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大日经疏演奥钞第四十九

  东寺观智院法印杲宝撰述
  东都灵云寺比丘慧光挍阅
  疏第十五卷(释经五秘密漫荼罗品)
  复次即以偈颂(乃至)未结偈句也者。私云。已下有四十二种问。故曰次第问佛也未结偈句者。疏家牒文皆未会经。如治定本即结偈也
  漫荼罗何者先作●(大牟尼亦说)者。
  此释曼荼罗何先○弟子复几种四句也曼荼罗何者先作等者。释曼荼罗何先等二句也。大疏钞(般若寺)第三云。问。经问何先作等之意何。答。将造曼荼罗时。阿阇梨先何等作法有言也(已上)私云。是第一问。谓问造曼荼罗有多种支分。最初作何事乎也
  阿阇梨有几种(亦说之也)者。释阿阇梨有几句也。私云。是第二问。谓问浅略深秘二种阿阇梨等。具缘品问其德。今此中问其体也亦说之也者。对上唯大牟尼说句曰亦说也”
  弟子复有几种(大牟尼亦说)者。释弟子复几种句也。私云。是第三问。即问世间出世二种弟子等也(已上)光云。此亦上品问其相。今中问其体也大牟尼亦说者。此大牟尼亦说通诸问也
  云何知地势○(准有三问更问)者。此释云何知地相○云何当作净三句也云何知地势等者。释云何知地相句也。义释第十一云。云何知地势(谓好地恶地等。上中下成就所用也。三十一左)私云是第四问。即问择地相也上中下者。如第三卷所释。山林多花果为上等也。
  即是佛(上)莲(中)金(下)三部所用处也云何简择地者释云何而择治句也。私云。是第五问。谓问除毛发等治地之相也既择已云何作净(准有三问更问)者。释云何当作净句也。演密钞九云。疏云何作净准有三问者。谓问云何知地势。云何拣择。云何作净。此准上一问漫荼罗。二问阿阇梨。三问弟子。故云准有三问也(十五右)私云。是第六问。即问净治相也。净治者。洒净香水等事也。三问也。谓于上曼荼罗·及阿阇梨·弟子三种。各有择地·治地·净地三种。今即问之。但曼荼罗治外器。师及弟子净治心地等也。如上第四卷释之也(已上)光云。今钞主义异于密钞。苑公准上则只为三问一类乎
  作净已云何安住○(三句问也)者。
  此释云何彼坚住○云何已净相四句也作净已云何安住等者。释云何彼坚住句也。私云。是第七问安住相也。谓问净治地已安住此地之相。即是结界等也准有三问更问者。
  经文云何彼坚住·及净诸弟子唯愿导师说·云何已净相三问是一具事。故云准有三问也。然此三问委细分别。则又问地·问师·问弟子等可具之。故云更问也云何为弟子等者。释及净诸弟子等二句也。私云。是第八问加持弟子相也前问等者。上第三问已问弟子相。与此不同者。上问有几种弟子。今问为弟子作何事也净已之相等者。释云何已净相句也。私云。是第九问净治之果相也。此中又有师弟子及地三问也
  问用何护地(乃至)此二事是作用者。此释以何而作护○事业谁为初三句也(已上)光云。此有乱脱曰

