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妙印钞卷第六十一

  沙门阿寂纪

释秘密曼荼罗品第十一之余

  八从异此下。明答第八问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总牒可云。若异于此者乃至净除一切地(云云)是即金刚手第八问云及净诸弟子惟愿导师说问。佛答之也。
  二从异下。明随释中。又二。一明异此非净地。二明住分别故非净地。
  初中。又二。一明别牒。二明作释。
  初中。异此非净乃至非地者。经之若异乃至清净地二句。未会别牒也。
  二从若异下。明随释中。若异于此等者。如上所说远离诸相坚住净菩提心。是即究竟清净之净地。异此者非净地也。故云若异于此乃至非名净择其地也。
  二从以不下。明依分别故非净地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若住妄分别乃至净除一切地(云云)
  二从以不下。明随释中。以不能离于妄执分别幻故者。若不住无相法界净菩提心不能离诸妄执分别。不离妄执分别故不能离一切怖畏。是故住无相大菩提心故离妄分别。离妄分别故无诸怖畏。于法界得最自在。是名为善净曼荼罗地也。是故经云行者住分别若作净地者非净秘密主离菩提心者。经之若住妄分别乃至以离菩提心文。未会引结也。若持诵者住在分别之中则非净地也者。重再释住妄分别故非净地之意也。如前造坛中说剂一肘以来穿去恶土等者。言如第二品所说择地造坛者。择灵地好处已。从一肘以来穿堀之。除出土中恶虫沙砾毛发等之类。虽微细小虫瓦石犹不能宥免。一一遍简出。故云如前造坛中说乃至能一一遍简也。然一肘内虽净。其外秽垢不能遍净。何令法界同体曼荼罗得究竟清净耶。只是以如来于法自在秘密表示方便故。标一切众生心地为一肘量。所谓一肘量者一尺六寸也。是即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莲华台八叶八金刚是也。莲华显清净不染即理也。金刚表坚固不坏即智也。是即台上无相法身悲智二德也。如此自证自然境智一切众生平等具足。与一切如来无有差别。虽然为无始间隔之所障盖不能显明。依之如来大悲为不堪直入秘密曼荼罗之根机。为欲引彼令入即事而真之妙极故。五智圆满之手取必定师子吼之利器。穿堀一切众生之心地。除去虚妄分别之不净。成本性清净之妙地。所谓●字本不生大地净菩提心心地也。是即以有相有缘之造坛。显无相无缘之曼荼罗。所以然者有相之外无无相。无相外无有相。若以此秘密之惠。行择地造坛者。一肘净即法界净。法界净即一肘净。若异此行择地造坛者。徒费众缘无有所成。故云又复一肘之内乃至而得究竟清净是故以治法虽治地亦未成仍须少时住菩提心离此不成也。当知若能净等者。若能住净菩提心故一切妄想自然舍离。是名为善净其地。故云当知若能净乃至名善修其地也。
  九从当以大下。明答第九问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当以大悲胎藏乃至分别之苦因也者。经之我广说法教乃至分别诸苦因二偈。未会引之也。是即金刚手第九问云云何已净相故。佛答之也。但治定经文我广说法教所有曼荼罗者。指当品以下广说曼荼罗也。是中所先事者。彼曼荼罗之所先者。即为净众生心地令三平等大地正等圆满也。然如此等如来密意大方便。愚夫不能知解。故云是中所先事愚痴不知解也。已上金刚手第八问云及净诸弟子惟愿导师说(云云)疏释此问云。云何为弟子作净。愿佛说。前问几种弟子。今既得弟子已。问先为何事也(云云)此问如来答云。是中所先事愚痴不知解者。言上来所广说所有曼荼罗。唯佛意偏先净弟子心地以为先。然愚夫如文取解。而不知此净心地而佛答给也。是犹说前第八问之意也。然第九问之意言云何已净相故。欲说彼从来因缘故举前答之意也。所谓已净相者净心地已。然后问行者可住何体念相故。佛答之云。当以大悲胎藏而长养之。恐所说诸坛阙法我次第广说也(云云)故知已净相者。既净心地已住菩提心。然后令此菩提心长养。当以大悲万行答也。然上来所说曼荼罗未圆备故有阙法行者速不能成无上愿故。我次第广说之。为令真言行者速为依法修行成就大菩提之妙果也。此即先为弟子所应作事也。然愚夫如文取解不知先净心地故。未会经云当以大悲胎藏乃至愚痴故不解也。如此第八第九答文相交通难分别故。疏云缘地事总答了也。然今第八第九答次第列释者非无其谓。所以者何。经云如汝之所问持金刚我今略宣说(云云)疏释此文云。次即随彼所问次第答之也(云云)故知如来如金刚手所问次第。而一一次第说之。疏家亦次第作释。得此意其文相虽难分别。随其义门之强次第列释第八第九之答也。
