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大日经疏演奥钞第十七

  东寺观智院法印杲宝撰述
  东都灵云寺比丘慧光挍阅
  疏第六卷之余(释经一具缘品)
  经云尔时执金刚(乃至)无量称也者。已上释阿阇梨所传曼荼罗图讫。以下解经文也
  时佛如所等者。谓具缘品初。从如来身示现四重曼荼罗诸尊。是则欲说图位曼荼罗。而豫示其模范。指之云如所示现普门曼荼罗也演说诸尊图位竟者。此第五卷终所释诸尊图位也。或义指在住心品瑞相所现之身。云如所示现。当卷阿阇梨所传图云诸尊图位也。此义不合释意。一何谬乎秘密主以普眼等者。正释今文遍周横竖。无所不见故云普眼。经说谛观大日如来。释云观此一一诸尊。颇似相违。若会之则大日如来。摄海会依正以成一佛身。故谛观如来即观诸尊也。第七云。是故如来亦名一切金刚菩萨。亦名四果圣人。亦名凡夫外道。亦名五逆邪见人。大悲漫荼罗正表此义也(十六左)即此意也。经初教主成就句。疏家释薄伽梵即毗卢遮那。宗家判总举尘数诸尊德号。准例可解(已上)光云。经文约竖义释文就横义也不见根本者。谓缘起法居枝末故。必亦有其本源。今此曼荼罗。于本初心地而建立之故。更不见其本。大日经闻题云。曼荼性佛圆圆之又圆。大我真言本有之又本(初叶)即此意也亦无住处。谓有为法必有所依住之处。如草木人畜住虚空中。今此曼荼诸法本源。无为体性。故更无依住之处也悉是莲华台等者。此四重曼荼罗。约竖次第。则虽浅深异。依横平等。亦平等平等也。第七云。若更作深秘密释者。如三重漫荼罗中五位三昧。皆是毗卢遮那秘密加持。其与相应者。皆可一生成佛。何有浅深之殊(四右)菩提心论云。
  为次诸尊皆同大毗卢遮那佛身(已上)即此意也出生种种方便等者。谓常教意。实相身种种三业寂灭而无方便化用。今宗则非如是。不动实相而施种种方便。第二十云。然常途说法。或云法身。或云法性寂静。如空无所动作。都不说具足如是力用。以为凡起神变皆是有为之心三昧之力。而不言法体如是。此语未了也(三十二右)深自庆幸等者。法华第二(信解品)云。忽然得闻希有之法。深自庆幸(已上)初偈意言等者。释一切智慧者等四句。其意易知。经优昙华者出梵语。疏灵瑞华者举翻名。心地观经第一云。如来出世甚难值。无数亿劫时一现。譬如优昙妙瑞华一切人天所希有。于无量劫时一现。睹佛出世亦同然(十七右)嘉祥法华义疏第三云。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者。此譬上时乃说之言也。河西道朗云。此言灵瑞华。又云空起华。天竺有树而无其华。若轮王出世此华即现(现本四上四十六左)翻译名义集第三云。优昙钵罗。此云瑞应。般泥洹经云。阎浮提内有尊树王。名优昙钵。有实无华。优昙钵树有金华者。世乃有佛(三十二右)
  佛优昙等者。释真言所行道等二句。意云。佛出现虽难值。犹有值遇便宜。然遇真言法教倍复为难。何以故下。释其难遇之所以也。密钞五云。疏主引法华经。释成倍复难遇之所以。言此是如来秘藏。长夜守护至况末代乎者。如法华经云。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与人。
  乃至如来现在犹多怨嫉(五千之辈增上慢人)况灭度后乎(四十三左)世尊在世等者。文句第八云。如来在世犹多怨嫉者。四十余年不得即说。今虽欲说。而五千寻即退座。佛世尚尔。何况未来。理在难化也(已上)法华游意(嘉祥)云。问。法师品云。此法华经如来在世犹多怨嫉。况灭度后。何故说此经时多留难耶。答。世人云。良药苦口美言逆耳。此经废五乘之异。立一极之玄宗。故斥凡呵圣。排大破小。指天魔为毒虫。说外道为恶鬼。贬执小为贫贱。挫菩萨为新学。故天魔恶闻外道逆耳。二乘惊愕菩萨怯行。如此之徒喜为留难。世间多怨嫉。岂可虚哉。亦一切众生。无始已来多起十恶业少有人天之因。起人天因尚少。求三乘者转希。学佛道者弥复难得。所以然者。不起凡见圣见舍小心发大心。种中道善根。然后始得闻一乘极教耳。但众生皆有凡圣大小之障。虽闻说一乘。不能信受故。喜为留难(下之十九右)复次此经等者。已下释无量俱胝劫等四句。明难遇所以之中。上疏主私释之。加之此经自说其因缘故。云复次此经等也难现者。现字不审。恐可作难遇欤。可捡证本(已上)光云。古来见现相通用之。然乃难现是难见义。现本文义足矣故非钝根等者。密钞五云。疏故非钝根薄福等者。即法华经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钝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如是人等。非能遭遇。法华尚尔。况此经乎(四十四右)一见尚难等者。释何况无量称等二句当知是人等者。别释无量称之三字。此有三意。一为无量海会圣众被称叹。故云无量称。二名称普闻故云无量称。三修行真言人。
