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大日经疏私记第七

  沙门昙寂撰
  住心品第一之余
  时彼菩萨等下。已下明别序也。勘注云。当经别序者。现自受已下三身等(云云)指心云。二教论意。已上自性身。说法。自下受用身说法(云云)是皆依宗家而解也。愚按。宗家以金刚顶四种身义直解经文。是一家别传。而与疏不同也。然古师皆以家家义而解疏释。犹如圆凿方枘互不相容。非但失疏意。亦不得宗家之意耳。今此疏意。当段明现瑞相。故举法华瑞相因缘指示而已。现瑞有二。是初普门瑞相故。经云毗卢遮那加持故等。二一门瑞现。下经云乃至莲华手像貌。疏释云。非但示现佛身充满十方一切世界。所现金刚菩萨等身亦复遍一切处也。是以验知。二重现瑞即表●字导师及百光遍照义也。普贤为上首等。指心问答出多义(云云)皆非疏意也。今云。略举二尊摄万德尽。普贤见于法界。以为悲德。金手见金刚界。即持智德。万德虽多都摄悲智。故举二尊。以对无尽庄严也。又普贤是三密平等体(如上疏释)金刚手亦主如来三密。故与所说法门相应故。略举二尊以为瑞相也。又普贤是大眷属上首。金刚手即内眷属上首。故举二尊也。谓将说下释中先明现瑞之所以也。此平等法门者。上所云心语意平等句法门。是总指此经正宗文也。自在加持者。谓法身加持也。上疏云住于自在神力加持三昧。普为一切众生。示种种诸趣所喜见身(云云)具如上解感动大众者。勘注云。此中大众者。则自性法身所化。普贤秘密主等大众也(文)今云。是加持身。说法之瑞相故。普贤秘密主以为上首。有无量当机众。故上云群机嘉会时。何只法性身菩萨乎。普门境界者。即普现色身也。秘密庄严者。现无量三密。庄严法身也。不可思议等者。皆●字义。谓自在加持。从阿字法身而起故。入秘密位品云。诸佛甚奇特。权智不思议。无阿赖耶惠。含藏说诸法。乃至说如是音声已。还入如来不思议法身。第十六(二十五)释云。复次前偈云。奇哉者。梵音奇哉。即于初首而有阿声。此偈已表法竟也。此即是本生义。能生一切诸法。谓如来身所示种种形声。皆从阿字而生也。时出种种形竟。还入佛身支分。又复还入如来不思议法身之中。各随所生之处而入。故经云又复入如来秘密法身不思议。此不思议梵音阿真底。亦有阿声。意明从阿而出又从阿而入也。此两头上下指两阿字。明一切法出入。即同法界之体也(文)。未曾有者。梵云阿浮达摩(见十二部经中)是亦初有阿字也。又转字轮品。云希有开敷眼。出现品云未曾有开敷眼。若依此说希有但是●●●之翻名也。因彼疑问等者。金刚手。见现瑞之迹而。发云何得一切智智问。是正示说听仪式故。简无问自说也。闻者者。谓当机众也。勘注云。传闻者(文)非是疏主意也。深入语义者。语谓说法。义谓义趣。由听说法悟其义趣。即依世谛而入第一义也。智度九十九(二十三)云。说般若波罗蜜者。因世谛名字语言。欲示众生第一义不动相故。如法华等者。举其例。具如勘注。
  复次普贤下。明具普贤等眷属之所以也。诸仁者者。第四云。梵音尔你。名为仁者。又云以降四魔故。名为胜。故偈具翻其义。谓之仁胜者。第十五(二十三)云。仁者佛名越众生。谓过人也。仁者是寂根得胜也(文)。此菩萨金刚皆是毗卢遮那差别智印。故归其本而称仁者。或可。分具其德故云也。●●音仁。仁恐是梵语。无量寿称仁胜者故。●●亦具慈悲义。即仁义也。仁者无敌。仁亦胜义。应思之。如是境界者。上所谓三业平等句。是即诸佛自证境界也。此诸仁者。悉从三业平等阿字法界体。而流出故。云久已通达也。然此诸解脱门者。为释次经文。先明其所被机也。诸解脱门者。今有二义。一者解脱即门也。中胎菩提心名解脱门。是诸圣者所游入故。称门也。华严大疏第二。释得于诸佛解脱之门文云。言解脱门者。佛果障寂大用无碍也。故称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通智游入故号门也。证契故名为得。此解脱即门。佛得其总众海得别(文)今从中胎解脱门而流出。故云所现诸善知识等。二者。依主得名。解脱如前。此诸仁者入解脱之门故。解脱之门依主释也。第十一(四)云。此流出名为门。是梵音多含。今此中意明流出也。谓从自证法界佛心(中胎)而流出无量巧智之门。即是如前一一菩萨金刚各是如来内证之德。从此现法门。门有传法摄众生者。引彼一类。从此门入而到一切智智之地。佛意令彼各说入实相门。若有众生种彼根性者。当生喜悦发起善根。即从此门成胜进行。住于如来安乐之行也(文)谓一一尊皆从法界流出故。流出名门。门即诸尊故。云无量巧智之门。又此诸尊为门。从此门而入中胎涅槃。故云解脱门。此疏处处释多此义也。各引无量当机者。众旧解(云云)余如上辨。疏主实义。不二加持身以为教主。现加持身之本意。实在引当机。若不引当机。现身说法亦为何用耶。此中释相丁宁教示。请当熟思。如来加持等者。合经也。意明欲饶益此当机众故示此瑞相也。
  如师子下。正释经文。师子王喻教主加持身。经云毗卢遮那如来是也。将欲震吼者。喻后本说。必先奋迅等者。喻今现瑞。呈现材力者。正明现瑞相也赭白马赋云。汉道享而天骥呈才(文)财与才通。集韵云。才通作材。辨才天之才或作财。亦当准知。呈韵会。驰贞切。现也。广韵。又示也。然后发声者。正喻本说也。
  如来下合法也。如来合师子王。将欲必定等。合震吼。仁王青龙疏第二(二十四)云。梵云僧(思孕反)伽娜娜。此云师子吼(文)嘉祥胜鬘疏第一云师子吼者。叹其说也。外国云呵梨。此云师子。汉书中说师子黄色。然实应具五色。但见其黄色耳。形容亦不过大。但以威猛能伏诸兽。为兽中王。馥法师引思益经解师子吼。有其多义。略说三种。一如说修行。二无畏说。三决定说。所说如所行。所行如所说。无有虚说。故名师子吼。二无畏说者。世俗云。小圣见大圣。神气尽(矣)而胜鬘亲于佛前对于胜众。纵任辨才阐扬妙法。无所畏惧。故净名云。演法无畏如师子吼。乃至师子吼名决定说者。此借师子性情为喻。如师子度河望直而过。若使邪曲即是回还。菩萨演教义亦如是。依究竟理说究竟教。若不究竟即便不说。故下文云。师子吼者。一向记说。一向记说者。犹是决定说也。又菩萨说法。能上弘大道。下利群生。邪无不摧。正无不显。故下文云。决定宜唱一乘了义。又能摧伏非法恶人。是故为师子吼也(文)又涅槃经二十七曰。师子吼者。名决定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文)宣说一切智门者。次经金刚手发问一切智智法门。一切智门者。五种三昧。四重圆坛无尽庄严。即是众生所具无尽庄严故。与涅槃所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同。故云必定师子吼也。奋迅者。第九(十三)疏释出广长舌相句中云。此中言出者。梵本正翻当云发生。旧译或云奋迅。出此广长舌相。即是如来奋迅。示现大神通力。故会意言之也(文)又第十四(十四)云。奋迅是流出义。是流溢义。如师子王在深窟中。安住不动。有时出穴。频申奋动。即是。其身本不动。今则离其常处而动故也。佛亦如是。安住如是甚深密藏之中。若非如来加持神力。则微妙寂绝不可得示现。今乃未现无尽身口意种种形声。遍满法界。即是诸佛奋迅也。具如第九卷及十四记辨之。
