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胎藏大法对受记第六。
  安然记。

  第二百四十二八秘密印。
  第一大威德生印。
  海大德说。文云宝幢日晖色三角而具光莲合散地风者。虚心合掌。二地二风各开立之。意大德说同。权僧正大和上说。慧和上说同珍和上说好。别记云。虚心合掌。散开地风。正僧正说同海说也(但云莲华合掌)。东寺有睿山记此印同海说也(但云。以印安于顶后四处加持。灵岩印相亦同。当于顶后)。
  第二金刚不坏印。
  海大德说。文云开敷净金色嚩字金刚光风轮屈在空者。虚心合掌。二风屈而端相柱。令横平之。捻二空端。意大德说同。权僧正大和上说。慧和上说。不改前印屈二风横安二空上。若如海说则滥无所不至(私云。摄大仪轨云。金刚不坏印准前威德印。屈风加空上。印如嚩字形。云云。若横二风非嚩字形。然检此大仪轨无无所不至印文自无滥矣)。珍和上说。慧和上说好。别记云。由前印屈二风安空头。正僧正说。同慧和上说。东寺山记亦同慧和上说(但云。二风如刀。以印安于顶左。四处加持。灵岩印相亦同。安于顶左)。
  第三莲华藏印。
  海大德说。文云弥陀真金色月轮波头绕开敷如莲华者。二地二空端各柱。余六轮开立。如开敷莲华。意大德说同。权僧正大和上说。慧和上说。同海说也。珍和上说好。别记云。八叶莲华印。正僧正说。同海说也。又云。如海说印但地风空合是莲华藏印。东寺山说亦同海说(但云。以印安额四处加持。灵岩作三补吒。水火开张。其风地先开张。是初割华。安额)。
  第四万德庄严印。
  海大德说。文云鼓音曼荼罗半月空点围双地入满月者。以前印只屈二地上节相背着之。意大德说同。权僧正大和上说。慧和上说。同海说也。珍和上说好。别记云。不改前莲华印屈二地而上节背相着。正僧正说。如前华印双地入掌。东寺山记。如前莲印。屈地中节入掌。安于顶右。四处加持(灵岩如第三印。二地双入掌。口决云。二空开着二风侧安于顶右)。
  第五一切支分生印。
  海大德说。文云普贤曼荼罗满月金刚绕莲华竖二空。者。虚心合掌。二火少开。五分许。二空少屈。意大德说同。权僧正大和上说。慧和上说。同海说也(但云。二空直立少屈)。珍和上说。慧和上说好。别记云。虚心合掌。二火头少开。二空头少屈。正僧正说。火方普贤支分莲华合掌。双立二空少屈。东寺山记。如芙蓉莲华安心(灵岩作三补吒稍开。曲空开掌。如掬水像当心)。
  第六世尊陀罗尼印。
  海大德说。文云观音颇梨色彩红金刚幡准前屈火轮(如钩相背)者。十轮端相合聚。如无堪忍印。唯以少屈为别。意大德说同。权僧正大和上说。慧和上说。十轮密聚少屈。不似无堪忍印。开立二水。珍和上说。慧和上说好。别记云。由前印火头少屈相柱。正僧正说。伊舍那方观音以前印屈火。东寺山记。如前少屈火。入掌安喉(此记文殊印为第六印。世尊陀罗尼为第七。故指文殊为前印也。灵岩第七世尊陀罗尼作三补吒。地空各捻。在掌开火。其水风头合也)。
  第七文殊师利印。
  海大德说。文云文殊郁金色虚空杂色围青莲开火轮者。此有四印。一二地二空相柱。余六皆开稍屈。如青莲华。二以前印唯直开立二火二风。三梵箧印。左仰右伏。二手相合。令其中空而安脐上。四虚心合掌。二火开立一寸许(私云。玄法寺三卷本及青龙寺三卷本文殊真言注云。秘印。先八师子座华印稍相近。坐上青莲散火风。上置梵筮印。印上合莲华)。意大德说同。权僧正大和上说。慧和上说。同海四印。但云。第一印是八师子座印。第四印是青莲华印。珍和上说。慧和上说好。别记云。文殊师利法住印。虚心合掌。二火头少开立(是青莲华印)。正僧正说。涅里底方妙吉祥。莲合舒火。或云。以八师子座印为文殊印。印相稍屈钩。莲华印是也。东寺山记。第六文殊青莲华印。以前印少屈安额(此记文殊印为第六印。故指普贤为前印也)。
  第八迅疾弥勒印。
  海大德说。文云慈氏黄金色虚空用青点金刚旋转(掌心相着)者。金刚合掌。先当左耳上三振。次当右耳上三振。意大德说同。权僧正大和上说。慧和上说。同海说也(但大和上释。所言振者前后振之。随手便故)。又云。大师记云。金刚合掌。先举左耳三回转之。次举右耳三回转之。又样。以同印先举左耳三遍前后动之。次举右耳三遍前后动之。正僧正说。缚庾方阿逸多左覆转辟除。右覆转结护。东寺山记。贤实合掌。左肩三转。左下右上。右肩三转。右下右上。安顶散印(灵岩。合掌。掌心相到。先左转时右覆左仰相合如旧。次右转时右覆右仰相合不散。又佛法僧寺证如大德云。南忠大德说。此第八印灵岩传云。先合掌。次左转时乍合掌横旋合。以右指末致右腕颈在上。次右转时亦乍合掌横旋合之。以左指末致左腕颈在上。是名为转)。

  第二百四十三无所不至印
