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妙印钞卷第十

  沙门阿寂纪

释入真言门住心品第一之余(经一疏一)

  二从经云下。明总标说三句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犹如下。明随释中。自四。一释菩提为因。二释大悲为根。三释方便为究竟。四明约地上转释三句。
  初中又云。一明总三句次第生起。二明中智观。三明心实相。四明相望成因果。五明譬说。六明引论证信心。
  初中。世间种子者菩提为因句也。籍四大众缘者大悲为根句也。如是次第等者方便为究竟句也。是即为释菩提为因句。先总释三句次第生起而成因果也。
  二从然以下。明中智观中。然以中智者。非彼显教所谈之中智。是非中之中也。所谓●字不生不灭之德名为中智。言以●字不生义故离常见。以●字不灭之义故离断见。如此以无自性故因不守自性故还成果。果亦不守自性故还成因也。故云观之毕竟乃至因果义成也。若法不然等者。若不能如斯观达。即堕断常二见之中故不成因果也。所谓堕断无之见故更不见因果。堕常见之中故亦不成因果之义。所以然者。计因定因果定果故不知从缘生之因果。故云若法不然乃至因果义不成也。
  三从今行下。明观心实相中。今行者等者。指三密修行行者。观心实相者。指六大法界一大圆明莲华三昧之体亦复如是者。离如上生灭断常等诸戏论。故云亦复如是乃至净虚空也。于内证所行等者。离如此断常一异虽不生不灭。而于内证圆明之万德。更不疑滞。一切智智大菩提心坚固不动。故金刚顶云等同于大空坚住金刚性全成金刚体(云云)故云于内证乃至坚固不动也。离业受生等者。如此住坚固大菩提心故。永离无始生死业受之生。而成虚空无垢大菩提之生。故云离业受生等也。万行功德等者。普门法界大悲万行。依此大菩提心而增长。故云万行功德乃至菩提心为因也。
  四从此菩下。明相望成因果中。此菩提者指上如实大菩提心也。为后二句因者。为大悲究竟二句而成因故云尔也。若望生死中者。于生死流转中对所积集大小权实善根故。此如实大菩提心初心即极发心即到故被云果故。云若望生死中乃至名为果也。以睹佛法前相者。指地前五种三昧道也。故禅要云。初观之时如似于圆。遍周之后无复方圆。作是观已即便证得解脱一切障三昧。得此三昧者名为地前三贤(云云)又云。今于此心中。复有五种心义。行者当知。一者刹那心。谓初心见道一念相应。速还妄失。如夜电光暂现即灭。故云刹那。二者流注心。既见道已念念加功相续不绝。如流奔注。故云流澍。三者甜美心。谓积功不已乃得灵然朗彻。身心轻泰玩味于道。故云甜美。四者摧散心。为卒起精勤或复休废。二俱违。故云摧散也。五者明镜心。既离散乱之患。鉴达圆明一切无著。故云明镜。若了达五心。于此自验三乘凡夫圣位。可自分别矣(云云)故知以睹佛法前相故者。指地前所证三昧道也。佛法者初地法明道位也。故彼五种三昧道是为初地佛法前相故也。
  五从解如下。明解说中。闻善知识者。指世间如实之善知识也。余文可见。渐见前相者。指地前三昧道。如上(云云)尔时于宝藏等者。既见宝之前相故。于宝藏所含种种功能更不疑。弥发起加行。速望得无尽宝藏之真体也。故云尔时于宝乃至信心义也。若合譬者。有人者初心始行真言行人也。善知识者。真言上乘之大阿阇梨也。汝今宅中者。指行者自身云今宅中。是即周遍法界之塔婆故。自有无尽宝者。指自心八叶无尽庄严藏。应自勤修者。令教修行三密方便。而开发自心万德故。周给一国者。开发已于周遍法界华藏世界海中。自他受用无有尽期故。彼人闻已即生谛信者。行者闻如上之殊胜教导已。即谛信住如实知自心之大菩提心故。如说而行等者。住大菩提故如阿阇梨教导正行三密妙行也。渐见前相者。证得地前三昧道味。尔时于宝藏等者。既见佛法前相故。离疑惑之心。弥发起加行望证法明道故也(云云)。
  六从释论下。明引论证信心中。释论云者。彼论第一卷释如是下文也。此偈中者。论家御语也。余文自可见。
  二从经中下。释大悲为根中。自五。一明表大悲。二明根义。三明悲义。四明根悲交释。五约供养行明悲义。初中。经中次说者。指经大悲为根本五言也。是即菩提心为因之句次故云次说也。