  同大日如来有无量名号(其名号经第五阿阇梨真实智品出之)故云无量称。就初义者。无量称可训之。依后二义者。无量称可训之
  经云行此无上句(乃至)一切苦不生也者。此释行此无上句等句。无上句者。无上菩提句。即是阿字也此阿字门等者。释真言救世者句。真言者阿字。救世者者世尊名也。阿字为真言王。如世尊为诸法之王。从喻即云真言救世者也。第十九(百字位成品)云。希有世尊。说此真言救世者。救世者即是佛也。如佛于一切众生中有大归依救护之处。此真言亦尔。于一切真言中。同于救世者。为彼诸真言救护之处也。如佛是一切归趣之处。此真言亦尔。为一切真言归趣之处也(一左)又十八(百字生品)释暗字云。一切真言自在者。犹如如来为诸法之王。于法自在。今此真言亦如是。于一切真言而得自在也。以此因缘。复名真言之王。复名真言导师○真言导师即是救世者。言此真言即同于于佛也(二十四左)次二句等者。释止断诸恶趣等二句。明阿字业用。故云救世之业也。众生轮生死海。终日虽向不生心地妄起生灭见故也。其不生理者。随教浅深重重也。若依此经宗者。大悲曼荼罗为不生极处。第七言大悲曼荼罗究竟不生者。即此意也。同释文云。若见本不生际者。即是如实知自心。如实知自心。即是一切智智。故毗卢遮那。唯以此一字。为真言也。而世间凡夫。不观诸法本源故。妄见有生。所以随生死流不能自出。如彼无智画师。自运众彩作可畏夜叉之形。成已还自观之。心生怖畏顿躄于地。众生亦复如是。自运诸法根源画作三界。而还自没其中。自心炽然备受诸苦。如来有智画师。既了知已。即能自在成立大悲曼荼罗(十二右)然则若遇此教。一闻此理。于本地无作曼荼罗。能信能行。长劫轮回于此始断。一切苦报。斯时永息。是为救世之业也金刚性者。本不生之异名也。世间金刚入火不烧。入水不朽。自心本地曼荼罗。亦复如此。在生界不灭。在佛界不增。离生灭去来。常住不变故云金刚性也。慈恩理趣分疏云。金刚性者。谓真如性能破裂生死过患。故为金刚。诸法之体故名为性(已上)
  经云若修如是行(乃至)住于实际也者。此释最后二句。是又救世之业也。上言次二句明救世之业者。且约文始也真本者。最珍钞云。真本者即天竺正本云欤(云云)或云。指正翻云真本也(云云)大海之心者。大海中心也。盖此喻本出智论第二十八之文欤。更详远离边者。远离彼此二岸也。法譬相配。其意易知娑竭罗等者。六十华严经第七(贤首品)云。龙王示现自在时。从金刚际至他化。兴云充遍四天下。其云种种庄严色。第六他化自在天。于彼云色如黄金。化乐天上云赤色。兜率陀天白宝色。夜摩天上琉璃色。三十三天马脑色。四王天上颇梨色。于大海上念刚色。紧那罗中妙香色诸龙住处莲华色。微密天(光云。我闻之于师。新经十五本首品云夜叉住处。下又同之。夜叉即是微密。今疏一云。天竺谓夜叉为秘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隐秘。难可了知故)中白鹅色。阿修罗中状如山。郁单越中金野马。阎浮提境云青色。余二天下杂种色。随众所乐以应之○又复他化自在天。雨妙香华为庄严。化乐天上瞻卜华。曼陀罗华及泽香。兜率天上。摩尼珠无上种种庄严宝明净。髻珠如月光。
  ○夜摩幢盖幡庄严○三十三天如意珠○四天王雨上味膳○龙王降是种种雨。又复于彼大海中。一一雨渧如车轮○紧那雨华青宝衣○诸龙住处赤真珠。微密天中火珠宝。阿修罗中雨兵杖○郁单无价宝。璎珞弗婆俱伽二天下。婆师波梨葡卜华○阎浮提雨清净水○如是无量难思议。兴云雷震。种种雨自于宫殿身不动。能现自在不思议。于彼海中为尊主。示现神变难思议(二十五左)弘决第一引此文释云。云臂现身。雷譬说法。电放光雨譬慈悲。如是三业。能令众生所见各别(已上)密钞五云。疏如娑竭罗龙王等者。譬如娑竭罗龙王。竖遍六天横亘四域。兴种种云。震种种雷。耀种种电。降种种雨。而于一切施设不同。龙于本宫不动不摇。真言行者亦复如是。于漫荼罗中。作种种密印。