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怛钵那】 (杂语)见“叹波那”条。

  【怛刹那】 (杂语)百二十刹那也。俱舍论十一曰:“刹那百二十,为一怛刹那。”

  【达嚫】 (术语)Dakṣiṇā,又作哒嚫、达嚫、达亲、达榇、大嚫、檀嚫。财施之义。又右手之义,以右手受施物也。盖于斋食之后,施僧以财物,令右手受之也。僧对其施物为报之而说法,称其说法亦曰达嚫。是转财施之义而为法施之义。义净三藏谓为陀那伽陀或特欹拏伽陀,译作施颂。探玄记十八曰:“达[打-丁+亲]者,尊婆须蜜论作檀嚫。此云财施。律云:报施之法名曰哒嚫,导引福地亦名哒嚫。西域记云:正言达[打-丁+亲]拏,或云驮器尼,此云右手也。以用右手受他所施为其生福故,从之立名。”行事钞下三曰:“大嚫法,五分食后施衣物,名为哒嚫也。”资持记下三之三曰:“达嚫,大嚫。梵音少异,亦云檀嚫。此翻财施,谓报施之法名曰达嚫。文约施衣,准应不局。世谓以财衬食,故名嚫者,不识华梵。又名说法为施财者并非。问:为名财物,为目说法?答:据名名物。今谓行施之时必为说法,因名说法以为达嚫,准理具云达嚫说法,事义方全。问:此与咒愿何别?答:约事似同,究义须别。咒愿则别陈所为,达嚫则通为说法,今或营斋事须双用。”寄归传一曰:“但至食龙,必为说特欹拿伽陀。是持施物供奉之义。特欹尼师,即是应合受供养人。是故圣制,每但食了,必须诵一两陀那伽陀,报施主恩。”

  【达池】 (地名)阿耨达池之略。

  【怛怛罗】 (杂语)译曰鸡声。玄应音义二曰:“呾呾罗,是鸡声也。”慧琳音义二十六曰:“呾呾罗,由声得名。”

  【达多】 (人名)提婆达多之略。

  【怛埵三弟铄】 (书名)论名。译曰辨真。德光论师作。有二万五千颂。见慈恩传二。

  【怛缚】 (杂语)Tvam,又作悉怛缚,怛缚也。译曰汝。见梵语杂名。

  【怛缚多利】 (杂名)观音陀罗尼名。

  【达滑】 (杂名)了义灯二本曰:“达滑淫女家,沽酒家。”

  【达赖喇嘛】 (职位)DalaiLama,达赖者,蒙古语,大海之意,喇嘛者西藏语,Lama,胜者之义。为西藏喇嘛教之教主,属于黄衣派。为禅定菩萨之化身,在主都剌萨。相承者,喇嘛死时,国内派人以奇瑞为表征,求死喇嘛之转生者,令婴儿继嗣。西藏新志中曰:“达赖喇嘛者,喇嘛僧中至大至高全国所最尊崇者也。宗教上有无限威力,殆如欧洲之罗马法王。土民以达赖为保护国家,维持佛教,而出现世界代表佛陀者。其政治悉委之驻藏大臣,实不能专生杀与夺之权。按达赖云者,蒙古语大海之意,谓智慧如大海也。藏语格乐瓦,皇帝至宝之意也。”又曰:“按达赖喇嘛为宗喀巴之大弟子,班禅额尔德尼为宗喀巴之二弟子。宗喀巴以明永乐十五年生于西宁卫。得道于西藏之噶尔丹寺。成化十四年示寂。遗嘱二大弟子世世以呼毕勒罕转生,演大乘教。呼毕勒罕者,华言化身也。皆死不失其通,自知往生之所。其弟子辄迎立之。常在轮回,不昧本性。其所指为呼毕勒罕者,不限于一地一族。一世二世出后藏。三世出前藏。四世出蒙古。五世出前藏。六世出里塘。宗喀巴经言:达赖六世,班禅七世后,不复再来。”

  【达梨舍那】 (术语)梵语。又作达利瑟致。华言见。见有五种:一身见,二边见,三见取,四戒取,五邪见。具此五种,名曰见惑。见翻译名义集。

  【怛哩支伐离迦】 (术语)Tlicīvara,译曰但三衣。十二头陀行之一。见饰宗记五本。

  【达利瑟致】 (术语)Dṛṣṭi,又作达梨舍那Darśana。译曰见。邪见正见之见也。因明大疏中本曰:“达利瑟致,云见。”玄应音义六曰:“达梨舍那,此云见。”

  【达利瑟致案多】 (术语)Dṛṣṭyanta,译曰见边,所见之边际也。乃因明之譬喻。譬喻者,以所见之边为成立未所见之宗者,故名见边。见因明大疏中本。

  【怛利耶怛喇舍】 (界名)译曰三十三。天名。

  【达噜噶齐总管】 (职位)僧官名,见“广教总管府”条。

  【怛啰么洗】 (杂语)么洗者月之义,怛啰么洗者正月也。十二缘生祥瑞经曰:“怛啰么洗。”西域记二曰:“制怛罗月。”梵Caitra-māsa。

  【怛啰吒】 (杂语)又作怛啰磔。译曰叱呵。大日经疏九曰:“怛啰吒,是叱呵慑伏之义,如师子奋怒大吼时,众兽无不慑伏。”梵Traṭa。

  【呾罗迦】 (杂语)译曰坚固,见大日经疏十。

  【达罗毗荼】 (地名)古国名,在南印度境,其领域跨帕拉尔河,有今麻打拉萨西南一带之地。西域记曰:“达罗毗荼国,周六千余里,都城号逮志补罗。周三十余里,土地沃壤,稼穑丰盛,多华果,出宝物,气序温暑,风俗勇烈,深笃信义,高尚博识。而语言文字,少异印度。伽蓝百余所,僧徒万余人。”

  【怛罗夜耶】 (术语)Trayāya,译曰三。啰怛那怛罗夜耶Ratnatrayāya者三宝也,与格。仁王良贲疏下曰:“怛罗夜耶,此云三。”

  【怛么】 (术语)ātman,译曰我。吽字义曰:“梵云怛么,此翻为我。我有二种:一人我,二法我。”

  【达弭罗】 (人名)Dharmila,童子名。俱舍宝疏五曰:“达弭,此云有法。罗,此云取。于有法神边乞取。从所乞神为名。故云有法取。”玄应音义二十四曰:“达弭罗,弥尔切。此云摄受法。”

  【达磨】 (术语)Dharma,又作达摩、达么、驮摩。译曰法。轨则之义,轨持之义也。义林章六本曰:“达磨,名法。方广经云:轨则,名法。成唯识云:法谓轨持。能持自相轨生解故。涅槃经说:法,名不觉。又(人名)Bodhidharma,具名菩提达磨,译曰道法。南天竺之刹帝利种也。父王曰香至。磨为其第三子。本名菩提多罗。后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嗣法。改多罗曰达磨。梁普通元年泛海至广州。帝迎之到建业。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有何功德?磨曰:无功德。帝曰:云何真功德?磨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可以世求。帝曰: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磨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磨曰:不识。帝不悟。遂渡江之魏。乃后魏孝明正元元年也。止嵩山少林寺,终日壁观。号壁观婆罗门。孝明帝闻之,三召不起。后得慧可,付法并衣。付法偈曰:“吾本来玆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又曰:此有楞伽经四卷,为如来极谈法要,今并付汝。梁大通二年寂,其年葬熊耳山,梁武帝制碑赞德,唐代宗谥曰圆觉大师。见传法正宗记五。

  【答摩】 (术语)Tamas,数论所立自性冥谛三德之一。为闇之义,粗之义,赤之义,忧之义,瞋之义,苦之义。见唯识述记一末。

  【达磨般若】 (人名)Dharmaprajña,优婆塞名,译曰法智。见续高僧传二。

  【达磨毕利】 (人名)Dharmapriya(-pri),比丘名。译作法爱。见慈恩传二。

  【达磨波罗】 (人名)Dharmapāla,菩萨名。译曰护法。十大论师之一。西域记十曰:“南印度境达罗毗荼国,周六千余里。国大都城,号逮志补罗。(中略)逮志补罗城者,即达磨波罗菩萨(唐言护法),本生之城。”见“护法”条。

  【达磨阇那】 (人名)Dharmajñāna,比丘名。译作法智。见开元录六。

  【达磨多罗】 (人名)Dhasmatrāta,阿罗汉名。译曰法救。有四人:一于佛灭后三百年出世,作无常品等邬南那颂。俱舍论一曰:“大德法救无常品等。”同光记一曰:“达磨多罗,此云法救。师涅槃后三百年出世。”二于四百年出世,为婆娑论四评家之一人,俱舍论中往往引之。三于六百年出世,立漏随增义之人。俱舍光记一曰:“至六百年达磨多罗,此云法救。(中略)论主亦同彼释。”四于千年出世,造杂心论之人。三论玄义曰:“千年之间,有达磨多罗,以婆沙太博,四卷极略,更撰三百五十偈足四卷,合六百偈。名为杂心。”法华玄义作达磨郁多罗,译曰法尚。见“达磨郁多罗”条。名义集一曰:“达磨俎(庄吕)罗多。”

  【达磨多罗禅经】 (经名)二卷,东晋佛陀跋陀罗译。说小乘之禅法。

  【达磨弗多】 (人名)Dharmaputra,太子名。译曰法子。见历代三宝记八。

  【达磨笈多】 (人名)Dharmagupta,译曰法密。南印度罗啰国人。隋开皇十年来,译药师经等。见续高僧传二。

  【达磨忌】 (行事)十月五日也。梁大通二年十月五日入寂,大小禅刹悉修之。

  【达磨计都佛】 (佛名)Dharmaketā,译曰法幢佛。见文殊师利宝藏经。

  【达磨羯罗】 (人名)Dharmakāra,比丘名。译曰法性。见慈恩传二。

  【达磨流支】 (人名)Dharmaruoi,沙门名。译曰法希。见续高僧传一。又国王名。译曰法爱。见弥勒上生经疏上。

  【达摩面壁石】 (杂名)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曰:“河南少林寺后殿西壁前设供桌,供一石。高几二尺强,上下宽五七寸不等。即之一粗石,了无异处。向之后退至五六尺外,渐有人形。至丈余,则俨然一活达摩坐镜中矣,腮边短髭,若有动意。寺僧言乾隆三十六年,驾幸嵩山,欲观祖师面壁石。石在少室山洞中,故浮置之者,因请以呈览焉。”

  【达磨摩提】 (人名)Dharmamati,沙门名。译作法意。斋武永明年中译提婆达多品。见历代三宝记十一。

  【达磨婆陀那】 (人名)Dharmavardhana,阿育王王子之名。译曰法益。见阿育王经四。又作达磨跋檀那。见释迦谱十。

  【达磨菩提】 (人名)Dharmabodhi,沙门名。译曰法觉。见开元录六。

  【达磨舍罗】 (杂名)Dharmaśālā,义译曰福舍。慈恩传二曰:“达磨舍罗,唐言福舍。王教所立。使招延旅客,给赡贫乏者也。”

  【达磨尸罗】 (人名)Dharmaśiras,沙门名。译曰法首。见开元录二。

  【达磨提婆】 (人名)Dharmadeva,沙门名。译作法天。见求法高僧传下。

  【达磨驮都】 (术语)Dharmadhātu,译作法界。或谓诸法之身体,或谓佛舍利。大日经疏七曰:“梵云达磨驮都。名为法界,界是体义,分义。佛之舍利,亦名如来驮都,言是如来身分也。”同六曰:“莲华台达磨驮都,所为法身舍利也。”

  【达磨耶舍】 (人名)Dharmayaśas,沙门名。译曰法称。见开元录四。译曰法明。见出三藏记十一。

  【达磨郁多罗】 (人名)Dharmottara,阿罗汉名。玄义释签六曰:“达磨郁多罗者,此云法尚,是阿罗汉。佛灭后八百年中于婆沙中取三百偈以为一部,名杂阿毗昙。”他处多作达磨多罗。见“达磨多罗”条。

  【达磨宗】 (流派)禅宗之异名。

  【答秣苏伐那】 (堂塔)Tamasāvana,译曰闇林。伽蓝名。见西域记四。

  【呾你也他】 (杂语)Tadyathā,又作呾绖他,译曰所谓。

  【达婆罗摩】 (天名)达婆为干达婆之略,罗摩其名也。报恩经三曰:“达婆罗摩。弹七宝琴,出微妙音。”梵Gandharva-rāma。

  【怛萨阿竭】 (术语)如来之梵语。见“多陀阿伽度”条。

  【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 (术语)Tathāgata Arhan Samyaksaṁbuddha,怛萨阿竭为如来。阿罗诃为应供。三耶三佛为正遍知。佛十号中之三号。玄应音义三曰:“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大品经作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同一名也,此则十号中三号也。但犹梵音轻重耳,多陀阿伽度,此云如来。阿罗诃,此云应供。三藐三佛陀,此云正遍知也。”见“十号”条。

  【达水】 (地名)阿耨达池也。

  【答顺宗心要法门】 (书名)一卷,唐宗密注。

  【怛索迦】 (异类)Takṣaka,龙王名。玄应音义二十三曰:“怛索加,都达反,龙王名也。昔有仙人,曾咒此龙令其入火,龙王忧怖,遂投帝释绕座而住。仙人知已,更以咒,帝释与龙一时俱堕。帝释求哀,得免所患,龙遂死焉。”

  【怛他】 (杂语)又曰呾绖他,但你也他Tadyathā,译曰所谓。可洪音义一曰:“上多达反,下借音亭夜反,梵云呾绖他,此云所谓,入咒之初也。”仁王经良贲疏下三曰:“怛你也他,此云所为,古云即说。”

  【怛他蘗多】 (术语)译曰如来。见“多陀阿伽度”条。

  【怛他揭多[口*栗]旨】 (术语)译曰如来光。见演密钞八。

  【怛他揭多】 (术语)译曰如来。见“多陀阿伽度”条。

  【怛他揭多鞠多】 (人名)Tathāgatagupta,比丘名。译曰如来蜜。见慈恩传二。

  【怛闼阿竭】 (术语)译曰如来。见“多陀阿伽度”条。

  【怛荼】 (物名)又作但荼,檀荼。见“檀拏”条。

  【怛陀竭多】 (人名)王名。译曰如来。释迦谱十曰:“为佛造寺王也,此云如来。”

  【答香】 (仪式)禅林之规,凡来宾为我插瓣香于炉,则我亦为彼插之,是曰答香,或云还香。见象器笺九。

  【达须】 (杂名)又曰达首。蛮俗之名。慧琳音义四十八曰:“达须,谓此等人微识佛法,不能坚固修持行也。”瑜伽伦记六上曰:“达须,无有正音可译。虽有识别,是狠戾义。(中略)四天竺外。佛在世时,无佛四众出世游行,然有识别,如唐国等名达须国。(中略)基法师云:达须者,细碎下恶鄙猥贱类。梵Dasyu。

  【达絮】 (杂名)又曰达须。边国下贱之名。慧琳音义五曰:“达拏,奴雅反。有经文有作絮,思预反。书写人误也。此即梵语也。亦是边夷戎羯下贱恶种,不知礼仪如禽兽之类也。”可洪音义一曰:“达絮,息虑反,亦云达须。言此等人微识佛法,不能坚固修行也。”见“达须”条。梵Dasyu。

  【打板】 (杂语)打板而鸣之也。

  【打包】 (杂语)行脚僧身负之包裹也。陆游诗曰:“打包僧趁寺楼钟。”

  【打成一片】 (术语)去一切之情量计较而一千差万别之事物也。打字无别意,不依何事而为其事曰打。字汇曰:“俗用打字义甚多,如打叠打听打扮打睡之类,不但打击而已。”其他吃饭为打饭,汲水为打水,取鱼为打鱼等。碧岩第六则颂评曰:“长短好恶,打成一片。一一拈来,更无异见。”同十七则评唱曰:“香林尝云:我四十年方打成一片。”无门关第一则评曰:“久久纯纯熟,自然内外打成一片。如哑子得梦,只许自知。”碧岩种电钞一曰:“不立一尘一法,合平等之域,谓之打成一片。”

  【打饭】 (杂语)吃饭也。

  【打给】 (杂语)为给与也。禅门供给大众粥饭等曰打给。打为支那俗语,一切事所触皆曰打。

  【打供】 (杂语)为供养也。

  【打静】 (杂语)打椎曰打静。静有南北之异义。南部之义,静是所打,即指砧。谓打砧静众也。北京之义,静是能打,即指椎。谓打椎静众也。行事钞资持记下四之一曰:“打椎止为自告静众,不同钟磬打为事用也。”

  【打眠衣】 (衣服)禅林之称。禅僧之寝衣也。

  【打野榸】 (杂语)原为打野堆,作土堆人足共悬之声也。作榸者误,碧严四十八则曰:“明招云:朗上座吃却招庆饭了去江外打野榸。”同评唱曰:“野榸即是荒野中火烧底木橛谓之野榸。”集韵曰:“榸椿皆切,音[齿*来],枯木根出。”然联灯录二十一悟明章曰:“如福州谚曰:打野堆者,成堆打哄也。今明招录中作打野榸,后来圜悟碧岩集中解云:野榸,山上火不遇底火柴头。”

  【打斋饭】 (杂语)俗谓僧道沿门索食为打斋饭。夷坚志云:将打回斋饭归家,是宋时已有此语,今或讹为打盏饭。则以其每至人家取饭一盏也,见曲园杂纂。

  【打掷】 (杂语)以木石击人也。法华经不轻品曰:“杖木瓦石而打掷之。”

  【打钟】 (杂语)敲钟作响,以召集僧,或报时也。

  【打坐】 (杂语)释家跏趺而坐。使心入定。谓之打坐。

  【大】 (术语)梵语Mahā,摩诃、么贺。自体宽广之义,周遍包含之义,又多之义,胜之义,妙之义,不可思议之义。俱舍论一曰:“体宽广故。”起信论义记上本曰:“包含为义。”法华玄义二曰:“大义有三大多胜。”玄义十曰:“即妙是大,即大是妙也。”止观三曰:“大经云:大名不可思议也。”长水楞严义疏三下曰:“周遍含摄,体无不在,物无不且,非因待小当体受称,故名为大。”

  【大阿罗汉】 (术语)阿罗汉中年长德高者。称为大阿罗汉。阿弥陀经曰:“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慈恩疏曰:“大者名称位高,善见律云:僧中功德极大者为大阿罗汉。”

  【大阿弥陀经】 (经名)佛说大阿弥陀经有二本:一为宋进士王日休,取前译诸经删补订正者,二卷。一为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之异名。【大阿弥陀经】(经名)吴支谦译之佛说阿弥陀经二卷,内题曰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坊本之表题曰大阿弥陀经。大经之异译也,又,赵宋王日休定本大阿弥陀经二卷,以康僧铠译之无量寿经为本。取当时现存之异译经校订删补者。

  【大哀经】 (经名)八卷,西晋竺法护译,大集经之序品与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之二品。开为二十八品。

  【大爱道】 (人名)佛之姨母,梵名摩诃波阇波提Mahāprajāpatī,乳养佛者。由阿难之请。始许出家。是比丘尼之初也。别号憍昙弥Gotamī,如佛言为瞿昙。法华文句二曰:“波阇波提,此翻大爱道,亦云憍昙弥,此翻众生。”此翻误也,众主乃波阇波提也。

  【大爱道般尼洹经】 (经名)一卷,西晋白法祖译。以大爱道为始,五百比丘尼不忍见佛之涅槃,先佛而涅槃,佛命阿难厚葬之。建塔焉。

  【大爱道比丘尼经】 (经名)二卷,失译。叙大爱道三请出家。不许。遂依阿难之强请始许之,说八敬法,十戒,具足戒,及其他比丘尼种种之要法。

  【大爱道涅槃经】 (经名)上经之异名。

  【大爱道施佛金缕袈裟】 (故事)见“金缕袈裟”条。

  【大爱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赵宋法贤译。大爱为海神之名,大爱蒙佛之神力说陀罗尼,免所有大海之危难。

  【大安般经】 (经名)大安般守意经之略名。

  【大安般守意经】 (经名)三卷,后汉安世高译,安般者梵语,数息观也,座禅而数出入气息,以止散守意之法也。梵Anāpāna。

  【大安乐不空金刚真实菩萨】 (菩萨)与大乐金刚萨埵同。坐于胎藏界曼荼罗遍知院之最南。梵名摩诃缚曰罗母伽三昧耶萨怛缚。译言金刚不空真实菩萨。密号称为真实金刚。即普贤延命菩萨也。

  【大安乐经】 (经名)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摩耶经之异名。

  【大安慰】 (术语)佛之异名。以佛于一切众生施安乐,使得法喜故也。赞弥陀佛偈曰:“慈光遐被施安乐,故佛又号欢喜光,光所至处得法喜,稽首顶礼大安慰。”

  【大安镇法】 (修法)营造宫禁时,以不动明王为本尊之修法也。为台密之大法。

  【大白光神】 (天名)山城名胜志九曰:“大白光神,梵云郁多罗迦神,天竺雪山神也。有禅法拥护之誓,故劝请之,即十二神之随一也。”

  【大白华】 (植物)又曰大白团华。梵语,摩诃曼陀罗华。四华之一。法华光宅疏一曰:“摩诃曼陀罗华者,译为大白团华。”

  【大白牛车】 (譬喻)法华经譬喻品所说三车之一。对于声闻乘之羊车,缘觉乘之鹿车而以譬菩萨乘也。“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其车高广众宝庄校。(中略)驾以白牛。肤色充洁。形体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风。”见“四乘家”条。

  【大白伞盖佛母】 (菩萨)此佛母尊有大威力,放光明,表覆盖一切众生,以大白伞为三昧耶形,故名大白伞盖佛母。佛母者,诸佛之母之义也。大白伞盖总持陀罗尼经曰:“于其空中华月轮上想白色唵字唵字放光,其光复回,字种变成白伞金柄;柄上严唵字,其字放光复回,字种变成白伞盖佛母。一面二臂具三目,金刚跏趺而坐,右手作无怖畏印,左手执白伞当胸,严饰种种璎珞,身色洁白,如雪山上日光明照,具喜悦相,显无自性,应观如镜中像然。”

  【大白伞盖经】 (经名)此经为元朝自西藏刺嘛教之经本译出者,有二译:一者光录大夫司徒三藏法师沙罗巴之译。题云:佛顶大白伞盖陀罗尼经。一者俊辩大师唧啭铭得哩连得啰磨宁等译,题云:佛说大白伞盖总持陀罗尼经。共一卷,后译之本,前记白伞盖佛母之画像念诵法,后附总赞叹祷祝偈。而元本藏经记收前译,明本藏经载后本。此经说白伞盖佛母之陀罗尼及其功德。

  【大白衣】 (菩萨)白衣观音之修法也。见“白衣”条。

  【大般泥洹经】 (经名)六卷,晋法显译。大般涅槃经之前分,唯有十八品。泥洹与涅槃同,般为梵语,有入之义。为佛入涅槃夕所说之经。故名。

  【大般涅槃】 (术语)梵语摩诃般涅槃那Mahāparinirvāṇa,译言大入灭息,或大灭度,大圆寂入等。大者美灭德之称,灭者,灭烦恼灭身心之义,息者安息之义,度者,超度生死之义,圆寂者圆满功德寂灭相累之义,入者归于灭也。大乘义章十八曰:“摩诃般涅槃那,磨诃为大,大义有六。(中略)槃,此翻为入,入义有之。(中略)涅槃,此翻为灭,灭烦恼故灭生死故名之为灭,离众相故大寂静故亦名为灭。那者名息,究竟解脱永苏息故。息何等事?息烦恼故,息生死故,又息一切诸行事故。”涅槃玄义上曰:“摩诃此翻为大,般涅此翻为灭,槃那此翻为度,是为大灭度也。”四教仪集注上曰:“大即法身,灭即解脱,度即般若,即三德秘藏也。”华严经疏钞五十二曰:“疏涅槃正名为灭,取其义类乃有多方,总以义翻称为圆寂,以义满法界德备尘沙曰圆,体穷真性妙绝相累为寂。钞梵云摩诃般涅槃那,具翻为大圆寂入,谓那即入义,应回在入。(中略)总以义翻者即唐三藏等,在义周圆。”

  【大般涅槃经】 (经名)常略称为涅槃经。有大乘小乘之二经。小乘之大般涅槃经三卷,晋法显译。是与白法祖译之佛般泥洹经二卷及失译方等泥洹经二卷,皆与长阿含游行经同本。大乘之大般涅槃经。有二本,一四十卷,北凉昙无忏译称为北本涅槃。分十三品。二三十六卷,刘宋慧观与谢灵运共再治北本。称为南本涅槃。天台章安依此经作疏。

  【大般涅槃经后分】 (经名)又曰后分涅槃。二卷,唐若那跋陀罗译。说涅槃之后佛现神变,及荼毗分舍利等。即大乘之大般涅槃经后分也。

  【大般涅槃经论】 (书名)一卷,天亲菩萨造,元魏达磨菩萨译。释大涅槃经中迦叶菩萨所问之偈。

  【大般涅槃经疏】 (书名)三十三卷,隋灌顶撰,唐湛然再治,及玄义二卷,隋灌顶撰。

  【大般若】 (经名)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之略名。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经名)常略称为大般若。四处十六会之说,唐玄奘译,六百卷。开元目录一曰:“唐太宗三藏圣教序,唐高宗三藏圣教记。”(缩印揭于目录之首,及十六会有各沙门玄别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十六会说,一万三百三十一纸。大唐三藏玄奘于玉华寺译。”Mahāprājñāpāramitā。

  【大般若供养】 (修法)谓新书大般若已,设斋会而讲赞之之法事也。唐玄宗初行之。三宝感应录中曰:“玉华寺,都维那沙门寂照,庆贺翻译功毕,以闻皇帝。经既译毕,设斋会供养,皇帝欢喜庄严嘉寿殿设斋会,宝幢幡盖种种供具极妙尽美,即龙朔三年冬十月三十日也。此日请经从肃成殿往嘉寿殿斋会所讲读,当迎经时般若放光照能远近,天雨妙华兼有非常香气。”

  【大般若经】 (经名)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之略名。

  【大般若转读】 (修法)读大般若经六百卷之题目与品名。扩其间经卷而拟于读诵也。

  【大般舟三昧经】 (经名)支娄迦谶译之三卷,般舟三昧经也。

  【大板】 (物名)鸣板之大者。禅林库司前之板曰大板。以其制比余堂之板为大也。见象器笺十八。

  【大宝】 (术语)以法为大宝也。法华经信解品曰:“法王大宝自然而至。”又以菩萨为大宝也。法华经譬喻品曰:“何故名曰大宝庄严?其国中以菩萨为大宝故。”又护摩坛之异名。

  【大宝藏】 (术语)包含无量珍宝之库藏。胜鬘经曰:“大宝藏者,摄受正法。”

  【大宝坊】 (界名)大集经之说处也。在欲色二界之中间。大集经一曰:“以佛功德威神力故,于欲色二界中间出大坊庭,犹如三千大千世界。(中略)尔时世尊至宝坊中升师子座。”同五曰:“尔时世尊,故在欲色二界中间大宝坊中师子座上,与诸大众围绕说法。”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 (经名)三卷,唐不空译,宝楼阁经三译之一。见“宝楼阁经”条。

  【大宝海】 (术语)生无量珍宝之海。净土论曰:“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教行信证二曰:“归入功德大宝海,必获入大会众数。”

  【大宝华】 (杂名)由珠宝而成之大莲华也。

  【大宝华王】 (杂名)殊妙之大宝华也。于华中为第一,故云王。

  【大宝华王座】 (杂名)由大宝华王而成之座床也。报身如来坐之。四教仪曰:“坐莲华藏世界七宝菩提树下大宝华王座,现圆满报身。”四教仪集解下曰:“旧摄论云大莲华王清净世界,新摄论云大宝华王清净佛土。”

  【大宝积经】 (经名)有四十九会七十七品,前后诸师译一会或译数会而别行之。唐菩提流志新译三十六会三十九卷,取旧来诸师所译二十三会八十一卷合之,以四十九会一百二十卷为全本。宝积者法宝之集积也,为大乘深妙之法,故目之为宝,无量法门摄在此中故谓之积。宝积经论一曰:“大乘法宝中,一切诸法差别义摄取故。所有大乘法中诸法差别者,彼尽摄取义故名曰宝积。”

  【大宝积经论】 (书名)四卷,失著者名,后魏菩提流支译。宝积经第一百十一卷,释普明菩萨会第四十三之一卷。

  【大宝摩尼】 (物名)大宝之摩尼也。摩尼为宝珠名,译作离垢,又曰好意。

  【大悲】 (术语)救他人苦之心谓之悲。佛菩萨之悲心广大,故曰大悲。涅槃经十一曰:“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中略)若无大悲者是则不名佛。”大日经一曰:“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

  【大悲阐提】 (术语)阐提为梵语一阐提之略。成佛不可能之义。大悲阐提者,言为有大悲而自己之成佛毕竟不可能也。如观音地藏之大悲菩萨是也。见“一阐提”条。【大悲阐提】(术语)此为第二种之通名。以大悲誓愿,欲度尽一切众生而后成佛者。故己无成佛之期。何则,以众生尽有成佛之期也。因之亦名一阐提。

  【大悲忏】 (书名)出像大悲忏法之略名,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之异名也。四明大师智礼着。依伽梵达磨译之千手经而说千手观音之忏法。

  【大悲代受苦】 (术语)言菩萨之大悲心代众生受地狱之苦也。请观音经曰:“众生若闻名,离苦得解脱,亦游戏地狱,大悲代受苦。”智度论四十九曰:“佛自说,本愿大心为众生故,所谓为一一人故于无量劫代受地狱苦,乃至令是人集行功德作佛入无余涅槃。”

  【大悲分陀利经】 (经名)具名大乘大悲分陀利经,八卷,失译人名。悲华经之异译。分陀利为莲华之名。

  【大悲弓】 (杂名)悲智为一双之法门,故以之配于左右手大悲以静德为左手,大智以动德为右手。随而以大悲配于弓。以大智配于箭。

  【大悲观世音】 (菩萨)与大悲观音同。

  【大悲观世音菩萨赞】 (书名)大明太宗皇帝御制。

  【大悲观音】 (菩萨)台家所立六观音之一。千手观音之异名。见“千手观音”条。又,观音之总名。

  【大悲经】 (经名)五卷,高齐那连提耶舍译。有十三品。佛临涅槃,以法付嘱于梵天帝释及迦叶阿难,记灭后弘法之人,示供养舍利之功德及灭后结集之法。

  【大悲铠胄门】 (术语)大日如来生出北方金刚护菩萨之三摩地也。出生义曰:“自一切如来大悲铠胄门而生金刚护。”

  【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 (经名)五卷。赵宋法护译。说荼吉尼之修法。

  【大悲曼荼罗】 (术语)胎藏界曼荼罗之异名。自大悲胎藏出生之曼荼罗也。

  【大悲菩萨】 (菩萨)观音菩萨也。大悲之名,虽通于诸佛诸菩萨,而此菩萨为慈悲门之主。故特以名之。请观音经曰:“亦闻大悲观世音诵持此咒离诸恶。”观经定善义曰:“因大悲菩萨入开华三昧疑障乃除。”

  【大悲普现】 (术语)谓大悲之观音菩萨现三十三身。而普应众机也。

  【大悲千地狱】 (杂语)见“大悲千手狱”条。

  【大悲千手狱】 (杂名)六观音六道对配之偈中第一句。二中历曰:“大悲千手狱。”

  【大悲三昧】 (术语)含藏大悲功德之禅定也。佛菩萨住于此三昧而起大悲。

  【大悲生心三昧耶】 (术语)弥勒菩萨慈悲所发生之三昧也。

  【大悲四八之应】 (杂语)观音菩萨三十三身之应现也。

  【大悲胎藏】 (术语)胎藏又曰华藏。为众生本具之菩提心。言肉团心所具菩提之理性,依大悲之万行,而生长发育,犹如母胎内之子。故曰大悲胎藏。又胎藏谓肉团心开敷之八叶中台之大日。此中台之大日,以大悲出生无尽之诸尊垂普门之化用。故曰大悲之胎藏。

  【大悲胎藏八字法】 (修法)是佛眼佛母尊之所说也。见佛眼佛母尊条。

  【大悲胎藏曼荼罗】 (术语)大日经所说,谓胎藏界之曼荼罗。为自大悲胎藏出生之曼荼罗。故曰大悲胎藏曼荼罗。大日经一曰:“惟愿世尊,次说修真言行,大悲胎藏生大漫荼罗王,为满足彼诸未来世无量众生,为救护安乐故。”大疏五曰:“如上所说,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者,即是心实相华台。大悲胎藏开敷,以大悲方便现作三重普门眷属,以是义故名为大悲胎藏曼荼罗也。”此三句之分配有二样。义释抄记曰:“今就大悲曼荼罗说之,以为中胎为菩提心,次八叶为大悲,外三院为方便也。”见“现图曼陀罗”条。

  【大悲胎藏三昧】 (术语)胎藏大日生出大悲胎藏曼荼罗之三昧也。大疏九曰:“如是三昧义,所谓大悲胎藏三昧也,此三昧是一切佛子之母。”

  【大悲坛】 (术语)总言胎藏界之曼荼罗。以是自大悲胎藏流出三重之曼荼罗故也。别言北方羯摩部释迦之曼荼罗。以是出现于浊世而摄化六道四生故也。圣财集下曰:“北方不空成就佛云者,大悲坛三界六道能化之释迦也。”

  【大悲心】 (术语)起信论所说三心之一。欲拔一切众生之苦者也。论曰:“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大悲心陀罗尼】 (经名)千手陀罗尼之别名。

  【大悲心陀罗尼修行念诵略仪】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千手陀罗尼之念诵法。

  【大悲者】 (菩萨)指大悲菩萨而云。即观音菩萨也。请观音经曰:“一切佛兴世安乐众生故,异口各各身端坐金刚座,口出五色光莲华叶形舌,赞叹大悲者调御师子法。”

  【大悲咒】 (经名)千手陀罗尼之别名。千手经曰:“若能称诵大悲咒淫欲火灭邪心除。”

  【大本】 (经名)天台称净土,三经中之无量寿经为大本。称阿弥陀经为小本。

  【大比丘】 (术语)比丘之德高年长者。又对于沙弥而总称比丘为大。

  【大比丘三千威仪】 (书名)二卷,后汉安世高译。说比丘之威仪行法。

  【大辩才功德天】 (天名)大辩才天之异名。

  【大辨财天】 (天名)经轨作辩才,辨财俗字也。

  【大辩才天】 (天名)又曰:大辩天、大辩功德天、辩才天、大辩才功德天、辩天,作辨财者非也。又名美音天、妙音天、妙天音乐等。或为男天,或为女天,但以为女天者多。大日经疏五曰:“次北置萨啰萨伐底Sarasvati,译云妙音乐天,或曰辩才天,次北并置其妃。”是各有妃,故为男天。同十七曰:“妙音是天名也,金光明云大辩天女,大辩谓后也。”是妙音乃男天之名,大辩乃其后之名。最胜王经大辩才天女品曰:“现为阎罗之长姊,常着青色野蚕衣,好丑容仪具有,眼目能令见者怖。”大随求经上曰:“大辩才天女。”不空羂索经十五曰:“辩才天女。”此等皆为女天也。聪明而有辩才,故曰辩才天,能发美音而歌咏,故名美音天妙音天,为主智慧福德之天神,若供养此天则可得福与智慧云。大日经疏十曰:“美音天,是诸天显咏美者,与干闼婆稍异,彼是奏乐者也。”大日经义释七曰:“美音天亦名辩才天,是诸天中歌咏美妙者,犹如毗首羯磨工于伎巧之类,非干闼婆也。”最胜王经大辩才天女品曰:“若有法师说是金光明最胜王经者,我当益其智慧具足庄严辩说之辩。”又“若人欲得最上智,应当一心持此法,增长福智诸功德必定成就,勿生疑;若求财者得多财,求名称者得名称,求出离者得解脱,必定成就,勿生疑。”

  【大辩功德天】 (天名)大辩才天之异名。

  【大辩天】 (天名)见“大辩才天”条。

  【大波罗蜜】 (术语)菩萨于第八地以上所修之十波罗蜜也。任运无功用之德称为大。

  【大不善地法】 (术语)于一切不善心相伴而起之二种心所法也,一无惭,二无愧。见俱舍论四。

  【大藏】 (术语)大藏经之略称。杜荀鹤诗,所谓大藏经门一夜寻。即言释典之大藏也。

  【大藏经】 (术语)一切经从所入之藏殿而谓为大藏经。见“一切经”条。及藏经条。

  【大藏目录】 (书名)三卷,高丽本一切经之目录也。

  【大藏一览】 (书名)十卷,明居士陈实编。

  【大藏总经目录】 (书名)尝见行脚禅和。佩带小摺经目。奉为法宝。阅其名目卷数。与藏内多不相符。欲究其根源而未得也。一日检西游记。见有唐僧取经目次。即此摺所由来矣。按西游记系邱长春借唐僧取经名相。演道家修炼内丹之术。其于经卷数目。不过借以表五千四十八黄道耳。所以任意摭拾。全未考核也。乃后人不察,以此为实。居然钞出刊行。广宣流布。虽禅林修士。亦莫辨其真伪。良可浩欢。余既知其源流。遂记之以告夫来者。见等不等观杂录。

  【大禅佛】 (杂名)犹大禅师之德称也。祖庭事苑曰:“禅宗有二大禅佛:一名景通嗣仰山,一名智通嗣归宗常。”

  【大禅师】 (职位)陈宣帝初赐南岳慧思以大禅师之号。见佛祖统纪南岳传。

  【大车】 (譬喻)以大白牛车譬佛乘。法华经譬喻品曰:“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

  【大嚫】 (术语)Dakṣiṇā,又作哒嚫,檀嚫等。见“达嚫”条。

  【大乘】 (术语)Manāyāna,梵语摩诃衍,译言大乘。大者对小之称,乘以运载为义,以名教法,即大教也。使求灰身灭智空寂之涅槃之教。谓之小乘。此中有声闻缘觉之别,使开一切智之教,为大乘。此中有一乘三乘之别。法华经譬喻品曰:“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十二门论曰:“摩诃衍者,于二乘为上故名大乘。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为大,诸佛大人乘是乘故名为大。又能灭除众生大苦与大利益事故名为大。又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师利、弥勒菩萨等是诸大士之所乘故名为大。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边底故名为大。又如般若经中佛自说摩诃衍义无量无边。以是因缘故名为大。”宝积经二十八曰:“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彼乘名为大乘、名为上乘、名为妙乘、名为胜乘、无上乘、无上上乘、无等乘、不恶乘、无等等乘。”

  【大乘别途五逆】 (名数)大萨遮尼犍子所说经四曰:“有五种罪名为根本。何等为五?一者破坏塔寺焚烧经像,或取佛物法僧物,若教人作见作助喜,是名第一根本重罪。若谤声闻辟支佛法及大乘法,毁呰留难隐敝覆藏,是名第二根本重罪。若有沙门信心出家,剃除须发身着染衣,或有持戒或不持戒,系闭牢狱枷锁打缚,策役驱使责诸发调,或脱袈裟逼令还俗,或断其命,是为第三根本重罪。于五逆中若作一业是为第四根本重罪。谤无一切善恶业报,长夜常行十不善业,不畏后世,自作教人坚住不舍,是为第五根本重罪。”小乘之五逆,与此中第四一逆相当。

  【大乘纯界】 (术语)印度大小乘并行。其行人亦异住处。中国日本有俱舍成实之二宗。是为小乘宗。然惟学习之。而非有行之者。所行者悉为大乘宗。故中国日本为大乘纯一之国土。

  【大乘道】 (术语)道之名,通于因果。大乘道即佛果也。胜鬘经曰:“此究竟者入大乘道因。”同宝窟下末曰:“此名佛果为大乘道,与佛为因名大乘因。”

  【大乘二种成佛】 (术语)于大乘之法,立一切众生悉皆成佛上,有二种之别。生得成佛者。言众生之心性清净。自可成佛也。修得成佛者。言遇教化。始修佛道。而得成佛也。

  【大乘法师】 (杂名)唐代慈恩基师之尊称也。

  【大乘法相教】 (术语)圭峰所立五教之一。见“五教”条。

  【大乘方等经典】 (术语)谓诸大乘经也。方等为大乘经方正之通名。言其所说之理方正平等也。观无量寿经曰:“读诵大乘方等经典。”

  【大乘基】 (人名)慈恩大师窥基,为大乘家之泰斗,故尊之曰大乘基。宋高僧传窥基传曰:“慈恩寺传中云:奘师龙朔三年,于玉华宫译大般若经终笔,其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令大乘基奉表奏闻。(中略)彼曰大乘基盖慧立彦琮不全斥故云大乘基。”

  【大乘教】 (术语)大乘之教法。华严法华等诸大乘经所说。满六度之行而成佛之法门也。法相之三时教,第二时空教已上也。三论之二藏教,菩萨藏也。天台之四教。通教已上也。华严之五教,始教已上也。真言之十住心,他缘大乘心已上也。参照“大乘”条。

  【大乘教九部】 (名数)对于小乘教之九部而立大乘教之九部。见“九部”条。

  【大乘结集】 (传说)有数说。菩萨处胎经,佛灭后七日,大迦弃招集五百阿罗汉,令彼请十方佛世界诸阿罗汉,于阎浮提娑罗双树间,得八亿四千阿罗汉众。使阿难先分类菩萨藏,声闻藏,戒律藏之三部,于其菩萨藏结集八藏云。菩萨处胎经出经品曰:“尔时佛取灭度已,经七日七夜。时大迦叶告五百阿罗汉,打揵稚集众。(中略)集诸罗汉得八亿八千众,来集到忍界,听受法言。(中略)使阿难升七宝高座,迦叶告阿难言:佛所说法一言一字,汝慎勿使有缺漏。菩萨藏者集着一处,声闻藏者亦集着一处,戒律藏者亦集着一处。(中略)最初出经,胎化藏为第一,中阴藏第二,摩诃衍方等第三,戒律藏第四,十住菩萨藏第五,杂藏第六,金刚藏第七,佛藏第八。是为释迦文佛经法具足矣。”次依智度论则文殊弥勒等大菩萨将阿难于铁围山结集大乘三藏,谓之菩萨藏,或言小乘三藏于耆阇崛山(智度论之说)结集之。智度论百曰:“有人言:如摩诃迦叶,将诸比丘,在耆阇崛中,集三藏。佛灭度后,文殊师利,弥勒诸大菩萨,亦将阿难集是摩诃衍。”

  【大乘戒】 (术语)谓菩萨僧所受之戒也。又曰菩萨戒。梵网经所说之十重禁,四十八轻戒,善戒经所说之三聚净戒等是也。其别名依宗而异。天台曰圆顿戒,真言曰三昧耶戒,禅宗曰无相心地戒。

  【大乘戒持犯相】 (术语)出义释十三。

  【大乘戒经】 (经名)一卷,赵宋施护译。佛,在祇园说大略之略戒。不别说戒相。

  【大乘戒坛】 (杂名)授受大乘戒之坛场也。

  【大乘金刚理趣经】 (经名)大乘金刚不空真实三摩耶般若波罗蜜多理趣经之异名。

  【大乘金刚萨埵仪轨】 (经名)大乘金刚萨埵修行成就仪轨之异名。

  【大乘经】 (术语)明作佛道法之一切经典也。佛计大小之根机,而说大小之二教。对于小机,说声闻缘觉之法,谓为小乘。对于大机,说六度之法,谓为大乘。灭后,弟子结集之,别大小二经,各为一藏。智度论谓为声闻藏,菩萨藏,或谓为三藏,摩诃衍藏者是也。就现流之经典言之。则四部之阿含经等为小乘经。华严般若等为大乘经。问:阿含中有说菩萨之行法者,而般若等诸经亦非无小乘之道法?答曰:于阿含说大法,欲使弟子之小机,仰信师之胜因胜果也。于诸大乘经列小法,欲使知法之胜劣也。非为欲各得其法,故互有无妨。

  【大乘妙经】 (经名)法华经也。

  【大乘破相教】 (术语)圭峰所立五教之一。见“五教”条。

  【大乘菩萨十地】 (术语)是华严仁王等诸大乘经所明大乘菩萨之十地也。一、欢喜地,为菩萨既满初阿僧祇劫之行,初得圣性,破见惑,证二空理,生大欢喜,故名欢喜地。菩萨于此位,成就檀波罗蜜。二、离垢地,成就戒波罗蜜。断修惑,除毁犯之垢,使身清净,故云离垢地。三、发光地,成就忍辱波罗蜜,断修惑,得谛察法忍,智慧显发,故云发光地。四、焰慧地,成就精进波罗蜜,断修惑,使慧性炽盛,故云焰慧地。五、极难胜地,成就禅定波罗蜜,断修惑,真俗二智之行相互违者,使之合而相应,故云极难胜地。六、现前地,成就慧波罗蜜,断修惑,发最胜智,使现前无染净之差别,故云现前地。七、远行地,成就方便波罗蜜,发大悲心,亦断修惑,远离二乘之自度,故云远行地。此位即终第二阿僧祇劫之行。八、不动地,成就愿波罗蜜,断修惑,作无相观,任运无功用相续,故云不动地。九、善慧地,成就力波罗蜜,断修惑,具足十力,于一切处知可度不可度,能说法,故云善慧地。十、法云地,成就智波罗蜜,亦断修惑,具足无边功德,出生无边功德水,如大云覆虚空出清净之众水,故云法云地。

  【大乘起信论】 (书名)马鸣菩萨造。有二译。旧译者为梁之真谛,一卷,新译者为唐之实叉难陀,二卷。说如来藏缘起之理。本论可分为三分观之。起首三颂为序分。从论下为正宗分。末后一颂,即是随行所起大愿,为流通分。玆将本论各家之著述列下。起信论一心二门大意一卷(陈智恺作),起信论义疏上卷(缺下卷隋昙延撰),起信论义疏四卷(隋慧远撰),起信论同异略集二卷(唐见登集),起信论义记七卷(唐法藏撰),起信论别记一卷(唐法藏撰),起信论疏注四卷(唐法藏撰宗密注),起信论疏笔削记二十卷(宋子璇录),起信论纂注二卷(明真界纂注),起信论捷要二卷(明正远注),起信论续疏二卷(明通润述疏),起信论疏略二卷(唐法藏造疏明德清纂略未刊),起信论直解二卷(明德清述),起信论裂网疏释实叉难陀译六卷(明智旭述),起信论疏记会阅卷首一卷(续法辑),起信论疏记会阅十卷(续法会编),起信论疏记六卷(新罗元晓疏并别记),起信论别记一卷(新罗元晓撰),起信论内义略探记一卷(新罗太贤作)。

  【大乘三藏】 (术语)依智度论之意则三藏为小乘之特称,而大乘为一修多罗藏。依摄大乘论之意,则大乘中亦有三藏,华严经等为经藏,梵网经等为律藏,阿毗达磨经等为论藏(阿毗达磨经此土不译唯识论中往往引之),然是为一修多罗藏之分类,故名之为总部之三藏。小乘之三藏,称为别部之三藏。玄奘译世亲摄论释一曰:“此中三藏者:一素怛缆藏,二毗奈耶藏,三阿毗达磨藏。如是三藏下乘上乘有差别故则成二藏:一声闻藏,二菩萨藏。”

  【大乘善根界】 (术语)西方净土之德称也。谓大乘为成就善根功德之国界。依阿弥陀佛之本愿力生于其土者。自然成就作佛之善根功德也。净土论曰:“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大乘声闻】 (术语)台家所立五种声闻中之第五。见“声闻”条。

  【大乘十八不共法】 (名数)智度论二十六曰:“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于一切众生平等而无异想也;五无不定心,行住坐卧不离禅定也;六无不知已舍,佛照了一切法舍离之,而不执着也;七欲无减,欲度诸众生而心无厌足也;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智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以清净之胜相随智慧而行,利益一切众生也;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也。”次下之结文云:“问曰:若尔者,迦旃延尼子(小乘师)何以言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不共意止,名为十八不共法?若前说十八不共法是真义者,迦旃延尼子何以故如是说?答曰:以是故名迦旃延尼子,若释子则不作是说,释尊说者是真不共法。”又出大乘义章二十末,法界次第下之下,止观七。

  【大乘十种清净禁戒】 (术语)见文殊千钵经五。

  【大乘四果】 (名数)通教之菩萨,历十地修行,有证果有不同。以小乘之四果而区别之。一在初地以断惑证理生于如来之家者为须陀洹果。二在八地蒙佛之授记而得作佛者为斯陀含果。三在十地受如来之职,如别圆二教等觉之位者为阿那含果。四在佛地,即通教之果佛断见思之惑,习气俱尽而成佛者。为阿罗汉果。见大乘庄严经论。

  【大乘天】 (杂名)印度之人美玄奘三藏曰大乘天,以三藏能鼓吹大乘也,印度之俗,总称物之美者为天。慈恩传五曰:“诸众欢喜为法师竞立美名,大乘众号曰摩诃耶那提婆,此云大乘天,小乘众号曰木叉提婆,此曰解脱天。”梵Mahāyāna-deva,Mokṣā-deva。

  【大乘无上法】 (术语)大乘法中最上之法门也。语出楞伽经。对于权大乘之法而指实大乘之法,又对于自力圣道之大乘而指他力本愿一乘之法。正信偈所谓“宣说大乘无上法。”为后者。

  【大乘无作大戒】 (术语)谓天台宗之圆顿戒也。是为大乘戒,故曰大乘,无作者,戒体也,新译谓之无表。凡受戒时,受者身内发生戒之实体。旧译家对于三业之有作。谓之无作。新译家对于三业之有表,谓之无表,戒之通名也。

  【大乘五位】 (名数)见“五位”条。

  【大乘现证三昧耶】 (术语)修秘密乘,现证法界体性智。谓之大乘现证。三昧耶者,本誓平等等之义也。金刚顶经上曰:“一切如来大乘现证三昧耶名一切如来心。”同疏曰:“修行秘密乘,现证本界体故名大乘现证也。”

  【大乘心】 (术语)依大乘之道而求佛之心也。维摩经佛国品曰:“大乘心是菩萨净土。”注曰:“肇曰:乘八万行兼载天下不遗一人,大乘心也。”慧远疏曰:“求佛之心为大乘心,行能运通目之为乘,乘中莫加谓之为大。”

  【大乘玄论】 (书名)五卷,隋嘉祥寺之吉祥撰。第一二谛义,第二八不义,第三佛性义,第五一乘义,第六涅槃义,第七二智义,第八教迹义,第九论迹义,委曲尽三论宗之奥义。

  【大乘义章】 (书名)二十卷,隋净影寺之慧远撰。分义为五聚:一教聚,有三门。二义聚,有六门。三染聚,有六十门。四净聚。有一百三十一门。五杂聚,欠缺。解释大小乘法相之古今第一书也。

