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溪岚拾叶集(附)(菩提心论。第五)

  三摩地菩提心已下。私苗。
  论云。第三言三摩地者等。菩提心义第一云。问。云梵三摩地。唐云等念。入普贤智持此教行。犹如金刚。入有情界平等摄受而护念之。夫旧云等至。而今云等念乎。答。旧以定力等至一切境界名为等至。此得大略未得全体。今约全体故云等念○上来略释三摩地竟(云云)。师云。三摩地者□□义也。依舍意一切有心者。必大地法心所有其中。三摩地心所有其中。三摩地心所云。心法定住一境。有之时名三摩地也。亦五依四静虑云心法。依禅定□时。其心毕竟平第究竟故。现神通故。三摩地者究竟平等义也。真言意以此名等念事。自入普贤大菩提心。大菩提心究竟毕亦摄众生。令入大菩提心。故自行化他究竟平等。故云。三摩地云也。旧译等至云。无自他究竟义故。未得全体释也(云云)。师云。抄云。显教以佛性如名上品三摩地。今诸菩萨于一切众生。等摄受众生界得此法。以于极□名三摩地也。只是大地法中三摩地心也(云云)。菩提心义第二云。若三摩地中。若修有相三摩地证无相三摩地。深秘释。若四种曼荼罗各有此三摩地。是秘中深秘释。若法如之如如智本有三摩地。是秘秘中深秘释。四(已上)。略释别体觉(云云)。师云有相三摩地者。地成就三□事体现成福分等。有相法显现时。以十缘生句如幻。观其后证本有菩提心。故名有相只是始觉修成意也。所证菩提同第二菩提心云。从初门名有相也(云云)。
  私云。付三摩地菩提心。总体别体性一异相状行相等不同在之。如本抄可见□也(云云)。
  问。三摩地者。但从定欤。将如何。答。定惠平等名佛知见。以之名三摩地也。仍但不可限定也。义释第三云。三昧当知。与智惠俱。然以莲华台藏庄严智慧。是如来定惠无有入住出相○面如来定惠无有二相。为显常途教门。分别令入易解。故言佛住于三昧也(云云)。
  金刚顶经疏云。散不防。不妨散如来内。其义如是(云云)。
  俱舍那伽行在定。那伽住在定等(云云)。
  普贤大菩提心事。问。论云。当知法尔应住普贤大菩提等(云云)。尔者此一段文为明本来法尔觉体。将明转迷开悟旨欤。若本来觉体明者。次下为贪嗔病烦恼之所缚故也(云云)。可知转迷开悟义(闻)。若依之尔者。虽云法尔应住。全不可转迷开悟乎。一义云。今一段分转迷开悟旨明也。一切众生普贤大菩提。理性虽具足。为烦恼所缚故不显之。而诸佛方便说三密方便。今修成本有菩提也。一义云。一切众生有理性菩提云事。于诸大乘经通漫所谈也。全以之不可云三摩地菩提心云ヘリ。今论意上明行者。胜义菩提者一分同显教。故犹不入如来内证菩提心。故云如是观也。云何能证无上菩提问也。答之当知。法尔应住普贤大菩提心。一切众生本有萨埵也。为贪嗔病○之所缚故也云ヘル此文。一切众生法尔本有萨埵也云。其所以出为贪嗔病烦恼之所缚故云也。仍真言意贪嗔痴三毒体。本来普贤大菩提心体故。一切众生具贪嗔痴。是则普贤菩提心释也。依之普贤五密三摩地。以欲触受慢四为普贤四种眷属。若尔者。全三毒外无菩提心体。而贪嗔痴体。行住座卧威仪。皆菩提心不知故。诸佛方便贪嗔痴全体本有萨埵说。令发普贤菩提心云也。一度闻其旨之后。全不可有转迷开悟修成义。迷悟皆是本有功德知。故无断除义云也。如此云时超过修得性。得转迷开悟段也寻。若尔者。真言意不除执情欤。显宗意但除其执。不除其法。如何。答。不可除执情。但除其执者。犹是始觉修成所谈也。三毒体本来内证具德。不可□法知上不可除其执。依之义释第七云。若除病者。即是损减阿字法门也(云云)。又真言大日名大欲大嗔(云云)。深可思之(云云)。师之此义东阳和尚以来师资相传义也。东阳受三昧阿阇梨给当流殊一个大事习也(云云)。寻。法尔应住之意如何。义云。一切众生法尔相应普贤大菩提心住云。师云。此义门法华本门所谈也。真言此大菩提心上行。三密四曼行云处许替也(云云)。
