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妙印钞卷第四

  沙门阿寂记

释入真言门住心品第一之余(经一疏一)

  四从入真下。明三密要行中。自四。一总明标三密。二明列三密名。三正明三密加持。四明引经论证(矣)
  初中。略有三事者。夫真言行者修行之方轨无量无边不可胜计。虽然今略举三密。无量方轨皆摄尽。故云略有三事也。
  二从一者下。明列三密名中。一者身密门者。理智和合之体名为身。是则可见有对之法也。复次真言行者瑜伽中所住密印名为身密也。密者如下释。门者如次上释。二者语密者。是则声经七处有言语。是则可闻无对之法也。三者心密门者集起名曰心也。是事下当广说等者。是则指具缘品以下等诸品也。所谓如密印品等说身密。如普通品等说口密。如秘密曼荼罗品等之说意密学者临文悉可识知耳。
  三从行下。正明三密加持中。以此三方便者。指三密要行也。谓身密印契。口密真言。心观念是也。依如此三密平等之加持故。转无始生死三业之罪障。速疾得见自身本有三部之圣众。故云以此三方便自净三业。是则行者加持也。亦名自身加持也。即以如来等者。依行者自净三业之泥浊故。如来三密天月浮影于行者心水。故如来三密遍法界无所不至故。行者三密遍法界。而亦无所不至。如来三密与行者三密。平等平等一相一味。离能所之相。犹如虚空。离诸相而为万法所依。譬如如意珠出生万法也。如是名为如来加持。故云尔也。既行者三密与如来三密。平等平等。遍满遍满无二无别故。如来所满足十地波罗蜜刹那成就圆满。全不经劫数。故云乃至能于此乃至诸对治行也。乃至者。一刹那一念一时一日一月一岁乃至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乃至一生终。于此中成就。故云乃至能于此生。故论云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满足地波罗蜜者十地满足义也。不复经历劫数者。非如彼他缘乘等经历三无数大劫。故云尔也。诸对治行者。以六度治六弊。以苦空无常无我治四颠倒。乃至为治八万四千尘劳说八万四千波罗蜜。如是诸显教修对治行然后成佛。今宗不如是。故云不复经历劫数备修诸对治行也(矣)。
  四从故大下。明引经论证中。又分为二。一引大品。二明引智度。
  初中。故者结前生后之言也。大品云者。彼经往生品云。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初发意时行六波罗蜜。上菩萨位。得阿毗跋地。舍利弗。有菩萨。初发意时。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法轮。与无量阿僧祇众生。作益厚已入无余涅槃。是佛般涅槃后。余法若住一劫。若减一劫。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初发意时。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与无数百千万菩萨。从一佛国。至一佛国。净佛世界(云云)以如是义故云大品云或乃至转法论也。又大般若经第七卷亦如是(云云)。
  二从龙树以下。引智度中。龙树以为等者。大论三十八释此中第一菩萨云。利根心坚未发心前。久来集诸无量福德智慧。是人遇佛闻是大乘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时行六波罗蜜。入菩萨位。得阿鞞跋致。所以者何。先集无量福德。利根心坚。从佛闻法故。譬如远行。或有乘羊而去。或有乘马而去。或有乘神通去者。乘羊者久久乃到。乘马者差速。乘神通者发意顷便到如是。不得言发意间云何得到。神通相尔。不应生疑。菩萨亦如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即入菩萨位(云云)。
  私问曰。今论意以羊马通三喻合本经三种初发意菩萨可云耶。答不尔。就三种初发意中第一菩萨。释羊马通三种不同也。
