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大日经疏演奥钞第三十七

  东寺观智院法印杲宝撰述
  东都灵云寺比丘慧光校阅
  疏第十一卷(释经三悉地出现品)
  悉地出现品第六者。此有来意得名入文解释三段。初来意者。义释八云。悉地出现品者。如前品所明。虽能满足众生微少希愿。然彼调心方便供养修行。本为成辨世出世间大成就事。若求大成就者。不于一切种类之中。皆见真言实义到悉地。终不得成故。次明悉地出现品。正明如是悉地。皆从法界神力中流出也(二十右)演密钞八云。以金刚手第三问云何成彼果。谓果有二种。一世间果。二出世果。世尊于前品中。已答世间果未答出世果。以下二品。方乃答之。又欲明真言修证方便。先明悉地之行皆从法界流出。故有悉地出现品来(七左)或钞(最珍)云。问。上品世间成就也。何云世出世间大成就乎。答。依世间行仪成就。广亘世出世间也。上品分明也。问。上品圆明观。皆见真言实义也。何此品始见实义乎。上品明悉地成就之相。岂不依此品终不得成乎。答。上品虽明字轮形声。其观法未委也。故别说此品。委说观成就之果也(已上)次得名者。义释八云。谓行者观此成就之果。为从调心供养诸善根力生耶。从如来加持力生耶。从法界力生耶。若由自善根力。即是从自性生。若由佛加持力。即是从他性生。若和合有。即是共性生。亦非无因缘有。若谓悉地从法界力生者。法界平等则无生相。若出平等法界而有悉地生者。即堕邪见戏论中。生义不成。若谓都无悉地。则为诽谤如来秘密之藏。当知。如是悉地。即从众缘起时本不生故。法尔如是。非是行人所作。亦非佛作。作不可得故。乃至离诸因缘故。即心实相即是悉地实相。以实相度诸魔事故。成就之时无能障蔽之者。随此如意宝珠之中。所欲皆悉现前。故名悉地出现品也(二十右)密钞八云。悉地出现品者。悉地是所成之果。出现即是果法出生显现。悉地即出现。持业为名(七左)私云。本来万德名之●●。修证开悟名为出现也。或云。许秘两品之中。当品秘也后入文解释者。光云。故和上言。此品已会未会。随应牒文。宜知而解
  尔时世尊复观(乃至)作句偈也者。初所牒经是治定文。义释八云。尔时世尊。以普遍加持眼。复观诸大众会。知已坚牢深深堪持大法。为满一切愿故。复说三世无量门决定智圆满法句。所以然者。世尊已广开示三密曼荼罗。又说入无量门进趣方便竟。欲令此中普皆成就悉地果故。更说一切法界门决定智印。此决定印是真言实相也。谓以无碍净慧。于一念中了三世法。知彼皆从缘起无有自性。以无性故。不出净菩提心。是故等同虚空深广无尽。离诸分别。如毗卢遮那法界门。乃至最下世天法界门一一成就之相。悉皆如是。此是究竟实际万法所归会处。故名圆满法句也(二十左)种相体性等者。第二十云。若菩萨不深观众生本末因缘种相体性。而率尔传法。即是为人天怨。是为大放逸行也(二十四右)法花经第三药草喻品云。唯有如来知此众生种相体性(已上)义疏第八云。此中明佛知四种法○知四种者。种谓种别也。三乘种类不同也。相者相猊也。如慈悲是菩萨相。独静是缘觉相。从他闻法是声闻相也。体者三乘体也。道种慧是菩萨体。一切智是二乘体。如三慧品说也。性者不改为义。昔三乘智体。各住已分不互移改也(十四右)文句第七云。种者三道是三德种。净名云。一切烦恼之俦为如来种。此明由烦恼道即有般若也。又云。五无间皆生解脱相。此由不善即有善法解脱也。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可复灭。此即生死为法身也。此就相对论种○若就类论种。
  一切低头举手悉是解脱种○相体性约十法界十如中释(会记七一之三十九右)光云。上来解释是依显略。今就秘密则无量乘。上云非无因缘。因则众生种相体性等也。缘则彼彼法门差别乘也谓于一念三世等者。大疏钞(般若寺)第三云。一念三世者。如唯识三世也。一念之中。能以无量智。随机授无量法门也。(摄论云。梦谓经多年。悟乃须臾顷云云。令私云。凡夫居坛上。从初夜至半夜之间大叫哭)光云。故和上言。一念是短三世即长。长短无碍故。一念经三世。但今此无量无碍智门。即悉地体。满足一切众生愿等。是出现义也决定智门者。谓此无量乘皆是常住不改法门。故云决定也
  一烂脱

  (一)故名决定智门也(三)法句者○以名字说(二)满足者○无空过故也(四)此句即是已下如文(已上)
  光云。若读乱脱。则此乱脱尚未是详。师传读曰
  (一)先观机也(三)三世无量决定智门等
  (二)满足者入此法门等(四)此句即是偈也等
  法句者谓先等者。私云。此中有浅深二释。谓先触事从事能生于理故名为句者。是深秘释。谓即事而真句句即法理无阙减故也。即是句偈依世句偈法以名字说者。
  是浅略释谓众名成句偈等也满足者入此等者。私云。入此法门者总句。能生法门下别释也。自证化他之法门。皆从此法句生。故云满足也未及会句等者。今此十六句偈疏主讲释之时尚未会也。是故后当再治以义作句偈也。但高野印本。则作句偈。而一一牒释之。恐是后人载之。更勘古本而可决之
  虚空无垢(乃至)德之意也者。此中牒中亦治定文。全文云。虚空无垢无自性。能授种种诸巧智。由本自性常空故。缘起甚深难可见。于长恒时殊胜进。随念施与无上果。譬如一切趣宫室虽(光云。今疏牒文作皆)依虚空无著行。此清净法亦如是。三有无余清净生。昔胜生严修此故。得有一切如来行。非他句有。难可得。作世遍明如世尊。说极清净修行法。深广无尽离分别(已上)大疏钞三云。经云。虚空无垢无自性乃至深广无尽离分别者。凡有四行之中。初一行显一切智智心体。次二行显其用。后一叹其德也。初行之中。初一句举虚空喻。显一切智智之心等虚空无垢。三句以下至第三行终。显以此等空无垢心。能随机以种种方便授与种种法门之中。昔胜生至如来行者。此引证令信也。又显用之中。譬如一切趣虚空虽依虚空无著行者。举喻显用也。言一切趣虚空者。是空之上分空也。虽依虚空者。是本有大空也。是依虚空之空两返可训也。此清净者。所喻诸法也。意依本有大空。虽有种种分空。而是大空不念依我有此分空。如是依一切智智无垢心。虽得种种悉地果。其心不言依我得此果也。意欲说悉地流出句故。告大会众。光显一切智心体及用德也(已上)光云。故和上谓。此十六句偈。即此品体也。十六者表无尽义也。又十六句中。初四句心体。次六句心相。次四句心用。后二句叹德相也空之自性常有者。谓不可得空之性空即有也。以有空不二故。非本无今有。又非已有还无也譬如一切趣宫室等者。此有空不二本有实际之喻也。秘藏记(上之十一)中。有虚空喻●字不生诸法喻●字尘垢之释可考之。又十四卷义释第八云。复次有人生疑。云何实际心中。能作如是种种有为。故偈中更说譬喻云。如世间一切诸趣及彼依报住处。皆悉依空而住。因空得成。而虚空的无所依。亦无念着起作之行。今此清净法身。亦复如是(二十二右)经及今疏。作一切趣宫室。般若寺所览本。作一切趣虚空。更可勘证本(已上)光云。明本作一切趣空虚次会云等者。或云。清净以下二偈再治会意。故云尔也。次合云。如上等者。谓若此二句就未会云之。则如此可云也。私云。此料简太不可。今会云者。以此法门。会合于上譬说而云之之意也。何必此句已下是再治乎先生谓先觉等者。义释八云。次云昔胜生严修此故者。胜是尊先之义。如世人谓旧德可师范者为先生。即是先觉是法。而从胎藏生者。梵云●避●部。是具足种种财宝以自庄严。古昔胜人。皆因修此真言行故。令世间佛种相传不断。以至于今(二十三右)私云。避部胜生严梵名也
  一今偈十六句梵本
  十四本第八云。复次此阿利沙伽陀。即是如来神力加持句。修诸供养时。以梵音赞叹弥善。今具存之

