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苏悉地羯罗经略疏卷第五

  被偷成物却征法品第十六
  偷者天下大盗也。今所成就物。其物成已。或作成就之时。为彼魔军大贼所盗。当阙二利。故云被偷成物也。若不追取者。何得凌空践圣仙迹。普遍二界能满诸愿为大道。故经游忿怒之三摩地。令彼恐怖。奉献秘密利生妙物。故云却征。今此品中。而说此等甚深秘法。即答三问中。随答初问而得其名。故云被偷成物却征法品也。
  经。我今当说下至却征之法。释曰。今此品。第四明失物却得等法。即答云何失物令却得。云何分别为分数。云何受用成就物。即以为三段。从此以下。初明答云何失物令却得。次其中成就物下。二明答云何分别为分数。次诵本真言及作手印下。三明答云何受用成就物也。就初为二。初明标说。次正明却征之法。此初也。所成就物为他所盗作法追召故云却征。征字。陟陵反。召明也。
  经。其物成已下至不见偷者。释曰。从此以下。二正明却征之法也。分文为二。初明修却征之法。次若得其物下。二明若得其物及以替物即作护物法。就初亦为三。初明被偷即修却征之法。次又成就物盗将日久下。二明经日以后修却征之法。次应当以金刚征却那罗下。三明所用真言。就初为三。初明被偷之事。次于时不择日下。二明正修却征之法。次其偷物者下。三明偷物者恣怖脐持亲付行者。初亦为二。初明被偷之时。次明偷物者见不见之事。此即初也。成已者。是成就了时也。作成就者。是未成就时也。于此二时失却其物。故云其物被偷也。
  经。偷物之时下至不见偷者。释曰。二明偷物者见不见之事也。
  经。于时不择日下至应作此曼荼罗法。释曰。二明正修却征之法也。分文为三。初明速应作法。次有烧尸灰下。二正明作曼荼罗。次为成就故次第下。三明启请供养。此即初也。日者好日。宿者好宿。若择日宿。恐彼偷者失却其物。故云不择也。不断食亦同此意。发起瞋怒者。普为利益尽无余界一切有情。而住忿怒三摩地中。故云发起瞋怒也。若有中怠。无缘慈悲必致退阙故。云现前速应作等也。
  经。用烧尸灰下至大忿怒等。释曰。二正明作曼荼罗也。
  经。为成就故次第下至如是供养。释曰。三明启请供养。分文为二。初明启请供养。次明作护摩法。此即初也。
  经。于其中央下至而用护摩。释曰。二明作护摩法。分文为三。初明作炉护摩。二明作偷物者形而作护摩。三明择人令作此法。此即初也。
  经。复取此四种下至而护摩。释曰。二明作偷物者形而作护摩也。
  经。若有能伏下至应作此法。释曰。三明择人令作此法也。若不伏瞋亦闇法者。邪修此法。犯三摩耶。故择人也。
  经。其偷物者下至便命终。释曰。三明偷物者恐怖脐持亲付行者也。分文为二。初明亲付行者便应施无畏及作扇底迦。次明所将物密置尊前此即初也。
  经。或所将物下至置尊前。释曰。二明所将物密置尊前也。
  经。又成就物盗将日久下至诸事漫荼罗。释曰。二明经日以后修却征之法也。分文为三。初明劝示应作通曼荼罗。次四方而作下。二正明作曼荼罗。次如是苦持下。三明随物来不来更作不作。此即初也。
  经。四方而作下至于其外院各各如法次第安置。释曰。二正明作曼荼罗也。分文为二。初正明作曼荼罗。次至诚启请下。二明启请供养。此即初也。
  经。至诚启请次第供养。释曰。从此以下。二明启请供养也。分文为二。初明启请供养。次明作护摩法。此即初也。
  经。于外西面置护摩炉。释曰。从此以下。二明作护摩法。于中为二。初明置护摩炉。次以蜡作下。二明治罚盗物者。此即初也。
  经。以蜡作下至供养护摩。释曰。从此以下。二明治罚盗物者也。分文为十二。初明作形置簸箕中。二明显示作法时日。三明以杖火鞭燃。四明以末但那刺用刺身分。五明油盐涂身随意苦楚。六明尸衣覆形。七明献赤花持诵。八明怒目视之诃责打之。九明且略示进止及重示作法时。十明木涂芥油而作护摩十一明五物相和称名护摩。十二明但血和盐而作护摩。就初为四。初明作形护摩。二明以刀割形。三明或依本部而作。四明以例本尊。此即初也。簸箕者可知也。
  经。次以刀割其形而作护摩。释曰。二明以刀割形也。
  经。或依本部下至依彼而作。释曰。三明或依本部而作也。
  经。或本尊自盗下至如是作。释曰。四明以例本尊也。由二事故。本尊被此治罚。谓自盗及不与成就也。何故本尊自盗成就之物。非是本尊起贪自盗。令持诵者。发勇猛心。起慎诫心。故行此事。又何故不与成就。然由行者精进未满故不与成就。具如后释也。
  经。从黑月下至说为胜吉。释曰。二明显示作法时日也。
  经。其形复以下至猛法打掊。释曰。三明以杖火鞭燃等也。杖火之外。更加余事。故云种种等也。
  经。以末但那下至刺身分。释曰。四明末但那用刺身分也。末但那(云云)。
  经。以黑芥子下至而杀害之。释曰。五明油盐涂身。随意苦楚也。
  经。复以赤线缠。释曰。六明尸衣覆形缠以赤线也。
  经。献赤色花持诵。释曰。七明献赤色花持诵也。
  经。自眼怒目下至每日打之。释曰。八明怒目视之诃责打之。如文可知。
  经。若将物来下至即当休止。释曰。九明且略示进止及重示作法时也。分文为二。初明且略示进止。次明重示作法时。此即初也。
  经。中夜应作是猛利法。释曰。二明且略示作法时也。前但示日。而未显时。今正指示。故云中夜应作也。
  经。用俱征那罗下至而作护摩。释曰。十明等涂芥油而作护摩也。俱征那罗木(云云)。
  经。又以毒药下至经八百遍。释曰。十一明五物相和称名护摩也。
  经。或但用已下至而作护摩。释曰。十二明但血和盐而作护摩也。
  经。如是苦持下至置其杀句。释曰。三明随物来不来更作不作也。分文为二。初明若不还物应更作法。次若将物来下。二明若将物来还替悔谢即止其法。此即初也。杀句者。钵吒也摩罗也等。此为杀句。具为如经释说也。
  经。若将物来下至从乞欢喜。释曰。二明若将物来还替悔谢即止其法也。分文为四。初明若将来即止其法。次彼若已用下。二明将余物替亦止其事。次或已用下。三已用物复无物替但来悔谢亦止其事。次彼或损失下。四明或损失令与随残持来亦止其事。此即初也。彼若敬从而乞欢喜。行者即应施与欢喜。故云从乞欢喜也。所余三段寻文可知也。
  经。应当以金刚征那啰下至速得成就。释曰。三明所用真言也(云云)团字。徒丸反。聚貌也。
  经。若得其物下至光显等法。释曰。二明若得其物及以替物。即作护物等法也。护物护身。次第而作光显等法。并如前说更不具记也。
