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回梦到法王家。来去分明路不差。出水珠幢如日月。排空宝盖似云霞。鸳鸯对浴金池水。鹦鹉双衔玉树花。睡美不知谁唤醒。一炉香散夕阳斜。——《西斋净土诗》 Read More
  •   尔时世尊……言:‘汝等谛听……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为微尘,过于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乃下一尘,如是东行,尽是微尘,……是诸世界,若著微尘及不著者、尽以为尘,一尘一劫,我成佛已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 Read More
  •   依净律仪,成妙和合,灵山遗芳型。修行证果,弘法利世,焰续佛灯明。三乘圣贤何济济,南无僧伽耶。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住持正法城。——太虚大师
  •   《佛说无量寿经》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佛说阿弥陀经》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复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阿弥陀佛名号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殊胜微妙、无上功德。所以者何?"阿弥陀"佛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菩萨、声闻、阿罗汉,一切诸经、陀罗尼、神咒、无量行法。是故彼佛名号,即是为无上真实至极大乘之法,即是为无上殊胜清净了义妙行,即是为无上最胜微妙陀罗尼。……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Read More
  •   这是生死书网站大藏经的第八次重大更新,采用了中华佛典宝库2016版的TXT文件包(有更多的经文、使用了现代标点符号、有图片链接代码)。

      本次更新与2014版相比外观界面变化不大,但是底层服务平台Apache、PHP、MySQL(MariaDB),以及网站源程序、模板、组件等都采用了2018.08后更新至2020.08为止最新的技术版本,网站的菜单、分类、文章、长文章分页、模块等全部从头重新制作,经文网址URL更加简短,经文内容中链接了数千枚图片。增加了“在线视频”、“圣典汇编”,以及“五百罗汉图”、“图解系列”、“思维导图”、“佛学大辞典”、“常用经文难字注释” 等文章,还增加了宗教对比研究菜单专栏、并推荐了佛教微信公众号。

      2020.03.30 增加了站内全文检索功能,在首页下方,以及菜单“检索·词典”中可以看到。
    Read More
  • 1
  • 2
  • 3
  • 4
  • 5

三法印

  (出法华玄义)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定其说,即是佛说;若无此三法印印之,即是魔说。如世公文,得印可信,故名三法印。
  [一、无常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法,皆是无常。众生不了,于无常法中执为常想,是故佛说无常,破其执常之倒,是名无常印。
  [二、无我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而有,虚假不实,本无有我。众生不了,于一切法强立主宰,执之为我;是故佛说无我,破其着我之倒,是名无我印。
  [三、涅槃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一切众生不知生死是苦,而更起惑造业,流转三界。是故佛说涅槃之法,令其出离生死之苦,而得寂灭之乐,是名涅槃印。(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出自《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另有四法印之说: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四念处

  (三藏法数)[一、观身不净],身有内外,己身名内身,他人之身名外身。此内外身,皆揽父母遗体而成;从头至足,一一观之,纯是秽物。众生颠倒,执之为净,而生贪着,故令观身不净也。
  [二、观受是苦],领纳名受,有内受、外受;意根受名内受,五根受名外受。一一根有顺受违受,不违不顺受。于顺情之境则生乐受,于违情之境则生苦受,于不违不顺之境则生不苦不乐受。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乐受是行苦。众生颠倒,以苦为乐。故令观受是苦也。
  [三、观心无常],心即第六识也。谓此识心,体性流动,若粗若细,若内若外,念念生灭,皆悉无常。众生颠倒,计以为常,故令观心无常也。
  [四、观法无我],法有善法恶法。人皆约法计我,谓我能行善行恶也。善恶法中,本无有我。若善法是我,恶法应无我;若恶法是我,善法应无我。众生颠倒,妄计有我,故令观法无我也。

一实相印

  又名诸法实相印,四法印之一。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说,小乘法是以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来作印定,大乘法是以“一实相印”来作印定。其实,一实相印概括了三法印,三法印也能贯通一实相印,全都是阐明诸法因缘生,无有自性之理。只是大乘一实相印所说的“缘起性空”,把空的理性说得更加澈底,它说宇宙一切万有,都是非有非空,亦有亦空,众生的佛性如此,一切法的法性亦如此。

