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大日经疏演奥钞第五十二

  东寺观智院法印杲宝撰述
  东都灵云寺比丘慧光校阅
  疏第十六卷(释经五秘密漫荼罗品)
  次第果数寿量几时(乃至)亦无限量也者。此释世间之所传○真言过劫数四句也。私云。是答第三十八问也果数寿量等者。大疏钞(般若寺)三云。果数量者。有世·出世也。世者世天。不过一劫。出世者。其数无量劫。乃至越劫者。是通含世出世果·数量云也(已上)私云。果者果体也。数者住果之劫数也。寿量者。能住人之寿量也。世间出世有其差别。其文见于次前卷终。所谓是世间所称说○逾劫数也是也。即未会经文。此宜安当段然世间之尊之上也(已上)光云。次前卷钞出乱脱中。
  注曰此自次卷而却回矣者是也极上不过一劫者。世间仙术等。或一千岁。或一万八万岁等也。最极上品之果不过一劫也。问。一劫者何劫乎。答。一中劫欤。俱舍论意。二十增灭为一中劫。世间所有报命不过一住劫时限。故云尔欤。可寻之佛所说者等者。私云。世间之尊势力经一劫则尽。佛所说者自一劫及多劫。乃至无量劫不可尽也。问。今佛所说者。何报果乎。答。是人天之报也。次上卷终。所谓牛涔之水置于大海之喻。可思之若事中释者等者。私云。事者事相浅近之法也。意上约法体不坏之义云之。故寻量无尽也。若且约事相浅近之法云之。随药力厚薄。或经若干劫。或过无量劫。然后转向余趣。虽然亦犹过彼世天小时劫量也。问。若干与无量何异乎。答。若干者有量也。故云超劫者。当经过劫数句。是通名如上浅深二义。故云过劫数也。克实而谈。前约有相事云之。今据无相理作谈。然前虽云无量。犹有转升余乘之义。今不动当位。法尔常住也
  次答三昧者(乃至)有少分别也者。此释大仙正等觉○有相为世间四句也。私云。是答第三十九问也(已上)光云。故和上科以此尚为前答之余也佛子者。菩萨众也。此中诸菩萨·二乘名离想三昧。离烦恼妄想故。四禅·八定等名有相三昧。未得无想菩提故也
  一烂脱

  (一)亦无限量也(三)次答三昧者○及佛子(二)诸佛之太仙○为世间(四)二乘名离想三昧以下如文(光云此依义释)
  又说云

  (一)有想为世间(四)二乘名离想三昧(七)若是世间瑜伽名有想三昧(三)此中三摩○是名三摩地也(二)然佛与菩萨○故名清净也(六)若有想者○故非清净也(五)声闻缘觉○故未纯净也(八)世三昧以下如文
  私云。今案烂脱曰

  (一)亦无限量也(三)次答三昧者○及佛子(二)诸佛之大仙○为世间(四)二乘名离想三昧○故名清净也(六)若有想者○非清净也(五)声闻缘觉○未纯净也(七)世三昧以下如文(光云此续初义第六科以下正今案故和上依用此义)
  私云。第二科经文是未会也。然佛与菩萨上总释。以下别释。十四卷义释十二云。受报亦无限量也诸佛大仙者佛子众三昧。清净离其相。有相为世间。次答三昧者。略有多种若诸佛·及佛子·二乘名离相三昧。
  若是世间瑜伽名有相三昧等(十二右)古本疏作二乘名离想三昧以慧观照等。若是世间○是慧义二十二字无之如前三事皆空等者。第十五云。由从真言·手印·本尊三事平等因缘。能净三障(三十二右)又云。由真言故口业净。观甘尊故意业净。印故身业净。三事平等故。自然而有不思议业(二十九右)私云。尔本义释云。如前三事皆空。以三事体空平等。离一切之相。三事平等合而为一(已上)平等合而为一上。加离一切之相三事文也谓随其果修行望果修因等者。私云。释世出世三昧之相也。若人欲得梵天。则随其果而修行等也。或钞(最珍)云。问。小乘有所得教也。何云离希望乎。答。且对世间事禅有相。二乘证空理为无相。若望大乘。又简择之烦恼所知二障者。五教章下云。障有二种。谓烦恼·所知等(三十三右)文广。往见世三昧又有二种等者。大疏钞三云。问。何故断·常一见名三昧耶。答。望世间所修三昧云尔也。今出世三昧实虽无相无分别。心无自性。自性清净。故修行果亦无量无边。故不断见也(已上)私云。此释难消。且约世间少分安静名三昧欤(已上)光云。疏钞文中。今出世以下通妨释。
  谓恐初学者以世间断见三昧而滥出世离想三昧。故作此释也(已上)若断见等。义释作若断见者一向无分别。或钞(最珍)云。问。断见者。一向无分别云意欤何。答。断见者拨无后世。全不修善。常见者有修善之心也。故以断见为过重也(已上)
  从业得果者(乃至)故非断也者。
  此释从业而获果○生等同虚空八句也从业得果者等者。释从业而获果等四句也。私云。是答第四十及四十一两问。即是作业成就及不成就相也。上二句不自在之相也。下二句得自在之相也。从业得果者○得回转二十二字牒经。须受已下随释。意得世间悉地者。于业得自在。假令人天等业。欲受则受之。欲令不受则不受之。不同从业得果者。有成就及熟时而不自在也。异本须受亦得不受亦得也九字注书之也
  或烂脱云

