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擦擦】 (杂语)小浮屠也。元史二百二曰:“有作擦擦者,以泥作小浮屠也。”又曰:“作擦擦者,或十万二十万以至三十万。”

  【财供养】 (术语)三供养之一。以世间之财宝,供养诸佛菩萨也。

  【财慧】 (菩萨)梵名缚苏摩底。又名地慧。或称文殊师利使者,文殊师利使者女。文殊五使者之一。胎藏界文殊院二十五尊中居于文殊师利使者之左。即使菩萨四十二位地地修行之慧增进之文殊使者,故有此名。密号曰吉祥金刚,或曰般若金刚。

  【财悭】 (术语)二悭之一。吝于财施也。

  【财色】 (术语)财宝与女色。无量寿经上曰:“弃国捐王,绝去财色。”四十二章经曰:“财色施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净心诫观法上曰:“一切苦因果,财色为本。”

  【财施】 (术语)三施之一。以衣服饮食田宅珍宝等施与他也。

  【财首菩萨】 (菩萨)财首菩萨自说往因,无量世过去有佛,名释迦牟尼。佛灭后有一王子,名金幢。有邪见,不信正法。有知识比丘,名定自在。教我入塔拜佛像,且称南无佛。依是因缘,我值九百万亿那由他佛,得甚深念佛三昧。以来无数劫不堕恶道,今日遂得甚深首楞严三昧。见观佛三昧经九、安乐集上,往生要集下本。

  【财欲】 (术语)五欲之一。贪财宝也。

  【采华授决经】 (经名)采华违王上佛授决号妙华经之略名。

  【采华违王上佛授决号妙华经】 (经名)一卷,东晋竺昙无兰译。说阿阇世王受决经中之采华人受决一事。

  【采莲华王经】 (经名)采华违王上佛授决号妙华经之异名。

  【采菽氏】 (人名)佛弟子目干连之译名。慧琳音义六曰:“采菽氏,古译梵语云大目干连,讹略不正。正梵语云摩诃没特伽罗,唐云大采菽氏,俗云菉豆子,古仙人号也。目干连是此仙种,亦名俱利迦Kulika,或名拘隶多,或云俱律陀,皆一人之号。”梵Mahā Maudgalyāyana。

  【蔡】 (杂名)量日晷也。三德指归曰:“那烂陀僧吉祥月云:西域立表量影,影梵云蔡,此云影。朝蔡倒西去,便以脚足前后步之,数足步影也。”

  【蔡华】 (故事)莲华之异名。蔡,灵龟名。出自蔡地。取千岁灵龟游莲华上之故事,名莲华为蔡华。论语公冶长篇注曰:“蔡国君守龟。”史记龟策传曰:“龟千岁乃游莲华之上。”观经散善义曰:“言分陀利者,名人中好华,亦名希有华,亦名人中上上华,亦名人中妙好华。此华相传名蔡华。”

  【菜头】 (职位)禅林之语。在典库之下,管领菜蔬之僧。见象器笺七。

  【参】 (术语)凡禅门集人为坐禅说法念诵,谓之参。参者交参之义,谓众类参会也。故诘旦升堂,谓之早参,日暮念诵,谓之晚参,非时说法,谓之小参。凡垂语之尾多用参语。参言外妙旨之意也。象器笺曰:“参,趋承也。晋谒。”

  【参榜】 (物名)禅林之语,参见人时之名刺也,又云门状。

  【参禅】 (术语)参入禅道之义。证道歌曰:“寻师访道为参禅。”禅苑授戒章曰:“参禅问道,戒律为先。”皮日休诗曰:“林间孤鹤欲参禅。”

  【参后】 (杂语)晚参或放参之后曰参后。

  【参寥子】 (人名)宋僧道潜号参寥子。

  【参寥子集】 (书名)宋释道潜撰。道潜性褊寡合。故其诗颇少含蓄,然落落不俗,亦因于此。其集世有二本,卷帙相同,而次序少异。一题三学法嗣广宾订,一题法嗣法颖编,考集中有与法颖倡和诗,则法颖本当不失真也。凡十二卷。

  【参前】 (杂语)禅林之语,谓晚参之前也。

  【参请】 (杂语)禅林之语。参学请益也。

  【参堂】 (杂语)禅林之语。新戒之沙弥,初参入僧堂也。

  【参同契】 (书名)石头和尚希迁所作。其结句云:“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

  【参头】 (职位)禅林之语。丛林旧参,能谙礼乐,指导四方来之云衲者。

  【参退】 (杂语)禅林之语,同于参后、晚参或放参之后也。

  【参问】 (杂语)参至师下而问道曰参问。

  【参暇】 (杂语)暂时请暇出寺者十五日以内再还来,谓之参暇。后世新依住某寺而云参暇者失本义矣。

  【参椅】 (物名)参者交也,脚木交叉可以折叠之椅子。或云学者参问时,师家坐此椅子,故名参椅。

  【参诣】 (杂语)为礼拜至神佛之前也。

  【参状】 (物名)门状之异名。

  【惭】 (术语)大善地法之一。又十一善心所之一。心所名。自己反省,羞耻自己罪过之精神作用也。

  【残果】 (杂语)死后残存之果体。即死尸是也。

  【蚕茧】 (譬喻)蚕为茧而自缚,譬众生自以烦恼之绳系体也。三启经曰:“循环三界内,犹如汲井轮,亦如蚕作茧,吐丝还自缠。”涅槃经二十七曰:“如蚕作茧,内住自死。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不见佛性,故自造结业,流转生死。”

  【苍龙窟】 (杂语)苍龙藏玉而蟠之处。为得之,不顾丧身失命者,大丈夫之胆。碧岩第三则雪窦颂曰:“二十年来曾辛苦,为君几下苍龙窟。”

  【藏】 (术语)蕴积之义,包含之义。经典能包含蕴积文义。故名为藏。善见律毗婆沙一:“藏者器也,何谓为器?器者能聚集众义也。”大乘义章一:“包含蕴积名藏。”释摩诃衍论一:“持其行法,随意不失所以立名曰藏焉。”玄应音义五:“梵本名箧,以藏更之也。”

  【藏尘】 (术语)佛之劣应身三十二相,对于胜应身尊特之相而言。含藏尘垢之义也。法华经信解品曰:“即脱璎珞细软上服严饰之具,更着尘弊垢腻之衣。”

  【藏持】 (术语)五持之一。见“五持”条。

  【藏殿】 (堂塔)经藏之异名。置藏经之楼殿也。释门正统三曰:“诸方梵刹立藏殿。”

  【藏海】 (譬喻)如来藏譬之海。秘藏宝钥下曰:“藏海息七转之波,蕴落断六贼之害。”吽字义曰:“藏海常住,七波推转。”

  【藏教】 (术语)三藏教之略。天台四教之一。

  【藏教七阶】 (名数)谓藏教菩萨修行之阶级有七阶也:一,观四谛之境而起四弘誓愿。二,于三阿僧祇劫修六度之行,而得本愿满足。是为三祇修六度。三,于百劫中种诸相好,用百福德,成一相好,至三十二相具足而得身庄严。是为百劫种相好。四,如世尊在因位时,多数之善根修行,六度相满。五,为补处菩萨,自兜率降生。六,厌生老病死之苦而出家,入山修道。降神出家也。七,菩提树下降服魔军,安坐不动,而成佛道。菩提树下成道也。

  【藏教四门】 (名数)见“四门”条附录。【藏教四门】(术语)藏教俱修析空观而证偏真之理,此有四门:一有门,有部宗(旧曰毗昙宗)是也,以立三世实有法体恒有故也。二空门,成实宗是也,以立三假而空我法之二者故也。三亦有亦空门,毗勒论是也,以双照实有与空理故也。四非有非空门,那陀迦旃延经是也,以双非有空故也。毗勒论迦旃延经不来此土,依智度论而知之。见止观六等。

  【藏经】 (术语)隋书经籍志记梁武帝于华林园中,总集释氏经典,凡五千四百卷。沙门宝唱撰经目录,按此是佛经有藏之始。南史姚察传遂有读一藏经之说。开元释经录。列五千四十八卷。其后宋元明日本高丽公私刻板多至二十余副。然存者无多。略举存者:则一为高丽本,六千四百六十七卷,此本最古。一为宋本,五千七百十四卷。一为元本,五千三百九十七卷。日本天海僧正,由南宋藏翻刻六百六十五帙。一为明本,六千七百七十一卷。明万历年间密藏禅师,依当时北藏(当时明有南北二藏)初刻缀本者。日本黄蘗山翻刻之。清代重刻明本,且刊行绩藏九十函又续藏三十函。日本弘教书院根据丽藏,校合天海本,元藏,铁眼本,增以其国古钞本,出缩印藏经四十帙,千九百十六部,八千五百三十四卷。其后藏经书院,又由铁眼本,刊行卍字藏经千六百六十八部,及引续续藏经千七百五十七部。最近频伽精舍主人罗诗氏,据弘教本,略加增减,益以清刊龙藏及乾隆续藏千一百二十七卷。刊行藏经四十帙,四百十四册,凡一千九百十六部,八千四百十六卷。余详“一切经”条。

  【藏经纸】 (物名)海监金粟寺。为唐宋以来古刹。有藏经千轴。用硬黄茧祇书之。纸背每幅有小红印。曰金粟山藏经纸。纸上间有元丰年号。知为宋时物也。见金粟笺说。此纸本有黄白两种。今仿造为笺对斗方等用。惟黄色斑驳者。名为藏经笺。

  【藏理】 (术语)如来藏之实理。止观十曰:“实相即如来藏,无量客尘覆此藏理,修恒沙法门显清净性。”

  【藏六】 (譬喻)龟藏六处,免野干之难。以喻比丘藏六根而免魔害。见“龟”条附录。

  【藏师七佛】 (菩萨)见“七佛药师”条。

  【藏识】 (术语)八识中第八阿赖耶识也。阿赖耶,译曰藏。含藏一切种子之识也。依性宗,则为直真妄和合之识也。圆觉经曰:“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游履诸根曾不间断。”六波罗蜜多经十曰:“藏识为所依,随缘现众像。如人目有翳,妄见空中华。”业疏济缘记三下曰:“梵云阿梨耶,或云阿赖耶,此云含藏识,谓含藏一切善恶因果染净种子。”

  【藏识四相】 (名数)见“四相”条附录。【藏识四相】(名数)起信论之法门也。阿梨耶之心体无生无灭。有无明,迷于自之心体,而违寂静之性,鼓动起念,有生灭四相。即使心体生住异灭由细至粗也。今就此义而明四相,既鼓静使动,便有前后粗细之异。依之以彼先际之最微,名为生相。及最后之最粗,名为灭相,取中间为住相异相。而以之配于三细六粗,生相者三细中业相之一也。住相者三细中转相,现相,及六粗中智相,相续相之四相也。异相者六粗中执取相,计名字相之二相也。灭相者六粗中起业相之一也。而于断位逆次之,先断灭相,为十信,是内凡之位。断异相,为十住十行十回向,是相似觉之位。断住相为十地,是随分觉之位。断生相之一念为佛,是究竟觉也。见起信论中本。

  【藏司】 (职位)藏主寮也。若呼人则曰藏主。

  【藏通】 (术语)三藏教与通教。天台四教之第一第二。

  【藏通别圆】 (术语)天台所立化法之四教。见“四教”条。

  【藏主】 (职位)司经藏者。大禅苑大藏经分二副,置于东西。因而有东藏主西藏主。

  【槽厂】 (杂名)马房也。六祖坛经曰:“五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着槽厂去。慧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慧能破柴踏碓。”

  【曹洞】 (杂名)曹洞宗之第一祖洞山,第二祖曰曹山。

  【曹洞五位】 (名数)洞山良价禅师为广接上中下之三根而开五位。其法借易之卦爻而来。先以阴阳之爻如图相对。(-)正也,体也,君也,空也,真也,理也,黑也(--)偏也,用也,臣也,色也,俗也,事也,白也。取离卦回互叠变之而为五位。先言变叠之次第,则离卦如,第一重之,则为重离卦,第二取重离卦中之二爻,加于上下,则为中孚卦,第三取中孚卦中之二爻,加于上下,则为大过卦,更取其中之二爻,加于上下,则还于前之重离卦,故三变而止。宝镜三昧谓之“叠而为三。”次取单离以其中爻回于下,则为巽卦,以中爻回于上,则为兑卦,依之而成前后之五卦。宝镜三昧谓之“变尽成五。”以此五卦判证修之浅深,名为功勋之五位,示理事之交涉,名为君臣之五位。功勋之五位,为洞山之本意,君臣之五位。为曹山之发明。又由卦爻之形而图黑白之五位。是亦洞山之发明:第一正中偏,正者、体也、空也、理也、偏者、用也、色也、事也、正中之偏者,正位之体处,具偏用事相之位也。是能具为体,所具为用,故以能具之体,定为君位。是君臣五位之君位也。学者始认体具之用,理中之事,作有为修行之位,为功勋五位之第一位,配于大乘之阶位,则与地前三贤之位相当。第二偏中正,是偏位之用具正位之体之位也。因之以能具之用定为臣位。即君臣五位之臣位也。在修行上论之则为正认事具之理用中之体,达于诸法皆空真如平等之理之位,即大乘之见道也。第三正中来,是有为之诸法如理,随缘,如性缘起者。即君视臣之位也。学者于此,如理修事,如性作行,是与法身菩萨由初地至七地之有功用修道相当者。第四偏中至(一本作兼中至林间录以之为大谬),是事用全契于体,归于无为者,即臣向君之位也。学者于此终日修而离修念,终夜用而不见功用,即由八地至十地之无功用修道位也。第五兼中到,是体用兼到,事理并行者。即君臣合体之位,而最上至极之佛果也。已上就法而论事理之回互,为君臣之五位,就修行上而判浅深,为功勋之五位。五灯会元曹山章曰:“僧问五位君臣旨诀。师曰:正位即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入理。兼带者,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虚玄大道,无着真宗。从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当详审辨明。君为正位,臣为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视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带语。”兼带者言兼中到之一位。白隐之五家要语曰:“却怪大圆镜智光黑如漆,此道正中偏一位,于此入偏中正一位修宝镜三昧多时,果证得平等性智初入理事无碍法界境致,行者以此不为足,亲入正中来一位依兼中至真修,获得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等四智,最后到兼中到一位折合还归炭里坐。”黑白之五相,五灯会元以第四偏中至作○纯白,第五兼中到造●纯黑者非也(是由偏中至误为兼中至而来),洞山之作有五位显诀,五位逐位颂,功勋五位颂,曹山之作,有解释洞山五位显诀,五位旨诀,黑白五相偈。

  【曹洞宗】 (流派)禅宗五家之一。出所有二说:一为取曹溪六祖慧能及六世孙。洞山之名,二为取第二祖曹山,第一祖洞山之名。后者颠倒行次,为语便也。祖庭事苑七曰:“曹山即洞山之嗣子,今不言洞曹言曹洞者。亦犹慧远即慧持之的兄但言持远而不言远持,盖由语便而无他。丛林或指曹为曹溪,盖不知世裔来历之远近,妄自牵合。”然以前者为近于真也,案曹洞宗源出六祖弟子行思,传希迁,希迁传药山,药山传云岩,云岩传良价禅师。住瑞州洞山,洞山传本寂禅师。住抚州曹山,其说立五位君臣以为宗要。五位者,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偏中至,兼中到,是也。君为正位,臣为偏位。正位即空界,偏位即色界。

  【曹山】 (人名)曹洞宗,洞山良价禅师法嗣本寂禅师之别号。由住处而称也。大明一统志抚州府曰:“曹山在宜兴县北三十里,旧名荷玉山。山巅曰罗汉峰,昔本寂禅师因礼曹溪六祖回此,遂易名曹山。”

  【曹溪】 (人名)六祖慧能之别号。大明一统志七十九曰:“韶州府曹溪在府城东南三十里,源出狗耳岭西流合浈水。”皇舆考八曰:“韶州府曹溪,府城东南。梁时有天竺国僧,自西来泛舶曹溪口。闻异香。曰:上流必有胜地,寻之,遂开山立石,乃云:百七十年后当遇无上法师在此演法,今六祖南华寺是也。”

  【草庵】 (杂名)以草所造之庵也。法华经信解品曰:“犹处门外,止宿草庵。”往生要集上本曰:“当知草庵瞑目之间,便是莲台结跏之程。”

  【草创】 (杂语)谓堂塔寺舍等初建立也。

  【草单】 (物名)安居之戒腊簿。

  【草饭】 (饮食)粗饭也。敕修清规曰:“方丈备草饭。”史记陈丞相世家曰:“更以恶草具进梵使。”注曰:“草,粗也。”

  【草贺】 (杂语)草者略也。禅林,住持入院之时,知事上首等先略贺,是云草贺,住持既开堂下座之后,一山之大众更展贺,谓之展贺。见象器笺十。

  【草环】 (物名)又曰茅环,指钏。以茅草所造之指环。密教修法时用之。苏悉地经一曰:“又作法时,当用茅草而作指钏,着于右手无名指上。应诵当部三字半心真言,或经百遍或千遍,后安指上。若供养之时,持诵之时,护摩之时,应着草钏。以着此草环故,罪障除灭,手得清净,所作皆成。”苏悉地供养法下曰:“其茅环者,称无名指量,以茅三缠作金刚结。”

  【草里汉】 (杂语)山野浮浪之徒。为良民之害者。碧岩十六则曰:“镜清草里汉。”

  【草木】 (譬喻)以譬受教法雨润之一切众生。见“三草二木”条。

  【草木成佛】 (术语)天台真言两宗立草木成佛之义。天台于台宗二百题七有草木成佛之论目。依法华经诸法实相,涅槃经佛性体遍之教文,由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之道理而成立。圆实之意,谓中道佛性,遍于法界,故不隔有情无情,无情已有佛性,岂无成佛之理乎。然如华严谓真如随缘在有情之边为佛性,在无情之边为法性。如是差别佛性法性,故不成非情成佛之义。荆溪于金錍论中详细破之,极论为“木石无心语。生乎小乘。”以其是不知依正不二,色心一如之理,依凡情之迷见,故敢执木石无心也。荆溪释本经诸法实相之文谓实相必诸法。诸法必十如。十如必十界。十界必身土。身土既为实相,何不能成佛耶?又四明之言,谓:“欲显真修,须依理性。理非古今,不简古今。一成一切成,故说无情成佛也。”又真言宗之意,则据大日经所说六大周遍之理而立之。大日经阿阇梨真实智品曰:“我即同心位,一切处自在。普遍于种种,有情及非情。阿字第一命,嚩字名为水,啰字名为火,[合*牛]字名忿怒(风),佉字同虚空。”此中初句我即同心位说识大,后五句说五大,中间之一切处自在等三句,说六大之自在无碍。盖六大为大日之礼性,周遍于有情非情,故一切草木瓦砾,悉为如来之三昧耶身也。而有情既由于此六大周遍而往生,则非情亦此六大周遍。岂不能成佛耶。故据六大周遍之文,而草木成佛之义成立也。见秘藏记钞七。

  【草疏】 (杂名)禅林所用之疏,多为四六体,有时为散文。是谓草疏。见象器笺十五。

  【草堂】 (人名)宋处元之号。作义例随释六卷,破斥从义之纂要。见佛祖统纪十四。又(寺名)罗什三藏译场之名。释氏要览上曰:“草堂,始因罗什法师得名。姚兴世鸠摩罗什,于大寺中构一堂以草舍盖,于中译经,因此名之也。”

  【草堂寺】 (堂塔)姚兴于长安寺建四个大寺,第一大寺名草堂寺。即罗什译场草堂所在之处。唐昭宗重建之。佛祖统纪五十三曰:“昭宗敕罗什译经处,重建草堂寺。”

  【草系比丘】 (人名)佛在世时,有比丘,为贼以生草系之。比丘恐坏其生草,而不解缚,自待饿死。一切有部目得迦六曰:“佛在室罗伐城,时诸苾刍在跋蹉国,游行人间为贼所执。贼相告曰:仁等今可净诸苾刍。是时贼中有一先是苾刍相近住人。告诸伴曰:何劳杀此,应以连根茅草可急缚之,令其饥渴自饿而死。时彼群贼即以茅草缚诸苾刍弃之而去。时跋蹉国王名乌陀延,为猎所出,遇到其所,告从臣曰:此是鹿熊耶?走骑观察,乃见苾刍。问言:仁是何类?苾刍答曰:是出家者。于何类中?是释迦子。何为住此?答:我被贼缚。以何物缚?曰生草。王曰:何不拔起?报曰:世尊为我制其学处,若复苾刍坏生草木得波逸提迦。王即下乘,自手解放,各施三衣。”贤愚经四,庄严论三亦引之。梵网经下曰:“若佛子,护持禁戒。行住坐卧日夜六时,读诵是戒。犹如金刚,如带持浮囊欲渡大海,如草系比丘。”涅槃经二十六曰:“宁舍身命不毁禁戒如草系比丘。”

  【草鞋】 (物名)僧于法会所著之靴有二种:一云鼻高。二云草鞋。又曰捽鞋。

  【草座】 (物名)导师所敷之坐具名。以绀与白之组丝垂左右。是取如来成道时受吉祥草敷金刚座之故事。无量寿经上曰:“哀受施草,敷佛树下,跏趺而坐。”

  【厕】 (杂名)又名西净、东净、东司、雪隐、后架、起止处等。释氏要览下曰:“释名云:厕,杂也,或云溷。溷,浊也,或云圊。圊,清也。至秽之处,宜洁清故。”

  【厕篦】 (物名)厕筹也,见僧祇律三十四。

  【厕筹】 (物名)竺人以小木竹片拭粪,一名厕筹,又名厕橛。

  【厕简子】 (物名)又曰厕筹,拭屎之小木也。江南野录云:李后主亲为桑门削作厕简子,试之腮颊,少有涩滞者,再为治之。

  【厕孔】 (譬喻)譬极污秽者之辞。临济录曰:“道流莫将佛为究竟,我见佛犹如厕孔,菩萨罗汉尽是枷锁缚人底物。”

  【厕神】 (明王)乌刍沙摩明王有解秽真言,遂以为厕神。

  【策修】 (杂语)策进心而行善法也。

  【厕之位置】 (杂语)天竺精舍,其西置厕院,或置于其南。摩诃僧祇律曰:“厕屋不得在东在北,应在南在西,小行亦如是。”祇园图经曰:“次北第六院名为流厕,有大高屋,三重而立,飞桥双上,甚是清净。下施厕坑,砌以伏窦,天帝手作,上无臭气。大渠从大院北西注,南入厕院,伏流入窦,北出会于大河,人无见者。一切比丘,皆此便利。”业疏济缘记二上曰:“西土僧寺门皆东向故,塔庙置前,厨在后角,僧在两间。行来处即大小便处,彼多东风故。厨厕皆在西南吹气于后,而厕在厨后。”同卷曰:“然此土寺门多是南向,尚正阳故。厨厕宜在东北,亦以多南风故也。”

  【厕纸】 (物名)天竺皆用筹,支那僧多依竺法,又间有用纸者。

  【岑大虫】 (杂名)人称景岑禅师也。

  【曾郎】 (人名)唐雪峰义存禅师,姓曾氏,有曾郎之称。

  【插单】 (杂语)禅林之语。初入禅林,插入己单位于僧堂众僧间也。敕修清规新戒参堂曰:“归堂插单,随众禅诵。”

  【叉磨】 (术语)Kṣama,见“忏悔”条。

  【叉拏】 (杂语)Kṣana,刹那之新称。慧琳音义二十曰:“叉拏古云刹那。”

  【叉十】 (杂语)合掌而交叉十指也。

  【叉手】 (杂语)叉手乃吾国之古法,即拱手也。洪武正韵曰:“叉手相错也,今俗呼拱手曰叉手。”然竺土之法,叉手之礼,合掌交叉中指者,单曰叉手,亦曰合掌叉手。方等般泥洹经上记阿难礼空无菩萨曰:“叉十指说是偈言:其雄根为寂定,空无出大光明,我为勇猛叉手,为师子大吼礼。(中略)佛告阿难:汝用是叉手功德,我般泥洹后,六月中当独作佛,天上天下人皆当稽首向汝作礼。”观无量寿经曰:“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此合掌有深意,见“莲华合掌”条。

  【茶鼓】 (物名)于祖忌献茶汤时,或茶礼汤礼时所鸣之鼓也。见象器笺十八。

  【茶末】 (饮食)禅林之语。茶之为细末者,所谓末茶是也。见象器笺十七。

  【茶毗】 (术语)梵语。此云焚烧。旧译阇维。讹也。见翻译名义集。正字通曰:“梵言阇维即茶毗,僧死而焚之也。”或作阇毗,亦作荼毗,译音字本无定,荼茶古本一字,尤易混也。

  【茶汤】 (仪式)茶与汤也。凡禅家之法,每日于佛前祖前灵前供茶汤为恒例。又新住持晋山时等,有点茶点汤之礼。先点茶后点汤。又有称观音等诸佛为茶汤日者,与缘日相类,其日参诣者,谓有特别之利益。

  【茶汤会】 (行事)以茶汤开筵也。俗以茶会谓为“茶汤。”松源岳禅师录有茶汤会之颂。

  【茶堂】 (堂塔)禅林中,在法堂后,寝堂前,住持行礼之处,即方丈也。见象器笺二。

  【茶头】 (职位)禅林司煎点茶者。在诸寮舍。

  【刹】 (术语)kṣa,又作乞叉,乞洒。悉昙五十字门之一。一切法尽不可得之义谓一切文字究竟无言说之声也。从Kṣaya(尽)及Akṣara(语,音,文字)之语而释之。金刚顶经曰:“乞叉(二合)字门一切法尽不可得故。”文殊问经曰:“称乞洒(二合)字时,是一切文字究竟无言声。”又梵名,Ksetra,掣多罗,差多罗,纥差怛罗,刹摩等。译曰土田,国,处。大乘义章十九曰:“刹者,是其天竺人语,此方无翻,盖乃处处之别名也。”玄应音义一曰:“刹又作擦,音察,梵云差多罗,此译云土田。经中或言国,或言土者,同其义也。或作刹土者,存二音也。即刹帝利名守田主,亦是也。”慧苑音义上曰:“刹,具正云纥差呾罗,此曰土田也。”法华文句记二曰:“刹者应云刹摩,此云田,即一佛所王土也。”

