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大日经疏演奥钞第三十八

  东寺观智院法印杲宝撰述
  东都灵云寺比丘慧光校阅
  疏第十一卷之余(释经三悉地出现品)
  次第二正觉句(乃至)即一心义也者。此中牒经是治定文。义释八云。次从第二正等觉以下方入等引地。能于观行心中见佛真实加持身故等(四十右)大疏钞三云。影像成就。初观本尊。次观本尊心上观圆明净镜。镜中有此字。一心观此字。
  观字已见本尊真实之相○名影像成就云云(是亦非等引地云云)以上是第一正觉句(此句但观本尊)今第二句观多佛。故疏云。初观本尊。今但观佛。所以尔者。
  一切尊形皆是见法身门故云云(已上)次第二正觉句等者私云。上言于正等觉心是第一正觉句也。故今云第二等也初观本尊等者。若据疏抄。则初但观一本尊。今广观众多佛也。或义云。上但观菩提心。然乃初观本尊者。是菩提心体也。今正观羯磨形。然彼本尊形色性类皆不出阿字门。故云见法身门也。是出世初月中摄前世间成就。即此三月地前所立三句之分齐也初月之中初观种子。次观尊形也。义释八云。初种子心亦名秘密观门。三摩(引)呬多地。对法华经。即六根清净位人。约涅槃经。即是池珠影现时也。从此以后渐运巧方便安徐入水。是观色像身时转解法门身。当知正觉句者。即对此经初品明菩提心相。正等觉显现之义。以明珠在掌故名为显现。非但遥观见之也(四十一右)密钞八云。次第配者。初十住心即当初月。次十行位当第二月。十回向位是第三月。于斯位中分四加行。前暖·顶位属于他月。忍·世第一属于满月。于顶位中舍于法爱名舍利养。然后满月中得悉地已则到初地。故曰此中有两月等。若地上论三月者。谓初地名初一月。即是菩提心(十八右)私云。问下文云。初一月菩提心。次月观佛形像名正等觉句。第三住真言离一切相名三月。亦名三洛叉(十九右)此意观佛为第二月。今经文云第二正觉句正当第二月。何故云初月乎。答。经文已结云是为最初月。又云次于第二月等。明知于初月内初观种子次观尊形也。故义释八云。若用此品第二正觉句望前品所明。第二诸佛胜句也(四十二右)彼已于初月中见佛。是亦可然。但至下文。初月虽已见佛。而犹观理趣故属菩提心。于第二月正修事行。即对本觉供养香华。故为见佛位欤
  光云。今此问答恐其未得经疏奥旨。余虽不敏。颇有所传。记其概略以贻后叶

  尔时薄伽梵(十四右)至作摄意念诵(十六左)此则将明出世三月持诵法要。而先总示持诵大方。即当科言摄意持诵。例如世间四种念诵第一意支。然此摄意文有三节。初至此亦是非等引地也(十六左经尔时薄伽梵至自身像皆现但今正取后十三句初七句广通三节)此明第一正等觉句。谓初观本尊。
  闭目开目明了现已(此如前品初重字声及句二重转为本尊然如前品但求有为愿者则至作成就位皆摄此中)次以佛心字安本尊心上而见本尊真实之相。或于自身亦复如是。后自圆明上见本尊。本尊心中复见自身。互相照见无有障碍(此如前品第三重出入息)以上名为影像成就。皆属种子(此如前品深行字声及句初重)犹是未等引地也。

  但释文中兼说等引地相谓如言于此观中常自觉故(乃至)真实如也(十五右)又言若以得如是事故(乃至)名等至相也(十五左)是也。
  次第二正觉句者至无量光围绕(十六左经文同之但释文有乱脱今且指其牒文)此明第二正等觉句。谓如向所观而复深广。案义释(八之四十一右)是名相成就。皆属觉形(此如前品深行转本尊第二重)从是即等引地也。离妄执分别至作摄意念诵(十六左经文同之亦释文有乱脱今且指其牒文但今正取初二句后二句通三月也)
  此明第三正等觉句。谓无二亦除无有中边差别之见。万法平等(此如前品深行出入息第三重)此是三节若约浅行。悉摄初月(世间三月即在出世初月)更经二月而成就之。故下释云。剂此名见菩提之心。为初成佛种子也(十七左)若就深行。三句即是三月持诵。故下释云。初一月菩提心。次月观佛形像名正觉句。

  第三住真言离一切相(十九右)应知今疏判此三月为地前者即其深行(此如台宗圆人也)为地上者亦其浅行(此亦如别人也)且又前品言浅深者。是一门普门(或亦世间希望出世求愿)之别也。当品论深浅者。即竖证横入之异也。冀后学者细心研究”
  一烂脱

