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妙印钞卷第三十三

  沙门阿寂纪

释入曼荼罗具缘品第二之余(经第一疏第六)

  第二从经云尔时下。明萨埵说偈中。自分为五。一明谛观世尊。二明难现难遭。三明遥见功德。四明修行无上。五明惠深不动。
  初中。又分为二。初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时佛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二。初明结前生后。二明深自庆幸。
  初中。如所示现普门曼荼罗者。指住心品所说奋迅示现藏也。演说诸尊图位者。指当品右所说之图位也。
  二从秘密下。明深自庆幸中。以普眼观此一一诸尊者。金刚手以平等法界普眼。而遍观察如上示现图位诸尊。皆不出●字本不生际。悉是从自心法界自性清净莲华台上色心实相所出生种种无量普门示现境界也。故云以普眼乃至不可穷尽也。依之深自庆悦无极。发未曾有心。弥于真言法教而生难遭之想。欲奉问深义于如来。以是义故先说偈奉赞叹如来也。故云尔时深自庆幸乃至先说偈也(云云)。
  二从初偈下。明难遭中。又分为三。一明举喻显难遭佛。二明密法倍难。三明难遭所由。
  初中。又分为二。初明交牒。后明随释。
  初中。即交牒可云。一切智惠者乃至时时乃一现者(云云)。
  二从初偈意下。明随释中。一切智惠者等者指大日如来也。如彼灵瑞花等者。此花开敷时转轮圣王必出现故名灵瑞花也。如来出世从此花犹难。故云虽则难遇也。
  二明然此下。明密法倍难中。又分为二。初明交牒。二明随释。
  初中。即交牒可云。真言所行道倍复甚难遇者(云云)。
  二从然此下。明随释中。倍复难遇之等者。灵瑞花开敷虽难。佛出世倍难。适虽值佛出世。遇如来三密秘教犹倍倍甚难。故云然此真言法要倍复难遇之也。
  三从何以故下。明难遇所由中。此是如来秘藏者。十地等觉尚不能见闻。何况于二乘凡夫类乎。故云此是如来秘藏也。于烦恼生死长夜。以秘密神通力坚守护。为四魔三障不所动转。亦为不信非器而不授与之。譬如轮王妙药非其人不能服。故云长夜守护乃至则不入其手也。世尊在世等者。如来在世尚六祖之族致毁谤。何况于浊世末代岂不毁呰耶。故云世尊在世乃至况末代乎也。复次此经等者。既经举优昙花之喻明难现难遇之因缘。故云复次此经自释难现因缘也。
  三从若众下。明遥见功德中。又分为二。初正明遥见功德。二明释无量称。
  初中。又分为二。初明交牒后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无量俱胝劫乃至消灭尽无余者(云云)。
  二从若下。明随释中。若众生一见等者。若有众生才一见此法界曼荼罗者。无始生死以来十恶五逆四重谤法等无量重罪皆悉消灭。必得无上菩提记莂。是故钝根薄福众生不能遇此教。若遇此曼荼罗一见者。当知是则利根智惠福德甚厚之人。爰以大师云。非苦地难得。遇此教则难(云云)故云若众生乃至所能遇也。
  二从一见下。明释无量称中。又分为二。初明交牒。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何况无量称住真言行法者(云云)。
  二从一见下。明随释中。一见尚难等者。才一见功德尚尔也。何况于依三密法教次第修行乃至受许可灌顶之人哉。当知此人蒙海会理众称叹。名称普闻同大日如来万德。故云一见尚难乃至故曰无量称也(云云)。
  四从经云下。明修行无上中。又分为二。初明交牒。后明随释。
  初中。即交牒可云。行此无上句乃至一切苦不生者(云云)。
  二从经云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二。初明引牒。后明作释初引牒。自可见。
