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行林第二十八。

  十一面法。
  一支度。
  注进。
  十一面观音御修法七个日支度。
  御本尊(有无随宜)。
  坛一面(可有炉桶)。灯台四本。胁机二脚。礼盘一面(可有半叠)。酥。蜜。名香。白布一端二丈(坛敷并佛供覆料)。芥子袋。大幕二帖。坛供(如常)。灯油(如常)。净衣(白色)。
  阿阇梨。伴僧。承仕二人。驱使四人。见丁二人(已上人供如常)。
  小桶枸各三口(阏伽神供等料)。折敷三枚。吕子一覆。长柜一合(供所杂具。僧房装束如常)。
  右注进如件。
  年 月 日。
  五宝(金。银。真珠。珊瑚。琥珀)。
  五谷(大麦。小麦。稻谷。小豆。胡麻)。
  右宝谷出集经第四。十一面经之中。五香五药。不出彼经。欲戴之者香药如常。抑五宝等。须非七日事业坛者。不可用欤。安然和尚御说云。大唐日本。古今传法。但有一日手印行法。未有七日事业坛。法若不堀地等。多是一日事业水坛(云云)。
  禀受师说云。世人皆言。近代所用木坛是水坛意也(云云)。然者。不可出五宝等欤。但近代支度。或出之而置坛。是七日事业坛意欤。若然者亦永不可名水坛(云云)。
  私案。苏悉地经意云。若于人民集会之处。作坛时。其五宝物不应埋之。但置所成物下。若于中庭及与室内。或佛堂中作坛时。亦复如是(云云)。
  又检阿噜力迦经云。造护摩炉。炉中先下五谷及五宝(云云)。三昧和尚御说云。涂炉之时。先取五丸泥。置军荼中心想置五宝(云云)。依此等说。五宝等物。置不置。自有二途欤。
  名香。沉香。苏合。檀香(机上)。薰陆(集经)。五色糸(绯缕。白缕。已上结线料随事可用一)。
  注进。
  十一面观音供七个日支度。
  坛一面(方三尺五寸)。灯台二本。胁机一脚。半叠一枚。酥蜜。名香(沈。白檀。薰陆)。坛供(如常)。灯油(如常)。白布一端(坛敷料)。小桶二口(各加杓)。折敷二枚。净衣(白色若黄色可随法矣)。
  阿阇梨。承仕一人。驱使一人(已上净衣日供如常)。
  右注进如件。
  年 月 日。
  结线(随事可戴之。糸色如上注之)。
  一起首时分。
  轨上云。于白月十四日。或十五日。为我不食。可一夜。
  又云。从白月一日乃至八日。
  下云。吉日吉辰吉曜。
  十一面经云。能于半月半月。或第十四日。或十五日。又云。从白月一日至第八日。每日三时(集经并神咒心经同每日三时云云)。
  疏云。谓白月一日至八日。是即阳时也。谓万物顺阳气而成故。白须白月也。若欲破除。应用阴时也。谓黑月是阴时也。从十六日至三十日也。
  一向方。
  轨下云。东面安本尊像。像面向西。应习先行法(云云)(集经等同之)。
  一行法。
  八家秘录诸观音部十一面法三云。
  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周宇文氏天竺三藏耶舍那崛等译第一译)。
  十一面神咒心经(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第二译)。
  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出陀罗尼集经第四)。
  私云。以前三经。同本异译而。集经中。印法稍广。前二本经。不说印法。
  十一面神咒心经义疏一卷。
  十一面观自在菩萨三卷(内题云。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仪轨经不空译贞元)。