  二从若人下。明随释中。但依前言次第法用等者。指具缘品所说择地造坛次第法用也。犹有分别妄相等者。不净自性清净心地故。犹分别有相无相。不离断常一异之见。故云未能舍苦因也。内外由心者。内谓师心地及弟子心地也。外谓造坛之地也。上文释第九问云。此中问师问地问弟子三事三问也(云云)为净菩提心者。经之应当为弟子而净菩提心二句。未会引之也。为者是所作事等者。随释也。是即总就上之缘坛之事。阿阇梨劝诱弟子触事对缘净其心地之菩提心也。故云为者是所作事也乃至即是住菩提心也缘地事总答了也。
  十从既净下。明答第十问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护以不动尊乃至无垢喻虚空(云云)是即金刚手第十问云云何而作护故。如来如此答给也。
  二从既净下。明随释中。又三。一明结前。二明生后。三正明随释。
  初中。既净菩提心竟者。总指上来作净安住等也。
  二从恐其下。明生后中。恐其退没故须结护者。言若净心地适虽发大悲。若不作护者为四魔三障之所恼乱。恐退没。故须结护也。故云恐其退没故须结护也。
  三从故经云下。正明随释中。又二。一明不动。二明降三世。
  初中。当取不动真言之心者。即●唅字也。以此字护持弟子净菩提心之体。其义自可见。故云当护弟子乃至即是一切智智之因傍有长声乃至不可移夺也。
  二从若不下。明降三世中。此亦有方便者。此尊种子用●字。●诃是一切智智因也。然入●字门故。此因犹不可得。所谓本初不生体无相法界大菩提心也。以是义故傍有二点。即远离因业证大寂涅槃也。更问者即此意也。或用●字。其义自可见(云云)先住菩提心师弟等者。如上作净安住已。必先以此二尊随一护之。故云先住菩提心乃至以此二尊护之也。若弟子能成此事等者。言若弟子不如法作净护持。有执着为四魔之所动转。若能作之离妄想执着。为四魔三障不所动转也。故云若弟子乃至当知一切智心亦复如是也。
  十一从次又加持地者下。明答第十一问中。又二。一明结前。二明答加持地。
  初结前。自可见。
  二从初加下。明正加持地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初加持地依于佛教者。经之初加持是地依于诸佛教二句。未会引之也。是即金刚手问云云何加持地事业谁为初故。如来如此答之也。
  二从佛谓下。明随释中。又二。一明以●字加持。二明以暗字加持。
  初中佛谓阿字也者。释依于诸佛教之佛也。此阿字是直毗卢遮那本地法身。故云佛谓阿字也。谓阿字门当用等者。以此本初不生本地法身之阿字。加三种地故。同无相法身速成等正觉也。故云谓阿字门当用乃至以此护心也。
  二从第二下。明以●暗字加持中。第二者非谓第二字。是●字次用●暗字故云第二地也。心自在者。此暗字境智具足故得最自在。故云谓安点也乃至一切自在也。或加暗于顶乃至是故得成自在之业也。更不应异此教也者。经之唯此非余教一句。未会别牒也。言若异此加持地者不得自心自在。然三世十方诸佛唯以一道一门而成佛。更无有异路也。故云若异此者不得心自在乃至唯此一门也。初依佛教发心即●字者。彼内之●字也。是即从本有境而发本有智。自心自知名为初发心。即阿字也。后即成佛等于佛即是暗字也者。既如实知自心已。等本地法身之本果。故云后即成佛乃至即是暗字也。
  十二从前既下。明答第十二问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四种苏多罗乃至置于道场地(云云)。
  二从前既下。明随释中。又二。一明结前生后。二明作释。
  初结前生后。自可见。