  莲华三昧经云。无障碍经云。归命本觉心法身○还我顶礼心诸佛。菩提心义。非是凡夫修成始觉。是秘密义(云云)。此等释意。迷悟二法本来圆满具德。全非始觉修成法也。仍信知此旨真言□□云也。寻。若如此义者。但觉悟计全无迷法欤。如何。又本觉计无始觉可云欤。如何。答。起信论云。立真如生灭二门。始觉本觉不同事。一分□迷生上立之也。依之依本觉故云有始觉云。或依生灭门论真如云。此皆约□迷如此分别也。而天台真言意。本来生佛平等。迷悟本有谈。故超越彼论真如生灭始觉本觉配立也。深可思之。师云。山门(二义)。东寺(二义。)如上(云云)。
  瑜祇经云。时金刚界如来复次率都婆法界普贤一字心(云云)。
  理趣分云。一切有情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云云)。菩提心义云。诸大乘中第九真如理心名为自性清净心。此理心同体智性名为一切众生本有萨埵。名普贤大菩萨(云云)。
  用心次第云。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又名普贤大菩提心(云云)。
  普贤事。义释云。普贤者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胜义(云云)。寻云。今论所明因分果分中何乎。义云。台藏八叶中。普贤因分。金刚顶经大日名普贤者果分也(云云)。今论因果平等具三十七尊云。故因果平等普贤也(云云)。
  问。自心具三十七尊。何必以普贤一尊为菩提心体乎。答。普贤遍一切处义也。故标普贤显遍一切处。自心成佛义也。菩提心义四云。菩提心论三摩地菩提心初云。法尔应住普贤大菩提心。一切众生本有萨埵名菩提心。乃至五相成身成本尊也。名普贤身。略出经云。普贤法身遍一切。能为三界自在主。无始无终无生常住等。究空一切众生所有心坚固菩萨。名菩萨安住不动三摩地(云云)。又金刚顶三十七尊皆名普贤。故知。五相成身普贤行。三十七尊是普贤身。乃至性德三十七尊是性德普贤。修得三十七尊修得普贤。且如菩提心论。现自心月轮一。十六分渐渐圆满名为满足普贤。非谓十地名普贤地。乃至天台四十一地。居众伏顺即名普贤(云云)。
  问。本有萨埵与十六大菩萨中普贤金刚萨埵同异如何。义云。本有萨埵共本有大菩提心也。是理性也。十六大菩萨是修得故云异也。但修性不同云事一性事。修性本有俱具三十七尊云也。菩提心义一云。问。论云。何能证无上菩提。乃至无所分别(云云)。今疑。此中本有萨埵与十六大菩萨中初金刚萨埵同异如何。答。一切有情本有普贤大菩提心。名曰质多。是约心得名也。本有心城三十七尊中金刚萨埵。名曰萨埵。是约人得名也。普是性得三十七尊也。若顺菩提心以者。所观三十七尊皆修得三十七尊也。谓约性是同。若约修得即异(云云)。师云。本有三十七尊。瑜祇经可习极也(云云)。问。修三摩地观共出何位修(云云)。