  私云。此经。译者下注云。此仪轨。通莲花部一切尊念诵(云云)。此中具说念诵仪则。护摩法等。见其行仪。可谓悉地莲花部法。但其所用真言印等。异苏悉地。是则本法所说欤。先达以此仪轨。为行法规。今且先附悉地通法而记略行。
  前方便(如常)。唱礼。
  南无三身白衣●●●●●●。
  南无曼荼罗主曀迦娜舍目佉冒地〃〃〃〃(三反)。
  马头。五大。大小。三部。
  次惊觉。次九方便。次发愿。
  至心发愿 唯愿教主 遍照如来。
  本尊界会 十一面尊 莲花部中。
  诸菩萨众(云云)。
  次五大愿。次三部三昧耶。次被甲护身。次地结。次金刚墙。次大海。
  轨云。当观曼荼罗(私云。持明房记云。前地界是乎)为大乳海。以二手内相刃。仰掌旋转。即成甘露大海。诵此密言曰。唵尾么路捺地吽。
  次宝山。
  轨云。复于海中。观苏弥山。其山四宝所成。无量众宝间错庄严。以二手内相刃作拳。诵此密言。唵阿者攞吽。
  结此印。诵密言。思惟从大海中。出生宝山也(云云)。
  次道场观(定印)。
  轨云。复于山上。想宝楼合。其殿无量众宝所成。处处悬列珠鬘。璎珞。铃铎。缯幡。微风摇动。激出和雅音。间错。种种摩尼半满月等而校饰之。复有无量诸经供养具。遍满楼中。于其殿内。观大曼荼罗(云云)。
  私云。观想。曼荼罗中央有八叶莲花台。上有月轮。轮中有●字。字变成开敷莲花。莲花变成阿弥陀佛。佛左边花台中有●字。字变成未敷莲花。莲花变成大势至。右边花台中有●字。字变成微敷莲花。莲花变成观自在。阿弥陀佛前花台中有●(轨意)●字。字变成军持。军持变成本尊观自在。肉色。四臂。十一面。右边第一手把念珠。第二手作施无畏。左第一手持莲花。第二手执军持。其十一面当前三面。作寂静相。左边三面。威怒相。左边三面。利牙出现相。后一面。笑怒容。最上一面。如来相。头冠中各有化佛。观自在菩萨身。种种璎珞庄严。莲花部圣众乃至十佛世界。微尘数界会。恭敬围绕行者在阁前。对本尊(已上观法。依本轨意。若依通途。中台本尊。第二重莲花部尊。第三重护世诸天。又集经第四明曼荼罗。文广可见之)。
  次三力偈。次普供养。次治路。次成不动。次振铃。次送车辂。次军荼利(印明如常。轨云。行者。观想。军荼利金刚。驾御七宝车辂。至于极乐世界。想请无量寿如来。升七宝车中央。座左大势至。右观音。阿弥陀前本尊坐。云云)。
  次请车辂。次迎请圣众(用莲花部心印明)。次辟除从魔(马头)。次示三昧耶。次金刚网。次火院。次阏伽。次花座。次善来偈。次重结大界。次成事业身。次五供养。次普供养。次赞(先本尊。次四智。次莲花赞)。
  唵钵纳么(二合)啰誐湿(宁逸反)么揽迦(引)摩啰誐母答?(二合)路迦曩他满驮铭萨嚩秫驮悉地者(出轨)。
  次祈愿。次本尊观(定印)。
  观想。自身胸臆间。有满月轮。即此月轮。是自性光明所成。菩提心圆满。洁白如净月轮。于月轮面。有●字。字变成军持。渐舒渐大。举体成军持。军持变成本尊(身相如前)。我身即本尊。本尊即我身。一体而无二(云云)。
  私云。本轨入三摩地。文。其意难辨。今依常途而抄记之。轨意可更问之。
  次根本印(本轨不说之。集经第四。于十一面各有印相。起立作印印相不详。往而见之。凡彼经中说多印明。其中两三抄之)。
  别本轨云。次结十一面观自在根本印。以二手。右押左外相刃。合掌。以印置顶上即成本尊身。诵根本密言七反(云云)。
  本轨上云。尔时观自在菩萨。口说自根本密言曰。
  
  私云。有归命句且除之。十一面经。无归命句。法性房胎记。除归命句。
  不空罥索经第四云。十一面观世音印。
  合腕相着。二大梅相合横屈掌中。各以头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握大梅指。作拳。拳面相合。面目熙怡。发大悲心印真言曰。
