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剌阇】 (术语)又作啰惹Pajas,译曰尘。数论所立自性三德之第二云剌阇。尘坌之义,又傍翻为瞋为苦。唯识述记一末曰:“梵云剌阇,此名云微,牛毛尘等,皆名剌阇,亦名尘坌,今取尘义。”梵语杂名曰:“尘,梵名度哩,啰惹。”

  【剌竭节】 (杂名)又作粝竭节。译曰杖。祖庭事苑曰:“梵云粝竭节,此言杖。智门祚和上网宗歌云:粝竭节直拽路布,灵利衲僧通一路。”名义集七曰:“剌竭节,此云杖。”梵Laguḍa。

  【剌那】 (物名)见“啰怛娜”条。

  【剌那那伽罗】 (佛名)Ratnākara,佛名或菩萨名。译曰宝积。经中作罽那者误。智度论七曰:“剌那那伽罗,秦言宝积。”玄应音义三曰:“剌那那伽罗,卢割切。光赞经作罗邻那竭菩萨,此译云宝积。旧维摩经汉言宝事,放光经作宝来。案梵本云曷剌怛那揭婆,此云宝台,或云宝藏,皆一义也。经文有作罽,君例切,非也。”

  【剌那尸弃】 (佛名)Ratnaśikhin,佛名。译曰宝顶。又宝顶经中作罽那者误。

  【剌瑟胝】 (杂名)Yaṣṭi,译言竿,又曰杖。使知寺刹所在而建之幡柱也。玄应音义一曰:“剌瑟胝,剌音力割切,此译云竿。人以柱代之,名为刹柱。”巴Latṭhi。

  【喇嘛】 (杂名)蒙古青海西藏等处。皆谓僧为喇嘛。

  【喇嘛服装】 (衣服)西藏新志中曰:“喇嘛服装着袍子袈裟,戴僧帽。虽因服色而分教派,然有崇尚黄教之僧徒,为红色之服装者。同一黄教,二种服色。盖年老者用黄,年少者用红,其习尚然也。其平素所著衣服,毫无异于常人。惟于仪式上服法衣。维西之僧徒,用阔袖长衣。虽严冬常露两肘,帽子冬季戴平顶之方叠帽,夏季戴平顶之竹笠。”

  【喇嘛教】 (流派)佛教之一派。唐时自印度入西藏,至今以西藏为此教之中枢,并行于满洲蒙古。有新旧二派,旧教衣红,亦称红教,末流渐入妖妄。新教衣黄,亦称黄教,明永乐间宗喀巴所创,清时认为正教而保护之。其开宗之二大弟子曰达赖喇嘛,曰班禅额尔德尼,相传化身转世,轮回不已,参观呼毕勒罕条。

  【喇嘛三佛】 (杂名)西藏新志中曰:“人民所最尊敬为三佛:达赖第,济仲,第穆次之。”

  【喇嘛僧】 (杂名)西藏新志中曰:“喇嘛爵秩有十数等,其最尊者曰国师,曰禅师。其次曰札萨克大喇嘛,曰副札萨克大喇嘛,曰札萨克喇嘛。以上给印,余给札符。其次曰大喇嘛,曰副喇嘛,曰闲散喇嘛,札萨克喇嘛之徒,有德木齐格,思规格隆,班第等。”

  【腊】 (术语)又作腊。岁终祭神,汉谓为腊。因而比丘受戒后,终三旬之安居,名为腊。取岁终之义也。出家之年岁,与俗异,以受戒以后之安居数为年次也。故有戒腊夏腊法腊等称。玄应音义十四曰:“腊力盍切,案风俗通曰: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曰腊。腊猎也,猎取禽兽祭先祖也。此岁终祭神之名也。经中言腊佛者即是义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也。诸经律中亦名岁,如亲岁经等。(中略)今比丘或言腊,或言夏,或言雨,亦尔,皆取一终之义。案天竺多雨,名雨安居,从五月十五日至八月十五日也。土火罗诸国至十二月安居,今言腊者近是也。此方言夏安居,各就其事制名也。”元稹诗曰:“七十八年三十腊。”

  【腊八】 (行事)十二月八日释尊成道日之法会。即成道会也。

  【腊八粥】 (杂名)宋时东京十二月初八日,都城诸大寺,送七宝五味粥。谓之腊八粥。见天中记。又清嘉录卷十二曰:“案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初八日为腊日。魏台访议汉以戌腊,魏以丑腊,以腊非定以初八日也。又西域诸国志云:天竺国十二月十六日为腊,而唐书历志以十二月为腊月,故八日为腊八。吴自牧书梦粱录云:十二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又梦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二月初八日诸僧寺送七宝五味粥于门徒斗饮,谓之腊八粥,一名佛粥。陆放翁诗: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周密武林旧事云:寺院及人家,皆有腊八粥,用胡桃松子乳蕈柿粟为之。又孙国敉燕都游览志云:十二月八日,民间作腊八粥,以米果杂成,多者为胜。又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腊八粥一名七宝粥,本僧斋供,今则居室者亦为之矣。诗云:双弓学得僧厨法,瓦钵分盛和蔗胎。莫笑今年榛粟少,记曾画粥断齑来。而九县志亦皆云:十二月八日以菜果入米煮粥名曰腊八粥。”李福腊八粥诗曰:“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尼多好事,踵事增华饰。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今晨或馈遗,啜之不能食。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时开元瑞光两寺官设粥厂救济贫民)集。男女叫号喧,老少吞声泣。问尔泣何为?答言我无得。此景亲见之,令我心凄恻。荒政十有二,蠲赈最下策。悭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极。所以经费艰,安能按户给。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此志虚莫偿,嗟叹复何益。安得布地金,凭仗大慈力。睠焉对是粥,跂望蒸民粒。”

  【腊饼】 (仪式)七月十五日献佛之饼也。玄应音义十六曰:“腊饼谓今七月十五日夏罢,献供之饼也。”

  【腊次】 (术语)又曰腊次,法腊之次第也。

  【腊伐尼】 (地名)见“岚毗尼”条。

  【腊佛】 (行事)谓七月十五日之夏末献供于佛。所谓盂兰盆也。

  【腊缚】 (杂语)(杂语)Lava,时刻名。俱舍论十二曰:“刹那百二十为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粟多,三十牟呼粟多为一昼夜。”

  【蜡印】 (譬喻)印蜡印于泥,蜡印溶解,同时泥中成字形。以譬现在之五阴灭,中有之五阴生也。涅槃经二十九曰:“如蜡印印泥,印与泥合,印灭文成。而是蜡印不变在泥,文非出泥不余处来,以印因缘而生是文。现在阴灭,中阴阴生。是现在阴终不变为中阴五阴,中阴五阴亦非自生,不从余来。因现阴故,生中阴阴,如印印泥,印坏文成。”

  【来果】 (术语)来世之果报也。

  【来生】 (术语)如言来世,未来之生报也。

  【来世】 (术语)未来之世也。法华经曰:佛告舍利弗,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曰华光王。

  【来迎】 (术语)佛菩萨自极乐来迎念佛之行者也。观无量寿经曰:“化作五百化佛来迎此人。”五会法事赞曰:“但有称名皆得往,观音势至自来迎。”是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十九之誓愿也。然净土门中净土真宗之一流不敢期此来迎。见“来迎不来迎”条。

  【来迎不来迎】 (术语)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十九有来迎引接之愿,故净土门之念佛者,多要临终之正念以期佛之来迎。然在净土真宗以期来迎为修诸行之杂修杂行期。专修念佛之行人,于闻信之一念,往生之行事成办,故不期终之正念佛之来迎。是念佛门中独特之宗旨也。末灯钞曰:来迎者,为诸行往生,自力之行者故。临终者,谓诸行往生之人,未得真实之信心故。(中略)真实信心之行人,以摄取不舍故,住于正定聚之位,是故无临终,无来迎,信心定,则往生定也。

  【来迎三尊】 (图像)弥陀观音势至三尊作来迎状之形像也。

  【来迎引接愿】 (术语)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九。于念佛之行者临终时来接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来迎印】 (印相)弥陀佛来迎众生时之印相也,举右手比之于佛,垂左手比之于众生是也。寻常之立像印相也。

  【来应】 (术语)应他之请而来也。楞严经一曰:“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

  【赖耶】 (术语)ālaya,阿赖耶之略。

  【赖耶识】 (术语)Klayavijñāna,阿赖耶识之略。

  【赖耶缘起】 (术语)法相宗之缘起论也。四种缘起之一。见“缘起”条。

  【赖吒】 (术语)赖吒罗之略。马鸣菩萨所造伎曲之名。见赖吒啝罗项。

  【赖吒啝罗】 (杂名)Raṣṭrapāla,马呜菩萨所造伎曲之名。付法藏传五曰:“于华氏城游行教化,欲度彼城诸众生,故作妙伎乐,名赖吒啝罗,其音清雅哀婉调和。”见“马鸣”条。又比丘名。本为婆罗门之子,求父使出家,不许。断食强之。遂出家得道。见赖吒和罗经。

  【赖吒和罗经】 (经名)一卷,吴支谦译,中阿含第十三赖吒和罗经之别译也。记赖吒和罗之出家得道及为父母说法。

  【赖吒和罗所问太子经】 (经名)德光太子经之异名,佛对赖吒和罗比丘所问说大乘之行法及德光太子之行历。

  【兰】 (杂语)偷兰遮Sthūlātyaya之略。

  【兰阇】 (术语)西竺誉人曰兰阇。亦曰兰奢。世说二曰:“王丞相拜扬州,宾客数百人,并加沾接。人人有悦色,惟有临海一客姓任,及数胡人为未洽。公因便,还到过任边云:君出,临海便复无人。任大喜悦。因过胡人前,弹指云:兰阇兰阇,群胡同笑。四坐并欢。”案翁注困学纪闻二十,误作兰若解。

  【栏楯】 (物名)兰干之横木,谓之栏,竖木谓之楯。阿弥陀经曰:“七重栏楯,七重罗网。”

  【蓝风】 (杂名)毗蓝风也,毗蓝又作毗岚。暴风名。弘明集序曰:“须弥峻而蓝风起,宝藏积而怨贼生。”

  【兰菊】 (譬喻)春兰秋菊,各当于时而美,以譬物之两美也。法华文句一曰:“分节经文,悉是人情。兰菊各擅其美,后生不应是非。”续高僧传十五(神素传)曰:“晋川称为素杰二公,秋菊春兰,各擅其美。”太平广记百八十五曰:“譬之春兰秋菊,俱不可废。”

  【兰盆】 (修法)岁华纪丽曰:“道门宝盖,献在中元。释氏兰盆,盛于此日。”今俗中元节尚盛行之,亦称盂兰会。参看“盂兰盆”条。

  【兰盆会】 (修法)荆楚岁时记曰:“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作盂兰盆会。”唐六典曰:“中尚署七月望日进盂兰盆,杨炯有盂兰盆赋。”翻译名义曰:“盂兰西域之语转,本云乌蓝,此翻救倒悬盆,是贮食之器。三藏云:盆罗百味,式供三尊。仰大众之恩光,救倒悬之仓急。”

  【岚毗】 (地名)岚毗尼之略。

  【岚毗尼】 (地名)Lumdini,又作蓝毗尼、岚鞞尼、留毗尼、流毗尼、流弥尼、林毗尼、林微尼、楼毗。新称腊伐尼、蓝軬尼。花园名。在迦毗罗城之东,摩耶夫人生佛之处。蓝軬尼,译作盐,上古守园之婢名,因以名园。或译曰可爱。西域记六曰:“箭泉东北行八九十里,至腊伐尼林,有释种浴池,澄清皎镜,杂华弥漫。其北二十四五步,有无忧华树,今已枯悴。菩萨诞灵之处。”玄应音义十九曰:“岚毗,或言流毗尼,或言林微尼,正言蓝軬尼,此云盐。即上古守园婢名也,因以名园。饭那,此云林,或译云解脱处,亦云灭,亦名断。軬音扶晚切。”智度论二十六曰:“佛世世当爱远离行,若菩萨在母胎,母亦乐远离行,去城四十里,岚鞞尼林中生。”翻梵语九曰:“楼毗,译曰可爱,长阿含第四。”

  【蓝婆】 (异类)Lambā,法华经所说十罗刹女,第一谓之蓝婆。第二谓之毗蓝婆Vilambā,正法华经翻为结缚。慧琳音义二十五曰:“准法华中,十罗刹女有名蓝婆,此云乘。”

  【兰若】 (术语)阿兰若āraṇya之略称。僧人所居处也。其义即空净闲静之处。见释氏要览。能改斋漫录曰:兰若二字,白乐天作惹字押。上官仪酬薛舍人万年宫晚景寓直怀友诗,中四句云:东望安仁署,西临子云阁。长啸求烟霞,高步寻兰若。此又作日灼切也。

  【兰奢待】 (杂语)胡语。指物之善者称为兰奢待。晋王导尝谓胡僧曰:兰奢待,僧悦,兰奢胡语之褒誉也(见朱子语录)。

  【兰室】 (杂语)佛寺之异名。兰为梵语兰若之略,或取兰草芬芳之义。西域记张说序曰:“业光上首,擢秀檀林。德契中庸,腾芬兰室。”俱舍颂疏序曰:“咀以真诠,狎以兰室。”

  【兰香蕱】 (譬喻)蕱又作梢。凡兰香花生时,梢头花子分为七分,以譬鬼神碎罪人之头为七分。旧所谓阿梨树枝是也。慧琳音义三十五曰:“兰香蕱,此即如来譬喻说也。凡兰香花出时,稍头花子分为七分。罪人善神碎其头,破作七分,如彼兰香头。古译云阿梨树枝者讹也,本无阿梨树。”

  【蓝宇】 (杂语)伽蓝堂宇,即佛寺也。

  【懒残】 (人名)高僧传曰:“衡岳寺僧明瓒禅师,性懒而食残,号懒残。李泌异之,往见。正拨火煨芋啖之,取其半授泌曰:勿多言,领取十年宰相。”

  【览娆乱经】 (经名)一卷,失译。与弊魔试目连经皆为中阿含降魔经之别译。

  【揽实成权】 (术语)持真实教作方便权化之教也。

  【览字】 (术语)Raṁ,一作滥字。罗者五大中火大之种子,以览字为慧火之种子。对于鍐字之智水而称。即火水也,日月也。秘密真言观行要览曰:“字法界生火神,即是毗卢遮那一切智智体也。”大日经疏八曰:“又观彼顶上有一啰字,字上安点,故云严以大空点(此是囕字也)。此字四边遍有光焰,犹如花鬘连环不断。字中又遍流出白光,如净满月之晖。”

  【览字门】 (术语)字门。五大中之火大,表大日如来慧火之法门也。如护摩法属于火性者,总为览字门也。空华丛谈序曰:“不投字门而付之室洒。”

  【滥波】 (地名)Lampā,国名,北印度之境。有部毗奈耶四十六曰:“时绀颜童子,执师衣角悬身而去。时人遥见皆悉唱言:滥波底滥波底(是悬挂义),其所经过方国之处,因号滥波。今北印度现有其国。”西域记二曰:“越黑岭入北印度境,至滥波国。”

  【烂脱】 (杂语)一行之大日经疏,文句前后,义理不连续,是名烂脱。此不依师,则难读,藉免破法因缘之善巧方便也。大日经疏十八曰:“前说真言品即令说之。何故不说,至此方说耶?为迷彼寻经文人也。佛具大悲,何不显说而迷惑众生耶?答曰:非有吝也。但谓世间有诸论师,自以利根分别者,智力说诸法相,通达文字。以慢心故,不依于师,辄尔寻经即欲自行。然此法微妙,若不依于明导师,终不能成。又恐妄行自损损他,若隐互其文,令彼自以智力不得达解,即舍高慢而依于师。以此因缘不生破法因缘,故须如此也。”有大疏烂脱闻书三卷。

  【狼迹山】 (地名)鸡足山之异名。摩诃迦叶入定之山也。摩诃摩耶经下曰:“摩诃迦叶。于狼迹山中入灭尽定。”玄应音义八曰:“狼迹山,按梵本,言屈屈多播陀山,此云鸡足山,又云尊足山。令迦叶居中者,在菩提树东也。”

  【琅玡】 (地名)宋滁州琅玡山广照禅师,名慧觉,得法于汾阳照禅师,应缘于滁州,与明州雪窦山显禅师同时唱道。四方谓之二甘露门。见续传灯录三。

  【琅玡山河】 (公案)五灯会元十二长水子璇讲师章曰:“闻琅玡道重当世,即趋其席。值上堂次出问: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琅玡厉声曰: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师言下领悟。”

  【劳度差】 (人名)外道之能知幻术者,与舍利弗角种种之神力。见贤愚经须达起精舍品。

  【牢关】 (杂语)迷悟之境界,坚牢之关门也。传灯十六乐普章曰:“末后一句始到牢关,锁断要津不通凡圣。”

  【劳结】 (术语)尘劳与结使,皆烦恼之异名。净心诫观法序曰:“吸揽尘缘,积成劳结。”

  【牢笼】 (杂语)如兽入牢,鸟入笼也。法苑珠林二十曰:“牢笼真俗,囊括古今。”

  【劳侣】 (术语)尘劳之党侣也,尘劳者烦恼之异名。维摩经弟子品曰:“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注“肇曰:其为诸尘劳之党侣也。”大日经疏曰:“若离如是实相印,余皆爱见所生,与天魔外道作诸劳侣。”

  【劳谦】 (杂语)劳而不夸功也。维摩经香积佛品曰:“斯诸菩萨,亦能劳谦。”

  【劳怨】 (术语)魔来劳我,我为为怨,故云劳怨。维摩经方便品曰:“降魔劳怨。”注“肇曰:四魔劳我致为怨。”慧远疏曰:“魔能劳乱,名之为劳。败人善根,故说为怨。”

  【老古锥】 (譬喻)老古锥能为钻物之用。老古者尊称。言师家说得机锋峭峻也。虚堂柏严录曰:“版齿生毛老古锥,夜深听水炉边坐。”

  【老苦】 (术语)四苦之一。大乘义章三本曰:“衰变名老,老时有苦,就时为目,名为老苦。”

  【老檑槌】 (杂语)檑又作礌,杵类也。以比老秃。群谈采余四曰:“于谦幼时,僧人兰古春过学堂。见于梳三角髻。戏曰:三角如鼓架。于对曰:一秃似檑槌。”桃隐颂偈赵州卧雪颂曰:“苦哉古佛老雷椎。”

  【老母经】 (经名)一卷,失译。老女人经异译。

  【老母女六英经】 (经名)一卷,宋求那跋陀罗译。老女人经之异译。

  【老衲】 (杂语)僧服曰衲衣,故老僧曰老衲。戴叔伦诗曰:“老衲供茶碗。”

  【老尼置油钵试优婆鞠多】 (故事)见油附录覆油钵条。

  【老女经】 (经名)老女人经之略名。

  【老女人经】 (经名)一卷,吴支谦译。有贫穷老女,请问生老病死五阴六根六大等自何所来。佛答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兼说缘生之众喻。老女开解。佛说其往因,并往生极乐,后成佛道。老母经,老母女六英经皆为其之异译。

  【老婆】 (杂语)老婆者,称慈悲之语,取亲切叮咛之义。杨无为颂曰:“正法眼藏,瞎驴边灭。黄檗老婆,大愚饶舌。”

  【老婆禅】 (术语)亲切叮咛之禅也。临济录曰:“普化以手指曰:河阳新妇子,木塔老婆禅,临济小厮儿,却具一只眼。”

  【老臊胡】 (杂语)老臊之夷人也。斥达磨。联灯二十德山章曰:“这里佛也无,祖也无,达磨老臊胡,十地菩萨是担屎汉。”虚堂告香普说曰:“达磨元是老臊胡,释迦老子干屎橛。”

  【老僧】 (杂语)老年之僧。

  【老少不定】 (术语)言老人少年寿命不定也。慧心之观心略要集曰:“世人之愚也,于老少不定之境,成千秋万岁之执。”

  【老死支】 (术语)十二缘起支之一。言生支之后衰变而命尽也。

  【老宿】 (术语)老成宿德之人。临济录曰:“有一老宿参师。”名义集一曰:“体毗履,此云老宿,他毗利此云宿德。”

  【老猿】 (杂语)佛比难陀之妇以老猿,以度难陀。三教指归曰:“老猿毒蛇之观。”见“难陀”条。

  【老子化胡】 (传说)言李老聃死后生于天竺为佛也。后汉书襄楷传曰:“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天神遗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眄之。其守一如此,乃能成道。”齐书顾欢传云:“欢着论曰:道经云:老子入关,之天竺维卫国。国王夫人,名曰净妙。老子因其画寝,乘日精,入净妙口中。后年四月八日夜半时,剖左腋而生,坠地即行七步。于是佛道兴焉。”

  【酪】 (饮食)精制牛乳者。梵语杂名曰:“娜地。”涅槃经十曰:“声闻如乳,缘觉如酪。”梵Dadhi。

  【酪经】 (术语)台家之教判,以华严等五时,配于乳等五味。第二时鹿园时之诸经,称为酪经。即一切之小乘经也。法华玄义二曰:“酪经一种因果,狭下短,但粗无妙。”

  【酪味】 (譬喻)五味之第二,台家以喻第二时之小乘教。

  【乐】 (术语)梵语曰素佉Sukha,又曰苏吉施罗。遇好缘好境而身心适悦也。佛地论五曰:“适悦身心名乐。”梵语杂名曰:“素佉。”又曰:“苏吉施罗。”

  【乐邦】 (术语)安乐之邦土,称西方之极乐世界。天台观经疏序曰:“夫乐邦之与苦域,金宝之与泥沙。”天照弥陀经疏序曰:“一乘极唱终归咸指于乐邦。”

  【乐邦文类】 (书名)五卷,南宋庆元甲申,四明石芝沙门宗晓,编次关于弥陀净土之一切法文。

  【乐变化天】 (界名)梵名须涅蜜陀。旧译化自乐天,或化乐天。新译乐变化天,或妙变化天。欲界六天中第五重之天也。自以通力自在变作妙乐而娱乐,故名。智度论九曰:“化自乐者,自化五尘而自娱乐,故言化自乐。”佛地论五曰:“乐变化天,乐自变化,作诸乐具以自娱乐。”俱舍颂疏世品一曰:“乐变化天,于五欲境自变化故。”可洪音义一曰:“妙变化天,乐变化天王也。大智度论云:须涅蜜陀,秦言化乐天,唐言乐变化天。”然玄应师有别释。玄应音义二十三曰:“乐变化天,五孝切。但此天虽有宝女,于变化者心多爱着,于男亦尔,故以名焉。旧言化乐天,音洛,失之久矣。”即爱乐变化男女之意。

  【乐波罗蜜】 (术语)四德波罗蜜之一。常寂光土常乐我净之四德,尽为波罗蜜行所成,故从所由而谓为波罗蜜。普贤观经曰:“乐波罗蜜不住身心相处。”

  【勒叉】 (杂语)Lakṣā,紫色也。玄应音义一曰:“罗差,或言洛沙。讹也。应云勒叉。此译曰紫色也。”

  【乐迟通行】 (术语)四通行之一。见“通行”条附录。

  【乐德】 (术语)四德之一。见“四德”条。

  【乐颠倒】 (术语)四颠倒之一。见“颠倒”条附录。

  【乐法】 (术语)乐求妙法也。无量寿经下曰:“爱法乐法。”

  【乐干闼婆】 (天名)法华经序品四种干闼婆中之一。乐为音乐,其名也。

  【乐根】 (术语)乐受之所依为乐根。六识之中有眼耳鼻舌身之五识。

  【乐果】 (术语)涅槃之妙体,离一切之生灭,谓之乐,此妙乐为菩提所得,故曰果。观经玄义分曰:“开示长劫之苦因,悟入永生之乐果。”

  【乐行】 (术语)悉达太子六年苦行之后,知其为徒劳,浴于尼连禅河,受乳糜,于菩提树下金刚座上禅坐观念,谓之乐行。或谓苦行六年,此乐行亦六年。即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八十入灭。是常途之说也。此说依本起经因果经智度论。总之释尊之出家成道有三说。

  【勒那跋弥】 (人名)Ratnavarmin,译曰宝铠。国王名。见贤愚经十。

  【勒那跋提】 (人名)Ratnamati,译曰宝意,中天竺人。诵一亿之偈,尤明禅法。魏正始五年至洛邑,译十地等论二十四卷,既通此土之音,讲华严经,道俗云集。讲次,忽有一人执笏,形如大官,云:天帝请和尚讲华严经。都讲、维那、梵呗、法事所须,咸已备具。讲序之众僧皆同见之。言讫,便隐。勒那及都讲、维那,奄然终于法席。见华严传记二。

  【勒那阇耶】 (本生)佛昔行菩萨道入大海济五人时之名也。无译语,五人者即佛初度之五比丘是也。见贤愚经勒那阇耶品。

  【勒那三藏】 (人名)勒那跋提也。

  【勒那识祇】 (人名)Ratnaśikhin,译曰宝髻。太子名。见贤愚经八。

  【勒那提】 (人名)Ratnadeva,译曰宝天。儿名。见贤愚经二。

  【乐如漏尽愿】 (术语)受乐无染愿之别名。

  【勒沙婆】 (人名)三仙之一。三仙者,释迦佛出世以前,盛行于天竺之三种外道仙人也。勒沙婆,译曰苦行。即尼犍子外道,又云离系外道。止观十曰:“勒沙婆,此翻苦行。计因中亦有果亦无果。”同辅行曰:“勒沙婆,此云苦行。未知出时节,以算数为圣法,造经亦有十万偈,名尼犍子。”百论疏上之中曰:“勒沙婆者,此云苦行仙。其人计身有苦乐二分,现世并受,苦尽而乐法自出,所说之经名尼犍子,有十万偈。”梵Ṛṣabha。

  【乐神】 (天名)八部众之一,干闼婆也。

  【乐施】 (人名)长者名。舍卫国之长者须达,一译乐施。好施与之义。与所云给孤独同。见须达条。

  【乐受】 (术语)三受之一。领受顺情之境,使身心适悦者。唯识论五曰:“领顺境相,适悦身心,说名乐受。”大乘义章三本曰:“顺缘生适,名为乐受。”

  【乐说】 (术语)四无碍之一。大乘义章十一曰:“语称物情,名为乐说。”是就闻者之情解乐字。闻者乐听其说也。法华嘉祥疏二曰:“言乐说者,凡有二义:一者菩萨自得胜法,乐为物说,如父母得于胜事,乐欲与子。二者知众生欲乐而为说法。”是第一义就说者适悦之情解乐字。第二义就闻者之意乐解之。

  【乐说辩才】 (术语)第三地之菩萨,内智明而好为众生振辩才也。法华经序品曰:“乐说辩才。”

  【乐说无碍】 (术语)见“四无碍解”条。

  【乐说无碍辩】 (杂语)四无碍辩之一。与乐说无碍智同。

  【乐说无碍智】 (术语)四无碍智之一。又曰乐说无碍辩。就心言,名为智。就口言,名为辩。其体一也。新译家谓为辩才无碍解。

  【乐速通行】 (术语)四通行之一。见“通行”条附录。

  【乐天】 (界名)胎藏界外金刚部院西方之北端,有乐天四人,是干闼婆类也。

  【乐土】 (术语)安乐之国土也。法华经序品曰:“便舍乐土宫殿臣妾。”

  【乐修】 (术语)三修之一。见“三修”条。

  【乐音】 (杂名)管弦丝竹之声。

  【乐音干闼婆】 (天名)法华经序品所列四干闼婆之一。

  【乐音树】 (植物)微风吹树叶,出音乐之声者。阿弥陀经曰:“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药师经曰:“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

  【乐欲】 (术语)乐者,愿也,好也。乐欲者,愿求欲望也。最胜王经一曰:“一切烦恼,以乐欲为本。从乐欲生,诸佛世尊断乐欲故,名为涅槃。”盂兰盆经宗密疏曰:“愿者,心之乐欲也。”

  【乐着】 (术语)娱乐执着也。法华经譬喻品曰:“犹故乐着,嬉戏不已。”大悲经三曰:“若有众生,乐着生死三有爱果。”

  【了本际】 (人名)阿若憍陈如比丘,一译了本际。见“阿若憍陈如”条。

  【了本生死经】 (经名)一卷,吴支谦译。谓见了十二因缘,即是见法见佛。与大乘舍黎娑担摩经同本。但说人不同。此为舍利弗对比丘而说者。

  【了别境识】 (术语)三能变识第三能变之名。见“三能变”条。

  【了达】 (术语)了悟通达事理也。法华经提婆品曰:“深入禅定了达诸法。”唐华严经三十七曰:“了达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缘亦复然。”

  【了教】 (人名)阿若憍陈如,旧译了本际,知本际等,义净三藏译为了教,寄归传一曰:“始自了教,会初愿以标诫。”

  【了了见】 (杂语)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体寂湛然,无有去来,不离世流,世流不能流,坦然自在,即是了了见也。”

  【了论】 (书名)明了论之略称。

  【了悟】 (术语)释家以明心见性为了悟。传法正宗记偈曰:泡幻同无碍,如何不了悟?

  【了义】 (术语)对于不了义而言。显了分明说示究竟之实义,谓之了义。未了未尽之说,谓之不了义。了义不了义者,方便(不了义)、真实(了义)之异名也。圆觉经曰:“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又“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同略疏一曰:“了义者,决择究竟显了之说非覆相密意含隐之谭。”宝积经五十二曰:“若诸经中,有所宣说:厌背生死,欣乐涅槃,是不了义。若有宣说生死涅槃二无差别,是名了义。”大集经二十九曰:“了义经者,生死涅槃一相无二。”涅槃经曰:“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了义灯】 (书名)唯识三个疏之一。唐淄洲慧沼着,具名唯识论了义灯。

  【了义教】 (术语)真实显了之教法也。

  【了义经】 (术语)说示究竟显了之义之经典也。从大乘言之,则小乘总为不了义经。然大小乘经典中亦有了义不了义之别。故佛言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也。见四依项下法四依条。

  【了因】 (术语)生了二因之一,因体有二种,如种之生芽曰生因。如灯之照物显隐曰了因。因明大疏上曰:“因体有二:一生二了。如种生芽,能起用故名为生因。如灯照物,能显果故,名为了因。”

  【了因佛性】 (术语)三因佛性之一。了达正性之觉智也。见“三因佛性”条。

  【雷】 (杂名)梵语誐罗惹哆Garjita。为空中之四大相触而发声者。三界义曰:“长阿含云:有时地大与水大相触,有时地大与火大相触,有时地大与风大相触,有时水大与火大相触,有时水大与风大相触。以是缘故,虚空中有雷声起。”

  【泪堕尊者】 (人名)佛灭后大阿罗汉有大悲心常悲三途之众生而啼泣,故名泪堕尊者。观经玄义分传通记一曰:“泪堕尊者,悲三途众生苦。”同糅钞七曰:“泪堕尊者,灭后大罗汉也。得宿命智,见自身过去堕狱等。想像一切众生三途苦,悲泪流血泪,以之洗染袈裟。本证未明。”

  【累劫】 (杂语)累叠数多之劫量也。世界成坏之时期云劫。无量寿经下曰:“世世累劫无有出期。”法华经譬喻品曰:“汝等累劫众苦所烧。”

  【累七斋】 (仪式)又云斋七,谓人死后每七日营斋至七七日也。以人死生为中有之身,不得生缘则每七日死生而至七七日也。释氏要览下曰:“人亡每至七日必营斋追荐,谓之累七,又云斋七。”

  【累形】 (术语)凡夫为自己形体蒙种种之烦累谓之累形。寄归传二曰:“有待累形,假衣食而始济。”

  【累障】 (杂语)烦累障碍也。三论玄义曰:“累障既深。”

  【类智】 (术语)观欲界四谛之智,名为法智,观上二界四谛之智,名为类智,以是为彼之同类故也。

  【楞伽】 (地名)Lañkā,新作[饥-几+夌]伽,又作[马*夌]伽。在师子国(即锡兰岛)之山名(今之Adam speak)。楞伽为宝名,又曰不可到,难入之义也。即山以有楞伽宝得名。又以险绝常人难入得名。佛尝在此说大乘经,名楞伽经。西域记十一师子国曰:“国东南隅有[饥-几+夌](勒登反)伽山,岩谷幽峻,神鬼游舍,在昔如来于此说[饥-几+夌]伽经。旧曰楞伽经,讹也。”唯识述记四本曰:“楞伽者,是师子国山名也。”慧琳音义三十一曰:“楞伽,正梵音云[饥-几+夌]伽,山名也。勒邓反。此亦宝名也,此山多饶此宝,故以为名。在南海中师子国西南隅,海岛大山也。”华严疏钞六十二曰:“楞伽,此云难往。”楞伽经心玄义曰:“楞伽,此云难入,世尊说法无史实。”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经名)Laṅkāvatāra-sūtra,四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为本经三译中之最古者。楞伽者,山名,阿跋多罗者,入之义,佛入此山说法,故名入,新译云入楞伽经者是也。宝字乃译人添加,因楞伽宝表经义之无上宝也。或言阿者,无也,跋多罗者,上也,阿跋多罗宝即无上宝也。华严疏钞六十二曰:“经题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阿之言无,跋多罗云上,宝即此方之言。”楞伽心玄义曰:“阿伐哆陀罗,此云下入。以梵语中下入上入悉有别名,唯从上下入,别有此名,如入菩萨等。解四卷者翻为无上,此甚讹也。勘诸梵本及十卷中,都无宝字,十卷中翻为入者当名也。”

  【楞伽岛】 (地名)锡兰岛本名楞伽,佛说楞伽经处也。山中拔海三千尺,有胜区曰坎第,有湖作牛形,周遭可十里,故宫在焉。宫外一寺,有卧佛供养此中。岛中最高峰突出如方域,上有佛迹,长可二尺,土人往往于鸡鸣时攀跻瞻礼,谓可消灾难。殆即佛说经处矣。

  【楞伽经】 (经名)有四译,今存三本:一宋求那跋陀罗译,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有四卷,名四卷楞伽。二元魏菩提流支译,名入楞伽经,有十卷,名十卷楞伽。三唐实叉难陀译,名大乘入楞伽经,有七卷,名七卷楞伽。本经各家之著述如下:入楞伽经心玄义一卷,唐法藏撰。楞伽经注卷二卷五,唐智俨注,残缺。楞伽经通义六卷,宋善月述。楞伽经集注四卷,宋正受集注。大乘入楞伽经注十卷,宋宝臣述。楞伽经纂四卷,宋杨彦国纂。观楞伽经记八卷,明德清笔记。楞伽补遗一卷,明德清撰。楞伽经玄义一卷,明智旭撰述。楞伽经义疏九卷,明智旭撰。楞伽经合辙八卷,明通润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八卷,明宗泐如玘同注。楞伽经参订疏八卷,明广莫参订。楞伽经宗通八卷,明曾凤仪宗通。楞伽经心印一卷,净挺着。楞伽经心印八卷,前有科文函昰疏。楞伽经精解评林一卷,明焦竑纂。楞伽经疏卷中,残缺。

  【楞伽经唯识论】 (书名)一卷,元魏菩提留支译,唯识二十论三译之最古者。

  【楞伽经义疏】 (书名)四卷。明释智旭撰述。其后序曰:“犹忆初发心时,便从事于禅宗。数年之后,涉律涉教,著述颇多。独此楞伽,拟于阅藏毕后方注。壬辰结夏晟溪,无处借藏。乃以六月初三日举笔,至八月十一日阁笔于长水南郊之冷香堂,谨阅七旬。而佛事魔事,病障外障,殆无虚日。三易地而稿始脱。”

  【楞伽经注解】 (书名)四卷。明释宗泐如玘于洪武十年冬十月奉诏笺释。十一年七月进呈。太祖皇帝览之,叹为精确。命流布海内,使学者讲习。宗泐即奉诏刻于京师天界禅林,后如玘又刻于杭之演福寺。末有宋濂题辞。载其事颇详。

  【楞伽经宗通】 (书名)三十卷,明曾凤仪撰。其自序曰:“余于憨山称莫逆,自癸已造访牢山后,音问寥寥,得笔记(憨山之楞伽笔记)读之,不啻面谭。始读洒然,再读之则疑,三读之则有所更定,不觉盈纸。复取三译覈之,宋译隽永有味,故不可易。至棘句倒语,非证魏唐二译则不可晓。笔记节分条列,灿如指掌,令学者易于参订。余亟取之。更为斟酌旧注,融会三译,间出胸臆,或前人所未道。要于申畅简奥,不使有楞伽难读之叹。”案此书附有唐译楞伽经文二品,提婆菩萨二论。

  【楞伽山】 (地名)见“楞伽”条。

  【楞伽悬记】 (术语)释尊在楞伽山,悬记如来灭后,南天竺有大德比丘,名龙树。宣说大乘无上之法,初证欢喜地,应往生安乐国。出于楞伽经九(七卷经第六)。

  【楞严忏悔行法】 (书名)一卷,释谛闲撰。

  【楞严大师】 (人名)宋长水子璇,依楞严经开悟,讲此经三十遍,制义疏十卷。大中祥符六年翰林学士钱公奏赐楞严大师之号。见楞严经眼髓一。

  【楞严会】 (行事)禅林之古法,于安居结制中为除魔障,设楞严坛,每日众僧集诵楞严咒,称楞严会。四月十日启建,七月十三日满散。敕修清规楞严会曰:“楞严会乃祈保安居。”又曰:“四月十三日启建,至七月十三日满散。”

  【楞严经】 (经名)一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唐般剌密帝译,十卷。阐明心性本体。文义皆妙。属大乘秘密部。无法不备。无机不摄。学佛之要门也。等不等观杂录一曰:“楞严楞伽之楞字,说文作棱,他书从之。惟佛经内专用楞字,疑系译经时所定,当从之,不必更改也。”参照“首楞严经”条。

  【棱严经】 (书名)即楞严经也。明人刻经,喜用说文字,楞字不见说文,因改楞为棱。实则以楞字为正。

  【楞严经合辙】 (书名)十卷,明释通润述。其自序曰:“余独坐静处,案上唯置楞严,即胸中眼角口吻边亦唯置楞严。且读且思,遇不惬心处,即书而粘之壁,时时参究,务求心达。故亦时时会心,积数年而楞严一贯之旨,字字皆契佛心,毫无龃龉。(中略)余故复将平日私记而与诸佛性相若合一辙者裒成一帙,以付剞劂。云云。”

  【楞严经会解】 (书名)二十卷,元释惟则会解。其自序曰:“余见长水璇师,孤山圆师,泐潭月师,温陵环师之说。又阅吴兴岳师之集。并得兴福,悫资,中沇,真际,节檇李敏诸师之意,无不大同。惟所见或各从一长,乃不能不小异。(中略)今余会诸家要解以通大途,异不公乎众者节之,异而互通者互存之,互为激扬者,审其的据而节取之。间有隐略乖隔处,则又附己意,自为补注。若合殊流同归于海,故谓之会解。”

  【楞严经摄论】 (书名)二卷,释太虚着。是书会萃各家之精要而成。凡二卷四分:一,判释本经文义分。二,会较余部交义分。三,别明当部要意分。四,散释艰文涩义分。

  【楞严经疏解蒙钞】 (书名)六十卷,略称曰佛顶蒙钞。海印弟子蒙叟述。蒙叟,钱谦益别号也。自第四十八卷以下总曰佛顶五录。所谓五录者,佛顶图录一卷,佛顶序录一卷,佛顶枝录二卷,佛顶通录二卷,佛顶宗录六卷也。谦益于明末福王时,曾为礼部尚书,入清授礼部右侍郎。所著诗文集,多诽谤清室之语。清高宗阅之大怒。命梵毁其版,不许印行。此书本收入清藏。高宗恶其为人,在藏中黜去。然其文集等,固潜行于世间,莫能禁也。此书虽流通者希。然详细博雅,固读首楞严经者不可少之书也。

  【楞严经通议】 (书名)十卷,明释德清述。其自序曰:“历览诸说,有所未惬者,独理观未见会通。故言句虽明,而大旨未畅。(中略)至万历甲寅,以投老南岳,寓灵湖之万圣兰若。结夏时,粤门人超逸侍予最久,甘苦疾病患难,靡不同之。予感其精诚,因入室请益悬镜,触发先心,遂直笔成帙。较悬镜虽多,无非广发一心三观之旨,而文不暇详释。题曰通议,盖取春秋经世,先王之法议而不辩之意。所谓议其条贯,而通其大纲。是于向上一路,实以为赘。其于初机之士,可以饮海一滴而吞百川之味也。”案此书十卷外首附悬镜一卷。末附补遗一卷。

  【楞严经正脉】 (书名)四十卷,明释真鉴述。其卷首自序曰:“经本分明,而注多齿莽。正脉既失,本旨多乖。后贤指摘成帙,甚至但说本文。学者莫决从违,而临文浩叹者多矣。鉴长夜迷徒,释宗晚学。赖圣贤加被,发薄少善根。偶窥华屋之门,辄悯宫墙之望。僭伸管见,请正大方。实非横陈臆说而蔑先贤,意惟曲顺佛言而资后学。”云云。杨仁山居士曰:“正脉为注本之最善者,披剥陈言,独申正见。发挥经义,超越古今。”

  【楞严经直指】 (书名)十卷,明释函昰疏。其嗣法门人今释序之曰:“吾师天然昰和上,宴坐丹霞,以三月成直指。(中略)言言本色,不借华词。其不可思议之妙,实有与诸家回绝者。”

  【楞严经指掌疏】 (书名)十卷,清释通理述。等不等观杂录四曰:楞严经以阿难示堕发起大教,专为正路修行人欲漏未除者作榜样也。若为邪僻之徒,寻常教诫,不一而足。指掌疏以诈现威仪等语,贬斥阿难,大失经意。盖误堕之由,非阿难起意贪欲,乃摩登以咒摄入。若非阿难正直,则摩登以色钩引已足,何待咒摄?阿难内心清净,未动淫念。但力不自由,难以摆脱耳。

  【楞严经纂注】 (书名)十卷,明释真界纂注。瞿汝稷序曰:“注之得于长水温陵者十之七,得于泐潭孤山诸家者十之二,得于上人之独见者十之一。诸师名号不复录,以融而为一。则经旨脉络相属,读者为便。”

  【楞严三关】 (故事)佛祖统纪十慈云传曰:“慈云法师导式居天竺日,有贵宦注楞严,求师印可。师烹烈焰谓之曰:合下留心佛法,诚为希有。今先申三问,若答之契理,当为流通。若其不合,当付此火。宦许之。师曰:真精妙元性净明心,不知如何注释?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为是何义?二十五圣所证圆通,既云实无优劣,文殊何独得取观音?其人罔措。师即举付火中。于是楞严三关自玆而出。”

  【楞严三昧】 (术语)Śūraṁgama-samādhi,首楞严三昧之略名。

  【楞严头】 (职位)禅家举唱楞严咒者之职名,请音声好之人充之。敕修清规楞严会曰:“维那先期择有音声者为楞严头。”又曰:“维那白佛宣疏毕,楞严头唱楞严。众和毕,仍作梵音,唱念经首序引毕,方举咒。咒毕唱摩诃,众和毕,维那回向。”

  【楞严文句】 (书名)明智旭撰,首楞严经文句也。

  【楞严序指味疏】 (书名)释谛闲述疏。天如禅师唯则撰楞严经序,而谛闲疏之也。

  【楞严圆通疏前茅】 (书名)二卷,明释传灯述。其自叙缘起曰:“惟念近日楞严正脉,大非天如禅师会解,因而波及天台。耳食之流,易为眩惑。苟不破斥,妨道孔多。遂复出斯二卷之文,命曰前茅。”

  【楞严咒】 (真言)又曰佛顶咒。楞严经所说之神咒也。有四百二十七句,此中最末之八句为心咒。楞严经长水疏曰:“此咒四百二十七句,前诸句数但是归命诸佛菩萨众贤圣等,及叙咒愿加被离诸恶鬼病等难,至四百十九云哆侄他。此云即说咒曰:从四百二十唵字去方是正咒,如前云六时行道诵咒。每一时诵一百八遍,即正诵此心咒耳。如或通诵,更为尽善。”

  【冷暖自知】 (譬喻)水之冷暖,饮者自知之,以譬自己之证悟。传灯录四,蒙山道明章曰:“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大日经疏十二曰:“如饮水者冷热自知。”

  【冷淘会】 (仪式)聚会而设冷淘,因之有上堂小参等之佛事。冷淘者,冷面也。见南屏燕语下。

  【离波多】 (人名)又作梨波多。见“离婆多”条。

  【离怖畏如来】 (佛名)施饿鬼之法,五如来中北方如来之名,即释迦如来也。秘藏记本曰:“离怖畏如来北方释迦牟尼佛。(中略)离怖畏如来者,成所作智用变化身也。住六道四生界,为一切众生作诸事业,无怖畏也。”

  【离车】 (杂名)Licchavī,又作利车,离奢,粟唱,隶车,黎昌,律车,梨车毗,离车毗,粟呫婆,粟呫毗等。毗舍离城刹帝利种之名也。译曰薄皮。其祖先从一胞肉中生,因有此名。又译为贵族豪族等。善见论十谓往昔波罗捺国王夫人怀妊,生一肉团,赤如木槿华。以为耻,盛之器中,作金薄,朱书波罗捺国王夫人所生,投之江中。有一道士将归,置之一处,过半月,一肉分为二片。又过半月,二片各生五胞。又经半月,一片为男,一片为女,男黄金色,女白银色。道士见之,以慈心力故,手指自然出乳,乳入子腹,道士号儿为离车子,汉云皮薄。又言同皮。二子长至十六,牧牛人共立宅舍,以女嫁男,拜男为王,女为夫人。后多生王子,以三次开广舍宅故,名毗舍离(毗舍离译广严)。慧琳音义六曰:“栗舍毗王,豪族之类,是刹利种系也。又云离车毗童子,上旧名也。”同二十九曰:“梨车毗童子,梵语讹也。正梵音粟聂毗,唐言贵族公子也。诸经或云离车子是也,聂音昌叶反。”西域记七曰:“栗呫(昌叶反)婆子,旧言离车子,讹也。”