  【大乘因】 (术语)或指菩提心,或示诸法实相。大疏九曰:“所谓大乘因者,即是菩提心。”南岳止观曰:“大乘因者,诸法实相。”

  【大乘缘生论】 (书名)一卷,唐不空译。与上本同。实小乘之论也。

  【大乘止观】 (书名)具名大乘止观法门,四卷,南岳慧思说。说止观二门之深义。唐末经典,流散海外,咸平三年日本国寂照持此本至四明。慈云得之为作序。见佛祖统纪二十五。明智旭释之曰止观释要。

  【大乘宗】 (术语)佛灭后诸宗纷起,其中求罗汉之证悟者为小乘宗,求作佛者为大乘宗。先在印度,依寄归传之记惟中观瑜伽之二宗,为大乘,余皆为小乘。中观即中国之三论宗。瑜伽则法相宗也。在中国日本之诸宗,惟俱舍、成实、为小乘,余皆为大乘宗。但其二宗亦为学习法门而存,无有行之者,故谓之依学之宗。

  【大赤华】 (植物)法华所说四花之一。光宅法华义疏二曰:“摩诃曼珠沙华者,译为大赤团华。”

  【大炽盛光】 (菩萨)金轮佛顶尊之别名。见“炽盛光”条。

  【大炽盛光法】 (修法)炽盛光佛顶尊之修法。日本叡山四个大法之一。见“炽盛光”条。

  【大船】 (譬喻)以譬渡生死海。安乐集下曰:“善知识者,是汝大船。”教行信证序曰:“难思,弘誓度难度海大船。”

  【大船师】 (譬喻)佛之德号。以能导众生,渡生死海故也。涅槃经二十一曰:“汝今欲度生死大河,我能为汝作大船师。”

  【大慈】 (术语)见“大慈大悲”条。

  【大慈悲】 (术语)大慈大悲也。观无量寿经曰:“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大慈悲门】 (术语)对于佛之大智慧门之称。门者差别之义。

  【大慈大悲】 (术语)佛菩萨广大之慈悲也。与乐为慈。拔苦为悲。智度论二十七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中略)菩萨大慈于佛为小,于二乘为大。此是假名为大,佛大慈大悲,真实最大。”法华经曰:“大慈大悲,常无懈倦。”

  【大慈恩寺】 (寺名)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皇太子治,为文德皇后于长安创大慈恩寺,高宗永徽三年,玄奘三藏奏请建大塔,奉安西来之经论梵本佛舍利,塔高二百尺。见稽古史略三。

  【大慈恩寺三藏】 (人名)玄奘三藏尝住大慈恩寺,故有此号。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书名)十卷,唐慧立本等撰。

  【大慈生菩萨】 (菩萨)胎藏界曼荼罗除盖障院上第五位。主众生自发生慈悲。又名大慈起,慈发生,慈愍慧。梵名昧怛利也。毗廋拏蘗多,译言慈发生密号称为慈念金刚。肉色。左手持无忧树。右手于膝上仰掌,立开敷莲。坐赤莲上。

  【大慈尊】 (菩萨)谓弥勒菩萨。弥勒译言慈也。

  【大导师】 (术语)佛菩萨之德号。以其能导众生使超生死之险难也。无量义经曰:“处处为众作大导师,能为生盲而作眼目。”维摩经佛国品曰:“稽首一切大导师。”

  【大道心】 (术语)梵语菩萨摩诃萨,译言大道心。求大道之心也。法华文句二曰:“若具存应言菩提萨埵摩诃萨埵,什师嫌烦,略提埵二字。菩提此言道,萨埵此言心,摩诃此言大,此诸人等皆求广博大道。又成熟众生故,道心大道心之气类也。”

  【大德】 (术语)梵云婆檀陀Bhadanta,原为称佛之名。在律中则为比丘之称。唐时有临坛大德之称。是敕任者。释氏要览上曰:“智度论云:梵语波檀陀,秦言大德。”毗奈耶杂事十九曰:“年少苾刍应唤老者为大德,老唤少年为具寿,若不尔者得越法罪。”僧史略下曰:“德号之具其来远矣!魏秦之世翻译律本羯磨文中族曰大德僧。(中略)诸传纪私呼僧中贤彦多曰大德,非国朝所辅也。(中略)大历六年辛亥年,四月五日,敕京城僧尼临坛大德各置十人,以为常式。有阙即填,此带临坛而有大德二字,及官补德号之始也。宪宗朝端甫为引驾大德,此带引驾为目。宣宗大中四年六月降诞日,内殿禅大德辩肇二人,此带禅学得名。”四分戒本序曰:“诸世尊大德,为我说是事。”戒疏一上曰:“七佛非一曰诸,宇宙无上曰世尊,行满位高曰大德也。”

  【大地】 (术语)见道已上之菩萨,分为十地,高地之位,谓之大地。

  【大地法】 (术语)俱舍宗所立之心所法四十六中,有受想等十个心所。与一切之心相应而起。故名之为大地法。善恶一切之心。名为大地,大地之心所有之法,故为大地法。一受,二想,三思,四触,五欲,六慧,七念,八作意,九胜解,十三摩地。见俱舍论四。

  【大地四轮】 (名数)一风轮。以有情之业力先于最下依止虚空,而生风轮,其广无数,厚有十六亿逾缮那。如是风轮,其体坚密。假令有一大诺健那以金刚轮奋威击之,金刚碎,而风轮无损。二水轮。又以有情之业力起大云雨,澍于风物上成积水轮。如是水轮于未凝结之位,深有十一亿二万逾缮那。三金轮。有情之业力,起别风搏击此水上结为金,如熟乳之凝结为膜。故减水轮而厚八亿,其余转成金轮,厚有三亿二万,与水金二轮之广相等,其经十二亿三千四百半。已上为俱舍论世间品所说。于此加所依之虚空轮,称为四轮。

  【大颠】 (人名)传灯录十四谓石头迁法嗣潮州大颠,初参石头。石头问师曰:那个是汝心?师曰:言语者是。便为石头喝出。经旬日,师却问曰:前者既不是,除此外何者是心?石头曰:除却杨眉动目将心来。师曰:无心可将来?石头曰:元来有心,何言无心,无心尽同谤。师言下大悟。后辞师隐居潮州灵山。学者四集。潮州府志曰:“宝通,号大颠。俗姓陈氏,或曰杨姓,先世为颖川人。生于开元末,大历中,与药山惟俨并师事惠照于西山。即复与之同游南岳,参石头。正元六年,开辟牛岩,立精舍,蛇虎皆远遁。七年又于邑西幽岭下创建禅院,名曰灵山,出入猛虎随之。时已大悟宗旨,得曹溪之绪,门人传法者千余人,自号为大颠和尚。元和十四年,刺史韩愈贬潮州。远地无可与语,闻大颠名,召至,留十余日,谓其能外形骸,以理自胜为难得。因与往来,及祭海神,至潮阳,遂造其庐。未几移袁州,复留衣服为别。长庆四年,一日告辞大众而逝,年九十三。所著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及金刚经释义,又尝自写金刚经千五百卷,法华维摩经各三十部,藏之山中。墓塔在灵寺左,唐末有贼发其塔,骨髀尽化,惟舌根犹存如生。复瘗之,号瘗舌冢。宋至道中,乡人又发视之,惟见舌镜而已,乃叠石藏之如故,又号为舌镜塔。”

  【大定】 (术语)诸佛三德之一。见大定智悲项。

  【大定智悲】 (术语)大定大智大悲,是佛之三德也。佛心澄明,谓为大定。以澄明故,照一切法界,是曰大智。以照一切法界故,于苦众生生救济心。是为大悲。又谓之智断恩之三德。以大定断一切之妄惑。是断德。大智即智德。大悲即恩德也。此中前二者为自利之德,后一者为利他之德,此三者以之圆具自他之万德。不动经曰:“唯圆满大定智悲无不具足,即以大定德故坐金刚盘石,以大智德故现迦楼罗焰,以大悲德故现种种相貌。”

  【大度师】 (术语)如言大导师。言佛菩萨为导众生度生死海者。智度论三十三曰:“为世作大度师兴显佛法。”

  【大恶象】 (譬喻)譬恶心之狂乱。涅槃经三十一曰:“心轻躁动转难捉难调,驰骋奔逸如大恶象。”

  【大恩教主】 (术语)称释迦如来,于一切众生,利他之恩德广大,故曰大恩。为教法之主,故曰教主。

  【大耳三藏】 (人名)唐代宗时,有西天之大耳三藏到京。云得他心慧眼。帝敕使与忠国师试验。三藏方见师,便礼拜而立于右边。师问曰:汝得他心通耶?对曰:不敢,师曰:道老僧即今在什么处?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去西川看竞渡?师再问汝道老僧即今在什么处?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在天津桥上看弄猢狲?师第三问语亦同前。三藏良久而罔知去处。师叱曰:这野狐精他心通在什么处?三藏无以对。见传灯录五忠国师章。

  【大法】 (术语)大乘深妙之法,度人广者。法华经序品曰:“今佛世尊欲说大法。”

  【大法鼓】 (譬喻)大法能警醒生死之长夜。故以譬于鼓。法华经序品曰:“吹大法螺,击大法鼓。”

  【大法鼓经】 (经名)二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佛在祇洹说有非有之法门,波斯匿王击鼓吹贝而来。佛言我当说大法鼓经,使迦叶令不堪闻大法者尽去座,说如来之常乐我净,不般涅槃及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空经皆为方便。

  【大法会】 (仪式)为法事大集人者。

  【大法紧那罗】 (天名)法华经序品四人紧那罗之一。奏妙法之乐者。

  【大法炬陀罗尼经】 (经名)二十卷,隋阇那崛多译。善威光天子请问陀罗尼门。佛入大力庄严三昧,说过去之放光如来说此经事。一经五十二品,皆述昔时放光如来所说之法。

  【大法螺】 (术语)大法之声能警醒人,故譬于螺贝。法华经序品曰:“吹大法螺,击大法鼓。”

  【大法慢】 (术语)法慢之大者。于所得之法起慢心曰法慢。

  【大法师】 (术语)说见“法师”条。大者,尊之之词。

  【大法雨】 (譬喻)大法能慈润枯渴之众,故以譬于雨。法华经序品曰:“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同化城喻品曰:“普雨大法雨,度无量众生。”

  【大烦恼地法】 (术语)与一切烦恼心相伴之心所也。有六。一痴,二放逸,三懈怠,四不信,五昏沈,六掉举。见俱舍论四。

  【大梵】 (天名)天神名,又观音名,大梵深远观音也。

  【大梵如意天】 (天名)大梵天也,彼天有威力,得如意自在,故曰如意。

  【大梵深远】 (菩萨)天台所立六观音之一。见“六观音”条。

  【大梵寺】 (寺名)刺史韦宙请六祖说法处也。广东通志二百二十九曰:“韶州府曲江县,报恩光孝寺,在河西。唐开元二年,僧宗锡建,名开元寺,又更名大梵寺,刺史韦宙请六祖说坛经处。宋崇宁三年,诏诸州建崇宁寺,致和中改天宁寺。绍兴三年,专奉徽宗香火,赐额曰报恩光孝寺。”

  【大梵天】 (天名)Mahābrahman,梵者清净之义,为离淫欲之色界诸天通名,今谓其中初禅天之王为大梵天。初禅天为色界四禅之最初者,故特附以梵天之名,其中分大梵天,梵辅天,梵众天三者。大梵为君。梵辅为臣,梵众为民。大梵天所得之禅定,称为中间禅。位于初禅与二禅中间之禅定也。慧苑音义上曰:“梵谓梵摩,具谓跋滥摩,此谓清净。”智度论十曰:“梵名离欲清净。”智度论三十五曰:“梵者色界,都名也。”正理论三十一曰:“广善所生故名为梵,此梵即大故名大梵,由彼获得中间定故,最初生故,最初没故,威德等胜故,名为大。”彼名为尸弃,译言火或顶髻,彼顶上结髻如火,以表入于火光定,故名。彼在初禅天,最先生。故自念我无父母,自然而生,我为娑婆世界之主。法华经序品曰:“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王。”大般若经五百七十曰:“堪忍世界主,持髻梵王。”智度论一曰:“三千大千世界,主持梵天王名式弃。”法华文句二曰:“尸弃者此翻为顶髻,又外国呼火为树提尸弃。此王本修火光定破欲界惑,从德立名。”彼深信正法,每佛出世,必先来请转法轮。又常在佛之右边,手持白拂,以对于帝释。

  【大梵天王】 (天名)大梵天为初禅天之王,故曰大梵天王,略曰大梵王,亦曰梵王。色界十八天之通名,然以就初禅梵天之王而言,为常。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经名)禅家所谈之拈花微笑事,出此经典,见“拈花微笑”条。

  【大梵王】 (天名)大梵天王也。

  【大梵王宫】 (杂名)大梵天王之宫殿。在色界初禅之梵辅天中。俱舍论八曰:“于梵辅天处有高大阁名大梵天一主所居非有别地,如世尊处座四众围绕。”往生要集上本曰:“忉利天上亿千岁乐大梵王宫,深禅定乐。”

  【大方便】 (术语)佛菩萨广大之方便也,善巧之教化谓之方便。”

  【大方便佛报恩经】 (经名)七卷,失译。佛在罗鹫山,阿难,闻外道讥佛非孝,以白佛,佛乃放光,集十方之菩萨,说尝为须阇提太子,以身肉济父母之难,或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等。有九品,系结集家之手草。

  【大方等】 (术语)又,谓之大方广。大乘经之通名。言所说之义理方正平等也。于方等部中为最上,是大方等也。阅藏知津二曰:“方等亦名方广,于十二分教中十一并通大小,此唯在大。”

  【大方等大集经】 (经名)大集经之具名。见“大集经”条。

  【大方等如来藏经】 (经名)一卷,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与大方广如来藏经同本先出。

  【大方等陀罗尼经】 (经名)四卷,北凉法众译。说方等三昧之法规。南岳大师依此经行方等三昧,而证圆位。固之天台智者说方等三昧行法一卷。

  【大方等无想经】 (经名)别名,大方等大云经,六卷,北凉昙无谶译。有大云密藏菩萨使诸问云兴,赞许而说种种不可思议解脱之法门,有三十七品。最后,南方诸天子来问经名。佛答三名,一大云,二大般涅槃。三无想,并授记末法中之事。其第三十六品说祈雨之神咒。

  【大方等修多罗王经】 (经名)一卷,元魏菩提流支译。与大乘流转所有经同本先出。

  【大方广】 (术语)又云大方等。方者方正,广者广大,诸大乘经之通名也。方广者,十二分教之一,虽为大小乘之通名,而独用于大乘经者为最多。探玄记一曰:“对法论说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所依处故,宣说广大甚深法故名为方广,又瑜伽说声闻藏中无方广故。”今大乘于方广部中为最上,故云大方广。梵Mahāvaipulya。

  【大方广宝箧经】 (经名)二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佛左祇园先说法,文殊后来与须菩提应答,而使之默,舍利弗目连等各述文殊之智慧辩才。

  【大方广佛】 (佛名)华严经之本尊也。证得大方广理之佛,谓之大方广佛。探玄记一曰:“大以包含为义,方以轨范为功,广则体极用周,佛乃果圆觉满。”又“方广之佛简下乘佛。”

  【大方广佛冠经】 (经名)二卷,赵宋施护译。具名,佛说大乘大方广佛冠经,示十方净土诸佛之名号,说称念受持之功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经名)常略称华严经。有六十卷,八十卷,四十卷之三本。见“华严经”条。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 (经名)一卷,唐提云般若译。与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同本异译。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经名)四十卷,华严经之具名。但常为四十卷中最末一卷之别称。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 (经名)又曰:大方广佛华严经续入法界品,一卷,唐地婆诃罗译。是本经入法界品中之一分自天主光天至有德童女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顿证毗卢舍那法身字轮瑜伽仪轨】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四十二字之字轮观。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具出经文及梵字四十二。

  【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 (经名)一卷,唐提云般若译。佛在灵鹫山,对于十方之梵天,说慈心之法门。

  【大方广菩萨藏】 (术语)大乘十二部经中方广部之通名。

  【大方广菩萨十地经】 (经名)一卷,元魏吉迦夜译。说菩萨十地之治法。最胜王经净地陀罗尼品之别译也。

  【大方广普贤所说经】 (经名)一卷,唐实叉难陀译。普贤菩萨说见佛之法。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 (经名)一卷,唐实叉难陀译。佛于菩提树下成正觉时,十方之诸佛,现菩萨之形,为观音普贤等,无量之菩萨,现声闻之形,为舍利弗等。佛入三昧,名如来不思议境界。于诸相中现十方之佛刹,于诸好中现往昔之行门,于是德藏菩萨问普贤菩萨此三昧之名,普贤说其名义及证得此三昧之福德因缘。

  【大方广如来藏经】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举种种譬喻,说如来藏之义,如来藏者众生烦恼之中具如来法身之德也。

  【大方广如来秘密义经】 (经名)二卷,失译。东方宝杖佛所有菩萨,名无量志庄严王菩萨。问佛以如来秘密藏之法,佛答以发一切智心为首,说种种之法。迦叶更请说秘密藏之法,佛说逼恼菩萨,亦以菩萨之愿力而无害,如倒于地者,还依地而起,打旃檀者,亦得香气。次说极重之十恶,能解如来之因缘说,亦即除灭。

  【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 (经名)一卷,唐实叉难陀译。与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同本先出。

  【大方广三戒经】 (经名)三卷,北凉昙无谶译。与大宝积经三律会第一同本异译。

  【大方广善巧方便经】 (经名)四卷,赵宋施护译。与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皆大宝积经第三十八大乘方便会之异译。

  【大方广师子吼经】 (经名)一卷,唐地婆诃罗译。佛在日月宫中,使胜积菩萨,往北方欢乐世界法起如来之所,法起如来为师子吼,后告于大众,释迦牟尼即我法起也。

  【大方广十轮经】 (经名)八卷,失译人名,与大集地藏十轮经同本,文稍简略。

  【大方广文殊仪轨经】 (经名)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菩萨根本仪轨经之略名。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经名)常略称圆觉经。见“圆觉经”条。

  【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 (经名)五卷,赵宋法天译。明宝光明陀罗尼之法门。多与华严经十住品及贤者品同。

  【大忿怒金刚童子念诵瑜伽法】 (经名)佛说无量寿佛化身大忿怒俱摩罗金刚念诵瑜伽仪轨法之异名。说金刚童子之修法。

  【大风灾】 (术语)大三灾之一。劫末起大风破灭至色界第三禅天之灾厄也。见“三灾”条。

  【大佛顶】 (佛名)佛名,佛顶尊有多种。大佛顶其一也。见“佛顶尊”条。又陀罗尼名,大佛顶尊之陀罗尼也。见“佛顶咒”条。

  【大佛顶白伞盖心咒】 (经名)与大佛顶如来心咒同。白伞盖为佛顶咒之异名。

  【大佛顶法】 (修法)金轮佛顶法也,此有金刚部大日金轮与胎藏部释迦金轮二者。大妙经所说为大日金轮,大日经所说为释迦金轮,首楞严经所说为两部不二。

  【大佛顶经】 (经名)具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略曰大佛顶经,首楞严经。楞严经等。见“首楞严经”条。

  【大佛顶曼荼罗】 (术语)楞严经七,言立道场,时以灵山白牛微细之粪,和旃檀,泥于地。(中略)方圆丈六,为八角坛。坛心置一金银铜木之莲华。华中盛八月露水置于钵。更以十六莲华与香灯。参差庄严外围。取白牛乳为煎饼。砂糖。(中略)蜜,于莲华外,各各围绕十六华外,以奉诸佛及大菩萨。(中略)敷设十方如来及诸菩萨所有形像。当阳张卢遮那,释迦,弥勒,阿閦,弥陀,诸大变化,观音形像,金刚藏兼安其左右。帝释梵王。(中略)频那夜迦,张于门侧。安置左右云云。大妙经准之。中央之莲钵,即大佛顶也。八圆镜,八大佛顶也。十六华炉,八菩萨八金刚也。

  【大佛顶念诵法】 (术语)大妙经说心中观字,白色,成大月轮,遍于量法界,无上中下之际,成大八轮之金轮,又于一一轮中,右旋布八色金刚轮,依前观身,为大我,于轮脐中作顶轮王形,即结成就一切事业佛顶诸佛心本三昧耶印。以二手散开十指并二掌根。即以此印于指上散安十字真言。一一字上散无量百千杂色光明。散射十方诸佛之刹土。光明炽盛。三世无等。即以此印手右旋如羂索环之势。(中略)此印名摄一切佛顶轮王本三昧耶发生无边诸佛羯磨之印。不假结护及供养门,速成诸佛大三摩地,使成佛之身。十地菩萨目睹不及,耳听不闻。(中略)使同类之佛,亦不见自身。何况其余菩萨等。

  【大佛顶如来放光悉怛多钵怛罗陀罗尼】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悉怛多钵怛罗,译言白伞盖。白伞盖佛顶尊之陀罗尼也。

  【大佛顶如来心咒】 (经名)佛顶咒总有四百二十七句,其中初为诸众贤圣之名。最后之八句方为正咒。故唯取此八句为心咒。

  【大佛顶三昧】 (术语)依大佛顶经之坛法诵佛顶咒之行法也。三代实录一曰:“安置沙弥二十人于陵边,昼夜结番修大佛顶三昧。”

  【大佛顶咒】 (经名)见“佛顶咒”条。

  【大伽蓝】 (杂名)伽蓝者寺院之梵语,大者对于小伽蓝而言。

  【大纲】 (杂语)法门之大义,譬如网之纲,委细之教义譬如目。法华玄义十曰:“唯论如来说教大纲不委细网目。”同释签曰:“说法华唯在大纲不事网目。”

  【大根】 (术语)大乘之机根。法华玄义一曰:“令大根从不融向于融。”

  【大钩召印】 (印相)作内缚拳。竖右手之头指。少屈之作钩形。是除盖障佛顶,及九方便中,奉请法身方便之印也。

  【大灌顶】 (修法)顶上灌五瓶誓水之圣式也,或为结缘,或为传密法,而行之。是洗除罪恶注入功德之意也。见“灌顶”条。

  【大灌顶光真言】 (经名)不空羂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经之略名。

  【大灌顶经】 (经名)灌顶经之异名。

  【大灌顶神咒经】 (经名)灌顶经之异名。

  【大光明佛】 (佛名)马鸣菩萨之本地也。释摩诃衍论一曰:“马鸣菩萨若克其本大光明佛,若论其因第八地内住位菩萨,西天诞生,卢伽为父,瞿那为母。”

  【大光明王】 (本生)释迦如来于过去为阎浮提之国王。称为大光明。

  【大光明王发心因缘】 (本生)贤愚经大光明始发无上心缘品说,大光明王自外国得白象,付之象师,使其调养。不久象能调从。象师以白于王。王乃驾象出游。象气猛壮,见牝象,奔驰至深林,王因伤身垂死。以责象师。象师言我唯能调身。不能调心。唯有佛能调心。王闻之。踊跃发大菩提心。

  【大光明王舍头施婆罗门】 (本生)大方便佛报恩经四说:“释迦如来于过去为波罗奈国王,称为大光明。惠施一切,不逆人意。敌国之王闻之,使婆罗门来乞王之头。王许之,群臣谏,不听。使婆罗门捉刀斫头,以果其慈心。”经律异相二十五曰:“大光明王舍头施婆罗门。”

  【大光普照】 (杂语)法华经序品曰:“眉间白毫大光普照。”

  【大光普照观音】 (菩萨)七佛八菩萨所说神咒经所说六观音之一。天台以之为修罗道之能化。道邃六字经验记,配之于十一面观音。见“六观音”条。

  【大光音天】 (天名)色界第二禅天也。在胎藏界曼荼罗,位于外金刚部院之北方。肉色。右手持瓶。左手竖头中二指,屈余指,仰而当胸。坐于筵。左右有侍者,右持未敷莲。左竖头指小指,屈余指,向胸。右手作掬势,置于膝。

  【大鬼道】 (界名)有大威力之鬼神所住之道途。道者五道六道之道也。

  【大国师】 (职位)说见“国师”条。

  【大海】 (杂名)梵语摩诃三母捺罗娑誐罗Mahāsamudra-sāgara,见梵语杂名。

  【大海八不思议】 (譬喻)涅槃经三十二曰:“大海有八种不思议。以譬涅槃:一渐渐转深,二深难得底,三同一咸味,四潮不过时,五有种种宝藏,六大身众生居住,七不宿死尸,八万流大雨入海亦无增减。”又以此八喻譬僧伽。

  【大海十相】 (名数)华严经疏四十四曰:“华严经中以大海十相,譬十地菩萨修行:一次第渐深,二不受死尸,三余水入失本名,四普同一味,五无量珍宝,六无能至底,七广大无量,八大身所居,九潮不过限,十普受大雨。”

  【大海印】 (譬喻)大海之水面印现森罗万像。以譬菩萨之三昧含藏一切诸法,是名海印三昧。大集经十五曰:“喻如阎浮提一切众生身及余外色,如是等色道中皆有印像,以是故名大海印。菩萨亦复如是,得大海印三昧已能分别一切众生心行,于一切法门皆得慧明,是为菩萨得海印三昧。”

  【大海众】 (譬喻)众水入海。则为同一咸味,四姓出家,则皆为一味如大海。故云海众。又譬众之多者曰海。增一阿含经四十四曰:“此阎浮提有四大河,一切诸流皆投归于海。众僧如彼大海,所以然者,流河决水以入于海便灭本名,但有大海之名耳。”往生要集中本曰:“清净大海众。”

  【大寒林】 (杂名)西国谓墓所为尸陀。译为寒林。使人怖而寒之义也。见“尸多婆那”条。

  【大寒林难拏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赵宋法贤译,罗睺罗于寒林中多为鬼恼。佛为说难拏陀罗尼。难拏者欢喜之义,言此陀罗尼有安乐欢喜之功德也。

  【大行道】 (仪式)盛大行道之仪式也。见“行道”条。

  【大号叫地狱】 (界名)八大地狱之第五。俱舍颂疏世间品一曰:“大号叫地狱剧苦所逼发大哭声,悲叫称怨,故名为大号叫。”

  【大和竭罗】 (佛名)Dīpaṁkara,又曰提和竭,提洹竭。佛名。译言燃灯,锭光。玄应音义三曰:“提和竭,或云提和竭罗,此云锭光,亦曰燃灯佛是也。”可洪音义二曰:“提洹竭,中户官反,亦云提和竭,此云锭光,即燃灯佛也。”

  【大和尚】 (术语)受戒之师,谓为和尚。和尚之年长德高者,称为大。又(职位)西晋怀帝永嘉四年天竺之佛图澄至,石季龙倾心事之,号为大和尚,见佛祖统纪三十六。

  【大黑飞砾法】 (修法)其法以槚木指干方之枝。作乔麦与麦之形(即宝珠形),其三面书字,置之于本尊之前。诵本尊之根本咒一千遍而加持之,然后投于福人之家,谓彼之福德来集我家也。是曰大黑之飞砾法。

  【大黑天】 (天名)梵语摩诃迦罗Mahākāla,译为大黑天,大黑神。或译为大时。显密二教之所说各异。密教谓为大日如来因降伏恶魔示现忿怒药叉主之形者,或有一面八臂。或有三面六臂。系人之髑髅以为璎珞。可畏之相也。故古来以为军神而祀之。现今印度称其女体为迦梨Kalī(迦罗之女声也),以为大自在天之后妃,而盛祀之。新译仁王经护国品曰:“昔天罗国王有一太子名曰班足,登王位时有外道师名为善施,与王灌顶,乃令班足取千头王以祀冢间摩诃迦罗大黑天神。”同良贲疏曰:“言冢间者所住处也,言摩诃者此翻为大,言迦罗者此云黑天也。上句梵语,下句唐言。大黑天神,斗战神也。若祀彼神增其威德举事皆胜,故向祀也。”金刚恐怖集会方广仪轨观自在菩萨三世最胜心明王经曰:“摩诃迦罗天像前,苏末那搵三甜,护摩三浴叉已。现为使者为成辨一切。”注曰:“大黑天也,披象皮横把一枪,一头穿人头一头穿羊。”义净译孔雀经中曰:“大黑药叉王,婆罗痆斯国住。”摄大仪轨二曰:“摩贺迦罗神,曩莫三满多没驮喃,摩贺迦罗野,裟嚩贺。”大日经疏十曰:“摩诃迦罗所谓大黑神也,毗卢遮那以降伏三世法门欲除彼(指荼吉尼),故化作大黑神。过于彼无量示现,以灰涂身在旷野中,以术悉召一切法成就乘空履水皆无碍诸荼吉尼而诃责之。犹汝常啖人,故我今复当食汝,即吞啖之。然不令死彼,伏已放之,悉令断肉。”理趣释下曰:“七母女天者是摩诃迦罗天眷属也。(中略)此天等亦有曼荼罗,中央画摩诃迦罗以七母天围绕,具如广经所说。摩诃迦罗者大时义,时谓三世无障碍义,大者是毗卢遮那法身无处不遍,七母女天并梵天母。”慧琳音义十曰:“摩诃迦罗,唐云大黑天神也。有大神力,寿无量千岁,八臂身青黑云色,二手怀中横把一三戟叉,右第二手把一青羖羊,左第二手把一饿鬼头髻,右第三手把剑,左第三手执羯吒罔迦(Khaṭvāṇga)是一髑髅幢也,后二手各于肩上共张一白象皮如披势,以毒蛇贯穿髑髅以为璎珞,虎牙上出作大忿怒形,雷电烟火以为威光身形极大,足下有一地神女天,以两手承足者也。”其他为此天之降魔神而现威灵。见仁王经良贲注下一,佛祖通载三十五。显教之所传者以之为施福神。谓祀之,则能得福德。西竺诸寺皆于食厨安置供养之。寄归传曰:“西方诸大寺处,或于食厨柱侧,或在大库门前,雕木表形,或二尺三尺为神王状。坐把全囊,却踞小床一脚垂地。每将油拭,黑色为形。号曰莫诃歌罗,即大黑神也。古代相承云:是大天之部属,性爱三宝,护持五众使无损耗。求者称情,但至食时厨家每荐香火,所有饮食随列于前。”是祀为施福神之本据也。

  【大黑天供相应物】 (术语)一以白米为相应物。如圣天供之浴油。念诵时以白米浴之,一咒为一度。相传是大黑天为炽盛光佛顶舍利法之本源。故以白米为舍利之当体,最相应也。二以盐为最上之供物。常供盐一杯。

  【大黑与黑色】 (杂语)摩诃迦罗之译,有大时与大黑二者。而大时之解,能尽神力之程。是为本义。大黑宜为傍义。大日经疏有阎魔之后黑闇女为摩诃迦罗,称为闇夜神之一义。此黑义虽可为本义。然无关于今之大黑神。然则其黑色如寄归传所言,以油拭之,其像自然而黑无关于迦罗之本义可知。用香油涂体。以拂身之邪热。印度一般之习也。但以之为降魔神,照密教之本义,则黑色不惟为降魔之色,胎藏界曼陀罗安置此天于北方,故黑色又与其神体相应者也。

  【大黑真言】 (术语)“唵摩诃迦罗娑嚩贺。”见摄大轨。又,唵尼旨尾旨(降伏),惹嚩礼(自在),多啰伽帝(救度),莎诃。见真言钞。

  【大红莲】 (界名)地狱名。以洹寒而身裂如大红莲之地狱也。见“地狱”条。

  【大弘誓】 (术语)广大之誓愿也。如来曾曰:“广发如是大弘誓愿。”

  【大护印】 (印相)顺于如来藏申二水指(第四指),使指头相柱如山峰,其二火指(中指),头亦相柱稍屈如连环状,又开二空指(大指),相去二寸已下,即是。真言曰:南磨萨婆怛他揭帝弊(归命一切如来等),萨婆佩也微揭帝弊(能除一切悕障等也,亦是叹佛归命也),微湿啭目契弊(种种门也亦是巧妙养也,诸佛巧现种种功德力也),萨婆他(遍也,谓一切时一切处一切方处也),唅欠(诃是因义欠空义也,点又是空,空净一切因又复空者此空亦空也),啰吃洒(拥护也,非但护二乘亦护一切诸佛由此故不舍有情常于佛事无有休息不住寂灭也),摩诃沫丽,(大力也,即是如来十种智力也),萨婆怛他揭多(一切如来也),本眤也宁社帝(生也,言此力从如来功德生也),吽吽(第一恐怖他除其障也,第二为令满佛三德故也,重言读极怖之也),怛啰吒怛啰吒(摄伏也,摄伏内外障,又为成佛法身故重言之),阿钵啰底诃帝(是无害也,无障义也),莎诃(成就)。(Namaḥ sarva-tathāgatebhyaḥ,Sarva-Apāya’-vigatebhyo,viśvamukhebhyaḥ,Sarvathā Haṁ Khaṁ Rākṣasī mahabali Sarva-tathāgata-punyo nirjāti,Hūṁ Hūṁ Traṭa Trata apratihatisvāhā。又此名无堪忍大护,彼之威光猛盛,譬如初生小儿不堪见烈日之光,此亦一切不能堪忍而映夺之,故名无能堪忍大护。见义释十。

  【大华严长者】 (人名)佛对此长者,说施食之福报。

  【大华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 (经名)一卷,唐般若三藏译。佛说那罗延力之量,比较佛力。因说为施食者得此佛力也。

  【大化】 (术语)谓佛陀一代之教化也。法华玄义十曰:“说教之网格,大化之筌罤。”

  【大幻师】 (术语)佛之德名。佛,说幻化之事,能为幻化之事,故云幻师。大集经十九曰:“说一切法如水月,我今敬礼大幻师。”

  【大黄汤】 (饮食)黄龙汤之异名。

  【大会】 (术语)大法会也。为佛事而会多众也。般舟赞曰:“一一大会随人入。”

  【大会众】 (术语)贤圣之众会。往生论注下曰:“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智相光明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

  【大慧】 (菩萨)Mahāmati,梵名摩诃摩底。菩萨名。于楞伽经会座为一会之上首,是对扬主也。佛地论一曰:“问答决择无穷尽,故名为大慧。”又(人名)禅师名。宋杭州径山之佛日禅师,名宗杲,法嗣佛于果圜悟禅师,高宗绍兴十七年诏使住径山,以二十一年事窜梅州,二十八年诏使再住径山,孝宗隆兴元年八月十日,寂于径山明月堂,寿七十五。赐谥普觉,塔曰宝光。孝宗居藩邸师事之,及即位赐号大慧禅师。有语录三十卷,敕入大藏。见五灯会元十九。圜悟尝着碧岩集,大慧烧之。碧岩种电钞一曰:“此书已成,学者走知解者多矣。大慧为救此弊一炬炳之,所谓云门一棒打杀之高怀也。”又唐之一行禅师谥大慧。

  【大慧刀印】 (印相)其形同于塔印。十八道事钞上:“塔印、宝瓶印、大慧刀印,此三印同印别名也,随其所用改阿阇梨观心也。”见塔印条。

  【大慧书】 (书名)二卷,集大慧禅师宗杲之书牍也。

  【大慧武库】 (书名)具名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附于大慧语录之后。

  【大慧语录】 (书名)具名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三十卷,宋蕴闻集。

  【大火聚】 (譬喻)大火聚于一处者。以譬不可触着之物体。智度论六曰:“是实智慧,四边叵捉如大火聚,亦不可触,法不可受,亦不应受。”

  【大火灾】 (术语)大三灾之一,住劫终而入坏劫,坏劫之末有七日轮出,上自色界之初禅天,下至无间地狱,尽被焚烧,俱舍论十二曰:“唯器世间,空旷而住。(中略)于是渐有七日轮现,诸海干渴,众山洞然,洲渚三轮并从焚燎,风吹猛焰烧上天宫乃至梵宫无遗灰尽。”

  【大机】 (术语)受持大乘法可到菩萨乘之机类也。

  【大吉祥变菩萨】 (菩萨)胎藏界曼荼罗观音院第三行第六位。梵名椤乞叉摩摩诃微地也。译言吉祥大变。司观音三十三变化之妙用。密号称为动用金刚。白肉色。左手持半开莲华。若手当胸仰掌如受物。眼作上视之相。

  【大吉祥大明菩萨】 (菩萨)胎藏界曼荼罗观音院第二行第五位。梵名摩诃室利摩诃微地也。译言大吉祥明王。密号称为灵瑞金刚。肉色。左手持莲华安股上。右手竖小指,屈余指,当胸。坐赤莲华。

  【大吉祥金刚】 (菩萨)金刚手之异名。义释十二曰:“大吉祥金刚,欢喜,文殊等。”

  【大吉祥经】 (经名)大吉祥陀罗尼经之略名。

  【大吉祥明菩萨】 (菩萨)胎藏界曼荼罗观音院第二行第六位。梵名摩诃室利微地也。译言大吉祥明。密号称为常乐金刚。肉色。左手持半开莲华。右手屈无名小二指,竖余指,置胸边。坐白莲华。

  【大吉祥天】 (天名)又名功德天。主富贵之女天也。大吉祥陀罗尼经谓之大吉祥菩萨。见“吉祥天”条。

  【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佛,住极乐世界,为观自在菩萨说吉祥天女之十二名及陀罗尼。

  【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无垢大乘经】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佛,住安乐世界,为观自在菩萨初说三十八吉祥如来之名号,次说吉祥天女之一百八名。为十二契讽称之,分十二段之曲谱。故云。

  【大吉祥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赵宋法贤译,佛在苏珂嚩帝佛刹,为观自在菩萨说大吉祥菩萨所有之陀罗尼。使众生得大富贵。

  【大吉义神咒经】 (经名)二卷,元魏昙曜译。帝释与阿修罗战而败,请救于佛,佛为说大结界咒,次有一切天龙鬼神次第助佛说咒。

  【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 (经名)十卷,唐不空译,与大集经虚空藏菩萨品同本异译。

  【大集法门经】 (经名)二卷,赵宋施护译。与长阿含经众集经同本。

  【大集会正法经】 (经名)五卷,赵宋施护译。大集会正法,以本经所说之法得名。佛在灵山,为普勇菩萨说之。次折伏尼犍外道。

  【大集经】 (经名)具名大方等大集经。大方等为大乘经之通名。佛在欲色二界中间广集十方之佛菩萨,说大乘之法,谓之大集经。前后诸师,各译一部分,无全本。高丽藏本收诸师译本为一部,有六十卷。其中前二十六卷及三十一卷至三十三卷之日密分三卷,北凉昙无谶译,为诸译中之大本。他藏本称之为大方等大集经而别行之。其第二十七卷至三十卷之无尽意菩萨品四卷,为智严宝云译,别行本题曰:无尽意菩萨经。其三十四卷至四十五之日藏分十二卷,隋那连耶舍译,别行本十卷称为大乘大方等日藏经。其四十六卷至五十六卷之月藏分为十一卷,高齐那连提耶舍译,别行本十卷,称为大方等大集月藏经。其五十七五十八两卷之须弥分二卷,同译,别行本题曰大乘大集经。其五十九六十两卷之十方菩萨品,后汉安世高译,别行本题曰:佛说明度五十校计经。止观辅行五曰:“彼经广集十方诸佛诸大菩萨于欲色二界大空亭中,故云大集。”但大集之经名有二种:一以名于欲色二界中间集大众而说之经,上所举之诸经是也。一以名于随处集大众而说之经,大集经贤护分,大集经念佛三昧分等是也。梵Mahāsaṁghāta。

  【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 (经名)具名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十卷,隋达磨笈多译。与菩萨念佛三昧经同本。说念佛三昧之法。

  【大集经贤护分】 (经名)具名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五卷,隋阇那崛多译。佛在王舍城竹园放光集众。以贤护菩萨为对场而说法。与般舟三昧经同本后译。

  【大集譬喻王经】 (经名)二卷,隋阇那崛多译。为舍利弗以诸譬喻说菩萨与二乘智慧功德之差别。

  【大集日藏经】 (经名)大乘大方等日藏经之异名。

  【大集贤护经】 (经名)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之异名。

  【大集须弥藏经】 (经名)大乘大集经之别名。六十卷,大集经之须弥藏分是也。

  【大集月藏经】 (经名)具名大方等大集月藏经。十卷,高齐那连提耶舍译。收于六十卷大集经第四十六至第五十六。称为月藏分。

  【大己】 (杂语)自己对于五夏以上之同侣长者,所呼之尊称也。

  【大寂定】 (术语)或曰大寂室三昧。或曰大寂静妙三摩地。如来所入之禅定也。离一切散动,究竟寂静。谓之大寂。梵语曰三昧或三摩地,译为定。如来会曰:“世尊今日入大寂定,行如来行。”旧译仁王经上曰:“初年月八日,方坐十地入大寂室三昧。”新译仁王经上曰:“尔时世尊,初年月八日,入大寂静妙三摩地。”涅槃经三十曰:“我于此间娑罗双树入大寂定,大寂定者名大涅槃。”

  【大寂法王】 (术语)称大日如来。梵译曰牟尼Muni,译为寂。如来之身口意,离一切之烦恼。故云寂。大日经一曰:“牟尼诸法王告持金刚慧。”同疏六曰:“大寂法王,告金刚手。”

  【大寂静妙三摩地】 (术语)见“大寂定”条。

  【大寂灭】 (术语)大涅槃也。涅槃,一译寂灭。圆觉经曰:“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语寂灭海终不能至。”

  【大寂室三昧】 (术语)见“大寂定”条。

  【大迦多衍那】 (人名)Mahākātāyana,旧称大迦旃延。新称大迦多衍那。

  【大迦叶】 (人名)摩诃迦叶也。增一阿含经三曰:“十二头陀难得之行,所谓大迦叶比丘是。”见“迦叶”条。

  【大迦叶本经】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佛为大迦叶说制心之法。

  【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 (经名)五卷,赵宋施护译,大宝积经普明菩萨会第四十三之别译。

  【大迦旃延】 (人名)摩诃迦旃延也,新称迦多衍那。为十大弟子之一。增一阿含经三曰:“善分别义敷演道教,所谓大迦旃延比丘是。”见“迦旃延”条。

  【大坚固婆罗门】 (本生)释迦如来昔为大国黎努王之辅相。名大坚固婆罗门。能治国。后修禅观,感梵天王之来现,由彼之劝而出家,修佛道。

  【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 (经名)二卷,赵宋施护译。说大坚固婆罗门之事历。

  【大鉴】 (人名)六祖曹溪慧能,宪宗元和十年赐谥云大鉴禅师。

  【大焦热地狱】 (界名)八大地狱之第七。见“焦热地狱”条。

  【大觉】 (术语)佛之觉悟也。凡夫无觉悟,声闻菩萨有觉悟而不大,佛独觉悟实相,彻底尽源,故称大觉。又声闻虽自觉,而不使他觉,菩萨虽自觉亦使他觉,而觉事未满。佛自觉觉他皆圆满,故独称之为大觉。仁王经上曰:“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五眼法身大觉世尊。”心地观经一曰:“敬礼天人大觉尊。”止观一曰:“大觉世尊,积功行满。涉六年以伏见,举一指而降魔。”

  【大教】 (术语)如来之教法也。

  【大叫唤地狱】 (界名)八大地狱之第五。智度论十六曰:“第四第五名叫唤大叫唤。”见“地狱”条。

  【大觉金仙】 (术语)宋徽宗诏改之佛号也。宋史徽宗纪曰:“宣和元年,春正月乙卯,诏佛改号大觉金仙,余为仙人大士,僧为德士,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

  【大觉母】 (术语)觉母是文殊之异名,大者尊称也。见“觉母”条。

  【大觉世尊】 (术语)见“大觉”条。

  【大教王经】 (经名)金刚顶经之别名。见“教王经”条。

  【大教网】 (譬喻)如来之教法,能救生死海之人,故譬以鱼网。晋华严经五十九曰:“张大教网絙死生海。”五教章上曰:“是故经云:张大教网絙生死海,度天人龙置涅槃岸。”(五教章之文上二句依晋经五十九,下二句依同经四十四菩萨金翅王,生死大海,中抟撮天人龙,安置涅槃岸之文)。

  【大劫】 (术语)谓成住坏空之四期为一周。为八十增减之时量。旧译称之为四中劫。新译称之为八十中劫。见“劫”条。

  【大劫宾宁】 (人名)Mahakapphina,阿弥陀经曰:“摩诃劫宾那。”比丘名。贤愚经七曰:“大劫宾宁缘品。”见“劫宾那”条。

  【大羯磨轮】 (术语)连续十字金刚而作大圆轮也。瑜祇经曰:“当观吽一字成大羯磨轮。”

  【大羯磨印】 (印相)五股印之称。瑜祇经曰:“决诵一字明,结大羯磨印。”

  【大戒】 (术语)大小乘之具足戒,对于五戒,十戒等。谓之大。又,大乘戒之通名,以与小乘戒区别。

  【大界】 (术语)摄僧之大者。谓定僧众同一住同一为布萨之结界。如限一山一寺境内之结界是也。对于小界或戒场。而名为大界。

  【大界外相】 (术语)言结界之外面。于界结之标石书此四字。自此表内为摄僧界也。

  【大金刚轮印明】 (印相)加持虚空而结来遍一切大曼荼罗界之印与明也,易言之,即成护行者,身心之结界轮坛也。

  【大金刚位】 (术语)称真言行者初地之位。瑜祇经曰:“一时共成就,速得大金刚位,乃至普贤菩萨位。”

  【大金色孔雀明王咒经】 (经名)一卷,失译,或义净译孔雀经六本之一。

  【大金色孔雀王】 (明王)金色之孔雀明王也。见“孔雀明王”条。

  【大金色孔雀王咒经】 (经名)一卷,失译人名。

  【大经】 (经名)净土三部中,二卷之佛说无量寿经,净影,道绰,善导诸家,谓之大经。天台谓之大本。玄义分传通记三曰:“大经者无量寿经,三经之中此经广故,对余二经名大经也。天台此经名大本,阿弥陀经名小本,嘉祥名双卷,净影道绰与今家同,龙兴名两卷经。”又,天台宗称涅槃经为大经。

  【大精进菩萨】 (菩萨)位于金刚界曼荼罗外廓之南方。贤劫十六尊之一。亦名勇猛或大勇猛。梵名输罗野。译言勇猛。密号称为不退金刚。肉色。右持一股戟。左拳安于腰。

  【大经卷】 (譬喻)指心也。诸方门人参问语录曰:“心为大经卷。”

  【大经卷在一微尘内】 (杂语)唐沙门慧海曰:经云有大经卷量等三千大千界,内在微尘中。一尘者是一念心尘也。故云一念尘中演出河沙偈,时人自不识。

  【大净法门经】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与大庄严法门经同本。

  【大拘絺那】 (人名)Mahākauṣṭhila,比丘名。阿弥陀经作“摩诃俱絺罗。”见“俱絺罗”条。

  【大拘絺那经】 (经名)舍利子问正见正法之事,拘絺那答之。摄于中阿含七。

  【大开静】 (术语)开静有大小二种。见“开静”条。

  【大空】 (术语)对于小乘之偏空,而谓大乘究竟之空寂为大空。空亦为空。是为究竟之大空。即大乘之涅槃也。密教以阿字为此大空。证之谓为大空智。宝积经二十二曰:“广大空寂名曰虚空,涅槃空寂亦复如是,为大空寂,无有主宰亦无我所,一切众生没入其中,无能摄取一毛端量,广大空寂广大无量名大涅槃。”入楞伽经三曰:“何者第一义圣智大空?谓自身内证圣智法空离诸邪见熏习之过,是为第一义圣智大空。”无尽灯论上曰:“后来重说般若法门,二乘三藏上下混杂,淘汰空法,所谓引小空归大空。呵偏空而入圆空,破假空而达真空。”又,十八空中,无东西南北等方位之实体。谓为大空。

  【大空点】 (术语)依大日经所说,则托于五字,以显大空之义。若此等字,连于上字则成上字大空之义。而字形以圆点表之。例如等。因而约之于前字谓为闇字轮。大日经二曰:“仰若拏那么,于一切三昧自在速能成辨诸事。”同疏七曰:“今毗卢遮那宗,寄此五字以明大空。大空是证处,无法可说,故但以圆点表之。”又吽字义显宗记下曰:“凡空点有七种:仰、让、拏、那、么、佉、也。”余详“空点”条。

  【大空行三昧】 (术语)不动尊之三昧也,以其真言字为体,之字体诃字,是一切行不可得之义。故云大空行三昧。大疏十曰:“吽者是大空行三昧也。”

  【大空曼荼罗】 (术语)虚空无相寂灭,能现一切之相,曼荼罗之体亦无相寂灭,能成一切之事,故托于虚空之喻,而称为大空曼荼罗。义释十三曰:“喻如虚空非众生数而众生所依。(中略)一切众生依正作业皆由此成,滋益众生成种种事,不可以虚空能成一切事故便谓虚空有为有相。今此大空曼荼罗亦如是,毕竟清净而无所不有,寂住寂然而不空成就。”

  【大空三昧】 (术语)三重三昧之异名。空空三昧,无相无相三昧,无愿无愿三昧也。见“三三昧”条。大日经疏六曰:“空与不空毕竟无相而具一切相故,名大空三昧。”又称百光偏照真言之暗字,演密钞四曰:“行者止此十六位时,以十缘生方便证得暗字大空三昧,即是解了金刚项十六菩萨生,成等正觉也。”又云正觉三昧,以弩字为种子。大日如来之三摩地也。大疏四曰:“弩者大空三昧,如来住此大空三昧,无行无到,亦无去来,而能如其心量随缘应现,故云等随也。”

  【大空声】 (术语)见“大空点”条。

  【大空之战具】 (杂语)谓金刚杵,羯磨等武器也。为绝待无相之战具,故云大空。又为大空智之所现。故云大空。大日经疏一曰:“譬如帝释手持金刚破修罗军,今此诸执金刚亦复如是。各从一门持大空战具,能破众生无相之烦恼故以相况也。”演密钞二曰:“大空,即智也。今此诸执金刚,各从一门内自证智遍一切处破诸众生无明障染义名战具。大空智即战具名大空战具,作持业释。”

  【大空字】 (术语)见大空点项。

  【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修法之仪轨。

  【大孔雀王】 (明王)明王部之一尊。驾孔雀,故云孔雀明王。详见“孔雀明王”条。

  【大孔雀咒王经】 (经名)三卷,唐义净译。亦同前经。华梵之音声稍别。

  【大苦海】 (譬喻)谓六道生死之苦也。智度论五曰:“没大苦海不自觉知。”

  【大乐不空】 (菩萨)金刚萨埵之异名。理趣释开题曰:“大乐金刚者金刚萨埵异名。妙乐之中,此尊三摩地特为殊胜,故曰大乐。不空者,梵曰阿目佉,此云无间。自证之大乐,化他之大喜,无有间断,故曰无间。无间与不空,其义一也。”见“金刚萨埵”条。