  唵噪(名良反)?婆娜泥波罗枲娜舍縒野?。此印三昧能祐成就一切明。法无所障碍(云云)。
  ●●●集经一云。十一面观世音菩萨印咒二中直。相捻直二头指去四寸半并二大竖二无名。去一寸八分二小竖去五寸头指来去。咒七遍已渐屈头指入掌内。咒曰。唵阿嚧力迦(二)莎诃(三)。
  春定额记云。印同轨。真言曰。唵嚩苏摩底索里(二合)曳娑婆贺。
  或说云。十一面观音真言。唵(归命三身义)摩诃(大也)迦嚧尼(悲也)伽(种子)莎诃(速疾几也成就几也)。
  丹州合行记云。金刚合掌。真言曰。唵噜鸡入嚩罗纥哩。
  次加持珠(作法如常。轨云。莲花部念珠。用莲子或摩尼宝。云云)。
  次正念诵(先部母。大日。本尊。莲部心。诸天总。不空罥索。马头。次又部母)。
  若修大供者。当坛护摩明(可加念之矣)。
  护摩。
  多分息灾本轨。略明。息灾。增益。敬爱。钩召四种。护摩。随事用之。师曰。观音法大旨可依增益。
  轨云。观自在菩萨通增益法。护摩之时。迎请。观自在。大势至。义成就。大威德者。安置于炉东边。并持明仙一切药叉。吉祥天。应置炉南边。又于炉北边安佛并诸不退转菩萨。梵王。并诃利底。西边应置白衣观自在。如上建立名增益仪轨(云云)。
  又云。息灾面向北。南方置戌罗鞘。西安嚩素枳。北置金刚杵。炉东边应置三戟叉。大印各以本密言呼召及发遣(云云)。
  私云。此等文意可能寻问之。
  先火天。曜宿(如常)。
  本尊坛。
  轨云。去念诵处不近不远对彼道场。护摩先献部尊。次供本尊(云云)。
  问。部尊者谁哉。答。轨云。次应结部尊印。诵三遍则成。加护本尊。部尊印密言先以说马头自在是也。
  劝请词云。
  我今稽首请 本尊十一面 观自在菩萨。
  部主马头尊 及以诸眷属 唯愿降临此。
  纳受护摩供。
  诸尊坛(有无随形势)。
  世天段(如常)。
  轨云。所有护摩。残物随意。供养外诸天(云云)。
  私云。轨意。火天。本尊(加部主。并诸尊)。诸天三段欤。
  护摩咒(可用阿噜力迦)。
  伴僧咒(仪轨真言)。
  后加持(并坛时者。可用轨真言。只一坛时者或马头云云)。
  轨云。部母白衣观自在菩萨。印相如多罗菩萨。内屈头指。多罗菩萨印。二手内相叉作拳。竖合头指。如未敷青莲花。密言曰。唵湿吠(二合)帝惹致尔半拏罗嚩(引)悉尔惹吒(引)摩矩吒驮(引)哩抳娑嚩(二合)诃。
  部尊密言曰。曰唎(二合)阿(引)路力迦(亦同上明)。
  私云。不说印。但注四字指上马头明欤。其文云。先金刚合掌。竖合二中指。以二头指。各揭名指头。头指各押中指上节。小指并竖入掌中。二大指并竖与小指聚。密言曰。唵婀蜜哩(二合)姤纳婆(二合)舞纳婆嚩吽发吒。
  次还珠(轨云。芙蓉合掌。顶戴念珠。瞻观本尊殷勤心礼)。次入定。
  观想。心月轮上有●字。一切法离作业不可得义也(云云)。
  次根本印明。次部母(白衣)。次五供养。次普供养。次赞。次祈愿。次阏伽。次振铃。次回向方便。次随方回向。次奉送(先偈。次印明)。次三部护身。次出道场。
  次转读般若随意经行。
  右。依悉地及本轨意。略记大指。外见惮多可破却之。
  集经第四云。身印。合腕。左右二大指并竖。以二头指。屈中节。各头押二大指头。二中指头相拄。二无名指直竖开一寸半。又开二小指离无名指背一分许。二臂肘相着。头指来去用上大咒。
  大心印。准前身印。唯改二头指押中指背上节。以二大指各押中指中节侧。大指来去。咒曰。
  唵(一)阿?耶(二)婆路枳帝摄跋罗耶(三)菩提萨埵耶(四)摩诃萨埵耶(五)摩诃迦嚧尼迦耶(六)跋跢侄他(七)诃诃诃诃(八)伊利(九)弥利(十)脂利(十一)毗利(十二)企利(十三)醯利(十四)莎诃(十五)。