  【离车毗】 (杂名)见“离车”条。

  【离车子】 (杂名)离车者梵语,种族之称。子者总称其族类也。见离车项。

  【离尘服】 (衣服)袈裟之异名。远离六尘之义也。六物图曰:“通名者总括经律,或名袈裟,或名道服,(中略)或名离尘服。”

  【离痴乱行】 (术语)见“十行”条。

  【离二边分别止】 (术语)三止之一。不执有无迷悟等之二边而离于差别也。

  【离法爱】 (术语)又云无法爱。十乘观之一。

  【离缚断】 (术语)四断之一。见“四断”条。

  【离盖】 (术语)盖者五盖也,五种之烦恼,覆盖心者,离盖者,脱离五盖也。无量寿经下曰:“离盖清净。”见“五盖”条。

  【离垢】 (术语)离烦恼之垢染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注曰:“肇曰:尘垢八十八使也。”

  【离垢地】 (术语)菩萨行位十地第二之名。具清净之戒行,离烦恼之垢染,故名。唯识论九曰:“离垢地,具净尸罗,远离能起微细毁犯烦恼垢故。”

  【离垢清净】 (术语)见“二种清净”条。

  【离垢世界】 (界名)舍利弗当来成佛之国名也。见法华经譬喻品。

  【离垢眼】 (术语)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眼也。以可见得圣道故。维摩经佛国品曰:“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往生要集末曰:“愿得离垢眼,证无上菩提。”

  【离讥嫌名愿】 (术语)弥陀之第十六愿,使净土无讥嫌恶名之愿。又谓之无诸不善愿。

  【离间语】 (术语)十恶业之一。离甲乙二人亲和之言语也。俱舍论十六曰:“若染污心,发坏他语,若他坏不坏,俱成离间语。”

  【离苦】 (术语)离苦难也。最胜王经二曰:“愿以智剑为断除,离苦速证菩提处。”

  【离婆多】 (人名)Revata,又云梨婆多,离越,离曰。罗汉名。正云颉隶伐多。二十八宿中室宿之名。祈星而得之子也。或名假和合。彼遇二鬼争尸,悟人身假和合之理而为出家得道之因缘也。法华文句二曰:“离婆多亦云离越,此翻星宿或室宿,或假和合。文殊问经云常作声,父母从星辰乞子,既其感获,因星作名。”玄应音义六曰:“离婆多,案文殊问经云:此译云室星,则北方宿也。祠之得子,仍以名焉。正言颉隶伐多,经中作梨婆多,或作黎离多,讹也。即首楞严经中坐禅第一如离婆多者是也。颉音贤结切。”

  【离婆多坐禅第一】 (故事)增一阿含经三曰:“坐禅入定,心不错乱,所谓离曰比丘是。”

  【离染服】 (衣服)袈裟之异名。释氏要觉上曰:“大集经云:袈裟名离染服。”

  【离奢】 (杂名)见“离车”条。

  【离生】 (术语)离生死也。三乘之人,入于见道,而见谛理断见惑,永离三界之生,是云正性离生。俱舍论十三曰:“得世第一法,虽住异生位而能趣入正性离生。”万善同归集六曰:“齐登解脱之门,咸阐离生之道。”

  【离生喜乐地】 (术语)三界九地之一。色界之初禅天也。以为离欲界之恶而生喜乐二受之处故也。俱舍颂疏十曰:“于初静虑三处生中受一种乐,谓离生喜乐,离欲界恶,生喜乐故。”

  【离生性】 (术语)出离生死之正性也。即圣者之正性。俱舍论所谓正性离生是也。

  【梨师达多富那罗】 (人名)梨师达多,此云仙授,或翻仙施,又云仙余。谓从仙人边求得子故也。富那罗,又名富兰那,此翻故旧,或云宿旧。是仙授之兄。此兄弟二人,是波斯匿王大臣,于拘萨罗国,钱财巨富,无与等者,而能于佛及四部众等共受用,不计我所。杂阿含经曰:“富兰罗专修梵行,离欲清净,不着香华,远诸凡鄙,持戒为胜。梨师达不专精梵行。然其智足达四圣谛,智慧为胜。后时二俱命终。佛记二人,一持戒胜,一智慧胜,二俱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于后世得斯陀含,生兜率天,一来世间,尽苦边际。”具德经曰:“而于信心中能具大智慧,仙授乌波萨哥是。于信心中能持梵行,布啰拏乌波萨哥是。”乌波萨哥即优婆塞,布啰拏即富那罗。

  【离睡经】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佛为目连说离睡之法,即中阿含经之长老上尊睡眠经也。

  【离贪心】 (术语)有贪心之对。不与贪欲烦恼相应之善心。

  【离微】 (术语)法性之体,离诸相而寂灭无余,是云离,法性之用,微妙不可思议,是云微。离者涅槃也,微者般若也,宝藏论离微体净品曰:“无眼无耳谓之离,有见有闻谓之微;无我无造谓之离,有智有用谓之微;无心无意谓之离,有通有达谓之微。又离者涅槃,微者般若。般若故兴大用,涅槃故寂灭无余。无余故烦恼永尽,大用故圣化无穷。”宗镜录九十二曰:“离微者万法体用,离者即体,微者功用。”

  【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经名)具名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一卷,唐地婆诃罗译。与无字宝箧经同本而稍异。

  【离我三业念佛】 (术语)日本时宗,离自力我执之见界,离分别离执着而修之他力无我念佛也。谓如是而修之念佛,众生之三业,与阿弥陀佛之三业等,故为成就阿弥陀佛三业之念佛也。

  【离喜妙乐地】 (术语)三界九地之一。色界之三禅天也。离二禅天粗动之喜受,而住于胜妙之乐受之地,故名。

  【离系果】 (术语)五果之一。择灭无为,即涅槃也。由智慧远离烦恼之系缚而得之。俱舍论六曰:“由慧尽法,名离系果,灭故名尽,择故名慧,即说择灭无为名离系果。”

  【离戏论菩萨】 (菩萨)胎藏界金刚手院第三行第五位之尊。密号曰真行金刚。以依一实智远离妄想戏论为本誓。

  【离系外道】 (流派)见“离系子”条。

  【离系子】 (流派)旧云尼虔子。裸形外道也。离一切系缚而修苦行之义也。以其裸形,故佛徒称之为无惭外道。唯识述记一本曰:“尼虔子,今言呢犍陀弗呾罗,翻为离系子。苦行修胜因,名为离系,露形少羞耻,亦名无惭。本师称离系,是彼门徒,名之为子。”

  【离相】 (术语)法华经所说三相之一。见“三相”条。

  【离相戒】 (术语)对于随相戒而言。又云无相戒。持戒之人,心无所著,一切之戒,犹如虚空,了无持犯之相也。见华严大疏。

  【离相三昧】 (术语)隶字也。攞者一切法相不可得之义,于此加三昧声,即离相三昧也。大疏十曰:“罗是相,加此翳声,即是三昧,离相三昧也,具一切相而离诸相。”

  【离性无别佛】 (杂语)谓性即是佛也。六祖坛经曰:“性即是佛,离性无别佛。”顿悟入道要门论下曰:“僧问何者是佛?师曰离心之外,即无有佛。”达磨血脉论曰:“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

  【离言真如】 (术语)二真如之一。离心念之相,离言说之相,真如之法体也。

  【梨耶】 (杂语)ārya,阿梨耶之略。译曰圣者。玄应音义十六曰:“梨耶,此云出者。谓出苦也。义译为圣者。”又第八识之名,新称阿赖耶,旧称阿梨耶,略云梨耶。

  【离谊】 (术语)见“六事成就”条。

  【离欲】 (术语)离贪欲,淫欲也。法华经普门品曰:“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四十二章经曰:“离欲寂静,是最为胜。”

  【离欲地】 (术语)通教十地之第六地。离欲界烦恼之位,即藏教之不还果也。

  【离欲退】 (术语)断尽欲界九品之修惑而得不还果之圣者,再起欲界之烦恼而退转也。

  【离曰】 (人名)又作离越,比丘名。见“离婆多”条。

  【离越】 (人名)比丘名。见“离婆多”条。

  【离中知】 (术语)对于合中知而言。见“合中知”条。

  【离作法】 (术语)谓于因明异喻中之喻依,附加一称为喻体之命题也。此为陈那所创治。例如于“如虚空等”上,添加“视诸非无常者皆非所作。”是也。

  【黎昌】 (杂名)见“离车”条。

  【黎呫毗】 (杂名)见“离车”条。

  【黎耶】 (术语)ālaya,阿黎耶之略。新称阿赖耶识,旧作阿梨耶,阿黎耶。宋高僧传七曰:“黎耶是报非报,化人有心无心。”

  【里】 (术语)Li,又作力,鲁,[口*吕]。悉昙五十字门之一。金刚顶经曰:“[口*吕]字门一切法染不可得故。”文殊问经曰:“称力字时是生法相声。”又Li,又作卢,嚧。悉昙五十字门之一。金刚顶经曰:“嚧字门,一切法沈不可得故。”文殊问经曰:“称嚧(引)字时,是三有染相声,原语未考。”

  【理】 (术语)事之对也。指平等之方面。于表面难认识于本体有一定不变之理存。如不见木石为木石,观为因缘所生法也。四教仪曰:“良以如来依理而立言,遂令群生修行而证理,故佛圣教出世法。”

  【礼拜】 (杂语)梵语伴谈,又曰和南Vandana,或作那谟悉羯罗Namas-kāra,译为礼拜。恭敬之意,现于身相也。陀罗尼集经一曰:“那谟悉羯罗,唐云礼拜。”义林章四本曰:“若云伴谈,或云伴题,此云稽首,亦云礼拜,讹名和南。”西域记二曰:“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

  【礼拜门】 (术语)净土论所说五念门之一。净寺论注上曰:“归命即是礼拜门。”

  【礼拜杂行】 (术语)五种杂行之一。见“五种杂行”条。

  【礼拜正行】 (术语)五种正行之一。见“五种正行”条。

  【理禅】 (术语)事理二禅之一。有漏定为事禅,无漏定为理禅。四教仪集注中曰:“大论云:三阿僧祇时六波罗蜜者,是乃事禅事智满耳。俱舍云:道树已前,四波罗蜜满,至佛果位。二波罗蜜满,此约缘理禅,理智始满。”

  【理忏】 (术语)忏悔有事理之二种。观法之无性,而亡罪福之相,以破理障,为理忏。身口意所作,一一依于法度,对于尊像披陈过罪,以破事障,为事忏。四教仪曰:“理忏者,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即此义也。”行事钞中四之三曰:“今忏悔之法,大略有二:初则理忏,二则事忏,此之二忏,通道含俗。”

  【礼忏】 (术语)礼拜三宝,忏悔所造之罪也。有唐智升撰集之诸经礼忏仪二卷。

  【理乘】 (术语)三大乘之一。为万有根柢之理性之异名。

  【理法界】 (术语)四法界之一。谓诸众生虽有色身等之别,然皆为同一体性也。

  【理法身】 (术语)二法身之一。就三身中之法身而分理智之二,所证之理体为理法身,能证之智慧为智法身。依新译家则理法身者无为而本有,智法身者有为而新成。依旧译家则理智皆为无为,法性本有寂照之二用,以寂之义为理法身,取照之义为智法身。最胜王经二曰:“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

  【理佛】 (术语)法身之异名也,佛三身中报化二佛为事佛,法身佛为理佛。是通途之义也。又台家所立六即佛中之理即佛也。三恶之众生,亦具法性之理,与佛无异,是为理佛。又称素法身,唯具法身之理体而无功德之庄严也。天台观经疏曰:“言众生即是佛,理佛也。”

  【理佛性】 (术语)对于行佛性而言。佛性之理体为理佛性,可开发其佛性之行业为行佛性。以法相宗立有永不成佛之众生,违于涅槃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语,故于佛性立此二义而会之也。谓理佛性者,一切众生虽具,而行佛性者不遍于一切,故有成不成也。见“行佛性”条。

  【理观】 (术语)道理之观念也。止观十曰:“听学人诵得名相,齐文作解,心眼不开,全无理观。(中略)习禅人唯尚理观,触处心融,闇于名相,一句不识。”又事观之对。

  【理和】 (术语)僧伽有理事二和,同一界内之僧,身口意三业无乖角,谓之事和。同破见思之惑,同证无为之理,谓之理和。

  【理惑】 (术语)对于事惑而言。我见边见等见惑,迷惑于四谛之理,谓之理惑。贪瞋等思惑,迷惑于世间之事相,谓之事惑(就藏通二教而论)。又根本无明之惑,能障覆中道之理,使不显发,谓之理惑。见思之惑,能覆空寂之理,尘沙之惑,能障化导之事相,谓之事惑(就别圆二教而论)。见玄义释签六。又所证之理与所断之惑也。玄义释签一曰:“理惑体一,境智如如。”

  【理即】 (术语)台家所立圆教六即位之第一。一切众生皆具中道佛性为理,此理具之位与究竟之佛果不二为即。即三恶道之众生,无一毫之善者,是理即也。见“六即”条。

  【理即佛】 (术语)六即佛之一、理即位之佛也。即理佛。惟具天然之佛性而无一毫之解行者,即极恶最下之凡夫也。然自理性言之。则与究竟之佛相即不二、故云理佛。四教仪曰:“今虽然即佛,此是理即,亦是素法身无其庄严,何关修证者也。”同集注下曰:“理即佛,贬之极也。以其全乏解行证即,但有理性自尔即也。”见六即佛条。

  【理教】 (术语)台家立四教,通教为界内之理教,圆教为界外之理教。见界内及界外条。

  【理界】 (术语)界者差别之义,差别理智之二,而云理界智界。如言理门智门。

  【理尽三昧】 (术语)照解极理之禅定也。新译仁王经中曰:“为三界主,修不可称不可说法明门,得理尽三昧。”同良贲疏中上曰:“照解离极,故名理尽。”

  【礼敬】 (杂语)礼拜恭敬也。法华经提婆品曰:“龙王女忽现于前,头面礼敬。”普贤行愿品曰:“一者礼敬诸佛。”

  【理具】 (术语)台家有理具事造之目,法性之理体,自尔具三千之诸法,为理具,依缘造起为事造,山外之正义,依理具之三千而有事造之三千,山外之异义,立事造之三千而不许理具之三千也。

  【理具成佛】 (术语)真言宗所立三种成佛之一。谓一切众生本具两部之曼荼罗而本觉常住也。见“即身成佛”条。

  【理具即身成佛】 (术语)见“即身成佛”条。

  【理具三千】 (术语)万有一一悉皆具三千诸法,谓之理具三千。对于事造三千而言。

  【理窟】 (杂语)道理之窟也,宋高僧传七曰:“谓之义天,则明星有烂。谓之理窟,则善门无关。”续高僧传十曰:“理窟更深,浮囊不舍。”

  【理论】 (术语)对于事论而言。就差别之事相而论,谓之事论,就平等之理性而论,谓之理论。法华玄义六曰:“理论则同如是故不异,事论有机应是故不一。”

  【理曼陀罗】 (术语)胎藏界之曼陀罗也。两部之曼陀罗配于理智则胎藏界为显众生本有之理性之德者,金刚界为说如来始成之智相者。

  【理门论】 (书名)因明正理门论之略名。

  【理密】 (术语)台密所立之理秘密教也。见“理秘密教”条。

  【理秘密教】 (术语)日本台密于密教中立理秘密,事理俱密之二教,华严法华等之一乘教为理秘密,且立大日释迦同体之义。东密不许之也。菩提心义一末曰:“问:仁王经云五千女人现身成佛者,是于佛世闻仁王经而成佛也?菩萨处胎经云:魔梵释女皆不舍身,不受身,悉于现身成佛者,是于无佛世自观而成佛也。无量义经云:持是经者,即于此身得无生忍者,是于佛灭后持经而成佛也。云何惟真法中言即身成佛耶?若言此等即身成佛之人,皆修此观(真言观)则何故说此三摩地法之诸教中阙而不书?答:所言之真言法者,大日经义释谓梵音云曼怛罗。此云真言。龙树释论谓之密语。真语如语不妄不异之语。故名真言。故凡说真如法性之教,皆名真言,故凡法华等之诸大乘,皆名真言秘密教。唯法华等,虽皆说此三摩地法,而传法之菩萨,阙而不书。若于佛世,若于灭后,持经而心觉开解,则得成佛道。成佛道时,于内心观法,名三摩地。是名初住之即身成佛。问:何以知说诸真如法性,皆名真言秘密教耶?答:苏悉地经疏云有二种教:一显示教。二秘密教。显示教谓阿含深密等诸三乘教也。秘密教谓华严维摩法华涅槃等诸一乘教也。秘密教亦有二种:一理秘密教。谓彼华严等一乘教。唯说世俗胜义圆融无二。不说三密行相故。二事理俱密。谓大日金刚顶苏悉地经等能说世俗胜义圆融无二。亦说三密行故。”

  【礼盘】 (物名)为礼佛而陛之高座。在须弥坛正面,前有可置经卷之经机右磬,左置柄香炉之台。

  【理趣分】 (经名)具名般若理趣分。般若十六会中之第十会,大般若经第五百七十八卷是也。与密部之理趣经大同。

  【理趣会】 (术语)金刚界九会曼陀罗之一。有十七尊以诸尊住于理趣三昧而名。见“九会曼陀罗”条。

  【理趣经】 (经名)又云般若理趣经。大乐金刚不空真言三摩耶经之异名也。有不空译之理趣释二卷,日本弘法之理趣经开题五卷,亮典之纯秘钞三卷。又金刚智所译金刚顶瑜伽理趣般若经一卷之略名。是般若经之异译也。

  【理趣礼忏】 (术语)理趣三昧也。行理趣三昧者为礼忏,故云礼忏。

  【理趣三昧】 (术语)诵读理趣经式。一心行此法,故名三昧。有显密之二行。显行者,读玄奘译之般若理趣分,密行者,读不空译之理趣经。

  【理趣释】 (书名)具名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二卷,唐不空译。解释密部之理趣经。

  【理趣释经】 (经名)理趣释之异名。

  【理入】 (术语)二入之一。深信凡圣一如之理而不疑也。依此理入而起修行,谓之行入。见金刚三昧经上。

  【理善】 (术语)事理二善之一。事理者浅深之意也。灭事恶之浅近之善为事善,灭理惑之深妙之善为理善。法华玄义五曰:“生界内事善说三藏位,生界内理善说通教位,生界外事善说别教位,生界外理善说圆教位。”见“二善”条。

  【理身理土】 (术语)三身中之法身,谓之理身,法身所住之土谓之理土。普贤观经名之为毗卢遮那(理身),常寂光(理土)。唯识论十名之为自性身(理身),法性土(理土)。立此身土之别,或以寂(理土)照(理身)或以理(理土)智(理身)或以性(理土)相(理身)要之为一法性上之义立也。见西方合论五、观经疏传通记一等。

  【理实】 (术语)与实理同。

  【理事】 (术语)道理与事相也,是配于真俗,理为真谛,事为俗谛。释门归敬仪中曰:“入道多门不过理事。理谓道理,通圣心之远怀。事谓事局,约凡情之延度。”

  【理事俱密】 (术语)台密所立密教二种之一。见“理秘密教”条。

  【理事无碍法界】 (术语)四法界之一。同于理事无碍观。法界者,总称事理之法之语也。见玄门条。

  【理事无碍观】 (术语)华严宗所立法界三观之一。平等之真体为理,有为之形相为事。理如水,事如波,即于平等之理而有万差之事,即于万差之事而有平等之理。观如此事理交彻真俗圆融之义,谓之理事无碍观。见“十玄门”条。

  【理事无碍十门】 (名数)于事(现象)、与理(本体)之关系立十门:一理偏于事,一、真法界之理遍在一切之事法,虽理无分限,事有分限,而事既即于理,则亦无分限,故一一微尘具足真理。二、事遍于理,理既遍于事,事亦遍于理,以有分限之事,具无分限之理,故遍在一微尘法界。三、依理成事,依真如之理,成世间之事,事无别体,全揽理而成,如波依于水,水全成波也。四、事能显理,理无形相,即事而明,事既依理而成,则理乃依事而显,如波相尽而水体全显也。五、以理夺事,事相既虚,全体是理,故一切之事法不可得。般若心经所谓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是也。六、事能隐理,真理既随缘而成事相,遂今事显而理不现,如水之成波,波显水隐也。经所谓法身转五道名曰众是也。七、真理即是,真如之理性即是事相。真如之外,非有事相,如水即是波,波之外别无水。般若心经所谓空即是色是也。八、事法即理,世间一切事法本无自性,皆由因缘会集而有,举体即是真性,真性之外无事法,般若心经所谓色即是空是也。九、真理非事,事即真理,而非是事,盖理为真而绝诸相,事为妄而带差别,真妄既异。故即妄之真异于妄。如水之湿性。即非波之动相也。十、事法非理,为全理之事,而非是理,盖理性平等,事相差别也。性相既异,故举体全为事,而事相宛然,如波之动相。非是水之湿性也。说见华严大疏二。

  【理体】 (术语)万有之本体,谓理性也。

  【理性】 (术语)性者,以不改为义,本具之理体,终始不改,谓之理性。

  【理一】 (术语)法华四一之一。见“四一”条。

  【理在绝言】 (术语)言真理在言语道断中之义。又为当然不要道理言论之义。释家多用此语。本据未详。六要钞六曰:“大涅槃界第一义谛,妙境界相,理在绝言。”传通记糅钞七曰:“若据一家实者,佛加决定,方请加备,理在绝言。”

  【礼赞】 (书名)礼拜三宝,赞欢其经也。有唐善导之往生礼赞,宋仁岳之释迦如来涅槃礼赞文等。

  【理长为宗】 (术语)不问宗派如何,但取道理所胜而立论。例如世亲依婆沙论而造俱舍论时,不但依有部之义,且取经部之说也。

  【理障】 (术语)二障之一。根本无明,碍正知见而不达本觉真如之理,谓之理障。圆觉经曰:“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

  【理证】 (术语)事理二证之一。忆念道理而证悟之也。见戒疏上。又教理二证之一。举佛之圣教而为证凭也。见唯识论。

  【理致】 (术语)道理旨趣也。法华游意上曰:“理致渊远,统群典之要。”唐僧传(德志传)曰:“名题前后,甚得理致。”又禅家之宗匠,接人开示经论之道理而导之,称为理致。彼宗所谓如来禅是也。七帖见闻一末曰:“神智云:宗门立理致机关二门。教化机缘。”

  【理智】 (术语)理为所观之道理,智为能观之智慧,彼此冥合,称为觉悟。即依理生智依智显理也。不思议疏下曰:“秘秘中秘释者,本不生理自有理智,自觉本不生故。”又智有二种,有漏诸智谓之事智,无漏智谓之理智。见俱舍论十八。

  【理智无碍法身】 (术语)三种法身之一。见“法身”条。

  【理智五法】 (名数)一真如,二大圆境智,三平等性智,四妙观察智,五成所作智也。唯识论十曰:“此法身,五法为性。”

  【理智相应】 (术语)真如之理,与证此之智慧相应也。

  【力】 (杂语)力用也,梵语,么攞Bala。

  【立播】 (衣服)Repha’Repa’,译曰裹腹衣。寄归传二曰:“梵云立播,译裹腹衣。”

  【力波罗蜜】 (术语)十波罗蜜之一。

  【力波罗蜜菩萨】 (菩萨)胎藏界曼陀罗虚空藏院二十八尊之一。梵云:波罗尼波罗蜜多,密号为勇力金刚,主如来之十力。肉色,着羯磨衣,右手捧荷叶,上有狮子,左手为拳,坐于赤莲。

  【立参】 (杂语)为立地之说法,故名立参。即晚参也。见象器笺十一。

  【丽藏】 (杂名)高丽版大藏经之略称。

  【丽藏目录】 (书名)大藏目录之异名。高丽版大藏经之目录也。

  【隶车】 (杂名)见“离车”条。

  【立地】 (仪式)言简略之佛事也。语不多,立地而成之谓也。虎关之十禅支录序曰:“予考订古今禅册,备十门:一曰开堂;二曰上堂;三曰小参,附升座;四曰拾提,五曰普说,六曰法语,七曰对机,八曰立地,九曰偈赞,十曰秉拂。”

  【立法】 (术语)与显正同。破对于万法之迷妄见后,发露其真性也。

  【利根】 (术语)利者锐利,根者信等之五根,又眼等之五根也。又根为根器,即天性也。又利者速疾之义,根者能生之义,速疾生妙解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

  【栗咕】 (杂名)栗咕婆之略。

  【栗咕婆】 (杂名)见“离车”条。

  【栗咕婆毗】 (杂名)见“离车”条。

  【立轨】 (经名)立印仪轨之略称。

  【利行摄】 (术语)四摄法之一。见“四摄法”条。

  【隶籍】 (杂语)名籍悬于某寺处也。六祖坛经曰:“师游境内山水胜处,辄憩止,遂成兰若一十三所。今曰华果院,隶籍寺门。”

  【利剑】 (物名)或以譬弥陀之名号。或以表文殊之智。三千佛名经上曰:“罪绳系心,经九百劫,难解难脱,唯在佛名猛利剑耳,必可断罪业绳。”善导之般舟赞曰:“门门不同八万四,为灭无明果业因。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心经秘键曰:“文殊利剑绝诸戏。”

  【立教】 (术语)古今诸师向佛一代教而立之教门也。如天台之五时八教,华严之五教是也。是曰教相判释。法华玄义十列南三北七之十家立教,五教章上举古今之十家。华严大疏四叙二十余家。

  【立教开宗】 (术语)开教相之宗旨也。见立教项。

  【历劫】 (术语)历者经也,经过劫数也。世界成坏之期名为劫。法华经普门品曰:“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

  【历劫迂回】 (术语)渐教之法门,历三祇百大劫修行后始成佛,其迂远与顿教一念成佛之迅速相较,故有此名。

  【利乐】 (术语)利益与安乐也。后世之益曰利,现世之益曰乐。或一体之异名也。唯识述记一本曰:“利谓利益,即是后济。乐谓安乐,即是现济。(中略)利与乐一体异名。”新译仁王经中曰:“常遍法界,利乐众生。”

  【利乐有情】 (术语)利益有情而使之乐也。见菩萨利他之行。

  【立量】 (术语)立宗因喻三支之比量立也。单曰量。

  【立破】 (术语)能立与能破也。以宗因喻之三支,成立自义,谓之能立。就敌者所立之三支,指斥其过非,谓之能破。能立能破皆有真似之二。见入正理论。

  【历然】 (杂语)区别分明之貌。肇论曰:“好思历然可解。”探玄记一曰:“不碍事相历然差别。”

  【利人】 (术语)与利他同。无量寿经上曰:“自利利人,人我兼利。”

  【立僧首座】 (职位)立僧者,开导成立众僧之义也。无一定之人,别于首座,头首外于西堂或前堂及诸耆宿中择有道博达之人,垦请为众开法。或请大方之尊宿充之。其任极重。见象器笺六。【立僧首座】(职位)立僧者,说法而成立众僧之义也。无一定之人。首座头首之外,别于西堂或前堂及诸耆宿中选有道博达之人而敦请之,使为众开法,或请大方之尊宿充之,其任极重。代前堂首座之住持说法者,更难其人。如名德首座,则于前堂中择稍有德者为之,得其人不难也。见象器笺。

  【利生】 (术语)利益众生也。心地观经七曰:“如是四行趣菩提路利生根本。”寄归传二曰:“修行利生之门,义在存乎通济。”

  【力生】 (杂语)和尚之翻名也。见“和尚”条。

  【利使】 (术语)谓我见等之见惑也。是迷于理之惑,性体锐利,故曰利。使者驱役之义。诸惑之通名也。有五种,曰五利使。见五利使条。

  【力士】 (杂名)大力之士夫也。拘尸那城有力士之一族。长阿含经四谓之末罗。异译之大般涅槃经下译为力士。佛荼毗时,此辈舁棺椁。

  【立世阿毗昙论】 (书名)佛说立世阿毗昙论。说国土日月等事,即佛教之宇宙观也。有二十五品。陈真谛译,十卷。【立世阿毗昙论】(书名)十卷,陈真谛译。立世为安立世界之义,阿毗昙为论议之都名。论中记须弥四洲诸天地狱等世界国土之事。

  【力士城】 (地名)拘尸那城也。见力士生地项。

  【力士额珠喻】 (传说)见“额上珠”条。

  【力士生地】 (地名)拘尸那城有力士之一族。是彼之生处,故云力士生地。涅槃经一曰:“佛在拘尸那国力士生地阿利罗跋提河边娑罗双树间。”涅槃经疏一曰:“力士生地者,人中力士力敌千人,凡三十万共为群党,无所臣属,以法自持,亦不乱暴,即土人也,故言生地。”

  【力士移山经】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增一阿含经八难品之别译。

  【立颂八意】 (名数)一,少字摄多义,能于少字摄多义也。二,赞叹多以偈颂,赞叹其德以偈颂,东西其揆一也。三,为钝根重说,佛为弟子说长行,有根钝而尚不解者,则重说偈颂也。四,为随喜乐故,佛见众机有欣乐偈颂者,随而说偈颂也。五,为后来徒故。佛为弟子说长行竟,或有新来之众,不闻前经,故为说偈颂也。六,为易受持故,长行之文句繁多,难于受持,故更说偈颂,使易记持也。七,增明前说故,初说长行,义有未尽,后说偈颂更明其义也。八,长行未说故,不说长行,直说偈颂,所谓孤起颂也。见华严大疏。

  【利他】 (术语)二利之一。利益他人也。无量寿经上及赞阿弥陀佛偈曰:“自利利他力圆满。”净土论曰:“应知由自利故则能利他,非是不能自利而能利他也。”

  【利他三心】 (名数)见利他一心项。

  【利他一心】 (术语)利他者,他力之意也:“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见净土论。开会一心,则为无量寿经之至心,信乐,欲生三心。此对于观无量寿经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等自力之三心,而谓为利他之三心,一心三心,于行者之信上非有相异。三心者,非言初至心,中信乐,后欲生。归命之刹那,不外乎一念。三心有拘泥字义之观。

  【丽塔】 (堂塔)美丽之塔也。宋书谢灵运传曰:“谢丽塔于郊郭,殊世间于城傍。”

  【栗驮】 (术语)污栗驮Hṛdhṛdaya之略。见“肉团心”条。

  【力无所畏】 (术语)十力与四无所畏也。法华经方便品曰:“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

  【力无畏】 (术语)力无所畏之略。

  【利物】 (术语)利益众生也。指一切众生为物。西方要诀曰:“末法万年,余经悉灭。弥陀一教,利物偏增。”

  【利喜】 (术语)见“示教利喜”条。

  【立相住心】 (术语)净土门之极致也。指西方而立报土报身之相,安住于有心有念而取彼之境也。观经散善义曰:“今此观门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无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恶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如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

  【立像】 (图像)植立之像也。慈恩传二曰:“王城东北山阿有立石像。”乐邦文类三曰:“三圣立像,记于观经。”戒瘦观经疏记下曰:“世谓立像不尊,疏主专据今经,尝作三圣立像记。”

  【立雪】 (故事)二祖慧可之故事。慧可参达磨,时天大雪,积雪过膝亦不动。磨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可悲泣曰:惟愿和尚开慈悲甘露门,广度群品。见传灯录达磨章。

  【利养】 (术语)以利养身也。法华经序品曰:“贪着利养。”菩萨戒经曰:“为利养故。为名闻故。恶求多求。”智度论五曰:“是利养法如贼,坏功德本。譬如天雹伤害五谷,利养名闻亦复如是。坏功德苗令不增长,如佛说譬喻。如毛绳缚人断肤截骨,贪利养人断功德本,亦复如是。”

  【利养缚】 (术语)二种缚之一。利养缚身,使不得自在也。行事钞下四之二曰:“大宝积经云:出家有二种缚:一见缚,二利养缚。”

  【立要巧方便】 (术语)六种巧方便之一。菩萨对于众生,守善法,则以应与何等之利益为誓约,而次第引入于佛道也。

  【利益】 (术语)犹言功德。若分别之,则自益曰功德。益他曰利益。法华文句记六之二曰:“功德利益者,只功德一而无异。若分别者,自益名功德,益他名利益。”

  【利益妙】 (术语)法华十妙之一。佛说法,开悟一切众生本性,入于佛知见也。

  【立印轨】 (经名)金刚手光明灌顶经最胜立印圣无动尊大威怒王念诵仪轨法品之略名。

  【立印仪轨】 (经名)与立印轨同。

  【历缘对境】 (术语)触于行住坐卧之缘,对于色声等之境也。即日常之动作。小止观曰:“第二明历缘对境,修止观者,端身常坐,乃为入道之胜要。而有累之身,必涉事缘。若随缘对境而不修习止观,是则修心有间绝。结业随处而起,岂得疾与佛法相应。(中略)云何名历缘修止观?所言缘者谓六种缘:一行,二住,三坐,四卧,五作,六言语。云何名对境修止观?所言境者谓六尘境。”止观七曰:“观行若明,能历缘对境,触处得用。”辅行二曰:“历缘对境,咸会一如。”

  【力者】 (杂名)昔拘尸那城诸力士舁佛棺,因而诸山之舆夫谓之力者。

  【力者法师】 (杂语)谓出家之身,以力业为事,好斗,作奴仆事之堕落僧。如僧兵之徒是也。又单曰力者。

  【利智】 (术语)对于愚钝而言。智慧明能分是非之别者。法华经化城喻品曰:“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往生要集上本曰:“利智精进之人未为难。”

  【利众生愿】 (术语)摄众生愿也。

  【力庄严三昧经】 (经名)三卷,隋那连提耶舍译。佛由力庄严三昧出,说佛之十智。

  【粝竭节】 (杂名)见“剌竭节”条。

  【莲】 (植物)弥陀之净土,以莲华为所居,故指净土曰莲。

  【莲邦】 (界名)极乐之异名。以彼土之众,总以莲华为所居也。

  【莲贝】 (杂语)莲者莲华,西方无量寿佛之三昧耶形也。贝者法螺,北方鼓音佛之三昧耶形也。秘藏宝钥上曰:“制底旗光莲贝仁。”

  【莲藏】 (界名)莲华藏世界也。性灵集七曰:“共沐平等之智水,优游不染之莲藏。”

  【莲刹】 (界名)莲为莲华,刹为土之梵语,西方之净土,以莲华为往生之所托,故曰莲刹莲邦等。

  【莲池】 (人名)见莲池大师项。

  【莲池大师】 (人名)明杭州云栖寺僧。名祩宏,亦称云栖大师。俗姓沈,初业儒,后为僧,居云栖坞。融合志禅净土二宗,定十约,僧徒奉为科律。清雍正中赐号净妙真修禅师。

  【莲宫】 (术语)莲华藏世界也。指报身佛之净土而言。又胸中八叶之心莲华也。表制集曰:“和上远自莲宫。”

  【连河】 (地名)希连禅河之略。佛于此河畔菩提树下成道,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序曰:“仰化连河,构蜂台于胜壤。”

  【莲华】 (植物)天竺有四种之莲华:一优钵罗华Utpala,二拘物头华Kumuda,三波头摩华Padma,四芬陀利华Puṇḍarika。如其次第,青黄赤白之四色也。又加泥卢钵罗Nilotpala为五种。总译为莲华。但通常称为莲华者,指芬陀利之白莲华。此华有三时。未敷之时,名屈摩罗(Mukula);敷而将落之时,名迦摩罗(Kamala);处中盛时,称为芬陀利。法华游意曰:“旧云:外国称芬陀利,此翻为莲华。今谓芬陀利未必翻为莲华。涅槃经云人中莲华、人中芬陀利华,既其两出,似如为异。今谓莲华为通,芬陀利为别,所以知然者,凡有五证,云云。”法华玄赞一曰:“奔荼利迦者白莲华也,西域呼白莲华为奔荼利迦故。新经说青黄赤白四色莲华,云媪钵罗华,拘某陀华,钵特摩华,奔荼利华。如次配之。”大日经疏十五曰:“三藏说:西方莲华有多种:一者钵头摩。复有二种:一者赤色,即此间莲华也。二者白色,今此间有白莲是也,非芬陀利。优钵罗,亦有赤白二色。又有不赤不白者,形似泥卢钵罗花也。俱勿头,有赤及青二种。又云:俱勿头是莲华青色者。泥卢钵罗,此华从牛粪种生,极香,是文殊所执者。自如青莲,亦是此色。更有苏健地迦花,亦相似而小花。芬陀利迦,花可有百叶,叶叶相承,圆整可爱。最外叶极白,渐向内色渐微黄,乃至最在内者与萼色相近也。此花极香也。昔琉璃王害释女时,大迦叶于阿耨达池取此花,裹八功德水洒之。诸女身心得安乐,命终生天。因是投花于地遂成种,至今犹有之。花太可爱,径一尺余,尤可爱也。此法华所引中者是,是漫荼罗八叶者也。”

  【莲华部】 (术语)胎藏界三部之一。又金刚界五部之一。为观音虚空藏等诸菩萨,司佛大悲三昧之诸尊也。胎藏界曼荼罗十三大院中右方之观音陀地藏院诸尊是也。大日经疏五曰:“右方是如来大悲三昧,能滋养万善,故名莲华部。”苏悉地经一曰:“诸佛形像即是佛部,诸菩萨形即莲华部,诸世天像为金刚部。”

  【莲华部定印】 (印相)三部定印之一。见“定印”条。

  【莲华部发生菩萨】 (菩萨)胎藏界观音院中台第一行上之尊也。密号曰无尽金刚。出生莲华部之诸尊故,多为肉色,左手持莲华,右手当胸屈无名指。或并屈小指。坐赤莲。

  【莲华部母】 (术语)三部五部,各有部主与部母,部主如国王,部母如王夫人。莲华部以白处观音为部母。又以法波罗蜜为部母。大日经疏五曰:“多罗之右置半拏啰嚩悉宁,译云白处。以此尊常在白莲中,故以为名。亦载天发髻冠,袭纯素衣,左手持开敷莲华,从此最白净处出生普眼,故此三昧名为莲华部母也。”秘藏记曰:“无量寿莲华部主,法波罗蜜为母也。”

  【莲华部念诵法】 (经名)莲华瑜伽部念诵法之略名。

  【莲华部三昧耶】 (术语)十八道之一。

  【莲华部三昧耶印】 (印相)见“十八道”条。

  【莲华部通法】 (经名)有观自在大悲成就瑜伽莲华部念诵法门一卷。

  【莲华部心轨】 (经名)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之略名。常称为金刚界仪轨者是也。

  【莲华部心念诵仪轨】 (经名)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之略名。

  【莲华部仪轨】 (经名)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之略名。

  【莲华藏世界】 (界名)诸佛报身之净土也。为宝莲华所成之土,故名。略曰华藏世界。释迦之华藏,华严经所说是也,弥陀之华藏,观经所说之极乐是也,大日之华藏,大日经胎藏界密严经之密严国是也。见“华藏世界”条。

  【莲华藏印】 (印相)八秘密印之第三。梵Padmāsana。

  【莲华初开乐】 (术语)往生要集所说十乐之一。见“十乐”条。

  【莲华铎】 (物名)以莲华作手柄之铎也。大疏六曰:“莲华铎则以莲华为系。”

  【莲华峰】 (地名)天台之别山,韶国师示寂之地也。所集之禅要题,谓之韶国师莲华峰语录。见祖庭事苑七。

  【莲华夫人】 (本生)杂宝藏经一曰:“过去久远时,雪山有一仙人,名提婆延,婆罗门种。婆罗门法不生男女,不得生天。此婆罗门常于石上小便,精气流堕石宕,一雌鹿来舐小便处,便有娠。月满,诣仙人窟下生一女子。莲华裹其身,自母胎出,端正殊妙。仙人知是己子,取而蓄养。渐长大,脚蹈地处,皆出莲华。乌提延王游猎,见是女端正,乞之于仙人。便与王语言当生五百王子。王大夫人甚妒鹿女,其后鹿女不久生五百卵,盛之于箧中。大夫人取五百面段以代卵处,以此箧掷弃恒河中。王问夫人生何物?答言纯生面段。王言仙人妄语。即下夫人之职,不更见王。时萨耽菩王在下流与诸婇女游戏,见此箧来取之,于五百夫人,各与一卵。卵自开,中有童子,面目端正。养育长大,各皆有大力士力,建五百力士之幢。后萨耽菩王与乌提延王有隙,五百力士将军众伐乌提延王。王恐怖言:一力士犹不可当,况五百力士耶?又思念彼仙人能或解知。诣仙人所,乞攘却国之大难。仙人言:五百力士,莲华夫人之子,王今以莲华夫人,乘大象上,着于军阵前,彼自然服。即如仙人言:还来忏谢莲华夫人,庄严夫人,乘大白象,着于军阵前。五百力士举弓欲射,手不得自然屈伸。时仙人飞来虚空中告诸力士,慎勿举手,勿生恶心。若生恶心,皆堕地狱。此王及夫人,汝之父母也。母即按乳,一乳作二百五十流,皆入诸子口。即向父母忏悔,皆得辟支佛。二王亦自然开悟,得辟支佛。尔时之仙人即我身是也。”(取意)。

  【莲华服】 (衣服)又曰莲华衣。袈裟之德名。六物图曰:“或名莲华服,离染着故。”

  【莲华观】 (术语)言于水轮圆形中观字。莲华为水生之花,故约于所生,谓水为莲华。见三种悉地仪轨。

  【莲华国】 (界名)莲华藏世界也。又为佛国土之总名。

  【莲华合掌】 (印相)竖左右十指,而指掌共合,谓为莲华合掌。凡行法最初为此印。其所以然者,古来相传,此印名为本三昧耶印。我等处胎内之位所结之印,为理智不二自证之性,故名本三昧耶印,出胎时分两手作拳。心经秘键所谓分手于金莲场者为此位也。自此已后出于化他门,作种种之事业矣。仍于行法最初,先结此印,安于理智不二之体性已,自此印开种种之印契,次第行之,为一座之行法也。然而解两手十指之标帜,则莲华即理,理之处,必有智,故以二手为理智。而合二手者,理智不二之表示也。左手静,故为理,右手办一切之事,故为智。大般若经五百二十四曰:“善现当知如人右手能作众事,如是般若波罗蜜多能引生一切殊胜。善现当知如人左手所作不便,如是前五波罗蜜多不能引生殊胜善法。”又摄无碍经曰:“左手五指名胎藏界五智,右手五指名金刚界五智。十指即十度,或名十法界,或曰十真如。”大日经三曰:“复次如身印,左手是三昧义,右手是般若义。十指是十波罗蜜满足义,亦是一切智五轮譬喻义。”配十波罗蜜于十指,有异释。依莲部心轨,则右手五指,配于檀等五度,左手五指,配于慧等五度。依略出经,则左手五指,配于椟等五度,右手五指,配于慧等五度。又十法界者,非寻常之十法界。十法是五凡五圣之十界。左手为不自在故,配于五凡之迷者,地狱畜生饿鬼人天也,自左小指次第配之。右手为自在故,配于五圣之觉者,声闻缘觉菩萨(法相三论)、权佛(天台华严)、实佛(真言)也,自右手小指次第配之。十真如为唯识论等所说。前五地所证五种之真如,配于左五指,后五地所证五种之真如,配于右五指。又缩之作行者之莲华合掌,则成一法界,开之作欢喜之莲华印,则为多法界。有无量之名。见秘藏记本,同钞六。而诸经轨之分配,种种不同。又此莲华合掌为合莲华之形,吾人之肉团心即胎藏界佛心之表示也。

  【莲华会】 (仪式)圜悟天宁录,慈受惠林录,有莲华会之上堂。

  【莲华偈】 (杂名)妙法莲华经之偈文也。

  【莲华军荼利】 (菩萨)莲华部之军荼利明王也。在胎藏界之观音院,观音大慈内之折伏忿怒也。秘藏记下曰:“左指青莲华大青色。”

  【莲华漏】 (物名)庐山慧远弟子慧要,有巧思。以莲华作漏刻,名莲华漏。梁高僧传六道祖传曰:“远有弟子慧要,亦解经律,而尤长巧思。山中无漏刻,乃于泉水中立十二叶芙蓉,因流波转以定十二时,晷景无差焉。”翻译名义曰:“庐山远公门有僧慧要者,患山中无刻漏,乃于水上立十二叶芙蕖,因波轮以定十二时,晷景无差,今曰远公莲花漏是也。”按李肇国史补载此事,云即惠远所作。乃取铜叶制器,状如莲花,置盆水上,底孔漏水半之则沈,每昼夜十二沈云。

  【莲华轮】 (术语)阿阇梨曼荼罗观音院之一尊也。大疏五曰:“如莲华轮像,当以四莲华叶,如十字之形,用为轮辐,辐外作刀环开之。”

  【莲华落】 (杂名)通俗编曰:“五灯会元:俞道婆常随众参琅邪,一日闻丐者唱莲花乐,大悟,则莲花乐为丐者所唱曲名,其亦已久。”今通作莲花落。

  【莲华曼拏罗灭罪陀罗尼经】 (经名)广大莲华庄严曼拏罗灭一切罪陀罗尼经之略名。

  【莲华曼荼罗】 (术语)胎藏界曼荼罗之别名。大悲之胎藏,恰如莲华之滋养莲种。故对于金刚界之金刚,标莲华之名。

  【莲华门】 (术语)金刚界曼荼罗道场所设之门户也。顶间画莲华,故名。秘藏记钞六曰:“莲华门者,六卷略出经云:阃阔中如顶形,如丁字。现图曼荼罗合此文,顶间画莲华,故云莲华门也。口传云:金刚智,胎藏理也。智以理为能入,理以智为能入,故金刚界曼荼罗安莲华门,胎藏界曼荼罗安金刚门也。”

  【莲华面经】 (经名)二卷,隋那连提黎耶舍译。佛将入涅槃,敕使阿难谛观金身,为说舍利弗所作之佛事。又为现将来坏法之恶事,使生厌离。次至菩提树下,诸天哀叹,佛为悬记莲华面破佛钵。