  二从綖者下。正明作释中。虚空念者。经之第五所应念一句别牒也。此念谓应念持等者。言虚空能念持含藏一切色像故云尔也。余文自可见。凡合线时者。如具缘品所说。一一色皆各依本法作净之。备六种供具如法作净供养也。更问者即此意也。余文可见。故云并有面授然后令童女合之乃至即能连持众行也。更问也。虚空中等持者。经之空中而等持一句。别牒也。此有二种一如空中等持者。所言如者若也。言若持空时等持八方空位也。故云一如空中等持也。等是普遍也者。普遍于八方定空位故云尔也。持谓应如是作者。先如此定空位。而知应作曼荼罗分域广狭。故云持谓应如是作乃至均等也。已上先定空位也。第二以线者。如此定空位已。然后絣定曼荼罗地位分域广狭也。故云第二乃至地位也。若是深行等者。言若深行阿阇梨一一分位通达明了如对目前。虽然为度人之方便故用五色等也。故云若是深行乃至宛然明了也如对目前乃至定方位也。若是浅行等者。若浅行者依次第法则。如絣定方位可离凝滞。故云若是浅行乃至疑误也。此中云空中等者。重再释前意也。其义如具缘品所说。自可见。故云即是如上所说乃至然后得絣绳画一一也。若是等者。明深行所见。自可见。故云若是瑜伽乃至而表出之也。
  十三从一切诸佛子下。明答第二十问中。自四。一明奉佛菩萨座。二明奉二乘座。三明奉诸天等座。四明三藏口说。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一切诸佛子诸智者乃至吉祥世称者。经之一切如来座乃至吉祥一偈。未会引之也。是即金刚手第二十问云及诸圣天座。然佛不依金刚手所问之次。因曼荼罗地分位说之也。故次下疏释前后意云。此中答或不依问次。然皆依所问义于理不失也可知耳(云云)。
  二从此次下。明随释中。又二。一明结前生后。二明正作释。
  初中。此次答座位表像也者。既絣定曼荼罗地位已故。其次答说诸尊座位表像也。所谓佛菩萨金刚天等各有其次位差别故也。
  二从谓一切下。明随释中。谓一切诸佛智者诸佛子者。别牒初两句释成佛智子义也。所谓叹菩萨从佛智生而能具佛智惠也。故云叹菩萨具智惠也。世所叹以为吉祥也者。假令虽何花。世间普以所称叹名为吉祥也。如世人以莲华等者。世间所有花中以莲花为最胜殊。令悦可众心故。世间以莲华为吉祥也。今秘藏中以自性清净心莲华开敷为最深秘密大吉祥。故云如世人乃至坐此花台也。然世间等者。以世间浅近莲花有种种大小差别。喻出世深秘心莲华有权实开合不同。故云然世间乃至当知也。所言当知者。经之当知所敷座是也。若是佛等者。判佛菩萨差别也。当作八叶芬陀利者。纯白清净白莲华也。令正开敷圆满。若菩萨此半敷而未正圆满。故云若是佛乃至勿令极开也。但赤色者是世间华在下者。四种莲华中以青莲华为第一。以赤莲华为最下。故云在下也。又上中下三品悉地中以赤色为下品。可思之。
  二从若缘下。明奉二乘座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缘觉诸声闻乃至芰荷青莲叶(云云)。
  二从若下。明随释中。或坐俱勿头花叶上者。下云俱勿头有赤及青二种。俱勿头是莲华青色者(云云)浅识缚者。夫二乘浅近识知生死之系缚。故云浅识缚也。是即佛之空智其一分故。以为一边之智也。坐芰荷青莲叶者。别牒经之芰荷青莲叶之一句也。此是青莲华者。言是但青色莲而非青莲华也。青莲华别种非此类。是故大论云。莲花中青莲华为第一(云云)此别种青莲华事也。此非二乘所坐青色莲也。故云然更别有莲华种非此类也。
  三从若净下。明奉诸天座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世界诸天神乃至念居其地分(云云)。
  二从若净下。明随释中。又二。一明梵世分。二明欲天等分。
  初中。若净居等者五净居天也。乃至者指三禅二禅也。初禅天梵天等者。指初禅三种天等也。已上四禅诸天皆坐赤莲华中。故云若净居乃至坐赤莲华中也。其色纯赤等者。其色纯赤色。是即世间称为最上。故云其色纯赤世称为坐王也。
  二从若欲下。明欲天等分中。若欲天等者。六欲天乃至树神城神等。皆能随其天位依其分位。思察念持可献之。故云若欲界天乃至念谓思念也念谓忆念不忘也。
  四从复次下。明三藏口说中。三藏者指疏家也。是即记者之语也。
  十四从次答下。明答第十三四五六七八问中。又二。一明总牒。二明随释。