  (一)深邃住三昧者(三)又此镜中○是名真见佛也(五)如是见时○一心诵之(七)此是一向○如流水不断也(九)所云洛叉○十万遍耳(八)一月诵者○具说行法也(二)第二句观○即是真见佛也(四)见佛已○成佛种子也(十)此亦名为○(更问菩提心行相)(六)次云摄意者○即一心义也(十一)次于第二月○弃舍诸利养者(十三)以文解之○须舍此利养也(十五)彼时行者○而得自在(十四)时彼于瑜伽○安乐诸群生(十六)即是发决定○而念诵也(十八)以我功德○如是大悲之愿也(十七)傍生相啖食○无量胜福(十二)他月舍利养○皆得成就也(十九)及余无量门已下如文(已上)
  光云。此乱脱外更有二师相传。然故和上则以今传为佳。私云。今此一段经释相配之。则经云。于镜漫荼罗大莲华王座深邃住三昧(第一科)释云。第二句观○即是真见佛也(第二科)又此镜中○而坐之也(第三科尚是释上经文)经云。

  总持发髻冠围绕无量光离妄执分别本寂如虚空于彼中思惟作摄意念诵一月修等引持满一洛叉(揔牒是尚第三科内)释云。

  于中作如是观是名真见佛也(尚第三科内)见佛已○成佛种子也(第四科略释揔持发髻冠等四句)如是见时○一心诵之(第五科释于此中思惟等二句)次云摄意者○即一心义也(第六科别释作摄意念诵一句)此是一向○如流水不断也(第七科尚是释上句)一月诵者○具说行法也(第八科释一月修等引一句)所云洛叉○十万遍耳(第九科释持满一落叉一句)经云。是为最初月等(二月引牒)释云。此亦名为○(菩提心行相第十科)经云。次于第二月等(六句揔牒)释云。
  如前世间行中○大作佛事也(第十一科释次于第二月等四句)又他月者○(更问。尚第十一科。

