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显戒论卷下

  前入唐受法沙门传灯法师位最澄撰

  开示顿悟渐悟两种菩萨回直之行明据四十三
  僧统奏曰。而但不交小律仪。法华经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最胜王经云。欲求阿耨菩提。当行声闻独觉之道。即知。小律仪外。更无大律仪。但所护持。有粗有细(已上奏文)
  论曰。汝等所行是菩萨道者。当知。不是直往菩萨之行。是则回小入大菩萨之行也。夫学神通乘者。何用象乘。明知。今所引经文。开渐悟行。又最胜王经。当学二乘道者。是亦渐悟菩萨之行。不宜顿悟菩萨之行。即知。小律仪外。更有大律仪。强开大道。示其小径。十魔之中。岂不其一哉。博览哲。幸照回直欤
  开示山中大乘出家。为国常转大乘明据四十四
  僧统奏曰。又太政官。去延历二十五年正月二十六日符汝。被右大臣宣汝。奏敕。准十二律。定度者数。受戒之后。皆令先读诵二部戒本。谱案一卷羯磨四分律钞。更诫十二条。本业十条。戒律二条。通七以上者。依次差任立义复讲。诸国讲师。虽通本业。不习戒律。不听任用。者谨依敕旨。施行久矣。加以。年分度者。本为镇国。故于宫中。岁初令度。三司共会。简取才长。乃受戒日。省寮同集。勘会大籍。而今言在山独令出家。亦与大戒者。既毁先帝之纶旨。亦侮如来之制戒(已上奏文)
  论曰。古来度者。每年十人。先帝新加。年年两口也。其新加旨者。其专为传持圆顿戒定慧也。不但悕求出家功德。而须年之间。此宗学生。小仪拘。驰散城邑。山室空芜。将绝圆道。诚愿。两个度者。勘山修于多年。试文义于中使。然则。圆宗三学。不绝本朝
  先帝御愿。永传后际。夫台山五寺。山中度人。简择。更无伦滥。况我千年之君。移出家于睿山。授佛戒于睿岭。窃以。退山住邑者。深破先帝之纶旨。山学山度者。何亦侮如来之制戒也

  开示大唐台山安百僧等度人抽僧明据四十五
  谨案。代宗朝。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第二云。请台山五寺度人抽僧制一首。代州五台山金阁寺。玉华。清凉。华严。吴摩子等寺。右特进试鸿胪卿。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奏。文殊圣迹。自古攸仰。今遇陛下特更增修。精建伽蓝。恩命稠叠。是可百神潜祐。万圣来归。灵踪建兴。于斯为盛。处既严洁。人亦宜然。艰难已来。僧徒渐少。或经行化物。便住人间。或兰若随缘。因栖他处。遂使寺中礼忏。梵递亏。树下禅龛。蛛网交闇。福田未广。有愧圣心。伏乞天恩。先在山中。行人童子。久精苦者。寺别度二七人。兼诸州抽道行僧一七人。每寺相共满三七人。为国行道。有阙续填。令金阁等五寺。常转仁王护国。及密严经。又吴摩子寺。名且非便。望改为大历法华之寺。常为国转法华经。同五寺例免差遣。其所度人。望委云景将军宗凤朝。与中使魏明秀。及修功德沙门含光简择。冀无偷滥。又清凉山。为大圣文殊。造阁也毕。伏望天恩。赐书一额。永光来叶
  中书门下牒大广智不空
  牒。奉敕宜依。牒至准敕。故牒
  大历二年三月二十六日牒
  中书侍郎平章事元载
  黄门侍郎平章事杜鸿渐
  黄门侍郎平章事王缙
  兵部尚书平章事李(使)
  检校侍中李(使)
  检校右仆射平章事(使)
  中书令(使)
  已上唐制。度山中人。为国转常仁王等经。我日本国。何无此事也
  开示住山修学期十二年明据四十六
  谨案。苏悉地羯罗经中卷云。若作时念诵者。经十二年。纵有重罪。亦皆成就。假使法不具足。皆得成(已上经文)明知。最下钝者。经十二年。必得一验。常转常讲。期二六岁。念诵护摩。限十二年。然则。佛法有灵验。国家得安宁也
  开示知时住山明据四十七
  谨案。法灭尽经云。佛告贤者阿难。吾般泥洹后。五逆浊世。魔道兴盛。魔作沙门。坏乱吾道。着俗衣裳。乐好袈裟。五色之服。饮酒啖肉。杀生贪味。无有慈心。更相嫉妒。时有菩萨。辟支佛。罗汉。精进修德。一切敬侍。人所宗向。教化平等。怜贫念老。救育穷厄。恒以经像。令人奉事。作诸功德。志性思善。不伤害人。损身济物。不自惜己。设有是人。众魔比丘。咸共憎嫉。诽谤扬恶。摈出验遣。不令得住。自共于后。不修道德。寺庙堂荒。无人修理。转就毁坏。但贪财物。积聚不散。不作功德。贩卖奴婢。耕田种殖。焚烧山林。伤害众生。无有慈愍。奴作比丘。婢作比丘尼。无有道德。淫泆浊乱。男女不别。令道薄贱。皆由斯辈。或避县官。依倚吾道。求作沙门。修习戒律。月半月尽。虽名讲戒。厌倦懈怠。不欲听闻。抄略前后。不肯尽说。经不读诵。设有读者。不识字句。为强言是。为不咨明者。贡高求名。嘘天雅步。以为荣贵。冀望人供养。众魔比丘。命终之后。精神当堕无择地狱。五逆罪中。饿鬼畜生。无不更历。恒沙边劫。罪毕乃出生。在边国无三宝处。法欲灭时。女人精勤恒作福德。男子懈慢不用法悟。眼见沙门。如视粪土。无有信心。法欲殄没。当尔时。诸天泣泪。水旱不调。五谷不熟。疫气流行。死亡者多。人民勤苦。县官契克。不顺道理。皆思紊乱。恶人转多。如海中沙。劫欲尽时。日月转短。善者甚少。若一若二。人命短促。四十头白。男子淫泆。精尽夭命。年寿六十。女人受命。七八九十。或至百岁。大水急起。卒至无期。世人不信。故谓有常。不问豪贱。没溺浮漂。鱼鳖食啖。菩萨。辟支。罗汉。精进比丘。众魔驱逐此发遣。不预众会。三乘入山。福德之地。淡泊自守。以为欣快(已上经文)今已知时。谁不登山也