  海大德说。此印是大日印。传法大阿阇梨独作此印。勿新学者辄见闻之。安然缘入唐事即日受之。虚心合掌。屈二风而着二空面。意大德说同。权僧正大和上说。慧和上说。同海说也。是法全阿阇梨说。又样加前印。但二风相着之。而与空面一麦许不相着。是义真阿阇梨说。珍和上说。慧和上两说中。前说是好。别记云。密授。又大和上说。师说云。九印次第。普贤(一)文殊(二)观音(三)弥勒(四)宝幢(五)华开(六)弥陀(七)天鼓(八)大日(九)。如轨中名令作之。大和上释。是从外入内次第也。赞岐守说。昔与珍和上。于慈觉大师边受随行仪轨之时。所习无所不至印。贞观十九年三月二十二日。授安然云。虚心合掌。横屈二风而当二空上。四指此二不相着也。与珍座主共学之。后珍和上入唐回日语曰。彼无所不至印如昔所学。但以二空二风端各相着为正。又常住寺真延大德云。珍和上说。无所不至印。地水风背相着。以空着火根。以风覆着空也(云云)。私疑。昔珍和上于大师边学随行法。非大法也。纵虽学大法不肯授此印。而珍和上云。何得之。又珍和上但受法全阿阇梨。不谒义真阿阇梨。而为赞岐守与权僧正大和上所判之印。法全四指相着为好。又延大德所说恐忘印母虚心合掌。正僧正说。似义真阿阇梨说。但出摄大轨文。而实是受法全阿阇梨。未得传法灌顶前。授五股印以为根本印也。东寺山记。不记此印。高野和上说。虚心合掌。二空近着火根。二风横柱。不着空面。二风两头合少成峰。灵岩和上说。无所不至印可用金刚合掌。又云。定慧归命合以二空并竖。亦屈二风指置二空之上。头各不相到。谓二风指头相去一麦许。二风与二空相去亦同上。安祥寺和上说。同高野说。私云。摄大仪轨云。
  正觉甚深密 出过言语道。
  为大窣堵波 四处流出句。
  止观莲未敷 阿尾啰峰合。
  双住依罗本 二诃横其端。
  遍身布四明 自处华胎上。
  烂脱本云。无所不至真言曰(可用金刚合掌。)青龙寺三卷本云。无所不至真言(根本印师口授诸师所用自可决知)。然传法阿阇梨位印诸师不同。高野和上用所不至印。安祥寺和上亦用此印。慈觉大师入唐回日。池边三君问云。灌顶有几。意云。受大灌顶时。已得无所不至印为阿阇梨。此外若更有耶。大师答云。凡真言道不许为无三昧耶人辄说。三君即诺。欲随受之。故良房大阁下相共欲令遂之。而缘高野同门不许。三君乃退发人唐愿。然实大师亦用无所不至印也。后珍和上入唐回来加用释迦三身印也(上文已说)。
  安然元庆六年六月二十二日。与由性大德俱于权僧正大和上边重受胎藏大法。最后记得念珠三说已讫时。大和上命云。函中秘藏已尽授毕(云云)。其夜梦。见慈觉大师在睿山讲堂西第一座中间。安然在第三座南头。与一僧俱受大法讫。大师最后教云。先仰左拳捧之。拳首向外。次以右拳风端仰安左掌根。风首向外。次以右风风首向内人左风空间而安心前。次舒左右风地覆右手。横安左手上。次以此印三度右转。次俱时二印。以左印印首向内。仰安左腰上。以右印印首向内。覆安右肩上。次以左印印面先伏。次仰抛转二度。次以右印印面乍伏向外。次乃向内抛转一度。如是左二右一。数回乍转此印。大师起向北户而去。口诵赞音。曲调美妙。不得听忆。
  同年八月十七日。为令安然传授胎藏大法真言。于中院圆堂佛前密授释迦传法印。大略暗合梦。印二手各以空押水端。覆右手安左印上。真言●字。加归命。唯舒二火。与梦为异。
  同年九月二日。于报恩寺与大枝君论定胎藏仪轨。最初正等觉等偈是含两种曼荼罗毕。其夜梦见慈觉大师在昔唐院。安然匆卒参到。大师问云。何故匆来。安然答云。为取五台山图。大师云。我先不言写置一本耶。安然答云。写置。大师云。欲见之。安然披彼图二本奉见之。大师云。太好。安然见是肉色曼荼罗二本也。安然问云。前所教是何用印。大师答云。是沐水时印。安然作彼印奉见之。其中心所回转斜引右印至右肩。如前作法。问云。此事是欤。大师答云。不尔。大师即时大广引之。即以右印申臂。从面前举之。至右肩上乃云。见圆珍禅师沐水之时。甚狭引之。甚丑矣。安然问云。彼如何引。大师即作二拳。左拳安心向右。右拳合左拳。引之一寸许。如是数回乃云。如是狭引甚丑。安然以前后梦咨大和上。大和上云。已得梦授。自合现授。实知得法纳心明矣。赞岐守说。昔正僧正入唐回日语云。别有传法阿阇梨位之印似四智赞之印。安然后问门人。或云有也。或云无也。
  灵岩和上有胎藏根本极密契一卷也。先作八叶以五阿字为五佛种子。●●●●为四菩萨种子。次文云。结作舒印八法界定。想额●字。喉●字。心●字。脐●字。成四重曼荼罗(先布上四字。次用布字品)。次乍定印诵●阿字(菩提心)。次自定起诵●阿(引)字(菩提行)。次虚心合掌诵●暗字(成菩提)。次虚心合掌。进力禅智相捻如刀。诵●恶字(般涅槃)。即又诵四字。次作入缚五股印诵●恶(引)字(大方便也。所谓现一切众生所喜见。身随缘度脱。巳上宝幢开敷弥陀天鼓大日印)。次百光遍照秘密契明(金刚合掌。舒臂顶上。时时摇动。阿阇梨云。亦有秘契可口决也)。次结金刚慧印(外缚五股名遍法界印)。诵八字真言谓。●●●●●●●●(但●悼路字依师口加之)。又云。●阿●尾●罗●吽●欠●吽●悼洛(入)●化里(入)●恶。以金刚慧印为地。以莲华印为水。(虚心也)以刀印为火。以旋转为风。以定印为空。次花台印(二空二地聚集掌中。余六指如莲华叶观处不坏青莲华台遍身自在度脱众生。誓心坚固。无尽无余界众生同令坐一莲华台)。