  释又复于他月一句)弃舍诸利养者(是尚第十一科内释舍弃诸利养一句)他月舍利养○皆得成就也(第十二科尚释上句)以文解之○须舍此利养也(第十三科同是释上句)经云。时彼于瑜伽等(四句第十四科)释云。
  彼时行者○得自在(第十五科此释上二句)即是发决定○无有余也(第十六科此释下二句)经云。乐欲成如来等(二句)释云。谓如来○当速成也(尚第十六科)经云。或满足一切等(四句)释云。如是无有○而念诵也(尚是第十六科内)经云。傍生相啖食等(八句揔牒)释云。
  以我所生无量胜福(第十七科)以我功德○如是大悲之愿也(第十八科)经云。及余无量门等(二句揔牒)释云。此等悲愿○(第十九科)已下如文
  于镜曼荼罗等者。义释八云。偈云于镜曼荼罗者。谓如先观自身作本尊三昧耶身竟。又观心处圆明。清净微妙。喻如圆镜。镜中有八叶大莲华王。鲜白严好鬓蕊具足。如前于华台上有种子字。转此种子色声义趣。即见大日如来真实加持身。如在甚深窟中。住于三昧首戴发冠。通身普放无量光明。相好庄严不可穷尽(四十左)又云。镜曼荼罗是净菩提心也。诸法不能动义。大莲华王座是妙法胎藏。不染污常住义。深邃而住即是深入无际义。总持发髻冠即是万德圆满义。若就浅略明义。但云持髻冠。此持字即具陀罗尼声。谓上穷万德之顶毕竟同归。譬如揽结众发戴之在首。故译者欲兼浅秘二释故具云总持也。次云围绕无量光。即是初品偈中无量智成就义。故涅槃经云。夫光明者名为智慧。如琉璃光菩提中事广说。次云离妄执分别。是初品偈中越百六十心义。本寂如虚空。是初品偈中本来寂无相义(四十一左)又云。以上文菩提心印捡之节节相对。故知此中第二深秘释。正以净菩提心为悉地之种子也。若用此品第二正觉句望前品所明。第二诸佛胜句也。已是一重深秘也。更约学观分证言之。又是一重深秘。入一一地各有种子心及三月持诵之义。转复深秘。随行者心量浅深。皆可作诸成就。故此不空悉地其义无边也(四十二右)私云。案义释意。经文总持发髻冠等一一句义。皆约住心品中菩提心相猊偈释之。此中言第二正觉句者。正为净菩提心之体也。是对前世间成就品所说。即诸佛胜句也次对本尊供香华等。是第二月行也。更有第三证位总成三月持诵也。最珍钞云。觉观者。开笕之观云欤。非寻伺之义也。分证者。约浅深之位各取其证位为第三月也。地地各有三月持诵也(已上)于彼中思惟等者。私云。以下说摄意念诵一月二月他月之相也。摄意者。此三摩呬多义。今三月持诵皆是等引地之所行故也于中作如是观者。此于上心镜深窟中。而观总持发髻冠等佛像欤如是见时等者。此释于彼中思惟作摄意念诵二句也所云落叉等者。即释持满一落叉句也。下文云。又彼说云本尊·种子·及圆明为三也。字在圆明中。圆在本尊心上。观一成时三皆自成。一缘于此三境。故名三洛叉(二十九右)私云。于佛心中观月轮。月轮上置种子。是三洛叉?帜。故今作此释也。文次第云。落叉十万文(十一左)一月诵者等者。此释一月修等引句也。文次第云。一月诵入初地文(十一左)私云入于初地者。三月持诵有二建立。一三月皆为地前。第三月满方入初地。下文云。又他月者。此中有两月行即到初地文(十八右)一三月皆为地上。第一月满即入初地。即此文是(光云此等皆约竖差别门也若就横平等门则以三密平等圆明为三月也)上品三月又有如此二义。但前品专明地前有相三种。当品正示地上秘密三种也(光云此地前地上分别约教道门也)至下尚可悉之前云三句等者。指上住心品也有窟状等者。谓镜体明彻幽远玄深之义也此佛心上等者。此即明上三种轮圆之义也微小者。谓初观之明圆明之体甚是微小。今准前第一句中现前甚微细而释。故云微小。又云现前也又见己身等者。此还观自身而与本尊互相涉入也。如上第一句中自身像皆现也成佛种子者。第一月成就之相也此亦名为等者。经云是为最初月持真言法则。是引牒也是入信地者。谓信解地即初地也更问菩提心等者。智证更问云。第十一中洛叉(音左)句中更问行相者。凡身口意纯一清净名一洛叉。又初得身净亦唤一洛叉。乃至意净唤三洛叉。今此句中前观。身前去一肘许有八叶莲华。一肘上有月轮上有阿字。此一切诸法本不生义。此观纯熟。彼莲与我共为一体。一体之上亦有月轮。轮中有尊阿字。此阿字尊心月轮中亦有我身。互以相影无有分别。此见心之相也(已上)决云摄意等者。义释八云。次云摄意者。从一至一十亦是一等(四十二右)私云。上来从息障品下。今疏与义释多分不同。而自此摄意释以下。二本大同从一至一十等者。此出真言遍数谓随行者信根差别。或有诵一●一遍即见圆明体。或有十遍而见其理。乃至一千一万亦尔。皆不出一数故。或速或迟悉是以一成功。此名言一洛叉。纵虽至千万遍。而其体是一更无别法也。问。何必以一释摄意之言乎。答。摄意是一境一心之义也。凡此摄意念诵。
  是四种念诵中第四意念诵法则也(光云此意支中亦分四念其第四命息也)一月一洛叉皆是一之义也。摄意亦名摄心于一境故一之义也。前品以出入息念作先持法。今品以摄意念诵修先承事。此二念诵配世·出世。见于第二十卷(光云世出世持诵品释兼本尊三昧品释明之)