  (一)从业得果者(五)有成熟○亦得也(八)心无自性故心性离因果(六)云不者无也(九)于解脱○等诸虚空(四)成就及熟时(二)业得果(七)若悉地○如虚空者(三)谓世间有相○名悉地也(十)若以此世间空以下如文(光云故和上不用之)
  私云。凡今疏或为诫慢法。或未再治故。如此乱脱多之。谓从业得果至生等诸虚空。又成就及熟时至生如虚空。两度引之
  心无自性故等者。释心无自性故等四句也。私云。是答四十二问也。心无自性故字牒文。心性离因果下随释。又若悉地○生如虚空者二十五字牒字。谓世间下随释。又义云。心无自性故至生如虚空者。总是经文。其中少少交注文欤。或本无云不者无也于六字。又解脱相业生入解脱于业生
  光云。此段有乱脱最佳。曰
  (一)不受亦得也(三)心无自性故心性离因果
  (二)云不者无也(四)于解脱相以下如文
  于解脱相业生。义释无于字。而作解脱于业生质多者犹如众彩等者。文次第云。
  质多心名积聚心文(十七右)摩诃止观第一云质多者天竺音。此方言心。即虑知之心也。天竺又称汗栗驮。此方是草木之心也。又称矣栗驮。此方是积聚精要者为心也(会记本一二之十五左)私云。此释集起名心之义也。菩提心义一云。问。止观云。矣栗驮是积聚精要之心。而义释或处。释质多心。心无自性。托缘而生。譬如众彩庄严积聚(取意文)二文相违何会。答。且如塔心。是积聚精要之心。名矣栗驮。今第六意识缘第六法尘而生。缘谢即灭而无自性。喻如众彩庄严积聚。故是积聚而非精要。故不违也(本之十六)又云。问。前云约塔心积聚精要名矣栗驮。若今世人呼盘等中亦皆名心。是何心耶。答。且如塔心。众材积聚中精要也。故如盘心。亦是众尘积聚中精要也。故可名矣栗驮○有人总以八识为积聚心。今以第八名为积聚精要之心者。阿梨耶唐云藏识。即与积聚精要义同。故无失也(同二十三)贤宝曰。止观文言矣栗驮是积聚精要之心者。恐是指五藏中心藏。谓身是五蕴和合。故名积聚。然身分中以心藏为帝王。故云精要欤。于第八识。诸文只立质多名。未云矣栗驮。如何。更详
  右以略说偈(乃至)殷勤谛受也者。此释复之秘密主谛听○诸菩萨故也。大疏钞三云。以上略说偈答金刚手问了。次有长行明转深要义。故经云。如是五种义。往昔诸佛成菩提法界虚空行(已上)私云。右偈者。
  正觉一切智○生等同虚空八十行偈也云复次者等者。释复次秘密主谛听也
  一烂脱

  (一)重戒令谛听也(三)此中略说○谓手印契印也(五)改为形相也(四)色谓本尊形相分段差别(六)置者谓方圆○等仪相也(二)请本尊如法○(所住处为所)(七)所住处以下如文(光云故和上用之)
  光云。又有乱脱曰

  (一)印谓手印契印也(三)改为形相也(二)色谓本尊形相分段差别(五)置者谓方圆○之类也(四)尊位谓○(布置圣者位次)(六)住谓本尊之像以下如文
  此中略说五事等者。释彼密印形相等也。文次第云。五缘具足方得文(十七右)印谓手印等者。更问(智证)云。印谓手印契印也者。手结为手印。画印为契印。犹如画契(已上)私云。已下举五事也。经文密印者。印也。形相者。本尊相猊也。敷置圣天之位者。诸尊座处也。威验现前者。诸尊住威仪之相也。三昧所趣者。所入定体也改为形相者。梵文色言。经翻形相。故云尔也。未再治本只云色欤。形者色也。相者显色也。分段差别者。表色也色谓本尊等者。大疏钞云。色者谓本尊形相分段差别。此即明方圆等檀形及赤黄等色也(已上)私云。义释置者谓方等十二字注书之也。
  或义以此十二字安次下注文圣者位次之下也。是释敷置圣天位句也尊位谓漫荼罗等者。私云。曼荼罗中所住次位等也住谓本尊之像等者。私云。住者。谓由三密加持。令诸尊住神力威现之德也三昧谓随等者。第十五云。复次诸尊之别相·本性须证知。谓佛·菩萨·二乘·天神上中下。观察其形色等。即可知也(三十左)又云。就中复有上中下差别。谓息灾为上。增益为中。降伏为下也(十五左)私云。三昧者。各各诸尊所住定体也。上中下者。如次佛·莲·金三部之诸尊也。
  即寂(佛部寂灾)忿(金刚部忿怒)悦(莲花部增益又敬爱)也寂忿悦等者。第十五云。须识本性忿怒喜等(三右)持诵不同七云。摄大仪轨云。寂然三摩地(是寂灾形。白檀文云复当于正受)喜(增益)怒(降伏)喜怒(摄召。此四准供养法言之。九左)请本尊如法为印者。持诵不同六云。请本尊如法为印及形相。配置尊位。威验现前。住于三昧所趣。已具明此五缘方便故等(十一右)私云。已下重结成五缘具足方便也。但据乱脱者。是未会经文也要具明此五缘等者。私云。总结上也。异本作五缘方便(光云十四本同之)五趣者。指上五缘别别义趣。非谓三昧趣趣字也世及出世间者。二本义释作世间及出世间(已上)佛·菩萨二乘出世也。人·天世间也。或有相图画曼荼罗云世间。无相本有曼荼罗云出世也然此五事等者。释如是五者等也。十四义释十二云。然五事乃是古背诸佛成最正觉法界虚空之行。
  先佛成三菩提(诸佛也)法界虚空之空行由体同法界等(十四右)私云。据此释者。可有烂脱。

  曰(一)然此五事○最正觉(三)先佛成三菩萨也(诸佛法也)(二)法界虚空行(四)法界虚空行者以下如文
  法界虚空行等者。释法界虚空行一句也。法界虚空行者。上五事也。体同法界者。五缘体也如是诸佛等者。释本所誓愿等也”
  金刚手言(乃至)用观音为正也者。此释金刚手言○安置诸佛子也。大疏钞三云。大日薄伽梵说九尊曼荼罗。先说佛部曼荼(上五种亘八曼荼罗皆应具也。殷勤可悉也已上)金刚手言等者。释金刚手言如是等也唯然愿闻者。法花云。唯然世尊。题乐欲闻(方便品文)慈恩玄赞释云。敬诺也(三之四十七左)佛言者。释时薄伽梵以偈颂曰也
  有正等觉等者。即当最初正等觉等六句也。