  二从根是下。明根义中。根是能执持义者。言大悲能执持诸佛大菩提功德万行不令拔除。故云尔也。
  三从梵下。明悲义中。迦是苦义者。即是大悲拔苦之义也(云云)。
  四从慈如广下。明根悲交释中。慈如广者。慈是与乐义。是即菩提心所具无上法乐也。此菩提心名为嘉苗。是菩提心为因句也。为令增长此菩提心之嘉苗故。用拔苦之大悲。是即大悲为根句也。故云慈如广乃至除草秽也。此中云悲者。说能助之大悲。所助之大慈自显。故云尔也。
  五从且如下。约供养行明悲义中。行者等者指真言行者。修供养时者。于供养有内外事理供养。如下卷说。时者依轨仪法则行三密之妙行时也。此时亦有初中后晨朝日没等之时。随四种之法分别故云尔也。若奉一花等者。付之有浅略深秘。其浅略者。随其时世间所有种种妙花妙香等是也。若深秘。花者以行者周遍法界忍辱之心。两手合掌。向周遍法界过刹尘曼荼罗圣众演供养时。于刹那顷兴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不可说供养云海。供养已成法界不可说不可说展转曼荼罗圣众。并自法界他法界不可说不可说展转曼荼罗圣众之时。须臾成就花三昧圆满忍辱波罗蜜。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大愿皆悉成就。故云若奉一花乃至皆悉生根也。复次花者自心八叶心莲华。是即佛界心界众生界同一平等大菩提心之妙体。以此大菩提妙花。供养尽空法界佛界心界众生界帝网重重不可说不可说曼荼罗圣众故。自利利他行愿皆悉圆满生大悲根。故云若奉一花乃至皆悉生根也(云云)如花者阿伽香饮食灯明等亦复如此(云云)随行者以等者。住●字本不生实际。而修无尽万行。故云随行者乃至万行也。即由大悲地界等者。譬如大地为一切众生依。大悲亦复如是故。水火风空亦如此可得心也。余文可见(云云)。
  三从方便下。释方便究竟中。即醍醐妙果等者。大悲万行皆悉成就十一地妙果圆满。譬如醍醐无可复增其精凉也(云云)三密之源者。此妙果是三部三身之奥源故云尔也。
  四从又净下。约地上释三句义中。自二。一明举譬显三句始终。二明引般若结释。
  初中犹如真金等者。初地所发如实大菩提心也。大悲如习学等者。初地所发大悲行愿也。方便如巧艺等者。初地所证妙果也。复次初地为菩提心为因。从二地至八地已来为大悲为根。八地以上为方便究竟也(云云)。
  二从如摩下。明引般若结释中。梵音邬波那等者。因之梵语也。此梵语有发起义。是即从因生果果还复生因义也。故云梵音乃至故以为名也。
  三从经云下。明开示宝所中。自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可见。
  二从即是下。明随释中。三。一明开示宝所。二明自心为宝所。三明问答决疑。
  初中。即是者。直指如来直说故云即是也。开示如来者。上所言如实大菩提心是也。
  问曰。如来何故自问自答。而言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耶。答。今此自证大菩提者金刚手犹不能问。何况有余人能问能答人耶。故如来自问自答也。
  二从如人下。明自心为宝所中。如人虽闻等者。譬意可见。复指言如上者。指上之菩提为因之解释也。此法从何处者。指第一甚深微妙之法。所谓如实大菩提心是也。即是行者自心耳者。指自心八叶干栗多心也。若能如实等者。言如实观察此八叶心莲功德。了了分明证知无疑滞。名为如实知自心。故云若能如实乃至名成菩提也。其实不由他悟等者。心自证心心自觉心之意也。
  三从问曰下。明问答决疑中。问曰若即者。问之意谓。佛自问云何菩提。如来自答如实知自心故。即乘取答之语问即心是道者也。言即心者自心故也。故问但如实知即心名为成菩提者。何故一切众生自不成佛也。即如大圆觉云。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乃至金刚藏菩萨白佛言。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唯愿不舍无遮大悲。为诸菩萨开秘密藏。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云云)今问意亦复如是。