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机】 (术语)常曰根机,机缘等。本来自己之心性有之,为教法所激发而活动之心动也。玄义六上曰:“机有三义:一者机是微义。故易云:机者动之微,吉之先现。又阿含云:众生有善法机,圣人来应也。众生有将生之善,此善微微将动,而得为机。(中略)如弩有可发之机,故射者发之,发之箭动,不发则不前。众生有可生之善,故圣应则善生,不应则不生,故言机者微也。二者古注楞迦经云:机是关义。何者众生有善有恶?关圣慈悲,故机是关义也。三者机是宜义,如欲拔无明之苦,正宜于悲。欲与法性之乐,正宜于慈。故机是宜义也。”会本文句记十一曰:“问:机器何别?答:虽并从譬,各有一意。机论可发,器语堪任。”又契合真理之机关。大明录曰:“文义俱明者谓之理,忘言独契者谓之机。”

  【鸡毒】 (地名)天竺也。与贤豆,身毒等同。

  【饥饿地狱】 (界名)十六游增地狱之一。见三藏法数四十五。

  【鸡峰】 (地名)鸡足山也。

  【机感】 (术语)众生有善根之机,而感佛也。又众生有善根之机,故佛感应之也。探玄记一曰:“机感相应,有形言现。”释签一之一曰:“机感相应得益。”文句一上曰:“机成致感,逮得己利。”

  【机根】 (术语)众生之根性,性质也。二教论上曰:“文随执见隐,义逐机根现。”

  【积功】 (杂语)积累功德也。法华经提婆品曰:“难行苦行,积功累德。”

  【鸡狗戒】 (术语)天竺之外道,有奉鸡戒狗戒者。鸡戒者,终日一足而立也。狗戒者,啖人之粪也。见“苦行”条附录。

  【机关】 (术语)谓禅门之宗匠,以古则公案一喝一棒,接得学人也。七帖见闻一末曰:“神智云:宗门立理致机关二门,教化机缘。”

  【机关木人】 (譬喻)喻五蕴之假者。智度论六曰:“都无有作者,是事是幻耶?为机关木人,为是梦中事。”

  【鸡贵】 (地名)高丽国之别名。寄归传一曰:“鸡贵者,西方名高丽国。为俱俱吒医设罗Kukkuteśrara。俱俱吒是鸡,医设罗是贵,西方传云:彼国敬鸡,神而所尊,故戴翎羽,而表饰矣。”

  【机见】 (术语)依众生之机而感见佛也。宗镜录二十一曰:“他受用及变化二土,正证于前。相似名同,而随机见异。”

  【机教】 (术语)众生之机与佛之教也。二者必可相应者。文句一上曰:“若应机设教,教有权实浅深不同。”华严玄谈四曰:“约佛虽则一音,就机差而教别。”

  【饥馑灾】 (杂语)中劫末所起小三灾之一。俱舍论十一曰:“小三灾中劫末起。三灾者:一刀兵,二疾疫,三饥馑。(中略)中劫末十岁时人,亦具如前诸过失故,天龙忿责,不降甘雨。由是世间久遭饥馑,既无支济,多分命终。”

  【积聚】 (术语)心六义之一。见“心”条。

  【积聚精要心】 (术语)四种心之一。见“心”条。

  【积聚心】 (术语)见“六十心”条。

  【积累】 (杂语)积聚功德善根也。无量寿经下曰:“精明求愿,积累善本。”

  【鸡岭】 (地名)迦叶入定之鸡足山也。因而复以名迦叶。兴禅护国论序曰:“鹫峰回面,鸡岭笑颜。”

  【鸡娄鼓】 (物名)又作奚楼子,鸡娄子。鼓之一种,其形如瓮。胴较鼓面为大。自首悬于腋下而击之。

  【鸡罗多摩】 (物名)香名。慧苑音义上曰:“鸡罗,具云鸡萨罗,此云花叶也。多摩,具云多摩罗,此云天花也。谓此香天上花叶所作。”

  【鸡雀寺】 (寺名)在摩揭陀国波吒厘子城。阿育王所建。杂阿含经二十五阿育王施半阿摩勒果因缘经曰:“鸡雀寺。”阿育王传三曰:“鸡头末寺。”阿育王经五曰:“鸡寺。”西域记八曰:“鸡园。”皆同一处也。见鸡园条。

  【鸡萨罗】 (物名)宝名。慧苑音义下曰:“师子身毛旋文,呼为鸡萨罗。西域有宝,旋文恰如师子毛旋形,从其为名耳也。”梵Keśara。

  【鸡舌香】 (物名)名义集三曰:“异物志曰:是草萎可合香,笺外国胡人说,众香共是一木,华为鸡舌香。”

  【鸡舍钵喇底揭喇呵】 (衣服)Keśapratigrahaṇaṁ,译曰剃发衣。披着剃发者。十三资具衣之一。见百一羯磨十。

  【机水】 (譬喻)众生之机根,譬如水也。性灵集二曰:“台镜莹磨,俯应机水。”

  【鸡头摩】 (寺名)又曰鸡头末。见鸡园项。

  【讥嫌】 (杂语)又作机嫌。讥嫌者,谓他人之讥嫌也不为他人讥嫌之事,谓之护机嫌。起信论曰:“当护讥嫌,不令众生妄起过罪故。”楞严经九曰:“诽谤比丘,骂詈徒众,许露人事,不避讥嫌。”涅槃经十一曰:“息世讥嫌戒。”净土论曰:“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

  【讥嫌戒】 (术语)具曰息世讥嫌戒。谓止世人忌嫌之戒律。其事性质上为恶,谓之性重戒。其事之性质,虽不敢为恶,而世人之见,以为忌嫌之事,谓之讥嫌戒。涅槃经十一曰:“善男子!有二种戒:一者性重戒,二者息世讥嫌戒。性重戒者,谓四禁也。息世讥嫌戒者,不作贩卖等。”新译之起信论曰:“护持如来所制禁戒,不令见者有所讥嫌,能使众生舍罪修善。”

  【机性】 (术语)人之机根性质。最胜王经一曰:“此诸众生,有上中下。随彼根性,而为说法。”

  【机要】 (术语)机密紧要。唐高僧传(玄奘)曰:“极空有之精微,体生灭之机要。”

  【机宜】 (术语)众生有善根之机,而宜于布教者。玄义六上曰:“机是宜义,如欲拔无明之苦,正宜于悲。欲与法性之乐,正宜于慈。故机是宜义。”同一下曰:“夫教本应机,机宜不同,故部别异。”唯识述记一本曰:“如来设机,随教所宜。”

  【鸡胤部】 (流派)Gokulika(Kaukkutika),小乘二十部之一。又曰灰山住部,窟居部,高拘梨诃部。佛灭后二百年顷,自大众部中分出者。主张过未无体论。且以论为主,以经律为应于机类之方便而轻视之。宗轮论述记曰:“憍矩胝部,此婆罗门姓也,此云鸡胤。上古有仙,贪欲所逼,遂染一鸡。后所生族,因名鸡胤。婆罗门中仙人种姓,(中略)此部唯弘对法,不弘经律,是佛世尊方便教故。”

  【机应】 (术语)众生之机与如来之应也。文句一上曰:“信则论机,见则是应。”又曰:“机应相称,故曰道交。”

  【机用】 (术语)禅家之宗匠,以言语不及之机微证悟,用心施于学者,谓之机用。谷响集九曰:“大机在宗师,施之学者,谓之大用也。”

  【机语】 (术语)神机之语句。大明录曰:“文义俱明者,谓之理。忘言独契者,谓之机。”山庵杂录曰:“机语相投容入室。”

  【鸡园】 (地名)Kukkuṭārāma,梵名屈屈吒阿滥摩之译。在摩揭陀国波吒厘子城之侧,无忧王(即阿育王)建立之处。西城记八曰:“故城东南,有屈屈吒阿滥摩(唐言鸡园)僧伽蓝,无忧王之所建焉。无忧王初信佛法也,式遵崇建,修殖善种,召集千僧凡圣两众,四事供养,什物周给。”或曰鸡头摩寺,鸡头末寺,鸡雀寺。鸡寺等。

  【机缘】 (术语)机谓根机,缘谓因缘。言众生有善根之机,而为受教法之缘者。最胜王经一曰:“随其器量,善应机缘,而为说法。”净名玄一曰:“圣人说法,深鉴机缘。”文句记二下曰:“演一乘之实唱,饱妙行之机缘。”四教义一曰:“夫众生机缘不一,是以教门种种不同。”又禅家宗匠,临机应缘之行藏作略,谓之机缘。六祖坛经有机缘篇。

  【鸡园寺】 (寺名)见鸡园项。

  【鸡足洞】 (地名)鸡足山之洞。

  【鸡足山】 (地名)梵Kukkuṭapada,迦叶尊者入定之山,在摩揭陀国。又曰狼迹山。西域记九曰:“莫诃河东入大林,野行百余里,至屈屈吒播陀山,(中略)唐言鸡足。亦谓窭卢播陀山Gurupada,唐言尊足。其后尊者大迦叶波,居中寂灭,不敢指言,故云尊足。”昆奈耶杂事四十曰:“旧云鸡足,由尊者在中,后人唤为尊足。又岭有佛迹,然鸡足尊足,梵音相滥也。”见“屈屈吒播陀”条。

  【鸡足守衣】 (传说)迦叶尊者于鸡足山入定,奉持如来附属之金襕衣,以待弥勒之出世。见“金襕衣”条。

  【稽姜那】 (地名)Kikāṇa,西印度古王国名。在伐剌拏国之西方山中。以多产羊马而有名。见西域记十一。

  【稽首】 (术语)梵语曰伴谈Vandana,或曰伴题Vandi,译曰稽首。下头至地也。义林章四本曰:“若云伴谈,或云伴题,此云稽首,讹名和南。”行宗记一上曰:“头至地为稽首。”【稽首】(术语)和南,一译稽首。僧家礼拜也。

  【即】 (术语)和融,不二,不离之义,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是也。台家立三种之即而判之。一二物相合之即。如金与木合,烦恼与菩提,本来各别,烦恼为相,菩提为性,性相合而彼此不离,故曰烦恼即菩提。是通教所谈,义为不能确断烦恼,则不能得菩提,二背面相翻之即。如烦恼菩提虽为一体,而有背与面之相违,由悟之背言之,则为菩提,由迷之面言之,则为烦恼也。盖随于无明,则为烦恼生死,顺于法性,则为菩提涅槃。犹如一室有内外表里。是别教所谈。破无明而不顺法性则不得菩提。三当体全是之即。如水波。为水为波,为菩提,为烦恼,仅实智与妄情所见之异耳。妄情之前,法界总为生死。实智之前,法界悉为涅槃。是之谓法体即妙,粗由物情。不要断舍,不要翻转,要唯破无明之情以发智而已。故于佛界具九界烦恼生死之法。谓之性恶不断,圆教之至极也。辅行一曰:“即者,广雅云合也。若依此释,仍似二物相合名即。其理犹疏,今以义求体不二故,故名为即。即三而一,与合义殊。”十不二门指要钞上曰:“应知今家明即,永异诸师。以非二物相合及非背面相翻,直须当体全是,方名为即。”

  【笈】 (物名)又云书笈。旅行时负于背之箱,附有足者。

  【极爱一子地】 (术语)略云一子地。谓菩萨证化他之果,极怜愍众生之位也。涅槃经十六梵行品所谓:“菩萨摩诃萨,修慈悲喜已,得住极爱一子地。善男子!云何是地名曰极爱?复名一子。善男子!譬如父母见子安隐,心大欢喜,菩萨摩诃萨,住是地中亦复如是。视诸众生同一子,见修善,生大欢喜。是故此地名曰极爱。善男子!譬如父母见子遇患,心生苦恼,愍之愁毒,初不舍离,菩萨摩诃萨住是地中亦复如是。见诸众生为烦恼病缠切,心生愁恼,忧念如子身诸毛孔,血皆流出,是故此地名为一子。”是也。然古来定其地位,各有异说。僧宗以之为七地,净影以为初地,灌顶以为初地证化他之果者。涅槃经疏十七曰:“旧云是性地,二云八地已上,三云是初地。今明不然,先明圣行,即是自行,已云初地。此明梵行,即是化他,先自行已入初地。化他何但是性地?何至超八地已上?斯皆若过若不及,正是初地证化他之果。”即其意也。

  【吉藏】 (人名)唐延兴寺吉藏,原为安息国人,其祖避仇移于南海,家于交广之间。后,移金陵而生藏,年七岁,从道朗法师出家,有颖悟誉,具戒之后,声闻转高,陈桂阳王深钦奉之,及隋定南地,东游而止于嘉祥寺,开皇末岁,炀帝置四道场于晋藩,引藏入慧日道场,优赏殊渥,藩王又置日严寺于京师,别延藏居彼,使振道于中原。及大唐兴,高祖闻藏之声望,优礼之,置于十大德之一,使之纲维法务。齐王元吉钦其风猷。以之为师范,使屈居延兴寺,俱交献。武德六年五月,寿七十五寂。师显扬龙树提婆之旨,为三论宗之祖,以其先自安息国出,故曰胡吉藏。以居于嘉祥寺故称为嘉祥大师。所著经论疏凡数十种。见唐僧传十一等。

  【极唱】 (杂语)究竟之言说。金鞞论曰:“双林最后,极唱究竟之谈。”秘藏宝钥下曰:“真如受薰之极唱。”

  【极成】 (术语)因明学之语。自他共许而无异论之言义也。因明大疏一曰:“至极成就,故名极成。”

  【即得往生】 (术语)圣道门说即心成佛与即身成佛,净土门说即得往生。言以信佛之因缘定直往生极乐也。而净土门中亦有二解。净土宗以为异时之即,真宗以为同时之即。异时者,来世往生极乐,于彼土住于不退转之位也。同时者,信之一念时,现生住于正定聚不退转之位也。无量寿经下曰:“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阿弥陀经曰:“是人终时,心不转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极地】 (杂语)至极之地位。言佛也。行事钞下四曰:“佛为极地之人。”

  【笈多】 (人名)优波笈多之略。罗汉名。见“优波笈多”条。

  【极恶】 (杂语)犯四重罪及五逆罪者。涅槃经九曰:“犯四重禁及五无间,名极重恶。譬如断截多罗树头更不复生。”往生要集下曰:“观经云:极重恶人,无他方便。唯称弥陀,得生极乐。”

  【笈房钵底】 (人名)Gavāṁpati,又旧称憍梵波提。新称笈房钵底,笈防钵底。译曰牛相。法华玄赞一曰:“梵云笈房钵底,此云牛相。憍梵波提,讹也。过去因摘一茎禾数颗堕地,五百生中,作牛偿他。今虽人身,尚作牛蹄牛呞之相,因号为牛相比丘。”见“憍梵波提”条。

  【即非】 (术语)不异云即,不一云非。楞严经四曰:“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亟缚屣】 (物名)译曰靴。慈恩寺传三曰:“亟缚屣,唐言靴也。”梵语杂名曰:“靴,迦缚史。”

  【极光净天】 (界名)旧译曰光音天。新译曰极光净天。色界第二禅天之最上天也。大火灾坏灭世界后。成劫之初,此天天人次第下生而为大梵天及人等。俱舍颂疏八曰:“第二静虑有三天者:一少光天,于二禅内光明最少故,名光天。二无量光天,光明转增量难限故,名无量光天。三极光净天,光明胜前遍照自地故,名极光。”见“光音天”条。

  【极果】 (术语)至极之证果。谓佛之正觉也。是为因位修行之结果。光明文句七曰:“菩提极果积行方克。”大乘义章八曰:“无漏极果,所谓尽智及无生智。”法华文句四上曰:“妙因斯满,极果顿圆。”

  【极好音】 (杂语)如来八音之一。三藏法数曰:“一切诸天二乘菩萨,虽各有好音,未足为极。唯佛音声,闻者无厌,得入妙道,好中之最,故名极好音。”

  【吉河】 (地名)外道指恒河而云。百论疏上中曰:“外道谓恒河是吉河,入中洗者,便得罪灭。彼见上古圣人入中洗浴,便成圣道故,就朝暝及日中三时洗也。”

  【极回色】 (杂语)法处所摄五种色之一。除一切之有形物质外,见空漠之明闇。是名空界之色。此色至远,故名回色。分析此至远之空界色至于极微,谓为极回色。此极回色非为眼识之所对,但为意识之所缘,故于十二处中不摄于色处,而摄于法处也。见义林章五末法处色章。

  【急急如律令】 (术语)本是汉朝官符所用者。后巫者以为咒语。演密钞二曰:“且如此方言言,亦有显言,有咒语如急急如和律令等,咒火不烧。咒疟令停,盖作咒用,不同显言。”

  【吉迦夜】 (人名)Kekaya,沙门名。译言何事。历代三宝纪八曰:“宋明帝世,西域沙门吉迦夜,魏言何事。”译大方广菩萨十地经等五部。

  【即假】 (术语)圆教之假谛,为空中二谛相即之假,故云即假,以别于别教之假谛。

  【极觉】 (术语)妙觉也。文句八曰:“仍前位次寄谈极觉耳。”

  【汲井轮】 (譬喻)轮回无极,譬如汲井水之车轮。楞伽经四曰:“堕生死海诸趣旷野,如汲井轮。”原人论曰:“劫劫生生,轮回不绝。无终无始,如汲井轮。”无常经曰:“随业受众苦,循环三界内,犹汲井轮。”

  【极静】 (杂语)至极之静虑。谓禅定也。圆觉经曰:“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

  【即空】 (术语)三谛中之空谛。谓一切法非灭却,然后始空也。一切法无体空寂,故云即空。般若心经曰:“色即是空。”玄义四曰:“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止观一曰:“云何圆信?信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拾遗记下曰:“三观之首皆言即者,指一念心即三谛故。”

  【即空即假即中】 (术语)天台所立之三观也。见“三观”条。

  【极腊】 (杂名)腊次之最高者。僧之岁曰腊。自受戒之年起算。

  【极乐】 (界名)Sukhāvati,佛土名。阿弥陀佛之国土。又作安养,安乐,无量清净土,无量光明土,无量寿佛土,莲华藏世界,密严国,清泰国等。梵名须摩提。译曰妙乐。诸事具足圆满,惟有乐而无有苦也。阿弥陀经曰:“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中略)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无量寿经上曰:“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般舟三昧经行品曰:“去此间千亿佛刹,其国名须摩提。”平等觉经一曰:“无量清净佛,作佛已来凡十小劫,所居国名须摩提,正在西方,去是阎浮刹地界千亿万须弥山佛国。”称赞净土经曰:“于是西方去此世界过百千俱胝那庾多佛土,有佛世界名曰极乐,其中世尊名无量寿及无量光。”悲华经三曰:“大王!汝见西方,过百千万亿佛土,有世界,名尊善无垢。彼界有佛名尊音王,(中略)如是诸佛悉灭度已,复过一阿僧祇劫等阿僧祇劫,入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是时世界转名安乐,汝于是时当得作佛,号无量寿。”鼓音声经曰:“西方安乐世界,今现有佛号阿弥陀,(中略)其国号曰清泰,圣王所住。”观音授记经曰:“西方过此亿百千刹,有世界名安乐,其国有佛号阿弥陀。”秘藏记上曰:“华藏世界者,最上妙乐在其中,故曰极乐。当知极乐与华藏,虽名异而非异所。”天台弥陀经义记曰:“彼有三名:极乐对苦,安养从用,无量寿逐人为国。”

  【极乐报化】 (术语)弥陀之极乐国土,为报土、为化土,诸宗各有异论。天台净影谓之化土。道绰善导谓之报土。慈恩或唯谓之报土,或谓之报化二土。日本之源信,则以极乐为报土,以处胎经所说极乐之边地懈慢界为化土。日本之见真,推源信之意,以观经所说九品之净土及菩萨处胎经所说之懈慢界,并无量寿经所说之疑城胎宫,皆为化土,以无量寿经所说之极乐为报土。但此化土为报中之化,非三土中第三之化土,于报中分真假二土也。然则真假虽异,皆为酬报大悲之愿者(报土酬第十八愿,化土酬第十九二十愿),其假皆为报土也。故道绰善导所定之是报非化,不背于此。教行信证五曰:“既以真假是酬报大悲愿海,故知报佛土也。良假佛土,业因千差,土复应千差,是名方便化身化土。”

  【极乐海会】 (术语)极乐之圣众相依而为法会,其广大如海,故云。

  【极乐化生】 (术语)极乐之往生人有胎生与化生二种。疑佛智而修种种善业之人,生于边地之宫殿,五百岁间不能闻见三宝。是名胎生。信佛智之人随九品之行业各化生于莲华中,身相光明顿具足,名曰化生。无量寿经下曰:“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极乐曼陀罗】 (图像)图记极乐庄严之曼陀罗也。亦云净土曼陀罗。

  【极乐世界】 (术语)界为界别之义明其为极乐之净土,非在秽土之限界者也。

  【即离】 (术语)事理不二云即,事理差别云离。天台宗以此分别别圆二教之浅深。指要钞下曰:“今家以即离分于别圆。”

  【极理】 (杂语)至极之道理。文句记三之一曰:“若言序正俱常,从极理说。”

  【吉利】 (动物)鸟名,与姞栗陀同。杂宝藏经三有吉利鸟之话,梵Gṛdhra。

  【吉利罗】 (佛名)具名髻离吉罗。金刚界一尊之名。见髻离吉罗条。

  【姞栗陀罗矩吒】 (地名)灵鹫山之梵名。见“耆阇崛”条。

  【吉罗】 (术语)突吉罗之略。犯罪之名。戒疏一上曰:“恶作恶说,同号吉罗。”

  【极略色】 (术语)法处摄色五种之一。分析物质而至于细微者。即极微也。小乘有部宗立之为实物,摄于眼识所缘之色处,然大乘唯识宗以之为假想上之分析,入之于意识所缘之法处中。义林章五末曰:“极略色,极者至也,穷也,边也。略有二义:一者总义,总略众色析至极微,名极略色。二者小义,析诸根境至极小处,名极略色。故称极略不名极微。”

  【极秘三昧】 (术语)即大日如来自证之法界体性三昧也。秘藏宝钥下曰:“毗卢遮那世尊,入于一切如来一体速疾力三昧,说自证之法界体性三昧。言:我觉本不生,出过语言道。诸过得解脱,远离于因缘。知空等虚空,如实相智生。已离一切暗,第一实无垢。解云:此颂文约义广,言浮心深,而非难说。又有百字轮十二字等之真言观法三摩地门及金刚界三十七尊四智印之三摩地,即是大日如来极秘之三昧,文广不能具述。”

  【极妙】 (杂语)善美之至极。玄理之至极。大般若理趣分曰:“极妙乐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观无量寿经曰:“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碧岩第一则评曰:“圣谛第一义是教家极妙穷玄处。”

  【极难胜地】 (术语)菩萨十地之第五。又曰难胜地。难为困难之义,胜谓胜于前地也。唯识论九曰:“极难胜地,真俗两智行相互违合令相应,极难胜故。”本业经释义品曰:“佛子顺忍修道,三界无明疑见一切无皆不空,八辩功德入五明论,无不通达,故名难胜地。”

  【吉槃荼】 (异类)又作鸠槃荼。有大力之鬼也。圆觉经曰:“尔时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荼。”同略疏四曰:“吉槃荼,亦云鸠槃荼。食人精气,其疾如风。”见鸠槃荼条。

  【极七返】 (术语)又作极七有,极七生。预流之圣者,不断修惑者。于欲界之人与天,七返往来受生中,必圣道成就,证罗汉果,故谓之极七返。此七往来中,于人中有七度之中有,七度之生有,于天中有七度之中有,七度之生有。合有二十八生,而七之数同,故略云极七生。犹言七处善,七叶树。但云二十八生者,除最初得道之身,盖若于人趣得预流果者,七生天上,有七之中有与生有,又七生人中,有七中有,七生有,于其最后之人中生有入于涅槃,又于天趣得预流果者,下生于人,有七中有,七生有。上生于天,有七中有,七生有,于其最后之天上入于涅槃。故知除最初得道之身也。若取之,则为二十九生。问:何故限于七生而无第八生?答曰:是以身之相续限于七生而所有之圣道成就故也。圣道之力,法尔而然,犹如七步蛇,第四日疟。而此极七生乃言预流果之最钝根者,至其利根者,有一生而直证阿罗汉果者。俱舍论二十三曰:“颂曰:未断修断失,住果极七返。论曰:诸住果者,于一切地修所断失都未断时,名为预流生极七返。七返言显七往返生,是人天中各七生义,极言为显受生最多,非诸预流皆往七返故。(中略)彼从此后别于人中极多,结七中有生有,天中亦然,总二十八。皆七等故说极七生,如七处善,及七叶树。(中略)若于人趣得预流果,彼还人趣得般涅槃。于天趣得,还于天趣。何缘彼无受第八有?相续齐此,必成熟故。圣道种类,法应如是,如七步蛇,第四日疟。”十住论曰:“初果圣者,睡眠懒惰,不至二十九有。”

  【极七返有】 (术语)与极七返同。见极七返项。

  【极七有】 (术语)与极七返同。

  【吉庆】 (杂语)幸福之可庆者。宝箧印陀罗尼经曰:“若是塔所在之处,有大功勋,具大威德,能满一切吉庆。”

  【吉庆阿利沙偈】 (杂语)行灌顶时,贺受者吉事所唱之伽陀名。又曰吉祥伽陀。阿利沙偈者,古圣主所作伽陀之通称。见“阿利沙”条。大日经疏八曰:“经云吉祥伽陀等广多美妙言者,此颂凡有三种:一名曰吉庆,二名曰吉祥,三名曰极吉祥,皆是阿利沙偈。用之庆慰其心,仍有加持用,阿阇梨当自说之。次于次文,且出吉庆一种。”疏中出十一段吉庆偈梵汉二种,疏示其梵赞之出所曰:“吉庆阿利沙偈,出缚驷啰阿避廋经中,译云金刚起经也。”

  【吉庆赞】 (杂语)即吉庆阿利沙偈也。

  【极热地狱】 (界名)八大地狱之第七。俱舍论八曰:“大极地狱。”同颂疏曰:“极热地狱。”

  【吉日良辰】 (术语)由星宿之法定吉日良辰,为印度之古法,宿曜经,摩登伽经,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等详说之。大日经疏四曰:“良日辰者,谓作法当用白分月,就中一日三日五日七日十三日,皆为吉祥,堪作漫荼罗。又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最胜,至此日常念诵,亦应加功也。”宿曜经上以偈说:“一三五九十一与十三,于二白黑分,所作皆成就。黑三夜七昼,十夜十四昼,白四夜八昼,一夜十五昼,于此黑白分,昼夜不成就。日中及中夜,已后皆通吉。”然经中就世出世之法,选吉日良辰,有禁与许之二说。

  【即身】 (术语)台家盛谈即心义,真言宗则言即身义。谓即心成佛犹属理,即身成佛乃属事实也。日本弘法着有即身成佛义一卷。

  【即身成佛】 (术语)真言宗所谈。谓此肉身可成佛也。菩提心论曰:“惟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是故三摩地,于诸教中阙而不书。”又曰:“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

  【即身菩提】 (术语)此肉身得菩提之悟也。如言即身成佛。

  【极圣】 (杂语)圣中之极。谓佛也。金鞞论曰:“阿鼻依正,全处极圣之自心。毗卢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盂兰盆经疏新记上曰:“佛为极圣。”

  【极圣位】 (术语)六种性位之一。究竟妙觉之位也。

  【急施衣】 (术语)安居竟所施之三衣,施主有事故,不得待竟日,于其以前施与安居僧者。安居竟十日已前许受之。舍堕罪中有过前受施衣过后畜戒。见行事钞中二。

  【即时入必定】 (杂语)谓念佛行者,以信弥陀之一念,即时入于必定之位也。必定之位者,必成佛之位也。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曰:“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净土文类证卷曰:“烦恼成就凡夫生死罪浊群萌,获往相回向心行,即时入大乘正定聚之数。”

  【极十岁】 (术语)减劫者,人寿渐减,其极至于十岁,此时现小三灾云。俱舍论十二曰:“此洲人寿量渐减,乃至极十,小三灾现。”

  【即是】 (术语)于彼此事法显圆融不二之语。见“即”条。

  【即事而真】 (术语)谓事理本来无二,于浅近之事相上自具深妙之真理也。止观一曰:“离说无理,离理无说;即说无说,无说即说。无二无则即事而真。”光明玄曰:“若取即事而真,为真身。”法华玄义四曰:“虽服甘露,不能即事而真,伤命早夭。”大日经疏一曰:“譬如幻师以咒术力加持药草,能现种种未曾有事。五情所对,悦可众心。若舍加持,然后隐没。如来金刚之幻,亦复如是。缘谢则灭,机兴则生。即事而真,无有终尽。”

  【即士释】 (术语)亦曰依主释,依士释。六合释之一。玄应音义二十三曰:“即士释,亦言依士,士谓主也。立名从主,故言依士,如言眼识等也。”见“六离合释”条。

  【疾书】 (杂名)经之顿写,又云疾书。大品般若经十五曰:“若欲书是般若波罗蜜时应当疾书。”

  【极说】 (杂语)至极之说法。教行信证一曰:“一乘究竟之极说。”

  【极微】 (术语)依有部宗之意,极微有三位:一极微之微,二色聚之微,三微尘也。极微之微者,色声香味触五境与眼耳鼻舌身五根等十色之最极微分也。是实色极少,不可更分,故光记名之为极微之微。对于色聚之微而谓之为实之极微。旧译云邻虚。然此极微非有色之体用,随而非现量所得,唯以慧渐渐分析而至于究竟者。唯是为慧眼之所行,而非眼见之现量得,故正理论称之为假之极微。色聚之微者,前色等之极微,聚合而成一物质上之最极微分也。前色声等十色,虽为实色,然非为单独生者。生时必彼此相依而俱生者。是为诸微之和聚体。故光记以之为假色。而是亦无色之体用,非眼见所得之现量体,故正理论以为假之极微(但此假实为一应之对论,依有部宗实义则所成之微色亦实体也,观下所引了义灯之文可知)。俱舍论四曰:“色聚极细,立微聚名,为显更细于此者。(中略)八事俱生,随一不灭。”同光记曰:“微聚是假,假聚依实。实有多少不同,是即约假聚,明有实数也。”又曰:“应知微有二种:一色聚微,即极少八事俱生,不可灭也。二极微微,即色极少更不可分也。”观此可知也。然而俱舍论十二曰:“分析诸色至一极微故,一极微为色极少。”此位之极微也,非第一位实之极微。不可混同。微尘者,眼见上之最极微也。前色聚之极微,上下四方之六方与中心,七微集聚,梵曰阿菟,又曰阿拏,俱舍论单译曰微,余处多曰极微。即七倍八事俱生之色聚极微,为一阿菟,即一微之量,是眼见上之最极点也。其眼见者非为人之肉眼,惟天眼与轮王眼及今生可得佛果之菩萨(如悉达太子)眼得见者。正理论称之为实之极微。此微更七倍名为金尘,七金尘名为水尘,七水尘名为兔毛尘。金尘者于金中往来无障者。水尘为往来水中之空隙者。兔毛尘为等于兔毛之端者。可以想象极微之量矣。俱舍论十一曰:“七极微为一微量,积微至七为一金尘,积七金尘为水尘量,水尘积至七为一兔毛尘。”同光记曰:“七极微为一量,微显细聚。梵云阿菟Aṇu,此名微,眼见色中最微细也。应知但为天眼轮王眼后有菩萨眼所见。”义林章五本曰:“有体用中最极小者所谓阿拏,说此名极微。”然则一极微虽为二十事体和融满足之色体,然未为五识之境,必至七极微积聚成一阿拏色,始为五识之境也(天人等),即一阿拏色具百四十之事体。唯识了义灯二本曰:“有宗云:以七极微成一拏色,然不涉入。各各相去一微,能所(能者极微,所者阿拏)俱实,即从拏色始五识得。若一一微唯意识得,非五识境。”

  【极微分不分】 (杂语)三位极微中第二位色聚之微,大小乘各异其论,小乘以分析之极为极微。至于极微,则无可分上下左右方角之部分(此曰极微无方分),故不可更为分析。若果欲分析之,则惟以意识之观慧,于一极微中分别有能造之四大,有所造之色香等而已,然如此分析之色香等二十,但为想像,故非实之极微。盖此二十,非事实可分离者也。大乘原不立实体之极微。其极微为以观慧分析粗色之意识想像,故得分析无限。然于某程度而不止之。则与虚空相似,不能为物质之想。故于得为色想之限,立极微之名,而定为分析之之极也。正理论三十二曰:“极微,略有二种:一实二假。其相云何?实谓极成色等自相,于和集位现量所得。假由分析比量所知,谓聚色中以慧渐析至最极位。然后于中辨色声等极微差别,此析所至名假极微。”唯识论二曰:“诸瑜伽师以假想慧于粗色相渐次除析至不可析,假说说极微。此极微犹有方分而不可析,若更析之,便以空现,不名为色。故说极微是色边际。”

  【极微假实】 (杂语)胜论师言极微为圆常,更无生灭,虽空劫之时,亦离散而意游于空中。小乘之经部成实谓现在为实有,而过未为无。小乘之有部宗谓极微为三世实有,常恒不变,只依众生业力之有无而有作用之生灭众生业缘未熟,微体未起作用之位,为未来之极微,正起作用,集成根境,从而为现在之极微,作用已,再为体,为过去之极微。极微体法虽为恒有,而其作用,则生灭无常。故胜论异于常经。然则未和合之第一位极微之微,为实法。所和合之第二位色聚之微,亦为实体也。又七微聚集之阿菟色亦为实法。但就于事实现见之上而论,第三七微于和聚之位,始得实成现见一物体,故可谓为实之极微,第一第二之微,于事实上非如此分离,但为以智慧分析之之比量分齐,故谓之为假之极微(观上所引之正理论可知)。然而大乘谓一切之物质,随其量之大小。念念刻刻,自阿赖耶识之种子变现,无自微积至大之法。然则极微者,止为破我见成析空观时,以假想分析物质,实体之极微,决为无有也。唯识论二曰:“识变时随量大小顿现一相,非别变作众多极微合成一物。”

  【极位】 (杂语)极证悟之位。谓佛果也。探玄记一曰:“唯是极位大菩萨境。”文句三之一曰:“若极位者,则一切下位而皆不知也。”

  【极无自性心】 (术语)真言宗十住心之第九。华严经所说圆融法界之理也。真如无自性,故缘起为万法。所起之万法,亦如真如之性无自性,故万法互相即相融,盖华严法界之理,为究极为无自性之理者,故曰极无自性。大日经疏三曰:“如说极无自性心十缘句生,即摄华严般若种种不思议境界,皆入其中。”秘藏宝钥下曰:“善无畏三藏说:此极无自性心一句,悉摄华严教尽。所以者何?华严大意,原始要终,明真如法界,不守自性随缘之义。杜顺和上依此法门,造五教华严三昧法界观等。弟子智俨相续,智俨弟子法藏法师,又广五教作指归纲目及疏,即是华严宗之法门一一义章。”

  【即悟无生】 (术语)谓往生极乐者,即时得无生法忍之悟也。安住于无生之理而不起诸惑,是曰无生法忍。观无量寿经曰:“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

  【极喜】 (术语)菩萨十地之初地谓为极喜。见“极喜地”条。

  【极喜地】 (术语)又曰欢喜地。菩萨修道位十中之第一地。菩萨既竣第一阿僧祇劫之行,无始已来,初发真无漏,而达于一分二空所显之理,断分别起之烦恼,因而得离凡夫之性,成为法身之菩萨。为极生欢喜之位,故曰极喜地,又曰欢喜地。唯识论九曰:“极喜地,初获圣性,具证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

  【极喜三昧耶】 (术语)又名悦喜三昧耶,大三昧耶真实印,素啰多大誓真实印。即谓行者发菩提心,灭除诸障,既为金刚萨埵,观自他无别,为同体大悲时,自住于无上欢悦之想也。大教王经一曰:“尔时薄伽梵复入极喜王大菩萨三昧耶,所生萨埵加持,名金刚三摩地,一切如来极喜三昧耶也。”普贤念诵仪轨曰:“应作是思惟:我身既成普贤菩萨,发是心,令无边有情界成就解脱,于此三摩地中观一切有情自他无别,为同体大悲。”即是也。金刚界降三世三昧耶会之降三世明王,住此三昧。手执大悲弓箭,是为其本誓,以坚固清净菩提心之弓箭射元品无明之怨敌,大乐化他之大喜,无有间断。是谓极喜三昧耶。若真言行者欲住此三昧,则结大誓真实印,二羽为金刚缚,忍愿入掌而相交合,檀慧禅智四指面,相合如独般金刚杵,以忍愿触心上,诵唵三昧耶斛苏啰多娑怛鍐之真言。是表大悲之箭,射生死厌离之心也。由结此印而触心故,金刚萨埵,遍入身心,速与成就,意欲希望,诸愿皆得。又见莲华部心念诵仪轨,普贤修行念诵仪轨等。

  【即相即心】 (术语)圣道门诸教云即事即理,净土门一家言即相即心。相者谓西方有净土,指方立相之相也,此相即自己之一心,离自己,则无净土,无弥陀,故云即相即心。见西方合论五。

  【吉祥】 (杂语)吉事之兆瑞。大日经疏八曰:“梵云落吃涩弭Lakṣmī,翻为吉祥相,或名具相。亦是嘉庆义,吉庆义。”

  【吉祥草】 (植物)梵名姑奢,又作俱舒,矩尸,译言上茆、茆草,或牺牲草。吉祥童子所奉之草,故曰吉祥草。佛敷之为座以成佛。七帖见闻五末曰:“一义云:茅草头似剑,魔王见之,剑上坐思成怖畏,去此草名智剑草(云云)。一义云:此草敷精舍,去不净,七尺也,佛为去烦恼不净用之也(云云)。一义云:此草吸物热,仍以空观草,吸烦恼热事表。”与“吉祥茅”同,Kuśa。

  【吉祥忏法】 (修法)金光明忏法之别名。因金光明忏法以吉祥天为道场之法门主故也。

  【吉祥持世经】 (经名)持世陀罗尼经之异名。

  【吉祥伽陀】 (经名)文殊室利菩萨吉祥伽陀之略称。【吉祥伽陀】(术语)谓吉庆阿利沙偈也。见“吉庆”条附录。

  【吉祥果】 (物名)鬼子母所持之果名。诃利帝母真言经有曰:“以左手于怀中抱一孩子,于右手中持吉祥果。”今以石榴充之。鹰峰群谈五曰:“问曰:鬼子母所掌吉祥果,或谓之石榴,是乎不也?答曰:有云:吉祥果西方有之,此间无矣。画像方式云:吉祥果如菰蒌,黄赤色,此方所无之(已上)。忆是以石榴拟吉祥果耳。则石榴一华多果,一房千实者,因谓鬼子母千子母也。故爱此果,遂拟吉祥果也。”

  【吉祥海云】 (术语)卍字之别称。慧琳音义二十一曰:“室利靺瑳,Śrī-vatsa,此云吉祥海云。”见“万字”条。

  【吉祥悔过】 (修法)诵最胜王经忏悔罪过之法。最胜王经二(梦见金口忏悔品),说忏悔之法及功德。

  【吉祥茅】 (植物)大日经疏十九曰:“西方持诵者,多用吉祥茅为藉也。此有多利益:一者以如来成道时所坐故,一切世间以为吉祥故。持诵者藉之,障不生也。又诸毒虫等,若敷之者,皆不得至其所也。又性甚香洁也云云。”

  【吉祥茅国】 (地名)王舍城之别名也。慧琳音义六曰:“吉祥茅国,古名王舍城,即摩竭陀国之正中心。古先君王之所都处,多出胜上吉祥香茅,因以为名。亦名上茅城,崇山四周,以为外郭。”

  【吉祥瓶】 (物名)不空羂索陀罗尼自在王咒经上曰:“以赤铜作吉祥瓶,盛满一切诸妙香药末尼真珠金银等宝,和杂盛之,以杂华绳系其瓶顶。”大疏八曰:“吉祥瓶法,当用金银等宝,乃至无者应以瓷或净瓦为之,极令圆满端正。”

  【吉祥日】 (术语)见“吉日良辰”条。

  【吉祥天】 (天名)吉祥梵名室哩,又作室利或尸里。女天名。详见“吉祥天女”项。

  【吉祥天女】 (天名)旧称功德天。新称吉祥天。本为婆罗门神。而取入于佛教者。父德叉迦,母鬼子母,毗沙门天之妹。功德成就,与大功德于众生。或云为毗沙门天之后妃。然无确实经轨之说。金光明经二曰:“功德天品。”最胜王经八曰:“大吉祥天女品。”义释四曰:“吉祥天女,旧译云功德天女。”大疏演奥钞十五曰:“千手观音二十八部众释(定深记)云:次言功德者,吉祥天女也。梵曰摩诃室利Mahāśrī,言摩诃者大也。室利有二义:一者功德,二者吉祥。由此二义,昙无谶及伽梵达摩,阿地瞿多等三藏诸师同云功德天。余诸三藏翻为吉祥,如文殊师利或云妙吉祥,或云妙德。”其住处近毗沙门之城。最胜王经八曰:“尔时大吉祥天女,复白佛言:世尊北方薛室罗末拏(旧称毗沙门),天王城名有财。去城不远有园,名曰妙花福光,中有胜殿,七宝所成,世尊我常住彼。”其天女之形,陀罗尼集经十(功德天品)曰:“其功德天像,身端正,赤白色。二臂画作种种璎珞环钏耳珰天衣宝冠。天女左手持如意珠,右手施咒无畏,宣台上坐。左边画梵摩天,右边画帝释天。如散华供养天女,背后各画一七宝山。于天像上,作五色云,云上安六牙白象,象鼻绞马脑瓶,瓶中倾出种种宝物,灌功德天顶上。天神背后,画百宝华林,头上画作千叶宝盖,着上作诸天伎乐,散华供养。”其经轨为佛说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一卷,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无垢大乘经一卷,功德天法一卷(陀罗尼经十),以吉祥天为毗沙门之后妃者,日本台密有毗沙门吉祥之双身法。一方犍达罗之刻像中,有男女之二天相并者。为毗沙门天与鬼子母神也。刻像之考证经过不明,故吉祥天与辨才天时相混同。鬼子母神。与吉祥非相混。初之属性,为毗纽,即那罗延天后也,Laksmi。

  【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经名)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之略称。

  【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经】 (经名)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无垢大乘经之略称。

  【吉祥童子】 (人名)佛将成道时,奉吉祥草之童子。佛所行赞曰:“释帝桓因,化为凡人。执净软草,菩萨问言:汝名何等?答名吉祥。菩萨闻之,心大欢喜。我破不吉,以成吉祥。菩萨又言:汝手中草,此可得不?于是吉祥,即便授草,以与菩萨,因发愿言:菩萨道成,愿先度我。菩萨受已,敷以为座。而于草上,结跏趺坐。”

  【吉祥陀罗尼经】 (经名)佛说大吉祥陀罗尼经之略称。

  【吉祥柱】 (物名)不空羂索陀罗尼自在王咒经上曰:“于坛方面,各开一门,门外各有二吉祥柱。”

  【吉祥坐】 (术语)坐相之一。见“结跏趺坐”条。

  【即心】 (术语)一切万法即就于心而不离也。法华玄义四曰:“上来圆行不可远求,即心而是,(中略)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五行三谛一切佛法即心而具。”

  【即心即佛】 (术语)又曰即心是佛,即心成佛。为诸大乘教之极谈。言是心即是佛也。传灯录七(法常章)曰:“初参大寂,问如何是佛?大寂云即心是佛。师即大悟。”同六(马祖章)曰:“僧问: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师云:为止小儿啼。僧云:啼止时如何?师云非心非佛。”碧严四十四则曰:“即心即佛即不问。如何是非心非佛?”宗镜录二十五曰:“问:如上所说,即心即佛之旨,西天此土祖僧同诠,理事分明如同眼见,云何又说非心非佛?答:即心即佛是其表诠,直表示其事,令证自心,了了见性。若非心非佛是其遮诠,即护过遮非,去疑破执。(中略)近代有滥参禅门不得旨者,相承不信即心即佛之旨,判为是教乘所说未得幽玄。我自有宗门向上事在,唯重非心非佛之说,并是指鹿为马。期悟遭迷,执影是真,以病为法。”传心法要上曰:“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惟此一心是佛。又曰:唯直下顿了自心本来是佛,无一法可得,无一行可修,此是无上道,此是真佛。又下曰:即心是佛,无心是道。又曰:祖师西来,唯传心佛。直指汝等心本来是佛,心心不异,故名为祖。若直下见此意,即顿超三乘一切诸位,本来是佛,不假修成。”顿悟入道要门下:“有一行者问即心即佛,那个是佛?师云:汝疑那个不是佛,指出看。无对。师曰:达即遍境是,不悟永乖疏。”

  【即心念佛】 (术语)谓唯心之弥陀心,得己身之净土,而念自己心中之佛也。心者周遍法界,假如说弥陀隔十万亿佛土,尚是吾心佛所现,吾人之心性,本为清净之佛体,唯为无明烦恼所覆不能显,其不显者,谓隔十万亿土而已。故观无量寿经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净土门以外诸大乘家之念佛也。

  【即心是佛】 (术语)与即心即佛同。传灯录曰:“有僧问大梅和尚,见马祖得个什么?大梅曰:马祖向我道即心是佛。僧曰:马祖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大梅曰: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是佛。马祖曰:梅子熟矣。”参照即心即佛项。

  【吉由罗】 (杂名)又作枳由逻,羁由罗,译言璎珞。见“翅由逻”条及“璎珞”条,梵Keyūra。

  【即有即空】 (术语)谓一切有为法其自性本空。非坏灭法然后始空也。仁王经上曰:“是法即生即住即灭,即有即空。”天台疏中曰:“即有即空者,色性自空,非色坏故空也。”

  【吉遮】 (异类)梵Kṛtya,巴Kicca,又作吉蔗,鬼名。译曰所作,起尸鬼也。玄应音义六曰:“吉遮,正言讫栗着,此译云所作也。”因明大疏上曰:“讫栗底者造也。”文句十下曰:“吉遮起尸鬼。”嘉祥之义疏十二曰:“吉遮此云起尸鬼。”见“起尸鬼”条。

  【极证】 (杂语)至极之悟。

  【极致】 (杂语)至极之宗旨也。净土论注上曰:“上衍之极致。”盂兰盆经疏新记下曰:“道教之极致。”

  【即中】 (术语)圆教之中谛,乃空假二谛相即之中,故云即中,以别于别教之中谛。见“即空”条。

  【极尊】 (杂语)至极之尊者。佛也。归敬仪曰:“宇宙之极尊。”

  【集谛】 (术语)四谛之一。

  【集华经】 (经名)称扬诸佛功德经之异名。

  【集会】 (杂名)僧俗集会于法会之席也。

  【集会所】 (杂名)法事时参列之众僧所集之处也。

  【集会钟】 (杂名)报法会始时集众僧之钟也。

  【集解】 (书名)天台四教仪集解之略名。

  【蒺藜论】 (杂语)于他发难问,使他不得语,亦不得不语,谓之蒺藜论。杂阿含经三十二记外道嗾其弟子,使向佛发数度蒺藜论,弟子还,闻佛说而信伏。

  【蒺藜园】 (杂语)寺中如法,三宝清净,则供养于此者,可得无量之福果,是为良福田。若寺中非法聚会,众僧不如法,则不生福利,是为蒺藜园。行事钞下三曰:“经云:众僧良福田,亦是蒺藜园,斯言实矣!”

  【集起】 (术语)梵语质多Citta,此译曰心,阿赖耶识之名也。一切现行法于此识薰其种子之义为集,由此识生一切现行法之义为起。参照“种子”条。

  【集异门论】 (书名)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之略名。

  【集智】 (术语)十一智之一。证集谛之无漏智也。

  【集众钟】 (物名)钟为集众生而打者,故名。见“钟”条。

  【藉通开导】 (术语)台家之名目。借通教开导别圆之机也。三通中第三种之机类也。见“通教”条。

  【己界】 (术语)佛界对众生界谓我身为己界。

  【己利】 (术语)自己之利益。法华经序品曰:“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文句一上曰:“智断功德,皆名己利。”

  【己身弥陀唯心净土】 (术语)谓万法唯一心,故生外无佛,亦无净土,弥陀即己身中之弥陀,净土即我心内之净土也。观无量寿经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天台观经疏曰:“诸佛法身与己同体,现观佛时,心中现者名心是佛。”维摩经佛国品曰:“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起信论义记下本曰:“众生真心即诸佛体,更无差别。故华严经云: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乐邦文类四载圆辩法师之净土唯心说,并载姑苏禅师之唯心净土文。云楼弥陀经疏钞一曰:“心佛众生一体,中流两岸不居,故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是为由诸法唯心,万法一如之理性而谈之法门,古来圣道门之念佛皆是也。然善导所立之净土门不取之。西方指净土,心外仰佛。是曰指方立相。观经疏定善义曰:“今此观门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如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龙舒净土文一曰:“世有专参禅者,云唯心净土,岂复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此言似是而非也。”万善同归集二曰:“问唯心净土周遍十方,何得托质莲台,寄形安养?而兴取舍之念,岂达无生之门?欣厌情生,何成平等?答:唯心佛土者,了心方生。(中略)平等之门无生之旨,虽即仰教生信,其奈力量未充,观浅心浮,境强习重,须生佛国以仗胜缘。”

  【己心】 (术语)自己之一心也。

  【己心法门】 (术语)自己心中发明之法门也。止观一上曰:“此之止观,天台智者说己心中所行法门。”

  【己心中所行法门】 (杂语)谓自己心中修得之法门,即自己心中实感实证之法门也。

  【己证】 (术语)又名自证。即己独证悟也。辅行六之一曰:“自说己证。”文句记五之一曰:“大师自说己证也,禀承南岳证不由他。”

  【计】 (术语)常曰计度,以妄念而推度道理也。俱舍论十九曰:“计我我所。”

  【记】 (术语)见“记别”条。又谓经论之注释。如言俱舍之光记。

  【忌】 (术语)于丧中或命日慎其心身曰忌。参照“忌中”条。

  【迹本】 (术语)法华之迹门本门也。法华玄义七曰:“又以此华喻佛法界迹本两门。”

  【记别】 (术语)又作记莂。佛记弟子成佛之事。分别劫数国土佛名寿命等事,谓为记别。授此记别于弟子,谓为授记。别字加草冠者非也。文句七上曰:“记是记事,莂是了莂。”嘉祥义疏八曰:“记者云决也,亦云莂也。所言决者,于九道中,分决此人必当成佛,故云决也,莂义亦然。”玄赞七曰:“记者,决也,别也。为决了当果,为分别其当来果相。”玄应音义曰:“别分别也。经文从草作莂,非也。”演密钞四曰:“记别者,谓世尊记诸弟子未来生事,记因果也。”

  【记莂】 (术语)与记别同。梁简文帝文曰:“已于恒河佛所,经受记莂。”参照“记别”条。

  【记别经】 (经名)十二部经之一。梵语和伽罗那Vyākarana,译曰授记。又曰记别。俱舍光记十八曰:“正理四十四云:言记别者,谓随余问,酬答辨析。如波罗衍拏等中辨,或诸所有辨曾当现真实义言,皆名记别。”

  【济颠僧】 (人名)宋天台人,名道济,李氏子。就灵隐剃度,狂嗜酒肉,人称济颠。居净慈寺,火发寺毁。济行化严陵,以袈裟笼罩诸山,山木尽拔,浮江而出。报寺众曰:木在香积井中,六丈夫勾之而出,盖六甲神也。见清一统志。师临终,作偈曰: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倒西壁。于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入灭后,有僧遇于六和塔下,复附书归。有忆昔面前当一箭,至今犹觉骨毛寒,祇因面目无人识,又往天台走一番之句,盖天台五百应真之一也。

  【计都】 (杂名)Ketu,又曰计部,鸡兜,鸡都。九曜之一。译曰旗星。即彗星也。大日经疏四曰:“计都正翻为旗,旗星谓彗星也。”

  【计都末底】 (地名)Ketumati,山名。译曰幢慧。慧苑音义上曰:“计都,此云幢也,末底慧也。”

  【计度】 (术语)以意识之作用,思量分别种种事物也。

  【济度】 (术语)众生沈居生死海,济而渡于彼岸也。度者渡也。法华经方便品曰:“终不以小乘济度众生。”

  【济度方便】 (术语)方便为方法便宜之义。即所谓手段。佛救济众生之手段也。

  【计度分别】 (术语)三分别之一。散心之意识与相应之智慧之作用也。俱舍论一曰:“意识相应散慧,名为计度分别。”

  【记法住经】 (经名)佛临涅槃记法住经之略称。

  【迹佛】 (术语)谓迹门之佛也。

  【纪纲寮】 (杂名)维那之住室。象器笺二曰:“维那寮又曰纪纲寮。”

  【迹化】 (术语)对于本化之称。法华经有本迹二门之教化,后之十四品云本化,前之十四品云迹化。见本迹二门条。

  【济家】 (流派)谓临济宗也。

  【妓乐】 (术语)又作伎乐。妓为女乐,伎为伎巧。以妓为正,又曰吴乐。雅乐之一种。三德指归二曰:“妓乐者,女乐曰妓,字应从女,从人者非。”探玄记十二曰:“妓乐等,治忧恼障。”法华经序品曰:“香华妓乐,常以供养。”宗渊之妙法莲华经考异上曰:“妓行本作技。药本、宋藏本、明藏本、并作伎。慈音云:技,艺也。伎,立也。弘决云:伎字应从女,谓女艺也。”

  【计里枳黎】 (菩萨)见“髻利吉罗”条。

  【记论外道】 (流派)谓弘毗伽罗论之人也。玄应音义二十三曰:“记论外道,即毗伽论是也。”

  【迹门】 (杂名)本迹二门之一。

  【迹门开显】 (术语)与开三显一同。见开显条。

  【迹门十妙】 (名数)(一)境妙,境即理境。谓十如是等境,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不可思议也,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等是也。此有六境:一、十如之境,二、十二因缘之境,三、四谛之境,四、二谛之境,五、三谛之境,六、一谛之境。(二)智妙,智即全境而起之智。以境妙之故,智亦随妙,函盖相应,不可思议也。经曰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是也。(三)行妙,行即所修之行。妙智导行,故亦随而妙不可思议也。经云行此诸道已道场得成果是也。(四)位妙,位即诸行所历之位次,十住乃至十地是也。以行妙之故,所证之位,亦妙不可思议。经云:乘是实乘游于四方是也。(五)三法妙,三法即真性观照资成之三法。真理是理观,照是慧,资成是定,此三法是为佛之所证,妙不可思议也。(六)感应妙,感谓众生,应即佛。谓众生能以圆机感佛,佛即以妙应应之,如水不上升,月不下降,而一月普现于众水。是妙不可思议也。经曰:一切众生皆是吾子是也。(七)神通妙,如来无谋之应,称适于善权方便机宜变现自在,是妙不可思议也。经曰: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议现希有事是也。(八)说法妙,说大小乘偏圆之法,使众生咸悟入佛之知见,是妙不可思议也。经云: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是也。(九)眷属妙,佛出世,则十方诸大菩萨,皆来赞辅,或以神通而来生者有之,或以宿愿而来生者有之,或以应现而来生者有之,皆名为眷属,俱妙不可思议也。(十)利益妙,佛说法,一切众生咸开悟本性,得入于佛知见,犹如时雨普洽,大地蒙益,是妙不可思议也。说见玄义二之二。

  【计名字相】 (术语)起信论所明六粗之一。依妄执于诸法上立虚假之名字,种种计度分别也。见“六粗”条。

  【忌日】 (术语)又作讳日。人之死日,追怀其人,而忌逸乐之事,故云忌日。礼祭义曰:“君子有终身之爱,忌日之谓也。”注“忌日者亲亡之日。”楞严经一曰:“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腋。”同长水疏曰:“先王崩日,忌讳之辰,故云讳日。讳忌也,以忌举吉事讳避其名也。”释氏要览下曰:“二月十五日,佛涅槃日,天下僧俗,有营会供养,即忌日之事也。俗礼君子有终身之孝,忌日之谓也。又谓不乐之日,不饮乐故。或云讳日,或云远日(远日犹温曲礼,丧事先远日)。释子死亡,可称归寂之日,盖释氏无忌讳故。”

  【忌日设斋】 (行事)于死人之忌日招待僧人请读经,于是供斋而祈冥福也。梵网经下曰:“父母兄弟,和上阿阇梨,亡灭之日,及三七日,乃至七七日。亦应读诵讲说大乘经律,斋会求福。”

  【计萨啰】 (植物)见“计舍罗”条。

  【计舍罗】 (植物)梵名Kesara,又作计萨啰,鸡萨罗。译云蕊或花蕊。见大日经二,华严经七十六。又言师子身毛之旋文。见慧苑音义下。

  【际史吒】 (杂名)际史吒,译曰三月。见梵语杂名。梵Jyaiṣṭha。

  【忌事】 (杂语)谓戒律也。见“戒”条。

  【记室】 (职位)书记也。

  【计我实有宗】 (流派)外道十六宗之一。谓兽主等也。是等外道所主张者,为我,有情,命者,生者,皆有之。又谓此我于感觉起时认识,故得此名。

  【济下】 (杂语)谓临济之门下也。

  【记心轮】 (术语)谓识别他心佛之意业之用也。三轮之一。义林章六末(三轮章)曰:“三轮别名者,杂集第一说,一神变轮,二记心轮,三教诫轮。(中略)心谓他心种类差别,记谓别识,识别彼心,名曰记心。”

  【伎艺天女】 (天等)摩醯首罗天顶上化生之天女也。其念诵之作法出伎艺天女念诵法。

  【伎艺天女念诵法】 (书名)摩醯首罗大自在天王神通化生伎艺天女念诵法之略名。

  【济缘记】 (书名)四分律随机羯磨济缘记,八卷,宋元照着。释南山之业疏者。

  【忌月】 (术语)正五九之三月也。见“三长斋月”条。

  【计着】 (术语)以妄想坚为计度而不动也。楞伽经三曰:“如缘言说义计着,堕建立及诽谤见。”

  【忌中】 (杂语)谓人死后四十九日间,以修七七之斋会也。见“四十九日”条。

  【济诸方等学经】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大乘方广总持经之异译。

  【偈】 (术语)Gāthā,译曰颂。定字数结四句者。不问三言四言乃至多言,要必四句。颂者,美歌。伽陀者,联美辞而歌颂之者,故译曰颂。见“伽陀”条。又偈训为竭,竭也。摄尽其义之意。天台仁王经疏中曰:“偈者,竭也。摄义尽,故名为偈。”

  【寂】 (术语)又云灭。涅槃之异名。维摩问疾品曰:“导人入寂。”净影疏曰:“寂是涅槃,又寂真谛。”

  【寂岸】 (术语)寂灭之彼岸,即涅槃之称也。寄归传一曰:“仰晞寂岸为悟寂之虚关。”

  【偈莂】 (杂语)佛家诗文之称。佛家作诗曰偈。作文曰莂。

  【寂常】 (术语)无烦恼云寂,无生灭云常,即涅槃之理也。楞严经一曰:“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

  【寂场】 (术语)寂灭道场之略。法华玄义一上曰:“虽高山顿说,不动寂场而游化鹿苑。”

  【寂场树】 (植物)寂灭道场之菩提树也。见“菩提树”条。

  【寂定】 (术语)离妄心妄想云寂定。无量寿经上曰:“广普寂定深入菩萨法藏。”净影疏上曰:“一切法中不起妄想名广寂定。”

  【寄附】 (杂语)委托物于寺院,为备三宝之用也。与施与不同。优婆塞戒经曰:“善男子受优婆塞戒者,先学世事,既学通达如法求财。若得财物,应供父母妻子眷属,其余藏积俟用。不应寄附四处也:一老人,二远处,三恶人,四大力。”

  【寂光】 (术语)寂谓真理之寂静,光谓真智之光照,即理智之二德也。又即于寂理而光照,谓之寂光。大日经疏一曰:“尔时行人为此寂光所照,无量智见自然开发,如莲华敷。”又台家四土中之常寂光土云寂光。

  【寂光海会】 (术语)寂光为常寂,光土,海会为一会之大众。十方法界诸佛菩萨乃至天龙八部诸众来集,如万川之朝宗大海,故称曰海会。大日经疏三曰:“复次,众生一会心中有如来寿量长远之身寂光海会乃至不退菩萨。亦复不能知。当知此法倍复难信。”演密钞四曰:“寂光海会者,寂光土也,海会众也,即是常寂光土中尘沙之众也。此通真应。”

  【寂光土】 (界名)常寂光土之略。

  【祭鬼子母】 (行事)西竺寺厨,供养鬼子母以求福。见诃梨帝条。

  【寄褐】 (杂语)为护持孩儿被僧衣也。释氏要览下曰:“今世人,护惜孩儿,遂服以僧衣,谓之寄褐。”

  【寄花五净】 (杂语)以花寄于色界第四禅之五净天。则恒不萎。以世界之大风灾亦不至此天故也。安乐集曰:“譬如寄花五净,风日不萎,附水灵河,世旱不竭。”

  【寂静】 (术语)离烦恼曰寂,绝苦患云静,即涅槃之理也。华严经一曰:“观寂静法,灭诸痴闇。”毗婆尸佛经下曰:“调御大丈夫,导引于群生,令至寂静道。”资持记下四之二曰:“寂静即涅槃理也。”往生要集上末曰:“一切诸法本来寂静,非有非无。”

  【寂静法】 (修法)真言五种护摩中第一之息灾法曰寂灾法,又云寂静法。要略念诵经曰:“修寂静者,结跏趺坐,面向北方,对于圆相一心离缘,作成就法,名扇底迦。”Śāntika。

  【寂静行】 (术语)谓声闻缘觉求涅槃寂静之行法也。探玄记五曰:“教寂静行,有三义:一以彼二乘修离生死喧杂行故。二令修证人空寂静行。三无余涅槃名寂静。修彼名行。”

  【寂静乐】 (术语)五种乐之一。见“乐”条。

  【寂静门】 (术语)一切诸法本来寂静,故称一切法云寂静门。宝箧经曰:“文殊师利,于东方庄严国佛名光相,现在说法,有大声闻名曰智灯。因文殊问:默而不答:彼佛告文殊云:可说法门令诸众生得无上道。文殊答云:一切诸法皆是寂静门。”

  【寂静相应真言】 (真言)扇底迦法相应之真言也。大日经疏七曰:“若真言中有纳磨(是归命意),莎缚诃等字,当知是修三摩地寂静相应真言也。”要略念诵经曰:“所谓初安唵字,后称所方言莎缚诃名扇底诃也。”此中纳磨与唵之相违,胎藏界为纳磨,金刚界为唵。

  【寂静音海夜神化导三十七门】 (名数)善财童子南询第三十五参寂静夜神对童子自说于三十七类之众生为三十七门之化导。见唐华严七十一。

  【寂静真言】 (真言)寂灾真言也。大日经疏八曰:“当以寂静真言用苏蜜酪和饭百遍。”参照“寂灾真言”条。

  【偈句】 (术语)偈之文句。南山戒疏一上曰:“彼叶一偈三十二字,唯此方言多少无准,或三四字,或五六七,节以声言用为偈句。”

  【寄库】 (杂语)辽志曰:“辽俗十月内,五京进纸衣甲器械。十五日,国主与押番臣,密望木叶山,奠酒。用番字书状同烧化,以奏山神,曰寄库。”今人焚寓钱于生前,作佛事寄属冥吏,以冀死后取用,盖辽俗也。宋无名氏鬼董曰:杭有杨妪,信庸僧寄库之说,月为一竹篓,置寓金银而焚之,付判官掌之。判官者,取十二支之肖似为姓,如寅生则黄判官,丑为田,未为朱,亥为袁,卯为柳,戌为成之类。

  【寄库钱】 (杂名)葬送时,埋于土中之钱也。谓以钱寄于冥土之府库请免亡者之罪也。盖汉魏以来之俗习,一云瘗钱,日本谓之六道钱。佛祖统纪曰:“世有用纸镪寄库者。”龙舒之净土文曰:“予遍览藏经,即无阴府寄库之说。奉劝世人,以寄库所费,请僧为西方之供,一心西方,则必得往生。若不为此而为阴府寄库,则是志在阴府,死必入阴府矣。”

  【寂留明菩萨】 (菩萨)胎藏界观音院第二行第七位,密号曰定光金刚。弥陀定门之尊,以寂静心留之义而名。肉色,左手屈四指,竖头指,当胸,右手掌向外,高举,着天衣,立左膝,坐赤莲华,垂带翻风似风天。

  【寂灭】 (术语)寂灭为梵名涅槃Nirvāna之译语,其体寂静,离一切之相,故云寂灭。法华经序品曰:“或有菩萨见寂灭法。”维摩经佛国品曰:“知一切法皆悉寂灭。”注曰:“肇曰:去相故言寂灭。”同弟子品曰:“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无量寿经上曰:“超出世间,深乐寂灭。”智度论五十五曰:“灭三毒及诸戏论故名寂灭。”

  【寂灭场】 (术语)寂灭道场之略。四教仪集注上曰:“处随法转,名寂灭场。”

  【寂灭道场】 (术语)化身佛证有余涅槃之道场也。如释尊在摩竭陀国迦耶山头尼连禅河边之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是也。晋华严经一曰:“一时佛在摩竭陀国寂灭道场始成正觉。”

  【寂灭乐】 (术语)五种乐之一。见“乐”条。

  【寂灭忍】 (术语)五忍之一。见“忍”条。

  【寂灭为乐】 (术语)寂灭者涅槃也。对于生死之苦而涅槃为乐。涅槃经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寂灭无二】 (术语)涅槃离一切差别之相,故谓之寂灭无二。圆觉经曰:“圆觉普照。寂灭无二。”

  【寂灭相】 (术语)涅槃之相离一切之相,谓之寂灭相。法华经方便品曰:“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智度论八十七曰:“涅槃即是寂灭相。”

  【寂默外道】 (流派)六苦行外道之一。见“外道”条。

  【寂念】 (术语)寂静之念虑,即禅定也。圆觉经曰:“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

  【寂然】 (术语)寂静无事之状也。维摩经弟子品曰:“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注曰:“生曰:寂然者,寂静无事之义也。”

  【寂然护摩】 (修法)息灾之护摩也,行灌顶时为弟子灭罪而修护摩,是云寂然护摩。大日经疏八曰:“次当为诸弟子作寂然护摩,是扇底迦Śāntika法,亦可翻为息灾也。”

  【寂然界】 (术语)二乘所证之涅槃境界也。大日经一曰:“蕴处界,能执所执皆离法性,如是证寂然界。”同疏二曰:“行者如是观照时从无性门达诸法即空,得离一重法倒了知心性,如是不为蕴处界能执所执之所动摇,故名证寂然界。证此寂然界时,渐过二乘境界。”

  【寂忍】 (术语)寂静与忍辱也。指要钞序曰:“被寂忍之衣据大慈室。”

  【偈颂】 (杂名)梵语偈陀,此译为颂。梵汉双举云偈颂,吴音也。梵之偈陀如此方之诗颂,字数句数有规定,以三字乃至八字为一句,以四句为一偈。

  【偈他】 (术语)译曰颂。见“伽陀”条。

  【寂调音所问经】 (经名)一卷,刘宋法海译。清净毗尼方广经之异译。

  【寄位】 (术语)寄于行位之差别,以显示教门之浅深也。又曰寄显,或曰寄在。见五教章卷上。

  【祭文】 (杂语)又作斋文。为斋供冥众吊祭亡者而诵读之文也。

  【寄言叹】 (术语)以种种善言赞叹法云寄言叹,更进而言无赞叹之言辞云绝言叹。天台以法华方便品诸佛智慧甚深无量等之言为寄言叹,以止止不须说为绝言叹。止观辅行一之一曰:“于方便品初,寄言绝言,广叹略叹,不出权实。”

  【寂业师子】 (杂名)释迦之异名,大日经疏四曰:“是故无量应度众生四种魔军由此退散,是故号为寂业师子。”演密钞五曰:“号为寂业师子者,偈中云释师子救世,具足应云释迦师子救世。偈以五字成句,故略去迦字但有释字。此释迦言,寻常翻译或但为能,或云能人。今云寂业者,盖依字门而立其名,谓前梵本偈中云赦吃也,赦即是奢字门也,奢者一切法寂义也。吃也者,上吃字是迦字门,为速合也。也字取声便故,遂成吃音。迦者,诠一切法造作义,造作即业也。由此故云寂业师子也。”

  【寂音尊者】 (人名)唐大庄严寺慧龄之弟子也。其传附于续高僧传二十八(慧龄传)。

  【寂用】 (术语)见寂用湛然项。

  【寂用湛然】 (术语)真如之理体,离有为之诸相,故云寂,而生世间出世间之善法,故云用。即起信论所说三大中之体用二大也。而即体为用,与体皆常住不灭,故云湛然。观经玄义分曰:“恒沙功德寂用湛然。”

  【偈语】 (术语)偈颂体之语句。见“偈”条。

  【寂灾真言】 (真言)南么三曼多勃驮喃,阿,摩诃奢底蘗多,舍底迦罗,钵罗(二合)舍摩达磨你栗惹多,阿婆缚娑嚩婆嚩达磨,三曼么多钵罗钵多,莎诃。Namaḥ samantabuddhānāṃ Aḥ Mahāśāntigata Śuddhikara prasama-dharmanirjāta abhāvasvabhāvadharma samantaprāpta Svāhā大日经疏八,同义释六有细释。

  【偈赞】 (杂语)以偈句赞叹他德者。演密钞五曰:“以金刚偈赞称叹诸尊。”

  【寂照】 (术语)真理之体云寂,真智之用云照。楞严经六曰:“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正陈论曰:“真如照而常寂为法性,寂而常照是法身,义虽有二名,寂照亦非二。”

  【寂照慧】 (术语)六慧之一。

  【寂照神变经】 (经名)寂照神变三摩地经之略名。

  【寂照神变三摩地经】 (经名)一卷,唐玄奘译。佛在灵山,海众骈集,贤护菩萨问法。佛答以寂照神变三摩地,使菩萨于一切诸法皆得圆满。

  【寂志果经】 (经名)一卷,东晋竺昙无兰译。与长阿含沙门果经同本,佛为阿阇世王说沙门现在之得果。

  【继忠】 (人名)宋四明尊者知礼之法孙。得法于四明弟子广智尚贤。有弟子二人,一曰从义,三大部补注之著者。一曰处元,义例随释之著者。见稽古略四。

  【寂种】 (术语)声闻缘觉乘欣乐涅槃寂灭之种性也。二教论曰:“寂种之人,膏肓之病,医王拱手。”

  【髻宝】 (譬喻)国王髻中之宝珠也。见“髻珠”条。慈恩寺传序曰:“解其髻宝,示以衣珠。”义楚六帖七曰:“衣珠已现,髻宝仍传。”

  【髻利吉罗】 (菩萨)又作计利枳攞,计里计罗。金刚手菩萨名。译曰触。男女相触着之义。般若经义述曰:“髻利吉罗,于中国之言名触,以不舍众生必令解脱故,欲明触性即菩提故。所以住抱持相,而现其触净俱幻平等智身。”慧琳音义三十九曰:“计利枳攞,金刚部大使者名也。”五秘密轨曰:“金刚计里计罗者,是虚空藏菩萨三摩地,与无边众生安乐,所求世出世间希愿皆令满足。”梵Kelikila。

  【髻珠】 (譬喻)髻中之珠也。法华七喻之一。有大功者,王解髻中之明珠而与之,以喻为已出分段生死,进而离变易生死之机说法华也。法华经安乐行品曰:“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欲以威势降伏诸国,而诸小王不顺其命。时转轮王,起种种兵,而往讨伐。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或与田宅聚落城邑,(中略)奴婢人民,唯髻中明珠,不以与之。所以者何?独王顶上有此一珠,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而诸魔王不肯顺伏,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其有功者,心亦欢喜。于四众中,为说诸经,令其心悦。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诸法之财,又复赐与涅槃之城。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皆欢喜。而不为说是法华经。文殊师利!如转轮王见诸兵众有大功者,心甚欢喜。以此难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与人。而今与之。(中略)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敷演之。”涅槃经三曰:“譬如国王髻中明珠付典藏臣,藏臣得已,顶戴恭敬,增加守护。我亦如是,顶戴恭敬增加守护如来所说方等深义。何以故?令我广得深智慧故。”方等陀罗尼集经四曰:“譬如国王髻中明珠,爱之甚重,若临终时授与所爱之子。我今为诸法王,此经即如髻中明珠,汝如我子。今以此大方等陀罗尼经授与于汝,譬如此王以髻明珠授与其子。”

  【髻珠经】 (经名)大乘金刚髻珠菩萨修行分经之略名。

  【罽宾】 (地名)汉西域国名。在北印度。新称迦湿弥罗。即今克什米尔一带之地。

  【罽宾国龙地】 (传说)西城记三说国内有阿罗婆楼龙王Aravada,降大雨,流禾稻。阿育王时为大德末田地受教化。

  【罽宾王臂堕】 (传说)付法藏第二十三祖师子尊者,游化罽宾国。时彼国王名弥萨崛。大起邪见。破坏佛教。以利剑斩师子尊者。头中无血。唯乳流出。师资之付法于此遂绝。时王臂堕,七日而亡。见付法藏传六,佛祖统纪五。

  【罽利沙盘】 (杂名)见“迦利沙波拏”条。

  【罽罗多】 (地名)Kirāta,北方山夷之义,谓栖息雪山西北部之种族也。似指前汉初侵入北印度征服罽宾之塞种族。西域记之“讫利多”与此种族同一欤。

  【罽那尸弃佛】 (佛名)释迦修行中出初僧祇满位之佛名。智度论四曰:“从过去释迦文佛到罽那尸弃,为初阿僧祇。”旧俱舍十三作“刺那尸弃。”新婆沙一百七十七,新俱舍十八作“宝髻。”优婆塞戒经一作“宝顶。”菩萨本行经作“螺髻。”玄应音义九曰:“罽那居例切,秦言宝积,经本或作刺那,力达切。”梵Ratnaśikhin。

  【罽腻吒王】 (人名)一作罽尼吒王。付法藏传五记月支国王,名栴檀罽呢吒王Canda-kaniṭa,伐中天竺索九亿金赎偿,获马鸣菩萨与佛钵及一慈心鸡而还。后王与安息国战,杀九亿人。王心悔,恐其罪报。马鸣为王说清净之法使其重罪渐微薄。王尚征伐四方不止。群臣憾之。乃弑王。

  【罽腻吒王为千头鱼】 (传说)王以多杀之罪虽闻马鸣说法,犹生大海中为千头鱼。剑轮回身,斫头。随斫随生,须臾不止。时有罗汉为维那,鸣犍稚,王闻其声,苦痛止息,因请罗汉,长打犍稚。见付法藏传五,行事钞上一,经律异相。

  【罽饶夷】 (地名)又曰羯若鞠阇Kanyākubja,所谓曲女城也。今曰克脑其Kanauj,在恒河禅那河之间。太古王城曰拘苏磨补罗Kusumapura,在梵授王时,触仙人之怒,以其恶咒使九十九婇女一时腰曲,故有此名。续高僧传作鞬拏究拨阇。翻为耳出城。玄奘渡天时,吠奢种曷利沙伐弹那Harṣavardhana,王君临此地。即有名之戒日王也。

  【迦】 (术语)ka,又作葛,嘎,揭,柯,羯,个,各,绀。悉昙体文三十五字中喉声之第一。五十字门之一。字记曰:“迦。”寄归传曰:“脚。”金刚顶经字母品曰:“迦字门,一切法,离作业故。”文殊问经曰:“称迦字时,是入业异熟声。”大庄严经曰:“唱迦字时,出入业果声。”涅槃经曰:“迦者,于诸众生起大慈悲,生于子想,如罗睺罗,作妙善义,是故名迦。”四十二字门曰:“称迦字时,入差别种种般若波罗蜜门,悟一切法作者不可得故。”般若经曰:“迦字门入诸法作者不可得故。”此从Kārya(业作)释之也。

  【加备】 (术语)加佛力以备众生之用也。与加被同。玄义分曰:“请愿遥加备,念念见诸佛。”法事赞曰:“遥加普备。”俱舍光记一曰:“恐有魔事,造论不终。赞德归敬,请加备故。”

  【加被】 (术语)神佛之力加于众生而与之也。楞严经六曰:“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观念法门曰:“诸佛同体,大悲念力,加被令见。”

  【迦比罗】 (人名)外道名。见“迦毗罗”条。又(地名)古代中印度之地名。梵语亦作迦毗罗。又曰迦比罗伐窣堵。即释迦父王所主国也。释迦在世之年。其国即已灭亡。地在今尼泊尔西南境。拉普的Rapti河以东。晋法显旅行时。已云城址荒芜。民家仅数十。唐玄奘西游。尚见伽蓝窣堵波及阿育王所建大石柱。今遗迹已不可见。惟大石柱陷入土中。于西元一八九七年。始行掘出。其地在今哥拉克普尔Corakhpur。以北。为释迦降生之处。

  【迦比罗跋臭】 (地名)树林名。见“迦毗罗婆”条附录。

  【迦比罗皤窣都】 (地名)城名。见“迦毗罗婆苏都”条。

  【迦比罗婆修斗】 (地名)城名。见“迦毗罗婆苏都”条。

  【迦毕试】 (地名)Kapiśa,国名。周四千余里。北背雪山,三陲为黑岭,国都城,周十余里,宜谷麦,多果木,出善马郁金香,异方奇货,多聚此国,文字大同睹货罗国,僧徒六千余人,多习学大乘。昔健陀罗国迦腻色迦王,广地至葱岭东,河西蕃维皆送质子,王优待之,冬居印度诸国,夏还此国,春秋止健陀罗国。见西域记一。

  【迦宾阇罗】 (动物)Kapiṅjara,又作迦频阇罗。鸟名。慧琳音义二十六曰:“古昔云:是鵽鸟也。引释论云:似[此*鸟]鸱,与象猴为亲友,故知是也。鵽音卓刮反。”名义集二曰:“迦频阇罗,此云雉。”尔雅释鸟曰:“鵽鸠冠雉。”

  【迦宾菟】 (人名)比丘名。饰宗记八本曰:“迦宾菟者,五分十六,劫宾那是也。”见“劫宾那”条。

  【迦逋大】 (动物)梵名Kapota,或译鸽。或译鸠。大威德陀罗尼经七曰:“迦逋大者斑鸠。”又迦布德迦Kapotaka,谓其小者。又以为鸟之通称。

  【迦布德迦】 (动物)kapotaka,译曰鸽。

  【迦布德迦伽蓝】 (地名)Kapotakasaṁghārāma,西域记九曰:“迦布德迦(唐言鸽也),伽蓝。昔佛于诸大众,一宿说法。佛说法时,有罗者。于此林中,网捕羽族,经日不获。遂作是言:我惟薄福,恒为弊事。来至佛处。扬言唱曰:今日如来,于此说法。我今网捕都无所得,妻孥饥饿,其计安在?如来告曰:汝当蕴火,当与汝食。如来是时,化作大鸽,投火而死。罗者持归,妻孥共食。其后重往佛所,如来方便摄化,罗者闻法悔过。自斯舍家修学,便证圣果,因名所建为鸽伽蓝。”此精舍名之因缘,别有一说,见“鸽园”条。

  【迦才】 (人名)唐代人。住长安寺弘法寺,勤修净业。着净土论三卷。

  【家常】 (杂语)禅录之语。家中常有之物,家常之茶饭等。

  【迦絺那】 (衣服)Kaṭhina,又作迦提,羯絺那。衣名。译曰坚实,功德。比丘九十日安居行终后,人所供养之衣,此衣依安居之功,有五种之德,故名功德衣。五德者,一受此功德衣上不行作法(一云说净作法),畜余分之衣,亦无罪(寻常以为长衣戒禁之)。二三衣之中,不携一衣,经一宿亦无罪(寻常以为离三衣宿戒禁止之)。三应檀主别请亦无罪(寻常以为别众食戒禁之)。四至午时受数度施主之斋亦无罪(寻常以为背请戒或展转戒或处处食戒禁止之)。五至午时不告知同住之人而至施主之家亦无罪(寻常以为不嘱同利入聚戒禁止之)。其功德衣,四周附缘,为五条式者,各条二分为一长一短,通计十隔。一功德衣,使众僧和集于一处,行受衣作法,且定一人之持者使护持之,因而众僧各得受衣之功德。其衣有由施主供之者,若无之时,则众僧集而裁缝之。行事钞上之四曰:“明了论云:本言迦絺那,为存略故,但云迦提,此翻为功德。以坐夏有功五利赏德也。”同上之四曰:“明了论翻为坚实也。”定宾之四分律戒本疏下曰:“迦絺那,此云坚实衣也。此衣以是坚财成,又令施主受坚实报,复令众僧生得五利坚实功德,(中略)亦名功德衣也。”饰宗记八末曰:“一切坚物,皆称迦絺那,如人烦恼强盛,名此人为迦絺那心人。”迦絺那之字意为坚,以粗制之绵布作之,亦云安居之功德坚实。以一日作终为法。十二月十五日用羯磨舍之。此衣诸说纷纷。后世注释家之说,多不可信。

  【迦絺那经】 (经名)八百比丘及世尊,为阿那律作衣,阿那律为众说从信心出家乃至三明六通为迦絺那法。此经摄于中阿含经十九中。

  【迦絺那月】 (杂名)又作迦提月,迦栗底迦月,羯栗底迦月,迦利邸迦月,迦剌底迦月,迦哩底迦么洗Kārttika等。安居竟之明日,三十日间,为比丘受迦絺那衣之时,故以之名月。但配月有新旧之别,南山旧译家,以四月十六日(阴历)为前安居之入日,故七月十五日为安居竟日,自其翌日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之三十日,为迦絺那月(此功德衣限于前安居之人)。行事钞上之四曰:“若四月十六日结者,至七月十五日夜分尽讫,名夏竟。至明相出十六日后,至八月十五日已来,名迦提月。”玄奘义净新译家以五月十六日为前安居之入日,故八月十五日为竟日,自其翌日至九月十五日为迦提月。寄归传二曰:“八月十六日,即是张羯絺那衣日。”同二曰:“从八月半已后,名歌栗底迦月。江南迦提设会,正是前夏了时。”如此旧译家,涉于八月之前半,又新译家,跨于八月与九月之两月,故八月又翻九月。饰宗记六末曰:“迦栗底迦,旧名迦提者讹,八月也。”西域记二曰:“頞湿缚庾阇月,迦剌底迦月,末伽始罗月,当此从七月十六日至十月十五日。”慧琳音义十一曰:“迦利邸迦,唐言昴星。每年九月十五日,月临昴宿故。取此星为九月名,古名迦提,讹略不正也。”

  【加持】 (术语)梵语地瑟娓曩Adhiṣṭhāna,译言加持。加附佛力于软弱之众生,而任持其众生也。又佛所加之三密力,于众生之三业任持也。又祈祷者,为加附佛力于信者,使信者受授其佛力,故祈祷直曰加持。演密钞一曰:“地瑟娓曩此云加持,通三义也。或云忆念,唯意密故。”同二曰:“言加持者,加谓加被,持谓任持。佛以上神力,加被任持现前大众,得见如是不思议庄严境界。”即身成佛义曰:“加持者,表如来大悲与众生信心。佛日之影,现众生心水曰加,行者心水能感佛日曰持。”八十华严经六曰:“佛所加持无有边。”大日经题曰:“成佛神变加持。”

  【加持成佛】 (术语)谓依修行之功,为佛力所加持,现成佛之相也。真言三种成佛之一。

  【加持供物】 (杂语)真言行者修一尊法时,加持供物也。以若不加持,则诸飞行之药叉罗刹,幽阴鬼等来,悉盗食之,或触秽之故也。

  【加持门说】 (术语)大日如来之自证身说法也。大日如来入加持三昧,以加持身说大日经,故曰加持门说。是为日本兴教大师觉鍐所创说。师之爱染讲式曰:“大日如来报在昔之悲难,入加持之门。”又舍利供养式曰:“大日如来出法乐之都,趣加持之门。”

  【加持念诵】 (杂语)真言行者修一尊法时,以语密念诵也。盖行者已于本尊加持之位,自证圆极,成就本尊之身故,即出化他大悲门,说法利生也,此之为正念诵。

  【加持身】 (术语)依加持而现起之佛身曰加持身。即应身也。演密钞二曰:“今言如来是佛加持身,即是应身。谓从加持而现起故,加持之身名加持身。”

  【加持世界】 (术语)本地法身,现他受用加持身,说三平等句法门之住处也。又名海会现前或随他法界宫。申言之,即教主自性身现他受用已下瑞相三身之加持处,恰如国王行政时,必由本宫出御前殿也。

  【加持香水】 (物名)修法而加神力之香水。苏悉地经二曰:“器盛净水,随所作事,置本献花,复置涂香。依本法而作阏伽,烧香薰之,应诵真言。”

  【加持札】 (物名)唱真言而加持之神圣纸札。札上押种种之真言或符。

  【加持杖】 (修法)切桃木之枝,约尺余,以真言加持之,或扣魅女之肩,或打病者之痛所者。止观八曰:“又随身上有痛处,以杖痛打病处,至四五十。此复何意?夫诸病无非心作,心有忧愁思虑,邪气得入。今以痛逼之,则不暇横想,邪气去,病除也。”用桃木者,由于道家之记。事物纪元八曰:“五烛宝典曰:元日施桃枝着户上,谓之仙木。以郁垒山桃,百鬼畏之故也。”本草纲目二十九曰:“一名仙人桃。”

  【加持自身法】 (修法)加持自身而为本尊之法。大疏演奥钞十二曰:“观心中有缚字,变成五股金刚杵,杵变成金刚萨埵。如是观己,手结萨埵印,口诵其真言,为加持法也。”众尊准之。

  【跏跌坐】 (术语)同跏趺。见结跏趺坐条。

  【迦丁比丘】 (人名)佛灭后之罗汉名。

  【迦丁比丘说当来变经】 (经名)一卷,失译人名。说末世佛法破灭之相者。

  【迦阇】 (地名)国名。所在不明,译曰芦苇。见慧琳音义十八。

  【迦多】 (人名)迦多衍那之略。婆罗门姓。见“迦旃延”条。

  【迦多衍那】 (人名)罗汉名。见“迦旃延”条。

  【迦多衍尼子】 (人名)Kātyāyaniputra,又作迦多演尼子。见“迦旃延”条。

  【迦梵达摩】 (人名)梵名Bhagavaddharma,译言尊法。西印度人。唐时来,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卷。年寿并缺。见贞元录十二。

  【跏趺】 (术语)结跏趺坐也。见“结跏趺坐”条。无量寿经上曰:“跏趺而坐,奋大光明。”

  【加供】 (杂语)加入于法事之供养而出供物也。

  【家狗】 (譬喻)烦恼随逐于身而难去,譬如家畜之狗。涅槃经十五曰:“如家犬不畏于人,山林野鹿见人怖走。瞋恚难去如守家狗,慈心易失如彼野鹿。”往生要集中末曰:“野鹿难系,家狗自驯。”

  【加行】 (术语)入于正位之准备,加一段之力而修行也。如加行道,加行位,四加行,四度加行等。旧译曰方便(七方便),以于佛果之善巧方便,有混滥之恐,故新译曰加行。唯识述记九末曰:“旧言方便道,今言加行,显与佛果善巧差别。”

  【加行大士】 (术语)大乘加行位之菩萨也。日本谓世亲为加行大士。

  【加行道】 (术语)四道之第一。见“四道”条。

  【加行得】 (术语)由加行而证得者。与所谓修得同。对生得而言。

  【加行果】 (术语)由加行私起之果也。为西方师所立四果之一。大毗婆沙论百二十一曰:“加行果者谓不净观,或持息念,为加行故,渐次引起尽无生智,余加行果类此可知。”又见俱舍论六等。

  【加行结愿】 (术语)密法传授之加行终了也。

  【加行善】 (术语)对于生得善而言。与所谓方便善及修得善同义。即加行方便所得之善心也。俱舍论七曰:“三界善心,各分二种,谓加行得生得别故。”又法苑义林章六末曰:“若于三藏,要用功力,所生明胜觉慧之善心,名加行善。由功力起,性极明了。读解文义,加行而起,名为闻慧。”又次下曰:“此三类慧,皆非生得,非闇味故。并为加行得加行善故。”皆是也。

  【加行位】 (术语)唯识宗五位之第二。于十回向之终,修四寻思四如宝之愿,得暖,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之位也。为入于见道,正通达于真理之方便加行分际,故名为加行位。即四道中之加行道也。唯识论九曰:“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又曰:“暖顶忍世第一法四,总名顺决择分。顺趣真实决择分故,近见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资粮无加行义。”见四寻思观条。

  【加护】 (术语)加力而助护之也。八十华严经廿七曰:“常为一切诸佛加护。”最胜王经八曰:“由诸天加护,得作于国王。”

  【嘉会】 (杂语)嘉吉之法会。大日经疏四曰:“良日晨者,意在菩提心嘉会之晨也。”

  【嘉会坛曼陀罗】 (术语)曼陀罗之德名。设曼陀罗,以行灌顶,十方诸佛来集,生导师当来之嘉会也。又中台大日之理法身,住于西方莲华部之阿弥陀三昧,以领加持曼荼罗,为众生说法,谓为嘉会曼荼罗。大日经具缘品之说法是也。是为自证会加持身之说。又领西方极乐之阿弥陀相而说法,是嘉会曼荼罗也。此为说听和合之嘉运,故谓为嘉会。诸经之首所谓一时是也。大日经六曰:“青色是无量寿色,既到金刚实际。即以加持方便,善现大悲曼荼罗。”秘藏记钞一曰:“大日住于阿弥陀三摩地,领加持曼荼罗,三部中莲华部之曼荼罗也。”圣财集下曰:“五佛中前三佛,内证之三点无相法身也,三点中南方,理智不二之宝生也,不对于迷机,谓之为四身一体内证之自性坛王。西方之嘉会坛,始为对于迷机之净土佛弥陀。一切净土佛,弥陀之分身也。”

  【嘉集】 (杂语)嘉吉之集会。注维摩经一曰:“肇曰:一时,法王启运嘉集会之时也。”

  【迦迦】 (动物)Kāka,又云迦迦迦,迦迦罗Kākāla,译曰乌。大威德陀罗尼经七曰:“迦迦,乌也。”慧琳音义二十六曰:“迦迦罗,此云乌,因声立名也。”梵语杂名曰:“乌,梵名迦迦(法引)迦。”

  【家家】 (术语)十八有学之一。一来向中证极果之圣者也。此有二种:一三生家家,断欲惑三品,既灭四生,犹余六品,即三生者。二二生家家,断欲惑四品,既灭五生,犹余五品,即二生者。此圣者三生或二生,由家转生于家,证极果,入涅槃,故称家家。而三生二生之一生,与人之一生皆谓之少生或半生。合于天之一生所谓一大生也。此有平等家家与不等家家之二种(婆沙正理说二种,俱舍说平等之一种)。平等家家者,为天三人三,天二人二,或人三天三,人二天二也。不等家家者,为天三人二,天二人一,或人三天二,人二天一也。因之分为天家与人家二种。天家家者,谓平等家家之天三人三或天二人二,于天处得道,又还于天处而证极果者(因得道与涅槃之处而得名)。不等家家之天三人二或天二人一,于人处得道,于天证极果者(但由涅槃之处而得名)。人家家者谓平等家家之人三天三或人二天二于人处得道,于人处证极果,不等家家人三天二或人二天一,于天处得道,于人处证极果也。今就此中不等家家中第一种,天三人二三生家家之天家,示其生处得果之相,则先于人中得见道已,断三品之惑。从此命终而生于天之一处。又由天死,来生人间,受人之一生,又由人死,生于天处,受天之一生。合前之一生为天之二生。复由天来生人间受人之一生,合前之一生为人之二生。又由人死,上生于天,更受一生,合前之二生为天之三生。于此第三生断尽一切余惑而证阿罗汉果也。故三生之天家家为天三人二(总除最初得道之生)。三生之天家家既然,则其余二生天家之天二人一,三生之人家家之人三天二,二生之人家家之人二天一及平等家家之四种亦准此可知。此中平等家家为不厌受生之人,故三生者人天具三生,二生者人天具二生。不等家家为厌受生之人,故三生者人天中,一方三生满,则三生之分济,故一方之生,略而不受也。二生准是可知。见婆沙四十二,俱舍光记二十四,四教仪。

  【迦迦迦】 (动物)见“迦迦”条。

  【迦迦娄多】 (书名)书名。译曰乌音。出于本行集经十一。见“佉楼”条附录。Kākaruta。

  【迦迦罗】 (杂名)译曰乌。见“迦迦”条。

  【迦迦罗虫】 (动物)慧琳音义二十六曰:“迦迦罗虫,此云黑虫,虫必害母。”梵Kākala。

  【迦迦那】 (杂语)Gagana,译曰空。见大日经疏十三。

  【迦迦婆迦频阇逻】 (杂名)译曰雉。见大威德陀罗尼经七。Kapiñjala。

  【家家圣者】 (术语)同家家。

  【家教】 (杂语)小参之别名,禅林之语。龙翔录曰:“明日结制,今夜小参,谓之家教。如家里人说家里话。”见“小参”条。

  【迦鸠驶】 (植物)又作伽鸠。梵名Kākṣi,僧伽罗刹所集经卷中曰:“犹世伽鸠树,降伏诸魔众。”

