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妙印钞卷第六十二

  沙门阿寂纪

释秘密曼荼罗品第十一之余(经第五疏第十五余)

  十七从前问下。明答第二十二问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乃至心广博乃至以及诸天神(云云)。
  二从前问下。明随释中。前问本尊形量大小者。结前句也。今次答之者生后句也。言说诸尊形量大小等不同。既令遍满法界已。次之答座及印亦遍法界也。然佛普门示现等者。犹是释前本尊形量随量而转也。故云然佛普门示现乃至大小无有定量也。密迹力士经未详之。若勘之。前问尊形量中兼问坐及印者。金刚手第二十及二十一问云。身相显形色。惟次第开演。所尊之密印。及与自敷坐(云云)然今言前问尊形量中者。指身相显形色一句也。兼问坐及印者。指所尊之密印及与自敷座二句也。然既答身相显形色句已。故其次可答印及坐也。故云今亦答之也。诸尊身形随智力广博故遍满法界。其座及印岂不尔耶。故云身既无有定量乃至如其次第谓其大小也令本尊与座相称也(云云)又次第者从佛至天亦然者。呼经之以及之两言。未会引牒也。言如此形量色相印及座位等。随智力大小浅深广狭。上从诸佛下至天等。皆悉随行者心智广狭而转也。故云又次第者从佛至大亦然也。
  十八从次答此印下。明答第二十四问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如诸佛所生。印等同彼生(云云)此中金刚手之问何故名为印为先问。是印从何生为次问。今如来答者。是印从何生之问先答之。何故名为印之问后答也。
  二从次答下。明随释中。又二。一答言印从何处生之问。二答言说此印复作何用之问。
  初中。次答此印从何生等者。答彼妙印生处也。佛言如佛所生处者。指上如来发生偈同之也。所谓从自性清净法界而生也。故云印亦如是从于彼生也乃至印从法界生也。
  二从次答此印作下。答言说此印复作何用之问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以此法生印。印持诸弟子(云云)。
  二从次答下。明随释中。次答此印作何用等者。言牒问之意也。以此法界印等者。言所以说此印者。以此法界自性印印持弟子身故。同一切如来而成大人相。譬如国王以王印印之故。国内一切人等信受奉行不敢违越。故云以此法界印印于弟子也。以法界印而印弟子乃至即是大人相印也。此印即是印生死门等者。以此印指生死流转从缘生之诸法。令印持决定心莲花台上无尽庄严之万德。故云此印即是印生死门开法界路也。然此印功德不可思议不可胜计。取要言之。此印量亦与法界同等。依之以之印弟子故。令弟子具足法界表示。同如来普门法界之身。为此最上用而说此印也。故云略而言之此印乃至故名印于弟子也。
  十九从印是不可下。明答第二十三问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故略说法界。用是为标帜(云云)。
  二从印是下。明随释中。印是不可违越义者。所谓不违越诸佛本誓也。由自及他皆不违越故者。自法界他法界。以此自性法界生印印之故。始从最初发心终至究竟圆满果更不退转也。故云由自及他乃至不退不转也。是故世间号之等者。言由此印此发坚固菩提心。从初发心已来忍乐修行坚持不舍故。世间此人号为菩提萨埵也。故云是故世间号之乃至故名不违越也。为略谓以一法印之等者。释经之故略说法界等二句也。言以如来于法自在力故。统法界为一个印。开一印成广大无量大人相。故云为略谓以一法印乃至大人之标识相也(云云)
  二十从前问下。明答第二十六问中。又三。一明别表。二明善听。三明说三种灌顶。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灌顶有三种(云云)。
