)随众生说法各令得解。其智慧广大无量也。注文可悉之。第二十一如来牙。谓表如来得上味德也。施他饮食故得是牙。鲜白锐利表过大相也。第二十二如来辩说。谓表如来四辩德也。一法。二词。三义。四辩。是则名为四无碍辩。其义如注之。第二十三如来持十力。谓表如来十力德也。一处非处智力。二业异熟智力。三种种界智力。四种种胜解智力。五根胜劣智力。六遍趣行智力。七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八宿住智力。九生死智力。十漏尽智力。皆以所知为其名也(具如大般若等之)第二十四如来念处。谓表佛具三念处德。设有三人。一人以香涂如来身。一人以火焚如来身。一人徒然不涂不焚。如来于此三人之中无爱无憎平等御众。是名如来三念住处也。第二十五一切法平等开悟。谓表如来平等说法也。三世诸佛出世本意。为说一味平等诸法令诸众生开示悟入一佛乘理。是则诸佛出现于世一大事也。为显其事有此真言。一切法者是三乘教。随类得益故云平等开示众生。悟入一乘故云开悟。今略示入影而显之。
  已上二十五真言明化身成道果德。故总文名如来身会也。问。何故报佛不说此德。今明化佛表如是德。答。自受用身遍满世界。诸根相好一一无边无限。善根所引生故不可知见。他受用身所具八万四千相好。唯菩萨见。今据通见故明化身。问。化佛所具正报依报亦以众多。何故今表唯二十五。答。若增若减俱无过失。然有表示为显化度二十五有群生类故。但表二十五种功德。即是二十五有三昧之标帜也。
  轨云。普贤菩萨(等)解云。明变化身相有六之中。自下第六明内证功德也。示现化身非如幻化。内有所证外现此相。是故今显内证功德。于中有四。一普贤。显证普遍贤善之理。二慈氏。显具大慈悲等之心。三无阂。显同得诸佛之身体。四无能。显等入诸佛之境界。此即初也。谓普贤菩萨真如为体。为利有情示现身相。行愿三业周遍妙善。三世诸佛内证此理。外现行愿不退之身。出世利生无有穷尽。为显此义密说此明。如意殊义以注可知之。
  轨云。慈氏菩萨(等)解云。第二显具大慈悲等之心也。诸佛慈悲名为慈氏。三世诸佛内备此心。外现怜愍有情之身。为显此义密说是明。大疏云。谓佛四无量心。今以慈为称首(乃至)上云普贤。是自证之德。本愿已满。欲化众生令得此道故次明之(云云)此意甚好也。
  轨云。时佛住(等)解云。第三显同得诸佛之身体也。即四意趣中平等意趣也(一别时意趣。二别义意趣。三众生意乐意趣。四平等意趣。如摄论等说之)佛为说此得平等身。更住三昧表示大相。言甘露者。大疏云。如人饮毒即时夭命。遇天甘露而得饮之。不老不死。诸患除愈。身心快乐。今此三昧亦复如是。若得闻思修行之者。即得出世乃至如来现法之乐(云云)言一切三世无碍力者。大疏云。三世无有能破坏者。此明力如是。除无明闇故名为明。若心口出名为真言。从身分出名之为明田增长义女声呼之。故云为妃(乃至)佛于定中现此明妃。与如来身无二境界。即同佛身。唯佛能知。十方三世佛及菩萨。由入此门遍于法界普门示现。成就众生无有穷尽(乃至)如世女人能生男女令胤不绝。此明能生一切如来所有功德。故义云妃(云云)。
  轨云。无能害(等)解云。第四显等入诸佛之境界也。即四悉檀中第一义谛悉檀也(一世界。二第一义。三对治。四各各为人悉檀也)佛为说此入平等境。亦住三昧现希奇相。号其三昧为无量胜。故大疏云。由住无量胜三昧故。感发生起此明妃也。此明妃名一切如来境界生。即是佛之境界。真言菩萨由此明故即同如来境界。亦生如是不思议境界。由入佛境界故。所作功德同于如来(乃至)无能害者是无障碍义。非直遍于如来境界。亦遍一切二乘境界。乃至最初发心之者俱能修此明妃之行。亦即入于如来境界(云云)明妃之义如上应知之。
  已上从初发心乃至成佛具足三身。自利利他。外现方便内证功德。一一简约配文释讫。得意之者可审详之。轨上卷了/
  轨云。尔时薄伽梵(等)解云。明佛果有七中。自下第六明佛果能成之因也。上来既说真言菩萨发心修行成佛行相。然非无因而有此事。身中法尔本有三部四处种性(三部是横也。四处是竖也)是则成佛因缘之性。了知此因观身法界。即知我身成佛所以。为此义说是法门。于中有二。初总明所由。后别明三部等。此即初也。大疏云。字轮即是遍一切处法门也。菩萨若住此字轮者。从初发心乃至成佛。于是中间自利利他种种事业。由入此门皆得成就。无有挂碍(云云)。