  开示兰若修学第一义谛六波罗蜜明据四十八
  谨案。大集月藏经第一云。善男子。若有众生。唯依读诵。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人多喜著于世俗。以世俗故。尚不能调己心烦恼。何能调伏他人烦恼。善男子。善女人。乐着读诵。求菩提者。便有嫉妒。求名利富贵。高心自是。轻慢毁他。以自高故。尚不能得欲界善根。何以能得色无色界一切善根。又不能得声闻菩提。何况能得辟支佛道。乃至无上菩提。何以故。第一义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与声闻。辟支佛共。是故。非以世俗。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最胜善根。大福德聚。善男子。譬如星火不能枯竭甚深大海。如是如是。善男子。不以世俗能竭自身烦恼大海。何能竭他众生烦恼。善男子。譬如一人口所吹风。不能损坏世界大地。如是善男子。不以世俗能得成就大慈大悲。善男子。譬如藕丝不能称动须弥山王。如是善男子。不以世俗能自满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智。何能令他得第一义(已上经文)明知。必应修习第一义禅也
  谨案。大集月藏经云。于一切行。舍攀缘想。是檀波罗蜜。舍于攀缘想。常不休息。是尸罗波罗蜜。于诸境界。不生疮疣。是羼提波罗蜜。不舍于难。是毗梨耶波罗蜜。于诸事中。心不放纵。是禅波罗蜜。诸法体性。无生乐忍。是般若波罗蜜。复次。若于境界。不起扰浊。是檀波罗蜜。若于境界。无有疮疣。是尸罗波罗蜜。若于境界。不能染污。是羼提波罗蜜。若于境界。无有动转。是毗梨耶波罗蜜。若于境界。无有计念。是禅波罗蜜。若于境界。一向清净行。是般若波罗蜜。复次。于诸阴舍。是檀波罗蜜。于诸阴。不计念。是尸罗波罗蜜。于诸阴求无我想。是羼提波罗蜜。于诸阴不起怨家想。是毗梨耶波罗蜜。于诸阴不令炽然。是禅波罗蜜。于诸阴毕竟弃舍。是般若波罗蜜。复次。于诸界舍。是檀波罗蜜。于诸界。不扰浊。是尸罗波罗蜜。于诸界舍因缘。是羼提波罗蜜。于诸界数数弃舍。是毗梨耶波罗蜜。于诸界不起发。是禅波罗蜜。于诸界如幻想。是般若波罗蜜。复次。菩萨于众生。起于慈心。是檀波罗蜜。于诸众生。心无憎爱。是尸罗波罗蜜。于诸众生。起于悲想。是羼提波罗蜜。于诸众生。起救济想。是毗梨耶波罗蜜。于诸众生。以喜摄想。是禅波罗蜜。于诸众生。不作彼此吾我等想。是般若波罗蜜。复次。菩萨于诸众生。以法施之。不生二想。是檀波罗蜜。于诸众生。柔和爱语。是尸罗波罗蜜。于诸众生。不起诸恶。是羼提波罗蜜。于诸众生。爱语不退。是毗梨耶波罗蜜。于诸众生。利益怜愍。是禅波罗蜜。于诸众生。同行其法。是般若波罗蜜。复次。菩萨安置众生于诸善处。是檀波罗蜜。于一切法。而不依倚。是尸罗波罗蜜。于一切法。以一道入。是羼提波罗蜜。于一切法及一切难。无扰浊想。是毗梨耶波罗蜜。于一切法。而不分别。是禅波罗蜜。能以一字。入一切法。为众生说。是般若波罗蜜。善男子。如是菩萨摩诃萨。以此第一义甚深法要。能满六波罗蜜。非世俗也(已上经文)明知。第一义六度。坐卧山林中。一切起念时。悉令圆满也
  若人百亿诸佛所于多岁数常供养
  若能七日在兰若摄根得定福多彼
  若人读诵千亿法及解妙义如佛说
  若于七日住兰若三味福聚转多彼
  若人多岁营僧事更不造作余种业
  若能七日住兰若其人福聚多于彼
  为众说法解深义于多年岁无余业
  若能七日心住寂其福德聚不可数
  若人营造多佛塔伽蓝田业给施僧
  若能七日在兰若其福转多胜于彼
  释迦真经。重赞兰若。玄奘入山。良有所以也。求真释子。谁不慕山哉。是故经云。若人破塔多百千。及以焚烧百千寺。若有毁谤住禅者。其罪甚多过于彼(已上经文)其信罪福者。

  宁笑四三昧也开示六虫九猴不净出家明据四十九僧统奏曰。又云与清净出家。亦授大戒者。
  此间谁与不净出家(已上奏文)论曰。六虫学者。食灭佛法。九猴出家。未必清净。诚须贡名之事法于大唐。除籍之政顺于天竺。岂不清净出家哉谨案。梵网经下卷云。若佛子。以好心出家。而为名闻利养。于国王百官前说佛戒。横为比丘比丘尼。菩萨弟子系缚。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非外道天魔能破坏。若受佛戒者。应护佛戒。如念一子。如事父母。而闻外道恶人。以一恶言。谤佛戒时。如三百鉾刺心。三千刀打万杖拍其身。等无有异。宁自入地狱百劫。而不闻闻一恶言。破佛戒声。况自破佛戒。教人破法同缘。亦无孝顺之心。若故作者。