义云。从凡夫初心至佛果修之也。依之下论云。一切义成就菩萨初座金刚坐取证无上道。遂蒙诸佛授。此心地然能证果(云云)。是释尊坐金刚座。初得诸佛教授。修此观(云)也。次上云。从凡入佛位者。即此三摩地(云云)。此文亘凡夫(见)深可思之。问。真言行者有几不同乎。答。或四人或七人。是开合不同也。四人共一切如来内证示现观法门(是佛果)。等觉初住从凡超入地(已上菩提心义四人第一意)。七人三身佛(自性身)。二菩萨(渐顿二类)。二受用(自他受用)。二后身(十地等觉已上。菩提心义第四意也)。师云。三摩地行者如来内证现观此门之故。于妙觉位修之云也。仍真言意妙觉智云也。又四十二位智慧。皆是妙觉智也(云云)。三身佛。二菩萨(渐悟天台三教菩萨。两教二菩萨。回入圆教名为入初住。名为证佛。终入□觉位。顿悟圆教真言)。三身(自他受用也。文之自受不云他受分别。座位经忽有自他受用。)。二后身菩萨(法身等觉后身他身。八相后身菩萨也。他身坐觉树法身。色究竟自在宫也)(已上七人义也)。于内心中观日月轮事。师云。胎藏以八叶莲花为菩提心体。金界以月轮为菩提心体。故成佛观月轮之外全无成佛之义也。显宗一念三千云一心所俱三千法。明未得一心体。而只一心无量法云不云有形色也。真言以八叶月轮为心法形也。八叶即究识体也。中台即第八识。八叶第八识也。是无始以来有胸内不改体也。以之名心藏。受生时最初领生位也。以之名佛。以之名理事。台藏意诸法只有方谈。故心法八叶形只有成处。名佛性。为菩提心体也。观此八叶见自心体名成佛也。金界意此八叶总体圆也。故于八叶上令观月轮也。自受用身智慧者。照了智也。故照万法一法无增减智见故。其智体圆满形也。总照了体圆满形也。依之日月轮圆满也。日月轮自受用智体事显为日月轮是名当体月轮也。故以此月名菩提心体也。是为成佛也。此外全无成佛义也(云云)。叙之满法界。缩之居方寸(云云)。寻云。心法具万法故。可有圆方长短等形。何必以圆形显心法体乎义云。心法中惟有三角方形。其中圆满形其德胜故。以之为心法总体也圆满形无增减义。此中具三角方等形。三角等中不可容受圆满形。故一心万法总体义显事。圆满形胜故。以之为一心体也。然而一类机观方角等形。悟入不可遮之。而以心体月轮观事。委如心地秘决。是则自心体本来离三毒体。故为月轮三义。
  师云。惠性寺敬贤问善无畏三藏云。我修何法可成佛。三藏答云。汝受三摩耶戒。观心月轮(云云)。依之为敬贤说给。敬贤记名菩提心戒及心地秘决。一行阿阇梨同听异闻记名禅要也(云云)。
  菩提心义一云。彼中为开自心八叶佛身。观肉心八分为八叶莲华。此中为开自心十六大菩萨只以肉团令月轮。心地秘决云。此自性清净心以三义犹如于月轮。一者自性清净义。离贪欲垢故。二者自性清凉义。离瞋恚势脑故。三者光明义。离愚配闇故(云云)。问。自心体有光明。故以自心故为月轮也。又以月轮解之也。若以自心体名月轮者。略出经云。我见自心形如月轮。是以月轮显自心(闻)。若依之尔者。月轮者即一切义成就菩萨成等正觉法门也。若只以辨显心体者。以何法可显之。何必以月轮可云显心体乎。可知心即月轮故观之云事。答。真言意心法体者即月轮云事。不可疑之。诸大菩萨经意心法体遍诸法。其性可定云。未显其心法体也。今经意以月轮为一心体。即有大智光明义如故。寻云。智体必水轮事。如何。答。最初诃罗兰。其体水轮也。识正结生湿一念心托也。故此识湿正水轮也。识即智故。智即水轮也。