  【差别】 (术语)对平等而云。不指万法一如之法性,而数个个之性类也。在佛教,从觉法上舍离差别之见,并全然离差别见之平等,皆为恶平等之名所排。于菩萨修行上越自利利他之差别相,始为达圆满之平等者。

  【刹尘】 (譬喻)尘者微尘。刹尘者,无数国土之义也。唐华严经世主妙严品曰:“清净慈门刹尘数,共生如来一妙相。”秘藏宝钥下曰:“刹尘勃驮吾心佛。”

  【刹帝利】 (术语)Kṣatriya,又曰刹利。印度四姓之第二。译言田主。王种也。西域记二曰:“二曰刹帝利,王种也。旧曰刹利,略也。”注维摩经二:“肇曰:刹利,王种也,秦言田主。”智度论三十二曰:“刹利者,王及大臣也。”

  【刹多罗】 (术语)见“刹”条。

  【刹竿】 (物名)长竿之上以金铜造宝珠焰形,以立之于寺前。刹者土田之义,以表梵刹,故名刹竿。又西国不别设幡竿,于塔上立竿柱(即九轮),竿头安置舍利,其义同土田,故亦名刹竿。竿之梵语,乃刺瑟胝(Yaṣṭi巴Raṭṭhi)也。见“金刹”条。联灯会要阿难章曰:“祖问迦叶云:师兄!世尊传金栏袈裟外别传个什么?迦叶召阿难。祖应诺。迦叶云:倒却门前刹竿着。”

  【刹海】 (杂语)如言水陆。刹者梵语,译作土田。唐华严经二曰:“刹海微尘数。”法界观门曰:“不坏一尘而能广容十方刹海,广容十方刹海而一尘不大。”

  【刹即塔字】 (杂名)清罗振玉面城精舍文甲,敬史君碑,建七层之宝刹。钮树玉说文新附考。谓古无塔字。宝刹即宝塔。其说极精。南史虞愿传。帝以宅起湘宫寺。费极奢侈。以孝武庄严刹七层。帝欲起十层。不可。立分为两刹,各五层。此尤宝刹即宝塔之明证。愚按说文亦无刹字。则作刹与作塔无异。同一后出字耳。

  【刹利】 (杂名)见“刹帝利”条。

  【差利尼迦】 (植物)树名。译曰研枝。出乳汁之树也。本行集经三十二曰:“彼树林,名差利尼迦,隋言出乳汁林。”同四十一曰:“有一林,名差梨尼迦,隋言研枝。”梵Kṣiriṇika。

  【差罗波尼】 (衣服)又作叉罗波腻。衣名。译曰灰水。玄应音义十四曰:“差罗波尼,或作叉罗波腻,或云谶罗半尼,此译云灰水也。”Kṣarapānīya。

  【差摩】 (人名)Śamā,婆罗门妇之名。译曰安隐。见贤愚经差摩现报品。

  【刹摩】 (术语)Ksamā,译曰土田。见“刹”条。

  【差摩比丘】 (人名)因病说法得心解脱。见经律异相十七。

  【差摩竭经】 (经名)Sumāgadhā-sūtra,菩萨生地经之异名。

  【差摩莲华】 (人名)比丘尼名。神通第一。遇强暴之人,欲犯之,脱两眼示彼得免。见经律异相二十三。

  【差摩婆帝授记经】 (经名)一卷,元魏菩提留支译。佛与弥勒共入城乞食,至频婆娑罗王宫,王夫人差摩婆帝Kṣemavati,以衣为座,请佛坐之,佛为夫人说法授道记。

  【差摩塞缚弥】 (杂语)Ksemasvāmin,译曰田主。田当为误译。

  【刹那】 (术语)Kṣana,译言一念。时之最少者。胜鬘宝窟中末曰:“外国称刹那,此云念也。”探玄记十八曰:“刹那者,此云念顷,于弹指顷有六十刹那。”俱舍论十二曰:“极微字刹那,色名时极少。”西域记二曰:“时极短者,谓刹那也。”大藏法数曰:“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有九百生灭。”楞严经二曰:“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梵语杂名曰:“刹那揭沙曩。”

  【刹那三世】 (术语)刹那相对望而立三世,现在之一刹那曰现在,前刹那曰过去,后刹那曰未来。

  【刹那生灭】 (术语)一刹那之短时间中有生灭。谓万法刹那生,刹那灭,转转相续也。此为成实论之说。梵Kṣaṇabhaṅga。

  【刹那无常】 (术语)谓刹那之间,具生住异灭之四相。转变无常也。对一期无常而言。仁王经上曰:“一刹那经九百生灭。”

  【刹说】 (术语)谓草木国土说之说法也。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曰:“佛说众生说,及以国土说,三世如是说。”

  【刹土】 (术语)刹者梵语差多罗Kṣetra之讹略。译曰土田。梵汉双举云刹土。即国土之义。玄应音义一曰:“差多罗,此译云土田。经中或云国或云土者,同其义也。或作刹土者,存二音也。”

  【刹柱】 (物名)又作刹竿,金刹,表刹等。表彰寺院之竿柱也。法华文句记二曰:“刹者应云刹摩,此云田,即一佛所王土也。今名刹柱者,表田域故,故诸经中多云表刹。”见“刹竿”条。

  【豺狼地狱】 (界名)十六游增地狱之一。豺狼来啮罪人。

  【柴头】 (职位)禅林之语。在饭头之配下,管柴薪之役务。见象器笺七。

  【禅】 (术语)禅那Dhyāna之略。译曰弃恶,功德丛林。思惟修等。新译曰静卢。属于色界之心地定法也。今于欲界人中发得之,谓之修得。生于色界而发之,谓之生得。思惟而修得之。则名为思惟修。成就之之心体,即为寂静,有能如实虑知所对之境之用。故名静虑。弃恶,功德丛林之名,以其结果之功能而名之者,是亦一种定心之法,故虽时翻为定,而定之梵名,为三昧或三摩地,总为心一境性所附之名也。又禅宗之禅,其名虽取思惟静虑之义,而其体为涅槃之妙心,非谓色界所属之禅。见“禅定”条。智度论十七曰:“诸定功德都是思惟修。禅,秦言思惟修。”法界次第曰:“禅是西土音,此翻弃恶,能弃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故云弃恶,或翻功德丛林,或翻思惟修。”大乘义章十三曰:“禅定者别名不同。略有七种:一名为禅,二名为定,三名三昧,四名正受,五名三摩提,六名奢摩他,七名解脱,亦名背舍。禅者是其中国之言,此翻名为思惟修习,亦云功德丛林。”慧苑音义上曰:“禅那,此云静虑,谓静心思虑也。旧翻为思惟修者,略也。”

  【缠】 (术语)烦恼之异名。以烦恼能使人之心身不自在故也。大乘义章五本曰:“能缠行人,目之为缠。又能缠心,亦名为缠。”

  【禅版】 (物名)坐禅时安手或靠身之器也。上头穿小圆孔,此名向上一窍。盖此穴贯索,缚着绳床背后之横绳,使板面斜,以靠身也。今时夏日横安膝上,于其上定印,或支颐而已。释氏要觉曰:“倚版今呼禅版,毗奈耶摄颂曰:倚版为除劳,僧私皆许畜(僧即众,私即己)。”

  【缠报】 (术语)缠缚有情而使不自在之生死苦报也。

  【禅病】 (术语)谓一切之妄念也。妄念为禅定之病魔。圆觉经,闻佛说我,人,众生,寿命四相之过曰:“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稳。”又修禅定人种种之病魔也。藏中有治禅病秘要法二卷,详说其病相及治法。

  【禅波】 (譬喻)禅定譬湛然之水,妄念乱想比波。性灵集九曰:“静禅波而涉,开觉华以芳。”

  【禅波罗蜜】 (术语)Dhyāna-pāramitā,六波罗蜜之一。旧译定度,新译定到彼岸。谓禅定乃渡生死海,到涅槃岸之行法也。

  【禅带】 (物名)修禅定时以带束腰使便于静止者。五分律曰:“诸比丘广作禅带,以是白佛,佛言不应过人八指。”

  【禅道】 (术语)达磨所传禅宗之道。

  【馋灯】 (器名)花田纪事一曰:“阅佛经,有馋灯,初不解,查为魧鱼,即懒妇鱼也。多膏,可以为灯,照酒食则明,照纺绩则暗,此可为懒妇之喻。”

  【禅定】 (术语)禅为梵语禅那之略,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思惟修者思惟所对之境,而研习之义,静虑者心体寂静。能审虑之义。定者,为梵语三昧之译,心定止一境而离散动之义。即一心考物为禅,一境静念为定也。故定之名宽,一切之息虑凝心名之,禅之名狭,定之一分也。盖禅那之思惟审虑,自有定止寂静之义,故得名为定,而三昧无思惟审虑之义,故得名为禅也。今总别合称而谓之禅定。然禅定虽皆为心之德,而欲界所属之心非有此德,属于色界,无色界之界之心德也。若色无色相对,则禅为色界之法,定为无色界之法,其中各有四等之浅深,故谓之四禅四定。此四禅四定为世间法,佛法外道凡夫圣者共通也,其他佛菩萨阿罗汉证得之诸无漏诸定为出世间法,非三界所属之心体所具,故欲得禅,则必离欲界之烦恼。欲得定,则必断欲界之烦恼,欲得无漏之诸定,则必绝无色界之烦恼。而此中禅在最初,不惟为诸定之根本,而发天眼天耳等之通力,亦依此禅。且禅有审虑之用,观念真理,必依于禅,故以禅为学道之最要者。大乘义章十三曰:“禅者是中国之言,此翻为思惟修习。(中略)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言三昧者,是外国语,此名正定。定如前释,离邪乱故说为正。”智度论二十八曰:“四禅亦名禅,亦名定,亦名三昧。除四禅诸余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为禅。”次第禅门一上曰:“禅是外国之言,此间翻则不定。今略出三翻:一摩诃衍论中,翻禅,秦言思惟修。二举例往翻,如檀波罗蜜,此言布施度、禅波罗蜜,此言定度,故知用定以翻禅。三阿毗昙中,以功德丛林以翻禅。”法华经安乐行品曰:“深入禅定见十方佛。”无量寿经上曰:“得深禅定。”同净影疏曰:“禅谓四禅,定所谓四空定等。”六度集经曰:“复有四种禅定,具足智慧:一常乐独处,二常乐一心,三求禅及通,四求无碍佛智。”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云何为禅?云何为定?答: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是名八风。若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

  【禅定波罗蜜】 (术语)又云静虑波罗蜜。见“六波罗蜜”条。

  【禅定藏】 (术语)禅定之库藏。千手陀罗尼经曰:“诵持此陀罗尼者,(中略)当知此人是禅定藏,百千三昧常现前故。”

  【禅定法界】 (术语)观门十法界之一。见“法界”条附录。

  【禅定坚固】 (术语)大集经所说五种坚固之一。谓佛灭后第二五百年间诸比丘坚固修禅定之第二期也。见“五五百年”条。

  【禅定境】 (术语)见“十境”条。

  【禅定窟】 (杂名)禅定之窟宅,比丘多于山林岩窟坐禅。故有此名。涅槃经三十曰:“如来今住于拘尸那城入大三昧深禅定窟,众不见故,名入涅槃。师子吼言:如来何故入禅定窟?善男子!为欲度脱诸众生故,(中略)为令众生尊重所闻禅定法故,以是因缘入禅定窟。”

  【禅定门】 (术语)禅定之门户。又以入禅定门户之义,呼一切出家入道之人。略曰禅门。位牌书某禅定门某禅门是也。

  【禅定十种利益】 (名数)修菩萨之行者,善能修习禅定,则万缘俱息,定性现前,故获此十种之利益:一,安住仪式。菩萨习诸禅定必须整肃威仪。一遵法式而行之,即久,则诸根寂静,正定现前,自然安住而无所勉强,是为安住仪式。二,行慈境界。菩萨习诸禅定,常存慈爱之心,无伤杀之念,于诸众生,悉使安稳,是为行慈境界。三,无烦恼。菩萨习诸禅定,诸根寂静,则贪瞋凝等一切烦恼,自然不生,是为无烦恼。四,守护诸根。菩萨习诸禅定,定常当防卫眼等诸根,不为色等诸尘所动,是为守护诸根。五,无食喜乐。菩萨习诸禅定,既得禅悦之味,以资道体,虽无饮食之奉,亦自然欣豫。是为无食喜乐,六,远离爱欲。菩萨修习禅定。寂默一心,不使散乱。则一切爱欲之境,悉无染着,是为远离爱欲。七,修禅不空。菩萨习诸禅定,虽获诸禅之功德,证真空之理,然不堕于断灭之空,是为修禅不空。八,解脱魔羂。菩萨习诸禅定,则能远离生死一切之魔网,悉皆不能缠缚,是为解脱魔羂。九,安住佛境。菩萨习诸禅定,开发无量之智慧,通达甚深之法义,于佛知见。自然明了,故心心寂灭,住持不动,是为安住佛境。十,解脱成熟。菩萨习诸禅定,一切惑业,不能挠乱,行之既久,则无碍解脱,自然圆熟,是为解脱成熟。见月灯三昧经七。

  【禅法】 (术语)有二种:一曰如来禅。一曰祖师禅。如来禅者,经论所说,秦罗什初传之,至天台而极详悉。祖师禅者,经论之外,祖祖自心印心,魏达磨初传之。佛于灵山会上拈一枝莲华示四众,百万人天不能解其意,独摩诃迦叶破颜微笑而领佛旨。佛言我付汝以涅槃之妙心。是如来禅之宗源也。故称为佛心宗。常言禅法者,指此佛心宗之禅。

  【禅法要解】 (书名)又名禅法要解经。二卷,秦罗什译。明不净观,四禅四定等诸种之禅观。

  【禅梵天】 (界名)色界中有四重之天处。皆修禅定所生之处故曰禅天。其第一禅天更有三天,第一为大梵天。第二为梵辅天。第三为梵众天。此三天通曰禅梵天。

  【禅房】 (杂语)修禅者之房舍。总名僧之居室。善见律二曰:“是时太子往到禅房。”

  【缠缚】 (术语)十缠四缚也,又一切之烦恼,缠缚有情而系于三界之狱者。无量寿经上曰:“解诸缠缚。”同净愿疏曰:“缠谓十缠,缚谓四缚,亦可一切诸烦恼结通名缠缚。”

  【禅供】 (杂语)对于修禅人之供养。对于僧之施物。

  【禅关】 (术语)禅法之关门。释门正统三曰:“然启禅关者,虽分宗不同,挹流寻源,亦不越经论之禅定一度与今家之定圣一行也。”

  【禅观】 (术语)坐禅而观念真理也。善无畏传曰:“总持禅观,妙达其源。”本事诗曰:“太和末敕僧尼试验若干纸,不通者勒还俗。李章武为成都少尹。有山僧来见云:禅观有年,未尝念经,愿长者宥之。”

  【禅关策进】 (书名)一卷,云栖寺祩宏撰。分诸祖之法语节要,诸祖之苦功节略,诸经引证节略之三部。

  【禅规】 (术语)禅家寺院所行之规则也。唐百丈山怀海初制规则而行之。称为百丈请规。

  【禅行】 (杂语)坐禅之行法。禅家之行仪。

  【禅行法想经】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明一弹指之间,亦思惟死想等,则能堪食人之信施。

  【禅行敛意经】 (经名)阿那律八念经之异名。

  【禅行三十七品经】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明少时修三十七科之道品。

  【禅河】 (譬喻)禅定之水,能灭心火,故譬之于河。一心戒文下曰:“注禅河,涤烦笼。”又(地名)尼连禅河之略。

  【禅和】 (术语)又曰禅和子,禅和者。参禅之人也。和子,和者,亲人之语。碧岩六十三则着语曰:“杜撰禅和,如麻似粟。”六祖坛经御序曰:“越之南有禅和者卢慧能。”碧岩二则评唱曰:“如今禅和子,问着也道,我亦不知不会。”

  【禅和者】 (术语)与禅和子同。

  【禅和子】 (术语)与禅和同。

  【禅化】 (术语)禅法之化导。

  【禅会】 (术语)参禅之会坐。谓学禅道之法席也。传灯录十一曰:“沩山禅会。”

  【禅慧】 (术语)禅定与智慧。此二者以摄一切之证行。无量寿经上曰:“以甚深禅慧,开导众人。”净影疏曰:“净止禅观,证行虽众,要不出此。”止观辅行一曰:“南山叹云:唯衡岳合崖,双弘禅慧。”

  【禅偈】 (术语)禅门宗匠之偈颂。禅源诠曰:“教者诸佛菩萨所留经论也,禅者诸善知识所述句偈也。但佛经开张,罗大千八部之众。禅偈撮咯,就此方一类之机。罗众则漭荡难依,就机则指的易见。”

  【禅寂】 (术语)禅者梵语,译为静虑。寂静思虑之义。俱舍论二十八曰:“依何义立静虑名?由此寂静能审虑故。”维摩经方便品曰:“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不动经曰:“其心禅寂,常住三昧。”卢纶咏蒲团诗曰:“惟当学禅寂,终身与之俱。”

  【禅家】 (流派)禅宗之一家。四家大乘之一。

  【禅教】 (术语)禅宗之教法。又禅与教。三藏所诠之法门为教。教外别传之宗旨为禅。禅家者流之判也。传通缘起上曰:“或禅教两门,或显密二教。”

  【禅戒】 (术语)禅定与戒法。又禅宗与律宗。

  【禅巾】 (物名)禅者所被之头巾。画中维摩所被者是也。见象器笺十七。

  【禅襟】 (杂语)禅僧之称。着禅衣之义也。

  【禅经】 (经名)坐禅三昧经之异名。

  【禅静】 (术语)梵语禅那Dhyāna,译曰静虑。谓寂静审虑而摄乱意也。释门归敬仪中曰:“或乐禅静者,则以礼拜为粗疏。”

  【禅居】 (术语)禅者之住居也。祖庭事苑八云:自达磨来梁隐居魏地,六祖相继至大寂之世,凡二百五十余年,未有禅居。洪洲百丈大智禅师怀海始创意不拘大小乘,折中经中之法,以设制范堂布长床,为禅宴食息之具,高横椸架,置巾单瓶钵之器。屏佛殿,建法堂,明佛祖亲自属授,当代为尊也。行普请之法,上下均力,置诸寮务,各有司存斋粥二时,宾主均遍,示法食之平等也。后世各随于宜,别立规式。

  【禅铠】 (譬喻)以禅定为铠甲护身也。华严经净行品曰:“见着甲胄,当愿众生,常服禅铠,趋无师法。”

  【禅客】 (职位)禅家之寺院,豫择辩口者,于应白衣之请,升座说法时,使出众与升座之人问答者,谓之禅客。始自宋代圆悟大慧之顷,宫人屡入寺谓升坐说法时。

  【禅窟】 (杂名)修禅者所住之岩窟。法华经分别功德品曰:“园林浴池,经行禅窟。”又如会住湖南东寺。号禅窟。

  【禅乐】 (术语)三乐之一。修行之人,人诸禅定,则一心清净,万虑俱寂,自然得适悦之妙味者。大集经十一曰:“菩萨修行禅波罗蜜时,获得禅定,不能调伏一切众生,心生悔厌,贪着禅乐,(中略)是名魔业。”

  【禅礼】 (术语)坐禅与礼拜。此二者以统比丘之自行。唯识枢要上本曰:“礼拜之暇,注裁斯释。”

  【禅林】 (杂语)僧徒和乐之园林。又禅院之丛林,丛森譬众之多。

  【禅林宝训】 (书名)四卷,宋妙喜竹庵共集,东吴净善重集。凡三百篇,教训学人。注释如下:禅林宝训音义一卷,明大建较。禅林宝训合注四卷,张文嘉较定,张文宪参阅。禅林宝训拈颂一卷,行盛着,超记录。禅林宝训顺朱四卷。德玉顺朱,禅林宝训笔说三卷,智祥述。张照撰心赋附。

  【禅录】 (杂语)禅宗之语录。参学之机缘,宗匠之说话,以当时之俗语录之者。

  【禅侣】 (杂语)修禅定之僧侣。总名僧家。

  【禅律】 (流派)禅宗与律宗也。

  【禅门】 (术语)禅定之法门也。止观九曰:“禅门无量。且约十门:一,根本四禅。二,十六特胜。三,通明。四,九想。五,八背舍。六,大不净。七,慈心。八,因缘。九,念佛。十,神通。”依俱舍成实,则此十禅但缘事而不缘谛理,故总为有漏,天台依大乘之教理,以为十六特胜以下之事禅,亦通于无漏禅。又禅定之法门。三学中之定学,六波罗蜜中之禅波罗蜜也。心定于一而除妄念之法也。又达磨所传禅那之法门也。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之佛心宗也。证道歌曰:“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辅行一曰:“预厕禅门,衣钵传授者盈耳。”又在家而剃发入道者,谓之禅门。离世染,入佛法禅定门之义也。非谓禅宗之人。某禅门,某禅定,某禅定门等,依人之高下,称呼分具略耳。

  【禅门戒】 (术语)禅宗所传之戒法也。

  【禅门口决】 (书名)具名天台智者大师禅门口决。一卷,说数息观之法。

  【禅门五宗】 (名数)皆六祖之后。临济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曹洞宗也。法眼流入高丽,沩仰至石晋时已亡。今惟云门曹洞临济存。而临济尤盛。

  【禅秘要法经】 (经名)三卷,秦罗什译。说白骨观,数息观等种种之禅观。

  【禅那】 (术语)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与禅定同。心定一境而审为思虑者。是为色界所属之心德,不具欲界之心,离欲界之烦恼,乃可得之。思惟修者,为寄于因之名,一心思惟研修为因,乃得此定心,故名为思惟修,静虑者就当体而名之,其禅那之体为寂静而亦具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次第禅门一上曰:“思惟修者,此可对因。何以故?思惟是筹量之念,修是专心研习之名,故以对修因。”大乘义章十二曰:“上界静法审观方成,名思惟修。”俱舍论二十八曰:“依何义故立静虑名?由是寂静能审虑故。审虑即是实了知义,如说心在定能如实了知。”同光记十八曰:“由定寂静慧能审虑。(中略)驮南,此云静虑,旧云禅。或云禅那,或云持阿那,皆讹也。(中略)婆沙八十三云:静谓等引,虑谓遍观,故名静虑。”(等引为定之异名)。修得此禅那,则死后必生于色界之四禅天。外道为生天而修之。佛者为依此发无漏智而修之。欲成就之。必脱离欲界生得之散心妄念,外道佛法,其揆一也。梵Dhyāna。又(河名)Jamna Jnmna,在印度。发源西部喜马拉雅山中。南东流经特里阿固拉阿拉哈巴等处。而会于恒河。长八六○哩。联以运河。以便灌溉。灌域约一一八○○○方哩。

  【禅那波罗蜜】 (菩萨)十波罗蜜菩萨之一。主静虑。胎藏界虚空藏院中央左第五位之尊也。密号曰正定金刚。

  【禅那观】 (术语)圆觉三观之一。见“圆觉”条附录。

  【禅尼】 (杂语)女性之出家者。禅为入禅定门之义。尼为梵语示女性之声,故译曰女。

  【禅念】 (术语)乐禅定之心念。厌世之烦累之念虑也。

  【禅球】 (物名)以毛作球而掷之,觉禅者之睡者。十诵律曰:“有比丘众中睡。佛言:听水洗头。(中略)若故睡不止,听以鞠掷,若故不止。佛言:听用禅杖。”智度论曰:“菩萨供给坐禅者:衣服、饮食、医药、法杖、禅鞠、禅镇。”资持记下二之三曰:“禅鞠如毛鞠,遥掷以警睡者。”

  【禅拳】 (术语)禅者左。即左拳也。以智慧配于右,禅定配于左也。

  【禅人】 (杂语)以禅为宗之人。止观五曰:“一种禅人不达他根性,纯教乳药。”

  【禅三昧】 (术语)禅那与三昧。禅那译思惟,三昧译定,同体异名也。或以色界之所属为禅,无色界之所属为三昧。

  【禅僧】 (杂语)禅家之僧,坐禅之僧。

  【禅师】 (术语)修禅定之师也。善住意天子所问经曰:“天子问:何等比丘得言禅师?文殊师利答言:天子!此禅师者,于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谓不生,若如是知得言禅师。”独孤及文曰:“间生禅师,俾以教尊。”三教指归一曰:“修心静虑曰禅师。”毗奈耶杂事十三曰:“经师律师论师法师禅师,不以同类令聚一处。”禅师之称号有二种:一系天子之褒赏,一禅僧呼前人为禅师。师家众僧通用之,天子之褒赏始于陈宣帝大建元年,崇南岳慧思和尚为大禅师;唐中宗神龙二年赐化宗神秀上座以大通禅师之谥号。

  【禅史】 (杂语)禅宗之历史。

  【禅室】 (杂名)修禅定人之居室。中阿含经四十三曰:“无事禅室。”日藏经一曰:“或有建立讲读论堂经行禅室。”行事钞下三之三曰:“阿含云:佛及比丘,食竟皆入禅室坐禅,晡时从禅起而说法也。”

  【禅思】 (术语)禅为梵语禅那之略,寂静之义,思惟寂静,谓之禅思。即禅定也。无量寿经下曰:“禅思一心。”释门归敬仪中曰:“乐礼拜者,又以禅思为坐睡。”

  【禅髓】 (术语)禅道之骨髓。传灯录(达磨章)曰:“迄九年已,欲西返天竺。乃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时门人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师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师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师曰:汝得吾骨。最后慧可礼拜,后依位而立。师曰:汝得吾髓。”又楞严经之别称。楞严文句讲录一曰:“古人有禅髓之语。”

  【禅榻】 (物名)修坐禅之橙子也。

  【禅堂】 (术语)修禅之处。及禅家之僧堂起,僧堂亦名禅堂。以众僧于此坐禅也。首楞严经曰:“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若不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止观曰:“身开常坐遮行住坐,或可处众,独则弥善。”辅行曰:“或可处中者,谓禅堂中,别处最胜,故云弥善。”

  【禅天】 (界名)色界有四重之天处。修各禅那生于此,所生之天人亦随生。各有其禅那故曰禅天。即初禅天乃至第四禅天也。

  【禅头】 (杂名)禅林之称。首座之异名。

  【禅徒】 (杂语)禅家之僧徒。又佛徒之总名。

  【禅陀迦】 (人名)Jñātaka,南天竺国王名。龙树菩萨为此王作偈赠之。称为禅陀迦王偈。藏经中有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寄归传四曰:“龙树菩萨以诗代书,名为苏颉里离佉,译为密友书。寄与旧檀越南方大国王,号娑多婆汉那,名市演得迦。”