  犯轻垢罪(已上经文)谨案。梵网经持犯要记云。如有一类闲居静虑。离诸散乱。摄心禅门。由心澄静。仿佛有见。或由邪神加力令识。于时由自少闻不别邪正。又欲引致名利恭敬。随所见识。令他闻如。耀诸世人。咸疑是圣。此由独扬似圣之迹。普抑诸僧。为无可归。以破佛法。故得重罪。是谓诸僧之大贼也(已上记文)第一虫竟。如有一类长住深山。有所得心。修寂静业。魔知彼心可以动坏。发空中声。赞其所行。其人由是起自高心。普抑诸僧住人间者。谁当称美汝等所行。此人罪过。重于前者。是诸菩萨旃陀罗也(已上记文)第二虫竟。如有一类性非质直。或承邪戒。或自邪念。不衣丝麻。不食五谷。反欲贪求利养恭敬。自扬无比。诳诸痴类。希望群愚咸仰己德。普抑一切无异迹者。由是内以伤真。外以乱人。伤乱之罪。莫是先也(已上记文)第三虫竟。如有一类性是浅近。于世大运多慢缓时。独正其身。威仪无缺。便起自高陵他之心。漫毁乘急戒缓之众。此人全其不善。以毁大禁。转福为祸。莫斯为甚也。问邪戒之罪。应如所说。持正戒者。何必是罪。所以然者。如有一类内无诸缠。不观余人作与不作。唯察自心。独持正戒。如是菩萨。何由成犯。答若无染心。不在前说。而于此人。亦当分别。若由独净。令诸世人普于诸僧。谓非福田。利养尊重。偏归于己者。虽顺声闻自度心戒。而逆菩萨广大心戒。如似声闻无常等观。虽于浅事是无颠倒。而于法身即是颠倒。当知。此中顺逆亦尔。若由独净。令诸世间者未信者信。信者增长。普于诸僧。平等供养。者。非直无犯。乃生多福。然由独净居杂染间。以此望得不抑染众。又欲令他生等敬心者。犹头戴日月而行。而欲不却其暗者矣。自非知机大圣。何能得其然也。以是此之故。古之大贤。诫其子云。慎莫为善。其子对曰。当为恶乎。责言。善当莫为。况为恶乎(已上记文)第四虫竟。如有一类性是邪聪。为胜他故。广习诸论。不解诸法皆离言说。执有如言。自性差别。为得名利。作如是言。我得三世诸佛意说。若异此者。皆是漫说。此人于一赞毁。具四颠倒。以乱佛法。故成重罪。谓其妄执有所得见。去佛意远。如天与地。而谓我近佛意。是一颠倒也。佛意甚深。绝诸戏论。于一切法。都无所得。而引同己妄见。是二倒也。扬此二倒之见。加于四部之上。是三倒也。抑诸离边说者。置其偏执之下。是门倒也(已上记文)第五虫竟。如有一类。禀性狭劣。不近善友。不广学问。偏习执一分甚深经论。不解密意。如言取义。诽拨诸法依他道理。起如是见。作如是言。三性二谛。但是教门。无所有中。施设假名。如是解者。乃为真实。异此说者。皆是戏论。由是独恃自见。不受他言。设遇钝根少闻之人。堕其所破。从其所言者。即云。此人神明正直。若值聪明解文义者。巧能立义不堕其破者。便言脱失。谓是心惑。未识自解味钝。不能遂意谓彼心不正。未及我意。此犹谓彼心不正未及我意。此犹家狗逐兔。望不能及。便谓已超。止而顾是。此损减人。略由二愚失坏佛法。故成重罪也(已上记文)第六虫竟
  又案。新译仁王般若经下卷云。大王我灭度后。四部弟子。一切国王。王子百官。乃是住持护三宝者。而自破灭三宝。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非外道也。坏我法者。得大过咎。正法衰薄。民无正行。诸恶渐增。其寿日减。无复孝子。六亲不和。天龙不祐。恶鬼恶龙。日来侵害。炎怪相继。为祸纵横。良贲师疏云。如师子身中虫者。如莲华面经。佛告阿难。譬如师子若命终者。若水若陆。所有众生。不敢啖食。唯师子身自生诸虫。还自啖食师子之肉。阿难。我之佛法。非余能坏。是我法中诸恶比丘比丘尼。自毁坏故。如彼经中。但喻出家。今此经中。具明四众。不能行护。喻同彼故曰(已上疏文)今告此制。以为龟镜。一乘学者。好可思择也。谨案。守护国界主经第十云。大王当说古昔因缘。王当谛思。解了其义。大王。乃往古世有佛出现。
  名迦叶波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问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彼佛说法。初善中善后善。开示梵行。彼时有王。名讫哩枳。于彼如来。深生净信。王于中夜。得二种梦。一者梦见有十猕猴。其九猕猴。扰乱城中一切人民。妻妾男女。侵夺饮食。破坏什物。仍以不净。而秽污之。唯一猕猴。心怀知足。安坐树上。不扰居人。时九猕猴。同心恼乱此知足者。作诸留难。驱逐出于猕猴众会。第二梦者。见有一白象。犹如大山。当帝王门。首尾有口。皆食水草。虽恒饮啖。身常羸瘦。得王寤已。生大恐怖。召占相者。以原其梦。占者白王。九猕猴者。即是九王。其知足者。即是大王。是则九王。同心篡夺大王宝位家。二口者。即是九王食自国邑。兼食王国。王闻此语。惊怖毛竖。而心未决。思欲见佛以断所疑。即敕左右。严备种种供养之具。一心往诣迦叶佛所。到以作礼。持诸供具。上献如来。曲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于昨夜。得不善梦。唯愿世尊。为我解说。使断疑网。时王具陈所梦白佛。佛言。大王。王之梦。不在于王。勿生忧惧。王善谛听。当为汝说。此是未来。五浊恶世。有佛出现。号释迦牟尼。灭度之后遗法之相。大王。十猕猴者。即彼佛十种弟子。王白佛言。世尊。何名彼佛十种弟子。