  小心印。准前身印。唯改二头指屈头。当中指中节侧上。头指来去。咒曰。
  归命(如常)。跢侄他(六)豆楼豆楼(七)诃〃〃〃(八)莎诃(九)。
  私云。集经出身印等五十印明。今且其中准普通习印等三所抄记也。具可见本经文。

  依胎藏界修行之者。
  经疏之中。不举此尊。玄法。青龙。广。摄轨等。杂列其名。不出形像并印真言。
  或都坛(行法如常)。
  尊位(苏悉地院。右方第四。千手南。一髻罗刹北)。
  种子。●迦然。和上云●(普)●(初)。
  三形。军持。
  尊形(如下出之)。
  印明(云云)。
  梵号。曀迦娜舍目佉●●●●●●●●。
  密号。变异金刚。慈愍金刚。
  别坛(莲花部别坛)。

  依金界者。
  四印一印等如圣观音法。但金界中不见此尊。可更问之。
  一作成就法(此有十法)。
  初除人畜疫法。
  本轨云。复次法。若人疫牛疫对观自在菩萨取苦练木。榅芥子油。应作护摩。以绯缕右縒作线。粗如铜筋。为两条。诵一遍作一结。乃至七结。系于患者颈下或头髻则得疫病除息解。
  私云。为两条者其作法如何。
  集经云。若有国土人民疫病。一切畜生疫病死时。取白芥子油一升。紫姜木大如笔管。寸截。数满一千八段。先于像前。燃紫橿木。次取寸截细紫橿木。浸着油中。取其一段。咒一遍投火中烧如是。乃尽一千八段。能使人畜疫病悉得除愈。经云(玄奘本)。复次若国土中。人畜疫病起于此像前。燃任婆木。复别取彼木寸截。以为一千八段。每取一段。涂芥子油咒之。一遍掷置火中乃至皆尽。复取绯缕。结作七咒结。一咒一结。系置最上佛面顶上。能令疫病一切消除。疫病除已。解去咒索。
  疏云。任婆木。此云木绵木。此土所无也。
  私云。木绵木。本朝多多。所谓杜仲。一名木绵。和名波比万由美。世间所谓神祭ユフ者此木皮也。似苎付榊。付神马尾是也。而云此土所无如何。
  二除拏枳你等难法。
  本轨云。复次法被拏枳你等诸魅所持者。取白线。如前。系于寂静面经宿然。后取线咒二十一反。结系病者颈下即得除愈。
  集经云。若人卒得狂病。咒其白线。一咒一结成三七结。像前䠒跪。更咒其线一百八遍系此像正前顶上。经一宿。已取。系病者顶。若。二日不差还取咒索。更咒一百八遍。绞着像头。又经一宿解取系病人项。其病即差。
  经云(玄奘)。复次法若有卒为茶耆(上声呼)尼等魅着成病。应取白缕。作二十一咒结。一咒一结系着当前慈悲面顶上。经一宿已解取以系病人颈上。病即除愈。若业障重不除愈者。应取此索。更咒一百八遍。系前所系像顶上经一宿已解取。以系病人颈上。必得除愈。
  三降伏怨仇法。
  本轨云。复次法。密语者欲其冤敌。勿论欲得胜者。应供养观自在菩萨。以缚舍加木。烧芸台子。加持白线一百八遍。系于忿怒面。一切斗诤。言语皆悉得胜除息。若系于寂静面。能除一切障难。
  集经云。若有怨仇。欲求人便取其白线在于像前。一咒一结。一百八结。系像左相于瞋面顶上。经一宿已解取此索。称彼怨字。一称一截乃至截尽一百八结。怨人所作恶计不成。
  经云(玄奘)。复次若为怨酬。伺求其便斗诤厌祷欲作襄害。应以种种香花等物。供养此像。以婆铄迦木。像前燃火。取芸台子一百八颗。各咒一遍掷置火中。复取白缕结作一百八结。一咒一结。系着此像左边瞋面顶上。经一宿已解取此索。称怨酬名。截一一结。各令异处。一称一截乃至都尽。令彼怨酬。所作不遂。自然归伏。
  四除?病等鬼病法(本轨并十一面经无之)。
  集经云。若患?病。若患鬼病。皆以此印咒咒病者一百八遍。即得除愈。若罪障重者。用五色缕。一咒一结如是结成一百八结。系病者项。或系臂上。罪障消灭即病差。
  私云。印咒可见经文。观世音甘露印咒第十(云云)。
