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回梦到法王家。来去分明路不差。出水珠幢如日月。排空宝盖似云霞。鸳鸯对浴金池水。鹦鹉双衔玉树花。睡美不知谁唤醒。一炉香散夕阳斜。——《西斋净土诗》 Read More
  •   尔时世尊……言:‘汝等谛听……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为微尘,过于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乃下一尘,如是东行,尽是微尘,……是诸世界,若著微尘及不著者、尽以为尘,一尘一劫,我成佛已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 Read More
  •   依净律仪,成妙和合,灵山遗芳型。修行证果,弘法利世,焰续佛灯明。三乘圣贤何济济,南无僧伽耶。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住持正法城。——太虚大师
  •   《佛说无量寿经》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佛说阿弥陀经》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复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阿弥陀佛名号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殊胜微妙、无上功德。所以者何?"阿弥陀"佛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菩萨、声闻、阿罗汉,一切诸经、陀罗尼、神咒、无量行法。是故彼佛名号,即是为无上真实至极大乘之法,即是为无上殊胜清净了义妙行,即是为无上最胜微妙陀罗尼。……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Read More
  •   这是生死书网站大藏经的第八次重大更新,采用了中华佛典宝库2016版的TXT文件包(有更多的经文、使用了现代标点符号、有图片链接代码)。

      本次更新与2014版相比外观界面变化不大,但是底层服务平台Apache、PHP、MySQL(MariaDB),以及网站源程序、模板、组件等都采用了2018.08后更新至2020.08为止最新的技术版本,网站的菜单、分类、文章、长文章分页、模块等全部从头重新制作,经文网址URL更加简短,经文内容中链接了数千枚图片。增加了“在线视频”、“圣典汇编”,以及“五百罗汉图”、“图解系列”、“思维导图”、“佛学大辞典”、“常用经文难字注释” 等文章,还增加了宗教对比研究菜单专栏、并推荐了佛教微信公众号。

      2020.03.30 增加了站内全文检索功能,在首页下方,以及菜单“检索·词典”中可以看到。
    Read More
  • 1
  • 2
  • 3
  • 4
  • 5

三法印

  (出法华玄义)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定其说,即是佛说;若无此三法印印之,即是魔说。如世公文,得印可信,故名三法印。
  [一、无常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法,皆是无常。众生不了,于无常法中执为常想,是故佛说无常,破其执常之倒,是名无常印。
  [二、无我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而有,虚假不实,本无有我。众生不了,于一切法强立主宰,执之为我;是故佛说无我,破其着我之倒,是名无我印。
  [三、涅槃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一切众生不知生死是苦,而更起惑造业,流转三界。是故佛说涅槃之法,令其出离生死之苦,而得寂灭之乐,是名涅槃印。(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出自《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另有四法印之说: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四念处

  (三藏法数)[一、观身不净],身有内外,己身名内身,他人之身名外身。此内外身,皆揽父母遗体而成;从头至足,一一观之,纯是秽物。众生颠倒,执之为净,而生贪着,故令观身不净也。
  [二、观受是苦],领纳名受,有内受、外受;意根受名内受,五根受名外受。一一根有顺受违受,不违不顺受。于顺情之境则生乐受,于违情之境则生苦受,于不违不顺之境则生不苦不乐受。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乐受是行苦。众生颠倒,以苦为乐。故令观受是苦也。
  [三、观心无常],心即第六识也。谓此识心,体性流动,若粗若细,若内若外,念念生灭,皆悉无常。众生颠倒,计以为常,故令观心无常也。
  [四、观法无我],法有善法恶法。人皆约法计我,谓我能行善行恶也。善恶法中,本无有我。若善法是我,恶法应无我;若恶法是我,善法应无我。众生颠倒,妄计有我,故令观法无我也。

一实相印

  又名诸法实相印,四法印之一。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说,小乘法是以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来作印定,大乘法是以“一实相印”来作印定。其实,一实相印概括了三法印,三法印也能贯通一实相印,全都是阐明诸法因缘生,无有自性之理。只是大乘一实相印所说的“缘起性空”,把空的理性说得更加澈底,它说宇宙一切万有,都是非有非空,亦有亦空,众生的佛性如此,一切法的法性亦如此。

  所以它们的不同点是:小乘说诸行无常,大乘于万法为无常之外,还认为它是不曾断灭的;小乘说诸法无我,大乘于真谛说无我之外,还于俗谛说化他;小乘唯以我空而说涅槃寂静,大乘却以我法二空而说涅槃无住。大乘与小乘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契合这“一实相印”的妙用,故辨证大乘的教法,也就以“一实相印”来作印定了。
  ——《佛学常见辞汇》

四依

  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大般涅槃经》卷第六:法者即是法性、义者即是如来常住不变、智者了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了义者了达一切大乘经典。