  谓有正等觉(一句)漫荼罗置(二句)秘密中密(三句)无上大悲等名(四句)若无量等世(五句)出世漫荼罗同(六句)也。问。终句言曼荼罗同。同字治定经本所无。其释如何。答。次下文云悉皆同用之。是即释同字欤。又有烂脱。至下悉之
  即是如来最正觉等者。释最初正等觉等四句也前已说竟者。经第一具缘品疏第三·四·五所释是也。心觉钞云。具缘品·转字轮品说嘉会檀之事。
  秘密●●●品·字轮品·八印品·入秘密曼荼罗品说秘密●●●(已上)一最初悲生檀属佛部否
  大疏钞第三云。次大日薄伽梵说九尊曼荼罗。先说佛部曼荼罗○佛部曼荼罗者。经云。四方普周匝○眷属自围绕云云。疏云。先作四方曼荼罗○但心存作之等云云。经云。复次秘密主如来曼荼罗○普通而流出(此文亦说佛部曼荼罗文也)疏云。作圆曼荼罗○或置印等(已上初佛部曼荼罗说耳已上)持诵不同第七云。一大日尊别檀注云。名正等觉曼荼罗。亦名毗卢遮那曼荼罗。又此秘密檀○中有九类。一大日。二佛部。三莲花部。四金刚部。五二明王。六佛眼。七诸菩萨。八释迦。九菩萨(一右至五右)东曼荼罗钞(觉超)云。私云。若加二乘诸天。可云十类(已上)私云。最初悲生檀属佛部。古来未决。御抄意属佛部。已于佛部中出二种檀也。安然意佛部外举毗卢遮那别檀。疑是不属佛部欤(已上)光云。各有其义。更问
  若解此者等者。释及无量世间等四句也。义释十二云。若解此者。一切世出世诸曼荼罗皆同用之。无所不入也(已下经疏等为说。秘密稍难分辨耳)其作法者等(十四左)具支灌顶六云。无所不入也。已下经疏○耳。高野本无此注(已上)其作法者先作四方等者。释四方普周匝等四句也
  光云。此段有乱脱曰

  (一)无所不入也(三)其作法者○圆具于彼也次莲花部(二)此语属上件○最初悲生檀(四)作方漫荼罗以下如文
  先作四方漫荼罗等者。第十一云。经云四方相周匝者。此有二义。谓檀正四方作。又金刚印亦四方作。亦正当四方面也。云一门及通道金刚互连属金刚结相应金刚结者。如上周匝安金刚。皆股股相连。即是金刚结义也。安一门并缘(缘即如上所说。开一路空处为外缘也。二十一左)下(释迦檀)文云。四方令普○(普者正四方之称也。九左)更问(智证)云。先作四方曼荼罗。其界唯用羯磨金刚印周匝相连以界道者。中台内院十字杵遍出诸叶间是台上当想如上十二字等(已上)私云。此最初正等觉曼荼罗作法也。其相大同上悉地出现品终图曼荼罗。但彼品五股以为界道。今品以十字金刚(光云即羯磨杵也)作界道也。古来于此图有异义。或图云(光云此非界道金刚印图。下云其十字中又作十字金刚印。中台金刚并大莲也)

  (缺图)

  私云。此图违智证更问并持诵不同(七之十九右)东曼荼罗钞意。更问言遍出诸叶间。彼意皆十字金刚中心立莲花茎也。但今此义任疏现文图之(光云。今捡持诵不同。即以羯磨金刚作四面界道。其界道中又安羯磨金刚。而此中心立莲花茎。又此莲上安八叶莲。全同疏文。但彼现本图恐少写误乎。今此所出图义却违疏文。钞主评判未快)依此义者。先以羯磨杵作四面界道。其中立十字金刚也(光云。此说应然。上图非疏意)仍十字中又作十字者。谓彼方檀界道十字中心又置十字。非谓十字又重十字也。具支灌顶第六云。上来所说唯大日檀。准下诸檀。皆有三重。言准上者。
  悉地出现品中无所不至成就中云(已上)又持诵不同第七(十八右)图大日别檀。三重所列诸尊。胎藏如来身会诸尊朼其十字中又作十字等者。义释第九(悉地出现品)云。于曼荼罗最中。
  置十字羯磨金刚令(缺图)

  正四方(正当四方面也)于彼上作大莲八叶并蕊(在金刚上作也)此即同于金刚之座。故言金刚同也(三右)私云。准此释者。十字金刚中心立莲茎欤(已上)光云。第十一卷言此即是金刚座也。今界道中所作十字金刚即是座也。故次下文云令此十字如花之状。即此十字杵脐立莲花茎。而其杵头出彼莲花叶间。杵与莲花相应均等。则十字杵自如花状(若依十四本则如花之茎)也。深义更问印如前作之等者义释第十二云。唯安一门。其中又作十字金刚印。亦如前作之。但以十字为异耳(十五右)持诵不同七云。今文云亦如前作之但以十字为异耳。可谓大悲檀五色为界道。成就檀五股为界道。秘密檀十字为界道(四左)东曼荼罗钞(觉超)上云。持诵不同云亦如前作之但十字为异者。中台三重尊位同前檀。此秘密檀十字界道异前檀云云。今私案文意云。其中作十字。其上作莲花云云。恐非界道欤。又云。大悲檀五色为界道。成就檀五股为界道。秘密檀十字为界道云云。今谓。成就五股捡文不明。私案彼疏云。三股金刚更互相叉而作之。股股相连。是金刚结义(已上)私云。彼疏文未必为三股杵。次下文云。
  当结金刚之慧印者○金刚五股印(十一之二十二右)然乃安然释不违文欤(已上)光云。觉超辨论太其疏谬。安公今檀界道为羯磨杵。是指其界唯用羯磨金刚智印等文。然以为指其十字中又作十字金刚印等文。又成就檀界道为五股杵。
  是指皆以金刚为界○又金刚印亦四方作等文(十一之二十一)然以为指此栏同三股金刚等文(同三十二)但成就檀界道或是三股杵也
  其十字金刚印上等者。释其上妙莲花等六句也
  光云。此有乱脱曰

  (一)但以十字为异耳(三)其十字金刚印上○而半敷(二)令此十字如花之状也(四)其花上以下如文
  仰而半敷等者。私云。或云。经文云开敷。何此外云半敷乎。盖虽经无之。义含半敷也。或钞(最珍)云。问。半敷二重用之意如何。答。半敷表因。开敷表果欤。以因行果德庄严其座位也(已上)如花之状也者。十四本作如花之茎也。具支六云。如花之茎也(高野本云如花之状)其花上等(已上)东曼荼罗钞上云。为异耳。其十字金刚印。上作莲花仰而半敷。令此十字如花之状也。私云。状字或本作茎。又令此以下九字。恐应在为异耳之次欤(已上)又云。私云。持诵不同出此二图。今谓。是都檀中八叶檀也。一图之中难画。其义为令具知作二图欤。十字为界可详(已上)如前五佛四菩萨等者。经一云。行者次于中定意观大日○东方号宝幢等(已上)第四云。然后观作宝莲花台宝王宫殿。于中敷座。座上置白莲花台。以阿字门转作大日如来身等(二十左)
  光云。此下有乱脱曰
  (一)四菩萨方位也(四)当以心想○正觉义也