诵种种真言。观种种本尊。虽从三密因缘施设不同。而以四不生句观之。不异实际不生不灭。故曰如娑竭罗等(四十四右)经云时普集会(乃至)俱时别说也者。以下明大众劝发也。先经一切大众者。指菩萨众大眷属也。持金刚者者。是执金刚内眷属也彼诸大众等者。大众劝金刚手而令发问之所由也。于中正释意约竖。诸众其德劣故。不能直问。是故劝金刚手令发问也法界标帜者。一一支分皆表法性深理。故云法界?帜。亦是无为事业故。云金刚事业也。或又七种支分之中。初三种法界标帜。后四种金刚事业也。又释意约横。十佛刹尘大众。一心一味无有浅深。而金刚手一人发问。即大众发问故。令一人诵此法音也。一义云。又十佛刹微尘众等者。谓非释金刚手发问。经以一音声赞叹金刚手者。此诸大众。似同音赞叹金刚手。其实不尔。微尘众等以一心一味故。令一人诵。此法音者。善哉善哉大勤勇等二偈也
  偈云善哉善哉(乃至)当速陈说也者。此释初一偈。其义可解次云一切现(乃至)同心劝助也者。此释后一偈于中言我等初发心等者。释一切现为汝证验之一句。
  证明前偈行此无上句等之六句也由住此无上句故者。当行此无上句等二句乃至者。
  当止断诸恶趣等三句能于金刚慧海甚深不动者。当妙慧深不动一句我等诸有等者。
  释依住真言之行力一句也若汝咨问等者。释及余菩提等之二句也
  尔时秘密主(乃至)三种支分也者。已下明金刚手发问。此中四偈十六句。四偈之中凡有十五问。总摄为七种支分。

  初四问彩色支分(初也)次三问门标支分(二也)次二问供养支分(三也)次三问加持支分(四也)次一问护摩支分(五也)次一问真言支分(六也)次一问三昧支分(七也)也初一偈等者。云何彩色下。第一彩色支分也(此中有四问)次偈问等者。门标旗量下。第二门标支分也(此中有三问)次有二偈等者。奉食乃至住三昧八句也(此中有五种支分)初二句奉食下。第三供养支分也(此中有二问)次三句云何下。第四加持教授支分也(此中有三问)后三句愿说下。第五六七三种支分也(护摩真言三昧。各一种问)
  如是问竟(乃至)开示演说也者。以下如来答也。释如是发问已等一偈次说偈言等者。释最胜真言道等一偈。般若寺疏钞第二云。此大日世尊。欲答金刚手十五问故。先赞叹真言道果。是即所谓加持之辞也。意金刚手能知大众心。欲问世尊如是深义。世尊待金刚手问。时机可说故。先叹法已。叹法处示兼叹人。即世尊赞人法者。是尤加持付属之辞言也(现本中之二右)
  初一偈答色义(乃至)实相色也者。此答彩色支分有四问之中第一问故。
  云答色义也如世间染色等者举譬喻如云袈娑味等者。出例证也。袈娑味者。行事钞下一云。此袈娑衣。从色得名。下文染作袈娑色。味有袈娑味(会本下一一之五右)资持记下一云。袈娑味者。此示非正衣名。疏云。如六味中有袈娑味。可是衣也(会本下一一之五左)济缘记四上云。准涅槃经。甘苦辛酸碱淡。是为六味。不云有袈烫味。不知所出(三右)经音义云。袈娑举佉反下所加反。韵集音加沙字。本从毛作●●二形。葛洪后作字苑。始改从衣。案外国通称袈娑。此云不正色。诸草木中。若皮若叶若华等不成五味。难以为食者则名迦沙。此物染衣其色浊赤。故梵本五浊之浊亦名迦沙。天竺比丘多用此色。或言缁衣者。当是初译之时。见其色浊因以名也(十五之二左)古迹下云。袈娑此云不正色。谓青等五成不正色故名坏色。虽言青等。非正青等(末之六十七左)
  一氎
  智论第十二云。复次氎有长有短。粗细白黑黄赤○十尺为长。五尺为短。缕大为粗。缕小为细。随染有色○御寒暑蔽身体(十右)又经音义第一云。劫波育。或言劫贝者讹也。正言迦波罗。高昌名氎。可以为布。罽宾以南。大者成树。以北形小。状如土葵有壳。割以出华如柳絮。可纫以为布也。纫女镇切(十三左)今此曼荼罗等者合法也。譬如世间染净帛等。皆同其色而成一体。然今以法界色染众生心。皆同净菩提心故云味也。味者即一味和合义。是故只一味显色也法界不思议色者。是五色也。五色五大。法性色故名法界也。此色周遍法界无障无碍。而非凡情之所思议故。名不思议也