  所以它们的不同点是:小乘说诸行无常,大乘于万法为无常之外,还认为它是不曾断灭的;小乘说诸法无我,大乘于真谛说无我之外,还于俗谛说化他;小乘唯以我空而说涅槃寂静,大乘却以我法二空而说涅槃无住。大乘与小乘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契合这“一实相印”的妙用,故辨证大乘的教法,也就以“一实相印”来作印定了。
  ——《佛学常见辞汇》

四依

  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大般涅槃经》卷第六:法者即是法性、义者即是如来常住不变、智者了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了义者了达一切大乘经典。

 

  【依法不依人】依法者,谓依实相等法,修诸波罗蜜行,则能具足清净功德,能至菩提也。不依人者,如涅槃经云:魔王尚能假化作佛,况能不作其余之身?是故虽是凡夫,若所说所行,与实相等法相应,则可依信。虽现佛身相好,若所说所行,违于实相法者,则不应依也。(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出自《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普贤菩萨警众偈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 动画《佛典故事》极乐净土 佛说阿弥陀经
  • 动画《佛典故事》大愿 佛说无量寿经
  • 动画《让我们回归极乐》
  • 动画《金刚萨埵净障修法如意宝珠》
  •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解,音频视频PDF
  • 动画《妙法莲华经》
  • 电影《首楞严演义》
  • 生死与轮回
  • 慈诚罗珠堪布《前世今生:生命的奥秘》
  • 慈诚罗珠堪布:中阴解脱



《华严经浅释》 宣化上人讲解(视频全集)
宣化上人开示(播经机中的2018个MP3文件14.3G,开示全集PDF文档),请见图解系列菜单中的网盘下载。

简介:几个世纪以来,许多文化和个人都表示经历过轮回,那么在这个永恒的谜团后边,有什么科学依据吗?本片通过对杰出的科学家和轮回的研究学者的独家采访,基于大量来自意识研究领域,濒死体验和前世记忆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一次深入并科学地探索了这个谜团。更多播放:

第1集:女子自称死后进入另一个世界
第2集:出生时胎记是前世伤痕
第3集:专家称人的意识和大脑无关
第4集:轮回就是灵魂换一个外壳

更多相关下载:
前世今生 轮回的故事

大正藏第 51 册 No. 2096 天台山记

  No. 2096

  天台山记

  方瀛观

  徐徴君纂

  孙绰云。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信矣哉。盖寰瀛之灵塘。三清之别馆按真诰云。天台山高一万八千丈。周回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当牛斗之分。以其上应台宿光辅紫宸故。名天台。亦曰。桐柏栖山陶隐居登真。隐诀云。大少台处五县中央。(即余姚临海处兴句章剡县是)大小台乃桐柏山六里乃至二石桥。先得小者。复行百余里。更得大者。在最高处。采药人仿佛见之。石屏虹梁与画相似。又见玉堂金阙。望桥边有莲花。状大如车轮。其花恍惚不可熟见。大小台者。以石桥之大少为名。据此说。即天台与桐柏二山。相接而小异也。按长康启蒙记云。天台山在会稽郡五县界中。去人境不远。路经瀑布。次经犹溪。至于浙山。犹溪在唐兴县。东二十里发源。自花顶。从凤凰山东南流。合县大溪。入于临海郡溪江也。其水深岭前有石桥。遥望不盈尺长。数十步临绝溟之涧。忘其身者然后能度。度者见天台山。蔚然凝秀。双岭于青霄之上。有琼楼玉堂。瑶琳醴泉。仙物异种。偶或有见者。当时斫树记之。尔寻则不复可得也。按此记说。则神异之所。非造次可睹焉。今游人众所见者。盖非此桥。且犹溪高处不见有桥。今众人所见者。乃在歇亭西二十里。水流于剡县界。定知。不是长康所说之桥也。州取山名。曰台州。县隶唐兴。即古始丰县也。肃宗上元二年。改为唐兴县。山去州一百四十八里。去县有一十八里。一头亚入沧海。中有金?不死之乡。在桐柏之中。方圆可三十里。上常有黄云䨱之。树则苏玡琳碧。泉则石髓金浆。真诰所谓金庭洞。天是桐柏。真人之所治也。真人 周灵王太子乔。字子晋。好吹笙。作凤鸣于伊?间。道人浮近公接以上嵩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不得。偶乘白鹤谢时人而去。以仙官授任为桐柏。真人右弼王领五岳。司侍帝来治兹山也。故真诰云。吴句曲之金陵。越桐柏之金?。成真之灵墟。养神之福境。名山福地记云。洪波不登三灾黄莫至。又云。经丹水南行。有洞交会。从中过即。赤城丹山之洞。上玉清平之天。周回三百里。洞门在乐安县界。即十六洞天第六洞也。即茆司命所治也。群峰峥嵘。碧障合沓。磨霄凌汉。因蒸云起雾。桑迸芳瑶。花间发。光彩辉烛。四时如春。凤翔神鸾栖于其上。丰孤文豹隐于其中。南驰缙云。北接四明。东拒溟滶。西通剡川。又多产柽松桂垂珠积翠于重岩圣光灵芝吐耀于幽谷。至于岩烟匿景。匪从与五岳争雄。考异搜奇自可引三山为正爰泊。晋宗至于梁陈咸以日中星[后/((焉-正)-(烈-列)+一)]望秩兹山藏壁献琛率为常兴。枹朴子内篇云。凡诸小山不堪作神丹金液。皆有木石之精。千岁老魅能坏人药。唯嵩镇少失缙云罗浮。大小台比诸山。正神居处。助人为福。可以修真。练药台矣。天台观在唐兴县北十八里。洞柏山西南瀑布岩下。旧图经云。吴主孙权为葛仙公所创。最居形胜。北松王真君。坛东北连丹霞洞。西北抛翠屏岩。故孙兴公天台山赋云。榑壁立之翠屏即此岩也。仙坛与翠屏岩耸空斗峙瀑布迸流落落西崖间。可千余丈。状素霓垂天。飞帛触地。孙兴公赋云。瀑布飞流。以界道即此处是也。腾波濆沫近惊翻云。鼓怒浪雷遥闻神悦瀑布南流。百余步与灵溪相合。流注县大溪。入于临海郡也。观中流引瀑水萦绕廊院。灌注池沼。苛芰芬芳萝竹交暯。游者忘归。胜概之极也。观东一百五十步。先有故柳史君宅。号曰。紫霄山居。南瞩苍岭。北接紫霄。峰左右皆烈小山。