  问曰。既举テ本经三种初发意菩萨。而出三种譬。故知是可合本经三种初发意菩萨。有何意云不尔耶。答曰。今论举羊马神之譬是非喻本经三种初发意菩萨。彼本经三种中第一菩萨速疾上菩萨位得不退转。为欲释显此义故。为作利钝相对之释。论家经文外就第一初发意菩萨。释出罪多福少。福多罪少。但行清净福德三种菩萨也。以此三种菩萨合羊马通三喻也。所谓第一罪多福少菩萨喻羊乘。故论云。有菩萨。初发意初虽心好后杂诸恶。时时生念。我求佛道。以诸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久久无量阿僧祇劫。或至或不至。先世福德因缘薄。而复钝根心不坚固。如乘羊者(云云)第二福多罪少菩萨喻马乘。故论云。有人前世少有福德。利根发心。渐渐行六波罗蜜。若三若十。若百阿僧祇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乘马者必有所到(云云)第三但行清净福德菩萨喻神通乘也。故论云。第三乘神通者如上说。是三种发心。一者罪多福少(私云羊乘者)二者福多罪少(私云马乘者)三者但行清净福德。清净有二种。一者初发心时。即得菩萨道。二者少住供养十方诸佛。通达菩萨道入菩萨位。即是阿毗跋致地(云云)就本经三种中第一初发意时行六波罗蜜上菩萨位得不退转菩萨。亦分别罪多福少。福多罪少。但行清净三种菩萨。而以此三种菩萨合羊马通三喻也。
  问曰。若然者。论家不释本经第二第三菩萨欤。如何。答。释之也。问曰。云何释耶答曰。同论三十八卷。释本经第二菩萨云。次后菩萨大厌世间。世世已来常好真实恶于欺诳。是菩萨利根坚心。久集无量福德智慧。初发意时。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转法轮度无量众生入无余涅槃法住若一劫若减一劫。留化佛度众生(云云)次释本经第三菩萨云。次后菩萨亦利根心坚。久集福德。发心即与般若波罗蜜相应得六神通。与无量阿僧祇众生。共观十方清净世界。而自庄严其国(云云)是则正释本经第二第三菩萨也。故知羊马通三喻正就本经第一菩萨。分别福少福多清净三种。以此三种合羊马通三喻也。若欲广知。披论见之(云云)。
  问曰。若然者。何故疏家本经三种菩萨共不引之耶。答曰。第三菩萨非当用故不引之也。
  问曰。第三菩萨既初发心时与般若波罗蜜相应。是岂不相似真言行者初发心时与六大法界大菩提心相应耶。若所望不定。故不引之。彼菩萨虽利根。不如第一第二菩萨。故取胜不举劣也。
  问曰。若然者疏家意以神通乘之喻合何菩萨耶。答曰。合本经第一第二菩萨也。
  问曰。若然者。本论合第一菩萨。何匆相违于本论文耶答曰。本论文虽喻第一菩萨。随义转用合第一第二菩萨。有何不可耶。所以然者。劣第一菩萨既合神通乘。胜第二菩萨。岂不喻神通乘耶。故疏家存此意。随义转用合第一第二两种菩萨也。
  问曰。若然者。疏家意以羊马通三喻。合何等菩萨耶。答曰。喻顿渐超三种之人也。
  问曰。若然者云何喻耶。答曰。以羊乘马乘。喻经无数大劫修对治行菩萨。然此中有退有不退。以有退合羊乘。以不退合马乘也。次以神通乘喻超顿二种菩萨。所谓疏所引大品所说两种菩萨也。此中初发心时即上菩萨位得不退转者。是超机也。次初发心时即得无上菩提便转法轮者。是顿机也。
  问曰。以羊马通如次可喻渐超顿。何故以羊马二喻合渐机。以神通一喻合超顿二机耶。答云。本论释马乘喻云。有人前世少有福德。利根发心。渐渐行六波罗蜜。若三若十若百阿僧祇劫得阿耨菩提。知乘马者必有所到(云云)此文经三无数大劫次第升进机也。然今所言超机者。全非经历劫数次第升进之人。虽不及顿机。必于一生之间超登初地乃至十地等也。故以马乘犹喻渐机。不合超机也。
  问曰。若然者何名顿机。何名超机渐机耶答曰。顿机者。若得阿阇梨教授时。即安住如实净菩提心。直证毗卢遮那位。名为顿机。论所言上根上智之人不超于座三摩地现前是也。次超机者。就此有种种不同。或有从异生羝羊超越第二第三住心至第四住心之者。或有从第一住心乃至超越第八第九住心至秘密庄严之者。或有从第二住心超越八种住心至初发净菩提心之者。自余七种住心超越亦如是。或有从初发净菩提心超越二地三地乃至十地至第十一地之者。二地以上超越。准之可知。或有超一位二位乃至十地之者。如是有大超。有小超。或有大之超。或又于一位中有始中终故。有从始生超中心至终心之者。如此无量无边。其相不可胜计也。是等名为超机也。次渐机者。或异生羝羊为初。乃至第四第五住心等为初。不乱次第升进之道。名为渐机也。如是三种机中。以超顿二机为教元意。所谓神通乘也。复次神通乘譬顿机。以马乘譬超机。以羊乘譬渐机。是又一意也。则此经深旨者。更无别事。唯以直入直满。初心即极。发心即到之旨为深旨故。经云如实知自心。疏云住此乘者初发心时即成正觉不动生死而至涅槃。又云一切众生色心实相。从本际已来。常是毗卢遮那平等智身。非是得菩提时强空诸法使成法界也。又云如是加持受用身即是毗卢遮那遍一切身。遍一切身者即是行者平等智身。是故住此乘者。以不行而行。以不到而到。而名为平等句。一切众生皆入其中。而实无能入者无所入处。故名平等(云云)凡于今宗或谈两部各别之旨。或说两部不二之旨。或说两部不二而二之旨。如是等虽有众多教门。不出发心即到直入直满之旨。是名曰神通乘教。故云则此经深旨也。