  五和结恨法。
  集经云。若人相恨。取五色线。搓为咒索。像前䠒跪。一咒一结一百八结。系像左于瞋面顶上。经一宿已解取。自系右臂之上。令彼瞋者和解欢喜。
  私云。右一法本轨并十一面经等无之。
  六求善事法(此一法本轨无之)。
  集经云。若有人等欲求善事。取五色线。搓作为索。像前䠒跪。一咒一结成七结已。系着正前像面顶上。经一宿已取系自身所求如意。
  经云(玄奘)复次若人欲求诸善好事。取五色缕。结作咒索一百八结。一咒一结。复于像前咒之七遍。系置当前慈悲面顶上。经一宿已解。系自身上所求如意。
  七除障难法。
  本轨云。复次众香和水。沐观自在菩萨。又加持浴观自在水。一百八遍浴毗那夜迦像。一切障难皆得殄除。
  集经云。若有人。自知身有障难。种种妙香于和涂像。复以香水洒浴其像。浴像毕已还收取水。对像咒水一百八遍。浴自身体。自浴身已。一切障难悉皆消灭。
  经云(玄奘)。复次若知身中有诸障难。所求善事多不如心。襄祸时时无因而至。应以香水浴此像身。复取此水。咒之一百八遍。以俗毗那药迦像身。复取咒之。一百八遍。自洒其身。一切障难自然消灭。诸有所求无不如意。
  私云。本轨浴观自在·毗那夜迦。不浴自身。集经洗浴本尊·自身。不云洗浴毗那夜迦。然玄奘译。本尊·障者·并行者身。次第洗浴。颇委悉欤。
  抑疏云。毗那夜迦像者。此云律。亦云法也。谓如法像也(云云)。可思择之。
  八除长病并恶鬼法。
  经云(玄奘)。复次若有长病困苦不差。或恶神鬼来入宅中。应取薰陆香一百八颗。在此像前。颗咒一遍。掷置火中。乃至皆尽复取白缕。作二十一咒结。一咒一结。系置当前慈悲面上顶上。经一宿已解取。以系病者颈上。所患除愈恶鬼退散。
  九降怨镇国法。
  本轨云。若有他敌及疫。灾祸不令入国界。欲结方隅界者。烧薰陆香。作护摩。作五色线。加持系于寂静面。即成坚固大威德方隅界。
  集经云。复次若有他方怨贼。欲来侵境。以此观世音像面正向彼怨贼来所。种种香花饮食供养。应取烟支大如大豆。诵咒一千八遍。满已涂像左相于瞋面之上。令彼怨贼不能前进。
  第十求子法(本轨并经等无之。私云。一切求愿法。亦可依此仪)。
  先可储支物。
  本尊(图样可仰佛师)。四肘坛。水灌一口。五谷各少少。柳枝(各少少)。生绢五尺许。杂色幡。五色糸(各五尺许)。莲花座。单座。十六灯。十二盘食。
  集经云。若妇人无儿。欲得儿者。以五色粉。作四肘坛。坛中心安十一面观世音菩萨。东方安阿弥陀佛顶。北方安大势至菩萨。南方安马头观世音菩萨。西方安摩醯首罗天。取一净罐满盛净水。中着五谷。以柳枝等塞其罐口。复以生绢。束其柳枝。种种好花庄严其罐。即将此罐著于坛中。悬杂色幡。坛开四门。燃十六灯。复以种种上妙香花十二盘食而为供养。于四门外。各安一部。好细音声。如不能辨。一部亦得。严辨供已。咒师洒浴着新净衣。坛西门外。面向东坐。作印奉请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等。次第请已。各安本位。令其妇人香汤洒浴着新净衣。于西门外。作大莲花座。于花坐上。敷生净草。次阿阇梨右手把跋折罗。以左手。把妇人右手。引来向坛北门外立。阿阇梨至心诵咒二十一遍。教令妇人至心。念彼观世音菩萨名字二十一遍。如是次念阿弥陀佛。马头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摩醯首罗天王名已。令其妇人至心三礼发愿。乞儿阿阇梨。以五色线。一咒一结成三七结。系妇人项。次令妇人坐花草上。念观世音菩萨一百八遍。次阿阇梨以右手。按水罐上。以左手。把数珠掐。咒其水罐。一千八遍竟。次与妇人护身结界。次阿阇梨手承擎水罐。妇人边立。发愿。口云。仰启十方一切诸佛。菩萨。圣众。天龙。八部。诸鬼神等。以他心智证知今日此优婆夷。欲得有身生好男女。愿大慈悲速满其愿。妇人合掌念观世音菩萨。阿阇梨灌其顶上。即得聪明端正男女。具诸相好。一切求愿法亦如是。随愿皆果作法。以后令其妇人。烧香。礼念观世音菩萨。勿令断绝。必果所愿除不至心。
