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妙印钞卷第七十八

  沙门阿寂纪

释世出世护摩品第二十七之余(经第六疏第二十)

  三从以茅下。则答第三问中。又分为二。一明依法供养。二明二种护摩。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以茅而右洒乃至而作于满施者。经之次持吉祥草乃至持以本真言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洒水下。明随释中。洒水谓阏伽水也者。明火天段以前行仪也。如悉地中说者。指悉地出现品也。然此洒水有二法者。所谓以吉祥草作小束洒之(是一)直以手洒之(是一)故经云次持吉祥草依法而右洒(云云)疏云然此洒水有二法乃至然顺洒也。此又二种若初净火时者。谓洒净也。若净了供养时直洒之者。?口也。然未洒时须请火尊等者召请也。上品已说乃是此中所用者。指具缘品也。言以火天本所持真言。盛大小?而投于炉中。故云满施者即是乃至亦如悉地中略指也。
  二从次息下。明辨二种护摩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次息灾护摩乃至名为外事者。经之次息灾护摩乃至说名为外事一偈。未会引之也。
  二从息灾下。明随释中。息灾增益折伏三事者。经举二种摄一种。然疏意上中下三事必定可有。故云息灾增益折伏三事也。如三事者。一切诸事皆亦可然。故云当知一切事准此而作也。
  二从复次下。明说内护摩法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复次内护摩业生灭了知。乃至而生惠是止净心为观者。经之复次内护摩乃至为诸菩萨说等三偈余之文。未会引之也。此中似释家之言少少有之。是即未会经常习。上来此例甚多之(云云)
  二从从此已上下。明随释中。从此已上乃至出世之事者。结前生后句也。今护摩者焚烧义也。是即以如实之智火焚灭业烦恼薪。名云护摩也。故云谓以智火除业生等也。从业受生等者。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之义也。故云从业受生乃至转轮无已也。此业生既除。自性清净之万德出现。故云今言乃至法生也。是净法还从意生。此意者即是内心之异名。故云业生既除乃至异名也。此从意生之净法远离根境。而此根境皆依止心王。故云此从心生法离色乃至皆心为主也。复次内护摩灭除于业生谓业生灭也者。六道生死妄业之生即灭也。了知于末那谓意也者。末那第七识也。是即我执识也。谓常执第八见分即为我我所故。此识为流转生死之根本。若能了知此识性。自其执更不起。故经云了知自末那也。此识性远离根境皆依止心王。故云远离乃至依止于心王也。此心王而生分别等者。如此等根境。从无相法界心王而起。皆依止于心王。然从此心王生分别。与真实惠心和合即同自性清净之净法。故云此心王而生分别乃至即一切法净也。然此如实之惠未生故。为种种障法所染动。以如上之风燥惠火而焚灭之。是即上所说之风燥之火深义也。上是世间成就义也。此是出世无上之实义也。故云然惠未生时乃至此火即是菩提心之名也。此如实惠火名为内护摩。故云以此菩提心乃至是名内护摩义也。如是觉知名为菩萨摩诃萨。故云如是乃至为菩萨也。
  三从所云下。明结释中。世出世者即是事理两法者。世间火有二种。所谓一者四十四种邪见。二者十二外护摩是也。然邪火为十二天而成方便。十二火亦为内护摩而成方便。故云事即方便所加之火也。出世即是惠性之火者。指三平等惠火也。此品得名在此义耳。其世间火天作梵天形者。彼四十四火等以梵天形为其本体。又内法随三种法各住其三昧也。故云其世间乃至住三昧也。
  已上释世出世护摩品竟
  释说本尊三昧品第二十八(经第六后疏二十始)
  将释当品。即开为四。一明大意二明品题。三宣来意。四明入文判释。
  初宣大意者。于字印形各具二种。所谓事理世出净不净有相无相有形无形等也。于如此等之二种。互融无碍不守自性真俗不二自在安乐也。自心与本尊平等而无别故。即本尊而自身也。即自身而本尊也。入我我入不可思议。本来成就非今始成。此则当品大意也。