  复次如世间等者。重作染色秘释。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第一云。金刚手白世尊言。用粉五色。当何所表。复有何义。佛言。譬如白色故旧之衣。欲染爱乐之色。必先以水洗濯合净。既洗净已白色纯粹。然后染成所爱乐色。合持诵人及与弟子。先有恶业之垢。当以曼拏罗法水洗净。后用深智义色。染成所爱乐色。其白赤黄绿四色之粉。能灭所犯大梵行罪(八右)第三云。如弊衣垢腻滋甚。则不可顿加染色。先当教令浣濯。然后可以施彩绘之功。众生亦尔。若先习垢染。则不染法界之色。故须远离诸垢也(二十八右)言以●字火焚烧弟子心垢。以●字水灌洗之。然后染作普门法界之身。是皆下文所说秘密灌顶之观道也。不可显露谈之。总而云之。两部行法。皆约此意而作轨则。初用净三业五悔九方便等。是净身器之方便也。若不净除其垢染者。难受普门曼荼罗染色之故也。次行诸尊三密。是染作法界曼荼罗。而令实相色之秘法也
  次有两偈(乃至)故第五也者。此通答后三问。先安布等二句答第三问。洁白最为初等六句答第四问。第二问。此第三第四答中自答之。谓第二问云当以何色。答可云用青黄赤白黑五色。而答色前后之文。云洁白最为初等。此中自举五色故。虽不存别句。于义无所阙矣洁白是毗卢遮那等者。先释洁白最为初等六句。是约五佛辨五色次第也白色不假造作本性色也。是故为毗卢遮那本有位。此位众生本有自性清净本源。故以为最初也赤色是具光明除闇昧之色也。宝幢如来。发菩提心见法明道。法明道者。放大慧光明。照法性真理。故有降魔除障之德。其义最相应之故。次白色本有之位。而始起赤色修生菩提心故。以为第二也黄色是娑罗树王之色也。密钞五云。娑罗此云坚固(四十四左)翻译名义集第三云。娑罗此云坚固。北远云。冬夏不改故名坚固。西域记云。其树类斛。而皮青白叶甚光润四树特高。华严音义翻为高远。其林森耸出于余林也(二十二右)此树有二德。一华果繁茂。以喻万德开敷。二坚固不坏。以喻金刚实际。依前赤色降魔除障。万德开敷。而到金刚际故为第三也青色净虚空色也。虚空之中具含万德。但无量寿如来普门应现功德。与之相应。前黄色位。开自证悟至金刚实际故。次发化他方便。普现大悲曼荼罗。是故为第四也。问。大悲胎藏曼荼罗。最可为大日之所现。而今何云无量寿之所现乎。答。两部曼荼罗。各有浅深两释。其深秘曼荼罗。是大日自现也。其浅略曼荼罗。则金刚界大日住阿●三摩地现之。胎藏界大日住弥陀三摩地现之。何者两部即金刚莲华一部法门也。二部深秘。在大日位。亦其浅略涉东西之故也黑色是幽玄色。以类如来自证境界。迹极还本故。次青色化他。黑色自证来焉。故以为第五也复次如世间等者。约喻释黑色居后之义也白是越百等者。已上约五佛明次第。以下约五根示次第。信澄净义故为白。入佛法信为初故。以此色为最初。进勇勤义故为赤。若如实信已。必有进行功。故为第二。念定慧均等。玄应一切经音义云。念者即定也慧也。
  定慧照境其犹对面也(二十二之十八左)以定慧均等故。觉树开敷。达金刚际。是故为黄。依前进行。成此正觉故为第三。一念相应者。指佛果初念。此位定慧均等。万德开敷。七觉者析玄记下云。七觉支中。一择法以慧为体。二精进以精进为体。三喜以喜受为体。四轻安以轻安为体。五念以念为体。六定以定为体。七行舍以行舍为体(已上)凡定中大空三昧为本。青色空色。故以配之。又慧中寂慧究竟。寂是涅槃之义。是故配黑色也
  或有说言等者。因出白黄赤青黑次第。陀罗尼集经第十二云。以五色粉敷置坛内。庄严其地。其法用者。先从内布以白色粉。次黄色粉。次赤色粉。次青色粉。次黑色粉(现本十三之十一左)苏摩呼经同之。此是世间受染之次第也。若非此次第。染色无容受。又无所转上。是故白黄赤青黑次第。云有容有上之义也又白是等者。此就或说示其次第。谓以信进念定慧。如次配白黄赤青黑也复次白是等者。同就或说尚明次第。旨趣未详。今私案之。盖是约曼荼罗示所由欤。谓白色如来部者。中胎院遍知院文殊院也。黄色莲华部者。观音院地藏院也。赤色金刚部者。金刚手院除盖障院也。青色成辨诸事者。持明院。谓由不动降三二尊。名成辨诸事之明王也。出生随类之形者。虚空藏院。虚空之中具含万像而成随类德也。黑色奉教忿怒等者释迦院。谓是北方入涅槃色随类摄召教主故也。此院多有忿怒奉教等尊。皆同主摄召之德也。问。白黄赤青黑又可配五佛乎。答。帖决第十五云。问。五色有二次第。义释出之。尔者其受染色次第。亦即当五佛次第欤。师曰尔也。谓白(大日)黄(宝幢)赤(开敷)余如常(云云)私见释文疏文有此义(十五右)问。上来所明五色次第已有两说。以何而为正乎。答。诸流各别。且依一传。则以白黄赤青黑次第为正也。他门相传亦有同之。三部曼荼(智证)云。凡五色者。白黄赤青黑。此为定义。余皆傍说。经及释中并金刚顶等。多云白赤黄青黑也。或云。白黄赤青黑。