  ●●●●●●●誐誐曩(引虚空也)么攞(无垢也)●(无也)娑嚩(二合自也)●●●●●●●婆(引)嚩迦(引性也一句)尾湿嚩(二合巧也)枳娘(二合)曩●●●●●●●

  (智也)尾唧怛啰(二合种种)那(引)野迦(引授与二句)舜(引)●●●●●●宁夜(二合)系(呼异反空也)娑嚩(二合)婆(去)嚩多(自性也)●●●●●●●●●

  萨那(常也三句)钵罗(二合)底耶夜(引缘也)地曩(生也)●●●●●(●乎)●●俨避(引)啰(甚深也)讷涅●(二合)奢(难见也四句竟一诵也)娑●●●●●●●●●

  怛且睹(恒也)尾势(引)洒(殊胜也)誐弭难(吊往也一句)●●●●●●●●●●

  拨逻(莫也)莫仡谰(二合最上也)娜娜帝(与也)尾进●●●●●●●●●●●单(随所思念二句)拽他(如也)萨嚩(诸也)蘖底曩(趣也)阿(引)攞●●●●●●●●

  瑜(宫室也三句)誐誐奴(虚空也)坌底(得有也)阿(上)僧(去)●●●●●●●●

  誐(无取着也)遇拶啰(行也四句竟两诵也)怛他(去引亦也)●洒(如●●●●●●●

  是也)尾●(诗聿反)地(平清净也)达摩跢(引法也一句)底哩(二●●●●●●●

  合)婆(去引)嚩(平三有也)势(引)洒(无余也)尾秫驮(清净也)●●●●●●●●

  三(去)婆嚩(生也二句)左啰帝(修行也)怛哩(二合)喻(此也●●●●●●●

  引)仡罗(二合)祚(祖鲁反)尾部(胜生严也三句)婆(去引)嚩帝(有●●●●●●●●

  也)萨嚩(一切也)尔(慈以反)乃迦(诸佛也)遇(引)左啰(行也四句●●●●●●●●

  竟三诵)曩跛兰(非他也)跛娜(句也)莽悉●(二合有也)讷●●●●●●●●●

  攞坌(难得也一句)索迦罗(引遍也)路(引)迦(明也)羯●(作●●●●●●●也)拽(入)他(引如也)尔(准上)乃(诸佛也正翻云仁者二句)迦体跢(引说●●●●●●●●●●

  也)苏尾秫(上)地(极清净也)达摩跢(引法也)左啰多(修●●●●●●行也三句)怛罗(二合无也)尾羯腊跛(二合分别也)嚩尔●●●●●●●●●●多(引离也四句竟四诵)尾补梨(广也)达磨(法也)俨避啰(深也)莽●●●
  缚(无改反)曳(无尽也亦无坏也)
  右梵本。于四句外更有此一句助声。今为文便故。通入四偈中也(二十三左至二十六右)
  尔时毗卢遮那(乃至)安乐之行也者。此中牒经是未会文。已会经云。尔时毗卢遮那世尊。说是偈已。观察金刚手等诸大众会。告执金刚言。善男子。各各当现法界神力悉地流出句。若诸众生见如是法。欢喜踊跃得安乐住(已上)意明流出者。义释八云。然以流出为正也(二十六右)如前一一菩萨者。此指住心品也
  一烂脱

  (一)当现法界神力(三)神力亦是动用○从一得多也(二)悉地流出句○悉地之句也(四)此流出名为门已下如文
  光云。师传乱脱读曰

  (一)当现法界神力(三)神力(五)亦是动用神变也(四)此神变等(二)悉地流出句等(六)从不思议法界等
  时诸执金刚(乃至)如是说已者。此中牒文亦未会经。治定经云。如是说已。诸执金刚。为毗卢遮那世尊作礼如是。法主依所教敕。复请佛言。唯愿世尊。哀愍我等示现悉地流出句。何以故。于尊者薄伽梵前。而自宣示所通达法。非是所宜。善哉世尊。唯愿利益安乐未来众生故(已上)义释八云。此中凡有三意。一为自修惭愧谦退之行。示诸行人尊师敬道仪法故。二为诸圣者等。各于一法界门究了通达。而令圆满法句。于一门中各具一切门。自惟心量不能及故。不敢于世尊前说所证法。三为先请世尊演说普门成就法已。然后诸菩萨等。各从一门而演说之。则条流可观法门有序。今此三千偈本。为存略故书不尽言。若行者瑜伽成就时。自当具足闻见也(二十六左)密钞八云。疏各于一法界门等者。此诸菩萨不但自修谦退之行。然于诸佛所得法界门中。如隔縠等。且如八地自在菩萨三昧道。不得一切诸法。离于有生知一切如幻。是故世称观自在者。又如补处菩萨住佛地三昧道。此是究竟发菩提心。于一切三昧道中。最为牢强精进。进入佛道。唯少如来一位。未得证智。更有一转法性生。即补佛处。自知如十四日夜月少分未圆故。不敢于如来前有所宣说。是有羞也。故曰各于一法界门等(十右)私云。今一段有三意。疏文相未分明。以义释可悉之
  一烂脱