  ●●●(一)●●●●●(二)●●●●●(三)●●●●●●●●●●●●(四)●●●●●(五)●●●●●(六)●●(七)。
  次四魔降伏(内缚五股印。是五佛三昧也。善无畏外缚。金刚智及不空内缚。两缚虽异而观降伏四魔。谓五阴魔烦恼魔。天魔。死魔)。
  ●●●●●●●●(一)●●●●●。
  次转法轮印(止观手相背。地水火风轮。左右互相持。二空各旋转合于慧掌中。是名法轮)。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
  次布字品(如经)。
  ●迦字在咽下 ●佉字在腭上。
  ●哦字以为颈 ●伽字在喉中。
  ●遮字为舌根 ●车字在舌中。
  ●若字为舌端 ●社字舌生处。
  ●吒字以为胫 ●咤字应知䏶。
  ●拏字以为腰 ●荼字以安坐。
  ●多字最后分 ●他字应知腹。
  ●娜字为二手 ●驮字以为胁。
  ●波字以为背 ●颇字应知胸。
  ●么字为二肘 ●波字次臂下。
  ●莽字住于心 ●野字阴藏相。
  ●啰字名为眼 ●攞字为广额。
  ●●缢伊在二肶 ●●坞乌为二唇。
  ●●翳蔼为二耳 ●●污奥为二颊。
  ●暗字菩提句 ●恶字般涅槃。
  传法藏契(亦名曼荼罗主印。此是密中亦细密。见无所不至。谛安五尊位契。)定慧归命。合以二字并竖。亦屈二风指置二空之上。头各不相到。谓二风指头相去一麦许。二风与二空相去亦同上。真言曰。●●●●●。
  百光遍照极密契(常印如仪轨。于二空交。右押左如常)。定慧归命合。二火为剑形。二风头稍屈。当二火上节。二空交入掌。即想剑形(大日)二风(圆光)二地二水(为身光)。真言如经。私见记意。初四重曼荼罗及布字品五佛印明百光遍照八字真言是自证印。次五轮华台降伏四魔转法轮契及布字品无所不至百光遍照是传法印。然八字真言出瑜祇经。经有其印而加●字。师曰可核(云云)。
  又持明者不受大法。但受大日一尊随行仪轨之时授本尊印。诸说不同。海大德说用无所不至印。意大德说用五股金刚印。权僧正大和上说。用五股印。珍和上说。用金刚界三昧耶会大日印(釼印)。正僧正说。用毫相印。亦用五股印。高野和上说。用定印。亦用五股印。灵岩和上说。用五股印。慈觉大师昔授随行仪轨彼珍和上。已习无所不至印。赞岐守主亦同得之。又慈觉大师慧和上珍和上授金刚界三摩地仪轨中皆授大日如来三昧耶会剑印。高野灵岩等皆于此法中并授剑印及智拳印。又一字仪轨用智拳印。诸观音仪轨用无所不至印名剑印也。今此仪轨如来念处印金刚不坏印亦是无所不至印也。传法阿阇梨等为持明者以不言是大法传法之印未许传法灌顶而为持明者印耳。

  第二百四十四百光王布字法。
  海大德说。文云欲布百光王暗字在其顶。以轮布十二伊等至邬奥。第二迦等(二十五字)第三轮迦(引)(二十五等)第四轮剑等(二十五)右旋转布。相接三七遍加持者。以百光王字布四处也。百光王真言者●字是也(加归命句。)先结普印诵百光王遍照真言三七遍而布顶也。文有印相。注云。金刚掌舒臂顶上每四处前后摇动也。次以●等十二字结前印。右旋转布于眉间也。次以第二●等二十五字结前印。右旋转布喉也。次以第三●等二十五字结前印。右旋转布心也。次以第四●等二十五字结前印。右旋转布脐也。如是右旋转三遍七遍加持。此布字法故欲作百光王真言念诵之时可用之也。若作无所不至真言念诵之时不可用也。以其布字法各别故。若作无所不至真言念诵之时不可必诵四种阿等字也。随诵初一阿字。何者初菩提心阿。是大日尊。菩提心故。或欲皆诵四种阿字随意诵之亦得(私云。文云。金刚掌舒顶上时时摇动)。意大德说同。权僧正大和上说。慧和上说。欲布百光王者先以●字布坛中心。次以伊等十二右轮回布以为第二重轮。次以短声●等二十五字布为第二重轮。次以长声●等二十五字为第三重轮。次以平声●等二十五字布为第四重轮以成圆轮。是四重曼荼罗也。
  大师云。或行者以布自身具如海说。珍和上说。同海说也。别记云。次百光王法则同前。又大和上别时说云。师说云。三补吒合掌。屈二征端加二羽首以用百光。亦用大日。又百光印金刚合掌。舒两臂而举印于顶。三遍向前摇之。文云。欲布百光王在其中者即暗字也。须以此字先安于坛中央以伊等十二字旋布以成一重轮。次布短声迦等二十五字以为第二重轮。次布长声迦等二十五字以为第三重轮。次布釼等二十五字为第四重轮。须右旋转而成圆轮。是四重曼荼罗也。又师说云。或行者先以暗字安于顶十字处。观安如是曼荼罗。或说云。以阿字为己体。顶十字处加空点也。当观己身以暗字即以字轮。轮布身外以成四重曼荼罗也。又说云。暗字为中台大日尊也。次布八法身种子字。次布伊等十二字。次布迦等(一重)次布迦(引)等(二重)次布釼等(三重)次布屩等(四重)合百字光。次亦布坛如前次第大和上释。亦布弟子之身如前次第。