  (一)三事三句问也(三)问用何护地(二)作护复云何(四)亦问师自作护以下如文
  问用何护地等者。释以何而作护句也。义释第十一云。结护洒持等有多义。问。用何护地等(三十二右)私云。是第十问护净法也。谓治瞿摩夷等而令坚固。及安置五宝等事。云作护也亦问师自作等者。此于作护之法。又有外器内心之法故也加持地复云何等者。释云何加持地句也。义释十一云。加持地复云何。结护洒持等有多义(三十二右)私云。是第十一问加持地法也。即是第四卷所释按地持诵法欤亦问三事者。又是师·地及弟子也云何初作用等者。释事业谁为初句也。密钞九云。言加持地至亦问三事者。即此中一问用何真言等法。二问为先作护。三问为先作净也(十五左)私云。是第十二问缘坛所须作法也。谓问上持地护净等竟。内外加持地之时。用何真言等。及先作护净除前后也用何真言○是作用者。十四义释(三十二右)皆注书之。十本同今疏也
  此二事者。义释作此三事。二事者。作护·净除二事也三事者。用何真言·及作护·净除三事也。十卷本同今疏也
  线为几种○(作界分也)者。此释修多罗有几云何作地分二句也。私云。是第十三·第十四两问。谓一问线有几种。二问拼地之法也。修多罗此云线。又云经也
  供养复有几种○(准法而问)者。此释几种修供养○应以何华香六句也供养复有等者。私云。是第十五·第十六两问。
  谓问四种供养等(是其第十五也)及世间所有花从手发生花(香等亦尔)等(是其第十六也)如是种种之相也任准例者。义释作皆准例
  一烂脱

  (一)等者多声也(三)问献香花有何方法(二)花合奉献谁(四)谓花有若干○用何也以下如文
  私云。依此烂脱则无经文云何而奉献应以何花香二句释。盖至下献食等句合释之也。又云。云何而奉献等二句释。今疏脱落之欤。义释有之。彼十一云。问。
  献香花○香等又然(准花而说)奉献花时复云何(以何法而献谓须有真言加持等也)以何法用献也。香等亦然(准花而说)云何献食等○(三十二左)私云。问。献香花有何方法文即释云何而奉献等二句也。若依此义。则以问献等八字可安献食等句上也(已上)光云。问。献香花以下有第十七乃至第二十四个问。
  谓花合献谁(是其第十七也)香亦献谁(是其第十八也)问献花(是其第十九也)及献香方法(是其第二十也)也(亦可问奉献方法是第十九问本尊相应是第二十也)
  献食等(乃至)此是名通也者。此释诸食与护摩各以何轨仪二句也献食等等者。私云。释诸食二字也。已上第十七·十八·十九三问释之。
  谓此花当献谁等二句(第十七问)云何而奉献等二句(第十八问)诸食二字(第十九问)也(已上)光云。今此钞解大略科之。若细分之。则如上科上中下者。谓三部所用食等也护摩云何等者。释与护摩各以何轨仪也。私云。是第二十问也(已上)光云。若依细科。则前献食第二十一问。今护摩第二十二问也。下皆准知法则等者。释仪轨二字。是一切作法通名也
  云何奉请尊座(乃至)皆得者。此释及诸圣天座愿说此教法二句也。私云。第二十一问也
  法教法则○皆得十二字。十四本皆注书之。十本全同此疏也
  显形色等(乃至)法则同者。此释身相显形色唯次第开演二句也。私云。第二十二问诸尊形像也此三问也者。谓显·形·表三义也愿次第○法则同九字。十四本皆注书之。十本同今疏也。次上言次第。即法则之异名。今言次第。是前后之次第。故云不同也
  诸尊印及以自座○(欲得知也)者。此释所尊之密印○是印从何生四句也。私云。此中有第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三问。谓初问诸尊印法及行者自座法。次问印法所用名义。后问印从生处(此中并问印体用也)也(已上)光云。若依细科