  (一)不敢有违(三)然如来○此是回文也(二)时诸金刚○非是所宜者(四)此意云何如来已下如文(已上)
  光云。师传乱脱。以此是回文也五字。安此段终如是说已下如来告等上也
  不敢有违等者。文次第云。明莫违次第文(十一左)此是回文者。经文烂脱引之故云尔也。私云。此是回文一句。可置最初牒文下欤。意明一段经文是未会也(已上)光云。故和上言。即指次上何以故以下文。云此是回文也。然乃此五字。可是注书也。若次上文非是回文。则语义不通也何以故为未来等者。私云。是释经文善哉世尊已下三句也。引牒经文而可作此释也
  如来告金刚手(乃至)此即大利也者。此中牒经亦是未会。治定经云。时薄伽梵毗卢遮那。告一切诸执金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来所说法。毗奈耶称赞一法所谓有羞。若有羞善男子善女人。见如是法。速生二事。谓不作所不应作众所称赞。复有二事。谓所未至令至。得与佛菩萨同处。复有二事谓住尸罗生于人天(已上)私云。
  上尔时毗卢遮那以下经文有三节一观察金刚手已下。此如来教敕大众。劝说悉地句。二诸执金刚以下。此大众惭愧谦退。而还请佛说。三时薄伽梵已下。此如来正作称赞。宣说法句也。问。三重生二事。经释如何。答。经云。

  速生二事谓不作所不应作(一)众所称赞(二)复有二事谓所未至令至(一)得与诸佛菩萨同处(二)复有二事谓住尸罗(一)生于人天(二)释云。

  一者所不应作○即一也(一)由不作恶故○为大众称叹也(二)复有二事所谓○是一也(一)二者由得○即其二也(二)复有二事谓住○声闻戒也(一)第二法者○即大利也(二)次即因其所行等者。私云。律法即大士所行故。引之以证成上意也西方梵音等者。密钞八云。疏梵本羞字等者。谓惭愧二法是别。羞是其总也。故唯识言。云何为惭。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云何为愧。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乃至云羞耻过罪是二通相。由此梵名与惭愧异也(十左)北本涅槃经第十九云。诸佛世尊。常说是言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惭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惭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惭愧。无惭惭者不名为人名为畜生。有惭愧故。则能恭敬父母师长。有惭愧故。说有父母兄弟姊妹(十五左净影义记第六释此文云辨惭愧相三番辨之已上)遗教经云。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汝等常当惭耻勿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三右)更相释云何等者。义释八云。梵本羞字。与惭愧各殊。今言有羞。则兼备惭愧二法。当知。此二白法。即是万善之因。故世尊推广其义(二十七右)私云。无惭无愧二心。是大不善地法。一切恶业。以此二心为主。反而知之。则惭愧二法是诸善根本。故云发迹之处也因有羞耻故等者。义释八云。所谓以有羞故速生二事。一者不作所不应作。二者则为时俗称誉。名为有羞耻人。今佛子以具惭愧心故。则自观察如来种姓。不越正三昧耶故。为十方圣众。常所称叹也(同上)密钞八云。疏以有羞故速生等者。此中二事而有三重。一者则自观察如来种性。不越正三昧耶故。二者为十方圣众。常所称叹故。复次有二事。从一切功德未满者能令满足为一。得与大悲等下为二。复次有二。谓住尸罗一。生人天二。由此二法。生种种功德等(十左)复有二事等者。义释八云。复次以有羞故。速生二事。得与佛菩萨同处。以要言之。一切功德未满者。能令满足。得与大悲曼荼罗大众常会一处(二十七)私云由前二得者。即指上不应作等二事也。依前二事而得此二事也未得法身地者等者。义释八云。以有羞故。得入大般涅槃第一清净处。还以方便生人天中。何况世间善趣也(二十七左)大疏钞三云。谓住尸罗生于人天云云。显扬论云。极恶非恶趣。极欣非上二。虽欲界人天佛出世现观云云。现观者是入见谛也。今可言见谛阿遮梨等也。是大日世尊。云见谛阿遮梨耶也(已上)私云。义释约果后方便。今约未证之人释之。但约实而言其意一也。菩提心论。常在人天等。意与此释同。可思之。问。何必释三重二事耶。答。义释云。此中当以三四五六等乃至无量法门广叹有羞义。以大宗可领之。不复备举三隅(二十七左)善哉谛听(乃至)智智之果也者。此中牒文亦未会经。治定经云。善哉善哉谛听。善思念之。我当宣说真言成就流出相应句。诸流出相应句。真言门修菩提。诸菩萨。速于是中当得真言悉地(已上)义释八云。又复诫令善听。然后演说悉地流出相应句(二十七左)大疏钞三云。经善哉等者。佛既叹执金刚等有惭愧谦退之心。自欲说其流出句故(已上)私云有二仁者义者。仁者是善哉义。一赞叹贤善之德。二诫告之令善听。故云有二等也如佛出光光有等者。义释八云。如生身佛放光明时。光有出处。所谓白毫顶相乃至足下腰下相。一一相中普皆流出。毗卢遮那亦尔。从大悲胎藏曼荼罗身。一一身法尔真言相。能令悉地功德流出。瑜伽行者方便具足时。得与相应故。曰相应句也(二十七左)私云。若依义释。则今言如佛出光等者。此举生身佛之相也。此流出真言已下。正说秘密事也从真言中流出等者。真言即是佛心地。无量法门之体也。悉地之果。是诸悉地之功德也。本从如来等。谓自证三菩提也。大作佛事已下。即神变化他之相也故次言等者。私云。次上应度众生。入佛法界之文释也。可解
  次之初首(乃至)即是师也者。此中牒经即已会文。然以下明作成就人二十种德。今引经文注示其德。经云。若行者见曼荼罗(是一)尊所印可(是二)成就真语(是三已上)义释八云。从此已下。广明悉地支分。最初明作成就人。以是悉地正因故。若行者道种未具。法器不完。则三密之果无由出现。就此支分之中。更复为多句。第一见曼荼罗者。如前得具满法事。同于受大戒人。从此已后。乃令修学诸真言行也。第二尊所印可者。谓行者既得灌顶。更于余日广供养阿遮梨。咨受真言法要。当以吉祥宝瓶次第传度。
  如苏悉地经受真言法品中广明○第三成就真语者。谓所持真言。非但(光云此问恐是脱字)而已。又亲蒙本尊印验。字句周圆。兼作增威等法。势力成就。则易获加被。无有疑心。
  如苏悉地满足真言法及增威品说也(二十八右)私云。以下广说悉地流出句。中明作成就人支分。此中有二十种功德。经释相配而可悉之初首者。供养法中作成就人第一支分。故云初首等也更问次第等者。大疏钞第三云。先世间成就品。既说供养次第法。今亦说故云更说也。故下文移此一段。入前品中(已上)私云。供养次第法者。谓非限当段经文。广亘一品始终也先得见等者。义释八云。第一见曼荼罗者等(二十八右)如上所引。私云。今第一见曼荼罗者。非是但遥见礼拜等。乃至建立坛地真言成立之人也。故次云非但得见等。明蒙师主引入作次第修行也。依之义释云具满法事同于受大戒人也。已上五种三摩耶中。前三种三摩耶位欤得阿遮梨印可传法者。是第四三摩耶位欤
  真言成就者。即第五秘密三摩耶位欤。义释已云亲蒙本尊印验等故也(已上)光云。第五三摩耶位。有六无畏十地十六重深行见谛阿阇梨。然乃今言真言成就者。犹是法则成就浅行未见谛位。而未及第五三摩耶位之人乎复次世间等者。大疏钞三云。于圆明中观字时。有始有终。从右回左。头尾相接故(已上)私云。今欲明供养次第法用大宗故。举上品意作此释也。或又移此一段。入前品中。而于当段。不取其义也。故古来存烂脱不烂脱二义也如前说等者。释述次上见曼荼罗义也
  又能发菩提心(乃至)现得法利也者。此中牒文亦已会文。但经本无能一字也。经云。