 

  【依法不依人】依法者,谓依实相等法,修诸波罗蜜行,则能具足清净功德,能至菩提也。不依人者,如涅槃经云:魔王尚能假化作佛,况能不作其余之身?是故虽是凡夫,若所说所行,与实相等法相应,则可依信。虽现佛身相好,若所说所行,违于实相法者,则不应依也。(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出自《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普贤菩萨警众偈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 动画《佛典故事》极乐净土 佛说阿弥陀经
  • 动画《佛典故事》大愿 佛说无量寿经
  • 动画《让我们回归极乐》
  • 动画《金刚萨埵净障修法如意宝珠》
  •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解,音频视频PDF
  • 动画《妙法莲华经》
  • 电影《首楞严演义》
  • 生死与轮回
  • 慈诚罗珠堪布《前世今生:生命的奥秘》
  • 慈诚罗珠堪布:中阴解脱



《华严经浅释》 宣化上人讲解(视频全集)
宣化上人开示(播经机中的2018个MP3文件14.3G,开示全集PDF文档),请见图解系列菜单中的网盘下载。

简介:几个世纪以来,许多文化和个人都表示经历过轮回,那么在这个永恒的谜团后边,有什么科学依据吗?本片通过对杰出的科学家和轮回的研究学者的独家采访,基于大量来自意识研究领域,濒死体验和前世记忆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一次深入并科学地探索了这个谜团。更多播放:

第1集:女子自称死后进入另一个世界
第2集:出生时胎记是前世伤痕
第3集:专家称人的意识和大脑无关
第4集:轮回就是灵魂换一个外壳

更多相关下载:
前世今生 轮回的故事

大正藏第 20 册 No. 1037 观自在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

  No. 1037 [No. 1038]

  观自在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灵鹫山。与大苾刍众及大菩萨摩诃萨九十九俱胝众俱。

  尔时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在彼众会从座而起。白佛言世尊我欲显说普贤陀罗尼。世尊此陀罗尼。我于月上光如来所受得。若菩萨乘者。才闻此陀罗尼。即得不退转。速疾承事一切如来应供正遍知者。能销灭一切业障获得安乐富饶。身得清净语业清净意得清净。通达一切大秘密海。能满一切大愿海。即见一切如来。我由闻此陀罗尼。便证无生法忍。获得首楞严三摩地。证得宝印三摩地焰炬三摩地海印三摩地普遍虚空三摩地。证得如是等恒河沙数三摩地门。复证得开无尽箧等八万四千陀罗尼门。由此证得具慧具行。得如是智慧。成就所闻之法。于诸佛所闻法无间承事供养。唯愿世尊许我为四部众说。佛言听汝宣说。

  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入金刚曼荼罗三摩地。即说陀罗尼曰。

  曩莫啰怛曩(二合)怛啰(二合)野耶(一)曩莫阿(引)哩耶(二合)嚩卢枳帝湿嚩(二合)啰(引)耶冒地萨怛嚩(二合引)野摩诃萨怛嚩(二合引)野(三)摩诃(引)迦(引)噜抳迦(引)野怛你也(二合引)他佉(上)誐吠佉(上)誐吠佉(上)我吠斫屈刍(二合)佉吠秫噜(二合)怛啰(二合)佉吠伽啰(二合引)拏佉吠尔贺嚩(二合引)佉吠迦(引)野佉吠么娜佉吠娑啰佉吠吠么佉吠戍穰(上)佉吠你弭多(上)佉吠钵啰(二合)抳驮曩佉吠三摩(引)他佉吠播(引)啰弭多(去引)佉吠冒地佉吠娑啰娑啰娑啰萨嚩没驮(引)地瑟耻(二合)帝婆啰婆啰婆啰达磨地瑟耻(二合)帝迦啰迦啰迦啰僧(去)伽(引)地瑟耻(二合)帝曩莫阿哩野(二合)嚩噜枳帝湿嚩(二合)啰(引)野冒地萨怛嚩(二合)野摩诃萨怛嚩(二合)野摩诃迦噜抳迦(引)野曩慕捺嚩(二合)曩嚩底(丁以反引)南冒(引)地萨怛嚩(二合)句(引)胝(引)南(引)阿地瑟耻(二合)帝睹?(引)阿(引)聿㗚么(二合)懒者娜难(上)睹怛你也(二合)他苏啰鼻苏啰鼻母你母你摩诃母你么底么底摩诃么底曩莫阿(引)哩野(二合引)嚩卢枳帝湿嚩(二合)啰(引)野冒地萨怛嚩(二合引)野摩诃(引)萨怛嚩(二合引)野摩诃(引)迦(引)噜抳迦(引)野悉殿睹三满多跋捺啰(二合)驮(引)啰抳娑嚩(二合引)诃(引)