  轨云。宝冠举手(等)解云。此后别明三部等也。此中有六。一宝冠等者。总明印相也。二眉间等者。别明四处也。三阿字等者。明三部法也。四初行等者。明四处义也。五方便等者。傍明方便行也。六结明四重曼荼罗具足定慧义也。虽有门门。总是显明三部四处字轮义也。大疏云。最初阿字即是菩提心。若观此字即同大日法身体。谓观此阿字轮。犹如孔雀尾轮光明围绕行者而住其中。即是住于佛位也。此字轮当作三重。于中而置阿字。余字眷属在外。又此阿有五种。阿·阿(长)·暗·恶·恶(长)其阿娑嚩字显三部义。如次佛部莲花部金刚部。今言轮者是曼荼罗义。坛法中心是大日佛。即同此阿字北置莲花及诸眷属皆在一处。即娑字。南置金刚及诸眷属。即此嚩字。今从阿字更生四字。即是大悲胎藏之业。第一阿字菩提心体。次有迦佉哦伽等五音。皆取四字(各除第五字)次又取野啰乃至乞叉。皆是男声。悉入阿字轮。行者已发菩提之心修如来行。故次明阿(长)字轮。是行也(乃至迦等傍角加点为长声轮也)既具足行则成菩提。故次明暗糁鑁字轮(乃至迦等顶上加点为暗字轮也)既成菩提当至何处。谓大涅槃。故次明恶索嗼等轮(乃至迦等傍加二点即涅槃轮也)其长恶一字是方便轮。所以中无也。是此释迦佛轮(羯磨部遍一切轮故无别坛也)凡字轮大为三分。初阿字即为一分。次迦等为第二分。次野等为第三分。除乞叉字。由重字故(贺娑二声)已上皆是智慧字也。次有伊(上)伊邬(上)乌翳爱恶奥八字。加此八字即成三昧。皆是三昧声也。亦随五轮而恒转之。其义可知。次有俄(鱼可)若(而可)吒曩(上)莫(莫可)此字遍一切处。谓遍于定慧中也。然此五字亦随五轮而转。谓加角点。或加上圆点。或加傍二点等。此五皆成五字也。所谓字轮者。从此轮转生诸字也。轮是生义。如阿一字转生四字。谓阿阿(长)暗恶恶(长)如是迦等二十字亦尔。次有十二字。谓伊(上)伊邬乌噜留卢留翳爱乌奥。即同角点。谓三昧也。仰壤拏曩莽亦有五字。即同头点。其野啰等八字即同傍二点。是除义也。当知此字轮即遍一切真言之中。若见阿字当知菩提心义。若见长阿当知修如来行。若见暗字当知成菩提。若见恶字当知证大涅槃。若见长恶当知是方便力也。若见迦等随义类而演说之。此诸字等皆是慧也若见啰等八字当知即同傍点。亦是随类相应也(谓啰是无垢等)若见伊等即显三昧。若见仰等五字当知大空离一切相。即是成佛义也。如是了达能入一切陀罗尼义旋转无碍。故名字轮也(乃至)如是所说定慧空等。是佛道门。成正觉道也(乃至)然此诸字皆是如来以加持神力从如来内证体性而流出之(乃至)凡迦遮吒多波等皆属阿字门。如阿字单是菩提心。若角加画即是行也。此是菩提心并行也。若上加点。即菩提心并大空离一切相成菩提也。若傍加二点。即是菩提心并除一切障得涅槃也。他皆效之而转相加。或但一义或二或三义可知也。或有阿字。上虽无点。其次有重字。如仰壤拏曩莽等声。以此连前即是暗字。所以尔者。此仰等是点。用加于前则阿字成暗音也。或阿字无点。其次有重字。如迦佉俄伽重加四字。用仰字为点也。遮车阇社用壤字为点。他皆效此。啰字等声以配于前。即成恶字。所以然者。野啰等皆是傍二点。今以连前。阿字成恶声也(乃至)迦遮吒哆跛。三昧品证菩提心行佛受并涅槃。此等说字等相加有真言教初中后俱(乃至)瑜伽阿阇梨观行成就。随心所作任运皆成。观此字轮遍布身分。犹明见故。同于佛身与佛同位。然布字时当分为四。即是四重曼荼罗也。头为初分。是阿字菩提心。从迦佉俄伽仰等乃至奢娑诃。凡是第一声者皆属菩提心也。当从行者眉间毫处而观迦字。从佉以下当右巡旋逐日而转。一匝布之令环相接。次从咽以下为第二分。属长阿字。亦当于中右行布之。此是菩提行也。从心以下为第三分。属暗字门。心上布迦等以次右旋。次从脐以下属恶字门。是大涅槃。亦从中位置属字等。以次右旋相接令遍也。头为上分。咽心为中。脐为后分(发心为初。行果为中。大寂为后也)第五恶(长)字遍一切处。随意所作皆得之。此在身外。如佛身光随意而用。不在身内布字之位也。暗字亦尔。与恶同也。师既如是成身已毕。其曼荼罗亦如是布。亦想弟子令如是作三事皆成。即是秘密曼荼罗也(云云)又初阿字黄色。谓金刚色也。第一迦等亦复同色也。第二阿字黄白也。阿体黄三昧白故。第二迦等亦复同色也。第三暗亦黄白也。阿体黄空点白故。第三迦等亦复同色也。第四恶黄黑也。阿体黄二点黑涅槃色故。又降伏义故。第四迦等亦复同色也。第五恶种种色也。阿体黄角点白傍点黑故。伊等亦尔。凡布曼荼罗亦为三重。第一重迦等周匝。内重为金刚轮。此持诸法犹如金轮持世界也。是欲坚固菩提心故。先作内重也。第二长阿及暗二轮同是中分。若迦为轮。即不须用欠字轮也。(迦是行是因。欠是证是果)第三恶轮亦顺于中如上布之令环合也。伊等十二在外散布。犹如光焰。此即三转法轮之义。如是布已。犹如大日如来神力。此轮亦名因缘轮也(云云具如大疏文可见之)。

莲花胎藏界仪轨解释卷中

  (本云)
  德治三年九月二日。于山城国西山乙训寺驰笔了。笔迹左道间贻后人之。期定。
  右笔。求法沙门□清(二十五)。
  宝永五夏虫拂节。以件本劳他笔功了。
  次年二月二十五日。以同本一交了。
  池上末资亮深。
  亨保七寅年中冬九日子上刻功了。
  同十日一挍了。
  子岛末资宣真(二十五)。



莲华胎藏界仪轨解释卷下(依青龙寺本)

  释真兴集
  轨云。曩莫阿(等)解云。此下广明三部轮。兼明四处也。四段如次可知之。