  【莲华念诵】 (术语)五种念诵之一。念诵之声闻于自之耳也。见“念诵”条。

  【莲华女】 (人名)或曰青莲华尼,或曰郁钵罗华比丘尼,或曰嗢罗苾刍尼,或曰华色比丘尼,或曰莲华色尼,或曰莲华色女,或曰莲华淫女,或曰莲华女。皆是梵汉之不同,又译语之左右也,总取美女之容色而名之。而经论中有多数之莲华女,或同名同人,同名异人。

  【莲华拳】 (印相)四种拳之一。并两手,各作拳,竖两大指也。见大日经疏十三。

  【莲华三昧】 (术语)佛坐于法华妙莲之理,谓为莲华三昧。法华玄义七曰:“今莲华之称,非是假喻,乃是法华法门。法华法门清净因果微妙,名此法门为莲华,即是法华三昧当体之名,非譬喻也。”又清净之菩提心,离一切之尘垢,故名。大日经疏四曰:“净菩提心,于一切法都无染着,即名莲华三昧。住此三昧者,乃至诸法空相亦不可得。”又法华三昧之异名。如莲华三昧经。

  【莲华三昧经】 (经名)此经藏内无之。据日本诸书之说,则颇有来历。如谷响集一曰:“台家经旨相承口诀中云:莲华三昧经亦云无障碍经,具题云妙法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智证大师拔十卷中至要请来云。”鹿王禅院如意宝珠记曰:“玆有经其名云莲华三昧经,震旦国中唯一部之经也。故震旦青龙寺法全阿阇梨,受此经于惠果和尚,和尚转传所受于大日如来之经也。弘法大师传教大师入唐时,虽望传斯经,不授之。法全及示寂,大圣文殊遣护法善神告法全:汝所秘之莲华三昧经,无可授之器,愿可授我?法全乃授之。昔日本西园寺前太政大臣孙竹园院禅师投三千五百两黄金于大宋国,求此经。时清凉山竹林寺长老为五台山修造替三千五百两黄金,是时童子现来,开宝藏授莲华三昧经。尔来今在我朝,天台山代代座主传之为真言秘密法。”经中有归命本觉心法身等偈文八句,说显密之极旨。日本安然之菩提心义及教时义,盛引此文。弘法之异本即身义中题曰无障碍经,引此文。日本慧心之真如观,亦题无障碍经,引此文。顷日新刊之日本续藏经第一辑第三套第五册题为妙法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不空三藏译,举一卷。

  【莲华三喻】 (名数)佛以莲华喻妙法称为妙法莲华经。天台以之为乘教权实之开废。以佛身本迹废立之深义为喻题。立迹门之三喻与本门之三喻。迹门之三喻者,一为莲故华,是譬为实施权,如来于法华会坐,为显一乘之实,于尔前先说三乘之权教也。二花开莲现,是譬开权显实,花开譬开权,莲现譬显实,正于法华之会座,拓开三乘之权方便,显一乘之实义也。三花落莲成,是譬废权立实,即开三乘之权教,则权教自废,一乘之实教独存也。已上三喻,为就佛之垂迹身所说乘教上,譬开废之义者,故为迹门之三喻。是本经前十四品之意也。本门之三喻者,亦一为莲故华,是譬从本垂迹,如来自久远实成之本,垂伽耶始成之化迹也。二花开莲现,是譬开迹显本,本经至寿量品,迦耶始成之佛,始打开为化身,显久远之本地也。三花落莲成,是譬废迹立本,开化身巳,则化身自废,独久成之本身成立也。巳上三喻,显佛之本地,为之开废,故为本门之三喻。见法华玄义一。

  【莲华色尼】 (人名)劝受戒之人。见“莲华女”条。

  【莲华色女】 (人名)见“莲华女”条。

  【莲华胜会】 (杂名)行念佛之集会也。即莲社之类。空华丛谈一曰:“莲社始于东晋之慧远,莲华胜会始于赵宋之宗颐。”

  【莲华时分】 (杂语)以莲华之开合计时分之昼夜。须夜摩天之事也。大集经曰:“此天用莲华开合以明昼夜。又云:赤莲华开为昼,白莲华开为夜,故云时分也。”案时分天即须夜摩天。

  【莲华手门】 (术语)胎藏曼荼罗之北门也。是为莲华部之方,故名莲华手门。大疏六曰:“莲华手门偃月上各置商佉。”

  【莲华手菩萨】 (菩萨)梵名Padmapāṇi,观自在之异名也。大日经一曰:“又现执金刚普贤莲华手菩萨。”

  【莲华寺】 (寺名)即东禅寺。见“东禅寺”条。

  【莲华胎藏】 (术语)胎藏界之曼陀罗也,胎藏界之大悲门,以莲华为标帜,故曰莲华胎藏,母胎于子含藏保持,如莲华之于莲种,故曰莲华胎藏。见“胎藏界”条。

  【莲华台】 (杂语)莲华之台座也,为佛菩萨之常座。

  【莲华台印】 (印相)标帜莲华台座之印契也。

  【莲华太子】 (人名)见“莲华王”条。

  【莲华王】 (本生)有二人:一,弥勒所问本愿经曰:“过去有太子,号莲华王。端正殊妙,威神巍巍,出游,道见一人,身体病癞,见已悲念,问病者:何药能疗?答曰:得王身之髓涂身,其病乃愈。是时太子即破身骨,与髓于病人。欢喜惠施,心无悔恨,尔时之太子。即我身是也。”(取意)。一,百缘经四曰:“过去波罗奈国王曰莲华,治正天下,人民丰乐。时人民贪食多,故种种病生,各相扶持,诣王所,求医药。王见病人,生大悲心,集诸医,使疗民众。诸医曰:须得赤鱼肉血令食,病乃可愈。我等诸医不能得。时莲华王念今赤鱼钓不得,我当求愿,作赤鱼形,为众生治身中诸病。发是愿已,自投楼下,命终,生河中作大赤鱼。时民众闻彼河中有大赤鱼,各持斤斧割取,食其血肉,病皆愈。其割取处随而复生。如是十二年,给施众生,悔恨之心无秋毫。遂命终,生于忉利天。尔时之莲华王,释迦佛是也。”(取意)。

  【莲华心】 (术语)密教所说三部中莲华部之心要也。

  【莲华言音】 (术语)莲华念诵也。

  【莲华眼】 (术语)观世音之密号也。观音之眼相,为青莲慈悲之容,多罗尊自此处出生。要略念诵经曰:“开敷妙觉光明眼,修广犹若青莲华。”

  【莲华眼经】 (经名)莲华眼陀罗尼经之略名。

  【莲华眼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赵宋施护译。此陀罗尼能除六根之病,得六根清净。

  【莲华衣】 (衣服)袈裟之异名。取清净无染之义。释氏要览上曰:“袈裟又名莲华衣,谓不为欲泥染故。”

  【莲华淫女】 (人名)见“莲华女”条。

  【莲华淫女见化人得悟】 (传说)有二莲华女,皆是淫女,与前诸莲华女有别。经律异相三十二曰:“佛在耆阇崛山,有一妇女,名曰莲华,善心自生,便弃世事,作比丘尼。即行到佛所,未至中道有流泉水,女因饮水澡手自见其面像,姿妍无比。便念云何自弃作沙门耶?且当少时快我私情,寻即还家。佛知莲华应得道,化作妇人,端正绝世胜莲华女,寻路而来。莲华见之,心甚爱敬。即问化人:从何处来?化人答言:从城中来,欲还归家,虽不相识,可俱还到,向泉水上。二人俱还到泉水上,陈意委曲。化人睡卧枕莲华膝,须臾之顷,忽命绝,[月*夆]胀臭烂,肌体解散。莲华见之,心大惊怖,云何好人忽无常?此人尚尔,我岂得久?故常诣佛学道,即诣佛所作礼自说。(中略)莲华闻法,欣然解释,得阿罗汉。”(莲华女经今不在藏内)。

  【莲华淫女抉两眼授与婆罗门】 (传说)毗奈耶杂事三十二曰:“佛在王舍城竹林园。于此城中有一淫女,名莲华色。炫色为业,以自活命。时有婆罗门来告言:少女好不?我可与汝行欢爱事。报曰:汝有钱不?答言:我无。女曰:可去觅钱后来相见。答言:我觅。便往南方随处经纪,得五百金钱来女处。时莲华色由依尊者目连善知识故,因即出家近圆,得阿罗汉果。(中略)莲华色遂往闇林,于闲静处,宴坐入定,受解脱乐。时婆罗门持五百金钱至舍城,问诸人曰:莲华色女今何处去?答言:彼已于释子法中而为出家向室罗伐。(中略)彼便往就报言:少女先有诚言,今持钱至,汝可与我共为欢乐?报言:婆罗门,我已弃舍罪恶之业,汝今宜去。报言:少女汝虽舍我,我不舍汝,宜可起,来必不相放。报言:汝于我身何处支体偏生爱乐?答曰:我爱汝眼。即以神力抉其两眼而授与之。时婆罗门便作此念:此秃沙门女能作如是妖术之法,拳打尼头,弃之出去。”

  【莲华印】 (印相)莲华形之印相也。演密钞九曰:“莲华印,谓大指名指相持,余三指散舒是也。”

  【莲华语】 (术语)与莲华念诵同。

  【莲华智】 (术语)五智中妙观察智之异名。以阿弥陀为莲华部之尊故也。菩提心论曰:“西方阿弥陀佛由成妙观察智,亦名莲华智,亦名转法轮智。”菩提心义曰:“梵云钵纳么,此云莲华,是莲华部智故为名。”

  【莲华子】 (术语)莲华部之弟子也。胎藏界三部之一,金刚界五部之一。

  【莲华尊】 (术语)莲华部之诸尊也。以莲华为标帜者。大日经疏六曰:“莲华尊则于华上重置莲华。”

  【莲华坐】 (术语)半跏坐为吉祥坐,结跏趺坐为莲华坐。大日经不思议疏曰:“凡坐法圣善之寺三藏和上边面受,左足先着右[月*坒]上,右足次着左[月*坒]上,名为莲华坐。单足着右[月*坒]上,名为吉祥坐也,别此坐者非圣坐也。”又莲华之台座也。诸佛恒以莲华为坐床者,取莲华藏世界之义。又智度论举诸释。见莲华项。

  【莲偈】 (杂名)妙法莲华经之偈颂也。

  【莲经】 (杂名)谓法华经也。酉阳杂俎曰:大兴善寺素和尚转法华经三万七千部。有僧题诗云:三万莲经三十春,半生不踏院门尘。齐己诗曰:莲经七轴六万九千字,日日夜夜终复始。

  【莲龛】 (物名)佛龛也。云仙杂记云:乐天语人曰:吾已脱去利名枷锁,开清高门户。但莲龛子母丹,不知何时可成?盛时泰诗云:塔院莲龛正试灯。

  【莲理】 (术语)心莲之妙理也。瑜伽宗总以心莲为极致。

  【莲漏】 (物名)莲华漏之略。云栖弥陀经疏钞二曰:“约禅诵之期号曰莲漏,宣趣向之极曰莲宗。”见“莲华漏”条。

  【莲门】 (流派)莲宗之门派也。愿求莲邦之净土门异称也。

  【怜愍】 (术语)谓矜恤也。汉书,哀夫老眊孤寡鳏独,或匮于衣食,甚怜愍焉。

  【怜念】 (术语)六蔽之一。见“六蔽”条。

  【莲社】 (杂名)东晋僧慧远居庐山,与刘遗民等同修净土,中有白莲池,因号莲社。亦曰白莲社。见莲社先贤传。

  【莲胎】 (术语)念佛往生弥陀净土之人,皆在莲华内而生,恰如母胎,故曰莲胎。莲宗宝鉴八曰:“当生净土,入彼莲胎,受诸快乐。”五会赞曰:“十念莲胎虽住劫,华开还得悟无生。”元照观经疏下曰:“当知今日想佛之心,相好果德,悉已具足。莲胎孕质,即是此心。果证菩提,不从他得矣。”小经闻持记曰:“一念神识,托彼莲胎。”

  【莲台】 (物名)莲华之台座,诸佛菩萨及念佛行人往生弥陀净土者之所托也。往生要集上本曰:“大悲观世音申百福庄严手,擎宝莲台至行者前,(中略)当知草庵瞑目之间,便是莲台结跏之程。”

  【莲卧观音】 (菩萨)三十三观音之一。趺座合掌于池中莲华之观音。

  【莲眼】 (术语)青莲华之眼也。佛眼之好妙如青莲。维摩经佛国品曰:“目净修广如青莲。”

  【莲叶千子】 (故事)贤劫千佛之前因也。杂宝藏经曰:“佛告诸比丘,过去久远无量世时,波罗奈国中有山,名曰仙山。有梵志在彼山住,大小便利于石上,后有精气堕小行处。有雌鹿来舐,即便有身。生一女子,梵志取之,养育长成。时梵豫国王求索此女,立为第二夫人。后时有身。相师占言:当生千子。日月满足,便生千叶莲华。欲生之时,大夫人以物缦眼,不听自看。取千叶莲华,盛着篮里,掷于河中。时乌耆延王将诸徒众,下流游戏。见有一篮,即便接取。开而看之,见千叶莲华,一叶有一小儿。取之养育,以渐长大,各有大力。即时将诸军降伏诸国,次到梵豫国,王闻军至,募能攘却者。第二夫人言:但为我作百丈之台,我坐其上,必能攘却。作台已竟,夫人在上而坐。尔时千子欲举弓射,自然手不能举。夫人语言:我是汝母。即时两手构乳,一乳之中有五百歧,入千子口中。诸子于是和合,自相劝率。以五百子与亲父母,以五百子与养父母。时二国王各畜五百子。佛言欲知彼时千子者,贤劫千佛是也。尔时嫉妒夫人缦他目者,文鳞瞽目龙是也。尔时父者,白净王是也。尔时母者,摩耶夫人是也。”

  【莲佑】 (术语)谓同相佑而修净业,愿莲邦之往生者。云栖弥陀经疏钞二曰:“往诣之国曰莲邦,同修之友曰莲佑。”

  【莲子】 (物名)莲华之实也。可以作数珠。数珠功德经曰:“若用莲子为数珠,诵掐一遍,得福万倍。”

  【莲宗】 (流派)奉莲社之旨趣,愿求莲邦之宗门也。莲宗宝鉴自叙曰:“东晋远公祖师,因听弥天法师讲般若经,豁然大悟。(中略)游止庐山,与高僧朝士结缘修行,故云诸教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因以莲宗名其社焉。”又曰:“元贞元元年正月,述明居士燕觉道破衣和尚,钦奉圣旨敕开莲宗善法堂护持教法。贞元二年正月又钦奉圣旨,赐通慧大师莲社正宗。”云栖弥陀经疏钞二曰:“六趣众生,则中阴之身自求父母,往生善士,则一弹指顷莲华化生。是莲华者,乃卸凡壳之玄宫,安慧命之神宅。往诣之国,号曰莲邦。同修之友,号曰莲佑。约禅诵之期,号曰莲漏。定趣向之极曰莲宗,重其事也。”

  【莲宗宝鉴】 (书名)具名庐山莲宗宝鉴念佛正因。十卷,元庐山东林寺善法堂主优昙普度集。广述念佛之要旨。

  【莲宗九祖】 (名数)自东晋太元中慧远大师东林倡社,独起莲宗,以念佛为往生净土,至今千数百年,往生者不可胜计。宋石芝晓师尝定莲宗七祖。明代众举云栖为第八祖。清代复举省庵为第九祖。皆以念佛一派相承者也。其名如下:初祖圆悟大师庐山东林慧远和尚,二祖长安光明善导和尚,三祖衡山般舟承远大师,四祖衡州云峰法照国师,五祖新定乌龙少康大师,六祖杭州永明延寿和尚,七祖武林昭庆省常和尚,八祖古杭云栖莲池大师(祩宏),九祖凤山梵天省庵法师(实贤)。见莲宗九祖传略。

  【莲座】 (物名)莲华之台座。谓佛座也。华严经曰:“一切诸佛世界悉见如来坐莲华宝师子之座。”王勃观佛迹寺诗曰:“莲座神容俨,松崖圣迹余。”

  【镰子】 (公案)会元三曰:“师(南泉普愿)一日在山上作务。僧问:南泉路向那处去?师拈起茅镰子曰:这茅镰子,三十文钱买得。僧曰:不问茅镰子,南泉路向那处去?师曰:我使得正快。”

  【练禅】 (术语)观练熏修四种禅之一。谓九次第定也。

  【练根】 (术语)在加行位中修行者,训练诸根,舍钝根而就利根也。

  【练行】 (杂语)修练行法也。

  【练磨】 (术语)菩萨有三种之练磨。见三种练磨条。

  【练若】 (术语)阿练若之略。又曰阿兰若。见“阿兰若”条。【练若】(术语)āraṇya,阿练若之略。又曰阿兰若。见“阿兰若”条。

  【恋着】 (杂语)恋慕执着诸可意之境而不舍离也。法华经譬喻品曰:“诸子幼稚末有所识,恋着戏处。”诃欲经曰:“女色者世间之枷锁,凡夫恋着不能自拔。”

  【莨[廿/砀]】 (植物)见食莨[廿/砀]条。

  【良贲】 (人名)唐京师安国寺良贲助不空新译仁王经,且奉代宗敕作疏三卷。以所住之寺名疏,谓之青龙疏。宋高僧传五有传,希麟音义七曰:“良贲下彼义反,案良贲者即助译仁王经沙门名也。”

  【良福田】 (术语)善良之福田,谓三宝也。以供养三宝则生无量福利故也。无量义经曰:“是诸众生大良福田。”行事钞下三之四曰:“经云:众僧良福田,亦是蒺藜园。”

  【梁皇忏】 (修法)梁武帝初为雍州剌史时,夫人郗氏性酷妒,既亡,化为巨蟒,入后宫通梦于帝。帝制慈悲道场忏法十卷,请僧令忏礼。夫人化为天人,在空中谢帝而去。其忏法行世称曰梁皇忏。见释氏稽古史略二。南史梁武德郗皇后传曰:“后酷妒忌,及终,化为龙入于后宫,通梦于帝,或见形,光彩照灼。帝体将不安,龙辄激水腾涌。”太平广记引两京记曰:“郗后因忿怒,投殿庭井中,众趋井救之,已化为毒龙,烟焰冲天,人莫敢近。帝悲叹久之,因册为龙天王,便于井上立祠。”按,释典梁王忏,其序谓因忏悔后往业而作。所述后事略同,而以龙为蟒蛇。

  【良价】 (人名)曹洞宗之祖,洞山之悟本大师,讳良价。见“洞山”条。

  【良忍】 (人名)日本融通念佛宗之开祖也。

  【良日】 (术语)见“吉日良辰”条。

  【梁摄论】 (书名)五摄论之一。梁朝真谛所译,无着之摄大乘论及世亲之摄大乘论释也。

  【两班】 (职位)见“两序”条。

  【两部】 (名数)大日经为胎藏部之本经,金刚顶经为金刚部之本经,此两部经乃日本东台二密无异议者。【两部】(术语)又曰两界。谓密教二大法门,金刚界胎藏界之两道也。日本东密次第为金胎,日本台密次第为胎金。其故以台密分事密理密之二者,其理密之边谓与法华同意,大日经疏之意亦然。故注重与法华同意之理密,而次第为胎金。东密不分事理二密,且贬法华于第九住心,故准于因果之胜劣,而次第为金胎。盖以胎藏界为因门,金刚界为果门故也。胎藏界从果向因,本觉佛之化他门也,故为依大定悲智三德,从中胎藏流出三重之曼荼罗统收之于三部,大定门为佛部,大悲门为莲华部,大智门为金刚部。又金刚界从因至果,始觉佛之自利门也,故为转因位九识,得果上五智,示自证之境之曼荼罗,分之为五部,即佛部,金刚部,宝部,莲华部,羯磨部是也,即自上之佛部开出宝部羯磨部也。然皆是大判,胎藏界亦非无五部。大日经疏十五所谓“释谓随五部如上所说五字差别之用。”是其证也。金刚界亦非无三部之建立。如意轮无量寿一字顶轮王等之仪轨说三部之三昧部,是其证也。众生本具之万德理性为胎藏。转众生之九识而成五智为金刚。故胎藏者理也,金刚者智也。胎藏有二义:一含藏之义也,于母之胎内含藏体性而覆育之,理体亦尔,能具足一切之功德而不亡失,故谓之为胎藏。二隐覆之义,如人之在母胎,覆藏其体。理体隐于烦恼之中而不显现,故谓之为胎藏。金刚又有二义:一坚固之义,自体坚固而不可破坏,故曰坚固。又利用之义,能摧破一切之物故曰利用。智体亦尔。沉沦生死海之中,而无破坏,还能破摧一切之烦恼,故名金刚。而胎藏为理,故为前五大,是千栗驮,即肉团心也。金刚为智,故为识大,是质多,即缘虑心也。又理以本具之故为本觉。智以始成之故为始觉。又胎为本有平等之曼荼罗。故不见自他此彼之差别,故为自证。金见自他彼此迷语之差别,故为化他。又胎以自证之故,其曼荼罗为从果向因,利他也。智以始成之故,其曼荼罗为从因至果。自利也。又胎为一切众生之因所住之位,故名为因曼荼罗。金刚为一切众生之果所住,故名为果曼荼罗。是以配之于方位,则胎藏界以因位之故,配于发心位之东。金刚界以果位之故,配于成菩提位之西。又配于遮表,则胎藏界为多法界之表德门,金刚界为一法界之遮情门。此以理为有相之万物十界曼荼罗,智为无相之一空一月轮故也。又配于日月则胎藏界为日轮,金刚界为月轮。此以胎藏界为本来圆满之果德,金刚界为十六分渐明之始觉故也。东密于此两部各云不二,不别立不二之法,台密于此外立苏悉地法,为不二之法。此两界本来非可对立者。以后世之释者,欲强使两界一致,附会而为秘传之说多,因而迷后世者亦多。观夫胎藏之一门及金刚之一门各具一多,因果,理智等可知也。解释之手段,对立固无不可。然非可强使相对立也。

  【两部不二】 (术语)金胎两部,理智一双之法门也。胎藏界为理性,金刚界为智用,而理为智之体,智为理之用,理智冥一,有如水波。因此两部一体不二也。在果智之妙用与法性之寂静,姑异法门而已。依两部不二之深秘,则胎藏为诠金刚之名。金刚为诠胎藏之名。其故以字虽是金刚界大日之种子,然以五字布于身之五处时,以字布于胎,是金刚诠胎藏之证也,又以字虽为胎藏界大日之种子,然大日经说字谓为胜作金刚轮。是胎藏诠金刚之证也。因此于胎藏界安金刚门,于金刚界安莲华门,又胎藏界之道场观,先观月轮于其上观莲华,金刚界之道场观,先观莲华,于其上观月轮。是即胎金非二,理智是一之意也。故东密于两部之外不立苏悉地之不二法也。见秘藏记钞一。

  【两部大经】 (术语)谓密教所依之经典中,善无畏三藏译之大日经七卷,与不空三藏译之金刚顶经三卷也。

  【两部结界】 (修法)以两部之深意组立之结界也。为道场限寺域,谓为结界。

  【两部金刚优劣】 (杂语)“胎藏之普贤,金刚手之异名也,金刚名为第一内眷属之上首,故别举之。内眷属主如来内证之智印。然则金刚界之金刚亦为佛之内证智也,故知两部之金刚无优劣。问,胎藏界之外部,有天鬼畜等类,金刚界之外部,亦有二十天,此等总名金刚,此金刚两部无优劣耶?答:胎藏之金刚,为业报实类之身,非佛之示现,金刚界之金刚,为使实类业报之人觉知,故如来自示现外金刚部之众,然则胎藏之金刚,为实类之身所化之迷者故为劣。金刚界之金刚,为权化身,能化之觉者,故为胜。”见秘藏记本。

  【两部两宗】 (术语)两部相望而论事理因果之一双门,为由密教总体上判之者。原来此两部为一密教之两宗,各自具备法门,彼此不庸相待,金刚界有五相成身,则胎藏界有五轮成身。因之金刚界称为金刚顶宗,胎藏界称为大日宗,瑜伽宗等。以分彼此。

  【两部曼荼罗】 (术语)金刚界之曼荼罗与胎藏界之曼荼罗也。凡密教之法门,以分金胎之两部故自建立二样之曼荼罗也。而此两部虽各自独立为得成佛悉地之法门,然密教为由全体上融会二者故配之于理智因果等以会两部为一双之法门。胎藏界为属众生本具理性之法门,配于理,配于因。金刚界为属诸佛始成果相之法门,配于智,配于果。而安置之,则胎曼在东,金曼在西,以东为物之发生之始,西有物之终归之义,自相应于因果之理故也。是为一应之说明。

  【两部神道】 (流派)天台宗所传之神道曰一实神道。真言宗所传之神道曰两部神道。两部者,金胎两部也,金胎两部之曼陀罗,天竺所奉之一切诸天神祇,亦包罗而尽本迹权实之深秘。日本之密教者推此意,亦使本国所奉之大神与大日如来,阿弥陀如来等两部曼陀罗之诸尊合同,名两部习合之神道。参照东台二密条。

  【两部相对】 (术语)胎藏住于莲华,以莲华表理之摄持故。金刚住于月轮,以表智之光照故。又莲华住于地,月轮居于天,以配于阴阳,以阴阳是理智之异名故。又胎藏之大日,住于曼荼罗之中位,横表平等之义,金刚之大日,居于一印会之最顶,竖表差别之义,以理为平等,智为差别故。又胎藏之大日,住于法界定印,定为理之异名,金刚之大日,住于智拳印,智之义可知也。见秘藏记钞三。

  【两财】 (杂语)内外之两财也,身体手足等众生之正报曰内财。金银舍宅等众生之依报曰外财。元照弥陀经疏上曰:“内外两财,随求而应。”

  【两翅】 (譬喻)定慧譬如鸟之两翅。止观五曰:“驰二轮而致远,翥两翅以高飞。”同辅行曰:“二轮远运,誓定慧横周。两翅高升,誓定慧竖极。”

  【两非】 (术语)四句分别中之第四句也。如就有无而分别四句,言非有亦非无也。见“两是”条。

  【两垢】 (术语)有垢真如,无垢真如之二真如也。自性清净之体,伏藏于烦恼之垢染,曰有垢真如,即在缠真如也。佛果所显之理体清净,而不覆于垢染,曰无垢真如,即出缠真如也。摄论谓为有垢真如,无垢真如。佛性论以在缠真如为有垢如,出缠真如为无垢如,染净两分之真如也。观经疏玄义分曰:“无尘法界,凡圣齐圆。两垢如如,则普该于含识。”真谛译之摄论五曰:“论曰:真实性亦有二种:一自性成就,释曰:谓有垢真如。二清净成就,释曰:谓无垢真如。”

  【两垢如如】 (术语)有垢如与无垢如也。真如之异名。见两垢项。

  【两河】 (杂语)尼连禅河Nairañjana,与跋提河也,佛在尼连禅河边成道,在跋提河Hiraṇyavati边涅槃。即前为有余涅槃之处,后为无余涅槃之处也。因明大疏序曰:“归真寂于两河,余烈光乎沙劫。”寄归传一曰:“迹灭两河,人天掩望,影沦双树龙鬼摧心。”又四大河中以殑河与信度河之二流,流通印度,故印度总称为两河。求法高僧传上玄照赞曰:“怆矣无成,两河沈骨,八水扬名。”自注曰:“两河即在西国,八水乃属东郡。”

  【两迦】 (杂语)镇头迦,迦罗迦之二果也。此二果似而非,甚难辨。显戒论中曰:“牛驴之乳,其色难别。两迦之果,其形何别?”见“镇头迦”条。

  【两肩神】 (天名)同名神与同生神也。

  【两界】 (术语)又曰两部。金刚界与胎藏界之曼陀罗也。

  【两界两部大日】 (术语)谓金胎两部之大日也。大日如来虽为理智不二之法身,而其智之妙用与理之妙用,别附名称。金界之大日,住于智拳印,胎界之大日,住于法界定印。参照“两部”条。

  【两界曼陀罗】 (术语)毗卢遮那佛集法界眷属,成自利利他大佛事之坛场,谓为曼陀罗。密教中此曼陀罗有二大宗:一为金刚界,一为胎藏界。胎藏界由于众生本具之理德,金刚界依于如来始成之智德。各以大日为中心,恒沙之诸尊集于此,依自己之本誓而垂化用也。以此坛场之状。图于两轴,亦曰曼陀罗。见“曼陀罗”条。

  【两界种子】 (术语)金胎两曼之种子也。秘藏记钞一曰:“胎藏界以真言初字为种子,胎藏因曼荼罗故以初因为法体意也。金刚界以真言终字为种子,金刚果曼荼罗故以后果为法体意也。”

  【两俱不成】 (术语)因明三十三过中四不成之一。如胜论师对于声论师,将立“声为无常”之宗,而用“眼所见故”之因。谓声为眼之所见,立者之胜论师,与敌者之声论师,俱不许之。此因望于立敌两者,不成对于宗之因,故曰两俱不成。因明入正理论曰:“如成立声为无常等,若言是眼所见性故,两俱不成。”

  【两卷经】 (经名)净土三部经中佛说无量寿经之异名。玄义分传通记三曰:“大经者无量寿经,三经之中此经广故,对余二经名大经也。天台此经名大本,阿弥陀经名小本,嘉祥名双卷。净影道绰与今家同,龙兴名两卷经。”

  【两权】 (术语)声闻缘觉之二乘,对于菩萨乘之一实而曰两权。法华玄赞序曰:“扬一实而包总太虚,振两权而遗罗万象。”

  【两舌】 (术语)十恶业之一。谓言语反覆,掉弄是非也。易林云:一簧两舌,妄言谋诀。佛教亦以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为口业。见四十二章经。新译曰离间语。大乘义章七曰:“言乖彼此,谓之为两。两朋之言依于舌,故曰两舌。”

  【两是】 (术语)又曰二是。四句分别中之第三句也。如就有无而分别四句,则第三句曰:“是有是无。”或曰:“有亦无。”亦曰双照之句。三论玄义曰:“是有是无,名为两是;非有非无,名为两非。”

  【两鼠】 (譬喻)黑白之二鼠也,以喻昼夜。

  【两向释】 (术语)在一文中间通于上下之句而成义也。又曰义兼两向。法华文句记会本十一曰:“等者两向释也。”

  【两序】 (职位)又曰两班。朝廷之制有文武两班,禅林拟之于住持之下设东西两班。长于学德者归西序,谓之头首。通于世法者归东序,谓之知事。东序以都寺,监寺,副寺,维那,典座,直岁为次第。西序以首座,书记,知藏,知客,知浴,知殿为次第。由于宗派而略有不同。敕修清规有两班图。

  【两业】 (术语)日本传教大师定一家之学生式。其中置止观遮那两业。年度二人,受大戒后,使专修此两业,十二年不得出山门。止观业者,年年每日以法华经,金光明经,仁王经,守护经诸大乘经之护国众经,使之长转长讲。遮那业者,岁岁每日以遮那经,孔雀王经,不空羂索经,佛顶经诸真言等之护国真言使之长念。又止观业使具修四种三昧,遮那业使修习三部念诵(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

  【两展三拜】 (术语)与两展三礼项同。

  【两展三礼】 (术语)展者,将作礼,初欲展坐具(坐具即尼师檀),师家止之,乃作摺势,鞠躬叙事情,是为一展。复欲重展,复被止,乃作摺势叙寒暖,是为两展。然不拜则情不足,故不展坐具以手持之触地三拜也。敕修清规游方参请曰:“起至炉前,两展三礼谢茶。初展云:某等重承煎点,特此拜谢,下情不胜感激之至。再展云:即日时令谨时,恭惟堂头和尚,尊候起居多福。退身触礼三拜。”

  【两重能所】 (术语)天台山外之异义,以真性而立观境,不许以阴妄之念为所观。四明尊者十义书通破之,且于指要钞立两重之能所,明阴妄正为所观之境。观者观三千之能观智也,犹如槌。不思议境者三千之妙谛,即所观也,犹如砧。此观智与妙境相望而立一重之能所。而阴妄之一念,犹如淳朴,何则?以观解阴妄之一念,是三千之妙境(即不思议境)故也(即观)。故此二望于阴妄之心,则皆为能观,而更有一重之能所。要之以能观智慧之槌与所观妙境之砧。而锻现前阴妄之心之淳朴,使为三千三谛之妙体也。指要钞上曰:“今更自立一譬。双明两重能所。如器诸淳朴。岂单用槌而无砧耶?故知槌砧自分能所。若望淳朴。皆属所也。智者以喻得解。”【两重能所】(术语)见“十乘观”条。

  【两足尊】 (术语)佛之尊号也。以佛在有两足之有情中,为第一尊贵故也。又,两足者,言戒定福慧等之功德,以佛于此等功德为二足而游行法界故也。法华玄赞三曰:“佛于二足多足无足一切中尊,今云两足尊于三类中两足为贵。能入道故,谓人天类。佛亦两足,故言两足尊。”法华嘉祥疏四曰:“两足尊者,或以戒定为二足,或以权实为二足,或以福慧为二足,或以解行为二足,此皆内德之二足也。外形以天人为二足,佛是天人二足尊也。”光明文句记三曰:“大经明十号中两释:一约人天善趣两足为贵,佛于天人中尊,二约福慧俱备名为两足。”

  【量】 (术语)宗因喻之三支为比量,因明之作法为立量。

  【量等】 (术语)量等身之略。

  【量等身】 (术语)言如来之身,相等于一切有为无为诸法之量也。经举十三个量等身。华严经曰:“佛子!如来应正等觉,成正觉时。得一切众生量等身,得一切法量等身,(中略)得寂灭涅槃界量等身。佛子!如所得身言语及心,亦复如是。如是等无量数清净三轮。”同经疏曰:“今初有十三身,前六等事。次三等理,次一等事理,事事无碍。后三等因果,略举十三,俱云无量,晋经但云等身。”

  【量果】 (术语)三量之一。相宗谓能缘之心,缘所缘之境而了知终之结果也。

  【寮首座】 (职位)即寮元也。

  【寮暇】 (杂语)禅林之语。请暇于寮内休止也。

  【寮元】 (职位)又曰坐元,寮首座。司众寮之事者。象器笺六曰:“旧说曰:维那司僧堂,寮元司众寮。”僧堂清规五曰:“寮元者亦称寮首座,请久住某寺,熟于诸事之人,与寮主怀合,点检寮中之看读,诫非例,韦弦兄弟之争论,使之和睦。于新到者教诫规矩,应常以众寮清规为用心之龟鉴。”

  【寮长】 (职位)僧堂清规五曰:“寮长者今时之席头也。”象器笺六曰:“寮长位于寮元分手也。”(分手者左右也)。

  【疗痔病经】 (经名)一卷,唐义净译。有神咒,治痔病。

  【寮主】 (职位)僧堂清规五曰:“寮主者入寮前后,次第轮请,或一月半月十日,依某寺之先规。常守护寮内众僧衣物,与僧堂之直堂同。与寮元和合而勤之。寮中诸道具,备簿,如于受取先职,渡于后职。其时受寮元点对。”象器笺六曰:“旧说曰:寮主辅佐寮元者,侍者类也。”

  【料简】 (术语)言于义理量裁简别也。为解释之异名。但天台局于问答:称为料简。大部补注四曰:“料者理也。量也。简与拣同。大传云:简车马也。即量裁选择之义。”安乐集记上曰:“料简之言人师不同,今家标章犹名料简。和尚总以解释皆名料简。天台唯局问答名料简也。”

  【列刹】 (杂语)列者列次之义,刹者佛土成寺院之总称也。

  【裂裳】 (故事)频毗娑罗王梦见一叠裂成十八片,一金杖折成十八段。以为佛灭后小乘分派之兆。见“金杖”条。

  【猎师】 (譬喻)以譬破戒之僧。涅槃经四相品曰:“虽服袈裟犹如猎师。”同邪正品曰:“佛告迦叶,我般涅槃七百岁后,是魔波旬渐当坏乱我之正法,譬如猎师身服法衣。”

  【烈士池】 (地名)此池在鹿野苑之傍。西域记七曰:“从施鹿林东行二三里,至率堵波。傍有涸池,周八十余步,一名救命,又曰烈士云云。”详记此池之因缘。

  【劣应身】 (术语)台家分三身中之报身为自受用,他受用。他受用之报身名为胜应身。即对于初地以上之菩萨而应现之尊特舍那身也。又是真应二身中之应身也。又对于地前之凡夫二乘而应现之丈六佛身曰劣应身,为八相成道之佛身。法报应三身中之应身也。四教仪曰:“示从兜率降下,托摩耶胎住胎、出胎、纳妃、生子,出家苦行六年,已后于菩提树下以草为座,成劣应身。”同集注上曰:“劣应对大乘胜应判为劣也。”参照三身条。

  【劣应生身】 (术语)小乘教之意,虽佛亦为实业所生之身,故云生身。劣应者对于大乘之胜应身而言。四教仪集注上曰:“丈六劣应生身。”见劣应身项。

  【劣智】 (术语)下劣之智慧也。佛地论一曰:“恐余劣智未能通。”

  【邻阿伽色】 (术语)见“阿迦色”条附录。

  【邻阿迦色】 (术语)虚空之色也。虚空是无碍,与“有碍之物质”即阿伽相邻,故名邻阿伽色(视阿伽为物质之义)。又“无碍之空处”即阿伽与其余有碍之物质相邻,故名邻阿伽色(视阿伽为空界之义)。见俱舍论界品。梵Agha-sāmantakaṁ。

  【林变】 (故事)佛涅槃时,娑罗双树之色变为白也。涅槃经一曰:“尔时拘尸那城娑罗树林变白,犹如白鹤。”三代实录二曰:“调御丈夫示林变之悲,净德夫人遗花萎之患。”

  【邻单】 (杂语)己之单位左右也。以小红纸片题众僧之名,贴于各位上,谓之单。有己名单之位,谓之单位。

  【淋汗】 (杂语)禅家谓夏月之入浴为淋汗。淋,说文曰:“以水沃也。”盖热时常有汗,故每日入浴沃汗也。

  【邻极】 (术语)邻似佛之极果也。谓舍利弗等之大弟子。三论玄义曰:“邻极亚圣名舍利弗。”

  【临济】 (人名)唐镇州临济义玄,曹州南华人,姓荆氏,嗣黄檗。临济宗之祖也。见传灯录十三。

  【临济大悟】 (故事)临济问黄檗,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檗便打,如是三度。乃辞檗见大愚。愚问从什么处来?济云:从黄檗来。愚云:黄檗有何言句?济云:某甲三问佛法的大意,吃三度棒,不知有过无过?愚云:黄檗恁么老婆为你得彻困,更来问有过无过。济言下大悟。见临济录,会元十一,从容录(八十六则)。

  【临济四喝】 (公案)临济录曰:“临济问僧: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金毛狮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作,汝作么生会?僧拟议,师便喝。”

  【临济瞎驴】 (公案)临济临迁化时,据坐云:吾灭后不得灭却吾正法眼藏。三圣出云:争敢灭却和尚正法眼藏?师云:已后有人问你,向他道什么?三圣便喝。师云:谁知吾正法眼藏向这瞎驴边灭却。言讫,端然示寂。见临济录,会元十一,从容录一(十三则)。

  【临济栽松】 (公案)临济栽松次,黄檗问深山里栽许可作什么?师云:一与山门作境致,一与后人作标榜。道了,将头打地三下。黄檗云:虽然如是,已吃吾三十棒了也。师又以头打地三下,作嘘嘘声。黄檗云:吾宗到汝,大兴于世。见临济录,会元十一。

  【临济真人】 (公案)临济上堂云: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时有僧出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师下禅床把云:道道。其僧拟议。济托开云: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便归方丈。见临济录,人天眼目上,从容录(三十八则)。

  【临济宗】 (流派)禅宗五家之一。自曹溪之六祖慧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至临济之义玄,张一家,称为临济宗。即慧能六世之孙也。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之下分杨岐黄龙之二派。

  【林间录】 (书名)二卷,后集一卷,宋释惠洪撰。本明编次。所纪皆禅门古德之嘉言善行。多订赞宁高僧传之讹。中颇自抒己意,发明佛理。不尽叙录旧事。后集一卷,则惠洪所作赞偈铭三十一首。渔父词六首。不知何人所附入也。见四库提要。

  【邻近释】 (术语)六合释之一。谓二体聚集一处,就其中之强物而立名也。如所谓四念处,念处之体虽为慧,而其时相应而起之念心所力为强,故名为念处。是即为邻近释也。

  【林毗】 (地名)林毗尼之略。见“岚毗尼”条。

  【林毗尼】 (地名)Lumbinī,园名。见“岚毗尼”条。

  【临坛】 (仪式)僧尼之戒坛,为授戒之作法,谓之临坛。其僧尼谓之临坛大德。三师七证是也。见僧史略下。

  【林藤】 (杂名)劫初人之食物也。俱舍论十二曰:“地饼复隐,尔时复有林藤出现,竞耽食。”俱舍颂疏记十二曰:“林藤者,谓以藤出成林,故名林藤。”

  【林微尼】 (地名)见“岚毗尼”条。

  【邻虚】 (术语)又曰邻虚尘。新译曰极微。色法之最极少分,邻似虚空者,此为色法之根本。胜论外道谓此邻虚于三灾劫末时亦不坏,分散于虚空而常住。佛教之小乘有部宗,虽立极微为实有。然以为因缘所作,业力尽,极微亦坏,故明为无常生灭。是内外道之区别也。楞严经三曰:“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百论序疏曰:“外道计,邻虚无十方分,圆而是常,(中略)毗昙明亦有邻虚尘,无十方分,具二缘生,故是无常。一因缘,二增上缘。”止观三曰:“如释论解檀波罗蜜,破外道邻虚云。此尘为有为无,若有极微色,则有十方分。若无极微色,则无十方分。”

  【邻虚尘】 (术语)见“邻虚”项。

  【邻圆】 (术语)邻近圆满妙觉之位,即等觉之证也。法华文句会本十曰:“憎道弥高,损生弥尽,邻圆际极,唯一生在。”同记曰:“言邻圆者,圆谓圆满,近于满位,邻妙觉也。”

  【林葬】 (仪式)四葬之一。以尸放置林中施与野兽也。

  【临斋】 (杂语)临午斋之时也。午斋时之讽诵,谓之临斋讽经。

  【临斋讽经】 (仪式)于食时前读经也。【临斋讽经】(仪式)临午斋时讽经也。祖师之讽经,行于半斋,为亡者讽经,于临斋行之。

  【邻珍】 (譬喻)邻家之珍宝也。以喻于己无益。

  【邻智】 (术语)邻似佛之智慧,谓等觉之智慧也。唯识述记序曰:“具体邻智,演赜钩深。”

  【临终】 (术语)临命终之时也。

  【临终鸣钟】 (仪式)俱舍论曰:“为临终令生善念中死,打钟鸣磬,引生善心故。”行事钞下之四曰:“若终亡者,打无常磬。”佛祖统纪六(智者传)曰:“又诫维那曰:人命将终,闻钟磬声,增其正念,惟长惟久,气尽为期。”

  【临终呜钟】 (杂语)见“钟”条附录。

  【临终现前愿】 (术语)又曰来迎引接愿,圣众来迎愿,现其人前愿。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九愿,念佛行者到临终时。弥陀如来愿与诸圣众共现其人之前而引接之也。

  【临终业成】 (术语)至临终,往生之业事始成辨也。为报土往生之因之念佛,多念修习薰成至于临终,由平生多念之功而见佛往生也。往生之定者,谓为临终见佛之时也。对于平生业成而言。

  【临终正念】 (术语)行者临死期,三毒之邪念无起,专任菩提之心也。此正念为平生之行业所熏修。弥陀经略记曰:“由寻常所行,得临终正念也。”龙舒净土文,乐邦文类等载善导之临终正念决。

  【麟角】 (术语)具名麟角喻,略云麟角,或云麟喻。缘觉佛之独证,譬于麟之一角也。见“独觉”条。

  【麟喻】 (譬喻)麟喻独觉也,独觉有麟喻部行之二种。见“独觉”条。

  【铃】 (物名)有柄与舌,振之即鸣者。其柄为独钴乃至五钴之形,谓为铃杵。真言天台等之呗器也。又悬于堂塔之檐,谓为风铃或金铎。又俗谓铜钵为铃。取其形之类似也。始于禅家。密家谓之金鋺。出于仪轨中。

  【灵簿】 (物名)记每日礼拜佛菩萨名或记先亡灵名之过去帐也。

  【灵场】 (杂名)灵佛灵神之道场也。广弘明集二十二竟陵王发讲颂曰:“灵场绚彩,正水兴莲,乘此上果,永导芳缘。”

  【铃杵】 (物名)见“铃”条。

  【灵祠】 (杂语)又云仁祠。佛寺之异名。灵者灵验也。

  【灵峰大师】 (人名)见“智旭”条。

  【陵伽】 (人名)毕陵伽婆蹉Pilindavatsa之略。比丘名。

  【灵感】 (术语)神灵之感应也。

  【铃供】 (故事)供金铃于佛塔,则世世得好音声,呗比丘是也。释门归敬仪中曰:“声驻军马,由与铃供。”见“呗比丘”条。

  【灵供】 (修法)于亡魂供斋食也。人死七七日间,当生未定,谓之中有,中有之身,谓之健达缚。此译寻香。以寻香而食故也。故为进食物之香气于死者而供斋食。俱舍论九曰:“欲界中有身资段食不,虽资段食,然细非粗。其细者何?谓唯香气,由斯故得健达缚名。”行事钞上曰:“今有为亡人设食者,依中含云。若为死人布施祭祀者,若生人处饿鬼中者得,余趣不得。由各有活命食故。杂含中广明此事。若亲族不生人处中者,但施心施,其自得功德。”苏婆呼童子经上曰:“若欲食时,先出钵中饭分为五分:一分准拟路行,饥人来者是,一分施水中众生,一分施陆地众生,一分施七世父母及饿鬼众生。”