此约世间受染之浅深(云云)虽有此说。今为正义。不是傍说。诸有以黄为第三等。今皆为傍。学者知之。问。经文释文其证分明。何不为正。今取亦说。答。位品释云。五行者即是白黄赤绿黑次第也。五宝谓五色也。白间错是戒品也。黄是信。赤是进。绿是进。黑是慧也。上释云。初白次赤次黄。今以此释为定。前释非也。吾今依此文为定。辄尔征诘。咎在尔处。问。若尔唯有四根阙念根义相违多少。答。凡修行门以戒为大纲。若无戒品定慧难成故。今引文正为行门。以戒为纲。牵发五根。此义仿之。若疑念根无所属者。当知信根摄得念根在信中。其义应知。问。何故诸文多为五根。答。彼诸文者。约开为五。今意合之为四。添戒为五○问。此文尚然。若尔经文释文有多少说。皆为徒设。答。彼亦非无来由。而为妨慢法。多用散漫之说。故今依此位品及曼荼罗图样作此释。得意在人。不合烦言(大中十年四月二十七日记已上)此释委悉。故具载之。学者思之。问。若尔正安布五色界道之日。可用何说耶。答。此有两说。一秘密位品释。明判云前释非也。是故可用白黄赤青黑之次第。慈氏轨下云。第三院最外。白黄赤青黑之五道围之。表五智之义(十二左)尊胜轨下云。第三院外缘画五道。白黄赤青黑。此表五佛顶五智之义(四左)两轨俱无畏译。以白黄赤青黑次第。而为疏主正意可知。二可用白赤黄青黑之次第。瞿醯经中云。其五色者。谓白赤黄青黑(初叶)五色界道真言●●●●●。如次白赤黄青黑。不可辄改其次第也。问。有两说者。此释为定前释非也之释难思如何。答。若偏为非义者。当段经说岂徒用彼次第乎。但至此释为定之文者。例如经说北方不动佛。疏第四(二十一左)释相应所由。又第二十(三十二左)释前误。前后释文颇令相违。今亦可准例知之耳
  复次如世间(乃至)提其纲领耳者。以下更明无次第义。故结云寂灭真如中当在何次也法界不思议色等者。五大是诸佛自证法界也。此处备法尔真色故。云法界色。声字义云。如是法尔随缘种种色等能造所造云何。能生则五大五色。所生则三种世间。此是三种世间。有无边差别(十左)慈觉教王经疏第七云。一色一香无非法界。是故诸佛触一切法。现此自在神变之相○如是妙相。亦非妄计所执之相。是诸佛内证法性妙色以浅略三性。不可观其相(十一左)诸佛内证法界真色。非常情所测。故云不思议色也
  寂灭真如等者。密钞五云。疏寂灭真言等者。寂灭者一切诸法本来不生之义。本不生义者阿字之体也。此阿字通与一切真言而为体故。既触处皆是阿字故。云寂灭真言中等(四十五左)钞师所览之本作真言。现行疏并义释等作真如也。寂灭真如者。非如常教无色无形之理以。名寂灭真如。谓色相有二种。真妄假实是也。妄假之色永寂。真实之色独存。故云寂灭真如也。当在何次者。释论第二。引楞伽经。云寂灭有何次(十左)就之又有显密差别。显教废色相离始终故。云寂灭有何次。今宗此虽存色相立前后。而约本有俱时圆满。故云当在何次也
  经云先安布(乃至)但用白色也者。已上释洁白最为初等六句。以下还释初二句内心秘密莲华藏者。中台八叶也次造第一重等者。三种悉地仪轨云。中尊大日是法身。秘密主金刚慧印是般若。观自在持莲华印是解脱。则身密法身德。口密是般若德。意密是解脱德也。因般若故得解脱。解脱因般若。此二依法身之体。不即不离。阙一不得。犹如伊字三点(二十二右)密钞五云。于第一重安置诸内眷属。以此伊字三点成故。中间一点。即大日如来部眷属。右边一点。即观自在莲华部眷属。左边一点。即执金刚金刚部眷属。此三点。皆是莲华台上遮那如来内德(四十六右)下方持明院。或属佛部。或属金刚部。两说如上钞。觉超僧都东曼荼罗钞别卷云。问。何故初重有四会耶。答。遍知佛部表法身。观音薄华部表解脱。金刚手金刚部表般若。是伊字三点眷属也。二明王为如来使者。亲承佛教敕。故别在教主大日如来前。或可云初重四会表法身四德。可思(云云已上)
  一伊字三点
