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金刚顶大教王经私记第二。
沙门昙寂撰。

  第二解题名者(又举开题解不作自解也)。
  开题云。次演题额者。所谓金刚顶瑜伽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是其额也。
  解云。此标题名。今依指归标名。故云金刚顶瑜伽。经题无瑜伽两字也。题额者。正字通云。题梯尼切。音啼。说文额也。又云。额说文颡也。增韵题也。又云。书题。注疏有孟子题辞。所以题号孟子之书(文)题即额也。连绵云题额也。
  此有二总与别也。总者金刚顶瑜伽五言是也。此经都有十万偈十八会。通号金刚顶瑜伽。别名者随会树号。初会名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即此经是也。
  解云。此明题有总别二义。金刚顶瑜伽者。是十八会通称。一切如来真实摄等者。初会别名。故指归标云金刚顶瑜伽有十万偈十八会。次一一题中皆略去金刚顶瑜伽言。意显此五字通诸会。此经都有十万偈等者。述明金刚顶瑜伽言十八会之通称也。十万偈者。所谓十万颂广本也。此偈者。以梵文三十二字为一偈。所谓首卢偈也。法花义疏第二云。偈有二种。一首卢偈。凡三十二字。是外国数经之法。数经之法者。莫问长行与偈颂。俱具三十二字便为首卢。二结句偈。要以四句备足然后为偈。别名等下。引指归文明十八会各各别名。即此经也者。宗家加释。意明初会即今所释经也。
  次第二会名一切如来秘密主瑜伽。于色究竟天说。具四大品。广说微细实相理。及广说降魔醯首罗天摩醯首罗天以偈与金刚菩萨酬答。
  解云。具举指归文。下皆准知。此会广说降摩醯首罗故名秘密主瑜伽。秘密主者。是能降主也。故初会中明降三界主大自在中云。一切如来增上主宰金刚手等。亦当准知。凡降魔者。皆是金刚部三昧故。于色究竟天者。色究竟天是诸佛成觉处。除灭魔醯首罗根本无明成最正觉故。此处最相应矣。具四大品者。三十卷第十四。大金刚部广大仪分云。我今次第当演说最上四印曼荼罗其相犹如金刚界(文)。今亦准知。应是犹如初会说耳。说微细实相理者。此会所降色界顶魔醯首罗。其实众生自心无始无明。自非实相法门岂得除之乎。智度五十六云。魔有四种。乃至此中以般若力故。四魔不能得便。得诸法实相烦恼断。则坏烦恼魔。天魔亦不能得其便(文)。秘密宗云实相者。谓五色五大。故第六疏释五色中云。令种种普门身皆同一实相色。亦云法界不思议色(文)法界者。即实相也。又第四释警发地神偈云。如实相世尊昔在菩提漫荼罗。降伏无明住地魔王及与尘沙大众时。以般若波罗蜜手屡舒五力。案一切众生心地(云云)。以降魔故称佛云实相世尊。其印般若手。谓大空也。五力即实相故云实相世尊也。又第十四释十二真言王云。大日如来坐道场时。平等观于法界而说此十二句真言王。即以此力能降四魔除其罪垢也(文)。十二真言其体五大三密。即是实相。故云以此力能降四魔。应知佛界大魔界五大同一实相。谓之实相理也。微细者。降色界顶根本无明微细魔故。其能除法亦复微细。秘经除自然障名微细定。应思之。微细梵云●●。亦云微妙。又不动尊降三界主大自在天。秘密漫荼罗品其所持刀云微妙大慧刀。刀表实相智。即是微细实相法门也。降魔醯首罗者。前云于色究竟天。即知是色界顶大自在天也。第十四云。大日如来(云云前引之)然四种魔中。三魔无色。是佛于阿迦尼吒天时已降伏之。唯天魔有相。为欲令世界中知自在力故。复于此土而现伏天魔(文)。今依此释。色界顶魔即表烦恼蕴死三种魔。然宋译第九及理趣经第三等。皆云往诣须弥顶金刚摩尼楼阁等故。知是第六天魔也。故总有二种降魔。于色界顶自受用成正觉时。除灭三魔。又为令一切众生见佛威神故。诣须弥顶降第六天魔。是化身降魔也。第六疏释大勤勇声除众生怖畏中云。尔时地神欢喜展转称说。乃至声及净居。尔时大梵天等八部众等见此伏魔之外迹。是故有名称生。号为大勤勇者。然我实成佛处则非彼等所能测量也(文)。
  第三会名一切教集瑜伽。于法界宫殿说。一切如来异口同音问金刚萨埵菩萨一百八问。金刚萨埵一一答。
  释经五部具会章云。此中曼荼罗广大。如一切教集瑜伽经所说。荐福大和尚金泥瑜伽曼荼罗是也(文)。依此言之。一切教集瑜伽者。与五部具会同也。释经意金刚部中曼荼罗皆具五部。一一圣众具无量曼荼罗。四印等亦复无量。余宝部等三部亦尔。称云一切教集瑜伽者。是此义故耳。今所引略。指归具文云。此经中说大曼荼罗五部。一一部中五曼荼罗各具三十七。都成一大曼荼罗。一一尊各说四印。所谓大印三昧耶印法印羯磨印。各说成就法。此经中说一百二十五种护摩炉。所求各异(文)。此文与释经说其意大同也。
  第四会名降三世金刚瑜伽。于须弥卢顶说。金刚藏等八大菩萨一一尊。各说四种曼荼罗(所引文略具文往见)。
  解云。金刚藏者。谓金刚手也。大日经第二云。金刚藏之右所谓忙莽鸡(文)文殊及虚空藏亦云金刚藏。宝菩萨百八名中云。嚩日罗(二合)孽婆。因菩萨百八名中云。嚩日啰(二合)句舍。又百八契印云。金刚藏。●唵●跋●曰罗●三●昧●耶●萨●埵(文)。●●●恐具藏义。即是今金刚藏之梵名也。八大菩萨者。具如理趣释。
  第五会名世间出世间瑜伽。于波罗奈国空界中说。略说五佛曼荼罗等。
  解云。指归次具文云。及诸菩萨诸外金刚部曼荼罗。一一曼荼罗具四种。各说引入弟子仪及求悉地法(文)佛菩萨是出世间。外金刚部即为世间。故云世出世间瑜伽也。
  第六会名大安乐不空三昧耶真实瑜伽。于他化自在天宫说。此经中说普贤菩萨曼荼罗及毗卢遮那金刚藏等曼荼罗。
  解云。此中所说所谓理趣经也。他化自在者。谓欲界顶也。普贤曼荼罗者。即初段十七尊曼荼罗。是本有三昧故云普贤曼荼罗也。毗卢遮那者。谓第二段。金刚藏者。指第三降三世品。若约八菩萨。是金刚手曼荼罗故云金刚藏。等者。等取观自在已下诸文也。所引文略。具文往阅。
  第七会曰普贤瑜伽。于普贤菩萨宫殿中说。普贤菩萨等至金刚拳及外金刚部一一尊。各说四种曼荼罗。
  指归具文云。说引入弟子仪。说受四种印修世间出世间悉地。此经中说修行人无时无方不依世间禁戒。以菩提心为先。无为戒为本(文)。解云。普贤瑜伽者。又有普贤金刚萨埵瑜伽念诵仪轨一卷(不空译)恐从此会出。轨明道场观云。次想自心在须弥顶本初心无二边普贤境界。又云。曾入金刚界曼荼罗受菩提心戒。于诸有情有大悲愍。拔济安乐心不惜身命(云云)。今云菩提心为先者。即此义也。无为戒为本者。无为戒即菩提心戒也。疏释无为戒云。获除盖障三昧时。心之本性即是尸罗。非造作法。不由他得。故云言住无为戒也(文)。心之本性尸罗者。即普贤大菩提心也。普贤宫殿者。谓须弥顶也。苏悉地疏第一明经说处云。若明处者。应指普贤宫。即须弥山顶。金刚手所住无非普贤宫故也(文)。普贤梵云●●●●●。与●●体同。又月云●●。须弥即普贤圆明月轮大菩提心也。宜矣其住须弥顶也。