  二释品题者。说者授与义。谓自证得还授与众生故云说也。本尊者。行者本来自性清净之体。于世间出世间最尊最胜故云本尊。故疏云。本尊者谓自所持之尊也(云云)三昧者等持义也。所谓字印形三三平等也。又有相无相平等也。又世出世平等也。以如是等义故。名为说本尊三昧品也。
  三明来意者。上品中虽说世出世护摩法。未说本尊三昧平等无碍观智之门故。次上品而此品来也(云云)。
  四从尔时下。明入文判释中。又二。一明萨埵问。二明如来答也。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尔时执金刚乃至如是说已者。经之尔时执金刚乃至如是说已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为无疑下。明随释中。又四。一明定科段。二明本尊义。三明缘观义。四明无疑必成。
  初文。自可见。
  二从本下。明本尊义中。又三。一明辨梵汉。二明三事等故本尊自降。三明劝诱行者正观。
  初中。若但云提缚多者直云所尊之义也者。今所云者以此尊为正义也。此尊云自尊。是即行者及一切众生自己本来所持之尊也。故云尊亦云自尊谓自所持之尊也。
  二从然下。明三事等故本尊自降中。又三。一明以平等故自尊自显。二明诸尊以本愿故应赴。三明举譬成义。
  初中。然彼行者等者。言行者以如实菩提心住三平等妙观故。自已本来之自尊影像自然显现。而影现法界道场。是即不来不往不降不升不显不隐不可思议因缘合故自然此影现也。故云然彼行者乃至而来加被也。
  二从然下。明诸尊以本愿故应赴中。然此行者等者。言行者虽信知如此之自己之本尊。初心之时。未有功德力故自无由显照。是故三世十方诸佛顾本誓愿。行者若住此三平等妙观之时自然往赴。故云然此行者乃至诚言大誓愿故也。若有众生依我此法者。言行者依此三平等法教。不阙法别精进修行故。诸佛不来而往赴不加而加护。若诸佛此时不往赴加被者。即违平等本誓者也。故云若有众生乃至不得不应也。
  三从亦如下。明举譬成义中。亦如明珠等者。以明朗水精珠。对月即得水。对日即得火。于一珠随日月之缘顿得水火。虽然明珠不招日月。日月亦不去。珠明而日月之缘合时。自然有此缘生。行者亦如此。于本有明朗大圆镜之中。发一念之了知。生●字之知火。速焚烧烦恼之稠林。动一念之悲心。降●字之甘雨。顿润生佛树之萠芽。若法则不如此者。更无有如是等感应。故云亦如明珠向月而水降乃至非佛菩萨等之过也。
  三从然下。明劝诱行者正观中。然行者以此事故等者。言以如此等之事故。行者顿正直观察自性清净之本尊。若见此本尊已以同自身。是故本尊即自身。自身即本尊。平等平等观智无疑虑之时悉地速疾成就。故云然行者以此事故乃至无不成果也。已上明观本尊义已。故云既观本尊形也。
  三从经云下。明缘观义中。经云缘者等者。释观缘两言也。若约其本尊者。约行者自己之本尊作如上之三平等妙观。故云即是行者乃至作如是观也。
  四从无下。明不怀疑必成中。无疑者犹与彼尊相应者。住如是之如实大菩提心。更不怀疑虑心。而修三平等之行。必定成就大菩提。故云无疑者乃至是所修必成也。上来明金刚手之问也。故云已上问竟也。
  二从佛告下。明如来答中。又分为二。一明总牒。二明别牒别释。
  初中。佛告执金刚乃至非想悉地者。经之佛告乃至非想悉地文。未会总牒之也。
  二从次佛下。明别牒别释中。又二。一明佛赞诫萨埵乐闻。二明正答金刚手问。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佛言善哉乃至愿乐欲闻者。经之佛告执金刚乃至愿乐欲闻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以金下。明随释中。以金刚手善能次第问疑者。上品中说本尊惠火自身三平等。固之问此本尊三昧实义。故云善能次第问疑也。此中虽有佛赞叹诫劝萨埵乐闻等三种不同。皆悉准前前。但举诫劝一句摄自余也。故云为劝未来乃至慰喻诫劝也。
  二从次佛下。明正答金刚手问中。自分为五。一明字有二种。二明印有二种。三明本尊有二种。四明结三种各有二种。五明结劝住无想。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次中。次佛言秘密主乃至彼字二种声菩提心者。经之佛言秘密主乃至谓声及菩提心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谓行下。明随释中。谓行者最初修行字略有二种者。所谓观字义观菩提心也。此菩提心即是字也者。阿迦等诸字未加点画之字体。是即菩提心义也。此字若加傍角之点即修行也。若空点若二点随可知。故云此菩提心乃至故云菩提心也如上持诵品说者。指世间成就品也。