  所谓庄严下。释庄严字也。从一平等身等者。谓从法界身一平等三密。而现三重曼荼罗诸尊三密。是云无尽庄严。入大智灌顶地。合身口意为一。故三密平等云一平等。即三昧耶义也。第十三释入佛三昧耶云。三迷者谓佛三身。谓法报化合为一。教化众生也。亦体同阿字之门。无相离相故云等也(文)。可知一平等者。即阿字一道义也。庄严梵云●●(花严之严也)理趣经七母种子●。释云。毗欲字一切三有不可得。●欲字。一切乘不可得。由三有有情种种爱乐胜解不同。是故如来出兴于世。说五乘。所谓天乘梵乘声闻乘缘觉乘大乘。是故佛楞伽经中说。乃至心流转。我说为诸乘。若心得转依。无乘及乘者(文)此五乘即与五种三昧同。五种三昧道是三重坛诸尊。即是毗卢遮那无尽庄严也。无乘及乘者者。即一平等也。第七云。就此经宗。则五种三昧皆是开心实相门(文)第十一(十二)云。大庄严清净藏三昧。此如来不思议依自证之法。无量定智诸力以。自庄严清净者也。即是真言体也。此是如来众德之藏。无尽庄严无有缺减。具足成就相也。第十四(十)云。先运心思惟毗卢遮那无尽庄严身。周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如来。亦如是。一一无尽庄严身。周遍法界。从十地乃至初地诸菩萨。分证庄严身。无量无边满于法界。无有间隙。如胡麻中油(文)谓法佛身密体具无量身密德。是云一平等。差别无差别即真谛也。一切威仪谓诸尊威仪形色。无量差别是无差别差别。即权迹也。从一切平等身者。谓法佛身密。从一平等语者。谓本地身语密。从此流出无尽音声也。一平等语者。即●字门第十一(十二)云。即时世尊。从三摩钵底中出无尽界无尽语表。依法界力无等力正等觉信解。以一音声四处流出也。谓从阿字出三字成四字。合为一。而遍布一切处也。声门字出亦遍一切也(文)又云。以从此阿字而出声故名门也。此阿字即是佛口。即是佛心。即是说者。即是闻者。法界依力。无等之力。而生平等语表。出无量声。即是如来普门。导利之语业作用也。一平等心者。亦本地常心即●字义也。第十二(二十三)云。此阿字门即是一切佛心也。今此偈中。说此阿字者。即是说自证法中一切语意。中虽有所说。然此内证之境。终不可了知。由自证得不可说故。佛虽自叹美。即是称叹此阿字也。现一切本尊者。抄出多解(云云)愚按。本尊梵云沙也地提婆多●●●●●●。是所观体心所住处。故云无非三昧。●●●与三摩地通同(园云●●●千文义云。●●●唐梵是例也)。三摩地旧云三昧。此云等持。亦云心一境性也。行者谛观本尊形相。一心不乱与本尊三昧相应故。本尊是所观境界。故称三昧。即身义云。若人真言行人手作印契。口诵真言。心住三摩地。三密相应加持故。早得大悉地。又一平等心者。即心王。本尊者谓心数也。心王如来成自然觉。一切心数入金刚界中。成内证差别智印。此一一尊随缘亦为行者所尊。故云本尊也。第十(二十八)云。字真言观即是真言身。声真言观即是真言主。句义观即是真言体。即真言心也。第十四(二十二)云。意密者。即是本尊瑜伽之观。亦随四重方位。各各不同。与此相应。即入如来意密之藏(文)第十七(八丁)云。自真实者。谓自特真言手印。想于本尊。以专念故。能见本尊。本尊者。即真实之理也。非但见本尊而已。又如实观我之身。同本尊故。名真实也。
  然此一一下释无尽义。先浅略义。十佛刹微尘一一三业。无量无边。故云无边际。非是算类譬喻之所中能知。故云不可度量。若深释者。无尽即无相义也。一一三业与法界不异故。不坏三业差别之相。即相无相。无相之相无相不具。故云无边际。若是无相以如来五眼谛观。尚不能得其像貌况余肉眼非是思议境。故云不可度量。十二真言中云。●●●●●无尽也。十八(二十八)云。种种庄严。率种种等(十四义释。作六十种等)以要言之以无相庄严也。十四(二十八)云。无尽者。即是无相之别名。由无尽故。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有动摇。以要言之以无相庄严也。华严大疏十九上。(五十)释经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文云。若依旧译。云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则三皆无尽。无尽即是无别之相(文)此庄严相。从无相法身而流出。与无相法身无二无别。以无相故。一一三密遍于法界。无有边际。即以无相相庄严法身。谓之无尽庄严也。
  如来秘密惠经云下。引经证无边际义。智度论第十(二)云密迹金刚经。恐是译语之异。金刚手或云密迹金刚。金刚即惠义。故云秘密惠。十二(七丁)云。金刚喻如来秘密惠也(文)然义释。也字在秘密意下。接无尽庄严经文。恐今疏为正。智论第十。有二因缘。初明目莲因缘中。引密迹金刚经。与此大同。次明除疑天女因缘中。引诸佛要集经。论云(四)文殊师利到诸佛集会处。有一女人。近彼佛坐入三昧。文殊师利入礼佛足已。白佛言。云何此女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佛告文殊尸利。汝觉此女人令从三昧起。汝自问之。文殊尸利即弹指觉之。而不可觉。以大声唤亦不可觉。提手牵而不可觉。又以神足动三千大千世界。犹亦不觉(乃至)文殊尸利白佛言。世尊我不能令觉。是时佛放大光明。照下方世界。是中有一菩萨。名弃诸盖。即时从下方出来。到佛所。头西礼佛足。一面立。佛告弃诸盖菩萨。汝觉此女人。即时弹指。此女从三昧起。文殊尸利言佛。以何因缘。我动三千世界。不能令此女起。弃诸盖菩萨。一弹指便从三昧起。佛告文殊师利。汝因此女人。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是女人因弃诸盖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以是故。不能令觉。汝于诸佛三昧中。功德未满。是弃诸盖菩萨。三昧中得自在。佛三昧中少多入。而未得自在故耳(文)解云。弃诸盖菩萨者。即除盖障。女人者即今除疑天女。以余观之。即是除盖障之眷属。除疑怪尊。是以云因弃诸盖菩萨。初发菩提心。文殊是智。智必依定。故云依此女人而发菩提心。定是本寂。智为动相。所以不觉也又除盖障三昧名悲力三昧。若非悲力。何能得令彼定起乎。所谓诸佛依往昔大悲愿故。自起自证而赴化他。亦即此之谓也。然对此中事异义同也。此中标记。诸佛神变加持。无尽庄严相。非因智所量也。目●犍●连●与●●●(吉庆义)字体同也。第十六(十一)云。七母同用没檗罗印。前引理趣经。七母种子●。含有相乘义。故知。目连表初二劫有相智力。上至梵天者。表初劫智。往诣他方佛土者。表第二劫智也。尔时除盖障者。表第三劫无相智力。无相亦有浅深。故(乃至)佛三密。第三劫智力。所不能测也。故第三(二十一)云。复次初劫智惠。犹与二乘共行。非深般若。乃至第三劫等虚空心。无边智惠。一切二乘不能思议。乃名深般若。堪作秘密行阿阇梨就秘密中又渐次转深。乃至佛为十地。说般若。则九地非其境界。唯大毗卢遮那得名究竟阿阇梨也(文)。即此之谓也。经云除盖障等者。此菩萨初入金刚宝藏。证三密平等故。对佛之究竟三密平等。故先举此尊。以显佛三密无边际义也。目连是神通第一弟子。所以令目连寻之也。智论但举目连。不出除盖障也。欲知佛身量者。论云。是时目连。心念欲知佛声近远(云云)尔时除盖障下。菩萨自往测也。及以目连者。有人云。及疑乃字。过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者。前明目连。唯云他方。今云十方等。智力广挍可见。
