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明要钞卷第二

  法自相敌者(佛弟子传。通二宗义。有二释义。)
  第二作法分离事。因喻之法不应分别事。
  法差别意许(胜胜胜劣二家大纲与所立法胜劣差别文。)
  (注释三过不乐为与能违宗同异。)
  积聚性因违法自相事(付卧具上神我用胜义有无。)
  神我用胜意许宗义准不顾诤。
  ○法自相敌者。
  子岛存佛弟子义。九句因记。改古德疏说。更加今案。以为秘决。疏二卷传。虽云胜论。其非实义。只任九句疏。一往举之。不如余处分明说欤。今案此意。自宗既有真正量。何阁之取外道疑因哉。设以众多理。虽成胜论传。恐难对此一道理。四种相违。前邪后正。其后正者。皆佛法也。破外道邪宗。显佛法正理。能违定可自宗。又二家虽同立无常理。胜论所立。犹异佛法。岂以之为至极正理哉。疏对二师举二正(文)佛弟子传。至极证也。陈那说二。俱是正因者。指理门于同有及二在异无是因文。故演秘域龙何乃断为正因释。胜论传会通不及。又略纂释。可为明证(此外虽有佛弟子文。不及此等释。仍不出。)
  问。声胜二宗。在劫初诤声常无常。足目取之示九句因。陈那岂不取耶。又因明通外宗。可先(トス)外量(ヲ)。外量中。声常无常诤。其相易知。是以九句皆以声诤。为其作法。仍不可奇他事。轨辙自昔有之事也。
  答。足目仙人。梵王化身。胜论外道之师也。声论者鸺鹠之末计。从胜宗出。如此次第者。足目出世在前。声胜立论在后。足目岂在前。判后量邪正(定宾疏等可见合之。)仍此道理未定欤。况九句中。第五所闻因。已对佛弟子。岂劫初立敌哉。方知九句真似。虽始劫初。仅示句句相。未指其作法。陈那以后。显实正理。以佛弟子所立为二八正因欤。
  问。佛弟子义。虽有诸文。胜论传会之。无殊相违。至明九句立者。疏文者。慥云胜论。尤难会欤。  答。会彼文有多意。一者道诠云。二八句立者有二。一者胜论。明九句文。二云佛弟子。明二正文。约一相义胜论师也。若据尽理佛弟子也(已上取心。)今案此传。诸行无常。佛教所说。胜论所作无常道理同之。而彼师立声性故。遂虽犯过。声论愚钝。一时犹不犯过。故一往是正。暂为正因也。然而遂犯违决。非真实正因。佛法永无过。故为之至极轨辙。九句疏文。举一往正因(为言)二者胜论者。佛弟子也(云云)此传意者。佛法九十六道中。最胜论者也。故名胜论。三者所立同故。从初云胜论。(后二传在忠最私记。)此三义中。初传尤好。第三义又有深志。可受口传。第二颇难信。
  纂要问二五句诤。
  就佛弟子传。有二义。子岛第二句。道诠第五句。二传皆叶纂。且依子岛。纂问(ハ)见(テ)二四两句。声胜二师。既为立敌。若尔第二句犯违决。九句何无违决(为言。)
  答。意第四句。据别立敌而说。即对佛弟子也。不同常习。准何知者。第五句所闻因。对佛弟子故(为言。)
  问。彼记云。长途所定。胜论与声论。相对为立敌。而理门颂中。所作因(ハ)。不尔者是何义耶。理门九句外。指何处云长途耶。若指相违决定处者。彼一处也。此又一处也。以何云长途。不何云别耶。答。外道因明师。示第二句。多取胜论量。从劫初来。相承有迹。九句疏。即依彼常习。一往以彼为第二句。以之云长途欤。至陈那探其实。以佛弟子量。为第二句。以胜论量。为相违决定作法也。不只云九句颂。云理门颂中。其意在之。演秘云。域龙何乃断为正因者。若不指九句颂者。更指何处哉。以之可推纂意。问。理门仅载足目颂。全不云改立者。以何知更取佛弟子。彼十四过类。即依足目说。可知依往古立论。答。理门以胜论量。为相违决定。仅以现教力。断为正因。岂以一量。为正因疑因二作法哉。是知理门第二句。是佛弟子也。以第五句立敌准成之。纂主问答旁有深旨。但十四过类。多分依足目者。以分别因喻等。不为真过。是依足目义也。何必付胜论量示过类哉。
  已上往日愚记。