  发菩提心(是四)深信(是五)慈悲(是六)无有悭●(是七)住于调伏(是八)能善分别从缘所生(是九)受持禁戒(是十)善住众学(是十一)具巧方便(是十二)勇健(是十三)知时非时(是十四)好行惠舍(是十五)心无怖畏(是十六)勤修真言行法(是十七)通达真言实义(是十八)常乐坐禅(是十九)乐作成就(是二十已上)又能发菩提心等者。义释八云。第四发菩提心。第五深信。第六慈悲。第七无有悭●。皆如第二品中释。此对秘密乘中四重。第四句对不离菩提心戒。第五句对不舍正法戒。第六句对不于众生作不饶益行戒。第七句对不舍正法悭●戒。若随犯一禁者。诸善功德终不得生。今此四心与彼极相违。故必能成就悉地果也(二十八左)
  光云。此段师传读乱脱。故今出之以授后生

  (一)无有疑心也(三)又于财法等(二)以大慈悲心等(四)住于调伏等以下如文
  住于调伏等者。义释八云。第八住于调伏梵云难多。即是已调柔义。谓以十种方便学处。种种调御六情根故。一切三业任运调柔(二十九右)私云。或钞(最珍)云。问。调伏是戒也。前四即四重。何别立之乎。答。以十种方便学处品故。上明四重已。更广都诸戒主调伏也(已上)私云。持明禁戒品。是真言菩萨正戒。今学处品。方便护心戒欤。光云。向来二解。初义为宜。凡佛性三昧戒者。本是生佛平等一戒。而分为四重。更分为十重。乃至分为十种方便学处无量戒法。何为其怪别立之乎。彼持明禁戒是期限戒。方便学处即长时禁。岂其正助之分别乎。况言此即性戒。当知今言住于调伏者。是能持十善戒。终得住本性尸罗也能善分别等者。义释八云第九能善分别从缘生法者。谓能深修观察十缘生句。
  了知真言行门一切所作皆如幻化乃至乾闼婆城等(二十九右)受持禁戒等者。义释八云。第十受持禁戒者。此是真言行门别律仪法。如苏悉地持明戒品。及毗卢遮那供养法中广明等(二十九左)私云。或钞(最珍)云。问。上四五六七即真言四重禁也。第八调伏十戒等皆成就。此外何别有受持禁戒乎。答。释云。此是真言行门别律仪法云云。正是作法受得也。上发菩提心深信慈悲等。顺生戒之意也。今以传受法戒为别章也(已上)今谓。如上四重。只是配当而非戒法。第八调伏即性戒。今此禁戒是制戒欤(已上)光云。此是二义果归一致。而尚未快。不言可知善住众学等者。义释八云。第十一善住众学者。是真言门所应学事。如前入曼荼罗品中众多支分。供养法中众多支分。今此作成就时众多支分等。乃至缘曼荼罗工巧伎艺明处。皆悉勤心咨受。如说而行。临事无疑不看他面。譬如比丘法中已离依止名为住位人也(二十九左)私云上中下法成就之相者。苏悉地经等中广说。更可考之具巧方便等者。义释八云。第十二具巧方便者。谓于真言事业。曲尽能事。善得变通。譬如规矩绳墨众匠所同。而运思精微者独得其妙。是故虽犯大罪。若有巧方便者。则易消除。虽植微善。若有巧方便者。则令无尽(二十九左)勇猛者等者。义释八云。第十三勇健义。如第二品阿遮梨德中说。以作大成就时。当有种种难起。要令令心不退没。又不惊怖者。然后可成也(三十右)私云如前师弟子中说者。此指具缘品也。第三卷说阿遮梨德中。第十四住勇健菩提心。第四卷明弟子德中。第九勇健。具如彼释知时非时等者。义释八云。第十四知时非时者。谓于种种事业。能用悉檀方便。既不失时。又不后时。善趣机会。动而有获。如坐禅读诵营事化人乃至行四威仪饮食睡眠等。各有时非时相。如真言行者。若昼日尸卧通夜不寝之类。皆不与时义会也(同上)好行惠舍等者。义释八云。第十五好行惠舍者。以乐修福事常念利他故。能于恩德悲愍二种田中。广植善根。以此回向悉地。则所祈易果(三十左)心无怖畏等者。义释八云。第十六心无怖畏者。此义与前勇健少有差别。如在尊严威德众中。能以法自安威仪不异。种种难问无性懦心。设令有所未悟。亦善咨决所疑。终不挠乱。故外典谓之有守之人。以具斯德故。虽诸圣众现前时。秉持法事心不迷谬也(三十左)私云。或钞(最珍)云。勇健者。内用心不退没也。今心无怖畏者。在尊严众中不怖也(已上)今谓。勇健深信等流也。无怖大智等流也勤修真言等者。义释八云。第十七勤修真言行法者。谓于秘密乘中所为事业。终不中路懈废。更候后缘。则令当得者不得已得者退失。多起障道。使习与性成。故此一缘例如精进波罗蜜能成五度。是以毗尼中说。以一心精进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所余善法。当引智度广说之(三十左)私云。或钞(最珍)云。问。此句与第十三勇健何别乎。答。勇健者不隐没心性也。今勤修真言行者。正令修精进行也(已上)通达真言等者。义释八云。第十八通达真言实义者谓如前所说。一一言名成立中。明识字轮之相。达其深意。能于众缘支分浅秘二释。自在旋转。曲赴众机。譬如有智大臣于先陀婆一名之下得其四用。悦可王意赏禄倍增。
  故能以法界胎藏作诸成就也(三十一右)常乐坐禅等者。义释八二。第十九常乐坐禅者。如前品修习瑜伽种种调心方便。是名悉地种子妙果亲因。要令深心一缘念念无间。方能有所触证自见成功。若不能尔。徒欲顺噎目之求于空中种树。虽百千万亿劫。尚无得义。何况此身能致大成就耶(同上)私云。或抄(最珍)云。问。噎目之求何。答。眼有疵之人。见中有树(已上)义释八云。第二十乐作成就者。此是菩萨大贪。以此贪欲因缘。染着种种法界不思议色。犹如世人以染着六尘不能自舍故。成种种业受之身。故瑜伽宗受灌顶时。阿遮梨立要誓言。汝从今已后。慎勿断贪欲。以不断贪欲故。则不断世间佛种也(三十一左)又云。若具此二十德者乃名作成就人支分也(同上)私云。今疏乐作成就一句无释。但欲求成就言释此文欤
  次说真言成就(乃至)作佛事耶者。此中牒文亦治定经。但经全文云。秘密主譬如欲界有自在悦满意明。乃至一切欲处天子于此迷醉。出众妙杂类戏笑。及现种种杂类受用遍受用。授与自所变化他化自在天等。而亦自受用之(已上)义释八云。世尊欲慰喻作成就人。令深信乐不思议法性故。复告金刚手言。秘密主。譬如欲界有自在悦满意明咒○(三十一左)大疏抄三云。经譬如欲界主(乃至)而生清凉。引证令信真言门实相无为法中种种不思议事。此取世喻显出世法用也(已上)