水形圆事以秋露为记。字书中肉篇作月。自然道理也(云云)。又云。月轮智体金界。菩提心体月轮。水珠所成也。水种子●字即金界也。故其形圆也。故其色白也。问。何故以月轮莲华为两部总体乎。答。台藏意。智证释云。胎藏本从生究欲处而起。以如来智印加持此欲。令相应本有大菩提心(云云)。此释意众生不改当体。即本有大菩提心显莲华处在生死泥其体清净也。此则欲染所著本有清净法也。八分肉团体即九佛住处。故众生身迷妄体为佛知见故。莲华尤此理叶故。虽多万法以莲华为心体。心性体自元莲华形也。世间花草缘起时。心性体本清净德俱。故花草又不染泥浊也(云云)。
  寻云。内心者何物乎。菩提心义一一忽于八分肉心观也。台藏观为八叶。金刚界观为月轮。问。凡夫第九第八第七第六识。若指心处在何处乎。答。忽在八分肉心处也。
  问。若尔者佛地理智心形如八叶。忽如月轮。若凡夫第九八七六识忽有形乎。答。皆托在八分肉心故。若论其形并如八分肉团(云云)。问。论文观日月轮(云云)。不观日轮。观月轮意如何。一义云。日本来圆满体故。显理性圆满义。月轮明闇义故。显修成义。即是修得性理智义。又是阴阳二法显也。
  私云。此义不可尔也。本义也。
  一义云。日本来圆满故显果德智。月有十六分不同。辨因位进修也。此义可尔也(云云)。
  问。八叶肉团心处心也。今观为月轮。然共心所外受无心也。
  菩提心义云。若发一念菩提心。即名佛心。故观此肉身形如月轮(云云)。问。月轮观取圆明体也。ハタ取亏盈边也。一义云。取亏盈边也。若取圆满体者。日轮可足。而若无亏盈边者。十六大菩萨位难成也。故今取月轮十六分。立十六大菩萨因果不同也。又约行者进修之时。十六分增进可有之。故旁取亏盈边也。一义云。圆满亏盈两义共可俱足也(云云)。
  问。论文由作此观觉本心(云云)。尔者指何识乎。一义云。第九识也。故论下文云。初心阿字发起本心之中分明○观圆明阿识(云云)。是九识(闻)。一义云。菩提心义意。可亘六识九识(见)。
  有相无相月轮事。义云。菩提心义意。三摩地观有相无相等四种释有之。如以前也(云云)。
  问。月轮观者。心内也。心外也。答云。两义共在之。禅要云。身四尺量如一肘(云云)。心地秘决。正当行者心中量周一肘(云云)。今论文于内心中观日月轮(云云)。内心见下八叶白莲等文亘内外也。问。论文云。犹如满月光遍虚空无所分别。亦名无觉了。亦名净法界。亦名实相般若波罗蜜海。能含种种无量珍宝三摩地。犹如满月洁白分别(云云)。尔者合解方如何。一义云。满月(空智)。虚空(假谛舍一切故)。光遍虚空无所分别(中道)。一义云。满月(中)。虚空(空)。光遍(假也)。师义也。
  私云。东流于此三句印。有明随分事相大事也。三点秘密也(云云)。论云。能含种种无量珍宝三摩地事。
  师云。月轮观成就时。心性月轮体事显形也。于之即摄万法故成三谛理云也(云云)。仁王经此三谛三昧。王三昧摄一切三昧(云云)。是三谛摄诸法云文也。问。论云。凡月轮有一十六分。喻瑜伽中金刚萨埵。至金刚拳十六大菩萨者(云云)。尔者月轮有十六分意。如何。义释七云。月天真言是瑜伽净月义。战捺罗野即是月名。一切世间以月能除势恼。施清凉乐。故谓之甘吕造历者。传云。此甘吕十六分乃至以十五分遍施众生。以前余一分还生(云云)。所余一分共萨埵位也(云云)。问。月轮何故有十六不同乎。白月黑月各各十五也。如何。义云。是有二义。教时义意。晦日合宿以为萨菩萨位。萨菩萨加白月十五为十六大菩萨位也。萨菩萨共是本有生界也。余十五菩萨本有悟。故迷悟合为十六也。菩提心义意。晦日夜合宿日月少分前后时。月光少分生故取之加十五白月为十六。是约悟为十六意也教时义全同菩提心义乎。