  【迦拘伽】 (地名)河名,所在不明。译曰肿领。见翻梵语九。

  【迦拘婆】 (植物)树名。译曰峰。见本行集经四十一。

  【加句】 (术语)真言上下所增加之语句也。随其法而各别。

  【迦剌底迦】 (杂名)月名。见“迦絺那”条。

  【迦蓝】 (杂名)见“伽蓝”条。

  【迦兰多迦】 (动物)鸟名。见“迦兰陀”条。

  【迦蓝浮】 (人名)王名。见“迦利”条。

  【加兰伽】 (动物)鸟名。见“迦陵频伽”条。

  【迦兰那富罗】 (地名)Karṇapur,聚落名。译曰耳城。见本行集经三十三。

  【迦兰频伽】 (动物)鸟名。见“迦陵频伽”条。

  【迦兰陀】 (动物)Karaṇḍa,Karaṇḍaka,又云迦兰驮,迦蓝陀,羯兰铎迦,迦兰多迦,迦兰陀夷,羯兰驮迦,伽邻等。鸟名。译曰好声鸟。玄应音义十九曰:“迦兰陀鸟,或言柯兰陀,或作迦兰驮迦,或云羯兰铎迦,皆梵音轻重也。此译云好声鸟也。案外国传云:其形似鹊。但此鸟群集,多栖竹林。”释迦谱五曰:“时摩竭陀国,有一长者,名曰迦陵。(中略)是故名曰迦陵竹园。”又山鼠名。善见律六曰:“迦兰陀者,是山鼠名。”

  【迦兰陀村】 (地名)善见律六曰:“时毗舍离王,将诸妓女,入山游戏。王时疲倦,眠一树下。伎女左右,四散走戏。时树下窟中,有大毒蛇,闻王酒气,出欲螫王。树上有鼠,从上来下,鸣唤觉王,蛇即还缩。(中略)王自念言:我今复活,由鼠之恩。王便思惟,欲报鼠恩。时山边有村,王即命村中,自今以后,我之禄限,悉回供鼠。因此鼠故,即号此村,名为迦兰陀村。”

  【迦兰陀夷】 (地名)竹园名。见“迦兰陀”条。

  【迦兰陀长者】 (人名)善见律六曰:“迦兰陀子者,是时村中有一长者,有金钱四十亿。王即赐长者位,因村名故,号迦兰陀长者。”

  【迦兰陀竹林】 (地名)Kāraṇḍa-veṇūvana,又云迦兰陀竹园,迦蓝陀竹园,迦陵竹园,迦邻竹园等。迦兰陀鸟所栖之竹林。又迦兰陀长者所有之竹林也。在摩竭陀国王舍城与上茅城之间。系迦兰陀长者所有,本与尼犍外道,后奉佛为僧园,是为印度僧园之初,所谓竹林精舍是也。慧琳音义四十一曰:“迦兰多迦,古云迦兰陀夷,或云羯兰铎迦,讹也。正云羯懒驮迦,大竹园名也,在王舍城。”西域记九曰:“初此城中(言上茅城)有大长者迦兰陀,时称豪贵。以大竹园,施诸外道。及见如来闻法净信,追惜竹园居彼异众。今天人师,以无馆舍。时诸鬼神,感其诚心,斥逐外道。而告之曰:长者迦兰陀,当以竹园起佛精舍,汝宜速去得免危厄。外道忿恚,含瞋而去。长者于此建立精舍,功成事毕。躬往请佛,如来是时遂受其施。”玄应音义五曰:“迦兰陀,鸟名也,其形似鹊。鞞纽婆那,此云竹林。谓大竹林也,此鸟多栖此林。”竹园精舍之缘起,详于中本起经上。然依因果经,四分律,则为瓶沙王所施与。四分律五十(房舍犍度)曰:“尔时世尊,在王舍城。摩竭王瓶沙,作如是念:世尊若初来所入园,便当布施作僧伽蓝。时王舍城,有迦兰陀竹园,最为第一。时世尊知王心念,即往迦兰陀竹园。王遥见世尊来,即自下象,取象上褥,叠为四重。敷已,白佛言:愿坐此座。世尊即就座而坐。时瓶沙王,操金澡瓶,授水与佛。白言:此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最为第一。今奉施世尊,愿慈愍故为纳受。(中略)王瓶沙,闻世尊听众僧作房舍,欲于迦兰陀竹园,作大讲堂如王住殿,一切所须,供给具足,佛言听作。”因果经四曰:“时频毗娑罗王,知佛受请住竹园已,顶礼佛足,辞退而去。王还城已,即敕诸臣,令于竹园,起诸堂舍。种种庄饰,极令严丽,悬缯幡盖,散花烧香,悉皆办已。即便严驾,往至佛所。头面礼足,而白佛言:竹园僧伽蓝,修理已毕。唯愿世尊,与比丘僧,哀愍我故,往住彼也。”以上竹林精舍施与者虽有二说,然是混杂园林之寄附者与精舍之施与者。盖竹园系长者迦兰陀所寄附,其园中精舍为频婆沙罗王建立奉佛也。

  【迦老】 (杂语)释迦现保八十寿之老比丘相,故云迦老。

  【迦梨迦】 (衣服)衣名。阿毗昙经下曰:“迦梨迦衣,织吉贝花作衣,以蜡染之,作斑色。”又(异类)Kālika,又作迦罗迦。龙名。译曰黑龙。见玄应音义四。

  【迦梨沙舍尼】 (杂语)译曰灭罪。见陀罗尼集经一。梵Karṣaṇiya。

  【迦梨耶那】 (人名)人名。译曰正真。见起世因本经十。梵Kalyāṇa。

  【迦哩底迦么洗】 (杂名)月名。么洗,译曰月。见“迦絺那”条。

  【迦哩迦】 (人名)尊者名。十六罗汉之一。见“罗汉”条。

  【迦利】 (人名)Kali,又云哥利,歌利,迦梨,羯利,迦蓝浮,迦罗富,迦黎。王名。译曰斗诤,恶生。西域记三曰:“瞢揭厘城东四五里,有窣堵波,极多灵瑞。是佛在昔,作忍辱仙。于此为羯利王(唐言斗诤,旧云哥利,讹也),割截肢体。”玄应音义三曰:“歌利王,或言迦利王,论中作迦蓝浮王,皆讹也,正言羯利王,此译云斗诤王。西域记云:在乌仗那国,瞢揭厘城东四五里,是其处也。旧云恶世无道王,即波罗奈国王也。”涅槃经三十一曰:“迦罗富。”度无极集五曰:“迦黎。”又梵Kaliṅgarājā(名义大集一八○)。

  【加力】 (术语)佛菩萨加被之力。

  【迦利底迦】 (杂名)又云迦利邸迦,歌利底迦。月名。见“迦絺那”条。

  【迦利沙】 (杂名)又作迦利沙那。两目名。起世经七注曰:“半迦利沙,隋言半两也。”楞伽经曰:“迦利沙那。”梵Karṣa,Karṣaṇa。

  【迦利沙般拏】 (杂名)又同迦理沙般拏,迦利沙波拏。见迦利沙波拏条。

  【迦利沙钵拏】 (杂名)又云迦履沙钵拏。钱量名。见“迦利沙婆那”条。

  【迦利沙波拏】 (杂名)又作羯利沙钵那,羯利沙钵拏,迦利沙般拏,迦利沙婆拏,罽利沙盘,迦利沙钵拏等。钱量名。译曰贝齿。四百钱。慧琳音义十三曰:“羯利沙钵拏,金名也。计直可当四百钱一颗金也。颗颗圆大如江豆也。”同二十九曰:“迦利沙波拏,此云贝齿。”玄应音义二十一曰:“羯利沙钵拏,亦作迦利沙钵拏,声之转也。钵拏,此云铜钱。十六钵拏,为一迦利钵拏。”同二十二曰:“迦利沙般拏。”俱舍宝疏二十二曰:“婆沙一百八十一云:不取现在一迦履沙弥拏。”同注曰:“钵拏,此云钱。一迦履沙,当十六贝珠。八十贝珠,当一钵拏。十六钵拏,名迦履沙钵拏。杂心论翻迦履沙钵那为一钱,谬也。”金光明最胜王经六义净注曰:“此是根本梵音,唯是贝齿,而随方不定。或是贝齿,或是金银铜铁等钱。然摩揭陀,现今通用。一迦利沙波拏,有一千六百贝齿,总数可准知。若准物直,随处不定。”可洪音义二曰:“羯利沙钵那,或云迦利沙钵那,或云罽利沙般,此云铜钱。十六钱为一羯利沙钵拏也。又僧祇律云:十九古钱为一罽利沙槃。”梵Kārṣāpaṇa。

  【迦利沙那】 (杂名)见“迦利沙”条。

  【迦利沙婆那】 (杂名)同迦利沙波拏。

  【迦良那伽梨】 (人名)太子名。译曰善事。见贤愚经十。梵Kalyānakāri。

  【迦邻提】 (动物)鸟名。见“迦遮邻地”条。

  【迦邻陀】 (动物)鸟名。见“迦遮邻地”条。名义集曰:“华言细锦衣。”

  【迦邻陀衣】 (衣服)又云迦旃邻陀衣。以迦邻陀鸟毛所造之衣也。

  【迦陵】 (动物)迦陵频伽之略。鸟名。见“迦陵频伽”条。楞严经一曰:“迦陵仙音,遍十方界。”

  【迦陵伽】 (动物)又作羯陵伽,迦陵迦。鸟名。见迦频伽条。

  【迦陵伽王】 (人名)译曰憍逸,斗诤。罗什译之金刚经作“歌利王。”留支译之金刚经作“迦陵伽王。”二十唯识述记下曰:“迦陵伽,此云憍逸,仙人之名,旧云王名。”慧琳音义十曰:“迦陵伽王,古昔王名也。此云斗诤,即波罗奈国无道王也。”Kaliṅgarāja。

  【迦陵伽衣】 (衣服)慧琳音义二十五曰:“迦陵伽是国名,波和罗是衣名。”三德指归二曰:“迦陵迦者:迦陵迦,此云细滑衣,又云鸟毛衣。”梵Kaliṅgapravāra。

  【迦陵迦】 (动物)见迦陵伽项。

  【迦陵迦林】 (地名)Kaliṅgavana,又作羯陵伽林。慧苑音义下曰:“迦陵迦林,以义翻之名相斗诤时,此据因斗诤建国立名。”探玄记十九曰:“迦陵迦者,此云斗诤时也。婆提者,正云婆那,此云林也。”

  【迦陵毗伽】 (动物)鸟名。见迦陵频伽项。

  【迦陵频】 (动物)鸟名。见迦陵频伽项。

  【迦陵频伽】 (动物)Kalaviṅka,又作歌罗频伽,加兰伽,迦兰频伽,羯罗频迦,迦楞频伽,迦陵毗伽,迦陵伽,羯陵伽,羯罗频伽,羯毗伽罗,羯陵伽罗,迦毗伽罗,[鸟*曷]鹎伽罗,羯脾伽罗,羯鞞伽罗,迦毗伽,迦尾罗等。鸟名。译曰好声,和雅。正法念经曰:“山谷旷野,多有迦陵频伽,出妙声音,若天若人,紧那罗等无能及者。”翻译名义集曰:“迦陵频伽,此云妙声鸟。”玄应音义一曰:“迦陵频伽,经中或作歌罗频伽,或云加兰伽,或云羯罗频伽,或言毗伽,皆梵音讹转也。迦陵者好,毗伽者声,名好声鸟也。”慧苑音义下曰:“迦陵频伽,此云美音鸟,或云妙声鸟。此鸟本出雪山,在[谷-禾+卵]中即能鸣。其音和雅,听者无厌。”智度论二十八曰:“如迦罗陵频伽鸟,在[谷-禾+卵]中未出,发声微妙,胜于余鸟,菩萨摩诃萨亦如是。”玄应音义四曰:“羯毗,或言羯陵,或云迦毗,或言加毗,此皆梵音讹也。此译云迦毗者声,伽罗者好,名为好声鸟也。”可洪音义三下曰:“[鸟*曷]鹎,正作羯脾也,或云羯毗,或云羯鞞,皆梵音楚夏耳。正言迦陵频伽。”探玄记二十曰:“迦毗伽鸟者,具云迦罗频伽,此云美音言鸟。谓迦罗云美音,频伽云语言。谓雪山中,一切鸟声,皆悉不及。又在卵中,即能出声。”

  【迦陵频舞】 (杂名)又作迦楼频,迦楼宾,伽楼宾。舞曲名。译言鸟或不言乐。林邑之古乐。天竺祇园寺供养日,迦陵频来舞,时妙音天奏此曲。阿难传之,遂流布云。

  【迦留波陀】 (杂名)Karipada,天名。译曰象迹天。见正法念经二十三。

  【迦留陀伽】 (人名)Kālodaka,沙门名。译曰时水。开元释教录三曰:“沙门迦留陀伽,晋言时水,西域人。弘喻有方,怀道游国,以孝武帝太元十七年壬辰,译十二游经一部。”

  【迦留陀夷】 (人名)Kālodayin,比丘名。亦名乌陀夷。译曰起时,黑曜,黑光。婆罗门种。悉达太子在宫时之师,出家为比丘,六群比丘之一。嘉祥法华经义疏九曰:“迦留陀夷者,迦留,此翻时。陀夷,名之为起。十八部疏云:迦留者黑,陀夷者上,谓悉达太子在宫时师也。”慈恩弥陀经疏曰:“迦留陀夷者,正法华云:此名黑曜。毗奈耶律云:名黑光。增一阿含云:迦留陀夷,其身极黑,夜行乞食,时天大闇。而至他家,天有闪电。彼家妇人,身正怀孕,于电光中,见谓是黑鬼,怖而堕胎。乃谓之曰:汝何鬼耶?答曰:我瞿昙弟子,今来乞食。彼女人即发声恶骂。如来知之,即敕比丘:从今已后,不得过中食,不得豫乞食。”

  【迦留陀夷教化】 (故事)佛在舍卫国。尔时长老迦留陀夷,得阿罗汉道,作是念。我先在六群比丘中,于舍卫国污辱诸家,我今当还使此诸家清净。作是念后,入舍卫国度九百九十九家。若夫得道而妇不得,妇得道而夫不得者不在此数。更度一家以满千家遂被枉杀。见十诵律十七。

  【迦留陀夷死粪中】 (传说)时舍卫城有婆罗门家,应以声闻得度。迦留陀夷,念言我复度此家,则于舍卫城满千数。晨朝持钵至其家,主妇闭门煎饼。迦留陀夷现种种神变以化其心,使至祇洹以其饼供僧。因说法使得初果证,与五戒为优婆夷。彼还家导其夫来,其夫亦得初果为优婆塞。夫妻既入道,尽力供养迦留陀夷,命其子身死后,毋与今异。其子奉命供养如法。后子妇见贼主年少端正,窃通之娱乐。时迦留陀夷,往其家为妇说淫欲之过,妇闻之生疑,恐或向夫说之,与贼主相谋,一日托病请迦留陀夷,日没后,伺迦留陀夷到粪所,使贼主刺之,贼主便以利刀断其头,埋着粪中。世尊知之率诸比丘至粪所,举死尸如法于城外火化之。波斯匿王闻之,灭婆罗门家,及七世之亲。见十诵律十七,经律异相十五。

  【迦楼】 (人名)或作迦留。或作迦罗。迦罗,秦言黑。此比丘是瓶沙王旧大臣,善知世法,故佛问之,然后随国法结戒。

  【迦楼罗】 (动物)Garuḍa,又云迦留罗,迦娄罗,揭路荼。迦喽荼,伽楼罗,誐噜拏,蘗噜拏等。鸟名。旧译曰金翅鸟。新译曰妙翅鸟。顶瘿鸟,食吐悲苦声等。居四天下之大树,取龙为食。八部众之一。法华文句二下曰:“迦楼罗,此云金翅。翅翮金色,居四天下大树上,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探玄记二曰:“迦留罗,新名揭路荼,此云妙翅鸟。鸟翅有种种宝色庄严,非但金。依海龙王经:其鸟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阎浮提止容一足。依涅槃经,此鸟能食消龙鱼七宝等。又依增一经:日别食一大龙王五百小龙,达四天下,周而复始,次第食之。命欲终时,诸龙吐毒,不能复食。饥火所烧,耸翅直下。至风轮际,为风所吹,还复上来。往还七返,无处停足,遂至金刚轮山顶上命终。以食诸龙,身肉毒气,发火自焚。难陀龙王,恐烧宝山,降雨灭火,渧如车轴,身肉消散。唯有心在,大如[月*坒],纯青琉璃色。轮王得之,用为珠宝。帝释得之,为髻中珠。”慧苑音义上曰:“迦楼罗,或曰揭路荼,此云食吐悲苦声也。谓此鸟凡取得龙,先内嗉中,得吐食之,其龙犹活,此时楚痛出悲苦声也。或曰:此云大嗉顶鸟,谓此鸟常贮龙嗉内,益其顶粗也。旧云金翅妙翅者,且就状而名,非敌对翻也。然其翅有种种质色,非唯金耳。”慧琳音义一曰:“揭路荼,正音蘗噜拏,古云迦娄罗。”同十一曰:“迦留罗,梵音不正也,正音誐噜拏。”俱舍光记八曰:“揭路荼,此云顶瘿,或名苏钵剌尼Suparṇi,此云妙翅。翅殊妙也,旧云翅金鸟,非正所目。”

  【迦楼罗法】 (修法)迦楼罗鸟之修法。文殊师利菩萨根本大教王经金翅鸟品一卷,速疾立验魔醯首罗天说阿尾舍法一卷,具说其法。案迦楼罗法以迦楼罗鸟神灵除恶龙灾之意。

  【迦楼罗观】 (术语)除诸灾害。如迦楼罗鸟除毒蛇之害,其观法名迦楼罗观。义译谓之微妙观。见守护经。

  【迦楼罗炎】 (杂名)火燃之状如开迦楼罗鸟之羽。圣无动尊安镇家国等法曰:“威容极忿,右持智剑,左执羂索,坐金盘石,光焰炽然,其焰多有伽楼罗状。”同偈曰:“猛焰从心生,状如金翅鸟。”

  【迦楼那】 (杂语)Karuṇa,又作迦卢拏。译曰悲。玄应音义三曰:“摩诃,此云大。迦楼那,此云悲。言如来功德,以般若大悲二法为体。”大日经疏一曰:“梵音谓悲为迦卢拏,迦是若义,卢拏是剪除义。慈如广植嘉苗,悲如芸除草秽。”

  【迦楼乌陀夷】 (人名)Kālodayin,比丘名。

  【迦楼乌陀夷经】 (经名)迦楼乌陀夷,思世尊恩深,赞不可中食,佛印可之,呵不持此戒者。摄于中阿含五十。

  【迦楼炎】 (杂名)迦楼罗炎之略。见“迦楼罗”条附录。

  【迦喽荼】 (动物)Garuḍa,鸟名。见“迦楼罗”条。

  【迦嚧尼】 (杂语)Karuṇin,译曰悲。大日经疏十曰:“迦嚧尼,悲也,么也,体也。所谓大悲为体也。”

  【迦啰吠罗】 (杂名)Kālavelā,时分名。见慧琳音义十三。

  【迦啰儜】 (杂语)译曰饶益。大日经疏八曰:“梵本云系多Hita,翻云利益。次云吃[口*履]耶Kriyā,此翻为利。迦啰儜Karaṇi,翻为饶益,本名各异。”

  【迦啰伊】 (动物)青蓝色之悬巢鸟。又鹊类。

  【迦罗】 (杂名)Kalā,又作哥罗,歌罗。分量名。慧苑音义上曰:“哥罗分,正云迦罗,此云竖,折人身上一毛为百分中之一分也。或曰:十六分之一分。谓西域风俗,以十六升为斗,如此土以十六两为一斤。义译为校量分。”玄应音义四曰:“折一毛以为百分,一分为歌罗分,论以义翻名为力胜。以无漏善法一歌罗分,胜有漏千分故也。”又(术语)Kāla,又云迦攞。译曰实时。时有二种。实时云迦罗。假时云三摩耶。律中所说时食时药时衣之时,实时也,经中所说一时一日乃至一劫之时,假时也。智度论一曰:“天竺说时名有二种:一名迦罗,二名三摩耶。”名义集二曰:“刊正记云:即实时。谓毗尼中,听时食,遮非时食,则实有其时也。故大论云:毗尼结戒是世界中实,非第一义中实。”见三摩耶条。又(人名)此翻黑。或云哥罗。是尊者。已得阿罗汉果。见“迦楼”条。

  【迦罗阿育】 (人名)Kālāśoka,佛灭百年顷君临摩诃陀国之王,而难陀王朝(Nanda)之始祖也。此王历史古来颇有议论。为未决之问题。此以北方所传无此王之记事故也。排之者以为迦罗者时之义,为补某时代缺陷故作虚构之人物云,或谓迦罗者黑色之义,为欲大达磨阿育王归佛后之光彩,故指归佛前凶暴之时代。然近时希腊印度年代比较研究之结果,达磨阿育王之出世年代,在纪元前四世纪,即佛灭二百十八年,较善见律之所传确实,是可增王为历史的人物矣。

  【迦罗比丘】 (人名)十诵律曰:“鹿子长者儿名曰迦罗,聪智利根,众人所问,常为断疑。他事忽务,若人有女姊妹,有来求者,往问迦罗应与不应。若人为自求妇,若为儿求,亦往问可取不可取。迦罗后时出家为僧,犹如本法。”

  【迦罗钵舍罗钵】 (物名)Kāla-pātra Śona-pātra,黑赤二色之钵。饰宗记十本曰:“此二即是梵语,黑赤二色也。下文既迦罗是黑,故知舍罗是赤也。”

  【迦罗分】 (杂名)又云歌罗分,哥罗分。迦罗为分数之名,故云迦罗分。见“迦罗”条。

  【迦罗富】 (地名)城名。译曰臭地。见慧琳音义二十六。梵Garāpu。

  【迦罗迦】 (杂语)Kālaka,译曰黑。

  【迦逻迦】 (杂语)Kāraka,译曰作者。智度论四十八曰:“若闻迦字,即知诸法中无有作者。迦逻迦,秦言作者。”

  【迦罗迦龙】 (异类)又云迦罗龙,迦梨迦龙。玄应音义三曰:“迦梨迦龙,又云迦罗迦龙,此译云黑龙也。”

  【迦罗迦树】 (植物)慧琳音义二十五曰:“迦罗迦树,此云黑果,形似镇头。”同卷曰:“镇头迦果状,同此方柹子之类。”谓有害之果也。见“迦罗镇头”条。

  【迦罗迦吒】 (动物)译曰蟹。又十二宫中螃蟹宫之名。

  【迦罗鸠村大】 (佛名)旧称拘留孙。佛名。见“拘留孙佛”条。

  【迦罗鸠忖驮】 (佛名)Krakucchanda,又云迦罗鸠餐陀。旧称拘留孙。佛名。见“拘留孙佛”条。

  【迦罗鸠驮】 (佛名)迦罗鸠忖驮之略。佛名。旧称曰拘留孙。慧苑音义上曰:“迦罗鸠驮,具云迦罗鸠忖驮,此云所应断已断。”见“拘留孙佛”条。又(人名)Krakuda,外道字。姓迦旃延。六师外道之一。

  【迦罗鸠驮迦旃延】 (人名)Krakudakātyāyana,维摩经弟子品肇注曰:“姓迦旃延,字迦罗鸠驮,其人谓法亦有相亦无相。”同什注曰:“其人应物起见,若人问言有耶?答言有。问言无耶?答言无也。”慧琳音义二十六曰:“迦罗鸠驮,名也。此云黑领。迦旃延,姓也。”名义集曰:“迦罗鸠驮,此云牛领。迦旃延,此云剪发。”

  【迦罗勒】 (植物)果名。见“诃梨勒”条。

  【迦罗龙】 (异类)本行集经三十一曰:“迦罗,隋言黑色。”见“迦罗迦”条。

  【迦罗啰底哩】 (天名)Kālarātri,译曰黑夜神。演密钞九曰:“迦罗云黑,啰底哩云夜,黑夜神也。”

  【迦罗逻】 (异类)夜叉名。译曰喍啀。见无量破魔陀罗尼经。梵Karāla。

  【迦罗那】 (植物)木名。译曰作。翻梵语九曰:“迦罗那树,译云作也。”梵Karana。

  【迦罗毗迦】 (地名)本行集经四十五曰:“迦罗毗迦,隋言赤黄色,大村名也。”案迦罗毗迦为迦毗罗迦之误。见“迦毗罗婆苏都”条。

  【迦罗毗啰】 (植物)木名。译曰羊踯躅。陀罗尼集经八曰:“迦啰毗啰树脂,唐云羊踯躅也。若采其叶即脂汁出。”梵Karavira。

  【迦罗频伽】 (动物)鸟名。见“迦陵频伽”条。

  【迦罗求罗】 (动物)虫名。智度论七曰:“譬如迦罗求罗虫其身微细,得风转大,乃至能吞食一切,光明亦如是,得可度众生,转增无限。”梵Kalākula。

  【迦罗沙曳】 (杂名)茶香室丛钞十三曰:即袈裟也。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引陈养吾象教皮编云:迦罗沙曳,僧衣也。省罗曳字,止称迦沙。葛洪撰字苑。添衣作袈裟。或从毛作毠裟。

  【迦罗陀】 (地名)山名。见“伽罗陀”条。

  【迦罗育】 (人名)即迦罗阿育。见“迦罗阿育”条。

  【迦罗越】 (术语)梵音kulapati,有族者之义。华言居士。见翻译名义集。

  【迦罗者摩】 (杂名)译曰虎皮。见何耶揭唎婆像法。

  【迦罗镇头】 (譬喻)迦罗与镇头皆果名。迦罗果有毒,镇头无毒,而二果相似,以譬比丘之持戒破戒。涅槃经六曰:“善男子!如迦罗迦林,其树众多。于是林中,唯有一树,名镇头迦。是迦罗迦树镇头迦树,二果相似,不可分别。其果熟时,有一女人,悉皆拾取。镇头迦果,才有一分。迦罗迦树,乃有十分。是女不识,齎来诣市,而炫卖之。凡愚小儿,不复别故,买迦罗迦果,啖已命终。有智人辈,闻是事已。即问女人:姊何处持是果来?是时女人即示方所。诸人即言:如是方所,多有无量迦罗迦树,唯有一根镇头迦树。众人知已,笑而舍去。善男子!大众之中,八不净法,亦复如是。于是众中,多有受用如是八法,唯有一人清净持戒,不受如是八不净法。”止观十下曰:“从外道四见,乃至圆门四见,有害无害,譬如迦罗镇头二果。”Kālaka Tinduka。

  【迦摩】 (异类)饿鬼名。正法念经十七曰:“迦摩饿鬼。”经注曰:“迦摩雨卢波,魏言欲色。”Kāmarūpa。

  【迦摩浪迦】 (地名)梵名Kāmalaṅkā,印度东境之国名。出于慈恩传四。

  【迦摩罗】 (杂名)又作迦末罗。病名。译曰黄病。玄应音义二十三曰:“迦末罗病,旧云迦摩罗病,此云黄病,或云恶垢。言腹中有恶垢,即不可治者也。”慧琳音义二十六曰:“迦摩罗病,此云大风病。”名义集六曰:“亦云癞病。”Kāmalā黄目(名义大集二八四)又(人名)仙人名。见“阿罗逻迦罗摩”条。

  【迦摩缕波】 (地名)Kāmarūpa,国名。在东印度。周万余里,人体卑小,语言少异于中印度,崇奉天神,不信佛法。自佛教兴至唐世,未建立伽蓝,招集僧侣,净信之徒惟窃念佛耳。王拘摩罗,闻玄奘三藏在摩揭陀,频遣使延请三藏。三藏由戒贤论师劝至彼处盛颂大唐天子圣德,与王同行还,会于戒日王之无遮会。见西域记十。唐书地理志作迦摩波。今印度阿撒母西部之地。

  【迦摩沙波陀】 (人名)贤愚经十一译曰斑足,智度论四作劫磨沙波陀,译曰鹿足,杀害普明王之恶王名也。Kalmaṣapāda。

  【迦嚩遮】 (杂语)译曰甲胄。大日经疏九曰:“伐折啰是金刚,迦嚩遮名甲。”Kavaca盔甲(名义大集二三八)。

  【迦末罗】 (杂名)病名。见“迦摩罗”条。

  【迦那跋底】 (天名)双身象鼻之欢喜天名。见誐那钵底条。

  【迦那伽牟尼】 (佛名)Kanakamuni,又作羯诺迦牟尼。佛名。旧称拘那含牟尼。译曰金寂,金仙人。贤劫中之第二佛。过去七佛中之第五。人寿三万岁时生于清净城。智度论九曰:“迦那伽牟尼,秦言金仙人。”玄应音义二十一曰:“羯诺迦牟尼,旧言拘那含牟尼,此云金寂也。”慧琳音义十八曰:“羯诺迦牟尼,唐言金寂静,是贤劫中第二佛。”梵网经述记下曰:“拘那含牟尼者,或言迦那伽牟尼。拘那含,此云无节树。牟尼者,此云忍。亦云满,亦云寂。”

  【迦那提婆】 (人名)Kāna-deva,龙树弟子,提婆菩萨之别名,缺一眼,故云迦那提婆。付法藏传六曰:“其初托生南天竺土婆罗门种,尊贵豪胜,由毁神眼,遂无一目,因即号曰迦那提婆。”提婆菩萨传曰:“初出眼与神,故遂无一眼,时人号曰迦那提婆也。”见“提婆”条。

  【迦尼迦】 (植物)又作羯尼迦。树名。慧琳音义二十五曰:“迦尼迦树,具云尼迦割罗。尼迦,此云月也。割罗,此云作也。”慈恩传三曰:“羯尼迦树,处处成林。发蔓开荣,四时无间。花如金色。”Kanika。

  【迦腻色伽】 (人名)Kaniṣka,属于月氏族。基祖于中央亚细亚领富强之国土,至王势威更张,新创建健驮罗王国,领地,西自大夏Bactra之境,东殆达于恒河,北总葱岭,南及信度Shindu河口,占阿育王以后不见其例之广大领土。其初不信罪福,轻侮佛法,后发正信深归依于佛法,注其全力,弘宣佛教,为古来外护者,与阿育王并称,其功之显著者,结集佛典也。王出世年代古来有种种异论,而非一致,今尚模糊。众说彷徨于纪元前一世纪至后一世纪之间,而无越之者,今暂以西域记佛国记所传从佛灭四百年顷之出世说(王归佛有由释尊悬记之传说,出西域记二)。

  【迦腻色迦王结集三藏】 (故事)王以如来涅槃后第四百年应期抚运,王风远被,殊俗内附,机务余暇,每习佛经,日请一僧,入宫说法。诸师各异其说,王颇惑于去就,以问胁尊者。尊者曰:如来去世岁月逾邈,师资部执,自致矛盾,不如及今随自宗而结集三藏。王听之,精选其人,得四百九十九人,皆阿罗汉也。后得世友菩萨以为上座,充为五百人。以迦湿弥罗国四周皆山为要害之地,物产丰饶,迦腻色迦王,率诸阿罗汉至此国,建立伽蓝,使结集三藏。三藏各十万颂,总为三十万颂,称九百六十万言,是大毗婆沙论也。王遂以赤铜为鍱,镂写论文,以石函缄封,建塔而藏于其中,命药叉神守卫其国,不使外出,求习学者,使就中受业。见西域记三。

  【迦诺迦跋厘惰阇】 (罗汉)尊者名。十六罗汉之一。Kanakabharadvāja。

  【迦诺迦伐蹉】 (罗汉)Kanakavatsa,尊者名。十六罗汉之一。

  【迦毗伽】 (动物)鸟名。见“迦陵频伽”条。

  【迦毗伽罗】 (动物)鸟名。见“迦陵频伽”条。

  【迦毗梨】 (人名)外道名。见“迦毗罗”条。

  【迦毗罗】 (人名)Kapila,外道名。又云迦比罗,迦毗梨,劫毗罗等。译曰黄头,赤色等。数论派之祖。立二十五谛之义。百论疏上中曰:“迦毗罗,此云黄头仙,亦云金头。头有金色,故以名之。金七十论云:迦毗罗,此云赤色仙,劫初时,从空而出。”玄应音义二十三曰:“迦比罗,此云赤色,谓赤色仙人也。造僧佉论,说二十五谛义者。”慧琳音义二十六曰:“迦比罗,此云黄头仙人。”贤愚经九曰:“迦毗梨,晋云黄头。”唯识述记一末曰:“有外道名劫比罗,古云迦毗罗,讹也。此云黄赤,鬓发面色并黄赤故。今西方贵婆罗门种皆黄赤色也。”立此数论之宗义,非实际的人物,盖神话的架空人也。又(异类)鬼神名。孔雀王咒经下列东方四夜叉中曰:“迦毗罗,梁言黄色。”文句私记十本曰:“入唐常晓法师真言录中云:大圣迦毗罗神王像一躯,右神者是如来化身。秦代罗什,昔周五天,感得此神。”释氏要览下曰:“伽毗罗神像,法秀禅师,元嘉年中,初至建业。憩祇桓寺,画此神像,于今效之。”又(地名)城或国名。迦毗罗婆苏都之略。

  【迦毗罗婆】 (地名)城名。迦毗罗婆苏都之略。

  【迦毗罗婆苏都】 (地名)Kapilavastu,又作迦维,迦维罗阅,迦维罗越,迦毗罗,迦毗罗婆,迦比罗皤窣都,迦毗罗皤窣都,迦夷罗,迦维罗卫,迦比罗婆修斗,迦随罗卫,迦尾攞缚娑多,劫比罗伐窣堵等。城名。悉多太子之生处。释迦谱六曰:“迦维罗阅城,晋言妙德。”本行集经二十四曰:“迦毗罗婆苏都,隋言黄头居处。”十二游经曰:“迦维罗越,此言妙德。”慧苑音义下曰:“迦毗罗城,具云迦比罗皤窣都。言迦比罗者,此云黄色也。皤窣都者,所依处也。谓上古有黄头仙人,依此处修道,故因名也。”百论疏一上曰:“迦夷罗者,云赤泽国也。”石壁之梵网经疏上曰:“迦夷罗国,正云劫比罗伐窣堵也。此云黄发仙人住处,即是白净王等兄弟四人所住之处。本是彼仙住处,因立城名,今为国号耳。”慧琳音义一曰:“迦维,梵语讹略也,正言劫毗罗伐窣睹城。佛下生之处也。”西域记六曰:“劫比罗伐窣堵国,旧曰迦毗罗卫,讹也。”慧琳音义十曰:“迦毗罗卫国,即如来下生之地,净饭王所治之境界。”智度论三十三曰:“迦毗罗婆城。”

  【迦毗罗皤窣都】 (地名)城名。见迦毗罗婆苏都项。

  【迦毗罗婆仙人林】 (地名)智度论三十三曰:“一切诸佛法,还本国时,与大会诸天众,俱住迦毗罗婆仙人林中。此林去迦毗罗婆城五十里,是诸释游戏园。”

  【迦毗罗神】 (神名)见“迦毗罗”条。

  【迦毗罗卫】 (地名)城名。悉多太子之生处。见迦毗罗婆苏教都条。

  【迦毗摩罗】 (人名)Kapimala,罗汉名。付法藏之第十三祖。付法藏传五作“比罗”,摩诃止观一上作“毗罗”,佛祖统纪一作“迦毗摩罗”。摩揭陀国人,初为外道,有三千弟子,屈服于马鸣之谈论,而为其弟子,于南天布法付法于龙树。作无我论一百偈。

  【迦频阇罗】 (动物)梵名Kapiñjala,又作迦宾阇罗。鹧鸪也。慧琳音义以为鵽鸟。名义集以为雉。

  【迦婆离】 (人名)Kabari,外道名。译曰结鬘。入正理论疏中曰:“迦婆离,此云结鬘。穿人髑髅,以为鬘饰。人有诮者,遂立量言:人顶骨净(宗),众生分故(因),犹如螺贝(喻),因喻虽无有过,宗违世间共为不净。”

  【迦婆离迦】 (异类)鬼名。译曰护身。见正法念经十六。

  【迦萨吐罗】 (动物)梵名。译曰麝香。

  【袈裟】 (衣服)具名迦沙曳Kaṣāya,译曰不正,坏,浊,染等。又与加沙野之语同。译曰赤色。比丘之法衣有大中小三件,避青黄赤白黑之五正色,而用他之杂色,故从色而云袈裟。其形为长方形,故从形而云敷具,卧具等。其相割截小片,缀合如田畔,故从相而云割截衣,又云田相衣。其他有道服,法衣,忍辱铠,解脱幢相等种种之德名。大中小三枚之别名,其小者曰安陀会,又云五条,其中者曰郁多罗僧,又云七条,其大者云僧伽梨,又云九条大衣等。天竺于此三枚袈裟外无所谓衣者。支那日本气候寒故于里着衣,而挂于表也。天竺于五条上重着七条或大衣,或于五条七条上重着大衣,此方则不必重着,里有衣也。其色有三如法色,其中通常天竺用干陀,支那用木兰色,日本用香染。即赤而带黑者。唐武后赐僧法朗等紫袈裟。玄应音义十五曰:“袈裟,上举佉切,下所加切。韵集,音加沙,字本从毛,作毠裟二形。葛洪后作字苑,始改从衣,案外国通称袈裟,此云不正色也。诸草木中,若皮若叶若花等,不成五味,难以为食者,则名迦沙。此物染衣,其色浊赤,故梵本五浊之浊亦名迦沙。天竺比丘多用此色,或言缁衣者,当是初译之时,见其色浊因以名也。又案如幻三昧经云:晋言无垢衣,又义云离尘服,或云痟瘦衣,或称莲花服,或言间色衣,皆从义立名耳。真谛三藏云:袈裟此云赤血色衣,言外国虽有五部不同,并皆赤色,言青黑木兰者,但点之异耳。”行事钞下一曰:“增一云:如来所著衣名曰袈裟,所食者名为法食,此袈裟衣者,从色得名。下文染作袈裟色,味有袈裟味。若据此土所翻,通名为卧具。四分云:应以刀截成,沙门衣不为怨贼劫,应作安陀会,衬体着。郁多罗僧,僧伽梨,入聚落着。而此三名,诸部无正翻,今以义译。慧上菩萨经,五条名中着衣,七条名上衣,大衣名众聚时衣。(中略)若就条数,便云十九十七乃至九条七条五条等。律中无五七九名,但云安陀会乃至僧伽梨,人名五七九条也。”寄归传一曰:“袈裟乃是梵言,即是干陀之色。元来不干东语,何劳下底置衣?若,依律文典语,三衣并名支伐罗也。”同二曰:“一僧伽胝,二嗢呾啰僧伽,三安呾婆裟,此之三衣,皆名支伐罗。北方诸国。多名法衣为袈裟。乃是赤色义。非律文典语。”又曰:“凡出家衣服,皆可染作干陀。或为地黄黄屑,或复荆蘗黄等,此皆可以赤土赤石研汁和之。量色浅深,要而省事。”慧苑音义上曰:“袈裟,具正云迦逻沙曳。此云染色衣,西域俗人,皆着白色衣也。”

  【加沙】 (杂语)Kaṣāya,又作迦沙。袈裟。色名。译曰不正色,染色,浊色。又曰干陀。加沙野,赤色之义。见“袈裟”条。

  【袈裟变白】 (杂语)摩耶经下曰:“千三百岁已,袈裟变白,不受染色。”末世法灭之相,沙门之袈裟与在家之白衣同。

  【袈裟袋】 (物名)容袈裟之袋也,禅僧等他行时,盛三衣及常用之经卷、度牒、数珠、引磬、戒刀等诸具,悬于颈垂于胸者。

  【袈裟十二名】 (名数)释氏要览上曰:“大集经云:袈裟名离染服,贤愚经云:出世服,如幻三昧经云:无垢衣,又名忍辱铠,又名莲华衣,谓不为欲泥染故。又名幢相。谓不为邪所倾故。又名田相衣。谓不为见者生恶故。又名痟瘦衣。谓着此衣烦恼痟瘦故,又名离染服,去秽衣,又名振起。”又六物图曰:“一、袈裟。二、道服。修佛道者之衣也。三、出世服。出离世俗者之衣也。四、法衣。如法之衣也。五、离尘服。远离六尘者之衣也。六、痟瘦服。服有损消烦恼之德者。七、莲华服。离染着如莲华者。八、间色服。不正之间色避五正色也。九、慈悲服。行慈悲者之服也。十、福田衣。袈裟之条相,等于世之田畴,且其德为世之福田而受供养也。十一、卧具(出四分律),以相似被褥也。十二、敷具(出十诵律),如言卧具也。”

  【袈裟十利】 (名数)心地观经五列举十利:一、覆身离羞耻而具惭愧。二、离寒热蚊虫。三、示沙门之相,见者欢喜,离邪心。四、是人天宝幢相,生梵天之福。五、着之时,生宝塔想,灭诸罪。六、坏色,生不贪欲。七、袈裟是佛净衣,永断烦恼而作良田。八、消罪而生十善。九、如良田,能增长菩提之芽。十、如甲胄,烦恼之毒箭不能害。是故三世诸佛共服之。

  【袈裟味】 (饮食)五正色之杂色曰袈裟色,六味之杂味云袈裟味。大疏六曰:“如云袈裟味者,即是染作袈裟色也。”行事钞下一之一曰:“染作袈裟色,味有袈裟味。”同资持记曰:“袈裟味者,此示非正食名。”戒疏下一之一曰:“如六味中有袈裟味,可是食也。”

  【袈裟五德】 (名数)悲华经八曰:释迦如来,昔于宝藏佛前,誓己成佛时袈裟有五德:一或犯重邪见之四众,以一念敬心尊重袈裟,必于三乘受记。二天龙人鬼若恭敬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三若鬼神诸人得袈裟少分乃至四寸,则饮食充食。四众生共违反,念袈裟便生悲心。五若在兵陈持此少分,恭敬尊重,常得胜他。又见行事钞下一,释氏要览上。

  【加沙野】 (杂语)kaṣāya,译曰赤色。百一羯磨九曰:“干陀色,梵云加沙野,译为赤色。”

  【袈裟衣】 (衣服)天竺本制,三种之袈裟即为衣,来于支那日本,则袈裟之外,有一种称为衣之僧服也。见“衣”条。

  【袈裟着法】 (杂语)寄归传云:取衣作三褶,其肩头叠处,安其方帖以安衣[巾*句],长可两指,结作同心,向外牵出,十字交系,便成两[巾*句]。其胸前叠处缘边安纽,以纽内于[巾*句],以衣右角宽搭左肩,垂之背后。此古法也。至于中古,袈裟之着法,甚失古法,其滥觞殆起于宋之灵芝律师,彼着六物图,引感通传:“以衣角绕于左角。”误绕为达,遂于衣之右角施钩,仅达胸前,与纽合结,于是搭于左肩及绕于左臂之正仪全失。大日经义释明如来之钵印云:左手持衣两角,其法取袈裟近手之尖角及搭肩之角,绕肘回入手中使二角如双耳,仍二手相重如承钵之形,又出入聚落或私营事务,许反被袈裟。

  【嘉尚】 (人名)唐慈恩寺嘉尚。玄奘门下四哲之一。游奘之门,受瑜伽唯识之旨,奘译大般若时,为证义缀文。又在则天武后朝,与薄尘灵辩等预译场之证义,功绩甚多。后不知所终。见宋高僧传四。

  【迦奢布罗】 (地名)梵名Kaśapura,钵逻耶伽国之城名。护法论师在此伏外道云。见西域记五。

  【迦尸】 (地名)Kāśi,国名。迦尸者,本竹名,以此国出此竹故也。慧苑音义上曰:“迦尸者,西国竹名也。其竹堪为箭干,然以其国多出此竹,故立斯名。其国即在中天竺境憍萨罗国之北邻,乃是十六大国之一数也。”

  【加尸】 (饮食)Kāśa,Kāśi,又作加私,迦尸。药名。译曰光,玄应音义三曰:“加尸亦作迦尸,此译云光,言有光泽也。”同十曰:“迦私此云光,能发光,药名也。”

  【迦师】 (饮食)谷名。译曰错麦。小麦饭。名义集七曰:“十诵指迦师为错麦,事钞错麦与迦师一物也。”

  【迦尸迦】 (人名)比丘名。

  【迦湿弥罗】 (地名)Kaśmira,新称迦湿弥罗,羯湿弭罗,迦叶弥罗。旧称罽宾。国名。在印土之西北境。西域记三曰:“迦湿弥罗国,旧曰罽宾,讹也。北印度境,周七千余里,四境负山,山极峭峻。虽有门径,而复隘狭。自古邻敌,无能攻伐。国大都城,西临大河。南北十二里,东西四五里。宜稼稷,多花果。出龙种马及郁金香,火珠药草。气宇寒劲,多雪少风。服毛褐,衣白叠。”希麟音义一曰:“罽宾西域国名,或云个湿蜜罗,亦云迦叶弥罗,皆梵语讹转也。正云羯湿弭罗,此翻为阿谁入。”贞元录十七曰:“迦毕试国,罽宾,讹也。”梵语杂名曰:“罽宾,梵,劫比舍也。”

  【迦湿弥罗城结集】 (故事)小乘经典第四期之结集,为说一切有部所传。有两说:一佛灭后四百年,集五百罗汉与五百菩萨,迦旃延罗汉为上座,马鸣菩萨为笔者,造阿毗达磨之毗婆沙一百万偈。一佛灭后四百年,当健陀罗国迦腻色迦王时集五百罗汉,世友菩萨为上首,造邬波第铄论十万颂,以释经藏,造毗那耶及阿毗达磨之毗婆沙论各十万颂,以释律藏及论藏。总为三十万颂(其中汉译者但阿毗达磨之毗婆沙论二百卷)。而其会所,两说皆迦湿弥罗城,即罽宾城也。婆薮槃豆法师传曰:“佛灭度后五百年中,有阿罗汉,名迦旃延子,母姓迦旃延,从母为名。先于萨婆多部出家,本是天竺人,后往罽宾国。罽宾在天竺之西北,与五百阿罗汉及五百菩萨,共撰集萨婆多部阿毗达磨,制为八迦兰陀。(中略)马鸣菩萨,是舍卫国婆枳多土人,通八分毗伽罗论及四波陀六论,解十八部,三藏文宗学府,允仪所归。迦旃延子遣人往舍卫国,请马鸣为表文句,马鸣既至罽宾。(中略)义意若定,马鸣随即着文,经十二年造毗婆沙方竟,凡百万偈。(中略)迦旃延子,即刻石立表云:今去学此诸人,不得出罽宾国,(中略)恐余部及大乘污坏此正法。以立制事白王,王亦同此意。罽宾国四周有山如城,唯有一门出入,诸圣人以愿力摄诸夜叉神令守门。若欲学此法者,能来罽宾则不遮碍。”西域记三曰:“健驮逻国迦腻色迦王,以如来涅槃后四百年出。王夙崇信佛法,日请一僧说法,人人异说。王召胁尊者问之。尊者云:如来去世,岁月邈矣。各异部执,所说矛盾。王闻之,感伤,于迦湿弥罗国建立伽蓝,施与之,使随部执具释三藏。胁尊者召集五百比丘,世友菩萨为上首,释三藏各十万颂。合三十万颂九百六十万言。迦腻色迦王遂以赤铜为鍱,镂写论文,缄封于石函,立窣堵波,藏之其中,命药叉神周卫其国,不使异学持出此论。”(取意)。

  【迦湿弥罗国龙池】 (地名)见西域记三(罽宾条附录引之),部执论疏,希麟音义一。

  【迦师那阿揽摩那】 (杂名)译曰三十八禅定。见善见律四。

  【挟侍】 (术语)与胁士同。左右侍者挟佛之义。

  【迦算】 (物名)梵语。藿香也。见翻译名义集。

  【迦随罗卫】 (地名)城名。见“迦毗罗婆苏都”条。

  【枷锁愿】 (杂语)梦粱录曰:“东岳圣诞,士庶答赛心愫,或专献信香者,或答重囚带枷锁者,道路络绎,无日无之。”

  【迦昙波】 (植物)又云迦昙婆。树名。起世经一曰:“弗婆毗提诃洲有大树,名迦昙婆。其本纵横七由旬,高百由旬。”翻梵语九曰:“迦昙波花树,译曰白花。念佛三昧经第四。”Kadamba。

  【迦昙婆】 (植物)见“迦昙波”条。此树落叶,新芽发生甚速,叶常不绝。两季开花。至九月散。花为球形,花丝生于全面,宛如圆繸。白色而带淡黄绿。又见念佛三昧经一。

  【迦提】 (衣服)见“迦絺那”条。

  【迦维】 (地名)迦维罗卫之略。城名。即迦比罗。翻译名义集曰:劫比罗伐窣堵,旧曰迦毗罗卫,误也。或名迦维卫,或名迦夷。竺法兰对汉明云:迦毗罗卫者,大千之中也。瑞应经曰:“菩萨下当世作佛,托生天竺迦维罗卫国,迦维罗卫者,天地之中央。”王巾头陀寺碑曰:“是以如来利见迦维,托生王室。”参照迦毗罗婆苏都条。

  【迦维罗卫】 (地名)城名。见“迦维”条。

  【迦维罗阅】 (地名)城名。见“迦维”条。

  【迦维罗越】 (地名)城名。见“迦维”条。

  【迦维卫】 (地名)迦维罗卫之略。城名。见“迦维”条。

  【迦尾罗】 (动物)鸟名。见“迦陵频伽”条。七佛经曰:“言音甚深妙,如迦尾罗声。”

  【迦尾攞缚婆多】 (地名)城名。见“迦毗罗婆苏都”条。

  【嘉祥】 (人名)隋会稽嘉祥寺吉藏。以寺号称为嘉祥。三论宗之祖也。唐高僧传十三,佛祖统纪十,有传。又梁高僧传著者慧皎,住梁会稽嘉祥寺。故亦呼为嘉祥。见唐高僧传六。

  【嘉祥寺】 (寺名)在支那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创立年时未详。由来学匠之住此寺者颇多。至三论宗之祖吉藏于玆张讲席,其名遂为天下所知。

  【家训】 (杂语)小参曰家训,又云家教。禅林之语。见“小参”条。

  【迦耶】 (术语)Kāya,译曰身,积集。圆觉大钞七下曰:“迦耶,此云积集。虽五根大造并皆积集,身根为彼多法依止,积集其中,独得身称。瑜伽论云:诸根所随周遍积集,故名为身。”名义集六曰:“梵有四名:一迦耶,二设利罗,三弟诃,四应伽,此云集积。”义林章三本曰:“身者,积集义,依止义。(中略)虽迦耶是积集所依义,翻为身者,体义相当,依唐言译。”

  【迦耶褒折娜】 (衣服)译曰拭身巾。比丘十三资具之一。见百一羯磨十。Kāyapoñcha。

  【迦叶】 (人名)又作迦摄。Kāśyapa,迦叶波,迦摄波之略。译曰饮光。古代之姓氏。玄应音义二十四曰:“梵言迦叶波。迦叶,此云光。波,此云饮。”慧苑音义上曰:“迦叶,具云迦摄波,此曰饮光,斯则一家之姓氏。”佛十大弟子中,有头陀第一之罗汉,谓之摩诃迦叶,略称迦叶。见“饮光”及“摩诃迦叶”条。又(天部)七大仙,十大仙,并十钵罗阇钵底Prajāpati之一。又为韦陀Veda诵出之一人。孔雀王咒经等见其名。在密教与瞿昙,末建拏诸仙皆为配于胎藏外金刚部之一尊。

  【迦叶本经】 (经名)大迦叶本经之略名。

  【迦叶波】 (杂名)又作迦摄波。佛弟子名。古佛名。童子名。仙人名。律部名。见“迦叶”条。

  【迦叶刹竿】 (公案)“阿难问迦叶曰:世尊传金襕袈裟外,别传何法?迦叶答曰:阿难。难应诺。迦叶曰:倒却门前刹竿。难于言下大悟。”见会元一阿难章。

  【迦叶传衣】 (传说)迦叶尊者传如来僧伽梨而受持之。见“摩诃迦叶”条。

  【迦叶传衣弥勒】 (传说)迦叶自释迦如来受袈裟,于鸡足山入定,以传之于弥勒。毗奈耶杂事付法藏传以为粪扫衣,西域记以为金襕衣。增一阿含经四十四曰:“世尊告大迦叶,不应般涅槃,要须弥勒出世,(中略)弥勒当取迦叶僧伽梨着之。”智度论三曰:“迦叶即着从佛所得僧伽梨,持衣钵捉杖,如金翅鸟现上升虚空。(中略)与衣钵俱,作是愿言:令我身不坏,弥勒成佛,我骨身还出,以此因缘度众生。如是思惟已,直入耆阇崛山石头中,如入软泥,入已还合。”毗奈耶杂事四十曰:“大迦摄波,欲涅槃住鸡足山中,于三峰中敷草而坐,作如是念:我今宜以世尊所授粪扫纳衣用覆于身,令身乃至慈氏下生,彼薄伽梵,以我此身示诸弟子及诸大众,令生厌离,即便入定三峰覆身,犹如密室,不坏而住。”付法藏传一曰:“迦叶至鸡足山,于草敷上跏趺而坐,作是愿言:今此身着佛所与粪扫之衣,自持己钵乃至弥勒,令不朽坏,使彼弟子皆见我身而生厌恶。(中略)时弥勒佛,即就迦叶取僧伽梨,时大众见神力,除憍慢心,成阿罗汉。”西域记九曰:“如来化缘斯毕,垂将涅槃。告迦叶波曰:我于旷劫勤修苦行,为诸众生求无上法。昔所愿期,今已果满。我今将欲入大涅槃,以诸法藏嘱累于汝,住持宣布,勿有失坠。姨母所献金缕袈裟,慈氏成佛,留以传付。”

  【迦叶佛】 (佛名)于现世界人寿二万岁时出世而成正觉,释迦佛以前之佛也。过去七佛之一。见法苑珠林八,佛祖统纪三十。又菩萨名。涅槃经三曰:“尔时众中,有一菩萨摩诃萨。本是多罗聚落人也,姓大迦叶,婆罗门种。年在幼稚,以佛神力,即从座起。偏袒右肩,绕百千匝,右膝着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我于今者,欲少咨问。”

  【迦叶赴佛般涅槃经】 (经名)一卷,东晋昙无兰译。记迦叶赴佛涅槃处。悲哀说偈。

  【迦叶结集法藏】 (故事)如来入灭后,迦叶打钟集众,结集小乘之三藏。见“结集”条。

  【迦叶结集三藏】 (故事)见“摩诃迦叶”条。

  【迦叶结经】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说佛灭度后,迦叶举阿难九过,及结集三藏之事。

  【迦叶禁戒经】 (经名)佛说迦叶禁戒经,一卷,宋京声译。佛对迦叶说禁戒之法者。摄于小乘律部。

  【迦叶利师】 (人名)Kāśyapa-rsi,迦湿弥罗国国王名。王甚信佛法,而迷于诸部之取舍。迦旃延子依萨婆多部之宗义造发智论示王。王可之,弘于世。见了义灯一本。详“迦旃延”条。

  【迦叶弥罗】 (地名)国名。见“迦湿弥罗”条。

  【迦叶摩腾】 (人名)Kāśyapamātaṅga,又作摄摩腾,竺摄摩腾。无翻名。中天竺人,能解大小乘经。尝为一小国王讲金光明经,以防敌国侵害,名大显。汉明帝遣蔡愔等于天竺求法,遇之,永平十年与竺法兰等共至洛阳,译四十二章经等。汉地之有佛法自此始。见历代三宝记四,梁高僧传一,开元释教录一。

  【迦叶毗】 (流派)又作迦叶遗,迦叶维,迦叶波。律部名。见迦叶遗项。

  【迦叶破颜微笑】 (传说)世尊在灵鹫山,一日拈天华示众。百万人天不会其意。迦叶独破颜微笑。世尊曰: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以属汝。是禅门一流所传也。见拈华微笑条。

  【迦叶菩萨品】 (经名)涅槃经篇章名,佛与此幼童迦叶菩萨问答,发扬佛性常住之深义者。

  【迦叶起舞】 (传说)香山大树紧那罗鼓琴。头陀第一之迦叶,不堪于坐,起而舞。见“紧那罗”条。

  【迦叶擎拳】 (图像)释门正统三曰:“今殿中设释迦文殊普贤阿难迦叶梵王金刚者,此土之像也。阿难合掌,是佛堂弟,理非异仪。迦叶擎拳本外道种,且附本习,以威来象也。”

  【迦叶入定】 (传说)摩诃摩耶经下曰:“摩诃迦叶共阿难结集法藏,事悉毕已,摩诃迦叶于狼迹山中入灭尽定。”毗婆沙论百三十五曰:“尊者大迦叶波,入王舍城最后乞食。食已未久,登鸡足山。山有三峰,如仰鸡足,尊者入中结跏趺坐。”西域记九曰:“屈屈吒播陀山(唐言鸡足),亦谓窭卢播陀山(唐言尊足),高峦峭险。(中略)其后尊者大迦叶波,居中寂灭,不敢指言,故言尊足。”

  【迦叶舍金色妻】 (传说)智度论四十五曰:“如摩诃迦叶,娶金色女为妻,心不爱乐,弃舍出家。”

  【迦叶受记】 (传说)迦叶于法华会座舍小乘而归于大乘。受未来成佛之记别。法华经授记品曰:“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诸大众,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诃迦叶,于未来世当得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广宣诸佛无量大法,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名曰光明如来。”

  【迦叶头陀第一】 (杂语)见“摩诃迦叶”条。

  【迦叶舞】 (故事)见“摩诃迦叶”条。

  【迦叶仙人说医女人经】 (经名)一卷,宋法贤译。说迦叶仙人应[口*尔]嚩迦人请医女人产病之法者。全然为医书,不关佛教。

  【迦叶衣十万两】 (传说)智度论二十六曰:“佛初成道时,知迦叶衣应佛所著,迦叶衣价直十万两金。次后耆域上佛染摩根羯簸衣,价亦直十万两金。佛敕阿难:持此衣去,割裁作僧伽梨。作已,佛受着。”

  【迦叶遗】 (人名)Kāśyapiya,又作迦叶维,迦叶毗,迦叶波。本为人名,以为律部之名。佛灭后百年,优婆曲多之门有五弟子,各立异见,律藏分五部。迦叶遗为其中之一人,故名其部曰迦叶遗部。可洪音义三上曰:“迦叶毗,亦云迦叶维,亦云迦叶波,亦云柯尸悲与,此云饮光。此部律此土无文。”拾毗尼义钞上一曰:“迦叶遗者,人名也。此人精进勇决,救护众生,着木兰袈裟。”案迦叶遗,译曰重空观,又译曰解众生空等者。从迦叶遗比丘所执之主义而译之,非其正翻也。大集经二十二曰:“我涅槃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书写读诵。说无有我及以受者,转诸烦恼,犹如死尸,是故名为迦叶毗部。”是如来之豫言也。戒本疏一上曰:“迦叶毗,此云重空观,法名解脱。此有戒本,相同五分。”

  【迦叶尊者】 (人名)佛弟子中有摩诃迦叶Mahākāśyapa,优楼频螺迦叶Uruvilvākāśyapa,伽耶迦叶Gayākāśyapa,那提迦叶Nadikāśyapa,十力迦叶Daśabalakāśyapa五人。单云迦叶者,指摩诃迦叶,头陀第一。付法藏之第一祖也。

  【家依】 (人名)梁朝真谛三藏之别名。

  【迦夷】 (地名)迦夷罗之略。佛之生国。见“迦毗罗婆苏都”条。肇论曰:“集异学于迦夷。”

  【迦夷罗】 (地名)见迦夷项。

  【迦夷婆兜】 (地名)迦毗罗婆苏都之略。

  【加佑】 (术语)神佛之力加于众生而助之也。与加被同。称赞净土经曰:“慈悲加佑,令心不乱。”

  【迦吒富单那】 (异类)又作迦吒布单那Katabhūtana,又Kaṭapūtana,译曰奇臭鬼。玄应音义二十一曰:“羯吒布怛那,旧言竭吒富呾那,此云极臭鬼,或言奇臭鬼也。”慧琳音义十八曰:“羯吒布但那鬼,唐云叫噪作灾怪鬼。”首楞严经曰:“迦吒富单那。”梵语杂名曰:“迦吒布单那。”

  【迦吒牟尼】 (人名)人名。译曰苦行仙,见本行集经四十。

  【迦旃】 (人名)迦旃延,又迦旃延子之略。

  【迦旃邻提】 (动物)鸟名。见“迦遮邻地”条。

  【迦旃邻陀】 (动物)鸟名。见“迦遮邻地”条。净土论注上曰:“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

  【迦旃延】 (人名)Kātyāyana,佛十大弟子中,论议第一之摩诃迦旃延子Mahā-Kātyāyani-putra,又云迦旃子,迦旃延子,迦多衍那,迦多衍尼子,迦底耶夜那,迦多演尼子,迦叠延,迦叠延尼子等。译曰剪剃种,扇绳,好肩等。婆罗门姓十姓之一。以姓为名。慧琳音义二十七曰:“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多衍那,此云大剪剔种男。剪剔,婆罗门姓也。”嘉祥维摩经疏二曰:“迦旃延即其姓,此云好肩。”不思议境界经上曰:“迦底耶夜那(旧名迦旃延者)。”法华文句一下曰:“摩诃迦旃延,此翻为文饰,亦肩乘。人云:字悮,应言扇绳,亦好肩,亦名柯罗。柯罗,此翻思胜,皆从姓为名。”同记曰:“言文饰者,善赞咏故。言扇绳者,若作肩乘。二字并悮。以其生时父已亡世,此儿碍母不得再嫁,如扇系绳。”俱舍论神泰记一曰:“迦多衍尼子,旧云迦叠延,讹也。”慧苑音义下曰:“迦旃,一宗之姓氏也。延,此云胤也。言此尊者是彼种族之后胤耳。”俱舍论光记一曰:“迦多衍尼子者。迦多,名剪剃。衍,名为种。尼,是女声。此人是剪剃种女生,从母姓为名,故名迦多衍尼子,是婆罗门十姓中一姓也。此剪剃种,西方贵族,(中略)若言迦多衍那。迦多衍,如前释。那,是男声,从父为名也。”法华玄赞一曰:“梵云摩诃迦多衍那,云迦旃延,亦讹也。大般若云大迦多衍那,此云大剪剃种男。剪剃种者,是婆罗门姓也。”又天神名。涅槃经七曰:“为欲供养天神,故入天祠。所谓梵天,大自在天,违陀天,迦旃延天。”又外道名。十外道之第七。译曰算数,饰宗记七本曰:“宗虽有六,而有七人也。第一不兰迦叶,(中略)第七迦旃延。”注曰:“梵云迦多衍那,此云算数也。上古有仙,常念算数,因为名也。”

  【迦旃延阿毗昙】 (书名)阿毗昙八犍度论之异名。迦旃延作。

  【迦旃延教化】 (杂语)教贫困老母使卖贫得生天果,见贤愚经五迦旃延教老母卖贫品,诸经要集六,经律异相十五。尊者受佛敕往本生处恶生王国为国王解八梦,使发正信。见杂宝藏经九。

  【迦旃延经】 (经名)经中所说离有无之二边也。智度论二曰:“车匿比丘,我涅槃后,如梵天法治,若心懦伏者,应教那陀迦旃延经,即可得道。”探玄记二引之曰:“恶性比丘以梵檀治之,此云默摈。若心耎伏为说迦旃延经,此云离有无经,破我慢心也。”

  【迦旃延论议第一】 (杂语)见“摩诃迦旃延”条。

  【迦旃延尼子】 (人名)比丘名。见“迦旃延”条。

  【迦旃延说法没尽偈经】 (经名)佛使比丘迦旃延说法没尽偈之略名。是亦佛灭后迦旃延说佛法没尽之相者。

  【迦旃延著作】 (杂名)着施设足论一万八千颂。是六足论之一。俱舍论光记一曰:“大迦多衍那,造施设足论,一万八千颂。”

  【迦旃延子】 (人名)与迦旃延同。是迦旃延姓之子息,故附以子字耳。

  【迦旃子】 (人名)迦旃延子之略。见迦旃延项。

  【迦遮邻底迦】 (动物)见“迦遮邻地”条。

  【迦遮邻地】 (动物)Kācalindikāka,又云迦旃邻提,迦旃邻陀,迦止栗那,迦遮邻底迦,迦真邻底迦,迦邻提,迦邻陀等。鸟名。正法念经三十曰:“迦旃邻提,海中鸟,触之大乐。有轮王出,此鸟则现。”慧琳音义二十五曰:“迦邻提,此云实可爱,谓水鸟,即鸳鸯之类是也。”

  【迦遮邻地衣】 (衣服)以鸟毛所织之衣。又云迦邻陀衣。慧琳音义十三曰:“迦遮邻地,唐言细软轻妙,最上服也。”同十九曰:“迦止栗绵,亦名迦真邻底迦,瑞鸟名也。身有细软毛,非常轻妙,如绵缉绩。以为衣,或为絮。转轮圣王,方御此服也。今虽有此鸟类,非鸟也。其毛粗恶,不堪缉绩也。”同四十一曰:“迦遮邻底迦,瑞鸟名也。身有[廿/毦]毛,非常轻软。绩以为衣,转轮圣王,方御此服。”

  【迦遮末尼】 (杂名)Kācamaṇi,又云迦柘末尼。玉名。玄应音义二十一曰:“迦遮末尼,旧言迦柘。柘之夜反,此云水精。”慧琳音义三曰:“迦遮末尼,珠宝名也,琨瑶珉玉之类也。”同十八曰:“迦遮,恶宝名也,玉名也。”

  【迦柘】 (杂名)宝名。慧琳音义四十九曰:“迦柘章夜反,梵言宝名,经中自云珠也。”见“迦遮末尼”条,Kāca。

  【家珍】 (杂语)会元七(雪峰存章)岩头喝曰:“你不闻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无门关自序曰:“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从缘得者,始终成坏。”

  【迦真邻底迦】 (动物)见“迦遮邻地”条。

  【迦真邻陀】 (动物)鸟名。法苑珠林曰:“迦真邻陀之鸟生于海中,抱触之,身心猗适,胜过六欲。”

  【迦枳】 (植物)花名。无翻。见可洪音义四下。

  【迦止栗那】 (动物)见“迦遮邻地”条。

  【迦种】 (地名)山名。见“伽耶”条附录。

  【跏坐】 (术语)足加[月*坒]上之坐法也。有全跏半跏二种:全跏为两足加于两[月*坒]者,半跏为左右一足加于一方[月*坒]上者。经中谓之结跏跌坐者,即全跏坐也。见“结跏趺坐”条。

  【颊车如师子相】 (术语)三十二相之一。两颊隆满,如师子王之相。

  【夹山】 (人名)唐澧州夹山善会禅师,嗣船子德诚禅师,咸通十一年卜夹山而成院宇,接海众。中和元年十一月寂于此,寿七十七,谥传明大师。见传灯录十五。

  【假】 (术语)假者借之义,诸法各无实体借他而有,故名假。如借诸蕴而有众生,借栋梁而有家屋。故假者,虚妄不实之义也。

  【甲刹】 (杂名)十刹之外,甲于禅刹者。象器笺一曰:“支那甲刹,有龙朔山集庆寺,华严山显报寺等,不得尽录。日本甲刹有平安山佛心寺,灵龟山景德寺等,不得尽录。”

  【假等流】 (术语)三等流果之一。见“等流果”条。

  【假谛】 (术语)见“三谛”条。

  【假法】 (术语)对实法而云。由因缘和合而存在之假者。见“假”条。

  【假观】 (术语)天台三观之一。观一念之心具三千诸法也。

  【假合】 (术语)众缘之假和合也。和合必有离散,是一时之和合而非永久,故云假。

  【假和合】 (术语)从因缘而假和合也。事物之存在,非实有。但为假和合也。

  【假合之身】 (术语)谓人之身,是众缘之假和合物也。大乘同性经曰:“众缘和合,名曰众生。”原人论曰:“此身但是众缘假和合相,元无我人。”

  【甲马】 (杂名)天香楼偶得曰:“俗于纸上画神佛像而祭赛之,谓之甲马。以此纸为神佛凭依,似乎马也。”武林旧事曰:“有印马作坊。”案今之甲马,纸上竟绘一马。

  【假门】 (术语)方便之法门。与以假益之法门。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九愿念佛之外修诸行诸善,欲往生极乐者,则誓临终来迎其人也。此为日本净土真宗所立。教行信证文类六本曰:“久出万行诸善之假门,永离双林树下之往生。”

  【假名】 (术语)有二释:一就名所释,诸法本无名,以人为假付名者。故一切之名,虚假不实,不契实体,如贫贱之人与以富贵之名是即假名。大乘义章一曰:“诸法无名,假与施名,故曰假名,如贫人假称富贵。”起信论曰:“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二就法而释,诸法为因缘和合而成,无真实之体,故不可自差别,假名仅有差别之诸法,离名则无差别之诸法,故指诸法为假名。注维摩经曰:“什曰:缘会无实,但假空名耳。”大乘义章一曰:“诸法假名而有,故曰假名。是义云何?废名论法,法如幻化,非有非无,亦非非有,亦非非无,无一定相可以自别,以名呼法,法随名转,方有种种,诸法差别假名故有,是故诸法说为假名。”法华经方便品曰:“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

  【假名菩萨】 (术语)十信之菩萨也。十住已去为实行之菩萨。璎珞经下曰:“佛子从不识始凡夫地,值佛菩萨教法,中起一念信,便发菩提心。是人尔时住前,名信想菩萨,亦名假名菩萨,亦名名字菩萨。”

  【假名世间】 (界名)又曰众生世间,有情世间。三世间之一。于世间法中一切之有情云假名世间。以有情者是于五蕴上假设之名字,无有情之实体也。即十界之有情是。止观五上曰:“众生世间,既是假名无体,分别揽实法假施设耳。”见“三世间”条。

  【假名有】 (术语)三有之一。如色香味触四事之因缘和合,假名为酪。是酪者其实为色香味触,无酪之自体,而以假名之故有酪,是即假名有也。就色香味触一一而言亦然。见智度论十二,三藏法数十三。

  【假名宗】 (术语)大衍所立四宗之第二。见“宗”条。

  【假色】 (术语)无表色之异名。色法之中有无表色,由受戒所生。旧译为无作色或无教色。是虽属于色法,然如香味而无形质,故对彼实色而名曰假色。

  【假实】 (术语)假与实也。顺正理论三十二曰:“然许极微略有二种:一实二假。其相云何?实谓极成色等自相,于和集位现量所得,假由分析,比量所知,谓聚色中,以慧渐析,至最极位。然后于中辨色声等极微差别,此析所至,名假极微。”成唯识论八曰:“依他起性有实有假,聚集相续分位性故,说为假有,心心所色从缘生,故说为实有。若无实法假法亦无,假依实因而施设故。”

  【假时】 (术语)时之梵语有二:一迦罗,二三摩耶。迦罗译为实时,三摩耶译曰假时。见迦罗及三摩耶条。

  【假我】 (术语)五蕴之假和合者。外道凡夫妄执之为实我,悟道之圣者了达为因缘生之假我。假我为因缘生,与兔角龟毛之都无不同。若拨无此假我,即为恶取空之邪见。经中诸贤圣之自称我者,皆但就假我而言,即如如是我闻,又我此土安稳。我说即是空,皆从人法假立为我也。

  【假有】 (术语)谓因缘生之法也。因缘所生之法。如镜花水月,无其实性。虽无实性然非虚无之法,因之对于龟毛兔角之无法,比于真如法性之实有而名之为假有。

  【甲胄严印明】 (真言)略出经一曰:“若欲便转即作甲胄契庄严己身,即诵此密语唵砧(如如等同大空),以此密语拥护己身。其契法,以止观二羽各结金刚拳,申进力度(左中头指);于力度(右头指)头想字;于进度头,想砧字于其心上结;以进力度三相绕之,如系甲状,又移置背,复至脐腰处绕膝,咽喉憔额,颈前顶后,皆三绕如系甲状;即便垂下,从檀慧度(左小指)次第解散,犹如天衣,至心即止。”

  【甲胄印】 (印相)先以二手合掌当心,即以二头指附于二中指之背,并竖二大指,捻二中指之中节。

  【犍】 (术语)截男势也。五种不男之一。或作[利-禾+虔]。玄应音义十四曰:“犍又作[打-丁+虔][利-禾+虔]二形,同居言切。字书犍害也,通俗文以刀去阴曰犍。”

  【犍不男】 (术语)五种不男之一。以刀截去男根者。四分律三十五曰:“犍者,生已都截去作黄门。”行事钞上三曰:“犍作者。”(犍而为黄门者)。法华文句记九上曰:“五不男者,(中略)[利-禾+虔]谓截等。”(作剧误)。唐韵曰:“[利-禾+虔]居言切,音犍,剔也。”犍[利-禾+虔]通用。梵āpatpaṇḍaka Buṇapaṇḍaka。

  【肩次】 (杂语)又名肩下,下肩。即接肩而着于下位之称。百丈清规五曰:“副参[这-言+(替-曰+贝)]向前接联参头肩次,伺住持至。”

  【间错天】 (天名)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南方十七位之天名。二十八宿中之翼宿。种子字。此天在因位,下祸于小男女,或使至死。由胎藏大日之加持,摄取于曼荼罗会中,为曼荼罗外护之一尊。

  【兼但对带】 (术语)天台之名目。五时中,前四时之说相也。第一之华严时圆教兼别教而说,故云兼,第二之阿含时,但说藏教,故云但,第三之方等时,藏通别圆之四教,彼此对望而说,故云对,第四之般若时,圆教挟对藏通别之三而说,故云带。玄义一上曰:“当知华严兼,三藏但,方等对,般若带。此经无复兼但对带,专是正直无上之道,故称为妙法也。”

  【犍德】 (杂名)又作蹇特,悉达太子之乘马名。见“建佗歌”条。

  【犍坻】 (人名)祇洹精舍奴之字。译曰续。续生之义。本为波斯匿王兄之子,容色美。王之夫人私呼之,欲使从己。犍坻不听。夫人大怒,谗于王。王大怒,节节解体躯,弃于冢间。命未绝顷,佛到其边,光明照身,平复如故。佛为说法。即得第三果。言我身已破,佛续我命。我当尽此形寿,布施于佛及比丘僧,即来祇洹,终身为奴。见智度论八。此续生之名之因缘也。Ghaṇṭin。

  【犍地】 (物名)又作犍稚。见“犍稚”条。

  【煎点】 (饮食)煎茶之点心。煎茶以点空心也。或为点心之异名。是进茶之前先进些点心物也。见象器笺十七。

  【犍度】 (术语)Skandha,巴Khandha,又作干度。译曰聚,蕴,积,藏,结,节。论律中篇章之名。南山戒疏一下曰:“受法戒法,各别聚处,名为犍度。”法砺四分律疏七本曰:“西音犍度,此方称聚,诸法之中当分说故称为聚,而存梵音总为犍度。”饰宗记七本曰:“西音犍度者,梵音塞犍陀。或云塞犍图,此翻为蕴,蕴即聚也。”玄应音义四曰:“犍度,此言讹也,正音娑犍图,此云聚也。”资持记上一之一曰:“梵语犍度,此云法聚,即篇品之名。”演密钞五曰:“犍度云藏。”又婆薮槃豆法师传曰:“八伽兰他Grantha,即此间云八干度。伽兰他,译为结,亦曰节。谓义类各相结属,故云结。又摄义令不散,故云结。义类各有分限,故云节。”

  【间断】 (杂语)间隔断绝之意。又名有间断或曰有间。对于无间而言。即不相续而中间断绝也。成唯识论四所谓“无心定,熟眠,闷绝,无想天中,间断故”,往生礼赞所谓“忆想间断故”是也。

  【坚法】 (术语)三种之坚法:身与命及财也。修道者得无极之身,无穷之命,无尽之财,名之曰坚法。维摩经菩萨品曰:“当观五欲无常,以求善本,于身命财,而修坚法。”注曰:“肇曰:坚法三坚法,身命财宝也。若忘身命弃财宝去封累而修道者,必获无极之身无穷之命无尽之财也。此三天地焚而不烧,劫数尽而不尽。故名坚法。”

  【间隔】 (术语)谓无始之间隔,一念之间隔等。乃真言宗之用语,根本无明之异名,不达法界平等之理而执差别之妄念也。由此差别之妄念而起贪瞋等之烦恼,造诸恶业,轮回于生死。一切生死之根本皆在此一念之间隔。此妄情为凡夫之自性,由无始而相续,故云无始之间隔。菩提心论有此名,起信论谓之根本无明。菩提心论曰:“或为无始间隔,末能证于如来一切智智故。”辨惑指南二曰:“一念间隔,顿有差别自他之念。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恶业皆从自爱疏他而起故,皆是无始间隔所作也。”

  【坚固】 (术语)如树之根株不能拔者云坚,从他物不变原态者云固。谓心念之不变不动也。法华经曰:“妙光教化今坚固。”

  【坚固地神】 (神名)金光明经作“坚牢地神。”三藏法数四十六作“坚固地神。”见“坚牢”条。

  【坚固法身】 (术语)公案名。又作大龙法身。大龙山智洪弘济,答僧问:示色身之外,法身不可觅者。碧岩录八十二则曰:“僧问大龙:色身败坏,如何是坚固法身?龙云: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

  【坚固惠】 (菩萨)胎藏界地藏院上第八位。密号曰超越金刚。主内证坚固不坏,又名坚固深心。菩萨形肉色,右手持莲上有羯磨杵,左手立大指,轻屈头指,握余指,仰置膝上,坐赤莲。

  【坚固经】 (经名)坚固长者子,敕弟子使现神足三乞于佛。佛言我教弟子但于空闲处静默思道覆德露过。摄于长阿含经十六。

  【坚固林】 (植物)娑罗树之译。此树冬夏不凋,故以意译曰坚固。晋译泥洹经一曰:“坚固林中双树间。”凉译涅槃经一曰:“娑罗双树间。”涅槃经会疏一曰:“娑罗双树,此云坚固,四方八株。”玄应音义二曰:“娑罗,泥洹经作坚固林。”名义集三曰:“娑罗,此云坚固。北远云:冬夏不改,故名坚固。”见“娑罗”条。

  【坚固女】 (人名)佛在祇园,说女人应离诸过而发大心。坚固优婆夷即于佛前发大菩提心。舍利弗与之问答:佛授以道记。见坚固女经。

  【坚固女经】 (经名)佛说坚固女经,一卷,随那连提黎耶舍译。说坚固女发心之事。

  【坚固菩萨】 (菩萨)地藏院之一尊也。见“坚固惠”条。

  【坚固三昧】 (术语)百八三昧之一。金刚三昧之异名。智度论四十七曰:“有人言:金刚三昧。是坚不坏故。”

  【坚固意】 (菩萨)梵名地利祖地也舍夜Dṛṣadhṛṣaya,又云坚固深心,胎藏界地藏院九尊之一,即其第八尊也。密号超越金刚,种子字,为灭却戏论之意,以表内证坚固。三摩耶形为莲华上之羯磨,尊形肉色,右手持开敷莲华,华中有羯磨金刚,坐赤莲华。

  【坚固长者】 (菩萨)五十三善知识之第四十六。

  【兼行六度品】 (术语)观行五品之第四。修正观之外兼行布施等六度之位。见“五品”条。

  【犍黄门】 (术语)五种不男之一。见“犍不男”条。

  【坚慧】 (人名)菩萨名。梵名沙啰末底Sthiramati,佛灭后七百年出现。作宝性论,法界无差别论等,显扬大乘。见法界无差别论法藏疏。

  【坚牢】 (天名)一作坚牢地神,坚牢地祇,坚牢地天。大地神女之名。其解为地之坚牢与神之不坏也。欲求资财珍宝伏藏,及神通长年妙药,并疗众病降伏怨敌,制诸异论时,于净室安置道场,浴身,着鲜洁衣,踞草座之上,在有舍利尊像之前或有舍利制底之所,烧香散花,饭食供养,白月八日布洒星合时请召之。见金光明最胜王经八坚牢地神品。密教谓为胎藏大日之随类应现身与其后共列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形像为肉色女形,左手持钵,钵中盛鲜花。其后形像,右手掬而当心,左手亦掬而当股。种子为。最胜王经八曰:“此大地神女,名曰坚牢。”大日经疏四曰:“地神是女天,女是三摩地义,即是大日世尊护持一切众生心地三昧也。”嘉祥金光明疏曰:“神能持地使令不坏,因地受称。”金光明经二,有“坚牢地神品。”诸天传下,有“坚牢地神传。”地藏本愿经下,有“地神护法品。”

  【坚牢地祇】 (天名)坚牢地神也。地神云祇。见“坚牢”条。

  【坚牢地神】 (天名)坚牢为地神女名。见“坚牢”条。

  【坚牢地天】 (天名)坚牢地神也。印度神又名天。嘉祥金光明疏曰:“外国呼神亦名为天。”见“坚牢”条。

  【坚牢地天仪轨】 (经名)一卷,唐善无畏译。

  【兼利】 (术语)自他兼利也。无量寿经上曰:“自利利人,人我兼利。”止观五上曰:“自匠匠他,兼利具足。”

  【坚林】 (地名)梵名沙罗Sāla,译为牢固。佛在此林中取涅槃。慈恩寺传序曰:“提河辍润,坚林晦影。”见“坚固林”条。

  【犍摩波摩】 (异类)夜叉名。译曰守法。见孔雀王咒经上。

  【间色】 (术语)对青等之五正色而有绿等之五种中间色,又五间色之外有青,黑,木兰三种之坏色,亦称间色。是为袈裟之常色。五正五间,不可为袈裟。

  【间色服】 (衣服)袈裟之异名。袈裟有定之三种坏色。是为一种之间色,故名间色服。非言彼五间色也:一青之间色,二黑之间色,三木兰之间色。六物图曰:“或名间色服,三色成故。”见“袈裟”条。

  【坚胜法界座】 (杂名)胎藏大日之法座也。金刚顶义诀曰:“名妙显山(旧云妙高山),名坚胜法界座种。”菩提心义九曰:“若大日宗以坚胜法界座为大日座。”

  【坚实心】 (术语)梵语汗栗驮Hṛdaya,译曰坚实心。真如之实体也。即起信论之一心。三藏法数十八曰:“坚实心者,坚固真实,乃众生本有之性,诸佛所证之理,即第一义心也。”四心之一。见“纥哩陀耶”条。

  【坚实心合掌】 (术语)十二合掌之第一。大日经疏十三曰:“第一合掌,令当中心坚相着,十指头稍相离,少许开之,此名宁居拏合掌。此名坚实心合掌也。”

  【坚誓师子】 (本生)释尊因位时,为金毛坚誓师子,念袈裟之德,故为猎师舍身。此说出报恩经七、贤愚经十三坚誓师子品。报恩经七曰:“昔有一师子曰坚誓,身毛金色,有大威力,游行山泽,见一辟支佛,威仪清净,来亲近,常闻诵经。时有大猎师见师子身毛金色,欲剥其皮奉国王,乃案奇计剃头被袈裟,入山中坐一树上。坚誓师子见之,谓为真比丘喜来舐其足,猎师便以毒箭射之,师子既被毒箭,哮吼欲搏撮,忽作是念:此是沙门,被坏色衣,是三世之佛,贤圣之标帜。吾慎不可起恶心。即说偈曰:愿自丧身命,终不起恶心,向于坏色服,愿自丧身命,终不起恶心。向于出家人,说偈已,命终。佛言其时师子即吾身,猎师即今提婆达多是也。”

  【监收】 (职位)司寺产收入及租税之僧也。元时与庄主同设,多为住持私住。见百丈清规四。”

  【监寺】 (职位)禅宗六知事之一。监督一寺者。与寺主同。释氏要览下曰:“会要云:监者揔领之称,所以不称寺院主者,盖推尊长老。”祖庭事苑八曰:“僧史曰:知事三纲者。若网罟之巨缕,提之则百目正矣,梵语摩摩帝,此云寺主,即今监寺也。详其寺主起于东汉白马也,寺既爰处,人必主之。于时虽无寺主之名,而有知事之者。至东晋以来,此职方盛。今吾禅门有内外知事,以监寺为首者,盖相沿袭而然也。”

  【犍沓】 (天名)即干沓和。

  【犍陀】 (术语)Skandha巴Khandha,又作蹇陀,犍度。译名聚篇章。见“犍度”条。

  【犍陀庵罗】 (植物)树名。翻梵语九曰:“犍陀庵罗树,译曰香果,见善见第三。”

  【犍陀诃】 (地名)见“干陀罗”条。

  【犍陀楼】 (植物)树名。翻梵语九曰:“犍陀楼,译曰持地,见四分第九。”梵Gandhālu。

  【犍陀罗】 (地名)见“健驮罗”条。

  【犍陀摩诃衍】 (地名)Gandha-mahāyāna,山名。翻梵语九曰:“健陀译曰香,摩诃衍者大乘。”

  【肩亡婆论】 (书名)外道十八大经中八论之一。百论疏上之下曰:“肩亡婆论,简择诸法是非。”梵Kaiṭabha’,巴Ketubha’,亡字或作土。

  【坚心正意经】 (经名)坚意经之异名。

  【间穴饼】 (饮食)穿穴于饼,盛种种之美味者。大日经疏七曰:“间穴饼有二种,或剖为孔穴,或状如乱丝重重间穴。加以众味也。”

  【坚意】 (人名)梵名悉耻罗末底Sthiramati,印度人。年代事迹不详。着有入大乘论二卷。其中引用龙树提婆等,北凉道泰译为汉文,据此而观,师为龙树之后起也。慧祥之法华传一举真谛之传说曰:“佛涅槃后,五百年终,龙树菩萨造法华论。六百年初,坚意菩萨造释论并未来此土。”

  【坚意经】 (经名)佛说坚意经,一卷,后汉安世高译。诲人受谤,心不可动,且一心听经。

  【监院】 (职位)古谓监寺为监院。见象器笺七。

  【监斋使者】 (图像)监护僧食之神。支那僧寺称为监斋菩萨。青面朱发。见象器笺四。

  【犍陟】 (动物)悉达太子乘马之名,见“建佗歌”条。

  【犍陟马】 (动物)又作金泥马。与犍陟项同。

  【坚智】 (术语)金刚拳之异名。金刚顶义诀曰:“金刚拳者佛坚智相也。”

  【犍稚】 (物名)Ghaṇtā,又作犍槌,犍地,犍迟,犍椎。译曰钟,磬,打木,声鸣等。可打而作声之物之通称。大小无别。案椎稚二字,共为写梵音者。故无论用何者,皆无妨。而辨其相违,则椎者,集韵曰:“传追切,音追,通作槌,俗作桘。”椎槌通用也。稚者,广韵曰:“直利切,音治。”然玄应谓经论中用椎或槌字者,总为稚之写误也。元照谓书为椎或槌训为地者本也,书为稚直训为地者,后人妄改也。玄应音义十四曰:“犍椎,椎宜作稚,稚音直致切。”同一曰:“犍椎,椎直追反,经中或作犍迟。案梵本,臂吒犍稚。臂吒此云打,犍稚所打之木,或檀或桐,此无正翻。以彼无钟磬故也,但椎稚相滥,所以为误已久也。”同十六曰:“犍稚直致切,旧经多作犍迟。(中略)今经律多作犍椎误也。”次元照释南山行事钞上之一所谓:“出要律仪,引声论翻:犍(巨寒反)、椎(音地),此名磬,亦名为钟。”(案现本之行事钞此处之椎字作稚据元照之意固作椎)。于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四曰:“若诸律论,并作犍槌,或作犍椎,如字而呼,乃是梵言讹转,唯独声论正其音耳,今须音槌为地。又羯磨疏中,直云犍地,未见稚字呼为地也。后世无知,因此(羯磨疏犍地之文字)一误。于钞文前后以及一宗祖教,凡犍椎字,并改为稚,直呼为地。请寻古本写钞及大藏经律考之,方知其谬。但以稚椎相滥,容致妄改。今须依律论并作犍槌,至呼召时。自从声论,或作椎亦尔。世有不识梵语者,云是打钟之槌及砧槌等,此又不足议也。”然而据南山行事钞(前所引者)。则犍稚虽翻为磬或钟。而据同师之尼钞则谓彼无钟磬,故翻为打木。资持记上一之四曰:“若准尼钞,西传云:时至应臂吒犍槌。臂吒此云打,犍槌此云所打之木,或用檀桐木等。彼无钟磬,故多打木集人。”玄应音义之说(前所引者)亦据之。然元照等疑之。同资持记注曰:“应法师经音义,大同尼钞。然祇桓图中,多明钟磬。而云彼无者,或恐少耳。”名义集七曰:“应法师释云:梵语臂吒,此云打。梵语犍槌,此云所打木。或檀或桐,此无正翻,彼无钟磬故也。音义指归斥云:祇如梵王铸祇桓寺金钟,又迦叶结集挝铜犍槌,岂无钟耶?但天竺未知有磬。五分律云:随有瓦木铜铁鸣者,皆名犍地。”释氏要览下曰:“今详律,但是钟磬、石板、木板、木鱼、砧槌,有声能集众者,皆名犍稚也。”祖庭事苑曰:“犍稚,此翻声鸣。”

  【犍椎】 (物名)又作犍槌,干槌。集韵曰:“椎,传追切,音追,通作槌。”见“犍稚”条。

  【坚座】 (杂语)并脚蹲坐,臀不着地也。见摄真实经一。

  【简别】 (杂语)简择差别之意。又曰简异,别异,分异,略曰简。谓简择诸法之同异,而明其差别也。

  【捡挍】 (术语)又作检校。谓于事点捡典挍而监查之也。四分律所谓:“应寻究修多罗毗尼,捡挍法律。”百一羯磨所谓:“言共印持者,如捡挍营作之苾刍,创起基石,将欲兴功,告共住诸苾刍曰:诸具寿,仁应共知,于此处当为僧伽作净厨。”是也。

  【减劫】 (术语)于住劫之中由人寿无量岁每百年减一岁,至人寿十岁,为第一之减劫,由是每百年增一岁,至人寿八万岁,更下至十岁为第二之减劫。如此一上一下,终第十九之减劫,更增至人寿八万岁,为第二十之增劫,至住劫而终。即第一止于减数,第二十止于增数,中间有十八回之增减。是曰住劫之二十增减。此中由第一至第十九减寿之时期,名减劫,由第二至第二十增寿之时期,名增劫。俱舍论十二曰:此洲人寿,经无量时至住劫初,寿方渐减。从无量减至极十岁,即名为初一住中劫,此后十八皆有增减。谓从十年增至八万,复从八万减至十年。尔乃名为第二中劫。次后十七例皆如是,后从十岁增极至八万岁,名二十劫。一切劫增无过八万,一切劫减唯极十年。十八劫中一增一减时量,方等初减后增,故二十劫时量皆等。”(八万者,八万四千岁之大数也)。

  【拣魔辨异录】 (书名)八卷。清世宗因密云会下有法藏者,背其师旨,逞己臆见,着五宗原,以企后学推尊于己。其徒弘忍,更同恶相济,因密云辟而又辟。乃着五宗救,自误误人,致参禅者陷入魔道。特为摘录八十余条,逐条驳正。命续入大藏,开人正眼。世宗所刻书册经板,悉皆校对精严。唯此一书,错讹甚多。可知此书的系宾天后所刻。书册殿板,存于大内。除皇帝有敕,无由刷印。故罕见于世。普陀山印光法师(即常惭),详细校正其错讹。于民国七年,刊版流通。

  【简器】 (杂语)简择弟之器非器也。

  【拣师】 (术语)拣择阿阇梨也。未熟之阿阇梨,有自称大宗师,导人于邪路者,故所化宜拣择其熟未熟焉。

  【检校】 (术语)与捡挍同。见捡挍条。

  【简言】 (术语)又曰简别语。因明为豫防论法上之过失,冠于宗或因喻上之制限语。

  【拣语】 (术语)简择评论古则公案之言语也。五位显诀中所谓“逐位拣曰”、“别时拣曰”、“别拣曰”、“拣曰”等是也。

  【减缘减行】 (术语)缘者,指上界四谛与上二界四谛之八谛。行者,指欲界四谛下十六行相与上二界四谛下十六行相之三十二行相。自声闻乘四善根之初至忍法之上忍,连环普观此上下八谛之三十二行相,同自中忍之位,一行减之,遂至留苦或道等之一行相,谓之减行,每减其四行相自减一谛,故谓之减缘。其所以减之者,泛观上下八谛之三十二行相,观智浮漫而不猛利,故自中忍以后渐渐狭其观境,以养成猛利之观智,遂为发真无漏智之算引也。上下八谛之三十二行相,第一回自第一观至第三十一,因而减去第三十二即上界道谛下出之一行相,第二回更自第一观至第三十,因而减去第三十一即上界道谛下行之一行相。如此每一周自下逆次减一行相,终至减第一即欲界苦谛下苦之一行相。即减去者,三十一行相也。减此三十一行相中,每第四周减一谛,故谓之减缘,减于他三周之行相,谓之减行。即减缘七周,减行二十四周,合于三十一周减去三十一行也。第四周谓之减缘者,上下八谛,为所缘之境,三十二行相,为对于此之能缘观解,故减四行相即减所缘之境一谛也。因而逆次减去,每至第四行相,不谓为减行,特附以所谓减缘即减谛之名耳。见行相条。

  【蹇拏仆】 (人名)Kaṇabhuj,胜论之祖,食米斋山人之梵名。见“优楼迦”条。

  【蹇尼陀】 (人名)胜论之祖,食米斋山人之梵名。见“优楼迦”条。

  【蹇荼】 (物名)Khaṇda,砂糖名。大日经七曰:“此砂糖名为蹇荼,状如益州所出者而色甚鲜白,触之便碎。”

  【蹇陀达多】 (人名)比丘名。慧琳音义十四曰:“蹇陀达多,是提婆达多眷属等五百比丘名也。”梵Skanda-dattā。

  【键[金*咨]】 (物名)又作犍茨,健支,建镃。译曰浅铁钵。铁钵中之小钵也。别名鐼子。应量嚣中累三个小钵,自大至小。总名鐼子。其第二曰大键[金*咨],其第三曰小键[金*咨]。尼钞曰:“键[金*咨]者谓小碗也。”出要律仪曰:“键[金*咨]者,为助食器,秦言浅铁钵也。”释氏要览中曰:“钵器大小数。”十诵律云:“钵半钵大键[金*咨](键音虔,[金*咨]音咨,经音疏云:钵之中之小钵助钵用故),小键[金*咨](僧祇同)。”四分律云:“键[金*咨]入小钵,小钵入次钵,次钵入大钵(此律言小钵,即十诵大键[金*咨]也,次钵即半钵也。准诸律,四事可见也。今呼为鐼子。鐼音训,切韵云:铁类也,非故器)。”名义集曰:“键[金*咨]音虔咨,母论译为浅铁钵,或作键茨建镃并梵音轻重。”

  【见】 (术语)梵名捺喇舍曩Darśana,思虑推求审详而决择事理也。通于正邪。止观五下曰:“一切凡夫未阶圣道,介尔起计,悉皆是见。”俱舍论二曰:“审虑为先决择名见。”大乘义章五本曰:“推求说之为见。”止观十上曰:“作决定解,名之为见。”

  【键】 (术语)梵字gha,悉昙五十字门之一。四十二字门之一。又作伽,誐,[口*虐],[口*恒]。详见“伽”条。

  【见爱】 (术语)我见邪见等一切迷理之惑,谓之见,贪欲瞋恚等一切迷事之惑谓之爱。见者一切之见惑,爱者一切之修惑见(又云思惑)也。迷事之惑中,以爱着为苦之本,故标爱而该余也。法界次第上之上曰:“若论烦恼根本,不出见爱。邪心观理,名之为见。若于假实之理,情迷而倒想邪求。随见偏理,妄执为实,通名为见。见烦恼者,谓五利使。贪染之心,名之为爱。若于假实之事情迷随心,所对一切事境,染着缠绵,通名为爱。爱烦恼者,谓五钝使。”归敬仪通真记上本曰:“见谓见惑八十八使,见所断故,爱谓修惑,八十一品,修所断故。”

  【见暴流】 (术语)四暴流之一。见暴流条。

  【渐备一切智德经】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别译。

  【剑波】 (天名)地动神。日天之眷属也。演奥钞十四曰:“注大佛顶云:剑波婆耶(地动难),若依此记即是地动神欤。”

  【见成公案】 (术语)见即现也。见现成公案条。

  【建初寺】 (寺名)康僧会至吴,感舍利而化吴王孙权。权为建塔,以始有佛寺,号为建初寺,其地名佛陀里。见高僧传一(康僧会传)。

  【见处】 (术语)有漏法之异名。有漏之诸法为生起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见之住处,故名见处。参照五见条。

  【渐次观】 (术语)台家三种止观之一。成最初之数息观,渐进而修至极之实相观也。天台在瓦官寺所说之次第禅门是也。

  【渐次教授】 (术语)见“四种教授”条。

  【渐次止观】 (术语)见“止观”条附录。

  【健达缚】 (鬼类)又作干闼婆。详见“干闼婆”条。

  【见大】 (术语)七大之一。如色性周遍于法界,见性亦遍满于法界,名为见大。见闻觉知中,就初而独立见大。见楞严经三,三藏法数三十。

  【见道】 (术语)三道之一。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谛理之位也。道者道路之义,学人进取之道路也。积三贤四善根之加行而生于世第一法无间之无漏真智也。又大乘之菩萨于初僧祇之终,终四善根之加行,而顿断分别起之烦恼所智二障,谓之见道。于其时之无漏智,小乘俱舍宗有八忍,八智之十六心:一苦法智忍,断欲界苦谛下见惑之智也。二苦法智,断苦惑已,而正证理之智也。三集法智忍,断欲界集谛下见惑之智也。四集法智,断集惑已,而正证理之智也。五灭法智忍,断欲界灭谛下见惑之智也。六灭法智,断灭惑已,而正证理之智也。七道法智忍,断欲界道谛下见惑之智也。八道法智,断道惑已,而正证理之智也。九苦类智忍,断上二界苦谛下见惑之智也。十苦类智,断苦惑已,而正证理之智也。十一集类智忍,断上二界集谛下见惑之智也。十二集类智,断集惑已,而正证理之智也。十三灭类智忍,断上二界灭谛下见惑之智也。十四灭类智,断灭惑已,而正证理之智也。十五道类智忍,断上二界道谛下见惑之智也。十六道类智,断道惑已,而正证理之智也(忍者忍许之义,为信忍真理不起惑之位,故以之为断道。智者决定之义,为离惑已,正决定理之位,故以之为证道。欲界谓为法者,以此为现前所见之法故也。上二界谓为欲者,以其为欲界比类之法故也)。此十六心中,前十五心为见道,最后道类智之一心摄于修道也。又小乘之成实宗,不别观四谛之行相,唯以空观无量刹那相续断三界之见惑,是名无相行,为见道也。若依大乘法相宗,则断证之真见道,立为一心,此十六心为真见道已后之相见道。俱舍论二十三曰:“见道者,苦法智忍为初,道类智忍为后。其中总有十五刹那,皆见道所摄,未见见谛故。至第十六道类智时,无一谛理未见。今见如习曾见,故修道摄。”大乘义章十七本曰:“入圣之初,于四真谛推求明白名为见道。(中略)若依成实,入无相位名为见道。故彼论言,信法人,入见谛道,名无相行。世第一后须陀果前,空观无间名无相行。若依毗昙,苦忍已去十五心顷,名为见道。(中略)十六中前十五心,是须陀向,判为见道。末后一心是须陀果,见道不收。”又曰:“依成实宗见道之中有无量心,故彼文言,以无量心断诸烦恼中非八非九。言非八者,说见道中有无量心,相续断惑,破阿毗昙定说八忍。言非九者,说修道中有无量心,破阿毗昙于一一地定九无碍(即九解脱)。彼宗观有,有局别见易明故。何故成实说无量心?彼宗教空,空无分限,见难分故。”(己上小乘)。唯识论九曰:“加行无间,此智生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见理故亦名见道。”唯识述记十本曰:“见道者,唯在初地初入地心。”

  【见道场树愿】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二十八。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者,不取正觉。”

  【见道释义】 (术语)三论宗,四种释义之一。见“四释”条附录。

  【见道所断】 (术语)三断之一。由见道而断之法也。见见道条。

  【见得】 (术语)七圣之一。旧译为见得,新译为见至。声闻乘之人,入于修道之位而为利根者。利根自见法得理,故云见得。得由因之见至果之见,谓之见至。见四教仪集注中。

  【见地】 (术语)三乘共十地之第四位,当于声闻乘之预流果。见四谛之理,断三界之见惑,初得圣果者,即第十六心之道类智也。见大乘义章十四,四教仪集注下。

  【见谛】 (术语)证悟真理也。声闻预流果已上,菩萨初地以上之圣者也。

  【见谛阿阇梨】 (术语)发得三昧而得秘密灌顶之阿阇梨也。即入地已上者是也,已下者为未见谛之法则阿阇梨。

  【见谛得】 (术语)十种得戒缘之一。如憍陈如等五比丘,闻四谛之理而入见道,体迷悟因果之道理而得自然具足戒也。

  【见颠倒】 (术语)三颠倒之一。眼识见外境,颠倒虚幻而为实有,以生种种之迷惑也。见宗镜录四十二。

  【建豆钵喇底车惮娜】 (衣服)Kaṇḍñpraticchadana,译曰遮疮疥衣。十三资具衣之一。见有部百一羯磨十。

  【见毒】 (术语)邪见害身,犹如毒箭也。菩萨藏经曰:“我观一切世间众生,于无量劫,具造诸过失,为十种毒箭所中。何为十?一爱毒箭,(中略)八见毒箭。”智度论一,佛诘长爪梵志曰:“汝已饮邪见毒,今出此毒气言一切法不受,是见毒汝受不?”