  【大乐金刚】 (菩萨)金刚菩萨之异名。见“大乐不空”条。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 (书名)一卷,不空译。说本经字句一一理趣表法之义门。常略称曰理趣释。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摩耶】 (术语)金刚萨埵所证之三摩耶也。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摩耶经】 (经名)一卷,不空译。大般若五百七十八卷,第十会般若理趣分之密部也。此经说金刚萨埵所证三摩地之法门。略名般若理趣经,又云理趣释。

  【大乐金刚萨埵】 (菩萨)具云大乐不空金刚萨埵。大乐不空,为金刚萨埵之总名。见“大乐不空”条。

  【大乐金刚萨埵修行成就仪轨】 (经名)一卷,不空译,金刚萨埵修法之仪轨也。

  【大利】 (术语)广大之利益。无量寿经下曰:“当知此人为得大利。”

  【大力大护明妃】 (真言)又云无堪忍大护明。诵此真言者与如来等,具大力,能护持其身,故云大力大护。又,此真言,威光猛盛,如小儿之眼不堪烈日之光,故云无堪忍。大疏九曰:“尔时世尊。(中略)发普遍一切如来法界哀愍无余众生界音声,说持明法句。若我所言诚实不虚者,其有诵持习令其势力与我无异,故名大力大护明妃也。”同十三曰:“此名无堪忍大护,由彼威光猛盛,如初生小儿不堪初日之光,此亦如是。一切不能堪忍而睒夺之者,故名无堪忍大护,以此护真言之行者也。”

  【大力金刚】 (菩萨)位于胎藏界曼荼罗金刚手院第一行金刚萨埵前之使者也。梵云摩缚罗。译言大力。为忿怒形,青色。左手执独股杵。踏莲花。又为香象菩萨之金刚名。

  【大力王】 (人名)昔有王曰大力,好施。有来乞者,则一切施与。帝释欲试之,化为婆罗门,来乞王之身分。王以刀断臂与之,无悔恨之心。大力王者今之释迦佛,婆罗门者今之提婆达多是也。见菩萨藏经下,经律异相二十五。

  【大莲华法藏界】 (界名)西方极乐之称。出生义曰:“西方大莲华法藏世界,无量寿如来四亲近菩萨也。”

  【大莲华智慧三摩地智】 (术语)称西方阿弥陀之妙观察智。

  【大林精舍】 (寺名)大竹林精舍之略称。见“竹林精舍”条。

  【大龙权现】 (神名)深位之菩萨以愿力权现大龙之相。而护众生也。西域记一曰:“大地菩萨以愿力故化为龙王。”

  【大楼炭经】 (经名)六卷,西晋法立等译。楼炭者梵语,译曰成败。此经说世界之成坏。异译曰起世经是也。

  【大轮金刚】 (菩萨)菩萨名。胎藏界金刚手院三十三尊之一。表断惑之智德,故曰大轮,手持三股之跋折罗。

  【大轮金刚修行悉地成就及供养法】 (经名)一卷,失译。

  【大轮明王】 (菩萨)即大轮金刚。见次条。(CBETA注:见“大轮金刚”条)

  【大论】 (书名)大智度论之略名。

  【大罗汉】 (术语)大阿罗汉之略。

  【大律师】 (术语)说见“律师”条。大者,尊之之词。

  【大满愿义】 (术语)大日如来,出生南方金刚幢菩萨之义趣也。出生义曰:“由一切如来大满愿义而生金刚幢。”

  【大曼】 (术语)大曼荼罗之略。

  【大慢】 (术语)我慢之大者。

  【大曼荼罗】 (术语)四种曼荼罗之一。图画雕刻诸尊之形体及形体者。此中具足五大故曰大秘藏记本曰:“大曼荼罗五大也,谓绘像形体等也,高广之义。”

  【大曼荼罗王】 (术语)称阿字也,真言之梵名曰曼荼罗。阿字为真言中之王。故称为大曼荼罗王。大疏十曰:“于大悲胎藏大曼荼罗王如所通达,净净法门各各乐欲自陈说之。”同六曰:“此阿字门为一切真言之王,犹如世尊为诸法之王。”

  【大梅】 (人名)马祖大寂禅师法副明州大梅山之法常,初参大寂,问如何是佛?大寂云:即心是佛。师即大悟。唐贞元中居天台山,余姚南七十里,梅子真旧隐居。大寂闻师住山,乃使一僧来问:和尚见马师得什么住于此山?师云:马师向我教即心是佛,我即向这里住。僧云:马师近日佛法又别。师云:作摩生别?僧云: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师云: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祇管即心即佛。其僧回,举似马祖。祖云:大众,梅子熟也。自此学者渐臻,师之道弥显。某年寂,寿八十八。传灯录七呼为梅子。

  【大门】 (杂名)寺院之外门也,又与三门通。

  【大梦】 (譬喻)譬生死之境界也。往生论注上曰:“长寝大梦莫知悕出。”

  【大秘密王曼拏罗】 (经名)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之略名。

  【大妙经】 (经名)大妙金刚大甘露军拏利焰鬘炽盛佛顶经之略名。

  【大灭谛金刚智】 (术语)大灭谛为佛之断德,金刚智为佛之智德,是三德中之前二者也。仁王经上曰:“十号三明大灭谛,金刚智释迦牟尼佛。”

  【大明白身菩萨】 (菩萨)胎藏界曼荼罗观音院第一行第六位。梵名豪利摩诃微地也,译言大明白身。密号称为放光金刚常住金刚。大明白身者清净无垢之义。为黄白色,左手持开敷髻花,右手于胸边为与愿印,坐赤莲华上。

  【大明度经】 (经名)六卷,吴支谦译,梵语波罗蜜,旧译度,或度无极。大明度者大明波罗蜜行之意,与道行般若经同本异译。

  【大明度无极经】 (经名)大明度经之异名。

  【大明经】 (经名)大明度经之略名。

  【大明三藏法数】 (书名)五十卷,明朝一如等集注。

  【大明三藏圣教目录】 (书名)明永乐年间敕行藏经之勘校写录,翻刻于南北两京,此北藏之目录也。

  【大明王】 (术语)谓不动尊等诸明王也。又曰大真言,如言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经。见诸仪轨诀影四。

  【大明咒】 (经名)放大光明破众生昏闇之陀罗尼也。般若心经曰:“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法藏疏曰:“鉴照不昧名为明咒。”又明为咒之别名。佛于光中说陀罗尼。故名咒为明。大明即大咒也。

  【大明咒经】 (经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之略名。

  【大命】 (术语)死生为大于运命者。故曰大命。无量寿经下曰:“大命将终,悔惧交至。”

  【大魔】 (术语)恶魔之大者。

  【大目犍连】 (人名)比丘名。见“摩诃目犍连”条。

  【大拏】 (人名)须大拏之略。太子名。见“须大拏”条。

  【大念】 (修法)大声念佛也。大集日藏经念佛三昧品曰:“于寂静处庄严道场,正念结跏。或行或坐,念佛身相无使乱心,更莫他缘念其余事。或一日夜或七日夜,不作余业,至心念佛,乃至见佛,小念见小大念见大。”群疑论七曰:“大念者大声称佛也,小念者小声称佛也。”

  【大念佛】 (修法)见“大念”条。

  【大牛车】 (譬喻)三车之一。以譬大乘者。法华经譬喻品曰:“羊车鹿车大牛之车,今在门外。”见“三车”条。

  【大毗卢遮那】 (佛名)密教之本尊大日如来也。大之梵语为摩诃。而毗卢遮那为日之别名。故若具存梵语,则宜曰摩诃毗卢那遮。曰并取汉语。则宜曰大日。今梵汉双取,故曰大毗卢遮那。但以毗卢遮那译为日。局于密教。若显密共通之译。则曰光明遍照。见“毗卢舍那”条。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经名)大日经之具题。经文六卷,供养次第一卷,共七卷,唐善无畏译。真言三部经之一。胎藏界密部之本经也。见“大日经”条。谓大日如来自成佛以不思议之加持力说内证法之经典也。离神力之加持。不能说。不能听。就此真言一宗有自证说法,加持说法之大论,遂分古义新义之两派。见“法身”条。玆将本经各家之著述列之如下。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二十卷(唐一行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义释十四卷(唐一行述记),大毗虑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义释演密钞十卷(辽觉苑撰),大毗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疏二卷(唐不可思议撰)。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略示七支念诵随行法】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以七段之即真言,说念诵大日经之法。

  【大毗卢遮那经】 (经名)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之略名。七卷。唐输波迦罗译。按输波迦罗即善无畏。

  【大毗婆沙论】 (书名)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之略名。

  【大品】 (经名)大品般若经也。又(杂名)经卷之略者。

  【大品般若经】 (经名)罗什译之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有二十七卷本与十卷本二经:一曰大品般若经,一曰小品般若经。嘉祥法师吉藏有大品经义疏十卷,缺卷二,又有大品经游意一卷。

  【大品经】 (经名)大品般若经也。又(杂名)佛经之卷帙较多者。白帖曰:“陈后主在东宫,令徐陵讲大品经义,名僧自远云集。”

  【大婆罗门】 (术语)婆罗门为四姓之上首,译为净行种。舍世染而专修净行之种族也。佛非婆罗门种。而为大净行者,亦称为大婆罗门。涅槃经十八曰:“如来名大沙门大婆罗门。”

  【大菩萨】 (术语)菩萨有大小。初心之菩萨为小。深行之菩萨为大。无量寿经下曰:“彼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诸小菩萨。”

  【大菩提】 (术语)佛之菩提,对于声闻缘觉之菩提,谓之大菩提。何则。二乘之无漏。为菩提而非大。佛之无漏慧。乃为菩提而大也。唯识论一曰:“由断碍解所知障得大菩提。”法华论曰:“菩提有三种:一声闻菩提,二缘觉菩提,三无上菩提。”无上菩提即佛果菩提也,今指之为佛菩提。

  【大菩提心】 (术语)求大菩提之心也。

  【大菩提幢】 (术语)谓密印也。是为无上菩提之标帜。故曰大菩提幢。大日经密印品曰:“菩萨由此严身故,处生死中巡历诸趣,于一切如来大会,以此大菩提幢而标帜之。”

  【大普贤】 (菩萨)普贤菩萨也。

  【大七宝经】 (经名)大七宝陀罗尼经之略名。

  【大七宝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失译。说七佛之陀罗尼,能除众生之畏怖。

  【大千】 (术语)三千大千世界也。维摩经佛国品曰:“三转法轮于大千。”无量寿经上曰:“斯愿若克果大千应感动。”

  【大千界】 (术语)三千大千世界也。见“三千大千世界”条。

  【大千世界】 (术语)三千大千世界也。经说世界有小千中千大千之别。合四大洲日月诸天为一世界。一千世界名小千世界。小千加千倍名中千世界。中千加千倍名大千世界。

  【大秦寺】 (寺名)波斯国之火教。来唐之长安。太宗敕建大秦寺。其法曰末尼祆教。僧史略下曰:“大秦末尼,胡神也。官品令,有祆正。火祆(火烟切)教法起大波斯国号苏鲁支,有弟子名玄宾,习师之法居波斯国,大总长如火山后行化于中国。贞观五年有传法穆护何禄,将祆教诣阙闻奏,敕令长安崇化坊立祆寺号大秦寺,又号波斯寺。”

  【大勤勇】 (术语)称大日如来师子奋迅之大精进力也。大日经二曰:“我昔坐道场,降伏四魔。以大勤勇声,除众生怖畏。是时梵天等,心喜共称说,由此诸世间号名大勤勇。”

  【大青】 (物名)青色之宝玉也。玄应音义二十三曰:“大青,梵言摩诃泥罗,此云大青,亦是帝释所用宝也。”Mahānila。

  【大青面金刚】 (异类)夜叉王之一。见“青面金刚”条。

  【大庆喜心】 (术语)真宗之安心。谓为弥陀佛所摄取而大欢喜之心也。教行信证三末曰:“大庆喜心,即是真实信心。”

  【大权】 (术语)言佛菩萨之大圣权。化现异形也。法华玄义六曰:“摩耶是千佛之母,净饭是千佛之父,罗睺罗千佛之子。诸声闻等悉内秘外现,示众有三毒实自净佛土,诸亲族等皆是大权法身上地,岂有凡夫能怀那罗延菩萨耶?”

  【大权善经】 (经名)慧上菩萨问大权善经之略名。

  【大权神王经偈颂】 (经名)密迹力大权神王经偈颂之略名。

  【大权修利菩萨】 (菩萨)护伽蓝神之一。右手加额为远望势之像是也。原为大唐阿育王山之镇守,修利或作修理者非是。育王山临东海,渡海者每望山祈船中安全,以其手加额者,遥望其船而保护之之意,其证为月江印禅师之育王录曰:“僧问:大权菩萨因甚以手加頞?师云:行船全在枢稍人。”

  【大染法】 (术语)理智冥合之至极。形于男女两性之染爱,谓为大染法。爱染明王之悉地也。瑜祇经曰:“左金刚弓,右执金刚箭,如射众星光,能成大染法。”

  【大人相印】 (术语)以法界生之印印弟子,使决得大人之相也。义释十一曰:“如王以印印之,一切信受。今以一切法界印印之,即法印也。即是大人相印也。”

  【大忍法界】 (界名)言娑婆世界也。璎珞本业经上曰:“四非色众生皆以化生,下至五轮际。是为一佛刹,名为大忍法界。”

  【大日】 (佛名)见“大日如来”条。

  【大日大圣不动明王】 (明王)不动明王者五大明王之中尊,为大日如来之化身,故冠以大日之二字。

  【大日供】 (修法)供养大日如来之法会也。

  【大日觉王】 (佛名)大日如来也,觉王者如来之别称。

  【大日金轮觉胜印明】 (印相)时处仪轨曰:“智拳印者,所谓中小名之三指握拇指,柱头指大背,金刚拳乃成。右拳握左头指一节,面当于心,是名智拳印。当诵此密言:勃噜唵,三密才相应,则自身同本尊,能遍入佛智,成佛犹不难。获智寿力年,得一切遍行,现证大菩提,故名觉胜印。”

  【大日经】 (经名)本名,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以毗卢遮那为日之别名,故称为大日经。唐善无畏译,共七卷。前六卷为正经文,第七卷为其供养法。秘密部三经之一,而胎藏界真言之本经也。所说之法对于金刚顶经之所说,而谓之胎藏界,亦曰大日宗,瑜伽宗。大日经疏二曰:“所以称大日经王者非为此乎?”

  【大日经不思议疏】 (书名)二十卷之疏及十四卷之义释,皆为善无畏三藏解释本经七卷中前六卷之经文者,其第七卷为说供养本经所说诸之次第者,三藏未释之,后不可思议法师解释之,称为不思议疏。有二卷。

  【大日经根本烦恼】 (术语)指贪瞋痴慢疑之五使为五根本烦恼。

  【大日经三句】 (名数)大日经一曰:“佛言: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大日经一部以此三句为大宗。同疏一曰:“以此三句义中悉摄一切佛法。(中略)佛已开示净菩提心,略明三句大宗竟。即统论一部始终。(中略)当知十方三世一切如来,种种因缘随宜演说法,无非为此三句法门,究竟同归,本无异辙。”此三句摄于金刚萨埵种子(吽)之一字。其故,以字体之字,为因之义,当于菩提为因之句,字之三昧点为行,当于大悲为根之句,(么)字之大空点为究竟之果,当于方便究竟之句也。吽字义曰:“虽千经万论亦不出此三句一字,其一字中所开因行果等准前思之。”

  【大日经疏】 (书名)善无畏三藏为玄宗皇帝讲说本经。一行阿阇梨记之,异本有多种,据日本僧家言,现今存者唯二本,一为日本弘法携回本国者,有二十卷,称为大日经疏。一为日本慈觉携回本国者,有十四卷,称为大日经义释。此二部大同小异也。大日经疏日本东密之学者,称为本疏,或谓之大疏,无畏疏等计二十卷,其中至第三卷半,释本经住心品之一品,谓之口疏,由是已下谓之奥疏。古来释疏者,有口奥二疏之异,此以教相事相之二门异故也。其解释吾国不多见,日本则甚多,如遍明钞,指心钞,口笔钞,大疏钞(又名宥快钞),已上皆解口疏。妙印钞,演奥钞,皆解奥疏。

  【大日经义轨】 (书名)一、摄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入莲华胎藏海会悲生曼荼罗广大念诵仪轨供养方便会三卷,唐善无畏译。称为摄大轨。二、大毗卢遮那经广大仪轨,三卷,同人译。称为广大轨。三、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莲华胎藏悲生曼荼罗广大成就仪轨供养方便会,二卷,唐法全于玄法寺集,称为玄法轨。四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莲华胎藏菩提幢标帜普通真言藏广大成就瑜伽,三卷,法全于青龙寺集,称为青龙轨。已上谓之四部仪轨。

  【大日经义释】 (书名)十四卷,与大日经疏大同小异。日本之演密钞十卷,即释义释者。

  【大日如来】 (佛名)密教之本尊,梵名谓之摩诃毗卢遮那Mahāvaircana,摩诃者大之义,毗卢遮那为日之别名,故译云大日。又,毗卢遮那者光明遍照之义,谓之遍照如来。又,云最高显广眼藏如来。大日经疏一曰:“梵音毗卢遮那者是日之别名,即除暗遍明之义也。然世间日则别方分,若照其外不能及内,明在一边不至一边,又唯在昼光不烛夜;如来智慧日光则不如是,遍一切处作大照明矣,无有内外方所昼夜之别。(中略)世间之日不可为喻,但取是少分相似,故加以大名曰摩诃毗卢遮那也。”演密钞二曰:“毗云遍,卢遮那云光明照,为顺此方云光明遍照。”金刚顶经义诀曰:“梵音毗卢遮那,此翻最高显广眼藏如来。毗者最高显也,卢遮那者广眼也,先有翻为遍照如来,又有翻为大日如来,此盖略而名义阙也。”金胎两部之大日各异。

  【大日如来四种身】 (名数)一、瑜祇经,谓金刚界遍照如来是自性身。二、分别圣位经谓有二种之受用身,卢遮那是二受用身也。三、摄真实经言毗卢遮那示现化身至释迦菩提道场。又义诀言龙树先持诵毗卢遮那真言。感得现真身为说持念法,是变化身。四、略出经言毗卢遮那来天等之会者,是等流身。见菩提心义十。

  【大日三部】 (名数)见“三部秘经”条。

  【大日所现三菩萨】 (名数)大日经一曰:“又现执金刚普贤莲华手菩萨等像貌,普于十方宣说真言道清净句法。”同疏曰:“执金刚对金刚智慧门降伏方便,普贤对如法身门寂灾力便,观音对莲华三昧门增益方便,举此三点则无量不思议妙用皆已摄在其中,故殊言之。”

  【大日业】 (术语)日本叡山所立五业之一。专门习大日经之课业也。传教合密经诸部为遮那业。至智证乃分诸经为大日业,金刚顶经业等,各以一经为专门。见天台学则下。

  【大日与释迦】 (杂语)台密谓大日与释迦为同一佛,但有法身(大日)与应身(释迦)之差,东密谓二佛别体,各具三身。守护国界守陀罗尼经九曰:“佛言:秘密主!我于无量无数劫中修集如是波罗蜜多,至最后身六年苦行,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大毗卢遮那。坐道场时,无量化佛犹如油麻遍满虚空。(中略)是时诸佛同告我言:善男子谛听谛听!当为汝说,汝今宜应于鼻端想净月轮于月轮中作唵字观,作是观已,于夜后分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顶经一曰:“时一切如来满此佛世界犹如胡麻,尔时一切如来云集于一切义成就菩萨摩诃萨坐菩提场,往诣现受用身咸作是言:善男子!云何证无上正等觉菩提?不知一切如来真实忍诸苦行。(中略)一切如来异口同音告彼菩萨言:善男子当住观察自三摩地,以自性成就真言自恣而诵。”是为明金刚界五相成佛之文,一切义成就菩萨者,悉达太子,即释迦如来也。依已上此等经文,则台密诸师成立大日释迦一体之义,其说颇盛。然东密依差别门谓大日释迦,有各三身,释迦之法身,为无相之空理,大日之法身,为六大平等之体性,故二身有天渊之别也。大日经六曰:“入薄伽梵大智灌顶即以陀罗尼形示现佛事,尔时大觉世尊随住一切诸众生前施作佛事,演说三三昧耶句。佛言:秘密主!观我语轮境界,广长遍至无量世界清净门,如其本性表示随类法界门令一切众生皆得欢喜,亦如今释迦牟尼世尊流遍无尽虚空界于诸刹土勤作佛事。”二教论下举此经文曰:“此文明大日尊三身遍诸世界作佛事,亦如释迦三身,释迦三身大日三身各各不同应当知之。”

  【大日宗】 (流派)胎藏界之宗义,谓之大日宗。见菩提心义。

  【大萨遮尼犍子】 (人名)尼犍为苦行外道之通名,译曰离系,萨遮是其名,译言,有,或谛,大有离系外道之子也。此人归佛悟大道,为郁阇延城严炽王,说世出世之法,遂与王共诣佛所受记别。慧苑音义下曰:“萨遮,此云有也。”翻梵语九曰:“萨遮者实,亦云谛。”梵Mahāsatya-nirgrantha。

  【大萨遮尼犍子受记经】 (经名)十卷,元魏菩提留支译。大萨遮尼犍子,为严炽王说法,遂受记于佛,其所说世出世之法,曲尽其妙,文义亦通畅,世最流通。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三卷为此本之异译,缺王论品。

  【大萨遮尼犍子所说经】 (经名)上经之异名。

  【大三摩惹经】 (经名)一卷,赵宋法天译。三摩惹者梵语,会之义。是与长阿含大会经同本。

  【大三灾】 (术语)劫末之三灾,有大小二种。见“三灾”条。【大三灾】(术语)过住劫,则入坏劫,坏劫有二十增减劫。前十九增减劫,坏有情世间。最后一增减劫。坏器世间。坏此器世间有火灾水灾风灾之三者。是曰大三灾。此三灾非起于同时,各自轮次而起。以坏世界也。第一火灾,七个日轮,同时并出,焚烧此世界,下自无间地狱,上至色界之初禅天者。第二水灾,下自无间地狱上至色界之第二禅天,为水所浸澜者。第三风灾,下自无间地狱上至色界之第三禅天,一切物质。为风飘散者。其次第,先有火灾七度。后有一度水灾,更有七度火灾,复有一度水灾。如此每七火有一水,七度水灾后,更经七度火灾,有一风灾,然则三灾为一周,有八七火灾与一七水灾与一风灾,故总经六十四度之大灾。即六十四大劫也(一大劫中有成住坏空之四劫坏劫之终有一度之大灾也)。俱舍论十二曰:“初火灾兴,由七日现。次水灾起,由雨霖淫。后风灾生,由风相击。此三灾力,坏器世间。乃至极微,亦无余在。(中略)第二静虑为火灾顶,此下为火所焚烧故。第三静虑为水灾顶,此下为水所浸润故。第四静虑为风灾顶,此下为风所飘散故。(中略)先无间起七火灾,其次宜应一水灾起,此后无间后七火灾还有一水,如是乃至满七水灾,复七火灾后风灾起,如是总有八七火灾一七水灾一风灾起。”

  【大僧】 (术语)对于沙弥而称比丘曰大僧。

  【大僧大经】 (经名)佛大僧大经之略名。

  【大僧统】 (职位)僧官名。佛祖统纪三十一曰:“陈文帝敕宝琼为京邑大僧统。”

  【大僧威仪经】 (经名)大比丘三千威仪经之异名。

  【大僧正】 (职位)僧纲之极官。佛祖统纪五十一曰:“梁武帝诏云光法师为大僧正。”

  【大沙门】 (术语)佛之尊号。涅槃经十八曰:“佛世尊,常不变易,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大师子吼,名大沙门大婆罗门。”又通名比丘。对于沙弥或外道而名为大。沙门者出家之都名也。

  【大沙门百一羯磨法】 (经名)一卷,失译。十诵律即萨婆多部之百一羯磨也。

  【大沙门统】 (职位)僧官名。佛祖统纪五十一曰:“隋文帝诏昙迁为昭玄大沙门统。”昭玄者行僧务之昭玄寺也。

  【大善地法】 (术语)谓俱舍之心所法四十六中,信等善心所十个也,以是与一切之善心相应俱起故也。一切之善心,名为大善地。此十个心所,为彼大善地所有之法。故曰大善地法。一信,二勤,三行舍,四惭,五愧,六无贪,七无瞋,八不害,九轻安,十不放逸。见俱舍论四。

  【大善利】 (术语)大善大利也。善必具利。法华经信解品曰:“深自庆幸获大善利。”

  【大善知识】 (术语)伟大之善知识。善知识者,如言善友。知识者我能知彼之义也。

  【大摄受】 (术语)佛之德号。谓佛以大慈悲摄受一切众生也。赞阿弥陀偈曰:“稽首清净大摄受。”

  【大身】 (术语)对于丈六之小身而谓之遍虚空之大化身。

  【大神力】 (术语)力用之不可思议者。神者不测之义。法华经曰:“有大神力,及智慧力。”

  【大神咒】 (经名)具大神力之陀罗尼也。般若心经曰:“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

  【大生义经】 (经名)一卷,赵宋施护译。阿难思念十二缘生之深义,以此问佛,佛为广说,即中阿含大因缘经也。

  【大生主】 (人名)佛之姨母摩诃波阇婆提Mahāprajāpati,旧译曰大爱道,新译曰大生主。玄应音义二十五曰:“大生主,旧言摩诃波阇婆提,翻为大爱道者是也。”

  【大圣】 (术语)佛之尊号。法华方便品曰:“慧日大圣尊。”妙宗钞上曰:“佛是极圣,故称为大。”法华弘传序曰:“非大圣无由开化。”又以名高位之菩萨。无量寿经上曰:“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净影疏曰:“大有两义:一位高名大,二德胜名大,会正为圣。”

  【大圣欢喜双身大自在天毗那夜迦天形像品仪轨】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

  【大圣欢喜双身毗那夜迦天形像品仪轨】 (经名)一卷,唐善无畏译。

  【大圣欢喜天】 (天名)单曰圣天。亦曰欢喜天。见“欢喜天”条。

  【大圣欢喜天双身毗那耶迦法】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

  【大胜金刚】 (菩萨)又名大转轮王。又名金刚手。大日所变之十二臂金刚萨埵也。是为大妙经所说之摄一切佛顶轮王,即金轮佛顶也。瑜祇经一切如来大胜金刚最胜真实三昧耶品曰:“尔时遍照薄伽梵,复现种种光明,于顶上放金刚威怒光明,照诸菩萨。金刚手等皆各默然(表果界之言语道断),复现身手具十二臂,持智拳印。复持五峰、金刚、莲华摩尼、羯磨、钩、索、锁、铃、智剑、法轮十二大印,身住千叶大白莲华,身色如日,五髻有光明,其光无主,遍照十方。面门微笑,即说大胜金刚顶最胜真实大三昧耶真言:唵摩诃(大),缚日罗(金刚),瑟抳洒(是云顶是大金刚顶),吽怛罗纥哩恶吽(是五佛种子)。说此明已,复说颂曰:十方净妙国,三世及三界。最尊独无比,此大转轮王。能摧诸佛顶,能摄诸等觉。亲近为眷属,速成大悉地。若末法世人,长诵此真言。刀兵不能害,水火不能漂。莲华金刚手,翼从为侍卫。若诵一百八,则能灭百劫罪。若诵一千遍,则能成满意愿。若诵一洛叉,则得大金刚身。若诵一俱胝,则得成遍照尊。千佛来守护,决定无疑。”

  【大胜金刚心真言】 (真言)爱染明王又金刚萨埵之一字真言也。瑜祇经一切如来大胜金刚瑜伽成就品曰:“尔时金刚手,复说成就金刚萨埵一字大胜心相真言曰:吽悉地。”此中吽为金刚萨埵之一字心,或为爱染明王之一字心。悉地为成就,以此一字心之明成就一切瑜伽之悉地,故曰悉地。名之为大胜金刚者,以上经文称为爱染王,而曰此名金刚王,顶中最胜名也。

  【大圣金刚夜叉】 (异类)五大明王之一,见“金刚夜叉”条。

  【大圣曼殊室利童子】 (菩萨)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童形之文殊菩萨也。

  【大圣曼殊室利童子五字瑜伽法】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记五字文殊之修法。

  【大圣妙吉祥】 (菩萨)梵语曼殊室利。译为妙吉祥。旧称文殊菩萨。

  【大圣妙吉祥菩萨秘密八字陀罗尼修行曼荼罗次第仪轨法】 (经名)一卷,唐菩提[口*栗]使译。说八字文殊之修法。

  【大圣妙吉祥菩萨说除灾教令法轮】 (经名)一卷,失译。

  【大圣世尊】 (术语)佛之尊号,佛为圣之极,世之尊。法华经药草喻品曰:“大圣世尊于诸天人一切中而宣此言。”

  【大圣天】 (天名)大圣欢喜天,圣天,欢喜天,名之具略也。见“欢喜天”条。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 (菩萨)新称曼殊室利。译曰妙吉祥。

  【大圣主】 (术语)佛之尊号。法华经方便品曰:“诸大圣主,知一切世间天人群生类深心之所欲。”

  【大师】 (术语)佛之尊号。瑜伽论曰:“能善教诫声闻弟子,一切应作不应作事故名大师。又能化导无量众生令苦寂灭故名大师。又为摧灭邪秽外道世间出世间故名大师。”资持记上一之一曰:“大师者所谓天人之师即十号之一。以道训人故彰斯目。然以师通凡圣加大简之,是则三界独尊九道依学,唯佛师圣得此嘉号,自余凡鄙安可僭称。”四教仪集注上曰:“大师者群生模范。”又(职位)僧史略下曰:“唐懿宗威通十一年十一月左街云颢赐为三慧大师,右街僧彻赐为净光大师,可孚赐为法智大师,重谦赐为青莲大师。是其始也。”

  【大施行】 (术语)施行之大者,于孤独贫穷之人,施与以物。谓之施行。

  【大施会】 (行事)又曰无遮大会。不择贵贱上下。会一切之人而以物施与之也。约五年行一度。维摩经菩萨品曰:“我昔自于父舍设大施会,供养一切,沙门婆罗门及诸外道贫穷下贱孤独乞人,期满七日。”注曰:“什曰:大施会有二种:一不用礼法但广布施,二用外道经书种种礼法祭祀,兼行大施。生曰:婆罗门法,七日祀梵天行大施,期生彼也。”

  【大施菩萨】 (菩萨)大施太子也。见“大施太子”条。

  【大施太子】 (本生)贤愚经大施抒海缘品曰:“摩诃阇迦樊,译言大施,又云能施太子。昔释迦佛为大施太子时欲赈国人,入海求如意珠,知在龙王之顶,欲抒尽海水而取之。虽筋骨断坏,终不懈怠。诸天感其至诚而来助之。龙王恐送珠与之。”智度论十二谓为“能施太子。”是为毗梨耶波罗蜜(精进度)之圆满行相。智度论四曰:“毗梨耶波罗蜜云何满?答曰:若有大心勤力如大施菩萨,为一切故以此一身誓抒大海令其干尽,宣心不懈。”

  【大施主】 (术语)于一切之人行大施者。无量寿经上曰:“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穷,誓不成正觉。”

  【大使咒法经】 (经名)一卷,唐菩提流支译。说大使者毗那夜迦之咒法。

  【大事】 (术语)见“大事因缘”条。

  【大士】 (术语)菩萨之通称也,或以名声闻及佛。士者凡夫之通称,简别于凡夫而称为大。又,士者事也,为自利利他之大事者,谓之大士。韩诗外传曰:“孔子与子路子贡颜渊言志,谓子路曰:勇士哉!谓子贡曰:辨士哉!谓颜渊曰:大士哉!”管子法法篇曰:“务物之人,无大士焉。”大士文本出儒传。法华文句记二曰:“大士者,大论称菩萨为大士,亦曰开士。士谓士夫,凡人之通称。以大开简别故曰大等。”四教仪集解上曰:“大士者,大非小也。士事也,运心广大能建佛事故云大士,亦名上士。瑜伽论云:无自利利他行者名下士,有自利无利他名中士,具自他行名上士。大论以菩萨名大士亦开士,普贤观以声闻菩萨为大士,金光明以佛为大士,诸文不同。”释门正统四曰:“宋神宗宣和元年,诏改释氏为金仙,菩萨为大士,僧为德士。”梵Mahāsattva。

  【大势佛】 (佛名)如来之德号。佛有大势力,能断众生之烦恼,所谓大医王也。法华经方便品曰:“以贪欲自蔽,盲瞑无所见,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

  【大士签】 (物名)别名观音签。于观音像前抽竹签以决吉凶也。佛祖统纪三十三曰:“天竺百签,越圆通百三十签,以决吉凶,其应如响,相传是大士化身所述。”见“观音”条。

  【大事因缘】 (术语)一大事之因缘也。言佛出现于世而说法者,为因一大事之因缘也。云何为一大事?总言之。则转迷开悟也。别论之。则法华为佛知见。涅槃为佛性。乃至无量寿经为往生极乐。法华经方便品曰:“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仁王经上曰:“大事因缘故即散百亿种色华。”称赞净土经曰:“我观如是利益安乐大事因缘说诚谛语。”天台仁王经疏上曰:“大事因缘为玆出世,显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法华以佛知见为大事,涅槃以佛性为大事,维摩思益以不思议为大事,华严以法界为大事。今此般若以成佛因果为大事,名字虽别其义一。”

  【大势至】 (菩萨)观无量寿经曰:“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亦略称大势。隋炀帝文曰:“踵武观音,连衡大势。”又作势至。

  【大疏】 (书名)华严宗谓清凉之八十华严经疏,真言宗谓一行之大日经疏。

  【大树】 (譬喻)三草二木中之大树。天台以别教之菩萨为大树,法相以地上之菩萨为大树,三论以八地以后之菩萨为大树。

  【大树紧那罗】 (天名)住于香山紧那罗王名。紧那罗为八部众之一。帝释天之乐神也。见“紧那罗”条。

  【大树紧那罗琉璃琴】 (物名)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一曰:“己所弹琉璃之琴,阎浮檀金,花叶庄严,善净业报之所造作。在如来前,善自调琴。及余八万四千伎乐,(中略)时诸一切声闻大众,闻琴乐音,不能堪任,各从座起,放舍威仪,诞貌逸乐,如小儿舞戏,不能自持。”又见智度论十一。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 (经名)四卷,秦罗什译。佛,住耆阇崛山大树紧那罗王与其眷属共诣佛,弹琴,使大众及山川皆悉起舞。天冠菩萨问大树何不成佛?大树语以菩萨十二无满足之法。大树请问宝住三昧,佛答以修习生起八十种之宝,于世出世之宝,得自在。天冠问佛大树云何以伎乐教化众生?佛具答之。因应大树之请,佛将大众至香山,受彼供养。演说妙法,更还灵山,为阿阇世王等,说三十二种菩萨之法器。

  【大树仙人】 (人名)西域记五曰:“昔殑伽河边有仙人,久入禅定,肩上生大树,称曰大树仙人。见一百美女动心,诣王求之,美女无应者,仙人大瞋,咒王女悉使曲腰。”见曲女城条。

  【大水火】 (术语)大三灾中之水灾火灾也。

  【大水灾】 (术语)大三灾之一。于坏劫之末,下自无间地狱,上至色界二禅天,悉以洪水破坏之大灾也。见“三灾”条。

  【大死底人】 (术语)言一切妄想都断尽之人也。碧岩四十一则曰:“赵州问投子:大死底人却活时如何?”种电钞曰:“大死底人者,心智俱灭尽,不见世出世顺逆之法。”

  【大寺】 (杂名)梵语,摩诃毗诃罗Mahāvihāra,玄应音义十六曰:“梵言毗诃罗,此云游诸僧游履处也。旧本以寺代之,寺之言司也。”

  【大随求】 (经名)大随求陀罗尼也。

  【大随求菩萨】 (菩萨)见“随求菩萨”条。

  【大随求菩萨法】 (修法)以随求菩萨为本尊。而念诵随求陀罗尼之法也。是大随求经所说。

  【大随求陀罗尼】 (经名)大随求陀罗尼经所说之大神咒也。

  【大随求陀罗尼经】 (经名)普遍光明焰鬘清净炽盛如意宝印心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经之略名。

  【大娑罗】 (杂名)Mahaśāla,大娑罗树也。西竺呼大官大富之第宅为大娑罗。玄应音义二十五曰:“大娑罗,树名也,是大富贵家义也。案西国大官贵大富儿第,皆呼为沙罗也。”

  【大坛】 (术语)对于灌顶坛护摩坛等而名本尊坛曰大坛。寂然护摩以奢字为字体,以此字本性为寂义之故。大疏八曰:“若行者住奢字门而观诸供常寂然,疑悔永尽盖障净除,即是寂然护摩之本意也。”

  【大唐内典录】 (书名)十卷。唐麟德元年道宣之作。佛典目录也。

  【大唐众经音义】 (书名)一切经音义之异名。

  【大天】 (人名)摩诃提婆Mahādeva,译曰大天,比丘名。出于佛灭后百年,于大众部中出家,小乘部中初创异见,更称为大众部。先是虽有上座大众二部之名,但结集之场处不同,其宗义实为一昧,至此而上座大众初生宗义上之区别也。时国王阿输迦党于大天,欲悉杀上座部之圣僧,故彼等去而往迦湿弥罗国云。西域记三曰:“摩竭陀国无忧王,以如来涅槃之后,第一百年命世君临,威被殊俗,深信三宝,爱育四生。时有五百罗汉僧,五百凡夫僧,王所敬仰供养无差。有凡夫僧摩诃提婆,唐言大天,阔达多智,幽求名实。潭思作论,理违圣教。凡有闻知,群从异议。无忧王不识凡圣,同情所好,党授所亲。召集僧德赴殑伽河欲沈深流,总从诛戮。时诸罗汉既逼命难,咸运神通,凌虚履空。来至此国,山栖谷隐。”宗轮论述记曰:“昔末土罗国,有一商主,少聘妻室,生一男子,颜容端正,字曰大天。”

  【大天三种无间】 (传说)婆沙论九十九曰:“昔末土罗国有一商,聘妻生一男儿,字大天。商主往他国,久不还,其母与其子有染。后闻父还,与母设计杀父,是第一无间业也。事恐灵,与母逃于摩竭陀国华氏城,彼后遇在本国供养之罗汉,复恐事彰,而杀罗汉,是第二无间业也。其后,母通于他人,大天怒,杀母,是第三无业间也。”案此事或出于后世之伪造。

  【大天五事妄语】 (故事)婆沙论九十九曰:“大天虽犯三逆罪,然善根未断,深生忧悔。闻沙门释氏有灭罪法,遂诣鸡园寺,于其门外闻一苾刍诵伽陀曰:若人造重罪,修善以灭除,彼能照世间,如月出云翳。彼闻已欢喜,往一苾刍所请出家。大天聪明,出家未久,便能诵持三藏说法,自称阿罗汉,上下归仰。后一夜起染心,梦失不净污衣,使弟子洗之。弟子曰:阿罗汉尽一切烦恼,何犹有斯事?大天曰:天魔所绕,阿罗汉亦不能免不净漏失。是第一恶见也。又彼欲使弟子欢喜,矫记别某为预流果,乃至某为阿罗汉果。弟子曰:我闻阿罗汉等有证智,如何我等都无知?大天曰:阿罗汉虽无染污无知,犹有不染污无知,故汝等不能自知。是第二恶见也。时弟子曰:曾闻圣者已离疑惑,如何我等于四谛实理犹怀疑惑?大天曰:阿罗汉烦恼障疑惑虽已断,犹有世间的疑惑。是第三恶见也。弟子曰:阿罗汉有圣慧眼,自知解脱,如何我等不自证知,而由师令知?大天曰:如舍利弗目连犹佛若末记,彼不自知,汝钝根何能自知?是第四恶见也。然彼大天虽造众恶,而未断尽善根,故后于中夜自悔责重罪,忧惶所迫,数数呼苦哉。弟子闻之怪而问师。大天曰:称苦者呼圣道也。是为第五恶见。大天遂造偈曰:“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然此五事必非恶见,分别之各有一理,如真谛三藏部执疏所解,三论玄义幽捡钞五卷五十八纸所引。巴利书Kathāvatthū出于五事之原语可案考之)。

  【大铁围山】 (界名)围绕一世界之铁山云铁围山,有大小之分。围绕大千世界者,云大铁围山。法华经曰:“铁围山大铁围。”

  【大通】 (佛名)大通智胜之略。佛名。

  【大通和尚】 (人名)五祖宏忍大师弟子神秀上座之谥号也。

  【大通结缘】 (术语)过去三千尘点劫昔,有大通智胜佛,说法华经。尔时有十六王子于佛入定后八万四千劫间覆讲法华经。今日逢释迦出世,闻法华经之一切声闻众,其时已闻王子之说法而发心,结未来得度之缘者。是法华三周说法中因缘周之说法也。见法华经化城喻品。

  【大通智胜】 (佛名)三千尘点劫昔出世之如来名。此佛在世。有十六王子,出家为沙弥,从佛闻法华经,佛入定后,十六沙弥。各升法座,为大众覆讲法华经。其第九沙弥。今已成佛,为阿弥陀。第十六沙弥成佛为今之释迦如来。而其闻第十六沙弥之说法者。为今之一座大众云:盖今之大众在大通智胜佛时,于第十六沙弥结缘,故在今日释迦如来之下,闻法华而入证得果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中略)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者汝等诸比丘是。”此种熟脱之教理所以出也。参照“种熟脱”条。

  【大童子】 (职位)见大中童子条。

  【大统】 (职位)僧官名。统辖一国之比丘也。佛祖统纪五十一曰:“隋文帝敕僧猛为隋国大统。”

  【大陀罗尼】 (术语)佛陀之咒语,云为陀罗尼。其中咒语多者,云为大。又美其功德。云为大。

  【大王】 (杂语)梵语,摩贺罗惹Mahārāja,见梵语杂名。

  【大威德】 (术语)有伏恶之势,谓之大威。有护善之功,谓之大德。明王中之大威德,菩萨中之大威德,迦楼罗王中之大威德,各以其性德而名之。

  【大威德法】 (修法)大威德明王之修法也。

  【大威德迦楼罗王】 (异类)法华经序品所列四迦楼罗王之一。

  【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光如来】 (佛名)消灾陀罗尼之本尊也。略曰金轮佛顶。亦曰炽盛光佛顶。

  【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光如来消除一切灾难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唐代失译。消灾经二译之一。说金轮佛顶尊之消灾陀罗尼。

  【大威德明王】 (明王)五大明王之一。配于西方,本地为阿弥陀。三面六臂。乘大白牛。梵名阎曼德迦。别称降阎魔尊,六足尊等。见“降焰魔尊”条。

  【大威德生印】 (术语)如来大威生印之异称。

  【大威德陀罗尼经】 (经名)二十卷,隋阇那崛多译。佛为阿难说陀罗尼之法本。一一法中示多种之名,多种之义,亦广说末世恶比丘之事,及说菩萨住于母胎中之楼阁庄严。

  【大威德者】 (术语)谓百光遍照真言也。见百光遍照王条。

  【大威德咒】 (经名)消灾陀罗尼之别名也。彼陀罗尼之本尊为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光如来。

  【大威德尊】 (明王)大威德明王也。

  【大威灯光仙人问经】 (经名)一卷,隋阇那崛多译。大威灯光仙人问疑。佛为决疑。遂发大愿,求一切智。一切仙人亦然。佛悉授菩提之记。

  【大威光大菩萨三昧耶】 (术语)大日如来出生南方金刚光菩萨之三摩地也。见金刚顶经。

  【大威曜义】 (术语)大日如来出生南方金刚光等菩萨之义趣也。出生义曰:“由一切如来大威曜义而生金刚光。”

  【大我】 (术语)我者自在之义。凡夫虽认自己之身心为我。然身心无一自在者,思为我者。惟迷倒之见耳。无我之实也。悟此理即为小乘之知见。然彼但知无凡夫之倒我小我,更不知佛之有真我有大我。佛所证之涅槃,真我也,大我也,佛得八自在,离一切之系累,于万法自在,以之为涅槃之大我。涅槃经一部之所明是也。涅槃经二十三曰:“有大我故名大涅槃。”大日经一曰:“汝获无等利,位同大我。”同疏五曰:“大我谓诸如来成就八自在我,于法得自在者。”同十六曰:“大我者佛之别名也。”同十七曰:“大我者即是如来。”同一曰:“今复约真我明心实相,此宗辨义即以心为如来应正等觉,所谓内心大我也。”吽字义曰:“唯有大日如来,于无我中得大我也。”

  【大无量寿经】 (经名)无量寿经二卷,在净土三部经中为最大本,故名。又略曰大经。

  【大悟】 (术语)破无始之迷妄,开真实之知见者。观无量寿经曰:“廓然大悟,得无生忍。”

  【大仙】 (杂名)Maharṣi,行道而求长生之人名为仙,佛子为仙中之极尊,故称为大仙。涅槃经称佛为大仙,仁王经,称缘觉为大仙,涅槃经二曰:“大仙入涅槃,佛日坠于地。”仁王经上曰:“大仙缘觉。”探玄记四曰:“涅槃中名佛,为大仙也。”祖庭事苑二曰:“汉明帝问摩腾法师:佛道中亦有仙号不?曰:仙者并修梵行多诸技术,是以为世所尚。佛初成道坐于菩提树下,世人未识是佛,光明显照。咸言摩诃大仙未曾有也!舍利弗目连等坐卧空中神化自在,各相读言此是大仙弟子也!佛以随机应现仙号生焉。”

  【大仙戒】 (术语)大仙所说之戒法也。大仙者,佛之称。毗婆尸佛经下曰:“释梵一切天,俱听大仙戒。”

  【大贤】 (人名)青丘之大贤,唐代高丽国人。法相宗也。多作经疏,称为古迹记。

  【大香】 (仪式)瓣香之谓也。敕修清规曰:“再插大香一片。”

  【大相国寺】 (杂名)在河南开封县治东北。齐天保六年建。初名建国。唐睿宗改为相国。宋至道二年重建。题寺额曰大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又辽使入觐讫。翌日诣寺烧香。金章宗元世祖明太祖相继重修。明末为河水淤没。清顺治时重建。乾隆时重修。赐额古汴名蓝。

  【大相看】 (仪式)禅家接见阖山之大众,谓之大相看。敕修清规月分须知曰:“十月初一日,方丈大相看。”

  【大祥忌】 (仪式)三回忌也,大祥为儒典三年祭之名。

  【大象藏】 (物名)龙斗而生之香也。华严经入法界品曰:“人中有香名大象藏,因龙斗生。若烧一丸,兴大光网云,覆甘露味,周七日七夜,降香雨水。”

  【大小二乘】 (名数)大乘小乘也。一切经自教义之上分此二者,以对于小机说罗汉之道。为小乘,以对于大机说作佛之道为大乘。四部之阿含经等为小乘,法华经维摩经等为大乘。智度论百曰:“阿难知筹量众生志业大小,是故不于声闻人中说摩诃衍。(中略)虽俱求一解脱门,而有自利利他人之别,是故有大小乘差别。”法华游急下曰:“佛教虽复尘沙今以二义往收则事无不尽。一者赴小机,说名曰小乘。二者赴大机,说称为大乘。”传灯录曰:“禅有深浅阶级,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吾法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柳宗元文曰:“儒以礼行,觉以律兴,一归真源,无大小乘。”【大小二乘】(术语)一曰大乘,二曰小乘。大乘乃大人之乘,此中摄一乘与三乘中之菩萨乘,与不愚法及二乘(此三者即大乘之三乘);小乘者,小人之乘,即愚法之二乘也。涅槃经中说为半字教,满字教,智度论判为声闻藏,摩阿衍藏者是也。自经本上论之。四阿含经为小乘。其余诸经为大乘。以八宗配之。则俱舍成实为小乘。律宗以上为大乘。若依诸家之教判。则天台之三藏经,华严之愚法小乘教,法相之初时有教,天台之通教以上,华严之始教以上,法相之第二时空教以上。皆为大乘。问曰四阿含经中。有六度万行之菩萨乘。俱舍成实之宗中亦有释迦佛有弥勒菩萨。何声闻缘觉之为二乘耶?答曰:以小乘为本位而论之。则本有三乘。见“三乘”条。然自大乘上论之。则彼小教中说佛菩萨之大乘法。实非对菩萨之机而说菩萨之法。为使二乘信能化之佛。而说佛之自行即菩萨之大法而已。推其意。惟在度二乘。故其所说之佛果。亦无异于二乘之所证,惟与彼等同断见思二惑而脱离三界之生死,依析空观仅证但空偏真之理而已。所不同者。在依长劫之修行,断不染污无知,而自在度一切众生。八十而住世之缘尽,则与彼等同归无余涅槃,而法界中减一有情也。此小乘中所说之大乘佛果也。假说如是浅近之佛果。毕竟为度彼等二乘。故抑就所化之人,总为此二乘(即小乘)也。例如天台之通教,华严之始教。为欲化菩萨兼不愚法回心之二乘,虽说声缘之二乘。其本意为欲度菩萨。且使彼二乘向大。故总称之曰大乘。问曰:小乘教中。虽有菩萨乘。而为二乘之菩萨乘。则从二乘而为小乘教。大乘教中虽有二乘。而为菩萨乘之二乘。则从菩萨而为大乘教。然则大小乘之别。止就所化之人而差别。于教义上,无有深浅。何也?答曰:于教义大有深浅,例如瑜伽杂集论等,说声闻等之教行住果及断惑之分齐。与婆沙俱舍等不同,是也。又天台以观法判之。凡大乘有独菩萨法。有通三乘法。通三乘法,即天台之通教。独菩萨法,即天台之别圆二教。此中独菩萨法。以中道为观法。通三乘法。以空理为观法。观此空理,有析空与体空之二。分析诸法而悟空理为析空。知诸法如梦如幻,而体不坏悟其空理,为体空。以此析体二空为大小之区别。小乘之声缘菩均为析空。大乘之声缘菩均为体空。由是可知教义之深浅也。止观三曰:“小者小乘也。智慧力弱,但堪修析法止观,析于心色。(中略)大者大乘也。智慧深利,修不生不灭体法止观,大人所行,故名大乘。中论明即空者,由摩诃衍。摩诃衍即大也。衍中云:欲得声闻当学般若者。元此是菩萨法。大能兼小,傍狭声闻。譬如朱雀门,天家所立,正通王事,不防群小由之出入。虽通小人,终是天门。今摩诃衍亦如是。正为菩萨体法入空。虽有小乘,终为大。例如三藏析法,虽有佛菩萨,终是小乘。”

  【大小三藏】 (术语)合论大小乘而立三藏:一声闻藏,二缘觉藏,三菩萨藏也。见阿阇世王经下,嘉祥法华义疏十。又,一声闻藏,二菩萨藏,三佛藏也。见释氏要览中。

  【大笑明王】 (明王)梵名跋折罗吒诃婆Vajrahāsa,明王部之一尊。陀罗尼集经九跋折罗吒诃婆法说其修法。

  【大心海】 (术语)谓佛智之广大也。赞阿弥陀偈曰:“集佛法藏为众生,故我顶礼大心海。”

  【大心力】 (术语)以名佛之大智大用者。赞阿弥陀佛偈曰:“皆是法藏愿力为,稽首顶礼大心力。”

  【大信】 (术语)信佛而不疑。谓为信。信心之功德广大。故曰大。又此信心即为佛心。故曰大。教行信证二曰:“谨案往相回向有大行有大信。”同三本曰:“大信心者则是长生不死之神方,忻净厌秽之妙术。(中略)极速圆融之白道,真如一实之信海也,斯心即是出于念佛往生之愿。”

  【大信心】 (术语)与大信同。

  【大信心海】 (术语)信心之功德广大,故譬之于海,教行信证六本曰:“大信心海甚以叵入,从佛力发起故。真实乐邦甚以易往,藉愿力即生故。”

  【大兴善寺】 (寺名)在长安,隋开皇年中建之,后不空三藏居之,唐十大寺之一。稽古史略二曰:“开皇二年六月,隋帝诏,以长安龙首山宜建都邑,城曰大兴城,殿曰大兴殿,寺曰大兴善寺。”

  【大雄】 (术语)佛之德号。佛有大力,能伏四魔。故名大雄。法华经涌出品曰:“善哉善哉大雄世尊。”同授记品曰:“大雄猛世尊,诸释之法王。”

  【大雄峰】 (地名)百丈山之别名。碧岩二十六则曰:“僧问百丈:如何是奇特事?丈云:独坐大雄峰。”

  【大休歇底】 (术语)如言大死底。言拂尽一切妄想,心智俱尽之位也。碧岩四十则垂示曰:“休去歇去,铁树开花。”种电钞曰:“宗师家到大休歇处,领铁树花开劫外春。不是尽细识人,争得如此乎!”