  还归方见除疑天女者。除盖障眷属。在除疑怪菩萨。梵云憍都褐罗。真言●●●(无惠也)●●●(截断也)释云。截无知令智惠生。亦是决断之义也。犹如能断金刚般若之义也(文)。如来三密表金刚实惠。除疑天女表实相定。智依定生。故云我未发心时是天女已能住此三昧也。是明定惠俱无尽。而非因智所能量也。
  无量天鼓者。表除盖障无相智力也。第四(二十一)云。次于北方观不动佛。作离热清凉在于寂定之相。此是如来涅槃智。是故义云不动。非其本名也。本名当云鼓音如来。如天鼓无形相亦无住处。而能演说法音。警悟众生。大涅槃亦复如是。非如二乘永寂都无妙用。故以为喻也(文)涅槃智者。除盖障种子●字。第十四(十)释●字云。若菩提心清净。除一切盖障。即是大涅槃。更无他义也。又第八释寂(灾)真言种子●字云。能焚除一切障盖。得大寂涅槃也(文)除盖障种子●字即涅槃智也。须弥山王者。是不动义。以喻实智惠(见第五卷疏)。●字即涅槃智。不动摇义。除盖障真言释。●字傍二点云不动点。又涅槃金刚三昧。亦名不动三昧。故以●●为喻也。又第八地名不动地。即是除盖障无相智也。又鼓梵云●●(千文)●有除义。●即盖障故。●●是除障义也。或作●●(杂名)含第一义智义。即除盖障无相智也。即是无边际义者。●●●●(除疑)所含义。●●有超越义。●●三世义。此三昧超越三世。即无边际义也。●●黑色。黑色中胎深玄色。大涅槃义。越八叶●●绝方所(●●时方义也)是云无边际。此是唯佛与佛境界故。除盖障智力所不能量也。
  如是毗卢下。正明今加持身无尽义也。毗卢遮那即教主加持身。加持身非一。一一皆遍满十方也。
  是一一下明十方所遍一一教主义。各有十佛刹微尘眷属也。如胡麻油者。第四(九)云。毗卢遮那无尽庄严身。周遍法界(乃至)无量无边。满于法界。无有间隙。如胡麻中油(文)略出经第一(十一)云。诸佛遍满虚空。犹如大地麻油。津腻满中。金轮时处云。复谛观诸佛遍满虚空界界塞(普贤化他天轨。作测塞虚空中)六波罗密经云。云何名一庄严三昧(乃至)又一者。名遍一切处。譬如麻油遍麻中。无生法亦复体遍一切。是名一庄严三昧(文)解云。一庄严者。即一平等庄严也。●●●者。遍一切处义。平等义亦一义。故云一庄严。慈觉教王经疏云。言如胡麻者。取油麻津腻满中。以譬诸佛遍满之相(文)何故以麻为譬者。麻梵云●●。如如无相义。一一本尊不离本地常身。如如无相体。以无相故遍满法界。故以为喻也。指心云。或可读乱脱。遍满法界一句可安上相好下也。今详依第四疏如胡麻油四字置隙处下文义俱稳。是云错简。非乱脱也。
  又如国王下。释藏义。此藏梵云●●。第十四释示现如来庄严藏云。此中藏者。梵音偈河●●即是流出无尽庄严。奋迅示现不可穷竭。犹如大空之藏。第十一(二十)释虚空藏转明妃云。又藏者。如人有大宝藏施所欲者。自在取之不受贫乏。如是虚空之藏。亦复如是。一切利乐众生事。皆从此中出。无量法宝自在受用。而无穷竭。名虚空藏也(文)虚空藏梵云●●●●。与●●通同。具如第十四记辨之。
  复次下。为释非从毗卢遮那已下文。先明此加持相从因缘生也。然释显文似明佛威神力。而佛护念必由行者三昧力。故次明般舟三昧。明由感应因缘而有此义也。内修般舟等者。明内外感应相也。与止观文大同。止观二之一(十七)云。常行三昧者。乃至此法出般舟三昧经。翻为佛立三昧佛立三义。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能于定中见十方现在佛在其前立。如明眼人睛夜观星。见十方佛亦如是多。故名佛立三昧(文)智度第四(七)释阿鞞跋致中云。复次得三法。一者若一心作愿。欲成佛道。如金刚不可动不可破。二者于一切众生。悲心彻入骨髓。三者得般舟三昧。能见现在诸佛。是名阿鞞跋致(文)般舟即念佛三昧也。华严毗卢遮那品云。尔时大威光童子。见彼如来成等正觉。现神通力。即得入念佛三昧。名无边海藏门。大疏第十一(二十六)云。智度论云。菩萨以般若波罗蜜为母。般舟三昧为父。般舟即念佛。此翻为佛立三昧。良以念佛即真涉事。与方便同。故得称父。又念佛成佛是亲种故(文)念佛三昧有地前地上两义。此中所明。是地前相。即第二无畏。本尊三昧众相现前位也。第十(二十九)云。又想月轮圆明清净。观字轮。在此轮明净心中。如前成就。此即净菩提心义也。由三业平等清净。能见诸佛相。净菩提心与念佛三昧相应。明了无碍。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也(文)第十一(十六)云。或自身为本尊。而置心字于心上。故云以心置心等也。如是观时作极净无垢之观。以一切心本尊常尔故。如是观净之时。以不外缘安住不动。不分别一切法相。而不生妄想。尔时与观佛三昧等相应。譬如净眼之人面对明镜。此中镜者。即是观本尊心上圆明清净无垢。所谓极微者。谓初观种子字时极令细小。以是心种子故也(文。此皆未等引位。即与第二无畏同也)。能以父母生身等者。明地前分段身所得也。智度三十三(十四)云。问曰。如般舟经说。以般舟三昧力故。虽未得天眼。而能见十方现在诸佛。此菩萨以天眼故。见十方诸佛有何等异。答曰。此天眼不隐没无记。般舟三昧离欲人。未离欲人俱得。天眼但是离欲人得。般舟三昧忆想分别常修常习故见。天眼修神通得。色界四大造色眼。四边得遍明相。是为差别。天眼功易。譬如日出见色不难。三昧功难如夜然灯见色不易。天耳亦如是。如暗夜无云等者。暗夜喻清净法身。清净法身。与无明烦恼不相应故。云无云。众星庄严。即法身万德也。夜梵云●●●(见藏品疏)●字引点阿字。阿字无义也。●即无尘垢尘垢即清净也●如如无垢三昧。即是如如法身也。华严第七十(入法界品)善财童子。称赞普救众生妙德夜神云。我见尊妙身。众相以庄严譬如空中星。一切悉严净(文)又云。其所得解脱门。名法界方便不退藏(文)解云。●字名救世尊师。即普救众生也。文殊此云妙德(文殊种子●字也)即佛加持神力三昧普现色身义。亦即转字轮义。验知。此夜神名亦具●字百光遍照义也。又法界方便者。法界即●字中胎藏。方便是百光遍照。又即法界现起●●●义。方便是发起义。故善财叹云。众相以庄严。譬如空中星。即百字门。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庄严法身也。又孔雀经下云。宿有二十八。四方各居七。执曜复有七。加日月为九。总成三十七(文)即三十七尊。三十七尊罗列。即是佛立三昧。法界现起也。文殊庄严经上(十六)云。说三解脱门毕云。作如是见。是故名性印法门(即海印三昧。海印三昧即诸字门。见守护经)于彼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相庄严星宿积王。本愿殊胜。若有众生见其貌者。必定当得三十二相文印品一切宿真言云。●●●(诸宿也)●与●通。即是●●●字轮。字轮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见百字持诵品疏)又字轮即三重诸尊。即无尽庄严也。