  第八会名胜初瑜伽。于普贤宫殿说。大略同第七会。
  具文云。于普贤宫殿说。普贤菩萨等至金刚部。各各说四种曼荼罗。说实相理及分别诸曼荼罗仪则。稍广于第七会说大略同。胜初瑜伽者。不空译胜初瑜伽轨从此会出。故具题云金刚顶胜初瑜伽中略出大乐金刚萨埵念诵仪轨。普贤菩萨等者。若准第七会当云普贤菩萨等至金刚拳菩萨及外金刚部。恐是文略耳。
  第九会名一切佛集会拏吉尼戒网瑜伽。于真言宫殿说。此中说立自身为本尊瑜伽。诃身外立形像。
  此会殊甚深。具举文辨之。所引次文云。广说实相理。并说五部根源。并说瑜伽法。具九味。所谓花丽(金刚萨埵)勇健(毗卢遮那)大悲(持金刚)喜笑(观自在)嗔怒(金刚光)恐怖(降三世)厌患(释迦牟尼佛)奇特(金刚笑)寂静(瑜伽中毗卢遮那)。解云。此会说秘密戒。夫戒者。诸佛大事因缘故皆悉集会。故以为会名也。第三释同共集会入大悲胎藏三摩地。文云。即以此本愿因缘故。一切如来同共集会。如僧中有大事因缘(若结界若说戒之类)。则众僧集会同共印持。以一戒一见故。不应别众也。今将说满足一切智智法门。亦是诸佛大事因缘。以同一本誓同一法界故。皆悉集会共以神力加持也(文)。今亦如是。是诸佛同道戒故。皆悉集会也。拏吉尼者。疏第十真言释云。次荼吉尼真言。此是世间有造此法术者。亦自在咒术能知人欲命终者。六月知之。知己即作法取其心食之。所以尔者。人身中有黄。所谓人黄。犹如牛有黄也。若得食者。能得极大成就。一日周游四域。随意所欲皆得。亦能种种治人。有嫌者以术治之极令病苦。然彼法不得杀人。要依自计方术欲死者去六月即知之。以术取其心。虽取其心然有方术。以余物代之。此人命亦不终。至合死时方坏也。大都是夜叉大自在。于世人所说大极。属摩诃迦罗。所谓大黑神也。毗卢遮那以降伏三世法门。欲除彼故化作大黑神。过于彼无量示现。以灰涂身在旷野中。以术悉召一切法成就乘空履水皆无碍诸荼吉尼。而呵责之。犹汝常啖人故。我今亦当食汝。即呑啖之。然不令死彼。伏已放之悉令断肉。彼白佛言。我今悉食肉得存。今如何自济。佛言。听汝食死人心。彼言。人欲死时。诸大夜叉等知彼命尽争来欲食。我云何得之。佛言。为汝说真言法及印。六月未死即能知之。知己以法加护。勿令他畏得损。至命终时听汝取食也。如是稍引令得入道故有此真言。又天台别行疏上(二十五)云。复啖精气鬼。人心中有七渧甜水。和养精神。鬼啖一渧令人头痛。三渧闷绝。七渧即死(文)。按甜水即●●●甘露命根也。如来脐真言释云。●●●甘露也。甘露者。智智之别名。一切智智即众生本心也。故知甜水即甘露。甘露即是心也。故疏云。取其心食之。又庵摩罗识与●●●同。庵摩罗识。所谓自性清净心。亦名汗栗太。即是众生本心也。应知甘露一切智智者。正是三世无碍戒体性也。然荼吉尼啖灭一切众生本性戒体故。即是菩提心障碍也。网梵云●●●(戏论义具第五疏释)是障碍之喻也。第五释戒相偈中云。复次裂诸想网。是三嚩罗(三世无碍戒)义。谓戏论诸见之网。经纬相成。重复交络。故名为网。今行者观身口业自无别体统末归本唯是一心。而此心实相常是平等法界。是故住此戒时。种种身口意业。皆同一相。无量见网皆悉净除。是故得名住无戏论金刚印也(文)。以此义故。毗卢遮那现摩诃迦罗降伏三世身而降伏彼。三世者。谓三毒三界。差别见网。今约所降三世名荼吉尼网戒。其实所谓三世无障碍戒也。理趣释云。摩诃迦罗者。大时义。时谓三世无障碍义(文)又荼吉尼属大黑者。表摄障碍以为功德也。真言宫殿者。真言梵云●●。具形音义三。即三密平等义。与三世无碍义同。即说处相应矣。第五云。三嚩罗者。是平等义。佛言。以身口意合无一者。即是住三平等法门。所以得名三世无障碍戒也。此中说等者。明所说法门。夫三世无碍者。所谓心之本性即是尸罗。非造作法。不由他得。故云立自身为本尊等。即是初地已上心佛显现境界故。广说实相理者。心之本性尸罗者。即是自心实相。正是此会所谓法门也。五部根源。犹如疏释方便究竟句云醍醐之妙果三密之源是也。具九味者。此中所说。全与大日经白檀曼荼罗九位同白檀曼荼罗者。正是第六夜所授三世无障碍智戒也。是皆第一重诸尊。于曼荼罗中。极无比味。无过上味故云味。又戒具解脱义。所谓如来解脱味也。今具配解者。金刚萨埵者。谓彼阿阇梨位也。萨埵是阿阇梨三昧故。花丽者所谓尸罗庄严也。毗卢遮那者。彼云五如来位。此总德故。即具五智。彼此不违也。毗卢遮那者。谓内心大我勇健菩提心。故称云勇健。持金刚者。谓金刚手。是大悲拔苦三昧故云悲。观自在即莲花手。住现法乐。故云喜笑。金刚光者。当彼不动尊。金刚光者。谓日轮。义与火生三昧同。嗔怒即不动威怒王也。降三世者。彼此不异。释迦者。当三角佛心印。亦名大勤勇印。第六释菩提树下降魔义云大勤勇。三角释迦共大精进义也。厌患者。患谓三毒。厌患即破有义也。金刚笑者。南方如意珠尊眷属。即当一切菩萨如意珠位也。奇特者。所谓奇特怪哉之笑也。瑜伽中毗卢遮那者。当佛母虚空眼。母是定义。故云瑜伽中毗卢遮那。寂静者。大悲义。大悲色白也。第五释佛母云。毕竟净句是彼教门之外饰。故曰缟素以为衣。即此之谓也。
  第十会名大三昧耶瑜伽。于法界宫殿说。此经说偈云。愚童覆无智。不知此理起。余处而求佛。不悟此处有。十方世界中。余处不可得。心自为等觉。余处不说佛。
  解云。大三昧耶者。大梵云●●。普贤真言释云。●●●●大中之大。空中之空。又●我也。●性地(见六度经第九)我性即佛性也。理趣经云。所谓一切有情如来藏。以普贤菩萨一切我故。是也。三昧耶者。是平等义。一切众生。等具佛性。无有差别。故云大三昧耶。偈云心自为等觉。即明此义也。法界宫殿者。佛性亦名法界。疏第九云。以见法界故名为普贤。应知法门说处其义相应矣。愚童覆无智者。愚童谓六道凡夫。无智即无明也。疏第一云。愚童萨埵。谓六道凡夫。不知实谛因果。心行邪道。修习苦因。恋着三界。坚执不舍。故以为名。又释无始生死愚童凡夫执着我名我有文云。无始生死者。智度云。世间若众生若法。皆无有始。经中佛言。无明覆。爱所系。往来生死。始不可得。乃至菩萨观无始亦空。而不随有始见中。不知此理趣者。谓不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理趣也。若依大日经是明外道违理心也。余处而求佛者。谓初二劫行者虽闻悉有佛性理。尚心外而求故云也。疏释第二劫毕云。然上来原始要终。自发一毫之善。以至于超度人法有无二障。虽宗极炳着。转妙转深。犹是对治心外之垢。尚未开此心中秘密种种不思议事。从此以后方乃说之。十方世界中等者。述明心外无佛义。可知。心自为等觉等者。此即第三劫菩萨境界也。疏释如来应正等觉非青非黄等文云。此宗辨义。即以心为如来应正等觉。所谓内心之大我也。内心大我者。所谓佛性。见此佛性云正等觉显现即是第三劫菩萨。心自证心。不由他得。故云余处不说佛。