  二从前问下。明随释中。前问灌顶等者。其义可见。
  二从佛下。明善听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佛子善听者。经之佛子至心听一句。未会引之也。
  二从准下。明随释中。又二。一明殷勤谛听。二明问答决疑。
  初文。自可见。
  二从何下。明问答决疑中。又二。一明问义。二明答义。
  初中。何以上来诸问等者。答上来既二十五个问已。然何答无善听之言。何故至此处合善听耶合问难也。
  二从然下。明答义中。又二。一答善听之意。二举例证。
  初中。然余法等者。言何问答皆悉虽殷勤谛听。对此灌顶极用之时。犹过失少。于灌顶者殷勤闻之殷勤不闻持者。受持真言秘印而为弟子不可成阿阇梨故。殊令殷勤诫听也。故云然余法乃至殷勤戒之也。
  二从譬如下。举例证中。又二。一明举俗为所例。二明举真为能例。其义自可见。
  二从灌下。明说三种灌顶中。又三。一明别表。二明列三种。三明释三种。
  初别表。可见。
  二从初但下。明列三种中。初但以手印者乃至在三昧灌顶也者。是列三种也。
  三从一者下。明释三种灌顶中。又三。一明释离作业。二明释作众事业。三明释以心灌顶。
  初中。又二。一明释经。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若秘印方便。则离于作业。是名初胜法(云云)。
  二从一者下。明随释中。但以印法作之者。何印(更问)离诸作业不具诸支缘故也。此是入秘密曼荼罗者。何曼荼罗(更问)诚心殷重深乐真言行业者。此弟子信心坚固欣乐真言真实妙行。虽具如上所说之众德资力不合故。不堪能具诸缘坛等事。还于真言道有其障碍。此时阿阇梨发起深重之大悲心。观察彼之心行堪为法器。而摄受之。密对此一人可作无支缘之印法灌顶。故菩提心论云。若无势力广增益。住法但观菩提心。佛说此中具万行。满足净白纯净法也(云云)故云谓有弟子乃至而摄引之也。损众德本者。今弟子住重法轻财之心。舍所有珍财。奉供曼荼罗故。无始生死悭贪业种刹那摧灭。开出自心本来众德。然若为资力具足可作诸事业之者作此印法者。损彼众德故。阿阇梨得秘法隐覆之罪。故云然但得为此人乃至合辨少供养三宝也。此第一最胜等者。彼弟子菩提心深广而顿证三平等地。故云此第一最胜乃至授其真言手印之类也。已上此灌顶亦名无支缘灌顶。亦名具支灌顶。亦名印法灌顶也(云云)。
  二从二者下。明说作事灌顶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如来所灌顶所谓第二者。令起作众事(云云)。
  二从二者下。明随释中。即是师及弟子皆先作事业等者。如具缘品所说及从此以下诸品所说一一缘坛事业。皆悉可具足圆备也。故云即是师及弟子乃至缘坛所须一一令作也。然此之灌顶与前者不殊等者。此弟子众德具足如前人。但前人者资力不堪。此人资力堪能也。依之尽所有财宝供养诸尊故。得福河无穷尽。故云然此之灌顶乃至令具作也。已上此灌顶名传教灌顶。亦名传法灌顶。亦名阿阇梨灌顶也。
  三从三者下。明说以心灌顶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第三以心授。乃至是则最胜(云云)。
  二从三者下。明随释中。又四。明以心传心义。二明离时方。三明令师欢喜。四明阿阇梨定中作法。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第三以心授(云云)。
  二从但下。明随释者。但以心而作灌顶者。以师之心秘密传弟子之心秘密。故云以心灌顶也。所谓以师之真言之心授弟子之真言之心也。是即三平等义也(更问)。