  二从已说字下。明印有二种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印形亦有二种谓有形无形也者。经之印有二种所谓有形无形文。未会引牒也(云云)。
  二从形即下。明随释中。形即是青黄等者。今此形者指色而云形也。意色有二所谓显色形色也。故为释此义青黄赤白等色者显色。方圆三角等形者形色也。当知总句形即是者是即指色而云尔也。印谓所执印等者。一一诸尊所持密印表示等是也。初心别缘等者。言初心行者能观所观各别故云尔也。是则有形也。后渐谆纯等者。渐渐相应。但意生本尊从自心显现不假别缘也。是即无形也。私谓者。疏家口说也行者始得三昧相应。见如是如是色相庄严等者。是于有相三昧故名有形。后渐纯熟不想念自然睹见名无形也(云云)。
  三从次本下明本尊有二种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次本尊形有二种谓清净非清净者。经之本尊之身乃至非清净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谓彼行者下。明随释中。先观圆明佛菩萨印身者。初观时于圆明中观佛菩萨形像印相等。然初作观故不见。后渐渐法力熏习故得明见但闭目见。开目不见。或闭目开目同见。或作意不作意常见。乃至因位云非净。果位云清净。故云谓彼行者初因有相乃至而至常果也。私谓此三事者。字印本尊三种。各各如上有二种。是即行者观行渐纯熟次第也。其初有相有缘即世间也。后纯净即是出世也。故云私谓此三事各有二种乃至故皆有二也。
  四从经云下。明结三种各有二种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经云彼二种二谓上来乃至悉地随生等者。经之彼二种尊形乃至无相悉地文。未会总牒也。
  二从谓若下。明随释中。此三事二种中随以一事即致成就者。字印本尊三种中成就一事。随世出世事自余皆悉若事若理成就。故云此三事二种中乃至各有二种成就二事也。
  五从经有下。明结劝住无想中。又二。初明牒经。二明随释。初中。经有想有想欲成乃至当住非想者。经之佛说有想故乃至当住于非想一偈半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上亦列着之下。明随释中。上亦列着之者。于字印本尊各有二种。上既布列之已。故次引诸佛当同其道故云尔也。有相故成有相乃至即成非相也者。是即先为表说道同之佛语。重又先引牒偈颂文也。故云佛语先标之也。是故结之者。上句一偈者诸佛道同之语也。是故次二句举道同之佛而结成也。故云是故结之偈云是故一切种当住于非相也(云云)言事随心者。谓世出世悉地事必有心而转。故须直求无相之悉地出世之成就。故云言事随心故直求出世也。以住非相理成就故者。言住无相法界极理而作成就故。不可思议应用自然至。不同世间浅近生灭有限之法故。举诸佛道同劝诱也。故云以住非相理成就乃至是故劝取其胜也。私谓然大般若等中者。言彼大品经等中始从五蕴色心。终至种智菩提。洗涤观心明毕竟独空。虽然此空即是一切有法之本也。不可同彼沈空尽灭。故云然大般若乃至然须有本也。显乘犹尔也。何况于最上乘之大空三昧耶。今行人先于缘起观等者。言行者初依有相有缘睹见加持境界已。此名为悉地。然后住●逻字三摩地。以十缘生句等。洗涤其境界。即成就无相甚深不思议大用。顿入佛位。若不然不知修行证入之次第故。但取文虽妄习修。不达深秘之旨故。多迷失佛意错乱经旨。但入彼显乘所诠之空。失此顿极成佛之道。故云若不知行之次第乃至失圆顿道也。故此一两品者。言上来世出世上中下悉地成就相等既说之毕。然既欲经终故。今此本尊三昧及无相三昧两品。分别有相无相。显佛意无相。诠经旨不生。是即宗肝也。故云故此一两品最须谛观其意耳(云云)。
  已上释本尊三昧品竟
  释说无相三昧品第二十九(经第六后疏第二十中)
  将释此品。即开为四。一明大意。二释品题。三宣来意。四明入文判释。