  轨云。伊缢(等文中多本无鲁卢二字。上文既云伊等十二。故必可有也)解云。此傍明方便行也。内证真如自利圆满。外现方便利乐他。故名为方便究竟义也。即释迦佛普贤等士皆出方便化度众生。是名诸佛究竟道也。
  轨云。菩提心(等)解云。此下结明四重曼荼罗具足定慧义也(寻上可知之)。
  轨云。尔时世尊(等)解云。明佛果有七中。自下第七明佛因所成之果也。其自性身无色无形。自受用身非余所见。但有应化随机示现。所以自下一一明之。于中有二。一明中胎九尊印言。二明三部普门示现。此即初也。此中分二。初明所住道场。后明能住尊体。是即初也。于中亦二。初长行偈颂总明建立道场。后明能作因缘。是初文也。今此道场曼荼罗法如上既释。此文存略。时佛为明秘密法故。入等至定现希奇相。大疏云。言等至者。如三世佛皆从此道乘此方便而成正觉。我亦如是故名等至(云云)若释实义。梵云三摩拔提。由前加行平等心故至此定中。故名等至也。言内心者。指行者心。行者身中本有法界曼荼罗处。即用头上为其内胎。用心已上为第一院。以脐已上为第二院。从脐已下为第三院。故云内心。内此行者一具身地。即是法界之自性也。谓以真言密印加持本性净故。事业金刚所护持故。净除一切惑业尘垢。我人株杌过患无故(于别别蕴自性断割为我。数数取趣为人。见相续起为众生。乃至命存为寿者。言等者。意生儒童等也)方坛如前释之。西向等者。说观行者对面之方。言意生者。略有二义。一云。今此莲花从修行者观心中生。故云意生。二云。行者心中本自所有八叶莲花。由观念故开敷显现。故名意生(种种庄严如大疏说之)其中佛者大日如来。大疏云。此是行者自性无师智大日佛。非从外来也(乃至)超身语意染污心地。得至净心毗卢遮那悦意心地(云云)于八叶上等者。明九尊位(经中云。西北慈氏。东北观音。与今少异也)尔时行者等者。大疏云。其花茎下观为大海水。海岸之外为成三昧耶故。须辨花等(云云。说此内心曼荼罗仪式子细在疏。不能繁引。可检知之)言优陀那者。此云颂也。言大我者。佛之别名也。啰字净等者。如上以字烧字。观于灰烬中更出道牙。是故次授暗字置弟子顶。暗字上点是甘露法水用灌其顶也。住瑜伽座亦如上之。寻念等者。大疏云。谓师将度弟子入秘密藏故。寻念三世佛所行方便。欲令同证同护持之。师既自住瑜伽座。以其身心作佛海会。独自明了。余所不见也。次授弟子花。令投师身上供养内心之佛(乃至)其花投处。大略心为八叶位。从脐至心为金刚台。脐为大海。从脐以下是地居诸尊位也。此者何义。谓从诸佛大悲海生金刚智。此智出生一切佛会也。于一切曼荼罗中。此最为上无与比也。其持诵者观其内身肉心八分为八叶开敷。及啰字置目等也(云云。取文不全。只简要也。以此疏文可知。一段颂文也。云云)注云曼荼罗三重等者。明三重曼荼罗之色也。内中外轮名三重也。如文可知之(上有此义。寻可悉之)。
  轨云。尔时金刚(等)解云。此后明能作道场之因缘法也。如上建立行者内心道场仪式。犹有疑惑。其外器界有显形色。建立道场应是实尔。内身观之建立道场。犹如幻化。岂信之耶。是故金刚秘密菩萨为除彼疑。说此真言明能作因。谓一身中具有五大三业种子。五大为因。三业为缘。行者观心为士用力。建立内心大曼荼罗。与外均等。不可疑怪。为表此义有此真言。五大三业在真言中(大疏云。暗缺暗恶如次为地水火风。与今少异。彼有别义可悉之)长行中云升于大日等者。大疏云。犹此菩萨能知如来身口意密故名秘密主。位同大觉。为度众生示作菩萨而相起发。此中身密即是诸印。如四重曼荼罗。一一本尊各有密印。若观此印。即知此尊所表秘密之德。随类上中下差别有无量种也。语密者即是诸尊所有真言。闻此真言即知此尊内证之德。意密者即是本尊瑜伽之观。亦随四重方位各各不同。与此相应即入如来秘密之义也(云云)。
  轨云。尔时毗卢(等)解云。自下第二明能住尊体也。于中分三。一明四佛。二明四菩萨。三明大日。是则明初二也。有长行偈颂。长行之中总标明之。所说八印密中之密。是故世尊更观大众告密主也。言圣天者佛之别号。如言圣主天中天。言自道者。诸尊各各本真言也。为标帜者。种子及印也。言悉地者。此云成就。自余文句如文可知之。次偈颂中总明八种曼荼罗形及八种印。大疏云。此是大日威德生印。从此印中如来威德生。此是一切智智之明也。其曼荼罗作三角形。于其四边又有四三角围绕之。故云周也其中当观大日如来而在其中。其曼荼罗观八叶花。其花台上作曼荼罗。即是前瑜伽座也。作此三角。其尖向下。其色赤也(上说向上义用殊也)次第二云。此是金刚不坏印。金刚者是如来智。非从缘生。不可破坏故名不坏。其曼荼罗圆如嚩字(第五声)以金刚围之。其金刚亦在四边。此曼荼罗正圆而白耳。亦在花台上。其中有大日如来。以下皆放之。次第三云。此如来藏印亦名莲华藏印。此曼荼罗如前作圆月轮。但以四莲围之为异耳。于中亦观大日如来。次第四云。是佛音庄严印。又是万德庄严印。亦名内外庄严印。此曼荼罗半月形。而侧以点围之。次第五云。此印名从佛支分生印。其曼荼罗如瓶形者。意取瓶腹。即是形圆也。以四金刚围之。次第六云。此是法住印。其曼荼罗如虹形。有诸色间错。犹如虹晕。其形如覆虹。其下平。上有金刚幡也。上来诸曼荼罗有莲有金刚有点等。今此曼荼罗一一皆取以庄严。围之相间错也。次第七云(无印名)其曼荼罗虚空形(方形作之)杂色间杂。是虚空色。如空中含一切色象。如来大空智含一切法也。其两边各一点挟之。次第八云。是如来迅疾持印。谓如来秘密神通力也。力持迅疾之义也。其曼荼罗同前虚空。但改作青色以众多白点围绕之。当知此八印皆大日印也(已上大疏文也)。