  【灵骨】 (杂名)佛舍利也。名义集五曰:“舍利,新云室利罗,或设利罗。此云骨身,又云灵骨。即所遗骨分通名舍利。”

  【灵谷寺】 (寺名)皇明寺观志曰:“灵谷寺在应天府钟山东南,晋建,宋改太平兴国寺。洪武年徙建于此。”

  【灵光】 (术语)人人固有之佛性,灵灵照照,而放光明者。百丈禅师上堂曰:“灵光独耀,回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见五灯会元三百丈章。

  【灵鬼】 (异类)鬼趣之有灵异者。鬼趣者六趣之一。

  【灵河】 (杂名)住龙之河川也。智度论谓之龙泉,以龙力故虽大旱而河水不竭。安乐集上曰:“譬如寄花五净,风日不萎,附水灵河世旱无竭。”智度论七曰:“譬如龙泉,龙力故不竭。”

  【灵觉】 (术语)谓众生本具灵灵觉悟之性也。四十二章经曰:“观灵觉即菩提。肇论曰:“万累都尽而灵觉独存。”

  【灵界】 (杂语)亡魂所住之世界也。焰罗王供行法次第曰:“一切冥官冥道僧尼灵界。”

  【灵鹫山】 (地名)旧称耆阇崛(巴Gijjhakūṭa),新称姞栗陀罗矩吒Gṛdhrakūṭa,译曰灵鹫,鹫头,新译鹫峰,鹫台。又称灵山,灵岳,鹫岳。山形似鹫,名又以山上鹫鸟多,故名。摩竭陀国之正中名上茅城,五山周围如城郭,是为摩竭陀国之旧都。自此东北四五里,有王舍城,毗婆娑罗王之新都也,自此东北十里,灵鹫山在焉,即五山中之最高者,在上茅城之旧都东北十四五里(西域记九释迦方志下),中土往往沿用其名。如福建福清县北之鹫峰。浙江杭州之飞来峰。亦名灵鹫。是也。

  【灵龛】 (物名)藏亡者尸之龛,即棺椁也。

  【灵庙】 (杂名)率都波一译灵庙。玄应音义六曰:“正言率都波,此译云庙。”

  【灵妙】 (杂语)以凡智为不可思议者。

  【竛竮】 (杂语)又作伶俜。步行跄踉也。法华经信解品曰:“伶俜辛苦五十余年。”嘉祥义疏七曰:“伶俜行不正貌也。”

  【灵魄】 (术语)不可思议之精神也。以为肉体之外,别有精神的实体者。然佛教不立灵魂。

  【铃菩萨】 (菩萨)金刚铃菩萨之略。金刚界四摄菩萨之一。

  【灵瑞华】 (植物)梵语优昙华,又云优昙波罗华,一译灵瑞华。无量寿经上曰:“无量亿劫。难值难见。犹灵瑞华。时时乃出。”见优昙条。

  【灵山】 (地名)灵鹫山之略。

  【灵山会上】 (术语)谓灵鹫山释迦如来说法华经之会坐。

  【灵山净土】 (界名)灵鹫山者,释迦如来报身之净土也。法华经寿量品曰:“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稳。天人常充满。”

  【灵神】 (术语)灵魂也。四十二章经曰:“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果。”又灵异之神鬼也。西域记中曰:“灵神警卫,圣贤游息。”

  【铃声比丘】 (人名)又曰呗比丘。见“呗比丘”条。

  【灵堂】 (杂名)灵异神妙之殿堂也。

  【灵像】 (杂名)神佛之形像,雕刻图画者,灵者以名灵验之德。释门归敬仪中曰:“谛惟形聚,但见尘丛,举目澄清,无非灵像。”

  【灵验】 (术语)灵妙之效验实证也。大日经疏九曰:“此尊有灵验,故所作善事皆成。”孟兰盆经疏曰:“今受神方,兼睹灵验。”

  【灵异】 (术语)灵妙不思议之事也。俱舍论十二曰:“审有如斯,甚为灵异。”梁僧传(耆域传)曰:“自发天竺。(中略)爰涉交广,并有灵异。”

  【灵隐】 (山名)在浙江杭州西。本名武林山,亦名灵苑,又名仙居。寰宇记谓许由,葛洪,皆隐此山之西,有北高峰,为灵隐最高处,奇胜与南高峰相埒。山有灵隐寺,清时改名云林寺,古刹中之有名者也。

  【灵隐寺】 (寺名)支那五山之第四。具称北山景德灵隐寺。在杭州。

  【灵应】 (术语)神灵之感应也。

  【灵岳】 (地名)灵鹫山也。

  【灵云】 (人名)唐福州灵云山志勤禅师,本州长溪人,初在沩山,因见桃花而悟道。有颂云:“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叶落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沩山览偈,语其所悟,相契符。曰:由缘悟达者,永无退失,善自护持。见五灯会元四灵云章。

  【灵照】 (人名)庞蕴居士之女也。庞蕴居士语录曰:“居士将入灭,谓女灵照曰:视日早晚,及午以报,灵照出户。遽报曰:日已中矣,而有蚀焉,可试暂观,居士避席临窗,灵照乃据榻趺坐而逝。居士回见,笑曰:吾女锋疾矣。”

  【灵芝】 (人名)宋律师元照,晚主杭州灵芝寺三十年,因称灵芝。

  【领解】 (术语)领取他之所说而会得于心也,又自陈会得也。深密经二曰:“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净影大经疏下曰:“自下弥勒领解。”法华文句记五之一曰:“领谓外领佛说,解即内受佛意。”

  【领纳】 (术语)于吾身心领受纳得也。唯识论三曰:“受谓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行事钞上一之三曰:“行者以领纳为趣。”

  【令法久住法】 (修法)为依文殊一字法,而修之秘法。日本东寺之无名法是也。此法极秘。

  【流变三叠】 (术语)大佛顶首楞严经四曰:“方位有十,流数有三。(中略)世间祇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留多寿行】 (术语)阿罗汉成就自在之神通者,以愿力与第四禅之定力转感富之业因,而为感寿之业因,以永住于世也。俱舍论二曰:“留多寿行,谓阿罗汉成就神通得心自在。若于僧众若于别人,以诸命缘衣体等物随分布施。施已发愿,即入第四边际静虑。从定起已,心念口言:诸我能感富异熟业,愿皆转招寿异熟果。时彼能感富异熟业,则皆能转招寿异熟果。”

  【流灌顶】 (修法)见“灌顶”条。

  【流浆】 (杂语)谓于地狱中饮洋铜,吃铁丸也。寄归传一曰:“咽咽当有流浆之苦。”

  【流来】 (术语)自无始流转于生死海而来于今也。

  【流来生死】 (术语)七种生死之一。谓从迷真之始初无明流来之生死也。止观辅行七之一曰:“摄大乘师立七种生死:一分段,谓三界果报。二流来,谓迷真之初。”中论疏二末曰:“从无明流来为来。”

  【琉璃】 (物名)Vaidūrya,新译曰吠琉璃,吠琉璃耶,毗头梨,吠努璃耶等。七宝之一。译言远山宝,不远山宝等。青色之宝石也。就产出之山名之。远山为须弥山之异名。不远山者去波罗奈城不远之山也。玄应音义二十三曰:“琉璃,吠琉璃也,亦云毗琉璃,又言鞞头梨。从山为名,谓远山宝也,远山即须弥山也。此宝青色,一切宝皆不可坏。”慧琳音义一曰:“吠琉璃宝名也,或云毗琉璃,或但云琉璃。须弥南是此宝也。其宝青色莹彻有光,凡物近之皆同一色。帝释髻珠云是此宝。”慧苑音义上曰:“琉璃梵言,具云吠琉璃耶,此为不远山。谓西域有山,去波罗奈城不远。此宝出彼,故以名之。”梵语杂名曰:“琉璃,吠努离耶。”

  【琉璃观音】 (菩萨)三十三观音之一,又曰香王观音。乘一莲华,浮于水,手持香炉。

  【琉璃金山宝花光照吉祥功德海如来】 (佛名)吉祥天女于过去念此佛,得今之富乐自在。故诸人欲得富乐者对于吉祥天之像,应归命于此佛云。见最胜王经大吉祥天女品。

  【琉璃轮王】 (杂名)见“六轮”条。

  【琉璃太子】 (人名)逆王名。涅槃经谓之琉璃太子。余经谓之琉璃王。见“琉璃王”条。

  【琉璃坛】 (物名)以琉璃宝所筑之戒坛也。义楚六帖二十一曰:“嵩岳有玉石坛,大邺有琉璃坛。僧受戒羯磨说戒作法,集僧唱共结之坛矣。”又言佛坛社坛之为琉璃色也。

  【琉璃王】 (人名)Virūḍhaka,又作流璃王,娄勒王,楼黎王,维楼黎王,毗流离王。新称毗卢释迦王。亡迦毗罗卫国释种之恶王名。见“毗琉璃”条。

  【琉璃王经】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说舍卫国波斯匿之子,嗣王位,灭迦毗罗国释种,堕于地狱之始末。

  【流弥尼】 (地名)园名。见“岚毗尼”条。

  【流木】 (譬喻)与浮木同。

  【留拏】 (术语)五种不男之一。译曰犍,又作[利-禾+虔]。以刀去势也。见“五种不男”条。

  【留难】 (术语)邪魔来留止人之善事,为修行之障难也。涅槃经三曰:“云何知天魔为众作留难?”往生论注上曰:“第六天魔,常于佛所作诸留难。”

  【流毗尼】 (地名)又作留毗尼。园名。见“岚毗尼”条。

  【刘虬所立五时教】 (术语)晋武都山隐士刘虬,初分顿渐二教,以华严经为顿教,余为渐教,渐教之中分五时。是唐土判教之嚆矢也:一、最初说提谓经,开五戒十善之人天教。二、成道后十二年中说阿含经等,开三乘差别之教门。三、佛成道后三十年中说般若经维摩经等,说三乘同观之空理。四、佛成道四十年后八年中说法华经,辨明一乘。五、佛临灭度时,一日一夜中说涅槃经,明悉有佛性、佛性常住之理。是最后究竟之说也。净影痛破之。见大乘义章一。

  【流沙】 (地名)蒙古之大沙漠也。西域记十二曰:“从此东行入大流沙,沙则流漫,集散随风。人行无迹,遂多迷路,四达茫茫莫知所指。是以往来者聚遗骸以记之。”尚书禹页曰:“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流舍那】 (佛名)Vairocana,又作卢遮那,嚧柘那。佛名。或为毗卢舍那之略名,或毗卢舍那为法身佛之名,卢舍那为报身佛之名。见“毗卢舍那”条。

  【流水灌顶】 (修法)见“流灌顶”条。

  【流通】 (术语)传布教法而无壅也。最胜王经三曰:“安稳丰乐,正法流通。”十地义记一本曰:“传布名流,无壅曰通。”

  【流通分】 (术语)一经二分之一,于诸经之终以所说之法,付属弟子。使流通于遐代。谓为流通分。

  【流通一念】 (术语)谓无量寿经流通分所说“乃至一念”之语也。释尊付属弥勒菩萨之要法也。

  【留支勒那】 (人名)Ruciratna,魏朝之勒那三藏及菩提留支也。

  【流注】 (术语)有为法刹那刹那前灭后生相续不断,如水之流注也。

  【流转】 (术语)Saṁsāra,流者相续之义,转者起之义,谓有为法之因果相续而生起也。盖一切凡夫作善恶之业,感苦乐之果,轮回于六趣也。瑜伽论五十二曰:“诸行因果相续不断性,是谓流转。”唯识述记四末曰:“流是相续义,转是起义。”圆觉经曰:“有妄业故有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唐华严经三曰:“一切众生界,流转生死海。”唯识论三曰:“令诸有情流转生死。”俱舍颂疏三曰:“言流转者,以识为体,于生死中流转故也。”

  【流转还灭】 (术语)流转门与还灭门。迷悟之一双也。

  【流转门】 (术语)对还灭门之语。无始以来,无明烦恼,作善恶之业,感苦乐之果,即惑业苦次第缘起之迷之因果也。四谛中苦集二谛为流转门。灭道二谛为还灭门。

  【流转真如】 (术语)七真如之一。流转于生死界之一切有情实性也。众生虽流转生死而其实性则真实如常,不动不改也。唯识论八曰:“流转真如,谓有为法流转实性。”

  【流转诸有经】 (经名)具名佛说大乘流转诸有经,一卷,唐义净译。佛对影胜王说诸有情依造业而流转诸有之义。诸有者二十五有也。

  【柳枝】 (物名)唐土北地之俗,有插柳枝于净水以攘邪鬼者。释氏要览下曰:“北人风俗,每至重午等毒节日,皆以盆盛水,内插柳枝,置之门前辟恶。按灌顶经云:昔维耶黎城民遭疫,有一少年比丘,名禅提。奉佛教持摩诃神咒,往为辟之,疫人皆愈。其禅提往彼国二十九年民安,至其迁化,民复遭疫。民思禅提,遂往其住处。但见所嚼齿木掷地成林,林下有泉。民酌其水,折杨枝,扫拂洒。病者皆愈。毒气销亡。”

  【六八超世本愿】 (名数)与六八弘誓同。

  【六八弘誓】 (名数)弥陀如来之四十八愿也。

  【六般神足】 (名数)说法华经序品之六瑞也。是佛之神境通所现,故称曰神足。

  【六蔽】 (名数)蔽者蔽覆之义,覆净心者有六种。一悭贪,覆布施而使不生。二破戒,覆戒行而使不生。三瞋恚,覆忍辱而使不生。四怜念,覆精进而使不生。五散乱,覆禅定而使不生者。六愚痴,覆智慧而使不生。见智度论三十三,止观八之二。

  【六蔽心】 (名数)六蔽也。

  【六波】 (名数)六波罗蜜之略。

  【六波罗蜜】 (名数)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五、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见法界次第下之上(梵名出次条)。【六波罗蜜】(名数)菩萨之大行,谓之波罗蜜。有六种。见波罗蜜及六度条。法华经序品曰:“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

  【六波罗蜜经】 (经名)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之略名。

  【六部大乘经】 (名数)法相宗所依六部之经典也。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有三翻),解深密经(有四翻),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未翻),阿毗达磨经(未翻),楞伽经(有三翻),厚严经(亦名大乘密严经)是。此为慈恩所立。

  【六部转读】 (仪式)每日转读法华经六遍也,为回向六道之意。

  【六尘】 (名数)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也,此六境有眼等六根入身以坌污净心者。故谓之尘。圆觉经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净心诫观下曰:“云何名尘?坌污净心触身成垢,故名尘。”法界次第上之上曰:“尘以染污为义,以能染污情识,故通名为尘也。”

  【六尘说法】 (术语)佛以色声等六尘而说法,众生以眼等六根而悟解也。然六尘通他之佛土而言之,若就此土而论,则仅色声法之三尘而已,如眼见经卷而悟解者,色尘说法也,耳闻金口之声教而悟解者,声尘说法也。意思惟法而悟解者,法尘说法也,其中此土之众生,尤以耳根锐利,偏用声尘而说法。无量寿经上说道场树曰:“目睹其色,耳闻其音,鼻知其香,舌尝其味,身触其光,心以法缘。一切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智度论三十四曰:“有佛为众生说法令得道者。有佛放无量光明,众生遇之而得道者。有佛神通变化指示其心而得道者。有佛但现色身而得道者。有佛遍身毛孔出众妙香,众生闻之而得道者。有佛以食与众生令得道者。有佛、众生但念而得道者。”法华玄义八曰:“他方六根识利,六尘得为经。此土三根识钝,鼻不及驴狗鹿等。云何于香味触等能得通达?”文句记曰:“此土耳根利故,偏用声尘。”

  【六城部】 (流派)密林山部之别称。

  【六成就】 (名数)诸经之初,有通别二序:通序,或分五段,或分六段,或分七段。六段者,以如是为信成就,信者,阿难之信也。阿难指本经一部而为如是我闻,示自己之信顺也。智度论一曰:“如是者即是信也。”二以我闻二字为闻成就。阿难自闻也,三以一时二字为时成就,说法之时也。四以佛之一字为主成就,说法之主也。五以在耆阇崛山等为处成就,所说之道场也。六以与大比丘众等为众成就,一座同闻之众也。凡安列此六事,为之证明非虚谬,欲使后之闻者信故,谓之为证信序。五成就合佛与处,七成就离我与闻。旧师多取五成就,天台法华之文句亦由五成就而释之。惟仁王、维摩、观经等则取六成就,嘉祥定为六成就。其曰成就者,于一一句中明各义,具足而不可破坏,故曰成就。又通序中,具足此六事,故曰成就。又具足此六字方成正宗之教起,故曰成就。法华文句一之二曰:“通序五,或六,或七。”同记曰:“五者如文,合佛及处,六则离佛及处,七则离我与闻。”天台维摩经疏一曰:“旧多五义,今依六义。”嘉祥法华义疏一,嘉祥仁王经疏一曰:“若依大智度,直依文贴释,不辨子段。后诸师说亦无定,或五或六,今依金刚仙论作六句分别。”元照弥陀疏上曰:“六缘不具,教则不兴,名六成就。”胜鬘经宝窟上本曰:“天亲灯论以明六事,第四教主,若依三藏(真谛),凡有七事,开我闻,今以六事为定也。”嘉祥法华论疏曰:“一一章中明义具足无余,不可破坏,故云成就。”盂兰盆经疏记下曰:“六种通名成就者,由假彼六缘成此一经。”此六事成就之证真序,当佛之涅槃时,依阿[少/(兔-、)]楼驮之教,阿难请问四事于佛,依其中之第四句,佛告阿难使于一切经之初置此六事也。后分于涅槃经、文殊问经、智度论二等详举缘由。金刚仙论一曰:“所以一切经初置斯五句者,有三种义:一为证成经理不虚,末代生信。二为表异外道以阿爱为吉。三为息于诤论。表己推宗有在也。”(外道经首之字又作阿沤)。胜鬘经宝窟上本曰:“一为证信故,如龙树云说时方人令生信故。二简内外,外经以阿沤一字为首,内教以六事在初。三分经论不同,弟子之论,归敬三宝。如来之经,明于六事。”

  【六畜】 (名数)以狗等六畜譬众生之六根,警六情之放纵者。见“六众生”条。

  【六处】 (杂语)十二因缘之一。在母胎内具足眼等六根而出母胎之位也。处乃十二处之处,为六根六境之通称。根境为生识之依处,故名处。

  【六窗一猿】 (譬喻)眼耳等六根譬以六窗,心识譬以一狝猴。是一识外道之邪计也。行事钞下四曰:“一识外道,如一室六扃,狝猴遍历,根亦如是,一识通游。”然通大小乘有六识体一体别之论,小乘之有部宗,取体别,成实宗取体一,大乘之法相宗以体别为正义。六窗一猿,为体一家之譬也。成实论一心品曰:“又杂藏中比丘言,五门窟中狝猴动发,狝猴且住,勿谓如本,故知一心。”大乘义章三未曰:“有人宣说,六识之心,随根虽别,体性是一,往来彼此,如一猿猴六窗俱现,心识如是,六根中现,非有六心。”

  【六粗】 (名数)明众生迷妄之生起次第由根本无明而生起业转现之三细,更缘现相之境界而生起六种之迷相,对于前之三细而称为六粗:一智相,谓于现识所现之境界不知是为自识所现之幻影,妄生智慧而分别诸法也。是俱生起之法执也。二相续相,谓依前智相之分别而于爱境生乐境,于不爱之境生苦受等,种种迷妄续起不断也。是分别起之法执也。三执取相,谓于前之苦乐等境,不了为虚妄不实,深生取着之念也。是俱生起之烦恼也。四计名字相,谓依前之转倒计量分别假名言说之相,而生种种烦恼也。是分别起之烦恼也。五起业相,谓妄分别假名依妄惑而起善恶诸业也。六业系苦相,谓系于善恶之业而感生死之苦果也。六粗中前四相为惑因,第五相为业缘,第六相为苦果。见起信论。

  【六大】 (名数)又曰六界。地水火风空识也。此六法周遍一切法界,而造作有情非情,故名为大。盖非情为五大所成,而有情为六大所成也。此六大之义,虽涉于显密而说之。然显教之义,以欲知六大假和合而成一身,能成之六大,所成之一身,皆是生灭无常之假法而说之也。仁王经观空品曰:“色受想行识空,十二入十八界空,六大法空。”同受持品曰:“比丘比丘尼,修行十善,自观己身地水火风空识分分不净。”大般若经二百七十三曰:“一切智智清净,故地界清净。一切智智清净,故水火风空识界清净。”璎珞本业经上曰:“六大识空四大,一切法无自相无他相,如虚空故。”天台仁王经疏中曰:“阿含云:六王诤大,地谓我能载,水云能漂润,火云能烧照,风云能生动,空云能容受。识云若无我者,色则败坏,五虽大而识为王。故云:四大围空,识居其中也。”【六大】(名数)有三种:一、小乘之说。地水火风空识也,此因示人空,而分析一有情为六大者。中阿含四十七多界经,所说六界是也。俱舍论一曰:“六界是诸有情生所依。”二、大乘因示法空故说六大。是名遍到空。仁王经上曰:“色受想行识空,十八界空,六大法空,四谛十二因缘空。”同天台疏中曰:“六大名遍到空,阿含云:六王诤大,地云我能载,水云能漂润,火云能烧照,风云能生动,空云能容受,识云若无我者色则败坏。五虽大而识为主,故云四大围空识居中也。”菩萨处胎经地神品亦有此说。三、密教因示诸法本不生之实体,故说六大。亦地水火风空识也。此六法本来自尔有实体,有实形,周遍法界,圆满十方而不生不灭者也。参照“六大”条。

  【六大法性】 (术语)地等六大有相性之二面。凡眼所见者,惟其事相,事事差别而不相融。圣智所见者,为其法性一味平等也。

  【六大烦恼】 (名数)一,贪烦恼,染着为性,生苦为业。二,瞋烦恼,憎恚为性,不安与恶行之所依为业。三,痴烦恼,于诸理事迷闇为性,一切诸惑之所依为业。四,慢烦恼,恃己于他高举为性,生苦为业。五,疑烦恼,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信心为业。六,恶见烦恼,颠倒推求之恶慧为性,能障善见而生苦为业。此恶见之中有五种:一身见,固执实我也。二边见,偏执我之断常也。三邪见,拨无因果之理也。四见取见,固执自己之恶见也。五戒禁见,固执非理之戒禁也。因而合之则为六烦恼,开之则为十烦恼。是为诸惑中之根本,余惑以之为体为所依而生,故名之为本惑,亦名为根本烦恼。台家分之为利钝之二使,前五烦恼为五钝使,后五恶见为五利使。见唯识论六,百法问答钞一。

  【六大观】 (名数)在显教,观六大之空不净也。在密教,观六大之圆融无碍也。嘉祥仁王经五曰:“作六大观,四大空识也。”

  【六大黑】 (名数)佛像图汇三,谓一、比丘大黑,其本地大摩尼珠,为如来之标帜,僧形之大黑也(伪经之大黑天神圆满陀罗尼经有本地之记)。二、摩诃迦罗大黑女,为大黑之后。三、王子迦罗大黑,为大黑之王子。四、真陀大黑,为施福之标帜,而持真陀摩尼。五、夜叉大黑,为降魔夜叉之标帜,而持金刚轮。六、摩迦罗大黑,即本体之摩诃迦罗,负囊持槌。

  【六大能生】 (术语)大日经五秘密曼荼罗品,如来说发生偈,是由六大生四种法身,四种曼荼罗,三种世间,且示诸法常住也。偈曰:“能生随类形,诸法之法相。诸佛与声闻,救世因缘觉。勤勇菩萨众,及人尊亦然。众生器世界,次第而相生。生住等诸法,常恒如是生。”此中前之能生二字,是六大,随类形已下诸句,所造之法也。于其所造句中,配四种法身与四种曼荼罗及三种世间之三种法也。见秘藏记末,同钞十。

  【六大神】 (名数)地等六大之神灵也。

  【六大体大】 (术语)六大无碍之义,六大为一切法之体性之义。见“六大无碍”条。

  【六大无碍】 (术语)六大者,地水火风空识也。此六大之义,虽为显密共通之法相,然论六大无碍者,则惟密教。无碍者,互相融通而无障碍,如光与光,六大互相融通也,自他之六大互相融通,是为六大之自性,法自尔之德,故云法性。即佛陀之身为六大所成,凡夫之身亦六大所成也,六大之自性,无碍平等,故佛之六大与众生之六大融通而无间隔,入我我入也(是自他六大无碍之义)。又,地等之五大与识,为入我我入。故有情非情一体也。为此草木国土成佛之义亦成(是自之六大互无碍之义)。然凡夫自无始以间隔之情向于无所碍平等之六大,妄为间隔差别,而起彼此我他之见,故作业感生死之苦也。

  【六大贼】 (譬喻)见“六贼”条。

  【六道】 (名数)与六趣同。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是也。此六者,乃众生轮回之道途,故曰六道。众生各乘因业而趣之,故谓之六趣。法华经序品曰:“六道众生生死所趣。”法华玄义二曰:“约十法界谓六道四圣也。”见六趣条。

  【六到彼岸】 (名数)六波罗蜜多也。唯识论九曰:“六到彼岸菩提分等自利行摄。”

  【六道佛菩萨】 (名数)六地藏,六观音也。为六道所配之佛菩萨。

  【六道伽陀经】 (经名)一卷,赵宋法天译。说六道相之偈颂也。与六趣轮回经类似。

  【六道集经】 (经名)八卷,吴康僧会译。如来往昔行菩萨道时之六波罗蜜行也。

  【六道能化菩萨】 (杂名)谓地藏菩萨也。

  【六道钱】 (物名)我国习俗,于昏晚埋钱圹中为死者之用,谓之昏寓钱。日本效之谓之六道钱,然非佛经之说也。事物纪原九曰:“汉葬者有昏寓钱,谓昏晚埋钱于圹中,为死者之用也。”

  【六道四生】 (名数)六道中有胎卵湿化之四生,谓之六道四生。

  【六道四圣】 (名数)十界中由第一地狱界至第六天界为六道。第七声闻界,第八缘觉界,第九菩萨界,第十佛界为四圣。法华玄义二曰:“十界谓六道四圣也。”

  【六德】 (名数)梵语薄伽梵之六义也。一自在,二炽盛,三端严,四名称,五吉祥,六尊贵。见佛地经论一。

  【六谛】 (名数)胜论师所立之六句义也。胜论之本师立六句义,其末师立十句义。佛道论衡序曰:“天竺盛于六谛,神州重于二篇。”见“胜论宗”条。

  【六地藏】 (名数)地藏菩萨秘记引莲华三昧经曰:“一檀陀地藏,为地狱道之能化,手持人头幢者(檀陀者译人头幢)。二宝珠地藏,为饿鬼道之能化,手持宝珠者。三宝印地藏,为畜生道之能化,伸如意宝印手者。四持地地藏,为修罗道之能化,能持大地拥护修罗者。五除盖障地藏,为人道之能化,为人除八苦之盖障者。六日光地藏,为天道之能化,照天人之五衰而除其苦恼者。”此莲华三昧经为日本台密一流极秘之经,不载于所传经录。谷响集十曰:“秘钞问答中引十卷钞云:六地藏:第一,(地狱道)白色(或肉色),赤莲华印(左手莲华其上童子头并幡右手月轮),梵号尾萨缚钵哩布罗迦。第二,(饿鬼道)白色(或肉色),赤莲华印(左莲华其上三股其上宝珠右施无畏),梵号罗怛曩迦罗。第三,(畜生道)白色(或肉色),赤莲华印(左莲华其上轮宝右手在胸),梵号罗怛曩幡尼。第四,(修罗道)黄色(或肉色),赤莲华印(左莲华其上剑右施无畏),梵号驮罗抳驮罗髯。第五,(人道)白色(或肉色),青莲华印(左莲华其上印右同上),梵号(诸本缺如)。第六,(天道)白色(或肉色),赤莲华印(左莲华其上羯么右白处三昧日轮之内有日也),梵号怛罗荼地也舍也。今详六地藏,实以地藏菩萨、宝处菩萨、宝手菩萨、持地菩萨、宝印手菩萨、坚固意菩萨名六地藏也。”【六地藏】(名数)地藏菩萨为六道能仕之尊。其六像恰当于六道也。胎藏界曼荼罗地藏院九尊中,地藏,宝处,宝手,宝印手,持地,坚固慧,称为六地藏。【六地藏】(名数)见“地藏”条。

  【六度】 (名数)初五度如前。第六智慧,分别真理也,此六度为万行之总体。前五为福行,后一为智行。以福行助成智行,依智行而断惑证理,渡生死海也。【六度】(名数)六波罗蜜也。旧称波罗蜜,译言度。新称波罗蜜多,译言到彼岸。度为度生死海之义,到彼岸为到涅槃岸之义,其意一也。其波罗蜜之行法有六种: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仁王经上曰:“六度四摄一切行。”见“波罗蜜”条。

  【六度果报】 (杂语)一施感富,二戒感具色,三忍感力,四进感寿,五禅感安,六智感辩。见善戒经。

  【六度集经】 (经名)见上条。(CBETA注:见“六度经”条)

  【六度经】 (经名)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之略名。又六度集经之略名。

  【六度六譬】 (名数)见“六度”条。

  【六度满相】 (杂语)修六度各有满时。尸毗王代鸽者,布施之满也。普明王舍国者,戒之满也。羼提仙人割肉无恨者,忍之满也。大施太子抒海并赞佛者,精进之满也。尚阇梨鹊巢顶上者,禅定之满也。劬嫔大臣分地息诤者,智之满也。见俱舍论十八,辅行三之二,观音玄记下,四教仪。

  【六度譬喻】 (杂语)智慧为母,布施为乳母,戒为养母,忍辱为庄严具,精进为养育者,禅定为浣濯。见华严经。

  【六度说意】 (术语)有二义:一对治之故,二次第生之故。对治之故,对于善法有六事:一悭法,二恶业,三恚心,四懈怠,五乱心,六愚痴也。以此六法因缘之故,不得无上菩提。为欲坏六法之故,说六波罗蜜。次第生者,菩萨舍一切世俗之物,出家学道,名为檀波罗蜜。既出家,受菩萨戒,名为尸罗波罗蜜。以护戒之故,虽有骂打,亦默受而不报,名为羼提波罗蜜。戒既清净,勤修善道,名为毗梨耶波罗蜜。以精进之故,五根调伏,名为禅波罗蜜。五根既调,知真法界,名为般若波罗蜜。

  【六度无极】 (名数)六波罗蜜也。波罗蜜旧译为度,或译为度无极。菩萨六度之行法无穷极,故曰度无极。

  【六度无极经】 (经名)六度集经之异名。

  【六恶贼】 (名数)见“六贼”条。

  【六法】 (名数)念佛等之六念为六法。止观六之二曰:“或六法为药,谓六念处。”又六法戒也。

  【六法不异】 (杂语)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今更名六法不异:一舍,二无起,三无念,四离相,五无住,六无戏论。如是六法,随事方便,假立名字。至于妙理,无二无别。”

  【六法戒】 (名数)七众中,学法女宜受持之戒法也:一、染心相触,以染污心触于男子之身也。二、盗人四钱,盗他人之金钱四钱也。三、断畜生命,杀畜生之命也。四、小妄语,自称我为圣者而贪供养,为大妄语,其余不实之言为小妄语。五、非时食,过午而食也。六、饮酒也。行事钞下四之三曰:“式叉摩那此云学法女,四分十八童女应二岁学戒。又云:小年曾嫁年十岁者与六法。(中略)学六法即羯磨所为,谓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也。”俱舍光记十四曰:“梵云式叉摩那,唐言正学,谓正学六法。言六法者:谓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饮酒、不非时食。”二年间堪忍此戒法者,初为比丘尼,得受具足戒。

  【六法五愿】 (名数)真宗于教行信证真佛真土之六法,配弥陀四十八愿中之五愿而呼之。教为能诠之法,故不别配一愿,行为第十七愿之名号,信为第十八愿之三信,证为第十一愿必至灭度之证果,真佛真土由第十二光明无量与第十三寿命无量之愿而成就,故为六法五愿。

  【六凡】 (名数)十界分凡夫圣者之二类: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间、天上为六凡。声闻、缘觉、菩萨、佛为四圣。止观五之一曰:“凡圣皆具五阴。”同辅行曰:“凡谓六凡,圣谓四圣。”

  【六烦恼】 (名数)又云六大烦恼。见“烦恼”条。

  【六方】 (杂语)东西南北上下也。

  【六方护念】 (术语)又曰六方证诚,六方证明。阿弥陀经举六方诸如来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言。有曰:“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六方礼】 (仪式)东南西北下方上方为六方。婆罗门之法,有晨朝洗浴,敬礼六方,增长命财之说。王舍城长者之子善生,承父命。每朝洗浴敬礼。佛见之。说佛法之六方礼。名为善生经。见善生经条。

  【六方礼经】 (经名)尸迦罗越六方礼经之略名。

  【六方证明】 (术语)与六方护念同。

  【六分阿比昙】 (书名)六足论之异名也。智度论二曰:“八干度六分阿毗昙等从何处出。”

  【六讽经】 (名数)每月有两回六度之讽经也。初二日为土地堂,初三日为祖师堂,初四日为火德神,初五日为韦天将军,初六日为普庵禅师,初七日为镇守堂。自十六日至二十一日,亦如上之次第,是皆为报其恩也。虽为此方禅林通规,然不知为何人创制。见象器笺十三。【六讽经】(仪式)见“讽经”条。

  【六根】 (名数)于眼等之五根,加意根也。据大乘,则第七之末那识名为意根。据小乘,则以前念之意识为意根。此六法有能生六识而使各别缘六境之胜用,故立为六根。俱舍论三曰:“颂曰:了自境增上,总立于六根。论曰:了自境者,谓六识身眼等五根,于能了别各别境识有增上用,第六意根于能了别一切境识有增上用,故眼等六各立为根。”【六根】(名数)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为能生之义,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于法境而生意识,故名为根。大乘义章四曰:“六根者对色名眼,乃至第六对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识,故名为根。”六根中前五根为四大所成之色法,意根之一为心法。但小乘以前念之意识为意根,大乘以八识中之第七末那识为意根。

  【六根忏悔】 (修法)忏悔六根之罪障也。法华忏法记其作法。

  【六根功德】 (术语)得于六根清净之位之功德也。依根而数量有增减。见“六根清净”条。

  【六根互用】 (术语)断六根之垢惑而使之清净,则六根一一具他根之用也。涅槃经曰:“如来一根则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知法,一根现尔,余根亦然。”是真六根互用也。法华经法师功德品说菩萨在六根清净之位,六根互用之德。法华论曰:“又六根清净者,于六根中悉能具足见色闻声辨香别味觉触知法等,诸根互用应知。”是相似之六根互用也。又楞严经四说声闻之六根互用。曰:“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河神女非鼻而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亦是相似之互用也。

  【六根净】 (术语)六根清净之略。

  【六根清净】 (术语)消除眼等六根,无始以来之罪垢,以无量之功德庄严之,使之清净洁白也。由此清净之功德而六根各发无碍之妙用,且得六根互用之自在也。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中略)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知。(中略)以是清净意根乃至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经中具说六根,今举初后之二根)。普贤观经曰:“乐得六根清净者,当学是观。”圆觉经曰:“心清净,眼根清净,耳根清净,鼻舌身意复如是。”知度论十一曰:“布施时,六根清净善欲心生。”

  【六根清净位】 (术语)于天台所立别教五十二位之阶位,十信之位也,于圆教六即之阶位,相似即之位也。断见修二惑得六根之清净,与藏通二教之佛相齐。四教仪曰:“六根清净位,即是十信也。”辅行四曰:“能修四安乐行,一生得入六根净。极大迟者不出三生,若为名闻利养,累劫不得。”

  【六根食】 (名数)眼根以眠为食,耳根以声为食,鼻根以香为食,舌根以味为食,身根以细滑为食,意根以法为食。见增一阿含经四十一。

  【六供具】 (物名)禅林之佛供也。一华,二香炉,三烛,四汤,五果,六茶。见僧堂清规三。

  【六垢】 (名数)恼,害,恨,谄,诳,憍之六法,能污秽净心,故名为垢。见俱舍论二十一,大乘义章五末,三藏法数二十七。【六垢】(名数)垢秽真心者有六法。见“六垢法”条。

  【六垢法】 (名数)污秽真心之六法也。即诳、谄、憍、恼、恨、害之六惑。显宗论二十一曰:“烦恼垢六:恼害恨谄诳憍。诳憍从贪生,害恨从瞋起,恼从见取起,谄从诸见生。”

  【六观】 (名数)璎珞经所说六种性之异名:一住观,二行观,三向观,四地观,五无相观,六一切种智观。见“六种性”条。

  【六观法】 (名数)出于本业经上。一、住观。别教之菩萨于十住位中修习一切法性皆空之空观也。二、行观。别教之菩萨于十行位中修习一切法无不具足之假观也。三、向观。别教之菩萨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一切法非空非假即中道之观也。四、地观。别教之菩萨于十地位中修习中观,住持而不动也。五、无相观。别教之菩萨于等觉位中修习中观了知惑染之性相本空也。六、一切种智。别教妙觉之果佛,成中道之观,知一切道种差别之观也。【六观法】(名数)见“观法”条。

  【六观音】 (名数)有二种:一种:一大悲观音,二大慈观音,三师子无畏观音,四大光普照观音,五天人丈夫观音,六大梵深远观音也。一种:一千手观音,二圣观音,三马头观音,四十一面观音,五准胝观音,六如意输观音也。大悲等六观音为天台之义立。摩诃止观二曰:“大悲观世音破地狱道三障,此道苦最重,宜用大悲。大慈观世音破饿鬼道三障,此道饥渴,宜用大慈。师子无畏观世音破畜生道三障,兽王威猛,宜用无畏。大光普照观世音破阿修道三障,其道猜忌嫉疑,宜用普照。天人丈夫观世音破人道三障,人道有事理,事伏憍慢称天人,理则见佛性,称丈夫。大梵深远观世音破天道三障,梵是天王,标王得臣。”(三障者惑业苦)。或谓天台引用陀罗尼杂咒,案陀罗尼杂集七曰:“吉祥神咒,南无观世音,能施无畏力,一切和雅音,勇猛师子音,大梵清净音,大慈妙法音,天人大丈夫,能施众生乐,灭除无明使,济度生死海。”较诸今之六名,无大悲及大光普照,多和雅,且无对破六道苦之明文。或谓系引七佛八菩萨神咒经一所:“南无观世音,师子无畏音,大慈柔软音,大梵清净音,大光普照音,天人丈夫音,能施众生乐,济度生死岸。”然是仅为五观音,无大悲,且无对于六道之文。可决为天台之义立也。迨千手等六观音,盛传于密部,遂见种种之观音,密教之徒,举此六观音,附于止观之文。或言唐道邃六字经验记中列此六观音,然未得此本,不能详之。一说,千手等六观音,与大悲等六观音相配,出于日本真言宗。二种之六观音及六道之分配如图。古德之颂曰:“大悲千地狱,大慈正饿鬼,师子马头畜,大光面修罗,天人准泥人,大梵如意天。”其中第二之圣观音为观音菩萨之正体,无千手马头等异相,故但谓之圣观音,又云正观音。新曰圣观自在菩萨(又作正),是乃法华经普门品所说之观音,胎藏界右方莲华部之部主是也。胎藏界中总有四观音:一为中台八叶院之观音,二为观音院之观音,三为释迦院之观音,四为文殊院之观音。皆圣观音也。

  【六汉罗】 (名数)合佛与佛最初度之五比丘为六罗汉也。以此时人间始有阿罗汉六人故也。阿罗汉之名,通于三乘之极果。释氏要览上曰:“五分云:于鹿苑度五俱邻,人间已有六罗汉。”

  【六行】 (名数)有佛之六行与外道之六行。佛之六行,六度之行也。金刚三昧经曰:“大力菩萨言:云何六行?愿为说之。佛言:一者十信行,二者十住行,三者十行行,四者十回向行,五者十地行,六者等觉行。”性灵集八曰:“牟尼善逝,开六行于娑婆。”外道之六行:一自饿外道,二投渊外道,三赴火外道,四自坐外道,五寂默外道,六牛狗外道也。见涅槃经十六,智度论五,三藏法数二十七。又,外道之六行观也。

  【六行观】 (名数)以有漏智次第断下地之惑之法也。盖三界分为九地,比较下地与上地,下地者粗也,苦也,障也,观而厌之。上地者静也,妙也,离也,观而欣之。依此厌欣之力,次第断下地之惑也。故亦谓之厌欣观。但依如此上下对望之厌欣力,不能断第九有顶地之惑,以彼为更宜对比之上地故也,断有顶地之惑,必依观四谛之无漏智。外道以此六行观断下地之修惑,乃至生有顶地(见惑非彼之所断,又非受生之因)。佛在菩提树下,以无漏道,断有顶地之见修二惑,前亦先以此六行观断下八地之见修二惑也。是之谓五部合断(五部者,分见惑于四谛而为四部,修惑为一部)。俱舍论二十四曰:“世俗无间及解脱道,如次能缘下地上地,为粗苦障及静妙离。”辅行六曰:“言世智者,依于世禅六行厌欣。”

  【六好日】 (杂语)帝王诞生相当之日,一年有六个之本命好日,谓之六好日。禅院于是日有祝圣之讽经。

  【六和】 (名数)六和敬之略。

  【六和合】 (名数)眼等六根与色等六尘相合也。传心法要上曰:“所言同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也。此六根与尘合,眼与色合,耳与声合,鼻与香合,舌与味合,身与触合,意与法合。中间生六识,为十八界。若了十八界无所有,束六和合为一精明。一精明者,即心也。”

  【六和敬】 (名数)僧以和合为义。和合有二义:一理和,同证灭理也,是在见道以上之圣者。二事和,此有六种,即六种敬具也。属于见道以前之凡僧。一、身和敬,同礼拜等之身业也。二、口和敬,同赞咏等之口业也。三、意和敬,同信心等之意业也。四、戒和敬,同戒法也。五、见和敬,同空等之见解也。六、利和敬,同衣食等之利也。或名行和敬,同修行也。或名学和敬,与行和敬言别意同。或名施和敬,同布施之行法也。旧译仁王经下曰:“住在佛家修六和敬,所谓三业、同戒、同见、同学。”本业璎珞经上曰:“所谓六和敬:三业、同戒、同见、同行。”嘉祥仁王经疏下曰:“余经以同利为六也。”法界次第下之下曰:“此六通名和敬者,外同他善,谓之为和。内自谦卑,名之为敬。(中略)一同戒和敬,二同见和敬,三同行和敬,四身慈和敬,五口慈和敬,六意慈和敬。”大乘义章十二曰:“六名是何?一身业同,二口业同,三意业同,四同戒,五同施,六同见。”行事钞上一之四曰:“和者有六:戒见利三名体和,身口意三名相和。又初果已去名理和,所证同故内凡已还名事和,即六和也。”祖庭事苑五曰:“六和:一身和,共住。二口和,无诤。三意和,同事。四戒和,同修。五见和,同解。六利和,同均。”

  【六合释】 (术语)见“六离合释”条。

  【六和塔】 (堂塔)在浙江杭州南高峰下,其地旧有六和寺,宋开宝中建塔以镇江潮,因名六和塔。太平兴国中改寺名开化寺,而六和塔之名至今不改。

  【六慧】 (名数)璎珞本业经上说六种之智慧,即别教菩萨六位之分也。一闻慧,于十住位中闻中道之理,知一切法离二边之相也。二思慧,于十行位中思惟中道之理发生之智慧也。三修慧,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中道之理发生之智慧也。四无相慧,于十地位中,证知中道之理,离二边之相之智慧也。五照寂慧,照为中道之用,寂为中道之体,等觉位之菩萨,以中道之观慧照中道理体之智慧也。六寂照慧,于佛果位即中道之体而起中道之用之智慧也。又璎珞经所说六种性之异名。见“六种性”条。

  【六即】 (名数)凡大乘菩萨之行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之五十二位,华严经等所说也。天台以之为别教菩萨之行位,而别立圆教菩萨之行位六即位:一、理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也。又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也,理性虽如是,然以未闻之而不知之,是等凡夫,唯于理性与佛均,故云理即。二、名字即,或从知识,或从经卷,闻上所说一实菩提之道,而于名字中,通达解了,知一切皆为佛法,一切皆可成佛者。三、观行即,不惟解知名字,更进而依教修行,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者。此位修随喜读诵等五品(法华之所说)观行,称为五品弟子位。四、相似即,始入别教所立之十信位,发类似真无漏之观行者。入此位,则得法华经所说六根清净之德,故称为六根清净位。五、分真即,依相似之观力,而发真智,始断一分之无明,而见佛性,开宝藏,显真如,名为发心住。于自此以后九住乃至等觉之四十一位,分破四十一品之无明,而分见法性者。六、究竟即,破第四十二之元品无明,发究竟圆满之觉智者,即妙觉也。六者次第前后之浅深,即者是之义,理位即是名字位,乃至即是究竟位,显前后为不二。虽由智(悟)情(迷)之浅深,有六种之别,然其体性不二即是。以六治上慢。以即免自屈也。止观一之三曰:“此六即者,始凡终圣。始凡故除疑怯,终圣故除慢大。”辅行一之三曰:“体不二义,故名为即。”又曰:“此六即义,起自一家深符旨,永无众过,暗禅者多增上慢,文字者推功上人,并由不晓六而复即。”观经妙宗钞上曰:“即者是义。”天台大师有六即义一卷。

  【六即佛】 (名数)天台观行疏就佛而判六即:一、理佛,即理即位之佛,于三恶之众生身,无一毫之修善,唯具佛性者。二、名字佛,即名字即位之佛。宿福之人天,仅闻佛之名字者。三、观行佛,即观行即位之佛。四、相似佛,即相似即位之佛,于十信之位,仿佛证佛理而与真解同者。五、分证佛,即分真即位之佛,由初住至已上等觉,渐次破一品之无明,证一分之中道者。六、究竟佛,即究竟即位之佛,于妙觉之位,觉道究竟者。理佛即是名字佛,乃至即是究竟佛也。彼此六佛互相即,故云即。今但就佛而论六即,就实则十界悉具六即。观经疏妙宗钞上曰:“应知六即之义不专在佛,一切假实三乘人天,下至蛣蜣地狱色心,皆须六即辨其初后,所谓理蛣蜣乃至究竟蛣蜣,今释教主故就佛辨。”