  【健杜】 (物名)又作健陀,健达。译曰香。大日经疏九曰:“健杜是香。”见“健陀”条。

  【渐断】 (术语)谓三界九地八十一品修惑之一品徐徐而断也。对于顿断而言。

  【渐顿教】 (术语)有二种:一以渐教顿教判一代教也。一华严之清凉以华严经为顿教法华经为渐顿教是也。前之渐顿教者,陈真谛三藏等以渐顿二教,判一代教。渐悟菩萨,先习小乘,后回心向大,而学大乘,佛对此机所说之诸经为渐教。鹿园以下之大小乘经是也。此中之小乘为渐教小乘,而大乘为渐教大乘。直入顿悟之菩萨,直乐佛果,发心修行,佛对此机直说大乘,此为顿教。华严经是也。依此义,则如法华涅槃,固为渐教之所摄也。法相宗用渐顿之名。又天台宗以化仪之四教,判法华以前之经,有顿教渐教之名,即据此义。然天台智者以五双判止观,其中渐顿之一双,就法门之体而论之。圆教为顿足顿极成佛之法,故谓之顿教,藏通别三教为次第渐入成佛之法,故谓之渐教。故自天台言之,华严经自化仪之上虽为顿教,而自化法之上则兼说别圆二教,因而可谓于顿教兼渐教。法华为纯圆之法,故唯可谓为顿教。华严宗之清凉,则以为华严经所化之机为顿,所说之法亦为顿,故可谓为顿顿。法华经所说之法为顿,而所化之机为渐,故可谓为渐顿。止观三曰:“四明渐顿者,渐名次第,藉浅由深,顿名顿足顿极。”

  【见轭】 (术语)四轭之一。见“四轭”条。

  【见法】 (术语)谓真言行者,对于所愿成就之相,住于无染无着清净真实之心,谛观实相善通其实义也。大日经悉地出现品曰:“尔时金刚手白佛言:世尊!唯愿复说此正等觉句悉地成就句,诸见此法善男子善女人等,心得欢喜,受安乐住,不害法界。”同疏十一释之谓此即是随此中修学者,若得成就,即名见法。

  【见烦恼】 (术语)见惑也。见见思条。

  【见非见】 (术语)见与非见之并称。见为显相,谓易见易知也;非见为深玄,谓难见难知也。大日经第三悉地出现品所谓:“等同虚空,成就广大见非见果。”是也。大日经疏第十一释之曰:“见者,谓种种舞戏相。非见者,谓涅槃理。又见者,谓世间果。非见者,谓菩提果。此类无量,故云广大。”

  【见分】 (术语)八识四分之一。见“四分”条。

  【见分薰】 (术语)二种薰习之一。见“二种薰习”条。

  【见佛】 (术语)见报应之佛身也。以凡夫二乘分别之识所见者为应身,以菩萨无分别之心所见者为报身。无宿缘者亦不能见应身也。起信论曰:“凡夫二乘心所见者,名为应身。(中略)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智度论九曰:“舍卫城中九亿家,三亿家眼见佛,三亿家耳闻有佛而眼不见,三亿家不闻不见。”观佛三昧海经三曰:“若生垢恶不善心者,若有毁犯佛禁戒者,见像纯黑犹如炭人。释子众中五百释子,见佛色身犹如炭人。比丘众中有一千人,见佛色如赤土人。优婆塞众中有十六人,见佛色身如黑象脚。优婆夷众中二十四人,见佛色身犹如聚墨。如是四众各各异见。”

  【见佛闻法乐】 (术语)往生要集所说十乐之一。往生极乐则常见阿弥陀佛,闻深妙之法也。往生要集上末曰:“法华云:是诸众生,以恶业因缘,过阿僧祇劫不闻三宝名,而彼国众生,常见弥陀佛恒闻深妙法。”

  【见佛真身】 (术语)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云何是见佛真身?答:不见有无即是见佛真身。”

  【见缚】 (术语)三界之见惑。非理之执见缚人而使不得自在,故云缚。二缚,又四缚之一。行事钞下四曰:“大宝积经云:出家有二种缚:一见缚,二利养缚。”无量寿经净影疏曰:“缚谓四缚,(中略)三界诸见,名为见缚。”

  【见行】 (术语)见爱二行之一。见二行条。

  【见慧】 (术语)发诸见之智慧也。止观十上曰:“如是见慧从何处出?由禅中有观支。”

  【见惑】 (术语)见“见思”条。

  【见惑品数】 (杂语)小乘俱舍立八十八,大乘唯识立百十二。八十八者于一切烦恼中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禁戒取见之十惑,名为本惑,余悉名随惑。此中小乘贪瞋痴慢之四,通于见修二断,疑与五见者,唯见断也。此见断之十惑,就所迷之谛理而差别为八十八使也。又大乘贪、瞋、痴、慢,与身见、边见之六,通于见修二断,余四者唯见所断也。即苦集灭道之四谛为所迷之真理,迷其真理而起,于欲界为三十二,于色界为二十八,于无色界为二十八,通三界而为八十八也。欲界之三十二者,先迷于苦谛之理而起十惑:一身见,以五蕴假和合之苦果迷执为常一之我见也。二边见,以为此我体死后常住,或以为死后断绝,各执一边也。三邪见,此现在之身对于过去业因之果报拨无道理也。四见取见,迷执前三见为正见也。五戒禁取见,迷执现在苦身作种种邪戒苦行,为此身生于人天乐处之因也。六贪,爱以前五见为可者。七瞋,瞋以前五见为非者。八痴,不知五见之理非也。九慢,以五见为是而生慢心也。十疑,疑苦谛之理也。以上十惑中五见与疑,直以谛理为所迷,故谓为亲迷之惑。他之贪瞋痴慢四者,以其五见为所迷,故谓为疏迷之惑。此亲疏之十惑为迷于欲界苦谛真理而起之烦恼,故入于见道,观欲界苦谛时,一时断之。次,迷于集谛之理而起七惑。前十惑中除身边戒之三见。集谛者业因也,无以业因而迷执我体者,故无身见,无身见故无边见。戒禁取见,为非人天之业因而谬为人天之业因者,虽有迷于集谛之理而起之道理,然实际外道修种种戒禁时,迷执其现于吾身上,自以其苦行之身为人天之生因,故摄之于苦谛,而不入于集谛。其七惑中第一邪见,拨无惑为生死之因之道理也。第二见取见,迷执其邪见为正见也。第三疑,疑集谛之理也。其他贪瞋痴慢四者以前三惑为所迷而起,如前之苦谛下,次迷于灭谛之理而起有七惑,如集谛下。灭谛者,涅槃也。拨无无涅槃者,邪见也。以此邪见为正见者见取见也。疑涅槃而无决定之信者,疑也。以此三见为缘而起者,贪瞋痴慢之四也。次迷于道谛之理而起,有八惑。于前之七惑加戒禁取之一。有一类外道,修无想定误为入涅槃之正道,是由迷于道谛之理而起之非道计道之戒禁取见也。余七惑如集谛例。已上总为欲界之三十二惑。然色界与无色界各有二十八者,于四谛下之惑各除瞋之一故也。上二界为定地非如欲界之为散地,故不起如瞋恚之粗动烦恼。于已上三界通计四谛下之惑而为八十八也。于见道十五心之间断之,故云八十八使之见惑。见俱舍论十九,止观五下,大乘义章六,同十六,四教仪集注中,七十五法。大乘之百十二者,欲界之四谛下各有贪、瞋、痴、慢、疑、身、边、邪、取、戒之十惑,合为四十。于色界无色界之各四谛下各除瞋(上界总无瞋毒)为九惑,故合为八九七十二。即合欲界之四十而为百十二。唯识述记九末曰:“见所断欲界四十。上界各三十六。”

  【见迹】 (术语)迹者道也。与言见道同。又(譬喻)十牛之一。

  【见犍度】 (术语)八犍度之一。八犍度论中说诸种邪见之篇章目,犍度者梵语,译言聚、蕴。

  【渐教】 (术语)对于顿教之称。如初说小乘,后说大乘,以浅深次第而说之教法也。止观三曰:“渐名次第,藉浅由深。”

  【见结】 (术语)九结之一,谓邪见之烦恼也。见结条附录。

  【建立】 (杂语)设法门也。又筑塔像也。法华经方便品曰:“若人为佛故,建立佛形像。”

  【建立谤】 (术语)藏通之菩萨住于但空,为大悲施化修假观也。见“建立假”条。

  【建立轨】 (书名)建立曼荼罗护摩仪轨之略称。

  【建立假】 (术语)又云施设假。谓别教从空入假之假观,是初以空观荡破诸法,更为大悲施化建立假,故名建立假,以简别于初从假入空之虚妄假也。光明玄义记下一曰:“假在空后即建立假。”释签一之一曰:“以藏通菩萨为建立谤。”

  【建立曼荼罗护摩仪轨】 (书名)一卷,唐法全集。说建立护摩坛之作法。

  【建立曼荼罗及拣择地法】 (书名)一卷,唐慧琳集。说立坛及择地之法。

  【剑林地狱】 (界名)十六小地狱之一。长阿含经地狱品曰:“剑树地狱。”智度论十六曰:“剑林地狱。”见“剑树地狱”条。

  【见流】 (术语)成实论所说四流之一。由见惑流转于三界而不能出,谓之见流。

  【剑轮法】 (修法)为降伏恶魔使用刀剑之法。以秘印秘咒行之。大元帅仪轨有其法。

  【见论】 (术语)二种戏论之一。谓我见边见等,诸种执见上之戏论,戏论者无义无利之言论也。见爱论条。

  【剑摩舍帝】 (异类)鬼神名。译曰伏众根。见金光明文句六。

  【健拏骠诃】 (经名)Gaṇḍa-vyūha,华严一乘义私记曰:“梵云健拏骠诃,华言健拏,严言骠诃。”

  【键南】 (术语)梵语Ghana,又作伽诃那。译曰坚,坚厚,凝厚,或硬肉。昭内五位之第四。即托胎后,至第四七日,胎儿渐为坚厚之位也。玄应音义二十三所谓:“键南渠偃反,亦云伽诃那,此云坚,至第四七日时,肉团方坚实。”是也。

  【健南】 (杂名)又作键南、蹇南、健男、羯南。译曰坚厚、坚固、凝厚。胎内五位之一。人于胎内至第四七日肉团坚厚者。玄应音义二十二曰:“键南,旧云伽诃那,此云坚厚。至第四七日,肉团方坚实。”俱舍光记九曰:“健南,此云坚肉。”大佛顶经七,作“羯南。”梵Ghana。

  【见牛】 (譬喻)十牛之一。

  【见取】 (术语)四取之一。取着于身见边见等非理之见也。三藏法数十八曰:“邪见分别名之为见,所谓身见边见等,因见取着,故曰见取。”又见取见之略,五见之一。

  【见取见】 (术语)五见之一。确执诸邪见及自身以为最胜为一切斗诤之本者,以一切劣为胜者。唯识论六曰:“见取,谓于诸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一切斗诤所依为业。”俱舍论十九曰:“于劣为胜,名为见取。有漏为劣,圣所断故。执劣为胜,总名见取。理实应立见等取名,略去等言但名见取。”法界次第上之上曰:“于非真胜法中谬见涅槃,生心而取,故曰见取。”梵Dṛṣṭiparāmarśa。

  【见取使】 (术语)十使或五利使之一。四取中之见取,又取五见中之见取见为十使中之见取使。使者烦恼之异名,驱役心身之义。

  【剑山】 (界名)十六游增地狱之一,或曰剑树地狱。又曰刀刃路。

  【建声】 (杂名)外道之种类。大日经所说三十种外道中,第四建立净外道,第五不建立无净外道,此云建。又第二十七声显外道,第二十八声生外道,第二十九非声外道,此云声。秘藏宝钥中曰:“爪犊遥望不近,建声何得窥窬?”

  【渐书】 (杂语)法华经之渐写又曰渐书。见“渐写”条。

  【剑树地狱】 (界名)十六小地狱之一。长阿含第十九地狱品曰:“久受苦已,乃出豺狼地狱,慞惶驰走,求自救护。宿罪所牵,不觉忽至剑树地狱。剑树地狱,纵横五百由旬,罪人入彼剑树林中,有大暴风,起吹剑树叶,堕其身上。着手手绝,着足足绝,身体头面,无不伤坏。”

  【见思】 (术语)见惑思惑也。又云见爱、见修、四住、染污无智、枝末无明、通惑、界内惑,皆概括三界烦恼之通称。见惑者诸种之妄见,邪分别计度道理而起之我见边见等妄惑也。思惑者贪瞋痴等之迷情,思虑世间事物而起之妄惑也。依之而从所迷上称见惑为理惑,称思惑为事惑。何则?以见惑为迷于无常无我等真谛道理而起之常见我见等邪想,思惑为迷于色声等世间事物而起之贪欲瞋恚等妄情故也。但以迷理迷事,而分见思二惑者,依于小乘俱舍之法相。若依于大乘唯识之法相,则以分别俱生之二起而分之。分别起之烦恼所知二障为见惑,俱生起之烦恼所智二障为修惑。然称为见者,有二义:一、为照见真理时所断之惑,故云见惑。二、见为推度之义,此惑以推度为性,故云见惑。又,思有二义:一于一旦见真理断见惑上,更思惟修习真理,以断此惑,故云见惑。二为思惟世间诬妄事物而起之惑,故云思惑。然此二惑为正受三界生死之因,断此二惑,始免三界之生死也。断之有次第,先断见惑,次断思惑。见惑者其性猛利,故有见断如破石之说。见谛理之时,一时尽断之。思惑者,其性钝昧,故有思断如藕丝之说。数数思惟谛理而渐渐断之也。断见惑之位,谓之见道;断思惑之位,谓之修道;断了二惑之位,谓之无学道。天台结归一切之妄惑为三种:一见思,二尘沙,三无明。见思为涅槃之障,尘沙为菩提之障,无明为中道实相之障。四教仪曰:“集谛者即见思惑,又云见修,又云四住,又云染污无知,又云取相惑,又云枝末无明,又云通惑,又云界内惑。虽名不同,但见思耳。”同集注上曰:“见思烦恼,分别曰见,贪爱曰思。”

  【见所断】 (术语)三所断之一。谓于见道所断之八十八使见惑也。

  【健陀】 (杂语)又作干陀、干驮、健达。译曰赤色、黄色等,即袈裟之色也。百一羯磨九曰:“干陀色。梵云袈裟野Kaṣāya,译为赤色。”章服仪曰:“木兰一染,此方有之。赤多黑少。若干陀色。”寄归传一曰:“袈裟乃是蕃言,即是干陀之色。”(Kanthā或Kanṭaka)。又(物名)译曰香Gandha,大日经疏九曰:“健杜是香。”大日经第二息障品作“健陀。”名义集三曰:“干陀罗耶,正言健达,此云香。”玄应音义三曰:“健达,此译云香也。”俱舍光记八曰:“健达名香。”又(植物)香树名。宝楼阁经中注曰:“干陀罗树香,安息香也。”业疏四上曰:“赤即木兰所染,微涉黑色,即世南海干陀树皮颇相类也。”元照应法记曰:“干陀树,业疏云南海有之,疑是木兰梵语耳。”又(异类)鬼名。法华经陀罗尼品曰:“健陀健陀罗,黄色鬼。”嘉祥法华义疏十二曰:“建陀,此云赤色鬼。”慧琳音义二十六曰:“建陀,具足云私健陀Skandha(Skanda),此云荫也。朗法师云:是偏唇鬼也。”又(天名)健达婆之略名。八部众之一。般舟经中曰:“鬼神干陀共拥护。”往生要集指摩钞十九曰:“干陀者具云健达缚,又云干闼婆,国音不同也。”见“干闼婆”条。又(地名)国名。犍陀罗国之略名。见“干陀罗”条。

  【建佗歌】 (动物)Kaṇṭhaka,悉达太子王宫出走所乘之马。因果经作“犍陟。”六度集经作“犍德。”修行本起经作“蹇特。”玄应音义十九曰:“犍陟,六度集作犍德,正言建佗歌,此译云纳也。”此马为帝释之化身。见六度集经八,经律异相七。

  【健陀谷子袈裟】 (衣服)健陀又作干陀,香树名,谷子者果实也。即以健陀树果实所染之袈裟也。其色赤或多赤少黑,是为袈裟之本色。又以健陀为香之梵名,故云香染。见“健陀”及“香染”条。谷或作壳,枳壳(Kaṇṭaka)之意。

  【健陀国王经】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健陀国王,感牛语而信佛。佛因说往因。

  【健陀俱知】 (堂塔)Gandhakuṭi,又作健陀俱胝。译曰香室堂。本为世尊之居室,后转为寺庙之异名。毗奈耶杂事二十六曰:“西方名佛所住堂为健陀俱知。健陀是香,俱知是堂,此是香室香台香殿之义。”

  【健驮梨】 (真言)咒名。持之则能腾飞于空中,是由健驮罗国女巫所出之咒,故从女声而云健驮利。俱舍论二十七曰:“有咒术名健驮梨,持此便能腾空自在。”同光记二十七曰:“真谛云:有女天名健驮梨,翻为持地。此咒是健驮梨所说,从能说女天为名,故称健驮梨。”玄应音义二十三曰:“健驮梨,持咒女名也。从国为名,此女声呼之,男声犹健驮罗国也。”大法炬陀罗尼经十三曰:“犍陀利,隋言夺香。”梵Gandhāri。

  【健驮罗】 (国名)亦译健驮逻、健陀罗、干陀罗、干陀卫、干陀。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东西千余里,南北八百余里,东临信度河。国大都城号布路沙布逻。按健陀罗本梵语,其义为香,故或译为香遍国,国名颇古。印度阿输迦王,已曾遣僧传教于其地,惟当时地域颇广,自今之白沙瓦,至古之呾叉始罗,皆其境。其后迭属于弥兰及大月氏,迦腻色迦王即建都布路沙布逻城,以统辖大月氏全帝国者也。迨大月氏衰,小月氏族为嚈哒所迫,南都布路沙布逻,领有今之喀布尔及船遮布,旋为嚈哒所取,故健陀罗于东方历史上最有价值。今阿富汗之喀布尔,堪达哈尔以东,及印度之西北边省,悉为健陀罗故地。而堪达哈尔即健陀罗之音转也。布路沙布逻城即今西北边省之白沙瓦,参照“干陀罗”条。

  【健陀摩陀摩罗】 (地名)山名。翻梵语九曰:“健陀摩陀摩罗,译曰香花。”梵Gandhamādanamāla,即香醉山也。

  【荐亡幡】 (物名)名为命过幡。以命过之时所建故也。随愿往生经(灌顶经亦名普广经)曰:“普广菩萨,语四辈言:若人临命未终日,当为烧香燃灯续明,于塔寺中表刹之上悬命过幡,转读尊经竟三七日。所以然者,命终之人在中阴中身如小儿,罪福未定,应为修福。愿亡者神生十方无量刹土,承此功德,必得往生。”又曰:“若四辈男女,中临终时,若已过命,是其亡日。我今亦劝造作黄幡,悬着刹上,使获福德,离八难苦,得生十方诸佛净土。幡盖供养,随心所愿,至成菩提。幡随风转,破碎都尽,至成微尘。风吹幡尘,其福无量。幡一转时转轮王位,乃至吹尘小王之位,其报无量。”释氏要览十曰:“斋七幡子,北俗亡,累七斋日皆令主斋僧剪纸幡子一首,随纸化之。”

  【谏王经】 (经名)佛说谏王经。一卷,宋沮渠京声译。佛对国王不离先尼,教诫切谏治世之要者。言言适实,百王之洪范。

  【见王斋】 (仪式)死后三日所设之僧斋名。由亡人于此日见阎罗王而起。释氏要览下曰:“北人亡至三日必斋僧,谓之见王斋。”

  【见网】 (术语)种种之邪见缠缚身不使脱免,故譬以罗网。文句四下曰:“十六知见,六十二等,犹如罗网,又似稠林,缠缚屈曲,不能得出。”华严经三十七曰:“我慢溉灌,见网增长。”宗镜录十八曰:“客尘自遮,见网自隔。”

  【见闻】 (杂语)目见佛,耳闻法也。法华经序品曰:“见闻若斯。”

  【见闻成佛】 (术语)华严宗所立,三生成佛各生成佛之一。见“三生”条附录。

  【见闻觉知】 (术语)眼识之用为见,耳识之用为闻,鼻舌身三识之用为觉,意识之用为知,又云识。智度论四十曰:“问曰:何以故三识所和合为一,三识所知别为三?答曰:是三识助道法多,是故别说。余三识不尔,是故合说。是三识但知世间事,是故合为一。余三亦知世间,亦知出世间,是故别说。”

  【见闻生】 (术语)华严三生成佛之第一。见“三生”条附录。

  【见闻疑】 (术语)称为三根。戒学之名目也。现见现闻,虽非见闻而心疑有之也。行事钞上之二曰:“四分云:若有人举罪者,不得辄信举罪人语。便唤所告之人,对僧训答,先问见闻疑三根。”

  【渐悟】 (术语)见“二悟”条。

  【见相】 (术语)起信论三细相之一,亦名转相。第一之业相一转而成能见之相者,当于阿赖耶识之见分。起信论曰:“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同义记曰:“第二能见相,即是转相,依前业相,转成能见。”又四分中见分相分之二。

  【渐写】 (杂语)为法施书法华经,有顿写渐写之式。以数日书之,谓之渐写。

  【见性】 (术语)禅家之常语,彻见自心之佛性也。达磨之悟性论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黄檗传心法要曰:“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血脉论曰:“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日本永平道元法语谓:“见性者,佛性也,万法之实想也,众生之心性是也。此性渡于有情非情,普于凡夫贤圣,都无所住。故无住之性,虽在于有情,而不住于有情;虽在于恶,而不住于恶;虽在于色,而不住于色;虽在于形,而不住于形;不住于一切,故云无住之性。又此性非色、非有、非无、非住、非明、非无明、非烦恼、非菩提,全无实性,觉之名为见性也。众生迷此性故,轮回于六道。诸佛觉此性故,不受六道之苦。”

  【见性成佛】 (术语)见见性项。

  【见修】 (术语)见惑与修惑也。见道所断之理惑谓之见惑,修道所断之事惑谓之修惑。以见惑之故,不达于四谛之真理起种种之邪见;以修惑之故,作善恶之业而流转于三界。此断尽见修二惑,而证真理,出离三界。旧译家谓之见思见爱,新译家谓之见修。四教仪曰:“见思惑,又云见修。”同集注中曰:“见修,见惑见道所断,思惑修道所断,约能断位名所断惑也。”见见思条。

  【见阎王】 (杂语)朝野佥载曰:“崔泰之哭李峤诗曰:魂随司命鬼,魄逐见阎王。”五灯会元曰:“净昙偈曰:五十六年成话欛,今朝死去见阎王。”

  【剑印】 (印相)有二种:一,不动明王之印,剑在鞘中之形,右手拟剑左手拟鞞者。二,大日如来之剑印。大日如来剑印曰:“二手当心合掌,屈二头指中节横相跓,以二大母指并押二头指上节,如剑形。”

  【健勇坐】 (杂名)称结跏趺坐曰健勇坐。见白伞盖大佛顶念诵要法。

  【见缘】 (术语)见分之缘影,即相分也。楞严经二曰:“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见四分条。

  【见在佛】 (杂语)僧人尊称帝王之词。宋太祖初幸相国寺,至佛像前,问当拜否,僧录赞宁奏曰:见在佛不拜过去佛。见归田录。

  【建盏】 (物名)支那建安所造之茶盏也。象器笺二十曰:“宋蔡襄茶录云:茶色白,宜红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

  【见障】 (术语)四障之一,起诸邪见而障害菩提心者。见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三藏法数十八。

  【建爪】 (流派)外道之种类。大日经所说三十种外道中有建立净外道与不建立无净外道两种,是曰建。爪者,长爪梵志,外道名。大日经疏二曰:“建立净,不建立无净等。种种宗计,皆不相应。乃至长爪梵尼诸大论师等。”

  【见者】 (术语)十六人我之一。确执人我是见者。大乘义章六曰:“计有我人,用眼见色,故名见者。”

  【鉴真】 (人名)俗姓淳于氏,唐扬州江阳县人,年十四,就智满禅师出家,研极三藏,尤精戒律。受日本入唐僧荣叡普照之请,与其徒一百八十四人至日本弘法。见宋高僧传十四。

  【见真】 (术语)以空慧彻见真谛之理也。无量寿经下曰:“慧眼见真能度彼岸。”又(人名)日本真宗之开祖亲鸾,谥曰见真大师。

  【见正】 (人名)见正比丘,疑无后世,佛为说见正经。

  【见诤】 (术语)确执异见而诤论也。玄义二下曰:“各执一文,自起见诤。”

  【见正经】 (经名)佛说见正经,一卷,东晋竺昙无兰译。佛对见正比丘说种种之喻,除其断常二见。

  【见至】 (术语)又曰见到,或名见得。见见得条。

  【建志补罗】 (地名)梵名。Kāñchipura,南印度达罗毗荼Drāviḍa国之首府,护法论师出生之故地。见西域记十。

  【见智身】 (印相)见智法身之意。金刚界修法所结印契之一。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曰:“次结见智身,印契如前相,见彼智萨埵,应观于自身,钩召引入缚,令喜作成就。真言曰:嚩曰啰(二合)萨怛嚩(二合)涅哩(二合)舍也。(二合)”印契如前相者,指现智身也。

  【见诸佛土愿】 (术语)四十八愿之第四十。使诸人见净土庄严之愿。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见浊】 (术语)五浊之一。至末世,众生之邪见盛起。而浊乱世间,如有见无见乃至六十二见等也。法华经方便品曰:“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文句四下曰:“见浊者,无人谓有人,有道谓无道,十六知见六十二等,犹如罗网,又似稠林,缠缚屈曲,不能得出,是见浊相。”法华玄赞四曰:“若于今世法坏法没,像法渐起,邪法转生,是名见浊。此以五见而为体性,多近外道恶见数生。”

  【键镃】 (物名)又作犍茨,建镃,浅铁钵也。见键[金*咨]项。

  【聻】 (异类)又作魙。音读如贱。或音接。相传鬼死为魙。书此字贴于门以辟邪祟。谓之辟邪符。

  【箭道】 (杂语)箭可达之距离也。法华义疏曰:“一箭道者二里也。”

  【箭过新罗】 (譬喻)新罗远在支那东方,若放矢远过新罗去,则谁知其落处,以喻物之落着难知。

  【箭喻经】 (经名)一卷,失译。中阿含第六十箭喻经之别译。有鬘童子,欲佛说一向世之有常,佛呵责之,说拔毒箭之喻。

  【江湖】 (杂语)江西湖南之义,为昔时禅风极盛之处。由此而泛指禅徒曰江湖。传灯录石头章曰:“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头,往来幢幢并凑二大士之门。”然象器笺五曰:“忠曰:江湖二水名也(文选注),今言江湖者,江外湖边本是隐沦士所处。如莲社高贤传周续之曰:心驰魏阙者,以江湖为桎梏。骆宾王序曰:廊庙与江湖齐致。范希文严先生祠堂记曰:既而动星象,归江湖是也。故禅士散处名山大刹之外,江上湖边,此为江湖人。或不出世为名山大刹住持者。聚会在一处亦为江湖众也。然相传以江西马祖湖南石头往来幢幢为解。此说浸染学家肺肠,欲浣灌之难矣。”案江湖二字,庄子大宗师曰:“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佛家本此。

  【江湖会】 (行事)禅宗夏安居之别名。多集江湖人为安居法会之义。

  【江湖集】 (书名)具名江湖风月集。二卷。集赵宋景定威淳至元至治延佑间之诸方尊宿偈颂者,集者曰松坡。

  【江湖寮】 (堂塔)禅院广入江湖禅僧之处。

  【江迦叶】 (人名)三迦叶之一。梵语曰那提迦叶Nadi-kāsyapa,那提译曰江。增一阿含经三曰:“心意寂然,降伏诸结,所谓江迦叶比丘是。”

  【姜羯罗】 (杂语)Kaṅkara,数法名。慧琳音义十三曰:“俱舍论六十种数法中,有矜羯罗。”

  【疆梁娄至】 (人名)Kalyāṇaruci,沙门名。贞元录四曰:“沙门疆梁娄至,晋言真喜,西域人。志情放旷,弘化在怀,以武帝太康二年辛丑,于广州译十二游经一部。”

  【疆良耶舍】 (人名)Kālayaśa,三藏名。梁高传三曰:“疆良耶舍,此云时称,西域人。三藏兼明,以禅门为专业。宋元嘉初来京洛,太祖文皇帝深加叹赏,使居钟山道林精舍。沙门宝志崇其禅法,沙门僧含笔受译药王药上经,观无量寿经二经。寿六十终。”

  【僵娑洛】 (术语)Saṁsāra,译曰流转。玄应音义二十二曰:“僧娑洛此云流转,谓于六趣循环往来不绝也。”见“流转”条。

  【江天寺】 (寺名)在今江苏丹徒县金山上。旧名泽心寺。又名龙游寺。通名金山寺。清圣祖南巡始改江天寺。宋僧了元居此。苏轼来访了元。曾留玉带于寺内。至今尚存。

  【江西】 (人名)马祖号也。六祖慧能有二大弟子:一为青原之行思,二为南岳之怀让。青原之法嗣有湖南,南岳之弟子有江西,禅法之盛,始于此二师云。江西名道一,以姓马氏而称为马祖,以振道于江西而号为江西。唐开元中习禅于衡岳让和尚,而得其心印。始自建阳之佛迹岭迁至临川,次至南康龚公山。大历中隶名于钟陵开元寺,四方学者云集。贞元四年寂。元和中谥大寂禅师。见传灯录六。

  【讲嚫】 (术语)讲义之谢礼。嚫为梵语达嚫Dakṣiṇā之略。译曰布施。

  【讲供】 (行事)讲经供僧也。

  【讲经】 (杂语)讲说经典也。僧之讲经,始见于晋书。鸠摩罗什讲经于草堂寺是也(职位)。见僧录司条。

  【讲师】 (职位)法华会最胜会等讲经义之人也。每讲会选其人。

  【讲师读师高座】 (物名)讲师读师宜升之高座,在佛前左右。讲师之座在佛右,读师之座在佛左,而相对。读师读经题,讲师讲经义。

  【讲式】 (术语)书法会之法式表白者。如六道讲式,往生讲式,爱染讲式,不动讲式等。

  【讲说】 (术语)讲述法义演说法义也。维摩经佛国品曰:“演法无畏犹师子吼,其所讲说乃如电震。”

  【讲堂】 (堂塔)说法讲经之堂舍。无量寿经下曰:“无量寿佛,为诸声闻菩萨大众班定法时,都悉集会七宝讲堂,广定道教演畅妙法。”

  【讲下钟】 (杂语)法华八讲等时。通知讲师下座所打之钟也。

  【讲筵】 (术语)讲义之席。

  【讲演】 (杂语)讲义,演说。

  【讲赞】 (术语)和解曰讲褒。美曰赞故讲赞者和解其义理,褒美其利益也。

  【讲众】 (术语)听闻讲义之大众。集于讲堂之人众。

  【讲宗】 (术语)除禅宗律宗。其他诸宗谓之讲宗。以多讲说经义也。禅宗之指称。

  【讲座】 (杂语)讲师之座席。

  【降钵王何】 (杂语)王濛见支道林,宿构数百言,欲其品题。读竟,徐曰:与君别来多时,语了不长进。濛退谓人曰:支公乃降钵之王何也。

  【降诞】 (术语)佛生于世也。象器笺十三曰:“赵旹宾退录云:诗,诞弥厥月。诞,大也。朱文公以为发语之辞,世俗误以诞训生,遂有降诞庆诞之语。前辈辩者多矣。”佛法传通缘起曰:“迦毗罗城示降诞之迹。”

  【降伏】 (术语)梵语阿毗遮噜迦Abhicāraka,译曰降伏。以威力降伏他也。维摩经佛国品曰:“降伏魔怨,制诸外道。”

  【降伏部多经】 (经名)金刚手菩萨降伏一切部多大教王经之略名。

  【降伏法】 (修法)修五大明王等法退治怨敌恶魔也。五部尊法之一。补陀落海会轨曰:“三降伏法,用金刚部尊等,是故有五大忿怒尊等。”不空译之阿毗遮噜迦仪轨品明诸种之降伏法。

  【降伏四魔金刚戏三昧】 (术语)佛住此三昧说降伏四魔之真言,金刚戏者,以佛之降伏四魔,乃佛之神通游戏之一端也。大日经悉地出现品曰:“尔时毗卢遮那世尊,又复住于降伏四魔金刚戏三昧,说降伏四魔解伏六趣满足一切智智金刚字句。”其金刚字句为之五字。

  【降服四魔真言】 (真言)与降伏四魔金刚戏三昧项同。

  【降伏印】 (印相)二手相叉于内二小指相钩,二无名指各入左右虎口,二中指竖合,二头指各捻中指之背,二大指各捻中指之中节。见观母成就法。

  【降伏坐】 (术语)又曰降魔坐。先以右足押左股,次以左足押右股也。反之者云吉祥坐。慧琳音义八作“降魔坐。”玄赞二作“降伏坐。”见“跏趺”条。

  【弶伽河沙】 (譬喻)见“恒河沙”条。

  【降临】 (术语)佛菩萨来临也。安像三昧仪轨经曰:“如来贤圣,降临随喜,成就功德。”

  【降龙钵】 (故事)降伏龙而入于钵中也。佛本行集经迦叶三兄弟品曰:“如来化迦叶三兄弟,至优娄频螺聚落,求一止宿处。彼有一草堂,迦叶一弟子,病下痢,秽草堂,故以恨摈出之。死为毒龙,住此草堂害人畜。迦叶欲伏之,祭祝火神,火神之力不及。如来住堂内,寂然入禅定。尔时,毒龙吐火焰逼如来,如来亦入火光三昧,身出大火,草堂炽然,如大火聚。时毒龙,见如来所坐处,独寂静无火光,自至佛所,踊身入佛钵中说偈曰:若人百千亿万岁,一心祭祀此火神。彼辈不能断去瞋,如今胜世尊忍辱。一切天人世界内,唯有世尊大丈夫。诸被瞋恚重病缠,世尊能与忍辱药。尔时如来擎钵至优娄频蠡迦叶所告言:此毒龙汝等所畏,今我以威火灭其毒火,以示汝等。”梁高僧传十(涉公传)曰:“涉公西域人也,以苻坚建元十一年至长安。能以秘咒,咒下神龙。每旱,坚常请之咒龙。俄而龙下钵中,天辄大雨。坚及群臣,就钵中观之。咸叹其异。”证道歌曰:“降龙钵,解虎锡。”

  【降龙伏虎】 (杂语)释道两家。俱相传有降龙伏虎故事。谓能制御真龙真虎也。如苻秦僧涉。能使龙下钵中。后汉道士赵炳。能禁虎使伏地。又十八罗汉。有降龙伏虎二尊者是也。

  【降龙五经】 (经名)龙王兄弟王经之异名。

  【降魔】 (术语)降伏恶魔也。佛将成正觉坐菩提道场时,欲界第六天现恶魔之相来试种种之妨害。或以温言诳之,或以暴威逼之,佛尽降伏之,是云降魔。佛说无量寿经上曰:“受施草敷佛树下,跏趺而坐,奋大光明,使魔知之。魔率官属,而来逼试。制以智力,皆令降伏。”维摩经佛国品曰:“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

  【降魔杵】 (物名)演密钞十曰:“杵头有四角形者,如寻常塑画。金刚神手所执者,名降魔杵,是也。”

  【降魔经】 (经名)有魔入目连腹中,目连唤出,说往昔之因缘,魔乃怖而降伏。此经摄入中阿含经三十。

  【降魔利剑】 (物名)不动明王等所持之刀剑也。是为降伏恶魔之利剑。

  【降魔相】 (术语)此降魔为八相成道之一,故云降魔相。又不动明王等降伏恶魔可畏之忿怒相亦云降魔相。

  【降魔坐】 (术语)同降伏坐。见降伏条附录。

  【降三世成就极深密门】 (经名)具名如上,一卷,不空与遍智译。降三世之仪轨以此为本。

  【降三世忿怒持明王尊】 (明王)降三世明王之具名。持者保持之义,谓能保持忿怒也。见“降三世明王”条。

  【降三世忿怒明王念诵仪轨】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

  【降三世羯磨会】 (术语)略云降三世会。金刚界九会曼荼罗之一。降三世住于事业具足身降伏魔王之诸尊会场也。

  【降三世明王】 (明王)Trailokya-vijaya-rāja,又名月黶尊胜三世王。五大明王之一,四面八臂之忿怒身,践大自在天之夫妻,在五方中为东方。贪瞋痴谓之三世,降伏之,故云降三世。又降伏过现未三世之贪瞋痴,故云降三世。又降伏三界之主,故云降三世。大日经疏十曰:“所谓三世,世名贪瞋痴,降此三毒,名降三世。又由如过去贪故,今受此贪报之身,复生贪业受未来报,三毒皆尔,名为降三世也。复次,三世者,为三界。(中略)以能降伏三世界主故,名降三世明王也。”此明王以金刚萨埵为自性,萨埵之忿怒身也。理趣释降三世品曰:“时金刚手大菩萨,欲重显明此义故,持降三世印,以莲华面微笑而怒,颦眉猛视,利牙出现,住降伏立相,说此金刚吽迦罗心。”降三世成就极深密门曰:“归命圣主宰,普贤金刚手,为降伏一切,现吽迦啰身,摧三世有毒。”仁王经仪轨上曰:“此金刚手即普贤菩萨也,(中略)依教令轮现成威怒降三世金刚。”

  【降三世三昧耶会】 (术语)金刚界九会曼荼罗之一。又作降三世三摩耶会。三昧耶者,本誓之意。表降伏三界主大自在天之本誓,故有此称。

  【降三世仪轨】 (杂名)降三世明王修法之仪轨,有金刚顶瑜伽降三世成就极深密门一卷,降三世忿怒明王念诵仪轨一卷。

  【降三世与阿閦如来】 (杂语)依金刚界五智如来之分相门,则金刚萨埵乃阿閦如来,四亲近菩萨之第一,故随而降三世,为东方阿閦如来之教令轮身也。补陀落海会轨曰:“降三世阿閦佛忿怒,自性轮金刚萨埵菩萨。”降三世忿怒明王念诵仪轨曰:“阿閦普贤(普贤即金刚萨埵),大弘誓甚深故,示现忿怒形相。”仁王经念诵仪轨上对于金刚手与降三世而论正法教令之二轮亦此意也。

  【降三世与大日如来】 (杂语)降三世为金刚萨埵之忿怒身,故其望大日如来时,以大日为自性轮身,以萨埵为正法轮身,以降三世为教令轮身。故以萨埵之正法轮身,归于大日之自性轮身,则降三世明王,即大日之忿怒身也。见“教令轮身”条。

  【降三世与释迦如来】 (杂语)理趣释降三世品曰:“毗卢遮那佛,于阎浮提,化八相成佛,度诸外道。”是以释迦为大日之正法轮身之意。十八会指归曰:“示现释迦牟尼佛,降于阎浮提,变化身八相成道,皆是普贤菩萨幻化。”(普贤即金刚萨埵),是以释迦为金刚萨埵示现之意。而为降三世之大日教令轮身也。金刚萨埵之忿怒身,如上所示,故释迦与降三世,就其能变而言,同一体也。

  【降三世真言】 (真言)常称曰苏婆你苏婆(降三世)吽(破坏)缚曰罗(金刚)吽发吒(破坏)而本轨则为你苏婆(降三世)缚曰罗(金刚)吽发吒(破坏)大咒有降三世五重结护之秘释。

  【降三世种子】 (种子)也。是以自在之风为体。者长声呼之,具足万行也。加涅槃点则为明如来之解脱力故也。见义释七。

  【降三世尊形】 (图像)仁王经仪轨上曰:“依教令轮故,现作威怒降三世金刚,四头八臂,摧伏摩醯首罗大自在天诸魔军众。”降三世成就极深密门曰:“吽迦罗金刚,暴怒处月轮,身流火光聚,遍体玄青色。大自在天王,妃乌摩为座。(中略)即起平身立,举右足左旋,蹑彼傲慢者。大自在欲王,扑至于地已,定(左足)按于彼顶,慧(右足)践彼王妃,乌摩乳房上。(中略)二羽(两手)印当心,慧手(右手)持五钴,怒臂如下拟,次箭剑直执,定上(左之上手)五钴钩,次弓次执索,皆直引臂持,四面正青色,右黄左绿色,后红咸忿怒。自在天王妃,为座如前说,吽迦啰金刚,作如是相好。”已上皆四头八臂,五大尊中之降三世也。属于金刚界。若胎藏界曼陀罗之降三世,则为二臂。大日经疏五曰:“降三世忿怒明王尊,首戴宝冠,持五钴金刚印。”秘藏记末曰:“降三世尊,黑色大忿怒之相。二牙上,左手持三股跋折罗,右一手持鉾镑,二端有三股刃,在火炎中。”

  【降神】 (术语)如来之宿于母胎也。无量寿经上曰:“舍彼天宫,降神母胎。”

  【降生】 (术语)如来由兜率天而降生于世也。释迦谱一曰:“释迦降生成佛。”止观弘决序曰:“惟昔智者大师,降生不生。”

  【降世】 (术语)佛菩萨之出生也。由高降于下劣世界之义。

  【降胎】 (术语)佛宿于母胎也。无量寿经上曰:“舍彼天宫,降神母胎。”

  【降阎摩尊修法】 (修法)修法之仪轨,见“阎曼德迦”条。

  【降焰魔尊】 (明王)又曰焰漫德迦,又曰六面尊,六足尊,大威德王。圣阎曼德迦威怒王立成大神验念诵法曰:“圣阎曼德迦威怒王。”阎曼德迦忿怒王真言大威德仪轨品曰:“阎曼德迦忿怒王。”又曰:“大威德尊。”大日经疏六曰:“降焰摩尊。”秘藏记末曰:“阎摩德迦尊。”仁王经仪轨上曰:“威怒六足金刚。”此尊为阿弥陀如来之教令轮身。其自性轮身为文殊师利菩萨。在五方中为西方。补陀落海会轨曰:“六足尊无量寿佛忿怒,自性轮文殊师利菩萨。”彼尊降伏焰摩,故名降焰摩尊。赞阎曼德迦忿怒王真言仪轨品曰:“忿怒暴怖事,能坏嚧那啰。亦断阎摩命,忿猛为常业。”Yāmāntaka。

  【降焰魔尊画像】 (图像)大神验念诵法曰:“圣阎曼德迦威怒王,身乘青水牛,持种种器杖。以触髅为璎珞头冠,虎皮为裙。其身长大,无量由旬。遍身火焰,洞然如劫烧焰。顾视四方,如师子奋迅。”仁王经仪轨上曰:“依教令轮,现作威怒六足金刚,手臂头各六,坐水牛上。”大日经疏六曰:“降阎摩尊,是文殊眷属。具大威势,其身六面六臂六足,水牛为座。面有三目,色如玄云,作极忿怒之状。”

  【憍】 (术语)恃自己之盛事而心高傲也。唯识论六曰:“云何为憍?于自盛事,深生染着,醉傲为性。”

  【憍陈那】 (人名)Kāuṇḍinya,巴Koṇḍañña,旧称憍陈如。亦曰拘邻。尊者之姓。译曰火器,了本际。玄应音义二十四曰:“憍陈那,旧云憍陈如,讹也。此云火器,是姓也。阿若是名,亦云初智,以最初悟无生而得智由本愿也。”五比丘之笔头人。初释尊出家求道,净饭王命供奉共为苦行。后释尊观破苦行于成道无效而弃之,彼以此为释尊破戒堕落,与他四比丘共去,后于波罗捺国鹿野园受释尊教化,为弟子。即佛最初之弟子也。

  【憍陈如】 (人名)与憍陈那同。

  【交承】 (杂语)新旧之人交代也。承为相承之义。见象器笺九。

  【交点】 (杂语)彼此相共交接而点检也。见象器笺十二。

  【憍都褐罗】 (菩萨)菩萨名。大日经疏十三曰:“憍都褐罗,译谓除疑也,或除垢也。常断一切众生疑惑,故以为名也。”梵Kautūhara。

  【憍梵】 (人名)憍梵波提之略。比丘名。

  【憍梵波提】 (人名)Gavāṁpati,又作憍梵钵提,迦梵波提,笈房钵底。比丘名。译曰牛呞,牛王,牛相等。解律第一。法华文句二上曰:“憍梵波提,此翻牛呞,无量寿称牛王,增一云牛迹。昔五百世,曾为牛王。牛若食后恒事虚哨,余报未夷,唼唼常嚼,时人称为牛呞。”法华玄赞一曰:“梵云笈房钵底,此云牛相。憍梵波提,讹也。过去因摘一茎禾数颗坠地,五百生中作牛偿他。今虽人身,尚作牛蹄牛呞之相,因号为牛相比丘。”

  【憍梵波提常在天上】 (传说)于过去世为雁时,以供养雁王之功德,今生为罗汉后,常在天上。文句二上曰:“昔五百雁,一雁常得花果,供于雁王。佛一夏受阿耆达王请,五百比丘皆食马麦。而憍梵波提,独在天上尸利沙园,受天王供养。增一云:乐在天上,不乐人间者,牛迹比丘第一。”

  【憍梵波提入水定涅槃】 (传说)智度论二曰:“佛既入灭,摩诃迦叶欲结集三藏,议言谁能结集毗尼法藏者?长老阿泥卢豆言:舍利弗有好弟子,名憍梵波提,能知毗尼法藏。今在天上尼利沙树园中住,可遣使请来。迦叶便遣下座比丘,召憍梵波提。比丘至天上,传迦叶意。憍梵波提语比丘言:召我日佛灭度耶?比丘言实如所言:大师佛已灭度。憍梵波提言:佛灭度大疾,世间眼灭,能逐佛转法轮,将我和上舍利弗,今在何所?答曰:先入涅槃。憍梵波提言大师法将,各自别离,当奈何?摩诃目犍连今在何处?比丘言是亦灭度。憍梵波提言佛法欲散,大人过去,众生可怜。(中略)我失离欲大师,于是尸利沙树园中住,亦何所为?我和上大师,皆已灭度,我今不能复下阎浮提,住此入涅槃。说是言已,入禅定中,踊在虚空,身放光明,又出水火,手摩日月,现种种神变。自心出火烧身,身中出水,四道流下,至大迦叶所。水中有声,说此偈言:憍梵波提稽首礼,妙众第一大德僧。闻佛灭度我随去,如大象去象子随。”此偈名水说偈(一本有四偈误)。

  【交割】 (杂语)新旧之人相共交涉分割处理公私什物也。百丈清规入院条所谓:“询问契书什物,逐一点对交割”是也。

  【浇季】 (杂语)浇者薄,季者末,谓末世之行德浮薄也。

  【憍矩胝】 (流派)译曰鸡胤。小乘二十部之一。见“鸡胤部”条。

  【憍坑】 (术语)憍慢之深坑。智度论十八曰:“胜者堕憍坑,负者坠忧狱。”

  【憍拉婆】 (界名)八中洲之一。译曰有胜边。见俱舍光记十一。梵Kaurava。

  【交芦】 (譬喻)又曰束芦。交叉三干之芦而立者。以譬互为因果之法。楞严经五曰:“由尘发根,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

  【交露】 (物名)以珠交错造幔,其形如垂露者。无量寿经上曰:“以真珠明月摩尼众宝,以为交露,覆盖其上。”

  【憍慢】 (术语)烦恼名。五上分结之一。自高凌物之心也。大乘义章五末曰:“自举凌物,称曰憍慢。”俱舍论四曰:“慢对他心举,憍由染自法,心高无所顾。”大集经二十曰:“摧憍慢山,拔生死树。”

  【憍慢不请法戒】 (术语)四十八轻戒之第二十二。诫未有所解,憍慢不逊,恃自己之智力或地位权势财力等,反轻侮精通一切经律学德兼优之师家,不谘受法者。是为制乖于传化之益之戒。通于大小二乘,道俗七众。但小乘不请于五夏之内,即为得罪,大乘则不问其时限。此虽与第六不供给请法相似,然彼制懈怠不请,此在诫憍慢不请,制意不同也。法藏太贤皆谓为慢人轻法戒。今依天台。

  【憍慢僻说戒】 (术语)四十八轻戒之第二十三。诫恃自己之智解势力,有来问经律深旨者,以轻慢心,不善答之,故隐没义理,倒说法相者。是为制乖于教训之道之戒。通于大小二乘,道俗七众。法藏谓为轻新求学戒,太贤谓为轻蔑新学戒,今依天台。出于菩萨戒义疏下,梵网经本疏三等。

  【胶盆子】 (譬喻)盛胶之盆,喻文字葛藤。临济录曰:“真正学人便喝先拈出一个胶盆子,善知识不辨是境,便上他境上作模作样。”

  【焦热大焦热】 (界名)八大地狱中之第七云极热地狱,又云大焦热地狱。

  【焦热地狱】 (界名)八大地狱中之第六为炎热地狱,又云焦热地狱见。三界义。

  【憍萨罗】 (地名)Kosala,又作拘萨罗,拘娑罗,居萨罗。译曰工巧或无斗战。南印度古王国名(西域记作中印度)。法显传所谓达嚫国,即此地也。对于北憍萨罗而谓之为南憍萨罗,又号为大憍萨罗。龙树菩萨尝住此国,为娑多婆诃王所归敬,于跋逻未罗山,营造五层大伽蓝。首府之位置不明。见西域记十,玄应音义二十二,慧琳音义十等。又中印度古王国名。对于南憍萨罗而谓之为北憍萨罗。十六大国之一。首府即舍卫城,佛久住之。法显传所谓拘萨罗国舍卫城是也。

  【憍睒弥】 (地名)与憍尝弥同。国名。见俱睒弥条。

  【憍赏弥】 (地名)见“俱睒弥”条。

  【憍奢耶】 (衣服)Kāuśeya,又作憍舍耶,憍尸,高世耶。绢衣名。取野蚕茧之丝所作之衣。西域记二曰:“憍奢耶者,野蚕丝也。”玄应音义一曰:“憍奢耶,此译云虫衣,谓以野蚕丝线作衣也。应云俱舍,此云藏,谓蚕藏在茧中,此即野蚕也。”慧琳音义二十五曰:“憍奢耶,五分律云:野蚕所作绵,捻织为衣。”行事钞中之二曰:“憍奢耶者,丝中微者,蚕口初出名忽。”七佛经作“憍尸衣。”参照“高世耶”条。

  【憍尸】 (衣服)衣名。见“憍奢耶”条。

  【憍尸迦】 (天名)Kausika,又曰憍支迦。帝释之姓。杂阿含经四十曰:“比丘复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释提桓因复名憍尸迦?佛告比丘:彼释提桓因,本为人时,为憍尸族姓。以是因缘故,彼释提桓因,复名憍尸迦。”智度论五十六曰:“昔摩诃陀国中,有婆罗门,名摩诃,姓憍尸迦,有福德大智慧。知友三十三人,共修福德。命终皆生须弥山顶第二天上。摩伽婆罗门为天主,三十二人为辅臣。以三十三人故,名为三十三天。唤其本姓,故言憍尸迦。”法华玄赞二曰:“过去字憍尸迦,此云玺儿,名阿摩揭陀,此云无害毒,即摩揭陀国,过去帝释修因之处,用为国名。”

  【憍昙弥】 (人名)Gautamī,巴Gotamī,新称乔答弥。旧称憍昙弥,俱昙弥。瞿昙姓之女声。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之称。嘉祥法华疏九曰:“憍昙是姓,翻为泥土,弥者女也。”慧琳音义二十五曰:“弥者是女声,为是佛姨母,故以女声呼之也。”法华玄赞九曰:“梵云乔答摩,此云日炙种,亦云甘蔗种。男声中呼佛,是释迦姓之本望也,今云乔答弥。于女声中,呼日炙甘蔗种,是佛母故以弥声呼,讹云憍昙弥。”文句二上曰:“波阇波提,此翻大爱道,亦云憍昙弥,此翻众主。”

  【憍昙弥授记】 (故事)于法华经劝持品受未来成佛,号为一切众生喜见如来之记别。

  【憍昙弥育佛】 (故事)佛母生佛后,七日而命终。姨母代养之。因果经一曰:“太子既生,始满七日,其母命终。(中略)尔时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乳养太子,如母无异。”佛本行集经十一姨母养育品曰:“时净饭王,见其摩耶国大夫人命终之后,即便唤召诸释种亲年德长者,皆令云集,而告之言:汝等眷属,并是国亲,今是童子,婴孩失母。乳哺之寄,将付嘱谁。(中略)净饭王,即将太子,付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以是太子亲姨母故。而告之言:善来夫人,如是童子,应当养育,善须护持,应令增长,依时澡浴。”大爱道般泥洹经曰:“阿难言:我自念,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于佛有阜恩。佛母寿终时,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乳养长大佛。”

  【交堂】 (杂语)僧堂当直之人。交附于他直人也。见象器笺九。

  【焦芽败种】 (譬喻)不能发无上道心之二乘,如草芽之枯焦者,种子之腐败者。维摩诘经曰:“二乘如焦芽败种,不能发无上道心。”

  【蟭螟作窠】 (公案)传灯录曰:“洪恩禅师执仰山手作舞云:譬如蟭螟虫在蚊子眼睫上作窠,向十字街头叫唤。”

  【嚼蜡】 (譬喻)喻淫欲无乐趣也。首楞严经曰:“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

  【嚼食】 (饮食)珂但尼之译语。见“珂但尼”条。

  【角】 (物名)梵语Śaṁkha之译,乐器名。刳牛角为之,如喇叭形。法华经方便品曰:“击鼓吹角贝。”慧琳音义二十七曰:“角者曲形似角,即大角。”

  【脚板】 (杂名)杂宝藏经曰:“命终之时,以八识之所去,知六道之诞生。顶圣眼生天,心人饿鬼腹,傍生膝盖离,地狱脚板。”临济录曰:“你波波地往诸方,觅什么物踏你脚板阔。”

  【脚絣】 (物名)里脚部之布也。旅行时用之。又作行缠、胫衣、胫巾、俗呼脚绊,律云护[跳-兆+尃]衣、腨衣。

  【脚布】 (物名)入浴时所用之布也。百丈清规六曰:“展浴袱取出浴具于一边,解上衣,未卸直缀,先脱下面裙裳,以脚布围身,方可系浴裙,将裈裤卷摺内袱内。”

  【脚跟点地】 (术语)前后际断,彻见本来面目,一切功夫,皆有着落之谓也。

  【脚俱陀迦多演那】 (人名)Krakuda-kātyāyana,又作脚陀迦旃延。外道名。希麟音义九曰:“脚陀,旧云迦罗鸠驮。此云黑领。迦旃延姓也。此外道应物而起,若问有答有,问无答无也。”又出毗奈耶杂事三十八。

  【绞饰】 (杂语)观无量寿佛经中之校饰,据慧琳音义作绞饰。绞,交效反,谓绘黑黄间色也。礼玉藻注。绞,苍黄之色也。说文从系交声。饰,装饰也。

  【角驮】 (譬喻)驴马负物也,以譬衲僧所负之邪见妄想。碧岩二十一则垂示曰:“脱笼头,卸角驮。”祖庭事苑二曰:“驮徒个切,负重也。谓驴马负物也。”

  【教】 (术语)āgama,梵语阿含。译曰教。圣人之言,被于下者。在心云法,法发于言云教。玄义一上曰:“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也。”止观一上曰:“教是上圣被下之言。”

  【觉】 (术语)梵语菩提Bodhi,旧译曰道,新翻曰觉。觉有觉察觉悟之两义。觉察者察知恶事也。觉悟者开悟真理也。大乘义章二十末曰:“有两义:一觉察名觉,如人觉贼。二觉悟名觉,如人睡寤。觉察觉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觉悟觉,对其智障无明昏寝,事等如睡,圣慧一起,翻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为觉。”俱舍论以尽智无生地之二为觉体,唯识以大圆镜智等四智为觉体,智度论以一切种智等三智为觉体,密教以法界体性智等五智为觉体。

  【觉岸】 (譬喻)比迷于海,譬觉于岸。佛也者,到于悟岸者也。玄赞一曰:“庶令毕离苦津,终登觉岸。”又(人名)元吴兴沙门觉岸,号宝洲考释氏之事实,着释氏稽古略四卷。有至正十四年李桓之序。见续稽古略一。

  【觉策】 (术语)醒觉妄心,警策烦恼也。止观四上曰:“觉策烦恼。”

  【教禅】 (术语)教与禅也。如云教观。

  【觉城】 (譬喻)觉悟之内,不入一切众惑,故譬以城。圆觉经曰:“一切诸众生,皆由执我爱,无始妄流转。(中略)爱憎生于心,谄曲存诸念,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圭峰疏曰:“了心性空,众惑不入,如防外敌。”又佛成正觉之都城。即摩竭陀国之伽耶城Gayā。因明大疏上曰:“乃振锡中区,以发觉城之地。”

  【教乘法数】 (书名)四十卷。明圆净集。

  【教敕】 (术语)师父之戒敕。涅槃经二曰:“今当真实教敕汝等。”辅行一之一曰:“受佛教敕,口诵法言。”参同契曰:“严父下令,教敕子拯。”

  【教导】 (术语)教而导之也。涅槃经二曰:“教导我等,令离四倒。”智度论三十五曰:“教导修善业。”

  【觉道】 (术语)大觉之道。正觉之大道。维摩经佛国品曰:“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肇注曰:“大觉之道,寂灭无相,至味和神如甘露。”又七觉与八正道。法华经譬喻品曰:“根力觉道。”

  【教道】 (术语)地论说二道:一教道,依如来之教法而方便修行也。二证道,断妄惑而证悟真实之理也。见“二道”条。

  【觉道支】 (术语)七觉支与八正道支。称赞净土经曰:“甚深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道支等,无量妙法。”

  【觉德】 (人名)比丘名。涅槃经云:世尊于过去为王,名有德,为拥护觉德比丘,与恶比丘斗战而死。涅槃经会疏一曰:“仙豫行诛,觉德破阵,诸菩萨上求心大,至此如海。”

  【教谛】 (术语)三论宗之目。佛所说之真俗二谛也。见“于谛”条。

  【觉帝】 (术语)与觉王同。谓佛也。性灵集七曰:“奇哉觉帝之德,异哉经王之功。”

  【教典】 (术语)宗教上之典籍。经典也。

  【教法】 (术语)四法之一。佛所说大小之三藏十二部教也。释签一曰:“弘宣教法。”

  【觉范】 (人名)宋瑞州清凉寺宝觉禅师,名德洪,字觉范,初名慧洪。就真净克文禅师而得悟。着禅林僧宝传三十卷及林间录。高宗建炎二年五月入寂。寿五十八。赐宝觉圆明之号。见稽古略四,佛祖通载二十九。

  【觉分】 (术语)梵语菩提分,新译觉分。顺于觉之支分有三十七法,名觉分,即三十七科之道品也。俱舍论二十五曰:“经说觉分有三十七:谓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中略)三十七法顺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Bodhyanga。

  【教观】 (术语)教相与观心也。教相者释迦一代之教法由自己之宗义而分别判断也,观心者观念自宗所立之真理也。如天台宗以五时八教为教相,以一心三观为观心,乃至如真言宗以显密二教十住心为教相门,以阿字不生为观心。此二门虽通诸宗,而天台一家之发挥,冠于诸宗。止观大意曰:“略述教观门户大概,今家教门,以龙树为始祖,慧文但列内观视听而已。洎乎南岳天台,复用法华三昧,发陀罗尼,开拓义门,观法周遍(义门即教门)。教观纲宗曰:“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玄义十下曰:“今释此三教,各作二解:一约教门解。二约观门解。教门为信行人,又成闻义。观门为法行人,又成慧义。闻慧具足,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觉观】 (术语)新译去寻伺,旧译云觉观。粗思名觉,细思名观。二者皆为妨定心者。因此觉观之有无而判定心之浅深。智度论二十三曰:“是觉观挠乱三昧,以是故说此二事。虽善而是三昧贼,难可舍离。(中略)粗心相名觉,细心相名观。”往生要集中本曰:“愿除灭我粗动觉观心。”又觉与观者为发言语之因,离觉观之心,则无言语。维摩经弟子品曰:“法无名字,言语断故。法无有说,离觉观故。”肇注曰:“觉观粗心,言语之本。”

  【教观二门】 (术语)教门与观门也。见“教观”条。

  【觉观风】 (杂语)智度论十七曰:“嚣尘蔽天日,大雨能淹之。觉观风散心,禅定能灭之。”

  【教观纲宗】 (书名)一卷,明智旭着。述台家教观之大纲者。

  【觉海】 (譬喻)觉性甚深湛然,譬如海也。楞严经六曰:“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长水疏曰:“觉性周遍,甚深湛然,故如海也。”续入藏经明神宗序曰:“假筏迷津,施航觉海。”又谓佛教也,佛以觉悟为宗。言海者,喻其教义之深广也。卢思道文曰:“投心觉海,束意玄门。”

  【教行】 (术语)教法与修行也。随教法而为修行也。元照弥陀经疏曰:“大觉世尊一代名教,大小虽殊不出教理行果,因教显理,依理起行,由行克果。”往生要集序曰:往生极乐之教行,浊世末代之目足也。”十不二门曰:“观心乃是教行枢机。”

  【觉行】 (术语)自觉觉他之行法。大乘义章二十末曰:“觉行究满,故名为佛。”

  【教行理】 (术语)教者,谓从缘而设之教说,行者,谓可克果之因行,理者,谓从名而诠之理致。法华玄义一下约之于通别曰:“从缘故教别,从说故教通。从能契故行别,从所契故行通。理从名故别,名从理故通。”释签一下曰:“此三中通摄佛法。教则机应相对,行则因果相对,理则名实相对,亦是事理相对。”

  【教行信证】 (书名)教行证文类之外题,是日本真宗所立四法之名。于教行证三法之外,复立信之一法,示真宗之法门,独以信心为最要者。教指无量寿经,行指南无阿弥陀佛,信为信南无阿弥陀佛之信心,证者往生极乐,得涅槃之证果也。彼书有六卷,初四卷明教行信证之四法。因之外题置教行信证之四字。日本见真着。

  【教行证】 (术语)教法与修行及证果。依如来之教法而起修行,依修行之功而证悟圣果。与教理行果之四法,惟开合不同耳。一切佛法尽摄在此三者。十地论曰:“第二大愿。有三种:一切诸佛法轮皆悉受持者,谓教法。(中略)摄受一切佛菩萨者,所谓证法。(中略)一切诸佛所教化法皆悉守护者,谓修行法。”义林六本(三宝章)曰:“具教行证三名为正法,但有教行名为像法,有余无余名为末法。”法华玄义五下曰:“乘有三种,谓教行证。”同释签曰:“五品乘教至六根,六根乘行至初住,初住乘证至妙觉。”

  【教亨】 (人名)济州任城(今山东济宁州治)人,姓王氏,字虚明,七岁出家,十五岁游方。闻郑州普照寺宝和尚法席盛,往参叩。一日至睢阳,偶忆击板因缘,凝情如入禅定,不觉已到河口。同行德满呼曰:此河津也。师乃下马,悲喜交集。及归,语之宝公,宝曰:此似僵卧人欲转动。犹未印可,曰:曾看日面佛公案否?师笑曰:儿时已看得。宝亦笑曰:我只令人参诸方掉下底禅。但再参去定有自得力处。后,一日,师静坐云堂,忽闻板声,霍然证悟,因呈颂曰:日面月面,星流电转,若更迟疑,面门看箭,咄。宝遂记莂曰:吾不得谩汝。后师住少林寺法席大盛,年七十寂。见佛祖通载大明高僧传等。”

  【觉华】 (佛名)智度论四十曰:“时劫名华积,佛皆号觉华。”又(譬喻)譬真觉于华。觉者智慧也,智慧之开,如华之开。长阿含经曰:“受法而能行,觉华而为供。”

  【教化】 (术语)又曰劝化。教人而化恶为善也。法华经方便品曰:“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又(杂语)乞人施物,一名教化,又曰劝化。俗称乞食曰叫化子,教叫同音也。

  【教化地】 (术语)己既成佛,可教化他人之利他地位也。往生论曰:“出第五门者,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同论注下曰:“修行成就已,当至教化地。教化地,即是菩萨自娱乐地。”

  【教化地益】 (术语)五功德门之第五、园林游戏地门也,现神通游至教化之地,由生死烦恼之园林,救得苦恼众生之还相回向果德也。

  【教化地狱经】 (经名)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之异名。

  【叫唤】 (界名)地狱名。梵语曰楼独,或云啼哭号叫。八热地狱之第四。受苦之人,不堪痛苦,号泣叫唤故名。【叫唤】(界名)地狱名。梵语楼獦Raurava之译,或曰啼哭号叫,八热地狱之第四。受苦之人,痛苦不堪。号泣叫唤,故名。见“八热地狱”条。

  【叫唤大叫唤】 (界名)热地狱之第四,谓之叫唤地狱,第五谓之大叫唤地狱。【叫唤大叫唤】(界名)八热地狱之第四曰叫唤地狱。第五曰大叫唤地狱。

  【叫唤地狱】 (界名)见叫唤大叫唤项。参照地狱条附录。【叫唤地狱】(界名)与叫唤同。见八热地狱条。

  【觉皇】 (术语)如云觉王,谓佛也。释门正统八曰:“觉皇盛心,其欲跻天下于仁寿者。”

  【教会】 (杂名)奉同一教义者之团体也。又说教集会也。

  【教迹】 (术语)教法之踪迹。资持记上一之二曰:“圣人出现,为物垂范,谓之教迹。”续高僧传一曰:“五时教迹,迄今流行。”报恩经一曰:“如来教迹,随宜三藏九部。”玄义十下曰:“达磨多罗。释教迹义云:教者谓佛被下之言,迹谓踪迹,亦应迹化迹,言圣人布教各有归从。”

  【教迹义】 (术语)判释教相者。大乘义章一曰:“众经教迹义。”大乘玄论五,有“教迹义。”

  【觉坚】 (术语)六坚法之一。谓觉了之坚固也。见三藏法数二十五。

  【觉剑】 (譬喻)觉悟之力,能破邪执,故以剑为喻。王勃文曰:挥觉剑而破邪山。

  【教诫】 (杂语)教之诫之也。无量寿经下曰:“佛语教诫。”

  【教诫轮】 (术语)三轮之一。谓教诫他之佛口业也。同于口轮。义林章六末(三轮章)曰:“摧伏镇遏二利之用,名之为轮。”又曰:“教谓教示,令彼善生,诫谓诫盟,令其罪灭。”见三轮条。

  【教诫神变】 (术语)三种神变之一。如来教诫诸众生妙用变化不可测也。见宝积经八十六、三藏法数八。

  【教诫示导】 (术语)三种示导之一。菩萨愍苦众生发慈悲喜舍之心说法教诫,以示导之也。见大般若经四百六十九、三藏法数十一。

  【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 (书名)一卷,唐道宣撰。条录新学沙弥应遵奉之律仪者。又略云教诫律仪。

  【教镜】 (譬喻)喻教经为明镜。观经疏序分义曰:“经教喻之如镜,数读数寻,开发智慧。”戒疏一上曰:“以行观说,如人照镜,镜即教也。”

  【教卷】 (书名)教行信证六卷中之第一卷,题曰:“显净土真实教文类,”明大无量寿经为净土真实之教者。

  【觉了】 (术语)觉悟了知事理也。无量寿经下曰:“佛眼具足,觉了法性。”楞严经一曰:“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觉了法性】 (术语)见“十金刚心”条。

  【教理】 (术语)法之道理也。于世尊之说法与实行之训诫,同时有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等组织之教,是属于教理者也。后于论藏之形式,尤明白作制教理之面目。

  【教理行果】 (术语)自力圣道门修证得果之次第,教为佛陀之言教,理为教中所说法之道理,行为顺其道理而修行,果为由其修行之因而得之证果。

  【较量寿命经】 (经名)佛说较量寿命经,一卷,宋天息灾译。较量娑婆世界一切寿命之长短者。

  【较量一切佛刹功德经】 (经名)佛说较量一切佛刹功德经,一卷,宋法贤译。较量诸佛国土时分之长短者。

  【教令】 (术语)大日利益众生之教敕也。金刚顶经一曰:“一切如来不空作教令,又时普贤大菩提萨埵身,从世尊心下,一切如来前,依月轮而住,复请教令。”见“教令轮身”条。

  【教令轮】 (术语)大日如来之教令坚固,破摧诸怨敌,如转轮王之轮宝,故谓之教令轮。理趣释下曰:“毗卢遮那佛转法轮。轮有四种,所谓金刚轮、宝轮、法轮、羯磨轮,其四轮皆摄在二轮中。所谓正法轮、教令轮。”

  【教令轮身】 (术语)行教令轮之身也。诸明王现忿怒之相者。凡一一之佛,有三种之轮身:本地之佛体,为自性轮身,现菩萨之身为正法轮身,现明王忿怒之相为教令轮身。例如大日如来为自性轮身,般若菩萨为正法轮身,不动明王为教令轮身。又金刚萨埵为正法轮身,降三世明王为教令轮身也。秘藏记钞二曰:“大日是本地自性佛体,故为自性轮身也。(中略)大日垂迹现菩萨身,以正法化人。故以理趣会曼荼罗为正法轮身也。(中略)大自在天王等强刚难化众生,不拘正法化导。故金刚萨埵,更住忿怒威仪,降大自在天云降三世尊也。然则在佛位名自性轮身,在菩萨位名正法轮身,在明王位名教令轮身,一一佛皆有此三身。”胎藏界曼陀罗大钞三曰:“问:忿怒形名教令轮身意如何?答:五尊义云,教者教通之义也。令者岩动义也。轮者转惑摧破义也。摧破一切众生烦恼令入如来体性故。”而此三轮身有通别二种。若依别门则五佛各自有一种之正法轮身与一种之教令轮身(见“五大明王”条)。若依通门,则五佛各具五种之正法轮身与五种之教令轮身。如此秘藏记是金刚界九会曼荼罗会之意,依通门,金刚萨埵降三世为大日之正法轮教令轮也。又此五如来,五菩萨,五明王,如其次第乃三密也。如来者身密,菩萨者语密,明王者意密也。

  【觉路】 (术语)正觉之道路。菩提之道。楞严经六曰:“无上觉路。”

  【觉轮】 (譬喻)觉性圆融,周游不息,故以车轮为喻。关尹子曰:修真炼圆。性通觉轮。

  【觉满】 (术语)觉之圆满者。谓佛也。大乘义章二十末曰:“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圆满,故名为佛。”

  【教门】 (术语)教法为入道之门户,故云门。又教法万差各异门户,故曰门。法华经譬喻品曰:“以佛教门,出三界苦。”四教仪一曰:“众生机缘不一,是以教门不同。”又曰:“于无言理,赴缘起教,以教为门,是以禀教之徒,因门契理。”止观大意曰:“今家教门,以龙树为始祖。”

  【教命】 (术语)教诫命令。长阿含经十五曰:“侍者即承教命,往语诸人。”大日经义释二曰:“随闻善友等如法教命,便即不生疑惑。”

  【觉魔子】 (杂名)西藏新志中曰:“藏民笃信佛教。所生子女,出家者居多数。男子为喇嘛,女子为觉魔子,犹如比丘尼。其数当以五六万计,即豪富如噶布伦,家拥巨资。其女子亦为觉魔子。”

  【觉母】 (菩萨)文殊之德号。译佛为觉,故觉母即佛母也。文殊于理智二门中司智门之义,因称为佛母。以诸佛自智慧出生故也。心地观经三曰:“文殊师利大圣尊,三世诸佛以为母。十方如来初发心,皆是文殊教化力。”同八曰:“三世觉母妙吉祥。”(梵文殊师利译妙吉祥)。华严经略策曰:“问文殊菩萨:现是因人,那称佛母?(中略)偏主摩诃般若,复为佛母之名。”名义集二曰:“本所事佛,名不动智,故常为佛母。”

  【教内】 (术语)禅宗以心传心之宗曰教外,依自余佛之声教之宗云教内,见“教外”条。

  【教判】 (术语)教相判释之略。天台之五时八教,法相之三时教,华严之五教等,判决释迦一代之教义者。所谓教观二门中之教相门是也。见五时教及三时教条。

  【教起】 (术语)教法起之缘由也。经初必有叙此之一段,名曰序分。

  【觉起印】 (印相)又作金刚起印,惊觉一切如来印。惊觉诸佛,使自定起之印契。修法时,为请诸佛出定护念而结之。真言修行钞二曰:“宪深口传云:上观佛时,虽奉见遍空诸佛,彼诸佛未出定故。今结金刚起印加持时,入定诸佛被惊觉,出定护念行者及法界众生。千手仪轨云:惊觉一切如来印。摄真实经云:觉起印也。”

  【觉人】 (术语)觉悟真记之人。佛祖统纪四十二曰:“唐穆宗南山律师赞曰:代有觉人,为如来使,龙鬼归仰,天人奉侍。”

  【教人信】 (术语)自信之对。披沥自己之信念教未信之人使之共信也。

  【觉日】 (术语)谓常住不变之日时。性灵集三曰:“觉日者也本常,妄时者也代谢。”大日经疏一曰:“即此实相之日,圆明常住,湛若虚空。”

  【觉如】 (术语)觉真如也。

  【觉蕊】 (譬喻)正觉为自修行之根而发者,故譬之于花。

  【觉山】 (譬喻)譬佛之妙觉于山也。性灵集七曰:“觉山妙果,不可不仰。”

  【觉胜印】 (印相)称大日金轮之智拳印。

  【教授】 (术语)教法授道也。宋译楞伽经一曰:“现方便而教授。”辅行四之三曰:“宣传圣言,名之为教。训诲于义,名之为授。”

  【教授阿阇梨】 (术语)五种阿阇梨之一。教授弟子威仪作法等之比丘称。又云教授师。受戒之时,三师之一、必定其人。受戒之仪式中,有受者请教授阿阇梨之作法。见行事钞上之三。参照阿阇梨条。

  【教授和上】 (人名)唐清凉国师,由朝廷所赐之称号。佛祖统纪五十一曰:“德宗赐澄观清凉法师教授和上。”

  【教授善知识】 (术语)三善知识之一。见“善知识”条。

  【教授师】 (术语)同教授阿阇梨。

  【觉树】 (植物)世尊于毕波罗树下成菩提,故称其树为菩提树。梵语,菩提。新译曰觉。因云觉树。又(譬喻)可开正觉之功德善根譬于树也。

  【教寺】 (杂名)对于禅寺律院之称。谓真言天台等曰教宗之寺。

  【觉他】 (术语)自既觉巳,又说法开悟他,使离生死之苦也。二觉之一。见三藏法数四。

  【教昙弥经】 (经名)教诫昙弥尊者之不法者。摄于中阿含经三十。

  【教体】 (术语)释迦一代教法之体性也。此教体以声为体乎?以名句为体乎?将以心为体乎?以真如为体乎?其他可为教体者,有乎?无乎?诸师之意见各异。慈恩之义林章一本,唯识述记一本,出四重之教体。贤首于起信论义记上出四门之教体。清凉于华严经疏二出十种之教体。

  【觉天】 (人名)Buddhadeva,婆沙四评家之一。俱舍光记二十曰:“能觉悟天,故名觉天。梵云勃陀提婆,勃陀名觉,提婆名天。旧云佛陀提婆讹也。”

  【教外】 (术语)佛教有教内教外之二途。佛陀以言句传授者,谓之教内之法。离言句,直以佛心印于他之心,谓之教外之法。据禅宗之说,谓诸宗中,惟禅宗为教外之法,其他诸宗皆教内之法也。说法明眼论曰:“南天祖师,分佛法为二,谓教内教外是也。即如来正法望口为教,望心名禅。”

  【教外别传】 (术语)禅宗向上之作略,不施设文字,不安立言句,直传佛祖之心印也。是即教内之真传。达磨之悟性论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无门关曰:“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又(书名)十六卷。明黎眉等编。

  【觉王】 (术语)佛于觉得自在,故云觉王。万善同归集六曰:“同蹑先圣之遗踪,共禀觉王之慈敕。”往生十因曰:“觉王一发,妄军悉退。”

  【教王经】 (经名)有三部:一、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三卷,唐不空译。一、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二卷,唐不空译。一、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三十卷,赵宋施护译。此中常称为教王经者,指不空译之三卷。

  【教网】 (譬喻)众生譬鱼。佛之教譬网。华严经曰:“张佛教网,亘法界海,漉人天鱼,置涅槃岸。”

  【教唯识】 (术语)见“五种唯识”条。

  【觉位】 (术语)正觉之位。成佛之位。

  【觉悟】 (术语)会得真理也。开真智也。南本涅槃经十六曰:“佛者名觉,既自觉悟,复能觉他。”六十华严经七曰:“彼光觉悟命终者,念佛三昧必见佛。”

  【觉悟方便】 (术语)见“十种方便”条。

  【觉悟知】 (术语)佛智能了达诸法,故云觉悟智。金刚顶经一曰:“一切金刚界觉悟智。”

  【教系】 (术语)师资相传教法之系统也。

  【教相】 (术语)教观二门之一。谓分别教义也。如天台之五时八教,法相之三时教乃至真言之显密二教十住心是也。玄义一上曰:“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也。相者分别同异也。”见教观条。

  【教相门】 (术语)对观心门而立。同于教观之“教”。见教观条。

  【教相判释】 (术语)见“教判”条。

  【教相三意】 (术语)法华之说教,有异于其他诸经之三意:一根性融不融相,法华说法之时,众生之根性,一味而无差别,而其以前则众生有二乘三乘之差别。二化道始终不始终相,由释尊思化道始,说至其愿意满足终者,惟限于法华经。三师弟远近不远近相,释尊与其弟子,非但为一时之关系,实从久远之古,已为师弟也。

  【觉心】 (术语)本觉之妙心。一心之灵性,本来离迷妄,故云觉。全之即称佛圆觉经曰:“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化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觉心不生心】 (术语)日本弘法十住心论所立,十住心之第七,觉知自心本来不生也。是说三论宗之意,不生者举彼宗所说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不一不异不断不常八不中之第一不而略他之七不者,即觉一心不生乃至不常之道理而离一切戏论妄想之住心也。住于此位之行者心相,即当于三论宗。大日经住心品说:“心主自在,觉自心本不生。”此具略语也。秘藏宝钥上曰:“不生觉心,独空虑绝。则一心寂静,不二无相。”

  【觉性】 (术语)离一切迷妄之觉悟自性也。圆觉经曰:“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又觉知之性。谓心识也。唯识论一曰:“非觉性故。”同述记一末曰:“觉者觉察,心心所总名。”

  【教兴】 (术语)同教起。佛教兴之缘由也。

  【觉雄】 (杂语)又作世雄,梵雄等。皆佛之尊称。觉雄者,于觉道有大威猛力也。祖英集曰:“必须觉雄让雄。”

  【教一】 (术语)法华四一之一。法华经所说之教法为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之教法,非二乘三乘,为唯说成佛一道之教,故名教一。见“四一”条。

  【教衣】 (衣服)除禅僧与律僧其他天台法相等所著之法衣,谓之教衣。此三者服制殊异,故名。

  【教义】 (术语)教法之义理。五教章上曰:“海印三昧一乘教义。”慈恩传九曰:“少来颇得专精教义。”

  【觉义】 (职位)见“僧录司”条。

  【教益】 (术语)教法之利益,由教法而受之功德利益也。

  【觉意三昧】 (术语)能使诸三昧成无漏,与七觉相应之三昧也。智度论四十七曰:“得是三昧,令诸三昧变成无漏,与七觉相应,譬如石汁一斤能变千斤铜为金。”天台智者有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一卷。

  【教于】 (术语)三论宗所谈,二谛三于之一。见“三于”条。

  【教语】 (术语)佛教众生之语言。无量寿经下曰:“教语开导,信之者少。”

  【教院】 (杂名)又云教寺。对于禅院或律院而言,即天台华严法相净土等寺院之通称。

  【觉苑】 (杂语)谓净土也。又喻心也。僧清珙诗曰:“觉苑常开智慧花。”又(人名)辽燕京圆福寺沙门觉苑,号总秘大师。秘密瑜伽宗也。天佑皇帝大康三年奉勒撰大日经义释演密钞十卷。有赵孝严引文及自序。他无纪传可考。大康三年丁巳,宋神宗十年也。

  【觉者】 (术语)梵语佛陀Buddha,译曰觉者觉有觉察觉悟之二义。以之自觉觉他,觉行穷满者,谓之觉者。此三缺一。则非觉者。大乘义章二十末曰:“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圆满,故名为佛。道言自觉,简异凡夫,云言觉他。明异二乘,觉行究满,彰异菩萨,是故独此偏名佛矣。”

  【教证】 (术语)教文上之证据。对理证而云。又日本真宗所立,教行信证之中略。教行信证文类二曰:“真宗教证兴片州。”

  【教证俱权】 (术语)天台谓藏教与通教,教道及证道皆为方便,而非真实。二教为随界内机精之权教,其证果为单空理,故以名之。

  【教证俱实】 (术语)天台以之名圆教。圆教之教道与证道皆为真实也。

  【觉支】 (术语)觉察心术之偏正,谓之觉法,其觉非一,故云支。旧译称菩提分(菩提译觉)。

  【教主】 (术语)开教之本主。文句记一上曰:“诸教中各有五人记经。(中略)皆以佛为教主也。”行愿品疏钞三曰:“十佛齐融,为斯教主。”

  【嗟】 (术语)Cha,又作攃,车。悉昙五十字门之一。一切法影不可得之义也,不覆欲之声也,其义自Chāyā(影)语得之。金刚顶经曰:“嗟字门一切法影像不可得故。”文殊问经曰:“称嗟字时,不覆欲声。”

  【接待】 (术语)接客也。与摄待同。见摄待条。

  【揭底】 (杂名)数名。颂疏世间品曰:“十大三摩钵耽为揭底。”六十数之一。Gati。

  【街坊】 (杂名)街坊化主之略。

  【街坊化主】 (杂名)或单曰化主。单曰街坊。劝化市廛街坊,索施物为大众之供料者。敕修清规曰:“化主凡安众处,常住租入有限,必藉化主劝化檀越,随力施与,添助供众。其或恒产足用,不必多往干求取厌也。”

  【皆空无漏】 (术语)谓诸恶皆空寂而清净也。无漏者,离烦恼之垢染而洁白清净也。见“无漏”条。

  【揭利驮罗鸠胝】 (地名)山名。见“耆阇崛”条。

  【揭路荼】 (动物)鸟名。见“迦楼罗”条。

  【揭罗婆】 (物名)Karpāra,香药名。最胜王经七列香药三十二味中,第十八曰:“婆律膏香(揭罗婆)。”同慧沼疏曰:“婆律膏者,是龙脑香脂。”

  【接善戒】 (术语)同于摄善法戒。

  【接生戒】 (术语)同于摄众生戒。见摄众生戒条。

  【嗟袜囊】 (天名)忉利天一天子之名。翻名不详。

  【嗟袜囊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 (经名)一卷,赵宋法天译天子当死堕猪身。帝释教以三归,乃生于兜率陀天。

  【接引】 (术语)接取引导人也。观无量寿经曰:“以此宝手接引众生。”

  【接足作礼】 (术语)以两手接尊者之足而礼之也,仰两手捧足如接。观无量寿经曰:“韦提希见无量寿佛已。接足作礼。”

  【劫】 (术语)梵语劫簸Kalpa之略。译言分别时节。通常年月日时不能算之远大时节也。故又译大时。智度论三十八曰:“劫簸,秦言分别时节。”又曰:“时中最小者六十念中之一念,大时名劫。”释迦氏谱曰:“劫波,此土译之名长时也。”慧苑音义上曰:“劫,梵言,具正云羯腊波,此翻为长时。”劫有二种:一名器世间,就世界成坏而立之数量也。如成劫坏劫增劫减劫等名。祖庭事苑曰:“日月岁数谓之时,成住坏空谓之劫。”二名岁数劫,算昼夜日月之数量者。法华论曰:“示现五种劫:一者夜,二者昼,三者月,四者时,五者年。”智度论三十八曰:“有人言:时节岁数名为小劫,如法华经中,舍利弗作佛时,正法住二十小劫,像法住二十小劫。”

  【结】 (术语)结集之义,系缚之义。烦恼之异名。为烦恼因而结集生死,故谓之结,又系缚众生,而不使解脱,故谓之结。即为生死之因者。大乘义章五本曰:“结集生死,目之为结。结缚生死,亦名为结。”同五末曰:“烦恼闇惑,结缚行人,故名为结。又能缚心,亦名为结。亦能结集一切生死故。”三藏法数二十四曰:“结即系缚之义。谓众生因烦恼妄惑造诸恶业。而为众苦系缚。流转三界不能出离。故云结也。”