  次于第二月(乃至)大作佛事也者。光云。总牒。即已会文。但又复于他月等二句。同文故来也次于第二月等者。私云。是明第二月法则也。盖第一月修成等引故。云一月修等引。即是自证也。第二月用香华等设无作供养利益诸众生。即是利他也。第三月于二利功德生无着之心。所愿皆成故。还回向自他也。问。证位菩萨岂用香华等乎。答。一一诸尘皆实相。法界曼荼罗有八供菩萨。何是为疑。最珍钞云。问。与前世间品行涂香等异之方何。答。世间行虽观遍法界。其事相未现得等引。今即其心清净。如实遍满法界作种种利益也(已上)又云。问。最初月仍不说香华等乎。答。今说次第。一月修等引等者。先修成等引为最初月。次于第二月奉涂香华等也(已上)又云。问。最初月作世间行乎。答。不然。于修等引位论一月多月也。前世间行者未入等引也(已上)如华严等者。密钞八云。疏如华严回向等者。彼云。菩萨摩诃萨常以种种名华布施。所谓微妙香华·种种色华·无量奇华等。供养一切现在诸佛及佛灭后所有塔庙。或供说法之人比丘僧宝一切菩萨。乃至及余一切贫穷孤露。布施之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皆得诸佛三昧之华。悉能开敷一切诸法。愿一切众生皆得如佛。见者欢喜心无厌足。愿一切众生所见顺陕。心无动乱。愿一切众生具行广大清净之业。
  乃至愿一切众生入大宝洲见善知识具足成就一切善根。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华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皆得清净无碍智故。香灯等供如彼广说(十七右)私云。此引八十华严第二十五卷回向品文也。凡回向品。八十经自第二十三卷至第三十三卷。六十经自第十五至第二十三也
  又他月者(乃至)舍此利养也者。以下是明第三月。即释又复于他月等二句也又他月等者。密钞八云。此与经文似不相符。经云。第二正觉句。于漫荼罗一月修等引持满一洛叉。是为最初月持真言法则。
  次于第二月奉涂香华等而以作饶益种种众生类。又复于他月舍弃诸利养等。准此经文。指第三月名为他月。即初·次·他如是次第。今疏云。此中有两月行即到初地也。更问者盖有深旨也。两月谓是他月·满月名为两月。行者舍诸利养。至十五日为满月。此月是入证之时。对之称他。恐人难解故令更问。又此有密释。即是令舍法爱也。此行者大种善根。不应于中而生取着。若生法爱则为稽留不速入正位。令于他月而除舍之。谓行者从初发起大菩提心欲趣十地。从师受得真言法则。依于三月而作持诵次第配者。初十住心即当初月。次十行位当第二月。十回向位是第三月。于斯位中分四加行。前暖·顶位属于他月。忍·世第一属于满月。于顶位中。舍于法爱名舍利养。然后满月中得悉地已则到初地。故曰此中有两月等。若地上论三月者。谓初地名初一月。即是菩提心。此心若无大悲方便不得增发。犹如池莲不得日光。终不开敷。故上疏(八之十二右)云月喻菩提心。行者入初住地时。此心极圆净。故名第一月。从此以后。用月喻之心起大悲万行。供养三宝广植善根。乃至入不动地名为一月。从无动地已后。复以月喻之心起无量方便。智业正顺回向如来悉地名为他月。至金刚道名为满月。次到如来地也。若依一一地亦具三月如第二疏。准傍三心说之。理亦无爽(十七左十八右)私云。钞意他月者指第三月。但此中有两月。谓他月·满月。前半月离法爱位云他月。至十五日云满月也。问。今文不云满月之义。何作此释乎。答。下经文云。行人于满月次入作持诵(已上)又下释云。于白月十五日作持诵法。即是满月也(二十左)又云。
  诵此三洛叉已至白月十五日为满月(二十九右)依此等文即云尔耳。或云。疏异本云。此中有满两月行。若据此本。他月者此总指第三月。对初二称他也。至此第三月令极满前两月之行。故云有满两月行也。更问者。今此三月持诵即是三密圆满三点方便。而到初地位万德轮圆也。今谓。作满两月行本聊有深义。三月持诵之时初二两月约竖次第而建立之。至第三月而复具存竖横之义。私显此义即云他月。而不云第三月也。若约竖次第门。即是第三一月。谓对前二月有相。至第三月无相极位。如住心品极无自性也也。若约横平等门。即是直修直满别途一月。谓不对余法。亦建立初心即极一个月。兼备前两月行。是一念之●字具三大远劫之义也。问。今此初心即极一月指何月乎。答。凡相望之则有三意。一云。最初发心直修直满。即当初劫。故仪轨云顿集一大阿僧祇等也。二云。对前二月。至第三月之时直升不二极处。即当第三劫也。三云。简三重行。始至横平等位。即是当第四分。对竖三之横一云第四也。但今立第二义兼余二德。云满两月行也。虽无满字。此义可成。光云。经言他月。或有如是重重深意。今疏言此中有两月行。则非如此。故和上云。今此一段经文中。有第二月及他月两月行也。当知第二月段总牒而有又复于他月等二句。盖显此意也已舍于八法等者。密钞八云。舍于八法等者。谓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或违世顺世八心。此等应舍。若深释者。离法爱也。若生法爱。则稽留行人不速入正位故(十九右)私云。以文解之者。则顺常途。随文作释也。若作秘意者。则就秘密。离大取义也。谓万德轮圆无所得心。即是无相菩提心也。次下文云。第三住真言离一切相(十九右)此报等者。文点可读此报无尽不现得无量法门功德之宝