  初宣大意者。夫观身心意之实相。而不异幻梦阳焰。出过现未之三世而安住常恒法乐。故疏云。上来经文大意不过此行。谓口真言身法印意观法也。然此三事皆缘生法。缘合而有都无自性。不生不灭。即是阿字之门法界之性(云云)又云。今更开示入三平等观也。若此观明白了自身口意实相。即入净菩提心初法明门。上菩萨地也。此是私释。然大意如此也(云云)。
  二释品题者。说者如上品记之。无相者。非同彼显乘所显之无相。是即自性清净本有圆明之法体。虽离有相无相。而住不思议之相。所谓无相之相是也。三昧者平等义。如上品记之。故云说无相三昧品也。
  三宣来意者。上品中虽说远离有相无相成就无相甚深出世妙果。未说证得彼非想三昧之法。故疏云上来言当住非想等。今此品中若修真言行者。若欲得此非想三昧成就者。当造斯观也(云云)故次上品此品来也。
  四从复次下。明入文判释中。自分为二。一明说身无相。二明说心无相。
  初中。又分为二。一明身如木石无自性。二明身同像无自性(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复次大日乃至造立是外也者。经之复次薄伽梵乃至同于外事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即是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三。一辨结前生后。二明大意。三明正说身实相观。
  初自可见。
  二从若此下。明大意中。若此观明白等者。言如上三平等明白自在故得入法明道位。是即此品大意也。故云若此观明白了自乃至然大意如此也。此中私释者疏家口说也。
  三从佛告下。明正说身实相观中。又二。一明佛自问。二明佛自答。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佛告金刚手乃至自身自心意者。经之复次等三行余文。重别牒也。
  二从先明身下。明随释中。先明真实相观者等者。此品中说二种实相。所谓身实相观及心实相观也。今先说身实相观。故云先明身实相观者也。经云自身自心意者。问之意也。问意谓如上之思想从何等处而生。为从自身生。为从自心生耶。而佛自问也。谓从心有思生者。心谓自性清净之本心也。有思生者。谓从此自性清净心而生分别识。此分别识与真实惠心和合而同清净之境也。故云谓心有思生乃至是分别也。更问者即此意也。
  二从谓经下。明佛自答中。又分为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谓经云波身业乃至如形像见者。经之若从身生以下二行余文。未会别牒也。
  二从经文下。明随释中。上来言当住非想等者。言上品中当住于非想者。今品为成此非想。作此无相甚深实相观也。故云上来言乃至当造斯观也。然此身同木石等者。其义如文身可见。恐繁不记。
  二从次又下。明身同像无自性中。又分为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总牒可云。又如造立形像乃至循身念观察性空(云云)。
  二从次又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三。一明不观故生爱慢。二明细观故知无性。三明供养毁呰不忧喜。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别牒可云。又如造立乃至非金刚等之所伤怀(云云)。
  二从次又下。明随释中。次又明以身同于像者。前以身同木石已。故云尔也。如作像者等者。言如泥木金瓦等像等者。愚痴之人不知众缘合故假现。作实有之思而生受慢。凡夫不知故生身见等。亦如是也。故云如作像者乃至而生身见也。
  二从若细下。明细观故知无性中。又分为二。一明别牒。二明随释。
  初中。别牒可云。或忿恚粗语而能少分令其动作(云云)。
  二从若细观下。明随释中。若细观时者。言去寸就尺。去尺就丈。或从丈就尺。从尺就寸。如此经五蕴十二入十八界三科之法深修观察。或以四性叵得之观而观察之。或以超越三时之观而观察之。如此种种观察。都以无自性。如幻焰等之譬。故云若细观时乃至实不可得也。只依心之分别有见闻触知之用。若离心之分别更不异木石。故云又此身者以因心故状乃至犹如木石无知也。
  三从又如下。明供养毁呰不忧喜中。又分为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别牒可云。差以饭食衣服乃至观察性空(云云)。