  后从即是下。正明作释中。修行无上菩提句者。直指阿字。此阿字无量万德满足故云句也。是故此阿字为一切真言之王。是即毗卢遮那如来救世法王。故云即是修行无上乃至真言救世者也(云云)次二句等者。指止断诸恶趣一切苦不生之二句也。是则此阿不思议妙用能令行人成就金刚性故速断离诸恶趣。故金刚顶云。但观字因起。等同于大空。坚住金刚性。全成金刚体。速转自身分。便同金刚身(云云)。
  五从经云若修下。明惠深不动中。又分为二。初明引牒。后明随释初引牒。自可见。
  二从若具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三。初举法说。二明举譬。三明合譬。
  初中。若具存真本者。指十万颂广本也。惠极深不动等者。指本不生际也。
  二从如下。举譬中。如大海等者。譬如大海最极深底以甚深广大故远离二边。更无波涛相激。又以甚深广大故风不能动摇。故云惠极深不动乃至不摇也。
  三从若行者下。明合譬中。又分为三。初明法说。二明譬说。三明合譬。
  初中。若行者入此真言大海心者。就此有二义。一者指地前如实大菩提心。如次下云。我等初发心时由住此无上句故。乃至能于金刚惠海。甚深不动(云云)二指初法明道位。是即入●字本不生大海。以前后际断故。云一切诸法不能动摇等也。
  二从如娑下。举譬说。自可见。
  三从若解下。明合譬中。则知曼荼罗种种方便等者。今此曼荼罗无量诸尊种种方便皆不动●字本不生之实际。而成种种未曾有不思议妙业也。故云如娑竭罗乃至住于实际也。
  第三从经云时普下。明大众劝发中。自分为三。初明劝发意。二明大众赞叹。三明大众证明。
  初中。又分为二。初明引牒。二明随释初引牒。自可见。
  二从彼诸下。明随释中。彼诸大众者四重法界诸尊圣众也。闻佛广演等者。闻说如上四重法界图位。虽欲问此中甚深法界标帜等。以奉敬重世尊故更不发言也。故云彼诸大众乃至未敢发言也。依之大众各各心思惟。此中金刚手能知众会之心又能测如来之智乘机说偈。定此人知可决集会之疑网。故大众同共赞叹金刚手。故云以金刚手乃至劝令发问也。又十佛刹等者。言以一味平等义故。一人赞叹皆融通普门大众之三密。故云又十佛刹微尘众等乃至俱时别说也。
  二从偈云下。明大众赞叹偈中。又分为二。初明引牒。二明随释初引牒。自可见。
  二从真言者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三。明所行法门。二明能行人。三明大众同心。
  初中。真言行即是三平等法门者。真言行虽多不过五相三密。然行者于自身作五相三密之观行。又于已成诸佛如此。于诸佛作此观行已。于一切众生亦如此。三三平等平等无无别也。住如此三平等。湛然清净如虚空如满月如莲华。名为真言行。亦曰三平等法门也。
  二从汝于下。明能行人中。汝于持三密人中者。指金刚手云汝也。于觉三平等之人中最为上首故。请奉问普门深义于如来。故云汝于持三密人中乃至普门深义也。
  三从如仁下。明大众同心中。如仁者等者。如金刚手所念我等一切大众皆有是存念。劝发速陈说。故云如仁者乃至当速陈说也。
  三从次云下。明大众证明中。又二。初明引牒。二明随释初引牒。自可见。
  二从言我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三。初明师子吼证明。二明所作依真言行。三明未悟得益。
  初中。言我等者指诸大众也。初发心时者指凡夫地最初发心也。由住此无上句者住阿字门也。乃至能于金刚惠海者指初法明道位也。如此从初发心乃至初法明道位常恒住阿字本不生甚深海故无有动转。故必定师子吼作证明。故云我等初发心时乃至现作证明也。
  二从我等下。明所作皆依真言行中。皆由住真言行者三平等妙行也。依真言势力者。依阿字真言王势力得所作皆成就也(云云)。