  【劫贝】 (植物)又作劫波育,劫波罗,劫婆罗,劫波娑,劫波萨,劫贝娑。树名(译曰时分树)。又,白叠名。即以劫贝树之絮织之者。玄应音义一曰:“劫波育,或言劫贝,讹也。正言迦波罗,南昌名叠可以为布。罽宾以南,大者成树。以北,形小,状如土葵,有壳,剖以出华,如柳絮,可糸以为布也。”同十四曰:“劫贝或言劫波育,或言劫波罗,正言迦波罗。此译云树华名也,可以为布。”慧琳音义二十六曰:“劫贝娑花,花同柳絮,可以为绵。询问梵僧,白叠是也。”梵Karpasa。

  【劫比】 (人名)劫比罗之略。

  【劫比罗】 (人名)旧称迦毗罗。新称劫比罗,劫毕罗。译曰黄赤。见“迦毗罗”条。

  【劫比罗伐窣堵】 (地名)Kapilavastu,又作劫比罗伐窣都。旧称迦毗罗卫。国名。慧琳音义六曰:“劫比罗伐窣堵国,旧曰迦毗罗卫国,或曰迦罗,皆梵语讹略也。即是释迦如来降生之地,净饭王所治之境。”见“迦毗罗婆苏都”条。

  【劫比罗国】 (地名)劫比罗伐窣堵国之略名。

  【劫比罗天】 (天名)又作金毗罗天,俱鞞罗天。慧琳音义三十一曰:“劫比罗,梵语云矩吠罗,旧云俱鞞罗,天名也。”见“迦毗罗”条。劫比罗者Kapila,金毗罗者Kumbhira,俱鞞罗者Kubera也,时时混用之。

  【劫比罗仙】 (人名)Kapila,旧称迦毗罗仙。译曰黄赤仙,黄头仙。见“迦毗罗”条。

  【劫比拏】 (人名)又作劫庀那,劫譬那Kapphiṇa,译曰房宿。见“劫宾那”条。

  【劫比拏王】 (人名)古代印度之王。玄应音义二十三曰:“劫比拏王,南憍萨罗国王名也,因缘广如经说也。”经说者指佛地经论。

  【劫比舍也】 (地名)旧称罽宾。见“罽宾”条。

  【劫比他】 (杂语)不知译。

  【劫比他国】 (地名)Kapitha,在中印度,周回二千余里,城西二十余里有大伽蓝。伽蓝之大垣内有三宝阶之遗趾。释尊自忉利天下时,帝释所化作者。见西域记四。旧名曰僧佉尸Saṅkāśya。

  【劫比他果】 (植物)Kapittha,西域记二曰:“花草果木杂种异名,所谓庵没罗果,(中略)劫比他果。”

  【劫毕罗】 (人名)又作劫比罗。译曰黄赤。梵Kapila,见“迦毗罗”条。

  【劫毕罗夜叉】 (异类)译曰黄色夜叉。东方四夜叉之一。见大孔雀王咒经中。

  【劫宾那】 (人名)Kapphiṇa,又作劫庀那,劫譬那,劫比拏。译曰房宿。憍萨罗国人。世尊之弟子。能知星宿。众僧中第一。

  【劫宾那比丘】 (人名)光宅法华义疏一曰:“劫宾那者,亦是外国语,此间翻言坊宿。正言此人在僧坊中宿,如来知其根熟,仍化为老比丘,与同共宿,即于尔夜化令得道,故言坊宿也。又解言:此人是劫宾国人,从国受名,前解必然,后未必尔也。”文句一上曰:“父母祷房星感子,故用房宿以名生身也。”玄赞一曰:“劫宾那者,此云房宿。佛与开房宿,化作老比丘为之说法,因而得道,故云房宿,或云房星。房星现时生,故云房星。”慧琳音义五十六曰:“劫庀拏,庀音匕,亦梵语阿罗汉名也。旧曰劫宾那,常修教诫,教授诸声闻众。”华严不思议境界经曰:“摩诃劫譬那。”同注曰:“旧名劫宾那者。”

  【结病】 (譬喻)结者烦恼之异名。譬烦恼为身之病也。智度论二十二曰:“僧是我断诸结病中一因缘。”

  【劫拨】 (人名)仙人名。经律异相三十九,仙人拨劫经作“拨劫。”辅行四之三作“劫拨。”见拨劫条。

  【劫波杯】 (物名)Kapala,以为劫波树所造之杯者误。乃伊舍那天所持之杯,髑髅杯也。十二天供仪轨曰:“伊舍那天,乘黄丰牛,左手持劫波杯盛血,右手持三戟枪。”

  【劫波罗】 (植物)树名。又以劫波罗树之华絮所织之白叠名。见“劫贝”条。又(杂语)Kapala,译曰髑髅。

  【劫波罗天】 (界名)译曰时分天。楞严经一曰:“取劫波罗天所奉华中,于大众前,绾成一结。”见时分天条。

  【劫波萨】 (植物)见“劫贝”条。

  【劫波树】 (植物)在帝释天喜林园之树名。劫波为时之义。应时而出一切所须之物。六波罗蜜经三曰:“喜林园苑游止无期,波利质多及劫波树,白玉软石更无坐时。”金刚顶经四曰:“如诸劫树,能与种种衣服严身资具。”梵Kalpataru。

  【劫波娑】 (植物)与劫贝同。

  【劫波育】 (植物)见劫贝项。

  【劫跛劫跛夜帝】 (术语)Kalpa-kapayati,译曰离分别,无分别。大日经疏一曰:“初云离一切分别者,梵云劫跛,次云无分别者,梵云劫跛夜帝。所以重言者,是分别之上更生分别义。”

  【劫簸】 (术语)又作劫波,劫跛Kalpa,译曰分别时节。长时。见“劫”条。又妄执之义。大日经疏二曰:“梵云劫跛有二义:一者时分,二者妄执。”

  【劫布咀那】 (地名)译曰曹国。见西域记一。胡Kebudhana。

  【劫布罗】 (物名)Karpūra,译曰龙脑香。千手千眼治病合药经曰:“劫布罗香者,龙脑香是也。”

  【劫初】 (杂名)成劫之初。成此世界之初也。观无量寿经曰:“劫初以来有诸恶王。”

  【劫初金铃】 (故事)祖庭事苑五曰:“宝积经云:善顺菩萨拾劫初时阎浮檀金铃子,以舍卫国波斯匿王为国中第一贫困者而与之,说偈曰:若人多贪求,积财无厌足。如是狂乱者,名为最贫人。”

  【结缚】 (术语)烦恼之异名。系缚心身不使解脱出离之义。维摩经佛国品曰:“稽首能断众结缚。”无量寿经下曰:“烦恼结缚,无有解已。”

  【劫海】 (譬喻)劫数之多譬如大海之水量。华严经二曰:“佛于无边大劫海,为众生故求菩提。”

  【结河】 (譬喻)结者系缚之义,烦恼之异名。结惑溺人,故譬以河。大集经三十二曰:“众生闇行没结河。”

  【结护】 (术语)谓真言行者,结印契诵真言守护所修之法也,又护身结界,以辟除恶魔也。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曰:“凡欲念诵,先须护身结界澄想。”苏悉地羯罗经供养品曰:“若作诸法,遂乃忘作护持法,则令使魔兴。欲除魔故,速应诵持当部明王真言,将护自身,一切魔障不得其便。如上备作护身结界及余法已,然后摄心安详念诵。”又要略念诵经说七种之秘密结护法,教以不动威怒法通用于一切处。

  【劫灰】 (杂名)劫火时之灰也。释门正统四曰:“汉武掘昆明池得黑灰,以问朔(东方朔),朔曰:可问西域胡道人。摩腾且住,或以问之,曰劫灰也。”

  【劫火】 (杂名)坏劫之火灾。三灾中之火灾。新译仁王经下曰:“劫火洞然,大千俱坏。”俱舍论十二曰:“于是渐有七日现,诸海干竭,众山洞然,洲渚三轮并从焚燎,风吹猛焰烧上天宫,乃至梵宫无遗灰烬。”见“火灾”条。

  【结集】 (术语)Saṁgiti,佛灭后,诸弟子相会,为防止异见邪说,诵佛陀之说法,举各自所闻确实者,结合集成之,为大小乘经典。但经论所传不同,以下顺次大别而记之。第一为小乘经之结集。第二为大乘经之结集。第三为秘密经之结集。第一小乘经之结集有四期。第一王舍城之结集,第二毗舍离城之结集,第三波吒利弗城之结集,第四迦湿弥罗城之结集是也。又太炎文录初编别录三曰:“佛未涅槃以前经典已有结集,如阿毗达磨法蕴足论为目干连所造,而引大因缘经及教诲颇勒寠那经(卷十一),即小乘初次结集,亦非止阿难集经,优波离集律,迦叶集论而已。西域记九云:诸学无学数百千人不预大迦弃结集之众更相谓曰:如来在世,同一师学。法王寂灭,简异我曹。欲报佛恩,当集法藏。于是凡圣咸会,贤智毕萃,复集素呾缆藏,毗奈耶藏,阿毗达磨藏,杂集藏,禁咒藏,别为五藏。凡圣同会,因而谓之大众部。是则阿含以外大众部又有所集可知(此大众部乃佛弟子,非佛灭百年大天破教以后之大众部也)。

  【结集法】 (杂语)聚众多比丘依戒律之法组织一会,会中选一人使登高座,发问问之。闻其答:更问会众,无一人异议,则定为如法之佛说,此谓之结集法。

  【结跏】 (杂语)见结跏趺坐项。

  【结跏趺坐】 (术语)佛陀之坐法也。结加趺于左右[月*坒]上而坐也(跏字添足者所谓蛇足也),跌者足背也,交结左右足背而置于左右[月*坒]上谓之全跏坐,即结跏趺坐也。置左右之一足于左右之一[月*坒],名为半跏坐。全跏坐有吉祥降魔之二、先以右足押左股,次以左足押右股,手亦上左,谓之降魔坐,反之谓之吉祥坐。释尊于菩提树下成正觉时之身为吉祥坐,而手作降魔印。慧琳音义八曰:“结跏跌坐,略有二种:一曰吉祥。二曰降魔。凡坐皆先以右趾押左股,后以左趾押右股,此即左押右,手亦左在上,名曰降魔坐,诸禅宗多传此坐。依持明藏教瑜伽法门即传吉祥为上。降魔坐有时而用。其吉祥坐,先以左趾押右股,后以右趾押左股,令二足掌仰于二股之上,手亦右押左,安仰跏跌之上,名为吉祥坐。如来昔在菩提树下,成正觉时,身安吉祥之坐,手作降魔之印。故如来常安此坐,转妙法轮。”辅行二之一曰:“结跏者先左后右与两[月*坒]齐。”玄赞二曰:“坐有二相:一降伏坐,以左押右。二吉祥坐,以右押左。今将说法,作吉祥坐,加者重也。即交重足坐,有为跏者,不知所从。”密家一义以上之吉祥坐名莲华坐,以半跏坐为吉祥坐。大日经不思议疏下曰:“结跏坐者,凡坐法,圣善之寺三藏和上边面受,左足先着右[月*坒]上,右足次着左[月*坒]上,名为莲华坐。单足着左[月*坒]上,名为吉祥坐也。别此坐者,非圣坐也。若欲求菩提,学佛坐为得。”同次文曰:“住莲华坐者结跏坐,是所谓先左脚着右[月*坒]上,后右脚着左[月*坒]上也。吉祥坐者,右脚着左[月*坒]上,亦言半跏坐也。”盖不思议疏之莲华坐,即慧琳之所谓吉祥坐,不思议疏之所谓吉祥坐即半跏坐也。

  【结跏趺坐因由】 (杂语)智度论七曰:“诸坐法中,结跏趺坐,最安稳不疲极,此是坐禅人坐法。(中略)此是禅坐,取道法坐,魔王见之,其心忧怖。(中略)见画跏趺坐,魔王亦愁怖,何况入道人,安坐不倾动。”嘉祥法华义疏二曰:“结跏趺坐,是诸佛常坐之法。作此坐者,身端而心正也。”行事钞下之三曰:“萨婆多云:加趺坐者,将正心故。”秘藏记钞四曰:“结跏趺坐,其形方形也。方形主不动转德,故入道时殊用此坐法也。”

  【结讲】 (杂语)讲会之结末,即讲会之最终日也。

  【结解】 (术语)如言缚脱。为烦恼所缚而不自在,故云结,悟理而脱结缚,谓之解。楞严经五曰:“结缚同所因,圣凡无二路。”

  【结界】 (术语)建伽蓝,或作戒坛,行一种之作法,而定其区域境界也。即其作法所限定之地,谓之结界地。

  【结戒】 (术语)结成戒律而护持也。智度论二十二曰:“众僧大海中,结戒为畔际。”

  【结界石】 (物名)标结界相之石也。有二种:一为摄僧界中结大界标其外相之石榜。四分律行事钞所谓“最外一重,大界外相标”,又“结已,即须榜示显处,令后来者,主客俱委,无有滥疑”是也。二为禁荤酒等入门内之石榜,亦称禁牌石,又曰荤酒牌。是禁荤酒等入结界内,令僧众道业精进也。

  【结界五相】 (杂语)大界之形相有五种:一方相,二圆相,三鼓形相,四半月相,五三角相。各以天然之山水或木石等为其界标。见善见论十七、三藏法数二十四。

  【结界印明】 (印相)一字顶轮王念诵仪轨曰:“次结计里枳里印,以左大指压左小指甲上,余三指头拆开直竖,如三股杵形,右旋转三匝则成结界。真言曰:唵。枳里枳里。嚩曰罗。吽。”

  【劫尽】 (杂语)世界之住劫尽也。维摩经佛道品曰:“或现劫尽烧,天地皆洞然。”智度论九曰:“劫尽烧时,一切众生自然皆得禅定。”

  【劫尽火】 (杂名)劫末烧尽世界之火。六十华严经二十三曰:“若人堪任闻,虽在于大海及劫尽火中,必得闻此经。”

  【结经】 (术语)对于开经而言。谓说本经后,以此为结撮而演之经。如法华之结经为观普贤经是也。

  【结净地法】 (仪式)行事钞下二之一曰:“五分诸比丘欲羯磨于一房一角,半房半角,中庭或通结坊间作净地并听。若通结,应云此住处共住共布萨,僧今结净地除某处。”寄归传二有五种之净地:一起心作,初造寺时定基石已,若一苾刍为检校人,应起如是心,于此一寺或可一房为僧当作净厨。二共印持,定寺基时若但三人者,应一苾刍告余苾刍言:诸具寿(比丘之称)皆可用心印如此处,于此一寺或可一房为僧作净厨,第二第三应如是说。三如牛卧,其寺屋犹如牧牛处处起卧散漫,房门无有定处,纵不作法此处即成其净。四故废处,是久经僧舍废处,如重来者至旧触处即为净。然是不得经宿,越宿即应作法。五秉法作,秉白二羯磨法结界,文如白一羯磨中所说。

  【结漏】 (术语)结与漏皆烦恼之异名。烦恼系缚心身,故云结,烦恼从眼耳等六根日夜漏泄,故云漏。见“烦恼”条。撰集三藏传曰:“阿难尔时,坐一树下,灭结漏尽。”

  【劫摩沙】 (地名)巴Kammasa,地名。长阿含经十曰:“佛在拘流沙国劫摩沙住处。”

  【劫婆罗树】 (植物)又作劫波树。见“劫贝”条。婆罗恐是倒置。

  【劫婆吒】 (杂名)又作劫缚拏。钱名。饰宗记四本曰:“北方睹货罗国十个银钱名劫婆吒,即此方一两。”梵语杂名曰:“贝钱,梵语,劫缚拏。”梵Kaparda。

  【劫烧】 (术语)坏劫时之大火灾。法华经曰:“假令劫烧,担负干草入中不烧。”阎曼德迦忿怒王仪轨曰:“夏雨玄云色,其状如劫烧。”维摩经佛道品曰:“或现劫尽烧,天地皆洞然。”

  【结生】 (术语)谓由中有没而托生于母胎也。俱舍论九所谓“时健达缚于二心中,随一现行。谓爱或恚。彼由起此二种倒心,便谓己身与所爱合,所憎不净泄至胎时,谓是己有,便生喜慰,从玆蕴厚,中有便没,生有起已,名已结生”是也。

  【劫石】 (譬喻)佛示劫量之长,以天衣拂磐石为喻,因而谓为磐石劫。详见“劫”条附录。释门正统八曰:“其为寿也,有劫石焉,有河沙焉。”从容录四曰:“芥城劫石妙穷初。”

  【结使】 (术语)结与使,皆烦恼之异名。击缚心身,结成苦果,故云结。随逐众生又驱使众生,故云使。结有九种,使有十使。净心诫观发真钞上本曰:“结使。成论云:犹如乳母常随小儿,能系缚生死故名为结,常随生死故名为使,即九结十使。”大乘义章五本曰:“随逐紧缚,称之为使。结集生死,目之为结。结缚众生,亦名为结。”

  【结使犍度】 (术语)八犍度之一。八犍度论中,分别烦恼之篇章名。

  【劫数】 (杂语)犹言阨运也。

  【劫树】 (植物)劫波树之略。金刚顶经四曰:“西方国王长者以种种华香璎珞装挂树上,布施一切,此名劫树。”见“劫波树”条。

  【劫水】 (术语)大三灾之一。坏劫时所起之大水灾,由地下水轮水涌沸,大雨如车轴,第二禅天以下,尽为水所浸润而破坏也。无量寿经曰:“譬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瀁浩汗唯见大水。”

  【结叹】 (术语)用于经释科文之语,结上意而赞叹也。

  【结夏】 (术语)行夏安居也。结者结成之意。资持记上四之一曰:“立心止住,名为结耳。”荆楚岁时记曰:“四月十五日,天下僧尼就禅刹挂搭,谓之结夏。”见“安居”条。

  【结线】 (术语)密教修调伏法之六字经法时,为结缚怨敌或恶病而行之咒术。

  【劫岩】 (譬喻)与劫石同。

  【劫焰】 (杂语)劫末之火焰。于坏劫之末起大火灾烧尽世界。见“火灾”条。甘露军荼利仪轨曰:“威光逾劫焰。”

  【结业】 (术语)惑谓之结,由惑而起之善恶所作谓之业。宝积经百二十二曰:“百千万劫,久习结业,以一实观,即皆消灭。”行事钞上四曰:“结业自缠,永流苦海。”

  【结印】 (术语)结印契也。密家极重其法,结此印必就师亲受,不为他人所见。一字奇特佛顶经上曰:“于寂静处,应结契印,亲承禀而受。若异此结者,诸魅及毗那夜迦而作障难,死堕地狱。不灌顶者,不发菩提心者,彼人前不应结此等印。”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曰:“即以涂香摩手而结手契,结契时以衣覆手,勿令人见。”参照印条。

  【结缘】 (术语)于佛法结缘。创未来得度之缘也。止观六上曰:“和光同尘,结缘之始。”文句二下曰:“现世虽见佛闻法,无四悉檀益但作未来得度因缘,此名结缘众。”文句记二下曰:“结谓结构,立机之始。缘即缘助,能成其终。则成未来修得三德之先萌也。”往生要集下末曰:“当知生谤亦是结缘,我若得道愿引摄彼,彼若得道愿引摄我。”

  【结缘八讲】 (行事)见“八讲”条。

  【结缘讽经】 (仪式)开山忌及历代之祖忌,乡人或江湖僧来举经咒,谓之结缘讽经。今时僧俗之葬式,他僧参加,称为讽经者,就结缘讽经而言也。【结缘讽经】(杂名)见“讽经”条。

  【结缘灌顶】 (术语)谓一般俗人入灌顶坛,投华于诸尊而结缘也。当投华时,使以尊像为与我有宿缘之尊体而念之,结缘之名基于此。因名投华三摩耶。是二种灌顶之一。见“灌顶”条。

  【结缘经】 (杂名)各为结缘会集书写经文也。此虽通于诸经,而多就法华言,是取大通结缘之义也。

  【结缘众】 (术语)四众之一。虽由宿因浅,未能得现益,而为未来得道之因缘,到如来之法座,而见佛闻法者。见四众条。

  【结愿】 (杂语)法会之末日也。

  【结愿作法】 (修法)密宗于结缘作法行补阙启白也。其文曰:“自开辟之始,至于结愿之今,致随分精诚虽勤修,具缚凡夫分段依身故,行法之间难制余念。然者经三业亘六根,所犯有误事,仍诵秘密神咒唱诸尊名号,忏所犯充补阙。”次唱真言佛名毕,又云:“依念秘密真言唱诸宝号,成如法如说功德了。”见考信录四。

  【劫灾】 (术语)成劫之后有坏劫,坏劫之末有火风水三灾,荡尽世界。大日经三曰:“周遍生圆光,如劫灾猛焰。”

  【结贼】 (术语)结者系缚之义,烦恼之异名。烦恼害知慧,故以贼为譬。金光明经一曰:“六入村落,结贼所止。”同文句记五曰:“能害慧命,故云结贼。”

  【洁斋】 (术语)谓止淫事,断酒肉也。

  【结制】 (术语)谓结一夏九旬安居之制度。即为安居之行也。

  【结众】 (术语)多人相倚,结成一群之众,而共业事者。

  【结胄】 (修法)密教为速疾成就悉地,辟除诸魔,结金刚甲胄之印。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曰:“次于诸有情,当兴大悲心,无尽生死中,恒被大誓甲,为净佛国土,降伏诸天魔,成最正觉故,被如来甲胄,二羽金刚拳,当心舒进力,二度相萦绕,心背次两膝,斋腰至两肩,喉项额又顶,各各三旋绕,徐徐前下垂,先从檀慧散,即能护一切,天魔不能坏。”金刚界念诵私记细说结胄之条。

  【劫浊】 (术语)五浊之一。言时之浊乱也。指五浊中烦恼浊等四浊之兴时。法华经方便品曰:“劫浊乱时,众生垢重。”参照“五浊”条。

  【结座】 (术语)谓禅师上堂说法其终拈提古则,或举偈语而结一会也。见象器笺十一。

  【竭叉】 (地名)国名。其国在葱岭之中,寒而不生余谷。唯熟麦。国中有佛之一齿,为佛齿起塔。有千余僧徒。尽学小乘。晋法显至此国。遇五年大会(每五年大会)四方沙门皆云集,王及群臣,如法供养一月乃至三月。供养毕,尽出王马匹,使重臣骑之,具种种珍宝并沙门所须物。与群臣共发愿布施众僧,布施已,自僧赎之。见法显传。

  【碣斗】 (譬喻)又作竭斗杰斗。以碣石之斗出,喻猜黠狡猾之辈倨傲斗争也。

  【竭誐】 (物名)Khadga,又曰Khaṅga,又作渴誐,朅伽。译曰太刀。梵语杂名曰:“太刀,梵名竭誐。”

  【竭伽】 (天部)见竭罗伽项。

  【竭伽仙】 (天部)见竭罗伽项。

  【颉丽伐多】 (人名)罗汉名。旧称,离波多,梨波多Revata等。玄应音义二十二曰:“颉丽伐多,贤结切,此言遇时,又云室星。则北方宿也,祠之得子,仍以名焉。坐禅第一者是也。旧言梨波多,或云黎婆多,皆讹也。”

  【竭罗伽】 (天部)又作竭伽,揭伽,揭瞿。古仙人名。大日经疏十六有曰:“竭伽仙者,山名,约处得名。”为吠陀诵出者之一,大孔雀王咒经下等,与他诸仙皆列其名,此等诸仙,皆是古旧之大仙,造四明论,善闲咒术云:于胎藏界曼荼罗中为火天之眷属,与他四仙皆位于外金刚部院。但现图曼荼罗,不图其形像。

  【截头】 (地名)水经注。释法显所谓纠尸罗国。汉言截头也。佛为菩萨时以头施人。故因名国。

  【截雨咒】 (真言)祈雨止之神咒。见密咒圆因往生集。

  【竭支】 (衣服)又作祇支。译曰覆腋衣。长方形,自左肩覆右腋者。玄应音义四曰:“竭支或作僧祇支者,皆讹也,应言僧伽鸱,此译云覆腋。若着瞿修罗,则不着僧伽鸱。瞿修罗者,此云圌也,像其衣形而立名也。”资持记中三之三曰:“竭支即祇支,相量四方。”Saṁkakṣikā。

  【羯[饥-几+夌]伽国】 (地名)见“羯陵伽”条附录。

  【羯鞞迦罗】 (动物)见“迦陵频伽”条。

  【羯播死迦】 (衣服)见“七种衣”条。

  【羯布罗】 (物名)Karpura,香名。译曰龙脑香。玄应音义四曰:“羯布罗香,案西域记云:羯布罗香,树松身异叶,花果亦别。初采既湿,尚未有香。木干之后,修理而折。其中有香,状若云母,色如冰雪,此谓龙脑香者也。”

  【羯车婆】 (动物)梵语Kacchapa,译曰龟。

  【羯絺那】 (衣服)译曰功德衣。见“迦絺那”条。

  【羯耻罗】 (杂名)见羯耻那项。

  【羯耻那】 (杂名)又作羯耻罗,伽絺那。译曰煮狗人,断狱官。玄应音义二十三曰:“羯耻那,此谓煮狗人。”行瑫之杂集论音义曰:“羯耶那,此云杀狗人。”了义灯二本曰:“羯耻罗,此云断狱官。”瑜伽伦记五下曰:“羯耻那家者,谓旃荼罗即根本执恶。依执恶家,更作极恶,名羯耻那。如屠儿名执恶,执恶执刀杖等名羯耻那,此即典狱之类。又解:羯耻那家,此名坚勤家。”Khaṭika。

  【羯地罗】 (植物)木名。见“轲地罗”条。

  【羯阇尸利沙】 (地名)Gajaśirṣa,又作揭阇尸利沙。山名。译曰象头山。旧称伽耶,伽种。有二处:一在灵鹫山附近,提婆成破僧罪之处。一在佛成道处附近。俱舍光记十八曰:“羯阇尸利沙山,此云象头山。山顶如象头,故以名焉。去鹫峰山北可三四里,同一界内。天授住彼,而破僧。(中略)旧云伽耶山者讹也,以羯阇之与伽耶音相近故,故谬传尔。然西方别有伽耶山,去鹫峰山一百五十余里,非同一界,非破僧处。”开宗记九末曰:“伽种山名,文中错举。应言揭阇尸利沙山,此云象头,以山顶似象头故。此山在鹫峰山北,可三四里,同一界内。(中略)文言伽种者,梵音相似也,但以译人谬错故耳。然彼实有伽种山,此山在鹫峰山东北可一百五十余里,非同一界,岂得破僧。”见“伽耶山”条。

  【羯鸡都】 (杂名)宝名。慧琳音义四曰:“羯鸡都宝,宝名也。此即水精之异名,其宝色白,小如鹅卵许大也。”梵Karketana。

  【羯句村那】 (佛名)佛名。见“拘留孙佛”条。

  【羯句摘剑龙】 (异类)龙名。大日经疏二曰:“商佉龙,羯句摘剑龙。”

  【羯腊婆】 (杂名)Karabha,数名。十大醯都。六十数之一。见俱舍论。

  【羯蓝】 (地名)见“朅蓝婆”条。

  【羯兰铎迦】 (杂名)地名。又动物名。见“迦兰陀”条。

  【羯懒驮迦】 (杂名)地名。又动物名。见“迦兰陀”条。

  【羯利】 (人名)王名。新称朅利。旧称哥利。见“迦利”条。

  【羯栗底迦】 (杂名)月名。见“迦絺那月”条。

  【羯利沙钵那】 (杂名)又作羯利沙钵拏,钱量名。见“迦利沙波拏”条。

  【羯陵伽】 (动物)又作羯[饥-几+夌]伽,迦陵伽。译曰和雅。鸟名。见“迦陵频伽”条。

  【羯陵伽国】 (地名)Kaliṅga,在南印度。周五千余里,稼稷丰饶,僧徒多学习大乘上座部之法。此国触五通仙人怒,以咒术残害国人,令不充实云。见西域记十。

  【羯陵伽林】 (地名)唯识述记下曰:“羯陵迦者,此云和雅。如彼鸟名,陵字去声呼也。”

  【羯啰微啰】 (植物)见“迦罗毗啰”条。

  【羯罗诃】 (神名)神名。羯罗诃译言执。作祟之神也,作祟自执着起。故曰羯罗诃神。梵Graha。

  【羯逻蓝】 (物名)Kalala,又作羯罗蓝,歌罗逻,羯刺蓝,羯逻罗等。译曰凝滑,杂秽等。父母之两精,初和合凝结者。自受生之初至七日间之位。胎内五位之一。玄应音义二十三曰:“羯逻蓝,旧言歌罗逻,此云和合,又云凝滑。父母不净和合,如蜜和酪,泯然成一。于受生七日中,凝滑如酪上凝膏,渐结有肥滑也。”同二十四曰:“羯刺蓝。”慧琳音义十三曰:“羯逻罗初受胎时,父之遗泄也。”俱舍光记九曰:“翻云杂秽。”

  【羯逻蓝识】 (术语)寄托于羯逻蓝之心识,即十二缘起支中之第三识支是也。

  【羯逻罗】 (杂名)见羯逻蓝识项。

  【羯罗拏苏伐剌那】 (地名)Karṇasvarṇa,国名。南印度之境。周四千四五百里。国之大都城二十余里,人多家富。伽蓝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习学小乘正量部之法。别有三伽蓝,不食乳酪。遵提婆达多之遗训。见西域记十。

  【羯罗那】 (植物)豆之一类。食之于人无益。见玄应音义二十三。Kārandava。

  【羯罗频伽】 (动物)又作羯罗频迦。鸟名。见“迦陵频伽”条。

  【羯罗舍】 (物名)Kalasa,又作迦罗舍,羯攞赊。译云瓶,宝瓶,贤瓶。谓在大坛四方并中央之五个瓶也。于此盛五宝五谷五香五药二十种之香药,故名五瓶。见大日疏,苏悉地经等。

  【羯攞赊】 (物名)见“羯罗舍”条。

  【羯洛迦孙驮】 (佛名)佛名。见拘留孙条。

  【羯磨】 (术语)Karma,译曰作业。作授戒忏悔等业事之一种宣告式也。以由此宣告文而其事成就故也。行事钞上一曰:“明了论疏翻为业也,所作是业,亦翻为所作。百论云事也。若约义求,翻为办事。”玄应音义十四曰:“羯磨此译云作法办事,优婆离问经作剑暮,此梵言之讹也。”慧苑音义上曰:“羯磨此云办事,谓诸法事由玆成办也。”此羯磨必具四法:一,法。正举行之作法也。名之为秉法。二,事。或犯罪之事,或忏悔之事等,羯磨所行之事实也。三,人。就行羯磨而定之人数也。四,界。行羯磨处之结界也。见行事钞上一。又其秉法有三种:一,心念法。二,对首法。三,众僧法。心念法者,事至微小之时,或界中无人,虽无众僧及对首,亦独发心念境,而明了口言之,则其事成办,谓之独秉。此心念法又有三:一,但心念法。唯得自说,界中假令有人,亦不要对之,如忏轻微之突吉罗罪。二,对首心念法。原是对首之法,由界内无人而佛开心念,说净受药等之事也。三,众心法念。原是众僧法。但界内无人,故开独秉之心念。二,对首法。对首者对一人已上三人之比丘而说之也。此有二:一,但对首法,为当分之对首法,故界中有多僧,不要用之,对首于一人乃至三人即事足也。受三衣等事是也。二,众法对首,可为众僧法者,由界中无人而开对,与前心念同。三,众僧法,必四人以上秉羯磨,是为僧所秉,故曰众僧法,亦云僧秉(慈恩以三人以上为众,南山以四人以上为众)。此有三:一单白,或曰白一Jñaptikarma,巴Natti(此为唱言,以为白一不可也,此实非羯磨之形式,合此唱言与决定之二,而羯磨成就),或事,或常所行,或严制,一说告僧,事便成也。二白二Jñapti-dvitiyaṁ Karmavācā,巴Natti duttiyā Kamma-vācā,由参涉而宜通和。故先为表白,举事告知,后举一羯磨,量处可不也。通于白及羯磨谓之白二。三白四Jñapti-caturtkaṅ Karma-vācā,巴Natti-catutthā Kamma-vācā,于受戒忏重等事,先以一白告事使知。后举三回羯磨,量处可不也。一白三羯磨合为白四。见行事钞上一。据上行事钞之说观之,则惟心念,似亦成羯磨。但律文所教之羯磨。非如此简单自由者。事事必规定一定之形式。前述中惟众僧法之一,为真羯磨。羯磨有一定之形式。亦须一定之人众。此人众不可以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或得罪者,俗人等,加于人数。必取清净同见之和合僧。比丘尼之羯磨,必须比丘之同数者列坐。故为上数之倍。羯磨最重大之要件,在无非法(不具一定之形式者)及无不和合(同一结界内僧之意见缺一致者)。

  【羯磨阿阇梨】 (术语)Karmaācārya,授戒三师之一。授戒时读羯磨文之人。受者请其人而定之。行事钞上三请羯磨阿阇梨之文曰:“今请大德为羯磨阿阇梨,愿大德为我作羯磨阿阇梨,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

  【羯磨波罗蜜】 (菩萨)住于金刚界曼荼罗中央如来北方之尊。密号曰妙用金刚。或曰作业金刚。四波罗蜜之一。大日如来之侍女也。圣位经曰:毗卢遮那佛于内心证得羯磨金刚大精进三摩地智,自受用故,成羯磨波罗蜜形,住于毗卢遮那如来左边月轮。大日如来入北方释迦如来三摩地,出生此波罗蜜。

  【羯磨部】 (术语)金刚界五部之一。金刚界五大月轮中,北方名羯磨部。为众生垂慈悲成种种事业之部分也。佛为不空成就如来(释迦之别名),智为成所作智,应形为鬼神。秘藏记本曰:“为众生垂悲愍,成办一切事业,云羯磨部。”潮音之辩天经略疏一曰:“羯磨部谓诸鬼神咒。”

  【羯磨会】 (术语)此为金刚界九会曼陀罗之中央会。亦曰根本会,成身会。此为示诸尊之本体者,故名成身会。于四曼中为大曼(为身相之全体故),然名之为羯磨会者,以于真实之人体上,作业之义胜故也。秘藏记钞二说此会中有三十七尊,贤劫千佛二十天,四执金刚,一千六十一尊。

  【羯磨戒师】 (术语)与羯磨阿阇梨同。是为授戒时之师,故云戒师。

  【羯磨金刚】 (物名)法器名。横三股作十字者。于修法用之。羯磨者,必以金属制,谓之羯磨金刚。大日经五曰:“以本性清净故,羯磨金刚所护持故。净除一切尘垢我,乃至株杌过患。”疏十六曰:“金刚有二种:一者智金刚,二者业金刚。此梵云金刚羯磨,谓所作事业也。以此金刚业而加持故,得净除其心地。”金刚顶义决曰:“若欲种族得增长,炉内作羯磨印相,谓三股十字形。”此形为三股与三股相突贯之相,正示金刚杵之作业者。

  【羯磨橛】 (物名)谓羯磨金刚。

  【羯磨轮】 (杂名)见“四轮”条附录。

  【羯磨罗】 (植物)木名。译曰香花。翻梵语九曰:“竭摩罗,应云犍陀摩,译曰香花。增一阿含第二十九。”

  【羯磨曼陀罗】 (术语)四曼之一。诸佛菩萨等身体手足动作之形。秘藏记本曰:“羯磨曼陀罗威仪也,谓木像泥等作业之义。”辨惑指南三曰:“羯磨曼陀罗,羯磨梵语,此翻事业。谓诸佛菩萨金刚明王天等扬手申足倾头等诸威仪,取舍屈申行等。”凡四曼之释有二:一,就木佛画像释,一就实体生身释。秘藏记之释,但就木佛画像上释之。指一绘像之全体,谓之大曼。指其所持之器具,谓之三昧耶曼。指其种子,谓之法曼。指其威仪之姿,谓之羯磨曼。

  【羯磨僧】 (术语)四人已上之比丘,居同一结界内,行羯磨之作法者。大乘义章七曰:“羯磨僧出家之中具戒比丘四人已上,不简凡圣,在一界内。于彼百一羯磨之法,同遵不乖,名羯磨僧。”

  【羯磨身】 (术语)密教对于显教之法报应三身,而立种子,三昧耶,尊形之三身。以尊形名为羯磨身。种子身为阿等字,三昧耶身为独钴等器,羯磨身为诸尊之形体。是由微赴显,法报应之次第也。但名尊形不以大曼之名,而以羯磨曼者,与成身会谓为羯磨会同。上已辨之。

  【羯摩师】 (术语)与羯磨阿阇梨同。

  【羯磨疏】 (书名)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之略名,四卷,南山律三大部之一。

  【羯磨陀那】 (职位)Karmadāna,旧称维那。译曰授事。寺役名。求法高僧传上曰:“若鸣犍稚,及监食者,名为羯磨陀那,译为授事,言维那者略也。”见“维那”条。

  【羯磨文释】 (书名)菩萨戒羯磨文释之略名。

  【羯磨印】 (印相)无论何尊,结显其尊威仪之印也。

  【羯拏仆】 (人名)Kanabhuj,旧称蹇尼陀Kanāda,译曰食米斋。嗢露迦仙人之别名。胜论之祖。唯识述记一末曰:“或名羯拏仆,羯拏云米斋,仆翻为食。先为夜游惊他稚妇,遂收场碾糠秕之中米斋食之,故以名也。时人号曰食米斋仙人,旧云蹇尼陀讹也。”

  【羯尼迦】 (植物)又作迦尼迦,尼迦割罗,尼割迦罗(尼迦尼割二字颠倒)译云耳作。印度所产之树名。参照“迦尼迦”条。

  【羯诺迦牟尼】 (佛名)佛名。见伽那伽牟尼条。

  【羯毗】 (动物)又作羯随,迦毗。鸟名。译曰好声鸟。玄应音义四曰:“羯毗或言羯随,或云迦毗,此皆梵音讹也。此译云:迦毗声。迦毗者好,名为好声鸟也。”见“迦陵频伽”条。

  【羯毗迦罗】 (动物)又作羯鞞伽罗,羯脾迦罗,[鸟*曷]鹎迦罗。鸟名。见“迦陵频伽”条。

  【羯若鞠阇】 (地名)Kanyākubja,国名。译曰曲女城国。中印度。周四千余里,国之大都城,临西殑伽河,长二十余里,广四五里,名曲女城。玄奘渡天时,戒日王于此开无遮大会。西域记四曰:“羯若鞠阇国,唐言曲女城国,中印度境。”

  【羯瑟那自那】 (印相)印象名。译曰着鹿皮印。见陀罗尼集经四。

  【羯湿弭罗】 (地名)国名。见“迦湿弥罗”条。

  【羯霜那】 (地名)国名。译曰史国。以铁门关接东南之方睹货罗国。见西域记一。Kasana。

  【羯随】 (动物)鸟名。与迦陵频伽同。释迦谱五曰:“佛有八种音声。今海边有鸟,名曰羯随,其音哀亮,颇似万一。”见迦陵频伽条。

  【羯娑】 (杂名)Pulkasa Paulkasa Pukkaśa,译曰除粪。见“补羯娑”条。

  【羯荼】 (地名)国名。百一羯磨五曰:“羯荼国,此属佛逝。舶到之时,当正二月。若向师子洲,西南进舶,传有七百驿。停此至冬,泛舶南上一月许,到末罗逝洲,今为佛逝多国矣。”Kaccha。

  【羯吒布怛那】 (异类)又作朅吒富呾那。译曰奇臭鬼。见“迦吒富单那”条。

  【羯吒斯】 (术语)又曰羯吒私。译曰贪爱。玄应音义二十二曰:“羯吒斯羯居谒切,谓贪爱之别名也。”俱舍光记九曰:“羯吒私,此云贪爱,亦名血镬。”梵Kaṭasi。

  【羯朱嗢祇罗】 (地名)国名。在中印度。土地卑湿,稼稷丰饶,崇重学艺昔戒日王之游东印度也,于此筑宫,理国务。至则葺茅为宇,去则焚烧之。伽蓝六七所,僧徒三百余人。见西域记十。梵Kajughil。

  【羯专钵失遮薄底迦】 (杂语)译曰不重受食。一时受食,再度不受也。饰宗记五本曰:“羯专钵失遮薄底迦,此云不重受食也。此含二义:一者不作余法而食。二者一时受讫,更益不受也。”

  【解】 (术语)有二义:一,释之义,即释文义而消疑滞也。又具云解释,或曰解义。二,知解之义,即谓由见闻义理而生之心解也,对于行而言,如信解领解悟解了解之类是也。

  【解打鼓】 (术语)公案名。又名禾山四打鼓。禾山无殷对于学人所问,避迂远曲折之问答,示真谛一窍,意在言外,打鼓之响,反在后面之意者。说见“禾山”条附录。

  【解行】 (术语)知解与修行。解理行事也。天台戒疏上曰:“于出世道解而勤行,故名解行。”胜鬘宝窟中本曰:“由解行成就得入初地。”唐僧传(慧思传)曰:“解行高明,根识清净。”

  【解行地】 (术语)由解而修行,未证真如之地前三贤菩萨阶位。

  【解行发心】 (术语)起信论三发心之一。菩萨十行之行成就,而发十回向之心也。起信论义记下末曰:“解行发心者,位在十回向,兼取十行。十行位中能解法空顺行十度,行成纯熟,发回向心入十向位,故云解行发心也。”

  【解行生】 (术语)华严所立,三生成佛之第二。见“三生”条。

  【解行相应】 (术语)解与行相应也。见“解行”条。

  【解虎锡】 (故事)高齐僧稠禅师,以锡杖解两虎之斗。续高僧传十六(僧稠传)曰:“后诣怀州西王屋山,修习前法,闻两虎交斗咆响震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又隋昙询禅师有此事。续高僧传十六(昙询传)曰:“又山行值二虎相斗,累时不歇,询乃执锡分之。以身为翳,语云:同居林薮,计无大乖,幸各分路。虎低头受命,便饮气而散。”证道歌曰:“降龙钵,解虎锡,两钴金环鸣历历。”

  【解惑】 (术语)解与惑也。解为智,惑为烦恼,相反之法。止观八上曰:“若遮障重当修助道,即解惑相持,便应索援。”

  【解讲】 (杂语)止讲义也。解散讲众也。广弘明集十九有题为“解讲疏”者数首。解讲之表白文也。

  【解结次第】 (杂语)楞严经摄论曰:“六结不同,一巾所造,第一第六,不成杂乱,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诸结若存,是非蜂起,此结非彼,彼结非此,若结解除,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若欲除结,当于结心。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解结时,云何同除?绾由次第,解亦次第,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见图。

  【解节经】 (经名)佛说解节经。一卷,梁真谛译。与解深密经中之胜义谛相品同本。

  【解界】 (术语)解修法时所结之界场也。见“解界法”条。

  【解界法】 (术语)真言之修法,初行结界之法(见“结界”条),修法竟,而行解界法,次作拨遣本尊之法。秘藏记钞六曰:“结界者,摄法界归于一处,是一法界之表示也。解界者,开一尘会于法界,是多法界之表示也。一一解前结界之印明,谓为解界。结界时,一一真言,三遍诵之。解界之时,一遍诵之,以成之难而破之易故也。而解界有投花之法,为奉送其本尊投花也。投花时,投向诸佛之本土。本土为法界宫,诸佛乘此投花各还其本土也。”(见投花条)。

  【解境十佛】 (术语)华严宗以真实之智解见法界时,立为万有无非皆佛,分之为十种: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辟支佛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是也。

  【解空】 (术语)悟解诸法之空相也。佛弟子中以须菩提为解空第一。注维摩经三曰:“肇曰:须菩提,秦言善吉,弟子中解空第一也。”

  【解空第一】 (故事)增一阿含经三曰:“恒乐空定,分别空义。所谓须菩提比丘是。”止观六曰:“须菩提,空智偏明,能于石室见佛法身,故大品中被加说般若。”肇论下曰:“须菩提唱无说以显道,释梵绝听而雨花。”同注曰:“大品般若自天主品以来,须菩提依幻化喻,广说甚深般若无说无听之理。”

  【解了】 (术语)会得道理也。深密经二曰:“于我甚深密意言说如实解了。”南本涅槃经十九曰:“解了实相空无所有。”

  【解满成佛】 (术语)四满成佛之一。见“四满成佛”条。

  【解拳论】 (书名)一卷,陈那菩萨造。陈真谛译。以藤蛇之譬,说三界无实之义。唐义净译者名为掌中论。同本也。解拳者解拳示人之义。以譬解人之迷执。

  【解深密经】 (经名)五卷,唐玄奘译。此为法相宗所依之本经,有前后总别四译。第一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一卷,名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又一卷,名相续解脱如来所随顺处了义经。二者对于唐译为地波罗蜜品第七与如来成所作事品第八之二品。二元魏菩提留支译,五卷,名深密解脱经。与唐译对分胜义谛相品第二之一品,而作四品。第三梁真谛译。一卷,名佛说解节经。虽有四品。而即唐译之胜义谛相品一品。第四唐译既解深密经也。唯识演秘三末曰:“此经梵本名曰珊地涅暮折那Sandhinirmocana,涅暮折那,此翻名解。珊地之声含于三义:一诸物相续,二骨节相连,三深密之义。西方土俗呼三种并名珊地。(中略)前后译人各取一义以立经题,皆不相违。然据经旨,解深密名理为胜矣。”一经有八品,解说阿赖耶识深密者。见阅藏知津六。

  【解释】 (术语)分解难文,使知义理也。智度论六十五曰:“解释者,如囊中宝物系口则人不知,若为人解经卷囊解释义理。”

  【解脱】 (术语)梵曰木底Multi木叉。Mokṣa译曰解脱。离缚而得自在之义。解惑业之系缚,脱三界之苦果也。注维摩经一曰:“肇曰:纵任无碍,尘累不能拘,解脱也。”唯识述记一本曰:“解谓离缚,脱谓自在。”华严大疏五曰:“言解脱者,谓作用自在。”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欲修何法,即得解脱?答: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云何顿悟?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又曰:“但无忧憎心,即是二性空。二性空者,自然解脱也。”又曰:“云何解脱心?答无解脱心,亦无无解脱心,即名真解脱也。”传心法要下曰:“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安然端坐,任运不拘,方名解脱。”又涅槃之别称。以涅槃之体,离一切之系缚故也。唯识述记一本曰:“言解脱者,体即圆寂。由烦恼障缚诸有情恒处生死,证圆寂已能离彼缚,立解脱名。”俱舍论十八曰:“解脱涅槃,亦名无上。”大乘义章二曰:“涅槃果德,绝缚名脱。”同十八曰:“言解脱者,自体无累,名为解脱。又免羁缚,亦曰解脱。”梵语杂名曰:“解脱,梵语木底。”又禅定之别称。如三解脱,八解脱,不思议解脱。脱缚自在者禅定之德也。大乘义章十三曰:“八解脱者,名为解脱绝下缚故。”注维摩经一曰:“什曰:亦名三昧,亦名神足。或令修短改度或巨细相容,变化随意,于法自在,故名解脱。”又五分法身之一。

  【解脱藏】 (术语)离一切系缚之人身也。千手经曰:“当知其人是解脱藏,天魔外道不能稽留故。”

  【解脱道】 (术语)四道之第三。又佛道之总名。出离解脱之道。如解脱道论之解脱道。

  【解脱道论】 (书名)十二卷,优波底沙罗汉造,萧梁僧伽婆罗译。有十二品。说出离解脱之要道者。作者为巴利佛教传灯祖之一人。此书为由巴利语译者。佛音之净道论先驱也。体裁亦同。

  【解脱耳】 (杂语)以耳闻法,遂得解脱。耳为解脱之门,故曰解脱耳。思益经二曰:“眼是解脱门,耳鼻舌身意是解脱门。”此土众生特以耳根为解脱门。楞严经五曰:“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入三摩提。实以闻中入,离苦得解脱。”玄义六下曰:“此土耳根利,故偏用声尘。”

  【解脱分】 (术语)顺解脱分之略。

  【解脱风】 (譬喻)世间之颠倒苦恼比如炎热。解脱譬如凉风。无量义经曰:“请佛转法轮,随顺能转。微渧先堕,以淹欲尘。开涅槃门,扇解脱风。除世热恼,致法清凉。”

  【解脱服】 (衣服)又曰解脱幢衣,解脱幢相衣。袈裟之异名。言袈裟为求出离解脱之人之服。法苑珠林二十二曰:“大哉解脱服,无相福田衣,披奉如戒行,广度诸众生。”

  【解脱冠】 (譬喻)解脱之贵如宝冠。增一阿含经十四曰:“天王来至此,及诸魔眷属。复以方便降,令着解脱冠。”

  【解脱海】 (譬喻)解脱之德,深广如海。华严经二曰:“此智幢王解脱海。”

  【解脱坚固】 (术语)大集经所说五坚固之第一。佛灭后第一五百年间,正法盛而于证解脱坚固也。

  【解脱戒】 (术语)别解脱戒之略。

  【解脱戒本经】 (经名)解脱戒经之具名。

  【解脱戒经】 (经名)一卷,元魏瞿昙般若流支译。列迦叶毗部别解脱戒之本条者。又一切戒经之通名。智度论二曰:“解脱戒经,即是大师。”

  【解脱轮】 (术语)谓自金刚界大日五智现出五如来所住之月轮也。见“五解脱轮”条。

  【解脱律】 (经名)解脱戒本经之略名。

  【解脱门】 (术语)谓空,无相,无愿,三种之禅定也。此三者为涅槃之门户,故名。俱舍论二十八曰:“于中无漏者名三解脱门,能为涅槃为入门故。”大乘义章二曰:“涅槃果德绝缚名脱,空无相等与脱为门,名解脱门。”

  【解脱清净法殿】 (术语)谓法身所居之大涅槃界也。圆觉经曰:“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解脱身】 (术语)二佛身之一。佛身解脱烦恼障,故名解脱身。唯识述记十末曰:“言法身者,非三身中之法身也。佛得二名,离烦恼故,名解脱身。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又五分法身之一。

  【解脱深坑】 (术语)固执于解脱而不能圆满自利利他之行,譬如堕于深坑也。大集经十三不可说菩萨品曰:“善男子!譬如有人坠堕深坑,是人不能自利利他,声闻缘觉亦复如是。堕解脱坑,不能自利及以利他。”

  【解脱食】 (术语)出世五食,又九食之一。出家行人,由解脱惑业之系缚,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如世间之食,资养诸根。故称解脱为食。

  【解脱天】 (人名)玄奘三藏在印度时,彼土之小乘众,称三藏为解脱天。慈恩寺传五曰:“诸众欢喜,为法师竞立美名。大乘众号曰摩诃耶那提婆,此云大乘天。小乘众号曰木叉提婆,此云解脱天。”

  【解脱味】 (术语)出世法三昧之一。涅槃之妙味也。胜鬘经曰:“涅槃一味等味,谓解脱味。”法华经药草喻品曰:“为大众说甘露净法,其法一味解脱涅槃。”胜鬘宝窟中末曰:“出世法有三种味:一法味,二禅悦味,三解脱味。”

  【解脱相】 (术语)三相之一。

  【解脱衣】 (衣服)解脱幢相衣之略。袈裟之别称。

  【解脱障】 (术语)俱舍论所说二障之一。见“二障”条。

  【解脱知见】 (术语)五分法身之第五。

  【解脱知见身】 (术语)解脱知见为如来法身之一分,故曰身。

  【解脱幢相衣】 (衣服)袈裟之异名。袈裟为求解脱人所服,而不为邪所倾动,又条相似佛塔之幢,故名。地藏十轮经四曰:“被殑伽沙佛解脱幢相衣,于此起恶心,定堕无间狱。”释氏要览上曰:“又名幢相,谓不为邪所倾故。”应法记曰:“条相四围有同佛塔,故云幢相。”

  【解脱幢衣】 (衣服)解脱幢相衣之略。袈裟之异称。

  【解悟】 (术语)会得道理也。法华经提婆品曰:“无量众生,闻法解悟。”探玄记一曰:“遂经三载,冥加悟解。”圆觉大疏上之二曰:“先悟后修为解悟,先修后悟为证悟。”宗镜录三十六曰:“若因悟而修即是解悟,若因修而悟即是证悟。”禅源诸诠三曰:“若因悟而修,即是解悟。”

  【解夏】 (术语)七月十五日(旧律)或八月十五日(新律),解夏安居之制也,又曰解制。此日行所谓自恣法。佛说解夏经,佛说受新岁经,佛说新岁经,说其法。岁华纪丽曰:“众僧解夏。”禅苑清规解夏曰:“七月十四日晚,念诵煎汤,来日升堂,人事巡寮煎点,同结夏之仪。”

  【解夏草】 (植物)解夏之日,僧赠檀越者。盖此日诸比丘取生茆拟如来成道时之吉祥草,坐于此上而行解夏之法,故与以此吉祥草,分福分之意也。释氏要览下曰:“今浙右僧,解夏日,以彩束茆以遗檀越,谓之解夏草。今详,此草已为五分法身座,故名为吉祥草也。”

  【解夏经】 (经名)佛说解夏经,一卷,赵宋法贤译。与增一阿含二十四卷善聚品,佛说受新岁经同本。说七月十五日解夏之法。

  【解信】 (术语)仰信之对。学教法之道理,由智之道而信也。

  【解一切众生语言三昧】 (术语)法华经妙音品所说十六三昧之一。嘉祥法华义疏十二曰:“解一切语言三昧者,得此三昧解众生语而为说法。”

  【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 (术语)法华经妙音品曰:“解一切众生语言三昧。”同药王品曰:“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陀罗尼者,总持不失之力用也。就体言则为三昧。就用言则为陀罗尼。

  【解忧经】 (经名)佛说解忧经。一卷,宋法天译。说一切无常,当求解脱。

  【解知见】 (术语)解脱,解脱知见二语之略。五分法身之第四为解脱,第五为解脱知见。解脱为涅槃,解脱知见为自觉证悟涅槃之知慧也。此二者合戒定慧之三者,为五分法身。无量义经曰:“戒定慧解知见生,三昧六通道品发。”见五分法身条。

  【解座】 (杂语)解散法座也。

  【戒】 (术语)梵名曰尸罗Śila,戒者,防禁身心之过者。大乘义章一曰:“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火,焚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璎珞本业经下曰:“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玄应音义十四曰:“戒亦律之别义也,梵言三波罗,此译云禁,戒亦禁义也。”涅槃经三十一曰:“戒是一切善法梯橙。”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之四级,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来所制之法。戒体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领纳戒法于心脐,生防非止恶之功德者。戒行者随顺其戒体而如法动作三业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别,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尽具此四科。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欲达四科,先须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纳法成业名体。依体起护名行,为行有仪名相。”补助仪上曰:“戒科总有四重:谓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净戒功德是也。戒体者,师资相传,作法受得,心中领纳法体也。此受持法体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开遮持犯,名云戒相也。”

  【界】 (术语)梵语驮都Dhātu,译曰界。差别之义。彼此之事物,差别而无混滥也。大乘义章八末曰:“界别为界,诸法性别,故名为界。”止观五上曰:“界名界别。”又性之义。谓事物固有之体性。大乘义章八末曰:“经名为界,亦名为性。”止观五上曰:“界名界别,亦名性分。”俱舍光记一曰:“族义持义性义为界。”又因之义。生他物之原因也。唯识论十曰:“界是藏义,或是因义。”起信论义记中本曰:“中边论云:法界者,圣法因为义故,是故名法界。此中因义,是界义故也。”百法疏曰:“界是因义,中间六识,藉六根发。六境牵生,为识为因,故名为界。”又种族之义。于事物有种族也。俱舍论一曰:“法种族义,是界义,如一山中有多铜铁金银等族说名多界。如是一身或一相续有十八类诸法种族,名十八界。”案此义可解为三界十八界等多界之界,不可释为法界之界。又持之义。谓事物各维持自相也。俱舍论八曰:“能持自相,故名为界。”俱舍光记一曰:“持义为界。”又语根之义。总称语根语干谓之界。

  【戒本】 (书名)从广律中选拔戒律之各条者。是为广律之根本,故云戒本,又为说戒之根本。故云戒本。如四分戒本,菩萨戒本等。四分戒疏一上曰:“戒为教本,一部广律,止解戒行之文。(中略)戒为说本,在座劝诫,有所依承。”是波罗提木叉Prātimokṣa也。

  【戒本经】 (经名)是梵网经之下卷,述菩萨之戒本者,故称戒本经。

  【戒本疏】 (书名)梵网经菩萨戒本疏,五卷,华严法藏撰。又四分含注戒本疏,四卷,南山道宣撰。又,四分戒本疏,四卷,唐怀素撰。

  【借别名通】 (术语)依台家四教之判,有以别教之名显通教之义者。是借别而名通也。谓为名别义通亦同。如法相宗明五十地。

  【戒波罗蜜】 (术语)戒者六波罗蜜之一。波罗蜜,译曰度。渡生死海之义。戒为渡生死海之妙法,故云波罗蜜。

  【戒波罗蜜教主】 (杂语)说梵网菩萨戒之卢舍那佛也。是为坐千叶莲花台之报身佛。梵网经下曰:“我今卢舍那,方坐莲花台周匝千花上。”

  【戒藏】 (术语)明戒律之经书。梵网经下曰:“谛听我正诵佛法中戒藏波罗提木叉。”

  【戒场】 (术语)授受戒之道场。同于戒坛。但戒坛者,自地而立,戒场仅限平地耳,释氏要览上曰:“今言坛场非一也。坛则出地立基,场则除地令平。今有混称,盖误。”其所以设戒场戒坛者。凡为法事,一山内(即结界之内)之僧,不尽会同和合,即不成就,然僧中之法事(授戒等)非一,每事使大众来会,恐妨事而劳人,特使结定一道场,聚一定之人数于此场上,此场上人人和合赞同之时,法事即为成功。行事钞羯磨篇曰:“戒场本为数集恼僧故开结之。”同结界篇曰:“戒场者。律云:以僧中数有四人众起乃至二十人众起,令僧疲极,佛听结之。”

  【芥城】 (譬喻)以譬劫量者。智度论三十八曰:“有方百由旬之城,中满芥子。有长寿人,百岁一来,持一芥子去。芥子尽,劫未尽。”见“劫”条。大周新翻三藏圣教序曰:“所冀芥城数极,鸟事犹传,拂石年穷,树经无泯。”

  【戒乘四句】 (名数)就持戒与闻法之缓急,为四句分别。以别机类也。见“戒急”条。

  【戒尺】 (物名)两小木,一仰一俯,仰者在下而稍大,把上者向下击之使鸣,专于受戒用之,故云戒尺。敕修清规沙弥得度曰:“设戒师座机,与住持分手,机上安香烛手鑢戒尺。”

  【界尺】 (物名)文房之具。以引罫线兼镇纸幅者。

  【戒刀】 (物名)比丘所持之小刀。供割切三衣之用。僧史略上曰:“禅师则[廿/凶/ㄆ]笠,及持澡罐漉囊锡杖戒刀斧子针筒,此皆为道具。”释氏要览中曰:“僧史略云:戒刀皆是道具,按律许畜月头刀子为割衣故。今比丘畜刀名戒者,盖佛不许斫截一切草木坏鬼神村故,草木尚戒,况其他也。”

  【戒德】 (术语)戒律之功德也。普超三昧经一曰:“被戒德铠,化度众生。”行事钞标宗显德篇,广引诸经论而显戒德。

  【戒德经】 (经名)戒德香经之略名。

  【戒德香经】 (经名)佛说戒德香经,一卷,东晋竺昙无兰译。说戒香普闻,胜于世间诸香。出杂阿含三十八。小乘经也。

  【戒牒】 (物名)亦曰度牒。受戒之证书也。初以谁为和尚,以谁为教授师等一一列其名,次表白受戒之自己意志,终则记自己之名,有传戒师等十师之署名押印而证明之。唐会要曰:“天宝六年五月制,僧尼令祠部给牒。”稽古略三曰:“唐宣宗大中十年,敕法师辩章,为三教首座,初令僧尼受戒给牒。”

  【戒定】 (术语)持戒与禅定也。制身云戒,慎心云定,净心诫观上曰:“一切苦因果财色为本,一切乐因果戒定为本。”

  【戒定慧】 (术语)此三者称为三学。戒者防身之恶。定者静心之散乱。慧者去惑证理也。五灯会元曰:“法要有三:曰戒定慧。唐宣宗问弘辨禅师曰:云何名戒?对曰:防非止恶谓之戒。帝曰:云何为定?对曰:六根涉境,心不随缘名定。帝曰:云何为慧?对曰:心境俱空,照览无惑名慧。”名义集四曰:“防非止恶曰戒,息虑静缘曰定,破恶证真曰慧。”学此三法而到涅槃,故云三学。若人防止三业之邪非则心水自澄明,是由戒而生定者。心水澄明,则自照万象是由定而生慧者。此三者次第相生。入道之关键也。玄义三下曰:“增三数明行者,谓戒定慧。此三是出世梯橙,佛法轨仪。”三藏法数九曰:“如来立教,其法有三:一曰戒律,二曰禅定,三曰智慧。然非戒无以生定,非定无以生慧,三法相资,不可缺一。”

  【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术语)一戒,二定,三慧,四解脱,五解脱知见,是谓之五分法身。戒定慧三者如上。解脱者自慧断惑,解惑之系缚,即涅槃之事。解脱知见者,认已解脱之智慧也。是前三者为修因,后二者结果也。于结果中举涅槃之智慧者。以此五种之法为佛之身体,故云法身。三身中之法身即小乘所立。见大乘义章二十本。

  【戒定慧解脱知见】 (术语)解脱与解脱知见二者合而云解脱知见。

  【戒度记】 (书名)大智律师元照造观经疏,名为义疏,二卷。有戒度用饮二弟子,用饮造白莲记四卷,戒度造正观记三卷,称为戒度记。

  【介尔】 (术语)形容极微弱之心也。止观五上曰:“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辅行五之三曰:“言介尔者,谓刹那心,无间相续,未曾断绝。才一刹那,三千具足。又介尔者,介者弱也,谓细念也。”

  【介尔阴妄一念】 (术语)吾人现思妄心也。即第六意识之一念。介尔者,微弱之义,细少之义。阴妄者,谓此心属于五阴中之识阴而为迷妄者。一念者,谓仅一刹那之心也。天台宗之观法,以此心为所观,无观斯妄之一念心,为具三千性相,即空即假即中者。辅行五之三曰:“言介尔者,谓刹那心。又介尔者,介者弱也,谓细念也,但异无心,三千具足。”四教仪集注下曰:“观一念心等者,即现前阴妄一刹那心。”【介尔阴妄一念】(术语)天台宗观法所观之境也。见“阴妄”条。

  【诫罚】 (术语)罚僧中之有罪者。僧史略上曰:“或有过者,主事示以柱杖,焚其衣钵,谓之诫罚。”

  【戒法】 (术语)佛所制戒律之法。辨于戒之四科。见“戒”条。又(杂语)佛弟子所受之戒法。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此中在家之人有五戒,八戒,出家之人有十戒,具足戒。

  【界分】 (术语)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三界也。界为分之义,常语之为界分。行事钞羯磨篇曰:“拔群迷之重累,出界分之深根。”资持记上一之五曰:“界分即三有依报。”

  【戒垢】 (术语)女人者为戒垢法之原因,故于因中说果,称女人为戒垢。智度论三曰:“佛言:女人为戒垢。女人非戒垢,是戒垢因故,女人为戒垢。”

  【戒灌】 (术语)授戒为一灌顶法,故授戒谓之戒灌。密教之语也。

  【戒果因缘经】 (经名)鼻奈耶之异名。

  【戒海】 (术语)戒律之清净譬以海也。止观二下曰:“戒海死尸,宜依律摈治。”同辅行曰:“律云:譬如彼死尸大海不容受,为疾风所吹置之岸上,犯重如尸众海不受,作法摈治如疾风吹,飘出众外如置岸上。”

  【戒行】 (术语)依授戒作法一旦发得戒体者,能随顺其戒体而如法动作三业,谓之戒行。行事钞中曰:“戒行谓方便修成顺本受体。”洛阳伽蓝记曰:“戒行真苦,莫可揄扬。”

  【戒和尚】 (术语)正授戒之本主为戒师,又云戒和尚。余师者悉助手也。见“三师七证”条。和尚,又书和上,弟子呼师之称。参照“和尚”条。

  【借花献佛】 (杂语)过现因果经,瞿夷寄二花于善慧仙人以献佛。按元杂剧有借花献佛语。借当是寄花之讹。今俗用为借他人物以献客之意。

  【戒环】 (人名)宋温陵开元莲寺之沙门也。徽宗宣和年中,着妙法莲华经解二十卷。

  【戒缓】 (术语)不固守戒律。如在家之菩萨是也。见“戒急”条。

  【界会】 (术语)遍界悉集会也。九条锡杖文曰:“恭敬供养三尊界会。”

  【戒急】 (术语)专急于成佛之道而研知慧,谓之乘急之人,特严戒法而后研智慧,谓之戒急之人。因此生乘急戒缓,戒急乘缓,乘戒俱急,乘戒俱缓之四种。是谓戒乘之四句。乘急戒缓之人,如维摩居士。戒急乘缓之人,如小乘之比丘。乘戒俱急之人,如出家之菩萨。乘戒俱缓之人,不足言。南本涅槃经六曰:“于乘缓者,乃名为缓。于戒缓者,不名为缓。”止观四上曰:“约此乘戒,四句分别:一乘戒俱急,二乘急戒缓,三戒急乘缓,四乘戒俱缓。”

  【戒急乘缓】 (术语)见戒急项。

  【戒检】 (术语)戒律之检束也。感通录曰:“俗中常论,以沦陷戒检为言。”

  【戒羯磨】 (术语)羯磨者梵语,授戒时所用表白文之名。见“羯磨”条。

  【戒禁】 (术语)依宗规而定之戒律禁制也。

  【戒禁取见】 (术语)如确取牛戒狗戒等非理之戒法,而思为生天之因,解脱之道。迷取非理戒禁之邪见也。此中亦含布施取苦行取等。以有迷取非理之布施或非理之苦行而思为清净之因或道者故也。但由印度之外道守邪戒者多,故谓之戒禁取。五见之一。俱舍论十九曰:“于非因道,谓因道见,一切总说,名戒禁取。(中略)理实应立戒禁等取名,略去等言,但名戒禁取。”大乘义章六曰:“言戒取者,于有漏法,取为能净,故云戒取。”智度论二十二曰:“外道戒者,牛戒鹿戒狗戒罗刹鬼戒哑戒聋戒,如是等戒智所不赞,唐苦无善报。”

  【戒经】 (经名)梵网经,优婆塞戒经等说戒律者。玄义三下曰:“戒经云: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又谓菩萨戒本四分戒本等戒本。

  【戒科】 (术语)戒之四科也。见“戒”条。

  【戒蜡】 (术语)即戒腊也。疑耀五云:僧家言僧腊者,犹言年岁也。又言戒腊者,腊当作蜡。余偶阅一内典,西方结夏时,以蜡为人,其轻重相同。解夏之后,以蜡人为验,轻重不差,则为念定而无妄想。否则血气耗散,必轻于蜡人。故谓之曰戒蜡,非年岁之腊也。

  【戒腊】 (术语)受戒之年数也。比丘之坐次,依戒腊之多少而定。禅苑挂搭章曰:“维那依戒腊次第挂搭。”【戒腊】(术语)与戒腊同。

  【戒腊茶】 (仪式)因于众之戒腊从上位次第请众寮点茶。见禅林象器笺十七。

  【戒腊牌】 (物名)记僧席次序之木牌。禅苑结夏章曰:“堂司预设戒腊牌,香华供养。”

  【疥癞野干】 (譬喻)譬极可嫌者取之。行事钞标宗显德篇曰:“萨遮尼犍云: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癞野干身,何况当得功德之身。”无尽灯论上曰:“以二乘类,比疥癞野干。”与恶癞野干同。

  【戒羸】 (术语)戒体之势用羸劣也。比丘等受得戒法,无力严守之,屡发毁犯之意志,故运运倍增,使无表之戒体,时时刻刻势用羸劣也。法苑义林章三曰:“若作舍心,虽起语言,而对于比丘,依法不言舍,但名戒羸,其戒不舍。”亦曰学羸。以戒法亦名学处故也。

  【戒力】 (术语)戒律之功力。持戒之功力。持五戒则生人间,持十善则生于天上等。

  【戒律】 (术语)五戒十善戒乃至二百五十戒等,防止佛徒邪非之法律也。梵语尸罗,Śila译曰戒,防非止恶之义。梵语优婆罗叉Upalakṣa,译曰律(净影),梵语毗尼Vinaya,译曰律(南山),法律之义。汉灵帝建宁三年,安世高首出义决律二卷。次有比丘诸禁律。魏世天竺三藏昙摩迦罗到许洛。慨魏境僧无律范,遂于嘉平中与昙谛译四分羯磨及僧祇戒心图。此为中国戒律之始。见僧史略。大乘义章一曰:“言毗尼者,名别有四:一曰毗尼,二曰木叉,三曰尸罗,四曰律。(中略)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非,焚烧行人,事等如热,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中略)所言律者,是外国名优婆罗叉,此翻为律。解释有二:一就教论,二就行辨。若当就教诠量名律,若当就行调伏名律。”四分戒疏一上曰:“或云尸罗,或云波罗提木叉Prātmokṣa,或云毗尼。(中略)初云尸罗,此翻为戒。戒有何义?义训警也。由惊策三业远离缘非明其目也。(中略)三云毗尼,唐称为律,古译毗尼,皆称为灭。今以何义,翻之为律?律者法也,从教为名,断割重轻开遮持犯,非法不定,故正翻之。”(略抄)。是初净影于毗尼有四名,别举律之梵名,后南山但为三名,以律之梵名为毗尼也。”开宗记一本曰:“言律藏者,梵云优婆罗忏,此译为律。律则法也,非法无以肃威仪也。”资持记上一之一曰:“律者梵云毗尼,华言称律。(中略)不出三义:初言律者法也。从教为教,断割重轻开遮持犯,非法不定。(中略)二言律者分也。谓须商度,据量有在,若律吕分气也。(中略)三云律字安聿。聿者笔也,必审教验情,在笔投断。”

  【戒律藏】 (术语)明戒律之经典也。因其包含蕴积戒律之文义,故名藏。大乘义章一曰:“有包含蕴积名藏。”三藏之一。

  【戒脉】 (杂名)谓受戒之血脉也。如自释尊经摩诃迦叶阿难等,至现在之戒师及受者,其统系一脉相承是也。

  【诫门】 (术语)见“劝门”条。

  【戒门】 (术语)戒律之法门。

  【戒名】 (术语)依受戒而授之名。初受沙弥戒时,从师赐法名,而舍俗名,其法名谓之戒名。

  【界内】 (术语)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三界也。此三界对于界外之国土而云界内。见“界外”条。

  【界内惑】 (术语)三惑中见思之惑,招三界之生死,故名界内惑。

  【界内教】 (术语)谓对沉沦三界中之众生教断见思二惑出离三界之法门也。天台之藏教通教是也。四教仪曰:“此二教是界内教。”同集注下曰:“藏通三乘,断惑出界。(中略)对界外方便等土,名界内教,以此二教化界内也。玄义五上曰:“若随界内好乐,说前两教位。”

  【界内理教】 (术语)天台谓通教。彼教事相之谈逊于藏教,穷理稍深,达为生即无生,空即不空,故褒之为界内理教。

  【界内事教】 (术语)天台谓三藏教。彼教精究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事相之法门,而理唯为偏真之空理,究理最为浅薄,故贬之为界内事教。玄义三上曰:“三藏具有三人,而皆以析智观界内十二因缘事为初门。”又曰:“通教亦有三人,同以体智观界内十二因缘理。”

  【界畔字】 (术语)字五转中,成菩提之与入涅盘之二字称为界畔字。以菩提涅槃之二转尽烦恼生死之边际故也。见悉昙三密钞上。

  【戒品】 (术语)戒之品类。五戒,十善戒等。梵网经下曰:“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又明戒之篇章名。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是梵网经中之一篇章。

  【界品】 (术语)俱舍论一部九品之第一。此品明诸法之体性,故名界品。界者性之义也。俱舍光记一曰:“界者性也,性之言体也。此品明诸法体,以界标名。”

  【戒婆离】 (人名)佛十弟子中,优婆离尊者以持律第一故,名为戒婆离。见“优婆离”条。

  【戒器】 (术语)堪受戒之道具。即许受戒者也。南传之障法,非结节疮等诸病者,不男,未开放奴,负债者等及满二十岁以上,衣钵具足者,皆为戒器。四分律三十五,举十三难十遮。即不犯边罪,不犯比丘尼,非贼心入道,非坏二道,非黄门,非杀父,非杀母,非杀阿罗汉,非破僧,不恶心出佛身血,非是非人,非畜生,非有二形,及不自称名字,不称和尚名,年不满二十,不具三衣钵,不听父母,负债,奴隶,官人,大夫,恶病是也。有部所传(百一羯磨及出家近圆羯磨仪范)者,有一层复杂之形式(瑜伽论五参照十三),然梵网经下不附一切之此等制限。曰:“若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佛子!始行菩萨若信男若女中,诸根不具黄门媱男媱女奴婢变化人受得戒。”

  【戒取】 (术语)同戒禁取见。见戒禁条附录。四取之一。

  【戒取见】 (术语)同戒禁取见。五见之一。

  【戒取使】 (术语)使者烦恼之异名。戒取之烦恼也。五利使之一。三藏法数二十四曰:“戒取者,谓诸外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如鸡狗等邪戒以为真戒,取以进行也。由此戒取,驱役心身,流转不息,故名为使。”(鸡戒者学鸡之一足立,狗戒者食粪秽也)。

  【界趣】 (术语)三界六趣为生死轮回之处所。

  【诫劝】 (术语)佛教不出于诫劝二门。诸恶莫作,诫门也。诸善奉行,劝门也。中论疏一曰:“佛有诫劝二门,诸恶莫作名为诫门,诸善奉行名为劝门。”

  【戒日王】 (人名)Śīlāditya,中印度,羯若鞠阇国Kanyākubja,曲女城之王,本为吠奢种。名曷利沙伐弹那Harsavardhana,译言喜增。及兄王为邻国之王所杀。嗣兄为王,号尸罗阿迭多。唐译戒日。立六年复兄之雠,臣五印度,有象军六万马军六万,垂三十年兵戈不起,政教和平。于五印度城邑建立精舍,设饮食医药,施诸穷贫而周给之,于圣迹之处并立伽蓝。又五岁一设无遮大会,竭府库而施一切,岁一集诸国沙门,三七日中以四事供养,庄严法座,而校其优劣褒贬淑慝唐玄奘于此时渡天,王之大会设于曲女城遇其盛事。见西域记五。王,有八大灵塔梵赞之着,一卷,宋法贤译。

  【界如】 (术语)十界与十如。天台之法相。见一念项中一念三千条。

  【界如三千窗】 (杂语)修天台一念三千观法之窗。观一念具三千诸法,是乃天台宗之观法。此三千诸法,为由十界与十如与三世间而成者,故谓之界如三千。

  【戒善】 (术语)持戒之善根。前生持五戒则今生生于人间,前生持十善戒则今生生于天上。国王为人间已上者,故由前生十善持戒之功也。见“十善”条。

  【戒身】 (术语)小乘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之五法立为佛陀三身中之法身。因戒为法身之一分,故云戒身。见戒定慧条附录。

  【界身足论】 (书名)六足论之一。见“阿毗达磨”条附录。

  【戒师】 (术语)又云戒和尚。授戒之师。见“戒和尚”条。

  【戒师五德】 (名数)一、持戒,二、十腊,三、解律藏,四、通禅思,五、慧藏穷玄。见天台戒疏上。

  【芥石】 (譬喻)芥子劫与磐石劫之喻。秘藏宝钥下曰:“芥石竭磷,虚空可量。”

  【戒疏】 (书名)天台菩萨戒经义疏之略名。又,南山四分含注戒本疏之略名。

  【戒疏发隐】 (书名)五卷。明祩宏撰。

  【戒四别】 (名数)即戒四科。见“戒”条。

  【戒坛】 (术语)授戒之坛场也。梵云曼陀罗,译曰坛。高筑之,故云坛。资持记上二之一曰:“法既尊特,常地莫行。如持秘咒必结坛场,羯磨咒术,其类颇固。”其滥觞,在天竺者,楼至菩萨请筑戒坛为比丘受戒,佛许之,使于祇园精舍外院之东南建坛。见释氏要览上。在支那者,曹魏嘉平正元中,昙柯迦罗,昙帝皆于洛阳立大僧羯磨之法,支那之有戒坛自此始。南朝永明中,三吴初作戒坛,是为吴中立坛之初。唐初,灵感寺南山律师按法立坛。撰戒坛经一卷。见僧史略上。

  【戒坛石】 (物名)禅律诸寺门有大书“禁荤酒入山门”之碑石也。为立于戒坛前之石,故云戒坛石。

  【戒坛图经】 (经名)一卷,唐道宣撰。僧史略上曰:“唐初灵感寺,南山宣律师,按法立坛,感长眉僧(即宾头庐身也),随善赞叹:立坛应法,勿过此焉!宣撰戒坛经一卷,今行于世。”

  【戒体】 (术语)防非止恶之功能也。戒法授受之作法成就时,指防非止恶之功能,发现于受者身中者谓之戒体。此戒体旧译云无作,新译云无表。随顺此戒体而于身口意三业表现如法之所作,谓之戒行。论于戒之四科参照戒项。楞严经一曰:“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戒体三种】 (名数)定戒体之性通大小乘而有三种:一色法,受戒之时,身口二业有发显之表色。其表色依四大而生一种之色法,有防非止恶之功能,是名无表色,又名无作色,是为四大所生,故为色法,而摄于色蕴之中是有部宗之义也。二心法,受戒之时有发动思之心所,此心所之种子相绩而有防非止恶之功能,为戒体,是为依于受戒时之表色作用而起者,故附以色之名,然实为心法,大乘唯识论是也。三非色非心法,彼无形质,故非色,彼无缘虑,故非心,即为非色非心之别法,是小乘成实论所立也。已上三种之戒体,南山于四分律之当分,准于成实宗之所立,而立非色非心之戒体,自己之本意,依于大乘唯识之义而取心法之戒体。又天台,于止观取心法,戒疏取色法。但于小乘之有部大乘之唯识所异者,为性具之色,性具之心,而其意未见异于彼之二宗也。梵网戒疏上曰:“戒体者,不起而已,起即性无作假色。”

  【戒体箱】 (物名)三昧耶戒金刚界胎藏界之式文称为戒体,容其戒体之箱,称为戒体箱。

  【界外】 (术语)三界外之国土也。三界外有诸佛菩萨之净土,谓之界外,三界谓之界内。此界外之净土,天台差别为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之二土。宝窟中末曰:“三界外者名无漏。”

  【界外教】 (术语)对于断见思惑离三界,于界外净土受变易生死之法身菩萨教断无明而成佛之法门也。天台立四教,藏通之二教为界内教,别圆二教为界外教。玄义五上曰:“若随界外好乐,说后两教位。”同六下曰:“三藏不说界外,今以大乘意望之。”四教仪集注下曰:“此教明界外独菩萨法,教理智断,行位因果。别前二教,别后圆教。”又曰:“圆教菩萨以界外灭谛为初门。”

  【界外理教】 (术语)天台之圆教也。圆教之菩萨迷理轻,故不借事事之方便,直谈一切万法为中道实相之妙理,谓之界外理教。玄义三上曰:“圆教佛与菩萨,俱观界外十二因缘理。”又曰:“无作迷中轻,故从理得名。”

  【界外事教】 (术语)天台之别教也。别教之菩萨迷中道之理重,故分别无量之事法,以之为方便而使悟理,谓之为界外事教。见七帖见闻七。玄义三上曰:“别教佛与菩萨,俱知界外十二因缘事。”

  【戒膝】 (仪式)比丘受戒时之膝也。即右膝着地之坐法。见“右膝着地”条。行事钞上之三曰:“若堂内者,至门限内,举手呼言:某甲来!彼来已为捉衣钵,令至僧中,教礼僧足已,至戒师前,右膝着地合掌。”

  【界系】 (术语)此系属于欲界之法,彼系属于色界之法等。有于色心之诸法各定其界之系属者,谓之界系,判定其界系,谓之界系分别。俱舍论二曰:“十八界中,几欲界系?几色界系?几无色界系?(中略)系谓系属,即被缚义。”又三界之系缚。指业而言:凡夫以业为三界所系缚者。羯磨疏序曰:“夫圣人之利见也,妙以清澄界系亡我静倒,以为言焉。”济缘记一上曰:“界是苦道,系是业道。”

  【戒贤】 (人名)天竺摩竭陀国,那烂陀寺之住僧。护法菩萨之弟子,玄奘三藏之师。梵名尸罗跛陀罗,Śīlabhadra(西域记八作尸罗跛陀罗慈恩寺传十作尸罗跛陀),师为三摩咀吒国王族,婆罗门种也,少好学,有风操,游诸印度。求询明哲,至摩竭陀国,那烂陀僧伽蓝,遇护法菩萨,闻法信悟,而请出家,既极至理,名声远闻。见西城记八。那烂陀寺众僧,得玄奘法师使参正法藏,即戒贤法师也。众共尊重,不言其名,号为正法藏,正法藏悲泣,说三年前之灵梦,示豫知法师之来,行师弟之礼。见慈恩传三。

  【戒香】 (术语)戒德熏于四方,譬之以香。观无量寿经曰:“戒香熏修。”观佛经三曰:“常以戒香,为身璎珞。”戒香经曰:“世间所有诸华香,乃至沈檀龙麝香,如是等香。非遍闻,唯闻戒香遍一切。”

  【戒相】 (术语)戒之相状差别也。即五戒乃至二百五十戒。论戒有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之四者,是为戒之四科见“戒”条。

  【戒香经】 (经名)佛说戒香经,一卷,宋法贤译。与上经同本。

  【借香问讯】 (杂语)禅林之上香,有供住持之香者,即先向住持问讯,是为借香问讯,烧香了,复向住持问讯,此为谢香问讯。见象器笺十。

  【戒消灾经】 (经名)佛说戒消灾经,一卷,吴支谦译。说受三归戒之人鬼神畏避及五戒之功德。小乘律。

  【戒心】 (术语)同于戒本。戒律之心要也。又(书名)高僧传一(昙柯迦罗传)曰:“译出僧祇戒心,止备朝夕。”

  【戒学】 (术语)戒律之修学。三学之一。见“三学”条。

  【戒验】 (术语)证明受戒之公验也。即戒牒。受者乞戒验辞曰:“比丘某,今蒙慈济,秉受净戒,纳法在心。福河流注,伏乞现前传戒和上,幸垂示名,永为戒验。”见朝野群载十六。

  【戒因缘经】 (经名)鼻奈耶之异名,十卷,姚秦竺佛念译。小乘律。

  【戒印】 (术语)戒者为人所信,故譬于印。成实论十四曰:“入善人聚,以戒为印。”行事钞上一曰:“入善人聚,要佩戒印。”

  【戒珠】 (譬喻)戒律洁白,庄严人身,譬如珠玉。法华经曰:“精进修静戒,犹如护明珠。”唐代宗文曰:“戒珠在握,明镜入怀。”梵网经下曰:“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唐高僧传(智者传)曰:“禅师戒珠圆净,定水渊澄。”

  【戒珠寺】 (寺名)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北六里。本为王右军故宅。右军舍宅为寺,寺有题扇桥。尝在此题老姥所持之六角竹扇。人竞买之。见名胜志。

  【戒躅】 (术语)戒律之轨躅也。寄归传一曰:“初转法轮则由五人受化,次谈戒躅则千生伏首。”

  【芥子】 (譬喻)以芥子投针锋难中,譬佛出世之难也。涅槃经二曰:“芥子投针锋,佛出难于此。”又喻极小也。白居易僧问曰:“维摩经不可思议品中云:芥子纳须弥。须弥至大至高,芥子至微至小,岂可芥子之内入得须弥山乎?又(物名)芥子为性坚辛者,密教以之为降伏之相应物,于此加持真言,投于炉,以供降伏之用。真言修行钞五曰:“实贤僧正护摩师传抄云:取芥子投炉中,十方十度也。护摩略观抄云:(道范)芥子坚辛性,有降伏用。依添真言加持,作降魔结界也。投十方,破十方魔军也。又龙猛菩萨咒,白芥子打开铁塔扇。入法界塔中,受金刚萨埵灌顶。今行者芥子加持,又打开十方法界塔婆,请诸佛圣中证明听许之观可作之。”又(譬喻)以譬劫量。见“芥子劫”条。

  【芥子供】 (修法)修驮都法时于本尊供白芥子也。盖驮都法即如意宝珠之法,其宝珠边,诸魔必伺,故为辟除之,乃行此供也。若无白芥子,则用菜种。又,降伏者,用芥菜之子,其作法于小土器或铜器等,盛芥子,后供养时,于华傍置阏伽以前,取其芥子器,以字加持,以字供之,后置本处,不令他人见,若人多时,以时华器盛之而供为法。参照“白芥子”条。

  【芥子劫】 (术语)以芥子喻劫量曰芥子劫,以磐石喻劫量曰磐石劫。见“劫”条。

  【戒足】 (譬喻)戒者进趣佛道之要具,故以譬足。行事钞上曰:“经云:若欲生天等必须护戒足。”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戒以足譬,颇符发趣之义。”

  【矜哀】 (术语)矜者怜也。怜愍众生之意。

  【今案】 (杂语)自己之考。法华文句三上曰:“今案彼经释,无量义者从一法生。”

  【金呗】 (杂语)如言金口。呗为梵音之颂声。止观五下曰:“密覆金呗,莫令盗贝。”

  【金篦】 (物名)又作金錍,金箄。灌顶时阿阇梨加持受者之眼所用之道具。原为印度医生抉盲人眼膜所用之金筹。老杜诗曰:“金篦定刮眼,镜象未离诠。”涅槃经八云:“如目盲人为治目,故造诣良医,是时良医即以金篦决其眼膜。”参照“金筹”条。

  【金波罗】 (神名)金毗罗之异音。杂阿含经四十八曰:“佛住王舍城金婆罗山,金婆罗鬼神住处石室中。”

  【金波罗华】 (植物)金色之波罗华也。波罗华,梵语Utpala,优钵罗华之略,是莲华之一种。

  【金波罗蜜】 (菩萨)金刚波罗蜜之略。金刚界曼陀罗中之菩萨名。

  【金步】 (杂语)译曰顶。天竺之姓氏。续高僧传二曰:“金步此云顶也,谓如孔雀之顶,彼国以为贵姓。”梵Kambu。

  【金财比丘】 (人名)见“金钱比丘”条。

  【金藏】 (譬喻)真金之库藏也。以喻众生之佛性。见涅槃经七。

  【金藏经】 (经名)大部补注五曰:“金藏经者,昔宇文邕残酷释氏时,有论师,采集众经要义,流布于世,号为金藏。”义疏六帖中往往引之,今不传。

  【金藏云】 (杂名)世界之初成时,金色之云由光音天而起,遍布大空以降雨。因其色谓之金藏云。原人论自注颂曰:“光音金藏云,布及三千界,雨如车轴下。”佛祖统纪三十曰:“贤劫初成时,光音天,空中布金色云,注大洪雨,犹如车轴。”

  【金刹】 (杂名)塔之别名。又以金所造之刹竿,即塔上之九轮。刹者,梵语掣多罗,差多立罗,纥差怛罗等之讹略。本义为土田,国等,即佛刹,梵刹等是也。然西国之风,于高处立竿,其头置佛骨,其义同于土田,故指竿或塔名曰刹,今谓之金刹。但本名曰剌瑟胝。玄应音义一曰:“刹又作擦,音察,梵言差多罗,此译云土田。经中或言国或云土者,同其义也。或作刹土者,存二音也。即刹帝利,名守田主者亦是也。浮图,名刹者,讹也,应言剌瑟胝。剌音力割切,此译云竿,人以柱代之,名为刹柱,以安佛骨,义同土田,故名刹也。以彼西国,塔竿头安舍利故也。”慧苑音义上曰:“刹,具正云纥差怛多,此曰土田也。”法华经授记品曰:“起七宝塔,高表金刹。”金刹元来之意,指佛之国土。中顷尊寺塔比于佛国,因得此名,高标其刹,以九轮之名也。

  【金场】 (杂名)金刚场之略。即金刚座,如来正觉之处。秘藏宝钥上曰:“几邮到本床,如来明说此,十种入金场。”

  【金尘】 (杂语)黄金之麈片,能自由通行于体中者,为微之七倍,极微之四十九倍。

  【金翅】 (动物)鸟名。见“迦楼罗”条。

  【金翅鸟】 (动物)又曰妙翅鸟。梵语迦楼罗,蘗噜拏,羯路荼Garuḍa等。八部众之一。翅翮金色,故名金翅鸟。两翅广三百六万里,住于须弥山下层,常取龙为食。见“迦楼罗”条。

  【金翅鸟王】 (譬喻)金翅鸟中之最胜者。用以譬佛。旧华严经三十六曰:“佛子譬如金翅鸟王,飞行虚空,以清净眼观察大海龙王宫殿。奋勇猛力,以左右力搏开海水,悉令两辟,知龙男女有命尽者而撮取之。如来应供养,应等正觉,金翅鸟王亦复如是。安住无碍虚空之中,以清净眼观察法界诸宫殿中一切众生。若有善根已成熟者,奋勇猛大力止观两翅搏开生死大爱海水,随其所应出生死海,除灭一切妄想颠倒,安立如来无碍之行。”智度论二十七曰:“譬如金翅鸟王普观诸龙命应尽者,以翅搏海令水两辟,取而食之。佛亦如是,以佛眼观十方世界五道众生,(中略)除三障碍而为说法。”见“迦楼罗”条。

  【金翅王】 (异类)金翅鸟王之略。

  【金筹】 (物名)与金篦,金錍,金箄同。金所作之箸。以决开眼膜者。大日经二曰:“次应执金篦在于彼前住,慰喻令欢喜说如是伽陀。佛子!佛为汝决除无智膜,犹如世医王善开于金筹。”同疏九曰:“西方治眼法,以金为箸,两头圆滑中细,犹如杵形,可长四五寸许。用时以两头涂药,各用一头内一眼中涂之,涅槃金荜亦此类也。”涅槃经八曰:“良医即以金錍决其眼膜。”玄应音义二曰:“錍宾弥切,金中精钢为錍,决其眼膜也。经文多作椑,假借耳。”考字书:[竺-二+此],集韵骈迷切,取鰕竹器。又集韵:频脂切。又集韵:或作篦,亦作箄。

  【金大王】 (神名)二十八部众之一。为千手观音之眷属,拥护行者之善神也。但千手千眼观世音陀罗尼经所出之二十八部众中。缺此神之名。出于佛像图汇第四。

  【金地】 (杂名)又名金田。佛寺之别称。取须达长者布金买祇园之故事也。释氏要览上曰:“金地或云金田,即舍卫国给孤长者侧,布黄金买祇太子园,建精舍请之居之。”

  【金地国】 (地名)原名Svarṇabhūmi,西洋纪元前三世纪,阿育王于华子城,行第三结集后,派遣传道师于各地时,郁多罗Uttara,须那迦Sonaka,二人传佛教之地,有名之国也。大部补注四曰:“贤愚经说,舍卫国南有国,名为金地。”

  【金地国夫人殉死】 (传说)智度论十一曰:“舍利弗,才明见贵。目犍连,豪爽取重。此二人者,才智相比,德行互同。(中略)后俱厌世,出家学道作梵志弟子,精求道门,久而无征。以问师(师名删阇耶),自我求道,弥历年岁,不知为道果无耶?我非其人耶?(中略)他日其师寝疾,舍利弗在头边立,大目连在足边立。喘喘然其命将终,乃愍尔而笑。二人同心俱问笑意,师答之言:世俗无眼,为恩爱所侵,我见金地国王死,其大夫人自投火[廿/积]求同一处,而此二人行报各异,生处殊绝。是时二人笔受师意,欲以验其虚实。后有金地商人,远来摩伽陀国。二人以疏验之,果如师语。乃怃然叹曰:我等非其人耶?为是师隐我耶?”