  二从如下。明离时方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悉离于时方(云云)。
  二从如是等下。明随释中。如是等者。今此灌顶以心住三平等故不论三世十方之差别。故云如是灌顶乃至皆离也。
  三从由下。明令师欢喜中。由此弟子者。指此以心传心之弟子也。修真言之行者。指三平等妙行也。于秘密藏中者。于自心自秘密藏而通达相应故。令阿阇梨心悦乐。师弟共得秘密平等瑜伽。以自心传自心。故云由此弟子已乃至令尊欢喜故为作心想灌顶也。
  四从其灌顶下。明阿阇梨定中作法中。而住如前所说等者。上释诸毛孔中出现无量佛之文云。从佛自身一一毛孔。出种种身云。随其上中下分。谓头为内胎。心以上为第一院。齐以上为第二院。齐以下为第三院。即配前圆坛四位。随彼左右前后上中下。为显现本尊之身。各依本位而出世界中。施作佛事(云云)。
  今阿阇梨所住三昧所观亦如此。故云其灌顶法瑜伽阿阇梨乃至一一无有异也。如是作已以秘密加持故者。如此观察相应已。以秘密印明加之。尔时以金刚手威神力。令引入秘密曼荼罗。现睹见曼荼罗诸尊之位。宛然现前。尔时行者手中自然授妙花而奉供大会。随花所堕之处。其得佛之尊即从座起。以妙音声而愈殷行者。取一一诸尊各各所证甘露三昧之水。为弟子现前灌顶。如此之间。阿阇梨但住三昧宛然不动。以成就一大事故。令师欢喜现前说法。故云如是作已以秘密加持乃至如弟子能事师令欢喜师为灌顶教授也(云云)。
  二十一从次答三下。明答第二十七问中。自分为二。一明别表。二明说五种三昧耶。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正等觉略说五种三昧耶(云云)。
  二从次答下。明随释中。又二。一明结前生后句。二明释三昧耶义。
  初文。自可见。
  二从三昧耶者下。明释三昧耶义中。又二。一明举譬。二明决释。
  初释。自可见。
  二从是故下。明决释中。是故即不可违越义者。十方三世诸佛以同一本誓故。不违越如是五种三昧耶。是即诸佛同一三昧耶之戒也。故云是故三昧耶者乃至即是戒义也(云云)。
  二从此中下。明说五种三昧耶中。又六。一明别表。三明遥见三昧耶三明投花三昧耶。四明授明三昧耶。五明传法三昧耶。六明秘密三昧耶。
  初文。自可见。
  二从第一下。明遥见三昧耶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初见曼荼罗乃至不授彼密印(云云)。
  二从第一下。明随释中。第一但得遥见等者。是名为遥见灌顶。只是于坛外遥见曼荼罗。起一念信心求礼拜供养。仍阿阇梨以大悲心。敢引入其门外令礼拜。遥令散花于道场。依之除灭无量众罪。虽然未引入坛中及授印明等。故云第一但得遥见乃至是第一也。
  三从第二下。明说投花三昧耶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第二见曼荼罗位者。经之第二乃至天会二句。未会引之也。
  二从谓下。明随释中。谓引彼人入于坛中等者。前第一人犹进诸被引入于坛中。仍听引入坛中。投散花于尊位。尔时阿阇梨随花所堕。告示其尊位而为说其名号。于坛场门内悉令见诸尊。故云第二见曼荼罗乃至说名第二三昧耶也。若请真言等者。若此人不请受印言不授之。若进请受得佛印明者。即随其得佛授之。故云若请真言乃至授之也。当世所行结缘灌顶是也。
  四从第三见下。明授明三昧耶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第三乃至并作诸事等者。经之第三乃至妙业二句。未会引之也。
  二从谓下。明随释中。谓阿阇梨从首至未等者。言始从一尊一行之法。终至秘密第五重。皆为此人所储。然此若不进者只在当位。若进者亦可在后三昧之处也。故云第三见曼荼罗乃至皆教授之此是第三也。已上三重名为授明灌顶。亦名学法灌顶。是则大师六七两月所受御灌顶。故御请来录云。受授明灌顶再之(云云更问)。