  三从若汝咨问下。明未悟得益中。又分为二。初明交牒。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及余菩提大心乃至真言法者(云云)。
  二从若汝下。明随释中。言依汝之问诸求大乘者皆通达三密妙行不久而与我等同等。以见如此义利故同心劝发也。故云若汝咨问如来乃至同心劝助也。
  第四从尔时下。明萨埵发问中。自分为五。一明结前生后。二明问彩色义。三明问诸门标相。四明八种问。五明总结诸问。
  初中。又分为二。初明交牒。后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尔时执金刚乃至而说偈言者(云云)。
  二从尔时下。明随释。自可见(云云)。
  二从初下。明问彩色义中。二。一明交牒。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云何彩色义乃至是色谁为初者(云云)。
  二从初一下。明随释中。又分为四。一明问何是彩色义。二明问以何色。三问安色先内耶外耶四问布色何色为先。第一问意。问总以五色如此彩色有何等深意义味耶也。第二问意。问以何等色如此彩色耶也。第三问意。问安置此色先为安内院先为安外院耶也。第四问意。问布色时五色中何色为先耶也。此是造曼荼罗等者。是即于造曼荼罗有多种支分之中一种支分也。所谓图画尊位支分也。故云尔也。
  三从次偈下。问诸门标相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门标旗量等乃至愿尊说其量者(云云)
  二从次偈下。明随释中。又三。一问门旗形量。二问门厢形量。三问建诸门法度量。
  第一问意。谓问于门门其标旗形相云何。又其标旗大小量云何也。第二问意。谓问门门其左右厢曲形相并其大小量云何也。第三问意。谓问建立诸门时其内外门广狭法量并其门形相云何也。如是种种秘密标帜者。一一形相标帜皆是普门摄入秘密也。故阿阇梨能能通达可建立之。故云如是种种乃至普通达之也。是又建立门标一种支分也。故云又是一支分也。
  四从次有下。明八种问中。又二。初明交牒。后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奉食华香等乃至云何住三昧者(云云)。
  二从次有下。明随释中。又分为八。一问云何奉食等。二问宝瓶相形等。三问云何引弟子。四问云何令灌顶。五问云何供养其师。六问云何护摩。七问云何名真言相。八问三昧浅深相。
  第一问意。谓问云何奉献饮食衣服及香华灯烛等种种供养也。第二问意。谓问云何作宝瓶云何庄严云何加持作净云何安置等也。又问幡盖铃铎珠鬘璎珞云何可安置庄严耶。故云当知一切诸供养乃至辨其性类也。是即安置供养支分也。故云又是一种支分也(云云)第三问意。谓问云何加持引召应度弟子可入曼荼罗也。第四问意。谓问云何为弟子作灌顶法则也。第五问意。谓云何亲近供养阿阇梨耶也。此中有浅深弟子。所谓问初心始行弟子唯依世俗曼荼罗。云何召入灌顶而奉献阿阇梨耶。若问久修瑜伽弟子为作秘密灌顶者。又云何召入灌顶奉献阿阇梨耶也。故云然此中复有二种乃至奉献阿阇梨也。正作法时者。第七夜正欲授灌顶时所有加持作净教诫教授方便等皆有此中。故云正作法时乃至皆此中摄也。是又应度弟子支分也。故云又是一种支分也。第六问意。谓问云何浅略分护摩。云何深秘护摩。云何内外护摩。云何息灾护摩。云何增益护摩。云何降伏护摩。乃至所用护摩物等种种方便云何也。第七问意。谓问云何三部五部真言部类差别。并字相字义及真言总相别相等耶也。第八问意。谓问云何诸三昧门浅深差别并普门一门三昧不同耶也。如是等法则义利能能通达然后堪成阿阇梨。故云凡阿阇梨乃至不应建立曼荼罗也。已上第六问事业护摩支分也。第七问具缘真言支分也。第八问三昧差别支分也。故云又成三种支分也。上来金手十五问毕。