  【金牒】 (譬喻)经文之尊譬如金玉也。唯识述记一本曰:“宝偈南赞,金牒东流。”

  【金顶业】 (术语)金刚顶业之略。

  【斤斗】 (杂语)又作筋斗,巾斗。唐之俗语。为倒翻身也。斤是其本字,余皆为假用。祖庭事苑七曰:“斤斫木具也,头重而柄轻,用之则斗转,为此技者似之。”斗者柄也。

  【金佛】 (图像)以金属造之佛像也。

  【金缚法】 (修法)亦云不动明王之金缚法。不动明王威力,如缚以金锁,令人身体不能动之法。底哩三昧耶不动尊威怒王使者念诵法曰:“又法欲禁他军阵众令不动者,于自旌上画不动尊,四面四臂,身作黄色。上下出牙,作大忿怒瞋怖畏状,遍身火光作天兵势。行者以旌示彼军众,复想圣者以羂索缚彼兵众,即军众尽不能动。”

  【金刚】 (术语)Vajra,梵语缚曰罗(曰或作日通用),一作跋折罗。译言金刚。金中之精者。世所言之金刚石是也。抱扑子曰:“扶南出金刚,生水底石上,如钟乳状,体似紫石英,可以刻玉。虽铁锥击之,亦不能伤。唯羚羊角扣之,则涣然冰泮。”西使记曰:“金刚钻出印毒。”按,印毒即印度也。梵网经古迹上曰:“金中精牢名曰金刚。”三藏法数五曰:“金刚者,金中最刚,故云金刚。”大藏法数四十一曰:“梵语跋折罗,华言金刚。此宝出于金中,色如紫英。百炼不销,至坚至利,可以切玉,世所希有,故名为宝。”南本涅槃经二十二曰:“如金刚宝置之日中,色则不定,金刚三昧亦复如是。”据此则知金刚为透明体。智度论五十九,说摩尼宝珠为帝释所执金刚之碎片曰:“有人言:是帝释所执金刚用与阿修罗斗时,碎落阎浮提。”可以证其为宝石矣。梵语杂名曰:“金刚,梵语缚曰罗。”又(物名)以金刚所造之杵,名为金刚。大日经一曰:“一切持金刚者,皆悉集会。”即金刚杵之略名也。大日疏一曰:“梵云伐折罗陀罗,伐折罗即是金刚杵,陀罗是执持义,故曰译云执金刚,今谓持金刚。”又(天名)。持金刚杵之力士,谓之金刚。执金刚之略名。行宗记二上曰:“金刚者,即侍从力士,手持金刚杵,因以为名。”

  【金刚爱菩萨】 (菩萨)Vajrarāga,位于金刚界曼陀罗第一成身会中,东方月轮五尊中阿閦如来左方之菩萨也。司大悲爱染。秘藏记末曰:“左金刚爱菩萨,肉色,持箭。”圣位经曰:“毗卢遮那佛,于内心证得爱大悲箭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刚爱菩萨形,住阿閦如来左边月轮。”出生义曰:“于一切如来菩提无染净体而生金刚爱。”大教王经曰:“金刚萨埵三摩地极坚牢故,聚为一体生摩罗大菩萨身。住世尊毗卢遮那佛心说此嗢陀喃,奇哉自性净,随染欲自然,离欲清净故,以染而调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经名)金刚经之具名。见“金刚经”条。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 (书名)有二部:一为二卷,无着菩萨造,隋达磨崛多译。一为三卷,天亲菩萨造,元魏菩提流支译。皆为解释本经之弥勒菩萨偈颂者。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着不坏假名论】 (书名)二卷,功德施菩萨造,唐地婆诃罗译。直释经文。论名者取本经所诠之义理也。

  【金刚般若经】 (经名)具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名金刚经,金刚般若经。见“金刚经”条。

  【金刚般若论】 (书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之略名。

  【金刚宝】 (物名)即金刚石。见“金刚”条。又(菩萨)见“金刚宝菩萨”条。

  【金刚宝藏】 (譬喻)金刚宝之藏也。大涅槃及众生心地之净菩提心,皆譬以金刚坚固之宝藏。见大般涅槃经后分上,大日经疏一二等。

  【金刚宝戒】 (术语)梵网经所说之大乘戒也。又云一心金刚宝戒。

  【金刚宝菩萨】 (菩萨)Vajraratna,金刚界十六菩萨之一。南方宝生如来四亲近之上首。是与虚空藏菩萨异名同体也。标摄持功德财宝,以如意珠为三摩耶形。其忿怒身为军荼梨夜叉,即宝生如来之教令轮身也。秘藏记末曰:“肉色,左手与愿,右手承宝。”略出经曰:“由结金刚宝契故,诸天人师为其灌顶。”金刚界曼陀罗钞一曰:“此尊是宝生尊第一胁士,虚空藏尊也。从一尊生五大虚空藏故,纳万宝。”新译仁王经下曰:“南方金刚宝菩萨,摩诃萨,手持金刚摩尼。”仁王经仪轨上曰:“言金刚宝者,如彼经云虚空藏菩萨也。依前法轮现胜妙身,修施等行,三轮清净。手持金刚摩尼者,梵云摩尼,此翻为宝。体净坚密犹如金刚,即是金刚如来意宝也。随诸有情所求皆得,依教令轮现作威怒甘露军荼梨金刚,示现八臂。”

  【金刚波罗蜜】 (菩萨)金刚界四波罗蜜之一。金刚波罗蜜菩萨略称。

  【金刚波罗蜜多菩萨】 (菩萨)Vajra-Pāramitā,金刚界三十七尊中大日如来四亲近菩萨之上首。是与转法轮菩萨异名同体。金刚者,金刚之宝轮,波罗蜜译曰到彼岸。手持金刚轮,转不退之法轮,以标令众生到彼岸也。此菩萨之忿怒身为不动明王,即大日如来之教令轮身也。秘藏记末曰:“黑青色,左手莲华上有箧,右手阿閦如来印。”圣位经曰:“毗卢遮那佛,于内心证得五峰金刚菩提心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刚波罗蜜形,住毗卢遮那如来前月轮。”略出经四曰:“由结阿閦佛触地契故,得心不动。”新译仁王经下曰:“中方金刚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手持金刚轮。”同仪轨上曰:“言金刚波罗蜜多者,此云到彼岸也,如彼经云转法轮菩萨也。(中略)手持金刚轮者,毗卢遮那始成正觉,请转法轮以表示也。(中略)依教令轮现作威光不动金刚,摧伏一切鬼魅惑乱。”

  【金刚波罗蜜菩萨】 (菩萨)金刚波罗蜜多菩萨之略名。

  【金刚部】 (术语)胎藏界三部之一。又金刚五部之一。持金刚杵标帜如来智德之诸尊也。胎藏界曼陀罗十三大院中,位于中台大日左方之金刚手院,除盖障院之诸尊是也。大日经疏五曰:“右方是如来大悲三昧,能滋荣万善,故名莲华部。左方是如来大慧力用,能摧破三障,故名金刚部也。”苏悉地经一曰:“诸佛形像即是佛部,诸菩萨形即莲华部,诸世天像为金刚部。”

  【金刚不坏】 (术语)谓如金刚之坚固不坏灭也。金刚不坏之身。金刚不坏胜地等是。

  【金刚不坏身】 (术语)佛身也。涅槃经三曰:“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心地观经上曰:“不如代父母及众生修菩萨行,当得金刚不坏之身,还来三界救度父母。”宝积经五十二曰:“如来身者,即是金刚之身,不坏之身,坚固之身。”理趣释曰:“常以大慈甲胄而自庄严,获得如金刚不坏法身。”

  【金刚部母】 (术语)三部五部各有生部主之部母,金刚部以忙莽鸡Māmāki为部母。大日经疏五曰:“于金刚部主之右,置忙莽鸡,所谓金刚部母。”诸部要目曰:“莲华部白衣观自在,以为部母。金刚部忙莽鸡菩萨,以为部母。”

  【金刚部三昧耶】 (印相)十八契印之一。见“十八道”条。

  【金刚部主】 (术语)三部五部各有部主。金刚部以阿閦如来或金刚萨埵为部主。诸部要目曰:“金刚部阿閦佛以为部主。”摄大仪轨二曰:“观音莲华部上首,金刚手菩萨金刚部上首。”

  【金刚藏】 (术语)处胎经所说八藏之一。结集等觉菩萨于金刚心位断极微细无明以证佛果之法门者。三藏法数三十一曰:“金刚藏者,谓佛所说等觉菩萨修因感果法,以其破惑之智最为坚利,能断极后微细无明之惑,故名等觉菩萨,为金刚心是也。”又(菩萨)见“金刚藏菩萨”条。

  【金刚藏法】 (修法)明金刚藏王菩萨之修法者。陀罗尼集经七所说。指金刚藏大威神力三昧法印咒品。

  【金刚藏菩萨】 (菩萨)Vajragarbha,金刚界贤劫十六尊中之一。华严经说金刚藏菩萨十地品。此菩萨明王,现忿怒身,或持金刚杵以伏恶魔,谓之金刚藏王。见“金刚藏”条。

  【金刚藏王】 (菩萨)金刚藏者,是执金刚之总名,与金刚萨埵异名同体,金刚藏王即金刚萨埵之变化身也。又释迦为金刚萨埵之变化身(金刚萨埵部释之),故释迦与金刚藏王,其能变之体,可谓同一。陀罗尼集经七,金刚藏威力三昧法印咒品说金刚王之本体曰:“尔时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金刚藏。在大众中即从座起,五体投地,顶礼佛足,白佛言:世尊!我有眷属十四部众,一一眷属各有无量徒众相随现在会中,为我驱使。从昔已来,曾持咒法,深奥明了,严秘清净。是故而共执成我法,称我名为摩诃跋折罗波尼罗阇。”(译曰大执金刚王)。次示画像曰:“一切金刚藏菩萨像,通身黄色。而以左脚偏加,斜垂右脚,似欲下座而起形。在于百宝莲华座上,如令斜身而面向右视而坐。头戴七宝庄严华冠,身有重光。其像背倚宝绣枕上,其像左手屈臂覆左[月*坒]上,右手屈臂在右膝上。以手大指头指相捻,而屈中指及无名指在于掌中,小指直坚。”楞严经七曰:“阿难当知,是咒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种族,一一皆有诸金刚众而为眷属昼夜随侍。”胎藏界虚空藏院二十八尊中有一百八臂金刚藏王。以表对治一百八之烦恼。

  【金刚刹】 (术语)寺之异名。亦云金刚净刹。金刚譬寺处之功德,刹者梵语Ksetra,译曰土。僧史略上曰:“案灵裕法师寺诰,凡有十名寺。(中略)七曰金刚刹(刹土坚固道人所居)。”

  【金刚场经】 (经名)金刚场陀罗尼经之略名。

  【金刚场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隋阇那崛多译。说一切善恶之法尽是陀罗尼。

  【金刚场庄严般若波罗蜜多教中一分】 (经名)佛说金刚场庄严般若波罗蜜多教中一分,一卷,宋施护译。大日如来,安住一切如来自性中,说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等之诸法句。

  【金刚乘】 (术语)真言教之异名。教法坚利如金刚也。瑜祇经曰:“以金刚自性,光明遍照,清净不坏,种种业用,方便加持,救度有情,演金刚乘,唯一金刚断烦恼。”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曰:“演说如来三密门,金刚一乘甚深教。”梵名Vajra-yāna,但于印度特指佛教中阴阳和合派之教义,然于根本决不然也。

  【金刚丑女】 (人名)佛在世时,波斯匿王夫人摩利生一女,安波阇罗Vajra,此云金刚。极丑恶,肌体粗涩,犹如驼皮,头发粗强,如马尾。至嫁期,王求豪姓贫士嫁之,举女婿为大臣。女夫常使其妻闭居深宫,自开闭其户,使出入人不见妻面貌。丑女深悔责自罪,向佛至诚忏悔。佛忽现前光照其身,化丑女为殊颜,容色微妙如天色。见贤愚经二(波斯匿王女金刚缘品),经律异相三十四。

  【金刚杵】 (物名)梵语伐折罗Vajra,原为印度之兵器。密宗假之,以标坚利之智,断烦恼,伏恶魔。其两头单独者,谓之独股,分三枝者,谓之三股,分五枝者,谓之五股,分九枝者,谓之九股。以金石或木材作之,有大中小之三品。大日经疏一曰:“伐折罗即是金刚杵。”又曰:“伐折罗如来金刚智印。”又曰:“譬如帝释手持金刚破修罗军,今此诸执金刚亦复如是。各从一门持大空之战具,能破众生无相之烦恼。故以相况也。”仁王经念诵仪轨上曰:“手持金刚杵者,表起正智犹如金刚。”诸部要目曰:“杵,金,银,铜,铁,石,水精,佉陀罗木等,无量种各不同。杵,五股三股一股。长十六指为上,十二指为中,八指以为下,乃至一指节为下。此经中说:不持金刚杵念诵,无由得成就。金刚杵者,菩提心义。能坏断常二边,契中道。中有十六菩萨位,亦表十六空为中道。两边各有五股五佛五智义。亦表十波罗蜜,能摧十种烦恼,成十种真如,便证十地。”

  【金刚床】 (杂名)与金刚坐同。增一阿含经十四曰:“今于此树下,坐于金刚床,以获一切智。”

  【金刚摧碎陀罗尼】 (经名)一卷,宋慈贤译。惟为咒语。

  【金刚摧天】 (天名)Vajravikirna,金刚界外金刚部二十天之一。故以伞盖为三摩耶形。见金刚界曼陀罗大钞二。

  【金刚灯菩萨】 (菩萨)Vajrāloka,金刚界外四供养菩萨之一。为女天之菩萨形。以灯明奉中台之尊者。秘藏记末曰:“白色,持烧炉。”圣位经曰:“毗卢遮那佛,于内心证得金明云海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刚灯明侍女菩萨形,住西北角金刚宝楼阁。”

  【金刚顶】 (术语)金刚界诸经诸会之通名。金刚界之法,有十万偈十八会,总名金刚顶。金刚有坚固利用二义,以喻实相不思议之理体坚固常住,如来之智用锐利,摧破惑障,顶者最上尊胜之义,此法于诸大乘中最胜无上,犹如人身之顶也。金刚顶经慈觉疏一曰:“言金刚顶者,是十八会都名也。”又曰:“言金刚者,是坚固利用二义,即喻名也。坚固以喻实相不思议秘密理常存不坏也。利用以喻如来智用,摧破惑障,显证极理。”又曰:“顶者,是最胜义,尊上义。谓此金刚教,于诸大乘法中最胜无过上故,以顶名之。”

  【金刚顶超胜三界经说文殊师利菩萨秘密心真言】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五字文殊之法。

  【金刚顶发菩提心论】 (书名)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之略名。

  【金刚顶护摩仪轨】 (经名)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之略名。

  【金刚顶降三世大仪轨法王教中观自在菩萨心真言一切如来莲华大曼荼罗品】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由梵本之金刚顶经抄译第二大品降三世观音之曼荼罗者。

  【金刚顶经】 (经名)真言教三部经之一。是为梵本十万偈十八会之总名,故通于现行流布金刚界之诸经,然特以三本为主:一为不空所译三卷之教王经,具名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十八会之第一会四品中译其第一品者。二为施护所译三十卷之教王经,具名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教王经。尽译第一会之四品者。三为金刚智所译四卷之略出经,具名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已上三本皆称金刚顶经,但寻常所指之金刚顶经为第一本。

  【金刚顶经多罗菩萨念诵法】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多罗观音之修法。

  【金刚顶经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西方阿弥陀之修法。与金刚智译之金刚顶经瑜伽观自在王如来修行经一卷同本。

  【金刚顶经曼殊室利菩萨五字心陀罗尼品】 (经名)一卷,唐金刚智译。说五字文殊之修法。

  【金刚顶经毗卢沙那一百八尊法身契印】 (经名)一卷,唐善无畏译。说金刚界一百八尊之密印。

  【金刚顶经释字母品】 (经名)瑜伽金刚顶经释字母品之略名。

  【金刚顶经一字顶轮王瑜伽一切时处念诵成佛仪轨】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一字顶轮王之修法者。

  【金刚顶经仪轨】 (经名)指不空所译二卷之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而言,若言金刚界仪轨则为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

  【金刚顶经义诀】 (书名)一卷,唐智藏撰。智藏为不空三藏之讳。

  【金刚顶经瑜伽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 (经名)一卷,唐金刚智译。与不空译之金刚顶经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同本。

  【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法】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异名五字咒法。说五字文殊之修法。

  【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 (经名)一卷,唐金刚智译。说礼佛,五悔,修供,观心等之法。

  【金刚顶理趣经】 (经名)金刚顶瑜伽理趣般若经之略名。一卷。金刚智译。

  【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是为金刚顶经之仪轨,称为金刚界之仪轨。此经与不空所译二卷之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异名同本。惟字句稍异。

  【金刚顶略出念诵经】 (经名)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之略名。

  【金刚顶胜初瑜伽经中略出大乐金刚萨埵念诵仪轨】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念诵金刚萨埵之法。大乐金刚为金刚萨埵之异名。

  【金刚顶胜初瑜伽普贤菩萨念诵法经】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念诵普贤菩萨之法。

  【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 (经名)有同名异译二经:一、三卷,为金刚界大曼荼罗广大仪品之一品(此中分一二三),是正说金刚界曼荼罗之本经也。通常所说之金刚顶经,即指本经。一、二卷四品,设修习供养之方规。此乃仪轨也。皆为唐不空译。然金刚顶之全本,有十万偈十八会。其第一会名一切如来真实摄教王,有四大品:一名金刚界,二名降三世,三名遍调伏,四名一切义成就。此中不空所译三卷之金刚顶经,止初之一品,后赵宋施护,全译四大品,称曰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有三十卷。

  【金刚顶义诀】 (书名)一卷,说金刚智三藏六卷略出经之要注,智藏笔之。见日本续藏经。

  【金刚顶瑜伽】 (术语)金刚顶与瑜伽也。金刚顶指教王经等金刚界之经,瑜伽指大日经等胎藏界之经。菩提心论初心钞上曰:“金刚顶金刚顶宗通名,谓教王经等也。此经题金刚顶故,瑜伽大日经宗通名也,谓大日经等也。此经疏中指大日经云瑜伽宗故。”又金刚顶即瑜伽也。金刚顶经中明瑜伽法,故曰金刚顶瑜伽。非别部也。不空所译三卷之教王经,末题曰金刚顶瑜伽经。

  【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五类护摩之仪轨不同:一息灾,二增益,三降伏,四钩召,五敬爱。有二本:一明藏所载,师子国沙门释智藏译(智藏为不空原名)。一日本空海等请回本国者,不空译。载于明藏者,文有烂脱,无八天形像,又彼此之文互有详略。今藏经两收之。

  【金刚顶瑜伽降三世成就极深法门】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摧三世害毒之降三世明王深法。

  【金刚顶瑜伽金刚萨埵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轨】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五秘密之法。

  【金刚顶瑜伽经】 (经名)或单名金刚顶经。梵本十万偈十八会之总名。

  【金刚顶瑜伽经十八会指归】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梵本十万偈十八会之大要。常称曰十八会指归。

  【金刚顶瑜伽经文殊师利菩萨仪轨供养法】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念诵文殊菩萨之法。

  【金刚顶瑜伽理趣般若经】 (经名)一卷,唐金刚智译。不空译之理趣经外,异译之理趣经也。

  【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金刚界三十七尊之心要。

  【金刚顶瑜伽念珠经】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佛敕金刚萨埵令说珠数之功德也。

  【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千手观音之念诵法。

  【金刚顶瑜伽青颈大悲王观自在念诵仪轨】 (经名)一卷,唐金刚智译。说青颈观音之修法。

  【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出生义】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金刚界根本成身会三十七尊,由大日如来出生之次第。单名出生义。

  【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礼】 (经名)金刚顶经金刚界大道场毗卢遮那如来自受用身内证眷属法身异名佛最上乘秘密三摩地礼忏文之异名。

  【金刚顶瑜伽他化自在天理趣会普贤修行念诵仪轨】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普贤菩萨之念诵法。

  【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 (书名)一卷,龙树菩萨作。唐不空译。常略曰菩提心论。乃真言宗十卷书之一。

  【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 (经名)四卷,唐金刚智译。说金刚界九会曼陀罗中,成身会,羯磨会,三昧耶会,供养会之四会。常略名略出经。

  【金刚顶宗】 (术语)密教二宗之一。以金刚顶经所说金刚界之法为所依。见“金胎”条。

  【金刚定】 (术语)又曰金刚喻定,金刚三昧。菩萨于最后位断最极微细烦恼之禅定名也。其智用坚利,譬如金刚。新译仁王经中曰:“动相灭时名金刚定。”同青龙疏三曰:“金刚定者,谓诸菩萨至此位中。所依胜定,犹如金刚,悉能断微细障。”

  【金刚二义】 (名数)探玄记三曰:“金刚亦二义:一是坚义,二利义。”

  【金刚法界宫】 (术语)胎藏界大日如来依住之宫殿也。大日经一曰:“薄伽梵,住如来加持广大金刚法界宫。”依深秘释则金刚为如来之实相智,法界为实相之智体,大日法身住于实相之智体,谓之宫。若依浅略释,则指色界之顶,摩醯首罗天之自在天宫。大日经疏一曰:“金刚喻实相智,(中略)法界者,广大金刚智体也。(中略)心王所都,故曰宫也。此宫是古佛成菩提处,所谓摩醯首罗天宫。”

  【金刚法菩萨】 (菩萨)Vajradharma,金刚界十六菩萨之一。西方无量寿如来四亲近之上首。手持莲华。标清净之妙法。秘藏记末曰:“肉色,持一莲华”。略出经曰:“由结金刚华契故,能见金刚法。”圣位经曰:“毗卢遮那佛,于内心证得金刚法清净无染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刚法菩萨形,住观自在如来前月轮。”

  【金刚幡】 (物名)于竿头置龙头,由龙头垂旗者。

  【金刚饭食天】 (天名)又作金刚食,金刚食天。在金刚界外金刚部南方之中央。随其所持物而称为华鬘毗那耶迦,又云严鬘大将。四方毗那耶迦南方守护之尊也。白肉色,象头人身,左拳腰,右持华鬘,坐荷叶。

  【金刚峰楼阁一切瑜伽瑜祇经】 (经名)瑜祇经之具名。一卷,唐金刚智译。如胎藏界之苏悉地经。此经说金刚界之苏悉地法。

  【金刚峰日】 (术语)依七曜与二十八宿配合而生之吉日名。例如月与尾宿合之时,恰如当于日曜日,是名金刚峰日。此日宜修一切降伏法。宿曜经下曰:“太阳直日(日曜日也),月与尾合。太阴直日(月曜日也),月与心合。火曜直日,月与壁合。水曜直日,月与昴合。木曜直日,月与井合。金曜直日,月与张合。土曜直日,月与亢合。已上名金刚峰日。宜作一切降伏。诵日天子咒。及作护摩。并诸猛利事。”

  【金刚佛子】 (术语)密教受灌顶者之称。灌顶者必受某金刚之金刚名也。二教论曰:“才见曼荼罗则种金刚界种子,具受灌顶受职金刚名号。”

  【金刚歌菩萨】 (菩萨)Vajragīti,金刚界三十七尊中,内四供养菩萨之第三。是为中央大日如来供养西方弥陀如来心中流出之歌咏三摩地女菩萨也。略出经曰:“由结金刚歌咏契故,得清净妙音。”圣位经曰:“毗卢遮那佛,于内心证得金刚歌咏净妙法音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刚歌咏天形菩萨,住毗卢遮那如来西北隅月轮。”

  【金刚钩法】 (术语)陀罗尼集经八有金刚央俱施法,明金刚钩之修法者。央俱施,译曰钩。

  【金刚钩女菩萨】 (菩萨)胎藏界金刚手院三十三尊之一。为女形之菩萨,以三[月*古]钩标钩召之德。密号召集金刚。秘藏记末曰:“白肉色,左手取四[月*古]杵。”

  【金刚钩菩萨】 (菩萨)Valrāṅkuśa,金刚界三十七尊中四摄菩萨之一。住于东方。标以钩,钩召一切众生。钩,梵语央俱施。秘藏记末曰:“金刚钩菩萨,黑色,左手拳,右手取钩。”略出经曰:“由结金刚钩契故,能为钩召。”见“钩菩萨”条。

  【金刚观】 (术语)观法成就坚利如金刚也。止观五上曰:“此金刚观,割烦恼阵。此牢强足,越生死野。”

  【金刚光菩萨】 (菩萨)Vajrateja,住于金刚界三十七尊中南方月轮五尊中宝生如来右方前之菩萨名。司宝生如来威光之德。秘藏记末曰:“金刚光菩萨,肉色,左手拳,右手持光日形。”圣位经曰:“毗卢遮那如来于内心证得金刚威光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刚威光菩萨形,住宝生如来右边月轮。”出生义曰:“由一切如来大威耀义而生金刚日。”

  【金刚光焰止风雨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唐菩提流志译。佛在摩伽陀国逢暴风雨,说制伏为风雨害之恶龙之坛法神咒,终则大身蘗噜荼王自座起,复说降伏恶龙之神咒。名曰金刚觜光焰睒电真言,蘗噜荼为金翅鸟,故名金刚觜。

  【金刚合掌】 (印相)十二合掌之第七。又云归命合掌。梵语钵啰拏摩合掌。大日经疏十三曰:“令十指头相叉,皆以右手指加于左手指上,如金刚合掌也。此云归命合掌,梵音名钵啰拏摩合掌。”经云合掌叉手。梵Praṇāma。

  【金刚护菩萨】 (菩萨)Vajrarakṣa,金刚界三十七尊中,北方不空成就如来四亲近菩萨之一。如甲胄之护身,司以大慈之铠,持身之德。秘藏记末曰:“青色,二手各舒头指,自余指屈,扬当腋侧。”略出经曰:“由结金刚护契故,得为金刚坚固性。”圣位经曰:“毗卢遮那佛,于内心证得金刚护大慈庄严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刚护菩萨形,住不空成就如来右边月轮。”出生义曰:“自一切如来大慈铠胄门而生金刚护。”

  【金刚华菩萨】 (菩萨)Vajrapuspa,住金刚界三十七尊中,外四供养第二之菩萨名。为女形,奉花于大日本尊者。秘藏记末曰:“金刚华菩萨,浅黄色,持鲜华。”圣位经曰:“毗卢遮那佛,于内心证得金刚觉华云海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觉觉侍女菩萨形,住西南角金刚宝楼阁。”

  【金刚幻】 (术语)又曰不思议幻。如十生缘句中之幻,谓密教所明之如幻法门也。大日经疏一曰:“譬如幻师,以咒术力加持药草,能示现种种未曾有事。五情所对,悦可众心,若舍加持,然后隐没。如来金刚之幻,亦复如是。”

  【金刚慧】 (术语)达实相之理而破诸相之智也。维摩经不二品曰:“达罪性则与福无异,以金刚慧决了此相。”同注“肇曰:金刚慧实相慧也。什曰:金刚置地下至地际然后乃止。实相慧要尽法性,然后乃止也。”同慧远疏曰:“破相之智,名金刚慧。”

  【金刚髻珠菩萨修行分经】 (经名)具名大乘金刚髻珠菩萨修行分经,一卷,唐菩提流志译。佛为普思义菩萨说金刚髻珠王化生悉陀太子修行金刚如来心品三摩地,及说外道苦行之恶报,并不师受三摩耶法,自作法咒之恶果。

  【金刚将菩萨】 (菩萨)Vajra-sena,居胎藏界苏悉地院中金刚军荼利菩萨之右。密号首领金刚。形像肉色,两手相并,无名小指相叉,大头中三指,开向下当心,坐于赤莲华。见秘藏记等。

  【金刚结】 (杂名)线结状名。苏悉地供养法下曰:“其茅环者,称无名指量,以茅三缠作金刚结。”大日经疏五曰:“其金刚结法者,不可缕说,当从阿阇梨而面受之。”

  【金刚结跏】 (术语)半跏坐也。守护国经二曰:“常以自作金刚结跏,谓以右脚压左[月*坒]上,端身正坐。”

  【金刚界】 (术语)Vajradhātu,开示大日如来智德之部门也。如来内证之智德其体坚固,有摧破一切烦恼之胜用,故譬以金刚。大日经疏十二曰:“金刚喻如来秘密慧也。金刚无有法能破坏之者,而破坏万物,此智慧亦尔。”秘藏记本曰:“金刚界金刚者,佛内证智也。”同末曰:“金刚不坏义,智也。”

  【金刚界成身会曼荼罗】 (术语)谓金刚界九会曼陀罗中第一成身会之曼陀罗也。见九会曼荼罗条。

  【金刚界大曼陀罗】 (术语)金刚界所立之曼陀罗有九会,是曰金刚界大曼陀罗。见九会曼荼罗条。

  【金刚界大日如来】 (佛名)金刚界曼荼罗五大月轮中央轮五尊之中尊也。为于色界顶摩醯首罗宫(即大自在宫与胎藏大日依处同),不坏金刚光明心殿中,五相圆满,始成正觉之相,显修生智德之智法身也,其相似菩萨,作天人之状,头垂发,戴五智之宝冠,手结智拳印,其色清白。以字为种子,以五钴为三昧耶形,密号谓之遍照金刚。圣位经曰:“尔时金刚界毗卢遮那佛在色界顶阿迦尼吒天宫,初受用身成等正觉证得一切如来平等。”略出经三曰:“由结大智拳印契故能入佛智。(中略)结跏趺坐有大威德,色如白鹅,形如净月,一切相好悉皆圆满显具,宝冠垂发以缯彩轻妙天衣绕腰被绁而为上服。”秘藏记上曰:“鍐字者,智法身种子。”瑜祇经疏曰:“以字为大日种子。”瑜祇经曰:“薄伽梵遍照如来。”秘藏记钞三曰:“金刚界者以五[月*古]为体,五[月*古]表五智,即大日三昧耶形也。”

  【金刚界九会曼荼罗】 (术语)金刚界之现图曼荼罗,安布九会,称为九会曼荼罗。

  【金刚界曼荼罗】 (术语)依金刚界密教本经金刚顶经之所说,则有六种十种等之曼荼罗。现图曼荼罗中辏合九种,称曰九会曼荼罗,见九会曼荼罗条。

  【金刚界五部】 (名数)金刚界为始觉上转之法门,转在迷之九识,成五种之果智,故分类为五部。今为便于解释,列之如次:一莲华部,众生心中有本有净菩提心清净之理,在六道生死之泥中不染不垢,犹如莲华之由泥中出生,不染不垢,故名莲华部。二金刚部,众生自心之理所,又有本有之智。在生死之泥中经无数劫,不朽不坏,能破烦恼,如金刚之久埋没泥中,不朽不坏,故名金刚部。三佛部,此理智在凡位未显,入果位则理智显现,觉道圆满,故名佛部。四宝部,佛之万德圆满中,福德无边,故名宝部。五羯磨部,羯磨译曰作业,佛为众生而垂悲愍,成办一切之事业,名羯磨部(秘藏记本)。此中前二者,为在缠之因德,第三者为理智具足出缠之果位。是即胎藏界之三部也(其次第为佛莲金)。后二者,于佛部中别开之。佛为二利圆满之称,其自证之边云宝部,其化他之边云羯磨部。如是于佛部中开二部,原为胎藏界曼荼罗之意,胎藏界曼荼罗,上中下中之通者,总曰佛部,此中下方有虚空藏院,是宝部也。上方有释迦院,是羯磨部也。由此论之,胎金之三五,仅开合之异耳(秘藏记私钞三)。今配之于五方五智五佛则如图。

  【金刚界现图曼陀罗】 (术语)是金刚界之现图曼荼罗也。东方为正面,第一会置中央,自东面右旋而置八会,合为九会。见“九会曼陀罗”条。

  【金刚界血脉】 (杂名)谓金刚界法师资相承之血脉也。据日本密家之说,其所传不一准。华严寺海云阿阇梨之所传者,其次第为大日,金刚萨埵,龙猛,龙智,金刚智,不空,惠果,义操,海云。慈恩寺造玄阿阇梨之所传者,其次第为大日,普贤金刚萨埵,曼殊室利,龙猛,龙智,金刚智,不空,惠果,义操,法全。传教大师之内证佛法血脉谱,其次第为毗卢遮那,金刚萨埵,龙猛,龙智,金刚智,不空,顺晓,最澄。但论金胎两部血脉之不同者,主为台密之说。东密以大日,金刚萨埵,龙猛,龙智,金刚智,不空,惠果,空海,为两部一具之血脉,不别立金刚界血脉。

  【金刚界仪轨】 (经名)指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而言。

  【金刚经】 (经名)梵名Vajra-Prajñapāramitā-Sñtra,一卷,般若部,姚秦鸠摩罗什译。又称金刚般若经,或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佛在舍卫国,为须菩提等,初说境空,次示慧空,后明菩萨空者,盖此经以空慧为体,说一切法无我之理为诠也。此经不如大般若经之浩瀚,又不如般若心经之太简,而能说般若之空慧,无有余蕴,故古来传持,弘通甚盛。然自如是我闻至果报亦不可思议之前半,与尔时须菩提白佛言至卷末之后半,语句文意,殆似相同,以此僧肇解之,谓前半说众生空,后半说法空。吉藏驳其说,而以此为重言。谓前半为前会众,后半为后会众,又前半为利根,后半为钝根,又前半尽缘,后半尽观也。凡有六译,今皆存。第一译为姚秦鸠摩罗什所出,即今经是也。第二译为元魏菩提流支所出。第三译为陈真谛所出。第四译名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为隋达摩笈多所出。第五译收载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百七十七卷,名能断金刚分,为唐玄奘所出。第六译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唐义净所出。西纪一八三七年,修弥笃氏自西藏文译为德语,而收于海达斯勃搿大学纪要第四卷。同一八六四年,皮露氏自汉译翻为英语,揭于亚细亚协会杂志。一八八一年,马克斯摩拉氏更由日本牛津纪要亚利安编第一(日本高贵寺所藏之梵本出版),译为英语,收于东方圣书第四十九卷。一八九一年,达尔笃氏由马克斯摩拉氏出版之梵本,并对照支那满洲之译本,译之为法语。近时炖煌地方发掘之写经中,亦有此经,跋语有景龙四年六月二十日写了之附记云。其释论,则弥勒菩萨所造八十偈释本经之外,又有四:一金刚般若论,二卷,无着菩萨造。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三卷,天亲菩萨造。此二论皆为释弥勒之颂者。三金刚仙论,天亲弟子金刚仙造。释天亲之论者。四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着不坏假名论,二卷,功德施菩萨造。直释经文者。玄义私记五曰:此中金刚仙论不入藏经。又前二论皆为义净新译,据是书言:则八十偈之本颂为无着菩萨所作。各家之注释及关于本经之著述如下:金刚经注一卷,后秦僧肇注。金刚经义疏六卷,隋吉藏撰。金刚经疏一卷,隋智顗疏。金刚经疏一卷,隋净影着。金刚经注三卷,唐慧净注。金刚经略疏二卷,唐智俨述。金刚经赞述二卷,唐窥基撰。金刚经解义二卷,唐慧能解义。金刚经口诀一卷,唐慧能说。金刚经疏论纂要二卷,唐宗密述。金刚经疏记科会十卷,唐宗密疏,宋子璇记,大殡科会。金刚经注解一卷,孚佑帝君注解。金刚经疏论纂要刊定记四卷,宋子璇记。金刚经纂要刊定纪七卷,宋子璇录。金刚经注三卷,宋道川颂,并着语。金刚经会解二卷,宋善月述。金刚经采微科一卷,宋昙应排。金刚经采微二卷,宋昙应述。金刚经采微余释一卷,宋昙应述。销释金刚经科仪会要一卷,宋宗镜述。销释金刚经科仪会要注解九卷,宋宗镜述,明觉连重集。金刚经集解四卷,宋杨圭编。金刚经疏科释一卷,元徐行善科。金刚经集注四卷,明太宗撰。金刚经注解四卷,明洪莲编。金刚经略谈一卷,明观衡撰。金刚经略疏一卷,明元贤述。金刚经释一卷,明真可撰。金刚经决疑一卷,明德清撰。金刚经鎞二卷,明广伸述。金刚经统论一卷,明林兆恩撰。金刚正眼一卷,明千松笔记。金刚经笔记一卷,明如观注。金刚经破空论一卷,明智旭际明造论。金刚经观心释一卷,明智旭际明述。金刚经注解一卷,明宗泐如玘同注。金刚经音释直解一卷,明圆杲解注。金刚经法眼悬判疏钞九卷,性起述。金刚经法眼注疏二卷,性起述。金刚经如是经义二卷,行敏述。金刚经注讲二卷,行敏述。金刚经三昧一卷,净挺着。金刚经阐说二卷,存吾阐说。金刚经述记会编十卷,行策会编。金刚经偈会本一卷,通理会。金刚新眼疏经偈合释二卷,通理述。金刚经部旨二卷,灵耀撰。金刚经注释一卷,云峰大师乩释,谷口子真乩订。金刚经演古一卷,寂焰述。金刚经直说一卷,迹删鹫着。金刚经注解铁鋑錎二卷,明屠根注。金刚经补注二卷,明韩岩集解,程衷懋补注。金刚经宗通七卷。明曾凤仪宗通。金刚经偈释二卷,明曾凤仪释。金刚经正解二卷,龚概彩注。金刚经大意一卷,王起隆述。金刚经如是解一卷,无是道人注解。金刚经会解了义一卷,徐昌治纂。金刚经阐奥,三空辑注。金刚经解注,王定柱解注。金刚经旁解,汤辇召旁解。金刚经郢说一卷,徐发诠次。金刚经注正讹一卷,仲之屏汇纂。金刚经浅解一卷,翁春王锡琯解释。金刚经石注一卷,石成金撰集。金刚经解义二卷,徐槐廷述。金刚经易解二卷,谢承谟注释。金刚经心得四卷,叶锡凤注。金刚经汇纂二卷,孙念劬纂。金刚经心印疏二卷,溥畹述。金刚经注二卷,俞樾注。金刚经订义一卷,俞樾着。金刚般若集验记三卷,唐孟献忠撰。金刚经鸠异一卷。唐段成式撰。金刚经受持感应录二卷,金刚经感应传一卷。金刚经新异录一卷,明王起隆辑着。金刚经灵验传三卷,日本净慧集,金刚经持验记一卷,周克复纂。金刚经感应分类辑要一卷,三泽注编集。金刚经笺注,丁福保笺注。金刚经蒙钞,李宗荣编。

  【金刚经六譬】 (名数)金刚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则即二字】 (杂语)宋赵彦卫云麓漫钞曰:金刚经中有即则二字。高丽大安六年,以义天之祖名稷,故易即为则。寿昌元年,刊于大兴王寺。后从沙门德诜则喻之请,仍还本文,而以则音呼之。愚按则即二字,声近义通,在儒书亦有互用者,详见高邮王氏经传释词。

  【金刚净刹】 (术语)伽蓝之德称。功德坚利,譬之金刚。清净之土,谓之净刹。行事钞下三曰:“入寺践金刚净刹法地。”同资持记下三之四曰:“金刚,坚利之宝。伽蓝,福业之地。故以喻焉。”

  【金刚九会曼陀罗】 (术语)金刚界所立之曼陀罗有九样,故曰九会曼陀罗。见九会曼荼罗条。

  【金刚句】 (杂语)赞叹佛十颂之句也。又曰金刚句偈,金刚赞,金刚讽咏。大日经七曰:“又以持金刚殊胜之讽咏供养佛菩萨,当得速成就。即说执金刚阿利沙偈曰:无等无所动,平等坚固法,悲愍流转者,攘夺众苦患,(中略)不染一切趣,三界无所依(云云)。”此赞有十颂,名金刚句等。

  【金刚橛】 (物名)又名四方橛,或作四橛。修法时坛上四隅所立之橛也。其形如独股杵,长六寸,或八寸四分,又有九寸。其头作莲形,或作宝形等,随修法而不同。于坛上等结界设之,意使道场之地分,坚固如金刚,诸障不能恼害也。法见苏悉地羯罗经中,大日经疏六等。又(术语)印契名。修法道场,结界时所结之印明,主结护地下,故一名地结。其法先以右中指入于左头中指间,右名指入于左名小指间,皆出头于外,以左中指缴右中指背,入于右头中指间,以左名指缴右名指背,入于右名小指间,二小指二头指,各头相柱,二大指下相捻,即成。结此印已,想印如金刚杵之形。以二大指向地触之。诵真言一遍,一印地。如是至三,即成坚固金刚座。地界真言曰:唵枳里枳里縳曰啰縳曰哩步啰满驮满驮吽发吒。见无量寿供养仪轨。

  【金刚军】 (人名)印度人。事迹不详。据华严探玄记一,谓金刚军菩萨,坚慧菩萨,各造十地之释。并不传云。盖在世亲以后之出世者。

  【金刚军荼利】 (明王)胎藏界之三部各有军荼利明王,金刚部之军荼利名金刚军荼利。在金刚手院。又,佛部之军荼利名甘露军荼利,或金刚军荼利。在苏悉地院。见“甘露”条附录。梵Vajra-Kuṇḍalī。

  【金刚口】 (杂名)言如来之口舌殊胜,如金刚也。璎珞本业经上曰:“尔时释迦牟尼佛,以金刚口告敬首菩萨言。”

  【金刚牢持菩萨】 (菩萨)金刚界金刚手院中行第二位。密号守护金刚。守众生真实之理体,故名。肉色,左手独股,右手与愿,坐赤莲华。

  【金刚力】 (譬喻)喻强力也。是言金刚力士之力。

  【金刚利菩萨】 (菩萨)Vajratīksna,金刚界十六菩萨之一。西方无量寿如来四亲近之一。主如来之智德,标断一切之苦,以剑为三昧耶形。秘藏记末曰:“金色,左手华上有箧,右手持利剑,由结金刚藏剑故,彼能断一切苦。”圣位经曰:“毗卢遮那佛,于内心证得金刚剑般若波罗蜜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刚剑菩萨形,住观自在王如来右边月轮。”出生义曰:“就一切如来永断习气智,而生金刚利。”此菩萨与文殊菩萨异名同体。其教令轮身为六头六手六足之大威德明王,即无量寿如来之忿怒身也。新译仁王经下曰:“西方金刚利菩萨摩诃萨,手持金刚剑,放金色光。”同仪轨上曰:“言金刚利者,如彼经云,文殊师利菩萨也。(中略)手持金刚剑者,示其所作能断自他俱生障故。依教令轮现作威怒六足金刚,手臂头各六,坐水牛上,摧伏一切诸恶毒龙。”

  【金刚力士】 (天名)与金刚神,执金刚,持金刚,金刚夜叉,密迹金刚等皆同。执金刚杵护持佛法之天神也。楞伽经四曰:“金刚力士,常随侍卫。”立于寺门两胁之二王是也。大宝积经密迹金刚力士品记其宿世之事历发愿。

  【金刚铃】 (物名)法器之一。为惊觉诸尊,警悟有情而振之。其体坚固称为金刚,其柄为五钴形故称为五钴铃。又(菩萨)见“金刚铃菩萨”条。

  【金刚铃菩萨】 (菩萨)Vajragh-anta,金刚界三十七尊中四摄菩萨之一。手执铃以标大日如来警醒迷有情之德。又标欢喜。秘藏记末曰:“青色,取铃。”圣位经曰:“毗卢遮那佛,于内心证得般若波罗蜜金刚铃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刚铃菩萨形,守精进户,住北门月轮。”略出经曰:“由结金刚铃契故,能生欢喜。”

  【金刚轮】 (术语)金刚之法轮。谓密教也。以密教曰金刚乘故也。又(杂名)地层最底之金轮云金刚轮。俱舍论十一曰:“安立器世间,风轮最居下。其量广无数,厚十六洛叉。次上水轮,深十亿二万,下八洛叉水。余凝结为金。(中略)于金轮上有九大山,妙高山王处中而住。”金轮际者,谓此金刚轮之极际也。又(杂名)为释迦成道之金刚座。以此为地际金刚轮之现出于地面者故也。见“金刚座”条。

  【金刚轮三昧】 (术语)三种金刚三昧之一。见“金刚三昧”条。

  【金刚轮印明】 (印相)结安置诸尊之金刚轮坛(即曼荼罗)之印明也。有大小二种。

  【金刚鬘菩萨】 (菩萨)Vajramālin,金刚界内四供养菩萨之第一。是为由中央大日如来供养南方宝生如来心中流出之华鬘三摩地女菩萨也。略出经曰:“由结金刚鬘契故,得美妙容色。”圣位经曰:“毗卢遮那佛于内心证得金刚华鬘菩提分法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刚华鬘天女形菩萨,住毗卢遮那佛西南隅月轮。”

  【金刚慢印】 (印相)标大慢相之印契。作拳置腰侧之形。理趣释上记金刚萨埵像曰:“左手作金刚慢印,右手抽掷本初大金刚。”

  【金刚门】 (术语)胎藏界之坛门也。见“四门”条。

  【金刚密迹】 (术语)又曰密迹金刚,密迹力士,金刚力士,金刚手,执金刚等。总为执金刚杵现大威势拥护佛法之天神之通称。大日如来以此金刚众为内眷属,以普贤文殊等诸菩萨为大眷属,犹之释迦以舍利弗等声闻众为内眷属。其他诸菩萨为大眷属也。密迹者,常侍佛而忆持佛秘密事之义。又知佛之三密垂迹为神之义。大日经名曰金刚手秘密主。楞严经七曰:“一一光明,皆遍示现十恒河沙金刚密迹,擎山持杵遍虚空界。”金光明经鬼神品曰:“金刚密迹大鬼神王,及其眷属五百徒党,一切皆是大菩萨等,亦悉拥护听是经者。”见密迹条。

  【金刚密经】 (术语)言金部之密经。如教王经,理趣经等是。

  【金刚秘密善门陀罗尼咒经】 (经名)一卷,失译。佛说延寿妙门陀罗尼经之异译先出。

  【金刚面天】 (天名)金刚界,外金刚部二十天之一。猪头人身,持剑。谓人出胎至盛年生长皆此尊之德。见胎藏曼陀罗钞二。

  【金刚灭定】 (术语)与金刚喻定,金刚三昧同。言菩萨最后之禅定,坚利如金刚,能伏灭微细之烦恼也。仁王经上曰:“四辨四摄,金刚灭定,一切功德皆成就。”天台疏上曰:“金刚灭定者,十地上忍定。如金刚碎烦恼山,自不倾动,亦名首楞严定。”

  【金刚名号】 (术语)入密门登坛灌顶,即受金刚乘之名号。秘藏记钞五谓诸教皆谈假人实法,故于随他门报化二身现人体,若于法身自证之境界废色相,绝言语,非仅谈法之本旨,人亦本有。故于支部诸尊各立金刚号(台宗所谓俱体俱用三身是也)。大日之金刚号,在两部各别之时,金刚界为无障金刚,胎藏界为遍照金刚,若据通行者,则两部皆为遍照金刚。

  【金刚明王菩萨】 (菩萨)胎藏界苏悉地院八尊之一。密号持明金刚。

  【金刚那罗延身】 (术语)谓其体坚固如金刚,其力强如那罗延神之身也。那罗延Nārayaṇa,译言胜力,或坚牢。天上力士之名。无量寿经上曰:“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者,不取正觉。”

  【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经名)一卷,隋达磨笈多译。金刚经之异译。梵Vajra-cchedikā。

  【金刚能断经】 (经名)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之略名。

  【金刚念诵】 (术语)四种念诵之一。闭口而默诵也。见略出经四。

  【金刚怒目】 (杂语)薛道衡游钟山开善寺。谓小僧曰:金刚何为怒目?菩萨何为低眉?答曰:金刚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金刚盘】 (物名)置铃与三种之金刚杵之台也。以金属造之。为三角心形。有三脚。

  【金刚錍】 (书名)金錍论之本名。

  【金刚菩提三藏】 (人名)金刚智三藏也。

  【金刚妻】 (菩萨)金刚爱菩萨之异名。

  【金刚起】 (术语)以印明惊觉法界之诸佛,曰金刚起。

  【金刚起印】 (印相)又曰觉起印,惊觉一切如来印。惊觉入定诸佛令护念行者之契印也。见“觉起印”条。

  【金刚墙】 (修法)密教结界法五种之一。又云四方结。第一结地界之后,第二随其地界量四方周遍金刚墙之作法也。以印契行之。无量寿仪轨曰:“次结金刚墙印。(中略)即成金刚坚固之城。”

  【金刚清净经】 (经名)金刚三昧本性清净不坏不灭经之略名。

  【金刚拳】 (术语)四种拳之一。大日经疏十三曰:“作拳法有其四种:第一如常作拳法大指竖之。次以空指在于掌中而拳之,名金刚拳。”空指者,拇指也。演密钞九曰:“金刚拳,以大指入掌中作拳是也。”又(菩萨)见“金刚拳菩萨”条。

  【金刚拳菩萨】 (菩萨)Vajrasaṅdhi,金刚界曼陀罗三十七尊中,北方不空成就如来四亲近之一。持结合之德,成就一切之印契,标以拳之三摩耶形。秘藏记末曰:“金刚拳菩萨,青色,二手作拳,扬当心,腕稍屈垂。”略出经曰:“由结金刚拳契故,能得一切诸契,获得悉地。”圣位经曰:“毗卢遮那佛,于内心证得金刚拳威灵感应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刚拳菩萨形,住不空成就如来后边月轮。”又胎藏界金刚手院三十三尊之一。秘藏记末曰:“白肉色,左手拳右手取十字一股。”

  【金刚拳印】 (印相)以左右手作拳而置于心上者。见大日经密印品。

  【金刚锐菩萨】 (菩萨)Vajrakhyāti,胎藏界金刚手院三十三尊之一。主如来精进勇猛之德。秘藏记末曰:“白肉色,左手持莲华台,有三股跋折罗。”锐或作悦,非是。由梵名推之,则锐似为说之误字。

  【金刚萨埵】 (菩萨)Vajrasattva,又云金刚手,秘密主。又云普贤。是真言宗八祖中之第二祖。大日如来为第一,此萨埵为第二。梵名缚曰啰萨怛缚摩诃萨怛缚。译名执金刚,持金刚,金刚手,金刚手秘密王,金刚萨埵,金刚手菩萨摩诃萨,金刚手萨埵摩诃萨埵等。萨埵者有情之义,勇猛之义,总言勇猛之大士。此萨埵与普贤菩萨同体异名。普贤从大日如来受灌顶,于二手与以五智之金刚杵,故云金刚手。但金刚萨埵有通别之二名。通名者,以名一切之执金刚神。以此皆为开东方金刚萨埵之一德者也。又无论何人,五相成就,从一切如来受授职灌顶时称为金刚萨埵。如金刚顶经一切义成就菩萨(即悉多太子),之受授职灌顶时,称为普贤大菩萨(即金刚萨埵)是也。又在显教,普贤菩萨为一切诸佛长子之总名,如华严经所说。即无论何人,成就十大愿者,为诸佛之长子,称为普贤也。四十华严经四十颂曰:“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其别名即今所言之金刚萨埵,金刚界东方月轮中之金刚萨埵是也。大日经谓为金刚千手秘密主。即大日内眷属之萨埵,为本宗第二祖。是总即别名也。是既得金刚之实智而称为金刚萨埵,尚依本名而称为普贤菩萨也。求之于金胎两界,则金刚界十六菩萨之金刚萨埵与胎藏界中台八叶院中之普贤,第一重金刚手院之中尊金刚萨埵,皆同体异名,皆为内眷属。而此外大日之大眷属中,亦有普贤菩萨。金刚界贤劫十六尊中之第十六尊,胎藏界第二重文殊院中之普贤,是与显教所说之普贤同体同名,与得金刚之称之内眷属金刚萨埵,异体异名。再就同体异名言之,金刚萨埵之名,约于胎藏界,标本有之菩提心,普贤菩萨之名,约于金刚界标始成之大圆镜智,又标菩提心所生之万行也。理趣释上曰:“金刚手菩萨摩诃萨者,此菩萨者,此菩萨本是普贤。从毗卢遮那佛,二手掌亲受五智金刚杵,即与灌顶,名之为金刚手。”仁王经念诵仪轨上曰:“此金刚手即普贤菩萨也。手持金刚杵者,表起正智犹如金刚,能断我法微细障故。”圣无动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曰:“此金刚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贤。即从如来得持金刚杵,其金刚杵五智所成,故名金刚手。”金刚智之五秘藏诀曰:“金刚萨埵者,即是普贤大菩萨异名也。亦名一切如来长子,亦名大阿阇梨。”又,此萨埵为一切众生菩提心之本体,其性坚固如金刚,故名金刚,一切众生由此萨埵之加持力而发心也。理趣释上曰:“金刚手菩萨者,在毗卢遮那前月轮中,表一切如来菩提心,初发菩提心由金刚萨埵加持。”又,金刚藏王为此萨埵之别号(见金刚藏王条),其曼陀罗所在,在金刚界为根本成身会中十六菩萨之上首,即阿閦如来四亲近菩萨之第一,于理趣会为中台之本尊,在胎藏界为金刚手院三十三尊之中尊。于两部大日如来为两会,而金刚萨埵则为一人,一人传受两部,是表两部不二也。

  【金刚萨埵羯磨印】 (印相)左手作金刚拳,置于左胯,右手为掷金刚杵势。见图印集二。

  【金刚萨埵菩萨】 (菩萨)金刚菩萨也。菩萨乃大士之通称。

  【金刚萨埵菩萨摩诃萨】 (菩萨)金刚菩萨也。菩萨摩诃萨是大士之通称。

  【金刚萨埵说频那夜迦天成就仪轨】 (经名)四卷,宋法贤译。说念频那夜迦天得种种悉地那法。频那夜迦Vināyaka者,猪头象头之二使者,欢喜天也。

  【金刚萨埵所住处】 (杂名)苏悉地经疏一曰:“若明处者应指普贤宫,即须弥山顶,金刚手所住无非普贤宫故也。”

  【金刚萨埵形像】 (图像)理趣释金刚萨埵初集会品曰:“首戴五佛宝冠,熙怡微笑。左手作金刚慢印,右手抽掷本初大金刚,作勇进势。本初者,本来清净法界也。左手作金刚慢印者,为降伏左道左行有情,令归顺道也。右手抽掷五智金刚杵作勇进势者,令自他甚深三摩地,顺佛道念念升进,获得普贤菩萨之地。”作拳安于腰侧,是曰金刚慢印。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曰:“左拳安腰侧,右羽抽掷杵。”秘藏记末举之以为胎藏界之金刚萨埵。理趣释毗卢遮那理趣会品曰:“金刚萨埵菩萨,背月轮戴五佛冠,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铃,半跏而坐。”五秘藏诀曰:“以五佛为冠,背倚月轮,坐白莲华,右手持五智金刚杵安于心上,左手执般若波罗蜜金刚铃按胯上。其身白色也,(中略)右持金刚杵安于心上者,此金刚萨埵主一切如来金刚法印。持此杵者,能摧十种烦恼故。(中略)左手持铃者,表以般若波罗蜜清净法音惊觉一切有情及二乘人。(中略)其身白色,表金刚洁白无染。”秘藏记末举之以为金刚界之萨埵。

  【金刚三昧】 (人名)日本僧,为始入印度之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三曰:“国初僧玄奘,住五印取经,西域敬之。成式见倭国僧金刚三昧,言尝至中天,寺中多画玄奘屩及匙筋,以彩云乘之。盖西域所无者,每至斋日辄膜拜焉。”同续二有元和十三年金刚三昧游蜀之记事。又(术语)如金刚能一切无碍,能通达一切诸法之三昧,名金刚三昧。涅槃经二十四曰:“菩萨摩诃萨修大涅盘得金刚三昧,安住此中悉能破散一切诸法。”智度论四十七曰:“金刚三昧者,譬如金刚无物不陷,此三昧亦复如是。于诸法无不通达,令诸三昧各得其用,如砗磲码瑙琉璃唯金刚能穿。”楞严经六曰:“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又三乘行人最后断一切烦恼,各得究竟之果之三昧也。又曰:如金刚三昧,金刚喻定,金刚定。智度论四十七曰:“如金刚三昧者,能破一切诸烦恼结使,无有遗余。譬如释提桓因手执金刚破阿修罗军,即是学人末后心,从是心次第三种菩提:声闻菩提,辟支佛菩提,佛无上菩提。”新译仁王经上曰:“十力妙智,雷震法音,近无等等金刚三昧。”良贲疏上二曰:“金刚三昧者最后胜定,胜用坚固名金刚定。”

  【金刚三昧本性清净不坏不灭经】 (经名)佛说金刚三昧本性清净不坏不灭经,一卷,失译。说初修百三昧终入金刚三昧而成佛者。

  【金刚三昧经】 (经名)二卷,失译人名。佛于灵山入金刚三昧说一乘真实之法。摄法华部中。注述有二种,金刚三昧经解四卷,明圆澄注。金刚三昧经通宗记十二卷,诛震述。又佛说金刚三昧本性清净不坏不灭经之略称。

  【金刚三业经】 (经名)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胜秘密大教王经之略称。

  【金刚三义】 (名数)金刚顶经疏一曰:“世间金刚有三种义:一不可破坏,二宝中之宝,三战具中胜。”

  【金刚山】 (杂名)又曰金刚围山,金刚轮山。周绕世界之铁围山也。起世经二曰:“诸余大山及须弥山王之外,别有一山,名斫迦罗(前代旧译云铁围山)。高六百八十万由旬,纵广亦六百八十万由旬。弥密牢固金刚所成,难可破坏。”无量寿经上曰:“须弥山,及金刚铁围一切诸山。”同下曰:“金刚围山,须弥山王。”又指须弥山言:注维摩经一:“肇曰:须弥山,天帝释所住,金刚山也。”探玄记十九曰:“住金刚山顶者,即是此光明山也。”(光明山为须弥山之别名)。又(地名)长阿含经十八曰:“南州有金刚山,中有修罗宫,所治有六千由旬。”八十华严经四十五菩萨住处品曰:“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中略)海中有处,名金刚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法起,与其眷属诸菩萨众千二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此清凉山,即我国之五台山,金刚山,即日本河内之金刚山云。

  【金刚上味】 (譬喻)以金刚喻最胜之上味也。

  【金刚上味经】 (经名)金刚上味陀罗尼经之略名。

  【金刚上味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元魏佛陀扇多译。与金刚场陀罗尼经同本。

  【金刚身】 (术语)金刚不坏之身。谓佛身也。涅槃经三金刚身品曰:“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同十曰:“诸佛世尊,精勤修习,获金刚身。”

  【金刚神】 (神名)具名执金刚神。又名金刚手,金刚力士等。为执金刚杵护佛法之神祇。法华经普门品曰:“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行宗记二上曰:“金刚者即侍从力士,手持金刚杵,因以为名。”

  【金刚生起】 (术语)真言行者,寝息时,应想入金刚三昧,起时,应想自金刚三昧起。其起时之真言曰:唵拔折罗底悉吒。金刚顶义诀曰:“修习瑜伽者,常想自身常为普贤金刚身。若寝息时想入金刚三昧,谓心寂静如入涅槃,当想自身为五智印相,而有光焰围绕。然后随意寝息也,是名身三昧相应。若起时想从金刚三昧起故,此秘密义云金刚生起也。拔折罗者,金刚三昧相名。底悉吒者,生起义。唵者,诸佛法界顶。”

  【金刚食】 (天名)见“金刚饭食天”条。

  【金刚食天】 (天名)金刚界,外金刚部二十天之一。手持华鬘。称曰华鬘毗那耶伽。毗那耶伽为欢喜天之梵名。见胎藏界曼陀罗大钞二。

  【金刚使者】 (天名)与金刚童子同。奉使于执金刚部诸尊之童子。如不动之八大童子是也。

  【金刚使者女】 (天名)奉侍金刚部菩萨之女形尊。胎藏界金刚手院金刚手持菩萨之傍,此女尊与男使者并在。

  【金刚手】 (菩萨)手执金刚杖,或金刚杵者。又曰执金刚及持金刚。有总别二名。总名者,通一切之金刚众而言。别名者,为金刚萨埵,即总即别名也。俱舍光记十一曰:“手执金刚杖,名金刚手。”大日经疏一曰:“执金刚杵,常侍卫佛,故曰金刚手。”参照“金刚萨埵”条。

  【金刚手持金刚】 (菩萨)Vajrahasta-vajra-dharā,居胎藏界金刚手院中第一行金刚萨埵之右方。密号坚固金刚或秘密金刚。三摩耶形为三[月*古]杵(一说五[月*古]金刚杵),形像身黄白色,冠有珠。右手作施愿,开肘当膝,而不着。左手向内,执三[月*古]杵当乳。面少向右,坐赤莲华。印相是持地印,即苏悉地三部三昧耶中之金刚部印也。真言曰忿怒归命吽吽吽吽发吒髯髯娑缚贺。

  【金刚手菩萨】 (菩萨)Vajrapāṇi,金刚萨埵也。又名普贤。大日经疏九曰:“以见如是金刚界故名为金刚手,以见如是法界宫故名为普贤。”新译仁王经下曰:“东方金刚手菩萨摩诃萨,手持金刚杵,放青色光,与四俱胝菩萨往护其国。”同念诵仪轨上曰:“手持金刚杵者,表起正智犹如金刚,能断我法微细障故。”

  【金刚手菩萨降伏一切部多大教王经】 (经名)三卷,宋法天译。说降伏成就之法。部多,译曰鬼。

  【金刚手院】 (术语)胎藏界曼陀罗十三大院中之第四院,在中台大日之左方(大日西面),即第一重之南方。列金刚部诸尊三十三。其中主尊二十一,使者十二。又曰萨埵院。以金刚萨埵为金刚部之上首故也。大日经一曰:“复次华台表大日之左方,能满一切愿持金刚慧者。”疏五曰:“次于大日如来左方安置金刚部明王,所谓执金刚能满一切愿者。”又曰:“左方是如来大慧力用,能摧破三障,故名金刚部也。”

  【金刚寿命经】 (经名)有二部:一具名佛说一切金刚寿命陀罗尼经。佛在殑伽河侧对四天王说延寿之陀罗尼,唐金刚智译。一本名金刚寿命陀罗尼念诵法。报身佛自色界顶下须弥山,应一切如来之请,说延寿之陀罗尼。唐金刚智译。而此经更有二本:一云金刚寿命陀罗尼经法。一云金刚寿命陀罗尼经。比前经少有具略耳。常称寿命经者,指前之一经。

  【金刚寿命念诵法】 (经名)金刚寿命陀罗尼念诵法之略称。

  【金刚寿命陀罗尼】 (真言)指佛说一切如来金刚寿命陀罗尼经所说之神咒。念诵之则得金刚之寿命。

  【金刚寿命陀罗尼经】 (经名)见“金刚寿命经”条。

  【金刚寿命陀罗尼经法】 (经名)见“金刚寿命经”条。

  【金刚寿命陀罗尼念诵法】 (经名)见“金刚寿命经”条。

  【金刚树】 (植物)结金刚子实之树。见“金刚子”条。

  【金刚水】 (修法)灌顶式时,受者所饮之香水名。又云誓水。大日经疏五曰:“又于别器调和香水,以郁金龙脑旃檀等种种妙香,亦以真言加持,授与令饮少许,此名金刚水。以秘密加持故,乃至地狱重障皆悉除灭,内外俱净,堪为法器也。阿阇梨言:此即名为誓水。亦顺世谛,犹如盟誓之法。令于一切众圣前,喢此香水,自誓其心,要令不退大菩提愿也。”

  【金刚随心法】 (修法)密教修法之名。见陀罗集经七。

  【金刚锁】 (菩萨)菩萨名。见金刚锁菩萨条。

  【金刚索】 (物名)不动明王等所持之铁索也。又(菩萨)菩萨名。见“金刚索菩萨”条。

  【金刚锁法】 (修法)金刚锁菩萨之修法也。陀罗尼经八有金刚商迦罗法,具明其法。商迦罗,译曰锁。

  【金刚锁菩萨】 (菩萨)Vajra-śrinkhalā,金刚界三十七尊中,四摄菩萨之一。以大悲之锁,标系留一切众生菩提心之德。住成身会之西门。秘藏记末曰:“肉色,左手拳,右手锁。”略出经曰:“由结金刚钩锁契故,能系留止之。”圣位经曰:“毗卢遮那佛,于内心证得坚固金刚锁械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刚锁菩萨形,守智慧户,住西门月轮。”又胎藏界金刚手院三十三尊之一。秘藏记末曰:“白肉色,右持金刚锁,二端着三股跋折罗。”

  【金刚索菩萨】 (菩萨)Vajrapaśa,金刚界三十七尊中四摄菩萨之一。以大悲之索,主牵引众生之德。住成身曼陀罗之南门。秘藏记末曰:“白黄色,右手取索。”圣位经曰:“毗卢遮那佛,于内心证得引入方便羂索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得成卫护功德户金刚索菩萨形,住南门月轮。”

  【金刚台】 (物名)由金刚而成之台座也。观无量寿经曰:“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

  【金刚体】 (术语)如金刚坚固之身体也。指佛身功德而言。维摩经方便品曰:“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喜普会。”注:“什曰:如来身无可损若金刚也。”新译仁王经中曰:“世尊导师金刚体,心行寂灭转法轮。”良贲疏中一曰:“金刚体者坚固具足,体者身也。佛身坚固犹如金刚。”

  【金刚童子】 (天名)Vajrakumāra,西方无量寿佛化身,现忿怒之童子形,手执金刚杵,故谓之金刚童子。

  【金刚童子法】 (修法)金刚童子之修法。说二部之仪轨(仪轨名,出金刚童子之下)。

  【金刚童子护摩】 (修法)祈念金刚童子之护摩修法也。

  【金刚涂香菩萨】 (菩萨)Vajragandhi,金刚界外四供养菩萨之一。为女天之菩萨形。以涂香奉中台之尊者。秘藏记末曰:“青色,持涂香器。”圣位经曰:“毗卢遮那佛,于内心证得金刚涂香云海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刚涂香侍女菩萨形,住东北角金刚宝楼阁。”

  【金刚王】 (杂语)金刚中之最胜者,云金刚王。犹言牛中之最胜者,为牛王也。楞严经四曰:“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金刚王宝剑】 (譬喻)临济四喝之一。谓临济有时一喝,为切断一切情解葛藤之利剑也。临济录曰:“师问僧: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金毛狮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汝作么生会!僧拟议,师便喝。”人天眼目曰:“金刚王宝剑者,一切挥断一切情解。”

  【金刚王宝觉】 (术语)如来正觉之德称。楞严经五曰:“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生?是名妙莲华金刚宝觉。”同长水疏五上曰:“无明坚牢最为难坏,一念能破金刚定力。此定尊上更无能过,于法自在,是可宝重如摩尼珠随意生育,无上觉里名王宝觉。”

  【金刚王念诵仪轨】 (经名)金刚王菩萨秘密念诵仪轨之略名。

  【金刚王菩萨】 (菩萨)金刚界十六菩萨之一。东方阿閦如来四亲近之一。具名金刚钩王。标如来四摄之德,持钩之三昧耶形。秘藏记末曰:“白色,二手叉拳。”略出经曰:“由结金刚钩契故,能速钩引一切如来。”圣位经曰:“毗卢遮那佛于内心证得金刚钩四摄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刚王菩萨形,住阿閦如来右边月轮。”出生义曰:“于一切如来,菩提四摄体,而生金刚王。”瑜祇经疏曰:“王有统化自在德,故云钩召。”摄真实经曰:“诸佛菩萨以钩引来钩,是名为金刚王。”

  【金刚王菩萨秘密念诵仪轨】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金刚菩萨之念诵法。

  【金刚网】 (术语)梵语缚曰罗[口*半]惹罗。印契名。十八契印之一。修法道场结界界所结之印明,特为结护上方虚空界故,一名虚空网。以二大指捻二头指下之第一文,即成。诵真言三遍,随诵随以印于顶上右旋便散。网界之真言曰:唵尾娑普啰捺啰乞洒缚曰啰半惹啰吽发吒。由结此印及诵真言之加持力故,即于上方覆以金刚坚固之网,乃至他化自在诸天亦不能障难。见无量寿供养仪轨。

  【金刚围山】 (杂名)即铁围山也。铁性坚固,故云金刚。无量寿经下曰:“金刚围山,须弥山王,大小诸山。”

  【金刚无胜结护者】 (天名)胎藏界南门之守护神也。大日经谓其黑色玄衣,毗俱胝形,眉间有浪文,上顶发冠,自身有威光,照众生界,手持檀荼,坯大为障者。

  【金刚舞菩萨】 (菩萨)Vajranṛti,金刚界内四供养菩萨之第四。是为由中央大日如来供养北方不空成就如来心中流出之旋舞三摩地女菩萨也。金刚顶仪轨曰:“二拳生舞仪,旋转掌于顶。”圣位经曰:“毗卢遮那佛,于内心证得金刚法舞神通游戏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刚法舞天女形菩萨,住毗卢遮那东北隅月轮。”

  【金刚嬉戏菩萨】 (菩萨)Vajralāsi,金刚界三十七尊中内四供养菩萨第一。是为由中央大日如来供养东方阿閦如来心中流出之嬉戏三摩地女菩萨也。圣位经曰:“毗卢遮那佛于内心证得金刚嬉戏法乐标帜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刚嬉戏天女菩萨形,住毗卢遮那如来东南隅月轮。”

  【金刚喜菩萨】 (术语)Vajrasādhu,金刚界曼陀罗第一成身会中东方五月轮之五尊中,位于阿閦如来后方之菩萨名。司欢喜之德。秘藏记末曰:“金刚喜菩萨,肉色,二手当胸拳。”圣位经曰:“毗卢遮那佛于内心证得金刚善哉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刚善哉菩萨菩萨形,住阿閦如来后边月轮。”

  【金刚仙论】 (书名)后魏菩提流支译,十卷,天亲菩萨之弟子金刚仙菩萨着。释天亲之金刚般若论。于藏外行之。玄义私记五本曰:“诸师不用此论,慈恩云:非真圣教。”

  【金刚线】 (物名)于三摩耶戒坛授与受者之五色线也。以三结作金刚结,故有此称。见大日经疏五。

  【金刚香菩萨】 (菩萨)Vajradhñpa,金刚界曼陀罗第一根本成身会三十七尊中,居于外四供养菩萨之第一位。司供养香于大日本尊。秘藏记末曰:“外四供养右下角金刚烧香,黑色持香炉。”圣位经曰:“毗卢遮那佛,于内心证得金刚焚香云供养三摩地,自受用故。从金刚云海三摩地智流出金刚焚香,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供养一切如来,及破一切众生臭秽烦恼,获得遍悦无碍香,还来收一聚。为令一切菩萨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刚焚香侍女菩萨形,住东南角宝楼阁。”

  【金刚香菩萨大明成就仪轨经】 (经名)佛说金刚香菩萨大明成就仪轨经,三卷,宋施护译。佛在睹史多天依金刚手菩萨之请而说者。

  【金刚香仪轨经】 (经名)金刚香菩萨大明成就仪轨经之略称。

  【金刚笑菩萨】 (菩萨)Vajrahāsa,金刚界三十七尊中,南方宝生如来四亲近菩萨之一。住喜悦之三昧耶。而为笑颜。略出经曰:“由结金刚微笑契故,速得与诸佛同笑。”出生义曰:“由一切如来大欢乐义而生金刚笑。”

  【金刚心】 (术语)言菩萨之大心,坚固不能破坏如金刚也。智度论四十五曰:“一切结使烦恼所不能动,譬如金刚山,不为风所倾动。诸恶众生魔人来,不随意行,不信受其语。瞋骂谤毁,打击闭系,斫剌割截,心不变异。(中略)人来斫凿毁坏,诸虫来啮,无所亏损,是名金刚心。”教行信证三末曰:“真实心即是金刚心。”同二曰:“光明名号显因缘,开入本愿大智海,行者正受金刚心。”又谓菩萨之最后心,等觉之位。以观心最为明利故也。四教仪四曰:“即是边际智满入重玄门,若望法云,名之为佛。望妙觉,名金刚心菩萨,亦名无垢地菩萨。”四教仪曰:“更断一品无明入等觉位,亦名金刚心,亦名一生补处。”四教集解曰:“所修观智,纯一坚利,喻如金刚,名金刚心。”

  【金刚心殿】 (术语)具名不坏金刚光明心殿。金刚界大日如来所住之名。瑜祇经曰:“一时,薄伽梵遍照金刚如来,以五智所成四种法身,于本有金刚界坏,自在大三昧耶,自觉本初,大菩提心普贤满月,不坏金刚光明心殿中,与自性所成眷属金刚手等十六大菩萨,及四摄行,天女使,金刚内外八供养,金刚天女使。”显密二教论下略抄之曰:“金刚界遍照如来,以五智所成四种法身,于本有金刚界金刚心殿中,与自性所成眷属,乃至微细法身秘密心地超照十地身语心金刚。”二教论下(自注)曰:“金刚不坏者,总叹诸尊常住身,光明心者叹心之德,总殿者,明身心通为能住所住。”

  【金刚牙菩萨】 (菩萨)梵语曰缚日罗夜叉Vajrajakṣa,又译曰金刚食。金刚界三十七尊中,北方不空成就如来四亲近菩萨之一。标咬啖一切怨敌之德,住于金刚药叉三摩耶形,有大牙。秘藏记末曰:“白色,二手作拳当臆。”略出经曰:“由结金刚牙契故,设是金刚尚能摧破。”圣位经曰:“毗卢遮那佛,于内心证得金刚药叉方便恐怖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刚药叉菩萨形,住不空成就如来左边月轮,”出生义曰:“自一切如来无畏调伏门而生金刚牙。”又胎藏界金刚手院三十三尊之一。秘藏记曰:“赤肉色,左手持莲华上有牙。”胎藏曼陀罗大钞二曰:“此尊金十六大菩萨中牙菩萨也,名金刚食,或云金刚夜叉。此以定慧牙,食生死海群机。”

  【金刚炎】 (术语)印契名。又名火院,火炎,火院界印,或火院密缝印。为使四方结界外,围绕以火,令魔不能入所结之印明也。以左手掌,掩右手背,使相着,磔竖二大指,即成。想从印流出无量之火焰。以印右旋三匝,则于金刚墙外便有火焰围绕。即成坚固清净大界火院。真言曰:唵阿三莽拟宁吽发吒。见无量寿供养仪轨。

  【金刚药叉】 (明王)金刚夜叉之旧称。

  【金刚药叉瞋怒王息灾大威神验念诵仪轨】 (经名)一卷,唐金刚智译,说金刚药叉之念诵法。

  【金刚夜叉】 (明王)Vajrayakṣa,新称金刚药叉。五大明王之一。为住于北方三面六臂,或一面四臂之忿怒尊。是金刚界五智如来中,北方不空成就如来之忿怒身也。就菩萨而言,则或为金刚药叉菩萨(仁王经),或为牙菩萨(补陀落海会轨)之教令轮身。不空成就如来与释迦如来,有一体异名之义,故此尊又谓为释迦如来所化现。密号护法金刚。以铃为三昧耶形。金刚药叉瞋怒王息灾大威神验念诵仪轨曰:“金刚手虚空库菩萨摩诃萨,白释迦牟尼佛言:往昔无量俱胝大劫为求法故,流转器世间,多有波旬王等令我多退佛法。唯愿薄伽梵,听示现权身,说大威神验真言。佛言:欲现何权身?答曰:愿现大圣药叉金刚形。过去佛既现,现在佛今现,未来佛当现。我今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现我自心三昧忿怒守护佛法,愍念有情。佛言:善哉!大圣欲护持佛法,愍念有情,仁者善可权现,说大灵验真言,我与仁者加持护念,俱共说真言慈护持者。即时未起座,现三面六臂大威忿怒,为毒形,以七宝璎珞庄身,其身长大无量,遍身火焰燃,如劫焰烟威猛,顾视四方如兽王象勇猛。”新译仁王经下曰:“北方金刚药叉菩萨摩诃萨,手持金刚铃,放琉璃色光。”同仪轨上曰:“梵曰药叉,此云威德,又翻为尽,能尽诸怨故。(中略)手持金刚铃者,铃音振击觉悟有情,表以般若警群迷故。依教令轮现作威怒净身金刚,示现四臂,摧伏一切可畏药叉。”

  【金刚业菩萨】 (菩萨)Vajrakarma,金刚界三十七尊中,北方不空成就如来四亲近菩萨之一。司如来事业之德。梵语羯磨,译言业。秘藏记末曰:“肉色,二手合掌扬顶上。”略出经曰:“由结金刚羯磨契故,得为金刚坚固性。”圣位经曰:“毗卢遮那佛,于内心证得金刚业虚空库藏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刚业菩萨形,住不空成就如来前月轮。”出生义曰:“自一切如来善巧艺门而生金刚业。”

  【金刚衣】 (天名)见“金刚衣服天”条。

  【金刚一乘甚深教】 (术语)赞叹真言之教法也。教法坚固,故曰金刚,为一切成佛之法,故曰一乘,秘密深奥,故曰甚深。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曰:“演说如来三密门金刚一乘甚深教。”

  【金刚衣服天】 (天名)又作金刚衣,金刚衣天。在金刚界外金刚部西方之中央。随其所持物,而称为弓箭毗那夜迦,又云顺行大将。四方毗那耶迦西方守护之尊也。象头人身,左持弓,右持箭,作射势,坐于荷叶。

  【金刚一界】 (术语)谓金刚界也。一界者,对于真言曼陀罗金刚界胎藏界两界之称。见“金刚界”条。

  【金刚衣天】 (天名)Aājra-vasin,金刚界曼荼罗外金刚部西方五天之一。一名抱弓箭毗那夜迦。

  【金刚因菩萨】 (菩萨)Vajrahetu,金刚界曼陀罗第一成身会中,位于西方月轮五尊中无量寿如来左方之菩萨也。司如来转法轮之因德。秘藏记末曰:“左金刚因菩萨,肉色,左手拳,右手持轮。”圣位经曰:“毗卢遮那佛,于内心证彼金刚因转法轮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刚因菩萨形,住观自在王如来左边月轮。”出生义曰:“就一切如来,转大法轮智而生金刚因。”

  【金刚因字】 (术语)金刚因菩萨种子满字之称。见瑜祇经。

  【金刚瑜伽教】 (术语)金刚者,指金刚界,即金刚顶经也。瑜伽者,指胎藏界,即大日经也。总括金胎两部秘密教之称。与金刚顶瑜伽同。

  【金刚瑜伽秘密教主】 (术语)说金刚界与胎藏界两部秘密教之大日如来也。

  【金刚语】 (术语)与金刚念诵同。不发声唯于心默念也。见守护国经三。又(菩萨)金曼之一尊。秘藏记曰:“肉色,持如来舌。”左拳置腰。

  【金刚语言】 (杂语)不出声而默诵经文也。摄真实经下曰:“持真言时,住心凝寂,口习真言,唯自耳闻勿令他解。心中观想一一梵字,了了分别,无令错谬。持习之时不迟不速,是即名为金刚语言。”

  【金刚喻定】 (术语)其体坚固,其用锐利,得断一切烦恼之禅定谓之金刚喻定。若以麟之一角喻之,其觉悟犹言麒喻独觉。是由梵之语法译者。与金刚定,金刚三昧,金刚心等同。此为三乘行心最后心之禅定,由此禅定而断尽最极微细之烦恼各得其极果。在声闻乘谓之阿罗汉向之最终,在菩萨乘谓之等觉位。俱舍论二十四曰:“金刚喻定者,阿罗汉向中断有顶惑第九无间道,亦说名为金刚喻定,一切随眠皆能破故。”唯识论十曰:“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集无边难行胜行,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永断本来一切粗重,顿证佛果圆满转依,穷未来际利乐无尽。”又佛智之称。胜鬘经曰:“金刚喻者,第一义智。”同宝窟下本曰:“佛智是常,不为生灭所坏,类同金刚坚固不为物坏,故云金刚喻。”

  【金刚喻三昧】 (术语)真言以五相修行称为金刚喻三昧。金刚界仪轨曰:“空中诸如来,弹指而警觉,告言善男子:汝之所证处,是一道清净。金刚喻三昧,及萨婆若智,尚未能证知,勿以是为足。应满足普贤,方成最正觉。”

  【金刚杖】 (物名)执金刚神所持之金刚杵也。俱舍光记十一曰:“手执金刚杖,名金刚手。”

  【金刚针】 (杂名)独钴之异名。又(菩萨)见“金刚针菩萨”条。

  【金刚针论】 (书名)一卷,宋法天译。法称菩萨破婆罗门之四韦陀论。

  【金刚针菩萨】 (菩萨)Vajrasūci,胎藏界第十虚空藏院二十八尊之一。手执独钴。独钴之形似针,故曰金刚针。大日经疏五曰:“素支译云金刚针,持一股拔折罗以为标帜。此拔折罗是一相一缘坚利之慧,用此贯彻诸法无所不通,故名金刚针也。”

  【金刚正智经】 (经名)三宝感应录下引此经,举马鸣龙树二菩萨之本地。但藏中无此经。

  【金刚指】 (杂名)风指即人指也。见略出经三。

  【金刚智】 (术语)言智之坚利如金刚也。即佛智是。仁王经上曰:“金刚智释迦牟尼佛。”又(人名)中天竺人。姓刹帝刹(一作南印度摩赖耶婆罗门种),伊舍那靺摩之第三子。十岁出家。博通密乘。唐开元七年,来中国,译出七俱胝佛母准泥大明陀罗尼经等四部七卷。又译出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等四部四卷。实为吾国密教之祖。参照“金刚智三藏”条。

  【金刚智三藏】 (人名)金刚智,名。梵名跋曰罗菩提Vajrabodhi,三藏者尊称。南印度摩赖耶国人。婆罗门姓。年甫十岁,于那烂陀寺依寂静智出家,三十一岁往南天竺,时龙智(龙树菩萨之弟子),年七百岁犹在,就之,七年承事供养,受学一切密教。寻游师子国登楞伽山。闻支那佛法盛,唐玄宗开元七年达广州,翌年至东都。敕迎于慈恩寺,寻徙荐福寺。于所住立大曼荼罗坛以度四众。一行禅师,不空三藏,皆其弟子也。同二十年八月十五日于洛阳广福寺入寂,寿七十一,谥曰灌顶国师。师为真言宗八祖之第五,于东夏则谓之始祖。见贞元释教录,宋高僧传一。

  【金刚众】 (术语)持金刚杵之神祇众类。即金刚神之眷属也。见“金刚萨埵”条。

  【金刚幢】 (菩萨)见“金刚幢菩萨”条。

  【金刚幢菩萨】 (菩萨)Vajrakotu,金刚界十六菩萨之一。南方宝生如来四亲近之一。以宝幢之三昧耶标注宝雨。秘藏记末曰:“肉色,二手持幡幢。”略出经曰:“由结金刚幢契故,能注杂宝雨。”圣位经曰:“毗卢遮那佛,于内心证得金刚宝幢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刚幢菩萨形,住宝生如来左边月轮。”出生义曰:“由一切如来大满愿义而生金刚幢。”

  【金刚子】 (物名)金刚树(一名天目树)之实。可造数珠。念诵不动尊等金刚部尊用之。慧琳音义三十五曰:“鸣噜捺啰叉Rudra-akṣa,西方树木子,核文似桃核,大如小樱桃颗。或如小弹子,有颗紫色。此名金刚子,堪作数珠。金刚部念诵人即用之,珠甚坚硬。”又(术语)金刚之佛子也。于曼荼罗入灌顶者之通称。以受所谓某金刚之金刚名故也。

  【金刚座】 (杂名)佛成等正觉时之座处。在摩朅陀国佛陀伽耶菩提树下。上达地面,下据金轮。一大石之顶平圆板者。俱舍论十一曰:“唯此洲中有金刚座,上穷地际,下据金轮。一切菩萨将登正觉,皆坐此座上,起金刚喻定。以无余依及余处,有坚固力,能持此故。”智度论三十四曰:“地皆是众生虚诳业因缘报故有,是故不能举菩萨欲成佛时实相智慧身,是时坐处变为金刚。有人言:土在金轮上,金轮在金刚上。从金刚际出如莲华台,直上持菩萨坐处令不陷没,以是故,此道场坐处名为金刚。”西域记八曰:“菩提树垣正中有金刚座,昔贤劫初与大地俱起,据三千大千世界之中。下极金轮,上侵地际。金刚所成,周百余步。贤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刚定,故曰金刚座焉。证圣道所,亦曰道场。(中略)自入末劫,正法寖微。沙土弥覆,无复得见。佛涅槃后,诸国君王传闻佛说金刚座量,遂以两躯观自在像南北标界,东面而坐。闻诸耆旧曰:此菩萨像身没不见,佛法当尽。今南隅菩萨没过胸臆矣。”梵Vajia-āsana。

  【金鼓】 (故事)梦有金鼓,说忏悔之偈颂。金光明经忏悔品曰:“尔时信相菩萨,即于其夜梦见金鼓,其状殊大。其明普照,喻如日光。复于光中得见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尊,众宝树下坐琉璃座,与无量百千眷属围绕而为说法。见有一人,似婆罗门,以抱击鼓出大音声,其声演说忏悔偈颂。”

  【金骨】 (杂名)佛舍利也。宋仁宗之佛牙舍利赞曰:“惟有吾师金骨在,曾经百炼色长新。”(释门正统四引之)。

  【金鼓忏悔梦】 (故事)见“金鼓”条。

  【金棺】 (杂名)金饰之棺也。水经注曰:“佛涅槃后,香花供养,盛以金棺。”

  【金光】 (杂名)金色之光也。观无量寿经曰:“琉璃色中出金色光。”又曰:“如意宝珠,漏出金色微妙光明。”又曰:“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放金光。”

  【金光佛刹】 (界名)最下底之佛土名也。观无量寿经曰:“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

  【金光明忏】 (修法)依金光明经之教而修忏悔法也。又(书名)记金光明经忏悔法之书名。宋遵式着,有金光明忏法补助仪,一卷,名金光明忏。又,明智旭,着有金光明忏一卷。各说其修法。

  【金光明忏法】 (修法)天台大师依金光明经而创之,宋遵式完成之,撰金光明忏法补助仪一卷,常为国家修之,亦名吉祥忏法。【金光明忏法】(修法)或单名金光明忏。指金光明经所说之忏悔法,又指记其法文而言。

  【金光明忏法补助仪】 (书名)一卷,宋遵式着。记金光明忏法之修法。

  【金光明鼓】 (故事)金光明经,单云金鼓。最胜王经云金光明鼓曰:“金光明鼓出妙声,遍至三千大千世界。能灭三涂极涂罪,及以人中诸苦厄。”

  【金光明经】 (经名)有三译,一北凉昙无谶译,四卷,题曰金光明经。一隋宝贵等取前译补译,合入其缺品八卷,题曰合部金光明经。一唐义净译,十卷,题曰金光明最胜王经。三译中此经在最后,而文义周足。但金光明经由天台智者,说玄义及文句,故举世流通。本经各家之注述如下:金光明经疏一卷,隋吉藏撰。金光明经玄义二卷,隋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录。金光明经文句六卷,隋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录。金光明义疏一卷,慧远着。金光明经文句记十二卷,宋知礼述。金光明经玄义抬遗记六卷,宋知礼述。金光明经玄义顺正记二卷,宋从义撰。金光明经文句新记七卷,宋从义撰。金光明经照解二卷,宋宗晓述。金光明经玄义科一卷,明明得排定。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会本六卷,明明得会。金光明经文句科一卷,明明得排定。金光明经文句文句记会本八卷,明明得会句并记,入经。金光明经科注四卷,明受汰集受汰重辑,金光明经感应记附。金光明经感应记一卷,明受汰集。金光明经注释五卷,日本传教着。

  【金光明女】 (人名)金天童子之妻。见“金天童子”条。

  【金光明三昧忏】 (修法)金光明经所说之忏悔法也。与单名之金光明忏同。一心修其法,故与以三昧之名,稽古略四曰:“天台讲宗知礼遵式,同修护国金光明三昧忏。”

  【金光明三字】 (术语)梵语修跋拏Suvarna,此译为金,乃尊贵之义,以名法身之德。梵语婆颇娑Prabhāsa,此译为光,乃照了之义,以名般若之德。梵语郁多摩Uttama,此译为明,乃利益之义,以名解脱之德。因之此三字用以名如来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之当体,以示一经所诠之本体。此义为天台智者所发挥,古师皆假世间之金与光明,比况法性之甚深,为譬喻之题号。见光明玄义,四教仪集半字谈一。

  【金光明四天王护国】 (杂语)金光明最胜王经四天王护国品曰:“尔时四天王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此金光明最胜王经,于未来世,若有国土城邑聚落山林旷野,随所至处流布之时。若彼国王于此经典,至心听受称叹供养,(中略)以是因缘,我护彼王及诸人众,皆令安稳远离忧苦,增益寿命,威德具足”。

  【金光明最胜忏仪】 (书名)一卷,宋知礼集。明金光明忏法之修法仪式。又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三昧仪之异名。

  【金光明最胜王经】 (经名)十卷,唐义净译。为金光明三译中最后出而最完备者。常略名最胜王经。唐慧沼有疏十卷。

  【金光童子】 (人名)迦毗罗城释种中,有一童子,名金光王。色相端严,光明晃曜,闻佛出家成道,遂诣佛所。佛说其往昔之因缘。童子生净信而出家。见金光王童子经。

  【金光王童子经】 (经名)佛说金光王童子经,一卷,宋法贤译。说金光童子过去之因缘。

  【金光最胜】 (经名)谓金光明最胜王经也。

  【金龟】 (杂名)此世界之最底为虚空,是曰空轮,空轮之上有风轮,风轮之上有水轮,水轮之上有金轮,金轮之上为须弥山及海陆。密教以金轮之形为方角,观如金龟也。按秘藏记末,谓密教之道场观,于水轮之上观波罗字为金龟,观此金龟,周遍法界,背生大莲华,其上有八峰之须弥山。而此金龟为佛性。何则?因是佛性能游生死涅槃,如龟之能游水(生死),与陆(涅槃),故曰佛性。

  【金河】 (地名)拘尸那国,跋提河之译名。西域记六曰:“阿恃多伐底河,唐言无胜,此世共称耳。旧云阿利罗跋提河,讹也。典言谓之尸赖拏伐底河,译曰有金河。”梵Hiranyavatī。

  【金华】 (杂名)金波罗华之略。即金色之莲华也。

  【金鸡】 (譬喻)以金鸡譬初祖达磨之谶语。传灯录六(江西马祖章)曰:“西天般若多罗,记达磨云:震旦虽阔无别路,要假侄孙脚下行。金鸡解衔一颗粟,供养十方罗汉僧。”六祖慧能门下出南岳让,与青原思二师,自南岳出江西马祖,自青原出湖南石头,依此二师禅法泛滥天下,是即初祖达磨之侄孙,谓西天之金鸡衔来一颗之粟,供养十方之罗汉僧也。无尽灯论上曰:“金鸡一粒粟,震旦无别路。足下出马驹,蹈杀天下人。”下二句指马祖而言,见“马祖”条。

  【今家】 (杂语)自己之宗派也。止观大意曰:“今家教门,以龙树为始祖。”

  【矜羯罗】 (天名)又作金伽罗Kiṁkara,不动明王八大童子之第七,与制吒迦侍不动明王之左右者。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曰:“矜者问事也,羯逻者驱使也。(中略)此神作小童子形,有两种:一名矜羯逻,恭敬小心者是。一名制吒伽,难共语恶性者是。”圣无动尊一字出生八大童子秘要法品曰:“法波罗蜜慈悲心行,所以出现使者名矜羯罗,此云随顺。业波罗蜜即方便心行,所以出生使者名制多迦,此云息灾也。菩萨方便现瞋形故也。”又数名。俱舍论十二曰:“十大钵罗度多为矜羯罗,十矜羯罗为大矜羯罗。”见“甄迦罗”条。

  【矜羯罗根本印言】 (印相)印为不动刀印。明为唵地哩矜娑婆契。

  【金界】 (术语)金刚界之略。

  【金精】 (术语)指如来之发而言:大集经六曰:“不以恶事加众生,故得发色金精相。”往生要集指麾钞十二曰:“金精相者,犹言绀青相,绀青画彩之具,从铜金生。”

  【金口】 (杂名)如来之口舌。如来之身相,为黄金色,故其口舌谓之金口。又如来之口舌如金刚坚固不坏,故谓之金口。止观一上曰:“诸师皆金口所记。”辅行一之一曰:“金口者,此是如来黄金色身口业所记。”璎珞本业经上曰:“尔时释迦牟尼佛,以金刚口告敬首菩萨言。”

  【金口相承】 (术语)天台宗三相承之一。又名金口祖承。谓受佛金口之记,而出世之付法藏二十三祖,次第相承其法门也。止观一上所谓“付法藏人,始迦叶,终师子,二十三人,末田地与商那同时取之,则二十四人,诸师皆金口所记。”佛祖统纪序所谓“大迦叶下至师子尊者,皆能仰承佛记,传弘大法,谓之金口祖承”是也。

  【金襕袈裟】 (衣服)即金襕衣也。

  【金襕衣】 (物名)金缕织成之袈裟。又曰金色衣,金色叠衣,黄金叠衣,金缕袈裟。印度早已行之,佛母大爱道,上之于释尊,其因缘散见诸经论。依贤愚经第十二,佛母摩诃波阇波提,于佛出家后,手自纺织,作金色之叠,既见佛,喜发心髓,持奉如来,如来不受,告憍昙弥,使持其叠往施众僧。时波阇波提重白佛言:自佛出家,心每思念,故手自纺织,规心俟佛,唯愿垂愍受之。佛言知母专心,欲以施我。然以恩爱心,则福不弘广。若施众僧,则得报将愈多。我知此事,故相劝。因使憍昙弥持其衣,施舍众僧中,无欲取者。遂到弥勒前,彼受之被着,寻游化于波罗奈,佛因授弥勒当来成佛之记云。杂宝藏经第五,大毗婆沙论第百七十八等,亦略记之。西域记第六,记佛在迦毗罗城南尼拘卢陀僧伽蓝附近之大树下,受姨母大爱道金缕袈裟,又中阿含经第十三,谓佛于弥勒比丘,授当来成佛之记毕,更命阿难持金缕织成衣来,授之弥勒,更使施佛法众,其传虽略异,而其事则似同也。菩萨璎珞经第一,谓虚空神天叉手白言:过去诸佛,皆着织成金缕袈裟,亦如今日诸天所献,菩萨(释尊)即受八万四千织成金缕袈裟,以道神力合为一袈裟着体,又长阿含经第三,佛般泥洹经卷下等,谓佛当欲般涅槃,向拘夷那竭城途次,阿罗汉弟福贵,以黄金叠衣上佛,佛愍受之,为说妙法,此与前大爱道所献者,当为别事。又西域记第九,记佛当欲涅槃时,以曩日姨母所献之金缕袈裟与诸法藏,皆附属大迦叶。迦叶即承旨住持正法,结集已毕。至第二十年,欲自涅槃,乃登鸡足山,于顶上三峰之间,捧佛袈裟,入于三昧,誓欲于当来慈氏世尊兴世之时,授之弥勒,景德传灯录第一,亦承此说,虽云金缕僧伽梨衣传于迦叶,而阿育王传第四,付法藏因缘传第一等,以之为粪扫衣,不作金缕。殆其所传之殊乎。又法苑珠林第三十五,引西域志云:娑罗双树林边,别有一床,释迦佛塑像在上,右胁卧,身长二丈二尺四寸,以金色袈裟覆其上,今犹现在,数数放神光。据此可知王玄策渡天之时,佛涅槃像上,既有金色袈裟。是当与迦叶或弥勒传持者有别。或别于佛灭后制之,以覆佛身也。传说之异同,今难遽判其是非。支那似于中古以来用之,佛祖统纪第四十四,记宋真宗景德四年,诏使送金襕袈裟于惠州罗浮山中阁寺,奉释迦瑞像,为国建祈福道场。当时金襕衣,似甚贵重,未弘行于世。佛祖历代通载第三等,则云金皇统六年,赐清慧金襕僧伽梨大衣,又卢山莲宗宝鉴序云:元元贞二年正月,以金襕袈裟赐大德,则僧侣被着金襕衣,当自此时始。