  诸尊印者是第二十五问也及以自座等者是第二十六问也印复从何处生等者即第二十八问也其印名号等者即第二十七问也
  一烂脱

  (一)愿导师说也(三)印复从何○(复云何耶)(二)其印名号○(欲得知也)(四)灌顶有几种以下如文
  私云。今此烂脱依经文次第也
  灌顶有几种○(准有三问)者。此释灌顶复几种三摩耶有几二句也。私云。第二十六问三种灌顶等。第二十七问五种三昧耶等也准有三问者。义释无此句也。三问者。一问入三摩耶法有几种。二问勤修时限(昼夜四时三时等相)三问修行成就时劫。是合前后云三问也(已上)光云。钞主以持诵者剂几时(准有三问)十字。属第二十七问。而其解释未得经疏意乎。故和上意以属第二十八问。若依细科。则是第三十一问也。今案。下答文言不得于三处而释三处曰。谓自身·所观法·及成时等。故曰准有三问。准即准答文欤
  持诵者劝修真言门○(合义得时也)者。此释真言者几时○云何见真谛四句也持诵者等者。私云。第二十八问菩萨道相也几时应见谛等者。私云。第二十九问正见谛之时限也。问。次上行道时与此何别乎。答。上行因之时。今成果之时也
  悉地有几种○(准有三问)者。此释悉地有几种及与及就时二句也。私云。是第三十问也(已上)光云。
  若依细科悉地有几种等者是第三十三问也几时悉地生等者即第三十四问(此中又二)也准有三问者。一问悉地有几种。二问几时悉地生。三问悉地成就时也。成就时者。直问成就之果相(光云宜言成就相果即悉地有几种之科)非谓修行时分也
  云何升太虚空(乃至)彼复从何得生也者。此释云何升大空○彼复从何生六句也。密钞九云。言云何步虚空至身秘密者。即悉地出现品。以诃字而能游步大空位而成身秘密。凡此所问捡彼品当见之耳(十五左)私云。第三十一及第三十二问。故注云准有二问也云何不舍此身等者。即释成上义也成就已种种变化等者。问由何行力生此不思议也(已上)光云。若依细科。云何升大虚空者是第三十五问也。云何身秘密等者即第三十六问也。云何不舍此身等者是第三十七问(此中又二)也
  日月火方执曜时分等(乃至)同会一处者。此释日月火方等○诸佛两足尊八句也。私云。是第三十三·第三十四(此中又二)问。谓问日月火水等星宿灾·及生死受苦报。此二云何除灭也。此中生死受苦者。生苦及死苦也。即是十二因缘生死流转之苦患欤
  护摩有几种(乃至)愿导师说者。此释几种护摩火○唯愿导师说四句也
  一烂脱

  (一)火中增威(三)是增益法也(二)复有几(四)此增威如花等以下如文
  私云。此中有第三十五·及第三十六·七三问也(已上)光云。若依细科。护摩有几种等者第四十问也。火中增威等者第四十一问也。
  尊异类等者第四十二问也火中增威等者。苏悉地经下(增威品)云。复次今说增益神威令使欢喜所持真言而速成就。先具香水澡浴身首。于上时日加诸供养。复取苏摩那花一百八枚。取一一花。诵真言经二十一遍○作此等法。真言增威(明本三之一右名光显品)又云。诸护摩中所说药草随取其一。经一日夜而作护摩。真言欢喜而得增威(同左)光云。此中言真言欢喜者。真言即真言主。所谓本尊也须识本性○导师说者。十四本皆注书之。十本如今疏也忿寂喜者。如次降伏·息灾·增益本尊形也。此中又有二问。一问诸尊别相。二问诸尊内证之性类也
  无余世界(乃至)并前为八者。此释无余诸世界○殊胜三摩地四句也。私云。第三十八·第三十九两问。谓初问世·出世间果。后问世出世间因。因者行因即三昧也(已上)光云。故和上科。此二问合为一。即细科第四十三也
  有六问者。或钞云。出世佛菩萨。世间八部等。即是能具之人。不可以为问数。
  此得成就时量·果·数以为六欤(光云此意世间出世各具时量果数三乎)加次下世间三昧·出世三昧为八也。又有义云。世间·出世·成就时·量·果·数为六。加次下世间定·出世间定为八也。私云。此等义皆违经文。经云。彼果及数量(已上)是果体劫数·住果时量也。世间·出世各有此三。故云六问。果体者各各果德之法也。劫数者住果所经劫也。时量者住果之寿量也。次下世·出世间各有观行三昧。更加此云八也
  作业成就(乃至)问不成就者。此释成熟在何所未成熟云何二句也。私云。是第四十问成就受果相。第四十一问其不成就相也(已上)光云。故和上科。此二问合为一。即细科第四十四也
  复云何时(乃至)故得解脱者。此释复齐于几时业生得解脱二句也。私云。第四十二问也
  业生者。此指百六十心业寿种欤。问。大疏钞(般若寺)第三云。问。凡有五十八也(今次第略说耳已上)而今云四十二。相违如何。答。于一一问中。又各有支流问端。问数不定。详勘知之。光云。今试料简其支流问端者。第九·第十·第十一·第二十二·第三十五问。各分三种即出十问。第三十八问分六种即出五问。第三十九问分二种即出一问。合有十六个问。而并正问四十二种即成五十八个问也。更细分之。第十七·第十八二问各分二种即出二问。第三十一问分三种即出二问。
  第三十四·第三十七二问各分二种即出二问。合有六个问。而并前五十八问即成六十四个问也。不二科为三十五问。故和上数则为四十五问。或为四十七问。并有其由。负识遮梨留意可见
  时金刚藏(乃至)未周备故者。光云。故和上言。此结成上诸问意也。经虽无此说。疏家取大本意释之也金刚藏者。私云。金刚手也(以上金手问了以下如来答也)
  答时一切智(乃至)次第答之也者。此释正觉一切智○我今略宣说十二句也。十四义释无答字也时一切智等者。释正觉一切智等四句也秘密漫荼罗等者。释秘密漫荼罗等二句也
  一烂脱