  私云。或有疑言等者。此消释经文钩锁之意。谓欲说悉地出现之相故。先为叹真言不思议之力用。举世喻也又秘密主等者。以下正释经文。谓秘密主等牒经。如大乘下随释也欲界有三十六处等者文次第云。欲界有三十六处文(十一左)大疏抄三云。所谓三十六处者。八寒·八热·四大州·八中州·六天·傍生·鬼。是名三十六处也(已上)私云。此大乘者指何经乎。更详又各有二随州者。俱舍颂疏云。复有八中洲。是大洲眷属。谓四大洲侧各有二中洲。瞻部洲边二中洲者。一遮末罗洲。此云猫牛。二筏罗遮末罗洲。此云胜猫牛。东胜身洲边二中洲者。一提诃洲。此云身。二毗提诃洲。此云胜身。西牛货洲边二中洲者。一舍揥洲。此云谄。二嗢怛罗曼怛里拏洲。此云上仪。北俱卢洲边二中洲者。一矩柆婆洲。此云胜边。二桥柆婆洲。此云有胜边。此八中洲皆人所住。人形短小。如此方侏儒(十一之四左)此自在天主等者。义释八云。谓他化自在天王。自以神通福智之力。成此明咒。能一时普应六天四域众生。各各如其像类。悉俴悦满心愿(三十二右)私云自在天主者。第六天伊舍那魔醯首罗。此天以自然报力故。成就满悦意真言。依此明力。一时能现一切乐具。遍满三十六处。乃至令一切天众等迷醉之也。问。兜率以下天众并下界众生。如其五欲妙境。皆是实报所感。而非化境。何第六天化作之乎。答。或钞(最珍)云。化现饮食衣服等者。非无而欻有之化现也。以因缘令现前约能化之功云尔也。又化女色云。非暂时化现欤。以因缘合可云化也。问。如大梵王一导师见。是魔王假见欤。欲界众生各自业所感也。何有情无情他化天王化作乎。答。自业所感之上。彼王神变普应之义非空也。大梵王一导师见。又有所许。问。若尔者下地一切众生。何悉不受五欲乐乎。答。无福之者不受之。非无能化之功。犹如日光盲者不见也(已上)光云。今引或钞而明。问答意未快乎。识者最详经疏文也又云于此等者。义释八云。又为欲界一切天子天女。化作有情无情种种五尘境界。悉皆端严微妙移夺人心。令彼深生味着。为之迷醉。如现香花伎乐饮食衣服等。皆可现前受用。若化女色等。亦与彼更相娱乐有类生灵故。云受用遍受用。非但应他而已。亦复自受用之。彼具贪欲愚痴神变尚尔。何况大圣真言。而不能普现色身行如来事耶(三十二右)私云。经言授与自所变化者。是乐变化天欤。言授与乐变化及他化天天众等。亦天王自受用之也。光云。此解不尔言自所变化者。即天王所变化之物类也。次云他化自在天等。他化自在是天众。等即等取乐变化以下三十六处。谓所授与之处所也
  又善男子(乃至)大作佛事耶者。经云。又善男子。如摩醯首罗天有胜意生明。能作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利益。化一切受用遍受用。授与净居诸天。亦复自受受之。又如幻术真言。能现种种园林人物。如阿修罗真言现幻化事。如世咒术摄毒及寒热等。摩怛哩神真言能作众生疾疫灾疠。
  及世间咒术摄除众毒及寒热等能变炽火而生清凉(已上)义释八云。复次如摩醯首罗天王。更有明咒名胜意生。能一时普现三千大千世界等(三十二右)私云。今此段有引牒未会二义。既置又善男子之言。是知。牒未会经。尔乃一段皆经文。如经所说已下是随释。或义云。又善男子○意生明是经文。以此真言力已下即随释也如世幻者等者。当经又如幻术等也又如阿修罗等者。当经如阿修罗等也又如世人等者。当经如世咒术等也又有忙怛哩等者。当经摩怛哩神等也乃至世间等者。当经及世间等也。已上皆有引牒未会二义可悉之。义释意即引牒。略善男子等言。直云复次如摩醯等故也摩怛哩神者。七母女天。如第十卷明也。问。经如世咒术等十字。义释曾无释文。又下及世间咒术等文与此意同。何再出乎。答。此事难决。更可寻之。今案上如世咒术等十字标下世间咒术等释。若尔以上标句。可置下及字次。是烂脱欤
  是故当生信心(乃至)说前喻者。经云。是故善男子。当信如是流出句真言威德(已上)义释八云。所以世尊广说诸譬喻者。为彼作成就人。未获悉地已来当生种种疑网。
  或自以心力推画如是之事为定有耶为定无耶○是以世尊为令普断疑网故。更复结会诸句。显明中道。言善男子当信如是流出句真言威德(三十三右)私云。是故当生○不虚也。是引未会经文。彼持诵者等即随释也
  然此真言(乃至)前喻劝信也者。经云。此真言威德。非从真言中出。亦不入众生。不于持诵者处而有可得。善男子。真言加持力故。法尔而生。无所过越。以三昧不越故。甚深不思议缘生理故(已上)义释八云。若行者以此四不生句谛观察时。若有若无。若亦有亦无。若非有无等种种戏论灭故。即见本不生句。若见本不生句时。则知诸法法相有佛无佛法尔如是住。故云善男子○无所过越(三十三左)私云。然此真言随应曲成。是经文。此即已下即随释也。善男子○不越故。是经文。所谓已下即随释也。皆是未会之经文也
  亦不入彼等者。释经亦不入众生句。是所加持者。云众生欤(已上)光云。经云众生。释言所加持者。同是持诵行者也又此真言自无始等者。义释八云。佛更自说因缘。此三时不越故。谓于去来现在一切诸世界中。法尔众生有机。则法身有应。机应相关。则有种种如来事业生。如大海潮久来常尔。终不过限(三十三左)文次第云。海潮终不失时文(十一左)光云。经言以三昧不越故一句。案今疏所释本作三昧。义释所解本作三时乎。但以今疏为胜。何者以三昧不越义中。自兼三时不越之意故。当知。又此真言以下。正释三世不越义也甚深不思议等者。义释八云。次复转相释云。何故如是。以不思议缘生理故(三十三左)
  是故善男子(乃至)不思议果也者。此中牒文即治定经。但今疏略当一字也。经云。是故善男子。当随顺通达不思议法性。常不断绝真言道(已上)义释八云。复次敦劝言。是故善男子等(三十四右)私云有着行处者。凡夫二乘小对治行者。三乘一乘(已上)光云。故和上言。此真言不思议果者。是第十住心也。既非分别能知者四家大乘。又八九二个住心也。亦非随力分者。二乘又六七二个住心也。有着行处者。世间凡夫。即初二三住心也。小对治行者。总指九种住心行。又四五二个住心也。又谓。随力分者。总指九种住心也。有着行处者。凡夫外道执见也小对治行者。二乘心也。若依后义。则上言既非分别能知者。此正明第十住心行者。由不思议因得不思议果。只是无分别智也故先举喻者。上自在悦满意等喻也次更明至理者。指当信如是以下文等也不思议因等者。光云。故和上言不思议因者三密因。即上信力坚固也不思议果者。三身果。即上自然成佛也
  尔时世尊复住(乃至)具足成就相也者。此中牒经是已会文。但经本无终力字也。经云。尔时世尊。复住三世无碍力依如来加持不思议力依庄严清净藏三昧(已上)义释八云。经云。尔时世尊○清净藏三昧者。自此已下。明所持真言支分。如上诸菩萨等。各住三昧说自心真言。今毗卢遮那。亦欲宣说自心真言。故先入三昧也。如世间众生种种身口意业皆依于心毗卢遮那亦尔。一切三世无碍智力。一切神变加持不思议力。皆依庄严清净藏(三十四右)大疏钞三云。疏云。此三昧是二力所依止处云云。二力者三世无碍力。如来加持不思议力。此三昧者。庄严清净三昧。云意云法然具足法体。能为一切力无畏等种种功德。及巧智利益种种希奇事依言也(已上)
  一烂脱