  然此境界下。此一段释。通上下文。何者。次非从等经文转释上无尽庄严故。故今豫释次经意。以明无尽庄严从缘无生义也。此境界者。指上无尽庄严。然经云非从毗卢等。故且但明他生。疏具四生推捡也。
  当知下。释起灭边际不可得义。如是庄严者。即指上无尽庄严也。显时无所从来者。释经起字。隐时等者。释灭字。毕竟平等者。释边际不可得。谓如来加持。常恒不变。应法界机。未曾起灭。是以隐显在机机兴即生。故云无所从来。缘谢即灭。故云隐时无所去也。隐显无二。唯一实相。与本地身。无二无别。故云毕竟平等也。毕竟平等者。不可得异称也。如者指本地身。是大总相法门体。故云如也。故疏第六释中胎深玄色。云寂灭真如心要明中位。云毗卢遮那如来真如法界智处中位也。
  故经云下合经也。然旧师皆故字属上文而读者。非疏意也。已下经文皆转释上文故。故字须接次经而读也。此一段经总有三节。初非从等者。明非他生。上既约四生释毕。一切起灭下。次明起灭不可得义。亦上释了。而毗卢遮那下。第三明于无起灭中示现三业。如次下释。此转释等者。总释一段经意也。谓转释上现瑞无尽庄严义也。然旧师皆依四身义。解为变化身说。非疏意也。所以无尽下。述明转释意。言此加持身。不异本地常身。故云无尽也。无尽者约竖。如是庄严。竖彻一切时。越三世故。无边约横。横遍一切处故。
  以不异下。明无尽无边所以也。谓无尽者。不异本地常住不灭德故无边者。不异本地遍一切处德故。
  虽常无起灭下。正释第三节经。述明遍一切处常住不灭义。常无起灭者即常住不灭义。而能以一切等者。即遍一切处义也。第十四。十二真言释云。●●●。谓于一切十方三世一切时一切方所。超越无尽法界。而能普门利益一切也。最实道者。法华(药草喻品)偈云。今为汝等说最实事(文)第六(二十三)云。第一实无垢者。此最实事更无过上。名为第一实际。所谓自性清净心。以离一切暗故。佛之知见无复垢污。皆是转释本不生义(文)上云三平等句法门者。即是阿字义。故第二十(十七)云。然此三事皆缘生法。缘合而有。都无自性。不生不灭。即是阿字之门。法界之性(文)今现无尽三业者。为欲说三平等句法门。是云最实道。又守护经。三密云三真实(具如第十七八丁释)三真实者。即阿字法界。体性。不生不灭义即最实道也。轨匠其心者。第三卷(二十丁)云。此惠犹巧风能轨匠歌罗逻使百体成就(文)此中亦尔。如来说法巧风。轨匠一切众生心。令成佛道也演密解(云云)今云。轨匠是连绵语。不可分为二义。言如工人能造成器物。故云轨匠也。
  经云又现下。已上明普门瑞相毕。已下明一门瑞相也。又广前相者。上无尽庄严相。虽遍十方。但是示现佛身。未现随类广普身。今次明之。故云广前相也。言非亦现等者。前现佛身表实智无尽。此中明方便智广大义。例如刀印及索印刀种子●。第十三(十四)云。诵此者能令行者满三身。以此字中有三义。即是法身现也(与今佛身同。可见)又释索印云。如来以此信解之力。普门示现种种类形。或作大忿怒事。或为持明之仙。具大力势。折伏摄受无量众生。咸令获于如来妙果。即是大索广普。同有情界义也。又真言中。●●●(普也)释云。此大索广普。如空无所不普遍也(文)今现随类身。是广普义也。
  且如下先明菩萨金刚等身遍于法界也。且如者。演密第四(二十一)云。且者不尽之辞。如即指斥之语也。法数诚多。且举四谛。世界无量直示娑婆。盖取一隅耳(文)今亦如是既云无尽庄严。非但十佛刹故。且举十佛刹而指斥也。此十佛刹等。是举上首也。如是一一下。明其眷属诸尊亦遍于法界也。皆如毗卢下。例同上普门现瑞毗卢遮那无尽庄严迹也。如因陀罗网等者。主伴重重。周遍法界。互不相妨。以喻帝网也。华严玄谈第六曰。如天帝释殿。珠网覆上。一明珠内万像俱现。珠珠皆尔。此珠明彻。互相现影而无穷尽(文)今略举三下。明略举三圣之所以也。凡胎藏部三部为要。诸尊无量摄三部尽。法门实多摄三法尽。方便非一摄三方便。故举三圣摄于诸尊也。第五(十九)判一万荼罗云。大凡此第一重上(东)方。是佛身众德庄严下(西)方是佛持明使者。皆名如来部门。右(北)方是如来大悲三昧。能滋荣万善。名莲华部。左(南)方是如来大惠力用。能摧破三障。故名金刚部也。是入阿字门。一切诸法不生。是法身义。入娑字门。一切诸法无深着。是莲华义。入嚩字门。一切诸法离言说。是金刚义。如下字轮品中以此三字。统摄百字。意在此也(文)第十五(十五)云。次答色及形类。然大略有三部。毗卢遮那是佛部。即是如来法界身。白色。次观世音是阿弥陀佛也。其身黄色。次金刚藏即是释迦牟尼。其色黄色(即杂色也文)执金刚者。举金部上首也。智慧门者。金刚手所持内德。人法相对故云对也降伏者。明外用方便也。第五云。摧破三障是也。普贤者。普贤是初发净菩提心义。即毗卢遮那之圆因。故为佛部。第六云。洁白是毗卢遮那净法界色。则一切众生本源。故取为相(文)如如法身者。即净法界。净法界即●字也。第八释寂灾真言种子●字云。本体白色(乃至)以本性净故。有息灾用(文)普贤即●字门。金刚手●字。观音●字。可知。又金手般若。普贤法身。观音解脱。即三德也。增益方便者。第五云大悲三昧。大悲即增益也。指心云。问观音莲华部尊也。莲华部敬爱法也。何云增益耶。答(云云)或以花叶可爱色为敬。以众实俱成故为增益(云云)愚按。今以五部摄三部故。观音为增益也。云何摄者。第十五云。金刚藏即释迦牟尼。又依心要等。以东方阿閦佛。为金刚部主。又第十五云。金刚部一向降伏用。其色杂色也。又云。杂色谓具五色(五色即黑色。即北方色也)又赤色为东方降伏色。又东方阿閦。此云不动。又北方尊亦名不动。不动是大摧伏义也。故知。此中北方摄东方也准此西方摄南方。东北一双。南西一双各取方始终。以为二部也。第六(十四)云。复次。白寂灾色。如来部义。故最初。黄色增益色。莲华部义。故第二。赤是降伏。金刚义(云云)又第十三(初)下黄色时。想迦字。作真金色(文)其佛南方华开敷佛也。是大悲义。观音种子。南西相同是亦一证也。
  举此三点等者。此三尊即法身般若解脱。胎藏曼荼罗。●●●三字。摄万德尽。三部即三点也。又第六(十五)云。当先建立内心秘密莲华藏(中台)竟。次造第一重伊字三点诸内眷属(云云)指心云。但经疏现图中。于第一重有金刚手观音。无普贤。可决定(云云)愚按。第六卷所出。所传图。上方遍智院。右方观音院。左方金手院。总为第一院。遍知法身。观音解脱。金手般若。即三点也。前所引。第五卷疏。亦此义也。普贤如如法身者。是佛德也。于第一重虽无普贤。此中普贤义当遍知院佛德也。夫胎藏曼荼罗三部为宗。故凡有三数者。皆具此义。故今三圣判为三点。何必属曲论有无乎。又普贤者是毗卢遮那之圆因。勇健菩提心。真言中●●●●者。即是也。第九释高峰真言中云。又于无量劫以来。常以此诃字真因。具修佉字万德。一一如金刚不可破坏。今众德已满。诸力悉备。亦当以此法幢高峰观三昧。大摧法界怨敌。普护众生(文)此释与三角义同。应知普贤菩提心者。即大勤勇也。无量不思议者。无量梵云●●。不思议云●●●。皆具阿字。妙用者不思议神通事业也第十五(十六)云。亦随一部中。自有三事分别。如佛部中自有息灾增益降伏也(乃至)如佛部者。当知莲华金刚。类可解也(文)一部各具三法。所谓即空即假即中。阿字不思议三法。是云不思议妙用也。