  问曰。若尔者。顿渐超三机事有何文证立此义耶。答曰。疏第六云。又入此深玄色者。即是如来自证中胎藏。而诸众生有渐入者。有超升者。有顿入者。然其所趣毕竟同归。故云一切内深玄也(文)上来已释题目毕而已。
  大文第二从经云下。明序分中。自分为二。初明通序。二明别序(矣)。
  初明通序中。又分为六。初明引经总牒。二明五字义。三明辨通序有无。四明教主。五明住处。六明妙眷属(矣)初明引经总牒。自可见。
  二从经初五下。明五字义中。又分为六。初明如是义。二明我义。三明闻义。四明一义。五明时义。六总明五字义(矣)。
  初明如是义者。是则同诸经例举信成就也。就此人师解释甚虽多。且举金萨龙猛之解释。以为指南。所谓理趣释云。如是者所谓结集之时所指是经也。我闻者盖表亲从佛闻。一时者当说经之时(云云)已上且就浅略而为释也。大论第一释如是我闻一时义中云。问曰。诸佛经何故初称如是语。答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如是者即是信也(云云)今此中。佛法者。通指大小权实佛教以为佛法。故知从释迦如来成正觉以来。始从花严终至涅槃所说八万四千说教。皆悉以信力为能入道。是故五根中以信根为最初。五力中以信力置前首也。故智度云。若心有信清净。是人能入佛法。若无信此人不能入佛法(云云)显教既如此。何况真言密教殊以信心为能入故。地位名为信解地。机根名曰信力坚固者。明知显密诸教非信力坚固者无到清凉池。爰以诸经初必先举信成就也。所谓智度云。如是者即是信也。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信者言是事如是。譬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无信人亦如是(云云)此文意有信人受知识之教化。空有随时即运用。不堕断常等邪见。屈申任意最自在。卷舒叶思住中道。譬如百练纯金表里自在。犹如有手人任意取宝玉。不信人不尔。不信法不信人。一切不能信受其言。譬如矿石甚难治。犹似无手人不能取宝玉。故智度云。经中说信为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若无手不能有所取。有信人亦如是。入佛法无漏根力觉道禅定宝山中。自在所取。若无信空无所得。佛自念言。若人有信。是人能入我大法海中。能得沙门果。不空剃头染衣。若无信。是人不能入我法海中。如枯树不生花实。不得沙门果。虽剃头染衣读种种经能难能答。于佛法中空无所得(云云)此文意谓。虽入昆仑山。无手人无裹金玉。虽望摩梨山。复无手莫荷栴檀。无信人亦如是。适虽入三密修行人昆仑山。无信力坚固之手故。不能取无尽宝藏之金玉。希虽望六大四曼之摩梨山。无信根成就之手故。不能荷功德薰修之栴檀。故知不信者为人中之牛。为栴檀中之伊兰。为金玉中之瓦砾。为醍醐中之臭物。所以然者。佛法甚深故。非信力坚固者。敢无进入也。即如法花云。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破法不信故堕于三恶道(云云)言开三显一之妙法难解。一心三观之秘说难入。故五千上慢不信。懈怠起座而去。世尊识机根未熟。作而不制止之说。身子见枝叶已去致纯有贞实之唱。十界皆成之法花。犹舍不信之者。何况隔历不融之诸教。岂摄无信之族乎。又大论云。复次佛法深远。更有佛乃能知。人有信。虽未作佛。以信力故能入佛法。如梵天王请佛初转法轮。以偈请曰。
  阎浮提先世 多诸不净法
  愿开甘露门 说诸清净道
  佛以偈言。
  我法甚难得 能断诸结使
  三有爱着心 是人不能解
  天王白佛。大德世界中。智有上中下。善软直心者易可得度。是人若不闻法者。退堕诸恶难中。譬如水中莲华有生有熟。有水中未出者。若不得日光则不开。佛亦如是。佛以大慈悲怜愍众生。故为说法。佛念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法。皆度众生为说法。我亦应尔。如是思惟竟。受梵天王等请说法。以偈答曰。
  我今开甘露味门 若有信者得欢喜
  于诸人中说妙法 非恼他故而为说
  佛此偈中。不说布施人得欢喜。亦不说多闻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人得欢喜。独说信人。佛意如是。法第一甚深微妙。无量无数不可思议。不动不猗不着无所得法。非一切智人则不能解。是故佛法中信力能初入。非布施持戒等能初入佛法。如偈言。
  世间人心动 猗着福爱果
  而不好福田 求有不求灭
  先闻邪见法 心着而深入
  我是甚深法 无信云何解(云云)