佛既说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故。乘取此经文即问曰。若即心是道者。何故众生轮回生死不得成佛也。答曰以不如实知故者。答之意谓。虽自心元佛。不如实知自心之体故云不成佛也。所谓愚童凡夫者。释其所由也。若闻是法者。就斯有多种断简。谓于愚童凡夫有种种不同。所谓或有未生一毫修善之愚童凡夫。此人虽闻是法。不可有信知之义故。如次下卷释愚童凡夫云。若是未生种子无机之人。虽种种为说。终不能信解(云云)或有行齐施等之愚童凡夫。是则闻是法有少分信解之义。以是义故。今文云。若闻是法少有能信也。识性二乘等者。才观人无我。虽断离人执。犹未离实有之法执。何况如实观自心即法界之实体耶。故云识性二乘乃至未如实知也。已上出如实不知之人也。若知实自知等者。是即如实自证自觉者。初发心之时。即觉知本来成佛亦无余答也。譬如长者等者。举譬显此义。自可见(云云)。
  问。若尔者先所举圆觉经中。金刚藏问云何如来答之耶。答。同经。如来答云。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悟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善男子。诸旋未息(私谓动目转火云驶舟行也)彼物先住尚不可得(私曰。湛水定眠月运岸移。此四先住不可得故)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私谓。三惑者指金刚藏问之中三疑惑也)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花。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花。何以故。空本无花非起灭故。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花翳(私谓已上如来答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云问也)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私谓已上如来答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云问也)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私谓如来答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云问也)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私云决第一问)亦无成佛及不成佛(私云决第二问)无妄轮回及非轮回(私云决第三问)善男子。但诸声闻所闻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至。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未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云云私谓根本淫欲是也下然见云云)今案此经如来所答之旨。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涅槃。又无成佛及不成佛。又无轮回及不轮回。只以妄见故见种种不实。今亦如是。六大法界一大圆明之心镜。离去来动静生灭一异能所得失等之相故。无烦恼菩提生死涅槃。亦无成佛不成佛。无轮回不轮回。唯以不如实知如是之自心体性故。生种种妄见。轮回生死往来五道。若如此自心实相如实开觉。即时归本觉。毕竟如而菩提相也。故经云乃至彼法少分无有可得也。此事至要也。能能可思察可思察。
  四从经复下。明菩提不可得中。自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可见。