迦叶佛言。一贫畏不活而作沙门。二奴有怖畏而作沙门。三怖债负而作沙门。四求佛法过失而作沙门。五为胜他而作沙门。六为名称而作沙门。七为生天而作沙门。八为利养而作沙门。九为欲求未来王位而作沙门。十真实心而作沙门。时彼大王。白彼佛言。世尊。此十沙门。其相云何。彼佛答言。大王。贫畏不活作沙门者。多有众生。不信因果。贪求财宝。互相侵夺。遂感天地雨泽不时。五谷不登。不充官税。饥贫所逼。鬻卖男女。无所投寄。被挂遗弃树上袈裟。自剃鬓发作沙门像。无阿阇梨。亦无和上。无戒无法。相似沙门。长时受行一切恶法。入僧伽蓝。自称我是律师。禅师。法师。大德。坐居众首。谓余僧言。汝等皆是我之弟子。于清信士。族姓长者。婆罗门家。出入游从。多造过失。是名第一贫畏不活而作沙门。大王。云何为奴有怖畏而作沙门。为下贱奴婢。作是思惟。云何一生。受他驱策。逃窜出家。是为第二。大王。云何名为怖畏债负而作沙门。谓有众生。云私债负。息利既多。酬还不遂。既被逼迫。逃逝出家。是为第三。大王。云何名为求佛法过失而作沙门。谓诸外道。心生嫉妒。遂共集议。谁有聪明利根辩慧。入佛法中。学彼所有世出世法。窥其是非。还归我众。对于国王大臣长者。树论议幢。出其过失。摧坏破灭彼佛正法。是名第四。大王。云何名为求胜他故而作沙门。为或有众生。闻有某甲。披衣落发。多有伎能。通达三藏。心生热恼。便即出家。学经律论。所修善法。皆欲胜彼。是名第五。大王。云何名为名称故而作沙门。谓或有人。窃自思惟。我若在家。无有名称。我应剃落披衣出家。勤学多闻。受持禁戒。于大众中。坐禅入定。使物知名。是为第六。大王。云何名为求生天故而作沙门。谓或有人。闻诸天中长寿快乐。我无方便而得上生。遂生即剃发。染衣出家。修持善法。皆愿生天。是为第七。大王。云何名为利养故而作沙门。谓或有人。先有财宝。更求胜处。得好精舍。房院华饰。可以栖迟。受用自他所有财产。是名第八。大王。云何名为欲求未来帝王位故而作沙门。谓有众生。见于国王自在尊崇。富贵安乐。便生爱乐。遂求出家。所修善根。唯愿当生得居王位。是名第九。大王。云何名为真实心故而作沙门。谓有众生。虽生刹利大臣族姓婆罗门家。或生长者居士。商主富贵之家。盛年美白。观诸财色富贵荣显犹若浮云泡幻电光生灭不住。遂起厌离。发菩提心。亲友珍财。一切皆舍。出家慕道。秉持律仪。学法修禅。精勤匪懈。凡有所作。皆为众生。惟求无上菩提之果。是名第十真实心故而作沙门。大王当知。王如所梦。见一猕猴。少欲知足。独处树上。不扰人者。即是释迦如来遗法之中真实沙门。其九猕猴扰乱众人。同心驱摈一猕猴者。即是释迦如来遗法之中前九沙门。无沙门法故。总名为相似沙门。同行恶行。共驱于一真实沙门出于众外。大王。此恶沙门。破戒恶行。污秽一切族姓之家。向于国王大臣官长。论说毁谤真实沙门。横言是非。云是恶人。破戒恶行。不合与我持戒比丘同共止住。布萨说戒。亦不合同居一寺舍。同一国邑。一切恶事。皆推彼真实沙门。蒙蔽国王大臣官长。遂令驱逐真实沙门尽出国界。其破戒者。自在游行。而与国王大臣官长共为亲厚。大王。彼释迦如来所有教法。一切天魔。外道恶人。五通神仙。皆不破坏乃至少分。而此名相诸恶沙门。皆悉毁灭。令有无余。如须弥山。假使尽于三千界中草木为薪。长时焚烧。一毫无损。若劫火起。火从内生。须臾烧灭。无余灰烬(已上经文)当知。九猴出家。毁灭佛法。令无有余。夫出此文意。不自是非他。但自宗二人。不堕九猴。令法久住利益有情也
  开示自称菩萨而行狗法明据五十
  谨案。大宝积经摩诃迦叶会上卷云。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唯愿世尊。说当来世。愚痴人辈。自称菩萨。自称沙门。为名利故。恼乱施主知识亲属。唯愿世尊。说其过恶。何以故。若世尊说其过恶。我得闻已。自摄心行。彼愚痴人。闻如来说。或得信解。如来知我。如来学我。尔时世尊告弥勒当未来世。后五百岁。有诸众生。自称说言。我是菩萨。彼诸恶欲。我今说之。弥勒。具四法者。自称菩萨。何等为四。一者求利养。二者求名闻。三者谄曲。四者邪命。弥勒。具此四法。是故。自称我是菩萨。佛告弥勒。当未末世。后五百岁。自称菩萨而行狗法。弥勒。譬如有狗。前至他家。见后狗来。心生瞋嫉。啀喍吠之。内心起想。谓是我家。佛告弥勒。当未来世。后五百岁。亦复如是。自称菩萨行于狗法。至施主家中。生己家想。既起此想。使生贪着。前至他家。见后比丘。瞋目视之。心生嫉恚。而起斗诤。互诽谤言。某甲比丘。有如是过。汝莫亲近某甲比丘。汝若亲近某甲比丘。则为众人之所轻贱。增长罪垢。如是之人。心生嫉妒。行饿鬼因。贫贱之因。为自活故。妄称己身。以为菩萨。为衣食故。赞叹如来智慧功德。令余众生生于信仰。内自犯戒。恶欲恶行。佛告弥勒。汝观来世。有如是等大怖畏事。师子之兽。应师子吼作师子业。非野干鸣作野干业。赞叹能舍一切财物。而自悭吝。不能离贪。赞叹慈愍。自行瞋恚。赞叹忍辱。自行不忍。赞叹四摄。自不能行布施。爱语。利益。同事。但有言语。而不能学乐精进菩萨之行(已上经文)今引此文。为调己情。披览道俗。莫指他非也

  开示大唐贡名出家不欺府官明据五十一