  一形像。
  本轨云。若欲成就者。以坚好无隙白檀香。雕观自在菩萨(别本云。身长一尺三寸作十一头云云)四臂。右边第一手把念珠。第二手施无畏扬掌也。在第一手持莲花。第二手执军持。其十一面。当前二面作寂静相。于左边三面威怒相。右边三面利牙出现相。后一面作笑怒容。最上面作如来相。头冠中各有化佛。观自在菩萨身种种璎珞庄严像成已。于有佛舍利处安置。
  集经云。尔时观世音菩萨。白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有能依行观世音教作咒法者。用白旃檀。作十一面观世音像。其木要须精好坚实。不得枯箧。其像身长佛一肘(若人肘量二肘一搩)。若不得者。一尺三寸作之。亦得作十一面。前三面菩萨面。左相三面当作瞋面。右相三面似菩萨面狗牙上出。后有一面当作笑面。其顶上面当作佛面。其十一面各戴花冠。其花冠中各各安一阿弥陀佛。其像左手把一澡罐。其澡罐口插一莲花。右臂垂下展其右手。以串缨络施无畏手。其像身上刻出璎珞种种庄严作其像身。若以金银鍮石等悉皆得之。
  私云。十一面神咒经同之。神咒心经又同。但云。展右臂以挂数珠及作施无畏(云云)。
  图云。肉色。十一面。前三面寂静相。三面利牙上出相。右三面威怒相。大面三左右二面青黑色。左一手持莲花。次手把军持。右一手持念珠。次一手施无畏坐赤莲(云云)。
  师传云。十一面者。除本大面。头上有十一面也。故顶上佛面即十一面一也。非冠中弥陀像(云云)。冠中弥陀一说。一一面花冠中有之(云云)。又云。十一面者即十一地也(真言宗意十一地故耳云云)。即表断十一品无明(云云)。顶上佛面即第十一地佛果位也。而世所图造。十一而像。顶上佛面作身体甚非也。唯佛头面也。如余十面(云云)。若全体现云顶佛不云顶上佛面(云云)。或说。加大面表断十二品无明(云云)。
  十一面经疏云。十一面者。前三面慈相。见善众生而生慈心大悲与乐。左三面瞋面见恶众生而生悲心大悲拔苦。右三面白牙上出而见净业者发希有赞观进佛道。最后一面暴大笑面见善恶杂秽众生而生怪笑愍恶向道。顶上佛面或时对习行大乘机者而说诸法究竟佛道故现佛面。各示三方三面为化三有。故现三面。若合本面。应十二面。而十一面是方便面。本体常面。是真实面。离于身不知面主面表内坏以显权实。故常面上现十一面。故曰十一面也。又云。十一面者实是十二面也。上佛是果。下菩萨面是因也。谓是因果一双也。亦上十一面是方便面。下是真实面也。谓是真实方便一双也。是十一面中前三面慈相。左三面瞋相。慈是文。瞋是武。一双也。右三面白牙上出相。是赞。后一面暴大笑相。是嗤。谓赞嗤一双也。谓是观自在菩萨反现十一面。或现佛面。或现慈面。或现瞋面。或现白牙上出面。或现暴大笑面。杂现十一面。本体不二。故举反现面。故曰十一面也。问。是菩萨有慈面相不可怪。而何是菩萨有瞋面耶。亦有牙出相等三相耶。答。圣绝染污之气。岂有瞋笑相耶。然随世间者依违境而发瞋也。依顺心而发笑也。现牙出相而赞净也。白牙上出相者方便。经曰。身口意净故二牙白相也。故知赞净三业有情恶大笑相者化善恶难有情故现暴大笑相也。何知然者夫笑之者见善而心喜笑也。见恶嗤谤故笑而今日暴大笑相者必虽笑谤悲恶罪。故有暴人言。故嗤彼善恶杂秽有情故有笑面也。谓世间人面表于心。心出于面。见善色善。见恶色恶。趣善恶面色善丑。故随世间故圣现此面相也。