  二明随释中。亦三。一明离菩提无一法。二明不可得所由。三明转释无相义。初中。无上正遍知等者。指上正遍知等释。故云前已说之也。此中者指别牒句中也。即是七微合成者。俱舍论颂疏第十二云。极微为初指节为后。应知皆七倍增。七极微为一微量。积微至七为一金尘。积七金尘为一水尘。积七水尘为一兔毛尘(云云)又云。极微者是色极少也。刹那者是时极少也。一字者是名极少也(云云)又云。微是细义。非极微也。色聚极细立微聚名。为显更无细极此者。此在欲界无声(云云)然今七微合成者。彼微聚七合成名为七微合成。此七微合成名为微少。故云梵云阿耨乃至故以为喻也。言彼法者等者。指无相大菩提心而云彼法也。言彼六大法界虚空无垢菩提心之外。更此七微合成微少之色尘许无有可得之法。故云言彼法者乃至更无一法也(云云)。
  二从经中下。明不可得所由中。自六。一明别标。二明牒经。三举分譬。四明分譬不及。五明劝诱。六明心自证觉。
  初中。次说因缘者。是即少分不可得因缘也。
  二从何以下牒经。可见。
  三从譬如下。举分譬解释中。譬如虚空等者。且以具少分六相似故。即以为譬也。所谓一毕竟净。二离一切相。三无动。四无分别。五不可变易。六不可破坏也。以如此等六义少分相似故为譬也。故云以如是等乃至无相菩提心也。
  四从然是下。明分譬不及中。然是中等者。虽世间虚空有如上之六义少分相似。于是无相大菩提心中。复有不可说不可说秘密甚奥之事。以虚空不可譬大菩提也。遍喻者。如上引涅槃经释之(云云)。
  五从翼诸下。明劝诱中。诸学者等者指真言学者。得意忘筌等者。言得此恒沙万德之义鱼。忘彼毕竟无相之文筌也(云云)。
  六从又如下。明心自证觉中。又如虚空等者。如世间虚空者无知解者无开晓者。甚深无相大菩提心亦复如是。故云又如乃至当知亦尔也。心自证心者。上之心者智也识也。下之心者境也五大也。是则直指行者本有境智不二也。言能证心者本有智也。所证心者本有境也。所谓以本有五大为境。以本有识大为智也。是则为显境智和融本来无二无别也。境智名异全收一体也。然此境智圆明之外。全以无知解之法。无知解之者。无开晓之法。无开晓之者。我心自证我心(云云)自觉我心。故大圆觉经云。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住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云云)禅要云。唯有明朗。不见心之与身(云云)故云又如虚空乃至开晓之者也。若分别少分者。言于此无所得大菩提中。若分别微尘许之能所。随法非法之相。不离我人寿者等之见。若不离我人众生之见者。取去来生灭一异能所等。往来五道生死。何名不坏常住金刚智慧耶。故华严经第六云。如来深境界。其量齐虚空。一切众生入。真实无所入(云云)。
  三从复次下。明转释无相义中。自四。一明别标。二明牒经。三明引论证。四明举净心合。初二。自可见。
  三从如释下。明引论证中。佛智慧清净故等者。出过诸心地不作诸观故云清净也。不观诸法等者。是即出不观之法相也。其文自可见。
  四从以如下。明举净心合中。以如是净者。指如实大菩提心。出过诸观等者。四智心地犹不出心量之分。何况于自余耶。今此净菩提心者。出过诸心地于法自在也。故云以如是净乃至得无挂碍也。虽无相甚深不可思议。而此菩提心含甚深不可思议微妙清净功德两部曼荼之万德。莫依之不出生。故悉地出现品云。虚空无垢无自性。能授种种诸巧智。由本自性常空故。缘起甚深难可观(云云)又供养次第云。净菩提心如意宝。满世出世胜希愿。自利利他因是生。除疑究竟获三昧(云云)又菩提心论云。能含无量种种珍宝三摩地(云云)故云譬如虚空乃至谓虚空相也(云云)。
  五从尔时下。明问答决疑中。自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可见。
  二从时执下。明随释中。亦二。一释萨埵疑问意。二释如来答。
  初中。亦二。一释所问来意。二明所问体。
  初中。时执金刚者。闻佛说如上之无上菩提少分不可得之相。虽自身无疑。为断未来众生疑惑故。而致此问。故云闻佛所说乃至而佛言也。