  (一)配尊位决者(三)谓决定安列诸圣者坐位等也(二)秘密者即是○决谓定说也(四)大悲根原以下如文
  秘密者即是如来等者。文次第云。释秘密文(十五左)漫荼罗等者。又云。释曼荼罗名义文(同上)大悲根原等者。释大悲根本生等三句也。密钞九云。疏大悲根源至本生者。
  谓从大悲胎藏而生故以为名(十五左)调良之马等者。义释十一作调良之乘(三十四右)光云。调良之马者喻三密钞行也。大直道者喻本不生理也。大城者喻秘密佛果也若广说者等者。此释如汝之所问等三句也
  佛告金刚手(乃至)同如来法王之位耶者。此释漫荼罗初业○而作众事业八句也。私云。此文初答第一问也
  光云。此有乱脱。即今出之以授后生

  (一)明王大力(三)漫荼罗初业先答也(二)先当作之者(四)此即如上所说以下如文
  此即如上所说等者。释漫荼罗初业等五句也。如上所说者。第十四卷(二十三右)所释十二字真言也。或钞(最珍)云。问。最初可用十二支句者。何行法之始不用之耶。至供养之终用十二句真言王印如何。答。观曼荼罗之初用之云尔也已。前行仪者修习方便之次第欤(已上)私云。仪轨供养会终。百光遍照及菩提行发慧并成菩提补阙毕。说此十二真言句。次说秘密八印并三重曼荼罗法也。大疏钞(般若寺)三云。问。其十二句者何。答。●●●●●●●●●●●●也。问。此十二字置何处。答。置阿阇梨身也。问。身分既多。若置身上中下。为当置心中五藏六腑中。答。疏云心中置十二字中最初字云云。准此可云置上中下内外也。问。心中一字然。自余十一字置何身分。答。布十二字如前记(已上)私云。如前记者。第十四卷所释之十二句三处流出等文也。准上五字严身说可布之欤
  最初作明王等者。大疏钞又云。问。何以此十二字作明王身。答。由此十二字布身上故。作明王身也。问。其明王者何明王。答。经·疏不说其明王。若准思者。不动明王也。问。何以知尔。答。根本明王故也。问。既经云三昧王者此大日世尊云云。是故可大日如来。何云不动明王。答。明王是智边。三昧王是定边。以智诠理。故先作明王身。次转大日如来身言也。问。依定智起。若尔。可非大日身。何先可云智身显。答。真言门意。理智无异。理即智。智即理。故无异也。问。尔云意何。答。今金刚界大日结智拳印。胎藏大日结定印。虽然皆理智冥合何失。右手是智。左手是理。印名虽别。理智不别。故尔云也(已上)又云。问。何先作曼荼罗时。以十二字真言作明王身。答。十二字是真言王。故疏云。真言悉于中摄尽。故要须先诵也云云。意明王以智刀辟除诸不详者。结护曼荼罗故也(已上)私云。胎藏支生之义并不动尊为总教令轮身之意见于此释(光云明王者谓大真言王即大日也)
  一烂脱