  所云等者。释经等字。谓等取第三院也。今现瑞。总有三种。现佛身者。是中胎藏。次现菩萨金刚等。是第一二重。今是明第三院。现三种瑞相者。意为对行者上中下三种成就也。第十五(十五)云。亦如是三事相应。即成也。就中复有上中下差别。谓息灾为上。增益为中。降伏为下也。第六(十八)云。且就有相瑜伽。自有上中下三种。上谓观毗卢遮那等诸如来身。中谓观观音文殊师利等诸菩萨身。下谓观因陀罗等随类之身。一一如曼荼罗所示。色像威仪秘密标式或印或字但一心住缘不复驰散。即彼尊三昧门(文)乃至者摄取二乘及寂然界菩萨。第二十(二十六)云。乃至令成就世间八心以来。即是外院之位。次渐渐向里。及二乘亦在此内(文)以外现等者。勘注出多义(云云)今云演密为是。指第三院云外现。下疏或云外院。或云外曼荼罗等。是也。言具缘品及秘密品。说曼荼罗中。具明诸天形相。指此云例可知也。因辨。抄一义指现图曼荼罗(云云有人亦取此义)此疏始终未曾见有现图曼荼罗说。何缘为此解乎。况且文势非指现图。读者可知。
  如是等下。释普于十方已下文也。是初释普于十方等义。如上加持。横遍十方无有边际。皆由机感因缘而生故。云种种因缘等。如是等菩萨金刚。三业化仪。是云无数方便。普门应现者。释宣说两字普门即无尽庄严也。第六(十八)云。若总观如是普门大众。一心住缘而不驰散。即是普眼三昧。亦名普门世间三昧门。虽深浅不同下释真言两字。真言谓三密诸尊各各三密。浅深不同者。约所说法。即五种三昧道也粗细有异者。约能化身。即四重檀菩萨金刚等。各各三业也。然究竟其实等者。释道义。道谓会义(见第十五)诸尊三密各各不同。与本地三密同一无二。是云会。故次云无非秘密加持。即明本地加持无二义。此有二义。一者秘密谓本地三密。本地三密等觉十地不能见闻。况凡夫乎。故云秘密。从本地身平等三密。流出无尽庄严。是云加持。秘密之加持。依主释也。二者此等诸尊。悉皆毗卢遮那。更无浅深故。云秘密加持。秘密即加持。持业得名也。第三(十九)云。又今现随类身。而言现如来身者。明本迹俱不思议加持不二。岂欲令独一法界作种种形耶。行者如是解时。观毗卢遮那与鬼畜等尊。其心平等无胜劣之想。则从一门而见心王。是故作佛事也(文)。
  各能开示下。释清净句也。如来清净知见者。谓自心实相。即清净句也。第十二(十三)云。今欲教彼众生。令尽识心之实相。开彼花台。令得佛之知见。知见者如俗言心开意解。此意有理也。以心开故即入阿字门也。文总意明。加持之迹浅深不同等。皆无非为令众生开自心实相。所谓入一门者。即入法界之谓也。
  若离如是下。反显也。如是实相印者。谓秘密加持。五乘差别。皆悉不离本地实相。都以实相印印之。故云实相印。第六(二十一)云。尔时世尊。遍观察已。了知种种三昧道。同归一体。皆是佛乘。复为执金刚说一切三昧道中成菩提印。第五(八)云。次有一偈半。显示净菩提心如实相印。即是开佛知见使得清净也。此等释皆依法花文。方便品云。我以相庄严。光明照世间。无量众取尊为说实相印(文)意印成无量诸乘皆悉佛乘。谓之实相印。今亦即此义也。
  余皆爱见等者。谓若离此印。取五乘各各相。是云爱见。若离实相。皆是魔业。从爱见生故。智度第五(二十一)云。复次除诸法实相。余残一切法尽名为魔。如诸烦恼结使欲缚取缠阴界入魔王魔民。如是等尽名魔营侣者。营维倾切部也。侣伴也。营侣即眷属义也。
  次又释言下。上明法体性故。云开示清净知见等。是明法功用故。云顿觉成佛等。清净句者。阿字之门。自心实相。此经宗。直观自心实相心自证心。故云顿觉成佛神通乘。又上约渐次修入。此下约顿觉门释。清净智。谓佛树牙生。故经云复有芽种生起。又下经云正等觉显现。又第十一所释。第二正觉句者。即是也。清净即心佛体。所谓自性清净心。第十一(十七)云。平等清净离诸分别。剂此名见菩提之心。为初成佛种子。又(三)云。三有无余清净生者。合云如上所说之行亦同于空。除三有之障。令无有余。能生清净之法。所谓法性清净妙身之生也(文)大般若三百九十六云。佛告善现。我说一切法平等性。为清净法。世尊何等一切法平等性。善现诸法真如法界性(乃至)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性相常住。是名一切法平等性。此平等性名清净(文)句者。如上疏释。进行义。住处义。谓依此清净心。而进修住此清净处。名之为句也。顿觉成佛等者。下疏云。今真言行者。从初发心时。直观自心实相。了知本不生。故即时人法戏论净。若虚空。成自然觉。不由他悟。当知。此观复名顿悟法门也(文)。顿觉成佛者。显法速疾。神通乘者举喻。谓直观自心实相。了知本不生。安住清净处。不从他来。岂有何速疾。如此者乎。
  如余乘下。举权教菩萨以对明也。五密轨云。若于显教修行者。久经三大无数劫。然后证成无上菩提。于其中间十进九退。或证七地。以所集福德智惠。回声闻缘觉道果。仍不能成无上菩提。
  今此真言门下。明神通乘速疾得益也。此有二种。一世间有相成就。二者出世无相成就也。下亏法则者。三密相应义也。第二十(十一)云。然彼行者。据身印真言及本尊此三事和合故。本尊自降临道场。而来加被也。然此行者初行之时。尚是凡夫。自无德力何能即感佛菩萨等如是而应耶。但由彼佛菩萨先立诚言大誓愿故。若有众生。依我此法而修之。不亏法则者。我必宜应。或虽不来而遥加护之。若行人法则如法。而不应赴。即违本所愿故。不得不应(云云)乃至于此生等者。显速疾义。此生者。谓父母生身。等取不起于座三摩地等。故云乃至也。逮见无尽等者。明有相成就。即第二无畏。本尊三昧众相现前位是也。具如世间成就品疏。往见。
  若欲起升下。明出世成就。此有十一重。今约极位。故云即同大同也。第三(十九)云。经云。为彼从初发心乃至十地。诸菩萨者。谓初发净菩提心时。见此曼荼罗。已遍法界。升第二重。又逾广逾深。作十转开明。乃至第十一地。而后所见圆极(文)第七(三十)云。乃至至于初地。牙茎花苞等十心满时。一明门中开出十解脱门成千世界。皆是随分蒙授不思议果。至第十一地畔。于虚空云海明门中。一一皆见莲华藏庄严世界。性相形类展转不同。用作自身。自在无碍。是名不思议果满也。
  复次行者下。释所谓初发心已下文也。初发心者。谓初地也。第十八(三十)云。胎是初起。便即是如来所起处。以从如来性生。如来性生。是●字而生也。如是发心。即是初地位也(文)入阿字门者。谓见自心本不生际也。下疏(二末十四)云。前劫悟万法唯心心外无法。今观此心。即是如来自然智。亦是毗卢遮那遍一切身。以身如是故。诸法亦如是。根尘皆入阿字门。故曰离于根境。又(一末十二)云。本不生际者。即是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心即是阿字门。以心入阿字门故。当知。一切法悉入阿字门也。第七(十二)云。犹如闻一切语言时。即是闻阿声。如是见一切法生时。即是见本不生际。若见本不生际。即是如实知自心。如实知自心即是一切智智。故毗卢遮那唯以此一字为真言也。第十二(十二)云。今此阿字门亦不从外来。但从心生无别处也所以者何。以有方便修定故。其心渐净。以心净故。阿字现中。此阿字者即是一切诸佛之心。从心轮净。故能现阿字。由入阿字门故。即是成大果报相。故知。此果亦心得。其实无人能授与者。由自觉了而得之也(文)以要言之。入阿字门者。