  古云。声论声常量。有二敌者。胜论及佛弟子也。声胜二师。同劫初出。诤声常无常。对论敌者。胜论非佛法。而佛弟子后代出。更朋胜宗。所立既同。故兼为敌者也。九句因疏。指同时敌者。云胜论师。处处随宜。举佛弟子也。凡因明通内外二道。佛法以前。久用胜论。为二八正因。设虽取佛法所立。岂忽舍古来正因哉。所作无常道理。内外既同。不可取此嫌彼矣。问。纂要问答。通二敌者。解无违决欤。答。唯就佛弟子。释无相违决定也。疏争胜论。纂加一类。或纂问答第五句。第二句立者未解释也。  往古大堂。多用此义。修南院法印(惠晓)被立此义(云云)以文轨疏为证。如声者对胜论等者。等佛法也。二家互有德失。胜论传取同时敌者德也。一往正因。遂犯违决失也。佛弟子义。无疵正因是德也。拟宜为敌又失也。陈那载足目颂。废立九句之时。二八句窃兼二师。胜论古来正因。任足目施设。佛法真实正因。自更所加也。可得此意欤。
  此义不异胜论传。但彼取胜论。为正敌者。佛弟子兼取之。此义并取二师。无其兼正。仍二义稍异也。
  今又推云。法自相敌者。大有二释。九句疏取胜论。是为本义。纂要问答等者。取佛弟子。是疏外别释也。问。纂要为别释难用。答。凡制纂要。可知其意趣。一者助疏释。闻其幽旨。二者疏外述别释。显义多途。其中今就疏取胜论。问何故九句无相违决定也答。中理门颂中据别而说者。改疏释据别立敌而说(为言)疏上下多述佛弟子者。不正举敌者。只明能立正因也。临处处文。各可会也○。淄洲释中。无胜论文。略纂明云佛法。扑扬又同。
  学者定不受此义欤。但有大所存记之。
  ○第二作法分离事。
  子岛九句义私记云。
  ○因喻之法不应分别事。
  有云。清水纂注云。论存委曲。纂主论外案本意也。但不非论师也(已上)今推此意。广百唯识(ノ)因明。(ハ)异理门正理者。禀承之旨也。准之。广百论委细分别是无常故之因。非域龙天主等轨式。论主存委曲。实分别因也。爰纂主云亦不应分别者。论主委细分别乍许之。论外案理门正理本意。云不分别也。因喻之法。不分别。依总法建立比量者。因明大纲故也。仍此因亦不可分别(为言。)
  此义同法算公之所案也。微妙微妙。诚得清水御本意。愚老永归此传了。
  ○胜胜胜劣二家大纲。
  胜劣传。以立者本意。为至极道理。以淄洲处处释。为至极文证。诸差别相违真实轨式。○不如灯释也(无有别法与七相违。)难势所滞者。能违宗在不乐为外之一事也。
  胜胜传以相违义为本。依能违宗。成不乐为。为至极理。依此见者。诸文皆证据也。立者前无不乐为。是遂所留难也。自此入别韵。以敌者前义。为不乐为。违背非一。设以同喻即义等。欲成之。根本道理颇弱。所谓二差别。即为所违能违之义。空失故也。
  二他用传。以立者本意为先。大得道理。但能违作法之时。用胜字故。还见者。意许自本。可置胜等言。
  问。付胜胜胜劣二家。料简众量事。何义犹相顺耶。今云胜胜义者。以之其趣易得。谓顺众量。而恐犹疏也。以淄洲释为定量勘见。胜劣义还顺众量欤。但众量之貌。种种之间。末学辄难成败。若不辨异门之通塞者。拂过甚难欤。
  问。疏与所立法胜劣差别之文。顺何义耶。答。胜胜义中若乐为兼二者。似巧得文。然犹失差别相违大纲。以胜劣字。即为胜劣证。虽似浅近。还是本也。论疏断纂。只有此文。自余皆迂回也。任(スト)文(ニ)与(ト)回(レル)证。优劣可知。所拘才与一字。会释非一。见文本意。全无相违。问。以假他用胜。乍非乐为非不乐为云事。虽会未遁于胜胜义无拘之难哉。答。尔也。此事非今量中一难义。立破渊底也。后三相违。古来所诤来。皆此类也。清辩比量。胜军比量。唯识比量等。各皆有别样也。凡以词难尽以此等义。须知道之故质。以余常事。勿奇妙旨(矣。)
  注释难胜劣差别付三失。今于胜胜义还付三失。
  一差别不成失。
  夫差别者。自相之上所带别义也。二明自共。虽有多重。无不体义。而假他用胜。非立家义者。既殊泛尔共相之义。互不贯通。何名差别。若云虽一意许。通言陈故。名共相者。胜论比量。离实大有。亦有性义。通言陈故。可名差别。何称自相。若云胜论宗。无二有性故者。亦数论宗。亦无二他用胜。何名差别。若云兼立敌义合为二差别者。师弟二有。宜为二等。若云此量同喻假他用胜。通意许故。不同有性量者。唯识比量定离色者。无通同喻。何为差别。如此推征。相例不遁。加之二胜之家。以差别义。即谓相违。二义混滥。深虽胜劣。差别名义。如上已述。言相违者。以因喻力。作能违时。违害本宗。初得其名。未作能违量之前。虽名差别。不称相违。而以遂可为能违宗。在意之时。固令违返。恐不正理。一自相上。二个共相。虽义差别。不如水火。何以一宗之所许。称差别不成乎。