  五从如是下。明总结诸问中。又二。初明交牒。后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如是发问已者(云云)。
  二从如是下。四言明随释。自可见(云云)。
  五从大寂下。明如来答问中。亦五。一明诫听。二明答色义。三明通答三问。四明答门标相等。五明答何住三昧句。
  初中。又为二。初明交牒。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牟尼诸法王乃至为大有情说者(云云)。
  二从大寂下。明随释中。大寂法王者。应化释迦云牟尼。对此故法身毗卢遮那如来云大寂法王也。即是佛无上惠者。自然自证一切智智是也。如此一切智智必依如是三密加持方便而生。故云要由如是方便得生也。
  二从初一下。明答色义中。又二。初明引牒。二明随释初引牒。自可见(云云)。
  二从犹如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二。初以净叠喻显阿字门义。二以染衣喻显诸字加持义。
  初中。又分为二。初明喻。后明合譬。
  初明喻中。犹如世间染色等者。。
  譬如以红紫等纯净白叠一入再入染之时随染令成纯一同色也。复次譬如大小诸河流入大海同一色味。所谓咸味也。今色义如此。以法界种种色染众生心王大海令同一色味也。故云以味解色也。如云袈裟色味者。此举以味显色之证据也。
  二从今此下。明合譬中。今此曼荼罗等者。今金刚手所问曼荼罗色义亦如此。以五轮法界不思议色。染众生白净信心之净叠。令成净菩提心之一味。所谓阿字本不生甘露味是也。故云今此曼荼罗乃至同一净菩提味也。
  二从复次下。以染衣喻显诸字加持义中。又分为二。初总举譬。后别明合诸字义初譬意。自可知。
  二从今以下。别明合诸字义中。又分为四。一明罗字加持。二明●字加持。三明●字门义。四显●字门义。
  初中。今以罗字等者。以●字智火焚灭弟子心中妄想戏论尘垢。顿使成无自性灰烬。故云今以罗字乃至便成灰烬。
  二从然后下。明●字大悲德中。既焚灭尘垢令成净菩提心无自性灰烬已。故以●字大悲之水洗净菩提心之灰烬。使纯一清净尽诸戏论。故云然后以嚩字门乃至离诸戏论也。
  三从然后下明●字因业不可得义中。染作法界曼荼罗者。既以●●二字加持故成纯白清净之法器已。故住●字门因业不可得三摩地。染作法界曼荼罗也。
  四从令种种下。明●字门义中。令种种普门身者。住●字门所染作曼陀罗圣众身也。令此普门法界身皆同●字等虚空色。故云令种种普门身皆同实相色也(云云)已上释第一问之答竟。
  三从次有下。明答三问中。又二。初明交牒。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先安布内色乃至是谓色先后者(云云)。
  二从次有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三。初明答当以何色句。二明答云何运布句。三明答是谁为初句。
  初中。次有两偈者。今所校牒二偈文是也。通答三问者。就问彩色义有四问中。除彩色义之问自余三问也。间杂交通而答三问之意。故云通答三问也。问中云当以何色等者。是正释答第二问也。然经文别不说之。说色先后之文中说洁白最为初乃至一切内深玄故。以此五色兼答当以何色之问。故云今此答中具用青黄赤白黑五色也。此中今此答中者。指第四问之答中也。是即通答三问故云尔也。
  二从偈云先安下。明答云何运布之问中。又分为二。初明引牒。二明随释初引牒。自可见。
  二从是下。明随释中。是答云何布色等者。第三问意。谓问正彩画时先为画内院先为画外院耶故。今答文先安布内色等者。言答正彩画时先可画内院非先画外院也。故云是答乃至何处后起也。所言处者。指内外院之处也(云云)。
  三从洁白以为初下。明答是谁为初句中。又分为二。初明牒经。二明随释初引牒。自可见。