  (六)于此八叶○于翰墨也(五)叉其台上○为次第耶(三)又云花中○过减无在(八)经云流出○可解也(十一)略有四种○之法也(更问)(七)从此流出○所说也(十二)佛子者○金刚也(二)又四菩萨者○观音为正也(十)已上毗卢遮那漫荼罗竟(九)次初正觉者最初说也(十三)明诸佛漫荼罗以下如文
  当以心想而置九点等者。持诵不同七云。次想九点。即是前释以十二字布大檀时。先以●●●●布中胎中。取其●字大空之点安之九位。以表九尊。皆是成正觉义(十右)私云●如此空点观置之。此点即是●字大空。此九尊皆成正觉义也
  一烂脱

  (一)此成正觉义也(三)于此八叶○于翰墨也(二)又其台上○过减无在(七)经云流出者○可解也(九)略有四种○之法也(更问)(八)从此流出○本教所说也(十)佛子者○金刚也(四)又四菩萨者○观音为正也(十一)已上毗卢遮那○(作何佛更问)(十四)绕三角○如图也(十二)绕三角○标也(更问)(十五)其外轮作光如却敌形也(十三)圆外周匝○(或可置字)(十七)光普皆流出者○三角外也(十六)真言主○有光流出(十八)前大檀中○次莲花部(六)此语属上件○移在上(五)当知此是最初悲生檀(十九)作方漫荼罗以下如文
  私云。于第六科而有异义。或安上总牒处。或安遍知院文段末。至下可悉之也于此八叶及中当作方圆等者。私云。方圆配佛菩萨。理智二德故欤此但是行人等者。自作灌顶法也。如别抄之又其台上等者。
  释十二支生句等八句也如上十二字真言等者。经第五秘密曼荼罗品云。

  ●●●●●●●●(●)●●●●(●)●●●●(●)●●●●●(●)●●●(●)●●●●(●)●●●●(●)●●●●(●)●●(●)●●●●●●●(●)●●●●(●)○所谓此十二句真言之王(已上)大疏钞云。私云。十二支句者。十二字大真言王也。真言者本尊也(已上)记问八张云。是台上当想如上十二字更问者。布十二字如上十二字真言中记(已上)又云。然此中于真言王中分别种种差别之事犹未明了更问之者。凡此经中约于五轮分别无量差别之用。故此句上文云。随五部差别之用。须行人于方圆三角半月地水火风轮等中。逐根随机有无量事。委细寻详耳(已上)私云。下文有十二字真言布字释也或十或过减无在等者。杂秘云。有在无在字训事。修善要决云。问。坐禅须被袈娑否。答。裸得。无在。弘决第四云。作无作·教无教·表无表。名异义同。彼此无在(已上)义释十二云。其大日佛当与宝幢并在一处。左右亦无在(十六右)演密钞九云。疏左右无差者。谓大日在中台时。其宝幢佛当大日之左。不空佛居大日之右。今移大日就宝幢位时。亦令左右无差失也(二十七左)光云。案无在苑父所览本作无差。今谓在贿韵。尽亥切。居也(小补去队)居谓落居。即安定义。故今义训为定流出者谓人了解等者。私云。释从此流诸檀等二句也。人者即指阿遮梨也。秘密法者。九尊漫荼罗也。上文云。若解此者。一切世间诸曼荼罗悉皆同用之。无所不入也(四右)意同之。谓阿遮梨若解此根本八叶漫荼罗者。作世出世诸檀。任心自在流出之也略有四种造秘之法等者。私云。释事业形悉地等二句也。记问八帐云。四种造秘之法谓事业·形·悉地·置位更问者。无他意也。凡一切造檀皆依此四。诸檀从此而生。故言通一切流出之法耳(已上)密钞九云。言即通一切流出等者。此是根本漫荼。若于此中。随行者所求悉地别。各建立曼荼之时。随部相应作之。名为流出也(二十七右)第五云。此莲花台是实相自然智慧(十七左)私云。若准此释者。自中胎第一重已下次第流出欤。古来有此一义。然当段依密钞。可得意也。凡造一切曼荼罗之事业也。形者本尊显形表也。分段即表色故。悉地者所成就悉地并药物等相也。安置位者安置本尊方域分限等也从此流出等者。经文结也。可属上相应可解也下也佛子者等者。释诸佛子三字也。佛说如上事而告金刚也。以此诸佛子三言。可安当知此最初句上欤又四菩萨等者。记问八帐云。序中列名云普贤·慈氏·妙吉祥·除盖障。而观音为正。若会通者。非无义也。法界无次第。诸尊有何定(已上)经第五(入秘密漫荼罗位品)云。东南方普贤菩萨。东北方观自在菩萨。西南方妙吉祥童子。西北方慈氏菩萨(已上)持诵不同七云。复次第一东方宝幢佛。第二南方开敷花王。第三西方阿隬陀。第四北方鼓音佛。第五东南方普贤菩萨。第六西南方文殊师利菩萨。第七西北方弥勒菩萨。第八东北方观自在菩萨。当知此八印一一皆是毗卢遮那印(十六左)长宴口决云。现图曼荼罗。