  初中。总牒可云。供养有四种谓作礼合掌乃至各如其次第(云云)。
  二从次答下。明随释中。然此中答或不依问次者。言于此中而答金刚手六个问。然随其义便不依问之次第。故云然此中答或不依问次也。复次若依金刚手之问次第者。第十三问云几种修供养(云云)然如来第十三答说金刚手第二十及诸圣天座之问故。兼结前云然此中或不依问次也。然皆依所问义于理不失也者。所谓如说供养有四种等者。答第十三供养有几种之问也。如说彼所奉花等当自心献之若诸世天神应知在齐位等者。答第十四云献香花有何方法之问也。如说谓作礼合掌并及慈悲等世间与花香从手发生花奉诸救世者(乃至)其余世天等各当散此花等者。答第十五云献佛用何花并天等用何之问也。如说如是涂香等亦随其所应等者。答第十六云香亦复如是等之问也。如说真语以加持三昧自在转(乃至)本真言性类(乃至)或金刚拳印若复莲华鬘等者。答第十七云奉献花时复云何之问也。如说结支分生印而观菩提心(乃至)彼所奉花等者。答第十八云献食等之问也。所以然者结支分生印时。无量无边饮食衣服等供养。从此印而流出。遍满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金刚天等前。又住菩提心时。一切万行具足。如云住法但观菩提心佛说此中具万行(云云)故知观菩提心时。亦饮食衣服等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供养云海。充满虚空法界。供养一切佛菩萨金刚天等。亦如如意树王者。金银琉琉水精摩尼宝珠及饮食衣服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未曾有供养云海等。从此如意树王而流出。遍满尽空法界海。供养一切诸佛菩萨金刚天等已。故知佛意所乐结彼支分生印。及观菩提心法界树王时。自微妙饮食有此中。故别不说之也。故疏云。为一大树如天意树无异。雨种种花云花香幡盖等及饮食物。无量无边不可穷尽。普遍一切如来之前也(云云)又如云彼所奉花等者。所言等者是即多声也。此之等中含诸饮食云海而答也。故经不别说也。故云然皆依所问义于理不失也可知耳(云云)能能可思之。
  问。若然者何故如来如金刚手所问次第不答之。而如此交通答之有何意耶答。今此六个问其义交通其意不相离故。如来如此答之也问曰。云何其义意不相离耶答。先初四种供养交通自余五问之意。所谓奉花香时。随菩萨天等有上中下法则行仪。然行此法则时。亦合掌住慈悲心观菩提心而作此法则。故第十三答交第十四之问也。又言佛菩萨献何花天等亦献何花之问佛答之时。从手发生花奉诸救世者(诸佛也)其余世天等亦当散此花(云云)是即第十三答交通第十五十六两问之意而答也。又作香花奉献之加持时。合掌观菩提心。或结诵本部印明等而运心供养故。是又第十三答交通第十十八问而答之也。如此前答交通后答。后答亦交通前答。其义意不相离故。如来交通答之也。如此得心。然后如经文次第释之。随应依义而可知六个之答意。故云从此次第说当知也。供养略有四种者。夫内外供养其数虽无量。今举四种供养摄尽无量无边内外供养也。所谓香花灯涂烧阏等六种供具。及金银珍宝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等。一切珍宝资财等。皆是外供养也。合掌慈悲运心等皆是内供养也。夫供养者。令其身心欢喜悦乐名为供养。依外供养故摧破无始悭心住三平等地。此时十方三世诸佛以同一本誓故。欢喜赞叹摩顶加护。离四魔三障之恼乱。令得至无上大菩提。故云外供养也。依内供养故开发自然自证之无尽庄严藏。令自性心莲台上曼荼罗圣众欢喜悦乐。故名内供养也。一是供养香花等者。释经之世间与花香句也。其义自可见(云云)二者合掌者。合掌有十二种。如密印品所释。彼十二种合掌中说第七合掌云。第七次又令十指头相叉皆以右手相加于左手指上。如金刚合掌也(此云归命合掌)梵名钵罗拏摩合掌(云云)此合掌名归命合掌者。所谓左五凡也。右五圣也。以右手五指各置左手五指上。是即顶戴五圣令归命尊重之意也。依之成十界平等。令至生佛一如之位故。诸佛大欢喜故名供养。是故云二者合掌谓礼敬也此是印也。又有印(更问云云)三慈悲者。慈悲者是拔苦与乐义。依慈悲故令一切众生授苦与乐。