  慈觉大师将来百光王曼荼罗图中方曼荼罗中有六轮。中央八叶白莲华台有●字。当阿字首叶有●字。即以●●●●四佛种子。如次在四方叶。亦以●●●●四菩萨字。如次在四角叶(东南为始)叶叶间有三股之首。次第二轮更有十二小轮旋布。当●与●叶间三股之首小轮中有●字。从此右旋十二小轮有伊等十二字。小轮边题黄华(地青)。次第三轮当●字首有●字。从此右旋有二十五字(黑)。次第四轮当迦字首有●字(青)。次第五轮当迦(引)字首有●字(赤)。次第六轮当釼字首有●字(白)。此等轮中如前各有二十五字也。次方坛中四方有莲华门各有九叶。四角有外供养四菩萨也。中央阿字。若东为首。东北香。东南花。西南涂。西北灯。
  又义释云。然此字轮最中置此真言王●。次外一轮有十二字。谓从●伊至●奥凡十二三昧声也。次外轮布于百字。先从●字。迦等二十五。次●等二十五。次●等二十五。次中●俄(上)●若(上)●拏●那●么五字是大空之点。遍一切处故同布列也(又别时释云。此二十五字在别。外十二字同圆布之。更问)若作五重布者。此●等二十五字为第一轮。●等为第二轮。●等为第三轮。●等为第四轮。亦同也(更问。意未尽)其布字次第逐日右转也。
  又抄记五字。五佛。菩提心。菩提行。成菩提。入涅槃大方便竟云。其百字轮所以从外向于内亦是此义如中台者。一切本尊亦如此说。如金刚手种子●字。莲华尊●字。文殊●字皆成五事。皆亦如是广说。问。百字转外●内●一一作●●●●。如是次第即是曼荼罗引入渐摄至于中之义耶。答此谓于因果也。若行者初发菩提心。次进行。次成正觉。次住涅槃。次起方便即依如是次第也。若自果地而说者即以●迦字最在内。次●行。次●涅槃。次●方便最在外也。其●字于●体即为法体之果。不作菩提心因地之说也。从法身起应。次流向外以度众生。犹如曼荼罗自中台出至八部世天之位。又从外引入佛果。犹如曼荼罗乃至八心之初直至成菩提方便等也(云云)。●仰●坏●拏●那●么等字亦随出入义。或在百字内。或在百字外也(更问)。
  又具缘品授灌顶中义释云。先用啰字为火。烧弟子身成灰。四瓶灌之。观中嚩字。从此出生五字。谓阿鑁囕?欠。持其五轮。次说。暗字在其顶上转成中台藏。又从此字生三重光焰。一重遍绕咽上。随所照及之处诸尊随现。即成第一院曼荼罗。次一重光遍绕心上诸尊随现。成第二重曼荼罗。次一重光遍绕脐上诸尊随现。成第三重曼荼罗。尔时弟子都成曼荼罗身。若更深释即是普门法界身(云云)。
  私云。此法印相有四不同。一者玄法寺三两卷本。青龙寺三卷本摄大仪轨并云。金刚掌舒臂顶上时时摇动。烂脱本云。金刚合掌。舒臂顶上。时时摇动。又云。亦阿阇梨云。有秘契可口决者。海大德说。文云。金刚合掌。每四处摇动。今准诸文言每四处摇动者是师说。非本文也。然此布字诸文师但云四重布字。不言布身何处。今准师说摇动之言可谓如前四处轮法以布额喉心脐四处。二者惟谨本云。二羽金刚合。或作五智印即置于顶上。微加摇动之。若准此文或用五股印也。三者权僧正大和上说中云。忠大德说。师说三补吒屈二征端加二羽首用百光王。亦用大日。若准此说或用无所不至印。四者灵岩说中。百光遍照王极密契云。定慧归命。合二火为釼形(大日)二风头稍屈当二火上节(圆光)。二空交入掌(右押左结跏)。二地水如本(身光)。若准此说烂脱本中所指秘契岂非此乎。
  又此布字有四不同。一者玄法寺两卷三卷。及烂脱本。青龙寺三卷本。并诸师说。所传四轮布法是义释中第一说也。摄大仪轨云。啰字置顶会应放百光明。又大和上说中有此顶上置啰字说。须以●火先净身地然后布字。二者义释第二说中五重布法。三者图中六重布法。四者义释第一院经。别时释云。此二十五在别。外十二字同圆布之(更问)。即是以●伊等十二字每轮轮外同圆布之。犹如四处轮中轮轮布十二字以为光焰。如说四重者。五六重亦然(合成六种。上来是布阿阇梨身。若布弟子可准具缘品中。弟子顶上暗字放三重光绕咽心脐。更加绕额自为四重。若布坛上可用图意。二三六法并具弟子及坛布法)。今准抄记迦等最在内。屩等最在外。是从内向外之次第也。所谓从法身本起应化用之观法也。
  又有●迦为外●屩为内是从向内之次第也。所谓修因向果之观行也。若作布字前六种中一一可用修因向果之布法也。尤是初发行者之要用也。又准抄记。仰等五字亦随出入或在百字外。是大空点遍一切处故与迦等同布列之在百字内。若依百字持诵品意迦等在前仰等在后。若作布字未见正文。又此百光王法有持诵法。如彼品中。初说●阿●娑●嚩三字。次说●迦等四五二十字。次说●野等八字。次说●仰等。阿嚩二字及迦以下并说义字。义释中说迦等二十字。野等八字。一一三昧门皆为二十二相。迦等二十字。野等八字。阿等四字为三十二相。仰等以为八十种好。