  【大虚空藏】 (菩萨)见“虚空藏”条。

  【大虚空藏印明】 (印相)十八道之一。大虚空藏为金刚界南方宝性如来四亲近,宝光幢笑四菩萨之总体,故召请本尊作运心之供养时,结大虚空藏菩萨之印诵明。其印为宝幢形。参照“十八道”条。

  【大虚空大菩萨念诵法】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

  【大夜】 (仪式)又曰迨夜,宿夜。荼毗日之前夜也。如女之婚嫁无再反之理。谓为大归。惟此一夜,明日出不再归。故曰大夜。世称忌辰之前夜曰大夜。谓为迨夜者误也。见象器笺三。

  【大衣】 (衣服)三衣中僧伽梨衣最大,故云大衣。九条以上为大衣,有三品。释氏要览上曰:“萨婆多论云:僧伽梨有三品,自九条十一条十三条名下品衣,皆两长一短作。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名中品衣皆三长一短作。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名上品衣皆四长一短作。”

  【大医王】 (譬喻)譬佛菩萨也。维摩经佛国品曰:“为大医王善疗众病。”无量义经曰:“医王大医王,分别病相晓了药性,随病授药令众乐服。”

  【大依止处】 (术语)谓佛菩萨也。无量义经曰:“是诸众生安稳乐处,救处,护处,大依止处。”

  【大义城】 (譬喻)唐沙门慧海曰:身为大义城。经云:多闻者善于义,不善于言说。言说生灭,义不生灭。义无形相,在言说之外。

  【大义渡】 (地名)黄檗运禅师之江西乡里。有江渡。名福清渡。黄檗于此为母为一子出家九族生天之秉炬。自此改名大义渡。

  【大义王】 (譬喻)唐沙门慧海曰:心为大经卷,心为大义王。若不了了识心者,不名善义,祇是学语人也。

  【大意】 (术语)讲经论。初大意,次题号,次入文解释,分三段为例。大意者,论一部始终之纲要也。止观一曰:“大意囊括始终冠戴初后。”说法明眼论曰:“若供养经律论等,必应有大意释名科文三段。”同钞上曰:“大意者,未入文前悬谈教起因由一部纲要,释名者次解名题也。科文者正入正文分三分科等。”又(人名)见大意经项。

  【大意经】 (经名)一卷,宋求那跋陀罗译。大意为童子名。欲济国之贫穷,入海求宝,闻海底有明珠,欲抒海水而采之。天帝感其精诚。来助之。海神恐,出珠。大意得珠还,施与国人。大意即今之释迦佛是也。

  【大阴界入】 (术语)大为四大,阴为五阴,界为十八界,入为十二入。

  【大因陀罗观】 (术语)黄色方形之金刚轮,即地轮,谓之大因陀罗轮。于此中观阿字,谓之大因陀罗观。大日经疏十一曰:“言大因陀罗观者,谓于金轮中观故也。”

  【大因陀罗坛】 (术语)言金刚轮之方坛也。大疏八曰:“方坛名大因陀罗坛,是心王之义。”同二十曰:“此中方坛梵名摩诃因陀罗,是帝释别名也,又则金刚轮别名也。”心王为诸法之所依。故以之名坛。

  【大因陀罗座】 (术语)又曰金刚轮座。方座也。大疏十七曰:“四方谓大因陀罗座也,金刚轮座也。”

  【大饮光】 (人名)摩诃迦叶之译名。迦叶或译为龟。或译为饮光。见“迦叶”条。

  【大印身定】 (术语)言结大印而置身于定中也。宋高僧传不空传曰:“以大印身定中而寂。”

  【大应供】 (术语)佛十号之一。见“应供”条。谓为大者,应供通于三乘,对于小乘之阿罗汉故云大也。又指弥陀而云。

  【大勇猛菩萨】 (菩萨)坐于胎藏界曼荼罗遍知院三角智印之左。梵名摩诃尼罗。译言大勇猛。密号称为严迅金刚。据大日经则此座可不安如意宝珠。故于如意宝珠附佛格,列于现图曼荼罗。其内证为雨万法。肉色。左手当脐,持如意法。右手持利剑。

  【大有经】 (经名)胜论六句义中之说大有句义者。仁王经上曰:“一切众生烦恼不出三界藏,一切众生果报二十二根不出三界,诸佛应化法身亦不出三界。三界外无众生,佛何所化?是故我言:三界外别有一众生界藏者外道大有经中说,非七佛之所说。”起信论曰:“若说三界外更有众生始起者,即外道经说。”良贲仁王疏中一曰:“若言界外有众生者,即是外道吠世史迦六句义中大有经说非佛教也。”

  【大鱼】 (传说)梵语摩竭Makara鱼,译言大鱼。商人入海,高声念佛,免摩竭鱼之难。见“摩竭”条。

  【大鱼事经】 (经名)一卷,东晋竺昙无兰译。借诫大鱼小鱼以喻大比丘小比丘也。

  【大愚】 (人名)洪州高安大愚禅师嗣于归宗。归宗嗣于马祖。大愚山号。见传灯录十。

  【大瑜伽】 (术语)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之异名,当称金刚界仪轨者是也。

  【大域龙】 (人名)因明正理门论之著者,陈那菩萨之译名。见“陈那”条。

  【大圆觉】 (术语)广大圆满之觉,言佛智也。圆觉经曰:“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修二障。”又“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大圆镜智】 (术语)显教四智之一。诸大乘教说如来之四智。凡夫之第八识至于如来,为大圆镜智。大圆镜者。喻也,其智体清净,离有漏杂染之法,自众生善恶之业报,显现万德之境界,如大圆镜。故名大圆镜智。心地观经二曰:“转异熟识得此智慧,如大圆镜,现诸色像。如是如来镜智之中,能现众生诸善恶业。以是因缘名为大圆镜智。(中略)常能执持无漏根身,一切功德为所依止。”唯识论十曰:“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又密教五智之一。密教于显教之四智,加法界体性智而为五智。配于五大五佛五方等。大圆镜智。东方也,地大也,阿閦如来也,菩提心也。菩提心论曰:“东方阿閦佛由成大圆镜智亦名金刚智也。”

  【大圆镜智观】 (术语)如许多圆镜相对,影子彼此相入。为佛身与我,入我我入之观法。即大圆镜智之相也。三摩地轨曰:“知身与尊无有二,色相威仪皆与等,众会眷属自围绕住圆寂大镜智。”

  【大元帅明王】 (明王)梵名,阿吒薄俱,阿吒薄迦等。或译为旷野鬼。以义而称曰大元帅。慧琳音义十二曰:“阿吒薄迦旷野鬼神大将名也,或名遏吒薄皆声转也,俗名元帅大将非也。十六药叉将之一将也。”见阿吒嚩迦条。

  【大愿】 (术语)愿众生成佛之心也。又,佛愿救众生之心也。

  【大愿船】 (譬喻)佛之本愿譬如船也。净土传曰:“菩萨乘大愿船,住生死海,就此世界,呼引众生上大愿船。如是送至西方,如有往者,无不得生。”往生要集中本曰:“无量清净觉经云: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乘大愿船泛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唤众生,令乘大愿船送着西方。若众生有上大愿船者,并皆得去,此是易往也。”案清净觉经无此文,惟迦才净土论下有之。龙舒净土文二,引净土传而引此文,文少异。

  【大愿平等方便】 (术语)四种方便之一。

  【大愿清净报土】 (界名)弥陀之极乐净土也。意谓弥陀报大愿所成就之无垢清净净土也。

  【大愿业力】 (术语)大愿力与大业力也。阿弥陀佛思惟五劫而建立之四十八愿为大愿,积累兆载永劫之六度万行为大业。观经玄义分曰:“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大云光明寺】 (寺名)回回教寺院之名。佛祖统纪四十一曰:“唐代宗三年,敕回纥奉末尼者,建大云光明寺。”又“同六年,回纥请于荆杨洪越等州置大云光明寺,其徒白衣白冠。”

  【大云经】 (经名)大方等无想经之异名。

  【大云轮请雨经】 (经名)有二本:一隋那连提黎耶舍译,一卷。一唐不空译,一卷。是请雨经四译中之二。

  【大云密藏经】 (经名)大方等无想经之异名。

  【大云请雨经】 (经名)本名大云经请雨品第四十六,一卷,宇文周阇那耶舍译。请雨经四译之一。

  【大云无相经】 (经名)大方等无想经之异名。

  【大哉解脱服】 (术语)赞叹袈裟德之偈文。出于善见论。度人而授袈裟时诵之。法苑珠林二十二曰:“然后和尚为着袈裟,当正着时依善见论复说偈赞云:大哉解脱服,无相福田衣,披奉如戒行,广度诸众生。”

  【大赞】 (杂名)密行法会所用之赞文也。其汉语赞出略出经,其梵语赞出金刚顶仪轨。

  【大斋】 (术语)大设斋食,供养僧者。

  【大斋会】 (行事)设斋食,供养僧之大法会也。

  【大展三拜】 (仪式)大展坐具就之三拜也。见象器笺十。

  【大丈夫论】 (书名)二卷。提婆罗菩萨造。北凉道谛译。有三十九品,广说悲心行施之相状及功德。

  【大召】 (杂名)西藏新志中曰:“大召在拉萨之大召内,名曰老木郎,唐时所建,楼高四层。上有金殿五座,宏敞庄丽,中殿供大佛,名觉释迦摩尼。自中国随唐文成公主至西藏者,年甫十二,在西域成圣。或谓请铸于中国者,左廊有唐文成公主及西藏王赞普(特勒德苏隆赞),并巴布国王女像(赞普之前妻),其内神佛数以万计,皆用大铜釭满贮黄油以点灯。惟文成公主前,不点黄油灯。楼顶东南隅之金殿,内有百喇末殿,神名百喇末,系文成公主成圣之神。神灵显赫,人民敬畏。(中略)殿门外前廊壁上,绘唐三藏师徒四人之像。”

  【大正句王经】 (经名)一卷,赵宋法贤译。即中阿含蜱肆王经也。

  【大志焚身】 (故事)三国佛教略史曰:“大业五年,诏天下僧徒无德业者,并罢道还俗。寺院冗余者,亦皆毁折。庐山沙门大志素服哭于佛前三日,誓舍身济法。乃诣东都上表曰:愿陛下兴隆三宝,贫道当燃身以报国恩。帝许之,遂以布蜡缠身,于大棚上,端坐焚死。于是帝停前诏不行。”

  【大智】 (术语)广大之智慧。通达一切之事理者。法华经序品曰:“普入佛慧通达大智。”维摩经佛国品曰:“大智本行皆成就。”同慧远疏曰:“言大智者是佛智也,佛慧深广故名大智。”

  【大智藏】 (术语)谓佛之大圆镜智也。佛地论五曰:“诸佛镜智名大智藏,世出世间智根本故。”

  【大智度论】 (书名)百卷,龙树菩萨造,秦罗什译。释大品般若经。

  【大智灌顶地】 (术语)称佛地也。义释十三曰:“大智灌顶地者,即是如来第十一地也。由住第十一地入大智灌顶,乃能作如来事。”

  【大智慧光三昧经】 (经名)渐备一切智德经之异名。

  【大智慧门】 (术语)对于大慈悲门之称。大智大悲佛所具之二德也。门有差别之义。

  【大钟】 (物名)禅刹之钟有三:如大钟、殿钟、堂钟是也。大钟号令阖山之诸堂,即悬于钟楼者,每日昏晓及法会之节打之。

  【大中小劫】 (术语)有二种之大中小:一、一增(人寿自十岁,百年增一,而至八万四千岁者)又一减(人寿自八万四千岁,百年减一,而至人寿十岁者)为小劫,合一增一减而为中劫,成住坏空之四期,各经此一增一减之中劫二十也。而经此成等四期之间,即八十中劫为大劫。是俱舍论之意。二、合一增一减而为小劫,二十增减即二十小劫为中劫,成等四期各经一中劫也。八十增减即四中劫为大劫。是智度论之意。已上二说大劫之量同一。

  【大种】 (术语)地水火风也。此四者周遍于一切色法,故名大,能造色法,故名种。色香等一切物质,不能离此四大而生,故称为大种。俱舍论一曰:“大种谓四界,即地水火风。”同颂疏曰:“三义释大,一体宽广故。谓四大种遍所造色,其体宽广。(中略)一义释种。与所造色为所依,故名为种。大即是种,故名大种。”正理论二曰:“虚空虽大不名种,余有为法,虽是种而非大,此四种具两义,故名为大种。”

  【大众】 (术语)梵语,摩诃僧伽Mahāsaṁgha,译为大众。多众也,众有三人四人之异义。见“众”条。智度论曰:“大众者,除佛余一切贤圣。”法华经序品曰:“世尊在大众,敷演深法义。”

  【大众部】 (流派)有二:一、为根本结集时之大众部。以窟内之结集,谓之上座部。故窟外之结集,谓之大众部。是为小乘二十部之根本二部。佛灭后百年,大天比丘出。始确立大众部之本义(以前未见宗义之相异),尔后自其部更出异部,本末合有五部。文殊师利问经下曰:“佛告文殊师利:初二者,一、摩诃僧祇Mahāsāṁghika(此言大众,老少同会,共集律部也),二、体毗履Sthavira(此言老宿,淳老宿人同会,共出律部也),我入涅槃后一百岁,此二部当起。”宗轮论述记上曰:“界内既以迦叶为上座部,界外无别标首,但总言大众,皆由未生怨生王为大檀越种种供养。恐界内人多难可和合,所以两处弘宣。时虽两处结集人无异诤法无异说,界内耆年至多,界外年少极多。乃至大天乖诤昔时界外少年之僧,门人苗裔共为一朋名大众部,取昔为名,往苦界内耆旧之僧共为一徒名上座部。”二、四律五论中之摩诃僧祇律(译言大众)是也。此乃指窟内之上座部,名为大众者,其故以窟内上座部之律藏,诵出八十度名为八十诵,百年之间,五师相传,至优婆鞠多。鞠多之门人有五师,各立一见。于根本之八十诵律,建立一宗之律部,上座部之律藏,于此分五部。以是根本之八十诵律,称为大众部。是现存四律中之摩诃僧祇律也。大集经二十二曰:“我涅槃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读诵书写,广博遍览五部经律,是故名为摩诃僧祇。”翻译名义集四曰:“智首疏云:总别六部,僧祇是总。前五是别,此僧祇部众行解虚通,不生偏执,遍顺五见以通行故,故知是总。”行事钞上一之二曰:“统明律藏本实一文,但为机悟不同致令诸计岳立,所以随其乐欲成立己宗。竞采大众之文,用集一宗之典。”同资持记曰:“如来灭后迦叶结集为八十诵律,五师相继一百年来并无支派,后因净计遂分五宗。(中略)言大众者此沥窟外部,高僧传论云:上座大众创分结集之场,彼言大众乃是窟外,此云大众定是窟内。即今摩诃僧祇,此翻大众,以五百人亦大众故(智论则云千人),是则大众名通二部,上座唯局窟外,学者须细辨之。”又行事钞同卷曰:“僧祇律是根本,部余是五部。”同资持记曰:“具云摩诃僧祇,此翻大众,从众为名,即窟内部。”

  【大众生弥卢】 (明王)谓不动尊也。见底哩三昧耶不动念诵法。梵Meru。

  【大众威德畏】 (术语)见“五怖畏”条。

  【大众印】 (物名)一寺公用之印鉴也。毗奈耶杂事一曰:“佛言:凡印有二:一是大众二是私物。若大众印可刻转法轮印像,两边安鹿伏跪而住,其下应书元本造寺施主名字。”

  【大洲】 (界名)大海中须弥山之四方有四大陆。谓之四大洲。俱舍论八曰:“四大洲者:一南瞻部洲、二东胜身洲、三西牛货洲、四北俱卢洲。”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 (书名)十四卷。则天武后天册万岁元年,敕明佺等作。外附大周刊定伪经目录一卷。

  【大咒】 (术语)诸尊之咒有大咒小咒心咒三种。咒语最多者为大咒,大中之略为小咒,小咒之略为心咒。

  【大珠和尚】 (人名)唐沙门慧海俗姓朱。建州人。依越大云寺道智和尚受业。至江西参马祖得悟。马祖谓众,越有大珠,圆明光透,自在无遮障处。众中有知师姓朱者,迭相推识结契。时号大珠和尚也。

  【大转轮佛顶】 (佛名)佛顶尊之名。见“佛顶尊”条。

  【大转轮王】 (菩萨)金刚界之金轮佛顶也。见“大胜金刚”条。

  【大庄严法门经】 (经名)二卷,隋那连提黎耶舍译。佛在耆阇崛山,文殊化现殊胜之身色衣服,度淫女胜金色光明德。使得顺忍之悟。此女化现死坏恶相。使长威德长者恐怖。诣佛闻法亦得顺忍。佛为二人次第授记。

  【大庄严经】 (书名)方广大庄严经之略名。

  【大庄严经论】 (书名)大庄严论经之异名。

  【大庄严论】 (书名)大庄严论经之略名。

  【大庄严论经】 (书名)十五卷,马鸣菩萨造,秦罗什译。集种种之因缘譬喻以劝诫人。

  【大庄严三昧经】 (经名)三宝感应录下引此经举马鸣龙树二菩萨之本地。此经藏中无之。

  【大庄严世界】 (界名)虚空藏菩萨经谓虚空藏菩萨之本土为西方之一切香集世界,大集经十二虚空藏菩萨所问品谓为东方之大庄严世界。

  【大准提】 (菩萨)准提观音也。见“准提”条。梵Mahā-caṇḍi。

  【大准提经】 (经名)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之略名。

  【大准提菩萨焚修悉地忏悔玄文】 (经名)准提忏之具名。

  【大姊】 (术语)优婆夷之通称。涅槃经一曰:“汝等诸姊,谛观谛观。”行事钞下三之四曰:“善见云:唤婢为大姊,不得云婢。”同资持记曰:“既已出家则非所属,故加美饰不复本名也。”

  【大自在】 (术语)言广大之力用无论何事皆作得也。法华经弟子授记品曰:“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

  【大自在宫】 (杂名)梵语,摩醯首罗宫。大自在天之宫殿也。在色界之顶。外道所祭祀之大自在天住于此。又第十地之菩萨将成佛时。于此处变现净土。自十方诸佛施成佛之灌顶。唯识论七曰:“诸异生求佛果者,定色界后引生无漏,后必生在净居天上大自在宫得自在故。”同述记七末曰:“大自在宫者,净居上有实净土,即自受用身初于彼起证,是第十地菩萨宫,旧言摩醯首罗,今应言莫醯伊湿伐罗,即大自在也。”天台观音义疏下曰:“大自在,即色界,顶摩醯首罗也。楼炭称为阿迦尼吒,华严称为色究竟,或有人以第六天,而诸经论多称大自在是色界顶。释论云:过净居天有十住菩萨号大自在,大千界主。”

  【大自在天】 (天名)自在天外道之主神也。梵语摩醯首罗讹略,正为摩醯湿伐涅Maheśvara,译言大自在。在色界之顶,为三千界之主。此大自在天有二种:一曰毗舍阇摩醯首罗,一曰净居摩醯首罗。毗舍阇为鬼类之名,摩醯首罗论师之所祀,有二目八臂,乘白牛,住于色界。密教以之为大日如来之应现。彼又言此自在天现种种之形,有种种之名。韦纽天,那罗延天等是也。提婆涅槃论明二十种外道中。以之为第十五摩醯首罗论师。涅槃经明六师外道中。第五迦罗鸠驮迦旃延之宗计是也。中古以来至于今盛为印度所崇拜之西拔派之西拔神。即为大自在天。以牛或男根为其神体之标帜。其次净居摩醯首罗者,第十地之菩萨,将成佛时在色界之顶,净居天之上,现大自在天子之胜报,以胜妙之天形,绍佛位,行灌顶。入大乘论下曰:“净治第十地,得无量无边禁咒方术能令一切无碍自在作摩醯首罗天子,亦为一切世间依止。问曰:所言摩醯首罗者为同世间摩醯首罗,更有异耶?答曰:是净居自在非世间自在。汝言摩醯首罗者,名字虽同而人非一,有净居摩醯首罗,有毗舍阇摩醯首罗。其净居者,如是菩萨邻于佛地犹如罗谷障。(中略)如皇太子初受职时,以己业力故大宝莲华自然化出,受一切种智位。(中略)坐莲华已,十方世界诸佛放大光明照。此菩萨受灌顶位如转轮圣王长子受王位时。”慧苑音义上曰:“摩醯首罗,正云摩醯湿伐罗,言摩醯者此云大也,湿伐罗者自在也,谓此天王于大千世界中得自在故也。”唯识述记七末曰:“旧言摩醯首罗,今应言摩醯伊湿伐罗,即大自在也。”智度论二曰:“摩醯首罗天,秦言大自在。八臂三眼,骑白牛。”俱舍光记七曰:“鲁达罗,此云暴恶,大自在异名。大自在天总有千名,今现行世唯有六十,鲁达罗其一名也。又解涂灰外道说,自在出过三界有三身:一、法身,遍充法界。二、受用身,居住色界上自在天宫,即佛法中说摩醯首罗天,三目八臂,身长万六千逾缮那。三、化身,随形六道种种教化。”十二天供仪轨曰:“伊邪那天,旧云摩醯首罗,唐言大自在天也。”因明大疏上曰:“商羯罗天,是罗醯首罗天,于一切世界有大势力。”提婆涅槃论曰:“外道摩醯首罗论师作如是论,果是那罗延所作,梵天是因,摩醯首罗一体三分。所谓梵天,那罗延,摩醯首罗。地是依处,地主是摩醯首罗天。于三界中所有一切,命非命物皆是摩醯首罗天生。摩醯首罗身者,虚空是头,地是身,水是尿,山是粪,一切众生是腹中虫,风是命,火是暖,罪福是业(百论疏引之作日月为眼),是八种是摩醯首罗身。”涅槃经十九曰:“今有大师,名迦罗鸠驮迦旃延。(中略)为诸弟子说如是说,若人杀害一切众生,心无惭愧,终不堕恶。犹如虚空,不受尘水。有惭愧者,即入地狱。犹如大水,润湿于地。一切众生,悉是自在天之所作。自在天喜,众生安乐。自在天瞋,众生苦恼。一切众生若罪若福。乃是自在天之所为作。云何当言人有罪福。”又(界名)谓欲界六欲天中之第六他化自在天也。法华经序品曰:“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同文句二曰:“自在即第五,大自在即第六。”

  【大自在天外道】 (流派)与自在天外道同。

  【大自在天与男根】 (术语)大自在天依万物生本之义。而自在天派之人。以人之男根为天神之神实而祀之。续高僧传玄奘传曰:“至劫比他国,俗事大自在天。其精舍者高百余尺,中有天根,谓诸有趣,由此而生。王民同敬不为鄙耻,诸国天祠率置此形。大都异道有百数,中所高者自在为多。”西域记健驮罗国记曰:“跋虏沙城东北五十里至崇山,山有青石,大自在天妇像毗摩罗天女也。闻诸土俗曰:此天像者自然有也,灵异既多祈祷亦众。印度诸国求福请愿,贵贱毕萃远近咸会,乃至山下有大自在天祠。”是初为男根,后为女根也,此男女根之义。为与自在天同体之那罗延天名,更为分明(梵王与那罗延与摩醯首罗一体三分如上所引)。玄应音义二十五曰:“那罗延,那罗此翻为人,延那此云生本,谓人生本,即是梵王。外道谓一切人皆从梵王生,故名人生本也。”俱舍光记二十七曰:“那罗延是神名,此云人种神。”此那罗延天之居处,居于欲界之顶上第六天,常为佛道之障碍,故佛法之中名为摩罗天。慧疏音义六曰:“那罗延,欲界中天名也。”智度论五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诸外道人辈言是名欲主,亦名华箭,亦名五箭。破种种善事,佛法中名为魔罗。”(爱染明王之箭,极秘说亦表男根)。同十曰:“魔王六欲天主。”其先以女根为毗摩罗(Vimalā)(毗如毗婆沙毗沙门毗卢舍那之毗妙胜高大之义)。又,摩罗之名,本来为男女根之名,见“摩罗”条。

  【大自在天子因地经】 (经名)一卷,赵宋施护译。佛,对目连等说大自在天子之往因。

  【大宗地玄文本论】 (书名)二十卷,马鸣菩萨造,陈真谛译。以十种爱乐心,十种识知心,十种修道心,十种不退心,十种真金刚心,及一大极自然陀罗尼地之五十一种为法门之大宗地。以显示一多相即无碍自在之大缘起门者。但五十一种之名字。存梵语,且以古来未疏释,而解之至难。其论体似释摩诃衍论。

  【大总相法门】 (术语)谓真如之实体也。真如广大,该收一切,故云大,一味平等,离差别之相,故云总相为行者之轨范,故云法,观智通游,故云门。起信论曰:“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

  【大族王】 (人名)西域记四曰:“北印度磔迦国数百年前有一王,号摩醘罗矩罗Mihirakula,唐言大族王。有武勇,统治印度。有事,恶佛法。令于五印度,使尽毁灭。大擅残逆。摩竭陀国幻日王厚崇敬佛法与之战而胜。擒大族王。依母言,放之还国。大族王投迦湿弥罗国,后夺其国自立。乘余威伐健驮罗国,逆杀沙门国人,欲还国,中途死。”

  【大祖】 (术语)师之师也。

  【大坐参】 (仪式)坐参之大者。其规与寻常之坐参同,但首座入堂不烧香。见象器笺九。

  【大座汤】 (仪式)禅林请众供汤。谓之座汤。大小二种。见“座汤”条。

  【逮夜】 (杂语)又曰大夜,宿夜。谓物故之次夜,荼毗之前夜。逮者及也,逮明日荼毗之夜也。诗经匏有苦华篇曰:“士如归妻,迨冰未泮。”逮迨同字。后总称忌日之前夜。

  【带刀睡】 (杂语)同带刀卧。

  【带刀卧】 (杂语)又云带刀睡。谓右胁而卧也。盖带刀者,乃在左胁。故左胁不得卧,因名右胁卧为带刀卧。见象器笺十二。

  【待对】 (术语)谓彼此相待,二法相对也。一切因缘生之事物皆然。止观辅行三曰:“互相因依待对而立。”又曰:“皆是待对可思议。”

  【代礼】 (杂语)欲使代人礼他,则先使代人受自己之礼拜。即传拜也。释氏要览中曰:“代礼若此方俗之传拜也。十诵律云:弟子游方,和尚知彼有灵踪圣像名德人。和尚令传礼于彼,其弟子得侧身受和尚礼。”

  【带劣胜应身】 (术语)胜应身也。见“三身”条。

  【带数释】 (术语)六合释之一。带数语之释也。如言三藏,于藏带三之数,是带数语也。因而释三藏为三种之藏,此谓之带数释。

  【带塔德菩萨】 (菩萨)同于戴塔吉祥。

  【带塔尊】 (菩萨)弥勒菩萨之异名。

  【代香】 (仪式)谓代他烧香,或烧香之人也。

  【代语】 (术语)有二:一代现前之众者。谓师家垂语,使众下语,不契,则自下语代众也。云门录多代语。盖家门之代语别语,以云门为始。二代古人者。举古则,而他古人无语之处,我代他下语也。见象器笺十一。

  【带质境】 (术语)三类境之一。如第六识缘五根五境,第七识缘第八识,自心所现之相分带本质之实体,犹如镜中所现之影像带持镜外之实物者。

  【戴塔吉祥】 (菩萨)阿阇梨所传曼荼罗观音院之一尊,又窣堵波大吉祥菩萨,谓之戴塔吉祥。即弥勒菩萨也。表菩萨绍释迦如来之佛位,或以手结窣堵波印,或顶戴塔也。图作带塔德菩萨。大疏六曰:“戴塔吉祥于顶髻上置窣堵波,或在所持华上。”不同记二曰:“窣堵波大吉祥菩萨,梵号阿梨耶窣堵波摩诃室利āryastūpa-mahā-śrī,所传图云带塔德菩萨,又云戴塔吉祥。”演密钞八曰:“观音持佛,佛现在故。慈氏持塔,师灭度故。又八大菩萨经说:慈氏菩萨顶带如来率都婆,又名带塔之尊。”

  【单】 (物名)书姓名于片纸者。又片纸记物名者。

  【单白】 (仪式)三种羯磨之一。最轻微之事及常式之事,仅一度白告于众,得使其事成立者。羯磨疏一上曰:“单白者,如设戒告众僧常所行,圣制同遵。有背结过,未假烦请,随作便遂,初牒事表陈劝众和忍,名之为白,即此成遂有作业之功,名为羯磨。”资持记上一之五曰:“一者单白,事或轻小。常所行,或是严制。一说告僧便成法事。”见羯磨条。

  【担板汉】 (譬喻)人夫之负板者,但见前方,不能见左右。方语曰:“担板汉,但见一方。”

  【单本】 (术语)译经之无别本者。开元释教录十曰:“单本原来一本,更无别本。重翻本是一经或有二重翻者乃至六重翻者。”

  【担步罗】 (植物)又作耽哺罗。药果名。慧琳音义六十六曰:“耽哺罗,西国药果名,俗士女多含此药。”慈恩传三曰:“担步罗。”梵Tāmbūla。

  【单传】 (术语)禅家之宗旨,不依经论文句,单传心印也。碧岩初则评唱曰:“达磨遥观此土有大乘根机,遂泛海得得来,单传心印。”祖庭事苑曰:“传法诸祖,初以三乘教乘兼行,后达磨祖师单传心印破执显宗。所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然不立文字失意者多矣,往往谓屏去文字以默坐为禅,斯实吾门之哑羊尔,且万法纷然。何止文字不立者哉?殊不知道犹通也。岂拘执于一隅哉,故即文字文字不可得。文字既尔余法亦然,所以为见性成佛也。岂待遣而后已。”

  【单寮】 (杂名)独房也。头首知事退职居于独房及名德之居于西堂,首座之居于独房者,皆称单寮。单身专寮而无同舍者也。见象器笺五。

  【单麻】 (故事)一个麻实也。佛六年苦行,一日食一麻一麦云。

  【担木山】 (界名)梵名朅地洛迦山Khadiraka之译名,九山,七金山之一。

  【单拏】 (物名)与但荼同。

  【单前】 (杂语)禅堂贴己名单之坐床,谓之单位,又其床前之板谓之单,阔八寸,据周尺故为一尺,谓之单板一尺。而床阔六尺,加以单板一尺则为七尺,谓之七尺单前。若除单板则为六尺,谓之六尺单前。碧岩录曰:“三条椽下,七尺单前,试去参详看。”续传灯录(继圆禅师章)曰:“旦向三条椽下,六尺单前,须容取。”

  【单三衣】 (术语)唯有此一具之三衣,不更蓄余衣,谓之单三衣。为十二头陀行之一。大乘义章十五曰:“言三衣者,谓五条衣七条衣大衣,上行之流唯受此三不蓄余衣。”

  【单提】 (术语)犹言单传,禅家直指之旨也。单提宗旨不涉余岐之义。又具足戒五篇中有尼萨耆波逸提与但波逸提二篇,尼萨耆者,舍之义,波逸提者,堕之义,舍者,应舍离所犯之赃物也,堕者,其罪报堕于地狱也。其舍堕罪有三十戒,堕罪有九十戒,因而九十之堕罪,对于三十之舍堕罪,谓之单堕,今以提之一字举堕之梵语波逸提Pācittika也。

  【丹田】 (杂名)脐下二寸半之所也。止观八曰:“右十二病皆止丹田,丹田去脐下二寸半。”

  【单位】 (杂名)禅堂贴己名单之座位也。敕修清规日用轨范曰:“昏钟鸣,须先归单位坐禅。”

  【丹霞】 (人名)邓州丹霞山之天然禅师,嗣石头。初至江西,见马祖时,以两手拓幞头脚。马祖视之曰:南岳之石头是汝师也。遽抵石头,亦以手拓幞头脚。石头曰:着槽厂去。霞礼谢而入行者房。随执爨役凡三年。忽一日石头告众曰:来日欲割佛殿前草。及期。大众童行各构锹刬草。霞独以盆水洗头,而跪于石头前。石头笑而为之剃落说戒。霞遂掩耳趋去。再谒马祖,入僧堂,坐于圣僧之颈。马祖曰:我子天然也,即拜马祖,谢师之赐法号。因名天然。长庆四年寂,寿八十六。敕谥智神禅师。见传灯录十四。又,邓州丹霞山子淳禅师。青原下十二世之祖。芙蓉道楷禅师之法嗣。

  【丹霞烧佛】 (故事)五登会元丹霞章曰:“丹霞禅师尝到洛东慧林寺,值天寒,遂于殿中取木佛烧而向火。院主偶见而呵责云:云何得烧我木佛?师以杖拨灰曰:吾烧取舍利。主云:木佛安有舍利?师云:既无舍利,更请两尊,再取烧之。院主自眉须堕落。”

  【单致利】 (杂语)Nidrā-tandri,译为肿眼病。大乘义章二曰:“喜睡五病,名单致利。”

  【惮哆】 (杂名)Danta,又作弹多,娜哆。译曰齿。

  【弹多】 (杂名)见“惮哆”条。

  【惮哆家瑟诧】 (物名)Dantakāṣṭha,译曰齿木。寄归传一曰:“齿木者,梵云惮哆家瑟诧。惮哆译之为齿,家瑟诧是其木,长十二指,短不减八指,大如小指,一头缓须熟嚼。”玄应音义十五曰:“弹多抳瑟搋,弹多此云齿,抳瑟搋此云木,谓齿木也。”梵语杂名曰:“娜哆家瑟哆。”

  【弹多落迦】 (地名)Dantaloka-giri,山名。旧称曰檀特山。西域记二曰:“弹多落迦山,旧曰檀特讹也。”见“檀特”条。

  【弹多抳瑟搋】 (物名)见“惮哆家瑟诧”条。

  【旦过寮】 (堂塔)谓禅林行脚僧之宿泊处也。夕来宿,过旦去之义也。游方之人到某寺则先解打包入旦过寮憩息,然后与师家相见。见象器笺二。

  【旦过僧】 (杂名)宿泊于旦过寮之僧。谓行脚之禅僧也。

  【但空】 (术语)大小乘所见之空理有二种,小乘分析诸法,但见空而不见不空,故云但空。大乘之菩萨,分析诸法,不使归空,诸法如幻如梦,其当体见空,空之中自有不空之理,故谓之不但空。天台分配之于二教,以但空为藏教,以不但空为通教。法华玄义一曰:“三藏二乘,明但空为极。譬颇梨珠,一往似真,再研便伪。”

  【但空三昧】 (术语)执于但空,不知不但空也。

  【但理随缘】 (术语)见“别理随缘”条。

  【憺怕】 (杂语)说文,憺安也。谓憺然安乐也。憺亦恬静也。怕,静也,无为也。广雅,憺怕,寂寞也。亦恬静也。言寂寥无人也。经文憺有时误作惔。说文,惔忧也。非此义。怕又作泊。说文,泊无为也。广雅,泊静也。

  【但三衣】 (术语)十二头陀行之一。比丘但持僧伽梨、郁多罗、安陀会之三衣,不更畜余衣也。资持记下三之一曰:“但三衣,但犹独也,三法服外无别衣故。”

  【诞生会】 (行事)与降诞会同。祝四月八日释尊降诞,或诸宗祖师诞生之法会也。

  【诞生偈】 (杂名)释尊降诞时,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宣“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今玆而往,生分已尽”之偈。上文出于西域记六。长阿含一记下句为:“要度众生,生老病死。”诸经殊不一致。常用“三界皆苦我当安之”之下句。

  【但荼】 (杂名)Daṇḍa,又作单拏,译曰棒。演密钞八曰:“焰摩怛荼印者,怛字是但字书误,但荼棒也。”慧琳音义三十六曰:“单拏,梵语。唐云棓,亦云杖。”

  【旦望】 (杂语)月初朔日曰旦,十五日曰望。

  【啖月】 (故事)大智度论曰:“十方诸菩萨来之余一时,罗睺阿修罗王欲啖月。月天子怖,疾到佛所。佛说偈言,罗睺罗即疾放月。”

  【弹宅迦】 (人名)Daṇḍaka,译曰治罚。王名。二十唯识述记下曰:“弹宅迦者,真谛云檀陀柯,此云治罚,治罚罪人处也。今罚罪人尚置其内,中阿含云是王名也。”

  【弹宅迦林】 (地名)为弹宅迦王所领有,故曰弹宅迦林。昔有仙人名摩灯伽。得五通,入山禅坐。其妻有容色,侍仙奉食。弹宅迦王游行入山,将妻还。曰:仙既离欲,何用妻为?仙大忿,雨大石,压杀国王及国人。弹宅迦林遂为空墟。见二十唯识述记下,饰宗记三末。

  【弹指】 (杂语)经中有三意:一为许诺,行事钞下三之三曰:“增一云:如来许请,或默然,或俨头,或弹指。”一为欢喜,法华经神力品曰:“一时謦欬,俱共弹指。”法华文句十曰:“弹指者随喜也。”一为警告,嘉祥法华义疏十一曰:“为令觉悟,是故弹指。”又(杂语)时名。戒疏二下曰:“僧祇云:二十念为瞬,二十瞬为弹指。”

  【弹指顷】 (杂语)一弹指之顷。观无量寿经曰:“如弹指顷,即生彼国。”

  【但中】 (术语)观空假之外有不二之中,谓之但中。别教之中观也。

  【但坐不卧】 (术语)十二头陀行之一。夜但坐,胁不就席也。

  【当分】 (术语)台家所立,有当分跨节之目,当分者谓于藏通别圆之四教各有其当分之教行理,跨节者,谓于前三教上直超说圆意。盖当分之义门,在一代经之当位,跨节之义门,在法华经而见一代经也。千差无量之法门,由施权之方便言之,则尽系当分,自开会之佛意言之,则皆系跨节,以当分而成相待妙,以跨节而成绝待妙。玄义二曰:“一当分,二跨节。”同释签曰:“答:中意者,即具当分跨节两义,应知两义即与待绝二妙不殊。(中略)若依施权,即当分义。若据佛意,即跨节义。(中略)当分通于一代,于今便成相待。跨节唯在今经,佛意非适今也。”又曰:“当分乃成今经相待义边,跨节乃成今经开权义边。”

  【当机】 (术语)佛之说法,契当众生之根机而使之得益也。有部毗奈耶十九曰:“为说当机微妙之法。”

  【当机益物】 (术语)诸经之说法不同者,应其机而与以利益之善巧方便也。法华玄义一曰:“余经当机益物。不说如来施化之意。此经明佛设教元始。”

  【当机众】 (术语)说法会下四众之一。正当其法而悟道之机类也。法华文句一曰:“不起于座,闻即得道。此名当机众。”

  【当来】 (杂语)应来之世。即来世也。

  【当来变经】 (经名)有二部:一为佛说当来变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一为迦丁比丘说当来变经,一卷,失译。皆说当来恶法强盛,佛法变坏者。

  【当来导师】 (术语)谓弥勒菩萨。以其自今经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于此界出世成道而化导众生故也。

  【当门】 (杂语)与当面同。犹言普通,通途也。

  【当情现】 (术语)谓当于凡夫妄情之前,现种种之相也。譬如于疑心之前生暗鬼。唯识三性中遍计所执性是也。盖凡夫之迷心,本来具实我实法之执情,苟于非我非法之事物上,现出实我实法之相貌,遂认之为实我实法也。

  【当情现相】 (术语)亦名中门存境。由迷情妄想而现无体之实我实法相分也。见“当情现”条。

  【当生爱】 (术语)命终时所起三爱之一。见“爱”条。

  【当体】 (术语)直指其本体之词。如当人当面之当。大乘义章二曰:“言虚空者,当体立目。”行事钞中一曰:“无作当体是戒。”

  【当体即空】 (术语)一切之有为法不必分析坏灭事体而使为空,其事体本为空无也。盖因缘生之法,如梦如幻,无实性也。观如此当体即空,称曰体空观。为天台四教中之通教观法。

  【当体即是】 (术语)如波之当体即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也。即是有相合相翻当体之三种。见“即”条。

  【当通机】 (术语)谓相当于通教之钝根机也。是天台之用语。

  【当头】 (杂语)犹言直下,当下。

  【当头棒喝】 (杂语)见“棒喝”条。

  【当途王经】 (经名)法华经普门品即观音经之异名。谓于当世流通中最尊之经也。法华文句十曰:“此品是当途王经,讲者甚多。”大部补注十曰:“途,道也,亦世也。王,尊也,大也。(中略)当世尊大之经也。”

  【当位即妙】 (术语)犹言当相即道。谓不论何事,其位皆妙。如良医所观,毒有毒之妙,药有药之妙也。

  【当相即道】 (术语)谓世间浅近之事相,皆有深妙之道理也。犹言即事而真。密家之事相门,盛谈此旨。

  【当阳】 (杂语)阳者明也,当阳者谓向于明而动作也。

  【当意即妙】 (杂语)当位即妙之误。

  【刀风】 (术语)人命欲终时,有风气,解支节如刀,名为刀风,所谓断末魔之苦也。正法念经六十六曰:“见命终时刀风皆动,皮肉筋骨脂髓精血一切解截。”五王经曰:“欲死时刀风解形,无处不痛。”安乐集上曰:“若刀风一至,百苦辏身。”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下曰:“能解支节故喻如刀。”

  【忉利】 (界名)见“忉利天”条。

  【忉利天】 (界名)Trāyastrṁśa,作怛唎耶怛唎奢天,多罗夜登陵舍天。译言三十三天。欲界六天中之第二,在须弥山之顶,阎浮提之上,八万由旬之处。此天之有情身长一由旬,衣重六铢、寿一千岁(以世间百年为一日一夜),城廓八万由旬,名喜见城,帝释居之。巅之四方有峰,各广五百由旬。每峰有八天。善法堂天,山峰天,山顶天,喜见城天,钵私他天,俱吒天,杂殿天,欢喜园天,光明天,波利耶多天,离险岸天,谷崖岸天,摩尼藏天,施行天,金殿天,鬘形天,柔软天,杂庄严天,如意天,微细行天,歌音喜乐天,威德轮天,日行天,阎摩那娑罗天,连行天,影照天,智慧行天,众分天,曼陀罗天,上行天,威德颜天,威德焰轮光天,清净天,是为三十三天。玄应音义二曰:“忉利,此应讹也。正言多罗夜登陵舍天,此译云三十三天。”慧苑音义上曰:“忉利,讹言。正云怛利耶怛利奢,言怛利耶者此云三也。怛利舍者十三也,谓须弥山顶四方各有八天城,当中有一天城,帝释所居。总数有三十三处,故从处立名也。”法华经劝发品曰:“若但书写,是人命终,当生忉利天上。”

  【忉利之付属】 (故事)地藏菩萨于忉利天受释迦如来之付属,救济六趣之众生。见“地藏”条。

  【刀山】 (界名)刀剑之山,地狱之难处也。千手经曰:“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往生要集上本曰:“牙如剑,齿如刀山。”

  【刀途】 (界名)三途之一。畜生道之异名。畜生为人驱逼屠杀残害,故曰刀途。止观一曰:“若其心念念欲得名闻,四远八方称扬钦咏,因无实德,虚比贤圣,起下品十恶如摩犍提者,此发鬼心行刀途道。”同辅行曰:“从被驱逼为名,故名刀途。”

  【倒凡】 (术语)颠倒之凡夫。释门归敬仪中曰:“无始倒凡,随情妄执。”

  【倒合】 (术语)因明三十三过之一,属于同喻之过也。设同喻,为证无常之宗,故于声无常之量为同喻之合作法。视诸所作者皆是无常,应言如瓶。然倒说之,视诸无常者,皆是所作,言如瓶时,反证所作,不证无常。谓之倒合之过。因明入正理论曰:“倒合者,谓应说言诸所作者皆是无常,而倒说言诸无常者皆是所作。”

  【导化】 (术语)导引教化众生也。无量寿经上曰:“如来导化各能宣布。”

  【倒见】 (术语)颠倒之妄见,有四种,常乐我净是也。无常为常,苦为乐,无我为我,不净为净。大乘义章五末曰:“倒者邪执翻境,名之为倒。”

  【倒离】 (术语)因明三十三过之一。属于异喻之过,设异喻者,为显无宗,处因亦无,故宜先离宗,次离因,是曰异喻之离作法。盖于声无常之量为之,则诸常住者(离无常之宗),视为非所作(离所作之因),应谓如虚空。若倒说,诸非所作者,视为常住,谓如虚空时。则是以非所作之因,成立常住之宗,违异喻之本义,故为倒离之过。

  【导师】 (术语)导人入佛道者。佛菩萨之通称。释氏要览上曰:“十住断结经云:号导师者,令众生类示其正道故。华首经云:能为人说无生死道,故名导师。佛报恩经云:大导师者,以正路示涅槃经,使得无为常乐故。”法华经序品曰:“文殊师利!导师何故眉间白毫大光普照?”法华经涌出品曰:“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又法会之式,表白者谓之导师。观音忏法式,有导师,香华,自归之三职。僧史略曰:“导师之名而含二义:若法华经中商人白导师言,此即引路指迷也。若唱导之师,此即表白也。”

  【倒退三千】 (术语)作家之机锋不可当,倒戈退三千里也。

  【倒我】 (术语)我无实体,思有我者,为颠倒之妄见,故云倒我。四颠倒之一。释门归敬仪中曰:“凡怀遵承倒我,我我因循,何由得觉?”