问若化善众生。但以慈面化恶众生。但以瞋面而化善恶杂秽有情。但以暴笑面化净业有情。但以白牙上出面者是娑婆有情善者甚少恶者甚多故。多以瞋面而化度耶。少以余面化耶。答。先以瞋面而化有情恶。后若调其心而成善心者。乃以慈面而化度也。亦以瞋面。能除怨敌也。故下云取燕支一颗。诵一百八遍。妆点此像左边瞋面面向怨敌不进也。问。若尔各各一一而现化耶。亦得具现十一面耶。答。方便化物不可定相。或具。或不具。令依具现之。但若有恶缘怨害。行者至诚发愿欲离此怨者。是观世音乃现瞋面而降伏之。若有众生。欲求佛道。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也。若有众生。勤修净业而现白牙出面乃观赞进也。若有众生。欲见观音现后化度即现慈相而说也。若有众生。或善或恶或行不行心性不定。欲见观音化度即现暴笑面为说法也。令更释十一面以五义而释一圣有二化方便。一圣默然密化如维摩诘默然即是本面也。二圣说法。谓种种方便种种说法也。即是十一面也。二圣有二化说实惠而化有情。所现之身亦真实体即是前三慈面也。二说权方便惠而化有情。所现之身。亦方便身。如瞋面笑面身出面也。三圣有二化。一者圣往化如笑面嗤恶业也。二遂化如瞋面菩萨意也。牙出面赞净业也。四圣有二化。一相顺化如花严经田猎鱼捕共助而化也。即如暴笑面化也。二相奋化如持逼迫化即瞋面菩萨意也。五圣有二化。一慰喻化。如维摩慰喻章。即成此慈面笑善也。二调伏化。如维摩调伏章。即如瞋面菩萨意也。观不对一生菩萨而作十一面像。如法修行者愿令得也。问。何故佛面是一。慈面瞋面牙出面各有三面。亦笑面是一耶。答。果道无二故佛面无二也。慈面三者慈不生三故示三面也。一慈有苦无乐有情而令离苦得乐也。二慈有福无惠有情而令(字落)。三慈有惠无通有情而令备神智慧故慈面面一也。瞋怒面三者。一怒欲离苦报重迷苦业也。二怒欲求乐果不知乐因也。三怒欣寂静理还着散乱境故瞋面也。白牙上出面三相者为赞三业净故三面也。亦为化三有故有三三九面也。暴大笑一面。捻嗤善恶杂秽有情故有一面也。问。至人无相随缘现故不见世间人面十一身。一者。何故违世而现身耶。答。每应有以面知彼人。故浅识之者。见彼瞋面人。但知瞋人不知观音方便。今为泄者今知观音一身现十一面之身故现十一面身也。
  私云。师云前唐院有一檀像。是唐佛也。当前三面(中面大左右小)。左右各三面(细小)。后一面(大如当前中面)。顶上一面合掌居佛自头至腰皆造显之。顶无化佛。自余九面皆有化佛。右手操瓶并三茎莲花。瓶口向下。右手作开莲势。此像只十一面也。无常面。可谓相叶经轨等说。而疏意云。若合本面应十二面(云云)。计知。大宋有二样欤。又顶上化佛每十一面可安之也。然见今世像。顶上佛面不安化佛。颇违文欤。睿山讲堂十一面顶上佛面有立化佛是大师造也。但本面上无化佛耳。
  一御衣木。
  十一面神咒经云。用白旃檀作(云云)(本轨集经同)。同经疏云。问。若无白檀之国者为何木作像耶。答。若依方法者必求白檀而作像也。若以义门而推者。若求不得者。亦以柏木作像也。何故者若观世音必依白檀木像而现瑞应。何故不空罥索经以布而作像耶。若彼经所说方与此经所说异者。此一经中用木。何故或用底花木或用任婆木或用菩提树木或用苏未木香。故知彼国多有种种香木故。用种种香木也。若定用一香木为法者。可举四种香木。若求白檀而不得者应用全木也。若烧香木而无四种木之国随得用也(云云)。
  问。柏何木乎。答。广韵云。柏木名诸侯墓树亦作柏。柏字玉云。补白切木名。诗云。轨彼柏舟然举世云柏(加之波)柏(加惠)。如世说者各别木欤。
  又本草和名云。柏(比)桃(嘉会)。如此异说是非难知。本朝柏木有少香气相似白檀。世间通途白檀之代用柏木是常事欤。