  【金莲】 (术语)金刚部与莲华部。胎藏界三部中之二部也。秘藏宝钥下曰:“海滴金莲亦我身。”性灵集七曰:“金莲性我孕本觉日。”又金色之莲华也。

  【金莲华】 (杂名)金色之莲华也。观无量寿经曰:“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持金莲华,化作五百化佛,来迎此人。”

  【津梁】 (譬喻)渡河津之梁筏。以譬道谛。智度论十一曰:“涅槃之津梁。”

  【金陵梵刹志】 (书名)五十三卷,明钱唐葛寅撰。集录金陵之大小梵刹及其寺历,制度,史实,诗颂等,细大不漏。

  【金流】 (地名)连河之别名。无量寿经上曰:“示有尘垢沐浴金流。”同述文赞上曰:“金流即尼连河。”

  【金龙陀】 (佛名)舍利弗本地佛之名。法华文句本会十三曰:“身子久成佛,号金龙陀。迹即释迦,为右面智慧弟子。”

  【金龙尊】 (人名)过去有王,名金龙尊。以微妙章句,赞叹三世诸佛,且夜梦金鼓,闻深妙之声,依此因缘,当来值释迦佛与二子金龙金光皆发愿受记别。依此发愿,于今世为信相菩萨,是金光明经之发起众也。见金光明经赞叹品。

  【金轮】 (杂名)世界之最底为风轮,此风轮依止虚空,其厚为十六亿由旬。其坚固如金刚。风轮之上有水轮,深八亿由旬。水轮之上有金轮,厚三亿二万由旬。径十二亿三千四百五十由旬。由轮形之金刚而成,故曰金轮。此金轮之上有九山八海,是为地轮。自水面至金轮,其深八万由旬。可以知地轮之厚矣。见俱舍论十。又转轮圣王所感得之七宝之一。此轮宝有金银铜铁四种之差等,因之而生金轮王乃至铁轮王之优劣。俱舍论十二曰:“谓铁轮王王一洲界,铜轮王二,银轮王三,若金轮王王四洲界。契经就胜但说金轮,故契经言:若王生在刹帝利种绍洒顶位,于十五日受斋戒时,沐浴首身受胜斋戒,升高台殿,臣僚辅翼。东方忽有金轮宝现,其轮千辐具足毂辋众相,圆净如巧匠成,舒妙光明来应王所。此王定是金转轮王,余转轮王应知亦尔。”唐则天称金轮圣神皇帝,用此事也。又金轮圣王之略。尊帝王而言。

  【金轮宝】 (物名)转轮王所感得七宝之一。见“金轮”条。

  【金轮际】 (术语)自水面至八万由旬之下,有厚三亿二万由旬之金轮。此金轮之所在谓之金轮际。见“金轮”条。

  【金轮曼荼罗】 (图像)具名一字金轮佛顶曼荼罗。以一字金轮佛顶尊为本尊,其周围安置轮王七宝及佛眼尊之曼荼罗也。详见金刚顶经一字顶轮王瑜伽一切时处念诵成佛仪轨。

  【金轮圣帝】 (杂名)又名金轮王,金轮圣王等。为有金轮宝之圣帝也。三论玄义曰:“悉达处宫,方绍金轮圣帝。能仁出俗,遂为三界法王。”见“金轮”条。

  【金轮圣王】 (杂名)与金轮圣帝同。

  【金轮王】 (杂名)四种转轮王之一。见“金轮”条。

  【金轮王佛顶要略念诵法】 (书名)一卷,唐不空译。说金轮佛顶之修法。

  【金轮幢】 (物名)金轮圣王之幢旗。

  【金缕袈裟】 (衣服)见“金襕衣”条。

  【金毛狮子】 (动物)文殊所乘。五灯会元九(文喜章)曰:“但见五色云中文殊乘金毛狮子往来。”李长者华严经论四曰:“文殊乘狮子者,为明创证法身佛性根本智断惑之骏故。普贤乘香象王者,表行庠序为威德故。”又(本生)世尊因位为金毛狮子,为猎师舍身。贤愚经十三(坚誓师子品)记此事曰:“有一狮子名号[跳-兆+荼]迦罗毗(晋言坚誓),躯体金色。”见坚圣师子条。

  【金泥驹】 (动物)又作金蹄驹,犍陟驹。悉达太子出家时所乘之马名。

  【金錍】 (物名)錍为金中之精钢。或作椑,篦者,乃假借也。金錍,又云金筹。见“金筹”条。

  【金錍轮】 (书名)本名金刚錍。一卷,荆溪湛然着。明非情草木悉皆成佛之义。本论诸家之撰述如下:金刚錍论私记二卷,唐明旷记,日本辨才会。金刚錍科一卷,宋仁岳撰。金刚錍科一卷,宋智圆集。金刚錍显性录四卷,宋智圆集。金刚錍论义一卷,宋可观述。金刚錍论义解中卷,宋善月述。金刚錍论释文三卷,宋时举释,海眼会。评金刚錍一卷,宋善熹述。注金錍论一卷,传教着。金鞞论逆流批三卷,凤潭着。金刚錍科解一卷,慧证着。

  【金毗罗】 (神名)又作金毗啰,禁毗罗,宫毗罗。药师十二神将之一。即主领夜叉,誓愿守护佛法之夜叉神王上首。药师本愿经所谓“尔时众中十二夜叉大将,俱在会座,所谓宫毗罗大将。”药师念诵仪轨供养法所谓“宫毗罗等药叉王,各领七亿眷属众,誓愿守护如来教”是也。又(动物)译曰蛟龙。鳄鱼也。见“俱毗罗”条。

  【金毗罗比丘】 (人名)中阿含四十八牛角沙罗林经第四曰:“尊者金毗罗”增一阿含经三曰:“独处静坐,专意念道,所谓金毗罗比丘是也。”梵Kamphilla〈Kapphina〉。

  【金毗罗大将】 (神名)十二神将之一。见“金毗罗神”条。

  【金毗罗神】 (神名)杂阿含经四十八曰:“金婆罗鬼神。”金光明经三曰:“金毗罗。”大宝积经三十六曰:“金毗罗天。”又曰:“金毗罗童子世罗。”(世罗,名也)宋译药师经明十二神将中有“金毗罗大将。”唐译药师经曰:“宫毗罗大将。”千手陀罗尼经曰:“金毗罗陀。”阿育王经六,以为北方毗沙门天之别名,而与“鸠鞞罗”不同。Kubera,光明文句曰:“金毗罗,翻为威如王。”是义译耳。杂阿含经四十八曰:“佛在王舍城金婆罗山,金婆罗鬼神室中,以金枪刺足身起苦痛,佛住舍念,不动心。时有八金婆罗天子,各以偈赞佛。”宝积经金毗罗天受记品曰:“佛在王舍城途,王舍城有护神金毗罗王,领六万八千药叉众供养佛,佛为授未来成道记。”金毗罗童子经曰:“释迦如来在忉利天为除外道恶魔障难,化为千头千臂金毗罗童子。”梵Kumbhira。

  【金毗罗童子】 (杂名)有二:一为实类之神王,是大宝积经所说。一为释迦之化现,千头千臂之童子,是金毗罗童子威德经所说。见“金毗罗神”条。

  【金毗罗童子威德经】 (经名)佛说金毗罗童子威德经,一卷,唐不空译。说释迦化现千头千臂金毗罗童子之念诵法。

  【金毗罗陀】 (神名)鬼神将名。见金毗罗神及金毗罗陀迦毗罗条。梵Kumbhiraba’。

  【金毗罗陀迦毗罗】 (神名)二十八部众之一。又略曰金毗罗陀,或曰金毗罗王。为千手观音之眷属,拥护行者之善神也。千手千眼观世音陀罗尼经所谓“我遣摩醯那罗延,金毗罗陀迦毗罗,常当拥护受持者”是也。其形像为白红色,左手把宝弓,右手把宝箭。真言曰:唵嚩悉你阿利夜三曼他娑婆诃。

  【金婆罗华】 (植物)金色之婆罗华也。又作金波罗华。佛祖统纪五曰:“梅溪集,荆公谓佛慧泉禅师曰:世尊拈华,出何典?泉云:藏经所不载。公曰:顷在翰苑,偶见大梵王问佛决疑经三卷,云梵王在灵山会上,以金色波罗华献佛,请佛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迦叶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分付迦叶。”大梵经卷上作金波罗华。

  【金七十论】 (书名)Hiraṇyasaptati,数论师自在黑作,有七十行偈颂。其时国王赏之以金,故彼以之为名誉,而名为金七十论,或云论之长行(解释偈颂之语曰长行)为天亲所作者非是,述彼宗二十五谛之义,三卷,陈真谛译。唯识述记一末曰:“有外道,入金耳国,以铁鍱腹,顶戴火盆,击王论鼓,求僧论议。因诤世界初有后无,谤僧不如外道,遂造七十行颂,申数论宗。王意朋彼,以金赐之,外道欲彰己令誉,遂以所造,名金七十论。彼论长行,天亲菩萨之所造也。”金七十论下记本书之传承曰:“迦毗罗仙人初出有四德:一法,二智,三离欲,四自在。(中略)由慈悲故,先为阿修利说。是阿修利仙人,次为般尸诃说。般尸诃广说此论,有六十千偈。(中略)次第乃至婆罗门,姓拘式,名自在黑,抄集七十偈。”又曰:“此智者,从迦毗罗来至阿修利,阿修利传与般尸诃,般尸诃传与褐伽,褐伽传与优楼佉,优楼佉传与跋婆利,跋婆利传与自在黑。如是次第,自在黑得此智。见大论难可受持,故略抄七十偈。”与世亲菩萨之关系,出婆薮槃豆法师传。

  【金钱比丘】 (人名)过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出世时,有一贫人,以卖薪得两钱而供养佛。由是九十一劫间恒手两钱而生,随取随在,更无穷尽。释迦出世时生为舍卫国城中长者子,及长出家,得罗汉道。谓之金财比丘。又曰金钱比丘。见贤愚经金财因缘品。

  【金磬】 (物名)金属制之磬也。

  【金躯】 (杂名)金色之躯。佛身也。宗轮论述记曰:“化毕缘终,金躯以是匿影。”

  【金人】 (杂名)黄金色之人,指佛而言。又以金属造之佛像也。僧史略上曰:“案释老志曰:释氏之学,闻于前汉。武帝元狩年中,霍去病获毗邪王金人。帝以为大神,列甘泉宫,烧香跪拜,此佛法流传之始也。”琅玡代醉编三十一曰:“汉武故事云:浑邪王杀休屠王以其众来降,得其金人之神,置之甘泉宫。金人皆长丈余,其祭不用牛羊,唯烧香礼拜。上使依其国俗祠之,此神全类于佛。”释门正统四曰:“后汉明帝永平七年,帝梦金人顶佩日光飞至殿庭。旦以问群臣,大学士傅毅奏曰:西方有圣人号佛,陛下所梦必此也。”后汉佛老志曰:“明帝寝南殿,梦金人身长丈六,顶佩日光,胸题卍字。”

  【金容】 (杂名)金色之容貌。佛身也。心地观经一曰:“希有金容如满月。”慈恩寺传五曰:“耳承妙说,目击金容。”

  【金萨】 (杂语)金刚萨埵之略。

  【金色】 (杂语)黄金之色也。

  【金色迦那钵底陀罗尼经】 (经名)佛说金色迦那钵底(Ganapati)陀罗尼经,一卷,唐金刚智译。说大圣欢喜天之修法。

  【金色迦叶】 (人名)三迦叶中之摩诃迦叶也。是付法藏之第一祖,彼身有金色之光,故名饮光,又名金色迦叶,金色头陀。

  【金色孔雀王】 (神名)二十八部众之一。千手观音之眷属,拥护行者之善神也。千手千眼观世音陀罗尼经所谓“我遣金色孔雀王二十八部大仙众,常当拥护受持者”是也。据千手观音造次第仪轨,其形像,身为黄金色,左手执宝幢,上有孔雀鸟,为细妙色,说无量之妙言。真言曰:唵具光[口*半]吒沙罗迦罗放光[口*半]吒沙罗迦罗周遍叫罗迦唵[口*半]吒娑婆诃。

  【金色女】 (人名)波罗奈国王夫人生一女,身黄金色,头发绀青,时年十六,父母欲为求婿,女言,为我求婿,须得身相与我同者。于国中索之不得。佛时在舍卫国,舍卫国贾人至波罗奈,言国中有其人。王闻之喜,使贾人作书迎其人。贾人即作书与佛,说此女端正无比,言欲为佛娶之之意。佛时在祇洹,为诸比丘数千人说法。持书人,直至佛所呈书。佛豫知书所说,取而裂之,作书报金色女,说无常生死之苦。女得书思惟,即得五神通,直至佛所礼敬。见经律异相三十四。

  【金色身】 (杂名)金色之身相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

  【金色世界】 (界名)文殊菩萨净土之名。宋僧传(法照传)曰:“法照遇老人曰:汝先发愿于金色界礼觐大圣。”朝野群载十六(戒牒)曰:“奉请金色世界文殊师利菩萨,为羯磨阿阇梨。”

  【金色童子因缘经】 (经名)十二卷,赵宋惟净译。说佛灭后有大商主子身有金色光,名金色童子。阿难教化之之因缘。

  【金色头陀】 (人名)摩诃迦叶之别称。彼身相有金色,为头陀行第一,故名。

  【金色王】 (本生)佛昔为金色王时,遇十二年大旱,仅存一食而供养辟支佛。天即雨饮食众宝,以济阎浮提。见佛说金色王经。

  【金色王经】 (经名)佛说金色王经,一卷,元魏瞿昙般若流支译。说金色王之事,与菩萨本行集经第二品同。

  【金色尊者】 (人名)摩诃迦叶之别称。又名金色迦叶,金色头陀等。

  【金沙河】 (杂名)此河在拘耶尼洲。梵名娑婆耶。涅槃经十曰:“于是三千大千世界,有洲名拘耶尼。其洲有河,端直不曲,名娑婆耶。犹如直绳,入于西海。”玄义五上曰:“金沙大河,直入西海。”玄义私记五末曰:“经云娑婆耶,大论云金沙河。”

  【金沙轮三昧】 (术语)五轮三昧之一。金沙为真实无着之义。修禅定断见思二惑,起无漏智,无染无着,因是断尽一切烦恼,得道果,故名。

  【金山】 (譬喻)金山喻佛身也。法华经序品曰:“身色如金山,端严甚深妙。”心地观经一曰:“破有法王甚奇特,光明照曜如金山。”

  【金山寺】 (寺名)在江苏省镇江金山上。梁武帝天监四年二月十五日,始于此寺,设水陆会。至宋改号龙游寺。以佛印禅师了元,尝住此,与苏轼问答而着。见释氏稽古录二,续传灯录五等。

  【金山王】 (譬喻)金山中之胜妙者,以譬如来。往生要集上本曰:“遥以瞻望弥陀如来如金山王。”

  【今上牌】 (图像)今上皇帝之寿牌,禅宗等寺院,安置佛殿之正面,文曰:“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案唐开元十八年敕天下寺观建天长节祝寿道场。今上牌之由来,殆以此时为始乎。

  【金身】 (杂名)黄金色之身。谓佛身也。法华经安乐品曰:“诸佛身金色,百福相庄严。”

  【金身经】 (经名)金身陀罗尼经之略名。

  【金身陀罗尼经】 (经名)佛说金身陀罗尼经,一卷,赵宋施护译。佛为众生说一陀罗尼,念诵之,能得金刚身之利益。

  【金师】 (杂名)业鍜冶者之称。涅槃经二十六曰:“我昔住于波罗奈国时,舍利弗教二弟子,一观白骨,二数息。经历多年,各不得定。(中略)唤舍利弗而呵责之:汝不善教,云何乃为是二弟子颠倒说法?汝二弟子其性各异,一主浣衣,一是金师。金师之子,应教数息。浣衣之人,应教骨观。以汝错教,令是二人生于恶邪。”

  【金师子章】 (书名)具名华严金师子章,一卷,华严宗之法藏,对唐则天武后,借庭前金师子为喻,以十门显华严之教观者。

  【金师子座】 (杂名)黄金之师子座也。高僧传二(罗什传)曰:“龟玆王为造金师子座,以大秦锦褥铺之,令什升而说法。”

  【今师祖承】 (术语)天台三相承之一。又名今师相承。即以天台智顗为宗师,而立其次第相承也。摩诃止观一上所谓:“此止观者,天台智者,说己心中所行之法门。”云云。止观辅行一之一释之曰:“此止观以下,今师祖承也。”又曰:“若以智者为所指,应以南岳为父师,慧文为祖师,龙树为曾祖师。”即是。

  【金鼠】 (故事)金色之鼠也。宋僧传一(不空传)曰:“天宝中,西蕃大石康三国,帅兵围西凉府。诏空入。帝御于道场,空秉香炉,诵仁王密语二七遍。帝见神兵可五百员,在于殿庭。惊问空,空曰:毗沙门天王子,领兵救安西,请急设食发遣。四月二十日果奏云:二月十一日,城东北三十许里,云雾间,见神兵长伟,鼓角喧鸣,山地崩震,蕃部惊溃。彼营垒中,有鼠金色,咋弓弩弦皆绝。城北门楼有光明天王怒视,蕃帅大奔。帝览奏谢空,因敕诸道城楼置天王像,是其始也。”

  【金水】 (譬喻)金刚界譬智以水,故智曰金水。三昧耶戒序曰:“观心佛于金水。”

  【津送】 (仪式)禅家送亡者曰津送。有二义:一,本为送生人之语,送人至津而止,今准生人而送亡者也。一,人之去,譬如舟之发津,而人送之也。敕修清规尊宿迁化曰:“但举无常偈,同亡僧津送。”送其生人之例证,如传灯录会通传曰:“帝厚其所赐,敕有司津送。”禅林宝训曰:“迎待连日,厚礼津送。”印度之俗,运死者于河津,使足浸于水,后于河边阇毗,有流遗骨于水之礼。尼波罗国于未全死之前,有送之于河津之习,此盖为引导而同时津送也。津送之义,或基于此习俗。

  【金粟】 (杂语)谓粟之色黄如金也。

  【金粟如来】 (杂名)维摩居士之前身为金粟如来。古来盛传此说,然不见经文之本据,或谓发迹经,思惟三昧经说之,然二经皆不载于经录。维摩经会疏三曰:“今净名,或云金粟如来,已得上寂灭忍。”谷响集一曰:“李善所著头陀寺碑,注引发迹经云:净名大士,是往古金粟如来。予(寂照)尝检藏中,不得此经。又按复礼法师十门辨惑论,稽疑曰:穷见维摩神力,掌运如来。但十地之观如来,尚隔罗縠。若维摩是如来助佛扬化,未知何名何号何论何经?请烦上智示下愚。辨惑曰:金粟之名,传而有据者也。自注云:吉藏师云:金粟事出思惟三昧经。自云:(复礼)未见其本。今检诸经录目(寂照)无此经名。穷谓西国有经,东方未译矣。”祖庭事苑三曰:“十门辨惑论云:维摩是金粟如来。吉藏师云:事出思惟三昧经。自云:未见其本。”李白答湖州司马问诗曰:“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是李白自比净名居士也。

  【金粟沙】 (杂名)中阿含经三十三曰:“池水清且凉,底有金粟沙。”

  【金粟王塔】 (堂塔)金粟王所造之塔。善无畏三藏于此塔下由文殊菩萨受毗卢遮那供养次第法,是大日经第七卷不可思议疏之说也。金刚界曼陀罗大钞一曰:“或说云:北天竺慕噜陀国有王,名金粟王。归依善无畏三藏,建塔置其寺。”

  【金粟影】 (杂名)谓维摩居士之像也。谷响集一曰:“事文类集前集传神条云:金粟影,老杜诗云:虎头金粟影,神妙独难忘。佛经有金粟如来,谓顾恺之所画维摩,虎头谓顾恺之也。”

  【金胎】 (术语)真言教成佛之作法,有金刚界胎藏界二途,称为金胎两部。金刚界者为显大日如来智德之曼陀罗,摧破烦恼之猛利智慧犹如金刚,故谓之金刚界,金刚顶经之所说是也。胎藏界者为显大日如来理德之曼陀罗,理之摄持诸法,如于腹中胎藏其子,故谓之胎藏界,大日经之所说是也。概言之,金胎两部为标帜大日如来理智二德之一双大法门。配之于事理因果,则金刚界为事为果,胎藏界为理为因。日本东密次第为金胎,是事理之次第也。日本台密次第为胎金,是因果之次第也。

  【金蹄】 (动物)悉达太子之乘马犍陟也。见“金泥驹”条。

  【金天童子】 (人名)舍卫国长者生一子,身体金色,字曰金天。此儿福德,生日家中出一井水,井中复出种种珍宝。儿长大。容貌无比,才艺博通。时阎波国长者生一女,名金光明女。身体金色,端正无比。生日亦有自然井水,出种种珍宝。二长者相谋以为夫妻,时金天家设供请佛。佛来说法,开解其心。金天夫妻及父母皆生信解而得道果。佛还秪洹说其往昔之因缘。见贤愚经金天品,法苑珠林五十六。

  【金田】 (杂名)同于金地为寺之别称。

  【金铁二锁】 (譬喻)金锁铁锁虽有胜劣,而被缚则一,以譬内着外着,其邪一也。止观十上曰:“外道见通韦陀,乃至圆门,三念处三解脱,名数是同。所起见罪系缚无异,如金铁二锁。”同辅行十之二曰:“大论二十五云:譬在囹圄,桎梏所拘。虽复蒙赦,更系金锁。人为爱系,如在囹圄。虽得出家,更着禁戒,如系金锁。今借譬此内外生着,在狱铁锁如外计,逢赦金锁如内计。金铁虽殊被缚义等,佛法虽胜,见系无差。”

  【金锡】 (物名)锡杖也。

  【金仙】 (杂名)谓佛也。稽古略四曰:“宋徽宗宣和元年,诏改佛为大觉金仙。”又神仙之别称。唐睿宗二女出家为女冠:一封金仙公主,一封玉真公主。佛家称外道仙人修行坚固者,亦曰金仙。法苑珠林曰:“上古有二金仙,修道石室。”

  【金言】 (杂语)世尊之言语,云金言。大法炬陀罗尼经九曰:“即是世尊金言教诲。”梁僧传(经师论)曰:“金言有译,梵响无授。”十二门论宗致义记上曰:“龙猛位登极喜,应非金言。”

  【金颜】 (杂名)金色之颜。如来之光颜也。金光明经一曰:“其齿鲜白,犹如珂雪,显发金颜,分齐分明。”

  【金耀童子经】 (经名)佛说金耀童子经,一卷,赵宋天息灾译。婆罗门之一子,身有光明,少有净信,后从佛出家,佛说其因缘。

  【金曜星】 (天名)即太白星。九曜之一。在胎藏界外金刚部院之北方。

  【今圆】 (术语)第五时法华经所说之圆教,谓之今圆。以前大乘经所说之圆教谓之昔圆。是台宗之语。

  【金杖】 (故事)佛以金杖与裂裳,悬记小乘十八部之分派。寄归传一曰:“裂裳金杖之喻,乃表证灭。”俱舍颂疏一曰:“大圣喻折金杖,况以争衣。”同注:“频毗娑罗王,梦见一叠裂为十八片,一金杖斩为十八段。怖而问佛。佛言:我灭度后,一百余年,有阿输迦王,威加赡部,时诸苾刍教分十八,趣解脱门,其致一也,此即先兆。王勿见忧耳。”四分戒本疏序曰:“昔梦叠之告征机分利钝之本,喻金显道教无离合之宗。”戒疏行宗记一上曰:“梦叠者,下(指戒疏之本文)引大集。有一长者,梦叠一段后分为五。佛告长者:我灭度后有诸弟子,分五部等。”(捡大集经不见)四分律四十三曰:“五百优婆塞,俱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白佛言:拘睒弥比丘斗诤诽谤共相骂詈,互求长短,口如刀剑,从拘睒弥来至舍卫国,我等当云何?佛言应听二部,语如上。若有檀越布施,应分作二分,此亦僧,彼亦僧。居士如破金杖,为二分,二俱是金。”四分戒疏行宗记一上,标因缘经云:所载金杖之文,与寄归传同,但因缘经所云者不详。

  【金针】 (菩萨)金刚针之略。曼陀罗中之菩萨名。见“金刚针菩萨”条。

  【金针双锁】 (杂名)曼陀罗中之金刚针与金刚锁二菩萨也。锁与锁同。大日经中以此二菩萨为一对。大日经疏五曰:“次于部母右置大力金刚针,(中略)是一相一缘坚利之慧,用之贯彻诸法无所不通,故名金刚针也。(中略)次于执金刚左置金刚商竭罗,译云金刚锁。其印持连锁,两头皆作拔折罗形。(中略)以此智印摄持一切强刚难化众生,使不退于无上菩提,故以为名也。”

  【金脂】 (杂名)Śaśin,月之别名。大威德陀罗尼经六曰:“月名金脂,隋言兔。”

  【金智】 (人名)金刚智三藏之略称。二教论上曰:“玄宗代宗之时,金智广智之日。”

  【金幢】 (物名)金宝之幢。幢者,幢竿也。演密钞五曰:“释名曰:幢者童也(童,独也),其貌童童然,即军中独出之谓也。”观无量寿经曰:“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又塔上之九轮,谓之金幢。

  【金姿】 (杂语)金色之姿。即佛身也。

  【金字经】 (杂语)以金泥所写之经文也。

  【紧池】 (饮食)毒果名。慧琳音义四十一曰:“紧池果,梵语也,西国大毒药名也。此果端正,人见生爱。愚夫执之,触着即死。故喻惨毒也。”

  【紧捺】 (天名)紧捺罗之略。

  【紧那罗】 (天名)Kiṁnara,又作紧捺罗,紧陀罗,甄陀罗,真陀罗,紧捺洛。旧译曰人非人,疑神。新译曰歌神。即乐神名。八部众之一。注维摩一曰:“什曰:秦言人作人。似人而头上有角,人见之言:人耶非人耶?故因以名之。亦天伎神也,小不及干闼婆。”文句二下曰:“紧那罗,亦云真陀罗,此云疑神。似人而有一角,故号人非人。天帝法乐神,居十宝山。”玄赞二曰:“梵云紧捺洛,此云歌神。紧那罗,讹也。”玄应音义三曰:“甄陀罗,甄之人反,又作真陀罗,或作紧那罗,正言紧捺罗,此译云是人非人也。”慧琳音义十一曰:“真陀罗,古作紧那罗,音乐天也。有微妙音响,能作歌舞。男则马首人身能歌,女则端正能舞。次此天女,多与干达婆天为妻室也。”

  【锦麝[巾*(穴/登)]】 (杂语)酉阳杂俎曰:“锦麝[巾*(穴/登)],谓绣佛也。”

  【紧陀罗】 (神名)歌神名。八部众之一。见“紧那罗”条。

  【紧陀罗王屯仑摩】 (天名)智度论十七曰:“如声闻,闻紧陀罗王屯仑摩Druma,弹琴歌声,以诸佉实法赞佛。是时须弥山,及树木皆动。大迦叶等诸大弟子,皆于座上,不能自安。”

  【紧祝】 (植物)树名。又宝名。见紧祝迦项。

  【紧祝迦】 (植物)Kiṁsuka,又作甄叔迦,坚叔迦。树名。又宝名。慧琳音义十六曰:“紧祝迦,梵语宝名也,古译或云坚叔迦。”可洪音义二曰:“紧祝,树名也,诸经作甄叔迦。”参照“甄叔迦”条。

  【近波罗蜜】 (术语)近六波罗蜜之波罗蜜也。菩萨自初地至第七之间,在漏无漏间杂位,因烦恼而故意修行,非任运无功用修行也。此六波罗蜜曰近波罗蜜。

  【进法阿罗汉】 (术语)六种阿罗汉之一。积功行,精进而将至不动阿罗汉之阿罗汉也。

  【近分定】 (术语)伏压下地修惑所得之上地禅定也。由色界初禅至无色界第四天,有八近分定。

  【禁戒】 (术语)佛制定之法律为禁非戒恶者。三藏中律藏专明之。有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等之别。

  【禁戒经】 (经名)迦叶禁戒经之略名。

  【尽净虚融】 (术语)谓般若经之所说也。彼经专明诸法皆空之实相,不余一法,悉皆是空,故谓为尽净。尽者悉皆之义,净者真空之意也。真空之中不留一切之情执,是清净之义也。虚融者,诸法既为真空而无自性,故虚通融镕,同为一如。是为一代五时中第四时之说法,以遣荡二乘之法执,令终入于法华中道实相之渐阶也。法华玄义十之一曰:“般若论通则三人同入,论别则菩萨独进。广历阴入尽净虚融,亦不明其意出意。”

  【进具】 (术语)年满二十由沙弥进而受比丘之具足戒也。

  【尽苦道】 (术语)谓二乘之法,即四谛十二因缘之观行,以断尽生死之苦之道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是故舍利弗,我为设方便。说诸尽苦道,示之以涅槃。”

  【禁满】 (物名)温器之名。玄应音义十四曰:“禁满,温器名也。寻检文字所无,未详何出,此应外国语耳。”

  【禁母缘】 (术语)善导观经序分义,分一经之序,分为证信序,发起序之二,于发起序中更分七科,阿阇世王幽闭其母韦提希夫人之一段,谓之第三科禁母缘。

  【尽七日】 (杂语)七七之终也。

  【进如意足】 (术语)见“四如意足”条。

  【尽十方】 (术语)尽十方之法界而无余也。愿生偈曰:“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近事】 (术语)近三宝而奉事之也。梵语优婆塞,译作近事男,优婆夷,译作近事女。

  【近事律仪】 (术语)优婆塞,优婆夷所授持之五戒也。

  【近事男】 (术语)旧称优婆塞。新称邬波索迦Upāsaka,译曰近事男。在家受五戒之男子也。近三宝奉事如来之义。西域记九曰:“邬婆索迦,唐言近事男,旧曰伊蒲塞,又曰优婆塞,皆讹也。”

  【近事女】 (术语)旧称优波夷。新称邬波斯迦Upāsikā,译曰近事女。在家受五戒之女子也。近三宝奉事如来之义。西域记九曰:“邬波斯迦,唐言近事女,旧曰优婆斯,又曰优婆夷,皆讹也。”

  【尽是女身】 (杂语)由闻法之功德而舍离女身也。法华经药王品曰:“若有女人闻是药王菩萨本事品,能受持者,尽是女身,后不复受。”

  【尽寿药】 (饮食)四药之一。

  【晋水】 (人名)赵宋净源,号晋水。见“净源”条。

  【近童】 (术语)近者近事男,梵名优婆塞之译名。童者行童,学佛典之俗沙弥。性灵集九曰:“缁林郁茂,近童骈罗。”

  【尽未来际】 (术语)为示法之永,假说未来际也,如过去无极际,未来亦无有际底也。心地观经四曰:“当证无上菩提果,尽未来际常不灭,能度众生作归依。”

  【尽无尽法门】 (杂语)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经云尽无尽法门如何?答为二性空故,见闻无生是尽。尽者诸漏尽。无尽者,于无生体中,具恒沙妙用。随事应现,悉皆具足,于本体中亦无损减,是名无尽。即是尽无尽法门也。”

  【尽无生智】 (术语)俱舍论所说十智中尽智无生智之二也。俱舍论二十五曰:“尽无生智说名为觉。”见“智”条。

  【禁五路印】 (术语)引留临死病人之魂魄于现身,为令延命而结之印,屈无名指入掌中,竖小指者是也。禁者闭塞之义。五路即六道中之五道,言人死而趣他界,今既在人道,死去之处,是五道也。以不思议之加持力,禁闭五道之门,苏而还于前身,故尔言也。或曰:魂魄经五路而去,今令此防遏之。五路者:一脐下,二胸,三腹,四首,五顶上也。出于秽迹金刚说神通大满陀罗尼法术灵要门。

  【尽虚空界】 (术语)约竖而谓为尽未来际。就横而谓为尽虚空界。显物之无际限,佛门之套语也。

  【进学经】 (经名)一卷,刘宋沮渠京声译。说孝顺,仁慈,惠施等法。

  【近圆】 (术语)具足戒之异名。圆为涅槃之称。具足戒为近涅槃之法也。寄归传三曰:“既受戒已,名邬婆三钵那。”自注曰:“邬婆是近,三钵那是圆,谓涅槃也。今受大戒,即是亲近涅槃,旧云具足者,言其泛意。”

  【近缘】 (术语)三缘之一,见“三缘”条。

  【尽智】 (术语)俱舍论所说十智之第九。见“智”条。

  【尽智经】 (书名)详说尽智之事。中阿含经十。

  【近住】 (术语)为在家男女受八戒者。亲近三宝宿住之义。

  【近住律仪】 (术语)在家男女所受之八戒也。俱舍论十四曰:“若受离八所应远离,安立第二近住律仪。”

  【近住男】 (术语)在家受八戒之男子也。

  【近住女】 (术语)在家受八戒之女子也。

  【经】 (术语)梵语修多罗Sūtra之译意。又曰契经,或曰经本。(一)三藏之一。对于律及论而言。即佛所说之教法也。涅槃经第十五所谓:“从如是我闻乃至欢喜奉行,如是一切,名修多罗。”大毗婆沙论第一等所谓律及论,诠戒及慧,而经则诠定者,即是也。论其字义,瑜伽师地论第二十五,谓:“能贯穿缝缀种种能引义利能引梵行真善妙义,是名契经。”同第八十一,谓:“契经者,谓贯穿义。”显扬圣教论亦同之。是以贯穿之义释经也。然佛地经论,谓:“能贯能摄,故名为经,以佛圣教贯穿摄持所应说义所化生故。”又法苑义林章第二本,谓:“虽以贯穿之义释契经,然以教贯义,以教摄生,名之为经。犹如綖之贯花,经之持纬。西域呼汲索,缝衣之綖,席经圣教等,皆名素呾缆。众生由教摄而不散流于恶趣,义理由教贯而不散失隐没,是故名圣教为契经。”华严疏第一释修多罗,谓:“古译为契经,契谓契理契机,经谓贯穿摄化,即契理合机之经,依主受名。复云:正翻名线,线能贯华,经能持纬,此方不贵线称,故存于经。”是等皆以贯穿摄持之二义释经也。若依杂阿毗昙心论第八,则修多罗有五义,其文曰:“修多罗者有五义:一曰出生,出生诸义故。二曰泉涌,义味无尽故。三曰显示,显示诸义故。四曰绳墨,辨诸邪正故。五曰结鬘,贯穿诸法故。如是五义,是修多罗义。”法华玄义第八上,广就修多罗,出有翻无翻之两说,无翻之中,详说今之五义,谓梵语多含,故不可翻,有翻之中,出经,契,法本,线,善语教之五译。其间谓经为经由之义,以其由于圣人之心口,故云。出教由行由理由之三释。又谓经为经纬之义。如世绢经,以纬织之,而龙凤文章成。佛以世界悉檀说经,菩萨以世界纬织,经纬合,故圣贤文章成。又依净影之无量寿经义疏卷上,谓:“经者,外国名修多罗,此翻名綖。圣人言说,能贯诸法,如綖之贯华,故名为綖。而言经者,綖能贯华,经能持,其用相似,故名为经。若依俗训,经者常也。人别古今,教仪常楷,故名为常。经之与常,何相关顾,将常释经。释言经者,是经历义。凡是一法,经古历今,恒有不断。是其常义,故得名常。”是并释经之字训也。盖梵音修多罗,为贯穿摄持之义,虽可译为綖或线。然以古来支那于圣人之说称为经,故借之而用经之名也。窃思佛典中称为经者甚多,其分类不一。普通分为大乘经小乘经二种,大乘经之中,分般若部,宝积部,大集部,华严部,涅槃部。或为华严部,方等部,般若部,法华部,涅槃部,秘密部。小乘经之中,或分为阿含部小乘部二种。又就翻译而区别为重译经单译经,宋代已后之译经,别有续入藏目录。依缘山三大藏总目录,大乘经,并般若,宝积,大集,华严,涅槃,重译,单译。宋藏五百二十八部,二千一百七十五卷。元藏五百二十八部,二千一百七十四卷。丽藏五百二十一部,二千一百六十四卷。小乘经,阿含单译,总计宋元两藏各二百四十二部,六百二十一卷。丽藏二百四十部,六百十四卷。依缩版大藏经目录,则大乘经华严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五部,合计四百五十部,二千二百九十一卷。小乘经三百二十一部,七百七十八卷。别有秘密部五百七十部,九百三十一卷。但秘密部中,含不属于经者。此外有阙经,伪经,疑经及未度之经。又有非佛所说,而亦称为经者。如法句经,坐禅三昧经,修行道地经,杂譬喻经,百喻经等是也。通彼经律论三藏,而称为大藏经或一切经者。不过以经为其中之根本,部帙亦随而多故据,胜立名耳。(二)十二部经之一。对于祇夜,优婆提舍等而言。经中直说之长行也。成实论第一十二部经品所谓:“修多罗者直说语言。”瑜伽师地论第八十一所谓:“契经者长行直说。”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第十一所谓:“契经者,谓以长行缀缉,略说所应说义”者是也。是经中长行,即为散文,而不用偈颂,又称不属于授记,本生,论议等之部分也。又出于大智度论第三十三,往生论注卷上,大乘义章第一,法华义记第一,法华玄赞第一,华严探玄记第一,善导之观经疏第一等。

  【经案】 (物名)载经之机。

  【经呗】 (杂语)歌咏经文之声。即梵呗也。慧琳音义六十五曰:“经呗,僧尼法事梵呗声也。”

  【经部】 (流派)具名经量部。见“经量部”条。

  【经藏】 (术语)该摄佛所说之经典,称为经藏。经中各含藏事理,故曰藏。三藏法数九曰:“三藏者,谓经律论,各各含藏一切文理,故皆名藏。”六十华严经六曰:“自归于法,愿与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又纳经典之府库也。又作经堂,藏殿,轮藏等。此中亦收经律论之三藏及贤圣祖之章疏,名为经藏者,就本也。寄归传四,言亡僧之遗物曰:“所有经典章疏皆不可分,当纳经藏,四方僧共读。”

  【经藏堂主】 (职位)藏主之下有堂主。藏主不居藏殿。堂主守经,常在藏殿。见象器笺六。

  【经单】 (物名)记经名之纸标。禅家每年启建正月祝道场之前一日贴于大殿前者。敕修百丈清规第一曰:“启建元先一日,堂司备榜,张于三门之右及上殿经单,俱用黄纸书之。”

  【经道】 (术语)经典所说之道。无量寿经下曰:“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

  【经典】 (杂名)佛说之。阿难结集之。初传之于口。后书之于贝叶。其文句并书籍。谓为经典。无量寿经上曰:“菩萨经典,究畅要妙。”法华经序品曰:“圣主师子,演说经典,微妙第一。”

  【经法】 (术语)金口之圣说,为万世之常法者。称为经法。无量寿经下曰:“听受经法,欢喜无量。”毗奈耶杂事四曰:“善和苾刍,作吟讽声,赞诵经法。”

  【殑伽】 (地名)又云强伽、弶伽、恒伽、恒架Gaṅgā,译日天堂来,以其原从高处神堂而来也。印度东北之大河名。为印度三大河之一、发源于雪山之南部,合大小无数之支流而东南奔流五百里,与蒲拉买普笃罗河共流入印度洋,其流域一带之地,即所谓恒河之平原,四境开阔,交通八达,且地味极为丰饶,故古来起于印度之几多君主,其都城皆以此川流而定,数千年来印度文明之中心也。佛教勿论,即其他之宗教与哲学,亦起于此流域。因此印度人视此河极为神圣,遂至以河名直为神名。西域记一曰:“殑伽河,旧曰恒河,又曰恒伽,讹也。”玄应音义八曰:“强伽,旧名恒河是也。亦名殑伽,从阿耨大池东面象口流出,入东海,其砂细与水同流也。”此所以经中有恒河沙数诸佛之譬喻语也。同二十四曰:“殑伽河,诸经论中或作恒河,或言恒伽河,亦云恒迦河,或作强伽河,皆讹也。此河从无热恼池东面象口而出,流入东海。旧译云天堂来,以彼外书云本入摩醯首罗天顶从耳中出流在地上,以天化身在雪山顶故作是说。见从高处而来,故云天堂来也。”俱舍光记五曰:“殑耆,是河神名。若女声中呼名殑耆,若男声中呼名殑伽,旧曰恒河,讹也。”可洪音义一曰:“恒伽,大般若经作殑伽天女是也。”此所以以其河水为神圣,而生浴于此水者,得去一切罪污之思想也。药师本愿经作“弶伽”。

  【殑伽沙】 (地名)旧称恒河沙。新称殑伽沙。

  【殑伽神】 (神名)又作恒伽天。印度恒河之河伯也。见“殑伽”条。祖庭事苑七曰:“主河之名是女,非鼻闻香,未见其缘。”

  【殑伽神女】 (神名)同上。

  【经供养】 (行事)不限何经,书写之,为作佛事。谓为经供养。供养经之义。经者属于三宝中之法宝。供养经者,即供养法宝也。法华经分别功德品曰:“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供养经卷,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供养众僧。”随求陀罗尼经记书随求陀罗尼,系于病比丘之颈,大减病苦,死后虽坠地狱,亦依咒力而消灭罪障,生于天而成随求即得天子。

  【经轨】 (杂名)大圣天欢喜双身毗那夜伽法,一卷,不空译。使咒法经,一卷,菩提留支译。大圣欢喜双身大自在天毗那夜迦王归依念诵供养法,一卷,善无畏译。大圣欢喜双身毗那夜迦天形像品仪轨一卷,憬瑟撰。毗那夜迦誐那钵底瑜迦悉地品秘要,一卷,含光记。佛说金色迦那钵底陀罗尼经,一卷,金刚智译。【经轨】(经名)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一卷,金刚智译,称为金刚智仪轨。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一卷,不空译,称为不空仪轨,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一卷,地婆诃罗译。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法,一卷,善无畏译。七俱胝独部法,一卷,善无畏译。【经轨】(术语)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卷,唐伽梵达磨译。是通常之千手经也。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二卷,唐智通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一卷,唐菩提流志译。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一卷,唐不空译。大悲心陀罗尼修行念诵略仪,一卷,唐不空译。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一卷,三昧苏婆罗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一卷,唐不空译。千手观音造次第法仪轨,一卷,唐善无畏译。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咒本,一卷,唐金刚智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身咒本,一卷,唐金刚智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治病合药法,一卷,唐伽梵达磨译。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一卷,宋知礼集。【经轨】(术语)阿吒薄俱元帅大将上佛陀罗尼经修行仪轨,三卷,唐善无畏译。又有阿吒婆拘鬼神大将上佛陀罗尼神咒经,一卷,阿吒婆拘鬼神大将上佛陀罗尼经,一卷,阿吒薄拘付嘱咒,一卷,俱失译。【经轨】(经名)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三十卷,唐菩提流志译。佛说不空羂索咒经一卷,隋阇那崛多译。不空羂索神咒神经,一卷,唐玄奘译。不空羂索咒心经,一卷,唐菩提流志译。佛说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一卷,赵宋施护译。已上四经皆前经之第一品也。又,佛说不空羂索陀罗尼仪轨经,二卷,师子国三藏阿目佉译。是三十卷经一二两卷之异译也。又,不空羂索陀罗尼自在王咒经,三卷,唐宝思惟译。不空羂索陀罗尼经,二卷,北天竺婆罗门李无谄译。二经同本也。【经轨】(经名)北斗七星护摩法一卷,北斗七星护摩念诵仪轨一卷,北斗七星延命经一卷,北斗七星念诵仪轨一卷。【经轨】(术语)佛说大方广曼殊室利经,一卷。金刚顶经多罗菩萨念诵法,一卷。圣多罗菩萨经,一卷。圣多罗菩萨一百八名陀罗尼经,一卷。圣多罗菩萨梵赞,一卷。【经轨】(术语)实叉难陀译之地藏菩萨本愿经,二卷。玄奘译之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卷。失译之大方广十轮经,八卷。输婆迦罗译之地藏菩萨仪轨一卷。其他涉于疑者,有延命地藏经一卷,地藏菩萨念诵仪轨一卷,莲华三昧经一卷。【经轨】(术语)有如意轮菩萨念诵法一卷,观自在如意轮瑜伽一卷,如意轮菩萨观门义注秘诀一卷,如意轮陀罗尼经一卷,观世音菩萨秘密藏如意轮陀罗尼神咒经一卷,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陀罗尼经一卷,佛说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经一卷,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伽法要一卷,佛说如意轮莲华心如来修行观门仪一卷。【经轨】(经名)青颈观自在菩萨心陀罗尼经,一卷。青颈大悲王观自在念诵仪轨,一卷。青颈大悲心陀罗尼,一卷。【经轨】(经名)宝积经三十六卷菩萨藏会第十二之二金毗罗天受记品第二,佛说金毗罗童子威德经一卷,唐不空译。【经轨】(术语)密部之经典与仪轨。【经轨】(经名)摩利支提婆华鬘经,一卷,不空译。摩利支天菩萨陀罗尼经,一卷,不空译。摩利支天经,一卷,阿地瞿多译。摄于陀罗尼集经第十。摩利支菩萨略念诵法,一卷,不空译。摩利支天一印法,一卷,失译。摩利支天陀罗尼咒经,一卷,失译。大摩利支菩萨经,七卷,天息灾译。【经轨】(经名)普遍光明焰鬘清净炽盛如意宝印心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经,不空译,二卷,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宝思惟译,一卷,大随求即得大陀罗尼明王忏悔法,一卷,失译,大随求八印,宗叡传,一卷。【经轨】(术语)转法轮菩萨摧魔怨敌法,一卷,不空译。

  【经柜】 (术语)贮众僧衣服道具之器。其在僧堂者谓之函柜。其在众寮者谓之经柜。众寮是看经之所,故曰经柜。前面与后面各有二本之足。其小者,有时用代经案。其大者,容大人而有余。

  【经行】 (术语)于一定之地旋绕往来也。即坐禅而欲睡眠时,为此防之,又为养身疗病。寄归传三曰:“五天之地,道俗多作经行。直去直来,唯遵一路。随时适性,勿居闹处。一则痊痾,一能销食。(中略)若其右绕佛殿,旋游制底,别为生福,本欲虔恭。经行乃是销散之仪,意在养身疗病。旧云行道,或曰经行。二事总包,无分泾渭。遂使调适之事久阙东川。”玄赞二曰:“西域地湿,叠砖为道。于中往来,消食诵经。如经布绡之来去,故言经行。”释氏要览下曰:“十诵律云:经行有五利:一剿健(剿音巢轻捷也),二有力,三不病,四消食,五意坚固。三千威仪经,有五处可经行:一闲处,二户前,三讲堂前,四塔下,五阁下。”法华经序品曰:“未尝睡眠经行林中。”同方便品曰:“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十诵律五十七曰:“经行法者,比丘应直经行,不迟不疾。若不能直,当画地作相,随相直行,是名经行法。”摩得勒伽六曰:“比丘经行时,不得摇身行,不得大驶驶,不得大低头,缩摄诸根,心不外缘,当正直行。行不能直者安绳。”

  【殑河女】 (故事)此女爱念其子共没于殑河,死,生于梵天。心地观经三曰:“昔有女人抱其子,渡于恒河水瀑流。以泛水故力难前,与子俱没无能舍,为是慈念善根力,命终上生于梵天,长受梵天三昧乐,得遇如来受佛记。”性灵集八曰:“殑河女人,因爱子而生天上,坐海丈夫,发慈悲以成大觉。”

  【精魂】 (杂名)精气魂魄也。碧岩第一则颂评曰:“弄精魂瞠眼睛云廓然无圣。”

  【经家】 (人名)结集经典之人,即指阿难。三德指归一曰:“经家者,即阿难,是结集经家也。”

  【经筴】 (物名)又曰梵筴贝筴。筴音楚革切,筮策也。简书也。字典曰:“广韵楚革切,鲁语臧文仲闻柳下季之言,使书以为三筴,注简书也。”以贝经与简策同也。作夹者为非。寄归传一曰:“云十诵四分者,多是取其经夹以为题目。”僧史略上曰:“于时未事翻译,必存梵筴。”

  【经夹】 (杂名)又云梵夹。刻经文于贝多罗,夹以厚板,以绳结之也。其状类箱,故曰梵筴。愚案夹为筴之误同策。

  【经架】 (物名)置经之棚。

  【惊觉】 (术语)三昧耶四义之一。秘藏记本曰:“若众生有归依者,住法界定自受法乐如来,惊觉不敢违越本愿,影向行者所,以真言印契加持护念。譬如国王自造法令,不敢违犯,令他行之。(中略)如来惊觉是惊觉义。”

  【经教】 (杂语)经典之教训。圆觉经曰:“如是经教功德名字。”

  【惊觉一切如来印】 (印相)又作金刚起印,觉起印。为惊觉一切如来之印契也。见真言修行钞二。

  【惊觉真言】 (真言)为惊觉三世十方诸尊之陀罗尼名。密教之修法唱之。见鱼山集略。

  【经戒】 (术语)经义与戒行。又经中所译之戒法。又戒为万世之常经,故曰经戒。无量寿经下曰:“奉持经戒,受行道法。”

  【精进】 (术语)又曰勤。小乘七十五法中大善地法之一,大乘百法中善心所之一。勇猛修善法,断恶法之心作用也。唯识论六曰:“勤谓精进,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辅行二曰:“于法无染曰精,念念趣求曰进。”慈恩上生经疏下曰:“精谓精纯无恶杂故,进谓升进不懈怠故。”华严大疏五曰:“精进,练心于法名之为精,精心务达目之为进。”维摩经佛国品曰:“精进是菩萨净土。”案汉书,召属县长吏,选精进掾史。注:精明而进趣也。此为精进二字之出处。

  【精进波罗蜜】 (术语)又曰勤波罗蜜。六波罗蜜之一。

  【精进波罗蜜菩萨】 (菩萨)十波罗蜜菩萨之一。密号曰慧护金刚。

  【精进方便】 (术语)见“十种方便”条。

  【精进根】 (术语)五根之一。

  【精进弓】 (譬喻)智慧譬箭,精进比弓。智度论十曰:“忍铠心坚固,精进弓力强。智慧箭劲利,破憍慢诸贼。”

  【精进觉支】 (术语)见“七觉分”条。

  【精进铠】 (譬喻)铠为甲,三种精进中之被甲精进也。法华经涌出品曰:“汝等当共一心被精进铠为坚固意。”

  【精进力】 (术语)五力之一。

  【精进如意足】 (术语)四如意足之一。见“四如意足”条。

  【精进无灭】 (术语)二十二无减之一。见“无减”条。

  【精进心】 (术语)见“十信”条。

  【精进信】 (术语)十信之一。

  【经卷】 (术语)古经皆为卷本,故曰经卷。方册之经,成于明朝。法华经法师品曰:“于此经卷,敬视如佛,种种供养。”

  【经量部】 (流派)小乘十八部之一。佛灭后四百年之初,由说一切有部别派者。三藏之中,唯以经为正量,故名经量部,单云经部。宗轮论述记曰:“此师唯依经为正量,不依律及对法。凡所援据,以经为证,即经部师。从所立以名经量部。”Sautrāntika。

  【精灵】 (杂语)神识也。业疏济缘记四下曰:“精灵即神识。”又邪鬼之上品也。楞严经六曰:“如不断偷必堕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

  【精灵棚】 (物名)盂兰盆供饮食之棚。

  【精庐】 (杂语)精舍也。玄应音义十六曰:“精庐,庐舍也,即精舍是也。”

  【经论】 (术语)三藏中之经藏与论藏。经为如来之金口说法,法华经涅槃经等。论为菩萨之祖述,唯识论俱舍论等。三论检幽钞一曰:“欲示师资不同故,师说名经,资言称论。以师所说,可则可常,能显至道故,称为经。资之所作,俱论佛语,更无异制,故称为论。”

  【经律】 (术语)三藏中之经藏与律藏。俱系金口之直说。经为教常道者。律为制恶事者。

  【经律论】 (术语)见“三藏”条。

  【经律异相】 (术语)五十卷,梁僧旻宝唱等集。就经律二藏中拔粹类聚者。法苑珠林之类。

  【经马】 (杂名)般若心经与绘马也。禅院之祈祷及盂兰盆会等,印造此二者焚之。加以纸钱,经罢焚化。传是宋时禅林之法。盖以人鬼道异,若火化之,则他得受用也。异闻总录云:李泳子永,常印尊胜陀罗尼幡,焚施鬼道,即此也。

  【精媚鬼】 (异类)三种鬼之一。见“鬼”条。

  【精明】 (杂语)精良明白也,谓心意之清洁。无量寿经下曰:“精明求愿。”

  【经木】 (物名)读经时所打之拍子木,谓之经木,亦曰音木。

  【殑耆】 (神名)殑伽河女神名。见“殑伽神”条。

  【殑耆罗】 (人名)比丘名。俱舍宝疏五曰:“殑耆是河神名,罗名摄受。父母怜子与字,立名殑耆摄受。女声呼名耆,男声呼为伽。”梵Gaṅgilaya。

  【精气】 (杂语)人之精神气力也。药师经曰:“无有非人夺其精气。”

  【精舍】 (术语)寺院之异名。为精行者所居,故曰精舍。非精妙之谓。此名自祇园精舍而来。学林新编曰:“晋孝武幼奉佛法,立静舍于殿门,引沙门居之。因此俗谓佛寺曰静舍,亦曰精舍。”按汉儒者教授生徒,其所居悉称精舍。范书包咸传:咸住东海,立精舍讲授。党锢传:刘淑檀敷俱立精舍教授。姜肱传:盗就精庐求见。注云:精庐即精舍也。以此观之,精舍本为儒士设。晋时别居沙门,乃袭用其名焉耳。三国志注引江表传曰:于吉来吴,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疗病。晋武以前道士,亦尝袭精舍名矣。释迦谱八曰:“息心所栖故曰精舍。”慧苑音义上曰:“艺文类曰:精舍者,非以舍之精妙名为精舍,由其精练行者之所居,故谓之精舍也。”名义集七曰:“灵佑寺诰曰:非粗暴者所居故云精舍。”

  【精神】 (术语)有情之心识也。精微曰精。不测曰神。无量寿经下曰:“精神苦痛。”

  【经生】 (杂名)又曰经手。书写经者。

  【经生圣者】 (术语)谓在预流等圣位,经欲界或色界之多生,而后般涅槃者。其中经欲界生之圣者,必不往生于色无色界。证得不还果已,定于现身般涅槃。此以彼圣者,既厌欲界之苦,深恐生于上界,犹有长时之苦,同于欲界故也。经色界生之圣者,于色界无苦,随而有以厌心劣而上生于无色界之义。大毗婆沙论五十三问答欲界经生之圣者,生于上二界否?评家云:定无复生于上二界者。俱舍论二十四曰:“已经欲界生者,及已从此往上界生诸圣,必无练根并退。”是由凡经生之圣者,不惟习根极为成熟,又得殊胜之所依止也。并见俱舍光记二十四,宝疏二十四等。

  【经师】 (杂名)读经之法师。毗奈耶杂事四曰:“善和苾刍,作吟讽声。赞诵经法。(中略)我欲亲往奉彼经师。”同十三曰:“经师律师论法师禅师,不以同类令聚一处。”梁高僧传有经师之一科。

  【精识】 (术语)人之精灵心识也。无量寿经下曰:“魂神精识自然趣之。”

  【精室】 (杂名)修法之道场也。精妙之坛场也。又为精练者之室宅,故曰精室。三摩地法曰:“建立精室布轮坛。”准提仪轨曰:“将像于精室秘密供养。”

  【经释】 (术语)佛经与师释也。佛之说法,直诵传记录者,谓之经。其经意为人师解释者,谓之释。

  【经手】 (杂名)又曰经生。书写经者。

  【经疏与现图相违】 (杂语)现图置释迦于第二院,经轨置于第三院。是经轨依大日经具缘品所云:“次往第二院,东方初门中画释迦牟尼。”之文。然据阿阇梨之说,则若依自内向外之次第,文殊院应为第二重,释迦院(合外金刚部)应为第三重。今释迦院为第二者,是示大智大悲次第故也。故作此曼陀罗,先作中胎并第一重。是为大日内证之智德故也。次越第二重而作第三重之释迦院,是为大日外用之悲德故也。即大智大悲不二之次第也。次还作第二重之文殊院等,是兼悲智具二利故也。然则经文之第二院,依法门次第,释迦作第二番故云第二院,文殊作第三番故云第三院。是但为治慢法之人,特安密语耳。大日经疏五曰:“次往第二院画释迦牟尼。阿阇梨云:此中第二是隐密语耳,若从中向外当以释迦牟尼眷属为第三院,今则以毗庐遮那法门眷属为第一,释迦牟尼眷属为第二。诸菩萨在悲智之间,上求下化故为第三。所以如此互文者,此是如来密藏,为防诸慢法人不从师受者变乱经文,故须口传相付也。”同十二曰:“前曼荼罗中,云第二院置释迦,第三院文殊师利。此文互也。由下先定中胎竟直向第三院定之,故云第二,非是第二则是第三重也。”又云:现图之苏悉地院,不载于经轨者,诸师合之于虚空藏院之意也。

  【经笥】 (物名)盛经之箱。释氏要览中曰:“经笥法将,并五印度学人,称奘法师。”是由箱之义,转而为通经人之义。与西域记十二赞奘师所谓:“印度学人,咸仰盛德。既曰经笥,亦称法将。”皆有脚经笥之义也。

  【经塔】 (堂塔)纳经文陀罗尼而供养之塔也。西天之法,凡造塔及像,则必纳舍利或经颂。其纳经颂者,即经塔也。寄归传四曰:“凡造形像及以制底。(中略)中安二种舍利:一谓大师身骨,二谓缘起法颂。”密教劝置陀罗尼。宝箧印陀罗尼经曰:“安置此陀罗尼于塔像中者,我等十方诸佛,随其方处恒常随逐。”尊胜陀罗尼经,佛教天帝谓此供养者为摩诃萨埵。法华经法师品亦教于经卷所住之处,起七宝之塔而严节之。又于塔书经文者。书史会要六曰:“释法晖,政和二年天宁节,以细书经塔来上,作正书,如半芝麻粒,写佛书十部。”

  【经堂】 (堂塔)入一切经之殿堂。与经藏同。

  【经题】 (术语)经之题目。佛经置重首题。题为一部之总标。天台释经题,立五重之玄义,为万代之洪范。

  【经体】 (术语)经之体也。谓一经所诠之主质。天台观经疏卷上,谓诸法实相为经之体,余皆魔事,如诸星环北辰,万流宗于东海也。天台以前之诸师,不别经宗与经体。天台以体为一经之主,谓宗如辅臣。小乘经以三法印为体。净土诸师以念佛为体。

  【经体三尘】 (名数)经体有三:一为声。于佛在世时闻金口之音声而得道,是以声尘为经。二为色。于佛灭后,由经卷纸墨而传持之,是以色尘为经。三为法。内心思惟自法,而契于理。是不由他教,不由纸墨,唯以法尘为经。耳识利者依于声。眼识利者依于色。意识利者依于法。此土之人,此三识利。余三识钝。鼻嗅纸墨亦无所知,身触经卷亦不能解。舌啖文字亦宁辨是非耶?是故唯以三尘为经体。见玄义八上。

  【经头】 (职位)禅家掌经卷图书之僧也。又禅院为补修一切经劝化街坊之僧曰经头。

  【经瓦】 (物名)瓦雕经文为永传而埋置土中者。

  【经王】 (譬喻)称其经胜于他经,曰经王。即经中之王也。法华经药王品曰:“如帝释于三十三天中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中略)如佛为诸法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法华嘉祥疏九曰:“言经王者,此经于今昔权实开合自在,故称为王。又独一无二,亦是王义。”最胜王经一曰:“金光明妙法,最胜诸经王。”心地观经八曰:“若有法师受持读习解说书写此心地经众经中王,如是法师与我无异。”

  【经帷】 (衣服)即经衣。见“经衣”条。

  【经文】 (术语)经之文句。能诠义理者。即经文为能诠,义理为所诠。

  【荆溪】 (人名)支那天台第九祖湛然,晋陵荆溪人,故号荆溪大师。佛祖统纪七曰:“九祖荆溪尊者湛然,姓威氏,世居晋陵荆溪。时人尊其道,因以为号。”

  【经箱】 (物名)贮经之箱。其形不同,而在经案之上者,竖一尺许,横四五寸,多镂金银嵌螺钿为饰。

  【经衣】 (衣服)又作经帷子。死者所被之净衣,书经文者。不空羂索真言经六曰:“若有众生,亿劫具造四重五逆十恶等罪,身坏命终,堕阿鼻狱。若此亡者随其身分尸骸衣服为真言者,身影映着,即得解脱。舍所苦身,直生净土。”大宝楼阁经上曰:“若读若诵,若受持,若佩身上,若书衣中。(中略)决定当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鲸音】 (譬喻)譬梵钟之声也。祖庭事苑曰:“物类感志云:海岸有兽曰蒲牢,而性畏鲸鱼。食于海畔,鲸或跃,蒲牢即鸣,声如钟。今人多状蒲牢兽形施钟上,斫撞为鲸而击之。鲸本无声,因鲸跃而蒲牢鸣,故曰鲸音。”

  【鲸鱼】 (动物)梵云摩竭。一译鲸鱼。见“摩竭”条。

  【经者】 (人名)受持法华经者。又讲说经论者。对于禅者而云。

  【精真】 (杂语)精明真如之性也。楞严经十曰:“唯一精真。”

  【经宗】 (术语)依经而开之宗旨曰经宗。依论而开之宗曰论宗。如华严天台是经宗。如成实三论是论宗。

  【警策】 (杂名)禅堂僧众坐禅时警醒情气睡魔之策鞭也。长四尺二寸,上幅少广,有二寸弱。不问睡与不睡,可打即打,受者合掌低头而谢之。

  【景岑】 (人名)南泉之法嗣也。号招贤。三十二祖传曰:“岑尝与仰山寂玩月次。寂曰:人人尽有这个,祇是用不得。岑曰:恰是倩汝用。寂曰:尔作么生用?岑劈胸与一蹋。寂曰:[囗@力],直下似个大虫。自此诸方称为岑大虫。清雍正十二年封洞妙朗净禅师。

  【景德传灯录】 (书名)三十卷。宋真宗景德年中,沙门道原编。集诸祖之机缘者。

  【井河】 (譬喻)为譬身无常之二喻。井者谓人于旷野为醉象所逐,攀树而入井也。见“鼠”条。河者如涅槃经所谓:“譬如河岸临险大树,若遇暴风,必当颠坠。善男子!人亦如是,临老险岸,死风忽至,势不可住”也。释门归敬仪中曰:“井河引喻,逼形器于刹那。”

  【井华】 (杂语)后夜之井水,谓之华水。见“华水”条。

  【警觉】 (术语)警醒心之惛沈也。唯识论三曰:“作意谓能警心为性。”俱舍论四曰:“作意谓能令心警觉。”宝箧印陀罗尼经曰:“从佛身出种种光明,间错妙色,照触十方,悉皆警觉一切如来。”

  【井驴】 (公案)井户与驴马也。曹山录曰:“师问德上座曰:佛真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作么生说应底道理?德曰:如驴觑井。山曰祇道得八成。德曰:和尚作么生?山曰:如井觑驴。”

  【景命日】 (杂名)天子即位之日。禅林法规每月此日有祝赞讽经。见象器笺十三。

  【憬兴】 (人名)新罗国人。十八岁出家,专事著述,其说以法相为主。所著有涅槃经疏十四卷,法华疏十六卷,金光明经述赞七卷,弥勒经述赞三卷,瑜伽论疏十卷,瑜伽记三十六卷,解深密经疏,观无量寿经疏二卷等数十种。见三国遗事五,新编诸宗教藏总录一二等。

  【璟兴】 (人名)新罗人。法相宗。有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三卷行于世。

  【井中捞月】 (譬喻)僧祇律曰:“佛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城名波罗奈,国名伽尸。于空间处,有五百狝猴,游行林中。到一尼俱律树下,树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现。时狝猴主见是月影,语诸伴言:月今日死,落在井中,当共出之,莫令世间长夜闇冥。共作议言:云何能出?时狝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树枝,汝捉我尾。展转相连,乃可出之。时诸狝猴,即如主语,展转相捉。树弱枝折,一切狝猴堕井水中。”

  【境】 (术语)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如色为眼识所游履,谓之色境。乃至法为意识所游履,谓之法境。俱舍颂疏一曰:“色等五境为境性,是境界故。眼等五根名有境性,有境界故。”又实相之理,为妙智游履之所,故称为境。是属于前之法境。玄义二上曰:“以境妙故,智亦随妙。以法常故,诸佛亦常。函盖相称,境智不可思议。”

  【镜】 (物名)律名好照。资持记下二之三曰:“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

  【敬爱】 (术语)无量寿经下曰:“父子兄弟夫妇室家,中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又五种坛法之一。请诸佛菩萨爱护之修法名。又祈一家亲属平和所用之修法名。见秘藏记末。参照祈祷条。

  【敬爱法】 (修法)见“祈祷”条。

  【净邦】 (术语)同于净土。教行信证序曰:“净邦缘熟,调达阇世兴逆害。”

  【境本定身】 (术语)见佛之相好而发心,谓之见相发心。此见相依四教之机,有四种不同。然其所对之佛身,必为丈六之释迦应身。应身为所观之境,观见此四相之别也。因而定为境本之佛身,为丈六之释迦,是谓之境本定身。止观辅行一曰:“皆以三藏如来而为境本,于色相上四见不同。”四教仪集注上曰:“如来,谓丈六身,即境本定身也。”

  【净玻璃镜】 (物名)所谓业镜是也。在阎魔厅罪人一生恶业之事实悉现前令当人见之。此净玻璃镜之名,出于伪造之十王经,不足取。谓之业镜,又称火珠,以显现罪业之说,则经论有明据。见业镜条。

  【净波罗蜜】 (术语)四波罗蜜之一。

  【净藏】 (人名)妙庄严王二子之一。见“净藏净眼”条。

  【净藏净眼】 (人名)出于法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中,因缘谈中之人。过去世,光明庄严国有王,云妙庄严。邪见炽盛,不信佛法。二子,净藏,净眼,夙信佛法,得神力怜愍父王之邪见,为之演种种奇瑞,遂令父王翻心至佛所,得法华利益。

  【净藏三昧】 (术语)法华十六三昧之一。

  【净刹】 (术语)清净之佛国也。华严经七曰:“广大净刹皆成就。”行事钞下四之一曰:“作从佛往净刹之意。”

  【净筹】 (物名)厕筹之未使用者。

  【净除业障经】 (经名)净业障经之异名。

  【净除罪盖娱乐佛法经】 (经名)五句章句经之异名。

  【净道】 (杂语)清净之佛道也。法华经序品曰:“求无上慧为说净道。”

  【净德】 (术语)四德之一。

  【净德夫人】 (人名)妙庄严王之夫人。也见“妙庄严王”条。

  【净地】 (术语)比丘住而无罪之地云净地。有清净其地之法。

  【净定】 (术语)同于等至。

  【净发】 (术语)僧之剃头也。净发之法,半月一度。高僧传(阇那崛多传)曰:“遮拘迦国山中有入灭定罗汉三人,定中禅寂。每至半月,诸僧就山为其净发。”同求那跋陀罗传曰:“时未及净发,白首皓然。”

  【净法界】 (术语)又曰清净法界,真如也。真如之体离一切垢染故曰净,为一切世间出世间功德之所依,故曰法界。佛地论三曰:“净法界,真如为体。”

  【净法界印】 (印相)以左右手为拳,二大指入掌中,伸二头指。

  【净法界真言】 (真言)又曰法界生真言。南谟三曼多佛陀南。达摩驮都。萨嚩婆缚。句痕。第一句归命如常,第二句达摩驮都为法界之义,第三句萨嚩婆缚为自性之义,第四句句痕为我之义。法界即是佛身,下句云我者即是法界,此行者虽未能即体真性,但作此印,诵真言,亦即同于体法界也。见大日经密印品,同疏十三。又唵嚂。瑜伽莲华部念诵法曰:“若触秽处,当于顶上观有法界生字,放赤色光,所谓嚂字。于所食物皆加持此字,即不成秽触。于一切供养香华等皆加此字,放白色光,即无秽触,所供养物皆遍法界。”此中唵为金刚界之归命语,三身等之义如常。

  【净法界咒】 (真言)与净法界真言同。

  【净饭王】 (人名)迦毗罗卫国之王,释尊之父王也。名义集三曰:“首图驮那Śuddhodana,此云净饭或云白净。”

  【净梵王】 (天名)梵者清净之义,梵天总离淫欲,故云梵,今梵汉双举,称曰净梵。梵天王也。

  【净饭王般涅槃经】 (经名)一卷,刘宋涅槃京声译。佛及难陀、阿难、罗云,亲送净饭王之丧,以彰孝道。

  【净饭王千佛父】 (本生)杂宝藏经一明鹿女之缘云:“昔雌鹿咶仙人尿便生端正女,迹生莲华。时梵领国王索此女为第二夫人,生千叶莲华,叶有千小儿,长大皆为力士,彼时千子者贤劫之千佛是也,父者白净王是也,母者摩耶是也。”

  【净方】 (术语)方者方所,净方者即净土之称。归敬仪中曰:“净方不一,随意乐而受去。”

  【净佛】 (术语)佛有浅深胜劣之别,究竟之真佛云净佛。大日经疏八曰:“言净佛者,声闻法中,阿罗汉亦名为佛。诸余大乘未了义经亦有成佛义,然不得名为遮净。今正明本心常佛,故以净字甄之。”是台宗斥法相之成佛,谓为有为之报佛,梦中之权果是也。

  【净佛国土成就众生】 (杂语)净佛国土者,维摩经佛国品所谓“若菩萨愿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佛国土即菩萨成佛时感得之国土,盖欲令当来自身所住之国土清净,必先清净己心,己心清净,则其国土得清净也。故菩萨发大愿心,成就当来己净土,而清净心行,谓之净佛国土。成就众生者,又维摩经佛国品所谓“众生之类是菩萨净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净土。”菩萨感佛土,必有所化之众生,佛土之净秽,随于所化众生之净秽,所化之众生清净,则其土清净,所化之众生污秽,则其土亦污秽。故菩萨为庄严佛国土而今日教化众生,众生随其教,而身成就清净之善业故当来往生彼佛国土,能所之二化,依正之二报,共得清净。因之而教化众生,谓之成就众生。法华经信解品曰:“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

  【净竿】 (物名)禅寺之浴室设净触二竿,净竿挂净衣,触竿挂秽衣。见象器笺二十。

  【镜谷】 (譬喻)影之映镜,响之应谷,譬佛与众生之感应。

  【净观】 (术语)清净之观法也,如净土之十六观是。归敬仪曰:“少厌欲,苦令修净观。”

  【净国】 (术语)清净之佛国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观无量寿经曰:“必生净国。”净土论注曰:“净国无衰变。”

  【净行梵志】 (术语)修梵天行之婆罗门,称曰净行梵志。大日经疏四曰:“火神是净行梵志火祠之所。”

  【境行果】 (术语)境为所观之境,行为修断之行。果为所得之果。就一切法而审详分别观察三性有体无体,有为无为等,谓为境。已知境界,则修习闻思修三慧,凝五重唯识观,谓为行。果者,谓有漏之修,能感世间一切之妙果,无漏之修,永灭诸障而得大菩提也。

  【净行经】 (经名)优婆夷净行法门经之略名。

  【净行品】 (经名)菩萨本业经之异名。

  【净行者】 (术语)又曰梵志。修婆罗门行者之通称也。见“梵志”条。

  【净行者吉祥印】 (印相)大梵天王印之名也。见“大梵天”条。

  【净华台】 (杂名)清净之莲华台也。

  【净华众】 (术语)往生极乐者,化生于清净之莲华,具七种净法,是曰净华众。愿生偈曰:“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见“七华”条。

  【净秽不二】 (术语)见“不二”条。

  【静慧】 (术语)安静之智慧,即空慧也。圆觉经曰:“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又曰:“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净家】 (流派)净土宗云净家。

  【净觉】 (术语)清净之觉悟也。圆觉经曰:“以净觉心取静为行。”又(人名)名仁岳,自号潜夫。净觉是敕赐号也。初从四明法智学,后背师成一家,世谓之为山外派之泰斗。所著有楞严会解十卷,熏闻记五卷,楞严文句三卷,金刚般若经疏二卷,发轸钞五卷,弥陀经疏二卷,指归记二卷,十不二门文心解二卷,杂录名义十二卷,义学杂编六卷等。见佛祖统纪二十一。又(杂名)魏书曰:“浮屠正号曰佛施,佛施与浮图声相近,皆西方言。其来转为二音,华言译之,则谓净觉。”

  【境教理行果】 (术语)于四法宝之外,别加所观之境者。法相宗称之为五种唯识,说境唯识、教唯识、理唯识、行唯识、果唯识之别。出于法苑义林章,成唯识论枢要等。

  【净洁五欲】 (名数)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谓色界无色界之色声香味触五欲曰净洁五欲。

  【境界】 (术语)Viṣaya,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又,我得之果报界域,谓之境界。无量寿经上曰:“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入楞伽经九曰:“我弃内证智,妄觉非境界。”

  【净戒】 (术语)清净之戒行也。法华经序品曰:“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

  【境界爱】 (术语)三种爱之一。见“爱”条。

  【境界般若】 (术语)五种般若之一,一切诸法为般若所对境界(般若为能缘之智,诸法为所缘之境),故指一切诸法曰境界般若。见三藏法数二十。

  【境界相】 (术语)起信论所说三细之一。自第二之转相现一切之境界者。亦名现相。又名现识。唯识论所谓果能变。与识之自体分所现之相分同。起信论曰:“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

  【境界有对】 (术语)三有对之一。见“有对”条。

  【净巾】 (物名)即手巾也。

  【净经】 (经名)文殊师利净律经之略名。

  【净居】 (界名)净居天也。又(杂名)伽蓝之地也。旧唐书高祖纪:“伽蓝之地,本曰净居。栖心之所,理尚幽寂。”

  【净居天】 (界名)五净居天也。见“五净居天”条。

  【净居天真言】 (真言)见“五净居天”条。【净居天真言】(真言)(归命语上略)摩拏啰摩达摩三婆嚩费婆嚩迦他那。三。三。莎诃。第一句摩拏啰摩为意悦之义,受种种乐,故意悦也。第二句达摩三婆嚩为法生之义,此为佛所化生,不关于世天之垢,自法而生也。第三句,费婆嚩为随有之义,第四句迦他那为说之义,通上句曰随有所说,随彼法而生,以之解法为众生说法也。第五第六之三三,皆为其种子,阿为谛宣之义,契与不契皆离,实体与空同,极令空,故为重字。见大日经疏十。

  【净口业真言】 (真言)即“修唎修唎。摩诃修唎。修修唎。萨婆诃。”十四字也。销释金刚科仪会要注解二曰:“诵此真言者,一切口业悉皆清净。不诵真言,以恒河水漱,亦不净也。”

  【敬礼】 (杂语)Vandana,恭敬礼拜也。即礼拜佛及法僧也。毗奈耶杂事一曰:“见老婆罗门,即云跪拜。若见苾刍,便云敬礼。”同十五曰:“凡是口云我今敬礼,但是口业申敬。若时曲躬口云畔[田*弟],此虽是礼,而未具足。然邬波离,于我法律,有二种敬礼。云何为二?一者五轮着地,一者两手捉腨。而皆口云我今敬礼,彼云无病,若不尔者,俱得越法罪。”法华忏法曰:“一心敬礼十方一切常住佛。”义林章四本曰:“言敬礼者:虔恭曰敬,轨仪称礼。谛发殷诚,屈仪褒赞。申虔恭之道,标敬礼之名。又起殷净心,策殊胜业,申诚归仰,故名敬礼。即通三业,诸教云稽首者,藉身业之稽首,申三业之敬礼。”义林章四本曰:“古云南牟,即是敬礼,应言纳慕或纳莫。”

  【静力】 (术语)静虑即禅定之力也。圆觉经曰:“诸菩萨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

  【净琉璃净土】 (界名)药师琉璃光如来所居,在东方之世界也。

  【净琉璃世界】 (界名)药师如来之净土也。见“药师”条。

  【净裸裸】 (杂语)又云赤裸裸。天真独朗无纤毫情尘之称。碧岩九则评唱曰:“须是透过关捩子,出得荆棘林,净裸裸,赤洒洒。”

  【净侣】 (杂语)无垢清净之僧众也。

  【静虑】 (术语)梵语驮耶演那Dhyāna,译为静虑。七种定命之一。见“三昧”条。此静虑有生定之二种,为生于色界四禅天,修其禅定,谓之四种定静虑(见“四禅定”条)。其所生之天处,谓之四种生静虑。见“四禅天”条。

  【静虑波罗蜜】 (杂语)十波罗蜜之一。

  【静虑律仪】 (术语)见三律义条。

  【静虑律仪无表色】 (术语)见“无表色”条附录。

  【静虑生】 (术语)生静虑也。见“静虑”条。

  【静虑生律仪】 (术语)见“律仪”条附录。

  【净满】 (菩萨)卢舍那,一译净满。

  【净门】 (术语)六妙门之一。

  【净妙】 (杂语)清净微妙也。法华譬喻品曰:“是皆一相一种,能生净妙第一之乐。”

  【净妙华三昧】 (术语)百八三昧之一。

  【净名】 (人名)见“净名居士”条。

  【净名大士变庵罗园为讲堂】 (杂语)佛说法在庵罗树园,净名大士(维摩译名)将从方丈之病室与文殊共诣此处,先以彼神力变此庵罗树园为净土之大讲堂状也。维摩经菩萨行品曰:“尔时,佛说法于庵罗树园,其地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为金色。阿难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有此瑞应?。(中略)佛告阿难:是维摩诘,文殊师利,与诸大众,恭敬围绕,发意欲来,故先为此瑞应。”

  【净名经】 (经名)维摩诘经之异名。

  【净名居士】 (人名)新作毗摩罗诘,译曰无垢。旧称维摩诘,翻为净名。见“维摩”条。

  【净名居士方丈】 (堂塔)说维摩居士之居室也。以其室广一丈而为四方,故有此名。法苑珠林三十八曰:“于大唐显庆年中,敕使卫长史,王玄策。因向印度,过净名宅以笏量基,止有十笏。故号方丈之室也。”

  【净名玄】 (书名)天台智者之维摩经玄疏六卷,世称净名玄。

  【净名玄论】 (书名)八卷,隋吉藏撰。

  【净名玄义】 (书名)四卷,元兴寺智光撰。

  【净命】 (术语)比丘离四种之邪命法而清净活命,谓之净命。即八正道中之正命也。又以清净之心为生命,谓之净命。维摩经菩萨品曰:“正行善法,起于净命。”注曰:“肇曰:凡所行善,不以邪心为命。”不思议疏上曰:“净命者,少欲知足之行。”

  【净摩尼珠】 (物名)净水珠也。有宝珠其德能清净浊水,故云净水珠。净土论注下曰:“譬如净摩尼珠,置之浊水,水即清净。若人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闻彼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参照“净水珠”条。

  【静牌】 (物名)坐禅牌又称静牌。静者静虑之义,梵语禅那之新译语也。见象器笺十六。

  【净瓶】 (物名)梵语军迟,又作捃稚迦。梵音Kuṇḍikā,此云瓶。有净触二瓶,净瓶之水,以洗净手,触瓶之水,以洗触手。亦称澡瓶。今俗多以寻常花瓶当之。殊误。释氏要览中曰:“净瓶,梵语军迟,此云瓶。常贮水,随身用以净手。寄归传云:军持有二,若瓮瓶者是净用,若铜铁是触用。”义净之受用三水要行法曰:“旧律十诵五十九云:有净瓶罐,厕澡罐。四十一云:有净水瓶,常水瓶。又新译有部律文,净瓶触器极分明,此并金口亲言,非是人造。宁容唯一铜瓶,不分净触。虽同告语,不齿在心。岂可以习俗生常,故违圣教。”

  【净菩提心】 (术语)真言行者初入初地,见法明道,得无盖障三昧,名曰净菩提心。大疏三曰:“初入净菩提心门,见法明道,如识种子迦罗罗时。”

  【净菩提心地】 (术语)初地之异名,是为真言行者初心之位次,三句义之菩提心为因配于此地。见秘藏记末。

  【净菩提心观】 (术语)五字轮观之异名。见“字轮观”条。

  【净菩提心门】 (术语)清净之菩提心,是东方阿閦如来之三摩地,一切众生成佛之正因也。一切众生必以此净菩提心为因,证入一切如来之境界,故有门之称。大日经疏一曰:“入佛智慧有无量方便门,今此宗直以净菩提心为门,若入此门即初入一切如来境界。”

  【净人】 (杂名)奉侍比丘僧之俗人也。其人解比丘之净语,故称曰净人。比丘之指命,总顺戒律之作法,故谓之净语。资持记中三之一曰:“知属前人,净在此人,由解斯义,故号净人。”

  【净肉】 (术语)比丘食而无罪之肉云净肉。有三种,五种,九种。见“食”条。

  【净三业印】 (印相)莲华合掌为清净三业之印契,故云净三业印。见“莲华合掌”条。

  【净三业真言】 (真言)凡修法之初,忏悔法了后,必手结莲华合掌印,口诵此真言,除净吾身口意三业之垢染也。其真言曰:唵。萨缚婆缚。[禾*述]驮。萨罗缚达磨。萨缚婆缚。[禾*述]度。欠。Om svabhāvaśuddha sarvadharma svabhāva śuddhahāṁ。第一句之唵为金刚界真言归命语,三身之义,归命等之义如常。第二句萨缚婆缚为自性之义,第三句[禾*述]驮为自(净)之义,通上句即谓自身之自性清净也。第四句萨缚达磨为一切法之义,即谓一切法之自(净)性清净也。第五句萨缚婆缚[禾*述]度,[禾*述]度为他(净)之义,即谓他身之自性清净也,盖谓自身及一切诸法与他身共自性清净。结句之欠为我之义,即谓今以此自他法清净真言加持故,本具之自性显现,我身之三业今实清白也。

  【径山】 (地名)在杭州临安府。谓为兴圣万寿禅寺。震旦五山之一。道钦开之。

  【径山道钦禅师】 (人名)玄素之法嗣。始驻锡于径山。唐代宗大历三年诏使至阙。召对叶旨。赐号国一。辞归本山。德宗贞元八年寂。寿七十九。谥为大觉禅师。见宋高僧传九。传灯录四。

  【径山佛鉴禅师】 (人名)卧龙破庵祖先之法嗣。名师范,号无准。东福寺之开山圣一、圆觉寺之开山祖元,皆其法嗣也。见无准条。

  【径山虚堂智愚禅师】 (人名)道场运庵普岩之法嗣。名智愚,号虚堂。建长寺之绍明,其法嗣也。见“虚堂”条。

  【敬上慈下】 (杂语)谓上于尊长恭敬供养,下于一切慈愍爱念也。观无量寿经所谓:“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即其意也。故净影观经疏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者,敬上之行,慈心不杀者,慈下之行。”

  【净圣】 (术语)清净之圣者也,圣者虽无不净,然此称其上位之人也。法华经普门品偈曰:“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

  【净施】 (术语)二种布施之一。见“布施”条。

  【静室】 (譬喻)譬禅定而言。智度论十七曰:“常乐涅槃从实智慧生,实智慧从一心禅定生。譬如然灯,灯难能照。在大风中不能作用,若置之密室,其用则全。散心中智慧亦如是,若无禅定静室,虽有智慧,其用不全。得禅定则实智慧生。”

  【净水珠】 (譬喻)宝珠也,能令浊水澄净,故名净水珠。以喻慈心及信心。智度论二十曰:“慈相应心者,慈名心数法,能除心中愦浊。所谓瞋恨悭贪等烦恼,譬如净水珠着浊水中,水即清。”

  【敬顺】 (术语)敬他顺他之命也。法华经安乐行品曰:“敬顺佛故,发大誓愿。”

  【静思】 (术语)梵语之沙门,一翻静思。约于其行之义译也。归敬仪上曰:“沙门此云静思,以义目之。”

  【净天】 (界名)四种天之一。见“天”条。

  【净天眼】 (术语)清净之天眼也。中阿含经十三曰:“已得静正住。逮得净天眼。”

  【净天眼三昧】 (术语)五种三昧之一。见“三昧”条。

  【敬田】 (杂语)于佛法僧之三宝,恭敬供养,则生无量之福分,故曰敬田。优婆塞戒经三谓为:“功德田。”三福田之一。止观十下曰:“上不见经佛敬田,下不见亲恩之德。”

  【净头】 (职位)禅林掌厕所之僧也。见“西净”条。

  【净头寮】 (堂塔)净头之寮舍也。

  【净土】 (界名)圣者所住之国土也。无五浊之垢染,故云净土。梁译之摄论八曰:“所居之土无于五浊,如彼玻璃珂等,名清净土。”大乘义章十九曰:“经中或时名佛地,或称佛界,或云佛国,或云佛土,或复说为净刹、净首、净国、净土。”

  【净土变相】 (术语)变者动也,图画不动,而画极乐种种之动相,故云变相。或曰变者变现之义,图净土种种之相而令变现,故名变相。乐邦文类曰:“李翰林白。金银泥画净土变相赞曰:图金创端,绘银设像。八法功德,波动青莲之池。七宝香华,光映黄金之地。清风所拂,如生五音。百千妙乐,咸说动作。”

  【净土不退地】 (术语)净土门四不退中之处不退地也。见“不退”条。

  【净土境观要门】 (书名)一卷,元怀则述。明约心观佛境观不二之法门。

  【净土论】 (书名)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之异名。

  【净土曼荼罗】 (术语)又曰观经曼荼罗。有二种。见“观经曼荼罗”条。【净土曼荼罗】(术语)观经曼荼罗之别名。

  【净土门】 (术语)门者差别之义,对于圣道门而云净土门。见“二门”条。

  【净土七经】 (名数)为支那净土教依典之七经也。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大阿弥陀经二卷,无量寿经二卷,观无量寿经一卷,阿弥陀经一卷,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鼓音声三陀罗尼经一卷。皆为赞叹净土之经典。故亦曰称赞净土七经。

  【净土三部经】 (经名)见“三部经”条。

  【净土三十益】 (名数)卢山莲宗宝鉴九谓天台智者净土群疑论云列净土之三十益:一往生佛土益,二得大法乐益,三亲近诸佛益,四游历十方供佛益,五亲闻佛说益,六福慧资粮疾得圆满益,七速证菩提益,八诸天人等同集一会益,九无退转益,十无量行愿增进益,十一鹦鹉舍利宣扬法音益,十二风树乐响益,十三摩尼水漩演苦空益,十四诸乐奏妙音益,十五四十八愿益,十六真金色身益,十七形无丑陋益,十八具足六通益,十九常住定聚益,二十无诸不善益,二十一寿命长远益,二十二衣食自然益,二十三唯受众乐益,二十四三十二相益,二十五实无女人益,二十六无有小乘益,二十七离于八难益,二十八得三法忍益,二十九身常有光益,三十得那罗延身力益。

  【净土生无生论】 (书名)一卷,明传灯撰。各家注述如下:净土生无生论注一卷,明正寂注。净土生无生论亲闻记二卷,明受教记。净土生无生论会集一卷,达默集。

  【净土十疑】 (名数)天台智者大师就净土往生出十疑。通释之以劝诱往生:“一释求生净土无大慈悲心疑,二释求生乖无生理疑,三释偏求生一生疑,四释偏念一佛疑,五释具缚得生疑,六释即得不退疑,七释不求内院疑,八释十念得生疑,九释女人根缺不生疑,十释作何行业得生疑。”见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 (书名)一卷,隋智者大师说。

  【净土往生论】 (书名)同净土论。

  【净土往生论注解】 (书名)二卷,元魏昙鸾撰。注释天亲之净土论。学徒称曰论注。

  【净土文类】 (书名)日本真宗之本典,教行信证文类也。

  【净土真宗】 (流派)常略云真宗。日本二十宗之一。净土宗所分出。以他力回向之信心为净土往生之正因,以信后相续之称名为佛恩报谢之行业,且其宗规许蓄妻啖肉,不别要持戒,伦理纲常,通似世之修斋也。亲鸾为其宗祖。

  【净土宗】 (流派)佛教之一派。以普贤为初祖,主于念佛往生。晋慧远专倡净土法门,住庐山,结莲社,得一百二十三人。同愿往生极乐国土。魏之昙鸾,唐之道绰,皆专修此道。以观想持名专修为上,一名莲宗,日本亦盛行之,为二十宗之一。

  【静琬】 (人名)隋大业中幽州智泉寺沙门。刻大藏经于石,封藏于涿州白带山者。

  【境唯识】 (术语)约于所观境界之唯识。五种唯识之一。法苑义林章一曰:“一境唯识,阿毗达磨经云:鬼与傍生,人与天,各随其所感,事等心异,故义非真实。如是等文,但说唯识所观之境者,皆境唯识。”

  【净屋】 (杂名)比丘住而无罪之家屋云净屋。见“净主”条。

  【静息】 (天名)梵名琰魔。译为静息。琰魔之方便,以静人之罪,息人之罪也。见“琰魔”条。

  【镜像】 (譬喻)见有而无有,譬之镜中之影像。般若经十喻之一。智度论六曰:“如镜像,实空不生不灭,诳惑人眼。一切诸法,亦复如是。空不实不生不灭,诳惑凡夫人眼。(中略)诸法因缘生无自性,如镜中像。”

  【净心】 (术语)吾人本具之自性清净之心也。宗镜录二十六曰:“破妄我而显真我之门。斥情心而归净心之道。”密教金刚界譬之于内明之月轮。

  【净心诫观法】 (书名)一卷,南山道宣着。本书之注述如下:净心诫观法科一卷,宋允堪述。净心诫观法发真钞六卷,宋允堪述,日本慧光合。

  【净心住】 (术语)六种住之一。

  【净信】 (术语)清净之信心也。仁王经中曰:“一念净信。”

  【净眼】 (术语)清净之法眼也。五眼中法眼见事理诸法之净眼也。华严经曰:“如是净眼能观见。”又(人名)王子之名。见“净藏净眼”条。

  【净眼三昧】 (术语)一心观梵释诸天之净身名为净眼三昧。大日经疏曰:“于梵释诸尊解脱身一心不乱,名彼天净眼三昧。”

  【净业】 (术语)清净之善业也。又往生西方净土之业因也。观无量寿经曰:“此三种业: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净业部经】 (经名)净业障经之异名。

  【净业障经】 (经名)一卷,失译。无垢光比丘入城乞食,为淫女所咒,犯根本戒,生大苦恼。见文殊师利菩萨,菩萨将诣佛所,佛为说无性之法。发心得记,因广说净业障之法。

  【净衣】 (衣服)祈请神佛时所著之清净衣也。真言师各依其修法而异其色(见“护摩”条),但俗人一般着白衣。

  【净意问经】 (经名)净意优婆塞所问经之略名。

  【净意优婆塞所问经】 (经名)一卷,赵宋施护译。佛在祇园,净意来问长寿短寿乃至愚痴智慧八种之因缘,佛具答之。

  【净印法问经】 (经名)海意菩萨所问法印经之略名。

  【净影】 (人名)隋净影寺慧远,世取其寺号称为净影。

  【净语】 (术语)真实之语云净语。大集经十曰:“须弥可说口吹动,不可说佛有二语,实语真语及净语。”

  【净域】 (术语)诸佛之净土也。西方要决曰:“必须远迹娑婆,栖神净域。”

  【净源】 (人名)赵宋杭州南山慧因寺法师,名净源,生于晋江杨氏,先世为泉之晋水人,故学者称晋水。师受具参方,承华严于五台承迁,学合论于横海明覃,还南,听楞严圆觉起信于长水法师了璇,四方宿学推为义龙。哲宗元佑三年十一月己酉入灭,世寿七十八。见释氏稽古略四。

  【净圆觉心】 (术语)如来净妙之圆觉心也。圆觉经曰:“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

  【净月】 (人名)唯识论十大论师之一。见“十大论师”条。

  【静智】 (术语)静寂而绝烦乱之智也。归敬仪曰:“后因前业,重更修明。静智澄清,方遂前愿。”

  【境智】 (术语)所观之理谓之境。能观之心谓之智。释签一曰:“理惑一体,境智如如。”