  经。其中成就物下至邬波斯迦等。释曰。二明答云何为分别分数数字法也。分文为二。初明上成就分法。次中下成就准此应知下。二明中下成就分法。就初为二。初明分法。次先以阏伽下。二明分与法。初亦为二。初明于物分法。次余物分法。此即初也。言中下成就者。以三种成分与同故。虽举中下。意在先明上成分与也。中有五种分施之法。在文可见也。
  经。诸有余物法皆如是。释曰。二明余物分法也。
  经。先以阏伽下至取本分。释曰。从此以下。二明分与法则也。分文为四。初明取自分法则。次出曼荼罗外下。二明奉先成就者法则。次行人分物与同伴下。三明物与同伴法则。次物成就已下。四明奉本尊法则也。就初为三。初明取本分法则。二明取先成就者分以充自用。三明取阿阇梨分以充自用。此即初也。
  经。其先成就者下至供养是也。释曰。二明取先成就者分以充自用也。
  经。其阿阇梨下至即是价直。释曰。三明取阿阇梨分以充自用。此即初也。仇字粗周反。用也对也怨仇也。
  经。出漫荼罗下至应如是唱。释曰。二明奉先成就者法则也。分文为二。初正明奉先成就者法则。次若无取者下。二明若不取者当与同伴。此即初也。
  经。若无取者下至勿怀疑虑。释曰。二明若不取者当与同伴也。分文为三。初明当与同伴。次其物若少下。二明于不可分而作分量与同伴等。次于本法中下。三明少加减半而作分量。就初亦三。初正明当与同伴。次明与同判之所以。三明分与时法则。此即初也。
  经。彼等以虔诚心下至彼等应受。释曰。二明与同伴之所以也。有虔诚心故。供养诸尊故。坚持三摩耶戒故。不惮劳苦侍行人故。以有此等五所以故。彼等应受。虔字。奇连反。固也敬也。
  经。三唱之时下至与同伴等。释曰。三明分与时法则也。此人以五缘等先成就者故。云即是先成就者也。
  经。其物若少下至而自受用。释曰。从此以下。二明于不可分而作分量与同伴等也。分文为三。初明约安善那等心作分量。二明轮刀等而作分量。三明约桢像等而作分量。此即初也。
  经。有如是物下至应如是作。释曰。二明轮刀等而作分量也。
  经。其桢像等亦不可分。释曰。三明约桢像等而作分量。此等亦当心作分量也。桢字桢着也。又作橙。
  经。于本法中下至与同伴等。释曰。三明少加减半而作分量也。分文为二。初明量少加量而作成就与同伴等。次明依先成物量。纵减其半亦得成就。依本法说。皆须依行。此即初也。
  经。行人分与同伴时下至后当与之。释曰。三明物与同伴法则也。分文为三。初明与物法则。次明一身成就利益余人。此教余法并皆通许。三明分与同伴等时不应偏傥。此即初也。
  经。或若一身成就下至皆并通许。释曰。二明一身成就利益余人。此教余法并皆通许也。此文即释伏疑。有人应疑云。若有同伴而得成就。理须分与。若独一身得成就者。是人如何。是故释云普并皆通许(云云)。
  经。分与同伴等时下至不应偏傥。释曰。三明分与同伴等时。不应偏傥也。
  经。物成就已先应供养下至法皆如是。释曰。四明奉本尊法则也。三部皆悉各得成就。至其分法。旨趣不异。故云一切诸部法皆如是也。
  经。中下成就准此应知下至如法分与。释曰。二明中下成就分法也。深生惭愧。是奉本尊也。供养者。即奉先成就者也。施物者。是分与同伴等也。依其处分者。谓依上成就分法也。指上分法为如是事也。仇还物价者。谓其阿阇梨若不在时。其分还仇价直而自受用等也。物成就已先献等者。谓先以阏伽奉献本尊等。后取本分等也。
  经。诵本真言及作手印下至受用其物。释曰。从此以下。三明答云何受用成就物也。分文为二。初正明受用成就物之法则。次随意升空下。二明受用之功能。此即初也。诵本真言是语密也。作手印即身密也。观念本尊谓意密也。行者所修。于三部中。而依其一随本所修诵作观念。故云诵本真言等也。每部各有明王明妃真言手印观念。亦各有部母忿怒真言手印观念。故云乃至也。然后受用其物。是即法则也。
  经。随意升空下至亦无能损。释曰。从此以下。二明受用之功能也。分文为三。初明随意升空至众仙所无坏轻蔑等。次以福力故自然衣服下。二明有自然果报。次纵如是已下。三明诫劝也。就初为三。初明彼无有坏轻蔑等。次与仙相见下。二明与仙相见仪则。次游行空时下。三明游行空时仪则也。初亦为三。初明彼无有坏轻蔑等。次为持明王下。二明诸仙弥增恭敬。及以行者弥无怖畏。次作三摩耶下。三明结劝。此即初也。常念本尊。及常念观成就物故。彼无能坏及以轻蔑。纵有怨敌。亦无能损也。
  经。为持明王下至无诸怖畏。释曰。二明诸仙弥增恭敬。及以行者弥无怖畏也。
  经。作三摩耶下至皆不应废。释曰。三明结劝也。
  经。与仙相见下至善言而答。释曰。二明与仙相见仪则也。
  经。游行空时下至亦不应过。释曰。三明游行空时仪则也。分文为二。初明游空时不应八处过。次为放逸故下。二明相助之法也。初亦为二。初明不应八处过。次明不应过之所以。此即初也。言八处者。在文可见。若为放逸过彼等处稍蔽神验。是故制之也。
  经。增上慢故下至当堕落。释曰。二明不应过之所以也。
  经。为放逸故下至及以思惟。释曰。二明相助之法也。分文为二。初正明相助之法。二明相助之法。三明结劝。此即初也。若诵明王真言。作手印。思惟本尊等。还增势力。故云应诵等也。
  经。若已堕落下至天眼见道。释曰。二明相助之能也。文亦为二。初明便得本位天眼两种之能。次明以喻譬之。此即初也。本游虚空。以放逸故。致堕落失。令依相助之力。还得游空。故云便得本位虚空也。言形色者。智论所言。肉眼者。见形显色者是也。今文意云。在于人界粗涩形色而得。上界微细天眼见彼古仙之道路也。
  经。譬如成者下至不动即至。释曰。三明以喻譬之也。谓如成就者。心无功用。才起即至。便得本位。亦见仙路。即到所至在定。喻意亦复如是也。
  经。是故游彼先成就路。释曰三明结劝也。
  经。以福力故下至皆现其前。释曰。二明有自然果报也。随文检之。初从是自然衣服后至随所意乐忆念之处皆现其前。略有十五果报。在文可知。但劫初宝树意在喻前也。种种璎珞。是即严身娱乐具。更无别也。
  经。纵如是已下至不应废忘。释曰。三明诫劝也。文亦为三。初明诫常须护身。二明应住清净之处。三明于彼亦有胜事。此即初也。然因位未断惑障。乃至等觉未尽细惑。故云不应废忘也。
  经。应住清净园林下至江河潬渚。释曰。二明应住清净之处也。潬字。达亶反。沙出也。渚字。之与反。小洲也。水涯也。