  第十一会名大乘现证瑜伽。于阿迦尼吒天说。广说实相理及三十七尊四印等。
  尼吒天说次文云。毗卢遮那等至金刚毗首羯磨菩萨及八大供养四摄出生。同真实摄瑜伽。一一尊具四种曼荼四种印。广说实相理心建立曼荼罗仪则(文)。此明于色究竟天成最正觉流出三十七尊。故云大乘现证瑜伽。等者。等四佛四波。至金刚毗首等者。乃至东西南总明十六尊。合次八供四摄。总成三十七。此明三十七尊流现。故云出生。是此出生诸佛自证。故心建立等即是所谓秘密曼荼罗仪则也。
  第十二会名三昧耶最胜瑜伽。于处空界菩提场说。此经中于自身上建立曼荼罗。说自身本尊瑜伽。广说阿字门通达于染净有为无为无碍。
  菩提场说次文云。毗卢遮那等四部中上首菩萨。金刚拳等二十八菩萨。及外金刚部。各各说四种曼荼罗四印等。此经中(云云)。于虚空界菩提场者。谓于菩提场虚空界中说。犹如第五会于波罗那空界中说。此说处表阿字大空无碍。故此经广说阿字门也。等者。等取四佛。四部中上首者。四部谓阿閦金部。宝生宝部。弥陀莲部。释迦羯磨部也。上首谓金宝法业也。王尊已下十二菩萨。及四波八供四摄云二十八菩萨。总成三十七也。于自身上建立等者。与大日经秘密曼荼罗同。具如第十六卷疏释。广说阿字门者。若入阿字门则达有为无为等一切诸法本来不生。自住实际。故疏释第六无畏云。尔时于有为无为二种扼缚得息处。即是真言行者虚空无垢菩提心也。又云。因果自他有为无为等一切诸法。入此如实智中。究竟平等。同一实际。无浅深之异(文)入如实智者。即入阿字门也。故第七疏云。若见本不生际者。即是如实知自心。如实知自心即是一切智智。故毗卢遮那以此一字为真言(文)入阿字门即是无生法忍(此义具如大日疏私记辨)得无生忍者。即入秘密曼荼罗。故上云。于身上建立曼荼罗。即此义也。
  第十三会名大三昧耶真实瑜伽。于金刚界曼荼罗道场说。十方一切诸佛异口同音请金刚萨埵。唯愿说三昧耶真实教法。我等先已受讫。唯愿金刚萨埵为菩萨说。萨埵得请已。说普贤菩萨十七字真言等。
  解云。等者。等次文。今具出之。说适悦不定曼荼罗。具十七品。说四种曼荼罗。说一百八道契。说通求世间出世间悉地。随此诸菩萨及外金刚部。各各说本曼荼罗十七尊支分。各复入本尊身。共成五尊同居一莲花台。说一字真言。从眼口及一切支分。变异即成印。但住大印。结羯磨印。不待先行。不籍结护加持。亦假迎请。宿业罪障不能陵逼。亦不障碍。速疾成就(文)。大三昧耶真实瑜伽者。即金刚萨埵三昧。故理趣经题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此会说十七字真言。即斯义也。金刚界曼荼罗道场者。谓三十七尊集会故。云金刚曼荼等。故礼忏云如上金刚界曼荼罗三十七尊。又此道场名即表众生自心。百八契印偈云。脐轮次上金刚宫。心王明月藏中住。疏第八释正觉坛云。方坛即是大因陀罗。心王金刚界(文)。应知此心即是金刚界。此心具三十七尊。故云曼荼罗。莲花三昧经云三十七尊住心城。又菩提心论三摩地段广明三十七尊流现相。禅要云。三摩地者。更无别法。直是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故知金刚曼荼罗道场者。即是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良惟此义与普贤三昧最相应矣。十方一切诸佛者。谓五佛及无尽无余佛也。我等先已受讫者。受授也。古通用。故指归中授皆作受。受四种眼。为弟子受速证菩提法等是也。得请已说等者。于第六会佛说十七字真言。具如理趣释。今亦为菩萨说。故云得请已说等。普贤者。本有萨埵之称号。正是说本有三昧故云普贤十七字等。适悦不定者。不定恐不空写误。具十七品者。恐应是理趣经十七段矣。说一百八道契者。有金刚顶毗卢遮那一百八尊法身契印一卷(善无畏译)恐从此会中而出。共成五尊等者。此即五秘密曼荼罗也。一字真言者。应是理趣经所说重吽字也。
  第十四会名如来三昧耶真实瑜伽。此经中普贤菩萨。十六大菩萨四摄为一身。及五部圆融。如来部即金刚部。莲花部即宝部。互相涉入。
  次全文云。法界即真如。般若即实际。于假施设有异。于本即一体。次普贤诸菩萨及外金刚部。各各说本真言曼荼罗本印契。如来三昧耶等者。此亦金刚萨埵三昧。此中说相与理趣经五部具会相似。恐是无量无边究竟如来故云如来三昧耶等。普贤菩萨等。杲师钞云。普贤延命也。十六大菩萨四摄云为一身故也。普贤延命二十臂也。此持物十六四摄三昧耶也。可思之(文)。今助一解云。前会说十七尊真言及五秘密曼荼罗。依此思之。此明五部具会。十六大菩萨者。应是欲触等十六尊。合普贤总成十七尊也。四摄成一身者。四摄者。召缚引喜。总言之则摄持义。谓摄持十六尊为普贤一身。云四摄成一身。即五部具会义也。五部圆融者。明五部具会相。谓十六大菩萨以为四方。四方即金刚部等四部。合中普贤总成部也。如来部即金刚等者。杲师引秘经金刚即宝光。莲花即羯磨。如如同一即此身五佛文(云云)所引文与今不同。文明可见。今是与五密轨同。轨云金刚萨埵五密为如来部。即是金刚部。即是莲花部。即是宝部。五身同一大莲花(云云)(应知今十六菩萨者即是欲触等五密文分明也)又宋译经第二十七(二十四)云。萨埵无始亦无终。斯乃虚空出生相。乃至最初觉了自心已。成佛菩提如教说。即彼所成佛世尊。出生一切如来部。由是便成如来部。即此说为金刚部。净莲花部成亦然。此复说名大宝部。此佛所说一切如来轮法门(文)。问此中举佛金莲宝四部。何故不举羯磨部耶。答宝及羯磨本自相同。不待圆融。故唯举宝部也。具明其义。四大品中一切义成就品即是北方羯磨部也。然指归明一切义成就品六曼荼罗中。皆是宝部三昧。明第一曼荼罗中云。入此曼荼罗除贫匮业。说求丰财求佛菩萨位及世间荣位。乃至第四羯磨曼荼罗具三十七尊○说加持掘伏藏事业法。并说宝部中广大供养诸佛仪(云云)。又宋译经第二十一卷云。一切义成就大曼荼罗广大仪轨分第十九。尔时一切如来又复云集。咸共称赞。已得一切如来灌顶宝者。执金刚尊。圣虚空藏菩萨摩诃萨一百八名而伸劝请颂曰。虚空藏尊利有情。摩诃萨埵大光耀。大宝复为妙胜宝。稽首归命金刚宝(此百八名皆悉明空藏尊功德往见)。又第二十三(十九)云。依法当结羯磨印。想空中画金刚宝。其宝置自分位中。想已得成羯磨主(文)。又第二十二三所明。一切义成就曼荼罗中。一一真言皆有啰怛那句。印皆作宝形。明羯磨部宝部三昧也。又五密轨(十三)云。宝部一切义成就。是以举宝则具羯磨故。总云五部圆融也。又诸金刚杵配四部时。五股为东。三股为南。独股为西。十字为北。南方三股二股相合为十字故。宝即羯磨也。又三股杵名事业金刚(见疏第十三卷)应知南方三股即事业义也。又●●此云事业。●●具福德义(见藏品帝释真言中)亦应并思。又羯磨总通如来部等四部是总故不举也。诸佛境界经中卷明五佛印中。明中东南西四印毕。次说北方不空成就无怖畏印云。一者中方毗卢遮那如来。能灭无明黑暗。出生般若波罗蜜等。尽虚空界洞达光明。二者东方不动如来。能摧一切频那夜迦恶魔鬼神等。悉令不动。三者南方宝生如来。能除贫乏。施天宫殿。天饮食。天衣服。天音乐。悉皆圆满。四者西方无量寿如来。能与行者三昧大乐。如是四义具足圆满。由是义故名无怖畏印(文)明北方羯磨总具四部也。法界即真如等者。真如理也。法界谓事法界。界名分齐。缘起事法不相杂乱。谓之事法界。是即明事理无碍也。般若谓能证智。实际即所证境。是明境智无二一体。此会中不说说处。演密抄第一引指归文云。第十四会名如来三昧耶真实瑜伽(与上同处)。应知于金刚界曼荼罗道场说也。