  已上文意。终以六度等一切功德万行。而不言入佛法甚深大海。唯偏以坚固信力。能入无上大法王之海中。譬如以布囊渡大海。非信者谁能渡耶。入佛法深海亦如是。非信力之布囊者。何能得入。故法花经云。
  甚深微妙法 难见难可了
  除诸菩萨众 信力坚固者
  如是诸人等 其力所不堪
  又云。
  又告舍利弗 无漏难思议
  甚深微妙法 我今已具得
  唯我知是相 十方佛亦然
  舍利弗当知 诸佛语无异
  于佛所说法 当生大信力(文)
  又云。
  法王无上尊 唯说愿勿虑
  是会无量众 有能敬信者
  又云。
  止止不须说 我法妙难思
  诸增上慢者 闻必不敬信
  又云。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文)又云。若人信归佛为说实相印(云云)如是等经文中。唯嫌不信之人。未简悭贪破戒等。明知大小权实诸佛法中。以不信之人为大怨敌也。所以然者。不信知识明师之教故。不信佛不信法不信僧。既不信三宝境故。不信善恶因果。不信善恶因果故。放逸无惭而恣作诸恶。恣作诸恶故堕三恶道中。当受无量重苦无有出期。故大论云。提婆达多弟子俱迦离等。无信法故堕恶道中。又法华经云。破法不信故。堕于三恶道(云云)。
  问曰。有何因缘故得不信果报耶。答曰。依放逸无惭之罪业故得此恶报也。故法华经云。舍利弗。当知钝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云云)智度云。先闻邪见法心着而深入。我是甚深法无信云何解(云云)。
  问曰。何为信心坚固相耶。答。敬受法之师如佛世尊。重传持之法如甘露味。即其相也。故智度云。专视听法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踊跃闻法心悲喜。如是之人应为说(云云)即是为如是信力义也。又如是者。智度云。如是义在佛法初。现世利后世利涅槃利。谓利根大信为大力。复次一切诸外道出家心念。我法微妙第一清净。如是人自叹所行法毁呰他人法。是故现世斗诤相打。后世堕地狱。受种种无量苦。如偈说。自法爱染故。毁呰他人法。虽持戒行人不脱地狱苦(云云)又同论引筏喻经云。汝等若解我筏喻法。是时善法应弃舍。何况不善法。以是故佛法初称如是。佛意如是。我弟子无爱法无染法无朋党。但求离苦解脱。不戏论诸法相(云云)此文意佛离一切执着我慢。离诸斗诤戏论二法分别故。不着善法不着恶法。不著有不着无。离自他彼此差别。一切无著也。故无赞自法而毁他法。是即如来世尊如是义也。今引智论等明如是义毕。今经如是义亦如此。非信根清净上根上智人。不能信六大瑜伽之妙境三密相应之本源。不信故不解。不信不解。何升初法明道位耶。故初置如是之信成就也(矣)。
  二明我义中。我者金萨自称流布之语也。
  问曰。显密诸教皆悉离我离我所。如何金刚萨埵称我耶。答。佛法中离我我所虽无相。而有无相法界之真我。是即大我之自称也。非彼外道凡夫之小我也。即智度云。问曰。若佛法中言一切法空无有我。云何佛经初言如是我闻。答曰。佛弟子等虽知无我。随俗法说我。非实我也。譬如以金钱买铜钱人无笑者。何以故卖买法应尔故。言我者亦如是。于无我法中而说我。随世俗故不应难。如天问经中偈说。
  阿罗汉比丘 诸漏已永尽
  于最后边身 能言吾我不
  佛答曰
  阿罗汉比丘 诸漏已永尽
  于最后边身 能言有吾我(云云)
  复次于语有三种。所谓邪语慢语名字语也。凡夫人有三种。佛弟子有二种语。佛唯有一种语也。故智度云。世界语言有三根本。一者邪。二者慢。三者名字。二种不净。一切凡夫三种语邪慢名字。见道学人二种语。慢名字语。诸漏尽人用一种语名字。内心虽不违实法。而随世界人共传是语。故除世邪见顺俗无诤(云云)言约凡夫学无学判三种语也。然佛并无学虽无二种言语。随顺世界故有名字语。今亦如是。虽离吾我而有无相法界名字。故称我无咎。是则●字字义也。于此字具阿字义。谓最初点是也。又音有阿音。是即自性天然之理本有净菩提之体也。所谓●字名不可得也。以不可得故即入本不生际也。又名者三种世间诸法一一名字是也。然此一一名字各各假名入阿字本不生义。故假名即实体。实体者即一切众生色心实相。色心实相者六大法界是也。故离此名字全无别实体也。故知诸佛菩萨离我我所。而有无相大我之名字也。又我者。梵云怛摩此云我。怛如如义。摩大空义也。言东金如南宝。南宝如东金。西莲如北羯。北羯如西莲。如是如如同一体为毗卢遮那大空体。故经金刚即宝光。莲华即羯磨。如如同一体。即此身五佛(云云)故知今我者五智圆满无相法界大我也。所谓法界通领大摩醯首罗自在王也。大师言。摩字门一切诸法吾我不可得故。是故名实义。所谓我有二种。一人我二法我。人谓四种法身。法谓一切诸法。从一法界一真如一菩提。乃至八万四千不可说不可说微尘数法是。四种法身虽其数无量。而体则一相一味无此无彼。既无彼此宁有吾我。是则遮情实义。此处则金刚已还四种行人等。希兮夷兮。如聋如盲。绝之又绝远之又远。四句不及六通亦挫。是名绝言之实义。经云。摩字者大日之种子(云云)即知一切外道凡夫。虽计我我所。而未证实义。唯有大日如来。于无相中而得大我之体。如心王如来于无相中而得大我故。心数诸尊于无相中而证大我之体。与心王毗卢遮那无二无别。是则表德实义。故今金刚萨埵于无相法界中而得大我故。称曰我耳。