  【境智行】 (术语)台宗所立之三轨也。见“三轨”条。

  【净智见作意】 (术语)四种作意之一。

  【净众】 (杂语)清净持戒之僧众也。

  【静主】 (术语)禅僧静思坐禅,谓之静众。其中之长老,谓之静主。黄檗清规曰:“本山住持与各院静主既同宗派。”

  【净主】 (杂语)令家屋为比丘得住之净屋,其施主谓之净主。善见律十七曰:“边房云何结缘净屋?若初建柱时先作坑,以柱近坑,比丘围绕捧柱为僧众作净屋,如是三说,说竟立柱。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说,若说一柱,亦得净屋。若以作屋云何作净?应唤屋主来语言,此屋未净,为汝众徒为净。檀越作此言,此净屋布施众僧从意受用,即为净屋。若先作屋,无屋主,云何作净?若聚落有老宿应唤来,此屋未作净,请为净主。若檀越不解说,比丘应教作此言,此净屋布施众生随意受用,即得作净屋,随意受用,安置饭食,无内宿罪。”

  【净住】 (术语)寺名十种之一。

  【净住舍】 (杂名)佛寺或名净住舍。见法苑珠林。谓清净安住之所也。

  【净住社】 (杂名)齐宣王募僧俗行净住之法,名曰净住社。见僧史略下。

  【净住子】 (书名)齐萧子良撰。谓以沙门净身口七支,不起诸恶,长养增进菩提善根,如是修习成佛无差,则能绍续三世佛种。是佛之子,故曰净住子。

  【净宗】 (流派)净土宗之略称。又云净家。

  【阄】 (杂名)阄者从佛教出,而有种种之别。

  【究竟】 (术语)梵字Uttara之译,事理之至极也。三藏法数六曰:“究竟犹至极之义。”

  【究竟道】 (术语)理之至极也。智度论七十二曰:“究竟者,所谓诸法实相。”

  【究竟法身】 (术语)无上之佛果。证悟法性究竟之佛身。

  【究竟佛】 (术语)六种佛之第六。至究竟即之位,事理皆圆满之佛也(前五佛理圆事不圆)。观经天台疏曰:“究竟佛者,道穷妙觉,位极于荼,故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边际智满,种觉顿圆,(中略)如十五日月圆满具足众星中王,最上最胜,威德特尊,是为究竟佛义。”

  【究竟即】 (术语)台宗六即位之第六。佛果为究竟之觉悟,故云究竟,此觉智与初位之凡心理体不二,故云即。止观一下曰:“究竟即菩提者,等觉一转入于妙觉,智光圆满,不复可增。”四教仪曰:“智断圆满,为究竟即。”观经妙宗钞上曰:“六种即名,皆是事理,体不二义。”涅槃经曰:“发心究竟二不别。”

  【究竟觉】 (术语)起信论四觉之一。谓菩萨大行圆满究竟至极之觉,即成佛之位也。起信论曰:“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三藏法数九曰:“究竟即决定终极之义也。谓能觉了染心之源,究竟终穷,同于本觉故名究竟觉。”

  【究竟乐】 (术语)涅槃之妙乐也。起信论曰:“离一切苦,得究竟乐。”

  【究竟涅槃】 (术语)与大般涅槃同。

  【究竟位】 (术语)大乘五位之一。以佛果为究竟至极之位,故谓之究竟位。唯识论九曰:“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述记十末曰:“言究竟者,略有二义:一简前四位名究竟,二简二乘名究竟。二乘虽得菩提涅槃,非究竟义,非高胜故。”三藏法数二十一曰:“究竟位,谓妙觉。佛证此果位,最极清净,更无有上,故名究竟位。”

  【究竟一乘法性论】 (书名)四卷,元魏勒那摩提译。

  【究竟一切智地】 (术语)真言宗自初地之净菩提心已上,至于等觉皆摄于信解地中,唯妙觉之位,名究竟一切智地。大疏二曰:“此经宗,从净菩提心以上十住地,皆是信解中行,唯名究竟一切智地。”同二曰:“唯如来名究竟一切智地,如华严中,初地菩萨能信如来本行所入。(中略)信成就果,于如是诸事,其心毕竟不可破坏,不复随他缘缚,故名信解行地,亦名到于修行地也。”

  【究竟愿】 (术语)愿心不退而遂成就也。

  【究究罗部】 (流派)又曰拘拘罗部。译曰鸡胤部。小乘十八部宗之一。四分律开宗记一本曰:“拘拘罗部,此云鸡胤部,准鸡名亦应言究究罗部鸠鸠吒部。此是鸡声,从声为名。宗轮论名鸡胤部,十八部论名窟居部,部执论名灰山住部。”三论玄义曰:“此山有石,堪作灰。此部住彼山中修道,故以为名。”梵Kaukkuṭika。

  【鸠鸠吒】 (杂名)Knkkuta,又作矩矩吒。译曰鸡。

  【鸠鸠吒部】 (流派)小乘十八部中鸡胤部之梵名。见“俱俱罗”条附录。

  【鸠罗】 (佛名)佛名。见“拘留孙佛”条。

  【鸠逻逻揭剌阇】 (动物)Kulāa-rāja,译曰雕鹫。见大威德陀罗尼经七。

  【鸠罗檀提】 (异类)Kuladanta,又作究罗檀度。鬼王名。译曰战无敌。见金光明文句七。

  【究罗檀头】 (人名)巴Kūṭadanta,婆罗门之名。

  【究罗檀头经】 (经名)佛为此婆罗门说大祀法,示出家之功德。婆罗门即放牛羊等出家受戒。摄于长阿含十五。

  【鸠满拏】 (异类)鬼名。见“鸠槃荼”条。

  【鸠摩】 (术语)究摩罗浮多Kumāra-bhūta之讹略。译作童真、童相。称八地已上之菩萨。玄应音义三曰:“鸠摩,正言究摩罗浮多。究摩罗者,八岁已上,乃至未娶者之总名也。旧名童子,浮多者,旧译云真,言童真地也。或云实,亦是一义,今当为相,言童相也。经顺俗名,以童标八地已上菩萨也,或云法王子者,别号也。”

  【鸠摩利】 (天部)梵名Kimari。又作憍摩利,俱摩罗。是鬼女众之一,胎藏界外金刚部中之一尊也。形像肉色,左手持鉾,右手为掬,或左手执杵,右手执剑。

  【鸠摩罗】 (天部)见“鸠摩罗伽”条。

  【鸠摩逻多】 (人名)Kumāralabdha,又作矩摩逻多,拘摩罗罗多,拘摩罗逻多,鸠摩罗陀,鸠摩罗驮。译作童受、童首、豪童、童子。论师名,有二人:一为经部之鸠摩逻多。出于阿输迦之时。西域记三(呾叉始罗国下)曰:“昔经部拘摩罗逻多(唐言童受)论师,于此制述诸论。”同十二(竭盘陀国)曰:“无忧王命世,即其宫中,建窣堵波。其王于后迁居宫东北隅,以其故宫,为尊者童受论师,建僧伽蓝。台阁高广,佛像威严。尊者呾叉始罗国人也,幼而颖悟,早离俗尘。(中略)其所制论,凡数十部,并盛宣行,莫不玩习。即经部本师也。”唯识述记二本曰:“佛去世后,一百年中,北天竺怛叉翅罗国,有鸠摩逻多,此言童首。造九百论,(中略)经部以此所说为宗。当时犹未有经部,经部四百年中,方出世故。”俱舍论光记二曰:“鸠磨逻多,此云豪童,是经部祖师。”一为佛灭后八百年末出世之付法藏第十九祖。且为萨婆多部之学者。成实论师诃梨跋摩之师也。成实论僧叡序曰:“成实论者,佛灭度后,八百九十年,罽宾小乘学者之匠,鸠摩罗陀上足弟子,诃梨跋摩之所造也。”三论玄义曰:“佛灭度后,九百年内,有诃梨跋摩。其人本是萨婆多部鸠摩罗陀弟子。”付法传六曰:“僧伽耶舍,未灭度时,以法付属鸠摩罗驮。(中略)鸠摩罗驮,晋言童子,少有美名。”佛祖通载五曰:“第十九祖鸠摩罗多者,大月氏国婆罗门之子也。”

  【鸠摩罗伽】 (杂语)Kumāraka,又曰鸠摩罗。译曰童子。

  【鸠摩罗伽地】 (术语)Kumāra-bhūta,又作鸠摩罗浮地,鸠摩罗浮多地。译曰童子地、童真地、童相地等。通为菩萨地之总称,别称初地或八地已上之菩萨。璎珞本业经上曰:“鸠摩罗伽,秦言逆流,欢喜地。”是指初地已上。智度论二十九曰:“鸠摩罗伽地者。或有菩萨,从初发心断淫欲,乃至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常行菩萨道,是名鸠摩罗伽地。复次有菩萨作愿,世世童男,出家行道,不受世间爱欲,是名为鸠摩罗伽地。复次又如王子名鸠摩罗伽,佛为法王,菩萨入法王位,乃至十地故。悉名王子,皆住为佛。如文殊师利,十力四无所畏等,悉具佛事故,住鸠摩罗伽地,广度众生。复次,又如童子过四岁已上未满二十,名为鸠摩罗伽地。若菩萨初生菩萨家者,如婴儿,得无生法忍,乃至十住地,离诸恶事,名为鸠摩罗伽地。”此为一切菩萨地之通称。玄应音义三曰:“鸠摩罗伽,正言究摩罗浮多。”见“鸠摩”条。

  【鸠摩罗伽天】 (天名)译曰童子天。见“拘摩罗天”条。

  【鸠摩罗耆婆】 (人名)Kumārajiva,又作鸠摩罗时婆、鸠摩罗什婆,罗什三藏之具名。译曰童寿。合取父之名童与母之名寿者。出三藏记十四(罗什传)曰:“什一名鸠摩罗耆婆,外国制名。多以父母为本,什父鸠摩罗炎,母字耆婆,故兼取为名云。”百论疏一曰:“鸠摩罗什者,父名鸠摩罗炎,母曰耆婆,耆婆曰寿,鸠摩罗炎云童,即童寿也。合取父母两称,为儿一名者。风俗异也,正言。父母两称并是美名,欲令儿好,故合字之。”见“鸠摩罗什”条。

  【鸠摩罗设摩】 (人名)Kumāraśarman,诗人名。玄应音义二十五曰:“鸠摩罗设摩,此云童寂。多造诗咏者。”

  【鸠摩罗什】 (人名)具名鸠摩罗什婆、鸠摩罗时婆、鸠摩罗耆婆。译曰童寿。见“鸠摩罗耆婆”条。罗什父,天竺人,出家至龟玆国,婚于国王之妹,生什。顷之,其母出家,得道果。什年七岁,随母出家,遍游西域,总贯群籍,最善于大乘。时在龟玆,秦主苻坚建元十九年使吕光伐龟玆。获什而还。至凉州,闻苻坚败,因自立。其后,后秦姚兴伐凉降之。什始入长安。兴以国师之礼礼之。仍使入西明阁及逍遥园,译出众经。宣译凡三百八十余卷,秦弘始十一年寂于长安。时晋熙宁五年也。临终曰:吾所传无谬。则梵身之后,舌不焦烂。在逍遥园依外国之法,火化之。薪灭形碎,唯舌不灰,见出三藏记十四,梁高僧传二。

  【鸠摩罗时婆】 (人名)又作鸠摩罗耆婆、鸠摩罗什婆。同名有三人:一为佛在世大医之名。旧称耆婆、耆域。译曰活命童子。二为受佛活育记别之童子。俱舍论五曰:“佛所记别达弭罗。(中略)鸠摩罗时婆。”同光记五曰:“鸠摩罗,此言童子。时婆,此云活命,名活命童子。”三即罗什三藏。译曰童寿。见鸠摩罗什条。

  【鸠摩罗陀】 (人名)又作鸠摩罗驮。论师名。见“鸠摩逻多”条。

  【鸠摩罗炎】 (人名)Kumārāyaṇa,天竺人,家世世相国。炎不嗣相位而出家,东度葱岭,至龟玆国。国王敬慕之,迎请为国师。王有妹耆婆Jivā,年始二十,甚为聪明。逼炎妻之。举一子。即鸠摩罗什也。见梁传二(鸠摩罗什传)。

  【鸠摩罗炎负檀像传震旦】 (故事)初优填王以栴檀刻佛像,安置于拘睒弥国。鸠摩罗炎欲负像来此方。路经四国。诸国爱护而不许出国。依本图写,使留其本,至龟玆国,王抑留之,以妹妻之。生罗什。使齎至姚秦。后南宋孝武破秦,迎请此像,还江左,止于龙光寺。世号龙光之瑞像。见资持记下三之二。

  【鸠摩罗尊者】 (人名)见“鸠摩逻多”条。

  【鸠那罗】 (人名)见“拘那罗”条。

  【鸠那罗太子】 (人名)阿育王之子,以眼可爱似鸠那罗鸟故,故名。阿育王经四曰:“阿育王命诸大臣而语之言:汝等尝见此儿眼不?诸臣答言:臣于人中,实所未见。于雪山有鸟,名鸠那罗。此鸟之眼,与甚相似。(中略)即以鸟名,而以名儿。”然西域记三曰:“拘浪拏。”阿育王息坏目因缘经:“作法益。”太子为正后所生,容貌甚美。正后既没,继室憍淫,私逼太子。太子泣谢罪。继母恨之,说阿育王出太子,令镇咀叉始罗国。继母后矫王命责太子,抉其两目,放之于野。太子既失明,流离至父之都城,夜鼓箜篌悲吟。王闻其声,疑是太子,引见盲人问之,太子悲泣告以实。王知系继室所为,加以严刑。导太子诣菩提树伽蓝,瞿沙阿罗汉下,请其法力,医盲。见阿育王经四,阿育王息坏目因缘经,西域记三,经律异相三十三。

  【鸠槃荼】 (异类)Kumbhāṇḍa,又作弓槃荼、究槃荼、恭畔荼、拘槃荼、俱槃荼、吉槃荼、拘辨荼、鸠满拏。鬼名。啖人精气之鬼。译作瓮形鬼、冬瓜鬼。南方增长天王之领鬼。探玄记二曰:“鸠槃荼,依正法华经,名厌眉鬼。啖人精鬼等,亦名冬瓜鬼。王名毗楼勒,此云增长王,是南方天王。领二部鬼:一名鸠槃荼,二名薜荔多,从所领为名。”慧苑音义上曰:“鸠槃荼,此云阴囊,亦曰形印,谓此之类阴囊。状如冬瓜,行时擎置肩上,坐时即便据之,由斯弊状,特异诸类,故从之为名。旧云冬瓜者,以其事猥而不显故,使人谬解耳。”玄应音义二十一曰:“究槃荼,或作恭畔荼,又作弓槃荼,皆一也。此云瓮形,颇似冬瓜也。”圆觉经曰:“尔时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荼,与十万鬼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梵语杂名作“鸠满拏”。后因用以喻妇人老丑之状。唐任瓖畏妻。杜正伦讥弄之。瓖曰:妇当畏者三。少妙之时。如生菩萨。及儿满前。如九子魔母。至五六十时。傅施妆粉。或青或黑。如鸠槃荼。见御史台记。

  【究施】 (地名)城名。见“拘尸那”条。

  【鸠夷罗】 (动物)Kokila,又作鸠那罗、拘耆那罗、拘耆罗、拘翅罗、拘枳罗、俱系罗、瞿翅罗、瞿师罗、鸲[只*鸟]罗、俱枳罗、瞿枳罗、具史罗等。鸟名。译曰好眼鸟,好声鸟,美音鸟,鸦鸥等。玄应音义五曰:“鸠夷罗,或云居枳罗鸟,此云好声鸟。”同十曰:“拘耆罗。或作拘翅罗。梵音转也。译云好声鸟。此鸟声好而形丑。从声为名也。”同八曰:“拘枳,或名拘翅,或作瞿翅罗,译云鸦鸥鸟。”同七曰:“案中本起经云:瞿师罗者,此译云美音。”慧琳音义十四曰:“俱系罗,旧云俱枳罗,梵语,西国鸟名。此国无。”

  【鸠夷罗衣】 (衣服)四分开宗记三末曰:“鸠夷罗衣,绛色羊作衣也。”

  【鸠垣】 (异类)又作鸠洹、仇桓。鬼名。译作大身。玄应音义三曰:“鸠垣,诸经中或作鸠洹。或作仇桓,皆梵言讹也。此译云大身也。”梵Kupana。

  【酒】 (物名)梵语苏罗Surā,僧俗之戒,通严禁酒。五戒之第五。十戒之第五。具足戒中九十单堕之第五十一。菩萨四十八轻戒之第二。智度论列三十五过,四分律举十失。俱舍论十四曰:“契经说:诸有苾刍称我为师不应饮酒,乃至极少如一茅端所沾酒量亦不应饮。”四分律十六曰:“佛告阿难:自今以后,以我为师者。乃至不得以草木头内着酒中而入口。”焚网经下曰:“若佛子,故饮酒而生酒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大爱道比丘尼经曰:“夫酒为毒药,酒为毒水,酒为毒气。众失之源,众恶之本。”持律者以酒为性罪。对法师以酒为遮罪。俱舍论十四有问答。

  【九拜】 (名数)即三次三拜之仪式也。百丈清规第一达磨忌条曰:“住持上香三拜,不收坐具,上汤,退身三拜,再进前问讯揖汤,复位三拜,收坐具。”此其例也。

  【九辩】 (名数)菩萨有九种之辩说。无差辩,无尽辩,相续辩,不断辩,不怯弱辩,不惊怖辩,不共余辩,无边际辩,一切天人所爱重辩是也。

  【九遍知】 (名数)见修无学之三道中,特于见修道所断烦恼等之断,建立九种之区别也。盖遍知为于四谛之境周遍知之之意。虽以智为其性,然今非称智为遍知。乃以因此遍知而断烦恼之故,于果附以因之名,名断为遍知。所谓断遍知是也。俱舍论光记二十一云:“断遍知,谓诸断择灭为体。遍知是智,即是断因。断是智果,体非遍知。而是名遍知者,此于果上假立因名。”即其意也。九者,三界系见谛所断烦恼等之断立六,所余三界修道所断烦恼等之断立三,是也。见谛所断烦恼等之断,有六种者,于欲界系苦集二部之所断,立一遍知。又于灭道二部之所断各立一遍知。故欲界见谛所断烦恼等之断,合有三遍知。又色无色二界见谛所断烦恼等之断,亦与欲界同,有见苦集与见灭及见道等之三遍知。总之如是三界见谛所断法之断,有六种遍知。其余修道所断烦恼等之断有三种者,于欲界系修道所断烦恼等之断,立一遍知。即是五顺下分结尽遍知也。于色界系修道所断烦恼等之断,立一遍知。即是色爱尽遍知也。于无色界系修道所断烦恼等之断,立一遍知。即一切结永尽遍知也。总之如是三界修道所断法之断,有三种遍知。见修合而成九遍知。但修道所断法之断,于色无色二界,别各立一遍知。见道所断合之各不别立,其故,以修所断为对治不同也。其中见断法断之六种遍知,为忍之果。修断法断之三种,为智之果。一一之断,不别立遍知,唯于如是九位建立之者。总由于有四缘。所谓见断六忍之果,由于具得无漏离系得与缺有顶及灭双因之三缘,故特立遍知之名。得无漏之离系得者,无漏道所断,必有离系得。是简有漏断。缺有顶者,言亦断有顶地之惑。灭双因者,言灭自部之同类因及他部之遍行因。由是异生之位,有灭双因者,而无无漏断之得,又以未缺有顶,故虽得断,亦不名为遍知。若圣位中,入于见谛,而苦类忍未现行以前,虽已得无漏断之得,而未缺有顶,未灭双因。至于苦类智集法忍之位,则虽缺有顶,而未灭双因,未灭见集所断之诸适行因,至于后之法智类智位,以诸所得之断,三缘具故,方得建立遍知。又修断三智之果,由于前三者外,别加越界缘,总具四缘,特立遍知之名。越界缘者,为越界之意,即断欲界并色无色界系修道所断烦恼等时,具前三缘及越界缘之四缘,故各立一遍知。但于诸越界之位,皆必灭双因,而灭双因时,皆非越界,故于灭双因之外,别立越界缘也。又此遍知,无异生定成之理。诸圣者住于见道中,自初至集法忍之时,亦未成就之。至于集法智集类忍之时,唯成就一。至于集类智灭法忍之时,成就二。至于灭法智灭类忍之时,成就三。至于灭类智道法忍之时,成就四。至于道法智道类忍之时,成就五。又住于修道之位,而未得离欲界之染,及离欲退者,成就六。又全离欲,而色爱未尽,或先离欲而从道类智末起色尽之胜果道以前,唯成就顺下分尽遍知之一。又有色爱者从色爱永尽,又先离色者从起色尽道,至于未全离无色爱以前,成就顺下分尽与色爱尽之二。住于无学位者,唯成就一切结永尽之一。见大毗婆沙论百八十六,俱舍论二十一,顺正论五十八,瑜伽师地论五十七等。

  【九病】 (名数)人寿八万岁之上代,既有九病:一寒病、二热病、三饿病、四渴病、五大便病、六小便病、七欲病、八饕餮病、九老病,见长阿含经六,三藏法数三十四。

  【九部】 (名数)十二部经中去方广与授记及无问自说之三部者。是小乘教之九部也。又有大乘教之九部。十二部中除因缘与譬喻及论义之三部者是也。然常言之九部,则多指小乘教。法华经方便品曰:“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梁僧传三(求那跋么)曰:“洞明九部,博晓四含。”皆言小乘教也。参照九部经及九经条。

  【九部经】 (名数)佛经之内容分类,有九种也:(一)一修多罗,二祇夜,三和伽罗那,四伽陀,五优陀那,六伊帝目多伽,七阇陀伽,八毗佛略,九阿浮陀达磨。涅槃经第三曰:“能师子吼广说妙法,谓修多罗、祇夜、受记、伽陀、优陀那、伊帝目多伽、阇陀伽、毗佛略、阿浮陀达磨,以如是等九部经典,为他广说。”又第五曰:“半字者谓九部经。”又第七曰:“如来先说九部法印。”又曰:“过九部经有方等典。”是即小乘经中唯有九部之意,乃以九部经为小乘经之分类者也。然大乘义章第一,法苑义林章第二本等。谓以九部为大乘经中之内容分类,十二部经中,菩萨大乘之人,无犯戒等,故无尼陀那(即缘起),机根胜,故无阿波陀那(即譬喻),无征诘问答之要,故无优波提舍(即论议)云。然此九部之名目,与南方所传一致,则涅槃经所说,以九部为小乘经之分类,似不容疑。但涅槃九部中,第八有毗佛略。毗佛略Vaipuya,译言方广,或方等,通常以之为大乘之异名,故以此九部为大乘经之分类,亦自有据。南方所传者,无此毗佛略,代以毗陀略Vedaa,置于第九,毗陀略有破碎或执明及获明之义,与毗佛略之意不同。涅槃之九部中列毗佛略者,恐为毗陀略之写误也。若不然,则所谓过九部经有方等典者,不得不全陷于无意味。既言过九部经有方等(即毗佛略),则毗佛略不应存于九部中也。(二)修多罗,祇夜,和伽罗那,伽陀,优陀那,尼陀那,伊帝目陀伽,毗佛略,阿浮陀达磨也。十住毗婆沙论第九念佛品曰:“善说九部经法,所谓修多罗、祇夜、授记、伽陀、忧陀那、尼陀那、如是语经、斐肥儸、未曾有经。”是涅槃之九部中除阇陀伽加尼陀那也。(三)修多罗、祇夜、伽陀、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阇陀伽、阿浮陀达磨、优波提舍也。法华经第一方便品曰:“或说修多罗,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说于因缘。譬喻并祇夜,优波提舍经。”又曰:“我此九部经,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此古来传为小乘之九部者。言十二部经中,小乘不明行因成佛之义,故无和伽罗那(即授记),法浅易谘,故无优陀那(即无问自说),未显广理,故无毗佛略(即方广)也。

  【九参上堂】 (行事)谓一月九次上堂也。一月中每三日上堂一参,即为九参。参者进参之义,非数。见象器笺十一。

  【九禅】 (名数)地持十地二论所说,不通于外道二乘,独菩萨所修之大禅也。一切之善根功德悉摄在此九禅之中:一、自性禅,或止或观或止观均等也。二、一切禅,世间出世间禅也。三、难禅,生下化众生上求菩提现行之禅也。四、一切门禅,与觉观俱之禅,乃与舍受俱之禅也。五、善人禅,无味着念之禅也。六、一切行禅,生一切菩萨善行之禅也。七、除恼禅,消除一切众生苦恼之禅也。八、此世他世乐禅。菩萨现不思议神通,利益此世他世众生之禅也。九、清净禅,成就一切功德证得无上菩提之禅也。见法界次第下。参照九种大禅条。

  【九彻】 (术语)又谓之不动九彻。不动明王之利剑,周围有九个火焰。表九彻也。九彻者,显三界九地惑障尽灭,成十地满足之佛也。又显八叶九尊于一心之莲台,故云九彻。总之以不动之身而即知为行者之身,谓之三昧耶。或云九彻。

  【九彻印明】 (印明)以不动明王为中央,两部大日为两侧士,建立三尊帐者。观无所不至印为三尊帐,三诵阿唅鍐之明。

  【久成正觉】 (术语)谓久远之昔既开正觉之果之佛体也。依法华经寿量品之意,则始于释迦如来。而文殊观音等大菩萨皆由久成古佛之垂迹也。辅行六曰:“遍寻法华以前诸教,实无二乘作佛之文明如来久成之说,故知并由带方便故。”

  【九疮】 (名数)又云九窍,九孔。两眼两鼻两耳一口两便道也。此名为疮者,以常流不净故也。须弥藏经曰:“复次如是出入息,于九疮门,出入往来。”行事钞资持记中二之一曰:“九疮:眼耳鼻各二,口及大小通,破如疮。”涅槃经曰:“九孔常流脓血不净。”

  【九次第定】 (名数)四禅,四无色,及灭受想定(亦云灭尽定),九种之禅定,不杂他心,次第自一定入于一定之法也:一、初禅次第定。二、二禅次第定。三、三禅次第定。四、四禅次第定(已上名色界四禅天之根本定)。五、空处次第定。六、识处次第定。七、无所有处次第定。八、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已上名无色界四处之根本定)。九、灭受想次第定。止息一切心识之定,以是为禅定之至极。智度论三十一曰:“九次第定者:从初禅心起,次第入第二禅,不令余心得入,如是乃至灭受想定。问曰:余者亦有次第,何以但称九次第?答曰:余功德皆有异心间生,故非次第。此中深心智慧利行者,自试其心,从一禅心起,次入二禅,不令异念得入。”同八十一曰:“入初禅,乃至过非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定,是名次第定。”又见大乘义章十三,三藏法数三十四等。

  【九带禅】 (杂语)浮山远录曰:“公编禅家为九带集。”故山谷赠清隐禅隐师云:参得浮山九带禅。

  【九道】 (名数)即九有情居。见大部补注五。

  【九谛】 (名数)无常等九种之理审实不虚也:一、无常谛,三界诸法之生灭无常也。二、苦谛,三界有漏果之逼迫苦痛也。三、空谛,诸法之自性空也。四、无我谛,一切法无我,无常一主宰之实我也。五、有爱谛,由于以后有为常有之爱执(即常见),而有苦果也。六、无有爱谛,由于以后有为断无之爱执(即断见),而有苦果也。七、彼断方便谛,断舍苦集二谛之方便,在于道也。八、有余依涅槃谛,断烦恼而证得涅槃理,犹有惑业所感之依身也。九、无余依涅槃谛,尽此依身,归于空寂之理,灭谛之果也。前四者为苦谛,次二者为集谛,次一者为道谛,后二者为灭谛,此与四谛不过开合不同耳。见法苑义林章第二。

  【九地】 (名数)又名九有。以欲界为一地,色界及无色界各分为四地也。一欲界五趣地,二离生喜乐地,三定生喜乐地,四离喜妙乐地,五舍念清净地,六空无边处地,七识无边处地,八无所有处地,九非想非非想处地。欲界五趣地者,或名五趣杂居地。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及天之五趣等为散地,并有欲故,合为一地。离生喜乐地者,即色界初禅,与寻伺即觉观相应,已离欲界之苦,而生喜乐,故立为一地。定生喜乐地者,即色界第二禅,已无寻伺,从定生喜乐,故为一地。离喜妙乐地者,即色界第三禅,离前喜贪,心悦安静,有胜妙之乐,故为一地。舍念清净地者,即色界第四禅,离前喜乐等,清净平等,住于舍受正念,故为一地。空无边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一定,厌色而住于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二定,住于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三定,住于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四定,住于非想非非想处定,故各立为一地。其中后四地,乃所谓四无色界,其名称别无所异。前五地,据杂阿含经十七之说,立其名目。彼文曰:“云何食念?谓五欲因缘生念。云何无食念?谓比丘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是名无食念。云何无食无食念?谓有觉有观息,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第二禅具足住,是名无食无食念。云何有食乐?谓五欲因缘,生乐生喜,是名有食乐。云何无食乐?谓息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是名无食乐。云何无食无食乐?谓比丘离喜贪,舍心住,正念正知,安乐住彼圣说舍,是名无食无食乐。云何有食舍?谓五欲因缘生舍,是名有食舍。云何无食舍?谓彼比丘离喜贪,舍心住,正念正知,安乐住彼圣说舍,第三禅具足住,是名无食舍。云何无食无食舍?谓彼比丘离苦息乐,忧喜先已离,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第四禅具足住,是名无食无食舍。”亦见大毗婆沙论三十一,俱舍论二十八等。

  【九地九品思惑】 (名数)三界九地,各有九品之惑,合为八十一品之惑。

  【九厄】 (名数)见“七难”条。

  【九梵】 (名数)第四禅天之九天也。仁王经上曰:“九梵三净。”同天台疏上曰:“言九梵者。谓第四禅九天:一无云、二福生、三广果、四无想、五无烦、六无热、七善现、八善见、九色究竟也。”

  【九方便】 (名数)九种之方便也。原出于大日经第七增益守护清净行品,即胎藏次第修法中所诵九种之颂及其印契真言也。由此九种印明之方便力而成真实,或所修之法前后方便,故称为九方便一作礼方便,二出罪方便,三归依方便,四施身方便,五发菩提心方便,六随喜方便,七劝请方便,八奉请法身方便,九回向方便是也。作礼方便者,先归命于十方之三宝,恭敬礼拜之意。其颂有八句曰:“归命十方正等觉,三世一切具三身,归命一切大乘法,归命不退菩提众,归命诸明真实言,归命一切诸密印,以身口意清净业,殷勤无量恭敬礼。”出罪方便者,欲修万善,不灭罪业,则善业难生,故忏悔众罪。其颂有十句曰:“我由无明所积集,身口意业造众罪,贪欲恚痴覆心故,于佛正法贤圣僧,父母二师善知识,以及无量诸生所,无始生死流转中,具造极重无尽罪,亲对十方现在佛,悉皆忏悔不复作。”归命方便者,归依三宝之意。其颂有四句曰:“南无十方三世佛,三种常身正法藏,胜愿菩提大心众,我今皆悉正归依。”施身方便者,以三业为己有,恐烦恼因恶业得便,故献身于如来,如教而行。其颂有四句曰:“我净此身离诸垢,及与三世身口意,过于大海刹尘数,奉献一切诸如来。”发菩提心方便者,既以身献佛,则必应有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之所作,故应发菩提心。其颂有六句曰:“净菩提心胜愿宝,我今起发济群生,生苦等集所缠绕,及与无知所害身,故摄归依令解脱,常当利益诸含识。”随喜方便者,菩萨乃至众生微少之善根,皆可随意之意。其颂有六句曰:“十方无量世界中,诸正遍知大海众,种种善巧方便力,及诸佛子为众生,诸有所修福业等,我今一切尽随喜。”劝请方便者,众生之修善,即因佛之说法,故劝诸佛而请法雨。其颂有四句曰:“我今劝请诸如来,菩提大心救世者,唯愿普于十方界,恒以大云降法雨。”奉请法身方便者,佛之说法,在于利益。利益种类虽多,而以转在缠之苦身使证悟净妙法身为最。故奉请法身。其颂有四句曰:“愿令凡夫所住处,速舍众苦所集身,当得至于无垢处,安住清净法界身。”回向方便者,愿以上八善根,并十方三世之诸善万行,悉回向于法界,自他皆证得菩提也。其颂有四句曰:“所修一切众善业,利益一切众生故,我今尽皆正回向,除生死苦至菩提。”印契真言,今从略。又要略念诵经九种方便:一虔诚礼拜,二忏悔法,三归依法,四分身供养,五发胜菩提心,六随喜功德,七劝请德云,八请佛住世,九回向菩萨。其意亦同。

  【九方便十波罗蜜菩萨】 (名数)于前九方便一一配以檀波罗蜜菩萨。戒波罗蜜菩萨,忍辱波罗蜜菩萨,精进波罗蜜菩萨,禅波罗蜜菩萨,般若波罗蜜菩萨,方便波罗蜜菩萨,愿波罗蜜菩萨,力波罗蜜菩萨。第十之智波罗蜜菩萨,通于随喜已下四方便,此十波罗蜜菩萨在胎藏界之虚空藏院。

  【九缚一脱】 (名数)摩诃止观一上明涉于内外十道之发心:一火途道、二血途道、三刀途道、四阿修罗道、五人道、六天道、七魔罗道、八尼犍道、九色无色道、十二乘道。此中前九者为缚,后一者为脱。缚脱虽异,同是邪非之发心也。“九种是生死。如蚕自缚。后一是涅槃。如獐独跳。虽得自脱。未具佛法。俱非故双简。”又“以明了四谛故,非九缚。起四弘誓故,非一脱。”

  【九股杵】 (物名)金刚杵上下之头九分者。微妙漫拏罗经曰:“若复作九股,上下猛炎相,此是忿怒金刚杵。”

  【九鬼】 (名数)顺正理论三十一云鬼之种类有三:一,无财鬼。二,少财鬼。三,多财鬼。此三各有三。无财鬼之三者:一,炬口鬼。二,针口鬼。三,臭口鬼。少财鬼之三者:一,针毛鬼其毛如针,以自剌剌他也。二,臭毛鬼。三,瘿鬼。多财鬼之三者:一,希祠鬼。常居社祠中,希其食物也。二,希弃鬼。常希人之弃而食之也。三,大势鬼。大势大福如天也。俱舍论十一曰:“或有端严具大威德,受诸富乐,自在如天。或有饥羸颜貌丑陋,如是等类,广说如经。”【九鬼】(名数)见“饿鬼”条。

  【九河发心】 (杂语)同于九河供佛。

  【九河供佛】 (杂语)谓信解大乘之人,为过去世供养熙连河八恒河等河边诸佛旧迹之果报也,见涅槃经六。

  【九横】 (名数)横死有九因:一、不应饭而饭,即不可食而食也。二、不量食,食无节制也。三、不习食,食不习食之食也。四、不出食,食未消化而又食也。五、止熟,强制止大小便也。六、不持戒,不持戒行,而遂触世法也。七、近恶知识,近于恶友也。八、入里不时,不时入里井也。九、可避不避,恶疫狂犬等可避而不避也。见九横经。又九种之横死:一、得病无医,得病而不为医疗也。二、王法诛戮,所为非道而为国法所刑戮也。三、非人夺精气,耽荒乐而身不慎,鬼怪乘隙夺其精气也。四、火焚,被火焚烧也。五、水溺,坠于水而溺死也。六、恶兽啖,于山林等为恶兽所啖食也。七、堕崖,自绝壁堕下丧其命也。八、毒药咒咀,中毒药,罹咒咀,而死也。九、饥渴所困,困于饥渴而死也。见药师经。又佛之九横也。见“九恼”条。

  【九横经】 (经名)佛说九横经,一卷,后汉安世高译。

  【九横死】 (名数)见“九横”条。

  【九华山】 (山名)为四大名山之一。清一统志八十二曰:“九华山在青阳县西南四十里。顾野王舆地志:上有九峰,千仞壁立,周围二百里,高一千丈。太平寰宇记:旧名九子山,唐李白以九峰如莲华削成,改为九华山。”案九华山,相传以为地藏胜地。参看“地藏”条。

  【九会】 (术语)九番之法会。华严经之法会说。金刚界之九会曼陀罗等。

  【九会曼陀罗】 (术语)是金刚界之现图曼荼罗也。东方为正面,第一会置中央,自东面右旋而置八会,合为九会。第一会乃说大日如来以五相现成等正觉,成佛后,自金刚三摩地现出三十七尊乃至外部诸众摄化众生之状者,故名成身会。为曼陀罗之根本,故或名为根本会。或就其诸尊之活动作业,名为羯磨会。是四曼中之大曼也。第二会者,为成身会诸尊,示其本誓,非塔杵宝珠等之三昧耶身,故名三昧耶。又取其作业,名为羯磨会。是四曼中之三昧耶曼也。第三会为诸尊各各标五智等微细之德者,故名微细会。诸尊深入禅定故又名三昧耶。四曼中之法曼也。第四会为述诸尊各各以宝冠华鬘等,供养大日尊之作业者,故名大供养会。四曼中之羯磨曼也。如已上次第为大三法羯之四曼。第五会者,因前四会分离四曼,于别会各置一曼,今为破四曼不离,以四曼合集于一会者,故名四印会。是为大日之五智,故又名五智会,第六会者,为示大日如来之独一法界,更合前四曼,而示大日独一法界之一智拳印者,故名一印会。已上六会为自粗至细之次第。为大日如来之自性轮身。又为自证门。是四曼中之法三曼也。第七会以金刚萨埵为中台(至第五会大日为中台第六会大日一尊也),转欲触爱慢之四烦恼而为欲触爱慢之四菩萨,示深密之理趣者,故名理趣会。金刚萨埵与普贤菩萨同体,故又名普贤会。是前六会之大日如来来此会现金刚萨埵相而说正法者,故此为大日如来化他之正法轮身(菩萨之称),是四曼中法曼也。第八会为大日如来。为折伏强刚难化之众生,从金刚萨埵更现降三世明王之忿怒身者,故名降三世羯磨会。是四曼中大曼也。第九会为同列降三世明王之三昧耶形者,故名降三世三昧耶会。是四曼中三曼也。此二会为大日化他之教令轮身(明王之称),要之九会之曼荼罗者,大日如来之三轮身也。以上九会之次第,为从果向因,大日自自证门出于降伏门之相也。对于此而有从因至果之次第,为自凡夫上于佛果之相,此时降三世三昧耶为第一,中央之成身为第九也。见十八会指归,秘藏记本等。参照金刚界曼荼罗条。

  【九会曼陀罗创起】 (传说)九会之次第未见本经究谁图示之耶?或云龙猛菩萨开南天铁塔时,空中现九会之尊位。或云金刚智三藏从龙智受之。或云不空为之。或云善无畏,与胎曼皆于空中感得之。遂无一定之说。见金刚界曼陀罗大钞一,秘藏记钞二等。

  【九会曼陀罗由来】 (杂语)九会曼陀罗为合集本经别会别品之说者,本经于九会次第无所说。金刚顶经总有十万颂十入会(支那无全本之译,不空译金刚大教王经三卷出初会四品中前一品,赵宋施护译大教王经三十卷出初会之四品,惟由不空译之十八会指归一卷略知十八会之纲领而已)。初会中有四品:一金刚界品,二降三世品,三遍调伏品,四一切义成就品也。其初品说六曼陀罗,第二品说十曼陀罗,第三品第四品亦各说六曼陀罗。今九会曼陀罗者,取彼初品之六曼陀罗为前六会,第七之一会虽有异说,而据其一义,则为十八会中第六会之曼陀罗也。第八之降三世羯磨会与第九之降三世三昧耶会,为十八会中初会第二品十曼陀罗中之第一第二曼陀罗。如是选拔本经十八会中处处之曼陀罗,取粗细(前六),自证(前六),化他(后三),自性轮(前六),正法轮(后二),之次第而组织今之九会也。

  【九会说】 (杂语)佛说华严经,依旧译六十卷经,则为七处八会,依新译八十卷经则为七处九会也。见“华严经”条。

  【九会一印】 (术语)金刚界九会曼陀罗中有一印会者,乃九会众尊尽纳于大日如来一智拳印之法门也。他八会为开大日之德者,而一印会为合之者,即开合之二门也。

  【九会尊数略颂】 (术语)成身千六十一尊。三微供各七十三。四十三一理十七。降降七十七三尊。分别九会诸尊位。佛体一千三十六。菩萨二百九十七。忿怒四尊执金四。外金刚部百二十。总千四百六十一。是名金刚现图尊。圆融相即一法界。

  【九结】 (名数)总合如上结门而立九结:一爱结,贪爱也。二恚结,瞋恚也。三慢结,憍慢也。四痴结,不了解事理之无明也。五疑结,疑惑三宝也。六见结,身见边见邪见之三也。七取结,见取见,戒禁取见二种之取着也。八悭结,悭惜己身命财宝也。九嫉结,嫉妒他荣富也。【九结】(名数)结缚众生使不出生死之烦恼,有九种也。一爱,二恚,三慢,四无明,五见,六取,七疑,八嫉,九悭是也。即于六随眠加取嫉悭三者。六随眠为根本烦恼,系缚之义强,故特立为结。但五见之中,唯身边邪三者,立为见结,又四取之中,唯见戒二取,立为取结者,有二义:一、三见之体十八事,二取之体亦十八事,物相等也。二、三见为所取,二取为能取,所取能取虽异,而取之义相等也。又十缠之中,唯嫉悭二者,立为结,有七由:一、由此二者数数现行。二、由嫉为贱之因,悭为贫之因。三、由嫉与忧相应,遍显戚之随惑,悭与喜相应,遍显欢之随惑。四、由出家于教法,在家于财宝,为此二者所恼乱。五、由帝释天有甘露味,阿修罗有女色,天悭味嫉色,修罗悭色嫉味,互兴斗诤。六、由此二者恼乱人天二趣。七、由此二者恼乱自他。盖九结以百事为自性。爱慢无明三者,各通三界五部,总有四十五事。恚为欲界五部,有五事。

  【九劫】 (杂语)释尊与弥勒虽同发心,而释尊由勇猛之精进力,便超九劫,而先成佛。见宝积经一百十一。

  【九解脱道】 (名数)三界有九地,九地一一有见惑修惑,其修惑每一地分九品,以先断粗大而次第断微细者为法。而断一品之修惑每有无间道解脱道之二节,正断惑之位,谓之无间道,既断惑已,而得解脱之位,谓之解脱道。因之而对于修惑每一地有九无间九解脱之十八节(又云十八心),见大藏法数五十。参照九无间道条。

  【九界】 (名数)十界中,除佛界自菩萨界至地狱界之九界也。此九界,由佛界言之,悉为迷之境界也。玄义二上曰:“己身他身,微妙寂绝,皆非权非实,而能应于九界之权一界之实。”

  【九界情执】 (杂语)九界之人,虽有浅深之别,而尽不免无明之情执。独离情执而全知见者,但佛界之一而已。

  【九经】 (名数)十二部经中之九部也。有大小乘之别。大乘义章一曰:“小乘九者、十二部中、除彼授记无问自说及以方广。大乘九者,十二部中,除彼因缘譬喻论义。大小各九。”四教仪集注上曰:“别言之,小乘让三存九,小乘灰断,无方广经,说必假缘,无无问自说。虽有受记,作佛者少。”三论玄义曰:“钻仰九经,澄汰五部。”梁僧传二曰:“托意九经,游心十二。”参照九部及九部经条。

  【九净肉】 (名数)不见为己杀之肉,不闻为己杀之肉,不疑为己杀之肉,不为己杀之肉,命尽自死之肉,鸟所食残之肉,死久自干之肉,未尝约期之肉,前已杀之肉也。详见“食”条。

  【九居】 (名数)九有情居之略。寄归传一曰:“住持八纪,弘济九居。”行事钞四之二曰:“三界九居既是众生居处。”

  【九句因】 (名数)因有九句之意。谓因于宗同品及宗异品,以关系之有无,而判其正不,有九种之别也:一同品有异品有,二同品有异品非有,三同品有异品有非有,四同品非有异品有,五同品非有异品非有,六同品非有异品有非有,七同品有非有异品有,八同品有非有异品非有,九同品有非有异品有非有。因明正理门论曰:“宗法于同品,谓有非有俱。于异品各三,有非有及二。”是也。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末释之,谓“宗法云者,言为宗之法,即因是也。于同品,为宗同品。体即为同喻,言能立之因,于同品喻,成其三种:一有,二非有,三亦有亦非有也,于彼名为俱。此三种之因,于宗异品异法喻上,亦各有三:一有,二非有,三亦有亦非有也。于彼名为及二者。且同品有而为异品之三者:谓因于同品有,于异品亦有;于同品有,于异品为非有;于同品有,于异品为有非有也。如是因于同品非有,于异品亦有三:于同品有非有,于异品亦有三;故成九句”云。是即于同品为有,于异品有为有、为非有、为有非有;于同品为非有,于异品有为有、为非有、为有非有;又于同品为有非有,于异品亦有为有、为非有、为有非有;故成九句也。盖因原为成宗者,故必以于宗同品有关系,于宗异品无关系为法。今九句之中有全分关系者,名为有;不有全分关系者,名为非有;一分关系一分不关系者,名为有非有;因之一三五七九之五句,即成不定之过;四与六,成相违之过;惟二与八,得为无过之因也。

  【九聚】 (名数)于八聚上更加偷兰遮一聚而为九聚。

  【九卷章】 (书名)日本真言宗开祖空海之九卷著述。即显密二教论二卷,秘藏宝钥三卷,心经秘键一卷,即身成佛义一卷,声字实相义一卷,吽字义一卷也。

  【九孔】 (杂语)两眼,两耳,两鼻及口,大小便之九处也。又名九入,九漏,九疮。见资持记中之二。涅槃经二十九曰:“男女等根九孔不净。”

  【九类生】 (名数)一胎生,二卵生,三湿生,四化生。此四者三界受生之差别也。天与地狱唯化生,鬼兼胎化人畜具四。五有色,谓色界天。六无色,谓无色界天。七有想,无色界之中除无想天一而其他一切天处也。以彼总有心想故也。八无想,属色界第四禅之无想天也。此为五百大劫之间,感无心无想之果,外道所迷执为真涅槃处者也。九非有想非无想,无色界之第四处非想非非想天也。此天处非如无想天之无心,亦非如有想天有粗漫之心想,故名为非想(无粗想),非非想(有细心)天。金刚经曰:“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九例】 (名数)声明论之七转九例也。见“七转九例”条。

  【九莲】 (术语)九品之莲台。谓弥陀之净土也。见“九品”条。释门正统八曰:“修三福业,想像九莲。”

  【酒两】 (杂语)酒味也。行事钞下二曰:“变成苦酒者不得饮,以酒两已成故。”同资持记曰:“两即味也,北人呼酒味为两。”

  【九流】 (杂名)或云九孔、九入、九疮。两眼两耳两鼻口大小便之九穴也。见“九入”条。

  【九漏】 (名数)两眼两耳两鼻及口大小便处之九穴也,此九穴常漏泄身内之不净,故云九漏。行事钞中之一曰:“九疮九孔九入九漏九流。”

  【九轮】 (名数)塔上突出之九层轮盖也。【九轮】(物名)又曰空轮。为安于塔顶九重之金轮也。有九重,故云九轮。在空中故云空轮。皆俗称也。本名相轮、轮相、金刹、金幢、露盘等。轮相之数,依人而有多少。法苑珠林三十七曰:“十二因缘经云:有八人得起塔,一如来、二菩萨、三缘觉、四罗汉、五阿那含、六斯陀含、七须陀洹、八轮王。若轮王已下起塔,安露盘,见之不得礼,以非圣塔故。初果二露盘,乃至如来安八露盘,八盘已上,并是佛塔。”

  【九罗汉】 (名数)见“罗汉”条。

  【九慢】 (名数)唯识述记六曰:“九慢者大乘中不见文。显扬第一云:如经说三慢类,我胜、我等、我劣。婆沙一百九十九及俱舍第十九说有九慢。”一我胜慢,于与我同等者而思我为胜,是七慢中之过慢也。二我等慢,于比我胜者而思我为等同也。三我劣慢,于比我多分胜者而思我为少劣,是即七慢中之卑慢也。四有胜我慢,思他比己为胜也,是即于胜而思己劣者,故摄于卑慢中。五有等我慢,思他与己等也,是即于等而思与己等者,故摄之于慢中。六有劣我,思他劣于己也,是即于等而思己胜者,故摄之于过慢中。七无胜我,思他于己无胜也,是即于等而思己等者,故摄之于慢中。八无等我,思他于己无等也,是即于等而思己胜者,故摄之于过慢中。九无劣我,思他于己无劣也,是即于胜而思己劣者,故摄之于卑慢中。然则此九慢者三慢之分类也。俱舍十九颂曰:“慢有七九从三。”【九慢】(名数)恃己高举之烦恼,有九种:一我胜慢类、二我等慢类、三我劣慢类、四有胜我慢类、五有等我慢类、六有劣我慢类、七无胜我慢类、八无等我慢类、九无劣我慢类是也。阿毗达磨发智论二十曰:“此见取见苦所断。有九慢类:谓我胜、我等、我劣、有胜我、有等我、有劣我、无胜我、无等我、无劣我慢。有劣我者,是依见起过慢。无胜我者,是依见起慢。无等我者,是依见起过慢。无劣我者,是依见起卑慢。”盖此九慢,为从七慢中慢与过慢及卑慢三种离出者,前三慢为过慢与慢及卑慢。中三慢为卑慢与慢及过慢。后三慢为慢与过慢及卑慢。其中我胜慢者,谓我较彼为胜也。此于等而谓己胜,即过慢也。我等慢者,谓我等于彼也。此于等而谓己等,即慢也。我劣慢者,谓我较彼为劣也。此于胜而谓己劣,即卑慢也。有胜我慢者,谓他有较我胜者。此于胜而谓己劣,即卑慢也。有等我慢者,谓他有等于我者。此于等而谓己等,即慢也。有劣我慢者,谓他有较我劣者。此于等而谓己胜,即过慢也。无胜我慢者,谓他无较我胜者。此于等而谓己等,即慢也。无等我慢者,谓他无等于我者。此于等而谓己胜,即过慢也。无劣我慢者,谓他无较我劣者。此于胜而谓己劣,即卑慢也。但此乃据发智论之说所解。故俱舍论十九释前列之九慢已,即曰:“如是且依发智论释,依品类足释慢类者,且我胜慢从三慢出。谓慢、过慢、慢过慢三,由观劣等胜境别故。”是即我胜慢之中,若观劣境而谓己胜,即是慢。观等境而谓己胜,即是过慢。观胜境而谓己胜,即是慢过慢明矣。余八慢亦如是自三慢出。准于前解可知也。又详于品类足论一,大毗婆沙论百九十九,唯识论述记六等。

  【九门】 (术语)谓九有情居也。寄归传二曰:“弃九门之虚伪,希十地之圆坚。”

  【九面观音】 (图像)有九个头面之观世音菩萨像也。大佛顶首楞严经说观音之圆通,而现众多之妙容,有一首二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中略)八万四千烁迦啰首云。

  【九难】 (名数)佛有九种之横难。见“九恼”条。

  【九恼】 (名数)又云九难,亦云九横,亦云九罪报。佛现生所受之九种灾难也。智度论九曰:“一者梵志女孙陀利谤,五百阿罗汉亦被谤。二者旃遮婆罗门女,系木盂作腹谤佛。三者提婆达,推山压佛,伤足大指。四者逆木刺脚。五者毗琉璃王兴兵杀诸释子,佛时头痛。六者受阿耆达多婆罗门请而食马麦。七者冷风动故脊痛。八者六年苦行。九者入婆罗门聚落,乞食不得,空钵而还。复有冬至前后八夜寒风破竹,索三衣御寒。又复患热,阿难在后扇佛。如是等世界小事,佛皆受之。”兴起行经举十恼一一释之,省乞食不得,而加奢弥跋谤与骨节饰之二事。法苑珠林七十三,大部补注八,详兴起行经之说。

  【九品】 (名数)九种品类之意。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感,智,机,行等,皆分此等九种之品类,谓为九品惑等。而于净土教亦然。观无量寿经所说上品上生乃至下品下生,为九品,又名九辈。其往生称为九品之往生,其来迎称为九品之来迎,其佛称为九品之弥陀,其往生之土称为九品之净土等。净影谓四地至六地之菩萨,为上品上生之人。初二三地信忍之菩萨,为上品中生之人。种性以上之菩萨,为上品下生之人。又小乘前三果之圣者,为中品上生。见道已前之内外二凡,为中品中生。见道已前之世俗凡夫,为中品下生。又下品三生皆为大乘始学之人。未可辨其阶降。故唯随于过之轻重,以分三品。天台以习种至解行之菩萨,为上品之人,外凡十信已下,为中品之人,今时悠悠之凡夫,为下品之人。嘉祥亦如净影,谓上上品之无生,为七地,上六品之机,为大小乘之圣人。善导则反之。谓九品悉为凡夫。上品三人,为遇大之凡夫,中品三人,为遇小之凡夫,下品三人,为遇恶之凡夫。以凡夫亦可遂上六品之往生也。其行法及得果,据观经言之,则上品上生者,发三心,又慈心不杀,修诸戒行,诵读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往生即时悟无生法忍。上品中生者,虽不必受持诵读方等经典,而必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往生已后,经一小劫,得无生忍。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经一小劫,住于欢喜地。中品上生者,持五戒八戒等,不造众恶,即时得阿罗汉道。中品中生者,持一日一夜八戒斋,又持沙弥戒具足戒,威仪无缺,往生即得须陀洹,经半劫成阿罗汉。中品下生者,孝养父母,行世之仁慈,命终时,闻阿弥陀佛之本愿及国土之乐事,经一小劫成阿罗汉。下品上生者,虽不诽谤方等经典,而多造众恶,无有惭愧,命终时,闻大乘十二部经之首题名字,又称南无阿弥陀佛,除多劫之罪,经十小劫入于初地。下品中生者,毁犯五戒八戒具足戒,偷僧祇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命终时,闻阿弥陀佛之十力威德,罪灭往生,经六劫而华开,发无上道心。下品下生者,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命终时,至心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经十二大劫而华开,发菩提心。是也。盖此等九品之行法,与观经所说之三福,为开合之异,虽一往配之于各品,而实则各品之行,亦皆通于各品,成九九八十一品,又更成无量无数品也。又此九品与无量寿经所说之三辈,有开合之异说。昙鸾,净影等,谓三辈九品,全为开合之不同,彼之上辈,即此之上品三生,中辈即中品,下辈即下品云。诸经说九品者甚多。

  【九品安养】 (界名)往生极乐者,有九品之差别,故言九品之净土,九品之安养等。见“九品”条。

  【九品安养之化生】 (杂语)安养者极乐之异名。化生者极乐之往生有胎生与化生二种,而九品之往生人,尽化生于莲花中。是生于边地疑城(极乐之中)者,于宫殿之中,为胎生也。见“胎宫”条。

  【九品大衣】 (衣服)大衣即僧伽梨有三位九品之别。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四曰:“又僧伽梨,下九条,中十一条,上十三条;中僧伽梨,下十五条,中十七条,上十九条;上僧伽梨,下二十一条,中二十三条,上二十五条。下僧伽梨二长一短,中僧伽梨三长一短,上僧伽梨四长一短。”古来所通行者其间上上品之二十五条,下上品之十三条及下下品之九条衣也。

  【九品行业】 (名数)为往生弥陀净土之九种修行。观经十六观中,下三观说之。

  【九品惑】 (名数)又作九品烦恼。即贪,瞋,慢,无明四种之修惑,就粗细而分为上中下等九品也。盖三界总有九地。欲界四禅及四无色是也。其中欲界具四种之修惑,四禅及四无色,除瞋而有三惑。然于其一地中,将此等修惑,总分为上上乃至下下九品,故九地合有八十一品。名之为八十一品之修惑。通于有漏无漏之两断,凡夫亦得断其中之下八地七十二品。若就圣者言之,则于修道位,断欲界之前六品者为第二果,全断欲界之九品者为第三果,断上二界之七十二品者为第四果。又断此一品,每各有无间解脱二道,称为九无间九解脱是也。参照“九无间道”条。

  【九品觉王】 (佛名)阿弥陀佛也。是九品净土之教主。

  【九品净土】 (术语)又曰九品净刹,九品安养,九品莲台。有九品差别之净土也。愿往生之人,有九品之别,故所生之极乐净土,亦有九品之殊。其说虽基于观无量寿经。而彼经但谓众生之机,有九品之别,各修其品之行者,有来迎之真化,华开之迟速,悟道之早晚。实未明言极乐有九品之别。惟据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三及支谦之阿弥陀经下,则说与九品开合不同之三辈往生。谓其上辈者,直往生净土,住于空中七宝舍宅,且去阿弥陀佛为近。中辈及下辈者,不得直至佛所,道见弥陀国界边自然七宝城,纵广各二千里者,止于此,居五百岁,出而至阿弥陀佛所,闻法亦不开解,住于地上之舍宅,且去佛甚远云。是即说三辈人所生之土,有中边优劣之殊者也。若据无量寿经下,则其明三辈往生之文中,不言所生之处有异同。而别至末段,说疑惑者,生于边地,处于百由旬或五百由旬之宫殿,五百岁中,不见佛闻法。是为边地不摄于三辈者,与前二经不同。然净土有中边之说,则彼此无异。又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别有九品净土之说。文曰:“无量寿国,在九品净识三摩地,是即诸佛境界,如来所居。三世诸佛,从是成正觉,具足三明,增长福慧。其九品境界:上品上生真色地,上品中生无垢地,上品下生离垢地,中品上生善觉地,中品中生明力地,中品下生无漏地,下品上生真觉地,下品中生贤觉地,下品下生乐门地,是名曰九品净识真如境。”又“若有众生,欲往生如是九品净土,奉视十二圆妙(即十二光佛),日夜三时,称如是九品净土名,赞十二光佛号,即永出三界火宅,定生真如,离有漏,永入无漏。”是盖为密教一种之所说,与净土家所谓九品不同之处也。

  【九品弥陀】 (图像)阿弥陀佛之尊形,有九品之别也。此为九品往生之机类所感见,故其尊形亦有九品之异。其说基于观无量寿经。经言九品往生之人,感弥陀来迎之相,有差别也。后世遂于印契等,说九品之别。隋唐之世,似既有其说。观夫往生礼赞所谓五山毫独朗宝手印恒分者,其为述弥陀宝手印契从于各品而不同,可知也。日本所传唐本阿弥陀九品曼荼罗,于中台安上品上生之阿弥陀佛,于八华安置上品中生以下之八品阿弥陀佛云。其手印古今不同。古图来迎阿弥陀尊之手,皆作安慰摄取之一印。是合于授手迎接之经文。新图则上上上中下上之三品,作转法轮之印。上下中上之二品,作安慰摄取之印。作摄取之印则可。如轮印,密家虽有其说,然不如安慰摄取之为亲切也。

  【九品润生】 (名数)三界九地俱生之烦恼(即修惑)各有九品。其中欲惑九品之修惑,有润七生之作用,因而建立一来不还之二果。断之终,则为一来果。断之已,则为不还果。九品七生相对,则上三者为四生,中三者为二生,下三者为一生。更分别之,则上上为二生,上中,上下,共为二生。如中三品亦然。中上为一生,中中,中下,共为一生。下三品亦然。下上品为半生,下中品,下下品,共为半生。因而可随惑之强弱,而知润生之势力增减。此一生者,人天各一生,半生者,又曰小生。人或天之一生也。故为十四生。更分别生有与中有,则为二十八生。以七之数等,故谓为七生。犹言七叶树七处善。问第六识相应俱生之烦恼,自无始即在一切有情身中,润生无穷,何限七生耶?答曰:是惟谓入于圣位而俱生之烦恼势力,非言以前,入于见道,则其身成就无漏之圣道,故俱生之烦恼,押于彼圣道。势力仅限七生也。见了义灯一、俱舍光记八。

  【九品上】 (杂语)九品往生中之上品上生也。见“九品”条。

  【九品往生】 (术语)行业有差别,故往生弥陀之净土有九品。但九品之往生,常生于莲华之中。

  【九品往生阿弥陀经】 (经名)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之略称。

  【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九品往生之差别且教陀罗尼。

  【九品往生经】 (经名)同上。

  【九乳梵钟】 (杂语)佛事时撞打之,故曰梵钟。九乳者,钟之上部周围作乳状,突出者,通例一行有五乳。

  【九入】 (杂名)人之身上眼耳鼻各二,及口大便小便之九孔,由内流漏,曰九漏,由外通入,曰九入,又名九疮九孔。见行事钞中之二。

  【九色鹿】 (传说)九色鹿经曰:“昔有一人为水漂溺,或出或没。时有鹿角白如雪,其毛九色,入河救人命得存。后王索此鹿,知者重赏。其人示处,将杀鹿。时其人着癞,王问知其故,不杀鹿,其人乃发心。”

  【九色鹿经】 (经名)佛说九色鹿经一卷。吴支谦译。说世尊往昔为九色之鹿王而行忍辱之事。

  【九僧】 (名数)大法会有带领众僧之职者九人:一导师、二咒愿师、三呗师、四散花师、五梵音师、六锡杖师、七引头、八堂达、九衲众。

  【九山八海】 (名数)谓须弥山等九山与周于各山间之八海也。是盖印度世界建立说所表之山海总数,以须弥山为中心,其周围有游干陀罗等八大山,成列回绕,而山与山之间,各有一海水,故总为九山八海。据起世经一长阿含经十八等,所谓九山者:一、须弥Sumeru,二、佉提罗Khadiraka,三、伊沙陀罗Iṣādhara,四、游干陀罗Yugaṁdhara,五、苏达梨那Sudarśana,六、安湿缚竭拏Aśvakarṇa,七、尼民陀罗Nimiṁdhara,八、毗那多迦Vinataka,九、斫迦罗Cakravāda是也。须弥又作苏迷卢,须弥楼,修迷楼,须弥卢,或作弥楼。译为妙高或好光。屹立世界之中央,高八万四千由旬,顶上阔亦八万四千由旬,中有帝释之宫殿。佉提罗又作朅地洛迦,佉提罗迦,佉得罗柯,朅那里酤,轲梨罗,朅达洛迦,羯地罗,佉陀罗,轲犁罗,可梨罗。译为担木或空破。高四万二千由旬,顶上阔亦四万二千由旬,以七宝合成,在须弥山之外围而绕之。二山之中间有大海。阔八万四千由旬。无量之优钵罗华,钵摩华,拘牟陀华,奔荼利迦华等诸妙香物,遍覆水上。此海中又有东弗婆提,南阎浮提,西瞿陀尼,北郁单越之四洲。伊沙陀罗又作伊沙驮罗,伊沙多。译为持轴或自在持。高二万一千由旬,顶上阔亦同之。以七宝合成,在佉陀罗山之外围而绕之。二山之中间有大海,阔四万二千由旬,优钵罗华钵头摩华等妙香物,遍覆水上。游干陀罗又作游犍陀罗,逾健达罗,由犍陀罗,逾干陀罗,由干陀,喻汉多。译为双持。高一万二千由旬,顶上阔亦同之,围绕伊沙陀罗山。二山中间之海水,阔二万一千由旬。苏达梨舍那又作修腾娑罗。译为善见。高六千由旬,顶上阔亦同之。围绕游干陀罗山。二山中间之海水,阔一万二千由旬。安湿缚朅拏又作阿输割那。译为马半头或马耳。高三千由旬,顶上阔亦同之。围绕苏达梨舍那山。二山中间之海水,阔六千由旬。尼民陀罗又作尼民达罗,尼民驮罗。译为持边或持地。高一千二百由旬,顶上阔亦如之。围绕安湿缚朅拏山。二山中间之海水,阔二千四百由旬。毗那多迦又作毗那耶迦,毗泥怛迦那,吠那野怛迦,毗那怛迦,尾那怛酤,毗那矺迦,维那兜。译为障碍或犍与,又曰象鼻。亦周匝在尼民陀罗山之外。高六百由旬。顶上阔亦如之。围绕尼民陀罗山。二山中间之海水,阔一千二百由旬。其水上并皆遍覆四种之杂华,诸妙香物。斫迦罗又作斫羯罗,遮迦和,斫讫罗,斫迦婆罗。译为轮围或铁围。高三百由旬,顶上阔亦如之。围绕毗那多迦山。是为世界之外廓,出之即为太虚。二山中间之海水,阔六百由旬。但据俱舍论十一等,其所传稍有不同者。其颂云:“苏迷卢处中,次逾健达罗,伊沙驮罗山,朅地洛迦山,苏达梨舍那,頞湿缚羯拏,毗那怛迦山,尼民达罗山。于大洲等外,有铁轮围山。前七金所成,苏迷卢四宝。入水皆八万,妙高出亦然,余八半半下,广皆等高量。山间有八海,前七名为内,最初广八万,四边各三倍。余六半半狭,第八名为外。三洛叉二万,二千逾缮那。”此说以游干陀罗为第二山,伊沙驮罗为第三山,乃至尼民达罗为第七山,列次少与前异。且前起世经等,谓九山皆为七宝所成,八大海水,皆各遍覆优钵罗华等诸妙香物,而俱舍论等谓须弥山为四宝所成,中间七大山,悉为金所成,八大海水,内七海名之为内海,八功德水湛于其中,第八海其量为三亿二万二千由旬。名之为外海,咸水盈满云。诸经说此者甚多,玆不一一揭出。

  【九上缘惑】 (术语)九种缘上界上地之惑也。即见苦所断之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疑,无明,五者及见集所断之邪见,见取见,疑,无明,四者。盖十一遍行中,除身边二见者也。俱舍论十九曰:“于十一中,除身边见,所余九种,亦能上缘。上言正明上界上地,兼显无有缘下随眠。此九虽能通缘自上,然理无有自上顿缘。于缘上中,且约界说,或唯缘一,或二合缘。故本论(品类足论五)言,有诸随眠,是欲界系缘色界系。有诸随眠,是欲界系缘无色界系。有诸随眠,是欲界系缘色无色界系。有诸随眠,是色界系缘无色界系。约地分别,准界应思。”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六曰:“欲界烦恼,除无明见疑,余不能缘上地为境。此无明等虽亦有能缘上地者,然彼不能亲缘上地如缘自地。由依彼门起分别故,立彼为所缘。”是也。但小乘及杂集论等,谓唯此九能上缘,余贪瞋慢等,不能上缘,然成唯识论六曰:“有处,言贪瞋慢等不缘上者,依粗相说,或依别缘。”总之此等亦得缘上地也。出于大毗婆沙论十八,瑜伽师地论六十二等。

  【九识】 (名数)是性宗所立。于八识之外,证有无为之真如识。初无着菩萨造摄大乘论,至支那而二译不同。梁朝真谛,乃立九识。前六识如常,第七识名阿陀那识,第八识名阿梨耶识,第九名庵摩罗Amala识。译曰无垢识或清净识,即真如也,真心也,楞伽经之真识也,是华天性宗九识家之立义也。然唐玄奘译摄论惟立八识,以九识为第八识之异名。谓第八识有染净二分,取其染分之有为有漏,名为阿赖耶识,取净分之无为无漏(即四智)名为庵摩罗识。故唯识论,亦于阿赖耶识之异名有无垢识之称,而不别立为九识。是毕竟不许真如识,相宗之立义也。【九识】(名数)识有九种之意:(一)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阿阤那识,八阿赖耶识,九阿摩罗识。盖经中虽无列九识之明文,而语则非无。金刚三昧经入实际品曰:“如彼心地,八识海澄,九识流净,风不能动,波浪不起。”又入楞伽经第九曰:“八九种种识,如水中诸波。”大乘密严经卷中曰:“心有八种,或复九种。”是也。说阿摩罗识者,大佛顶首楞严经第四曰:“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离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此外见金刚三昧经,密严经,转识论等。其如前所举,以阿摩罗识为第九,总立之为九识者,似至真谛三藏,始见其说。圆测之解深密经疏第三曰:“真谛三藏依决定藏论,立九识义,九识品如说。言九识者,眼等六识,大同识论。第七阿陀那,此云执持,执持第八为我我所。唯烦恼障而无法执,定不成佛。第八阿梨耶识,自有三种:一者解性梨耶,成佛之义。二者果报梨耶,缘十八界。故中边分别偈云:尘根我及识,本识生似彼。依彼论等说,第八识,缘十八界。三者染污阿梨耶,缘真如境,起四种谤。即是法执,而非人执。依安慧宗,作如是说。第九阿摩罗识,此云无垢识,真如为体。于一真如,有其二义:一者所缘之境,名为真如及实际等。二者能缘之义,名无垢识,亦名本觉。具如九识章,引决定藏论九识品中说。”据此可知真谛唯以阿阤那为烦恼障我执,又阿梨耶有解性(即觉)与染污法执(即不觉)之义。又大乘义章第三末曰:“亦得说九,故楞伽经总品中云:八九种识,如水中波。其状如何?分别有二:一者真实分别,以说九种。妄中分七,谓六事识及妄识。真中分二,谓阿摩罗及阿梨耶。义如上辩。以此通前,故合有九。二者真妄离合,以说九种。独真为一,所谓本净阿摩罗识。真妄和合,共为八种。义如上辩。共本识与阿阤那识及起六识,通前为九。”其中前真妄分别之义,约于阿梨耶不失真而摄之于真,后真妄离合之义,为阿梨耶等真妄和合故,以之对于阿摩罗之唯真离妄而分别者也。又金光明经玄义卷上曰:“庵摩罗识,是第九不动识。若分别之,即是佛识。阿梨耶识,即是第八无没识,犹有随眠烦恼与无明合,别而分之,是菩萨识。大论云:在菩萨心,名为般若,即其义也。阿陀那识,是第七分别识。诃恶生死,欣羡涅槃。别而分之,是二乘识。”法华玄义第五下曰:“若地人明,阿黎耶是真常净识。摄大乘论云:是无记无明随眠之识,亦名无没识,九识乃名净识,互诤云云。”可见陈隋之间,地论师与摄论师,关于阿梨耶之真妄,互有所诤难。又据此可知九识为真谛一派之摄论家所立。玄奘门下,依瑜伽等,唯建立八识,说阿摩罗无垢识,兼第八阿赖耶之识性,或谓为取第八之净分而名之者,非识体有九也。且破真谛以阿陀耶为第七(法相宗谓阿陀耶为阿赖耶之异名),唯以为烦恼障,又弹斥阿赖耶起法执,并缘十八界之说。彼十住心论第十所谓“他缘觉心而教,但示八心,一道极无,但知九识。”虽由法华玄义第五上等,谓庵摩罗为第九识,以之为道后之真如而论。然天台等必非属于九识家也。又出于维摩经玄疏五,成唯识论述记一,法苑义林章一等。(二)阿梨耶识中之种别。显识论曰:“显识者有九种:一身识、二尘识、三用识、四世识、五器识、六数识、七四种言说识、八自他异识、九善恶生死识。”是也。盖显识即本识,指阿梨耶。其中身识为转作眼等五根相似之身之识,尘识为转作色等六尘之识,名为应受识。用识为转作眼识等六识之识,名为正受识。世识转作过去等三世,又生死相续不绝名为世。器识为转作外四大五尘等器,世间及十方三世等之识,亦名处识。数识为算计量度。四种言说识为见闻觉知之四种。自他异识为六趣身。善恶生死识为一切生死不离人天四趣善恶之意,即转作此等事之识也。又出宗镜录四,人天眼目臆说下等。

  【九十八使】 (名数)小乘俱舍之见思二惑总数也。【九十八使】(术语)使又名随眠。皆为烦恼之异名。小乘俱舍以见思之惑立九十八使。见见思条及九十八随眠条。

  【九十八随眠】 (名数)前十随眠分见道所断与修道所断之二,其见道所断之分,配属于三界之四谛而分八十八,修道所断之分,配属于三界而分十,因得九十八之数。【九十八随眠】(术语)亦名九十八使。烦恼之异名也。常随逐于人,故谓之随。其状体幽微难知,如眠性,故谓之眠。此为贪,瞋,痴,慢,疑,身,边,邪,取,戒之十随眠,配于三界五部者。即欲界见苦所断十种,见集及见灭所断七种(除身边戒),见道所断八种(除身边),并欲界修所断四种(贪瞋痴慢),合之欲界有三十六种。色无色无瞋,故于五部减之,各有三十一种。故为九十八种。盖见惑八十八使,加修惑之十随眠也。出于阿毗达磨发智论五,大毗婆沙论四十六,俱舍论十九等。

  【九十单堕】 (名数)见“但荼”条。

  【酒十过】 (名数)见“饮酒”条。

  【九十六术】 (名数)九十六种之外道也。三论玄义曰:“九十六术,栖火宅为净道,五百异部,萦见网为泥洹。”见外道条。

  【九十六种外道】 (名数)六师外道各有十五弟子。合成九十。再加六师谓之九十六种外道。见“外道”条。

  【九十四种阿僧祇依报庄严】 (杂语)金刚幢菩萨十回向中,第十等法界无量回向之菩萨,说愿回向其法施所修之善根,以九十四种阿僧祇之庄严具,庄严十方佛刹云。”

  【九十五种外道】 (名数)外道之总数。见“外道”条。

  【九十五种外道与九十六种外道】 (名数)经论中举西域外道之总数有九十五种与九十六种之二说。九十六种者,六十华严经十七曰:“令一切众生得如来幢,摧灭一切九十六种诸邪见幢。”央掘摩罗经四举往昔自佛慧比丘生种种之苦行外道,其结文曰:“如是九十六种,皆因是比丘种种形类,起诸妄想,各自生见。”增一阿含经二十曰:“我能尽知九十六种外道所趣向者,如来之法所趣向者不能分别。”智度论三曰:“云何胜一切?九十六种外道论义能破故名胜。”同三十二曰:“世间诸法实相宝山,九十六种异道皆不能得。”同三十六曰:“九十六道不说依意生识,但以依神为本。”同四十八曰:“与九十六种邪行求道相违,故名正勤。”成实论十曰:“以戒取故,九十六种有差别法。”婆沙论六十六曰:“如是正见中,九十六种外道所无。”释摩诃衍论九曰:“言外道者,九十六种诸大外道,九万三千眷属外道。”而萨婆多论五解其数曰:“六师者,一师十五种教,以授弟子。为教各异,弟子受行各成异见。如是一师出十五种异见。师则有法与弟子不同,师与弟子通为十六种。如是六师有九十六种。”九十五种者,南本涅槃经十曰:“世尊常说:一切外学九十五种皆趣恶道,声闻弟子皆向正路。”大集经五十五曰:“剃除须发,身着袈裟,名字比丘为无上宝。比余九十五种异道最尊第一。”文殊师利般涅槃经曰:“九十五种诸论议师无能酬对。”解九十六种有二说。一依萨婆多论之释,九十六种悉为邪道。依此说,则九十六种与九十五种之相违,不可和会。但可视为异说。是南山宗之义也。资持记上一之一先举萨婆多论之说,次言“僧祇总有九十六种出家人。则佛道为一。邪道九十五。末详合数。两出不同。”(已上一说)。二依九十六道经,九十六道此为邪合说,邪道定为九十五,九十六之邪道者,加犊子部附佛法之外道,或加定性二乘而会通之也。是天台之释也。文句记五之一曰:“九十六道经云:唯有一道是正,余者悉邪。有人引多论云:六师各有十五弟子,并本师六即九十六也。准九十六道经无此说也。彼论自是一途,岂可六师必定各只十五弟子?九十六中有邪有正。”辅行三之三曰:“九十五种者通举诸道,意且出邪。(中略)故大论二十五云:九十六道中实者是佛。”(二十五为廿三之误,实字论文作宝)。然九十六道经真伪未决,今不传。又见智度论二十三(辅行曰大论二十五)之文曰:“人中宝者是佛,九十六种道法中宝者是佛法,一切众中宝是僧。”是佛如为人中之外,佛法亦视为九十六种之外,乃为稳当(智度论前后之文有九十六种外道。既于前举之)。

  【九识尊】 (名数)八叶院之九尊,配于九识(据日本说)。

  【九世】 (名数)过现未三世,各具三世,合成九世。

  【九世间】 (名数)十界之中,除去佛界他之九界也。此九界皆为迷妄之境,故名为世间。见“十界”条。

  【九体阿弥陀】 (术语)往生极乐有九品之差别,故佛体分为九品。见观无量寿经之九品条。

  【九条锡杖】 (仪式)四个法要之第四谓之锡杖,讽咏锡杖之颂文而振锡也。其颂文之作者不详。初四句依华严经十四:“手执锡杖,当愿众生,设大施会,示如实道。”之经文,其他偈句为古德所作。有九节,每一节终,辄振锡,故曰九条锡杖。【九条锡杖】(杂名)见“锡杖”条。

  【九条衣】 (物名)三种袈裟之一。又名九条袈裟,或单名九条。即僧伽梨之一种,所谓九品大衣之下下品也。其制两长一短,条数有九分,故名。十诵律五曰:“若比丘,初日得衣,用作僧伽梨最下九条,成分别若干长若干短,总说九条。作衣竟日,即应受持作是言,我是最下僧伽梨作持。”四分律四十曰:“应九条,不应十条,乃至十九条,不应二十条。”盖九条衣,原唯僧伽梨之一种,以条数而立名,与五条七条同,本律非别有九条衣之名称。故四分律行事钞下,谓就条数,便云十九十七乃至九条七条五条等。律中无五七九之名,但云安陀会乃至僧伽梨。人名为七九条也。虽然,僧伽梨中,此最下九条衣之名,自古通行,今称五条七条九条为三衣,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梨之名,反多不用矣。案五条为常着之衣。七条在寺内众中礼诵斋讲时着之。九条已上,外出时及其他严仪时着之。

  【九帖】 (名数)唐善导大师之著述,即观经玄义分一卷,观经序分义一卷,观经定善义一卷,观经散善义一卷(已上谓为四帖之疏),净土法事赞二卷,观念法门一卷,往生礼赞一卷,般舟赞一卷也。又曰五部九卷(四帖之疏共属于观经一部之疏)。

  【九味斋】 (杂语)又,作鸠美菜,供备菜,法会宿忌(逮夜)之供物也。盛九种之美味,故名九味。象器笺十四曰:“九味斋,或作鸠美菜,盖集美味也,或作供备菜。大鉴清规,作九味斋,今依此为正,盖果[米*兹]类有九味而已。如今时,小器长脚者,金银装饰,高饰钉馒头羊羹等及诸珍果,或十二器(左右各六器),或十六器(左右各八器)。”大鉴清规末后事仪曰:“正大夜时,念诵讽经,九味斋略之。”

  【九无碍道】 (名数)新译曰九无间道。旧译曰九无碍道。见“九无间道”条。

  【九无间道】 (名数)三界分为九地,一地之修惑,又分九品断之各有无间解脱二道。正断惑之智,谓之无间道,解脱既断了,而解脱惑之智,谓之解脱道。一地之惑有九品,则有九无间九解脱也。参照九解脱道及九品惑条。新译曰无间道。旧译曰无碍道。间即碍之义,观真智理,不为惑所间碍也。

  【九无为】 (名数)九种无为之意。即不为四相所迁之实在法,有九种之别也(一)一择灭,二非择灭,三虚空,四空无边处,五识无边处,六无所有处。七非想非非想处,八缘起支性,九圣道支性。是为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所立。其中前三者,与萨婆多部之三无为同,惟萨婆多部计择灭非择灭为多体而大众部等以之为各一体,虽同实反也。次四者,即四无色所依之定体。彼能依之五蕴,原为有为,今就其所依之处,故为无为。后二者,为十二缘起并八圣道支之理法。缘起支圣道支之差别,虽为生灭,然其理法,寂然不动,而无改易。故立为无为。(二)一择灭,二非择灭,三虚空,四不动,五善法真如,六不动法真如,七无记法真如,八缘起真如,九圣道真如。是为化地部所立,其中前三者后二者与前大众部等之说同。第四不动,谓断定障而得。五六七三者,谓为善恶无记三性之理法,真实如常。体各一而性皆善也。出异部宗轮论,同述记等。

  【九无学】 (名数)九种罗汉也。见“罗汉”条。【九无学】(名数)无学位有九根之别:(一)一退相,二守相,三死相,四住相,五可进相,六不坏相,七不退相,八慧解脱相,九俱解脱相也。中阿含经第三十福田经曰:“云何九无学人?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是谓九无学人。”成实论第一分别贤圣品曰:“阿罗汉有九种:退相、守相、死相、可进相、住相、不坏相、慧解脱相、俱解脱相、不退相。是诸阿罗汉,以得信等根故有差别。(中略)如是九种,名无学人。先十八人及九无学,是二十七人,名为一切世间福田。”大乘义章第十七本释中阿含之文曰:“九中前七,就根以别,后二约法。前七种,犹如毗昙中六种罗汉。六罗汉者,退、思、护、住、升进、不动。彼阿含经分不动人以为二种,故有七。(中略)后二慧解脱及俱解脱,约法以别。前七人中,不得灭定,名慧解脱,得灭定者,名俱解脱。”(二)一退法,二思法,三护法,四安住法,五堪达法,六不动法,七不退法,八独觉,九佛。俱舍论第二十五曰:“居无学位圣者有九,谓七声闻及二觉者。退法等五,不动分二,后先别故,名七声闻。独觉在觉,名二觉者。由下下等九品根异,今无学圣成九差别。”是为唯就根次第立九种之别者,即退法为下下根,思法为下中根,乃至佛为上上根也。又出俱舍论光记二十五,同颂疏二十五等。参照罗汉条。

  【九显一密】 (术语)真言宗判十住心中前九住心为显教,后一住心为密教,故曰九显一密。

  【九想】 (名数)又作九相。于人之尸相,起九种之观想也。是为观禅不净观之一种。即使贪着五欲之法,起美好耽恋之迷想者,觉知人之不净,除其贪欲之观想也。一、胀想Vyādbmātakasaṁjñā,死尸之膨胀也。二、青瘀想Vinilakasaṁjñā,风吹日曝而死尸之色变也。三、壤想Vipadumakasaṁjñā,死尸之破坏也。四、血涂想Vilohitakasaṁjñā,破坏已,而血肉涂地也。五、脓烂想Vipūyakasaṁjñā,脓烂腐败也。六、啖想Vikhāditakasaṁjñā,鸟兽来啖死尸也。七、散想Vikṣiptakasaṁjñā,鸟兽啖后而筋骨头手分裂破散也。八、骨想Asthisaṁjñā,血肉既尽,祇有白骨狼籍也。九、烧想Vidagdhakasaṁjñā,白骨又火烧归于灰土也。智度论二十一举经文曰:“九想:胀想、坏想、血涂想、脓烂想、青想、啖想、散想、骨想、烧想。”同四十四之经文曰:“九相:胀相、血相、坏相、脓烂相、青相、啖相、散相、骨相、烧相。”大乘义章十三曰:“死相、胀相、青淤相、脓烂相、坏相、血涂相、虫食相、骨锁相、分散相。”此加死相除烧相者。智者之禅波罗蜜门九曰:“膨胀想、青瘀想、坏相、血涂漫想、脓烂想、虫啖想、散想、骨想、烧想。”此依智度论,而第七青想改为第二次,第较善者。又法华玄义四上,加死想而除散想,以此九想对治六欲故也。死想破威仪,言语之两欲,胀想坏想啖想破形貌欲,血涂想青瘀想脓烂想破色欲,骨想烧想破细滑欲,九想通破忻着之人相欲,此九想为观练熏修四种禅之第一也。见“禅”条。

  【九想观】 (名数)即九想。

  【九心轮】 (名数)九心次第转而成轮之意。为小乘上座部所立,即谓心随境转,有九种之别也。成唯识论枢要卷下本,谓“上座部师,立九心轮:一有分,二能引发,三见,四等寻求,五等贯彻,六安立,七势用,八返缘,九有分也。然实但有八心,以周匝而言,总说有九。故成九心轮。且如初受生时,未能分别,心但任运缘境而转,名为有分心。若有境至,心欲缘时,便生警觉,名为能引发。其心既于此境上转,见照瞩彼(见心);既见彼已,便等寻求,察其善恶(等寻求心);既察彼已,遂等贯彻识其善恶(等贯彻心);而安立心,起语分别说其善恶(安立心);随其善恶,便有动作(势用心);势用心生,动作既兴,将欲休废,遂复返缘前所作事(返缘心);既返缘已,遂归有分,任运缘境(有分心);名为九心,方成轮之义。其中,见心通于六识,余唯意识。有分心通于死生,返缘心唯得死。若离欲者之死,唯有分心。以既无我爱,返缘无所,不生顾恋也。未离欲者,以返缘心而死。有恋爱故,若有境至,则心可生。若无异境,则恒住有分,任运相续。然见与寻求,前后不定。无性摄论第二卷,谓五识于法无所了知者,先说见心也。复言见唯照瞩者,却结前心也。”彼文无九心轮之名。盖此名为起于慈恩者。摄大乘论上成唯识论三等,引其中之有分识,声闻乘中亦以异门密意为巳说阿赖耶识之证。又出于成唯识论述记第四本,宗镜录第四等。

  【九曜】 (名数)梵语Navagraha之译。九种照耀者之意。又名九执。日时随逐而不相离,执持之义也:一、日曜āditya;二、月曜Sōma;三、火曜Aṃgāraka;四、水曜Budha;五、木曜Vṛhaspati;六、金曜Śukra;七、土曜Śanaiścara;八、罗睺Rāhu;九、计都Ketu;是也。大日经疏四曰:“执有九种:即是日月水火木金土七曜,及与罗睺计都,合为九执。罗睺是交会蚀神,计都正翻为旗。旗星谓彗星也。除此二执之外,其余七曜,相次直日。其性类亦有善恶。如梵历中说。”是即于七曜加使日月起蚀之罗睺(即蚀神)、与计都(即彗星)二者,立于梵历之一种历象也。嵩阳之梵天火罗曰:“按聿斯经云:凡人祇知七曜;不知暗虚星,号曰罗睺计都,此星在隐位不见,逢日月即蚀,号曰蚀神。计都者,蚀神之尾,号豹尾。”据此则可见彗星为蚀神(即罗睺)之尾。据唐书历志第十八,记开元六年,诏太史监瞿昙悉达,译九执历。此为类似所谓回回历及太阳历之一种梵历。日曜为太阳,配之于丑寅方,月曜为太阴,配之于戌亥方,火曜为荧惑星,配之于南方,水曜为辰星,配之于北方,木曜为岁星,配之于东方,金曜为太白星,配之于西方,土曜为镇星,配之于中方,罗睺为黄幡星,配之于丑寅方,计都为豹尾星,配之于未申方。又论其本地,谓日为观音(或虚空藏),月为势至(或千手观音),火为宝生佛(或阿噜迦观音),水为微妙庄严身佛(或水面观音),木为药师佛(或马头观音),金为阿弥陀(或不空羂索),土为毗卢遮那佛(或十一面观音),罗睺为毗婆尸佛,计都为不空羂索。又有配之于人之年龄判吉凶之法。出于七曜禳灾决等。

  【九曜曼荼罗】 (术语)见“九曜”条。

  【九曜曼陀罗】 (图像)图画九曜及其所属之神像者。大日经疏四曰:“如是执曜,即是漫荼罗中一种善知识门,彼诸本尊即能顺世间事业,而作加持方便,以阿阇梨善择吉祥时故,与彼真言本誓,法尔相关,为作加持,得离诸障也。”梵天火罗九曜图其神像,卷尾,载梵天火罗图一帐,是正为九曜曼陀罗。

  【九业】 (名数)九种之业也。欲界及色界各有作业,无作业,非作非无作业之三种,无色界有无作业,非作非无作业,及无漏之三种,合为九种。成实论第八曰:“欲界系三种:作、无作、非作非无作。色界系业亦如是。无色界二种及无漏业,身口所造业名作。因作所集,罪福常随,是心不相应法,名为无作。又有无作,但从心生。非作非无作者,即是意,意即是思,思名为业。”是也。其中作业谓身口所造之业,无作业谓身口作业所生之散无作并定共无作,非作非无作业,谓意业也。意业与身口之作业不同,故为非作。与身口之无作业不同,故为非无作。无漏业谓无漏之身口意业也。又出大乘义章第七等。

  【九仪】 (名数)九等之仪礼也。此为印度古来所行之致敬式。西域记第二谓“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据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是也。又出释氏要览中。

  【九因一果】 (术语)十界中前九界为因,后一界为果也。

  【九有】 (名数)又云九居。三界中有情乐住之地处有九所。名曰九有情居,又云九众生居。略云九有,又云九居:一欲界之人与六天,二初禅天,三二禅天,四三禅天,五四禅天中之无想天,六空处,七识处,八无所有处,九非想非非想处(此中除无想非想名七识住)。俱舍论八曰:“前七识住及第一有无想有情,是名为九。诸有情类唯于此九欣乐住故,立有情居,余处皆非,不乐住故。”大乘义章八末曰:“此之九处,众生乐住名众生居。”增一阿含经有九众生居品。寄归传一曰:“创成正觉龙河,九有兴出尘之望。”

  【九有情居】 (名数)有情乐住之处有九种也。又曰九众生居,亦曰九居:一欲界之人天,二梵众天,三极光净天,四遍净天,五无想天,六空无边处,七识无边处,八无所有处,九非想非非想处。长阿含经九曰:“云何九觉法?谓九众生居。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若干种想,天及人是,是初众生居。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时是,是二众生居。或有众生一身若干种想,光音天是,是三众生居。或有众生一身一想,遍净天是,是四众生居。或有众生无想无所觉知,无想天是,是五众生居。复有众生空处住,是六众生居。复有众生识处住,是七众生居。复有众生不用处住,是八众生居。复有众生有想无想处住,是九众生居。”此于七识住,加无想天与非想非非想处也。俱舍论八曰:“诸有情类唯于此九欣乐住故,立有情居。余处皆非,不乐住故。言余处者,谓诸恶处,非有情类自乐居中。恶业罗刹,逼之令住故。彼如牢狱,不立有情居。第四静虑,除无想天,余非有情居。”又大乘义章八末,谓“九众生居如经中所说。何故说之?则以破外道之总计故也。有诸外道,总计以众生为神我,择善而居。佛为破之,故说斯九。是众生之居,非我之居也。”诸经说此者甚多。

  【酒有三类】 (名数)一窣罗Surā,以食制之者。二迷丽耶,以余物制之者。三末陀Madya,前二种之未熟已坏而使人醉者。俱舍论十四曰:“酝食成酒名为窣罗,酝余物所成名迷丽耶酒。即前二酒未熟已坏不能名酒,不名末陀,若令醉时名末陀酒。”又有三酒:一谷酒,二果酒,三药草酒。智度论十三曰:“果酒者,葡萄阿梨吒树果,如是等种种名为果酒。药草酒者,种种药草合和米曲甘蔗汁中能变成酒。”

  【九域】 (界名)九地也,又九界也。

  【久远劫】 (术语)劫者,梵语劫波Kalpa之异名。久远劫者,指长时而言。法华经方便品曰:“从久远劫来,赞示涅槃法。”参照“劫”条。

  【久远实成】 (术语)谓于久远之昔,成就真实正觉之佛体也。法华经寿量品曰:“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九斋日】 (术语)九种之斋日也:一、正月每日,二、五月每日,三、九月每日,于此加六斋日。六斋日者每月之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也。斋者不可中食之谓。此九种日为帝释四天王等伺察人间善恶之日,故过午时不食,以慎身心也。见三藏法数三十五。

  【九辙】 (名数)九种轨辙之意。秦道融始讲罗什译之法华经,开为九辙,即分判法华为九科也。法华玄论一曰:“及罗什至长安。翻新法华竟。道融讲之。开为九辙。时人呼为九辙法师。九辙之文。今所未见。讲新法华。始乎融也。”法华文句记八之四曰:“什译才毕,叡便讲之,开为九辙。时人呼为九辙法师。一者昏圣相扣辙,即序品是。次有七辙,即是正宗:一者涉教归真辙,为上根人(方便品)。二者兴类潜彰辙,为中根人(譬喻品)。三者述穷通昔辙,中根领解(信解品)。四者彰因进悟辙,为下根人。即化城授记。五赞扬行李辙,即法师品,为如来使。六本迹无生辙,即多宝品。多宝不灭,释迦不生。多宝为本,释迦为迹。本既不灭,迹岂有生。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七举因征果辙,即踊出寿量品,弥勒举因征果,佛举寿量因果所由。八称扬远济辙,即随喜去讫经。属流通也。”是盖为什译法华经科释之嚆矢,当时著名者,惟详细之解说,今不传。又出于法华传二等。

  【九执】 (名数)与九曜同。执者执持之义,随逐诸曜日时而不相离也。大日经疏四曰:“九执者,梵音[金*乇]栗何Graha,是执持义。”

  【九种不还】 (名数)于前五种不还中,中般生般上流般之三种般,各分三种,为九种不还。是于色界入灭圣者之区别也。中般三种:一、速般,谓于中有断余惑而般涅槃也。二、非速般,谓于中有经暂时而般涅槃也。三、经久般,谓于中有经久时而般涅槃也。生般三种:一、生般,谓生于色界速断余惑而般涅般也。二、有行般,谓生于色界加行勤修,经几许之时,而般涅槃也。三、无行般,谓生于色界,懈怠不成加行,经久时而渐般涅槃也。上流般三种:一、全超般,谓先生于色界之最下梵众天,由梵众天超中间之十四天,至色究竟天,而般涅槃也。二、半超般,谓先生于梵众天,后超一天二天乃至十三天,至色究竟天,而般涅槃也。其超不全,故云半,非等分之半也。三、遍没般,谓遍经历色界之十六天,而于色究竟天般涅槃也。见俱舍论二十四等。【九种不还】(名数)从欲界上色界而般涅槃之不还果圣者,分九种。即于中有般涅槃者,有速般,非速般,经久般之三称。生于色界,不久而般涅槃者,有生般,有行般,无行般之三种。生于色界更上转生于天而般涅槃者,有全超,半超,遍没之三种也。