  观音·弥勒如次干艮(只是随宜所现)又普·观·文·弥(是为初行人所乱脱也)又普·文·观·弥(普通义也)普·文·弥·观(是实义也四之十一)诸说不同记(法三)二云。钞记云。西北方弥勒○入秘密品等云。
  西北(慈氏)现图东北(慈氏)钞记云东北(观音)○八印品等东北(观音)现图西北(观音二十七)杂秘(心觉)云。八叶院观音·慈氏座位事。或人疑问。观音·弥勒如次干艮欤。而持诵不同七云。
  东南(普贤)西南(文殊)西北(观音)东北(弥勒)此事举世相承行之。未知出处。特违钞记。发心·修行·证果·涅槃之次第也云云。此次第胎三卷轨见。而如此判如何(已上先师三井延猷阇梨之问也)私云。先此问有不审。持诵不同文即广大轨意也。安然出轨文致此疑也。然诸轨依现图列之。
  现图曼荼罗可寻习也(已上)前缘起列众中等者。私云。一义曰。经第一住心品云。
  普贤菩萨·慈氏菩萨·妙吉祥菩萨·除一切盖障菩萨等(已上)今缘起列众者。指此文欤。但除盖障替观音者尔也。除恶趣替文殊者无之。若可谓烂脱欤。又义云。经第二具缘品云。四宝所成瓶盛满众药宝。普贤·慈氏尊·及与除盖障·除一切恶趣而以作加持(已上)第八云。
  复次四宝所成瓶者等(二十一左)今缘起列众者。指此具缘品文欤。住心品四菩萨第二重眷属菩萨众。非八叶四隅菩萨。仍今缘起列众者。指具缘品宝瓶加持列众文也。又或义云。缘起列众者。指序品(住心品也)意云。或序品以除盖障替观音。或具缘品中以除恶趣替文殊也。二个或以言中。下或字不可为列众中也。光云。向来三义各得一途。并呑此三则投其极。其第一义领缘起列众言。其第二义领以观音·文殊替除障·灭恶事。其第三义颇似穿凿。幸领兼用前二说意。其第三义领似穿凿。幸领兼用前二说意。今谓。初品缘起列众中言普贤·慈氏·妙吉祥·除一切盖障者。即具缘品中为如来四德普贤·慈氏·除盖障·除一切恶趣也。虽言第三重中胎院相违。而究其实则是一也。何者。在其外者本出于内。其意见第二十卷(二十九叶)今此四圣本是大日四德。是故一而四。四而一。宜哉观音为除盖障(教道八地已上皆在除盖障三昧位。然具缘品中第八地菩萨号为观自在者)文殊为除一切恶趣(瑜伽护摩轨以文殊言作漱口法。以灭恶为护摩尊。其同一三摩地可知)也
  已上毗卢遮那(乃至)圆具于彼也者。此释复次秘密主如来曼荼罗○普遍而流出也。持诵不同意。已下说遍知院檀也(已上)光云。今捡持诵不同第七曰。二佛部尊别檀。名如来曼荼罗。亦名佛部曼荼罗(二十左)
  光云。此有乱脱曰

  (一)漫荼罗竟次(三)初正觉者最初说也(二)明诸佛漫荼罗即佛部(四)作此佛部以下如文(此依义释)
  次初正觉者最初说也等者。释如来曼荼罗句也义释十二云。次初明诸佛曼荼罗。即佛部。正觉者最初之说也

  (缺图)

  凡作余佛檀。如作弥陀檀。即移弥陀入中。其大日佛移就弥陀位。若是二乘诸天等即不令坐八叶花。当去之。但于方檀中坐本座(已上。疏无之)八叶上佛菩萨。各移稍近外各依方处也。其大日佛当与宝幢并在一处。左右无在也。然亦须在中胎院内耳。如以阎摩入中者。其外院本位但表地印而供养之。此作扇底迦等。增益亦同之。用线法。当中置橛旋绕之。亦置空中及下。綖二种也。又云。师在中持綖。弟子绕之。半月如字作之也。作此佛部曼荼罗等(十六)密钞第九云。疏初正觉者等者。谓取从遮那本地漫荼流出最初成等正觉之者。即阿●等四如来也。如阿●者。瑜伽礼忏云。阿●如来舍身请求加护。从初觉心乃至菩提。愿如来与金刚萨埵而加持之。令我坚固不退。言拾身求加持者。即当此中初受三世无障碍智戒。舍身奉献一切诸佛请求加护。令菩提心坚固不退。乃是最初发起始觉菩提心时。故名最初说也(二十七左)私云。初正觉者等者。此指遍知院佛部。例如金刚界四佛三摩地也。又此智印诸佛能生智母。故云佛部曼荼罗也作此佛部等者。
  释犹如净圆月等六句也其中画佛像也(作何佛更问)者记问云。次释一切佛三角仪。是旧样也但依上为定耳。三句之问并不为难(已上)持诵不同七云。注作何佛者。即大日也(二十二左)杂秘(心觉)云遍知院三角内佛事。山王院云。图作佛者。大日佛云云秘藏记云。中院上三角形是佛母也(已上)私云。或钞(最珍)云。问。三角中佛像何更问。云何可定乎。答。一切佛印故。不可限一佛。通佛印可画之。故不为或欤(已上)或学者云。今此中大日结无所不至印也。据义释者。不定一尊。随所求尊可置之欤。十四本文如上引之。问。经文但说三角。然何画佛像乎。答。三角通一切佛大勤勇智印形也。即是经·疏互示大三佛体。可悉之
  光云。此有乱脱日