  经。以游戏故下至仙众共住。释曰。三明于彼亦有胜事也。有二胜事。谓虽住其处。于彼便有如前胜境。及与先成仙众共住也。言仙众者。谓诸圣仙十地等。如妙觉名为圣仙。若修此法。与诸圣众而同其位。故云仙众共住也。问。文初云。随意升空。至众仙所。彼无能坏及以轻蔑。然案文意。彼仙应有坏他轻蔑之情。何故今云仙众者是圣仙耶。答。彼约世间仙故有坏他事。今于出世仙故云圣仙也。问。何以得知。今此文约出世圣仙耶。答。世间是邪。出世是正。邪仙心行不同正仙。此文既云与先成仙众共住。是故得知。此文只是出世圣仙也。若不尔者。何得共住也。

  成就具支法品第十七
  言成就者。谓所修悉地也。言具支者。谓成辨悉地之具支也。今此品说重加精进。修念诵法。发大恭敬。巡八圣迹。转读般若。奉施僧伽。修作百千之窣都波。一一塔前。满一千遍。俱胝念诵。经十二年。作四种护摩。及苦治。本尊陈说。如是种种具支。令辨所修三种悉地。故云成就具支法品也。
  经。我今复说具足作悉地法。释曰。今此一品。大段第五。明具足作悉地法。即答云何被破却着彼也。所求悉地。被邪魔破。既为藏弃。故云被破也。牢强精进。更显著彼。故云却着彼也。前品作法追召偷物者。令献被偷物。此品就不可成就物。更加大精进。令物显著。以为其异也。分文为二。初明标说。次其物不成者下。二正明说成就具支法。此即初也。诸成就者。依常所修而应感得。令所成物超过常法之所限也。若备此法。必得成就。故云具足作悉地法也。
  经。其物不成者下至还作成就之法。释曰。从此以下。二正明说具支法也。分文为二。初明便作念诵法。次又念诵遍数下。二明作护摩法也。就初为八。初明七遍更作先念诵法乃至还作成就之法。次犹不成者下。二明精勤念诵巡八圣迹。次或复转读下。三明复转读大般若经。次或持胜物下。四明以胜物。奉施僧伽。次或于入海河边下。五明作一百窣都波于一一前念诵千遍。次复作一千下。六明作一千窣都波于一一前念诵千遍自然成就。次又一切真言下。七明念诵一俱胝决定成就。次若作时念诵下。八明经十二年亦皆成就也。就初亦三。初明一遍如法禁住护持。如前更作先念诵法。乃至还作成就之法。次若不成者下。二明若不成者。重加精进。又更念诵。作成就法。次如是经满下。三明若不成者。必满七遍。此即初也。余七段文。更不具牒。如文可知也。
  经。又念诵遍数及时满下至四种护摩。释曰。二明作护摩法也。分文为二。初总明应作护摩。次或于山顶下。二正明作护摩法。此即初也。中有三事。谓作增益护摩。及为作四种护摩。作辨事曼荼罗也。言四种者。谓增益降伏息灾等也。
  经。或于山顶下至或恒河渚。释曰。二正明作护摩法也。分文为三。初明作曼荼罗。次护摩法。次当别说下。二正明作护摩法。次于诸成就事中下。三明结劝也。就初为三。初明释处。次平治其地下。二明作曼荼罗。次所有启请下。三明启请及供养等。此即初也。
  经。平治其地下至余是中央。释曰。二明作曼荼罗。如文可知也。
  经。所有启请下至悉如前。释曰。三明启请及供养等也。悉如前者。谓却征品。补阙少法品。及圆备品等是也。
  经。护摩法次当别说。释曰。从此以下。二正明作护摩法也。分文为二。初明总标说。次正说作护摩法。此即初也。
  经。于中以本真言下至四面作护摩法。释曰。二明正作护摩法也。分文为三。初明作增益护摩。次如前念诵及巡八塔下。二明作阿毗遮噜迦法。兼扇底迦法。次若说愆过下。三明补阙也。就初为二。初明作曼荼罗修护摩法。次若作此曼荼罗下。二明为不成者满足七度也。就初为四。初明总说作护摩法。次于其内院下。二明安置诸尊。次成已用本部下。三明启请供养及作念诵。次然复其瓶下。四明正作护摩法。此即初也。
  经。于其内院下至如是依法作漫荼罗。释曰。二明安置诸尊也。
  经。成已用本部心下至而作念诵。释曰。三明启请供养及作念诵也。
  经。然后其瓶下至增益诸尊护摩。释曰。四明正作护摩法。于中为四。初明正作护摩法。次其供养食下。二明所献供养食。次如是食诵护摩下。三明四度更作护摩。次作此法已下。四明诸尊欢喜速与成就。此即初也。行者所修。于三部中。必有所依。故云各依彼部中等也。
  经。其供养食下至便成增益。释曰。二明所献供养食也。那罗(云云)。
  经。如是念诵护摩下至用苏护摩。释曰。三明四度更作护摩也。四度护摩在文可知也。
  经。作此法已下至速与成就。释曰。四明诸尊欢喜速与成就也。
  经。若作此曼荼罗下至决定成就。释曰。二明为不成者满足七度也。
  经。如前念诵及巡八塔下至苦治本尊。释曰。从此以下。二明作阿毗遮噜迦法兼扇底迦法也。分文为三。初总明应作阿毗遮噜迦法苦治本尊。次以蜡作其形像下。二别明作其法。次此是与真言下。三明结劝。此即初也。本尊相违本誓。不与成就。故作此法。苦治本尊。然本尊既达诸法本不生际。有何忧怖。但随顺众生。而示现受此苦治耳。问。苦治本尊。若得罪无。答。若不解极理。应得罪无量。然今行者。既达本际。而行此事。故无得罪也。问。如言若达本际不生者。何故作此苦治法耶。答。彼此虽达本际不生。而于其中非无无缘大慈大悲本三昧耶。不顾此誓。是故苦治也。问。所以本尊不与悉地者。是由行者精进未满何故苦治耶。答。由此苦治。精进亦满。是故如来令行者作此苦治法也。
  经。以蜡作其形像下至不得自专。释曰。二别明作苦治法也。分文为三。初正明作形苦治法。次或以毒药下。二明五物相和护摩。本尊即与成就。次如是作法下。三明割肉护摩即与成就也。就初为二。初正明作形苦治法。次明若尊与其成就则作息灾之法。此即初也。
  经。若尊来现下至作扇底迦法。释曰。二明若尊与其成就则作息灾之法也。
  经。或以毒药下至即与成就。释曰。二明五物相和护摩。本尊即与成就也。
  经。如是作法下至一一而说。释曰。三明割肉护摩。即与成就也。分文为二。初明割肉护摩。即与成就。次假使犯五无间下。二明割肉护摩之功能。此即初也。行者若有阙过。本尊应为教授。故云若有阙过一一而说也。
  经。假使犯五无间下至其与成就。释曰。二明割肉护摩之功能也。
  经。此是与真言斗诤之法下至扇底迦法。释曰。三明结劝也。行者既己不惜身命。而作若干念诵之事。及苦治本尊。如治罚鬼魅。拜刺身血。便割己肉。勇猛精进。令事成就。是故云与真言斗诤之法。此即结前也。若如法作。必得成就。故云必不空过。若得成就已。即应速作息灾之法。此等文句。即劝后也。
  经。若说愆过即须补阙。释曰。三明补阙也。若本尊说行者阙过。即便应作补阙之法。是故云若说愆过等也。
  经。于诸成就事中下至为最。释曰。三明结劝也。分文为二。初明总结。次明劝进。此即初也。