  三明闻义中。闻者从上智听闻故云闻。复次多因缘和合故有闻也。智度曰。云何闻用耳根闻用耳识闻用意识闻耶。若耳根闻。耳根无觉知故不应闻。若耳识闻耳识亦不能闻。何以故先五识识五尘。然后意识识。意识不能识现在五尘。唯识过去未来五尘。若意识能识现在五尘者。盲聋人亦应识声色。何以故意识不破故。答曰。非耳根能闻声。亦非耳识亦非意识。是闻声事从多因缘和合得闻声生。不得言一法能闻声。何以故耳根无觉故不应闻声。识无色无对无处故亦不应闻声。声无觉亦无根故不能知声。尔时耳根不破。声在可闻处欲闻。忆是事情尘意和合故耳识生。随耳识即生意识。能分别种种因缘得闻声。以是故不应作是难。虽闻声。佛法中亦无有一法能作能见能知。如偈说。
  有业亦有果 无作业果者
  此第一甚深 是法佛所说
  虽空亦不断 相续亦不常
  罪福亦不失
  如是佛法。略说闻法竟(已上论文)言耳根独不闻声。耳识独不闻声。意识独不闻声。根尘识和合故得闻声。然无相法界中无有声尘。无有声尘故无有能闻。故能所分绝。虽能所分绝。而能所不失。故离断常一异。无闻而闻也。
  四明一义者。所言一者。是则非待百千万亿乃至无量之一。即三世常恒超越三时之一也。实虽非一二三等。为顺世俗谛故。且云一也。故论云。问曰。佛法中数等法实无。众入界所不摄故。何以言一时。答曰。随世俗故有一时。如画泥木等作天像。念天故礼拜无咎。说一时亦如是。虽实无一时随俗说一时无咎。问曰。不应无一时。佛自说言。一人出世间多人得乐。是者何人。佛世尊也。亦如偈说。
  我行无师保 志一无等侣
  积一行得佛 自然通圣道
  如是等佛处处说一。应当有一(云云)
  五明时义者。所谓时者。就梵语有二种别。所谓迦罗与三摩耶也。迦罗是外道凡夫等所用。三世定判时也。三摩耶是诸世尊等所用。三世假名时也。然今所言时者。非迦罗之时。即是三昧耶之时也。所以然者。超越三时常恒三世之一时故也。夫以本源内证之说法。离诸时分而不动不变也。何论时分耶。故智度云。问曰。天竺说时名有二种。一名迦罗。二名三摩耶。何以不言迦罗而言三摩耶。答曰。若言迦罗俱亦有疑。问曰。轻易说故应言迦罗。迦罗二字三摩耶三字。重语难故。答曰。除邪见故。说三摩耶不言迦罗(云云)论文云。有人言。一切天地好丑皆以时为因。如时经中偈说。
  时来众生熟 时至则催促
  时能觉悟人 是故时为因
  世界如车轮 时变如轮转
  人亦如车轮 或上而或下
  更有人言。虽天地好丑一切物非时所作。然时是不变因。是实有时法。细故不可见不可知。以花果等故可知有时。往年今年久近迟疾。见此相。虽不见时可知有时。何以故见果知有因故。以是故有时法。时法不坏故常。答曰。如泥丸是现在时。尘土是过去时。瓶是未来时。时相常故。过去时不作未来时。如经书法。时是一物。以是故过去时不作未来时。亦不作现在时。虽过去。过去时中亦无未来时。以是故无未来时。现在时亦如是。问曰。汝受过去尘土时。若有过去时。必应有未来时。以是故实有时法。答曰。汝不闻我先说未来时瓶。过去时尘土。未来时不作过去时。未来时相中。是未来时。云何名过去时。以是故过去时亦无。问曰。何以故无时。必应有时。现在有现在相。过去有过去相。未来有未来相。答曰。若尔一切三世时有自相。应尽是现在时。无过去未来时。若有未来不名未来。应名已来。以是故是语不尽。问曰。过去时未来时。非现在相行。过去时过去相行ナリ。未来时未来相行。以是故各各法相有时。答曰。若过去过去。则破过去相。若过去不过去则无过去相。未来时亦如是。以是故时法不实。云何能生天地好丑及花果等诸物。如是等种种除邪见故。不说迦罗时说三摩耶。见阴界入生灭。假名为时。无别时。所谓方时离合一异长短等亦如是。凡人心着。谓是实有法。以是故除舍世界名字语言法。问曰。若无时云何听时食。遮非时食。是戒。答曰。我先已说。世界名字法有时非实法。汝不应难。亦是毗尼中结戒法。是世界中实。非第一实法相。吾我法相实不可得故。亦为众人嗔呵故。亦欲护佛法使久存定弟子礼法故。诸三界世界结诸戒。是中不应求有何名字等何者相应何者不相应。何者是法如是相。何者是法不如是相。是以故是事不应难。问曰。非时食时药时衣。何以不言三摩耶而说诃罗。答曰。此毗尼中说。白衣不得闻。外道何由得闻而生邪见。余是通闻。故说三摩耶。三摩耶者假名。令其不生邪见。又佛法中多说三摩耶少说柯罗。少故不应难。略说如是我闻一时五字别义竟(已上论文)上来文虽广多。一一皆诠要故具引之。此中有人者指时外道伴类。是即先举外道之见为问难之端。以佛法之意为正答之言也。