  (一)清净藏三昧力者(三)依三世无碍力依佛不思议力(二)此有二种依也(四)此三昧是不思议以下如文
  有二种依者。私云。三世无碍力加持不思议力。此二种能依也。庄严藏三昧所依也。今推此义。庄严藏三昧三世无碍力加持不思议力。如次当入佛三昧耶法界生转法轮欤。三世无碍力者自证也。如来加持力者化他也庄严三昧者。●字门菩提心体也意云。内证外用一切事业。皆以●字为所依而转也依此法体者。指庄严三昧也普遍十方者。三世无碍力也普门利益等者。如来加持力也
  即时世尊(乃至)亦复如是也者。光云。此中牒文即治定经也(已上)义释八云。梵音三摩(引)钵底。正是三昧(三十五右)密钞八云。梵音三摩钵底等者。三摩云等。钵底云至。义景云。至是能至体即定数。等是所至即安和性。是等之至。从果立名○又等至者。此中等字。即加行位定数一法。至是所至。在定分位。即此所至分位之中定数一法。从能至说名等至也(十三左至十五右)
  一烂脱

  (一)四处流出也(三)谓从阿字○遍一切也(二)普遍一切法界已下如文
  依法界力无等力等者。义释八云。如是音声非无因缘。要具三力然后生起。一者不思议法界力。二谓无等三昧耶力。法尔应度机生。则加持应生。大誓海潮终不过限。此是无等三昧耶力故。名无等力。若在行人则名诸佛加持力。谓正等觉信解力(即第三也)是如来本行菩萨道时所集善根。若在行人则名自功德力。如持诵人。以三力和合正回向故。所愿皆得成就。是故如来。亦以三力和合而出音声。以从众缘起故。当知此声本不生也(三十五右)私云。以今三力可配上三力欤。三世无碍力配不思议法界如来加持不思议力配无等三昧耶力。庄严清净藏三昧配正等觉信解力。但如义释。则以以我功德力等三力配之也。光云。义释钞主。两说配当。各有其谓。深讨经旨。但钞主释。有未快乎。愚谓。庄严藏三昧。是二力之所依。宜以配法界力。加持不思议力。是化他门。宜以配无等力。三世无碍力。是自证门。宜以配正等觉信解力也。盖夫三处三力。名异体同。当知两说配释其揆一也以一音声等者。义释八云。言一音四处者。如一阿字。或加下画。或安上点。或置傍点。则成四用。又阿声是一。或短声呼。或长声呼。或含声呼。或呵声呼则成四名复次佛心是一。或约本不生理。或约本不生行。或约本不生菩提。或约本不生涅槃。则成四义。四相虽复不同。而体未曾异也。如来为表斯义故。从圆明心中现四字门(三十五左)文次第云。四种阿字文(十一左)此四合为一等者。义释八云。所谓●阿●阿(引去)●暗●恶也○更有第五长声●恶(引)字门。以无别体故。此中不说。若欲指文辨相。
  即是归命句中种种如来巧度门以此五字统收一切佛法。无有遗余。故名为正等觉心也(三十六左三十七右)密钞八云。疏若欲指文等者。即归命句中。句末●字指文也。种种如来巧度门辨相也。谓此●即与毗字同义。毗者种种义巧义也(十五左)声门字出等者。义释八云。于此四字。各出一切字门。如是一一字门展转。复生一切字门。从字发声。当知亦尔。此声从字生故。以字为门。故云。即时一切法界诸声门。从正等觉标帜之音而互出声也(三十七右)私云。今言声门者。指四字门也。字出者指一切字门也下云。此声门即是阿等四字也表者标也等者。义释八云。若对毗昙明义。即是诸佛常声语表之业。又以十方诸佛共所印成。此印即是表标义也(三十五右)密钞八云。谓以语言表宣所欲。造作胜义。是名语表业○十方诸佛。同共印可成就语言。标表之义。即语是能表。义是所表。能表即阿(短)阿(长)暗恶四字。所表即菩提行果涅槃(十五右)所出声处等者。大疏钞三云。问。声字实相同时有欤。为当前后有耶。答。此道理而同时具足非前后也。问。非前后者。何疏云以从此阿字而出声故名门也。答。此直为显三物起次第尔云。今始新起故非尔言也。
  如一印内三字共前后也(已上)此阿字即是等者。十住心论第十云。即从此字出声说法。即是说者。即是听者。即是法曼荼罗身之佛事业也○法门身既尔。何况余身(四左)
  法界依力等者。依字可回置法界之上也
  如从无热等者。义释八云。譬如无热池中四河流出。展转无尽满于大海故。