  轨云。满足一切(等)解云。第三明大日也。谓上八印虽亦大日。彼显所具四智智德四摄悲德。非显自体。故今八外别显自体。于中分三。一显智自体。二显心自体。三显身自体。此即初也。正体智名一切智。后得智名一切种智。二智合言一切智智。前四佛显智用。今显智体故与前别也。大疏云。经云。时佛住降伏四魔金刚戏三昧(乃至)说一切智智满足金刚句者。住此三昧能伏四魔。能除六趣烦恼业苦与解脱乐。亦能满足一切凡圣所有希愿(云云。五字义可见大疏。云云)。
  轨云。遍法界(等)解云。第二显心自体也。谓此四阿字是大日心。周遍法界无所不至。大疏云。从阿字出三字成四字。此四合为一遍布一切处。声门字出亦遍一切(乃至)从此真言四德普遍一切如来之心。如从一字而生二字。二字生四字。四字生八字。八字生十六字。如是展转无穷。然实初字即同第二。第二同第三。平等无差别。即此四字是此经中正宗体也。一切秘藏皆从此生。即是毗卢遮那佛心也(云云古轨云。转阿字成法界身者。色心合说也。四字义寻上可知之)。
  轨云。即时住(等)解云。第三显身自体也。谓大日尊中台之主故。以一切真言上首暗字真言为其身体。故经说云是我自体。大疏云。我者即是大日如来(云云)文中有二。长行及明也。智生三昧者。大疏云。谓此三昧能生如来普门善巧之智。故以为名(云云)言百光者。大疏云。从此一字(暗字)百法光明遍流而出。百威德光从此出也。然此字轮最中置此真言王。次外一轮有十二字。谓从伊至奥凡十二三昧声也。次外轮布于百字。先从迦等二十五。次迦(去)等二十五。次欠等二十五。次屩等二十五。以中俄(上)若(上)拏那磨五字是大空点遍一切处故同布列也(又云。此五字在别。外十二字同圆布之)其布字次第逐日右转也(云云。又有五重布义。未分明之。)问。何故不布啰等八字。答。若加啰等过百数故应无表示。今有所表唯五五也。言百字者。今释之云。诸佛正教虽有八万四千差别。不过五法事理百法。以此百法为一切佛智德光明。为表此义名百光明也(言五法者。一心法。二心所法。三色法。四不相应法。五无为法。初四为事。后一为理也。言百法者。八识。五遍行法。五别境法。十一善法。十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十一色法。二十四不相应法。六无为法也。问。烦恼等法何为佛光。答。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故无妨难也)一云。三业之中。十善功德更互相资成百福德为佛威光。故名百光。义准如是之。
  轨云。秘密主(等)解云。此第四总结也。如文可知之。
  已上明中台九尊印言了。
  轨云。复次秘密(等)解云。自下大段第三持法得利章。当经中第四持诵法则品。正宗分内也。即明佛果有七之中。第七明佛因所成之果有二。自下第二明三部普门示现也。若法界曼荼罗。若内心曼荼罗。通显俱得之。经文隐密。义推如斯。于中有二。初明三部。后明普门。初中分三。此即第一明第一东方佛部也。大疏云。次于东方内院。当大日如来之上画作一切遍知印。作三角形。其锐下向。纯白色光焰围之。在白莲花上。即是十方三世一切如来大勤勇印。亦名诸佛心印也。三角是降伏除障义。谓佛坐道树。以威猛大势降伏四魔得成正觉。鲜白是大慈悲色也(云云)次虚空眼(等)大疏云。次于大勤勇北至于北维置虚空眼。即是大日佛母也(云云)次一切菩萨。大疏云。于大勤勇南至于南维作一切诸佛菩萨真陀摩尼印。此是净菩提心。无边行愿之所集成。常能普雨世出世间一切财宝。诸救世者皆从性净莲花台中现如是宝。故云住于白莲上(云云)余如文之。
  右此院内亦有七俱胝佛母等。不出印真言也。
  轨云。北方观自在(等)解云。此下第二明第一院北方莲花部也。大疏云。大日右方置大精进观自在者。即是莲花部主。谓如来究竟观察十缘生句。得成此普眼莲花故。名观自在。约如来行故名菩萨。顶现无量寿者。明此行之极果。即是如来普门方便智也(云云)曼荼罗形如文可知之。次多罗菩萨在观音右。凡诸圣者皆向大日以定左右。从观音眼生。阿弥陀佛姊妹也。大疏云。多罗是眼义。青是降伏色。白是大悲色)等。云云)余如文之。次毗俱胝在大势至右。大疏云。时观音额皱中现此菩萨。西方谓额上皱文为毗俱胝。如今人忿时额上有皱也。其身四手右一垂珠鬘。二作施愿。左一持莲花。二执军持(等。云云)余如文之。次大势至在毗俱胝左。大疏云。如世国王大臣威势以至得此自在之位。故名至也。持未敷莲(乃至)是莲花部持明王也(云云)余如文之。