  问。前月晦夕是十五分一也。何言少分明现乎。答。地上一寸影。天上万里之光(云云)。寻云。观月轮时。约行者如何成十六大菩萨次位也。示云。行者观月轮。有明昧不同。故成十六次位也。寻云。观月轮如何俱五佛体乎。义云。初观心月轮者。发心即阿閦佛也。五智中大圆镜智也。即第八识也。此识共缘诸法种子。是则缘众生机根义也。缘众生机根事即大悲心也。大悲即俗智云。大悲缘俗谛智也。故以第八识为大圆镜智也(是第八识发心义也)。次于月轮思惟观察。即修行平等性智。宝生佛也。是则于差别法。令一味平等观。故名平等性智也。次于月轮生觉悟智者。妙观察智也。是名菩萨。于差别法显一味菩萨义也。次观月轮心息。究竟施作用。故利益彼有有情令入涅槃理。是即释迦功德也。如此得意之故。于一月轮俱是十六大菩萨五智五佛功德也。
  问。论云。五方佛位各表一智(云云)。尔共今释十六大菩萨。故四方佛位可言。何五方佛位云乎。义云。今释文意大日生四佛。四佛生十六大菩萨事释。总表文段总五方佛云也。是大日诸法根本义显为也。次下四方如来各摄四菩萨已下。正释四方四佛也。
  问。五智五佛毗卢遮那体可云乎。若体者。出生义云。东方金刚藏世界阿閦如来。南方宝庄严世界宝生如来。西方大莲华宝藏世界阿弥陀佛。北方羯磨轮世界不空成就如来(云云)。又义释云。大日如来云妙花铺地白藏世界大日如来(云云)。此等释各身各土五佛(见)。若依之尔者。今论意一身所俱五智五佛也。依之礼赞举三十七尊毕。皆是现证毗卢遮那法佛体(云云)。答。付三十七尊经经现不同也。瑜祇经明自性身三十七尊。金刚顶经说自受用三十七尊。摄真实经述他受用三十七尊。守护经明变化身三十七尊。莲华三昧经现等流身三十七尊。而自性受用三十七尊毗卢遮那体也。他受用变化身三十七尊。各身各土义也。然而四身同时三时共四方三十七尊。皆是毗卢遮那体云也(云云)。问。五佛各俱五智乎。若具云共论云。五方佛位各表一智(云云)。依之南都德一引此论文难之(见。云云)。若依之尔者。真言意佛佛皆具五智谈之乎。如何。答。菩提心义第五云○秘藏记云(文秘作)。五智云。谓一法界体性智。三密差别数过刹尘。名之法界诸法所依故。四体之法就不怀故名。为性决分明故以为智。二大圆镜智。谓自他三密无有边际。名之为大也。俱是不缺四圆实智。高挂万像头现镜之喻也。三平等性智。清净智水不简情非情故。彼是同如故。常住不变故。名曰平等性智。四妙观察智。五眼高临邪正不谬因以名。五成所作智。二利应作故曰所作。妙业必遂成称也(云云)。
  以五智五佛配四方事。
  
  师云。以中央为地轮事。地万法所依也。法界体性智为万法所依(云云)。为地轮是诸法总体之四智。是用分也。故于法界体上疗立诸法意也。真言意五大即是诸法天然道理也。出生诸法事。皆是五大造作。只是此法然道理也。我等胎内出生。任运生身。非情草木长长事。皆是法尔道理也。我等依身即五大也。是法尔大日也。台藏色法为初门。即八叶也。是法□□方取也。金以心为门故。是取自受用智品。是照了分别方取故。是一分新义有之。我等体本来法尔五大也。又依五大彼生长也。辨如实四大种。依四大种生长。能能可思之。问。东方佛名阿閦义如何。答。阿閦梵语也。