  【六坚法】 (名数)出于本业经。一、信坚。别教菩萨于十住位修习空观,知一切之法皆为真谛而无毁坏者。二、法坚。别教菩萨于十行位修习假观,知一切法皆为俗谛而无毁坏者。三、修坚。别教菩萨于十回向位修习中观知一切法皆为中谛而不毁坏者。四、德坚。别教菩萨于十地位修习中观,破一分无明,显一分三德而不毁坏者。五、顶坚。别教等觉菩萨居十地之顶破惑显德而不毁坏者。六、觉坚。别教妙觉果佛觉了一切之法皆为中道而不毁坏者。【六坚法】(名数)见“坚法”条。

  【六剑】 (譬喻)色,声,香,味,华服,邪念之六法,譬如剑刃,即六尘是也。六度集经五曰:“吾以国为怨窟,以色声香味华服邪念为六剑截吾身六箭射吾体。”

  【六箭】 (譬喻)色声等六尘之法,能害众生之慧命,故以箭为譬。六度集经五曰:“吾以国为怨窟,以色声香味华服邪念为六剑截吾身六箭射吾体。”

  【六结】 (譬喻)以一巾譬真性,以六结譬眼耳等六根,使知根本虽一,而由妄相分别生六根也。楞伽经五曰:“佛告阿难:此宝花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条,我六绾时名有六结,汝审观察,巾体是一因结有异。”

  【六解一亡】 (譬喻)以一巾喻涅槃,六结喻眼等之六根聚集而现生死。然生死与涅槃,本由对待而感者。若解生死之结(六解),则涅槃之一巾亦泯亡。故曰六解一亡。楞严经五曰:“六解一亦亡。(中略)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六界】 (术语)又曰六大。地水火风空识之六法也。此六法各有分齐,故名为界。

  【六界聚】 (术语)中阿含二十一说处经,为年少比丘说众生之身分六大假合,使舍诸欲。如骨肉之地大,血之水大,暖热之火大,呼吸之风大,耳鼻空之空大,乐苦识之识大也。曰:“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六界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六境】 (名数)谓色声香味触法之六法,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对之境界,故名六境。

  【六句义】 (名数)胜论本师所立,至末师而为十句义。见“胜论宗”条。

  【六聚】 (名数)上五篇于第三位加偷兰遮罪Sthūlātyaya之一也。偷兰遮者,译曰大障善道,犯波罗夷与僧残二罪而未成就之罪也,因之而置于二罪之次。行事钞中一曰:“五篇七聚,约义差别。正结罪科,止树六法。今依六聚且释其名:一波罗夷,二僧伽婆尸沙,三偷兰遮,四波逸提,五波罗提提舍尼,五突吉罗。”

  【六聚界】 (名数)类聚比丘之具足戒,有七聚及六聚。见“篇聚”条。

  【六聚罪】 (名数)与六聚戒同。

  【六卷钞】 (书名)南山大师所著四分律行事钞三卷,各分上下而为六卷,故曰六卷钞。见诸宗章疏录上。

  【六卷略出经】 (经名)是四卷略出经之元经也,初自金刚智三藏金刚顶经大瑜伽教王经百千颂中略出,题曰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为四卷。世谓之四卷略出经,收于近世藏经中者是也。

  【六决定】 (名数)与六种决定同。又见“七深信”条。

  【六空】 (名数)仁王经上曰:“色受想行识空,十二入十八界空,六大法空,四谛十二因缘空。”天台之仁王经疏中,引智度论以之为六空:一果报空,五蕴空是也。二受用空,十二入空是也。三性别空,十八界空是也。四遍到空,六大空是也。五境空,四谛空是也。六义空,十二因缘空是也。

  【六苦行】 (名数)与六行同,外道六种之苦行也。见“外道”条下。

  【六苦行外道】 (名数)六种苦行外道也。见“外道”条下。

  【六离合释】 (名数)又曰六种释,六合释。梵语杀三磨娑,此云六合。杀者六,三摩娑者合也。诸法以二义已上为名者,以此六种法式,分别其名义也。唯一义之名,即不当于此释,二义之名,为判归趣何义,必须此法式。其作法,初离释二义,次合释二义,故谓之离合释,略称曰合释。一持业释Karmadhāraya,又名同依释,体能持用,谓之持业,此义虽二,而体则一之名也。一体持一用,故名持业释。例如大乘,大者具七义,对小教而言,乘者运载之义,以济行者,其大体,能持运载之用,故名大乘。又同依者,依二义一体之义,若大,若乘,同依一体,故名同依。又如藏识,藏即为识,识持藏之用,故名持释,藏之义,识之义,同依一法体,故名同依。二依主释Tatpuruṣā,又名依士释,从所依之体,而立能依之法之名也。例如眼识,为依眼而生之识,故名眼识,是眼为所依之体,识为能依之法也,本为别种之法,别法从所依之法而立能依之名,故云依主。三有财释Bahuvrīhi,又云多财释,此全取他之名而为自之名,如世之有财者之有财物也。如觉者为有觉者,故名觉者,如唯识论,为有唯识之理之论,故立唯识论之名,是有财释也。四相违释Dvandva,此二体相违而集各别者为一名者也。例如教观,教与观本别,合相违之物为一名者,是相违释也。五邻近释Avyayibhāva,从邻近法之强物而立名也。例如四念处,念处之体虽为慧,而与之相应而起之念力强,故名念处,是邻近释之名也。六带数释Dvigu,例如五蕴十二处,带数量之名也。然而一名必非局于一释,有一名而涉于数释者。例如论语之名,论者圣贤之议论,语者为其议论之言语,视为论即语,则为持业释,语之体,持论之用也。若解为论者圣贤之议论,为依其论之语,而非依经等之语,则为依主释。若视为包有圣贤议论之语,则为有财释。若视为论者圣贤之议论,语者圣贤之教语,则为相违释。若视为非仅为书中议论之言语,而以议论之语为主,故名论语,则为邻近释。已上论语之一名,不带涉五释之数,则不当于带数释。梵Ṣatsamāsa。

  【六力】 (名数)力用有六种。【六力】(名数)一小儿以啼泣为力。二女人以瞋为力。三国王以憍豪为力。四罗汉以精进为力。五诸佛以大慈为力。六比丘以忍辱为力。见增一阿含经三十一。

  【六量】 (名数)五量加无体量是也。如入此室中见主不在,知所往之处。此中陈那菩萨之因明法,废余量,各随其所应,摄于现与比中,唯立现比之二量。见因明大疏一。

  【六轮】 (名数)本业璎珞经示三贤十圣之果报,用铁轮王等之名。天台取其经意而立六轮,以配于因位之六位:一铁轮王,十信位也。二铜轮王,十住位也。三银轮王,十行位也。四金轮王,十回向位也。五琉璃轮王,十地位也。六摩尼轮王,等觉位也。此中经无琉璃轮之名。止观辅行一之三曰:“入铜轮者,本业璎珞上卷经意以六因位而譬六轮。(中略)言六轮者:谓铁轮十信,铜轮十住,银轮十行,金轮十向,琉璃轮十地,摩尼轮等觉,轮是碾惑摧伏等义。”

  【六论】 (名数)外道六种之论也。婆薮盘豆法师传曰:“四皮陀六论。”百论疏上之下曰:“六论者:一式叉(Śikṣā)论,释六十四能法。二毗伽罗(Vyākaraṇa)论,释诸音声法。三柯刺波(Kalpa)论,释诸天仙上古以来因缘名字。四竖底沙(Jyotiṣa)论,释天文地理算数等法。五阐陀(Chandas)论,释作首卢迦法,佛弟子五通仙等说偈名首卢迦。六尼鹿多(Nirukta)论,释立一切物名因缘。”

  【六骂】 (名数)恶法骂有三种:一面骂,如汝是生于除粪家之言是。二喻骂,如汝似除粪种等之言是。三自比骂,如我非除粪种乃至我非贩卖牛羊杀人等之言是。复有善法骂三种:一面骂,如汝是阿练若乃至坐禅人等之言是。二喻骂,如汝是阿罗汉乃至佛等之言是。三自比骂,如我非阿练若乞食纳衣乃至阿罗汉佛等之言是。是为假善事而意在骂辱也。见行事钞中三之一。

  【六门教授习定论】 (书名)一卷,无着菩萨造,世亲菩萨释,唐义净译。明以六门习修禅定,而得世出世之果。六门者:一求脱之愿心,二积集胜行之资粮,三使心善住于一处,四资师圆满,五所缘圆满,六作意圆满。

  【六门经】 (经名)六门陀罗尼经之略名。

  【六门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唐玄奘译。日夜六时,诵此陀罗尼,则能救六道之苦,故名为六门。

  【六面尊】 (明王)降阎魔尊与大威德明王,谓之六足尊。又曰六面尊。

  【六妙法门】 (书名)一卷,天台智者说。明六妙门之法。

  【六妙行】 (名数)与六行观同。

  【六妙门】 (名数)一数息门,善调身息,数息自一至十,以摄乱心。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妙门。二随门,细心依息,知入知出,谓为随息。若强存数,则有起念之失,故宜放数息而修随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皆悉知之。由是诸禅自发,以随为妙门也。三止门,息心静虑名之为止,行者虽依随息而心安明净,然若心依于随,则有起想之乱,故宜舍随而修止。凝心寂虑,心无波动,则诸禅定将自开发,是以止为门也。四观门,分别权析之心,名为观,行者虽因止而证诸禅定,然解慧未发,无明之心,味着诸定。故宜观心分明,知五阴之虚诳,破四颠倒及我等之十六知见。颠倒既无,则无漏之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五还门,转心返照,名为还。行者虽修观照,然若计我能观照而破颠倒,则为计我之惑,反与外道同,故当转心而反照能观之心。若知能观之心,虚诳无实,即附观执我之倒自亡,而无漏之方便智,自然而朗,故以还为门。六净门,心无所依,妄波不起,名为净。行者修还时,虽能破能观之倒心。然未发真明之无漏智,由住于无能所,即是一个受念,故使心智秽浊。若觉知之已,不住不着,泯然清净,则真明因此开发,即断三界之结,证三乘之道。是以净为门也。此六通称为妙门者,以其次第相通,而至于真妙之涅槃故也。见六妙法门,法界次第上之下。【六妙门】(名数)入真理之涅槃有六门。见“妙门”条。

  【六难】 (名数)一遇佛世难,二闻正法难,三生善心难,四生中国难,五得人身难,六具诸根难。见涅槃经二十三。

  【六年苦行】 (故事)释迦佛出家已后至成道为六年苦行也。因果经曰:“便前进伽阇山苦行林中。(中略)宜应六年苦行。”无量寿经上曰:“剃除须发,端坐树下,勤苦六年行如所应。”别有乐行六年之言,一义也。

  【六念】 (名数)一、念佛,念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济众生之苦,我欲与佛同也。二、念法,念如来所说之三藏十二部经,有大功德,为诸众生大妙药,我欲证之而施与众生也。三、念僧,念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良福田,我欲修僧行也。四、念戒,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众生之恶,不善之法,我欲精进护持也。五、念施,念施行有大功德,能除众生悭贪之重病,我欲以善施摄取众生也。六、念天,念天为欲界之六天乃至色界无色界之诸天,彼处受自然之快乐,皆由往昔修戒施之善根,我亦欲具如是功德,生于彼天处也。问佛弟子应念三宝,何故念彼之生天?曰:是以为自己善业之果故也。问生天是凡夫之法,何故念之?曰:有人不堪入于涅槃,故念彼之生天而起行趣求也。此六念法为大小乘之通说,但念天之解释,大小乘不同。大乘依涅槃经,则天有三种:一生天,三界之诸天也。二净天,一切三乘之贤圣也。三第一义天,涅槃也。二乘之人念前二天,菩萨但念第一义天。见别译杂阿含经九,涅槃经十八,智度论二十二,大乘义章十二。又律中更有一种六念法,授沙弥戒比丘戒已始授之,一念知日月,念知受戒之月日也。二念智食处,如全不受请食者,言我常乞食,受请食者,言我今有请处念自去也。三念受戒时夏腊,记忆受戒以后之腊数也。四知衣钵有无等,念我三衣钵具足,若有长物则念我有长物,已说净也。五念同别处,若与众同食时,念我今与众僧同食,若别食时,念我今有某缘,与众别而独食也。六念康羸,若无病,则念我今无病,堪行道,若有病,则念我今有病,当疗治之也。见行事钞上三之二。又有一种之六念。谓数息随息等之六妙门。见六妙门条。

  【六念处】 (名数)念佛等之六念也,其所念之境界,谓之处。如四念处。止观六之二曰:“或六法为药,谓六念处。”

  【六念法】 (名数)念佛等之六念也。见“六念”条。

  【六疱】 (名数)九相之随一,其疱相有六疱。

  【六皮陀】 (名数)金七十论中曰:“外智者六皮陀论:一式叉论,二毗伽罗论,三劫波论,四树底论,五阐陀论,六尼录多论。”即六皮陀分也。

  【六譬】 (名数)眼等六根譬如狗等六畜也。见“六众生”条。

  【六菩萨】 (名数)一师子戏菩萨,二师子奋迅菩萨,三师子幡菩萨,四师子作菩萨,五坚勇精进菩萨,六击金刚慧菩萨也。见六菩萨亦当诵持经。

  【六菩萨名经】 (经名)六菩萨亦当诵持经之略名。一卷,失译。说六菩萨之名与叹佛偈。

  【六七能遍计】 (术语)唯识宗谓识中第七识,缘第八识之见分,而起我执,第六识对一切之法境,于我法起执。其他前五识及第八识,无我法二执,无能遍计之义云。护法之说也。

  【六气】 (名数)佛家以六种气治病: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嘘,六呬。颂曰:心配属呵肾属吹,脾呼肺呬圣皆知,肝脏热来嘘字至,三焦壅处但言嘻。见翻译名义集。

  【六亲】 (名数)父母妻子兄弟也。无量寿经下曰:“六亲眷属。”行事钞二之二曰:“厌三界之无常,辞六亲之至爱。”同资持记曰:“六亲谓父母兄弟妻子。”

  【六情】 (名数)旧译经论多谓六根曰六情,以根有情识故也。是意之一,为当体之名,以意根为心法故也。他五者生情识,故从所生之果而名为情。金光明经曰:“心处六情,如鸟投网。常处诸根,随逐诸尘。”普贤观经曰:“忏悔六情根。”智度论四十曰:“眼等五情名为内身,色等五尘名为外身。”止观四之二曰:“十住毗婆沙云:禁六情如系狗鹿鱼蛇猿鸟。”嘉祥之中论六情品疏曰:“问:意可是情,余五云何是情?答:意当体名情,余五生情识之果,从果得称也。六情亦名六根,五根能生五识,意根能生意识。六情亦名六依,为六识所依。”此等皆名根为情。

  【六趣】 (名数)众生由业因之差别而趣向之处,有六所,谓之六趣,亦曰六道,一地狱趣Naraka-gati,八寒八热等之苦处也,此在地下,故曰地狱。二饿鬼趣Preta-gati,常求饭食之鬼类生处也。与人趣杂处而不可见。三畜生趣Tiryagyoni-gati,新译曰旁生趣,即禽兽之生所也,多以人界为依所而眼可见。四阿修罗趣Asura-gati,常怀瞋心而好战斗,大力神之生所也。以深山幽谷为依所而与人隔离。五人趣Manuṣya-gati,人类之生所也,分阎浮提等四大州,但四大洲隔离,不得通力者不能到。六天趣Deva-gati,身有光明,自然受快乐之众生,名为天,有欲界六所,谓之六欲天,色界无色界,皆为彼之生所。大乘义章八末曰:“此六种,经名为趣,亦名为道。所言趣者,盖乃对因以名果也。因能向果,果为因趣,故名为趣。所言道者,从因名也。善恶两业通人至果,名之为道。地狱等报为道所诣,故名为道。”法华经序品曰:“尽见彼土六趣众生。”涅槃经二十五曰:“以心因缘故,轮回六趣具受生死。”

  【六趣轮回经】 (经名)一卷,马鸣菩萨集,赵宋日称等译。

  【六群比丘】 (名数)佛在世时,有恶比丘六人,结党多作非威仪之事,称曰六群比丘,佛制戒多缘此六群而起。诸律出名不同。僧祇律九称六群比丘曰:“一、难陀,二、迦留陀夷,三、三文达多,四、摩醯沙达多,五、马师,六、满宿。”毗奈耶律十一称六众苾刍曰:“一、阐陀,Nanda,二、邬波难陀,Upananda,三、阿说迦,Aśvaka,四、补捺婆素迦,Punarvasu,五、阐陀,Chanda,六、邬陀夷,Udāyin。”萨婆多论四曰:“一、难途,二、跋难陀,三、迦留因夷,Kālodayin,四、阐那,五、马宿,六、满宿。”戒因缘经三曰:“一、跋难陀,二、难陀,此二人生天上。三、迦留陀夷,四、阐怒,此二人得道涅槃。五、马师,六、弗那跋,此二人生龙中”。以上因梵音之具略而译语不同耳。一、阐陀,或曰阐那,阐怒。同一名也,又云车匿,或恶性比丘,暴恶也。佛灭后于阿难所得道(五分律三十)。二、迦留陀夷,又云邬陀夷,多淫,后于佛所得道,宿债所追,为贼所杀,埋于粪中(十诵律十四)。三、三文达多,或云难陀,难途,一人也,四、摩醯沙难陀,或云跋难陀,一人也。此二人生于天(萨婆多论四戒因缘经三)。五、马师,或云马宿,阿说迦。惟梵汉不同。六、满宿,或云补那婆素迦,弗那跋,惟梵汉相违。此二人愤我师目连为执杖外道所害,杀之,生于龙中(戒因缘经二)。

  【六群比丘尼】 (名数)六群比丘外,有六群比丘尼,此恶比丘尼准于比丘之六群而立名,故不列别名。大方便报恩经曰:“诸释女欲出家持禁戒,求衣钵,往诣王国比丘尼精舍,索出家。时有六群比丘尼,见诸释女,年幼稚,美色。今云何能舍难舍而共出家?我等当为说世间五欲快乐,待年限过,然后出家,不亦快乎!彼若还俗,必以衣钵奉施我等。”

  【六染心】 (名数)心体原为清净,离诸妄染,然因依于不觉,忽起无明,遂有六种染心之相:一、执相应染,我执之烦恼与心王相应而起,执着外境以染净心者,是六粗中之第三执取相与第四计名字相也,二乘之极果及菩萨之十住位断之。二、不断相应染,不断为相续之义,于苦乐等境,法执之烦恼与心王相应而起,相续不断,以染净心者,是六粗中之第二相续相也。是分别起之法执,菩萨于初地之位断之。三、分别智相应染,分别智为能分别世间出世间诸法之智,此分别智与心王相应而污净心者,六粗中之第一智相也。是俱生起之微细法执,至第七地之位而断之。四、现色不相应染,依根本无明而薰动净心,现境界之相者。最极微细,不与心王及心所相应,故曰不相应。三细中之第三现相也,于八地之位断之。五、能见心不相应染,由根本无明而使净心始有能见之相者,不相应之义同上。三细中之第二转相也,于第九地断之。六、根本业不相应染,业为动作之义,由根本无明而心体始动作者。是为根本之动作,故曰根本业。不相应之义同上。是为众生迷妄之元始,三细中之第一业相也,于第十地金刚喻定断之。三细六粗,明由因缘而生起之次第,故自细至粗而说,此欲辨治断之次第,故自粗至细而说。见起信论。

  【六忍】 (名数)一信忍,别教之菩萨于十住位中信一切心皆悉空寂,能于空法忍可信证,故名为信忍。二法忍,于十行位中修习假观,知一切法空无所有,而能假立一切法,以化诸众生,于假法中忍可信证,故名为法忍。三修忍,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中观,知一切法事理和融,于中道忍可信证,故名为修忍。四正忍,于十地位中次第正破十品无明之惑,于中道之理忍可信证,故名为正忍。五无垢忍,于等觉位中更断除一品之无明,于无垢之自性清净心忍可信证,故名为无垢忍。六一切智忍,于妙觉更断一品之无明,得一切智。遍知一切中道之法,于此法忍可信证,故名为一切智忍。见菩萨本业经上。【六忍】(名数)菩萨本业璎珞经就菩萨之所位说六位之法忍。

  【六如】 (名数)金刚经之六喻。见“如梦幻泡影”条。

  【六入】 (名数)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又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旧曰六入,新曰六处,即十二入十二处也。六境为外之六入,六根为内之六入。十二因缘中之六入为内之六入,即六根也。入为涉入之义,六根六境互涉入而生六识,故名处。处为所依之义,六根六境为生六识之所依,故名处。大乘义章四曰:“言六入者,生识之处,名之为入。”法界次第中之下曰:“眼等六情是名六入。”

  【六瑞】 (名数)法华经为出世本怀之经,故说先现六种之祥瑞,以为开经之由序缘起,谓之法华六瑞序:一说法瑞,先说无量义经也。二入定瑞,次入无量义处三昧也。三雨华瑞,次从天雨四种之华也。四地动瑞,次大地六种震动也。五心喜瑞,大众见之内心生欢喜也。六放光瑞,次佛眉间白毫放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也。此六瑞为三世十方诸佛说法华经前必示现之教化法式。见法华经序品。

  【六身】 (名数)新译之心地观经所说:一理法身,本有之理也。二智法身,性德之智也。三自受用身,修德之四智圆明常住于报土而自受法乐者。四他受用身,对于十地菩萨现十种之身,以自己之报德使他受用者。五胜应身,对于地前菩萨示现之应身也。六劣应身,对于二乘凡夫示现者,即丈六之化佛是也。已上初二身为法身,中二身为报身,后二身为应身。【六身】(名数)心地观经说法报应之三者,各有二身。总为六身。见“佛身”条。

  【六神病相】 (杂语)若多惛惛,是肝中无魂,多忘失前后,是心中无神,若多恐怖癫病,是肺中无魄,若悲哭者,是肾中无志,若多回惑,是脾中无意,若怅怏者,是阴中无精,是名六神病。

  【六神通】 (名数)神者不测之义,通者无碍之义,三乘之圣者,得神妙不测无碍自在之六种智慧,是曰六神通,略云六通。法华经譬喻品曰:“具足三明及六神通。”见“通”条。

  【六生喻】 (杂语)以六众生喻六根也。俱舍论三十谓之六生喻经。见“六众生”条。

  【六师】 (名数)天竺外道之六师也。翻译名义有六师篇:一富兰那迦叶,二末伽黎拘赊黎,三删阇夜毗罗胝,四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五迦罗鸠驮迦旃延,六尼犍陀若提子等。详见“外道”条。

  【六师迦王】 (人名)佛灭后再造祇园精舍之王名。法苑珠林三十九曰:“于后五百年有旃育迦王依地而起,十不及一,经于百年,被贼烧尽。经十三年有王六师迦者,依前重造。屋宇庄丽,皆宝庄严。”

  【六识】 (名数)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言六根如其次第,对于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而生见闻嗅味觉知之了别作用者。为大小乘通说之法门,位于大乘所说八识中第一至第六,故常称为前六识。此六识在欲界,六识皆有,在色界之初禅天,有眼耳身意之四识,无鼻舌之二识,又第二禅天以上至无色界之有顶,唯有意识,无眼耳身之三识,以是为识相应而非与禅定相应故也。见百法问答抄,又此六识有体一体别之论。小乘之俱舍与大乘法相取体别,小乘成实取体一。参照一识条。【六识】(术语)见“识”条。

  【六时】 (名数)昼三时夜三时合为六时也。昼三时为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为初夜中夜后夜。阿弥陀经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西域记二曰:“六时合成一日一夜,昼三夜三。”又西天之法分一岁为六时。西域记二曰:“又分一岁为六时。正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渐热也。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盛热也。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雨时也。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茂时也。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渐寒也。十一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盛寒也。”

  【六十八大仙】 (名数)一頞瑟吒迦大仙,二婆莫迦大仙,三婆摩提婆大仙,四摩唎支大仙,五钵利拏摩大仙,六末建提也大仙,七安隐知识大仙,八婆斯瑟佗大仙,九跋弥迦大仙,十迦摄波大仙,十一老迦摄波大仙,十二毗栗咎大仙,十三鸯祇罗大仙,十四鸯祇洛迦大仙,十五鸯祇刺四大仙,十六有相分大仙,十七有慈大仙,十八布刺须大仙,十九鹿顶大仙,二十琰摩火大仙,二十一洲渚大仙,二十二黑洲渚大仙,二十三诃利底大仙,二十四诃利多也那大仙,二十五甚深大仙,二十六三忙祇罗大仙,二十七嗢揭多大仙,二十八三没揭多大仙,二十九说忍大仙,三十名称大仙,三十一善名称大仙,三十二尊重大仙,三十三阿说罗也那大仙,三十四劫布得迦大仙,三十五香山大仙,三十六住雪山大仙,三十七护相大仙,三十八难住大仙,三十九末达那大仙,四十设腊婆大仙,四十一调伏大仙,四十二尊者大仙,四十三鹦鹉大仙,四十四毗诃钵底大仙,四十五网轮大仙,四十六珊尼折罗大仙,四十七觉悟大仙,四十八上具里大仙,四十九健陀罗大仙,五十独角大仙,五十一仙角大仙,五十二揭伽大仙,五十三单荼也那大仙,五十四干陀也那大仙,五十五摩登伽大仙,五十六可畏摩登伽大仙,五十七乔答摩大仙,五十八黄色大仙,五十九白色大仙,六十赤马大仙,六十一白马大仙,六十二持马大仙,六十三妙眼大仙,六十四朱目大仙,六十五婆罗器椤大仙,六十六那刺拖大仙,六十七山居大仙,六十八讫栗弥罗大仙,见大孔雀咒王经下。

  【六时不断】 (术语)每日昼夜六时勤行佛事而不断绝也。

  【六时忏】 (仪式)昼夜六时修忏法也。

  【六十二见】 (名数)见六字部本条。【六十二见】(名数)经论之诸释不同。多用下三种:(一)大品般若经佛母品开十四难而为六十二。先计色蕴有常等四句:一、色为常。二、色为无常。三、色为常无常。四、色为非常非无常。其他受等四蕴亦然,合而有二十句(计色之常无常,即言世间之常无常也。计他四蕴之常无常,即计神之常无常也),此于过去之五蕴之所计也。又计色有有边无边等四句:一、计色为有边,谓空间之十方上下,边际有穷极也。二、计色为无边,与上反。三、计色为有边无边。四、计色为非有边非无边。其他四蕴亦然,合而有二十句,此于现在五蕴之所执也。又计色有如去不如去等四句:一、计色为如去,谓人来而生于此间,去而至于后世亦如是也。二、计色为不如去,谓过去无所从来,未来亦无所去也。三、计色为如去不如去,谓身神和合而为人,死后神去而身不去也。四、计色为非如去非不如去,见有第三句过而计此句也。计他四蕴亦然,合而有二十句,此于未来五蕴之所见也。三世合而有六十句,于此加身与神之一异二见,而为六十二见(概括此六十二见,则神及世间之常无常等四句,与神及世间之边无边等四句,神及世间之如去不如去等四句,合而有十二句,及加身与神为一,身与神为异之二,故为十四,是曰十四难)。此六十二,但为断常有无之边见也。仁王经天台疏中曰:“六十二见,释者不同,且依大论:于五蕴上皆作四句;于色蕴云,过去色神及世间常,是事实,余妄语,无常等三句亦然,余阴亦如是,成二十;现在有边无边等历五阴上有二十;死后如去不如去等亦有二十;成六十。是神与身一,神与身异,成六十二。”(二)天台,嘉祥等诸师于二十种之我见成六十二见之一释。就外道色蕴而计我有四句:一、色是我,二、离色而有我,三、色为大,我为小,我住于色中,四、我为大,色为小,色住于我中。计他四蕴亦然,合而有二十。历三世合而为六十,以断常二见为根本,为六十二。是五见中身边二见之所属也。见文句四之二,义疏四。(三)本劫本见,末劫末见,有六十二见。阿含十四梵动经曰:“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种种无数随意所说,尽入六十二见中。(中略)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种种无数各随意说,尽入十八见中。(中略)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彼尽入四十四见中。”本劫者过去之时也,本见者于彼之过去起常见也末劫者未来之时也,末见者于未来世起断见也。本劫本见之十八,彼经说常论四,亦常亦无常论四,边无边论四,种种论四,无因而有论二也。末劫末见之四十四,有想论十六,无想论八,非有想非无想论八,断灭论七,现在泥洹论五也。瑜伽论八十七曰:“见萨迦耶见(译为我见)为根本,有六十二诸恶见趣,谓四遍常见论(即常论之四),四一分常见论(即常无论之四),二无因论(即无因而有论之二),四有边无边想论(即边无边论之四),四不死矫乱论(即种种论之四)也。如是十八诸恶见趣,是计前际而说我之论者也(即本劫本见)。又十六有见想论(即有想论之十六),八无想论(即无想论之八),八非有想非无想论(即非有想非无想论之八),七断见论(即断灭论之七),五现法涅槃论(即现在泥洹之五)。此四十四诸恶见趣,是计后际而说我之论者也(即末劫末见)。本劫本见中,常论之四者:一、外道入禅定,得忆识过去二十劫以来之事,而计其中之众为常住不灭也。二、某外道忆识过去四十劫以来之事,计之为常住也。三、某外道忆识过去八十劫以来之事,计之为常也。四、某外道以捷疾智或天眼,计现在之众生及世间为常住也。亦常亦无常之四者,一自梵天没而来生于人间,得宿住智,观前之来处,言彼大梵天王,自然而有:一、向是常,我等为彼所化,故为无常。二、彼天众为戏笑放逸。失定而没落于此土者,后得宿住智,知前之来处,计曰彼众之不戏笑放逸者,在彼为常住,我等戏笑,故致此无常。三、彼天众生欲染之心者,为之失定而没在于无间,后得宿住智,计言彼天众之无相无染者为常住,我等生欲染之心,乃致此生死无常。四、某人以捷疾智分别思量,计我及世间为常无常也。边无边之四者:一、有人入定,观世间有边际,而起边见,二、有人入定,观世间无边际,而起无边见,三、有人入定,观世间之上下有边,四方无边,或四方有边,上下无边,起亦有边亦无边之见,四、有人以捷疾智观察世间,起非有边非无边之见(是十四难中之四见)。种种论之四者:一、有人自不知世间有报无报,而他人来问此事,耻以不知答之,强随自己之所解而答之也。二、有人自不知有他世无他世,而有人来问此事,若记别有无,则恐为妄语,反问于彼,而随彼之所见,答以如是也。三、有人不知善与非善之法,而有人来问此事,以非善非恶答之也。四、有人自愚钝,不知他之问,他若有问,则随他之言而答之也。世有四种之人,于他问而住于如此见解,是为种种论之四见。瑜伽论名为不死矫乱论。外道所事之天名不死,事不死天者,遇他人问不死天之事,一种人以怖己之无知故,一种人以心有谄曲故,一种人以心怀恐怖故,一种人以愚钝故,为种种矫乱之答也。无因见论之二者:一有人先自无想天中生于人间,后修禅定,见前生之无想无心,世间无因而计为有也。一有人以捷疾智分别之,世间无因而执为有也。末劫末见中,有想论之十六者:一、计我终于此而后有色身,有想念。二、计无色身,唯有想念。三、计亦有色有想,亦无色有想。四、计非有色有想,非无色有想。是为以想对色之四句。又一、计我死于此,而后有边际,有想念。二、计无边际,有想念。三、计亦有边有想,亦无边有想。四、计非有边有想,非无边有想。是为以想对边无边之四句。又一、计我终于此而后有苦有想。二、计有乐有想。三、计亦有苦有想,亦有乐有想。四、计非有苦有想,非有乐有想。是为以想对苦乐之四句。又一、计我死于此而后有一想。二、计有若干想。三、计有小想。四、计有无量想。是为以想对多少之四句。总为十六想之见论也。无想论之八者,无想对于色身有四句:一、我终于此后有色而无想。二、亦无色亦无想。三、亦有色无想,亦无色无想。四、非有色无想,非无色无想。又无想对于边无边有四句:一、我终于此后有边际而无想。二、无边无想。三、亦有边无想亦无边无想。四、非有边无想,非无边无想。合有八句,为无想之八见。彼既为无想论,故无对苦乐之四句,亦无对多少之四句,以是皆为有想上之见解故也。非有想非无想之八者,对于色有四句,对于边无边有四句,可准于无想论而知之。无苦乐之四句,多少之四句,亦非想非无想故也,断灭之七者:一、我今此身,为四大所成,父母所生,衣食之所养,是为无常,终归于断灭。二、我今此身,不得灭尽,生于欲界天乃终断灭。三、欲界天之身,未得灭尽,至于色界天,诸根具足,彼之报尽,竟归于断灭。四、在色界地中,未得灭尽,生于无色界之空无边处,而可断灭。五、在空无边处中,未得灭尽,生于识无边处而可断灭。六、在识无边处中,未得断灭,生于无所有处而后可灭尽。七、无所有处中,尚不可灭尽,生于非想,非非想处,彼之非想报尽,断灭无余。现在泥洹之五者,瑜伽论谓为现在涅槃:一、有人言我今此身泥洹,何则?我于现在之五欲,自恣受快乐,此身即是泥洹,过之更无泥洹,是指欲界为泥洹也。二、有人指色界之初禅天为泥洹。三、有人指色界之第二禅天为泥洹。四、有人指色界之第三禅天为泥洹。五、指色界之第四禅天为泥洹。无色界之四空处,今略之不论。见大乘义章六,大乘义林章四末,法华文句四之二。

  【六十二种有情】 (名数)唯识枢要上本曰:“六十二种有情颂曰:五四三三四,三二及三七,十九四四一,故有情名诸。”释之曰:“一、五趣为五。二、四姓为四。三、男与女及非男非女为三。四、劣与中及妙为三。五、在家与出家苦行与非苦行为四(是第一句)。六、律仪与不律仪及非不律仪为三。七、离欲(阿罗汉)与未离欲(不还果已下)为二。八、邪性定(堕于三恶)与正性定(决于得道者)及不定聚定(二者之中间)为三,出家五众与近事男及近事女(在家法二众)为七(第二句)。习断者与习诵者、净施人、宿长、中年、小年、轨范师、亲教师、共住近住弟子、宾客、营僧事者、贪利养恭敬者、厌舍者、多闻者、大福智者、法随法行者、持经者、持律者、持论者、为十九。异生(凡夫),见谛(圣者),有学(前三果),无学(罗汉)为四。声闻、独觉、菩萨、如来、为四。轮王为一(第三句)。合名六十二种有情(第四句)。”

  【六十卷】 (杂语)法华玄义十卷,释法华之大意,文句十卷,正释经文,摩诃止观十卷,明修行之方规,已上三十卷,乃天台大师说,章安大师笔受。又释签十卷,释法华玄义,疏记十卷,释文句,辅行传弘决十卷,释摩诃止观,已上三十卷,乃荆溪大师湛然述。本末合成六十卷,称之谓天台之三大部。

  【六时礼赞】 (仪式)唐善导往生礼赞中有六时礼赞之文。昼夜六时礼赞弥陀之偈颂也。书中亦有续为六字礼赞之文。又六时勤此礼赞,故曰六时礼赞。

  【六时三昧】 (仪式)六时勤行之三昧修法也。念佛忏法等,一心勤佛事,谓之三昧。

  【六识十名】 (名数)第六意识有十名:六识,意识,攀缘识,巡旧识,波浪识,分别事识,人我识,四住识,烦恼障识,分段死识是也。见宗镜录。

  【六十四梵音】 (名数)如来之音声。有六十四种殊妙之相。梵者清净之义。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七曰:“一、流泽声,Snigdhā。二、柔软声,Mṛdukā。三、悦意声,Manojñā。四、可乐声,Manoramā。五、清净声,Śuddhā。六、离垢声,Vimalā。七、明亮声,Prabhāsvarā。八、甘美声,Valgu。九、乐闻声,Śravaṇiyā。十、无劣声,Anelā。十一、圆具声,Kālā(Kalā’)。十二、调顺声,Vinītā。十三、无涩声,Akarkaśā。十四、无恶声,Aparṣā。十五、善柔声,Savinītā(Suvinitā)。十六、悦耳声,Karṇasukhā。十七、适身声,Kāyaprahlādanakarī。十八、心生勇锐声,Cittodvilyakarī。十九、心喜声,Hṛdayasaṁtuṣṭikari。二十、悦乐声,Prītisukhajānani(jananī)。二十一、无热恼声,Niṣparidāhā。二十二、如教令声,ājñeyā。二十三、善了知声,Vijñeyā。二十四、分明声,Vispaṣṭā。二十五、善爱声,Premaṇīyā。二十六、令生欢喜声,Abhinandanīyā。二十七、使他如教令声,ājñāpanīyā。二十八、令他善了知声,Vijñāpanīyā。二十九、如理声,Yuktā。三十、利益声,Sahitā。三十一、离重复过失声,Punaruktadoṣajahā。三十二、如师子音声,Siṁhasvaravegā。三十三、如龙音声,Nāgasvaraśabdā。三十四、如云雷吼声,Meghasvaraghośā。三十五、如龙王声,Nāgendrarutā。三十六、如紧那罗妙歌声,Gandharvasaṁgītighosa。三十七、如迦陵频伽声,Kalaviṅkasvararutā。三十八、如梵王声,Brahmasvararutāravitā。三十九、如共命鸟声,Jīvamjīvakasvararutāravitā。四十、如帝释美妙声,Devendramadhuranirghośā。四十一、如振鼓声,Dundubhisvarā。四十二、不高声,Anunnatā。四十三、不下声,Anavanatā。四十四、随入一切音声,Sarvaśabdānupraviṣṭā。四十五、无缺减声,Avāśabdavigatā(Apa’)。四十六、无破坏声,Avikalā。四十七、无染污声,Alīnā。四十八、无希取声,Adīnā。四十九、具足声,Prasṛtā。五十、庄严声,Saritā。五十一、显示声,Lalitā。五十二、圆满一切音声,Sarvasvarapūraṇī。五十三、诸根适悦声,Sarvendriyasamtoṣaṇī。五十四、无讥毁声,Aninditā。五十五、无轻转声,Acañcalā。五十六、无动摇声,Acapalā。五十七、随入一切众会声,Sarvaparṣadanuravitā。五十八、诸相具足声,Sarvākāravaropetā。五十九、令众生心意惟喜声,Pramuditā。六十、说众生心行声,Sakhilā。六十一、入众生心喜声。六十二、随众生信解声。六十三、闻者无分量声。六十四、众生不能思惟称量声。”上出梵语,据名义大集二十,为六十种梵音而出。悉昙藏二曰:“佛之梵音中以八转声之相具八梵音,相乘而成六十四种梵音。”

  【六十四书】 (名数)印度所行之一切外典也。佛本行集经十一曰:“一、梵天所说书,Brāhmī(今波罗门书正十四音是)。二、佉卢虱吒书,Kharoṣṭī(隋言驴唇)。三、富沙迦罗仙人说书,Puṣkarasārī(隋言莲华)。四、阿迦罗书,Aṅgalipi(隋言节分)。五、懵伽罗书,Vaṅgalipi(隋言吉祥)。六、耶懵尼书,Yavanī(隋言大秦国书)。七、鸯瞿梨书,Aṅgulīyalipi(隋言指书)。八、耶那尼迦书,Yānanikā(隋言驮乘)。九、娑伽婆书,Sakārilipi(随言牸牛)。十、波罗婆尼书,Brahmavalililpi(隋言树叶)。十一、波流沙书,Paruṣalipi’(隋言恶言)。十二、毗多荼书,Vitaḍalipi’(隋言起尸)。十三、陀毗荼国书,Drāviḍalipi(隋言南天竺)。十四、脂罗低书,Kinā-(又rā)。rilipi(隋言裸人形)。十五、度其差那波多书,Dakṣiaalipi(隋言右旋)。十六、优伽书,Ugralipi(隋言严炽)。十七、僧佉书,Saṁkhyālipi(隋言等计)。十八、阿婆勿陀书,Apāvṛttalipi’(隋言覆)。十九、阿[少/(兔-、)]卢摩书,Anulomalipi(隋言顺)。二十、毗耶寐奢罗书,Vyāmiśralipi’(隋言杂)。二十一、陀罗多书,Daradalipi(乌场边山)。二十二、西瞿耶尼书,Aparagodānilipi(无隋言)。二十三、珂沙书,Khāsyalipi(疏勒)。二十四、脂那国书,Cinalipi(大隋)。二十五、摩那书,Hūṇalipi(斗升)。二十六、末荼叉罗书,Madhyakṣaravistaralipi(中字)。二十七、毗多悉底书,(梵不明)(尺)。二十八、富数波书,Puṣyalipi(花)。二十九、提婆书,Devalipi(天)。三十、那伽书,Nāgalipi(龙)。三十一、夜叉书,Yakṣalipi(新隋语)。三十二、干闼婆书,Gandharvalipi(天音声)。三十三、阿修罗书,Asuralipi(不饮酒)。三十四、迦娄罗书,Garuḍalipi(金翅鸟)。三十五、紧那罗书,Kiṁnaralipi(非人)。三十六、摩睺罗伽书,Mahoragalipi(大蛇)。三十七、弥伽遮伽书,Mṛgacakralipi(诸兽音)。三十八、迦迦娄多书,Kākarutalipi(乌音)。三十九、浮摩提婆书,Bhaumadevalipi(地居天)。四十、安多梨叉提婆书,Antarīkṣadevalipi(虚空天)。四十一、郁多罗拘卢书,Uttarakurudvīpalipi(须弥化)。四十二、逋娄婆毗提诃书,Pūrvavidehalipi(须弥东)。四十三、乌差波书,Utksepalipi(举)。四十四、腻差波书,Nikṣepalipi(掷)。四十五、娑伽罗书,Sāgaralipi(海)。四十六、跋阇罗书,Vajralipi(金刚)。四十七、梨迦波罗低梨伽书,Lekhapratilekhalipi(往复)。四十八、毗弃书,Vikṣepalipi’(音牒)。四十九、多书,Prakṣepalipi’(食残)。五十、阿[少/(兔-、)]浮多书,Adbhutalipi(未曾有)。五十一、奢娑多罗跋多书,Sāstrāvartalipi(如伏转)。五十二、伽那那跋多书,Gaṇanāvartalipi(算转)。五十三、优差波跋多书,Utksepāvartalipi(举转)。五十四、尼差波跋多书,Nikṣepāvartalipi(掷转)。五十五、波陀梨佉书,Pādalikhitalipi(足)。五十六、毗拘多罗婆陀那地书,Dviruttarapadasaṁdhilipi(从二增上句)。五十七、耶婆陀输多罗书,Yāvaddaśottarapadasaṁdhilipi(增十句已上)。五十八、末荼婆哂尼书,Madhyāhāriṇilipī(中五流)。五十九、梨沙耶娑多波恀比多书,Ṛṣitapastaptā(诸仙苦行)。六十、陀罗尼卑叉利书,Dharaṇīprekṣaṇilipi(观地)。六十一、伽伽那卑丽叉尼书,Gagaṇaprekṣaṇīlipi(观虚空)。六十二、萨蒱沙地尼山陀书,Sarvauṣadhiniṣyandā(一切药果因)。六十三、沙罗僧伽何尼书,Sarvasarasaṁgrahaṇī(总览)。六十四、萨沙娄多书,Sarvabhūtarutagrahaṇī(一切种音)。”(以上梵名虽多据Lalitavistara.pp14344,然其顺序不惟不一致,亦有出没不明者)。大般若经三百三十二曰:“六十四能十八明处,一切伎术无不善巧,众人钦仰。”智度论二曰:“四韦陀经中治病法、斗战法、星宿法、祠天法、歌舞论议难问法,是等六十四种世间技艺,净饭王子广学多闻,若知此事不足为难。”又曰:“四韦陀经中治病法、战斗法、(中略)难问法,是等六十四种世间技艺,净饭王子广学多闻。”

  【六十四眼】 (杂语)阿鼻之狱卒有六十四之眼也。往生要集上本曰:“有十八狱卒。头如罗刹。口如夜叉。有六十四眼。迸散铁丸。钩牙上出高四由旬。牙头火流满阿鼻城。”