  云普遍一切法界与虚空等无所不至(三十六右)诸经要集下云。阿耨达多龙王宫四面。出生四大河水。何者为四。所谓一者恒河。二者斯涂。三者薄叉。四者新都。此四大河流入大海。令海盈满。此四大河各有眷属。若恒河大河。与五百小河而为眷属。东方流入大海。若斯涂大河。与五百小河而为眷属。南方流入大海。若薄叉大河。与五百小河而为眷属。西方流入大海。若新都大河。与五百小河而为眷属。北方流入大海。舍利弗于意云何。是等四河。随方流出满四大海。旷野遍流而能利益世间众生(已上)涅槃经义记(净影)第二云。阿耨达池从主立称。此方翻名无热恼。傍名清凉。无热恼龙居其中故。出四河者经说不定。或云出八。或复言出二十大河。各有所以。言出四河。此池在于香山之顶。于山四面有四兽头。东方金象口出恒河。南方银牛口流出辛头大河。西琉璃马口中流出悉陀大河。北颇梨师子口中流出博叉大河。言二十者。如阿含说。四河去池四十里外。各出四河。通本二十。随方赴海。言出八者。佛出山东。东方五河。人皆具备取为喻。余方大河有大名声。人皆同知亦取为喻。通前说八余方小河无大名声人多不知故不举之。所以言八(已上)四字四德等者。义释八云。复次今且约一途修行次第故。作浅深差别说。而实五字各是一切如来智。各各统收一切佛法。是故下文修观之时。随举一心。即见一切如来心。以旋转无碍故。名为正等觉心也(三十七右)私云。四字者●●●●也。四德者常乐我净也。四色者青黄等也。四与愿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也。又义云四弘誓愿也。光云。故和上言。四字是能生能表也。四德等所生所表也。四德即智正觉世间也。四色五色之中。除白一色。白谓中分。上虚空无垢有之也。此青黄赤黑。即地水火风器世间也。四与愿即存众生世间也
  次明佛心中(乃至)而称叹也者。此中牒经即已会文。义释八云。以此声字之相表示佛心。即彼真言之实义也。初句归命一切诸如来。次句微湿嚩(二合)古译谓之毗首。是种种义亦是巧义。目佉是门也。所谓种种巧度门也。次云萨嚩他(去引)是总摄一切法门。谓十方三世诸佛。各以无量无边巧度门。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今则统而论之。原其旨趣不出四字门故。所谓●阿●阿(去引)●暗●恶也。以●阿字门故。一切众生本有佛知见性。如来以种种因缘。为彼净除眼瞙使开明。故法花第一句。云开佛知见使得清净。即是净菩提心也。既得净菩提心。当广示法界藏中种种不思议境界。令普见一切善知识。遍学一切诸度门。故法花第二句云示佛知见。即长●阿(引)字大悲万行义也。已具大悲万行。次以娑罗树王花开敷智成大菩提。故法花第三句。云悟佛知见。即是暗字义也。既成佛已。即以加持方便普门垂迹导利众生。若众生了知常住时。如来众迹。都尽以无迹故。名为入般涅槃。故法花第四句。云入佛知见即是●恶字门也字轮对如来方便智。
  更有第五长声●恶(引)字门(三十六右)私云次明佛心等者。释真言曰已下文也身表中内外身者。谓于三业中。随作一业余业皆作。犹如身表随总身作。一切支分皆同作之也此四字义已说之者。指上具缘品也回文也者。经文从是普遍句前后故云尔也(已上)光云。故和上言。此宜读正等觉心从是普遍。故注云回文也耳
  一烂脱

  (一)此四字义已说之(三)从是普遍○?帜之音者(二)则从是真言○正宗体也(四)一切秘藏以下如文

  又说(一)次真言体阿(上)阿(上引)暗恶(三)此四字义已说之○?帜之音者(二)则从是真言○正宗体也(四)一切秘藏以下如文
  又义云。不用烂脱。而直读之取其义也
  如从一字等者私云一字有●二字者加●
  四字者加●●。八字者●●●●。
  十六者加长声●●●●及●●●●四文也如是展转等者。一字成多多字成一等之中。成多边欤。是次第流出之意也此四字是等者文次第云。明经中正宗体文(十一左)此标表等者。经云而互出声。义释八云。虽互出言音展转差别。然核其本体不出阿声。是故诸菩萨等。闻此标帜之音。即时随义。知如来心展转出生一切法门。亦知一切法门毕竟不出如来心(三十七左)诸菩萨等者。私云引牒。可云诸菩萨闻是已得未曾有者。诸菩萨见闻是已等也希有者谓未曾有也
  开敷眼者。欢喜适悦之猊也发美妙言已下牒经也谓于一切已下随释也
  光云。尔时世尊复住三世无碍力依至而称叹也。五十六行余文。师传乱脱异于今钞。故今加之
  (一)三昧力者(三)依三世○佛不思议力