见众生拔苦与乐诸佛欢喜故。名为供养也。四运心者。释成经之从手发生花乃至常遍诸佛前等文也。谓想香花遍法界运心等者。言今所献香花等一一供养物。于刹那之顷。成遍法界供养云海。奉供养尽虚空遍法界帝网重重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展转两部曼荼罗诸佛菩萨诸尊圣众。如香花者合掌亦如此。如合掌者慈悲亦如此。故云谓想香花乃至三事皆运心也。依之行者三密亦遍法界海。至一一诸佛菩萨诸尊圣众前。令恭敬供养尊重赞叹。所谓合掌身密也。依慈悲故说法利生是口密也。运心是意密也。既能供养行者三密遍法界无所不至也。所供养已成今成当成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诸尊圣众身口意亦从本际已来周遍法界。是故能供所供及供养物三种。同共周遍法界。帝网重重无碍无障。是故经云结支分生印而观菩提心三昧自在转常遍诸佛前等也。花手发生者。从手发生花一句。未会别牒也。花手此是者作释也。都牒合掌印也者。言合掌有多种不同。然上作礼合掌是即第七归命合掌也。所谓金刚合掌也。今从手发生花者。彼十二合掌中第三未开莲合掌也(更问)故云花手此是都牒合掌印也。发生此花从手发生也者。无尽大悲万行花云。从此合掌印而发生。故云尔也。谓作印作印已即运心供养也者。作此合掌印。住大菩提心。作三平等观已。然后普供养自法界他法界已成当成一切诸佛菩萨等。故云谓作印作印已即运心供养奉一切佛也。结一切支分生印观菩提心者。此一切支分生印者前已有真言者。指字轮品也。而云未有印也当检之者。言上来诸品及当品等中虽说其名字。未说其印相。故云而云未有印也当检之也。如是以下者。以如是真言如是印加持诸供养物已。然住菩提心运心可供养也。故云如是以印乃至以此为供养也此运心也。各各一切诸佛及彼所生子乃至诸佛前等者。经之各各诸如来乃至常遍诸佛前之文。未会别牒也。谓从诸佛菩萨等者作释也。各各依彼真言及印等者。言总以支分生印观菩提心。然后以一一各各印言。加持所供养物奉献之。故云谓从诸佛菩萨乃至而供养之乃至当以真言及印加持。然后运心。此花香美无诸过恶。如供养花即用花真言等也。心若不住定。何由得然。故云三昧自在转也。愿生胜妙复多犹如乃至各以本尊真言及印加持也。此文意答金刚手第十七问言奉献花时复云何之问也。但不遮余问义交通也。已上说佛菩萨供养加持法也。又卑此诸天等者。经之其余世天等乃至是谓吉祥印之文。可交牒也。从诸佛菩萨以下上首诸天。各如本教。与彼印明相应可供养也。故云又卑此诸天神乃至如忿怒用赤等也。次卑于此者谓八部等者。谓从上界诸天以下地居天及遮文荼等。是亦随其本类。以真言及印加持供之也。故云次卑于此乃至用真言及印也。然此诸尊或经中有真言及印等者。言如此等诸经中或有印言。若无印言者。以普印加持之。所谓小三古印也。故云然此诸尊或经中有真言乃至悉用加之皆得成也。设本尊等者。若其尊本印言临时废忘之者。以普印加之无咎。故云诸本尊乃至亦得也。其香花等真言者。指具缘品所说真言也。如般若经所说等者。大品经中住能供所供供养物三种不可说故。成到彼岸义。得檀波罗蜜名。若微尘许分别能施所施之物之相。皆悉有相生灭无常变异之相。故只得檀施名无波罗蜜义。是故此施无能到无上大菩提彼岸也。今亦如此。以一花一香供养。结支分印观净菩提心。住三平等运心供养。离能供所供供物三相。成平等法界大供养。其功德遍满法界海。无有穷渴之期。故云如般若经乃至不可穷尽是也。若不作普通等者。言不作普印者随其部类。若金刚部天等者作金刚拳印。若莲华部天等者作莲华部。若佛部尊者作不动尊等印。或两手作之。或半印作之。皆亦得。故云若不作普通乃至加物亦得也。已上说明王天等供养加持法也。然供养时先用印加已等者。经之彼所奉花等乃至各如其次第文。可交牒也。然供养时等者。作释也。其文义自可见。如上有四种等诸尊者。如字轮品等所说者。从顶至咽为八叶中台藏。从咽至心为第一重。从心至齐为第二重。从齐以下为第三重。今亦如此。随其尊次位可量身上中下分也。故云如上有四种等乃至以配当曼荼位也。已上文意者答金刚手第十四问言献香花方法云何之问意也。但亦不遮自余问意交通也。然有二师等者。明浅深二师之所行。其义自可见。已上从第十三问至第十八问六个问。不次第交通而答毕问。何故此中委细科段不分别耶答。如来交通而说。疏又不分折。聊有深秘之意故。不分别之也(更问)。