  五从第四下。明传法三昧耶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复决许传教乃至如教之所说(云云)。
  二从第四下。明随释中。已能依随行法者。已前三种三昧耶既具足成就。一一法则明通达。缘坛所须悉解了。众德圆备堪在师位。是故师为作传教曼荼罗引入之。而告示言。汝自今以后继先师事业。如我无异。造坛度人令密藏久住。更不可断绝佛种。故云第四者已能依随行法乃至令法久住佛种不断故此第四也(云云)是则传教灌顶也。亦名传法灌顶。亦名阿阇梨灌顶也。
  六从第五下。明秘密三昧耶中。又三。一明别表。二明牒经。三明随释。
  初别表。自可见。
  二从如下。明牒经中。如教所说乃至不名三昧耶也者。经之虽具印坛位乃至非名三昧耶二偈二句文。未会引之也问曰。今此虽具印坛位如教之所说二句。是前传教灌顶既引牒已。何故亦为秘密灌顶之内文耶答。是则向上向下文也。以向上义故为传教之内文。以向下义故为秘密引牒初句。所以然者既云具印坛位如教之所说。是即传教之义显然。若无此言者传教文义不具也。故向上读文为传教引文。又既云虽具印坛位如教之所说。故知虽之言所克。秘密中结前句也。故向下读文为秘密引之也。
  三从即前所说下。明随释中。又三。一明定能入人。二明总秘密分五种。三明别秘密分五重。
  初中。即前所说第三等者。言今秘密灌顶人者。非别物。前第三授明灌顶所入时阿阇梨为此秘密坛之一大事因缘。诸尊真言手印一一法则一一行法皆悉教授之。然此人非但进受传教灌顶而已。弥当进入此最上秘密坛。故云即前所说第三灌顶时所入也。或云第三者指第三以心灌顶(此义为正)。
  二从然秘下。明别秘密分五重中。又六。一明别表。二明寄齐第一遥见。三明寄齐第二投花。四明寄齐第三授明。五明寄第四传教。六明见谛人寄齐第五秘密矣。
  初别表。自可见。
  二从第一下。明寄齐第一人中。第一谓于师所等者。彼第一人依前世宿善故得遥见曼荼罗。此秘密人亦如此。彼第三三昧耶时。于师所受真言印法。由依教修行之功力故。自然与瑜伽相应。顿于定中睹见诸尊圣众。虽然未蒙诸尊引入。如未蒙引入坛中也。故云第一人谓于师所乃至例如第一人也。
  三从次第下。明寄齐第二投花灌顶中。第二人已蒙引入等者。此人既睹见海会圣众。亦蒙诸尊引入。虽然未蒙本尊现前灌顶。如彼第二投花灌顶之人。既虽被引入坛中。未被授其明法。故云次第二人已蒙乃至未蒙圣尊现为灌顶等也。
  四从第三下。明寄齐第三授明灌顶中。第三既蒙引入大圣众中等者。此人既于秘密坛蒙圣者引入。三密秘教六大瑜伽。始从菩提心为因。终至方便为究竟。一一秘密深奥行法。皆悉一一次第蒙圣尊方便教示。如彼第三授明灌顶人。从首至末诸尊法要。
  一一次第蒙师之教示一一印言一一行法皆悉教授之。故云第三乃至皆蒙圣者方便告示如第三人也。
  五从第四下。明寄齐第四传教灌顶中。第四者以善修秘要之道等者。言此依前第三第四三昧耶。如教如说修行故被引入秘密坛。诸尊现前为作秘密传教三昧耶现前灌顶。即为如来之所使施作佛事。如彼第四传教灌顶之人。现前蒙师印可灌顶。继先师事业不断佛种。故云第四者乃至即为如来所使行如来事也。
  六从第五下。明见谛人寄齐前第五秘密中。第五等者秘密第五重也。已具前事者。以前四重所具众德也。又见己身于大会中等者。既于大会曼荼罗中众德成就。于普门法界。如毗卢遮那作阿阇梨。施作三密无妨化用。故云此是入地菩萨也。如彼第五秘密灌顶人。具足众德逮得心灌顶发生秘密惠。于秘密坛中受得以心传心之灌顶。于心莲华台上。顿睹见法界尘数圣众。与十方三世诸佛同行如来事。故云第五已具前事又见己身乃至而于其中同彼尊位也。