  二从又此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二。一明从浅至深观察。二明语摄身观。
  初中。又如像喻等者。言于如上之木金等像。或归敬供养亦不喜。或毁呰诽谤亦不忧。明知像性自无自性。但由心之分别生亲疏上下等之想。观察此颠倒不实故。自然达身实相。所谓无自性也。故云又如像喻乃至即证无相三昧也。故凡观察时者。言行者若观察时先由有相有缘。渐达无相无分别。若直住空观。多生异见不能至阿字之大空。故云故凡观察时先须乃至故修行次第须有指适也。
  二从何以下。明语摄身观中。又分为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何以故乃至皆除舍之也者。经之何以故愚童乃至或加毁害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然观下。明随释中。然观身之时者。可观察身口意三业不实故可有语观。虽然有身必有语。仍举身观而摄语也。故云然观身之时乃至即是合论之也。今此语从何有耶者。释成可观语实也。言心动息风齿喉等众缘和合即有声生。偏如空谷响。无有自性。愚童迷妄故而闻好恶之声生爱违之心。若能达声之无性时。即证得平等法界语言陀罗尼。故云今此语从何乃至是音声平等性也。
  二从复次下。明说心无相中。自分为四。一明心离诸相。二明如实不知故妄起。三明由住无相三昧得入常住。四明疏家总结。
  初中。又分为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复次秘密主心性乃至亦自可观察之也者。复次秘密主心无乃至远离诸相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次即下。明随释中。次即观心等者。对前身观故云尔也。以法无形相者。指自性清净法界之心法也。先从粗观等者。言先观察现相之身得身平等。次观察语而得语平等。然后观察无色无形之心得如实知见。入心平等。得入如此三平等故。自然住内证甚深境界。故云次即观心乃至自知深入之也。行者尔时既观外相等者。指前身语观也。次了内心者。今此心无自性观也。余文可见(云云)。
  二从复次秘密主有心下。明如实不知故妄起中。自分为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复次秘密主有心乃至不能如实知也者。经之初密主有心乃至当如是思念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然凡下。明随释中。然凡愚等者。言如是心实相虽远离三世。凡夫如实不了知故生种种妄见也。故云然凡愚以不了心实性故也。妄谓为我心等者。言我心者根本无明惑也。我愚我智我顺我违者。是即七识相应四烦恼也。以前虚妄故等者。既计内心为我故。从此妄生身口意皆亦虚妄也。故云以前虚妄故乃至亦皆虚妄也。彼不知何事耶者。问意谓今不如实知者。不知何等事名为不知耶而问也。谓不见真实者。答意谓不知自心真实之性相也。所谓本初不生之无性无相也。如实知名佛。不如实知名凡夫。故云谓不见真实乃至即名诸佛也。如是思念谓凡夫起是思惟也者。凡夫作如是之不真实邪思妄念生种种分别也。故云如是思念乃至有此分别也。约心法明无自性观毕。故云已上属心句也。
  三从复次秘密主以此真下。明由住无相得入常住中。又分为三。一明牒经。三明随释。三明决择前后。
  初中复次秘密主以此真言门乃至彼常亲对而自住者。经之秘密主此真言门乃至亲对其人常现在前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次经下。明随释中。次经云秘密主真言行乃至而彼常住者。如例为显未会广略之异。如是又重引之也。故云此经文引不具当检经细观也。此意言等者。违离诸相住如实大菩提心。名为无相定。住此三昧时。如来所说之一切真言同●字之本源无相而常现在前常住不变也。以常住不变故即同诸佛如来常住之体也。故云此意言此真言行乃至即同佛住也。由识真言之体等者。以无相无性为阿字体。此阿字是一切真言体故。云由识真言之体也。如前十喻者。如初品中所说也。言行者所见曼荼罗圣众六大四曼三密体相用。以从不思议因缘和合生故。如幻梦阳焰乃至同镜像水月。离爱慢而现在前。是即初法明门悉地相也。故云由识真言之体如前十喻即是悉地相也。