  十五从次答护下。明答第十九问中。自为三。一明总表二种护摩。二明说内护摩。三明说外护摩。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护摩有二种。所谓内及外(云云)。
  二从次答下。明随释中。又三。一明结前生后。二明二种。三明护摩义。
  初结前生后。自可见。
  二从应知下。明表二种。亦可见。
  三从护下。明护摩义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业生得解脱。复有牙种生(云云)。
  二从护下。明随释中。护摩是烧义也者。●●是梵语也。此云烧云焚。谓能焚烧一切烦恼罪障。令解脱生死业缚故云焚烧也。若释字义者。●者因业。所谓无明妄想颠倒因业也。然入●字门故因业即不生也。以不生故损减生死因业。故加损减点。转声云●护。所谓毕竟不生大菩提心也。●是吾我义。入●字门故即无我也。傍有修行点。是即大菩提心之上大空无相行也。故云从于何处得解脱耶乃至所谓自净菩提心也。
  二从若能下。明说内护摩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若能烧业者名曰内护摩者。经之以能烧业故说为内护摩二句。未会引之也。
  二从如世间下。明随释中。如世间之火等者。言世间之火烧薪尚残灰烬。今如来法界心●字智火。烧一切无明烦恼无有遗余。故云如世间之火乃至无有遗余也。而亦即从此中等者。如此烧净烦恼已。还生牙种所谓自性清净大菩提之种牙也。故云而亦即从此中乃至当知约菩提心得生种子也。此中如前所说者。指成就悉地品也。如此观时者。如上观想净烧烦恼尘垢已。然后当观●鑁字。遍满身上中下分。从一一毛孔。流出白色清净甘露净水。周遍普门法界海。冥洒一切众生之心莲花台上令大菩提心之种子渐次滋长开敷。是即以●字大悲之水。洒一切众生●字之顶上也。可思之。是灌顶也。但彼品中说●暗字。是又灌顶之字也。可思之。故云如此观时乃至故名内护摩也。
  三从次释下。明说外护摩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外用有三位乃至世间胜护摩(云云)。
  二从次释下。明随释中。又五。一明三位相望。二明三位各有三位。三明三业道通。四明三事观字各异。五明结释。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外用有三位(云云)。
  二明随释中。又有三。表列释也。
  初二。自可见。
  三明释三种中。一本尊者。所谓依三种法等所崇重本尊也。于炉中观此本尊曼荼罗位等是也。故云本尊也为供养乃至是曼荼罗位也。更问者即此意也。但如此一一尊得本尊名者。依具彼自性清净本觉之体故。皆悉名本尊名也。故秘记云。我本来自性清净理于世间出世间最胜最尊故曰本尊(云云)二真言者炉置火处也者。是即火炉也。故云自身口为炉也。此即真言者。本尊及炉并自身。此三位相望释之时。本尊者所崇之尊也。真言者炉也。印者自身也。故指炉而云真言也。三印者印也即是阿阇梨坐处自身即是印也者。举手动足皆成密印意也。令此三位正相当也者。言本尊火炉自身。此三位相望不可得傍曲也。是即身口意三密也。且约行者者。自身者身密也。炉者口密也。本尊者意密也。若约大炉者。火炉者身密也。炉者意密也。行者者口密也。如此三位相望。净身口意三业。成息灾增益降伏三事也。故云令此三位正相当也。三位谓身炉本尊。此三亦是净三业义。净三业成三事也(谓息灾等也)尊是意业。真言是口业。师身之印是身业(云云)。
  二从三位各下。明三位各有三位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三位三中位(云云)。