  谨案。代宗朝。赠司空大辩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第一卷云。降诞日。请度七僧。祠部敕牒一首
  无名僧惠通年五十五(绛州曲沃县。俗姓王。无籍。请住千福寺)
  惠云年二十二(京兆府长安县。俗姓。无籍。请住大兴善寺)
  僧惠琳年三十(虢州阌乡县。方祥乡阌乡里。俗姓何。名光王。兄昢为户。
  请住大兴善寺)僧惠珍年三十三(京兆府万年县。洪洞乡福润里。俗姓。名庭现。但高为户。请住大兴善寺)
  僧法雄年二十八(京兆府富年县。告阳乡毗山里。无籍。请住静法寺)
  僧法满年十八(京兆府万年县。崇德乡文圆里。俗姓胡。祖宾为户)
  僧惠随年四十
  右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奏。上件僧等。自出家来。常寻法教。不阙师资。戒行精修。实堪为器。比虽离俗。迹冒私名。今因陛下开降诞之辰。朝贺欢欣之日。伏请官名。以为正度。用资皇祚。以福无疆。如天恩允许。请宣付所司
  中书门下牒祠部
  牒奉敕宜依。牒至准敕。故牒
  广德二年十月十九日
  中书侍郎平章事杜鸿渐
  中书侍郎平章元载
  黄门侍郎平章事王(使)
  检校侍中李(使)
  检校右仆射平章事(使)
  大尉兼中书令(使)
  又集第二卷云。请降诞日。度僧五人制一
  首
  行者毕数延年五十五(无州贯。诵梵本贤护三昧经一部。并诵诸陀罗尼。请法名惠达。住庄严寺)
  行者康守忠年四十二(无州贯。诵经一百二十纸。并诵诸陀罗尼。请名惠观。住东京广福寺。大弘教三藏毗卢遮那院)
  行者毕越延年四十三(无州贯。诵梵本楞伽经一部。诵金刚般若经并诸陀罗尼。请法名惠日。住庄严寺)
  童子石惠璨年二十(无州贯。诵梵本大孔雀王经一部。诵随求陀罗尼并经。请法名惠广住西明寺)
  童子罗诠年十五(无州贯。诵梵本出生无边门经。诵随求陀罗尼咒并经。请法名惠俊。住西明寺)

  右特进试鸿胪卿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奏。前件行者。童子等。并素禀调柔。器性淳确。服勤经戒。讽诵真言。志期出家精修报国。今因降诞之日。请度为僧。各配住前件寺。冀福资圣寿。地久天长
  中书门下牒大广智不空
  牒奉敕宜依。至准敕。故牒
  大历二年十月十三日牒
  中书侍郎平章事元载
  黄门侍郎平章事杜鸿渐
  黄门侍郎平章事王缙
  兵部尚书平章事李(使)
  检校侍中李(使)
  检校右仆射平章事(使)
  中书令(使)
  请度扫洒先师龙门塔所僧制一首

  东京龙门故开府仪同三司大弘教三藏塔所扫洒无僧惠恒。年四十六(俗姓张。名景芝。贯郑州荣阳县檀山乡安信里。父坏道为户。身无籍。诵菩萨戒经一卷。诵声闻戒一卷。诵法华经一部。念诵为业。住河南府广福寺毗卢遮那塔院。并向龙门塔所来往扫洒门)
  当院行者赵元。年三十五(贯京兆府云阳县龙云乡修德里。父贞欢户。身无籍。诵法华经一部。诵维摩经一部。诵菩萨戒一卷。诵金刚经一卷。诵药师经一卷。诵阿弥陀经一卷。诵金光明经两卷。诵无常经一卷。诵盂兰盆经一卷。住保寿寺。法名。惠翻)
  行者田荣国。年三十三(贯京兆府万年县积福乡积德里。父坏里常为户。身无籍。诵大随求真言。诵尊胜陀罗尼。诵阿弥陀经。诵法花一部。住总持寺。法名惠浚)
  童子李宝达。年十三(贯京兆府照应县故叠乡修文里。守信为户。诵法华经两卷。诵大随求真言。诵理趣般若经。住大兴善寺。法名惠正)

  右特进试鸿胪卿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奏。前件无名僧等。先尝奉事故大和上。服勤香火。积岁年。志性柔和。坚固无懈。请与正名。便送塔额。住彼扫洒。冀终罔极。获展师资。彼者。童子等。并久习真言。兼诵经典。不离本院。业已成就。伏乞。与度俾励修持
  中书门下。大广智不空
  牒奉敕宜依。牒至准敕。故牒
  大历三年六月十三日牒
  中书令元假门下杜王(同上)
  中书令元载(睺)门下杜王(同上)
  请降诞日度三僧。制一首。中书门下牒大广智不空
  罗文成。年三十八(贯土文罗国。诵金刚般若经。诵起信论。诵菩萨戒经。法名惠弘。请住西明寺)
  罗伏磨。年四十五(宝应功臣武使尉守右羽林军大将军员同正员试太常卿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贯凉州天县高亭乡。法名惠成。请住化度寺)
  童子曹摩诃(贯京兆府万年县安宁乡永安里。父为户。诵法花经一部。法名惠顺。请住千福寺)
  牒奉敕宜并与度配住前件寺。牒至准敕。故牒
  大历三年十月十二日
  中书侍郎平章事元载
  门下侍郎平章事杜鸿渐
  门下侍郎平章事王缙
  兵部尚书平章事李(使)
  司徒兼中书令(使)
  谨案唐制。但勘其实不许欺政。唯仰其修。不勘其籍。未度之前。许受大戒。僧家之交。平等令修。外顺王化。内修佛法。开修学道。制犯戒类。清净出家。是尤可行。诚愿。天台一家。年分二人。一顺唐法。依实却妄。然则。清净度者。山林无乏。济苦用僧。华夏有余