  二文义不顺失。
  胜劣之言。疏有诚文。二胜之说。都无明据。舍有取无。不顺之甚也。疏云。此中义说。若数论外道。对佛弟子。意欲成立我为受者受用眼等(文)立量本意。无如此文。既以神我为乐为宗。其余诸义皆不乐为。何况假我受用。敌证皆许。成(スルコ)而(モ)何(ノ)为(ソ)。金七十论云。聚集为他故。异三毒依故。食者独离故。五因立有我(文)今积聚性因。必为他用宗。则聚集为他故义也。矫立作法。言陈虽共。立者本为。全无异途。故论云。如是亦能成立所立法差别相违积聚他用。(文)二差别遂分能所违。可知只是真他假他也。疏文云。然眼等根不积聚他实我用胜用亲用于此受五唯量故者。乐为神我用胜也。云由依眼等方立假我故积聚我用眼等劣者。不乐为假我用劣也。云然以假我安处所须方受床座故于卧具假他用胜实我用劣者。明同喻之返为异品。云今者陈那即以彼因与所立法胜劣差别而作相违者。结归法差别相违也。明知。二差别体者。真他假他也。真假如次。乐为不乐为也。乐不乐为如次。用胜用劣也。若加其言。唯云胜劣。若指其体。只真与假也。胜胜之宗。以假劣从真胜。合为乐为。若尔不乐片差别者。其体何物。数论之宗。眼等有法上。无假我用胜义故。若云敌者前义者。何纂要云二共许有假他替处。不只纂要。多有违文。若云虽不所别之义。以同喻卧具之力。言陈之下令有假用胜义。不是正取同喻者。具义之物。必有其体。其体则或所别或同喻等也。若以同喻令有其义者。既是取同喻为片差别之传也。若云其体虽同喻其义通宗下者。犹未脱无别体之难。作遮诠能违之量。无替处物故。设云同喻卧具替处者。其时又同喻阙。若云能违宗能替处。所谓佛弟子所成眼等上假我他用胜义者。敌者宗替处可然。为义之所依。能有其言之物。立者前无之故。根本既唐捐。枝末何成辨。可谓立者前真胜假劣之中。成假非真。替处能成。劳求他法。皆不可得古德一义。以彼同喻为片差别。今不直彼义。而谄(ヘリ)其趣(ヲ)。纵亦虽义非实共许。无体取义灯家所破故。况假我用劣。本在立宗。何属之乐为。劳求余义。谬入异路。通塞悉翻。不可具举。
  众量相违失。
  所举众量对比。今量未知。谁违谁亦顺乎。二胜家以一宗所许。谓不相违。所付众过。皆从此起。若言陈下均带故。则众量差别皆不相返。若违害于本志故者。此量二等亦成相违。若如作有缘性作非有缘性。其词相违。此量殊彼者。积聚不积聚。真他假他。亦大相翻。何义违无。若不立敌相违宗者。能成假胜。能破真胜。遂则立敌之相违也。若论初者。作非有缘性体者。或共许有或实德等。仙人许之。言陈同带。相并而存。何云相违。若彼诸比量不乐。亦敌者宗者。自执别义。不足为证。凡此量二等意许。俱为有法眼等上义。立者宗计自本必然。而陈那菩萨。立破之道纵横无碍。共许假他之上。仅置胜一字。不失本宗之假他。又不乖佛法之宗旨。然能得破立者乐为神我用胜。问答往复。盘石遂摧。旨趣最妙。谁不疑惑。若同常例。还失玄旨。五蕴和合。假有作业。总为别依。似用眼等。以其功能。名受用胜。彼胜则堪能义也。未必对别神我用胜。以同喻卧具等假用胜非真胜之力。立者还生相违之智欤。
  与所立法胜劣差别文。
  今云。胜劣差别者。二等意许也。所立之宗。法自相下。真胜假劣。乐为不乐为差别也。与者为也。是则所破也。作能违者。所违能违。和合所成也。以不乐宗。为能相违。令所违真胜宗。成相违。是皆作法能违之事。所令被也。故论云。如是亦能成立所立法差别相违积聚他用(文)疏则释此文之中。所述义也。论自本于乐为不乐为二差别。违乐为成不乐为。总指此所违能违为相违作法之所由也。而学者偏。以能违一边。名相违为疑。常途虽然。依实亘二立相违故。疏上文云。相违义者。谓两宗相返(文)就中今文本意者。非法自相。亦非法上一切差别皆作相违(云云)其所遮余差别者。有漏无漏常无常。作彼缘性非彼缘性等。众多义。于他用可分别。此皆不今所成。又或加唯字。或置亲字等。皆非立量所诤。唯于真他用胜假他用劣门。可论之(为言)约解释本意。以遮余差别为先。然而对与言。令连续文章之义不可无。仍望能所违置令被也。故与字不违(为言。)