  经。于中作下至三种果。释曰。二明劝进也。于中为四。初明于中应作三种之事。次于中应作下。二明应作诸事。次每时供养下。三明供养应用新物。次此法不应下。四明必应谨慎。此即初也。三种事者。谓三部中。扇底迦等。彼等三事。亦于此曼荼罗而得成就。故云得三种果也。
  经。于中应作下至如治鬼魅。释曰。二明应作诸事也。于此曼荼罗。而作诸念诵。是为一切诸事也。寂灾增益等。以为护摩也。言治罚者。谓降伏也。
  经。每时供养下至亦复如是。释曰。三明供养应用新物也。
  经。此法不应放逸下至即使自损。释曰。四明必应谨慎也。中有五句。一不应放逸。二澡浴清净。三如法护身。四不应轻慢。五用此非余。若任愚情者。自致损害。是故云若违此者即便自损也。

  分别成就品第十八(已下经下卷)
  言成就者。能成就。所成就。及成就果。是为成就也。能成就者。谓三部真言也。所成就者。谓诸药物等也。成就果者。谓三部悉地等也。此等成就有多差别。今此品中。分别显示。令修行者无有错谬。故云分别成就品也。
  经。我今复说三部悉地成就。释曰。此品大段第六明三部成就。即答云何上中下次第成就相也。分文为二。初明标说。次乘空自在下。二明正说三部成就。此即初也。前说成就支具已。次重陈说此悉地成就。故云我今复说也。
  经。乘空自在下至为下悉地成。释曰。从此以下。二明正说三部成就也。分文为三。初明就悉地果陈悉地别。次若欲成就药物下。二明约所成就显示差别。次复次圣者真言为上下。三明于能成就而说差别。就初为二。初明总略陈说悉地之别。次此三种上中下下。二明广说悉地差别。此即初也。言乘空自在而进。此为最上者。三部上成就有得三乘果。及以证佛果。然乘空自在。通诸持明仙及以诸圣果。为以通摄别。且举乘空也。乘空者。飞行速到。山障无碍也。自在者。能转变自身及世间所有。随心自在也。又乘空飞行。山障无碍。故云自在也。三部中成复有多种。今且举一种摄得所余。是故但云藏身隐迹也。三部下成就亦复如是。既云诸事。该摄一切。其趣可知也。
  经。此三种上中下下至更分别之。释曰。从此以下。二明广说悉地差别也。分文为二。初明总标。次三部上成就下。二明正陈说。此即初也。此三种上中者。谓前所说最上成就。及中成就也。下乘世间事者。谓前所说世间诸事。为下悉地也。世间悉地故为下乘。从下悉地而得出世无上大菩提果。故云乘也。乘即以运载为义也。等字等取前三种成就。故云等三种成就也。随前三种。更复应开。故云随上中下更分别之也。又上中下乘者。谓于出世诸成就法。有三种别也。事等三种者。谓世事亦有差别故。世间事等也。
  经。三部上成就下至成就五通。释曰。二明正陈说也。分文为三。初明三部上成就法。次三部中成就法下。二明三部中成就法。次三部下成就法下。三明三部下成就法。就初为二。初正明三部上成就法。次具上等事下。二明总结。初亦为二。初明指前事。次又有多种下。二明更有多种。此即初也。得持明仙等者。指前乘空自在之事。言五通者。谓天眼通。天耳通。知他心通。宿命通。身如意通也。天眼通者。若于深禅定中。发得色界四大清净造色。住眼根中。即能见六道众生死此生彼。及见一切世间种种形色。是为天眼通也。天耳通者。若于深禅定中。发得色界四大清净造色。住耳根中。即能闻六道众生语言。及世间种种音声。是为天耳通也。知他心通者。若于深禅定中。发他心智。即能知六道众生心及数法种种所缘念事。是名他心通也。宿命通者。若于深禅定中。发宿命智。即能自知过去一世百千万世。乃至八万大劫宿命及所行之事。亦能知六道众生所有宿命及所作之事。是为宿命智通也。身如意通者。若于深禅定中。发得身通。身通有二种。一者飞行速到山障无碍。二能转变自身及世间所有随心自在。是为身如意通也。此有二意不同。若依报得得神通。神通方能变化。若是修得神通。则先修变化。方得神通也。皆名通者。璎珞经云。神名天心。通名惠性。天然定惠。彻照无碍故名神通也。若依涅槃分释通者。通有内外。外者外道。是据有漏。内者二乘及以菩萨。是故涅槃经第二十二云。通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所言外者。与外道共。内复有二。一者二乘。二者菩萨。菩萨修行所得神通。不与声闻辟支佛共。云何名为不与声闻辟支佛共。二乘所作神通变化。一心作一。不得众多。菩萨不尔。于一心中。则能具足现五趣身。又云。菩萨摩诃萨所现身相。犹如微尘。以此微尘生身悉能遍至无量无边恒河沙等诸佛世界。无所障碍。而心常定。物不移动。是则名为心不随身。是亦名为昔所不至而今能至。何故复名昔所不至而今能至。一切声闻辟支佛等。所不能至。菩萨能至。是故名为昔所不至而今能至。一切声闻辟支佛等。虽以神通。不能变身如细微尘。遍至无量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声闻缘觉。身若动时。心亦随动。菩萨不尔。心虽不动。身无不至。是名菩萨心不随身。复次善男子。菩萨化身。犹如三千大千世界。以此大身入一尘身。其心尔时亦不随小。声闻缘觉。虽能化身令如三千大千世界。而不能以如此大身入微尘身。于此事中尚自不能。况能令心而不随动。是名菩萨心不随身。又云。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昔所不闻。而今得闻。菩萨摩诃萨。先取声相。所谓鸟声。马声。车声。人声。贝鼓。箫笛歌哭等声。而修集之。以修习故。能闻无量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狱音声。复转修习。得异耳根。异于声闻缘觉天耳。何以故。二乘所得清净耳通。若依初禅净妙四大。唯闻初禅不闻二禅。乃至四禅亦复如是。虽能一时闻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音声。而不能闻无量无边恒河沙等世界音声。以是义故。菩萨所得异于声闻缘觉耳根。以是异故。昔所不闻。而今得闻。虽闻音声。而心初无闻声之相。不作有相常相乐相我相净相主相依相作相因相定果相。以是义故。诸菩萨等。昔所不闻。而今得闻。又云。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先取明相。所谓日月星宿。庭燎灯烛。珠火之明。药草等光。以修集故。得异眼根。异于声闻缘觉所得。云何为异。二乘所得清净天眼。若依欲界四大眼根。不见初禅。若依初禅不见上地。乃至自眼犹不能见。若欲多见。极至三千大千世界。菩萨摩诃萨。不修天眼。见妙色身悉是骨相。