逦迤为势。东北连丹霞洞。洞有葛仙公练丹之初所也。宅中多植灵苑翠柽修笙。其卉曲池环沼。药院丹炉。斯亦炼化之奇景也。柳君名泌。宪宗十三年自复州石门山。诏徴授台州刺史。不至郡便山。山下领务备药后浑家于丹霞洞隐仙也。自天台观。西去瀑布寺一里。宋元嘉年中。沙门法顺所兴立。近瀑布下。因以为名寺。北一里有岩。高百丈名百丈岩。岩下灵溪。孙兴公赋。过灵溪而一灌疏烦宪于心?寺引溪水经厨中。过还绕廊院。寺南九峰山。山高百余丈。周回六里。亦天台有派干也。旧名九垄山。天宝六载改为九峰山。昔王逸少与支遁林。常登此山。以为胜瞩也。自天台观。北路上桐柏观一十二里。皆悬崖磴道盘折而上。皆长松狭路。至于桐柏洞门。故赋云。苏萋萋纤草荫落落之长松。即此地也。自洞门一小岭可二里。乃至观处倚小松岭。岭前豁然平陆数倾。四面持起。峰峦有若郛郭。乃神真之所休憩。巢许之所钦。自非噏沈凌霄汉。梦龟鹤之夭促。与天地而长久者何以居焉。昔褚先生修道之所。又徐法师亦于此立道房。[〦/(刀*了*(留-刀-田))/二]合号曰。隐真之中峰观前有田倾余。东有溪曰清溪。溪注田。西经三井飞流瀑布。凡是游客但睹景奇物异。恍然似升玄都至京者矣。观即唐睿宗景龙二年。为白云先生所置。白先生乃司马天师也。名子徴。字承祯。河内温人。事载在碑中。先生初入花顶峰。遇王义之。入山学业。先生过笔法付义之。子欲学书。好听吾语。夫受笔法。与俗不同。须静其心后澄其心。思暮在功书筋骨附近气力。又须圴停。握管与握至无殊下笔。与投峰不别。莫夸端正。但取坚强筋力。若成自然端正。东边石室。子莫频过尽。是异兽精灵也。向余边受业。凡人到彼必伤缘。残吾命。汝将来料伊不敢。西边石室甚是清闲。案砚俱全。诗书并足。松花仙果可给。朝餐石茗香泉堪充。暮饮闲玩水自散情。怀闷即凌峰。莫思闲事。义之既蒙处分。岂敢有违。一登石室二载不亏。夜则望月临池。朝则投云握管。澄滤其。思暮在功书。清静其心神。志求笔法。光回影转节。勿频移日就月。将便经年载。义之第一年学书。似蛇惊春蛰。鱼跃寒泉。笔下龙飞行间蝶舞。虽未殊妙。早以惊群。至第二年学书。似鹤度春林。云飞玉间。笔含五彩。墨点如龟。箸骨相连。似垂金锁。至第三年学书。将为是妙也。遂书得数纸来。先生再拜。展于案上。一见凛然作色。高声谓责义之曰。子之书法全未有功。箸骨俱少。气力全无。作此书格。岂成文字。但且学书。有命即至仙堂。无事不劳相访。义之唱喏。即归书堂。后又得三年功书成矣。先生乃赞义之曰。念汝书迹异世不同。淡处不淡。浓处不浓。得之者罕有。见之者难逢。进一字千金重赏献一字万户封侯。再赞曰。众木中松。群山中峰。灵鹤中冲。五岳中嵩。吾令归俗。汝向九霄红。汝归于世界。如鹤出笼。别后有心相顾。时时遥望白云中。先生初入天台后。睿宗皇帝诏复桐柏旧额。请 先生居之。其降敕书曰。吴朝葛仙公废桐柏。观在天台山。如闻始丰县人。斫伐松竹。毁废坛场。多有秽触。频致死已。仰州县官与司马练师相知。于天台山中。僻方封取四十里。以为禽兽草木长生之福地。置一观仍还旧额。初构天尊堂。有五云其上三。而良吏书之。以记祥也。天宝六载郡守贾公长源。及玄静先生李君。名含光即天师弟子。亦 玄宗师庆立碑。太史雀尚制文翰林学士翰林学士韩择木书。玄宗皇帝亲书其碑额。观南一里有石坛。一级以砖石杂砌。方广三十二丈。按法轮经。即太极三真人下降。援葛仙公修道于天台山。感降上真于此坛也。仙公真经并义注之所也。事迹具在本起传中。此不备载。坛西南下。石上有隶书。刻记之日。诰使徐公醮坛授仙公经。真人自称姓徐名来勒。字则未详何人也。坛前有塘。名日降真塘。塘多植荷荇之类。自塘南一里至洞门。门外西南一里余。至王真君坛。真君即桐柏真人也。有小殿即真君仪像俨焉。开元初 玄宗创立之。度道士七人洒扫也。殿前有石泉名曰醴泉。南三步新立上真亭子。临万仞坐观千里。游者登之坐眺平陆。按正坛在真君殿西北二十步。