  【倒修凡事】 (术语)见“入重玄门”条。

  【倒悬】 (行事)梵语盂兰盆Ullambana,译为倒悬。人死,魂魄沈于闇道,有倒悬之苦也。为救此倒悬之苦供养三宝者,即盆供也。玄应音义十三曰:“盂兰盆,此言讹也。正言乌蓝婆拏,此译云倒悬。按西国法,至于众僧自恣之日盛设供具奉施佛僧,以救先亡倒悬之苦。旧云盂盆是贮食之器,此言讹也。”新称之婆拏,即旧称之盆,皆梵语也。

  【导引】 (术语)教导他也。唐高僧传(僧稠传)曰:“栋梁三宝,导引四民。”探玄记二曰:“或闇夜中导引众生。”

  【稻[廿/干]喻经】 (经名)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廿/干]喻经之略名。

  【道】 (术语)能通之义。大要有三种:一有漏道,善业通人使至善处,恶业通人使趣恶处,故善恶二业谓之道。所至所趣之处亦名为道,如地狱等之六道是也。净土论注上曰:“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是果,酬如是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为道。”大乘义章八末曰:“所言道者,从因名也。善恶两业,通因至果,名之为道。地狱等报,为道所诣,故名为道。”二无漏道,七觉八正等法,能通行人使至涅槃,故谓之道。又行体虚融无碍,故为通之义。以通故,名为道。如道谛,道品,声闻道,佛道等。梵言菩提是也。大乘义章十六曰:“诸行同体,虚融无碍。名之为通。通故名道。”三论玄义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俱舍论二十五曰:“道义云何,谓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法界次第中之下曰:“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华严大疏十八曰:“通至佛果,故名道。”三涅槃之体,排除一切障碍,无碍自在,谓之道。涅槃无名论曰:“夫涅槃之名道也。寂寥虚旷,不可以形名得。微妙无相,不可以有心知。”净土论注下曰:“道者,无碍道也。”大乘义章曰:“末伽。”Mārga梵语杂名曰:“末唎识。”

  【道安】 (人名)苻秦道安,常山扶柳人,家世世业儒,早丧父母。十二岁出家。神智聪敏,而形貌甚陋,不为师所重。数年驱役,安精勤不倦。后求经,师与一经,殆有一万言,安一日诵之,不差一字。师大惊,为授具戒。次使游方,入邺都,遇佛图澄师之。澄讲,则安每覆述,时人语曰:漆道人惊四邻。后历游诸处访道,于太行恒山创立寺塔。晋武帝宁康元年,避石氏乱,率弟子远等四百余人至襄阳,立檀溪寺铸佛像。武帝闻安名,资给厚禄,安固辞不受。晋太元四年,秦主苻坚取襄阳,得安。喜曰:吾以十万师取襄阳,得一人半,安公一人,习凿齿半人也。安至长安,僧徒数千人,大弘法化。坚欲取江南,安谏之,坚不听,攻之果大败。安注经,每求圣证。一日感长眉尊者来降,见所制钦叹。即宾头卢也。因日设供。安每与弟子法迈等于弥勒前立誓愿生兜率。秦建元二十一年寂,寿七十二。安生而左臂有肉隆起如印,时称印手菩萨。沙门姓释,注经开三分,皆由安始。见高僧传五。

  【到岸】 (杂语)即到彼岸之略。

  【到彼岸】 (术语)梵语波罗蜜多Pāramitā,新译到彼岸。谓越生死海到涅槃岸之正道也。智度论十二曰:“波罗,秦言彼岸。蜜,秦言到。若能直进不退,成办佛道,名到彼岸。复次,于事成办,亦名到彼岸。天竺俗法,凡造事成办,皆言到彼岸。”

  【道场】 (术语)梵语菩提曼拏罗Bodhimaṇḍala,谓佛成圣道之处。中印度摩竭陀国尼连禅侧,菩提树下之金刚座是也。西域记八曰:“菩提树垣正中有金刚座。(中略)贤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刚定,故曰金刚座焉。证圣道所,亦曰道场。”又得道之行法,谓为道场。维摩经菩萨品曰:“直心是道场。(中略)三十七品是道场。”又供养佛之处,谓为道场。辅行二曰:“严道场者,场者俗中亦以为祭神处也。今以供佛之处名为道场。”又学道之处,谓为道场。注维摩经四曰:“肇曰:闲宴修道之处,谓之道场也。”隋炀帝时以为寺院之名。佛祖统纪三十九曰:“隋大业九年,诏改天下寺曰道场。”又为法座之异名。慈悲道场,水陆道场等是也。

  【道场观】 (术语)真言行者观所住之道场及所信之佛身,谓为道场观。其所住之道场,分器界与道场之二段。而就其器界言之。则显密诸教所明,有三轮五轮之不同。今明其中三轮,则初为风轮,次为水轮,次为地轮。此三轮之种子为。摄大轨上曰:“最初于下位,思惟彼风轮,贺字所安住,黑光焰流布。归命欠。次上安水轮,其色如雪乳,啭字所安住。归命鍐。复于水轮上,观作金刚轮,忽置本初字,四方通黄色。归命阿。”但地轮之中,有字字字之三重。三重虽为不同,然并是地轮之摄,故总称为地轮。初字为金轮之种子,次字为火轮之种子,后字为八叶莲华之种子,八叶莲华者,须弥山也。苏悉地出现品曰:“行者一缘想八峰弥卢山。”青龙轨曰:“一缘而观总八峰弥卢山。”略出经曰:“其山众宝所成而有八角。”大日经疏十二曰:“先想八峰须弥山王,八峰谓四面周匝作于峰。”八峰八角为八叶之标帜,故以须弥山为八叶莲华。是即于字金轮上弥满八功德水,于其中出生大莲华王,即须弥山也。而于两字之中间观字者,军荼利轨曰:“为成变化莲华故,当观览字门,流散赤焰而成火轮,其形三角,渐引量同水轮。忽然之间,从金龟背跃出八叶大莲华,金刚为茎。”是为成莲华故。观字也。已上为器界,已下为坛场,其八叶莲华上有八柱之楼阁。千手仪轨曰:“于莲华上有八大金刚柱,成宝楼阁。”即每叶有一柱,阁内安坛。其坛形量随行者之意可也。其形随方圆三角半月等法而不同。其量有大小重重。如摄真经所说。于坛上更观八叶之白莲华,已上明所住之道场。已下为能住之佛身。即观吾身而为佛身也。先于腰下想字,是即地轮黄色也。于腰想字。水轮白色也。于胸想字,日轮火轮赤色也。于发际想字,风轮黑色也。于顶上想字,虚空轮青色也。阿字是本不生理之种子,落种子于地轮,则待水土之缘始萌,是故地轮上有水轮,虽有水土之缘,然必待日轮之暖气,茎叶始具,故上有日轮(即火轮),虽有水土日轮之缘,然必待解脱之风而得具足生长,故上有风轮。纵有水土日风,然皆悉坚实,何能使物生长?故最上有空轮。如是观五字于五处,即所谓五字严身也。下自地轮,上至虚空,重重观置,而五大相互融通矣。此率都婆放光,周遍于法界,为毗卢遮那之身,有种种之庄严。坐于白莲华台,宝冠有五佛,舍那之身着白纱。我自始至终种种之事亦如是。若以本尊为本,则可以我为影。以吾为本,则可以本尊为影。观诸佛亦如是相融。是三平等观之义也。见秘藏记本。道场观有二种:一理观,二事观。于行者之身内观之,谓为理观,于身外观之,谓为事观。器界及道场观为事观,佛身观乃理观也。见秘藏记钞三。为此道场观,用不空成就之成所作智定。三摩地仪轨曰:“行者次应以成所作智三摩地想,于己身前观。无尽乳海,出生大莲华王金刚为茎,量同法界。上想七宝珍宝楼阁殿,如意珠以为庄饰。(中略)毗卢遮那如来身色如月,首戴如来冠,垂妙縠天衣,璎珞庄严,光明普照,无量无数大菩萨众前后围绕以为眷属。”

  【道场神】 (神名)道场之守护神也。唐华严经一曰:“复有佛世界微尘数道场神,所谓净庄严幢道场神。(中略)妙光照耀道场神。”大疏钞一下曰:“道场神从所依所守得名,下诸神众类皆同此。言道场者,非唯护佛道场。但有庄严道场之处即于中护故。”止观私记八曰:“道场神者,护法善神,如法华十罗刹,方等梦王等。”

  【道场树】 (植物)菩提树也。此树下有成佛之金刚座,故谓为道场树。无量寿经上记极乐世界之菩提树曰:“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

  【道绰】 (人名)真宗七祖之第四祖。唐并州玄中寺道绰,并州汶水人。称为西河。十四出家,讲敷涅槃经,后诣石壁玄中寺,读昙鸾碑,大有所感。自此舍涅槃之讲说,专事念佛。讲观经二百余遍,示诲道俗。撰安乐集两卷。贞观十九年四月二十四日寂,年寿不记。唐高僧传(道绰传)曰:“绰今年八十有四,而神气爽明。宗绍存焉。”

  【道次】 (术语)证圣道之位次。百缘经曰:“获得须陀洹果,求入道次。”

  【道德】 (术语)正法名为道。得道而不失,谓为德。无量寿经下曰:“长与道德合明。”

  【道谛】 (术语)四谛之一。无漏之三学可以到涅槃之正道也。此道谛为因,灭谛为果,灭谛者,涅槃也。是为出世间之因果。

  【道地经】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修行道地经之略出。

  【道殿】 (人名)字法藏。俗姓杜氏。云中人。唐末时人也。住五台山金河寺。着显密圆通成佛心要,一卷。其门人序之云:博学则侔罗什之多闻。持明则具佛图之灵异(指人言)。又云:其文则精俊简约。其义则渊奥该弘。穷显密之根源。尽修行之岐路。一十二分教之蓍龟。八万四千行之钤键云云(指显密圆通言)。

  【道法】 (术语)至涅槃正道之法也。无量寿经下曰:“奉持经戒,受行道法。”四十二章经曰:“为沙门受道法者。”维摩经方便品曰:“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

  【道法智】 (术语)观道谛而得之智,又,断迷于道谛之见惑之智也。

  【道风】 (术语)道之化人如风之靡草者。无量义经曰:“道风德香熏一切。”释氏要览中曰:“宝林传云:祖师难提至摩提国。一日有风西来。占曰:此道风也,必有道人至,果得伽耶舍多至。”

  【道服】 (衣服)袈裟之别名。为道人所服者,故名。六物图曰:“或名袈裟,或名道服,或名出世服,或名法衣。”是法衣之总名也。

  【稻秆经】 (经名)又曰稻芊经,稻[廿/干]经。秆,芊,[廿/干],三字禾茎也。有二经:一,稻芊经,一卷,失译。说十二因缘之法。十二因缘之次第生,等于稻芊之由种生芽,由芽生叶等,故取以为喻。一,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廿/干]喻经,一卷,不空译,与上同本。梵Śālistambha。

  【道共戒】 (术语)三种律仪之一。三乘圣者,入色界所发之无漏定,则与无漏智共于身中自发得防非止恶之戒体(即无漏之律仪),是名无漏律仪。又名道共戒。此无漏之律仪,与无漏道共生,与无漏道共灭,故名道共戒。

  【道观】 (术语)道为化道,谓教化他也。观为空观,谓自观空理也。自住于空理而向他行化道,谓为道观双流。是菩萨之正行也。止观六曰:“菩萨者,福慧深利,道观双流。”四教仪集注下曰:“道观双流者,道谓化道,观谓空观,带空出假,故曰双流。”金光明文句五曰:“通教八地,别教十回向,圆教亦在初住,皆是道观双流,自他俱益之位也。”同记曰:“道谓外化,观谓内行。”

  【道观双流】 (术语)自修空观,同时出假观,化道众生也。

  【道光】 (术语)道之光明也。道体清净,离一切过垢,照破无明之闇,故曰道光。赞阿弥陀佛偈曰:“道光明朗色超绝,故佛又号清净光。”

  【道果】 (术语)道为菩提,果为涅槃,涅槃由菩提之道而证,故曰果。法华经药草喻品曰:“渐次修行,皆得道果。”四十二章经曰:“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

  【道行】 (术语)学道修行也。又道德之行也。维摩经嘱累品曰:“如说修行,当知是为久修道行。”净影大经疏上曰:“内心求道,备有道行。以道成人,名道众生。”

  【道行般若经】 (经名)具名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十卷,后汉支娄迦谶译。与大般若第四分同,而有常啼昙无竭二菩萨事,是般若经译本之最古者。

  【道号】 (术语)以号表道者。即字也。又为道人之别号,故曰道号。某居士,某道人,皆道号也。见象器笺五。

  【道后】 (术语)道为自行真实之道。未契实道,为道前,正证实理,为道中,自证以后为道后。每地各分此三者。释签四曰:“道者,谓自行真实之道。未契实理,真理在缠,故名为理。故以地前名为道前。初地已上已证实理。复由此理成后行。初证已后,究竟已前,并名道中。由此地行,理究竟显。以显之理,名为道后。自行证后,故名道后。”法华文句记三曰:“此中须以十地为道前,妙觉为道中,证后为道后。”金光明玄义上曰:“当知道前圆性德,道中圆分德,道后圆究竟德。”

  【道化】 (术语)以道法而教化他也。无量寿经下曰:“听受经法,宣布道化。”

  【道记】 (人名)成道之记别也。

  【盗髻珠】 (故事)法显记曰:“僧尼罗国王,以金等身,而铸佛像。髻装宝珠,有盗者以梯取之,像渐高而不及,盗叹佛不救众生,像俯首而与之。后市人擒盗,盗言其事,视像尚俯,王重赎其珠而更装之。”

  【道检】 (术语)声闻之人,于见道以道检心,故曰道检。玄应音义三曰:“以道检心,故言道检。大品经云:若入声闻正位是也。苍颉篇,检,法度也。亦摄也。”

  【道交】 (术语)众生善根发动曰机,大悲为之感动曰应,机应相称曰道交。法华文句记一曰:“诸佛不来,众生不往。机应相称,故曰道交。”

  【道教】 (术语)正道之教也。无量寿经上曰:“出兴于世,光阐道教。”同下曰:“宣布道教,断诸疑网。”其后魏寇谦之以为神仙道之名。见道士条。惟蒙古人尚称佛教为道教。蒙古源流四曰:“崇祀昭释迦牟尼佛于上方福地,大施金银宝贝于释迦牟尼佛,极加敬重。修明道教。”又曰:“遵依从前道教而行,遂赖道教,获享安逸。”案此书中称佛教为道教处甚多,略录一二以例其余。

  【道戒】 (术语)道共戒也。

  【道禁】 (术语)为佛道禁止诸恶者。即戒波罗蜜也。无量寿经下曰:“勿犯道禁。”

  【道旧】 (术语)道友也,以道相交,故曰道。旧者旧识也。

  【道具】 (术语)凡三衣什物,资助一切学道身之具,名曰道具。华严经入法界品宝髻长者章曰:“修无分别功德道具。”同观自在章曰:“善知识者至一切智助道之具。”释氏要览中曰:“道具。中阿含经云:所蓄之物,可资身进道者,即是增长善法之具。菩萨戒经云:资生顺道之具。”天台别传曰:“衣钵道具,分为两分。”

  【道具衣】 (衣服)象器笺十九曰:“业林谚语,名罗纱之直裰曰道具衣。”启蒙随录曰:“道具衣由禅宗而名,又云装束衣。”又明着衣之次第曰:“于表裤着道具衣,挂九条或七条之袈裟。”

  【道乐】 (术语)解道而自乐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曰:“以道受乐。”阿育王经八曰:“今已得道乐。”

  【道类智】 (术语)八智,十六心之一、观上二界之道谛而得之智也。以类法智,故谓为类。唯识宗以为见道之智。俱舍宗以之属于修道。

  【道理】 (术语)通贯事物本真之义曰道理。道理者通达无碍之谓。指一物上所具之义,通于余物而言。

  【道力】 (术语)自道体而生之力用得道,故由道发无畏之力用也。楞严经一曰:“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智度论二曰:“阿难闻是事,闷心小醒,得念道力助。”

  【道流】 (术语)学道者流,禅道者流也。临济录曰:“道流祇如自古先德,皆有出人底路。”

  【稻麻竹苇】 (譬喻)譬物之多也。法华经方便品曰:“如稻麻竹苇,充满十方刹。”维摩经法供养品曰:“甘蔗竹苇,稻麻丛林。”

  【道门】 (术语)道法之门户也。三论玄义曰:“开显道门。”

  【道灭】 (术语)道谛与灭谛也。修道法而得寂灭之涅槃,出世之因果也,妙乐之因果也。观法上次第为灭道。以先举涅槃之妙果,使之欣慕故也。

  【道念】 (术语)正道之心念也。心存于道者。

  【盗牛】 (譬喻)盗他之牛不知其方法,则不能得醍醐味,以喻外人之剽窃佛教之文句,不能得解脱之益者。涅槃经三曰:“世尊入涅槃后,盗窃如来遗余善法若戒定慧,如彼诸贼劫掠诸牛。诸凡夫人虽复是戒定慧不能解脱。以是义故,不能获得常定常慧解脱,如彼群贼不知方便已失醍醐。”三论玄义曰:“若言老教亦辨双非,盖以沙糅金,同盗牛之论。”

  【道品】 (术语)道法之品类,有三十七科。为至涅槃之道法,故曰道,品类差别,故曰品。见“三十七道品”条。无量义经曰:“三明六通道品发。”台家立四种。

  【道平】 (人名)唐道平沙门,为金吾大将军。佛祖统纪五十一曰:“肃宗,沙门道平,为金吾大将军,破安禄山反贼。”

  【道气】 (术语)佛道之气分也。止观十曰:“阇证凡龟,盲狗稆吠,自行化他,念无道气。”

  【道器】 (术语)堪修佛道之器量也。戒本疏二下曰:“断彼相续,违慈恼他。损害道器,过中之甚。”

  【道前】 (术语)证悟实道以前之位次也。见“道后”条。

  【道钦】 (人名)唐径山道钦禅师。见“径山”条。

  【道人】 (术语)得道之人,又修道之人也。汉书京房传曰:“道人始去,涌水为灾。注云:道人有道术之人也。”地理志曰:“代郡道人县注云:本有仙人游其地,因以为名。”四十二章经曰:“道人见欲,必当远之。”释氏要览上曰:“智度论云:得道者,名为道人。余出家者,未得道者,亦名道人。”

  【道神足无极变化经】 (经名)四卷,西晋安法钦译。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之异译。经中说如来现十方之身而施化,故名道神足无极变化。

  【道生】 (人名)晋道生,本姓魏,钜鹿人,值竺法汰而出家,遂姓竺。入庐山。幽栖七年,钻仰群经,后与慧叡慧严同游长安,从罗什受学。后还都,止青园寺。着二谛论,佛性常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等。守文之徒,多生嫌嫉。又六卷之泥洹经,先至京师,生剖析经理,立阐提成佛之义,时大本未传,旧学不许之,以为邪说,遂摈于众中,生袖手入平江虎丘山,竖石为听徒,讲涅槃经,至阐提有佛性处曰:如我所说,契佛心否,群石皆首肯。后游庐山,居销景岩,闻昙无谶在北凉,重译涅槃之后品,至南京见之,果如生言。宋元嘉十一年十一月寂。见高僧传七、释氏稽古略二。

  【道识】 (术语)正道之智识。三论大义钞一曰:“像教之时,人根转钝,道识亦昧。”

  【道士】 (术语)本为释子之称,后遂为神仙家之名,犹如言道教也。法苑珠林六十九曰:“姚书云:始乎汉魏,终暨苻姚。皆号众僧以为道士。至魏太武二年,有寇谦之,始穷道士之名,易祭酒之称。”盂兰盆经疏下曰:“佛教传此方。呼僧为道士。”行事钞资持记下三曰:“道士本释氏之美称,后为黄巾滥窃,遂不称之。”

  【道术】 (术语)道法技术,通于内外世出世之法者。无量寿经上曰:“博综道术,贯练群籍。”嘉祥疏曰:“五明道术。”

  【道树】 (植物)菩提树也。本名果波罗树。佛于此树下成道,故亦曰道树。大集经十曰:“怜愍众生趣道树。”菩萨戒经义疏上曰:“坐菩提树下得道因名道树。”见“菩提树”条。又道能生长,故譬之曰树。行事钞上三曰:“扶疏道树,光扬慧日。”

  【道树经】 (经名)“菩萨道树经”之略名。

  【道树三昧经】 (经名)私呵昧经之异名。

  【道水】 (譬喻)正道净澄而洗除尘垢,故喻之以水。行事钞上一曰:“洗心道水者,慕存出要。”

  【道俗】 (术语)出家之人曰道,在家之人日俗。智度论十曰:“佛弟子七众:比丘、比丘尼、学戒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优婆塞,优婆夷是居家,余五众是出家。”注维摩经二曰:“肇曰:大士美恶齐旨,道俗一观故。终日凡夫而终日道法也。”中论疏一曰:“道俗者。智度论云:声闻法中未说生死即涅槃。众生则是佛,故二乘不能一道俗也。道则涅槃,俗则生死。”

  【道俗业经】 (经名)演道俗业经之略名。

  【道邃】 (人名)兴道尊者道邃,不知何许人。唐代宗大历中来,依荆溪于天台佛陇寺,荆溪嘉之曰:吾子其能嗣兴吾道,遂授止观辅行。师为众开说,发明深旨。贞元二十一年,日本沙门最澄来求法,师尽以一家之教观付之。见佛祖统纪八。

  【盗贪】 (术语)起窃盗业之贪欲。

  【道体】 (术语)圣道之体也。谓自己之本心。以一切之圣道由之而生也。戒疏行宗记二上曰:“言道体者,道无别体,即本净心。心随染缘,与道相反,故禁重罪,还复本净。无漏圣道由此而生。故云体也。”

  【稻田衣】 (物名)即水田衣。袈裟也。德异坛经序曰:“悉弃罟网,袭稻田之衣。”余见“水田衣”条。

  【到头】 (杂语)虽有诸说。而以毕竟究极之义为是。

  【道位】 (术语)修道之位次。如菩萨之十地,声闻之七方便位等。中论疏一曰:“名贯道位。德备三忍。”

  【道心】 (术语)称于五道之心也。归敬仪中曰:“福业不成,道心无涉。”又求菩提之心也。唐华严经十三曰:“普观众生发道心。”法华经义疏二曰:“菩提,云道,是无上正遍知果道也。”又道心者,言在家行佛道者也。与言道者同。

  【道心者】 (杂名)有道心而修行者。为在家修行者之称。

  【道信】 (人名)禅宗东土之第四祖也。嗣法于僧璨,传于弘忍,傍出金陵牛头山之一系。唐高宗永徽辛亥寂,寿七十二。见传灯录三。

  【道休】 (人名)释道休,恒以头陀为业。住雍州新丰福缘寺南晒山幽谷。结草为庵,一坐七日,乃出其定。出山乞食。施说禁戒。诲人慈善。如是积四十年。贞观三年夏内,依期不出,端拱而卒。然休师出家已来,常但三衣,不服缯纩。以伤生也。所著布衣,积有年稔。尘朽零破,见者心寒。

  【道宣】 (人名)姓钱氏,唐丹徒人。十六落发,隋大业中,从智首法师受具戒,唐武德中,充西明寺上座。及玄奘三藏自西域还,奉敕从于译场,宣撰行事钞,戒疏,业疏,高僧传,广弘明集等二百卷。尝筑一坛,俄有长眉僧来谈道,乃宾头卢也。复三果之梵僧礼坛赞曰:佛灭后住像法世,兴发毗尼者,唯师一人。干封二年春,冥感天人来谈律相,正古译之谬。又有大人授天竺祇园之古迹,宣抄记之,即祇园图经二卷是也。贞观中尝隐沁州云室山,睹人天童奉待左右。又于西明寺夜行道,感毗沙门天王子那吒太子来,授佛牙及宝掌,而保持供养。干封二年十月三日寂,寿七十二。咸通十年谥澄照,塔云净光。师久居洛南,故号南山律宗。见高僧传十四。

  【道芽】 (术语)正道之萌芽也。法事赞上曰:“智慧冥加,道芽增长。”心地观经五曰:“道芽增长如春苗。”法华玄赞二曰:“佛说法雨,道芽生令生善。”

  【道眼】 (术语)修道而得之眼也。又观道之眼也。佛开解梵志阿[台-台+犮]经曰:“道眼观知可度者。”圆觉经曰:“分别邪正能于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楞严经曰:“发妙明心,开我道眼。”注曰:“真妄显现,决择分明,曰道眼。”苏轼诗曰:“道眼已入不二门。”

  【道要】 (术语)佛道之枢要也。贤愚经十三曰:“愿重矜愍,显示道要。”赞阿弥陀佛偈曰:“究畅道要无障碍。”

  【道业】 (术语)可感人天之果之善业为福业。可成佛果之善业为道业。以菩提心而修之诸业也。

  【道一】 (人名)唐江西道一禅师,姓马氏,时称马祖。南岳让之法嗣也。见“江西”条。

  【道意】 (术语)犹言道心。求无上道之心也。无量寿经上曰:“显现道意无量功德。”

  【道缘】 (术语)佛道之因缘。

  【道元】 (术语)正道之根元也。唐华严经十四曰:“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

  【道院集要】 (书名)三卷,宋晁回撰。回耽于禅悦。王古序文言其名理之妙,虽白乐天不逮。回所著有道院别集,自择增修百法,法藏碎金录,随因记述,髦智余书凡五编。古删除重复,择其精要,以为此书。见四库提要。

  【道章句经】 (经名)五句章句经之异名。

  【道昭】 (人名)日本人,入唐谒玄奘三藏,三藏加意教诲。告曰:经论文博,劳多功少,我有禅宗,汝可承此法传于东土。昭喜修习,早得悟解。又指令见相州隆化寺慧满禅师。满委曲开示,且付以楞伽经。业成,辞三藏,三藏以佛舍利经论及相宗之章疏付之。昭归,盛弘相宗,日本始闻唯识之旨。寿七十二寂。遗命荼毗,日本火葬自昭始。

  【道者】 (术语)修行佛道者之称。释氏要览曰:“智度论云:得道者,名为道人。余出家者,未得道者,亦名道人。道者亦同此说。”后谓禅林之行者云道者,投佛寺求出家而未得度者。

  【道智】 (术语)十智之一。证道谛之理之智也。

  【道中】 (术语)三道位之一。正证悟实道之位次也。见“道后”条。

  【道种性】 (术语)璎珞经所说六种性之一。十回向之位也,在此位始正修中道观,故名为道。能生佛果,故名为种。四教仪曰:“十回向者,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中略)十入法界无量(伏无明习中观),亦名道种性。”同集注下曰:“道种性者。始正修中,故名道。能生佛果,故名种。”

  【道种智】 (术语)智度论所明三智之一。学一切道法济度众生之菩萨智也。三谛中假谛之智也。见“三智”条。

  【得】 (术语)不相应法之一。梵语钵罗钵多Prāpta,谓有情所得之法,系于有情之身者。因而譬以绳,谓之得绳。如善恶之诸业及圣道,此得绳系于吾身故,全归我有也。谓以所得法上之“得绳”生而得其法也。此得有四种之别:一法俱得,所得之法现在,此得亦现在者。二法前得,所得之法尚在未来,仅得生于前者。譬如太阳在地下现明相于前也。三法后得,所得之法,入于过去,得犹现在者。如太阳西入犹留余光也。四非前后俱得,前之三得为有为法上之得,有为法有过现未之不同,故得有前后俱,无为法为不生法,无过现未之别,故所得之法不能言前后俱。因之无为法即择灭非择灭之得,谓为非前后俱之得。小乘萨婆多宗立此得为一种之实法,成实宗及大乘立之为假法。止观七曰:“笼以四大,系以得绳。”

  【德本】 (术语)犹言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诸善万行之功德,为佛果菩提之本者。法华经序品曰:“于诸佛所植众德本。”无量寿经上曰:“消除诸漏,植众德本。”又德中之根本也,依是义而弥陀之名号名为德本。无量寿经上曰:“系念我国植诸德本。”教行信证六本曰:“德本者如来德号,此德号者一声称念,至德成满,众祸皆转,十方三世德号之本,故曰德本也。”

  【得辩才智愿】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二十九愿之名,令极乐之往生人得辩才与智慧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

  【得病十缘】 (名数)佛说医经所说。一久坐,二食不节,三多忧愁,四疲极,五淫欲,六瞋恚,七忍大便,八忍小便,九制上风(忍呼吸也),十制下风(忍放屁也)。

  【得不退转愿】 (术语)四十八愿中之第四十七愿。誓令他方国土之菩萨,闻弥陀之名号即住于不退转之位也。

  【德叉迦】 (异类)Takṣaka,龙王名。法华经所列四龙王之一。法华文句二曰:“此云视毒,亦云多舌,或云两舌。”同玄赞二曰:“此云多舌,舌有多故,或由嗜语故,名多舌也。”

  【德叉尸罗】 (地名)国名。见“阿育”条。

  【得大势】 (菩萨)菩萨之名。经中又云大势至。见“势至”条。

  【得大势明王】 (菩萨)得大势菩萨为莲华部之持明王,故称为明王。见“势至”条。

  【得道】 (术语)三乘各断惑证理之智慧,名为道,行三学而发此智云得道。法华经方便品曰:“修行得道。”

  【得道梯橙锡杖经】 (经名)一卷,失译。锡杖为得道梯橙之意,此所说与律制之锡杖异。

  【得定】 (术语)即指三三昧三解脱门也。

  【得度】 (术语)生死比海,涅槃比彼岸,超生死而到涅槃云度。谓得渡生死之海也。无量寿经下曰:“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增一阿含经十四曰:“佛在菩提树下初得佛,作是念:罗勒迦蓝,诸根纯熟,应先得度。”遗教经曰:“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又(仪式)落发为沙弥云得度,是为得度之因缘,故因中说果而云得度。

  【得度式】 (仪式)为僧时之仪式也。见“得度”条。

  【得度因缘经】 (经名)给孤独长者女得度因缘经之略名。

  【德风】 (术语)极乐之清风具万德者。无量寿经上曰:“自然德风起微动,其余风调和,不寒不暑,温凉柔软,不迟不疾。”

  【得果】 (术语)三乘之圣人各得自乘之果法也。缘觉菩萨立一无学果,声闻立四果。南史曰:“到溉朝夕从僧徒礼诵,及卒。颜色如恒,手屈二指,即佛道所云得果也。”

  【德海】 (术语)功德之弘大如海也。最胜王经十曰:“我今略赞佛功德,于德海中唯一谛。”教行信证序曰:“大圣一代教无如是方德海。”

  【德行】 (术语)所成之善谓为德,能成之道谓为行,即功德与行法也,又具足功德之行法也。三学六度是也。仁王经上曰:“有十亿七贤居士德行具足。”

  【德行品】 (经名)无量义经之品名,品中明阿罗汉与菩萨及佛之德与行。

  【德号】 (术语)功德圆满之名号也。指弥陀之六字名号。称赞净土经曰:“不可思议功德名号。”

  【德护】 (人名)梵名室利鞠多,又曰尸利崛多Srigupta,那连提黎耶舍译曰德护。玄奘译曰胜密。王舍城之长者也。受外道之劝,造火坑于门内,置毒药于食中,请佛欲害之。佛知而至其家,现大神力。长者见神力,惭愧忏悔。佛即授长者月光等以大菩提之记。见佛说德护长者经,西域记九。

  【德护长者经】 (经名)二卷,隋那连提黎耶舍译。

  【德华】 (人名)见“贤劫”条附录。

  【德慧】 (人名)见十六论师条。

  【得戒】 (术语)谓发得戒体之无表色于自身也。由他授戒法不发此无表色,则不名为得戒。具三师七证作白四羯磨之法而行之,谓之作法得,于佛前自誓而得之,名曰自誓得。其他虽有种种得戒之法,然不通于灭后之弟子。见义林章三末。

  【得戒沙弥】 (杂语)此是比丘犯重,即时发露,无覆藏心。众僧白四羯磨与学戒法。即非比丘,又不舍离袈裟,仍同大僧共住,故名得戒沙弥。

  【得金刚身愿】 (术语)又云那罗延身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二十六愿之名。见“那罗延身愿”条。

  【德母】 (术语)功德之母也。犹言德本。华严经曰:“信道元为功德母。”广弘明集序曰:“信为德母,智是圣因。”

  【德瓶】 (物名)又名贤瓶,善瓶,吉祥瓶,如意瓶等。人若祈天神而感得此瓶,则所须如意自瓶中出云。智度论十三曰:“持戒之人无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譬如有人常供养天,得德瓶。”法华玄赞二曰:“智度论戒为德瓶。”

  【德瓶喻】 (譬喻)又云吉祥瓶。见“瓶”条附录。

  【得入】 (术语)言得入于佛道也,又得者证得,入者悟入也。维摩经问疾品曰:“诸佛秘要无不得入。”起信论曰:“若离于念名为得入。”法华经寿量品曰:“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得三法忍愿】 (术语)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之第四十八,使十方诸菩萨得三种法忍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法忍为证悟之异名。法为所证之理,心安于法为忍,忍有浅深之差别,仁王经明伏忍顺忍信忍生忍寂灭忍之五忍,本经之下明音响忍柔顺忍无生忍之三忍,此三忍或言是仁王经五忍中之前三忍,或言是本经所说之三忍。

  【德山】 (人名)唐朗州德山院释宣鉴,姓周氏,剑南人。幼出家,深明经律,最达金刚经,时称为周金刚。不信南方禅宗之道,山欲破碎之。负金刚经疏钞到沣州。见一婆子卖油[米*兹],欲买之作点心。婆指其担云:这个是什么?师曰:金刚经疏钞。婆云:我有一问,若道得,我当供上座油[米*兹]。若道不得,别处买去。师云:但问。婆云:经中道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上座欲点那个心?师无语。婆遂指使去参龙潭。直之沣州龙潭寺至法堂曰:久闻龙潭,到来潭又不见,龙又不现。龙潭和尚引身屏风后云:子亲到龙潭矣。师无语。一夕侍立久。潭云:更深何不下去?师便出。却回云:外面黑。潭点纸烛度与之。师拟取。潭即吹灭之。师当下大悟礼拜。翌日悉焚经疏。辞抵沩山,复还住沣阳三十年,遭武宗废教隐独浮山石室。宣宗大中初,武陵刺史薛延望坚请居德山。其道峻险,棒杀天下衲子。咸通六年寂,寿八十四。见宋高僧传十二,传灯十五,会元七。

  【德山托钵】 (公案)雪峰在德山作饭头。一日饭迟,德山托钵至法堂。峰晒饭巾次,见德山云:这老汉,钟未鸣,鼓未响,托钵向什么处去?德山便归方丈。峰举似岩头。岩头云:大小德山,未会末后句。山闻使侍者呼岩头来,问曰:汝不肯老僧耶?岩头密启其意。德山至来日上堂,果与寻常不同。岩头至僧堂前打掌大笑云:且喜老汉得会末后之句,他后天下人不奈伊何。见会元岩头章,无门关。

  【德生】 (人名)童子名。善财童子所参五十三知识之一。

  【得生净土神咒】 (术语)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之略名。

  【得绳】 (术语)有部所说,十四不相应法中有名得者,使一切之有情法,系于人身中不离,因而譬为绳。如善恶诸业,一旦所造之业,既入过去,有得系彼之诸业于身,故至未来而使受其果也。止观七曰:“笼以四大,系以得绳。心在色笼,无处不至。业绳未断,去已复还。”见“得”条。

  【得胜堂】 (杂名)天帝与修罗战而胜,令毗首羯磨作最胜之堂名曰得胜堂。止观五曰:“毗首羯磨造得胜堂。”同辅行曰:“长阿含云:天帝与修罗战胜,更造一堂名为最胜。(中略)此堂无比,故云最胜。今云得胜者,犹战得胜而造此堂。”

  【德尸罗】 (地名)Takṣasilā,城名。付法藏传六曰:“德叉尸罗城。”阇夜多比丘度饿鬼之处。

  【德尸罗城饿鬼】 (传说)往昔德叉尸罗住一饿鬼。五百岁间不得食而食其子云。见付法藏传六。

  【德士】 (杂名)僧之异名。释门正统四曰:“唐宣和元年,诏革释氏为金仙,菩萨为大士,僧为德士。”宋费衮梁溪漫志曰:宣和庚子,改僧为德士。饶德操已为僧,因作改德士颂。末二首云:衲子纷纷恼不禁,倚松传与法安心。瓶盘钗钏形虽异,还我从来一色金。小年曾著书生帽,老大当簪德士冠。此身无我亦无物,三教从来处处安。

  【得髓】 (术语)谓得玄理之至极也。传灯录三(达磨章)曰:“迄九年已,欲西返天竺。(中略)最后慧可礼拜后依位而立。师曰:汝得吾髓。乃顾慧可而告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

  【德天】 (天名)功德天女也。涅槃经圣行品说功德天女黑闇天女之譬。

  【德田】 (术语)阿罗汉及如来等也。以是能具诸胜功德,及供养之则生胜功德故也。田者能生之义。俱舍光记十八曰:“德田谓余阿罗汉僧及如来具诸胜功德,及能生他胜功德故。”

  【得通】 (术语)得通力也。

  【得脱】 (术语)得脱生死之苦也。法华经曰:“得脱三界苦恼之患。”遗教经曰:“虽复出家犹未得脱。”心地观经三曰:“口称南无三世佛,得脱无暇苦难身。”

  【德王观音】 (菩萨)三十三观音之一。趺座岩上,左手按膝,右手持绿叶之枝。

  【德无垢女经】 (经名)一卷,元魏瞿昙般若流支译。大宝积经二十三,无垢施菩萨应辩会第三十三之异译。

  【德香】 (术语)谓德之馨如香也。无量义经曰:“道风德香熏一切。”无量寿经下曰:“流布万种温雅德香。”

  【得益分】 (杂语)善导之观经疏科本经之王宫会为四分,第三曰得益分,即明十六观之正宗分已,而明韦提希夫人及五百侍女见佛得道之益之经文也。观经序分义曰:“四从说是语时,下至诸天,发心已来,正明得益分。”

  【得意忘言】 (术语)不拘泥于文句以味其真意也。僧肇之宝藏论曰:“得意忘言,一乘何异?”

  【灯】 (物名)梵语你播Dipa,灯明也。六种供具之一。见“灯明”条。

  【登地】 (术语)菩萨之阶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位,登其中十地之位谓之登地,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后也。而十地之间自初地至第十地之终要二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其初地称欢喜地,始断一分烦恼而悟一分法性欢喜之位也,以后登地之菩萨又名法身之菩萨。

  【登地菩萨】 (术语)入初地即欢喜地行位之菩萨也。见登地项。

  【登高座】 (仪式)诵经导师登礼盘也。诸法会仪则上记其式。又(物名)读经时导师所登之高座。在须弥坛之正前,前有经梵,左有柄香炉台,右挂磬。

  【灯光梵志】 (人名)止观辅行二曰:“慧上菩萨经云:过去无数有梵志名灯光,在林薮间行吉祥愿。经四百二十岁,入摩竭国。有陶师女,见梵志端正,投梵志前。梵志报言:吾不乐欲。女言:设不能,吾寻自害。梵志自念:吾常护戒,若数犯者非吉祥。离之七步,即起慈心而欲犯戒。不然女死,宁令女安,我入地狱。从其所愿。经十二年终生梵天。”

  【灯笼】 (物名)佛在世时僧房燃灯之具也。后为佛前之供具。毗奈耶杂事十三画曰:“苾刍夏月然灯,损虫。佛言:应作灯笼。苾刍不知云何应作?佛言:应以竹片为笼,薄显遮障。此若难求,用云母片。此更难得,应作百目。苾刍不解如何当作?佛言:令瓦师作如灯笼形,傍边多穿小孔。”

  【灯炉】 (物名)俗通用灯笼。

  【灯灭方盛】 (术语)如灯光将灭时,暂时增光,佛法将灭时,一时彩然法盛之豫言也。止观六曰:“初果犹七反未尽,如灯灭方盛。”法灭尽经曰:“吾法灭时譬如油灯,临欲灭时光明更盛,于是便灭,吾法灭时亦如灯灭。”

  【灯明】 (物名)神佛前所奉之灯火也。六种供具之一。以标佛之智波罗蜜。菩萨藏经曰:“百千灯明忏悔罪。”无量寿经下曰:“为世灯明最胜福田。”同净最疏曰:“自具智慧,能生物解,名世灯明。”羂索经十九曰:“如是真言,三遍加持灯明,献供养之,持法者,观蠲诸暗障。”

  【灯明佛】 (佛名)具名日月灯明佛。于过去出世,如今之释迦佛,现六瑞之相,说法华经之佛也。法华经序品曰:“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是二万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灯明。”

  【灯菩萨】 (菩萨)金刚界曼荼罗外四供养菩萨之一。

  【登坛受戒】 (术语)筑高坛行授戒式之处曰戒坛,受者登此受戒也。

  【灯头】 (职位)禅林司灯烛之职。

  【灯王】 (佛名)维摩经云:东方有世界名须弥相,其佛号须弥灯王,其师子座,高四万八千由旬。维摩诘现神通力,即时彼佛遣三万二千师子之座,来入维摩诘室。谢灵运赋曰:“应镫王之赠席。”咏此事也。

  【灯指】 (人名)比丘名。王舍城长者之子,生时一指放光,故名灯指。初富而中贫,后又富。出家得罗汉果。见灯指因缘经,法苑珠林三十五。

  【灯指因缘经】 (经名)一卷,秦罗什译。说灯指比丘在俗时,前后富福中间贫困之往昔宿因。

  【登住】 (术语)菩萨之阶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入十住之位者,谓之登住。然圆教菩萨之十住即当于别教菩萨十地之位,圆教之菩萨,有登住已去一分之断惑证理,别教之菩萨,于登地以后成之。法华玄义五曰:“无明是同体之惑,如水内乳,唯登住已去菩萨鹅王能唼无明乳清法性水,从此已去,乃判真因。”释门归敬仪中曰:“真俗并观,登住方修。”见登地条。

  【登座】 (仪式)禅宗之师将升座,指座有法语,谓之登座。见象器笺。

  【等】 (术语)平等之义,等级之义,等类之义。等类之等有二种:一向内等,如已列之物件,尽列后置等字者,二向外等,于应列之数种中,举二三类取其他而置等字者。又谓之向上等向下等。见“向内等”条。

  【等持】 (术语)定之别名。梵语旧称三昧,译曰定,新称三摩地,译曰等持。谓心住于一境平等维持也。是通于定散二心也。假使在于散心而心专注于一境即三摩地。故译为定者不可也。唯识述记七上曰:“等持者平等持心等,但于境转,故名为等持。故通定散。(中略)三摩地,此云等持。”俱舍论二十八曰:“等持者为定,名异体同。故契经说心定等定,名正等持。此亦名为心一境性。”

  【等慈】 (术语)平等之慈悲也。楞严经一曰:“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中略)方行等慈不择贵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同长水疏曰:“轨则如来,行平等慈。”

  【等得】 (术语)等供之异名。见“等供”条。

  【等谛】 (术语)俗谛之别称。世俗诸法非一。

  【等供】 (术语)又云等得。凡大众之食法,由上座至下末待食物等配赋平均,令维那唱等供或等得然后得食也。行事钞下三曰:“四分得食便食,为俗讥责。佛令唱等得已,然后食。僧祇唱等供,若时欲过,随下随食无罪。十诵云等供。(中略)十诵因舍利弗为上座纯食好食。罗睺白佛。佛言:从今上座待得遍,闻等供声一切僧共食。”同资持记下三之三曰:“等供约赋遍,等得约受足。等即是同。”同下四之一曰:“等得亦云等供,即大小食时唱食平等。”问:梵语僧跋,此译等施,是亦食前所唱之语,与等供何别?答:总为相同,别则等供之语,就行食之平等而称,僧跋之语,就食味之平等而称。

  【等观】 (术语)一切平等观念事理也。无量寿经下曰:“等观三界,空无所有。”涅槃经一曰:“等观众生,如视一子。”

  【等活地狱】 (界名)八热地狱之第一。俱舍颂疏世间品一曰:“等活地狱,谓彼有情虽遭种种斫刺磨捣,而彼暂遇凉风所吹寻苏。如本等前活,故立等活名。”参照“地狱”条。

  【等集众德三昧经】 (经名)三卷,西晋竺法护译。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之异译前出。

  【等觉】 (术语)佛之异称。等者平等,觉者觉悟,诸佛觉悟,平等一如,故名等觉。智度论十曰:“诸佛等,故名为等觉。”往生论注下曰:“以诸法等,故诸如来等,是故诸佛如来名为等觉。又大乘阶位五十二位中第五十一位之菩萨曰等觉。是菩萨之极位也。即满足三祇百劫之修行,别教之菩萨断十一品之无明,圆教之菩萨,断四十一品之无明,将得妙觉之佛果,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觉,故谓之等觉,又名一生补处、金刚心、有上士、无垢地等。四教仪四曰:“若望法云,名之为佛。望妙觉,名金刚心菩萨。亦名无垢地菩萨。”止观一曰:“究竟即菩提者。等觉一转入于妙觉。”璎珞经上曰:“所谓等觉性中有一人,其名金刚慧幢菩萨。住顶寂定,以大愿力住寿百劫修千三昧,已入金刚三昧。(中略)坐佛道场超度三魔,复住寿万劫,化现成佛,入大寂定。等觉诸佛二谛境界外非有非无无色无心因果,二习无有遗余。”

  【等觉大士】 (术语)与等觉位之菩萨同。

  【等觉金刚心】 (术语)谓菩萨经三祇百劫修行登因地最后之等觉位,入金刚喻定也。金刚喻定者,正将成佛时所入之定,知慧坚固,故以金刚为喻,一念打破无始无明而到达无上佛果之因位最后道心也。

  【等觉已下】 (杂语)等觉者,一生补处菩萨之名。如今弥勒菩萨是也。下地望之,虽与佛等。然有极细一品无明未尽。故犹称菩萨。言下者,指下位九地三贤。

  【等空】 (术语)等于虚空也。大日经一曰:“等虚空无边一切佛法依此相续生。”

  【等流】 (术语)由因流出果,由本流出末,因果本末相类似,由甲出与甲无异也。唯识论九曰:“闻法界等流教法。”同述记九末曰:“法界性善顺恶违,具诸功德。此亦如是,故名等流。等者相似义,流者出义,从彼所出,与彼相似,故名等流。”又等者等同,流者流类也。但言二者相似。

  【等流果】 (术语)五果之一。从善因生善果,从恶因生恶果,从无记因生无记果也。例如从前念之不善心生后念之不善心或不善业也。果性似因性而流出,故云等流果。又等流为等同流类之义,因果之性同类,故云等流。旧译谓之习果。对于因,则六因中由同类因与遍行因而生者曰等流果。唯识论二曰:“等流果,果似因故。”俱舍论六曰:“等流果,似自因法,名等流果。谓似同类遍行二因。”唯识述记二末曰:“等谓相似,流谓流类。”

  【等流身】 (术语)密教所立四身之一。佛身变化,现与人天诸畜同类之形也,如曼荼罗中,外金刚部之诸众及观音之三十三身是也。

  【等流习气】 (术语)二种习气之一。习气又名种子,谓第八识所藏之生果功能也。等流习气为生等流果之种子。唯识述记二末曰:“自性亲因,名等流种。”

  【等流相续】 (术语)一类者不变更其性质而相续为一类也。

  【等侣】 (术语)同类之人也。报恩经五曰:“共诸等侣出外游观。”涅槃经五曰:“又解脱者无有等侣。”

  【等妙】 (术语)等觉与妙觉也,大乘阶位五十二级中第五十一位为等觉,第五十二位为妙觉,即佛果也。等觉如十四日之月,妙觉如十五日之月。三十七尊出生义曰:“削地位之渐阶,开等妙之顿旨。”

  【等妙觉王】 (术语)佛之尊称。等者等觉,是显因圆,妙者妙觉,是显果满,即因圆果满之觉,故称等妙觉王。

  【等妙金刚】 (菩萨)胎藏界金刚手院第三行第六位。密号曰细细金刚。司佛之内证。肉色,右手立大头两指,其间竖独股,屈余三指,左手持忿怒三股,安膝上,坐于赤莲。

  【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 (经名)又名普贤菩萨定意经,三卷,西晋竺法护译。即华严经之十定品也。

  【等起不善】 (术语)四种不善之一。与自性不善,相应不善所等起之表业,无表业,及不相应行法也。此恰如饮毒液而生之乳。

  【等起善】 (术语)三种善之一。见“善恶”条。

  【等身】 (术语)造诸尊之形像,等于自己之身量,谓之等身。瑜祇经曰:“凡一切瑜伽中像,皆身自坐,等量画之。”又佛有等身,晋华严经云等身,新华严经云是等身。

  【等味】 (术语)谓涅槃平等一味之性德也。胜鬘经曰:“智慧等故得涅槃,解脱等故得涅槃,清净等故得涅槃。是故涅槃一味等味,谓解脱味。”

  【等无间缘】 (术语)四缘之一。此乃于心心所相续上而立之缘,灭于前念之心法,己逃避而开导彼,以引起后念心法之作用也。犹如渡野中独木桥,前人避开以渡后人也。等者等同之义,前念后念其心心所之数,虽有增减,而各自之体,皆为一个,无一法而二体并起者,前念后念各为一个而相等者,谓之等。如色法不然,前刹那虽为属一极微者,然后刹那则同体之极微有增而为三者,又有反之而较前刹那减少者,前后不等也。无间缘者,于前心与后心之间,无他间隔之物体,纵经若干时前念之心法,直与后念之心法为生缘也。此缘唯局于心法,于余法不通。又罗汉临涅槃最后心之心心所外,一切之心法,尽有此缘用。盖罗汉入于涅槃,毕竟不再起心法,故彼之最后心,失此缘用也。俱舍论七曰:“等无间缘,除阿罗汉临涅槃时最后心心所法,诸余已生心心所法,是等无间缘性。此缘生法,等而无间,依是义立等无间名。由此色等皆不可立等无间缘,不等生故。”唯识论七曰:“等无间缘,谓八现识及彼心所,前聚于后。自类无间,等而开导,令彼定生。”

  【等无间缘依】 (术语)又名开导依。谓前念之心灭而为生起后念心心所之所依也。盖后念之心心所,必俟前念之心灭,让现行之位,始得生起,故前灭之心(意根),望后念之心心所,谓之等无间缘依。

  【等心】 (术语)于一切众生怨亲平等之心。又诸行等修之心。无量寿经下曰:“等心胜心深心。”智度论八曰:“等心者,是于一切众生中无怨无恚。”探玄记二曰:“无思益物,故云等心。”大经净影疏曰:“诸行齐修,故曰等心。”

  【等一大车】 (譬喻)法华经譬喻品所说,长者于门外所赐诸子之大白牛车也,等一为平等一味之义,此大车以诸法实相为体,故曰等一。经曰:“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

  【等一切诸佛】 (术语)十回向之第三位。见“十回向”条。

  【等引】 (术语)梵名三摩呬多Samāhita,译曰等引。定名也。在定心专注之性曰等引。等谓身心之安和平等也。人若修定则依定力而引生此等,故名等引。唯识述记六上曰:“等持通定散。但专注境义。等引唯定心庆作意注故。言等引者。一引等故名等引。谓身心中所有分位安和之性平等之时名之为等。此由定力故此位生。引生等故名为等引。(中略)梵云三摩呬多。此云等引。三摩地,此云等持。”

  【等愿】 (术语)诸佛平等之誓愿也,指四弘誓愿而言。赞阿弥陀佛偈曰:“或睹净土兴等愿。”

  【等正觉】 (术语)梵语三藐三菩提,译曰等正觉,又三藐三佛陀,译曰等正觉者,遍知者。如来十号之第三(参照“十号”条),觉即知也。觉知遍于一切,是遍也。觉知契于理,是正也。谓遍正觉知一切法也。又三世诸佛之觉知平等,故曰等,离邪妄故曰等。大经净影疏曰:“等正觉者,余经中亦名正遍知也。正是理,于理究照,故名遍知。今言等者,是彼遍也。称理名等。正者,还是余经正也。言其觉者,是彼知也。”资持记下三之二曰:“等正觉者,谓三世道同。正印简异邪妄。”

  【等至】 (术语)定之别名。梵名三摩钵底,在定中,身心平等安和谓之等,定能令至此平等位,故名为等至。是唯定而非散。通于有心无心,若有心定,则其心离昏沈与掉举而为平等,谓之等,以定力得至此等,故谓之等至,若无心定,则约定中依身大种平等,而名为等至。外有等持等引之二、见“三昧”条。唯识述记六上曰:“在定定数势力令身心等有安和相。至此等位名为等至。(中略)三摩钵底,此云等至。”见“等持”条。

  【等至三昧】 (术语)大日如来示现大悲胎藏曼荼罗庄严大会之三昧也。大日经入秘密曼荼罗位品曰:“尔时,大日世尊入于等至三昧。”义释十二曰:“等至者,三昧之名。”

  【等智】 (术语)十智之一。知世俗事之智也。大乘义章十五曰:“言等智者,世俗之慧,等知诸法,故名等智。”

  【等众生界】 (术语)遍众生界也,该收一切众之称。起信论曰:“立大誓愿,尽欲度脱等众生界。”

  【敌论者】 (杂名)因明之对论法,以三支建立自宗者,谓之立论者,为立论者之所对者,谓之敌论者。

  【敌者】 (杂名)敌论者之略。

  【敌证】 (杂名)敌论者与证义者。

  【底理】 (术语)穷极之道理也。碧岩录普照序曰:“剔抉渊源,剖析底理。”

  【底哩三昧经】 (经名)底哩三昧耶不动尊威怒王使者念诵法之略名。

  【底哩三昧耶】 (术语)Trisamaya,底哩者,三之义。佛部金刚部莲华部三种之三昧耶也。希麟音义五曰:“底哩,此云三,谓此经中说三种三昧,即金刚莲华佛部是也。

  【底哩三昧耶不动尊圣者念诵秘密法】 (经名)三卷,唐不空译。说念诵佛莲金三部不动尊之仪轨。

  【底哩三昧耶不动尊威怒王使者念诵法】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念诵三部不动使者之仪轨。