  二从菩提下。明所问体中。菩提心名等者。菩提心即一切智智也。若一切智智者。离此菩提心之外无少分能所者。谁为能求所求。谁为可觉可觉者耶。又离菩提心之外都以无一法者。谁能发菩提心。令至此无相本菩提妙果耶。又若虽无能发所发之因缘而成菩提者众生虽不发心修行。自然可成佛耶问也。故云菩提心名乃至自然成也。
  二从故佛下。明如来答中。自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明随释中。亦三。一明自心寻求。二明示其着所。三明法明道位。
  初中。亦二。一明自心即是旨。二明不知故见苦乐。
  初中。虽众生者。夫以一切众生色心实相直尔是菩提故。虽有佛出世而不增明。虽无佛出世而不缺减。性相常住常自庄严。故云虽众生乃至自严净也。
  二从然不下。明不知故见苦乐中。自二。一明正不知因缘。二明譬。
  初中。然不知实者。言众生自心即虽佛。不如实自知自心实相。即是无明也。然无明有厚薄。所谓大论九十七云。无明有二种。一者厚二者薄。薄者名无明。厚者为黑暗(云云)释论云无明烦恼厚薄别故(云云)。
  问。自心即菩提有佛无佛常自严净者。有何等因缘无明起耶答。法华经云忽然火起(云云说元品无明也)金峰经云。尔时会中忽有一障者。不从空生亦不从他方来。亦不从地出生。忽然而现。时薄伽梵告金刚手言。此障从何而来。从一切众生本有障无始无觉中来。本有俱生障。自我所生障。无始无初际。本有俱本轮。时障者忽然现身。作金刚萨埵形(云云。已上自宗所谈佛果一障是也)此等意无明烦恼发起忽然而无所从来。是则一切众生本有俱生障自我所生障无始无觉中来本来不可得也。彼显教所说元品无明障言语道断心行所灭绝离绝离境故。不谈无明形体。今宗障体即德故。云忽然现身作金刚萨埵形也。是即不住自心内证之妙境妙智。而缘心外之法故。此无明忽然现起。故经云。于一散乱心。此障即为便。能夺真言师所修功德业(云云)问。若尔者住何等观智。令除灭此无明烦恼障耶答。住如实之智不见心外之法故。此无明不除而除不灭而灭。来时无所从来。无始无初际故。去时亦无所去。无终无终际(云云)。
  二从如蚕下。明譬中。亦三。一明厚喻。二明薄喻。三明见心实相。
  初中如蚕出丝等者。譬无明深厚者。从苦趣苦。都无出离之期。是则大论所说无明厚者为黑暗。是也。又法华经云。毒气深入失本心故。为毒所中心皆颠倒(云云)。
  二从譬如下。明薄喻中。譬如人间净水者。譬无明轻薄者。随所缘虽异解。心外不见法。是则大论所说薄者名无明。是也。又法华云。不失心者即便服之病尽除愈(云云)于一水四见不同也。所谓人间见水。天见琉璃。饿鬼见火。鱼见宫殿。故云如人间乃至或以为火也。于自心六大法界一水。自见十界之差别。自见种种无量之苦乐。故云自心自见无有一法等也。
  三从若瑜下。明见心实相中。若瑜伽行人等者指真言行者。正观三法者。就内六根而观达。就外六尘而观达。及两中间而观达。修心不可得。不可得者即是●字之实相也。●字实相者即是心实相。心实相者无相大菩提。无相大菩提者即是一切智智。故云正观三法乃至得成就也(云云)。
  二从复次下。明示其着处中。自七一约一切法明心实相。二约真我明心实相。三约六根明心实相。四明心无相所由。五明结归三句大宗。六明知识其心。七明顿觉成佛(矣)。
  初中。又五。一明着所因缘。二明引经。三明大品。四明观内外中间。五明譬合。
  初中。复次世尊者。佛先直答金刚手言。秘密主自心寻求菩提及一切智。何以故本性清净故(云云)此本性清净心。依内外中间等着所。而不得本净真心故。次说内六根外六尘其两中间之着所。故云复次世尊等也。余文可见。
  二从经言下。明引经中。心者行者自心。即本性清净妙莲不染真心是也。
  三从如摩下。明大品中。如摩诃般若等者。指大品般若也。以无量门等者。初自五蕴三科之法。终至种智菩提。约一切诸法门。说毕竟独空之旨。今实相者无相也。故大品云。诸法一相所谓无相(云云)