  次耶输陀罗在大势侧。大疏云。此云持名称(乃至)钵胤遇者是淡黄色。或如绿宝。西方上胜之花也(等云云)余如文之。次白处尊在多罗右。大疏云。半拏啰嚩悉宁。此云白处。以此尊常在白莲花中故以为名(乃至)名为莲花部母。观音之母也(云云)余文可知之。次马头明王在观音下。大疏云。何耶揭唎婆。此云马头(乃至)食啖诸障成猛威势。是莲花部忿怒持明王也(等。云云)余如文之。次诸菩萨所说者在处不定。今案。此段未详。然此院中有多菩萨。谓大明白身发生等。皆无印言。今总此等名诸菩萨。其义可得之。次地藏菩萨不说在处。依图可知。大疏云。此菩萨从善性而生故名善子。从佛而生故亦名佛子。能说种种三乘行门利益众生。如十轮说)云云。今此菩萨与下同异。至下可知之)。次诸奉教者不说在处。依图可知。即是莲花使者眷属众等也。
  此次须列金刚部金刚手院。为慢法者绮互列故交错次第至下列也。
  轨云。佛子应谛(等)解云。自下明第二重东方妙吉祥院也。文云。第三亦是隐言。理实应言东第二也(图与此异也。疏文与今同也)大疏云。当释迦之内正东门中画文殊师利。身郁金色(瞻部金色)顶有五髻(表佛五智)作童子形。左手持泥卢钵罗。是细叶青莲花。花上有金刚印。极熙怡微笑。坐白莲花。是其秘密标帜也(云云)余如文之。次光网在文殊北。大疏云。光网童子身真金色。执持宝网(乃至)文殊持无相妙慧。光网持万德庄严)等。云云)余如文之。
  次无垢光在文殊南。此菩萨在密印品中(具如文之)次计设尼。谓此下五使者在文殊左右。大疏云。计设尼是鬘端严义(云云)如文知之。
  吹乌波计设尼。大疏云。乌波是亚者也。文殊以五髻征表五智。故此使者以美发为名也(云云)次地慧。如文易知之。次质怛罗。大疏云。质多罗是杂色义(等。云云)余如文可知之。次召请。如文可知。大疏云。文殊五使者。一名计设尼。二乌波计设尼。三质多罗童子。四地慧菩萨。五召请童子。于妙吉祥左右列之。各持文殊之一智也。其五使者下各作一奉教者(云云)次不思议。谓是即于五使者各有一人奉教之者。总名不思议童子。与使者别。以其真言当知之也(与图异也)。
  右此院内亦有观自在普贤对面等多类。皆无印真言也。
  轨云。行者于左方(等)解云。自下明第二重内南方除盖障院也。大疏云。于第二重大日如来左方画除盖障菩萨。西方俗法。东向而治。故以东为初方。南为右方。西为后方。北为胜方。今此曼荼罗坛门向西故。当大日左方也。左手持莲花。花上置摩尼珠。右作施无畏手(云云)余如文之。次除疑怪。梵云憍睹褐罗。大疏云。除盖障侧作二使者。然后如次置八菩萨。凡列诸眷属。皆令最初者在右。第二者在左。第三复右。第四复左。如是一右一左次第置之。今此菩萨在除盖障之右也(云云)余如文之。次施无畏在除盖障左。大疏说印云。地为信。水为进。火为念。风为定。空为慧。此印即表五根力也(云云)余如文之。次除一切恶趣在除疑右。大疏云。以诸众生无始以来。以无明故常在三恶。今此圣者得是五力(与前印同故)举之令升(云云)余如文之。次救护慧在无畏左。亦名救意慧。如文可知之。次大慈生在救护左。亦名慈起。如文可知之。次悲旋润在除恶右。亦名悲念。大疏云。此菩萨名悲念者。此菩萨系属于悲。如人被他执持故不得自在。此菩萨身心系属于悲为悲所持故(云云)如文之。次除一切热恼在悲念右。如文可知之。次不思议慧在慈起左。如文可知之。
  右此院亦有贤护菩萨。无印言也。
  轨云。北方地藏(等)解云。自下明第二重内北方地藏院也。大疏云。此菩萨于杂宝庄严地上。以金银颇胝水精四宝为莲花座。在其座上光焰周遍其身。如在胎藏。故云处于焰胎(等。云云)余如文之。问。今此菩萨与在上观音院有何异耶。答。是一体菩萨。由本誓故成他部伴成自部主也。次宝处在地藏右。如文可知之。次宝手在地藏左。亦名宝掌。余如文之。次持地在宝处右。如文可知之。次宝印手在宝掌左。如文可知之。次坚固意在持地右。如文可知之。
  右此院内亦有日光等四人。皆无印言。如是上首诸尊又各各左右眷属围绕之。
  轨云。西方虚空(等)解云。自下明第二重内西方虚空藏院也。大疏云。此菩萨持如来等虚空慧持大慧刀者。利慧标帜也。被服白衣。白净无垢。是其教行外饰也(云云)余如文之。次虚空无垢。大疏云。此中法门眷属亦如前次第左右列之(云云)。余如文之。次虚空慧。莲花印。清净慧。行慧。安住慧。皆如文可知之。
  右此院亦有十波罗蜜菩萨金刚藏等多类。皆无印言也。
  轨云。出现智菩萨(等(解云。摄大仪轨亦名苏悉地伽罗菩萨也。上文苏悉地眷属。判为苏悉地会。是则虚空藏院之内也。以出现智为其上首可有眷属。若依图者。此出现智位在虚空藏院内。从此下位有曼荼罗菩萨·金刚明王·乃至十一面等。以如此等可为眷属。在此轨文并图中。不见经文及疏文也。出现智在古仪轨中。勘之可悉矣。次执莲花杵。此菩萨又经及疏不说之。在古仪轨中。传云。图中金刚针也(云云)又可勘详之(然定此苏悉地会诸师异说。未有一定。今所释者依其一途。可问明师之)。