  问曰。秘密之上五重皆是入地菩萨耶答不尔。前四重地前也问曰。从第一重。既云睹见诸尊大会是即见谛也。若是见谛者可云入地之人。何云地前耶答。见谛有三种不同。所谓十一地初地初发如实知自心位也如此三位虽有粗细明昧不同。分通达自性清净大菩提心。绍毗卢遮那法界之家业。更无有异。依之取轮王太子譬以喻此见谛始中终。所谓初受轮王种姓詑后胎内。如最初发心之人始诧毗卢遮那大悲胎藏。是名入佛三昧耶。此太子初出胎。如证初法明道之位大悲万行任运滋长。是名法界生位。此太子七宝出现正升轮王位统御于四州。如第十一地。是名转法轮位。然此轮王初诧胎时与即位时。其种姓德行更以无有异者。如初发心菩萨初地及十一地之见谛至理无异也。故从秘密初重虽同共见谛。而前四重地前也。是则论所言若才见者则名见真胜义谛是也。第五重地上人也。是则论所言若常见者则入菩萨初地是。故今疏文分别此义云。第五已具前事。又见己身于大会中自作阿阇梨师。即是入地人也(云云)既局第五重而云入地人。于前四重者不论入地义。明知前四重虽有见谛义。无入地分也。是故次释云。若能如是观者即是与一切如来同会一处。是人难未即能究竟佛惠。然其所解与诸佛同。犹与法相应称同诸佛。即是与诸佛同会一处也。
  二十二从若观下明答第二十八问中。又三。一明号名告之。二明依法相说菩萨名。三明方便度生故名菩萨。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若观察于意善住者等者。经之善住若观意一句。未会引之也。
  二从告下。明随释中。告金刚手也者。指金刚手而云善住也。故云告金刚手也。金刚手前同剂几时等者。金刚手第二十八问云真言者几时勤修真言行当具菩萨道故。今如来答之言。善住若观意真言者觉心乃至于诸法本寂(云云)故云金刚手前问剂几时得菩萨名者今此次答之也。
  二从若观意下。明依法相说菩萨名中。又二。一明释观觉善住义。二明释不着三处。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若观意心觉乃至说名者。经之善住若观意乃至说彼为菩萨一偈。未会引之也。
  二从观谓下。明随释中。又三。一明释观义。二明释觉义。三明善住义。
  初中观谓者。释若观意之观也。所谓三密平等观也。三密平等了了分明。如镜中见面像。故云观谓始从师处乃至而睹面像是为观也二从觉下明释觉义中。觉者觉了等者。释心觉之觉也。言如实觉了自性清净真实境智。名为觉也。
  三从善住下。明释善住义中。善住者等者。治定本有句之初。然今向未会经作释故。任未会经次第。先释观义。次释觉义。后释善住也。善住者即指金刚手等者。金刚手住无所住故名为善住也。故云善住者即指金刚乃至而告之也。或可同彼修行之人等者。或复今真言行者犹觉了自心得无所住故。通同彼修行之人与金刚手同共应名善住也。故云或可同彼修行之人乃至故名善住也(云云)。
  二从觉其心下。明释不着三处中。又二。一明别牒。二明随释。
  初中。觉其心不得乃至得菩萨名者。经之真言者觉心不得于三处。说彼为菩萨三句。重别牒也。是即为释三处不着义。复重别牒此三句也。
  二从谓以义下。明随释中。又四。一明觉三处不可得。二明得见无量境界。三明内外中间不可得。四明三轮清净。
  初中。谓以义得名等者。言菩萨者具云菩提萨埵。然菩提者觉义知义也。萨埵者忍乐修行坚持不舍义也。谓觉知三处不可得而忍乐修行坚持不舍也。故以是义故得名菩萨。是则以义说菩萨名也。故云谓以义得名也。由自有觉等者。有自觉自证之惠故云由自有觉也。谓自身所观法及成时等者。觉知自身本来不生故。于五蕴身不作执着也。觉知自性清净法体本来不生故。于所观法不作爱着也。觉知能成所成本来不可得故。于成就时不作着慢也。若不得觉知此三处不可得之相者。不能觉知自心。若觉知此三处不可得不可思议故得菩提萨埵之名也。故云由自有觉不着三处乃至说今此义得名也。
  二从既得下。明得见无量境界中。既得如是与法相应等者。如是觉三处不可得故自然得与三平等法相应。以得三平等故得见本尊无量无边帝网重重境界广大无量无尽庄严不可思议之相。故云既得如是与法相应乃至不可思议也。