  四从今欲下。明观内外中间中。今言疏主之言也。远指佛之现在也。宗要者所谓本性清净自心也。欲显此本性清净之心实相。虽多有情所著法。不过内外十二所故。于此十二所而观达。速至心本不生际。故云欲举其乃至一切法也。行者指真言行者。于内法者六根也。一一谛观者。约眼根谛观而心不可得。乃至约意根谛观而不可得也。故云一一谛观也。或在外耶者六境也。犹恐错误者。约内观心不可得。又约外观心不可得。于内外不见心之所住。误于内外之中间谓有心之所住。故为遣此执着复作此观。于内六根心不可得。于外六境心亦不可得。于内外心已不可得。况于两中间而有心所住。故于两中间亦心不可得。此时于内外中间之三所不见心之所住故。自心本来无生无灭而离去来。故云犹恐错误乃至戏论云披也。
  五从譬如下。明譬合中。珠力故水清者。妄想浊乱心水中。自本有自性清净如意珠。以此自性清净净菩提心如意宝珠力故。妄想颠倒浊水即清。浊水清故即宝珠还显现。故经云。净菩提心如意宝。满世出世胜希愿。自利利他因是生。除疑究竟获三昧(云云)
  故异生羝羊适一念发心修微薄济施。皆是依此净菩提心如意宝珠内薰密益之力。自其以来念念资长而到初法明道位。证除盖障三昧时。自然此净菩提心如意珠显现增明也。虽然水初浊时浊自余所不来。清亦于余处不去。水初清时。清自余处不来。浊亦于余处不去。水清浊只依风缘。珠隐显亦任清浊。可思之。
  二从经云下。约真我明心实相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可见。
  二从前约下。明随释中。亦二。一约诸色明观。二明约三界观。
  初中又四。一明结前生后。二明内心大我。三约显色观。四约形色观。初自可见。
  二从此宗下。明内心大我中。此宗者指真言宗。即以等者。如余宗为正因佛性。今宗不尔。直指一切众生之心为如来应正等觉。是本来成正觉如来故也。所谓内心之大我者。指一切众生本心妙法芬陀利花。是即花台八叶九尊本来大我自称也(更问)。
  三从如有下。明约显色观中。如有一类外道等者。所谓或一类外道。我观真我其色正青。或一类外道我观我其色正黄等计也。封执一色不许余色。故云如有一类乃至或言鲜白等也。胭脂色者。自胭州出油色其色似红紫。故以义云红紫也。
  四从或言下。约形色观中。又二。一明举见简非。二明举证非计。
  初中。或言我见者。所谓或一类外道。我见真我极长。或一类外道我见真我极短等计也。各各谓我所执真实而余人所见皆不实也。故云或言乃至余皆妄语也。青相毕竟者。破彼常见也。青实相不坏等者。破彼断见也。所谓青实相者。五色皆有实相。是即五佛色故也(云云更问)。
  二从如有下。明举证非计中。如有外道等者。明依一师迷妄之僻见诸弟各妄计不同也。余文自可见(云云)
  二从次云下。明约三界观中。亦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可见。
  二明随释中。又三。一举僻见不同。二明彼非。三明开示曼荼。
  初中。亦是对妄者。上约一切法并真我。呵责彼宗计毕。今然约三界等简之故。云亦是对乃至三界同性也。毗纽天者。疏第五云。又次置微瑟纽。旧译谓之毗纽。此是那罗延天也。
  二从然此下。明彼非中。三。一明约所居简。二明约能居简非。三举譬呵非。
  初中。然此三界等者。三界有为诸法皆从缘生。从缘生法悉无自性。何心性同彼三界耶呵破也。
  二从次广下。明约能居简非中。次广分别等者。释经之非天龙等文也。
  三从譬如下。明举譬呵非中。譬如虚空者。是即喻忘本源而起种种妄见。所以然者。随所受器舍本味。暂成辛酸温浊。故云譬如虚空乃至未曾变异也。又如真陀者。是即喻一心随类应现。所以然者。一相摩尼随缘虽变色。珠体无动转。主亦如是。随缘虽作种种色形。心体无动转而不生不灭也。故云又如真陀乃至亦应生灭也。
  三从复次下。明开示曼荼中。复次世尊等者。今佛说心性非显形众色三界六趣等者。开示下品所说曼荼罗。为除未悟者戏论分别也。所以然者。曼荼罗中有显形众色天龙八部等故。真言行人见彼不了知自心因缘生故。生戏论分别起常见等故。先开示心实相门。说非青非黄乃至不与三界六趣同性也。
  三从又经下。约六根明心实相中。自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可见。
  二明随释中。亦四。一明结前生后。二明约十八界观。三破边见。四破见现。