  涅槃经第二(纯陀品)云。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而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成伊。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光云今考此所明文出南本二之十八哀叹品。北本二之二十四寿命品)翻译名义集第六云●章安疏云。言伊字者。外国有新旧两伊。旧伊横竖断绝相离。借此况彼。横如烈火。竖如点水。各不相续。不横不同烈火。不竖不同点水。应如此方草下字相细画相连是新伊相。旧伊可譬昔教三德。法身本有。般若修成。入无余已方是解脱无复身智。如竖点水纵而相离。又约身约智分得有余解脱。横一时有三法各异。如横烈火各不相关。新伊者譬今教三德。法身即照亦即自在。名一为三。三无别体故不是横。非前非后故是非纵。一即三如大点三即一如细画。而三而一。而一而三。不可一三说。不可一三思。故名不可思议。不可思议者。即非三非一名秘密藏。如世伊字(一左)大乘入道章(智周)云。如世伊字释。能证生法二空之智。名为般若。所证生法二空真如。名如来身。由智证理。离诸障染。不为染缚名为解脱。言伊字者。据西方说。彼国伊字两点在上。一点居下。下点喻理。是所依故。上二喻于般若解脱。依理起故(下末之二十一左)
  私云。西国私字形两点或在上或居下。名义集所出两点在下。今疏所云第一重三点眷属图位。相类于此字形。面上三目之喻又此例也。又以三部相配法身般若解脱三点。则有两说。如别钞之
  次造第二重等者。密钞五云。谓文殊除盖障地藏虚空藏四菩萨。此是大眷属○言次及第三重等者。即释迦眷属也(四十六右)内大眷属分别准住心品疏可知之。又四大菩萨。此经前后说相不一途也。
  住心品缘起列众八叶院四行菩萨灌顶瓶加持四菩萨坛第二重四菩萨。互以有同异。彼缘起列众四大菩萨之中。文殊除盖二菩萨。取之除普贤慈氏。替地藏空藏。而开第二重四院。旨趣未详。东曼荼罗钞别卷云。遍知法身。文殊般若。释迦解脱也。若依此义。文殊会中四菩萨。可对般若四门。地藏名似有门。除障名似空门。虚空藏名似空有门。文殊名不违非有非空(云云已上)又云。问。初重有三部。何但云佛部。答。虽有三部。遍知为主。余是伴也。故云佛部。问。何以得知有主伴耶。答。义释明第二重云。文殊一会凡四菩萨。又云。虚空藏菩萨。是文殊会中西方部主也(云云)第二重既以文殊为其主。例知。遍知释迦。即初重第三重之主也(总而言之。三重诸会。皆是大日眷属。别而论之。重重会会亦有主伴差别)即知。遍知文殊释迦。如次为三部主。故置上方。余是伴故。置左右下欤(云云已上)若依此说。第二院四菩萨中。以文殊为主。以自余为伴。此是料简犹以难思。第一释缘起列众四菩萨云。此四菩萨即是佛身四德。有所偏阙。则不能成无上菩提。是故列为上首(本之十四左)第二重四大菩萨。亦各可是四德上首。然但表文殊会。则是且标初一摄取自余。必非主伴义。也均调正直等者。瞿醯经中云。从东北角而下彩色。极令端直。右绕而布。勿令隔断。其色界道。若有粗细。或复断绝及不齐正种种难起。是故应当殷勤布色(四左)奇特佛顶经(不空)上云。若绯不直即乖义若线乱即迷惑。执线之时不应●。若●即身疾病。是故渍线之时。须良久令粉汁润彻。即绯道(十七右)微妙大曼拏罗经第一云。阿阇梨自西北方起首。右膝着地。右手下粉。先下白粉。次赤粉次黄粉次绿粉最后黑粉。此下粉次第恒以为式。下粉不得盖着界道。所下粉亦不得粗细下不匀。或复曲戻。所下粉先有缺处。更添补令全(八右)其行道等者。因明行院供养院及外缘等界色也。凡此界道一段。依瞿醯说。彼经中(摩诃曼荼罗品)云。五色者谓白赤黄青黑○中台及内院。应用五色而入界道。其第二院。应用三色。第三外院。唯用白色而作界道。其着食院及行道院。但用白色。而作界道(初右至四左)可思之。问。先造三重院诸尊已。更可安界道欤如何。答。具支灌顶第四。引当段文云。私谓准此释文。絣定之后。先画中台诸尊。便布界道。次画第三重尊。便布界道(云云已上)具如第五卷钞勘之。问。大坛图尊法。
  第五并转字轮品疏(第十二)秘密曼荼罗品疏(第十六)皆同先画中胎第一重。次画第三重。后画第二重。而今文尊像建立界道安布。皆第一重第二重次第图画。太似相违如何。答。持诵不同第二云。私云。图尊文云。第一重竟至第三重。第三重竟至第二重。转字品絣线及图尊文。同此意也。故此建立界道之文。烂脱读之(十八左)嘉会坛第三云。经云。先安布内色。非安布外色者。凡图画法○次及第三重一切世天眷属。私云。图尊文云。第一重至第三重。第三重竟至第二重。转字品絣线及图尊。同此意也。故此建立界道之文。烂脱读之耳(已上)依此等释者。当段之文可读烂脱也。私案。凡图画次第有二样。尔乃处处一边。何强会同之乎。中台第一妙觉位。第二重十地位。第三重地前位也。不超次第。从内出外。是又应其一个建立。当段约此意欤