此云不动。此即最初发心。坚固信心是也。故略出经一切众生所有心坚固不动名萨埵(云云)。问。东方佛必发心体者如何。答。五大愿者。五佛发心也。初众生无边誓愿度者。东方阿閦发心也。即第八识也。八识者。梨那镜中万法体宛然也。故发心者。生佛体历历见众生可度。阿梨菩萨可究有知也。故约生界时元初一念无明体也。约佛界者大悲体也。是生佛像缘向度众生愿故也。约生界者元初一念无明根本也。此差别妄念翻为佛德。成大悲利生根本也。八识九识发心中。八芳机发心也。是则生佛挂目众生无边誓愿度愿故也。问。宝生尊义如何。答。是南方为水轮义习之也。劫初水轮生。其后烈风力水轮凝然而成金也。故水轮生福深宝生尊云也。如意宝珠两万宝。又是水轮也。
  东寺宝生佛习为大事。故释尊入灭给必宝生成云也。宝生舍利习也。舍利又一物也。舍利者水轮也。名灌顶智。诸佛前佛后佛血脉相承。五瓶水灌利生界故。法缘无施生界。又父子相续生界无尽。此即水轮体下故也。非宝生佛者。佛佛相承边可断也。南方花开铺名事。夏花开铺调时分也。所谓春种夏开秋熟冬收也。宝生成者成舍也。舍者如意体生万法形也(云云)。私云。弘法大师云。随惠果相承。如意宝珠王城南室生山埋给。此如意宝珠者。灵山净土龙女之所奉释尊宝珠也。八祖相承(云云)。惠果付属此宝珠时。誓云。成生生师资(云云)。付属此宝珠(云云)。仍惠果和尚成坚惠法师生。此与得此珠埋宀一山(云云)。弘法大师云。宀一山土心水师竹目底埋之御秘藏余(云云)。此山有蛇。欲取珠。仍大师僻蛇法祈念给(云云)。大师自胸中不动出守护给(云云)。当时东寺一长者每晓行之。僻蛇法秘故白蛇令书给(云云)。
  问。阿弥陀者。其名字如何。答。此云无量寿也。释尊入灭者。归当住体也。故图白檀曼多罗时。自东方次第图诸尊图毕。后图西方弥陀。此即诸佛灭毕。弥陀常住利众生义也。故义释云。于西方观无量佛。此是如来方便智。以众生界无尽故。诸佛大悲亦无终穷。故名无量寿(云云)。问。诸佛皆常不灭也。何必西方佛名无量寿乎。答。西方第六识也。此识随缘真如体也。故万法相颜云质多。故万德体即常住云。随缘真如缘起常住义也。故五佛中无量寿佛者。诸佛常住德也。九识等常住事置而不论也。第六意识常住。此教中严故无量寿云也。故释尊灭度后专可归弥陀也。是以天台真言以弥陀为本也。
  问。名莲华智意如何。答。莲华者敬爱义也。即菩萨色莲华也。现法界疑佛故。殊具见者无厌。彼可利众生也。又在莲华泥中不染泥。弥陀现法利生。处生死不着生死义也。故瑜祇经名清净业也。问。不空成就佛者。其名字如何。答。不空者。万德不空意也。是则教流布身度众生不空事。万法本来不空故也。羯磨此云事业也。问。抑必东方为八识。北方前五识。定义门约时次第。此九识发心修行菩提。当义如何。答。八识发心事如前了简。南方宝生尊。以七识为修行方事。七识梵云摩那识。唐云执我识。故唯识论云。我配我见·我爱我慢。与此究恒相应故。但缘藏识见分非余(云云)。故发心者。生佛差别见故。发菩提心上修行。是无我上真我也。故在众生时执我体也。约觉体又无我上真我故。契当平等理也。故以之正修行立也。修行者。生佛不二修行故也。若无我何法可立行。次西方第六成菩提事。正施作用取此尘境事。是第六识能也。故约觉体时成菩提义。即无分别智光五眼也。第七识者虽有我配我见。正缘法尘境起妄分别事无之。今第六识分别别法尘境故。七识约佛智修行。非正觉体。六识正缘诸法实相。故成佛也。