  【禅味】 (术语)入于禅定,则有轻安寂静之妙味,适悦身心。所谓禅悦食也。维摩经方便品曰:“以禅悦为味。”同问疾品曰:“贪着禅味,是菩萨缚。”大集经十一曰:“赞叹寂静,贪着禅味。”

  【禅屋】 (杂名)禅者之小屋。中阿含经五十二曰:“在无事处,住禅屋中。”

  【缠无明】 (术语)四无明之一。缠者缠缚之义,无明烦恼,系缚众生而使不能出生死,故有此名。大藏法数曰:“缠即缠缚谓,由此无明之惑缠缚,不能出离生死,故谓缠无明。”

  【禅习】 (术语)心住于禅而习修道也。唯识枢要上本曰:“叡无常以禅习。”

  【禅心】 (术语)寂定之心也。李颀题璇公山池诗曰:“片石孤峰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刘长卿宿北山禅寺兰若诗曰:“密行传人少,禅心对虎闲。”

  【禅学】 (术语)禅家之学。见性成道之法也。

  【禅要】 (术语)修禅之要道,禅法之要义。僧史略中曰:“或注解经文,或敷扬禅要。”

  【禅要诃欲经】 (经名)禅要经之异名。

  【禅要经】 (经名)一卷,失译。别名诃欲经。说色欲之可厌恶。

  【禅要秘密治经】 (经名)治禅病秘要法之异名。

  【禅衣】 (衣服)禅僧所著之衣。有挂络等。禅家特殊之衣。上古虽诸宗一样,而至后世,则皆依宗生别,律衣,教衣,禅衣,各异其制。

  【禅余】 (术语)习禅之余暇。又禅僧之余残。

  【禅源诠】 (书名)禅源诸诠集都序之略名。

  【禅源诸诠集】 (书名)禅源诸诠集都序之略名。

  【禅源诸诠集都序】 (书名)四卷,唐宗密着。述教禅不二之旨趣。

  【禅院】 (杂语)修禅之院房,禅宗之寺院。

  【禅苑】 (杂语)与禅林同。

  【禅月】 (人名)见“贯休”条。

  【禅悦】 (术语)入于禅定,快乐心神也。华严经曰:“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维摩经方便品曰:“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同净影疏曰:“禅定释神,名之为悦。”

  【禅悦食】 (术语)二食之一。以禅定闲寂之乐养心身者。法华经弟子授记品曰:“其国众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悦食。”心地观经五曰:“唯有法喜禅悦食,乃是圣贤所食者。”

  【禅斋】 (术语)禅室也。释氏要贤上曰:“中阿含经云:佛入禅室燕坐。又有呼为禅斋者。斋者肃静义也,如儒中静室谓之书斋。”

  【禅杖】 (物名)以竹苇作之。以物包一头,坐禅有昏睡者。则以软头突之。十诵律曰:“若故睡不止。佛言:听用禅杖。取禅杖时应生敬心。云何生敬心?言:以两手捉杖,戴顶上,应起看余睡者以禅杖筑。”资持记下二之三曰:“禅杖竹苇为之,长八肘。下座手执巡行,有睡者点起付之。”今以泛称僧所用之杖也。刘基诗:“过桥禅杖落,坐石袈裟袒。”

  【禅者】 (术语)习禅法者。

  【禅镇】 (物名)坐禅时头上所镇警睡之木片也。十诵律曰:“诸比丘故睡,听用禅镇,作孔已,以绳贯孔中。绳头施纽挂耳,上去额前四头着禅镇。”资持记下二之三曰:“禅镇如笏,坐禅时镇顶。”释氏要览下曰:“禅镇以木版为之,其形似笏,中作孔施纽串于耳下,头戴去额四指。坐禅人若眠睡头倾,则堕,以自警。”

  【禅枝】 (杂语)禅堂之树枝也。庾信安昌寺碑曰:“禅枝四静,慧窟三明。”少陵游觉寺诗曰:“禅枝宿众鸟。”

  【禅宗】 (流派)以禅那为示,故名。禅那或译思惟修,或译静虑,为思惟真理静息念虑之法,原为三学六度之一。初祖达磨天竺人,梁魏之世,来支那传佛心宗,其法唯静坐默念,发明佛心,凝工夫而已,其外相一等于禅那,故称为禅宗。所谓禅宗者,非三学六度之一分禅,于是而如来禅,祖师禅之称起。以经论所说,六度所摄之禅为如来禅,达磨所传之心印为祖师禅。故由彼宗之本义言之,则与其谓为禅宗。毋宁目为佛心宗为适当。释尊在灵山会上拈华,迦叶破颜微笑,为第一祖。二十八传,至达磨。为东土初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是教无言之心印于无言也。慧可得其心印为二祖。僧璨为三祖。道信为四祖。弘忍为五祖。弘忍之下,有慧能神秀二大师,慧能之禅,行于南地,故称南宗,神秀之化,盛于北地,故称北宗。而北宗不免如来禅之迹,南宗的得祖师禅之神髓。六祖慧能之下,生南岳青原两系。南岳传于马祖,青原传于石头。马祖之下独盛,转传而分沩仰曹洞临济云门法眼之五家。至宋朝,临济之下又附杨岐黄龙之二流。总是五家七宗。案禅宗之称,始于李唐。

  【禅宗七祖】 (名数)传灯录谓初祖达磨至六祖慧能,以法及衣相传,自七祖以后不传衣。又,荷泽神会禅师于天宝四载入京,着显宗记,以订两宗,南能顿宗,北秀渐宗,师嗣六祖,禅宗推为七祖。杜甫诗曰:门求七祖禅。

  【禅宗杂毒海】 (书名)十卷,元祖阐重编,性音重编为八卷。

  【禅钻】 (术语)钻者锥也。以禅法为锥,穿觊所也。琅玡代醉编三十一曰:“吕申公素喜释氏之学,及为相,务简静,罕与士大夫接,惟能谈禅者多得从游。于是好进之徒,往往幅巾道袍,日游禅寺,随僧斋粥,谈说理性,觊以自售。时人谓之禅钻。”

  【禅坐】 (术语)谓之结跏趺坐。以是为修禅人之坐法也。智度论七曰:“诸坐法中,结跏趺坐最安稳不疲极,此是坐禅人坐法,(中略)此是禅坐取道法坐,魔王见之其心恐怖。”

  【谄】 (术语)小烦恼地法之一。二十随烦恼之一。心所之名目。向他人,秘内心,表面装作亲爱之精神作用也。

  【阐铎迦】 (人名)Chandaka,又作阐陀。旧称车匿。比丘名。译曰乐欲。太子出城时御马者。玄应音义二十三曰:“铎,徒洛切,人名也。此云乐欲。”慧琳音义六十三曰:“阐铎迦,如来仆使之名,古云车匿也。”见“车匿”条。

  【阐教】 (职位)见“僧录司”条。

  【谄曲】 (术语)为欺他而作娇态,曲顺人情也。无量寿经上曰:“谄曲之心,和颜爱语。”法华经曰:“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

  【阐提】 (术语)一阐提之略。不成佛之义也。此有二种:一断善阐提,起大邪见而断一切之善根者。二,大悲阐提,菩萨有大悲心,欲度尽一切众生而成佛,众生无尽,故已毕竟无成佛之期者。见一阐提条。楞伽经一曰:“一阐提有二种:一者舍一切善根,及于无始众生发愿。”止观六曰:“阐提有心,犹可作佛。二乘灭智,心不可生。”又比丘名。涅槃经二十六曰:“屠家之子,常修恶业,以见我故,即便舍离,如阐提比丘。”

  【阐陀】 (人名)又作阐那,车匿,阐择迦。比丘名。太子出城时为御马者。六群比丘之一。见“车匿”条。又外道六论之一。百论疏上之下曰:“阐陀论释作首卢迦法,佛弟子五通仙等说偈名首卢迦。”又婆罗门读诵之法也。五分律二十六曰:“有婆罗门兄弟二人诵阐陀鞞陀书,后于正法出家。闻诸比丘诵经不正,讥诃言:诸大德久出家,而不知男女语、一语多语、现在过去未来语、长短音、轻重音,乃作如此诵读佛经。比丘闻羞耻。二比丘往至佛所,具以白佛。佛言:听随国音读诵,但不得违失佛意,不听以佛语作外书语。”有部毗奈耶杂事六曰:“苾刍不应歌咏引声而诵经法,若苾刍作阐陀声诵经典者,得越法罪。若方国言音须引声者,作时无犯。”注曰:“言阐陀者,谓婆罗门读诵之法,长引其声,以手指点空而作节段。博士先唱,诸人随后。”

  【阐陀鞞陀】 (术语)十八鞞陀之一。梵Chandas。

  【刬子禅】 (术语)刬子者锄也,空解之邪禅,譬之铲子之锄物也。

  【忏】 (术语)梵语忏摩Kṣamayati之略。悔过之义。茶香室丛钞十三曰:宋钱易南部新书云:忏之始,本自南齐竟陵王,因夜梦往东方普光王如来所,听彼如来说法。后因述忏悔之言。觉后,即宾席梁武王融谢眺沈约共言其事,王因玆乃述成竟陵集二十篇,忏悔一篇。后梁武得位,思忏六根罪业,即将忏悔一篇。召真观法师慧式,广演其文,非是为郗后所作。按今竟陵王集有净住子三十一篇,内第三篇,为涤除三业门。其文云:灭苦之要,莫过忏悔。忏悔之法,先当洁其心,净其意,端其形,整其貌,恭其身,肃其容云云。岂即所谓忏悔篇乎?

  【忏除】 (术语)忏悔而除罪也。普贤观经曰:“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圆能消除。”华严经曰:“忏除罪障,随喜福德。”

  【羼底】 (术语)Kśānti,译曰忍辱,安忍。旧称羼提。慧琳音义十三曰:“羼底,上察限反,下丁以反,唐云忍辱,或云安忍。”

  【羼底僧诃】 (人名)Kśāntisimha,比丘名。译曰师子忍。见慈恩传二。

  【忏法】 (术语)谓礼忏之仪制也。释氏通鉴谓梁武帝为妃郗氏阅大藏,制慈悲道场忏法。

  【忏法堂】 (堂塔)法华三昧堂之异名。法华忏法,即法华三昧之法也。

  【忏悔】 (术语)止观七曰:“忏名陈露先恶,悔名改往修来。”然忏为梵语忏摩Kṣamayati之略,而非汉语,故台宗之子弟不取之。四明之金光明经文句记三曰:“忏悔二字,乃双举二音。梵语忏摩,华言悔过。”悔过之译,不叶本义。忏摩者请他忍恕之义也。又谓发露已犯罪,则梵语提舍那矣Deśayati或Deśanakaranīyā,译曰说罪也。玄应音义十四曰:“忏悔,此言讹略也。书无忏字,正言叉摩,此云忍。谓容恕我罪也。”南山戒疏一下曰:“忏悔,悔是此土之言,忏是西方略语,如梵本言忏摩也。忏字非苍雅所陈,近俗相传故耳。”寄归传二曰:“旧云忏悔,非关说罪,何者?忏摩乃是西音,自当忍义。悔乃东夏之字,追悔为目,忏之与忍,回不相干。(中略)恐怀后滞,就他致谢。即说忏摩之言,必若自己陈罪,乃云提舍耶矣。”有部毗奈耶十五注曰:“言忏摩者,此方正译当乞容恕,容忍致谢义也。若触误前人,欲乞欢喜者,皆云忏摩。无问大小,咸同此说。若悔罪者,本云阿钵底提舍那āpattideśanā,阿钵底是罪,提舍那是说,应言说罪。云忏悔者,忏是西音,悔是东语。不当请恕,复非说罪,诚无由致。”慧苑音义下曰:“忏悔谓忏摩,此云请忍,谓请前人忍受我悔罪。”

  【忏悔功德】 (术语)忏悔罪为天台所立五悔之一,洗除已造之罪之唯一要法也。心地观经一曰:“若覆罪者,罪即增长,发露忏悔罪即消除。”业报差别经曰:“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罪。”四分律毗尼增一法曰:“佛告比丘言:汝自忏悔,于我法中能至诚如法忏悔者,便得增长。汝忏悔应生厌离心,汝比丘至诚如法忏悔,我为受之。”

  【忏悔品】 (经名)金光明经一曰:“忏悔品。”金光明最胜王经二曰:“梦见金鼓忏悔品。”妙幢菩萨,梦金鼓出大音声而说忏悔之偈颂。次日述之于佛前。

  【忏悔文】 (杂语)普贤行愿品曰:“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此文谓之忏悔文。

  【忏悔五法】 (仪式)比丘忏悔罪时行五种之方式。着袈裟,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礼大比丘足。说所犯之罪名。

  【忏礼】 (术语)谓斋礼忏悔以冀降福也。南史曰:“比来慕法,普天信向。家家斋戒,人人忏礼。”

  【忏摩】 (术语)Kṣamaya,译曰忍恕请忍恕于人之辞。寄归传二曰:“忏摩乃是西音,身当忍义,(中略)口云忏摩,意是请恕。”然旧译家翻为悔。资持记中之三曰:“梵云忏摩,此翻悔往。”见“忏悔”条。又衣名。四分律开宗记三末曰:“忏摩衣Kṣauma,野麻作衣也。”西域记二曰:“[宋-木+最]摩衣,麻之类也。”

  【羼提】 (术语)Kṣānti,六度之一。译曰忍辱。忍屈辱,堪苦难也。智度论十四曰:“羼提秦言忍辱。”

  【羼提波罗蜜】 (术语)Kṣantipāramitā,六波罗蜜之一。译曰忍度。羼提者忍波罗蜜者度,忍辱之行,为度生死海到涅槃岸之道,故称为度,新译云到彼岸。

  【羼提罗】 (术语)Śaṇḍha,一作扇提罗。新称曰扇搋。译曰石女。不具男女根者。胜鬘宝窟上本曰:“依外国语四名相滥:一名旃提罗Saṇḍila,此云奄人。二扇提罗Śaṇḍhilā,此云石女。三旃陀罗Caṇḍāla,此云杀狗人。四旃荼罗Candra,此名为月。”

  【羼提提婆】 (人名)Kṣāntideva,释尊幼时教武术之人。

  【羼提仙人】 (本生)佛往昔修菩萨行,成满忍辱行时之名。又云:羼提比丘。贤愚经名羼提波梨。智度论十四曰:“行者常行慈心,虽有恼乱,必能忍受。譬如羼提仙人在大林中行忍慈时,迦利王得诸淫女,入林游戏,饮食既讫,王小睡息。诸淫女采华林间,见此仙人,而加礼敬,在一面立。仙人为诸淫女赞说忍慈,听者无厌,久而不去。迦利王觉,不见淫女,拔剑追踪。见在仙人前立,大怒,夺剑问仙人:汝为何物?仙人答言:我今在此修忍行慈。王曰:我今试汝。”同四曰:“羼提婆罗蜜云何满耶?答曰:若人来骂,挝捶割剥,支解夺命,心不起瞋,如羼提比丘为迦梨王截其手足耳鼻,心坚不动。”贤愚经二曰:“羼提波梨品。”

  【忏仪】 (修法)忏法之仪式也。法华忏法,方等忏法,观音忏法,弥陀忏法等。佛祖统纪三十三曰:“僧传称:汉魏以来,请僧设供,同于祠祀。起坐威仪,略无规矩。至晋朝安法师,始依经律作赴请礼赞等仪。”

  【忏主】 (人名)杭州天竺灵山寺遵式。于灵山寺建金光明忏堂,造金光明忏仪,行其法,因之称为忏主。

  【常悲菩萨】 (本生)世尊昔为菩萨,曰常悲,见世秽浊,背正向邪,常愁忧悲恸。其时有佛名京法无秽,灭度未久,经法都尽。常悲梦闻其佛说法消除心垢,而入清净定,即舍妻子入山苦行,自恸哭我不遇佛,不见法僧,何由修佛道?天神下教之,使东行。常悲随教东行,数日即止。上方有佛飞来其前,菩萨见佛,且喜且悲,稽首曰:愿佛垂哀为我说经。佛告之曰:三界皆空,夫有必无,万物若幻,一生一灭,犹若水泡。且教之东行二万里逢健陀罗越国法来菩萨使听度无极之法。见度无极经七。

  【常波罗蜜】 (术语)四波罗蜜之一也。

  【常不轻菩萨】 (本生)常不轻者,梵语Sadāparibhūta之义译也。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曰威音王如来,当其佛像法时,增上慢比丘有大势力,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其菩萨凡有所见,不问四众皆悉礼拜恭敬,我深敬汝等不敢轻贱。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故言。而此比丘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乃至远见四众亦故往礼拜赞叹如前言。四众中有生瞋恚心不净者,恶口骂詈言,是无智比丘,从何所来?自言我不轻汝,而与我等授记,当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虚妄授记。如是经历多年,常被骂詈,不生瞋恚,常如前作授记言。作此语时,众人或以杖木瓦石打掷之,避走远住,犹高声唱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以其常作此言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等号之为常不轻。其比丘临命终时,于虚空中闻威音王佛说法华经得六根清净,广为四众说之。前骂詈打掷者皆悉归依。由其遇无数佛受持读诵法华经,为四众解说之,遂作佛,佛曰即今我身是。见法华经常不轻品。

  【常不轻菩萨品】 (经名)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二十品说常不轻菩萨之因缘,故名。

  【常道】 (杂语)寻常之道理也。无量寿经下曰:“生死常道转相嗣立。”

  【常德】 (术语)四德之一。

  【常灯】 (物名)又作无尽灯,长明灯。见“无尽灯”条。

  【常光】 (术语)化身佛平常之光明也。见常光一丈项。

  【常光一丈】 (术语)又云常光一寻。化身佛之常光明,其径一丈也,是为常光,故不别言放光。智度论八曰:“问云:如来何故常光一丈?答曰:今众生薄福钝根,目不堪其光故,若放多光则失眼根,若众生利根福重,佛则放无量光明。”

  【常行乞食】 (术语)十二头陀行之一。见“头陀”条。

  【常行三昧】 (术语)常恒修念佛三昧也。

  【常寂】 (术语)真体离无灭之相谓之常,绝烦恼之相谓之寂,唯识述记一本曰:“不生不灭绝名相于常寂之津。”

  【常寂光土】 (界名)四土之一。

  【常见】 (术语)二见之一。

  【常境】 (术语)常智所照之境,离一切生灭之相,故云常境。经云世间相常住即是也。四教仪曰:“常境无相,常智无缘。”

  【常乐】 (术语)涅槃四德中之二。见“四德”条。

  【常乐我净】 (术语)涅槃之功德也。见“涅槃”条。又凡夫之四颠倒也。见“四倒”条。

  【常力】 (术语)菩萨十三力之一。

  【常没】 (术语)常沉没于生死海之众生也。南本涅槃经三十六曰:“常没者。所谓大鱼,受大恶业,身重处深,是故常没。”

  【常念】 (术语)时常忆念也。法华普门品曰:“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常念者,正念也。此正念有事理之二种。事之常念者昼夜二时行住坐卧念观音之神力而不忘也。理之常念,有四教之异。藏教之常念或观自他身内外不净,三十六物之不净充满,或从死想至白骨想之九想一一观之而远离淫心,或分析色法至极微观所执男女,本来空以破淫心,皆常念观音之姿也。通教之常念以诸男女之境界,皆由因缘生,观为自性空而灭欲情,此大乘通教常念观音之姿也。别教之常念,初用即空之观,破凡夫实有之执,次用假有之观,破着于空相之执,后观非空非有,离空假之二边而随顺于中道。此别教常念观音之姿也。圆教之常念,从男女始,一切之境界本来融通一味而无别体,然又不泯事相,无量之相即一理,一理即无量之相,譬如镜中浮万象之影而万象本空,为一镜体,即于男女等相而为法界实相,则能执之我身亦为法性,被执之男女,亦为实相,孰为爱著者,孰为被爱著者,能爱所爱,毕竟无相。是一切之相不存而不存自他之隔故爱着之心一齐歇息,此是不断而自除之妙术也。是圆教中道常念观音之姿也,盖如是念则此正念之体,即观音也,何则?以能念之行者,所念之观音,其体无隔故也。

  【偿起罗】 (物名)又作尚企罗。见“商羯罗”条。

  【常求利】 (杂语)又作常瞿利、穣虞梨、蘘虞哩曳。

  【常瞿利童女】 (天部)除虫毒之尊也。常瞿利翻云大体,或作常瞿利毒女,又作常瞿利童子。毒女经谓“此常瞿利,虽现女人,而实非女,善男子,诸佛菩萨智慧神通,能为众生现种种身,摄化诸毒。”此言其为男性也。童女经言:“我游香醉山,见一童女,百福相好,庄严其身,以鹿皮为衣,以诸毒蛇为璎珞,将诸毒蛇蟒之类,围绕前后常为伴而戏。”此明其住于毒虫之三昧也。成就法曰:“身绿色状如龙王,具七头,顶有圆光,应想四臂,右第一手持三股叉,第二手执三五基之孔雀尾,左第一手持黑蛇,第二手无畏。”

  【常身】 (术语)二佛身之一。见“二身”条。

  【常食施】 (术语)七种布施之一。见“布施”条。

  【常侍看球】 (故事)王常侍参睦洲踪禅师。一日踪问今日何故入院迟?王云:为看马打球故来迟。踪云:人打球耶?马打球耶?王云:人打球。踪云:人困耶?王云困。踪云:马困耶?王云困。踪云:露柱困耶?王恤然无对。归至私第中,夜间忽然省得,明日见踪云:某甲会得昨日事。踪云:露柱困耶?王云困。踪遂许之。见禅林类集一。

  【常受快乐愿】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三十九。

  【常随佛学】 (术语)普贤十大愿之一。见“普贤”条。

  【常塔】 (杂语)殿堂与塔庙。

  【常啼菩萨】 (菩萨)梵名萨陀波伦Ssadāpralāpa,智度论九十六曰:“问何以名萨陀波伦(萨陀,秦言常,波伦名啼),是因缘得名字耶?答有人言其少时喜啼故,名常啼。有人言此菩萨行大悲柔软故,见众生在恶世贫苦老病忧苦,为之悲泣。是故众人号为萨陀波伦。有人言是菩萨求佛道故,忧愁啼哭,七日七夜,是故天龙鬼神号曰常啼。”

  【常途】 (术语)通常之规则也。大日经疏三曰:“不同常途习定之功力。”寄归传二曰:“持衣说净,常途轨式。”

  【常无常二身】 (名数)一、常身,即真身也。二、无常身,即应身化身也。见涅槃经三十四。

  【常喜悦根大菩萨身】 (术语)宝生如来四亲近之第四,金刚笑菩萨也。使一切有情诸根得无量之安乐悦意,故名常喜悦根。见金刚顶经一。

  【常修多罗宗】 (流派)涅槃宗之异名也。涅槃经说涅槃常住之义,故名常修多罗,彼宗成于此经,故称常修多罗宗。如云涅槃宗。

  【常修梵行愿】 (术语)四十八愿之第三十六。

  【常智】 (术语)智绝缘虑,谓之常智。诸法实相,离生灭而为无相,证其无相常境之智为无缘之常智也。四教仪曰:“常境无相,常智无缘。”

  【常住】 (术语)法无生灭变迁谓之常住。常住有三种。见“三种常”条。又常住物之略,又常住之果有七种。见“七常住果”条。

  【常住藏】 (术语)千手陀罗尼持诵者十二藏德之一。持此陀罗尼者得常住之乐也。

  【常住常住僧物】 (术语)四种僧物之一。见“四种僧物”条。

  【常住二字】 (术语)明涅槃之常住为涅槃经一部所诠,故经如来性品四曰:“或闻常住二字音声,若一经耳即生天上,后解脱时乃能证知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常住果】 (术语)常住者无生无灭不迁不变之谓,在修曰因,在证曰果,即诸佛所得清净究竟之果也。此有七种。见“七常住果”条。

  【常住教】 (术语)岌法师三教之一。见“三教”条。

  【常住僧物】 (术语)见“四种僧物”条。

  【常住物】 (术语)四种僧物之一。

  【常住心月轮】 (术语)在真言之金刚界,观想吾心为清净之圆月,是表示本有常住之菩提心也。

  【常宗】 (流派)耆阇法师所立六宗之第五。见“宗”条。

  【常醉天】 (天名)胎藏界外金刚院之一尊。

  【常坐】 (术语)十二头陀行之一。见“头陀”条。

  【常坐常行】 (术语)法华四种三昧中之常坐三昧与常行三昧也。

  【常坐三昧】 (术语)法华四种三昧之一。

  【场室】 (杂名)行灌顶之坛场也。

  【唱导】 (术语)宣唱法而化导人也。佛世以舍利弗,富楼那为第一,梁高法传十科中有唱导之一科。法华经涌出品曰:“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大部补注九曰:“启发法门,名之为唱。引接物机,名之为导。”梁僧传(唱导论)曰:“唱导者,盖以宣唱法理开导众心也。昔佛法初传,于时斋集。止宣唱佛名,依文致礼。至中宵疲极,事资启悟,乃别请宿德升座说法,或杂序因缘,傍引譬喻。”僧史略中曰:“唱导者,始则西域上座凡趣请咒愿曰:二足常安,四足亦安,一切时中皆吉祥等。以悦可檀越之心也。舍利弗多辩才曾作上座,赞导颇佳,白衣大欢喜。此为表白之推轮也。”

  【唱道师】 (职位)为说法之人也。又法会之首座,唱经文始诱导众僧之僧也。常略称为导师。

  【唱寂】 (杂语)唱寂灭也。谓佛之入涅槃。涅槃经一曰:“二月十五日,以佛神力出大音声。(中略)大觉世尊将欲涅槃,一切众生若有所疑,今悉可问。”