即入无生法忍门也。第六(十九)云。佛说一切空者。即是入阿字门。乃至无有少法而可得者(文)。华严第四十四(十通品)云。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无生法忍。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不见有少法生。亦不见有少法灭。宝积经百六十云。不见少法有生灭相。名不退法忍(文)即是从如来等者。明从本有性而生菩提牙也。金刚性者即本有菩提也。第十二(八)云。复次如上所说。即是阿字门。如来金刚性。而功德藏具足无缺。常住妙理之门也(文)梵音●●●●。此云金刚界。界体义性义故。金刚性者。即金刚界。金刚界者所谓心王金刚界。即●字门。不生不灭菩提心体也。牙者。所谓佛树牙。即修生菩提。即初地发心也。运运增进等者。明初地已上进趣不退义。即信解中行也。第三(二十八)云。此信解梵云阿毗目底(云云)下疏云。此经宗从净菩提心以上。十住地皆是信解中行。如来名究竟一切智地(文)此信解。梵云阿毗跋致。不退义同。故知。信解即不退位义也。菩提心义第五(十三)举今疏毕云。问若入净菩提心位以上。都无退义耶。答。天台初地初住已上。得三不退更不退转(文)此牙一生者。谓初发净菩提心。即不住义。是因句也。运运增进者。是精进义。初地住心乃至第十心。转深转明。菩提心相续。是根句也。更无退义者。是遍行义。果复为种。谓之不退。即初地果相。是究竟句也。乃至成菩提者。明从第二地至第十地。一一位中皆有三句。果复成种。转深转明故。云乃至。无上菩提者。第十一地穷极果也。初地为因。二地乃至第十地为根。无上菩提为究竟。是穷极果。故云无行所增等。第六(二十六)释佛地三昧道云。坚住佛地。即是于如来地坚固不动。名之为住。与前住字义殊。如人渴泛求水。已经历多时。忽得睹见清凉池。中间更无障碍。但一心进趣。无复异缘。是名补处三昧道。清凉池。希愿尽息亦为佛地。故虽同名大空定。而义有差别也(文)此中次第者。唯识述记四末(五八)云。梵云羯烂多。此可言次第缘。如逆次第云阿奴羯烂多。阿奴是逆义。羯烂多云次第(云云)又唐梵文字次云●●(或作●●)帝释真言释云。迦罗是增进义。又毗纽天真言释云。迦楼罗鸟是虚空进行之义也。又步云●●虚空游步疏释云。游步是不住义。胜进义。神变义。以净菩提心于一切法。而常进修万行。起大神通故。曰虚空游步。又上疏云。梵云微吃哩抳多。是踊跃义。游戏义。神变义。谓从初发心以来。深种善根。起种种愿行。庄严佛土。成就众生。恒殊胜进不休息故。即是起升腾跃义(文)次第梵中。具不住等三义。如次因根究竟三句也。
  谓初发心下。述释上三义。初发心者。是不住义。故云欲入菩萨位故。发心即不住相也。于此真言等者。是精进义。得至初地者。即初地果相也。尔胜无所住等者。明遍行义。果复成种。转深转明。即是无所住。进心不息。谓之遍行也。初发心者。是地前发心。与次上初发心得入阿字门。其位不同也。凡此疏中。有二种发心。第三(十四)云。今且约胎藏为喻。行者初发一切智心。如父母和合因缘。识种子初托胎中。尔时渐次增长。为行功业风之所匠成。乃至始诞育时。诸根百体悉皆备足。始终父母种姓中生。犹如依真言门。学大悲万行。净心显现(文)解云。此释第一二无畏云初发。第十世间成就品疏(此有二种。一声字观。即第一无畏。二诸佛胜句。即第二无畏也)云。即是最初发足处也(文)。从第三无畏。至第五无畏。即当常途圣胎三十心。净心显现以为出胎。是第六无畏。等虚空无垢菩提心也。又第三云。复次初入净菩提心门。见法明道。如识种子歌罗罗时(乃至)至如来一切智地。如伎艺已成。施于从政。故名大悲胎藏生(文)此文初地为初发心。可见。今此中发心即初义也。有人解初发文。云总标初地。不得意也。于此真言法要等者。是地前行。下经云。供养行修行。从是初发心(文)疏释云。然此信力。本从真言行供养仪轨行法。如说修行得至净菩提心。故云供养行修行从是初发心也(文)。欲入菩萨位者。此经宗初地称菩萨位。即不退位。第二十卷(十五)云。修瑜伽者。已能观于本尊等。乃至现得种种奇妙之境。然犹是世间三昧。未得平等惠。今更开示入三平等观也。若此观明白。了自身口意实相。即入净菩提心初法明门。上菩萨地也。一行一道者。上所谓真言法要。真言者。谓三密。乘三密乘。行三密道也。三密者。其体●字一实谛故。云一行一道。第十七(二十六)云。谓一切法不出阿字门。即是一道也。道者谓乘此法。而有所至到之义也。一道者。即是一切无碍人。共出生死。直至道场之道也。而言一者。此即如如之道。独一法界。故言一也。于此一道中。而分别种种差别。犹如无量岐路。皆至宝所殊街同归也(文)此行及道梵云●●。第三云。梵音娜耶。即是乘义。道义谓从一念善根。乃至成佛。于此中间。一一诸地所行之法。所行之道。通名娜耶(文)若于异方便门者。对上一行一道真言法要。总指显教。此中暗取法花意而释。方便品云。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文句云。异方便下正因佛性。即第一义。若用圆妙正观。此即实相方便。不名为异。若用七方便。助第一义者。名异方便。记云。此中以七方便。为异方便。以藏人不同衍门故。成求异余多用。今通用者。未同圆成。并名为异(文)准妙乐释。今不知秘密方便者。总名为异。故对秘密教。指一切显教云异。故第十二(二十三)云。凡一切不了内证秘密法者。皆是外道。即此之谓也。又解。异方便者。是世间成就。开见密意。即出世成就。谓由世间三昧而开见心实相故。第十(世间品)云。佛法法尔。先以事成就。然后用净惠大空。而观察之。即是出世成就也。义释第八(十二)云。今此品(无间品)所明。虽是世间成就。然甚深之方便。隐在其中。若求出世之成就时。还拟仪此法。以成秘密之分。故持明藏法。犹若因陀罗宗。满世出世间种种希愿也(文)。今具举文。而明之。第十七(十一)云。复次如上所明。一相一味。真实之见。难信难解。如来复以异方便世间持诵之法。而助真实见故。次说六月持诵法然皆是秘密究竟。与前不异也(文。此释全转用法花意也)第五(三十一)云。十万偈大本中。彼诸圣尊。各自宣说自所通达法界门(出世成就)种种异方便(世间成品息灾等四种法ナリ)今此略本。但举其普通趣道之要法耳(文)故知。对出世甚深方便云异。异即劣义。维摩(香积品)云。有异声闻念是饭少。而此大众。人人当食。新经云。有劣声闻(文)异即劣义也第九赞云。●●(种种也)●●●●。(异类也)翻偈云。种种随类形(文)第三重尊。云一切众生喜见随类之身。又云三乘六道无量应身(应云●●●千应即随义也。)(文)异类者。应同劣心众生故。异类即劣类也。又化身云劣应身。当并思矣。●者谓第一义。胜义。然云劣。即是相反义也。重解。权教八地与此经初地同。故依权教修行者。若至八地时。自住三密平等。与今初地同。故云也。此义具如觉心乘下辨之。开显密意者。言假便于异方便。修行得果。毕竟悟三业平等地。故云也第九释金筹偈云一切诸佛种种异方便。究其旨归。悉皆意在于此耳(文)不离如是宝乘者。又用法花文。从尔观之。凡一代教皆是第三院主。释迦师子之所说。而不出阿字法界体。故云不离如是宝乘也。第十七(十七)云。然此阿字。能说一切世间语言。复因此语言。得解一切出世之理也。所以者何。要因此阿字生一切世间之语言。然此语言不离阿字。以不离阿字故。即知是不离于法体不生。是故因阿字门。是有世间一切法。因世间一切法。得悟阿字门也。