  (一)画佛像也(作何佛更问)(四)绕三角○如图也(二)绕三角置点点标也(更问)(五)其外轮作光如却敌形也(三)圆外周匝○(或可置字)(七)光普皆流出○三角外也(六)真言主○圆具于彼也(八)次莲花部以下如文(此大同钞主所出十九科乱终)
  以金刚围之者。以三股杵围之。如图绕三角置点等者。持诵不同第七云。绕三角置点者。是空点也。如说九位。空点亦是成正觉义(二十二左)私云。或钞(最珍)云。更问意何。答。三角点标三世佛欤(已上)如却敌形也者。持诵不同七云。如却敌形者。如轮宝形也(二十二左)南本涅槃经一云。是身如城。血肉筋骨皮裹其上。手足以为却敌楼橹。目为寮孔。头为殿堂心王处中(七右)私云。却敌者。猛利降伏之猊也圆外周匝安点者。持诵不同七云。圆外周匝安点者。是佛部眷属之位。
  亦是空点同佛身故成正觉义(二十二左)疑此点○更问或可置字者。演密钞九云。疏疑此点一一等者。指上轮心想九点也。乃于花台及八叶中各安一点。即表大空成正觉义。谓以果收因。四隅菩萨俱置空点。故令更问也。若欲置字者。中台四方即是阿阿暗恶恶。四隅普贤三字·文殊瞒字·观音娑字·慈氏昧字也(二十八右)真言主谓本尊也等者。释从彼真言主等四句也。十四本真言主以下十三字注书之前大檀中等者。持诵不同七云。前大檀者。是前大悲嘉会檀唯用大檀。今用或别檀或大檀。故云用处不同(二十二右)又第七云。但印者是三角印。具缘释云。遍知印作三角。其锐下向。白光炎围。在白莲上。十方三世一切如来大勇勤印。亦名诸佛心印。普通藏品名普一切佛菩萨心真言。广大轨云。印同大日。古来多传合掌。是亦大日百光王印。今准八印品释。大日在三角中持威光印是为正文。亦是大日大威德生印。故佛身光流出圆外(同上)私云。此师意于毗卢遮那檀有都别二檀。前具缘品大檀都会曼荼罗中三角檀也。今段或用别檀。名之为佛部曼荼罗。或用大檀。即以此佛部檀为四重大檀中遍知院之一会。故云用处不同也。私义云。用处不同者。前具缘品但用三角印。今此中或置佛或置印。此云用处不同也
  次莲花部此语属上件(乃至)可以意得耳者。
  此释复次秘密主观世自在者○巧慧者安立也。持诵不同云。三莲花部别檀(名观自在漫荼罗亦莲花部曼荼罗也七之二十四)义释十二云。
  作法圆具于彼也(世出世同书者此同亦可名有也言世出世有无量漫荼罗欲说令善听也移在上当知此是最初悲生檀)●莲花部(此语属上件)此但是秘密漫荼罗也。若作扇底迦等。方圆赤白及天等各依本也。虽作圆曼荼罗。然本尊等座有方有圆。各依旧也。作方曼荼罗等(以下同疏十七右)诸说不同(法三宫)二云。
  观自在菩萨梵号○密号○种○三摩耶形○秘密品云。复次秘密主观世自在者○殊妙作标相。释曰。次莲花部。此语属上件。世出世同画者。此同亦可名有也。言世出世有无量曼荼罗。欲令善听也□移在上。当知此是最初悲生檀。私云。此语已下释中胎文也。乱脱在此。故云此语属上件。又云移在上。是等皆示释乱脱文也。传写者书来尚矣。故诸本皆有此文(二十五右)持诵不同七云。作法圆具○各依旧也云云。私云。
  此中注文是释大日檀中经第二行及无量世间出世曼荼罗。彼所有图像次第说当听之文。故后人注移在上等。此语属上件者。此但是等之文是佛部文。次莲花部者。是标下檀。非此檀文。故须得乱脱意读也(二十一右光云此就上义释文而释)私云。此一段文以乱脱意可消之也。今疏文次莲花部标也。作方曼荼罗内等释也。世出世同画者○悲生檀释上中胎檀文也。此语属上件及移在上者。注此乱脱旨也
  光云。此段古来存乱脱。曰
  (一)圆具于彼也(四)次莲花部(三)此语属上件

  (三)世出世同画○最初悲生檀(五)作方漫荼罗以下如文
  世出世同画者。释上经文及无量世间○次第说当听四句也。意世出世曼荼罗同可有名相也。言世间出世有无量曼荼罗。次第令听之也□□移在上等者。诸檀皆有图。今□□图即大日檀图也。仍指□□图云当知此是最初悲生檀也。问。●及●图有何意乎。答。无别意趣。是只乱脱等意钓之图欤此同亦可名有者。经文同画同字训有之。有者世出世无量曼荼罗也。具支灌顶六云。次注文者是释经文。第二行云及无量世间出世漫荼罗。彼所有图像次第说当听之文。梵本中云世出世同画。今随方言译云彼所有图像也。注牒梵本故云同画。故知同昼可作画像。此同亦可名有也者。是释译意。□大悲生方檀(已上)又云。十四本义释中。次有一段。高野本中。阙而不书。明诸佛曼荼罗。即佛部。凡作余佛檀○半月如字作也。又说遍知即三角檀竟。注云世出世同画者。此同亦可名有也。言世出世有无量曼荼罗。欲说令普听也。□移在上。当知此是最初悲生檀。又别行者。此语属上件。次别行者。次莲花部(光云。又别行以下七字。疑写误而文颠倒乎宜改作又别行者次莲花部。次别行者此语属上件耳)高野本中。缺前一段。说三角印檀竟。云次莲花部。次别行者。此语属上件。次别行者。世出世同画者。此同亦可名有也。言世出世有无量曼荼罗。欲令善听也。□移在上。当知此是最初悲生檀。私谓。且以弥陀为语端者。檀向西方。人向东方。故先弥陀以入中胎。文有二例。义成三例。一以八叶诸尊随入中胎。大日移在彼尊位处。二以二乘诸天随入中胎。九位九尊。若移近边中胎院内随方安之。大日与宝幢佛一处左右。随宜而安置之。二乘诸天外院本位但表地印而供养之。此二乘等唯坐荷叶。彼诸天等随坐本座。故去中胎八叶莲花。但方檀中坐其本座。亦须所移九尊各坐莲座而已。三文虽不说。而悉第一重第二重。若释迦佛随入中胎。与八叶尊其座不别异。亦须大日可安宝幢后边。彼等本位法同外众。亦表地印而供养之。次用线法。此是此下别别檀法。非上大檀。次注文者是释经文○(光云此间文如上所引)是大日悲生方檀。此等二文烂脱在下。后今此语属上件亦云移在上。而高野本以次莲花部之字在此文前。烂脱更甚也。又脱量字·说字·及令字(光云。现行印本有量令二字)误验矣。上来大日方檀。是扇底迦之法。若于大日作四檀。互为主伴亦同前例。但檀相猊随事各别。故义释中说大日檀互为主伴竟。更结云。此作扇底迦等。增益亦同之。用线法当中置橛旋绕之。亦置空中及下。綖二种也。又云。师在中持綖。弟子绕之。半月如字作也此文意云。上来此扇底迦等等者。等诸尊入中也。若作大日增益。檀中主伴同之。然增益檀是圆故。用纵法当中置橛。旋绕絣之。以分限亦先絣空而后置地。又云。若师在中持綖。弟子绕行絣之。准而言之。若降伏檀是三角故。在于三隅可以絣之。若扬大檀是半月形故。亦当中置橛。先絣弓形。次絣弦形。当如月字形作之。若成辨檀是种种形。亦唯一点亦无相形。唯心念作。然此五檀大日为主。诸尊为伴。互入中胎。若絣綖时。亦须首起东北隅也。私谓。何故五檀猊各别。应是阿等五字形猊。
  ●方●圆●三角●半月●方圆角月种种具足(已上)作方曼荼罗等者。释普遍四方相等八句。而略初复次秘密主等四句也
  一图位莲花部别檀三重