  私云所言百光字者。此品初说。●阿●娑●嚩字是三部。是三部字各具三十三字。●迦等二十字。●野等八字。●仰等五字。合三十三字。三部都合九十字。加初●阿字自成百字。但以●娑●嚩二字在八字内。不再数耳。持诵百字成百光王。故经中有多百字品。又此●暗字是佛部王。如转字轮品中。唯约佛部●阿字安心。●暗字安顶。义释中说。如阿字者嚩等亦然。又一切字亦然。若字轮品具约三部布四处字。今抄记中如中台者。一切本尊亦成五事。即出金刚手莲华尊文殊等一一种子皆成五字。若尔通三部。或别诸尊皆作百光王布字法。亦作百字持诵并得(云云)。

  第二百四十五数珠法。
  海大德说。先取数珠三转转了盘珠左手入之二掌。二小珠绪从二手上越之垂悬。即以二空二风端相捻也。当心三诵数珠加持真言。诵了以珠暂安本处。次结定印入三摩地。如食顷而从定而出。次结根本印诵根本真言七遍。即大日真言也。亦大日本印也。若作诸尊念诵各各真言印等亦名根本印明。次以二水轮取珠当额而念观之。次诵真言一遍。随转一珠。以二水轮取珠是佛部也。以二火轮取珠是莲华部。以二风轮取珠是金刚部。但其遍数随意多少。念诵已毕。以珠盘手。如前入掌捧顶念观祈愿即安本处。次入三摩地(结定印)。如食顷而即出。又结根本印诵根本真言七遍。诵了顶散。先以念珠而三转者表三转法轮。即示劝证是也。示者示是苦等。劝者劝是苦。可知等。证者证苦我已知不复更知。又云。示者示其相状。劝者劝人令修。证者引也已证彼。初一转表示。中一转表劝。后一转表证。可细知之。意大德说同。
  权僧正大和上说。慧和上说。先以右手执珠鬘安左手中。以珠入合掌中。诵旋转真言三遍。次三回转安合掌中。戴于顶上发愿(谓五大愿。乍戴发愿)。次下胸前诵净珠真言加持珠鬘。然后安珠本处。次诵莲华百字明。次结定印暂入三昧定而观诸法本不生理义。次出定执珠鬘安合掌中诵持珠真言三遍。次念诵以右大指捻无名指端也。地指开散微屈。以风指押火轮背上节。右手亦如是。以右手掏珠(私云。次第中此珠法之前。先结根本印奉念本尊。次结定印入本尊观)。珍和上说。加持珠鬘安于本处以前如慧和上说也。次结根本契加持四处(私云。次第云莲华百字明)。次结定印观本不生理也(入定时不闭目了。而乍开目入处也。无有闭目入定之样)。次出定执珠熏香(熏香炉烟也。若涂香亦得。)安珠合掌中当心三度。举于顶上。乍安顶上发愿(谓五大愿)。次左右手结半金刚印安于目上(半金刚印者空水于火相捻。余指散开也)。私云。次第云。持珠真言。然后当心念诵。念诵分限了。如前三度举于顶上。发愿。然后安珠本处。次结根本印加持四处。次入定观。自心本来不生。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次结根本契加持四处。次结虚空眼印诵真言而可祈愿。其词云。以此微少善根回向部母。大悲守护成菩提时。还与于我。又云。欲作数珠法前。先须长跪合掌诵此偈云。
  世间众生 无量诸苦 我当救度。
  令离恶趣 除诸烦恼 令得解脱。
  所有众生 种种剪迫 令起大悲。
  发菩提心 为苦众生 而作归依。
  诵此偈了。顶礼本尊。次以右手执珠鬘安左手中。以下同前慧和上说。
  忠大德说。凡欲正念诵。先结本尊根本印。暂时奉念本尊。次结定印须臾摄心。入本尊观。出定之后则执珠鬘。若佛部中以空水执之。若莲华部以空火执之。若金刚部以空风执之。三度回转。缠左手头指以下四指而更脱取之熏坛烧香。次安左掌中。则安虚心合掌中。若佛部中微开火指。若莲华部开中间六指成莲华形。若金刚部析屈二风捻二空端。此三部执珠法。是义真阿阇梨说也。又说。佛部莲华部法如前。次以二空二风执珠鬘(析屈风指)。此用金刚部。是法全阿阇梨说也。次以本部净珠明加持数珠了。更安本处。次结根本印诵根本真言七遍加持四处。次结定印入本尊观。然后执念珠。依三部执数法以右手执母珠之次第一之珠。以左手执第四珠。若佛部中高捧顶上。若莲华部中当额上。若金刚部下当面上至心祈愿。正念诵时。与诃移珠。又执珠法随三部尊。左手相捻如轮环形(屈聚五指之端。以空指端者聚五指之端)。以珠鬘入环中而悬着之。以右手移珠。随移珠自转。又执珠法。仰舒左手承执念珠。以右手移珠专住一缘。如是念诵(忠大德云。频参大师咨问所听。即是慈觉大师密记抄耳)。别记云。先以慧手取珠鬘置定手中。而合掌诵旋转明。三度回转而置珠鬘。于合掌中举顶上发愿。然后下胸前诵净珠明而安本处。次结金刚合掌诵莲华百字明。次结定印暂入三昧定观诸法本不生理。出三昧执数珠明毕。即两手各作金刚印。转珠而念诵分限了。