  【六十心】 (名数)大日经住心品大日如来分别瑜伽行者之心相,答金刚手菩萨之问。谓一贪心,随顺染法也。二无贪心,随顺无染法也。三瞋心,随顺怒法也。四慈心,随顺慈法修行也。五痴心,不观法之是非善恶,遇便信受也。六智心,顺修殊胜增上法也。七决定心,尊教命如说修行也。八疑心,随所闻常生不决定心也。九闇心,于无疑虑之法生疑虑也。十明心,于不疑虑之法无疑虑修行也。十一积聚心,以无量为一为性也。十二斗心,互相是非为性也。十三诤心,于自己而生是非也。十四无诤心,是非俱舍也。十五天心,心思随念成就也。十六阿修罗心,乐处生死也。十七龙心,思念广大之资财也。十八人心,思念利他也。十九女心,随顺欲情也。二十自在心,思惟欲我一切如意也。二十一商人心,顺修初收聚后分析法也。二十二农夫心,须随顺初广闻而后求法也。二十三河心,顺修依因二边法也。二十四陂池心,随顺渴无厌足法也。二十五井心,如是思惟深复甚深也。二十六守护心。唯此心实,余心不实也。二十七悭心,随顺为己,不与他法也。二十八狸心,顺修徐进法也。二十九狗心,得少分以为喜足也。三十迦楼罗心,随顺朋党羽翼法也。三十一鼠心,思惟断诸系缚也。三十二歌咏心,三十三舞心,修行如是法,我当上升种种神变也。三十四击鼓心,顺修是法,我常击法鼓也。三十五室宅心,顺修自护身法也。三十六师子心,修行一切无怯弱法也。三十七鸺鹠心,常暗夜思念也。三十八乌心,一切处惊怖思念也。三十九罗刹心,于善中发起不善也。四十刺心,一切处发起恶作为性也。四十一窟心,顺修为入窟法也。四十二风心,遍一切处发起为性也。四十三水心,顺修洗濯一切不善法也。四十四火心,炽盛炎势为性也。四十五泥心,四十六显色心,类彼为性也。四十七板心,顺修随量法,舍弃余善故也。四十八迷心,所执异所思异也。四十九毒药心,顺修无生分法也。五十羂索心,一切处住于我缚为性也。五十一械心,二足止住为性也。五十二云心,常作降雨思念也。五十三田心,常如是修事自身也。五十四盐心,所思念彼复增加思念也。五十五剃刀心,唯如是依止剃除法也。五十六弥卢等心,常思惟心高举为性也。五十七海等心,常如是受用自身而住也。五十八穴等心,先决定彼后复变改为性也。五十九受生心,诸有修习行业彼生也,六十心,梵本缺文,阿阇梨言缺一猿猴心,行者之心散乱不住一处也。大日经疏二曰:“然此六十心。或时行者本性偏多。或由行道用心。发动先习。或一时杂起。或次第而生。当于一切时留心觉察。自然得顺净菩提心。”

  【六事成就】 (名数)菩萨欲成就六度之行所修之六事也。一供养,欲成就檀波罗蜜者。二学戒,欲成就戒波罗蜜者。三修悲,欲成就忍波罗蜜者。四勤善,欲成就精进波罗蜜者。五离谊,欲成就禅定波罗蜜者。六乐法,欲成就智慧波罗蜜者。庄严经十二曰:“诸菩萨为成就六度故,于诸地中决定应作六事:一者必应供养,此为成就檀度。若不长时供养,则檀度不得圆满。供养义如供养品说。二者必应学戒,此为成就戒度。若不长时学戒,则戒度不得圆满。三者必应修悲,此为成就忍度。若不长时忍诸不饶益事,则忍度不得圆满。四者必应勤善,此为成就进度。若心放逸不修诸善,则进度不得圆满。五者必应离谊,此为成就禅度。若在聚落多诤扰心,则禅度不得圆满。六者必应乐法,此为成就智度。若不遍历诸佛,听法无厌。如海纳流,无时盈溢,则智度不得圆满。”

  【六事经】 (经名)摩登女解行中六事经之略名。

  【六侍者】 (名数)方丈有六侍者,一巾瓶侍者,二应客侍者,三书录侍者,四衣钵侍者,五茶饭侍者,六干办侍者,是皆亲炙于室中,必须为法忘躯,必严密者任此职,庶不孤此法乳也。【六侍者】(名数)见“侍者”条。

  【六受】 (术语)受领于六根之六尘曰六受,行住坐卧语默曰六作。又六根之作业也。止观二之二曰:“若有诸尘,须舍六受。若无财物,须连六作。”

  【六受法】 (名数)见“六受”条。

  【六术】 (杂语)天竺之六种外道也。广弘明集序曰:“六术扬于佛代,三张冒于法流。”

  【六衰】 (名数)色等六尘,能衰耗人之真性,故曰六衰,犹言六贼也。法华文句四曰:“普曜经曰:无五趣五阴六衰,则是泥洹。”同记曰:“衰祇是贼,能损耗故。”中论疏四末曰:“六尘亦名六衰,令善衰灭。”见六贼条。

  【六随眠】 (名数)俱舍论所说:一贪,二瞋,三慢,四无明,五见,六疑。唯识称之为六根本烦恼。见俱舍论十九。【六随眠】(名数)见“随眠”条。

  【六体】 (名数)一身分为六分也:一脐已下,二脐已上,三心已下,四心已上,五咽已上,六顶也。见演密钞四。

  【六天】 (名数)欲界有六天:一、四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乐变化天,六、他化自在天也。他化自在天王多具眷属,为佛道之障碍,故称为第六天之魔王。

  【六通】 (名数)于前五通加漏尽智证通āsravakṣaya-jñāna之一。漏尽知证通者,三乘之极致,诸漏(即一切烦恼)断尽为无碍者。成就此六通限于三乘之圣者。俱舍论二十七曰:“通有六种:一神境智证通,二天眼智证通,三天耳智证通,四他心智证通,五宿住随念智证通,六漏尽智证通。虽六通中第六唯圣,然其前五,异生亦得。”大乘义章二十本曰:“一名身通,二名天眼,三名天耳,四他心智,五宿命,六漏尽通。”(以上六神通次第,同智度论二十八说其次第)。法界次第中上曰:“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知他心通,四宿命通,五身如意通,六漏智通。”(次第异)。【六通】(名数)三乘圣者所得之神通,有六种: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也。亦称六神通。法华经曰:如世所恭敬,如六通罗汉。

  【六同十异】 (名数)声闻缘觉二乘之同异也。见二乘条。

  【六头首】 (名数)禅苑清规以首座,书状,藏主,知客,库头,浴主为六头首。此中库头之一,虽属知事,然从众名为六头首。

  【六万藏】 (杂语)法藏六万偈也。大方便佛报恩经四曰:“提婆达多,虽复随佛出家,嫉妒情深,窥望利养,虽复能多读诵六万香象经,而不能免阿鼻地狱罪。”智度论十四曰:“调达诵得六万法聚,与阇王共造五逆,生入地狱。”天台观经疏曰:“调达有三十相,出家诵六万法聚。”

  【六妄】 (名数)眼等之六尘也。是为凡夫迷妄之境,故名妄。楞严经四曰:“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闻觉知。”

  【六味】 (名数)苦味,酸味,甘味,辛味,咸味,淡味之称。南本涅槃经一曰:“其食甘味有六种味:一苦,二醋,三甘,四辛,五咸,六淡。复有三德:一者轻软,二者净洁,三者如法。”

  【六位】 (名数)一、十信位,二、十住位,三、十回向位,四、十地位,五、等觉位,六、佛地位也。旧译之华严经,说此六位。新经立等觉位而为七位。见十住心广名目五。

  【六无减】 (名数)智度论二十六明佛十八不共法中说六无减:一欲无减,欲度脱众生之欲心所也。二精进无减,为度众生勤而不倦之精进心所也。三念无减,念三世诸法而不失之念心所也。四慧无减,分别一切法相之慧心所也。五解脱无减,佛断一切烦恼之正习而证解脱,故云解脱无减。六解脱知见无减,于证解脱之知见而无边清净也。”

  【六无为】 (名数)大乘立六无为。但非谓有六种之别体,乃断我法二执处所显之一种真理,有、无、常、无常,皆不可名,但是法之实性,故名法性也,此一法性从所显之缘分种种之名也。一虚空无为,此法性离本来诸障碍之位所显者名之。二择灭无为,依此法性智慧力断烦恼之位所显者名之。三非择灭无为,不由此法性之择力而为本来清净或缘缺之位所显者名之。四不动无为,此法性生于第四禅天离苦乐粗动之位所显者名之。五想受灭无为,此法性入于圣者非想地所摄之灭尽定。灭六识心想及苦乐二受之位所显者名之。六真如无为,由此法性有真实如常之相而名。此中前五无为,就一法性所显之位之差别,而假立为五种之名者也。前五者为诠法性之相之假名,后一者为诠法性之体之假名也。由是而论,前五无为名体皆为假立,真如无为,体为定在,但真如之名为假立也。见唯识论二,百法问答钞九。

  【六无畏】 (名数)真言行者菩提心一念之功德有六种之差别,谓之六无畏,无畏者,安稳苏息之义,一切众生被烦恼所缚而似死灭,若到此六处,则各各离彼之扼缚,而得苏息,故名无畏。凡大日经之说相,地前立三阿僧祇劫,于此三劫越粗妄执与细妄执及极细妄执之三妄执,此上更立十地,为开发金刚宝藏位,以上上方便更断微细之妄执,而至于佛果。即三劫十地之次第,三劫为地前,十地为地上。十地者,第四之一切也(与显教以三劫为究竟异),于此地前三劫差降真言行者所得之功德而立六无畏也:一善无畏,是即世间之善心,持五戒十善等离三途业之位也。真言行人修三密而供养本尊之位与之齐。二身无畏,二乘行者不净观等成就,于身之扼缚得解脱之位也。真言行人依有相观于坛上本尊众相现前之位与之齐。三无我无畏,二乘之人证无我之理,于一切法观无我相之见道位也。真言行人于本尊海会觉众像为缘生,不生爱着之位与之齐。四法无畏,二乘之人于五蕴等法觉性相为空证偏真之理之无学道位也。真言行人于瑜伽境界如水月镜像观无性无相之位与之齐。五法无我无畏,三乘之人,了万法唯心心外无法而心得自在之位也。真言行人知一切境界皆自心功德得自在之用之位与之齐。六平等无畏,一乘之人了万法一实真如,于诸法无能所本末,住于平等法界之位也。真言行人现诸法本不生,住心实际平等本源之位与之齐。已上六无畏以三劫配之,则前四者乃初劫之位,第五者乃第二劫之位,第六者乃第三劫之位也。但三劫就所度之妄执而立之,六无畏就能度之净心而立之。见大日经疏三十、住心广名目六、辩惑指南三。【六无畏】(名数)真言行者于地前三劫所得之利益也。见“无畏”条。

  【六物】 (名数)佛制,比丘使必蓄之者有六种:一、僧伽梨,九条乃至二十五条之大衣也。二、郁多罗僧,七条之中衣也。三、安陀会,五条之下衣也。已上谓之三衣。四、铁多罗,铁钵也。五、尼师坛,坐具也。六、漉洒水囊,护水中虫命之具也。是为三衣六物。三衣虽在六物之中,然为六物中之根本,故特标举之,如言诗书六经也,行事钞二衣篇曰:“何名为制?谓三衣六物,佛制令蓄,通诸一化并制服用,有违结罪。”

  【六物图】 (书名)佛制比丘六物图之略名。一卷,宋元照着。

  【六现观】 (名数)唯识论所立。一思现观,思观察诸法而使别生现观智之力强,故与以现观之名。二信现观,于三宝决定之净信,助现观之智而使不退转,故与以现观之名。三戒现观,无漏之道共戒,除破戒之垢,使观智增明,故亦名现观。四现观智谛现观,此乃正为现观之智谛,名现观者,即于见道修道观真如之体(名非安立谛)之无漏智慧也。五现观边智谛现观。于正观真如之体,后边更观真如之相(谓之安立谛)之见道修道智谛也。六究竟现观,谓究竟位(即无学道)中一切之诸智。此中后三者为现观之自性,而前三者为现观俱起之法,故均于俱舍论之事现观。见唯识论九。【六现观】(名数)见“现观”条。

  【六相】 (名数)华严经十地品所说,依此而谈法界缘起事事无碍之义。华严宗之至相,大发挥之。一总相,二别相,三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一切缘起之法,必具此六相。不具六相,则不能为缘起。此六相为就体相用论平等差别之二义者。前二相为体上之平等差别,总相者示平等之体,别相者示差别之体。平等之体,谓一体具多体也,差别之体谓多体各别也。例如一舍,一舍中具许多之砖瓦等以砖瓦等多体总造一舍,是为平等之体即总相也,而一舍中,砖瓦等之多体各别,即为差别之体,是别相也。又同异之二相者,为相上之平等差别,如砖瓦等形相虽各别然有同造一舍之相,故云同相,诸相各别,故云异相。又成坏之二相者,为用上之平等差别如砖瓦等以各异之作用合成一舍,谓之成相,彼等各具一一之作用,谓之坏相。此六相互相融和,不离一味,谓之六相圆融。是一切缘起法之自性然也。【六相】(名数)一总相,二别相,三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也。就凡夫所见之事相上言之,事相各各隔碍,不具六相,若就圣眼所见之诸法体性言之,则于一一事相中,见此六相圆融,以六相圆融之故,诸法即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也。所谓法华之一真法界无尽者,依此六相之圆融而证之。是出于华严经初地十大愿中第四愿之文,华严宗第二祖至相大师所发明,一家之大法门也。晋经二十三曰:“诸地所净生诸助道法,总相别相,有相无相,有成有坏。”唐经三十四曰:“愿一切菩萨行,广大无量摄诸波罗蜜,净治诸地。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所有菩萨行,皆如实说。”十地论一曰:“一切诸说十句中皆有六种差别相门,此言说解释应知除事,事者谓阴界入等。六种相者,谓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法相。”探玄记九曰:“除事者谓阴界入等者,此辨定其义,谓约道理说融通,非是阴等事相中辨故除简之。”大乘义章三曰:“阴界入等使此相望事别隔碍不具斯六,所以除之,若摄事相以从体义阴界入等一一之中皆具无量六相门也。(中略)此六乃是大乘之渊纲,圆通之妙门。”华严传三(至相传)曰:“后遇异僧来谓曰:汝欲得解一乘之义,其十地中六相之义慎而勿轻,可一两月间摄静思之,当自知耳。言讫忽然不现,俨惊惕良久。因则陶研不盈累朔,于焉大启。”一总相者,一含多德,如人身具眼耳等之诸根而成一体。二别相者,多德各各而非一,如身体虽为一,而眼耳等之诸根各各不同。此二相为一身与诸根相对之平等差别二门也。三同相者,多德不乖角,具各各成一总之义,如眼等诸根具各各成一身之义,而非他物。四异相者,多义相望,各异形类也。如眼等之相貌各异。此二相,诸根互相望,而辨平等差别之二义也。五成相者,多义正缘起而成一总也,如诸根缘起而成一身。六坏相者,多义各住自法而不移动也,如诸根住自位而各自为用,此二相依同异之二相而辨总别二相之果,平等差别二门也。大乘义章三曰:“考实论之,说前四门,辨义应足,为约同异,成前二门,故有六也。”又此六相,依体相用之三大,分平等差别之二门也。颂曰:“一即具多名总相,多即非一是别相。多同成于总,各体别异显于同。一多缘起理妙成,坏住自法常不作。唯智境界非事识,以此方便会方便。”

  【六相圆能】 (名数)华严经中说凡缘起之法有六种之义相而圆融和会。见“六相”条。

  【六相圆融】 (术语)见“六相”条。

  【六牙白象】 (杂语)见“白象”条。

  【六业】 (名数)五趣之业与不定业也。一地狱业,为十恶业之上品者。二畜生业,为十恶业之中品者。三饿鬼业,为十恶业之下品者。四人业,为散善之下者。五天业,散善之上者,感欲界之六天,八禅定业,感色无色界之八天处。六不定业,微善下恶,受业不定者。见成实论六业品,大乘义章七。【六业】(名数)日本叡山所学之课业。一止观业,习法华之经疏也。二大日业,习大日经之经疏也。三金顶业,习金刚顶经之经释也。四苏悉业,习苏悉地经之经记也。五一字业,习一字顶轮王经之经释也。六瑜祇业,习瑜祇经之经记也。初传教立止观遮那二业,于遮那业中摄大日业等诸业,后来渐分业于遮那业中,开五课焉。

  【六夷】 (名数)六波罗夷也。大乘之十波罗夷中,除小乘之四波罗夷者。四波罗夷,大小共说也。

  【六因】 (名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之因地六位也。大乘别教所立。又凡有为法之生,必依因与缘之和合,论因体,有六种:一、能作因,谓凡为生法,与以力者,又不作障害者,故此因有与力不障二种。与力者,法之生时,与胜力者也。眼根之生眼识,如大地之生草木,是为有力能作因。此有力能作因之因体,只限于有为法,不通于无为法。以无为法,为无作用,不向彼之生法而与力也。不障者,谓不妨他之生法,使他自在而生者也。如虚空之于万物,是为无力能作因,故此无力能作因,通于一切之无为法也。此因所得之果,名为增上果。二、俱有因,为俱有果之因,故名俱有因。谓是必二个已上之法相依而生,如束芦之相依,地等之四大种,生住等之四相是也。盖四大种之生,必互相依而生,缺一不可也。是为同时俱有之法,互为因互为果者,此谓之互为果俱有因。此因所得之果,名士用果。三、同类因,谓同类之法以同类之法为因也。如善法为善法之因,乃至无记法为无记法之因。此同类之名,就善恶之性而立,非就色心等之事相,善之色蕴与善之识蕴相望,犹同类因等流果故也。盖此因所得之果,乃等流果也。四、相应因,心与心所之法,必同时相应而生,故名相应法。就此一聚之心心所,以一望他,名为相应因,如彼之俱有因。盖于俱有因中,特别开心心所之法而立此因也。故所得之果,以俱有因为例,称为士用果。五、遍行因,是为由同类因,特开烦恼法而立者。盖在见惑,苦谛下之五见及疑与无明,集谛下之邪见见取二见及疑与无明。遍生一切之惑,故名遍行因。是不过为同类因之一种,故所得之果,即等类果也。六、异熟因,是以恶与有漏善之二法为体,如以五逆之恶法,感地狱之报,以十善之有漏善,招天上之果,彼天上与地狱之果,皆非善非恶,但为无记性(惟一苦一乐),如此以善因恶因,皆感无记之果,因果异类而熟(一因恶果无记,一因善果无记),故因为异熟因,果为异熟果,俱舍论六曰:“因有六种:一能作因,二俱有因,三同类因,四相应因,五遍行因,六异熟因。”旧译者,智度论三十二称为相应因(相应因),共生因(俱有因),自种因(同类因),遍因(遍行因),报因(异熟因),无障因(能体因)。梵1 Kāraṇahetu,2 Sahabhūhetu,3 Vipākahetu,4 Saṁprayuktakahetu,5 Sarvatragahetu,6 Sabhāgahetu。

  【六欲】 (名数)一色欲,二形貌欲,三威仪姿态欲,四言语音声欲,五细滑欲,六人想欲。此六法能起人之贪欲心,故称欲。见智度论二十一。【六欲】(名数)一色欲,见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而生贪着也。二形貌欲,见端容美貌而生贪著者。三威仪姿态欲,见行步进止含笑娇态等而生爱染者。四语言音声欲,于巧言美语适意之音声清雅之歌咏等,而生爱著者。五细滑欲,于男女皮肤之细软滑泽等而耽染者。六人相欲,见男女可爱之人相而贪著者。见智度论二十一。而破此六欲须以九想。见九想条。又六欲天也。

  【六欲四禅】 (名数)欲界之六欲天与色界之四禅天也。四禅为离淫欲之清净天也。

  【六欲天】 (界名)欲界有六重之天,谓之六欲天:一、四王天,有持国,广目,增长,多闻之四王,故名四王天。二、忉利天,译言三十三天,帝释天为中央,四方各有八天,故从天数而名三十三天。三、夜摩天,译言时分,彼天中时时唱快哉,故名。四、兜率天,译言喜足,于五欲之乐生喜足之心,故名。五、乐变化天,于五欲之境自乐变化,故名。六、他化自在天,于五欲之境使他自在变化,故名。此中四王天在须弥山之半腹,忉利天在须弥山之顶上,故谓之地居天,兜率天已上住在空中,故谓之空居天。见智度论九,俱舍论八。

  【六欲天淫相】 (名数)六欲天皆不离淫欲,而淫相各异。见“四忉利交形”条。

  【六喻】 (名数)金刚经说梦幻泡影露电之六喻,以明诸法之空无常,金刚般若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六喻般若】 (名数)金刚般若经说梦幻等六喻,谓之六喻般若。

  【六栽】 (名数)新译云六触。与六识相应而生,触之心所也。玄应音义三曰:“六栽经中亦名触,案触能长养心心数法,栽能长养枝叶华条,其义相似,因以名焉”。

  【六贼】 (譬喻)色声等六尘。以眼等六根为媒,劫掠功能法财。故以六贼为譬。涅槃经二十三曰:“六大贼者,即外六尘,菩萨摩诃萨观此六尘如六大贼,何以故?能劫一切诸善法故。(中略)六大贼者,夜则欢乐。六尘恶贼,亦复如是。处无明闇,则得欢乐。”最胜王经五曰:“当知此身如空聚,六贼依止不相知,六尘诸贼则依根,各不相知亦如是。”楞严经四曰:“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又以六贼譬六根之爱喜。杂阿含经四十三曰:“士夫,内有六贼,随逐伺汝,得便当杀。(中略)六内贼者,譬六爱喜。”

  【六斋日】 (行事)每月之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也,斋者梵语曰逋沙他(Poṣadha),此六日为四天王伺人善恶之日,又为恶鬼伺人之日,故诸事须慎。特过正午,则绝一切食物,是曰斋日。斋者不过中食之谓也。是从劫初传来之圣法,但佛出世以后,使兼于此日受持八戒,遂成为六个之八戒斋日。摩诃般若经十四曰:“六斋日:月八日、二十三日、十四日、二十九日、十五日、三十日,诸天众会。”(此一月分前后半月,前后相对,故斯次第)。四天王经曰:“佛告诸弟子:斋日责心慎身守心,诸天斋日伺人善恶。须弥天王即第二天,天帝名因,福德巍巍,典主四天。四天神王即因四镇王也,各理一方,常以月八日遣使者下,案行天下。伺察帝王臣民龙鬼蜎飞蛟行蠕动之类心念口言身行善恶。十四日遣太子下,十五日四王自下,二十三日使者复下,二十九日太子复下,三十日四王复自下。”智度论十三曰:“问曰:何以故?六斋日受八戒修福总。答曰:是日恶鬼逐人,欲害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是故劫初圣人,教人持斋修善作福。是时斋法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为斋。后佛出世,教语之言:汝当一日一夜如诸佛持八戒,过中不食,是功德将人至涅槃。(中略)问曰:何以故?诸恶鬼辈以此六日恼害于人。答曰:天地本起经说,劫初成时有异梵天王子诸鬼神父,修梵志苦行满天上十二岁,于此六日,割肉出血,以着火中(即护摩之供养),以是故。诸恶鬼神礼此六日辄有势力。(中略)复次诸鬼神父于此六日割肉出血以着火中,过十二岁已,天王来下,语其子言:汝求何愿?答言:我求有子。天王言:仙人供养法,以烧香甘果诸清净事。汝云何以肉血着火中如罪恶法?汝破善法,乐为恶事,令汝生恶子,啖肉饮血。当说是时,火中有八大鬼出,身黑如墨,发黄眼赤,有大光明。一切鬼神皆从此八鬼生,以是故于是六日,割身肉血着火中而有势力,如佛日法中无好恶。随世恶日因缘故,教持斋受戒。”同六十五曰:“是六斋日是恶日,令人衰凶。若有是日受八戒持斋布施听法,是时诸天欢喜,小鬼不得其便,利益行者。”观普贤经曰:“刹利居士,于六斋日,敕诸境内力所及处令行不杀。”大毗婆沙论四十一曰:“三十三天于白黑月每常八日若十四日,若十五日,集善法坐,称量世间善恶多少。见造善者便拥护之,见造恶者即共嫌毁。”

  【六着】 (名数)璎珞经所说十三烦恼中之后六也。见“烦恼”条。

  【六着心】 (名数)六种之执着心也。如贪着心,爱着心,瞋着心,疑着心,欲着心,慢着心是。

  【六震】 (名数)见“六种震动”条。

  【六智】 (名数)见道中之四谛智及法智比智六者,若法智比智历四谛,则为十六智,即见道之十六心也。仁王经上曰:“有学六智。”

  【六种阿罗汉】 (名数)见“罗汉”条。

  【六种不还】 (名数)前五种加现般则为六种不还。现般者,不还之圣者不生于上界而于欲界之现身断余惑,即般涅槃也。

  【六种动相】 (名数)又名六种震动。感应神通力而起之奇瑞也。见“六种震动”条。

  【六种供具】 (名数)一华,二涂香。三水,四烧香,五饭食,六灯明,如是次第,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六度,供于护摩坛之四方。【六种供具】(物名)密家常用六种之供物也。见“供养”条。

  【六种供养】 (名数)一阏迦,二涂香,三华,四焚香(又曰烧香),五饮食,六灯明也。此六种如其次第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六度。乃善无畏三藏所传。【六种供养】(物名)又名六种供具。见“供养”条。

  【六种观】 (名数)六现观也。

  【六种还源观】 (名数)还源观说六观:一,摄境归心真空观。二,从心现境妙有观。三,心境秘密圆融观。四,智身影现众缘观。五,多身入一境像观。六,主伴互现帝网观。

  【六种护摩】 (名数)从上五种增益法中开延命法为六种,为祈寿命之延长者。瑜祇经疏上曰:“亦为六种,增益坛中更加延命。”【六种护摩】(名数)护摩法有六种。见“护摩”条。

  【六种回向】 (仪式)法会之式目也。阏伽等六种供具奉献三宝之文,谓之六种,以后所修功德回向自他一切之文,谓之回向,即合六种供养之文与回向之文,而谓为六种回向也。两文载于诸法会仪则中卷。

  【六种即】 (名数)圆教之六即位也。天台观经疏曰:“佛是觉义,有六种即。”见“六即”条。

  【六种俱生惑】 (名数)百法明论所记贪,瞋,慢,无明,疑,不正见之六烦恼也,此六者皆为俱生之惑。同解上曰:“此六即俱生,若开恶见法十,即分别惑也。又十惑中瞋唯不善,余九皆通有覆不善。”

  【六种决定】 (名数)菩萨修六度之增上力,得六种之决定也:一、财成决定,谓由布施之力必定常得大财之成就。二、生胜决定,谓由持戒之力必定常生贵胜之家。三、不退决定,谓由忍辱之力,所修之善法,必定常不退失。四、修习决定,谓由精进之力,常时修习善法,必定无有间息。五、定业决定,谓由禅定之力,成就正定业,永不退失。六、无功用决定,谓由智慧力,不加功行,必定自然住于理。见大乘庄严论十二。

  【六种苦行外道】 (名数)一自饿外道。节饮食而忍饥饿者。二投渊外道,投身于渊而死者。三赴火外道,常以五热灸身者。四自座外道,常为裸形,不拘寒暑,坐于露地者。五寂默外道,以尸林冢间为住处,常寂默不语者。六牛狗外道,持牛戒狗戒者。见涅槃经十六。

  【六种力】 (名数)见“力”条。

  【六种罗汉】 (名数)一,退法罗汉。一旦得罗汉果,遇些恶缘,便退失所得者。二,思法罗汉,惧将退失所得之证果,恒思自害而入无余涅槃者。三,护法罗汉。于所得之证果,能自防护者。四,安住法罗汉。不退不进,安住于当位者。五,堪达法罗汉,能修练根而达于不动罗汉之性者。六,不动罗汉,根性最为殊胜,遇无论如何之逆缘,亦不动转所得之法者。见俱舍论二十五。【六种罗汉】(名数)见“罗汉”条。

  【六种巧方便】 (名数)菩萨六种之善巧方便也。一随顺巧方便,谓顺次教诫,令生信乐,说甚深之法而使之易解也。二立要巧方便,谓誓与众生所求之田宅钱财,次第使行善法也。三异相巧方便,谓教供养父母,受持禁戒等不顺时,乖异瞋责,使他畏惧也。四逼迫巧方便,谓原有犯戒等事,断绝供给,或加谪罚,使离恶法也。五报恩巧方便,谓施与众生财物令生报恩之心也。以出世门之财供养使行受持禁戒等也。六清净巧方便,谓自天降生出家学道,成无上菩提,使众生皆信乐,所有惑染悉令清净也。菩萨地持经八详说之。

  【六种三宝】 (名数)一、同体三宝,即一体三宝也。二、别相三宝,即化相三宝也。三、一乘三宝,究竟之法身为佛宝,一乘之法为法宝,一乘之菩萨众为僧宝。胜鬘经,法华经等之意也。四、三乘三宝,为三乘者所现之佛之三身为佛宝,三乘之法为法宝,三乘之众为僧宝。胜鬘经,摄论等之意也。五、真实三宝,三身为佛宝,一切无漏之教理行果为法宝,见谛已上之三乘圣众为僧宝。六、住持三宝,同于四种三宝之中。见义林章六本。

  【六种散乱】 (名数)一、自性散乱,谓前五识之自性驰逐外缘不能静定也。二、外散乱,谓修善之时,心驰散于五欲之境而不静寂也。三、内散乱,谓修定之时,心动散于诸尘,不生味着,退失静定也。四、相散乱,谓使他人信自己有德,诈作修善之相,而心退失也。五、粗重散乱,谓修善法之时,生我我所之执及我慢等,为此邪执粗重之力故,而所修之善法不清净也。六、作意散乱,谓余乘及余定等依外教作意修习,无有证悟,却生散乱也。杂集论一卷末说之。

  【六种食】 (名数)一、乞食。人有下中上三品,下品者自为邪命而得食,中品者受一食,且赴请,上行之人,唯行乞食。以自省事修道而使他得施与福利故也。二、次第乞食。凡愚者贪味弃贫从富,上行之流,不选贫富,等慈众生,次第乞食。三、不作余食法。律中说人复次第乞食,于求处数数正食,得贮余食。行者作念此余食法世尊开听病者,我今无病不可受,是故不作余食法。四、一坐食。有人数数不正食于中前数数食其余米果粥等。行者作念愚夫养身者为增烦恼之故,故数数食,今我为道而非为养身。故仅中前一坐食。五、一揣食。经中亦名节量食。一受即止,故云一揣食。节俭少食,名节量食。有人受一食法,于一食中恣意饱啖,气胀腹满而起睡眠消息,半日不减,以妨修道,故须节量。六、不中后饮浆。有人节量饮食,尚贪味,于中后数数饮浆果浆蜜等。为求此浆多致邪命,费功废道。是故不饮。见不思议疏上。

  【六种释】 (名数)法相宗所传之六离合释也。

  【六种授记】 (名数)一种性未发心记,与上之第一同。二已发心记,与上之第二同。三现前记,与上之第四同。四不现前记,对面说为现前记,于异处遥说为不现前记。五时觉时定记,记时劫之数量名字,并说佛及国土之名字者。六时无量时不定记,总言于无量劫作佛,不委曲辨时劫之数量及佛国之名号者。地持论,胜鬘宝窟上末。

  【六种调伏】 (名数)菩萨调伏恶法障碍之六法也。一、性调伏,谓菩萨有善根种性,故修习善法,调伏身心诸烦恼障也。二、众生调伏,谓调伏一切众生,知声闻性缘觉性乃至人天性之别,使夫夫得道也。三、行调伏,谓修万行调伏诸烦恼,为众生修苦行而不悔恨也。四、方便调伏,谓以种种方便调伏众生使初发心者劝持戒离生死,已发心者亲近善友受持经法等也。五、熟调伏,谓对众生无善根者,说人天之乐,使发菩提心,对有善根者,说出世间之法,使之增长,成熟善果也。六、熟调伏印,谓菩萨自身之善法得成熟而印于自己之心也。印者法印也。菩萨善戒经三详说之。

  【六种性】 (名数)璎珞本业经上说:一习种性,十住也,与前同。二性种性,十行也,与前同。三道种性,十回向也,与前同。四圣种性,十地也,与前同。五等觉性,与前同。六妙觉性,妙极觉满。此中性虽通于六位,而种局在于因。故前之四位,正名为种。等觉虽犹在因,而胜于前位,故称为觉。不谓为种也。【六种性】(名数)璎珞经分别菩萨从因至果之行位种性为六位。见“种性”条。

  【六种因】 (名数)见“六因”条。

  【六种印】 (印相)六种之波罗蜜,为证明菩萨之印契,故云六种印。善戒经一曰:“菩萨性者,有六种印。以此印故,一切众生则得识知此是菩萨。何等为六?所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

  【六种震动】 (术语)大地震动,有三种之六动:(一)为动六时也。长阿含经二曰:“一佛入胎时,二出胎时,三成道时,四转法轮时,五由天魔劝请将舍性命时,六入涅槃时。”涅槃经二曰:“菩萨初从兜率天下阎浮提时名大地动,从初生出家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于法轮及般涅槃名大地动。”天台嘉祥慈恩诸师依此二经之文,除长阿含经之第五时(将舍性命之时),加涅槃经之出家时而为六时动,即八相中后六相之时也。文句记三之一曰:“若准长阿含,多缘地动,亦可为表。经云:有六缘地动:谓入胎,出胎,出家,成道,法轮,入灭。小教虽即,不云所表,既在八相中之后六。”(二)为动六方也。大品般若经一曰:“尔时世尊故在师子座,入师子游戏三昧,以神通力感动三千大千国土。六种震动: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地皆柔软,令众生和悦。”智度论八曰:“入此三昧能种种回转此地,令六反震动。”(三)为动六相也。是亦般若经之说。旧曰(晋华严经)动起涌震吼觉,新曰(大般若经)动涌震击吼爆。前三取形,后三取声。此六种各有小中大之三相,故有十八相,申言之,即有六种十八相震动也。文句记三之一曰:“此六事释新旧不同,新云动涌震击吼爆,今且用旧。摇飏不安名动,自下升高名起,[嶙-山+土]陇凹凸为涌,六方涌没亦名涌,隐隐有声名震,[石*羊]磕发响名吼,令物觉悟名觉。新云击如打搏,爆若火声,经论略标,多云震动。”晋华严经二曰:“六种十八相震动:所谓动,遍动,等遍动。起,遍起,等遍起。觉,遍觉,等遍觉。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涌,遍涌,等遍涌。”唐华严经五曰:“华藏庄严世界海。以佛神力,其地一切六种十八相震动:所谓动,遍动,普遍动。起,遍起,普遍起。涌,遍涌,普遍涌。震,遍震,普遍震。吼,遍吼,普遍吼。击,遍击,普遍击。”大般若经一曰:“六种变动:谓动,极动,等极动。涌,极涌,等极涌。震,极震,等极震。击,极击,等极击。吼,极吼,等极吼。爆,极爆,等极爆。”已上三种中第一为示作动之时,后二种正为六种震动之义也。

  【六种正行】 (名数)开会五种正行之第五为六种。如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是也。

  【六种住】 (名数)持地经立六住以摄菩萨之行位,此六入所证之位,皆不退失,故名为住:一种性住,种即能生之义,性即自分不改之义,谓菩萨于十住之位成就佛道之种性也。二解行住,于十行十回向之位,积解行之功,不退失也。三净心住,于初地见道之位破一切见惑,使心得一分清净也。四行道迹住,迹者足迹也,自二地至七地修习真观,渐次断思惑,即有行道证入之迹也。五决定住,于八九两地不借道力功用,增进任运,决定不退失也。六究竟住,于第十地学行满足究竟等觉之位也。非妙觉之究竟者。见菩萨持地经二。

  【六众】 (名数)六群比丘,义净新译谓之六众。

  【六众生】 (名数)眼等六根以譬狗等六畜也。杂阿含经四十三曰:“譬如士夫游空宅中,得六种众生:一者得狗,即执其狗系着一处;次得其鸟;次得毒蛇;次得野干;次得失收摩罗;次得狝猴。得斯众生悉缚一处,其狗者乐欲入村;其鸟者常欲飞空;其蛇者常欲入穴;其野干者乐向冢间;失收摩罗者常欲入海;狝猴者欲入山林。此六众生悉系一处,所乐不同。各各嗜欲到所安处,各各不相乐。于他处而系缚故,各用其力向所乐方,而不能脱。(中略)六众生者譬犹六根,坚柱者譬身念处,若善修习身念处有念不念色,见可爱色则不生着,不可爱色则不生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于可意法则不求欲,不可意法则不生厌是故比丘当勤修习多住身念处。”(身念处,身之不净观也)。俱舍论三十引此经,谓之六生喻经。

  【六舟】 (譬喻)以舟譬六波罗蜜。因波罗蜜译言到彼岸也。三教指归运敞序曰:“六舟接舻,三驾分辔。”

  【六住】 (名数)十住位中之第六位也,又地持经所说之六种住也。见“六种住”条。

  【六转依】 (名数)转依从所得之位,分为六种:一,损力益能转,三贤资粮位与四善根加行位之转依也,此位未断种子,未证真如,原非转依,但依胜解惭愧之二力,能损本识中染种之势力,益本识内净种之功德,故名为转依。二,通达转,为见道位之转依,由此已去,为断恶证理,则真实之转依也,但为分证。三,修习转,修道位之转依也。四,圆满转,妙觉位之转依也。五,下劣转,二乘所得生空之菩提涅槃也。六,广大转,大乘所得生法二空之菩提涅槃也。见百法问答钞八。【六转依】(名数)见“转依”条。

  【六字】 (术语)南无阿弥陀佛之六字为六字之名号,闇婆髻驮那么之六字为文殊之六字陀罗尼。又观音之真言有六字章句,称为六字法。

  【六字大陀罗尼咒经】 (经名)一卷,失译,梁录与六字咒王经同为救阿难而说。咒文较彼为简略。

  【六字法】 (修法)又曰六字供,六字护摩。有二种:一为观音之六字法,依请观音经所说,以六观音或六观音所变之六字明王为本尊而诵念六字章句陀罗尼之修法也。百二十尊法菩萨部载其仪轨。二为文殊之六字法,诵闇婆计陀那摩之六字真言而祈念文殊菩萨也。百十尊法菩萨部载其方规。

  【六字供】 (修法)与六字法同。

  【六字河临法】 (修法)于河中修观音之六字法也。瞿醯经补阙品曰:“或于水上密布净板。如法泥治。于上而作。如水中行尊及鼓音尊曼荼罗者,应于水上作也。”

  【六字护摩法】 (修法)与六字法同。

  【六字名号】 (术语)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之名号也。佛号正为阿弥陀佛之四字,南无译为归命,是虽为能归之相,然就行者之所称,故开举能归之言而为名号。弥陀之名号,特由之而成就机法一体愿行具足之深义也。观无量寿经曰:“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观佛三昧经三曰:“名南无光照如来。”

  【六字名号一遍法】 (术语)日本时宗之开祖一遍上人智真自熊野权现托宣而为偈颂曰:“六字名号一遍法,十界依正一遍体,万行离念一遍证,人中上上妙好华。”文意:“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一遍之法也(周遍法界之一如之法,一遍之称名具万德之法也)。上自佛界,下至地狱界,十界依报之功德,一遍无二之体性也。依斯一遍之法,万行悉离念,而证悟于一遍,是人中上上妙好华也。”取此偈颂四句首字劝化诸人之念佛札记,为南无阿弥陀佛决定往生六十万人。见智真条。

  【六字神咒经】 (经名)一卷,唐菩提流支译,说文殊菩萨之六字咒,与陀罗尼经第六文殊师利菩萨法印咒同本异译。别为六字神咒王经,彼为观音之六字章句陀罗尼也。今之六字为唵(文殊六字功德经作闇)婆髻驮那莫。

  【六字神咒王经】 (经名)一卷,失译,东晋录。与六字咒王经同本,咒稍多。

  【六字陀罗尼】 (真言)有三种:一、六字章句陀罗尼之略称,即观音之真言也。请观世音经所说,此六为六道六观音之六,非数也。见“六字章句陀罗尼”条。二、文殊菩萨之六字真言也。种种杂咒经曰:“六字陀罗尼咒,唵缚鸡淡纳莫。右咒文殊师利菩萨以六千颂释。三藏云:诵此咒,灭一切罪,生一切善。”三、对阿难所说之六字大明也。是由三种:一为救阿难之女难而说者,六字咒王经及摩登伽经之所说是也。二为救阿难之病难而说者,圣六字增寿大明王陀罗尼经之所说是也。三但对扬阿难而说者,圣六字大明王陀罗尼经之所说是也。此三种亦非依字数而得称。

  【六字文殊】 (修法)文殊菩萨之六字法也。见“文殊”条。

  【六字文殊法】 (修法)是亦依真言字数而名之。为闇婆计陀那摩之六字。文殊师利菩萨六字咒功能法经曰:“文殊师利童子菩萨摩诃萨咒曰:闇婆计陀那(上)摩,于此文殊师利菩萨六字咒功能法我今说。若有人每日诵此咒七遍,决定罪业得除灭。若有人能每日诵此咒一百八遍,其人临命终时,现前见文殊师利菩萨。”

  【六自在王】 (名数)谓眼等六根也。

  【六字章句陀罗尼】 (真言)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所说。三陀罗尼之一。六字者,念观音而诵此陀罗尼,则一脱六道之苦果,二得六妙门,三证六根之相应,故曰六。非取于字句之数,依此中第一之义,立大悲观世音等之六观音,与六道配对。是天台之义立也。经曰:“应当净心系念一处,称观世音菩萨归依三宝,三称我名,诵大吉祥六字章句救苦神咒。”此三义,观音经疏记荆溪师之说也。然依凤潭师之考证,则此说大非。曰:经中所说三章句之第一章句,有安荼詈,般荼詈之六字;又第二章句,有此六字;时第三章句,为释尊自说,咒之首句,置多侄多(说咒曰)之语,直下曰安荼詈般荼詈。可知以此六字为真言之体,余句皆为转释此六字者。安荼詈般荼詈即安那般那观,入出之数息观也。依此数息而定止一心,故得除灭一切之灾厄。且所谓六字章句非独限于此经之咒,六字咒经有多本,即六字神咒王经(失译),外道旃陀罗女厌惑阿难及诸善人时,如来以怜愍之故,说六字神咒王经,咒曰:安陀隶,钵陀隶。及阿那,阿那夜(是遗去遣来数息之句义也),皆为灭恶咒。又有六字咒王经(失译),为前之异译,咒句亦同。又有一本之六字大陀罗尼咒经(失译),全与上二本同,云佛住耆阇崛山中(楞严住祇洹时),长老阿难为旃陀利女咒术所收(具如摩登伽经头谏经等所说),白佛言:我今强为他收去,佛告汝当受持六字大咒。咒曰:斯地梯昙(如他侄他之句),安荼隶般荼隶等,此咒能消诸病,消诸邪术起尸鬼厌蛊之诸难。其他经轨中,有六字章句之陀罗尼甚多。何必强为六道六根等之释。然则以此六字章句,配于六道之六观音等,亦无稽之至也。见观音纂玄记。

  【六字章句咒】 (真言)与六字章句陀罗尼同。

  【六字咒功能法经】 (经名)文殊师利菩萨六字咒功能法经之略名,即说六字文殊之真言。

  【六字咒王经】 (经名)一卷,失译,东晋录。因旃陀罗厌惑阿难,而说此破之。

  【六宗】 (名数)是耆阇寺凛师所立。一因缘宗,二假名宗,此二者同前。三不真宗,如诸大乘经说诸法如幻化等者。四真宗,说诸法真空之理者(清凉云:第三第四仅法(第四)喻(第三)之别)。五常宗,如涅槃经说真理有恒沙功德常恒等义者,与前第四之真宗同。六圆宗,如华严经说法界自在缘起,德用圆满者,即前之法界宗也。见五教章。【六宗】(名数)三论,法相,华严,律,成实,俱舍为六宗。又,于此六宗中除成实俱舍二宗之小乘,加天台真言二宗,称为大乘之六宗。

  【六足论】 (名数)一、舍利弗之集异门足论,二、大目干连之法蕴足论,三、大迦多衍那之施设足论,四、提婆设摩之识身足论,五、筏苏蜜多罗之品类足论,六、同人之界身足论也。前三论为佛在世之作,后三论为佛灭后之作,皆论一切有部宗之法义。智度论二谓为六分阿毗昙者是也。后迦多衍尼子作发智论,文义最为广博,故后代之论师,以六论为足,以发智论为身。足为助成之义,此六论助成发智论也。此七论为一切有部宗之根本论藏。俱舍论光记一本曰:“前之六论,义门稍少。发智一论,法门最广。故后代论师说六为足,发智为身。此上七论是说一切有部根本论也。”

  【六足尊】 (菩萨)五大明王中大威德明王之别号也。此尊有六头六面六臂六足,所乘之牛,亦为六牛,独以六足名之者,以多足限于此尊也。为西方无量寿佛之忿怒尊,文殊菩萨之所现也。补陀落海会轨曰:“六足尊,无量寿佛忿怒。自性轮,文殊菩萨。”秘藏记钞十曰:“文殊菩萨者,西方四菩萨中第二利菩萨也。此菩萨现所名六足尊,六足尊者大威德也。瑜祇经大威德名六足尊,是其证也。”见“大威德明王”条。

  【六祖】 (杂名)禅宗衣钵相传凡六世。即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是为震旦六祖。正宗记:六祖慧能大师姓卢氏,新兴人,辞母直造黄梅东山。既得法,回南海法性寺,开东山法门,后归宝林寺。一日谓众曰:吾于忍大师处受法要,并及衣钵。今汝等信根纯熟,但说要法,衣钵不须传也。次年坐化,塔于曹溪,今南华寺是也。又,天台宗荆溪湛然,自智者大师起,适当六代故亦称曰六祖大师。

  【六罪人】 (名数)谓犯四重,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者。

  【六作】 (名数)见“六受”条。

  【鏧】 (物名)又作金,或作鏧子铜钵。乐器名。以铜制之,如仰半钟,击以枹木,取勤行之节者。

  【龙】 (异类)梵语,那伽Nāga,长身,无足,蛇属之长也。八部众之一。有神力。变化云雨。智度论曰:“那伽,秦言龙。”梵语杂名曰:“龙,梵名曩誐。”善见论十七曰:“龙者长身无足。”慈云之天竺别集上曰:“天龙一鳞虫耳,得一渧之水,散六虚以为洪流。”辅行四曰:“龙得小水以降大雨。”五不思议之中有龙之不思议。孔雀王经,大云经等说诸龙王之护持佛法。

  【龙钵】 (杂名)晋书僧涉传曰:涉西域人,苻坚时入长安,能以秘咒下神龙。每旱,坚常使之咒龙请雨,俄而龙下钵中,天辄大雨。坚及群臣亲就钵观之。李绅诗曰:龙钵已倾无法雨。

  【龙藏】 (杂语)龙宫之经藏也。禅宗龟鉴曰:“庭前柏子话,龙藏所未有底。”