虽见他方恒河沙等世界色相不作色相不作常相有相物相名字等相作因缘相不作见相不言是眼微妙净相唯见因缘非因缘相云何因缘色是眼缘若使是色非因缘者。一切凡夫。不应生于见色之相。以是义故。色名因缘者。菩萨摩诃萨。虽复见色。不生色相。是故非缘。以是义故。菩萨所得清净天眼。异于声闻缘觉所得。以是异故。一时遍见十方世界现在诸佛。是名菩萨昔所不见而今得见。以是异故。能见微尘。声闻缘觉所不能见。又云。菩萨摩诃萨。修行涅槃。念过去世一切众生所生种姓父母兄弟妻子眷属。知识怨憎。于一念中。得殊异智。异于声闻缘觉智惠。云何为异。声闻缘觉所有智惠。念过去世所有众生种姓父母乃至怨憎。而作种姓至怨憎相。菩萨不尔。虽念过去种姓父母乃至怨憎。终不生于种姓父母怨憎等相。常作法相空寂之相。是名菩萨昔所不知而今得知。又云。菩萨摩诃萨修行涅槃。得他心智。异于声闻缘觉所得。云何为异。声闻缘觉。以一念智知人知心时。则不能知地狱畜生饿鬼天心。菩萨不尔。于一念中。遍知六趣众生之心。是名菩萨昔所不知而今得知。复有异知。菩萨摩诃萨于一心中知须陀洹初心次第至十六心。以是义故。昔所不知而今得知。然今此教。依真言秘密之力获得诸佛菩萨五通。乘空自在故。云得持明仙成就五通也。
  经。又有多种下至得无尽伏藏。释曰。二明更有多种也。上成就中。更复应有多种成就。不能具出。具举十种。故云又有多种也。言十种者。或得诸漏断尽。乃至或得无尽伏藏。其数在文也。诸漏断尽者。谓诸阿罗汉果。以彼断尽三界漏故。今以三门分别漏义。一列数。二释名。三出体。一列数者。漏有三漏。一欲漏。二有漏。三无明漏也。二释名者。名有二种。一总。二别。总名者。谓都名漏也。别名者。谓欲有无明也。若释总名。成实论云。失道故名漏也。阿毗昙论云。漏落生死故也。成论失利。义通因果。毗昙漏落唯在果也。若释别名者。正界诸惑多缘欲起。从偏增义名欲漏也。然于三处因果不忘。所以三界皆名为有。上二界惑。无有偏增。是故随顺本称。名有漏也。无明自体。于法不明。随自体相。而得无明漏之名也。三出体者。欲漏谓欲界一切烦恼除无明也。欲界一切烦恼。若依小论而明义者。见思两道惑障不同。见谛惑。欲界二十八使。思惟惑。欲界三使。合三十一使也。若见理时而断此惑。从解得名。名为见惑也。称思惟者。亦从解得名。初观真浅。犹有事障。后重虑真。此惑即除。故云思惟惑也。见谛惑二十八者。欲界苦下有九使。集谛下有六使。除痴身见边见戒取。灭谛下有六使。亦除痴身见边见戒取。道谛下有七使。但除痴身见边见。故欲界四行下。合有二十八使也。思惟惑欲界三使者。一贪使。二瞋使。三慢使。是并为欲漏也。二有漏。谓上两界一切烦恼除无明也。言上两界一切烦恼者。见谛惑。色界二十四使。无色界亦二十四使。思惟惑。于上两界各有二使。合五十二使也。色界二十八使者。苦谛下有八使。除痴及瞋。集谛下有五使。除痴瞋及身见边见戒取。灭谛下有五使。亦除痴瞋及身见边见戒取。道谛下有六使。亦除痴瞋使。但除身见边见。故色界四行下。合有二十四使也。无色界二十四使者。苦谛下有八使。集谛下有五使。灭谛下有五使。道谛下有六使。若取若除。皆如色界中分别。故无色界四行下。合二十四使也。思惟惑。色界二使。谓一贪使。二慢使也。无色界二使。亦贪慢是也。是并为有漏也。三无明漏。谓三界无明也。迷惑不了之心。名为无明。若以迷心缘境。随有所起。则念念永失。而不知惭愧者。皆是痴也。见思所断三界五行下十五痴。即是无明也。有云。若明漏体者。欲界见道四十烦恼。四谛一一皆具十故。并修道六。谓贪瞋慢无明身见边见。此中除五无明余四十一根本烦恼。并忿恨等二十随惑。并名欲漏。色无色界以无瞋故各四十一。于中各除五痴。合七十二根本烦恼。并色界谄诳。及二界慢。此四随惑十六大随烦恼。说名有漏。三界合有十五无明。名无明漏。是师所立。即依大乘义也。其漏非一故云诸漏。须陀洹人。以八忍八智断惑证理。谓忍断惑。智证理也。斯陀含等三果之人。以九无碍九解脱断惑证理。谓无碍断惑。解脱证理。现种俱断故云断尽。又现行故断种子故云断尽也。此等解释。约浅略义。若就秘释。三密之力。随诸有情意之所乐。与诸悉地。如巧色摩尼随人所欲出种种宝。是故或与世间种种安乐。或与漏尽罗汉。或得支佛乃至佛果。虽与世间浅近悉地。意在终归本实际事。何以故。毗卢遮那遍一切处故也。言辟支佛者。此云缘觉。此人二百劫中作功德。身得三十二相分。或三十一三十二十九乃至一相。福力增长。智慧利根。总相别相。能知能入。久修习定。常乐独处。若出无佛世。自然悟道。此即独觉。若出佛世。闻十二因缘法。禀此得道。故名因缘觉。今依真言力。不久苦行。即得其果。故云或得辟支佛地也。言菩萨者。应云菩提萨埵嚩。今略云菩萨。此云大心。是人。诸佛功德。尽欲得。其心不可断不可破。如金刚山。故名大心。具释如前供养花品记也。是人经历无数大劫已后。得证菩萨十地。今秘密力故。不历劫数。忽登其地。故云或证菩萨位。故大日经第三云。如来见此义利故。以欢喜心说此菩萨真言行道次第法则。何以故。于无量劫。勤求修诸苦行。所不能得。而真言门行道诸菩萨。即于此生而获得之也。言知解一切事者。谓诸如来一切种智。亦知世俗亦解胜义。故名一切种智。即知解一切事也。大日经第一云。彼得一切智智。为无量众生广演分布。随种种趣种种性欲。种种方便道。宣说一切智智。或声闻乘道。或缘觉乘道。或大乘道。是亦知解一切事意也。或辩才多闻者。分为二成就。谓辩才及多闻也。辩才谓四辨七辩等也。辩别也惠也。才材也伎艺也。力也道也。言四辩者。一义无碍智。二法无碍智。三辩无碍智。四乐说无碍智也。此四通名无碍智者。菩萨于此四法智慧捷疾分别了了通达无滞故。通名无碍智也。明了分别故。亦名为辩。言义无碍智者。知诸法义。了了通达无滞。是名义无碍智。又能知一切义皆入实相义。亦义无碍智也。法无碍智者。法名一切义。名字为知义。故惠智通达诸法名字。分别无滞故。名法无碍智。又能以是法无碍智分别三乘。而不坏法性。于所说名字语言中无著无有滞碍。亦是法无碍智也。辩无碍智者。以语言说名字义。种种庄严言语。随其所应能令解。所谓一切众生。殊方异语。若一语二语多语。略语广语。女语男语。过去未来现在语。如是等语言。能令解名得解。辩说无碍。一切闻者悉解其言说。是辩无碍智也。乐说无碍智者。菩萨于一字中能说一切字。一语中能说一切语言一法中能说一切法。于是所说法。皆是真实。皆随可度者有所益。所谓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随一切众生根性所乐闻法而为说之。善赴机缘。