  二从三下。明随释中。三位各有三位者。本尊三密炉三密行者三密也。如此三三九密平等平等无二无别故。本尊身炉身行者身同一故。本尊所显得佛部圣众即是行者所显佛部圣众也。本尊之口炉之口行者之口同一故。本尊所显莲花部圣众即是行者所显莲花部圣众也。本尊智慧炉之火行者智慧同一故。本尊所显金刚部圣众即行者所显金刚部圣众也。依此三平等故。圆满即事而真妙智。无始俱生我执烦恼罪垢。为此智火之所焚灭。唯有本来成就三部妙业。故云三位谓本尊真言印也由此因缘能净三业成三事谓息灾增益降伏也。
  三从道下。明三业道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成就三业道(云云)。
  二从道下。明随释中。道是会义等者。言道能通为义故。以成三业平业故。一一三业与如实之理相应。同会入实际。故云道是会义乃至同归一致也。
  四从又三下。明三事观字各异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世间胜护摩(云云)。
  二从又下。明随释中。又三事者息灾等三种也。观字各异者。随三事用可转其字故云尔也。所谓息灾观●字作白色。●字是尘垢也。以有尘垢故一切灾殃起。入●字故即无尘垢也。以无尘垢故灾殃即时不生也。故观●字也。白色无尘垢本净大菩提心之色。可思之(云云)增益想佉字黄等者。●佉字是水轮种子也。所谓十二真言王中以●字为佛部水轮之种子。可思之。水大能润生诸法。是即诸佛本有大悲水能润众生之干地。令生长本初不生之万德。故云增益想佉字也。黄色是金刚不生色也。一切诸法草木等始出生增长时皆悉黄色也。可思之。降伏想诃字等者。●字是一切因业也。入●字门故一切因业即不可得。以不可得故即是本初不生大菩提心也。此金刚不生大菩提心能降四魔三障无有待对之法。故云降伏想诃字也。黑是大寂涅槃之色。诸法住此黑色时不生不灭。故为降伏色。赤是火大色。降伏一切可思之。本尊及自身色亦如是者。本尊火炉自身。此三种亦随其法。以白黄黑赤等可相应。故云又三事观字乃至相应即成也。如此相应作外护摩故。以即事而真故。同内护摩成殊胜事业也。故云就中复有上中下差别乃至令作外护摩耳也。
  五从若异下。明结释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若异此作者乃至舍离真言道(云云)。
  二从若异下。明随释中。谓不依所说方轨等者。言不依如上内外护摩秘观方便次第法则作之者。以舍离真言不思议之作寂平等方便智慧故。世间果犹不成。何况能成就出世无上悉地耶。故云若异此作者乃至故云不得果也(云云)。
  十六从次答色下。明答第二十一问中。又三。一明结前生后。二明略表三部显形色。三明说三部显形色(矣)。
  初结前生后。自可见。
  二从然下。明略表三部显形色中。然大略有三部者。今曼荼罗虽有无量部类。略举三部而摄五部等无量部类也。故云尔也。毗卢遮那等者。指中胎藏身也。次观世音是阿弥陀佛等者。是举莲花部因果而摄无量莲花部部类眷属也。金刚藏即是释迦等者。是举金刚部因果亦摄无量金刚部部类眷属也(云云)问。此中表显色。何不表形色耶答。举其人时。形色自然在之。故不别表也。
  三从佛下。明说三部显形色中。又三。一明说显色。二明说形色。三明说形像相貌。
  初中。又四。一明说佛部显色。二明说金莲部显色。三明三部各有一事。四明三部各有三部。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佛说诸真言及诸佛所说者。经之如来部真言及诸正觉说二句。未会引之也。
  二从上言下。明随释中。上言佛者。治定本云如来。未会本云佛。是即指初句之初佛也。是举佛如来部中诸真言者。治定本如来与未会本佛兼举云佛如来部中也。诸真言者。于此佛部中有诸佛菩萨天等真言故云诸真言也。部谓从佛所生等者。释治定本如来部之部字也。言从佛所生菩萨天等皆是佛所许可故为佛部之部类。故云部谓从佛所生乃至皆是佛部也(云云)下云诸佛等者。治定本云及诸正觉说。未会本云及诸佛所说故。指此句云下云诸佛也。直是诸佛所说等者。直是大日如来自证自觉所说真言也。然云诸佛者。三世十方诸佛同一本誓故云尔也。此真言不通菩萨天等故云不通菩萨以下也。此二种皆具二种色者。指次上通不通二种真言也。然各具白黄二色故。云此二种乃至谓白黄也。诸部下诸佛所说真言谓毗卢遮那所说也者。言诸部者。指上之如来部真言之句也。下者非指彼句内而谓下。及诸正觉说句彼句次下故云下也。然言诸部者上句通佛部中一切诸尊真言。故云诸部下乃至所说也。次第应当知者。当知白与黄一句。未会别牒也。此但云应当知等者。随释也。然未会本次第应当知者。白为本而兼黄故云次第应当知也。