  【底哩三昧耶经】 (经名)与底哩三昧耶不动尊圣者念诵秘密法项同。

  【底栗车】 (术语)Tiryagyoni,译曰畜生见名义集二。

  【抵弥】 (杂名)大鱼名。玄应音义二曰:“抵弥应言帝弥祇罗,谓大身鱼也,其类有四种,此第四最小者也。”梵Timi,Timigila。

  【底沙】 (佛名)Tiṣya,佛名。释迦牟尼佛尝在此佛所与弥勒共修佛道,七日七夜翘一脚,以一偈赞佛,依其功德于百劫中超越九劫而成佛云。玄应音义二十四曰:“底沙,丁礼反,旧曰弗沙,此曰明也。”同二十二曰:“此亦星名,因星立名,西国多此也。”俱舍光记十八曰:“底沙此云圆满,是星名,从星为名。”慧琳音义十八曰:“底沙,唐云鬼宿,即其人是此宿直日生。西方以二十八宿记日,但以月所临宿以为名,旧经云蛭数者是也。”婆沙论一百七十七曰:“如契经说,过去有佛,号曰底沙,或曰补沙。彼佛有二菩萨弟子勤修梵行,一名释迦牟尼,二名梅怛俪药(译言慈氏)。尔时彼佛观二弟子谁先根熟,即如实知慈氏先熟,能寂后熟。复观二士所化有情,谁根先熟。又如实知释迦所化应先根熟,知已即念。我今云何令彼机感相会遇耶?然令一人速熟则易,非令多人。作是念已,便告释迦:吾欲游山,汝可随去。尔时彼佛取尼师檀,随路先往,既至山上,入吠琉璃龛。敷尼师檀,结跏趺坐,入火界定。经七昼夜,受妙喜乐,威光炽然。释迦须臾亦往山上,处处寻佛,如犊求母。展转遇至彼龛室前,欻然见佛,威仪端肃,光明照耀。专诚恳发,喜叹不堪。于行无间,忘下一足。瞻仰尊颜,目不暂舍。经七昼夜,以一伽他赞彼佛曰:天地此界多闻室,逝宫天处十方无。丈夫牛王大沙门,寻地山林遍无等。如是赞已,便超九劫。于慈氏前,得无上觉。”

  【底沙佛】 (佛名)Tiṣya,又作弗沙Puṣya,佛名。原为星。以星为佛名。释尊百劫之修相中,逢此佛,翘足赞偈,因超九劫。详见“底沙”项。

  【抵突】 (术语)以瞋恚之心害人,如暴牛之抵触人者。无量寿经下曰:“朦冥抵突。”又曰:“鲁扈抵突。”法华文句四曰:“悭贪堕饿鬼,抵突堕畜生,十恶堕地狱。”

  【底下】 (术语)人中最为下贱者。无量寿经上曰:“贫穷乞人,底极厮下。”往生十因曰:“薄地凡夫,底下异生。”

  【底彦多】 (术语)又作丁岸哆Tiṅanta,即Tin+anta,梵语文法二声之一。示动词之变化者,有十八转。彦多者后之义,底字为置于后之声。是以动词中第三人称单数之语尾名,为动词语尾一般之名目也。唯识枢要上本曰:“底彦多声有十八啭,辨此声中底字居后,彦多是后义,则是底字居后声也。”寄归传四曰:“二九韵者,明上中下尊卑彼此之别。言有十八不同,名丁岸哆声也。”十八转者,慈恩寺传三曰:“其底彦多十八啭者有两:一般罗飒迷(Parasmai),二阿答末泥(ātmane),各有九啭。故合有十八。”般罗飒迷之九转者,于一事分当体,自,他之三,于其三各分一言,二言,多言之三也。今就有无之有而示九转,则如左。阿答末泥声之九转者,于前九转下各置毗耶底之言也:“依阿答末泥九啭者,于前九转下各置毗耶底言,余同上。安此者,令文巧妙无别义,亦表极美义也。”此中以毗耶底之有无,分上中下之尊卑,依自他说而见彼此之别也。

  【谛】 (术语)真实不虚之义,言真实之道理不虚妄也。如俗事虚妄之道理,名为俗谛,涅槃寂静之道理,名为真谛。见此谛理者为圣者,不然为凡夫。大日经疏八曰:“谛者,即是如来真实句。”义林章二末曰:“谛者实义,有如实有,无如实无,有无不虚,名之为谛。”又曰:“事如实事,理如实理,事理不谬,名之为谛。”二谛义上曰:“谛是实义,有于凡实,空于圣实,是二皆实。”

  【地】 (杂语)梵语曰钵里体尾(Pṛthivi),又作托史么(Talima史吏),又作步弭(Bhumī),译曰地,土地也。以能生为义。又所依之义。大乘义章十二曰:“能生曰地。”佛地论一曰:“地谓所依所行所摄。”梵语杂名曰:“地钵是体尾,又托史么。”

  【第八识】 (术语)阿赖耶识之异名。大乘所说八识中自末数本居于第八为诸识之根本。【第八识】(术语)阿赖耶识之别名。八识中之第八。述记三末曰:“摄论第二卷初,亦名第八识。”唯识了义灯四本曰:“从末向本,数为第八。”

  【第八外海】 (界名)九山八海中之第八海也,以须弥山为中心,有七海七山,故云七内海七宝山。第七宝山之外,为第八外海,阎浮提等四洲,在此中。第九铁围山围绕此外海。

  【地波罗蜜】 (术语)十地所行之十种波罗蜜也。见“波罗蜜”条。

  【地藏】 (菩萨)梵名乞叉底蘗沙Kṣitigarbha,在忉利天,受释迦如来付属,每日晨朝入恒沙禅定观察众机,于二佛中间无佛世界教化六道众生之大悲菩萨也。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又在密教其密号为悲愿金刚或称与愿金刚,在金刚界示现南方宝生如来之幢菩萨,在胎藏界则为地藏院中九尊之中尊地藏萨埵也。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嘱累人天品曰:“地藏记:吾今日在忉利天中,于百千万亿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天龙八部大会之中,再以人天诸众生等未出三界在火宅中者付嘱于汝,无令是诸众生堕恶趣中一日一夜。”地藏十轮经一曰:“此善男子,于一一日每晨朝时,为欲成熟诸有情故,入殑伽河沙等诸定。从定起已,遍于十方诸佛国土成熟一切所化有情,随其所应,利益安乐。”地藏本愿经下曰:“现在未来天人众,吾今慇懃付属汝,以大神通方便度,勿令堕在诸恶趣。”地藏十轮经一曰:“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地藏讲式曰:“梵号叉底俱舍,密亦号悲愿金刚,今号地藏萨埵也。彼胎藏界现九尊之主伴,度九界妄情。此金刚界列宝生界会,举大悲之幢导三有迷途。”案:地藏菩萨名。在释迦既灭以后,弥勒未生以前,众生赖以救苦,自誓必尽度六道众生,始愿成佛。现身于人天地狱之中,以救苦难。其状圆顶。手持宝珠及锡杖。或云即阎罗王之化身也。又佛灭度一千五百年。地藏降迹新罗国主家。姓金。号乔觉。永徽四年,年二十四岁。祝发。携白犬善听,航海而来。至江南池州府东青阳县九华山。端坐九华山头,七十五载。至开元十六年七月三十夜成道。计年九十九岁。时有阁老闵公,素怀善念。每斋百僧,必虚一位,请洞僧(即地藏也)足数。僧乃乞一袈裟地。公许。衣遍覆九峰。遂尽喜舍。其子求出家。即道明和尚。公后亦离俗网。反礼其子为师。故今侍像。左道明,右闵公,职此故也。菩萨入定二十年,至至德二年七月三十日显灵起塔。至今成大道场。又九华山之肉身殿,相传为地藏成道之处。有磴八十一级,缘练以登,峻险不堪言状。其化成寺,即地藏王宫,中存地藏之遗迹甚多。印光法师文钞续编曰:“无知愚人,妄谓地藏菩萨是暹罗国太子,其肉身塔,遇闰大七月,彼国之王亲来开塔。岂知此系新罗国王族出家,姓金名乔觉,于唐玄宗时来九华。居数十年,后坐脱,肉身不坏,遂以全身入塔,绝无开塔之说。当唐之时,高丽有三国:一高勾丽,二新罗,三百济。后高勾丽吞灭二国,而但名高丽耳。近时愚人,不知新罗,遂讹作暹罗。唐时亦无暹罗之名,彼系两国:一暹国,一罗斛国,后并为一,遂名暹罗。此僧事迹,具载九华志,宋高僧传。”

  【地藏本愿经】 (经名)具名地藏菩萨本愿经,二卷,唐实叉难陀译。经中载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复召地藏大士,永为幽明教主。使世人有观者,皆得报本荐亲。咸登极乐。此经多说地狱诸相,及追荐之功德。佛门中之孝经也。本经之著述如下:地藏本愿经科文一卷,灵乘定,岳玄排。地藏本愿经纶贯一卷,灵乘撰。地藏本愿经科注六卷,灵乘撰。地藏菩萨像灵验记一卷,宋常谨集。地藏经开蒙三卷,清释品乘集。

  【地藏二十八益】 (名数)一、天龙护念。二、善果日增。三、集圣上因。四、菩萨不退。五、衣食丰足。六、疾疫不临。七、离水火灾。八、无盗贼厄。九、人见钦敬。十、神鬼助持。十一、女转男身。十二、为王臣女。十三、端正相好。十四、多生天上。十五、或为帝王。十六、宿智命通。十七、有求皆从。十八、眷属欢乐。十九、诸横销灭。二十、业道永除。二十一、去处尽通。二十二、夜梦安乐。二十三、先亡离苦。二十四、宿福受生。二十五、诸圣赞欢。二十、聪明利根。二十七、饶慈愍心。二十八、毕竟成佛。见地藏菩萨本愿经下。

  【地藏会】 (行事)供养地藏菩萨之法会也。

  【地藏讲】 (行事)讲赞地藏菩萨功德之法会也。

  【地藏经科注】 (书名)六卷,昙乘撰。师自撰缘起云:予自幼失奉严慈,既长游学,尤疏定省。后将迎侍,业已化去。临风徒戚,欲养奚徒。(中略)顾此圆经,宁容冷视。遂综品题而释题,仍辑科注以销句。大要显我佛之悲心,昭地藏之本愿。补法门之阙典,启初学之孝思而已。

  【地藏六使者】 (名数)地藏菩萨念诵仪轨说地藏尊之六使者:一焰摩使者,化地狱。二持宝童子,化饿鬼。三大力使者,化畜生。四大慈天女,化修罗。五宝藏天女,化人。六摄天使者,化天。此念诵仪轨虽云为不空译,然与延命地藏经,莲华三昧经等,皆为疑似之本也。

  【地藏菩萨仪轨】 (经名)一卷,唐善无畏译。

  【地藏十轮经】 (经名)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之略名。十卷,唐玄奘译。佛依地藏菩萨之问而说十种之佛轮。十轮者即佛之十力也,一一力譬转轮圣王。

  【地藏十益】 (名数)塑画乃至金银铜铁,作地藏之形像,烧香供养、瞻礼赞叹,则由其居处,即得十种之利益:一、土地丰壤。二、家宅永安。三、先亡生天。四、现存益寿。五、所求遂意。六、无水火灾。七虚耗碎除。八、杜绝恶梦。九、出入神护。十、多遭圣因。见地藏菩萨本愿经下。

  【地藏与法藏】 (杂语)法藏者阿弥陀如来因位时之名也,是与地藏菩萨为一体云。

  【地藏院】 (术语)胎藏界曼荼罗十三大院之第九,以地藏为中尊而安置九尊。

  【地藏院四菩萨】 (名数)一宝处菩萨,二持地菩萨,三宝印手菩萨,四坚固菩萨。见大疏五。是地藏菩萨之眷属也。

  【谛察法忍】 (术语)三忍之一。见“忍”条。

  【地尘】 (术语)大地作微尘也。以譬数量之多。释门正统四曰:“说释尊长寿,虽山斤海滴地尘空界亦不可比。”

  【地持经】 (经名)菩萨地持经之略名。

  【地持论】 (经名)菩萨地持经之异名。

  【地大】 (术语)四大之一。以坚因为性,以能持为用,周遍一切之物质,故云大。

  【地底迦】 (术语)比丘名,译曰有愧。见毗奈耶杂事四十。梵Dhītika’。

  【地动】 (术语)大地震动也。

  【地动八缘】 (名数)增一阿含经三十七谓:“一、风水轮动时。二、菩萨处母胎时。三、菩萨出母胎时。四、菩萨成道时。五、佛涅槃时。六、比丘现神通时。七、诸天来佛所现梵王或帝释形时。八、饥馑刀兵之灾将起时。”

  【地动七因】 (名数)佛将说法,而现地动,有七因。华严经疏六谓:“一为使诸魔怖,二为使众生心不散乱,三为使放逸者生觉知,四为使众生警悟,觉了微妙法相,五为使众生观佛之说法遍一切智,六为使根熟之众生得解脱,七为使随顺而问正义。”

  【地动瑞】 (术语)法华经六瑞之一。佛将说法华经,地神感之,震动大地。二序品曰:“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地动三因】 (名数)般泥洹经谓:“一者地依水,水依风,风依空,大风起时,水扰地动。二者得道之沙门及神妙之天现感应,故动。三佛成道时动。”

  【地动因缘】 (杂语)智度论八曰:“佛何以故震动三千大千世界?答曰:欲令众生知一切皆空无常故。复次如人欲染衣先去尘土,佛亦如是。先令三千世界众生见佛神力,敬心柔软,然后说法是故六种动地。”法华玄赞二曰:“胜思惟梵天经说有七因:一惊怖诸魔,二令时众不起散心,三令放逸者而自觉悟,四令念法相,五令观说处,六令成就者得解脱,七令随顺回正义。”(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一取意之文)。

  【第二禅】 (术语)色界四禅天中之第二禅天,新译名第二静虑。劫末之大水灾,限于此天。

  【第二果】 (术语)小乘四果中之第二果,谓一来果也。

  【第二结集】 (故事)见“结集”条。

  【第二能变】 (术语)末那识之异名。分八识为三种,第八阿赖耶识为初能变,第七末那识为第二能变,余之六识为第三能变,心识对于所变之境而谓之能变。唯识论四曰:“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

  【第二七日说】 (术语)华严经之说时,华严宗依十地论定为佛成道后第二七日之说,天台宗依法华经判为三七日间之说。见“华严经”条。

  【第二时教】 (术语)法相宗所立三教之第二也。见“三教”条。

  【第二坛】 (术语)对于大曼荼罗称护摩坛或灌顶坛为第二坛。大疏八曰:“阿阇梨作第二曼荼罗,与中曼荼罗相对,去大曼荼罗二肘。第二是次小之义,即是相待言之也。”

  【第二月】 (譬喻)翳眼之人见第二月,以譬物之似有非有。圆觉经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粗缘影为自心相,譬如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新译仁王经中曰:“不定相待,有无异一,如第二月。”楞严经二曰:“此见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帝弓】 (杂语)天帝之弓,虹之异名。同天弓。

  【谛观】 (人名)高丽国沙门。吴越王钱俶发币使于高丽,求天台之教乘。彼国使谛观齎之,且诫曰:于中国求师问难,若不能答,则夺教父而回。师既至,闻螺溪义寂,善于讲授,往参谒之,一见心服,逐礼为师。尝以所制四教仪藏于箧,人无知者。师留螺溪,一日坐亡。后人见故箧放光,开而视之,则唯此书而已。由是盛传诸方。见佛祖统记十。

  【地观】 (术语)于地轮方形中观字之称。又云金刚座观。

  【地行罗刹】 (术语)于地上行动之罗刹也。未得飞行之通者。楞严经八曰:“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乃至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

  【地行仙】 (术语)十仙之一。以药饵得长寿,行动地上未得飞行者。楞严经八曰:“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

  【地慧童子】 (菩萨)又曰持慧童子。胎藏界曼荼罗文殊院文殊菩萨之左第四位。八大童子之一。地慧又作财慧。主富财之愿。童子形,三髻,黄。色,右手持独股戟头之幡,左手持细叶青莲。坐赤莲上。

  【地结】 (术语)十八道行法中以地界真言师,加持结成修法之净地。

  【地界】 (术语)四大之一,地大也。与他之三大差别,故云界。俱舍论一曰:“地界能持。”又曰:“地界坚性。”

  【地界真言印】 (术语)十八道之一。修法加持地界使清净坚固离一切障碍之咒与印也。见十八契印。

  【帝居】 (界名)天帝之居处。寄归传一曰:“慈济微命,交舛帝居。”

  【地居空居】 (界名)地居天与空居天也。

  【地居天】 (界名)五类天之一。六欲天中四王天忉利天之二者,以居住于须弥山,谓之地居天。余四天者空居天也。见秘藏记末。

  【地客】 (杂名)禅林耕寺领之田地者。

  【地腊脾】 (术语)Dravya,胜论所立六句义中第一句义之别名。旧译曰物,新译曰实。百论疏上中曰:“俱舍论云:地腊脾,此云物也。”

  【地了】 (杂语)天晓可辨方角之顷也。行中钞中二曰:“十一日地了时。”资持记中二之二曰:“言地了者,即明相现方维可辨故。”

  【帝隶路迦也吠阇耶】 (明王)Trailokya-vijaya,帝隶者三,路迦也者世,吠阇耶者降,又为胜之义。即降三世或胜三世明王之名也。见大日经疏十。

  【帝利耶瞿榆泥伽】 (术语)Tiryagyoni-gati,新译曰傍行(畜生趣),畜生之异名也。见名义集二。

  【第六识】 (术语)第六意识也。

  【第六天】 (界名)欲界之天有六重,他化自在天位于第六,因而谓为第六天。是欲界之顶上也。

  【第六天魔王】 (天名)此他化自在天王,常为佛道障碍,故云魔王,四魔中之天魔也,佛将成道,来为妨害,遂为佛所调伏,即此魔王也。三藏法数十七曰:“此魔即欲界第六天也。若人勤修胜善欲超越三界生死,而此天魔为作障碍,发起种种扰乱之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是名天魔。”

  【第六意识】 (术语)就唯识论所立八识从眼识数之意识位于第六,故谓为第六识,亦云第六意识。

  【第六阴】 (术语)五阴之外无第六阴,因而譬有名无实者为第六阴,如言第十三入第十九界。维摩经观众生品曰:“如第六阴,如第七情。”

  【地轮】 (杂名)五轮之一。地层从地水风空之四轮而成,最下为空轮,空轮之上有风轮,风轮之上有水轮,水轮之上有地轮,地轮即金轮际也。塔婆之五轮,于此中加火轮,地水火风空从下次第,而最下之方石为地轮。

  【地轮坛】 (物名)言四角之护摩坛又言土制之护摩坛。见密门杂抄。

  【地论师】 (流派)立地论宗之人也。

  【地论宗】 (流派)为依学十地论之宗,故名。此论谈六相圆融,明一乘佛性,虽同华严,而立三祇成佛,不许一念成佛是故非圆教也。十地论者,与华严经第六会十地之一品,别行之十地经释论也,有坚慧,金刚军,世亲之诸论,今所取者,世亲之十地论也。梁代光统慧顺道慎诸师盛讲衍之,及中唐华严宗勃兴,此宗遂废退。

  【地墨】 (譬喻)大地为墨,以书文字之谓也。显其量之多也。吽字义曰:“地墨四身,山毫三密。”

  【地内】 (杂名)见“地中”条。

  【地念佛】 (仪式)真宗之葬礼,至葬所之途中立棺前行行念佛,谓之地念佛。

  【地皮饼】 (饮食)劫初时自生于地而养人者。俱舍论十三曰:“由渐耽味,地味便隐,从斯复有地皮饼生,竞耽食之。”

  【地婆达兜】 (人名)同提婆达多。

  【谛婆达兜】 (人名)与提婆达多同。见提婆达多条。

  【地婆达多】 (人名)同提婆达多。

  【地婆诃罗】 (人名)Divākara,中印度人。译曰日照。唐则天武后时来,于弘福寺译华严经入法界品。华严纲目曰:“中天竺藏法师地婆诃罗,唐言日照。”

  【第七情】 (术语)旧译之根,新译云情,有眼等之六名为六情,无有第七情,因此喻无法为第七情,第十三入,第十九界等。维摩经观众生品曰:“如第七情,如第十三入,如第十九界,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第七仙】 (杂名)释迦如来之别号。释迦为过去七佛之第七,具长生不死之德,故云第七仙。唐译华严经十二曰:“如来于此四天下中或名一切一成,或名圆满月,或名师子吼,或名释迦牟尼,或名第七仙,或名毗卢舍那,或名瞿昙氏,或名大沙门,或名最胜,或名导师。”增一阿含序品曰:“自归能仁第七仙,演说贤圣无上轨。”

  【地前】 (术语)菩萨之行位十地以前也。见“地上”条。

  【地前三贤】 (术语)菩萨从初发心一大阿僧祇劫之间为地前,此中修行有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三十位,谓之三贤位。

  【帝青】 (物名)宝珠名。玄应音义二十三曰:“帝青,梵言因陀罗尼罗目多Indranilamuktā,是帝释宝,亦作青色。以其最胜,故称帝释青。目多,此云珠。以此宝为珠也。”

  【地人】 (杂名)地论宗之人也。

  【第三禅】 (界名)色界四禅天中之第三禅天也。此中有三天,谓之少净、无量净、遍净。

  【第三地】 (术语)分见谛已上菩萨之阶位为十地,此中历二大阿僧祇劫,其第三地称为发光地。

  【第三分】 (术语)诸心心所四分中自证分为第三分。又就于佛寿而言。佛出于人寿百岁时,以佛之果报,胜于世人,寿命可至百二十岁,为灭后之弟子分其福分舍第三分即后之四十岁,故八十岁而入灭也。大集月藏经第十法灭尽品曰:“我今为众生,弃舍身寿命。为增三精气,悲愍众生故,舍寿第三分,令我法海满,洗浴诸天人。”

  【第三果】 (术语)小乘四果中之第三果不还果也。悉断欲界之烦恼,不再还来于欲界者。

  【第三结集】 (故事)见“结集”条。

  【第三能变】 (术语)眼等六识之异名。识者变现境故谓之为能变。唯识论谓其能变之识有八种,此分三段,第八阿赖耶识为初能变第七末那识为第二能变,第六意识乃至第一眼识合为第三能变,解释详之。眼等之六识其性类相大,故合之。唯识论五曰:“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云云明之。

  【第三时教】 (术语)法相宗所立三教之第三也。见“三教”条。

  【第三焰天】 (界名)焰为梵语,又云夜摩,欲界中第三重之天处也。

  【谛善巧】 (术语)见“十善巧”条。

  【地上】 (术语)菩萨终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则初断一分之惑,证一分之理。是名欢喜地。为初地。已上有十地而满二大阿僧祇劫之行以至佛果。依之而初地以上为地上,初地已前为地前。地前者凡夫之菩萨,地上者法身之菩萨也。

  【地神】 (神名)地下之神也,名曰坚牢,女神也。最胜王经八:“此大地神女名曰坚牢。”诸天传曰:“地祇乃总号,安住不动皆地神故,坚牢乃别名。”见“坚牢”条。

  【地神护法】 (术语)金光明经坚牢地神品曰:“随是经典所流布处,是地分由敷师子座令说法者宣说,我当在中,常作宿卫,隐蔽其身,于法座下顶戴其足。而此大地众味增长,药草华果皆悉具足,众生食已,增长寿命。”地藏本愿经地神护法品曰:“佛告坚牢地神:汝大神力诸神莫及,阎浮土地,悉蒙汝护,乃至草木谷米从地有,皆由汝力。若未来世中依地藏本愿经修行者,以汝神力拥护之,勿令一切灾害及不如意事闻于耳。”

  【地神证明】 (传说)观佛三昧经曰:“有王问佛:汝功德谁为证明?佛即垂无畏手指地:一切大地,六种震动,坚牢地神涌出,唱言我是证明。”大日经疏四曰:“如释迦牟尼佛初坐道场时谓魔王言:由汝先世作一无尽施故,今得自在天主,我从无数劫以来如是修大施不可胜数,云何与我较优劣?魔言我所作之福汝已为证,汝之福业谁当证明。菩萨尔时申右手指地说真实言:我本于此地上行菩萨道,种种难行苦行,地神证知。尔时无量地神由地涌出,现其半身作证明。魔王军众,由是退散。”西域记八所述亦同。

  【地神种子】 (种子)地神之梵音云跛哩体毗,故以最后之字为种子,即是金刚三昧之义,能持此道场之地,使如金刚也。见义释七。

  【地神众】 (神名)释迦院之一众也。大日经一曰:“西方诸地神。”

  【第十八愿】 (名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四十八愿中此名王本愿,众生念佛得往生于净土者唯依此愿,因此名为念佛往生之愿。教行信证三本曰:“斯心即是出于念佛往生之愿,斯愿名选择本愿,亦名本愿三心之愿,复名至心信乐之愿,亦可名往相信心之愿也。”

  【第十六王子】 (名数)三千尘点劫之昔,大通智胜佛所有十六王子出家修大乘行,今尽成佛,于十方国土说法度生,其第十六王子即今释迦如来是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彼佛弟子十六沙弥,今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十方国土现在说法。(中略)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帝释】 (天名)忉利天之主也,居须弥山之顶喜见城,统领他之三十二天(忉利天译三十三天),梵名释迦提桓因陀罗Śakra devānām indra,略云释提桓因。新译之梵名,释迦提婆因达罗。释迦译能,天帝之姓,提桓者天,因陀罗者帝,即能天帝也,今反转梵语而谓为帝释,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之一众也。大日经一曰:“初方释天王,安住妙高山,宝冠被璎珞,持跋折罗印,及诸余眷属,慧者能分布。”同疏五曰:“于东方五顶之南当画因陀罗释天之主,坐须弥山,天众围绕。首戴宝冠,身被种种璎珞,持跋折罗。及诸余眷属,谓舍指夫人,及六欲天等,是如图中所示也。”法华义疏二曰:“释提桓因者,具足外国语应云释迦提桓因陀罗,释迦为能,提桓为天。因陀罗为主,以其在善法堂治化称会天心,故为能天主。”法华玄赞二曰:“梵云释迦提婆因达罗,释迦,姓也,此翻为能。提婆,天也。因达罗,帝也。正云能天帝。释提桓因,云天帝释,俱讹倒也。此在妙高山顶而住,三十三天之帝主也。过去字憍尸迦,此云茧儿,名阿摩揭陀。此云此毒害,即摩揭陀国过去帝释修因之处用为国名。”

  【帝释拜畜】 (传说)未曾有经上云:“有野干为师子所逐,坠井中,将死,说偈忏悔于佛。帝释闻佛名,感未曾有,自天降,礼拜供养野干,听法要。”止观二曰:“上圣大人,皆求其法,不取其人。雪山从鬼请偈,天帝拜畜为师。”

  【帝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经名)一卷,赵宋旋护译。佛在鹫峰为帝释说般若之义无边,又说颂说咒。与通行之般若心经别本同。

  【帝释城】 (杂名)帝释天所居之城,即善见城。又名喜见城。在须弥山顶。见帝释宫项。

  【帝释地藏会】 (杂名)佛于忉利天说地藏本愿经,帝释念地藏,修其法会也。

  【帝释宫】 (杂名)帝释天之宫殿,在善见城内,名殊胜殿。俱舍论十一曰:“于山顶中有宫名善见,面二千半,周万逾缮那。金城量高一逾缮那半,其地平坦,亦真金所成。俱用百一杂宝严饰。地触柔软,如妒罗绵。于践蹑时,随足高下。是天帝释所都大城,于其城中有殊胜殿,种种妙宝,具足庄严,蔽余天宫,故名殊胜。面二百五十,周千逾缮那。”又印度俗以虹名帝释宫。大日经疏十三曰:“西方名虹为帝释宫也,其光亦尔也。”

  【帝释弓】 (杂名)虹之异名也。演密钞八曰:“虹状如弓,西方之人呼名印涅哩驮弩Indradhanu,即帝释弓也。”

  【帝释宫音乐】 (杂名)此天宫有二类乐神:一云紧那罗,常奏法乐。二云干达婆,常奏俗乐。即八部众中之二也。

  【帝释供】 (修法)供养帝释天之修法也。

  【帝释窟】 (地名)见“帝释岩”条。

  【帝释瓶】 (物名)帝释天之宝瓶也,所须之万物,自然涌出。又云德瓶,贤瓶,吉祥瓶等。观无量寿经曰:“涌出诸果,如帝释瓶。”智度论十三曰:“有人常供养天。其人贫穷,一心供养满十二岁,求索富贵。天愍此人,自现其身而问之曰:汝求何等?答言:我求富贵。欲令心之所愿一切得。天与一器,名曰德瓶。而语之言:所须之物,复此瓶出。其人得已,应意所欲,无所不得。”

  【帝释善法堂】 (杂名)喜见城外角有善法堂,诸天集此商量四天下之善恶。

  【帝释四苑】 (名数)喜见城外面有四苑:一众车苑,帝释欲游戏,入此苑,则种种宝车,自然涌出。二粗恶苑,帝释欲斗战,入此苑,则所须器仗,自然现出。三杂林苑,诸天入于中,所玩皆同,俱生胜喜。四喜林苑,又云欢喜园,极妙之境界皆集于此,观之不厌。见俱舍颂疏十一。

  【帝释所问经】 (经名)一卷,赵宋法贤译。佛于摩伽陀国毗提呬山帝释岩中为帝释演释种种之疑问。即中阿含之释问经也。

  【帝释天】 (天名)天者梵语提婆,诸天神之通名。帝释者,天主之别名。见“帝释”条。

  【帝释天妃】 (天名)在胎藏界曼荼罗金刚部之西方。主帝释天之定德。肉色。左手持未敷莲。坐于筵。

  【帝释网】 (物名)悬于帝释宫之宝网也,略云帝网。华严诸师取以譬诸法重重无尽之缘起。又为天竺幻术者之咒名,以此咒能如帝释之网现一切事故也。大日经五曰:“咒术网所惑,同于帝释网。”同疏十五曰:“此幻师真言,名帝释网。犹如彼网于一切事显示相,现有种种相,而实无有一一实事,故名帝释网。”

  【帝释为佛造讲堂】 (传说)选集百缘经二曰:“尔时诸罗汉六万二千将诣拘毗罗国,彼诸民众,禀性贤善,仁慈孝顺,意志宽博。于时如来作是念言:吾今当作牛头旃檀重阁讲堂,化彼民众。作是念已,时天帝释知佛心念,即与天龙夜叉究槃荼等各各齎持牛头旃檀树奉上世尊,为如来造大讲堂。天之诸床榻卧具被褥,天之须陀食,自然备有,供养佛僧。”

  【帝释心经】 (经名)帝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之略名。

  【帝释宿因】 (传说)智度论五十六云:“问曰先言释者是字,提桓因者是天主,今佛何以不言释,乃命言憍尸迦耶?答曰:昔摩伽陀国中有婆罗门,名摩伽,姓憍尸迦,有福德大智慧。知友三十三人皆修福德。命终皆生须弥山顶第二天上,摩伽婆罗门为天主,三十二人为辅臣。以是三十三人故名为三十三天,唤其本姓,故言憍尸迦,或言天主,或言千眼等。”

  【帝释岩】 (地名)又云帝释窟。在摩伽陀,帝释尝于此请问疑事于佛,佛演释之,即佛说帝释所问经是也。弥勒菩萨今在窟中。西域记九曰:“因陀罗势罗窭诃山,唐言帝释窟,其山岩谷杳冥,花林蓊郁。岭有两峰岌然突起,西方南岩间有大石室,广而不高,昔如来尝于中止。时天帝释以四十二疑事画石请问,佛为演释,其迹犹在。”帝释岩秘密成就仪轨曰:“摩伽陀国,庵没罗聚落北,韦提希山有帝释岩。而彼岩中有九十九宫,(中略)慈氏菩萨今现在彼入三摩地,名最上庄严。”帝释所问经曰:“尔时帝释天王,闻佛在摩伽陀国毗提呬山帝释岩中。”梵Indraśilāguhā。

  【帝释岩秘密成就仪轨】 (经名)一卷,赵宋施护译。佛为金刚手说得面见帝释岩弥勒菩萨之作法秘咒。

  【帝释异名】 (杂名)一、帝释桓因,为人时,行顿施,于沙门婆罗门贫苦乞于路者,施以饮食钱财,以堪能故,名为释提桓因。二、富兰陀罗,为人时,数数行施,故名。三,摩伽婆,彼为人时之本名也。四,娑婆婆,彼为人时数数布施供养婆诜私衣故也。五,憍尸迦,彼为人时之本姓也。六,舍脂钵低,以彼阿修罗女名舍脂,为天帝释之第一天后故也。七,千眼,以为人时聪明智慧故也。八,因陀利,以彼天帝释于三十三天为王为主故也。见杂阿含经四十。

  【帝释与修罗战】 (传说)法华义疏二曰:“问:何故常与帝释战?答:婆沙云:修罗有美女而无好食,诸天有好食而无美女。互相憎嫉,故恒斗战也。”法华玄赞六曰:“若天得胜,便入非天宫中,为夺其女,起此斗诤。若非天得胜,即入天宫,为求四种苏陀味故,共相战诤。”长阿含经二十曰:“有大阿修罗王名罗呵(Rāhu),感二万八千里大身,住须弥山北大海底,见忉利日月等诸天行我头上,大瞋,兴兵大战。”观佛三昧经一曰:“有阿修罗王名毗摩质多,有九头,每头有千眼,九百九十九手,八脚,口中吐火。有女端正无比,帝释请为妻,名悦意。后由天帝与他婇女游戏园中,悦意起妒心,以告父。毗摩质多为女兴兵攻天帝。”譬喻经下曰:“有阿修罗王名罗睺罗,生一女,端正无比。帝释厚币求之,若不与,则以兵取。阿修罗闻之大怒,兴兵大战。后讲和,阿修罗以女纳于帝释,帝释以甘露报之。”

  【谛殊罗施】 (术语)Tejorāśi,译曰火聚顶。五佛顶之第四。大日经疏五曰:“谛殊罗施,译云火聚顶。”

  【地水火风】 (术语)是为四大。见“大”条附录。

  【地水火风空】 (术语)是为五大。又云五轮。见“五大”条。

  【地水火风空识】 (术语)是为六大。见“大”条附录及六大条。

  【地水火风空识见】 (术语)是为七大。见“大”条附录。

  【地水火风空五指】 (术语)密教之说从小指至拇指如其次第,以配于地水火风空之五大。

  【第四禅】 (术语)色界四禅天之第四,最高处也。新译经论中谓之第四静虑。见“第四静虑”条。

  【第四结集】 (故事)见“结集”条。

  【第四静虑】 (术语)旧译曰第四禅。新译曰第四静虑。色界四地中第四地之名。此有九天,其第三广果天中有大自在天宫。此第四静虑以上无依三灾而成坏者。

  【地坛】 (术语)四轮坛之一。坛为四角,又有以土作者。见密门杂抄。

  【地天】 (天名)金刚界四执金刚神之一。能造之四大中,司地大者,女形,白色,种子为,三昧耶形为莲。一说为坚牢地神。十二天之一。见金刚界曼荼罗大钞二。大日疏作地神。

  【地天供】 (修法)地天之供养法也。于堂房舍等之新造开地修此法,见密门杂抄。

  【地天后】 (天名)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之东方,有楼阁,其北与地天并坐者,是也。

  【帝网】 (物名)帝释天宫之网也。同因陀罗网。见因陀罗条。

  【地位十信】 (术语)唯识宗对于慈恩大师之立四十一位,西明法师立五十一位,初之十信,更分地位十信,与行解十信之二义。而地位之十信者,排列于十住前之位也。

  【第五大】 (术语)一切色法之上但有地水火风之四大更无第五大,故如龟毛兔角之无法谓为第五大,与言第六阴第七情同。维摩经观众生品曰:“如第五大,如第六阴,(中略)如第十九界,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第五十】 (杂语)谓人闻法华一偈一句次第教他第五十人之功德也。随喜功德品曰:“若人于法会,得闻是经典。乃至于一偈,随喜为他说。如是展转教,至于第五十。最后人获福,今当分别之。如有大施主,供给无量众。具满八十岁,随意之所欲。见彼衰老相,发白而面皱。齿疏形枯竭,念其死不久。我今应当教,令得于道果。即为方便说,涅槃真实法。世皆不牢固,如水沫泡焰。汝等咸应当,疾生厌离心。诸人闻是法,皆得阿罗汉。具足六神通,三明八解脱。最后第五十,闻一偈随喜。是人福胜彼,不可为譬喻。如是展转闻,其福尚无量。何况于法会,初闻随喜者。”

  【地下天】 (术语)五类天之一。龙神,阿修罗,阎摩王等居于地上或地下,而有神用者。具人类已上之神用者,总称为天。见秘藏记末。

  【地仙】 (术语)与地行仙同。天隐子曰:“在天曰天仙,在地曰地仙。”参照地行仙条。又,喻安乐也。五代史,张筠居洛阳,拥其赀,以酒色声伎自娱足者十余年,人谓之地仙。此类人得此称者甚多。

  【地想观】 (术语)观经所说十六观之一。观想极乐净土土地之相也。

  【帝心】 (人名)唐华严宗初祖杜顺,太宗敕赐帝心之号,见“杜顺”条。

  【帝须】 (人名)Tiṣya,比丘名。同时有二人同名,阿育王时,第三结集之上座谓为目犍连子帝须(巴Moggaliputtatissa)又王之弟,为七日王,观无常而出家,名为帝须比丘。见善见律二。

  【第一乘】 (术语)大乘之异名。唐华严经五十一曰:“过二乘名为大乘,第一乘,胜乘,最胜乘,上乘,无上乘,利益一切众生乘。”

  【第一第二第三法忍】 (术语)见“得三法忍愿”条。

  【第一华】 (杂名)智度论二十七曰:“一切莲华中青莲为第一,一切陆生华须曼色第一。”

  【第一寂灭】 (术语)实相之妙理,是为第一义,故云第一,离一切言辞之相,故云寂灭。即涅槃也。法华经方便品曰:“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相,其实为佛乘。”

  【第一结集】 (故事)谓王舍城之五百结集也。见“结集”条。

  【第一句】 (术语)称阿字。大日经六曰:“阿字第一句,明法普周遍。”义释十四曰:“犹如世间地居天中帝释为第一,诸世仙圣中梵天为第一,诸圣智中佛为第一,此阿字门于一切真言门中最为第一也。由此一字成无量功德故无上也。”

  【第一空法】 (术语)第一义空之妙理也。见“第一义空”条。

  【第一空行】 (术语)空三业之恶之行法谓之空行,空行有大小乘之胜劣,大乘之空行谓之第一。涅槃经一曰:“为欲利益安乐众生,成就大乘第一空行。”

  【第一牢强精进】 (杂语)传心法要下:“问何者是精进?师云:身心不起。是名第一牢强精进。才起心向外求者,名为歌利王爱游猎去。心不外游,即是忍辱仙人。身心俱无,即是佛道。”

  【第一识】 (术语)阿赖耶识之别名。唯识了义灯四本曰:“第一识,从本向末数为第一。”

  【第一时教】 (术语)法相宗所立三教之第二。见“三教”条。

  【第一义】 (术语)以名究竟之真理,是为最上,故云第一。深有理由,故云义,圣智之自觉也。大乘义章一曰:“第一是其显胜之目,所以名义。”中论疏三本曰:“以其最上莫过,故称第一。深有所以,目之为义。”胜鬘宝窟上末曰:“理极莫过,名为第一。深有所以,目此为义。”法华义疏四曰:“第一义者,一实之道,理极无过为第一。深有所以,称为义也。”注维摩经一曰:“肇曰:第一义,谓诸法一相义也。”楞伽经二曰:“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觉境界。”碧岩第一则曰:“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第一义谛】 (术语)二谛之一。对于世俗谛之称,又云真谛、圣谛、胜义谛、涅槃、真如、实相、中道、法界、真空等,总以名深妙之真理,谛者真实之道理也。此道理为诸法中第一,故云第一义,真实故云真,为圣者所见,故云圣,为殊胜之妙义,故云胜义。大乘义章一曰:“第一义者,亦名真谛。第一是其显胜之目,所以名义。真者,是其绝妄之称。世与第一审实不谬,故通名谛。(中略)彼世谛若对第一,应名第二。若对真谛,应名妄谛。第一义谛若对世谛,应名出世。若对俗谛,应名非俗。若对等谛,应名非等。立名一一不可返对。是故事法,旦名世谛俗谛等谛。理法,旦名第一义谛乃至真谛。”

  【第一义法胜经】 (经名)一卷,元魏般若流支译,佛说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之异译。

  【第一义观】 (术语)台宗三观中,中观之异名也。此名出菩萨璎珞经。是为观道之最上至极,故名第一义。止观三曰:“二观为方便道得入中道,双昭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名中道第一义观。”

  【第一义空】 (术语)对于小乘之涅槃而云大乘至极之涅槃为第一义空。小乘之涅槃者偏真但空也,大乘之涅槃者空亦空,为中道实相之空,故名第一义。三藏法数四十六曰:“诸法中最第一法名为涅槃,涅槃之法空无有相,是为第一义空。”涅槃经二十七曰:“佛性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智度论三十一曰:“能使诸法实相空,名为第一义空。”观佛三昧经曰:“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又小乘之涅槃亦名第一义空。杂阿含经十三曰:“我今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第一义空经。”

  【第一义乐】 (术语)涅槃之妙乐也。起信论曰:“以无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涅槃第一义乐。”

  【第一义天】 (术语)譬第一义空之妙理为天,四天中之义天是也。涅槃经二十二曰:“义天者,十住菩萨摩诃萨等。以何义故?十住菩萨名为义天,以能善解诸法义故。云何为义?见一切法是空故。”法华玄义四曰:“第一义天天然之理。”涅槃经十八曰:“第一义天,谓诸佛菩萨,常不变易。以常住故,不生不死不老不病。”

  【第一义悉檀】 (术语)四悉檀之一。说一实中道之理,使众生断惑证理,佛之善巧也。

  【第一义智】 (术语)于金刚喻定断尽一切烦恼之究竟佛智也。胜鬘经曰:“金刚喻者第一义智。(中略)若坏一切烦恼藏究竟智,是名第一义智。”

  【地涌菩萨】 (杂名)释迦如来既说迹门之法华已,将说本门之法华时,原受释迦如来教化之无量大菩萨众从地下涌出,住在虚空中。是称为本化之菩萨。法华经涌出品曰:“佛说是语时,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国土地皆振裂,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

  【地狱】 (界名)梵语曰那落迦Naraka,泥犁Niraya等。译为不乐,可厌,苦具,苦器,无有等。其依处在地下,因谓之地狱,是译义也。大乘义章八末曰:“言地狱者,如杂心释,不可乐故,名为地狱。地持中释,增上可厌,故为泥黎。泥犁胡语,此云地狱。不乐可厌,其义一也。此两释皆对厌心,以彰其过,非是当相解其名义,若正解之言地狱者就处名也。地下牢狱,是其生处,故云地狱。”俱舍颂疏世间品一曰:“梵云那落迦,此云苦具,义翻为地狱。以地下有狱故,非正翻也。”法华文句四曰:“地狱此方语,胡称泥犁者,秦云无有。无有喜乐,无气味,无观无利,故云无有。”总之地狱有三类:一根本地狱,八大地狱及八寒地狱也。二近边地狱,十六游增地狱也(此依俱舍论若依智度论则以八寒水八炎火为近边地狱)。三孤独地狱,在山间旷野树下空中等。

  【地狱报应经】 (经名)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之异名。

  【地狱变相】 (图像)变者变现也。应机变现之地狱或极乐,谓之变相。

  【地狱道】 (界名)六道之一。以地狱为罪恶众生死后所生之道途故也。

  【地狱界】 (界名)十界之一。差别于其他九界而谓之界。

  【地狱趣】 (异类)五趣之一。地狱为罪恶众生死后趣向之处,故云。

  【地狱天宫】 (杂名)地狱与天上也。圆觉经曰:“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地狱天子】 (传说)华严经随好品,说地狱中一有情由前生见闻华严经之功力,在地狱为佛光所照,直生兜率天而满足十地之行,得成佛之果,见三生成佛条。

  【地狱因】 (术语)堕于地狱之业因也。法华文句四曰:“普曜曰:十恶堕地狱。”

  【地狱有】 (术语)七有之一。地狱之果报历然存在,故云地狱有。

  【地中】 (杂名)称一寺院境内之附属寺也。亦云内。

  【地种】 (术语)四大种之一,地之大种也。事物上之坚性谓之地,此坚性周遍一切之物质,而为能造之因,故云大种。法华经化城喻品曰:“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

  【弟子】 (术语)梵云室洒Śṣya,译曰所教,即弟子也,就师而受教者也。就佛言之,则声闻菩萨,通是弟子;但以声闻人之形仪,最亲顺于佛,故特称为弟子。行事钞上三曰:“学在我后名之为弟,解从义生名之为子。”同资持记曰:“以师望资,犹弟犹子。以资望师,如兄如父。”维摩经净影疏曰:“声闻学在佛后故名为弟,从佛化生故复称子。”维摩经嘉祥疏曰:“问声闻菩萨皆弟子,何意声闻云弟子,菩萨不称弟子耶?解云:通例而不尔者,声闻亲侍佛,形仪如法,故云弟子。菩萨形无定方,反常合道,如文殊按剑欲刺佛,非弟子之法,故不得云弟子也。”求法高僧传上曰:“室洒,译为所教,旧云弟子者非也。”

  【弟子品】 (经名)维摩经之品名,第三品也。如来闻维摩居士病于毗耶离城遣五百弟子顺次问疾,诸人各陈昔日为居士受屈,不堪问疾而辞,因此名为弟子品。又法华经第四卷所说五百弟子授记品之略名。

  【弟子十德】 (名数)弟子欲受灌顶者,应具十德。是灌顶具支分之随一也。一、信心,阿阇梨观彼现在之根性或久远之因缘,于此不思议之缘起三种秘密(即三密)诸法便中,直信无疑,能无怖畏,乃堪摄受也。二、种姓清净,可为婆罗门等四种大姓者,若是旃陀罗等,则以家法相承,习行不清净事之故,性弊恶多,若为作传法灌顶,使流通大法,则轻慢他,或成匮法之因缘,即如比丘之受具,亦宜简去毁辱众僧之极卑下姓也。若但为结缘受法,则非所论。复次,若久远以来曾有发菩提心之因缘,则是生于如来种姓中,最为殊胜。三、恭敬三宝,于佛法众僧起淳厚谦下之心,常好亲近供养,尊重赞叹,可知是人有前世行过之因缘也。四、深慧严身,如是等于虚空之无边佛法,非劣慧者心器所能堪,故以智性深利自为庄严者,乃可为说也。五、堪忍无懈怠,此是有所能堪而无所退屈之义,梵音与忍辱不同。谓求法之因缘,种种艰苦之事,皆能作之,假令一度不成,复更发迹而修之,如誓挹尽大海而后已,若人之志性如是,则可传法也。六、尸罗净无缺,于在家出家之律仪,乃至于本姓受之诸禁戒,随所奉持,深心防护,无有缺毁,若具如是之性则虽未入三昧耶平等大誓,亦当恭顺无违,故堪传法也。七、忍辱,于内外违顺境界八种大风,其心安忍,无所倾动,可知是人必不犯持明之重禁,作不利众生之行(此十重禁之第四也),故堪传法也。八、不悭吝,于所有财法常念惠施,于来求者,心无鄙吝,可知是人不犯持明之重禁而悭吝正法(此十重禁中第三),故堪传受也。九、勇健,即是阿阇梨中之德,勇健之菩提心之种姓,于行道时,遇种种可畏之色声,亦心不怯弱,乃至出生入死无怖畏之想,正顺于菩提萨埵大人所行,故可传授也。十、坚愿行,此是要心之愿,梵音与求之愿不同,如自立志每日念诵三时,则终竟一期,虽遇种种之异缘,亦无间绝,如是事有终始则善行菩萨之事时,亦不亏本誓,故堪传法也。然此所说弟子之十德,若兼备者,甚为希有,但有所偏长,可望匠成,即应摄受。又如声闻之受具时观察种种之遮难,如所谓太小太老色貌瑕疵诸病患等。是恐白衣之嫌呵故也。今此摩诃衍,即不如是,但使道机可济,则虽有诸余过失,亦皆所不观也。见大日经疏四。

  【弟子死复生经】 (经名)一卷,刘宋沮渠京声译。有优婆塞先事外道,后奉佛戒,死去十日复生,说冥中所见之事,以化一家,使皆见佛得果。

  【弟子位】 (术语)于真言行称五种三昧耶中第三之三昧耶受明灌顶已下为弟子位,称第四已上为阿阇梨位。义释十二曰:“若弟子之位未得许可,固不在言限,何可妄说?”