  【唱礼】 (术语)法会表白,终后唱礼,师登礼盘,唱五悔五大愿等之文。谓之唱礼。其唱礼初所唱奉请之佛名,有金、胎、合之三种差别。胎藏界唱礼南无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南无东方宝幢佛、南无西方无量寿佛、南无南方华开敷佛、南无北方天鼓雷音佛(已下诸菩萨等省略)。金刚界唱礼南无常住三世净妙法身金刚界大悲毗卢遮那佛,南无金刚坚固自性身,南无福德庄严聚身阿閦佛,南无受用智慧身宝生佛,南无作变身阿弥陀佛,南无尽虚空遍法界释迦牟尼佛(已下诸尊省略)。合部唱礼南无胎藏金刚界清净法身大悲毗卢遮那佛、南无东方宝幢阿閦佛、南无南方华开敷宝生佛、南无西方无量寿阿弥陀佛、南无北方天鼓雷音释迦牟尼佛(已下诸尊省略)。依法会而异其所用,例如阿弥陀三昧之时,用金刚界之弥陀唱礼,盂兰盆三昧之时,用胎藏界之弥陀唱礼。

  【唱名】 (术语)同于称名谓称佛之名号也。

  【唱萨】 (杂语)萨者娑度Śādhu之讹略,善哉之义。玄应音义十六曰:“唱萨,此言讹也。正言娑度,此译云善哉。”

  【唱食】 (杂语)食时之咒愿曰唱食。唱食之咒愿之谓也。见象器笺十三。

  【唱衣】 (术语)比丘等五众死亡时,其遗物别为轻重之二,金银田园房舍等之重物以之归入常住物,三衣百一众具为轻物,以之分配于现前之僧众,就此分与而不得分与之均等时,则集僧众而竞卖之,平分其价,此竞卖云唱衣。以先定价而唱呼几许也。释氏要览下曰:“唱衣。律云:僧轻物差一五法比丘分与现前僧,为分不均故。佛听集众,先以言白众,和许可卖共分。目得迦云:佛言:初准衣时可处中,勿令大贵大贱,不应待其价极方与之。若不买者故增价,犯恶作罪,大毗婆沙论。问:命过比丘衣钵等云何得分?答:彼于昔时亦曾分他如是财物,今时命过,他还分之。增辉记云:佛制分衣本意,为令在者见其亡物,分与众僧作是思念。彼既如斯,我还若此。因其对治令息贪求故。今不能省察此事,翻于唱卖之时,争价上下,喧呼取笑,以为快乐。愕之甚也,仁者宜忌之。”唱衣之上解不可,反于古意。

  【钞】 (杂语)要略广博之文义者。资持记上一之一曰:“钞者有二义:一采摘义,二包摄义。”

  【超八】 (术语)天台宗之语,谓法华涅槃之教超胜于八教而为摄含八教之高教也。

  【超八醍醐】 (术语)天台宗之语,谓法华涅槃之教,为超胜八教之醍醐味教也。

  【超断】 (术语)同超越证。

  【超佛越祖】 (术语)谓作家手段超越于佛祖也。传灯录(云门章)曰:“汝等没可作了。见道着祖意,便问超佛越祖之谈。汝且唤那个为佛,那个为祖,说个超佛越祖底道理。”

  【钞经】 (经名)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之略名。

  【超日明经】 (经名)超日明三昧经之略名。

  【超日明三昧经】 (经名)二卷,西晋聂承远译。佛因普明菩萨之问说超日明定,又随诸菩萨之问而说诸法,终受日天子供养。

  【超日王】 (人名)梵名Vikramāditya,亦译曰力日。为印度阿逾阇国之王。笈多Gupta王朝之始祖也。灭当时割据各地之诸王国,而统一印度,领地颇大。王保护诸有宗教奖励文学语学,贡献于印度文明不鲜。无着,世亲等与王同时代之人也。

  【超日月光佛】 (佛名)无量寿经所说十二光佛之一。无量寿佛之光明,超越日月,故亦名超日月光佛。

  【超入三昧】 (术语)见“超越三昧”条。

  【超世悲愿】 (术语)与超世愿同。

  【超世本愿】 (术语)与超世愿同。

  【超世愿】 (术语)阿弥陀如来之誓愿也。世者普通之意。超者卓出之意,为卓越三世诸佛誓愿之大悲本愿,故称超世愿。指普通四十八愿而云,或特名摄身(摄法身也,第十二、十三、十七之三愿),摄土(即摄净土也,第三十一与三十二愿)之五愿。无量寿经曰:“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同注曰:“超世流布诸佛本愿是名超世。”

  【超越断】 (术语)同超越证。

  【超越三昧】 (术语)凡禅定浅深次第为四禅四无色及灭尽定,出入皆以顺此次第为法。例如散心之人,不能直入四无色定,必先入初禅定,顺次而入第四禅,后入四无色之初定也。又出定不得直出,必逆次依此次第。是乃声闻人之法也。然佛及深位之菩萨不必用此次第,得由散心直入灭尽定,得由灭尽定直出散心,谓之超越三昧。智度论八十一曰:“问曰:超越三昧不得超二。又不从散心而入灭尽定。答曰:大小乘法异,不超二者。小乘法中说,菩萨无量福德,智慧深入禅定力故,能随意超越。”但依小乘有部之说,则许超前二果。

  【超越心地】 (术语)超绝一切心法之佛位也。大日经真言品曰:“诸佛自证三菩提不思议界超越心地。”同疏三曰:“如世人拳趾动足皆依于地,菩萨亦如是,依心进行,故名此心为地。以心尚有所依故,未名正遍知,如来已度此微细戏论,进趣都息,故名超越心地。”

  【超越证】 (术语)声闻乘有四果,从初果顺次证阿罗汉果,谓之次第证,超越此前果而证后果,谓之超越证。就超越证而论,诸说不同。俱舍论仅有从凡夫直证第二果者与从凡夫直证第三果者二种,是曰超前二果。唯识论更许超中二果,一旦证初果后,超中间之二果三果,直证第四果也。天台一家更许超前三果。因立四种:一、本断超,本在凡夫外道以有漏之六行观断欲界思惑之六品者,入见道于第十六心断见惑已时,超预流果一来果之二(所谓超前二果),直证第三不还果者。二、小超,圣弟子于见道之第十六心证预流果了,更修无漏道,断三界之思惑,或一时断欲界之九品者,超第二果而证第三不还果,或一时断下八地(除有顶地)之惑者,超中间第二果第三果直为阿罗汉向,若一时断尽上九地之惑者,直证阿罗汉果。三、大超,如佛在世之凡夫外道闻佛善来比丘之言,直证阿罗汉果者,是名超前三果。四、大大超,小乘菩萨,于三十四心断一切之烦恼而成佛果者,是唯台家之义立也。

  【超宗越格】 (术语)宗为大法之根源,格为格式格令,宗匠之手段,不立真如佛性等之手段,是为超宗,不依旧例之格式,是为越格。碧岩普照序曰:“超宗越格正眼。”

  【朝参】 (仪式)早朝之参禅也。于粥罢为之。禅门清规曰:“阖院大众,朝参夕聚。”

  【朝打三千幕打八百】 (仪式)言宗匠为人之作用,朝夕棒打学人也。碧岩六十则颂古着语曰:“直铙朝打三千,幕折八百,堪作什么。”

  【朝讲】 (行事)即朝之讲也。同朝座。

  【朝露】 (譬喻)譬人命之无常也。涅槃经三十八曰:“是寿命常为无量怨雠所绕,念念减损无有增长,犹山瀑水不得停住,亦如朝露势不久停。”

  【朝山】 (杂名)盐铁论曰:“古者无出门之祭。今富者祈名岳望山川,椎牛击鼓,戏倡舞像。”按俗于远处进香,谓之朝山。据文则此俗之兴由于西汉。西藏新志中曰:“其热心礼佛者,至不远千里而来拉萨,向达赖宫殿长跪,待达赖出。若得见者,荣幸无比,不吝献千百金;其不得见者,则望宫殿礼拜而回,更变家产,兑金银缝衣服内,沿途行乞至西藏,曰朝山。又曰朝活佛。(中略)人民见达赖及他高僧时,匍伏于地行敬礼。达赖以木板轻击其头,或抹以手,则欢喜欲狂。”

  【朝鲜之佛教】 (故事)三国佛教略史曰:“世尊灭后一千三百余年,当西洋纪元后四百年代(佛教入汉三百余年),秦主苻坚遣沙门顺道送佛像经文于高勾丽。是为朝鲜佛教之始。时高丽王小兽林二年也。王受之。越三年,始创肖门寺以置顺道。是为佛寺之始。”又曰:“朝鲜之佛教,现所存者有二派:一渐派,又名教宗。持戒清净,诵经礼拜,以渐种佛因也。二顿派,又称心宗。昼夜不断,一心念佛,以顿生净土为期也。朝鲜僧徒于此二派之中必属其一。”

  【潮音洞】 (地名)普陀山志一曰:“潮音洞在普济寺左龙湾之麓,金沙尽处,岩石丛起沙中。广至亩余,齿齿然不可容足。从崖至洞脚,高二十余丈。歧处如门,穹上虚下,窅若漏屋。朝山士女,向洞叩拜。大士现身不一,随诚所感。康熙三十八年,御书潮音洞额赐挂。”

  【朝座】 (行事)修法华八讲等时,一日中,设朝夕二座,谓之朝座夕座,因之八讲四日而终。十讲五日而终。

  【麨】 (饮食)梵语,怛钵那。干饭之粹屑也。广韵曰:“麨糗也,糗音去久反,干饭屑也。”

  【车钵罗婆】 (天名)鬼神名,译曰忍得脱。见金光明文句七。

  【车帝】 (杂名)石窟名。法显传曰:“山北阴中有一石室名车帝,佛泥洹后,五百阿罗汉结集经处。”梵Saptaparṇaguhā。

  【车匿】 (人名)Chaṇḍaka,新作阐铎迦。译曰乐欲。佛出城时之驭者也。后出家为比丘,六群比丘之一,恶口之性不改,谓之恶口车匿,或云恶性车匿。佛临涅槃,敕阿难以默摈之法治之,后遂证果。玄应音义二十三曰:“阐铎迦,人名也,此云乐欲。”慧琳音义六十二曰:“阐铎迦,如来仆使之名,古曰车匿也。”西域记六曰:“阐铎迦,旧言车匿,讹也。”智度论二曰:“佛涅槃后,恶口车匿,云何共住?佛告阿难,车匿比丘,我涅槃后如梵天法治。若心濡伏者,应教那陀迦旃延经,即可得道。”

  【砗磲】 (物名)慧苑音义曰:“梵音正云牟娑罗揭婆Musāragaiva,牟娑罗,此云胜。揭婆,藏也。旧名车渠。所未详也。”本草纲目四十六曰:“时珍曰:案韵会云:车渠海中大贝,背上垄文,如车轮之渠。”后人于字偏加石。

  【车也】 (杂语)Chāya,译曰阴。阴阳之阴也。见梵语杂名。

  【车轴】 (譬喻)雨滴之大,譬如车轴。池阳问曰:“香如须弥,泪如车轴。”俱舍论十二曰:“起大云雨,澍风轮上,滴如车轴。”

  【彻见十方愿】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三十一愿。愿使彼国土清净照见十方世界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愿名诸师不同。望西楼钞四曰:“第三十一国土清净愿。(中略)真源云:彻见十方愿。”

  【彻悟】 (人名)清代干嘉时人。名际醒,字彻悟。一字讷堂。京东丰润县人。俗姓马氏。投三圣庵荣池老宿薙发。于性相二宗三观十乘之旨,靡不通达。乾隆三十三年冬参广通粹如纯翁,乃印心焉。是为临济三十六世,磬山七世也。尝慕永明延寿禅师之为人,遂栖心净土,主张莲宗。日限尺香晤客,过此惟礼拜持念而已。师每当说法,如瓶泻云兴,辩才无碍,莲宗之风大扇。当时为法门第一人。嘉庆十五年十二月十七日,西向合掌,端坐念佛,见佛垂引而化。年七十岁。所著有示禅教律,念佛伽陀行于世。见彻悟语录下。

  【彻心明】 (术语)五相第一通达本心之真言也。连华部心轨曰:“诸佛同音言:汝应观自心。既闻是说已,如教观自心。久住谛观察,不见自心相。复想礼佛足,白言最胜尊。我不见自心,此心为何相?诸佛咸告言:心相难测量,授与心真言。即诵彻心明,观心如月轮。若在轻雾中,如理谛观察。真言曰:唵,质多钵罗底吠邓,迦噜(引)弭。”

  【瞋】 (术语)又云瞋恚。三毒之一。梵曰讫罗驮Krodha,于苦与苦具憎恚,谓之瞋。使身心热恼,起诸恶业者。唯识论六曰:“云何为瞋?于苦苦具憎恚为性,(中略)瞋必令身心热恼起诸恶业。”大乘义章五本曰:“忿怒为瞋。”遗教经曰:“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决定毗尼经曰:“宁起百千贪心,不起一瞋恚,以违害大慈莫过此故。”往生要集中曰:“或处经云:能损大利无过瞋,一念因缘悉焚灭俱胝广劫所修善。”(同指髦钞曰未知何说)。

  【瞋病】 (术语)三病之一。

  【瞋斗诟地】 (杂语)瞋者忿怒,斗者狞视,诟者怒号声,地者助字。赫怒之状。

  【瞋毒】 (术语)三毒之一。

  【瞋烦恼】 (术语)六烦恼之一。

  【瞋缚】 (术语)三缚之一。

  【瞋恚】 (术语)三毒之一。

  【瞋恚火】 (譬喻)瞋恚之热恼如火,谓之瞋恚火。又瞋恚能烧尽一切之功德,故譬之于火。增一阿含经十四曰:“诸佛涅槃,汝竟不遭遇,皆由瞋恚火。”

  【瞋恚身缚】 (术语)见“四缚”条。

  【瞋恚尸利】 (术语)三毒尸利之一。见“三毒”条。

  【瞋恚使】 (术语)五钝使之一。

  【瞋恚心】 (术语)六蔽心之一。见“六蔽”条。

  【瞋火】 (术语)瞋恚之热恼譬如火,谓之瞋火。万善同归集五曰:“慈云既润,瞋火潜消。”

  【瞋觉】 (术语)三觉之一。

  【瞋习因】 (术语)十习因之一。

  【瞋想】 (术语)三想之一。见“三想”条。

  【瞋心】 (术语)三毒之一。瞋恚之心也。三毒中此为最恶。资持记下四之一曰:“华严云: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又云:一念起瞋,殃堕无间。”

  【瞋心不受悔戒】 (术语)显教十重戒之一。

  【瞋业道】 (术语)十恶业道之一。见“善恶”条。

  【尘】 (术语)谓一切世间之事法,染污真性者。四尘五尘六尘等。法界次第曰:“尘即垢染之义,谓此六尘能染污真性故也。”大乘义章八末曰:“能坌名尘,坌污心故。”

  【尘表】 (术语)俗尘之外也。谓佛道也。

  【尘刹】 (术语)尘数之世界也。刹为梵语国土之义。往生要集上末曰:“普入一切尘刹作诸佛事。”正信偈曰:“超日月光照尘刹。”

  【晨朝】 (杂语)一日分三时,第一云晨朝。而晨朝各于其本堂修晨朝之勤行,故直指其勤行曰晨朝,是六释中之有财释也。

  【晨朝日没观行】 (行事)天台宗之常作法,朝忏法夕例时之勤行也。

  【尘尘刹土】 (术语)如尘数之无数国土也。又微尘之中有国土,华严经说之。尘中毛端皆有刹有佛,说法利生。

  【尘尘三昧】 (术语)于一微尘中入一切之三昧,谓为尘尘三昧。华严经贤首品偈曰:“一微尘中入三昧,成就一切微尘定,而彼微尘亦不增,于一普现难思刹。”碧岩五十则曰:“僧问云门:如何是尘尘三昧?门云:钵里饭,桶里水。”

  【尘道】 (术语)常义,秽土谓为尘道,华严教之意,尘为微尘,十方虚空界一一尘中皆有世界,谓之尘道世界。又曰毛道。一毛端处,有刹有佛也。道与五道六道之道同。

  【尘道世界】 (术语)称加持世界。见密轨问辩上。

  【尘谛】 (杂名)地之一尘水之一滴也。

  【尘点】 (术语)尘点劫也。

  【尘点劫】 (术语)有二种:一,三千尘点劫。一,五百尘点劫。

  【尘垢】 (术语)烦恼之通称。维摩经佛国品曰:“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注曰:“肇曰:尘垢八十八结也。”不动经曰:“以智慧火烧诸障碍,亦以法水澍诸尘垢。”无量寿经下曰:“犹如净水,洗除尘劳诸垢染故。”

  【晨昏钟】 (杂名)山内晨昏打钟者,支那之寺规也。敕修清规法器章曰:“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即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

  【尘劫】 (术语)即尘点劫也。楞严经一曰:“纵经尘劫,终不能得。”见“尘点劫”条。

  【尘境】 (术语)为六尘之心所对者。色声香味触法是也。

  【尘劳】 (术语)烦恼之异名。贪瞋等之烦恼,坌秽真性,劳乱身心,谓为尘劳。维摩慧远疏曰:“烦恼坌污,名之为尘。彼能劳乱,说以为劳。”长水楞严疏一上曰:“染污故名尘,扰恼故名劳。”止观一曰:“尘劳即是菩提。”

  【尘累】 (术语)烦恼恶业之污我缚我者。楞严经一曰:“拔济未来越诸尘累。”长水疏一上曰:“烦恼与业,染污系缚,喻之尘累。”

  【陈那】 (人名)Dinnāga,菩萨名。译曰童授,或译曰域龙。佛灭后一千百年顷出现于南印度案达罗国,作因明正理门论,是新因明之祖也。西域记十曰:“陈那。唐言童授。”慈恩传四曰:“此言授童。”因明后记曰:“域龙者,梵语此云陈那是也。”大部补注曰:“陈那,具云摩诃陈那迦,此翻大域龙。”

  【辰那饭荼】 (人名)Jinabandhu,译曰最胜亲,大乘尊之僧名也。见慈恩传二。

  【辰那弗多罗】 (人名)Jinaputra,译曰最胜子,唯识十大论师之一。见论识述记上本。

  【辰那咀逻多】 (人名)Jinatrāta,译曰最胜救,僧祇部之僧名也。见慈恩传二。

  【陈那裂石】 (故事)见“石”条。【陈那裂石】(故事)陈那为新因明之祖。与迦毗罗仙之化石者问答,石为之裂。辅行十之一曰:“迦毗罗仙,恐身死,往自在天问。天令往频陀山取余甘子食,可延寿。食已于林中化为石,如床大。有不逮者,书偈问石。后为陈那菩萨斥之。书偈,石裂。”

  【尘那罗】 (杂名)Dināra,译曰金钱。最胜王经义净自注曰:“陈那罗即金钱也。”

  【陈弃药】 (饮食)又云腐烂药。南山旧律家依僧祇四分所说谓为大小便,义净新律家依有部律谓为人所遗弃之医药。僧祇律四曰:“若被毒,医言应服大便汁。若自己许不须复受,若他许者当受。比丘病,医言当服小便者,不得取初后,应取中。若自己许承取即名受,若在地及他许当受。”四分律四十二曰:“尔时比丘病毒,医教服腐烂药。若是已腐烂药堕地者,应以器盛水和之,漉受然后服;若未堕地者,以器受之水和漉服之,不须受。”业疏三曰:“腐烂药者,世所同弃而实可收,即大小便也。有本说云陈弃药者,谓世间煮残渣滓可弃者,取重煮之,得疗即止。何须问本?”同济缘记曰:“腐烂制中有二释:初释中,小便治劳,大便解热,名黄龙汤。次释,则通众药,人所不用,故云陈弃。即腐烂异名。”义净师极斥之。寄归传三曰:“自有方处鄙俗久行,病发即服大便小便。疾起便用猪粪猫粪,或堈盛瓮贮。号曰龙汤,虽加美名,秽恶斯极。(中略)陈弃之言,即是陈故所弃之药,意在省事,仅可资身。上价自在开中,啖服实成非损。梵云晡堤木底鞞杀社。晡提是陈,木底是弃,鞞杀社,译之为药,是陈弃药也。律开大便小便,乃是犊粪牛尿。(中略)正量部中说其陈弃,既是部别不可同斯。了论虽复见文。元非有部所学。”巴Pūtimutta(mūtra)-bhesahjja(粪便药)。梵(义净)Pūtimukti-bheṣajya(陈弃药)。

  【尘沙】 (术语)如尘如沙,喻物之多也。行事钞上一曰:“法界尘沙。”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法界者十界依正也,尘沙者喻其多也。”又(术语)天台所立三惑之一,谓为尘沙。尘沙之惑,称为化道障之惑,菩萨教化物之障也。菩萨教化物,必通达如尘沙无数之法门,然心性间昧。不能通达此尘沙之法门,自在教化,谓为尘沙之惑。即就不知不达之法门多而与以此名,其恶体为唯一之劣慧。俱舍论所谓不染污无知,唯识论所谓所知障,与之同。四教仪半字谈五曰:“所治之病,能治之法门,缘生之事法,其类无数,无一一了知者,无知之种类无数,故名为尘沙。然种类虽多,而其体唯为劣慧,非一一为别。”辅行一曰:“尘沙者譬无知数多。”文句记一曰:“不污染无知,劣慧为体。”辅行五曰:“尘沙障俗理,俗显能垂化。”

  【尘数】 (杂语)数之多者譬如尘。

  【尘说】 (术语)以普贤之耳闻之,则至草木国土一微尘,悉常恒说无上之妙法。即十方虚空界一一尘中有刹有佛,常说华严经,谓之尘说刹说。华严旨归曰:“四遍尘道者:谓于十方虚空界中,一一尘处皆有佛刹,悉于其中演说此经。”

  【尘体】 (杂名)尘数之身体也。性灵集七曰:“尘体为身,沙心为用。”

  【尘网】 (术语)色等之六尘网人者。行事钞上一曰:“迹超尘网。”

  【尘妄】 (术语)不净曰尘。不实曰妄。一切生死之境界也。明神宗续入藏经序曰:“使人破尘妄之迷,以印妙圆之体。”

  【尘乡】 (术语)六尘之乡里。谓生死海也。秘藏宝钥上曰:“渴鹿野马,奔于尘乡。”

  【沉香】 (物名)沈水香之略。

  【尘药】 (术语)律宗所立行之四依之一。谓比丘所用之药财也。尘者,言人之弃而不顾,如尘芥也。如衣为粪扫。释门归敬仪中曰:“纳衣乞食,树不尘药。”

  【尘欲】 (术语)六尘之贪欲也。中阿含三十三曰:“雄猛舍尘欲。”

  【尘缘】 (术语)六尘之境,色声香味触法也。以是为心之所缘而污心性故也。圆觉经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尘洲】 (术语)谓如尘数多量之世界也。因明大疏序曰:“应物机于双树,至教浃于尘洲。”

  【陈尊者】 (人名)又曰陈尊者。号睦州,嗣法于黄檗,居睦州之龙兴寺。见传灯录十二。

  【嚫财】 (术语)斋后之说法,谓之哒嚫Dakṣiṇā,嚫财者其布施物也,哒嚫为僧家之法施,嚫财为俗人之财施。

  【嚫金】 (物名)又曰嚫财。斋后之施物,谓之达嚫。因而布施之金银衣服等,总曰嚫金嚫财等。

  【谶罗半尼】 (衣服)Kśārapāṇiya,见“差罗波尼”条。

  【嚫钱】 (杂名)与嚫财同。

  【嚫施】 (术语)嚫为哒嚫Daksiṇā之略。斋后之说法,所谓法施也,供之以财施,谓之嚫施。

  【嚫物】 (物名)斋后之说法谓之哒嚫。其供物谓之嚫物。

  【嚫资】 (术语)布施之资具物也。

  【称法行】 (术语)行入四种之一。见“二入”条。

  【称法界】 (术语)又曰称性。华严经之所说。称于法界之真性也。华严传记一曰:“此乃圆满法轮称法界之谈耳。”

  【称佛】 (术语)唱佛名也。归元直指下说称佛之功德。

  【称名】 (术语)称佛名也。诸佛诸菩萨之名,虽尽可称,而通常多称阿弥陀佛之名。往生要集中本曰:“问念佛三昧为唯心念为亦口唱?答如止观第二云:或唱念俱运,或先念后唱,或先唱后念,唱念相继无休息,声声念念唯在阿弥陀佛。又威禅师云:观经言:是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教令可称阿弥陀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岂非苦恼所逼?念想难成,令声不绝至心便得,今此出声学念佛定亦复如是。令声不绝遂得三昧,见佛圣众皎然目前。故大集日藏分言:大念见大佛,小念见小佛。大念者大声称佛也,小念者小声称佛也。斯即圣教有何惑哉?现见即今诸修尊者唯须励声念佛,三昧易成,小声称佛遂多驰散。此乃尊者所知,非外人之晓矣。”

  【称名念佛】 (术语)称名即念佛也。

  【称名杂行】 (术语)五种杂行之一。非专念称弥陀之名号,称诸佛诸菩萨诸天神之名号也。

  【称名正行】 (术语)见“五正行”条。

  【称念】 (术语)称名念佛也。往生要集上曰:“专心称念三昧有成。”

  【称实声闻】 (术语)见“声闻”条附录。

  【称檀德佛】 (佛名)见“啰怛那尸紧鸡佛”条。

  【撑天柱】 (物名)凡殿堂正面左右之二露柱也。见象器笺一。

  【称扬诸佛功德经】 (经名)三卷,元魏吉迦夜等译。佛在灵山为舍利弗及弥勒迦叶说东方五十三佛,南方三十八佛,西方三佛,北方六佛,上方二十七佛之名号功德。

  【称意华】 (植物)翻译名义集曰:“须曼那或云须末那,又云苏摩那,此云菩摄意,又云称意华。其色黄白而极香,树不至大,高三四尺,下垂如盖,须曼女生于须曼华中。”

  【称赞】 (杂语)称扬赞叹其功德也。称赞净土经曰:“称赞不可思议佛土功德一切诸佛摄受法门。”

  【称赞大乘功德经】 (经名)一卷,唐玄奘译。佛在宝华殿,德严华菩萨问:何等是新学菩萨恶友宜远离者?佛言无如乐二乘之人,宁堕地狱,不可起二乘之作意。次明谤大乘之罪,及释大乘之名义。

  【称赞净土经】 (经名)称赞净土摄受经之略名。

  【称赞净土摄受经】 (经名)一卷,唐玄奘译。阿弥陀经之新译也。与旧经异者,旧经为六方佛之劝信,而新经为十方佛之劝信也。

  【称赞悭】 (术语)五悭之一。见“五悭”条。

  【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经】 (经名)一卷,唐义净译。与十二佛名神咒较量功德除障灭罪经同本。文稍略。