  【九种大禅】 (名数)详见“禅”条,出世间之上上禅也。【九种大禅】(名数)九种之大乘禅也。此为不共于外道二乘而菩萨所修之禅定:一、自性禅,二、一切禅,三、难禅,四、一切门禅,五、善人禅,六、一切行禅,七、除烦恼禅,八、此世他世乐禅,九、清净净禅是也。原出于菩萨地持经第六方便处忍品,为羼提波罗蜜中之分类,名为自性忍乃至清净忍,天台于法华玄义第四上,并法界次第初门卷下之上等,称之为九种大禅,为出世间上上禅中之种别也。自性禅者,观心之实性,观一切诸法,无不由心,心摄一切,如如意珠。或唯住于止而摄心不散。或唯住于观而分别照了。或止观双修而定慧均等也。一切禅者,能得自行化他一切功德之禅也。此有世间出世间之二种。又其二种,各有现法乐住禅,出生三昧功德禅,利益众生禅之三种。离一切妄想,身心止息,第一寂灭,名为现法乐住禅。出生种种不可思议无量无边十力种性所摄之三昧,入于一切无碍慧,无诤愿智之胜妙功德,名为出生三昧功德禅。布施于众生,护诸恐怖,能为开解,名为利益众生禅。难禅者,意为难修之禅。亦有三种:久习胜妙之禅定,于诸三昧心得自在,哀愍众生,欲使成熟,故舍第一禅之乐而生于欲界,名为第一难禅。依禅而出生无量无数不可思议之诸深三昧,名为第二难禅。依禅而得无上菩提,名为第三难禅。一切门禅者,为一切禅皆从此门出之意。此有与有觉有观俱之禅,与喜俱之禅,与乐俱之禅,与舍俱之禅等四种。欲界及初静虑,有觉有观也。第二静虑,喜也。第三静虑,乐也。第四静虑,舍也。善人禅者,为大善根众生所修。此有不味着,与慈心俱,与悲心俱,与喜心俱,与舍心俱之五种。一切行禅者,意为大乘一切行法无不含摄之禅,此有十三种:善禅,无记化化禅,止分禅,观分禅,自他利禅,正念禅,出生神通力功德禅,名缘禅,义缘禅,止相缘禅,举相缘禅,舍相缘禅,现法乐住第一义禅是也。摄一切之善法,名为善禅。自然能于定中作种种变化而无穷,谓为无记化化禅。摄心不散,与定相应,谓为止分禅。分别照了,与慧相应,谓为观分禅。正定现前时,即能自利利他,谓为自他利禅。正念思维,无诸杂想,谓为正念禅。得此大定,一切之神通功德,悉由是出生,谓为出生神通力功德禅。于一切诸法之名相因缘,悉为通达无碍,谓为名缘禅。于一切诸法之义理因缘,悉能通达晓了,谓为义缘禅。于寂静因缘之相,圆明洞彻,永离一切散乱,谓为止相缘禅。能照了诸法起灭之因缘,悉皆清净无碍,谓为举相缘禅。于一切善恶法相因缘,悉皆舍离,清净而无染着,谓为舍相缘禅。因此定而现,得法喜之乐,安住于第一义,名为现法乐住第一义禅。除烦恼禅者,意为能除众生种种苦患疾病等之禅。此有八种:咒术所依禅、除病禅、云雨禅、等度禅、饶益禅、调伏禅、开觉禅、等作禅是也。因此定能除诸苦患、毒害、霜雹、热病及鬼,谓为咒术所依禅。能除地水火风四大所起之众病,谓为除病禅。兴甘雨,能销灾旱,救诸饥馑,谓为云雨禅。能济诸恐难及一切水陆,人非人之怖,谓为等度禅。能以饮食,饶益旷野饥渴之众生,谓为饶益禅。能以财物调伏众生,谓为调伏禅。能等开觉迷惑之众生,谓为开觉禅。使众生所作,悉为成就。谓为等作禅。此世他世乐禅者,谓能使众生得现在未来二世之乐之禅定。此有九种:能变现种种之神足通力,调伏一切众生,谓为神足变现调伏众生禅。能随顺说法,调伏一切众生,谓为随说调伏众生禅。能以正法教诫训谕,调伏一切众生,谓为教诫变现调伏众生禅。能为恶业之众生,示现修罗饿鬼畜生等趣,使之改恶迁善,谓为为众生示恶趣禅。为不能辩说正法之众生,即以辩才饶益之,使其心识开悟,谓为失辩众生以辩饶益禅。为失正念之众生,能以正念饶益之,使其不生邪见,谓为失念众生以念饶益禅,开发妙慧,心不颠倒,能造微妙之赞颂,摩得勒伽论,流通正法,使久住于世,谓为造不颠倒论微妙赞颂摩得勒伽为令正法久住世禅。能以书数算计资生方便等种种之众具,摄取饶益一切众生,谓为世间技术义饶益摄取众生禅。放大光明,暂使修罗等趣息其苦恼,名为暂息恶趣放光明禅。清净净禅者,谓断尽一切烦恼惑业,得大菩提清净果之禅。此有十种:世间清净净不昧不染污禅、出世间清净净禅、方便清净净禅、得根本清净净禅、根本上胜进清净净禅、住起力清净净禅、舍复入力清净净禅、神通所作力清净净禅、离一切见清净净禅、烦恼智库断清净净禅是也。又出于法华玄义讲述第四之上。

  【九种净肉】 (名数)初五者同前。六不为己杀,不为我杀者。七生干,非由汤火而熟者。又非鹰鸟等伤害所余,乃自死经多日而自干者。八不期遇,不由期约,偶然相遇而食者。九前已杀,非今时因我而杀,前时已杀者。见涅槃经四。【九种净肉】(名数)见“食”条及九净肉条。

  【九种罗汉】 (名数)称之为九无学。经论所说,其位次名称虽异,其体则一也。俱舍论之说:于前七种加第八慧解脱与第九俱解脱者,慧解脱为但依慧力而离烦恼障者,俱解脱为兼离定障而得灭尽定者。成实论之说:一,退相,俱舍九无学之第一退法也。二,守相,九无学中之第三护法也。三,死相,九无学中之第二思法也。四,住相,九无学中之第四安住法也。五,可进相,九无学中之第五堪达法也。六,不坏相,九无学中之第七不退也。八,不退相。九无学中之第六不动也。八,慧解脱,九无学中之第八慧解脱也。九,俱解脱,九无学中之第九俱解脱也(大乘义章十一本)。中阿含福田经之说:一,思法,是前俱舍之第三死相也。二,升进法,是第五可进相也。三,不动法,是前第七不退相也。四,退法,是前第一退相也。五,不退法,是前第六不坏相也。第六,护法,是前第二守相也。第七,住法,是前之住相也。第八,慧解脱,第九,俱解脱,此二者与前同(大乘义章十一本)。此九无学加十八有学称为二十七贤圣。见贤圣条附录。

  【九种食】 (名数)一段食,分分段段啮碎而食者。香味触三者为体。寻常之食物也。二触食,六识触对可爱之境而生喜乐,以长养身心者。如眼之于美色乃至身之于软滑是也。三思食,意识思好事而生乐,资益诸根者。四识食,地狱之众生及无色界之有情等,以识资持命根者(已上四种为世间食)。五禅悦食,修行之人得禅定之乐能养诸根者。六法喜食,修法之人闻法生欢喜,资慧命养身心者。七愿食,修行之人发誓愿而持身,修万行者。八念食,修行之人常念出世之善根,而不忘以资益慧命者。九解脱食,修行之人终得涅槃之乐而长养身心者,见增一阿含经四十一。【九种食】(名数)见“食”条。

  【九种世间】 (名数)见“九世间”条。

  【九众】 (名数)寻常之七众,加出家,出家尼之二众也。出十诵律五十五。一、比丘,持具足戒之男众。二、比丘尼,持具足戒之女众。三、六法尼,持六法之女众。四、沙弥,持十戒之男众。五、沙弥尼,持十戒之女众。六、出家,持八戒斋之男众。七、出家尼,持八戒斋之女众。八、优婆塞,持五戒之男众。九、优婆夷,持五戒之女众。天台之戒疏下引之。

  【九重塔】 (堂塔)见“塔”条。

  【九住心】 (名数)行者,修禅定时,使心不散乱而住着于一境,有九种:即安住心、摄住心、解住心、转住心、伏住心、息住心、灭住心、性住心、持住心也。

  【久住者】 (杂名)久住山寺修行者之称。

  【九字】 (修法)成自九字印明之咒术。又名六甲秘祝。即唱临、兵、斗、者、皆、陈、列、在、前、之九字后,画四纵五横之直线于空中也。又有纵横法之称。此为禳灾害制胜利所修之一种咒法也。原行于道家或兵家之间。抱朴子内篇第四登陟篇曰:“入山宜知六甲秘祝。祝曰:临兵斗者皆陈列前行。凡九字,常当密祝之,无所不避,要道不烦,此之谓也。”往生论注卷下曰:行师对陈,但于一切齿中,诵临兵斗者皆陈列前行。诵此九字,五兵所不中。抱朴子谓之要道者也。或谓此九字之九,为阳之满数,故以阳数伏阴气云。盖此法非佛教之所诠,及后世,以为兵法之秘传而传之,又混入真言密教之一部,日本遂有承之者。其作法稍为复杂。手结金刚针印,口唱临。手结大金刚轮印,口唱兵。结外狮子印,而唱斗。结内狮子印而唱者。结外缚印唱皆。结内缚印唱陈。结智拳印唱列。结日轮印唱在。结实瓶印唱前。次结刀印,如次画四纵五横之形于空中。但线须各为直角,而其各线皆斜于同一方向,亦无妨。或谓九字咒与纵横法,实为两事,后人误合为一。军林宝鉴上速用篇说纵横法曰:“正立门内叩齿三十六通,以右手大拇指,先画四纵,后为五横讫。即咒曰:四纵五横,吾今出行。禹王卫道,蚩尤避兵。盗贼不起,虎狼不行,还归故乡。当我者死,背吾者亡。急急如律令。咒毕即行,慎勿反顾。”特佛徒亦用之。

  【九字曼荼罗】 (图像)安九个讫哩字之曼荼罗也。其曼荼罗于开敷莲华之中台并八叶各安弥陀观音共通之种子讫哩字而建立之。有以像而现之者,于中台观自在菩萨八叶上,各安置阿弥陀佛。观自在菩萨,左手持莲华,右手作开华叶之势,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住于定印,各面中台观自在菩萨。又于次之八叶,次第安置观音,慈氏,虚空藏,普贤,金刚手,文殊,除盖障,地藏,八大菩萨。内院之四隅,敷列嬉,鬘,歌,舞,四菩萨。外院敷列香,华,灯,涂香,钩,索,锁,铃,八菩萨。是也。无量寿如来修观行供养仪轨曰:“即入观自在菩萨三摩地,闭目澄心,观自身中圆满洁白,犹如净月仰在心中。于净月上,想呬哩(二合引)字放大光明,其字变成八叶莲华于莲华上有观自在菩萨,相好分明,左手持莲华,右手作开华叶势。是菩萨作是思维,一切有情身中,具有此觉悟莲华,清净法界不染烦恼。于其莲华八叶上,各有如来入定结跏趺坐,面向观自在菩萨,顶佩圆光,身如金色,光明晃耀。即想此八叶莲华渐舒渐大,量等同空。即作是思惟,以此觉华照触如来海会,愿成广大供养。若心不移此定,则于无边有情,深起悲愍,以此觉华蒙照触者,于苦烦恼悉皆解脱,等同观自在菩萨。即想莲华渐渐收敛,量等己身。”盖观自在与阿弥陀,为同一本誓之佛菩萨,观自在为因位之身,阿弥陀为果位之尊也。今因位之观自在居中台,果位之阿弥陀各居八叶上,表弥陀之果,还归于观音大悲之因之意也。弥陀之妙果。原为不取正觉之因位愿力所成,即于此愿之外无果位。示因果之别者,唯约于所化之净秽。在净妙佛国土,现弥陀之佛身,在杂染五浊之世界,现观音之菩萨身。皆不外乎为法身慈悲之化现。又此九字九尊,为心王九识,一切有情身中,有法尔觉悟之大白莲。是为众生之自性清净心。五尘不能秽,烦恼业苦不能染,三毒猛火不能燃之金刚智体也。今开发此众生本有之大白莲,于自心中证莲华藏世界,是为密教净土往生之相也。

  【九字名号】 (术语)对于六字名号十字名号而言。即南无不可思议光如来之九字,赞叹阿弥陀佛光明不可思议之名号也。大宝积经第十七无量寿如来会,谓之不思议光。昙鸾赞阿弥陀佛偈有曰:“南无不可思议光,一心归命稽首礼。”九字名号,即由此出。

  【九宗】 (名数)八宗之外加禅宗或净土宗者。

  【九祖】 (名数)天台宗之所奉者。佛祖统纪七所定。高祖龙树菩萨、二祖北齐之慧文、三祖南岳之慧思、四祖天台之智顗、五祖章安之灌顶、六祖法华之智威、七祖天台之慧威、八祖左溪之玄朗、九祖荆溪之湛然。

  【九祖相承】 (杂语)天台宗三种相承之一。龙树、惠文、南岳、天台、章安、智威、惠威、玄朗、湛然之九祖、顺次承继天台教也。盖天台宗虽为智顗所创,而顗承慧思,思承慧文,文由龙树大智度论三智一心中得之文,并三论四谛品之偈,而了悟三观相即之旨,故以龙树为同宗之高祖。又智顗以下,次第相承,及于湛然,大敷衍祖书,启中兴之运,故尊之为九祖。

  【九尊】 (名数)胎藏界中台八叶院之九尊也。有开敷之八瓣莲华,其中心与八瓣各现一尊,中心为大日如来,四方者四如来,四隅者四菩萨也。是胎藏界曼陀罗十三大院中之第一而表示凡夫肉心之具德者,吾人之肉心,如合莲华,一旦三密相应则开敷为八叶之莲,现此九尊也。参照“心莲”条。

  【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 (经名)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一卷,唐不空译。阿难逢焰口饿鬼怖而白佛,佛为说陀罗尼救拔焰口,施饿鬼之法自此始。

  【旧城喻经】 (经名)佛说旧城喻经。一卷,宋法贤译。与佛说缘起圣道经,佛说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同本。说十二因缘之观法。或逆或顺,观十二因缘,如行旧道达旧城,因以为经名。

  【鹫峰】 (地名)灵鹫山之异名。又云鹫头山,鹫台。玄应音义二十一曰:“鹫峰。梵言姞栗陀罗矩吒Grdhrakūṭa山。此云鹫峰,或鹫台。言此山既栖鹫鸟。又类高台也。旧言耆阇崛山者。讹略也。”

  【鹫峰偈】 (书名)称法华经也。

  【救护惠】 (菩萨)即救护菩萨。见救护菩萨项。

  【救护菩萨】 (菩萨)胎藏界除盖障院九尊之一。又作救护惠。如来以智慧救护众生,进九界众生于佛界,故名。曼荼罗钞四曰:“以掌向身掩心,如来之慈在心之义。大指稍竖向上者,大指为智,故九界众生,进于佛界,是覆护哀愍之义。左手为拳安于腰侧,是哀愍惠之义。”

  【旧华严】 (经名)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六十卷之华严经,对于唐实叉难陀译八十卷之华严经而称为旧华严。又依卷数而谓之六十华严。

  【旧俱舍】 (书名)陈真谛三藏所译之俱舍释论,对于唐玄奘三藏译之俱舍论而称为旧俱舍。

  【救苦观音经】 (经名)高王观世音经之异名。续高僧传第三十九、法苑珠林第二十五有救生观音经,又曰高王观音经。佛祖统纪有十句观音经,经文只有十句。佛祖通载,稽古略有救苦观音经,此伪经也。观音慈林集中云:“救生经非今伪造救苦经。”可以为证。见“高王观世音经”条。

  【救苦斋】 (行事)法会之名。梁武帝作之。佛祖统纪三十七曰:“中大通元年,京城大疫。帝于重云殿,为百姓设救苦斋,以身为祷。”

  【救疗小儿疾病经】 (经名)啰嚩拏说救疗小儿疾病经之略称。

  【鹫岭】 (地名)灵鹫山也。详“鹫山”条。徐陵文曰:“昆吾在次,皆鸣鹫岭之钟。”

  【旧论】 (杂名)真谛译之俱舍论,谓之旧俱舍或曰旧论。性相学者之称。

  【旧律家】 (杂名)译家有新旧之别。律家亦有新旧。律书中四分五分等属于旧,有部律为新。然古来多就律之注释而论新旧。唐南山之行事钞,宋元照之资持记等为旧律家,唐义净之南海寄归传,怀素之开宗记,定宾之饰宗记等为新律宗。

  【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 (经名)佛说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一卷,唐实叉难陀译。与佛说救拔口饿鬼陀罗尼经同本,但无四佛之名号。

  【鹫山】 (地名)又云灵鹫山。佛尝居此。世俗所称鹫岭,灵山,皆指此而言。智度论曰耆阇崛山,即鹫头山,山顶似鹫,王舍城人因而名之。又王舍城南林中多死人,诸鹫常来食之,还集山头。时人遂名鹫头山,山最高大,多好林泉,圣人住处。

  【旧善客善】 (杂语)释尊出世以前,教世人之忠孝仁义等道,为旧善根,谓之旧善。释尊之教法,教人之三归戒律等善根,谓为客善。

  【救世】 (术语)又作救世尊、救世者、救世大悲者等。佛菩萨之通称。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善哉见诸佛,救世之圣尊,能于三界狱,勉出诸众生。”起信论曰:“最胜业遍知,色无碍自在,救世大悲者。”此等皆以名佛者。法华经普门品曰:“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此特以名观音菩萨者。此菩萨与此土缘深,信仰最多,故救世之称号,独为观音所特有。

  【救世阐提】 (杂语)阐提者,无往生之机也。菩萨之慈悲无限,起救济一切众生之大业,不念自身之成佛,故云救世阐提。

  【救世观世音】 (菩萨)观音者略名,观世音为具名,新译谓之观自在。见“观音”条。

  【救世金轮法手印】 (印相)以两手大拇指各着于无名指之末节之根而两手合之。使左右手指尖一一相着是也。

  【旧事净法】 (杂语)跋阇子十事非法之一。见“跋阇子比丘”条附录。

  【救世轮】 (术语)如谓诸佛为救世者。谓法轮为救世轮也。

  【救世菩萨】 (菩萨)观音菩萨之称号。

  【救世誓】 (术语)观世音菩萨济度众生之誓愿也。

  【救世圆通】 (菩萨)观世音菩萨之异名。

  【鹫台】 (地名)灵鹫山也。西域记九曰:“姞栗陀罗矩吒,唐言鹫峰亦谓鹫台,旧曰耆阇崛山讹也。”

  【鹫头】 (地名)灵鹫山也。止观一之一曰:“大觉世尊。积劫行满。涉六年以伏见。举一指而降魔。始鹿苑。中鹫头。后鹤林。”

  【鹫头山】 (地名)王舍城之耆阇崛山也。又云灵鹫山,鹫峰山。慧琳音义十一曰:“鹫头山名也。在王舍城侧,亦名鹫峰山,亦名灵鹫山。梵云耆阇崛山,并一山也。”

  【救脱】 (菩萨)见救脱菩萨项。

  【救脱菩萨】 (菩萨)此菩萨,于药师经后半说念药师如来可免苦难灾厄,且详示供养药师如来之法式。

  【鹫岩】 (杂名)灵鹫山也。华严玄谈一曰:“鹫岩西峙,象驾东驰。”

  【旧医】 (譬喻)新旧二医,皆用乳药,一非,一是也。见新医条。

  【救蚁】 (故事)沙弥名救蚁。杂宝藏经四曰:“昔有一罗汉,畜一沙弥,知此沙弥却后七日必当命终,与暇使归家,至七日头命还来。沙弥辞师便去,于其道中见众蚁子为水漂流,命将绝,生慈悲心,自脱袈裟,盛土堰水,取蚁子置高燥处,遂悉得活。至七日头,还归师所。师甚怪之,寻便入定,以天眼观知,更无余福。以救蚁子因缘,故七日不死,得延命。”

  【旧译】 (术语)唐代已下之诸译为新译,以前者为旧译。旧译家中,以罗什真谛为翘楚,新译家内以玄奘义净为司南。大部补注五曰:“刘汉已来,谓之旧译。李唐而下,谓之新译。”法云所见少异之。名义集一曰:“梁唐之新传,乃殊秦晋之旧译。”

  【鹫岳】 (地名)灵鹫山也。

  【旧杂譬喻经】 (经名)二卷,吴康僧会译。集种种之譬喻者。对于后汉译而曰旧。

  【旧住】 (杂语)又作久住。旧时住者之意。法华经神力品所谓:“旧住娑婆世界之菩萨摩诃萨。”是也。禅家多用此语。如石溪报恩录云:“首座谢旧住上堂”等。

  【旧住菩萨】 (术语)对于新往生净土之菩萨而称旧住于土之菩萨。

  【拘鞞陀罗】 (植物)Kovidāra,又作俱毗陀罗,拘毗陀罗。黑檀之一种。

  【拘辨荼】 (异类)鬼名。见“鸠槃荼”条。

  【拘蚕】 (植物)花名。诸经作优昙。见可洪音义二。梵Kutsa。

  【拘絺罗池】 (地名)翻梵语九曰:“拘絺罗池,译曰膝也。”

  【居简】 (人名)四川人。姓王氏,一作龙氏。谒育王德光,得其法印。后于杭州净慈寺开法道。于寺之北涧筑室居之。着有北涧集十九卷,北涧续集一卷。淳佑六年寂。见续传灯录,释氏稽古略,五灯严统等。

  【拘兰难陀】 (人名)真谛三藏之别名。见“拘那罗陀”条。

  【拘兰荼】 (植物)一作俱兰吒。译曰红色华。见玄应音义一。

  【拘浪拏】 (人名)阿输迦王之太子名。西域记三曰:“是无忧王太子拘浪拏,为继母所诬,抉目之处。”案余处多作拘那罗,以鸟名题太子也。然则拘浪拏者,殆拘拏浪之误欤。见“拘那罗”条附录。Kuṇāla。

  【拘利】 (杂语)Koṭi,又作俱利。数名,译言百万。慧琳音义十九曰:“拘利,梵语也,即诸经云俱知也。数法名,此当百万。”

  【拘利太子】 (人名)Kolita,斛饭王之长子。出家为五比丘之一。中本起经上曰:“摩南拘利。”五分律曰:“摩诃男。”本行集经十一曰:“摩诃那摩。”十二游经曰:“释摩纳。”文句一上曰:“拘利太子。”同五上曰:“摩诃男拘利。”涅槃经疏七曰:“摩男拘利。”嘉祥法华义疏四曰:“摩男拘利。”玄赞四曰:“摩诃男拘利。”

  【拘邻】 (人名)又作拘轮,俱轮,俱邻,居伦,居邻。五比丘之一。憍陈如之别称。见“居伦”条。

  【拘留秦佛】 (佛名)Krakucchanda,又作拘楼秦佛。过去七佛中第四之佛名。见拘留孙佛项。

  【拘流沙】 (地名)国名。佛在此说长阿含之大缘方便经。长阿含经十曰:“一时佛在拘流沙国劫摩沙住处。”Knrū。

  【拘留孙佛】 (佛名)Krakucchanda,又作俱留孙佛,鸠楼孙佛,拘留秦,迦罗鸠餐陀,迦罗鸠村驮,羯洛迦孙驮,羯罗迦寸地,羯句忖那等。译曰所应断已断,灭累,成就美妙等。当于过去七佛之第四佛,现在贤劫一千佛之最首者也。于贤劫中第九减劫人寿六万岁时出世。慧苑音义上曰:“迦罗鸠村驮,此云所应断已断。”同下曰:“拘留孙,具云羯罗迦寸地,此云所应断已断,谓惑障已断也。”慧琳音义二十六曰:“鸠留秦佛,亦名拘楼,亦云迦罗鸠村驮,亦云拘留孙。并梵语讹略不切,正梵音羯句忖那,此云灭累也。”同十八曰:“羯洛迦孙驮,唐言成就美妙,是贤劫中最初佛也。”同卷曰:“羯洛迦孙驮,旧云俱留孙,讹也,正云羯句忖那。”可洪音义四上曰:“鸠罗,佛名也,此云所应断已断。”

  【拘楼瘦】 (人名)巴Kurusu,比丘名。

  【拘楼瘦无诤经】 (经名)佛为拘楼瘦比丘分别诤法无诤法。摄于中阿含经四十三。

  【拘卢】 (地名)Uttarahuru,又作俱卢,拘楼,究留,拘留,究溜,句嚧。郁多罗究留之略。北大洲名。见“郁多罗究留”条。

  【拘卢舍】 (杂名)毗昙论,四肘为一弓。五百弓为一拘卢舍。今之二里也。八拘卢舍为一由旬。今十六里也。

  【居伦】 (人名)又作居邻,拘轮,俱邻。五比丘之第一。阿若憍陈如也。玄应音义四曰:“居伦大哀经作拘轮,译云本际,第一解法者也。普曜经云:俱邻者解本际也,阿若者言已知也。正言解了,拘邻亦姓也。”又曰:“拘邻,或作居伦,或作拘轮。皆梵言讹也。此云本际,则经中尊者了本际,尊者知本际,皆是也。此即憍陈如。”见“阿若憍陈如”条。梵ājñātakauṇdinya。

  【拘仑阇】 (动物)Kruñca,又作拘嘘安遮。帝释鹊之一种,又青庄之一种。见大集经三,梵本阿弥陀经。大威德陀罗尼七作榖禄鸟。

  【拘罗瞿】 (地名)国名。见“俱睒弥”条。

  【拘屡】 (杂名)Krośa,又作拘卢。拘屡舍之略。里程名。见“俱卢舍”条。

  【拘贸】 (植物)Kumuda旧称拘物头,拘物陀。花名。译曰地喜花。见玄应音义二十一。莲之一种也。见拘物头条。

  【拘摩罗】 (杂语)Kumāra,又作矩么罗,鸠摩罗。译曰童子。见西域记十。

  【拘摩罗迦叶】 (人名)Kumāra-Kaśyapa,比丘名。拘摩罗者,名。译曰童子。迦叶者,姓。译曰饭光。常称童子迦叶。增一阿含经三曰:“能杂种论,畅悦心识,所谓拘摩罗迦叶比丘是。”

  【拘摩罗逻多】 (人名)论师名。见“鸠摩逻多”条。

  【拘摩罗天】 (天名)Kumāraka-deva,又作鸠摩罗伽天。初禅天之梵王,其颜如童子,故名。常擎鸡,持铃,捉赤幡,乘孔雀。智度论二曰:“鸠摩罗天,秦言童子。是天持鸡擎铃,捉幡骑孔雀。”中论疏一末曰:“鸠摩罗伽天,此言童子天。以其是初禅梵王,颜如童子,故以为名。亦曰那罗延天,那罗延,此云生本,以其是众生之本故也。”慧琳音义二十五曰:“拘摩罗天,此云童子天。”秘藏记末曰:“鸠摩罗天,六面童子形。黄色持剑,乘孔雀鸟。”

  【拘牟那】 (植物)见“拘物头”条。

  【拘牟头】 (植物)又作拘贸头。花名。见“拘物头”条。

  【拘某陀】 (植物)又作究牟陀。花名,见“拘物头”条。

  【拘母陀】 (植物)花名。见“拘物头”条。

  【拘那含】 (佛名)又作俱那含。拘那含牟尼之略。乃过去七佛中第五佛之名。

  【拘那含牟尼】 (佛名)Kanakamuni,又作拘那牟尼。新称迦诺迦牟尼。译曰金寂。为过去七佛中之第五佛。于人寿四万岁时出生。演密钞八曰:“梵语迦诺迦牟尼,此云金色,即是七佛中第五俱那含牟尼如来,俱那含不正也。”见“迦那伽牟尼”条。

  【拘那罗】 (动物)Kunāla,又曰鸠那罗。拘拏罗。鸟名。译言好眼鸟。玄应音义五曰:“鸠夷罗,或言鸠那罗,此译云好眼鸟也。”又译言恶人,不好人。见玄应音义四。

  【拘那罗陀】 (人名)Guṇarata,又作拘那罗他。真谛三藏之别名。译曰亲依。家依。起信论义记上曰:“译经纪云:沙(波之误)罗末陀Paramārtha,此云真谛,亦云拘那罗陀,此曰亲依。西印度优禅尼国人。”续高僧传一曰:“拘那罗陀,陈言亲依。或云波罗未陀,译云真谛,并梵文名字也。”二十唯识述记上曰:“梁末陈初,有拘那罗陀,此云家依,亲依亦得,即真谛三藏也。”见“真谛”条。由译为亲依观之,或为Kulamātha。

  【拘那牟尼】 (佛名)佛名。见“拘那含牟尼”条。

  【拘耆】 (动物)拘耆罗之略。鸟名,译曰好声鸟。见“鸠夷罗”条。出于玄应音义八。

  【拘耆罗】 (动物)鸟名。见“鸠夷罗”条。

  【拘耆那罗】 (动物)鸟名。同“拘耆罗”条。

  【拘萨罗】 (地名)又作憍萨罗Kosala,舍卫国之本名也。

  【拘瑟耻罗】 (人名)Kauṣṭhila,又作俱瑟祉罗。罗汉名。译曰膝。玄应音义二十三曰:“俱瑟祉罗,旧言俱絺罗,译云膝也,言膝骨大也,此即舍利弗舅,长爪梵志是也。”慧琳音义五十六曰:“拘瑟祉罗,梵语,罗汉名也。古曰俱絺罗,经作祉非也。”

  【拘沙】 (杂名)又作贵霜。种族名。即月氏族之一分派也。大庄严论经六曰:“拘沙种中有王,名真檀迦腻吒,讨东天竺,既平定已,威势赫振,福利具足。”

  【拘睒弥国】 (地名)在中印度,周六千余里,土地沃壤,气序热,都城宫内有大精舍,高六千余尺,内有刻檀佛像,是优填王所作。诸国君王来欲移之,不能。遂图而供养,俱言得真。城东不远,有故[土*尃]室,世亲菩萨于此作唯识论。其东庵没罗林中有故基,无着菩萨于此作显扬论。自此东北七百余里殑伽河边有迦奢富罗城,护法菩萨于此降伏外道。见西域记五。【拘睒弥国】(地名)西域记曰:“憍赏弥国,旧曰拘睒弥国,讹也。中印度境,周六千余里。国大,都城周三十里。土称沃壤,地利丰植,气序暑热,风俗刚强,好学典艺,崇树福善。”

  【拘睒弥犍度】 (术语)十诵律作“俱舍弥法。”四分律作“拘睒弥犍度。”此国比丘有斗诤时,如法制止之。其法详于此品中。犍度译言品或聚。巴Kosambi-khandhaka。

  【拘睒弥主】 (人名)优填王也。

  【拘舍离】 (流派)Gosari,又作瞿舍梨,劬奢离。十外道之第三。译曰牛舍。饰宗记七末曰:“梵云劬奢离,或瞿舍梨,此云牛舍也,此是母名也。其母本生牛舍之中,因为名也,子名应云牛舍子也。”楞严经二曰:“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

  【拘尸那】 (地名)Kuśinagara,又曰俱尸那,拘夷那竭,究施,拘尸那竭,拘尸那揭罗。城名。译言角城,茅城等。是世尊入灭之处。玄应音义二十一曰:“拘尸那,旧经中,或作拘夷那竭,又作究施城。那者,以梵语那迦啰,此云城也,译言上茅者,多有好茅故也。”涅槃经会疏一曰:“拘尸那,云无翻,有多义故。或云角城,具三角故。或云茅城,草覆城故。又云仙人城。”西域记六曰:“拘尸那揭罗国。”拘尸那揭罗,译曰上茅,或不与矩奢揭罗补罗Kuśāgārapura混同。上茅城为摩揭陀旧城之名。

  【拘尸那城涅槃】 (传说)佛涅槃于拘尸城之因缘也。涅槃经二十九曰:“往昔此地有转轮圣王,唱如是言:如佛所说,一切诸法,皆悉无常。若能修习十善法,能断如是无常大苦。我是时始闻佛之名号,发菩提心。自是已来,以是法转教无量众生。是故我今于此处,亦说诸法无常变坏,唯佛身是常住之法。我忆往昔所行之因缘,故今来此入涅槃。”

  【拘尸那揭罗】 (地名)城名。拘尸那之正音。

  【居士】 (杂名)梵语曰迦罗越kulapati,居财之士,居家之士,在家志佛道者。辍耕录曰:“今人多以居士自号。考之六经,惟礼记有居士锦带。注,谓道艺处士也。”吴曾能改斋漫录曰:“居士之号,起于商周之时。韩非子书曰:太公封于齐,东海上有居士狂矞华士昆弟二人立议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而食之,掘而饮之云云。则居士之由来久矣。”魏志管宁传曰:“胡居士贤者也。”南史曰:“阮孝绪屏居一室,家人莫得见其面。亲友因呼为居士。到洽筑室岩阿,幽居积岁,时人号曰居士。虞寄居闽中,知刺史陈宝应有异志。恐祸及,乃着居士服,居东山寺。”魏书曰:“卢景裕不仕,贞素自得,人号居士。”今为在家修禅者之称。注维摩经一:“什曰:外国白衣多财富乐者,名为居士。肇曰:积财一亿,入居士里。宝货弥殖故,贪着弥深。”天台观音义疏曰:“居士者,多积贿货,居业丰盈,以此为名也。”慧远维摩经疏一曰:“居士有二:一广积资财,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嘉祥法华义疏十二曰:“居士有二种:一居舍之士,故名居士。二居财一亿,故名居士。”法华玄赞十曰:“守道自恬,寡欲蕴德,名为居士。”十诵律六曰:“居士者,除王王臣及婆罗门种。余在家白衣,是名居士。”

  【居士传】 (书名)清彭际清着。为传五十六。列人二百二十七。附列者又七十七人。其发凡曰:“佛门人文记载,其专系宰官白衣者,故有佑法师宏明集,宣律师广宏明集,心泰佛法金汤,姚孟长金汤征文录,夏树芳法喜志。其以沙门为主兼收外护者,则有志磐佛祖统纪,念常佛祖通载,以及传灯录,续传灯录,五灯会元,东林传,往生传诸书。所录事言,互有详略。或失之冗,或失之疏。至朱时恩居士分灯录,郭凝之先觉宗乘,李士材居士禅灯录,并本五灯,止扬宗乘。于诸三昧法门,有所未备。今节取诸书者十之五,别征史传诸家文集,诸经序录,百家杂说,视诸书倍之。裁别缀属,成列传五十余篇。详其入道因缘,成道功候,俾有志者,各随根性,或宗,或教,或净土,观感愿乐,具足师资(云云)。”等不等观杂录三曰:“居士传内汪大绅评语,直截痛快,实具宗匠手眼。但其中每引程朱为契合,似觉不类。度其意,无非欲引理学家究明心宗耳。然理学家既宗程朱,决不信有此事。是汪君援引之意,不能令儒者生信,反令儒者易视禅宗,以为不出程朱心学矣。甚哉!立言之不可不慎也。予愿他日重刻此传,将评语内与儒家牵合者节去,未始非护法之一端也。”

  【拘苏摩补罗】 (地名)Kusumapura,又作瞿苏摩补罗。城名。译曰花宫。有二所,一羯若鞠阇国Kanyākubja,即曲女城。一在摩揭陀国,即波吒厘子城。西域记五曰:“拘苏磨补罗,唐言花宫。”同八曰:“拘苏摩补罗城,唐言香花宫城。王宫多花,故以名焉。”

  【拘物度】 (植物)又作拘勿投。花名。见“拘物头”条。

  【拘物头】 (植物)Kumuda,又作拘勿头,俱勿头,句文罗,拘物陀,拘母陀,拘牟头,拘贸头,拘某头,拘牟那,屈摩罗,究牟陀,拘物度,拘勿投等。花名。译曰地喜花,赤莲花,白莲花,青莲花,黄色花等。又莲花之未敷者。玄应音义三曰:“句文罗,又曰拘物陀,又作拘牟头(牟或作贸),或作拘物头。此译云:拘者地,物陀者喜,名地喜花。”慧琳音义三曰:“拘某陀花,古作拘勿头,正音拘牟那。此即赤莲花,深朱色。”法华玄义七曰:“叡师序云:未敷名屈摩罗,将落名迦摩罗,处中盛时名分陀利。”慧苑音义上曰:“拘物头花,其花茎有刺,色或赤白。以其花茎稍短,未开敷时,状即蹴然故,亦或名小白花也。”续高僧传二曰:“究牟陀,此云黄色华。”大日经疏十五曰:“俱物头,有赤及青二种。”又曰:“俱物头,是莲花青色者。”俱舍光记十一曰:“拘物陀,此云白莲花。”可洪音义一曰:“拘母陀,亦云俱物头,亦云俱牟陀,此云红莲花也。”四阿含暮钞下曰:“拘勿度,此云白华。”名义集三曰:“拘勿投,此云黄莲华。”

  【拘勿头】 (植物)见“拘物头”条。

  【拘物陀】 (植物)又作拘勿陀。花名。见“拘物头”条。

  【拘暹】 (地名)又作鸠睒,俱睒。国名。见“俱睒弥”条。

  【居虚倅略】 (界名)十八地狱之一。见“地狱”条附录。

  【拘夷那羯】 (地名)又作俱夷那竭,拘尸那。世尊入灭之国名。在中印度之东北方。玄应音义二十一曰:“拘尸那,旧经中或作拘夷那竭,又作究施城。那者,以梵语那迦罗,此云城也。译言上茅者,多有好茅故也。”又为拘尸城Kuśinagara之转讹。

  【拘翼】 (天名)帝释名。玄应音义三曰:“拘翼,此言讹略也。姓憍尸迦,即释提桓因及帝释同一位名也。”慧琳音义十二曰:“拘翼,梵语也,天帝释名也。”

  【拘吒赊摩利】 (植物)大树名。慧琳音义五十三曰:“拘吒赊摩利,赊,音奢,或云居吒奢摩离,大树名也。是诸金翅鸟所栖薄处,于此采取龙食,随自己类,居住此树四面也。”起世经五曰:“居吒奢摩离,隋言鹿聚。彼之大树,其木周围有七由旬。”梵Kūṭasālmali。

  【鞠多】 (人名)又作鞠多,优婆鞠多之略。比丘名,见优婆鞠多条。

  【菊灯】 (物名)供于佛前之灯台一种。象菊花而作,故有此称。

  【举】 (术语)举起公案也。但此为举起公案而记载时所用之词,在座上正唱其公案时,但言:“记得。”碧岩种电钞一曰:“举者记者之语也,圜悟举起达磨公案也。拈提之时,于座上自唱则言记得也。”

  【举哀】 (仪式)禅林之葬式,有佛事毕后,大众一同举哀哀哀声三度之式。谓之举哀佛事。见象器笺十四。

  【矩矩吒】 (动物)又作鸠鸠吒。鸡也。见求法高僧传等。

  【矩矩吒翳说罗】 (地名)译鸡贵。高丽国之异名。慧琳音义八十一曰:“矩矩吒(鸡也),翳说罗(贵也),唐言鸡贵,即高丽国也。共事鸡神,首戴鸡翎,故云鸡贵也。”梵Kukkuṭeśvara。

  【矩拉婆】 (地名)洲名,译曰胜边。见瑜伽伦记一下。梵Kurava(名义大集一五四)。

  【矩抳】 (物名)译曰澡罐。见“君迟”条。

  【矩奢揭罗补罗】 (地名)Kuśāgārapura,城名。在摩揭陀国之中央,频婆沙罗王都于此。西域记九曰:“矩奢揭罗补罗城,唐言上茅宫城。上茅宫城,摩揭陀国之正中,古先国王之所都。多出胜上吉祥香茅,以故谓之上茅城也。”

  【举似】 (杂语)以物示人也。临济录曰:“乐普回举似师。”

  【举体不净】 (杂语)见“七种不净”条。

  【举体全摄】 (杂语)举一法之礼,全摄收他法之体也。又作举体全收。五教章中所谓:“二义镕融,举体全摄。”即其例也。

  【举一蔽诸】 (术语)举一而该一切也。文句三下曰:“但略举一而蔽诸耳。”

  【举一明三】 (术语)举一示之,则直了解三也。言知解之锐。碧岩第一则垂示曰:“举一明三,目机铢两。”

  【举一全收】 (术语)举一法则收一切法也。唐判五教章中曰:“三性一际举一全收。”(和本举一作随一)。清凉华严玄谈二曰:“上十处共为缘起,举一全收。”

  【句】 (术语)诠事物之理义为句。唯识论二曰:“名诠自性,句诠差别。”俱舍论五曰:“句者谓章,诠义究竟,如说诸行无常等章。”瑜伽论伦记五上曰:“诠法自性名名,诠法差别名句。”

  【俱不成】 (术语)因明三十三过中,属于同喻之过。如声论师对于胜论师谓“声为常(宗),无质碍故(因),如瓶(同喻)。”瓶非常,又非无质碍法,则使常之宗,无质碍故之因,皆不成立,故谓为俱不成。见因明大疏三下,瑞源记七,三十三过本作法下。

  【俱不极成】 (术语)因明三十三过中,属于宗之过名。兼宗之能别不极成与所别不极成之过也。见因明入正理论,同大疏中本,瑞源记四,三十三过本作法。

  【俱不遣】 (术语)因明三十三过中,属于异喻之过。如声论师对于萨婆多师谓“声为,宗)无质碍故(因),如极微(同喻),如虚空(异喻)。”萨婆多师谓虚空为常,为无质碍故,所立常之宗,亦不遣,能立之无质碍故之因,亦不遣,故谓为俱不遣。因明入正理论曰:“俱不遣者,对彼有论,说如虚空。”因明大疏下末曰:“即声论师,对萨婆多等,立声常异喻如空。”又见瑞源记七,三十三过本作法下。

  【俱絺罗】 (人名)又作俱祉罗,拘絺罗。新称慧耻罗。罗汉名。见“拘瑟耻罗”条。

  【句多吒】 (杂名)咒名。译曰慈悲忍辱。见七佛所说神咒经二。

  【俱发意转轮菩萨】 (菩萨)在胎藏界曼荼罗虚空藏院,坐于虚空藏菩萨之右。密号曰法轮金刚。与才发心转法轮菩萨同本誓。肉色,左手持莲,上安轮,右手仰掌,立独股,坐于赤莲。

  【俱吠罗】 (天名)Kuvera,天神名。大日经一曰:“日天月天,龙尊等,及俱吠滥。”同疏二曰:“俱吠罗。”案可与宫毗罗为一。见俱毗罗条(梵名Kubera者为旧形Kuvera者,新形也)。

  【具缚】 (术语)烦恼缚人而系于生死之牢狱,故名之为缚。具有烦恼者曰具缚。即一切之凡夫也。璎珞经下曰:“具缚凡夫,未识三宝。”俱舍论四曰:“又具缚者,下中上品烦恼现起。”止观五上曰:“凡夫具缚,称病导师。”注十疑曰:“缚谓烦恼能缠缚人,凡夫具有,故名具缚凡夫。”

  【俱缚婆罗门】 (人名)又作救婆俱婆罗门。日本内外之典。举随求陀罗尼经之功德,其中屡引此名。按随求经有二译:一为不空译,二卷,名普遍光明焰鬘清净炽盛如意宝印心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经。一为宝思惟译,一卷,名佛说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检此二经无俱缚婆罗门之名。但说有一优婆塞婆罗门,为恶比丘书随求陀罗尼,系彼之颈,救其病苦,且以恶比丘之死尸隐陀罗尼,死后于地狱灭猛火。生于三十三天。名为先身随求天子云云。世有伪作之随求陀罗经。讹傅之而记俱缚婆罗门之事耳。

  【俱会一处】 (术语)同信心之人共往生极乐,会于一处也。阿弥陀经曰:“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句偈】 (术语)文句,偈颂也。止观七下曰:“一一句偈,如闻而修,入心成观。”

  【俱迦离无信堕恶道】 (传说)智度论一曰:“如提婆达多大弟子俱迦离,无信法故堕恶道中,是人无信,于佛法自以智慧求不能得,何以故?佛法甚深故。”

  【俱解脱】 (术语)九无学之一。钝根之罗汉,唯离烦恼之障,谓之慧解脱。若利根之罗汉,与之俱离一切禅定之障(即定解脱),至于得所谓灭尽定之至极定,是为俱解脱。即离慧与定之二障而得自在者。颂疏二十五曰:“定慧障,名之为俱。”

  【具戒】 (术语)谓比丘,比丘尼之具足戒也。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为具足圆满之戒。行事钞上之三曰:“欲绍降佛种为世福田者,谓受具戒。”见“具足戒”条。

  【具戒地】 (术语)十地中第二地也。第二地三聚戒具足,故名。

  【具戒方便】 (术语)由具足戒中抽出五戒八戒等,应于机根,而使遵守之,次第诱导,为持具足戒之前方便。

  【句句】 (杂语)一句一句也。文句记一上曰:“妙法之唱,非唯正宗,二十八品俱名妙故。故品品之内,咸具体等。句句之下,通结妙名。”言法华经之一字一句,悉诠圆妙之理也。

  【俱俱罗】 (杂语)Kukkuṭa,又作究究罗,拘拘罗。译曰鸡声。玄应音义二曰:“究究罗,此是鸡声也。鸠鸠吒,此云鸡。”按罗或作啰。

  【俱空】 (术语)我与法俱空也。三空之一。见三藏法数十。

  【俱兰吒】 (杂语)译曰色。质碍之义。见名义集三。

  【俱兰吒华】 (植物)见“拘兰荼”条。

  【俱哩迦】 (异类)又作古力迦。龙名。见“俱利伽罗”条。

  【俱哩迦罗不动真言】 (真言)出于四十八使者仪轨。

  【俱利伽罗】 (异类)Kṛkāla,又作俱力迦罗,俱哩迦,古力迦,俱哩剑,律迦,加梨加。迦罗迦等。龙名。俱力迦罗,译曰作黑。迦罗,译曰黑。即黑色之龙。以此龙缠剑之形,为不动明王之三昧耶形。俱利迦罗龙王经曰:“时不动明王智火大剑,变成俱利迦罗大龙有四支。”不动使者秘密法曰:“于壁上,画一剑。以古力迦罗王,绕此剑上,龙形如蛇。”立印仪轨曰:“以俱哩迦龙,缠交于剑上。”底哩三昧耶经曰:“画律迦大蛇,缠剑上,剑围绕画火焰。”大日经曰:“俱利剑龙。”胜天般若经曰:“加梨加龙。”玄应音义三曰:“迦梨迦龙,又云迦罗迦龙,此译云黑龙也。”净严之不动明王瑜伽要钞曰:“俱力迦罗,作黑之义也。”

  【俱利伽罗不动明王】 (明王)以剑有黑龙围绕之像为本尊者。是为不动明王之三昧耶形,故标其本体,而称为不动明王。俱利伽罗王经曰:“俱利迦罗大龙,吞饮利剑,及以四足被绕。”

  【俱利伽罗大龙胜外道伏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失译人名。

  【俱利剑】 (异类)龙名。见“俱利伽罗”条。

  【俱利窟】 (地名)长阿含经十八曰:“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俱利窟中。”

  【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 (经名)佛说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三卷,宋智吉祥等译。佛为巨力长者说大乘之深法,长者得无生忍,求出家,佛为授记。

  【俱留孙】 (佛名)过去七佛之第四。又贤劫千佛之第一。见“拘留孙佛”条。

  【俱卢舍】 (术语)Krośa,又作拘卢舍,拘娄舍,拘娄奢,句卢舍,拘楼赊。里程名。牛声或鼓声得闻之最大距离。五百弓或五里。玄应音义十八曰:“拘娄,或作句卢,今或云拘楼赊,此云五百弓。应言俱嚧舍,谓大牛鸣音声闻五里,八俱嚧舍为一逾缮那,即四十里。”俱舍光记十二曰:“一弓有六尺四寸,五百弓为一俱卢舍,计五百弓有三千二百尺。”同十一曰:“俱卢舍,此云鸣唤。”行事钞上之一曰:“俱卢舍,明了论疏云:一鼓声间,杂宝藏中,翻为五里。相传用之为定。”杂宝藏经一曰:“拘屡奢,秦言五里。”俱舍论十二曰:“竖积四肘为弓,积五百弓为一俱卢舍。一俱卢舍,计是从村至阿练若中间道量,八俱卢舍为一逾缮那。”

  【句轮】 (术语)对于一字之真言而称多字之真言曰句轮。义释十一曰:“凡行者持诵时,当观字轮或为句轮。所谓句轮者观本尊心,心上有圆明而布真言之字,轮转相接,令明了现前。持诵时观此字,犹如白乳,次第流注入行者口。或注其顶,相续不绝,遍满其身,乃至遍于支分。其圆明中,字常明了,如常流水而无有尽。如是持诵疲极已,即但住于寂心,谓观种子字也。”

  【俱攞】 (杂名)Kūla,凡人之小塔也。寄归传二曰:“或有收其设利罗为亡人作塔,名为俱攞。形如小塔,上无轮盖。”

  【俱攞钵底】 (杂语)Kulapati,译言家主。求法高僧传上曰:“若一人称豪,独用僧物,处断纲务,不白大众者,名为俱攞钵底,译为家主。斯乃佛法之大疣,人神所共怨,虽复于寺有益,而获罪弥深,智者必不为也。”见“居士”条。

  【俱密】 (术语)真如实相等之圆理曰理密。印契禁咒等之三密曰事密。而法华为理密之秘密教,大日金刚等之诸经,为事理俱密之秘密教。是日本慈觉之判释,台密诸师以之与东密抗衡者也。慈觉之苏悉地经疏一曰:“诸三乘教是为显,(中略)未说事理俱密故也。(中略)世俗胜义,圆融不二,是为理密。若三世如来身语意密,是为事密。(中略)如华严维摩般若法华等诸大乘教,皆是密教也。(中略)彼华严等经,虽俱为密,而未尽如来秘密之旨,故与今所立真言教别。今所立毗卢遮那金刚顶等经,咸皆究尽如来事理俱密之意,是故为别也。”证真之天台真言二宗同异章解此意曰:“教有二种:一显示教,谓阿含深密等诸三乘教也。二秘密教,谓华严维摩般若法华涅槃等也。秘密教亦有二:一唯理秘密教,谓华严等,唯说圆融,不说三密行故。二事理俱密教,谓大日金刚顶等,说圆融不二,亦说三密行故。”

  【巨磨】 (杂语)Gomaya,译言牛粪。行事钞下一曰:“巨磨,此翻牛屎。”见“瞿摩夷”条。

  【俱摩罗轨】 (书名)金刚童子之仪轨。有佛说无量寿佛化身大忿迅俱摩罗金刚念诵瑜伽仪轨一卷指此。

  【俱摩罗天】 (天名)梵语俱摩罗,译云童子。胎藏界曼茶罗,在西方辨才天傍,持三戟,金刚界曼荼罗,在东方,持铃。大日经疏所谓俱摩罗,作铄底印,是也。

  【惧曩】 (杂语)Guṇa,译曰功德。华严疏钞八曰:“惧曩此云功德。”梵语杂名作“麌囊。”

  【俱毗蓝】 (地名)释迦生处之城名。见“迦毗罗”条。

  【俱毗留波叉】 (天名)又作毗留博叉,四天王中,西方天王之名。译曰杂语,丑眼,广目。玄应音义七曰:“俱毗留波叉,或言毗留博叉,讹也。具言鼻溜波阿叉,旧曰杂语,一义也。正言丑眼,西方天王名也。”见“毗流波叉”条(如音义之说,混毗沙门与广目)。

  【俱毗罗】 (天名)Kumbīra(鸠鞞罗,俱尾罗),一作金毗罗(俱吠罗)译曰蛟。玄应音义五曰:“蛟龙,梵云宫毗罗,有鳞曰蛟龙。”西域记七曰:“有人慢心濯此池者,金毗罗兽多为之害,若深恭敬,汲用无惧。”又Kubera,北方毗沙门天王之别名。阿育王经六曰:“复语鸠鞞罗(翻不好身)言:汝于北方,当护佛法。”毗沙门天王经曰:“若见毗沙门俱尾罗财施,获得大智慧。”又(人名)比丘名。本行集经七十曰:“长老宫毗罗,隋言蛟龙。”

  【俱毗陀罗】 (植物)Kovidār,又作拘鞞陀罗。树名。嘉祥法华疏十一曰:“拘鞞陀罗,此云大游戏地,地破也。”慧琳音义二十五曰:“俱毗陀罗树花,此云破他。”(案他为地之写误)翻梵语曰:“婆利耶多罗者,游戏。拘毗陀罗者,地破。”立世经及起世经以为波利质多罗树之别名。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亦闻天上诸天之香,波利质多罗拘鞞陀罗树香。”

  【俱品一分转不定】 (术语)因明三十三过中属于因之过,六不定之一。又略名俱分不定。即于因用宗同品并宗异品有一分关系之法之过失也。例如声论师对于胜论师谓“声为常(宗),无质碍故(因),如虚空,如极微(同喻),如瓶,如苦乐感情(异喻)。”此时无质碍之因,其义于同喻一分之虚空虽有,而其一分之极微则无。又异喻一分之苦乐感念等虽有,而其一分之瓶则无。因而谓为分转。此中异喻一分之苦乐感念等,以因之义存在,使宗不定也。见因明入正理论,因明大疏中末,瑞源记五,三十三过本作法中。

  【俱起】 (术语)同时生起也。二个以上者俱生于一时也。

  【句诠差别】 (术语)名为直诠诸法之自体者,故曰名诠自性。句为诠其自性上义理之差别者,故曰句诠差别。唯识论二曰:“名诠自性,句诠差别。”

  【俱睒犍度】 (术语)四分律所说二十犍度之一。见拘睒弥犍度项。

  【俱睒弥】 (地名)Kauśāmbi,又作拘剡弥。作佛形像经作“拘盐惟国。”造立形像福报经作“拘罗瞿国。”优填王经作“拘深国。”十诵律三十作“俱舍弥国。”经律异相六作“拘翼国。”皆旧译家之称。新称憍赏弥,憍闪弥。优填王之治国也。西域记五曰:“憍赏弥国,旧曰拘睒弥国,讹也。”慧琳音义二十六曰:“拘剡弥,此云不静,亦云藏有也。”可洪音义三曰:“拘逻,国名也。或云鸠睒,或云憍尚弥。”大乘日子王所问经曰:“一时佛在憍闪弥瞿尸罗林。”

  【巨赏弥】 (地名)Kauśāmbi,巴Kosambi,国名。见“俱睒弥”条。

  【俱舍】 (术语)Kośa,又作句舍。译曰藏,鞘,茧。包含摄持之义。玄应音义十七曰:“俱舍,此译云藏,则库藏之总名也。而体是蚕茧,借以喻之也。”同二十四曰:“俱舍,此翻云藏,则仓库茧鞘之总名也。含藏义,一切以名焉。”大日经疏十四曰:“法界藏者,此藏梵音俱舍,是鞘义也。犹如世间之刀在鞘中,此藏亦尔,故以义翻也。”梵语杂名曰:“藏,句舍。又比吒迦Piṭaka。”

  【俱舍论】 (书名)阿毗达磨俱舍论之略称。世亲作。唐玄奘译。三十卷。阿毗为对。达磨为法,俱舍为藏。六足发智婆沙等萨婆多部之诸论,名为对法论藏。有摄持与所依之二义,第一义为此论摄持包含彼对法论中之胜义,故名此论曰对法藏。即对法之二字,属于彼本论,藏之一字,属于此论。第二义为彼本论乃此论之所依,故名为藏。即三字共为彼本论之名也。然则此论乃全以彼论为所依而造者。故亦全取彼之名为此论之名。在六释中,全取他名之有财释也。俱舍论一曰:“摄彼胜义依彼故,此立对法俱舍名。”正理论一曰:“藏或所依,犹如刀藏。”书中举说有漏无漏之诸法。最末之一卷说无我。俱舍宗所依之论也。各家之注述如下:俱舍论法宗原一卷,唐普光撰。俱舍论颂疏序记一卷,唐法盈修。俱舍论颂疏义钞六卷,唐慧晖述。俱舍论记三十卷,唐普光述。俱舍论疏三十卷,唐法宝撰,缺卷十二。俱舍论颂释疏二十九卷,唐圆晖述。俱舍论颂疏记二十九卷,唐遁麟述。俱舍论颂疏卷三十,某补作。

  【俱舍论注疏】 (书名)玄奘门人慈恩寺普光,禀师之说,着俱舍论记三十卷。同门慈恩寺法宝着俱舍论疏三十卷,间驳普光。谓之光记宝疏。学者多以光记为正义。加之以神泰之疏,称为俱舍三大部。然神泰之疏,今为缺本,仅传五六卷。其后,唐中大云寺圆晖,着颂疏十五卷,释俱舍之本颂。遁麟惠晖二师,各着记释颂疏。梵本唯有称友Yaśomitra之释论。

  【俱舍弥法】 (术语)见“俱睒弥”条。

  【俱舍师】 (杂语)以俱舍为宗之师。对于以正理论为宗之正理论师等而言,非指定世亲一师之称呼也。出于俱舍论光记等。

  【俱舍释论】 (书名)阿毗达磨俱舍释论,二十二卷,陈真谛译。旧译则称旧论。

  【俱舍四善根】 (名数)一暖法,总相念住后念所生之善根,名暖法。有下中上三品,皆具观苦集等四圣谛修苦空等十六行相之位也。暖者,圣火之前相,圣火譬见道之无漏智。其圣火将生之前相,略兆暖意之位也。入此位,虽退堕所得之暖法,或断善,造无间之业,堕于恶道,然流转不久,必到涅槃。二顶法,暖法上品后念所生之善根名顶法。亦有下中上三品,皆具观四谛修十六行相也。顶者譬之山顶,山顶在进退之两际,此顶位在进退之中间,或有进而上于忍位者,上于忍,则无毕竟退堕者,愈进而入于见道,或退而下于暖位,或有造无间之业,而堕于地狱者,在如是进退之中间,故譬以山顶,名为顶法。又顶者人之顶也,如人身中最高胜者,以此顶位为退位中最高处故也(忍法已上更无退法)。功德假令退堕而堕于暖位或无间,然毕竟无如暖法之人断善根者。三忍法,生于顶之后念之善根,名为忍法。亦有三品,忍可决定四圣谛,为最殊胜之位,故名忍。其下忍,具观四谛,修十六行相,如前,至此位,则无毕竟堕于三恶趣者。其中忍,由是渐灭所缘之谛,灭能缘之行相,至其极留属于欲界苦谛下苦之一行相,谓之减缘减行。其上忍之位,观前所余苦谛下苦之一行相也。故上忍之位,仅为一刹那之间。至此忍位,则必无退堕忍法者,又无堕于恶趣者。四世第一法,生于上忍后念之善根也,是为一刹那。故无下中上之三品,与上忍同,观苦谛苦之一行相也。世者以有漏法而名,有漏法中无超于此观智者,以之为最胜之法,故名世第一法。此住亦为一刹那。此位无间,必生无漏智,入于见道,真正证悟胜谛,为圣者而离凡夫之生也。俱舍二十三曰:“暖必至涅槃,顶终不断善,忍不堕恶趣,第一入离生。”

  【俱舍颂】 (书名)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一卷,唐玄奘译。是俱舍论之本颂也。有六百颂。世亲最初造此颂文。宣布之于世,以文义幽深,浅智之人不可解,后作论文解之。即俱舍论也。论中本入本颂。

  【俱舍宗】 (流派)八宗之一。俱舍论之宗旨。印度小乘之区分有十八部,异论纷纷。如来灭后四百年之初,五百阿罗汉,依健驮罗国迦腻色迦王之请,结集大毗婆沙论二百卷,由是十八部中萨婆多部之宗义确立。此论为由六足论之义而解释发智论者。故本宗之大义,集成于此。其后经五百年,世亲菩萨出世,初于萨婆多部出家,习其宗义,后学经量部,于自宗有所慊然。遂依大毗婆沙论作俱舍论,间间以经量部之意评破之。故自俱舍论之当意言之,则取舍折衷,为于十八部外出一机轴者,然既依婆沙论作之,摄其要义而无漏(故曰摄彼胜义,见上段俱舍论下),故举之属于萨婆多部也。此论在印度称为聪明论。内外之人共学之。在支那陈之真谛三藏先译之,称为俱舍译论。唐之玄奘更译之,称为俱舍论。门人光宝二师各有疏记三十卷。大便学者。

  【句身】 (术语)Pada又Padakāya,梵曰钵陀,又曰钵陀迦耶,译为句。得诠其自性之差别即义理者曰句。重此句至二个以上曰句身。身者合集之义。俱舍论五曰:“句身者,谓诸行无常,一切无我,涅槃寂静等。”同光记五曰:“梵云迦耶,唐言身,是聚集义。谓众多名等聚集,是身义也。”又,一句亦曰句身。楞伽经二曰:“句身者,谓句有义身,自性决定究竟,是名句身。”

  【俱生】 (术语)俱生起之略。与吾生俱起之义。人之惑心之起,有二种,一曰分别起。二曰俱生起。若依邪师邪教邪思惟而起者为分别起。不假此三者对于境自然而起者为俱生起。此中分别起,其惑强,却易断,俱生起弱而反难断。因而于见道先顿断分别起之惑,次于修道渐渐断俱生起之惑也。唯识论一曰:“无始时来,虚妄熏习内因力故,恒与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故名俱生。”同述记一末曰:“与身俱起,名曰俱生。后横计生,名分别起。”

  【俱生法】 (术语)又略云俱生。即同时并生起而不相离之法也。据俱舍论四,诸法中,有决定俱生者。

  【俱生惑】 (术语)俱生起之诸惑。俱生之我执,俱生之法执,俱生之烦恼障,俱生之所知障等。

  【俱生起】 (术语)与俱生同。

  【俱生神】 (神名)与一切人之出生俱生而记人之善恶者。玄奘译之药师本愿经曰:“诸有情有俱生神,随其所作,若罪若福,皆具书之。尽持授与琰魔法王。尔时彼王,推问其人,算计所作,随其罪福,而处断之。”青丘之药师经古迹下曰:“传说:本识与身生,故名俱生神。能熏习故,言具书持。表法王故言授与,由业威力,似神相现。”善珠之药师经钞下曰:“言俱生神者,若约实而言:神即识,俱生神者,即阿赖耶识,以阿赖耶识是受生之主与身俱时而生,故名俱生。随诸有情所作罪福皆熏在阿赖耶识中,故言随其所作乃至皆具书之。”又一说药师经之俱生神,指华严经之同生同名二神。六十华严经四十五曰:“如人从生有二种天常随侍卫:一曰同生,二曰同名。天常见人,人不见天。如来神变,亦复如是。非诸声闻所能知见,唯诸菩萨,乃能睹见。”药师经钞下曰:“伦法师云:俱生神者,即如净土三昧经说,同生同名二神,及华严等有文也。”

  【据胜为论】 (术语)通论事实,谓之据实通论,就其中之多者胜者而论,谓之据胜为论。如色之名,据实通论,则五根五境无表色之十一法,悉为色。独于眼根所对之境,与以色之名,则据胜为论也。天台戒疏一曰:“三业之中,意业为主,身口居次。据胜为论,故言心地。”

  【俱尸】 (地名)俱尸那之略。城名。见“拘尸那”条。文句记四下曰:“熙连河,近俱尸城。”

  【俱尸罗】 (动物)又作拘翅罗,瞿翅罗,鸲鸤罗,瞿师罗,劬师罗。鸟名。译曰好声鸟。鹚鸥。见“鸠夷罗”条。

  【俱尸那末罗王林】 (地名)林名。俱尸那,译曰茅城。末罗为王之姓。见翻梵语九。Malla。

  【据实通论】 (术语)见据胜为论项。

  【具史罗】 (动物)又作瞿史罗。好声鸟之名。

  【具史罗长者】 (人名)此人之好声似此鸟,故以为字。长仅三尺。上于初果。见中本起经下。

  【具寿】 (术语)比丘之通称。师呼弟子之称。长老呼少年用之。具有世间寿命及法身慧命之义。旧译曰慧命,单就法身之慧命而云。法华玄赞六曰:“慧命者,应云具寿。世俗之徒,皆爱身恒之寿。圣者之辈,并宝智慧之命。欲愿双成,故云具寿。单言慧命,义便阙也。”(欲愿双成者,在俗爱身寿,欲也,圣人宝慧命,愿也)。有部毗奈耶杂事十九曰:“佛言:年少苾刍,亦复不应于耆宿处唤名字氏族,或云具寿。然有二种呼召之事,或云大德,或云具寿。年少苾刍,应唤老者为大德,老唤少年为具寿。若不尔者,得越法罪。”梵āyuṣmān。

  【俱苏洛】 (衣服)衣名。见“俱苏洛迦”条。

  【俱苏洛迦】 (衣服)旧称祇修罗,瞿修罗,厥修罗,厥苏洛迦。比丘尼所著之下裙。缝合如竹筒而无两头者。像其形而称为篅衣。行事钞下一曰:“此似裙周缝合。”同资持记曰:“周圆缝合,而无两头,名俱修罗耳。”玄应音义四曰:“瞿修罗者,此云圌也,像其衣形而立名也。”寄归传二曰:“梵云俱苏洛迦,译为篅衣。以其两头缝合,形如小篅也。长四肘,宽二肘。上可盖脐,下至踝上四指。”饰宗记五本曰:“厥修罗者,正言厥苏洛迦,此是圌,义像其形也。”唐韵:“市缘切。”说文:“判竹圜以盛谷也。”Kusūla。

  【俱苏摩】 (植物)Kusuma,又作拘苏摩。译为花。见玄应音义一。花十名中之一。见宗轮论述记。

  【俱苏摩跋低】 (界名)Kusumavati,佛国名。译曰多华。见四童子三昧经中。

  【俱苏摩摩罗】 (物名)Kusumamālā,译曰华鬘。贯花为轮者。玄应音义一曰:“俱苏摩,此译云华。摩罗,此译云鬘。案西国结鬘师多用苏摩那华行列结之,以为条贯。无问男女贵贱,皆此庄严或首或身,以为饰好。则诸经中有华鬘宝鬘等,同其事也。”

  【具谭】 (人名)与瞿昙同。释迦名。见瞿昙条。

  【句潭】 (杂语)又作俱谭。释氏五姓之一。见“瞿昙”条。

  【句文罗】 (植物)见“拘物头”条。

  【俱逊婆】 (植物)Kusumbha,译言红蓝花。为橙红色复花。以染线者。见苏悉地羯罗供养法上。

  【俱夜罗】 (物名)译曰随钵器。匙筋等也。所量轻重仪下曰:“俱夜罗器,此方译为随钵器。”

  【句义】 (术语)谓一句一句释其义理也。释真言以初释字义,次释句义为例。大日经疏四曰:“真言中有字义句义。”见“四释”条。

  【巨益】 (杂语)大利益也。法华玄义五上曰:“闻有巨益,意在于此。”

  【俱有法】 (术语)如地水火风之四大种,又如本法与本相,心王与心所,同时并在而为一组织,互不相离者也。见俱有因条。

  【俱有根】 (术语)心心所在同时而为所依之眼,耳,鼻等六根也。见俱有依条。

  【俱有依】 (术语)同时有依之义。又曰俱有根。成唯识论四曰:“五识俱有所依定有四种:谓五色根六七八识。随阙一种必不转故,同境分别染净根本所依别故。圣教唯说依五根义,以不共故。又必同境近相顺故,第六意识俱有所依,唯有二种,谓七八识,随阙一种必不转故。虽五识俱取境明了,而不定有故非所依。圣教唯说依第七者,染净依故。同转识摄,近相顺故。第七意识俱有所依,但有一种谓第八识,藏识若无定不转故。如伽他说,阿赖耶为依,故有末那转。依止心及意,余转识得生。阿赖耶识俱有所依,亦但一种第七识,彼识若无定不转故。论说藏识恒与末那俱时转故,又说藏识恒依染污,此即末那。”此为唯识家之正义,难陀,安慧,净月等所说与之异。

  【俱有因】 (术语)六因之一。俱时有之法,互为因,谓之俱有因。例如地水火风之四大。必四大相依而生者,彼为我之因,我为彼之因,恰如三叉之相依而立。是名俱有因。此法因果同时,故得相对而谓为俱有因。亦得相望而谓为互为果也。四大之中一大为因,则他三大为果,他三大为因,则此一大为果,以互为因者,必互为果故也。其果名称为士用果。即俱有因之法,互为士用果,互为士用果者,必为俱有因之法也。俱舍论六曰:“若法更互为士用果,彼法更互为俱有因,其相云何?如四大种更互相望为俱有因。”梵Sahabhūhetu。

  【句语三昧】 (术语)于语句发妙悟,通达无碍也。三昧为梵语,一心专注之结果,得妙悟之称。

  【俱缘果】 (植物)准提观音手所持之果名。金刚智译之准提陀罗尼经之准提画像之法曰:“第五手把微惹布罗迦果(汉言子满果,此间无,西国有),第六手把钺斧。”然不空译之准提陀罗尼经曰:“第五手掌俱缘果,第六手持钺斧。”又不空译之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曰:“俱缘果(其果状似木瓜)。”梵Bijapūraka。

  【具折啰】 (杂语)译曰所行。见华严疏钞十四。

  【俱珍那】 (地名)又作俱陈那。城名。慧苑音义下曰:“俱珍那城,或言俱陈那耶。言俱陈者是名,此云大盆。那,法律也。昔此城未立之时,有一五通仙,名俱陈。而于此地置一大盆,畜水若池。恒在盆侧修仙法律,亦常为人说护净经及养生法。于后学徒,皆以师名及法为其姓氏。人众渐广,即于此边建立城郭,故此举国人今皆姓俱陈那,城亦因之立号耳。”

  【俱胝】 (名数)数名。见“俱致”条。又(人名)僧名。唐婺州金华山俱胝和尚,住金华山寺时,常诵俱胝佛母陀罗尼,故人呼之曰俱胝和尚。见无门关首书。

  【具知根】 (术语)三无漏根之一。无学道之无漏智也。俱舍论二曰:“在无学道,知己已知,故名为知。有此知者,名为具知。或习此知,已成性者,名为具知。”

  【具支灌顶】 (术语)大日经三灌顶之一。具足所应之支分,受洒水之灌顶也。此名通于受明灌顶与传法灌顶之二。演密钞四曰:“入此曼荼罗,要具多缘,即是须得具多支分,谓治地择时定日筑坛画像结界等,然后引入。”大疏演奥钞十曰:“具支灌顶者,心觉阿遮梨钞云:具支灌顶者,是事业灌顶也。先令弟子七日以来诚心礼悔之类,及令办诸供物香华之类,缘坛所灌顶之众事,一一令具作。以之名具支灌顶也。问:言具支,受明灌顶欤?传法灌顶欤?答:若于受明,若于传法,具足支分。所修灌顶,名曰具支也。”

  【具支灌顶十支】 (名数)大日经具缘真言品,初明具缘,后明真言。具缘中有众多之支分,总略为十:一阿阇梨支分,二择地支分,三择时支分,四造坛支分,五护持弟子支分,六图尊支分,七三昧支分,八真言支分,九供养支分,十灌顶支分也。

  【俱支曩】 (地名)旧称龟玆。国名。见梵语杂名。

  【俱胝一指】 (公案)碧严十九则曰:“俱胝指头禅。”从容录八十四则曰:“俱胝一指。”无门关三则曰:“俱胝竖指。”五灯会元四曰:“杭州天龙和尚法嗣婺州金华山俱胝和尚,初住庵时,有尼名实际来,戴笠子,执锡绕师三匝,曰:道得即下笠子。如是三问,师皆无对,尼便去。师曰:日势稍晚,何不且住?尼曰:道得即住。师父又无对。尼去后,师叹曰:我虽处丈夫形,而无丈夫气。不如弃庵往诸方,参寻知识去。其夜山神告曰:不须离此,将有肉身菩萨来为和尚说法。逾旬,果天龙和尚到庵。师即迎礼,具陈前事。龙竖一指示之。师当下大悟。自此凡有学者参问,师唯举一指无别提唱。有一童子,每见人问事,亦竖指。人谓师曰:和尚,童子亦会佛法,凡有问,皆如和尚竖指。师一日潜袖刀子问童曰:闻汝会佛法,是否?童曰是。师曰如何是佛?童坚起指头。师以刀断其指。童叫唤走出。师召童子,童回首。师曰:如何是佛?童举手不见指头,豁然大悟。师将入寂,谓众曰:吾得天龙一指禅,一生用不尽。言讫示灭。”

  【俱枳罗陀罗尼经】 (经名)佛说俱枳罗陀罗尼经,一卷。宋法贤译。佛对阿难说之。俱枳罗为陀罗尼名。

  【俱致】 (杂语)Koṭi,又作俱胝,拘致。数名。译曰亿。玄应音义五曰:“俱致,或言俱胝,此言千万,或言亿。而甚不同,故存本耳。”慧琳音义一曰:“俱胝音知,天竺国数法名也。案华严经阿僧祇品云:十万为一洛叉,此国以数一亿,一百洛叉为一俱胝,俱胝三等数法之中,此即中数之名也。”华严疏钞十三上曰:“唐三藏译为百亿俱胝。测公深密记第六云:俱胝相传释有三种:一者十万,二者百万,三者千万。用此三者,以俱胝数或至百数或至千数或至百千。唐三藏译定千万也,故至百数。”又毗俱胝观音之略。七俱胝佛母尊之略。

  【具足】 (杂语)具备满足也金刚经曰:“如来具足五眼。”无量寿经上曰:“具足五劫思惟。”法华经曰:“此大良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

  【具足德本愿】 (术语)指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四十四之愿。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义寂云:闻名令得具足德本愿。静照云:具足德本愿。

  【具足戒】 (术语)为比丘,比丘尼当受之戒,别解脱戒中之至极也。比丘为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为五百戒(实为三百四十八戒),比丘之二百五十戒,为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舍堕,九十波逸提,四提舍尼,百众学,七灭诤。比丘尼之三百四十八戒,为八波罗夷,十七僧残,三十舍堕,一百七十八波逸提,八提舍尼,百众学,七灭诤。戒之总数,诸律不同。宜视后世之作为,然要严守佛陀制戒之意,专心保持比丘之面目,今对比四分,五分,南传。则波逸提以下之细目,有如图之相违。观此可知戒之数目,指大数也。今所以名为具足者,非依已上之戒数。戒数惟标榜其紧要者,使由此于一切之境界离罪之意,故谓为具足戒。故若自数上言具足,则不得不言为无量。不依具足之戒数者,于药师经,智度论等谓比丘尼戒为五百而知之也。行事钞中之一曰:“问:律中僧列二百五十戒,戒本具之。尼则五百,此言虚实?答:两列定数,约指为言。故诸部通言,不必依数。论其戒体,唯一无作。约境明相,乃量尘沙。且指二百五十,以为持犯蹊径耳。律中尼有三百四十八戒,可得指此而为所防。今准智论云:尼受戒法,略则五百,广说八万。僧则略有二百五十,广亦同尼律仪。”八宗纲要曰:“受具戒时,并得如此无量无边等戒,量等虚空,境遍法界,莫不圆足,故名具足戒。”【具足戒】(术语)见二百五十戒条。

  【具足诸相愿】 (术语)指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之愿也。

  【踞地狮子】 (术语)临济四喝之一。临济录曰:“有时一喝如踞地金毛狮子。”人天眼目曰:“踞地狮子者,发言吐气,威势振立,百兽恐悚,众魔脑裂。”

  【窭噜达磨】 (术语)译曰敬法。八敬法也。见“瞿娄达磨”条。

  【窭卢播陀】 (地名)山名。译曰尊足。鸡足山之别名。见“屈屈吒播陀”条。尊足者宜为Gurupada,鸡足者Kukkuṭapada。或两称之乎。

  【聚沫】 (譬喻)以譬有为法之无常。维摩经方便品曰:“此身如聚沫,不可撮摩。”

  【聚墨】 (譬喻)以譬物之黑者。无量寿经上颂曰:“光颜巍巍,威神无极。如是焰明,无与等者。日月摩尼,众光焰耀。皆悉隐蔽,犹若聚墨。”观佛三昧海经三曰:“优婆夷中二十四人,见佛身色犹如聚墨。”

  【窭拏末底】 (人名)Guṇamati,又作求那摩帝,瞿那末底,窭拏摩提。印度论师名。译曰德慧。为安慧之师,十大论师之一。西域记八记降伏数论外道摩沓婆。唯识述记一本曰:“梵云窭拏末底,唐言德慧。安慧之师,业冠前英,道光时彦。”

  【窭拏折里多】 (寺名)Guṇacarita,译曰德行寺。在摩揭陀国,近于大觉寺。见慧琳音义八十一。

  【聚砂】 (本生)见聚砂为佛塔项。

  【聚砂为佛塔】 (杂语)谓童子戏聚砂作佛塔供养之之事。由是为成佛之结缘也(出自阿育王之本生)。法华经方便品曰:“乃至童子戏,聚砂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窭鸯利摩罗】 (人名)见“央掘摩罗”条。

  【卷数】 (杂名)为祈祷及追荐,诵陀罗尼,读经文时,为写其所读陀罗尼经文之名及其遍数之目录也。

  【眷属】 (术语)梵语杂名曰:“眷属,梵语跛你缚罗。眷属二字见史记。史记樊哙传曰:“大臣诛诸吕,吕须婘(注音眷)属。”释迦大日各有内大二眷属。释迦之二眷属者,智度论三十三曰:“如释迦文佛,未出家时,车匿给使,优陀耶戏笑,瞿毗耶耶输陀等诸婇女为内眷属。出家六年苦行时,五人给侍。得道时,弥喜罗陀,须那刹多罗,阿难,密迹力士等,是名内眷属。大眷属者,舍利弗、目揵连、(中略)及弥勒、文殊师利、[台-台+犮]陀婆罗、诸阿毗跋致,一生补处菩萨等。”大日之二眷属者,大日经疏一曰:“般若释论(智度论)生身佛成道时,阿难密迹力士等,是为内眷属。舍利弗目连等诸圣人,及弥勒文殊诸阿毗跋致,一生补处菩萨等,是名大眷属。今谓佛加持身亦复如是。诸执金刚各持如来密印名内眷属,诸大菩萨大悲方便普门,摄受无量众生,辅佐法王行如来事名大眷属。”取之于胎藏界曼荼罗,则第一重之上方遍智院为法身之德,右方观音院为解脱之德,左方金刚手院为般若之德,此为大日伊字三点之内眷属。又第二重之上方文殊院,右方地藏院,左方除盖障院,下方虚空藏院之诸菩萨为大眷属。见大日经疏六。

  【眷属般若】 (术语)五种般若之一。无相之真智为观照般若,是般若之自性也。助发此般若,又自此般若流出之戒定慧等诸法,总云眷属般若。见金刚经纂要刊定记二,三藏法数二十。

  【眷属妙】 (术语)天台所立法华迹门十妙之第九。受如来之法者,助如来之化者,总为如来之眷属。分别之有五种:一理性眷属,众生与佛,本来一如,理性平等,自然相关。是不关于结缘,虽不结缘,皆是子也。二业生眷属,由往昔闻法之善业,今生于佛世受道得度者。于大通佛所结缘,尔来至今日为受化之众生是也。三愿生眷属,尝起生于此佛出世之誓愿,由此宿愿而今或为亲,或为怨,见佛闻法者。四神通眷属,先世既值佛而发真见谛,而生犹未尽,或在上界,或在他方,今闻佛之出世以通力来生此界,或为亲,或为怨,以辅佛之行化,自断余残之惑者。五应生眷属,既断无明之惑,得法身之本,能起应入于生死,导引众生,使向于佛道者,如摩耶是千佛之母,罗睺罗是千佛之子,诸声闻悉内秘外现,皆是法身之菩萨应缘而生者,故云应生。玄义六下曰:“譬如父母遗体,揽此成身得为天性。性亲爱,故名眷。更相臣顺,故名属。行者亦然。受戒之时说此戒法授于前人,前人听闻即得发戒,师弟所由生也。禅亦如是,授安心法,如教修行,即得发定,是为我师。我是弟子,慧亦如是。说诸法门转入人心,由法成亲,亲故则信,信故则顺,是名眷属也。”

  【眷属长寿愿】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第十五。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人天,寿命无限量,除其本愿脩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日本望西楼大经钞题为眷属长寿愿。

  【罥索】 (物名)取鸟兽之具。以为佛菩萨摄取众生之象征。不空羂索观音之羂索,及不动尊所持之羂索是也。梵语杂名曰:“羂索,梵语播舍。”大日经疏五释不动之羂索曰:“羂索是菩提心中四摄方便,以此执系不降伏者,以利慧刃断其业寿无穷之命,令得大空生。”演密钞五曰:“羂索是菩提心中等者,四摄是法,羂索是喻。诸佛菩萨,以四摄法,摄取众生,无空过者。世间羂索,索取诸兽,少有所失,故以为喻。”又(譬喻)喻凡夫之心,为我见所缚也。大日经一曰:“云何羂索心?谓一切处住于我缚为性。”

  【羂索】 (物名)取鸟兽之具。以为佛菩萨摄取众生之象征。不空羂索观音之羂索,及不动尊所持之羂索是也。梵语杂名曰:“羂索,梵语播舍。”大日经疏五释不动之羂索曰:“羂索是菩提心中四摄方便,以此执系不降伏者,以利慧刃断其业寿无穷之命,令得大空生。”演密钞五曰:“羂索是菩提心中等者,四摄是法,羂索是喻。诸佛菩萨,以四摄法,摄取众生,无空过者。世间羂索,索取诸兽,少有所失,故以为喻。”又(譬喻)喻凡夫之心,为我见所缚也。大日经一曰:“云何羂索心?谓一切处住于我缚为性。”

  【罥索观音】 (菩萨)不空羂索观音之略称。

  【羂索观音】 (菩萨)不空羂索观音之略称。

  【绝大】 (术语)大之至极,言更无比此大者。止观三曰:“绝大不可思议。”

  【绝待】 (术语)待者待对也,对于相对而言。止观三曰:“无可待对,独一法界,故名绝待止观。”

  【绝待妙】 (术语)见“相待妙”条。

  【决定】 (术语)谓事定而无动也。无量寿经上曰:“决定必成无上正觉。”胜鬘经宝窟上末曰:“决定谓信也。”

  【决定藏论】 (书名)三卷。陈真谛译。瑜伽论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与意地之异译也。

  【决定声闻】 (术语)五种声闻之一。久习小乘必证罗汉果之声闻也。见三藏法数二十二。

  【决定思】 (术语)三思之一。作事而决定思想也。

  【决定往生集】 (书名)二卷,日本三论宗珍海撰。引称赞净土经观无量寿经及起信论等说必定即生等之文,谓已云决定,故不可犹豫,已云即生,故非别时意,盖众生有出离之分,诸佛有引召之功,故凡愚愿者即得往生云。文中引净影之无量寿经疏而祖述其说。

  【决定信】 (术语)决定之信心。不杂疑念之信心。金刚经曰:“生决定信。”往生论注下曰:“念不相续故,不得决定信。”

  【决定性】 (术语)见“三性”条。

  【决定业】 (术语)对于不定业而言。略称为定业。见“定业”条。

  【决定义经】 (经名)佛说决定义经,一卷,宋法贤译。说五蕴,五取蕴,十八界,十二处,乃至三十七品等之诸法。

  【决定住】 (术语)六种住之一。菩萨自八地已上,得真实之行不还不退之位。见三藏法数二十六。

  【决定总持经】 (经名)佛说决定总持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与佛说谤佛经同本,说谤佛罪之陀罗尼。

  【绝对】 (术语)独一之法,他不能对比者,是曰绝对,对于相对而言。教行信证二曰:“按本愿一乘海圆融满足极速无碍绝对不二之教也。”又曰:“金刚信心绝对不二之机也。”

  【崛多】 (人名)优婆崛多之略。出于佛灭后百年之罗汉名。见优婆崛多条。义楚六帖七曰:“迦叶创其纲维,崛多分其修贯。”

  【掘具罗】 (植物)或作局崛罗,窭具罗,求求罗。译曰安息香。见“求求罗”条。

  【决了】 (术语)使义理决定明了也。法华经法师品曰:“决了声闻法。”资持记序曰:“决了权乘,同归实道。”

  【决了如幻三昧经】 (经名)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之异名。

  【掘伦】 (地名)小岛名。在安南之东南海中。又名昆仑岛。出于寄归传一(今为Pulo Condore)。

  【崛山】 (地名)耆阇崛山之略。译曰鹫峰山。

  【绝食】 (术语)见“断食”条。

  【绝学】 (术语)传心法要上曰:“古人心利,才闻一言,便乃绝学。所以唤作绝学无为闲道人也。”

  【绝言叹】 (术语)正述赞叹之辞为寄言,叹不能以言辞赞叹,而述止赞辞之旨,谓之绝言叹。法华经方便品佛以此二观观如来之权实二智。文句三曰:“一寄言叹二智,二绝言叹二智。”

  【决疑无所畏】 (术语)菩萨四无所畏之一。菩萨说法,虽受听者之难问,然得自由自在解决,故心中无所畏怖也。

  【决疑业障经】 (经名)妙法决疑业障经之异名。

  【决择】 (术语)决断其疑分别其理。智之作用也。俱舍论二十三曰:“决谓决断,择谓简择。决断简择谓诸圣道,以诸圣道能断疑故,及分别四谛相故。”

  【决择分】 (术语)发于见道之无漏真智也。无漏之真智,通于见,修,无学三道,见道为其一分,故云决择分。俱舍论二十三曰:“分谓分段,唯见道一分,决择之分故,得决择名。”颂疏二十三曰:“见道名决择分,是决择中一分故也。”

  【厥苏洛迦】 (衣服)谓曰圌衣。比丘尼之裙名。见“俱苏洛迦”条。

  【厥修罗】 (衣服)见“俱苏洛迦”条。

  【军持】 (物名)Kuṇḍi,又作军[金*持],君持,运[打-丁+迟],君迟,鍕[金*持],捃稚迦,君稚迦Kunḍikā,千手观音四十手中军持手所持之瓶也。大悲心陀罗尼曰:“若为求生诸梵天上者当于军持手,真言:唵(引)嚩曰啰(二合)势佉啰噜叱[牟*含]。”案军持如瓶形。僧人舀水器也。见“君迟”条。

  【君迟】 (物名)Kuṇḍikā,又作君持,军持,捃稚迦,捃稚迦。译曰瓶,水瓶也。比丘十八物之一。西域记十曰:“捃稚迦,即澡瓶也,旧曰军持讹也。”玄应音义九曰:“军持,正言捃稚迦,此译云瓶也,谓双口澡罐也。论文作鍕[金*持],字无所出。”同十四曰:“经中或作军迟。”慧琳音义八十二曰:“君稚迦,僧所受用。君持,铜瓶是也。”陀罗尼集三曰:“君迟,唐云胡瓶。”寄归传一曰:“凡水分净触,净者咸用瓦瓷,触者任兼铜铁。净拟非时饮用,触乃便利所用。净则手方持,必须安着净处;触乃触手随执,可于触处置之。唯斯净瓶,及新净器所盛之水,非时合饮。余器盛者,名为时水,中前受饮即是无愆,若于午后饮便有过(下文说作瓶法)。”

  【君持】 (物名)译曰澡瓶,见“君迟”条。

  【军那】 (植物)Kunda,花名。大日经疏五曰:“如军那华,其华出西方。亦甚鲜白。”

  【均提】 (人名)人名。

  【均提沙弥】 (人名)婆罗门子,字均提Kunti,七岁时,父母与舍利弗使出家。舍利弗得之至祇洹,渐为说法使得阿罗汉。均提既得道,思师恩,终身作沙弥,供给所须。见贤愚经十三(沙弥均提品),经律异相二十二。

  【均提童子】 (人名)文殊之侍者。杭州无着文喜禅师,往五台山,遇均提童子。见五灯会元九。

  【君荼】 (物名)Kuṇḍa,又作军荼。译曰火炉,即护摩坛也。慧琳音义三十六曰:“君荼,唐云地火炉,即护摩坛也。”同四十二曰:“军荼,唐云火炉也。其炉形状,而有多种,方圆三角,金刚杵,莲花等形,所用名别。”又明王名。千手陀罗尼经曰:“君荼,鸯俱尸。”报乳记三曰:“君荼者,军荼利也。”即甘露军荼利明王也。

  【军荼】 (物名)梵名Kuṇḍa,火炉之义。即密家护摩所用之火炉也。凡行护摩,先造四肘之坛高一搩手,中凿军荼,径圆一肘,深十二指,于两重作缘,内缘高阔各一拇指,外缘高阔各四指。底正中,于此以泥作轮像及跋折啰之像,柄向南出,使作丁字形。柄长四指,阔亦四指,横头长八指,高阔各四指。又于外作一土台,形如莲华。于次外敷师之座位。又于军荼之四周,布吉祥草,以为圣众之座位。若凿造军荼不能时,即以赤色画其形状,中安火炉为法。盖护摩有息灾增益降伏钩召敬爱之五种。随其种类,而火炉之形不同。息灾之护摩,其形正圆,增益正方形,降伏三角形,钩召金刚形,敬爱莲花形。出于金刚顶略出念诵经四,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等。又军荼利之略。

  【军荼梨金刚曼荼罗】 (图像)若欲受持军荼利法,应先画其像。遍身青色,两眼俱赤,揽发成髻,其头发之色,黑赤交杂,如三昧火焱,张眼大怒,上齿皆露,以咬下唇,作大瞋面。有二赤蛇,两头相交,垂在胸前,仰头向上。其两蛇之尾,各穿像耳,尾头垂下至肩上。其二蛇之色,如黄侯蛇,赤黑间错,其像有。八臂手,右最上之手把跋折罗,屈臂向上。下之第二手把长戟柱,屈臂向上,其戟上下各有三叉,皆有锋刃,一头向上,一头拄地下。第三臂压左之第三臂,两臂相交在胸上。右手中把两赤蛇。其蛇相交各向像面。左手亦把一头赤蛇。两手各作跋折罗印,两手大指各捻小指之甲,余指皆伸,即以左手压右腋之前,次以右手压左腋之前,即是身印也。下之第四臂,仰垂下向,勿着于右胯,五指皆伸,施无畏手也。左之上手中把金轮形,屈臂向上,轮有八角,毂辋成具。下之第二手,中指以下二指,各屈向掌,大指捻中指上节之侧,头指直竖,向上伸之,屈其臂肘手臂向右。下之第四手横覆左胯,指头向右。八手之腕中皆着金钏,以紫色地散华锦之天衣,络于髆顶背,其天衣之头分左右各垂向下。以绿表红里之带用系其腰,虎皮与锦鞔其两胯,其两脚胫各有赤蛇,绞其脚胫。其两蛇之色赤黑间错,使其像立于七宝莲华上,其右脚之指,向右边,其左脚之指,向左边,其像左边踝子以下画一鬼王,身似人之形躯,貌粗大,作白象头,屈膝跪坐,举头向上,瞻仰像颜。其鬼右手把萝卜根,屈臂向上,左臂平屈,展手仰掌,把欢喜团。其手两腕皆着金钏,其鬼颈下着金璎珞,以绿带系其腰上,以朝霞锦鞔其两胯。见陀罗尼集经八。

  【军荼利】 (物名)Kuṇḍali,又作军迟。译曰瓶。见“军持”条。

  【军荼利明王】 (明王)五大明王之一。具名阿密哩多军荼利。译曰甘露瓶。见“甘露”条附录。

  【军荼利明王法】 (修法)以甘露军荼利明王为本尊,为息灾或降伏而修之秘法。又曰甘露军荼利明王法,略曰军荼利法。出于甘露军荼利菩萨供养念诵成就仪轨等。

  【军荼利明王羯磨印】 (印相)先舒左手五指,以智押慧之甲,方愿力之三指如三钴之形。右手同作此印,以右押左而交臂。见图印集三。

  【军荼利明王经轨】 (经名)军荼利仪轨,陀罗尼集经第九金刚阿密哩多军荼利菩萨自在神力咒印品。

  【军荼利夜叉】 (明王)明王者总为暴恶之忿怒相,故谓之夜叉。夜叉者暴恶之义。

  【军荼利仪轨】 (经名)甘露军荼利菩萨供养念诵成就仪轨之略名。

  【君陀】 (植物)Kunda,花名。大日经疏十二曰:“君陀花,是西方花也,鲜白无比也。”

  【捃多蚁】 (杂名)蚁之卵。又曰折脚蚁。瑜伽论八曰:“乃至极下捃多蚁。”同略纂三曰:“捃多蚁者,此有二义:一蚁卵,二折脚蚁。故存梵音。”

  【捃拾教】 (术语)于法华既开显一乘,后更说涅槃经而开显一乘,以捃拾法华之摄益所漏者,因而法华为大收,涅槃为捃收。

  【捃稚迦】 (物名)又作捃稚迦,君稚迦。译曰澡瓶。见“君迟”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