  三从行者下。明内外中间不可得中。行者尔时即以无所得等者。如上以三处不可得为方便。以不思议智观察无尽庄严不可思议境界从内外两中间而不生也。所谓自己身心为内。本尊境界为外。此二和合为中间。如此三事和合中都以不可得也。此时三事相除尽。本来不生一相平等。以一相平等故。当知无生也。以无生故无性也。以无性故不可得也。故云行者尔时即无所得而为方便乃至当知即是无生无性不可得也。
  四从复次下。明三轮清净中。复次行者身有秘印者。身印口真言心观念。如此三密毕竟无生故。与本尊三密及众生三密行者三密平等平等无二无别。以无二无别故远离我人众生寿者等诸相。毕竟清净位名为菩萨。故云复次行者乃至如金刚经中分别也。
  三从然行下。明方便度生故名菩萨中。又四。一明不堕断常。二明不堕所由。三明毕竟空中修万行。四明引经结释。
  初中。然行者等者。如上觉知三处三事三轮毕竟不可得时。诸法毕竟无相都以不可得不可思议也。是即结释上来所说也。故云然行者乃至都不可得也。虽然真言行者从初发心勤修种种功德以度众生故不堕断灭。又觉毕竟不生故不堕常见。故云然则从发心乃至不堕如是过失也。
  二从所以下。明不堕所由中。如行者初观时等者。言住三轮器世间道场观等种种有相有缘之观。觉知从缘生之法故。以四性叵得之观。四句推见都不可得也。以不可得故。此缘生法即同法性而具足性起功德。随缘利物如镜像水月法尔。以是义故不堕断常二见也。故云所以者何如行者乃至而不堕二边也。
  三从是故下。明毕竟空中修万行中。是故虽毕竟空等者。言如上虽住毕竟清净大空三昧。然以方便力故勤修种种无量功德善根。普门利益无量众生。悲智齐行自利利他圆满。故云是故虽毕竟空乃至不堕实际也。
  四从故经下。明引经结释中。又二。一明引经文。二明作释。
  初中。故之一言牒上之言也。经云以方便故乃至即是成菩提者。经之得无缘观行乃至故号仁中胜一偈文。未会引结也。
  二从以方便下。明作释中。又三。一明释方便度众生。二明释无缘观行。三明释仁中胜义。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作释。
  初中。以方便为众生种菩提者。经之方便利众生为植众善本二句。未会别牒也。
  二从以方便利下。明作释中。以方便利众生。以何方便佛已离一切执为度人故种此因是裁种之种也者。已上采集烂脱之文也。言以方便利众生者。以何等方便利众生耶而问也。答之佛已离一切执等者。言佛虽离一切执着。为度众生故种此菩提因之答也。
  二从无缘观下。明释无缘观行中。又二。初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无缘观者。经之得无缘观行一句。未会而引结也。
  二即是中道不思议观也者随释也。已成佛同无缘觉。若住本寂即违本誓故。得于本寂法中起方便利他是利益名为度人故回无缘作有缘之义也者。已上采集烂脱之文也。言无缘观者不思议缘生即空之中道观也。非彼显乘中道观智故云不思议观也。已成佛同无缘觉者。觉毕竟无相大空之体名为成佛。同此佛之所知故云同无缘觉也。于此毕竟清净●字本不生之本来寂静之法中。以大方便力利益众生。故云已成佛同无缘觉乃至起方便利他也。若住本寂即违本誓故者。若住自证之本寂即违越大悲本誓故也。是利益者乍住本寂法中。而能方便利物。故云是利益名为度人也。故回无缘等者。回此无相无缘自证之法。作彼有相有缘之利益。故云故回无缘作有缘之义也。
  三从仁者下。明释仁中胜中。又二。一明别牒。二明随释。
  初中。仁者佛名越众生者。经之故号仁中胜一句。未会别牒也。
  二从谓过下。明随释中。谓过人者。超过一切人天智力故云尔也。仁者是寂根者。谓诸根寂静而胜于人中天上故云尔也。