  初中前说不在者。六根六境两中间。此云三处也。
  二从为未下。明约十八界观中。为心不与者。言次上说心不与三界六趣同性故。犹恐未悟者心住十八界等中耶可推求推度故。广历十八界示心无所住也。
  三从复次下。破边见声闻中。自四。一明结前生后。二破犊子部计。三破有部。四明并破二部。初结前生后。可见。
  二从犊子下。明破犊子部计中。犊子者。三论玄云。阿毗昙者名无比法。无漏惠根会理隔凡。其功冠绝。故云无比。犊子者。三论云。萨婆多传有异世五师。同世五师。异世五师者。一迦叶。二阿难。三末田地。四舍那婆斯。五优婆堀多。此五人持佛法藏。各得二十余年更相付属名异世也。同世五师者。于优波堀多。即分成五部一时并起。名同世五师。一昙无德。二摩诃僧祇。三弥沙塞。四迦叶维。五犊子部(云云)今犊子者此同世五师随一也。是二十部中其一也。
  问。何等名二十部耶。答。三论玄云。如来二月十五日入涅槃。诸弟子四月十五日于王舍城祇阇堀山结集三藏。尔时即有二部名字。一上座部。谓迦叶为上座。二大众部。即界外大众。乃有万数。婆师罗汉为主。此云泪出。常悲苦众生而泪堕也。又云。从上座师都合有十一部。大众部有七部。合成十八部。足根本二部为二十部。譬如四大和合等者。三论玄云。问。毗昙但明人空。成实具明二空。云何两论无有优劣。答。于小乘内自分三品。一者俱不得二空。如犊子部云。四大和合有于眼法。五阴和合别有人法。此下根人也。二者萨卫之流。但得人空不得法空。为次根人也。三者譬喻诃利之流。具得二空。为上根人也。约空义浅深。则毗昙为小乘之劣。成实为小内之胜也(云云)大论第六云。复有三世中法。未来中出至现在。从现在入过去。无所失。是则为常(云云)同论云。如毗波沙中说。微尘至细不可破不可烧。是则常(云云)。
  三从说一下。明有部中。说一切有道人者。三论玄所言萨卫之流。但得人空不得法空是也。如㝹角龟毛等者。喻外道妄见虚诳不实。余所书之。
  四从以如下。明并破二部中。以如是戏论法者。指二部空计。而云以如是戏论法也。故不识其心者。彼等不识心无性故。妄作如是三世实有等戏论也。
  四从非见下。明破见现中。又四。一并表二计。二举非见计。三举非现计。四并破二计初可见。
  二从如有下。举非见计中。如有人言者。有大乘师教弟子云。一切众生本有佛知见性。但无明翳膜除时自能见理(云云)
  弟子闻之作僻见谓。依无明膜不见佛性。我言疗治此膜。招请医师种种疗眼。是即师任法理虽教导。而弟子恶得心致如此僻见耳。
  三从或有下。举非现计中。或有人言者。亦有一师云。常住妙理非造作之法。缠盖除时日轮自现(云云)弟子闻之恶得心作僻见。云雾叆叇时我等常住妙理不现。云雾除去日轮现时常理显现。仍待朝日。朝日出时见彼。称云我见常理(云云)此等皆师以譬喻教佛性常住之法。而弟子不知喻所诠故。一向执世谛作如是见计。故云皆以世谛言之耳也。
  四从若净下。并破二计中。若净菩提者。问云。为破师。为破弟子耶。答。师弟共破之。
  问。师无僻见。何破之耶。答。虽无僻见。犹作见现之思破之也。破文自可见(云云)。
  四从又经下。明心无相所由中三。一表经文。二明譬说。三明合譬。
  初中。又经中等者指今经。自说因缘者。上约诸妄执虽说心无相。未显说其无相所由故。佛自说心无相无住无性之因缘。故云自说因缘也。
  二从犹如下。明譬说。自可见(云云)。
  三从心性下。明合譬。又自可见(云云)。
  五从经云所下。明结归三句大宗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可见。
  二从如上下。明随释中。又三。一明结前句。二明生后。三明难思三谛。
  初中。如上种种者。次上约一切法。或约真我。或约十八界等。一一观达入自性清净门。明自心自发自心寻求菩提毕。故云如上种种乃至求菩提义也。
  二从今复下。明生后句中。今复结言等者。
  谓上所言自性清净心虚空菩提三种全体遍收一体无二。虽一体无二。而心虚空菩提三种名字宛然也。是即一而多也多而一也。一多自在不可思议也。故云虚空无垢乃至而有三名耳也。所谓心者众生世间。虚空者器世间。菩提者智正觉世间也。如此三种世间性相本来一相一味。所谓六大法界●字本不生也(云云)