  二从金刚下。明说金莲部显色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金刚手乃至随事分者。经之金刚具众色乃至随事迁等三句。未会引之也。
  二从杂色下。明随释中。杂色谓具五色也者。五色兼杂。故云金刚具众色。是即虚空无垢大菩提心智体色也。故云杂色谓具五色也。白随事业分者。经之钝素随事迁一句。未会别牒也。观音等者。言白是众色本也。故随色缘转成众色。今观音白色亦如此。虽纯白。然随所用之事可转变也。故云观音纯白然其部中乃至其色当白谓随事分别而用之也。
  三从佛部下。明三部各有一事中。佛部一向是息灾用者。如上佛部一向息灾用也。莲华部一向是增益用等者。其义可见(云云)
  四从亦随下。明三部各有三事中。亦随一部中等者。于三部各具三部用。故云亦随一部中白有三事分别乃至当知莲华金刚类可解也。白事分者。是重别牒纯素随事迁文也。言此文两向可得心取也。所谓说三部各有一事中。此一句是莲华部中随事转也。如白色为众色本随事转易。此莲华部亦尔也而释成也。是即以各有一事之意。如此释通也。次为说三部各有三事。重纯素随事迁未会牒之而云白事分者也。此意者随事迁之三言。亘上三部。于各各部中随事业而转变。各可成三部妙用。故云白事分者谓随色类而分其事也。观自在诸真言者此中诸声即是举莲华部以例佛及金刚部也者。此一段义易文难。能能经疏可断简也(云云)。
  二从次说下。明说形色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四方相重普乃至而说形亦然(云云)。
  二从次说下。明随释中。次说曼荼罗形计合息灾在前等者。若依法次第者可云圆方。然随言便故云方圆等也。故云计合息灾在前乃至增益在前也。经云四方普者是举一例诸者。言举方坛一种例知余二种坛也。故云举一例诸也。所谓中坛方者第二第三重等皆可作方也。故云如中坛方乃至外院皆方也。若中坛圆者第二第三重同圆。故云若中圆者乃至外院次第皆圆谓方则普皆方为圆亦如是次第也三角等亦然者(云云)护摩作炉亦尔等者。如坛方圆三角等作火炉亦尔也。故云护摩作炉乃至余皆例知耳也。
  三从次明诸形像下。明说形像相貌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初应知色像乃至智智证常一(云云)。
  二从次明下。明随释中。次明诸形像等者。金刚手问云诸尊显形色云何中。疏释云显谓诸尊青黄赤白等形谓坐立大小之事色谓相貌也谓喜笑忿怒寂静住之类。此三问也。如来答之如来部真言乃至纯素随事迁一偈半答显色。次四方相重普等一偈答形色。次初应知色像等二偈答色像忿怒寂静等相貌也。然经云色像。疏家意以相貌为正。形像色像等为傍。故云次明诸色像乃至亦可谓色像也。初谓我今等者。言虽有多色貌。而男女二类皆摄之故。先初说男女身也。故云初谓我今说也色像乃至女是三昧为次之也(云云)或一切处随显形色等者。言此经中及金顶苏悉地等经中说随类应现之色貌。其相不可思议。是即从如来不思议智生。故云或一切处乃至故名不思议也。然见白色知息灾用见黄色知增益用。见赤黑等知降伏用。见男形知智惠像。见女形知三昧像。是即见其色像知其所用。是定法也。故云各各不同乃至即知所用处也。然若本尊等虽白色。而欲作增益事者。观作黄色而得增益之用。降伏增益等亦尔也。故云实不思议智生者乃至故得然也。今谓法界之色等者。释经之智智证常一之文也。言一尘即法界全也。与此尘境相应一念能观之智亦法界全也。如此境智平等平等得自在应用。故云今谓法界之色乃至得如是自在而用也。然境既无量故智亦无边。虽然自性清净本源至理无二。是故实智亦唯一也。故云为除无智故乃至现一切智也所云证智者即是佛也乃至如函大盖亦大也(云云)。
妙印钞卷第六十一
  一校了
  (御本云)元德三年(辛未)三月十一日加点了。沙门阿寂(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