  彼时行者(乃至)便无有余也者。此中牒文是治定经。即释时彼于瑜伽等四句也。或云。
  经文时彼于瑜伽已下二行半(十句)总说三句功能。时彼于瑜伽等二句。是菩提心为因也。愿一切无障等二句。是大悲为根本也。乐欲成如来等六句。是方便为究竟。故云彼妙方便等也。于中初二句向上方便。后四句向下方便也理摄而起者。义释八云。称理而起(四十三右)
  乐欲成如来(乃至)无量胜福者。此中牒经亦治定文。私云。已下方便究竟句也傍生相啖食等者。私云。以下举所化三恶趣。而示真言持诵之功力也。即是第三月回向自他之意也
  他月舍利养(乃至)皆得成就也者。私云。是犹上第三月释也内外者。情·非情等诸资生之具也然外事等者。上以我所有情·非情云内外。今外事者不受他人之施也舍此利养等者。虽舍施物而不舍众生也。是则损亡益物之实义也。及余无量门(乃至)亦名三洛叉者。此中牒文是未会经。私云。上言以我功德故者如文。今言及余无量门者。此中含如来法界二句也不可初一月等者。义释八云。此等悲愿有无量种不可具言。初一月二月亦须如是发愿(四十四右)具言二字恐脱落欤。更勘证本。初一月二月等者。如上三句圆满及三力具足等义门。非但于第三月具足而已。初月·二月亦如是发愿也。谓三月持诵功德各各具之。横竖无边际故也但初二月等者。且约竖差别门而判其浅深也真言行者已下。总结成上意也初月菩提心等者。即正以三月为三洛叉也
  又广大加持(乃至)相接次也者。此中牒经即已会文。私云。又广大加持等者。释发广大悲愿等四句也由三句者。此三力加持句。非因根究竟三句也今欲行等者。
  释想念于一切等二句也故经云以我功德力等者。文次第云。明三力文(十一左)义释八云。一以我功德力故。二者周遍法界故。三如来神力故(四十四左)私云。法界力者。除如来与我身。余一切众生善根云法界力也此句是一切等者。密钞八云。疏此是一切真言心者。谓献华即以华真言。香以香真言等。今三力与香华等真言为心。故云是一切真言心也(十九左)私云。此句者。即以我功德力等三力偈。虽诵本真言。必加用此偈也以心念加之者。作运心供养也如华即以真言者。如即若也。华香真言即具缘品终所说五供真言也若不用等者。意云。若虽不用华香等五供真言。通用此虚空藏转明妃真言即成就也后明妃者。次下所说转明妃真言也。光云。钞云如即若也。此解未快。如即只是如似之义。谓今此三力偈是香华等一切真言心也。是故随取华等。以三力偈加之。亦如华以华言香以香言加之。故今修供养法。先以五供印明作理供养。次奉香华等器作事供养。
  后诵三力句偈更作运心供养而住三平等也与虚空等力等者。私云。言如上三力和合如理行体与下真言相应故。次说真言也。今时行用普供养真言后必诵三力偈。即此意也
  尔时如来复说(乃至)自在成也者。此中牒经是未会文。即当已会经于是薄伽梵即于尔时说○善愿皆亦成就(已上)私云。经·释相配之。则言如虚空不可破坏等者。是释经于是薄伽梵等也。谓随以一华等者。是释经持此三转等也施所欲。义释九作随所欲(一右)
  转顺明等者。义释九云。转明者。转是能生之义也(同上)凡圣皆供养等者。义释九云。遍一切佛反凡圣皆献已(一右)密抄第八云。疏凡圣皆等献者。问。佛及圣人可以言献。云何凡夫亦言献耶。又下文中。云上献一切圣众下施一切有情。如人以物度与尊上故得称献。若与下类故名为施。何故此言凡圣皆献。答。行者以华供养之时。运自一心普周法界。名之为遍。观一切凡夫。不见凡夫之相。即同诸佛。是故凡字于圣字上置之。盖有以也。又一言。其凡夫而内外不同。谓就内凡则言上献。若约外凡则言下施。故不相违也(十九左)光云。凡谓六凡。圣谓三乘。即并上一切佛是十界平等运心供养也
  初敬礼一切如来等者。义释九云。
  ●●●●●●●●●●●●●●●●●●●●●●●●●●●●●●●(一左)私云。初敬礼等者。归命句句义也。义释九。剑字下有娑婆诃字。今略之也等一切法空等者。义释九。云于一切法空中(一左)密钞八云。疏于一切法空等者。大空也。谓即欠字。是一切智所证理故。言遍一切虚空者。即是遍伽伽那之十方虚空也。故云于一切等(二十右)而生此物者。所献香华等诸供养养也无不遍法界者。义释九作令遍法界(一左)
  一烂脱