  第十五会名秘密集会瑜伽。于秘密处说。所谓喻师婆伽处说。号般若波罗蜜宫。此中说教法坛印真言住禁戒。似如世间贪染相应语。佛言。汝等清净相应语有何相状。我之此语加持文字应化缘方便引入佛道。亦无相状。成大利益。汝等不应生疑。广说实相三摩地四种曼荼罗四印等。喻师婆伽者。杲师云。喻师二字汉语。婆伽两言梵名。喻师婆伽处。可训。师者佛也。喻佛女人(云云)。此解甚拙。今按喻师婆伽应是梵语。喻师言未知何义(更检)。婆伽即秘密义也。故云秘密处。教王经下云。次当说秘密成就。于婆伽入身。女人或丈夫一切想入已。彼身令遍舒(文)又佛说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经第一云。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一切如来身语心金刚喻施婆倪数秘密中秘密出生妙三摩地。时彼世尊从是三摩地起赞言。善哉善哉。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奇哉金刚萨埵大萨埵三昧耶萨埵。大悲空智金刚大菩提心之所开示(文)大悲者定也。莲花也。空智者慧也金刚也。所谓莲金相合。称此云秘密。欲说此秘密法事故。入喻施婆倪三摩地也。理趣释观音章云。以自金刚与彼莲花二礼和合成为定慧。是故瑜伽广品中密意说二根交会(世间贪染相应语者即此义也)五尘成大佛事。以此三摩地奉献一切如来亦能从妄心所起杂染速灭。疾证本性清净法门(文)成大佛事者。所谓现法乐住也。故第五释观音云。此像及菩萨身。皆住现法乐熙怡微笑之容(文)。又第二十释无量寿尊云。此是受用佛。即是成大果实。受用其果无量不思议现法之乐(文)。又秘密八印中。观音真言有薄伽嚩(世尊)语。薄伽具现法乐义可见。又现法乐者。定慧和合而生妙乐。所谓金刚萨埵●●●大贪染三昧也。第十七云。梵音苏罗多是着义也着微妙之法故。名苏罗多。复次苏罗多者。是共住安乐义。谓共妙理而住。受于现法之乐也。又理趣释云。妙适者。即梵音苏罗多也苏罗多者。如世间那罗那哩娱乐。金刚萨埵亦是苏罗多。以无缘大悲遍缘无尽众生界。愿得安乐利益。心曾无休息。自他平等无二。故多苏罗多(文)应知喻师婆伽者。是秘密义。秘密者。定慧和合而生妙乐。以事显理。故以世间贪染相应语。显内证秘密事也。又婆伽者。是女人义。谓女人为秘密处也。女人多欲为义。故次云贪染相应语。疏释六十心中云。云何女心。谓随顺欲法者。亦是人趣心。但以多欲为异耳。如经说言。女人多欲百倍于男子(云云)。号般若波罗蜜宫者。举其异名也。女是定义。定即实相般若。从此生无碍知见人故。亦名般若宫。故空智经云。瑜施婆伽出生妙三摩地。疏第一云。复次帝释声论谓女人为婆伽。是欲求因缘息烦恼义。又是所从生义。金刚顶宗即翻此义云女人者。即是般若佛母。无碍知见人皆悉从是生。其有志求因缘得与相应。烦恼戏论皆悉息灭。非如世间欲热虽小止息而实更增也。以密教不可直宣故。多有如是隐语。学者当触类思之(文)。夫般若有实相观照二种实相定也境也。观照即能证智也。以心实相智觉心之实相。境智皆般若。此时得现法乐。现法乐者。即菩提心生。得此心者。不思议解脱菩萨。是云生无碍知见人。第十一释得见法安乐住文云。或令见法住安乐行发欢喜心也(即法喜初地也)又云。五欲者。谓四无量及菩提心。一切圣人以此现法而自娱乐供养如来。即是真法供养法身佛也(文)。理趣释云。他化自在宫者。名为欲界顶。他化自在天王宫殿菩萨。证第六地。现前地菩萨住般若波罗蜜观。多作此天众王。为天人说般若波罗蜜。其天界五欲殊胜超越诸天。是故毗卢遮那佛。为金刚萨埵说大乐大贪染加持现证瑜伽理趣。速疾由是得闻不染世间杂染诸烦恼。超越魔罗之境(文)应知五欲与般若相应。五欲者。其实四无量及菩提心现法之乐。四无量者是悲。菩提心者即智。所谓大悲空智。即是莲金相合生妙乐也。似如世间贪染等者。谓女人淫乐等杂秽语而说甚深理趣。即是金刚萨埵大乐大贪当相即道法门也。除盖障等者。此菩萨除灭贪染为其三昧。以相违法而为疑问。亦是法门相应之标记也。世间大人者。谓指佛。犹如言人中尊等。粗言杂染者。粗言即杂染。四分戒本云。粗思淫欲语者波逸提。即此义也。佛言汝等者。遣取净相执。凡一切语皆触七处起故。从缘无性。岂有可何相状。然执实有净语者。即是偏计所执也。加持文持者。凡一切语本来不生。无染净相。无相状中加持文字。随应化度成大利益。云何于此生疑。故云不应生疑。
  第十六会名无二平等瑜伽。于法界宫说。此中说生死涅槃。世间出世间。自他平等无二。动心举目。声香味触。杂染思虑。住乱心无二。同真如法界皆成一切佛身。
  解云。无二平等瑜伽者。意明生死涅证等一切染净诸法无量差别。皆悉同真如法界平等无二。本来与佛不异。故结云皆成一切佛身。然杲师引秘经佛母品等。彼明由诵佛母真言功德所作三业皆同佛业。与此相似义即不同耳。于法界宫者。演密钞云。此经义(大日经)当第十六法界宫处说也。所以知者。此经云如来加持大金刚法界宫(云云)今云。此解恐不尔。法界宫名同。非是日经说处也。何者此经广本有十万偈。大日经亦有十万偈(具如疏第一卷)若尔都成二十万颂。未闻十八会二十万颂说。应知毗虑经非十八会中所说也。恐旦两部异宗所传不同。彼师只自读经。不知师师相承说。故为此解而已。
  第十七会名如虚空瑜伽。住实际宫殿说。说三十七尊四种曼荼四种印。此中修行者与一一尊相应。皆量同虚空。法身相应离一切万物。法体光明量同虚空无来无去。此亦说虚空三摩地相应法。
  解云。如虚空瑜伽者。此会中说胜义曼荼罗。故名如虚空瑜伽。都部要目云。五轮地轮水轮火轮风轮空轮。此经中三种修行。菩提心以为因。大悲以为根。方便以为究竟。依胜义世俗。若依胜义修行。建立法身曼荼罗。是故此经中说先抨虚空中曼荼罗。是故观本尊法身。远离形色。犹如虚空。住如是三摩地。若依世俗谛修行。依四轮以作曼荼罗。本尊圣者若黄色住地轮曼荼(其形方名金轮)。圣者若白色住水轮曼荼罗(其形圆名水轮)。圣者若赤色住火轮曼荼罗(其形三角)。圣者若青若黑住风轮曼荼罗(其形如半月)。应知依胜义修行建立法身曼荼罗等者。即此中义也。住实际宫殿者。智度第三十二云。如法性实际者。是三诸法实相异名。又云。破地相以为微尘。以方破尘终归于空亦失坚形。如是推求地相则不可得。若不可得其实空。空则是地之实相(云云)应知大空不可得名为实际。今说胜义曼荼罗故。处亦与法相应。故以大空不可得为其说处。故云实际宫殿也。此中修行者等者。明如虚空瑜伽相。法身相应离一切万物等者。即与要目观本尊法身远离形色犹如虚空同也。