  轨云。复次第二(等)解云。自下明第三金刚部。即第一重南方也。今言第二。是密意言。以其中台为第一故。大疏云。于大日左置金刚部。谓执金刚能满愿者。其色如钵胤遇花。是淡黄色也。或如绿宝。净法界色。与金刚智和合。是故其身黄白。如是智身如空不坏故。用虚空色以为标帜也。所持密印是五股金刚。五如来智。皆兼权实。以金刚慧手执持其中。故云。右执拔折罗。首戴三峰宝冠。形若山字。峰间如仰月形(等。云云)余如文之。次忙莽鸡。大疏云。忙莽鸡是母义。莽鸡又多义。在部主右。所谓金刚部母。亦持智杵(云云)余如文之。次金刚针。大疏云。在部母右。持一股拔折罗。是一相一缘坚固利智。贯彻诸法无所不通。故名针也(云云)有二使者皆女形也。余如文之。次金刚锁。大疏云。在执金刚左。执持连锁。两头如拔折罗形。下有二女使。摄持刚强难化众生。使不退于无上菩提。故名为锁(云云)余如文之。次降三世。大疏云。在执金刚下。号月靥尊。面有三目四牙出现。如夏雨云色。作大笑形。以金刚宝为璎珞。以无量门大势威猛摄护众生。有无量眷属(等。云云)余如文之。次一切持金刚。大疏云。十佛刹微尘数金刚。同入金刚无胜三昧。如金刚手无别(等。云云)今义推云。此院之中有五人持金刚菩萨合之为一。名一切持金刚菩萨也。次金刚拳。谓此菩萨不见别说之处。在古仪轨及图中也。次一切奉教。大疏云。在本尊侧。承命往来。随有所作者也。乃至通三部使者用之(云云)今案。此院中有使者军荼利等八人。合之为一。名一切奉教也。余如文可知之。
  轨云。次往西方(等)解云。自下明第一重内西方佛部也(第一重中以上下方为佛部。以左右方为金刚莲花部也)今在不次为授口决也。大疏云。次往西方画如来持明使者及诸执金刚众。于此下位依涅哩底方画不动明王。如来使者作童子形。右持慧刀左持罥索。顶有莎髻。屈发垂左肩。细闭左目。以下齿啮右边上唇。其左边下唇稍翻外出。额有水波文。坐于石上。其身卑充。作奋怒形。是其标帜也。此尊于大日花台久已成佛。以本誓故示现初发大心诸相不备之形。为如来僮仆给使执作诸务。故持利刀。其罥索者。是菩提心中四摄方便。以此执系不降伏者。以利刀断其业寿命。令得大空生。业寿种除。戏论风灭。故缄其口。以一目视者。如来以等目所观众生无可宥者。故此明王所为事业唯为此一事因缘也。镇其重障盘石使不复动。成净菩提心妙高山王。故云安住在盘石也(乃至)言不动者。此是如来法身以大愿故。于无相中而现是相。护一切行者。若行者常能念之。能除一切障。所谓不动者即是真净菩提心。为表此义。因事立名也(云云)次胜三世在般若右。大疏云。次于下方西北隅际。作降三世忿怒持明王。首戴宝冠。持五般金刚印。瞻仰大日。如请受教敕之状(云云)余如文之。次大威德在胜三世右。经及疏中不说之。古仪轨云。身作玄云色。六手身六足(云云)即出大咒也。余如文之。
  右此院内最中有般若尊。其左有降三世尊。并不说印言。又经及疏不说之。般若尊印言在玄法寺仪轨中。又降三世尊。古仪轨云。八臂而四面。笑怒恐怖形。四牙炽盛身。执持诸器仗(云云更可检之)问。金刚手院有降三世尊。今此院中有胜三世。亦名降三世。此外亦有。凡三处有。同欤异欤。答。一云。各别也。别人同名。其印真言亦各异故。别体同名。部部非一。如金刚针在金刚手院。亦有虚空藏院之末。执杵菩萨亦名金刚针等也。一云。一人一名。随本誓故处处出现。如地藏等也。二义俱得。取舍任意耳。轨中卷了。
  轨云。持真言行(等)解云。自下明第三重东方释迦院也(诸菩萨在悲智之间。上求下化故为第三也(大疏云。于东初门中。先置释迦牟尼。身真金色。并具光辉三十二相。所被袈裟作乾陀色。坐白莲花作说法状。谓以右手执袈裟角。如今阿育王像也(云云)余如文之。次能寂母。大疏云。次于世尊北置佛眼。亦是释迦佛母。此是如来随类形三昧也。此三昧正以大慈普眼为体(等。云云)余如文之。次毫相。大疏云。于佛母右画如来白毫相印。住莲花中作商佉色。身有圆光。手执莲花。如半敷形。内有宝珠。此是如来无边福业之所集也(云云)余如文之。次一切诸佛顶在右莲中。大疏云。谓十佛刹土微尘数佛之顶。顶者是尊胜义。最在身上。即是十八不共法之别名。此尊形像一同释迦具大人相。唯顶肉髻作菩萨髻。亦住宝处三昧(云云)余如文之。次白伞盖佛顶等。大疏云。次于释迦之南置五如来顶。第一白伞(真金色)第二誓耶。此云胜(郁金色)第三微誓耶。此云最胜(浅黄色)第四帝殊罗施。此云火聚(极白色。名高。亦名光聚)第五微吉罗拏。此云舍(浅白色。亦名除障。亦名舍除。亦名摧碎)是弃舍烦恼义亦是摧碎义。此五如来五智之顶等(云云)次广生佛顶等。大疏云。毫相之右画三佛顶。第一广大(白色。亦名广大发生。亦名大转轮佛顶)第二极广大(黄色。亦名极广生。亦名光聚佛顶)第三无边音声(赤色。亦名无量声佛顶)其形相皆同五顶。是如来三部众德之顶也(云云)次声闻及缘觉(并在左方)大疏云。此是法佛大悲愿力。为利有情。于三昧中而现声闻缘觉真言。若有众生应以此法入道之者。令从此门入大悲藏(云云)其名号如文可知之。次无能胜。大疏云。是释迦眷属。亦入宝处三昧。此是释迦化身。隐其无量自在神力。现此忿怒明王之形。降伏众生而尽诸障(云云)次无能胜妃。准上可知之。