  慧和上次第云。次结根本印念本尊(七遍)。次结定印捡摄其心入本尊观。次出定以后便执数珠三度引转。并安置二掌中举珠誓愿。然后依法抱珠。摄心诵持。次持念毕。依前法以珠置掌。发心誓愿。安置本处。更结定印入三摩地。食顷从定出。复结根本印。真言七遍。
  珍和上次第云。次诵偈云。
  世间众生 无量诸苦 我当救度。
  令离恶趣 除诸烦恼 令得解脱。
  所有众苦 种种剪迫 令起大悲。
  发菩提心 为苦众生 而作归依。
  次诵旋转真言。次净珠真言。次莲华百字明。次入三昧定。次出定执珠。次持珠真言。次念诵。次分限毕。次安珠本处。次入本尊三摩地。次出定结根本印。诵真言七遍。私云。此诸说中。旋转真言净珠真言莲华百字出金刚界千手仪轨等也。
  慧和上说。持珠真言三遍。珍和上说。次持珠真言。此是苏悉地中三部执持数珠印也。然彼法中无其真言。此是将入念诵之时执持数珠之印。故彼仪轨云。次说执持数珠手印之相。以右手大指捻无名指头。直舒中指小指。微屈头指着中指上节侧。是手印通三部用。是佛部数珠印。次说莲华部数珠印相。以右手大指捻其中指头。余三指直舒。左手亦然。次说金刚部执珠印。以右手拳展大指捻头指头。左手亦然。
  海大德说。大师记云。三部执持数珠印相并如文也。有云。印相如文。唯各随三部。以右手指握持珠颗。以左手二指相捻。勿执珠颗。直以悬着数珠。随真言抓之(须久世)。是法全和上说也。义真和上说云。三部数珠如文。唯作诸法事。若欲执持数珠念诵之时。随自本尊先结根本印暂念其尊。次结定印捡摄其心了则执持数珠。乃依三部执珠法也。其指相捻。右三度引转之也。取珠安二掌中也。若佛部中十指作虚心合掌势也。二中指稍开之。若莲华部中中间六指折开作莲华势。若金刚部作虚心合掌势也。屈二风安二空端也。而各以数珠安其中也。然后若佛部中举头上也。若莲华部与额上齐。若金刚部与面上齐而各誓愿。然后依前法执持数珠。以右二指捻母珠边一今珠也。以左二指除两今珠捡第四珠子也。更依前三部法。更各举三处。随事誓愿。然后摄心诵持真言。其念诵了。更依前法以珠安掌。发心誓愿。安本处也。从初至终勿令生声。是为善也。次安珠了。亦结根本印。是通一切持念也。是执数珠法则也。私云。慧和上说念诵时印空水相捻。地开微屈。风押火背。是彼仪轨通三部执珠印即佛部印。
  珍和上说。左右半金刚印。空水相捻。当心念诵印。是于前印中不说地风。忠大德说出定执珠三部三印。亦是彼仪轨中三部执持珠印。但于初印不说。于第三印不说母拳。次三回转以下及三部印是彼义真和上说。只是前本仪轨三部执珠印中之又说也。次又法全和上说中云。佛部莲华部如前。义真和上说者。法全和上本用仪轨。故不同彼。次本部净珠明者。彼苏悉地仪轨亦有三部净数珠真言。佛部净数珠真言曰。
  那谟啰但囊怛啰夜也。唵阏挪薄帝。微惹曳悉地悉驮㗚替(二合)莎诃。
  莲华部净数珠真言曰。
  那谟钵特莽簸拏曳。唵阁没哩耽。俨袂室哩曳唎忙里莎诃。
  金刚部净数珠真言曰。
  那谟啰那但啰夜也。那莽室战拏嚩日啰簸儜曳摩诃药乞沙细囊钵跢曳唵枳里枳哩劳捺哩尼莎诃。
  海大德说。文不说印。大师记云。直以本部真言穿于珠孔。仪轨亦云。又更持诵百返。而净数珠后。以此真言而作成就。
  初佛部成就数珠真言曰。
  唵那谟婆伽缚底悉悌娑驮也娑驮也悉驮也悉驮㗚替莎诃。
  莲华部成就数珠真言曰。
  唵苏莽底室哩(二合)曳钵持莽(二合)忙里你莎诃。
  金刚部成就数真言曰。
  唵嚩日罗尔耽若曳莎诃。
  以此成就数珠真言请本部真言。于数珠上乃至供养持诵千遍以为成就。次说执持数手印之相。具如所引。私云。此中净珠成珠真言是造珠法。今念诵中以为净持珠真言。安然问权僧正大和上云。此私记中不见持珠真言。时大和上出自私记以示安然。见其文云。净珠真言。
  唵(一)遏部羝弭惹曳(二)悉睇悉驮赖悌(三)沙嚩(二合)诃。
  旋转真言。
  唵嚩日罗(二合)狱呬野(二合)惹(自攞反引)波三(去)么曳(引)吽。
  持珠真言。
  唵(一)那谟皤伽(上)嚩底(二)悉睇睇(三)娑(去)驮野(四)悉驮剌梯(五)莎嚩诃(苏悉地中三部各说三真言。此中唯取佛部中用之)。
  私云。今此真言文字异仪轨文。真言是苏悉地经中真言正文。彼经先说三部净珠真言。次云。复为护净增法验故即说三部持珠真言。此即彼中佛部真言。但彼经及仪轨三部各说二真言。而大和上记云。各说三真言。又彼经云。持珠真言是护持也。非执持也。故与仪轨成就数珠意同。彼仪轨云执持数珠是非护持。故和上说中持珠真言后。更用执持珠印而作念诵。珍和上说中不说持珠真言。直作执持珠印而作念诵。忠大德说同珍和上。珍和上次第亦云。次持珠真言。次念诵也。又持珠真言可用成就珠印。海大德说。三部成就数珠印。文不说印。大师记云。直诵本部真言加持香华。供养持诵千遍为成就也。私云。此造珠事。此中可依慧和上。珠鬘安合掌中。忠大德说。右执母次第一之珠。左执第四珠。次当三部誓愿者是义真和上说也次又执珠如轮环者是法全和上说也。次又执珠仰左承珠者未见说者。故知忠大德云。频参问听。大师密说抄者明矣。仲神大德云。和上胎藏中说。先取数珠涂香。随诵旋转真言三转珠鬘。次盘入掌诵加持珠真言。次三顶戴发五大愿。乃安本处。次结入定印入本尊观观入我我入等及本不生理等。次出定取珠。二手引展。曾自见之。祈愿念诵(云云)。金刚界中少别(云云)。此中加持珠真言曰。