  第十八会名金刚宝冠瑜伽。于第四静虑天说。金刚萨埵菩萨。请佛为大梵天说五部瑜伽。
  具文云。请佛为大梵天娑诃世界主说五部瑜伽曼荼罗引入弟子仪。具三十七。亦说四种曼荼罗。具四印。下至外金刚部为弟子受学心念诵。于月轮上右旋列真言字。住心一一字。实相理相应。周而复始。亦通成世间出世间悉地。不假持珠遍数以为剂限。但证理门心不散动。住本尊瑜伽为限。此经中微细说不成就二十种相。及说邻近悉地多种相(文)。金刚宝冠瑜伽者。此中说五部瑜伽曼荼罗。即是五佛三昧故。应云宝冠瑜伽。智度第九(二十二)释多宝世界名中云。言此宝大菩萨所有以为宝冠。宝冠中皆见诸佛。又了达一切诸法之性(文)。解云。宝冠中见诸佛者。诸佛谓五佛。即是五佛宝冠也。又宝冠具了达诸法之性义。下云实相理相应即此义也。第四静虑者。俱舍第二十八(定品)云。第四静虑名不动者。无灾患故。灾患有八。其八者何。寻伺四受入息出息此八灾患。第四都无。故佛世尊说为不动(文)今此会中说心念诵下云但证理门心不散动(文)。即与彼不动地相应故于第四禅说也。大梵天者指归云。娑诃世界主。今说处云第四禅故。是第四禅梵王必矣。然法花序品云。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天台文句判为初禅天。嘉祥义疏有多义中。第四禅主名梵天王。今按俱舍等小乘论。唯初禅梵王云大梵天王。大乘说四禅皆有梵王。新译仁王上云。若菩萨摩诃萨。住百万亿佛刹。作初禅梵王。修万亿法明门。方便善巧智化一切众生。若菩萨摩诃萨。住百亿微尘数佛刹。作二禅梵王。修百万微尘法明门。双照平等神通愿智。化一切众生。若菩萨摩诃萨。住百万亿阿僧祇微尘数佛刹。作三禅梵王。修百万亿阿僧祇微尘数法门。以四无碍智化一切众生。若菩萨摩诃萨。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作第四禅大梵天王为三界主。修不可说不可说法明门。乃至常遍法界利乐众生(文)此经说。第四禅天云大梵天王为三界主。前三禅中不置大言。亦不云三界主。验知今云大梵天娑诃世界主者。即是第四禅天也。不假持珠遍数等者。洛叉翻为十万。亦云见。持珠遍数十万为限。是有相浅略洛叉也。见谓通达(见道)。通达即证理。是名深秘洛叉。住证理门即是见义也。
  此十八会瑜伽。或四千颂。或五千颂。或七千颂。都成十万颂具五部四种曼荼四印。具三十七尊。一一部具三十七尊。乃至一尊成三十七。亦具四种曼荼罗四印。互相涉入如帝释网光明交映展转无限。一一佛等身分。一一毛孔。一一相。一一随形好。一一福德资粮。一一智惠资粮。住于果位量同虚空。然各各分齐各不杂乱。圆证四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等流身。
  指归等流身次文云。是能作顿利乐一切有情诸菩萨声闻缘觉及诸外道。名为瑜伽金刚一乘教王法。
  解云。或四千颂等者。辨经颂数。谓或四千颂或五千颂。会会有不同。合十八会总成十万颂也。具五部等者。略明经说相。谓十八会十万颂其说虽多。要不出五部四曼四印三十七尊也。一一部等者。如上所标五部中各具三十七尊。谓金部三十七。乃至羯部三十七等也。乃至一尊等者。谓金部三十七尊其一一尊亦各各具三十七。乃至羯部亦尔。一一部皆尔故云乃至。所谓各具五智无际智之谓也。亦具四种曼荼罗等者。非啻一一尊各具三十七。亦各各具四曼四印。是对上总中四种曼荼四印云亦也。互相涉入等者。举帝网喻明圆融无碍义。此中有二义。谓金刚部中三十七尊一一尊具三十七四曼互相圆融。乃至羯磨亦尔。又非只一部诸尊各各圆融。五部相对一一诸尊互相圆融。故云展转无限。一一佛身等者。此明圆融无碍各各诸相不相杂乱。上是差别无差别。此即无差别差别。即不思议二谛也。一一佛等身分者。谓三十七尊一一尊亦具三十七。指其一一尊而云也。一一相等者。谓三十二相八十随好也。一一福德等者。依智度第十五及第二十七施戒忍为功德分。精禅惠为惠明分。即福智二严也。住果位等者。此二句通于一一佛等已下文。谓三十七尊一一佛等皆是毗卢遮那内证功德差别智印。故与本法身无二无别故云住于果位。其一一相好无尽。无尽故云量同虚空。华严经说报身(他报)相好重重无尽。况是法身相好乎。故圣位经云。报身佛(自报)顿证身口意三种净业。遍周法界。于一一法门一一理趣一一毛孔身分相好。尽虚空界不相障碍。各住本位以成遍照光明毗卢遮那自受用身他受用身。然各各分齐等者。此二句正明圆融不相杂乱也。同证四身者。一一尊各各具四身也。指归此次文。是能作等者(如上出之)上明诸尊内证。此明化他相。文易可知(已上解指归文毕)因辨会处者。演密抄第十一云。已上一十八会有一十四处。谓法界宫有三会(三。十。十六)。普贤宫有二会(七。八)。金刚界道场二会(十三十四)。俱十四处(文)。今按第二会色究竟天。第十一会阿迦尼吒天。此二名唯是梵汉异。华严音云。阿迦尼吒具云阿迦尼瑟吒。言阿迦者色也。尼瑟吒究竟也。言其色界十八天中此最终极也(文)。即知是重处也。又第一会指归不言说处。经云。一切如来游戏处住阿迦尼吒天等。若尔阿迦尼吒有三会故。都成十二处。何云十四处乎。杲师抄又云十四处十八会。又第十八会于第四静虑说。与色究竟其异云何。杲师辨(云云)。今云。第四静虑总指第四禅。色究竟天第四静虑中是终极处。各有标记。举总别处以为二处也。今明其标记者。十二处十八会总为十万颂。法门虽广所说法体不出五部瑜伽。是以五与十二十八数犹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摄一切法故名为一切法。今亦如是。五部瑜伽十二处十八会摄一切法门尽故名云摄真实大教王。法门标相意在于此。
  若修行者普通达此理趣。与本尊三摩地相应。即与如上诸尊平等无异。
  解云。是宗家加释。意明。如上所明十八会瑜伽是所依教法。真言行人依此教法而修行故。略示其修相。其意可知。
  如上十八会同说金刚顶相应之法故。通总名金刚顶瑜伽。如上总别名略释毕。
  解云。此结释也。指上十八会十万颂中五部四曼等云金刚顶相应之法。是所修行法故。故下云。金刚顶瑜伽是行。如来现证是果(文)是真言行者所修行法故。总名金刚顶瑜伽也。如上总别等者。金刚顶瑜伽是总。十八会是别。具举文释之故云略释毕。
  就第一会中有四大品。一名金刚界。二名降三世。三名遍高伏。四曰一切义成就。即表四智印。大羯法三等印如次配之。此四品中就总别二名中释得名所由。