  (一)持此三转者(三)谓随以一华○无不随心也(二)若诵此三遍随所念彼亦成就也(四)凡所献华等已下如文
  凡所献华等者。文次第云。明三力所加之功文(十一左)大疏钞三云。先诵三力复诵真言(已上)私云。凡所献至自在成也。义释九注书之谓悲华等者。义释九作谓以一华等。更可勘证本也
  言行人于满月(乃至)得成就也者。经文以下十二颂偈之中。此释初二颂半。即自下明持诵处并曼荼罗也。但义释牒未会文。今疏则牒已会经也。而今经·释相配之。则言先供养等者。是释行人于满月等二句也。随上中下事等者。是释山峰牛栏中等四句也。自余可见
  光云。此段至次段半。则有师传乱脱。此本与上段乱一具。然以此钞则未出之。而今记之以贻后生(又有一传更详)
  (一)即是满月也(三)随上中下事○作之

  (二)于山峰等造漫荼罗(五)初第一重○相连结为异耳(四)言一切金刚色○四方面也

  (一)云一门○金刚结相应(九)金刚结者○金刚结义也(七)安一门并缘○(为外缘也)(十)相应者○下成门向南也(八)其界金刚○金刚义(十一)门门二守护以下如文
  言行人于满月等者。义释九云次满月作成就者等(二右)因前相者。义释九无此三字也。问。满月者指第三月圆满位乎。答尔。疑云。三月持诵者。此九句之间也。若尔。九旬满日即第三月之晦夜也。何今指十五日云即是满月乎。答。安然菩提心义云。天竺之法黑前白后也(一末之二十九左)仍云满月即是十五日也。问。今三月行满已。然后造此曼荼罗耶。答尔。凡前世间成就品三月持诵是地前行也。当品三月即地上行也。今此建立曼荼罗是佛地事业也。总此三个建立即是五十二位之所作也(光云此等地前地上分别皆约教道如台宗所判别人地位也)但于此中。则凡夫地所行皆是如来地所行也。或又重重相望。则有自证化他之义也。问。世间成就品义释云。行者满二月已。当于黑白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日月蚀日等。或但于白分之内。澡浴清净着新洁衣。诵扇底迦真言而作祈请等(八之十三)今案此意。于三月中。满初二两月了。至第三月不必满白黑分修行。而于要枢之日作成就之事也。然今释意。第三月中先于前半修无著行。至后半十五日满月作成就也。两所释文相违如何。答。未详其意。更可寻之。但愚案云。总定大都。则于九句之中而满其修行也。是故至第三月虽前半后半之中明修行相。已于初二两月加行成满之故。第三月中行相不是一准。随事延促。若有目应日时。则自在可作成就之事也。光云。今此钞意且就浅略。若约深密。则三月持诵者是三秘密身成就也。第四卷云。如言三月持诵。乃是性净圆明中三转方便。岂可但作九旬解耶(十五右)是也况案今释。则得菩提心为第一月。成菩提行为第二月。证菩提果为第三月。而不论月数也上中下事者。
  如次息灾·增益·降伏三种法成就之相也牛●栏者。二本义释共作牛栏四衢者。新华严音义上云。四衢道尔雅曰。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岐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七达谓之剧骖。八达谓之崇期。九达谓之逵。然以路多四达。凡语故多用也(十三左)天室者。如第四卷钞勘于山峰等造曼荼罗者。光云。此引牒也(已上)私云。此曼荼罗三重阶道等仪式。同具缘品所说。但倍以金刚结。此其异也其其金刚相周匝如此。悉皆黄色。是金刚色也(二右)私云。周匝如此者。谓四方通画此形也此有三事等者。密钞云。净同金刚等者。谓色·体·名无不净妙。故云净同金刚也。又解。言名同金刚也者。结上二事也。下言净同金刚。即第三事也。故疏于此下结云以此三事同于金刚等(二十右)私云。此示界道所画金刚相似真实金刚宝也。色(黄)体(坚)名(名字)云三事也。又义。色体即为二事。名只是结文也。若准义释。则以其金刚等十二字可置次上端妙也之下欤言彼中诸障等者。
  此释倍画金刚之所以也无有能破等者。此即金刚三事最胜。其初二句不可破坏。次句宝中之上。后句战具中胜。其意可解。无能过者者。无辙义也
  经云四方相周匝(乃至)金刚同也者。此释四方相周匝以下三颂半。即正明曼荼罗相也。但今疏牒治定经。义释牒未会文也四方所方神者。即八方天也在后者。义释九作于后有说等者。此指转字轮品及秘密品等也。今未说故云此中未分别也总同前例者。即指具缘品也言一切金刚色等者。义释九云。所画金刚周匝为界。尽此皆令清净无过作之。无过谓圆整端妙也