  二从是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二。一总明五色次第。二明色先后多少。
  初中。又分为五。初约五佛明义。二约染受次第明五根义。三举或说判义。四约五种悉地明义。五明诸彩不出五色。
  初中。洁白是毗卢等者。言白是中台净法界色。为诸烦恼垢尘不所染故云白也。是一切众生自性清净之本源故为诸色之初也(云云)亦是宝幢等者。言立净菩提心宝幢降伏四魔灭除盖障证初法明道位大智印三昧。故云赤色为第二也。黄色是娑罗树王等者。言黄色是白赤间杂色。所谓以东方宝幢佛●字智光照中台自性清净白莲时。境智和融无二无别。故以白赤间杂黄色为娑罗树王佛之色。以境智不二故成正觉。而万德开敷至到金刚轮实际故云黄色也(云云)青是无量寿色等者。既成正觉已。即住普现色身三昧普示现大悲万德。犹如净虚空无所依而含藏万像。故云青色为第四也。黑色是鼓音如来等者。普现色身化仪已圆满。住大寂涅槃之自证。若舍加持神力则一切心量众生非其境界。故其色幽玄深远也。故云黑色有最后也(云云)。
  二从复次下。约受染次第明五根义中。亦分为二。初略举受染始终。二委悉配释其义。
  初中。复次如世间净帛先受染色者。白是受染最初也。黑是受染最后也。故云复次如世间乃至曼荼罗色义亦然也。
  二从白是下。委悉配释其义中。白是越百六十心等者。超越百六十心故生净信。是则五根中最初信根也。赤者大勤勇义者。以●字智光降伏天魔是精进义也。黄谓一念相应时等者。谓定惠平等一念相应。故云是名念色故第三也。青者大空三昧义是名定色。可知(云云)黑者谓大涅槃等者。如前释(云云)。
  三从或有说言下。明举或说判释中。白色最初等者。此中约受染次第故白黄赤青黑次第也。故云白色最初乃至黑为第五者。此约受染浅深也。有容有上之义者。谓受色时者白之上加黄。黄之上加赤。赤之上加青。青之上加黑。故云有容有上之义也。
  四从复次白下。约五种悉地明义。自可见(云云)。
  五从复次下。明彩画不过五色中。如世间彩画等者。诸世间彩画虽无尽不出五色。巧惠者能分布有无量色形。故云如世间彩色乃至无有穷尽也。今此法界曼荼罗彩色亦如是。四重法界诸尊圣众形色性类虽无量无边。不边五字门。故云法界不思议色乃至且举一途法门提其纲领耳也。
  二从经云先安布下。别明色先后多少所由中。又分为二。初别明色先后所由。二明色多少所由。
  初中。又为二。初重明别牒。后重明作释初别牒。自可见。
  二从凡图下。明随释中。凡图画法等者。言但先释色内外并先后。今释色内外并先后所由故重别牒也。所谓先安立内心华台已。然后乃至第一第二第三重。故云当先建立内心乃至以及第三重一切世天眷属也。所以然者。内心若不成者必定自余不可成立故也。就中次造第一重伊字三点等者。遍知院持明院者佛部所摄也。右莲华部左金刚部故。如此三部皆是如来三部妙用。而不纵不横如面上三目。犹似伊字三点。故云尔也。但彼第一钞加中台八叶。是一练磨义也。
  二从又诸下。明色多少所由中。又分为六。一明中台及第一重有五色。二明第二重界道有三色。三明第三重一色。四明行道院等用一色。五明引瞿醯证。六正明色次第所由(矣)。
  初中。又诸界道中央及第一重等者。此两院外界同皆用五色。所谓从内次第白赤黄青黑也。其图如第一钞(云云)故云中央及第一重乃至最外布黑色也。
  二从其第二下。明第二院有三色中。第二重亦如上次第者。如第一从内次第布白赤黄三色。青黑二色除之也。其图又如第一钞(云云)故云其第二重乃至布白赤黄三色也。
  三从第三重下。明第三重但有一色中。但布纯白一色等者。除赤黄青黑四色。但用白色许。其图又如第一钞(云云)
  四从其行下。明行道院用一色中。其行道等者。言此外其每重重行道院供养院外缘等皆用纯一白色也。其图又如第一钞(云云)故云其行道乃至随作一纯色界也。
  五从瞿下。明引瞿醯证中。瞿醯云但用白色者。彼经摩诃曼荼罗品第七云。中胎及内院应用五色而作界道。其第二院应用三色。第三外院唯用白色而作界道。其着食院及行道院但用白色而作界道(云云)。