  缘业生等者。此中引牒释例故。先略牒作释。缘业生者。十二因缘烦恼业若三道。是初劫所断也。故声闻真言云●●(因也)●●(缘也)●●●(离也)●●(业也)●●●(生也)通云离因缘业生也(文)今断其种子。唯识第八(十二)云。复次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无明)润生(爱取也)烦恼名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名苦(文)谓为有情等者。释缘义。有情者。经云有情类。谓异熟果报。六趣不同故云类。十四本。作谓有情诸字释类。今疏写误。痴爱因缘者。正释缘义。缘谓因缘。痴谓过去无明爱即现在爱结。无明为因。爱水为缘。造种种业受当来生死苦果。轮回无息。是云因缘。
  造身口意下。释业义。唯识述记八本(七四)云。二行支者。以身口意三行为体。心心所为体行体是思。此身口意三在欲界。名福非福。身语在色界。意亦通无色。名为不动。大论第九等同此(文)乘如是业等者。释生字。即苦道也。乘因也。韵会。乘神陵切。因也。孟子不如乘势汉书圣人乘于时。生六趣身者。即苦果也增长轮回者。释经增长字。谓三世因业。展转增长。轮回无息也。华严十地品第六地经云。佛子。此中无明爱取不断。是烦恼道。行有不断是业道。余分不断是苦道。大疏第三十七下(三丁)三道皆言不断者。谓从三烦恼生于三业。从彼二业复生七苦。七复生三。故如轮转。如净意菩萨十二因缘论广明。钞从三烦恼生于*三业者。从一无明生一行业。从爱取二生一有业。二业生七苦者。从一行业生识等五。从一有业生生老死。故七复生三者识等五苦。生爱取二。生死二苦生无明。故上云不了知故生死流转。
  今修平等下。释业寿种除四字也。平等三业等者。先明能除法。即上所谓真言法要三密妙行。第十二(九)云。谓平等三业真言之行。犹此如来之行得成无上大果报(文)清净惠门者。对上不清净业。谓所修三密。即是如来印契如来真言。如来妙观。法体清净。不为诸垢所染。故云清净惠。是三密之体具大惠力用。能除烦恼业障。故亦付三文云金刚。金刚者即惠之异名也。门名方便。所谓三密方便。是为能除法也。一切蕴阿赖耶者。是总报果。当经有情类句增长。五蕴相续即增长义。一切蕴者即五蕴也。犹如五谷云一切谷。五佛云一切如来。蕴是能依识为所依。生死果报。依阿赖耶而相续故。第二劫疏云。阿赖耶。义云含藏。正翻为室。谓诸蕴于此中生。于此中灭。即是诸蕴巢窟故。以为名(云云)业寿种子者。释业寿种三字。是明离分段也。唯识第八(二十二)云。一分段生死。谓诸有漏善不善业。由烦恼障缘助势力所感三界粗异熟果。身命短长随因缘力有定齐限。故名分段。述记云。论一分段生死。至粗异熟果。述曰。解分段中。初体后名。此出体也。用前有漏善不善业。为正感因。由前烦恼障缘助势力。所感三界异熟无记。粗异熟果。易可见故。有定限故。易了知故二乘世间共知有故。名之为粗。五蕴为性。此即正出生死体也。何名分段。论身命短长。至故名分段。述曰。此释名也。以此异熟身命短长。或一岁一日。乃至八万劫等随往业因或缘之力。有尔所时。若身若命。定有齐限故。名为分段。可为一分一段等。故名分段也(文)又论第一(二十七)云。然依亲生此识种子。由业所引功能差别住时。决定假立命根。述记云。此中义意。但依本识自体分种。今论主言依者。显体是假依实上立。依谓所依。亲者即简异熟因。虽生此识。是增上缘。非亲生。故此中据名言种为因缘。亲生此识种子者。是言生者。简名言之种。身中极多。非业所牵不能亲为因缘生于今识。今取生者。简去不生。言此者。简亲生余识种子。言识者。简相应法种。唯取识种故。言种者简现行。不取第八现行为命根。故彼所简者皆非命根。今取亲生之名言种上。由先世业所引。持身之差别功能。令色心等住时决定。依此功德说名命根。非取生现行识义。以此种子为业力故。有持一期之身功能差别。令得决定。若此种子无此功能。身即烂坏。阿赖耶现行由此种故。能缘及住持于眼等法。亦名能持。此种正能持于现行之识。若不尔者。现行识应不得有及无持余根等法。由此功能故。识持于身。现行由种力故。生及缘。持法不名命根。非根本故。由种生故。此种不由现行有故。种为诸法之根本故。如决择二十二根中命根无所属。若取现识为根。即定属意。何故云无属。先业所引。种上别功能。为命根故。是此中意(文)今依论解云。业谓前世业。种子者前业所引。名言种子。寿者种上差别功能。名为命根。名言种子有二功能。一者生果。二者住识。依生果功能。能生现行。识依住识功能。任持所生现行而令住。一岁乃至百岁等。住时分位名为命根故。种实寿假。是以命根不相应摄。是识分位。识外无别体故。假非实也。又第十六(十六)云。烧彼寿令不复生。烧除灰烬者。今岂以世间之火。而焚彼身。令命根不续。为灰烬耶。今自有妙方便。大惠之火而焚彼业烦恼身。使复不生也。一切众生皆以业烦恼蕴积相续而得生长。轮回无绝。名为寿。今即烧之。令尽无余也。业烦恼为薪。方便智为火。以此因缘。而得无余。此薪既尽能治亦遣也。所谓烧者。即是字义。当以阿字为弟子身。使以阿字遍作其身也。决以此惠火之字。焚彼菩提之性真金之矿。令垢秽无余故。以罗字而焚阿字也。然既焚竟。岂如二乘断灭灰烬而不复生耶。不如是也。诸垢之薪已尽。更有妙生。所谓净菩提真实生也。此生即是清净之性。如来种子也。又第二十卷(十)云。谓以智火除业生等。从业受生。从生复造业。轮回无已。今言护摩者。正是净除此业。令得清净法生也(文)业谓前业。生即报果。轮转无已。即寿义也。今此中意。蕴阿赖耶者。是总报果也。彼果一期相续。是云寿。此寿依过去烦恼业生。故云业寿。以要言之。则分段果报。是初劫所断也。故初劫章云。能拔业烦恼根本。无明种子生十二因缘(文)今断其种子。此种子者。谓●字也。此种子由无明因缘而流转。名为生死。所谓染缘起。今以●字智火而烧阿字。无明转为明。是云虚空无垢菩提生。亦云佛树牙生等。依此言之。此中性相与唯识同不今未详耳。皆悉焚灭者。释经除义。谓以阿字智火皆悉焚灭。即内护摩也。第八释寂灾真言云。此真言以初阿字(去急呼之)为体。阿是诸法本不生义。即是金刚智火之体。第二十卷释十二种火中云。第一名为智火。此中最初火者。即是菩提心之惠光也。又云。此法与息灾相应。是坚固法也。此配初菩提心阿字门也。又(七丁)云。次说内护摩出世之事。谓以智火除业生等也(云云)依之言此。上云平等三业清净惠门者。即是阿字金刚惠火。内护摩出世事业也。得至虚空无垢大菩提心者。即初地果相。第三卷释第六无畏云。此空智生即是时极无自性心生也。乃至。即是真言行者。虚空无垢菩提心也(文)。
  一切如来下。释复有牙种生起文也。一切如来平等种子者。即指前业寿种。即是佛种故。一切诸佛皆悉从此种子而生。故云一切如来平等种子。平等者。佛佛道同义也。第十四(二十)云。如前所言(指当段经也)烦恼种子断已。次生法界生种子。即是一切有情平等种子也。此平等法界性种子。即是如来一切智地之所生长。如世间种种草木。种种随其性分。各各差别。皆依大地而得生长(云云)维摩第七(佛道品)云。于是维摩结问文殊师利。何等为如来种。文殊师利言。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瞋痴为种。乃至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肇曰。尘劳众生即成佛道。更无异人之成佛故。是佛种也。又第三卷。明胎藏喻中云。初发一切智心。如父母和合因缘识种子。初记胎中是也。