言方无滞。闻者无厌。是菩萨以乐说辩力根能住世半劫乃至无量劫。辩说无尽。广利一切。无有差机之过。故名乐说无碍智也。言七辩者。一捷辩。须言了言。无塞吃故。二迅辩。悬河津冷。不迟讷故。三应辩。应时应机。不增减故。四无疏谬辩。凡说契理。不有错故。五无断尽辩。相续连环。终无竭故。六凡所演说丰义味辩一一言句多事理故。七一切世间最上妙辩。具足甚深如雷等故也。言多闻者。于世出世一切诸事无不闻知。故云多闻。秘教力故。如上等事悉已得之。故云或辩多闻也。或成吠跢罗尸者。成谓成就也。族姓家生。盛年无病。卒死体无瘢迹。由未胀坏。诸根具足。取如是尸而作成就。是为成吠多罗尸。若于此尸得成就时。心中所乐无不成辩。故云成吠跢罗尸也。或成药叉尼者。成谓成就。言药叉尼是药叉女。若持念人得悉地时。彼辈率类无不承事。故云成药叉尼也。或得真陀摩尼者。若准下文。其珠用红颇璃光净无翳。或好水精。若于此珠得悉地时。众人所乐无不赐与。故云或得真陀摩尼也。伏藏者。谓金银等诸珍。于诸天人及龙鬼等各有伏藏。若得成就。随所念处伏藏发起。金银诸珍济给贫乏。种种费用。其藏无尽。故云或得无尽伏藏也。
  经。具上等事名上中上成就之法。释曰。三明总结也。三部上成更有三品。今且举一品。故云上中上成就也。
  经。三部中成就法藏迹。释曰。三明三部中成就法也。分文为二。初正明三部中成就法。次如上所说下。二明总结。就初为二。初明指前事。次于身得大势力下。二明更有多种。此即初也。言藏迹者。指前所说藏形隐迹为中成就。但文略耳。
  经。于身得大势力下至无有疲乏。释曰。二明更有多种也。亦不能具。且略举八种。谓一身得大势力。二先来懈怠而得精勤。三人修罗宫得长寿药。四成钵[口*(肄-聿+余)]史迦天使。谓于彼天成就悉地。自在任用(云云)五能使鬼。六能成就娑罗坌尔迦树神。谓得悉地。令彼驱使(云云)七或成多闻。未经所闻。悟深义理。言多闻。谓世出世间一切法门。未闻此等。直悟深理。故云多闻未经所闻等。成即成就。得成此等胜悉地故。八或合药成。才涂足顶。即远所涉。无有疲乏。若离得长寿药。应云九种。今依合义。只为八耳。
  经。如上所说下至成就之法。释曰。二明总结也。三部中成更有三种。今是只明中之上品。故云中上成就之法也。
  经。三部下成就法下至及余下事。释曰。三明三部下成就法也。次名下中下。二明总结。此即初也。此有五种成就之法。谓一令众歖见。二摄伏众人。三能征罚恶人。四降诸怨众。五余下事。谓除上四所余诸事也。
  经。名下中下成就之法。释曰。二明总结也。于此下成更有三品。今除二品。只明下中之下成就。故云下中下成就之法也。
  经。若欲成就药物下至熅暖为下。释曰。二明约所成就显示差别也。药谓如安膳那药及药苏种种丸药等。物谓真陀摩尼·轮·力·雌黄·器仗·衣服·郁金香等诸物。名目不能具载故云等也。成就此等。皆有三品。故云有三种成。文意可知也。
  经。复次圣者真言下至世天真言为下成就。释曰。从此以下。三明于能成就而说差别也。分文为二。初正明能成真言。而有三品。次欲以上真言下。二明约一一真言能具成就三品等果。说真言品。就初又二。初明三等真言有上中下。次复次佛部下。二明三部真言有上中下。此即初也。言圣者。谓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也。言诸天。谓从净居天乃至三十三天也。地居天。谓夜叉。罗刹。阿修罗。龙。迦楼罗。乾闼婆。紧那罗。摩护罗部多。卑舍遮。鸠盘荼等也。此等所说。名为三等真言。于佛部等三部之中。各有此等三种真言。而合九种真言。今此文中。总略九种。说为三品。故云圣者真言为上成就等也。
  经。复次佛部真言下为下至为悉地。释曰。二明三部真言有上中下也。若依此说。应云佛部三等俱为上成。莲华部三等皆名中成。金刚部三等咸称下成。若尔与前岂不相违。何者。前释意云。三部中圣者真言俱为上成。三部中诸天真言咸为中成。三部中世天真言共为下成。今此说云佛部真言为上悉地等。若尔者。佛部中诸天世天所说真言俱是上成。何故前总云三部中诸天俱为中成就。三部中世天皆为下成就耶。今释云。前文总摄三部上成俱为上成。然于其中非无三品。中下二成亦准此知。今此文明佛部中有诸天世天俱是为上。莲华部中虽有下上咸为中成。金刚部中虽有上中其为下成。文意不违。细推知之。
  经。若欲以上真言下至具此四德。释曰。从此以下。二明约一一真言能具成就三品等果也说真言品也。分文为三。初明约一一真言能具成就诸德果报说真言品。次岂有下品下。二明解释征难。次身分悉地下。三明依心勤惰真言亦成上下悉地。初亦为二。初明约一一真言能具成就诸德果报说真言品。次诸佛菩萨所说下。二明释结也。初亦为三。初明约互为四德说真言品。次当知即悉下。二明约各成大果说真言品。次复成大德等下。三明就各成大德等四德说真言品。此即初也。互为四德。在文可知。若取本分德。应云具七德。今除本分。故云真言之中具此四德也。
  经。当知即悉下至为大果报。释曰。二明约各成大果说真言品也。四乘之果。名为大果。是出世故。此文之中。但举支佛。不明声闻。证理同故。更不说之。言辟支佛位菩萨十地等者。若依大乘同性经。于四乘人各立十地。是故彼下卷中。佛告海妙深持自在智通菩萨言。佛有十地。一切菩萨及声闻辟支佛等。所不能行。何者为十。一名甚深难知广明智德地。二名清净身分威严不思义明德地。三名善明月幢宝相海藏地。四名精妙金光功德神通智德地。五者大轮威藏明德地。六名虚空内清净无垢炎光开相地。七名广胜法界藏明界地。八名严净普觉智藏能净无垢遍无碍智通地。九名无边亿庄严回向能照明地。十名毗卢遮那智海藏地。善丈夫。此是如来十地名号。诸佛智慧不可具说。善丈夫。佛初地者。一切微细习气除故。复一切诸法得自在故。第二地者。转法轮故。说深法故。第三地者。说诸声闻惑故。又复显说三乘故。第四地者。说八万四千法门故。又复降伏四种魔故。第五地者。如法降伏诸外道故。又复降伏敖慢及众数故。第六地者。教示无量众生六通中。故又复显现六种大神通故。谓现无边清净佛刹功德庄严。显现无边菩萨大众围绕。显现无边广大佛刹。显现无边佛刹自体。显现无边诸佛刹中。从兜率天下托胎。乃至法灭示现无边种种神通。第七地者。为诸菩萨如实说七菩提分无所有故。复无所著故。第八地者。受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四种记故。第九地者。为诸菩萨现善方便故。第十地者。为诸菩萨说一切诸法无所有故。