  【禘婆达多】 (人名)见“提婆达多”条。

  【颠倒】 (术语)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也。是为无明之所使然,倒见事理也。圆觉经曰:“一切众生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维摩经观众生品曰:“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本。”注曰:“什曰:有无见反于法相,名为颠倒。”宗镜录七十八曰:“颠倒是烦恼根本。”

  【颠倒善果】 (术语)谓人间天上果报也。虽为依五戒十善之因所得之善果,而为报着于其果报之凡夫迷倒境界,故曰颠倒之善果。

  【颠倒妄想】 (术语)见“五妄想”条。

  【颠迦】 (杂语)此翻极恶,又名毕竟。以毕竟无涅槃性,即无性阐提。

  【典宾】 (职位)知客之异名。

  【点茶】 (仪式)点者以茶筅点汤,又点冷水于汤也。文公家礼曰:“主妇执茶筅,执事者执汤瓶随之,点茶。盖以神主椟前先设盏托,至是乃注汤于盏,用茶筅点之耳。古人饮茶用末。所谓点茶者,先置末茶于器中,然后投以滚汤,点以冷水。而用茶筅调之,今人烧汤煎叶茶,而此犹云点茶者,存旧也。”

  【点茶汤】 (仪式)与点茶同。又言点茶点汤。

  【点尘】 (术语)尘点之数量也。对于恒沙之数而曰点尘。性灵集七曰:“点尘身云,恒沙心数。”见“尘点”条。

  【点对】 (杂语)点检对校帐簿与实物。

  【点化】 (术语)为他缘所点,己性分之变化也。

  【点净】 (术语)比丘得三衣坐具尼师坛等而受用之,以少分之故衣,贴于新衣,或以墨着点于此,谓之点净。净者离过非而为清净之义,不过依此点法而受用之,故名点净。行事钞中三曰:“僧祇作净者,极大齐四指,极小如豌豆(善见如麻子大),不得并作。或一三五七九,不得如华形作,若新僧伽梨趣一角作,乃至一切衣新细揲亦尔。”

  【典客】 (职位)知客之异名。见“知客”条。

  【典揽】 (术语)典者经典也,揽者,撮要也,撮经典之要义曰典揽。无量寿经上曰:“开入泥洹教授典揽。”又曰:“典揽智慧,众道之要。”同净影疏曰:“善解经典,揽知众义,名典揽。”

  【点石】 (故事)竺道生在虎丘山,对石讲涅槃经,使石点头之故事也。见“道生”条。

  【点汤】 (仪式)禅林之式,点茶之外,有点汤。供汤于人谓之点汤。汤有米汤七香汤等。

  【点心】 (饮食)正食前后之小食也。小食点空心之义。畷耕录曰:“今以早饭前及饭后,午前午后晡时食为点心。唐史郑修为江淮留后,家人备夫人晨馔。夫人顾其弟曰:治妆未毕,我未及餐,尔且可点心。则此语唐时已然。”

  【典座】 (职位)禅林主大众床座及斋粥等杂事之役也。僧史略中曰:“典座者谓典主床座九事,举座一色以摄之,乃通典杂事也。”僧祇律六曰:“佛住舍卫城,尔时有比丘名陀骠摩罗子,众僧拜典知九事。九事者:典次付床座,典次差请会,典次分房舍,典次分衣物,典次分花香,典次分果蓏,典次知暖水人,典次分杂饼食,典知随意举堪事人。是名僧拜典知九事(次者次第也,次第付与,次第差择也)。”僧堂清规五曰:“此职主大众斋食,故时时改变食物,大众受用安乐为妙,斋料已下,菜蔬盐酱类,一切保护蓄积,可受用长久,造食时,应自身考熟未熟,饤羹盐梅亦应自身试,粥饭时,向僧堂九拜发食,祖训也。”传灯录曰:“沩山在百丈会下作典座,又令遵有笊篱木杓分付与典座语。”按,释家云典座,犹居士云司厨。凡寺院各僧,例分东西两序,其职粗事者属于东序。典座等是也。五灯会元:雪峰在洞山为饭头,庆诸在沩山为米头,道匡在招庆为桶头,灌溪在末山为园头,绍远在石门为田头,智通在沩山为直岁,晓聪在云居为灯头,嵇山在投子为柴头,义怀在翠峰为水头,佛心在海印为净头,此类皆东序职。而典座之名,尤着于俗。

  【电】 (譬喻)金刚般若经六喻之一。维摩经,大般若经十喻之一,为忽生忽灭者,故以喻世相之无常迅速。金刚般若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维摩经方便品曰:“是身如电,念念不住。”无量寿经下曰:“知法如电影,究竟菩萨道。具诸功德本,受决当作佛。”

  【奠茶】 (仪式)供茶于佛前祖前灵前也。凡禅规以奠茶奠汤为恒例。又葬式据棺于龛堂后,有奠茶奠汤之佛事。茶与汤之前后,午后先汤后茶,午后先茶后汤。必并供。

  【电光朝露】 (譬喻)喻身之无常也。慈恩传二曰:“何为电光朝露?少时之身,作阿僧企耶长时苦种。”心地观经一曰:“犹如梦幻与泡影,亦如朝露及电光。”

  【电光石火】 (譬喻)譬事之迅速,势之猛烈。会元七(保福章)曰:“此事如击石火,似闪电光。”

  【奠汤】 (饮食)见“点茶汤”条。

  【电影】 (譬喻)以电喻法之无常迅速,以影譬无实体。无量寿经下曰:“知法如电影,究竟菩萨道。”

  【殿钟】 (物名)禅宗佛殿之钟也。敕修清规法器章曰:“殿钟,住持朝暮行香时鸣七下,凡集众上殿,必与僧堂钟相应接击之,知殿主之。”

  【殿主】 (职位)知殿之异名。又曰殿司。

  【雕像之始】 (故事)增一阿含经二十八曰:“佛一夏升忉利天为母说法,拘翼国优填王,思念佛,以旃檀造如来像,高五尺。”西域记五曰:“邬陀延王(即优填王)请尊者没特伽罗子(即目连),以神通力,接工人上天宫,亲观妙相,雕刻旃檀,如来自天宫还也,刻檀之像起迎世尊。世尊慰曰:教化劳耶,开导末世,实此为冀。”

  【掉】 (术语)掉举也。令心高举,不安静之烦恼也。俱舍论四曰:“掉谓掉举,令心不静。”唯识论六曰:“云何掉举?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

  【掉悔】 (术语)掉举与追悔之心,共为不使心安静之烦恼也。

  【掉举】 (术语)见“掉”条。

  【掉散】 (术语)五盖之一。身口意之三业不静,好为喧噪也。身掉者,好游走诸杂戏谑,不暂坐安静。口掉者,好吟咏,争是非,为无益之戏论,世间之语言。意掉者,心情放逸,恣意攀缘,思惟文艺世间之才技,为诸恶觉观也。

  【钓语】 (术语)禅林住持上堂,于学者垂示难问题,谓之索语索话,又曰钓语钓话,钓出学者之疑之义也。禅林宝训三曰:“万庵曰:古人上堂,先提大法纲要审问大众,学者出来请益,遂形问答。今人杜撰四句落韵诗呼作钓语:一人突出众前,高吟古诗一联,呼作骂阵,俗恶俗恶,可悲可痛。”

  【钓钟】 (物名)梵钟之俗名。

  【牒释】 (术语)牒文作释也。牒为札,凡于注疏中断割所释之广文而举之,恰如简札,谓之牒文。释者就其牒文而施释也。

  【牒文】 (术语)见牒释项。

  【顶巢】 (术语)坐禅而身不动,至鸟巢于其顶上也。观音玄记下曰:“尚阇梨,得第四禅出入息断。鸟谓为木,于髻生卵,定起欲行,恐鸟母不来,即更入禅,鸟飞方起,是禅满相。”

  【顶堕】 (术语)菩萨于十信之相似位永断见思二惑永不沈于三途,得六根互用之功德。于此安其分,着其法,不更进修而入十住之位,是名顶堕。离三界之惑之位,故云顶,于此顶位堕落不进,是即顶堕。八教大意曰:“若专住似位名为法爱,已得相似六根互用,已破两惑永无坠苦,若爱此似位名为顶堕。”智度论二十七曰:“爱着诸功德,于五众无常苦空无我取相心着,是菩萨顶堕。”

  【顶法】 (术语)又曰顶位。四善根之一。四善根中暖,顶之二者为动善。忍,世第一之二者为不动善。是动善中之最极犹如人之顶也。故名顶法。俱舍论二十三曰:“动善根中此法最胜如人顶,故名为顶法。或由此是进退两际如山顶,说名为顶。”唯识论八曰:“寻伺位极,故复名顶。”

  【顶光】 (术语)佛菩萨顶上之圆光也。大阿弥陀佛经曰:“诸佛顶光不及弥陀顶中光明。”观无量寿经曰:“顶有肉髻,项有圆光。”

  【顶礼】 (术语)五体投地以吾顶礼尊者之足也。归敬仪下曰:“经律文中,多云头面礼足,或云顶礼佛足者,我所贵者顶也。彼所卑者足也,以我所尊,敬彼所卑者,礼之极也。”

  【顶轮王】 (菩萨)金轮佛顶之异名。

  【顶轮真言】 (真言)佛顶尊之真言也。

  【顶门眼】 (术语)摩醯首罗天有三目,其竖之一只眼,云顶门眼。最超于常眼。碧岩三十四则颂古着语曰:“顶门具一只眼。”同三十五则垂示曰:“若不是顶门上有眼肘臂下有符,往往当头蹉过。”

  【顶生三昧】 (术语)出生佛顶尊之三昧也。出生义曰:“如此又住顶生三昧而现顶生之身耳。”

  【顶生王】 (本生)往昔有王名布杀陀王,王顶上忽生疱,自疱生一子。后长大为金轮王,称顶生王。顶生金轮王既征服四天下,遂上忉利天欲害帝释而己代之,不成还下地,困病而死。顶生王者,今之释迦佛是也。俱舍光记八曰:“曼驮多,是王名。唐云我养,是从布杀王顶疱而生,颜貌端正,王抱入宫告谁能养?诸宫各言我养也。故以标名。旧云顶生王,此义翻也。然非正目。此王长大为金轮王。”顶生王故事经,文陀竭王经,顶生王因缘经,贤愚经顶生王品,涅槃经十二说顶生王欲害帝释反败死之因缘。仁王经下说此时帝释设百座仁王会退顶生王军之事。

  【顶生王经】 (经名)有二部:一为佛说顶生王故事经,一卷,西晋法炬译,一为佛说顶生王因缘经,六卷,赵宋施护译。二经共说顶生王之行迹,但具略相异耳。

  【顶石】 (譬喻)顶上之磐石,当速去之,以譬生死之危急也。心地观经五曰:“精勤修习,未尝暂舍,如去顶石,如救头然。”

  【顶王经】 (经名)有二本:一为西晋竺法护译,一卷,题曰大方等顶王经。一为梁月婆首那译,一卷,称曰大乘顶王经。二经皆与善思童子经同本异译。

  【顶位】 (术语)顶法之位也。见“顶法”条。

  【顶相】 (术语)如来顶上有肉髻,一切人天不能见,故名无见顶相。三十三相之一。大法炬陀罗尼经曰:“如来顶相,肉髻圆满,一切人天所不能见。”涅槃经曰:“无有能见我顶相者。”又禅家谓祖师之半身肖像云顶相,尊之而拟于如来之无见顶相也。

  【顶珠】 (譬喻)同髻珠。法华七喻之一。见“髻珠”条。又(术语)佛之肉髻圆如珠之相也,祖庭事苑四曰:“顶珠佛顶珠也,即世尊顶圆如珠。”大般若经三百八十一曰:“世尊顶上乌瑟腻沙,高显周圆,犹如天盖。”

  【定】 (术语)定止心于一境,不使散动,曰定。心性之作用也。有二类:一生得之散定,二修得之禅定。生得之散定者,欲界之有情亦生之,与心相应而起,专注于所对之境之作用也。俱舍论称为三摩地,以之为大地法之一,唯识论译为定,以之为五别境之一。修得之禅定者,为色界无色界心地之作用,必勤行修习而得之者也。如三学中之定学,六度中之禅定波罗蜜,即指修得之禅定。梵名三摩地Samādhi,译言定,或等。等持者,平等保持心性之义也。是为散定唯有心也。又有等至等引之二。

  【定答】 (术语)四种问答之一。决定不变之答也。如一比丘问佛:五蕴不常变异否?佛言五蕴定为变异,是名定答。

  【定妃】 (术语)男配于慧,女配于定,曼荼罗中之天女,总为定门之标帜,故谓为定妃。秘藏宝钥上曰:“八供天女,起云海于妙供。四波定妃,受适悦于法乐。”

  【定根】 (术语)五根之一。禅定能生一切之功德,故名根。

  【定弓】 (术语)密教之标帜,右手为智慧,左手为禅定,故以箭配于慧。以弓配于定。

  【定共戒】 (术语)三戒之一。又名静虑生律仪。入初禅,二禅等诸禅定,则与禅定共生自然防非止恶之戒体,身口所作,尽契律仪云:俱舍论十四曰:“静虑生者,谓此律仪从静虑生,或依静虑。若得静虑者,定成此律仪。”七十五法名目曰:“静虑律仪,亦名定共戒,与定同时故。”

  【定光】 (佛名)梵名提洹羯佛Dipaṁkara,译言锭光佛,或然灯佛。有足曰锭。无足曰灯。作定非。释迦佛尝称为儒童。此佛出世之时,买五茎之莲奉佛。因而得未来成佛之记别。智度论九曰:“如然灯佛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然灯太子。作佛亦名然灯,旧名锭光佛。”玄应音义一曰:“锭光,大径切,又音殿,即然灯佛也。诸经中作提洹羯佛,是梵音。”辅行一之一曰:“瑞应云:至于昔者定光佛兴时,我为菩萨,名曰儒童。乃至买华奉定光佛,散华供养,华住空中。佛知其意,而赞叹言:汝无数劫所学清净。因记之曰:汝自是后九十一劫,劫号为贤,汝当作佛,名释迦文。”大部补注十一曰:“定光佛。定,正作锭。锭,都定切。亦云然灯佛。有足曰锭,无足曰灯。”又(物名)玻璃珠之名也。晋华严经小相品曰:“亦于念念中见百千万亿那由他佛刹微尘等如来,佛告宝手菩萨言:譬如锭光玻璃珠,照十方佛刹微尘等世界。”

  【定光佛】 (佛名)即燃灯佛。见“定光佛手”条。

  【定光佛手】 (故事)天台之佛陇有禅师,曰定光,智者顗禅师尝梦师以手招之。佛者,禅门悟道人之通称,又拟于古之锭光佛。祖庭事苑五曰:“智者顗禅师,年十五时,礼佛像,恍然如梦,见大山临海际,峰顶有僧,招手接入一伽蓝:汝当居此,汝当修此。天台佛陇有定光禅师,先居此峰,谓弟子曰:不久当有善知识领徒至此。俄尔智者至。光曰:还忆畴昔举手招引时否?”冷斋夜话十曰:“然渠在海外,吾无定光佛手,何能招手?”

  【定慧】 (术语)禅定与智慧。三学中之二法也。摄乱意为定,观照事理为慧。又名止观。法华经序品曰:“佛子定慧具足。”无量寿经上曰:“如来定慧,究畅无极。”六波罗蜜多经八曰:“佛果大菩萨,定慧为明本。”六祖坛经曰:“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

  【定慧二乘】 (术语)以定慧二法配于左右手,左手为定手,右手为慧手。大日经疏三曰:“左手是三昧义,右手是般若义。”

  【定慧寺】 (寺名)在江苏丹徒县焦山。汉名普济寺。宋改焦山寺。清改今名。寺有古鼎。王士祯属程邃释文。定为周宣王时物。

  【定戒】 (术语)具曰定共戒。见“定共戒”条。

  【定聚】 (术语)三聚之一。正定聚也。三乘之行人,各修其因,正得其果之位也。又名不退位。无量寿经上曰:“国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灭度,不取正觉。”

  【定窟】 (杂名)修禅定之岩窟。义楚六帖七曰:“佛有诚言,四等六通憩禅林而始就。八除十入,依定窟而方成。”

  【定力】 (术语)五力之一。禅定之力用,能破诸乱想者。无量寿经下曰:“定力禅力。”

  【定潋】 (杂语)禅定湛寂,譬如清潋。寄归传四曰:“专意律仪,澄心定潋。”

  【定侣】 (术语)修习禅定之徒侣也,如言禅众。

  【定门】 (术语)定慧二门之一。定者禅定,门者差别之义,对于慧门而言。慈恩寺传序曰:“考绳墨以立定门,即贯华而开律部。”

  【定命】 (术语)人之寿命有定。八万四千岁为最长,十岁为最短。百岁增减一岁也。其增之时期,名为增劫,其减之时期,名为减劫。今为减劫之时期,释迦佛之出世,定命百岁之时也。弥勒上生经疏上曰:“释迦减劫百岁时出世,弥勒劫增出世。”然通常人之定命为五十岁者,由释迦如来故,减二十岁八十岁而入灭,以八十为起点,由此经过三千年减三十岁,此一往之说也。

  【定盘星】 (术语)与定盘子同。定盘为秤,星为衡上之目。定盘星为秤起点之星,于物之轻重无关系。故于执着之意味与超越之意味用之也。碧岩第二则评唱曰:“识取钩头意,莫认定盘星。”(钩头挂物之处)。

  【定判】 (术语)决定之判释也。杂阿含经四十二曰:“我等人人各说第一,意无定判。”俱舍论二十九曰:“定判识起由二缘。”大乘义章四曰:“大乘法中,文无定判。”

  【定散】 (术语)定者禅定,心常住于一境者,散者散乱,心恒攀缘六尘之境而又暂住者。定心为贤圣之修成,散身为凡夫之自性。定心有有漏无漏之别,散心有善恶无记之三。以此二者统一切之心。

  【定散二善】 (术语)唐善导以观经一部所明十六想观之行,摄于定散之二善,前十三观以禅定之心,观净土之依正二报,故名之为定善。后三观以散心修三福九品之行,故名之为散善。散善义曰:“前明十三观,以为定善。即是韦提致请,如来已答:后明三福九品,名为散善。是佛自说,虽有定散两门有异总明正宗分竟。”观经玄义分曰:“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定散二心】 (术语)定心散心也。又修定善散善之心也。

  【定散自力】 (术语)弘愿他力之反对。对于他力大行之念佛,而定善散善为自力回向之行业,故云。

  【定散自利心】 (术语)定散自力之信心。欲以自力之定散心得证果也。

  【定散自心】 (术语)与定散自力项同。

  【定善】 (术语)定散二善之一。见“定散”条。

  【定善义】 (书名)唐善导撰。四帖疏之第三。释观无量寿经正宗分十六观中之定善十三观者。

  【定身】 (术语)五分法身之一。以禅定之功德,组织法身之一分者。又住于禅定之身也。

  【定水】 (譬喻)定心湛然,譬如止水。往生十因曰:“若定水澄净,自见满月尊。如净水为缘,见空中本月。”

  【定所引色】 (术语)又曰定果色。为法处所生色之一。由定力变出之色也。

  【定无表】 (术语)对于散无表而言。入定所得定共戒之无表,与起无漏道所得道共戒之无表也。其无表假令入于无想定,灭尽定,无心之时亦尚相续也。

  【定相】 (术语)常住不变之相也。一切世间之法无有定相者。唯是涅槃之相也。又(术语)入定之相也。

  【定心】 (术语)修禅行而远离乱意也。无量寿经下曰:“深心定心。”智度论二十六曰:“定心者,定名一心不乱。乱心中不能得见实事,如水波荡,不得见面。如风中灯,不能得点。”

  【定心别时念佛】 (术语)别时修行之念佛,以定心见佛为目的。为欲三昧发得,于此世拜佛身,故定二七日,三七日,或九十日等期限,入道场专心称名念佛也。

  【定心三昧】 (术语)观佛三昧之异名。一心称佛之名号曰口称三昧。观念净土之依正二报,曰观佛三昧,或定心三昧。观佛之目,对于口称之名号而言。定心之称,对于口称之散业而言。此定心口称之两三昧,总为念佛三昧。观念法门曰:“若得定心三昧及口称三昧者,心眼即开,见彼净土一切庄严,说无穷尽。”

  【定性】 (术语)在声闻,缘觉,菩萨之三乘,各具唯一种子之众生曰定性,具二种或三种之众生曰不定性。总不具三乘之无漏种子,但有人天之有漏种子者,曰无种性。定性之中有三性,加以不定性无种性,则为五性,即法相宗所立之五性各别是也。

  【定性二乘】 (术语)定性声闻与定性缘觉也,即五性中之前二性。

  【定性声闻】 (术语)法相宗所立五种性之一。具本来唯一之声闻无漏种子者。唯修声闻之因,证声闻之果,不更进求佛道,是曰定性声闻。

  【定性喜乐地】 (界名)三界九地之一。色界之第二禅天也。此地之天之众生,住于胜妙之禅定,由禅定生心识之喜乐,故名定性喜乐地。

  【定性缘觉】 (术语)法相宗所立五种性之一。具本来唯一之缘觉无漏种子者。唯修缘觉之因,证缘觉之果,不更进求佛道。谓之定性缘觉。

  【定学】 (术语)三学之一。禅定之习学也。定心治乱以发真智者。三藏法数九曰:“定者禅定也,谓能摄散证神,见性悟道,故名定学。”

  【定业】 (术语)定受生死苦果之定业因也。此有善恶之二,善之定业,定受乐果,恶之定业,定受苦果。又善恶之定业,各有三种,于造善恶业之生,直感苦乐之果,为顺现受业。隔一世而感其果,为顺生受业。隔二世以上而感其果,为顺后受业。已上皆为定业中之差别,此外善恶皆有不定业之一种,业力微弱,不必感果也。因而通为四业。又(术语)念佛四业之一。对于散业而言。坐禅入定而观佛也。往生要集下曰:“定业谓坐禅入定观佛。”

  【定业亦能转】 (杂语)文句记十曰:“若其机感厚,定业亦能转。”恶之定业,虽必受苦果,若众生之机,感佛菩萨为厚,则以佛菩萨之力转其定业,不使受苦果也。理趣释下曰:“心不犹豫能发净信修行,则现世恶报及来生能转定业,疾证无上菩提也。”

  【定异】 (术语)二十四不相应法之一。立于差别之因果互为差别,而不混乱之分位。

  【定意】 (术语)与定心同。无量寿经上曰:“不失定意。”

  【定印】 (印相)标入定相之印契也。有三部之别:一佛部之定印,亦名法界定印。胎藏界大日如来之住定印也。二莲华部之定印,亦名弥陀定印,或妙观察智定印。阿弥陀如来之住定印也。三金刚部之定印,名为缚定印。天鼓雷音如来之住定印也。见胎藏界曼荼罗大钞三。

  【定者】 (职位)大法会行道之时,执火舍前行之小僧也。谓为定者,沙弥或善财童子。又书定座。以于导师之下定座故也。善财童子者,为华严经入法界品历询五十三善知识之童子,其形为沙弥之相。故取今定者形为其异称。

  【定智】 (术语)禅定与智慧也。

  【定钟】 (杂名)初更五点后,经少时,鸣钟十八下,名之为定钟。又名十八钟。正当亥时。其后少时,打二更。凡坐禅至定钟而止,众便出僧堂,若更欲坐禅,则报言定钟坐禅,乃再入堂。定钟之后锁前门,众皆自后门出入。今俗所谓初夜之钟者,正是定钟也。见象器笺十八。

  【定中独头意识】 (术语)四种意识之一。定中之第六识也。入定中,前五识不全示其作用,唯第六意识为其所用。故称独头。

  【定自在所生色】 (术语)五种法处摄色之一。在定中自在变现出生之色体也。如入火定而现火光,入水定而现水。

  【东庵】 (堂塔)禅林之东堂又称东庵。见东堂条。

  【冬安居】 (行事)如夏安居。僧侣自十月十五日,迄明年正月十五日,禁外出而讲学修养也。

  【东班】 (职位)禅林两班之一,亦云东序。知事之班位也。见“两序”条。

  【东藏】 (杂名)禅林众多之处以经藏置于东西两处,谓为东藏西藏,敕修清规知藏曰:“后以众多列来西藏。”

  【东藏主】 (职位)处理东藏者。

  【东禅寺】 (寺名)湖广通志七十八曰:“黄州府黄梅县,东禅寺在黄梅县西南一里。”名胜志曰:“东禅寺号莲华寺,乃五祖传衣钵于六祖处。有六祖簸糠池,坠腰石,及吴道子传衣图。”

  【冬朝】 (杂语)冬至之朝也。禅林有贺仪。

  【东方降三世】 (明王)以五大明王配于五方,则降三世明王为东方之位。

  【东方净琉璃医王】 (菩萨)称药师如来。医王即药师,其国名净琉璃,在东方,故云:药师经曰:“佛告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

  【东方万八千世界】 (杂语)法华经序品明如来之放光瑞。经文曰:“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同颂文曰:“眉间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

  【东方最胜灯王如来助护持世间神咒经】 (经名)一卷,阇那崛多译。佛在祇园,东方之最胜灯王如来遣菩萨至此,使说神咒。

  【东弗于逮】 (地名)Pūrva-videha,旧曰弗婆提,又曰弗于逮,新曰毗提诃。四大洲中东大洲之名。西域记一曰:“海中可居者大略有四洲焉,东毗提诃洲,旧曰弗婆提,又曰于逮,讹也。”见“毗提诃”条。

  【冬瓜印子】 (术语)暧昧印可也。

  【东渐】 (术语)谓佛教传播于东方诸国也。尚书禹贡曰:“东渐于海。”法华玄义一曰:“大法东渐。”

  【东净】 (杂名)禅林属于东序之厕曰东净,属于西序之厕曰西净。厕为至秽之处,宜为洁清,故曰净。见象器笺二。

  【东流】 (杂语)谓佛法自印度流转于支那也。四教仪曰:“东流一代圣教。”

  【东曼陀罗】 (术语)胎藏界之曼陀罗也。胎藏界为示本有之理性者,金刚界为示修证之果相者,故二界相望。而胎为因,金为果,有因曼陀罗果曼陀罗之名。因而配之于方位,则胎为东位,金为西位。以万物发于东而成于西,东具因相,西具果相故也。

  【东密】 (术语)日本真言宗所传之密教对于天台宗所弘之密教而称为东密。以东寺为其根本道场故也。东台二密有种种之差异。见“东台二密”条。

  【东毗提诃】 (杂名)Videha,四大洲之一。东大洲名毗提诃,在须弥山东方之咸海。见“毗提诃”条。

  【东山】 (地名)五祖弘忍禅师住蕲州黄梅县之黄梅山,其山在县之东境,因而谓为东山,称五祖之法门为东山之法门。六祖坛经序曰:“居士由是祝发登坛,应跋陀罗之悬记,开东山法门。”

  【东山法门】 (杂语)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俱住黄梅东山,引接学人。故云:宋高僧传八曰:“昔魏末有天竺沙门达摩者,得禅宗妙法。自释迦佛相传,授以衣钵为记。隐于嵩山少林寺。寻卒,以法付慧可,可付璨,璨付道信,信付忍。忍与信俱住东山,故谓其法为东山法门。”

  【东胜身洲】 (界名)四大洲之一。在须弥山东方之咸海中。其身形胜,故名胜身。俱舍论十一曰:“东胜身洲,东狭西广,三边量等,形如半月。东三百五十三,边各二千。”同光记八曰:“东胜身洲,身形胜故,或身胜赡部故,名胜身,梵云毗提诃。”

  【东司】 (杂名)又曰东净。谓禅林东序之厕也。其在西序者即西净也。或以东司为厕之通名,在西者,亦呼为东司。实讹言也。杂谈集七曰:“乌刍沙摩之真言,可于东司特诵咒,此为别段之事,不动明王之垂迹,号为不净金刚。东司不净之时,鬼若有恼人之事。则彼有守护之誓也。”

  【东台二密】 (术语)此为日本密教之派别。吾国密教式微,故特详着之。日本弘法于东寺弘通之密教,谓之东密,日本慈觉于天台山,智证于园城寺弘传之密教,谓之台密,二密不同者,东密以大日为本位,台密以释迦为本位也。故东密以大日与释迦为别体,台密以大日与释迦为同体。又台密于密教,分理秘密教与事理俱密教,理秘密教为总说真如法性之妙理者,法华华严楞伽仁王等之一乘教,悉为真言教。此以大日经疏解真言以真语如语不妄不异之语,且疏中往往援引法华华严等诸大乘之说,证其与大日经所说,一其理趣故也。是为成立理秘密之屈强口实。故于两经中置重大日经,于两部中置重胎藏界,对于金胎次第而定胎金次第。故在台密,法华圆教与两部真言于理无轩轾。所异者唯在三密之事相说与不说耳。较诸东密贬法华置于第八住心即华严之下位,其差实为天渊。又如东台所立之神道,东密之两部神道,以大日金轮为本尊,台密之一实神道,以释迦金轮为主尊。即其名称,东密取于密经而称为两部,台密取于法华而谓为一实。又台密于两部之外立两部不二之苏悉地法而为三部,是亦东密之所不许也。其他两部之血脉,东密以一通之血脉,通用于两部,台密之血脉则两部各别而立。又在修法,东密以爱染法为至极之大法,而台密则以炽盛光法为至极。如此种种,不遑枚举。要之东密固执释迦大日显密不同,故台密斥之为昧于一实之理,台密主张释迦大日同一理密,故东密斥之为未脱显网也。

  【东土九祖】 (名数)天台宗在支那之相承。对西天二十四祖而言。即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惠威,玄朗,湛然也。

  【东序】 (职位)禅林之丛规,拟于朝廷文武两班,分东序西序两班。诸知事为东序。诸头首为西序,见“两序”条。

  【东阳】 (人名)梁傅大士,婺州东阳县人。故称为东阳大士。止观义例曰:“东阳大士,位居等觉。”义例随释五曰:“言东阳者,古东阳郡也,今为东阳县,县有东阳山属婺州。言大士者,大心之士,菩萨之美称也。姓傅氏,名翕,弥勒化身也。”

  【冬夜】 (术语)冬至之前夜也。幻住清规十一月冬至曰:“其冬夜土地堂念诵。”

  【东岳】 (杂名)泰山之神也。吴澄山岳碑曰:“岳者地祇,其祭坛而弗庙。五岳四渎总立庙,自拓拔氏始。唐乃各立庙于五岳之麓。东岳之遍于天下,则肇于宋之中叶。”

  【冬斋】 (行事)禅林冬至之秉拂,办都寺斋名为冬斋。见象器笺十七。

  【东震】 (杂名)犹言东夏。震旦在印度之东方,故曰东震。

  【动】 (术语)风大之自性也,令四大所造之物质,相续而自此至彼也。俱舍论一曰:“风界动性,由此能引大种造色令其相续生至余方,如吹灯光,故名为动。”

  【动不动法】 (术语)欲界之法,无常迅速,故为动法,上二界之法长久,故名不动法。遗教经曰:“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维摩经五曰:“什云:欲界六天为动法。上二界寿命劫数长久,外道以为常,名不动法。”

  【洞家】 (流派)曹洞宗之一家也。对于济家之称。

  【洞山】 (人名)筠州洞山悟本大师,名良价,姓俞氏,幼从五泄山默禅师出家,后,遍参诸师得法于云岩晟师。唐大中年中唱道于新丰,晚年移洞山,立偏正五位(见“五位”条),法威大扬。咸通十三年端坐长逝,寿六十三。谥悟本大师。见传灯录十五。又襄州洞山守初宗慧禅师,为云门之法嗣。见五灯会元十五。以下附录为宗慧事。

  【洞山麻三斤】 (公案)“僧问洞山如何是佛?山曰:麻三斤。”见五灯会元十五洞山章,碧岩十二则,无门关十八则。

  【洞山三顿棒】 (公案)“洞山初参云门,门问曰:近离甚处?山云:查渡。门曰:夏在甚处?山云:湖南报慈寺。门曰:几时离彼?山云:八月二十五日。门曰:放汝三顿棒。山明日上问讯:昨日蒙和尚放三顿棒,不知过在什么处?门曰:饭袋子江西湖南便恁么去。山于此大悟。”见五灯会元十五洞山章,无门关十五则。

  【洞山土地神】 (公案)“洞山和尚,一生住院,土地神觅他踪迹不见。一日厨前抛散米面。洞山起心曰:常住物色何得作践如此?土地神遂得一见,使礼拜。”见碧岩九十七则评。

  【洞上】 (杂名)曹洞宗也对于末师末流而云上。

  【洞下】 (杂语)曹洞宗之门下也。

  【都表如意轮观音】 (菩萨)此为如意轮观音入于日轮三昧之尊。如意金轮之德胜于余尊,故名。见都表如意轮轨。

  【都部要目】 (书名)诸部要目之异名。

  【都仓】 (职位)掌出纳之役。

  【都道场】 (杂名)唐土郡县每建祝寿之道场,以为一郡一县聚会祈祷之处者。敕修清规圣节曰:“或住持赴郡县都道场所,归时,鸣钟集众,门迎诣方丈问讯。”

  【都法阿阇梨】 (术语)于密教之秘法传受一切三部五部之法以为人师者之称。又四种阿阇梨中,第一为传法阿阇梨,第二为都法阿阇梨。此时为学法之至极,尚是居弟子之位,未叶师位者,谓之都法阿阇梨。正受传法灌顶,登于师位,则为传法阿阇梨。犹如等觉妙觉之差也。

  【都纲】 (职位)见“僧录司”条。

  【都管】 (杂名)见“都寺”条。

  【都会】 (术语)谓多数之事物,该收于一处也。玄义八曰:“体者,一部之指归,众义之都会也。”

  【都会大坛】 (术语)都会坛曼荼罗也。

  【都会坛曼荼罗】 (术语)以大日为主,自余佛菩萨为伴,该收一处之曼荼罗也。大日经疏曰:“夫漫陀罗者,名为聚集,今以如来真实功德集在一处,乃至十方世界微尘数差别智印,轮圆辐辏。翼辅大日心王,使一切众生普门进趣,是故说为漫陀罗也。”

  【都监寺】 (职位)即都寺也,都监寺略云都寺。见“都寺”条。

  【兜楼婆】 (物名)Turuṣka,又作妒路婆。香名。楞严经七曰:“坛前别安一小火炉,以兜楼婆香,煎取香水。”大日经疏七曰:“妒路婆草,是西方苜蓿香,与此间苜蓿香稍异也。”婆者娑之误。

  【都嚧瑟迦】 (物名)Turuṣka,又作咄噜瑟剑,兜楼婆。香名,译曰苏合,香草,白茅香。陀罗尼集经六曰:“都嚧瑟迦油,唐云苏合香。”名义集三曰:“咄噜瑟剑,此云苏合。”见“兜楼婆”条。

  【兜罗】 (物名)Tūla,又作妒罗、堵罗、蠹罗。译曰杨华、絮、野蚕茧、绵。常曰兜罗绵、兜罗毦。又树名。慧琳音义三曰:“堵罗绵,细绵絮也。沙门道宣注四分戒经云:草木花絮也。蒲台花,柳花,白杨,白叠花等絮是也。取细耎义。”同六十四曰:“兜罗贮,草木花絮,木绵也。”饰宗记六末曰:“兜罗者,草木花絮之总名也。”俱舍光记十一曰:“妒罗,是树名。绵从树果中出,名妒罗绵,如言柳絮。”瑜伽伦记八上曰:“野蚕茧,名妒罗绵。”

  【兜率】 (界名)天名。旧作兜率、兜率陀、兜率哆、兜术等、新作都史多、睹史多、斗瑟哆、珊睹史多等。译曰上足、妙足、知足、喜足等。欲界之天处,在夜摩天与乐变化天之中间,下当第四重,分天处内处之二,其内院为弥勒菩萨之净土,外院则天众之欲乐处也。四阿含暮抄下曰:“兜率陀,此云上足天。”西域记三曰:“睹史多天,旧曰兜率佗,又曰兜术他,讹也。”玄应音义十八曰:“兜率哆,或作兜驶多,或言兜率陀,皆讹也。正言睹史多,此云知足天,亦云妙足也。”可洪音义一曰:“[冉*寸]兜率陀,上所奸反。大般若作珊睹史多。胜天王经作[冉*冉]兜术率陀。应和尚音义作[月*冉]兜,并先安反。此云正喜。人云正知足也。”佛地论五曰:“睹史多天。后身菩萨,于中教化,多修喜足,故名喜足。”俱舍宝疏八曰:“睹史多,此云喜足。于五欲乐生喜足心故。旧云知足。”瑜伽略纂二曰:“都史多,名知足,受乐知足故。”法华经劝发品曰:“若有人受持读诵,解其义趣。是人命终。(中略)即往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梵Tuṣita。

  【兜率和尚】 (人名)宋隆兴府兜率院从悦禅师,宝峰克文之法嗣,元佑六年寂,寿四十八。见续传灯录二十二。

  【都率漫荼罗】 (术语)图画兜率天宫即弥勒菩萨净土之状者。

  【兜率内院】 (杂名)菩萨最后身之住处也。释迦如来为菩萨时最后之住处,住于此终此生,下生人间而成佛也。今为弥勒菩萨之净土也。此亦菩萨身之最后,彼天四千岁间住于此,已生人间,成佛于龙华树下也。而彼天之四千岁当人中之五十七亿六百万岁。普曜经一曰:“其兜术天有大天宫,名曰高幢,广长二千五百六十里,菩萨常坐为诸天人敷演经典。”弥勒上生经曰:“尔时此宫有一大神名牢度跋提,即从座起,遍礼十方佛,发弘誓愿:若我福德应为弥勒菩萨造善法堂,令我额上自然出珠。既发愿已,额上自然出五百亿宝珠。(中略)化为四十九重微妙宝宫。”

  【兜率三关】 (公案)续传灯录二十二曰:“室中设三语以验学者,一曰拨草瞻风,只图见性。即今上座性在什么处。二曰识得自性,方脱生死。眼光落地时,作么生脱。三曰脱得生死,便知去处。四大分离向什么处去。”大慧武库及无门关作“拨草参玄。”【兜率三关】(名数)见上兜率条。

  【兜率天】 (界名)兜率,此翻知足,谓于五欲境知止足故。此天依空而居。人间四百年,为此天一昼夜。则人间十四万四千年,方为此天一年。若此天寿四千岁,则该人间五十七亿六百万年矣。参照“兜率”条。

  【都率天】 (界名)具云兜率陀或都史陀,译云知足。于五欲知止足,故名,参照“兜率”条。

  【兜率天子】 (菩萨)又云地狱天子。释迦菩萨在兜率天宫,足下放光照十方世界,尔时地狱众生往昔曾植诸善根者,得蒙此光照,直脱地狱而生于兜率天,闻天鼓所说之法音于此天身中至第十地者。谓之兜率天子。见华严经四十八,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

  【兜率陀】 (界名)即兜率天。欲界诸天之一。其义为妙足。亦译知足。谓此天人。于五欲皆知足也。

  【兜牟卢】 (天名)天名。慧琳音义十二曰:“兜牟卢,梵语天名也。此即四姊妹女天之兄也。并是欲界中诸天眷属。”梵Tumbura。

  【兜婆】 (术语)Stūpa,同塔婆。见“塔”条。

  【都萨罗】 (地名)城名。慧苑音义下曰:“都萨罗者,都谓都罗,此云喜也。萨罗者,此云出生也,言此城中出无量欢喜之事故,名之为城名也。”梵Turasāra。

  【兜沙经】 (经名)一卷,后汉支娄迦谶译。玄应音义八曰:“兜沙经,此译云行业经。”华严经如来名号品之少分及光明觉品之少分也。兜沙之梵语未详。

  【兜沙罗】 (杂语)Tuṣāra,又作都沙罗,译曰霜。华严经七十八曰:“兜沙罗色光明。”慧苑音义下曰:“兜沙罗色,具云兜沙兜罗色。言兜沙者,此云霜也。兜罗,冰也。”梵语杂名曰:“霜,睹沙罗。”

  【都史殿】 (界名)都史多天之宫殿也,弥勒菩萨所居。

  【都史多】 (界名)Tuṣita,一作睹史多、兜驶多、斗瑟多,天名,旧云兜率。见“兜率”条。

  【都史宫】 (界名)都史多天之宫殿也,弥勒菩萨所居。见“兜率”条。

  【都史天】 (界名)都史多天之略。

  【都史夜摩】 (界名)Tuṣita Yāma,都史多天与夜摩天也。

  【都市王】 (杂名)十王之第八。司掌大海底正西沃燋石下大热恼大地狱。此狱纵广五百由旬,另有十六小地狱,罪鬼入狱期满解第九殿。

  【兜术】 (界名)Tuṣita,同梵语之都率。见“兜率”条。

  【都寺】 (职位)具名都监寺。位在监寺之上,而都总诸监寺,故曰都寺,又云都总,又作都守。

  【都坛曼荼罗】 (术语)大日之曼荼罗,以大日为中胎,而成三重之都坛,故称都坛曼荼罗,以对于诸尊之别坛曼荼罗。大疏四曰:“若行人自见中胎藏时,即知一切众生悉有成佛因缘故,其所起大悲曼荼罗亦周偏法界。”见都会坛曼荼罗条。

  【兜调经】 (经名)一卷,失译。与鹦鹉经及分别善恶报应经皆中阿含鹦鹉经之别译。兜调者,婆罗门名也。

  【都外坛曼荼罗】 (修法)于都会坛曼荼罗诸尊中置有缘之佛菩萨于别坛而行之也。

  【都维那】 (职位)三纲之一。律宗禅宗曰维那,教宗曰都维那。见“维那”条。

  【都闻】 (职位)又曰都文。禅林之语。掌文书之役。

  【兜夜】 (杂语)兜者兜率天,夜者夜摩天也。

  【都邑聚落念处】 (术语)见“念处”条附录十念处项。

  【都吒迦】 (杂语)一作咄吒迦,喜悦之音声名。又为鸟名。入楞伽经一曰:“以都吒迦音赞叹佛。”慧琳音义三十一曰:“咄吒迦音,梵语不求字义,唐云喜悦之音也。经作都吒迦。”华严疏钞十四曰:“俱枳罗者,亦云都吒迦。此云众音合和,微妙最胜。”梵Tutaka。

  【都子婆罗门村】 (地名)五分律曰:“都夷婆罗门聚落,在拘萨罗国界,舍卫大城西北六十余里。元是迦叶佛本生之处也。”

  【都总】 (职位)都寺之异名。

  【抖擞】 (术语)又曰斗薮。梵语头陀,或杜多之译。抖擞者,手举物也,又振拂也,鸡犬等起而振其身,亦曰抖擞。法苑珠林一百曰:“西云头陀,此云抖擞。能行此法,即能抖擞烦恼,去离贪着。如衣抖擞能去尘垢,是故从譬为名。”玄应音义十八曰:“斗擞,又作薮。郭璞注方言曰:斗擞举之也。”梵Dhūta。

  【逗会】 (术语)使适合于所化之机宜也。

  【逗机】 (术语)逗者止也投也,小大顿渐之教法各止住于其机类而不通融于他也。又各投合其机而与以应分之益也。总就方便教上而言。说文曰:“逗,止也。又通作投。”正韵“物相投合也。”

  【豆佉】 (术语)Duḥkha,译曰苦,四谛之一。苦以逼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界之所逼恼是也。见法界次第。

  【斗胜】 (传说)佛教徒与道士比术而胜之也。后汉明帝永平十四年正月元旦,五岳诸山道士褚善信等朝贺之次,表请比较佛教与道教之优劣,帝许可之,于其月之十五日,自临幸白马寺,使佛典与道经共焚。道经归于灰烬,佛典其轴为火,纸为黄色,而一字无损,故谓之斗胜。

  【斗帐】 (物名)帐形如覆斗。故以为名。汉刘熙逸雅六曰:“帐张也,张施于床上也。小帐曰斗,形如覆斗也。”佛本行集经十五曰:“作瓶天子化作一尸,卧在床上,众人举行,复以种种妙色刍衣张施其上,作于斗帐。”起世经四曰:“妇女,丈夫命终,作种种斗帐幰盖而普周匝。”

  【斗诤坚固】 (术语)五种坚固之一。自如来入灭第五五百年间,诸比丘不修戒律,唯尚斗诤,增长邪见,谓之斗诤坚固。见五五百年条。

  【豆子爆】 (公案)传灯录曰:“佛日和尚参夹山,问与什么同行?师曰:木上坐。遂取拄杖掷于夹山面前。夹山曰:从天台得来否?师曰:非五岳之所生。曰:从须弥山得来否?曰:月宫亦不逢。曰:恁么即从他人得也。师曰:己尚是怨家,从人得堪作什么?曰:冷灰里有一粒豆子爆。”张无尽流通海眼经偈曰:“归命新经愿力深,决知一字直千金。蓦然豆子灰中爆,莫笑先生错用心。”

  【阇鼻多】 (杂语)见“荼毗”条。

  【阇多伽】 (术语)梵音Jātaka,译曰本生。十二部经之一。

  【阇梨】 (术语)阿阇梨之略。僧徒之师也。其义为正行。谓能纠正弟子品行。又谓之轨范师。以其能为弟子轨范也。梨亦作黎。寄归传曰:“梵语阿遮黎耶,唐言轨范,今称讹略。”

  【阇利】 (杂名)Jala,水之异名。见涅槃经十三。

  【阇楼】 (杂语)译曰儿衣。涅槃经九曰:“女人产者,阇楼未出,若服此药,阇楼即出,亦令婴儿安乐无患。”同疏曰:“阇楼,此言儿衣。”

  【阇嚩啰】 (杂语)Jvala,译曰光明。大日经疏十曰:“阇嚩(二合)啰,光英明义也。由住无去无来之行成大威光无与为比也。”又Jvāla,无相不生之义也。大日经疏十三曰:“阇嚩罗。阇者,生也。嚩,缚也,啰,相也。侧有阿点,与不生义同,无相不生也。”

  【阇嚩罗摩履你】 (杂语)Jvālāmālini,译曰焰鬘。谓如来之光焰,连环不断如鬘也。演密钞八曰:“阇嚩啰,此译为焰。摩履你,此译为鬘。谓如身光之焰,连环不断,犹如鬘形。”

  【阇那崛多】 (人名)梵音Jñānagupta,比丘名。译曰德志。见续高僧传二。

  【阇那耶舍】 (人名)Jñānayasas,比丘名。译曰藏称。见续高僧传二。

  【阇尼沙】 (异类)夜叉名。译曰胜结使。见长阿含经五。梵Janeśa。

  【阇毗】 (杂语)见“荼毗”条。

  【阇婆隶】 (异类)Jvāla,饿鬼名。译曰炽然。见正法念经十六。

  【阇世】 (人名)阿阇世之略。教行信证序曰:“调达阇世兴逆害。”

  【阇提首那】 (人名)涅槃经所说十仙之一。慧琳音义二十六曰:“阇提首那,此翻为愿勇。远法师云:邪见外道,以执涅槃是无常也。”了义灯二本曰:“有云:涅槃经云:上古有仙,名阇提首那。彼仙造论,名三弥叉,此云观察。广明二十五谛,准此观察即无智慧,与数论名同,数即智慧故。”梵Jati-sena。

  【阇陀波罗】 (菩萨)菩萨位之名。仁王经曰:“入无相阇陀流罗位,化一切众生。”同吉藏疏五曰:“阇陀波罗,此翻为度黑闇,无复黑闇,亦名无畏地,三藏师翻为满定也。”

  【阇陀伽】 (术语)新作社得迦。十二部经之一。译曰本生经。佛说自身之过去经历事。见“十二部经”条。

  【阇王】 (人名)阿阇世王之略。

  【阇维】 (仪式)梵语,一作茶毗,亦作荼毗,又作阇鼻多,谓僧死而焚之也。徐陵文曰:“用震旦之常仪,乖阇维之旧法。”参照“荼毗”条。

  【阇维分】 (杂名)大般涅槃经后分之异名。

  【阇演底】 (杂语)梵音Jayānti。见阇演帝项。

  【阇演帝】 (杂语)Jayante,梵音胜之别名,即是战胜之义。能降伏他之义也。见大日经疏十。

  【阇耶犀那】 (人名)Jayasena,译曰胜军。西域邬波索迦之名也。见西域记九。

  【阇耶宰那】 (人名)见阇耶犀那项。

  【阇夜】 (印相)Jaya,一作阇耶,印名,胜印或得胜印也。陀罗尼集经四曰:“阇夜印,唐言胜印。”又次下曰:“阇耶印,唐言得胜印。”

  【阇伊那教】 (流派)阇伊那者梵音Jaina,亦曰耆那教。开祖曰若提子Jñātiputra,其起原与佛殆为同时代而少早。其开宗之动机,亦与佛教同。在于排吠陀之教权,打破四姓之阶级。其教理与数论同,为物心对立论,使有生Jiva与无生Ajiva对立,谓有生之善神,为无生之物质的关系所系缚,至于营恶之生,故吾人修一切之道德,由于苦行禁欲而从物质界解脱,由于一切智而得常满精神Nityasiddha云,其与佛教异者,主张我之实在。于此点常骂佛教。开教后二百年顷北方摩伽陀之信徒与南方加罗奈克地方之信徒间,生教义上之异论,北方取宽容主义而着白衣,南方依然严格体教祖之旨,而主张裸体。前者称为白衣派,后者称为空衣派,二者各各编辑其所依教典焉。佛教云尼干子,即宿作外道是也。

  【独秉】 (术语)谓心念法也。以此告于自己一人之心念而其事成故也。见“羯磨”条。

  【独法】 (术语)见“七善”条。

  【独孤洛迦】 (衣服)见“七种衣”条。

  【毒鼓】 (譬喻)毒鼓之声能杀人,以譬涅槃经所说佛性常住之声,能杀害众生之五逆十恶,使入于佛道也。然鼓有二种:一天,一毒。对于五乘之机,各说五乘之教,彼等各信顺修行,得证果之益,故譬之于天鼓,又如对于五逆十恶之众生,说佛性常住之大乘极致,彼等却为生诽谤,堕于无间,故譬之于毒鼓。但虽堕无间,而依此因缘,遂得灭五逆十恶,入于菩提之道。因而以此二鼓配于顺逆之二缘,天鼓譬顺缘,毒鼓譬逆缘也。如俗所谓忠言逆耳者,毒鼓之声也。涅槃经九曰:“譬如有人以杂毒药用药大鼓,于大众中击之发声。虽无心欲闻,闻之皆死,唯除一人不横死者。是大乘典大涅槃经亦复如是,在在处处诸行众中有闻声者,所有贪欲瞋恚愚痴悉皆灭尽,其中虽有无心思念,是大涅槃因缘力故。能灭烦恼而结自灭,犯四重禁及五无间,闻是经已,亦作无上菩提因缘,渐断烦恼,除不横死一阐提也。”天台依凭集曰:“信者为天鼓,谤者为毒鼓,信谤彼此决定成佛。”照横实镜序曰:“照横实镜一卷,敬奉晋贤客。庶于中人为天鼓,于下愚为毒鼓。信谤俱利。”文句记四曰:“毒鼓者,大经云:譬如有人以毒涂鼓,于大众中击令出声,闻者皆死。鼓者平等法身,毒者无缘慈悲,打者发起众也,闻者当机众也,死者无明破也。”

  【独钴】 (物名)又曰独钴杵。真言师所用之金刚杵也。钴为股之借字,金刚杵之独,头谓之独钴,分为三股,谓之三钴,分为五股,谓之五钴,分为九股,谓之九钴。原为西土之武器。独钴者,标帜大日如来独一法界之智。见“金刚杵”条。

  【独股杵】 (物名)见独钴及不动明王条。

  【毒箭】 (譬喻)烦恼能害人,故譬以毒箭。涅槃经五曰:“见阎浮提苦众生,无量劫中被淫怒痴烦恼毒箭,受大苦切。”

  【独角仙人】 (人名)又曰一角仙人。见“一角仙人”条。

  【独觉】 (术语)又曰缘觉。即辟支。常乐寂静,独自修行,修行功成,于无佛之世,自己觉悟而离生死者,谓之独觉。此有麟角喻部行二种,独身无伴侣,如麟一角,为前者,有伴侣而同一独悟,为部行。出于无佛世,不藉佛之教法,则一也。是不依佛之声教,故胜于声闻,自脱生死而止,不能兼济他,故不及佛。即大中小三乘之中乘也。俱舍论十二曰:“言独觉者,谓现身中离禀至教,唯自悟道,以能自调不调他故。”又曰:“诸独觉有二种殊:一者部行,二者麟角喻。部行独觉先是声闻,得胜果时转为独胜。(中略)由本事中说,一山处总有五百苦行外仙,有一狝猴曾与独觉相近而住,见彼威仪,展转游行至外仙,现先所见独觉威仪,诸仙睹之咸生敬慕,须臾皆证独觉菩提。(中略)麟角喻者,谓必独居。”见“缘觉”条。