  所以先白色(乃至)为界也者。此正释中台第一院界道。五色前后之所中。兼摄第二院三色前后之所由也五种根力者。密钞五云。疏五种根力者。即信精进念定慧也○此五通能生起出世间法而为增上。故名为根。复此五法增长名力。所谓魔梵惑等不能屈伏。故复能损减不信等障。故如智论云。能破烦恼。得无生忍名为力也(四十六右)析玄记下云。第四五根者。一信二进三念四定五慧。此五名根者有二义。一者生长义。能生长众善。如世树根等。二不可倾动义。如树生根坚固不可倾动也。第五五力者。即前信等五也。此五名力者有二义。一者能破坏摧伏他故。一切烦恼也。二者不可屈伏故。如强健人有力难屈伏也。问。此与五根体既无别。何以前名根此名力。答。前是下品。可屈伏故名根。此是上品。不可屈伏故名力(已上)五色安布。从内向外故。内狭外广。
  以之表五种根力渐次增广之义也若从浅至深等者。释三重院界道增减之所由也世尊俯同等者。释第三院。第三重佛法初入门故。为净菩提心位。此位越百六十心垢。而成净白菩提。故唯用白色为界也第二曼荼罗(乃至)为界也者。此释第二院。发菩提心之上进修万行。是为赤色。复依进修方便万德开敷。是为黄色。是故白上更加赤黄色也入重玄门等者。密钞第六云。疏尔时即入重玄等者。谓此第二院。唯是诸菩萨大悲上求下化之位。若以赤色勤勇心中进修万行。至第八地住于法爱贪着寂灭。尔时十方诸佛。以七事劝从此发起离着之心。得度菩提心难处。即是第一重玄门。又以黄色入如来念处。万德开敷。是第二重玄门。菩萨入此第二重曼荼罗时。以赤黄二色为门。故曰入重玄门(初右)案此释意。第三重初劫第二劫。第二重第三劫。地前位为初劫。从初地乃至第七地为第二劫。从第八地至第十地为第三劫。第一重以上是妙觉位也。于第三劫之中。更复开二种三昧道。一八地三昧道。二一生补处三昧道。今赤色者当八地三昧。黄色者当一生补处三昧。此是二种三昧。其义甚深。难测故云玄。有二重玄故云重玄门也。凡重玄门名目。出璎珞经。如下文(二十五右)释补处三昧道之段引之。妙疏辅正第九云。入重玄门者。等觉证极。玄理究竟名为一玄。从等觉位却渐次向于下位。药法广逗众病。又名一玄(七右)此释与演密钞异也。钞寄赤黄二色作释故。与常途解释异也。又智证三部曼荼云。入重玄门(重字平声。重者重叠。玄者深玄。初地已上。还得无功用。学佛威仪深于前)贤位之行。今以此深为浅。更入深行。重学如来深威仪法故云重玄。重修重学如来深行故云重玄。对佛如凡。对下如佛(已上)此释初地已上。以对贤位云重玄也居寂光土等者。密钞六云。言居寂光上者。谓第三重曼荼罗。释迦为主名释迦曼荼罗。释迦此云能寂。其曼荼罗。虽以白色为界色即光也。今第二重曼荼罗。在第三院能寂白光之上。故名居寂光上。言乃至至不识一人者。谓此第二院皆是位极。诸大菩萨其数无量。已近中台三点眷属。犹如灵山从地踊出诸大菩萨。是故至如弥勒等。迹居补处。尚居因故。而于彼中不识一人矣(初左)苑师所览之本。作寂光上。现行诸本作寂光土。上字谬也。住心品疏。释菩提心相猊句云。行人为此寂光所照。无量知见。自然开发如莲华敷。故云无量智成就。即是毗卢遮那心佛现前故。云正等觉显现(十末之二十二右)今所云居寂光土万德开敷者。即当此位也。是犹分证也已迹居补处等者。谓以法华从地涌出之因缘。配属第二重曼荼罗也。第二明初入真言门功德中云。行者得此心时。即知释迦牟尼净土不毁。乃至修对治道者。虽迹邻补处。然不识一人。是故此事名为秘密(末之十三右)义释作近居补处。近字误矣。此文可为证也。然则法华所说寿量本地常身之位。在第二重。当经所说本地法身之佛。超八叶绝方处。胜劣位悬。然如他门先德。则两经本地混同判释之。恐违此等释义。细心研究之
  一智证疑问
  些些疑文云。黄是如来念处万德开敷○近居补处犹故不识一人。重玄门出璎珞经义属权教。今引之何寂光土者。非重玄门之所及处。而何此文说权教事。又约文意为重玄门即寂光土。若重玄门非寂光者。何得万德开敷。又近居者不识一人者。久居之人知否。此条与前邻次。又慈氏在八佛内。何不识彼一人乎。涌出菩萨。在此海会中不(已上)杂钞云。第二曼荼罗。
  于白之上更加赤黄色者○近居补处犹故不识一人。重玄门其义如何。又弥勒居八叶东北隅也。第二重此向外也。何故不识。又第二重为涌出菩萨否(已上)