  右此院内有如来宝等。皆不说印言也。
  轨云。次于东北(等)解云。自下明第三重内护世天等也。于中有四。约四方门分别之故。此即第一东方部内也。于中分三。初东北。次正东。次东南。是即初也。大疏云。次于东方最近北边布列五净居天众(初三名如轨之)第四意生第五名称远闻。此是五那含天子耳(云云)此佛所化生。非关世天也。一一如文可知之(五佛顶之次有也)。
  轨云。行者于东隅(等)解云。自下明东南方部也(先须列正东帝释部。今绮互故隔越列之)大疏云。东南隅布列诸火天众。住火焰中。额及两臂各有三灰画。即婆罗门用三指取灰涂身像也。此是普门之一身。为引接火祠韦陀梵志。方便开示佛韦陀法。故示大慧火坛。净修梵行之标帜也(云云)余如文之。火天后等四人。亦如文可知之。
  右此部中亦有阿诣罗仙等。不说印言也。
  轨云。次增长天(等)解云。自下第二明南方部也。于中分二。初正南。次西南也。此即初也。经及疏古仪轨中无增长天。以阎魔王为首。故可名阎魔王部也。今此天王如文可知之。次阎魔王。大疏云。次于大日之南作焰魔法王。手执檀拏印作极恶忿怒形(等。云云有三藏于冥途遇鬼见之事。可见疏之文)是亦佛化身也。次死王。大疏云。此是阎罗明王也。亦为成就大悲发生曼荼罗故。随所通达而说真言(云云)次焰摩七母。大疏云。有七姊妹。此七摩怛里以本名为真言(云云)次黑夜神。大疏云。此阎罗侍后也。为欲除彼无明黑暗之中长夜诸障垢等怖畏故说此言(乃至)此等皆女鬼。其形黑色也(云云)次荼吉尼。大疏云。此大夜叉能知人欲命终之者。兼六月知之。取其心食之。其心者是所谓人黄在人身中。犹如牛生。若得食者得大成就(乃至)此夜叉属摩诃迦罗也(云云
具如大疏第十之)。
  右此部中亦有难陀龙等。皆不说之(二龙印言在本西方)。
  轨云。泥哩底方(等)解云。自下明西南方部也。大疏云。次于西南隅画涅哩底鬼王。是护方罗刹王也(乃至)此亦佛化身也。彼常啖食众生。如来亦尔。能食一切魔障有情无有厌足(云云)余二人如文可知之。
  轨云。西门内(等)解云。自下第三明西方部也。于中分二。初正西。后西北。此即初也。经及疏古仪轨中不说广目天。以嚩鲁拏为首。大疏云。嚩鲁拏是大海龙王。西方护方龙王。持罥索为印也(云云)今仪轨云水天也。次难陀拔难陀。大疏云。自越生死流转住于最胜处。以此护持世间以为名也(云云)次诸龙。大疏云。云是黑暗。即诸众生垢障。能啖诸障而得自在。故以为名也(云云)注如文可知之。次地天。大疏云。地能持万物。依之生长。即是佛心。犹如来心能持万物(云云)次妙音天。亦名辩才天。大疏云。是天显咏义者。与乾闼婆稍异。彼奏乐者也。以此妙音悦可众生。说无坚法令知无常验得如来坚固之法也(云云)次毗纽天。大疏云。亦云微瑟纽。即是那罗延天别名也。是佛化身也。此天乘迦楼罗鸟而行空中也(云云)次月天。大疏云。若不死者则不生。不生不死者是名甘露。世人以月能除毒热同于甘露故以为名。一切甘露之味无过净月三昧(云云)又云。西门之南与日天相对置月天。乘白鹅车。于其左右置二十八宿十二宫神等以为眷属(云云)次摩醯首罗。大疏云。商羯罗天。此是摩醯首罗。于一世界中有大势力。非三千世界主也。经中下文更有鲁捺罗。是商羯罗忿怒身。又置塞健那天。是童子天也。皆于其侧置妙妃。当于释梵左右序列之耳(云云是东西相对之意也)其广目天二十八宿等。如文可知之。
  右此部亦有忿怒无能胜(难破)阿毗目伽(对面)等杂类。皆不说印言也。
  轨云。嚩庾风天(等)解云。此明西北方部也。嚩庾者即风也。是亦佛化身也。大疏云。西北隅置护方风天眷属(云云)。
  右此部中亦有风天眷属等。皆不说之。
  轨云。北方门内(等)解云。自下第四明北方部也。于中分二。初明正北。后明东北。此即初也。大疏云。次于北门置毗沙门天王。于其左右置夜叉八将。一宝贤。二满贤。三半只迦(旧云散支)五醯摩嚩多(是住雪山者。一二梵语。及四六七八不异注文之)及诃栗底母。功德天女。经文阙之。阿阇梨云。功德天随毗沙门令在北方。若本位亦可置西方也。凡此诸天皆是众所智识。世间众生各随性欲因缘宗奉供养也。毗卢遮那为欲普门摄众生故。遍一切处示同彼身。以世间共识之标帜为出世间秘密之标帜也(云云)自余四人如文可知之。
  右此部内亦有难陀等多类。皆不说印言之。
  轨云。东北伊舍那(等)解云。此明东北隅部也。大疏云。鲁捺罗。此云黑天。亦是佛所化身。是摩醯首罗之化身也。亦名伊舍那。以本名为真言)云云)次步多。大疏云。是夜叉之类也(云云)。