  (一)一切世出世间所有(三)初作坛应○以持身也(二)真言悉于中○要须先诵也(四)谓将造漫荼罗时以下如文
  私云。此烂脱有义也。若依此义。初作坛已下文释住于本三昧等三句文也。此烂脱据义释文也(中用本以朱点烂脱也)十四义释十一云。由此明王悉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所有真言。
  悉于中摄尽故(初作坛应先作彼明王三昧者只是大日也此谓心中置十二字中最初字以持身也三十四左)心中置十二字等者。十卷义释第九云。前说十二字真言王。当布满其身也。初有四字布于上分。谓从顶至项也。一字(●)顶上虚空字也。二字(●●)在耳。一字(●)在项也。次有四字在中分。谓二肩上(右●左●)及心(●)咽(●)上也。次有四字在下。谓脐上●腰上●一字眼上●一字在足下●等(已上)大疏钞云。问。内心曼荼罗布十二字。然外相曼荼罗亦布十二字。答。亦可布十二字也。故仪轨云。于大觉师子座上布十二字云云。问。其十二字布外相坛上时。先以何字置何处。答。以最初●字为中心。自余十一字故回布之也(已上)私云。是释布字义也。以顶上为中胎。以中心为中胎。二义即见释文。今文言心中置最初字等。义释言顶上置初字也。
  又此布字观通依报正报也谓将造漫荼罗时等者。释住于本三昧等三句也然后即住瑜伽等者。私云。住瑜伽者。缘坛所须办事三昧也然此中于真言王中等者。记问八帐(智证)云。然此中○更问之者。凡此经中约于五轮分别无量差别之用。故此句上文云随五部差别之用。须行人于方圆三角半月地水火风轮等中。遂根随机有无量事。委细寻详耳(已上)第八云。若行者善能以五字门作金刚舞戏普应众生。譬如和五味布五彩。韵五音调五药。虽性分不过五种。而千变万化巧转不穷(三左)大疏钞第三云。问。然此中于真言王中。分别种种差别之事云云。其差别事者何等事。答凡造坛者为传法救人故。此时若有障碍。不成其事。亦机相应。可成就。此等成·不成相。阿阇梨能得。
  然后造曼荼罗传法言也(已上)复次先知等者。大疏钞第三云。问。其曼荼罗有二种。一内心曼荼。二外造曼荼也之中举何为内耶。答。吾问内外二曼荼也。问。尔云意何。答。疏云。见谛师乃至未见谛师等云云。故云尔。问。何等云尔故可云举曼荼。答。见谛者是大日如来等。住内心瑜伽观曼荼罗故。更不造世俗假名曼荼罗也。若未见谛者。未得瑜伽未修学行者。必依师传及教文。可作世俗外相曼荼罗言也(已上)然以秘释之者。大疏钞三云。问。疏云。此十二字真言王即是金刚三昧云云。意何。答。此亦理智异名也。何者。金刚者是智。三昧者是理也。既云真言王。理智不具(已上)
  然造漫荼罗法(乃至)后当饰文也者。此释阿阇梨有二○灌顶传教者十四句也。私云。是答第二问也应知师有二种等者。释阿阇梨有二等二句也。大疏钞三云。问。其二种阇梨者何。答。出世阿阇梨·世间阿阇梨也○经通达印真言者。通二种阿阇梨也○问。常所出见谛·未见谛云意何。答。无漏智现前云见谛阿阇梨。未得圣道果云未见谛也(已上)本尊之相者。光云。本尊谓意密也。即合上真言及印三密也于中一一等者。释彼相亦如是句也。大疏钞三云。问。次彼相亦如是(文)此何相耶。若阿阇梨相。若本尊相欤。答。是本尊相也。问。以何知尔云。答。疏云。须具解真言及印本尊之相(已上)上中下者。光云。如次佛·莲·金三部。又息灾·增益·降伏三事也然彼复有二种等者。释深秘·显略分等三句也。义释十一云。然彼复二种(分者分为二也)一者解深秘等(三十五左)广解大乘等者。密钞九云。疏广解大乘者。即师德中通达三乘也。谓于大小乘中善其文义。能难能答堪可匠成三学(十五左)余深法中者。私(贤宝)云。上大事因缘者一乘也。今余深法者方等般若等欤(已上)光云。此解未快。上言大事因缘者。即秘密佛乘也。今言余深法中者。是常途一乘也当知即是等者。释正觉之长子句也由见谛故等者。释远离于世乐句也
  第二师者等者。释第二求现法等四句也。义释十一云。第二师者。但得世间成就之益(即现法中利也痴句中有缘念也)为彼而造坛等(三十六右)私云。依此释者。可读烂脱。曰