  解云。已上广就十八会一一经题释总别名毕。此还明就初会中品号亦有总别二名也。有四大品等者。先示四大品相即举指归文。即表四智印者。要目云。一切印契一切法要以四智印摄尽。大智印以五相成本尊瑜伽。三昧耶智印(以二手和合金刚缚发生成印)法智印(各本尊种子法身三摩地一切契经文义)羯磨智印(以二金刚拳如执持器仗标帜如身威仪形)大羯法三等者。此十字宗家加释也。杲师云。问羯是北方也。何配南方降三世品耶。答南方宝通北方之义。先段--。但降三世配羯磨事理趣经第三段调伏难调释迦如来(云云)又云。时金刚手大菩萨欲重显明此义故持降三世印(云云)。此段释迦金刚手降三世合为一段。然释经释此段曼荼罗已上降三世品(文)释迦北方羯磨部也。依此义降三世品配羯磨曼荼罗也。降伏立相义事业故配羯磨部也。秘藏记降三世亘南北二方见。准此等释可得其意(文)此解难依。且南方应尔。何故三昧耶智印配一切义成就品耶。今按恐是写误当作大三法羯。故结护云。四印会者。表四种曼荼罗义。大三法羯是也。又理趣经转法轮章及要目等皆此次第。更有何所以为大羯法三耶。此四品中等者。正明就品号有总别二名。此中略示大方不具明也。品题云。金刚界大曼荼罗广大仪轨品之一(文)金刚界是总。余皆为别。故次之卷皆略金刚界三字云大曼荼罗广大仪轨品之二等。
  或古德云。诸经题名或约人立名。阿弥陀药师经等是也。或据法得号。大般若大涅槃经等是。或约喻名之。譬喻经是。法喻合立。妙法莲花经是。或人法喻俱举。大方广佛华严经是。
  解云。已下广经题总别名义。于中是先举他释为准。其义可知。
  今此经题名。准古德浅略释具人法喻三。金刚顶是喻也。一切如来人也。余字法也。复次有十对。一人法一对。如来人真言等法故。二法喻一对。金刚顶喻真言等法故。三理智一对。如来现证能证智真如实相所证理故。四体用一对。真如实相体大乘教王等用故。五教理一对。大乘教王等教真如实相理故。六行果一对。金刚顶瑜伽是行如来现证是果。七能所一对。如来能入智金刚所入定故。八因果一对。如来因。如来即菩提。菩提心为因故。现证果故。九非因非果一对。真如实相法然之理常恒之法非因缘生。是故真如非因实相非果。真则真如实则实相故。九体相一对。真如实相是体一切如来是相故。十相用一对。一切如来相大教王用故。
  解云。此正明今经亦具三也。真言以总持为宗故。人法融通互不相碍。次十对释即斯义也。大日经开题云。言人者即是人。一一字人种子故。言法者悉是法。一一字法智印故。言喻者诸譬以浅显深故。以此义故指古德释云浅略也。复次有十对者。明就人法喻有十对也。初二对可知。第三中。如来现证能证智者。如来是能证人。现证能证智。现谓现前。证谓证智。人智不离故总举人智云能证智也。真如实相者。真实即真如实相也。大乘教王等用故者。凡诸佛法教令诸众生断烦恼证得菩提以为其用故云也。金刚所入定者。谓金刚三昧也。如来因等者。如来谓如来藏。如来藏者所谓普贤菩萨内心大我。大我即菩提故云如来即菩提。一切众生皆悉具之故菩提心为因故。因是普贤圆因。果即毗卢遮那一一智智也。现证果故者。现谓现前。证谓觉证。现觉诸法本初不生称为一切智智。即是究竟果也。九非因非果者。谓从因缘生称为因果。真如本有远离因缘故云非因。一切诸法真如为相是云实相。实相是常恒之法。常恒之法非因缘生故云实相非果。一切如来是相者。证真如实相称为如来。如来内证无量功德。外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好而庄严身是云相也。相用一对者。自证真如以相庄严名为如来。自成如来故即张教网而摄众生是用也。
  复次约一一名句释其义者。此亦二。一梵言名成立。二唐言名句。
  解云。举梵唐二题约一一名句而解也。言名成立者。疏第七(五纸)释经偈正等觉真言言名成立相如因陀罗宗诸义利成就文云。今且约最初三昧耶真言说之。言谓一一字。皆是一种入法界门。如言阿三迷者。阿字是无生门。娑字是无谛门。摩字是大空门。名谓此一一字门共成一名。阿名为无。三迷名为等。若更合之即是无等也。成立谓籍此众名始终共成一义。如初句云无等次云三等次云三昧耶共相成立。即是无等三平等三昧耶也。复次以多名共成一句。所谓诸行无常等。乃至综此多句共为一偈然后义圆。即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等。皆是真言所成立相。余皆放此。
  初梵言名等者。据西国语正呼●●●●●。●●●●●●。●●●。●●●●。●●●●。●●●●。●●●●●。●●(唐翻云金刚)●●●(翻云顶)●●(翻云一切诸)●●●●(如来如去如知等)●●●●(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唐梵翻译如此。
  解云。是初示唐梵翻译。标梵名中●●●。●恐●写误。●是示终末义也。●●者。第七云。梵云衍那此翻为乘(文)诸梵文中作●●。●第五字故●字转声云衍。●●通同故。今云●●。●●●●(现证)者。诸佛加持真言●●●●●●(一切如来)●●●●(现证菩提也)●字引点●也。合次云●●现也。●证也。●●觉也。总云一切如来现证菩提。今恐●字脱引点。玄奘翻云现等觉。今翻云现证是略也。此梵名中恐脱真实及摄梵名。法轮真言●●真实力也。业障除真言●●●真实力也。第七疏云。梵云(●●萨跢)此翻为谛(文)谛即真实义也。摄梵云●●●(见藏品疏)又宋译经云。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文)今题无三昧两字。按理趣经初段云薄伽梵一切如来大乘现证三昧耶。或恐今经梵本脱三昧两字。
  梵言名成立者。一字曰言。二字曰名。多字成立亦名句也。今言●●始●字是言。次●字亦言。二言合表一金刚名。是则二字名。次●●●此亦三字合表一顶名。次●●●●此亦四字合显一如来名。如此一字二字乃至三四字合诠一物名。积名成句。聚句为颂。一名一句皆诠人法等名。此名言等义甚广无际如声字义释。且略之。
  解云。明言名成立相也。与前所引疏释不异。其义可知。如声字义释者。彼引大日经等正觉真言言名成立等文广释往见。
  复次金刚者。具显秘二义。显义者。金刚是世间所有坚宝名。以喻如来实智。金刚宝具多功德。此宝埋地不朽入火不锁贫入难见得者富贵。战具中最胜常恒坚固。如是如来实智具多功德。久埋无明烦恼地中不曾朽烂。入无间嗔恚火不消不融。下劣凡夫亿劫难见。若能得证为三界王。横坚智杵摧坏四魔。常住不变自在安乐。