  【龙藏寺碑】 (杂名)畿辅通志云隆兴寺在正定府治东。一名龙藏寺。隋开皇六年建。初为龙藏寺。寺有碑。在殿隅。集古录称其字画遒劲。有欧虞之体云。

  【龙畜】 (杂语)龙属于六趣中为畜生趣,故曰畜。

  【龙方】 (杂语)北方也。以五行中北方为水也。大日经一曰:“是等依龙方。”

  【龙奋迅三昧】 (术语)此三昧之力,能如龙之奋迅,现勇猛之威势也。正宗记龙树章曰:“即入龙奋迅三昧,据身空中,如日轮相,然后复本座示寂。”

  【龙峰】 (人名)黄龙派之祖慧南禅师,住于宋黄龙山,故其法脉称黄龙派。师称龙峰。

  【龙宫】 (杂名)龙王之宫殿,在大海之底。为龙王之神力所化作。海龙王经请佛品说海龙王诣灵鹫山,闻佛说法,信心欢喜,欲请佛至大海龙宫供养。佛许之。龙王即入大海化作大殿。无量珠宝,种种庄严,且自海边通海底造三道宝阶,恰如佛往昔化宝阶自忉利天降阎浮提时。佛与诸比丘菩萨共涉宝阶入龙宫。受诸龙供养,为说大法。

  【龙宫钟】 (传说)祖庭事苑四曰:“感通传云:西国修多罗院有一石钟,形如吴样,色如青碧玉,可受十斛。鼻上有三十三天像,四面以金银隐。东西两面有宝珠,大如五升。一角分耀,状如华形。周匝作十方诸佛初成道像。至日出时,钟上有诸化佛,说十二部经。舍卫城童男童女,悉来听之,闻法证圣。犯欲者不闻法,摩尼大将以金刚杵击之。百亿世界中闻声,于光明中,悉闻百千释迦佛说修多罗经。此钟是拘留秦佛所造。彼佛灭度后,娑竭龙王收去。至释迦佛兴,复将来。至佛灭度,钟先唱言:却后三月,当般涅槃。钟鼻诸天,闻皆涕泣,龙复将去。”

  【龙光瑞像】 (图像)扬州龙光寺所安置之旃檀瑞像也。见“瑞像”条。【龙光瑞像】(图像)行事钞下二曰:“恐后世造像无所表彰,故目连躬将匠工上天取图,如是三反,方乃近真。(中略)中国之僧,欲将来汉地诸国各爱护之,不使出境,王令依本写而留之。今所传者,乃至四写也,彼本今在扬州长乐寺。又曰龙光瑞像。”同资持记下三之二曰:“中国之僧,即鸠摩罗琰,自西天负像欲来此方。路经四国,皆留本图写。至龟玆国,王抑之,自道使返,以妹妻之。后生罗什,什齎至姚秦。后南宋孝武破秦,躬迎此像,还江左,止于龙光寺。故号瑞像,至隋朝置于长乐寺。有僧奏请瑞像归寺,今在帝京。此据龙光壁记。”(今者为宋朝,在帝京者,汴都西华门外之圣禅院也)。续稽古史略一曰:“元仁宗延佑三年丙辰,于燕京大圣万安寺立栴檀瑞像殿,安置此像。翰林承旨程钜夫瑞像殿记曰:西土一千二百八十五年,龟玆六十八年,凉州十四年,长安十七年,江南一百七十三年,淮南三百六十七年,复至江南二十一年,汴京一百七十七年(宋朝也),北至燕京居圣安寺十二年(金朝也),北至上京大储庆寺二十年(元朝也),南还燕京内殿居五十四年(元朝也),丁丑岁三月,燕宫火。迎还圣安寺之居。居五十九年。世宗至元十二年,迎奉于万寿山仁智殿。同十四年建大圣万安寺,同二十六年自仁智殿迎安寺之后殿。其后二十七年,仁宗延佑三年,敕建栴檀瑞像殿。”(此记载于稽古史略四、宋宁宗录中)。

  【龙光王佛】 (佛名)舍卫国波斯匿王在此佛所,既为深位之菩萨。仁王经中曰:“尔时世尊告大众言:是波斯匿王,已于过去十千劫,龙光王佛法中为四地菩萨,我为八地菩萨。”

  【龙河】 (地名)尼连禅河之异名,此河中有龙住,故名。在金刚座之东而不远。破僧事五曰:“尼连禅河龙名伽陵伽,此云黑色。以先业缘住此河中,两目皆盲,若佛出世眼即得明,若佛灭后其眼还盲。”寄归传一曰:“创成正觉龙河,九有兴出尘之望。”同四曰:“择散宝于龙河,颇达其妙。”

  【龙户】 (杂语)龙宫也。寄归传一曰:“恚损轻枝,现生龙户。”

  【龙华】 (术语)法苑珠林曰:弥勒为佛时,于龙华树下坐。华枝如龙头,故名。亦云种出龙宫,故曰龙华树。详见“龙华会”条。

  【龙华忏法】 (书名)一卷,明如惺集。说祈念弥勒菩萨忏悔罪障之作法。

  【龙华会】 (术语)弥勒菩萨今在兜率天内院,经当来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于此土出世,在华林园中龙华树下开法会,普度人天,谓之龙华会,中世身化龙身,又入禅定,以待龙华会。荆楚岁时记曰:四月八日,诸寺各设斋,以五香水浴佛,作龙华会,以为弥勒下生之征。刘禹锡诗曰:“支公去已久,寂寞龙华会。”

  【龙华三会】 (术语)弥勒佛于华林园中龙华树下成道,开三番法会,度尽上中下三根之众生,故曰龙华三会。罗什译之弥勒下生经曰:“坐龙华菩提树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华林园,其园纵广一百由旬,大众满中。初会说法,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第二大会说法,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第三大会说法,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弥勒佛既转法轮,度天人已,将诸弟子入城乞食。”增一阿含经四十四曰:“尔时去雉头城不远,有道树名曰龙华。高一由旬,广五百步。时弥勒菩萨坐彼树下成无上道果。(中略)尔时弥勒初会八万四千阿罗汉,第二会有九十四亿人,第三之会九十二亿人民,皆是阿罗汉,亦复是我遗法弟子。”心地观经二曰:“若有得闻此心地观报四恩品,(中略)若命终时即得往生弥勒内宫,睹白毫相,超越生死。龙华三会,当得解脱。”

  【龙华树】 (植物)弥勒佛成道时之道树也。梵名,奔那伽。弥勒大成佛经曰:“枝如宝龙,吐百宝华。”大日经疏七曰:“奔那伽是龙树华,弥勒世尊于此树下成佛,其直云龙华者,是龙中所尚之花,西方颇有其种。”

  【龙华寺】 (寺名)茶香室丛钞曰:水经泗水篇注云:泗水西有龙华寺,是沙门释法显,远出西域,浮海东还,持龙华图,首创此制。法流中夏,自法显始也。据此,则龙华寺,实中国第一佛寺矣。

  【龙军】 (人名)Nāgasena,菩萨名。即那先比丘也。佛灭后出世,立佛不说法之义。俱舍论三十曰:“若有大德,名曰龙军,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深密经疏一曰:“那伽犀那,此云龙军,即是旧翻三身轮主。彼说佛果唯有真如及真如智,无色声等尘相功德。”见那先比丘条。

  【龙龛】 (物名)贤圣之威德,譬如龙,藏其道体之棺椁,谓之龙龛。正宗记马鸣章曰:“四众以真体閟之龙龛。”

  【龙门伊阙造像】 (杂名)龙门伊阙造像,约一万二千尊,高者过八丈。就山石凿成佛殿,千佛围绕,可谓钜观。自魏及唐,造像有字可拓者,尚存二千品。佛像身面残缺者,约有七千尊。亟宜修补。

  【龙猛】 (人名)旧译曰龙树,新译曰龙猛。西域记八曰:“南印度那伽阏刺树那菩萨,唐言龙猛,旧译曰龙树。非也。”龙树之译名有三:一、龙树(罗什译之龙树传),二、龙胜(般若流支译之顺中论),三、龙猛(今之西域记)。嘉祥中论疏序会龙树与龙胜之名,贤首宗致义记上会龙树与龙猛之名,真言宗常依新译用龙猛之名。

  【龙脑钵盂】 (杂名)苏轼文曰:大觉禅师持律严,仁宗赐龙脑钵盂,师对使者焚之。

  【龙女】 (异类)娑竭罗龙王Sāgara-nāgarāja之女,八岁,诣灵鹫山,现成佛之相。法华经提婆品曰:“尔时文殊师利坐千叶莲华,大如车轮。俱来菩萨亦坐宝莲华,从大海娑竭罗龙宫,自然涌出,住虚空中。诣灵鹫山,从莲华下,至佛前,头面敬礼二世尊(释迦与多宝)足。(中略)智积菩萨问文殊师利言:此经甚深微妙,诸经中宝,世所希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有速得佛者否?文殊师利言有。娑竭罗龙王女,年始八岁,智慧利根,善知众生诸根行业,得陀罗尼。诸佛所说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禅定,了达诸法,于刹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中略)智积菩萨言:我见释迦如来于无量劫难行苦行,积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中略)然后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于须臾顷,便成正觉。言论未讫时,龙王女忽于现前,头面礼敬。(中略)尔时舍利弗语龙女言:谓汝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佛道悬旷,经无量劫,勤苦积行,具修诸度,然后乃成。又女人身犹有五障。(中略)云何女身速得成佛?尔时龙女有一宝珠,价直三千大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此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间变为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

  【龙泉】 (杂名)龙所住之泉池也。以龙力故,水不竭。智度论七曰:“譬如龙泉,龙力故水不竭。”

  【龙神】 (异类)龙能具不测之力用,故称为神。八部众之一也。法华经序品曰:“四众龙神瞻察仁者。”

  【龙神八部】 (杂语)八部众中以天及龙为魁,故曰天龙八部,又曰龙神八部。如言诗书六经。见“八部众”条。

  【龙神三热】 (传说)除阿耨达池之龙王外,其他一切龙属有三热之苦。见“三热”条。

  【龙胜】 (人名)龙树菩萨之异名。旧译曰龙树。新译曰龙猛。龙胜,龙猛,名异义同。大藏经目录曰:“顺中论二卷,龙胜菩萨造,无着菩萨释。”释氏稽古略一曰:“龙树大士,西天竺人也,亦名龙胜。”见龙树条。

  【龙施女经】 (经名)一卷,吴支谦译。须福长者女名龙施。浴时遥见佛之相好,发菩提心。魔变为父之相,初使修小乘,心坚不动。魔教自楼投下而死,变成男子,得道记。

  【龙施菩萨本起经】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龙施女自说过去之经历。

  【龙树】 (人名)菩萨名。旧称,那伽曷树那,那伽阿周陀那Nāgārjuna,生于阿周陀那下,故名阿周陀那。以龙成道,故字曰龙。新称,那伽阏剌树那。译为龙猛。佛灭后七百年出世于南天竺(摩诃摩耶经下),马鸣弟子迦毗摩罗尊者之弟子,提婆菩萨之师也(付法藏传五)。入龙宫齎华严经,开铁塔传密藏,显密八宗之祖师也。龙树传曰:“龙树菩萨者,出南天竺梵志种也。(中略)其母树下生之,因字阿周陀那。阿周陀那树名也,以龙成其道,故以龙配字,号曰龙树也。”西域记八曰:“那伽阏刺树那菩萨,唐言龙猛,旧译曰龙树,非也。”

  【龙树本迹】 (本生)龙树菩萨之本地,谓为过去之妙云相佛,又曰妙云自在王如来,今为垂迹之身,在初欢喜地之位云。三宝感应录下曰:“金刚正智经中:马鸣过去成佛号大光明佛,龙树名妙云相佛。大庄严三昧经中:马鸣过去成佛号日月星明佛,龙树名妙云自在王如来。”弘法之付法传上曰:“寻本则妙云如来,现迹则位登欢喜。”八宗纲要上曰:“龙树则昔之妙云相佛,今则寄位于初欢喜。”(但三宝感应所引二经藏经中无之)。

  【龙树出家因缘】 (故事)龙树传云:龙树生于婆罗门种,一切经书道术,无所不通。有契友三人,相共至术家,学隐身法,于王宫中为淫乐。王悟之,闭诸宫门,使数百力士以刀斩空。三人者即死,唯龙树依王头侧得免,是时始知欲为众祸本。入山诣一佛塔,出家受戒(付法传亦同)。

  【龙树传法提婆】 (故事)见“提婆”条。

  【龙树开铁塔传密教】 (传说)见“铁塔”条。

  【龙树菩萨传】 (书名)一卷,秦罗什译。与付法藏传龙树章大同。

  【龙树入龙宫齎华严经】 (传说)龙树传云:龙树已出家,入灵山,山中有塔,塔中有一老比丘,以大乘经典授之。诵持爱乐,虽通实义,然未得通利。周游诸国,更求余经,不得。自念言:佛经虽妙,犹有所未尽。我欲推未尽而演之,以悟后学。于此欲更造衣服,立教戒,附于佛法而小异。独在静处水精房中,思惟此事。大龙菩萨见而怜之。即接之入海。于宫殿中发七宝华函,以诸方等深奥之经典,无量之妙法授之。龙树受读九十日中通解甚多。龙问曰:看经遍否。答言:汝诸函中经典无量,我所读已十倍阎浮提。龙送出南天竺。大弘佛法,摧伏外道(付法藏传五亦同)。贤首华严传一曰:“如真谛三藏云:西域传记说,龙树菩萨往龙宫见此华严大不思议解脱经,有三本。(中略)下本见流阎浮。”

  【龙树四教】 (名数)龙树菩萨以四门判释经论,是曰龙树四教:一有门,谓四阿含经等,说一切因果皆实有者。二空门,谓般若经等,说真空实相之理,荡除众生之情执者。三亦有亦空门,谓深密经等诸大乘经,说性空相有者。四非有非空门,谓中论等双破有空者。见华严经疏钞六。

  【龙树自杀】 (传说)龙树传记有一小乘师见龙树高明,常怀忿嫉。龙树为入闲室,自行蝉脱。西域记十记为引正太子自刭。见引正太子条。

  【龙树宗】 (术语)龙树虽为八宗之祖。然单曰龙树宗。为三论之空宗。是在天竺,与弥勒之瑜伽宗并行,大乘宗之随一也。寄归传一曰:“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中观则假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

  【龙潭纸灯】 (公案)五灯会元曰:“宣览禅师传龙潭栖止,一夕立次,潭曰:更深何不下去?师珍重便出。却回曰:外面黑。潭点纸灯度与师。师拟接。潭便吹灭。师于此大悟。便礼拜曰:从今向去,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

  【龙汤】 (饮食)成自人畜粪尿之药也,又曰黄龙汤,为一种之陈弃药。吾国之僧俗用之,义净三藏痛斥之。寄归传三曰:“自有方处鄙俗久行,病发即服大便小便,疾起便用猪粪猫粪。或堈盛瓮贮,号曰龙汤,虽加美名,秽恶斯极。”南山羯磨疏三下曰:“腐烂药者,世所同弃而实可收,即大小便也。”济缘记三下曰:“小便治劳,大便解热,名黄汤。”止观二之三曰:“譬如父母见子得病不宜余药,须黄龙汤凿齿泻之,服已病愈。”大部补注十二曰:“止观云黄龙汤者大便汁也。”见陈弃药条。

  【笼堂】 (堂塔)为通夜而建,在佛阁侧之堂舍也。

  【龙天】 (杂语)八部中之龙众与天众也。又龙树天亲之二菩萨也。

  【笼头角驮】 (譬喻)笼头者被于马首之具,角驮者,重荷也。以譬无明业识知见会解。碧岩十七则雪窦颂曰:“脱却笼头卸角驮。”诸录俗语解曰:“笼通栊,庞居土偈,觜上着栊头。口中着铁牛。”种电钞二末曰:“笼头谓无明业识。角驮乃知见解会也。”

  【龙王】 (异类)龙属之王。对其眷属而称王也。

  【龙王吼菩萨】 (菩萨)见“五大力菩萨”条。

  【龙王兄弟经】 (经名)一卷,吴支谦译。说目连尊者降伏难头和难兄弟之二龙。

  【龙象】 (杂语)Nāga,梵语,那伽。译曰龙。又译象。诸阿罗汉中,修行勇猛,有最大力者,佛氏称为龙象。盖水行龙力最大,陆行象力最大,故以为喻也。涅槃经二曰:“世尊我今已与大龙象菩萨摩诃萨,断诸结漏,文殊师利法王子等。”旧华严经七曰:“威仪巧妙最无比,是名龙象自在力。”智度论三曰:“那伽,或名龙,或名象。是五千阿罗汉,诸阿罗汉中最大力,以是故言如龙如象。水行中龙力大,陆行中象力大。”中阿含龙象经说唯佛大龙象。又象之大者曰龙象。如马之美者曰龙马。维摩经不思议品曰:“譬如龙象蹴蹋非驴所堪。”注曰:“肇曰:象之上者为龙象也。”同嘉祥疏曰:“此言龙象者祇是一象耳,如好马名龙马,好象云龙象也。”又僧之敬称。禅门言:“西来龙象”,“法筵龙象众”等。

  【龙象经】 (经名)说唯佛为大龙象。乌陀夷因作颂赞之。见中阿含经二十九。

  【龙象众】 (杂名)见“四众”条。

  【龙心】 (术语)见“六十心”条。

  【龙兴寺】 (寺名)唐玄宗敕天下诸郡建开元寺龙兴寺。见佛祖统纪五十三。

  【龙须】 (譬喻)以龙须之绳缚,身入水,则转紧转痛,犹如牛皮系体而向日,以喻利养之害身。智度论曰:“夫利养者,如龙须绳缚身入水,初损戒皮,次损定肉,后损慧骨。”止观五曰:“狂计邪黠,逾迷逾远,渴更饮咸,龙须缚身入水转痛,牛皮系体向日弥坚。”

  【龙牙】 (地名)湖南龙牙山居遁禅师,初参翠微并临济,后嗣洞山。见五灯会元十三。

  【龙有三苦】 (传说)又曰三热,见“三热”条。

  【龙章】 (杂语)经卷之异名也。其梵文之形,如龙蛇之蟠旋,故云。

  【龙智】 (人名)龙猛之弟子,金刚智之师,密宗之第四祖也。寿逾七百,面貌如少壮,玄奘三岁亲就其人学中观论百论等。见付法传上。

  【龙种上佛】 (佛名)与龙种上尊王佛项同。

  【龙种上尊王佛】 (佛名)文殊菩萨之本地。首楞严三昧经下曰:“龙种上如来。”心地观经三曰:“龙种净智尊王佛。”智度论二十九曰:“龙种尊。”法华文句记二曰:“龙种上尊王。”异名同体也。见文殊条。

  【龙种尊】 (佛名)文殊之本地。见龙种上尊王佛项。

  【龙珠】 (物名)龙颔下之珠也。四分戒本二上曰:“律中龙珠乌翅,一去不还。”行宗记二上曰:“龙珠者,昔有螺髻梵志,居恒水边,为龙所挠。佛令从彼乞颈下珠璎,龙即不来。”

  【龙主仙】 (术语)念诵羂索而成就,名为龙主仙。于诸龙中得自在。见圣迦抳金刚童子轨上。

  【龙子】 (异类)大海龙子,常为金翅鸟所食,龙王请佛,得袈裟一缕,免其难。见海龙王经四。

  【龙尊】 (佛名)龙种尊之略。文殊菩萨之本地名。又龙王之尊称。大日经疏二曰:“龙尊是诸大龙,俱吠啰等皆世所宗奉大天也。”

  【龙尊王】 (佛名)文殊菩萨之本地,龙种上尊王佛之略称。

  【龙座】 (仪式)屈膝而坐也。文殊师利根本大教王经金翅鸟王品曰:“作龙座而坐(贴膝坐也)。”

  【楼】 (杂名)十八地狱之一。见“地狱”条附录。

  【楼阁正法甘露鼓经】 (经名)一卷,赵宋天息灾译。佛依阿难之问广说曼拏罗乃至作像之功德广大。

  【娄勒】 (人名)琉璃王,一作娄勒王。

  【楼黎】 (人名)琉璃王,一作楼黎王。

  【髅鬘外道】 (流派)以人之髅骨为鬘而悬于头之外道也。慈恩传四曰:“离系外道,髅鬘外道,(中略)髅鬘之类,以髅骨为鬘,装头挂头,陷枯磈磊,若冢侧之药叉。”

  【楼毗】 (地名)园名。见“岚毗尼”条。

  【楼佉】 (人名)Ulūka,优楼佉之略。外道名。见“优楼迦”条。

  【楼炭】 (杂语)名义集三曰:“此翻成败。”世界之成坏也。

  【楼炭经】 (经名)大楼炭经之略名。六卷,西晋法立译,记世界之成坏者。即长阿含第四分世起经也。隋阇那崛多译之谓为起世经。隋梵摩笈多译之,谓为起世因本经。

  【楼陀】 (天名)天名。译曰可畏。见慧琳音义二十六。梵Rudra。

  【楼陀罗】 (天名)Rudra,见“鲁达罗”条。

  【楼夷亘罗佛】 (佛名)Lokeśvararāja,世自在王佛之梵名。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上曰:“有过去佛名锭光如来,(中略)复次有佛名楼夷亘罗。”或翻为世饶王佛。无量寿经上翻为世自在王如来。

  【楼由】 (佛名)又作楼至。佛名。见“楼至佛”条。

  【楼至】 (佛名)又作卢至,佛名为楼至。长者名为卢至。见楼至佛及卢至长者条。

  【楼至佛】 (佛名)Rucika,又作卢至佛,楼由佛,卢遮佛。贤劫千佛中最后之佛也。译曰爱乐佛,或啼哭佛。玄应音义二十一曰:“卢至佛旧言楼至佛,此云可爱乐,最后佛也。”慧琳音义十一曰:“楼由亦名楼至,皆梵语讹也。”同十八曰:“卢至古云楼至,唐云爱乐。即此贤劫中第一千佛,劫末后成佛,即今之执金刚神是也。亦名密迹金刚。”嘉祥法华义疏十二曰:“楼至此云啼哭佛。”大部补注五曰:“楼至,此云啼泣。又曰卢遮,亦云鲁支,此翻爱乐。”

  【漏】 (术语)梵语āsrava烦恼之异名也。漏为流注漏泄之义,三界之有情,由眼耳等六疮门,日夜流注漏泄烦恼而不止,故名漏。又烦恼现行,使心连注流散而不绝,故名漏。烦恼如漏器漏舍也。俱舍论二十曰:“从有顶天至无间狱,由彼相续于六疮门泄过无究,故名为漏。(中略)若善释者,应作是言,诸境界中流注相续,泄过不绝,故名为漏。”大乘义章五本曰:“流注不绝其犹疮漏,故名为漏。”法华玄赞一曰:“诸论皆云:烦恼现行令心连注流散不绝,名之为漏。如漏器漏舍深可厌恶,损污处广,毁责过失,立以漏名。”又漏失之义,烦恼漏失正道,故名。又烦恼使人漏落于生死,故名。法华文句一曰:“成论云:失道故名漏。(中略)毗昙云:漏落生死。”嘉祥法华义疏一曰:“成论人以失理取相之心名漏。”

  【漏分布经】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说五阴之苦集及八正道。即中阿含之梵达经也。漏分布者,五阴之苦集,为有漏之分布也。

  【漏缚】 (术语)漏为漏泄之义,缚为系缚之义,皆为烦恼之异名也。众生自眼等六根门,漏泄烦恼,为此烦恼,身心被系缚,故名为漏,名为缚。安乐集上曰:“若愿生净土便是取相,转增漏缚,何用求之?”

  【漏戒】 (术语)漏失戒律而不守持也。即破戒。大集经九曰:“若无净持戒,漏戒比丘以为无上。若无漏戒,剃除须发,身着袈裟,名字比丘为无上宝。”

  【漏尽】 (术语)梵语āsravakṣaya Kṣiṇāśrava,凡人自眼等六根门漏泄烦恼,故名烦恼为漏。至三乘之极果,以圣智断尽此烦恼,谓之漏尽。法华经序品曰:“诸漏已尽逮得己利。”智度论三曰:“三界中三种漏已尽无余,故言漏尽也。”

  【漏尽阿罗汉】 (术语)断尽一切烦恼而住于阿罗汉之位者。法华经序品曰:“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同方便品曰:“漏尽阿罗汉阿若憍陈如等。”

  【漏尽比丘】 (术语)烦恼断尽之比丘,即阿罗汉也。

  【漏尽力】 (术语)菩萨十力之一。断尽一切烦恼之力用也。

  【漏尽明】 (术语)三明之一。具曰漏尽智证明。见“三明”条。

  【漏尽通】 (术语)六通之一。具曰漏尽智证通。见“六通”条。

  【漏尽无所畏】 (术语)四无所畏之一。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所畏也。

  【漏尽无畏】 (术语)与漏尽无所畏同。

  【漏尽意解】 (术语)一切烦恼断尽而心意解脱也。是为小乘阿罗汉之证果。无量寿经下曰:“八十万比丘漏尽意解。”维摩经佛国品曰:“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同注曰:“肇曰:漏尽者九十八结漏既尽故,意得解脱成阿罗汉也。”

  【漏尽智】 (术语)断尽一切烦恼之阿罗汉智也。

  【漏尽智力】 (术语)十力之一。

  【漏尽智通愿】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十速得漏尽愿之异名。

  【漏尽智证明】 (术语)三明之一。俱舍论谓之漏尽智证明。证涅槃之理,显了分明也,经论多略称漏尽智或漏尽明。见“三明”条。

  【漏尽智证通】 (术语)六通之一。经论多略称漏尽智通或漏尽通。俱舍论谓之漏尽智证通。证漏尽即涅槃之境而无碍自在之智也。俱舍颂疏智品二曰:“漏尽智证通,漏尽者择灭也,智证漏尽无拥名通。”见“六通”条。

  【漏无漏】 (术语)有漏法与无漏法也。漏为烦恼之异名。三界之诸法为有漏法。三乘之圣道及涅槃界为无漏法。

  【漏业】 (术语)见“业”条附录三业项。

  【漏永尽无所畏】 (术语)佛四无所畏之一。证漏尽,而对于万人之难论,亦无畏惧也。

  【漏质】 (术语)有漏之体质,有烦恼垢染之身也。漏为烦恼之异名。临济录曰:“此无依道人,虽是五蕴漏质,便是地行神通。”

  【喽栗】 (杂语)鼠喽栗之略。

  【噜多】 (杂语)Ruta,译曰大声。大日经疏一曰:“噜多是大声,啰尾多是小声,涅瞿衫者长声,又兼多声。”

  【噜罗婆地狱】 (界名)无译名。瞿醯经下曰:“命终之后,堕噜罗婆地狱。”梵Raurava。

  【噜捺罗】 (天名)又曰驴那啰。见“鲁达罗”条。

  【卢伽耶】 (流派)Lokāyata,外道之一种。见“路迦耶底迦”条。

  【卢行者】 (人名)六祖慧能,姓卢氏,初在五祖弘忍下修道。称为卢行者或卢居士。行者者,有发之修行者也。传灯录三五祖章曰:“问衣法谁得耶?师曰能者得。于是众议卢行者名能,寻访既失。”

  【庐陵米价】 (杂语)禅家之公案也。五灯会元五青原草曰:“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庐陵米作么价。”从容录五则曰:“青原米价。”

  【庐山流】 (流派)又曰慧远流。东晋时,慧远居卢山,结白莲社,与百二十三人共修念佛。事理双修之念佛也。吾国净土教三传之一。

  【庐山衣】 (衣服)今净土宗所用之法衣也。是唐土庐山白莲社众徒之风仪。原为禅家之法衣也。

  【卢舍】 (杂语)Krośa,俱卢舍之略。里程名。

  【卢舍那经】 (经名)江南敏法师立二教,法华涅槃等为释迦经,华严经为卢舍那经。是就能说之教主而名所说之法也。见五教章上。

  【炉坛】 (物名)又云护摩坛。为修护摩法据火炉之木坛也。

  【炉煨增】 (界名)见“游增地狱”条。

  【卢醯多】 (杂语)Rohita,卢醯多迦之略。

  【卢醯多迦】 (杂语)Rohitaka,译曰赤色。西域记三曰:“卢醯呾迦窣堵婆,唐言赤。”正法念经十八曰:“卢醯多龙王,魏言赤龙。”

  【芦叶达磨】 (故事)达磨于大通元年来支那为武帝说法,见其非器,去梁,溯江至魏洛阳时,折芦叶为船而渡江云。

  【卢遮】 (佛名)又曰卢至。佛名。见“楼至佛”条。

  【卢遮那】 (佛名)见“流舍那”条。

  【嚧遮那】 (佛名)又作卢遮那。见“卢遮那”条。

  【卢脂那】 (植物)Rocana,花名。慧琳音义二十六曰:“卢脂那亦云卢遮那,此云眼花也。”

  【卢至】 (佛名)即楼至佛。又(人名)即卢至长者。

  【卢至长者】 (人名)又作卢志长者,留志长者。佛在世中,舍卫城中有一长者,名卢至。家有巨财而悭贪,服弊衣,食糠菜,常为世人所笑。偶城中有节会,人民庄严舍宅,饮食歌舞,卢至归家,开宝库,取五钱,自念若在家食,则有母妻眷属,不可周遍,即以两钱买麨,两钱酤酒,一钱买葱,自家中取盐一把,出城外,至一树下。见树下乌鸟多,恐来撮,即至冢间,复见猪狗,更逃避至空静处。酒中着盐和麨而饮之,即时大醉起舞。歌曰:“我今节庆会,纵酒大欢乐。逾过毗沙门,亦胜天帝释。”时天帝释在佛前,以方便开卢至宝库,悉施与世人。卢至不知所作,诣佛所。佛为说法度之。见卢至长者因缘经,法苑珠林七十七。

  【卢至长者经】 (经名)具名卢至长者因缘经,一卷,失译,记悭贪之卢至长者得道因缘。

  【鲁达罗】 (天名)Rudra,又作涝达罗,噜捺罗。译曰暴恶,黑天。自在天之别名也。俱舍光记七曰:“恒以苦具逼害有情,名恒逼害。或时乐食血肉髓,故名鲁达罗,此云暴恶,大自在天异名。大自在天总有千名,今现行世唯有六十,鲁达罗即一名也。”大日经疏二曰:“黑天梵音噜捺罗,是自在天眷属。”同五曰:“噜捺罗,即是商羯罗忿怒身。”同十曰:“噜捺罗,亦佛所化身,是摩醯首罗之化身也(亦名伊舍那)。”阎曼德迦仪轨曰:“能坏嚧那啰,亦断阎摩命。”

  【鹿】 (动物)梵语疑[口*栗]Mṛga,又曰舍么攞。佛于鹿苑初转四谛法轮,因以鹿为转法轮之三昧耶形。毗奈耶杂事曰:“佛言:凡印有二种:一是大众,二是私物。若大众印可刻转法轮像,两边安鹿,伏跪而住。其下应书元本造寺施主名字。”梵语杂名曰:“鹿,疑[口*栗]。又,舍么攞Śambara。”

  【鹿车】 (譬喻)法华所喻三车之一。以譬三乘中之独觉乘,独觉者乐独善寂,不近人众,似鹿之处山村然也。法华经譬喻品曰:“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参照“三车”条。

  【路地念佛】 (仪式)行葬式时,从丧主家至葬式场途中之念佛也。

  【路伽】 (杂语)同路迦。见“路迦”条。

  【路伽惫】 (术语)同路迦惫。

  【路伽多】 (杂语)Lohita,译曰赤。又作曷啰迦多。见梵语杂名。

  【路伽祇夜】 (术语)Loka-geya,译曰重颂。十二分教之一。涅槃经疏八曰:“祇夜,具足应云路伽祇夜。祇夜翻为句,亦云颂。开善云等句,庄严云等颂,光宅云重颂,是颂长行之偈。”以为十二分教之一时,惟祇夜Geya为然,涅槃经疏冠以路伽Loka者,世俗歌之意欤。

  【路伽耶】 (流派)路伽耶陀之略。见“路迦耶底迦”条。

  【路伽耶陀】 (流派)Lokāyata,见“路迦耶底迦”条。

  【路贺】 (杂语)Loha,金铁之总名。见梵语杂名。

  【路迦】 (杂语)Loka,又作嚧迦,译曰世间。大日经疏十曰:“嚧迦,世间也。”梵语杂名曰:“世,路伽。”

  【路迦惫】 (术语)Lokavit,又作路伽惫。译曰知世间,世间解。佛十号之一。解知世间之性相也,智度论二曰:“路伽,秦言世。惫,名知,是名知世间。”大品般若经疏六曰:“路伽备,世间解也。”

  【路迦那他】 (术语)Lokajyeṣṭha,又Lokanātha,译曰世尊,佛之别号也。智度论二曰:“路迦那他,秦言世尊。”

  【路迦耶底迦】 (流派)Lokāyatika,又作路柯耶胝柯,路伽耶,路伽耶陀。译作顺世。四卷楞伽经谓之恶论,七卷楞伽经谓之世论。外道之名。随顺世间之凡情,计执是常是有等者。法华经安乐行品曰:“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嘉祥法华义疏十曰:“路伽耶陀者,旧云是恶解义。(中略)注经云:路伽耶陀者,如此方礼仪名教儒墨之流也。(中略)又言:路伽耶陀,翻为世间行。”慧琳音义十五曰:“路伽耶经,梵语,此名恶论义,正梵音云路伽耶底伽。此则顺世外道,随顺世间凡情所说,执计之法是常是有等。”法华玄赞九曰:“路伽耶陀者,先云恶答对人,正言路伽也底迦,云顺世外道。”真谛译天亲摄论释二曰:“路柯耶胝柯说,世间一切因,唯有宿作。”

  【路迦耶经】 (书名)又曰路伽耶经。见路迦耶底迦项。

  【鹿戒】 (术语)外道之邪计,有学鹿之举动,食鹿食之物,以为生天之因者,是谓受持鹿戒。即五见中之戒禁取见也。智度论二十二曰:“外道戒者,牛戒鹿戒狗戒。”俱舍论七曰:“若有士夫补特伽罗受持牛戒鹿戒狗戒,便得清净解脱出离。”

  【鹿母夫人】 (人名)夫人有子,名鹿,为鹿子之母,故名鹿母,生三十二卵,一卵出一儿。俱舍光记八曰:“鹿母者,是毗舍佉夫人。毗舍佉是二月星名,从星为名。云长养,即功德生长也。是弥伽罗长者儿妇,有子名鹿,故云鹿母。从子为名,生三十二卵,卵出一儿。”

  【鹿母讲堂】 (堂塔)在舍卫国。长阿含经六曰:“一时佛在舍卫国清信园林鹿母讲堂。”杂阿含经二曰:“一时佛在舍卫国东园鹿母讲堂。”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上曰:“一时世尊在舍卫国故废园林鹿母堂中。”义楚六帖二十一曰:“中阿含云:鹿母为佛造大讲堂,号鹿母堂也。”

  【鹿母经】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说佛因地为鹿母,误堕弶中,求出见子全信趣死。

  【鹿母堂】 (堂塔)同鹿母讲堂。

  【鹿难提】 (人名)见“勿力伽难提”条。

  【鹿女夫人】 (人名)即莲华夫人也。杂宝藏经一,莲华夫人与鹿女夫人别项记之,而事由因缘全同,但国名等少异。见莲华女条。

  【鹿皮衣】 (衣服)以鹿皮所制之衣也,释迦入山苦行时亦服之。瑞应经上曰:“行十数里,逢两猎客,太子自念:我已弃家,在此山泽,不宜如凡人被服宝衣有欲态也。乃脱身宝裘与猎者贸鹿皮衣。”止观四曰:“雪山大士,绝形深涧,不涉人间,结草为席,被鹿皮衣,无受持说净等事。”

  【鹿菩萨】 (本生)有鹿菩萨,角白如雪,其毛九色,能救人命。昔有一人漂溺水中,鹿入河救之,王问此鹿,知者重赏,其人示处,将杀鹿。其人发癞。王问知,不杀鹿,因发心。见九色鹿经。

  【鹿头比丘】 (人名)佛在世之弟子。增一阿含经三曰:“分别智等恒不忘失,鹿头比丘是。”

  【鹿头梵志】 (人名)增一阿含经二十曰:“有鹿头梵志,叩诸髑髅知各死相及其生处,但叩罗汉髑髅不知其所。”耆域之事与此相同。

  【鹿喜】 (人名)见“勿力伽难提”条。

  【鹿仙】 (本生)昔释迦如来与提婆达多共为鹿王,断事而救他命,是鹿野园之缘起也。见“鹿野园”条。

  【鹿野】 (地名)佛始说法度五比丘之处。见“左”条。

  【鹿野园】 (地名)Mṛgadāva,又名鹿野苑、仙人论处、仙人住处、仙人堕处、仙人鹿园、仙人园、仙园、鹿园、施鹿园、鹿林等,在中天竺波罗奈国,佛成道后,始来此说四谛之法,度憍陈如等五比丘,为古来仙人始说法处,故名仙人论处。为仙人之住处,故名仙人住处。昔有五百仙人见王之婇女发欲心失神通坠堕于此,故名仙人堕处。为诸鹿之住处,故名鹿林。梵达多王以此林施鹿,故名施鹿林。大毗婆沙论一百八十二曰:“问何故名仙人论处?答若作是说诸佛定于此处转法轮者,彼说佛是最胜仙人,皆是于此处初转法轮,故名仙人论处。若作是说诸佛非定于此转法轮者,彼说应言仙人住处,谓佛出世时有佛大仙及圣弟子仙众所住,佛不出世时有独觉仙所住。若无独觉时有世俗五通仙住,以此处恒有诸仙住已今住当住,故名仙人住处。有说:应言仙人堕处。昔有五百仙人飞行空中,至此遇退因缘一时堕落,问何故名施鹿林?答恒有诸鹿游止此林,故名鹿林。昔有国王名梵达多,以此林施与群鹿,故名施鹿林。”西域记七曰:“波罗尼斯国大林中有窣堵波,是如来昔与提婆达多俱为鹿王断事之处。昔于此处大林之中有两群鹿各五百余。时此国王畋游原泽,菩萨鹿王前请王曰:大王校猎中原,纵燎飞天,凡我徒属命尽玆晨。不日腐臭无所充膳,愿欲次差日输一鹿。王有割鲜之膳,我延旦夕之命。王善其言回驾而返,两群之鹿更次输命,提婆群中有怀孕鹿次当就死,白其王曰:身虽应死,子未收也。鹿王怒曰:谁不宝命。雌鹿叹曰:吾王不仁,死无日矣。乃告急菩萨鹿王。鹿王曰:悲哉!慈母之心,恩及未形。吾今代汝,遂至王门。道路之人传声唱曰:彼大鹿王今来入邑,都人士庶莫不驰观。王闻之以为不诚,门者白至,王乃信然。曰鹿王何遽来耶?鹿曰:有雌鹿当死,胎子未产,心不能忍,敢以身代。王闻叹曰:我人身鹿也,尔鹿身人也。于此悉放诸鹿不复输命,即以其林为诸鹿薮,因而谓之施鹿林焉。鹿野之号自此而兴。”智度论十六所记与此同。

  【鹿园寺】 (寺名)在东天竺波罗奈国鹿野苑。求法高僧传上曰:“那烂陀寺东四十驿许,寻弶伽河而下至蜜栗伽悉他钵那寺。唐云鹿园寺也。”

  【鹿苑】 (地名)鹿野苑之略。

  【鹿苑时】 (术语)台家所立五时之一,说三藏教之时也。佛于菩提树下说华严经后,至波罗奈国之鹿野苑对五比丘说阿含经,是为小乘三藏教之初。

  【鹿杖梵志】 (人名)佛在世时诸比丘闻佛之不净观不堪厌离,雇鹿杖梵志令杀已云。四分律曰:“佛在婆求园令诸比丘,修不净观,诸比丘如教修习身而厌生。如人以蛇系于其颈。或有比丘发心欲死,求刀自杀。或服毒药,或转相害。有一比丘,往鹿杖梵志所,赞言善人,汝能杀我与汝衣钵。时即以利刀断其命根。有天魔赞梵志言:善人汝得大福,是沙门释子未度者得度,未脱者得脱,兼得衣钵。如是杀六十比丘。半月因说戒,佛问阿难不见诸比丘,阿难具答:因斯立制,改观使修特胜(特胜即数息观也)。”止观九曰:“如律云:佛为比丘说不净观,皆生厌患不能与臭身住,衣钵雇鹿杖害。”

  【鹿子母堂】 (堂塔)此堂在舍卫国。中阿含经四十九曰:“一时佛游舍卫国,在于东园鹿子母堂。”玄应音义十八曰:“鹿子母。梵言蜜利伽罗,此云鹿。磨多,此云母。跛罗裟驮,此云堂。亦言殿也。旧言磨伽罗母堂者,讹略也。”

  【鹿足王】 (人名)贤愚经十一作迦摩沙波陀Kalmāṣapāda,译曰斑足。智度论四作劫磨沙波陀,译曰鹿足。杀害须陀须摩王即普明王之恶王名。见“须陀须摩”条。

  【漉水袋】 (物名)与次项同。

  【漉水囊】 (物名)比丘六物之一。又曰漉水袋,滤水囊。漉水去虫之具也。行事钞下一之二曰:“漉水袋法,物虽轻小所为极大。”

  【露】 (杂名)梵语,波噜沙拏。譬物之无常。金刚经曰:“如露亦如电。”涅槃经三十八曰:“如朝露势不久停。”原语,金刚经作Avaśyāya。

  【鹭池】 (地名)白鹭池之略。

  【露地】 (杂语)无物被覆于上之土地也。法华经譬喻品曰:“诸子等安稳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

  【露地白牛】 (譬喻)法华经譬喻品所说立于门外露地之大白牛车也,譬大乘法。碧严九十四则垂示曰:“露地白牛,眼卓朔,耳卓朔。”见“露牛”条。

  【露地坐】 (术语)十二头陀行之一。于露地坐禅也。行事钞下三之一曰:“在露地者。智论云:我观树下如半舍,无异荫覆凉乐。又生爱着,便受露地。日光遍照,空中净明,易入空定。”大乘义章十五曰:“露地坐者,树下荫湿,久居致患,故至露地。”

  【露幔】 (物名)露出于堂塔外之幔幕也。法华经序品曰:“珠交露幔。”

  【露命】 (譬喻)譬寿命无常如露也。成实论十七曰:“智者知命无常如条上露。”鹿母经偈曰:“无常难得久,命如露着草。”

  【露牛】 (譬喻)露地之大白牛车也。譬一乘之妙法。法华经譬喻品曰:“诸子等安稳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中略)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其车高广,众宝庄校,(中略)驾以白牛。”秘藏宝钥下曰:“羊鹿憋而露牛疾。”

  【露盘】 (物名)塔上所建重重之相轮(俗云九轮),名为承露盘谓承露之盘也,略云露盘。谷响集曰:“又重重相轮,名承露盘。故高僧传中云:承露金盘一十一重,铁锁角张,盘及锁上皆有金铎。承露盘或略云露盘,九重或云露盘九重。”又塔之重重屋根也。行事钞资持记下四之一曰:“若十二因缘经八种塔,并有露盘(即四薝也)。佛八重,(中略)轮王一重,凡僧不得出薝安级(今有出潜者由不知教僣同上圣)。”

  【露槃重数】 (杂语)十二因缘经曰:“八种塔并有露槃:佛塔八重,菩萨七重,辟支佛六重,四界五重,三果四重,二果三重,初果二重,凡僧但蕉叶火珠而已。”

  【露堂堂】 (堂塔)物堂堂然显了分明。对于黑漫漫而言。见贞和集一。

  【露形外道】 (流派)又云离系外道。梵云尼犍子是也。以脱衣露形为正行者。俱舍宝疏九曰:“离系者,即是露形外道,离衣等系,故名离系。此外道受持种种露形拔发等禁。”

  【露遮】 (人名)婆罗门名。无译名。佛破此婆罗门之恶见,见长阿含经十七露遮经。巴Lohiccha。

  【露柱】 (物名)立于堂外正面二本之柱也。碧岩八十三则曰:“云门示众云:古佛与露柱相交,是第几机?”