  三从今品下。明决择前后中。今品合次六十心说之者。言今此无相品相次初品所说六十心可说之。虽然彼品且说住心差别。不说自心之实相。然从第二品以下说修入之方便。至此品正说自心如实之相。如此义利于彼品中说之不便故。今于此品结会一经之前后而说之。故云说义次第于彼先言不便故以此中结会而说也。
  四从私谓下。明疏家总结中。私谓如例者。上来所说经文虽甚多。大意但不出三种。所谓三密之妙行也。然此三密皆从缘生故无性无相也。所谓本初不生之性相也。然凡夫不如实知。当云何得证入耶。故云上来经文大意乃至云何得入也。是故如来先说三种真言门。依之修行故渐得三昧本尊现前示种种神变。虽然犹是以有心所起故不得三平等地。是即从第二品至第二十八本尊三昧品持诵方便悉地之相是也。故云故佛先说此三真言门乃至不得三平等住也。今至此品中。皆悉遣彼等心之所著。说住毕竟清净三平等地。若行者因兹如法修行。远离一切戏论。即得除盖障三昧。证无性之实相。即同佛住。故云今说入三平等法门乃至自体常住同于如来也(云云)。
  已上释无相三昧品竟
  释世出世持诵品第三十(经第六终疏第二十)
  将开为四。一宣大意。二释品题。三明来意。四明入文判释。
  初大意者。将终一经之宗体故。世尊还统说一部始终之秘要。所谓四种念诵之法要是也。于四种中殊观无相法界大菩提心之圆明。以为最殊胜。故疏云。若行者见此真实相时。即不住有相。然由未入无相。若观菩提心。是一向无相也。此心即是佛。佛即是自身也。自身即成佛。成佛故一相无异。故名无相(云云)此则大意也(云云)。
  二释品题者。世出世者如上释。持者等持义。所谓内外相应有想无想平等和融故云持也。诵者可有不诵而诵诵而不诵之义。故云世出世持诵品也(云云)。
  三宣来意者。上来诸品中皆悉虽说真言行者持诵之法。未具足圆满一部之要旨。故疏云。上来一部经意。只为修真言行诸菩萨等。作持诵入道之法。而今此品专得其名。当知说一部之要旨也。经初金刚手已曾问佛持诵之法。上来亦有略答之处。然未具悉。今为决择故。更具分别其宗要之行也(云云)故次上品此品来也。
  四从复次下。明入文判释中。自分为二。一明世出世通用念诵。二明出世无上念诵。
  初中。又分为二。一明总牒。二明随释。
  初中。复次秘密主说秘密乃至无所分别作出入息亦得也者。经之复次秘密主乃至出入息为上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此世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三。一明决释宗要行。二明三念诵。三明内外相应念诵。
  初中。上来一部经意等者。言总案一部经旨。莫非为令真言行者从凡入圣。其中今此品胜出于上来所说持诵方便。令一切悉地成就圆满。是名世出世持诵品。故云上来一部经意皆为乃至当知说一部之要旨也。经初金刚手等者。住心品中金刚手以九问奉问持诵之方便。从第二品以来处处答之。虽然委悉未具足圆满。是故今亦为决择彼真言行之具足圆满之义故。说此世出世持诵之法也。是即秘要之中秘要也。故云经初金刚手乃至秘密中之秘密也。
  二从一一下。明三念诵中。自分为三。一明正三念诵。二明一一相应义。三明简非。
  初中。又分为三。一明音声念诵。二明心念诵。三明出入息念诵。
  初中。又分为二。一明差别行法不同。二正明音声念诵之义。
  初中。一一念诵者。别牒经之一一诸真言句也。付此一一念诵有二种意。所谓有音声念诵出入息念诵等行法差别不同。故云一一念诵乃至此明差别行法不同也。
  二从一一下。明音声念诵中。一一念诵者谓专心等者。言专心口诵一一真言时。一一真言之音声皆悉了了分别。犹如铃铎等之声。句句不同断。更不杂言攀缘。故云一一念诵者谓专心口诵乃至不间断攀缘也。
  二从作下。明心念诵中。作意者等者。别牒经之作心意念诵句也。即直是心持者。言直心念持。而不出音声而遍数不设。故云作意者即直是心持作心相念诵不出声也。
  三从出入下。明出入息念诵中。出入息念诵如上所明服风等者。如六月念诵中所说。故云出入息念诵如上所明服风等是也。
妙印钞卷第七十八
  一校了
  (御本云)元德三年(辛未)五月二十五日加点了。沙门宥范(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