  开示天竺不立记籍亦无僧统明据五十二
  谨案。新旧两本仁王护国般若经下卷云。大王。未世中。一切国王。太子王子。四部弟子。横与佛弟子书记制戒。如白衣法。如兵奴法。若我弟子。比丘比丘尼。立籍为官所使。都非我弟子。是兵奴法。立统官折僧籍。大小僧统。共相摄缚。如狱囚法。兵奴之法。当尔之时。佛法不久(已上罗什三藏所译旧本也)大王。未来世中。一切国王。王子大臣。与我弟子。横立记籍。设官典主。大小僧统。非理役使。当知。尔时佛法不久(已上不空三藏所译新本也)
  谨案。即翻仁王经沙门良贲师。奉诏所造仁王经疏下卷云。西国出家者。不立记籍。亦无主司。僧中通摄。悉皆无矣(已上疏文)诚愿。法华一宗。天台两人。依佛国法。不立僧籍。不预统摄。安置睿山。令得修学。夫大唐新任有左功德使。有右功德使。今须差右功德使。四时令检校。其出身之法。一同大学不除本籍。加阶劝学。制袈裟于妻子。断浓业于俗家。一十二年。令修山林。随其得业。将定进退。若有违制。脱袈裟衣。为在家士也
  开示宫中出家非清净明据五十三
  僧统奏曰。何以宫中出家非清净(已上奏文)
  论曰。宫中功德。虽是清净。而出家度者。未尽清净。乃有山家度者不爱山林。竞发追求。已背本宗。跉竮贫里。又不顾真如。不畏后报。为身觅财。为名求交。如来遗教。因玆沉隐。正法神力。亦复难显。若不改其风。正道将绝。若不求清净。排交无由。是故。五台山五寺。永置山出家。兴善寺两院。常立为国转经。未度之前。住山请练。已度之后。住十二年。是岂非清净也
  开示入音声惠法门明据五十四
  僧统奏曰。凡犯戒比丘。世尊不听为授戒师。令谁在山可授大戒(已上奏文)论曰举足下足。圣人难知。此犯此持。小圣何判。万里求师受佛戒。住山传授。何不可僧统密怀。已达天上。谁真佛子。不着忍铠。入音声惠。今正是时。诚愿。知音君子。同入此门也
  谨案。诸法无行经下卷云。尔时华戏惠菩萨。白佛言。世尊。愿说入音声惠法门。令当来菩萨。闻如是法。不惊不怖。亦知一切音声究竟之性。不疑不悔。于诸音声。无所障阂。佛言。止止用问是事为。是入音声惠法门。不应于新发意菩萨前说。所以者何。新发意者。不能解。不能知。不能思。若菩萨摩诃萨。入是音声惠法门者。假使有人于恒河沙劫。恶口骂詈。诽谤毁呰。是人不生恚恨。若人于恒河沙劫。以一切乐具供养。不生爱心。譬如漏尽阿罗汉一切爱处不生爱心。一切瞋处不生瞋心。善男子。是音声慧法门菩萨。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八法。已过心不倾动。譬如须弥山王。尔时华戏惠菩萨。复白佛言。愿必为说入音声慧法门。当来菩萨。得闻是法门。当自知过咎。亦教余人。尔时佛告华戏慧菩萨。善男子。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唯然世尊。佛告华戏慧菩萨。若菩萨闻贪欲音声生过罪想。闻离贪欲音声生利益想。即是不学佛法。若闻瞋恚音声生过罪想。闻离瞋恚音声生利益想。若闻愚痴音声生过罪想。于离愚痴音声生利益想。则是不学佛法。若于少欲音声生喜想。于多欲音声生阂想。即是不行音声法门。于知足音声生喜想。于不知足音声生阂想。则是不行音声法门。若于细行音声生喜想。于粗行音声生阂想。则是不行音声法门。若于乐静音声则喜。于愦闹音声则阂。则是不学佛法。若于忍辱音声生利益想。于瞋恚音声生阂想。则是不学佛法。若于精进音声生利益想。于懈怠音声生阂想。则是不学佛法。于禅定音声生利益想于散乱音声生阂想。则不学佛法。于智慧音声生利益想。于愚痴音声生阂想。则不学佛法。若于近道音声则喜。于远道音声则阂。不学音声法门。于生死见过咎。于涅槃见利益。则不入音声法门。于彼岸则喜。于此岸则阂。则不学音声法门。于聚落音声生阂想。于空闲音声生喜想。则不学音声法门。若于独行音声生喜想。于众行音声生阂想。则不学音声法门。于比丘所行音声生喜想。于白衣所行音声生碍想。则不学音声法门。于有威仪则喜。于无威仪则碍。则不学佛法。于清净行则喜。于不清净行则碍。则不学佛法。于不杂行则喜。于杂行则碍。则不学佛法。于离欲行则喜。于淫欲行则碍。则不学佛法于离瞋相则喜。于瞋相则碍。则不学佛法。于离痴想则喜。于痴相则碍。则不学佛法。于空则喜。于有则碍。则不学佛法。于无相则喜。于有相则碍。则不学佛法。于无作则喜。于有作则碍。则不学佛法。于菩萨行则喜。于声闻辟支佛行则碍。则不学佛法。若说菩萨过咎。则远阿耨菩提。亦受业障罪。若说菩萨威仪过罪。则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菩萨。于他菩萨生下想。于己生胜想。则为自伤。亦受业障罪。若菩萨欲教余菩萨。当生佛想然后教之。菩萨若欲不舍阿耨菩提。不应生心轻恚余菩萨。善男子。无有灭失功德如轻恚余菩萨者。是故。菩萨若欲守护功德善根。亦于一切法中。得无障碍惠。当昼夜各三时礼一切求佛道菩萨。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如我知佛所说义。贪欲音声佛音声。等无有异。瞋恚音声佛音声等。愚痴音声佛音声等。外道音声佛音声等。小欲音声多欲音声等。知足音声不知足音声等。细音声粗音声等。乐独音声乐众音声等。此岸音声彼岸音声等。远音声近音声等。生死音声涅槃音声等。聚落音声空闲音声等。布施音声悭贪音声等。持戒音声毁戒音声等。忍辱音声瞋恚音声等。精进音声懈怠音声等。禅定音声乱意音声等。智慧音声愚痴音声等。尔时华戏慧菩萨。问文殊师利法王子。以何因缘故皆等。文殊师利言。天子。于意云何。贪欲音声何者为是。天子言。是贪欲音声空如响文殊师利言。知佛音声。亦复云何。天子言。不出于空。亦如响法。文殊师利言。以是因缘故。我说二音声皆是平等(已上经文)明知。平等大惠音声法门。八风之中大须弥山。五浊之世大明法炬也