  耶输(四)势至(三)毗俱胝(二)
  天世
  马头(六)白处)五)多罗)一)

  持诵不同七曰。莲花部别檀。中胎有二文。如前。第二重有二文。一准大悲檀文。以三部眷属为第二院。二依当部眷属为第二院。马头别檀亦准之(二十七左)私云。如上图。相持诵不同载之。或云。此图有三疑。一云。疏私云。此图或人所图。意多罗·毗俱胝·白处·耶输四尊。准下金刚部段。云先道者安右。后道者安左。经云明妃资财主。是则耶输。然又五卷云。
  次于明王左边画明妃耶输陀罗○而此明妃主含藏出生此中种种功德(二十左)明王者得大势也。得大势不可离耶输。是故耶输右图之也。又马头今段在大在明王侧者。在大势至侧也。是则以马头置大势至侧。今不尔也。二云。下金刚部檀云。先道者安右。后道者安左。今不尔也。三云。智证更问七吉祥中出一髻罗刹。今不尔。又加大位观音为七云何

  (缺图)势至侧。故后图之。又一髻更问云。七白吉祥者。此观音眷属。谓多罗·毗俱胝(光云。恐此间脱白处·耶输)一髻罗刹·马头·大势至等。或为如意轮伴属等(已上)杂秘云。一髻罗刹事。大方广曼殊室利经(观自在菩萨授记品三十一)曰。一髻罗刹陀罗尼○此陀罗尼能令用功少成就疾。是多罗菩萨使者(已上)若依此文。虽可图多罗菩萨侧。而依经说次第列白处故。自然移下座也。五卷亦白处与多罗并之也。问。螺贝北方三形也。今何西方用之乎。答。秘经云。莲花即羯磨(已上)西方说法利生即吹大法螺之义也。胎藏漫荼罗北方安莲花部。即此意也或可安印等者。私云。印者初割莲花也。字者●字也。诸印上者商佉金刚莲花等也。此三皆三摩耶形。故云诸印也
  光云。此有乱脱曰

  (一)及花上也(三)其次院安○勿生疑虑也(二)以本种子○而作种子也(四)空处当置以下如文
  其次院安大势等者。释多罗毗俱知等六句也。私云。中胎外有空地。空地外有第二重。然空地故不数之。即云次院也勿生疑虑者。令劝发行者之词也以本种子巧安置之等者。持诵不同云。

  观自在(●初割莲花●前品大日右)多罗(○●青莲花开已却合□观音右)毗俱胝(○●数珠鬘○□观音左)大势至(●未敷莲花□毗俱胝左)耶输(●鲜妙花枝□势至左)白处(●钵昙摩花□多罗石)马头(●马头△观音下)十方佛(●□七之二十七)私云。巧安置者。谓以善巧意。令如其次第置之。问。中尊举种三尊。眷属何唯种子乎。答。经文云布一切种子。故先虽举种子字。而可通尊形等也
  空处当置七白吉祥等者。记问八帐云。七白吉祥者。此观音眷属。谓多罗·毗俱知·一髻罗刹·马头·大势至等。或为如意轮伴属等(已上)般若寺钞三云。七白吉祥一一皆有二使。此经但略说之。自别有观音部法中具载。当别详捡(更问)此经疏但出七尊。若如曼荼罗安立者。二十一尊可有。但图具载。可悉也(已上)持诵不同七云。七白吉祥。

  此中部主加五眷属·一忿怒为七吉祥○观自在○多罗○毗俱胝○大势至○耶输○白处○马头○十方佛(二十六以下)私云。御钞并持诵不同。加中尊为七欤。部主已在中胎。何云当置七白吉祥乎。智证记除中尊加一髻尊云七也。一髻尊苏悉地院尊。何为观音眷属乎。或钞(最珍)云。七白吉祥者。三白四吉祥总云七白吉祥欤。大明白菩萨·白处尊·白身观自在(已上三白也)大吉祥大明菩萨·大吉祥菩萨(光云。此指萨埵波大吉祥。或指大吉祥明欤。未详)大吉祥变菩萨·(已上四吉祥也。光云。此文脱一尊。恐是水吉祥。
  或前出二尊内乎)是则经文及与白处尊句释出三白诸吉祥受教句收四吉祥欤(已上)私义云。今七白吉祥者。经第一(具缘品)所说观音部七尊欤。所谓多罗·毗俱胝·大势至·耶输·资财主·白处·马头七尊列之。阿遮梨所传曼荼罗。耶输陀罗外有资财主菩萨。至下可悉之。白自性清净义也。吉祥敬爱义也自别有观音部法等者。般若寺御抄云。
  可见千手及十一面仪轨耳(已上)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念诵仪轨(不空译)上卷云。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补陀洛山大圣观自在宫殿中○时观自在菩萨与无量持明仙围绕。往诣世尊所(初右)中卷云。当观自身胸臆间有满月轮○又于月轮面观纥利(二合引)字。如红颇梨色。放光照曜十方世界。于光明中自身成观自在菩萨。等无差别○步践八叶莲花至精室门外。灌洒如前。则应加持顶。以右手作拳。以大指头指相捻即印顶。诵多罗菩萨心密言曰○先应用多罗菩萨护身。次毗俱胝菩萨亦殊胜。或诵余四明王大威德者亦通。圣者多罗菩萨印契者○密言曰○次结马头明王印○密言。次结地界及曼荼罗界○次结部母白衣观自在菩萨印(私云。诸眷属此外未见。光云。明本文少异此)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不空译)云。于妙高山顶上。想有八叶大莲花。于莲花上有八大金刚柱成宝楼阁。于莲花胎中。想纥哩(二合)字。从字流出大光明○于此大光明中。涌出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具无量相好。炽盛威德。十波罗密菩萨周匝围绕。八供养菩萨各住本位。于宝楼阁四隅。有白衣多罗毗俱胝等四大菩萨。各与无量莲花部众前后围绕。诸天八部以为眷属。如是观想无量圣众及本尊。极须分明。勿令忘失次第。