  私案非一。其中此义无殊难欤。余如明本。
  不乐为与能违宗法同异。
  寻云。众量作法。不乐为意许。与能违宗。其词无异。作非有缘性。及定离眼识色等也。今量何有不同哉。
  今云。不乐为与能违宗。体有同异。其体若同。必改其言。如必为他用量。体若异者。不改其言。作非有缘性等是也。若体同不改言者。立者前二差别。相双自本有之。设虽立不乐宗。乐为宗何已哉。不相违故。又立敌宗义。应无差异。作非有缘性(ハ)。能违(ニ)立取(ル)之时。即实有性也。定离眼识色。心外所执色也。与不乐为其体实异也。不乐为共许者。言分也。假我用劣。劣字本言陈加故。改之无过也。问。何有同异二类。答。有法上义。为不乐为之时。与能违宗同体也。假用差别即其类也。若不尔者。必以前物为片差别。能违宗法。有法上(ノ)义(トシテ)立之。故改不乐体也。
  得此旨者。以敌者宗。为不乐为者。决定谬也。  ○积聚性因违法自相事。
  子岛疏记云。眼等必不为神我受用(文)周记云。非我用。平备云。必不我所用。道诠云。不真他用。明诠云。眼等必为神我非用。此等作法词。虽小异其意大同。我者神我也。用者用胜也。具可见记文。
  问。能别不成失难遮。答。子岛释云。为破于他。就他宗立故。无不成失也(云云)准纂要云。为破于他。就他宗立。虽有所别所依不成。而不为过。可得释意。法自相者。是自(ノ)法自相也。故记云。此望立者。自法自相相违故。能违就他宗作之(云云)望数论自宗犯过。名自法自相也。准向三四因皆自比违自之释。以本立者为自也。
  疏云。若言眼等必为我用。能别不成。阙无同喻。积聚性因。违法自相。卧具喻有所立不成(文)我若非神我者。何付能别不成哉。用若非用胜者。岂有所立不成哉。既望本量宗。有所立不成。准知为能违宗。能同品也。仍不犯所立不成过也。明本所记。聊似有烦。今直得疏旨欤。子岛御传。全无风情此趣也。
  寻云。卧具上有神我用义。设立必为神我用。何有所立不成。
  此有多义。今成一义云。立量之习。共比因喻。必须极成。卧具上有神我用义者。立者宗计也。既非共许。何为喻哉。假用义立敌同许故。为共同喻也。违他顺己之故。能别虽立我用。同喻须共。故不取卧具上神我用胜义也。共许假用。望神我用宗。非同品故。有所立不成也。
  可勘见明灯抄。
  ○神我用胜意许宗。义准不顾诤。
  相传云。不顾论宗传为佳(如本抄。)
  先案云。偏傍义准宗也(如明本。)
  更云。意许宗者。四宗相摄。颇不定也。若乐为不乐为相对。不顾论宗也。立者正欲成立之宗故。言陈意许相对。傍义准宗也。言陈法自相。为正所诤。意许后三宗。名傍所诤此意也。一切比量。对敌正所诤者。言陈法宗也。以之为不顾论宗。意所诤者。非言所陈故。名傍义准也。重言之者。决定(ノ)不顾论宗(ハ)。能别言陈也。决定(ノ)义准宗(ハ)。无常宗傍成无我宗等也。无我宗非言陈。又非正乐为故也。意许宗乐为故。不顾论宗所摄。非言所陈故。亦义准摄也。问。疏云。既于因过说法差别等者。偏摄义准。不见摄不顾论宗。答。欲释义准名宗之义。举法差别所违宗也。虽意许宗二宗不定。今论摄义准之门也。无我宗义准虽显。名宗之义隐。故今不举之。下文云故于宗中傍有义准即四相违所违差别者。言陈意许相对论傍正也。
  度度愚案中。今得实义欤。可秘可秘贞和五年五月八日。以正本书写交合毕。法印。范缘。
  元德二年十一月十日子夜雨中驰笔毕。僧正觉(春秋二十五岁。)
  正庆元年无射下旬以良算自笔之本校合了。觉(行年二十七岁。)
  观应二年三月九日夜于花林院御所书写之毕。拟讲显意。
  同十九日夜于宝积院御所一交了。

明要钞卷第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