次北方前五识为□事。六识情量虽缘欲境。不经身口时。欲事未成就也。身口行之故成事业。今觉约时妙觉察智发事理和□必归不生不灭体。指不生不灭云涅槃。归此□入方便俱足。中台一念间皆具也。故念念所作皆是发心□行□□义也。今落情量故名迷位。知法体是名佛。故秘经中时时不间界三十七圆满(云云)。师云。以第八识名发心事。为渐机也。非直入中台顿机也。故自东方次第发心修行。至北方入涅槃。事理圆满名大方便。名法界体性智也。此时五点●字同时俱本尊本有阿字大日尊也。若顿机以直中央法界体性智为发心也。发心之处即五点具足也(云云)。
  问。以四佛四波罗蜜如何相能生所生乎。论云。四佛智出生四波罗蜜(云云)。付之四波罗蜜因。四佛是果也。从因成果。是因果次第也。又四蜜定四智慧也。自定生惠。是三字次第也。今何此等次第背四佛智。出生四波罗蜜菩萨乎答。列三十七尊有从因向果从本垂迹二义。今论文从本垂迹次第故。四佛生四蜜云也。约从因向果次第。如所难四波罗蜜四佛本来因分也。而是置法界体性智中为大日。四亲近自此生四佛云也。故论云。法界体性中流出四佛(云云)。大日总体故别不立因果也(云云)。
  
  师云。阿閦生金(东萨埵)。宝生宝(南虚空藏)。阿弥陀生法(西观音)。释迦生业(北金刚藏也)。大日总体故因果。平等体别不举因也。故四佛菩萨因果俱德也(云云)。
  问。转依妙果受女身乎。答。论云。三世诸佛贤座生成养育之母(云云)。付之约理体之时之男女者。法体虽有之。约事相之时。争佛菩萨色身即女身可云乎。答。显教意以慈悲智二门辨父母云故。只是女者辨喻也。真言意十界本有谈。十界事显故。世间父母义不改。即是置佛果体也。依之瑜祇经八供四摄天女使(云云)。法界海会中。岂可缺女形俱德乎。故十八会指归第二说陀罗尼曼陀罗具三十七。此座众皆住波罗蜜形(云云)。问。因分皆女形。十六菩萨又可女形。如何答。四波罗蜜女形。事理体自此理生智也。理即女形。故女形也。十六大菩萨皆是智浅深。非女形也(云云)。论云。于是印成法界体性中。流出四佛也。是天台点也。意金法业四波罗蜜生四佛也(云云)。东寺点云。于是印成法界体性智(云云)。此印者。因一印果位一印可有(云云)。因位一印者。第九会初院一印曼陀罗名之(云云)。萨菩萨位也。果位一印第九一印。会大日是也。
  私云。此文意者。四波罗四佛因为总体大日。四亲近生四佛也。故为法界体性智俱德也。
  十六大菩萨事。颂曰。五佛四波罗。十六大菩萨。四摄八供。总成三十七(云云)。
  私云。十六大菩萨功能相颜等。三十七尊心要等。并师抄等可见被也(云云)。又云。十六大菩萨相颜者。相应经抄物委悉也(云云)。问。论云。除五佛四波罗蜜及后四摄八供养。但取十六菩萨。为四方佛所摄也(云云)。尔者除五佛四摄等意如何答。三十七尊中。十六尊从因向果次第也。是名十六生也。月轮观从因至果故。辨月十六分也。而万成佛即成一佛。故别不取四佛也。大日总体故。又不取之。大日生内四供养四佛。又生外供养。是内证自法乐故不取之也。四波罗密四佛因摄果。四供化他行故。又不取之也。今约行者次第进修边。取十六大菩萨也。又合十六菩萨名一法界普贤。是非因非果总体也。故广三十七中十六略普贤也(云云)。
  问。五佛配配果德。故同时可圆满。然东方四菩萨圆满成阿閦之后。三佛各四菩萨次第故果渡。又有因次第杂乱如何答。十六大菩萨一念一时圆满。更不可有前后次第。依之瑜祇经经时云。不问三十七圆满(云云)。例如一念三千(云云)。