  开示未音声法门犯障碍罪明据五十五”
  谨案。诸法无行经下卷云。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汝先世住初发意地未入如是诸法相时。为起何障碍罪。汝今说之。当来世。假名菩萨。闻汝所说障碍之罪。当自守护。文殊师利。白佛言唯然。世尊。我当自说障碍之罪。虽闻是者当有忧怖。然其能灭障碍之罪。亦于一切法中。得无阂慧。世尊。有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
  号师子吼鼓音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佛寿命。十万亿那由他岁。以三乘法。而度众生。国名千光明。其国树木。皆七宝成。其树皆出如是法音。所谓空音。无相音。无作音。无生音。无所有音。无取相音。以是诸法之音。令众生得道。其师子吼鼓音王佛。初会说法。九十九亿声闻弟子。皆得阿罗汉。诸漏已尽。舍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以正智得解脱。菩萨众亦九十九亿。皆得无生法忍。能善入种种法门。亲近供养若干百千万亿诸佛。亦为若干百千万亿诸佛之所称叹。能度若干百千万亿无量众生。能生无量陀罗尼门。能起无量百千万亿三昧门。及余新发菩萨意者。不可称数。其佛国土无量庄严。说不可尽。彼佛住世教化已讫。入无余涅槃。灭度之后。法住六万岁。诸树法音。皆不复出。尔时有菩萨比丘。名曰喜根。时为法师。质直端正。不坏威仪。不舍世法。尔时众生。普皆利根。乐闻深论。其喜根法师。于众人前。不称赞少欲知足。细行独处。但教众人诸法实相。所谓一切法性即是贪欲之性。贪欲性即是诸法性。瞋恚性即是诸法性。愚痴性即是诸法性。其喜根法师。以是方便。教化众生。众生所行。皆是一相。各不互相是非。所行之道心无瞋碍。以无瞋碍因缘故。疾得法忍。于佛法中。决定不坏。世尊。尔时复有比丘法师。行菩萨道。名曰胜意。其胜意比丘。护持禁戒。得四禅。四无色定。行十二头陀。世尊。是胜意比丘。有诸弟子。其心轻动。乐见他过。世尊。后于一时。胜意菩萨。入聚落乞食。误至喜根弟子家。见舍主居士子。即到其所。敷座而坐。为居士子。称赞少欲知足细行。说无利语过。赞叹远众乐独行者。又于居士子前。说喜根法师过失。是比丘不实。以邪见道。教化众生。是杂行者。说淫欲无障碍。瞋恚无障碍。愚痴无障碍。一切诸法。皆无障碍。是居士子利根得无生法忍。即语胜意比丘。大德。汝知贪欲为是何法。胜意言。居士。我知贪欲是烦恼。居士子言。大德是烦恼。为在内为在外也。胜意言。不在内不在外。大德。若贪欲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十方者即是无生。若无生者。云何若垢若净。尔时胜意比丘。瞋恚不喜。从座起去作如是言。是喜根比丘。以妄语法多惑众人。是人以不学入音声法门故。闻佛音声。则喜。闻外道音声则瞋。于梵行音声则喜。于非梵行音声则瞋。以不学入音声法门故。于净音声则喜。于垢音声则瞋。以不学入音声法门故。于道果音声则喜。于凡夫音声则碍。以不学入音声法门故。于乐音声则喜。于苦音声则阂。以不学入音声法门故。于出家音声则喜。于在家音声则碍。以不学入音声法门故。于出世间音声则喜。于世间音声则碍。以不学入音声法门故。于布施则生利想。于悭则生碍想。以不学佛法故。于持戒则生利想。于毁戒则生碍想。以不学佛法是胜意比丘。于出其舍己。还到所止。众僧中见喜根菩萨。语众人言。是比丘。多以虚妄邪见教化众生。所谓淫欲非障碍。瞋恚非障碍。愚痴非障碍。一切法非障碍。尔时喜根菩萨作是念。是比丘。今者必当起于障碍罪业。我今当为说如是深法。乃至令作修助菩提道法因缘。尔时喜根菩萨。于众僧所说是诸偈
  贪欲是涅槃恚痴亦如是
  如是三事中有无量佛道
  若有人分别贪欲瞋恚痴
  是人去佛道譬如天与地
  菩提与贪欲是一而非二
  皆入一法门平等无有异
  凡夫闻怖畏去佛道甚远
  贪欲不生灭不能令心恼
  若人有我心及有得见者
  是人为贪欲将入于地狱
  贪欲之实性即是佛法性
  佛法之实性亦是贪欲性
  是二法一相是二法一相
  所谓是无相若能如是知
  则为世间导若有人分别
  是持戒毁戒以持戒狂故
  轻蔑于他人是人无菩提
  亦无有佛法但自安住立
  有所得见中若住空闲处
  自贵而贱人尚不得生天