  私云。璎珞入重玄门。本宗(天台)约别圆二教作释。若尔何偏属权教乎。释签第三云。观达无始无明源底。边际智满名为等觉。即成圆门。遍应法界名入重玄。不同别教教道重玄居妙觉边名边际智满(二之三十三左)可思之。又寂光海会不退菩萨同会一处者。寂光有分满故。些些疑文云。五十二位中。以何位为常寂光土。或云。妙觉为满寂光。初住地有分寂光(云云)今宗所说与彼不异耶。此又大节幸垂辩说(已上)又久居之人知否者。是对近居补处之言而云尔耳。义释文误矣。不足会释也。又于弥勒则有重重。今言不识一人者。非八叶院慈氏。是法华会上弥勒也。不识一人者。正是经说。何就此释可作疑乎。第二十云。又观音文殊普贤弥勒。已在八叶中即大日如来大法身也为度人故。渐出于外故。次图中复有文殊观音等。以类可解也(二十九)若准此释。则于一曼荼罗。内外重位。各应有文殊弥勒等。不可作一概之执也。又第二明入真言门功德中。
  与上行等从地涌出诸菩萨同会一处(末之十三右)涌出菩萨在海会中必矣。可可作疑
  第一重漫荼罗(乃至)内深玄也者。此释第一院青黑二色。如次加持本地二身也身口意密无尽加持者。三无尽庄严藏之身也。次上释青色曰。以加持方便。普现大悲曼荼罗(十三左)即是也如来寿量常住之身者。转字轮曼荼罗行品云。我一切本初。号名世所依。释云。本初即是寿量义。世所依者。
  如一切草木皆依于地而得增长(十二之二十二左)是正述毗卢遮那本地之义也。又与法华所说寿量本地之身同异。自他门义具如别钞是如来秘藏等者。经第二云。不共一切声闻缘觉。亦非普为一切众生。第七云。此经是法王秘宝。不妄示卑贱之人等(三十一左)故名眷属者。内眷属也。二本义释。作故名内眷属也最可也又入此深玄等者。释中胎藏第一院。谓虽俱具五色。而第一院约竖存五色之浅深。中胎藏约横成平等法界也。问。释中胎藏之中。何不释青色乎。答。青色与第一重其义不异。黑色则有不同。第一院竖以如来妙极之境为黑。中胎藏横。以五色同一之色为黑。是故虽释黑色而不论青色也。光云。又入此深玄色下。只明中胎藏耳而诸众生等者。此因引前经文。释众趣同归之义也有渐入等者。智证疏钞云。私案。小乘中有现般人及超中二果。超前三果人。并全超半超遍没三人。所言遍没。当大乘渐次入位经历之义也。小乘已有超升之者。何故大乘无其人乎。下图末云。有渐入者超升者顿入者(云云已上)杂钞云。渐顿及超升其相如何。又于真言门中修三密者。有彼三品否。为当显密相并说否(已上)些些疑文云。而诸众生○一切内深玄。三人差别如何。真言行者中有此之不同。若小大渐顿显密相望说不(已上)决此等疑有二了拣。一谓顿渐超。同真言行者中论其不同。于三重曼荼罗有次第入者。又有超中间之入者(此中或从第三院入中台。或从第二院入中台等机。其类不同)又有薄地凡夫不历三院而直入者。凡于密教中论机类浅深。诸经众轨异说。不遑毛举。二谓渐超者。是从显入密之人也。顿入则独真言门行者也。密钞六云。有渐入者。亦如彼乘羊。有超升者。喻如乘马。有顿入者。犹得神通。虽所乘不同。而所至是一故也(二右)显密虽异。所趣终归于一。譬如百川虽殊终赴大海。菩提心义第一云。义释释入曼荼罗云。有渐入者。有超升者。有顿入者(云云)故随入者初发心处名菩提心。如大日经钞记。有外院世天二乘为菩心因。第二第三为大悲句。中台为方便句之义。是次第入者也。有行者心中以中台为菩提心。瑜伽相应随分成就。此心华台为中台。其外八叶随佛列布。从心以上为第一院。从心以下至脐为第二院。从脐以下为第三院。诸尊形色宛然身中之义。是超入者也。又云。若就情机而说。则三坛从深至浅。乃至世天真言义浅。但是应身教道方便未究竟也。若开实性。即世天真言与大日何异耶者。是不定入者也○情机不同行相名异。或有有情。但着世乐不乐出世。佛赴情乐。说人天中息灾增益等法。有情得益。虽复归命。未心出世。渐次引导令知胜道。终至中台。至中台时始观心莲。是名次第入者也。若有众生。于其中间。正因开发顿入中台。入中台时亦观心莲。是名不定入者也。问。何以得知。答。义释云。或久或近。无非毒鼓因缘。故经云皆同一味所谓如来解脱味也。此中或久是次第入。或近是不定入。若五种三昧。皆开心实相门。一生成佛者是超入也(末之十六)此释以超升为胜。以顿入为不定入。于渐入者不违前义一切内深玄者。内即入义。一切诸色。皆归入深玄色故也。或又一切众生归入此处。故云一切内深玄也
大日经疏演奥钞第十七(毕)
  光云。此卷本疏古读乱曰

  (一)三问(四)问中等(二)偈云等(五)洁白等(三)经云等(六)经云建立以下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