  【称赞我名】 (术语)法藏比丘四十八愿中第七愿也。

  【乘】 (术语)梵语,旧曰衍。新曰野那Yāna。乘者乘载之义,以名行法,乘行人使至其果地之意。有一乘二乘三乘四乘五乘之别。其中一乘有二种,二乘有二种,三乘有三种,四乘有四种,五乘有五种。各见本项。

  【成办诸事真言】 (真言)不动真言也。大日经疏四曰:“用成办诸事真言,加持五宝五谷五药安置其中。”又以降三世真言为成办诸事真言。大日经疏五曰:“于下方西北隅际作降三世忿怒持明王尊。(中略)此亦是成办诸事真言也。”

  【成道】 (术语)化佛八相中之第六。于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成无上菩提之相也,但四教成佛之相各异。

  【成道会】 (行事)每年十二月八日(释尊成道之日)所行之法事,又云腊八。

  【成道降魔得一切智经】 (经名)无量门微密持经之异名。

  【成等正觉】 (术语)满菩萨之因行而成等正觉也。见“等正觉”条。

  【成佛】 (术语)菩萨因位之万行究竟而成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谓为成佛。真言立三种之即身成佛,天台立四种之成佛,占察经说四满成佛。见“四种成佛”条。

  【成佛得道】 (术语)成佛,即得道也。

  【成佛得脱】 (术语)脱者涅槃三德之一,解脱之德也。得解脱之德,即成佛也。

  【成佛塔】 (堂塔)八塔之一。

  【成坏空】 (术语)成住坏空之略,见“四劫”条。

  【乘缓】 (术语)见“戒急”条。

  【城隍神】 (神名)陔余丛考三十五曰:“王敬哉冬夜笺记,谓城隍之名见于易,所谓城复于隍也。又引礼记天子大蜡八:水庸居其七,水则隍也,庸则城也。以为祭城隍之始,固已。然未竟名之为城隍也。按北史慕容俨镇郢城,梁大都督侯填等舟师至城外,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王神。俨于是顺人心祷之。须臾风浪大起。凡断其荻洪铁锁三次。城人大喜,以为神助,遂破填等。隋书五行志,梁武陵王纪祭城隍神,将烹牛,有赤蛇绕牛口。是城隍之祀,盖始于六朝也。至唐则渐遍。唐文粹有李阳冰缙云县城隍记,谓城隍神祠典所无,惟吴越有之。是唐初尚未列于祀典。张曲江集有祭洪州城隍神文。杜甫诗有十年过父老,几日赛城隍之句。杜牧集有祭城隍祈雨文。则唐中叶各州郡皆有城隍。五代钱镠有重修墙隍神庙碑记,书大梁开平二年岁在武辰。顾宁人谓以城为墙。以戊为武,盖以朱全忠父名诚,曾祖名茂琳,故避其嫌名而改。陆放翁宁德县城隍记所谓唐以来郡县皆祭城隍是也。宋史苏缄殉节邕州。后交人入寇,见大兵从北来,呼曰:苏城隍来矣,交人惧,遂归。又范旺守城死,邑人为设像城隍以祭。(中略)吴澄记江州城隍庙曰:江右列郡,以汉颍阴侯灌婴配食(按查初白诗,今江西城隍即系灌婴,并非配食矣),明太祖初封京师城隍为帝。开封临濠东平和滁以王。府曰公,县曰侯。洪武三年去封号,但称某府县城隍之神。”

  【乘急】 (术语)见“戒急”条。

  【乘急戒缓】 (术语)四句之一。

  【成假中】 (术语)三论宗所云四中之一。见“中道”条。

  【成劫】 (术语)四劫之一。见“四劫”条。

  【乘戒】 (术语)乘者,以名开悟实相之智慧,戒者以名净除身口恶之制法。此中小乘之比丘,戒急乘缓,大乘之菩萨,乘急戒缓。涅槃经六曰:“于乘缓者乃名为缓,于戒缓者不名为缓。”然是一往之相对,其实大乘之真萨埵,乘戒俱急。此有四句。见“戒急”条。

  【乘戒缓急四句】 (术语)即乘戒四句也。

  【乘戒俱急】 (术语)乘戒四句之一。见“戒急”条。

  【乘戒四句】 (术语)见“戒急”条。

  【乘津】 (譬喻)发佛乘船筏之生死海渡津也。四分戒本疏序曰:“乘津五众,覆寿群萌。”同行宗记曰:“乘能运载,津是水济。载出家众,度生死津。故曰乘津。”

  【成就】 (术语)二十四不相应之一。又,诸经之证信序,或分五段或分六段或分七段,谓之五成就六成就七成就。

  【成就持明仙众】 (天名)胎藏界外金刚院之一尊。

  【成就法华仪轨】 (经名)成就妙法莲华经王瑜伽观智仪轨经之略名。

  【成就妙法莲华经王瑜伽观智仪轨经】 (经名)一卷,不空译。先有归命本经二十八尊之颂,次说成就此法之四缘:一亲真善知识,二听闻正法经王,三作如理瑜伽观,四随法而行修奢摩他毗钵舍那。

  【成就明王】 (天名)胎藏界外金刚院之一尊。

  【成就四法】 (术语)见“四法”条。

  【成就仙女】 (天名)胎藏界外金刚院之一尊。

  【成就仙众】 (天名)胎藏界外金刚院之一尊。

  【成就仙众眷属】 (天名)成就仙众之眷属也。

  【成就众生力】 (术语)菩萨十力之一。见“十力”条。

  【成具光明定意经】 (经名)一卷,后汉支曜译,贵姓子善明,问佛:佛之妙德由何致之?佛言:有定意法,名成具光明,当净行百三十五事。

  【成具光明经】 (经名)成具光明定意经之略名。

  【成具光明三昧经】 (经名)成具光明定意经之异名。

  【承露盘】 (物名)塔上重重之相轮也。寂照谷响集一曰:“重重相轮名承露槃,故传中(高僧传)云:承露金盘一十一重,铁锁角张盘,及锁上皆有金铎。承露盘,或略云露盘。”

  【成满一切诸愿真言】 (真言)五种护磨法中总称增益法,成就延命法自他福寿诸愿之真言也。大日经疏七曰:“或有扇多Śānta(是寂义),微戍陀Viśuddha(是清净义)等字,当知是成满一切诸愿真言。”

  【成善羯磨】 (术语)二种羯磨之一。见“羯磨”条。

  【成身会】 (术语)又曰根本会,羯磨会。金刚界九会曼荼罗之第一会也。见九会曼荼罗条。

  【成实】 (杂语)成实论,又成实宗,又成实师也。

  【成实二种观】 (术语)观我法俱空也。是所以超越于萨婆多宗之我空法有观者。

  【成实论】 (书名)十六卷,诃梨跋摩造,姚秦罗什译。成实者成立修多罗中实义之意也。有惠影之成实论义章二十卷,道藏之疏十六卷,今已亡。

  【成实偏空观】 (术语)我法二执虽空,然偏于空之一边,不知空即不空,故称之为偏空观,而大乘诸宗摈斥之。即四见,又四执之一。

  【成实四善根】 (名数)成实宗不如俱舍宗别观四谛,直以无常观观察五蕴,生相似之涅槃智。其中分四品,下名暖法,中名顶法,上名忍法,上上名世第一法。见大乘义章十一。

  【成实宗】 (流派)印度小乘中最后所立之宗也,即小乘中之空宗,酷似大乘,以诃梨跋摩所造之成实论为所依,故名成实宗。于四谛立章,于五聚明义,来支那而居于十三宗之一。立南北两宗。梁朝之三大法师,皆此宗之人也。天台嘉祥以前之诸师,有谓之为大乘宗者,二师勉破之。日本无以之为宗者,但附属于三论宗而学习之。

  【成事智】 (术语)四智又五智之随一,成所作智之略称也。

  【成所作智】 (术语)四智之一,又五智之一。见四智及五智条。

  【成唯识宝生论】 (书名)五卷,一名二十唯识顺释论。唐义净译。护法菩萨造,释天亲所造之二十唯识颂。

  【成唯识论】 (书名)十卷,护法等十菩萨各造论十卷,释世亲之三十颂。唐玄奘师合糅为十卷,即瑜伽一宗之精要也。

  【成唯识论述记】 (书名)六十卷,唐慈恩窥基撰。石埭杨文会曾为之序云:有窥基法师者,奘公之高弟也。亲承师命,翻译成唯识论。会萃十家而成一部,并以闻于师者着为述记。学相宗者,奉为准绳。迨元季而失传,五百年来,无人得见。好学之士,每以为憾。近年四海交通,得与日本博士南条上人游。上人以此书赠予。金陵讲经沙门松岩见而心喜,亟募资锓板。扬州观如大师愿任其半,未及竣工,而观松二公相继西游,江表缁素踵而成之。

  【成唯识论随疏】 (书名)即成唯识论随注。文约义丰,理明词达,唯识入门之要书也。武林钱伊庵因此疏而着唯识随疏翼二卷。

  【成唯识论随注】 (书名)一作成唯识论随疏,十卷,明西蜀高原大师原着。御生氏明善,亲受业于高原。于法席之次,启请随文以疏其义,高原许可。述至第七卷,明善逝世,嗣法门人慧善续成之。吴淳斋父子刻行后,仁和龚定庵曾脩补印行。

  【成相】 (术语)六相之一。见“相”条附录。

  【诚信】 (术语)真言至诚之信心也。

  【成业论】 (书名)大乘成业论之略名。

  【承远】 (人名)莲宗九祖之第三祖也。曾居衡山设教,人从而化者万计。法照国师言其师承远有至德,代宗欲征之,度其不可,乃南向而礼焉。赐其居曰般舟道场,赐其寺额曰弥陀寺。贞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示寂于寺,年九十一。见莲宗九祖传。

  【成正觉佛】 (术语)华严所说十佛身之一。见“佛身”条附录。

  【乘种】 (术语)出佛乘萌芽之种子也。宗镜录二十六曰:“因闻般若深经为乘种。”

  【成住坏空】 (术语)四劫也。见“四劫”条。

  【成自然觉】 (杂语)众生观内心之实相知本不生之理,则自然得觉悟也。大日经疏一曰:“于初发心时直观自心实相,了知本不生故,即时人法戏论净如虚空,成自然觉,不由他悟,当知此观复名顿悟法门也。”

  【澄观】 (人名)唐代州五台山清凉寺澄观,嗣贤首,弘华严宗。初居五台山大华严寺,作新华严经疏二十卷。自兴元元年正月至贞元三年十二月而毕功。四年正月寺主贤林请讲新疏。七年河东节度使复请使于崇福寺讲新疏。德宗下诏入都。使与罽宾般若三藏译四十华严经。译成,诏使作疏。师于终南草堂寺编成十卷进呈。天和年中寂,寿七十余。初德宗诞节,讲经于内殿,以妙法清凉帝心,遂赐号清凉法师,礼为教授和上。元和五年。宪宗问华严法界之旨,豁然有得,加号大统清凉国师。师身长九尺四寸,垂手过膝,历九朝,为七帝之门师。师去贤首百余年,遥禀其旨,所著疏记四百余卷,宰相裴休奉敕作碑。见宋高僧传五、佛祖统纪二十九。

  【澄什】 (杂名)晋之神僧佛图澄与姚秦之译师鸠摩罗什也。

  【橙子】 (物名)椅子前所置承脚之小几也。见象器笺十九。

  【痴】 (术语)梵语慕何Moha,译言痴,又曰无明。心性闇昧,迷于事理也。一切之烦恼由之而起。三毒之一。唯识论六曰:“于诸理事迷闇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曰:“诸烦恼生,必由痴故。”俱舍论四曰:“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大乘义章五本曰:“闇惑为痴。”

  【痴爱】 (术语)愚痴与贪爱。三毒中之二。愚痴为父,贪爱为母,而生一切之烦恼恶业。大日经一曰:“劣慧诸众生,以痴爱自蔽。”探玄记七曰:“痴爱是苦因。”止观九曰:“爱茧自缠,痴灯所害。,百千万劫。”观音别行疏曰:“无明为父,贪爱为母,六根男六识女为媒嫁,生出无量烦恼之子孙。”

  【痴闇】 (术语)无明之闇惑。唐华严经二曰:“如来智慧无边缘,一切世间莫能测,永灭众生痴闇心。”金光王童子经曰:“远离诸烦恼,痴闇云翳除。”

  【痴禅】 (杂名)又曰痴室。斥空坐禅者而言。

  【痴灯】 (譬喻)凡夫譬如蛾,愚痴譬如灯火也。止观五曰:“爱茧自缠,痴灯所害。”

  【痴定】 (术语)有禅定而无智心者。观音玄义上曰:“若定而无慧者,此定名痴定,譬如盲儿骑辖马,必堕坑落堑而无疑也。”

  【痴毒】 (术语)三毒之一。愚痴之烦恼能毒害人者。

  【痴凡】 (杂语)愚痴之凡夫。净心诫观下曰:“无碍之智与痴凡一如。”

  【痴缚】 (术语)三缚之一。愚痴之烦恼,缠绵而不离者。

  【痴纲】 (譬喻)愚痴为三德之一。为发一切烦恼之本,故譬之于网之纲。万善同归集五曰:“沃渴爱之甘露,截痴纲之慧刃。”

  【痴狗】 (譬喻)譬声闻缘觉之二乘。大品般若经十五曰:“须菩提!譬如狗不从大家求食,反从作务者索。须菩提!当来世间善男子等,弃深般若而攀枝叶,声闻辟支佛所应行经,当知是为菩萨魔事。”三论玄义曰:“大品呵二乘为痴狗,净名贬声闻为败根。”

  【痴猴】 (譬喻)凡夫认虚为实。如痴猴捉水中之月。止观一曰:“痴猴捉水中月。”见“狝猴”条。

  【痴惑】 (术语)心性痴闇,惑于理者。止观五曰:“无明痴惑,本是法性。”

  【痴聚】 (术语)多种之愚痴也。楞伽经二曰:“外道痴聚。”

  【吃栗多】 (杂名)梵语吃栗多。华言贱人也。底栗多。华言畜生也。

  【痴慢】 (杂语)愚痴与我慢。起信论曰:“远离痴慢。”

  【痴迷】 (术语)痴心迷于理也。止观五曰:“无明痴惑,本是法性,以痴迷故。法性变作无明,起诸颠倒善不善等,如寒来结水变作坚冰。”

  【吃弃罗】 (物名)Khakkhara,锡杖之梵名。寄归传四曰:“言锡杖者,梵云吃弃罗,即是鸣声之义。”

  【痴取】 (术语)愚痴之烦恼。取为烦恼之异名。

  【痴犬】 (譬喻)痴犬逐块。见“犬”条。

  【痴人】 (杂名)愚痴之人。续谷响集七曰:“痴人前不可说梦,达人前不可言命。宋人就月录,以为陶渊明之言,不知何据(丹铅录)。”

  【痴人说梦】 (杂语)冷斋夜话曰:“僧伽龙朔中游江淮间。其迹甚异。有问之曰:汝何姓?答曰姓何。又问曰:何国人?答曰何国人。唐李邕作碑,不晓其言,乃书传曰:大师姓何,何国人,此正所谓对痴人说梦耳。”

  【痴使】 (术语)十使之一。愚痴之烦恼也。使为烦恼之异名。

  【痴水】 (譬喻)愚痴之烦恼,譬如浊水。楞严经八曰:“十方如来色目我慢,名饮痴水。菩萨见慢,如避巨溺。”

  【吃素】 (杂语)郑康成礼注曰:“素食平常之食。”汉书霍光传曰:“昌邑王典丧不素食。”注云:素食,菜食无肉也。金史世宗纪曰:“山陵每以朔望致祭,朔则用素,望则用肉。”东京梦华录曰:“有素食店。”剑南集曰:“有素饭诗。”鼠璞曰:“今俗人食三长月素。释氏智论,天帝释以大宝镜照四部神州,每月一移,察善恶。正五九月照南赡州。唐人于此三月不行死刑,曰三长月,因戒屠宰。是以天帝释为可欺也。”通俗编曰:“吃素之风,肇始于唐,盛行于宋。沿至今日,名目转多。更有辛素,灶素,三官素,观音素,准提素,玉皇素。妇人女子,有一月间仅三数日不持素者。”

  【痴网】 (譬喻)愚痴之缠绵譬如网。唐华严经一曰:“令诸众生永割痴网。”

  【痴心】 (术语)六蔽心之一。愚痴之烦恼蔽心性也。

  【痴子】 (术语)愚惑之凡夫也。法华经信解品曰:“痴子舍我五十余年。”

  【持本三昧】 (术语)又名普载三昧。地神之三昧也。地为万物之根本,故名本,能持本,故称持本,能负载万物,故名普载。大疏十曰:“地能持万物,一切万物依之生长,当知即是佛心。犹如来心能持万物,深入持本三昧而说真言也。(中略)若人诵持修习,不久亦得如来心地也。(中略)此三昧名为普载三昧,以同大地故也。”

  【持边山】 (界名)七金山之外边,围绕护持其余之六金山者。梵名尼民陀罗。

  【持钵】 (术语)同托钵。谓比丘之乞食也。

  【持地】 (菩萨)菩萨名。佛为母说法,上忉利天时,此菩萨为作三道之宝阶。观佛三昧海经六曰:“父王白佛:佛母摩耶生忉利天,佛今光相神通具足,云何当往为母说法?佛告大王:如来当如转轮圣王足行之法,从阎浮提上忉利天,问讯檀越为说妙法。尔时会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曰持地,即从座起入首楞严三昧。三昧力故从金刚际金刚为轮,金刚为根,金刚为花,花花相次出阎浮提。时四龙王难陀,跋难陀,阿耨达多,娑伽罗龙王等,各持七宝诣持地所。奉上七宝,为佛世尊作三道宝阶。左白银,右颇梨,中黄金,从阎浮提金刚地际上忉利宫。”摩诃摩耶经上曰:“天帝释知佛当下,即使鬼神作三道宝阶。”增一阿含经二十八曰:“释提桓因,告自在天子,(中略)化作金银水精。”造像功德经上曰:“毗首羯磨,并诸天众,知佛将欲下阎浮提,作三道宝阶。”又胎藏界曼荼罗地藏院第七位,有持地菩萨。密号曰内修金刚,愿相金刚。其荷负众生,如地之能持万物。故名。

  【持法紧那罗】 (天名)法华经所说四种紧那罗之一。

  【持法轮】 (术语)三轮之一。如解深密经,说三性三无性而保有空有二理之教也。

  【持犯】 (术语)保持戒律谓之持,侵犯谓之犯。而戒律有止恶作善二门,故持犯各有二。二持者,一止持,保持五戒乃至具足戒等止恶之法,而防止三业,谓之止持,二作持,保持安居说戒忏悔礼拜等作善之法而策励三业,谓之作持。二犯者,一作犯,盲动三业以触止持之法,即由作而为犯者。二止犯,怠慢三业,不修作持之善业,即由止而为犯者。资持记中四之一曰:“所谓执持,犯即侵犯。”

  【持国天】 (天名)又云治国天。四天王中,东方天之名。

  【持海轮宝】 (物名)摩尼珠之名。无量寿经上曰:“以月光摩尼持海轮宝之王而庄严之。”

  【持剑明仙】 (术语)咒剑而作成就,剑现光焰,得变身而成持明仙,飞腾于虚空,是名持剑明仙。见圣迦抳金刚童子仪轨上。

  【持戒】 (术语)六度之一。受持戒律而不犯触也。法华经譬喻品曰:“持戒清洁,如净明珠。”维摩经佛国品曰:“持戒是菩萨净土。”地持论八曰:“三十二相无差别因,皆由持戒所得。”智度论谓有大力毒龙,以眼视人,弱者即死。以气嘘人,彊者亦死。时龙受一日戒出家,入林树间,疲懈而睡。猎者见之喜曰:以此皮献国王,以为船饰可乎?便以杖案其头,刀剥其皮。龙自念:我今持戒,故不计此身,一心受剥,不生悔意。时日大热,欲趋大水。见诸小虫来食其身,为持戒故,不敢动。畜生尚能坚持禁戒,至死不犯,况复于人!

  【持戒波罗蜜】 (术语)六度之一。见“戒波罗蜜”条。

  【持金刚】 (菩萨)又作执金刚。标帜金刚部菩萨不坏之智力而执持独钴三钴五钴等金刚杵者。大日经疏一曰:“梵云伐折罗陀罗,此伐折罗即是金刚杵。陀罗是执持义,故旧译云执金刚,今谓持金刚。(中略)此宗密意,伐折罗是如来金刚智印。”

  【持金刚锋菩萨】 (菩萨)胎藏界曼荼罗金刚手院第一行第五位。密号曰迅利金刚。住于发心猛利之德。

  【持金刚慧】 (术语)秘密主,金刚手,即金刚萨埵也。大日经一曰:“牟尼诸法主,告持金刚慧。”

  【持金刚慧者】 (菩萨)执金刚也。大日经一曰:“能满一切愿,持金刚者。”

  【持金刚利菩萨】 (菩萨)胎藏界曼荼罗金刚手院第三行第七位。密号曰般若金刚。主智慧猛利之德,与金刚界之金刚利菩萨同一本誓云。

  【持金刚众】 (菩萨)于大会式持金刚铃金刚轮宝等随从阿阇梨者。

  【持经者】 (术语)常受持法华经而读诵者。经者泛名,当时人多受持法华经,故总名即为别名。

  【持净】 (职位)净头之异名。

  【持句】 (术语)梵语陀罗尼,译曰持。持句者,持陀罗尼之言句也。

  【持句神咒经】 (经名)别名陀罗尼句经,一卷,吴支谦译。与陀邻尼钵经同本异译。

  【持莲观音】 (图像)三十三观音之一。乘莲叶,两手持莲花,显现童男童女之体。

  【持莲华】 (杂名)作礼时持于手者。供华之意也。又千手千眼观音之一手。

  【持律】 (术语)保持戒律而不犯也。宝积经八十二曰:“谁是持律,谁持阿含。”注维摩经三曰:“优婆离,秦言上首。弟子中持律第一。”戒疏一上曰:“由律师持律故,佛法住世五千年。”

  【持律第一】 (杂语)增一阿含经三说百比丘第一中以优婆离为持戒第一。曰:“奉持戒律,无所触犯,优波离比丘是。”智度论二曰:“长老,忧波利。于五百阿罗汉中,持律第一。”注维摩经三曰:“什云:长夜誓愿,世世常作持律,故于今持律第一也。”

  【持鬘天】 (天名)持华鬘之天众也。占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院之一位。秘藏记下曰:“持鬘天,白肉色,持华。”大部补注五曰:“若部有众生施香华鬘,必生此天。于其胸前天悦意华自然为鬘,故号彼天为持鬘耳。”

  【持明】 (术语)梵语陀罗尼Dhāraṇi,译曰持。明者,真言之异名,持明者,陀罗尼即真言也。又受持真言,谓之持明。演密钞一曰:“明者明咒,真言之别称,梵语尾尼也。此译云明,破闇为义。(中略)亦持亦明,持即是明。”大日经疏九曰:“持明者,梵云陀罗尼,持明谓总持一切明门明行。”同三曰:“声闻经中以毗尼为秘藏,要择人简众方便授之,若未发律仪不令听闻修习。摩诃衍中亦以持明为秘藏,未入曼荼罗者不令读诵受持,还同盗听布萨反招重罪。”

  【持名】 (术语)受持阿弥陀佛之名也。念佛之人谓之持名行者。观无量寿经曰:“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持明藏】 (术语)持明之法藏。即一切真言陀罗尼之经典也。演密钞一曰:“藏者能摄义故,(中略)今但取府库名之为藏,由如世间国大库藏即能蕴摄种种杂宝,出纳取与赈济无穷。持明藏亦尔,蕴摄诸佛秘密法义,利乐无尽故以为明藏。”西域求法高僧传有毗睇陀罗必得家,译曰持明藏(Vidyā-dhara-piṭaka)。

  【持名称者】 (明王)胎藏界释迦院之一尊,耶输多罗之译名。此明妃凡有来求者,则必施与之,故名称普闻。以持此名称普闻之德故立此称。大日经一曰:“明妃住其侧,号持名称者。”

  【持明灌顶】 (术语)五种三昧耶中第三三昧耶,学法灌顶也。灵妙疏下曰:“阿阇梨灌顶者,行传法阿阇梨灌顶也,如律中受具足戒。持明灌顶者,如律中未受具戒者,但自作本尊真言印念诵,不得广行学也。”梵Vidyādhara-abhiśekha。

  【持明仙】 (术语)诵持陀罗尼,或以药力成就通力之仙人也。大日经疏六曰:“持明仙者,是余药力等所成。悉地持明仙者,皆是专依咒术得悉地人。”同十一曰:“或以法加童男女,亦令彼成就以为供侍,即游十方刹也。西方有一人成,引五百人升空而去,不知所去也。此法成就即是持明仙也。”

  【持明院】 (术语)胎藏界十三大院之第五,亦名五大院。安置不动尊等五尊。

  【持念】 (术语)受持忆念正法而不忘失也。

  【持牛戒】 (术语)有一种之外道为造生天之因而持牛戒。百论疏上曰:“持牛戒者,如俱舍论说:合眼低头,食草以为牛法。”

  【持人菩萨所问经】 (经名)四卷,西晋竺法护译。与持世经同本异译。

  【持僧】 (术语)护持僧也。

  【持世经】 (经名)一名佛说法印品经,四卷,秦罗什译。依持世菩萨之请问而说大乘之法门。

  【持世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唐玄奘译。佛在建磔迦林,妙月长者请问除贫愈病灭罪安危之法,佛为说陀罗尼。与雨宝陀罗尼经及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罗尼经同本。

  【持诵】 (术语)受持诵读经典或真言也。

  【持素】 (术语)持素食之法。即不食肉食也。

  【持息观】 (术语)同持息念。

  【持息念】 (术语)旧云数息,新云持息,五停心之一。俱舍论廿二曰:“阿那阿波那念,言阿那者谓持息入,是引外风令入身义。阿波那者谓持息出,是引内风令出身义。慧由念力观此为境,故名阿那阿波那念,以慧为性。而说念者,念力持故。”梵ānāpāna。

  【持心梵天所问经】 (经名)四卷,西晋竺法护译。思益梵天所问经之异译。

  【持心经】 (经名)持心梵天所问经之略名。

  【持业释】 (术语)六合释之一见“六离合释”条。

  【持油钵】 (譬喻)义楚十九曰:“律云:护持净戒,如擎油钵,若护浮囊也。”