复告令知一切法本来寂灭大涅槃入。世尊说此如来十地名已。即时此娑婆佛刹。乃至十方不可说诸佛刹等。一切现大十八种相时。海妙深持菩萨白佛言。世尊。声闻诸地为有几多。佛言。善丈夫。声闻之地。凡有十种。何等为十。一者受三归地。二者信地。三者信法地。四者内凡夫地。五者觉信戒地。六者八人地。七者须陀洹地。八者斯陀含地。九者阿那含地。十者阿罗汉地。善丈夫。是名十种声闻之地。海妙深持菩萨。复问佛言。世尊。辟支佛地。复有几许。佛言。善丈夫。辟支佛地有其十种。何等为十。一者昔行具足地。二者自觉甚深十二因缘地。三者觉了四圣谛地。四者甚深利智地。五者八圣道地。六者觉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七者证寂灭地。八者六道地。九者备秘密地。十者习气渐薄地。善丈夫。是名十种辟支佛地。海妙深持菩萨。复问佛言。世尊。诸菩萨地复有几种。佛言。善丈夫。菩萨诸地有其十种。何者为十。一者欢喜地。二者离垢地。三者明地。四者炎惠地。五者难胜地。六者现前地。七者远行地。八者不动地。九者善惠地。十者法云地。善丈夫。是名菩萨十种诸地。海妙深持菩萨。复问佛言。世尊。一切自地从何处生。佛言。善丈夫。一切自地从佛地生。海妙深持菩萨。复问佛言。世尊。解脱解脱。彼此何异。佛言。善丈夫。河水海水。彼此异不。海妙深持菩萨。言世尊。河水海水。广狭有异。佛言。如是如是。善丈夫。声闻辟支佛解脱如彼河水。如来解脱如大海水。海妙深持菩萨。复问佛言。世尊。诸大小河水。流入海不。佛言。如是如是。善丈夫。如汝所说。何以故。所有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诸佛法。如是一切诸法。皆悉流入毗卢遮那智藏大海(云云)然三乘教云。地前菩萨。断见谛烦恼。地上已去。断修道烦恼。亦云。从前至初地。断分别我法二执。地上已去。断俱生我法二执。乃至云究竟位中二种烦恼种子现行一时断尽。名之为佛。今而彼同性经云佛初地者一切微细习气除。当知三中大乘所期究竟佛果。但断三界见修二惑现行种子。未断界外微细无明也。此文所谓辟支佛位。即是彼文辟支佛十地。菩萨十地即彼欢喜等十地也。成佛者。即佛十地。若取究竟者。即第十毗卢遮那智海藏地。名为成佛也。言果报者。果约于心。报在于色。具如余说也。
  经。复成大德行下至教修广大。释曰。三明就各成大德等四德说真言品也。分文为二。初明四德。次具此四德下。二明说真言品。此即初也。成就大德行。故云成大德行。作转轮王。住八万寿。作长寿仙住劫寿等。故云久住位。又作小王。其寿亦久。故云久住。言王处者。是粟散王转轮王处是四轮王。仁王经云。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铁轮王。习种铜轮二天下。银轮三天性种性。道种坚德转轮王。七宝金轮四天下。然一二三四洲。以为化境别。顺正理云。从此洲人寿命无量乃至八万岁。有转轮王生。减八万时。有情富乐。寿量损减。众恶渐盛。非大人品。故无轮王。此王由轮旋转轮应导。威伏一切。名转轮王。金银铜铁轮应别也。受灌顶位。七宝自来。劝导十善。所有威德。如余经论。真言之力。能感得之。故云得王处等也。形谓形体。仪谓威仪。行者形体威仪。增大增广。故云形仪广大。是即四德之一也。威光者。是福智威光。教即教导。以为知用。修即修摄。是属福力。智广福大。谓福智威光照十方。教导修摄。其德广大。是即四德之一也。
  经。具此四德下至下品用也。释曰。二明说真言品也。
  经。诸佛菩萨所说下至上品等事。释曰。二明释结也。分文为二。初明释结圣者真言。次或尊等所说下。二明释结诸天世天等真言。此即初也。假令下品真言。而能成就上品悉地。上中两品真言亦然。故云转次多等。文意可知。
  经。或尊所说下至上中下品。释曰。二明释结诸天世天等真言也。设使诸天等真言。或为扇底迦。或为补瑟征迦或为阿毗遮噜迦故云唯具一事。如是各各虽属一事。而各成就三品等事。故云虽具一事各有三品也。
  经。岂有下品真言能成上事。释曰。二明解释征难也。分文为二。初明解释征难。次如是差互下。二明结示。初亦为二。初明解释下品真言征难。次岂有上品下。二明解释上品真言征难。初文为二。初明征难。次明解释。此即初也。征难意。谓诸部真言。三品定位。所成悉地。随品成阶。焉有下品真言能成上事。
  经。犹若青泥出妙莲花固无疑也。释曰。二明解释也。解释意。谓如污秽青泥能出清净上妙莲花。其下真言。亦复如是。虽是下品真言中具众德义。故亦成上事。
  经。岂有上品慈善真言能成忿怒下品成就。释曰。二明解释上品真言征难也。分文为二。初明征难。次明解释。此即初也。意谓。佛部上品慈善真言。应成慈善上品悉地。何能得成金刚忿怒下品真言所成悉地。
  经。如白檀木其性清凉若风击相揩自然火起非无因缘也。释曰。二明解释也。意谓。如檀木性凉。若风扇击其木相揩。自有火起。虽上真言。随人所乐成下悉地。真言是因。人乐即缘。若因缘合。则成下品。亦成中上。故云非无因缘也。
  经。如是差互下至皆勿疑虑。释曰。三明结示也。能成所成不必对相。故云非次第也。于真言中。具有诸德。随人所要。必授与之。故云勿疑虑也。
  经。身分悉地下至下品成。释曰。从此以下。三明依心勤惰真言亦成上下悉地也。分文为三。初明三品成。次若复有人下。二明随人勤惰真言亦成上下悉地。次且如诸天下。三明以譬解释。此即初也。转于自身变成无漏。如是等事。名为身分悉地也。于诸物而得成就。是为诸药悉地也。感得富饶。以为富饶悉地。余如文也。
  经。若复有人下至上品自成。释曰。二明随人勤惰真言亦成上下悉地。分文为二。初明由人勤故。下品真言成上悉地次于上品下。二明由人惰故。上品真言成下悉地。此即初也。虽持诵下品真言。而转心求上悉地。其上品自成。是勤心所致也。
  经。若于上品真言下至皆由心意。释曰。二明由人惰故。上品真言成下悉地也。上品真言招下品成。是不精诚心之所致。是故结云皆由心意也。
  经。且如诸天下至此彼如然。释曰。三明以譬解释也。文亦为二。初举譬喻。次真言亦尔下。二明合譬。此即初也。诸天皆是有福之类。而于其中亦有贫者。故净名云。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饮食有异也。诸鬼部等。咸是贫贱。而于其中亦有多分得五通。以譬一一真言之中皆具三悉地也。