  【卵生】 (术语)四生之一。依卵壳而生者。大乘义章八本曰:“如诸鸟等,依于卵壳而受形者,名为卵生。”

  【卵塔】 (物名)昔南阳忠国师,对代宗谓为老僧作个无缝塔(传灯录忠国师章)。后之禅者托斯语。窆亡僧削坚石,团圞而无缝棱,无层级,呼为无缝塔。无缝塔之形如鸟卵,因名卵塔。雪峰存禅师录难提塔铭曰:“土主曰松山,卵塔号难提。”正宗赞雪峰赞曰:“松山小塔卵石子,乱叠几层。”

  【乱行】 (杂语)乱暴放逸之行也。

  【乱僧】 (杂语)乱行之僧也。

  【乱善】 (术语)欲界众生以散乱心所作之礼佛诵经等善根也。释门归敬仪中曰:“且如欲有乱善,体封下界。”

  【乱想】 (术语)散乱放逸之心想也。谓一切之烦恼。楞严经七曰:“和合气成八万四千飞沈乱想。”增一阿含经一曰:“去众乱想,逮沙门果。”

  【乱心】 (杂语)心念散乱,不住于一处也。胜鬘宝窟下本曰:“心不住于一境名为乱心。”

  【掠虚头汉】 (杂语)掠取虚头之痴汉也,虚头者虚空也,非可掠取,指慢心躁急之人而言。碧岩第十则曰:“州便打云:这掠虚头汉。”

  【轮】 (物名)梵语斫羯罗Cakra,见梵语杂名。

  【轮宝】 (物名)转轮王感得之宝器,王游行之处,必自前进,而制伏四方者也。有金银铜铁四种,故分金轮王乃至铁轮王之四等。俱舍论十二曰:“此王由轮旋转应导威伏一切,名转轮王。(中略)若王生在刹帝利种绍洒顶位,于十五日受斋戒时,沐浴首身,受胜斋戒。升高台殿,臣僚辅翼。东方忽有金轮宝现,其轮千驱,具足毂辋众相,圆净如巧匠,舒妙光明,来应三所,此王定是金转轮王。余转轮王应知亦尔。”

  【轮藏】 (堂塔)于大层龛中心,建一柱,开八面,架一切经,设机轮,使可旋转,谓之轮藏。一旋之,则与看读同其功。梁傅大士创之。释门正统塔庙志曰:“复次诸方梵刹立藏殿者,初梁朝善慧大士(傅翕玄风),愍诸世人虽于此道颇知信向,然于赎命法宝,或有男女生来不识字者,或识字而为他缘逼迫不暇披阅者。大士为是之故,特设方便,创成转轮之藏。令信心者推之一匝,则与看读同功。故其自誓曰:有登吾藏门者,生生不失人身。又能旋转不计数者,是人所积功德,则与诵经无异。(中略)若夫诸处俱奉大士宝像于藏殿前,首顶戴道冠,肩披释服,足蹑儒履,谓之和会三家。佛印禅师了元为王荆公赞其所收画像曰:道冠儒履释加沙,和会三家作一家。忘却率陀天上路,双林痴坐待龙华。又列八大神将运转其轮,谓天龙八部也。又立保境将军助香花之奉,谓是在日乌伤宰也。玆三者考录无文。不能自决。”傅翕生于齐建武四年,寂于陈大建元年(佛祖统纪二十三有传)。然而于藏前安大士像者,由来已久,左右童子,俗称笑佛,不见典据。相传是大士之子,左为普建,右为普成也。

  【轮差】 (杂语)轮番也,自上位差遣到下位,复还及上位,如车轮。故名。

  【轮灯】 (物名)佛前吊垂之灯器也。其形为轮形,故曰轮灯。律中有轮灯,其制异。行事钞下二之三曰:“若夜集闇须灯器,灯炷铁着铁柱,转轮灯树。”同资持记曰:“转轮灯树,谓作层轮,周匝安灯,机关运转,形如树焉。”广弘明集三十六陈文帝药师斋忏文曰:“十方世界若轮灯而明朗。”

  【轮多梨华】 (物名)宝珠名。释摩诃衍论三曰:“此中镜者,谓轮多梨华镜。如取轮多梨华安置一处,同集诸物,由此华熏一切诸物,皆悉明净。又明净物华中现前皆悉无余,一切诸物中彼华现前亦复无余,因熏习镜亦复如是。”通法之赞玄疏曰:“轮多梨华,此云明耀珠。”

  【轮埵】 (术语)图轮之耳埵也。就佛之相好而言。般若经三百八十一曰:“世尊耳厚,广大周长,轮埵成就。”

  【轮番】 (职位)轮守寺院之僧也。

  【轮辐辟支佛】 (佛名)胎藏界释迦院上行南端第八位之尊。密号曰摧障金刚。四缘觉之一。又曰圆轮辐辟支佛。轮辐者,观十二因缘之轮回而开觉,故名。

  【轮华】 (物名)轮多梨华之略。宝珠名。秘藏宝钥下曰:“轮华能出体大等。”见“轮多梨华”条。

  【轮回】 (术语)众生无始以来,旋转于六道之生死,如车轮之转而无穷也。法华经方便品曰:“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轮回六趣中,备受诸苦毒。”心地观经三曰:“有情轮回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观佛三昧经六曰:“三界众生,轮回六趣,如旋火轮。”身观经曰:“循环三界内,犹如汲井轮。”观念法门曰:“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Samsāra。

  【轮火】 (譬喻)又曰旋火轮。于木头点火,急转之为火轮之形者。以譬遍计所执之假有实无。圆觉经曰:“犹回轮火。”

  【轮际】 (杂语)金轮际也。大地之底,谓之金轮。见“金轮”条。

  【轮脐】 (杂语)轮之中心也。瑜祇经曰:“行人自为佛,处于轮脐中。”

  【轮瑞】 (杂语)轮宝之祥瑞也。感得金银等轮宝而制伏天下,谓为转轮王。见“转轮王”条。

  【轮身】 (术语)密教之法,于佛菩萨之身,说三种之轮身。见“教令轮身”条。

  【轮塔】 (物名)五轮之塔婆也。

  【轮坛】 (术语)圆形之坛场也。息灾法之炉坛也。见“护摩”条。

  【轮樘】 (物名)贯塔上九轮之柱也。希麟音义六曰:“轮樘下释耕反,字书云:樘柱也,亦作樘。说文亦云:柱也,从木堂声。案轮樘即塔上持露盘之柱杆也。”

  【轮王】 (杂名)即转轮王也。

  【轮王跏】 (杂名)转轮王之坐法也,有三种。一字顶轮王时处念诵轨曰:“或作轮王坐,交脚,或垂一,乃至独膝竖。轮王三种坐。”

  【轮王七宝】 (名数)见“转轮王”条。

  【轮王七宝经】 (经名)一卷,赵宋施护译。与中阿含经之七宝经同本。

  【轮王四轮】 (名数)见“转轮王”条。【轮王四轮】(杂名)金银铜铁四种之轮宝也。见“转轮王”条。

  【轮围山】 (杂名)具名,铁轮围山。见“铁围山”条。

  【轮相】 (物名)在塔顶上之轮盖也。通常有九层,俗曰九轮。经律中,谓为轮相,相轮,金刹,金幢,露盘等。寄归传四曰:“制底如小粟,上置轮相,竿若细针。”见“相轮”条。又(杂名)观佛三昧海经曰:“佛举足时,足下千辐轮相。”谓足掌纹如千辐轮也。

  【轮相阄】 (杂名)此占察善恶业报经地藏菩萨所说,以小指许之木,切为一寸长,四面平,两头尖,其一平面书十善之一字,其反面书十恶之一字,合成十本之轮相,先于地藏菩萨前念十方之佛,归依三宝,焚香以之掷于净物之上,依其所现善恶文字之多少,而知其人宿世善业恶业之多少。经中举三种占法,此为占知宿世善恶业之一法也。是名轮相者,经中有二释:一以木片之形易转故,一以转邪见疑网而为正道故。【轮相阄】(杂名)见“阄”条附录。

  【轮圆】 (术语)见轮圆具足项。

  【轮圆具足】 (术语)曼荼罗Maṇḍala,一译轮圆具足。轮为车轮,如车轮之毂辋辐等,诸相圆满具足。曼荼罗谓诸佛如来之真实功德,圆满具足,而无欠缺也。大日经疏三曰:“十方世界微尘数大悲万行波罗蜜门,犹如华藏。三乘六道无量应身,犹如根茎条叶发晖相间。以如是众德轮圆周备,故名漫荼罗也。”同四曰:“漫荼罗是轮圆之义。”同四曰:“曼荼罗者名为聚集,今以如来真实功德集在一处,乃至十世界微尘辏数差别智印轮圆辐辏,翼辅大日心王,使一切众生普门进趣,是故说为漫荼罗也。”

  【轮转】 (术语)与输回同。轮转三界六道,无脱出之期也。往生要集上本曰:“轮转无际,不免三途。”有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一卷。

  【轮字】 (术语)称金刚因菩萨之种子满字。金刚因菩萨为转法轮之弥勒菩萨,故约于其弥勒之三形,而称为轮。瑜祇经曰:“金刚转轮者,轮字化诸轮。”又称金刚业菩萨之种子剑字。以是为其菩萨羯磨之种子故也。瑜祇经曰:“羯磨金刚藏轮字,发光明,能令一切爱。”

  【轮座】 (杂语)转轮王之座位也。

  【论】 (术语)十二部经中,有优婆提舍Upadesa,译曰论。佛自论议问答而辨理也,而佛弟子论佛语,议法相,与佛相应者,亦名优婆提舍。三藏中之阿毗达磨藏Abhidharma是也。阿毗达磨藏有四名。优婆提舍为其一。亦译为论。然则论之名,通于师资,但为立师资之别,故十二部经中之论称为经。特以三藏中之优婆提舍谓之论。大乘义章一曰:“优婆提舍,此正名论,论诸法故。”净土论注上曰:“梵言优婆提舍,此间无正名相译。若举一隅,可名为论。(中略)佛所说十二部经,有论议经名优婆提舍,若举佛诸弟子解佛经教与佛义相应者,佛亦许名优婆提舍,以佛法相故。”瑜伽论十五曰:“研究决择,教授教诫。为断有情所疑惑故,故称为论。”瑜伽师地论释曰:“问答决择诸法性相,故名为论。”俱舍论一曰:“教诫学徒故称为论。”肇论慧达序曰:“问答折征所以为论。”起信论义记上曰::“假立宾主,往复折征。论量正理,故名为论。”

  【论部】 (术语)三藏中之论藏也。

  【论藏】 (术语)三藏之一。十二部经中有曰优婆提舍者,译曰论议经。是佛自问答决择法相者。佛弟子及灭后诸菩萨等准之而聚集解释经义,论辨法相者,名为阿毗达磨藏,三藏之第三。盖阿毗达磨藏者,弟子之优婆提舍也。因为论藏。阿毗达磨有四名。优婆提舍,其一名也。

  【论场】 (杂名)法华最胜等论议之场处也。

  【论床】 (术语)为论议之床也。智度论十一曰:“便升论床结跏趺坐。”

  【论鼓】 (物名)论场之大鼓也,欲论议者鸣之而集众也。三论玄义曰:“提婆菩萨,震论鼓于王庭,九十六师一时云集。”

  【论偈】 (术语)愿生偈之异名。以是为往生论之本偈故也。

  【论家】 (术语)作论解释佛经深义之人也。如龙树天亲等菩萨。光明玄义下曰:“论家何故不预次第?”光明文句四曰:“论家呼为当有。”教行信证曰:“信顺诸师如来真说,披阅论家释家宗义。”

  【论匠】 (术语)巧于论议者。

  【论力外道】 (杂名)有外道,自负论议之力最大,名为论力。止观辅行十曰:“大论云:有外道名论力,自谓论议无与等者。其力最大,故云论力。”

  【论师】 (术语)造论而弘法者。

  【论疏】 (术语)贤圣之述作为论。人师之解释为疏。

  【论议】 (术语)问答而分别诸法也。涅槃经三十六曰:“乐论议者处五净居。”宋楞伽经一曰:“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

  【论议经】 (术语)十二部经之第十二,梵名优婆提舍,译曰论议。经中设问答而辨明法相之处,名之为论议经。智度论三十三曰:“论议经者,答诸问者释其所以。又复广说诸义,如佛说四谛。何等是四?所谓四圣谛。何等是四?所谓苦集灭道圣谛。是为论议。”

  【论用】 (术语)五重玄义之一。见“玄义”条附录。

  【论主】 (术语)指论之作者而言。如天亲菩萨称为千部之论主。百论序疏曰:“天亲本小乘学,造五百部小乘论。(中略)于是造大乘五百部论,时人呼为千部论主。”净土门特专称天亲菩萨,一为千部之论主,一为净土论之作者。

  【论注】 (书名)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之异名。天亲之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一名净土往生论,亦曰净土论,往生论。故昙鸾之注解,曰往生论注,净土论注,单曰论注或注论。

  【论宗】 (术语)以论藏为宗旨者,如三论宗。又论家之异名。

  【啰】 (术语)施一切众生无畏之种子也。

  【啰怛娜】 (杂语)Ratna,又云罗怛那,罗怛曩,曷剌怛那,剌那。译曰宝。仁王良贲疏下三曰:“啰怛娜,此云宝。”

  【啰怛那尸紧鸡佛】 (佛名)Raṭnaśikhin,译曰称檀德佛,宝髻佛。见陀罗尼集经二。

  【啰阇苾利久】 (杂名)Rājavṛkṣa,译曰王树。木名。见陀罗尼集经八。

  【啰尔迦】 (物名)Rājīkā,一作罗尔迦。译曰芥子。用于降魔之法。大日经息障品曰:“或以罗尔迦,微妙共和合,行者造形像,而以涂其身。”同疏九曰:“用芥子及诸毒药,二种相和,作彼为障者形像,而用涂之,令彼身如火烧速被中伤。”同义释曰:“啰尔迦,此云芥子,其味辛辣,是降伏相应性类。”

  【啰迦沙弥】 (植物)木名。陀罗尼集经十曰:“啰迦沙弥木,是菩提树之别名。”梵Rākāśvāmin。

  【啰嚩拏】 (天名)Rāvaṇa,天仙名。

  【啰嚩拏说救疗小儿疾病经】 (经名)一卷,赵宋法贤译。有十二曜母鬼,游行于世间为小儿障害,此说以祭祀及咒术救疗之法。

  【啰乞尖拏】 (术语)见逻乞洒条。

  【啰惹讫哩呬】 (地名)Rājagṛha,王舍城之梵名。见梵语杂名。

  【啰逝】 (杂语)Rājñī,译曰王妃。大日经疏九曰:“妃者梵云啰逝,即是王字作女声呼之,故传度者义说为妃。”

  【啰尾多】 (杂语)Ravita,小声也。见“噜多”条。

  【啰字】 (术语)梵字者,五大中火大之种子也。大日经疏七曰:“啰字门为火。”演密钞九曰:“以啰字之慧火除烦恼之暗。”

  【啰字门】 (术语)啰字之法门也。见“罗”条。

  【啰字三义】 (名数)一为尘垢之义,二为无尘无垢之义,三为到彼岸之义,此中前一为字相,后二为字义也。如此三义,次第有空中之三点也。大疏七曰:“又如啰字亦有三义:一者尘义。二者以入阿字门故,即是无尘义。又有波罗蜜义,以究竟到彼岸故。即是本初不生,当知亦具三点,三点即摄一切法。”

  【罗】 (术语)Ra,又作啰。悉昙五十字门之一。大日经曰:“啰字门一切法离诸尘染故”者,自Rajas(尘染)释之,文殊问经曰:“称啰字时是乐求胜义声”者,自Rati(尘染)释之,文殊问经曰:“称罗字时是乐求胜义声”者,自Rati(乐)解之。又为火大之种子。大日经疏一曰:“啰字门为火。”同七曰:“啰字门,一切诸法离一切尘染故者。梵云啰逝是尘染义,尘是妄情所行处,故说眼等六情行色等六尘。若见啰字门,则知一切可见闻触知法皆是尘相,犹如净衣为尘垢所染,亦如游尘粉动,使太虚昏浊,日月不明,是为字相。”演密钞五曰:“以啰字之慧火,除烦恼之暗,资智慧之明。”又此种子有消除尘垢之功能。故真言行者欲净心身必观此字。大疏四曰:“以啰字门,自净心地及此道场地。”又为诸菩萨,诸阿修罗之种子。

  【逻】 (术语)La,又作砢,罗,椤。悉昙五十字门之一。大日经曰:“逻字门一切法相不可得故。”此自Lakṣaṇa(相)释之。文殊问经曰:“称砢字时,是断爱救声。”大庄严经曰:“唱罗字时,时出断一切生死枝条声。”此自Laṅghana(爱枝)解之。

  【罗被那】 (术语)Ravana,贪欲之一种也。大乘义章二曰:“心贪其利,口悦人意,名罗被那。”

  【罗叉私】 (异类)见“罗刹”条。

  【罗叉娑】 (异类)Rākṣasa,见“罗刹”条。

  【罗刹】 (异类)Rākṣasa,又具曰罗刹娑,罗叉婆。女曰罗叉私(Rākṣasi)。恶鬼之总名也。译为暴恶可畏等。按罗刹本为印度古民族之名称。至雅利安人。遂成为畏恶之名词。又谓罗刹男。黑身朱发录眼。罗刹女。为绝美之妇人。玄应音义二十四曰:“刹娑,或言阿落刹娑,是恶鬼之通名也。又云罗叉娑,此云护者,若女则名啰叉私。旧云啰刹,讹略也。”慧琳音义二十二曰:“啰刹娑,梵语食人恶鬼都名也。”法华玄赞二曰:“夜叉,此云勇健。(中略)罗刹云暴恶,亦云可畏。彼皆讹音,梵语正云药叉罗刹娑。”梵语杂名曰:“罗刹,梵名罗(引)察娑。”慧琳音义二十五曰:“罗刹此云恶鬼也,食人血肉,或飞空或地行,捷疾可畏也。”玄应音义十八曰:“罗刹或云啰叉娑,此云护王,若女则名啰叉斯。”

  【罗差】 (杂语)Lakṣā,译曰紫色。玄应音义一曰:“罗差或言洛沙,讹也。应云勒叉,此译云紫色也。”

  【罗刹鬼】 (异类)三十六鬼之一。

  【罗刹国】 (界名)食人鬼之所住处。在大海之中。法华经普门品曰:“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称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西域记十一僧伽罗国曰:“佛法所记则曰:此宝洲大铁城中,五百罗刹女之所居也。”

  【罗刹罗】 (术语)Akṣara,译曰字。玄应音义二曰:“字者文字之总名,梵云罗刹罗,译言无异流转,或云无尽无尽。是字字存纸墨可得不灭,(中略)凡有四十七字,为一切字本。”

  【罗刹女】 (异类)食人之鬼女也。罗刹为恶鬼之总名,男曰罗刹娑。女曰罗刹私。

  【罗刹日】 (杂语)凶日之名。宿曜经下曰:“大阳直日月与胃合,大阴直日月与鬼合,火曜直日月与翼合,水曜直日月与参合,木曜直日月与氏合,金曜直日月与金合,土曜直日月与柳合。已上名罗刹日,不宜举百事,必有殃祸。”

  【罗刹私】 (异类)Rākṣasi,女性之罗刹也。见“罗刹”条。

  【罗刹娑】 (异类)见“罗刹”条。

  【罗刹天】 (界名)十二天之一。八方天之一。诸罗刹之王也。为西南隅之守护神。

  【罗刹心】 (术语)见“六十心”条。

  【逻吃洒】 (术语)Lakṣaṇa,又作逻乞洒,椤乞尖拏。译曰相。事物之诸相也。大日经七曰:“梵云逻吃洒,此翻为相。”演密钞八曰:“梵语逻乞洒,此释为相。”梵语杂名曰:“相,罗乞尖拏。”

  【罗怛那】 (杂语)见罗怛娜条。

  【罗怛囊计度】 (佛名)Ratnaketu,佛名。译曰宝幢。见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

  【罗怛曩】 (杂语)见罗怛娜条。

  【逻阇伐弹那】 (人名)Rājavardhana,译曰王增。王名。见西域记五。

  【罗誐】 (术语)Rāga,译曰贪。见梵语杂名。日本有宽空之罗誐口决一帖,仁海之罗誐秘法一卷。爱染明王之法也。

  【螺发】 (图像)佛之头发,旋屈为螺文者。不惟头发,佛之身毛悉为右旋。般若经三百八十一曰:“世尊首发,香洁细软,润泽旋转。”

  【罗汉】 (术语)Arhat(N.sg.m.Arhān),阿罗汉之略。小乘之极果也。见“阿罗汉”条。

  【罗汉比丘】 (术语)比丘为男僧之梵名,罗汉比丘者罗汉之男僧。别于菩萨之男僧也。

  【罗汉供】 (仪式)供养五百罗汉之法会。

  【罗汉讲】 (仪式)讲赞五百罗汉之法会也。

  【罗睺】 (异类)Rāhu,又作罗护,星名。以能障蔽日月而使蚀,故印度传说谓之阿修罗王。大日经疏四曰:“罗睺是交会蚀神。”希麟音义六曰:“罗睺或云罗护,此云暗障,能障日月之光明,即暗曜也。”见罗睺阿修罗条。又佛子罗睺罗,略曰罗睺。

  【罗睺阿修罗】 (异类)Rāhuasura,具曰罗睺罗阿修罗。四种阿修罗王之一。罗睺罗译执月。此阿修罗王与帝释战时,能以其手执日月,障蔽其光,故名。法华文句二曰:“罗睺者,此云覆障,障持日月者也。”法华嘉祥疏二曰:“罗睺者,此云障持,又云吸气。(中略)问何故修罗手障月?答:婆沙云:月是帝释军前锋,故以手障之而欲食月。正法念经云:日月放光障修罗眼令不见,故以手障之。”智度论十曰:“一时罗睺罗阿修罗王欲啖月,月天子怖,疾到佛所说偈:大智精进佛世尊,我今归命稽首礼。是罗睺罗恼乱我,愿佛怜愍见救护。佛与罗睺罗而说偈言:月能照暗而清凉,是虚空中天灯明。其色白净有千光,汝莫吞月疾放去。是时罗睺罗怖懅流汗,即疾放月波梨。”法华玄赞二曰:“罗睺此云执日,非天(阿修罗)与天斗时,将四天王天先与其战,日月天子放盛光明射非天之眼。此为非天之前锋,以手执日障蔽其光,故云执日。”

  【罗睺罗】 (人名)Rāhula,旧作罗云,罗吼罗,罗睺罗,罗睺。新作曷罗怙罗,何罗怙罗,罗怙罗。佛之嫡子。在胎六年。生于成道之夜。十五岁出家。舍利弗为和上,而彼为沙弥,逐成阿罗汉果,在十大弟子中为密行第一。后于法华会上回于大乘。受蹈七宝华如来之记别。以生于罗睺罗阿修罗王障蚀月时,故名罗睺罗。又六年为母胎所障蔽,故名。罗睺罗为执月及障蔽之义。母有异说(见罗睺罗六年在胎往因项)。注维摩经三曰:“什曰:阿修罗食月时名罗睺罗,罗睺罗秦言覆障,谓障月明也。罗睺罗六年处母胎,所覆障故因以为名,明声闻法中密行第一。”同二十一曰:“何罗怙罗或言曷罗怙罗,云障月,旧言罗睺罗,亦作罗吼罗,或言罗云,皆讹也。言罗怙罗阿修罗以手障月时生,因以名也。又言:覆障六年在胎,为胎所覆也。又七年在母腹中,一由往业,一由现在。往业者,昔曾作国王,制断独觉不听入境,独觉在山七日不得乞食,因堕地狱,余报七年在母腹中。又由现在者,瞿夷是怀罗怙罗,后太子出家,六年苦行,方得成道。于六年中瞿夷忧恼,四大羸弱,不能得生。至太子成道,瞿夷欢喜,四大有力,方乃得生。与阿难同时而生,故首尾七年也。如来还国七日,即度出家也。”法华玄赞一曰:“梵云罗怙罗,此云执日。旧言罗睺罗,翻为障蔽,非也。”

  【罗睺罗出家因缘】 (故事)未曾有因缘经曰:“佛在祇园精舍,遣目连至迦毗罗城,请罗睺罗于耶输,舍利弗为和上,目连为教授师,度彼为沙弥。时年十五岁,净饭王怜之。令童子五十人从之出家。”

  【罗睺罗多】 (人名)Rāhulata,付法藏第十五祖之名。略曰罗睺罗尊者。

  【罗睺罗六年在胎往因】 (传说)玄应师之说如上所引。佛本行集经五十五曰:“罗睺罗,昔为国王时,有仙人犯盗戒,欲就王忏悔。诣王宫,王耽五欲,六日不见外人,以此因缘,今生六年在母胎也。”法华文句二曰:“往昔塞鼠穴,又不看婆罗门六日,由是缘故言覆障。”维摩经嘉祥疏二曰:“所以六年在胎者,从来言,过去墐塞鼠孔,故六年在胎。大论云:有仙人,入王国,辙饮王水取王杨枝。犯不与取,就王忏悔,治罪。王见即便入内,六日,五欲自娱乐,忘外仙人。仙人云:不应以此治我,以六日在内不出见仙人,故今生六年在胎也。”

  【罗睺罗密行第一】 (故事)注经摩经三曰:“什曰:声闻法中密行第一。”见密行及忍辱条。

  【罗睺罗生母异说】 (杂语)据十二游经,则佛有三夫人:第一瞿夷,第二耶输陀罗,第三鹿野。须达拏经及瑞应经以罗睺为瞿夷之子,未曾有因缘经,涅槃经,法华经以为耶输之子。天台慈恩共会之曰:据智度论瞿夷为玉女,定无子。瑞应经就长母谓之瞿夷。未曾有经等就所生谓之耶输。见法华文句二,法华玄赞一(见未曾有因缘经以为耶输之子,然天台慈恩嘉祥等共举彼经以为瞿夷之子,何也?今从经文)。”

  【罗睺罗受记】 (故事)法华经人记品曰:“尔时,佛告罗睺罗: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蹈七宝华如来。”

  【罗吼罗】 (人名)Rāhnla,见罗睺罗条。

  【罗湖野录】 (书名)四卷,宋译晓莹撰。晓莹倦游,归憩罗湖,后追忆所见所闻,录为四卷。其中多载禅门公案及机锋语句缁徒故实。纪述颇详。盖亦林间录之流也。见四库提要。

  【罗縠】 (杂名)皆为羂布之稀簿轻妙者。天众之衣,由此而成云。又菩萨之见佛性,如隔罗縠而见物。祖庭事苑一曰:“华严疏云:菩萨智与如来智,如明眼人隔轻縠睹众色像,此言菩萨与佛见性同品。”

  【螺髻】 (杂语)梵天王留顶发,结之如螺。称为螺髻。西土之梵志效之而为螺髻,故曰螺髻仙人。象头精舍经有“螺髻仙人。”异译之大乘伽耶山顶经谓之“长髻梵志。”伽耶山顶经谓之“编发梵志。”又指梵王而曰螺髻。维摩经佛国品曰:“螺髻梵王语舍利弗。”

  【螺髻梵】 (杂名)螺髻梵志,又螺髻梵王也。

  【螺髻梵王】 (杂语)梵天王顶髻作螺形,故曰螺髻梵王。在维摩会上与舍利弗问答。维摩经佛国品曰:“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王言:仁着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意皆平业,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净心诫观曰:“德如螺髻梵,去处见西方。”

  【螺髻梵志】 (杂名)螺髻仙人也。见“螺髻”条。

  【螺髻仙人】 (本生)佛昔为螺髻仙人,名尚阇梨。修禅定,鸟来巢顶上。见“顶巢”条。

  【罗罗哩】 (杂语)歌曲间所入之语也。见诸录俗语解。

  【罗门】 (杂语)Brāhmaṇa,婆罗门之略。性灵集三曰:“士流是日强占,罗门是岁勇进。”

  【罗摩】 (杂语)Rāma,译曰士,喜乐,戏。俱舍光记一曰:“罗摩此云喜乐。”论师之名也。阿育王经一曰:“罗摩翻戏。”林之名也。本行集经二十六曰:“罗摩王名也,隋言能喜。”

  【罗摩伽】 (杂名)译曰入法界。华严经入法界品之梵语也。华严玄谈八曰:“言罗摩伽者即入法界之梵语也,罗者离垢染义,摩者转义,伽者一合义。谓离垢染转即净法界,一合即入义。”

  【罗摩伽经】 (经名)三卷,西秦圣坚译。即华严经入法界品之别译也。

  【罗婆】 (杂名)梵语六十刹那为一息。十息为一罗婆。见法苑珠林。

  【罗婆醯陀】 (植物)树名。智首四分律疏九曰:“啰婆醯陀者具多树也。交州有,余方不见。”

  【罗乞叉】 (术语)Rakṣa,译曰拥护。见大日经疏九。

  【逻乞洒】 (术语)见逻吃洒项。

  【逻求】 (杂语)Laghu,译曰轻。智度论四十八曰:“若闻逻字即知一切法离轻重相。”

  【罗惹】 (杂语)Rājan,又作曷罗惹。译曰王。梵语杂名曰:“王梵名,罗(引)惹。”又曰:“大王梵名摩贺罗(引)惹。”守护国界经曰:“言王者即罗惹义。”

  【罗什别室】 (故事)出三藏记十四(罗什传)曰:“性率达,不砺小检。修行者颇非之。什自得于心,未尝介心。(中略)姚主尝谓什曰:大师聪明超悟,天下无二。若一旦后世,何可使法种无嗣,遂以妓女十人,逼令受之。自尔已来,不住僧房,别立廨舍。供给丰盈,每至讲说,常先自说。譬如臭泥中生莲华,但采莲华,勿取臭泥也。”佛祖通载八曰:“什亦自谓,每讲有二小儿,登吾肩,欲障也。自是不住僧房,别立廨舍。诸僧有效之者,什聚针盈钵。谓曰:若相效能食之者,乃可畜室耳。举已进针,如常膳,诸僧愧止。”

  【罗陀邻那朱】 (菩萨)Ratnacūḍa,菩萨名。译曰宝髻。见宝积经一百十七。

  【罗陀那】 (物名)与罗怛娜同。

  【罗陀那犍头】 (佛名)Ratnakhaṇḍa,佛名。译曰宝品。见道神足无极变化经三。

  【罗陀那质多】 (界名)Ratnacitta,世界名。译曰宝意。见道神无极变化经三。

  【罗网】 (物名)连缀宝珠为网,以作庄严之具者,帝释殿前之罗网,谓之帝网,法华经曰:“真珠罗网张设其上。”无量寿经上曰:“道场树高四百万里,(中略)珍妙罗网罗覆其上。”净土论曰:“宝栏遍围绕,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又捕鱼鸟之具也。

  【螺溪】 (人名)宋螺溪,传教定慧院净光法师义寂,天台荆溪尊者六世之法嗣也。佛祖统纪八有传。

  【萝衣】 (衣服)薜萝之衣服,谓山林苦行者之衣也。性灵集三曰:“五缀持锡观妙法,六年萝衣啜蔬食。”

  【罗预】 (杂语)Lava,时名。戒疏二下曰:“僧祇云:二十弹指为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同行宗记二下曰:“罗预是西梵时名,未详所释。”

  【罗越】 (地名)Rājagṛha,与罗阅同。城名。见“罗阅祇”条。

  【罗阅】 (地名)城名。见“罗阅祇”项。

  【罗阅揭黎醯】 (地名)见罗阅祇项。

  【罗阅耆】 (地名)见“罗阅祇”项。

  【罗阅祇】 (地名)又曰罗阅耆,罗阅,罗越,罗阅祇迦罗,罗阅揭黎醯,啰惹讫哩呬Rājagṛha等。摩竭陀国王舍城之梵名也。法华文句一曰:“王舍城者,天竺称罗阅祇伽罗,罗阅祇此云王舍,伽罗此云城。”十二游经曰:“罗阅祇,此言王舍城。”善见律十七曰:“罗阅城,王舍城,摩竭国。此三义一名异,汉言王舍城。罗阅城是外国音,罗者言王,阅者言舍,故言罗阅城也。摩竭者此是外国音也,摩竭者是初国名耳。”玄应音义三曰:“罗阅,案阿阇世王经云:罗阅祇晋言王舍城,以应讹也。正言罗阅揭黎醯,罗阅义是料理,以王代之,谓能料理人民也。揭黎醯此云舍中,总名王舍城,在摩伽陀国中城名也。”梵语杂名曰:“王舍梵名,啰惹讫哩呬。”

  【罗阅祇伽罗】 (地名)见罗阅祇项。

  【罗云】 (人名)Rāhula,又曰罗云,比丘名。见罗睺罗条。

  【罗云忍辱经】 (经名)一卷,西晋法炬译。罗云为人所打,佛广说忍辱之道。

  【罗皂衣】 (衣服)以黑色之罗所作之禅衣也。

  【罗斋】 (杂语)禅林之语。托钵受斋食也。

  【攞都迦】 (物名)Laḍḍuka,译曰喜团,即欢喜丸也。见梵语杂名。

  【裸形梵志经】 (经名)佛为裸形外道说苦行有善恶之二趣。外道即出家证果。摄于长阿含十六。

  【裸形外道】 (流派)梵语Nirgrantha,天竺二十种外道之一。表远离一切之系缚,以裸形为正行也。寒天裸形,趋拜佛神,为裸形外道之遗风,佛门无之。唐华严经二十五曰:“愿一切众,得惭愧衣以覆其身,舍离邪道露形法。”

  【落草】 (杂语)落于下贱之意。碧岩三十四则曰:“云门云:此语皆为慈悲之故,有落草之谈。”同评唱曰:“若是出草之谈,则不恁么。”碧岩第三则颂古着语曰:“自是你落草。”

  【落叉】 (杂语)Laksa,又曰洛叉、洛沙。数量名,十万也。如意轮陀罗尼经曰:“一洛叉。唐云十万数也。”玄应音义二十三曰:“洛叉又言洛沙。此当十万,一百洛沙为一俱胝。”梵语杂名曰:“十万,梵名攞乞史。”密教设浅深二教,浅略释以为十万之数量,深释以为见照或成就之义。见三落叉条。

  【洛叉罗尼经】 (经名)一卷,赵宋法贤译。持此咒者则与持洛叉之诸佛之功德无异。

  【落吃涩弭】 (术语)Lakṣmi,译曰吉祥相。大日经疏八曰:“梵云落吃涩弭,翻为吉祥相,或云具相。亦是嘉庆义、吉祥义、吉庆义、灭德义、好相貌义,当知此名摄一切功德,故会意言之。”

  【络多未知】 (杂语)译曰赤泥。伽蓝名。西域记十曰:“络多未知僧伽蓝Raktamṛttikāsaṁghārāma(Raktaviti),唐言赤泥。”

  【落发】 (杂语)削发为僧也。北史河南王传曰:“初和聘乙氏公主女为妃,生子显,薄之。以公主故,不得遣出。因忿,遂自落发为沙门。”刘长卿诗曰:“龙宫落发披袈裟。”

  【落发染衣】 (杂语)谓剃除须发去饰着黑衣而出家也。

  【落迦】 (界名)Naraka,那落迦之略,地狱之梵名。辟邪编曰:“邪见实落迦种子,若不改悔,陷堕非遥。”

  【洛迦山】 (地名)补陀洛迦山之略。

  【落庆供养】 (仪式)新筑或修缮佛殿落成时所行之法会也。

  【落染】 (杂语)落发染衣之略。

  【落饰】 (杂语)谓王公之出家也。剥落身之严饰之义。

  【落汤螃蟹】 (杂语)公案名。五灯会元曰:“云门偃曰:忽一日眼光落地,莫似落汤螃蟹。,手忙脚乱。”

  【骆驼山】 (地名)见“肉山”条。

  【骆驼坐】 (杂语)两膝并立而蹲踞也。行事钞下三之四曰:“僧祇不得作骆驼坐,应加趺坐。”资持记曰:“骆驼,谓两膝柱地。”释门归敬仪下曰:“两膝道坐者,经中名为骆驼坐也。”同通真记曰:“两膝并坐者,谓竖两膝以尻蹲居,经中斥为骆驼坐也。”

  【落谢】 (术语)谓现在之法,灭其作用,于过去中谢去也。

  【洛阳伽蓝记】 (书名)五卷,后魏杨炫之着。其自序曰:“周室京城表里,凡有一千余寺,今日寥廓,钟声罕闻,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然寺数最多,不可遍写,今之所录,止大伽蓝。”

  【落赚】 (杂语)事事欺诳之狡猾人也。

  【络子】 (物名)与挂络同。

  【驴鞍桥】 (杂语)驴骨中自有似鞍之骨,非实鞍也。碧岩九十八则着语曰:“错认鞍驴桥。唤作爷下颔。”种电钞十曰:“琐碎录曰:驴鞍桥者,驴骨中自有似鞍骨,非实鞍。或人以鞍骨为阿爷下颔骨也。”北魏书傅永传曰:“永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执鞍桥,倒立驰骋。”

  【驴唇仙人】 (人名)说星宿法之古仙名。见“佉楼”条。

  【驴年】 (譬喻)谓其无期也。十二支中无驴名之年,故遂以譬无会期也。云门录曰:“驴年会么。”传灯录九古灵章曰:“钻他古纸,驴年出得。”碧岩三则评唱曰:“有什么交捗,驴年未梦见在。”

  【驴牛二乳】 (譬喻)譬似是而非之物。见“牛驴二乳”条。

  【驴前马后】 (杂语)随逐驴马前后之奴隶也,指斥凡人之识情分别。传灯录十五良价传曰:“师曰:苦哉苦哉!今时人例皆如此,祇是认驴前马后将为自己,佛法平沈此之是也。”碧岩五十三则评唱曰:“若祇依草附木,认个驴前马后,有何用处?”同种电钞六曰:“如随驴马前后奴隶者,不是主人公也。今谓情识分别。”

  【驴乳】 (譬喻)与牛乳相对,譬似而非者。秘藏宝钥上曰:“摩尼燕石,驴乳牛醐,不可不察。”

  【律】 (术语)梵语优婆罗叉Uparakṣa,译曰律,毗尼Vinaya。译曰律者,义翻也(毗尼之正译曰灭,或调伏)。律犹言法,禁制之法也。又诠量,诠量罪之轻重也。大乘义章一本曰:“律者,外国名优婆罗叉,此翻名律。解释有二:一就教论,二就行辨。若当就教,诠量名律。若当就行,调伏名律。毗尼之教诠此律行,故称为律。又生律行,故复名律。”同七曰:“禁制之法,名之为律,律犹法也。”止观四曰:“律者,诠量轻重,分别犯不犯。”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一曰:“律者,梵云毗尼,华言称律。今约戒疏统括诸文不出三义:初言律者法也,(中略)二云律者分也,(中略)三云律字安聿,聿者笔也。”同中一之二曰:“通禁制止名律。”

  【律藏】 (术语)三藏之一。旧作毗尼藏,译曰律藏,义翻也。新作毗奈耶藏,译曰调伏藏。结集关于佛教中戒律之法言者,包含于此中而无所漏,故曰藏。见“三藏”条。

  【律禅】 (术语)律宗禅宗也。又律师禅师也。

  【律忏】 (术语)戒律所说之忏悔法也。局于出家之五众行之。行事钞中四之三曰:“若论律忏悔唯局道众。”

  【律乘】 (术语)戒律之教法也。释门正统三曰:“南山律乘。”

  【率都婆】 (术语)Stūpa,又作窣堵波、窣睹波、素睹波、薮斗婆,旧称薮偷婆、私鍮簸、数斗波、鍮婆、塔婆、兜婆、塔、浮图等。奉安佛物或经文,又为标帜死者生存者之德,埋舍利、牙、发等,以金石土木筑造,使瞻仰者。译曰大聚、方坟、圆冢、灵庙、高显处、功德聚等。西域记一曰:“窣堵波,即旧所谓浮图也。又曰偷婆,又曰塔婆,又曰私偷簸,又曰数斗波,皆讹也。”起世经二曰:“苏偷婆,隋言大聚。”法华文句三曰:“塔婆,此云方坟。方坟如此土冢墓,大灌顶翻为冢也。”玄应音义六曰:“诸经论中,或作数斗波,或作塔婆,或作兜婆,或云偷婆,或言苏偷婆,或作脂帝、浮都,亦言支提、浮图,皆讹略也。正言窣都波,此译云庙,或云方坟,此义翻也。或云大冢,或云聚相,谓累石等高以为相也。案塔字诸书所无。唯葛洪字苑云:塔,佛堂也。”释迦法中佛成道时,二商来得世尊之爪发而起塔,是起塔之嚆矢,又波斯匿乞佛之长发而起塔,是亦为最初。佛灭后有十大塔,阿输迦王时有八万四千舍利塔,此等为佛塔也。据十二因缘经,则许凡僧已上造塔。依位之高下而塔之级层有限制,在家不许之。密教别设五轮形之塔,以为大日如来之标帜,许僧俗一般立于墓所,由是而谓之塔者,乃佛塔,谓之塔婆者乃五轮,两者有区别焉。见“塔”条。

  【率都婆观】 (术语)大日经所说之五字严身观,即即身成佛之法也。见“五轮观”条。

  【率都婆经】 (杂名)书经文于率都婆之木板也。

  【率都婆印】 (印相)又曰塔印,有二种:一以外五钴印为率都婆印。十八道钞上曰:“又于一印有异名,外五钴印,瑜祇经说率都婆印。”瑜祇经拾古钞上曰:“五部塔印指五钴。”又以大慧刀印为率都婆印,亦名无所不至印。十八道钞上曰:“塔印宝瓶印大慧刀印,此三印同印异名也。随其所用改阿阇梨观心也。”又三部率都婆印明相异,佛部之率都婆印,出于摄大轨。莲华部之率都婆印,出于观音轨。金刚部之率都婆印出于瑜祇经。见日本安然瑜祇经疏二。

  【率睹婆法界普贤一字心密言】 (真言)称之一字。见瑜祇经。

  【律法】 (术语)戒律之法也。

  【律海】 (譬喻)戒律广大,譬如海也。行事钞上一之三曰:“夫律海冲深,津通万象,虽包含无外而不宿死尸。”

  【律行】 (术语)戒律之行也。维摩经方便品曰:“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

  【律虎】 (譬喻)戒律优胜譬之于虎。释氏要览中曰:“隋高僧法愿,大明律藏,词辨高亮。彭亨难敌,号律虎。”

  【律讲】 (杂语)戒律之讲演也。

  【滤罗】 (物名)漉水之罗,即漉水囊也。

  【律派】 (杂语)戒律之流派也。

  【律师】 (职位)善解戒律者之称。涅槃经三曰:“如是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说是名律师,能解一字。”行事钞资持记下三之四曰:“一字者律字,以律训法总合大小开遮轻重。故虽博通,指归一字。”三德指归一曰:“像法决疑经及观心论皆明三师,谓律师禅师法师也。明练持犯曰律师。”日本取之为僧官之名。

  【滤水囊】 (物名)与漉水囊同。律家谓之漉水囊。禅家谓之泸水囊。滤漉义同。见漉水囊条。

  【律五论】 (名数)律宗所依之五部论。如毗尼母论,摩得勒论,善见论,萨婆多论,明了论是也。

  【律相】 (术语)戒律之法相也。

  【律衣】 (衣服)守小乘戒律之人所著之法衣也,一一之制度依戒律而作。

  【律仪】 (术语)律者法律,仪者仪则,所制之法律,以防遏过非,恶律仪以防遏善事。因而立身之仪则也。通于善恶。善律仪者,大乘义章十曰:“言律仪者,制恶之法,说名为律。行依律戒,故号律义。又复内调亦为律,外应真则,目之为仪。”行事钞资持记中一之二曰:“通禁制止名律,造作有相名仪。”又无表之戒体(旧云无作),名为律仪,此戒体在人之身中他无表示,故云无表,为不动身口意之作用,故云无作。而一旦得此戒体有防非止恶使人自顺律仪之功能,故名之为律仪。梵语三跋罗,义净译曰护。以戒体能护人也。大乘义章十曰:“无作之善说为律仪。”俱舍论十四曰:“能遮能灭恶戒相续,故名律仪。”有部百一羯磨一曰:“授与三归并五尊处成邬波索伽律仪护。”注曰:“此言护者,梵云三跋罗,译为拥护。由受归戒护使不落三途。旧云律仪即当义译,云是律法仪式。若但云护,恐学者未详,故两俱存。明了论已译为护,即是戒体无表色也。”见无表色条。

  【律仪戒】 (术语)三聚戒之第一。守诸律仪离过非之戒行也。

  【律之二部】 (名数)窟内部(上座部),窟外部(大众部)即小乘根本之二部也。

  【律之三大部】 (名数)见“三大部”条。

  【律之四名】 (名数)一毗尼,译曰灭。新称毗奈耶Vinaya,译曰调伏。二木叉,译曰解脱,新称波罗提木叉Prātimoksa,译曰别解脱。三尸罗Sila,译曰戒,四优婆罗叉Upalakṣa,译曰律。此四者异名同体。见大乘义章一本。

  【律幢】 (譬喻)戒律之法幢也,戒律能防止邪非之敌,故云幢。

  【律宗】 (流派)戒律为三藏三学之一,通于诸宗,而唐南山道宣特依五部律中之四分律弘通戒律,故称之曰律宗。即四分律宗也。四分律者,佛灭后百年依昙无德罗汉而成别部,支那传译之,至唐之南山而大成。

  【律宗两家】 (流派)一疏家,法砺之旧疏也。二钞家,南山之行事钞也。

  【律宗三家】 (名数)一相州日光寺之法砺,造四分律疏十卷,号为旧疏,宗依成实论。嵩山之定宾,作饰宗记十卷,解释之。二终南山之道宣,作四分行事钞三卷,宗依大乘唯识。三西太原寺东塔之怀素,造四分开宗记十卷(又曰开四分律宗记),号为新疏,盛斥前之二宗,宗依说一切有部。此三家在唐代各立异义,门叶互争,此名律之三宗。

  【略出经】 (经名)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之略名。

  【略出念诵经】 (经名)同于略出经。

  【略教诫经】 (经名)一卷,唐义净译。赞少欲知足,呵恶比丘之三种不善思惟。

  【略戒】 (术语)戒经有广略之二教,佛成道后十二年间,大众清净,无犯戒者,故未曾立一戒,唯说略偈总劝诫善恶,故谓之略戒,又云略教。十二年以后弟子行法渐流放逸,污清净之法海,因随缘制之,遂至有五篇七聚之多。谓之广戒,又云广教。略教局于利根,广教通于利钝二机。四分僧戒本曰:“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此是释伽牟尼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于十二年中为无事僧说此戒经。从此已后广分别说。”但常以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之四句偈为略戒。又真言以三平等戒为略戒。见“三昧耶戒”条。

  【略论安乐净土义】 (书名)一卷,梁昙鸾作。或言文义非无取舍,恐是别人之作。

  【略念诵法】 (修法)金轮时处仪轨说此法。是行者或旅行或多事不能行广法时,或其人之性为不好广轨者而说之也。其次第先以护身法清吾三业,次以小金刚轮之印明,成坛场,次结其尊之根本印,诵其明七遍,以加持心额喉顶之四处,因而成大圆镜智乃至成所作智之四智,次为金刚合掌,置之顶上,诵字二十一遍,以成供养法。以下不必捻数珠。

  【略三宝】 (仪式)凡禅家讽唱之末,必有十方三世等语,此名略三宝。谓十方三世一切佛者,佛宝也,诸尊菩萨摩诃萨者,僧宝也,摩诃般若波罗蜜者,法宝也。其鸣磬之法,十方一下,诸尊一下,摩诃般若一下,以分三宝也。

  【略授三归五八戒并菩萨戒】 (书名)一卷,唐澄照赞。

  【略说教诫经】 (经名)同略说戒经。

  【略说戒经】 (经名)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之异名。

  【略问讯】 (仪式)见“问讯”条。