  轨云。东门帝释(等)解云。自下明先第一东方部中正东也(密意如上)大疏云。于东方五顶之南当画因陀罗释天之主(释迦是百福德义。以因中曾百度修福。所谓一百遍作无遮大会普施众生。故得成此胜生也。)坐须弥山(有所表示)天众围绕。首戴宝冠被诸璎珞。持伐折罗。及余眷属。谓舍脂夫人及六欲天等。具如图中所示也(云云)次日天。大疏云。释天眷属之南置日天众(世人谓为常利众生者也)在八马辂中。并二妃在其左右(誓耶此云胜。微誓耶此云无胜也。云云)次摩利支。在日妃前。经疏不说。古仪轨云。定手虚成拳。智掌舒而覆(云云于危难之时想入其掌中。人天不能见)次九执。大疏云。日天眷属。布诸执曜(云云日。月。五星。罗睺。计睹也)次大梵天。大疏云。释天眷属之北置大梵天王。戴发髻冠坐七鹅车中。四面四手。右一持莲花。二执数珠。左一执军持。二作唵字印(当稍屈头指。直申余指。侧手案之。而作语状。是净行者吉祥印也)余四禅天皆列其左。无热等五净居天列在其右(云云)次持国天王(如文)经及疏古仪轨中皆不说之。
  右此部中亦有四无色天等多类。皆不说之。
  轨云。乾闼婆(乃至)普世明妃(等)解云。是亦东方类也。但说处不明。又不载图中(只依罗刹方有阿修罗之位。自余不见也)大疏云。以如上诸真言等随一一中则有根本真言·心真言·随心真言。如是无量不可数知。今总说诸真言之心。即此阿字是也。即是诸字之母。一切真言生处也。谓一切法门及菩萨等。皆从大日自体自证之心。为欲益生以加持力而现此事。实能即体不生同于阿字法体(等云云)。
  问。上来次第新古仪轨多以不定。只依一途。岂非胶轸耶。答。略有二义。一云。本经深广奥旨难寻。是以制作仪轨之人。各任胸臆广略前后互以不定。今所撰者崇所习学。都不鉴他之藏否矣。唯以自习为指南而已。二云。此秘密法本末隐密。本谓经文。多有回文。末谓疏文。多有烂脱句。是则为令不辄尔故。其制仪轨诸家亦尔。虽为秘藏广略次第文言起尽各各脱漏。然义旨同。故就一途有何咎乎。问。余宗之家建成佛门各别不同。若准彼此宗义云何。答。如以一经诸家别释。正教如水。方圆随器者也。
  轨云。秘密主如是(等)解云。自下大段第四作业回向章。当经中第五真言事业品。流通分也。正定之中既明行者发心修行。成内证果。施外方便。普门示现。大悲胎藏之方法讫。更说末代入此道者依止方法。修秘密门。奉行圣教之事业也。于中有十。一结宗令信。二赞行者业。三劝发行者。四明持诵式。五明住定法。六明供养事。七明佛加持。八明解界(加奉送)九明护身。十明教诫也。此即初也。言如来信解者。大疏云。如来信解者。始从真正发心乃至成佛。于是中间通名信解(云云)余如文可知之。次又秘密主等者。第二赞行者业也。三业之中且略意业。其实亦尔。如法花云。有所思惟皆是佛法。自余如文之。次是故秘密主等者。第三劝发行者也。此中有二。初明用心。后明持身。此即初也。此中亦二。初顺后违。合为一文也。言如来地者。即上所说信解地也。谓心为地。住信解心画曼荼罗也。曼荼罗义如上说之。余文可悉之。次净意作念诵者。第四明持诵式也。分可为九。一念诵作法。即此文也。如文易知之。二或语等者明失错过。三若虚语等者明补阙分。㘕置舌者为净口业垢也。或部母者为补阙文也(佛眼佛母也。如上之)四纵语等者明不阙所以也。若无散乱不阙文句。数遍满者以珠当心可观字义也。余如悉地者净珠旋转真言等。可见彼文也。五出入息等者。念诵之间住数息观偏观真谛。故云第一相应。即住第一义谛门也。六阿字布等者明布字法。四种阿字(若加第五)作字轮观可想字义。三落叉者明数遍也。七普贤等者明诸圣众影向护持也。八速奉阏等者明承事也(正供养在下也)九便得等者明胜利也。次念诵分限等者。第五明住定法也。出定之后真言者根本明也。次陈虚空眼等者。第六明供养事也(其理事供养如上已说之)次说救世诸尊等者。第七明诸佛加持也(其义如文)次难堪忍者。第八明解界也(印明如上之)还呈三等者。亦以入佛三昧耶可解界也(若用三三昧耶无妨也)言心送等者明发遣也。次如前三密等者。第九护身也。次忏悔等者。第十明教诫也。思惟等者明护三业也。圣力等者明获冥验及胜利也。我依等者明回向也(言瑜祇者是行者也。与瑜伽异也)。
  余昔学慈氏大士之宗。今寻金刚萨埵之迹。出入两家宛如邯郸之步。糅契一道还招嚧胡之嗤。粗言细语皆归胜义。愿施此善一切成佛矣。
  正历甲午岁霜月比。
  兴福寺修行释金刚觉集。
  观觉寺。
  安元三年五月二十九日。于劝修寺西明院拭老眼上下两帖自染笔书写了。
  ●生年七十五。
  于中卷者。本自所持也。写本云。以真兴御自笔本书了。同移点了(云云)。
  宝永四年乙亥五月二日书写了。
  广泽末资亮深。
  享保八癸卯年二月四日书写了。
  小岛末子宣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