  一身量。
  十一面经疏云。问。彼菩萨身量为几许耶。答。是身量亦是处处不同说也。故无量寿经云。阿弥陀佛身高六十万亿恒河沙由旬。观世音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也。又三昧经云。身长一丈项背日光也。故准彼而造像者不可堪营也。故随根机而造少形。不空罥索经云七尺。此经云一磔手半也。夫圣人现身长短不定故就一释迦身量不定也。若现遍法界之身时。名卢舍那也。若现王宫时名释迦身长一丈六尺也。若俱尸罗长者以尺量佛足自跟至膝不知(云云)。
  一功能。
  十一面神咒经云。尔时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我有神咒。心名十一面。具大威力。十一俱胝诸佛所说。我今说之。欲利益安乐一切有情。除一切病故。灭一切恶故。为止一切不吉祥故。为却一切恶梦想故。为遮一切非时死故。欲令诸恶心者得调净故。有忧苦者得安乐故。怨对者得和解故。魔鬼障碍皆消灭故。心所愿求皆称遂故。世尊。我不见世间若天若魔若梵若沙门若波罗门等。以此神咒防护其身。受持读诵书写流布而为一切灾横魔障力杖毒药厌祷咒术所能害者我亦不见。以此神咒随所住处。若远若近结作界已有能越之来相娆害。唯除决定恶业应熟。世尊。彼当证知是事必尔唯应信受。不应分别。如此则令一切灾横。皆悉远离不得侵近。此神咒心。一切诸佛。同所称赞。同所随喜。一切如来忆持守护。世尊。我忆过去过殑伽沙等劫前有出世名百莲花眼无障碍项炽盛功德光王如来应正等觉。我于尔时作大仙人。从彼世尊。受得此咒。得此咒时。见十方佛应时证得无生法忍。当知此咒具大威力。是故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欲受持读诵此神咒者应当恭敬至心系念。每晨朝时如法清净。念诵此咒一百八遍。若能如是现身获得十种胜利。何等为十。一者身常无病。二者恒为十方诸佛摄受。三者财宝衣食受用无尽。四者能伏怨敌而无所畏。五者令诸尊贵恭敬先言。六者蛊毒魅不能中伤。七者一切刀杖所不能害。八者水不能溺。九者火不能烧。十者终不横死。复得四种功德胜利。一者临命终时得见诸佛。二者终不堕诸恶趣。三者不困险厄而死。四者得生极乐世界。世尊我忆过去十殑伽沙等劫复过于此有佛。名出世美音香如来应正等觉。尔时我身作大居士。于彼佛所受得此咒时。便于生死超四万劫。诵持此咒。复得诸佛大悲智藏一切并解脱法门。由此威力能救一切牢狱系闭杻械枷锁深当刑戮水火风贼蛊毒厌祷人非人等种种苦难。由此我于一切有情能作归依救护安慰洲渚室宅。以此咒力。摄取一切勃恶药叉逻刹婆等。先令发起慈心愍心。然后安立于阿耨多罗一遍即能除灭四根本罪及五无间。令无有余何况如说而修行者。若有曾于百千俱胝那庾多佛所种诸善根。乃于今时得闻此咒。能受持如说行者。若能昼夜读诵受持此神咒者。我当令彼所有愿求悉得如意。若有能于半月半月或第十四日第十五日受持齐戒。如法清净系心于我。诵此神咒。便于生死超四万劫。世尊。我由此咒名号尊贵难可得闻。若有称念百千俱胝那庾多诸佛名号。复有暂时于我名号至心称念。彼二功德平等平等。诸有称念我名号者一切皆得不退转地。离一切病。脱一切障。一切怖畏。及能灭除身语意恶。咒能于我所说神咒。受持读诵如说修行。当知是人于无上菩提。则为领受如在掌中。
行林第二十八。十一面。
  (本云)
  承应二年五月二十九日以二尊院本出之。
  舜兴。
  元禄十六年癸未夏月敬写。
  台岭横川兜率谷鸡头院阇梨严觉。
  享保十三戊申年于出云寺书写校合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