  (一)第二师者但得(三)现法中利也(二)世间成就之益(四)痴句中以下如文
  痴句中等者。密钞九云。疏痴句中加有缘念等者。谓于缘曼荼之事。执有所观及有所得。即为痴也(十六右)私云。是所化弟子相也(已上)光云。非只是示所化弟子之相。亦兼阿阇梨之相也。盖未得平等智故曰痴也然亦具解等者。释诸佛二足尊等二句也蒙师灌顶等者。义释十一云。蒙师之灌顶得阿阇梨位。亦名佛所印可也。由彼于曼荼罗中亲对诸尊而受灌顶师位故。名印可也。灌顶已下是重说深行师也。当知此中蒙佛灌顶者等(三十六)私云。若依此释。可读烂脱曰

  (一)蒙师灌顶(四)以下是重说深行师也(三)灌顶(二)得阿阇梨位○(五)当知此中以下如文
  佛所印可等者。密钞九云。疏亦名佛所印可等者。如上师德中。蒙深行阿阇梨为作心漫荼罗得毗卢遮那。以慈悲之水作心灌顶。即是十方诸佛现前灌顶受佛职位。又蒙阿阇梨诲喻言。佛子。汝已于秘密藏中随顺修学。堪能教授于他。汝当以真净心传持流布。使如来秘藏久久不灭。如是慰喻已。即应为人作漫荼罗阿阇梨。故名佛所印可等(十六右)此偈等者。未会而未成颂。故云未断句也后当饰文者。可再治时宜结颂也
  佛答师以次答(乃至)未满足也者。此释说四种弟子○佛说亲弟子六句也。文次第云。明四种弟子文(十五左)私云。是答第三问也
  佛答师以者。以已义也次分别弟子等者。
  释说四种弟子等四句也一者时念诵等者。私云。第一时念诵者。师若得弟子。必指时限授成就法。弟子决定如教行之。于某时限而得成就。故云时念诵也。然此中有见谛·未见谛差别。即见于文。第二非时者。虽如前指时限教授。法验不成。更复加行。而非如师所示之时。故云非时也。第三时非时俱者。师已教授真言故云时。而弟子未如法修行。悉地不成。故云非时也。第四时非时俱非者。弟子发心已至师所归依。而以未具机缘。不授法要。当知非时亦非非时。故云俱非也。委旨在于御钞第三
  所谓时者等者。大疏钞三云。问。何故求师请道之时念诵弟子。答。时者是师资相顺机教契合义。如说一时者是三昧耶时。即是机教相应时也○师若见谛成就者。自照其弟子心性内外相。可与秘法作成就方便言也○未见谛师者。但依教祈取本尊。
  得境界相后方可许与其道言也(已上)当得成就等者。光云。初言当得成就者。即如四种念诵中先事法念。此有三相等现。故云当得等也。次言更作成就方便者。亦如具支念诵及作成就法也亦具有方轨也(更问)者。记问云。摄受弟子时。师有方轨。须寻弟子支分及他部中等。次问准知(已上)密钞九云。疏此亦具有方轨也更问者。第二曼荼罗品摄受弟子处广明(十六左)大疏抄三云。成就法时。
  内外护摩及相应资具皆有轨等言也(已上)非时者亦如前等者。大疏钞三云。问。第二非时念诵弟子者。其义何。答。疏云。非时亦如前法令念诵。限时作成就法等云云。问。尔者如上法者有何差别。答。限时作成就方便之时。若此限时内法验不成。须加加行。故名非时也(已上)时非时俱者等者。大疏钞三云。问。第三时非时俱其义何。答。疏云。虽如上受师言教。然未得如法依行。未至成就之时等云云。问。其意何。答。意有弟子求得师。方虽被授与道。而未依行。未至成就之时。故名时非时念诵弟子言也(已上)又云。问。疏次文云。此不在时亦不在非时。如在学地之意何。答。意弟子若虽学道。而未成就亦未加加行。故此如在地前。
  未得断障证理故言也(已上)俱非者但发心等者。大疏钞三云。问。第四俱非弟子何。答。疏云。但发心归依。然未有次第。师亦虽摄取。未具机缘。故不能与法要等云云。问。此文意何。答。阿阇梨弟子有其种。是师持弟子。倾困而机未相应。时犹不至。故不能与法。是名俱非弟子言也(已上)复次具足诸相等者。释具有一切相等二句也。大疏钞三云。问。此文意何。答。外相者如上。内相者。虽无外相。内心与道相应言也。问。此四人皆在修学之地。未满足云云意如何。答。此四人皆是弟子受法未至见谛阿阇梨位言也(已上)义释十一云。复次具足诸相者○二内相者。谓具菩提心。堪为法器等具有惭愧。闻师所教一一能如法修行等(三十七左)广摄不动记(安然)第三云。复有二种弟子。一者不具诸相四种弟子。受明灌顶当为此作之。二者具一切相一种弟子。阿阇梨灌顶当为此作之(已上)私云。前四种皆是有相曼荼罗所度弟子也。
  今具诸相弟子即是无相大机也佛敕者○(更问也)者。光云。具足诸相弟子。则设外现坛作传法灌顶。亦设内秘坛作以心灌顶。故言更问而令后学寻其旨也
  既有弟子(乃至)净菩提心也者。此释最初知地相○离一切诸过八句也
  光云。此有乱脱。曰