  (二)此有二种依也(四)此三昧○四处流出也(十一)谓从阿字○一切处也(十九)声门○一切也(十三)普遍一切○无所不至者(五)佛住三昧○表者标也(十八)此声能遍一切(六)所谓诸佛○语表也谓(八)从如来○(序分已解)(十七)声门者○故名门也(十六)此阿字○即是闻者(七)法界依力无等之力(九)而生平等○作用也(十二)从如来心○不同也(十四)此之四德○如是也(十)次明佛心中分四处也(十五)真言初云○佛心也(二十)此标者以下如文
  奇哉真言行(乃至)真言心也者。光云以下有三十颂偈。此释初二颂八句也。又此中引牒。间有未会文(已上)义释云。此广大梵音名毗富罗。以真言声普遍一切法界。与虚空等无所不至。当知佛心亦然。故云广大智。若此智展转流布。犹如标帜之音互出声时。即是成正觉句。故曰若遍布此者成佛两足尊(三十七左)故此广智等者。光云。故和上谓。广智此约横叹。无等智无比智。即约坚叹若此普遍者者。光云。经云若遍布此者是也。故和上言。今疏意此约化他。义释意即约自证。其旨可见是故勤精进等者义释八云。次一偈以见如是利故。普令劝勉修行。若净心离我缚时。当得如是自在用也(三十八右)私云上勤者。勤精进句也下勤者。无间修句也。谓精进约内心。修行据外仪也内外一切等者。如息障品所说。内障贪瞋等烦恼也。外障风雨等障难也当知此心等者文次第云。明此心即佛心即真言心文(十一左)
  光云。当知此心以下文。师传读乱脱。故今记之以贻后学

  (一)二我故也(三)当知此心等(二)尔时薄伽梵复说等(四)欲作此成就以下如文
  尔时薄伽梵(乃至)即真言心也者。此中牒经即治定文。义释八云。经云尔时薄迦梵○而作成就者。已下明先持诵供养支分。初偈先明持诵处所(三十八右)私云。前品者。指次上品也佛心者。此无相菩提心也。谓世间有相观行以为方便。入出世无相位而作成就也。问。何故于此作此释乎。答。今段三月持诵等义。与前品行相同。故今判行位差别也欲作此成就(乃至)随自意修也者。经云。于园苑僧房。若在岩窟中。或意所乐处(已上)私云寺者毗诃罗等者。即是僧房释也住谓四梵住等者。上言毗诃罗此方译为住处。故今就其住字而作僧房秘释也观彼菩提心○(如世间未到地定也)者。此中牒经即治定文义释八云。观菩提心。即是次下品中。以无垢眼。观自心处八叶莲花阿字门。使圆镜现前光明清净。然后依随经教。修种种瑜伽。当知。此心遍布流出。行者初习观时。当有种种相猊。但应修常而住勿作异缘。久久施功不已。自然明白。一切疑网渐次消除。故云乃至初安住不生疑虑意也(三十八右)然此中行时等者文次第云。二地文(十一左)大疏钞三云。谓初得世间成就时。有种种不思议事者。皆是非三摩呬多地。除诸心缘万法平等。尔时名等至相也(已上)义释八云。此中修习瑜伽。略说有二种地。一者非三摩(引)呬多地。二者三摩呬多地。其等引名相当约瑜伽师地论广别之。今经所明。但以秘密观为异耳。所谓非三摩呬多地者。如行者初见心莲花内●阿字时。其心任运安住。从此字门光明四照。以是心镜净光明故。随行者所观之境皆现其中。次当依所图画三昧耶秘密之身。善取本尊威仪色像而谛观之。初时闭目住缘方得明了。其后开目普皆显现分明。若欲受持正等觉心真言者当于前说四字中。随取一字置在本尊心圆明上而受持之。故云随取彼一心以心置于心○复次行者以常修习相应故。不思议法界之标帜。转更现前。能观自身。即是本尊身。观本尊身。即是自心。如是不二而二。二而不二○故云乃至本所尊自身像皆现也。剂此已前名为影像成就。犹属未等引地。次从第二正觉已下。方入等引地。能于观行心中。见佛真实加持身故○今此经宗。以行者净心为因。如来净心为缘。从于心因缘生。故名自见心佛。如是见时。不离本不生句。故名真实加持身。不同散心人等心外见佛。又不同初学观人但得影像成就也(三十八左至四十左)密钞八云。此中者。指此悉地品中名为此中。今为此品正说二种悉地之事故指此品。其实通指此经故云此中(十五左)又云。言非三摩呬多地者。非者不也。三摩呬多译云等引。等引是定义。定是所依。名之为地(同上)私云。二种三摩地差别。大概见于此文私谓者。此一行禅师之辞也
  世间未到地定者。谓有漏四禅定等未至地也随取彼一心(乃至)非等引地也者。此即总牒。亦已会文。大疏钞三云。疏云。初观本尊。得明了现已。于四字中。随取其一置本尊心上云云。或自身为本尊。而置心字于心上。故云以心置心等也云云。凡二义也(已上)义释八云。梵本此二心字。皆是纥哩乃野心。非唧多心也○以此如镜之心。观此圆明(三十九右)私云。能置心即四字中肝心也(光云。此解未快。疏云于四字中等。四字皆是肝心。岂为四字中肝心者乎。宜改言真言中肝心者也)所置心。又本尊心处心也。然乃俱是干栗驮心也。今此一段经释相配之。则言初观本尊等者。释经随取彼一心以心置于心二句。如是观时等者。释经证于极净句一句。如是观净等者。释经无垢安不动句。不分别一切等者。释经不分别如镜句。所谓极微等者。释经现前甚微细句。如是唯住等者。释经若彼常观察修习而相应乃至本所尊自身像皆现四句也
  经中云与心相应也者。此当已会修习而相应句。然约未会经云与心等也所谓极微等者。义释八云。本尊心上。复有圆明种子。倍复明净。又甚微小。故云不分别。如镜现前甚微细也。所以然者。为表心种子故(三十九右)又云。复次所以从小至大摄大归小者。欲令行者心自在故。由彼心力卷舒无碍。渐能以一微尘包含无量法界。以无量世界内一微尘中。若深秘释者。此是般若经中诸佛微细慧。以出过一切心量。不可示人。然亦自在心加持。无所不见。是故义云微细。非细小之谓也(同左)光云。种子微细义更问
大日经疏演奥钞第三十七(毕)
  此卷之中颇补所阙。是皆记师传以贻后生耳。宝永第三七月既望慧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