  问曰。此中如是我闻一时五字别义竟(云云)然者应云六字别义。何故云五字耶。答五字者如是两言合为一句故云尔也。已上依智度第一。略释五字别义竟。
  六总明五字义者。从此已下依同论第二。总释如是我闻义。故论第二云。如是我闻今当总说。问曰。若诸佛一切智人自然无师。不随他教不受他法。不用他道不从他闻而说法。何以言如是我闻。答曰。如汝所言。佛法非但佛口说。是一切世间真实善语。微妙好语皆出佛法。如佛毗尼中说。何者是佛法。佛法有五种人说。一者佛自口说。二者佛弟子说。三者仙人说。四者诸天说。五者化人说(已上论文)此中化人说者。如帝释变化成鬼神说一偈等。仙人说者如阿私仙等。佛弟子说者。如目连须菩提等。诸天说者如梵释四王等各说其誓愿旨趣等。如是等四种说。相应佛意故。佛印可故。名为佛经。若无印可不名为佛说也。即如智度引释提桓因得道经云。
  诸世善语 皆出佛法 善说无失
  无过佛语 余处虽有 善无过语
  一切皆是 佛法之余 诸外道中
  设有好语 如虫食木 偶得成字
  初中下法 自共相破 如铁出金
  谁当信者 如伊兰中 牛头梅檀
  如苦种中 甘善美果 设能信此
  是人则信 外经书中 自出好语
  诸好语宝 皆从佛出 如栴檀香
  出摩梨山 除摩梨山 无出栴檀
  如是除佛无出语宝(已上论文)
  此文意谓。一切世间诸善言好语皆悉自佛法中出。诸外道等无此义故。取譬于伊铁苦种等也。
  问曰。如是我闻者。为佛之听许。为当经家之语。云何。答佛听许。非经家之语也。
  问曰。有何等诚证。作如是说耶。答曰。依大论等立此义也。
  问曰。若尔出在何文耶。答曰。论第二云。如是我闻。是阿难等佛大弟子辈说。入佛法相故名为佛法。如佛般涅槃时。于俱夷那竭国萨罗双树间。北首卧将入涅槃。尔时阿难亲属爱未除未离欲故。心没忧海不能自出。尔时长老阿泥卢豆语阿难。汝守佛法藏人。不应如凡人自没忧悔。一切有为法是无常相。汝莫愁忧。又佛手付汝法。汝今愁闷失所犯事。汝当问佛。佛涅槃后我当云何行道。谁当作师。恶口事匿云何共住。佛经初首作何等语。如是种种未来事应问佛。阿难闻是事。闷心少醒得念道力助。于佛未后卧床边。以此事问。佛告阿难。若今现前。若我过去后。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云何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于是比丘观内身。常念一心智慧勤修精进除世间贪爱。外身观亦如是。受心法念处亦复如是。是名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从今日解脱戒经即是大师。如解脱戒经说。身业口业应如是行。车匿比丘我涅槃后。如梵法治。若心濡复者。应教删陀迦旃延经。即可得道。我三阿僧祇劫所集法宝藏。是藏初应作是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方某国土某处林中。何以故过去诸佛经初皆称是语。未来诸佛经初亦称是语。现在诸佛未后般涅槃时。亦教称是语。今我般涅槃后。经初亦应称如是我闻一时。是故当知是佛所教。非佛自言如是我闻。佛一切智人自然无师。故不应言我闻。若佛自说如是我闻有所不知者。可有此难。阿难问佛。佛教是语。是弟子所言如是我闻我无有咎(已上论文)此中意谓。欲佛入灭之时。阿难沈别离苦海。能不觉悟先后故。阿泥卢豆劝阿难未来种种事令奉问如来。所谓云何行道。谁当作师。恶口车匿云何共住。佛经初作何等语(云云)佛即答阿难言。依止正法应行道。以波罗提木叉应为师。恶口车匿。以默摈应对治。诸经初语应称如是我闻等令答阿难也。又论云。复次欲令佛法久住世间故。长老摩诃迦叶等诸阿罗汉。佛初何处说法说何等法。阿难答。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波罗奈国仙人鹿林中。为五比丘说是苦圣谛。我本不从他闻。法中正忆念得眼智明觉。是经是中应广说。如集法经中说。佛入涅槃时。地六种动。诸河反流。疾风暴发黑云四起。恶雷掣电雹雨骤(崇瘦反)堕。处处星流。师子恶兽哮吼唤呼。诸天世人皆大号啕(哭也)诸天人等皆发是言。佛取涅槃一何疾哉。世间眼灭。当是时间。一切草木药树花叶一时割裂。诸须弥山王尽皆倾动。海水波扬。地大震动。山崖崩落诸树摧折。