  经。真言亦尔下至皆获悉地。释曰。二明合譬。若一真言诚心念诵。皆具获得三种悉地。余亦如是。故云皆获悉地也。

  奉请品第十九
  前奉请成就品。为欲成终所成物等。而作奉请。然今此品。为欲奉请本尊圣众降赴道场。而为奉请。是故奉请文云。仰唯尊者。以本愿故。降赴道场。愿垂哀愍。受此阏伽及微献供。虽同奉请。其意稍异。故云奉请品。
  经。复次若欲入本尊室下至当小底头。释曰。今此一品。大段第七。明入本尊室而作奉请。即答云何法请召也。分文为三。初明入本尊室法则。次复以器盛净水下。二明备阏伽水。次请召之时下。三正明奉请法则。此即初也。本尊室者。谓本尊所止之处。即道场是也。若入此处。先当修摄身口意业。今此文中。但举身业。兼余二业。何者。眼睹尊颜。必有忏叹。是即语业。合十指爪。即身业也。若非至诚。焉有底头。是为心业。此即入室之法则也。
  经。复以器盛下至依法供养。释曰。二明备阏伽水也。分文为三。初明严净阏伽水。次盛阏伽器下。二明作阏伽器。次如上所说下。三明用阏伽器法则次第。此即初也。若依此文者。且以八个事严作阏伽水。谓一以器盛净水。二随所作事置本献花。言所作事。其有多种。若作扇底迦而作白色花。若补瑟征迦而用黄色花。若阿毗遮噜迦紫色。是所宜。于诸花中。味甘者作扇底迦法。味辛者作阿毗遮噜迦法。味淡者作补瑟征迦法。具如前说。如是等。为随所作事置本献花也。三复置涂香。依于本法。谓若单用沉水香。以为涂香。通于三部九种法等。及明王妃一切处用。若有别作扇底迦法用白色香。若补瑟征迦法用黄色香。若阿毗遮噜迦法用紫色无气之香。或唯沉水香和少龙脑香。以为涂香。佛部供养。或唯白檀香和少龙脑香。以为涂香。莲花部用。或唯郁金香和少龙脑香。以为涂香。金刚部用。具如前说。以如是等为依本法也。而作阏伽。此一句文。通上下句。若属上者以为句末。若属下者为后句初也。四烧香薰之。谓烧沉水。白檀。郁金香等。或此三种香。和以薰阏伽水也。五应诵真言。谓随薰诵持也。六真言阏伽七遍。谓物加持阏伽水也。七则当奉请。八已依法供养。此两个句后有法则。且略示耳。
  经。盛阏伽器下至乳树叶。释曰。二明作阏伽器。如文可知也。
  经。如上所说下至当用黑器。释曰。三明阏伽器法则次第也。分文为三。初明每法别用。次遍通用者下。二明遍通用。次若无此器下。三明随所得用。就初为二。初明每法所用器别。次作扇底迦下。二明每法所置物别。初亦为二。初明三法所用器别。二明三品悉地所用之器。亦准上用。此即初也。
  经。作上中下下至应可用之。释曰。二明三品悉地所用之器亦准上用也。
  经。作扇底迦下至着自皿。释曰。二明每法所置物别。其所置物。在文可知也。
  经。遍通用者下至盛以阏伽。释曰。二明遍通用也。
  经。若无此器随所得者亦遍通用。释曰。三明随所得用也。
  经。请召之时下至无取别者。释曰。三正明奉请法则也。分文为二。初明显示请召所用真言。次本法若有请召下。二明正示奉请法则。就初为三。初正明显示请召所用真言。次先请当部下。二明所示真言请尊次第。次本法若无下。三明本法若无请召真言。应用当部明王等真言。此即初也。中有两个请召真言。谓当部明王真言。慕榛啰及本法召请真言慕榛啰。即是印也。
  经。先请当部尊下至皆应如是。释曰。二明所示真言请尊次第也。
  经。本法若无下至而请召之。释曰。三明本法若无请召真言。应用当部明王等真言也。分文为三。初明应用当部明王等真言。二明虽本法请召而真言是下不合请部主。三明本法请召真言之功能。此即初也。
  经。本法虽说下至请于部主。释曰。二明虽本法请召。而真言是下不合请部主也。
  经。若以本法下至生难也。释曰。三明本法请召之功能也。
  经。本法若有请召下至随意而去。释曰。二明正示奉请法则也。分文为二。初略示奉请法则。次但缘请召用心真言下。二广示奉请法则。就初为三。初明奉请辞兼发遣辞。次置阏伽时下。二明奉献阏伽法则。次有真言主名曰下。三明不受余召请之真言主。用其所说真言召请。就初为二。初示奉请兼发遣辞。次明王妃真言下。二明真言法则。此即初也。奉请之法必应发遣是故兼明也。
  经。明王妃真言下至如别部说。释曰。二明用召请真言法则。除此经外是为别部也。
  经。置阏伽时下至二十一遍。释曰。二明奉献阏伽法则也。分文为三。初明应诵真言。次明献阏伽法。三明正献阏伽辞。此即初也。
  经。如上所说下至烧香薰之。释曰。二明献阏伽法也。
  经。作如是请下至微献供。释曰。三明正献阏伽辞也。
  经。有真言主下至然降所请。释曰。三明不受余召请之真言主用其所说真言召请。于中为二。初明以其所说召请其主。二明以其真言召其眷属。此即初也。
  经。彼诸眷属下至而请召之。释曰。二明以其真言召其眷属也。
  经。但缘请召下至速满其愿。释曰。二广示奉请法则也。分文为二。初明奉请法。次复秘观下。二明随所作事而作奉请。就初为五。初明奉请所用真言。次当请之时下。二明奉请辞。次以用两手下。三明三品奉请献阏伽。次先观本尊尽像下。四明学本尊像应作奉请。次当请之时。先观本尊下。五明先观本尊所止之方向彼应请。此即初也。
  经。复有秘观下至而请召之。释曰。二明随所作事而显作奉请也。分文为六。初明扇底迦等请召之法。次或于余时下。二明得称尊意诸花果等奉请献供。次若欲成就上中下下。三明上中下事及扇底迦等。而作请召。次作成就诸余事下。四明事缘若速。直尔用心。应作启请及除遣法。次如上所说下。五明如上所说具辨阏伽拟欲请召。若有难等。诚心请之。次若复有人下。六明随人所乐作召请法。此即初也。观所作事而作所宜。是为秘观扇底迦等。先观本尊所止之方。而彼请已。于东南西北所面各异故。云诸余方而请召之。
  经。或于余时下至所得之物。释曰。二明得称尊意诸花果等奉请献供也。中有两个奉请之法。谓合手爪指。随于本方至诚奉请。及以两手捧诸阏伽器而请召之。在文可知也。
  经。若欲成就下至而作请召。释曰。三明上中下事及扇底迦等而作请召也。
  经。作成就诸余事等下至作除遣法。释曰。四明事缘若速。直尔用心。应作启请及除遣法。其事缘者。谓有障起。及魔兴娆。或病者加苦。以如是等名为事缘。
  经。如上所说下至诚心请之。释曰。五明如上所说具辨阏伽拟欲请召。若有难等诚心请之。
  经。若复有人下至速得成就。释曰。六明随人所乐作召请法。如文可知也。
苏悉地羯罗经略疏卷第五
  元庆八年九年十九日于元庆寺写得
  传灯大法师位最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