  解云。述释汉名。于中是初释金刚两字。此有浅深二释。初浅略中亦二。初明金刚名体。显义者者。标也。金刚者下释也。释亦有二。初总释也。是世间所有等者。疏第一云。如世间金刚宝有三事最胜。一者不可坏故。二者宝中之上故。三者战具中胜故(文)。坚宝者。即金刚宝。所谓帝释所持者是。正法念经第二十一(畜生品)云。尔时帝释速过疾风。手执千刃金刚怖阿修罗。不以杀心(文)。金刚宝具下。次别释也。此亦二。是初约喻。喻亦有三。此宝埋地等者。初明金不可坏德。疏三义中第一不可坏义也。贫人难见等者。第二宝中之上义。诸佛所得无上宝智非是凡夫二乘境界。故约喻云贫人难见等。与涅证所谓贫女伏藏喻同也。得者富贵者。喻见佛性。谓地已上分见佛性。自在受用犹如大长者。故云得者富贵。战具中最胜等者。即疏第三义。是明利用德可知。慈觉疏第一(五纸)云。云阿阇梨。金刚者。坚固义。以表一切如来法身坚固。不坏者。无生无灭无始无终。坚固常在不坏也。宝中之上者。宝是显实相中道具恒沙万德也。战具中胜者。即表第一义空一切烦恼无敌对者。此三即是阿字三义。此等三法非佛所作及以非人天所作。法然道理无始无终无生无灭故云金刚(云云)。如是如来下。二法说也。最初不可坏义。无明烦恼地中者。总举五在位。其义可知。下劣凡夫等下。次明宝中之上义为三界王者。此经宗宝部佛称三界主。今宝中之上义故举相应称也。理趣释云。一切三界主如来者。宝生如来也(文)。横竖智杵等下。明战具中胜义也。横竖智杵者。略出经第三(五右)。明阿閦尊三形云。帝释方轮坛莲花座上画横金刚杵形。于横杵上有坚跋折罗。此名金刚心印(文)。谓之横竖智杵。若明其义。如来实智横遍十方竖彻三世自在无碍故云横竖智杵。杵即战具也。摧坏四魔者。对喻中最胜义。刚强难坏无过四魔。佛智能摧故云最胜也。常住不变者。对常恒坚固。常住不变者。明佛智体坚。自在安乐明摧四魔得益。谓摧四魔故得自在力。安住涅证大安乐也。
  复次金刚名约显乘有一百差别。五十位各有能入智所入定故。
  解云。此第二约金刚法体有多少异而辨浅深差也。此下初约显乘。五十位者。仁王花严优婆塞戒经等不别立十信故。皆说四十二位。如梁摄论等开十信故说五十位。今由此故云五十位。
  约秘密乘竖位有一百金刚义。又一一地位具能入所入故。约横义有一百别。五十位人各具能入所入故。复有一千金刚。一一地分十地故。复有微尘数不可说不可说金刚差别。
  解云。此次总就秘密地位明对前显教其数无量也。竖位有一百等者。前云横竖智杵故。今约横竖而明义也。初竖义即与显不异也。此中恐剩有一百别至能入所入故十五字。约横义三字当接复有上而读复有一千等者。即横义也。一一地分十地者。上一百金刚各具十地故总成一千也。此依疏第十五所明宝炬陀罗尼经十地各具十地百心成佛义而明也。
  虽有如是不可说金刚。然除浅就深摄枝归本有三十七金刚。就此三十七又分能入金刚智所入金刚定能证金刚人。总有一百二十金刚名。是三十七金刚。金刚智惠之顶。金刚三摩地之尊。金刚人之王。此经能说如是三十七尊三十七王三昧。故名金刚顶。顶者头顶。表佛行之无上。此三十七智三十七定且约一曼荼罗上首名之。约三重曼荼罗眷属有一千五十七尊。此各各具定慧及人。都有三千一百七十一尊。人及定慧悉皆余法所尊所宗。故共得尊名。若约一一曼荼罗各具四种曼荼罗四智印有无量无边金刚差别。何况十八会各具四种三十七乎。帝网非喻尘墨难记。自非如来智慧萨埵定力谁敢究尽。
  解云。此明此经地位无量无边也。除浅就深者。五十位为浅为枝。三十七尊为深为本。五十位者是行者阶位。三十七尊即大日差别智故。以浅深枝本而到之也。或可五十位是显教位。三十七尊正是此经阶位也。故即身义云。欢喜地者非显教所言初地。是则自家佛乘之初地。具说如地位品中。十六生者指十六大菩萨生。具如地位品说(文)(地位品者谓圣位经也)十地十六生是开合异故。十六生者即此宗阶位也。就此三十七等者。智定人三各有三十七故。总有一百二十一金刚名。今约满数云一百二十也。三摩地轨明五相成身毕云。行者作是念已证金刚定。便具萨婆若。我成等正觉。凡密教意有法必具人。其智定人一具法门。无须臾离。故大日法身而具此三。法身存色形者意在此矣。天台虽谈无作三身。理宝约三身相即。故法身位唯法不具人体也。是三十七金刚下。释顶字。今约智定人开顶字为三云顶尊王也。此经能说下。此三名结归一顶字。三十七尊者。举人显智。三十七王三昧者。此金刚三昧一切三昧中最胜故云王三昧也。顶者头顶等者。慈觉疏云。顶者是最胜义。亦尊上义。谓此金刚教于诸大乘法中最胜无过上故以顶名之。故云阿阇梨释云。金刚顶者。如人之身顶最为胜。此教于一切大乘法中最为尊上故名金刚顶也。
  表佛行之无上者。智谓能证佛智。定是所入佛定。人即能行佛德。故圣位经云佛德三十六皆同自性身。故总云表佛行之无上也。
  此三十七智下。广明约三十七智定有无量无边金刚名也。约三重曼荼罗等者。解云。此就初会曼荼罗而辨尊数也。三重者。五佛四波十六大菩萨及四供养为第一重。外四供养及四摄并现劫千佛为第二重。五类诸天为第三重。总合三重成一千五十七尊也。都部要目云。瑜伽本经都十万偈有十八会。初会经名一切如来摄真实。其经说五部。佛部(毗卢遮那佛以为部主)金刚部(阿閦佛以为部主)宝部(宝生佛以为部主)花部(阿弥陀佛以为部主)羯磨部(不空成就佛以为部主)彼五部主各各有四菩萨。以为眷属。前右左背而安列。四内供养各属四部。次第应知(第一重)四外供养亦属四部。四门钩索锁铃四部次第应知。又有四方贤劫中十六大菩萨表贤劫中一千菩萨(第二重)又有五类天二类有四天总有二十。并后复有五类成二十。五类者上界四天。住虚空四天。游虚空四天。地居四天。居地底四天(文)(第三重)(前右左背者。中央大日向东而坐。东方为前。西方为背。右是南方左即北方也)。此各各具定慧等者。约定慧人明增数义。都有三千一百七十一尊者。杲师云。前一千五十七尊各各具智定人故。千成三千。五十三五十五则成百五十。七尊三七二十一故前百五十尊加今二十一尊成百七十一尊。故都合三千一百七十一尊也。余法所尊等者。因释尊义。今约人故云尊。今此三十七尊等皆悉毗卢遮那自内证德同自性身。故云余法所尊。自余诸法皆悉从此而出故云余法所宗也。杲师云。余法者谓显教。即五种住心也。彼显教者。他受用应化佛应机说故。前后两重三十二种因满法门也。今真言于性德圆满果海所开佛菩萨等故。成因满余法所尊所宗也。若约一一曼荼罗等者。此指初会四大品中初金刚界曼荼罗中一一诸尊云一一曼荼罗。一一诸尊皆具四种曼荼罗四种智印故。若依即身义云大曼荼罗又名大智印等故。四种智印即四曼异名。二名并举也。何况等者。如上所举是初会一曼荼罗诸尊。一曼荼罗尚无量无边。何况十八会总合诸尊乎。其义可知。各具三十七等者。十八会中一一诸尊皆具四种曼荼三十七智也。帝网等者。举无量无边喻。华严玄谈第六曰。如天帝殿珠网覆上。一一明珠内万像俱现。珠珠皆尔。此珠明彻互相现影而无穷尽。尘墨者。法花(化城喻品)云。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假使有人磨以为墨。过于东方千国土乃下一点大如微尘。又过千国土复下一点。如是展转尽地种墨。乃至点不点尽抹为尘一尘一劫。