有石坛方广四丈八尺一级。甃以古砖。今州县祈请水旱。皆于此坛。殿东二十步。又有古八角坛。自殿西北下山三百步。即至三井。一井今闉塞。俗传云。曾有尼师。洗手触之。一且自塞。二井其深不恻。并自然天凿。尝有好事者。投纶于其间。绘纶尽而不及底。或云。通海。或云。海服。未可详也。其春夏时每雨将降。则潨流灌激湓涌雷吼。有若[虫*矢]螭潜隐之鼓怒也。其间游者见之。莫不神骇瞻栗。邑中有水旱。令长每岁记情诚祈于晴雨。无不响应。亦是国家投龙壁醮祭祈福之所。高宗永淳二年投龙于此。玄宗开元二十五年。诏令太当卿修礼仪使韦谄。赍金龙白壁投于井。宝历元年。主上遣中使王士岌道门威仪赵常盈。太清宫大德阮幽闲翰林待诏禄通玄。五月十三日到山。于天台观。设醮许往三井。投龙壁也。自三井西上一峰约二里。有僧院名佛窟院。今道元观是也。前枕翠屏岩。北连桐柏大山。翠屏岩与仙坛侠径。瀑布双峙霄降半隐云表。岩上有亭子极眺平陆。此处并为殊景也。自桐柏观西北行七里。乃至琼台中天以悬居。自百丈岩无上琼。琼台路皆水石深。险不可登涉。事须登仙坛。取桐柏路方可得到。即平视琼台。而下望双阙。而游者多怪琼台不在中天。双阙不出云表。犹在山上观之然也。若目下仰视。则琼台不啻中天。双阙五里侠云溪而行。翠壁万仞森倚相向。奇花秀柽牙发芳?珍禽云兽。造杨清音。余曾寻琼台下云溪溯流。北行三十里。或潺湲浅漱。其平则三里五里。或潭洞院杳。其深则千丈万丈。怪石[崁-土+音][山/(?*ㄆ)]。水色明鲜。历历见底。纤鳞莫隐。造之者不觉忘归。非神仙之窟宅。曷能若斯桐柏。东北五里有华林山居。水石清秀灵寂之境也(长庆初道士陈宗言修真之所)自观北上一峰。可五里有方?山居。上有平地。倾余前有池塘广数敏亩。塘中有小洲岛焉。有苛芰前眺望苍岑。后耸云。盖即后峰名也。西接琼台东近华林。即灵府。长庆元年定室于此。是天台第二重。自方?上七里。有玉霄山居。平地倾余四山回合。又邃若洞天也。即天台第三重。自玉霄东南行三里。有双石涧列为高门。可百余仞。因呼为石门。桐柏观北亦有上华顶路。路深邃梗涩。游人罕。逢此行多取国清路上。自天台观西行十五里。有白岩寺。寺去县三十里。宋末有僧普辽所见精舍。自天台观东行一十五里。有赤城山。山高三百丈。周回七里。即天台南门也。古今即是于国家醮祭之所。其山积石石色赩然如朝霞。望之如雉堞。故名赤城。亦名烧山。故赋云。赤城霞起以建标。即此山也。半山有飞霞寺。即是梁岳王母为居此寺也。今则废矣。山下有石室。道士居之。其中山趾有寺。曰中岩寺。即是西国高僧白道猷所立也。国清寺在县北十里。皆长松夹道至于寺。寺即 隋炀帝开皇十八年。为智顗禅师所创也。寺有五峰。一八桂峰。二映霞峰。三灵芝峰。四灵禽峰。五祥云峰。双涧回抱天下四绝寺。国清第一绝也。寺上方兜率台。台东有石坛。中有泉。昔普明禅师将锡杖琢开。名锡杖泉。自国清寺。东北一十五里。有禅林寺。寺本智顗禅师修禅于此也。以贞元四年。使牒移黄岩县废禅林寺额。来易于道场之名。寺东一十五里有香炉峰。甚高险。峰上多有香柏柽桂之木相连。有宴坐峰。其峰可高百余丈。是智者大师降魔峰。后有神人送石屏峰于大师背后。至今存焉。峰下有龙潭。周回一里。下注螺溪亦出县大溪耳。寺西北上十里至陈田(昔有神人于此开田供智者大师朝种暮收)自陈田可五里西入。一源甚平坦。号曰白砂。有僧居之。禅林寺西北上二十五里。乃至歇亭。即平昌孟公简廉察浙东北一十里。乃至至灵墟令来。是智者禅院。即 白云先生所居之处也。先生早岁从道始居。嵩华犹杂。以风尘不任幽赏。乃东入台岳。雅惬素尚遂此建修真之所。真诏云。天台山中有不死之卿。成禅之灵墟。常有黄云䨱之。此则其地也。故䢖思真之堂。兼号黄云堂。堂有小涧。南有岗。其势回合。岗前有平地。立坛一级。用石甃之。名白玄神。故先生灵墟颂云。堂号黄云以真气。坛名玄神。仰窥清景。东为练刑之室。吸引所居。