  六从所以下。明色次第所由中。又分为二。初明从深至浅所由。二明从浅至深所由。
  初中。所以先白色从中向外等者。如上从内次第布白赤黄青黑故云尔也。明此菩提心等者。是即菩提心白净信心义也。故五根中以信根为初。若此白净信心大菩提心信根不立时。一切增长无由故以白色为最内也。次赤是大勤勇大精进力故降四魔故以赤为进根。次黄是理智平等义念念增长到金刚轮际故以黄为念根也。青是大空三昧故以青为定根。黑是大寂涅槃体故以黑为惠根也。故云所以先白色乃至黑色最居外也(云云)。
  二从若从下。明从浅至深次第所由中。又分为四。初明第三重用白色所由。二明第二重用三色所由。三明第一用五色所由。四明毕竟同归。
  初中。若从浅至深等者。言第三普门随类垂迹为初门。直开发净菩提心超百六十心入初法明门时。顿出过世间而上菩萨位故但用白色。是即唯白净信心大菩提心也(云云)故云若从浅至深乃至唯以白色为界也。
  二从第二曼下。明第二重用三色所由中。于白之上更加赤色黄色等者。言以自迹归本故第三重白色为本。而此上加赤黄。是即赤勇勤菩提心之中进修之万行。黄是一念相应万德开敷。是即第三重信根之上加进根念根圆满正觉也。故云于白之上乃至万德开敷也。尔时即入重玄门等者。所谓入重玄门有二种。一妙觉入重玄门。是即一向为化他不动寂光境智施普现色身于三世。故云即入重玄门居寂光土也。二等觉入重玄门。是即自行化他相兼。言住行向地功德具足圆极。四十一地无明既虽断尽。金刚喻定未现在前。妙觉圆照未证得。以是义故从等觉位入重玄门倒修凡事。故敢不知本地之眷属。是即未识如来秘藏。故云尔时即入重玄门乃至三色为界也。
  三从第一重下。明第一用五色所由中。于三色之上者。指第二重白赤黄三云尔也。更加青色黑等者。所谓青色大空三昧身口意密三平等无尽加持。并黑色如来常住大寂涅槃毕竟无相无像也。如此普现色身加持自在三昧并大寂涅槃。是大日如来秘密奥藏。非等觉已还境界。唯如来独所属也。故云乃至非普为一切众生故名眷属也。
  四从又入下。明毕竟同归中。又入此深玄色等者。言于此深玄色有二义门。一●字为东方乃至第五●字为中台。是因行证入如次●●●●也。束此四点而为第五●。谓因行证入者是如来本来四德。此四德外全无中台大日。故四点合成而为●。此●字是如来自证悲智具足中胎藏也。开此中胎藏不思议法界为四方四隅。是即于四转各有因果悲智故成八叶也。以是义故今又入此深玄色等者住众点具足第五●字门故云尔也。是即中台院安布五色此意也。然如此众德皆平等一味。故云尔时见五智色皆同一法界色何有浅深之殊也。二●字为中胎乃至●为北方。是即●字所具四点。符应群机时四方置之。中台唯本有无相●字也。故渐入超升顿入等诸群机各四转穷满毕竟同归●字之本源。故云而诸众生有渐入者乃至毕竟同归故云一切内深玄也。
  四从经云下。明答门标相等问中。自三。初明答旗厢二问。二明诸门广狭量。三明深秘义。
  初中。又分为二。初明引牒。二明随释初引牒。自可见。
  二从曼荼下。明随释中。又二。初明答门标旗相。二明厢卫形相。
  初中。曼荼罗夹门皆竖幢旗者。幢谓门左右柱也。旗谓其标帜也。二标相距释量令与中胎正等者。距犹去也至也。假令中胎广五尺者亦门广五尺也。故云尔也。上置横括者。二幢上横置云木也。其二幢间广亦同前。故云其广亦然也。幢竿上皆置偃月者。二幢上皆通置半月。所谓仰月也。其仰月下各垂二旗。其旗为体方形破二而为两帜。故云幢竿上皆置乃至上锐下垂也。其图如第一钞(云云)四维际亦置幢竿等者。于四隅皆亦有如此幢竿。故云四维乃至两向置之也。于大勤勇门者东门也。金刚手门者南门也。莲华手门者北门也。其四维上等四隅通半月上置如意宝也。如此图如第一钞(云云)。
  二从夹门等下。明厢卫形相中。又分为五。初正明厢卫形。二明橛形数。三明加持真言。四明引金刚线结界。五明小坛量法(矣)。