  三从即此下。明难思三谛中。即此一法界心者。指六大法界云一法界心也。此一法界心即胜义行愿三摩地三种菩提心也。其胜义故毕竟不生也。行愿故毕竟不坏也。三摩地故二而不二也。即是三部妙体也。毕竟不生者金刚部也。不坏因缘者莲华部也。不二平等中道即是佛部也(云云)。
  六从经云下。明知识其心中。自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可见。
  二从佛已下。明随释中。又三。一明结前句。二明正知识其心。三明究竟同归。
  初中佛已开示等者。始从题目终至嘱累。一部始终唯明此三句大宗。所谓如说如实大菩提心者菩提为因句也。始从一毫之善种。终至十地究竟功德善根。皆悉为大悲为根。第十一地为方便为究竟(云云)复次于一位中有因根究竟三句。复次于三句中各有三句。复次于一念一时等各有三句。以如此等义故云佛已开示乃至大宗竟也。
  二从即统下。明正知识其心中。即统论等者。统论此经一部始终。以种种无量善巧方便。而说如实菩提心。令知识众生本心。所谓依如来之奋迅示现无尽庄严藏故金刚手发问。依萨埵发问故说如实大菩提心并三句法门。为令此净菩提开明故。约内外等一切法以示其着处。或说百六十心三劫六无畏等种种心相。或说择地造坛等众多支分等。或说诸尊密印真言三摩地等。或说秘密曼荼内证真实境界等。或说两部灌顶印明并秘密第五三昧耶等。如此等无量秘密方便。寻始穷终莫非为知识其心。所言知识其心者。即六大法界全体是也。所谓知识者。五智云知。即在果位。五识云识。即在因位。是即为显果即因因即果。因果共不思议。故云知识也。其心者本有境即五大也。所谓六大无碍。六大无碍者即境智不二。境智不二名为成等正觉。故此经始终只为此一大事因缘也。故云即统论一部乃至知识其心也。维摩经上云。直心是菩萨净土(云云)。
  三从如此下。明究竟同归中。如此经者等者。非啻此经作此说。释迦如来所说一切契经亦如是。故云如此经者乃至皆同在此也。又非啻释迦如来同作是说。十方三世诸佛皆以一同无有异路。故云如释迦如来乃至知识其心也(云云)。
  七从经云下。明说顿觉成佛中。自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可见。
  二从世尊下。明随释中。自四。一明结前生后。二明决了佛法。三明诸法实相。四明观我相。
  初中。说此顿觉成佛等者。即如经云。不舍于此身。逮得神境通。游步大空位。而成身秘密(云云)又论云。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是即不经劫生直证佛位。譬如神通乘人发意之顷能到所诣。故云说此顿觉成佛入心实相门也。
  二从亦为下。明决了佛法中。亦为决了等者。决了十方三世诸佛说教。莫非为断我性而开自心实相之门。故云亦为决了十方三世乃至渐次开实相门也。此中如一切经中者。指诸显经等也。
  三从彼言下。明诸法实相中。彼言诸法实相等者。指彼法华经所说十如实相。故奥卷云。妙法莲华最深秘处者。即此经本地身也(更问)以是义故云即是此经心之实相也。心实相者即是菩提心。更无别理也。但为薄福众生等者。即如法华经云。斯人鲜福德不堪受是法。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不闻佛名字。亦不闻正法。故云但为薄福众生乃至甚为难得也。故世尊等者。以薄福因缘故不能自信作佛。故如来说四味调养之方便。令净诸惑障。渐说时将至说一大事因缘。故法华经云。若人信归佛。如来不欺诳。亦无贪嫉意。断诸法中恶。故佛于十方。而独无所畏。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云云)故云故世尊且令乃至为说即心之印(云云)今经则不如是等者。今经不用调熟方便。直约诸法令识六大法界净菩提心。故云今经则不如是直约诸法令识其心也。所以为秘要之藏等者。指一尘法相为法界曼荼罗全体。故云所以为秘要之藏也(云云)。
妙印钞卷第十

  建武四年(丁丑)卯月十六日。金刚佛子明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