南为凤轸之台。以吟风奏畅。西为朝神静开启祈依。北日龙章之阁。以瞻云副墨。卑而不陋可待风雨。怙而不丰可全[止/虚]。白坛前十步。有大溪。发源华顶东南。流宁海界。又堂西十步有泉。其色味甘可以愈疾。中间平地立别院。营大丹炉。修剑镜。并皆克就。长松十株。修竹数倾。皆天师手植。频有诏。命先生皆不就。至睿宗景云二年。今兄承祎就山邀迓。诏书曰。练师德超河上。道迈浮近。高游碧落之?。独步清源源境。朕初临宝位。久藉微猷。虽非尧舜。丕图翘心啮缺轩辕御历遥想崆峒缅。惟彼怀宁妨此。顾朝钦夕伫。迹滞心飞欲遣使者迎。或虑炼师惊惧故。令承祎往诏。愿与同来披[(尸@未)*又]不遥无先此虑。先生无诏至京。帝问以理身以清高。为贵理国则如何。先师对日。国犹身也。身犹国也。老君曰。游心于谈。合气于汉。顺物自然。而无私也。而天下治也。易曰。大人与天地合。其德是知。天不言而信。不为而成。无为之理家之道也。帝叹曰。广成之言何以加此。请归山。帝赐宝琴一张。及霞纹。帔中朝属词之士赠诗百余人。帝遂置桐柏观。诸先生居之。自灵墟南出二十里。有小庄在欢溪也。梁高士顾欢曾居此。是名欢溪也。自歇亭西行弦涧一十五里。至石桥。头有小亭子。石桥色皆清。长七丈。南头阔七尺。北头阔二尺。龙形龟背。架万仞之壑。上有两涧。合流从桥下过。泄为瀑布。西流出剡县界。从下仰视。若晴虹之饮涧。桥势崟峭。水声崩落。时有过者目眩心悸。今游人所见者正是北桥也。是罗汉所居之所也。意为即小者则不知。大者复在何处。盖神仙冥隐。非常人所睹。从此桥㳂涧行一十五里。又有一石桥。中断号为断桥也。自歇亭北上二十里。上华顶峰北天台山极高处也。常为云雾霾翳。少有晴朗之时。其高霖微。似寒先云幽涧凝讶经夏不消。若遇晴时。则朝观日之所。设图经云。白云先生从灵墟至华顶两处。从来朝谒不绝。其上造天尊堂。并左右二室开窦以延日月。朝餐其光凿龛以贮云雾。夕吸其气堂前立坛三级。堂内有石像。石磬上有铁香炉并钟。北坛久为荒榛近亦修开也。堂东一十步。有甘泉。先生住经二十八载。频奉敕诏。先生多不就。有表云。俗人贞隐犹许高栖。道士修真理宜逊远。又诏云。虽阻彼怀宜从此旨请䉼来表无或二三。开元十一年 玄宗皇帝追入内。先生辞归。帝以天台幽远难以迎请。遂于上屋山选形胜。特置阳台观居之。合灵墟华顶。无复堂宇。唯余松竹。天气晴望。见海水碧色。朕然与天同光。若清真之俦。则三山十洲仿佛而睹。云珮风笙条忽而闻。自华顶北直下甚险阻。千崖万壑千霖复涧。猿猱腾翥灵祇凭托非人迹所及。又去天台北门。在剡县金灵观。观前有香炉峰。峰下有小穴。可以窥之。则莫穷于深浅。自天台山西北有一峰。孤秀回拔与天台相对。曰天姥峰。峰下临剡县路。仰望宛在天表。旧属临海郡。令隶会稽。又有大唾小唾二峰。去天姥唾为谷。天姥峰有石桥。以天台相连。石壁上有刊字科斗文。亦高邈不可寻觅矣。月醮者闻笳箫鼓之声。宋元嘉中。台遣尽工匠写山状于圆扇。以标[柩-久+(厂@臾)]灵异。即夏禹时刘阮二人采药遇仙之所也。古之剡人刘曰成阮肇入山遇仙于此。其事亦具在本传。又按。仙经云。此山有石桥。一所现二所不知其处。又云。多散仙人遇得桥即与相见。以此言之。即灵仙之桥也。非今常人见者。自非精诚玄达阻绝相偶。真仙亦不可得见。桥亦安可睹之。至于寄禽异兽千状万类不可称记。灵葩仙草潜产谷中。莫能名之。而五芝耀彩非真不遇。建木匿影。岂凡所观。灵府以元和十年自冲岳移居台岭。定室方?。至宝历初岁已逾尔闰修真之暇。聊采经诰以述斯记。用彰灵焉。

  天台山记一卷

  直斋书录解题

  天台山记一卷

  唐道士徐灵府撰。元和中人也。余假守临海就使本道。嘉熙丙申十月解郡符趋会稽治所道过之。锐欲往游。会大雪不果。改辕由驿道至。今以为恨。偶见此记录之以寄卧游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