  【持斋】 (术语)过正午不食曰斋,持斋谓受持斋法而不违越也。释氏要览曰:“斋,起世因本经云:乌脯沙陀,隋言增长,受持斋法增长善根故。佛教以过中不食名斋。”大日经一曰:“愚童凡夫犹如羝羊,或时有一法想生,所谓持斋。”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第二为“愚童持斋心。”

  【持斋经】 (经名)斋经之异名。

  【持者】 (术语)念持经典或陀罗尼等不断者。如法华之持者,千手陀罗尼之持者等。法华经宝塔品曰:“若暂持者,我即欢喜。”

  【池中取琉璃譬】 (杂语)涅槃经二曰:“譬如春时,有诸人等,在大池浴,乘船游戏,失琉璃宝,没深水中。是时诸人悉共入水求觅是宝,竞捉瓦石草木砂砾,各各自谓得琉璃珠。欢喜持出,乃知非真。是时宝珠犹在水中,以珠力故水皆澄清,于是大众乃见宝珠故在水下,犹如仰观虚空月形。是时众中有一智人,以方便力安徐入水,即便得珠。汝等比丘不应如是,修无常苦无我相不净想等以为实义,如彼诸人各以瓦石草木砂砾而为宝珠。汝等应当善学方便,在在处处常修我想常乐净想,(中略)如彼智人巧出宝珠。”

  【持轴山】 (杂名)梵名伊沙驮罗山īsadhara,译曰持轴。山顶之形如车轴,因有此名。高广皆二万一千由旬。

  【持字】 (术语)金刚拳菩萨之种子鍐字也。字为金刚界智法身之种子。能总持一切之秘密,故称其菩萨为拳,称其种子为持,拳者坚持之义也。瑜祇经曰:“金刚密持尊,持字发光明。”字之智光,照法界,故云发光明。

  【齿木】 (物名)刷齿之小木也。寄归传一曰:“齿木者,梵惮哆家瑟托Dandakaṣṭha,惮哆译之为齿,家瑟托即是其木。长十二指,短不减八指。大如小指,一头缓须熟嚼。”大日经疏五曰:“印度国人,凡请僧食,乃至世人相命,皆先遗其齿木。以种种香华严饰而授与之,当知明日请彼饭食也。”

  【耻小慕大】 (术语)小乘之行人,在维摩思益等方等时之会座闻盛褒大乘,初发耻小乘慕大乘之心也。释签十曰:“如观众生品,即是叹大。称叹文殊净名,即是褒圆,故令小根耻小慕大。

  【齿印】 (杂名)印度之法有以齿印于证书者,如吾邦之拇印。杂阿含经二十五曰:“时王以此语尽书纸上,而封缄之,以齿印印之。”法华玄赞八曰:“如王齿印,非余人物。”

  【赤白二渧】 (杂语)母之精为赤渧,父之精为白渧,二渧和合之处,心识托于其中也。止观七曰:“赤白二渧和合,托识其中,以为体质。”承阳大师发菩提心曰:“身体发肤禀于父母,赤白二渧始终是空。”

  【赤钵】 (物名)此是舍卫国上贵赤色瓦钵。诸比丘不敢受。佛听受用。

  【赤鬼】 (异类)地狱之狱卒,如牛头马头等为赤色者。

  【赤袈裟】 (衣服)又作赤衣,绛袈裟,赤绛衣等。根本毗奈耶三十九,以青泥赤三色为佛制之坏色,曰:“赤者谓树赤皮。”是为十诵律十五所谓之茜色,四分律十六等所谓之木兰色,非为纯赤色。故十诵律十五,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八,禁用青黄赤白黑五种之纯色,谓若得赤衣,应三种净。毗奈耶杂事二十九曰:“时大世主闻佛去已,与五百释女,自剃头发皆着赤色僧伽胝衣。”善见律毗婆沙二记末阐提身着赤衣,西域记一梵衍那国条谓:“商诺迦缚娑九条僧伽胝衣,绛赤色,设诺迦,草皮之所绩成也。”此皆指茜色者。盖印度,律之五部,似各异其服色,舍利弗问经谓昙无屈多迦部着赤色,三千威仪卷下谓萨和多部着绛袈裟。僧史略上谓汉魏之世,出家者多着赤布僧伽梨,为昙无德之僧先到汉土也。以此征之,可见吾国早已用之。密教亦重此色,陀罗尼集经一金轮佛顶像法下曰:“于其叠上,画世尊像,身真金色,着赤袈裟。”要略念诵经曰:“谛观佛身犹如紫金,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被赤袈裟,跏趺坐。”

  【赤裸裸】 (杂语)放下万事天真独朗之貌。参照“赤洒洒”条。

  【敕命】 (术语)因如来为无上法王,故称其教命云敕命。

  【赤肉团上】 (杂语)肉体之身上也。又谓人之肉团心。临济义玄语云:“赤肉团上,有一无为真人。”见传灯录十二义玄章。

  【赤肉中台】 (术语)胎藏界曼荼罗之中台八叶院也。赤肉者众生之肉团心,即心藏也。此中台八叶者,为三密瑜伽成就众生肉团心开敷之相,故云赤肉中台。与言心莲华同。【赤肉中台】(术语)此中台八叶院为凡夫肉团心之开敷者,故谓之赤肉。

  【赤洒洒】 (杂语)同于赤裸裸。洒洒者物爽而不留一点污物之貌。五灯会元十一灌溪章曰:“十方无壁落,四畔亦无门,净裸裸赤洒洒,无可把。”

  【赤色】 (杂名)梵语干陀色。旧云袈裟色是也。有部百一羯磨九曰:“或干陀色,梵云袈裟野,译为赤色。”梵音Kaṣāya。

  【翅舍钦婆罗】 (人名)Keśakambala,十外道之第五。译曰发衣。外道着此衣也。四分疏饰宗记七末曰:“翅舍钦婆罗,此云发衣也,此外道着此衣也。”

  【赤身明王】 (明王)马头明王也。

  【炽盛法】 (修法)炽盛光佛顶法之略称。

  【炽盛光】 (杂语)炽盛光佛顶法也。又炽盛光如来也。

  【炽盛光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炽盛光之陀罗尼及其功德。

  【炽盛光道场念诵仪】 (书名)一卷,宋遵式撰。记炽盛光佛顶法之坛场及念诵之法。

  【炽盛光法】 (修法)炽盛光佛顶法之略称。

  【炽盛光佛顶法】 (修法)略曰炽盛光法。炽盛光者,金轮佛顶尊之别名,佛身之毛孔,放炽盛之光明,故名炽盛光如来。其本体为金轮佛顶,故曰炽盛光佛顶如来,其修法曰炽盛光佛顶法。其道场观曰:“前地结上金刚墙内有大海,海中有宝山,山上有宝师子座,座上有宝莲华,华上有宝楼阁,阁内有无量庄严周匝悬列,阁内有大曼荼罗,(中略)本尊位上有字,字变成金轮,轮变成本尊,毛孔飞光散,首冠五佛相,二手如释迦,本尊放光照诸尊座位。”(百二十尊法)。不空译炽盛光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一卷,唐代失译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光如来消除一切灾难陀罗尼经一卷。不空译之经曰:“若有国王及诸大臣所居之处及诸国界,或五星所陵逼,(中略)作诸障难者,于清净处置立道场,念此陀罗尼,一切灾难,皆悉消灭。”

  【炽盛光如来】 (佛名)佛顶尊之名也。见炽盛光佛顶法项。

  【敕使拈香】 (仪式)临法筵为敕使烧香也。

  【赤铜叶】 (物名)以赤铜作贝叶之形者。用刻文字。

  【敕修百丈清规】 (书名)唐百丈山怀海禅师初立禅家一门之宗规,谓之百丈清规。后世称之谓古清规。宋景德元年,翰林学士杨亿有古清规序,则此时尚存。其后灭亡,仅有颂偈等,散见于诸书,后来诸师收集而出于世。有宋徽宗崇宁二年,宗赜所集之崇宁清规,宋度宗咸淳二年,惟勉所集之咸淳清规,及元武宗至大四年,东林咸公所集之至大清规三种。最后元顺宗至元四年,百丈山德辉禅师奉敕选拔前之三规,大成清规。名敕修百丈清规。有八卷。诏天下僧人悉依此清规而行。至明屡下敕不入此清规者,以法绳之。见敕修清规序跋。

  【敕修清规】 (书名)敕修百丈清规之略名。

  【赤盐】 (杂语)阿罗汉虽断染污无智而证涅槃之真理,然不断不染污无智,故不得通世间之事相,至为愚蒙,其例如不知赤盐也。俱舍光记一曰:“诸境中或有阿罗汉不识赤盐,出有异生是通三藏,是名于境智(阿罗汉人),不及愚(异生)。”止观四曰:“不识五盐,名之睡盖。”

  【赤眼】 (动物)龟之异名也。虚堂净慈后余曰:“赤眼撞着大柴头。”

  【赤衣】 (衣服)赤色之净衣也。于蜜教修法随本尊而异其色。五大明王中,军陀利明王为南方,故真言师之净衣为赤色。又赤色之袈裟也。见“赤袈裟”条。

  【翅夷罗】 (衣服)鸟毛所作之衣也。四分律同宗记三末曰:“翅夷罗衣,鸟毛作衣也。”

  【翅由逻】 (物名)Keyūra,又曰枳由攞,吉由罗。译作璎珞。可洪音义五下曰:“翅由逻,亦云枳由攞,亦云吉由罗,此译云璎珞。”

  【敕愿】 (杂语)书写经典起立塔像等天子之御愿也。

  【赤旃檀】 (物名)旃檀中有赤白二种,此其赤色者也。法华经分别功德品曰:“以赤旃檀作诸宫殿。”

  【赤真珠】 (物名)智度论所说七宝之一。见“七宝”条。

  【赤髭毗婆沙】 (人名)天竺佛陀耶舍Buddhayaśas此云觉明。后秦弘始九年至长安。善毗婆沙论。而髭赤。时人号为赤髭毗婆沙。见稽古史略二。

  【憧摩】 (杂名)天竺贱族之一种。唯识了义灯二本曰:“憧摩,此云不共死。”

  【虫】 (杂语)梵语曰钵罗拏。见梵语杂名。

  【崇敬】 (杂语)崇敬贤圣也。大方便报恩经七曰:“若说者尊重于法,听法之人亦生崇敬。”

  【虫食木】 (譬喻)涅槃经二曰:“如虫食木有成字者,此虫不知是字非字,智人见之终不唱言是虫解字,亦不惊怪。大王当知旧医亦尔,不别诸病悉与乳药,如彼虫道偶成于字。”止观一曰:“若但闻名口说,如虫食木偶得成字,是虫不知是字非字,既不通达,宁是菩提。”

  【崇信】 (杂语)崇敬信仰也。

  【抽单】 (杂语)谓禅僧之去寺也。抽取己之单位,故云。与起单同,见起单条。

  【抽解】 (杂语)或于坐禅之中间,出僧堂而少休息,或新挂搭之人归寮安息,皆云抽解。谓抽解袈裟也。又谓行大小便也。或称抽脱。以行厕脱袈裟僧祇支故也。见象器笺十。

  【抽脱】 (杂语)行大小便也。以上厕者,抽脱袈裟也。行事钞诸杂要行篇曰:“应脱袈裟僧祇支大小便。”

  【抽韱】 (杂语)即俗所谓求签也。幸蜀记曰:“王衍祷张恶子庙,抽签得逆天者殃四字。”剑南诗自注曰:“予出蜀日,遣僧乞签于射洪陆使君祠,使君以老杜诗为签,予得遣兴五首中第二首。”朱子语类谓:“易爻辞,如今签解耳。”按诸签解,最家谕户晓者,莫如关帝签。据陆粲庚已编,苏州江东神行祠在教场之侧。以百签决休咎。甚着灵异。记所知者数事:一长洲赵同鲁乞得诗云:前三三与后三三。一县桥许氏得诗云:万里鹏程君有分。一周应良得诗云:巍巍独步向云间。一陶麟得诗云:到头万事总成空。一毛钦得诗云:忆昔兰房分半钗。凡此俱今关帝签句也。陆氏谓其神姓石名固。然则此百签,初不属关帝。其移就,未详何时?陔余丛考二十三曰:“顾仲恭竹签传,载神前设签之始曰:入唐为陈武烈太祝附帝意作韵语。入宋又辟江东神幕关壮缪侯之改谥武安王也,倚势辟之。明兴,为王立庙京师正阳门外,命签典谒。然则神前设签起于唐世也。又夷坚志,建昌大寺塔中置泗州僧伽像,甚灵。张彦文尚书与其子元晋,初预乡荐,皆祷之,同得一吉签,遂登第去。癸辛杂识临安太学有岳武穆王祠,井祀银瓶娘子。其签文与天竺同。”

  【筹】 (物名)梵语舍罗Śalākā,算人数之器,以竹木作之。于投票等用之。行事钞说戒正仪篇曰:“十诵云:行筹者为檀越问僧不知数,行筹数之。若人施布萨物,沙弥亦得。虽不住布萨羯磨处,由受筹故。(中略)五分筹极短并五指,极长拳一肘,极粗不过小指,极细不得减箸。(中略)四分云:听行舍罗,此云筹也。”同资持记曰:“并五指者,谓中人五指相并,当五寸也。拳一肘者,谓尺八也(舒手则二尺故),然不明物体。今时多以竹木为之。(中略)疏云:舍罗草名,以为筹计。”

  【稠禅师】 (人名)齐邺西龙山云门寺僧稠,能修禅法。尝山行见两虎斗,以锡杖中解之而去。齐文宣帝为建云门寺。屡幸寺,稠师守比丘之法,都不送迎。或人以此谗于帝,帝大怒,欲自来加害。稠师冥知之。避寺去二十里,孤立道傍。帝至而问之。曰:恐鲜血不净,污精舍。帝下马悔谢,躬负师还寺。见唐高僧传十六。

  【稠林】 (譬喻)以譬烦恼。种种之烦恼,交络繁茂,如稠林也。法华经方便品曰:“入邪见稠林。”止观九曰:“无明戏论翳如来藏稠烦恼林。”同十曰:“邪画日增,生死月甚,如稠林曳曲木,何得出期?”

  【筹室】 (故事)昔优婆鞠多度人无数,算其人之筹量,盈纵横六丈之室云。付法藏传曰:“优波鞠多化度无量众生,皆悉获得阿罗汉果。其得道者一人一筹,筹长四寸,满一石室。室高六丈,纵横亦尔,于是名满阎浮提。世号为无相好佛,(中略)尊者于无余涅槃而取灭度,以室中筹而用耶旬。”

  【酬因感果】 (术语)酬报因行而感得果报也。见“因果”条。

  【丑陋比丘】 (人名)铃声比丘其形甚丑陋,称为丑陋比丘。见“呗比丘”条。

  【丑目天王】 (天名)广目天王也。

  【臭口鬼】 (异类)九种鬼之一。见“饿鬼”条。

  【臭毛鬼】 (异类)十类鬼之一。

  【初阿后荼】 (术语)大般若经所说四十二之悉昙文字,阿为最首,荼为最终。是配于大乘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之四十二位也。

  【出爱王】 (人名)优填王也。西域记五曰:“邬陀衍那王,唐言出爱,旧云优填王,讹也。”

  【初刹那识】 (术语)生有最初之第八识也。最初之一刹那,唯此第八而已。故曰初刹那识。仁王经中曰:“诸有情于久远劫,初刹那识异于木石。”

  【初禅】 (术语)初禅定又初禅天也。楞严经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法苑珠林,若据火劫,即是初禅。若约火劫,即是二禅。若约风劫,是其三禅。”

  【初禅定】 (术语)四禅定之第一。

  【初禅梵天】 (界名)色界之诸天,悉离淫欲而清净,故曰梵天。梵即清净之义也。

  【初禅天】 (界名)四禅天之第一。

  【出缠真如】 (术语)在缠真如之对。二真如之一。见“真如”条。

  【出尘】 (术语)出离烦恼之尘垢也。四十二章经曰:“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出出世间】 (术语)超出出世间之法也。三分菩萨之十地为三世间。五教章上曰:“如本业经仁王经及地论梁摄论等中,以初二三地寄在世间,四地至七地寄出世间,八地已上寄出出世间。于出世间中,四地五地寄声闻法,第六地寄缘觉法,七地寄菩萨法,八地已上寄一乘法。”

  【出出世一乘法】 (术语)称赞唯佛一乘超出于二乘三乘之出世间而言。五教章上曰:“四衢别授大白牛车者,此在出世上,故是出出世一乘法。”

  【出道】 (术语)出离世间入于涅槃之道也。遗教经曰:“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

  【出到菩提】 (术语)五种菩提之一。见“菩提”条。

  【初地】 (术语)菩萨乘五十二位中十地之第一。见“十地”条。

  【出定】 (术语)出禅定也。观无量寿经曰:“出定入定,恒闻妙法。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

  【初度五比丘】 (故事)佛成道初度之五比丘也。见“五比丘”条。

  【出队】 (杂语)禅门,住持率大众之队出外劝化财粮曰出队。见象器笺十二。

  【出队迦提】 (行事)迦提者安居竟之月名。支那僧众,夏安居毕,持花鸣铙而行道曰出队迦提。出队者出众队之义。僧史略上曰:“又此土夏安居毕,僧众持花执扇吹贝鸣铙,引而双行,谓之出队迦提(取迦提月名也)。”暹罗于此月,国王整卤簿诣诸寺,众庶群参。谓之迦提。

  【出队上堂】 (仪式)住待出队归而上堂也。

  【初顿华严】 (术语)华严教为佛成道初所说之顿教,故曰初顿华严。

  【初发心】 (术语)初发求菩提之心也。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杂语)晋华严经梵行品曰:“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知一切法真实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是为显华天两宗圆顿极意之经文。然华天于此文异其义,天台谓初发心者初住也,便成正觉者,破一分无明而现八相成佛之作用也,是为圆教初住成佛之意。华严谓若约于寄位而显,则始自十信乃至佛地,虽有六位不同,然得一位随得一切位,相即相入,主伴圆融,故于经中十信之满位得一切位及佛地,此谓之信满成佛。是于初心成究竟之正觉也。

  【初发心四十一义】 (名数)一是心不杂一切之烦恼。二是心相续不贪异乘。三是心坚牢,一切外道无能胜者。四是心一切众魔不能破坏。五是心常能集善根。乃至四十是心护念,诸佛之神力故,四十一是心相续,三宝不断故。见十住毗婆沙论一。

  【初法明道】 (术语)是为真言行者之第十秘密庄严住心。得除盖障三昧,初地分证之位也。大日经疏一曰:“法明者,以觉心本不生际其心净住,生大慧光明,善照无量法性,见诸佛所行之道,故云法明道也。菩萨住此道时,从妄想因缘所有烦恼业苦皆悉清净除灭。譬如有人暗中为利宝所伤,谓为蛇毒,以作毒想故。其心执着,便成毒气,遍入肢体,垂欲命终。时有良医诊之,晓其本末。即时引至伤处以明灯照之,犹见所伤宝有血涂相,其人了知非毒,毒气亦除。分别玩好之具而生喜乐,行人亦复为是。因净菩提心照明诸法故,小用功用便得除盖障三昧,见八万四千烦恼实相,成八万四千宝聚门,(中略)不久成就佛法。故云得此三昧者,即与诸佛菩萨同等住,当知行人则是位同大觉也。以其自觉心故,便得佛名,然非究竟妙觉大牟尼位。”同七曰:“到修行地,即是净菩提心初法明门,例如声闻见谛以后入修道位也。”同三曰:“初入净菩提心门,见法明道,如识种子歌罗罗时。前七地已去,为大悲万行之所含养,如在胎藏。无功用已去(八地),渐学如来方便。如婴童已生习诸伎艺,至如来一切智地。如伎艺已成,施手从政,故名大悲胎藏生。”

  【出佛身血】 (术语)五逆罪之一。

  【初更】 (杂语)又曰一更。见“五更”条。

  【初果】 (术语)声闻乘四果中之第一预流果也。俱舍论二十三曰:“言初果者,谓预流果,此于一切沙门果中必初得故。”见“四果”条。

  【初果向】 (术语)预流向也。见“四向”条。

  【初欢喜地】 (术语)十地之第一位。与欢喜地同。

  【初会】 (杂语)法会之初度也。无量寿经上曰:“彼佛初会,声闻众数不可称计,菩萨亦然。”弥陀佛之初会也。

  【出慧】 (术语)出离生死之妙慧也。佛地论二曰:“得能出离生死妙慧,故名出慧。”

  【出家】 (术语)梵名波吠你野,āraṇyaka出离在家之生活,修沙门之净行也。维摩经弟子品曰:“我听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同方便品曰:“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释氏要览上曰:“毗婆沙论云:家者是烦恼因缘,夫出家者为灭垢累,故宜远离也。”梵语杂名曰:“出家,波吠你耶。”

  【出家阿阇梨】 (术语)五种阿阇梨之一。见“阿阇梨”条。

  【出家二戒】 (名数)一十戒,二具足戒。此二种戒共为不淫戒,故名出家戒。见“戒”条。

  【出家功德经】 (经名)一卷。失译。佛闻鞞罗羡那王子之音乐,记彼七日命终。使阿难劝其一日一夜出家,命终之后,七返生于六欲天。当得辟支佛道。阿难因问放人出家之福与障人出家之罪。佛具答之。

  【出家行道具】 (杂语)此派举出家者宜持之道具。如金七十论下所谓:“取者一切出家行道具,具有四种:谓三杖,澡罐,袈裟,吉祥等。吉祥有五:一灰囊,二天目珠,三三缕缨身,四诸咒术章句,五以一长草安顶髻上,谓吉祥草。此五并是学道之具,能去不净,故曰吉祥。就前三种合八具也。”

  【出家乐】 (术语)五种乐之一。见“乐”条。

  【出家入道】 (术语)出恩爱之家,入菩提之道也。心地观经四曰:“发菩提心,舍离父母,出家入道。”遗教经曰:“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出家入道本为同一人之事,后世分为二者,入寺为僧曰出家,在家剃头着衣者曰入道。

  【出家授近圆羯磨仪轨】 (经名)一卷。元拔合思巴集记。受具足戒之作法。

  【出家四愿】 (故事)释迦如来初欲出家,而发四愿:一愿济众生困厄,二愿除众生惑障,三愿断众生邪见,四愿度众生苦轮。见普曜经四。

  【出家因缘经】 (经名)出家缘经之异名。

  【出家缘经】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为难提优婆塞说犯五戒之罪及饮酒之三十五过。

  【出假行】 (术语)菩萨固意起假观,而认差别相,化益众生也。与从空出假观同。

  【出见】 (术语)此道必得出离之妄见也。归敬仪中曰:“还执出见,犹承爱种。”

  【初江王】 (异类)十王之第二。见“十王”条。

  【出离】 (术语)出离生死证入于涅槃也。华严经五曰:“调伏众生,令究竟出离。”心地观经四曰:“深着世乐,不乐出离。”仁王经中曰:“天人俱修出离行,能习一切菩萨道。”佛地论五曰:“言出离者,即是涅槃。”

  【初能变】 (术语)唯识论立变现诸境之心识为八识。其第八之阿赖耶识称为初能变,于第一明之。以是为诸识之根本故也。唯识论三曰:“初能变,识大小乘教,名阿赖耶。”

  【出期】 (术语)出离生死苦之期限也。无量寿经下曰:“数千亿劫无有出期,痛不可言。”行事钞上三曰:“行者破戒之人功德无量,远有出期,不受戒者,随流苦海永无解脱。”

  【出乳光经】 (经名)乳光经之别名。

  【出入板】 (物名)禅林,僧堂中,圣僧龛之左右为出入板。以分前后堂。前堂首座领前堂之大众。后堂首座领后堂之大众。见象器笺一。

  【出三藏记集】 (书名)十五卷。梁僧佑撰。列记经律论三藏之经目及翻译之同异序跋等。

  【初僧祇】 (术语)三阿僧祇劫之第一。

  【出深功德经】 (经名)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之异名。

  【出生】 (饮食)生饭之异名。出众生食之略。自我饭中出他众生食之义也。见“生饭”条。

  【出生菩提心经】 (经名)一卷。隋阇那崛多译。说发菩提心之功德,四摄法及天行梵行圣行。后说破魔众会陀罗尼。

  【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 (经名)同名二部:一唐智严译,一卷。一唐不空译,一卷。冠佛说之二字。皆与一向出生菩萨经同本。与出生无边门陀罗尼仪轨条同。

  【出生无边门陀罗尼仪轨】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

  【出生无量门持经】 (经名)一卷。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与一向出生菩萨经同本。持经之持,为陀罗尼之翻名。

  【出生一切如来法眼遍照大力明王经】 (经名)一卷。赵宋法护译。此明王能出生一切如来法眼遍照法界之大力,故名。明王者,陀罗尼之德名也。经中说陀罗尼及坛法。

  【出生义】 (经名)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出生义之略名。

  【出圣】 (术语)出世之圣道也。归敬仪中曰:“但出圣道,无始未经。”

  【初胜法门经】 (经名)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之略名。

  【初胜分经】 (经名)缘生初胜分法本经之略名。

  【初时教】 (术语)法相宗所立三教之第一。见“三教”条。

  【出世】 (术语)谓如来之出现于世也。金刚三昧经一曰:“佛言:善男子!汝能问出世之因,欲化众生令彼众生获得出世之梁,是一大事不可思议。”贤愚经八曰:“如来出世实复奇特,令一切众生皆获利益。”心地观经七曰:“诸佛子等,应当至心求见一佛及一菩萨,如是名为出世法要。”金刚三昧经一曰:“令彼众生获得出世果。”智度论一曰:“一人出世,多人蒙庆。”又智德兼备,所作已办后,隐退长养之人,一旦人天推毂,住于大小寺院,谓为出世,盖比之佛世尊之出现于世也,此宜训为出于世之义。又超出世间,入于涅槃,谓之出世。再如出家出尘等,超出世间以修净行,谓之出世。

  【出世本怀】 (术语)释迦如来出兴于娑婆世界之本意也。圣道门诸家以法华之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为出世之本怀。因法华经方便品:“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故也。又净土门诸师以无量寿经念佛往生为出世之本怀。因无量寿经:“如来以无盖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无量亿劫难值难见。犹灵瑞华时时乃出”故也。愚案佛之教门有二种:一智慧门,二慈悲门。一摄上智,一度下愚。法华之本怀,在于智门。念佛之本怀,存于悲门。