  二十三从前问下。明答第二十九问中。又二。一明指金刚手问。二明显如来答。
  初文自可见。
  二从今次下。明显如来答中。又二。一明安住无自性。二明所见如佛(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今次答言之四言生后言也。本寂法无自性乃至诸道修行人也者。经之于诸法本寂乃至是名为见谛一偈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知法下。明随释中。又二。一明略释无性见谛义。二明广释无性见谛义。
  初中。知法本寂无性故者。住诸法本不生故知诸法无自性。安住如是之本初不生无自性故。不为违顺风之所动摇如须弥山。是即见谛也。何以故。以见诸法无自性实谛故名为见谛也。故云知法本寂无性乃至是名见谛也。
  二从名见下。明广释无性见谛义中。又四。一明观行相应。二明如实正观。三明安住实智慧中。四明结归见谛。
  初中。名见谛者等者。为广释见谛义故。重别牒是名为见谛一句也。如上所云等者。远指世间成就品等。近指次上如行者初观时种种有相之境等文也。先从师所授得真言观行等者。依诸法则次第精进修行。与三昧相应。字声本尊明了现前。如世间成就品等所说。故云如上所云乃至明了现前也。
  二从次即下。明如实正观中。次即者。前依有相方便圆满本尊现前。次之明无缘无相正观故云次也。如实正观三事者。如上于内外两中间正观察时。此三事和合故现不思议事。虽然此三事以从缘生故皆悉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无生无灭无性无住也。是即本来常住寂静涅槃体相也。故云如实正观乃至常寂灭相也。
  三从此中下。明安住实智慧中。此中云者。指经之于诸法句也。即是指前观照之境者。指前菩萨观照之境也。所谓三处三事三轮等是观照之境也。安住者如是等之三处三事三轮等之相者是能照之智也。安住如此等如实正见中如须弥山。疑网永尽如明镜台。故云此中云彼诸法乃至即是不动摇义也。
  四从犹住下。明结归见谛中。犹住此名者。名犹明也。然假音云名也。言犹住此明义也。所谓住如实之智慧而明朗也。故云犹住此明也。是即师传义也。从齐住此实智慧明朗已来名为见谛。若不住此实智慧明朗者非见谛也。故云齐此以名为见谛也(云云)。
  二从实及空下。明所见如佛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实及空乃至如是先佛等者。经之此空即实际乃至先佛如是见一偈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是释下。明随释中。又三。一明空即实际义。二明见实同佛。三明古佛道同。
  初中。是释见谛义也者。是即总牒经文已。释三段意而结归见谛义也。以此实如空等者。经之此空即实际一句。未会别牒也。无自性名实者。一切诸法皆悉住●字门故无自性。以无自性为真实体性。故云无自性名实也。此无自性法自性常住本来清净。故离一切虚妄分别妄想。故云实者非妄语也。是即释经之非虚妄言说一句也。夫见住者。如上住无自性法位见真实谛理。故云夫见住者即是乃至但是为实也。
  二从次云下。明见实同佛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次云以是所见犹如佛者。经之所见犹如佛一句。未会别牒也。
  后从见下。明随释中。见实即同佛也等者。言见诸法无自性名为实也。三世十方诸佛以此无自性之道为同一本誓。故云见实即同佛也。
  三从先佛下。明古佛道同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先佛亦如是见也者。经之先佛如是见一句。未会别牒之也。