  初中。夹门厢卫处等者。谓四方诸门相形犹如亚字之形也。
  二从而于中间下。明橛形数中。其形自可见。一厢六橛等者。于一门立六橛。四方合二十
四。并四角故二十八也。第二第三重尔也。都合八十四枚也。
  问曰。此图与第一钞相违如何答。彼依异说图之。此依师传图之问。何故存异说耶。答。疏云一厢六橛两边总十二橛(云云)是即于一门似有十二橛。言一厢六橛者一门之片方也。云两边总十二橛故。当知两边者于一门中而辨两边故。一门有十二橛(云云)又如亚字形(云云)然于此字一片有六折目。两边合十二也。当知如此字形者可有十二橛。是即符合两边总十二橛文也。依如是异义为治慢法者以练磨义故第一钞图之也问。若然者师传义又依何文理。今如此图耶答。即于此疏文如此之图可得心也。所谓一厢六橛者。于一门总有六橛故云尔也。两边者指中胎两边故云尔也。不言东西者理在绝言也既云四门并四角二十八枚。当知于一门有六橛故四六二十四。并四角橛故成二十八枚也。三重都并八十四枚也。亚字形出曲形相似之许也。非取字形之全体也。是即师资相承口传耳。以是义故今如此图也(云云)。
  三从皆以下。明加持真言中。皆以不动等者。如上门标并金刚橛等皆以此二明王真言随一可加持也。
  四从阿阇下。明引金刚线结界中。又分为二。初明浅行师作法。二明深行师作法。
  初中。阿阇梨正作法夜者。至第七夜。既画曼荼罗已。普睹见中胎并第一重曼荼罗。识彩画满足。然后从中胎次第竖橛引线。但其线从通门右边之厢曲而始。顺引回至通门处则止。而不可横引切也。故云阿阇梨正作法夜乃至通门处则止不须横断也。第二第三重亦如此。但不能堪者必于第三重不可有阙少也。故云若不能尔者乃至勿得阙少也。但其线至通门处随门幢竿而卷举也。故云当举线乃至使不阂头也。如此调橛五色。然后结界后者从通门可出入。从自余门不可出入。故云既结界竟乃至辄越余处也。但出入时必可诵不动真言也(云云)。
  二从若是下。明深秘师作法中。亦可周匝以线围断者。若深秘阿阇梨者。其通门处亦如自余门以线可围断也。若欲出入时观我身大日如来。成无碍自在虚空法界身。不生越线之想。随意出入无咎也。故云若是瑜伽阿阇梨乃至随意出入无咎也。六橛间回屈处者。门厢曲分量皆令均等。不可有长短。故云六橛间乃至均停也。其行道院并诸厢卫皆与中胎量正等也。故云仍须通行道乃至厢卫亦如是也。
  五从花台下。明小坛量法中。花台是灌顶处者。即是正觉坛是也。其花台与中胎藏相同。故云莲华坛规制同中胎藏八叶之藏也。其量极少十六指也。其门向大坛而开也(云云)。
  二从偈下。明诸门广狭量中。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谓第一下。明随释中。又二。初正明门广狭量。二明置二龙王。
  初中。谓第一重门厢等者。其第一重成九分。然后其中一分为门广狭量也。第二第三重亦如此次第得增广处。是故瞿醯云。凡诸方门要当中开。谓量九分。其八分者。各取四分为两边。取中一分而开为门。其出入门稍应阔作。自余诸门以白色末而作画闭。所闭者稍向外曲。或置门印而闭其门。或置护方契印(云云)故云谓第一重门乃至各得其处也。
  二从于第二下。明置二龙王中。置二龙王兄弟者。难陀兄也在厢曲南。拔难陀弟也在厢曲北。故云于第二重门乃至拔难陀在北也。余文可见(云云)。
  三从阿阇下。明深秘义中。又分为二。一依门数明深义。二就线明深义。三依门广狭明义。
  初中。若作深密释等者。言上来既依浅略释门标等竟。故次释一一秘密标帜。故云若作深秘释也。余文自可见。
  二从金刚线下。就线明深义中。金刚线即是等者。修多罗此云线。又云经。能贯线摄持三十七品等无量功德法门速令至中胎藏。故云尔也。后次其五色是标五力。即如来五智力也。此五智力摄持万善万行不令散失。故云金刚线即是乃至作法门分齐也。