  唵尾?左那摩黎莎婆(二合)诃。
  文云。持珠当心上。余如苏悉地。故用彼法私检诸本玄法寺两卷本烂脱本云顶戴盘珠掌内进力屈上节二句文也。皆有六月修后持珠当心上以下之文。又玄法寺三卷本摄大仪轨并有六月修法。摄大仪轨亦有三月修法。青龙寺三卷本并无六月三月修法。安然对受次受六月修法。今依大和上别记云。次六月禁戒(如文。是别修也。于平生不必用之)。故此记中记之最后。若为他人说文次第之时往而用之。

  第二百四十六虚空眼印。
  海大德说。结前虚空眼印诵其真言三返。由结此印诵真言故。从初发心乃至成佛一切功德不能没失以下意大德说。及权僧正大和上说。慧珍两和上说并同。故不繁记一一之说。

  第二百四十七五供养印。
  海大德说。文云奉献香华等悦意妙伽陀阏伽及发愿者。如文作之。慧和上次第云。次如前献华香等。次普供养悦意妙伽陀阏伽及发愿。珍和上次第云。次奉五供。次悦意妙伽陀。次阏伽。惟谨本云。复结五供养。悦意妙五赞献阏伽香水当发五大愿(私云。五大愿出尊胜仪轨不空本也)。

  第二百四十八加持句真言印。
  海大德说。文云。说救世加持令诸法眼道遍一切处久住当令金刚掌随明遍触身者。金刚合掌当心。三诵加持五处。慧和上次第云。次加持句真言。加持句前用铃。珍和上次第云。次振铃。次加持句。

  第二百四十九八解大界印。
  海大德说。文云难堪忍大护左旋解大界者。结前难堪忍印诵明。左旋转三度。解大界也。慧和上次第云。次解界及呈三昧耶。珍和上次第云。次难堪忍大护印左转。

  第二百四十九示三昧耶印。
  海大德说。文云还呈三昧耶顶上散开之者。即时示三昧耶顶上开散。珍和上次第云。次呈三昧耶。

  第二百五十奉送印。
  海大德说。文云。
  心送于圣天 五轮投地礼。
  当启白众圣 现在诸如来。
  救世诸菩萨 不断大乘教。
  到殊胜位者 唯愿圣天众。
  决定证知我 各当随所安。
  后复垂哀赴。
  者。次欲奉送圣众五轮投地五礼。次当启白可用此偈。次结三昧耶印插花。以投坛中奉送圣众。慧和上云。次五轮投地礼诸圣众。并唱启白之偈。次奉送圣众。珍和上云。次礼佛偈。次奉送。

  第二百五十三密护印。
  海大德说。文云如前三密护者。三密者。前入佛三昧耶印真言。法界生印真言。转法轮印真言是也。护者金刚甲胄印真言是也。结此四印诵四真言。结护自身令坚固也。慧和上云。次三密护。又甲胄。亦重结三密。珍和上云。次三部。次被甲(私云。见大和上见行之法。此处只用三部及甲。故慧和上又甲胄亦重结等之文恐剩)。

  第二百五十二九方便印。
  海大德说。文云忏悔随喜等思惟菩提心者。忏悔等是九方便也。菩提心是观一切诸法本不生也。亦是发五大愿。慧和上云。次如初忏悔随喜等。后观本不生亦发五大愿等。珍和上云。次九方便。次回向。次出道场随意印佛印塔浴佛等。

  六月修法。
  海大德说。最初月安金刚轮者。谓于四角金刚坛中观安●字(种子)结五股印诵阿真言三遍(加归命句。)其金轮坛样正方也。权僧正大和上说。慧和上说。大师说云。住方坛中观●字者。谓观自身成●字也。无非●处可用外缚五股印也(大和上释。慧和上说。内智五股印)。文云服乳者。谓想●字。此即理观。若就事法可服世乳。想●字者。谓想●字从脐而出入鼻。从鼻而出入腹。亦从脐出。如如是一月口诵心想。
  海大德说。次第二月观水轮坛。其形圆也。坛上观安●字(种子)结开敷莲华印诵鑁真言三遍。此水轮坛作九重也。权僧正大和上说。慧和上说。文云月光色者。谓坛与●字之色也。服醇净水者。若依事法可服世水。若秘释者想●字也。如前阿字亦当观之。
  海大德说。第三月观火轮坛。其形三角。坛上观安●字(种子)结大慧刀印诵囕真言三遍。权僧正大和上说。文云。不求食者有缘之食。又义推云若乳水等欤(私云。出疏).是浅略释。若深秘释可服●字。又身住坛中者如前说也。
  海大德说。第四月观风轮坛。其形半月。坛上观安●字(种子)结转法轮印诵憾真言三遍(私云。文云。行者常服风)。
  权僧正大和上说。风坛色黑。余准前观。