  (缺图)相周匝等者。义释九云。四方角者。此有二义等(二右)私云。义释与疏大同二义者。今案。就经四方相周匝句存二义。初义意云。坛已四方作故。今此三股金刚亦宜四方作之。是三股杵股股相连周匝坛四方也。后义意云。三股交违作羯磨形。股股相连周匝之也。或云。三股头向四方故。云正当四方面也(已上)光云。此钞主解二义龃龉。初意。此作方坛故金刚杵亦作方形。即是三股羯磨杵也。后意。此以羯磨金刚周匝坛四方。而其杵头正向四方也。若依现行义释图。则后义意。以三股杵周匝坛四方故云亦正当等也。但义释图恐是后人之所加乎一门及通道者。此四方各开一门故下云门门二守护也。通道者。谓安外缘空地一一界分如上说也股股相连者。十字金刚股股钩锁面在坛四方也上成就门向东等者。私云。此明坛开通门方域随事异也。谓增益为上。息灾敬爱为中。降伏为下也。问。若准以佛莲金为上中下。则息灾可为上。而今何增益为上哉。答。增益是莲华部。然胎藏界莲华部理为面。故为上也或又宝部内证以为自宗之旨。故经云增长自身佛。最珍钞云。问。齿木向方。东方上成就。西方中。南方下。北方不成就也。今何北方为中成就乎。答云云(已上)光云。今此问答并所引钞。未得经疏大旨。增益为上等说。典据何乎。且又胎藏莲华部理为面等意。是两部门。非今三品三部门义。况乎最珍引齿木所向方义。即是今三品三事之意也。胡为其以瑜伽义问难此文耶。其未获经疏意可知。今明正意。第四卷明三时曰。食前可作息灾。暮间可作增益。夜可作降伏事也。
  入漫荼罗灌顶与息灾相应故云食前(七右)又第十卷释三品成就相出现时曰。日出为上。夜半为中。初夜为下(三十三左)准此等文。则今言上成就门向东者。是息灾也。中成向北及西者。是增益也。下成门向南者。是降伏也。然此三品若粗论之。则如次配佛·莲·金三部也。若细论之。则三部各有息灾·增益·降伏三品三事也。此是建立大有深旨。且言上成就门向东之意。则上成就是息灾。佛部以大日为主。此事与食前日出时相应。故门向东方也(门谓能入门也)当知行者初发净菩提心之位。心中本有大日出现。即是开上成就门而向东方也门门二守护等者。私云。即门门安此二守护者也上所说者。是普通品所说二守护门者也威光难视者。不可越异名也
  一一相为印者。此二守门者各以威仪之相为印也。义释九云。皆竖指为印(三右)又义云。如上曼荼罗画诸尊印形。而其印在密印品也二俱赤白者。经云朱目旧怒形。然乃白字是写误目字乎。但义释九作赤白。是其身色乎。更考证本殷勤画隅角等者。义释九云。角置●输●罗并焰。即是独股金刚。但有角处皆置之也(有焰)

  (缺图)
  (三右)私云。输罗者。独股杵梵名欤十字羯磨金刚等者。义释九云。于曼荼罗最中。置

  十字羯磨金刚(缺图)令正四方

  (正当四方面也)于彼上作大莲八叶并蕊(在金刚上作也)此即同于金刚之座。故言金刚同也(三右)私云。故言金刚同者。指上严净同金刚句欤。或十卷义释作金刚固。若尔。是坚固不坏之义欤”
  当结金刚手金刚之慧印○(通用也)者。光云。此释当结金刚手以下一颂半。即明护持坛处净成就物法也。但今疏牒治定文。义释牒未会经法(已上)义释九云。结金刚印。即是结金刚手五股印等(三右)大疏抄三云。此取道场观所耳(已上)私云。义释文言与疏大同少异。此说安置众具时事业也金刚三昧慧者。义释九云。金刚智者。金刚印也(三右)
  一烂脱

  (一)言稽首一切佛者(四)随彼处○作净也(二)当作礼时○为一切众生故(五)成此药物○利一切众生也(三)应护持是处及净诸药物者(六)然具有多法已下如文
  私云。或说烂脱(五智房点本)

  (一)言稽首一切佛者(三)随彼处○作净也(二)当作礼时○及净诸药物者(四)然具有多法已下如文
  光云。更有师传乱脱。文义俱其有便。

  故今记之以授后学(又有一传更详)(一)言稽首一切佛者(四)随彼处○作净也(二)当作礼时如上所说(四)广大悲愿(二)数数坚誓愿○不为已(五)乃为一切众生故○及净诸药物者(七)然具有多法以下如文
  此中未具当更问也等者。智证更问云。凡取药时须解法用者。凡欲取药。先须加持自我三业。不为主药鬼神恼害。临采时亦如是。作护作净及以洗等。心加护自身及物。不令鬼神恼乱污秽。此轨多见悉地法中及他法则(已上)或可苏悉地等者。密钞第八云。疏或可苏悉地等者。彼云。所成就物每日三时。以香薰之。以香水洒。以真言加备。又以眼观视其物。以吉祥环安置于指挥按其物。以牛黄水或白芥子洒散其上。加诸供具奉献彼物。若白月成者。取十五日。若黑月成者。取十四日。皆用部母真言。复重加诸香华鬘等物供养。以香涂手安置茅环按所成物。毕夜持诵。于夜三时诵百八遍。如斯光显速得成就等。又说取物之法。于黑白二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日月蚀时·地动时日。于其午前而取其物。于念诵时得境界已。然后应当而取诸物。