四面烟起甚大可畏。陂池江河尽皆浇浊。惠星昼出诸人啼哭。诸天女等噢吚哽咽涕泪交流。诸学人等默然不乐。诸无学人念有为诸法一切无常。如是天人夜叉罗刹揵闼婆甄陀罗摩睺罗伽及诸龙等皆大忧愁。诸阿罗汉度老病死海。心念言。已度凡人恩爱河。老病死券已裂破。见身箧中四大蛇。今入无余灭涅槃。诸大阿罗汉各各随意。于诸山林流泉溪谷。处处舍身而般涅槃。更有诸阿罗汉。于虚空中飞胜而去。譬如雁王。现种种神力。令众人心信清净。然后般涅槃。六欲天乃至遍净天等。见诸阿罗汉皆取灭度。各心念言。佛日既没。种种禅定解脱智慧弟子先亦灭度。是诸众生有种种淫怒痴病。是法药师辈今疾灭度。谁当治者。无量智慧大海中生弟子莲华今已干枯。法树摧折法云散灭。大智象王既逝。象子亦随去。法商人过去。从谁求法宝。如偈说。
  佛已永寂入涅槃 诸灭结众亦过去
  世界如是空无智 痴冥遂增智灯灭
  尔时诸天礼摩诃迦叶足说偈言。
  耆年欲恚慢已除 其形譬如紫金柱
  上下端严妙无比 目明清净如莲华
  如是赞已。白大迦叶。仁者和不。佛法船欲破。法城欲颓。法海欲竭。法幢欲倒。法灯欲灭。说法人欲去。行道人渐少。恶人力转盛。当以大慈建立佛法。尔时大迦叶心如大海澄静不动。良久而答。汝等善说。实如所言。世间不久无智盲冥。于是大迦叶默然受请。尔时诸天礼大迦叶足。忽然不现各自还去。是时大迦叶思惟。我今云何使是三阿僧祇劫难得佛法而得久住。如是思惟竟。我知是法可使久住。应当结集修妒路阿毗昙毗尼作三法藏。如是佛法可得久住。未来世人可得受行。所以者何。佛世世勤苦慈愍众生故。学得是法为人演说。我曾亦应承用佛教宣扬开化。是时大迦叶作是语竟。住须弥山顶挝铜揵椎。说此偈言。
  佛诸弟子 若念于佛
  当报佛恩 莫入涅槃
  是揵椎音。大迦叶语声。遍至三千大千世界。皆悉闻知。诸有弟子得神力者。皆来集会大迦叶所。尔时大迦叶告诸会者。佛法欲灭。佛从三阿僧祇劫。种种勤苦慈愍众生学得是法。佛般涅槃已。诸弟子知法持法诵法者。皆亦随佛灭度。法今欲灭。未来众生甚可怜愍。失智慧眼愚痴盲冥。佛大慈悲愍伤众生。我曹应当承用佛教。须待结集经藏竟随意灭度。诸来众会皆受教住。尔时大迦叶选得千人。除善阿难。尽皆阿罗汉得六神通。得共解脱无碍解脱。悉得三明禅定自在。能逆顺行诸三昧皆悉无碍。诵读三藏知内外经书。诸外道家十八种大经尽亦读知(乃至)大迦叶入禅定以天眼观。今是众中谁有烦恼未尽应遂出者。唯有阿难一人不尽。余九百九十九人。诸漏已尽清净无垢。大迦叶从禅定起。众中手牵阿难出言。今清净众中结集经藏。汝结未尽不应住此。是时阿难渐耻悲泣而自念言。我二十五年。随侍世尊供给左右。未曾得如是苦恼。佛实大德慈悲含忍。念已白大迦叶言。我能有力不久可得道。但诸佛法阿罗汉不得供给左右使令。以是故我留残结不尽断耳。大迦叶言。汝更有罪。佛意不欲听女人出家。汝殷勤劝请佛听为道。以是故佛之正法五百岁而衰微。是汝突吉罗罪。阿难言。我怜愍瞿昙弥。又三世诸佛皆有四部众。我释迦牟尼佛云何独无。大迦叶复言。佛欲涅槃时。近俱夷那竭城脊痛。四叠沤多罗僧敷。卧语汝言。我须水。汝不供给。是汝突吉罗罪。阿难答言。是时五百乘车截流而渡令水浑浊。以是故不取。大迦叶复言。正使水浊。佛有大神力。能令大海浊水清净。汝何以故不与。是汝之罪。汝去作突吉罗忏悔。大迦叶复言。佛问汝。若有人四神足好修。可住寿一劫若减一劫。佛四神足好修。欲住寿一劫若减一劫。汝点然不答。问汝至三。汝故默然。汝若答佛。佛四神足好修应住一劫若减一劫。由汝故令佛世尊早入涅槃。是汝突吉罗罪。阿难言。魔蔽我心。是故无言。我非恶心而不答佛。大迦叶复言。汝与佛叠僧伽梨衣以足踏上。是汝突吉罗罪。阿难言。尔时有大风起无人助。我捉衣时风吹来堕我脚下。非不恭敬故踏佛衣。大迦叶复言。佛阴藏相般涅槃后以示女人。是何可耻。是汝突吉罗罪。阿难言。尔时我思惟。若诸女人见佛阴藏相者。便自羞耻女人形。欲得男子身。修行佛相种福德根。以是故我示女人。不为无耻而故破戒。大迦叶言。汝有六种突吉罪。尽应僧中悔过。阿难言诺。随长老大迦叶及僧所教。是时阿难长跪合掌。偏袒右肩脱革履。六种突吉罗罪忏悔。大迦叶于僧中手牵阿难出。语阿难言。断汝漏尽然后来入。残结未尽汝勿来也。如是语竟便自闭门(乃至)阿难思惟诸法求尽残漏。其夜坐禅经行殷勤求道。是阿难智慧多定力少。是故不即得道。定智等者乃可速得。后夜欲过疲极偃息。却卧就枕。头未至枕廓然得悟。如电光出时暗者见道。阿难如是入金刚定。破一切诸烦恼山。得三明六神通共解脱。作大力阿罗汉。即夜到僧堂门敲门而唤。大迦叶问言。敲门者谁。答曰。我是阿难。大迦叶言。汝何以来。阿难言。我今夜得尽诸漏。大迦叶言。不与汝开门。汝从门籥孔中来。阿难答言。可尔。即以神力从门籥孔中入。礼拜僧足忏悔。大迦叶莫复见责。大迦叶手摩阿难头言。我故为汝使汝得道。汝无嫌恨。我如是以汝自证。譬如手画虚空无所染着。阿罗汉心亦如是。一切法中得无所著。复汝本坐。是时僧复议言。憍梵钵提已取灭度。更有谁能结集经藏。长老阿泥卢豆言。是长老阿难。于佛弟子常侍近佛。闻经能持佛常叹誉。是阿难能结集经藏。是时长老大迦叶摩阿难头言。佛嘱累汝令持法藏。汝应报佛恩。佛在何处最初说法。佛诸大弟子能守护法藏者皆以灭度。唯汝一人在。汝今应随佛心怜愍众生。故集佛法藏。是时阿难礼僧已坐师子座。时大迦叶说此偈言。