  (一)未满足也(三)既有弟子(二)最初知地相○心地也(四)知地相应造以下如文
  既有弟子等者。释最初知地相等二句也。私云。是答第四问也所谓心地也等者。大疏钞三云。问。其地者是心地。云何等心。答。此者慈悲·忍辱·智慧·精进心也。问。尔者何疏是菩提心云云。答。是菩提心即慈悲·忍辱·智慧·精进义也(已上)
  一烂脱

  (一)先净此心即是(三)先作净先已说○作之也(二)先净其地也(四)如前所说净菩提心方便以下如文
  私云。此烂脱依义释文也。十四卷义释十一云。先净此心。即是先净其地也。作净已先说。谓八叶等也。如前作之也。如前所说净菩提心方便等(三十七左)先净此心等者。释我已说作净等四句也。私云。是答第五问也如前所说等者。私云。
  此指上成就悉地品花台阿字门等文意也乃至当顶而置等者。密钞九云。疏乃至当顶而置字等者。即悉地品谓顶上置暗字。眼置罗字也(十六左)大疏钞三云。内心地以三字加持。一●字是净菩提心。即置心中也。二●字置顶上。即成佛义也。言住净菩提心得成佛言也。三以●字加眼。是无垢清净义也。是五眼清净故。遍照法界无缘之众生故言也(已上)
  此方便前已具说者。私云。此亦指上成就悉地品意也言若离过心地等者。密钞九云。疏若过心地等者。即离烦恼见爱等过也。若弟子心地有烦恼等障垢之过。则不堪建立漫荼罗也。须得净除。
  故上经云彼拣择地除去砾石碎瓦破器髑髅毛发等乃至虫蚁毒螫之类。疏释之云等(十六左)当得清净时等者。释当得成真净等二句也。私云。是答第六问也。此可有烂脱欤。曰
  (一)故言无畏也(三)当得清净时一切过者也
  (二)当得一切净者(四)由离诸过已下如文
  若已至如是(乃至)智人之所说也者。
  此释坚住如是知○以离菩提心八句也若已至如是等者。释坚住如是知等二句也。私云。是答第七第八二问也
  一烂脱