  从悲藏中者。即大悲胎藏。所谓圣胎三十心。第三卷渐次增长。为巧业风之所匠成。是也。生法性牙者所谓法界性种子。教王经上云。心如理成就。是名为法性。本有菩提心显现。云生法性牙。即是。第三卷云。所谓始于父母种姓中生。犹如依真言门学大悲万行。净心显现(文)即是初地果相也。或云佛树牙生。或云大空生。即极无自性心生也。下明第三劫中云。第三重微细百六十心。烦恼业寿种除。复有佛树牙生。故曰等虚空无边一切佛法。依此相续生(文)若约灌顶者。第七夜依阿阇梨加持方便。菩提心生也。第五(四)释教诫偈云。次云。汝等于明日得大乘生谓入大悲漫荼罗。得灌顶已生一切如来种姓之中。复次离缘业生。得大空生。故云大乘生也(文)第八(二十三)云。即持宝瓶。徐绕漫荼罗三匝已。复更如法加持。至弟子所。先用啰字为火。焚烧其身。悉成灰已。方用四瓶次第灌之。灌已观此灰中。作嚩字门。其色纯白。从此出生五字。所谓阿鍐囕吽欠。持其五字轮次说暗字在其顶上。转成中胎藏。又从此字生三重光焰。一重遍绕咽上。谓随所照及之处。诸尊随现。即成第一院漫荼罗。次一重光遍绕心上诸尊随现。成第二重曼荼罗。次一重光遍绕脐上。诸尊随现。成第三重漫荼罗。尔时弟子都成曼荼罗身。若更深释。即是普门法界身(文。如上所引第十六卷。以字烧字即此义也)乃至下约于十心明十地次第满足义初种子者。是本有菩提心。生法性牙。谓初修生菩提心。次明二地已去茎叶花果次第增长。乃至言摄二地至十地也。即与第三卷所明大悲胎藏生次喻中同也。遍满法界者。从初地已上。皆遍法界。此中有重重转深转明。第三(十七)云。谓初发菩提心时。(初地)见此曼荼罗。已遍法界。升第二住。又逾广逾深。依十转开明。乃至第十一地。而后所见圆极(文)成万德开敷等者。明第十一地圆极果。可知。
  然以四不生下。释生起二字。是此生起。阿字门不思议缘起。故离于四生从大空生也。都无所起者。指上生法性牙等。是此牙等。阿字门不可思议缘起。故自性无性。都无所起。虽无所起。由因缘生。生即无生。故云大空生也。亦无起处者。上云从悲藏中等。悲藏是所起之处。然此起处。本来不生。不出阿字门。故云亦无起处。下疏云。妙感妙应皆不出阿字门。当知感应因缘。所生方便。亦复不出阿字门。即是也。第十九(六)云。缘起者谓观心八叶之花。花上圆明。同于净镜之类。初时未即明了。以啰字惠眼方便故渐自明了。乃至于圆镜中。见自身。即同一切佛等。如是法生。即是从因缘起。若从缘起者。观此不生门。即入法界体性也。以惠眼为因。净镜为所缘。无量自业等佛事。从因缘而生。然实不自生不他生。不共。不无因。如中论等所说也(文)大空生者。不生而生。即生而不生。不生即大空之异名。故云即是大空生。上释虚空生执。云如萠牙已生。四大时节为缘虚空不碍。念念滋长菩提心亦复如是。以无所得。为方便。万行为缘。得真实生。真实生者。所谓大空生。故云虚空生。
  复次如来下已上逐文释毕。自下总明现瑞大意。此有二种。是初叹现瑞不思议相也。诸善智识者。谓菩萨金刚等。及法界门者。是所说法。所谓平等法门。是入法界之门。故云法界门也。人法双举。故次云次第观听。即观人。听法也。
  如文殊下。次辨发门之来由也。初举法花发问相。以为例。具如抄辨。愚按今举法花例者。三平等句法门者。内心妙白莲。妙法芥荼利花体也。内心者。即摩诃萨意处。所谓妙法莲花最深秘处也。故举文殊浅略发问。以显金刚手深秘发问也。
  当知下。正明此经发问意也。加持世界者。指今现瑞处。此是无尽庄严加持之迹。故云加持世界也。遍一切乘等者。举正说法。遍一切乘者。梵云●●●●●。即次经。金刚手所问。一切智智法门也。一切智智者。所谓或声闻乘等五种三昧道。及三句法门也。五种三昧者。即是曼荼五位诸尊。三句即三重曼荼罗。五之与三俱云一切。故即遍一切处义也。乘之与道同云●●故。遍一切乘即五种三昧道也。此五种三昧。浅深不同。皆悉一相一味。与毗卢遮那遍一切身不异。故云遍一切乘。上释无尽庄严云。所以无尽无边者。不异如来遍一切处常住不灭之身也(文)曼荼罗海会诸尊虽多摄此五尽也。又此三昧道。皆开心更相门。故云自心成佛之教。第七(三)云。就此经宗。则五种三昧皆是开心实相门。如行者始住有相瑜伽。则是世间三昧。但于此中。了知唯蕴无我。即是声闻三昧。若以十缘生句观诸蕴无性无生。即是菩萨三昧。余如住心品中广明。不同余教以心性之旨未明故。五乘殊辙。不相融会也。若更作深秘释。如三重曼荼罗中五位三昧。皆是毗卢遮那秘密加持。其与相应者。皆可一生成佛。何有浅深之殊。今偈中所说。就彼等自所流转法教。而言耳(文)又五种三昧。及三句。即十二真言王五大三密故。真言王中云●●●(遍一切处)次说五大三密。即是五种三昧三句也。又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由观此真言王故。降魔成道(具如第十四卷释)即是自身成佛也。又胎藏八字真言。即五大三密。与真言王同也。又具缘品所说。我觉本不生等。二偈八句(五大三密)名一切三昧道中成辨印。一切三昧道。即五种三昧道。成菩提印者。即自身成佛也。五大三密。即八叶八佛。即是一切众生自心品。第五云。内心妙白莲者。此是众生本心。妙法芬荼利华。秘密标帜。花台八叶。圆满均等。如正开敷之形。此莲花台是实智自然智惠。莲花叶是大悲方便也。正以此藏。为大悲胎藏曼荼罗之体其余三重。是从此自证功德流出。诸善知识入法界门耳(文)上疏云。众生自心品。即是一切智智(五大三密)如实了知。名一切智者(文)应知。如实了知自心所具八叶中胎藏心。云自心成佛。所谓心佛显现者。即是也。凡五大三句。正是此经宗体。一经始终不出此也。故下释五大喻毕云。一切智性。如来种子。亦复如是。即用一切智门五义。自为众缘。能至菩提常住妙果。所谓不可思议不生不灭之因缘也。乃至从此已后。如来智印即定其心。广分别说(文)。又释三句中云。佛已开示净菩提心。略明三句大宗竟即统论一部始终。无量方便。皆为令诸菩萨菩提心清净知识其心(文)又字论名遍一切处法门。第四(五)云。有法门。名遍一切处。彼菩萨字位。住时一切所作。皆得成就者。即此字轮法门。是遍一切处法门也。菩萨若住此字轮法门者。始从发菩提心。乃至成佛。于是中间。所有一切自利利他种种事业。由入此法门故。一切皆得成就。无有挂碍也(文)字轮者。五字(●●等)三部●●●为体。即一切智智法门也。凡此经宗。由字轮观行。知心本不生。名如实知自心。应知。字轮即自心成佛之教。故第十四(十丁)云。无上句。即是菩提心也。此无上菩提之心。即是自然智(即一切智智也)实无有能授与之者。但行者方便具足。善知字轮之义。自然得之。即是授与无上菩提也。又第七(二十八)云。行人一缘住于阿字。即名阿字三昧。此阿字三昧。即是开心明道门余一切字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