  即结才发意转法轮菩萨印○次结马头明王钩印○次结不空罥索菩萨印○次结莲花锁菩萨印○次结莲花俱摩罗印○次结莲花嬉戏菩萨印○次结莲花鬘菩萨印○次结莲花赞菩萨印○次结莲花舞菩萨印○次结白衣观自在菩萨印○次结大白衣观自在菩萨印○次结多罗菩萨印○次结毗俱胝菩萨印○次结本尊千手千眼○印(十一左以下)私云。莲花部眷属广略多端。秘藏记列二十一尊名字。今疏第六阿遮梨所传曼荼罗列四十尊也
  明妃资财主者。第五云。次于明王左边画明妃耶输陀。译云持名称者○此明妃主含藏出生此中种种功德。故其被服?帜皆与此义相应也(二十左)私云。或人依此文。明妃资财主为一菩萨。今谓。应是二尊。第六卷阿遮梨所传图。耶输陀罗菩萨外举资财主菩萨。仍为二尊义分明也。寻云。第六图耶输陀罗明妃无之。指何尊以为耶输耶。答。名称慧菩萨是也。耶输陀罗此云持名称者故也及大势至等等者。释得自在者印等五句也曰如法作之等者(此一段私付乱脱。至下可悉之)义释十二云。当殊妙作之。如马头在三角檀中画之。如法作之住三角中。其余诸尊亦有等(十七左)十本义释云。当殊妙作之。如法作之。何耶揭哩婆此云马头。在三角檀中画之。其余诸尊亦尔(已上)私云。如法作之句。十四本意付马头段。十本意付势至段结释。今疏准十四本。可读乱脱。经文如法句在马头段。然乃十四本最契经文合在可处用等者。异本云。合在三角檀中画之(两本义释同之)私云。可处用檀者。马头所用处即三角檀。故后日再治之时作三角檀欤形色等别及方圆等者。第十五云。法教法则·方法·次第·仪轨皆得。显形色等(显谓诸尊青赤白等。形谓坐立大小之事。色相猊也。谓喜笑忿怒寂静住之类。此三问也。二右)般若寺抄云。上五种亘八曼荼罗皆应具也。殷勤可悉(已上)广本者。大本广经也前所云等者。当卷上所明印色尊位等五种也。引上文可悉之
  形色形印者。义释作形色契印也。又疏异本作契印前者大悲藏生等者。持诵不同七云。大悲藏生是都会檀者。是大悲胎藏喜会檀也。三部唯在都会檀也。今则或在都檀。或在别檀(二十六右)私云。上如画本尊○各各有印者。或义为问辞。前者已下答词也。问意。如若也。若画本尊可作何色及形像等。各各有印契也。答意。色像等不可违上图曼荼罗。但前一向都法用之。今或都法用之。或别法用之也。都檀者。普门曼荼中观音院也。别檀者。唯观音部别檀也。又义云。如画本尊已下必非问答。只自举征问之。而直作其释也。如此中已下释别檀之义也如此中莲花部檀中等者。私云。吉祥檀者。莲花部增益吉庆意也。胎外留空地者。中胎与第一重之间空处也。大檀中法者。指上都会檀中观音部。即指第六卷四十尊等也其空处亦置十方佛等者。持诵不同云。第二座位处置十方佛者。普通藏品有一切佛真言也(七之二十六)私云。十方佛名字如第六卷图也准前可解也。私云。
  指上第五卷所释曼荼罗及第六图位也三角中犹如等者。释何耶揭哩婆等六句也
  一烂脱

  (一)准前可解也(三)三角中犹如○在大势至至侧也(二)次复若作马头○以意得耳(四)次作第二曼荼罗者以下如文(光云故和上用之)
  又义曰

  (一)曰如法作之○檀中画之(三)其余诸尊○准前可解也(二)三角中犹如○可以意得耳(四)次作第二曼荼罗以下如文
  智证烂脱云。次复若作马头漫荼罗者。当在三角中置之。在外三重漫荼罗亦皆随之作三角也。作此时。诃耶疙哩嚩在中。即移观音替居势至之处。余眷属皆围绕之。余皆回互。三角中犹如日出之晖。谓日初出。赤黄色也。在明王侧者。在大势至侧也。
  可以意得耳(已上)私云。右烂脱等皆未得其意乎。

  今谓(一)当殊妙作之(四)曰如法作之(三)住三角中○檀中画之(五)其余诸尊亦各有(二)形色等别○准前可解也(六)三角中犹如以下如文(光云。
  故和上不用之)次复若作马头曼荼罗等者。密钞九云。疏若作马头漫荼罗等者。谓此马头是莲花眷属。前以观音为主。其曼荼罗大作圆形。今以马头为主。置何耶在中。何耶是略梵语。正云贺演吃哩(二合)嚩。此云马头。谓却移观音居势至坐处。其势至却在前马头位处。其漫荼罗作三角者。即降伏檀也。余眷属皆围绕者。一依前观音檀置之。临时回互可以意得。移势至在马头位处。其势至眷属等亦随移动。观音眷属亦尔(二十八右。光云。演密牒文颇异现行义释)持诵不同七云。马头曼荼罗在三角中。在外三重亦作三角。即移观音替居势至处者。是示入内别作时也。其五尊檀方圆角月点等可详云云。随五种事互入中胎(二十六左)私云。是释马头别檀。谓于此部中。马头为中尊之时。以观音移之替置势至位。如云马头。余尊亦尔。问。以马头安中位之时。以观音并置势至位。为当以势至移马头位欤。答。演密却势至移马头位。然今私谓。马头安中之时。以观音并置势至位。例如都会檀中胎置余尊之时。移大日置宝幢位也。义释十二云。其大日佛当与宝幢并在一处(十六右)问。何必以观音置势至位乎。答。势至·观音所住定体同故。准宝幢佛置此位也。问。何故必先约此马头说别檀乎。答。或钞(最珍)云。先说部主云云。问。莲花部方檀而何说三角乎。答。此尊莲花部中忿怒明王。故说降伏形也余皆回互可以意得耳者。私云。准例马头。

  此会诸尊皆当回而安中胎也大日经疏演奥钞第五十二(毕)此卷旧本未出草藁。故今点治之以附剞劂氏。冀后宗匠更下郢斤。但于其辨四圣四隅异义。则是师资面传。留意思择。勿处容易。维时宝永第四仲秋二十四日。
  慧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