  二从我亦下。明随释中。我亦如是见故云及也等者。所云及者。未会经云实及空故。释彼及之言也。所言我者指行者也。言行者所见无自性与如来及古佛之所见同一无二无别。故云见此理者即是见于古佛乃至即是无虚义也。
  二十四从前问下。明答第三十问中。自分为三。一明定问答前后。二明正释如来答文。
  初中。前问复有几种者。金刚手问先云悉地有几种。次问云几时悉地生及说成就时故云尔也。今先答果者。今如来答先答悉地果云逮得菩提心悉地最无上。是即答及说悉地时之问也。次答悉地有几种者。今如来答云从此有五种诸悉地差别等(云云)故云前问复有几种。次问云何名悉地者。今先答果谓金刚手问云及说悉地时即是也。次答悉地有几种也者。金刚手问云悉地有几种即是也。然后答几时悉地生之问也。
  二从诸得菩提下。正明释如来答文中。又三。一明答悉地果。二明答悉地差异。三明答几时悉地生问。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诸得菩提心彼悉地更无过上者等者。经之逮得菩提心悉地最无上二句。未会引之也。
  二从夫言下。明随释中。夫言成就悉地等者。总结释真言成就悉地也。住菩提心也等者。释经之逮得菩提心也。是即诸悉地中最无上第十一地极果也。故云谓住菩提心乃至更无过上也。
  二从入修下。明答悉地差异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入修行是乃至缘觉等者。经之从此有五种乃至诸佛缘觉等一偈半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从此下。明随释中。又二。一明表列五种。二明释五种悉地。
  初中。从此之外更有五种悉地也者。释经之从此有五种诸悉地差别二句之意也。谓此无上悉地以前等者。指上逮得菩提心悉地最无上之悉地。云此无上悉地也。以前者。从第十一地已还。总有五种悉地也。所谓初一地前也。后四地上也。如次上见谛略分别三种。所谓一地前如实发菩提心位。二初地。三者十一地也。今悉地亦通彼三位。所谓无上悉地十一地也。五种中入地已上四种地上也。信一位地前也。
  二从初信下。释五种悉地中。又二。一明寄齐诸教。二明秘藏不共谈。
  初中。又五。一明释信。二明释入地。三明释五通。四明释二乘。五明释成佛。
  初中。初信者谓随分净诸根等者。言深发如实大菩提心。不疑三平等实理。信心坚固。
  是即以地前三昧道位寄齐显乘地前三十心位也。故云初信者乃至此是地前信行也。
  二从次入下。明释入地中。准望声闻法中等者。初地诸法明道位寄齐声闻初果见道位。故云次入地者乃至犹如见谛人也。
  三从第三下。明释五通中。第三五通者谓了知世间五通之境者。世间五神通等境无性无相。而观察本来不可得。更不可取着同幻梦影焰。是即从二地至七地。住如实大菩提心。虽起五神通。以十缘生句观解于一切有相有缘之境而不执着。依之得超越五通神仙等之位。是从所离之境名为五通。是即以此地上菩萨得五神通寄齐彼五通仙也。故云第三五通者乃至名第三也。
  四从第四下。明释二乘中。谓观察二乘境等者。是亦从所离之境得名也。言于第七地以悟毕竟无相故。不住上求下化之心。名为二乘。然以菩提心势力。度二乘境界得至第八地。是即以住自证大空之分限。寄齐彼二乘沈空之位。故云第四二乘乃至尔时到第八地也。
  五从五下。明释成佛中。五从第九地修菩提行道等者。言既超越七地得至第八地已。发起大悲万行故。得至第九升大智灌顶位。得至第十地。此大悲大智同际位即第十一地也。故云五从第九地乃至胜进成如来位也。然诸经论师大略等者。大品经大论等经论所说并香象天台等所释大旨如斯。故云然诸经论乃至如此说尔也。具如初品中记之(云云)。
妙印钞卷第六十二

  元德三年(辛未)三月十一日加点了。沙门阿寂(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