  问。以十六空□十六大菩萨义如何。答。菩提心记决可见之。菩提心义一云。问。论云。又摩诃般若中。内空至无性自性空。亦有十六义者。是例也。喻也。答。亦例亦喻何者。彼般若中或明十一空十四空十六俱十八空二十空。且以十六空为处中义。亦虽有三十七尊。且取十六大菩萨者。是例也。又十六空破十六。有十六大菩萨。亦破十六或障敢喻(云云)。若取例者。何故不取三十七品。以例三十七尊乎。答。为喻心月十六分。且取世月十六分。不取三十七品也。若分别座位经云。若依二垂次第而说。若具修三十七菩萨分法。证得道果。无有是处。若证自受用身。何必□三十七三摩地。以成佛果故。梵本入瑜伽顶云。自性及受用变化菩萨等流佛德三十六皆同自性身菩萨。以法界身总成三十七(云云)。
  菩提心义记决云。以三摩地者。谓一切有情悉普贤心。犹满月。凡月十六分喻金刚萨埵。至金刚举等一十六大菩萨。又●字至●亦有十六字。亦内空无法亦有十六。凡夫于心质中有一分清净光明。其体极微妙妙月十六分一也。凡月其一分明相。虽当合宿之闇。即其质始于窟中含一圆明性。所以不现后起月初如十六日圆满无疑(云云)。大般若经四百八十三云。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空。云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本性空自性空一切法空无性空自性空(云云)。
  次十六大菩萨配十地证文事。佛现金刚三昧本性清净不增不减经云。今当为汝分别。辨现菩萨所行俱德地法。初地菩萨犹如初月。光明地菩萨如十二日月。八地菩萨如十三日月。九地菩萨如十四日月。十地菩萨如十五日月圆满。可观明相俱(云云)。玄义第五大涅槃云。月爱三时。从初一日至十五日。光色渐渐增长。又从十六日至十日。光色渐渐损灭(云云)。光色增长辨十五日智德摩诃般若。光色渐渐灭辨十五界德无碍。解脱三十心为三智行。十地为十智。等觉妙觉各为一智界。合十五智。月体辨法身(云云)。教时义第三云却义中云。月宫中有十五智青衣。青衣日日一人来会。故十五日月轮渐黑。青衣日日一人去散。故十五日月轮渐白。故知。月黑白分各十五分。然以黑时当有白义。白时当有黑义。故白黑分各十六分。但以白满之时日月远。望日光不夺。黑分之时日月相过近日。月光映月故有合宿夺光之说(云云)。私云。以黑时尚有白义白时尚有黑义(云云)。依此文。教时义本有萨埵修成十五。为十六菩萨云也。意黑时云故迷位(闻)。此迷位发理智。乃至种种世智为本有智用云。白义是喻本有大菩提也。白时有黑义者也(云云)。问。一切众生有修得十六尊乎。答。可有之。若有云者。缎于性德者虽俱足未经发心行修行菩提○五点。争可有修得十六尊乎。依之有一分净性(云云)。若依之尔者。修得十五分同时圆满(见)。仍修性一心俱可云乎。答。修得性得配立迷情机。一配迷起之上配立修性二门莫如生灭二门也。而真言意本来本觉如来。自然觉了大日谈故。超越修性二门也。依之菩提心义云。若瑜祇经金刚界如来。以四种法身于本有金刚界光明心殿自性所成三十七尊。而是本来成觉之佛。是凡夫修成始觉。是秘教义(云云)。此释一切众生本来修成三十七尊云文也(云云)。
  溪岚拾叶集。天台沙门光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