  【独觉舍悲障】 (术语)谓独觉有舍大悲心之障也。盖独觉之人,但能自度,无利他心,故不能起大悲心,利益一切众生,从而不能至于佛果,故谓之舍悲障。

  【独觉身】 (术语)见“佛身”条附录。

  【读经】 (术语)法华经所说五种法师行之一。对文曰读。正心端坐,目睹经文,口宣句读也。

  【读经法师】 (职位)见“五种法师”条。

  【读经争】 (行事)读经文而无滞为胜,滞者为负,以争胜负也。

  【独柯多】 (术语)梵语。与突吉罗同。

  【独空】 (术语)随事缘而说诸法之空,然空理是一,名之为一空或独空。止观七曰:“一切法趣十八空,历十八缘名十八空,但是一空。方等云:大空小空,皆归一空。一空即法性实相诸佛实法。大品云:独空也。”

  【毒龙】 (本生)毒龙持戒而失身。智度论十四曰:“菩萨本身曾作大力毒龙,若众生在前身力弱者眼视便死。身力强者,气往而死。是龙受一日戒,出家求静入林树间,思惟坐久,疲懈而睡。龙法睡时形状如蛇,身有文章,七宝杂色。猎者见之,惊喜言曰:以此希有难得之皮,献上国王,以为服饰,不亦宜乎!便以杖按其头,以刀剥其皮。龙自念言:我力如意,倾覆此国其如反掌。此人小物,岂能困我。我今以持戒故,不计此身。当从佛语,于是自忍。眼目不视,闭气不息。怜愍此人,为持戒故。一心受剥,不生悔意。既以失皮,赤肉在地。时日大热,宛转土中,欲趣大水。见诸小虫来食其身,为持戒故,不复敢动,自思惟言:今我此身以施诸虫,为佛道故。今以肉施以充其身,后成佛时,当以法施以益其心。如是誓已,身干命终,即生第二忉利天上。尔时毒龙,释迦文佛是也。时猎者提婆达多等六师是也。诸小虫辈,释迦文佛初转法轮八万诸天得道者是也。”止观七曰:“毒龙输皮全蚁。”

  【犊牛前身】 (杂语)南泉沩山之宗匠,皆言老僧百年后,成了一头水牯牛。牯牛为牝牛,可以生犊。然则今之诸禅师是犊牛之前身而已,假以骂禅宗也。

  【毒气】 (术语)三毒之习气,三毒者贪瞋痴也。法华经寿量品曰:“毒气深入,失其本心故,于此好色香药而谓不美。”

  【毒器】 (譬喻)观身为毒器。止观七曰:“财同粪土,身比毒器,命若行云,弃之如唾。”

  【独散意识】 (术语)亦曰散位独头之意识。第六意识于散位不伴前五识而起,不缘五尘之境,独缘三世诸法及空华水月等色之时也。

  【毒蛇】 (譬喻)身之四大,譬如四种之毒蛇,四大增损,害人身如毒蛇也。维摩经方便品:“是身如毒蛇。”涅槃经二十三曰:“譬如有王以四毒蛇盛之一箧,令人赡养喂饲卧起摩洗其身。(中略)观身如箧,地水火风如四毒蛇。”智度论十二曰:“佛说毒蛇喻经中,有人得罪于王,王令掌护一箧,箧中有四毒蛇。(中略)四毒蛇者四大。”又黄金譬如毒蛇。大庄严论六曰:“我昔曾闻,舍卫国中,佛与阿难旷野中行。于一田畔见有伏藏,佛告阿难:是大毒蛇。阿难白佛:是恶毒蛇。尔时田中有一耕人,闻佛阿难说有毒蛇,作是念言:我当视之,沙门以何为恶毒蛇?即往其所,见真金聚。而作是言:沙门所言是毒蛇者,乃是好金。即取此金还置家中。其人先贫,衣食不供。以得金故,转得富饶。衣食自恣。王家索伺,怪其率富,而纠举之,系在狱中。先所得金,既已用尽,犹不得免。将加刑戮,其人唱言:毒蛇阿难。恶毒蛇世尊。傍人闻之以状白王,王唤彼人而问之曰:何故唱言毒蛇阿难。恶毒蛇世尊?其人白王:我于往日在田耕种,闻佛阿难说言毒蛇,是恶毒蛇。我于今者方乃悟解实是毒蛇。”

  【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术语)谓死生之际,唯为自己一身也。无量寿经下曰:“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至趣苦乐之地。”

  【读师】 (职位)法华八讲之时,与讲师同登高座而读经题之僧也。

  【读师高座】 (物名)行八讲时,设八讲坛于佛前左右,二高座相对,佛之左方为读师之座,右方为讲师之座。

  【毒树】 (譬喻)以譬恶比丘之害清众。涅盘经三曰:“譬如长者所居之处,田宅屋舍生诸毒树。长者知已,即便斫伐永令灭尽。又如壮人首生白发,愧而剪拔,不令生长。持法比丘亦复如是,见有破戒坏正法者,即应驱遣呵责举处。”止观二曰:“戒海死尸宜依律摈治,无令毒树生长者宅。”

  【读诵】 (术语)就文字曰读,离文字曰诵。法华经法师品曰:“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

  【读诵大乘】 (术语)读诵大乘经典也。

  【读诵品】 (术语)台家所立观行即五品之第二。至心读诵妙经以助内观之位也。止观七曰:“善言妙义,与心相会,如膏助火。是时心观益明,名第二品也。”

  【读诵杂行】 (术语)五种杂行之第一。对于读诵正行而言。受持读诵净土三部经以外大小显密之诸经典也。

  【读诵正行】 (术语)五种正行之第一。一心专念读诵净土三部经也。

  【毒天二鼓】 (譬喻)毒鼓与天鼓也,软语生善,譬如天鼓。苦言灭恶,比于毒鼓。又教法于我顺缘为天鼓。逆缘为毒鼓。玄义六曰:“前药珠二身先以定动,今毒天二鼓后以慧拔。”见“毒鼓”条。

  【独头无明】 (术语)二种无明或五种无明之一。又名不共无明。贪,瞋,痴,慢,疑,恶见,六大惑中,无明独起,不与其他五大惑共行,谓之独头无明。与其他五大惑随一共起之无明,名为相应无明。是于六大惑中论共不共也。故独头无明亦不遮与五大惑以外之诸惑俱起也。见百法问答钞一。

  【独头意识】 (术语)四种意识之一。见“意识”条。

  【毒药】 (物名)佛菩萨之神力及神咒之力,能消灭毒药。法华经普门品曰:“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同陀罗尼品曰:“离诸衰患,消众毒药。”

  【独一法界】 (术语)显曰一真法界。密曰独一法界。一切诸法,真如平等,故为一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举一法,则一切诸法悉归,以一法该收万法,谓之独一法界。大日如来之智拳印,标帜此独一法界之一也。大日经疏一曰:“如来独一法界加持之相。”同十七曰:“言一者,此即如如之道,独一法界故言一也。”

  【独一善】 (术语)见“七善”条。

  【独影境】 (术语)三类境之一,第六意识之妄想分别,浮实我实法之相如,现空华兔角之境,所现之相,多为相分。此相分非有实体,惟为意识之见分所变现之影像。故名之为独影境。对于带质境之相分有本质,而谓为独。对于性境之相分有实性,而谓为影。故独影境者,为一时妄分别之反应。为情有理无之法,三性中之遍计所执性也。既是妄分别之反应,故其性(善恶无记之性)、其系(三界之系属)、其种子(能生之种子),皆与妄分别之本体(即见分)相同,体性总为见分,如镜中之影,随本质之形。唯识枢要上本曰:“独影之境,唯从见分,性系种子皆定同故。如第六识缘龟毛空华石女,无为他界缘等所有诸境。如是等类,皆是随心无别体用,假境摄故名为独影。”

  【独园】 (地名)给孤独园之略。

  【犊子】 (人名)原为外道,故称为犊子外道。后出家入佛,故谓之犊子比丘。犊子部之部主也。详见“犊子部”项。

  【犊子部】 (流派)小乘二十部之一。佛在世,有外道,归佛出家,成立实我。其门徒相续不绝。佛灭后二百年中,自说一切有部流出一派,称为犊子部。建立非即非离蕴之我,谓众生有实我,非即五蕴,非离五蕴,即不可说藏也。此违佛教所立真无我之理,故名之为附佛之外道。俱舍论破我品痛斥之。真谛玄应记之为可住子部。智度论一曰:“佛法中亦有犊子比丘说,如四大和合有眼法,如是五众和合有人法。犊子阿毗昙中说:五众不离人,人不离五众。不可说五众是人离五众是人,人是第五不可说法藏中所摄说。”(人指实我,五众即五蕴)。宗轮论曰:“于此第三百年中从说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犊子部。(中略)其犊子部本宗同义,谓补特伽罗非即蕴离蕴,依蕴处界假施设名。”(补特伽罗译言人)。唯识述记一本曰:“筏蹉氏外道名犊子外道,男声中呼,归佛出家。皤雌子部女声中呼,即是一也。上古有仙,居山寂处,贪心不止,遂染母牛因遂生男,流诸苗裔。此后种类皆言犊子,即婆罗门之一姓也。涅槃经说:犊子外道归佛出家,此后门徒相传不绝。今时此部是彼苗裔,远袭为名,名犊子部。”玄应音义二十三曰:“犊子部梵言跋私弗多罗(Vatsiputrīya),此云可住子部。旧言犊子者,犹不了梵音长短故也。长音呼跋私则是可住,若短音呼则言犊。从上座部中一切有部出也。”

  【独尊】 (术语)三界中佛独尊贵也。长阿含经一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髑髅】 (物名)人之头骨也。

  【髑髅里眼睛】 (术语)或言:“棺木里瞠眼。”死中得活之意。谓至道者非识之所识,此道之不现,实由于此识。一旦心识丧尽了,即有大活处,此为髑髅无识之活境界。即枯木里龙吟髑髅里眼睛也。碧岩二则颂评曰:“僧问香严:如何是道?严云:枯木里龙吟。僧云:如何是道中人?严云:髑髅里眼睛。”

  【睹货罗】 (地名)Tukhāra,国名。西域记一曰:“出铁门至睹货罗国(旧曰吐火罗国误也),其地南北千余里,东西三千余里。东阨葱岭,西接波刺斯,南大雪山,北据铁门。(中略)诸僧徒以十二月十六日入安居,三月十五日解安居,斯乃据其多雨,亦是设教随时也。”

  【睹史多天】 (界名)即兜率陀天,此翻知足。涅槃经曰:“此天,欲界最胜,故补处菩萨皆示生此天,为教化众生故。”

  【度】 (术语)渡也。生死譬海,自渡生死海又渡人,谓之度。又梵语波罗蜜,译曰度。渡生死海之行法也。

  【妒不男】 (术语)五种不男之一。见“五种不男”条。

  【杜底】 (杂语)Dūta,译曰使者。

  【度弟】 (术语)已度之弟子也。

  【度牒】 (术语)许出家之公验也,又云祠部牒。以从尚书省之祠部司出之故也。编年通论十六曰:“天宝五年五月制,天下度僧尼,并令祠部给牒。今谓之祠部者,自是而始。”唐会要曰:“天宝六载,制僧尼道士令祠部给牒。”唐书食货志曰:“安禄山反,杨国忠遣御史崔众至太原纳钱,度僧尼道士。旬日,得百万缗。明年御史郑叔清与宰相裴冕又议度僧道收赀。”按此是鬻度牒之始。

  【杜多】 (术语)Dhūta,又作杜荼。与梵语头陀同,见“头陀”条。慧琳音义二曰:“杜多梵语也,古曰头陀。十二种苦行,具如本经所说也。”

  【度科】 (术语)得度之试科也。唐中宗景龙初,诏天下试经度僧,山阴灵隐僧童大义诵法华经第一,是为唐土度科之始。见佛祖统纪五十一。

  【杜口】 (杂语)法之玄妙不可说,杜其口而止也。僧肇之无名论曰:“释迦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三论玄义曰:“释迦掩室净名杜口。”

  【度洛叉】 (杂语)十万为洛叉,十洛叉为度洛叉。

  【度贫母经】 (经名)摩诃迦叶度贫母经之略名。

  【度僧】 (仪式)度人为僧也。度者出也离也。出离俗也,又出离生死也。故云度。

  【度生】 (术语)济度众生也。

  【度使】 (譬喻)恶魔名。俱舍光记八曰:“魔罗名度使。度使,此云毁坏。”

  【度世】 (术语)度者渡也,出也,如言出世。出过世间之谓也。无量寿经上曰:“超过世间诸所有法,心常谛住度世之道。”同下曰:“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述文赞中曰:“谛者安也,度者出也,即出世道之别名故。”大经净影疏下曰:“度世长寿泥洹道者,后生弥陀,终得涅槃。”又济度世间之人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能度诸世间。”

  【度世品经】 (经名)六卷,西晋竺法护译。即华严经离世间品之异译。度即离之义也。

  【杜顺】 (人名)唐法顺,姓杜氏,万年人。十八出家,依圣僧道珍,受学定法,现神验。唐太宗诏问朕苦劳热,师之神力何以蠲除?师曰:圣德御宇,微恙何忧?但颁大赦,圣躬自安。上从之,病遂愈,因赐号曰帝心。正观十四年坐亡。师着法界观门一卷,妄尽还源观一卷。专弘华严,以授云华智俨,俨授贤首法藏,以师为本宗之鼻祖。见佛祖统纪二十九。

  【杜荼】 (术语)Dhūta,与头陀同。

  【度脱】 (术语)超度解脱生死之苦也。法华经序品曰:“诸仙之导师,度脱无量众。”无量寿经下曰:“积累德本,度脱一切。”

  【度沃焦】 (术语)旧华严经名字品释迦牟尼之别号。沃焦者,在大海中吸入万流之焦石也,众生犹如焦石,五欲沃之而无厌足,唯佛能超度此欲,故号度沃焦。见“沃焦”条。

  【度无极】 (术语)梵语波罗蜜多Pāramita,旧译度无极,新译到彼岸。度者,即到彼岸之义,无极,谓其行法无际限也。玄应音义三曰:“度无极,或言到彼岸,皆一义也。梵言波罗蜜多是也。”

  【度无极经】 (经名)六度集经之异名。

  【度众生心】 (术语)欲济度一切众生之菩萨大悲心也。往生论注下曰:“按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三辈章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

  【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 (经名)一卷,失译,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之异译,先出。度者,入之义也。

  【端的】 (杂语)端,正也,的,实也,真实真正等之义。如“端的是好”等。

  【端心正意】 (术语)制止贪瞋痴之三毒而不作诸恶也。无量寿经下曰:“端心正意,不作众恶,甚为至极。”

  【端严】 (杂语)庄饰正严也。法华经序品曰:“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

  【端坐】 (杂语)正威仪而坐也。普贤观经曰:“一切业障海,智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

  【断臂】 (故事)慧可大师,自断左臂,置于祖师之前也。见传灯录四达磨章。

  【断常二见】 (术语)五恶见中第二谓之边见,边见有二:一为断见,二为常见也。见断见条。

  【断畜生命】 (术语)见“六法戒”条。

  【断道】 (术语)断惑之道位也。如于见道断见惑,于修道断修惑。

  【断德】 (术语)诸佛三德之一。断尽一切烦恼之德也。涅槃三德之解脱德当之。

  【断断】 (杂语)四正断之一。所起之恶法,断已更生,则更精进而不使生起,断之又断故曰断断。

  【断对治】 (术语)见“对治”条。

  【断恶修善】 (术语)见“十心”条。

  【断伏】 (术语)灭烦恼之种子,谓之断。制烦恼之现行,谓之伏。初伏之,后断之也。

  【断和】 (术语)彼此有争,则断事之人,断其是非,使两者和。

  【断惑】 (术语)以真智断妄惑也。断惑,则真理于是显。谓之证理。证理者断惑之果也。三乘之见道已上,始断一分之惑。自是已后为圣者。已前为凡夫。

  【断见】 (术语)有情之身心,见为限一期而断绝,谓之断见,反之而见身心皆常住不灭,谓之常见。此二者名边见,为五恶见之第二。涅槃经二十七曰:“众生起见凡有二种:一者常见,二者断见。如是二见,不名中道。无常无断乃名中道。”智度论七曰:“断见者见五众灭。”(五众者五蕴也)。

  【断见论】 (流派)十六外论之一。见“外道”条附录。

  【断见外道】 (流派)外道六宗之一。富兰那迦叶也。此人起邪见,谓无善,无善之报,无恶,无恶之报。见涅槃经十九。

  【断结】 (术语)结者烦恼之异名。谓断烦恼也。四教仪四曰:“三藏佛三十四心发真断三界结尽。”

  【断苦法】 (术语)断苦际之法,由小乘教而得涅槃也。法华经方便品曰:“大势佛及与断苦法。”

  【断律仪】 (术语)与九无间道共生之静卢律仪(定共戒)及无漏律仪之称。有断烦恼之作用,故名。

  【断灭】 (术语)诸法因果各别,故非为常,因果相续,故非为断,拨无此因果相续之理,谓之断灭之见。即断见也。属于邪见中之极恶者。

  【断末摩】 (术语)末摩译曰支节,又曰死穴。身中有特异之支节,他物触之,则起剧痛,其命必终。人将死时,水风火三大中,其一大偏增,触其末摩,使命断绝,谓之断末摩。断者,非切断未摩,乃触于末摩而命断绝也。俱舍论十曰:“于身中有异支节,触便致死,是谓末摩。若水火风随一增盛如利刀刃,触彼末摩,因此便生增上苦受,从斯不久遂致命终。”俱舍光记十曰:“末摩是身中死穴,其量极小,触便致死。又解,对法藏中说,众生身中有百处名末摩,触便致死。”同颂疏曰:“末摩,此云支节。然于身中有百处异支节,其量甚小,触便致死,是谓之末摩。水等者等取风火,于此三大随一增盛如利刀刃,触彼末摩,因此命终,故名为断。此言断者,非如斩薪令成两段,但由三大触彼末摩,令身无觉,说名为断。”梵Marmacchid。

  【断七】 (杂语)人死后四十九日。召僧道诵经。俗曰断七。参看“七七”条。

  【断肉】 (术语)佛于小乘律,开比丘之食三净肉,于大乘之经律,向菩萨严禁之。以大乘之教理,大悲心为主故也。而于涅槃经更制比丘之食肉,废前小乘律之说。故依大乘家之说,则小乘之比丘,大乘之菩萨,皆不得食肉。梵网经下曰:“一切肉不得食,断大慈悲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涅槃经四曰:“善男子!从今日始不听声闻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时,应观是食如子肉想。”

  【断肉经】 (经名)师子素驮婆王经之略名。

  【断善阐提】 (术语)永不成佛之机,谓之阐提。有二类。为救众生之大悲,永不成佛,谓之大悲阐提。为极悲恶断善根,永不成佛,谓之断善阐提。【断善阐提】(术语)亦为二种阐提中第一种之称。因诽谛大乘法断灭一切之善根者。

  【断善根】 (术语)断无人身固有之善根也。起因果拨无之邪见时,初断善根,是极恶之人,比畜类亦劣。何则?畜类尚有生得之善根也。俱舍论十七曰:“恶业道中唯有止品圆满邪见,能断善根。”

  【断食】 (术语)原为外法,一为忍苦。一为自己断食,施与于他。以为功德之法。显教称之为自饿外道。以为无义之法而戒之。佛本行集经曰:“若因断食当得大福者,其野兽等应得大福。”然密教修秘法者,一为表至诚,一为停便利之不净,有断食之法。苏婆呼经曰:“念诵人起首求悉地者,应具八戒。或二三日亦须断食,然后作成就法。(中略)欲令彼等屎尿涕唾鼻秽不出故为遣断食,非为妨道而遣断也。”瞿醯经曰:“换表是外洁,断食是内洁。若内外净洁,所得果报微妙第一。”不动使者法曰:“一日一夜,水亦不饮。”陀罗尼集经十一面法曰:“其咒师一日不食,若不忍饥,唯得食酥。”

  【段食】 (饮食)梵名Piṇḍa,四食之一,旧译云搏食或团食,吾人常用之食物也。香味触为体,分分段段受用,以资益身分,故云段食。俱舍论十曰:“香味触三,一切皆为段食自体,可成段别而饮啖故,谓以口鼻分分受之。”义林章五本曰:“段者分段,分分受之能持身命。旧云团者,可抟可握,立为团食,此义全非。团字非搏,非水饮等可抟团圆。云何名团?故应名段。”

  【断事沙门】 (职位)僧中之判决犯罪者。僧史略中曰:“周隋之际有法导,专精律范。北齐主既敬法门,五众斯盛,有犯律者令逆理之,敕为断事沙门。”

  【断头者】 (杂名)犯断头罪者。梵网古迹上曰:“虽失净戒,经说即悔,亦得重受。不同声闻如断头者,现身不能复入僧数。”

  【断头罪】 (术语)律称淫盗杀妄四者为波罗夷罪,译为断头罪。比丘犯此罪者,绝比丘之资格,犹如断人之头首不可再生也。行事钞中一曰:“四分云:波罗夷者,譬如断人头不可复起。若犯此法,不复成比丘故。”

  【断屠】 (杂语)高承事物纪原曰:“唐会要曰:武德二年正月,诏自今以后,每正月五月九月及每月十斋日,并断屠。此断屠之始。”通俗编二十曰:“隋书礼志,祇雨不应,乃涉市禁屠,百官断伞扇。许观东斋记事,隋高祖仁寿二年,诏六月十三日,是朕生日,宜令海内断屠。则此事隋已有之,不始于唐。”

  【断相读心】 (术语)见“十心”条。

  【断盐】 (杂语)于神咒之法不食盐也。五部律二十六曰:“有诸比丘,诵咒时,不啖盐,不眠床上,称言南无伽神婆。生疑我将无堕异见受余师法耶?以是白佛。佛言神咒法尔,但莫堕其见。”穣麌利童女经曰:“修行者欲成就此法者,先断五辛,亦不食盐,不食油。断语。于一静处,三时澡浴,三时澡衣。结印诵随心真言满一万遍,则行法成就。”盖断盐者减食欲之意也。

  【断疑生信】 (术语)于实相之妙理,断疑生信也。天台以之为法华经一部之功用。法华玄义九曰:“用是如来之妙能,此经之胜用。如来以权实二智为妙能,此经以断疑生信为胜用。祇二智能断疑生信,生信断疑由于二智,约人约法左右互论耳。”

  【断障无上】 (术语)见“七种无上”条。

  【断证】 (术语)断妄惑,证得胜果也。唯识论一曰:“断障为得二胜果故,由断读生烦恼障,故证真解脱。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

  【断智】 (术语)断烦恼之智也。大乘义章十三曰:“烦恼尽处,名之为断,断是智果。”

  【断诸烦恼念处】 (术语)十念处之一。见“念处”条附录。

  【堆惕鬼】 (异类)圭峰起信论疏下曰:“堆惕鬼。”三藏法数十二曰:“[怡-台+阜]惕鬼。[怡-台+阜]音堆。惕音剔。”起信论义记下曰:“埠场鬼。”止观八曰:“[怡-台+追]惕鬼。”正作[怡-台+追]惕鬼。

  【堆压地狱】 (界名)别名众合地狱,八大地狱之第三。狱中有大石山压碎罪人之身者。

  【对遍中】 (术语)四中之一。

  【对出家送丧】 (仪式)僧中有死者,则一山之僧众送之,附于四葬之一,令诵经咒愿。毗奈耶杂事十八曰:“送丧苾刍,可令能者诵三启无常经并说伽陀为其咒愿。事了归寺,便不洗浴随处而散。俗人见讥,咸言:释子极不净洁,身近死尸身不洗浴。佛言:不应尔,可洗身。彼即俱洗。佛言:若触尸者连衣俱洗,其不触着但洗手足。彼还寺中不礼制底。佛言:应礼制底。”寄归传二曰:“然依佛教,苾刍亡者,观知决死,当日舁向烧处,寻即以火焚之。当烧之时,亲友咸萃,在一边坐,或结草为坐。聚土作台,或置砖石以充坐物,令一能者诵无常经。半纸一纸勿令疲久,然后各念无常,还归住处,寺外池内连衣并浴。其无池处就井洗身。(中略)然后归房,地以牛粪净涂,余事并皆如故。”西域记二曰:“诸有送死以为不洁,咸于郭外浴而后入。”律宗依此法规,谓死尸为不净,不许置于佛殿。

  【对触礼】 (仪式)面面相对而礼拜也。

  【对法】 (术语)阿毗达磨。译曰对法。梵语Abhidharma,对为对观对向之义,法为四谛涅槃之法。以无漏圣道之智慧,对观四谛之理,对向于涅槃之果,故名对法。盖对法者,智慧之名也。然三藏中论藏为于诸法之性相,问答决择,而生其无漏智慧之法文,故彼之论藏,亦名对法。俱舍论一曰:“论谓生无漏慧教,此诸慧论是彼资粮,故亦得名阿毗达磨。”

  【对法藏】 (术语)三藏之一。类集一切之论部,谓之对法藏。诸论之通名也。又(书名)世亲所造之俱舍论也。梵名,阿毗达磨俱舍,译曰对法藏。对法指发智六足等之诸论,藏指俱舍论,此论含摄彼发智六足等之妙义。故名此论曰:“对法之藏”。俱舍论一曰:“由彼对法论中胜义入此摄故,此得藏名。”

  【对法论】 (书名)阿毗达磨杂集论之异名。

  【对法宗】 (术语)阿毗达磨藏之宗趣也。俱舍论三十曰:“我多依彼释对法宗。”

  【对告众】 (术语)世尊说法之时,以大众内某一人为对手而说法。如节章之初,有“佛告阿难”者,阿难为对告众也。阿弥陀经,般若经之舍利弗,亦为对告众。

  【对机】 (术语)佛陀对于众生之根机,而施相应之手段。又禅家之宗匠答学者之问也。

  【对首】 (术语)三种羯磨法之一。首者面也,一人乃至四人之比丘对面而为说净忏悔等之羯磨也。见行事钞上五之一。

  【对首心念法】 (术语)见“羯磨”条。

  【对扬】 (术语)于佛之说法会坐,对佛发起问答等,以扬发佛意,而成办利益,谓之对扬。佛亦以其对扬者为一会之代表而说法,则谓之对告众。光明文句五曰:“诸佛说法,必有对扬。”又(仪式)于法会行散华式时,散华之偈终后,举希望佛法世法常住安稳之偈文,谓之对扬。

  【对缘假】 (术语)四假之一。见“假”条。

  【对在家送丧】 (仪式)比丘除其父母外,不许送在家人之丧,但为施无常助道念,则不在此限。善见律十一曰:“若檀越作是言:今某国王某檀越丧今葬,请比丘送丧,不得去。若比丘自念言:我往看彼葬,观无常,因此故我得诸道果,如此去无罪。”送父母之丧者,如佛担父棺,则为报恩也。檀越来为死者请诵经咒愿,可至葬所者,此固为比丘化方之一端。可如出家众之葬法,于在家者之葬处,诵无常经为死者咒愿,为生者澍法雨也。梵网经下曰:“父母兄弟和上阿阇梨亡灭之日,及三七日,乃至七七日,亦应读诵讲说大乘经律斋会求福。”

  【对治】 (术语)断烦恼也。是有四种:一厌患对治,谓加行道,在见道以前,缘苦集二谛,生深为厌患之念也。二断对治,谓无间道,于无间道缘四谛而正断烦恼也。三持对治,谓解脱道,于无间道后起解脱道,更缘四谛,摄持彼无间道所得择灭之得,以使所断之烦恼不更起也。四远分对治,谓胜进道,于解脱道后,入于胜进道,更缘四谛使所断之惑转更远也。其中正对治为第二之无间道断。

  【对治秘密】 (术语)见“四种秘密”条。

  【对治悉檀】 (术语)四悉檀之一。如为破常见说空教,为破断见说有门,为对治彼此之执,说种种之法以成就破执之益也。悉檀者成就也。

  【对治助开】 (术语)十乘观法之第七。若修正观时,邪倒之心,起而为障,因而不能前进,则行相应之法而对治之,以助彼正道,开前进之道也。

  【敦煌石室】 (杂名)甘肃敦煌县东南有鸣沙山,其麓有三界寺,寺旁石室千余,旧名莫高窟,俗名千佛洞,以四壁皆佛像也。清光绪庚子,有道士扫除积沙,于复壁破处,见一室,内藏书甚富,发之。皆唐及五代人所手写,并有雕本,佛经尤多,盖西夏兵革时,保存于此也。英人史泰英,法人伯希和,先后至其地,皆择完好者捆载而去,陈于彼国博物院中。至我国政府更往搜求,精好者已不可得。近人据伯希和所得本印行者,有敦煌石室遗书,鸣沙石室古佚书二种,皆前所未见之秘笈也。

  【顿成诸行】 (术语)遍成诸行之对。谓依圆融门修行之菩萨,若断一惑,即断一切惑,修一行,即具足一切行,顿成满道行也。

  【顿大】 (术语)指华严经。顿为顿教,大为大乘教也。如般若经虽为大乘教,而为对于渐入之机说于小乘教之后者,则是渐教之大乘教也。华严经为佛于成道初,对于顿入之菩萨,顿说大乘教者,则为顿而大,故曰顿大。

  【顿大三七日】 (术语)天台一宗之说,谓华严经为佛成道后三七日间之说法。法华经方便品曰:“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此观树经行之三七日,为小机之所见,大机于此间感华严之所说也。苕溪之五时说法颂曰:“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年,华严最初三七日。”

  【顿断】 (术语)许多烦恼一时断灭也。

  【顿顿教】 (术语)二顿教之一。见“二顿”条。

  【顿法】 (术语)速疾成就所求之法也。

  【钝根】 (术语)愚钝之根机,不堪成就佛道者。法华经药草喻品曰:“正见邪见,利根钝根。”指月录曰:此是接引钝根人语。未审接上根人复说何法?苏轼诗曰:“钝根仍落箭锋机。”

  【炖煌菩萨】 (人名)炖煌国沙门,竺昙摩罗刹,晋曰法护。至洛阳,传译甚盛。时人尊其道,称为炖煌菩萨。正法华经即其译也。见高僧传一。

  【炖煌三藏】 (人名)与炖煌菩萨同。

  【顿机】 (术语)顿大之根机,谓闻顿教而顿悟佛道之机类也。圆觉经曰:“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

  【钝机】 (术语)愚钝之根机,不堪学佛道者。戒疏一上曰:“末代钝机,情多狡诈。”

  【顿渐】 (术语)顿教与渐教也。以判诸大乘教。又曰渐顿。见“渐顿教”条。

  【顿觉】 (术语)谓不依次第渐修而顿觉菩提之人。华严宗五教中之顿教是也。圆觉经曰:“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唯除顿觉人。”

  【顿教】 (术语)有二解:一,为顿成之教。凡历劫修行,方出生死之法,名为渐教。顿成顿悟佛果之法,名为顿教。楞伽经一曰:“如庵摩罗果渐熟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中略)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依此义而佛自名圆觉经为顿教大乘,贤首于五教之第四,立顿教之名,天台善导判观经之所说为顿教,且天台所立第四之圆教,亦得圆顿之名。圆觉经曰:“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天台观经疏曰:“渐顿悟入,此即顿教。正为韦提希及诸侍女,并是凡夫,未证小果,故知是顿。不从渐入。”善导般舟赞曰:“璎珞经中说渐教,万劫修功证不退。观经弥陀经等说,即是顿教菩萨藏。一日七日专称佛,命断须臾生安乐。”四教仪曰:“圆名圆妙,(中略)圆顿。”集注下曰:“体非渐成,故名圆顿。”二,为顿说之教法。对未熟之众生,初说小法,渐次说大乘之法,此为渐教。对顿悟之机,自初直说大法,此为顿教。玄义一曰:“如日初出先照高山,厚殖善根感斯顿说。顿说本不为小,小虽在座如聋如哑。缘得大益,名顿教相。”大乘义章一曰:“自有众生藉浅阶远,佛为渐说。或有众生一越解大,佛为顿说。”依此义而天台于化仪四教之第一,立顿教之名。即谓华严经于一切经中,为对菩萨之大机,顿说别圆二教之大法者。故名为顿教。非如法华以圆顿之法名为顿教。是台宗之意也。

  【顿教一乘】 (术语)唐善导判净土之法门,为顿教一乘,速疾成佛,故谓为顿教,一切众生悉得乘此乘,故谓为一乘。观经疏三宝偈曰:“我依菩萨藏顿教一乘海,说偈归三宝。”

  【钝色】 (杂语)法衣丧服之色,黑色之坏色也。即灰色。

  【钝使】 (术语)十使中身、边、邪、取、戒之五惑曰五利使。贫、瞋、痴、慢、疑之五惑曰五钝使。使者烦恼之异名,迷于理之惑曰利使,迷于事之惑曰钝使。

  【遁世】 (术语)隐遁世间而独自修佛道也。但遁世有通别之二。通相之遁世,总名出家入道,别相之遁世,于出家中,止应请出世住持交众之念,一向营自行者。谓为遁世者,又曰后世者。弘明集十二沙门不敬王者论曰:“凡在出家,皆遁世以求其志。”唐僧传(慧勇传)曰:“每思遁世,莫知其所。”

  【顿说】 (术语)顿教之说法也。不以小乘为阶梯而说大乘,直说破大乘也。如华严经是。见“顿教”条。

  【钝同二乘】 (术语)天台宗分通教之菩萨为钝利二种,其钝根之菩萨不能证悟中道,故与二乘同一。是曰钝同二乘。

  【顿悟】 (术语)有一类大心之众生,直闻大乘,行大法,证佛果,此为顿悟。初得小果,后回入大乘,而至佛果,此为渐悟。又自初虽入大乘,而以历劫之修行,渐成佛道,为渐悟。速疾证悟妙果,为顿悟。但以初义为通说。圆觉经曰:“是教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大日经疏曰:“无顿悟机不入其手。”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云何为顿悟?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又云:顿悟者,不离此生即得解脱。”

  【顿悟机】 (术语)上根上智得速入悟之人。无量寿经注曰:“顿悟上机又如说修行之人也。”

  【顿悟菩萨】 (术语)又曰直往菩萨。渐悟菩萨之对。无始以来,于第八阿赖耶中,有菩萨之法尔无漏种子,无为二乘之修业,直进入菩萨之道位者。

  【顿写】 (仪式)又曰顿经,一日经。于一座疾书法华经也。为追福而修之。

  【顿圆教】 (术语)二圆教之一。见“二顿”条。

  【伅真陀罗】 (天名)Druma-kimnara,紧那罗王名,罗什之译本,谓为大树紧那罗。支娄迦谶之译,谓为伅真陀罗。玄应音义七曰:“伅真徒损切,字又作屯,徒门切,此译云真人也。”

  【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 (经名)三卷,后汉支娄迦谶译。与罗什译之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同本先出。

  【顿证菩提】 (术语)速疾证得菩提之妙果也。往生讲式曰:“顿证菩提道,无如斯观门。”

  【顿旨】 (术语)顿悟之旨趣。出生义曰:“削地位之渐阶,开等妙之顿旨。”

  【多】 (术语)入Ta悉昙五十字门之一。大日经曰:“一切法如如,不可得故。”从Tathatā真如释之。文殊问经曰:“称多字时,是真如无间断声。”

  【多阿摩罗跋陀罗】 (杂名)Tāmrapattra,译曰藿叶香,亦铜叶。名义集三曰:“多此云性,阿摩罗此云无垢,跋陀罗此云贤,或云藿叶香,或云赤铜叶。”

  【多宝如来】 (菩萨)东方宝净世界之佛,入灭后以本愿为全身舍利。诸佛说法华经,必于其前出现。见“多宝塔”条。智度论七曰:“有诸佛无人请者,便入涅槃而不说法。如法华经中多宝世尊,无人请故,便入涅槃。后化佛身及七宝塔证说法华经故一时出现。”

  【多宝塔】 (堂塔)见多字部多宝塔条。【多宝塔】(堂塔)释迦佛于灵鹫山说法华经,既终迹门三周之正宗分,至其流通分,忽然地下有安置多宝如来全身舍利(佛体之化石)之一宝塔出现于空中,塔中发声赞叹释迦,证明法华,法华经见宝塔品曰:“尔时佛前有七宝塔,高五百由旬,纵广二百五十由旬,从地涌出。(中略)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欢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妙法莲华经为大众说。如是如是!释迦牟尼世尊!如汝说者,皆是真实。(中略)尔时,佛告大乐说菩萨:此宝塔中有如来全身。乃往过去东方无量千万忆阿僧祇世界,国名宝净,彼中有佛号曰多宝,其佛行菩萨道时作大誓愿。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涌现其前,为作证明,赞言善哉。”

  【多宝塔碑】 (杂名)唐西京千福寺僧楚金之舍利塔,天宝间敕建。碑文为颜真卿书,为其中年笔法之最整齐而圆健者。世称董香光书宝得力于此碑,盖颜书师褚登善,董由颜以学褚,此碑最有蹊径可窥也。清嘉道间馆阁书礼,习此者甚多,当时有处处颜多宝之谣,则但取其结构之严整而已。赏鉴家以“凿井”之“凿”字未泐损者为最初拓本。

  【多财鬼】 (异类)三种饿鬼之一。饿鬼之多得食物者。见“饿鬼”条附录。

  【多瞋】 (术语)多瞋恚之心者。天台四教仪集注中曰:“多瞋众生慈悲观。”

  【多伽留】 (物名)香名。见“多揭罗”条。

  【多揭罗】 (物名)Tagaraka,又作多伽罗。多伽娄。香名。最胜王经七曰:“零凌香多揭罗。”玄应音义一曰:“多伽罗香,云根香。”同二十曰:“多伽娄香,又作多伽楼,译曰木香相也,一作不没香。”慧琳音义三曰:“多揭罗香名也,正云蘗罗,即零凌香也。”

  【多劫】 (术语)多数之劫时也。劫者梵语,最长时之名。

  【多界经】 (术语)说十八界,六十二界之法。载于中阿含四十七。

  【多隶三喝】 (术语)多隶者多隶路迦吠阇耶Trailokyavijaya,即降三世明王之略。此尊三喝吽字而降伏众生三毒之烦恼。故重之。

  【多龄】 (明王)Trailokyavijaya,多龄路迦吠阇也之略。降三世明王之梵名。秘藏宝钥上曰:“多龄三竭无明之波涸。”

  【多龄路迦】 (明王)降三世明王之梵语略称。

  【多龄路迦也】 (明王)降三世明王之梵语略称。

  【多龄路迦也吠阇也】 (明王)又作帝隶路迦也吠阇也。帝隶者三,路迦也者世,吠阇也者降。降三世明王也。大日经疏十曰:“帝(入声)隶(二合)路迦(二合此是三世也)吠阇也(此是降胜之义也)。”

  【多论】 (书名)又云萨婆多论。萨婆多毗尼毗婆沙之异名。

  【多罗】 (杂语)Tārā,又作呾啰。译曰眼,眼瞳。苏婆呼经下曰:“多罗,此云妙目精。”大日经疏五曰:“多罗,是眼义。”不空羂索心咒王经中曰:“多罗,周云瞳子。”梵语杂名曰:“眼睫砂吃刍钵呾啰。”演密钞七曰:“呾啰,此译云眼。”又(植物)Tāla,树名。译曰岸树,高竦树。玄应音义二曰:“多罗按西域记云:其树形如棕榈,极高者七八十尺,果熟则赤,如大石榴,人多食之。东印度界其树最多。”慧苑音义上曰:“其形似棕榈树也,体坚如铁,叶长稠密,纵多时大雨其叶荫处干若屋下,又或翻为高竦树也。”此树干中断,则不再生芽,依之而中譬比丘犯波罗夷之重罪。楞严经六曰:“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俱舍论曰:“大师此中立如是喻,如多罗树,若被断头,必不复能生长广大,苾刍等犯重亦然。”

  【多罗佛钵】 (物名)四天王供养释迦牟尼佛之钵也。长水金刚纂要刊定记曰:“梵语钵多罗,此云应量器。是过去维卫佛钵,龙王将在宫中供养。释迦成道,龙王送至海水上。四天王欲取,化为四钵,各得一钵,奉如来。如来受已,重叠四钵在左手,以右手以按之,合成一钵。”

  【多罗果】 (植物)其果如石榴,可食。玄应音义二十四曰:“华白而大,若捧两手,果熟即赤,状如石榴。生经百年方有华果,旧言贝多讹也。”

  【多罗菩萨】 (菩萨)Tārā,是观音院之一尊,即多罗观音,莲华部之部母也,观音,有定慧之二德,毗俱胝主其慧德,多罗主定德。女性。从观如来眼生,故云眼观音。又以人之爱者在于眼,故表爱而谓之眼。大日经曰:“彼右大称名,圣者多罗尊。青白色相杂,中年女人状。合掌持青莲,圆光无不遍。晖发犹净金,微笑鲜白衣。”大日经疏十曰:“如大本中有五百多罗尊,皆从观音眼生,皆是阿弥陀姊妹三昧也。”大日经疏五曰:“此是观自在三昧,故作女人像。多罗是眼义,青莲佛是净无垢义。以如是慈眼摄受群生,既不先时,亦不后时,故作中年女人像,不大老不大少也。(中略)其像合掌,掌中持此青莲,如微笑形。通身圆光如净金色,被服白衣。首有发髻作天髻形,不同大日髻冠也。”大方广曼殊室利经曰:“多罗大悲者,一切之慈母,天人及乐叉无一非子者,故号世间母。”

  【多罗菩萨曼荼罗】 (术语)大方广曼殊室利经谓多罗菩萨曼荼罗,四方三院。先于中胎画释迦牟尼佛,坐宝师子座,作说法相。右边应画观自在菩萨,坐莲华上,合掌瞻仰持白莲华,身白红色,严饰璎珞,首戴宝冠,左络白神索。左边画金刚藏菩萨,左手持金刚杵,身浅绿色。(中略)于释迦如来师子座下画莲华池。于其池中,有妙宝华,作赤光色,如红玻璃,放大光明。其莲华中坐多罗菩萨,左手持青莲华,右手仰安脐上,如坐禅势,眼亦如是,严饰璎珞,披纱縠朝霞衣,怡然而住(云云)。

  【多罗树】 (植物)见“多罗”条。

  【多罗叶】 (植物)其叶形恰如棕榈,干燥之可以刻文字,内外经典皆用之。其法以锥雕之后之墨汁者南方之书法。北方则以竹笔蘸墨汁而书。西域记十一曰:“其叶长广,其色光泽。诸国书写,莫不探用。”(此贝多罗叶Pattra之略也,梵Tāla-pattra)。

  【多罗夜登陵舍】 (界名)译曰三十三。天名。

  【多罗掌】 (物名)切叶末以其本为扇者。瑜伽伦记七上曰:“多罗掌者,西方有一树,叶状似棕榈,截去叶头,但留其掌,亦得扇凉。”

  【多摩罗跋】 (植物)Tamāla-pattra,香草名。玄应音义一曰:“多摩罗跋香,此云藿叶香。”慧琳音义三曰:“多摩罗跋,香名也。唐云藿香,古云根香,讹也。”嘉祥法华义疏八曰:“多摩罗跋者,藿叶香名,此云芬香也。”

  【多摩罗跋栴檀香佛】 (佛名)多摩罗跋,译曰性无垢贤。性无垢贤,栴檀香佛也。性无垢贤者。栴檀之形容词也。法华玄赞七曰:“多是性义,阿摩罗是无垢义,声势合故,遂略去阿字。跋陀罗是贤义,略但云跋。”梵Tamāla-bhadra。

  【多散】 (术语)多散乱之妄念也。天台四教仪集注中曰:“多散众生数息观。”

  【多舌鱼】 (杂名)助毗留离王之恶使灭释种之梵志,名苦母,又名好苦。此梵志前世为多舌鱼,常害同类云。见毗琉璃条。

  【多生】 (术语)多数之生死。输回六道而经多数之生也。教行信证序曰:“强誓弘缘,多生叵值。”

  【多他】 (杂语)Tathā,又作多咃,译曰如,灭。智度论四十八曰:“多他,秦言如。”可洪音义十五下曰:“多咃,此云灭谛,或作多簸,或作踏部。”

  【多他阿伽陀】 (术语)Tathāgata,译言如去。见智度论四十八,见“多陀阿伽度”条。

  【多贪】 (术语)贪欲心之多者。天台四教仪集注中曰:“多贪众生不净观。”

  【多体】 (术语)多数之实体也。楞严经一曰:“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

  【多荼簸】 (杂语)译曰远离。四谛中之灭谛也。见可洪音义十五下。

  【多陀阿伽度】 (术语)Tathāgata,又作怛闼阿竭,多陀阿伽陀,多陀阿伽驮,怛他蘗多,怛他蘗多夜,多陀竭,怛萨阿竭。译曰如来,又曰如去。其来去相通者,由“达于如实之人。”(Tathāgata),“如实来格之人。”(Tathā-āgata)两读法而来。智度论曰:“多陀阿伽陀,如法相解,如法相说。如诸佛安隐道来,佛亦如是来,更不去至后有中,是故名多陀阿伽陀。”玄应音义三曰:“怛萨阿竭,大品经作多他阿伽度,此云如来。”慧琳音义十六曰:“多陀竭,正音云怛他蘗多,唐云如来也。”仁王经仪轨曰:“阿佗蘗多夜,此云如来。”注维摩经九:“什曰:多陀怛伽度,秦言如来,亦云如去。如法说,故名如。着佛以安稳道来,此佛亦如是来,彼佛安稳去,此佛亦如是去也。”大疏一曰:“梵本云怛他揭多,怛他是如义,揭多是来义、知解义、说义、去义,如诸佛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今佛亦如是来故名如来。一切诸佛如法实相知解,知已亦如诸法实相为众生说。今佛复如是,故名如实知者,亦名如实说者。一切诸佛得如是安乐性直至涅槃中,今佛亦如是去,故名如去。释论具含四义,然古译多云如来,有部戒本云如去,阿阇梨意存如去如说,今且顺古题也。”

  【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术语)多陀阿伽度者如来。阿罗诃者应供。三藐三佛陀者正遍知。如来十号中之三号。见“十号”条。

  【多陀阿伽陀】 (术语)又作多陀阿伽驮,译曰如来。见“多陀阿伽度”项。

  【多陀阿伽陀耶】 (术语)梵语多陀阿伽陀Tathāgata,唐音之讹略,译言如来。耶为八转声之第四,示所敬也。

  【多陀竭】 (术语)译曰如来。见“多陀阿伽度”条。

  【多闻】 (术语)多闻法文而受持也。维摩经菩萨品曰:“多闻是道场,如闻是行故。”圆觉经曰:“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

  【多闻部】 (流派)小乘二十部之一。佛灭后二百年顷自大众部中分出之派。从部主之德而名。宗轮论述记曰:“广学三藏,深悟佛言。从德为名,名多闻部,当时律主具多闻德也。”

  【多闻藏】 (术语)多闻之库藏。涅槃经四十曰:“是故我称阿难为多闻藏。”

  【多闻第一】 (术语)阿难于十大弟子中,多闻第一也。增一阿含经三曰:“知时明物,所至无碍,所忆不忘。多闻旷远,堪任奉上,所谓阿难比丘是。”楞严经一曰:“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得道力。”

  【多闻分别部】 (流派)说假部也。

  【多闻坚固】 (术语)五坚固之一。佛灭后第三之五百年为多闻坚固之时期。

  【多闻庆】 (术语)多闻妙法而心生欢喜也。大疏八曰:“由多闻此法,行与法契,是大庆,故曰多闻庆。”

  【多闻室】 (杂语)多闻天之宫殿。

  【多闻天】 (天名)四王天中北方天之名。见“毗沙门天”条。

  【多心经】 (经名)即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之简称。唐玄奘译。一卷。按心经称为多心经者世俗之谬称也。

  【多一识】 (术语)又云一切一心识。十识之第九。见“识”条附录。

  【多增道章经】 (经名)长阿含十报法经之异名。

  【多障】 (术语)多恶业之障者。天台四教仪集诠注中曰:“多障众生念佛观。”

  【多子塔】 (堂塔)为辟支佛之古迹,世尊尝于此处顾视迦叶尊者,分半座使坐六祖坛经序曰:“世尊分座于多子塔前,拈华于灵山会上。”祖庭事苑八曰:“多子塔,青莲目顾视迦叶处也。辟支论曰:王舍城大长者,财富无量。生育男女各三十人。适化游观,到一林间,见人斫于大树。枝柯条叶繁美茂盛,使多象挽,不能令出。次斫一小树,无诸枝柯。一人独挽,都无滞碍。见此事已,即说偈言:我见伐大树,枝叶极繁多,稠林相钩挂,无由可得出。世间亦如是,男女诸眷属,爱憎系缚心,于生死稠林,不可得解脱。小树无枝柯,稠林不能碍,观我觉悟我,断绝于亲爱,于生死稠林,自然得解脱。即于彼处得辟支佛,以至现通入灭。时诸眷属为造塔庙,时人因名多子塔。”

  【多足】 (杂名)有情之有多足者,如蜈蚣等是也。心地观经二曰:“无足二足及以多足众生中尊。”瑜伽论八十三曰:“无足有情者,如蛇等。二足有情者,人等。四足有情者,如牛等。多足有情,如百足等。”

  【铎曷攞】 (术语)Dahara,译曰小师。受具足戒而未经十夏者。寄归传三曰:“西方行法,受近圆已去,名铎曷攞,译为小师。满十夏名悉他薛攞,Sthavira译为住位。”

  【夺魂鬼】 (异类)十王经所说三鬼之一。人将死时来夺魂之鬼也。十王经曰:“阎魔法王遣阎魔卒:一名夺魂鬼,二名夺精鬼,三名缚魄鬼。”

  【夺精鬼】 (异类)十王经所说三鬼之一。人将死时夺其精气之恶鬼也。见“夺魂鬼”条。

  【夺衣鬼】 (异类)与夺衣婆同。

  【夺衣婆】 (异类)褫取罪人衣之恶鬼名。十王经曰:“官前有大树名衣领树。阴住二鬼:一名夺衣婆,二名悬衣翁。(中略)婆鬼脱衣,翁鬼悬枝。显罪低昂,送后王厅。”又作脱衣婆。

  【堕法处色】 (术语)法处所摄色也。

  【堕负】 (术语)负论义也。智度论十九曰:“汝论堕负处。”

  【堕罗钵底】 (地名)Dvārapati,译曰门主。城名。慧苑音义下曰:“堕罗钵底,此翻为门主,或云有门。谓古者建立此城王之号也。”

  【堕舍迦】 (杂名)Viśākhā,月名。译曰氏宿。见可洪音义十三下。堕当为误字。

  【堕喜净法】 (杂名)见“跋阇子比丘”条附录。

  【堕薪】 (故事)杭州兴教小寿禅师,初随天台韶国师,普请闻堕薪而悟。作偈曰:扑落非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国师颔之而已。见林间录上。

  【堕在】 (术语)自上入于下也。自理入于事也。报恩经二曰:“我于尔时堕在火车地狱中。”唐华严经三十九曰:“受佛智识堕在佛教,能为众生广作佛事。”同十九曰:“三世堕在法,说名为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