  何况于菩提皆由着空闲
  住于邪见故邪见与菩提
  皆等无有异但以名字数
  语言故别异若人通达此
  则为近菩提分别烦恼故
  即是着净见无菩提佛法
  住有得见中若贪着佛法
  是则远佛法贪无碍法故
  则还受苦恼若人无分别
  贪欲瞋恚痴入三毒性故
  是人近佛道疾得无生忍
  若见有为法与无为法异
  是人终不得脱于有为法
  若知二性同必为人中尊
  佛不见菩提亦不见佛法
  不着诸法故降魔成佛道
  若欲度众生勿分别其性
  一切诸众生皆同于涅槃
  若能如是见是则得成佛
  其心不闲寂而现闲静相
  是于天人中是为是大贼
  是人无菩提亦无有佛法
  若作如是愿我当得作佛
  如是之凡夫无明力所牵
  佛法甚清净其喻如虚空
  此中无可取亦无有可舍
  佛不得佛道亦不度众生
  凡夫强分别作佛度众生
  是人于佛法则为甚大远
  若见众生苦则是受苦者
  众生无众生说而有众生
  住众生相中则无有菩提
  则无有菩提若人见众生
  是毕竟解脱无有淫恚痴
  如是为世将若不见众生
  不见非众生不得佛法实
  佛同众生性若能如是知
  则为世间将若人欲成佛
  莫怀贪欲性贪欲性即是
  诸佛之功德若人欲发心
  随顺菩提道莫自有分别
  心异于菩提发心即菩提
  知是为世将若说外道恶
  称佛世中尊是二说非异
  知是为世将若人求菩提
  是人无菩提若见菩提相
  见则远菩提菩提非菩提
  佛以及非佛若知是一相
  是为世间导若人作是念
  我当度众生即着众生相
  是人无菩提亦无有佛法
  住于身见中贪欲无内外
  亦不在诸方分别是空法
  凡夫为所烧如幻如炎响
  如梦石女儿诸烦恼如是
  决定不可得不知是空故
  凡夫为狂惑若求烦恼性
  烦恼良是道若有人分别
  是道是非道是人终不得
  无分别菩提凡夫畏佛法
  去佛法甚远若不疑空法
  是人得菩提一切有为法
  即是无为法是数不可得
  无数故无为若以菩提心
  自高无所畏自念当作佛
  是人无菩提亦无有佛法
  离菩提宝印若有但诵经
  忆相作分别不深思义趣
  但为贪名利自念当作佛
  必成无有疑唯贪于名利
  读经住闲静分别少欲行
  还为贪心牵若欲舍远贪
  不得远于贪若达贪实法
  是人能虽贪不得法实际
  虽长夜持戒得诸无碍禅

  不入佛法味知法无有性不没一切法不言戒非戒
  得脱有见中以无持戒性
  知于持戒法如是知戒相
  终不毁于戒诸佛之法王
  法藏叵思议无量方便力
  引导诸众生以一相法门
  令入寂灭道凡夫闻佛说
  无我无有法一相自性空
  不信堕深坑虽白衣受欲
  闻是法不畏胜于头陀者
  住在有见中现在十方佛
  利益诸世间知法如虚空
  皆以得菩提若有无智者
  乐于分别法闻是实法者
  则生疑怖畏是人无量劫
  备受诸苦分
  说是诸偈法时。三万诸天子得无生法忍。万八千人漏尽解脱。即时地裂。胜意比丘。堕大地狱。以是业障罪因缘故。百千亿那由他劫。于大地狱。受诸苦毒。从地狱出。七十四万世。常被诽访。若干百千劫。乃至不闻佛之名字。自是已后。还得值佛。出家学道。而无志乐。于六十二万世。常反道入俗。亦业障余罪故。于若干百千万世诸根闇钝(已上经文)明知。睿山被诽谤。过去业所招。何不顾己业。更恨他缘来。愿得今身偿。不入恶道受也
  开示一乘正数多怨嫌明据五十六
  僧统奏曰。西夏有鬼辩婆罗门。东土出巧言秃头沙门。此乃物类冥召诳惑世间(已上奏文)论曰。摩竭鬼辩。学不师禀。马鸣所以先诫后屈。睿山秃头。访师西邻。六纲所以未练深旨。皆闻齐朝之光统。今见本朝之六统。实哉法华何况也
  开示不违僧尼令明据五十七
  僧统奏曰。僧尼令云。僧尼有事须论。不经所司辄上表启。并扰乱官司。妄相嘱请者。五十日苦使。再犯百日苦使。而辄上表。既违法令(已上奏文)
  论曰。所司省寮。虽无屈滞。而所司有纲。年年寮屈。今依令条。直上表奏。岂违法令哉。释尊远诫。今正是时。仁王明文。宝深可信也
  开示自他平等同入法性明据五十八
  六统群释护法故内住慈悲同粗语
  余亦护法造此论应槌其声有巨细
  客主莫怪梦里语凡圣本来不离斯
  随机法同一三异随法实教无差别
  大唐贞观兴三乘大周以还盛一乘
  开元之载真言起文殊上座定大历
  天台圆教贞元兴敷扬临海传圆戒
  大日本国未圆教一乘根性盍济度
  桓武皇帝哀愍彼一圆法雨降延历
  圆教法泉开心地圆机众生得见水
  一乘出家年年双圆教三学未具足
  二学虽芽未戒学是以触鳞请圆戒
  发愿六统及群释自他六和息诤论
  随机说法利群生同入一味真如海
  显戒论卷下

  大日本国弘仁十一年岁次庚子正月二十七日前入唐求法天台沙门最澄记夫以道业升沉拟准木叉之持毁。觉果迟速相从尸罗之轻重者乎。三世诸尊无不依戒成佛。十方大士无不以戒为师。菩提旷路已为资粮。生死大海亦为船筏。是以再兴一论之印板。将致三卷之弘道。仰羡同志合力人兴善结缘辈。恣量解三聚十重之巨益。饱济度六趣四生之群品焉
  于时应永岁次己亥中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