  【出世部】 (流派)与出世说部同。

  【出世禅】 (术语)三种禅之一。

  【出世大事】 (术语)佛出生于世之大因缘也,恶业之凡未,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者,由佛加被力,遂得成佛之大因缘也,不外乎佛为成就之而生于世也。

  【出世服】 (衣服)袈裟十二名之一。

  【出世果】 (术语)涅槃也。金刚三昧经一曰:“令彼众生获得出世果。”

  【出世间】 (术语)对于世间之称。一切生死之法为世间,涅槃之法为出世间。即苦集二谛,世间也,灭道二谛,出世间也。法华经譬喻品曰:“开示演说出世间道。”起信论曰:“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胜鬘经曰:“世间出世间善法。”

  【出世间道】 (术语)出离有为迷界之道。与菩提道同。毗婆沙论曰:“转世间道,入出世间道,但乐敬佛,得功德处,得六波罗蜜果报。”

  【出世间法】 (术语)与出世间道同。

  【出世间上上智】 (术语)三智之一。

  【出世间说部】 (流派)与出世说部同。

  【出世间檀】 (术语)二檀之一。以有漏烦恼之心布施也。

  【出世间语言部】 (流派)与出世说部同。

  【出世间智】 (术语)三智之一。

  【出世舍】 (术语)寺院十名之一。出离世俗人之住处也。见僧史略上。

  【出世说部】 (流派)小乘十八部之一,说出世部之旧译名也。宗轮论述记曰:“真谛法师云出世说者,随顺梵言,于此便倒。”

  【出世五食】 (名数)上述之九种中,后五种为增长资益出世之善根者,故称出世之五食。见华严大疏十九。【出世五食】(术语)见“食”条。

  【出世心】 (术语)谓无漏心也。唯识论二曰:“亦薰本有无漏种子,令渐增盛,展转乃至生出世心故。”

  【出世业】 (术语)出离世间之净业也。

  【出世智】 (术语)无漏之圣智也。清凉玄谈五曰:“世出世智依如来藏。”

  【初随喜】 (术语)台家所立五品弟子位第一之随喜也,是为五品位中之最初,故曰初,又是圆顿观行之最初。见“五品”条。

  【出胎】 (杂语)与降生同。

  【出体】 (术语)出诸法之体也。

  【初位】 (术语)三乘行位之初阶也。

  【出无量门持经】 (经名)阿难陀目佉尼呵离陀经之异名。

  【出息】 (术语)呼出之息也。止观七曰:“风气依身名出入息,此息迁谢,出不保入。”同辅行七曰:“有一比丘言:出息不保入息。佛言:是名精进善修无常。”往生要集上末曰:“经言出息不待入息,入息不待出息。”

  【出息不待入】 (杂语)言无常迅速也。辅行七之三引智度论曰:“有一比丘言:出息不保入息。佛言:是名精进善修无常。”

  【出现】 (术语)佛菩萨自实身现化身出于世也。法华经方便品曰:“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出像大悲忏法】 (经名)千手千眼大悲咒行法之异名。

  【初心】 (术语)初发心而未经深行者。首楞严经一曰:“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止观一曰:“初心尚尔,况中后心。”往生要集中本曰:“初心观行不堪深奥。”

  【出要】 (术语)出离生死之要道也。地藏十轮经六曰:“三乘要道四圣谛等相应正法。”十地义记四本曰:“出要者,谓果为出,因为要道。”行事钞上一曰:“慕存要道,无染于世。”止观七曰:“如救头燃,以求出要。”

  【出曜经】 (杂名)二十卷。尊者法救造。姚秦竺佛念译。出曜者,十二部经中第六部之名也,旧名譬喻。以本经自说第六之出曜经。故题曰出曜经。出曜经四曰:“六者出曜,谓从无常(本经之第一品),至梵志(本经之最后品),采众经要义,演说布现,以训将来,故名出曜。”

  【出曜论】 (书名)出要经之异名。

  【初夜】 (杂语)昼夜六时之一。又,初夜之勤行,单曰初夜。见“六时”条。

  【初夜偈】 (杂名)天台之初夜偈曰:“白众等听说,初夜无常偈。烦恼深无底,生死海无边。度苦船未立,云何乐睡眠?勇猛能精进,摄心常在禅。”

  【初夜之钟】 (杂语)报初夜勤行之钟也。

  【初曰分】 (杂语)一日分三时:曰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金刚经曰:“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出障圆明位】 (术语)佛果也。无烦恼障。亦无所知障。离脱二障而知慧圆满,心镜明朗,故名。

  【出阵】 (杂语)禅客,出于众而问话曰出阵,终曰入阵,盖取法战之义也。杨岐会和尚录曰:“一日七人新到。师问:阵势既圆,作家战将何不出阵与杨岐相见?”

  【初中后三呗】 (仪式)梵呗有三节,初呗单云梵呗。复有如来呗与云何呗,在显行之法事,用如来呗,在密行之法事,用云何呗。如来呗曰:“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不思议,是故我归敬。”云何呗曰:“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中呗曰:“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归依。”后呗曰:“处世界如虚空,如莲华不着水,心清净超于彼,稽首礼无上尊。”

  【初中后三分】 (术语)凡字轮大别为三,初以阿字(四十二字门),五阿字(五十字门)为第一分,次以迦乃至婆之二十字为第二分,次有也乃至诃之八字,是为涅槃声,同于字傍之二点,是为第三分。已上皆为男声,智慧字也。次有伊等八字(四十二字门),伊等十二字(五十字门加噜留卢吕之四字)即成就三昧,是为女声,三昧之声也,即同于字上之点画“.”次有仰等之五字,是为大空声,同于上头之点。此五字者,遍于定慧也。即见也等字则是涅槃,除之义也,见伊等字即显三昧,若见仰等字即大空之点,大空者,离一切诸相即是成佛之义也。见大日经疏十四。

  【初住】 (术语)菩萨乘五十二位中十住之第一。

  【初住即极】 (术语)见“信满成佛”条。

  【初祖】 (杂名)一宗之开基也。多指禅之初祖达摩。

  【厨】 (物名)安像之椟也。字典曰:“厨庖屋也,又椟也。”南史齐陆澄传:王俭戏之曰:“陆公书厨也。”广弘明集十八梁简文帝书曰:“十尊五圣共处一厨。”校定清规曰:“至后门对圣像厨立。”

  【除盖障菩萨】 (菩萨)除一切盖障之略名。除盖障院之中尊也。大日经一曰:“次行者于右方,次作大名称除一切盖障,执持如意宝。”同疏五曰:“次于第二重大日如来左方画除盖障菩萨,(中略)左手持莲华,华上置摩尼宝珠,右作施无畏手。此菩萨及诸眷属皆是大慈悲拔苦除障门,正以此菩提心中如意宝珠施一切众生无畏满其所愿也。”又金刚界曼茶罗贤劫十六尊中之一尊也。

  【除盖障菩萨印明】 (真言)义释十曰:“作虚心合掌,屈小指无名指,入于掌中也。真言曰:归命阿萨埵系多(阿是能除义,萨埵即众生,系多是利益义,谓利益众生也),骠也嗢伽多(是除义,亦是开发其善性,令显现也),怛囕怛囕囕囕(怛览真如无垢义,览无垢也,上所谓除者,除何事,谓除四垢也,凡夫爱见垢一也,声闻垢二也,缘觉垢三也,菩萨垢四也,除凡夫垢故,入声闻位,除声闻垢故,入缘觉位,乃至除菩萨垢故,清净位也),莎诃(成就)。”梵Namas Samanta-buddhānām,Aḥ Sarva-sattva-hitābhyudgata Traṁ Traṁ Raṁ Raṁ Svāhā。

  【除盖障三昧】 (术语)真言行者入初地,初见法明道,断除烦恼障等五障之三昧也。大日经一曰:“此菩萨住净菩提心门,名初法明道。菩萨住此修学,不久勤苦,便得除一切盖障三昧。”同疏一曰:“今此真言门修行诸菩萨以见法明道故,即生获除一切盖障三昧。得此三昧故,即能与诸佛菩萨同住,发五神通。”

  【除盖障院】 (术语)胎藏界曼茶罗十三大院第八院之名。安悲愍菩萨之九尊。

  【除盖障院八菩萨】 (菩萨)一除疑盖菩萨,二施一切无畏菩萨,三除一切恶趣菩萨,四救意慧菩萨,五悲念菩萨,六慈起菩萨,七除一切热恼菩萨,八不可思议慧菩萨。见大疏五。是除盖障菩萨之眷属也。

  【除觉支】 (术语)七觉分之一。新译曰轻安觉支。除一切之心缘而身心轻安也。见智度论十九。

  【除馑男】 (杂名)梵语比丘,一译除馑男。以比丘能修福德之因,得供养之果,除因果之馑乏故也。天台维摩经疏一曰:“释比丘者,或言有翻,或言无翻。言有翻者翻为除馑,众生薄福在因无法自资,得报多所馑乏。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果之馑乏也。”

  【除馑女】 (杂名)梵语比丘尼,一译除馑女。参照“除馑男”条。

  【除雷符】 (物名)最胜王经如意宝珠品曰:“世尊于大众中告阿难陀曰:汝等当知,有陀罗尼名如意宝珠,远离一切灾厄,亦能遮止诸恶雷电。(中略)于此东方有光明电王,名阿揭多;南方有光明电王,名设羝噜;西方有光明电王,名主多光;北方有光明电王,名苏多末尼。(中略)若于住处书此四方电王名者,于所住处无雷电怖,亦无灾厄及诸障恼。”

  【刍摩】 (植物)Kṣauma,又作菆摩。译云麻衣。西域记二曰:“刍摩衣,麻之类也。”慧琳音义三十一曰:“刍摩衣,上侧俱反,梵语正言菆摩。菆音邹,唐言麻衣也。”【刍摩】(衣服)Kṣuma,又作菆摩,须摩,刍摩迦,苏摩,谶磨。麻衣也。西域记二曰:“刍摩衣,麻之类也。”慧琳音义三十一曰:“刍摩衣,上侧俱反,梵语正言菆摩。菆音邹,唐云麻衣也。”玄应音义二曰:“刍摩正言菆摩,此译云麻衣,旧云草木。案其麻形似荆芥,华青色。”同十四曰:“刍摩,或云苏摩,或言谶磨。此云粗布衣。”四分开宗记三本曰:“刍麻衣者。”有部毗奈耶七种衣中“二者刍摩迦,纻麻作衣也。”

  【除散乱心印明】 (印相)先舒左五指,安于脐轮之前,次舒右五指,安于左掌上。结此印已,入于西方无量寿如来之三昧。当观字,其字及我身十方悉皆为红莲华色。能使行者诸众生除散乱之心,入于三昧之位。见摄真实经中。

  【雏僧】 (杂名)稚僧也。

  【除一切恶趣菩萨】 (菩萨)除盖障院八菩萨之一尊也。见“除盖障院八菩萨”条。

  【除一切盖障菩萨】 (菩萨)见“除盖障院八菩萨”条。

  【除一切盖障三昧】 (术语)见“除盖障三昧”条。

  【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为除病之真言。

  【除一切热恼菩萨】 (菩萨)除盖障院八菩萨之一尊也。见“除盖障院八菩萨”条。

  【除一切热恼菩萨印明】 (真言)义释十谓其印为与愿手。真言:系,缚啰驮(与愿也,以离因之法,而得满一切众生愿也),缚啰钵啰钵多(先得也,先若不得所愿者,云何能授与人耶?由先得所愿,皆自满足故,今忆本所愿,而与一切众生,令除一切热恼也,所以者何?尊者本立誓愿,志求佛道,今已得之故,当忆本所愿度一切众生,皆念入佛道也),莎诃(成就)。He varada vara prāptasvāhā。

  【除一切忧冥菩萨】 (菩萨)在胎藏界曼荼罗地藏院最上端,密号为大救金刚。除一切众生之忧恼冥想。故亦名除一切忧恼菩萨。形白黄色,左手扬,右手施与,坐赤莲。

  【除疑怪菩萨】 (菩萨)除盖障院八菩萨之一。一名除疑盖。密号曰巧妙金刚或功德金刚。众生有疑怪者,故此菩萨以强断其疑网为德。

  【除灾教令法轮】 (修法)又名炽盛光佛顶法。除灭一切灾厄之修法也。

  【除灾咒】 (术语)消灾咒之异名。

  【除障佛顶】 (菩萨)又作除业,摧碎,尊胜。尊胜陀罗尼者,此尊之咒也。

  【楚江王】 (杂名)十王中之第二。司掌大海之底正南沃燋石下活大地狱。此重地狱,纵广五百由旬。另设十六小地狱,为恶之人犯何罪孽,推入大狱,另发应到何小狱受苦。满期,转解第三殿加刑发狱。

  【楚石】 (人名)名梵琦,字楚石。得法于元叟端,住持天宁永祚寺。明洪武三年寂,寿七十五。国初第一等之宗师也。见续稽古史略二。

  【触】 (术语)梵语萨婆罗奢Sparśa,五境之一,身根所触有坚湿暖动等十一种。俱舍论一曰:“触者有十一:谓四大种、滑性、涩性、重性、轻性、及冷、饥、渴。”又心所法之一。俱舍之十大地法,唯识之五遍行摄之。彼属于五境者,为所触之色法,而此为能触之心法也。使根境识三者和合之心作用也。俱舍论四曰:“触者,谓根境识和合生,能有触对。”大乘义章二曰:“令根尘识和合名触。”十二支中之触支是也。又不净为触。增韵曰:“触污也。”盖触于不净物而自为不净者,是云触秽。

  【处】 (术语)三科之一。梵名阿耶怛那āyatana,旧译曰入,新译曰处。根与境为生心心所作用之处,故云处。根与境相涉入,故云入。有六根六境之十二法,故谓之十二处,又云十二入。俱舍论一曰:“心心所生长门义是处义。训释词者,谓能生长心心所法故名为处,是能生长彼作用义。”同光记一下曰:“梵云阿耶怛那,唐云处,旧翻为入,此亦不然。若言入梵本应云钵罗吠舍,旧经亦有翻为处者。如空无处等及阿练若等,并与今同。”见“三科”条。

  【触背关】 (术语)宋释惠洪冷斋夜话曰:宝觉禅师,见学者必举手示之。曰:唤作拳是触,不唤拳是背。莫有契之者。丛林谓之触背关。

  【触鼻羊】 (杂语)羊目不能辨物,凡有触于鼻者,即食,故云。临济录曰:“今时学者总不识法,犹如触鼻羊逢着物安在口里。”

  【处不退】 (术语)净土门所立四不退之一。见“不退”条。

  【触尘】 (术语)六尘之一。身根所对之境为触,坚湿等是也。此境能眩惑人之识情而污真性,故斥之云尘。

  【触筹】 (物名)屎橛之尚未使用者曰净筹,已使用者曰触筹。

  【处处经】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杂说种种之法。

  【触毒】 (术语)触尘害人如毒也。毗奈耶杂事九曰:“女是触毒,被摩触时,心便动乱发诸恶念。”

  【触光柔软愿】 (术语)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中之第三十二。触于弥陀佛之光明者得身心之柔软也。离身口之恶,为身之柔软,离三毒之烦恼,为心之柔软。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柔软超过人天,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触秽】 (术语)触于不净物而自污,谓之触,自是直训触为污。增韵曰:“触污也。”婆罗门法中,严立触秽之条制,且有祓除之法。大日经疏二十曰:“触秽时者谓失净法,如沙门犯戒也。或谓有时放逸不觉,人截其发,或络身绳断,或三奇杖折,或食时为首陀触等,欲忏悔自罚,集三二百同姓者,大众中用微吠至火自悔。”佛法中亦有之。杂阿含经曰:“食五辛人触秽三宝,死堕屎粪地狱,出作野狐猪狗,若得人身其体腥臭。”

  【触金刚】 (菩萨)金刚界曼荼罗理趣会五尊之一。即五秘密尊之一。别名,计里吉罗金刚。交二手腕而持五钴。触者触于欲境之烦恼也。今明触性即菩提之深秘,故住于抱持之相而立触之名。见金刚界曼荼罗钞三。

  【触境】 (术语)见“七十五法”条。

  【触乐】 (术语)依于触对而发乐情者。如男女之身分相触。

  【触礼】 (仪式)以坐具触于地为叩头之礼者。见象器笺十。

  【触落牌】 (物名)牌之一面书触字,一面书落字。触者不净之义,落者遗落之义。若厕中有不净污秽,则挂触牌,有鞋履等落于厕内,则挂落牌,告之于净头。见象器笺十六。

  【触瓶】 (物名)触者污也。携带于厕中之瓶也。

  【畜趣】 (术语)畜生趣也。

  【触入】 (术语)十二入之一。

  【畜生】 (术语)梵语底栗车Tiryagyoni,畜生新译傍生。为畜养之生类,故名畜生。一切之世人,或为啖食或为驱使畜养此生。傍生者,言为傍行之生类也。大乘义章八末曰:“言畜生者,从主畜养以为名也。”梵网经下曰:“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应心念口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心。”立世论曰:“由因谄曲业故,于中受生,复说此道众生,多覆身行,故名底栗车。”婆沙论曰:“生,谓众生。畜,谓畜养。谓彼横生,禀性愚痴,不能自立,为他畜养,故名畜生。”问:若以畜养名畜生者,如诸龙水陆空行,岂可为人所养,名为畜生耶?答:养者义宽,且满人世及以六天,不养者处狭,唯在人中山野泽内。又,古昔诸龙亦为人养。具在文史,今从畜养偏多,故名畜生。

  【畜生八寿命】 (名数)一一弹指顷,二一日,三半月,四一月,五一岁,六十岁,七百千万亿岁,八乃至一劫。见甘露味论。

  【畜生道】 (界名)六道之一。有畜生业因者死后所趣之道途。与畜生趣同。又道以名因,谓其业因也。

  【畜生界】 (界名)天台宗所立十界之一。畜生之一类,其法体差别,故谓为界。

  【畜生趣】 (术语)六趣之一。有畜生业因者死所趣之处。即畜生之依住处也。

  【畜生食时】 (术语)见“四食时”条。

  【畜生因】 (杂语)生于畜生趣之业因也。法华文句四曰:“普曜曰:抵突堕畜生。”释氏要览中曰:“辩意经云:有五事作畜生:一犯戒私窃。二负债不还。三杀生。四不喜听受经法。五常以因缘艰难斋会。”止观十曰:“无惭无愧,即畜生界。”

  【畜生有】 (术语)长阿含十报经所说七有之一。畜生之果报,有而非无,故曰有。

  【触食】 (术语)四食之一。触对于六识顺情之境而资益心身者。如观剧而不觉饥。又食物之触秽不净者。如触于他人之手及触于他未洗净之器物衣巾等者,或非为受食而触于自己之手者,又有种种之触秽。西方道俗,悉决之为不净而不食也。见行事钞下一之二,寄归传一。

  【触桶】 (物名)粪器也。又名净桶。本是触器,却名净器者,以凡厕为触秽之处而必使之极净洁,故云:西净东净等之称,为此也。见象器笺二十。

  【触象】 (譬喻)同于摸象。三教指归曰:“俱醒触象之醉,并学师吼之道。”见摸象条。

  【触因】 (术语)见“二十五圆通”条。

  【触欲】 (术语)五欲之一。男女身分等之触境,使之人起爱欲之心者。

  【触杖】 (物名)同于触筹。

  【触指】 (杂名)印度之俗,上厕以左手之第四指第五指洗肛门,故左手无论,左手之四五指皆为触指,忌触于食器也。触者增韵云污也。日用轨范展钵法曰:“以两手大拇指迸取鐼子,从小次第展,不得敲磕作声,仍护第四第五指为触指不得用。”

  【处中】 (术语)言处于中也。即非空非有之中道。瑜伽论释曰:“如来出世,随宜为说处中妙理。”

  【触钟】 (杂语)鸣钟之法,起止之二,名为触钟。见象器笺十八。

  【触庄严】 (术语)二十九种庄严之一。见“庄严”条附录。

  【欻尔】 (杂语)唐韵曰:“许物切。”玉篇曰:“忽也。”与忽然同。

  【揣食】 (术语)四食之一。又作团食。揣抟字通。以手握食为丸而食之也。是印度人之食法,指欲界中一切之食物。印度人手握饭与菜纳之于口中也。新译曰段食。分分段段而食之义。注维摩二曰:“生曰:凡欲界食,谓之揣食。揣食者,揣握食也。”同净影疏二曰:“揣食者,即揣握之食也。”康熙字典曰:“汉书注,揣与抟通。抟,以手圜之也。礼曲礼,毋抟饭。疏,取饭作抟易得多。”义林章四食章解之曰:“段者分段,分分受之能持身命。旧言团者,可抟可握,立为团食。此义全非,团字非搏,非水饮等可抟团圆,云何名团?故应名段。”殆误。梵Piṇḍapāta。

  【穿耳客】 (杂名)见穿耳僧项。

  【穿耳僧】 (杂名)印度之僧,多系耳环,谓之穿耳僧。风穴众吼集指达磨为穿耳客。西域记七曰:“阿避陀羯刺拏僧伽蓝,唐言不穿耳。(中略)昔大雪山北睹货罗国有乐学沙门,二三同志礼诵余闲,每相谓曰:妙理幽玄,非言谈所究。圣迹明着,可足趾相寻。(中略)既至印度,寓诸伽蓝,轻其边鄙,莫之见舍。外迫风露,内累口腹。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时此国王出游近郊,见诸客僧,怪而问曰:何方乞士,何所因来?耳既不穿,衣亦垢弊。(中略)王闻其说,用增悲感。即斯胜地建立伽蓝。白叠题书,为之制曰:我惟尊居世上,贵极人中,皆三宝之灵佑也。既为人王,受佛付嘱。凡厥染衣,吾当惠济。建斯伽蓝,式招羁旅。自今已来,诸穿耳僧,我此伽蓝不得止舍。”

  【穿井】 (譬喻)渐见佛性,譬之穿井而见湿土。法华经法师品曰:“药王,譬如有人渴乏须水。于彼高原穿凿求之,犹见干土。知水尚远。施功不已,转见湿土。遂渐至泥。其心决定知水必近。”

  【川施饿鬼】 (行事)为水死之人,追福,于河中浮船,或在河岸筑坛行施饿鬼也。多行于夏期。

  【传持】 (术语)从他受法而保持于吾身也。法华文句一曰:“传持如来无碍智慧。”戒疏一上曰:“由上传持,正法兴显。”

  【传灯】 (人名)明释传灯,字无尽,号有门。居高明寺。博通内典。传南教宗。释楞严维摩诸经。着天台方外志。【传灯】(术语)法能破阇,故以灯譬之。传法于他,故曰传灯。大般若经四百六曰:“尊者善现,告尊者舍利子言:诸佛弟子凡有所说,一切皆承佛威神力。何以故?舍利子!如来为他宣说法要,与诸法性常不相违。诸佛弟子依所说法精勤修学,证法实性,由是为他有所宣说皆与法性不相违。故佛所言,如灯传照。”维摩经菩萨品曰:“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智度论百曰:“所以嘱累者,为不令法灭故。汝当教化弟子,弟子复教余人,展转相教。譬如一灯,复燃余灯,其明转多。”

  【传灯阿阇梨】 (术语)传法阿阇梨之异名。

  【传灯录】 (书名)三十卷,宋真宗景德元年,吴沙门道彦,系释迦以来祖祖之法脉,录法语者。后效之有种种之灯录。此其嚆矢也。

  【传灯式】 (仪式)相承法脉之仪式也。

  【船筏】 (譬喻)以譬佛之教法度人也。

  【传法】 (术语)弘传佛法也。

  【传法阿阇梨位】 (术语)受传法灌顶而为教示密法身之位也。是为密教之极果,与大日如来同位。亦曰传教阿阇梨。亦曰传灯阿阇梨。

  【传法灌顶】 (修法)二种灌顶之第二、五种灌顶之第四。又曰受职灌顶。受大阿阇梨职,上传授密法于人之位之灌顶也。依此灌顶受大日如来之职,自身为传法之阿阇梨也。故具曰传法阿阇梨位灌顶。

  【传法院】 (杂名)事物纪原引宋朝会要曰:“太平兴国五年,诏于太平兴国寺大殿西度地作译经院。中设译经堂,东序为润文堂,西序为正义堂,自是每诞节即献经也。八年改为传法院。”

  【传供】 (仪式)于佛坛传送供物之仪式也。原为禁中大法会所行之仪式,后禅门亦有此式。大鉴清规佛诞生曰:“住持至,烧香一炷,大展三拜。不收坐具,侍者一班,进卓排立传供。”敕修清规圣节曰:“住持上茶汤,上首知事递上。”

  【船后光】 (杂名)谓佛像后之后光,其形如竖船也。

  【传教灌顶】 (术语)又名传法灌顶,受职灌顶。传受秘密之事法,而绍阿阇梨位之灌顶也。演密钞四曰:“灌顶之言有二种别:一传教灌顶,二结缘灌顶。(中略)二者传教灌顶,从初发心求阿阇梨。为欲绍袭阿阇梨位故,师许可已。为造立漫荼罗具足仪轨而与灌顶,得灌顶已,堪绍师位,故名得传教灌顶,名阿阇梨也。”

  【传戒】 (仪式)僧寺召集四方新出家之僧人为之受戒。名曰传戒。释氏以杀盗淫妄酒为五戒。谓授以戒律,使知遵守也。

  【船师】 (术语)佛之异名。度众生于彼岸之船筏之意。无量寿经曰:“船师大船师。运载群生,渡生死河,置涅盘岸。”唐华严经二十曰(注):“譬如船师,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而能运度此岸众生至于彼岸,以往返无休息。”涅槃经九曰:“如来名为无上船师。”

  【传通】 (术语)或于东西,或于古今,教法传来弘通也。宗轮论述记上曰:“具叶传通,道终未替。”行宗记上一之一曰:“古今传通。”

  【传通缘起】 (书名)三国佛法传通缘起之略称。

  【传心】 (术语)禅家以心传心也。唐诗纪事僧希运曰:“上乘之印,惟是一心,更无别法。心体一空,万缘俱寂。裴休录之为传心法要。”传心法要上曰:“自达摩大师到中国,唯说一心,唯传一法。以佛传佛,不说余佛。以法传法,不说余法。法即不可说之法,佛即不可说之佛。乃是本源清净心也。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般若为慧,此慧即无相本心也。”又曰:“夫学道者,先须屏却杂学诸缘,决定不求,决定不着。闻甚深法,恰似清风届耳,瞥然而过,更不追寻,是为甚深。入如来禅,离生禅想。从上祖师唯传一心,更无二法。指心是佛,顿超等妙二觉之表,决定不流至第二念,始似入我宗门。”参照“以心传心”条。