  尔时观自在菩萨。说此陀罗尼时。九十二俱胝菩萨。证得首楞严三摩地。恒河沙数菩萨。证得微妙陀罗尼三摩地。我今说此陀罗尼功德。每于晨朝。诵此陀罗尼一百八遍。满二十一日。观自在菩萨即现其身。所求一切愿皆得满足。

  若人囚禁枷锁。七日诵持即得解脱。若人患疟。于左耳边诵患者即愈。若人患风邪魅病。酥油相和加持二十一遍。令服即得除差。若患齿痛。加持齿木二十一遍。令嚼即愈。若患耳痛。取叠花子油。并置于熟铜器中加持七遍。滴于耳中即愈。若患头痛肚痛。加持手摩扪即愈。若患鬼魅。结咒索加持一百八遍。令带即愈。若被拏吉你魅。加持油七遍。摩涂支节即愈。若患一切病。加持或手或柳枝摩拂即愈。如上诸法即未置功业随诵即效。若欲求见佛菩萨。证陀罗尼门三摩地门。神通隐形安膳那。药雄黄成就者。行者于舍利塔或佛像前。涂拭曼荼罗悬缯幡盖。散种种花烧檀香沉香薰陆香。燃灯一百盏广大供养。念诵者清净澡浴。着净衣服身持梵行。即诵此陀罗尼结方隅界陀罗尼曰。

  曩谟啰怛曩(二合)怛啰(二合引)野耶曩莫阿(引)哩野(二合引)嚩卢枳帝湿嚩(二合)啰(引)野冒地萨怛嚩(二合)野摩诃萨怛嚩(二合)野摩诃迦噜抳迦(引)野怛你也(二合)他止里满驮(引)铭(上)弭里满驮(引)弭止里弭里满驮(引)弭枲(引)摩满驮(引)弭枲(引)摩(引)铭羯室旨(二合)娜底讫啰(二合)么睹娑嚩(二合引)诃(引)

  以此陀罗尼加持水二十一遍。于道场中散洒十方即成结界。

  我今说迎请陀罗尼。真言行者先诵此陀罗尼迎请已。然后念诵。陀罗尼曰。

  曩谟啰怛曩(二合)怛啰(二合)野(引)耶曩莫阿(引)哩野(二合引)嚩嚧枳帝湿嚩(二合)啰(引)野冒地萨怛嚩(二合引)野摩诃(引)萨怛嚩(二合引)野摩诃迦(引)噜抳迦(引)野怛你也(二合)他止里止里弭里弭里止里隶(引)翳呬婆誐挽曩(引)哩野(二引合)嚩卢枳帝湿嚩(二合)啰娑嚩(二合)诃(引)

  此陀罗尼是我心真言。诵真言即成请召。行者从白月八日起首。乃至十五日。日三时时别诵一百八遍。三时澡浴三时换衣。其十五日作广大供养无限念诵。其日中夜观自在菩萨。来至道场现金色身。相好端严放百千光明。持诵者不应恐怖生勇健心。才见观自在菩萨。即得地位证得陀罗尼三摩地。即见东方阿閦如来南方宝幢如来西方无量寿如来北方天鼓音王如来。见四如来十方无量如来身广大威德。承于诸佛大悲愿力。久住世间。从此命终当生净妙佛刹。于一切处。供养承事诸佛如来。

  尔时世尊说是经已。菩萨摩诃萨并天龙药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观自在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

  na maḥ ra tna tra yā ya na maḥ ā ryā va lo ki te śva rā ya bo dhi sa tvā ya ma hā sa tvā ya ma hā kā ru ṇi kā ya ta dya thā kha ga ve ca kṣu kha ve śrū tra kha ve gā ṇa kha ve ji hva kha ve kā ya kha ve ma na kha ve sa ra kha ve ve ma kha ve śa ja kha ve jī vi tā kha ve pra ṇi dha na kha ve sa mā dhi kha ve pā ra mi ta kha ve bo dhi kha ve sa ra sa rva bu ddhā dhi ṣṭi te va ra dha rmmā dhi ṣṭi te ka ra suṃ ghā dhi ṣṭi te na mo ā ryā va lo ki te śva rā ya bo dhi sa tvā ya ma hā sa tvā ya ma hā kā ru ṇi kā ya na mo dva dva ti nāṃ bo dhi sa tva ko ṭī nāṃ a dhi ṣṭi te tu māṃ ā i rma laṃ ca da naṃ tu ta dya thā su ra bhi mu ni ma hā mu ni ma ti ma ti ma hā ma ti na maḥ ā ryā va lo ki te śva rā ya bo dhi sa tvā ya ma hā sa tvā ya ma hā kā ru ṇi kā ya si ddhya ntu sa ma nta bha ndra dha ra ṇī svā h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