  佛圣师子王 阿难是佛子
  师子座处坐 观众无有佛
  如是大德众 无佛失威仪
  如空无月时 有宿而不严
  汝大智人说 汝佛子当演
  何处佛初说 今汝当布现
  是时长老阿难一心合掌。向佛涅槃方。如是说。
  佛初说法时 尔时我不见
  如是展转闻 佛在波罗奈
  佛为五比丘 初开甘露门
  说四真谛法 苦集灭道谛
  阿若憍陈如 最初得见道
  八万诸天众 皆亦入道迹
  (已上论文)右广引之者。依为教法出兴之缘由悉引之。此偈中。如是展转闻者。阿难奉随从佛二十五年也。故不听闻鹿苑之说教。唯展转闻之。故云佛初说法时。尔时我不见如是展转闻也。又论云。大迦叶语阿难。从转法轮经至大般涅槃。集作四阿含。增一阿含。中阿含。长阿含。相应阿含。是名修妒路法藏。诸阿罗汉更问。谁能明了集毗尼法藏。皆言。长老忧波利。于五百阿罗汉中持律第一。我等今请。即请言。起就师子座处坐说。佛在何处初说毗尼结戒。忧波利受僧教。师子座处坐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舍离。尔时须邻那迦兰陀长者子初作淫欲。以是因缘故结初大罪。二百五十戒义。作三部七法八法比丘尼增一忧波利问杂部善部。如是等八千部作毗尼藏(已上论文)此中意明持律第一优波利结集戒藏。又论云。诸阿罗汉等复思惟。谁能明了集阿毗昙。念言。长老阿难。于五百阿罗汉中解修妒路义第一。我等今请。即请言。起就师子座处坐。佛在何处初说阿毗昙。阿难受僧教。师子座处坐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婆提城。尔时佛告诸比丘。诸有五怖五罪不除不灭。是因缘故此生中身心受无量苦。复后世堕恶道中。诸无此五怖五罪五怨。是因缘故今生种种身心受乐。后世生天上乐处。何等五怖应远。一者杀生。二者盗。三者邪淫。四者妄语。五者饮酒。如是等名为阿毗昙。作竟广说五戒(已上论文)此中意明多闻第一阿难结集修多罗藏也。又论云。问曰。八干度阿毗昙六分阿毗昙等从何处出。答曰。佛在世时法无违错。佛灭度后。初集法时亦如佛在。佛后百年阿输迦王。作般阇于瑟大会。诸大法师论议异故。有别部名字。从是以来展转。至性迦旃延婆罗门道人。智慧利根尽读三藏内外经书。欲解佛法故。作发智经八干度。初品是世门第一法。后诸弟子。为后人不能尽解八干度故。作鞞婆沙。有人言。六分阿毗昙中。第三分八品之名分别世处分。是目揵连作。六分中初分八品四品。是婆须密菩萨作。四品是罽宾阿罗汉作。余五分是诸论议师所作有人言。佛在时舍利弗解佛语故作阿毗昙。后犊子道人等诵读。乃至今名为舍利弗阿毗昙。摩诃迦旃延。佛在时。解佛语作蜫勒乃至今行于南天竺。诸论议师皆是广解语故(乃至)如是等分别一切法亦名阿毗昙。阿毗昙三种。一者阿毗昙身及义。略说三十二万言。二者六分。略说三十二万言。三者蜫勒略说三十二万言。是为阿毗昙。略说如是我闻总义竟(已上论文)此中意佛入涅槃后诸弟子等明作集阿毗昙也。从上已来依大论等释如是我闻一时五字义毕。就今宗明义可有浅深二义。所谓浅略分者。如理趣释云。如是者所谓结集之时所作是也。我闻者盖表亲从佛闻也。时者当说经之时(云云)若就深秘明义。如是我闻者是则本有常恒自然法尔之唱也。一时者三世常恒超越三时之一时也。
  问曰。今疏言初五义者是应通序五义。何指如是我闻一时义云五义耶。答。大论明说故。问曰。云何明说耶。答。大论第一明如是我闻一时已结云五字别义竟(云云)明知初五义者云如智度中故。疏家意任龙树所判指如是我闻一时云初五义也。但论云五字别义。疏云五义。是则聊有意。所谓彼智论第一卷释如是我闻一时之别义。第二卷释如是我闻一时之总义故。论言五字别义毕者。第一卷释彼五字别义毕之下文也。然第二卷又释彼总义也。故今若言五字别义者。唯限一卷别义不可通二卷总义。故疏家为兼显第一第二总别两义故。略字别两言但言五义也。广明之言正指彼论第二也。有论明白也。要览之人披论明知而已。
妙印钞卷第四

  (御本云)元德二年(庚午)润六月六日加点了。沙门阿寂(六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