  (一)如是知也(三)如是知即见佛处也(二)当坚住其中○无上菩提也(四)但见如是已下如文
  义释十一云。若已至如是处。当坚住其中。谓已得离一切过○究竟无余。即是成一切智智也。坚固住于净地。即得见三菩提。知谓如是知也。如是知即见佛也。异此非能净地等(三十八左)私云。据此文者。又别有烂脱欤(已上)光云。今依义释点乱脱者

  (一)若已至如是(三)坚固住于净地○即见佛处也(二)当坚住其中○成一切智智也(四)异此非能净地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乱脱。即今出之

  (一)即得见三菩提(三)知谓如是○即见佛处也(二)当坚住其中○成一切智智也(四)异此非能净地以下如文
  异此非能净地等者。释若异于此者等六句也。私云。是答第九问也
  一烂脱

  (一)秘密主离菩提心故(三)二种师皆须住菩提心也(二)分别之中则非净地也(五)如前造坛中说剂一肘以来(四)治法虽治地○离此不成也(六)穿去恶土以下如文
  义释第十一云。经云。若持诵者住在分别之中。则非净地也(行者住分别。若作净地者非净。秘密主离菩提心故。二种师皆须住菩提心也。法师虽治地亦未成。仍须少时住菩提心。离此不成也)如前造坛中说。剂一肘以来穿去恶去等(三十八左)私云。或义据此文读烂脱云

  (一)若持诵者住在(三)分别若作净地者○菩提心也(二)分别之中则非净地也(五)如前造坛中说剂一肘以来(四)治法虽治地○离此不成也(六)穿去恶去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乱脱。即今出之

  (一)秘密主离菩提心(四)故二种师○菩提心也(二)分别之中则非净地也(六)如前造坛○一肘以来(三)治法虽治地亦未成(五)仍须少时○不成也(七)穿去恶土○而得究竟清净(九)是故当知○不动真言之心(八)为净菩提心○住菩提心也(十)当护弟子以下如文(第九科下半。第八第十二科。在次卷中)光云。此乱盖与经以离菩提心至护以不动尊十四句存乱脱义同乎。即今出之。曰

  (一)以离菩提心(三)故应舍分别○分别诸苦因(二)应当为弟子而净菩提心(四)护以不动尊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师传乱脱。

  而今出之以授后学(一)是故经云(三)若持诵者(五)住在(二)分别若作○离菩提心(十)故二种师○菩提心也(四)分别之中(六)则非净地也○一肘以来(八)治法虽治地○不成也(七)穿去恶土○是故(九)当知若能○修其地也(十二)若人师如文○净除一切地(十四)缘地事○菩提心竟(十一)当以大胎藏○苦因也(十五)恐其退没○真言之心(十三)为净菩提心○住菩提心也(十六)当护弟子○即是一切(十八)先住菩提心○护之也(十七)智智之因也○方便更问(十九)若弟子能成此事者以下如文(此中第十四·十一·十五·十三·十六·十八·十七·十九八科在次卷内)
  二种师等者。私云。上所明深秘·显略二种阿阇梨也治法虽治地。十四本作法师虽治地十本作师虽治地少时住菩提心等者。私云。或抄(最珍)云。问。二种师共长时可住菩提心。就中圣人师不可刹那离菩提心何。答。假说也。净地可依菩提心。离此不成。故少时住菩提心云也。实二师其非不住菩提心也(已上)若人师等者。密钞九云。疏若人师如文取解等者。言若人师者。即上第二师也。偈云。第二求现法。深着痴攀缘。世间漫荼罗。一切为斯作(十七左)
  所以然者(乃至)净除一切地者。此释故应舍分别净除一切地二句也。私云。是答第十问也
大日经疏演奥钞第四十九(毕)
  此卷草案未及治定。故今添削而令印之。博达宗匠庶更正之。宝永第四初秋念六。慧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