  三从所以外下。依门广狭明深义中。所以外门标相等者。言门厢曲并门广狭及行道院量皆与中胎令正等者。一一法门标帜等皆与中胎净法界无量万德同一平等。为欲显无有毫末增减。故云所以外门乃至无有毫厘增减也。又第一第二第三重门次第增广者。从中胎自证之德发广大悲。从此大悲出现无量普门随类色身。譬如沙罗树王种子根茎花果次第增广甚多。故云又合所行乃至渐次而增加也(云云)。
  五从偈云略说下。明答何住三昧句中。自分为三。初明听许劝修。二明如来定。三明三昧差别。
  初中。又分为二。一明未修不堪者。二明表三昧名义。
  初中。又二。初明引牒。二明随释初引牒。自可见。
  二从此以下。明随释中。从此以下答曼荼罗等者。从此以后答何住三昧问。是即一种三昧支分。故云答曼荼罗中三昧支分也。若未修瑜伽者等者。若未入此深三昧者不作阿阇梨何以故。三昧支分不具故也。自未成。何况作他师耶。故云若未修瑜伽乃至法事不成也。
  二从经中下。明表三昧名义中。又三。初总表二种。二略明义。三明广释三昧。
  初中。经中略释三昧名义者。指略说三摩地一心住于缘之二句也。次深广说之者指广义复殊异以下文也。
  二从初略释下。明略释三昧中。谓心系缘一境而不驰散等者。就此有普门一门差别。所谓若普门行者系缘于●字本不生之一境不缘余境。一境一缘而住唯一明朗。名为等持。故禅要云。所言三摩地者更无别法。直是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名为大圆镜智。上至诸佛下至蠢动。悉皆同木无有增减。但为无明妄想客尘所覆。是故流转生死不得作佛。行者应当安心静住莫缘一切诸境。假想一圆明。初观之时如似于月。遍周之后无复方圆。唯见明朗。更无一物。亦不见身之与心。万行不可得犹如虚空。亦莫作空解。以无念等故说如虚空。非谓空想。行住坐卧一切时处。作意与不作意。任运相应无所挂碍。乃至成佛唯是一道。更无别理。此是诸佛菩萨内证之道。非诸二乘外道境界(云云)若不然者非等持。故瑜祇经云。于一散乱心此障即为便(云云)菩提心论云。一切众生本有萨埵。为贪嗔痴烦恼之所缚故(云云)故云初略释者谓心乃至一心住于缘也。若一门者。于四佛四菩萨以下三昧门中。各住一相一缘全同彼三密。复不余缘故云等持也。以如是等义故云谓心系缘一境乃至一心住于缘也。
  三从且就下。明广释三昧中。又分为二。初明交牒。二明随释。
  初中。即交牒可云。广义复殊异。大众生谛听者(云云)此中大众生者指金刚手。萨埵有三义中。愚童萨埵者众生也。是则于六道生死苦轮而忍乐修行坚持不舍义也。故是小众生也。金刚萨埵于尽空法界发最大菩提心修最大行。欲证最大果而忍乐修行坚持不舍。故云大众生也(云云)。
  二从且就下。明随释中。又分为六。一明三品观想。二明普门三昧义。三明一门入法界义。四明辨定中邪正。五明深行观解。六明结释广义难尽。
  初中。且就有相瑜伽等者。言依字印形像三密门住一缘一相不复驰散。故云有相瑜伽也。如下世间成就品等所说(云云)上谓观毗卢遮那等者指五佛瑜伽也。所谓观彼字印形像同彼三密故云尔也。中谓观文殊等者指四菩萨以下诸菩萨也。下谓观因陀等者指第三重随类普门身也。于如此等上中下诸尊圣众一一三密。一缘一相不复驰散。成一一三摩地已。从一一门得入法界海。故云且就有相瑜伽乃至皆一种入法界三昧门也(云云)。
  二从若总下。明普门义中。若总观如是普门大众等者。所谓于一心法界中。观见如此不可思议普门大众。更不异缘。是普门三昧门也。故云若总观如是乃至亦名普门世界三昧门也。
  三从如一门下。明一门义中。或但入正遍知部者指佛部也。普皆集会等者。所谓或佛部或莲华部等。于各各部中。普集各各眷属而成其部。故云或但入正遍知部乃至普皆集会为一三昧门也。余三菩萨亦尔者。指除盖障地藏虚空等三菩萨也。随行人心量等者。如此普门一门但依行者心量大小广狭而成其不同。故云随行人心量大小种种不同也。
妙印钞卷第三十三
  一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