  【传衣】 (术语)禅宗以金襕之大衣为法衣,或传衣。是为表传法之信之衣,故曰传衣。于上堂升座着之。余时一切不着之。案释迦佛坐四十九年,将金缕僧迦梨衣,传与摩诃迦叶。见传灯录。初祖达摩至六祖惠能,皆传衣。自七祖以后不传衣。亦见传灯录。

  【篅衣】 (衣服)比丘尼之裙也。慧琳音义六十三曰:“篅衣者周匝相连缝合,犹如篅囤,名曰篅衣,即今之女人所著裙是也。”

  【椽仪】 (行事)大法要时于本堂周围之椽侧行道之仪式也。盖通常之法式,唯于内阵或本堂内行道,而大法要时,大众多,且仪式庄严,故特行此式。行于庭上,谓之庭仪,今行于椽侧,故有此名。

  【船子】 (人名)秀州华亭县船子和尚,名德诚,遂宁府人。得法于药山,至华亭,泛小舟,随缘渡日,因号曰船子和尚。后得夹山善会付法,自覆舟入水而逝。见传灯录十四。

  【疮】 (杂语)男根女根为人身九疮门之一。故曰疮。见“九疮”条。

  【疮门】 (术语)通者为人身九孔之总名,别者指男女之二根。见“九疮”条。

  【噇酒糟汉】 (杂语)只喰人糟粕之钝汉也。唐代骂人之语。碧岩十一则曰:“黄檗示众云:汝等诸人尽是噇酒糟汉。”同评唱曰:“唐时爱骂人作噇酒糟汉。”

  【吹法螺】 (譬喻)佛之说法譬若吹螺而号令三军也。见“法螺”条。

  【吹光】 (杂语)吹灭光明也。首楞严经曰:“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断断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动摇。”

  【吹毛】 (物名)利剑名。碧岩百则评唱曰:“剑刃上吹毛试之,其毛自断乃利剑,谓之吹毛也。”

  【槌墩】 (物名)槌砧之异名。正字通曰:“墩音敦,平地有椎者。”

  【垂迹】 (术语)佛菩萨之本体,曰本地,由其本体示现种种之身济度众生,曰垂迹。佛三身中法身报身为本地,化身为垂迹。此本地垂迹之义,为法华经寿量品所说,又为大日经胎藏界四重曼陀罗所说,大乘摄化门之枢纽也。于胎藏界第四重,外金刚院摄印度古来诸天诸神,皆是大日之垂迹也。维摩经序曰:“幽关难启,圣应不同。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本迹虽殊而不思议一也。”

  【垂示】 (术语)垂语示众也。与垂语同。

  【垂语】 (术语)垂示之语也。禅门宗匠上堂提撕学人,曰垂示。

  【垂裕记】 (书名)十卷,宋孤山智圆着,释天台之净名略疏。

  【槌砧】 (物名)承槌打之木,谓之槌砧。拈打之小木谓之槌。槌为本器。为槌而有砧。敕修清规维那曰:“左手按砧,(中略)右手鸣椎,高不过五寸,声绝方下椎,急缓合度。”

  【纯陀】 (人名)Cunda,又作准陀、淳陀、周那,译曰妙义。拘尸那城工巧师之子。佛自此人受最后之供养。玄应音义二十四曰:“准陀,此云妙义。旧云纯陀,讹也。”涅槃经二曰:“尔时会中有优婆塞,是拘尸城工巧之子,名纯陀。”涅槃经纯陀品与一切大众所问品详记之。

  【纯陀私夷罗】 (地名)译曰无角槌。聚落名。见本行集经三十三。

  【纯一】 (术语)无杂曰纯。无二曰一。胜鬘经曰:“彼诸众生,纯一大乘。”法华经序品曰:“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清白梵行之相。”止观一之一曰:“纯一实相,而实相外更无别法。”

  【纯圆独妙之经】 (经名)法华乃开三乘差别,而为一大圆会尔前粗味而成醍醐妙味之经,故称为纯圆独妙之经。法华科注前录曰:“如此五时,群经无量,括而统之,无出此四,故此四教乃是释经之纲目,故知法华五时中乃纯圆独妙之经。”

  【纯真】 (人名)译曰真人。见名义集二。

  【纯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 (经名)纯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之异名。【纯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经名)三卷,后汉支娄迦谶译。与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同本。纯真者,神人之义,陀罗者,紧那罗之讹略,即神人紧那罗。此虽为通释,而实则纯为屯Druma(树),真陀罗者Kinnara之音译也。

  【纯真陀罗问经】 (经名)纯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之略名。

  【縒么野】 (杂语)Samaya,慧琳音义三十九曰:“縒么野,古云三昧耶。”

  【慈】 (术语)见“慈悲”条。

  【慈悲】 (术语)与乐曰慈,拔苦曰悲。四无量心中之二无量也。智度论二十七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慈悲忏法】 (修法)释氏通鉴云:梁武帝妃郗氏,帝为雍州剌史时,妃薨,其性酷妒,化为巨蛇,入后宫通梦于帝,求为修功德使离苦。帝阅大藏,制慈悲忏法请僧忏罪,寻化为天人,于空中谢帝,既得生天。帝毕生不复立后。【慈悲忏法】(书名)具曰慈悲道场法。梁武帝所撰。

  【慈悲道场忏法】 (书名)启运慈悲道场忏法之略名。

  【慈悲观】 (术语)五停心观之一。

  【慈悲忍辱】 (术语)法华三轨中之二轨也。法华经法师品曰:“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

  【慈悲十二利】 (名数)一、福常随身。二、卧安。三、觉安。四、不见恶梦。五、天护。六、人爱。七、不毒。八、不兵。九、水不丧。十、火不丧。十一、在所得利。十二、死升梵天。见法句经。

  【慈悲十力无畏起】 (术语)谓诸佛如来之慈悲由十力与四无畏而起也。无量义经偈曰:“戒定慧解知见生,三明六通道品发,慈悲十力无畏起,众生善业因缘出。”

  【慈悲室】 (譬喻)法华三轨中譬慈悲为如来之室。法华经法师品曰:“如来之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也。”

  【慈悲水忏法】 (书名)三卷,唐智玄述。河施饿鬼之法也。

  【慈悲万行】 (术语)菩萨住于大悲心而修万行,以慈悲之水滋荣万行之树木也。

  【慈悲万行菩萨】 (菩萨)修慈悲万行之菩萨也。

  【慈悲五利】 (名数)一刀不伤,二毒不害,三火不烧,四水不没,五瞋恶见善。见檀特罗经。

  【慈悲衣】 (杂名)法衣之德名也。见“袈裟”条。

  【慈辩】 (术语)由慈心起说,谓为慈辩。无量寿经曰:“演慈辩,授法眼。”

  【祠部牒】 (物名)自祠部给度牒,故度牒曰祠部牒。释氏要览上曰:“祠部牒自尚书省祠部司出,故称祠部。”僧史略曰:“唐会要曰:则天延载元年五月十五日敕天下僧尼隶祠部。”

  【祠部筒】 (物名)以竹筒盛度牒,行脚之人随身带之者。见象器笺十九。

  【慈地比丘】 (人名)是六群比丘中第一恶者。于生生中与摩罗子常为怨恶。

  【慈恩】 (术语)施慈悲之恩德于人也。无量寿经下曰:“蝡动之类,皆蒙慈恩。”又(人名)唐法相宗窥基,住京兆大慈恩寺,后世称之曰慈恩大师。见“窥基”条。

  【慈恩八宗】 (流派)慈恩大师于佛教判别八宗。我法空有宗,指犊子部等。有法无我宗,指有部宗等。法无去来宗,指大众部等。现通假实宗,指说假部等。俗妄真实宗,指说出世部等。诸法但名宗,指一说部等。胜义皆空宗,指般若等空宗龙树系。应理圆实宗,指华严法华等经及无着系之说。

  【慈恩传】 (书名)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之略名。

  【慈恩家】 (流派)唐慈恩大师窥基,以法相宗成一家谓之慈恩家。

  【慈恩教】 (术语)称唐慈恩大师弘阐之法相宗。

  【慈恩三观】 (术语)一、有观,观依他圆成之二性为有也。二、空观,观遍计之一性为空也。三、中观,观诸法以遍计性之故非有,以依他圆成之故非空,即非有非空之中道也。然此中道有二。对望中道者,如上所云,三性对望立非有非空之中道也。一法中道者,三性一一有非有非空中道之义也。其先遍计性为情有理无之法,故以情有之故非空,以理无之故非有,即非有非空之中道也。其次依他圆成之二性为情无理有,妄情所执之依圆,其体性非有,离迷情之圣智之境,体性宛然,而非空,故亦非有非空之中道也。见义林章一本,观心觉梦钞。

  【慈恩寺】 (寺名)唐高宗为太子时,为文德皇后所创建,十大寺之一。在陕西长安县东南,曲江北。隋无量寺地。南临黄渠。竹松森邃。为京师最。西院浮图七级。崇三百尺。永徽三年沙门玄奘立。东有翻经院。摭言曰:“进士自神龙后,期集慈恩寺塔下题名。”按唐杜甫岑参等并有登慈恩寺塔诗。

  【慈恩寺三藏】 (人名)唐法相宗之开祖,玄奘三藏,住大慈恩寺,因名慈恩寺三藏。

  【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书名)十卷,唐慧立本,彦琮笺。玄奘三藏之传记也。

  【慈恩宗】 (流派)佛教之一派。天竺有性相二宗,性宗即三论宗,相宗则从楞伽深密密严等经流出。有瑜伽显扬诸论,而以成唯识论为最。唐玄奘至中印度,就学于戒贤论师。归译传,以玄奘住慈恩寺,故号慈恩宗。明季此宗大振,一名法相宗,又名唯识宗。

  【慈父】 (杂语)心地观经三曰:“慈父恩高如山王,悲母恩深如大海。”

  【慈父长者】 (譬喻)就法华譬喻品所说穷子之喻而云。慈父即长者。以譬如来之大悲大福也。

  【慈光】 (术语)诸佛大慈之光明也。赞阿弥陀佛偈曰:“慈光遐被施安乐。”

  【慈航】 (术语)大慈弘誓之船也。万善同归集六曰:“驾大般若之慈航,越三有之苦津。”

  【慈行童女】 (菩萨)五十三知识之一。

  【慈济微命】 (故事)毗奈耶杂事五曰:“南方二苾刍,欲往室罗伐礼世尊,中路热渴,观水有虫,大者唯念法,不饮而丧身。小者谓佛世难遇,饮而涉路。大者直生于三十三天,以胜妙之身礼世尊,得法眼净。小者后至,为佛呵责。”南海寄归传一曰:“恚捐轻枝,现生龙户。慈济微命,交升帝居。”

  【慈敬】 (术语)以慈爱之心而敬崇之也。无量寿经曰:“慈敬于佛。”

  【慈救真言】 (真言)同慈救咒。

  【慈救真言宝箧印】 (印相)不动尊之印也。

  【慈救咒】 (真言)不动明王之真言也。见“不动”条。

  【慈力王】 (人名)往昔慈力王行十善,鬼神无食,以人皆持戒,时五夜叉来见王,王以身血施,令饱满,而愿若我当来成佛时,令汝得法食,且先度。慈力王即今释迦牟尼佛,五夜叉即今五俱伦也。见贤愚经二,慈力王血施缘品。梵Maitrabala。

  【慈门】 (术语)佛菩萨由慈心流出诸功德及善巧方便,谓之慈门。华严经世主妙严品曰:“清净慈门刹尘数,共生如来一妙相。”碧岩外道问佛颂曰:“慈门何处生尘埃?”

  【慈明】 (人名)赵宋潭州石霜山慈明禅师,名楚圆,嗣汾阳昭,临济六世之孙也。见稽古略。

  【慈明行心】 (公案)慈明平生以事事无碍行心,非凡圣所能测。见禅林僧宝传五章。是圆顿家之常事,有何不能测。

  【慈明虎声】 (公案)慈明圆禅师,泉大道来参。问曰:白云横谷间,道人何处来?泉顾指左右曰:夜来何处火,烧出古人坟?呵曰:未在,更道。泉作虎声。师打一坐具。泉推倒慈明。明亦作虎声。泉退身大叹云:我对七十余员善知识,唯师可继得临济正宗。见会元十二。

  【慈明论棒】 (公案)慈明谓黄龙曰:书记学云门禅,必善其旨,如曰放洞山三顿棒,于洞山时应打否?龙曰:应打。慈色庄言,闻三顿棒声便吃棒,则汝旦及暮闻鸦鸣雀噪钟鱼鼓板声,亦应吃棒,何时当已?龙瞠却。慈明云:吾始疑汝不堪师,今可也。即令拜。见普灯录三。

  【慈明盆水】 (公案)慈明圆禅师,一日于方丈内安一盆水,上横一口剑,下着一双草鞋,横安柱杖而坐。见僧入门,便指,僧拟议,师便棒。见会元十二。

  【慈明速喝】 (公案)杨岐问慈明,幽鸟语喃喃,辞云入乱峰时如何?明云:我行荒草里,汝又入深村。杨岐云:官不容针,更借一问得否?明便喝。岐云:好一喝。明又喝。岐亦喝。明速两喝。岐便礼拜。明云:这事是个人正能担荷。岐拂袖去。见普灯录三。

  【慈明执爨】 (公案)慈明之婆,近寺居,人无测之,慈明乘闲必至彼。一日罢粥当参,久不闻槌鼓。杨岐为监寺。曰:今日当参,何不击鼓?云:和尚出未归。直往慈处,见明执爨婆煮粥。岐云:和尚今日当参,大众久待,以何不归?明云:你下得一转语,即归。下不得,东西去。杨岐以笠子盖头上行数步,明大喜,遂同归。见普灯录三。

  【慈起菩萨】 (菩萨)又曰慈爱生菩萨。胎藏界除盖障院九尊之一。肉色,持梵箧。金刚名曰慈念金刚。见大日经疏五,胎曼钞四。

  【慈忍】 (术语)慈悲与忍辱也。是三轨之二。证道歌曰:“观恶言是功德,此则成吾善知识,不因讪谤起怨亲,何表无生慈忍力。”

  【磁石吸铁】 (譬喻)喻无缘之慈悲心。止观五之三曰:“如磁石吸铁,无心而取。夫铁在障外石不能吸,众生心性即无缘慈,无明障隔,不能任运吸取一切。今欲破无明障显佛慈石,任运吸取无量佛法无量众生。”

  【慈氏】 (菩萨)旧称弥勒。新称梅怛丽耶Maitreya,译曰慈。是为其姓,故称慈氏。见“弥勒”条。

  【慈氏轨】 (经名)慈氏菩萨略修愈誐念诵法之异名。

  【慈氏菩萨略修愈誐念诵法】 (经名)二卷,唐善无畏译。

  【慈氏菩萨誓显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赵宋施护译。佛为慈氏说咒,慈氏立誓拔苦,因受记。

  【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经】 (经名)与大乘舍黎娑担摩经,了本生死经,稻秆经同本异译。

  【慈氏菩萨陀罗尼】 (经名)一卷,赵宋法贤译。

  【慈氏誓愿经】 (经名)慈氏菩萨誓愿陀罗尼经之略名。

  【慈氏所说稻秆喻经】 (经名)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经之略名。

  【慈水】 (譬喻)慈悲之心,能使人滋荣,故譬之以水,曰慈水。性灵集七曰:“慈水奄游。”此云慈母也。

  【祠堂经】 (仪式)在佛寺或檀家之祠堂,或单对牌位于其忌日诵经,谓为祠堂经,永代修之,故亦曰永代经。

  【祠堂银】 (物名)檀越为祠堂经,纳钱财于佛寺,佛寺以之为常住而保存之,谓为祠堂银。又曰长生钱,亦曰无尽财。释氏要览下曰:“寺院长生钱,律云无尽财,盖子母展转无尽故。”

  【慈童】 (人名)慈童女长者子之略。

  【慈童女】 (人名)慈童女长者子之略。

  【慈童女长者子】 (人名)慈童女长者之子也,慈童女为长者之名,非为女人。杂宝藏经一曰:“佛于过去世为一慈女,由事发愿,愿一切受苦者,尽集我身,命终生于兜率。即教父母少为不善,则得大苦报,少为供养,则得无量福。”

  【辞无碍辩】 (术语)同辩无碍智。

  【辞无碍智】 (术语)四无碍智之一。

  【慈无量心】 (术语)四无量心之一。

  【慈心】 (术语)四无量心之一。与人以乐之心也。

  【慈心十一种果报】 (名数)一卧安,二觉安,三无恶梦,四天护,五人爱,六毒不侵,七兵不侵,八水不侵,九火不侵,十盗贼不侵,十一得生梵天。见增一阿含经四十七。

  【慈心童子】 (人名)同慈童女。见慈童女条。

  【慈严】 (术语)有慈悲,有威严,谓为慈严。所谓慈母严父也。楞严经一曰:“钦奉慈严,将求密义。”

  【慈眼】 (术语)佛菩萨以慈悲心视众生之眼也。

  【慈意】 (术语)欲与人以乐之意也。法华经普门品曰:“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

  【慈云】 (譬喻)慈心广大,覆于一切,譬如云也。鸡跖集曰:“如来慈心,如彼大云,荫注世界。”又(人名)宋杭州天竺灵山寺灵应尊者,名遵式,字知白,真宗赐号慈云。天台宁海人,宋太宗干德元年癸亥生。于国清寺普贤像前烧一指,誓传天台之道。明道元年壬申十月八日入寂,寿六十九。见佛祖统纪十一。

  【慈云忏主】 (人名)宋遵式法师,慈云,治定往生净土忏仪。请观音消伏毒害忏仪,金光明忏法。因而后世称为慈云忏主。

  【慈霔】 (杂语)以慈悲之雨注于人也。唐高僧传(智顗传)曰:“二时慈霔。”

  【慈子】 (杂语)释迦之弟子曰释子,弥勒之弟子曰慈子。义楚六帖六曰:“长阿含经云:所有弟子随佛各别,释迦弟子号释子,弥勒弟子号慈子。”

  【慈尊】 (菩萨)慈氏菩萨即弥勒菩萨也。往生要集上末曰:“今案之,从释尊入灭至慈尊出世隔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岁。”观经散善义曰:“若不亲从慈尊,何能免斯长叹?”

  【慈尊宝冠】 (物名)八大菩萨曼荼罗经说慈尊之宝冠安窣睹波。是释尊全身之舍利也。

  【慈尊月】 (术语)金刚界贤劫十六尊中上首所安之慈氏菩萨,住于月轮,故谓为慈尊之月。

  【此岸】 (术语)对于涅槃为彼岸而谓生死为此岸也。维摩经菩萨行品曰:“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众生。”注:“生曰:此岸者生死也,彼岸者涅槃也,中流者结使也。”

  【此土耳根利】 (术语)法华玄义六曰:“他土余根皆利,随所用尘起之令他得益,此土耳根利,故偏用声尘。”他佛土之众生或有眼根之利者,佛对之而起色尘使得益,或有鼻根之利者,佛对之而起香尘使入于益,即六尘说法是也。今此娑婆界,耳根最利,故佛偏起声尘而说法也。此谓之作音声佛事。

  【次第禅门】 (书名)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之异名。

  【次第乞食】 (术语)十二头陀之一。

  【次第三观】 (术语)台宗空假中三观有次第与圆融之二种。见“三观”条。

  【次第缘】 (术语)四缘之一,新云等无间缘,旧云次第缘。见“四缘”条。

  【聪明憍】 (术语)见“八憍”条。

  【从地涌出】 (杂语)法华经说时佛之神变也。法华经从地涌出品曰:“佛说是时,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震裂,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

  【从佛支生印】 (印相)秘密八印之一,先合掌,稍开曲,其二风指(左右人指)稍向里曲,张掌心,如掬水之像,是名从佛支生印。谓从如来一切支分而生也。见大日经疏十七。

  【丛规】 (术语)丛林之规则。敕修清规,禅苑清规等,皆书丛林之规则者。

  【从空入假观】 (术语)别教三谛观之一。见“三谛”条。

  【从冥入冥】 (杂语)众生不听佛法从幽冥而流转于幽冥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长夜增恶趣,减损诸天众,从冥入于冥,永不闻佛名。”

  【从容录】 (书名)六卷,元万松老人行秀提唱天龙觉和尚之颂古百则者。从容者,老人所住燕京报恩寺内之庵号。

  【从僧】 (职位)又云伴僧。随从住持之僧也。

  【从香】 (仪式)开堂祝圣,侍者插瓣香,更拈一炷,又或新住持为嗣法亲插于炉却而中立,侍者进更撮香烧之,并谓之从香。

  【从义】 (人名)赵宋神智法师,学四明之正统扶宗,学成,勉破四明,为山外派之泰斗。元佑六年入寂,谥曰神智。所著有大部补注十四卷,光明玄义顺正记三卷,光明文句新记七卷,观经往生记四卷,十不二门圆通记三卷,义例纂要六卷,四教仪集解三卷,金錍寓言四卷,净名略记十卷,搜玄记三卷。见佛祖统纪二十一。

  【粗恶语】 (术语)十恶业之一。旧译曰恶口,以恶诽谤他之言语也。俱舍论十六曰:“若以染心,发非爱语,毁誉于他,名粗恶语。”

  【粗恶苑】 (杂名)帝释天四苑之一。帝释诸天若欲斗战,则入此苑中,随其所须,而现出甲杖等器。见俱舍论颂疏世间品五。参照粗涩苑条。

  【粗人】 (术语)小乘之行人为粗人,大乘之行者为细人。智度论三十九曰:“声闻法中十不善道是为罪业,摩诃衍中见有身口意所作是为罪。作者见者皆是虚诳故。粗人则粗罪,细人则细罪。”天台之教判上借之有粗人细人之目,四教之中,奉藏通别之三教者为粗人,奉圆教者为细人。释签一曰:“细人粗人二俱犯过,从过边说为俱粗人。”

  【粗涩苑】 (杂语)帝释四苑之一。六波罗蜜经,俱舍论,正理论等,作粗恶苑。长阿含经,起世经,瑜伽论等,作粗涩苑。帝释欲战,则入此苑。所须之甲杖等,自然现出。正理论三十曰:“粗恶苑,天欲战时,随其所须,甲杖等现。”智度论八曰:“是时释提婆那民,将诸天众入粗涩园中,以此园中树木华实气不和悦,粗涩恶故,诸天人众斗心即生。”

  【粗相】 (术语)起信论分别无明为三种之细相与六种之粗相。见“六相”条。

  【粗言】 (术语)粗恶之语。又佛有大小乘之二教,小乘之教,谓之粗言,又有劝诫之二门,诫门之教,谓之粗言。涅槃经二十曰:“粗言及软语,皆归第一义。是故我今者,归依于世尊。”

  【粗重散乱】 (术语)见五种散乱及六种散乱条。

  【摧碎佛顶】 (菩萨)佛顶尊之一。见“佛顶尊”条。

  【毳衲】 (杂名)唐裴休晚年,披毳衲,于歌姬院捧钵乞食。曰:不为俗情所染,可以说法为人。见癸辛杂识。

  【毳徒】 (杂语)见五百毳徒与毳衣条。

  【翠岩】 (人名)明州翠岩永明大师,名令参,嗣法于雪峰,大张法席。见传灯录十八。

  【翠岩眉毛】 (公案)“翠岩夏末示众云:一夏已来为兄弟说话,看翠岩眉毛在么?”见碧岩八则,从容录七十一则。

  【毳衣】 (衣服)以鸟毛所织之衣也。真言家多着之。

  【啐啄】 (譬喻)鸡子将孵化时,小鸡在卵中之吮声,谓之啐,母鸡欲令出而啮壳,谓之啄。以譬禅人之机锋相据。碧岩十六则公案曰:“僧问镜清:学人啐,请师啄。”同七则评唱曰:“法眼禅师有啐啄同时底机,具啐啄同时底用。”禅林宝训音义曰:“啐啄,如鸡抱卵。小鸡欲出以嘴吮声曰啐,母鸡忆出以嘴啮之曰啄。作家机缘,相投而解,亦犹是矣。”

  【存见】 (术语)有恶见者。

  【存略】 (术语)存者存置之义,略为存置也。略有二义:一全略而不说,一略说义。行事钞上一曰:“今通括一化所说正文且引数条,余便存略。”此第一义。往生要集上本曰:“若存略者,如马鸣菩萨赖吒和罗伎声唱云。”此第二义。

  【存命】 (术语)存生命也。心地观经四曰:“若存其命,是无价宝。”有部毗奈耶四十八曰:“共立要盟,方存汝命。”

  【存生】 (术语)存生命也。地藏本愿经上曰:“菩萨之母存生,习何行业。”

  【寸丝不挂】 (杂语)传灯录曰:“南泉和尚问陆亘曰:大夫十二时中作么生?陆云寸丝不挂。”

  【磋】 (术语)梵字。Cha,悉昙五十字门之一。四十二字门之一。又作车、绰、扯、捙、瑳、[奢*多]。其字义说者不一。金刚顶经释字母品曰:“称磋字门,一切法影像不可得故。”大日经二曰:“车字门,一切诸法影像不可得故。”是由梵语车野Chāyā,有影之义,故有此说。新华严经七十六曰:“唱车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修行方便藏各别圆满。”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曰:“称磋字时,入修加行藏盖差别道场般若波罗蜜门,悟一切法欲乐覆性不可得故。”涅槃经八曰:“车者,喻如来覆荫一切众生如大盖。”文殊问经字母品曰:“称磋字时,是不覆欲声。”般若波罗蜜经五曰:“车字门,入诸法欲不可得故。”是由梵语縒怛罗Chattra,有欲及盖之义,故有此说。智度论四十八曰:“闻车字,即知一切法无所去。”是由梵语伽车Gaccha,有去之义,故有此说。

  【嵯】 (术语)Jha,又作酂、社。悉昙五十字门之一,谓一切法战敌不可得之义,制伏恶语言之声。金刚顶经曰:“酂(上)字门一切法战敌不可得故。”文殊问经曰:“称酂(才舸反)字时,是制伏恶语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