  所说须物随于方处所有是物者而就货买不酬价直而取诸物所取诸物各依本性上中下品。取上好者。如法得已。应加精勇作成就法等(二十右)
  于此夜持诵(乃至)无为之果也者。光云者。此释于此夜持诵以下四颂半。即明持诵成就之相也。但今疏牒已会经。义释牒未会文也(已上)义释第九云。作净已彼持论时。亦有初中上成相等(三左)私云。此与疏大同少异也
  于此夜者。第三月十五日夜满月之时也
  一烂脱(又有两传更详)

  (一)清净无障碍者(三)而有下中上之成相(二)若得无障成就者(四)上成有三○得焰等也(四)既得成已(五)真言者自取游步于大空者(七)或食涂点等○真佛子也(九)世界上行即是履世界行也(十二)物成已○乃至取也(八)言行于世界○大佛事也(十一)其供养药亦有方法谓献也(十)经云具德吉祥者○当更问之(十三)真言所成物以下如文

  又说(五智房)(一)是名真佛子也(三)世界上行即是履世界行也(二)物成已○种种色身者(六)谓为诸众生作大佛事也(五)其供养药亦有方法谓献也(四)经云具德○供养者(七)得成就已以下如文
  下中上之成相者。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道●集)下云。依法成已而置坛中。如法诵咒。若得火焰出时。或手执。或涂身。或乘之与助伴知识飞腾虚空。或有人见成就者。或成就者见彼人等。总得腾空游诸世界。供养诸佛菩萨。皆寿命一劫获初地百法明门。若烟出时。依前用之得诸仙中为王住寿万万岁。若暖气出时。得一切人天敬爱。所求如意。

  此是上中下三品成就相也(若火光出上品烟出中品暖气出下品也又云若火光现得一切咒神常来拥护八部之众皆常恭敬一切神咒用之皆得最胜灵验若烟相现随所去处而无障难所求遂心若焰气现得一切诸人并鬼神等同心敬爱十一左)上成有三等者。此释或于中夜分以下一颂四句也
  或食涂点等者。谓以所成药物。或自食之。或涂其身等也从一至一者。谓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也住寿大威德等者。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不空)四云。于荷叶上置牛黄或雄黄。结跏趺坐护身。加持药念诵。乃至三相成就。若暖相现。一切众生皆得调伏归敬。烟相现。安怛但那成就。若光相现。取身上涂。身如初日晖。年二八相。发卷旋如●。绀青色。无量持明仙围绕。即成大持明仙。仕寿一大劫(十四右)世界上行等者。此飞行自在之义也为五分等者。义释九云。取之为五分。师(一)及先成就仙(二)助伴(三)己身(四)及佛也(五)佛物随彼所生。于三宝处用等(四右)密钞八云。疏皆用金刚自护等者。以此段初金刚慧印而护之也(二十一右)私云。金刚印者。以五股印加自身本尊及药物等也
  护者。加持义也先成就仙者。真言已成就之诸德等也其物随彼所生等者。义释所谓佛物。所生者此三宝所居之处也若有仙来取等者。其所成就物。若有先成就悉地持明古仙行人来取之。当与之。若古仙不来取即为二分。一与助伴。一自用之也
  掌之者。即收之也缘彼所生者。是师所在处也刀等不分等者。谓以运心布施之也。总意云。五分之内。佛物即于伽蓝等中施之。师分若师存生。则设在他方。待来可与之若师不存。则于彼有缘处。而充施行等善事也。古仙分仙来即可与之不来分二。行者及助伴可受用之从初至未者。
  此始终皆用五股印作事业也当更问之等者。智证更问云。佛及师伴。三人各分其大体事亦如悉地。凡不可分者莫分折之。如刀轮等。可以意得(已上)私云。依上烂脱。则今佛及师等具可云五人也。若依五智房点。则上五人是未成就不自在位之分配也。今三人是已成就自在上之分施也真言所成物等者。私云。如此药等有暖等相。即是悉地出现之相。虽然犹是有相之事。故云有分别也以分别药物等者。私云。依有分别而入无分别也无染之果者。义释九作无漏之果
大日经疏演奥钞第三十八(毕)
  此卷之中。颇加今解以辨旧说。且补所阙。如其三月持诵法则。是即心自证心方术。希后学者留意思择。维时宝永第三岁次丙戌初秋之晦。慧光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