  海大德说。第五月观金刚轮坛。其形四角。次于此地轮坛上想安水轮坛。其形圆也。坛上观安●●二字(种子)。地轮安●●字水轮●字。印亦有二。地轮用五股印。水轮用莲华印。真言有二。先结阿字印诵阿字真言三遍。次结鑁字印诵鑁字真言三遍顶散(私云。文云远离得非得行者无所著)。权僧正大和上说。文云金刚者。方坛亦阿字。亦五股印。又水轮者。圆坛亦缚字亦莲华印。先须于四角坛安圆坛也。次行者住坛中先结五股印诵前阿字真言。次结莲华印诵嚩字真言。此月可诵曩莫三满多没驮喃●阿●嚩。此念诵时食法。如念诵字。
  海大德说。第六月观风轮坛。其形半月。次于此风轮坛上安火轮坛。其形三角。坛上观安●●二字(种子)风轮坛安●字。火轮坛安●字。印亦有二。大慧刀印。转法轮印。真言有二。憾字囕字。先结憾字印诵憾字真言。次结囕字印诵囕字真言三遍顶散。从初月至于第六月印与真言当心诵之顶散(私云。文云亦舍利非利)。权僧正大和上说。文云风者。半月坛亦憾字亦法轮印。又云火者。三角坛亦囕字亦法界生印。先须于半月坛上安三角坛。次行者住坛中先结憾字印诵憾字真言。次结囕字印诵囕字真言。是加持时。其念诵法如前。
  海大德说。次于顶上观安●字。金刚合掌。诵暗时时摇动(先记).权僧正大和上说。记文中无此印真言。私云。持明禁戒品疏但有六月修法而无暗字安顶之法。恐似百光王印脱至此中。然彼义释文句易见。故今抄出。
  文云。其第一月当观金刚。是方曼荼罗黄色也。观其自身而坐此中。即以自身而作●阿字。其●字正方黄色。当令内身充满无缺举体皆是此●字也。当结五股金刚印。不须持数珠。其印作虚心合掌。双屈二水。以右加左。持勾掌中。二空相柱并出。二风勾屈向中指背。即是金刚手印也。当于一月中但服乳不食余。但观所持真言从脐而出。从鼻而入。如诵喘息无异。尔时但观以此真言而为喘息也。其色亦黄。若观真言即以一一句为一息。若观种子字但无间作息也。虽云一月然一十一百乃至一落叉月等。要以见为限。复次一者即是一相一味之义也。见此名满一月。
  次第二月住于水轮。其轮圆而白色。自想身在中。如上方便手作莲华印。二地二空聚为台。余三指开敷令火风稍合相并。即别观音印也。观其身作●嚩字。色白。亦以白真言为出入息。问为观尊●字耶。为本所持种子作白色耶。是月结莲华印于二月中。但服而已。余皆不食。所谓服水者但以此真言水入息白乳之字为食也。行者若相应时自得法味。特不复有他食想。但法味而充满身耳。严备谓于此中坐也。尔时但观此字。不观本尊像也。
  第三月在火轮中。谓三角赤曼荼罗。住缘上火轮也。观在其中。以其●啰字为刀也。作慧刀印。谓三补吒合掌屈二风捻二空也。其出入息赤色。三月义如前。谓三月三十日三千日等。以见为限。此三月中不求一切食。谓不得乞食等。若有施来者得随意食之。无人施与则不食。但以●字为食耳以此方便烧一切罪障令无有余也。以此义故一切暗尽明成谓佛慧明也。备谓备具用此印也。
  第四月在风轮中。是侧月(与上同)。其中色黑用●诃字为身。出入息等如上说。此一月中但饮风而住。不食一切食也。此饮风亦是以●诃字出入息为食。非如外道饮气而生也。当作转法轮印。此即是反手相叉。前所作者此难作者。
  第五月从金轮至水月等。诸佛处金刚水轮中。谓作方黄曼荼罗。内有圆白曼荼罗。身坐其中。脐以下黄。中以上白中也。不作印。用●阿●嚩二。余如上。此五月中不得食。尽不食。谓断一切食。但以二真言作出入息为食也。自五月以来修无著离我之行同于一切相寂灭。即同佛也。
  次第六月处风火轮除一切障。亦是风轮中有火轮。准上事知。下是风。脐以上是火。用●诃●啰为食。得与不得亦一切不贪。迄舍利养。次佛说其功德。乃至如文(云云)。私云。然于大和上边对受时疑云。第一月中云。想●字从脐出入鼻。从鼻出入腹意何。大和上决云。师说。●字从脐孔出入鼻。从鼻孔出入脐孔也。安然疑云。智论等说。风触七处。出息之时。先从脐起。若入息。时至脐亦还。今意可然。何者疏云如调喘息故。大和上决云。此义有理又疑。第二月中云轮围成九重秋夕月光色。又悉地出现品疏云。犹如九重月轮在薄雾中。既云月色。若尔纯白之内何为九重。大和上决云。纯白圆内小大九重可有际分。安然疑云。小大九重可有白黑。何名纯白。大和上决云。虽无白黑只有重际。又疑。第三月中云。火轮结大慧刀印。第六月中火轮结法界生印。二说何正。大和上决云。第三月云大慧刀印是正。第六月云法界生印以是火印傍有此说。又说第五月云。方坛上安圆坛坛上观安二字地轮安●水轮安●。第六月云。半月上安三角坛。上观安二字。风坛安●。火轮安●。为是第五月方坛上安●●上安圆坛坛上安●。疑第六月亦然。大和上决云。每月自坐坛中观身为字。故至重坛身坐其中。观身为字(云云)。安然引疏脐轮上下之文时。大和上喜云。允哉。然疏五六两月并不作印。而师说中各用二印。悉地出现品有四种阿字。三月修法。五字真言六月修各有坛印。本尊观法因果与此六月修法大异。故不可以修滥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