  自非如来智惠等者。智度第七(二十五)云。问曰恒河沙中沙为有几许。答曰一切算数所不能知。唯有佛及法身菩萨能知其数。佛及法身菩萨一切阎浮提中微尘生灭多少皆能数知。何况恒沙(云云)于中佛无碍智故自然了知。菩萨入定而知。是为异也。
  复次一切如来者。具显密二意。显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名一切如来。是则各各众生修如实道。去成正觉来化众生名如来也。
  解云。此释一切如来四字。此亦有二。是初约显教。此中取成实论意释。论十号品云。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
  密义五智佛名一切如来。聚一切诸法共成五佛身故。此五佛则诸佛之本体。诸法之根源。故名一切如来。此五智有二别。一自五智佛。二他五智佛。他五智佛亦二。一先成就者。二未成就佛。先成就亦二。一自先成就。二他先成就。自他本觉佛则法尔自觉。本来具足三身四德。无始圆满恒沙功德。所谓恒沙性德者。五智三十七智及尘数眷属等。
  解云。此次约密义释。理趣释(初丁)云。一切如来者。准瑜伽教中五佛是也。其五佛者即尽虚空遍法界无尽无余佛聚成此五身也。而今云聚一切诸法者。一切诸法者。六度十八空三十七品禅定解脱百八三昧门五百陀罗尼门等。此宗意人法一体更无别异。为示此义改文云一切诸法。觉知此等诸法称为佛陀故云聚一切诸法成五佛身。一一诸佛皆具五智故云诸佛本体。如言诸佛诸法亦尔。故云诸法根源。此五智有二别者。牒如上五智判此亦有二别也。一自五智佛等者杲师云。自谓行者自身。他即一切众生也。四曼义云。问四种曼荼罗者。唯具法身如来所具众生所耶。答然具。问何。答具于此具有自他二义。问何。答一自二他。问于此自他亦有何种耶。答有之。问有几何。答有四种。问何。答一自之自。二自之他。三他之自。四他之他。问何自之自。他之他亦尔。答自之自者自本觉佛。自之他者自烦恼身。他之自者他本觉佛。他之他者他烦恼身(文)。于此四种中今自他者。当自之自与他之自也。他五智佛亦二者。谓于他五智亦分先成就未成就。先成就者。谓已成佛释迦弥陀等是也。未成就者。谓当成佛一切众生也。异本即身义云。问他亦有种耶。答有二种。一先成就者他二未成就者他。问先成就者何。答先者已成佛未者未成佛(文)。先成就亦二者。此就前先成就亦分自他也。杲师云。异本即身义云。问先成佛有种。答有二种。一者因缘已成就。二者本觉已成就(文)校此文自先成就者。当本觉已成就。他先成就者。当因缘已成就也。且约先成就释迦如来料简自先成就他先成就者。依释迦如来久远实成之边本觉已成就也。约释迦如来因位为宝满梵士之时。初发菩提心今日成道边者。因缘已成就已。今就先成就分自他者即此义也。今自他分别异初自他之义。初自他者已身为自众生为他。今自他者。于先成就者一身上。本来成佛边为自。因缘已成就边为他也(此一段道范禅林等料简重重难甘心乎)。今助一解云。一自五智佛等者。自谓密教。他即显教。他五智佛亦二者。恐脱自字。当云自他五智佛。下云自他本觉佛。今当准知。一先成就等者。一切诸佛自然自觉故云先成就。一切众生虽具未显故云未成就。一自先成就者。自先成就谓密教佛。他先成就即显教佛。故下云此本觉有三种差别等。判本觉有显密有异也。自他本觉佛等者。此牒自他本觉具明本觉相也。法尔自觉者。述明先成就义。故下云自然自觉故名先成就本觉佛(文)。本来具足等者。明本有恒沙性德。释论(九丁)云。超于十地到无上地。圆满三身具足四德。
  故经云。薄伽梵金刚界遍照如来。以五智所成四种法身。于本有金刚界自在大三昧耶自觉本初大菩提心普贤满月不坏金刚光明心殿中。与自性所成眷属金刚手等十六大菩萨及四摄行天女使金刚内外八供养天女使。皆已微细法身秘密心地。各于五智光明峰杵出现五亿俱胝微细金刚遍满虚空法界。诸地菩萨无有能见俱不觉知(文)。
  二教论下引此文自注云。金刚顶一切瑜祇云。一时薄伽至遍照如来(此以总句叹诸尊德)。以五智所成四种法身(谓五智者。一大圆镜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观察智。四成所作智。五法界体性智。即是五智佛也。四种法身者。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变化身。四等流身。此四种身具横竖二义。横则自利。竖即利也。深义更问。)于本有金刚界(此明性德法界体性智)自在大三昧耶(此则妙观察智)自觉本初(平等性智)大菩提心普贤满月(大圆镜智)不坏金刚光明心殿中(谓不坏金刚者。总叹诸尊常住身。光明心者。叹心之觉德。殿者明心身互为能住所住。中者语密。亦离边义。此是三密离彼五边百非独住非中之中。等觉十地不能见闻。所谓法身自证之境界也。亦是成所作智。三密业用皆从此生。已上五句总明住处。住处名则五佛秘号妙德也。密意可知)与自性所成至身语心金刚(此明三十七根本。自性法身内眷属智)各于五智至俱不觉智(此明三十七尊根本五智。各具恒沙性德。若约次第有出现之文。若据本有俱时圆满如是诸德)宗家一义五佛为住处。今依此义。助一义云。薄伽梵金刚界遍照如来者。明教主也。大日经疏释教主云。薄伽梵即毗卢遮那本地法身(文)。本地法身即自性法身。是此经教主也。金刚界者。心王之异名。疏第八释●字云。大因陀罗心王金刚界(文)华严第二十七(十向品)云。愿一切众生得卍相庄严金刚界心(文)遍照即毗卢遮那翻名故。义与心王毗卢遮那同。心王毗卢遮那。即本地身此经教主也。以五智所成四种法身叹教主德。此本地法身具自性等四身。是此四身各以五智成故云五智所成四种法身也。于本有金刚界等者。正明住处。
  心殿中者。经于中两字第七转境于声也。与自性所成眷属等者。明眷属成就也。故注云自性法身内眷属智。一一眷属皆悉金刚自性毗卢遮那法身互体故。云皆已微细法身等。夫法身者。具无漏微妙色相故。墙壁不碍犹如虚空故云微细。藏记云。凡佛者舍有漏五蕴身。有无漏五蕴微细身。瑜伽十二明三摩呬多地中云。微妙者。自地烦恼不爱味故得安稳道者所得道无退转故(文)(微细梵云●●亦云微妙安稳亦●●义也)婆沙七十三云。问中有微细一切墙壁山崖树等皆不能碍。此彼中有为相碍耶。有作此说。此彼中有亦不相碍。以极微细相触身时不觉知故(文)应知微细即无碍义。中有色相其尚如是。而况法身微妙色相乎。各于五智光明峰等者。明无际智。以此等故今引此经证于五智三十七智及尘数眷属等义也。诸地菩萨等者。杲师云。显教十地菩萨等也。慈觉释云。诸地菩萨俱不觉知者。是约显教诸地菩萨。若约秘密根凡夫具缚尚得圆智。何况秘教诸地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